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33: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科研训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科研训练;实践;创新
0 引言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创新教育,结合时代需要培养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具有创新知识、创新原理和创新技术的创新人才,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和宗旨。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早在1969年,美国MIT就创立了“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1995年清华大学在其数学建模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作为我国首项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8年浙江大学借鉴清华大学的成功经验,试行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RTP),该计划吸引了一百多名学生参加了七十多个研究项目。近年来,SRTP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改革本科生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1-3]。本文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为例,简要介绍我院学生科研训练开展情况,分析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可行性建议。
1 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目的与意义
高校开展SRTP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机会,吸引一部分优秀而有天赋的学生尽早进入科研领域,接触和了解相关学科前沿,为深入研究做准备;二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配合因材施教,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效益;三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营造教学相长的学术研究氛围。
SRTP是科研和学习的结合体,开展SRTP的关键是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学习中研究”。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在听讲中学习,在课堂中学习。而在SRTP的过程中,各种训练不但没有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而是成为组成教学的有机部分。学生可以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设计方案,结合各种条件和设备开展研究,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并最终内化为一种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从而形成一种研究能力和品质[4-5]。
2 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实施过程
对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体现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为确保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有效、顺利地开展,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六个方面来保证实施过程的有序性。
(1)通知工作。学校学院下发相关文件至各个班级和相关教师,做好申请申报书的通知工作,鼓励学有余力或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
(2)立项阶段。由学生自由组队并自主联系指导教师,结合自身的学习状况和兴趣取向,对选题进行初步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项目进行初步规划,最后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科研项目申报,并确立项目的负责人。
(3)评审阶段。由学工办组织专家对上报的所有项目进行公开、公平地评审,并公示入围资助的项目,进入到科研训练的实施阶段。
(4)实施条件。除了提供一定的研究经费外,学院需向学生提供必备的研究条件,包括理论书籍、计算机以及相应的实验设备,以保证学生顺利开展科研工作。
(5)信息反馈。研究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明确的分工,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与潜能、对项目展开研究,期间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研究的进展情况,讨论、分析、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并做好总结工作与下一步研究计划。
(6)项目结题。学生根据研究开展的情况,及时调整工作的进度,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相应的研究成果,包括实物、论文、研究报告等,由学工办组织老师对项目进行统一答辩,做出成绩的评定。学校学院在此基础上遴选部分优秀项目(成果)进一步资助扶持,为省级、国家各种技能、竞赛做准备。
经过上述流程,多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团队协作能够顺利的完成项目,并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特别是在信息反馈和汇报过程中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其中不乏优秀学生通过科研训练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从某种程度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基于上述科研训练,我院学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三年来,获得省级科研资助项目18项,校级科研资助项目40项,校级实验室开放资助项目36项,学生先后公开35篇,申请授权专利12项。
3 科研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通过自主选题、自主设计、独立研究科研项目,运用系统的理论知识,发挥了个人的创造力,锻炼了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科学研究的氛围,但是在训练的过程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若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则会影响训练的顺利开展,阻碍计划的进一步推行。以下是科研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学生是SRTP受训的主体,指导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而实际情况是部分学生一出现问题就寻找教师解决,没有经过自己充足的思考,失去了挖掘自身潜能的机会,背离了科研训练的初衷。
(2)实践与理论脱节。一些参加科研项目的学生认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研究工作没有实际的联系,因而不能较好地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有效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3)科研条件受限。学校投入的科研经费比较有限,而且有些实验室的条件也相对简陋,使得很多具体的试验不能够在有限时间段内顺利开展,个别学生还会因实验仪器的精密度不够,得到误差较大的实验结果,严重影响了项目的结题。
(4)研究互动性不足。团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互动还存在很多不足,没有进行及时沟通和信息的反馈,使得研究工作的进度不能按照原定计划顺利地发展,影响了项目的结题验收。
(5)管理、奖励机制不健全。由于不完善的管理机制,使得少数学生得到资助后发现自己没能力或没时间去开展工作,于是申请退出或直接放弃项目,加重了团队中其他组员的工作量,也打乱了科研的进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打上了折扣。
4 对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建议
针对科研训练过程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做好总结反思工作,以下是提出的几点建议来改善出现的问题。
(1)提高教育水平,加强教学改革。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改善考试方式,增设综合性的实验和课程设计,创造优良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在学模式下,探索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宽松氛围,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
(2)加强思想教育。因为学生总是认为课堂所学的并不能应用于实践中,导致很多人不愿意认真学习理论知识,错过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时光,而让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可使得他们认识到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离不开最基础的理论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可鼓励学生重新认识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学生选研究项目总是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而老师提供的项目有时不是很适合学生。难度过大,容易打击本科生参加科研的积极性,难度过小,达不到科研训练的目的。因此,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对立项进行充分了解。鼓励学生自主立项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自信心,获得成就感。
(4)加大经费资助,扩大学生受益面。较为充足的经费既可以保证科研的顺利开展,又可以吸收更多勤于思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到科研中去,扩充整个科研团队的队伍,提升科研团队的素质。
(5)将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相结合。本科生在高年级的时候比较适合参加科研训练,而此阶段的学生又忙于做毕业论文和找工作,使得学生精力易分散,影响了科研训练的完成进度。如果适合的科研训练可以代替毕业论文,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在参与科研训练的同时,既提高了科研能力又可以有成果作为毕业论文材料,一举两得。
5 结束语
培养地方高校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目的之一,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拥有了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经过后续努力可逐渐成为民族科技进步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耿新,陈心浩.搭建科研训练平台培养实践创新人才[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50-51.
[2]白文苑.大学生科研训练: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社科纵横,2011,26(2):161-162.
[3]彭安,向本琼,等.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和机制探讨[J].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和机制探讨,2010(2):75-79.
[关键词]大学生;SRTP;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2-0167-02
1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的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我国部分大学开始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简称SRTP),并逐年得以推广,进而在广大高等本科院校广泛开展起来,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大学生参加SRTP,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大学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基本理论知识、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却很少能够给大学生提供科学研究的机会,科研素养难以得到提高,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作为一种新的大学教学活动模式,重在推动学生在研究中学,在做中学,在问题、同伴和教师引导下立足自学[1],得到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订方案、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等方面的独立能力训练[2],有效提高他们的科研素养。其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和要求,也是衡量大学生活力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在参与 SRTP 项目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从项目的申请课题到结题,都需要大学生亲自动手来做,要以创新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项目所面临的问题,制订可行的研究方案或调查方案,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必然会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有利于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大学生SRTP项目是由一个团队共同申报和完成的。在申报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在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共同完成。没有团队团结协作精神,遇到的疑问和难题将无法克服和解决,也就无法完成项目的研究任务。
2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虽然在高等院校广泛开展起来,但针对大学生而言,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大学生对参加SRTP的认识不到位。高校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目的是为了给大学生创造和提供一个科研训练的机会,使大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由于大多数高校SRTP项目是人才培养计划之外的要求,不是大学生毕业的硬性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对SRTP项目的不重视。加上课程多,负担重,使大部分学生的精力只能应付课程学习和考试,加上社会上对英语四、六级及其他技能资格证的重视等因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对参加SRTP的积极性不高。
(2)大学生专业领域及知识的局限。由于申报SRTP项目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大学生往往由于专业的局限不知道该如何申报项目,即便有了项目,又需要组建由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并制订可行的研究方案或调查方案,完成研究任务,这对申报者或项目负责人的要求较高,大部分学生有望而却步的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申报SRTP项目的积极性。
(3)大学生参加SRTP项目常常是被动参加。在许多高校中,大学生SRTP项目来源常常比较单一,一般都是高校教师在研的科研项目,项目参与人员也常常是由指导教师指定的,项目提出的研究目标、设计思路、实验过程等往往超出大学生的能力范围,大学生只能按照指导教师的研究思路去做,没有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对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的几点建议
(1)要有一个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态度。俗话说态度决定成败,没有一个良好的态度,科研训练计划必将不能很好的开展。所以大学生应当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以项目主人翁的感觉融入项目当中去。一个SRTP项目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由全体项目组成员共同参与并完成。在SRTP的施行过程中,大学生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超过自身能力的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所遇到的困难,不能一味地找指导老师去寻求帮助,而应该通过主动出击,查找文献资料以及相关知识,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去解决问题。
(2)要有一个良好的团队意识。由于科研训练项目涉及的知识领域较多,需要项目组成员根据各自的分工一起共同完成。通常在一个SRTP项目中,不同的成员指导老师会按照不同的内容分配不同的研究任务,根据他们所擅长的知识领域开展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每一位项目组成员都要有团队意识,要具有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
(3)要有主动沟通的意识。这里的沟通包括与指导老师及项目组成员沟通。与指导老师的沟通可以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表达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这会在项目的进行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与项目组成员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分歧,但最终大家都会以完成好课题为目标,这使同学们学会了从大局着眼,也学会了为人处世的方法[3],也有助于了解其他方向的知识和和谐团队的建设。当沟通做好了,项目的进展也必将提速。
(4)要有勤俭节约的精神。在开展SRTP项目的过程中,学校下拨的项目开展经费往往是不够的,对于经费的使用项目组每个成员应该发扬勤俭节约的精神,要将项目的经费实实在在的用到项目最需要的地方,不能乱用。对于研究过程中采购的材料和物资应该节约使用,而在科研训练过程中所要用到的设备与仪器,要在熟悉使用或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使用。因为有些设备与仪器的使用复杂,如果不熟悉使用方法和操作规则,很容易损坏仪器设备,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5)要正确看待SRTP项目所带来的利弊。大学生们参加SRTP项目,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学会并提高收集和检索资料的能力[4],从而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今后的毕业就业、工作或读研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但与那些未参加SRTP项目的大学生比较,需要花费大量的业余时间,使得课余生活显然没有那些同学丰富,再加之有些同学以短浅的眼光看待科研训练的意义,认为只是给指导老师打打下手做点小东西,根本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利益,在遭受其他同学的不理解后,可能对坚持参加科研训练产生动摇,导致参与的项目半途而废。这些都是不应该发生的。大学生要正确认识SRTP项目带来的利与弊,抓住主流,坚持将科研训练计划进行下去。
4结论
大学生SRTP项目涉及大学生、指导教师和高校三方主体,必须建立一套良好的管理机制,明确规范三方的权利和义务,才能使SRTP项目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作为三方的重要一方高校更是对大学生SRTP项目开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是高校要完善科研训练计划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和大学生积极参与SRTP项目,强化教师在科研训练计划中的指导作用;二是要以项目为中心,加强SRTP项目过程管理,建立大学生科研项目来源多元化机制,完善大学生科研素养培育体系;三是要增加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经费投入,加大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基地建设,保证大学生SRTP项目研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家茂,张胤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
[2]王菊,周宗瑶,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4)
[3]任晓光对大学生科研训练的若干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关键词】地方 本科院校 科研 体系 构建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历史上最为剧烈的变革当中,世界各国软实力的竞争,使高等教育面临着空前严峻的形势,加之近年来教育呈现出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趋势,由此导致大学生特别是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在学习、实践、沟通、创新、就业等方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成为常被社会所诟病的事实。如何尽快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地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一、地方高等院校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必要性
对大学生进行科研能力方面的训练始于欧美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大学也开始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研究型大学便是其中的先行者和佼佼者。但有些研究者却据此认为:“积极推进研究型学习,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应是研究型大学与普通大学的根本区别。”这种观点其实是将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科研能力训练的权利给“一票否决”掉了。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也随着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实力日渐丰厚的地方本科院校越来越认识到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重要性。
(一)是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和建立创新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大学不仅仅意味着学校拥有能够进行高层次科研的师资,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也意味着学校需要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人才。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今日培养的人才大多成为明日社会各领域的中坚,甚至肩负引领某方向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任。因此在大学期间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以外,必须使学生接受一种能为其今后从事更深层次研究和社会活动打下良好基础的教育,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是最好的解决途径和办法。
(二)是打破高等教育等级划分、追求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的现象,这导致地方一般本科院校无论在师资、生源、经费、硬件、地域分布等诸多发展要素面前失去了话语权。如果在培养人才的措施和方案上再采取不同的版本,将不利于地方高等院校的长期发展。而这些院校培养的人才当前恰恰正是支撑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中间力量,能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地方经济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顺利实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直存在着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的现象,尤其在地方院校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学生受传统教学体制的限制,难以获得参与科研的机会,而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内容也陈旧僵化,不能反映专业研究的最新进展,这种模式很难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虽然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自主创新教育,并开展了一系列课外科技活动。但由于该类活动中竞赛类型的比率偏多,教育科普性质类型的比率偏少,这就使得受益人群的范围大大受限。学校为了保证获奖,往往在人员选拔、项目筛选上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在资源投入和使用上也往往集中于优势项目,对学生干涉过多,学生难以得到真正的科研训练和进步。
(四)是为了大学生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然要求
科研训练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生于其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也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事,锻炼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加强了团队合作以及交流沟通的能力。今天,在80、90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获得持续发展最有力的动力和源泉。
二、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
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重庆三峡学院于2008年5月正式启动和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SRTP”是面向全日制在读本科学生开展的一项创新性教育计划,旨在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几年来学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概括而言做了如下几点工作:
(一)制定文件、搭建组织机构
制定一个好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方案是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精心调研、了解国内外各类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地方政府对经济文化事业建设的具体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实施方案。方案制定后要以文件形式下发,要搭建实施计划的组织领导机构,要安排一定的经费保障,还要安排专人负责。并且要将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的创新学分、奖学金、先进个人等的评比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有目的、有激情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精心设计实施措施和办法
1. 成果完全参照教师科研立项的模式进行,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实行课题申报、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项目强调主持人的权利和义务,其权利不仅可以决定项目的创意、分工、组织等环节,甚至可以依据成员的表现决定其去留。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锻炼课题负责人的责任意识、领导能力,同时也锻炼团队成员间的组织、协调等能力。
2. 项目申报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注重受益面的问题。方案按照大一、大二、大三分别30%、40%、30%的人数比例限制数量进行立项,这样做使得大学生在项目申报中感到巨大的压力,因此他们会积极、主动、超前地选择导师指导,酝酿好方案,并精心地进行方案论证。立项也考虑到三年内对所有本科生做到100%的覆盖率,使每一个人均能获得平等的科研训练机会。
3. 结题要求采用多媒体(PPT)答辩制,一年安排两次进行。项目运行周期一般为一年,但对完成优秀者和完成一般者可以在半年和一年半中做弹性调整,直至取消不合格者的答辩资格并要求其重新申请项目。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和答辩,将视频、影像、声音资料和传统文本资料加以结合,锻炼其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是视成果进展灵活安排答辩有利于给学生带来挑战,也有利于学生自行处理好科研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4. 选择题目、选择团队、选择导师完全打通。选题上既鼓励在专业学科的范围内进行,也允许打破专业限制,按照自身的爱好任意选题。团队组成允许打破班级、年级、专业、学校、地区的局限,鼓励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成员,唯一要求必须是在校大学生。如我校项目目前已有重庆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工程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绵阳职业学院等高校的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做有利于加强大学生间的校际交流,也有利于对分布其他省域间的研究内容进行调查。导师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并自行联系,如果确因研究课题校内无法解决的,经申请也可以聘请校外专家。
5. 立项归属地原则。从安全、经济和项目运行的深度、广度及运用等因素考虑,一般来说立项中倾向于考虑项目成员和项目所属地之间的关系,这是学生项目不同于教师和科研机构项目的地方。靠近家乡有利于学生调研中的人身安全和节约经费考虑,毕竟学生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研究内容的实质,更有利于现在或者将来这些学生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家乡经济文化事业的建设上。
(三)能力过程并举
方案设计中我们鼓励教师在指导中多提思路而不是“越俎代庖”,不主张教师直接参与到学生的调查过程中去,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同时,我们也鼓励大学生带着项目积极投身到当前国家所倡导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并要求每一名学生写下活动感言或日记,并且将好的东西及时运用媒体和网络进行宣传。注重过程训练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深入基层的调查研究中,扩大了视野,学会了做人做事,懂得了责任和担当。
三、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成果及运用
从2008年运行至今,重庆三峡学院“SRTP”项目参与成员达到上千人,共立项建设了200多个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共产生了一批调查报告、学术论文、DV短片等成果,其中有近200篇在省级刊物上。学生还依托项目成果申报了一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大、小“挑战杯”项目,并获得一批市级、校级奖励。通过项目运行,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由于部分项目与“挑战杯”“三下乡” 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有效结合,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了国情、市情和民情,相信这段经历会对他们一辈子产生重要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在调研中留下了感人的日记,文中摘录几条:“在这里,我得感谢我们团队的所有成员,感谢那些在实践活动期间帮助我们的人。因为他们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团结、互助、友爱、进步’的团队精神。”“在进行调查期间,每次看到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充满渴望而又略带忧伤的眼神时总是心酸。我们需要用更多的力量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让他们走出心灵的阴霾,让他们的生活和心灵都不再孤独,这是我的一个心愿。” “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出去实地考察的那段日子。不管之前在网上、在书上查阅了多少资料,也不及我们亲自从古寨走过。只有到了实地,我们才能真正产生自己的想法;只有亲自去做了,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成果。这个简单朴实的道理,我想是适用一辈子的。”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锻炼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今天,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不断进步,大学早已不再只被当作是理论学习的场所了,它更应该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社会团体。在这个环境中,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高校都需要给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土壤,只有如此才能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永不衰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叶民,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 SRTP: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4).
[2]余国贞,杜旭莫,王卓明,高文菁.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J].化工高等教育,2003(3).
关键词 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 SRP 考核 管理保障
中图分类号:G52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89
Research on SRP Implementation and Problems
――Take the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Shihez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XIE Jianwei, WEN Junfang, LIU Ping, LI Hongling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Abstract Nowadays student research program (SRP) becomes an important way to guide student into scientific research field and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s, but it never stops improving.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Shihezi University has much experience in the implementation?of?SRP. However,?problems?still?exist. Our main purpose is to investigate and study on the problems of SRP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Student Research Program; SRP; evaluation; safeguard measure
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创设“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通常被认为是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开端。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科生科研训练已经成为美国本科生教育的重点。
近年来,我国也日益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五条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90年代开始,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也相继开展了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1995年,清华大学在已有的课外科技活动基础上,提出了学生科研训练(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计划,并与次年开始实施。1998年,复旦大学搭建起本科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的平台―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同年,浙江大学开始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1999年,中国科技大学提出大学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am,简称URP)等。随着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范围的扩大,教育部于2007年率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让更多的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科研立项项目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1 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SRP计划背景及实施情况
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Program,简称SRP)目前已成为国内高校开展本科创新教育较为普遍的实践平台之一,是众多高校认可在全校范围内实施的旨在提高本科生创新和科研能力的一项训练计划。石河子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P)于2002年在我校教学讨论会上提出,之后的《石河子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实施方案》(石大教发《2002》19号)明文规定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是面向全校大学生,为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本科生较早接受科研训练,了解社会实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②为保障该项措施和计划的实施,学校在2002年就成立了校、院两级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指导工作组和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指导工作组办公室,负责SRP项目的整体规划和项目的组织、报名、立项、审批、实施、结题、评奖及成绩管理、经费管理等工作。
自2003年以来,我校SRP项目每年申报一次,到目前为止已申报12期,近年来每年SRP立项300余项,其中化工院每年立项15项左右。化学化工学院SRP项目实施的形式主要是教师指导本科生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负责组织SRP项目的立项及申报工作,聘请专家审查本院大学生研究训练申报项目的可行性,对本院项目的执行情况组织中期检查、结题答辩,并对学院SRP项目结题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后上报学校,同时推荐优秀项目和优秀指导教师。本科生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中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初步探索性的研究工作,SRP是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尽早进入研究领域、接受科研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
2 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SRP计划开展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申报积极性高,过程实施不尽如人意
根据《石河子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实施方案》(石大教发《2002》19号),我校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面向全校本科生,鼓励学生自己申报项目,在导师指导下“以我为主”,开展一些初步探索性研究工作。研究训练对本科生个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提高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我院在组织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过程中,很多学生在申请项目和开展项目初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信心,主动查阅项目申报指南,积极联系教师确定选题,撰写申报书参加立项答辩。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部分学生缺乏对科研持之以恒的态度和严谨持久的精神,无法保持申报初期的兴趣,甚至消极怠工,选择逃避和放弃,以至于在项目结题时敷衍了事,不能真正实现我校SRP计划的初始目标。
2.2 立项和验收重项目本身,轻学生能力要求和培养
我院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面向毕业生以外全院所有本科生,按照“学生申请―专家评审―立项公布―启动实施―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交流―学分认定”的程序进行。研究小组一般应由3~5名本科生组成,成员们查阅相关资料,从项目指南中选题,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方案,完成课题,之后进行阶段性总结,写出总结报告并进行汇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项目,课题的展开需要师生之间不断进行协助、交流和讨论。③在项目选题阶段,学生要收集相关资料,做好前期调研,并对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和电子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才能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指导教师的定位非常重要,既要对学生做好项目的引导咨询,又要和学生一起参与研究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但是SRP立项和验收专家评审时往往考虑项目是否合理、是否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对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研究路线、科研成果重视较多,忽略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要求和考核。我院SRP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对指导教师依赖性较强,通常希望指导教师提出项目选题和方案,学生只是进入实验室完成工作,这样的形式无法给本科生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空间,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2.3 管理和保障机制不完善,无法保证导师和学生深入开展项目
自2002年我校SRP计划提案和实施以来,学校设立并通过校、院两级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指导工作组对SRP项目的申报和验收进行管理。根据学校SRP实施方案,我院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指导工作组由专家指导工作组和工作组办公室组成,专家指导工作组聘请相关领域教授和专家,对学院SRP项目的申报和验收给出指导、建议和意见,工作组办公室则负责SRP项目的组织、立项、审批、验收、评奖及成绩管理、经费管理等具体业务。完成SRP项目并结题的学生可获得2学分。
学校和学院两级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指导工作组对我院SRP计划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问题仍然存在。学院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指导工作组办公室通常设在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教科办日常工作繁杂,没有专人和足够的精力协调大学生研究训练需要的实验室和机房等硬件资源。本科生平时课程任务繁重,无法保证参与科研训练项目的时间,导致学生SRP项目的实施显得业余化和形式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④SRP项目经费平均到每个项目一般是1500元左右,包含了项目组学生和导师从事实验、调研、资料调取等所有费用,另外2个学分的奖励对本科生的吸引力和激励也是远远不够的。
3 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SRP计划改革思路
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的良好载体。美国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以来,在评价机制、保障措施、管理体系等方面不断完善,形成了系统的运作模式和方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把科研教育融入到本科教学中,完善SRP评价、管理和激励机制,实现科研训练在本科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我们对SRP计划进行研究和改革应遵循的理念和思路。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2-168)
注释
① 马宇.美英“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对学生影响的对比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61-64.
② 张凡,陈功军,石利娟.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与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以石河子大学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4.24(3):31-35.
关键词:科研创造;研究,素质,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010-01
根据培养高质量的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大学的教学过程,应是以学习为主,学习与发现相结合,由学习向发现转化的过程。而组织大学生进入科研领域,进行科研训练,则是实现由学习向发现转化的直接途径。
在我国普通高校的本科,已将科研训练纳入教学过程,并成为重要的教学形式和方法。通过科研训练所要实现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
1.激发创造精神,增强创造意识
大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他们在体力、智力、思想等方面都已基本成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已达到一定的水平,正处于学习知识和发展创造力的黄金时代,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科研训练的首要任务,便是通过大学生科研活动的亲身体验,破除对科研活动的神秘感,培养科研活动的兴趣,激发创造的欲望,增强创造的意识,以至树立创造的理想及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感。
2.培养从事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科研活动同学习活动,虽然都是认识活动,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其所需要的素质上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科研所需要的素质,有些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而有些则必须经过严格的科研训练。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了解和熟悉科研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创造性活动所需要的思维品质与意志品质,以及与科研各个环节相适应的各种必备能力(如搜集文献资料、选题、课题设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撰写论文等方面的能力)。
3.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高等学校本科的科研训练在要求上不同于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创造精神与研究能力,一般在研究成果上不能作过高的要求。但随着大学生能力的提高,创造力的发挥,及研究环境与条件的改善,其研究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并且确有部分大学生脱颖而出,作出了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有些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还专设了大学生科技成果奖以资鼓励。大学生在学习水平上有明显的差异,而在研究活动中差异则更加显著。因此,在科研训练中应区别对待,除坚持一般要求外,还应将拔尖人才的培养作为科研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
加强与完善大学生的科研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大学生的科研训练,从严格意义讲,虽然属于科研准备的性质,但却有利于促进学习和发现的早期结合,起到学习活动与研究活动相互推动的作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通过科研训练,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改善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水平;一方面又为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锻炼机会和条件,从而为未来从事研究活动打下初步的基础。其二,科研训练作为学习和发展相结合的直接途径纳入教学过程,有其深刻的教育思想背景。科研训练不是一种孤立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他的实施与完善涉及培养目标与规格的修正,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学生学习独立性程度的变化,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指导方式的改变等教学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必要对高等学校教学的整体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三,促进大学生同社会的联系,并作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辅助力量,为推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由于我过高校师资、设备、经费等条件是极不平衡的,学生来源及学习水平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科研训练的具体要求上,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强求一律,但是作为一个发展方向,努力创造条件,在各校现有基础上逐步提高科研训练水平,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参考文献:
[1]冷余生,解飞厚.高等教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5
[2]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6
【关键词】医学检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教育改革;实践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教育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及大学生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根据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号召,通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促使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1]。其本质就是希望在校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走进社会,提早接受实践教育,在实践中创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医学是一门实践学科,而检验更是一个注重技术训练的专业。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技术的革新总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医学检验领域,新型检验项目的开展及新型检验技术的应用为人类的健康卫生事业带来不可磨灭的贡献。作者总结指导检验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经验与不足,从学院、指导教师和学生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组织与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1学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
学院是学校、教师和大学生之间进行有效联系的中间者,学院既下达学校的各项政策给学生和老师,也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关系,既能调动师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积极性,也能实时督促师生协作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1.1学院建立检验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小组
由学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长担任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管办主任担任副组长,专门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宣传、申报和管理工作。
1.2落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预备项目
每年在大一新生刚入学时,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在大一下学期积极申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预备项目。
1.3鼓励学校中青年教师和医院检验科技术骨干担任指导教师
青年教师有创新潜力,富于开拓性和创造力,与学生之间容易沟通,是激发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2]。青年教师刚刚从学生阶段走过,更能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更容易与学生沟通。目前,高校新进教师多为博士,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强,而医院检验科技术骨干临床经验丰富,工作中更容易发现现有技术的不足和能满足临床需要的新技术或者新项目,两者互相补充。
1.4鼓励学生自主选题或指导教师选题两种方式,做好立项申报工作
学院应及时宣传了解学生动态,对自选课题有想法的学生,予以鼓励,并组织向工作组汇报,对此类学生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对课题形成成熟的思路。对于指导教师的选题,项目负责人仍为在校大学生,鼓励学生参与文献调研、实验实施和论文撰写等,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思维和能力。
1.5监督和管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组加强对立项项目的中期检查和年度考核。由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汇报,重点介绍项目实施所取得的进展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院既对项目的实施起到监督作用,也能举全院之力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充分发挥学院在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推动作用。
1.6提供项目实施所需要的条件
学院的实验室、教学楼和会议室等场地,应对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大学生免费开放,提供相应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
2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对大学生的要求
大学生是国家人才的重要来源,提高大学生的能力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发展为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创新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3]。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鼓励大一下学期的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医学院校课程设置较多,课余时间不够充裕,因此,学生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要依靠寒暑假时间。对于自然科学类项目来说,往往一个项目涉及的实验比较多,出成果时间较慢。医学检验是四年制的专业,三年理论学习加一年临床实习,在校学习时间为前3年,从大一下学期申报开始,共有2个暑假和寒假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时间充裕,可以充分参与项目的每一环节。笔者作为指导老师所带的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负责人及成员为2012级检验专业本科生,在2014年暑假和寒假完成部分实验后,2015年暑假即进入临床实习,后续实验及论文撰写均难以主动参与,按时完成。
2.2要求学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大学生主观意识的驱动,是创新创业训练获取成果的主要条件[4]。与学生一贯的课堂学习不同,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外专业内的研究进展、实验操作、论文撰写和成果交流等方面的知识,更多地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和发掘自己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个人特长,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这就需要学生在达到学校要求的课业成绩以外,对课本外知识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推动项目的实施。医学检验专业相对临床医学等其他专业来说,课程较为轻松,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3不仅培养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而且锻炼团队负责人的团队管理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不仅仅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是对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从团队的计划和组织,任务分配到项目时间的管理,都对项目负责人提出更高的要求。
2.4提早接触实践技能,增强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更重要的是遇到专业相关的实际困难时的心理素质。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大学生,很多以前从未接触过此类项目,缺乏对项目的近远期规划和安排,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容易产生退缩和放弃的想法,大学生应学会适时与学院及指导教师沟通交流,学会寻找多方资源解决问题。
3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学校应把鼓励有科研项目和工作经验的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为青年教师的教学内容之一。指导教师不仅要设计出适合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项目,更要有较强的责任心来精心指导学生[5]。
3.1指导教师应将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为教学任务完成
指导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向大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科研及社会项目的机会,并监督和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将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完成,在传授理论知识以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2指导教师应适时督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推进
无论是学生自主选题,还是指导教师选题的项目,大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实施中发挥积极主动作用,而指导教师主要负责点拨思路,答疑解惑,帮助学生解决项目进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防止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无所适从,产生消极倦怠的心理,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夭折。作者在指导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时,在项目启动阶段,即安排所有同学学习文献,对项目意义和内容进行讨论,使大家明白项目的具体流程并知道如何实施。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及时对操作技术给予指导,对于实验中的困难,鼓励同学向其他领域师生请教,使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3.3指导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中注意挖掘适合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面向在校大学生,与普通的教学科研项目不同,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要求时间不能拖延过长,项目不能太复杂深奥,大学生接触专业时间不长,对专业认识不够,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中注意启发学生,挖掘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项目。
4结语
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宝贵资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尽管在目前的医学教育改革中,教育教学和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不断深入,围绕提高大学生岗位胜任力和职业素养开展课程设计、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改革仍需加强[6]。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适应了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体现了教育部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举措[7]。医学检验专业的快速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型检验人才的培养,新型检验项目的开展,新型检验技术的应用,将给人类的卫生健康事业带来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2012-2-22)[2015-12-20]..
[2]李立明,何桂英,刘子建,等.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8(3):84-86.
[3]李洁.多措并举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J].教育与职业,2014(15):104-105.
[4]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21-24.
[5]钱小明.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1):40-42.
[6]张勤,李立明.国外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及改革趋势的比较[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5,35(9):1281-1284.
关键词:科研创新;TRIZ(萃智)理论;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36-02
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之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1969年开始对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给予支持,几十年来已经有数千名学生参加,培养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2]在我国,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已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如清华大学早在1996年就正式实施了旨在资助本科生开展科研项目的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3]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也相续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南昌航空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在2006版本科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科研创新训练”教学环节,通过制定教学大纲、建立明确的目标体系和系统的活动计划、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使学生的创新训练更加科学规范;通过实行学分制,使原来松散的、只有少数同学参加的科研创新活动,变成一种具有较高的组织纪律性、全体同学都参与的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活动。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况
目前大学生普遍具有参加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尤其是新入学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如果这时能给予正确的引导,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起关键性的作用。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大学所能提供的创新环境有限,创新气氛也较缺乏,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创新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由于中国式的应试教育,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急需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是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4]科研创新训练实践教学环节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驾驭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科研创新训练的实施与管理模式探索
1.将科研创新训练列入培养计划。传统的科技类学生社团大都缺乏专业教师的有力指导,往往盲目性较大,没有明确的目标体系,同时,创新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条件得不到保障,如活动经费、场地及时间,缺乏激励机制,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随意性也很大。大多学生刚开始时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正确引导,找不到具体的适合自己的研究目标,或是在创新项目实施的具体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渐渐地对创新失去了信心和热情。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将“科研创新训练”列入培养计划,安排在二至七学期分散进行。通过系统科学的创新实践计划项目设计,将学生松散的课外创新实践和科技活动纳入到本科教学中,使其既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又是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外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延伸。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着明确的目标定位,而且正常开展活动的基础条件也可以通过学校统筹安排解决,同时科研创新活动纳入学分制体系后,学生经考核合格后可以取得学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课程安排在二至七学期分散进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灵感”和“创意”,随时提出和实施自己的创新项目,这样在科研活动规范化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构建系统模块化的专业实验体系。尽量将属于同一专业方向课程的实验集中起来,整合成独立开设的实验课,构建成系统模块化的专业实验体系。如我们将光学类课程的实验整合为独立开设的“光学实验”,将光电信息类课程的实验整合为“光电信息技术实验”。这样既避免了原来附属在专业理论课中实验内容的重复,又有利于引导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3.鼓励跨院系、跨年级、跨专业方向组队申报科研创新项目。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最重要的是要着力培养学生不受任何模式、任何框架的约束,多视角、多层次思考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科研团队,相互讨论,互相撞击,才能迸出创新火花。因此要积极鼓励大学生突破传统学科和专业的限制,跨年级、跨专业、跨院系组建项目组,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机制。
4.建立完善的管理运行模式。经过几年摸索、总结和修改,我们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科研创新训练”管理运行模式,制订了“科研创新训练管理办法”、“科研创新训练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强调自主、激发兴趣、重在过程,突出创新”的原则,学生以3~5人为一个项目组,自由组队,自主拟题,填写项目申请表,系部审批后即可立项,学生可自主选择指导老师,自我设计、独立实施研究方案。系部每学期对不同年级的立项学生集中进行一次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项目中期检查时,努力做好部分项目的成果跟踪和提升工作,对做得好的学生鼓励他们,申请专利,参加各类竞赛等。每位学生必需按项目申请书中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并进行课题总结,写出课题设计报告,参加项目结题答辩。为鼓励学生出成果,对于已,获得专利及竟赛奖的项目,可免去结题答辩,并在评分标准上有明确体现。结题答辩每学期组织一次,要求采用多媒体课件汇报,并要求有实物样机或计算机程序的现场演示实验。对没有达到申报书中预期目标的项目,不能通过结题答辩,要求继续完成任务后,参加下次的结题答辩。在评定成绩时,主要考核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为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依托我校国家级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无损检测重点实验室、电子科学与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实验中心,将本科教学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改革实验教学,推进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系部设立了3个层次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基础实验类、综合实验类及创新训练类。建立自主、开放型实验教学模式:采取自由组队,自由选择实验项目的教学模式,答辩式实验考核;建立了仿真实验、演示实验、虚拟实验等实验教学系统。在改善校内实验室条件、完善实验管理运行机制的同时,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近年来,我系先后建立了5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接受各种实践技能训练及进行校外创新训练计划提供了条件保障。此外,学校为系部实施科研创新训练提供了专项资金,保证了我系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顺利进行。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已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必备和重要的素质,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宽的知识领域及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才能肩负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几年的实践证明,将“科研创新训练”列入培养计划,采用分散进行的方式,是挖掘本科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本专业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3%以上,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王永生,屈波,刘拓,等.构建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实践的长效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0,(6):21-25
[2]路楠.通过科研训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24(6):127-128
[3]刘欣,唐庆蜂.科研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新导刊,2008,(11):83-86
关键词: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摇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091-03 一、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是培养应用型、复合性、创新性人才的重要环节。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一个知识复合型的专业,该专业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要具备物理、数学、力学、船舶及海洋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要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并具有应用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先进设计方法及建造技术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这就需要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一个涉及到多学科知识的专业,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知识面要广,技能更新要快,适应能力要强。
1.具有数学、物理、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原理等本专业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
2.掌握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的现代设计与制造的基本技能与方法。
3.具备应用计算机进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的能力。
4.具备运用AUTOCAD和TRIBON等软件制图的能力。
5.“船舶设计”方向的学生要具有较强的船舶总体和结构设计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较宽的知识结构。“船舶制造”方向的学生要具有较强的结构设计、建造技术以及生产组织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海洋工程”方向的学生要求具有较强的海洋环境、海洋结构物结构强度设计与计算、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
在高等教育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目前高校对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大,科技活动组织不到位、船舶企业用人标准的影响等原因,使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低,科技活动水平不高。
1.学生对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识不强。由于现行教学体制的影响,传统的学习观没有改变,虽然学生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有一定的认识,然而这种认识往往是被动的,有些大学生虽然积极主动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但是由于知识面窄,传统的学习方式未改变,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因而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容易遭受失败,进而消磨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行为。
2.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面不广,参加的积极性不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往往只被成绩较好的学生垄断,因而活动对于大部分学生的促进作用不大。另外,现行的大学生评价体系和评优评奖的评估体系中考试成绩占的比例较大,因而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船舶专业学生的理论课和实验课较多,因而如果活动与课程学习或考试相冲突时,学生们就会放弃参与科技活动。以上这些限制因素造成了学生不能完全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
3.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充分。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时,由于能力有限,因此在选题和研究方法上,学生都无法深入思考。但是教师中又存在教学任务繁重、不计算工作量等问题,导致指导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相对限制了学生科技活动的水平。
4.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就业特点以及企业的用人标准对大学生的影响。目前船舶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较好,因而除了少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外,大部分学生都直接就业,而且就业方向大多选择现场监造,而不是船舶造型设计。同时船舶企业在选用毕业生时很少以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来作为用人标准之一,因而这些影响都使大学生在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时缺乏动力。
四、对加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具体做法
1.搭建多种科技创新交流的平台。围绕科技创新主题,定期组织开展广大学生都可以参加的科技创新交流活动。如邀请校内外知名的教授、学者做科研讲座与辅导,讲授学科前沿、船舶行业的发展趋势等最新动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专利申请、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多层次、内容丰富的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特点组织各类学科竞赛、发明制作、科技创新项目申报等;做好与船舶专业特色相联系的科研型社团建设,通过建立科技社团,鼓励学生自发、主动地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为学生提供开展科研活动的组织与机构。浙江海洋学院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设立“船建论坛”,每学期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讲授海洋工程、海洋平台、航运造船等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专利申请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学院还结合该专业成立了“驰风模型社”和“CAD协会”这两个科技型社团,组织学生开展科普宣传、发明制作等科研活动。
2.在校内外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学校应和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加强与船舶企业的双向协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带着课题步入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强化了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自身的研究性学习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在校内,要为学生开辟专门的科技创新实践场地,提供科研实践设施,建造科研设计操作平台,提供科研创新创业硬件条件。浙江海洋学院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与舟山海之帆造船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每学期学院组织学生到公司进行交流座谈、参观学习服务活动,推荐优秀学生进驻公司参与生产设计开发任务。同时,学院在校内挂牌成立了“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学生创业创新基地”,开展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学院的船舶设计与建造实验室、船舶与渔具水动力实验室以及力学实验室也为学生开放。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课题,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为鼓励学生开展科研活动,高校要有计划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师承担的课题中来,指导学生写作科研论文。专业教师作为科研导师,积极吸收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工作,学生作为科研秘书、科研助理,可以到教师的科研和技术服务现场,接受教师的现场指导和教学。通过师生在科研实践中的互动与交流,不但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科研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取得“双赢”的良好效果。同时学校要把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工作纳入到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中,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为了加强对学生科研实践的指导,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为每一位船舶专业教师配备了科研秘书或科研助理,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实验操作,而教师也将部分子课题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交由学生负责。同时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院把对学生的科研指导列入了《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聘任与考核实施办法》中,“以第一指导人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并获奖”作为四至九级教师岗位的聘任条件之一。在《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关于院聘岗位其他业绩基础工作量计算的补充规定》中,教师指导学生正式、指导学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指导学生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指导学生获得省级科技立项、指导学生获得省级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及指导学生获得校级创新性实验项目等,都将在院聘岗位年度考核中给予不同分值的计分。
4.构建系统性的科研训练。科研训练是一项贯穿大学四年的长期工程,需要有序的、分层次进行。这种训练可分为学术讲座、科普活动、科研竞赛、科研立项等几种形式。其中前两项是较为浅层次的形式,主要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功能在于普及知识、营造氛围、激发热情,唤醒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科研竞赛是对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评估的一种形式,主要在二年级学生中集中强化。科研立项包括申报课题项目、申请专利成果等,这是最深层次的科研训练,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或协助老师的科研完成相关工作,主要在高年级学生中选择优秀学生参加。系统性的科研训练可以使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有明确的认识,更好的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活动,从而有计划的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将科研训练全程化,在一年级学生中主要开展“船建论坛”等科普活动,在二年级学生中结合专业特点主要组织开展动态模型竞赛、CAD制图大赛、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等科研竞赛等,在高年级学生中主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申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科研课题申报工作。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我院的人才培养中,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科技素质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教学模式
具体而言,邀请国内外在金属材料领域具有很深造诣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来我校讲学、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合作开展科学研究、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等;学校利用职称评聘等政策杠杆,积极开展“工程实践”,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锻炼;借助“百名教授进百企”、“百名博士进百企”等活动,让广大高层次教师接触工程、了解工程、熟悉工程的同时,开展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其次,可以根据每位专业教师的科研情况,安排数量不等的学生参与到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学生在协助教师开展试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获得来自专业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并将获得的科研数据申报专利、软件著作权、科研奖项等,或申报科研项目(如各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参加科技竞赛等;实践证明,这种科研活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第三,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产学研联合体,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自然过渡。具体而言,针对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以以横向项目的形式开展合作,给学生提供接触并解决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问题的机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完成各项具体任务、参与关键问题的攻关等方式,实现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互动。
2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旨在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毕业设计环节众多,但选题环节是毕业设计成败的关键。根据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行业背景,毕业设计选题应遵循专业性、可行性、实用性、新颖性、自主性和科学性[3]。(1)专业性:选题必须符合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可行性:仪器设备等相关条件能够满足毕业设计要求,工作量适中,确保学生按时完成毕业设计;(3)实用性:以工程实践和博士、教授进企业等活动为载体,通过与企业联合选题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和工程创新能力;(4)新颖性:避免选题的重复性或过于陈旧;(5)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择业意向或主观意愿在教师指导下自拟题目,也可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大学生创新计划等自主选题;(6)科学性:选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拟定题目。
3导师制度建设
导师制度是适应教育管理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主要通过一名导师负责几名学生,来加强学生与导师间的联系,使导师在思想、学习上、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全方位引导学生,同时也密切了师生之间教学与科研的交流合作。特别是在学习上,凭借自身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导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或择业意向指导学生量身定制修业方案。此外,学生修业过程中,导师通过面谈、网络聊天、同事间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参与课内外科技活动和知识竞赛,同时对毕业设计选题、报考研究生、就业等进行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组织的全面提升。为此,在入学伊始就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每位学生配备了导师。
4创新训练计划
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时代要求,顺势而生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平台。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引领下,已经形成国家、省和高校三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实施体系。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宗旨,首先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宣传渠道,通过海报、横幅、校广播、班会等形式在校园内广泛宣传,让广大师生了解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具体内容、实施方式等基本情况;其次是积极鼓励同学与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指导教师联系,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分析构思具体研究内容,形成项目申报书;然后进入项目的具体实施阶段,学生参与项目初期的“三分钟热度”基本已经消耗殆尽,遇到困难时会心浮气躁甚至产生放弃的想法,此时指导教师应在精神上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并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百折不饶的决心。此外,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习惯了被动接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少自己的观点和对新知识、新领进行探索的能力,不能主动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是被动的听从老师的安排,在这种情况下,指导老师要身体力行的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渐挖掘大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进而点燃大学生的创新热情。
作者:刘爱辉单位:淮阴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科技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176-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科技创新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广大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尤其是参与立项的选题、查阅资料、论证思考、团队合作交流的过程,使每一个参与者都受益匪浅。
一、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科技创新活动既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创新教育的实践环节,它检验了创新教育的成果,又丰富了创新教育的内涵,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1]。
2.科技创新活动是促进学生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
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在活动过程中也要不断地查找各种资料、进行各种试验、进行多方面的社会调查及分析,这些都从客观上促进了大学生的学风建设。
3.科技创新活动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组成团队、立项选题、评审答辩、研究过程、撰写结题报告等各个环节,不仅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开展
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注重数量与质量、形式与内涵的协调发展,做到普遍动员,争取全员参与,同时注重与社会实践、学生就业、社会需求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效应。
1.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由专人负责
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工作强度较大,工作内容相对比较专业。因此,应成立一支多层次,范围广的专业工作队伍。由校领导、校团委、各院系团总支专人成立教师工作队伍。由各团总支、院系学生会相关组织、相关学生社团组成学生协调工作队伍。由此组成科技创新活动工作队伍体系。
2.建立、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制度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规划决策方面。学校出台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性意见,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将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升为学校决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涉及项目申请、经费管理、实践调研、教师指导、成果鉴定等多方面,涉及教务处、团委、财务处、科研处等诸多部门。学校层面的制度建设主要是出台指导性意见,协调各有关部门,为具体开展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依据,进而确保工作的顺畅执行和可持续发展。
(2)实施执行方面。学校主要负责部门及各院系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具体实施细则》、《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鉴定、转化实施办法》等具体操作层面的制度。
(3)建立激励机制。为激发学校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化、规范化发展,应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可以制定《教师指导学生科研活动工作量管理办法》、《关于鼓励学校教师学生进入科技园创业的若干意见》、《关于选拔优秀学生担任本科生科研班主任的指导意见》等[2],并将科技创新活动成绩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测评、班集体(团支部)评优相挂钩。这些从制度上为科技创新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普遍动员,争取全员参与
通过开设网上专题、下达书面通知、团支部负责人培训等形式向学生进行广泛宣传、普遍动员。宣传内容除了学校相关通知文件外,同时应把学校关于科技创新学分制度及保研等相关激励政策规定向同学们介绍,以此激发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
4.调动多方资源,丰富活动载体,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搭建平台
(1)搭建基础学术活动平台。通过组织“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社会调研”等丰富的活动,在校园中营造优良的学术科研创新氛围,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熏陶和浸染中逐渐养成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习惯。基础学术活动平台是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根基。基础学术活动平台是学生思维激烈碰撞的过程,是学生产生创新灵感的温床,为学生开阔视野、汲取知识,提供了高效率的学习途径。
(2)搭建科研训练平台。在基础学术活动平台之上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规范的、正式的科研和创新训练的平台。通过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本科生科研助理、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采取项目化的运作模式,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和本科生自主申报的方式确定立项并予以资金支持,鼓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研究,为广大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和创新训练以及实践的机会。学生参与的过程本质上是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3)充分利用学术科技竞赛平台。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科技竞赛。通过比赛和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知识。同时,有效锻炼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自信心的增加、意志的磨炼、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的提高,竞争意识的提高、团队合作意识的增强等。
(4)积极引导发挥大学生科技社团的作用。探索大学生专业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社团的专业性、优越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都是在课外进行,由于教学资源的有限,科技社团起到了弥补作用,学校对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要予以积极的鼓励,在工作指导、资金划拨、活动审批等方面予以支持,使其成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形舞台。
5.优化资源,科学引导
将引导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与其自身的职业发展相联系,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组织同学们参加适合其自身职业发展的活动。一年级学生主要参与基础学术活动,感受学术氛围的熏陶,培养创新意识。二、三年级学生主要参与科研训练活动和学术科技竞赛活动,通过强化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6.加强宣传,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吸引力
对在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学生、优秀团队及优秀科研成果,注意及时关注、重点挖掘,通过网络、电视、杂志、广播等宣传平台,通过优秀个人访谈、优秀成果展、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加大宣传,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增强科技创新活动吸引力。
三、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高认识,明确定位
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根本保障,因此,应该从关系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的高度来认识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性。
另外,我们应该明确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我们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要普遍动员,争取全员参与。因为,对每一位学生个体而言,其个人纵向的进步就是其个人的创新,每一个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都会从中有所收获,有所突破。
2.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
在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既要重点指导,引导学生获得较好的科研成果。对学生个体素质培养而言,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更应重视过程,凡是参加过“挑战杯”等全国大型赛事的同学,往往让他们感触最深、收获最多的不是踏上领奖台那一瞬间,而是与团队的成员们一起奋斗,不断成长的过程。因此,在相应评价机制中应该体现出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这一过程的重要性。
3.与社会实践、社会需求相联系
根据目前的就业情况,最受用人单位欣赏的大学生,是能够将其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生。这样的学生,用人单位不必投入较大的培训成本,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就可在较短时间内为其产生工作效益。同样,这样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竞争力。我们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能够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大学生只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前认识社会、观察社会,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这样的学生在毕业时才能够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具有较高的社会竞争力。
4.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象群体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要求应以跟、学、参与为主,可以努力在数量上达到全员参与。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应要求其能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作为科研助手,自己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成果,使他们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
5.处理好与专业教学的关系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专业教学的延伸,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因此,在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时,要处理好与教学的关系。在教学计划、学分认定等制度上达成共识,在活动策划、专业指导、成果鉴定等具体操作环节上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专家教授的专业性。同时,要注意引导同学们处理好与专业学习的关系。既要鼓励同学们踊跃参与,又要引导同学们做好自我规划和时间管理,不能影响自身的专业学习。
6.注意探索形成自主的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模式
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模式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模式的动力划分,可分为学校推动型和学生自愿结合型;按模式的功能划分,可分为人才培养型和研究开发型;从主导模式的主体的角度进行划分,可分为学生主导型、教师主导型、学校主导型、社会环境主导型(企业主导型)[3]。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研究适合本校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模式。
参考文献:
[1]周俊,等.论创新教育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网站,csic.wh.sdu.省略/class.jsp?classID=1314278607769516&page
关键词 机器人;CDIO;科技创新能力;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2-0049-03
On Collaborative Training of Undergraduate Technology Inno-
vation Ability with Carrier of Robot//LIU Baojun, ZHOU Yanming,
PENG Fang, WANG Fan, NI Liyong
Abstract Taken robot, a typical mechatronical system as the carrier, collaborative training of undergraduat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is implemented with the idea of CDIO engineering education via mul-
tiple styles and multiple channels such as enhancing teaching reform and creative experiment project, project-based extracurricular tech-nology training activities, participation in teacher’s science research project and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cultivation, and it is obviously proved that the ability is greatly upgraded.
Key words robot; CDIO;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1 引言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训练是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研究课题。本课题以机器人这一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为载体,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通过多环节、多渠道,成功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协同培养实践。
2 机器人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的重要载体
机器人是集机械结构、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自动控制和通信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和新技术于一体的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形式多样、应用广泛。而对于以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为核心任务的应用型大学,其大学生普遍具有思维活跃、喜爱应用实践和动手制作的特点。同时由于机器人自身构造和功能的无限可能性,大学生对机器人充满好奇和喜爱,也都十分渴望拥有自己设计和亲手制作的各类机器人作品。机器人目前已成为机械、自动化、电子、通信、计算机等各学科和专业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训练的重要载体[1]。
本课题运用由MIT倡导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将机器人的理论知识、设计制作和创新构想等众多环节,通过注重实效“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和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教师―科协―学生”合作的大学生课外科技训练实践、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校企合作共建研究服务平台为工业企业提供应用支持等多渠道来实施协同育人,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开展广泛而持续性的机器人构思、设计和制作活动,提高广大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和信心,助推相关各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其目的在于培养出一大批理论扎实、应用实践能力强、拥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增强办学特色。
3 基于CDIO理念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培养的实践途径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ion,即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国际工程教育理念由麻省理工学院(MIT)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共同发起和倡导,并认为:应为学生提供基于产品开发全周期的重视工程基础的工程教育环境。学生应该在学校、工业和社会环境下,按照一个产品或系统从基本构想、设计、研制实现直到实际运行的完整开发过程这种情境,学会解决问题,并完成特定的工程或项目[2]。
以机器人这一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为载体,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进一步拓宽,运用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协同育人实践,构成多环节、多渠道的训练和培养途径。
日常教学注重教学改革,开展CDIO项目式创新实验 在平常的理论和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重视启发式教学、交互式教学、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例如:通过机械设计、工业机器人、机电一体化系统、液压与气动技术、材料成型等课程的课程设计或实验,强化大学生良好的机械设计和制作能力;通过电子技术、传感器、单片机、计算机控制技术等一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奠定大学生良好的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能力。提高课程实践教学比重,而且更重视实践的内容,通过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践、自动化制造系统实践、自动化专业综合实践等,以自动巡线机器人、分拣机器人、搬运机器人、表情C器人、篮球机器人等综合性课题设计,由学生组成项目开发小组,学生因此塑造了基本、稳固而系统性的机器人设计开发思想。
实验实训环节是促进大学生理解和消化吸收理论知识、提高动手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就机电类专业而言,除拥有一系列的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外,还设置了机电综合创新实训室、柔性制造自动化控制生产线实训室、慧鱼机电一体化创新实训室、机器人综合创新设计实训室等综合创新实训空间,同时添置如工程机器人、水中机器人、空中机器人等各类新型机器人设备。丰富的机器人相关实验设备和开放的实验实训管理机制,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提供了条件。
结合CDIO项目式训练理念,实验实训的课内环节鼓励学生自己构思实验实训课题、设计课题内容、引导开展综合性实验项目,课外环节则大力鼓励学生主动发掘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构思和设计综合创新性应用实践项目并加以实现,从而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这已成为训练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3]。
基于CDIO理念、以机器人为载体的大学生课外科技训练 机器人课外科技竞赛项目通过吸引机械、自动化、电信、计算机学院等相关学科各专业学生开展协作性的设计和制作,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功能较为完善的机器人科技作品。通过参加各类机器人学科竞赛,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发现不足并及时调整,争取最好的表现。在机器人设计、制作和竞赛过程中,学生既能充分利用已学理论知识并转化应用到实际的机器人作品设计和制作中,又会遇到各种未学过的知识和技术需要学习和钻研,而遇到各种困难时则需要发现问题、查找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努力设法解决。由于机器人的技术综合性,整个过程通常由多人组成的不同功能设计小组合作完成,需要学生间和小组间的互相合作和良好的沟通交流。
因而,机器人作品从构思、设计和制作、调试完成到实际参赛时的作品运行或对抗性比赛的完整过程,完全契合目前CDIO“产品开发全生命周期”的工程教育理念。既可以锻炼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应用设计和实践制作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很好地锻炼其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并能通过参加整个过程拓宽视野,结交不同学科和爱好的朋友,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机器人[4]。
日常教学不仅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而且在教学中渗透各种以机器人为典型载体的各类机电一体化自动化设备的设计思想。与此同时,以大学生参加机器人科技竞赛的作品作为课堂讲解的典型设计案例,较好地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促使更多的学生在搞好平时学习的基础上,更渴望参加到课外的机器人设计和制作实践活动中来。目前在机器人学科竞赛项目指导教师团队的指导下,自动化科技协会每年招新人数屡创新高,吸引力不断增强,成员不仅来自机电、自动化、计算机、电子技术、通信等工科专业,甚至经管、人文、管理等文管类专业的学生也积极参加。
实践证明,通过机器人的课内外科技实践活动,已经培养了一大批理论基础好、实践应用能力强、工程素养良好、富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大学生,并逐渐达到“基础广泛、大量培训、选优参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研带赛、教学研赛共赢”的良性循环。
带领学生参加教师团队科研项目训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机器人指导教师团队目前由学校多个不同专业的教师团队专项负责,以机器人相关各类科技竞赛项目作品的指导训练为基础,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训练,如管线巡检机器人研制、消防救援机器人研制、智能轮椅服务机器人研制、注塑机械手控制系统开发、六轴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开发等,加强对学生的科技文献查阅能力、方案构思与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和合作能力的指导和培养,并突出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钻研深度,拓宽了学生的科研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科研态度和职业道德精神。这正符合CDIO培养能力大纲中关于个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要求。
实践证明,由来自多个学科、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作为机器人团队指导教师,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的科技训练指导水平。多学科不同专业的指导教师团队也可以吸引更多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到机器人的科技实践活动和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技术提高,不断提高机器人的整体设计水平,更有利于通过不同视角的思想交叉碰撞而激发和形成新的创新思维。
由于机器人技术的交叉性和迅速发展,跨学科不同专业的机器人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开展科研项目训练,已成为培养优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共建机器人研究和服务平台,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重视校企合作,建设深入合作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在通常的参观实习活动时,安排学生开展顶岗实习锻炼,甚至为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产品开发与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可行的设计方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做好实践环境保障,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训练的又一重要渠道。由于大学生在机器人普及教育阶段时已经打下良好基础,在机器人科技竞赛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在科研训练上展现出良好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事自动化生产技术和机器人应用推广的某知名企业主动与学校开展合作建设中山市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推广服务中心;并共同建设校级机器人技术应用和机电研究平台,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机器人技术教育和应用服务。这为大学生开展CDIO体系中社会环境下的科研训练提供了新途径。
借助机器人技术研究平台和应用服务中心的设备和资源,更多大学生参与工业机器人项目开发,直接为机器人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有力助推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而该合作项目目前已成为创新强校质量工程项目,正有力地推动机器人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训练,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4 结语
多年来,以机器人这一涉及多学科不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典型产品为载体,运用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通过日常教学改革与创新实验实训环节、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训练、参加教师科研项目训练、校企合作平台共同培养锻炼等多环节、多途径,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协同培养实践,取得良好的成效。
在科技训练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基础工程、专项强化、综合训练、自主创新”四阶段、阶梯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训练体系,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起到良好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大学生在校期间以机器人为主要设计和研究载体,获得众多全国性学生科技竞赛一等奖,开展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毕业后进入国际知名企业和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相关关键技术开发岗位,在机器人行业成功创业并获得省创新创业资金扶持等,正是本课题成果的有力佐证。参考文I
[1]张云洲,吴成东,崔建江,等.基于机器人竞赛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1):
116-119.
[2]顾学雍.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清华大学创新性工程教育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1-23.
一、培养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兴学科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高、更严。高等教育是教学和科研、学习和创新的结合,肩负着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任。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疾病认识程度的提高,社会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医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活动,通过科学研究不但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知识,完善了知识结构,而且还培养了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在毕业后的临床工作和医学研究中实践运用。这样医学院校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合格医学人才,同时也体现了高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和目的。
二、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意识。当前我国医学教育普遍存在教学和科研相脱离的现象,加上医学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学科门类繁多,学时数多,教师“灌输式”教授,忽视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就业、考研的压力下“接受型”学习.,没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习惯和创新性意识。除少数真正有兴趣想了解科研整个过程的学生外,多数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意识还比较淡漠,即是有极大的科研兴趣也因氛围不够浓厚、缺乏正确的引导等原因而放弃。据统计,有近86.2%的学生把业余时问用在复习功课上,只有7.5%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或者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而国外对医学生的培养较重视在本科教育早期就提供融入科研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研作风和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实行UROP(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Program)计划,为本科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训练的机会,MIT有70%的本科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参加过这个活动。
2.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由于医学院本科教育主要以“教”为主,学生没有从事科研的经历和规范的科研训练,绝大多数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较低,文献检索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没有科研课题设计和科研论文撰写能力。而通过科研训练,教医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文献、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运用新技术、分析数据、撰写科研论文等的能力,而且科研经历给他们提供了进一步进行科研的兴趣和动力,在方法论上对以后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把至少3个学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生的科研训练上,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进行基础科研活动,造就了该院学生在国际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实力。
3.医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机制和保障措施。尽管国内各大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项目的执行,但还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时间上,由于教学计划中的课时数多,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学校的实验中心、实验室虽然向参加活动的大学生开放,但实际操作上存在很多困难;创新活动缺乏足够的经费;指导教师和学生相互脱节,学生找不到合适的指导教师,教师指导的项目学生不愿参加;指导教师和学生花费了时间、精力参与课外学术活动,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挫伤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种种因素都限制了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的竞争力。
三、培养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思考
科技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科技人才是强国的根本。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创造原创性成果的中坚-力量和希望,承担着民族发展和强盛的历史重任。医学生还肩负着解决病人疾患、推动医学发展的重任。针对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加强对医学生在校期间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为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医学人才夯实基础,积蓄后备力量。
1.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医学生的大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医学生具备科研能力,不是对某些学生的培养,也不是对学生某个方面的培养,而是对全体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科研培养。科技创新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众多各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支持,因此需在教学中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教育环境。教师除传授书本知识外,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涉猎其他学科和领域的主动性,及时介绍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科研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如教师课题组科研活动、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生综合性实验活动等。同时,开设基础科研能力培养课程,使学生掌握查阅文献、收集资料、采集和统计数据、撰写科研文章等基本科研技能。学生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学习成绩、知识水平为保证,善于学习,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良好的学风给创新的成功带来机遇。
2.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载体,其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医学院校必须结合本校实际,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教育观,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革创新。同时,要求教师掌握全新的知识结构,跟踪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和调整授课体系,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临床教学是高等医学专业教育中的重要阶段,在临床教学中授课教师在狠抓医学生基本功的同时,应从多方面增强医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为医学生最终成为创新型的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3.加强高校科研条件建设,改善学生科研环境,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在政策上、经费上、保障上都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我校于2007年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委员会,修订和完善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实施管理办法,建立了从征题、审题、申报、立项到结题、报奖等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努力调动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积极性,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的人才工程,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全力配合。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开拓进取”作为学生科研创新的宗旨,以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营造“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科研作风,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全能力的创新型医学人才,这将是医学院校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