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险评估的案例

风险评估的案例

时间:2023-06-11 09:33: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评估的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险评估的案例

第1篇

关键词:风险评估;安全风险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功能和内容

中图分类号:TP311.13

大型群众性活动是一个涉及到观众、活动相关方(主办方、协办方、场馆方、供应商等)、公安机关和风险评估企业与研究者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确保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是各参与方合力的结果。

在实际评估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采集数据和固有的采集数据和固有的参数,评估运算将产生大量计算和统计,系统需要保留所有的采集数据、固定数据和过程数据,以备日后查询、核对、检验、分析,这些都离不开数据库的管理[1]。现实中还未见有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风险数据库研究成果,因此建立数据库作为技术支撑,运用于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过程中,是一种新的有意义应用。

1 活动安全风险数据库系统基本模块及功能

活动安全风险管理流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建议和风险监控与检查五个模块,安全风险数据库作为后台数据支持。活动安全风险数据库系统基本层次关系如图1。

图1 活动安全风险数据库系统基本模块层次关系

活动安全风险数据库系统功能包括:

(1)安全风险事件/事故统计与分析;

(2)辅助进行活动安全风险识别、分析、评价、决策、监控;

(3)建立活动安全风险信息共享平台,辅助进行活动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

(4)报表生成、维护、打印等功能。

2 活动安全风险数据库功能

活动安全风险数据库系统是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活动安全风险数据库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其能否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活动安全风险管理需求,对系统是否实用至关重要。活动安全风险数据库主要功能包括:

(1)为活动安全风险识别、分析提供信息参考;

(2)存储活动安全风险评估结果;

(3)为制定活动安全风险决策预案和风险控制建议提供信息参考,存储决策建议信息;

(4)记录和监测活动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状况。

3 活动安全风险数据库内容

根据活动安全风险数据库系统功能要求,活动安全风险数据库的内容由风险信息、案例信息、管理依据、活动信息、风险管理五个模块组成,如图2。

图2 安全风险数据库

(1)风险信息模块。存储大型群众性活动过程中常见风险事故/事件、风险致因及相应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信息,为进行活动安全风险识别与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2)案例信息模块。存储大型活动事故具体信息:活动名称、活动地点、活动场所、案例描述、事故描述、风险致因。

(3)管理依据模块。为使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保护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利,系统整理了我国现行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的相关法律和政策,以规范管理机关对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的管理。

(4)活动信息模块。安全许可申请时提交的申办文件资料,是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风险评估的首要审阅文件和风险识别的第一手资料,包括本场活动资料、场馆资料、场所外部资料、安全管理资料等。

(5)风险管理模块。风险管理模块是活动安全风险数据库的主体,主要是存储在活动安全许可过程对活动安全风险评估与决策过程中产生的相关信息:活动概况、安全风险识别结果、安全风险分析结果、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决策信息、风险监测信息。

4 结束语

通过建立此数据库,将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经验知识、理论知识、数据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相融合,实现活动主办单位、评估企业、决策部门、研究机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为管理大型社会活动的风险提供科学的新方法。

高效评估和有效管理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风险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充分利用与之相关的各类信息。对活动中的各种风险信息,如风险的基本情况、评估结果和控制措施等进行记录和归档,对于活动各相关方及时传递信息,有效的控制各类风险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国内关于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风险评估活动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基础工作还刚刚开始,目前对于如何积累相关的各类信息还未见有系统的研究。对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的各类信息进行归类分析,也是为开发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风险数据库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杨,聂晓伟,杨鼎才.基于BS779险评估数据库的设计与实施[J].

作者简介:何军政(1990-),男,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安全防范工程;王华飞(1986-),男,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安全防范工程。

第2篇

经过二年多的努力,我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国家标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已完成标准文稿编制工作,并由国务院信息办组织, 2005年在北京、上海、黑龙江、云南、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信息中心与国家电力总公司开展了验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的可行性与可用性的试点工作,如今,《指南》正上报国家标准管理部门批准。

《指南》规定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和风险判断准则,适用于信息系统的使用单位进行自我风险评估,以及风险评估机构对信息系统进行独立的风险评估。《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体部分。主要介绍风险评估的定义、风险评估的模型以及风险评估的实施过程。第二部分:附录部分。包括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工具介绍和实施案例。目的是使用户了解到风险评估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005年12月16日,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正式通过了《关于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将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今年3月,国家计划在重要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开始推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指南》实施后,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有了依据。另外,可随时掌握系统的安全状态,为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指南》对被评估系统的资产、威胁和脆弱性给出了具体的定级依据,。

最后,可提高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水平。帮助系统管理者认清信息安全环境、信息安全状况,有助于达成共识,明确责任,采取或完善安全保障措施,使其更加经济有效,并使信息安全策略保持一致性和持续性。

当前,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以及信息系统间的互依赖性越来越强,信息资源越来越复杂,因此,许多重要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单位对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一些大的应用行业在考虑信息系统建设的布局时,已经在信息安全评估、咨询和规划方面投入了实质性的资金支持。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推广将使市场需求大幅提升。

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要评估的部门会委托一些具有一定资质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公司来做除最核心部分以外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在这方面专业的信息安全公司都会担当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角色。

中国软件市场走向和谐

赛迪顾问统计结果显示,2005年,中国软件市场呈现理性发展态势,全年销售额564.65亿元,同比增长17.9%。

2005年的中国软件市场呈现的主要特征有:本地Linux厂商加快整合以应对国际厂商竞争;存储管理需求成为系统管理领域的亮点;中间件平台之争渐入佳境等。

第3篇

【关键词】人机工程;物流运输;三参数;风险评估模型

一、前言

近年来,物流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其中运输作为物流业务的关键环节,其是否安全、可靠决定行业能否持续发展、且与人们利益存在密切关系。据数据调查显示,物流运输安全事故在所有道路交通事故中占比较高,能够达到26%,可见,运输对于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重视对物流运输风险的评估和预测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帮助物流企业加强对薄弱环节的优化,提高物流运输安全性。

二、理论基础

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学者的高度重视,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如Rahbar等人将铁路运输装卸搬运作为研究对象,针对铁路运输特点,提出了一种用于分析危险品运输风险转移的方法。Yanlk针对逆向物流设计中遇到的危险品,引入了传统系统分析方法,选择最优路径。国内很多学者也在该方面做出了一些研究,如程婕以传统风险评估模型作为基础,对铁路运输风险状况及危害进行分析,以此来判断风险。本文主要对物流运输三参数风险进行分析,因此将引入人机工程理论作为基础,对三项指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此来判断运输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三、基于人机工程的物流运输三参数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

人机工程理论的形成,是多项理论交叉结合的结果,如安全科学、系统工程思维等,在实践应用中,其主要采用系统工程思维,对系统内部的人员、机器设备等因素进行整体分析,以此来确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确保系统能够始终处于安全运行状态当中。基于此,对于物流运输而言,主要涉及物流与运输两个部分,可以确定影响因素为人员、车辆、道路环境等五个要素,并将这五个要素作为指标。其中人员是指驾驶人员,其自身驾驶状态、行为等都是风险主要来源;车辆是物流运输完成工具,车况、车辆性能是否良好也会影响运输。同时,综合现有研究成果,我们最终确定评价指标。

2.模型构建

相比较传统风险评估模型,三参数模型突破原有模型的局限性,在风险发生概率、风险后果参数基础之上,引入风险重要度因素,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如下:

RL、F、Rs、Rt分别代表的是风险系数、重要度、后果及发生概率。

观察上述模型可知,了解物流运输风险程度,需要确定三参数。物流运输风险影响具有多元化特点,在实践中,无法通过统一的精确化数值对运输风险发生概率及后果进行评估。故本文将引入专家知识经验、表征专家语义信息对风险进行分析,实现对参数表现形式的转换,具体如下公式:

按照上述方法,能够确定运输风险发生概率及后果的模糊语义集合。在实践应用中,将(1)、(2)结合到一起进行计算,首先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专家小组对各类风险因素较为重要的语义进行判断,然后得出判断矩阵。其次计算得出风险因素最初的权值。再次对排序向量等进行计算、一致性检验,最后获得物流运输风险。

3.案例分析

为了检验上述模型是否具有有效性,选取某物流运输企业,采用德尔菲法对企业运输历史记录进行分析,了解运输风险发生概率及后果。本文主要将人员指标最为检验对象。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取重要信息,为判断矩阵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如表1。

结合上表与要素判断矩阵,能够得到各要素最初的权重,结合概率与后果重要度,并对数据进行去模糊化处理得出人员风险因子的风险值。

经过计算,我们能够了解到人员素质及健康状况是影响运输风险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素质较健康状况影响更大。因此在运输管理中,应加强对驾驶人员综合素质的教育,使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参与物流运输工作,以此来避免风险的发生。通过实例可见,本文提出的方法较传统方法更加灵活和便利,且能够对各要素进行比较,具有有效性。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期下,物流运输现代化管理需要引入先进的评估模型,对影响运输安全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对比,从中找到影响运输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并针对此提出相应的方法策略,不断提高运输安全和可靠性,从而促进物流运输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宝,汪伟忠,倪亮亮.基于人机工程的物流运输三参数风险评估模型[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04):170-174.

[2]赵伟峰,汪伟忠,张国宝,鲍闪闪.危化品物流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模型构建[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07):150-155.

第4篇

关键词:征地 拆迁 风险评估

近年来,征地拆迁中的各类社会矛盾频发,征迁对象的土地与房屋是群众生活最原始、最基本的保障。然而现实中的征地拆迁所得的补偿有限,且不具有持续性。然后通过征迁,征迁人、开发商却从中获得了相对巨额的收益,导致部分被征迁地人口心理失衡。由于征迁较多出现在城乡结合部,或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区域内的农民维权意识强,征迁中的矛盾往往更容易激化。

1 现阶段我国征地拆迂决策所带来的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1.1我国征地拆迁现状分析

当前的征迁相关制度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征迁中犯罪数量逐步上升正是其写照之一。征迁补偿、安置一直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一项涉及到被征迁群众切身利益民生工作。当前随着征迁项目的增多,部分领导干部把征迁款项当成了“唐僧肉”,挖空心思寻找漏洞“咬一口”,征迁制度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补偿结算程序不完善,监督机制缺位;二是征迁项目发包不规范,容易导致暗箱操作,诱发犯罪;三是政策不规范,导致补偿标准不一、保障措施不配套、操作不规范。这些存在缺陷的政策在施行中往往就会引起被征迁人等各方的不满,易导致社会事件的发生。

1.2我国征地拆迁过程中所带来的社会稳定风险

1.2.1拆迁活动中利益冲突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利益冲突它也是现阶段拆迁活动中利益冲突是最尖锐的,它是造成矛盾和纠纷的最主要的因素,也是目前拆迁难的主要原因。

1.2.2拆迁资金的使用

拆迁人与政府利益的冲突拆迁人与政府的利益冲突主要集中在拆迁资金的使用上,尤其是大规模基建项目所进行的拆迁工程。其表现就是拖欠、挪用拆迁资金。由于征地拆迁资金量大,占用时间也较长,不能直接提高利润,因此回报率低,拆迁方必然会千方百计减少拆迁资金的投入,缩短资金占用时间。

1.2.3评估行为有差异

评估行为不规范:一是由于估价人员对拆迁评估价格内涵、估价目的、原则、时点、技术路线与方法等理解不一致,对参数确总可比案例的选取存在一定差异,造成不同估价机构对同一标的出具的估价报告结果相差较大;二是有些地方在选择拆迁估价机构问题上,程序不够公开,也没有充分考虑被拆迁入的意愿,被拆迁人意见较大;三是缺乏有效的拆迁估价纠纷调处机制,被拆迁人对评估结果有疑义时缺乏必要的救济渠道;

1.2.4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被拆迁人与政府利益冲突的表现在中国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制制度,各级政府部门代表国家实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因此,由于观念和体制的原因,人们意识中常把政府等同于国家,各级政府及政府官员可以以国家的名义收回土地的使用权。

2 征地拆迁过程中提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用的对策分析

2.1提高对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与评估制度的思想认识

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现实意义,高度重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将它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按照中央和地方的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工作的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维稳工作机制。

2.2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可以考虑出台全国性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指南或指导性文件,统一规定政府职能部门在重大事项决策中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职责,使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成为重大事项和重大工程项目决策的前置环节,增强风险评估工作的权威性。

2.3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应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必要环节

从决策与风险评估的时序来看,目前一般都是重大政策和建设项目的决策在前。然后再进行相关政策和建设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极少是先进行相关政策和建设项目_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然后再进行决策。也就是说,一般都是把风险评估当作决策以后补充进行的一个程序“走一走”。至多是“认认真真”,地“走程序”,而极少把风险评估当作相关政策和建设项目决策前的“依据”,遑论“重要依据”了。如此看来,试点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充其量还只能算是“略占地位”,而非具有“战略地位”。此外,如果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的确发现有可能出现很大的风险,就应当明确提出改变或取消决策、终止或取消重大项目。

2.4完善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

由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可以借鉴政府管理绩效评估的指标设计经验,设计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重大事项风险评估提供科学的评估依据。当前,可以从重大事项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完善评估指标体系,突出评估指标运用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5篇

关键词:风险源;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经营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形成、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步伐加快,企业经营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加,经营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内容。

一、中国公司“走出去”面临经营风险

近期围绕中国在美投资的一场争议再度引起关注。这次的话题是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试图买下美国一家小公司3Leaf,却被华盛顿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2010年华为在美国收购宽带网络软件厂商2Wrie公司和摩托罗拉无线设备部门资产也败北,尽管华为的每项出价至少比其他竞购者高出1亿美元;2007年华为曾携手贝恩资本欲收购3Com,但该交易被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阻止。

从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到海尔竞购美国第三大家电企业美泰克公司,直至华为多次并购美国公司的失败,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必须进行有效控制。

二、企业经营风险相关理论方法分析

国资委风险指引指出: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实现经营目标的影响。美国COSO认为:风险是带来负面影响的事项。经营风险是指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它是任何商业活动都有的风险。

风险起源于美国,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萌芽。近20年来,美国、英国等国家先后建立起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一个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管理领域。

我国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险管理理论被逐步引入国内。但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对风险管理的系统认识,一般也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作为一门学科,风险管理学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借鉴国内外相关风险管理标准、先进方法和理论,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核心内容包括:风险源分析、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经营因素分析、企业经营的主要风险源分析;风险识别:企业面临的各类主要经营风险识别和分析;风险评估:企业经营风险评估与控制。

1、风险源分析。主要从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技术(Technical)、法律(Legal)、环境(Environmental)等六个方面开展分析(PESTLE分析法),辨识影响企业经营的环境因素。在上述六方面因素,对中国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所在国的政治和社会因素,包括国际政治冲突的影响。

2、风险识别。在对企业经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素及内部经营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较为全面的辨识。一般可将企业主要经营风险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五个主要类别。

3、风险评估。主要是对风险概率和风险影响程度两个基本风险变量进行评定和估算。风险概率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即风险对企业经营影响的大小。

国资委风险指引指出:风险评估的定性方法可采用问卷调查、集体讨论、专家咨询、情景分析、政策分析、行业标杆比较、管理层访谈、由专人主持的工作访谈和调查研究等。定量方法可采用统计推论(如集中趋势法)、计算机模拟(如蒙特卡罗分析法)、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等。在指引附件中又提出了风险坐标图法、压力测试法等方法。

英国风险管理标准列举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技术包括:问卷调查法、产业标杆法、情境分析法、研讨会法、事故调查法、市场调查法、事件树分析法、VAR值法、统计推理法等。

三、案例分析

YYYY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世界著名能源集团,集团经营范围包括输配电和发电,在世界多个国家有投资项目。该集团于200X年开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YYYY集团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设立了集团层面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工作组。对经营风险管理的主要做法:

1、风险源分析。采用PESTLE分析法,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法律、环境六个方面分析影响公司经营的环境因素,将公司经营风险分为运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三个主要类别,并在各经营风险类别下,对各类子风险进行进一步的识别和分析。

2、风险识别。根据问卷调查法取得的风险资料和数据的分布状态,考虑各类经营风险的相交和重叠因素,确定公司的风险评估范围如表1所示。(表1)

3、风险评估。在问卷调查法基本上,综合考虑集中趋势法、历史数据分析法、事件树法、政策分析法、风险坐标图法等方法,进行经营风险的分析和评估。

评估后,可将公司总部和主要下属单位主要经营风险的综合参数值进行整理、归纳、排序如表2所示。(表2)

根据上表数据绘制公司各类经营风险坐标图如图1所示。(图1)

将风险坐标图所示的风险区域进行分区处理,风险由小至大依次分为A、B、C、D、E五个区。

第6篇

本项目拟拆除幸福大道上原有高架桥(全长3476.5m,桥长2953.2m),重新对幸福大道进行高架快速化改造,其中桥梁部分长5462m,引道部分长359.3m,上下匝道三组。高架桥主要标准断面为双向六车道,地面辅道主要标准断面为双向六车道,上下匝道为单车道;工程范围还包括老桥拆除、管线迁改专项工程、景观亮化及绿化工程、照明工程、交通工程,施工技术措施等。

2评标办法

首先,根据项目特性及招标人需求确定招标办法和基本要求。由于该项目为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工程项目,项目整个开发和运营过程的状况都会对当地社会经济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在确定招标办法时,应选择公开招标的办法;由于项目专业性较强、标准高,因此在制定招标要求时应尽量细致、全面。①企业资质。要求参与投标的企业具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法的园林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资质或园林工程专业承包一级企业资质。②企业业绩。要求企业在近五年内承担过工程造价不低于5000万元的园林工程施工工作,完成情况良好。③质量要求。要求质量达到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优良水平。④进度要求。要求在规定的工期范围内完成整个标段的各项工作。⑤费用要求。要求中标价为合理低价。⑥组织机构要求。要求项目管理机构中项目经理具备园林专业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且具备类似项目的管理经验;项目组织机构中其他负责人资质应达到招标文件中的对应要求。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招标人具体要求,本标段采用综合评估法进行评标。

3投标文件评审

参加投标的投标文件需要满足资格审查的各项条件,经评标委员会评审通过后,进入终审。当投标文件存在以下问题时,评标委员会可将其裁定为无效标:①方案不唯一。即多份投标文件为一名投标人提交,或者一份投标文件中出现多种方案,而招标文件中并未要求提供备选方案;②签章不规范。即招标文件规定应盖章或签字的地方为按要求签章;③文件缺失。即招标文件规定的投标文件内容不全或不符合规定;④编号不一致。即递交的投标文件电子档与纸质档上的水印编号不一致;⑤资质不达标。即投标人不具备招标文件规定的资质条件。当投标文件中存在以下问题时,需对内容进行进一步核查,若仍不满足要求,则作为无效标:①各项目标不符合要求。即未能满足招标文件中的进度、质量、费用等相关要求;②标价不合理。即投标报价不符合招标文件中的规定;③其他不满足实质性要求的原因。当投标文件中存在以下问题时,评标委员会需要向投保人进行质询,若投标人能够给出明确的澄清,则进入下一阶段评审,若不能,则将其作为无效标取消其参与下一阶段评审的资格:①投标文件雷同。即不同投标人递交的投标文件中,出现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内容,例如在商务标评审中,如果出现不同投标人递交的标书中,某项综合单价雷同率超过总数的10%,则认为存在雷同现象或串通投标的可能;②项目管理组织共用。即不同投标人递交的投标文件中,组建的项目管理组织中出现相同的人员,则可视为存在串通投标的嫌疑;③标书出处相同。若发现不同投标人递交的投标文件由相同的设备编制和印刷,则应进行进一步质询;④咨询机构共用。即发现不同投标文件由相同的咨询机构编制或协助完成,则有必要进行进一步质询;⑤报价超过警戒范围。如发现投标文件中的投标报价与预算成本警戒值的偏差较大,(超过1%或低于2%),则可认为存在故意干扰报价的嫌疑。

4评标风险评估

①建立风险调查表。建立风险调查表,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确定各项风险影响因素对各种风险事件影响程度的高低。②确定风险权重。评标委员会针对以上几类风险事件,运用专业技术能力和类似项目经验,对每一类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带来的损失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并绘制风险等级图,用具体数值表示。在本例中,将三个风险权重等级用5:3:2来表示。③风险评估。将风险调查表中发生概率的高、中、低三个等级分别用3分、2分、1分来代表,将发生概率得分与风险权重填入风险评估表。将得到的每一项风险事件的评估值进行加和,得到风险综合评估值,本案例中,∑(W×P)=0.2+1.5+0.6=2.3,评标风险较大。针对评标风险评估中对风险的评估结果,选取适当的风险控制方法进行应对。①招标准备充分。在招标工作开始前,已经完成了项目的设计工作,对设计中出现的争议和不明确的地方与设计方进行了讨论和确定;邀请了专业造价咨询机构进行了成本测算,制定了造价表,从而使因为工程变动、返工造成的不平衡报价风险有效减小。②加强资格审查力度。在评标过程中加强了对投标人资质和条件的审查,剔除不满足条件的投标人;同时,也对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等其他主要负责人的资质、经验等条件进行了严格审查,尽量降低因为项目管理团队能力不足造成的认知风险。在投标人资格审查方式上,选择资格后审方式,降低投标人之间围标的可能性,减少由于投标人不道德行为引发的风险。③重视招标机构选择。选择专业素质过硬、业务经验丰富的招标机构能够降低招标人风险控制的难度,为认知风险的控制奠定基础。本案例中选择的是浙江某投资咨询公司,该公司业务来源主要为政府投资的民生类项目,具备项目招标所需的各方面能力,业务水平过硬。④优化评标委员会组成。评标委员会的专业技术能力越强,评标人认知风险就越小,因此,本项目在组件评标委员会时,注重评标专家与招标人的人数比例,设定专家5人,招标人3人。⑤核查不平衡报价问题。一方面,在招标文件中强调了对不平衡报价的核查力度,引导投标人端正投标态度;另一方面也改进了对不平衡报价的核查方式,增加投标人合谋的难度,降低不平衡报价风险。

5评标风险管理效果

通过对项目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采用各种方法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效果。由计算结果可以得出,采用风险管理模式后,评标风险得分由原来的2.3降到了1.0,属于可控风险,因此该评标风险管理模式在此项目中有效。

6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现代;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239-02

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对比分析

1.1 审计模型不同

在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下,其实际上是假设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是相互独立的。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相互影响的,且均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大部分审计程序都具有多重目的,有时很难确定一项审计程序是为固有风险还是控制风险提供了审计证据。

1.2 审计起点不同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由于固有风险难以评估,审计的起点往往为企业的内部控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审计起点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及其业务流程。

1.3 风险评估中心转移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评估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评估,由于固有风险评估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对其评估不到位,从而使风险评估以控制风险评估为中心。而现代管理层舞弊往往绕过或逾越内控,从而导致评估的控制风险很低而实际审计风险却很高。

1.4 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即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更重视间接评估,即在战略分析成果的基础上,从了解客户经营风险、评估经营风险入手,并最终落脚于审计风险评估上,显然这样做更具合理性。

1.5 对分析性测试的重视程度不同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对分析性测试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运用在会计报表的分析上;现代风险评估则以分析性测试为中心,将其作为最重要的程序,且测试范围开始走向多样化,不仅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做出评价;还包括调查识别出别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

1.6 审计程序的特点不同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在实务中存在重程序、轻风险的倾向,忽略了对审计项目风险的评估,审计工作采取标准化的流水线作业方式。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强调具体审计测试个性化。

1.7 审计证据的主要来源发生变化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必须首先充分了解被审单位整体经营环境,然后在此基础上评估其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从而,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不能仅依靠在实施实质性测试和控制性测试时所获得的证据,还必须从外部获取大量的外部证据以保证风险评估的恰当性。

1.8 审计思路不同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这种自下而上的审计方式视野过于狭窄,容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主要从企业内外环境、经营风险分析入手,以此来发现可能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以及评估被审单位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的恰当性,这种自上而下的方法站得高,看得远,有利于对经济业务实质做出正确的判断。

1.9 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重心转移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仅要求会计师具有更高的素质,比如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风险分析工具,还要求会计师必须术业有专攻,接受必要的行业知识训练,分行业进行审计。

2 我国发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更好的发现企业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并使注册会计师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审计模式,国际审计准则已做了大量修订,而我国财政部在 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48项新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也充分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想。针对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和审计环境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2.1 强化培训机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注册会计师的知识体系要求更高更全面,且一种新的审计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必然伴随着一个生疏的阵痛期。为了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品质和尽量缩短阵痛期,大力推行培训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实施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和“四大”沟通,让其向我国的事务所传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践做法及其成败得失,通过借鉴他人经验,使我们尽快赶上审计实务潮流,减少审计风险;另外,中注协也可借此机会对事务所的业务负责人进行强制培训,使部分注册会计师在短时间内掌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精髓,由此以点带面,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2.2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需首先从企业内外环境和经营战略入手,来分析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这就对注册会计师的分析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过程实质上就是专业判断的过程,它提升了审计的技术含量。因此,注册会计师只有很好的运用专业判断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审计质量,避免形式审计。

2.3 大力改进我国目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技术方法

为适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我国注册会计师应摒除一些传统的观念和做法,采用现代风险导向的技术和方法。例如,加强对被审计单位情况的了解,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审计证据;努力形成适合自己的风险评估体系;根据风险评估水平确定审计程序;重视分析和判断,充分应用分析性测试和使用有关分析工具,对被审单位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并据以设计审计程序。

2.4 强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好坏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高低直接相关。由于目前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经理人信息控制权的存在,客观上妨碍了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因此,国家应强制要求企业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下,从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四个环节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强调管理层的控制责任,关注对企业风险的评估,重视日常控制活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2.5 完善现代法律体制,改善法律环境

由于目前我国法律环境仍处于低诉讼度、诉讼成本过高的阶段,投资者直接会计师事务所难度很大。从而截至现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因为其执行的会计报表审计业务而遭到诉讼的案例很少,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较小,导致注册会计师风险意识不高,客观上助长了其投机行为。因此,我们应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来明确民事责任对象,落实会计师承担责任的具体对象范围,并建立举证责任倒置制定,降低业外人士特别是会计报表的利害关系人的诉讼难度,同时健全诉讼机制,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

2.6 建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机制

政府部门、证券公司、银行、行业协会等单位的企业信息应及时在网上披露,实现资源共享,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同时,会计师事务所本身也应建立庞大的数据库,按行业收集、存储、更新注册会计师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所需掌握的会计和审计准则内容以及客户所在行业的相关信息、各种审计案例资料等,以便使会计师事务所更方便地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参考文献

[1]文颖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应用研究[J]. 万方数据库,2005,(4).

[2]孙传英.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万方数据库,2005,(6).

[3]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4).

[4]史德刚.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6).

第8篇

关键词:风险评估 URS DQ FAT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114-02

1 法规要求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版第五章――设备,共分六节、31条。其中涉及到设备采购、验收方面的条款要求共7条,条款规定详情如下。

第七十一条 设备的设计、选型、安装、改造和维护必须符合预定用途,应当尽可能降低产生污染、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错的风险,便于操作、清洁、维护以及必要时进行的消毒或灭菌。

第七十三条 应当建立并保存设备采购、安装、确认的文件和记录。

第七十四条 生产设备不得对药品质量产生任何不利影响。与药品直接接触的生产设备表面应当平整、光洁、易清洗或消毒、耐腐蚀,不得与药品发生化学反应、吸附药品或向药品中释放物质。

第七十五条 应当配备有适当量程和精度的衡器、量具、仪器和仪表。

第七十六条 应当选择适当清洗、清洁设备,并防止这类设备成为污染源。

第七十七条 设备所用的剂、冷却剂等不得对药品或容器造成污染,应当尽可能使用食用级或级别相当的剂。

第七十八条 生产用模具的采购、验收、保管、维护、发放及报废应当制定相应操作规程,设专人专柜保管,并有相应记录。

2 风险评估

2.1 系统影响性评估(GEP)

系统影响性评估是用于确定项目的调试和验证范围的活动。此过程用于判定哪些系统除了需要遵循GEP之外还需要进行验证,哪些系统仅需要遵循GEP进行调试。

2.2 部件关键性评估(CCA)

针对设计文件可进行部件关键性评估(Component Criticality Assessment,CCA)工作,其可用于判定系统的哪些部件除了遵循GEP之外还需要进行确认。

2.3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一种用于评估并描述系统、设备或工艺的关键方面,以构成编写验证方案的基础方法。

在判断出关键部件/功能后,对关键部件/功能继续进行风险评估,并确定适宜的控制方法。

3 设备采购、验收流程中的风险管理

3.1 设备的投资计划――购买

对于新设备投资计划,由相应职能部门根据公司生产、研发、生产效率、设备更新等方面的需求发起项目。项目立项需纳入变更控制程序以评估GMP风险并跟踪实施过程,经批准立项。

3.2 用户需求URS书

是指使用方对厂房、设施、设备和检验仪器等硬件设施系统等提出的自己的期望使用需求说明,是使用方综合自己的使用目的、用途、环境等提出的具体方案。

3.3 设计确认

设计确认(DQ)是文件证据证明厂房、设施、支持系统、公用系统等要求设计。设计确认是一项可以有效规避风险的工作,是所有确认的起点和基础。

3.4 工厂验收测试(FAT)

设备依据设计完成生产建造,发货前在客户见证下,由供应商在设备制造场地对待交付的设备进行工厂验收测试,该测试旨在保证设备已经严格按照要求完成了组装调试。

3.5 设备调试与现场验收测试(SAT)

与FAT相似的是,现场验收测试也是为了保证设备已经按要求完成了组装和调试,所以有些测试项目与FAT相同。所不同的是,FAT是由设备的制造商在制造工厂测试,而现场验收测试是由设备的使用方在设备的使用场所进行的测试,所以更偏向于一些在设备制造工厂无法进行的测试。

现场验收测试将由供应商在设备/系统到使用现场后进行检查以保证其文件、安装和功能的正确性,并由用户指定的人员进行见证。

现场验收测试包含静态和动态测试活动。测试活动在现场由供应商在移交设备给使用方之前进行,每一项现场验收测试工作都用文件记录下来。

3.6 安装确认(IQ)、运行确认(OQ)、性能确认(PQ)前的风险评估

(1)2010版GMP要求。

第一百三十八条 企业应当确定需要进行的确认或验证工作,以证明有关操作的关键要素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确认或验证的范围和程度应当经过风险评估来确定。

第一百四十条 应当建立确认与验证的文件和记录,并能以文件和记录证明达到以下预定的目标。

①设计确认应当证明厂房、设施、设备的设计符合预定用途和本规范要求。

②安装确认应当证明厂房、设施、设备的建造和安装符合设计标准。

③运行确认应当证明厂房、设施、设备的运行符合设计标准。

④性能确认应当证明厂房、设施、设备在正常操作方法和工艺条件下能够持续符合标准。

(2)下面以实际案例来进行风险评估。

实际案例见表1。

4 结语

通过对设备采购、验收(各阶段确认)的风险评估,同时也简述了如何证明、规避、降低各项目中存在的风险。通过对新设备采购、验收的风险分析得知:经过确认与验证,能及时发现风险点,为后续进一步采取措施提供了书面依据。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中心.药品GMP指南:质量管理体系分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第9篇

【关键词】信息科技外包风险 风险评估 重点外包服务机构 优化控制

一、背景

随着信息科技技术应用的深入和信息科技外包服务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将信息科技外包作为提高信息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信息科技外包帮助银行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节约信息科技建设和运维成本,实现战略升级。

随着外包服务范围的扩大和深入,商业银行对于信息科技外包商的依赖程度也逐渐加大,外包商自身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都有可能传导至商业银行,引发商业银行的业务中断、信息泄露、系统失效、经济损失、声誉受损等一系列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由于银行自身外包管理能力的不善,也引发了一些外包风险事件的发生。

监管机构近年来高度重视信息科技外包风险,对商业银行外包管理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因此,如何在信息科技外包过程中科学有效的评估外包商的风险,是商业银行目前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控迫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一)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识别

信息科技外包是一种通过将风险发生时所造成的全部或部分影响转移给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风险转移措施,它使商业银行通过风险转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科技风险事件发生时对银行造成的损失。然而,在将信息科技活动风险转移给第三方的同时,也带来了外包活动的相关风险。据此,本文从风险来源的角度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划分为两类(见图1)。

图1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框架

对于A类风险(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自有风险)与B类风险(外包商信息科技风险),本文识别了风险存在的领域,依据因子分析法进一步分解了各风险领域下的风险因子。

1.A类: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自有风险。本文根据信息科技外包生命周期和管理主体,同时参考相关指引和通知,梳理了5个风险领域:外包管理组织架构及外包战略管理、外包风险管理、外包项目管理、外包商管理、监管报告管理。在每个风险领域下,根据因子分析法又分解了17个可能诱发风险事件的风险因子。

2.B类:外包商信息科技风险。本文参考了ISO27001、ITIL V3和积累的经验,结合国际知名咨询公司的风险知识库,共梳理出9个风险领域:运维管理、信息安全管理、服务管理、问题、事件管理、变更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转包分包管理、公司治理。在每个风险领域下,使用因子分析法进一步分解了34个风险因子。

(二)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

信息科技外包风险事件大都产生于银行自身或外部服务提供商内部控制管理的不善、人员或系统外部事件引发的损失,因此外包风险常常被归类为操作风险的一个分支。目前管理操作风险主要有三大定性工具,包括风险控制自我评估(RCSA),损失数据收集(LDC)和关键风险(KRI)指标。

基于操作风险的三大工具,将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分为为银行信息科技外包自有风险与外包商信息科技风险两块,通过识别风险领域及其风险因子,为每一个风险因子找到多个可应对它的控制活动,且通过控制活动识别关键风险考核指标,针对每个风险因子可能造成的财务、合规、声誉、资产安全、运营影响发生的可能,确定各风险因子的风险值。关键风险考核指标主要划分为是否型指标(定性考核)和数值性考核指标(定量考核)。评估者可利用风险因子的风险值权重乘上每个关键风险考核指标的考核值,加权平均得到各风险领域的得分,进而得到外包风险的评分。

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计量模型如图2所示,信息科技外包活动中的风险权重(本文中以W为标识)与每项关键考核指标得分(本文中以Yn为标识)共同构成了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得分的因子。

图2 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

本文通过下面的计量公式得到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总分:

其中,Sp表示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总得分,Sp值越大,说明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越高;W(A/B)表示A类或B类风险单个风险权重,由判断条件O1外包服务影响确定纳入计算范围的总体风险池,O1的选择不同将导致风险总数不同,进而导致单个风险权重不同;Ri是五个风险影响领域财务影响、合规影响、资产安全影响、声誉影响、运营影响的出现的平均次数得出的风险值;Y(A/B)n表示A类或B类风险单项关键考核指标得分,由判断条件O2考核指标级别确定纳入计算范围的关键考核指标池。Y(A/B)n取值越大,说明单项考核指标得分越高。

根据计算最终外包风险评估结果时,银行信息科技外包自有风险(A类)和外包商信息科技风险(B类)时α和β的权重确定方法不同,本文将信息科技外包险评估模型设计为单一权重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和分层权重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

1.单一权重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在单一权重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中,每个风险领域和风险因子都是用单一同样的风险权重,α和β的值分别为A类和B类各风险因子个数占总风险因子的占比。

单一权重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的优点是计算简单,操作性较强,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价值。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例如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精度不够,导致风险因子间相对重要性得不到合理体现。

2.分层权重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分层权重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主要依据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风险领域的权重。AHP法主要将目标结果分解成多个层次,通过两两比较下层元素对于上层元素的相对重要性,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以求得评估指标的权重。

本文创新性的采用了yaahp层次分析软件,建立了分层模型,并得到每个风险领域和因子的权重(具体见表1)。

表1 风险领域权重

基于APH法的分层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主要将上述风险权重加入风险评分的计算中。AHP分析法最大的优点是实现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精度高,能准确地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因而使评估指标间相对重要性得到合理体现,评估结果可能更精准和科学。实际外包风险管控中,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的风险评估需求,选择单一权重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或分层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

(三)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模型的评级说明

银行信息科技外包自有风险与外包商信息科技风险评级分为1~5级。1级是最高评级表示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方式最有力,需要最少的监管关注。5级是最低评级,表示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方式最弱,因此需要最多的监管关注及管理层重视。根据银行信息科技外包自有风险与外包商信息科技风险评级的1~5分评级结果,可以得到总外包风险的评估等级。

图3 外包风险矩阵

三、外包风险评估实证研究

(一)银行信息科技外包自有风险管理

本文针对农村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并针对不同外包服务类型,包括驻场、非驻场集中式、非驻场独立式与跨境外包进行模型打分和访谈测试两个步骤来验证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评估模型中银行信息科技外包自有风险管理的合理性。

选择某银行的驻场式外包管理进行模型验证,从A模型中筛选出5个风险领域、17个风险因子与40个关键考核指标,采用单一权重评分模型,并将A模型使用及评分方法发予该银行的外包服务管理部门进行自评,并对37条关键考核指标逐一进行控制活动设计与执行层面的测试。

由于模型与测试结果的偏离度大于5%,对模型进行了修正,降低对应的风险值的同时,调整了各项关键考核指标的划分。通过重复自评、验证、调整的步骤,保证模型与实际的偏离程度始终低于容差水平5%。

(二)外包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本文针对不同外包服务机构,包括重点外包服务机构和非重点外包服务机构,并针对不同外包服务类型,包括应用系统托管、基础设施托管、系统软硬件平台维护、开发与人力外包、咨询服务类进行模型打分和访谈测试两个步骤来验证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评估模型中外包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合理性。

在模型矩阵中筛选出“应用系统托管”适用的9个风险领域,31个风险因子,56条关键考核指标,选择单一权重评分模型,并将模型使用及评分方法发予该重点外包服务机构的外包服务管理部门进行自评。并对55条关键考核指标逐一进行控制活动设计与执行层面的测试。

由于模型与测试结果的偏离度大于5%,对模型进行了修正,降低对应的风险值的同时,调整了各项关键考核指标的划分通过重复自评、验证、调整的步骤,保证模型与实际的偏离程度始终低于容差水平5%。

四、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防范的建议

综合上述商业银行外包风险评估模型和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总结了进一步防范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的建议,主要包括:

一是审慎选择信息科技外包项目。商业银行在确定是否外包时,应综合考虑业务需求、预期投入和未来成本效益分析,根据银行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选择外包项目。

二是建立严格的外包商准入评估机制。建议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外包商准入评估机制和方法,在准入前、项目过程和结项时对外包商做出科学的评价,并建立外包商信息库,更新外包商内部评级至信息库,作为下次外包服务的评价要素之一。

三是实施贯穿外包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建立外包项目的管理小组,明确管理小组的成员和职责,该管理小组监控外包项目进度,实施外包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并且此外包项目的管理小组需要真正的在每个里程碑及时监控和反馈项目情况。

四是建立信息科技外包项目的防火墙。需要建立真正的风险防火墙,分析传导范围,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传导范围控制在最小化的信息传递之内。

五是通过损失事件库的积累,科学评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预计损失,实现外包风险的监控和计量。并根据每项业务的外包的依赖度,依据业务重要性水平,实现相关风险损失准备金的计提。

参考文献

[1]张金隆,丛国栋,陈涛.《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IT外包风险控制策略研究综述》.管理学报,2009年.

[2]郭亮.《商业银行IT外包项目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及方法》.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3]吴文忠.《IT外包模式选择与风险管控》.金融电子化,2011年.

第10篇

[关键词]天然气;开采;危险有害因素;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TE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070-01

21世纪的今天,绿色、环保、安全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而天然气有着绿色环保、经济实惠、安全可靠等多种的优点,并且成为今天人们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清洁能源。受经济平稳增长影响,中国能源需求稳定增长,环境保护的压力将推动更多地区利用天然气代替煤炭用于城市取暖、交通运输和工业燃料等领域。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使用天然气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供不应求,造成天然气的开采工作很有压力。但是目前天然气的开采技术并不是完美的,开采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危险有害因素。这些危险有害因素不仅会影响天然气的开采,也会威胁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作为相关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应该重视这些问题,辨识天然气开采的危险有害因素,并做好风险评估管理工作,保障天然气开采工作的安全。

一、天然气开采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天然气也同原油一样埋藏在地下封闭的地质结构中,有些和原油储藏在同一层位,有些单独存在。天然气的开采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有着一定的技术难度,而天然气在没有经过加工处理有多种气体,其中有毒的,有易燃易爆的,所以开采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危险性。我们通过对天然气开采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实际天然气开采过程中有着各种突发状况和安全隐患,并且有一些危险因素没有相应预防措施。所以为了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及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应该对天然气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并做好辨识工作准备。

(1)科学辨识

天然气开采是一项高技术工作,在开采过程中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相关工作人员在专业素质上应有所保障,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和考察,在开展工作中做好专业技术的应用。开采所需的机械设备一定要在有效期内使用,并定时做好维护保养。相关技术人员要在保证当前技术应用无差错的前提,继续研究新技术,并把握好整个开采流程,做好每一个细节之处。在实际开采应用过程中应避免经验主义,辨识开采流程中每个可能出现的危险有害因素,并对其做好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依靠专业知识,科学地进行开采。

(2)分析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每一次事故的背后除了粗心大意之外,还有忽略了一些不起眼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让我们悔不当初,损失惨重。因此在辨识天然气危险有害因素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既要对大体的开采过程进行分析,也要对每一步骤再细分的小步骤进行分析,所有衔接环节的细节更不能有所遗漏。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工作操作规程、安全操作守则,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同一部门之间的协调,各个班组之间的交接都要精准无差错,避免交接不当或是交接不清出现的危险有害因素。相关管理部门人员应制定好相应的工作操作规程,并放在醒目位置,可以时刻提醒工作人员。尽量避免人员操作不当或失误而出现的危险有害因素。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以保障天然气开采工作安全有效地进行。

(3)危险有害因素预测

危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具有隐藏性。意外总是发生在人们意料不到的时候,所以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不仅对天然气开采造成影响,还时刻威胁着天然气开采一线的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如果不对天然气开采进行深入辨析,根本不能发现那些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而造成安全隐患的存在和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天然气开采危险有害因素预测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相关部门一定要在天然气开采前做好危险有害因素预测工作,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知识普及,安全逃生演练培训,还应该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有关方面的急救措施培训。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预测危险有害因素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进行科学建模实验。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的方式可以预测可能出现的危险有害因素,而实验所得的数据更能说明因素的危险有害程度,对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有利依据。二是,总结工作经验,归纳出危险有害因素出现的规律,并做好工作记录,为之后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二、天然气开采风险评估

天然气风险评估与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息息相关。做好天然气开采风险评估工作可以提升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水平,同时也将为风险评估的完善打好基础。天然气开采风险评估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进行对财务方面的风险评估。

第一步,对财务引发的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影响进行量化计算,包括预算、改良、精确、频数等。第二步,分析以往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并整合数据信息。第三步,通过相应的公式计算,就会得出可能造成的具体的损失风险值。进行财务风险评估可以保障资金的有效投入,降低投入成本,避免因财务问题引发的危险有害因素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更好的开展天然气开采工作。

(2)危险有害因素应进行分级评估和管理。

不同的危险有害因素对天然气开采工作带来的影响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中,要对不同的因素进行分级评估和管理,采用相应不同的方法处理。所以在天然气开采风险评估过程中,为了提升对危险有害因素的把控,需要分析天然气开采工作的各步骤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展开分析。然后通过评估方式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等级划分。最后对划分好的不同等级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以求天然气开采降低至最小风险。

具体来说,风险评估中对危险有害因素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普通、较大、重大、特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会依据划分的等级,用专业科学的应对方法处理危险有害因素造成的突发事件。在具体风险评估过程中应注意确保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使得等级划分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操作。从众多案例中分析,取其真实数据信息作为评估参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天然气开采是一项存在很大风险的工作。通过辨识开采危险有害因素,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使得工作人员生命有所保障,企业有所盈利,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如此,天然气是清洁型环保能源,但同时也是不可持续发展能源,所以,必须做好天然气开采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工作及风险评估管理,进行更有效的天然气开采工作,防止天然气在开采过程中泄漏,让天然气开采工作更顺利,以满足广大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 邹源,何林君.天然气开采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估管理[J].中国化工贸易,2015(15).

第11篇

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但无论是从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引起的财务风险,还是公司内部治理不善引起的财务风险,这两者最终均可以在公司的各项财务状况中体现出来。[3]本研究根据制造型企业财务活动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结合现有学者对这类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指标的相关研究,[4][5]从制造型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量、运营能力以及成长能力等这五大方面进行财务风险评估指标的构建。其中,偿债能力用流动比例和资产负债率来计算;运营能力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来计算;现金流量用净利润现金比例和销售现金比率来计算;盈利能力用资产净利率和销售净利率来计算;成长能力用总资产增长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来计算。为了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以及得到较为可靠的计算结果,本研究在借鉴已有相关文献基础上,将AHP以及TOPSIS法结合起来对制造型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进行赋权,以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可信。

2基于AHP和TOPSIS法的财务风险评价原理及步骤

2.1采用AHP法确定权重系数

首先需要构建比较矩阵。在制造型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因素中,对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各个因素采用1-9标度法两两比较进行评分,可以构建一个评分矩阵。然后根据评分矩阵,采用方根法计算出特征根值。接着计算一致性指标值,检验评分矩阵的一致性。当一致性指标小于0.1时,评分矩阵才满足一致性检验,否则需要对矩阵做调整后再进行一致性检验。

2.2AHP—TOPSIS评价模型构建

首先对影响财务风险指标数据构建初始决策矩阵。然后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标准化决策矩阵。再将该矩阵各个元素按列与AHP所确定的权重向量相乘,得到加权标准化决策矩阵。再计算正、负理想解,根据这个解再计算贴近度,最后,计算各参与方的综合评价结果向量,根据向量即可确定满足最靠近最优解的三家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大小。

3算例分析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本文以江西赣州的A、B、C三家制造型企业为例进行分析,邀请五位财务方面的专家对这三家企业这五大方面对应的二级量化指标两两进行评分。经过计算,A、B、C这三家企业财务风险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量、运营能力以及成长能力对应的权重比例分别为30.814%、23.736%、18.337%、9.748%和17.365。然后计算二级指标对应的权重,计算结果表明,流动比例和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1.37%和38.63%,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分别为55.83%和44.17%,净利润现金比例和销售现金比率分别为53.69%和46.31%,资产净利率和销售净利率分别为58.37%和41.63%,总资产增长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56.42%和43.58%。基于以上数据,可得到正、负理想解集合分别为:C+={0.378,0.289,0.326},C-=﹛0.021,0.046,0.033﹜。在贴近度方面,以偿债能力为例,A、B、C三家公司分别为0.690、0.573和0.341。最后,计算出A、B、C三家公司的财务风险的综合评判结果向量为:F=(0.283,0.317,0.406),表明,C公司的财务风险在三家中最大,B公司次之,A公司相对最小。事实上,这一计算结果符合三家企业真实的财务风险评估结论。

4结论

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近些年来一直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制约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难点。[6]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较多,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从制造型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量、运营能力以及成长能力这五大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为此,构建了基于AHP和TOPSIS相结合的方法对制造型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选取了三家制造型企业财务数据进行了实际案例检验,展示了本文所构建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模型的过程,结算结果客观表明了本研究模型能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为制造型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的这一研究能够为企业管理者或财务人员及时发现企业目前总体财务状况及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作者:朱经湖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

参考文献:

[1]PanI,KorreA,DurucanS.ASystemsbasedApproachforFi-nancialRiskModellingandOptimisationoftheMineralProcessingandMetalProductionIndustry[J].Computers&ChemicalEngineering,2016(89):84-105.

[2]王冬梅,王旭.企业财务风险评价:误区与框架重构[J].财会月刊,2016(31):22-27.

[3]徐伟,陈丹萍.财务风险预警建模原则及几种预警新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6(8):150-153.

[4]王庆华,杨杏.基于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因素探析[J].财会月刊,2015(6):64-68.

第12篇

专著不同于期刊论文那样点到即可,而要将研究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及结论解释得细致入微,同时又有系统完整性。这就需要深厚的专业背景和阅历为依托,这样的专著才可以历久弥香,对该领域的研究有切实的推进的作用。

这本书就散发着这样的香味。已是再版,不仅具有研究价值,也将第一版的纰漏做了更正补充。作者多年潜心于研究,曾在多所国际知名大学访学,是水资源管理领域的专家。作者的资历首先就是书的质量品牌保证。

本书重点分析了影响水资源质量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在河流、湖泊、港湾、地下水等典型领域。全书共分6个部分,从水资源概述起,按照风险识别、风险定量化、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的顺序逐步展开研究,最后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了在水污染风险分析中的具体实践。在识别风险因素之后,引入随机建模与模糊集理论等数学方法来进行风险的定量化,主要是对“负荷”(10ads)、“阻抗”(ResistaJlces)进行定量转化和模拟回归。接着,按照海岸水污染风险、河流水污染风险、地下水污染风险三类针对性地进行风险评估,研究扩散方式和路径,寻找各自合适的评估方法和程序。风险管理一章中,综合考虑了不同情况下水污染风险管理过程的最优化问题以及过程中的决策问题。

由于自然环境中有许多难以定量的数据,利用概率论和模糊集,书中同时也进行了不确定信息条件下的理论和案例分析。

另外,书中有大量的图示,不管是实地模拟图还是数据走向图,资料翔实,以便读者进行直观地理解。

本书既能够给从事水资源管理领域研究的同行们提供一个新颖的思考角度,也可以给风险管理领域研究的“邻行们”提供一些有实践意义的应用方法和案例;既可以协助工程师、水项目开发者等实践者们进行决策,也可以帮助刚入门的研究生们在水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学习研究方面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受众甚广。

最后还想补充一句,这是本原汁原味的英文论著,我想,对于中国的学生们开始进行英文学术论文的写作也会有极大的帮助。

陈安,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