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33: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趣味小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书是知识得源泉”。我就有这样一套好书??《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上学就看》
这套书是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于2005年9月出版发行的,是众多的编辑们呕心沥血专门为少年儿童学知识,长见识编写的。这套书共4本,可以带我们到8个地方去玩,边玩边学。这8个地方是:“中国家园”、“世界公园”、“地球村”、“太空馆”、“动物园”、“植物园”、“科学宫”和“文体馆”。
这套书的编排十分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为了让小朋友们认识方便,编者们精心地把相关的知识归到一起,形成一个个知识门类。为了让小朋友们玩有长进,学有系统,编者们在知识门类里选取了一个个知识主题。每个知识选取主题下一般有3~8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向你细致地介绍一个小知识,把一个个知识连起来,你就大有学问了。这套书共容纳有知识点1330个。分别是《中国家园》179个,《世界公园》127个,《地球村》210个,《太空馆》125个,《动物园》281个,《植物园》159个,《科学宫》129个,《文体馆》120个。
这套书最令我爱不释手的是:每个展开页上都有5~20幅精美而珍贵的图片,其中1~2幅是主图,其他是辅图。这些图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
此外,这套书还有一大特色:知识归纳与互动。它把一些有意思的小知识、小问题,归纳到6W(when who what why how)中进行说明。在互动项目中,让我们选择答案。这便于我们系统地掌握知识,及时巩固所学。
为了增加趣味性,本书还收纳了成语328个。另外,每个展开页中还设有英语box和问题basket,它们里面分别装有一句与本页内容相关的英语和问题。让你随时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
这是一套有趣、好玩、有用的好书,这里面有你所不知道界。它能让我们在欣赏美丽的图画和有趣的问答中不知不觉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看了这套书,你会衷心地感谢为你买书的父母和编书的老师,更加感谢创造灿烂文明的前人。让我们从这里继续向你推荐一本好书
关键词:生物教学;兴趣知识;感性知识;成语诗句;巧设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093-01
当前,中学生物教学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然而,由于考试制度的关系,很多学生往往轻视对生物的学习,特别是“文科生”甚至把生物课当成负担。在此情况下,怎样从生物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活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生物学教师努力探索的问题。
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激情和兴趣,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国外有一位教育学家在对中国的课堂教学考察后,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本来是快乐的,但是在中国的课堂里却变得死气沉沉!”可见,在中国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下是本人在生物教学中总结的几点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一、利用趣味知识激发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自然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有趣的生物学小知识和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以及直观的教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利用学生较多的无意注意为教学服务。在动植物王国中,有着数不尽的奇闻趣事和探索不尽的奥妙。这些恰是学生极感兴趣、乐于汲取的知识养料。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利用3~5分钟时间,介绍一些植物的生活、繁殖特点,动物的觅食、争偶、护幼、御敌等趣事,例如:物种间的竞争;鸟类的筑巢、育雏方式;猩猩、猴群的社群生活;为什么“老黄牛吃草——吞吞吐吐”;动物界的好爸爸与坏爸爸;奇妙的动物“语言”和各种动物的求偶信息;动植物世界之最等等,通过教师形象的讲述,学生听来乐此不疲,充分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利用感性知识引导兴趣
适时地利用感性知识是在教学过程中通向学生心灵之窗的捷径,是师生之间在科学知识上产生“共鸣”的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在以往的生活经历中,或多或少地在自己记忆的仓库中贮人了一定量的有关生物方面的感性知识,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同学在这方面的知识更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适时地将教材内容与有关感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列举事例或设疑的方法,唤醒同学们沉睡的记忆,使同学们的感性知识与我们所讲授的理性知识之间因撞击而产生“共鸣”。比如,在讲“抗利尿激素”的生理功能的时候,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知道,喝水较多的时候,排尿量也会较多,反之较少。教师就可以从这点人手,来引出“为什么会喝水多尿就会多?”,然后在逐步讲解“渗透压”、“抗利尿激素”、“肾小管的重吸收”等层层相扣的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关系。
三、利用成语,诗句激发兴趣
形象生动、丰富而幽默的教学语言,特别是成语,不仅有助于学生思考、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而且还可以起到打动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比如:讲到条件反射时,可引用成语“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等;讲到食物链时。可引用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讲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时,可引用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赞美自然界生物,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也把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和群落的演替简单深刻地体现了出来。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惟妙惟肖。这样的诗词,只要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在课堂上巧借善用,能使生物课变得更加生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巧设质疑,诱发兴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教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中,可以提出如下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针刺手的时候为什么先缩手后感觉到痛?”,“为什么打麻醉后手术病人不会痛?”,“为什么自己闭着眼睛也知道自己手脚等所在的位置?”等问题。在《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中,教师可以先简略介绍了大千世界中百花种种、果实繁多,然后设问:“为什么一朵桃花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为什么果实都结在开花的部位?”。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可子女却是单眼皮?”,这些问题必然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和发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化学”一词,从字面解释就是“变化的科学”。化学如同物理一样皆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合成规律的科学。二十世纪的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进入20世纪以后,化学在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合成和测试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理论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其中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深化。化学教学要重视“两实一过程”,所谓“两实”,一是指化学教学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生活实际;二是指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要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各种教学功能。所谓“过程”是指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课堂中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例如思考、讨论、练习、实验等),使学生参与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建构知识。必须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能切实掌握和应用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计算、实验技能等。而一节成功的好课,与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密不可分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掌握、发挥好课堂教学的各种教学艺术,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课堂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从而尽可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备课是教学艺术的创作过程
要切实增强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必须先备好课。首先认真钻研教材,钻研教材的根本目的是充分了解教学目标、要求、教学重难点、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体中的地位、应选择的课型和基本教学方法,直观教具、演示实验及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方式。课后评估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习题类型、数量等。接着就是仔细阅读参考资料,要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授课的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及课堂讲演水平,课前就必须大量阅读有关参考资料。我们在阅读各种资料时,应当区分资料与教材在知识水平之间的差距,有选择地取舍,不要盲目搬用,此外应当做好摘录,可根据化学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分门别类,便于查阅。最后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准,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可采用课前、课后测试,下班辅导谈话,学习骨干反馈等。把这些做成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能很好地复习旧知识;预习并掌握新知识。
二、讲究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增强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艺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师教学的情境艺术、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学艺术、教学中教师随机应变的艺术等。下面主要谈谈如何注重教师的语言艺术,来增强化学课堂效果。教师的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地位。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语言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驾驭教学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现手段,若能恰如其分地使用好教学语言,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此,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应用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好的教学语言可以做到生动、形象、幽默机智,它能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对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在教学中若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运用语言艺术,灵活多变的设置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入境”,必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课堂语言的技巧,必须注意经常训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注意把握课堂语言的科学性。化学的一些定理、定律是十分严密的,教师必须严格给予界定。例如:阐述电解质定义是“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若其中“或”字误说成“和”,则概念全非;如在讲氧化物时,氧化物指氧和另一元素形成的化合物,而不能理解为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
2.注意课堂语言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定义、公式、例题把握系统性和逻辑性及语言的层次性,使学生由浅入深地逐一理解并掌握。深入理解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概念的本质属性,而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一切对象和范围。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正确应用概念的基础。比如电解质的定义:其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1)电离条件: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2)电离主体:化合物本身(不是与水反应的生成物)。(3)导电原因:电解质在电离条件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外延:具有以上共同属性的化合物。这样就容易理解并掌握。
3.掌握课堂语言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饶有趣味的科学小故事、日常生活小知识、小实验,都能给予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提供启发性和趣味性的素材。在教学中灵活使用,做一些改进革新,增添趣味性,则能启发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观察实验的动力。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按部就班地规范操作,不厌其烦地强调要防止试管炸裂,但学生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试管炸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只能按照教师的说法强记,其实他们很想看到炸裂的现象过程。这时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安排时间,不妨故意设计一个试管炸裂的破坏性实验。将玻璃片蘸上水,不擦干,用试管夹夹持加热,观察是否炸裂。试管夹夹持干玻璃片加热后,滴上几滴水,观察是否炸裂。将连好玻璃导管、胶皮管和单孔橡皮塞的试管安放在铁架台上,导管末端浸入水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先撤酒精灯,后慢慢地撤导管,观察水槽中的冷水是否倒吸到热试管中,引发炸裂。实验前不少人缺乏生活常识,以为“炸裂”等同于“爆炸”,现在明白这只是热量传导不均匀热胀冷缩的物理变化,原先错误的先觉经验得以更正,满足了好奇心。
所以,教师应讲究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勤思多练,用艺术的语言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在不断地研究过程中会有新的发现;课堂教学又是一门艺术,在不断地演练中又会有新的体验。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用尽量多的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在平面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今天我们上一节“确定位置”的练习课。(板书课题)
师:先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叫列?什么叫行?列和行是怎样排列的?(板书:列,从左往右排;行,从前往后排;先列后行)
多媒体出示题目:下面是前进小区的平面图。
a.用数对表示活动中心和超市的位置。
b.小明家的位置在(9,7),请在图上标出来。
c.小明从家出发,先向南走了4格,又向西走了2格,到了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行走路线。
师:看来,在平面上一个数对和一个位置是一一对应的。那么,有没有一个点表示一个数的呢?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简短而有趣,目的是为了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是为了抓住教学重点,让学生能熟练掌握“用数对找点,或用点找数对”的方法。】
二、三维概说
1.出示数轴图(如下),四个点表示什么数?表示一个点只需几个数?
师(小结):我们把这叫做一维空间或线形空间(板书:一维)。在一维空间里一个数表示一个点。
2.出示二维图(如下),表示一个点需几个数?
师(小结):我们把这叫做二维空间或平面(板书:二维)。在二维空间里两个数或数对表示一个点。
3.出示三维图(如下),表示一个点需几个数?
师(小结):我们把这叫做三维空间或立体空间(板书:三维)。在三维空间里三个数表示一个点,这个知识要到高中或大学才会学习。
4.出示组合图(将上面三个图组合在一起,略)。
师:“确定位置”这部分知识内容不多,难度不大,要求同学们在更大的视角里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本知识在知识链中的位置,完成认知结构的重组。】
三、应用延伸
师:那么,在平面上确定位置有哪些应用呢?或者说说你在哪里见过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呢?(让学生分别说说,教师出示下面几个例子)
1.出示应用一:国际象棋盘(图略)。
师:国际象棋的棋盘就是平面的,请你找一找与我们数学上规定的区别。(师介绍它记录棋谱的方法)
2.出示应用二:围棋盘(图略)。
师:围棋的棋盘也是平面的,请你找一找与我们数学上规定的区别。(师介绍它记录棋谱的方法)
师(补充小常识):在围棋盘上最多可放多少枚棋子?361枚,它是19的平方啊!有个知名的服装品牌叫361°,想起它就能记住了。
3.出示应用三:中国象棋盘(图略)。
师:中国象棋的棋盘也是平面的,请你找一找与我们数学上规定的区别。(师介绍它记录棋谱的方法)
4.出示应用四:地球全图(略)。
师(详细介绍经纬线定位法):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怎样在地球表面确定位置呢?科学家将它平均分成东西两个半球,在东半球用南北间的垂直连线即经线分为180度,在西半球用南北间的垂直连线即经线也分为180度;人们又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再用一圈一圈的纬线将地球分开,赤道为0度,北极为90度,北半球即为北纬,南半球即为南纬。(同时板书:经线 纬线)
师:我们中国在东半球,也在北半球。老师曾编过一个顺口溜表示中国的位置与大小:亚洲东部看,太平洋西岸,北半球中纬,九百六十万。(略作解释)
(1)补充小知识一:不可逾越的“三八”线。
师:说起经纬线,我想起了我上学时男女同学间的“三八线”,谁知道是什么意思?(介绍五十年代朝鲜战争的历史:“三八线”本来是1945年二战后美苏两国为接受日军投降而临时划分的界线,朝鲜战争停战后,朝鲜和韩国划“三八线”而治,成为朝鲜民族永远的痛)现在有人用这种民族隔阂来比喻男女同学间的隔阂。这是世界上唯一用纬线命名的分界线(出示图片,略)。
(2)补充小知识二:《22度观察》。
师: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看一个电视栏目——《22度观察》(深圳卫视)?为什么叫《22度观察》呢?因为深圳市在北纬22度线上。(出示图片,略)
【设计意图:在练习课中插入介绍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和听课教师听得津津有味,课堂上不时传来愉快的笑声。】
四、巩固提升
1.课件出示课本第19页第5题。
可直接让学生口答各班的位置,重点让学生理解(x,5)、(5,y)的意义。
2.课件出示课本第20页第7题。
第一问“用数对表示图中三角形三个顶点A、B、C的位置”可直接让学生回答。第二问“把三角形向右平移4格”可先让学生做,再交流方法:可将三个顶点分别平移,再连成三角形;也可只平移一个点,其他点和线的大小、方向不变,最后用课件动画演示一遍。第三问“把三角形绕C点顺时针每次旋转90°”有点难度,可以先讨论出方法再让学生做。首先要理解顺时针、逆时针的含义;其次要理解绕C点是什么意思;最后做的时候要想象这个三角形是一个整体,只有C点按住不动,其他各点、各线整体顺时针旋转90°。(学生做完后师动画演示一遍)
3.课件出示课本第20页第6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 策略 效果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不仅要善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讲究策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只有这样,教师的劳动才有社会价值和时代精神。
从教学论来看,课堂教学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互动过程。学生是这一过程的主体,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一堂课来实现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培养人才这一特殊的工程中,如果没有名师巧匠,就不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只有把握课堂教学策略,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与教师同步,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教学目的。
开课导入策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讲课伊始,教师巧设一个巧妙的开头,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认识的兴趣和情感,启发引导学生思维,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做一个很好的铺垫,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策略针对课堂讲授内容,不经过任何修饰和过渡,直接向学生推出知识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强化记忆。如使用不需要证明的公式、定理等。
承上启下,自由过渡策略根据课堂讲授内容的前后上下的连贯性,利用前面的知识作为铺垫。如提出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想办法,自然而然引入下一课题,使学生知识的衔接、理解自然过渡,水到渠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活跃气氛,引人入胜策略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与“学”产生共鸣,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讲授学生思想修养课关于谈话艺术章节时,可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妇女抱着小孩上了公共汽车,汽车司机对她说:“这是我见过最丑的小孩子了。”这个妇女听了以后很生气,气冲冲地走到车的后座坐了下来,坐在旁边的一位男士关心地问发生了什么事。“那个司机说了侮辱我的话”,她愤怒地说道。男士深表同情地说:“呃,这就是他的不对了,作为一名服务人员,他怎么能对乘客说无礼的话呢?你应该过去狠狠地教训他一下,这样吧,让我来帮你抱着这只小猴子。”讲完故事,学生们哄堂大笑,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出当堂课题,这样的导入自然而引人入胜。
课堂授课策略
学生接受知识和形成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这一变化过程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理解”、“保持”是这一过程的基本环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其基本原则应是:易于理解,利于保持。
(一)易于理解策略
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一般可实施下列策略:
加强直观教学在教学中,具体的实物、生动的实验、逼真的模型、鲜明的图表和现代化的电教手段等,都有助于学生由表及里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有化繁为简、化远为近、化小为大和化静为动的作用。
运用恰当的比喻在教学中,把科学性与通俗性结合起来,恰当地引用比喻,能使概念形象生动、趣味盎然。
利用新旧知识联系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展。从旧知引入新知,是温故知新、行之有效的途径。
选择典型实例通过典型实例,由个别到一般,剖析典型,举一反三,不仅可使学生易于理解、触类旁通,而且往往使学生感到兴味浓烈、妙趣横生,为开拓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创造出别开生面的教育气氛和条件。
(二)利于保持的策略
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与遗忘做斗争。为此,设计课堂教学,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则,可采用下列策略:
内容强度适当在一般情况下,讲解内容的数量与保持的百分率成反比关系。材料越多越易遗忘,并且过多的材料不仅加重了学生记忆的困难,而且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因此,设计课堂教学,必须注意内容恰当、数量适当,以利于保持。
内容选材典型实践证明,学生对一般材料往往印象浮浅,而对典型生动材料却铭刻在心、经久难忘。因为典型生动的材料对大脑皮层刺激强烈、深刻,易与旧知识形成联系并获得意义上的支
撑点;而一般材料,由于缺乏“典型的光辉”而直接影响记忆保持的效果。
内容系统性强在认识过程中,杂乱罗列的知识往往令人思绪混乱、容易遗忘。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脉络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使之纲举目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地掌握和驾驭教材。
强化首次印象生活经验表明,强烈的首次印象往往终身难忘。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重视首次印象在保持知识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在精力安排上,要保证重点、突破难点,切忌“走过场”、吃“夹生饭”。
课堂提问策略
提问是探索未知的行动。没有疑问,不善于思索,就谈不上求索,也就无法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针对知识点提问策略课堂讲授内容都是由若干个小知识点组成的,每个知识点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了加深印象,增加理解深度,针对小知识点设计提问,能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总结归纳性提问策略每个小知识点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在横向、纵向上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知识体系。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了解知识的联系规律,总结性提问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
课堂小结策略
课堂小结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是加深对知识理解的重要过程。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小结则使成功得以巩固。在课堂教学小结中,或归纳总结,或设置悬念,或提出问题,以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英彦.教育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陆根书.课堂学习[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假期作业;语文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实践探究学习的广阔时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布置语文假期作业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让每个学生编写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使假期作业成为学生创造的乐园,把创新融入日常生活,探索了一条对小学生实施课外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开拓空间,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假期这个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布置编写自己喜欢的书这项作业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了他们的个性,为语文学习拓展了空间。
儿童的好奇心很强,做事爱问为什么?有的学生对军事很感兴趣,收集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军事方面的资料信息,编写了一本既又具有专业性,又富有幻想色彩的《军事天地》;有的学生非常喜欢通话故事,编写了一本趣味性很强的《童话集》,其中有自己编写的,也有对其他故事的改写、续写等;还有的学生编写了内容包罗万象的《万花筒》。从交上来的一本本编写认真、图文并茂的书册中,不难看出,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学生平时看到的书都是别人编写的,现在自己也能编书了,看到经过自己的努力编写出来的书,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学习获得的喜悦。
编写书这项作业,为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还给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权。
二、自主探究,培养创造能力
在学生进行编写书这项作业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学习以及创造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在编写书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料,是从各种途径获得的,从实践探究中获得的
有位学生对生活中的科普小知识非常感兴趣。有一次想把一杯满满的凉水倒入水池,又怕洒在地上,就在杯子上盖了一张纸,结果发现杯口朝下时水竟然没有倒出来,他感到很惊奇,立即查阅有关的资料,终于弄明白了其中的科学道理。他很兴奋,把这一过程编写到了自己的书中。还有一位学生在编排设计目录时,翻阅了很多图书,比较分析了很多形式,最后精心设计了一种独特而美观的目录。有位小作者则是上网查阅了大量有关环保方面的资料,经过筛选,联系本地环境特点,编写了《环保手册》一书。还有的学生动手实践,把自己做的小实验及感受写入书中。在学生获取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完全是自主地去学习,遇到问题也能想办法解决,极大地发展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2.在书的编写形式上极富个性和想象力
有个小作者把编写的《快乐寒假》一书的封面设计成一个雪景图:在天空中飘洒着晶莹的雪花(各种各样的六瓣雪花),一个可爱的小房子前有一串歪歪斜斜的小脚丫印,非常美丽的画面和书名很容易引起读者美好的遐想。每一个小作者对书中的每一个内容都能配以相符合的彩图,内容生动、形象,图画丰富多彩。而且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和对内容的理解设计多样的版面形式,就连标页码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有的学生把页码数标在每一页靠外侧边的中间,并画上各种不同的图标,增强了书的趣味性。有个小作者把自己制作精美的手工(恐龙、花灯等)拍成照片,剪贴在书中“手工展览”一栏里。这些大胆富有想象力的设计体现了小学生内心丰富多彩的世界,同时展现了他们的个性特点。
三、语文实践,提高综合素质
学生通过编写书这一语文实践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学生在编写书的过程中,复习巩固了学习过的字、词,同时又认识了一部分新的字、词;在摘抄时,无形中会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在收集有关资料时,学生会得到训练,理解能力会得到提高;每本书中都有学生自己创作的作文,写作能力也会得到训练。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读、写能力,思维和语言都得到了发展。
2.艺术才能得到了培养
学生在为内容配图时,有的是用彩笔画,有的是先剪、刻再贴上去,这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动手能力。每一页版面如何设计才美观,小作者都会精心策划,这又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优美的文章都会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产生积极的影响。
3.丰富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因素
关键词:课外阅读;读物选择;方法指导;效果评价
语文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课外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常见的形式,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继续,是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的读物选择、方法指导和效果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1.认真做好语文课外阅读书刊的选择
(1)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理解能力的读物。对于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的选定,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低年级,主要阅读短小的童话、寓言、儿歌童谣,兼顾科学小故事、小知识等,一般为绘本、拼音读物;中年级,主要阅读长篇的童话、寓言、儿童小说、科幻作品、民间故事等;高年级,主要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散文集、科普读物、历史、地理等书籍。
(2)选择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发展思维的读物。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而各门知识又相互联系。如《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百科知识丛书》等,学生一接触到这些书,就可遨游于知识天地,如《优秀作文选》《语文报》等,有点评、有总评,他们可以学习怎样写人、写景、叙事、状物、议论、抒情,为写作服务。
(3)选择与语文教材、时事政治、乡土人情有关的课外读物。一是结合课堂教学介绍有关书籍。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可介绍施耐庵的《水浒传》,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可介绍法布尔的《昆虫记》;二是结合革命纪念日、英雄人物纪念日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纪念日,介绍有关书籍或各类报纸杂志。
2.注重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往往喜欢阅读情节曲折、内容惊险的作品,如神话故事、民间故事、言情小说、武打枪战故事等,而对一些科普读物、人物思想性强的作品却兴趣不浓。针对这一情况,我利用《田忌赛马》一文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田忌第一次与齐威王赛马,三场都输了,第二次田忌仍用原来的马,为什么能反败为胜?”学生回答:“这是孙膑出的主意:先用田忌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再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最后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以两胜一负赢了比赛。”我抓住时机,紧接着问:“这是属于什么问题?孙膑出的主意又属于什么?”学生面面相觑,答不上来。我顺水推舟引导说:“这是数学问题,孙膑出的主意是‘对策论’ ‘线性规则’,答案在《十万个为什么》里面。”我又让一个学生把答案读给大家听,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2)丰富学生的阅读形式。统筹安排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可用以下两种形式互为补充:一是“师生同读”,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进行师生共读、共析、共悟;二是“优生导读”,在班级开设“图书角”,安排阅读基础较好的学生当“导读员”,利用“晨诵”和“午读”时间,介绍课外读物,先由他们带头阅读,再带动全班同学共同阅读。
(3)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一是摘录法:学生课外阅读时,把书报上重要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以及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帮助的内容摘录下来;二是提纲法:学生读了课外书刊后,以概括的语句或小标题的形式把每段主要内容依次标出;三是心得法:学生读了课外书刊后,抓住感受最深的一两点,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写出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3.精心谋划语文课外阅读效果的评价
(1)利用墙报、板报、手抄报、橱窗等,展示课外阅读成果。
(2)通过举办读书笔记展览会、读书报告会、书评会、故事会、心得交流会等,展示课外阅读成果。
(3)每学期举行一两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出题内容要具有时代性、乡土性、文学性、科普性、趣味性,以此来展示课外阅读成果。
强化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只要我们上下互动,师生同行,认真谋划,精心安排,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努力唱响语文课外阅读“三部曲”,我们的语文课外阅读工作就一定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参考文献:
通用技术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动脑动手能力为目标。通用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理论课程,而是一门立足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意技术与设计、教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对个人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有着积极的意义。这门课本人从教6年了,现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感受。
一、做好“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引入视频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如,在讲解《技术的巨大作用》时,给学生播放“神七”上天的一段实况视频。看完视频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神七”上天,给你有什么启示?并分组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教材案例归纳说明了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的作用。这个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案例的引入,增加了学生对技术的强烈兴趣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使学生对技术产生积极的兴趣。
二、利用“问题搭台”,设计教学问题
在通用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一定要拘泥于教材内容。在讲授《知识产权》时,列举了“有些歌厅播放歌曲要交使用费”这一案例。让学生懂得知识产权制度以保护智力创造的无形财富,知识产权制度促进了技术创新,保障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秩序。在讲授《优选试验法》时,举例科学家袁隆平在杂交水稻优选试验中,选出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使我国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解决了中国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说明了技术试验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把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技术内容以案例的形式充实到课堂中,引起学生对技术问题的思考,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领略到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技术,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技术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
三、讲好故事上好新课
以前我在教学《技术与设计1》第七章模型或原型的制作第一节模型的时候总觉得缺少一点什么,因为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模型的概念;二是介绍5种模型(草模、概念模型、结构模型、功能模型和展示模型)在设计不同阶段的作用,这一节课概念性太强,缺少文化气息,学生体验不到课堂应有的人文精神,从而容易对知识逐渐失去兴趣。于是我改进教学方法,不是直接讲概念、介绍概念,而是让概念变成故事,变得有文化气息,从而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把课堂零散的小知识纳入了中华文化的大圈子,从而使得生硬知识有血有肉。
我在上课开始没有直接讲模型的概念,而是与学生共同分享《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诸葛亮借助大雾天气,将扎制的许多“稻草人”放在船上,并命令士兵击鼓呐喊,诱使曹操误以为有人来袭击,慌慌忙忙下令射箭。结果十万支箭白白送给了诸葛亮。学生一下情绪高涨,对诸葛亮的智慧赞叹有加,这就引出了大家对船上的“稻草人”分析,稻草人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模型,然后继续引入十九世纪七大工业奇迹之一的《大东方号》事例,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大东方号”首航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学生来回答。老师讲评从《大东方号》事件我们不难看出有时直接制作原型是不行的,在很多情况下,模型是很好的替代品。模型在技术设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模型的功能。投影展示奥运会主场模型和文字描述,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模型,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鸟巢。旁边的是它的详细的文字描述。好,请学生回答老师一个问题,假如这两样东西同时呈现在你的面前,哪一个更容易让你了解鸟巢的构造及外形?为什么?答案就出来了,模型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就拿这个鸟巢来说吧,它很清楚地表达了鸟巢的整体外观和每一个构成面以及鸟巢的线型、材质、色彩等,很方便跟别人进行交流。所以,我们说,模型可以使设计对象具体化,还可以帮助分析设计得可能性。
课本知识有时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是生硬的,是无味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加工,恰到好处地把它揉合到中华文化的大家庭中,进行适当的重组编排,让知识不再孤单,素材能合适地为知识服务,让课堂不再素然无味。本人觉得这就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佳体现。课堂教学方式不分什么模式,学生觉得这节课有味,而且知识得以传播,我想这就是一节好课。
关键词:游戏;兴趣;调动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176-01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提出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由此可见,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理趣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
1、在操作活动中生趣。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发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形面积时,先让学生动手把圆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然后说一说学过图形与圆形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得到圆形面积=πr2。这种从动手操作到语言叙述,从语言叙述到公式的得出,就是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在这种有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了数学问题,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
2、 在情境活动中生趣。数学教材有自己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可产生学生兴趣的因素。教师应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中内在的潜力作用,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种情境的创设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设计情景,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3、在课外活动生趣。课外活动能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因此它比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如开展数学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探索教学规律,发现规律,增强学习兴趣。又如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小知识,如古老的数学计算方法、数学符号来源,数学家们的生活片断、诗歌中的数学,让学生领略数学的丰富世界,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二、在探索中激发学生
外在活动引发的兴趣只是暂时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内化为对数学内涵的欣赏和追求,让学生从感悟中领略数学的魅力。
1、感悟“美”。数学中的美不同于美术中的线条、造型、色彩的视觉美,不同于体育中的体形、动作、力量的运动美,也不同于各种的音响、节奏、旋律的听觉美。数学本身的内在美瑰丽多姿,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让学生进行体验并感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用语言是这样叙述的: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用字母来概括就是(ɑ+b)+c=ɑ+(b+c),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用数学方法来表示太简洁了,从而感悟到数学中的简洁美。当然数学中还有许多的美(如统一美、奇异美等),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美的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2、感悟“趣”。学生能感悟到数学是有趣的,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在苦在累也是乐而不疲。
①巧用修辞手法激趣。有时对数学资源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学生兴趣倍增。如在教学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中,戏称0为大方的穷光蛋,这一比喻,不但把本课时中的难点凸显了出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了,下课后还谈论着这一有趣的称呼。②找有趣数学现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为了巩固计算方法,必须进行练习,但大量的练习往往枯燥乏味,有位教师充分利用回文算式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知道计算方法后,出示了63×12,21×36,14×82,28×41四题,计算后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创造这样的有趣算式吗?没有一个学生不想计算的,纷纷进行笔算寻找。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中的一些有趣现象,如数字黑洞、回文数等,让这些材料成为数学课堂中的有趣的教学资源。
3、感悟“理”。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它需要思考、分析、推理,用科学的方法来说明理由,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如果能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理,必将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①在深入分析中感悟。在对一些生活现象用数学进行分析、思考,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理性。如小摊上转圈摸奖活动,让学生运用概率的初步知识,计算后才知道中大奖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每次总是拿出去的钱多,回收到的钱少,揭穿了老板赚钱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到用数学知识冷静的思考、分析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
关键词:实验设计;分散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课堂教学的诸多要素中,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其中的主要环节。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但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每节课都很花心思地想如何处理教学重难点才能让学生想学、乐意学,思考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轻松领悟并掌握每节课的知识点,但实际上却没有收到预计的效果,甚至是事倍功半。老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更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笔者认为,科学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实验,不但可以为学生展现直观、生动、趣味的学习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融入实验活动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各种能力,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一、设计趣味性实验,将教学重点融入实验中,实现知识点的分散化、简单化、容易化,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实现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态度的转变
精心设计实验引入新课,犹如乐曲中的前奏,不但起着提示主题、激起兴趣的作用,而且可以将整节新课的知识点用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实验现象串联起来。不但可以让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能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科学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各个知识点,并且有效地掌握它们。
比如:绍兴建功中学的俞冬冬老师所上的“神奇的磁”一课中,创设了进入古城堡,寻找宝藏的情境。但要找到能打开宝藏的钥匙需要渡过重重难关。俞老师就在这些“关卡”中设计了小实验。第一关:从城堡前的湖中钓到足够的鱼才能顺利进入城堡。(每组都在玩具盒中钓鱼,学生发现鱼嘴中所含不同的物质影响了钓鱼的效果,使学生在动手中归纳磁和磁性)第二关:进入城堡后发现一条两边布满竹制暗器的过道,过道上方放着一根巨大的条形磁体,磁体下方有三条路通往下一关(三条路分别位于磁体的两端和中间),旁边有一件铁制的盔甲。(选择哪条路是最安全的呢?老师提示利用手头的条形磁铁和大头针来寻找。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到磁体的中间磁性弱,两端磁性强,无形之中引出“磁极”)第三关:选择中间的路进入一个房间,房间的桌上有一张纸条写着朝南的门才是通向宝藏之门。哪扇才是朝南的门呢?(利用手边的棉线和条形磁铁找到朝南的门。结果学生发现当旋转的磁铁停止后指向固定的方向,由此老师引出磁体的两极——南极和北极)第四关:打开朝南的门进入下个房间发现有两辆用条形磁铁构成的小车甲和乙,对面是最后的房间,房门前也有一个条形磁铁,选择其中一辆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学生通过条形磁铁的组合,发现相对的都是南极或北极时小车后退,相对的是一南一北时小车前进。从中归纳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最后一关:打开宝藏的铁钥匙就放在瓶口很长很细的瓶中,现在只用一根铁棒、一根铜棒、一根条形磁铁,怎样取出钥匙?(用磁铁先在铁棒上摩擦,再用铁棒吸引钥匙。学生懂得当没有磁性的带上磁性叫磁化)
整堂课有趣的实验结合老师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及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非常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这种方式让学生的注意力不只是停留在使他们感兴趣的现象和事物上,而是引导他们逐步深入、打开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设计有新意的实验,用实验突破教学难点,实现知识难点的直观化、简易化、艺术化,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台阶,缩小知识之间的落差,登上更高的知识山峰
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对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就如一个5 m高的峭壁,没有专门的工具,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是很难攀登的,而泰山高1532.7 m,一般的人都爬得上去,就是因为泰山开凿了一般健康人都能接受的台阶。要想攻克教学难点可以设计适宜并有创意的实验,这就像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可视的台阶,有利于减小教学难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之间存在的落差,使他们轻松接受和理解难点。
如,王亦锋老师在“大气压”一课中讲述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例时,王老师提问为什么饮料会进入嘴里。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一定认为是嘴巴吸进去,跟大气压没有什么关系。于是王老师利用男女生“吸”饮料对抗比赛,请班级中最强壮的男生与女生对抗,大家都认为男生一定会胜利,可是结果女生轻松获胜,男生面红耳赤却连饮料的味道都没有尝到。学生们才发现男生的饮料瓶是密封的,而女生的是敞开的。学生们在欢笑声中认识到了饮料不是被嘴吸上去的,而是用嘴吸后,吸管中空气减少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被压进嘴里的。这个新奇生动的实验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王老师及时抓住学生闪现出来的认知矛盾,掀起思维冲突的狂澜,好奇的心理就会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我想这个实验一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设计实验能把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它是教师智慧和自信心的表现,因此,这些实验常常富于启发性,如同课堂的醒脑剂一样可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和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兴趣;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82-02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新课标明确规定: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围绕教学目标,物理教师们想方设法,采取了各式各样的方法,但教学效果仍不尽人意。因此,初中物理课应重视兴趣教学。
物理知识跟实际应用、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我们就应该把物理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充分利用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周围,就在我们身边,并使他们充分了解到物理问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以及物理知识有着很强的普适性和实用性。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他们运用知识。物理课是初中学生的起始学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多方面的条件造成的。教师掌握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提高、巩固和不断刺激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苦”为“愿学、乐学”,把注意力吸引进来,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初中生正处于生命力最旺盛、最活泼时期,他们对各式各样的新鲜事物感觉敏锐,最好学、好问,且富有幻想,思维能力日臻严密。教学中,教师如果先讲一、两个趣味性故事,演示奇特的现象,再提出恰当的问题,势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例如,讲八年级《绪言》一节,教师若只笼统地介绍学习物理的意义、方法,学生听起来就没有多大的兴趣。如果作这样的处理:先结合学生经历的生活现象、趣事,谈物理研究的对象;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的上天谈物理的应用;再演示几个有趣味的实验,待学生充满渴望求知的欲望时,教师马上谈学习物理的意义,学习方法,势必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觉得学习物理有趣、有用。
而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从而启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手段应用中和教师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在连续的兴趣中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最终为顺利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
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人格上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作为教师必须抛弃过去那种“教师是权威不能冒犯,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着、服从者”的思维与做法。我们在校园里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因为喜欢老师,进而喜欢他所教的科目,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进而厌烦他所教的科目。那么你想使你的学生努力学习你这门课程,使他们对你教的课程保持积极性和兴趣,那你首先要成为学生所爱戴的人,因为在学生眼里,教师与所教的学科是不可分的,教师是学科的人格化,因此必须让学生从内心上接受老师。应该做到教师与学生“亦师亦友”,师生相互尊重、信任,师生关系和谐友善。这种良好师生关系的产生是要双方在共同生活、共同努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良好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而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兴趣的提高。一堂生动而幽默的物理课,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心情中接受和理解新知识。
第三,把握新教材,利用好教材中的各栏目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新课程的物理教材设置了走进实验室、物理学史、课外阅读材料、生活小知识,当代先进科技知识等栏目。课本的插图形象逼真贴切实际生活,并利用很多的彩图代替繁杂的文字等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因。如新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走进实验室”栏目,分别介绍了多彩的阳光,没打击的音叉也会震动,神奇的魔镜,冒着仙境白烟的试管(干冰)等实验展示了自然界中震撼人心的神奇;用吹不掉的乒乓球、折断的筷子、上升的试管、大气压现象等试验展示了人类生活中充满智慧的神奇,以引起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又如物理学史事栏目,用极其生动有趣的故事给学生介绍了物理学科的发展史,讲述了牛顿、法拉第、伽利略等物理学家在成功和失败、顺利和挫折的斗争中,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事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动机和兴趣。这些事迹也为物理教学融入德育内容提供了接合点,使学生把努力学好物理知识作为一种自觉行动。
而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巩固学习兴趣。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易转移,除了认识上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学习中遇到了本人认为所无法克服的困难。正如一个学生在分析自己遇到困难时谈到的:“提到学习困难,我认为自己主要的问题就是数学基础差……,所以在物理课上一碰到关于数学方面的问题,即使是很容易的计算,我也感到讨厌,以致不做或者做错。”这个学生提出的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对一些物理概念、规律及物理量的单位的理解感到困难,这些都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让学生掌握这些较难掌握的知识,解决学习上的疑难,尽量缩小学习上的两极分化,让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力量,树立信心,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要与时俱进。学生从生活中走来,对身边的事情比较熟悉,比较亲切。老师在讲解理论时,用实际事例来说明理论;讲解完理论后,又用理论来解释实际问题,可使学生体会到学物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像柯受良飞越黄河、流星雨、日食、月食、海市蜃楼现象、百货商场中的电动扶梯等,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和有趣的自然现象,都可以引起初中生的兴趣,是较好的物理素材。在做实验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物理有亲切感,体会到学物理的实用性,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的高科技问题与中学物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学生都非常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今日已经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学科之一。无论是工农业生产和国防现代化,还是信息技术与纳米技术,都离不开物理学的许多基础理论。教师要创造性地发现有关的教学素材,编制这方面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感觉到他们的学习与时代同步,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
更重要的一点,我们要利用本学科的一大优势――物理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多数初中学生,对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希望自己能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值得提出的是,这里所指的实验绝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所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和若干的课外小实验。因此,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经常使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纸张和钢笔做惯性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平口玻璃杯和纸做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木板和平面镜做潜望镜模型,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事实上,物理教师都知道,每当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每一位同学都在伸长脖子全神惯注,后面的同学甚至还会站起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安排现象明显,富有趣味的物理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提出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由此可见,如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在活动中的生趣
1. 在应用活动中生趣。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广的学科,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百分数知识时,教师要求学生搜集饮料瓶、商品外包装上的百分数;搜集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如在报纸上写着的百分数),让学生解释含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以后生活中的百分数。
2. 在操作活动中生趣。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发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形面积时,先让学生动手把圆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然后说一说学过图形与圆形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得到圆形面积。这种从动手操作到语言叙述,从语言叙述到公式的得出,就是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在这种有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了数学问题,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
3. 在情境活动中生趣。数学教材有自己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可产生学生兴趣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探究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源泉。”教师应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中内在的潜力作用,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由学生出题,教师与学生比赛,看谁判断快,学生对教师的“秘诀”产生了兴趣,迫切想要了解,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种情境的创设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设计情景,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4. 在课外活动生趣。课外活动能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因此它比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如开展数学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探索教学规律,发现规律,增强学习兴趣。又如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小知识,如古老的数学计算方法、数学符号来源,数学家们的生活片断、诗歌中的数学,让学生领略数学的丰富世界,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二、在感悟中激趣
外在活动引发的兴趣只是暂时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内化为对数学内涵的欣赏和追求,让学生从感悟中领略数学的魅力。
1. 感悟“美”。数学中的美不同于美术中的线条、造型、色彩的视觉美,不同于体育中的体形、动作、力量的运动美,也不同于各种的音响、节奏、旋律的听觉美。数学本身的内在美瑰丽多姿,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让学生进行体验并感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对称图形时,出示一幅幅对称美丽的画面,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进行引导:为什么大家对这些图形都说美,是数学中对称的神奇力量。从而让学生透过美的现象,感悟到数学的对称美。又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用语言是这样叙述的: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用字母来概括就是(+b)+c=+(b+c),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用数学方法来表示太简洁了,从而感悟到数学中的简洁美。当然数学中还有许多的美(如统一美、奇异美等),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美的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2. 感悟“趣”。学生能感悟到数学是有趣的,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在苦在累也是乐而不疲。
①巧用修辞手法激趣。有时对数学资源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学生兴趣倍增。如在教学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中,戏称0为大方的穷光蛋,这一比喻,不但把本课时中的难点凸显了出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了,下课后还谈论着这一有趣的称呼。风趣的语言,恰当的手法让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使数学更具吸引力。
②找有趣数学现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为了巩固计算方法,必须进行练习,但大量的练习往往枯燥乏味,有位教师充分利用回文算式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知道计算方法后,出示了63×12,21×36,14×82,28×41四题,计算后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创造这样的有趣算式吗?没有一个学生不想计算的,纷纷进行笔算寻找。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中的一些有趣现象,如数字黑洞、回文数等,让这些材料成为数学课堂中的有趣的教学资源。
①在深入分析中感悟。在对一些生活现象用数学进行分析、思考,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理性。如小摊上转圈摸奖活动,让学生运用概率的初步知识,计算后才知道中大奖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每次总是拿出去的钱多,回收到的钱少,揭穿了老板赚钱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到用数学知识冷静的思考、分析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