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33: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关键在于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而且是信息网络时展的主动选择。
一、深化认识,转变观念
目前,知识的快速更新,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地涌入,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加之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办学体制等等。这对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以往经验型的“教书匠”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新时期的国防教育,需要的是集教学、科研、管理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学者型”的教师。换句话说,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是当今高素质教师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各国对高校教师在职培训时较强调进修和科研,都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日本的《教育公务员特例法》规定:“为实施自己的职责,必须不断努力研究和进修。”我国的《教师法》对教师的教学研究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二是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
然而,高校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科研是科研部门、是专家学者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针对这样的状况,学校要通过专题研讨、请专家讲学、外出进修学习等形式向教师宣传,促使教师学习,尽快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深刻认识到科研是教师的任务与职责,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是时代、社会、民族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崭新的要求,我们当责无旁贷。
二、以人为本,全面提高
一是培养创新和探索精神。要善于抓好教育领域中最先出现的教育现象和本质,善于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研究思路,敢于向权威和假设挑战。科研型教师要有强烈的研究欲望,对自己教学中新的发现和思考,要积极主动去选择研究课题进行实验,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不怕困难、不怕挫折。
二是不断积累渊博的知识。为完成本学科教学所需的基础知识,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相关学科知识,社会常识、日常生活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科研知识、科学理论知识等。运用哲学原理来分析问题,指导科研;灵活运用,掌握系统、边缘和交叉科学等理论,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是培养获取和接受信息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同时,由于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学生求知要求也会愈来愈强烈,作为科研型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获取和接受能力,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知识,使自己适应现代国防教育工作需要。
四是培养课题选择及设计能力。教育科研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是对课题进行恰当地选择、合理地设计。要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形势,从国防教育改革的实践和部队实际需要中选择和设计课题,包括确定课题研究范围并提出研究课题能力,文献资料分析综合能力,提出研究假设的能力,制定研究方案的能力等。
三、打牢基础,掌握方法
要努力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进行科研的第一阶段是选课题、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科研课题的来源应该主要是本教学实践或本专业部队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科研不排除抽象的纯理论研究,但对于教师来说,应侧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实用价值的课题,这样既可扬其实践经验丰富之特长,避其理论功底不足之短,又可以使研究直接服务于教学需要。
科研的第二个阶段是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课题论证。查阅文献资料一是了解前人或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二是获得更多的理论知识,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要进行课题论证。课题论证是有组织地、系统地鉴别研究的价值,分析研究条件,完善研究方案的评价活动,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主题目的;二是课题的价值;三是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四是包括研究的主要内容、步骤的设计、采用的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实施,即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归纳结果,写出报告或论文,把研究的全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达出来。
四、优化环境,激发能力
学校环境是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多种学校因素,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学校的校长,学校管理,教学的评估体系等。适宜、合理的学校环境是教师创造力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是优化学校环境的关键要素----创造型校长。创造型校长,其最为主要的特征是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工作热忱主动,不受常规所限制,善于发现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并想方设法给予圆满解决。具体而言,包括加强科学的学校管理,使学校管理有利于促进和鼓励教师创造性教学;带头研究和解决学校中的创造性课题,善于听取教师的新观点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努力为教师提供创造性工作和研究的机会与条件等。
二是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发挥的管理。学校管理的中心是对教师的管理,其具体内容就是允许、鼓励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允许是指为教师提供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鼓励是指学校管理者应对创造性表现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积极强化;帮助是指学校管理应利用一切条件为教师提供有关创造的新的理论、成果、技术和方法等信息,经常组织参观学习、讨论交流、专家指导等使教师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三是完善学校评估体系,注重考查创新教育能力。学校的教育评估体系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检验,同时评估体系所选择的标准又是对某种教育思想和方法的肯定,对教师的教学起着很强的诱导和强化作用。所以注重评价体系中教师创造性工作成效的权重、导向、奖励,使之形成人人争创新的氛围。
五、交流展示,推广运用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087-02
青年教师朝气蓬勃,是师资队伍中的新生力量,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是高校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青年教师科研的重要性
目前,“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已被实践证明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科研实力和水平成为了大学声誉和社会地位的主要衡量标志。振兴教育,必须依靠教育科研,没有教育科研,学校的发展便缺少生长点,没有活力,不可能持续发展。
对于教师而言,为了更好地从事高校教育工作,知识需要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扩展自己的科学视野和知识领域,以科研带动教学。
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主要是指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素质,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研究能力以及研究成果的科学、规范表达能力等。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如果缺乏科研或不具备科研的能力,绝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科研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它使教师站在新的高度从事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及学术活动,积极大胆地将科研方法及成果引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目前,各学科间相互渗透日趋明显,出现了很多新兴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没有科研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青年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技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从而促进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青年教师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乏经验,科研意识较弱
当前,在青年教师头脑中存在诸如“教育科研神秘论”“教育科研无用论”等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也有部分青年教师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文章、发表文章就是稿科研等,这样,就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目前,仍有不少学校和教师依然以教学经验的多少作为判断教师水平高低的主要的或唯一的标准,做经验型教师俨然成为许多教师的追求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助长了教师片面注重知识传授的做法。总之,经验型教师重模仿而轻创新,重积累而轻发展,因而其多数只能成为机械传授现成书本知识的“教书先生”。
青年教师尽管在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过科研工作,但普遍缺乏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经验,科研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一是青年教师对国家、地方政府的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重点缺乏了解,对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不了解,对各种科技计划的特点和要求不了解,往往造成对自身科研定位模糊,影响了科研选题、项目的组织申报和实施。青年教师普遍存在选题不够准确,这与掌握的学术动态、学术信息、理论基础及基本技能不多或不够娴熟有关。同时,青年教师也存在着申报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学术地位等不利因素。二是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过分关注自己能否主持科研项目,对参与的科研项目积极性不高,甚至长期游离在团队之外,这种单打独斗、散兵游勇的科研组织形式不利于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从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看,青年教师发表的论文比例虽有一定的提高,但高质量的论文不多。从科研立项看,中标课题比例有提高,但课题层次不高,覆盖比较局限,这一点与全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及科研机构相似,重要课题主要集中在知名学者手中,青年教师承担课题的层次偏低。如果这一状况不能得以及时改变,将影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2 科研配套建设薄弱,科研条件不足
(1)教学任务重,科研精力不足。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展,有的学校实际师生比早已经超过教育部规定的1:18的红线,教学任务明显增加,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的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而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估迫使青年教师花大量精力备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无暇顾及科研。此外,青年教师通常面临结婚、生子、再深造等压力,也影响了他们在科研上的精力的投入。
(2)科研项目渠道少且竞争激烈,科研信心不足。当前,竞争激烈、资助率较低也使一部分青年教师申报的项目难以获得资助,从而丧失信心。长此以往,既不利于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也因此影响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
3 科研梯队的配置不尽合理
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人才的培养、稳定和引进工作难度较大,造成教师梯队两头大,中间小,即年轻教师和老教师多,对教学和科研都有一定造诣的中年教师较少。老教师由于精力有限,以及难以掌握现代技术手段,不可能潜心投入科研。而年轻教师积极上进、精力充沛,思维开阔,但缺乏实践锻炼,缺乏科研指导。有的中年教师作用只是局限在个人的成功与发展上,主动承担科研团队研究的意识不强。
4 缺乏学术责任感
所谓责任感就是一个人对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教师的责任感是一所高校的精神支撑。有责任感的教师有着严于律己、刻苦钻研、严谨治学、执著追求的学术精神。但是,高校青年教师履行其学术责任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学术剽窃、造假、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现象屡屡出现,表明高校部分教师的学术责任感的缺失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这对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策略
1 青年教师自身要培养科研意识,丰富科研经验
如果教师缺乏与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就不能发现教育实践中有价值的问题,更谈不上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了。
(1)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理论修养和理论思维往往是教师的弱项,因此教师应该坚持读一些理论书籍或刊物,学习科研方法,广泛地了解有关科研方面的信息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国际交流动态。一个教师如果长期不对其工作进行思考和研究,久而久之就可能对教育工作产生疲惫心理,觉得没有变化。而一旦参加到教育科研中来,接触的知识多了,思考的问题深了,每天上课都有新东西,常教常新,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2)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加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教师形成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教师应特别注意从工作研究和经验总结中提出有新意的课题。青年教师要以科研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探讨、总结和创新。青年教师应该从自己平常每一节课的教学与研究人手,勤写教后反思或随笔。要尽量避免抽象的纯理论研究,避免大题目下作小文章,争取小题目下作大文章。同时在进行课题研究时,教师要使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所成就,需要确立一个主攻方向,锲而不舍,长期坚持积累知识、收集资料,最后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青年教师应该积极与同行交流,要积极申请参加一些专家组织的重要课题研究中的一部分或一个子课题,比自己独立进行一项研究更能取得成果和提高研究水平。
2 加强科研配套建设,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
学校应对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科研要求,适时适量地给教师下任务、定课题,增强青年教师的科研信心和经验。
一是改革考核政策,减轻教学负担。对于刚进校的青年教师要减少他们额定的教学工作量,使他们有精力开展科研工作;对于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青年教师,如不满额定教学工作量,可以适当减免部分教学工作量。
二是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宏观科研政策,沟通科研项目计划信息,传授申报经验与技巧等。
三是要打破论资排辈的机制限制,重点向青年教师倾斜。老教师和名教授申报的科研项目要积极吸收青年教师参加,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使之尽早自我定位,确定研究领域和课题方向。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科研素质。
四是支持并鼓励中青年教师到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进修,鼓励青年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对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或分组报告的青年教师提供部分注册费或国际旅费,对没有科研经验的青年教师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报销部分或全部版面费,并实行奖励。
五是要加强图书馆和资料室的配套建设,满足青年教师及时收录和更新国内国际科学研究的最新方法和成果的需求。
六是学校可以每学年进行论文评选,并对优秀论文进行奖励,让获奖教师交流心得。而对那些东拼西凑的组合文章或者抄袭的文章应给予提醒。
3 构建教师科研梯队,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合理配置人才结构和层次,使不同智能水平和特点的人,组成一个合理的人才结构,这有利于实现人才群体效能。教师的科研梯队是以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学能力等为标准,建立的以专业带头人、优秀教师以及青年教师等不同层次的梯形师资队伍结构,保证教师队伍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发展。科研人才的脱颖而出需要良好的群体支持和合理梯队的配合。科研管理人员要重视中年教师的作用,发挥他们科研中坚力量的作用,肩负起承上启下的责任。调整人才结构,完善学术梯队,努力培养一批富有进取精神的学术带头人,以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是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论
教育的发展对的教师要求也与日俱增,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传道、授业、解惑”不再是教师唯一权力和唯一任务,教师必须以现代教育科技武装自己。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陈旧的教育观念。比如教师要转变对前人成就的继承和传递的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观念等。教师要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尤其是不断创新的观念。教师通过参加教育科研培训,同时阅读大量有关教育科研的书籍并结合教师教育的教学实践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才能提高和水平。
二、转变观念,增强教育科研的意识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的、有生命力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探索教学规律,对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学情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钻研,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教育、教学的方法,这就是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多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大多数人头脑中存在诸如“教育科研神秘观”、“教育科研无用论” 等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还有些教师则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等,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此,青年教师必须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在观念上进行转变和更新,树立全新意识。仅仅会教书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这一点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只要认真学习应该不困难。
三、强化教育科研意识,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尝试
教师的教育科研必须立足于学科教学,把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教育科研的切入点,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去贪大求全。学科教学是教育科研的动力和认识来源。教师的学科教学实践是教育科研的认识来源,同时也是教师教育科研的内在动力。教师教育科研必须植根于教学活动,以教学活动为前提。教师主要任务是教学,教育科研只有在坚持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才能结出丰硕之果。离开教学活动去搞教育科研,必然脱离实际,甚至走入误区。教师要搞好教育科研,就应当首先要立足于搞好教学,认真地备课,认真地研究教学规律,吃透教材。其次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只要刻苦学习,勤于思考,试图从备课、上课、批改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中,以及从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你按着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的四个方面发现问题,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总结这样在你的实际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这一原则,这就是提高你自己教师科研能力的基本途径。
四、努力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
有人说,搞教育科研很枯燥,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你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方法,你就会感到研究过程本身是充满乐趣的。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千变万化、活生生的学生,很难想象,如果教师不深入研究学生,怎么能上好课呢?不了解学生,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研究者,从这几个月的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多接触学生,多深入地进入学生学习、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才是教育科研成功的根本途径。同时,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问题是教师是否以研究的态度来进入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否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能积累点滴,不断地学习、探讨、总结和创新。我们搞教科研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路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用教学理论串起来,那就是一条美丽的项链。因此,作为我们青年教师来说,应该立足于平常每一节课教学与研究,勤写教后反思,大胆进行研讨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艺术。
五、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
首先,用教育科研促使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的教学实践,要求中小学教师应当从教学型向教学与科研结合型转变。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教学、教研结合型进行的教师,就应当一边认真搞好教学,一边大胆探索,刻苦进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教研工作,促使教师不断地研究和学习,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自身素质;其次,要善于移植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优选和移植先进的教学模式,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开展课题研究是教师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比如对同一教材运用不同的新的教学方式,组合种种教具和方法展开教学,从而培养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教研解决问题,形成教学和教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教研的新模式;再次,在教育科研不断总结经验并指导教学。在教学的基础上搞好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不断总结教经验,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形成先进的教学模式去指导实际。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可以用先进的理论去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不断验证和完善先进的教学模式,并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去自觉实践,去更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多投入、多交流,巩固科研成果,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专业化; 科研能力; 培养途径
一、高中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出与界定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在日内瓦召开,大会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1996年美国卡内基财团组织的“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编制的《教师专业知能标准大纲》是一份迄今为止最明确地界定了教师专业标准的文件。该文件“强调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行动研究者’,要勤于思考,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经验,紧跟教育科研步伐,激情满怀地投入到从不间断的专业发展中。”我国《教师法》第七条要求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这些都是在强调教师教科研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教育课程改革以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掀起了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这一轮课程改革立足于当代科学知识综合化的大趋势,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教材编写的立足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顺应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潮流,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良好科学基础。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全面更新,使教学过程始终充满着探索、研究,不断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种种要求。因此,高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是教育科研的能手,这样才能适应高中新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社会变革对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首先,教育科研能力来源于实践,它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日积月累起来的经验和借助先进的教育手段逐步形成的。其次,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一种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不是简单的、原地踏步式的传统教育能力。第三,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有意识的学习、总结、提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动态的认识和改造教育的能力。
二、教师科研能力的结构
新世纪的教育需要更多的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教师应具备的科研能力应包括:对教育实践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1.教育反思能力
教育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1989)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所以,教育的反思能力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必备能力。
2.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是在教师反思能力基础上更高的能力要求。它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事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各种课题的实验、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总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题能力
选题能力是指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选定研究课题、实验项目或确定教育科研论著名称的能力。教师选题能力的大小,体现在选题的质量上。对教师教育研究选题的质量要求,大致有三点原则,即符合科研选题的实践性原则、独创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2)教改实验能力
所谓教改实验能力,是指教师根据研究课题的设想,在周密计划和专门设置的特定条件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能力。由于教改实验是在完全自觉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做好思想、物资和人力准备的基础上,还应该做到:目标明确、可行;要有控制变量;进行总结验收。
(3)收集整理教育研究资料的能力
收集整理教育研究资料的能力,是指教师根据研究范围和课题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查索及归纳整理有关资料的能力。例如,如果想收集第一手资料可以做实验、记观察日记,写教后记,录音、录像、拍照等;收集第二手资料可以利用图书目录和索引,订阅文摘等情报资料,浏览专业报刊,参加有关学术研讨会,阅读时搞摘录、摘要等。
3.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
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是指教师用书面文字把自己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经验体会、思维成果反映出来。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技巧、方法比较灵活,掌握的熟练,但是把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写成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等方面较差一些。教育教学论文属于学术论文范畴,是专门探讨教育教学规律的学术论文,所以教师在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时需要具有多方面的相关能力。例如:聚焦定题的能力,审题定旨的能力,组织结构的能力,分析论证能力等。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是衡量教师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与总结,同时也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现状;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032-02
引言:
随着高校的全面高速发展,艺术院校历经多年也逐渐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学历和职称。然而,艺术院校英语教师长期以来普遍强调教学轻研究,其科研能力和成果在高校各专业教师中几乎是最低的。许多艺术院校的科研机构刚刚成立,科研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科研现状并不容乐观,与国际水平相差较大,因此,艺术院校的大多数英语教师不愿从事科研工作,也不会搞科研。身为艺术院校英语教师,仅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和科研能力,也是实际工作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如不及时扭转此局面,将会影响到高校外语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稳步提高。
一、现状
艺术院校英语教师科研工作刚刚起步。艺术院校严抓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对于英语专业方向的科研工作和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青年教师自身对科研也缺乏浓厚兴趣,他们所出科研成果的数量,基本取决于职称晋升的要求,写文章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评定职称,而不是为了科研,在此之外的科研成果则微乎其微。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缺乏实际联系,科研是被动式、任务式的,不能正确地处理科研与教学之间的辩证关系。科研立项数量少,几乎没有参加或主持过科研项目,缺乏学术带头人进行课题申报,因此艺术院校在大学英语方面的省级课题几乎为零;数量少,在高水平杂志如核心期刊上的文章数量则更少;发表的论文质量不高,缺乏原创性,更谈不上在一些国际性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专著、译著几乎没有去接触过;科研队伍不健全,科研氛围不浓厚。总体科研能力不强。
二、影响科研能力发展的因素
1.教学工作量大,任务重。如今艺术院校规模迅速扩张,导致师资力量紧张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英语专业在这一方面的矛盾尤为突出。艺术院校英语教师教学任务相当繁重,普遍长期超负荷工作,调查表明,多数学校的教师平均周学时都在16~24学时。大学英语教学目标逐步提高,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全面。学校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对考核管理与教学质量进行了进一步强化,加之近几年大学英语教材更换频繁,教学压力迫使青年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课件,精心备课和批改作业。教师们的工作量不断被加重,剩下可供其自由支配的时间已微乎其微,他们则不再有精力静下心来读书,不会顾及到与其教学相关的科研项目,也不会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和探究,收集和总结教学第一手的实证性宝贵数据。
2.艺术院校英语教师科研意识薄弱。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科研意识极为薄弱。他们很容易将教学与科研对立,认为二者没有相关性,认为自己所教授的英语学科没什么科研可搞,科研不会促进教学,搞科研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相反,花费大量时间去搞科研还会影响自己正常的教学工作,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部分英语教师甚至对科研心存恐惧。尽管从心理上或行动上抵触科研工作,但是,他们从评职称的角度出发,急功近利,被迫去搞科研,并不是站在提升自身的科研研究能力的角度来看待科研课题。此种观念势必导致某些教师放弃科研或者想方设法东拼西凑出粗制滥造的所谓科研论文。
3.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导致的科研方法欠缺。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听、说、读、写、译等语法知识的教学上,对科研方法和必要的科研理论方面造诣不深,缺乏进行科研工作的专门训练。对于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前沿课题、科研成果与最新动态缺乏具体深入的了解,未能站在深入广阔的角度看待问题,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科研成果渠道匮乏。缺乏科学严谨的语言学研究方法例如问卷调查设计、收集数据、统计分析处理数据、个案研究、小组研究等基本的科研方法。许多英语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却从未申报或参与过课题研究,经验严重不足,不知道应该怎么定方向、选题、申报,找不到运作项目的方法和途径,科研无从下手,其知识结构难以达到科研的创新要求。
4.科研团队不健全。艺术院校在科研工作上需要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与学术造诣的组织者与带头人在科研过程中起到传、帮、带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组织培养新的科研工作者,需要摒弃孤军作战的个人行为,必须以院系和教研室为单位,进行组织项目讨论合作与深层次的交流,停止低层次的个人摸索与试探,集集体之智慧,从总体上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很多教师在申请项目的时候缺乏明确的方向,非常盲目,缺乏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迫切需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组建一支具有强大科研能力与合作精神的科研队伍。
5.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艺术院校管理层普遍对科研不够重视。没有设置专门的科研机构,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除职称晋升与科研成果密切之外,在科研上给予教师的支持和鼓励非常少,应当在更多方面考虑到科研成果的比例,必要时应增加物质上的奖励。科研所需的必要经费的划拨也严重不足。
三、提升艺术院校英语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对策
在当前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以科研促教学是艺术院校快速发展最优的路径。艺术院校英语教师身处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进行调查和实验十分便利,也容易将自己的研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把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在教学活动中找寻课题,通过科研求得答案。可见,对艺术院校英语教师而言,开展科研活动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四、个人层面
1.强化科研意识,转变思想。艺术院校应加大力度培养英语教师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作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关键,必须使教师充分认识到科研能力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没有科研支撑的教学是肤浅的,没有教学依托的科研是空泛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实现二者的紧密结合才有可能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双丰收。
2.优化知识结构,教研结合,提升科研能力。艺术院校英语教师搞科研的首要目的是解决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英语教师要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更新教育理念,培养自身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科研项目申报能力、科研选题和立项能力、收集与整理科研资料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在掌握最新的科研理论和科研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以及兴趣和特长,选择主攻的方向,了解最新的教学与科研动态,熟悉自己所从事研究领域里的代表人物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研究热点,关注外语研究的发展前景和趋向。
五、学校层面
1.团队建设。艺术院校从宏观上应该积极地支持和鼓励各种类型的科研活动,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研究项目只凭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必须依靠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引进或培养富有进取精神的专业学术带头人,通过重点扶持,以其为核心在英语教师中建立起一支科研团队,加大英语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切实发挥学术带头人的带动辐射作用,使更多的教师自愿、积极地参加到科研队伍中来,带动更多教师尽快担负起科研任务。科研项目由学术带头人牵头负责,团队成员集体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攻关,讨论、实验、总结。
2.培训机会。艺术院校应创造条件为英语教师提供增长见识、开拓视野的各种机会,例如定期积极开展针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专题科研培训、专业进修、访学,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科研讲座,就当前科研开展的内容和方向、项目申报方法和技巧、科研论文写作、文献检索等有关事项予以讲解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掌握英语的基本教学理论、最新的教育教学研究理论、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及获取文献的能力,接受最前沿的新知识,不断加强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培养浓厚的学术氛围。
3.激励机制。为了鼓励英语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学校必须针对此问题建立一套规范科学、合理完善、客观公正的科研管理体系与奖励激励机制,并将科研与评优、提职、外出进修等挂钩;设法解决经费不足的困难;在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等方面对英语教师予以政策性倾斜,提高外语教师待遇;调动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并在每个阶段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提倡教师开展与艺术院校英语教学密切相关的科研,提倡以研促教;设立专门的科研岗位,减少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英语教师的课时量,使其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科研,保障科研工作专业化。
六、结语
以研促教、教研结合已成为艺术院校的科研发展趋向,艺术院校英语教师必须将科研与教学放在同一水平线上正确对待,将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作为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转变已有的教育理念、提升综合素质,准确把握前沿教学科研动态,使自己向“学者型教师”或“教师型学者”转化,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提升学校科研竞争力,走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发展道路。把自己打造成教学研究型的新时代艺术院校英语教师。这一切都是我们将不得不面对的严峻考验与挑战。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师与科研[J].国外外语教学,2002,(1).
摘要:学校体育的成败又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能力,体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条件,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在体育教师普遍关注和重视体育科研之际,本文就体育教师如何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展开讨论和研究,以期能为广大体育教师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提供帮助。
关键词:提高 体育教师 体育能力
在学校开展体育科研是推进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加快体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是学校创建教育特色,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重要途径。我们体育老师应充分意识到开展体育科研是促进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趋力,学校体育只有以体育科研为先导,才能使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顺应改革的潮流,不断向前推进。因此,我们体育教师都应树立体育科研意识,积极参与体育科研活动,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
一、体育教师体育能力的现状
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能力主要是指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总结工作的创新能力、实践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与公关能力等。上述能力在个人有意识地不断学习中培养;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和亲自动手中锻炼;在组织群众活动中不断提高。目前,根据我们对无锡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走访以及文献资料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多数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能力目前尚处于一个比较差的状态,究其原因。
二、找好有效途径培养体育教师体育的能力
进入"学习型"社会,继续教育开展得轰轰烈烈,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也因此得到不断加强,我们要充分利用继续教育来重点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意识,让他们了解体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体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使他们初步具备进行体育科研的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骨干体育教师在面对体育科研时,感到自身缺少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缺乏课题的拟定、捕捉能力,为之,我们在继续教育培训时,要认真组织体育教师学习相关的体育科研理论和课程理论,突出安排体育教育理论课程和体育教学研究课程,如"体育科研基础知识"、"体育教改理论"、"体育科研方法"等等,重点进行科研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传授,使体育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来有效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体育科研能力。
体育专家和学者不但站在了体育科研的最前沿,而且他们也具有很强的体育科研能力和丰富的体育科研经验,聘请他们来进行各种关于体育科研的讲座或报告,能有效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通过他们的讲座或报告,体育教师不但可以在体育科研上少走弯路,而且可以从他们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从他们的成功中借鉴经验;通过他们的讲座或报告,体育教师可以和他们直接交流和探讨自己在体育科研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可以和他们保持联系,定期或不定期的接受他们在体育科研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三、体育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心得和教学论文
体育教师就必须要学会整理、分析大量的资料,并对观点材料进行思考,要学会将理论信息资料和上课实践经验积累进行有机的整合,而且还要经过定题构思、拟定提纲、撰写草稿、修改草稿、压缩文稿和打印定稿等几个步骤;另外,体育教师在撰写论文时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除了要具有扎实、系统的体育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哲学、数学、语言文学、理化、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在写作方面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语言和修辞的能力等等。体育科研工作是一项从提出问题即选题开始,然后通过查阅文献、开展课题研究,接着构思设计、实施方案,最后整理成成果的一环扣一环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选题是起点,是体育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选题决定了体育科研的设计和实施,决定了体育科研成果的价值。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在初次从事体育科研工作时,一定要重视选题,学会选题,力争选好题,通过选题,我们要对自己所要研究的对象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选题,我们要保证课题设计的通盘考虑、论文写作的选择、使用材料、提炼论点等等都能顺利进行。体育科研的课题一般来源于我们所从事的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实践,但并不是实践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可成为课题,我们在进行研究之前,应坚持从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为解决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会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来选立一个适合自己完成的课题。选好课题后我们就要着手认真撰写课题方案设计,并力争取得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对课题方案进行反复的论证和修改,然后再向上级教科研部门申报,一旦确立课题,体育教师应主动按计划进行学习、研讨、听课、交流,使课题研究活动日趋正常化,千万不能使课题研究陷入"开题轰、过程松、结题空"的怪圈。在课题研究中,体育教师应重点抓实验计划的制定,抓具体研究汇报课,抓实验研讨活动,抓实验课题的进度及实验情况评估,抓实验资料整理、台帐的建立和论文心得写作等等;体育教师平时要为课题收集相关的理论资料,通过学习参考,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使课题研究健康有序发展;在课题研究中,体育教师还要做到学习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要充分利用每次课题组的学习活动,围绕课题进行专题讨论,营造了良好的体育科研氛围。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体育教师的必备素质,体育科研能力的高低不但成为衡量体育教师个体教学能力的一个标准,也是一所学校办学成绩中的重要一环。我们体育教师应从"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认识体育科研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作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开展教育科研"的意识,树立"科研走进课堂,科研融入课改"的理念,积极开展体育科研活动,在体育科研活动中学习理论,听取讲座,搜集资料,开展研讨,归纳总结,提炼成果,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
总之,我坚信,培养体育教师自身的体育能力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做有心人,寻找适合的途径,主动投入和积极参与体育科研活动,我们的体育科研能力就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95-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未来十年的重要发展任务[1]。大学生科研活动使学生较早地接受科研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等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一、科研能力的含义
科研能力是指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领[2]。具体地说,科研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和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能力,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新思想、新方法的能力,实践动手和科学实验的能力,对科研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的能力,组织决策和团结协作的能力等[2]。
二、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可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专业理论知识非常抽象、枯燥和乏味,因此,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则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基本特征是: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性应用来发展经济。而实现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性应用的关键是人才。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数量的多少将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为了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高等学校应该紧跟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而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3.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科研活动,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百折不饶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等,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4.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近几年来,由于高等学校大幅度扩大招生,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由唯文凭要求转变为能力要求,更加注重大学毕业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吴碧红等人的调查[3]表明:国有企业、科研单位都青睐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其中36%的国有企业和57%的科研单位把“科研能力”作为招聘的第一要素;在民营企业中,也有47%的企业把“科研能力”作为招聘的第一要素。因为有科研能力的学生往往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大学毕业生想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加强在校期间的科研能力训练。
5.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完成这一重要任务,高等学校不仅要依靠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教师共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同时也为科学研究积聚后备力量。
三、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始创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提出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4]。我国高校也于上世纪90年代逐步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其中清华大学在已有的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于1995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并于1996年正式实施[4]。1998年,浙江大学开始试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4]。随后,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加入到这一行列。目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开展时间较短和经验不足等诸多原因,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1.科研经费不足。科学研究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目前,国家对国家重点院校投入较多的科研经费,而地方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相对较少。由于科研经费不足,一些地方高等学校不能给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及文献资料查询平台,客观上阻碍了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
2.缺乏科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当前很多高校依旧把考试和及格率作为考核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指标,将科研能力的培养定位为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能力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与此相关的考核验收、评优奖励等配套制度也不健全[5]。在科研活动中,大学生及其指导教师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价值的科研成果。由于缺乏科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严重挫伤了学生和指导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使得学生创造的研究成果无法进一步推广应用,科技价值得不到体现。
3.教师队伍科研素质偏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只有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然而有些学校的部分教师学历层次不高,科研素质偏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研究思维的培养;在科研实践中,对学生的科研指导不到位,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4.学生自身素质欠缺。主要表现为:(1)科研意识不强。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了重书本知识、轻实践的不正确观念,导致了学生科研意识薄弱,主动要求参与科研的人数比例偏低。(2)缺乏坚忍不拔的精神。科学研究需要的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有些学生一开始对科研活动很感兴趣,但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失去信心,甚至很快放弃。(3)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学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碰到问题后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直接求助于指导教师。(4)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生的科研项目往往需要许多人的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互相协作能力较差。(5)功利思想严重。有些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学分或者为了得到一张科研证书,以便在找工作时增加就业砝码。这种思想使得学生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研项目中去,而是敷衍了事,导致科研质量低下。(6)专业知识缺乏。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科研的基础。由于受扩招的影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入学前基础差,很多学生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不感兴趣,对所学专业缺乏激情[6],从而导致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很难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
四、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的举措
1.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大学生科研活动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因此,学校应该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为学生的科研活动提供资金资助,确保科研活动顺利进行。大学生科研基金除了学校出资外,也可以向社会各界募集经费,例如,争取政府部门和各种科学研究机构的资金资助;学校也可以和企业联合,帮助企业解决科研难题,寻求赞助费用。有了科研基金后,学校就可以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等的建设或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研活动基地,为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支持[7]。
2.建立科研评价和激励制度。我国高校应建立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等级评价机制,组织专家对学生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鉴定,评定等级,并纳入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这将激发学生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8]。同时,学校也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激励制度,如设立大学生科研活动学分,对于积极参加科研活动的优秀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支持;对于科研成果突出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也可在奖学金评定、毕业分配、优秀大学生评比、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工作中给予优先考虑。在教师方面,对于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教师,可将指导工作折合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并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年终评优、人才选拔、外出培训的依据;对于取得科研成果的优秀指导教师,给予颁发优秀指导教师证书和现金奖励。通过建立科研评价和激励制度,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有利于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
3.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大学生的科研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的科研能力影响着学生的科研水平。因此,学校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首先,学校可以选派一些教师到其他高校或企业进行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其次,学校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学习,跟踪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吸收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再次,学校可以从外校或企业引进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的人员到本校任教,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素质。只有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引导和指导大学生选择课题、寻找突破口、搜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9]。
4.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1)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例如,经常举办校、系的学术报告或讲座,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及科研动态;创办院校自己的学术刊物,为学生提供科研成果发表的园地;定期举办大学生科研竞赛、学术论文征文与展览活动,举办大学生科研成果或论文报告会;对于取得科研成果的优秀学生及其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奖励[10]。(2)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失去信心时,指导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使学生在磨难中坚强起来。(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主体是学生,指导教师仅起辅助作用。在指导学生科研时,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应该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创新。(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生科研项目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项目的团队成员通常由不同学科的学生所组成。这就必须要求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科研活动中,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精神,克服利己主义思想。(5)端正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机。有些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学分或者为保送研究生创造条件。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机,通过科研活动真正达到锻炼自己的目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6)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科研能力与扎实的专业知识密不可分。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造成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效果不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将问题引入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开疑问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寻求知识和应用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宁凯,丛军,崔永滨,黄丽丽,张迎红.《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兼谈哈尔滨学院优秀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32(10):124-127.
[2]井乐刚,王爱荣.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11,31(3):155-157.
[3]尹蓉蓉.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初探[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102-105.
[4]谢纪美,康文雄.关于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经验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124-127.
[5]王亚.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新举措[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3):647-648.
[6]秦宏伟,陈显捷.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现状和对策[J].岱宗学刊,2012,16(1):78-79.
[7]吴琦.刍议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3):79-80.
[8]王辉,付有龙,王汉成.医学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2,(14):56-57.
[9]方仲炳,许秀茹.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35-37.
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身心素质等方面。我们要深入了解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采用专业知识考核及问卷调查的方法。
专业知识考核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参加的。考核的结果往往让我们感到意外,很多物理教师考核合格,少部分教师的考核成绩让我们失望。虽然不能以此就断定他们不能教好学生,但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很难让人信服。
问卷调查也是考查物理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方法。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30%的物理教师表示非常热爱物理教育教学;60%的教师表示热爱,并会尽量做好物理教育工作;只有少部分物理教师表示不喜欢物理教育,只是迫于生计不得不从事。总体来说,大部分物理教师还是热爱物理教育事业的,这是值得欣慰的。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物理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对物理学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充分,对教育理论掌握得也不多。大部分物理教师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且物理教师的教学具有局限性,他们比较重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物理是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一门学科,所以物理教学应该多联系实际,多组织学生做实验,但很多物理教师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部分物理教师心理素质比较差,物理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好,考核也能合格,却不是好老师,面对学生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很紧张,不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有了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圆满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准,但很多教师没有进行过教学研究,因为他们的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搞研究,或是根本不知道怎样搞教学研究。
总之,当前中学物理教师具有良好的物理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知识过硬,但心理素质不好,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很薄弱。所以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影响物理教师教育科研的因素
中学物理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不足,对科研的应有地位认识不清。教育科研是一项很重要的研究,很多物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能把课上好就是一个合格的物理教师,忽略了对教育科研的研究。而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让物理教学更加完善,所以不能忽视。
物理教育科研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物理教材的选择、课堂教学的设计,以及课程的结构设计,等等。教材的选择对教学非常重要,好的教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材选择方面应该慎重,这就需要做好教育科研的研究。
课堂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以研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为例。研究学习小组是课堂教学的大胆尝试,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分为专题小组,提前预习教师即将教授的物理知识,收集相关资料,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探索性学习和研究。由于课前的充分准备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活跃,与普通的课堂模式大不相同,课堂教学效果非常显著。所以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加快步伐。
要想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必须有好的课程结构,教师授课应该有章可循,不能杂乱无章。教师应该规划好所授课程,提高对教育科研的认识。此外,教师需要增强教育科研能力,做好教育科研的研究。
中学物理教师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非常重视中学教育,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物理教学上,每天争分夺秒地为学生多讲点知识,多讲解一道习题,所以没有多余的时间花在教育科研上。
此外,物理教育科研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而且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很多人不重视教育科研,对一门心思进行教育科研的研究者嗤之以鼻,没有为物理教育研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有的学校不重视教育科研,觉得还不如把时间花在培养学生上实在,没有为教育科研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不足间接导致了教育科研的滞后。
三、物理教师教育科研素养培养
应该加强对中学物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素质,解决物理教师教育科研素养认识不足、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时间不足、经费不足等问题,完善教育科研机制,提高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增强教师队伍的整体协作意识,为教育科研创造良好的氛围。因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改革对中学物理教师的培养方式。
高等师范类院校应该改变未来中学教师的培养方向,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为中学物理教资注入新鲜的血液。不仅要加强对未来中学物理教师专业知识方面的教学,提高他们的自主性,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提高身心素质,全力打造新型的中学物理教师形象。而且要提高未来中学物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把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高等师范类院校教育的重点,争取把所有未来中学物理教师都培养成教育科研方面的人才。
2.转变中学物理教师的观念,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教育科研。
部分中学物理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不足,导致物理教育科研发展滞后。在对未来物理教师的教育科研培养方面,应该加大培养力度,转变教师的观念,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教育科研的发展才能带动未来物理教育事业的高度发展。在未来的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物理学科专业知识的习得,更要注重物理教育科研的发展。
3.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
确定和落实科研型都队伍建设的策略,第一要正确理解和掌握什么是科研型的教师。科研型教师概念的界定是关键。“科研型的教师简单地说,是指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素质。教师的科研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是教育者进行教育科研所必备的各种素养的要求(包括科研的道德、科研的精神、知识、技能、科研的意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各种素养的集合体,它的作用是各种素养的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反映。”
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命题,因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国家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是不一致的。从世界范围看,人们对于教育科研素质的关注不过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如美国佛罗里达州为合格教师规定的能力最主要一条,就是具有研究教育问题的教学试验和教育实验的能力。近年来国际上对教师的“扩展能力”进行了多次探讨。所谓“扩展能力”主要是非常灵活地适应科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扩展能力”方案的着眼点涉及到了教师教育科研素质提高的问题,它对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强调实际上就是对教师科研素质方面的要求,因为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第二要深刻理解把握提出“科研型”教师命题的宗旨就是如何办好新世纪中小学校的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教育体系。“科研型”教师是中小学教师角色的最高升华,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关键。提出“科研型”教师意味着中小学教育,不仅要出人才――一届届毕业生走出学校,成为祖国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要出队伍――一批批素质精良、忠于教育事业的教师;还要出教育家――能够从我国国情出发,从本地实际出发,按教育规律办学的千千万万中小学教育家。
第三,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教师是科研主体的观念,教会教师搞科研,以培养科研型的教师为目标;2、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终极目标;3、用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并作为教师科研行为的基本理性支柱,将其融汇到教学实践中。
第四,构建可行性教师科研素养培养模式或制定策略。关键要把握可控性的因素。对可控性的因素既要考虑到宏观因素,又要考虑到微观因素,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如果把培养科研型的教师作为实验所追求的目标,对教师实施科学的培养并创造有益于教师科研素养提高的环境,如果我们所创设教师提高科研素质的条件被实验所证实,就会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就能培养出科研型教师队伍,就能使素质教育得到真正的落实。教师教育科研素养可控因素,至少包括以下逐项,其结构如下图:
可控因素是相对的和发展变化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应把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相结合,能量化的量化,定性的东西必须经上级鉴定、并把集体讨论与个人参与相结合。
就科研型教师水平而言:至少包括三个层次:1、专业人员水平(特别是学校科研室的负责人或分管的科研领导必须达到专业人员水平,也可聘专业人员长期指导,没有高指导绝无高水平,专业引领是关键;2、具备教育科研素质,熟练地掌握教育科研技能,能独立承担比较高层次的正规课题研究。(特别是校级领导能独立承担省部级以上的课题研究);3、具备教育科研素质,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能独立承担和开展一般层次课题和中短期小课题研究,特别是小课题研究。“草根小课题”研究是培养教师科研素质的最佳途径。但制定和落实政策时必须做到“五需”:需提高认识,需平衡价值,需抓实过程,需持续研究,需科学总结。 从“九五”起开始我校的课题研究基本策略是:每五年必须承担国家级、部级课题至少一项;省级两项;市级骨干教师每人一项;市、县级、校级课题不限量。(每位教师都要做)
待续(二)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学院《〈中小学教师科研素质培养及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总课题组〉实验方案》
2辽宁省教育学院《〈中小学教师科研素质培养及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总课题组〉实验方案》
师范生 教育科研素质 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要成为“好的教师”,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好的教育”,必须具备全面过硬的教育素质。根据英国教育家斯坦豪斯“教师即研究者”的著名论断,笔者认为,在师范生的各项教育素质中,教育科研素质应当是最为核心的素质,应当作为师范生素质培养的重中之重。所谓教育科研素质,是指由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科学精神包括科学探究精神、怀疑精神、协作精神等诸多要素所组成的一种整体心理结构。教育科研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有意识的培养,不断促使上述要素内在互动、调适,最终积淀而形成的。加强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既是造就大批适教、乐教、善教的未来师资的需要,也是改变师范生教育科研现状的需要。
一、加强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意义重大
1.加强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符合《纲要》的价值导向
《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师范生在时间维度上扮演着双重角色。一个是素质教育的接受者,另一个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师范生就读期间是素质教育的接受者,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过程,实际上就是他们素质教育的接受过程;师范生毕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后就成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者,也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师范生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在校期间就必须训练和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素质,教育科研素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纲要》要求:“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是对所有规格学生培养的要求,同样也是对师范生的要求。培养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重要载体是教育科研活动。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就是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系统而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以探求教育规律、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师范生在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亲自动手动脑,不仅能够锤炼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恰恰体现了《纲要》的价值导向。
2.加强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师专业化是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是实践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现实需要。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之一,就是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在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中,教师内在的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认为,教师的任务已经不仅仅是单向的静态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体悟、文化的融合和教学主体之间的相互碰撞、理解。也就是说,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者,同时也是教育理论的研究者,是不断发展中的人。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现在“教师成为研究者”几乎成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义语,而是否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素质,又成为区别一个教师是专业教师还是非专业教师的根本标志。教师成为研究者,将有力地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密切结合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进而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到引领和先导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不断受到重视和加强,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越来越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师范生正处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奠基阶段。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将会推动其在未来的教师岗位上更好更快地成为研究者,从而成为他们未来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催化剂。
3.加强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龙头的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向纵深推进。此次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以一定的教育学理论及其研究成果作为依据。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中对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人文性目标有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体系,还要处理好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系,使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运用、学会创新,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更需要教师在教育科研的更高层面上推陈出新,追求卓越。教师角色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转变。基础教育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有教育科研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保证。师范生是未来的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是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主体。加强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使他们在走出大学校门之前,就具备教育科研的基本素质,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4.加强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有助于提高教学能力
如果说教学是船,那么教育科研就是帆,有了教育科研的推动,教学之船才可以驶得更远。教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业务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的最基本要素。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教育科研,可以及时为教学实践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教学改革的最新经验以及课程建设的最新成就,不断充实新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实现教学工作的创新。
教育科研素质是信息时代教师素质和价值实现的重要指标,是推进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具有优秀教育科研素质的教师,不但善于把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而且善于有效地吸收、运用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科研成果,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把它们迅速转化为实际教学的“生产力”,以促使教学在现有条件下取得最佳的效果。而教育科研素质低下的教师往往缺乏对成果的消化吸收和应用能力,满足于依据经验开展工作,安于现状,墨守陈规,缺乏创新,其教学效果也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可以这样说,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越高,科研成果越丰富,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的科研成果就会越多,教学水平就会越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教育科研的进行,依赖于教育科研形成的教学理论成果的科学指导,这已成为现代化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志。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而熟练地按照教育规律去教书育人。
5.加强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可以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从2003年起,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面向社会吸纳师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和社会人员通过教师资格认证进入教育系统,师资来源多元化。
随着教师教育政策的放开,许多综合大学也纷纷加入教师培养的行列,这无疑使得教师职业岗位的竞争更加激烈。师范院校是未来教师的重要培养基地,与其他大学毕业生相比,师范生可以接受到与其他专业学生相同的四年大学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使其学术水平不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同时又能在此基础上接受到相对独立和集中的教育科学方面的专业训练,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师范性。师范性应该是师范生区别于其他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特色,而教育科研素质是其师范性的最突出的表现。加强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可以提升其作为新师资的培养水平和自身的竞争力,增强其从师任教的就业砝码,毕业后更易成为基础教育的教研骨干,确保在开放的教师教育改革浪潮中而占到先机。
二、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现状堪忧
尽管加强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师范教育存在着重学术性轻师范性、重学科专业培养轻教师专业培养的弊端,师范生的教育科研素质比较欠缺。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
1.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观念存在偏差
笔者曾专门就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问题在河南省8所师范院校进行过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师范院校的三类主体都存在着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可有可无的观念。一是学校领导,包括系、部、处领导,持这种观点的占52.8%。他们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而没有把师范生的教育科研素质培养列入议事日程。二是学校教师,持这种观点的占68.3%。他们往往只要求师范生学好学科专业知识,只重视学业成绩,对教育科研则不作任何要求。三是师范生,持这种观点的占78.6%。不少师范生认为大学期间学习是主要任务,教育科研高不可攀,十分神秘,不懂得科研方法,距离自己很远。可见,在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问题上,半数以上的主体观念上存在偏差,认为师范生的教育科研素质培养可有可无。
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师范生没有机会参加科研活动,被排除在教育科研活动之外,得不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相应的教育科研锻炼,以致大多数师范生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教育科研能力低下,教育科研素质较差,将来成为真正的教师后,往往会产生教师职业倦怠。
2.师范生教育科研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调查结果显示,师范生,特别是低年级师范生几乎没有参与过教育科研活动。只有16.7%的师范生参与过任课教师主持的教育科研项目,而发表过教育科研论文的师范生为3.5%,而这些凤毛麟角的师范生全部为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其他绝大多数师范生均没有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经历。问及没有发表教育科研论文的原因,师范生众说纷纭。有的是对教育科研程序缺乏了解,不会写;有的是忙于上课,做作业,当家教勤工俭学,没时间写;有的是没有选题,资料缺乏,写不了;有的是写论文太费脑子,太累,不愿意写;有的是写不写无所谓,不影响评三好学生,不影响拿毕业证。
3.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和方法缺乏
理论是实践活动的指南,理论认识的高度决定了实践活动的水平。对师范生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和方法学习情况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师范生对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有83.2%的师范生表示学过一点教育科研理论,但不系统,仅有4%的表示没有学过;在教育科研方法的学习一项中,自学的占27.2%,学校组织学习的占39.5%。但从整体结果看,师范生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和方法的途径和掌握的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不够系统和完整。
4.教育科研课程设置过窄
目前,在有关教育科研课程的设置上,师范院校除教育系外,其他各系只开设了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及学科教材教法3门课程。这些课程所提供的理论知识、技术方法不能满足开展教育科研的需要。师范生开展教育科研需要了解和掌握教育科研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应该是每一位师范生必须掌握的,只有这些知识是不够的,师范院校有必要重视教育科研课程的设置,如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史、教育哲学;计算机技术、教育测量与统计;语言、写作、逻辑学等。考虑到师范生上课时数的限制,这些课程可以采取必修、选修、讲座等形式灵活设置。
5.教育科研实践环节缺失
师范生的教育科研素质要在教育科研实践中培养和提升。对于师范生科研素质培养而言,相关理论、方法的学习提高固然重要,必要的实践更不能忽视。但目前的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对教育科研实践环节明显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只重视封闭性的纯理论教学,没有向教育科研的实践延伸;师范生很少有机会参与教育科研课题;教育实多只重视教学技能的培养,较少考虑教育科研素质的提高;撰写论文大多选择学科专业方向的选题,较少选择教育科研方向的选题。
总之,加强师范生教育科素质培养势在必行。无论是师范院校管理部门,还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无论是师范院校教师,还是师范生,都应该认识到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重大意义,认识到教育科研素质培养对师范生整体素质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认清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现状,看到在教育科研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这种不足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积极探索加强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构建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体系,以促进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获得较大的发展,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师资,为科教兴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王立忠,刘要悟.“课程即研究假设”、“教师即行动研究者”――斯滕豪斯课程观之要义[J].大学教育科学,2010,(2).
[3]刘兴富,刘芳.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4]肖全民.基于专业化发展的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
教学、科研和服务企业是高职院校的三项基本职能,而高职院校基本职能的实现所依赖的主体就是教师,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没有高职院校存在的价值。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教师是立校之本。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更需要教师同心同德地劳动。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行政人员数量偏多,教学部门力量薄弱,教师严重缺乏,某些学院专职教师占在职教工人数的三分之一。此种现象致使学院的工作并不是以教学为中心,在制定一些相关政策时,特别是比较敏感的奖金分配制度时,向人数较多的行政部门倾斜,全院上下没有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正是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导致一些骨干教师严重流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阻,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愿望和要求降低,长此以往必将影响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高职院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有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是决定高职院校生存以及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转变观念,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确立以教师为主体的工作思路,高度重视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
二、采取多种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职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形成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是开展高职教育教学的根本,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关键。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现在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从技校、成人学校、干培学校、普通大专教育院校改制而来的,其师资的主要力量是八二年毕业的大学生;其次是一部分早期的大专毕业生;还有一小部分是现场调过来的技术人员。师资队伍中不同层次的教师,其知识结构、实践技能不同,在教学中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应根据教师层次的不同,帮助他们制订职业发展计划,合理规划安排他们的进修、学习、培训、再教育等,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相应措施。
三、依托“校企结合”的高职办学特色,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校企结合”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双向参与的运行机制,这一机制能够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实现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因此校企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在此办学模式中,教师起着不可忽视的融合、推进作用。依托高职“校企结合”的办学特色,是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又一途径。
四、积极开展科研、教研工作,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业务素质
科研工作是造就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首先要求教师的科研素养有一个大的改观。如果一名教师不搞科研或不具备科研能力,就缺乏知识创新的源泉,就不可能成为高水平的教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是通过教学与科研的实践来锻炼、发现和培养的。只有教师的科研素养、创新能力提高了,才能带动并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学校应从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如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设立教师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基金和科研基金;建立教师科研与项目开发的科学考核与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等。通过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让每个教师在此氛围的熏陶下学会创造,学会科研,进而积极开展科研,以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
【关键词】英语教育;科研能力;培养
在英语教育中,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能力与学习效率的不同,造成最终英语学习的反馈有着很大的差别。尤其是高职的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更有着与普通学生不同的特点,高职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和基础较弱,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中必须对其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进行深入了解,提高英语教育科研能力是提高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高职类英语教育科研能力现状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承担和完成课题研究所必备的各种能力,具有较高英语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够运用科研探索的方法和内容教授学生相关知识。高职类英语教师的科研分布水平还处于参差不齐的现状,一部分老师处理数据的能力虽然很强,但是对于理论内容却无法进行合理的提取和总结,在科研上还缺乏一定的规范,科研方案设计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高职类英语教师必须通过多方面的科研能力的提高,才能提高整体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高职类英语教育科研能力弱的原因
英语教师的科研意识薄弱,专业素质不足。高职学校中英语教师科研意识不强,教师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注重学生英语学习的实用性而忽略了英语教育科研。此外,英语教师工作时间长造成了科研时间的缩短。在高职学校中英语教师除日常教学活动外,还要对学校相关事务进行处理,对于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还要进行教学分析,对于教案设计也要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教案设计。
三、提高高职类英语教育科研能力的方法
1.教师要主动的提高英语教育科研意识。教师是英语教育科研中的主体,在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外,教师要有意识的将英语教育科研纳入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提高英语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种具有双赢效果的英语教育科研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有着好处。有一部分教师会对教育科研产生刻板印象,认为教育科研并不能带来任何实质的效果,对于日常教学活动也并不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对于科研活动也就兴趣乏乏。英语教师要转变对于教育科研的认识,提高科研的主动性,在一定时期的科研积累后,英语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对于教学也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能够有效的发现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率。2.学校要建立科研教育成果的鼓励机制。学校是推动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动力之一,因此学校要建立合理的科研教育成果的鼓励机制,教育科研本身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因此在进行教育科研的英语教师,学校要为其所进行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建立相关的科研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让英语教师发现科研中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对于教育科研有更大的兴趣,使其真正的乐于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学校要为教师建立完善的科研培训,对教师进行相关教育科研的规范性培训,使其了解正式的英语教育科研程序。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这包括精力和经费的投入。学校要关注教师做出的科研成果,并对每一个科研成果进行深入探讨和评价,并通过一定的程序与评价规则选出优秀的科研选题,投入相应的经费支持教师的相关教育科研研究。3.教师要提高英语教育科研的能力。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法提高自己的英语教育科研的能力,在学校培训和交流环节都要积极主动的进行科研方法的学习,在不断的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学能力的提高,在理论相结合进行科研实践中不断提升。通过向有经验的教师和专业素质较高的科研专家交流学习,规范教育科研程序,不断提高数据分析能力与科研方案设计能力。一个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提高与他所具备的反思能力密切相关,因此英语教师要不断反思教育科研中出现的问题,从问题中发现自身知识结构中的缺陷。如果只进行教育科研而不反思,那么就会陷入科研能力难以提高的瓶颈。
四、结束语
一个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英语教育科研能力,专业的科研能力不仅与教师的个人水平密切相关,教师的课堂效率也会随着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提升。语教学科研能力代表着英语教师英语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有着较高英语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够有较为优质课程内容的输出。学校在关注学生学习和发展之外,也要重视英语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全方位的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研究能力。
作者:张宁 孙岩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海外考试中心
参考文献:
[1]杨莉莉.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证实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