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33: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经济的主要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经济、互联网走入中国后。大力为新经济呐喊,视之为中国经济主角的有之;给一哄而起的网络狂潮狠泼凉水者有之;主张"戒急勿躁",新旧经济共荣者有之。
■观点之一:新经济绝对的机遇
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经济的旗帜下,聚集了一批真诚的拥戴者。他们大声为新经济的到来鼓与呼,对新经济具有极高的评价和期盼。他们当中有人认为,新经济是经济发展史上的又一次质的变化,以为新经济是"直接经济";也有人说新经济是一种典型的"注意力"经济;甚至有人提出新经济就是一种"虚拟经济",等等。
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说,网络对中国绝对是机遇,今天忽略了网络经济,与世界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发展新经济是中国赶超欧美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据了解,印度的工业基础不如中国,可是它正在创造奇迹: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增长,企业的经营情况良好;以技术人员为主的工资上浮带动了消费,扩大了内需,出口也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印度2000年度(2000年4月~2001年3月)的国内总产值将增长7%~8%,10年来首次超过中国。新经济的另一个例证是韩国,它是亚洲地区首先从金融风暴中复苏过来的国家,这部分的成绩应归功于其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
与将新经济指责为"泡沫"的学者相反,以厉以宁为代表的学者们大力赞美:新经济的实质是信息化和全球化;网络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是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增大信息量、各种资源可有效利用,降低了风险。
此外,如下的论点我们也耳熟能详:
新经济将以锐不可当的势头蓬勃发展,世界将因此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化时代正在步入最后的发展历程,网络社会已显现雏形;新经济不是稍纵即逝的时髦,而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过程。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市场运作模式,是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主流的必然选择。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界限,正迅速演变成全球经济活动统一的新平台和神经系统,越来越多的国家出现了"主流"社会日益融入网络空间、"主流"经济越来越多地网络化的趋势。国内外都有专家指出,也许用不了多久,在国际上,"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就会成为现实。面对新经济代表的某些经济运行的方式,发展中国家别无选择。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不改革就很难持续发展的阶段。但是,在改革已经改到国有部门的情况下,中国的改革面临一个具体的问题:改革似乎失去了动源,而网络经济的冲击,恰恰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下一段改革的新的、最好的动力。
这些新经济的鼓吹者预言:新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流。
他们呼吁,中国战略将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中国经济的发展须"以信息为主导"。
他们认为,中国乃至亚洲虽然在传统产业方面与欧美相比还很落后,但这并不是中国或亚洲就可以不发展新经济的理由。新浪网首席运营官(COO)茅道林以新浪网的发展历程为例,指出在中国完全有条件发展新经济。他说:"中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传统产业落后于欧美,这是事实;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状况也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企业能很快地调头转型,没有像西方那样庞大的工业巨人所背负的沉重包袱,它们走向互联网反而更容易一些。在中国发展新经济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网络企业和传统企业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敌对的竞争关系,最近联想收购赢时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联想的技术优势和赢时通的客户资源结合在一起,对两者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观点之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在国人对网络经济充满了期待,跃跃欲试的时候,背后响起了警告:各国国情不一,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敬莲认为,新经济固然在美国迅速创造了奇迹。但是,发展中国家根本不具备像发达国家那样的条件,"攀比"的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以高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在中国''''八''''字还没一撇呢。
许多学者与吴敬莲共鸣。他们认为,爆炒新经济和网络股使它的泡沫膨胀,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利小弊大。
中国欠发达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意味着近期内新经济不会在中国成为现实。因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水平不仅仅是一个投资问题,而和人均国民收入密切相关。在中国投资的重点应该是传统的技术产业,如电信业和计算机软硬件,而不是那些网络公司。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是改善传统经济部门的效率。
在我国,要不要发展新经济、发展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呢?当然要。我国的一些地区存在高技术人才密集的特点。这是一种可以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潜在优势。我们应当努力使这种优势能够发挥出来。我们必须懂得,高技术产业的最主要特点在于:在诸种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使高技术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全力以赴,为人力资本创造性的发挥建立起必要的组织制度、社会文化条件、法律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退而结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发展。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毅夫说,以"比较优势"的观点对待新经济,主张在战略设计上要按我们自身的条件作出选择,不要对发达国家流行的新经济"盲目跟风"。
违背一国的比较优势去进行产业和技术上的赶超,结果总是欲速不达。一国最有竞争力的技术、产业结构决定于该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意指生产力优势要素的配置),要真正赶上发达国家的技术、产业结构,必须先在这方面赶上发达国家。根据一国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产业,使该国的产品的成本最低、最有竞争力;能占领国内、国外最大的市场份额,取得最大的利润,创造最多的经济剩余,使该国的资本积累最快,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最快,从而技术、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可以最快、最可持续。
关系国家命运的经济发展上,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有为。我国经济发展层次较低,容易使人产生急躁情绪。但是,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拔苗助长要不得。在新经济的发展上,也应该重视比较优势。
这批学者们忧心忡忡地表示:要警惕不强调真抓实干,而是爆炒"高科技"、"新经济"的行为。
■观点之三:新、旧经济共享蓝天
对新经济发展的以上两种观点,经济学家又提出折中观点:新经济和旧经济可以是同时并存,新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意味着旧经济的衰落,新经济与旧经济各有优势。从长远来看,它们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关系。但是,在我国,以网络为代表的新经济要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尚为时过早。
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樊纲用新芽和枝干的比喻来说明新旧经济的关系。他指出,新经济需在旧经济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展。
一般意义上的新经济,即那种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世界领先、全球配置资源、处处称雄那么一种经济状态,当然也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可能还是要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扎扎实实地做许多打基础的事情。我们也能做到高增长、低通胀,但我们的经济结构仍然会在相当长的时期是发展中国家的类型,我们还不会在高科技发展方面属于领先的地位,我们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发达,我们还不能在世界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上左右局势。
要认清以下的一些问题:第一,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的"旧经济",对我们来说可能还是"新经济";第二,传统产业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是我们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源泉;第三,经济成长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是不同的。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最优的产业结构,不一定是发展中国家的最优产业结构;第四,我们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还面临许多局限;第五,在发展新经济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利用"后发优势",以减少投资的风险成本。
依据这种观点,在"新经济"还未长成时,就大谈砍枝干让新芽,或者说削新芽留旧枝,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
在樊纲们看来,就中国来讲,旧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现在传统经济对中国的边际生产力要比新经济大。目前在中国,传统产业比新兴产业更有作为。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现在的确是新兴产业在带动经济的增长,比如美国,每年带动经济增长近3个百分点。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能只满足于2%~3%的增长,那么,更多的增长量从哪里来?显然还得靠传统产业的增长。
他们呼吁,在市场需求已经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决不能采取一种放弃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需求的发展战略,把这块肥大的市场让给别人。
一、企业营销战略概述
1.企业传统营销战略概述
在企业传统营销战略的观念中,我们甚至都不能把企业传统的营销称其为战略,因为企业把营销的定位仅仅是一种增加企业利润的销售手段,营销战略并不是企业长远规划中的一部分,仅仅是在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将产品从企业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种销售活动,只是增加产品的销售渠道与销售数量的一种方式,传统企业还是把重点放在了企业产品研发等方面,传统的企业营销理念还认为,企业营销只是为企业对某类生产线生产出来的产品批量化生产提供保障,因为我们知道,一条生产线的建立是非常耗费人力物力与财力的,而一条生产线生产的产品越多,其成本越低,因此,企业营销可以为产品的批量化生产提供条件,对企业产品的目标客户群不必进行细分,进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某类产品的利润率。
2.新经济时代下企业营销战略概述
首先,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新经济时代的特点做一个分析,所谓新经济时代,是在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新兴的以知识经济、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为标志的经济时代。应当明确的是,新经济绝不是仅仅包括知识经济、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真正的新经济时代应是传统产业与知识经济、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全面结合。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点有,信息化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因为信息的透明化与传播的迅猛化而越来越紧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技术革新,高铁、动车技术的进步,使得地域对于企业的限制越来越小;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以前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有我国的沿海开始转向内陆,被内陆优惠的政策与廉价的劳动力所吸引;资源更加匮乏,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更加凸显了新经济时代下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转型的必要性。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经济对我国企业营销战略产生了冲击,也就此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电脑、手持设备的普及,当前市场上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需求越来越旺盛,消费者的要求也更高,注重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与体验。知识经济是新经济时代的表现之一,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期,知识经济将对企业的市场营销将产生重大影响,其表现就是产品生命周期和新产品开发所需时间不断缩短,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比如当前手机市场的竞争,以前的手机行业巨头诺基亚倒下了,苹果手机抓住机遇一跃成为行业老大,近几年,国外的三星手机,国内的华为、小米手机也对国外的手机制造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们一几个月的频率不断推出物美价廉的针对不同人群、消费者的手机,使得有些企业率先突破自身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因此,要想在当前的新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之地,需要企业主动研究市场,不断进行营销方式和策略的创新。
二、新经济时代下企业创新营销战略的必要性分析
在当前,我国的企业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均匀的分布在各行各业中,集约化程度低,进入门槛低,自主创新力度弱,这使得企业的发展一直在风雨飘摇之中,抗外部风险能力弱,要想在企业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增强风险意识,不断创新,这其中就包括企业营销战略的创新。此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需求市场的划分越来越精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小,产品推出灵活,转型速度快,这既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但也对中小企业目标市场的定位提出了挑战。中小企业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后续资金不足,缺乏发展的动力,科研力量薄弱,产品研发与创新受到限制等等,企业面临的内部与外部的诸多问题,使得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与生存难题,必须不断进行企业的营销战略创新。
三、新经济时代下如何创新企业营销战略
新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营销战略创新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多维度的创新过程。
1.营销理念的创新
企业要树立全球营销观念与绿色营销观念,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在国内市场,我们国家的产品,由于廉价的劳动力,与较高的劳动力素质,产品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我们不能把企业的营销战略仅仅局限在国内,比如小米手机登手机制造商,就把销售的触角伸到了印度、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因物美价廉,迅速占领当地的市场,取得了不错的营业利润。而且,当前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国传统的钢铁制造、材料冶金等产业的扶持力度大大减弱,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比如对于食品等,现在一些厂家打出了有机农业、绿色纯天然的营销策略,非常的符合当今人们的预期,取得了不错的营销效果。
2.营销方法的创新
当前,营销方法的创新也非常重要,比如小米手机首创的“饥饿营销”,每次小米手机推出了新产品,就约定在某一日的某个时间,由小米手机的厂家在网上开始直接销售,消费者可以在网上预订到,但是每次小米手机生产厂商生产出来的手机并不是足量供应,而是有一定的限额,只有网速快、手快的消费者才能抢到,否则只能到线下的实体店购买,这不仅勾起了消费者的好奇心,也让没买到的消费者无形中为小米做宣传,这一营销方法的创新非常成功,以至于后期的魅族等手机生产厂商开始纷纷效仿。除了饥饿营销,笔者认为还可以进行关系营销、事件营销、网络营销等等。
3.营销组织的创新
论文关键词:企业管理新经济时代大市场新型企业企业家经济特点运作塑造平行挑战
21世纪是一个新经济时代,它催生新的企业、新的企业家和新的企业管理。2o00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重要主题,就是新企业、新领导。中国要在新的世纪向新经济时代迈进,必须全面和充分认识新经济时代的新式企业经营管理,并依据其内容、特点及要求培育和塑造新型企业家。
1.快速适应、创造和过渡式的经营管理
在新经济时代,科技、产品和市场变化非常快,企业在变化无常的条件下生存,这要求企业快速适应。虽然发达的信息系统和互联网,使企业的快速适应具有技术基础,但是这对企业家仍然是一个挑战。因为信息量很大,而且许多信息还可能充满矛盾,会使企业无所适从。这就要求企业家对信息具有很高的敏感性,有透彻的分析能力,能够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决策。但是,在高度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企业要保持与众不同的经营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无论是技术、产品,还是经营方式,都会通过信息网络迅速地传递出去,迅速被模仿和被利用。这就要求企业家把适应与创造统一起来,而且要使这种统一成为持续不断的过程。同时要求企业家敢于冒险投资和积极创业,又善于适当地控制和化解风险。德国贝本豪森科学和政治基金会国际政治和安全研究所主任克里斯托夫·贝尔特拉姆说,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个过渡时代,一个不能维系长久的时代。我们今天拥有的不是、也不会成为一个具有清晰的坐标和等级的“体系”,没有清楚的迹象表明之后将出现什么。在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也一样,很少会有一个清晰的坐标和等级的体系,也不清楚以后会出现什么,会演变成为什么。这就需要实行过渡式的管理。所谓过渡式的管理,就是不把现成的作为确定的来管理,不维持现状,主动改变现实存在,不断开拓和创造未来。但是,企业管理必须建立和维持企业的组织和秩序,而秩序又必须是现实存在的和确定的。这就给企业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把变动与秩序统一起来,使企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建立和维持秩序,在建立和维持秩序中进行变革和创造。
2.战略伙伴关系、舍伙经营和集体管理
在新经济时代,由于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企业与供应商和用户的关系,一方面是大大地拉近了,似乎是面对面的直接关系,可以直接对话和沟通;另一方面又大大地复杂化了,是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混合关系。这种既直接又复杂的关系,要求企业既不以自己为创世主,也不以消费者或用户为上帝,而是平等相待;既充分尊重、理解和服务用户.又充分掌握主动权,发现和创造需求,以发展全新的事业。企业家以能够增进社会福利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企业发展为根本使命。这其实就是要求企业家在用户、供应商各方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战略意义的伙伴关系。发达的互联网联系,不仅给供应商和用户提供了选择的巨大空间和余地,而且企业自己也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和余地。但是,伙伴关系需要维系,要有稳定性。而稳定与选择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企业家必须解决这个矛盾。
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伙关系,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而往往是由买卖的合作关系转变和发展成经营的合伙关系,实行合伙经营。与用户之间的合伙关系也往往包括合伙经营的内容,对于用户来说,企业的先销售后生产就是参与生产经营。不仅资本所有者之间是合伙经营关系,而且资本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问也是合伙经营关系,甚至连经营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也可以说是一种合伙经营关系,员工也参与经营。这对企业家来说是一种新的要求和挑战,即既要实行基于权力不对称的控制和监督,又要实行权力平等的合伙经营。
企业的这种复杂、不确定但又必须相对稳定的合伙经营关系,需要实行与之相适应的“集体管理”:这里所说的集体管理不同于我国现实存在的那种名义上是集体决策和个人负责而实际上往往是个人决策和大家不负责的所谓集体管理。新经济时代所要求的集体管理,其实质是战略伙伴的集体管理,它的主要特点是超越于一般的分工协作关系,实行基于和超越专业的全局管理和协同管理。美国学者马西娅·维克斯说,21世纪的首席财务官应该是战略家、交际家、商人和金融家,还应该是信息技术和风险管理的专家:该杂志同期发表安迪·莱因哈特题为“从机房主管到显赫角色”的文章。文章说首席网络官不仅负责管理信息系统,制定长期的信息战略,而且还要创建并管理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电子商业关系网。只有这样的首席财务官和首席网络官,才真正是首席执行官的战略伙伴,才能真正有效地实行集体管理。
3.水平式、移动性和模糊化的经营管理
在旧经济时代里,企业生活在垂直的世界里;而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生活在平行的世界里。这对企业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既要按照平行的组织和方式运作,又要有效地控制庞大的公司。虽然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此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但是企业家自己还必须具有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并要求企业家塑造相应的企业文化。同时,与水平式的企业组织相适应,企业家必须实行移动式的管理。努斯鲍姆说,未来公司的总部可能设在飞机上。即使现在,首席执行官在飞机上办公的时阃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会议越来越多在机场举行,头等舱和公务舱被当做办公室。从无形的角度看,则是交流式管理。实行交流式的管理,对企业家来说是一种新的要求,要求企业家在与员工进行广泛的交流中实现管理。这要有更高的境界、技巧和艺术。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主席杰西卡·马修斯发表文章指出,信息革命的实质是改变各种关系,并模糊、重新设定或消除时间和空间的内部界限。例如,“此处”与“彼处”的界限,“国内”与“国外”的界限.“我们”与“他们”的界限,强大力量与软弱力量之间的界限,都已经或将开始消除,或不再明显。这需要企业进行模糊化经营管理。它对企业家来说,是一项新的任务。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必须要有区分和界限,没有“我们”与“他们”、“此处”与“彼此”、“国内”与“国外”的界限,就无法进行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又要超越这种种界限。
4.包容性大市场经营和生态化环境经营
在新经济时代,进入市场的商品,不限于有形商品,也不限于技术、专利、商标和品牌等无形资产,进入市场交易的还有信息、知识、创意、理念等要素,因而是前所未有的大市场,是我们以往难以理解的大市场。不仅如此,这样的大市场还包含着看似矛盾和冲突的内容。这就需要企业家有广阔的视野,要善于从看似矛盾和冲突的东西背后发现其统一的基础,善于发现统一的方式,要有实现这种统一的操作能力。总之,要有驾御包容性大市场经营的能力。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要求企业把经营与环境联系起来。目前,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环境工作已经与财务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市场活动能力并列,成为企业的竞争力之一。尽管经济、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为环境经营创造和奠定了基础,但是企业的环境经营仍然面临很多问题,这对企业家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企业家具有远见卓识,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环境风险,对企业的环境影响提出预测;其次,要求企业家根据新的经济标准,建立和实行环境会计;再次,要善于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方法,解决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仅如此,在新经济时代,还要求企业内部组织环境的生态化,以及与供应商和用户关系的生态化,要求企业家实行生态化的组织和经营管理。
5.知识经济的经营管理
新经济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以高科技知识为主导,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时代。21世纪的企业将通过创造知识赚钱。这就要求企业实行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不同于物质,物质是有形的和确定的,看得见和摸j导着,而知识是无形的和不确定的,没有明确的边界,看不见和摸不着;知识具有传播性、共享性和公益性,其使用的边际效益是递增的,排斥私人占有。如果说物质经济是看得见的、明确的和私人性的经济,那么知识经济就可以说是看不见的、模糊的和公共性的经济。尼尔·格罗斯指出,知识运动正在彻底打乱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组织机构。知识经营管理根本不同于物质经营管理,既有比物质经营管理广阔和深远得多的存在空间和发展余地,又要比物质经营管理困难得多,要把各种不同的知识统一起来配置和经营,要使知识得到充分的经济利用;要管理活的、千姿百态和变化万千的知识,对企业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要求企业家具备更高的知识和能力。
6.人本化、个性化和人格化经营管理
如果说旧经济时代是以物为本的经济时代,那么新经济时代就是以人为本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相对于物质经济而言的,是人本经济。在新的经济时代,企业通过创造知识赚钱,创造性的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必须实行人本化经营管理。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根本不同于以物为本的经营管理,人有欲望和本能,人有意愿和意志,人有思想和意识,人有情感和情绪,人要求独立和自由,人也要求相互帮助和支持,等等。以物为本的经营管理,可以不考虑或很少考虑人的这些内涵、特性和要求,但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就必须充分考虑、合理解决和有效满足这些要求。
人是有个性的,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密切相关,社会化越发展个性化就越充分。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人的社会化提供了客观基础和条件,因而在使人的社会化充分发展的同时也就使个性化充分发展。新经济时代可以说是个性化的时代,除了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及其个性化的定制生产供给外,主要是员工的个性化。尼尔·格罗斯说,伟大的思想都来自独特的个人,这些人不倾向于协同工作。最有雄心壮志的人员——不妨把他们比作鹰——往往不愿意共同分享知识专长。但企业是一个团队,必须进行合作,要让鹰按队形飞行。这就需要企业学会个性化经营管理,这对企业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实行人本化和个性化的经营管理,其实质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经营管理。以物为本的管理,是把劳动者作为单纯的生产手段,或者说是把人作为物来经营和管理。人力资本管理虽然使劳动者拥有自己劳动能力资本的所有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但是仍然受以物为本的束缚和限制。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就必须实行人格化经营管理。人格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同时,人格化经营管理还会使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既具体化,又简单化。超级秘书网
“人”的概念是既高度抽象,又非常复杂。而人格是具体的,欲求、动机、思想、情感、灵魂、知识、能力、道德和品行等都包含在人格中,但又有明确和统一的结构,因此是简单的。所以,人格化经营管理可以使复杂的人本化和个性化经营管理简单化,这符合经营管理的便利和有效原则。这方面,虽然中西方实业界已经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尤其是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做得比较成功,但是大多数人还不适应和不合格,经常“颠三倒四”和“忘情负义”,更缺乏系统和完整的理论,还是处于白发性和经验性的阶段。
7.超权和全球性本地化经营管理
关键词:共享经济;在线教育;产业链组成
一、共享经济发展概述
百度百科显示,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本文定义的共享经济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高效匹配供需双方从而最优化配置过剩资源的一种创新经济模式。其前提是资源过剩,目标是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而这类互联网平台即本文所指的共享经济平台。
共享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资源过剩,人人参与,共享平台。在整个模式运作过程中用户体验是核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基础。如何利用平台信息技术激活供需方的最优匹配是关键。对供给方而言,通过在盈余时间内分享自己过剩资源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他们可以获得相应的回报;对需求方而言,由于获取他人剩余资源的成本要低于直接拥有物品所有权的成本,他们更愿意选择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
二、国内在线教育共享经济平台分析
1.共享平台的去中介化与再中介化
去中介化:共享经济的出现打破传统在线教育的供给模式,传统在线教育模式下用户必须通过一定的商业组织获得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然而这些商业组织的高度组化决定了它们提供的主要是单一、标准化的商品或服务,比如新东方在线提供的标准化教学视频服务,这就很难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内容和服务提供者以被雇佣的形式依附于这些商业组织,间接地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脱离有组织的商业机构之后他们需要自己承担办公场地,服务技术,个人营销等成本,但利用共享经济平台,内容服务提供方与资源需求方可以直接接触达成交易。
再中介化:共享经济平台成为内容提供方和资源需求方的中介,促成交易。一方面平台帮助内容提供方集客与营销,另一方面帮助资源需求方高效匹配符合要求的供应方,同时平台会向用户收取一定的佣金。与传统商业组织的中介相比,共享经济平台更注重个人IP的构建,内容服务提供者与平台不存在雇佣关系,是独立的劳动单位,每个人都是创造者,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自由的安排服务时间,同时他们也可以接入多个共享经济平台,这种自由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也更容易激发内容提供方的创造力,为需求方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进一步的帮助自己赢得口碑,获得更多订单。
2.共享平台的强跨边网络效应
《平台战略》中提出跨边网络效应是指一边用户的规模增长将影响另外一边群体使用该平台所得到的效用,效应增加则为正向网络效应,反之则为负向网络效用]。而共享平台具有强跨边网络效应,一方面内容和服务提供方用户的增长会吸引更多的需求方用户来平台寻找符合自己要求的提供方,提高获得满意服务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平台更多的注册用户也会吸引更多的内容提供方入驻平台,使自己的服务可以被更多的人发现。鉴于这种平台的强跨边网络效应,一旦激发其正向网络效应,平台便会迅速壮大,有利于共享经济在教育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3.共享平台对产业链的作用
共享平台的出现,使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接触,平台不再是标准化内容提供方,而是以中介的形式出现,将内容提供方与资源需求方高效匹配,使个人剩余资源重新被利用变为可能,同时使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点到点对接的新形式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在线教育存在的用户学习需求个性化与商业需求标准化的矛盾。
共享经济的主要理念是一种“合作消费的生活方式”,主要特点是个体借助第三方创建的网络平台,既为需求者(people)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又通过共享的形式节省了地球上(Planet)的资源,还为企业与独立承包商们挣得了可观的利润(Profit ),实现了3P的完美统一。同样在线教育共享经济平台的出现使个人过剩资源有重新被利用的机会,并促使个人挖掘并创造更多自身的潜在价值,使个人的知识经验或技能得到更多施展的机会,从而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总结
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将老师的盈余认知和盈余时间与学生需求一一链接,在C2C商业模式的基准下,使个性化定制服务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首先学生可以与老师直接连接,点到点的对接使学生的定制需求更能得到针对性的满足,另外考虑到共享经济下老师共享属于自己的低成本闲置资源,学生也将以较低的付出享受符合自身要求的专属服务,为目前在线教育平台存在的个性化成本高实现难的困境开辟了新的出路,使在线教育平台真正做到以用户为核心。
参考文献:
[1]杨樱.共享经济视角下的MOOCs商业模式浅析[J].统计与管理,2016,(3):76-77.
[2]银昕.共享经济,带领我们进入“共情”世界[N].商学院,2015(12).
[3]阮晓东.共享经济时代来临[J].新经济导刊,2015,(4):54-59.
关键词:网红经济;概述;现状;发展走向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前言
我国网红群体初受关注时是在2013年间,其经过两三年发展后,如今网红群体数量逐渐庞大,各个网红拥有的粉丝数量也在壮大,导致出现了网红经济,其真正开始爆红是在2015年,年度十大流行语中网红即是其中一种。网红本是贬义词,但在当代社会中其却成为很多人追逐的对象,网红存在的形式多样,载体可以是现实生活,同样也可以是网络世界,能够成为网红主要是因为其自身特点、行为或参与的相关事件引发网民关注,直至走红,其在网络中能够轻易吸引“路人”关注,成为其粉丝。
一、网红概述
自互联网出现伊始,网红即随之出现,并且相伴走过十几年时间,在这期间,互联网方面经历多次变革,而变革后即会出现与之特点相符的网红群体,并且其可以推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可见两者间的关系。网络小说红极一时,文字网红更是多不胜数,如今虽然该方面不似往常火爆,但依然活跃在大众眼前,而当进入图文时代时,图片即成为了网红利用的工具,其能够轻易为网红博取眼球,并且迅速发展成为关注热点[1]。
自媒体崛起,使得人们将网红视为“新经济物种”的一种,并且极受关注,如今不仅是娱乐圈的美女、帅哥可以成为偶像,网红世界中的锥子脸或经滤镜修饰过度的男男女女,也变成了偶像体系的一个分支。另外,视频媒体人讲解事物的新论点、新模式,使得很多人对其产生兴趣,甚至无止境的追捧。微博如今是当代社会中极为常见,也极受欢迎的社交平台,其中很多网络大V均是网红,其通过多种形式的营销是自己集聚网粉,动辄上百万,可谓网民代言人。
网络营销中,美貌是必不可少的,在网红席卷全球时,网红脸也成为茶余饭后的探讨对象,身材性感、锥子脸以及大眼睛是其标志性特征,而网红日常自拍必备物自然要有奢侈品。故,网红模式本质上即是为大众展示美的生活日常。
二、网红经济发展现状
网红经济中网红个体店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店铺经营者往往一人独揽多重任务,包括选款、进货、更新、粉丝运营以及最终的销售,而在众多网店达人中,则有许多思想先进、营销技能强、组织能力强的人开始构建孵化器公司,其通过网络交流将众多网红个体店铺组合到一起,开展整体经营。孵化器公司如今也已经渐渐步入正轨,甚至形成了培养新模式,其具有娱乐圈经济人的特质,能够使“路人”迅速发展成网红。
网红所发出的视频、图片以及文字等,均已经成为了当代耗费大量流量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来移动、联通或电信均因此方面获取很大收益,相关调查表明,“网红经济”如今已经不再是单独发展的时代,其已经引起了投资界的注意。我国较为著名的网红当属姜逸磊,其经常在网络中播放自己录制的小视频,而此类小视频多以高效、犀利或动作浮夸为主要特点,但正是这些特点引起了大众关注,播放量往往可以在几分钟内破10万,其中产生多大的流量总量自不必多言。并且此后其还不断对自己的小视频进行加工,如加速、加特效等,逐渐将其打造为言辞犀利、敢于自黑的当代女青年。如今姜逸磊频繁出现在微博热搜中,1000多万的粉丝、超过10万次的阅读量均使得其成为当代著名网络红人之一[2]。
三、网红经济发展走向
虽然网红经济并不是直销经济,但其通过不同的营销方式却能够带来更大的收益,因此其不仅是社会现象,也是全新的营销路径,广告、会员等均是其重要的盈利模式,其中广告的变现作用更为突出。因网红通常对广告内容驾驭力较好,容易引起粉丝共鸣,并且当代社会的粉丝对于自身偶像具有很强的忠诚度,因此粉丝对于广告的接受度也很高,除此之外,粉丝打赏以及卖会员也是粉丝经济的另一种形式[3]。
以网络大V为例,其粉丝量众多,的内容浏览量也较为庞大,10万是其较为基础的浏览量,而在10万浏览量中按概率算,基本均会超过900人会打赏,而打赏的额度在2~20元左右,如此一来仅仅以一条链接,网红即可以收入过万。如今网络平台较为强大,可以为网红群体提供足够的平台,并拓展发展空间,使网络红人的优势得以挖掘和展现,但网红经济并不是十全十美,由于当代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也导致了很大一部分人对网红有着深深的排斥感,甚至会受到主流价值观的抵制,因此其今后究竟可以发展到何种地步、会不会有更全新的经济物种代替、其是否能够变成主流经济均是未知数。
四、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网红经济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走向如何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也对娱乐事业产生了冲击,网红存在的意义为何?是否有继续发展的必要?如何使其保持健康发展?等问题急需解决。自媒体时代下,新经济物种层出不穷,网红经济更是备受关注,其由网红自身的影响力所聚集的粉丝数量极为庞大,甚至超越许多二三线明星,并且网红群体的粉丝十分乐于追求同款,如同款衣服、同款鞋子等,为相关赞助商带去了巨大经济收益,但此种现象能否长久还是个未知数。
参考文献:
[1]“Papi酱”被勒令整改,网红还能火多久?[J].传媒,2016,10(02):6-7.
[关键词]商业系统;类型;特点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2-0040-03
商业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形态,必须充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使商业企业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聚焦,实现资源共享,打破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和行业划分,以限制战略竞争理论为前提。提出全新“商业系统”这一新概念,力求商业系统“共同进化”,使商业系统均衡演化,把商业活动分成开拓、发展、领导、更新这四个基本阶段。
1商业体系建立的全过程及商业体系的结合
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商业体系每个阶段在管理上都彼此相互挑战,从开拓商业体系开始,运用各种不同的能力、创造不同的主打产品,以协作关系为核心,扩展商业系统的规模,使其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形成核心市场体系,对商业系统进行有效领导,为整个商业系统的完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保持不同独立企业在商业系统中的权威地位,当商业系统在开拓、发展、领导、更新过程后,商业系统要寻找新方法,对旧的市场规则找新的出路,用其替代产品来延续各不同企业的竞争地位,这一过程总结下来分为四个阶段:建立有序的商业系统、创造商业价值、扩展商业系统建立核心、保持核心商业系统的权威性,保证商业系统不断改进、完善,避免其衰败。
2商业系统理论自身所处的位置、战略计划和背景21商业系统理论划分
商业系统理论将自身划分为七个方面:顾客、产品、市场、组织过程、循环过程、风险承担、政府管理及社会,商业系统通过竞争,把贡献相关者、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在这种新型模式下,制订战略计划,从微观财富出发,运用新型循环策略代替传统战略方针。
22商业系统组成
商业系统是由个人,企业组成的经济联合体,其核心成员有:消费者、生产经营者、中介机构和风险的承担者,在经营的过程中竞争者不断出现,这些联合体组成了价值链,不同的价值链又形成了不同的价值网,在商业系统中流动、循环,组成价值或利益链关系,使多个价值体系相互关系形成商业体系价值网。
23商业体系产生时代背景的研究
商业系统体现企业之间经济资源的相互协调,其产生背景主要内容有:
(1)整合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在商业系统中有其自己的关注度,随着经济产业的不断发展,社会产业体系逐渐演变出自己的形式,从传统工业时代到现代化经济时代,组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商业体系,其发展依赖现代化计算机网络,实现企业的产品、技术与服务共享。
(2)运用消费者需求促进商业系统的形成与发展,现阶段的消费者需求广泛,单个企业的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了满足消费市场的供需平衡,企业之间必须相互依靠、相互协作满足消费者日益膨胀的需求,形成商业联盟,最终形成高水平合作的商业系统。
(3)领导对于商业系统非常重要,他懂得运用企业资源为本身服务,引导企业在商业系统站稳脚步,走向顶峰。商业系统也利用了许多现代化手段,打破传统行业之间界线,使不同企业相互结合,增加市场的竞争机会。
3当代商业系统的结构
当代商业系统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结构分析: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
31微观结构
商业系统微观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市场四个方面的集合组成,每个集合组成商业系统的最小单位,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
生产者即企业功能是将材料、物资、生产资源转换成产成品,分为基础企业、中间企业、最终企业三个阶段,从这三个阶段对生产产品创造的物质附加了其自身的价值,主要特点是改变原有的物质形态,提高生产过程产成品对消费者的有用性。
消费者是在商业系统中,为企业生产者提品和服务的消费单元,使企业的商品是消费者所需要的,在此阶段将其转化为资金价值,消费者可以分为个人消费者和部门消费者。
分解者是商业系统的还原者,功能是将企业和消费者产生的废品进行收购、再加工处理,实现生存环境的绿化,保持生态平衡,持续人类发展。
商业系统市场是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及分解者之间物质交换的场所,其功能是使商业在各经济单元之间进行等价交换,市场分为商品市场、金融市场。
32宏观结构
宏观结构包括空间结构、时间结构、物流价值结构。
空间结构是指商业系统占据的地域和行业空间,它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以至于整个国际经济体系。
时间结构是商业系统在时间上的发展阶段,从短期、中期到长期结构。
价值结构是不同类物品的投入与产出形成的价值链。
4商业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由于企业经济逐渐全球化,技术和管理的广泛传播,企业家们运用大量的资源建立企业市场体系,将资源集中起来为社会、企业、消费者创造更大的价值,纵观我国现代经济条件下商业系统,针对我国商业系统层次、种类、业务形态等将企业划分为产品制造型商业体系、寻租型商业系统、投资类控股型商业体系、提供服务型商业体系和资源控制新型经济体系来适应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商品系统。
41产品制造型商业体系
是生产型的创造企业,是我国生产企业的主体,其主要的特点:
首先,现代企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标准化,主要包括生产标准化、作业流程标准化、管理模式标准化;企业生产标准化是严格执行各流程的规定,主要是制定国家、企业、行业标准。
其次,对于企业管理系统化、流程化,从产品制造企业看,把企业内外系统资源进行交换(时间、物力、人力、财力等资源),将其自身作为一个开发系统,对合适的资源配置,与经济市场相结合,尽可能达到预期的战略目标,生产企业进一步发展后,每个企业职能部门越来越不适合发展要求,因此,生产企业从职能管理转变到流程管理,使企业的内部结构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逐渐发展。
42寻租型商业系统
是利用企业的所有权来获取租金追求经济利益及非生产性利润的寻租行为,目的是运用政策垄断、政府庇护,对于稀少的物资,利用某些途径和方法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成本来增加赢利、垄断市场。
现代经济学普遍认为寻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寻租会使稀缺资源缺失、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阻碍经济发展,所以要减少该行为,减少经济管制,根除租金存在,提高企业的服务意识,对企业自身的制度进行规范。
43投资类控股型商业体系
是通过收购、持有公司的股份来对企业进行实际控制行为的企业,投资类控股型商业体系按实际控股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纯粹控股和混合控股企业。
混合控股企业是包含控股营运和生产经营业务相组合,而纯控股企业只凭借控制其他企业的股份来进行营运,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业务。我国现阶段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学习西方企业的成功经验,提出有中国特色的控股企业管理理念并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
44提供服务型商业体系
提供服务型商业体系是从事服务业经营活动的企业总称,包括:信息服务和通信服务,如:金融、电子商务、中介咨询、医疗、公共卫生、公益性信息服务等。主要特点是以人力为企业的主要资本,成为服务型企业的第一资源。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不断改善,我国服务型商业体系,除了传统的典型服务企业,生产型企业也在向服务企业转型。对客户提供服务要求,其服务要通过经销商进行,企业的服务要跟随产品走,只有卖出产品才会提供必要服务,对于企业而言经销商的服务质量难以有效控制,与国外相比,外国服务型企业相对趋向成熟,他们有固定的客户群,健全的服务网络,拥有雄厚的资金,企业的形象也是非常良好,如何组建适合中国的高效快捷服务,要吸取外国企业积累的从业经验,将企业提供的服务内容进行规范化,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准备充足的资金是我国企业成功转型关键。
45资源控制新型经济体系
资源控制新型企业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对自然资源辅助加工后,依靠资源的耗用实现企业在“新经济下”不断成长。在新经济下企业从传统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新型知识经济转变,越来越呈现出企业独有的特点,通过数据管理降低成本,网络营销渐渐形成。
资源控制型企业是依靠资源消耗实现其经济的成长,突出表现在:
(1)依托丰富的资源占有为竞争核心是这类企业的突出特征。
(2)资源在产品构成中占主体地位,是企业的突出特征,资源企业对资源的依赖性大。
(3)由于资源企业对资源的依赖性大,因此在选择地址的时候要求地理性强,考虑到资源供应丰富,交通比较便利等问题。
(4)由于资源型企业是传统的生产开发领域,对资源的依赖性大,在传统过程中产生的形态简单,技术投入较少,其附加价值比率较低,因此通过上述分析,我国现代化商业体系种类多种多样,并且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其每个形态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对于中国现阶段经济多元化,企业也面临各种不同的挑战,面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寻求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结构变迁,把握机会,明确企业发展目标。
5我国商业体系的重要特征
商业体系是一群新型的企业的汇总,它有许多重要特征:
(1)商业系统强调的是多样性,多样性是商业体系的重要特征,影响企业系统功能发挥,使企业能够应对不确定性带来的负作用,多样性是商业系统实现组织,创造价值的主要条件。
(2)商业系统的健康对成员起到重要的作用。商业系统的健康发展对于企业抵抗外界干扰至关重要,因为它对于外界干扰起到了缓冲作用,保护系统多样性,使系统内部要素相互作用,通过竞争使企业从无序到有序,自我管理从低层向高层有序进化。
(3)商业系统有自身的特征,并不断进化,呈现网状结构。商业系统自组织在不断地改进,自主、自发相互作用,通过底层竞争、协作,使众多小商业系统组合成更大的商业系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自我管理,使个体系统推动整个系统不断改进,避免衰退。
综上所述,商业系统是不同企业经营的核心,是时展的需要,商业系统的完整性能使企业不必受困于经济的发展中,一个完整的商业系统会使企业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使企业的利益获得更大,构建属于自已的商业系统,获得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制胜的法宝,使企业有能力应对未来将要发生的变化与挑战。
参考文献:
[1]丁帅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商业模式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2.
[2]蒋正权,张能福KMV模型的修正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8(9).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人类文明诞生后的第一种经济形式是农业经济,其主要特点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和畜牧业在经济中的压倒性优势地位,对大自然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世界各国彼此分隔。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起,人类社会开始更多地摆脱对大自然的依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认识也不断地深入和拓展,各种发明和创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层出不穷,从而大大地推动了工业经济时代的到来、发展和成熟。应该说,到目前为止的人类社会仍然还处在工业经济时代,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仍然以获得工业部门的增长和发展为目标。
然而,在20世纪即将结束之际,人类社会又开始悄然步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1996年,经合组织发表了一份题为《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系统地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和相关的指标。世界银行1998~1999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更是以《知识与发展》为题,认为“知识对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依赖于知识。……今天,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确实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它们的国内生产总值有50%以上是属于知识密集型的。
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它主要由知识创新体系、知识传播体系和知识应用体系组成。在这种经济中,知识取代了农业经济中的土地和工业经济中的传统资本而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知识被认为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经济资源的可再生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经济资源和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作为经济资源,具有非消耗性、共享性、非稀缺性和易操作性,因而是一种可再生性资源,它很少受时间或空间的限制,可低成本复制,且易于传播处理。
2.经济增长的良性化。一方面,经济周期的弱化即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减弱;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改变。有的学者认为,美国“新经济”的“一增两低”(即经济持续增长伴随着低失业和低通胀的独特现象)便体现了知识经济的特点。
3.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上述两个特征紧密联系,发展的观念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更多地注重经济增长的效益、可持续性和生活质量,更加强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工业经济时代后期开始加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在“知识经济”时代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作为知识经济重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网络系统大大地改变了世界市场的存在方式,加速了全球贸易自由化和金融一体化,加快了跨国界的生产要素流动。
笔者认为,只有美国等发达国家才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进程,其中就连走在最前面的美国“新经济”也只是21世纪全球性“知识经济”时代的前奏而已。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至今仍被排斥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门之外。不过,21世纪将成为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知识经济时代的贸易条件问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阻挡不住的历史必然。如果发展中国家不去积极了解知识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法则,不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它们将永远无法摆脱“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原因很简单,发达国家不断使知识的前沿迅速向前推进和知识本身的乘数效应,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追赶“一个移动的目标”。
自“普雷维什—辛格命题”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提出以来,围绕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的争论就没有停息过。然而,正如保罗·斯特里顿所说的那样,“当许多人对初级产品生产国的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的理论的批判愈演愈烈的时候,这个理论的内核很可能在这场猛烈的攻击中得以保存下来。这个内核就是:在世界经济当中,存在着导致从对外贸易和广泛的经济进步过程中产生的收益分配不平衡地发生作用的各种力量,以至于最好最大的份额归于强国,弱国则在分配过程中自相侵吞。”①结果,贸易条件恶化论不仅没有被,反而获得了进一步发展。贸易条件恶化论可以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相对于中心国家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而言,呈现出长期恶化的趋势。D.沙普斯福德指出,在1900~1982年间,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每年都下降1.29%②。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4年的一份报告中同样证明了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趋势,它指出1968~1987年间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每年都下降1.52%③。
2.国家的初级产品相对于中心国家的初级产品来说,其贸易条件同样也在恶化。汉斯·辛格指出,1954~1972年间,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单位价格每年平均下降0.73%,而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价格则年均下降了1.82%④。联合国在2000年1月的统计材料中指出,1980~1999年第一季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价格指数分别下降了25%和58%⑤。
3.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与中心国家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也在下降。汉斯和沙卡等人通过对29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1965~1985年期间出口制成品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这29个国家出口制成品的价格指数年均下降0.65%⑥。
4.相对而言,国家的贸易条件存在着长期恶化的趋势。1980~1995年间,低收入国家的商品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都呈下降趋势:如果以1987年为100,那么这两项指标分别从121和105下降为91和89⑦。
以上内容可以说是贸易条件恶论在工业经济时代的几种表现,它们是工业经济时代国际分工的产物。到知识经济时代以后,同样由于不对称的中心—体系,同样由于技术进步在中心和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和扩散,同时还由于知识产品与物质产品在需求收入弹性上的差别,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趋势并不会从本质上得到扭转,贸易条件恶化论的“核心”内容仍然是行之有效的。只不过中心—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由“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组合转变成了“知识产品—物质产品”的组合,因此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除上述4个层次的内容继续有效以外,它还极有可能增加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5.国家工业制成品与中心国家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6.国家的初级产品与中心国家的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长期恶化。
7.国家的初级知识产品与中心国家的成熟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不过,贸易条件恶化论的上述发展仅仅是理论上的一种延续,它还有待实践的证明。笔者提出贸易条件恶化论的这种发展方向,并不是想渲染一种对“弱国”发展前景的悲观主义,而是想强调这样的事实:处于“弱国”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拉美是其中当然的成员,应当正视“知识经济”的挑战,尤其是要认识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要比“强国”面临的挑战严峻得多。
【参考文献】
①PaulStreeten,DevelopmentPerspectives,P.217,London,TheMacmillanPressLtd.,1981.
②D.Sapsford,"TheStatisticalDebateontheNetBarterTermsofTrade:ACommentandSomeAdditionalEvidence",EconomicJournal,September1985,PP.786.
③IMF,"Adjustment,NotResistance,theKeytoDealingwithLowCommodityPrices",IMFSurvey,vol.23,October1994,PP.350-352.
④HansW.Singer,"TermsofTradeandEconomicDevelopment",inJohnEatwell,et.al(eds.),TheNewPalgraveADictionaryofEconomics,Vol.Ⅲ,P.628,London,TheMacmillanPressLtd.,1987.
⑤UnitedNations,MonthlyBulletinofStatistics,Vol.LIV,No.1,January2000,PP.176.
关键词:网络经济 电子商务 管理理念 现代企业 商业运作
随着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规模持续快速的增长,预计未来3到5年内电子商务市场的这种增长态势仍将维持。近两年来政府对电子商务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大,相继出台多个支持鼓励政策,会对电子商务市场未来的发展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同时,随着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体系如物流、支付、客服等的建立完善,我们相信未来电子商务市场将逐渐走向稳健和成熟。
1 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商务(Electronic Business或Electronic Commerce)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
近几年来,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是市场、金融、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必然产物。这种依托Internet,Intranet(企业内部网)、Extranet(企业外部网)的工作方式,利用Internet技术将企业、用户、供应商以及商业和贸易所需环节联接到现有的信息技术系统上,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业务作业方式和手段,是全球信息流动在国际贸易领域得以实现的形式。 电子商务在未来的快速发展中将至少带动三大产业发展,一是软件开发行业,因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涉及很多的平台软件开发;二是信息服务业,移动支付将来更多的是支付是基础、商务是应用,这将必然带动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三是带动终端服务业的发展,手机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智能化的趋势是全世界的潮流。
2 电子商务的发展
信息网络技术一日千里地飞速进步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迅速扩展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和物质上的支持;经济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贸易的大幅增长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经济空间。但其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来自信息网络的经济效应。对生产者而言,电子商务能降低采购成本,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降低销售和营销成本并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创造新的需求;对消费者而言,电子商务可以提供更大的购物选择余地,更加便捷的购物形式,更加完备的信息渠道,更为低廉的价格和更为个性化的商品及服务消费;对于整个经济而言,企业和消费者等微观主体上网交易不仅极大地降低了信息收集、商务谈判、签约、付款等交易费用,并且能有效地发挥信息作为“第二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迅速实现市场出清,加大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使市场运行更加顺畅、有序和健康。
3 对现代企业产生的影响
3.1 对企业经营模式影响 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应用,将改变企业原有的传统经营方式,并对企业未来的交易模式以及市场都会改变。在电子商务下的企业经营中,需要交易的双方都有着很高的交易信用,并且有着值得信赖的服务部门和支付银行,保险机构,金融机构和供应商以及客户在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中需要互相配合,促使网上交易市场的稳定和协调发展。这种交易关系,改变了传统企业的经营方式,也改变了企业和交易参与者的关系。虽然电子商务交易方式的网站需要一定的投资,但是如果和其他的销售渠道来比较,这种销售方式的成本已经是非常廉价了。
3.2 构建信息化企业,加强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构建信息化企业是目前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是推动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建设中技术与体制的关系问题成为核心问题。这就要求改变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及其运作模式,在网上构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通过网络进行快速流动和传递,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的传输渠道,使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管理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在信息获得的数量、时差上的区别不断缩小,使组织结构逐渐呈现知识化、扁平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由繁到简的调整,从而构建高效能、高质量的企业管理系统,使企业机构更精简更高效。
3.3 对企业广告宣传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应用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营销费用。在以前,企业的由于高额的市场交易费的存在,并不自身去进行营销活动,而是让中间的贸易商来进行企业的营销和宣传活动,而企业只是在新产品的时候对新产品进行一系列的简单的开发和广告宣传,力度并不大,效果也不明显。而在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中,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商业网站,并在上面一些企业的信息,不仅能够起到对企业的宣传作用,还可以成为一个企业和客户之间交流的平台,拉近企业和客户之间的距离,并在这个平台上获得不同的客户群体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各种意见。
3.4 重视客户关系管理,及时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良好的客户关系是企业进行贸易活动的关键,良好的客户关系对于企业来说,能够帮助其更多的把握住市场中的机遇,并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对于不同的客户需求,企业要能够满足他们的各自需求,从而取得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3.5 管理模式 在电子商务架构下,企业组织信息传递的方式由单向的“一对多”到双向的“多对多”转换,信息无需经过中间环节就可以到达沟通的双方,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这种组织结构的管理模式叫“第五代模式”,这是21世纪的管理模式——信息模式。信息模式下的企业管理有三个主要特点:①企业内部构造了内部网(intranet)、数据库。所有的业务单元可以通过内部网快捷地交流,管理人员之间沟通的机会大大增加,组织结构分布化和网络化。②中间管理人员获得更多直接信息,他们在企业管理决策中发挥的作用更大,使整个组织架构趋向扁平化。③企业管理由集权制向分权制转换。电子商务的推行,使企业过去高度集中的决策中心组织改变为分散的多中心决策组织。单一决策下的许多缺点(、低效率、结构僵化、沟通壁垒),都在多中心的组织模式下消失了。企业决策由跨部门、跨职能的多功能型的组织单元来制定。这种多组织单元共同参与、共担责任、共享利益的决策过程,增强了员工的参与感和决策能力,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水平。
3.6 企业要适应流程从“串行”向“并行”的转变 在传统的企业组织中,由于受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的限制,加上信息传递手段的落后,企业的作业程序一般是按先后顺序进行的“串行”。“串行”流程中每一个职能部门、环节都有其相对独立的任务,往往会因为某一个环节的故障而影响整项工作的进程,也常常会出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前后环节或部门之间互相矛盾的状况,既延长了作业时间,也增加了协调的成本。而“并行”流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把各个环节、各职能部门共同整合到网络上,围绕共同的任务同时协调运作。“并行”流程可使设计研发、服务、财务、营销等人员通过网络实现实时沟通,共同设计产品和业务流程,共同解决、协调作业流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组织必须与“并行”流程相适应,“并行”流程必须依靠“跨职能”的团队组织来实现,这种团队组织没有庞大的管理中层,依据目标和任务组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提高作业效率,缩短作业时间,降低作业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21世纪是信息经济的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将更加突出。全球企业间的竞争也成为了信息的竞争,它导致企业的经营理念、组织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随着通信技术的逐渐成熟,网络用户快速成长,网上商业活动的效益日益明显,信息经济化成为经济活动的主流,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在电子商务领域必定能有效地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获取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陈福良.论电子商务营销.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1年.
[2]李大立.WTO下企业电子商务的营销管理创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
[3]王坚一.电子商务时代的管理组织模式[J].中等职业教育, 2004(2).
[4]王学东.电子商务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
[5]孙宝文.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关键词】专业市场;产业集群;互动
一、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相关概述
专业市场是一种以现货批发为主,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或者若干类具有较强互补性或替代性商品的场所,是一种大规模集中交易的坐商式的市场制度安排。其主要特点在于:是一种典型的有形市场;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集中交易,有一定数量规模的卖者,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以现货交易为主,远期合同交易为辅。专业市场的主要经济功能是通过可共享的规模巨大的交易平台和销售网络,节约中小企业和批发商的交易费用,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批发价格。其优势是在交易方式专业化和交易网络设施共享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交易领域的信息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确立商品的低交易费用优势,或节约了搜寻成本。纵向考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专业市场在引发产业集聚、推动地区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分别是交易活动和生产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由于二者在多数地区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有关这两类经济现象的研究已成为现今区域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成果经常见于经济学权威期刊。然而,有关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的研究却不论在国内国外均十分少见。这一方面是由于西方国家的专业市场在大量出现之前就被各类产品分销渠道所替代,未被当时以及此后的经济学家所关注;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内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互动发展,也只有当二者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显现,因此难以作深入研究。国内已有关于二者互动机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对部分地区的案例进行,主要结论归纳起来为:大型专业市场的存在为产业集群集聚市场需求信息,延伸了集群企业的市场触角,有助于集群企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而产业集群为专业市场提供了多样化产品,有助于专业市场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现实中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互动发展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较为复杂:一个大型专业市场可能同时与周边地区多个产业集群存在联系;而一个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其产品可能同时在周边多个专业市场中销售。当一个地区内同时存在多个大型专业市场时,它们之间也可能存在竞合关系。然而,不管二者互动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何,其本质是一种产销关系,这种关系由于二者在空间上实现了规模化集聚而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专业市场与产业集聚的互动机理
(一)关联产业集聚:运输成本、知识溢出与空间均衡
经济活动集聚的益处可归结为对产品运输成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流动成本的节约,并由此衍生出三个观点:一是纵向关联的产业需要实现空间集聚,因此降低中间产品和产成品的运输成本;二是人力资本集聚将引致产业的空间集聚,因此降低企业获取合适人力资本的搜寻成本;三是知识的空间集聚和快速流动,将带动产业的空间集聚,因此降低企业获取正外部性的成本。Venables最先对关联产业的空间均衡分布进行了模型分析,指出运输成本和要素价格决定两个不完全竞争产业在不同区位的分布;在要素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运输成本高低与两个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呈正相关。Ellison et al.利用1987年美国459个制造产业的分行业就业量数据,发现具有纵向关联特征的产业呈现空间集聚趋势,但受制于多重异质性因素。通过拓展Venables的模型,Pais et al.发现更低的运输成本和更大的市场规模有助于集聚经济的出现。
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分别作为贸易活动和生产活动的空间集聚,同样体现了关联产业集聚效应,而这当中有两大机制发挥着主要作用:一是运输成本对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显然,运输成本是决定产业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点可以从经济史中得到印证:工业革命以后各种新式交通工具的不断出现,大大降低了原料运输成本和缩短了运输时间,使得越来越多产品的生产活动可以摆脱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束缚,更加靠近消费市场。而在此之前,高昂的运输成本使得家庭作坊难以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更大空间范围的市场需求,企业水平的规模经济无法实现,相互分割的生产活动只服务于小范围的市场需求,呈现“后院经济”现象。然而,在单位运输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位于关联产业上下游的企业可以通过空间集聚来实现短期贸易成本最小化,其机理在于核心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带动了相关投入品(如物流等支撑系统)的集聚和共享。这一点在诸如义乌等拥有大型专业市场的地区体现得较为明显,完善的联托运市场使得大量中小集群企业可以实现产品运输环节的外包,大大提高了产品流通效率,降低了单个企业和总体的贸易成本。二是关联产业的空间集聚强化了区域知识的溢出效应。企业集聚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产业维度,分别表示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时间距离和产业分类上的集聚。从这一意义上讲,关联产业空间集聚就拥有了双重涵义,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间知识溢出倾向由于空间维度上的接近而得以强化。新经济地理学界已有不少有关知识溢出效应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其中有关关联产业知识溢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外国直接投资对本地企业知识溢出效应的研究,主要通过研究外国机构人员就业人数(产出)占本地就业总人数(总产出)的比重与本地企业经济绩效的关系来分析,且由于所采用的计量方法和研究样本数据差异较大,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有关研究存在着忽视产业关联类型对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的倾向。事实上,在纵向关联类型中,由于上下游产业关联性受地理因素的制约较小,知识溢出通过已有的贸易关系仍然可以显著存在,并不随空间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削弱;而在横向关联类型中,处于同一产业环节中的企业存在本质上的竞争关系,显性知识溢出只有通过人力资本流动才有可能发生,且多属产业特定型知识,其空间流动范围也受到限制,因此知识溢出的本地特性在横向产业关联类型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本质上是贸易产业和制造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呈现典型的纵向产业关联特征,比如在绍兴、义乌两地,多数企业既属于本地特色产业,同时也在专业市场中经营,因此二者的纵向关联性得以强化。
(二)贸易诱致型产业集聚:需求潜力、要素价格与本地市场效应
虽然企业生产环节的空间区位选择受制于运输成本,但其销售环节却可以通过更加靠近消费市场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由于专业市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贸易产业,而是可以集聚更广空间范围内市场需求的现实载体,因此利用Krugman最先提出的本地市场效应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空间需求的不均衡分布所引起的生产活动的空间不均衡。其基本逻辑为:市场需求的空间不均衡分布表现为市场规模,进而由于要素价格的区域间差异,由此产生的价格效应与数量效应将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此时企业的预期利润就是其区位选择的函数。在利润最大化假设下,企业将选择可提供最高预期利润的区位。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市场出清要素价格是区域间需求和企业数量分布的函数。
当消费者具有空间流动性时,本地市场规模的区域差异将促进产业的空间集聚;同时,企业间投入产出的关联性又使得下游产业集聚成为上游产业市场规模扩大的原因之一,即新企业的进入不仅提高了下游产业的竞争程度,改变了原有市场结构,也扩大了上游企业的市场规模。与之不同的是,专业市场作为产业集群的下游产业,其拓展集群企业市场范围、扩大市场规模的途径并非通过促进更多消费者(同时也是下游产业的工人)流入本区域,提高区域内需求,而是通过建立与更大空间内市场需求的网络联系,提高本地集群企业的市场规模,即在市场总体购买力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向某一区域汇集的特殊形式。这显然有别于新经济地理学对集聚与贸易的传统阐述:区域间禀赋差异是市场需求空间不均衡分布的动因,由此才导致了产业空间分布的相应变化。然而,事实上由禀赋差异引致市场需求变化的过程较为漫长,在初期往往难以克服运输成本的负效应,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动力不足,“后院经济”格局难以打破。然而,现实经济生活中,在本地需求规模未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比较优势和政策诱导的推动,专业市场的发展和规模扩张为本地产业集群的兴起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机制,而区域企业数量的增加在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的同时,本地市场的价格效应也促使企业生产差别化产品,以分割市场需求,保持利润空间,这就为专业市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三、促进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地物流效率与商户产品来源本地化比重、企业通过本地专业市场销售产品比重正相关,即随着本地物流效率的提高,销售成本在市场商户总成本中的比重降低,集群企业通过专业市场销售商品的边际倾向将强化。同时,经验分析还发现,企业规模、技术水平与其通过专业市场销售商品的比重负相关,这表明随着企业规模扩大,技术水平提升,其对专业市场作为销售渠道的依赖将逐渐弱化,但后者仍是企业品牌推广、产品销售的渠道之一,这与专业市场自身的功能有关。当然,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关联强度可能与二者特定类型有关。小型专业市场的集聚经济规模一般并不足以吸引多数本地企业进入并依托其为主要产品销售渠道;产业、产品的自身特点也有可能使其不选择专业市场作为主要销售渠道。综上,笔者就如何推进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建设并完善以大型专业市场为核心的区域物流配送体系
专业市场是中小企业商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和产品展示的重要平台。政府部门应着力加强以大型专业市场为核心的物流体系建设,切实降低企业产品运输成本,构筑企业成本新优势,形成区域“价格洼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在当前各类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的严峻形势下,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完善区域物流体系将拓展大型专业市场的市场辐射范围,提高专业市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基于较为发达的物流配送体系,中国轻纺城、中国小商品城等大型专业市场不仅是绍兴、义乌本地相关企业销售产品的主要渠道,也是浙江省其他地市企业产品销售的重要平台,并由此带动了一批区域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构筑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丰富专业市场产品种类
由“一站式”采购所带来的低成本优势是大型专业市场相对于其他业态所具有的显著特征。多样化产品引致更多的采购商,更大的市场需求带来更多商户的进驻,专业市场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之间形成了一种累积强化的“滚雪球”效应。这意味着专业市场要实现持续性发展,必须在突出自身特色的同时,构筑产品种类的完备性优势,提高对采购商的吸引力。同时,随着产品差异化程度的提高,专业市场对产业集群的依赖程度也将随之增强,这意味着在实现专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同时,政府部门还应适时推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专业市场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三)完善专业市场经营管理,促进市场功能提升和创新
大企业即使建立了自有销售渠道,仍有可能继续依托专业市场销售产品,这与后者的功能,即所能提供的服务紧密相关。然而,大企业的产品销售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小企业有所不同,由此对专业市场功能的要求也不尽一致,有些市场由于无法满足这些要求而相继被淘汰。因此,大型专业市场应逐步完善电子商务、产品展示、品牌包装等功能,不断创新运营模式、提升服务层次。同时,政府部门应对专业市场作出准确的产品大类定位,尤其当相邻区域内已经存在一个规模较大的专业市场时,更应努力突出自身特色,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避免同业恶性竞争。
参考文献
[1]Krugman,P.Scale 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5)
[2]Pais,J.and J.P.Pontes.Fragmentation and Clustering in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8,48(5)
[3]张芳.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群互动发展研究――以嘉兴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08(5)
1. 知识型员工的相关概念
1.1企业的知识工作和知识型员工
美国的著名管理学家曾将知识工作定义为:利用技术和知识来提高企业生产率,以增添知识的生产性和生产力特点,进而影响管理理论的知识管理活动的参与过程。而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也增添的了新的知识工作涵义,这就是在信息经济时代下知识工作的发展,这是对经营管理活动的知识技术创新与应用过程。我们必须要加强此时期的新知识学习,创造出新产品,知识创新就是知识工作的根本服务目标。因此,我们将新知识工作定义为对知识的利用、创造和学习的新知识经济活动。而知识工作者也就是知识型员工的定义为对现代科学技术加以利用,以此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并且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是知识型员工的主要特点。其工作性质属于思维性活动,它以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更新、发展,该工作灵活性较大。总的来说就是知识型员工具有灵活性、创造性及知识型等特征。本文笔者认为利用人类智慧创造高于手工创造价值的员工。
1.2知识、信息和工业经济
企业信息经济以工业经济发展为基础,也就是我们常称的“后工业经济”,将技术创新与科学研究作为其指导思想,工业经济以对自然资源高度和单一利用为主,并围绕利润最大化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工业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升华就是知识经济,是其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经济以信息为支柱的信息经济产业,知识经济就是其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对国民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度表现,是对信息经济的本文由收集整理进一步深化。其经济发展顺序是工业、信息以及知识。我们现今正处于信息经济时代,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因此,知识型员工管理也是信息经济时代管理。
1.3信息与知识管理、知识经营
知识型管理是信息经济时代下的产物,也可称其为知识管理,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提高与创新,它为企业隐性与显性知识的共享创造的新途径。纤细管理的纯粹管理就是进行基本的信息分类等。因此,知识与信息意义并不相同,它是人类认知能力同信息的共同产物。二者的区别在于信息和知识管理两方面。对人与信息的管理就是知识管理,它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企业管理。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促进企业员工创新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间的结合,以增强企业预见力及应变力。不少发达国家在20世纪末设立了知识主管这一总经理和信息部经理间的职位,进行恰当分工,企业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是信息部经理主要负责的方面,知识主管重点从事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企业创新。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均是知识型员工采取的管理,而知识管理的层次更高。与企业经营相比,管理是根据企业经营决策来确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意图,也就是企业经营目标、计划、方针、战略要求及具体任务的下达,组织生产活动,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以管理层次看,管理处于企业执行地位,知识经营处于决策层。因此,知识管理与经营属于执行和决策关系。
2. 企业知识型员工具有的特点及管理策略
相对于其他员工而言,知识型员工的竞争性更强,公司应进行必要调整,构建知识型公司,建立适合知识型员工相互合作的创造方式。只有了解知识型员工的特性,实施有效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性、创新性、骄傲性、流动性、成就型及复杂性几种特点。
知识型员工独立自主性较强,他们不喜欢企业领导将每项工作规划的过于细致,这会使员工感觉没有自主性,被任意摆布。通常知识型员工比较倾向独立自主,它的这种特性体现在工作方面和工作场所灵活性的要求、宽松组织气氛,他们更加重视工作自我引导,他们不愿受物的牵制,也同样不愿受上司遥控。
知识型员工最重要特征是创新。库珀认为:知识型员工的重要性不在于他们对秘密知识的掌握,关键在于他们利用有限的知识进行不断的创新。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复杂而繁琐的,需要不断发挥其灵感与资质,以应对多种突发状况,以促进技术进步,以增加产品与服务的更新换代速度。
多样化的信息传输渠道与专业技术发展带动了组织权利结构变化,职位不是唯一的权利决定因素。由于受到知识型员工某种特殊技能的影响,企业上司、下属以及同僚均会受其影响。但其本身某方面知识与特长的缺陷降低了知识型员工对权威的崇尚度。
目前,国家和企业就是以技术为主要竞争点,人才竞争是最根本的技术竞争,尤其是知识型员工竞争,在这种大的市场环境下,增加了知识型员工的宏观需求。同时,信息化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界限的模糊,提供了知识型员工流动的可能性。这是信息经济向传统雇佣关系所提出的挑战,至此“资本雇佣劳动”定律备受质疑。信息经济时代下,资本已不再稀缺;资本已被知识所取代,雇佣关系已无法长期保持。
知识型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更加重要,他们更加重视是否能得到社会尊重和承认,知识型员工不再满足被动进行一般性事物的完成,他们极尽追求完美。这种类型的员工更热衷于挑战高难度的工作,他们将这视作一种乐趣,是对自我价值方式的体现。
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复杂性是指劳动复杂性。他们主要从事复杂劳动中的思维性活动,他们主要从事脑力劳动,这不同于体力劳动,是一种无形的劳动过程,它可能是时刻发生的,可能发生在任何场所的。并且这种工作没有明确的步骤与流程,无明确劳动规则,其他人难以知道其做法。所以,监督劳动过程布局任何意义。
因此,在这个崇尚知识的时代,充分开发员工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作用,体现出较高的价值尤为重要。而知识型员工作为重要的企业资源,企业在管理也应相应作出逐变革与调整。具体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其加以改进:充分调动知识型员工的独立自主性,重视发挥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为员工建立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考核的体系框架下,自主地完成任务。同时,让员工和产品进行平等对话,让员工在工作中,能够认识到他们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从而促使他更好的发挥在企业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加剧,给企业发展也带来一定影响,很多企业会选择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来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对于这样通过降低生产成本的形式,在管理形式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变成财务共享服务形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最重要的形式。并且在商业经济形势下,企业实行财务共享服务形式,能够更好的降低企业自身的生产成本,并且能够更好的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企业未来发展与进步能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还能有效提升企业财务部门的管理作用,更能促进企业自身竞争能力全面有效的提升。
【关键词】商业经济 企业财务共享服务 财务管理
对于财务共享服务形式来说,它能够有效实现企业会计集中式作业,进而对费用支出能力进行提升,并对企业财务管理中所包含到的相应预算和业绩等方面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动态管理和监控,从而真正实现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并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抵抗风险能力的提升,更好的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益以及综合水平,进而让企业集中主要的精力,对自身整体的业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对于财务共享服务形式来说,对提升企业效益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促进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对于企业财务共享服务实现财务管理有效转型的主要特点分析
在企业当中实现财务共享服务,能够让企业内部运行状态向多元化转变,并能够有效的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管理,进而让财务经济管理形式向模式化方向前进。所以企业要想更好发展,就必须要建立相对完善的财务共享服务机制和制度,进而才能真正有效的调整和改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形式以及企业发展目标等,并及时对企业财务支出情况进行控制,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经济利益,促进企业更好发展。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有效运用财务共享服务机制,能够对企业内部管理情况进行整合,并能够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项目预算以及结算等内容进行掌握与了解,使得企业财务管理能够在动态监管下拥有良好的处理方法。
二、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建立完善的财务共享服务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正在向国际化趋势方向快速的发展中,使得我国的市场竞争力也在随之不断的提升。所以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形式必须要及时的进行创新,而对于传统的财务管理形式来说,已经无法满足现今我国企业的发展要求,所以必须要及时对企业财务管理形式进行创新,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的发展需求设计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形式,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未来发展。企业应该在科技创新理念的指引下转换财务管理模式,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机制,为促进企业经济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企业中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机制时,应该重视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增强财务共享服务的使用效果,这样才能为企业某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想要在商业经济下不断增强自身财务管理水平以及能力,就必须要发挥财务共享服务机制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并对管理流程服务形式进行优化,进而增强自身的创意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为促进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企业也应该明确财务共享服务机制的运用范围,并且相应的环节当中实施预算结算财务共享,确保后期工作的顺利。而且企业在制定财务共享服务机制时,一定要获得企业管理层的支持与帮助,并提升对人员配置的重视和财务投资的管理和控制,进而确保企业才财务共享服务机制发挥自身实际作用,更好的推动企业未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目标。
三、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机制中的关键环节
企业在创建财务共享服务机制后,能够让企业自身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精准有效,还能让财务管理内容和企业经营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从而更好的保障企业管理形式实现精准化发展目标。从企业经营效果进行分析,能够有效的展现出企业的经营内容和情况,从而使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完善性。企业的标准化管理,能够让企业财务核算质量有效提升,所以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机制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依据和环节,进而更好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社会经济利益的稳定发展。
在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机制建立当中,必须要进行合理的考察研究工作,明确企业中主要的发展目标、生产活动以及各方面内容,从而更好的确保在制定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机制的科学合理性,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企业也应该对内部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并及时的对企业财务进行控制与管理,进而确保在进行审核工作时能与实际情况保持一种,更好的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其标准化发展。
在创建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机制前,应该通过专业人员对企业能够适应与新型财务管理形式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对企业进行新型财务技术培训活动,不断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以及各方面素质和水平,不断提升其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并让工作人员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工作当中,发挥自身优势,更好的为推动企业稳定发展提供微薄力量。并且企业也应该树立以客户为主的服务意识,坚持以顾客为第一位的原则,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项目,满足顾客相应要求,提升其满意度。企业也可以借助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对财务管理形式进行升级和优化,让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管理形式更加科学合理,并能够真正有效的发挥其主要作用和意义,真正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并为企业某得更多经济效益,从而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结束语: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氛围下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就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难保管理水平,并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策略,并对财务管理形式进行调整的同时对财务管理形式进行转换,并建立良好的财务共享服务机制,从而有效的对企业生产成本进行开展,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也能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坚实有利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维美.浅谈商业经济下企业财务共享服务及管理的发展趋势[J].商业文化,2014,23:88-89.
【关键词】高职教育 弹性 订单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81-02
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许多高职院校纷纷进行热门专业设置和招生,忽略了市场导向作用下的经济发展,从而导致某些专业的设置脱离市场需求。突出的主要问题有:
1.学员素质整体偏下,质量不达标
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国高职毕业生有70%以上不能够满足企业要求的中级工,初级工,大部门高职毕业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两到三年的系统化的理论教学之后,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这种素质状况远不能满足目前经济发展对人才高、精、尖的需要。一个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一般在三到五年的锻炼和技能培养才可成为一个熟料的主操作员或者辅助操作员。就目前高职毕业生的整体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专一的订单式的培养才能为企业提供其所需要的实际人才。
2.学校内实训设施不完善
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偏重于对学生进行职能型教育,就某个专门的技能实施教育教学。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由于政策,经济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学校内实训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相应的实训场地和机械设备,外部合作实训场地也比较缺乏。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讲所学的只是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校内基础实训基地为基础,结合企业生产特点进行标准化配置,达到与企业设备同步同行的标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接触到日后工作中要使用的实际内容,为学生提高高质量的实际操作机会。
3.师资力量不足,“双师型”人才缺乏
由于高职教育的根本是使学生掌握一门专门的技能,这就要求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实际操作课程的指导,我国的高职教育实际是缺乏具备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两方面能力的优秀“双师型”老师。在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理论基础之后,指导操作能力相对薄弱。
二、创新型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实用性,经济性,职业性,社会性为原则指导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决定了目前高职教育必须要结合企业社会发展的实际,在传统“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基础之上,进行新型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
1.传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忽略了市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教学需求,将用人单位的标准作为培养学员的根本标准,在教学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忽略了社会虚拟订单。社会虚拟订单是由长期的经济发展动态下进行的一种前瞻性的行为,可以在满足企业的实际订单的同时,预估社会虚拟订单,这两种订单结合起来构成了弹性订单,满足了教育部要求的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以产教结合,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订单式人才的教学任务。
2.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根据国家发展的长期规划以及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未来行业的发展进行预期,结合目前教学实际制定出的一种社会虚拟订单模式与企业实际订单模式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包括: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内容等。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一种基于校企发展实际,结合未来发展趋势,长远的一种人才培养的心模式,不仅可以专项专企的进行企业订单培训,还可以社会未来虚拟订单需要做好人才储备。
三、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
1.进行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市场做好调研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做好实际调研。只有在充分了解市场发展趋势的前提之下,才有可能对市场前景做好全面,实际的分析。掌握企业以及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在做好企业人才输送的同时,给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进行实际的培训。
2.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注重的是实际与虚拟的结合,侧面来说就是注重的对行业以及社会变化的状况作出及时的分析和人才的储备,以适应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人来需求的急速变化,这样不仅可以给企业迅速提供适应新经济发展的实际人才,也可以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3.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加深了校企合作,使高职教育的发展不仅适应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的人才需要,而且也使企业储备了丰富的人才。更加灵活的为企业以及社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人才供应。
四、结束语
随着产,教,学的深层次关系的加深,多维的人才教育模式已经成为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企业实际订单需求与社会虚拟订单需求结合所形成的弹性订单需求已经越来越在高职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开创了新的高职教育新模式,打破传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在对企业需求有针对性人才供应的基础上,进行整个行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弹性需求的人才储备。为高职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双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刘江兵.浅析高职教育的弹性订单培养模式[J].市场论坛,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