时间:2023-06-11 09:33: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粮食生产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我市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黄淮海经济区腹地,全市耕地面积204万亩,农业人口119万人,占总人口的50.8%。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小麦播种面积达160万亩,正常年景小麦产量在60万吨左右。*县是国家优质粮生产基地,小麦是第一大农作物,优质小麦比重大,是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和农业部良种补贴项目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我市连续多年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国家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建立了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和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实施了标准粮田建设、高蛋白大豆良种繁育等一批部、省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通过项目推动和示范引导,全市已形成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单产、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正在逐步形成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近年来,通过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开展粮深加工,我市创出了鲁王、鲁南、天宏等知名品牌,大大延长了优质小麦产业链。
1、粮食(小麦)生产特点。20××年午季,全市小麦面积177.4万亩,比上年增加13.2%,单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422公斤,比上年增长4.6%,总产74.86万吨,比上年增长18.4%,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我市所承担的农业部70万亩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平均单产440.8公斤,比去年增产14.8公斤。全市36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491.2公斤,同时出现了一批高产超高产典型,百善镇叶柳湖村出现了万亩以上的超千斤的丰产示范方,最高单产637公斤。增产的原因:一是小麦良种的推广起到了作用;二是雨水气候适宜,天气条件较好,有利小麦生产;三是小麦病虫害较少。
通过高产攻关活动,小麦品种结构趋于合理,积极推广半冬性、弱冬性品种,基本上不使用春性品种。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140万亩以上,其中烟农19面积110万亩,皖麦19面积30万亩,周麦18面积5万亩。优质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0万亩良种补贴项目示范区优质率100%,全部实现了订单收购。
20××年我市小麦生产呈现出亩均单产提高、成本上升、价格上涨、收益增加的特点。
2、粮食(小麦)生产情况。今年秋季,全市秋播面积约200万亩,其中小麦165万亩,大麦、蚕豌豆20万亩,发展小麦预留行、间作套种20万亩。实行优质小麦同一品种连片种植、规范化栽培、专业化生产,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规模种植效益。全市种植小麦165万亩,其中烟农19、皖麦19、周麦18等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就在150多万亩,占全部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全市安排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面积70万亩,其中*县55万亩,烈山区15万亩。实现统一供种700万公斤。同时,省下达了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面积30万亩(其中*县25万亩,烈山区5万亩),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分别在相山区和杜集区安排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各1万亩。预计明年,我市小麦单有望突破430公斤。今年秋季粮食生产抓的早、抓的紧,秋种面积落实非常顺利。各地领导重视、粮价上涨,更重要的是,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等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粮食(小麦)生产形势。今春以来,由于部分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让农民得到的较好的经济利益。有利的经济因素和惠农政策正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持续几年的农业良好态势仍然没有改变。预计,今后至明年一段时间,小麦价格将稳定上涨。原因是:一是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而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二是作为原材料的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农用柴油价格上升;三是各地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机械费用也相应增加。小麦种植成本的上升,将直接导致小麦市场价格的上升。当前,继续保护好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今年农业丰收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环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可能导致农业减产的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的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应做好事前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
二、我市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
我市粮食生产,在国家、省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投资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土地治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优质小麦基地建设、“良种补贴”、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等各项政策措施实施良好,粮食生产持续得到发展。
1、科学规划,项目带动,为粮食生产注入活力。我市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小麦高产攻关,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十分明显。已建立起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和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
2、科技支撑,服务到位,为粮食增产提供动力和保障。每年秋种之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紧紧抓住技术培训、科学播种、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不放松,确保落实到位。今年全市测土配方面积达60万亩,其中配方肥施用25万亩。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传授科学种田知识,共下发科技“明白纸”20多万份。农业科技为全市小麦单产、总产跃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撑。
3、政企联姻,狠抓订单,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我市先后成立了粮食协会、小麦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政府引导中介组织在技术培训、标准研制、市场分析、产销衔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市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依托鲁王、天宏、鲁南等龙头企业,结合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积极开展了小麦订单生产,全市粮食订单面积达70万余亩。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发挥作用,做到优质专用小麦种子供应到哪里,订单签到哪里。在每年秋种时节,粮食部门积极与农业部门配合,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促进优质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带的建设,不断提高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4、政策扶持,支农惠农,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市开始减免农业税后,农民种粮不缴粮不纳税,国家还给补贴,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若干意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管理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三、粮食生产存在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粮食生产特别是优质小麦生产,还处在发展阶段,无论规模还是质量以及发展后劲,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实现由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由特色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撑、人力开发、市场开拓、经营方式和减灾能力等方面需要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加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粮效益依然低下。据对部分种粮农户收益调查,今年小麦每亩成本292.72元,以亩产420公斤,每公斤1.50元计算,亩产值为630元,亩盈利337.3元,这其中还未扣除农民付出的人工成本,纯种粮经济效益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粮的收益和积极性。
(二)受自然条件影响偏差较大。今年,我市受降雨强影响,造成了我市20个乡镇受灾,32个村庄进水,农作物受淹面积141.85万亩,绝收面积19.88万亩,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农田基本设施还较薄弱,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部分农田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粮食生产的要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现有的投资资金远远不够建设的需要。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龙头企业力量薄弱,缺乏实力和竞争力,优质小麦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最终制约了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四)流通渠道不畅。由于缺乏市场经营人才、畅通的流通设施以及信息,营销组织薄弱,市场动作水平低,没有形成强大的网络,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更缺乏品牌打造和宣传,由此制约了生产,又影响市场份额的扩大。同时,粮食产业化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财力不足,难以得到强有力的扶持,市场软硬件基础薄弱,流通中处于弱势。
(五)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后劲不足。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农村税费改革、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原因,一是务农种粮不如打工、不如种经济作物。二是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种粮劳动者的数量减少,由于务农不如打工,大量劳动力外出。剩余种粮劳动者的素质在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外出打工增加导致“老人”农业、“妇女”农业,种粮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影响,大多数农民是凭经验种田,别人怎么种田,自己就怎么种田。
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
建设具有区域优势、抗灾能力强、生产基础好的稳产高产粮食生产基地,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粮食基地的建设,要统筹规划、适度规模,充分考虑现有老产粮基地的作用,把我市建成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使粮食生产基地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与确保全市粮食安全适应。
在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时,应重点考虑粮农利益,粮食生产者其他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容易出现“高产穷农”现象。为此,一是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优质优价,集中财力重点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二是要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通过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努力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在粮食生产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要增加投入,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从上至下营造粮食生产良好的氛围。二是要加大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采用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宣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农民种粮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广泛开展技术、信息宣传,加大技术扶持和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有关涉农部门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驻点指导。强化农情、墒情、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
(三)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单产水平
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达到一定的总产,只能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单产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到位。要充分利用淮北现有的中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技术资源,借助市内外各类院校的师资力量,加大对粮食生产部门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化管理水平。要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协作,加大对粮食生产新技术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市实施了高产、优质粮食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等等。单产逐年提高,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粮食增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经全体同志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一、春播工作圆满完成中央及市县粮补政策的逐步落实,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上5月16—17日的一场中到大雨,截止6月10日,全县春播圆满完成,共播种农作物72.4万亩,其中粮作53.1万亩,经作19.3万亩,粮作中,玉米35.6万亩、大豆16.1万亩、高粱1万亩、其它杂粮0.4万亩,经济作物中,棉花13.2万亩、蔬菜4.7万亩、瓜类1.1万亩、其它0.3万亩。从今年春播完成情况看,主要呈现大宗粮食种植比重大、农作物种得足种得严等特点。目前,春播作物出苗齐全,长势喜人,但有部分地块已呈旱象,如近期无较大降雨,春播作物生长和夏播工作将受到一定影响。
二、夏粮生产情况全县种麦22.7万亩,已全部收割完毕。由于今春气温较低且持续时间较长,返青推迟7—10天,加上生育期内受旱,预计全县夏粮总产可达5765万公斤,单产250公斤。
三、夏播形势严峻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虽有降雨,但分布不均匀且雨量较小,夏播受到干旱的严重威胁。22.7万亩夏播任务,目前仅完成1.5万亩,其中玉米1.3万亩、大豆0.2万亩。
四、优质小麦、棉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今年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同承担了市农业局的两个标准化示范基地。一是优质小麦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已顺利完成,该基地坐落在静海镇南五村争光渠东,面积为3040亩。示范推广品种为京9248。通过严格落实各项技术措施,使示范基地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获得了单产687.5斤的好收成。2006年5月27日,以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通过验收。示范区的建设,为我县小麦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样板,带动了全县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提升了粮食生产质量。二是优质棉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面积3000亩,坐落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及周边。已按实施方案进行标准化管理,棉花现已进入现蕾期,长势良好,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五、做好农情信息工作一是印放《农业信息》6期、计1000余份。发送到各乡镇书记、乡镇长、主管农业乡镇长及120名农村信息员手中,成为他们指导农民调结构、闯市场的好帮手。二是及时掌握全县农业生产情况,并以当日信息的形式向县委、政府、县广播局及《静海文汇》报送信息45条。三是部属信息县物价月报表及时完成,并完成文字分析材料3篇,完成玉米成本调查报表,并撰写了分析报告。四是完成市局粮经处及市场信息处安排的报表等业务工作。五是向《天津农业信息网》、《农民致富信息》报送信息15篇。六是及时做好灾情统计上报工作。
六、协助搞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工作积极配合县农委搞好指标分解、夏粮联查等工作,配合种子公司做良种补贴工作。在实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过程中,及时掌握进展情况,向市、县有关部门及时反馈。
七、绿证培训及其它工作我科承担的100名农村信息员培训任务圆满完成,学员们反映热烈,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为我县农村信息化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组织编写的3万余字的《农业信息与计算机网络操作技术》被市绿证办在全市范围内采用。完成了《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种植结构,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搞好服务》、《关于农技推广机构改革调研报告》、《加快蔬菜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市人大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情况调研》等文字材料8篇。
八、下半年主要工作计划
1、及时掌握全县秋收作物的种植、管理情况;并作好灾情的统计及上报工作;掌握今秋种麦进展情况。
2、继续配合农经委搞好粮食直补贴及良种补贴工作的落实。
3、继续办好《农业信息》,并搞好信息搜集及上报工作。
4、按时完成部属信息县的月报表和文字材料分析。
创建服务型机关科室活动在各级党政机关及各企事业单位普遍掀起后,市粮食局党组高度重视,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把创建活动纳入局党组的总体工作规划之中,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扎实开展各项创建工作,局机关各科室工作作风明显改进,工作效能明显增强,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一、调查研究科学规划,夯实服务基础
为服务我市粮食产业大发展,根据粮食部门的工作职能,我们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为我市粮食产业发展服务。一是根据粮食工作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广泛地调查研究,撰写了《黄石市粮食现代物流中心项目调研报告》、《黄石市粮油食品加工现状及发展规划》、《如何深化“四送一收”服务》、《玉米深加工行业现状分析》等有指导性的调研报告;二是向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报告了《关于我市粮食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根据市人大的审议意见,局机关各科室结合本科室工作职能,认真研究,分解目标,分别制定出落实方案;三是出台了《黄石市20__-2020年粮油食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纲要)》。
二、发展粮食产业基地,提高服务质量
从20__年以来,我局以培植种粮大户、发展粮食生产基地为突破口,探索了“四送一收”服务新机制。为了进一步推动粮食产业化发展,体现我局服务型机关科室的深意,今年我局决定进一步深化“四送一收”服务,以龙本文来源:文秘站 头企业为主体,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为基本模式,推动订单农业和粮油板块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五大产业基地:以紫鑫、富川等油脂加工企业为主体的油菜籽、红花籽油料板块基地;以长丰米业等大米加工企业为主体的太湖糯及优质板块基地;以兴华生化、园区饲料加工企业等位主体的工业、饲料用粮板块基地;以紫鑫生物公司为主体的紫甘薯板块基地;以劲牌酒业为主体的酿造用粮板块基地。粮食产业基地建设,已成为粮食部门切实服务“三农”的平台和载体。
三、强化招商引资措施,务求服务实效
全局干部职工注重服务时效,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保证粮食安全和市场供应的前提下,抓住“大产业、大园区、大城市”发展战略机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加大“三园一中心”建设力度。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务,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局机关成立了5个招商引资专业小组,真正做到全员参与、集体上阵。将饮料食品、食用油、方便食品、食品添加剂、饲料、肉制品及相关产业等五个重点加工门类作为招商主攻方向,并对各招商小组提出明确要求,落实服务目的。一是要熟悉国家、省和市的相关政策及黄石市情,特别是我市发展粮食产业方面的优势,掌握基本情况。二是充分挖掘粮食系统干部职工的社会资源,搜集招商信息,积极联系客商,主动邀请有意投资的企业来我市实地考察、洽谈。三是及时研究解决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对所有项目明确人员、明确任务、明确时间、明确措施,狠抓落实。遇新进展、新情况,及时碰头,分析对策,共同解决。四是对引进来的项目实行“保姆式”服务,落实首问负责制,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出谋划策,及时解决在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创造优良的投资软环境。用高效的办事效率和良好的服务质量赢得客商的信任,使客商满意为进一步拓宽招商范围和领域打下良好基础。目前,我局已落实了湖北紫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粮食深加工提取天然色素、红花籽油加工、建设油茶种植基地项目;哈顿时尚主体广场项目。正在洽谈的项目有中粮集团饲料加工和油脂加工项目,百事公司薯片加工项目,新加坡mpob公司建设棕榈油加工、物流项目,喜之郎食品加工项目,三叔公食品加工项目,嘉士利食品加工项目,山东昌乐乐器生产项目。
创建服务型机关科室活动,在我局已逐步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为,随着创建活动地深入开展,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地增强,这也将为我市粮食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
粮食局创建服务型机关工作汇报
论文关键词:永昌县,农地流转,特点,问题,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农地流转成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现代农业的建设,农业经营规模的创新的基础,农地流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甘肃各地也积极开展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地流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以甘肃河西地区农业大县粮食生产大县永昌为调研对象,对其农地流转的基本情况进行调研。
一、永昌县农地流转基本情况及特点
截止2011年6月底,永昌县农地地流转面积共11.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79.99万亩)的14%,涉及的农户8599户。本文在选取调研对象时,主要以永昌县土地流转示范点为主要调查对象,对永昌县六镇四乡的43个土地流转示范点的24个村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点的选择上主要以农地流转中流入方的性质、流转面积、流转期限、租金和流转的用途为主要指标因素,选择了24个有代表性的地方作为调查对象。
(一)、农地流转面积增长速度较快
如图1所示,2009年永昌县农地流转面积2.06万亩,2010年 4.3万亩,比2009年增加2.294万亩;2011年截至6月底已达11.3万亩,比2010年增加7万亩。(数据来源:永昌县土地流转工作情况调研报告2011年8月3日)
图1 2009—2011年永昌县农地流转面积增长图
(二)、流转形式多样,以转包为主
农地地流转的形式主要分为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和代耕五种形式。在调查的24个农地流转示范点中,形式主要以出租和转包为主,出租农地面积20244.5亩农业论文,占调研流转农地总面积的71%,转包面积6347.56亩,占调研农地总面积的22%。(如图2所示)
图2 永昌县农地流转形式分类图
(三)、农地流转期限为1—30年不等,但以短期的流转为主
在调查的24个农地流转示范点中,流转的期限为一年的11701亩,占调研流转农地总面积的41%;2—5年的12565.5亩,占调研流转农地总面积的44%;10年以上的4455.56亩,占流转面积的16%。(如表1所示)
表1 永昌县农地流转期限分类表
流转期限
流转面积(亩)
所占百分比
1年
11701
41%
2年
2535
9%
3年
6680.5
23%
5年
3350
12%
10年
1359.56
5%
15年
620
2%
20年以上
【关键词】粮食作物人均产量 退耕还林 粮食人均产量综合影响系数(Rj)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供给波动性加大,粮食安全再度为人们所关注。我国粮食产量从1999年退耕实施前的51229万吨逐年降至2003年的43069万吨,最大降幅达19%,然后逐年回升呈U型走势。同期退耕面积自1999年起,由16.46万公顷逐年大幅增加,至2003年达到顶峰223.65万公顷,然后逐年呈倒U型回落。这与同期间的粮食产量波动在变化趋势上呈明显的对应关系。在耕地减少、粮食减产的同时,国内对口粮、饲料粮和工业用粮的需求却在逐年增加,粮食供需矛盾凸现。故而分析评价退耕工程实施后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十分必要。
雷玉桃(2003)、谭晶荣(2003)等认为退耕还林是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更多的学者持反对意见。徐志刚、徐晋涛、黄季、Emi Uchida等(2006)认为1999年以来的退耕政策对粮食产出影响甚微,对粮食价格和进口几乎没有影响。Feng, Z. ,Yang, Y.等(2005),Feng, R. Dawson等(2006)得出退耕虽然对部分地区的粮食供给有一定影响,但是对国家层面的粮食供给和世界谷物市场没有显著影响。Uchida, E. & Rozelle等(2005)指出由于退耕地类型明确,在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分别是15度和25度以上坡耕地,因此对粮食产量没有太大影响。鲜祖德等(2005)计算出退耕工程和单产提高共同作用下西部粮食减产量仅为15亿公斤,影响甚微。何蒲明(2006)、刘鸿儒(2005)等认为,以“减粮扩经”为主旋律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是影响粮食总产量的主要原因。杨红、Yang & Li(2000),Jing Zhu(2004)认为现有的耕地政策对长期粮食安全弊大于利,应该将农业研发支出作为更有效的政策工具保障长期粮食安全。
一、变量、数据与方法
1、变量和数据
粮食人均产量是反映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朱泽(1997)、徐逢贤(1999)、刘晓梅(2004)、吕新业、王济民(2004)等都将它作为衡量粮食安全的重要标准。本文以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把稻谷(DG)、小麦(XM)、玉米(YM)、豆类(DL)、薯类(SL)人均产量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影响粮食产量的4类12个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见表1),为了缓解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我们在模型中引入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值DGT、XMT、YMT、DLT、SLT。所有数据均以省份为单位,选取我国31省份1999―2006年共8年的截面数据,共计248个样本。原始数据来源于2000―2007年国家统计年鉴、国土资源年鉴,2001―2007年国土资源公报,以及1998―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分析方法
本文将五种粮食作物的人均产量分别与12个影响因素建立5个面板数据模型(模型I,II,III,IV,V),将每个模型依次进行混合、个体固定效应和个体随机效应估计,然后对混合模型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F检验,对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和个体随机效应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从而确定最优估计模型。最后将五个模型的最优回归结果汇总,整体分析影响粮食作物人均产量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5个模型的回归分析,把影响5种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因素汇总,将“解释变量对某种农作物人均产量影响是否显著”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该变量对粮食人均产量的影响力,每种变量共得到5个指标(分别为该变量对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人均产量是否显著),通过对每个指标以及其相应的显著性水平赋予权重,建立每种因素对人均粮食产量的综合影响力指数(Rj)。
以下的检验过程均借助计量软件EViews6.0完成。
二、五种粮食作物人均产量模型
1、模型I(人均稻谷产量模型)
(1)建立预期人均稻谷产量方程:LnDG=a0+a1lnTG+ a2lnJS+a3lnJD+a4lnDC+a5lnYD+a6lnJX+a7lnHF+a8lnGG+a9lnSZ+
a10lnCZ+a11lnRG+a12lnDGT。
LDG、LTG、LJS、LJD、LDC、LYD、LJX、LHF、LGG、LSZ、LCZ、LRG、LDGT分别代表取对数值后的DG、TG、JS、JD、DC、YD、JX、HF、GG、SZ、CZ、RG、DGT,详见表1。
(2)模型I(人均稻谷产量模型)分析。将1999―2006年共8年的数据取对数整理后共得到30个截面数据(由于青海省不产稻谷,故将其剔除),237个有效样本,其中,2003年前的各省份农业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CZ)采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与农业综合开发支出之和与地方财政总支出之比;2004年之后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包括了往年未变更上报数据。本文对237个样本数据依次进行混合、个体固定效应以及个体随机效应回归,并选择截面加权估计减少由于截面数据造成的异方差影响,三种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
(3)最优模型的选取。①F检验。从表2中可得:SSEr=6.2369;SSEu=2.4513;N=30;T=8;K=12。
=11.56> F0.01(29,199)
结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②Hausman检验。利用Eview对个体随机效应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Hausman统计量值为185.41,对应概率0.0000,说明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随机效应模型,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③由F检验和Hausman检验可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是解释模型I的最佳方法。
2、模型II、III、IV、V(小麦、玉米、豆类、薯类人均产量模型)
本文采用分析模型I同样的研究方法,对模型II、III、IV、V各自依次进行混合、个体固定效应、个体随机效应分析,检验后发现其最优的模型都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将1999―2006年的省级截面数据对数化处理之后,模型II、III、IV、V分别获得有效样本数:237、243、244、244个,有效截面数:30、31、31、31个,LJD2、LJD3、LJD4、LJD5表示经济作物与小麦、玉米、豆类、薯类的播种面积比率;LCD2、LDC3、LDC4、LCD5表示该四种粮食作物单产。在下面的分析中将该两类变量分别综合为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播种比率(JD),粮食作物单产(DC)。结果表明JD、DC、YD、JX、HF、GG影响显著,TG、JS、SZ、CZ、RG影响不显著,其中TG影响最不显著。鉴于篇幅限制,文章省略了该部分的估计过程,只显示最终结果,见表3。
三、结果分析
1、指标选取和权重赋值
根据结果(表3),将五种粮食作物的影响因素汇总,把“解释变量对某种农作物人均产量的影响是否显著”作为一个指标,每个解释变量共有五个指标(I稻谷指标、II小麦指标,III玉米指标,IV豆类指标,V薯类指标),分别为该变量对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人均产量的显著性估计结果,用来衡量该变量对粮食人均产量的影响力。为了将5个指标的综合影响汇总,本文尝试对每个指标及其显著性水平赋值,显著性越高,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越高,相应赋值越高。为了计算方便,定义以下3个数据:
(1)Xi (i=1,2,3,4,5):对每个指标赋予的权重。
0.274,0.046,0.076。
(2)Yij(i=1,2…5,j=1,
2…12):赋予第j个变量的第i个指标对应的显著性水平的权重。对1%、5%、10%的显著性水平分别赋予权重1、0.9、0.75,不显著则权重为0。
(3)Rj (j=1,2…12):第j个变量对我国粮食人均产量的综合影响系数。
按照上述定义的指标,计算结果详见表4。
2、I、II、III、IV、V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1)农业结构调整的“扩经减粮”政策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如表4所示,经济作物与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播种面积比率(JD)的综合影响系数(Rj)值为1(5个指标均达到1%显著性水平),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1998年以来实施的农业结构大调整“减粮扩经”政策对我国粮食产量的显著影响。与1999年相比,2006年我国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19%达832万公顷,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同期减少6.8%达767.1万公顷,两者增减面积基本持平。
(2)技术类因素仍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在4个传统技术类要素中,粮食作物单产(DC),单位面积农村用电量(YD),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JX),在15个衡量指标中有14个显著,只有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HF)影响力较小,其Rj值分别为1、0.9712、0.7048、0.2592,说明技术类因素仍是衡量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单产(DC)Rj值为1,据鲜祖德等人测算由于单产提高使得西部粮食增收接近100亿斤,使得实际退耕致使西部地区粮食减产30亿斤。与1999年相比,2006年我国单位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农用机械总动力分别增长了2.2倍和1.5倍,单位面积农村用电量提高了2.96倍,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粮食单产。
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Rj值较低,只有0.2592(对稻谷、玉米、豆类人均产量的影响均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化肥过度使用而导致的农作物――化肥功效相关系数降低问题。洪玉(2004)研究得出稻谷、小麦、玉米、大豆与化肥使用的相关系数已经由七十年代末的0.90以上,分别降至
-0.92,0.1336,0.2155,0.0381,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降至1%。
有效灌溉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率(GG)对人均粮食产量的影响也很显著,Rj值达到0.8874,说明它也是影响粮食人均产量,缓解环境资源因素对粮食产量影响的重要因素。
(3)退耕还林对人均粮食产量的影响最不显著。退耕还林占粮食作物面积比重(TG)对五种粮食作物的影响均不显著,虽然累计退耕面积已达到1999年全国耕地总资源的4.4%,但退耕地类型在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分别是15度和25度以上坡耕地;以陕西、四川为例,25度以上坡耕地分别达到99%、86.3%,退出的平地为沙化地,其原本的粮食产量就很有限。同时,退耕之后森林覆盖率提高、径流含沙量减少、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其带来的生态效益为提高粮食单产提供了有力条件,从这个侧面来看对粮食产量有积极作用。
(4)建设占用耕地影响不明显。人均建设占用耕地(JS)只对小麦和玉米有一定影响(Rj值为0.3963),不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自1999年至2007年,我国累计建设占用耕地109.95万公顷,虽然它是每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的重要因素,占耕地面积年均减少量的30.1%,但其累计占用总量只占1999年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2%,不足以对粮食产量产生较大影响。黄季等人(2007)研究也得出我国东部地区建设用地已经向集约利用的方向发展,其增速明显减慢。
(5)社会经济类变量影响不显著。人均GDP(RG)只对玉米和豆类有一定影响(Rj值为0.3154),说明我国各省份间的经济水平差距并不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原因,这与我国长期实行的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有关,各省虽有经济发展和要素禀赋差异,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对本省粮食安全重视程度。
各省份农业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CZ)只对薯类人均产量影响显著(Rj值为0.392),考虑到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有滞后效应,本文也曾将滞后一期的CZ2加入到模型中进行验证,得出相同结论(只对薯类显著)。1999―2007年我国31个省份年均农业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仅为3.18%,其中最大的云南为4.32%,最小的上海仅为1.58%,相对而言,地方财政对农业支出投入力度小,对农业影响不十分显著。
(6)自然灾害不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原因。耕地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SZ)比率只对薯类人均产量有影响(Rj值为0.076),随着有效灌溉面积的提高,农业机械、化肥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平抑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四、结论
本文研究表明,农业结构调整的“减粮扩经”政策和农作物单产是退耕实施以来影响我国粮食人均产量最重要的因素;传统技术类因素(单位面积的农村用电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单产)以及有效灌溉面积仍显重要。两种政策类因素(退耕还林和人均建设占用耕地)以及社会经济类因素对粮食人均产量影响不显著,自然灾害不构成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原因。退耕还林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对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人均产量五个指标的影响均不显著,说明退耕还林工程并不是1999年以来我国出现较大幅度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建议将生态退耕工程制度化并长期坚持下去,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出,将推进技术进步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Zhigang Xu,Jintao Xu,Xiangzheng Deng,Jikun Huang,Emi Uchida,Scott Rozelle: Grain for Green versus Grain:Conflict between Food Security and Conservation Set-Aside in China[J].World Development,Vol.34,No.1,2006.
[2] Dan-Feng SUN,Hong LI,R. DAWSON,Cheng-Jie TANG,Xian-Wen LI:Characteristics of Steep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Impact of the Grain-for-Green Policy in China[J]. Pedosphere,Volume 16,Issue 2,2006(4).
[3] H. Peng,G. Cheng,Z. Xua,Y. Yin,W. Xu:Social,economic,and ecological impacts of the‘Grain for Green’project in China: A preliminary case in Zhangye,Northwest Chin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7.
[4] 雷玉桃、谢建春、王雅鹏:退耕还林与粮食安全协调机制浅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3).
[5] 谭晶荣:退耕还林与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J].粮食问题研究,2003(1).
[6]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退耕还林对西部地区粮食供求的影响[R].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调研报告.
[7] 何蒲明:退耕还林与粮食安全的博弈[J].林业经济问题(双月刊),2006,6(2).
[8] 刘鸿儒等陕西省农调队:退耕还林对陕西粮食生产和需求的影响[R].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调研报告.
[9] 洪玉等浙江省农调队课题组:我国粮食安全标准研究[R],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调研报告.
关键词农业污染源;现状;防控对策;安徽宿州
中图分类号 X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271-02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是淮海经济协作区核心城市之一,距离出海口较近,境内平原广袤,沃野千里,气候适宜,以小麦、棉花、蔬菜生产以及猪、牛、羊、鱼养殖等为农业主导产业。近年来,随着全市农业、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业污染逐渐加剧,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面临日益严峻的形势。
1宿州市农业发展现状
宿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产品资源充裕,粮、棉、油、水果、蔬菜产量均位居安徽省前列,也是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境内有全国最大的连片水果产区(尤其是砀山酥梨),辖区内灵璧、泗县是全省畜牧业养殖大县。全市已培育出特色农业基地逾200个,其中无害化瓜果蔬菜基地18个、省级标准化基地2个、实际标准化基地16个、县级标准化基地30个[1]。由于不同地区的区位条件不同,因而各地着重发展的产业也不同,宿州市又催生发展了优势产业专业村,如农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特省园艺专业村等[2]。一些区域还发展了名牌产业,在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如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香稻米、砀山酥梨、永安土豆、孙圩子胡萝卜、泗县大路口粉丝加工、萧县官桥镇的葡萄、灰古镇八张村的棉花加工、砀山县城关镇的黄桃等。目前,宿州市有特色农业专业核心示范村164个,与省内外超过130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对接,产品热销周边大中城市[3]。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360亿元,粮食生产总产量为400.2万t,位居全省第4位,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为550亿元,位居全省前列。
2宿州市的四大主要农业污染源
近年来,随着农业、工业现代化的提速,宿州市的农业环境污染形势严峻。根据2009年全市首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取得数据的结果,当前宿州市农业污染源主要来自以下4个方面。
2.1农药、肥料的污染
2010年宿州市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为复合肥料55万t、尿素13万t、过磷酸钙12万t,其中氮肥施用量达到11.3万t。氮肥的滥用必然会导致土壤酸碱度(pH值)下降,土地酸化就会使土壤的出产率大大降低。宿州市每年使用农药达615 t,低的为300 kg/hm2,高的为400 kg/hm2,大部分残余的药液会随着农作物进入水体、土壤和农产品中,被作物吸收的比例为30%-40%[4]。另外,宿州市农民农业生产中以使用杀虫剂为主,其中尤其是甲胺磷、敌敌畏毒性较高的品种较多。
2.2畜禽的粪便污染
宿州市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全市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约3 600家、养牛场12家、养鸡场100家,年出栏生猪220万头,存栏奶牛1 600头,存栏肉牛10 000头,蛋鸡存栏200万只,肉鸡存栏430万只,蛋鸭肉鸭存栏1 000万只。猪、牛、鸡、鸭每年总出栏量达6 000万头(只)。规模化养殖年产生污染物总量COD约7万t、NH3-N约6 000 t、总磷约3 000 t。由于宿州市的畜禽养殖业还处于初级散养或半集团化养殖水平,所以对饲养物的粪便缺乏处理能力。以养猪为例,2010年宿州市全年生猪出栏432.12万头,根据《宿州市养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5],计划到2020年宿州市年出栏商品猪要达到800万头,每年排放的粪水、粪便随意倒入河流或随意堆放,由于猪粪尿混合排出物的化学需氧量浓度最高可达近100 g/L,细菌总数可达104-105个/mL数量级,高浓度的畜禽有机污水可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从而对地下水的溶解含量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3农膜污染
2011年宿州市粮食种植面积为79.99万hm2,每年有2 860 t的农膜投放到农田,且使用量还在逐年增加。目前,宿州地区使用的农膜绝大部分为不可降解塑料,其中的高分子化合物属极难降解物质,而且这类物质还不受细菌等生物腐蚀,在自然条件下降解非常困难。农膜本身很容易破损,循环利用率不高,每年就会有新的、大批量的农膜丢弃在土壤中,必然会降低土壤的渗透性,阻碍农作物根系生长,降低作物产量。
2.4废弃物污染
近几年来,随着宿州市养殖业集约化的加速,每年都会产生庞大的农业废弃物。2010年产生农作物秸秆1 048万t,蔬菜废弃物135万t,年排放畜禽养殖污水23.8万t,排放畜禽粪便6万t。宿州市户籍人口638.9万人,常住人口为535.29万人,其中乡村人口占79.97%,由此每年产生的农村生活固体垃圾就达78万t。生活垃圾是疾病传染源扩散的源头,极易造成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
3农业污染的防控对策
3.1引导农业生产向循环经济经营模式转变
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社会经济活动准则为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6]。目前,宿州市大力推广的发酵床养猪技术就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实现农业产业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了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污染物排放,该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不仅增加了经济运行效益,而且提升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质量。
3.2建立合理补偿机制
2011年宿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 720元,低于全省平均6 232元的收入水平。因此,相对于农业大市的宿州市来说,还无法收取“污染收费”。应建立激励型补偿机制,实行“谁受益谁付费、谁治理(保护)补偿谁”,以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初级发展模式。
3.3加大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
对于一些种、养植业大户,要做好《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种、养殖户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与环保、农委、工商等部门联合出台整治畜禽养殖业污染实施的有关方案等,合理引导,分类管理,加大违法违规排放、乱排放的处理力度,同时要加大监管措施,防止出现“污染—治理—再污染”现象的反弹。
4参考文献
[1] 吴良栋,许建.宿州:特色农业打造农业强市[EB/OL].(2007-03-16)[2012-03-06].http://省略/info/shownews.asp?newsid=6504.
[2] 周建设.宿州市做强特色农业块状经济[N].安徽日报,2009-01-21(1).
[3] 贾蕊,陆迁,何学松.我国农业污染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1):59-63.
[4] 章力建,朱立志,蔡典雄,等.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中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及模式[J].农业技术经济,2005(3):2-5.
现有的经济学文献对于补贴期后的财政政策取向有了一些研究。刘鸿儒等(2004)研究了退耕还林后陕西省粮食产量的变化[1],胡霞(2005)研究了退耕还林后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2],一致的结论是要继续对退耕户进行补贴。同时,生态重建中的财政补贴的效率问题也一直受到关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退耕还林(草)课题组(2002)较早地分析了退耕还林补贴政策中的逆向激励问题[3],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调研组(2002)对于中央政策执行中的协调问题给予了关注[4],王小龙(2004)研究了生态重建中的激励不相容问题[5],延军平等(2004)的研究则进一步论证了生态购买较之于退耕还林的优越性[6]。总体而言,大部分文献的理论逻辑尚需进一步严格。同时,既有研究大多从经典的环境经济学分析框架着眼,认为生态重建是要借助于中央政府补贴实现生态物品生产外部性的内部化,引导地方政府与农户实现生态物品的生产。这仅在静态意义上解释了生态重建中的行为关系,对于工程的全过程而言分析难免不够深入。
笔者认为,生态重建是一个合作建设的动态过程,依次要经过前期、中期与后期阶段。前期阶段对应退耕还林规划补贴期的第一年,中期阶段对应规划补贴期第一年以后的时期,后期建设阶段对应着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补贴期后的时期。三个阶段中的主要工作不同,同时随着林木的自然生长过程,工程的生态与经济价值发生了阶段性变化。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后期阶段的补贴政策选择问题。本文借鉴鲁若愚、傅家骥等(2004)对于校企合作的研究方法[7],将生态重建工程视为一个中央、地方及农户的合作生产过程,并分析一次性补贴与分成补贴两种补贴方式对于三方努力分配及其期望效用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发现,在不同补贴方式下,三方最优努力分配以及期望效用发生了变化。从而,补贴方式的选择对于三方合作建设的最优努力产生影响,而在后期阶段,一次性补贴方式是相对较优的选择。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给出了模型的描述,主要给出了分析的基本结构与基本假设;第三部分在委托-框架下,证明了在工程不同主体对于分配方式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偏好,三方最优努力的影响因素也存在较大差异。在综合考虑最优努力与期望效用的情况下,得到了最优补贴方式、影响最优努力的主导因素以及契约设计的标准。第四部分是简短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模型的描述
我们将生态重建工程描述为一个中央政府C(centralgovernment)、地方政府L(localgovernment)与农户F(farmer)三方合作生产过程。理想的生态重建过程一般要依次经过退还、管护与发展三个阶段,亦即前期、中期、后期阶段,最终形成稳定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在工程全过程中,三方都将努力在经济物品与生态物品生产之间进行分配。假设中央政府C、地方政府L以及农户F三方在后期阶段投入到生态物品与经济物品中的努力份额分别为:
这说明,在生态建设的后期阶段中,中央政府是一个公有属性的生态组织,其努力分配中生态物品的努力份额占主导地位,努力分配变化极小。地方政府与农户是一个私有属性的经济组织,其努力分配中经济物品的努力份额占主导地位,努力分配变化极小。
进一步,假设在后期建设阶段,中央政府重要性远远大于地方政府与农户,即μ1-μ其中μ,1-μ分别表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户)的相对重要性因子。出于讨论方便的需要,我们将农户与地方政府的相对重要性因子都设置为1-μ。我们的调查也支持这一假设,即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与农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后期建设阶段对应着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补贴期后的时期。依据主要工作,亦称之为协调发展阶段。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既要满足农户与地方政府的经济需要,又要保持生态物品的服务能力不至于下降,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在本阶段,人工林经过较长时期的生长,生态经济价值充分实现。而且,由于农户与地方政府前期的工作,林业后续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在本阶段,人工林生态价值的拥有者是中央政府。在生态与经济的冲突中,地方政府与农户很可能出现生态破坏的反复。能否保持生态工程中人工林生态服务能力的增长,通过各种措施激励与约束地方政府与农户在生产活动中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和谐,成为中央政府的关键性工作,也是中央政府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于是,在本阶段中,中央政府起着主导性作用,而地方政府与农户则起着辅作用。
假设后期阶段生态工程的总产出S[,总3]分为生态物品总产出S[,kg3]与经济物品总产出S[,ks3]。前者分别由中央政府的生态产出S[,Cg3]、地方政府的生态产出S[,Lg3]以及农户的生态产出构成S[,Fg3],后者分别由中央政府的经济产出S[,Cs3]、地方政府的经济产出S[,Ls3]以及农户的经济产出S[,Fs3]构成。再假设各主体各阶段的生产函数是各自努力的随机函数,且生产函数形式为
本文采用一次性总额补贴与前期费用加分成两种补贴方式来讨论生态工程中的补贴问题。据生态建设的实际,对于中央政府的后期阶段的总补贴额S[,u3],我们给出两种类型的补贴方式。假设生态建设中,中央政府采取两种补贴方式,有
(ⅰ)说明了一次性总额补贴,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一次性支付S[,u3],分期总额支付可以看作是该补贴方式的特例。目前的退耕还林工程可以近似地认为是采取这种补贴方式。尽管从相关政策来看,中央政府仅针对农户,并以亩为标准单位对合格林进行补贴。由于工程执行中,工程标准制定与执行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监督的困难,并未能严格地对于造林努力进行多层次的市场化的补贴,故可以近似地认为退耕还林实行的是一次性总额补贴。如果考虑到生态建设现实中,地方政府实际上具有一定的自,以合规与非合规的方式享受到了一定的补贴。进一步,我们假定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与农户的补贴额分别为S[,L3]与S[,F3]。
(ⅱ)说明了前期费用+分成补贴,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与农户支付S[,O3]+λ[,3]S[,s3],其中S[,O3]是前期费用,λ[,3]是分成比,S[,S3]是可分配产品。生态购买可以看成是这种补贴方式的特例。在初期,生态收购公司支付一定数额的前期费用给人。期末,生态收购公司在确定了人工林质量之后,按照本期生态价值剩余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在本文中,生态购买方式下,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与农户支付的前期费用分别为S[,OL3]与S[,OF3],分成比分别为λ[,L3]与λ[,F3]。S[,S3]分别由各阶段的期望生态总产出确定,即S[,S3]=
(ⅲ)说明,分成补贴的初期费用要小于一次性补贴的总额。
假设非对称信息之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农户均为风险中性。效用函数采取线性形式,即
其中,U[,k3]为后期阶段k主体从合作生产中取得的总效用,为V[,kj3]后期阶段k主体对于j物品的效用系数,ω[,kj3]为后期阶段k主体从j物品合作生产中取得的确定性货币收入,C[,k](a[,k3])为后期阶段k主体的货币化努力成本。进一步假定中央政府仅对生态物品的生产给予补贴,并且三方在生态物品与经济物品的合作产出对于三方都有效用。于是,确定性货币收入函数满足
为了简化分析,设
即在后期阶段,生态物品对于中央政府的效用均远大于经济物品效用,而对于地方政府与农户而言正好相反。
根据信息劣势方为委托人,信息优势方为人的原则,结合生态建设的实际,我们假定在后期阶段,地方政府与农户为委托人,中央政府为人。于是,问题转化为在委托-框架下,围绕着不同补贴方式的主体最优努力分配问题。
三、后期建设阶段的博弈关系
(一)一次性补贴下的博弈分析
该阶段的最优化问题可以模型化为
解该模型可得
该结果解释为,在后期阶段,中央政府最优努力程度由其对于生态物品的效用系数决定。由于地方政府与农户得到了固定的补贴,加之林木的市场价值与生态价值均已形成,为此,他们根本不需要努力。而且,由于其重要性下降,他们不会有动力去生产。
(二)分成补贴下的博弈分析
分成补贴下的最优化问题可以模型化为
解该模型可得
式(16)表明,在分成补贴下,中央政府的最优努力受到它对于生态物品的效用系数以及地方政府和农户的分成比例的影响。进一步说,中央政府对于生态物品的效用系数越大,它对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努力就越多。而另一方面,生态价值中,地方政府与农户地方政府所占到的分成比例越大,则中央政府的努力就越小。同样,由式(17)~(19)可知,对于地方政府与农户而言,在后期阶段的努力分成比受效用比例及其分成比例的影响。对于生态物品的效用系数越大,分成比例越大,地方政府与农户投入到生态物品生产中的努力程度越大。但同时,由于1-μ0,V[,Lg3]0,V[,Fg3]0,则由式(18)~(19)可知,在后期建设阶段,地方政府与农户投入的努力很小,即便有也大部分投入到经济物品生产中去。
(三)生态建设后期阶段补贴方式的比较
比较两种不同补贴方式下三方的最优努力程度,有结论1与推论1。
结论1:在生态工程的后期阶段,分成补贴方式较之于一次性补贴方式下,中央政府的最优努力减少了,而地方政府与农户的最优努力增加了。
推论1:在生态建设后期阶段,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农户的最优努力满足:
在生态建设后期阶段,推论1(ⅰ)说明,无论哪一种补贴方式下,中央政府的最优努力与生态物品的效用系数正相关,地方政府与农户投在生态物品与经济物品上的努力与各自相对应的效用系数正相关;(ⅱ)说明,中央政府的最优努力与分成比例负相关,地方政府与农户投在生态物品上的努力与分成比例正相关,而投在经济物品上的努力与分成比例负相关;(ⅲ)说明,分成补贴方式下的地方政府与农户在生态物品与经济物品上的努力均与相对重要性因子正相关。
要进一步了解三方主体的行为取向,还要分析其效用值,表1给出了计算两种不同补贴方式下三方的效用值。
比较表1各主体的效用,有结论2。
结论2:在生态建设后期阶段,决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农户补贴方式选择的因素有中央政府对于生态物品的效用系数、一次性支付额、分成比、初期支付额等。一次性补贴优于分成补贴,当且仅当(ⅰ)对于中央政府,
由于在生态建设后期阶段,中央政府起着主导性作用,而由其最优努力规律可知,一次性补贴是较优的选择。而式(20)(21)(22)则为最优的契约结构提供了标准依据。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合作生产的委托——模型分析表明,综合三方情况可知,在后期建设阶段一次性补贴的分配方式是相对较优的选择。本文推导出了补贴方式选择的规律,并指出合约结构的设置与生态物品的效用系数、支付额、分成比等有直接关系。对于三方在生态建设中的相对重要性因子、生态物品的效用系数、经济物品的效用系数等的讨论中,本文还得到了一系列结论,对于生态建设的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结合生态建设实际,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引入生态补偿机制,对还林工程补偿期满后的生态林进行定额补偿。
第二,培育活立木市场,让农户以及地方政府在造林上的努力通过市场机制得以显现,从而提高生态林木的市场价值以及预期,解决政府监督成本过高以及持续努力不足的问题。
第三,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提高各主体的生态意识,提高对于生态价值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鸿儒,等.退耕还林对陕西粮食生产和需求的影响[A].刘鸿儒主编.聚焦陕西三农[C].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461-475.
[2]胡霞.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后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对宁夏南部山区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5):63-70.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退耕还林(草)课题组.关于甘肃、内蒙古两省(自治区)退耕还林(草)问题的考察报告[A].周生贤主编.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调研报告(上)[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56-61.
[4]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管理办公室调研组.关于退耕还林试点情况的调研报告[A].周生贤主编.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调研报告(上)[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62-66.
[5]王小龙.退耕还林:私人承包与政府规制[J].经济研究,2004,(4):107-116.
【关键词】 农机 推广 体系 建设
根据农业部农机化司《关于开展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精神,作者对吉林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市、县、乡农机推广体系是健全的。特别是近几年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和全程机械化项目等农业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全市农机装备水平大幅度提升,农机化作业面积迅速增长,综合农机化水平已经达到6%以上,出现了农民争先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大好局面,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1.吉林市农机化发展现状
全市5个县(市)4个区87个乡镇共有市、县、乡农机推广机构97个,人员431人,其中高级职称33人,中级职称150人。
1.1 综合水平明显提高 全市拖拉机保有量138866台,农机总动力254.04千瓦,农机化作业面积583.1千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91%。农机投入显著增加,仅2009年中央财政就投入农机购置补贴638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1539万元,拉动农民投入23177万元,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63%。
1.2 新技术推广实现了新突破 机械深松灭茬起垄复式作业技术得到了普遍推广,达到30.75万亩;水、旱田旋耕旱耕新技术普遍推广,达到91.2万亩;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新技术重点在磐石、蛟河推广,达到15.3万亩;等离子处理新技术达到35.2万斤;药剂机械喷洒新技术达到39.7万亩。
1.3 服务组织蓬勃兴起 全市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376个,合作组织37个,这些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新生力量和新型农民代表,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4 社会化服务深入基层 为抓好全市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和推广工作,各级推广部门积极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围绕着水稻机械化育苗、插秧和机械收获等主要环节,深入到田间地头,做好水稻插秧机和水稻收割机的检修、调试和技术跟踪服务工作,解决农民在机械化育苗、插秧和机械收获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积极协调和大力扶持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机耕、种、收跨区作业,提高机具有效利用率,扩大作业面积,增加机手的经济效益。
1.5 培训、信息宣传工作得到了加强 各级农机推广部门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围绕粮食生产中心工作,利用农闲季节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到各乡镇、街开展实用农机技术培训。围绕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及时发现、总结、完善、推广各地先进经验和做法,大力宣传农机化惠农政策,宣传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作用。在各电视台、报纸进行宣传,营造各级政府和社会关注,了解农机、支持农机的良好氛围。
2.吉林市农机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乡(镇)街农机站工作条件差,办公场所简陋,无设备、无场地。全市有10多个乡镇没有办公场所,靠租赁办公室办公。信息网络匮乏,基层农机站无电脑,无法进行网络办公,有些技术信息无法传递。
2.2 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素质低、专业知识老化,基层站非专业人员比例占30%以上。
2.3 农机化管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地方财政只保工资,不给工作经费。
2.4 基层缺少交通工具,没有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职业技能更新培训无场地、无经费。
3.加强农机化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
3.1 改善办公条件 国家和省、市、县给基层农机推广部门投放一部分资金,用于扶持乡、镇、街农机站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公场所和办公条件,装备办公设备、交通工具,加大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信息畅通。
3.2 加入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建立农机化发展资金,把农机化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可根据不同乡镇,不同推广项目重点加以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施行目标责任制考核与绩效工资挂钩。
3.3 建立农机技术知识培训制度 省、市、县、乡各负其责。定期组织开办培训班,加快知识更新,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调整专业人员结构,以适应新形势的工作需要。
3.4 加强农机市场、销售和维修网点管理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省、市要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从业人员要持证上岗。
3.5 大力发展农机化服务组织 积极培育新型农机专业户和股份制组织,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在购机补贴、农用柴油、农机作业等方面给予帮助,使他们向社会化服务,实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方向发展。建成农机化服务基地,发挥中坚骨干带头作用。
3.6继续加大农机购机补贴力度、范围 补贴资金额度政策落实,调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积极性,拉动农民投入。
一.我的家乡——社区基本简介
县是省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省西部,市东北端。东部依绕河与县、市为邻,南部与台安县搭界,西部与市接壤,北部、西北部与自治县为邻。县下辖17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51个社区居委会、417个村委会。面积2436.01平方千米,人口63.40万
(一)地形地貌
县地处绕阳河下游地区,西部、北部为50-100米的低矮丘陵,是医巫闾山的一部分,中部为开阔的平原,南部为洼地。平原地势平缓,土质肥沃。
(二)水文状况
河流纵横。主要河流有绕阳河及其支流东沙河、羊肠河等。河床坡量小,含沙量大。
(三)经济概况
⒈农业土质肥沃,现有耕地面积117917公顷(176.9万亩),是全国重点产粮县,辽宁省商品粮基地之一,主产高粱、玉米、水稻、大豆、花生、小麦。1991年以来,粮食年产量一直稳定在5亿公斤以上。由于粮多、菜多,畜牧业发展迅速
⒉畜牧业县饲养的牛、羊、猪、鸡、鹿及其它畜禽种类有20余种之多。年生猪饲养量70万头,蛋禽饲养量600万只,水果产量万公斤。森林覆盖率达16.1%,活立木总储量123.5万立方米,是国家平原绿化达标县和粮食生产先进县,及生猪生产基地县。
⒊工业工业基础雄厚,现已形成化工、建材、食品、煤炭、轻工、机械加工、铸造、纺织等工业体系,并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县乡以上工业企业266个,其中县营工业企业67个。县造纸厂、制碘厂人均创利税分别在全省和全国同业中居首位。全县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7亿元,其中县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亿元。
社区位于县北部,该社区人口较为密集,居民收入在全县位于前列。该社区共有居民312户,人口1314人。
二.调研的方法、范围
本次调研报告选择了社区100户居民,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考虑到收入来源以及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别,一些没有收入及长期稳定的工作者将被剔除,如农村外来打工者、学生等。调查项目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这四大项。
三.抽样计划
1、访问地点:直接到随机抽取的受访者家中进行访。
2、访问对象:必须是具有收入条件的人,严格意义上说是18岁以上的人
3、如对方拒绝受访,不要过多强求,可以另外访问他人
4、总之要有礼貌,对于接受受访的人要表示感谢
四.调研的目的、意义
通过对居民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主要生活成本及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这四大项的调查,分析居民收入问题,总结出居民的生活质量。在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居民正常消费并且日常生活不受其影响。并初步分析引发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的主要原因。
五、社区居民收入现状调查
社区300多户居民中工资性收入的居民占百分之六十,个体经营收入的占百分之四十。
(一)工资性收入增长。一是居民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5000元,同比增长元;二是由于营经济迅猛发展,居民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7000元,同比增长3000元;三是居民在本乡地域外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5500元,同比增长1800元。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我社区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6000元,同比增长1700元。占全部纯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五,仍是居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家庭经营收入中一、二、三产业收入均呈平稳增长态势。
(三)财产性纯收入下降。年我市农村居民家庭由利息、租金、红利、土地征用补偿等纯收入构成的财产性纯收入人均元,同比下降,占全部纯收
六、居民收入变化特点
(一)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工资性收入贡献最大
从至今我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持续稳定上涨态势。三年来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出持续稳定上涨态势。较相比增加了2048元,增长20、9%。拉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近年来,随着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及各类津贴补贴政策的落实到位,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呈现快速增长。从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构成情况来看,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工资性收入,人均8000元左右,同比增长7、3%,占到了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的59%,成为拉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因素。其次为转移性收入,人均2561元,同比增长0、7%,占总收入的27.0%。位居第三的是经营净收入,人均1464元,同比下降8.1%,占总收入的9.0%。
(二)高低收入差距依然明显,但呈现逐步缩小态势
根据近两年城镇居民抽样调查数据资料,将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按其收入五等分组,各组所占比重为20%,由低至高排列,分别为低、较低、中间、较高和高收入组,然后对五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进行分析。首先从增速上来看,,全部被调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610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569元,增长了6.0%。其中,低收入组增加了690,增长14.4%,;高收入组增加了510元,增长了2.9%。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但增速却相对较高。
(三)不同行业收入差距较大
从各行业在岗职工收入水平来看,不同行业收入水平不尽相同。其中,服务行业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垄断行业收入水平较高。将我州各行业收入及人员情况根据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进行由低到高排序,其中最低收入行业是住宿餐营业,其年平均工资是10569元,最高收入行业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其年平均工资是26940元,两者相差16371元,比值为1:2.5。
(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近年来,县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和实施方案,扩大了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医疗保险参保范围由单位扩展到个人,启动并着力推进工伤、生育保险工作的发展。
七、居民收入现状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些年安康居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在诸多方面依然存在问题,突出的体现为:
1、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至五年间,锦州市gdp年均增长10.1%,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5%,而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居民收入滞后gdp2.7个百分点,滞后于财政收入11.1个百分点。
2、增长慢导致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5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2.7%,到的8051元为全省平均水平。
八.居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一)内外经济环境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增收
近年来,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呈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好局面,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就内部来看,中小企业作为就业的最大蓄水池,但因规模小,融资难,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导致效益低,较其他类型企业职工增收更难。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对中小企业冲击很大,企业订单减少,销售不畅,利润减少,职工增收受到影响。
(二)城镇单位职工工资收入分配不均,行业间收入差距仍较大。
从统计资料看,各行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都在逐年增高,但由于基数不齐,增幅不同,导致行业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并且扩大趋势未改,国家调控行业收入显著高于其它行业,特别是服务业收入水平较低,电力、烟草、金融保险业职工收入居各行业之首。以农村信用社为例职工平均月工资为4000元左右,而餐饮服务业职工平均月工资仅为1300元左右。此外,由于企业内部利益分配的引导和监管制约机制尚未完善,企业主与普通职工收入差距很大,因此在较高的人均收入数据背后是我们无法忽视的群体、行业之间日益增大贫富差距扩大现象,以及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弱势群体”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三)就业市场的供需影响职工正常增收。
受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及金融危机的冲击,就业压力大,人力资本价格下滑,影响职工收入正常增长。
(四)部分城乡居民的主观因素影响其就业增收
有的待业人员期望值高,因找不到体面轻松的工作,或因岗位辛苦、待遇低而宁愿吃低保不就业;被征地农民中有的有劳动能力却无就业愿望,也有的有参赌酗酒等不良嗜好,吃完“征地补偿”再吃“低保”。部分城乡居民受传统的小农意识影响较深,有满足现状、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创业增收的进取精神,存在着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创收思维方式和投机取巧、侥幸获利思想,不仅自我封闭了就业增收之门,而且危及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九、主要生活成本调查
根据走访各类家庭,发放调查问卷,最后得出目前居民的收入成本主要有四大关键词:养房、养孩、看病、吃药。约有三分之一的家庭都是贷款买房,每个月的月供大约在800-1000左右。社区中一半的家庭中都有老人,因此看病的费用在生活总支出中也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大多数居民认为生活压力较大,生活舒适度一般。
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居民收入的整体水平。居民收入水平通常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充分地享受到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实惠。
2、突出抓好地方企业的发展和提效。目前我社区高收入群体的家庭多有人就业于事业单位中,因这些企业效益好而收入较高,但大多数人群是就业于地方中小型企业中,只有地方企业效益取得整体提高,劳动者收入增加,最终才能促进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有效提高。
3、提高低收入家庭就业率和收入水平。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家庭就业率,对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至关重要。同时要根据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市场物价变化及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4、进一步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力度,提高收入水平。在扩大财源和尽力争取转移支付额度的基础上促工资改革的到位,按方案及时足额兑现津贴标准,促进收入水平的较快提升,力争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
总之,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作为“十一五”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因此,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和关键是要千方百计发展城乡经济,不断增强我区综合经济实力。要根据农牧区和城镇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和结构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方法,通过改革完善分配体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扶贫开发等措施,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解决城乡居民就业增收方面的思想束缚和技能障碍,关键是要提高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和就业能力。“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高人民群众收入作为政府工作的优先目标。
一、宜黄县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业的优势
由于地处山区,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宜黄县发展杂交水稻制种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诸多优势。
1、地理优势。宜黄县属丘陵地区,地形南高北低,众多的丘陵山岗将水田隔成陇沟状,成为杂交制种的天然隔离屏障,有效地阻止了杂交水稻制种时的花粉传播,极为有利于保证了杂交稻种子的纯度。
2、气候优势。宜黄县常年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6 -18℃,无霜期273天,年平均日照时1654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749毫米。常年7-8月份平均气温为28.1-28.8℃,降水量为117.9-122.7毫米,日照时数234.8-253.8小时,且山区昼夜温差大(8-9℃),特别有利于发展杂交水稻制种。
3、技术优势。宜黄县目前已形成了县有农技推广中心,乡有农业综合服务站,村有农民技术员,村小组有制种员的四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加之上世纪七十年代各村都选派了一名制种员到海南岛制种,30多年来已培养锻炼出一大批制种业务骨干,有力地保证了宜黄县杂交水稻制种的高产稳产。
4、市场优势。经过了30多年对市场的拓展和培育,宜黄县杂交稻种子已唱响了品牌,在全省各地乃至湖南、湖北、安徽、福建、广东等周边省份市场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宜黄的种子色泽光亮、饱满度好、质量过硬、价格偏低、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深受各种业的青睐和广大种植户的厚爱。
5、信誉优势。由于宜黄县发展杂交水稻制种时间较长,经验较足,技术力量较雄厚,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和完备的确保种子优良品质的做法。各龙头企业和广大基地农户在生产、收购、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层层严把质量关,从而形成了宜黄种子优质品牌优势,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宜黄农民人文淳朴,人恪守合同,十多年来,各种子企业都能够按合同要求收购到称心如意的种子,把宜黄作为信得过的制种基地县,取得了良好的声誉。
二、宜黄县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业的主要做法
3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宜黄县的制种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质量都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从而形成了宜黄县农业上制种产业的主导、支柱地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宜黄县制种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做到了“五个强化”。
1、强化组织领导,坚持高位推动。为切实加强对杂交水稻制种工作的领导,宜黄县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农业、财政、发改委、开发办、扶贫、水利、科技、公安、工商、法院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各乡(镇)长为成员的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了业务素质较高的干部及专业技术人员具体抓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工作,保障了有机构管事、有人办事、能办成事。一是县四套班子领导经常到挂点乡(镇),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调研指导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工作,亲身协调解决在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二是把县种子公司31名职工由自收自支事业编全部安排到县农技推广中心,成为全额拨款的事业编身份,切实稳定了种子工作队伍。三是县政府决定,县发改委、开发办、水利局、扶贫和移民局等有关部门的农业田间工程项目必须优先安排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村,大力改善排灌条件,进一步保障杂交水稻制种的高产稳产。四是县农业局举全力抓好制种过程中的基地、价格、行为等规范管理,使得在宜黄制种的20余家公司均认为宜黄基地规范、价格偏低、种子质量有保障、合同能够兑现,是一个值得信赖并加以发展的基地县。五是县农业、公安、工商、法院等部门密切配合,依法坚决打击非法生产和套购种子的行为,切实保障了宜黄县杂交水稻制种工作有序进行。
2、强化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多年来,宜黄县结合自身的地理特征和实际情况,注意抓好制种基地村的建设,沿宜水、黄水两条水系进行布局,形成了集中的制种产业带。近年来,宜黄县在抓好老制种基地村巩固提高的基础上,又着重采取开辟新基地、发展夏制的办法,使制种面积不断攀升。在基地建设方面,宜黄县一方面着力保持基地的稳定性,经农业部门核准给各公司及人的地点,不得以各种理由去相互插占,坚决制止无序竞争;另一方面,在确保基地稳定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基地淘汰制度,即一个基地核准的制种公司人遭到绝大多数农民的反对,县种子管理部门就及时介入,强令其退出,由农户欢迎的公司人进入,并且如果一个基地有多家人进入,县种子管理部门也规定必须同制一个父本,从而确保了制种基地的规范性。
3、强化运作模式,加大推行力度。一是适应《种子法》颁布实施的新形势,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能人+农户”的运作模式,即各种子企业在宜黄选定懂业务、善管理、组织号召力强的制种能人为委托人,人又在各村选择“土专家”为基地负责人,具体落实制种农户、田块,分发亲本,组织农户交种,上传下达情况。人付给基地负责人每斤种子0.1元的劳务费,使宜黄县涌现出近200位土专家,不误自身农事在家额外创收2万元以上,充分调动了制种能人的积极性,形成了“政府放心、企业省心、能人称心、农户安心”的种业发展良好局面。二是适应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不断增多的新情况,大力推进母本直播制种技术。制种过程中母本移栽和收割需要劳力多而集中,劳力紧张矛盾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种子产业的发展。为此,宜黄县从2004年开始研究探索母本直播制种技术,到2008年该技术日臻完善,有效地解决了错期安排,防除杂草、防止倒伏等关键难题。目前,全县母本直播制种面积达1余亩,已掌握母本直播制种技术地方的农户认为家中即使无青壮劳力,老人和妇女同样可制种10亩左右,有效地缓解了劳力紧张的矛盾,杂交制种母本直播这项技术也因此被评为抚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率先将“920”粉剂和水剂使用到制种生产中,通过不断革新生产工艺、推广先进技术,制种亩均产量大幅度提高。
4、强化技术监管,确保种子质量。为确保向市场提供优质种子,历年来,宜黄县都非常重视抓好制种技术监管工作。一是举全县之力,确保提供集中连片、排灌方便、隔离条件优越的稻田进行制种,严防插花田和串基地制种现象的发生,切实做好“一个基地一个制种组合”措施的落实,为确保种子纯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是严把田间除杂保纯关。在秧苗期、抽穗扬花期、成熟期各公司都会组织技术员和农民清除田间杂株,做到田检合格后方可收割。三是严把收购入库关。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按照国家标准,做到不合格的种子决不收购。四是建立海南岛纯度鉴定制度。收购时按照检验操作规程,抽取一户一样送海南岛鉴定,做到纯度不达标的种子坚决报废。五是严把准入关。县农业部门严格按照《种子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把好准入关,欢迎具备资质、实力强、重合同、讲信誉的公司企业进入宜黄县制种,对实力弱、信誉差的公司坚决予以拒绝。通过这些技术措施,打响了宜黄种子品牌,使宜黄种子在省内外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许多省内外的经销商都特别青睐宜黄的种子,称其为“放心种子”。
5、强化环境建设,加大执法力度。这些年,宜黄县一直致力优化政务环境、发展环境和法律环境。一是加大《种子法》的宣传力度,增强依法制种的自觉性。充分利用电视台、黑板报、宣传栏等媒体,让《种子法》深入农村、深入农民,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自觉按照《种子法》来规范制种行为。二是加大管理力度,县种子管理部门于2003年面对开放带来的新情况,及时召集各公司人,组建了宜黄县制种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并依据种子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宜黄县杂交水稻制种工作者行规行约》,并按面积的大小缴纳数额不等的生产保证金,加大执行力度。该组织每个月活动一天,交流信息经验,统一制种行为,统一大宗品种价格,处理存在的问题,确保有序竞争,把同行是冤家转变为同行是朋友,创造了和谐的制种环境。三是加大促进力度。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制种和制止非法制种纳入对乡、村两级干部的目标考核内容,有力地调动了乡、村两级干部参与制种工作的积极性。四是加大打击的力度,每年由农业部门牵头,不定期会同公安、工商、技术监督等有关职能部门坚决打击非法生产和套购种子的不良行为。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宜黄县制种产业得到发展,但由于种子供应属于农业生产中的刚性需求,除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因素影响外,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还面临一些新情况、新考验:
1.制种面积难落实。一方面是劳动力缺乏。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逐年增多,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80%已外出打工,而制种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环节繁多,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制种基地普遍存在劳动力和技工短缺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土地不集中。制种对隔离要求很高,母本花期时50米内不能有异花粉传播,所以要求尽量连片种植,中间不容许种植其他品种。农村土地分散在不同农户手中,连片的田块往往分属多户,如果不能统一种植就会对制种的质量造成破坏。而如今农村土地流转非常困难,价格越抬越高,水田承包价已由10年前的60元-100元每亩上升到现在的200元-400元每亩。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虽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动,希望扩大制种面积到5万亩,但宜黄的制种面积仍由2006年的3.5万亩下降到如今的3.1万亩,近两年更是呈每年下滑10%的状态。
2.制种投入难提高。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扶持力度,全县改善了灌溉面积1.9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23万亩。但总体看,农业基础薄弱、田间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仍然很严重,全县大部分山塘、水库蓄水能力不到设计能力的50%,且不少中小型水利没有修建支渠、斗渠、毛渠等配套工程,机耕道、机耕桥、电灌站等设施也严重不足,全县有1万余亩制种农田要靠天吃饭。同时,修建晒场、仓库、机械等方面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制种所需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投资的农田水利项目和农民自筹,国家投资的项目分划到各处后十分有限,难解燃眉之急,农民自筹资金对投入能力十分有限。银行贷款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去年县信用社向制种农户发放的贷款不到1000万元。
3.制种效益难保证。近年来肥料、人工、交通运输等价格有所上涨,尤其是劳动力价格涨幅较快,工价已由8年前的50-60元上涨到120-150元,制种的成本不断增加,制种比较效益逐渐降低。目前每亩水田制种的收益在2200元左右,仅比种植水稻高出800元,但工序要高出许多,而种植烟叶、西瓜等经济作物,收益可达4000元以上。加上制种受制于自然环境,高温少雨、低温绵雨、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都会影响制种产量和质量,而国家尚未对杂交水稻制种建立灾害保险机制和补偿机制,制种风险始终存在,农户的积极性受挫。
四、主要对策
制种基地既是种子生产的保障,更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源头,巩固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基地,关系我国优良稻种的供应,关系全中国人民的饭碗能否稳端自己手中,为此建议:
1、纳入农业保险范畴。建立制种保险财政支付及公司因灾补偿机制,开展杂交水稻制种农业保险,保费和赔付标准应为水稻大田生产保险保费和赔付标准的2-3倍,以规避或降低风险,减少农户损失。
2、实施制种专项补贴。设立杂交水稻制种专项补贴项目,补贴标准应为种粮直补、良种补贴之和的5-8倍,补贴办法以常年制种单产150公斤/亩和实际交种数量计算。同时,合理提高杂交水稻种子收购价格,以种粮比下限和当年国家最低稻谷收购价来确定杂交种子收购最低价。
3、提供优惠扶持政策。2013年国家38项支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中,并未提及扶持制种大县或国家级制种基地。制种大户强烈期盼将支持杂交水稻制种列入国家支农增收政策体系,单列制种大县资金扶助政策,或列入享受粮食大县资金扶助政策范围,整合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在投入上向制种基地建设倾斜,加强国家种子储备库建设,在制种基地村建设一批晒场,对土地流转大户给予资金信贷扶助和添加烤干设备补贴,并以县为单位加强制种业人才培训。
4、创新基地管理模式。在“农户+农户”、“公司+农户”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大流转+小业主”、“企业+农业合作社+制种大户”、“产业园(示范园)+企业+制种大户”的新模式,形成以制种大户为主,集中土地搞适度规模经营,以降低成本、提高单产、增加收益。同时,加快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引导制种企业与制种大户、制种大户与农民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从而稳定基地面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环保部数据显示,2009年重金属污染事件致使4035人血铅超标、182人镉超标。引发32起群体性事件。数据还显示,全国每年因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相当于广东一年的粮食产量,可以养活常住珠三角的4000万人口。
2012年3月21日,环保部等九部委联合通知,要求在2012年深人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表示,要以最严厉的措施整治重点行业重金属排放企业环境污染问题。
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
广西龙江的镉污染事件,是中国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又一案例。“这次镉污染事件在国内历次重金属环境污染事件中是罕见的。”一位参与事件处置的专家告诉记者。
近年来,仅发生的镉污染事件,就有2005年的广东北江韶关段镉严重超标事件,2006年的湘江湖南株洲段镉污染事故,2009年的湖南省浏阳市镉污染事件。至于其他重金属污染事件,仅“血铅超标”事件,就已涉及陕西、安徽、河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湖南、江苏、山东等省。
2011年2月,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出席有关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会议时也谈到,“从2009年至今,我国已经有30多起重特大重金属污染事件。严重影响群众健康。”
据了解,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既有因人类活动导致环境中的重金属含量增加,超出正常范围,并导致环境质量恶化,也有个别地区如喀斯特地区因石漠化导致重金属释放。
近10多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的不断加速,涉及重金属排放的行业越来越多,包括矿山开采、金属冶炼、化工、印染、皮革、农药、饲料等,再加上一些污染企业的违法开采、超标排污等问题突出,使重金属污染事件出现高发态势。
2011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环保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办公室副主任温香彩告诉记者,我国重金属污染中,最严重的是镉污染、汞污染、血铅污染和砷污染。
一些地区污染比较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一向被认为是高科技行业的it行业也与重金属污染挂钩。因制作中国水污染地图而闻名的民间环保人士马军曾在2011年联合30多家环保组织一起《2010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该调研报告显示,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有大量生产印刷线路板的企业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给当地河流、土壤和近海造成了严重重金属污染。
中国重金属污染呈现出地域差异。温香彩说,东部比西部严重,南部义比北部严重,珠三角地区尤为显著。另外,像湖南等有色金属大省也是重金属污染的重点地区。湘江是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流。
一项由原国家环保总局进行的土壤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遭重金属污染,且其中10%属严重超标。2008年,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科研团队分别在广州6个区各选择2个农贸市场采集蔬菜样本,分析样本中镉、铅的含量情况,结果发现,叶菜类蔬菜的污染情况十分严重,除1种为轻度污染外,其余5种均达到重度污染水平。
在巾国东南部一些区域,重金属污染出现了比较严重态势。
一个需要警惕的趋势是,随着产业转移,原本重金属污染只是零星分布的西北地区也开始面临威胁。
近年来,一些东部地区的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开始往中西部省份转移,这其中,尤其是化工企业、光伏企业和制药企业,由于中西部省份经济比较不发达,患有严重的“项目饥渴症”,对环境的监管水平和力度相对不足或主动放松,导致中西部地区的污染事故也频频出现。
重金属污染对生态影响极大,2009年的浏阳镉污染事件殃及当地的瓜果蔬菜,当地产的水稻和蔬菜都呈黄褐色,茄子辣椒则形态恐怖。
重金属污染危害严重
温香彩说,重金属污染不像大气污染,既闻不到,也看不到,被重金属污染的水体或土壤,即使含量很低,只要超标了对人体伤害也会很大。而且,不同于其他污染物的可降解特性,重金属污染物不仅不可降解,还能在环境里累积和循环,由此也加重了对人群的危害。
她说,重金属污染对身体的危害主要是“三致”,致癌、致疾、致突变。
多种资料均提及,重金属在人体内能和蛋白质及各种酶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它们失去活性,也可能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富集,如果超过人体所能耐受的限度,会造成人体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对人体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资料显示,血铅污染所导致的毒性效应是贫血症、神经机能失调和肾损伤,易受害的人群有儿童、老人、免疫低下人群。镉的毒性很大,可在人体内积蓄,主要积蓄在肾脏,引起泌尿系统的功能变化。镉也能够取代骨中钙,使骨骼严重软化,并可干扰人体和生物体内锌的酶系统,易受害的人群是矿业工作者、免疫力低下人群。砷通过n乎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如摄人量超过排泄量,砷就会在人体的肝、肾、肺、子宫、胎盘、骨骼、肌肉等部位蓄积,与细胞中的酶系统结合,使酶的生物作用受到抑制失去活性,特别是在毛发、指甲中蓄积,从而引起慢性砷中毒。砷还能致癌。
九部委令地方亮“老底”
在国家对重金属行业的环保整顿升级下,像“铅蓄电池行业80%企业被勒令关停”的一幕,将在更多涉重金属行业加速上演。
环保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监察部、司法部、住建部、工商总局、安监总局、电监会3月21日晚间联合通知,要求在2012年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早间的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要以最严厉的措施整治重点行业重金属排放企业环境污染问题。
一位参会官员向记者透露,去年铅蓄电池领域的“环保之火”将延烧到涉铅、镉、汞、铬及类金属砷的重点行业及重点地区,九部委将强令地方在年底前“亮老底”,从而倒逼各地重金属企业关停整顿。
相对于2009年以来的历次专项行动,今年的亮点在于,涉铅、镉、汞、铬及类金属砷重金属排放企业的相关信息,均被要求比照去年铅蓄电池“环保风暴”的标准向全社会公布。该官员称,到今年底,各地环保部门、民间环保组织均可以根据已公开数据“绘制”一幅中国重金属污染的“地图”。
在信息公布标准方面,记者从环保部获悉,全国31个省(不含港、澳、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单列)均公布了2011年铅蓄电池生产、组装及回收(再生铅)企业名单,包括企业名称、洋细地址、生产状态(在建、在产、关闭、停产等)、生产类型、产量、危废处置量、废水废气排放是否达标等多项指标。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冯新斌告诉记者,区别于一般的排
污
,重金属污染物对于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可能要到很多年后才爆发,因此被一些只重视眼前利益的企业所忽略。他说,上报所在区域的重金属污染企业名单,无疑是给当地政府“政绩”带来压力,推动地方进行自主的整治行动。
周生贤要求,各地要在2012年6月30日前。公布辖区内所有重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以及皮革鞣制、电镀企业的名单及整治进展情况,更新铅蓄电池企业整治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参会官员向记者透露,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已通过各部委会签,要求各地在今年4月将整体部署工作完成,分解九部委的任务目标;预计11月底专项行动“收官”。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环保专项行动力度空前加大。周生贤在会议中强调,特别是在涉铅、镉、汞、铬及类金属砷的重点行业及重点地区,严格执行“六个一律”和“双否决”。也就是说,相关违法企业将面临停止建设或生产、停产整治、停止非法经营活动、追究法律责任等重压;发生重金属重大污染事故的地区,将被取消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等评优资格,并且否决该区域的重金属防治目标考核,从而对其区域环评限批。
哪些地区和行业将受到较大压力?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薛志钢告诉记者,就其所在单位的调研所知,湖南长株潭地区、贵州铜仁、辽宁葫芦岛均是重金属污染较为密集的典型地区。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涉铅、镉、汞、铬及类金属砷的行业,除了多集中在有色金属矿产开采和冶炼外,还涉及到电池、煤炭、医药等很多工业领域,不仅范围广且涉及到的企业数量规模惊人。
在国内一家大型有色金属集团内部人士看来,国家和地方对重金属行业的整治将推动行业的兼并重组,不达标的中小企业将面临大面积倒闭潮。
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建议,在重金属污染的末端治理之外,国家亟待加快涉重行业和企业的布局调整和结构调整。一是若上述行业和企业集巾在人口密集区,即便单个企业都实现达标排污,久而久之还是可能超过当地环境承受力并危害人体健康;二是由于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对重金属存在巨大需求,一些“小、散、乱”企业仍会为利润“顶风作案”;三是除了有色金属矿采选和冶炼等排放大户外,搪瓷制作工艺中就涉及镉、铅、汞等重金屈,后者布局更分散,更易忽视,更难治理。
监测治理都不能少
面对重金属污染形势的日益严峻,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认为,我国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大气、水土中的重金属监测,建立重金属污染防治机制。此外,还应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技术手段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重庆市委主委夏培度指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重金属污染形势日益严峻,不管西部还是东部,都变成了重金属污染重灾区。关于大气、水资源、海洋污染,国家都出台有相关法律,但有关重金属的污染防治至今没有一部法律。而且,人们对重金属污染的隐蔽性、滞后性认识不充分。
他建议国家对重金属污染防治进行立法,依靠法律,齐抓共管,摸清底数,控制增量,消化存量,建立摸底排查制度、防治和补救制度、防治保障机制以及相应的土壤重金属预警制度等。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黄标介绍,衡量重金属污染最主要的指标是土壤、水、大气沉降、植物等环境介质中重金属的含量。虽然除了大气沉降外,我国对其他环境介质都颁布了部分重要重金属元素的国家标准,但遗憾的是,各产业重金属污染防控的详细规范和标准仍相当缺乏,国家还缺少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来调控重金属在环境中的积累。
骆沙呜则表示,当前我国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与修复任重道远。而治理与修复的前提就是建立比较完善的重金属污染监测工作刚络,加强对各地土壤及水源污染状况的调查分析,科学防治。
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重金属相关行业的清洁生产,也是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重点。目前,化工行业已经开始加强技术研发的力度,推广低汞触媒生产与废汞触媒回收一体化,同时加强无汞触媒的研发工作;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已提出铬盐行业的整改措施及铬渣治理时间表,加紧开发铬盐清沽生产技术;电池行业也在重点推进重金属电池企业的技术革新,规范行业清洁生产,从源头治理重金属污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五矿集团总裁周中枢认为,重金属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为实现环境治理和企业发展的双赢,建议国家对有色冶炼等重点行业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支持其加大投入,推进技术改造升级或易地建设,在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完善机制等基础上再扩大到其他企业和行业。
家园保卫战已经打响
“近年来发生的重金属污染事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难以消除的。频繁发生的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目前湘江以及许多河流都存在重金属污染,这可能对粮食生产造成深远的不良影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说。被称为“有色金属之乡”湖南省率先制定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于去年3月成为第一个获国务院批准的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方案。
2011年初,国家层面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重点区域铅、汞、铬、镉和类金属砷等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比2007年削减15%。2011年3月,国务院九部门部署开展了全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重金属污染进行了集中接治。
在中央的推动下,各地方重金属污染整治行动大范围铺开。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已基本完成。
广两省以环境倒逼机制大规模推动涉重金属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要求环境敏感区域内存在污染隐患的生产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全部限期迁入工业园区;坚决依法关停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涉重金属企业和落后产能。
甘肃省了《甘肃省重金属污染调查实施方案》,今年还将安排200o万元资金开展重金属污染详查工作。山东省淄博市环保局则对本市235家涉重金属和“双危”企业进行全面排查;还要求化工行业完成淘汰10万吨/年以下的硫铁矿制酸生产装置和使用高汞催化剂的乙炔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任务等。
一、努力保持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全市上半年完成生产总值86.1亿元,增长17.9%,其中:第一完成增加值18.4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8.4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9.4亿元,分别增长5%、20.3%和23.3%,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6亿元,增长26.1%,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3.4%。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粮食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夏粮总产达1.1亿公斤,与去年相比,增产1055万公斤。果业生产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上半年实施平衡配方施肥果园达到16万亩,创历史新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顺利推进,上半年新发展各类畜禽饲养场82个,磊磊乳品成为伊利集团最大的奶粉合作伙伴;鼎立种鸡成为目前胶东半岛最大的蛋种鸡苗供应商。生猪生产恢复较快,上半年存栏生猪达到33.4万头,出栏生猪33.3万头,其他蛋类、奶类也均保持了较快增长。工业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8.6亿元,增长23.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1.9亿元,增长26.9%;实现利润7.4亿元,增长29%。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新增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个,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4亿元,增长36.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可达13.6%。企业技改和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先后组织方圆、富尔达、东源风电3家企业提报全省重大产业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组织黄海水产、海富生物2家企业上报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贷款材料。服务业迅猛发展,对经济贡献率不断加大。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4%,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服务业提供的地方税收占地方税收的比重不断提高。旅游业总量不断膨胀,上半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近百万人次,增长31%,全市旅游总收入5.2亿元,增长33%。会展业规模不断扩大,成功举办了*针织毛衫原辅料暨机械设备展销会、第三届中国*沙雕艺术节、红樱桃民俗旅游区樱桃节等会展节庆。物流业蓬勃发展,依托临港、核电等产业区建设,着力引进和培育大型物流企业,积极发展了以物流平台为支撑,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区域性物流中转基地。上半年,交通货运周转量达到36227万吨公里,港口吞吐量持续攀升,*港货物吞吐量22万吨,同比增长80%。餐饮业档次和品味进一步提升。在重点引导海景、海怡和观海等餐饮龙头改善服务条件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了京海酒店、海福莱大酒店、海洲湾生活广场、荷兰街等新区高档酒店和特色餐饮群项目建设进度。
二、全力以赴抓好全市重大工程的立项工作。
围绕市里确定的重大工程以及需省级以上立项的重点项目,我局靠上去做工作,努力保证了各类项目顺利审批和立项工作。
一是亚沙会场馆立项工作。年初,我局安排人专人到*市发改委学习了全运会运作方式,并向市政府提出了立项投资等方面的建议,目前,已请*工程咨询院编制完成了《第三届亚洲*运动会比赛项目区和亚运村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
二是*路(*段)立项核准工作。年初,经我局与*和省发改委沟通汇报得知,该项目的立项工作审批权限在国家发改委,需经历批复项目建议书、批复可研报告、批复初步设计三个阶段,为加快工程立项审批进度,我局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汇报工作,取得了上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国家发改委同意将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立项。3月17日,国家发改委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破例对我市*路项目组织了专家评审,5月初我市项目审批所需资料即全部上报至省发改委,6月份又协调青岛方已经为我市出具了支持性文件,不仅为全市节省了大量的审批费用,而且极大地缩短了审批时限,在省内创下了同类工程审批速度之最,7月10日,*公路(*段)正式通过省发改委核准。
三是抓好新建重大项目的省级以上立项。对全市新建重大工程项目,进行明确分工,安排专人负责并超前介入,与业主一起研究政策,积极为其准备审批材料、提供政策信息、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大限度地争取在国家产业政策范围内,予以灵活变通,满足企业需要,并争取年内取得实际性进展。
二、创造性地抓好全市产业规划制定工作。
一是着眼全市产业发展现状,努力加快全市“一片两带”规划工作进程。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对“一片两带”产业发展的定位,我局积极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全市各镇区(街道)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摸底,在掌握大量基础数据的基础上,又邀请了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及*市发改委长规科,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对初稿进行了修改工作,目前初稿已形成,预计7月份可通过专家评审。
二是针对重点经济工作,积极抓好了全市海洋经济规划工作。组织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研究所相关专家30余人次来我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完成了《海洋经济规划》初步方案,待初稿修订完成后,即可进行专家评审并定稿。
三是积极配合省、市发改委做好其他各类专项规划工作。按照上级相关部门要求,对编制全省《黄金工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水泥行业循环经济利用余热发电规划》以及《*省电力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并按要求及时上报。
四是在广泛调研并征求的意见的基础上,编订、印发了《20*年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为在全市上下营造了一个鼓励服务业膨胀发展、培植服务业骨干企业、关心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良好环境。我局组织人员制定了《*年*市服务业发展意见》,《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方向,确定了全市服务业重点项目,建立了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科学的统计、调度机制,目前,正根据《意见》要求,对全市物流业进行调研并制定相关发展意见。
三、高标准加快推进全市重点项目开复工工作
一是积极抓好*市级重点项目推进工作。*市级重点项目关系到*市整体产业布局和发展重心,目前,我市共有*核电、*路、核电设备制造和隆和通生物科技4个项目列入了*市重点项目调度,上半年均达到或超过了*市考核要求。随着维蒙特钢结构、海霸能源电动车、金海螺商业广场、来福士海洋工程等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我们将争取更多地项目挤进*市重点项目盘子,列入*市重点项目调度。
二是全力抓好*市内重点项目开复工及招商情况的日常调度。局内成立了重点项目办公室,副科级单位,对列入全市“双重点”的57个加工制造业项目和投资过2000万元以上开复工项目实行了周调度制度,认真分析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并督促相关责任部门加快工程进度,为市领导决策当好了参谋。
三是多渠道抓好全市重点项目争取上级政策和信贷资金等项服务工作。为加快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进程,市发改局灵活把握政策,通过多种方式,努力推进全市重点项目建设进程。为保证全市重点企业合理运用当前政策杠杆、节省流动资金,我局安排了各科室人员主动深入重点企业,先后向比艾奇电子、明玮包装、华源公司等8家企业介绍了当有国家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为他们想办法、出主意,为今后企业向上进行政策性资金争取打下了坚持的基础。目前,已为核电设备制造办理了采购进口设备免税金额130余万欧元;为*美丰机械办理了采购国产设备退抵税金额100余万美元;积极争取将隆和通生物化工列入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产业专项项目;向省、市各级金融机构推介我市重点企业23家,拟申请银行贷款19.87亿元,尽最大限度地满足重点项目信贷资金需求。
四、多渠道抓好上级政策和资金争取工作
1、积极推进产业招商。密切配合*市合作办各项工作安排,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重点发展领域,围绕核电产业、加工制造业等多个方面,先后组织方圆集团、华源公司等4家企业参加了*-温州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宁波产业招商推介会,有针对性地搞好项目包装推介,搭建引资平台,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2、加大政策性资金争取力度。注重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和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信息,注重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有针对性地指导和组织镇区街道和相关企业,围绕我市优势产业提报项目,坚持做到了筛选编制一批、上报储备一批、争取到位一批。其中,“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改扩建”项目已到位国债资金80万元;“里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南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已通过淮委评审,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已列入明年计划。另外,正着手争取看守所建设、乡镇卫生改造等各类社会事业类项目,力争年内列入省级计划盘子。
3、争取了证券公司在我市设立营业部。为进一步拓展全市证券业务范围,我局在市发改委领导的协调和帮助下,先后与多家证券公司进行了接触和商谈,目前确定由齐鲁证券公司来海投资设立证券营业部,6月15日经齐鲁证券公司董事会正式通过并下发文件,同意在我市设立证券营业部。
4、积极抓好企业上市工作。为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资本结构,为企业搭建直接融资平台,我局先后组织方圆集团、富尔达集团、黄海水产、通源科技等公司参加了*市企业上市融资现场会议,并积极做好省证监局工作,帮助他们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尽快能够在创业板上市。
5、认真抓好调查研究。今年以来,我们围绕全市重点工作,狠抓调查研究,围绕全市加工制造业、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城市经济等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先后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的影响等调研,制定了一片两带、海洋经济、服务业等支持产业发展的意见,为市领导当好了参谋。
今后,发改部门各项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时刻保持清醒地头脑,认真分析当前全市经济发展形势,充分地估计困难和挑战。当前,在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亟待改进之处:
一是要进一步抓好全市重点项目的立项和审批工作。受土地、信贷等政策制约,我市重大项目的储备和引进上均出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将会影响到今后几后的项目建设;
二是政策和资金的争取工作亟需加强。*年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我市争请项目数量较往年减少,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力度不够,提出和包装项目的能力不高,对上级政策信息的把握还需进一步加强。同时,在亚沙会的资金争取方面,还需上级部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给予资金扶持。
三是深入基层调研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建设、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乡镇园区建设等多个方面,没有拿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分析问题抓不准重点,挖掘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更是远远不够,需引起高度重视。
下一步,我们将努力克服客观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各个层面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全市重点工作。围绕我局承担的*市考核项目,集中1-2个月的时间,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加快向前推进,确保各项工作年终考核奖分、不扣分,力争年内各项工作考核进入*市前三位。
二是认真抓好重点项目立项工作。跨海大桥立项工作已经完成,下一步,要在重点抓好亚沙会场馆立项的同时,加快筛选出对全市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工程、大项目,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掌握政策,主动与项目单位对接、提前介入,确保在全市重大项目的立项工作上不出纰漏,进而做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