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

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06-11 09:33: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 城市生态安全 环境要素 影响 研究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话题,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激增,很多大中型城市陷入了严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能源匮乏等恶性循环中。同时,随着我国工业的复苏,工业能源消耗巨大,废水、废气的乱排放现象严重,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城市生态安全。

1 解决城市生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1.1 城市生态安全的介绍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对于生态安全的研究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城市的生态安全问题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并且考验着区域生态环境是否有足够能力抑制重大的自然灾害。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的因素主要有土地、水资源、大气污染、生物安全等,当区域的生态环境能够维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时,就说明当地的生态是安全的。

1.2 保护城市生态安全及其环境的重要性

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身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生态安全危机逐步呈现出来,例如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事件,由于人口密度过大,城市建筑密集,出现的严重的热岛效应,现在城市出现的雾霾天气等,这些生态问题都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切身利益,所以,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2 环境要素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的表现

2.1 自然资源的低效率使用

(1)非农用建设用地增多。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建筑用地和工厂用地等不断增加,很多城市在前期规划时,没有结合当地情况,缺乏设计的合理性和前瞻性。并且,随着房价的日益增长,给外来务工人员造成了较大的经济压力。

(2)水资源的匾乏。我国局部地区缺水较为严重,大量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造成水资源紧张,加上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人们的节水意识淡薄,节水设备不完善等因素造成水资源大量的浪费,使用率低。

2.2 环保部门监管不到位

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环保部门监管不力,管理方法不到位,考核指标不明确,加上地方政府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发展上,忽视了环境保护,导致了监管力度与法律法规不协调,产生较大的实施阻力。

2.3 尾气的大量排放

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重要的交通工具,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加重了环境污染。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气体严重影响人的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汽车尾气的排放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农业发展和城市环境。

2.4 城市中的动物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城市中,大量的流浪动物影响着城市环境和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很多城市对于流浪动物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安全。

2.5 人为因素

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们对于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环境保护,大量砍伐森林,破坏植被,水资源浪费、工厂排污等严重影响着城市生态安全。

3 防范措施与对策

3.1 加强环境治理,控制污染

改变传统的防治观念,加强预防工作,加大整治污染源力度。城市污染的主要源头是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因此,相关部门应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提高排污能力,将排污量降到最小。强化群众的环保理念,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保市场出现了各类环保产品,如生态厕所、节水淋浴等节能产品,可以大力推广和普及。对于工业污染,企业内部必须加强排污设备的更新换代,保证设备的排污能力达到最优。

3.2 调整产业结构,做好城市规划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二、三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并逐渐向生态经济方向发展。生态经济能够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初期,应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自然环境与建筑物协调统一,保存自然资源的完整性,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

3.3 完善立法,加强管理力度

相关部门应结合城市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执法程序,加强执法力度和监管力度,对重点企业进行实时监控,对违规企业和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教育。大力施行赏罚制度,进行责任分工,将责任明确到部门或个人,对出现的环境问题做到有章可循,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并及时解决。

3.4 引入生态安全评价体系

目前用得较多的是生态承载力分析方法,最新的方法是生态足迹法。利用生态足迹法可直接分析某城市在给定时间内占用的地球生物生产率的数量,通过地区或国家的资源消费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与能源的比较,判断该城市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其生态系统是否安全。同时应该注意城市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在作评价的时候应增加或者减少一些指标,不同的城市的具体的评价体系是不完全相同的。

3.5 加强人口管理,提高人口素质

计划生育制度的推行,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来自人口的压力,但人口的整体素质亟待提升。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建立完善系统的人口管理体系,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外来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解决外来人口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在一些贫困地区深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将环保的理念融入到教材中,环境保护从娃娃抓起,同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保的社会氛围,通过公益广告等形式,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4 结语

解决城市生态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一件非常复杂并且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解决城市生态安全问题,需要我们提高环保意识,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政府方面应加大整治力度,狠抓落实,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达到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欧朝蓉,孙永玉,朱清科,叶文.中国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8).

第2篇

1.现行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矿产资源保护力度不足,专项保护措施极度欠缺

针对民族地区的矿产资源保护虽然有很多法律法规及行政政策,管理也初步显现出了成效,但整体来说还是缺乏系统性的规范指导。从综合层面上看,低一点是矿业没有形成良好的秩序,市场上依然存在违法办矿,滥采乱挖,破坏矿产资源的行为;第二点是矿业产权市场不规范,应加强矿业权管理,保护矿业权人合理利益,促进矿业投资发展多元化发展;第三点是资源的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低,资源开采方式粗犷,尤其是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开采状况令人担心。为了有效保护矿产资源,应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利用率,采取集约开发的方式;第四点是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为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制度也不完善,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

1.2工业污染问题仍比较严重

《2009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给出了自 1992 年连续 17 年的相同评价: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另外数据显示西南诸河中,元江铅污染超标,其上游铅锌矿开采是导致元江铅超标的主要因素;北诸河主要是石油类污染尤其是古孜河和乌鲁木齐河石油类污染超标,通常来源于石油的开采、炼制、储运、使用和加工过程。

1.3西部地区环保支出明显不足

西部地区环境问题复杂,生态脆弱,加上西部大开发对民族地区环境带来巨大的灾害,导致我国民族地区环境进一步恶化,人民生活困苦,因此政府理应加大民族地区环境保护以及生态补偿力度,然而从近几年来的环保支出数据的分析当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相比东部地区,我国西部地区环保投入绝对值小,增长速度太慢,地均环保投入小。

第二,西部地区环保投资效益低。

2.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环境保护对策的建议

2.1加快民族地区环境技术进步

环境技术是指能节约或保护能源和自然资源、减少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负荷,从而保护环境的生产设备、生产方法和规程、产品设计以及产品发送的方法等。 环境技术不仅包括硬技术,如污染控制设备、环境监测仪器及清洁生产技术;还包括软技术(操作及运营方法),如废物管理和那些旨在保护环境的工作与活动(如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标志设计、环境信息系统的研制与维护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与智能活动)等。

环境技术进步是民族地区环境保护的核心能量,高科技化的环保才是最有效的环保。民族地区可以运用各项硬性技术检测环境污染程度,更可以利用环境规划等设计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适应于环境保护,因此在今天掌握着新发展契机的西部地区必须加快环境技术建设。同时环境技术不仅关乎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还会对环保行业产出重要影响,一项环境保护技术的运用,首先是相关企业生产出其硬件设施,因此加强西部地区环境技术的进步对民族地区的产业变革和产业结构转变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加快民族地区的环境技术进步,主要有以下 3 点:

第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借鉴东部发展中的环境技术经验,把已经成型并有良好实施效果的环境技术引入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在建设中必须运用硬性技术指标规范生产操作,并用软技术先行设计新的产业模式。

第二,自主研发符合当地现状的环境技术,并勇于尝试性的运用新兴科研成果。例如环境测试检验是生产中必须要做的,一项被名位环境试验设备检验自动化系统可以由用户选择一种国家标准、国家计量规范进行检验,自动采集并保存测量点的温度数据,按照选定的标准、规范规定的算法自动计算出检验项目的结果,此技术可以极大的提高检验工作效率。

第三,利用国家的政策偏向积极开展有利于环境技术进步的各项科研活动。因为西部大开发及区域平衡发展等政策的出台,国家的很多经济发展政策已经明显的向民族地区倾斜,民族地区应把握机会,积极开展有关环境技术进步的各项活动,包括研讨会,专家学者来访,技术交流等形式;发展和带动本地区的环保事业和相关产业。

2.2尽快完善落实民族地区的生态补偿政策

第一,经济方面,设置资源损失性补偿税收,这是最重要的一项手段。其一,产业方面,直接利用生态资源的企业在相关资源使用限度范围内要支付最高额度的资源损失性补偿费用。间接利用资源或与直接利用资源有业务相关的企业支付第二位的资源损失补偿费用。其二,区域方面,民族地区一定要要贯彻执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政策,坚决执行生态保护。其三,在全国范围内征收一定比例的资源损失性补偿,政府出面集中补偿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

第3篇

关键词:绿色包装;物流企业;绿色物流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产品包装产生的污染,采用绿色包装可以有效减少产品流通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绿色包装概念的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优化生态环境,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在绿色包装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和绿色包装的普及与应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优化,促进物流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包装发展现状

1.绿色包装概念。绿色包装是指以天然植物和有关矿物质为原料制成的,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有利于回收利用,易于降解,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环保型包装,其目标是保存最大限度的自然资源,形成最小的废弃物和最小限度的环境污染。绿色包装也可以称之为无害包装,在产品包装的整个过程中都满足生态环保的需求,其中包括材料选择、加工生产、使用、废弃等环节。绿色包装要在满足包装需求的基础上达到用量的最小化,并且使用的材料要利于对其进行回收再利用,对人体或者生态环境不产生毒害作用。

2.绿色包装应用的重要性。首先,绿色包装的应用是时展的必然需求,环境问题的严重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主题,不同领域和产业都在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努力。绿色包装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环境改善和资源节约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广泛应用的环保手段。其次,发展和应用绿色包装能够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传统的包装材料大多数不能够进行降解或者回收再利用,极易形成永久性的垃圾,对塑料包装进行燃烧处理则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气体,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损害。绿色包装的使用能够节约木材等自然资源,还可以对包装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使用和处理过程都将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包装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包装行业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包装生产工艺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包装材料的使用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是我国的包装行业起步较晚,在科技水平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包装数量、包装品质和包装种类上的要求逐渐提高,但我国包装行业目前的发展水平很难满足经济发展对这些方面的需求。农业产品的包装存在较大缺口,由于包装不善造成的经济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绿色包装发展受到很大限制。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逐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包装是我国包装行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绿色包装的应用和发展,减少包装产生的白色垃圾,减轻塑料包装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今后我国包装行业共同面临的课题。

二、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绿色包装在我国发展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的应用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绿色包装和绿色物流的健康发展。

1.缺少对绿色包装的正确认识。人们对绿色包装没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是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思想观念上的滞后性使得绿色包装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我国思想比较保守,消费观念比较落后,很多人甚至没有听说过绿色消费和绿色包装,对其根本不了解。一些人认为所谓的绿色包装就是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忽视了在包装制造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不注重对包装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正是由于人们缺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认为绿色包装与自己之间没有关系,使得绿色包装的应用和普及具有很大的难度,包装污染仍然十分严重。

2.缺乏健全的绿色包装法律法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发展战略,世界各国纷纷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很多发达国家制定了关于绿色包装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效力约束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之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德国制定的关于包装废弃物的法令中规定,造成包装污染的生产者需要付费,并且对包装改进技术进行了规定。日本也在很早之前就制定了关于绿色物流方面的法规,对于构建绿色环保物流行业提供政策保障。但我国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缺陷,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绿色包装以及绿色物流进行规范,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3.绿色包装没有形成产业规模。物流企业中应用的绿色包装都是小企业提供的,绿色包装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无法满足物流企业对绿色包装的需求。绿色包装的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严重影响了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包装工业在包装材料的选择上没有对其进行分类处理,在绿色包装制品设计时,没有考虑对包装产品形成的垃圾进行分拣、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包装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仍然产生大量的包装垃圾,并且随着用量的增加,包装垃圾逐渐增多,环境污染逐渐加剧。绿色包装的生产企业规模较小,对绿色包装的投资有限,无法形成集中的规模化生产,生产效率低下。

4.绿色包装技术相对落后。绿色包装的生产工艺较普通包装的工艺复杂,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专业设备对其进行包装生产和操作。绿色包装的生产成本较高,我国绿色包装企业的规模较小,资金和技术有限,没有能力对绿色包装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从而使得我国绿色包装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具有较大差距。绿色包装技术的落后使其在物流企业之中的应用存在很大困难,生产包装产品的质量无法满足物流企业对其质量品质的要求,大大降低了物流企业对绿色包装的使用率。

三、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策略

通过对绿色包装的发展现状和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绿色包装在我国的发展面临一定的困境,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强化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1.提高对绿色包装的重视。加大对绿色包装理念的宣传,使物流企业和群众认识到绿色包装的重要性,更好的在物流企业之中对绿色包装进行应用。政府等相关部门可以邀请绿色包装方面的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使物流企业认识到绿色包装对改善环境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使绿色包装和绿色物流能够深入人心,加快物流企业在绿色环保方面的发展。对绿色消费理念进行宣传,倡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合理消费,拒绝过度包装的商品,大力推行绿色包装的使用,促进绿色包装的广泛应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过度包装行为进行限制,对于包装浪费的物流企业按照相关规定给予一定的惩罚。

2.建立健全绿色包装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包装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绿色包装方面法律法规的缺乏使得包装行业对环境的破环和污染日益严重,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保障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我国可以在借鉴国外相关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绿色包装进行立法,政府、环保等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行为,对物流企业使用绿色包装给予一定政策上的支持。法律法规中要对绿色包装的使用材料进行严格规定和限制,对绿色包装的生产、使用、循环再利用的方法和程序进行规范,减少包装对环境的污染。

3.优化绿色包装产业结构。逐步扩大我国绿色包装企业的规模,对绿色包装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提高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范围。包装行业可以加大对绿色包装方面的资金投入,使绿色包装可以形成集中产业化的经营,提高绿色包装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降低绿色包装的生产成本,加快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和普及。加强物流企业的内部管理,聘请专业人才对绿色包装的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充分考虑绿色包装的材料以及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减少包装对环境的危害,促进绿色物流的快速发展。

4.大力研发和引进绿色包装技术。我国包装行业要加大对绿色包装技术的相关投入,自主研发先进的绿色包装技术,提高我国绿色包装的科技水平。我国需要聘请和培养大量的相关技术人才对绿色包装技术进行研发,建立专业的技术团队,着力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绿色包装的应用技术水平。同时大力借鉴和引进国际先进的绿色包装技术和设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其加以吸收和利用,使其转化为适合我国绿色包装生产和应用的科学技术,推动我国绿色包装技术和物流企业的高速发展。

绿色包装对生态环境改善与资源节约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能够加快绿色物流建设,推动生态物流的发展。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在正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对绿色包装的认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绿色包装的技术水平,促进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中的良好应用。

参考文献:

[1]蒋亮,崔洁.绿色物流与绿色包装[J].中国包装工业,2011,08(12):11-14.

[2]许笑平.企业物流绿色化发展障碍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3]刘春宇.从环境角度谈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J].经济体制改革,2012,02(17):153-155.

[4]刘冬林.绿色物流的制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5]林皎皎.家具绿色包装体系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

第4篇

关键词:业绩管理 组织结构 战略管理 企业生态

一、Z集团业绩管理现状分析

(一)Z集团简介

Z集团公司始于1958年,是一家位于W市的国有中型冶金工业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集团。其注册资本为31亿元,目前主要从事冶金生产、环保设计和工程总承包;节能环保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等。自从2010年以来,随着国内钢铁产量的过剩,钢铁价格一路走低,公司的业绩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公司仍然在每年预算方面给冶金部门大量资源,忽视了其设计和工程承包部门,导致企业内斗严重。此外,由于Z集团环保治理部门由于在业绩考核中的贡献不被公司业绩考核所重视,人员流失严重。

(二)Z集团业绩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组织结构形式不合理

目前,Z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为经典的职能制组织结构,高度集权化、规范化、专业化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使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员工数量已经从原先的上百人扩展到今天企业集团的几千人。高长型的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Z集团公司的组织效率。适用于单一业务企业的职能制结构,已经对Z集团公司多业务的发展构成一定的阻碍。

2、子公司管控模式与战略不匹配

Z集团公司成立了环保子公司,其环保技能的研发不仅使其承包了更多的环保工程项目,增加合同金额,提升高了集团的营业收入。同时,它改善了冶金部门的污染物排放,使冶金部门的环保措施得到改善,绩效也得以提升。然而,企业内部的这部分关联交易并未完全市场化,不仅使得财务核算变得困难,难以完全反应子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也使得绩效考核变得困难。目前,Z集团公司并未落实子公司将的这种协同效益,绩效奖励偏重传统的冶金业,引起内耗。

3、业绩评价反馈存在缺失

Z集团公司高度集权化的组织结构,导致企业的内部信息传递流程冗长。在信息传递时,需要通过集权职能的所有层级向上汇报,加大了信息沟通的障碍。企业的反映能力降低,无法及时根据市场信息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做出相应调整,无法对员工产生激励效应,反而让员工感到不满。

二、基于企业生态视角重构业绩管理系统的思路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Z集团面临的业绩管理难题成因是其业绩管理目标、业绩管理基础以及业绩管理能力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这表明Z集团公司现有的业绩管理分布零散,且缺乏整体性不能与战略保持一致。因此,Z集团公司有必要重构一套业绩管理系统。

当今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强调企业内外部的环境的统一以及内部环境的协调运作。而传统的业绩管理系统却存在着过于封闭、忽略外部环境、各部门之间强调竞争性,忽略协同合作等缺陷。相反,自然生态系统则具备传统业绩管理系统所不具备的优点。将自然生态系统应用于企业管理活动,越来越多学者提出了企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企业生态系统是指企业与企业生态环境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在一定区域内,和生物一样,没有一个企业个体或单个组织是能够长期单独生存的。

种群本是生物学上的一种概念,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生物种群构成群落,使整个生态系统持续不断的发展。Z集团公司现有业务已经衍生至冶金行业、设计制造等,按照行业板块来划分各个子公司,容易造成资源分配不均,业绩考核不公,恶性竞争等不良后果。我们借助生物种群的概念,来重新划分Z集团公司各个业务板块,将其种群化,重构企业种群。

企业种群是一定时间和空间中由同质的一群企业个体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企业种群占有一定的领域,其企业个体间通过种内关系有机地组合成一个系统。Z集团公司的各项业务单位是紧密联系的,并非绝缘的个体。Z集团公司的非业务单位主要是一些专业所和行政管理支持单位。其中,专业所包括设计院、研究所等技术支持专业以及销售分公司、物流分公司等市场支持专业。行政管理单位包括行政单位、档案保存单位等硬件支持单位。非业务单位共同支持Z集团公司业务单位的发展,因此我们将非业务单位划分为一个非业务种群,该种群的所有非业务单位共用一套业绩考核体系。

三、Z集团公司业绩管理系统构想

(一)重新资源分配

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的理念,冶金子公司和环保子公司等处于同一个业务种群,他们所享有的资金也处于同一个资金池。因此,Z集团公司的企业种群内的各个子公司银行账户实行集中化,缩短企业银行账户的数量,加强银行账户的集约,以提高资金池的资金容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使分散的资金发挥规模效应。企业种群内的各个子公司必须做好资金的预算工作。企业种群内的成员子公司上缴的资金是资金池集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Z集团公司根据各个子公司的特点,设定每个子公司的闲置资金限额,经集团核定后将闲置资金划入集约银行账户。因此,Z集团公司对于现金大量剩余的冶金子公司就会设置较少的资金,对处于高速发展的节能环保子公司就相应设置较多的资金,给予更多的财务支持。这使得现金短缺型子公司能够及时获得现金流支持发展,促进资源有效分配。

(二)保持战略和计划联动

战略为Z集团公司指明了发展方向,是整合和优化企业资源和能力的依据和动力。Z集团公司各个部门在制定其目标时,从全局考虑,了解整个企业生态体系的战略目标,以及各自部门在实现战略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使所有Z集团公司所有成员共同受益。在战略目标分解的过程中,Z集团公司管理者和员工全部参与进来。然而,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理念的业绩管理系统强调,子公司间的战术目标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值,而应该是构成一个企业种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公司不能闭门造车,只关注自己的经营业绩,还应该关注是否和其他子公司间处于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加强联动性。

(三)实行全面风险管理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作为实现企业目标,是对企业风险管理活动过程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Z集团公司的完整的业绩考核系统包括:集团战略,组织结构,企业种群,关键业绩指标,薪资体系,信息系统等多个要素。业绩管理系统的这些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彼此作用、相互关联的。在Z集团公司的业绩管理系统中融入全面风险管理,则要关注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风险维度,包括战略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遵循风险和社会责任风险;第二个维度是企业种群维度,包括业务种群,支持种群和管理种群;第三个是评价等级维度,包括财务,生态系统贡献,内部流程和学习创新能力。

四、结论与意义

业绩管理系统是支持战略管理以及日常管理活动的重要基础。本文对Z集团公司业绩管理系统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基于深受产能过剩困扰的Z集团业绩管理现状,分析了Z集团业绩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创新性地引入了企业生态的概念,重塑Z集团的业绩管理系统。新的业绩管理系统对原有的集团公司业绩管理进行理念重塑,以克服Z集团公司在业绩管理中遇到的资源分配不均等各种不良影响以及负面效应,使Z集团公司的业绩管理系统能够切实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增强战略的灵活性和联动性以及促进集团内部流程的改善。

本文中Z集团公司面临的难题实质上是集团公司在相关经营多元化过程中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的问题具有代表性。而本文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为Z集团公司重构了一套具有创新意义以及实践意义的业绩管理系统。在这套有别于传统业绩管理系统中,它突破了传统业绩管理系统的封闭性、竞争性;打破了集团内部各个子公司之间的界限。本文对Z集团公司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在面临转型时重构业绩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Ferrira and Otley.The design and use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s: An extended

framework for analysis[J].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9,20(4):262-282

第5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环境保护绿色发展问题与具体建议

一、引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并且所有相关项目都需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经济效益、政治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沿线国家绝大部分都是不发达国家,而且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容量很脆弱,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若给当地环境造成迫害或严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政治与战略上就不符合我们追求的目标。所以,在“一带一路”的进行过程中,所有项目都应该以更高的环境保护标准要求中国企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诟病。

二、实施沿线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不少国家对“一带一路”能否实现环保存有疑虑

“一带一路”涉及这么多国家,地缘政治复杂,经济发展水平差别也很大。虽然大部分国家支持但是也有不少国家存有疑虑:一是中国的发展模式是高资源、高环境、高消耗发展GDP,怎么能期望中国来做成绿色“一带一路”?二是中国企业能否承担应该的社会责任问题,中国企业在国外发展方式粗放,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在国际社会上造成重大影响。因为“一带一路”战略攸关很多国家利益,他们虽未公开反对,但是私下也会担心。

2.自然条件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困难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态环境极其复杂,在一定意义上讲,丝绸之路是国际沙尘、污染物的重要传输通道。路上丝路途径地带多雪山峻岭、戈壁沙漠,非常容易产生沙尘暴。而且中亚与中东地区干旱严重,一旦刮风就会有严重的沙尘暴。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中,荒漠化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海上丝路”重在港口建设,但是基础设施建设远非一般企业所能承受,而商业银行一般又难以承担风险,因此环境恶劣区域可能会成为长久“瓶颈”。

3.中外环保法律沟通存在困难

“一带一路”诸多国家的法律存在巨大差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体系、法律程序,经贸合作必须遵守东道国法律。“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合作,从投融资到项目建设,都要依据当事国法律办事。“一带一路”在中国可以按照中国的环保法,但是在别国,就应依照他国法律。这就需要熟悉各国环保法律与环保标准,在有差异时尤其是产生矛盾时能够及时进行沟通,解决问题。

4.中外发展阶段、、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还会遇到不少因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形成的障碍:一是发展阶段差异。由于这么多国家发展阶段的不同,因此,对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二是历史原因。陆上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和地区的史籍记载失真颇多,有很多质疑的图书与文字,仍需要下力气还原“丝绸之路”真实历史。三是信仰不同。沿线涵盖人口众多,百教交错,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可不问文化差异和宗教禁忌,文化差异性不可低估。四是“”干扰。在一带一路不少国家中,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国际恐怖势力有活动,对沿线建设的破坏威胁时有发生。

三、对做好沿线绿色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

1.做好环保专项规划

“一带一路”是个大战略,应该对其进行一个战略性的环评,谋定而后动,因此做专项规划是重要的。我们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对所有国家进行规划,但是,应该对这些国家进行的环保工作有各方面的准备,尤其是思想与理论的准备。首先明确行动的优先顺序与可能影响,这都需要对基础资料的掌握。其次可以对国别环境进行区分,不同地区绿色发展与环保任务有不同,综合比较有助于我们在政策与措施上有针对性。

2.统筹绿色产业的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

“一带一路”战略应将产业发展和产业转移放在突出地位来考虑,而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相对受欢迎且争议较小,要大力l展。一是制造业绿色升级与发展,制造业基地的向外转移。二是环境保护项目。环保产业是新的投资领域,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以服务业为代表的产业软化或轻型化发展。四是海洋的蓝色经济合作和低敏感度的合作领域。五是促进绿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

3.建立和完善国际信息平台与环保管理制度

在战略顶层设计的同时,要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考察,收集相对缺乏的一手资料,建立比较完整的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为将来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其次,要加强审核措施,对走出去的企业要加强制度监管。把环境标准和责任作为“一带一路”投资立项的申请条件,而且实施上要实行统一的规范与标准。对大企业要形成绿色评价体系,不达标不能走出去。

4.支持民间环保组织走出去,开展民间交流

中国民间环保组织数量大,对环境保护起了很大作用。在“一带一路”实施中,应该重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通过政府与大项目,由投资者选择有诚信的民间环保组织,深入地方进行民间交流与沟通。根据现有经验来看,这将是成功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新做法、新探索,将有效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四、结语

我国各界对一带一路的战略准备并不充分,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一系列挑战与任务,做详实的规划与实施。环保是“一带一路”过热炒作的冷却剂,我们要改变理念,主动学习,共同承担环保责任,做负责任的大国。

参考文献:

[1]王洛忠,张艺君.“一带一路”视域下环境保护问题的战略定位与治理体系[J].中国环境管理,2016(4).

[2]环保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与作用[J].经济研究参考,2016(2).

第6篇

(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摘 要:本文分析了海南省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在此基础上突出强调了海南建设国家公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同时提出了对海南如何建设国家公园问题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 :海南省;国家公园;建设价值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50-02

收稿日期:2015-02-20

作者简介:余有勇(1986-),男,安徽金寨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生态旅游,邮轮旅游。

国家公园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提供场所,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区域。它既不同于严格的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自从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以来,国家公园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目前,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近1万个国家公园。

一、背景

海南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孤悬海外的蛮荒之岛,几千年来自然演化成相对独立的以热带原始雨林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目前世界仅存的热带原始雨林已成为全人类珍贵的自然遗产,全都被世界环保组织列为国际性重点保护区。海南以五指山为中心的中南部热带雨林区现有热带雨林 989 万亩,是世界热带雨林区中的珍品,与云南西南部区域,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区一起,被世界环保组织公布为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四个热带雨林区域。海南的热带雨林区与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区相比,具有更完整的原始性和自然性。 这对研究动植物的物种起源和演变,具有巨大科研价值。联合国专家认为,海南的热带雨林区是“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最理想、最合适的地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霸王岭建立了生物科学圈研究基地。

二、海南建设国家公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1、有利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开展

建设国家公园有利于解决海南目前以旅游经济为主导的趋势,盲目的旅游开况严重,对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带来很大程度上的破坏,非常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的推广,也与国家总体正常方针相违背。建设国家公园经有利于促进海南生态资源的保护。有利于环境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相协调,强化生态系统保护,缓解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2、有利于国家公园建设有益于海南对自然环境保护的统一规范

我国目前的保护区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目前,海南省共有6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808791.0公顷,其中:国家级8个,面积85204.9公顷,省级23个,面积2630237.4公顷,市县级37个,面积93348.7公顷。陆地自然保护区56个,面积为285975.5公顷,占全省陆地面积约8.1%;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12个,面积2522815.5公顷。全省自然保护区分别隶属林业、环保、海洋与渔业等部门管理。其中:林业部门28个,面积为226655.7公顷;环保部门24个,面积为58235.4公顷;海洋与渔业部门10个,面积为2487085公顷,其他部门6个,面积为36814.9公顷。1虽然这些保护区有效的起到了自然环境保护的作用,但是这些保护区类型较为复杂,都是各部门、各地分别建立的,地理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没有进行系统设计,只能说是保护区的集合,不能说形成了完整的、明确的保护区体系。在这些保护区中,没有国家公园这样一种既保护生态系统又通过展示其核心资源,能够较好地解决保护和利用矛盾的保护区模式。海南建设国家公园将有助于弥补这一缺失。

3、有利于解决政策与管理之间的断链问题

在国家建设国家公园体制的前提下,海南建设国家公园,将有利于在海南试行国家公园体制的政策推进,国家在宏观上把握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管理,推动国家公园的统一管理机制,在政策做到直接落实实际,提高管理成效。

国家层面的直接管理,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在配合建设与管理上的积极性,把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结合起来,促进自然保护事业发展。国家公园的建设体现了全民的公共利益,能够确保在长远规划上,将全民的利益与自然环境保护紧密联系起来。

4、有利于解决海南自然保护资金不足问题

国家统一建设与规划,国家公园建设作为国家生态安全的举措,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由公共财政来保证建设投入和运行费用,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自然保护资金不足的问题。海南省应该充分利用国家公园建设契机,做好自然保护工作。

5、有利于坚守国家公园理念,与国际接轨,宣传国际旅游岛

国家公园强调两大基本理念:保护第一性和社会公益性。海南建设国家公园有利于国家公园制度行之有效、普遍适应,体现了兼顾保护与利用、协同开发与管理的战略,既有利于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又有利于开发出游客赞赏的目的地景区,还有利于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

海南的自然和文化方面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价值,能为休闲、娱乐、观赏、教育、文化或科学研究提供机会,建设国家公园能够保持了真实的、完整的、未被破坏的资源类型,确保资源的长期性保护和供公众使用,在管理和建设上都与国际接轨,对建设、宣传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意义重大。

三、海南建设国家公园的现实思考

1、海南建设国家公园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目前海南建设国家公园的管理目标的可靠性高,能够确保核心资源在成为国家公园后得到完整保存或增强。目标区域国有产权的主体性,资源权属清楚,不存在权属纠纷。拟建设国家公园的可通达性,国家公园能够进入,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应能满足国家公园建设管理与经营的需要。

建设国家公园,需要划分大面积区域做整体规划,统一部署。牵涉幅员辽阔、人员众多。建设国家公园,对于海南省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好的方面来说,在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进行顶层设计,主抓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任务,强调“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这样的背景下,有利于从国家层面进行整体掌控,长远规划,有利于保护环境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同时与国家当前的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政策导向积极呼应,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对于海南这样的一个多地区存在先期开发的省份来说,涉及众多人员和企业的安置问题是挡在统一规划的主要矛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海南建设国家公园项目的一大挑战。

2、海南建设国家公园必要性高

海南已有建设国家公园的条件,在当前政治环境和管理体系日渐成熟的情形下,在海南建设国家公园,将有利于促进海南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旅游资源市场的打开。

目前海南省内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管理分散,缺乏统一调配与管理,不利于国家政策的具体实施。从而也能避免省内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国家公园资源沦为少数人谋取利益的工具。

美国国家公园最初倡议者的基本思想是,国家公园不能被少数盈利者掌管,而只能由为全体人民所信任的政府,为国家的长久利益行使管理权利。通过国家公园和州立公园两套体系,美国基本实现了根据资源的公益性不同进行的分级管理。在这种分级管理中贯彻的却是同一信念:无论何种自然遗产资源,都不仅是我们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而且是从我们的后代那里借来的,所以,保持其真实性、完整性,做到可持续利用是必然要求。即美国人将遗产资源的公益服务排在其使命的第一位,且非常强调充分满足当代人的可持续利用需要。为此,各国家公园根据自身资源特点,与专家配合,长期进行资源保护及旅游服务的研究工作。对于非专家,则经常进行业务培训。公园内的各项工作及服务设施均以不破坏资源及自然景观为原则。对于游客则大力进行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工作。

3、海南建设国家公园难点

目前存在的难点有:首先,海南规划区域内涉及其他保护区类型的地方较多,在建设国家公园资源整合时候会存在难点,为实现“一区一主”,还需要协调、平衡多方资源与力量。

海南乃至全国的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虽然已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风景名胜管理的等级体系,但尚未拥有完全意义上的垂直管理体制,即还没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直属的、系统的,拥有财政和人才管理实权的上级权威管理机构和基层务实管理机构。改革开放以来,为调动地方积极性,帮助和支持地方发展经济,国家一直把风景名胜区交由地方管理。一些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所有权,名为国家所有,其实际管理、收益、支配和处置权则归地方政府或地区政府。近年来,国家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保护和管理出现的诸多问题,其性质与风景名胜区初创阶段比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部门违法和法人违法现象,已成为风景名胜资源屡遭破坏、资源所有权以各种形式变相转移的最主要原因。风景名胜区出现的问题表明,我们风景名胜区一律交由地方统管的模式,在某些重要环节上还存在问题。如何解决管理和权益的问题,是目前挡在国家公园建设面前的重点问题。

其次,社会环境协调性待加强,与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划相协调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在妥善解决与其它产业布局以及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冲突,具备良好、稳定、安全的旅游市场和环境中,各方利益的协调问题急需解决。以及地方的积极性,需要积极调动当地政府和社区居民对建立国家公园积极性。

注释:

第7篇

关键词:生态保健旅游;保健功能;环保功能;经济功能;科技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1―7740(2009)07―0019―03

知识经济和体验经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快速起来了,很多人已经不再满足吃穿住行等基本消费,而是追求知识、追求健康、追求感悟世界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态保健旅游正好适应人们的这一需求,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动力。生态保健旅游是以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指导,在回归大自然的感召下,溶身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运用传统中医药的医疗保健手段,结合现代心理调适技术,在旅游的过程中,学习新的自然和人文知识,缓解工作生活压力,调节心理平衡,协助病人治疗和康复,达到身心健康的户外高级活动。我们应抓住机遇,利用有利条件,深入研究生态保健旅游的相关问题,大力规划和发展生态保健旅游。笔者认为,在发展生态保健旅游时应充分发挥其生态、社会、经济等三方面的功能,不但使之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一个热门行业,而且使之成为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一、生态保健旅游的保健功能

20世纪是工业经济大发展的世纪。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上出现了大多数西方经济学者们的经济模型中所没有包括的问题:一是人的生存环境问题,另一个人的亚健康问题。人们渴望有一个绿色、舒适的生存环境和一个不会破坏健康的生活工作节奏。于是人们选择在合适的时机暂时走出城市、放下手头工作,回归到大自然中去,在森林中呼吸清新的空气,在温和的蓝天下沐浴阳光,到农家去品尝真正绿色的饮食等等。可以说生态保健旅游活动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的保健功能。

第一,可以放松身心,缓解紧张和疲劳,调节心理平衡。生态保健旅游的目的地一般是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内及处于其中疗养保健基地,其对象是原始、和谐的生态系统。景区通常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旅游者从喧嚣拥挤的城市来到宁静而又祥和的大自然中,会在对美好事物向往的人性驱使下去捕捉美、欣赏美和热爱美,而将这一切烦恼抛掷脑后,得到彻底放松。再通过陪同人员的专业心理辅导,可以使旅游者消除了紧张、疲劳和不安,心理得到调节,身心得以健康。

第二,可以锻炼身体,增知获奇,求得精神满足。生态保健旅游通常是以徒步旅行为主,旅游者在林中徜徉,溪边漫步,月下会聚,欣赏自然风光,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此外,生态旅游景区还是人们锻炼身体的理想场所。游客可在景区舞剑、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爬山、游泳或在健身俱乐部使用健身器材等来锻炼身体。通过生态保健旅游活动,旅游者能获得新知识、满足好奇心。比如考察地质构造,寻找古生物化石、入洞探险、观察各种动植物等,获得接近和体验自然的机会,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第三,享用绿色食品,药膳配合药品,达到保健和治疗。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面临着水质不净、食品不“绿”的难题。水质污染是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为居民提供足够的洁净水成了不少城市的一大难题。通过保健旅游,人们可以在喝到未被污染的天然纯净水,甚至还能喝到具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保健治疗作用的真正矿泉水。除水外,人们还能吃到天然绿色食品。人类早期的食品取之于自然,但由于环境的污染使食物含有一定量对人体有害的污染物。这些食品与大自然提供的天然食物有着很大差距,对人体的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在生态旅游景区,人们可以享用天然绿色食品,在营养师和保健医的指导下,根据旅客的自身情况有区别地利用中药药膳来调节身体机能,对病人还可以配合化学药品治疗,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对化学药品的依赖,还有益于身体的健康和治疗。

第四,溶入森林,远离尘嚣,促进身体健康。在森林中散步游憩,沐浴在森林植被散发出的某些可抑制或杀灭部分病菌、毒素的化学物质和其他有益人体的芳香物质之中,有利于调节情绪和增强体质。森林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负离子能改善人体神经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可使血压和心率下降,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精神振奋,并且还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有些森林植被能分泌杀菌物质。如松树、杉树、按树能散发出一种砧希类的杀菌素,进入人体肺部后,可杀死百日咳、白喉、痢疾、结核等病菌,起到消炎、利尿、加快呼吸器官纤毛运动的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排放O2,使森林空气中O2含量高。森林植物还能吸收SO2等有害气体,吸收空气中的尘埃。人在其中有如身处氧吧一样,有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森林能降低噪音,而噪音是当前城市公害之一。长期在7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会使人感到疲倦和不安,有损人体健康。噪音也是引起失眠,使人休息不好的原因之一。参加保健旅游,身处森林之中可以远离噪声的污染,使人心气平和,有利于健康。

二、生态保健旅游的环保功能

我国幅员辽阔,四季分明,气候多样,而且生物种类丰富,群落类型繁多,生态资源丰富多彩,为发展保健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我国的环境正面临空前的压力,70%的河流不同程度的污染,大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危害在加大,森林植被面积和野生动物种群仍在缩减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有学者提出,生态保健旅游提出了回归自然,深入绿色,不是对环保的雪上加霜吗?诚然,这样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它提醒我们在新兴的任何产业的发展中都要更加重视环保。

我们发展生态保健旅游,同时也是在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生态保健旅游在其规划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当地社区和游客及管理人员开展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自然保护意识,推动整个社会环保事业的发展。旅游者通过生态保健旅游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其求知、求新、求异的需要,而且还会学到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历史遗产等方面的知识,对提高他们的自然保护意识是有益的。同时,旅游者通过生态保健旅游活动,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会被大自然的美、伟大所感染、陶冶,激发出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此外,一些旅游景区还可开展恢复生态的生态旅游活动,如让游客参加植树、治理水上流失、清理侵入物种等活动。旅游者会因为参与环保工作而感到自豪,并产生一种成就感。这就推动了整个社会环保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生态保健旅游的经济功能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保健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它是各种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物种的天然贮存库,保存着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这些资源中有许多食物、药材、染料、纤维等植物,是医药、工业、农业育种和科学研究的原料。由于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起步晚,大多数保护区都面临着投入不足、经费缺乏的问题。另外,由于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都是抢救式建立的,保护区的建立很少考虑当地社区利益,造成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冲突:一方面保护区的建立限制了社区对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社区又给保护区造成巨大的压力,来自社区群众的偷砍盗伐、偷捕盗猎,威胁着保护区资源的安全。因此,如何协调保护区与社区的关系成为摆在保护区管理部门而前的实际问题。

而生态保健旅游不但有利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具有经济的重要功能。首先,开展生态保健旅游可以增加保护区的收入,加大资源管理力度,促进保护区不断完善和发展。不但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而且通过收取门票、接待等获得收入,这就扩大了保护经费,加强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管理。其次,生态旅游能带动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发展,提高社区村民的参与意识。社区村民认为自己是为保护自然资源而做出牺牲,通过参与生态保健旅游活动发展地方旅游相关产业而直接受益,从而由抵触自然资源保护转而支持保护区的工作。不但带动了社区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保护了自然资源。另外,生态保健旅游为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有利于三次产业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为工业企业部门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良好的途径,而且在政府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四、生态保健旅游的科技社会功能

生态保健旅游的科技功能表现在生态保健旅游是中医药保健知识普及的新途径。在中医药“治未病”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通过发展生态保健旅游,可以宣传中医药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一年四季节气变化的应对,阴阳变化与作息规律的互动,日常各种常见食品的防病治病功能,等等,进而提高人们的中医药医疗保健素养,最终推动中医药科技的发展。

生态保健旅游的社会作用也很是显著。生态保健旅游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传播。通过生态保健旅游,人们能够在学习和借鉴当前世界先进科学文化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科学文化,从而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生态保健旅游还有助于人们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通过参加生态保健旅游,旅游者可以发现我国医药发展史上曾涌现出的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等杰出的科学人物,可以感悟他们悬壶济世的伟大精神以及中医药科技发明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人们就能够增强和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生态保健旅游还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对科技的认识:一方面,开展生态保健旅游可以使人们认识到科技不是万能的,滥用科技是造成各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参加生态保健旅游可以开启心智,动手动脑利用周围的物品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变废为宝,美化生活,提高防病治病的意识和能力,实为一举两得之举。

总之,生态保健旅游的众多功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紧密相连、彼此依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模式。生态保健旅游通过激发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来普及中医药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公众的医疗保健科学素养,实现生态保健旅游的科技功能。公众的中医药科学素养一旦提高,就会形成尊重中医药科学、热爱中医药科学和支持中医药科学的热情,从而实现生态保健旅游的科技社会功能。科技社会功能的实现又营造了全民关心中医药科学发展、热爱中医药科学事业的氛围,促使公众更加多的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生态保健旅游活动中来,这又能使生态保健旅游的经济功能得到实现。经济功能的实现又会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促进环保科技创新,又丰富了生态保健旅游的内容,这样一来就推动了生态保健旅游产业的螺旋式发展,最终会促进生态保健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正波.论生态旅游的保健功能[J].林业科技通讯,2001,(11):19-22.

[2]工兴国,陈鑫峰.漫谈森林旅游[J].中国林业,2001,(4):18-20.

[3]李日新,等.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水土流失与对策[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3,(1):22-23.

[4]李卫,李海华.生态旅游生态为先[J].河南林业,2003,(5):46-49.

[5]廷勇.国外科技旅游的发展状况及[J].中国软科学,2003,(12).

[6]金颖若.科技旅游论[J].江汉论坛,2003,(10).

[7]孙晓谦.黑龙江省旅游经济市场的利用与开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2):11-15.

第8篇

【关键词】工民建;建筑施工;管理水平;提高

工民建工程具有施工周期长、施工技术复杂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项目施工的难度,也对项目施工现场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施工企业要结合建筑项目的施工特点合理的制定施工现场管理方案,创新施工现场管理方法,不断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以更好的保证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一、提高工民建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企业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建筑现场施工管理是建筑企业施工管理的关键内容,也是衡量施工企业社会地位和经济效益的标准之一。如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创新施工现场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施工企业要把施工现场管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对现场进行全面管理,做好施工监督工作。

(二)可以更好的保证施工安全

在工民建施工的过程中,项目的施工安全不仅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到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施工企业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可以更好的保证施工安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案例:某住宅工程,建筑面积是23584O,该项目属于框架结构,地下2层,地上13层,首层的高度是5.2m,标准层高是3.7m。顶层房间是石膏板吊顶,施工采用的是双排落地的脚手架。该项目2012年5月20日开工,计划2014年4月30日竣工。但是,在2013年4月16日,因楼层光线不足,导致施工人员从脚手架上坠落,当场死亡。该项目在安装石膏板之前,施工企业对吊顶申报了隐蔽验收。该案例就反应了施工企业对缺乏现场施工管理意识,施工现场没有设置照明灯具,现场安全检查不到位,才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可以更好的保证项目的施工质量

工民建现场施工管理水平对项目的施工质量有很大影响。项目施工企业要想保证项目的施工质量,就必须加强现场施工管理,提高现场施工管理水平。施工企业只有保证项目的施工质量,才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提高工民建建筑现场施工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建立并完善现场施工管理制度

现场施工管理对于工民建项目施工是非常关键的,这不仅关系到项目的形象问题,也关系到项目的经济效益问题。工民建工程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安全条例来施工,加强现场施工管理,明确施工管理的目标,进行制度化管理。施工企业可以把现场施工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并在施工人员内部制定奖罚机制,对于表现较好的员工进行适当的奖励,对于不按照制度执行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罚。在现场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安全隐患一定要首先找到相关责任人,然后把问题上报给领导,尽快找出解决的方案。施工人员一定要按照施工管理制度来施工,不能盲目施工。在工民建工程施工中,只有完善的制度做保障,才能让项目施工更加顺利。工民建施工设计图如图一所示。

(二)加强材料管理

在工民建项目施工中,施工材料的质量对施工项目的质量有很大影响,对项目现场管理也有很大影响。施工企业要想提高现场管理水平,就必须加强施工材料管理,避免以次充好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材料检验人员要定期对施工材料进行抽样检验,保存好材料的合格证,生产批号等等,如果发现施工材料存在问题,施工企业可以向材料厂商索赔。施工企业只有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才能更好的保证项目的施工质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施工技术管理

在项目施工中,施工技术对施工现场管理有很大影响。如今,传统的施工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工民建项目的施工需求,施工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施工技术,才能更好的满足项目的施工需求,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目前,人们对环保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建筑行业又是高耗能行业,而施工企业又严重缺乏环保意识,这必定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危害。要想实现建筑行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施工企业就必须创新环保施工技术,加强环保施工技术的运用。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施工技术管理有很大影响,要想加强工民建施工技术管理,施工企业还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四)加强施工检查

工民建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现场管理难度。但是,施工企业要想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监督检查,把施工现场监督检查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

结语:

如今,工民建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多,项目施工现场管理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施工企业要想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首先要建立并完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把施工现场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其次,施工企业要加强施工材料管理,做好材料的验收检查工作。最后,施工企业要不断创新施工技术,更好的满足项目的施工需求,实现工民建施工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严盛锋.提高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措施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3,12(06):103-105.

[2]周荣军.浅谈工民建施工中的质量控制[J].门窗,2013,23(01):161-162.

[3]赵海宏.浅谈工民建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门窗,2013,11(03):136-139.

第9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8,(8).

[4]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第10篇

一、相邻关系立法宗旨之检讨

综观相邻关系立法宗旨,至少应包括两个阶段:

(一)经济负担为主,环境负担最小

相邻关系法的目的是为了相邻不动产的“便宜”,包括经济便宜和环境便宜。从相邻他方的角度来看,这种“便宜”实即“负担”,即经济负担和环境负担。经济负担设定的原则是益本(收益和成本)比较,即相邻一方因经济负担的设定所带来的收益大于其为经济负担的设定所支付的成本。环境负担是指为了环境的保全而对相邻不动产价值的实现所施加的限制,最常见的例子是:为了日照、通风、采光而对相邻方建筑行为的限制,即使受限的经济利益很大。从古罗马法到《德国民法典》,是环保需求低的阶段,所以,全部相邻关系的立法重点在于将相邻权尽可能多地赋予经济便宜需求,尽可能少地赋予环境便宜需求。

(二)经济负担为主,环境负担扩张

我们现在正处于环保需求较高的阶段,理应改变以往的立法宗旨,将相邻权更多地赋予环境便宜需求,即承认在某些环境资源保护情形下,相邻一方不动产可以对相邻他方不动产享有相邻权。在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时期,环境负担扩张的范围是不同的,但经济负担仍将在相邻关系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在历史的将来阶段,完全可能出现“经济负担缩小、环境负担扩张”,“经济负担最小、环境负担最大”这两个较高级阶段。

二、相邻关系立法体系之重构

(一)公法相邻关系与私法相邻关系

公法相邻关系立法主要有环保法、建筑法、都市计划法。它们的功能主要在于保护生活环境、预防火灾、追求布局上的美感。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公法相邻关系将本应由私法相邻关系调整的生活事实包括进来。例如,《德国民法典》、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等就没有将通风、眺望、日照纳入,而是由公法调整,但上述生活事实较多地涉及到单个人的私益(尤其在农村),或人数较多人的共同利益(尚难称为公益,如公寓住户),由公法来调整,在法理上缺乏根据,也损害了“私益处分主义”的私法自治原则。对于人稠地少的小国或大国(如中国)来讲,私人放弃相邻环境利益可以节约土地,意义非浅。所以,在民法典制定之际,应仔细分析不同的利益形态,环保法等公法中属于私法自治范围的应纳入民法典中,属于公益范围的应留在公法中。

(二)私法相邻关系:不动产相邻关系法、地役权合同等合同相邻关系法和社区相邻关系法

私法相邻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地役权客体应不仅限于土地,尚应扩及工作物和空间,这样,在土地、工作物、空间这三个客体之间通过排列组合,可以形成多项役权。应通过诸如“以环境保护为目的之役权”等例示规定,来引导提示民众,为环境资源保护提供更多的交易选择。例如,奥地利民法典就规定可在邻人屋檐上设定役权以浇灌己地花园等,这是土地对工作物的役权。第二,债权性环境保护合同应当列为有名合同,并通过调查研究确定典型条款,以起到减省交易成本、提高裁判预见度、提供公平尺度等功能,为相邻环境保护提供新的交易工具。第三,社区相邻关系法的性质为自治规则,应在民法典中用专条承认其地位、制定条件及程序等。

建议在不动产相邻关系法中增列两条:一是规定地役权合同等合同相邻关系法可以为了环保目的(环保合同)、营业目的(营业地役权)等,改变或改善不动产相邻关系法中的绝大部分条款。二是规定社区(建筑物区分所有人团体、农村的村民小组)可以为了环保目的、其他目的制定规约。这样,体系就很清晰。

(三)不动产相邻关系法本身的体系重构

是否可能在不动产相邻关系法内单列一节规定环保相邻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各国民法典尚无此立法例。由于技术上高度困难,笔者不赞成单列,如果民法典总则或物权法总则中没有一般环保条款,可在不动产相邻关系法内增设一个一般环保条款,如:相邻各方处理相邻关系,应遵循不损害或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原则。以此作为环境负担(即环境相邻权)的生长点,并统辖所有的环境相邻关系。

三、不动产相邻关系法的制度变迁

(一)不动产相邻关系法的制度变迁的方式

主要有三种方式:其一是新制度的建立;其二是旧制度的功能增多;其三是旧制度的调整对象扩张。这三种方式是不动产相邻关系法自身对环保理念的回应,具体分析如下:

(二)邻地损害防免规则

可增加的新规则有:第一,对《德国民法典》第906条加以修改,形成新的规则。比如,规定在不可量物侵入轻微的情形下,亦可要求邻地负最佳防免义务或损害赔偿等等。这是一种高水平的环保,对于我国尚无可能。第二,台湾等地区民法典及我国民法通则都没有规定工作物、植物建造、种植的距离规则以及界墙规则来促进环保或防火。王利明教授主持的我国民法典草案中就设定了这些新的规则(但《法国民法典》早有规定)。

旧规则的功能增多,表现在:第一,越界植物枝根规则最初立法意图仅是排除对土地经济价值实现的妨害,后来民众日益重视日照、通风、采光等生态价值,则此规则就同时储存了两种价值保护机能,这样的读解是从规则的历史语境出发的,并可贯彻到全部相邻规则中。第二,就《法国民法典》中的分界物规则而言,最初的意图是为了实现所有权的绝对性,并表达了对封建领主自由进入土地狩猎的厌恶心态。但实际上分界物既可促进环保(防止臭气、湿气、暗响、热气等),也可以破坏环境(过高的分界物会影响通风、采光、日照),所以其环保功能是当初立法者不可能预料得到的。

旧规则的调整对象扩张,主要是“不可量物及类似物”这两个概念内涵小外延大,将来出现的、未来民法典中列举的新类型不可量物悉可包揽无遗。

(三)邻地利用规则

目前立法通例仅承认管线安设、营建、通行等情形方可利用邻地。应当新增一条规则:基于环境资源保护目的,相邻一方可以利用他方不动产,但应以最小损害的方法使用之,并给予相应的补偿。我国自然保护区等环保区域众多,与其毗邻的不动产上存在着私人权利,除了管线安设、营建、通行等以外,完全可能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需要利用邻地的情形。如:珍稀动物进入邻地,但又不能立即取回,需在邻地上喂养较长时间;珍稀植物生长蔓延,大片越至邻地,此时应排除越界植物枝根规则的适用以保护生物多样性;鱼类等水生动物因季节性产卵,游至某设定了水权的水域,亦应限制水权的行使。管道安设规则涉及排污问题,其自始至终发挥着环保功能。

(四)水之相邻关系规则

我国水法规定水资源属国家所有,这对传统水之相邻关系规则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使之发生了变化。如自然流水的相邻使用规则就被水权的优先权规则所取代。但在异地水域上享有水权的人仍需在邻地上设定引水权等,自然水(如雨、雪、冰)的排放规则也仍应保存,所以传统水之相邻关系规则既有应保存的部分,也有应舍弃的部分。

水之相邻关系规则最初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与当时的经济政策是吻合的。到环保意识较强的阶段,该规则很大程度上又起到了保护土壤资源的作用,这是一个功能转换的过程。

笔者以为应增设新的规则:为防止土地沙化、盐碱化、退化等紧急事情,相邻一方可以优先于他方行使水权,或者可以使用他方土地上的储水,但应以不对他方土地资源造成重大损害为限,并应予以相应的补偿。

(五)权利收购规则

第11篇

一、寓环保教育于实验教学之中

在强化素质教育的今天,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思想,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化学实验基础教学中缺少环境保护内容的现状,我们在实验中加强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指导学生规范操作,节水、节电,并加强对实验课堂的巡视。对学生的浪费和随意丢弃废物的现象,予以正确引导,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使学生学会技能的同时,也树立了经济效益观,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能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注重环保。

二、改常量实验为微量实验

所谓微型实验就是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的化学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几所大学首先发起的实验改革。微型化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能节省实验药品,节省经费开支,又可以减少污染,并能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例如:在对“氧气的性质实验”中,用燃烧匙盛红磷进行实验,存在的问题是用量过大,燃烧时间长,做完实验后仍有剩余物质,不易熄灭,因而产生大量的P2O5等物质污染环境。这个实验可将燃烧匙改进,取一细玻璃棒的一端烧至半融后用镊子压出一个小凹槽,微型燃烧匙就制成了;再用青霉素瓶替作微型反应容器,实验现象明显,节约药品,污染非常小,有利于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

三、实验资源循环使用

为尽量减少实验教学活动对教学资源的耗费,在实验实践中摸索出实验资源循环化的一些方法:充分利用粗产品。通常学生实验需用的重结晶粗品,一般都是从试剂商店采购。为了使学生的实验产品得到充分利用,我们在实验顺序上做了适当调整,把固体化合物分离(粗盐提纯)实验中,制得的精盐结晶、烘干、研磨后,做为下一个实验“溶液配制”的原料。仅此项实验就大大降低了购买氯化钠试剂的实验教学成本。对于不能用于基础课实验的学生实验产品,应该定量回收,妥善保存,这些活动要尽量吸收学生参与,并对学生讲清如此处理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环保意识。

四、让学生参与废弃物的处理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还应教给学生废弃物的处理方法,让学生参与废弃物的处理。实验后的废弃物一般都要经过适当处理才能排放,处理方法是根据废弃物的性质而定的。

1.废酸回收后可用于金属表面清洗。如用废酸除去金属表面氧化层。

2.废碱液回收后可做为酸性气体吸收液。

3.具有氧化性的废弃物,要进行还原处理。

4.对于有毒有害的合化物,要针对每类特殊性给予相应的处理。如酚类、苯胺类物质,在验证其性质后,将废液集中与漂白粉混合煮沸后处理,使酚类、苯胺类物质的毒性减少至几乎无毒,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学生掌握了一些废弃物处理方法后,在实验之余让学生亲自动手处理废弃物,并把这项活动定为实验课的一个重要内容,使学生认识由感性发展到理性后再去实践,这样有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使废弃物处理成为实验课的一个组成内容,使学生自觉养成环保意识。

五、加强化学实验过程的管理

第12篇

1.1对监测数据的综合管理

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主要是实现对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数据的录入、修改以及查询、处理等,形成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备份、恢复等存储管理,在对数据进行初级的处理之中,形成自带软件的数据计算、统计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从而为数据计算的准确性提供有效的帮助,可以有效地提高环境监测中数据运用的整体效率。

1.2实现监测数据的共享

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融入,形成对数据共享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建立局域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内部网络系统的方式,将监测到的环境指标与数据,通过文件共享、远程控制等方式,增强对数据共享的使用能力。不同部门可以形成对数据的共享模式,增强整个数据交流与处理的能力,并实现计算机操作模式下的无纸化办公模式。

1.3数据的有效性

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融入,环境保护部门对于监测到的环境相关数据,环保部门通过网站、新闻媒介以及其他的方式,将环境信息进行有效的。从而有利于大众对环境监测信息的摄取,对于环境质量数据信息,在计算机技术的处理下,形成整理、分析、定期向环保部门传输的方式,能准确地传达有关的环境信息。

2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监测数据处理能力相对较低

在对环境监测中收集到的信息内容,不管是在有计算机运用的部门,还是部门完全实现计算机管理,在数据的类型、格式、结构、存储方式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运用,虽然在局域网的操作模式中,还是不能对整个监测数据形成有力的运用。譬如,在水质检测中,对于某一个监测断面的监测数据通过文本形式存放,在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要对断面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就不能从中获取准确的数据,要重新录入,这样就增加了整个工作量,不能充分发挥出数据的有效性。

2.2计算机综合管理还存在弊端

在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中,有些计算机网络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在操作过程中,对于硬盘数据的访问相对频繁,在使用文件设置的过程中,就不能对整个硬盘数据形成共享的模式。这样可以在没有权限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复制、修改等,造成网络管理的安全不强,容易造成网络病毒甚至是黑客的侵入,从而导致监测数据的丧失或者相关数据的泄密,产生更大的不良影响。

3计算机技术在环境监测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3.1整体技术的控制因素

由于生态环境质量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要求快速、准确、合理。同时由于生态环境质量与植被、大气、水、噪声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需要一种快速有效的技术计算出生物丰度指数、NDVI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污染负荷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来描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制定相关的对策。所以,根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规范》,采用遥感和GIS技术,开发一个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化运行系统势在必然。然而,经过调研,国内外虽然已经大规模的应用GIS和遥感技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但成熟的、业务化运行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系统却寥寥无几。即使有也过分偏重于GIS,功能相对比较单一,大部分仅限于生态环境信息的查询与统计以及一些基本的GIS功能,不具备如图像裁剪、镶嵌、图像变换、几何纠正、分类等遥感数据加工和信息提取功能,而数据加工和信息提取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中必不可少,它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业务提供了有效的数据信息保障。

3.2数据一体化管理与共享

3.2.1数据互操作

遥感图像分析功能可以被用来作为一个核心组件和GIS的集成,我们必须解决数据在两个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遥感数据和GIS数据存储都支持的标准格式。由于需要借助标准文件格式,处理过程变得复杂;其次,两种系统都支持对方的文件格式。这种方式不需要对已有文件进行格式转换,处理起来更方便。

3.2.2栅矢数据集中和分布式管理

遥感数据通常以栅格数据存放,而GIS数据通常为矢量格式,在一体化存储方案中,同时支持两种文件格式,并支持分布式管理。

3.2.3基于服务的企业级共享

遥感影像获取成本相对较高,且需要占用较大的存储空间,如果为每一用户都单独配备相应的影像将需要花费较大的代价。而遥感影像的使用特点是多个用户经常在同一幅影像上进行相应操作,也就是以共享方式使用影像。因此基于WebServices的共享方式能集中利用服务器的软、硬件资源,方便终端用户的使用。

3.3栅矢数据集中和分布式管理

ArcGIS的核心数据模型Geodatabase,它是按照一定数据规则来存储空间数据或属性数据,并实现多源空间数据的放缩式管理;它也是一种较好的遥感与GIS数据一体化储存模型;它分为三个层级:FileBasedGeodatabase、PersonalGeodatabase、Enterprise(SDE)Geodatabase。其中Enterprise(SDE)Geodatabase支持分布式管理与储存,如图1所示ENVI完全支持ArcGISGeodatabase各个级别的读写,在ENVI、ENVIZoom、ENVIEX中都可以通过菜单RemoteConnectionManager打开相应的面板,也可以通过SavetoArcGISGeodatabase菜单将数据保存到Geodatabase。

3.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经过图像裁剪、增强、几何纠正、图像变换、图像分类以及分类后处理几个步骤后,获得研究区域图像分类图。结合数据库中各个地类匹配关系、侵蚀度级别以及各个指数归一化指数,分别计算NDVI指数、生物丰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水网密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并将计算结果以专题图的形式表现出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菜单包括以下子菜单,分别是新建评价区域图层、归一化系数配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生物丰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等。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