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时间:2023-06-11 09:33: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第1篇

追溯到封建社会时期的传统语文教育中的阅读教学,因为当时的教育是本着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原则的,传统的阅读教学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制约与束缚,无论是内容和方法都受当时社会背景的限制,如今看来它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甚至应该摈弃的弊端。但不可否认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中总会包含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精华,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吸取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精髓,来丰富和推动当代语文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本文以张志公的《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以下简称《 初探 》)为蓝本简要地论述传统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大致内容、值得借鉴的经验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育是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传统的阅读教学也是在封建蒙学体系的指导下产生和发展的。《 初探 》中把传统的语文教育的完整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大致分为识字、阅读和写作训练。其中阅读作为至关重要的中间环节,对识字和写作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儿童经历了集中识字和进一步识字教育之后,就要进入真正的阅读教学阶段了。以下以表格形式简明地介绍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表1)。

二、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经验

从以上简要的阅读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阅读教学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今天的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1.强调熟读、精思、博览

(1)熟读方面。传统阅读教学强调“读”,并且注重讲读结合。以诵读为基础,重视熟读文本,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之一。宋代朱熹在《 童蒙须知 》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诵读、熟读,不仅容易形成语感,而且有助于记忆和理解。古人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明白文中道理,读讲结合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清代唐彪曾提出:“随读随讲,则能明析其理,久久胸中自能有所开悟,若读而不讲,不明其理,虽所读者盈简,亦与不读者无异矣。”[2] 这说明了读讲结合的作用,只有学与教都积极主动,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的目标。

(2)精思方面。这是在熟读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学习,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讲的就是读与思的密切关系。宋代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3] 清代唐彪在《 读书作文谱中 》也谈到他的体会:“读书须将文本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有益。”熟读是为了加强记忆,精思是进一步的心领神会,如此有助于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含义,也能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3)博览方面。传统阅读教学提倡在熟读、精思的同时,也重视广泛涉猎,鼓励学生博览群书。我们今天的学生,读书的范围不应仅局限于教学内容的狭小范围之内,要通过放开眼界的广泛阅读,了解当代社会的文化经典,并通过文字认识社会和接触社会。另外,就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来说,“读”对“写”的作用不可小觑,我国古代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即可证明通过有目的的博览可以“涉猎”到很多知识和技能。

2.注意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阅读教学同其他的学习过程一样,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传统阅读教学的过程正是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为学生安排了由易向难、由浅入深的阅读内容。由此宋代朱熹提出:“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并进一步主张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教学顺序,成为古今学习过程的经典言论。当然,在有规律的阅读教学进程中,少不了“夫子循循善诱人”的诱导和启发。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在阅读教学中的“指引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发散思维,领悟深刻的社会道理和人生意义。

3.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

传统阅读教学通过指导学生对文章圈点评注来进行。“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边或行间。评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学能力,并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使用这种方法,从圈点符号是否正确、评注内容是否恰当,可以反映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检测学习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

4.“文”“道”不可偏废

古人对于“文”“道”关系的看法,对阅读教学的影响是很大的,诸如“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等都贯彻了关于文道关系的基本精神。《 初探 》中标注“文”指语言文字之学、辞章之学,“道”指当时社会正统思想的总称。张志公先生在此处进一步阐述:“‘道’是根本的,然而正确的‘道’必须有高明的‘文’来阐发,传播,人们也必须通过‘文’来理解‘道’”,因此,二者是不可分的,不可偏废的。”[4] 基于此种观点,古人主张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仔细讲解文章的名物、训诂、句读、篇章,使学生充分地理解文本,同时领会以伦理道德教化为主的教育内容。

5.主张利用诗歌教育学生,培养语感

读诗是蒙学中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唐宋以来,儿童在识字之后,会读一些优美而浅近的诗歌,这些诗歌“容易念,容易背,朗朗上口,适合儿童的爱好”,可以培养儿童对读书的兴趣。诗歌是语言最精炼且涵韵最深刻的文本形式,它不仅形式整齐有规律,而且讲究押韵,音调和谐,适合大声诵读,反复体味,从而启发思考,有所感悟。张志公在论述这方面的经验时也表述道:“多念一些好诗,孩子们逐渐会感觉到语言的美,感觉到书有念头,有学头,从而培养了他们爱好语言的感情,促进了他们求知的愿望,增长了他们思考、想象的能力。”[5] 当然,在诗歌教学方面,教师适当的指点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选择内容健康、语言优美、表达浅近的诗歌,其次在指导阅读时要带领学生仔细揣摩领悟,这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大有裨益。

三、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历时几千年的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既博大精深,又鱼龙混杂,传统阅读教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需要我们在研究它时不仅要全面认识有益的经验,也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审视和批判,才能有力地推进当代语文阅读教学的改进和发展。

1.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口语和生活实际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大致上可分为两类,即经学读本、文选读本。封建统治者多为巩固统治地位而把它们作为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化”的工具,这使得古代语文阅读教学高度伦理化、政治化,以至于成为经学和科举的附庸,割断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语文教育应该是以口语交际和生活应用为主要目的工具性学科,然而古代语文阅读教学从内容和形式上看,都是把功名利禄作为主要教育目标,这不仅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而且也给学生造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误解。另外,从能力培养上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忽视口头语言的教学,造成了书面语与口头语言的脱离,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发展产生了阻碍。

2.忽视文学教育

经典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时代文化历史的精华,可以丰富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概况以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说进行必要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教育是极其必要的,然而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在这方面是非常欠缺的,除了教学内容的封闭与保守,教学方法上的死记硬背也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自由感悟和思想创新。

3.忽视知识教育

语文知识教育作为贯穿于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有其自身完整清晰的并且适宜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这个目标在古代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没有达到,甚至说是被忽视的,从而导致了在片面强调阅读训练时造成了语文知识教育的缺失,实际上,“在加强种种实际训练的同时,教给学生一点有关文字、声韵乃至语法的基本知识,能够提高他们学习言语文字的自觉性,这对提高读写基础训练的效率是有帮助的。”[6] 如果学生能够利用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工具书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各种疑问,也会对自己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学方法单一,重讲授和灌输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是重“教”轻“学”的,课堂的状态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式教学。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只重整体感知,缺乏分析知识;只强调求同思维、单向思维,忽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只尊重维护作者权威,无视读者理解的主动性、创造性……”[7] 长此以往,使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缺少自觉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并进一步影响整体阅读教学的效果达成。

回顾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尽管古代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是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自身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也是有待研究和整理的。面对精华和糟粕,清醒的头脑和犀利的批判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秉着“淘尽黄沙始得金”的自信,用传统阅读教学中的甘泉灌溉当代语文教育事业的沃土。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48)

参考文献:

[1]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2][3]转引自庄静肃.语文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第2篇

一、淡化写作知识和技术

淡化写作知识和技术,从理念上表现为:“惧”言写作知识与技术,广纳泛语文知识和非语文知识。七年级上册“写在前面的话”就是很好的例证。

亲爱的同学们:

新学期又开始了。拿到崭新的语文课本,你心里一定会想,又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之旅启程了。

在旅行中,你将走进一片神奇的天地: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人生、社会、自然……

在旅行中,你将看到,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在旅行中,你将看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在旅行中,你将看到当代信息社会的“投影”……

为了用好新课本,你也许需要进行一次语文学习的“革命”——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谱写语文学习的新篇章吧!

“写在前面的话”很有亲和力,很人性化,但围绕“小语文”的外延,把“大语文”说了个通透,也没提“小语文”一点点。[2]

淡化写作知识和技术,从实践上表现为:有概念的抛出,没有陈述性解释,也没有程序性指导和策略性体悟。单元各部分基本都围绕“人文”进行思考和感悟。

例:六年级上册第8组“艺术魅力”。在这个单元,第一次抛出了“联想和想象”的概念。

提示系统: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画,也可以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有艺术的地方就有美。本组课文将带你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更多地了解艺术。

课文系统:两篇精读,《伯牙绝弦》和《月光曲》;两篇略读《蒙娜丽莎之约》和《我的舞台》。

练习系统:

1.《伯牙绝弦》课后练习: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②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句子略)。③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④资料袋:关于伯牙和子期的历史知识(略)。

2.《月光曲》课后练习: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②默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说一说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再谈谈读后的体会和感受。③背诵第九自然段,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④如果有条件,听一听《月光奏鸣曲》。⑤资料袋:关于贝多芬的知识(略)。

园地活动:

1.口语交际·习作八:

①口语交际:生活中处处有艺术,让我们来谈谈身边的艺术。可以向大家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比如,音乐、舞蹈、剪纸、手工编织;可以介绍一件艺术品,比如,一幅画、一首歌、一件工艺品;还可以讲讲跟艺术有关的故事。可以先在小组里讲述,然后在全班交流。

②习作:《我的舞台》把“我”学戏的故事写得生动有趣。你可能也学过某一门艺术,比如,吹、拉、弹、唱,书法、绘画、泥塑、雕刻。请写一写你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

你也可以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件艺术品,或一次艺术欣赏活动,如,听音乐会,看花展,参观美术馆。回忆课文中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注意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2.回顾·拓展八:

本组课文,有的在写欣赏艺术的感受时,融入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如,《月光曲》一课……;《蒙娜丽莎之约》……。从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从作文课程内容建设的角度看,这个单元重点要学习的写作内容是“联想和想象及其应用”。从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处理看,单元有三个地方提到“联想和想象”——提示系统抛出“联想和想象”的概念,并要求学习运用;习作中提到“回忆课文中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注意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回顾·拓展要求“从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但是,却没有关于“联想和想象”的解释,也没有程序性训练和策略性的感悟。

二、缺少甚至没有写作方法的范例

2001年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自三年级上册开始,每个单元都以单元专题为主线设计了“读、思、说、写”一体的写作训练体系,而且在习作环节还设计了习作内容的启迪及指导策略,但这种指导策略成人化,而且缺少甚至没有符合学段儿童作文思维水平的写作方法范例。从六年级上册第8组“艺术魅力”这个单元,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这种作文课程设计的特征。

除却单元写作训练外,有的单元还设计了微型写作练习。这些微型写作练习基本都与课文内容相应,只有写的要求,没有范例和策略的指导。如,三年级上册第2组“名人故事”,课文《小摄影师》课后练习安排了“小练笔”:“我想接着往下写这个故事。”第4组“细心观察”,课文《玩出了名堂》课后练习安排了“小练笔”:“平常我们都爱玩,让我们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吧”。

三、缺少具体的修改、评价步骤

在写作训练设计中,也要求学生写完进行修改,但只是要求,没有具体的修改和评价步骤。如,三年级上册第2组“名人故事”,习作:“写完以后,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么样”。第3组“心中的秋天”,习作:“写好后读给同学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第8组“献出我们的爱”,习作:“写完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一改”。

我国作文课程建设之所以淡化知识和技术,有着深刻的教育背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认识分析:

(一)内在的认识上的因素

余应源在谈论现当代语文教育低效的根源时,曾直指“西化”。[3]所谓“西化”,即指现当代语文教育丢弃了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以体味涵泳为主的语感教学方法,而移植了西方语文教育知识教学方法。事实上,现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情形并非如此。要真正理解西方语文知识教学体系的真谛,就要理解西方教育对知识内涵的认知。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Anderson),1976年在他所著的《Language,Memory,and Thought》一书中,把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1987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梅耶(R.E.Mayer),在其所著《Educational psychology:Acognitive approach》一书中,提出知识应该包括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主要包括符号表征、概念、命题。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是关于“做什么”和“如何做”的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识,是“如何做更有效”的知识。根据安德森和梅耶对知识的认知,一门科学而严密的课程内容知识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的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一个真正掌握了知识的人,应具备包含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三个方面知识的知识结构。掌握并能够运用陈述性知识,就拥有了了解、阐释世界的能力;掌握并能够运用程序性知识就拥有了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能力;掌握并能够运用策略性知识,就拥有了运用方法更好地了解阐释世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知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看,知识应该包括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从狭义的角度看,知识指陈述性知识,又称为记忆性知识或可以言述的知识。我国语文教育自独立设科之始,直至当代语文教育第七次、第八次改革,知识在语文教育领域都仅限于狭义的内涵,作为与能力对立统一的概念而存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我国语文教育是谈不上“西化”的,或者说曾想“西化”却未得“真经”,西方语文教育知识教学的理念,从未被真正引入我国语文教育领域。

(二)外在的环境上的因素

知识(狭义)在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从现当代语文教材编写的角度看,语文知识教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突破和逐渐改造传统文选型教材体系最终又从文选型教材中逐渐被淡化的过程。从现当代语文教育方法的角度看,语文知识教学的发展过程,是逐渐被引入语文课堂到独占语文课堂又到从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教材被淡出语文课堂的过程。所以被淡化,源于我国基础教育环境。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因为要应对考试,语文教学及研究逐渐开始以应试为目标、以知识和技术为中心分析讲解课文训练作文,研究教学目标标准化、教学内容序列化、作文教学模式化、考试试题标准化。语文课堂讲风日盛,课堂成了教师的讲堂。对知识的狭义的认知,外加“应试”的强化,影响了对语文知识的认知。语文知识教学被误认为导致语文教学效益“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并最终引发80年代末语文学科大讨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语文知识教学方法替“高考”这个指挥棒背了“黑锅”,在论争中语文的工具性质饱受质疑,语文知识教学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于是,我国作文课程内容建设从千方百计将写作知识和技术编入教材引入课堂,一改初衷而为百计千方将写作知识和技术从教材到课堂予以淡化。于是,回归传统、弘扬人文、重语感教学、淡化知识教学的理念历经第七次、第八次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标准中被明确定位下来。作文课程内容建设突出了人文教育,淡化了写作知识、写作技术教学。

(三)我国语文研究的结果

以人文为核心、说写结合的作文课程内容建设理念,源于我国语文研究的结果。

1.古代语文教育=古代教育

20世纪初语文独立设科之始,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和学者就把“读经讲经”科列入语文课程,[4]认为古代语文教育就是古代教育。这种观点不仅普遍,而且是当代语文教育研究领域的主流观点。

北京师范大学王富仁:“中国古代教育,实质上就是‘语文教育’。”“其主体内容是文学和伦理学、道德学,是一个‘大语文’的概念。”[5]

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语文教育是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当时的学校教育,是把德、才、学、识、能等都纳入‘四书’‘五经’‘六艺’及蒙学教材中。”“四书”“五经”作为“作为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典范,它们对我们整个汉语文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6]

湖南师范大学周庆元:“古代语文教育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语文教育,是集经史子集于一体、熔文史哲经于一炉的大语文教育。”[7]

山东师范大学曹明海:“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经学、诗学、文学、哲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相融的综合体。”[8]

浙江师范大学李海林:“中国古代教育实际上只有一门课,这就是语文。它既包含语言文字,也包含文史哲理、道德礼教,乃至人情世故、草木虫鱼;学语文,是学语言文字,也是学伦理、历史、哲学、科学,乃至常识。”[9]

……

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中国古代教育,无论是周代的“六艺”教育,还是汉代以后以儒学为核心的“经学”教育,都是一种综合教育,涵纳了哲学、史学、文学、政治、伦理等各个领域。中国古代教育是以言语作品为载体,通过对作品的释读而进行的。对作品释读的任务就是由古代语文教育来完成的。古代语文教育成为古代教育各领域必不可少的基础,虽然没有独立设科,实为各领域学习的基础工具,学习者通过接受语文教育,掌握识字写字、句读诵读、阅读写作的能力。也正因为没有独立设科及言语作品在古代教育中的载体作用,使得古代语文教育被误读误解为古代教育。

实际上,古代语文教育虽然没有独立设科,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教育融合在一起,但是自夏、商、周有学校教育开始,至语文独立设科,历经几千年的教育实践,已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张志公早在1962年在其所著《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就对古代语文教育进行了比较系统地研究,“传统的语文教育有相当完整的一套步骤和方法。大体说来,从开始识字到完成基本的读写训练,这整个的语文教育过程是由三个阶段构成的。开头是启蒙阶段,以识字教育为中心;其二是进行读写的基础训练;第三是进一步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以识字教育为中心的启蒙阶段,有的又分作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集中识字,第二步是把识字教育和初步的知识教育以及封建思想的教育结合起来,巩固已识的字,继续学习新字,开始熟习文言的语言特点,同时学到一些必要的常识,为第二阶段进行读写训练打下基础。这样,全部语文教育也可以说包含从集中识字开始的四个步骤。”[10] 张志公对古代语文教育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步骤从教材、内容到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把古代语文教育解读为古代教育,对当代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一,使当代语文教育常常肩负起整个社会、民族、国家教育的使命;其二,强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征,并上升为基本属性。

2.学生写作困难调查结果

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受国家教委委托,曾对中学生的语文成绩进行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最权威的调查。在对49260份初三学生的读写测试卷进行的定量分析中,发现作文平均得分仅为55.35%;在对3000多篇作文进行的定性分析中发现:没有什么材料可写是写作最大的困难;[11]郑昌时(1995)、彭以槐(1996)、林崇德(2001)等人的调查均有类似的结果。[12]根据这些调查结果,人们研究的关注点大都集中在学生的生活阅历方面,认为学生作文之所以没有什么可写,原因在于学生缺乏生活,社会实践活动贫乏,缺乏对生活的思考和体验。调查结果及研究,为当代作文课程内容建设人文教育理念提供了重要依据。

对于上述调查结果和研究,同样值得商榷。因为这种研究没有看到学生本体。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怎么会没有生活呢?学生有学生的生活,学生有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体验。从认知的角度审视,学生没有什么可写,其根由是学生不知道怎样来写自己的生活,即不知道如何运用最基本的写作技法,把自己的生活及对生活的思考诉诸于笔端。从学习理论的角度看,所谓的“最基本的写作技法”就是“图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知结构的基础知识(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先备知识(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论)”、“原有知识经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以说促写的作文能力培养观

作文是表达过程,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属表达的还有“口语表达”。于是,在书面作文教学一时难于寻到解决途径的情况下,一些研究者把目光转向口语表达的“说”上来,认为出口成章者必能下笔成文,应把训练“说”作为训练“写”的基础。而且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来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13]以说促写、说写结合的作文课程设计理念,在我国当代作文课程内容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说”的训练对“写”的训练具有重要作用,是不可否定的。但是,口语训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书面写作教学所面临的低效困境。首先,“说”和“写”追求的目标不同。“说”,交流的双方明意即可;“写”则不仅要明意,且要有创意,还要讲究章法和语言。其次,“说”和“写”呈现的思维特征不同。“说”,思路清楚,重点突出即可,主要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写”则不仅要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且要具备形象思维能力。因此,要解决书面作文教学低效困境,还应从书面作文本身寻找突破口。

注释:

[1]倪文锦.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改革·十大特点与趋势(上)[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2,(01).

[2][5]王富仁.情感培养:语文教育的核心——兼谈“大语文”与“小语文”的区别[J].语文建设,2002,(05).

[3]余应源.西化——百年语文教学低效的根源[J].中学语文教学,2001,(01).

[4]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倪文锦.我国语文教材建设的历史轨迹[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07).

[7]周庆元.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的全方位突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03).

[8]曹明海.语文:文化的构成[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07-08).

[9]李海林.语言专门化:语文教育的一个岔路口[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11).

[10]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11]申继亮,谷生华,严敏.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12]徐彩娥.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感性、悟性与个性[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第3篇

关键词:非指示性;师生问题;问题及建议

浙江江山中学的郑逸农老师深受以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的影响,凭借其自身的语文教学经验,摸索出一个崭新的语文理念――“非指示性”。“非指示性”教学理念远离传统的语文教育轨道,它不仅关注语文的工具性,更注重语文的人文性,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

一、“非指示性”的基本内容

“‘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的核心命题是‘把人当做人’。这个命题蕴含三层含义:师生平等;真诚对话;自主成长。”[1]就语文学科而言,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主要表现为:彼此尊重,彼此影响,彼此尊重语文素养的内化与发展。师生之间应该真诚对话,相互教育。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不仅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在接受教师的教导的同时影响教师,双方向着更高的层次共同成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体现在自主学习上。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题、学习方式等都由学生自由选择,在经过不断尝试、练习之后,他们会掌握相应的学习规律,并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对学习、生活都充满热情和活力。

“‘非指示性’教育以‘二不’‘四自’为标志:不明确指示学习目标,不明确指示问题答案;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2]“二不”针对的是教师。在具体语文教学中,教师将教学目标作为隐性的内容,不对学生作明确的阐述,由他们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学习目标,从自己的学习特点和课文的特征出发确定学习的侧重点,独立思考与团体讨论相结合,自主完成课文的学习。语文是感性成分很强的一门学科,课堂中所讨论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对这些问题不明确指示答案,鼓励学生多思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提升空间,拓宽思维。“四自”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应该得到尊重,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空间中更深层次地挖掘课文的意蕴,并由此形成自己的学习逻辑。语文的字、词、段、章、篇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生成整体的感知。

“非指示性”不仅包括教学原理层面,也蕴含具体的教学方案的制定。“郑逸农老师开始提出的‘六步’(自读-定向-研读-讨论-引导-反省),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开展,这个教学程序后来又有所变化。”[3]完整性、简约型的常式教学形式以及各种变式教学形式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只能作为参考,不能照搬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依据课堂的需要,灵活地变换方式,找到最佳契合点。

二、“非指示性”对师生提出的要求

“非指示性”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指导。由此可见,“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相对传统教育方式来说更多的要求。

“非指示性”教育理念下的教师作为一名指引者需要提高语文素养,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带动他们的思维。教师需要精心研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应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即一方面要考虑学生层次的不同,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所处环境的不同,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教师要明确自己所要教的内容并对其产生自觉意识,要反复揣摩课文,预测课文的学习点和学生可能选择的学习点,比如教授《琵琶行》一课,就应该考虑该诗的音乐艺术、思想情感等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用充满激情与睿智的导入语引导学生进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温和的表情和语气有效地组织课堂秩序,不吝啬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与学生交流。在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要褒贬得当,积极引导,及时纠正一些模糊的认知,让学生对文本掌握更深刻。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总结、评价、反思,扬长避短,要有所为。

学生的“学”才是教师“授业解惑”的目的。学生要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课堂上积极参与自由讨论,有感即发,学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见,不随波逐流,敢于提问,全方位考虑问题,增强自主探究能力。对课文的理解不拘泥于整体感知,从细微处――字、词、句着眼,掌握课文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比如在诗歌学习中,学会通过朗读、背诵来加深自己的体会,最终形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三、“非指示性”的问题及建议

“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打破了以往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完全由教师决定的特点,也打破了教学内容唯教参论的禁锢,不刻意追求课堂环节的完整,强调课堂教学的质量,平等的教育观念使得教师与学生有了更多的交流,在师生对话、生生撞碰中展开教学,符合新课改精神,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尝试并完善。“非指示性”的整体构架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具体的操作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非指示性”的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师让他们自选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虽然这种设想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语文学科可学习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学生对可供选择的内容会难以取舍,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与难度。对于学习目标的制定,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提示,而不是一味地放任自由,要因课而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有创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鼓励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学生的理解受其阅历、知识面和文本本身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面面俱到,难以理解文本的精髓,有的理解很可能确实是错误的。有的学生在思考《陈奂生上城》这篇课文中“陈奂生付出五元钱后表现出的低俗的精神境界”这个问题时,竟然肯定陈奂生的低俗行为并加以赞扬,对于学生偏离文本的理解以及思想、价值观的偏差,教师应该立即进行有效地教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固然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并发表不同意见,但也不能放任学生自由发挥,需要积极引导、启发、提示和点拨,在恰当的范围内讨论学习问题并进行拓展,要时刻关注课堂的进展,置身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并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对他们作出点评。

总之,“非指示性”教育理念为语文课程改革指引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应该得到普遍推广,但要从根本上将语文教育从“指示”转变为“非指示性”还需要长期的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将理念逐步完善并指导实践更需要各级教师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初探[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46.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交流学习 积极论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53

1 找出问题

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太高,对中职教育容易产生不理解、厌学、逃避的情绪。教师需要掌握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植入中职教学文化,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中职语文教育是中职语文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再生力量。

对于中职学生,笔者分析有如下几类:第一类,另辟蹊径的中职学生,他们在升学前自信心很高,在高考、中考的道路里过五关斩六将,可由于高考、中考的落榜,这些学生选择了中职教育。第二类,才华创造型的中职学生,他们属于社交型人才,在家庭、个人的某些因素影响下,这些中职学生迫切希望在学校的社交领域中建立自己的社交领域团体,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在这里找到另一片天地,例如中职文学社,团委广播站等等。第三类,就业方向不明的中职学生,由于对本专业的错误理解,导致其觉得前路迷茫,抱怨中职语文教学专业不明确,理解力不强,甚至出现逃避、厌学的情况。这几类中职学生需要给出明确的指导的方向。

2 交流学习

中职学生有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亲情观。中职语文教师可以针对中职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相应辅导,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底加上多元化思维的灵活性,可以找到教学舞台的平衡点。

中职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件,进行语文教学。假如一位中职学生过生日,收到了玫瑰花,学生向教师提问玫瑰代表怎样的祝福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课文《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来回答。这就要求教师的教案备得足够详细。如果中职学生手里捧着蓝玫瑰时,就提问蓝玫瑰和红玫瑰的花语。中职学生都会说代表爱情。教师可以介绍一下花语,区别玫瑰花的花色,以及代表的含义,如红玫瑰的代表爱情,花语:忠诚爱情;蓝玫瑰代表亲情,花语:敦厚诚实;紫色的花代表;忧郁;紫色郁金香代表:唯一的爱。再引申开来,引入《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总结回答。中职学生在找到答案的同时,也丰富了中职语文课堂交流。

由于中职学生普遍把玫瑰理解为爱情,这一错误定义导致中职学生心理走向极端化,中职语文教师一定要给出正确的指导。

中职语文教师在指导中职学生心理时,一定要委婉表达,有效的劝说。一些中职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不宜直接表达,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在教育中职学生教育时方式方法极为重要。

3 积极教学,打破固有模式

以往中职语文教学传统模式较呆板,灵活性不强,专业知识和基础文化薄弱。中职语文教学应打破常规,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近距离体验中职语文教学角色,为了营造生动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大力培养中职语文教学的兴趣,让中职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角色互换,教学互换,课堂互换,导演为主,角色为辅,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对中职学生教育的心理和精神层面都有提升,最大意义的提高是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突破性发展。如教学《卖白菜》时,可以设计如下:调出人物,抬价还价;即兴加词,导入课文;评论人物,小组演绎;教师客串,丰富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师的带动下,中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兴趣大大地增加,这是中职语文教育迈进的方向。

4 教学活动成为展现学生能力的舞台

中职学生可能参与学校的很多活动,如:文学社活动、团委志愿活动、广播站活动等,语文教学时可以选择多种教学模式,引入学生熟悉的活动进行教学。例如诗朗诵活动《我爱这土地》,可以设计如下:介绍作者、报幕《我爱这土地》,音乐起、独白,复习指导、收尾,注重效果、感情到位,最后感受过程。中职语文教师可运用这一点作影视欣赏,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入情感朗诵《我爱这土地》,还可以把朗诵录制成视频让中职学生观看,起到教学作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中职语文的记忆,从而让他们感受到中职语文教育的艺术魅力。

5 总结

调查显示,中职学生就业率为百分之九十五,可学习率占不足百分之二。怎样能发挥中职语文的特色教育长处,扬长避短,值得语文教师思考。中职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不理解语文的深层意思,不深入探讨研究文化,不加以解析,只靠工具书辅助教育,这使得中职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中职语文教师要把学生领进门,让学生知道其中含义,理解语文的奥妙。中职语文教师应突出教学特色,改善教学现象,以期在教学中发挥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罗粤粤.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学探索,2013,(2).

[2]姜亚培.中职语文教学初探[J].课改研究,2012,(11):18.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人格教育 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在塑造学生人格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和优势。它可以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情操陶冶和道德培养于一体,采用相应的理论灌输、情感感染、耐心疏导和榜样树立等形式多样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获取了相应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净化情感、陶冶情操,塑造健康的人格。

一 在初中语文思想教育中鼓励学生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塑造出健康的人格

初中生的语文素质通常情况下包括三方面:即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这三个方面会从不同程度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很多语文课文就具有比较强烈的思想性、教育性和政治性,这些都是政治教材所无法替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有效利用语文教育独有的情感性、形象性、生动性等,在自然的状态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例如,在教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时候,要让学生反复朗读“留取丹青照汗青”,并体会其高尚的民族气节;又如,《冯婉贞》率领众人痛击法国联军的场面,可以有效激起学生们的民族豪情;再如,《最后一课》更能激励学生学好母语,文中充满了浓郁的爱国之情。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赞美党和革命事业的内容,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和学习机会,进而更加热爱党和革命事业。例如,学习《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为了保存火种而牺牲自己的时候,学生就会充分体会到在党和国家的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

二 在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中陶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主要通过“动之以情”的审美教育来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的审美陶冶能力主要体现在除了语文知识能力之外的一些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力和个性心理等。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要努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这就为教师进行相应的审美教育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陶冶作用,有效引导学生体会相应作品的感情、语言、形象,进而培养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美丑、是非的能力。为了有效发挥语文的审美陶冶效果,初中语文教师要更加注重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最好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生动地描述相应的场景和情感,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而体会文中的情境,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再现文中的美好意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笔者首先深情地讲述了自己的父亲,以及同父亲之间的故事,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并受到感动,纷纷讲述自己的父亲是如何爱自己的故事,整个教室沉浸在一片温馨和感动之中,甚至有几个学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此时,笔者再仔细讲解《背影》,让同学们更加感受到不同父亲对孩子同样有深沉的父爱,孝心也自然而然地在同学们心中扎根。学生们对于美好的情感都有追求,教师则要恰当地引导学生追求一种天地间的人性之美。教材中很多叙事性的文章都是进行美育教育的良好题材。

三 树立一种大语文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所吸收的完善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一定的生活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一种信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塑造稳定的性格。在新的教学大纲中,相关内容也明确表示要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教学活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组织课外活动,这样才能为学生充分提供人格实践的机会。通常情况下,在过教师节的时候,学校都会鼓励学生向教师献爱心,送一些自己动手制作的小礼物。而 2011 年的教师节笔者组织学生们进行了一场演讲比赛,为了写好演讲稿,就在课余时间对各位教师进行了细致的采访,在这个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磨炼了意志,锻炼了思维和写作能力,更增进了同各位教师之间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到尊师重道的内涵。

结束语

教育是提高人们素质的根本,而语文教育则除了教授学生相应的语文知识之外,更具有人格塑造的作用。初中生处于一个成长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格追求。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做塑造学生人格的导师,通过讲解相应的课文,组织课外语文活动,增加与学生们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从而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早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徐爱香.探讨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渗透[J].学园,2011(16)

[2]张保庆.初探人格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2(11)

[3]许立辉.人格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江西教育,2009(27)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文包诗” 情感教育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植入情感教育首先需要深挖教材,用文本情感打动学生。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视体现了新课改对小学生新的要求,小学语文老师在拥有好的教材的基础上所能做的便是深度挖掘教材,把情感教育视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感情,把握文本的精髓,从而达到情感转移的目的。当对文章有所触动的时候,学生能更容易理解,也有利于老师的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让学生受到经典的熏陶。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构建时期,传统的文化经典和人文教育等对学生良好审美情趣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爱国教育、责任教育、关爱他人等思想,让这些情感在小学生的心中扎根。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蕴含优秀人文精华的经典著作都为世人尊敬,如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就包含了许多优秀品质值得小学生学习,在教学中重视经典文化的教育不仅能使小学生增长知识,还能学习优秀品质。

二、“文包诗”的创新教学形式。

古诗词的学习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不论从老师的教学方面还是从学生的理解方面都有一定的困难。新课改之后,古诗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文包诗”这种文学形式将难懂的古诗词融入通俗易懂的短文中,让学生能在更轻松、有趣的情境里学习古诗。

1.“文包诗”对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作用

“文包诗”首先通过有趣、简单的文字把学生引入其中,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为诗歌创设情境,加之老师对其背景的介绍,在阅读诗词时仿佛身临其境,很快便能领悟文章的主要情感。情感是诗词的灵魂,常常也是划分不同诗词种类的标准,要想准确把握诗词的大意必先抓住其情感,如此学生更能对诗人的心境感同身受,理解和背诵起来更为轻松。另外,“文包诗”能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增强语文学习能力,有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2.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利用“文包诗”践行情感教育

首先教师应在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自己先熟读课文。老师首先应向学生介绍短文的背景和写作动机,对古诗的基本情况进行说明,再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思想和主要内容,寻找出文章和诗歌的内在联系。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能更好地通过故事理解诗句的含义并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其次,短文中的关键词对学生感受诗歌情感有积极作用。教材中的短文主要是根据诗词的主要内容进行解释和扩展的,因而短文中的字词也是紧扣诗词,为诗词服务的。我们在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强调关键字的作用,但小学生往往无法从晦涩的古诗词中准确地找到中心词、字,但如果从短文中寻找关键字就容易得多,通过这些关键字就能揣测一首古诗词通篇的大意及情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关键的字词,并鼓励学生根据词语表达的情感,将自己置身其中,理清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

最后,通过精读短文和诗词,找出隐藏性的意义,把古诗词中诗人感情的“细节”找出来,不放过任何一处情感的变化。“文包诗”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可以把学习的外延扩展到课外,平时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进行其他诗歌的扩展学习,积累更多的诗词,丰厚文学底蕴,提高自己理解古诗词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以更加积极、轻松的态度对待诗歌的学习。“文包诗”这种在新课改形式下创新的文学形式,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了其可行性和重要性,是语文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环,对小学语文的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加强小学语文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最终还应该落实到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加强情感教育。比如邀请优秀的专家学者开展一些适合小学生的语文讲座,举办演讲比赛,让学生通过准备演讲和最终进行演讲的过程熟练掌握语文知识,也为学生创造了表达自己对文章、对诗词的见解和感悟的机会,还可以结合亲身经历。另外,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郊游等户外活动,带学生走进大自然,领悟大自然的魅力,或是走进博物馆、纪念馆,让学生了解文化名人的生活。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对加强小学语文的情感教育大有益处。

以上这些都是笔者个人结合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利用小学语文教材的优势和资源提出的一些关于加强小学生情感教育的方法和要点。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它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建立完整的情感教育的体系,教师起着领路人和辅助者的作用。例如“文包诗”的文学形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和教材之间建立起情感转移的纽带,丰富学生的语文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创新思路,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策略,充分地利用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加强小学语文的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苗玉玲.小学古诗教学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9).

第7篇

[关键词] 技工学校 语文教育 人文精神 培育 途径

技工学校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结构,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跨职业、跨岗位的关键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型或技艺型人才。技工学校培养对象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技工学校教育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而语文是基础性的人文学科,人文精神是语文的灵魂,技工学校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技工学校语文在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方面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从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看,其情况令人担忧。技工学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心理不健康,社会观念淡漠,缺乏关爱他人的理念,意志薄弱,自暴自弃,行为偏激,走上极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这些学生由于缺少人文精神的体认,他们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常常不得要领,作文立意不高,思想幼稚,甚至偏颇。另一方面,技工学校语文教育沿袭传统思路,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淡化人文精神的培育,同时还要强调语文要为专业服务,技工学校学生的现状、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呼唤语文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更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任。结合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和学生的实际,技工学校语文教育实施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教材要体现人文精神

教材是教学的抓手,课文是学生阅读训练的重要平台。技工学校语文要搞好人文精神的教育,就要注重教材建设。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既要体现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又能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有利于教师借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在这方面,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实践和台湾国民中学的《国文》教材的选编思路可资借鉴。以《三字经》为例,开首便说:“人之初,性本善。”把向善思想深深扎根于人心之中,同时鲜明地提出“首孝悌,次见闻”的价值标准,又借典故加以强化:“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三字经》把“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这一段话作为整个为学过程的目的放在了文章的最后,以显示读书做官对于社稷、家族及父母的重大意义。《三字经》还体现了为了实现理想,必须珍惜韶华,克尽求学之苦的精神:“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若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即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同样台湾国民中学的《国文》教材选材也注重传统伦理道德对青年一代的熏陶,把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立高远之志、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劝学惜时、勤学好问放在重要地位,让学生从小在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旗帜下成长,长大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国文》教材《王冕的少年时代》课文说的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王冕的故事。王冕为减轻父母的负担,到邻家放牛,主家如果将腊肉、熏鱼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回家孝敬母亲,他节省每日的点心钱,到学堂买书自学,还利用放牛的时间每日勤奋的画画。这些文章,文情并茂,深入浅出,阐释了为人尽孝的道理,弘扬了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层面。

现行的各种技工学校语文教材基本脱胎于部编普通高中的语文教材,突出人文精神培育的篇目有限,应该增选人文精神浓郁的文学作品等名家名篇。

二、写日记体随笔自觉呵护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不仅要经常性对学生晓之以理,更要不停地引导学生进行经验的解释和唤醒。荀子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古人就是用每天对自己言行反复的省察、反思来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完善的。因此,我们也应该要求学生每天审视一下自己,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并且把内省的结果,写成日记体随笔。这样做至少有两大作用:第一,学生养成了内省的习惯,有利于良好情操的培养,可以不断修正自己的人身轨迹,使自己得以健康成长。“内省”也就是“道德长跑”(教育家魏书生曾将写日记称作为“道德长跑”),可以不断引导学生用高尚的人文精神约束、鞭策自己。老师用的方法是日积月累式的“滴灌法”,而不是“漫灌法”,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心田上自觉的守护那一棵人文精神的幼苗,并使之茁壮成长,完善自我。第二,可以提高表达能力。每天将自己的思考结果用五百字左右的随笔表达出来,一个月可以练笔一万五千字,一年下来也有十八万字左右。熟能生巧,坚持练笔,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大大提高。

对学生的随笔,老师可以定期查阅,发现谈得较好的佳作,可以让学生宣读交流,这样学生之间思想上可以互相影响,其实学生思想感情的相互影响比老师说教好得多;语言表达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大家不能保守,也不要有什么顾忌,应该放手去写,放胆去写,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可以争论,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语文学家、教育学家黎锦熙曾经说过“日札优于作文”,当代教育家朱永新在他的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中就大力提倡师生共写随笔。事实确实如此,作文训练量毕竟有限,而且有种种限制,“日札”则随时随地都可以写,不必一本正经。这种道德长跑式的“日札”在人文精神的自觉呵护中有特殊的作用,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长跑下去,其思想境界和作文水平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课前演讲培养人文精神

为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许多语文教师都要让学生进行课前演讲。我认为,这种演讲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良机,应加以充分利用。

笔者在指导学生演讲的过程中,对学生演讲的内容作了导向,使之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弘扬。为了选择合适的内容,平时注意收集一些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思维素质等方面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材料(主要是剪报),让学生在演讲前随机抽取,准备一段时间,然后围绕所给材料演讲,其他学生听后可以评述,老师再相机点拨,效果较好。比如,一个学生抽到一个故事:一个科研小组在原始森林迷了路,大家疲备不堪,尤其令人沮丧的是老教授身染重病,奄奄一息。弥留之际,老教授托付给众人一个小木箱说:“这是我一生的心血,你们一定要走出去,把他交给院领导!但谁也不许在交给领导前将其打开。”众人掩埋了老教授,化悲痛为力量,终于走出了原始森森,那盛满老教授“一生心血”的小木箱被打开,但里面只有一些石块。经过思索,同学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老人的目的是给众人一个任务,一个美丽的向往,走出大森林,不只是为了活命,更有老教授临终嘱托。科研小组的成员就是在这一美丽而神圣目标感召下,才产生力量,最后走出困境的,因此,一个人必须要有远大的目标,美丽的向往,目标和向往是生命的聚焦处,是力量的源泉。最后,经过评述、点拨,大家达成共识:一个人立志高远,有了奋斗目标,才能激发生命的潜能,才能产生奋斗的力量和信心。一则故事或一段材料,可以演绎一个道理。通过演讲,学生们体验了宽容忍让、自尊自爱、自强不等人生哲理。

四、作文训练感悟人文精神

文如其人,人做得好,作文才有底蕴,写的文章,才能感人。很难设想,一个心浮气躁,不近人情的学生能写出感人肺腑的佳作。高考作文得高分者通常都是文意与文采俱佳者,也就是对人文精神感悟较深者。头脑没有那一份感悟,你就不能体察文题和材料中的思想。

要学生感悟材料中的人文思想,首先要在他们的思想武库中装备这种思想,脑海中从来就没有感受过这种思想,作文时怎么能凭空产生这种感悟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要洞察题目和材料中的“仁”(主旨),你首先必须是一个“仁者”,我们语文老师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用人文精神武装的“仁者”。结合学生的实际和作文立意的需要,可以让学生着重掌握以下四组“大道理”,每一大道理再分解为若干“小道理”逐一训练。

1.修身之道:立志高远,爱国情怀,奉献社会,助人为乐,孝敬长辈,知恩报恩,遵守公德,诚实正直,虚怀若谷,宽容大度,勇于改过,节俭朴素,严于律己。

2.成人之道:勤奋学习,严谨治学,磨炼意志,不畏挫折,自信自强,把握时机,善于借鉴,勇于创新。

3.生活之道:遵纪守法,反对迷信,保护环境,结交良友,学习有方,心理健康,潇洒幽默,尽心尽责,惜时守信。

4.思辨之道: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周密思考,由表及里,提纲挈领,因小见大,相辅相成,物极必反,新陈代谢。

每次作文,围绕其中一点,体察感悟,抒写真情实感,绝对不能空发议论。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有感而发,这些思想才能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与写日记和演讲相比,用作文训练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控性强且系统有序。

五、文学审美体验人文精神

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语文教育应发挥学科优势,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语文教育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就是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语文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一些文学基本常识,更要引导、点拨学生感悟作品。学生通过阅读(诵读、默读,进而涵养、浸润)文学作品与作者对话,从而获得人生、人情、人性的深刻把握和体验。作家王蒙受聘担任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在授职仪式后的演讲中,他指出:“一个懂文学的人比不懂文学的人感情世界要更为丰富多彩,心理结构亦更加完善,通过文学阅读,人们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更好地调节自我的心理素质。”语文教育的实践和王蒙的话都表明了阅读文学作品对培育人文精神有着独特的、巨大的,无法替代的作用。我们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老师就是要在文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美的眼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培养美的情操。语文教师都应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的使者”,带领学生走向美的世界。

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也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有它的民族特色、甚至地方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应该以大语文的眼光审视我们周边的人文资源,拿来为我所用。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地处六朝古都,其中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我们就带领学生开展调研考察活动,古都南京,历史名城。南城旧事、明代遗韵、民国风雨都在这座古都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浸染出浓浓的意蕴。玄武湖舒展,鸡鸣寺空灵,秦淮河的桨声灯影,父子庙的热闹繁华,无不让人留连往返。走进我们所处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美,体验美,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带有地域特点的人文素质。

当然,技工学校语文培育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途径还有很多,作为技工学校的语文老师,可以利用没有类似高考紧箍咒等制约的有利条件,大胆创新,在课堂教学、学习评价、语文实践等方面积极开拓人文精神培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潘庆玉.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人文精神初探[J].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03).

[2]王蒙.人文精神问题偶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第8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中学语文 改革措施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单纯地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新形势的发展。语文教学不再是单纯地教和学的问题而是要响应素质教育,保证受教育者在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素质,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的改革要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素质观,明确素质教学的宗旨,将所学课程、教材、授课方法等进行创新,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素质观

为响应素质教育的实施,应该做到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宗旨和做法,牢牢把握正确的语文教学素质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基础下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在理论培养的同时注重实践的培养。

素质教育下的中学语文其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现代社会的发展促使社会需要的人才朝着多层次多类型的趋势发展,所以教育工作中也要培养学生的特长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学语文教学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依靠独特的语言魅力,促进学生自己逐渐培养自身道德素质和言语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素质教育下的中学语文其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应试教育目的是为了学生能考个好成绩,只注重理论教学的实施。教学的方法基本上是讲题解题、考试指导、灌输课本上的语文知识等,使得学生不能积极的自我思考,创造力不能得到培养和开发。在素质教育的教学中,要求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同时进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只是单纯地赶进度,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教育下的中学语文其改革要发挥出语文的魅力,体现其塑造心灵的功能。中学教育是学生塑造自身性格、人生目标、自身素质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语文教学不单单体现在“教”上,还要体现在“育”上。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体现育人的宗旨。将书本上知识和知识中蕴含的道理解释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积极的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做贡献。

二、素质教育下对于中学语文的改革措施

素质教育的具体做法。构建现代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现阶段应试教育的缺陷,建立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课堂不再只是教师的课堂,学生占据课堂成为主角,加强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的和谐发展,避免学生的被动接受。

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的目的是要求考试成绩优异,所以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顾着统一、标准的答案,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保守僵化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对于自身个性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阻碍了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注重感性学习,语文是充满着感性色彩的学科,如果要想理解透彻文章应该把握整篇的结构,不应该为分析透彻文章将文章的结构分解。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多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感性教育,导致学生对于语感的把握能力较差。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下,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自我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整体风格。

素质教育的施行依靠的是良好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首先要注重物质文化环境,包括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和校容校貌以及校园的建筑等,它们是校园文化的载体。良好的教育设施保证素质教育的有利展开。二是学校的制度,它是学校营造良好环境的行为规范,是学校实行素质教育的保证,促进创新型素质教育全面展开。三是精神文明的建设,保证学生素质的培养,良好的校风和精神风貌为师生交流提供了良好、和谐的氛围。

另外,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还要注意考试的方式是否科学。考试不进行改革,素质教育就不会适应应试教育的试题,素质教育的开展将是空谈。为了考试,学生大多执着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忽略了语文的实践活动。应试教育的考试方式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素质教育的命题方向应该综合知识测试和能力测试,注重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素质教育的改革正在全面开展中。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要依靠素质教育取代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才,保证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学在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重在能力和知识共同培养,理论与实践并存。

参考文献:

[1]刘文斌.浅谈素质教育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1).

[2]黎虎清.素质教育下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

[3]魏永富.加强农村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策略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12).

第9篇

关键词:教学做合;教育方式;传统教育方式;小学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139-01

一、“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简介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针对当时“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及以“思不出位”作为信条,以“求同性思维模式”作为准则,“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传统教育模式而提出的新型教育方式。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这篇文章中提到: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而做含有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既改变传统的“死教育模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主动学习和探究问题的习惯,重新确立了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是陶行知先生从改造传统教育的现实需要出发,结合自身多年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提出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方式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发展“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其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们个性和思维的发展,要提高国民素质,必先从娃娃抓起,因此小学教育对个人发展,乃至国家社会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而小学语文既作为启蒙教育的一部分,又是其他各学科学习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主要以老师教、学生记的方式为主,忽视课堂内外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习惯传统的套式教育,学习的范围局限于课本和老师的讲述之中,课外知识教缺乏,教学教封闭,开放性不足,而且对于课堂上的东西以权威模式为主,使得学生一味追求标准答案,对某些参考书笃信不疑,渐渐形成定识,造成自我见解的遗失。这样的教学问题从教学做合一诞生前便存在,且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正是在这样的问题背景下提出的,因而对解决这些问题由较强的针对性。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培养,主张还教育以本来面貌,即“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教学做三者中偏重于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的优点能恰如其分地弥补现行教育方式的不足,有效地提高其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和才创新思维,因此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将对我国未来教育起到潜在的积极作用。

三、“教学做合一”的发展要点

教学做合一教学方式最重要的“六大解放思想”: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既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给学生自主的权力,让学生敢于实践,敢于开拓,让学生在做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做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解放头脑,即打破以往对标准答案的依赖,让学生各抒己见,注重学生自我见解的培养,而不是培养模式人才。解放双手,组织一些模拟情景活动,让学生能如身临其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将这些活动的部分环节交给学生来组织布置,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解放嘴巴,对同一问题可分组进行辩论,让学生在激烈的思想撞击中获得更完善的结论,同时发现自己的思想瓶颈和别的思维方式,从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另外,这样的教学方式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放眼睛和空间,通过简单调查和实验让学生走出教室,深入社会,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调查中体验知识的力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体现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思想。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教学是双边性的,即通过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如此,达到无论课堂课外,学生都能主动地留心并获取环境周围的知识的目的。

活学活用,教师加强示范。教师因其丰富的知识来源和更完整的社会认识,在学习过程中比学生有更多的优势,要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效果,教师需加强示范,对如何更好的做,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除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外,还包含对学生人生目标的引导。如陶行知老师杜威先生所说,儿童就行一张白纸,可以勾画出任意图案,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画笔的角色,教育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个性和人生目标的发展。好的引导对学生有重要意义,这种引导应是顺应学生个性的正常发展,不带有社会功利性,以免造成学生个性的扭曲。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创新性人才较缺乏,而创新正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要想在现时代谱下更辉煌的篇章,就不能忽视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学做合一教学是一个科学并具创新思想的教学体系,在小学语文“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的实践中,应正确把握好教学与做的关系和分量,摒弃理论脱离实际、大脑脱离双手的教育,在劳力时坚持劳心,达到培养创新与实践双高的未来人才目的。

参考文献

[1]彭立平.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1.03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专业培养;有机结合

在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也要不断深化。改变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尴尬地位,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专业相结合。高职语文教学要遵循“文化课为专业服务”的原则,与专业有效整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语文教材的编选是首要问题

高职院校的教材应该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编写的专门材料。然而在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材大都只注重通用性,没有紧密联系学科专业,缺少高职教育的特色。

首先,实现教材的通用性与专用性相结合。既要考虑到语文教育的主干内容对各专业的适用,又要考虑到各专业的特点。例如高职财经专业的语文教材,既要有一般的语言学知识,又要体现财经专业自身的特点。

第二,要实现教材的传统性与前瞻性的结合。我们要学习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不能忽略了高职语文教学的前瞻性,吸收一些现代的优秀作品。

第三,要实现教材的基础性。高职学生一般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太过晦涩的教材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精选与专业有关的教学内容

教材只是一个范本,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我们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高职专业特色,根据专业的不同精选、调整、充实教学篇目,优化教学内容,将知识讲授与学生的技能、素质培养相结合,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旅游专业的学生,可在教学中选取描写山川景物、历史典故和游记方面的课文。酒店管理及烹饪专业的语文教学则可选取阐释饮食文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文章;表演专业的语文教学则可选取《春江花月夜》《长恨歌》等一些词句优美、富有音乐节奏感的篇章,等等。

这样一来,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与专业结合的语文内容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够调动学生的热情,进而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实践证明,寻找语文课与专业课内容的结合点,将专业知识引入语文课教学,可以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得以实施。

三、不断创新与专业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语言文学应用能力是高职语文的教学目标,单纯的讲授教学法是行不通的,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会好。

语文教师应注意推陈出新,根据教学内容以及专业特点,综合地运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表演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专业能力的提升。课堂可以在教室、实习基地、企业、旅游景点,只要能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都可以。

比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景点进行教学,可以把学校作为一个景点,要求学生作为导游进行介绍。师生关系也要灵活多变,有时可能是师徒关系,有时可能是业主与雇工的关系,有时是领导与秘书的关系,有时又是游客与导游的关系。

另外,积极运用多媒体和其他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通过对课件的制作、视听媒体资料的运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拓展有限的教学容量和空间,打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四、结合专业特点改革语文教学评价

高职语文对于学生的成绩考核,应该与本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相吻合,参照其专业特点,与学生学习实际状况相适应。考察中既体现一定量的知识性内容,又体现知识运用能力。

1.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传统“一张卷子定成绩”的考试方法,不能全面反映高职学生学习水平,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笔者所在的学校对传统考试方法进行改革,考试实行“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期末总成绩”的方式,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这种过程性考核为主的形式,有利于克服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搞突击的弊病。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真正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2.重视听说能力。传统语文教学重写轻说,写作教学每学期有几次成绩,而“说”一学期甚至一次成绩也没有。为此,在高职语文考核改革中,要着重提高“说”的考核比例,对演讲、辩论、讨论课、分角色口语表演等等都要进行打分,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积极性.

3.重视实践能力。高职语文课程担负着使学生适应社会、满足职业需要的使命。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就必须直面现实,调整考试结构,优化考试内容,紧密联系高职院校教学特点,考虑学生专业学习和就业的需要。

总之,高职语文教师必须对事业、企业有更多了解,对专业相关的工作任务、技能要求更加熟悉,对工作过程、职业岗位有更多的实践经历。根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学生的语文知识、职业实践、基本技能等“三种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霞.高职语文“零距离”对接课程改革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02).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

作为老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高中语文课该教什么。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高中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其次,就是学会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协调一致;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学生成绩,还要多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优化教学结构,凸显学生地位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立足于教师的教,是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往往陷入一厢情愿的“填鸭式”“注入式”窠臼。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课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立足于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因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应把握好三个基本点:一是着眼于提高课堂效率;二是着眼于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展;三是把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的主要矛盾尽量在课内解决。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流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

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与传统评价体系相比,新课改的评价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师生多元;评价内容从单一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转向评价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评价功能从甄别选拔转向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我们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来看,只重视了学习模块的完成,对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没有考虑。即只要学生的学习达到学时,考试合格就能拿到该模块的满分,至于学习过程中有没有不完成作业的情况,有没有违纪逃学则一概不管。试想,这样的评价会带给学生什么样的误导,后面的学习还有什么激情。

四、开放课堂,培养多种能力

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而,我们也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时,教师可凭借自己良好的教学素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创设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最优化地组合课堂结构,组织综合性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充分地挖掘学生的聪明才智,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以前语文教学的“分段DD概括段意DD归纳中心”的程式教学早已被否定和批判,而我们面临的高考阅读却正需要学生具备这样的基本能力;又如以前高考中的字音、字形、词语、标点等知识点考察在很多省份的高考中被取消,导致我们的教学和学生对这些和日常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不重视,平时运用时不推敲,这一点在高考命题中是否需要考虑,值得我们思考。

由于语文学习的特殊性,举一反三是最重要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课外阅读,通过研究性学习等多方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学科间结合指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学好语文对学习其他学科的帮助。又因为语文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包含历史、地理、科学、经济、情感、态度、习惯等等,我们可以利用这点与其他学科联合搞活动,提高学生整体能力。

总之,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我们的教学生活。我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我明白:“语文教育是事业,贵在淡泊名利,默默无闻;语文教育是科学,难在持之以恒,求实求真;语文教育是艺术,美在享受母语,陶冶身心。”如果我的学生能够说“上语文课真是一种享受”,那就是最大的幸福,最快乐的事!

参考文献:

[1]王德虎.农村高中语文新课改探索[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8):106.

[2]代巧玲.课标解读――高中语文新课改重视诵读回归[J].学周刊:c,2012,(2):33.

[3]李俊.寸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认识[J].信息教研周刊,2013,(16):38-39.

[4]张言行.在新课改下如何学好高中语文[J].课外阅读:中下,2012,(7).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语文  渗透性  研究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不仅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日益体现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当前,各高职院校为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的改革等方面做出了极大努力,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作为基础学科的高职语文却日趋边缘化,甚至有被专业课完全取代的危险,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是,高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其更注重学生的技能培训。所以,高职语文教学的目的,除了教授学生一般的知识以外,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而现实中高职语文“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依然很严重,问题教学法在改变高职语文教学现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自身的潜能,通过不断地探索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一、更新教学观念,实施目标渗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目标是行动的方向标。因此,理顺教学观念、明确高职阶段教学目标甚为重要。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技术人才,但决不能把它简单理解为专业技术培训。前者是基于大量基础学科学习,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办学宗旨的体现,而后者只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高职教育若等同于专业技术培训,那就无法显示自己的优势、特色,无法经受住时间和社会的考验,最终必将在形形的培训学校“合击”之下失去立足之地。语文学习是其他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它的作用是隐性的、间接的。扎实的语文功底包括观察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能力都会对专业技能的提高与日后就业产生积极作用。目前高职院校的所开的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在一个更高层次帮助修课同学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所以高职语文教育应在新生上课的第一天起,让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是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基础性知识学习,是处理好工作关系、增强人际沟通的重要工具,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并萌发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

二、改进教学方法,开展过程渗透

教学过程是思想、知识渗透的关键环节。传统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课堂设计逐句逐段挖掘、分析,学生只能被动的听和写,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很大限制。忽视学生是独立的主体与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心理需要这样一事实。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授课过程中尽量缩短讲析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大力开展实践课教学,让学生进入独立的言语活动实践中去。通过精心策划,重点阐述、引导启发、设置情境、集体讨论等形式,彻底改变师生之间纯粹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通过师生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善学,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可以采用专题教学、增加课外欣赏、创新教学手段、强化课堂训练等手段,提高渗透水平。比如,在教学内容上可增加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及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鼓励创新思维,共同感受、理解文中的美的意蕴,从而使学生内心世界充实、丰富、健康。平时教师还要特别关注热点文化现象,及时引入课堂。同时,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运用多媒体,语音室等贴近生活的手段,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语文的生活气息与人文气息,从而变枯燥单一的口头分析为生动活泼的双边活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口头表达的机会。

三、突出教学实用性,结合专业渗透

高职语文应该是高职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是工作和科研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科。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来看,高职语文应该具备其独特的功能,表现为通过对各类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掌握,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高职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高职语文教学应根据其专业性质,面向市场,针对学生实际,大胆调整教学内容,切实把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上来,将目标瞄准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上来,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如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围绕旅游市场的现状、导游的职业素养以及一系列关于古今中外有关历史诗文、山水词赋的教学与导读,提高语文与专业的联系紧密程度,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语文教学与就业发展的共赢。

四、提升职业素养,注重道德渗透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劳动者基本素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离不开语文教学。高职语文教材中,有着不少风流蕴籍、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负载了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世界之美、人生之美、语言之美。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思想上给学生启迪,在感情上给学生熏陶,在审美上给学生以愉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启发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良好人生观、职业观,达到单纯的思想灌输无法达到的实际效果。

总之,高职语文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我们明确目标、把握方法,就会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把语言知识、职业素养等一系列知识、信息传递、渗透给高职学生,提高高职语文教育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罗智丰.试论大学语文教法改革[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