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务会计与实务

财务会计与实务

时间:2023-06-11 09:33: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会计与实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财务会计与实务

第1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理论 财务会计实务 契合

国有企业作为向社会提供重重要产品和资源的专业技术组织,在现有资金获取上主要来源于自有和外源性资金。在企业受到委托关系的影响下,科层结构的下行层级对资金使用的关切度逐渐减弱。这就在体制层面上决定了,在财务会计实务中可能面临着机会主义动机;同时,又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状。

由此,本文财务会计理论与实物契合下的实施模式,就侧重于考察机会主义动机的规避。

一、问题形成的现状分析

具体而言,以下将围绕着委托和信息不对称两个方面展开现状分析。

(一)委托关系所引致的现状分析

首先对于财务部门人员,其在受理报销凭证时仅对形式要件进行确认,在相关领导签字后便给予报销。这就形成了两难境地:即相关领导在确认凭证背后事件的真实性上存在模糊性;但在领导签字后财务部门人员却无必要事件的真实性进行考察了。从而,在委托关系下便将导致当事人实施机会主义行为。以上程序属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办法,该办法的实施并不受财务会计理论的影响,而主要是一种权威式管理范畴。

(二)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现状分析

如果说委托关系体现为一种纵向因果联系,那么信息不对称则表现为一种横向因果关联。具体而言,财务管理人员处于信息弱势。在现行的财务会计实务中,一般假设不存在不确定性以及机会主义行为发生。正因如此,在投资决策、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操作往往建立在静态的视野下来开展。然而,权变理论指导下的实务模式,却难以形成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法论基础。由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机会主义行为,将严重制约部门管理者、财务人员对当事人所实施事件真实性的考量,这种缺失在委托体制下又将被放大。

由此,在二元因素的作用机制叠加效应驱动下,如何规避机会主义行为便成为国有企业会计实务中的难题。

二、信息经济学视角下的财务会计理论

用信息经济学理论来充实财务会计理论的诸多缺失则成为必然。而在财务会计实务中,也主要通过优化财务管理办法的形式来植入。

(一)对事前控制的理论补充

在规避机会主义行为的要求下,财务管理部门应参与固定资产采购的前期论证活动。在论证中财务人员应着重减少逆向选择的风险。即改变过去强调资产价值评估的事后性,而应协同国资部门对固定资产的功能及采购意义进行分析。这样一来,才能真正防止资金配置的不合理现象。

(二)对事中控制的理论补充

理论层面所强调的成本控制、资产结构优化等关键词,都将在对固定资产的使用中得到体现。从现有执行情况来看,财务会计实务中缺少这种功能性监管环节,即使具有过程控制的特征也仅在于定期资产盘店环节。由此,这种事后性特质难以满足国有企业在资金配置上的效益性原则。

三、对财务会计理论导向功能的认识

如何建立理论与实务契合下的实施模式,则应认识理论的功能导向。

(一)目的性导向功能

从目前国有企业的资金获取途径可知,在二元渠道驱动下如何确保预算资金有效使用便成为核心价值取向。同时,在提升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时,企业还面临着内涵式发展的需要。由此,财务会计理论在信息经济学思想的补充下,应强化对事前、事中资金使用的监管。以此,最终来达成目的性。

(二)手段性导向功能

财务会计实务存在于具体的组织生态下,也处于组织不同的目标导向下。这就表明,总公司财务管理与各分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着细节上的差别。从而预示着,理论与实务的契合应建立在,组织动态演变的财务管理事项基础上。

(三)结果性导向功能

财务会计实务是否满足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须在指标评价体系中进行比较。以本文的立论为出发点,规避财务会计实务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便由理论环节提出了原则(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在实际的指标建立上,都应围绕着该原则来进行。

四、理论与实务契合下的模式构建

具体而言,国有企业财务会计实务的模式构建可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

(一)建立资金预算的党员监督机制

国企党风廉正建设的重要内容便包括在经济上的廉洁自律,这是专项工作建设的重点。面对具体的资金预算而言,若要使得廉正建设“落地”,则需要发挥财务、业务等部门党员干部的监督作用。从而,不仅使得党风廉正建设落在了实处,也使得这一监督过程促进国有企业职工自律思想意识的养成。

(二)建立全过程的资金管控机制

财务管理部门应建立,以“生产项目”为单元的资金管控机制。具体而言,将全过程资金管控活动细分到具体的生产项目上,采取专人负责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一来,就能将资金的常规管控办法与国有企业的工作特征相结合。

(三)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

国有企业财务主管部门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目的在于减少资金使用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关于评价机制的设计,应着重在于事前分析与事中的权变管理。因此,有关计算资金贴现的公式、模型,都可以作为事前分析的工具。资金使用中的权变管理,则在于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概率值,适应性的进行资金配置。

(四)建立与单位各业务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

国有企业财务部门终究体现为服务部门的角色,它惟有协助单位业务部门创造价值,才能真正有效的完成自己的职能。为此,须建立其与各职能的沟通机制,通过“项目制”来具体商讨资金管理目标。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李永芹.浅谈国有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意见[J].中国经贸 2011(22)

第2篇

一般的财务会计教材中,基本要首先介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并围绕这六大要素对会计的实务操作展开论述,最终归结到会计报表的编报。随着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指导实践并从实务中总结经验,使财务会计课程体系越来越完善,目前的教材编写基本上是面面俱到,健全完善,但条条框框的规定比较多,难于突出实际操作中的难点和重点。

二、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难于突破

(一)突出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实务性

无论是职业中专设立的财务会计课程,还是社会机构的财务会计课程,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这个培养目标,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应考虑实用性特点,结合2008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充实和调整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新会计准则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增加了多项新准则,其中多数中小企业一般不会或较少涉及,因此在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安排中应考虑大多数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增加或完善相关内容。对具体准则中常规性的、与多数企业的业务相关的准则与应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而对于多数企业较少涉及的特殊的、非经常性的准则,财务会计的教学安排中可以较少涉及,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加强教学的效果。

(二)重新组织财务会计教学内容

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设置,一般以理论为前,实务操作按相对独立的会计要素分别设置章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一般会按照教程的顺序组织安排,这样就不能体现理论与实务的结合,及各类业务处理的关联性。为了体现连贯性和实现学生对各项会计业务处理之间的融会贯通,需要教师将各类知识点,如不同的会计要素之的关系按照一定的关联性重新梳理和组织,不按照财务会计的课程内容设置进行教学,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业务流程,使学生能够理清业务处理的思路,通过生动形象的实际业务操作理解各会计要素的内涵和处理方法。组织财务会计教学内容的条线可以是企业业务条线、流程条线等,应体现出业务发生的特点和不规则性,对学生的思维有所突破。围绕着课程总体教学目标,会有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目标,每一具体教学目标的实现,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有相应的教学案例配合。案例的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与会计理论相关。寻找和案例相关的文献资料,拟定分析要点和需探讨的问题。必须把基本案情编写描述清楚。可针对不同的案例分别采用叙述、表格等不同的展现方式。其次,设计教学案例应考虑实务性。会计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其应用性、可操作性强。因此,在相应的案例教学中,应参照会计实务需要选取案例的基本内容,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概括和整理,以提起学生兴趣,提高其认知能力。会计案例的选择要反映会计职业某一特定情景中真实发生的事件或情况,涉及某一特定单位或组织的经济利益。

三、加强财务会计教学方式

针对上述目前财务会计课程及教学的特点来改进财务会计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改革财务会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再改进财务会计教学方式,无疑会大大提高财务会计的教学效果。目前我们对财务会计的教学方式可主要从多元化教学目标、增加互动性教学模式、多采用案例教学几个方面加强。

(一)多元化教学目标

多元化目标有利于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满足学习者的各方面发展需求,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是提高财务会计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会计事业发展的得力措施。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应围绕多重教学目标,分别设置不同的教学场景,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多采用案例教学

面对就业压力的学生,应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身业务能力提高而进行。虽然他们在学校能较好学习和掌握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对于如何用会计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如何来处理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各样复杂问题,则往往显得束手无策。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会计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会计理论知识,真正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会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然要求。

四、结语

第3篇

一、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目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结构划分不明确

财务会计学课程一般分为初级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3部分。但对于初级、中级、高级的财务会计学课程应该包含的内容,却没有统一的认识。在实际的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上难以把握。例如。对于企业最基本、最简单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程序和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财务会计报告等理论内容。初级会计学阐述过,中级会计学有涉及,高级会计学也有描述,且基本内容差异不大。又如,独资、合伙企业财务会计学知识,本来属于初级财务会计学知识,但却列入高级会计学,造成高级会计学课程内容“忽‘高’忽‘初”.难以形成系统的体系毗又如,非货币易,在企业中也是常见业务,其处理的基本内容应放在中级会计。而不是高级会计。

2课程内容体系条块分散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的章节安排基本上是按会计要素内容的不同来分类设置的。一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往往涉及多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这必定会造成相同经济业务在不同章节体系中的重复论述以及课程容量的虚增等。例如,现金折扣的总价法、净价法的处理,涉及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及主营业务收入等,至少在3个会计要素中重复讲述。又如,非货币易本是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按会计要素顺序来安排,就会造成内容分割,人为增大教学难度。很多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的内容是对某一类或全部会计业务的总体描述,在结构上是不宜进行条块拆分的。例如,中级会计学往往将关于资产减值业务的论述分散地放置于各项资产业务处理的条块体系中。实际上,资产减值业务是资产期末计价会计方法的具体应用,其凝练度较高,应该集中加以比较论述,这样既可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进行系统、直观的对比,也可以帮助学习对象充分了解资产减值业务的实质,有利于专业理论被系统地消化和吸收。

3.专业理论与实务层次级差不够合理

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学的专业理论级差层次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初级会计学部分原理、概念描述过多。而实务操作内容简单、数量较少;相对于初级会计课程而言。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和难度急剧增加。造成初级会计学起来太容易,中级财务会计又太难。学生难以适应脚。高级会计本应体现专业理论与实务的高度统一.但实际上该部分内容往往是对初级、中级理论与实务内容的重复描述。出现重实务、轻理论的现象,有高级会计实务之嫌。

4.实验教学薄弱

财务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的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实践越来越难。很多学校都采用手工及电算化模拟实习。电算化模块主要是针对企业实际开发的,与教学实践结合不好。

二、财务会计课程体系模块的划分构想

针对财务会计课程体系的目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应调整初级会计、中级会计和高级会计的内容体系安排,同时对中级财务会计内容在教学安排和教材编写中做重新划分。并加强实践环节。笔者对财务会计课程体系模块的划分构想如下:

1.初级板块

分为3个子模块:会计原理、会计基础、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衔接模块。会计原理子模块主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的内容,如会计的涵义、目标、职能,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等:会计基础子模块主要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程序等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工作组织(会计处理流程);与中级财务会计的衔接模块主要包括:会计核算的基本准则、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企业的资金循环业务流程、银行结算方式及简单的票据业务、税收基本业务等一系列内容,应将货币资金的核算、与货币资金收付直接相关的其他会计要素的初始确认和简单计量、经营成果的简单核算与计量等作为最基本的会计业务处理置于初级会计学部分。

2中级板块

鉴于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长期采用以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来划分教学内容的习惯和以会计要素划分基本教学内容具有的简洁、与会计报表要素具有一致性等优势,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业务内容,如供应、生产、销售、资金筹集、利润形成和分配等仍以会计要素来划分,有利于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业务的核算原则和基本的会计处理方法。但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考虑业务本身的整体性,会计要素之间重复确认和计量的内容应视情况删减,进行整合。其他仍属于企业常规常见业务,但有一定理论和实践难度的内容。如投资、资产计价、资产减值、借款费用、非货币交易、债务重组等,应以会计原则为导向来安排。注重内容的整体性。划分中级会计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从会计原则高度认识和理解财务会计的要求。新晨

3.高级板块

高级会计学主要是从会计原则的理论高度出发。结合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规定和具体要求。阐述财务会计信息在特定条件下的确认和计量。为全面且高质量地输出会计信息而服务口】。高级板块内容应涵盖企业业务中一些常规内容的延伸,属于成长中不太成熟的内容,如商品期货会计、退休金(企业年金)会计、融资租赁会计、中期报告和分部报告以及那些突破甚至否定会计假设的特殊业务。如合并会计报表、分支机构会计、外币报表折算、物价变动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企业清算、重组、破产、企业合并与分立。

4.实践板块

财务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知度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实践进一步形成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之间的联系。随着对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目标定位的调整。应更加重视财务会计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板块内容应包括初级会计实践和中级会计的实践。初级会计实践围绕初级板块内容进行。可将实验室的模拟实习与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认识实习结合。中级会计实习,既应重视对财务会计核算业务的实习。更应联系企业的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来进行。

参考文献

[1]荆新,孙茂竹,张玉周.财务会计学课程设计的一种新方案[J].会计研究,2002(6):36.

第4篇

[关键词]购并 合并会计 企业合并 合并会计报表

合并会计是以企业购并为服务对象的,企业购并的重要性决定了合并会计研究的重要性。合并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特殊领域,一个世纪以来,众多学者、专家对其不间断的研究反映了该领域问题的复杂、多变和实务界对这一研究的迫切需求。本文在新时期、新环境下对合并会计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探讨,旨在倾全力为这一领域做出点滴贡献。

一、研究的范围

合并会计是以企业合并为服务对象的财务会计的一个特殊领域。合并会计包括(1)企业合并时的财务会计问题,主要是合并会计方法、合并商誉等。(简称“企业合并”)。

(2)企业合并后的财务会计问题合并会计报表。(简称“合并会计报表”)。

合并会计是以企业购并为服务对象的,企业购并的重要性决定了合并会计研究的重要性。合并会计研究的意义具体表现在:

二、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合并会计是财务会计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对合并会计的讨论长期以来是会计界的热点,但研究侧重于合并会计的实务方面,鲜有对合并会计进行深入地理论探讨。本研究拟对合并会计问题从理论上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探索合并会计的特性:寻找合并会计的规律;确立合并会计的目标:提出合并会计的原则。这些探讨将推动合并会计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企业并购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一个多世纪以来,购并浪潮在全球范围内波澜壮阔,在今日中国则是方兴未艾。对并购交易及购并后形成的企业集团的经济活动进行公允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恰当的披露,影响到多方的利益,直至影响到购并的终极目标优化配置社会资源。购并是一种大型而复杂的交易,合并会计报表的对象是宽泛而特殊的会计主体,因此,合并会计被称做财务会计四大难题之一。

三、研究的思路

本文在对合并会计的研究中强调理论先行。浩大繁杂是合并会计的特点,在空间上,它常涉及到会计主体的部分甚至全部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在时间上,它可能延续到会计主体整个生命周期。面对合并会计实务中层出不尽的问题,人们很容易陷入就事论事,穷于应付的境地,导致合并会计实务,各个部分相互矛盾;各个时期首尾脱节;业务操作难以掌握;职业判断无所遵循。在中外合并会计的实践中,上述现象经常发生,笔者认为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合并会计理论的缺乏。

合并会计是财务会计的一个特殊领域,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是适用于合并会计的,但仅仅直接使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合并会计实务是明显不足的。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本研究中,将合并会计理论的研究作为首要的,作为第一性的。力图通过全面深入的研究,能够提出一套较为系统的合并会计基础理论。包括,合并会计的特性:合并会计的规律:合并会计的目标;合并会计的原则。

实务是以理论为指导的。理论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实务中的问题,理论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关于一般性的东西。实务要研究的是:(1)以实务中最基本的问题为例,探讨合并会计的基本理论如何去指导实践;(2)对实务中国内尚未涉足的领域进行研究,为期抛砖引玉。

四、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务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的是以规范研究为主,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归纳法、演绎法、移植法、问卷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等。

五、主要创新点

(一)在研究中引入现代经济学理论,以开阔的视野,重新审视合并会计的理论和实务问题。

(二)从理论上对合并会计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探索其特性;寻找其规律;确立其目标;提出其原则。

(三)提出合并会计的特性是(I)进行决策的重大依据:(2)利润操纵的主要工具。

(四)提出合并会计报表是可靠性较低,相关性较高,与联合会计报表有很强可比性的报表。合并报表与母公司个别报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五)对合并会计中有争议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主要有:(1)企业合并会计方法应只允许使用购买法,禁止使用权益结合法;(2)对购买商誉应采用系统摊销的方法并增加摊销年限;(3)以母公司理论为合并报表的指导理论。

(六)提出改进合并报表的方案:一方面加大合并报表信息披露;另一方面编制简式合并报表。

(七)对合并报表实务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八)对企业合并中的税务会计等新领域进行初步探索。

第5篇

关键词: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58-02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独立学院财会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专业知识学习,构建学生会计知识体系的重要过程。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中级财务会计》这门课程,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特点

1.课程内容繁杂且枯燥。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环境逐渐复杂,各种经济业务也日趋多样化,尤其是伴随着金融手段的革新,促使企业面临着大量的与金融负债、金融资产有关的会计处理,为了顺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需要不断更新变化,这导致财务会计内容更加繁杂。而《中级财务会计》内容主要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课程设计了大量的经济业务,教学内容比较繁杂和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枯燥感,再加上知识点比较零散,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了难度,对很多的会计操作和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难以形成有效的会计知识体系。

2.课程内容具有专业性和边缘性。《中级财务会计》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具有一定的技术性,从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到日常会计工作的组织都需遵循相应的准则及规范。然而,随着市场的环境变化,业务往来逐渐复杂,财务会计的有关工作内容也产生了不小的变化。如衍生了一些与金融工具有关的事项,不但丰富了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对从事会计的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会计知识和技能,还要对相关领域的知识进行学习,这大大提升了财务会计与投资学、金融学等相关学科的融合度。

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现状

1.讲授法运用普遍且贯穿教学始终。讲授法是目前我国独立学院《中级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使用最普遍的方法,它能使教师与学生进行当面交流,教师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随时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效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但讲授法只是单向的信息传输,有时候碰到复杂的会计实务问题,学生只能凭靠自身的想象能力来理解,这样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课堂,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出来。另外,会计的专业名词非常多,对于没有参加过会计实践而仅有会计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很多业务是很难联想出来的。所以,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于《中级财务会计》这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会显得枯燥、抽象,从而压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对比分析法教学效果一般。在《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中融入对比分析法,抓住共性和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不同会计名词的用法和作用,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目前,独立学院教师在《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也会用到对比分析法,例如企业中产生一笔经济业务,交易双方需要财务处理,教师可以站在交易双方的立场,让学生更加系统地认识这项经济业务,有利于学生及时掌握相关知识点。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材内容主要按会计要素的顺序来安排具体相关经济业务。例如,长期股权投资属于资产类,在讲解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如果运用对比分析法,可以先站在投资方的角度,此项经常业务会涉及长期股权投资增加的会计处理,再对比站在被投资方的角度,此项经济业务会涉及实收资本增加的会计处理。从资产类业务到所有者权益类业务知识跨度大,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如果将二者同时讲解,容易使学生知识点混淆,从而难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3.案例教学法受课时限制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独立学院教师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会运用到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突出特点即理论联系实践,通过引入具体案例给学生真实的感觉,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独立、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繁杂,教师需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引入案例进行分析总结,这样容易导致课时的紧张。如果加快讲课速度,又会使学生难以消化和理解相关知识点,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实践教学法缺少相应配套设施的支持。实践教学法是基于会计专业的实践性而产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巩固教学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中涉及具体核算业务较多,仅仅围绕教材中提供的例题展开教学,那会计实务中的很多环节容易被分割,学生很难将全面的会计工作串联起来。实践教学法往往适用于模拟会计实务的环境中实施,模拟会计实务的场所可以提供原始凭证、企业账簿等资源为学生使用。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不少独立院校还没有相应配套设施的条件,如果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采用实践教学法,也只能在普通的教师中开展,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1.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互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由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繁杂,在以后较长的时间内,教师仍然要以讲授法为主,为了活跃课堂氛围,降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感,教师要增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学生演讲、案例讨论等。教师采用什么样的互动方式,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个性要求,对每堂课的教学效果要及时反省和总结,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投入关于调动学生能动性和积极性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深化相关问题的讲解。

2.适时选择运用对比分析法。教师在运用对比分析法进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需了解学生的会计基础知识是否扎实,不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建议教师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上半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不使用该方法,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讲解课程中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有关的知识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下半部分的教学中,对比分析与其对应的上半部分相关的内容,这样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旧的知识,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对经济业务的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总结相关的会计知识规律。

3.适时引入案例教学的同时适当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根据《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比较繁杂,课时有限,建议教师适当调整所教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在节省出的时间内合理安排案例教学。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宜精不宜多,既要包含了新的知识点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一个案例中尽可能多地融合相关知识,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建议运用更真实生动且贴近现实生活的案例,将热点财务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所学知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用增值税专用发票、领料单、出库单等真实的凭证代替书本上的专业名词,运用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实物教学,让学生对会计工作有实践认知,从而提高理论学习与实务结合的能力。

4.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营造会计实务的氛围。目前,独立学院教师基本都在教学课堂上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起学校的这些有效资源,通过学习相关的网络技术,以模拟实务环境的方式,让学生有会计处理的真实感觉,提前了解会计工作的真实环境。如果已具备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议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内部设施,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财务会计教学的作用,还可以建立网络学习和交流平台,有效提供师生之间的反馈信息和互动,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还可以通过高校与企业联合的方式建立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组织教师与学生共赴企业参观实习,让学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会计实务工作。

总之,教师应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技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效率高水平的企业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霞,张健.新形势下高校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6).

[2]张博.关于高校《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改进的思考[J].才智,2014,(12).

[3]李玉兰.高等学校《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4]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J].会计研究,2009,(10).

第6篇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是一种观念上的更新与变革,给我国的学术界与实务界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从形式上看,我国的企业基本准则与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有些相像。但是,基本会计准则仅仅是对具体会计准则的一种简单的归纳,缺乏理论的支撑,所以它不能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运用起到纲领和原则的作用,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1.理论性不足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在考虑了许多会计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制订的,是制定准则的理论基础。然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颁布之前有关会计理论、概念框架、会计准则的探讨显得过于单薄、片面,理论内涵不足,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实务的发展。

2.会计目标认定不明确

会计目标为制订会计准则提供方向,是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的出发点。我国基本准则主张三个目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然而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十分发达,委托方仍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证券市场的不完善,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号”服务来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些都决定了我国会计目标应该定位于“受托责任观”。

二、我国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

《企业会计准则》初步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要求。但是,由于基本会计准则各概念之间缺乏逻辑一致性及其本身的缺陷,并未真正发挥概念框架的作用。作为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会计理论、概念框架旨在指导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发展,而并非是对现行会计实务处理的归纳与描述。理论研究应当具有前瞻性,不能因为会计实务的不成熟而推迟概念框架的构建。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基本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有助于保持会计准则的一致性,减少和避免不同会计准则之间的冲突,使准则在对会计实务进行规范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指导。同时,在会计的国际协调方面,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有它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因此,在我国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就成为必然。

三、制定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重点研究的问题

1.我国会计目标的选择。目前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多,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然而现阶段,我国培育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来说,针对我国市场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国家是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者,同时我国的中小投资者素质不高,因此应以受托责任观为主。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用长远的眼光来看,目前会计目标应包含决策有用观。

2.会计要素的确立及其定义。《企业会计制度》虽然对其定义作了重大修改,但仍存在争议。目前理论界应该深入研究四个问题:一是概念框架中的会计要素是指会计对象要素,还是会计报表要素?二是利润要素有无必要设立?是否有必要另外设立现金流量表会计要素?三是收入、费用要素的外延是否应该包括利得和损失?四是用“经济利益观”解释所有会计要素是否科学?会计要素是概念框架的核心,必须花大力气进行研究。

3.会计计量理论。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基本特征。会计计量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属性。各种计量属性互有利弊,并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前提条件,因而需要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最优选择。

四、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层次结构

借鉴西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主要包括会计目标、会计环境和会计对象。会计目标是整个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起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同时也是研究的起点和基石,它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引导着会计准则的制定方向。会计目标主要应确定: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财务会计可提供什么信息。会计基本假设受会计基本目标制约,体现了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会计基本目标的客观要求。它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会计对象是反映会计主体的有关价值运动方面的客观数量关系,受制于会计目标,依存于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假设都受会计环境的影响。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二层次,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受会计目标的影响,会计对象更具体化为财务会计的要素,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应具备质量特征,即相关性和可靠性。为了正确地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必须坚持一般原则。

第三层次,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各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一层次主要是界定财务会计各要素确认、计量的定义、标准、方法以及方法选择的限定,将会计主体所发生的交易和事项通过甄别,归属于相应的会计要素,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其进行会计处理,通过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对外进行报告,这也是财务会计的最终要求。在上述三个层次中,会计目标属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中心和枢纽地位,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纽带,它把财务会计的概念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整个概念框架更具有整体性和目的性。

参考文献:

[1]蔡贺玲温皓亮: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6)

第7篇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F ),专门术语最早出现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6年12月2日公布的《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涵义》等3个文件中。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解释,财务会计概念是一套用来指导并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也是着重研究财务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目前较流行的是FASB对财务会计概念的界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体系,这一体系能引导出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做出规定。

一、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

从1978年起,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沿着“以目标为导向”的思路,至2000年2月止,先后共了7辑财务报告概念公告(SFAC No.1-7)。这些公告是:第1号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1978年12月);第2号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1980年5月) ;第3号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1980年12月);第4号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目标(1980年12月);第5号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1984年12月)第6号财务报表的要素(替代第3号,并修正第2号)(1985年12月);第7号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补充、修正第5号中可计量部分)(2000年2月)。前6辑财务报告概念公告为美国和其他各国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指导性的理论框架,标志着概念框架体系基本形成。第7号概念公告则是对前6辑公告缺陷的弥补,使得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更加科学合理。从总体上来看,这几份概念公告比较协调一致、相互关联,组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其中将财务报告的目标放在首位用来指导其他问题的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则作为桥梁;再顺序地研究财务报表的要素、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等问题。FASB构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于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理论的发展起到许多积极作用。

美国的财务报告概念公告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其构建思路,框架结构,以及在具体内容方面的许多创造性见解都为各国准则制定机构所借鉴,成为各国构建概念框架的参考范本。可以说,美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对于全球会计界准则和会计理论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出现在会计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后,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简称IASC)也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研究,并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特别是198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的报告,对国际会计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先后有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制定了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这些国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名称、具体形式和内容不尽相同。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并不是一份国际会计准则,不对任何特定的计量和披露问题确立标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概念框架的地位并非优先于所有的国际会计准则,在该概念框架和某项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产生抵触的情况下,应当遵循国际会计准则而不是概念框架的要求。

利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为沟通财务会计理论和财务会计准则的桥梁,已经成为西方主要国家在制定会计准则中普遍采用的做法。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制定了相应的公告发挥概念框架的作用。1989年7月,IASC公布了“财务报表的编报框架”其内容涵盖了财务报表的目标、基础假设、决定财务报表信息有用性的质量特征、构成财务报表的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以及资本和资本保全概念。

三、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与必要性

1.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为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连接点 ,能更好地阐释会计理论 ,指导会计实践。一方面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许多内容来源于对会计实践的归纳、总结 ,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 ,相对会计理论而言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比较具体 ,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因此成为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主要明确财务会计中一些基本的也是核心的概念,它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记录等的研究,形成一个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1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应用,为分析、评估和指导会计准则的发展提供一个规范性的理论基础。一方面,概念框架可以用来对现有会计准则做出评价,判断其是否恰当;另一方面,概念框架可以用来指导和开拓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的操作。可以保持会计准则相关文件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限制会计实务中相同交易的多种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会计准则的规范化。

1.2可以帮助使用者解决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相关的问题。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相关问题提供了广泛的说明,以便其他概念也能源自此概念,使得使用者能知一会三,融会贯通,对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充分理解并加以分析,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可以减小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个人偏向或不同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以及“长官意志”等各种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抵制不同利益集团的压力。

1.3可用来评估已经的会计准则。据以对原准则做出修订,又可为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指明方向,弥补准则中的某些缺陷,而且还可以为重大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为尚无正式准则规范的业务提供原则性指导。

1.4可以节省费用,建立和完善一套概念统一、内容科学完整、前后有序的指导具体准则制定的概念结构体系,对于免去修订或返工花费的人力或物力,意义应该说是重大的。如果没有概念框架,就必须加大会计准则的制定成本。

1.5有利于现代会计理论的深入发展和观念更新。通过CF的研究,既可充分肯定传统会计理论中仍然适用的合理部分,又能及时展示社会经济环境变动情况下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不断地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2.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加入WTO,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顺利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各个国家(包括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奠定在大致相同的概念基础之上,否则概念基础不一致将给会计准则和会计的国际化带来诸多障碍。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制定了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而对于我国,无论是为了改善国内投资环境还是减少国内企业对外投资成本,研究和建立一个反映国际化进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都是非常必要的。

会计理论要促进会计实践的发展 ,但实践发展了 ,会计理论止步不前 ,就会阻碍会计的进步。在我国 ,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等都对财务会计报告做出了不同的规定。这些规定在其制定初期适应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促进了会计的向前发展 ,但随着新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出现了更复杂的会计实务 ,使准则制定者不得不更新原有的会计准则 ,使会计准则越来越复杂。因此 ,环境变化了 ,会计理论就要改革。目前 ,西方会计界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已建立起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事实证明 ,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有利于会计概念的系统化 ,有利于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 , 我国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内在要求。会计理论应该具备一个包括目标、原则、要素和要求在内的逻辑一致的核心子系统。它反映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 ,并指导会计实践 ,应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符合国际化标准趋同的大趋势。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 ,作为财务会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等应该与国际惯例相协调。利用CF作为沟通财务会计理论和财务会计准则的桥梁,已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制定会计准则中采用的普遍做法。

目前 ,我国基本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本准则 ,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是并行不悖的。首先 ,我们要摆清二者的位置 ,会计准则是对会计行为的规范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会计理论要素的系统化。现在西方会计界普遍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准则之外的东西 ,不属于准则 ,二者并行发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指导准则的制定和实施 ,是指导整个会计行业理论与实践的灵魂。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不会妨碍准则的发展 ,相反 ,还会促进准则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实质重于形式 欲速则不达―分两步走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研究》,2005年第6期.

[2]杨琼,“试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审计月刊》,2007年第六期.

第8篇

【关键词】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建设,案例教学,科研促教

高级财务会计是本科会计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但其相对于其他的会计课程,具有更综合、更复杂、难度更大的特点。本文试图从课程衔接、案例教学和科研促教三方面探讨促进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合理衔接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的课程内容

目前不同体系的教材对中级财务会计(简称,中财)和高级财务会计(简称,高财)的内容设计不一致,笔者认为应先按以下标准区分好中财和高财的课程内容:第一,符合会计四项基本假设的内容放在中财中;有所变化的特殊事项及特殊交易部分放在高财;第二,将企业集团化、国际化、证券化的相关处理放在高财。

在进行上述区分的基础上,将中财和高财的课程内容放在完整的课程体系中进一步分配。笔者认为,高财与中财的内容关系最密切的是中财长期股权投资、单一企业报表编制与高财会计企业合并报表编制的相关内容。其次是固定资产的核算业务与高财的租赁会计;金融资产的核算与衍生金融工具的核算。在进行高财合并业务教学时,可要求学生复习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单个企业财务报表编制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简化的案例演示从单一报表到合并报表中间涉及抵消分录编制的原理及处理的变化。讲解衍生金融工具的核算,有必要结合中财的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的有关内容。此外,可以根据各个学校对中两门课程的时间安排进一步调节课程内容。比如将高财中相对简单的租赁会计放在中财固定资产取得的核算中讲解;相对简单的所得税会计,可提前讲解到中财讲解。

在完整的课程体系中实现两门课程的内容衔接,可从教材选择、教案编写、课件制作以及课堂讲授等方面着手。在教材选择方面,中财与高财最好可选择同一个课题组编写的教材,或是自己学校编写的教材或辅助讲义,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的照应与衔接。在教案编写和课件制作方面,应实现教研室的统一,时间安排更好衔接,且前后备课内容相互照应,便于学生后期自行对照复习。中财的有关章节可通过“拓展知识”、“课外阅读”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必要引导,“预告”相关知识在高财的应用;高财的课件中可标注前期知识点的出处。在课堂讲授方面,中财要做到“以报表为中心”的讲授,而非局限于分录的编制。高财的讲授要由浅入深,通过简化案例引导学生复习中财的相关内容,清晰过渡到合并报表的编制,讲解过程中重在讲解业务处理的原理,而非局限于操作。

二、科学收集整理高级财务会计的案例

案例教学法在高财的课程讲授中运用越来越多。可根据案例类型拓宽来源,在不同的教学层次上应用。案例类型可分为三大类:第一是讲解业务处理的案例;第二类是供学生讨论的案例,有必要背景介绍,又有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供学生进行思考;第三类是实务案例,采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相关案例做综合分析。

第一类案例,可参考教材、教辅资料等,也可老师自己编写,需剔除干扰因素,以最简洁和直接的方式讲解知识点。同时应注重选取或编写案例的可变化性,逐步推进,由浅入深。比如从一个案例出发,改变案例中的有关条件或有关数据,会导致企业所处经济环境或相关经济业务的意义发生变化,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相应的变化进行具体处理的重新选择。第二类讨论分析案例,可来自相关论文、国外知名大学或著名教材中使用的案例教学、热点新闻等,也可来自老师自己研究的案例成果。这类案例在选择上应该注意内容的删减,注重案例的针对性。第三类实务案例,由于问题更加复杂和综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取。这类案例可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中的实务问题、老师参与的课题项目、财经热点问题、实务界问题研讨等方面获取。

课程建设的案例建设也应是团队工作。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有必要进行案例的选择讨论,不断的精炼、修改、更新案例,最终形成会计课程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案例库,使每一位老师都可在需要时采用最恰当的案例进行教学,从而发挥案例教学的最大功用。

三、通过科研促进高级财务会计的课程建设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高财之所以高级,是在于问题复杂、方法复杂且争议之处颇多。同有的问题是实务已经出现、但准则尚未规定;有的问题是准则已有规定,但尚未完善,但教材中暂未涉及。仅依靠已有的教材是完全不能满足高财教学需求的。只有依靠科研,达到“以研促教”。具体,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阶段来分步落实。

第一步,提出问题,即“选题”。高财科研选题可从专业和教学两角度入手。专业选题,可选择热点经济问题,或者是实务中较新、准则中尚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研究。教学选题,可以从教学方法、案例选择、课堂组织、课程设计等方面,结合高财知识的特征从教学方面进行研究。这一过程是“以教促研”。同时,由于高财的复杂性和前沿性,老师还可将其他综合性课题中的研究成果与高财结合,形成新的研究成果。

第二步,分析问题,即“研究过程”。研究过程应结合实际,如进入企业调研,解决其实务问题,也提升研究成果的现实价值。此外,科研的过程可以不仅仅由老师参与,有的科研工作也可以让学生参与,通过科研活动促教、促学。中期成果应用于课堂可以很快得到反馈,然后可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的修正接下来研究方案。

第三步,解决问题,即涉及到科研成果具体应用的问题。高级财务会计的科研本身不应该脱离实务的需求,其成果应该可以用来指导具体的会计实践,或者是可以用于提升教学水平。即使是理论性的科研成果,仍可以通过“方法论”的角度,间接作用于实务。可对每一项科研的成果都可以进行细化分解或者重构,除了应用于具体的课题外,还可提炼一些直接可以用于课堂教学的,比如案例等成果。运用科研积累做好课堂教学。

第9篇

一、会计理论课程的几个基本问题

探讨会计理论课程的问题,首先要界定清楚其与会计理论相联系的几个基本问题:

1.关于会计理论的概念。目前会计理论的概念存在着多种解释,学者们各言其是、风格迥异。美国会计学会(AAA)将其解释为:一套前后一致的假设性、概念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是一个旨在探索会计本质的总体性的参考框架。瓦茨和齐默尔曼在《实证会计理论》中对会计理论的解释为:会计理论的目标是为了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解释是为观察到的实务提供理由,预测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计为观察到的会计现象。[3]我国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将财务会计理论定义为:来自会计实务,高于会计实务’反过来可以指导会计实务的规范性的概念框架。本文将其归结为:会计理论是一套内在一致、协调一贯的,可以提供总体性参考框架的原则,其作用是为了解释和预测,解释是对现存现象的说明,预测是对未来可能发生事项的判断。基于这一界定,本文对会计理论课程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2.关于会计理论的作用。会计理论的作用是会计理论课程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包括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课程区别与联系的关键所在。会计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学科,会计专业的其他课程偏重于实务,阐述的是一系列的程序、方法和技术,而会计理论课程阐述的则是对现存实务行为的解释,预测将要可能发生的实务,据以指导和开拓。因此,基于会计理论的作用,使得会计理论课程可以将各个与会计相关的课程融会贯通,从而加深对会计专业方法的理解和认识,体现出会计理论课程的不可替代性。

3.关于会计理论的发展。理论总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会计理论也是如此。会计理论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发展。首先,会计是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伴随着政治、经济、法律等发展而不断发展;其次,会计是有国别差异的,尽管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了会计国际趋同,但是仍不可忽略中西方文化的交叉与碰撞,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国内环境的冲击,自然会导致会计的变化和发展。然而,无论是历史还是国际环境,最终归结为一点,会计理论的发展是与实践相联系的,毕竟理论来源于实践,不可与实践脱节。

目前会计理论的发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理论落后于实践,急需新的理论出现,如衍生金融工具、通货膨胀、人力资本等事物所引发的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问题’旧的会计理论无法指导实践;二是理论超越实践,国外有些先进国家的应用理论又超越了我国的实际情况,使得理论无法很好地与实践相适应。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会计理论课程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二、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本研究对国内重点财经院校及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4所高校硕士研究生会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有关情况汇总如表1所示。

调査结果显示,目前硕士研究生会计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 课程名称不一致。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种称为会计理论研究,一种称为财务会计理论研究,还有一种称为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课程名称的不明确,表明目前对会计理论的一些概念问题界定不清,影响了会计理论课程的授课效果和会计理论课程作用的发挥,亟待改进。

2. 课程教材和参考资料不一致。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采用的是国外教材。应当承认,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研究方法上,而且也表现在许多领域方面我们没有人家了解得深刻。H但是正如前文对会计理论研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所讨论的那样,这会导致一些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

3.课程重点、授课内容不一致。没有统一的教材,自然不会有统一的重点授课内容。当然,各高校没有必要必须有相同的授课内容,在会计理论研究的各个领域,各高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和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作为授课内容以教材为载体传授给学生,也便于不同学校的相互比较,取长补短,这也是一种交流与学习的方式。但是作为会计理论课程的基本框架应该趋于统一,重点授课内容所涉猎的部分应该无所偏差。

另外,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目前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需要关注,即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层次性。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为了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的会计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开始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分为两种类型,即应用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应用型教育实行两年制,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研究型教育实行三年制,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本文将在此分类的基础上,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课程改进建设意见,以期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三、针对相关问题的会计理论课程设计

根据上述研究分析,以下着重对会计理论课程的课程名称、教材和参考资料的选取以及重点授课内容进行讨论。

(一)关于会计理论课程名称

会计理论课程名称的界定关系到与会计学专业其他主干课程协调、会计理论课程内容的构建、教材及参考资料的选取等一系列课程教学的关键问题。关于会计理论课程名称现在存在两类争议,一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基础理论的争议,二是会计理论和财务会计理论的争议。

部分高校采用会计基础理论研究作为会计理论的课程名称。这是将会计理论按照内容分类,将其划分为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开发理论三个部分所致。这些高校认为’会计理论只需研究以基本原理为依据,运用科学知识,阐述会计领域会计运行的基本理论即可。其忽略了在会计实践中创造性运用的应用性理论,以及阐述新技术和方法的开发性理论,缺乏会计理论研究的完整性。因此,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这个名称不能包含会计理论的全部内容。

部分高校采用财务会计理论研究作为会计理论的课程名称。这些高校认为,会计理论研究的着作从20世纪20年代W?佩顿公开出版的《会计理论一~兼论公司制企业的专门领域》到20世纪90年代Scott着的《财务会计理论》,所有着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论书名是“会计理论”还是“财务会计理论”,所讨论的内容实际上都仅限于财务会计理论。实际上,在管理会计产生之前,会计理论只是指财务会计理论和审计理论,而管理会计独立成科以后,会计理论同时包含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就本研究当前掌握的国内会计理论着作来看,除魏明海和龚凯颂着的《会计理论》中将管理会计理论包含其中外’多数会计理论着作讨论的都是财务会计理论的内容。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会计理论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理论是指财务会计理论,广义的会计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为此,考虑课程名称的科学、合理性以及与其他课程间的协调等因素,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可以按以下两种情况处理:一是如果既开设财务会计理论,又开设审计、管理会计理论等课程,那么,会计理论适合采用财务会计理论作为课程名称;二是如果只开设一门与会计相关的理论课程,则适合采用会计理论作为课程名称,其内容可以包括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的内容。

另外,考虑高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差异,可以将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两年制)的课程名称设定为“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或“会计理论与实务”,将研究型硕士研究生(三年制)的课程名称设定为“财务会计理论研究”或“会计理论研究'。

(二)关于会计理论课程教材以及参考资料

会计理论课程教材和参考资料的选取与会计理论课程重点授课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调査显示,目前会计学专业研究生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使用较多的国内外教材有如下相关着作:

1.国外相关着作。国外的相关着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信息经济学为基础的会计理论,二是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基础的会计理论。

(1)《财务会计理论》(WilliamR.Scott着)是目前国内研究生会计理论课程教学中最为流行的教材之一,该着作最大的特点是以信息经济学为基础来阐述会计理论,试图以信息经济学的框架来解释会计在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基本矛盾。?其主要内容结构如上表2所示。

(2)《会计理论》(HarryI.Wolk,JamesLDodd和MichaelG.Teamey着)是国外会计理论着作中另外一种普遍采用的结构,即以财务概念框架为基础阐述会计理论。嗔主要内容结构如表3所示。

2.国内相关着作。国内的着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弓I进西方会计理论的内容和结构而编写的会计理论着作,二是融入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着作。

(1)《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着。该着作多处引用美国亨德里克森(Hendriksen)的《会计理论》,多次将其研究成果纳人其中%并吸纳百家之言,在此过程中表达观点是较早地弓I进西方会计理论的内容和结构而编写的会计理论着作。该着作基本上是以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为构建基础编写而成,其主要内容结构如表4所示。

(2)《会计理论》,吴水澎、谢诗芬和薛祖云着。该着作中融入了我国国情,分析了如何构建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等相关问题,进一步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主要结构内容如表5所示。

3.国内外相关着作的比较分析根据对相关经典着作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的会计理论相关着作既存在差异,也存在共性。差异是可以理解并提倡的,着书者理论演绎,皆由己出,标新立异,自成体系,如类似Scott等以信息经济学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视角而构建会计理论体系,既顺应了信息时展的要求,又符合其自身的基本环境需求,做到理论的构建与实践相适应,但各相关经典着作仍然存在一些共性可寻。

共性是基本上可以将会计理论总体结构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导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导论包括会计理论、会计理论历史发展;基本理论包括会计理论假设、原则、研究方法以及财务概念框架等相关内容;应用理论包括会计准则制定等。另外,还有两个特殊的问题,一是关于一些前沿问题,这部分理论在国内外相关着作中有所体现,它是会计理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与实践相结合而生的理论,避免理论落后实践。二是关于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这部分理论在国内的部分着作中有所体现,它是结合我国基本环境而探讨的内容,避免理论超越实践。关于是否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尽管有人持怀疑和反对态度,认为过分强调中国特色,会阻碍会计的国际协调,影响会计国际化等等,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是客观存在的”这一共识。

纵观国内外会计理论相关着作,本文认为,因各着作存在共性,关于会计理论课程教材及参考资料的选取可根据各高校的自身特点及研究成果,自行选定。若参照国外教材,在注重国际先进会计理论介绍的同时,还应关注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在借鉴国际会计理论经验的同时,应当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三)关于会计理论课程的重点授课内容

尽管教材各异,但是会计理论课程的重点授课内容理应殊途同归。本文认为,硕士研究生的会计理论课程重点授课内容不应忽视以下四个部分:

一是导论。这部分内容至少应包括会计理论的发展史以及整个课程结构框架的介绍两部分内容。如前文所述,会计理论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是反应性的。历史是凝固了现实的,不管从什么视角来构建会计理论,采用什么会计方法,要了解会计理论,都离不开对会计思想和实务历史发展的把握。只有了解了会计理论历史发展的轨迹,才能对其当前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掌握未来会计理论发展的脉络和趋势。

二是会计基本理论。通过对国内外的会计理论相关着作的分析,我们发现,这部分内容不可或缺地包括会计的假设、原则、目标、研究方法等,可以根据财务概念框架加以构建。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在介绍国外会计理论时,要考虑国际会计理论的本土化问题,要注意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同时要注意加强对我国会计理论的提炼和总结。

三是会计应用理论。这部分内容的核心是关于会计准则制定问题,这也是会计理论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会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准则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媒介,对实务具有规范作用,但却依赖于会计理论这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的系统加以支撑。任何会计理论课程授课内容,如果缺少了会计准则部分都是不完整的。

四是会计理论前沿。在当今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问题,会计理论需要对其作出解释,会计理论课程中应包括前沿问题的讨论,如物价变动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这些问题的探讨是将会计理论密切联系时间的结果,同时也可以看到会计理论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与改进的。

四、结论与建议

第10篇

关键词:高级财务会计;教学质量;高校

与其他课程相比,高级财务会计是会计学专业中专业深度很强的课程之一。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致使部分师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不够深入,出现了一系列教学问题,严重影响了同学们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基于此,针对大学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通过深度解析来廓清大家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以求提高大学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一、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分析

进入大学本科高年级,会计学专业的相关教学课程开始走向“高、专、深”,使得高级财务会计的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的内容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造成不同的高级财务会计教材的内容安排差别很大。为了更好地说明我国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安排上的巨大差异,本文选取了高级财务会计中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一种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和一种会计学国家级重点学科规划教材,列出了它们的内容安排,具体可参见。

由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安排比较可见,这些教材在内容上均包括了企业合并、外币会计、物价变动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破产清算会计、租赁会计等专门性的会计问题,这些均是当前经济活动中的热问题,在基础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教材中儿乎没有涉及的内容。不过,还有大量的内容安排存在明显的分歧,比如,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独资与合伙会计、养老金会计、企业年金基金会计、所得税会讣、腔份支付会计、生物资产会计、油气开采会计、保险合同会计,有的教材讲授了,有的教材根本没有涉及。

首先,高级财务会计教材应该努力尝试将“高级”体现出来,着力对财务会计学范畴内的诸多专门特殊的会计领域进行详细的讲解,力求与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形成一一个前后紧密衔接而又不重复的内容体系,从而使得高级财务会计在外延和内涵上区别于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

其次,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的理念,丰富学生的头脑,学会理论联系实践,思维不受传统会计观点的桎梏,强化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计学专业教育也不例外。相应地,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主要内容还应力争突出如下特点:

第一,从深度上看,在掌握了会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高级财务会计还应该做到与实务探索相结合,讲授一些经典的会计实务,促使同学们进行一系列的深入思考,从而重视将所学知识与丰富多彩的会计实务问题相衔接,努力实现会计准则理论与我国具体会计实践相结合。

第二,从广度上看,还应该力求立足于国内会计实践,兼顾国际会计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既有对我国具体会计处理的讲解,还应着力介绍国际领域内的相关进展与最新动态,继续扩充最新的会计理论成果,努力实现国际最新会计理论成果与我国会计具体实践相结合,还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比如企业合并会计中对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区分。因此,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我更新的学习能力,不仅要知道会计理论与实践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还应该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学会从理论走向现实以及从现实中提炼理论,不再受过去条条框框的束缚,充分吃透会计准则。

二、学习高级财务会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高级财务会计内容安排上的问题之外,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也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与高年级学生的近期现实目标似乎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换言之,大学本科离年级会计课程的教学问题,不仅与其内容安排上的“高级”有关,而El还与学生的“高年级”倒计时心理有关。当前,大学会计专业的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面对着就业与继续深造之间的现实抉择,高年级学生似乎忙碌而又茫然。高年级学生开始按照自己的规划学习,不管是考研还是考证,均使得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课堂出现冷场的局面。正如有的高年级学生所说:“不是高级财务会计这门课不重要,而是我现在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有心无力。”

因此,除了对大学高年级学生硬性的考核指标约束之外,更重要的是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通过双方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引导,消除高年级学生临近毕业前心理上的疑虑,使他们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定位,摆脱我行我素的局面,为学生未来打造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11篇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经济全面对外开放,企业跨国经营和外资引进明显增加,新的国际贸易业务不断出现。会计作为国际贸易的通用语言,作用日趋重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国际国内经济的发展与会计环境的变化要求我国会计必须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会计标准进一步国际化。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会,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以及48项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此时,急需既能具体解释新会计准则,又能阐述其如何应用的会计教材。刘永泽教授与陈立军教授主编的《中级财务会计》应运而生。

本书是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重点学科――《中级财务会计》的授课教材,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是在《基础会计》的基础上,对财务会计理论的进一步深化。综观全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以新会计准则为依据与时俱进

新会计准则的,是我国会计进一步改革的结果,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会计的改革必然带动会计教育的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财务会计书籍已不能满足会计教育新的需要。编写者需要着眼于新会计准则,重新设计图书的整体框架,使其能够充分体现我国会计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作者基于此方面的考虑,为适应现代会计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趋势,以最新的会计准则为会计规范,分十四章介绍了新会计准则下各类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在解释新会计准则的同时,亦不忘将其与国际惯例接轨。在介绍具体业务时,比较了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为读者了解国际会计环境提供了帮助。

二、以会计基本理论为基础追本溯源

本书改变了以往财务会计教材只是陈述会计理论的做法,而是以会计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着重论述了各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基本原则,从理论上讲清楚各项业务的处理方法,使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本书深入浅出,将深奥的理论用平实的言语表述出来,易于读者理解。书中“货币资金”、“应收和预付款项”、“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等内容独立成章,各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在每章之后,还设有“复习思考题”。此部分内容涵盖了全章的主要知识点,读者在阅读了全章的内容之后,可以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试,也可以先阅读“复习思考题”,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利于把握重点。全书整体知识结构完整,脉络清晰,使读者很容易摸清总体框架,有利于读者对知识的吸收。

三、以实际为出发点理论联系实际

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只是对会计框架的概括性规定,并没有说明在实务中应如何运用。本书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将新会计准则与我国实际充分结合。每当提出一个新概念、理论或会计处理方法,都会辅以一例题,随时随地将理论实践化,及时培养读者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帮助读者克服只懂理论,不知如何运用的困难。此外,本书中所涉及的例题均以中国股份制企业的会计实务为基础,并结合具体会计准则加以说明,全面展示了我国企业会计实务的现状。

综观全书,理论性和实践性高度统一。编者将“晦涩”的会计准则融入实务中,使其浅显易懂。因此,本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此门课程,还可以为正在学习新会计准则的实务界人士提供帮助。

第12篇

1课程设置不合理、实用性不强

财务会计作为课程体系的专业主干课程,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过多压缩课时量使学生不但理论知识没有学明白,实践能力更上不去,而会计是一种特别强调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职业,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难以顺利就业。国内会计相关的准则制度、法律法规、税法等内容以及会计实务的具体业务操作不断更新。以前使用的教材缺乏理论依据和逻辑性,这样的教材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各种会计处理背后的内在规律。这造成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不强,很多学生毕业后发现学校的课程内容与工作中的实际操作脱节相当严重。

2财务会计教学重理论、轻实务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

教师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务操作,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比例不合理,难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对于理论知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要谈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学生虽然学会了书本知识,但是无法培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遇到实际工作中的会计业务处理时就不知从何下手,也不懂怎样利用这些理论知识和财务信息来帮助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滞后

学生学习兴趣不强长期以来,财务会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滞后,传统由教师主讲的单一模式并未根本改变,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远程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尚未充分运用。重理论,轻实务,重记忆,轻创新。理论教学环节缺少趣味性、效率性,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操作环节由于学生理论功底不扎实,效率效果欠佳,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学校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手段过于单一。

二我国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教学改革方向和路径

选择基于以上我国高职财务会计教学现状,相关高职院校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1设置合理的财务会计教学课程及教学内容

1.1完善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强调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注重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技术理论的应用性,课程内容需强调应用性,教学过程需侧重实践性。应提倡“理论适度,够用为限,实践为主”的教学理念。根据此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必须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调整,课程设置应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突出职业性和针对性,要偏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课程之间要注意重知识的前后衔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避免教学重难点的模糊。

1.2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实践环节

传统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大多以会计六要素的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不能很好体现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难以达到以素质为导向教学理念的要求。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以实际交易、事项的业务处理流程为主线来重新构思教学内容,形成一个个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和能力项目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掌握好教学计划中的相关知识。由于每个任务均涵盖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能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更高提升其职业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角色,变为引导和监督学生学习过程的角色,突出了学生的自主、体验式学习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编写适用的校本教材

当前财务会计教材纷繁杂多,过于注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阐述,表面上虽各有差异,但内容上却存在大量的相似和雷同,而且有些教材中会计相关的准则制度、法律法规、税法等内容以及会计实务的具体业务操作不能及时更新,导致了教材内容的滞后,已不能很好满足素质教育理念下财务会计的教学要求。因此,编写适用的校本教材尤为重要。校本教材应紧密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按项目任务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写,及时更新相关准则制度、法律法规、税法等内容以及会计实务的具体业务操作,并尽可能增加相关案例和实务模拟方面的内容,以提高教材的趣味性、实用性。

2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2.1在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式教学

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而且容易激发刨根究底的兴趣,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2适度采用情境教学和案例分析教学法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案例教学法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进入案例中的管理现场,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通过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该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融会贯通,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有助于大幅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3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和财务相关软件的应用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积极使用会计核算软件教学,全面、形象地演示并讲解具体会计实务操作过程,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强化对会计核算程序、细节的理解。特别是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课视频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进行自学,同时解决因课时不足重难点讲授不能透彻深入的问题。此外,还应大力推广相关会计实用软件的应用。

3建立和完善财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鉴于会计工作的特色,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众多,一般可分为非正式岗位实践和正式岗位实践两个层面。在非正式岗位实践教学层面应采取与企业联合的多层次教学:首先,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增加章节项目实训,每位学生在校内实训室进行模拟实训,授课教师进行点评和修改;其次,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期末根据企业提供的业务资料,分小组在校内实训室进行课程的“真账实操”模拟,由企业指导教师点评、修改;三是小组之间就业务模拟、案例分析进行内容和角色互换,由学生互相点评,探讨最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该层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正式岗位实践教学层面,各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与各单位签订长期联合培养协议,提供相关经费,为每位学生提供3-6个月会计、审计、税务等相关岗位进行实习并安排企业导师进行必要指导,在实习中期,由系部派专业教师到学生所在实习单位进行检查。该层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塑造良好的职业人格打下了基础。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直接关乎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教学效果,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不断完善教学师资队伍,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努力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教师主要源于会计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这部分教师只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没多少会计相关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在实践教学中,难以得心应手,往往只能空谈理论。按照会计专业建设的要求,应当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质量较高、数量充足的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并建立“双师型”师资。一方面,在校教师要“走出去”,积极参与到企业社会实践中去,学校应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给一线教师提供下企业实习锻炼的机会,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完善会计实务教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聘请在财会方面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或从业人员定期给教师进行专业讲座和培训,通过各种渠道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还应鼓励教师进行自主充电和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沟通能力,使师生沟通无障碍,唯有此,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效率。

5完善课程考核评价制度

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评价制度还是以期末理论成绩考评为主,这就造成了大多学生平时不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积累,寄希望于考前教师勾重点、突击复习,往往考完即忘,学习效果很差。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教学改革中,考核评价制度的改革尤为重要,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应建立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不能单纯对理论学习进行评估,应对学生理论、实践以及课堂表现综合予以评价,鉴于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可以考虑将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的相关证书的取得也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给予相应的分值比重,从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学习的不足并加以完善,逐步发展成为会计应用型人才。考核方式的改革能使学生对每个教学环节都充分重视,保证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增强学生职业适用性并提升竞争力。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