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33: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实证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然而,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或不足。这些问题或不足,有些是实证会计研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无损实证会计研究的基本原则;但是有些不足却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实证会计研究的有效性,而且将会影响到实证会计研究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实证会计研究中暴露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假定前提真实性及其对实证会计研究有效性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目的是希望能提醒国内同行,如果忽视实证会计研究中假定前提的真实性、忽视实证会计研究的有效性,必将直接影响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质量,并有可能使我国的实证研究陷于数字游戏的泥坑,这对我国会计、经济研究的健康发展,乃至对我国各项经济政策的影响,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性后果。
二、实证会计研究的逻辑关系及假定前提
1.实证会计研究的逻辑关系
会计理论是理论构建过程和理论验证过程的共同结果,它们的科学性取决于其对客观世界的解释与预测能力(Belkaoui,2000)。从逻辑学的角度,任何一项研究都可以看作是由前提命题、推理过程和结论所构成的一个严密的复合逻辑命题。实证研究与传统的规范研究的一个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所依据的前提和所得出的结论都可以用客观事实进行独立检验,以判断其真伪。实证会计研究的这种逻辑结构关系与实证会计研究的一般过程及其刺激反应模式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如图1所示)。
(图1 实证会计研究的逻辑关系图,略)
对实证会计研究而言,其前提命题又是由多个子命题所构成的复合逻辑命题,其中实证会计研究所依据的客观事实(即“刺激”与“反应”的客观真实性)是其中最重要的子命题,正是这种“刺激”、“反应”客观真实性的存在(即后文所指的会计经济后果),才产生了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的需要,前提命题中的其他子命题都是因此而产生的。因此,下文论及前提命题,主要是指实证研究所依据的客观事实这一前提子命题。
在实证研究过程中,要确保变量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人员在选择变量时实际上又隐含了以下两个假定前提:其一是假定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能够真实地反应所的客观事实的内在联系,即变量的变化必须分别与其所的客观事实的变化保持一致性(Miller& Bahnson,2002),只有保持一致性,研究人员才能通过建立和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来准确地把握客观事实所隐含的内在联系;其二是假定能够收集到有关变量的客观真实数据。如果所收集到的变量的数据缺乏客观真实性,则据此所得出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毫无意义,更不可能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实证会计研究的前提命题的客观真实性,首先取决于上述假定前提的真实性。
2.实证会计研究的假定前提
任何经济政策和措施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会计同样具有特定的经济后果。按照Zeff(1978)的定义,会计的经济后果即是“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和债权人的决策制定行为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会计信息将直接影响外部信息所用者的经济决策,这种经济决策又反过来对企业经营者产生约束与激励,进而影响他们对会计政策的态度及选择,他们的选择和态度又会直接影响到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正是由于会计具有这种经济后果的特征,为实证会计研究通过经济后果来评价各项经济与会计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了现实基础。
对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而言,反映经济后果的易观察且可计量的变量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两个来源:一是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其中会计信息是核心;二是资本市场上的证券交易价格。财务报告中的数据反映了公司内外部经济政策和措施对公司所产生的经济后果;证券交易价格则反映了各项经济政策、措施以及企业经济后果对投资者所产生的经济后果。
按照逻辑学规律,以财务报告中的数据或证券交易价格数据作为经济后果变量的实证会计研究,要确保其前提命题真实,就要求这些变量必须同时满足假定前提的两个基本要求。由于财务数据,尤其是会计信息,本质上就是对公司财务状况、经济成果及财务状况变动的综合反映,因此通过财务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公司内外部各项经济政策、措施对公司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因此选用适当的财务数据或指标作为变量,能够较好地保证变量与经济后果之间变化的一致性;但关键问题在于,由于财务数据由公司编制和提供,因而研究人员所收集的这类数据的真实性就必然会受到公司的影响。
对于资本市场中的证券交易价格,由于它们是由买卖双方在公开资本市场上直接交易的结果,因而其真实性不会受到影响,正如国际著名实证会计研究专家Philip Brown(2000)所言,“上市公司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是因为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数据是研究者到目前为止能够得到的最可靠的资料,因为他们是在公开市场上实实在在交易的结果。”但是,要确保以证券交易价格为基础的变量能够与其所替代的真实经济后果之间的变化保持一致,就要求证券交易价格必须是对资本市场上各项经济政策、措施及企业经济后果对投资者所产生的经济后果的无偏估计,而这正是有效资本市场的要求(Fama,1970)。
三、假定前提真实性的意义及现实考察
1.假定前提真实性的意义
实证会计研究要能客观准确地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就要求其研究结论必须正确并且可以进行独立检验。实证会计研究本质上就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逻辑推理过程,所依据的客观事实是实证会计研究的前提条件。按照逻辑学规律,要保证实证会计研究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必须同时满足两项基本要求:第一,推理有效;第二,前提真实。如果这两个条件不能同时得到满足,通过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就不一定是真实的。前提真实,而推理错误,所得出的结论就毫无意义;推理有效,但如果前提不真实,所得出的结论就必然是错误的。
正如前文所述,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前提命题本身又是由“前提、推理和结论”所构成的一个复合逻辑命题,这一前提命题的真实性同样依赖于在这一复合前提命题内部的“推理有效”及“假定前提真实”两项基本要求。由此可见,依据假定前提所得出的前提命题的真实性,首先取决于这一假定前提的真实性,假定前提不真实,由此所得出的实证研究的前提命题就不真实,建立在不真实的前提命题之上的实证研究,其有效性及结论的正确性就值得怀疑。
按照Simon(1997)的观点,前提有两种类型:一是事实前提,二是价值前提。当前提命题是一个事实命命题时,该前提命题就属于事实前提;而当该前提命题是一个价值命题时,则该前提命题就属于价值前提。事实命题原则上可以经过检验来确定真伪,也就是确定它们的论述是不是确实会发生(Simon,1997),而价值命题表述的则仅仅是一种价值判断,即只是对“应该是什么”或“应该不是什么”的判断,这种判断主要属于道德的范畴,而不是一种客观事实,不能经过检验来确定真伪,只有在人类主观价值上才有意义。实证会计研究的假定前提是事实前提,而非价值前提,因此,对于实证研究的假定前提真实性的判断,必须以该事实前提与可观察的客观事实之间的一致性为判断标准。
2.财务数据真实性的考察
财务数据的核心部分是会计信息,而且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报告和对外披露等要求是所有财务报告中规则最明确、监管最严格、反映最翔实的部分,因此可以认为会计信息是各种对外披露的财务数据中最有真实保证的部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考察足以完全反映财务数据的真实性程度。那么我国现实的会计信息真实程度又如何呢?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一、导言 自1970年Fama.的《有效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证研究回顾》一文发表以来,有效市场假设在会计和财务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就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效市场假设与传统的会计与财务理论诸多命题相矛盾,导致了实证会计研究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并产生了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极大地深化了会计与财务研究,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与财务成果的影响力及其在经济理论界的地位。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为人们客观地评价、了解和预测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对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的实际影响,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有效地弥补了传统的规范研究只能从价值标准对客观经济事实进行判断的缺陷,并已成为现代经济研究发展的一大动力。
然而,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或不足。这些问题或不足,有些是实证会计研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无损实证会计研究的基本原则;但是有些不足却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实证会计研究的有效性,而且将会影响到实证会计研究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实证会计研究中暴露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假定前提真实性及其对实证会计研究有效性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目的是希望能提醒国内同行,如果忽视实证会计研究中假定前提的真实性、忽视实证会计研究的有效性,必将直接影响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质量,并有可能使我国的实证研究陷于数字游戏的泥坑,这对我国会计、经济研究的健康发展,乃至对我国各项经济政策的影响,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性后果。
二、实证会计研究的逻辑关系及假定前提
1.实证会计研究的逻辑关系
会计理论是理论构建过程和理论验证过程的共同结果,它们的科学性取决于其对客观世界的解释与预测能力(Belkaoui,2000)。从逻辑学的角度,任何一项研究都可以看作是由前提命题、推理过程和结论所构成的一个严密的复合逻辑命题。实证研究与传统的规范研究的一个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所依据的前提和所得出的结论都可以用客观事实进行独立检验,以判断其真伪。实证会计研究的这种逻辑结构关系与实证会计研究的一般过程及其刺激反应模式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如图1所示)。
(图1 实证会计研究的逻辑关系图,略)
对实证会计研究而言,其前提命题又是由多个子命题所构成的复合逻辑命题,其中实证会计研究所依据的客观事实(即“刺激”与“反应”的客观真实性)是其中最重要的子命题,正是这种“刺激”、“反应”客观真实性的存在(即后文所指的会计经济后果),才产生了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的需要,前提命题中的其他子命题都是因此而产生的。因此,下文论及前提命题,主要是指实证研究所依据的客观事实这一前提子命题。
在实证研究过程中,要确保变量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人员在选择变量时实际上又隐含了以下两个假定前提:其一是假定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能够真实地反应所的客观事实的内在联系,即变量的变化必须分别与其所的客观事实的变化保持一致性(Miller& Bahnson,2002),只有保持一致性,研究人员才能通过建立和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来准确地把握客观事实所隐含的内在联系;其二是假定能够收集到有关变量的客观真实数据。如果所收集到的变量的数据缺乏客观真实性,则据此所得出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毫无意义,更不可能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实证会计研究的前提命题的客观真实性,首先取决于上述假定前提的真实性。
2.实证会计研究的假定前提
任何经济政策和措施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会计同样具有特定的经济后果。按照Zeff(1978)的定义,会计的经济后果即是“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和债权人的决策制定行为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会计信息将直接影响外部信息所用者的经济决策,这种经济决策又反过来对企业经营者产生约束与激励,进而影响他们对会计政策的态度及选择,他们的选择和态度又会直接影响到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正是由于会计具有这种经济后果的特征,为实证会计研究通过经济后果来评价各项经济与会计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了现实基础。
对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而言,反映经济后果的易观察且可计量的变量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两个来源:一是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其中会计信息是核心;二是资本市场上的证券交易价格。财务报告中的数据反映了公司内外部经济政策和措施对公司所产生的经济后果;证券交易价格则反映了各项经济政策、措施以及企业经济后果对投资者所产生的经济后果。
按照逻辑学规律,以财务报告中的数据或证券交易价格数据作为经济后果变量的实证会计研究,要确保其前提命题真实,就要求这些变量必须同时满足假定前提的两个基本要求。由于财务数据,尤其是会计信息,本质上就是对公司财务状况、经济成果及财务状况变动的综合反映,因此通过财务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公司内外部各项经济政策、措施对公司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因此选用适当的财务数据或指标作为变量,能够较好地保证变量与经济后果之间变化的一致性;但关键问题在于,由于财务数据由公司编制和提供,因而研究人员所收集的这类数据的真实性就必然会受到公司的影响。
对于资本市场中的证券交易价格,由于它们是由买卖双方在公开资本市场上直接交易的结果,因而其真实性不会受到影响,正如国际著名实证会计研究专家Philip Brown(2000)所言,“上市公司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是因为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数据是研究者到目前为止能够得到的最可靠的资料,因为他们是在公开市场上实实在在交易的结果。”但是,要确保以证券交易价格为基础的变量能够与其所替代的真实经济后果之间的变化保持一致,就要求证券交易价格必须是对资本市场上各项经济政策、措施及企业经济后果对投资者所产生的经济后果的无偏估计,而这正是有效资本市场的要求(Fama,1970)。
三、假定前提真实性的意义及现实考察
1.假定前提真实性的意义
实证会计研究要能客观准确地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就要求其研究结论必须正确并且可以进行独立检验。实证会计研究本质上就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逻辑推理过程,所依据的客观事实是实证会计研究的前提条件。按照逻辑学规律,要保证实证会计研究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必须同时满足两项基本要求:第一,推理有效;第二,前提真实。如果这两个条件不能同时得到满足,通过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就不一定是真实的。前提真实,而推理错误,所得出的结论就毫无意义;推理有效,但如果前提不真实,所得出的结论就必然是错误的。
正如前文所述,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前提命题本身又是由“前提、推理和结论”所构成的一个复合逻辑命题,这一前提命题的真实性同样依赖于在这一复合前提命题内部的“推理有效”及“假定前提真实”两项基本要求。由此可见,依据假定前提所得出的前提命题的真实性,首先取决于这一假定前提的真实性,假定前提不真实,由此所得出的实证研究的前提命题就不真实,建立在不真实的前提命题之上的实证研究,其有效性及结论的正确性就值得怀疑。
按照Simon(1997)的观点,前提有两种类型:一是事实前提,二是价值前提。当前提命题是一个事实命命题时,该前提命题就属于事实前提;而当该前提命题是一个价值命题时,则该前提命题就属于价值前提。事实命题原则上可以经过检验来确定真伪,也就是确定它们的论述是不是确实会发生(Simon,1997),而价值命题表述的则仅仅是一种价值判断,即只是对“应该是什么”或“应该不是什么”的判断,这种判断主要属于道德的范畴,而不是一种客观事实,不能经过检验来确定真伪,只有在人类主观价值上才有意义。实证会计研究的假定前提是事实前提,而非价值前提,因此,对于实证研究的假定前提真实性的判断,必须以该事实前提与可观察的客观事实之间的一致性为判断标准。
2.财务数据真实性的考察
财务数据的核心部分是会计信息,而且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报告和对外披露等要求是所有财务报告中规则最明确、监管最严格、反映最翔实的部分,因此可以认为会计信息是各种对外披露的财务数据中最有真实保证的部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考察足以完全反映财务数据的真实性程度。那么我国现实的会计信息真实程度又如何呢?
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与虚假的会计信息的严峻现实,直接影响到了我国许多以财务数据或指标作为变量的实证会计研究的假定前提的真实性。如果简单地以这种真实性不能得到保证的数据替代客观事实,则无论模型多么严密、推理多么有效,所得结论的正确性就不可能得到保证。因此,会计信息真实性假说的严峻现实极大地降低了那些基于会计信息作为变量的实证会计研究有效性。
3.资本市场有效性的考察
有效市场假设最早由Samuelson(1965)、Fama(1965,1969)等人提出,并由Fama(1970)进行了全面阐述。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有两个层次的含义(Richard,1975):一是指资本市场运行有效率,二是指资本市场的定价有效率。前者指的是投资者能够获得的服务反映了与提供这些服务有关的真实成本;而后者指的是市场上任何时刻的价格都充分反映了与证券股价有关的可获得的信息。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设指的是资本市场的定价有效率这一概念,而非市场运行有效率的概念。
根据反映在证券价格中的相关信息集合的不同,Fama(1970)把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分为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对实证会计研究而言,最佳的情况应该是强式有效市场。但是由于个人的有限理性以及信息交易成本的存在,现实中强式有效市场几乎不存在,因此,通常对有效市场假设的无条件引证都是半强式假设(Watts&Zimmerman,1986)。如果低于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实证会计研究结论的正确性就可能存在问题,因为这时资本市场上股票价格的变动并没有充分反映所有已公开的和历史的会计信息,而实证会计研究却要用这种股票价格的变动来解释或评价所有已公开的和历史的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由此得出的结论必然值得怀疑。
对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否真正达到了弱式有效,人们可能存在着种种不同的判断,但是一个公认的事实是,我国的资本市场目前绝对不可能是半强式有效的。这也充分说明,在我国以证券市场价格作为经济后果的变量的实证会计研究,由于该假定前提不真实,因而相关研究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并直接降低了相关实证研究的有效性。
四、结论
主要 陈小悦、陈晓、顾斌。1997.中国股市弱式有效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9:13~17
沈艺峰。1996.会计信息披露和我国股票市场半强式有效性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1:14~17
宋颂兴、金伟根。1995.上海股市市场有效性实证研究。经济学家,4:107~113
吴世农。1996.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分析。经济研究,4:13—19
闫冀楠、张维。1997.上海股市EMH实证检验。系统工程学报,3:49~56
杨雄胜。2002.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会计研究,3:6~12
俞乔。1994.市场有效、周期异常与股价波动。经济研究,9:43~50
张亦春、周颖刚。2001.中国股市弱式有效吗7.金融研究,3:34~40
周爱民。1997.证券市场有效性、可预测性与技术指标的协整性。南开经济研究,1:44~50
Fama,E.F.,1965.“The Behavior of Stock Market Prices”,Journal of Business,38,34~105
Miller,Paul B.W.,Paul R.Bahnson.2002.高质量财务报告。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89—100
Philip Brown.2000.资本市场会计研究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3~20
Riahi—Belkaoui,Ahmed.2000.会计理论(第4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63—73、334—374
Samuelson,Paul A.,1965.“Proof that Properly Anticipated Prices Fluctuate Randomly”,Industrial Management Review,June:41—49
Zeff,S.A.,December 1976.“The Rise of Economic Consequences”,The Journal of Accountancy,56~63
关键词:会计变更 盈余管理 利润操纵 净资产收益率
作者简介:张兆亮(1972―),男,安徽蚌埠人,蚌埠学院财务处副处长,经济师
一、引言
会计变更包括会计方法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体变更。会计变更会对企业当期损益产生重大影响,并有可能对以前及以后各期损益产生重大影响。世界各国和地区虽然对会计变更的财务处理有不同,但都要求企业发生会计变更后必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揭示会计变更的理由及其对当期利润的影响,以方便报表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会计信息处理的方法和程序,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启动市场化导向的会计改革,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决策需要考虑得越来越多,会计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会计盈余信息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会计改革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中央政府,对盈余数据的使用主要侧重于“政绩”考核而不是用于投资决策。政府在宏观管理和监管政策中提升会计盈余的重要性并不必然导致会计盈余投资决策有用性的增强,同时盈余操纵和信息失真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独立性也不强,股票市场中散户占人多数,这些投资者使用财务信息的能力有限;政府对证券市场行政干预较多等,这些使人们不得不怀疑会计盈余数据能否在我国证券市场中扮演其应有角色。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要素所有者(股东、经营者、员工、政府等)从企业获得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会计利润,或者说,很多的企业合约条款中含有会计信息。由于合约的不完备性,在各要素所有者之间效用不一致的情况下,合约的一方(如管理当局)可能通过操纵会计数据使自己获利而使他方受损。为了防止企业会计信息的操纵,维护经济稳定,国家往往会通过会计准则来限制会计信息操纵。但由于准则的不完备和滞后性,会计准则不可能完全限制企业的利润操纵,因此,企业会计信息操纵将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二、相关研究成果回顾与总结
利润操纵问题目前受到广泛关注,西方会计学者多称之为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我国理论界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信息的契约的后果,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的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综合两者观点,盈余管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盈余管理的目的是误导那些以公司会计利润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二是“管理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会计政策选择,交易方式、交易时间的规划等。国内目前也有较多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讲,主要有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其研究内容和结论也各异。规范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条件以及盈余管理的方法上,其结论也大致类似。本文选择2003年存在会计变更的上市公司的数据对其盈余管理进行研究。
三、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由于会计利润对经营者、股东的高度敏感性,不论上市公司处于何种利润水平,管理当局都有操纵会计利润以为自己牟取私利的可能,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实证研究前笔者针对不同的盈利水平对上市公司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1:报告亏损公司有进行巨额冲铺的倾向。当公司在出现经营不善而无法避免亏损时,公司可能一次冲销巨额成本、费用。以保证未来的盈利。这是许多经营尚未完全陷入困境的企业经常采用的办法
假设2:报告徽利的公司有强烈的操纵利润以扭转亏损的倾向。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给管理层带来的效用往往大于维持公司盈利。考虑政治和经济利益,上年亏损的公司可能通过操纵利润实现扭亏
假设3:报告净资产收益率在6%~10%的公司有为获得配股权而操纵利润的动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3年对上市公司配股资格进行了调整,规定进行配股的公司必须满足条件:3年内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同时每年不低于6%。为了确保配股资格,上市公司势必会在6%和10%这两个关口采取措施,效益好的企业只需达到10%的净资产收益率,而效益不佳的企业则保证净资产收益率为6%
假设4:报告超过10%以上净资产收益率的公司有平衡利润的倾向。当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0%时,由于边际效益递减的原因。再提高公司效益通常需要管理者加倍自勺努力,而此时由于良好激励机制的缺乏,经营者不愿再努力以提高公司效益,而更愿意递延到后期以抵减可能出现的未来收益下滑
根据以上假设,本文以0和10%为分界点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以下方面进行研究:报告亏损公司的盈余管理情况;报告净资产收益率在0~10%之间公司的盈余管理情况;报告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上公司盈余管理情况。共收集2003年存在会计变更的上市公司(即在其报表附注里均有说明会计期间内有会计变更)195家,其中沪市110家,深市85家,作为研究样本。
(二)2003年亏损公司盈余管理情况分析在总共195家公司中,2003年亏损公司27家,其描述统计数据。从描述统计中可以看出,27家2003年亏损公司2002年业绩不佳,2003年在主营业务收入降低的情况下,成本/收人和三大费用反而比2002年上升,说明公司在费用控制方面存在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2002年亏损的有11家,盈利的有16家,对这两组样本进行对比分析,数据。从两组样本的对比中可看出,2002年盈利公司虽然收人下降的幅度与2002年亏损公司无明显差别,但在成本/收入比例以及三大费用方面均明显高于2002年亏损公司,说明这些公司有意识地增加成本费用,以求第二年较少的费用成本压力保证扭亏。从2003年净资产收益率来看,2002年盈利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明显高于2002年亏损公司,说明这些公司与2002、2003连续两年亏损的公司相比。财务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有在以后大幅度扭亏为盈的希望。这证明了假设l。
(三)2003年净资产收益率在0~10%司情况分析之所以选择10%界限,主要是因为是上市公司为获得配股权而操纵利润的界线,即“10%现象”。2003年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在0~10%之间的共有77家,其描述统计数据。从描述统计来看,这些公司平均业绩比2002年有所下降,虽然销售收人上升,但成本和费用也在大幅度上升。在这77家公司中,2002年亏损的有14家,其余63家为2002年盈利公司。
实现扭亏的14家公司除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幅度与其他公司相比增长不明显外。成本和费用的下降与其他公司的上升有明显区别,这有可能是人为操纵结果。此
外,在收入上升、成本费用下降的情况下,扭亏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却明显低于其他公司,说明扭亏公司只要求实现扭亏目标,更高的净资产收益率不是其操纵的目标,这证明了假设2。
为了确保配股资格,上市公司会在6%和10%这两个关口采取措施,效益好的企业只需达到10%的净资产收益率,而效益不佳的企业则势必保证净资产收益率为6%。从2003年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来看,在6%~7%之间的企业有48家,而5%~6%之间的公司只有6家,7%~8%之间的公司有25家。这说明有部分原先净资产收益率低于6%的公司为确保配股权而进行了会计利润操纵,证明了假设3。
(四)2003年净资产收益率高于10%公司的盈余管理分析2003年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0%的公司103家,其中2002、2003两年均超过10%的公司78家,78家上市公司的描述统计资料。从描述统计看,2003年净资产收益率高于10%的公司收入都大幅度上升,超过成本与费用增长的比率。为了进一步观察净资产收益率高于10%公司的盈余操纵情况,从对比分析2002年和2003年两年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上的公司,其主营业务收人增长比其他公司小(对比不太显著),但其成本和费用增长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公司,说明这些公司有操纵成本和费用以平衡利润的做法。从2003年的年净资产收益率角度看,净资产收益率高于10%的公司明显低于其他公司,也说明这些公司操纵利润的目的是保持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在10%稍高区域,更高的利润水平不是其追求目标,证明了假设4。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会计准则
一、问题的提出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的研究表明,会计职业判断是在财务报告编制中的一个决策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会计人员的逻辑分析能力、积累的经验、专业知识并遵循客观、谨慎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个过程的执行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诚实、正直的品德以及高度的责任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所处的会计环境更加复杂化、多样化,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事项越来越多。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对很多经济业务的具体会计处理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定,只作了原则性规定和要求,企业会计人员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自由度,需要依赖自身专业知识及个人经验等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做出恰当的判断,会计职业判断变得非常重要。然而,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普遍不高,大部分会计人员没有职业判断的意识,经常出现滥用会计职业判断的现象,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针对我国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普遍偏低的问题,本文以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为研究对象,了解实务界对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以期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文献综述
国外对会计职业判断的研究较早,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就开始对会计职业判断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丰富但比较零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在1985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下属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开展的一项调查研究,名为“财务报告中的职业判断”。该研究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首次对职业判断的质量以及缺乏引导等方面予以关注。此外,近年来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会计职业判断进行了研究,其中主要的研究成果有:michael gibbins在1984年应用人、动因和责任3个组成要素模型研究职业判断过程中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心理。齐曼尔和瓦茨研究了职业判断的动机,他们认为影响企业会计选择(会计判断的一个方面)的因素有3个:报酬计划、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robert libby和marlys gascho lipe研究了执行判断任务时的认知过程如何决定与绩效有关的货币性激励。libby和luft认为会计职业判断绩效在会计环境中的决定因素是能力、知识、环境和动机。
我国理论界对会计职业判断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也不多。我国最早对会计职业判断的研究被认为是在“两则两制”之后出现的。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开始实施,更多具体的会计准则陆续颁布,经济环境变化,会计职业判断随之被提倡、运用和研究,关于会计职业判断的研究开始逐渐增多。夏博辉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会计职业判断的涵义、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动机分析、原则和方法,内容较为深刻和全面。孙丹详细阐述了会计原则、会计标准和会计职业判断导引三者的关系,并且指出我国的会计标准制定模式应以原则导向为主,以规则导向为辅。王越唐和赵子夜从会计职业判断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角度阐述了会计职业判断执行机制的重要性。许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理论、一般过程与方法、主要内容以及如何改善判断质量等问题。许道文研究了如何通过会计职业判断优化会计政策选择。柏春华和刘百灵探讨了会计职业判断在公允价值会计中的运用问题。
综上所述,国外对会计职业判断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与会计有关的个人判断和决策的研究,关注个体决策行为,即研究个人如何提高判断和决策的质量。国内理论界在会计职业判断的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会计工作者的重视、拓展了会计的研究领域,但我们也看到,我国会计职业判断的研究范围偏窄且不够深入,通常研究会计职业判断的某个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
三、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调查访问法,调查问卷的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①问卷设计题目简单明了。②问卷的主体部分采用利克特5点量表法,题型直观,题意明确,方便作答。③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较强的针对性,突出重点问题。
问卷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调查部分主要涉及5大类、38个项目。为了了解实务界对我国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时应具备能力的看法,对每个问题设计了相应的评价等级及相应的评价值。按程度不同分别对每个项目从左到右逐项赋予0~5依次递增的分值,对“不需要”赋值0,对“不确定”赋值1,对“不重要”赋值2,对“比较重要”赋值3,对“重要”赋值4,对“很重要”赋值5。根据问卷结果,分析实务界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时应具备能力的要求。评价均值超过3的项目才是被调查者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判断能力。
考虑到研究样本应具有代表性,我们选择的调查对象来自全国各地,遍及各个行业。
根据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问卷将行业分为13类,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栏“其他分类”,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被调查者覆盖多种行业、多种性质、多种规模的企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问卷调查选择的被调查者为各单位的总会计师,总会计师是会计工作的带头人,具有较高的会计工作水平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们对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判断应具备的能力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能从专业的角度对会计人员应具备职业判断能力做出较为客观、可靠的评价,所以可以认为样本具有代表性。
调查访问一共发放问卷235份,收回问卷219份,剔除无效问卷14份,有效问卷20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23%。无效问卷的判断原则为:如果评级题除“其他”项目外有未填项目,则认为该问卷无效。
(二)统计结果
将会计职业判断能力问卷调查结果按照具体能力项目进行描述性统计,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剔除对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不重要的项目:营销学、组织行为学、表达能力、财务与管理软件的应用、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人文知识、数量方法与统计学、自然科学知识和艺术知识,进一步将问卷结果按类别汇总进行描述性统计。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1)在上述38项能力中,营销学、组织行为学、表达能力、财务与管理软件的应用、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人文知识、数量方法与统计学、自然科学知识和艺术知识这10项的均值都在3以下,说明这些能力对会计职业判断不重要。其余28项的均值都在3以上,说明这些能力对会计职业判断重要。在这28项中,有5项的均值介于3~4,分别是管理与监督能力、终身学习的责任、风险管理、企业与环境和战略管理,是会计职业判断比较重要的能力;其余23项的均值介于4~5,说明它们是会计职业判断很重要的能力。
(2)在会计、财务相关知识中,管理学、贸易和外汇的标准差大于1,说明被调查者对这些项目的评价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简要分析如下:管理学、贸易和外汇的均值都在4以上,说明这些能力对会计职业判断很重要,对这类知识的重要性看法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以往职业界并未注意到这些非专业基础知识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重要作用,目前各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也反映了这种情况。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业务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职业界所认识。
四、结论与建议
(1)社会已逐步认识到会计、财务相关知识的重要性。会计、财务专业知识已经不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判断应具备的唯一知识,会计、财务相关知识已经是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所不可缺少的知识要素。法律、金融学、经济学、外汇、贸易、管理学的均值都在4以上,都属于会计职业判断很重要的能力。风险管理、企业与环境、战略管理的均值也在3以上,它们都是会计职业判断比较重要的能力。职业界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财务会计与报告、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还需要会计人员有广泛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宏观地对各种影响因素作出全面的分析与权衡后进行会计职业判断。
(2)职业界高度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价值观。我们设计了6项具体体现职业价值观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分别是:遵循法律法规、正直、客观、关注公共利益与社会责任、终身学习的责任和政策水平。这6项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均值和按类汇总之后总体的均值都在4以上,可见职业界认为职业价值观对于会计职业判断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标准差都小于1,可见职业界的评价差异很小。
(3)职业技能非常重要,仅次于职业价值观,会计人员应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时需要的职业技能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为:决策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分析能力、逻辑性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管理与监督能力,并且除了管理与监督能力的均值为3.985之外,其他7项能力的均值都在4以上,说明了职业技能的重要性,需要引起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
主要参考文献
[1]夏博辉。论会计职业判断[j]。会计研究,2003(4)。
[2]汪永兰。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6)。
【关键词】 新套期会计准则; 公司业绩; 非金融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6-0088-03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国外金融市场的频频波动,企业遭受汇率变动风险、商品价格变动风险、信用风险等冲击的比例激增。为了对冲风险,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地采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以锁定利润。会计准则中对套期保值业务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的规定不同,都可能会影响企业盈余水平和现金流量,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为了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24号――套期保值》,对套期有效性的认定、运用套期会计方法的条件及具体会计处理等方面作出了原则导向的规定,并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于新套期会计准则的实施将如何影响公司业绩,本文通过比较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实施新套期会计准则前后的盈余波动变化,建立实证模型检验准则的实施是否影响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以期为研究准则的经济后果及其未来修订提供参考。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表明,非金融公司通过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可以降低市场摩擦成本来改变公司现金流量,从而影响公司财务状况和决策,最终降低盈余波动,提升利润。运用金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与公司价值具有相关性。Allayannis and Weston(2001)发现外汇套期保值与美国大型非金融上市公司价值正相关,套期保值可以提高公司的价值,平均达4.7%。而Jin and Jorion(2006)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发现美国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的套期保值降低了公司股票价值。但同时也承认,可能由于样本多为厌恶衍生品风险管理行为的投资者,样本数据可能歪曲了套期保值和公司价值关系的结论。贾炜莹和陈宝峰(2009)发现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对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业绩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效应。同时,对于采用套期保值进行风险管理的非金融上市公司,由于会计准则中对套期保值业务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的不同规定,公司的经营业绩水平亦会受到影响。Zhang(2008)以美国225个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提供了经验证据。在美国SFAS第133号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实施之后,样本公司的现金流量、盈余波动增大,但盈利有所提升。而在我国,关于2006年颁布的新套期会计准则对公司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鲜有涉及。
在新套期会计准则未出台之前,公司一般对套期工具和被套项目按历史成本计量,但受外汇、商品价格变动等因素影响,期末套期项目价值已发生改变,仍以历史成本计量导致持有期间发生的价值变动未计入当期期末盈余,将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盈利情况。而新的套期会计准则明确要求套期工具和被套项目按公允价值计量,期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对公司经营利润核算产生直接影响。另外选取符合条件的衍生金融工具作为套期工具,可降低财务危机成本、增强举债能力,运用套期工具的公司一般有更高的红利收益,进一步提高公司的业绩。由此,作出以下假设:
H1:应用新的套期会计准则之后,公司业绩波动幅度变大。
H2:应用新的套期会计准则之后,公司业绩有所提高。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和数据
新套期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始在所有A股上市公司实施。为了分析新准则中套期会计实施效果,本文确定研究期间为准则实施前三年即2004―2006年和实施后三年即2007―2009年。样本选取2004年到2009年间公司风险管理政策变化不大以及2004―2006年间公司套期保值业务量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的沪深两市非金融A股上市公司,剔除后得到具有代表性的且始终进行套期保值业务的非金融上市公司共30家。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以及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
(二)变量设定
1.被解释变量
应用新的套期会计后,随着汇率、商品市场价格等的变动,产生的当期公允价值变动会记入当期损益,从而影响净利润。本文采用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3个单变量衡量公司业绩。
2.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样本公司是否应用新的套期会计准则进行套期保值业务核算的虚拟变量RM作为解释变量。
3.控制变量
已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规模、资本结构以及公司成长性是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选取公司规模(Size)、公司成长性(Growth)、资本结构(Leverage)为控制变量。表1给出了各变量的名称及描述。
(三)模型设定
为了检验H1、H2,构建回归模型(1)、(2)、(3),对样本公司在整个样本期间的盈余波动性予以量化,采用净利润率(NPM)、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净利率(ROA)三项指标的标准差来表示,且运用单因素T检验、OLS回归分析来检验新套期会计准则对非金融上市公司业绩及业绩波动的影响。
Performance=β0+β1RM+β2Size+β3Growth+
β4Leverage+μ
NPM=β0+β1RM+β2Size+β3Growth+β4Leverage+μ (1)
ROE=β0+β1RM+β2Size+β3Growth+β4Leverage+μ (2)
ROA=β0+β1RM+β2Size+β3Growth+β4Leverage+μ (3)
式中,β0为截距,β1―β4为系数,μ为残差。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单因素T检验
新准则颁布前的公司业绩变化设为Xi(i=1,2,3),新准则颁布后的公司业绩变化设为Yi(i=1,2,3)。Xi和Yi分别表示了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净利率。描述性统计与单因素T检验见表2、表3,得出结论如下:
1.各统计数据差异较大,检验结果有效可靠。从标准差来看,新准则颁布后的NPM、ROA、ROE均明显大于颁布前,说明应用新的套期会计准则之后,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业绩波动发生明显变化。
2.公司业绩指标净利润率和净收益率在公司运用新的套期会计准则之后在5%水平上显著,三项公司业绩波动指标的T值皆小于0,表明新套期会计准则的应用对上市公司业绩产生影响较大,业绩波动幅度有所增加。
(二)回归分析
为了更好地揭示新套期会计准则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对模型(1)、(2)、(3)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1)、(2)、(3)分别选用了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为公司的业绩指标作为因变量代入回归模型检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模型的F值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样本数据较为真实可靠,结果具有统计意义。
2.模型R值为0.273、0.467、0.522,表明各模型的拟合度较好,独立性残差值都较小,可认为其多元回归结果不受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3.模型(1)t检验值在-0.015―1.314的区间之内,sig.值在1.8%~8.8%的区间之内;模型(2)t检验值在-0.181―2.426的区间之内,sig.值在1.0%~4.6%的区间之内;模型(3)t检验值在-0.005―3.737的区间之内,sig.值在0.2%~12.1%的区间之内。从检验结果来看都相对较小,说明统计结果的可信度较高。
4.模型的哑变量估计系数β为0.072、0.097、0.054,且前二者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在以利润率作为企业绩效变化指标时企业运用新的套期会计准则之后利润率均产生提升效应,但程度有所不同。
5.综上所述,在模型(1)、(2)、(3)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均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使用新的套期会计准则对公司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净利率均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业绩。
五、结论及局限性
本文在国内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中选取了使用套期保值业务且进行套期会计核算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作为数据样本,进行实证分析。通过T检验分析,可以看出在上市公司应用新的套期会计准则之后公司业绩波动指标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净利率比使用准则之前均发生显著变化,这说明新的套期会计使用之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司业绩波动幅度,证明了H1成立。通过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新套期会计的有效使用与公司业绩显著相关,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业绩,证明H2成立,但是,由于样本筛选条件严格,导致样本量较少,数据结果的代表性还有待增强。
【参考文献】
[1] Allayannis G.,Weston,J. The Use of Foreign Currency Derivatives and Firm Market Value [J].Review of Fianncial Studies,2001:15-19.
[2] Jin Y.,Jorion P. Firm Value and Hedging: Evidence from U.S. Oil and Gas Producers [J].Journal of Finance,2006:257-261.
【摘 要】 在企业整个投资过程中,会计信息和信息披露是维持正常投资秩序的基础。会计信息在避免投资的逆向选择和冲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系统回顾了国内外有关会计信息质量对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会计信息质量; 资本配置效率; 投资不足; 投资过度
所谓资本配置效率,是指资本从低收益领域流向高收益领域的程度。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上,较高的收益率是引导资本流动的唯一因素。正是资本的这种逐利天性,引导着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企业价值的提高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的增长。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并不完美,市场摩擦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资本的正常流动,导致企业偏离最优投资水平而出现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度的风险,从而影响到资本的配置效率。如何识别和排除市场摩擦的干扰,实现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内投资资本的优化配置,是资本市场理论和公司财务理论的重要课题。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从公司治理特征、负债融资、预算软约束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为提高公司资本配置效率,防止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问题提出了诸多建议。
在企业整个投资过程中,会计信息和信息披露是维持正常投资秩序的基础。会计信息在避免投资的逆向选择和冲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最初的投资项目的选择过程还是项目中间的适时监督和风险控制以及最终的投资绩效评价都离不开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本文系统回顾了国内外有关会计信息质量对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国外文献综述
Modigliani和Miller(1958)在《资本成本、企业理财和投资理论》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对公司投资决策问题做出了开创性研究。该理论认为,在完美市场的前提假设下,由最大化股东权益所驱动的投资决策与流动性、杠杆比例以及股利支付水平等财务因素均无关联。基于这一新古典投资理论基础,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典的投资理论着重研究公司的最优投资资本存量,认为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上,代表成长机会的托宾q或边际托宾q值是企业投资政策的唯一驱动因素(如Yoshikawa,1980;Hayashi,1982)。当投资资本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企业投资达到最优水平。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并不完美,企业可能偏离最优投资水平而出现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度的风险,从而影响到资本的配置效率。
影响资本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在于融资成本与项目选择(Verdi,2006)。首先,公司要为投资进行融资,存在内部融资约束的公司由于较高的外部融资成本而不得不放弃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导致投资不足。公司和外部资本提供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通常称为逆向选择问题)是公司外部融资成本上升的原因。在提供资金之前,由于外部资本提供者缺乏投资项目的充分信息,难以对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进行合理评估,面临逆向选择的风险,因此他们会要求增加资本成本,这就使得公司的外部融资成本高昂(如Jaffee和Russell,1976),而高昂的外部融资成本使得存在内部融资约束的企业出现投资不足的问题。另一个影响投资效率的因素是项目选择,错误的项目选择导致了公司的投资过度。在提供资金之后,外部投资者与内部管理者之间形成委托关系,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通常称为冲突)是影响项目选择的重要因素。管理者为了最大化他们的个人效用,存在大规模投资扩张的倾向(Jensen,1986)。因此,内部资金充足的企业可能会选择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从而造成投资过度的问题。
国外的研究表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可以减轻导致逆向选择和冲突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如Leuz和Verrecchia,2000;Bushman和Smith,2001;Verdi,2006;Biddle,Hilary和Verdi,2009)。首先,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减少企业与其外部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发挥其信号传递功能,并以此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因此,会计信息可以通过降低企业和投资者以及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来降低由于逆向选择造成的外部融资成本,从而缓解投资不足的问题。其次,会计信息通常被用来设计管理者的薪酬契约,发挥着投资者监督管理者的重要功能。因此,会计信息可以通过降低投资者和企业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来缓解冲突,从而减少由于错误的项目选择造成的投资过度的问题。会计信息质量对公司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可以用图1表示。
图1的实线以信息不对称为中心,分析了公司资本配置效率与融资成本和项目选择之间的关系,即“逆向选择——影响融资成本——导致投资不足”和“冲突——影响项目选择——导致投资过度”。
图1的虚线以信息不对称为中心,分析了会计信息质量对公司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机理,即“信号传递——解决逆向选择问题——解决投资不足问题”和“契约监督——解决冲突问题——解决投资过度问题”。
Durnev等(2004)以美国上市公司行业数据为样本,运用边际托宾q比率度量公司资本配置效率,结果发现从行业的角度看股价里包含的上市公司特质信息与公司资本配置效率显著正相关。Sun(2005)对23个国家资本配置效率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有利于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对于权益融资企业更是如此。Verdi(2006)对1980年至2003年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财务报告质量与企业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度都显著负相关,而且在面临融资约束的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与投资不足相关性更强;在现金流充足的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与投资过度相关性更强。Biddle和Hilary(2006)利用Bhattacharya等(2003)研究的34个国家为样本,以盈余激进度、损失规避度、收益平滑度和及时性组成一个度量会计信息质量的综合指数,研究结果发现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了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度,并且这种作用在以权益融资为主的国家比以债权融资为主的国家更为明显。Biddle、Hilary和Verdi(2009)则对财务报告质量如何影响投资效率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对于存在投资过度(投资不足)倾向的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与企业新增投资负(正)相关,即财务报告质量的提高能够缓解公司投资过度(投资不足)的问题。Chen等(2011)检验了世界范围内新兴资本市场上非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财务报告质量的提高能够缓解企业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对于以银行借款为投资资金主要来源的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更为显著;对于税负更重的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更不显著。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会计稳健性 经济后果
一、研究假设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89)在其概念框架中对稳健性定义如下:“稳健性是指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需要运用判断作出必要的估计时,判断过程应包括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新会计准则中把会计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明确提出“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H1:新会计准则适度提高了我国会计的稳健性。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夫・泽夫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认为:“经济后果”是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张晓楠、崔大同(2008)认为企业是一组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员工、消费者的连接体,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是全体利益参与者博弈的结果。可见,我国新会计准则的施行会在不同程度上对企业、国内外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以及审计机构的利益产生影响,使其利益发生不同程度的转移,从而,本文的第二个假设如下:
H2: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国内外投资者以及债权人产生的经济后果。
二、模型设计与样本数据
(一)会计稳健性模型与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盈余―股价模型(Basu)检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否对会计稳健性产生影响,模型(1)为盈余-股价模型:
EPSit / Pit-1= α0+ α1×DRit+ β0×RETit+ β1RETit×DRit+ εit
(1)
模型中变量的含义:EPSit代表第i公司第t年度的每股收益;Pit-1代表第i公司第t-1年度年末的股票收盘价;RETit代表第i公司第t年度经过市场均值调整后的股票累计年度收益率;DRit代表虚拟变量,当RETit大于0时,DRit取1;当RETit小于0时,DRit取0;ε代表随机误差项。
在模型(1)中,股票年度累积报酬率变量是经过市场年度报酬率调整后,并根据它是否大于0来区分好消息和坏消息。因为股票的回报率在样本的各年度之间波动比较大,我们为了控制年度差异的影响,将其用市场年度报酬率修正来区分好坏消息。在模型中,负的股票超额年度报酬率表示经济损失,即“坏消息”,而正的股票超额年度报酬率表示经济收益,即“好消息”。因此,可以用β0来度量会计盈余与正的股票年度报酬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即会计盈余对“好消息”的反应程度;用β0+ β1来度量会计盈余与负的股票年度报酬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即会计盈余对于“坏消息”的反应程度;那么 β1就衡量了会计盈余对于“坏消息”的敏感程度比对于“好消息”的敏感程度的增量,即通常所说的稳健性系数。如果稳健性系数 β1大于0的话,会计稳健性就存在。因此可通过检验 β1是否大于0来判断会计是否存在稳健性。另外,( β0+ β1 ) / β0可衡量稳健性水平(敏感程度)。
本文所用的数据来自于锐思数据库。对于模型(1),随机选取了2007―2011年沪深股市A股1 500家公司,为了确保数据的可比性,每年选取的1 500家公司样本是一致的,即样本的总容量为7 500。模型中使用的股价为每年年末的股票收盘价。本文对模型(1)中的样本进行了以下剔除:金融企业;年末未公布股票收盘价的企业;未公布每股盈余的企业;最后,2007年的样本容量为1 303;2008年的样本容量为1 401;2009年的样本容量为1 388;2010年的样本容量为1157;2011年的样本容量为1 238。
(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模型与数据来源
本文建立如下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经济后果模型:
Y = C + β1NMP + β2SP + β3LI + β4UOFC + μ (2)
其中,Y指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本文使用会计稳健性作为新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首先,新会计准则第一次将会计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一明确提出,这便形成了新旧会计准则的明显差别。其次,新会计准则较旧会计准则多项条款的变化体现了会计稳健性的适度运用,因此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用会计稳健性系数作为替代变量更具有说服力。再次,会计稳健性作为一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股价的变动、债务水平的变化,企业的盈余管理以及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额有着密切的关系。NMP指报告企业自身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对管理当局产生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实施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限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通常用利润操纵程度来计量盈余管理,利润操纵程度= (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年初资产总额。SP指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对投资者产生的影响。根据资本市场理论,会计信息会对股价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根据市场有效假设,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对股东产生的影响可以采用股价作为定量变量来分析,我们用股价作为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投资者(股东)产生的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LI指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对债权人产生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对债权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债务水平的变化上,将债务水平的变化作为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的定量变量来分析,用期末负债总额减去期初负债总额来衡量。UOFC指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对国外投资者产生的影响,采用实际使用外资额作为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对国外投资者产生的影响的定量变量。
我们使用模型(1)中得出的数据对模型(2)进行相关性分析,为了使得到的结果更有效,在选取模型(2)的样本时仍然使用模型(1)使用的样本公司,即模型(2)每年所使用的样本是和模型(1)中所使用的样本是一致的。
三、实证结果分析与模型检验
(一)会计稳健性分析
1.描述性统计。对所有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出从2007―2011年EPS/P即上市公司的盈余回报的偏度为-6.54,呈现明显的负偏性,说明2007―2011年我国会计具有稳健性。
2.回归分析。用β0来度量会计盈余与正的股票年度报酬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即会计盈余对“好消息”的反应程度;用 β1衡量会计盈余对于“坏消息”的敏感程度比对于“好消息”的敏感程度的增量,即稳健性系数;用( β0+ β1 ) / β0衡量敏感程度。2007年RET的系数β0为-0.0031, β1为0.009 54,且显著性水平为0.009 2小于0.01,稳健性系数大于0,我国会计具有稳健性。另外,敏感程度( β0+ β1 ) / β0为0.003 54,敏感程度不高,说明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我国会计具有稳健性,但是稳健性不高。2008年 β1为0.091,敏感程度( β0+ β1 ) / β0为2.065,会计稳健性比2007年有所提高。2009年 β1为0.022,敏感程度( β0+ β1 ) / β0为6.5,较2007年和2008年有较大的提高。2010年β1为0.056 65,敏感程度( β0+ β1 ) / β0为2.02,虽然较前三年有所下降,但仍表明我国会计具有稳健性。2011年 β1为0.036 4,敏感程度( β0+ β1 ) / β0为3.215,具有会计稳健性。由上可以看出,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我国会计的稳健性是有所提高的,通过稳健性系数和敏感程度显示了新会计准则会计稳健性的适度应用。
对2007―2011年这5年数据的回归,得出β1的的值为0.001 9,敏感程度( β0+ β1 ) / β0为1.575,虽然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的反映程度相对于对“好消息”的反映程度的倍数不是很高,但是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是有成效的,即我国会计的稳健性有所提高。
(二)新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对模型(2)所使用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果,显示企业非正常操纵利润的标准差(274.93)较大外,因变量和其余变量的标准差均不大,其波动也都在可接受范围内。
2.相关性分析。为了研究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和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国外投资者之间的Pearson(皮尔逊)相关关系,我们选用会计稳健性系数来作为新会计准则实施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得出如下结论: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与企业非正常操纵利润成负相关(- 0.006),即企业选择的会计政策越稳健,企业非正常操纵的利润空间越小,但是其显著性为0.650,明显不显著,因此该结果不可信;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与股价的相关系数为0.516,而且其显著性小于0.000 01,说明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对投资者产生经济后果,并且成正相关,即随着会计稳健性的适度增强,投资者更加有信心;新会计准实施的经济后果与债权人的相关系数为-0.001,相关系数非常小,但是显著性为0.969,其结果极其不显著;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与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额的相关系数为0.812,相关系数非常的大,显著性明显小于0.000 01,即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对国外投资者产生经济后果,且其影响非常的大,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国外投资者加大了对我国的投资,导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额增加。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投资者、国外投资者产生正面的经济后果。
综上所述,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2007―201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会计的稳健性是否提高作了回归系数检验,得出我国会计的稳健性呈现适度提高的趋势,并选用会计稳健性系数来作为新会计准则实施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得出如下结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投资者、国外投资者产生正相关影响,而对企业管理当局以及债权人的影响不显著。
(章雁为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齐鑫鑫为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12):31-40.
[2] 冯巧根.会计准则国际化中的权益失衡及其对策[J].会计研究,2003(2):9 -12.
[3] 张然,张会丽.新会计准则中合并报表理论变革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少数股东权益、少数股东损益信息含量变化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8(12):39-46.
[关键词]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贡献率
本文所使用的社会贡献总额主要由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职工薪酬”和“应交税费”组成。
一、研究背景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上市公司除自身取得长足发展外,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问题,使得如何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遏制这些负面影响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会计作为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和监督,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社会责任会计便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发表《社会经济会计》一文首次提出“社会责任会计”一词,由此而拉开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系统化研究的序幕,开始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实践领域的发展。法国政府于1977年正式颁布法律,要求雇员超过750人的组织(1982年扩大至300人)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80年出版《公司报告》,鼓励企业编制增值报告、就业报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标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以满足除股东外其他关心企业的社会各界的信息需要。国际会计与报告准则专家小组于1982年提出《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准则草案》,要求跨国公司提供财务和非财务方面的诸多信息。经济优先权委员会于2001年发表了关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准则SA8000。
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起步较晚,财政部于1995年颁布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了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两个评价指标。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相对西方国家较滞后。但在2007年12月29日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以及2008年5月1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后,我们应密切关注上市公司的披露情况。
二、文献综述
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诸多学者是从规范的角度来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研究或介绍国外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如阳秋林(2005)系统地探讨了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和原则,并在国外披露模式的基础上,慎重地提出架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应以传统的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邬娟(2005)则在分析科学构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必然性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可行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李健(2006)分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落的现状及原因,指出我国应尽快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披露体系,并提出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指标体系的原则和内容。
相比之下,有关的实证研究较少。如陈玉清、马丽丽(2005)选取了90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贡献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现阶段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与上市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不强,但是不同行业之间的价值相关性迥异[5]。刘长翠、孔晓婷(2006)通过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与社会贡献率的关系来研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6],本文主要借鉴此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2006年-2008年的数据进行研究。
在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样本总体和分行业两个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
本文分行业随机选取沪深两市10%的A股上市公司,能源行业5家,原材料行业29家,工业38家,非日常生活消费品25家,日常消费品10家,医疗保健11家,信息技术行业14家,电信服务行业1家,公用事业6家(为研究方便,将后两个行业合并为电信公用7家),共139家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06年―2008年。剔除了2006―2008年中ST公司和金融类公司。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万得wind金融数据库。
(二) 变量定义
■
(三) 研究假设
1.营业收入增长率能够表明一个公司的成长能力, 如果公司有良好的成长前景, 就有可能对社会贡献更大,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社会贡献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存在正相关关系。
2.企业出于追求利润的目的,会减少承担的社会责任,其信息披露也会受到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水平下降。净资产收益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是反映公司盈利能力中综合性最强的指标。因此:
假设二:社会贡献率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
3.刘长翠、孔晓婷(2006)在其研究中提出:通过资产负债率研究公司财务状况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6]。本文采用此观点且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三:社会贡献率与公司资产负债率正相关。
四、实证研究过程
(一) 样本公司社会贡献率的统计分析
从样本公司社会贡献率(V1)三年的平均值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看,样本公司资产对社会提供的贡献很少,只有资产总额的2.33% ,且不同上市公司社会贡献率的差异不大。
(二) 相关回归分析
1.样本总体回归分析与检验。
通过Pearson相关性可以看出自变量V3和因变量V1之间的相关性最大。同时,通过回归检验:相关系数R=0.244,判定系数R2=0.60,调整的判定系数为0.039,回归估计的标准误差为2.427。可以看出,样本回归效果不好。并经方差分析看出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但经回归系数分析看出,只有V4与V1存在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
另外,通过使用spss软件分别与社会贡献率做单变量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后三个自变量的统计分析结果看出,三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拟合度都不是很好,但营业收入增长率与社会贡献率的拟合度要好于另外两个变量。显著性检验表明净资产收益率与社会贡献率、资产负债率的相关性还是显著的(低于0.05),而营业收入增长率与社会贡献率的相关性不理想。这表明,假设二和假设三与研究结果不相符,假设一有一定合理性。
2.区分行业进行回归分析与检验。
根据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不同行业社会贡献率指标与其他三个指标的相关性(如表2),发现大多数行业指标的相关性不显著,只有工业行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贡献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在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区分不同的行业使用spss软件作回归分析,如下表3所示,其中电信公用行业、能源行业、医疗保健行业样本公司的三个自变量和该行业的社会贡献率拟合度较好,都超过了0.5;工业行业、信息技术行业和原材料行业的拟合度也较好;其中医疗保健与原材料行业的相关性要好于其他行业类型。
(三) 趋势分析
本文从2006年至2008年样本公司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告书、招股说明书、年度报告、临时报告及其他披露文件中,查找样本公司是否披露相应的社会责任信息,结果如表4。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披露模式主要有独立报告、年报中单独列出、董事会报告和公司网站上公布,且逐年倾向于使用独立报告形式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四) 研究结论与原因分析
1. 通过对样本社会贡献率的统计分析发现,上市公司资产的利用倾向于经济利益最大化,较少考虑对社会的贡献。
2. 通过分析社会贡献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的相关性,发现社会贡献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存在相关关系,且拟合度要好于另两个指标。同时,本文分行业研究了社会贡献率与三个指标的相关性,发现不同行业所反映的相关性大相径庭,且与样本总体的分析结果相接近。
3. 从近三年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较多采用非会计基础型的披露,且在披露的内容上逐渐趋于使用独立报告形式,说明社会各界的呼吁得到了回应,但规范的披露制度约束仍必不可少。
五、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我国诸多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很多企业只是被动地接受SA8000。另外,由于我国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并未全面规定企业所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为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具体操作带来麻烦。
第二,提高企业及其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意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使得企业容易忽略其作为社会一分子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然而,企业外部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行为及其影响的关注程度却是影响社会责任会计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并培养企业及其会计人员的自愿披露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降低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成本。由于社会责任会计所要求核算的内容要比传统财务会计核算内容复杂,要想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况且大多还处于生存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对一些小型企业而言,极大地影响了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积极性。
第四,建立社会责任审计制度。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社会责任方面的审计,很不利于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与此同时,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则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如果将社会责任审计融入到经济责任审计当中,那么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情况的监管将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Davial・F・Linowes.Socio-Economic Accounting. 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1968;11
[2]阳秋林.架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标分析体系.审计与会计研究,2005;3
[3]邬娟.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与完善.四川省情,2005;10
[4]李健.略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5]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5;11
[6]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6;10
[7]杨亚娥,刘建红.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财会月刊(综合),2006;7
[8]裘丽娅,徐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基于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分析.技术经济,2006;10
【关键词】 会计师事务所变更; 审计意见; 财务状况
中图分类号:F23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3-0070-04
一、引言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出具的审计报告,是投资者、债权人、税务机关、供应商等众多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可见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保证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公允和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很不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权往往掌握在公司经营者的手中,造成了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经济上的依赖,从而破坏了事务所的独立性地位,严重影响了审计经济监督作用的正常发挥。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公司甚至在短期内频繁地更换事务所。我们在关注这一现象的同时,其背后的原因和内在的动机也必然引发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思考。
二、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问题展开研究。Burton和Roberts(1967)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拉开了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研究的序幕。Beding field和Loeb(1974)采用相同的方法对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因进行分析。由于问卷调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此后的研究中,国外学者通常采用实证方法对事务所变更现象进行分析。关于审计意见对事务所变更的影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Chow和Rice(1982)以美国1973―1974年上市公司相关数据为样本,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经研究发现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是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显著影响因素。Lennox(2000)通过对审计意见估计模型进行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改善审计意见是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动机之一。但更多的国外学者持完全相反的观点。Smith(1986)、Lys和Johnson(1990)、Krishnan和Stephens(1995)、
Jagan(1996)分别对不同年度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审计意见类型与事务所变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除审计意见以外,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对事务所变更的影响也成为国外相关研究的主要视角。Schwartz和Menon(1985)、Bryan、Tiras和Wheaktley(2001)通过比较研究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面临财务困境的公司更倾向于通过变更事务所来达到改善审计意见或延缓发表审计意见的目的,从而对利益相关者及时获取真实的信息设置障碍。此外,Defond和Subramanyam(1995)、Bockus和Gigler(1998)、Shu(2000)围绕事务所面临的诉讼风险与事务所变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事务所的诉讼风险越大,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出具“不清洁”的审计意见,就越倾向于选择那些风险意识较弱的小规模事务所来进行审计。
通过上述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相关文献的回顾和分析,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从多个研究视角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分别对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样本数据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审计市场的供求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影响因素的研究并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结论。本文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以上海证券交易所2008―2011年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比较分析、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规范我国审计市场和证券市场提供依据。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在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背景下,财产所有者通过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财产经营者的经营状况进行审查来了解财产的保值、增值情况以及对经营者可能出现的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受托方应该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客观公正地开展审计工作,发表审计意见,不受任何主观因素的干扰,从而为企业财产所有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正确决策提供保证。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很不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也存在种种缺陷,导致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并没有完全分离,两者之间依然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往往是企业经营者自己聘任会计师事务所对本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信息等进行审查,并向事务所支付审计费用。也就是说企业经营者既是审计委托方,同时也是被审计方。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必然破坏了审计市场应有的相互制衡的委托关系。此外,由于我国审计市场供过于求,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赚取更多利润,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尤其是那些没有知名度,缺乏客户来源的小型事务所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原则问题上很可能屈从于被审单位,从而违背注册会计师独立公正的本质,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
当上市公司经营不善,面临财务困境时,往往会通过各种手段伪造财务信息,以便对外界隐瞒企业的真实情况,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为了避免过高的诉讼风险,会依照谨慎性的原则对被审单位虚假的财务信息产生质疑,并提请被审单位进行更改或调整。当被审单位拒绝对不实财务信息进行更正时,会计师事务所就会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尤其是那些规模较大信誉度较高的事务所,在实施审计工作和发表审计意见时往往体现出较高的稳健性水平,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来维护其声誉。而会计师事务所发表的审计意见对于作为被审单位的上市公司来讲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上市公司是否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以及对未来股价的涨落和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都产生重要影响。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出具对自己不利的审计意见,常常通过变更事务所的方式来寻求审计意见的改善。而一些事务所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不惜违背审计职业道德,按照上市公司的意图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与上市公司合谋欺骗监管部门和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据此,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1: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那么在下一年度很可能被更换。
假设2:上市公司如果面临财务困境,那么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可能性会增大。
(二)变量设计
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实证分析中,将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发生变更作为因变量,将上年度审计意见类型和公司财务状况作为自变量,将公司规模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三)数据来源
本文的样本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2008―2011年上市公司年报,并剔除了缺乏上年度审计意见数据的2009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以及具有较强特殊性的金融保险业公司和数据不完整的公司。此外,本文认为当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合并重组而发生名称改变的情形并不属于事务所变更。综合上述因素,本文选取了756家上市公司2009―2010年3个年度的数据,共2 268个研究样本。其中2009年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数为118家,2010年为43家,2011年为91家,共计252家,占样本总数的11%。本文运用Excel2007和SPSS17.0分析软件完成数据的整理分析工作。
四、实证分析
(一)比较分析
表2列示了2009―2011年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和所有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类型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在变更事务所的上市公司中,上年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明显大于在所有上市公司中上年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尤其在2010年,在变更事务所的上市公司中,上年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高达27.91%。从3个年度的总体情况来看,在252家变更事务所的上市公司中,上年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达到15.48%,而在所有上市公司中这一比例仅有7.72%。由此可以初步判断,非标准审计意见与事务所变更存在一定相关性。上市公司试图通过变更事务所来获取更满意的审计意见。
2009―2011年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和所有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比较如表3所示。处于财务困境的ST公司在变更事务所的上市公司中所占的比重显著高于在所有上市公司中所占比重。在2010年变更事务所的公司中,ST公司所占比重达到32.56%,几乎相当于ST公司占所有上市公司比重的3倍。从3个年度的均值来看,ST公司占变更事务所公司数的19.84%,显著高于所有上市公司中ST公司11.68%的比重。由此可以初步说明,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更倾向于通过变更事务所来进行审计合谋。
(二)相关性分析
(三)Logistic回归分析
由于因变量AC(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与自变量OP(上年度审计意见类型)和ST(公司财务状况)都属于二项分类变量,所以本文对样本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检验,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在模型(1)中,OP(上年度审计意见类型)与AC(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假设1得到验证。说明上市公司上年度如果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那么在本年度就越可能进行事务所的变更。在模型(2)中,ST(公司财务状况)与AC(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在0.01水平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假设2也得以验证。这说明当上市公司出现财务困境时,更换事务所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但控制变量Size(公司规模)和L(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因变量的关系并不显著。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2008―2011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当上市公司出现财务困境或上年度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时,为寻求审计意见的改善,更换事务所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大。而公司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事务所变更的关系并未得到验证。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在证券市场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方面,中国证监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不仅要进一步完善事务所变更的相关制度,而且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以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遏制上市公司与事务所利用虚假财务信息欺骗利益相关者的合谋行为。(2)在公司治理方面,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使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断完善,从而理顺审计市场的委托关系,保证审计聘任权掌握在企业所有者手中,从需求角度来防止上市公司通过变更事务所来操纵审计意见的违规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1] 耿建新,杨鹤.我国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情况的分析[J].会计研究,2001(4).
[2] 杨华.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2004年沪深两市A股为例[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4).
[3] 陆正飞,童盼.审计意见、审计师变更与监管政策[J].审计研究,2003(3).
[4] 吴联生,谭力.审计师变更决策与审计意见改善[J].审计研究,2005(2).
[5] 赵文佳,安亚人. 审计意见类型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经济视角(下),2011(5).
[6] 李四能. 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与审计意见、盈余管理的关系――以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1).
[7] 续飞,白宪生. 物流类上市企业公司治理与审计收费[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3).
[8] Simunie,D.A.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 (18).
关键词:股权激励 股票期权 激励机制
部分上市公司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不良,管理制度不合理,导致高管人员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机制反映了激励主体与被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它是一套理性化的制度,其内涵构成激励制度的要素。企业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改善经营和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一、企业长效激励机制的基本内容
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方面,是激发人的措施。激励机制是企业激励内在关系结构、行为方式和发展演变规律的总和,其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1、企业诱导因素集合
诱导因素是对激励员工产生积极行为的各种薪酬和奖励等刺激性的因素。企业组织对于该因素的选择,是建立在对于员工进行个人调查、人格分析和对其预测方面上,通过企业目标体系、个人因素集合和诱导因素集合三个方面,对企业所拥有的奖励的薪酬进行合理的分配,通过工作设计出适合的形式、分配制度,包括内在性和外在性的奖励,形成一定的绩效标准。
2、企业行为导向制度
行为导向制度是对企业中的成员的努力目标、行为方法和所依据的价值观的规范。在企业组织中,由于诱导因素诱发的单个行为可能会影响其目的不是向着组织目标进行的,这样,组织的价值观超过了个人的价值观,二者不能相一致,这样需要企业在个人中培养主导性的价值取向。为了实现企业组织的各种目标,需要对个人有一定的行为导向,这样导向制度的建立,是强调对组织的集体观念、长远观念和全局观念的建立。
3、企业行为幅度制度
行为幅度制度是一种强度上的控制规则,针对诱导因素激发的行为。根据北美行为学家提出的M=V*E,期望理论公式。指出对于个人努力的控制和其所获得的薪酬之间的关系,说明了激励过程是以选择合适的行为对于达到一定的绩效目标之间的关联性。当人们有期望,又有可能达到,这样积极性才会高。其中M是指从事某项活动的激励水平,即积极性;E是对于某一行为的期望值,即预期结果的概率;V是指对于某一目标的奖励价值的大小,即绩效价值。美国科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强化理论,认为按照固定和变化的比例确定薪酬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会对个人产生不同的影响。按照变化的比例将会带来非常高的绩效,并且行为减弱消失得比较慢;而按照固定比例来算则会带来迅速和稳定的高绩效,行为消退趋势是中等的。为了避免薪酬使得个人的激励效率下降,通过行为幅度制度,可以调整员工的努力水平在一定的范围内。
4、企业行为时空制度
行为时空制度是指薪酬计划在空间、时间上的规定。制度本身包括个人与工作相应的时间约束,外在薪酬和所关联绩效成绩的时间约束,有效行为的空间限制。行为时空制度可以防止个人在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制行为,这样使得期望行为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产生,并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5、企业行为归化制度
行为归化是指对于个人的行为进行规范要求,并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地方进行相应的教育和惩罚。组织归化同化是指对于进入新组织的员工,对于其进行系统化地教育,包括在价值观、人生观、工作目的和行为方式、工作态度等方面,使得员工符合企业组织的规范和习惯。对于新员工进行强化方面,需要在事前对于各种处罚制度明确交代。若有个人违反条例或者达不到规范的情况,需要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并且事后加强教育,这样对于个人行为规范的组织花化进行又一次同化,即对行为规范的认知和行为进行了再次学习的过程,对于企业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企业激励机制影响新会计准则的实证分析
新会计准则对于企业的激励机制有着一定的影响,通过对企业盈余、企业行权条件的分析,得到股权激励、期权对于规范和完善企业的作用。
1、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的影响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明确确立了期权费用对于每期净利润产生的影响,激励成本费用化是采用公允价值计算期权成本费用。由于我国企业遵循股份支付新准则,所以对于实行股权激励的企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从2007年起,由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根据最佳估算对于股权激励产生的费用进行确认,对于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实施股权激励,这样对当期利润有所冲减。另外,对于期权计划实行等待时间内,确认支付股权费用,就是对激励费用进行摊销,这种方式的处理手段间接影响对当期利润的冲减度。根据企业组织的目标规划,针对战略选择不同的摊销模式,形成利润的操作空间。
2、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行权条件的影响分析
目前许多上市公司会依赖一些技术性手段去解决激励困境,这是由于股份支付准则没有办法达到预期会计利润造成的,无法满足企业股权激励行权条件的时候。例如,金发科技公司在06年度实施的股票期权激励方案,这符合股份支付准则的达到和规定条件和完成等候期间内的服务才能进行可行权的以利益结算的支付,根据要求,在等待期间的每个资产负债日,按照利益工具的公允值,对可行权利益数量进行估算,然后将等待期中的服务计入相关费用成本和资本公积。在07年度,该公司净利润7000余万元,比同期增长近50%,稀释每股收益0.11元,出去非盈利性损益,其净产收益约为5.25%,季度报表中显示,报告期间公司确认股份支付等相关费用约为1244余万元,比较06年的相关估算差别较大。根据金发科技公司06年报表中显示,报告期间内公司确认的股份支付为684万元,调节增加基本公积684万元。这样07年需要负担的股票期权费用高达1.48亿元,平均到季度计算,每个季度确认的股权激励应该超过3000万元。但是,事实没有像06年年度报表估算的预期,所以股权激励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
三、完善上市公司长效激励制度的政策建议
股权激励、期权等名词是很新的概念,民众对于其并没有很好的把握。股权激励如何操作,需要对其本质进行了解,研究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的影响。政府对企业的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的支持的表明,股份支付的确立、计算和相关信息的统计的规范是股份支付新准则相应的制度条款,使得企业进行股份支付时有章可循。通过完善上市公司长效激励制度和分配机制,可以保证人力资源的稳定,引进人才,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首先,实施股票期权的基础,需要合法解决股票来源问题。这里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对于非股份公司的虚拟股的评估和计算,因为其价值不能通过市场来实现,所以股票期权难以发挥作用。必须对于企业实行规范化改革,加快企业产权制度的确立,建立真正的股份有限公司。二是,对于股权激励的股票资金在发行时需要预留一部分,通过从二级市场回购,进行再发行获取。目前,没有合法渠道去解决,所以应对现有的法规进行改革,修改提出新的来源方式。
其次,目前国内没有关于股权激励经理人的相关规定,所以需要对于该拍套的政策法规有明确的行为指导。因为股权计划在短时间内,对于股东的利润有负面影响,所以在制定股权计划的同时,需要考虑员工和股东之间的均衡关系,确保所有相关者的利益。
第三,在现代公司运作中,公司经营管理人和所有权人是一种委托关系,需要对于企业法人进行完善监督机制。推行股权计划时,公司管理人需要比法人掌握更多的有效信息。为了使得期权计划规范实施,证监所要对上市公司管理人所拥有的股票期权、奖酬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了解,还要会计和律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等机构进行监督作用,对于高层管理要求更高。
关键词: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会计师事务所;变更
中图分类号:F239;F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5.3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5-87-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审计作为一种公司治理机制,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鉴证。在2010年上市公司年报中,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会不会引起审计质量的改变,而鉴于审计质量的不可直接观测性,可以通过替换变量进行间接观察。用作审计质量的代替变量通常分为两种:一是审计机构的行为表现,审计独立性的程度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而审计意见常常被作为审计独立性的替代变量,发表非标准的审计意见被认为是审计独立性较强的象征。而另一类则是审计的工作结果,即审计的财务报表的数据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最常被作为替代变量的是盈余质量。
二、文献回顾
在国外,Chow和 Rice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发表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是决定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主要变量,收到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高,就越有可能变更会计师事务所;Schwartz和Menon研究发现,一些濒临破产或者财务状况恶化的公司更倾向于选择与前任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意见类型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DeFond (1999) 研究发现,随着中国审计准则的颁布,会计师事务所,特别是那些大型 (就市场份额而言) 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会明显增多,但是对于这些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审计报告的大型事务所,随之而来的是其市场份额的缩小;Lys Watts认为,用应计利润来管理会计收益会产生随意的应计利润,从而导致较多的诉讼风险,这也就意味着公司的盈余管理规模越大,会计师事务所诉讼风险就越大;Bryan Tiras Wheak和tley提出,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不利于有效及时地识别濒临破产的公司。
在国内,李东平、黄德华和王振林(2004)发现,注册会计师前一年度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会导致审计师变更;李爽和吴溪(2002)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结果显示,审计意见、财务状况、审计师地域特征、控股股东与管理当局变更以及发行新股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相关;熊建益认为,由于上市公司面临的经营压力、管理当局利益驱动和公司人员变动等因素是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因。
三、研究假设
(一)基本假设
标准的理论认为,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社会的监督体制,其作用在于缩减公司的成本(Jensen和Meckling),基于此会计师事务的变更受到了广泛关注,人们认为,当上市公司管理层与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会计政策处理的方法产生分歧时,会计师事务所可能发生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独立性是否相关。本文假定:当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强。
提出假设: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更换会计师事务所。
(二) 数据来源和资料选取
本文选择样本过程如下:⑴选择 2010 年上市公司为初选样本,上市公司的数据资料来自CSMAR数据库,选择2009―2010年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⑵由于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需使用 2009 年末的总资产,因此剔除 2009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样本;⑶由于金融保险行业公司应计利润和其他行业相比具有独特性,因此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公司的样本;⑷剔除财务数据不完整的公司。经过上述方法筛选,获得样本26个。为了进行对照研究。我们还从沪深两市随机抽取了26家上市公司组成一个控制样本组。数据的处理使用 EXCEL2003和 EVIEWS6统计软件。
(三) 研究变量
因变量: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AC),若上市公司变更了其会计师事务所,则AC=1,反之AC=0。
主要解释变量:审计意见类型(OP),若上市公司收到非标准意见时OP=1,反之,OP=0。
控制变量:盈余管理。可以用很多方法去表述盈余管理,我们关注的是应计项目中所存在的盈余管理问题。本文采取修正的Jones模型来衡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规模,在模型中,根据夏立军研究发现,在模型中加入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并不能改进模型,所以,本文将采用如下模型:absDA=b0 +b1(ΔREV-ΔREC)+ b2PPE+ε(其中ΔREV、ΔREC为营业收入和应收账款增加额,PPE为固定资产净额。)在回归模型中,盈余管理用自然对数表示;上市公司亏损(LOSS),哑变量,当上市公司若面临亏损,更倾向于通过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审计意见的购买。若2010年亏损LOSS=1,反之,LOSS=0;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ZZC),公司规模越大,变动会计师事务所的可能性就越小,在模型中资产总额用自然对数表示;股东权益所占的比重(OCCUPY)越大,管理层进行内部操控的可能性就越大,管理层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通过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来达到自己期望的审计意见类型;资产负债率(ALR)越高,公司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那么,上市公司可能通过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来达到自己所期望的审计意见。
建立回归模型:AC= β0 +β1OP+β2ln(absDA)+β3LOSS+β4lnZZC+β5OCCUPY+βALR+γ
四、研究结果
描述性统计,表1显示,存在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样本组里,非标准审计意见比例、盈余管理数量、上市公司亏损比例、所有者权益所占比例以及资产负债率均高于控制样本,两组样本的资产规模大致相当。
样本组和控制组的全部公司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样本进行回归检验。表2列示了采用回归方法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原因进行分析的结果。该结果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与审计意见类型变量的变动同方向,且显著水平在1%的水平显著,如果说会计师在上一年度出具了非标准的审计意见,公司在随后的年度就越有可能变更会计师事务所。这与我们的假设一致。会计师事务所与盈余规模的变化方向一致,这与预期的一致,且显著性水平在10%以内。其余的控制变量虽然与预期的方向一致,但是显著性水平不高。
此外,我们还检验盈余管理变量、审计意见类型、资产规模以及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检验,它们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个结果的意义在于各个因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很弱,各个变量的相互独立性比较高。
五、结论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通过控制样本的方法,分析了2009-2010年度26家上市公司收到非标准的审计意见与下一年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中国证市场上,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这家会计师事务所很可能在下一审计年度会被更换,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遭到质疑。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必须关注会计师事务所的职业环境建设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所提供的审计意见的质量。即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为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业务创造制度基础;另一方面也要针对那些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提出质疑,关注其是否存在审计购买行为。我们坚信,注册会计师一定会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CHOW CW,RICE SJ.Qualified audit opinions and audit or switch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2,(4):3262-335.
[2] SCHWARTZ KB,MENON. Audit or switches by failing firm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5,(4): 248-261.
[3] BRY,TI RAS SL,WHEAKT LEY CM. The relation of audit opinion and audit or change with bankrup tcy emergence[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1,(10):248-261.
[4] BURT ON J,ROBERTSW. A study of audit or changes[J].The Journal of Accountancy, 1967,(4): 31-36.
[5] Smith,DB.Auditor Subject to Opinions,Disclaimers,and Auditor Changes[J].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86,(6):95-108.
[6] 余玉苗.我国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关系研究[J].审计研究,2000,(05):58-63.
[7] 耿建新、杨鹤.我国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情况的分析[J].会计研究, 2001,(04):57-6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2.089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国内外部分学者在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Fama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EMH);赵宇龙等采用事项研究法进行分年度的检验,发现1994~1995年的会计盈余基本上不具有因信息含量而导致的价格效应,而1996年的披露则显示了两者间有明显的相关性[1]。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上股票价格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指标相关性较高,而我国由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甚至是故意造假,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程度不高。因此,国内学者以往对于国内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与股价相关性进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两者相关性较弱[2]。随着近些年国家对于证券市场的监管不断加强,信息披露逐步规范,两者间的相关性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因此将采用新的样本,对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是有意义的。
2 相关性分析
2.1 样本选取
为了研究我国证券市场上酒类企业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将会计信息确认为会计财务报表所披露的财务指标体系,主要分为盈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其中包括每股收益,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等等。对于股票价格,因为一般上市公司年报的公布发生在4月份,因此选取4月15日的收盘价作为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本文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2014年以前上市的酒类企业为样本,选取数据的时间段为2014年至2016年。
2.2 实证分析
选取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25家酒类企业为样本,并运用SPSS软件对所得样本进行分析。令股价为Y,每股收益为X1,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X2,营业利润率为X3,资产负债率为X4,流动比率为X5,速动比率为X6,应收账款周转率为X7,存货周转率为X8,总资产增长率为X9,净利润增长率为X10,分别得到相关数据,如表1~3所示。
由表1可知,共有3个指标的相关系数通过了检验,说明这3个指标与股票价格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它们分别是盈利能力指标中的每股收益、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发展能力指标中总资产增产率。每股收益的相关系数最大,其值为0.956。而另两个指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70和0.884。由表2可知,共有5个指标的相关系数通过了检验,说明这5个指标与股票价格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相关系数最大的为每股收益,其值为0.982,其次是营业利润率,它的相关系数为0.712,第三个是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它的相关系数为0.642。相关系数处于第四和第五位的分别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分别为0.494和0.445。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指标越高,股票的价格越高;反之则越低。由表3可知,共有3个指标的相关系数通过了检验,说明这3个指标与股票价格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相关系数最大的为每股收益,其值为0.989;其次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它的相关系数为0.977;最后是营业利润率,它的相关系数为0.432。表明在一定程度上上面所述的这3个指标越高,股票的价格越高;反之股票价格则越低。
综上所述,结合2014-2016年酒类企业财务指标与股价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共有5个财务指标与股价有着相关关系,分别是每股收益、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其中每股收益在这3年中始终与股价保持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且其皮尔逊系数很高。而其余的4个指标均在2年中与股价保持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总体而言,盈利能力指标与股价相关性最大。
3 回归分析
根据Feltham-Ohlson模型可知,股票价格与财务指标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因此沿用实证分析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分别对2014-2016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表4~6所示。
根据表4,可以得到回归方程为
由此可知,影响股价的因素主要是盈利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中每股收益与股价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与股价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理,分别对2015年和2016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得总体上线性模型成立,而对每个会计指标而言,其对股价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因此同样采用逐步剔除法,得到其回归方程分别为
由此可知,2015年影响股价的因素主要是盈利能力指标中的每股收益、营业利润率和发展能力指标中的总资产增长率。其中每股收益与总资产增长率和股价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每股收益和总资产增长率越高,股价越高。而营业利润率与股价则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营业利润率可能存在被粉饰的情况。而在2016年中,影响股价的因素主要是盈利能力指标中的每股收益和营业利润率,以及营运能力指标中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其中每股收益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与股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实际情况符合,而营业利润率与股价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与实际不符。因此可能存在操控股价或者虚增利润的情况。
实证会计方法来源于西方哲学流派中的实用主义。实证会计研究要求先提出一定的假设,然后利用实际证据来加以验证和批驳。实证会计研究关注“是什么”的问题,不涉及价值判断,主要用于解释和预测。实证会计研究的基本研究框架是:首先提出假设,然后收集样本数据并建立分析模型,最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具有数量特征的研究结论。实证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实证研究方法较为精确和科学,符合会计的本质要求
实证会计研究是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到假设再到假设的操作化,主要依靠定性、概念化的逻辑分析,而分析实际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主要依赖于数量方法。由于采用定量分析的种种技术,使得实证会计研究的结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这与当代经济科学发展的大方向趋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二)实证研究方法紧密结合会计实务,可以考虑到会计主体的行为动机
运用实证会计研究得到的实证理论,不仅对所观察到的会计实务提供解释,说明现存会计实务程序、方法在应用程序上存在差异的原因;而且还对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实务和那些虽已发生但尚未通过数据搜集和分析获得系统性证据加以证实的现象和实务提供解释。实证会计研究将市场条件下的企业视为各种“契约关系”的结合体,对各种利益集团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对会计准则呈现出的态度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经验分析,得出了许多规范会计研究所不能认识的有益结论。
(三)实证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往往以偏概全,时效性差
实证研究方法往往使用有限的事实和现象去证明普遍命题,因而其研究结果不可避免地具有概率或偶然性。另外,实证研究方法过分强调模型化和定量化,经常由于忽略某些想当然或是次要的因素,结果有时会导致研究对象过于简化和研究的系统陆偏差。
在实证研究中往往需要分析大量的会计数据,而对与具体某项会计准则相关的问题研究总是在会计准则公布之后若干年,其时滞性与会计的及时性形成矛盾。
(四)实证研究方法过分简化研究对象的复杂因果关系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把探求因果关系作为理论推演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程序和变化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仅仅以会计理论研究中主要的因果关系就得出正确结果,显然就难免会简化会计研究对象背后所隐藏的复杂因果关系。例如,不少研究者在研究企业经营行为时,往往把企业中复杂的利益关系简化为股东和管理者的单一利益关系,提出股东利益对企业管理行为影响最大的假设,而简化了债权人、政府、立法机构、税务机关、工会等因素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这种简化倾向实际上违背了他们遵循的科学主义原则,表明研究尚未摆脱传统决定论观点的束缚。
二、关于规范会计研究方法
规范会计研究是一种传统的会计研究方式,规范会计研究关注“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必然涉及价值判断,主要用于描述,如描述应该如何计量收益。其基本研究框架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搜集并梳理相关文献,最后通过严密的演绎逻辑推理得出用文字描述的研究结论,其主要方法论基础便是新古典经济学所推崇的演绎主义方法论。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主要如下:
(一)规范研究方法对会计理论的论证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优化和发展会计实务
规范研究方法所依赖的归纳法或演绎法发展历史悠久,研究方法较为成熟,在会计理论的研究中,规范研究方法从假设或初始理论命题可以推导出下一层次的理论命题,并可对某一个理论命题做出演绎证明,还可以对已有会计理论进行逻辑检验以发现错误理论与现存理论的内部矛盾。这样,在对理论进行实践检验前,可预先对理论进行检验以使理论具有更加严密的逻辑陆,这在会计基本理论和整个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规范研究方法的不精确性、臆断陆与会计本身的精确性、客观性形成对立
规范研究方法无论是演绎法还是归纳法都是侧重定性分析,而纯粹的定性分析难以揭示会计对象、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尤其当分析过程中涉及到的变量较多时更是如此,规范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往往忽视会计信息具有的经济后果,不重视会计主体的行为因素,运用规范会计研究得到的结果往往由于缺乏经验支持而仅仅是“闭门造车”式的个人观点和论断。这些都与会计要求的精确性和客观性形成鲜明的对立。
三、对当前我国会计研究方法的建议
从上述关于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定功能:实证研究的目的是确立统一,规范研究的目的是树立典范;实证研究侧重于感性分析,规范研究侧重于理性分析;实证研究侧重于具体分析,规范研究侧重于抽象研究;实证研究要求价值中立,规范研究中带有研究者的主观价值判断。因此,偏废任何一方均非善策,最佳的选择是: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结合,坚持不同会计研究方法的综合、灵活运用。
(一)坚持规范会计研究方法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结合
在会计研究上坚持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并重、相互补充的观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相反,它们是互相补充、可以结合的。在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综合运用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既确保会计理论构建的逻辑相关性和紧密性,又为会计理论的真理性和精确性提供了检验依据,从而实现优势互补,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绝大部分是规范会计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较为少见,当前由于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实证会计研究已逐渐兴起,二者的结合运用必将促进我国会计理论的蓬勃发展。
(二)多做实地研究
实地研究是以个别实例为出发点来分析问题,其方法论比案例研究要严格,属于学术研究范畴,非常注重寻找启发性的知识及开头性的看法,这就要求注重调查研究,进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并且对热点问题有很好的敏感性。由于我国经济环境的特殊性,在仿实证研究的同时仿实地研究可以取得更好的研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