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33: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与风险管理概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与课程的特点,因地制宜,通过科学的复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全国注会考试选拔性的特点,其各科考试都要求全面客观地反映教材及其考试大纲的要求,要全面考核考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作为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实际执业能力,因此,首先要明确注会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命题特点,结合往年考试情况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供参考:
(一)全面考核、重点突出,紧密围绕大纲要求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出发。考虑到本科目作为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实际情况。考生要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重在掌握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从去年本科目试题的情况来看,它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所确定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两个部分的考试范围,并且这两部分的内容比重大体适当(相对而言,公司战略的比重略微大一点)。试题对每一部分的重点掌握得当,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各部分的中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等方面的命题上,侧重运用性的知识点考察,如对SWOT分析法的考察、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运用、风险类型等等,他们占试题基础部分的比重较大,这一点从客观试题中看得非常明显。
(二)重视知识理解、实际应用及职业能力需要。同时联系实际这一点相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而言,是较有难度的,它测试考生是否具有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基本执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无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全面的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测试了考生具备运用基础知识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试题的难度是递进的,它们一般体现在是否能具有从所提供的试题信息中识别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些试题猛一看,似乎是教材中的“原话”内容表述,但细细一看,似乎又是“陌生”的,它们略微高于教材。考生在复习中,要想培养一种发现问题,并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认真真地掌握教材及其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此外,要求考生能够以合适的角色并根据这一角色的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提出建议、观点和意见,也是考察学生的一个能力。许多试题实际上是在考察考生是否懂得考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掌握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在简答题、综合题中是较为明显的,这些试题要求考生经过所学知识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实践经验、较强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很难准确、全面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实现知识更新的需求坚持终身学习,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是对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因技术不断变革而落伍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时代的要求给注册会计师及时更新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相关领域所涉及的新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学科较多的课程,因此掌握并回答好本科目试题对考生而言,并非易事。本年度考试中对新知识、新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试题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如结合金融危机、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等出的一些题目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些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考生的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较强,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将会变得比较容易。另外,在本科目的考试中,还特别强调考察考生能否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掌握合理学习方法的建议
结合考试大纲要求和本年度的命题,可以看到本科目对于考生的知识能力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由易到难分别是:专业知识能力、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本年度的试题构成来看,也体现了这样的安排。这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构成如同地核到地幔的向外扩展一样,三层圆代表知识核心、知识中层和知识的外层。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这三种能力的测试中,较多的是第二种能力的测试,其次是第三种能力的测试,第一种能力的测试比重并不是很高。可以预见,随着以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成熟和完善,这个趋势还会加强。虽然从表面来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课程而言似乎容易一些,但真正要掌握这门课程并非易事,其困难主要体现在实践和应用上。如何在实践中提升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境界、意识和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为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建议采用学习方法如下:
(一)理解和掌握每章的基础理论知识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结合案例,来理解每章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并做到融会贯通。把知识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堆积搭配,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分析和思考。长期下去,坚持不懈,相信考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定会与日俱增,不断提高的。
(二)梳理和总结各章要点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各章考试大纲要求及习题能够认真练习,要针对各章的知识点,对每章内容进行梳理、回顾和总结。
(三)重视案例
【关键词】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电力施工;风险评估技术
0.引言
电力生产关系国计民生,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涉及千家万户,维护电网安全、可靠运行时电力企业的天职,是社会对我们企业的要求。电力施工行业是一个高危险性行业,安全生产是头等大事,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需要牢牢把握安全生产这一“生命线”。
1.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弊端
电力施工企业传统的安全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弊端,分四方面。在方法方面,各级安全生产管理者对安全生产管理提出的要求较多,但具体运用的方法较少;在模式方面,没有脱离“救火式”、“事后式”的安全管理模式;在制度方面,在电力系统内看似有很多规章制度,但具体执行起来没有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在过程方面,重视对结果的管理而忽视对过程的管理。
2.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概述
2.1以南方电网公司颁布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为依据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是南方电网公司对安全生产提出的总体管理要求,为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了一个管理平台。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向电力施工企业、基建工程项目延伸,能更好地促进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实现安全生产的源头管控,体现出“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安全理念。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在电力施工企业的建设,坚持3个原则:①基于施工企业风险特点原则②整体性与一致性原则③针对性与实用性原则。
2.2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概述
2.2.1体系总体概述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从管理内容、要求及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规范管理要求,为安全生产管理提供管理平台。以风险控制为主线,实现风险管理,将防范事故的关口前移,由传统的注重事故管理、关注事后分析与控制,向风险管理、强调事前风险分析预控转变。规范化是基础,体系是思路和方法,以系统化、规范化为管理思路,强调管理工作的系统性、管理过程的规范性,使工作向精细化、量化转变,实现管理要求落地。体系的每个单元、要素都以PDCA闭环管理为原则,P(Plan) 即策划:根据内外部要求和组织的安全生产方针,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D(Do)即实施:实施过程;C(Check)即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要求,对过程和体系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A(Act)即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绩效。通过闭环以持续改进为目标,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绩效。
2.2.2九单元概述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由9个单元、51个要素、161个管理节点和488条管理子标准组成。9单元明确了需要管理范围,包括电网安全生产各个环节及EHS管理。51个要素,为需要具体管理的工作内容。161个管理节点,为要素的管理关键点、流程节点。488条管理子标准,为各个流程节点的工作要求和方法。9单元包括安全管理,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应急与事故/管理,作业环境,生产用具,生产管理,职业健康系统,能力要求与培训,检查、审核与改进。各要素通过链接方式,展示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方便追根溯源。
2.2.3体系运行机制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包括风险结果的应用,实现作用风险的动态闭环管理并持续改进。事件报告与分析机制:按照事故“冰山理论”,对不安全行为和未遂事件进行上报,并统计分析;安全区代表巡查机制:在划分责任区域和任命安全区代表的基础上,建立起责任区域的自我检查机制;任务观察机制:对安全生产作业活动实施任务观察,收集管理和作业活动中人员行为、作业方法、工作标准存在的问题,跟踪员工接受培训后有效应用所学知识的效果;审核机制:寻找体系运行过程中好的做法和需要改进的问题,促进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纠正与预防系统:通过机制运作将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中纳入纠正与预防系统中,并进行跟踪改进。
3.体系在电力施工企业的建设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在电力施工企业及在施工项目中的建设,注意几个方面:加强对体系的理解和认识,把握体系本质要求,坚持全员参与,坚持和现行管理衔接,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克服急功近利,改进上层管理,培养公司的管理人才。
3.1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
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的目的是识别及评估控制生产活动中影响员工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因素,避免或减少员工的伤害及经济损失,改善工作环境,时员工了解关注相关危害,从而养成安全的工作习惯。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范围包括区域和工种两个方面。评估步骤包括危害辨识、危害核定、危害定性、风险评级等。结合实际作业过程,考虑职业健康危害因素对员工健康的影响,包括:噪声、温度、振动、辐射、空气质量、化学物质、生物危害、人机功效危害、心理因素危害;进行环境风险评估,考虑包括光污染、工业废料、生活垃圾、自然资源消耗、排放物等危害因素对环境带来的重要影响。
环境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是根据环境和职业健康危害监测的结果和风险的大小,提出相应的改造、防护措施并纳入日常工作计划中,通过持续的监测,逐步降低和缓解环境和职业健康风险。
3.2作业风险评估技术
作业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应用规范、动态、系统的方法去识别及评估安全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实现风险的超前控制,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避免和减少事故及其损失。通过系统的梳理作业任务和步骤,使员工有组织的系统化的工作,养成安全的工作习惯。区域内部风险评估是对作业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主要针对作业任务执行过程进行,目的是掌握危害因素在各工种的分布以及各工种面临风险的大小。针对作业活动区域外的危害因素进行的风险评估,主要是针对可能造成电网、设备和作业人员安全的自然灾害、地理环境、外界人员或物质评估其风险。其中危害的类别分9大类:物理危害、化学、生物、能源、机械、人机功效、社会心理、行为和环境危害。进行风险等级分析时考虑三个因素:由于危害造成可能事故后果;暴露于危害因素的频率;完整的事故顺序和发生后果的可能性,即:
风险值=后果(S)×暴露(E)×可能性(P)
通过对电力施工项目的作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所有中高风险都是在人身、设备类风险中产生,优先考虑工程技术措施,并采纳管理措施如加强管理、加强培训。在作业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后,根据作业风险控制的效果,持续修订作业风险概述以实现作业风险的动态闭环管理。
3.2作业过程控制――关键任务分析技术
电力施工作业过程的关键任务是指该类任务如果没有被正确执行,可能对人员、财产、过程或者环境造成重大损失或伤害。关键任务分析的目的是基于关键任务分析制定作业指导书。关键任务分析流程见图1。
关键任务识别出来后,查找对应的作业指导书,将作业指导书名称、编号、其他措施在关键任务清单及控制措施一览表中进行填写。如果辨识出来的关键任务没有对应的作业指导书,则要重新拟定控制措施或管理方案。当外部施工条件发生变化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指导书或施工方案的动态修编。
4.结语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解决了安全生产“管什么、怎么管、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从管理理念、内容和方法上确保安全生产可控、在控。全面、扎实、有效地在电力施工企业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纳入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中,并坚持人员上全员参与,工作上全面覆盖,常态化闭环管理,建立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绩效,降低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实现电力施工企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2012年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2]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审核指南(2012年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3]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审核指南(电力施工企业部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摘要】随着全球化经济市场的动荡不安,金融危机以及债务危机的频繁发生,对于国内商业银行而言,如何在危机频发的国际金融市
>>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国别风险管理的思考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中的国别风险分析与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概述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初探 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及策略 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及其管理策略 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及控制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郭婷婷,尚金峰.中国商业银行国别风险与管理研究[J].金融论坛,2011(8):1218
[3]陆岷峰,张惠.加强中国商业银行信J国别风险管理的思考[J].东南大学学报,2010,5(12):3540
[4]陆岷峰,潘晓惠.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国际经验与借鉴[J].经济与管理,2011(6):8690
[5]胡晓丽,成力为.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国别风险的评估方法评介与启示[J].国际经验,2015(5):5052
[6]朱宇,郝瑛.国别风险限额的内涵与设定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5):4248
黄花机场很快会迎来“双跑道时代”,在现有跑道东侧380米处,新建一条长3800米、宽60米的跑道。近距平行跑道可采用隔离平行运行( 即一起一降模式) 和相关平行进近运行。我国近距平行跑道目前主要采用隔离平行运行。建设空管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对双跑道运行风险进行分析,能够更好的落实持续安全理念,可以全面提升全员的安全素质,对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1]。
1 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管理是一门研究风险规律和控制的管理科学,风险管理者应用该科学理论方法,对风险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并妥善处理风险造成的损失的过程,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将风险事故对风险管理单位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和减少风险的不利影响为目标。利用风险管理能辅助风险管理者将许多风险源和危害去除在发展的萌芽状态,有效预防风险导致事故的发生,让风险管理单位和管理者充分认识到自身所面临风险的严重程度以及性质,敦促风险管理者采取相关的风险管理技术减少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2]。
2 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
双跑道运行风险管理,就是应用传统的风险管理理论,结合双跑道运行这一风险管理对象的特点,对其各个方面运行的风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
2.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的主要考虑因素:
(1)不安全事件发生因素(事件发生的根源)
(2)不安全事件复杂化因素(事件发生后,在处理不安全事件时使得事件更加复杂化、恶化的因素)。
实施目视间隔是通过间隔委托形式达到加速飞行流量、丰富管制手段、降低管制员工作负荷、提高机场适航性,以及增加机场跑道的容量的目的。本文主要对双跑道运行航空器在五边航段实施目视进近时,同一航向道上飞机之间小于5km间隔标准造成的冲突风险进行分析。
2.2 风险评估
(1)碰撞风险评估
各机型配对间隔标准下的综合碰撞风险为1.0312×10-10碰撞次数/小时,碰撞风险小于国际民航组织要求的碰撞风险1.5×10-8,最小间隔标准可行。
(2)冲突风险评估
与长沙机场机型配对占比分别相乘后求和得到前后机8公里五边初始间隔的综合冲突风险为2.6448×10-8冲突次数/小时。冲突风险在“罕见”范围,预计机场10-100年发生一次航空器冲突。
长沙机场机型配对占比分别相乘后求和得到前后机7公里五边初始间隔的综合碰撞风险9.0220×10-7冲突次数/小时。冲突风险在“偶尔”范围。预计机场每年发生一次航空器冲突。
(3)严重度分析及风险等级
2.3 风险控制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得知,如果前后两航空器在FAF点的初始间隔为8KM,上文讨论的风险场景的风险等级是“可接受的”,如果前后两航空器在FAF点的初始间隔为7KM,风险场景一的风险等级是“可容忍的”,因此建议前后两航空器在FAF点的初始间隔为8KM,或者当前机为轻型机时,前后两航空器在FAF点的初始间隔为8KM,其它情况初始间隔取7KM。
3 结束语
建设安全管理体系有利于空管的发展,为了保障航空运行持续安全,需要对各类风险源进行识别并实施管控。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第二跑道使用后,到2020年可满足每年3100万人次的吞吐量,并可满足A380空中巨无霸飞机起降。本文对黄花机场近距平行跑道运行风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于保障飞行安全、提高双跑道运行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银行业 风险防范 监管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颁布,将会对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签署新协议的100多个国家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都会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国于1996年加入了巴塞尔成员国行列,标志着我国银行业接受了《巴塞尔协议》的要求。由于《巴塞尔协议》具有很强的公法性质,已经称为国际银行业的“游戏规则”,所以我国银行业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话,就必须遵循《巴塞尔协议》规则,另外《巴塞尔协议》提出的监管要求和监管方法也体现了银行监管中的先进理念和银行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其中的很多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我们需要努力推动我国银行业改革,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使之尽快和国际接轨。
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近年来,随着科技和商业活动的发展,金融创新一日千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尤其是大型综合性银行可以不断调整资产组合,使其既不违反现行的资本标准,又能在金融市场进行套利。这些变化导致1988年协议在部分发达国家已名存实亡。巴林银行倒闭事件表明,仅仅依靠资本充足率标准不足以保障银行系统的稳定。针对这一情况,巴塞尔委员会开始考虑制定一个新的银行监管协议。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了一个旨在替代《巴塞尔协议》的新协议草案,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不断修改,于2001年1月和2003年4月相继了另外两个征求意见稿,最终在2004年6月定稿,确定了新的银行监管框架,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从新协议的名称可以看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继承了旧《巴塞尔协议》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但新协议在资本金要求方面同时也作出了重大修改:扩大了风险范围,除了信用风险外,还加入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改进了计量方法,使得风险的计量更加精细准确;扩大了资本约束的范围。另外,新协议还增加了监管部门的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两种方式来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
巴塞尔委员会发给各国的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新资本协议概述,讨论新草案主要组成部分的合理性,概述了与 1999 年征求意见稿相比的主要变化,以及委员会希望得到支持和反馈的主要领域。二是新资本协议草案。三是辅文件,概述了委员会制定各类方案的背景信息和技术方案,包括信用风险评级标准法、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资产证券化、操作风险、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银行账簿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信息披露要求等内容。征求意见稿对新资本协议的目标及风险管理框架作了完整的论述,也列述了部分有待深化的问题及尝试性的解决方案。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要求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三大支柱涵盖的风险从最初的信用风险扩大到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新协议的最低资本要求也能够更加敏感地反映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程度。
1.风险范畴进一步拓展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于银行全面风险的定义,除沿用过去的信用风险之外,又增加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两大类风险。因此,在计算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公式中,也增加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资本要求的内容。
原协议中,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资本/风险加权资产
而在新协议中,资本充足率公式变为:
资本充足率=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十12.5×市场风险资本要求+12. 5×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虽然前后两个公式分子涵义相同,都是指法定的资本数额,但分母差异较大。前一个公式的分母主要反映的是银行信用风险,而后一个公式中的分母是指银行的全面风险。因此,新协议蕴涵了全面风险的重要思想。
2.风险计量更加科学化、定量化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于信用风险的计量,提出了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两种方法(其中内部评级法又分为初级法和高级法两种)。标准法需要借助外部评级机构确定风险资产权量,计算最低资本要求;内部评级法采用银行内部评级,确定资本要求,区分了初级和高级内部评级法两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增加对资本计量的准确性,力求适用于各类银行。同时,新协议还对于某些高风险的资产对银行稳健经营的负作用给以了足够的估计,甚至对高风险资产规定了高于100%的险权量。而对于操作风险资本的计量,新协议给出了三种计量方法。一是基本指标法。即采用基本指标法银行特有的操作风险资本等于前三年中各年正的总收入乘上一个固定比例并加总后的平均值。二是标准法。在标准法中,银行的业务分为8个产品线,总资本要求是各产品线监管资本按年简单加总后取三年的平均值。三是高级计量法。是指银行用一定的定量和定性标准,通过内部操作风险计量系统计算监管资本要求。
3.资本水平更加全面地反映银行所面对的风险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允许银行使用内部评级法的同时,还规定了银行在管理方面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新协议规定,银行的资本水平要充分考虑各种风险缓释技术(抵押、担保、表内冲销、信用衍生工具等)的影响,在评估资产风险权重及资本水平时,考虑抵押品价值及其质量、担保人信用和能力等。同时,新协议增加的第二支柱监督检查,既是监督银行的资本金与其风险数量相匹配,更是监督银行的资本金与其风险管理水平相匹配。
4.强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为风险管理的核心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资本确定标准中增加了内部评级因素;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采用内部评级系统确定资本风险权重;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采用更高级的内部评级法确定资产权重和资本水平。同时提出了内部控制程序的五个特征: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督;健全的资本评估;全面评估系统;监测和报告系统;内部控制的检查等。
5.注意到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对于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问题,《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一是在承认资产证券化在分散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的同时,为避免银行借此蓄意抬高资产充足比率,新协议建议使用外部评级来确定风险权重;二是肯定了金融工具在降低信用风险上的作用,扩大了此类金融工具中所涉及抵押品范围,并且制定了更为完善、可行的方法。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
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是金融业务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平台,更是提高服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现状和不足,对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要求,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1.完善银行法人治理机制,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和西方比较成熟的国际化银行集团的经验,塑造一个治理机制科学、风险战略清晰、目标明确、职责到位的风险管理体系既是促进银行各项业务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同时也是国内银行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需要。一是要抓紧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机制,抓住有限的机遇,进行股份制改造,加快改革步伐,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议在各家银行的最高决策层和管理层设立首席风险管理官(CRO)。在董事会之下要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稽核审计委员会。在银行组织体系中要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内部审计部、法规部等与风险控制有关的部门。二是要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面覆盖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国家风险等各种经营风险,实施审慎的授信和定价;根据对风险的识别评价实施风险损失准备金的充足拨备和资本金的合理配置。三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即风险管理理念和模式的转变,业绩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的转变,风险管理目标和组织结构的转变,风险测量定价和控制方法的转变。
2.以内部评级为契机,提升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技术
从技术角度讲,内部评级法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凝结了国际先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优秀成果,代表了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文化。虽然新协议适用的对象是国际活跃银行,但巴塞尔委员会也同时提出“基本原则应适用于复杂程度各异的银行”。因此,我国各家银行要想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必然要遵守全球一体的“游戏规则”。而抓住有限的机遇,积极研究开发内部评级技术已成为当务之急和必然选择。为此,一方面需要集中力量,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重点培训,也可选送到国外先进银行与著名评级公司学习他人之长;另一方面,有目的地聘请一些国外咨询专家,协助国内商业银行设计内部评级法整体方案与具体操作方案。
3.完善内控机制,强化岗位之间、环节之间的监督制约
风险管理始于内部控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把加强内控机制和监督检查作为第二支柱进行强调。国内各家银行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组织体系,构建风险管理基础平台。二要规范内部控制程序,完善授权授信机制。按照新协议和监管部门的要求,理顺银行内部控制各个环节的关系,整合工作流程,规范前、中、后台业务运作程序,坚决杜绝逆程序操作现象发生。三是发挥稽核部门的再监督作用,加强对内控机制建设的监督和后评价。
4.切实加强国内银行业风险文化建设
国内外银行业发展的经验表明,一些银行之所以在风险管理上出现问题,究其原因并不是缺乏风险管理系统、政策和程序,而往往是落后的企业文化尤其是风险管理文化导致原有的系统、政策和程序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对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加强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文化建设是解决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
5.探索并逐步实行以风险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办法
所谓以风险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即根据风险调整的收益(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RAROC)为主要指标。按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是指经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EL)和以经济资本(Capital at Risk,CaR)计量的非预期损失( Unexpected Loss,UL)调整后的收益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该公式是西方发达商业银行用来考核风险条件下经营成果的一个核心指标,克服了传统考核指标中不含风险因素的缺陷,我国商业银行也应积极创造条件,把以风险为核心的效益理念贯彻到整个经营管理全过程,建立新的指标考核体系,完善考核办法,以形成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6.通过市场方式充足商业银行资本金
从总体上来说,银行通过市场方式补充资本金的渠道有三个途径,一是利润留成,依靠自身的积累;二是通过资本市场来补充资本金,发行股票或债券融资;三是私募扩股,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原有股东增加投资来达到增加资本金的目的。
7.建立有效的利率风险防范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5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简化存贷款利率期限结构、推进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推出利率衍生产品、理顺央行的利率关系等方式,来推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种种迹象表明,利率市场化时代已离我们不远。为此,我们需要健全组织管理体制,设立利率风险管理部门或岗位。同时要夯实基础,建立先进科学的内控制度,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特点的利率走势预测、利率风险计量和利率风险管理的计算机模拟分析模型,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科学性。适当放松金融管制,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借助金融衍生工具规避利率风险。拓展经营领域,大力发展非利差获利型中间业务。
8.构建汇率风险防范机制
加强人民币汇率研究,密切关注汇率走势,提高市场反应和应变能力;借鉴和运用先进的汇率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实现对人民币汇率风险的统一、实时的监控和管理;开发和引进先进的系统,以保证“一日多价”的实施;强化资产负债币种结构匹配管理,严格控制结售汇敞口头寸。
9.加强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
文章简述了质量风险管理的理论,主要针对如何将质量风险管理的理论应用于民用核安全设备制造过程中进行了阐述,包括质量风险防范管理体系的建立,从而提供企业对质量风险的应对能力和控制能力,确保核安全设备的产品质量。
关键词:
质量;风险管理;民用核安全设备
1概述
风险管理的理念已经被有效地应用到众多领域和部门中,在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核工业领域中仍存在一定的空白。企业如何建立核安全设备质量风险管理的模式,推进产品质量不断改进、提升质量保证的管理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2质量风险管理的概念
在产品的制造周期内,对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源进行识别、衡量、评价、应对和监控的过程,将预期的风险规避、降低、转移或风险保留,以达到风险损失最小的目标。质量风险管理的过程一般为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风险决策(即风险应对)、风险监控。
(1)风险识别。是根据相应制造活动的历史质量信息,通过对产品制造活动过程进行分析,预期产品制造活动完成后的结果,查出风险源的过程,并且找出向风险事故转化的因素。质量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德尔菲法、工作-风险分解法、流程图法、头脑风暴法。
(2)风险衡量。在对过去损失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概率论,对已识别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事故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进行衡量。
(3)风险评价。对风险衡量的结果进行判断风险是否可以被接受的过程。
(4)风险决策。质量风险决策,又称风险应对、风险防范,是指根据风险管理的目标,采取一系列的工艺措施、检查控制措施、管理措施等对风险源进行应对的过程。
(5)风险监控。风险监控是对已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跟踪,确保已制定的防范措施有效实施,并在情况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重新进行规划或应对。
3质量风险管理的应用
3.1概述
某公司将质量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制造过程。该公司主要承制大型的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由于其重要性和特殊性,质量风险管理理论的采用与实施对该公司的质量管理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该公司对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的质量风险管理工作以月为周期,每月月初策划、实施质量风险管理工作,并于下月初对上月质量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完善质量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足,积累质量风险管理措施和经验,为后续质量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体现出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2实施流程
3.2.1质量风险识别———确定质量风险对象。
该公司根据公司企业的自身特点,采用专家调查方法中的头脑风暴法,组织质量管理人员、工艺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等形成小组开会,根据经验、专业知识等列出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具体实施如下:
(1)质量管理人员按照月度生产计划,初步确定本期风险管理的范围;
(2)采用专家调查法中的头脑风暴法,确定本期质量风险管理的制造活动内容,初步确定风险项;
(3)质量管理人员编制本期质量风险管理的制造活动清单,包括项目名称、制造活动内容、可能存在风险项和风险评估的主要责任部门,其中主要责任部门负责对该项制造活动内容风险点的主要识别与衡量部门;
(4)质量管理人员将本期质量风险管理的制造活动清单主送至责任部门,抄送至与制造活动相关的各职能部门。
3.2.2质量风险衡量与评价———确定质量风险点。
(1)风险预衡量。主要责任部门、质量保证部部门内部进行讨论和分析,进行风险预衡量,为后续风险衡量做好准备工作。
(2)风险衡量。质量管理人员组织主要责任部门、质量、生产、技术等相关部门召开质量风险管理月度会议,出席会议人员应熟悉本期制造活动清单的所属专业工作内容。会议中以主要责任部门为主讲人员,采用头脑风暴法和流程图法对每项制造活动风险点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后果进一步的讨论、分析,为质量风险的评价工作提供基础。
(3)风险评价。质量管理人员根据会议讨论的情况,风险发生的概率(p)和风险影响程度(c)定量分析,确定风险的大小,将定性的问题转化为定量的结果,风险评价指数与风险发生概率、风险影响程度成正比。这种关系表示为风险评价指数R=P*c,其中R的判断准则。
(4)确定风险项(包括风险制造活动内容及其风险源)。
3.2.3质量风险应对———制定风险防范措施。
(1)风险管理目标。目前,该公司的质量风险管理目标以规避、降低风险为主。
(2)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在质量风险管理月度会上,主要责任部门根据风险评估情况提出风险点的应对措施,详细阐述各措施的意义,然后与其它部门展开讨论,确定风险防范措施。
(3)风险防范措施。质量管理人员编制、质量风险防范工作表。
3.2.4质量风险监控———防范措施实施。
该公司的质量风险监控建立的风险监控体系主要形式为风险防范工作表和不定期的质保监督检查。质量风险防范工作表包括防范措施、部门责任人、执行人、完成情况、风险发生情况、验证人等列,其中部门责任人负责对执行人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证人(即质控工程师)负责对责任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该表格基本构成了一个质量风险监控体系的框架。不定期的质保监督检查,确保了质量风险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行。该公司质量风险防范工作表每项制造活动独立卡片,打印后随工件流转,随工件流转前已确定部门责任人,执行人由部门责任人确定,防范工作表随工件制造工序实施开展。
3.2.5质量风险管理模块化。
定期对实施过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评价,将经多次实施并验证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固化,建立核电产品质量风险防范标准案例,确定适用范围,并按设备类型整理归档。核电产品质量风险防范标准案例可以在后续质量风险防范工作中被直接引用,如其被引用执行过程中发生质量问题,由质量人员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共同修订。
4结束语
质量风险管理具有全面性、动态性、复杂性和相对性等特点,目前,针对类似大型机械设备类的单件小批量产品,国内尚没有完善的质量风险管理理论,可以借鉴的管理经验较少,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制造中的质量风险管理经验更是匮乏,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努力完善,为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的质量提供一定的保证。
作者:关颖 单位: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大连加氢反应器制造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际、国家标准.GB/T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S].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际、国家标准.GB/T23694-2009.风险管理术语[S].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S].风险管理术语.
[4]范道津,陈伟珂.风险管理理论与工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5]约翰•布莱克墨.追求质量:世界最佳企业的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6]卢有杰,卢家仪.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 管理措施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众所周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首先开始于1996年,并且在十余年间得到了很好地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利率市场化一方面使得我国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实现资金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使得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不断增加,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的提出就显得极为必要。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概述
通常来说利率市场是指人民银行通过减少行政手段对于利率市场的影响,并且将利率的浮动交由市场供求机制来决定,即利率市场话的本质是金融机构对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管理等工作影响力的提升。这一机制的形成有助于我国金融机构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能够提升金融机构的整体水平,因此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利率市场化造成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虽然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重要帮助,但是与此同时应当看到利率市场化也造成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出现,这主要体现在不公平竞争的产生、利率结构不合理风险、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利率市场化造成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了分析。
(一)不公平竞争的产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水平也在持续提升, 但是与此同时应当发现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促进了金融机构之间不公平竞争的出现,这在规模不同的商业银行之间得到了更为明显的体现。众所周知在金融市场中公平竞争的首要条件是银监会对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财务水平有着硬性约束,从而较好的确保各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处于同一起跑线,但是随着市场利率化的发展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由于其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资金规模、客户资源等方面很难进行完全公平的竞争,这也间接导致了利率风险的出现。
(二)利率结构不合理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将会使得利率受到市场的影响较大,这在某些方面导致了利率结构的不合理。这一方面体现在利差的单边非市场化调整不合理,即利率市场化削弱了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使得利率无法完全地反映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因此其合理性也大大降低。反映包含的风险。
(三)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对于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常来说我们许多商业银行将自身在金融市场中占有的份额作为盈利能力考核的重要标准。但是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的主营收入即利息收入变得较不稳定,从而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稳定盈利能力。
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
为了更好地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应当注重风险管理措施的提出和应用,这主要体现在风险管理目标的有效明确、定价体系的逐步完善、业务转型的合理进行、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风险管理目标的有效明确
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的应用过程中商业银行管理层应当根据银行自身的经营特点和发展目标确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目标,并且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确定风险容忍程度,从而能够更好地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减少商业银行自身的运营风险。
(二)定价体系的逐步完善
定价体系对于商业银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的应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以市场以为导向综合考虑资金成本、管理成本、风险成本和资本回报要求实施风险定价。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应当注重综合定价策略的有效实施,即在考虑单笔贷款利息收入的前提下考虑到客户的综合收益,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定价能力。
(三)业务转型的合理进行
业务转型的合理进行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措施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在业务转型的合理进行过程中应当注重提升对客户的金融综合服务能力,从而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提升客户忠诚度并且减少利息波动对于商业银行收益稳定性的影响。
(四)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
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能够提升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应当注重系统性培训计划的有效制定,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考核、内部培训等工作关系的进行促进银行风险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有效提升。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行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利率风险管理措施在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当对利率风险有着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山通过风险管理措施的提出和应用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向阳.浅析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中国外资.2013,2(5):33-35
[2]杨建东.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13,2(4):71-73
[3]李慧芳.基于利率市场化的银行业风险与机遇[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1):52-54
随着通信技术开始朝着复杂化方向发展,其内部的科技含量越来越多,使得通信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存在更多的风险,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通信工程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为提高通信服务质量,必须对工程项目进行必要的风险管理。
二、通信工程风险管理的作用
2.1保证项目顺利开展。
加强通信工程的风险管理能够有效保障通信工程的顺利实施,能够对项目管理水平进行有效测算。通过对项目内部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及监控,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机制,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确保项目顺利展开。同时,通过对风险的预测还能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2.2控制资金节约资本。
通信工程的施工效果会影响资本的投入,一个成功的通信工程不仅可靠性高同时也能够减少资本占用。通过对通信工程进行风险管理,能够加强成本掌控,防止成本过高的风险,保证项目资金安全。通信企业可以通过制定计划编制,进行成本预算及估算,评价工程管理风险,解决项目资金问题。
三、我国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与其他地区存在差异,因此管理者的市场竞争意识不强,项目的风险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并未设置专门的部门从事这一部分的工作,同时,在项目协调、财务控制等方面也存在较多不足之处。
3.2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风险管理意识的淡薄带来的是风险管理机制的不健全,这是我国通信行业内部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时候进行的建设项目往往凭借人的经验,而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制进行控制,面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风险缺乏相应的补救措施,因此具体实践中就很难对风险进行预测,也不能及时控制风险,将风险降到最低。
3.3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人才。
现阶段,我国从事通信行业的企业内部没有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人才,这就导致在通信工程项目进行时很难联系到专门的组织进行风险管理工作。另外,风险管理队伍建设也存在很多问题:定位不明确、任务分配不合理、管理方向不准确等,因此无法对通信工程进行系统化的风险管理。
四、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4.1预防风险。
预防风险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程序法、教育法以及工程法。能够确定正在进行的项目会出现哪一种风险,从而进行有效的预防,使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制定的预防策略需要根据合理的项目组织形式进行,并通过书面形式进行反映。在整个风险预防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对风险的类型有明确的认知,并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另外,采取应对措施的同时势必带来一定的损失和成本的增加,设计人员要对其进行充分的考虑。
4.2减轻风险。
通过对风险的判定,确定风险属性,如果是可预测的风险需要严格加以预防采取措施减少风险产生的损失,管理者可以通过动用现有资源或采取迂回措施进行弥补。
4.3回避风险。
通信工程项目产生风险的可能性极高,但是如果风险带来的影响不是很严重,同时又没有合理的应对措施或采取应对措施的成本太高时,项目管理者可以采取回避风险的方式,即主动停止该项目进行。在对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项目存在重大的风险,威胁到投资人的资金安全时,也应该采取规避风险的措施,放弃该项目。
4.4转移风险。
风险转移也就是合伙分担风险,虽然没有降低风险的可能性,但是项目实施者所要承担的损失减少了。这种应对风险的做法适用于风险发生率不高,但风险一旦发生会带来巨大损失的情况。在风险发生时,风险的主要承担者能够将一部分风险转移给项目外的其他方身上,以减少自身所受的损失。该方法具体实施时要求项目外承担风险的第三方要有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同时能够得到一定的回报。
五、结束语
关键词:物流投标风险 分析决策树 分析法 加权平均法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042-03
前言
当前,我国关于物流投标决策风险管理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滞后,很多企业存在着缺乏物流管理人才、物流决策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物流投标决策往往处于被动的局面,以及缺少资金、风险管理技术等问题。同时,一些企业还存在着缺乏物流投标决策风险策略,没有积极的投标风险管理机制等问题,导致无法有效地防范重大物流项目投标风险。因而难以控制风险和把握事后的转危为机的最佳时机。基于上述问题,笔者研究了物流项目投标风险的相关内容,对物流投标风险的相关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并依据风险及风险管理的理论,对物流投标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做了分析,以期为相关企业有效地防范风险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是本文之所以研究物流信用风险管理的原因。
一、本文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物流投标决策的理论概述
1.物流项目运作的模式(见图1)。物流项目运作的模式有中介咨询公司发起、客户发起、物流供应商发这三种。
2.图2是公开招标下的物流项目投标工作的一般程序与内容。
(二)风险三要素
风险是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要素的结合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
(三)风险的分类
风险的分类方法比较多,可以根据不同的领域和范畴采取不同的划分标准,进行区分。主要有以下几种(见图4)。
二、物流项目投标决策风险分析
(一)物流项目投标决策风险的阶段划分
1.投标决策的前期阶段。前期阶段必须对是否投标做出论证,并且需要在购买投标人资格相关资料之前完成。进行投标决策的依据主要是招标公告抑或是对招标单位的具体信息掌握的程度以及所开展的调研情况。
2.投标决策的后期阶段,一但决定参加投标,就要“箭在弦上”,全力以赴进入投标决策的后期阶段,从申请资格预审――投标报价等各个环节,都要举一反三,进行细化,研究各种相关问题,特别是对所要采取的策略、方案、技巧等问题,要做到胸有成竹,“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二)物流项目决策的主客观影响因素
主观因素主要指技术方面的实力及企业经济方面的实力和物流企业信誉和管理方面的实力。客观因素主要是指物流项目的风险分析和物流供应商要和项目纲领一致以及对供应商的绩效考核。
(三)物流项目投标决策的分析方法
投标决策方法很多限于篇幅本论文仅对加权评分法和决策树法予以简要介绍。
1.加权评分法。案例分析:某物流招标项目评价因素、加权数、专家打分等如表所示,假设物流供应商根据经验统计确定可投标的最低总分为650分,由于各项因素加权总分为745分超过可投标的最低分,故物流供应商可以参加该物流项目的投标。
分析步骤如下:(1)选择出评价因素、加权数和可以投标的最低总分;(2)根据具体物流项目评定各项因素的得分;(3)将各项因素加权总分与可投标的最低总分比较,据以作为投标决策的依据。
2.决策树法。本文通过案例来展示该方法的应用价值。案例分析:某物流公司,由于公司的各方面原因,只能在某甲抑或是某乙中进行二选一。根据以往的经验,选择高标的中标率为0.3,而选择低标率的中标率为0.5。采取如表2所示的方案,如果不能中标将会损失5万元。因此,采取决策树的方法进行选择投标对象与最好的投标方案,见图5。
决策树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制决策树。本例两个物流项目选择都存在投高标和投低标,加上不参加投标共有五个方案可供选择,故决策树如图5。
(2)计算期望利润值。
设A=估计成本,B=报价,P=中标概率,I=即期利润,E(I)=预期贡献,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I=B-A;E(I)=P×I=P×(B-A)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期望利润值。决策树计算时应由后向前推进,先计算节点(9)~(12)的期望利润值,然后再计算节点(5)~(8),具体见表3。
(3)分析比较各决策者的预期贡献,选择最优秀的方案。参加投标竞争的目的,就是要用最好的报价保证投标在竞争激烈的角逐中脱颖而出,一举夺标,同时还要能使自己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因此,选择投标项目的条件就是保证最大的预期贡献。
分析比较时应由后向前推,依次保留预期贡献最大的方案。此例中,决策点2比较高标和低标两种情况的预期贡献,可知高标情况下利润较高,故留此分支,舍弃低标分支,即,决策点2的预期贡献为50.4万元。同理决策点4的预期贡献为112.5万元。最后决策点1比较三个方案的预期贡献,可以确定投B项目的低标。因此,在A、B两个物流项目中,应选择B作为投标对象,其最佳报价方案应是投低标,可获得最大预期贡献为112.5万元。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本论文认为决策树法进行物流项目的投标分析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物流项目投标报价风险分析
(一)物流项目投标报价应考虑的因素
当投标人在准备投标书时一定要谨慎定价,不能高估了申请项目的价格,否则客户将会选择其他定价低的投标人。因此,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招标人因素,了解招标人的预算和查明招标人确定的评标方法。二是竞争对手因素,和投标人因素主要包括投标人的目的和策略投标人的优势和劣势成本估算的可信度。
(二)物流项目投标报价的流程
报价是投标环节的重要工作,根据自身条件、招标者的要求、竞争对手以及市场的条件,确定最终的报价。报价的基本程序如图6。
(三)物流项目投标报价的战略规划
1.报价策略采用了不同报价法和不平衡报价法、区别报价法以及多方案报价法、增加建议方案报价法、突然降价、法低价投标夺标法、优惠取胜法、以人为本法、扩联合保标法。
2.投标技巧法:主要是指多方案报价与增加备选方案报价技巧法和用构成与盈利水平调整技巧,以及信誉制胜与优势制胜技巧法等。
四、物流项目投标过程风险分析
(一)风险概述
导致物流项目投标过程发生风险很多,笔者由于篇幅有限只是从类别来说明具体如下:
(1)公共关系风险;(2)工程量风险;(3)投标报价风险;(4)投标费用风险;(5)废标风险;(6)违规风险。
(二)物流项目投标过程风险决策分析
一是通过对招标形式的区分避免企业的经营风险;二是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三是评估招标人的信誉;四是付款办法;五是加强合同管理;六是预留必要的风险费。
此外,还应重视以下几类条款:(1)程序性条款;(2)有关工程计量条款;(3)有关价款的条款;(4)双方职责条款;(5)索赔条款:(6)有关通用条款与专用条款。
结束语
本文通过物流项目投标风险基本理论进行阐述,阐明了物流项目投标的相关问题,同时建立了物流项目投标风险决策的分析方法,主要运用加权平均法和决策树法对物流项目决策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具体分析,给物流项目的投标以科学的理论作保障。这样有利于决策者对评价结论的有效把握,对物流行业对项目进行投标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物流项目投标风险分析是物流行业运作中的重要环节,所以对物流项目投标风险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物流行业的发展的科学性将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虽然对物流项目投标风险进行了论述,但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学习、补充。同时,笔者殷切期望业内人士共同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为推动我国物流投标决策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广大物流企业规避经营风险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瀛寰(导师:孙家庆).内陆港选址风险评价模型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10.6
[2] 王永(导师:刘源张).中国航空运输企业战略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11.6
[3] 刘文清(导师:陈超).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研究及在Z公司的实践.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0.10
[4] 李开宜,廖树中,罗林,覃家是.创新监督机制为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广西鱼峰集团有限公司监督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大众科技,2010(8)
[5] 孙家庆等.航运与物流市场营销.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
[6] 孙家庆等.国际物流运作流程与单证实务.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7
[7] 孙家庆.国际物流操作风险防范――技巧・案例分析.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
[8] 孙家庆.国际货运风险规避与案例分析.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
[9] 靳涛.安全、健康和环境――基于风险的嵌入式HSE.管理系统探讨,2010(12)
[10] 谢旭.客户管理与账款回收.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11] 王伟,王铁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研究.价值工程,2013(8)
风险管理是指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1930年,风险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最早产生于美国。风险管理自产生以来,在短短的时间内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世界各国中,以美国风险管理研究最为活跃,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美国不断加大对风险管理研究。如:1931年,美国成立风险管理协会保险部,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研究风险管理和保险问题的部门;1932年,美国成立纽约经纪人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风险管理的正式兴起;1950年,以Mowbray为首的多名学者率先在Insurance一书中对风险管理的概念做出详细阐述;1960年,美国风险管理协会保险部纽约分社和亚普沙那大学正式开始为期12周的风险管理课程;1961年,印第安纳大学成立ASIM的“风险及保险课程概念”特别委员会,表明:美国对风险管理的研究进一步深入;1963年,美国学者Mehr和Hedges共同编制了《Risk Management in Business Enterprise》,该书成为历史上第一部关于风险管理文献,对日后其他各国开展风险管理研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975年,美国将ASIM更名为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标志着美国风险管理由用保险方式处置风险逐渐向用风险管理方式处置风险转变;1983年,美国确定将“101风险管理准则”作为风险管理准则,并对明确其内容:风险管理一般准则、分析控制准则、风险财务处理准则、风险识别与衡量准则、退休年金准则、索赔管理准则、行政事务处理准则、国际风险管理准则以及管理哲学准则等。
对于英国来说,其在风险管理研究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首先,英国C.B.Chapman教授在《Risk Analysis for Large Projects:Models,Methods and Cases》中明确了“风险管理”的概念,之后,英国其他相关学者在C.B.Chapman教授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并构建起健全的风险管理理论体系。同时,还将风险管理研究相关成果正式引入项目中,不仅大大降低了项目成本,而且还提高了项目的安全系数,对项目的顺利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国际工程建设市场密切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稳定阶段,各国纷纷致力于兴建大型宇航、水电、能源以及交通项目以求刺激自身经济的尽快复苏,大量的投资使得项目势必将带来一系列风险,以此,使得项目投资者越来越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诸多项目投资者相继组织高端人才,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资源加大对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各国学术界逐渐对项目风险管理形成统一的看法,即风险管理的概念:如何在一个肯定的有风险的环境中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的管理过程,该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以及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目的:降低风险、规避风险,将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在最低限度。风险管理方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2 国内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国内近几年对高速公路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的研究主要有:
朱珊在《国际工程承包中的风险管理》[13]中针对于国际工程承包中的风险管理进行的全面论述,之后,朱珊提出高速公路项目企业需采取失败模式影响分析法度量工程风险,以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损失为依据计算风险概率数,以此得出高的风险概率数。
卢有杰在《项目风险管理》[14]中,以国民经济各部门项目活动中的风险为研究对象,致力于风险后果、风险来源、风险影响范围、风险是否可管理以及风险后果承担者的基础之上对工程风险进行分类,并对项目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估和控制的原则、方法、技术和程度做出全面概述。最后结合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新形势,把握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陈立文在《项目投资风险理论分析与方法》[15]中,以系统和过程为出发点,对项目投资风险的收益分析、概率分析、变权分析、模糊分析、回归分析、决策分析、区间分析、可靠分析、系统分析、模拟分析等理论和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赵振宇在《故障树引入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研究》[16]中,将可靠性工程研究中的故障树分析法引入工程风险管理。之后,赵振宇采用图形演绎法构建起高速公路项目风险故障树,并对高速公路项目风险识别模式和风险因素量化进行全面论述,最后依据二态系统和概率理论对项目成功度和判定项目风险成本最小化的风险源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3 国内高速公路工程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仇一颗,李伯勋,欧莉,张胜军(2006)针对影响高速公路特许经营投资的风险进行分析,在模糊数学原理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证明了综合评价法在风险评价中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田艳(2008)通过实证分析结合公路招投标的特点,运用风险矩阵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风险因素的计算方法。
吴竹青(2009)合理的选择20个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然后把握支持向量机的运行原理,运用以向支持量机开展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的方法,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模型;最后以所构建模型为依据,运用LibSVM软件开展数据计算和风险估算活动,之后得出估算结果,以此,进一步验证SVM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由于建筑工程施工周期比较长,投资数额比较大,因此在工程项目施工中存在很多不可预见的风险,如何控制项目施工风险是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提高施工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对策
建筑工程是我国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涉及的因素比较多,在具体的施工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采取有效的策略应对施工风险不仅有助于提高施工方案的科学性,而且有利于制衡建筑业投资膨胀的现象,最重要的是通过风险管理可以降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做好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项目风险管理的概述
项目风险管理是项目施工负责人对施工项目在未来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以此制定出有效应对风险的方法策略。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对风险进行预防、规避以及处理等,最终缩减风险对项目完成所造成的各种不利因素。建筑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不确定性。由于建筑工程在施工中涉及的因素比较多,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施工进度,因此建筑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具有不确定;二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可变性。项目风险管理需要及时根据施工项目的进度安排进行调整,因此需要风险管理者针对各种因素对风险管理方案进行改变,以此实现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要求。
二、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1)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意识。基于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施工企业为了经济利益,他们在具体的施工管理中强调经济效益,将所有的施工管理紧紧围绕在获取经济效益上,而忽视风险管理,结果造成项目施工存在较大的风险。(2)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是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很多企业没有专门设置风险管理部门或者安排专职人员,结果造成施工风险管理一直存在职能定位不清晰,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约束的问题。另外施工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也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这样很容易导致企业在面对风险时不能第一时间做出相应的反映,造成巨大的损失。(3)风险识别分析评估手段落后。风险评估手段是风险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我国施工企业处理风险的手段往往采取投保的方式,而且大部分采取的是事后补救的措施,这样导致风险控制的最终目的无法实现;同时我国对于风险评估主要是采取定性的分析方式,这样不能科学的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三、工程项目施工风险因素及应对策略
(1)增强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一是施工企业要将风险管理纳入到施工管理全过程,在企业内部形成浓厚的风险管理氛围。风险管理不仅是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因此施工企业要以风险管理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二是强化企业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定期开展风险管理教育培训。施工企业要积极开展风险管理教育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尤其是施工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等工作相融合;三是树立危机意识。施工项目的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因此施工企业要树立危机意识,认识到风险管理在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意义。(2)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一是明确风险管理职责,针对施工企业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或者人员的问题,要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明确具体的岗位职责,以此推动风险管理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二是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制度,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有效监督与管理,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率;三是制定风险管理检查机制。施工单位要定期对施工各个组成单位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形成日查、月查工作机制,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反馈,并且召开专门的会议制定应对对策,对风险管理专职人员继续跟踪复查,以此保证问题得以解决。(3)丰富与创新风险管理评估手段。风险管理评价是针对风险危害的科学评价手段,传统单一的评估手段对于施工风险不能有效的进行反映,因此要不断丰富评估的方法:一是建立风险回避法;二是运用财务技术对风险进行控制。财务是企业施工的重要管理手段,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财务性技术处理置留一笔费用,以此作为应对风险发生时的损失补偿;三是运用动态的方法进行风险控制。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要改变以往静态的控制方法,而是采取动态的控制方法,及时根据施工项目的进度,调险管理策略,以此应对变化中的风险因素。
总之,在项目施工中面临的风险因素比较多,因此需要施工企业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风险管理工作,通过完善的策略实现对施工质量风险、工期延期风险、施工成本风险以及施工安全环保风险的控制,以此提高施工质量,实现施工企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白鲁波 单位: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分公司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市场已和国际市场逐步融为一体,企业的风险也逐渐加大,企业要想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身经营目标,就必须全面的做好对企业风险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 企业 全面 做好 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一直都是企业的焦点问题,企业能否有序、有效地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所以本文就将对企业怎样全面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探讨,供参考。
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是客观存在且不可避免的,人们只能把风险缩减到最小程度而却不能彻底消除风险,这就要求社会各部门都要积极主动的认识管理风险,以保证社会生产正常运行,所谓全面风险管理,就是指企业围绕公司的总体经营目标或战略,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在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和业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管理,落实风险措施,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的过程和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目标确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
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意义
企业的经营活动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风险,所以企业必须而且只有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才能避免或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从而确保企业经营目标顺利实现,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全面风险管理有利于企业在面对风险时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企业应对能力。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就造成科学决策的难度越来越大,所以企业只有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一方面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增强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经营活动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企业必须进行风险管理,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一方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有利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企业的兴衰是与国民经济的紧密相关的,因此只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才能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全面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的措施
1.树立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意识。要加强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警惕,认识到风险存在的危害性,培养他们在面对风险的时的应变能力。
2.明确全面风险管理目标,建立健全监督体系。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一定要和企业的技术及战略管理相结合,而且要在全企业范围内明确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和计划,并将其与企业业务、战略及业绩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建立一个由全企业层次集体支持的风险管理过程。
3.全面改善企业内部环境,为风险管理提供坚实基础。企业的内部环境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要素,所谓的内部环境,就是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员工道德与胜任能力、人员培训、经营模式、分配权利与职责方式等,我们只有改善内部环境中不适应的环节,努力培育出与风险管理运作相适应的内部环境,才能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4.加快企业风险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我们要加快企业风险管理的信息化进程,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企业就应该不断扩大自身的信息源,对于与自己企业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一些市场信息,要及时进行搜集,及时进行了解和准确掌握,一定要保证所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从而避免企业风险管理中有漏洞的出现;其次,还要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信息解读能力。企业应该由一定的信息解读能力,要能从众多的信息中准确的把一些有利用价值的信息挑拣出来,解读出其中所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从而对风险的产生原因和风险的严重性加以判断,并针对这些潜在风险可能带给企业的影响做出合理判断,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从而保证真正的风险出现时,企业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判断及处理。
5.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企业不仅应定期对日常经营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排查,提前部署应对风险的措施,及时纠正相关业务流程,此外,企业还需不断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企业内部以前发生过的风险事故,尽量避免以后类似风险事故的发生。
6.通过日常监督和考核,保证全面风险管理有效运转。风险管理工作需要和绩效考评结合起来,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可行的奖惩制度,积极鼓励员工对于发现的风险点提出建议和解决措施,进而进行更有效的O管防范,以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7.要充分重视风险分散以及转移的作用。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除了要进行必要的风险管理,也应重视风险的分散以及转移,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要实施多元化的发展经营战略,同时可以通过出售的方式,对部分风险进行转移处理。
8.切实加强对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充分重视风险发生前的系列征兆,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化解风险,尽可能把风险消除在潜伏期;企业还需积极发挥决策层和员工的凝聚力,稳定局面,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尽量不使事态扩大,并迅速找出风险症结,进行化解消除;当风险出现以后,企业还需进行风险处理,来尽量减少其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意义及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大家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