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33: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经费专项审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审计;科研经费;问题;对策
近几年来,随着高教事业的日益发展,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层次化,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复杂。笔者通过对高校科研经费进行专项审计,从审计中发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普遍存在着五个问题,通过探索研究,提出五个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一)经费观念误区:存在立项预算不实
在审计中发现,普遍存在课题预算不细化,审批不严格,科研经费预算弹性较大,从而较容易造成科研课题结题不结账的问题。如在对某高校2007年科研经费进行专项审计中发现,373个结题科研项目中,有231个科研项目未结账,约占62%,比例较大。目前,对科研经费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认识,大多数人认为科研经费属于自已的钱包,从而忽略了其预算管理,项目负责人自己编制预算,学校有关部门没有审核,造成预算不真实,经费预算不详细,实际支出与预算有较大的出入。
(二)成本意识薄弱:存在成本核算不实
从审计情况看,大多数学校把属于科研经费的成本转嫁在教育事业费中列支。如原本应该计入科研经费成本的科研相关的水电费、用房租金、仪器设备折旧等都计入教育事业经费中列支。当前,高校普遍对科研经费成本核算意识薄弱,项目支出没有按照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按比例进行控制,未对科研经费进行成本核算,甚至很多学校对到账的科研经费不提管理费,全部由科研人员自己全额支配,这更加深了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属于个人的意识。
(三)管理制度缺失:存在报账支出不实
审计中发现,科研经费日常报账存在着支出不真实问题,大量的劳务费、餐费、个人或家庭的消费用品等都在科研费中列支,发票中一般未附实物清单,无法知道购买的具体实物,从而无法确认是否用于该研究项目,甚至有些科研项目经费中复印费占100%,难道科研项目纯靠复印资料就可以完成吗?这暴露了某些科研人员为了套取经费而特别开具复印费发票。由于目前尚无完善的针对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在进行财务管理、内部审计时缺乏法律依据。科研人员普遍认为,科研经费是他们自己辛辛苦苦争取来的,钱是自己的了,别人无权干涉,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从而使科研经费流失严重,相当一部分成了个人的灰色收入。
(四)管理环节脱勾:存在结题不结账
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是高校老大难问题。审计中发现,科研项目与财务账务多个环节存在脱节,甚至从立项申请到项目验收结题等环节没有详细的档案资料,审计中往往难以取证,致使科研经费管理也难以规范。
(五)科研效益不高:未进行项目效益评价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科研经费都没有进行效益评价,如某高校每年校内下拨科研经费800多万元,一年下来,就发表了700多篇文章和获得几个奖项,其实投资了800多万元,收益如何,有没有成效等,这些问题都未被重视,大家关心的就是一年下来,个人能拿到多少科研经费,从而科研效益很低。
二、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深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一)经费分权控制,重视科研项目立项调整和预算
要将审计关口前移,科研处抓立项管理,审计处抓预算管理,财务处抓经费下拨,审计部门密切配合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严把“预算关”。对通过科研处立项审批的项目经费预算进行审计,审计其可行性和合理性,使科研经费管理既要重视立项也要重视预算,从而使科研经费预算更加科学、合理、真实。
(二)信息与沟通,加强科研项目成本意识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审计、科研、财务部门加强交流、沟通、紧密合作,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督。同时加大宣传,确保每个教职工都能正确认识科研经费,各级领导也应充分认识科研经费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从而加强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职责分工控制,强化科研项目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科研经费审批制度,严格进行职责分工控制,对每一个科研项目,科研处一级审核,审计处二级审计,财务处报账审核,审计部门配合财务和科研部门,严把“支出关”。严格执行科研财务报销制度,严格控制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与项目研究无关的支出坚决不予报销,国家明确禁止的消费项目严禁在科研经费中开支。从而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尽可能地减少不合法或不合规、不合理支出的发生,从而保证经费活动健康运行。
(四)独立检查控制,确保科研项目结题的同时也结账
审计部门配合财务部门和科研部门,严把科研“结题关”,科研部门专人负责记录科研项目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审计部门专人负责对已记录的经济交易和事项进行核对或验证,以及对与该项目业务相关的内部控制程序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做好科研项目结题的同时也结账,加强项目结余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五)建立绩效评价机制,提高科研项目的效果
建立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机制,一方面,要求科研人员结题时做好项目绩效分析报告,科研处进行绩效评价;另一方面,年终财务部门要做好年度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分析表,科研处做好科研经费的绩效分析。之后,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进行绩效审计,利用一些财务标准、经济指标和一些非财务指标来综合评价,如论文的数量、论文的质量、专利情况、奖励情况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综合地分析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从而提高科研项目的效果。
三、总结
总之,审计部门应提前介入各个环节,提前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与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紧密合作,贯穿于科研经费管理的始终,明确科研经费经济责任,加强科研项目执行中的定期监督和检查,确保科研项目执行规范和科研经费有效运行,从而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规范[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014年7月,科技部了《科技部关于四起违反科研经费管理规定典型问题的通报》,对涉及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了处理。对于项目承担单位促进科技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起到一定的警示的作用。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部控制薄弱,专项资金监管缺失
专项资金支出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和用途使用,并需要单独核算,同时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部分项目承担单位内部控制薄弱,对科技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监管缺失,从而造成科技人员使用虚假发票套取科研经费等现象的发生。
(二)挤占挪用科技经费
对于一些随意改变支出用途资金,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得事后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直接影响了财务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使管理手段相对弱化,导致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有的单位专项资金的支出没有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手段,各项费用基本上是实报实销,经办人员没有控制意识,这在预算不够细化的情况下就很可能导致“合法浪费”的现象。科研经费购买的设备、材料究竟是否真正用于科研项目无法界定,如购买笔记本电脑等,既可以用于个人生活,也可用于科研项目,为科技人员在日常工作提供便利。
(三)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违规使用
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多数单位财务人员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了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对专项资金用途和使用管理规定了解的不多,对专项资金活动的事前和事中控制作用没有体现出来。财务人员只是简单的事后的票据报销。有的单位没有专项资金使用的详细的费用预算和结算,对于各科室上报的各类专项资金支出,更多地只从数字上简单汇总,用于应付上级部门的要求,而没有从财务角度加以分析和利用,特别是缺乏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综合评价,以及对相关同类专项使用标准的归纳和确定,如果能够通过费用预算进行专项资金支出控制,并且对资金使用结余或者超支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的话,更有利于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四)项目资金违规外拨2014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科研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要依法依规使用项目资金,不得擅自调整外拨资金,不得利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不得通过编造虚假合同、虚构人员名单等方式虚报冒领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不得通过虚构测试化验内容、提高测试化验支出标准等方式违规开支测试化验加工费,不得随意调账变动支出、随意修改记账凭证、以表代账应付财务审计和检查”。部分单位存在将项目资金违规外拨,签订虚假合同或协议,套取国家科研经费。部分单位科研项目重视立项,轻项目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未严格按预算执行而是将科研资金作他用,甚至在经费的拨付过程中,截留经费用或作抵扣其他支出。有的单位虚报项目套取财政资金,有的虚列支出转移财政资金,有的将专项资金存放在外单位,隐匿财政资金,逃避财务监督。
二、科技专项资金审计风险分析与防范
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承接科技专项资金审计业务,拓展了新的业务领域,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被审计单位为了获取专项资金或使专项资金顺利通过相关部门的验收,可能存在管理层舞弊风险,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管理层舞弊风险。
(一)实施风险导向审计
在承接专项资金审计前,要客观、全面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不仅要了解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而且要了解与项目资金管理相关的内部控制,获取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申请书、项目计划书以及与政府部门签订的项目实施合同书等相关资料,查阅相关项目资金的管理办法,从而对申报或验收项目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根据项目实施合同中获取对项目实施情况相关的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制订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进一步确定专项审计的重要性,在专项审计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修订完善审计计划。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和专项资金审计要求的各项指标,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由于项目资金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期间可能不一致,对于需要考核某个项目利润指标、营业收入指标和缴纳税金等相关经济指标时,需要对企业的该项目实现的利润进行分割,对期间费用以及增值税进项税等按合理方法进行分配,这往往就需要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对被审计单位的分配方法是否合理做出综合评价。在专项资金审计中往往涉及很多的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如哪些费用开支可以在专项资金中列支,文件以及相关的资金管理办法中并未明确,在具体操作中也没有明确规定。某些单位则存在任意扩大专项资金的支出范围,列支办公设备购置费及业务招待费等,违背了专款专用原则,也无形中造成了“合法浪费”的现象。科研经费购买的仪器设备是否真正用于科研项目,由于科研项目涉及相关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审计人员缺乏与科研专业领域的长效沟通机制,对一些专业设备、材料及管理费用的支出是否合理无法准确做出判断。审计人员应当掌握科研经费审计相关政策、法规,借鉴国内外经验,强化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借助社会上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力量增强审计的能力,弥补自身专业技术力量的不足。因此,项目承担单位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加强财务报销审核,规范资产购置、材料采购、出入库管理等方面的流程,切实保障财政科研资金的安全,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提高执业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加强防范审计风险意识
审计能否真正发挥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最终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队伍。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执业人员成为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能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尽可能吸收考试取得资格并有丰富执业经验和良好信誉的注册会计师加入,造就一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管理、审计、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提高执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要求逐步提高执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加强对项目成员的培训,不断地提高助理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所有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最终都要靠执业人员去执行。因此,提高执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加强防范审计风险意识,可以增加执业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有利于执业人员自觉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守则,执业人员要廉洁自律,这对防范审计风险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始终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避免来自方方面面的干预,是保证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基础,也是避免审计风险的根本前提。在做好以上重点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两点:一是对陷入财务困境的被审计单位要特别注意;二是要与律师建立长久的关系,经常交流经验,以避免审计风险和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当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履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守专业标准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对控制风险尤为重要。
(三)购买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
【关键词】部队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防事业的蓬勃发展,部队高校科研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多,科研经费也随之大幅度的增长,科研经费数量的多少已成为衡量部队高校实力的一个重要条件。然而,如何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是目前许多部队高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差普遍存在,我们要积极探索合理管理的制度,使科研经费既能合理的使用又能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一、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规范。目前,国家在科研项目支出科目、预算定额等方面还没有制定出科学系统的预算定额标准,科研人员并非财务人员,预算观念淡薄,只把科研预算作为争取科研经费的环节之一,前期可行性调查不到位,不进行足够的调研和科学的测算,编制出的经费预算不准确,预算内容不全面,凭以往的经验和估计填列出预算数据,缺乏前瞻性、合理性和规范性要求。
(二)缺乏全面准确的成本核算。教学资金与科研资金来源于不同的资金渠道,在使用时,要按规定计入各自的成本,但是在实际中,通常很难严格的将两者成本准确核算。部队高校的科研人员大多是教学、科研双肩挑,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有着密切联系,用于实验教学的材料经常被用于科研项目的实验。例如,教学用固定资产用于科研的使用费,从事科研使用的水电费等支出不计入科研成本,而是全部在教育事业费中列支;科研人员的超比例提取津贴、酬金;在人工费的开支上,虚构人员或假借学生身份套取助研补贴等。
(三)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在部队高校中普遍存在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科研经费的专项审计工作流于形式,支出不合理,甚至发生违规调账。有的科研人员,为了逃避上缴管理费,将争取到的横向科研经费挂靠外单位,躲避学校对资金的监管;有的为了套出现金,用大量与实际不符的票据报销,如招待费、交通费等;许多项目结题不结账,在项目完成后相当长时间内一些项目负责人还继续使用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列支费用等。
因此部队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普遍存在有效性差的问题,探索科研经费管理的途径与办法已成为提高科研水平,保证科研成果质量的关键所在。只有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才能合理分配使用、充分发挥现有科研经费的效益。
二、影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因素
部队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想要有效管理科研经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科研管理部门要制定统一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可操作的预算程序,以及科研计划预算编制办法和说明,对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原则、编制要求、编制规程提出具体的要求,提高预算的可执行度。对科研人员来说,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经费预算依据科研项目申报书中规定的研究任务进行。编制预算要对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所有费用,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进行预算,按照全额成本支出原则,并且将上报的经费预算在学校财务、科研管理部门备案。
(二)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在使用科研经费的过程中,财务部门在建账时,应依据项目预算书中的各类明细支出项目增设相应的明细科目,设置每项明细科目的预算限额。在经费支出的的实际操作、核算过程中,严格执行预算限额制度,对符合规定的且在预算限额内的票据予以正常报销,超出预算限额的支出,就不予以报账。这样项目负责人就能在前期更加详细地对经费项目支出进行合理估计,有效地避免经费的预算内容与实际开支相脱离,增强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
在纵向课题经费开支上,科技部门、财务部门应严格规定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与开支标准,人员经费、管理费、协作研究费,对这三项经费预算比例不能随意调整;人员费不能用于人员奖励,应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研究人员的工作量,在批复的预算内据实支出;项目管理费用应在项目管理人员费用和其他规定的行政管理支出;项目中使用学校的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应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合理的分摊计入课题成本。在横向课题经费开支上,应建立兼顾学校、院系和科研人员个人利益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财务部门要按科研收入的一定比例弥补科研活动中消耗的使用学校教学设备耗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并在项目结题后进行财务分析,使科研经费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的内部审计制度
1.加强内控制度审计,促使科研经费依法管理。首先要做好科研经费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情况的审计,看是否包含针对当前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当中存在问题的相关解决原则和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和完善本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使学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2.做好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规范经费使用行为。认真做好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加大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约束力度,严格控制经费的开支范围与标准,有利于防止滥用科研经费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重点有:学校财务部门是否统一管理科研经费,杜绝科研经费脱离学校监管形成经费使用体外循环等现象;各项支出是否严格按合同要求,专款专用;项目管理费、劳务费、人员经费开支是否超出规定比例开支;是否有结题不结账,结题后仍长期挂账报销科研经费等变相截留科研经费的违反财经纪律现象。通过一系列措施规范科研经费使用行为,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一)效益审计的概念及发展 效益审计是指,对被审单位在履行职责的同时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的审计。效益审计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已经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审计实务中开始推行。操作层面上,美国已经制定了绩效审计现场工作准则用以指导效益审计的开展。我国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了“效益审计”的要求,此后,在《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审计工作的要任务是“全面推进效益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效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上坚持“两个并重”作为完成该项任务的保障,为效益审计的深化、提升效益审计成果指明了方向,打牢了基础。
(二)效益审计的特点 (1)以项目为中心。在传统的审计中,“资金”是审计的重中之重。而在效益审计中,资金只是实现效益的依托和媒介,而项目才是审计的中心。以项目为主体的效益审计,旨在通过项目的效益情况揭示资金存在的问题;或者在资金运转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的情况下,无需再过多关注资金问题;或者以项目实施以来所使用的所有财政资金为审计对象,评价一段期间内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及其产生的效益。(2)评价标准具有灵活性。不同的项目的具休情况不同,例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在资金规模、资金的使用方向、产出成果的价值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差异。因而,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并没有一定之规,而具有灵活性。效益审计可以结合科研效益、资金使用率、科研经费节约率、成本效益率、成果应用率、科研课题耗时率、科研成果得奖率等指标得出审计结果。(3)取证范围的广泛性。效益审计除了向财务部门取证外,还应去其他相关部门,如科技产业部门、专利管理部门取证,以公正全面地做出审计评价。(4)审计方式的多样性。开展效益审计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结合行业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进行评价,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实施规范的效益审计等多种方式。
二、科研经费有效管理现状分析
(一)科研经费内控制度缺失,导致科研经费管理混乱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科研经费得以有效利用的制度保证。在高校科研活动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下列现象:部分科研项目的主持人和管理人可能由于时间、精力、专业知识等原因未能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导致项目执行时,不能按预算进行资金调度,导致编制的预算和实际情况相差很大;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以领导的意志为导向,导致内审部门缺乏实质的独立性,没有独立的监督者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为了提高学校整体科研能力,许多学校为了尽可能获得科研项目,千方百计给项目申请人各种激励措施,更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大开方便之门,导致科研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界定模糊,甚至出现了虚列支出以达到套现目的的现象。有些项目结题后,不及时进行财务处理,结项但不结账,长期占用科研资金,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这些现象的出现都反映了高校内控制度缺失。
(二)科研立项不合理,导致科研经费效率低下 只有科研成果能够转化成了生产力,这样的科研经费投入才是有效的。然而,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取得约3万项重大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有5%,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些数据说明,目前的“产学研”模式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科研立项与市场脱节,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大量科研成果不能产业化的局面导致科研经费的整体使用效益偏低。教育部科技司的统计数据显示:高等院校中16%的研发人员使用了10%的研发经费,科研项目的产出是发表了65%左右的国际论文。科研成为了以“论文”为导向的科研,缺乏对生产力的推动,这样的“科研”项目没有生产力价值,迟早会被抛弃。
(三)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可操作性 由于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导致科研项目难以进行考核。部分科研项目也就“混水摸鱼”,占用了大量经费,或者进行重复研究,没有实质作用。传统的科研评价多以教学评估、学科建设作为重点。近年来,我国高校效益审计借鉴国外高校效益审计的经验,进行了制定考核指标的尝试。普遍认为,对科研项目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可以量化的经济指标和不能直接量化考核的定性指标。但是,因为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个部分,通过财务指标的计算只能得到对直接效益的评价,间接效益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产生的积极外部性的作用,即科技对人类生活的改善,是一个很难量化衡量的指标。但是,科技成果的实际效益要大大超过直接效益,而这种间接效益的产生则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产生巨大效益。如何衡量科研成果的间接效益,是对效益审计提出的一大挑战。
三、效益审计应用科研经费管理的路径
(一)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内控制度 要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内控制度要先行。学校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的学科分布、立项情况等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不断完善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如在纵向课题上,国家规定较为严格,许多经费项目无法通过纵向课题支出,但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上,仍然存在着预算与实际支出出入很大等情况,学校应强调科研项目人应谨慎地进行预算工作,只允许在预算与实际支出在一定范围内有出入。横向课题经费的管理相对来说较为松散,学校应特别针对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和完善学校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加强对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此外,学校应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明确学校科研、财务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明确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支出的合理水平。
(二)加强科研立项管理工作 科研项目只有作用于生产力,才具有“生命”。学校应该加强对科研立项的管理工作,保证科研项目立项有必要,产出有市场。首先,应对科研项目进行前期分类,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以确保科研项目的先进性和市场性,避免重复做前人已做过的工作和缺乏市场生命力的项目。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学校需要从宏观上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例做出指导,基础研究虽然暂时的直接效益不明显,但从长期来看,必将对生产力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我国的基础学科建设相对片面、薄弱,将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投入基础研究中,开发作为工具作用的基础学科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基础研究,应给予相应的物质保证。针对应用科学,应鼓励积极转化为科研成果,实现实验室与市场的对接。在商业研究项目的立项前期,对立项效益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如在立项的可行性报告中分析市场前景和商业效益。同时,科研项目应与国家的经济政策、产业布局相呼应,便于评估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是科研成果追求的目标。
(三)建立效益审计的指标体系 由于科研成果的效益性只能在科研项目结束一段时间后才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反映,因此,科研经费效益审计宜采用事后审计的方式。科研经费效益审计既要对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进行审计,还需对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进行审计,而后者非常复杂也非常重要。效益审计要将传统审计方法与管理学的观点相结合,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既要有丰富的审计实务经验,又要有管理才能。对科研项目进行效益审计时,需要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效益审计的定性指标包括课题研究意义、总体水平、创新突破程度及贡献、推广应用情况及前景、社会效益等指标,这些指标需要审计人员通过个别面谈、召开座谈会,走访调查、咨询有关专家等方法进行审计取证。在进行定量分析时,需要审计人员通过传统的审计方法,包括运用检查、监盘、查询、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传统审计方法,熟悉被审计科研项目立项、实施、例行检查、成果和专利申报等科研项目的一系列活动,查看和核实管理制度、总结报告、会议记录以及合同、凭证、账册、报表等各种资料,取得相关数据和信息。对科研项目完成率、有效资金率、科研经费支出数、科研经费节约率、成果应用率、科研效益、人均纯效益、成本效益率、科研成果得奖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果,最后得出公正中肯的审计结论。
[关键词] 财政性科技经费;经费监管;体系
[中图分类号] F81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5-33-3
Research on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Fina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s
Yang Daqing Wu Yongning
(Hunan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of CPC,Changsha Hunan 410006)
Abstract: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fina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s has been built preliminary, but some flaws still exist in supervision subjects and systems, an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supervi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s. We should strengthen macro level planning, establish a stereoscopic supervision system with linkage from top to bottom and horizontal combination comprising with government, commitment units and external subjects.
Key Word: fina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s; funds supervision; system
党的十提出,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随着财政性科技经费投入的快速增长,相关部门纷纷加强了科技经费监管,对确保科技经费的规范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财政性科技经费监管体系还不完善,难以有效地发挥监管作用,科技经费违规使用事件不断发生。在新形势下,健全财政性科技经费监管的体系,全方位加强科技经费管理职能,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财政性科技经费监管体系建设取得的进展
近年来,我国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加大了财政性科技经费监管,在监管体系建设上取得了不少成绩。
1.1 监管制度体系日益健全
近年来,国家在财政性科技经费监管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建立健全了一批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使对科技经费监管有章可循。“十一五”以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1]。这些制度有力地加强和改进了财政性科技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1.2 监管队伍体系初步形成
2008年,科技部成立了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专职负责对国家财政性科技经费的监管和服务工作。该中心运用各种监管手段,组织实施了上千个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课题的财务监督检查,发现了一大批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收集到大量经费使用单位的反馈意见。科技部还遴选了近四百家会计(审计)师事务所,利用专项财务审计检查等方法对科技经费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提高了科技资金的利用效率。此外,我国还建立了科技经费评审专家库,有效地发挥相关专家在财政性科技项目预算评估评审、财务验收和绩效评价当中的作用。宁夏、天津、内蒙古等成立了省级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独立事业法人),重庆、江苏、山东、湖南等在科技厅直属机构中内设和加挂了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2]。
2 我国财政性科技经费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监督主体作用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尚未设立独立的科技计划经费监管机构,大多由相关处室和纪检监察室配合履行监管职能,专业监管人员不足,专业性不强可能导致监管不力,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此外,我国的科技计划经费缺乏立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监督结果也很少向社会进行公示,社会公众对科技计划经费使用和分配的监督缺位[3]。
2.2 承担单位内部监督体系有欠缺
科技计划项目的承担单位熟悉项目负责人情况,有条件对科技计划经费进行内部监管。但是,我国科技经费的内部监管还存在不主动、不全面等问题。多数承担单位只是被动接受外部机关或者根据外部要求委托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主动开展经费监管的单位还是相对较少。监管审计不是针对全部科研项目,主要是针对重大项目,审计覆盖面较窄。多数承担单位出于结题验收顺利的考虑,对经费使用情况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应付了事。
2.3 社会化监管主体发挥作用有限
一是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功能不完善。我国多数省市的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还处于空白状态,现有的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存在机构不独立、专业性人才缺乏、制度不完善、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从角色定位看,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既协助监管业务执行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开展工作,承担内部监管职能;又受科技主管部门委托,负责监管社会中介机构和项目承担单位,承担外部监督职能。我国虽然已经颁发实施了第三方经费管理办法,但是第三方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相关管理部门对第三方的审计检查不够重视。
二是社会中介组织监管效果不佳。总体而言,目前从事科技计划经费审计工作的会计(审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水平有待提高。投入的业务人员有限,人员资质、经验往往难以保证;执行业务的时间往往较短,组织管理较为松散,甚至存在业务外包的现象,相关审计证据的可信度不强,很多经费使用中的违规行为未披露。同时会计(审计)师事务所既接受科技计划经费监管部门的委托,对科技计划项目开展财务审计活动;也接受科技计划项目的承担单位的委托进行财务审计,两种审计职能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可能性,甚至部分机构出现串通的情况。
3 健全我国财政性科技经费监管体系的对策
要加强宏观层面的统筹规划,建立政府监督、承担单位监督和外部监督的“三级监督体系”。加快建立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管理协调机制,实行上下联动、横向联合,国家、省、市、县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形成立体监督体系。
3.1 政府监管体系
科技计划经费管理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完善科技计划经费的管理制度、建立定期检查和临时抽查相结合、多部门联动监管的监管体系,堵塞监管漏洞,保障科技计划经费的良好运行和使用。
3.1.1 科技纪检监察部门
发挥统筹协调功能,全程参与各种科技计划项目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并负责监管成果的公开和党纪行政责任的追究。建立科研信用系统,对违规的负责人采取通报批评、暂停项目拨款、不通过财务验收、终止项目执行、追回已拨项目资金、取消一定期限内项目申报资格等措施进行处理,违纪违法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对于科技计划经费管理不力的承担单位,采取约谈单位法人代表、通报批评、减少或限制项目申报等处理措施,并取消本年度获得科技奖励、荣誉称号、年终评奖的资格。涉嫌违纪违法的财务或主管人员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3.1.2 科技主管部门财务机构
重点负责科技计划经费预决算,并监督预算的执行,配合上级主管部门的专项审计和例行审计,指导下级科技计划经费监管工作。
3.1.3 科技项目主管部门
负责本领域项目的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事后评审等工作,配合财务部门开展科技计划经费的监督审核活动。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的外部评估活动,建设评审专家数据库。
3.1.4 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
承办科技计划(专项)经费预算执行、使用监管相关的专业技术工作以及预算评估评审与绩效评价的具体工作。
3.1.5 审计行政主管部门
组织审计与省级财政有缴拨款关系的科技主管部门及下属单位的财政收支情况;组织开展相关专项审计调查。
3.1.6 人大财政主管部门
制订科技计划经费监管的法律法规,加强顶层设计。开展重大项目的专项检查活动和巡视活动。
3.2 内部监管体系
3.2.1 承担单位主要负责人
要高度重视科技计划经费监管工作,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确保监管机制的良性运转。
3.2.2 承担单位财务部门
应将科技计划经费应纳入内部财务管理之中,从维护财经纪律角度来强化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密切关注和加强对科技计划经费的事前、事中、事后多阶段的过程管理。
3.2.3 承担单位科研部门
负责本单位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经费监管,组织重大项目的内部经费评估,挤出虚报费用开支的“水分”。
3.2.4 承担单位纪检监察部门
建立本单位科研信用记录。对违规使用科技计划经费的负责人,采取约谈、训诫、警告、限期改正和通报批评等措施进行处理。对逾期不改或多次违规的负责人,会同财务、科研部门采取暂停项目拨款、不通过财务验收、终止项目执行、追回已拨项目资金、取消一定期限内项目申报资格等措施进行处理。涉嫌违法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3.2.5 承担单位审计部门
发挥内设机构熟悉本单位财务状况的优势,直接对课题经费使用进行专项审计。对一些重大项目在外审之前进行单位内部的预审,使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外审之前能得以纠正。
3.3 外部监督体系
3.3.1 第三方审计监督体系
严格对社会审计机构的管理,建立会计(审计)师事务所的准入机制和末位淘汰制度。要建立科学的准入评价标准,主要依据其管理水平和完成工作的质量对其考核评分;建立动态评审机制,对承担科技计划经费监管评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质量进行考核打分,实行优胜劣汰,并建立黑名单制度;建立监管运行过程中的红黄牌制度,对敷衍塞责、不认真履行相关服务规定的会计师事务所出示黄牌警告,对经警告仍不改正的会计师事务所出示红牌,取消其参与科技计划经费监管业务的资格。
3.3.2 外部评估机构
大力引入专业化、市场化的第三方评估机制,有效解决政府监督乏力、内部监督护短的问题。在事前评审过程中,第三方评估机构要准确评议相关科研设备、科研周期等经费构成,尽可能挤掉虚报水分,避免科研欺诈。在事中监督中,第三方机构提高科技计划经费使用透明度,避免行政机构对科技项目的影响;在事后监管中,第三方机构对科技计划项目的行政费用、人工费用、科研成果价值进行总体测评,对发现的问题而且不能说明合法理由的,承担单位的纪检监察部门要进行调查,存在违法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
3.3.3 建立专业监督系统
必须在便于科研与有效监督之间选择合适的平衡点,不能因为部分人非法使用经费而无限制地加码监督。科技计划经费有着专业性、知识性等特点,需要成立专门的科研监督委员会进行专业性的监督。科研项目需要的经费、使用合理性及其科研成果目标的完成情况等问题专业性极强,政府、司法、媒体等外部力量来无法解决。为此,必须由中立性的专业监督委员会来发挥专业作用。专业监督委员会严格审查科技计划经费的申报材料及科研成果,防止科研项目申报小题大做、重复申报,对科研成果进行严格验收,防止科研项目成果出现虎头蛇尾、弄虚作假。通过建立全国性、分领域的专家库系统,对不同行业申报材料和科研成果进行监督、验收,实现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互不见面。结合评审项目学科性质,优化配置专家资源,改善专家与项目之间的匹配性。在适当范围内公示具名评审意见。建立评审专家信誉和责任制度,提高专家评审费用,形成同行评议、信息公开与举报审查三者良性互动的科研评价体系[4]。
3.3.4 全社会监管体系
坚持监管信息公开,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科技计划项目全流程公开,从项目申报指南编制、项目征集、形式审查结果、专家网络评审结果、专家论证结果、立项情况、中期检查结果、验收结果等都须在网上向社会公众公开。强化对经费分配环节的过程监督,将科研项目经费的执行情况定期公开,包括在必要的保密措施下对预算安排结果公开、实行预算额度事前公开、项目经费使用效果予以公示等。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中介组织、企业等主体广泛、深入地参与到科技计划经费的监管中去,推动经费监管的科学化、民主化。
参考文献:
[1]王秀云,等.财政性科研经费管理之改进思考[J].财会月刊,2013(14).
[2]周忠民.试论我国科技经费的监督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0(36).
一、内部审计在医院经济管理存在的必然性
(一)政府审计有一定局限性
长期以来, 社会对政府审计给与了较高的认可, 各个单位都是采用政府审计,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医院没有充分重视自身的内部审计,更有甚者认为不进行内部审计也可以实现良好的经济管理。在当前医疗改革的大环境下,医院想要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提升内部经济管理水平,首先应该从思想上树立对内部审计的高度重视,其次是需要对内部审计制度进行完善,进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医院经济管理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缺陷
当前, 医院内部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缺陷, 制度支持力量上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医院的经济管理水平。制度上的缺陷直接体现为医院经济管理的漏洞。
部分医院没有建立与自身情况相符的内部控制机制,例如医院的负责人兼任财务负责人, 这直接导致会计、审计的作用无法良好发挥。近期,各种新闻对医院腐败事件进行了频繁的报道,财务人员挪用资金、携款潜逃等事故频发的背后均显现出医院内部控制机制上的存在很大的漏洞。基于这种情况,提升内部审计机制、加强内部经济管理是医院的当务之急。
(三)相关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均
医院对群众日常生活发挥着保障功能,医院自身的发展与建设关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医院中与社会大众直接接触的是护士、医生,他们的业务能力与多方面素质均代表着医院的形象,不可否认的是,医院的大多数员工是受过专业训练的高素质人才,但是也有部分的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员工年龄偏大,业务能力较差, 进而造成医院人员素质不均现象。就医院的内部经济管理来说,会计人员素质过低,还有可能造成违法事件的发生,进而给医院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基于这一问题,医院有必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引进,强化内部审计机制,提升内部经济管理水平,实现医院的长远发展。
二、内部审计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一)节省建设资金
内部审计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之一是为医院节省资金。医院作为民生保障部门,通常会存在较多的基础建设项目, 基础项目建设往往需要大量调查资金投入,再加上医院基础建设的规模较大,需要建设的时间较长,在建设过程中也会涉及各种数量繁多的建设材料管理,这些方面都给医院的建设资金管理加大了难度。
内部审计的内容包括对医院建设资金的合理评估、将建材的购入价格与市场最低价进行比较、对建设资金在各环节的投入情况加以监督、对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工期索赔实行审核与跟进等, 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落实可以节省大量的建设资金, 使医院的建设资金使用率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二)优化医院内部财务管理质量
内部审计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之一是优化内部财务管理质量。医院内部财务管理是其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对医院经济管理的作用直接体现在内部财务管理状况上,严格的内部审计能有效提升医院的内部财务管理质量。
从内部审计的作用表现上来看,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财务控制状况进行实时的监督,可以充分保障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充分保障财务预算与其执行情况的统一,对财务人员的权限加以约束。
(三)预防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内部审计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之一是对违法犯罪现象加以预防。从当前相关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到, 部分的医院存在乱开药、吃回扣等违法现象,违法现象给医院的社会形象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防治违法犯罪的有效方式之一是完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
在医院的经济管理监督体系中,内部审计能有效对违法犯罪现象进行预防,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医院的相关经济活动加以管制来实现,以医院招标、投标活动来看, 采用内部审计机制,能够对活动全程的进行严格审查, 进而避免指定中标、串标等现象的发生。
(四)保障医院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内部审计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之一是对体制改革工作给与支持。医院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特性,其主要功能是为人民服务;但是医院同样是一个经济主体,在其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也必须有相应的经济投资活动,以满足其本身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医院不断与时俱进,进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
内部审计对医院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保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市场进行考察的基础上,衡量患者的消费表现、评估医院的投资风险,并对医院的经济投资活动提供决策依据。内部审计的这一作用,可以使医院的投资风险大大降低,最大程度上减少投资失误现象,这些都能很好的为医院经济管理体制保驾护航,使医院在经济投资方向上的改革得到真正的落实。
三、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举措
内部审计一方面存在审计方向不明确、审计重点不合理的问题, 另一方面存在审计制度上不完善、审计意识不足视、审计能力不达标以及监管未落实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上述问题加以分析与解决,实现内部审计的进一步提升, 使内部审计对医院经济管理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审计制度
在建立审计制度之前,首先应转变以往重财务、轻审计的传统认知,提高审计在监督过程中的地位。医院经济管理应该将内部审计作为其工作重点,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具体包括引进或培养优秀的人员,改变原有岗位虚设、人才缺乏的局面,重用作风正派、业务水平高、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医院将财务与审计岗位都配置同一班人员,导致审计无法对财务部门以及其他部门进行良好的监管,因此,财务与审计人员应实行隔离管理。同时,还应该赋予审计工作人员相应的权利,内部审计的范围包括监管医院的全部部门工作人员,有必要保障审计人员具有一定的监管权限,避免出现受监管人员不服从审计人员的现象。
(二)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是审计作用良好发挥的基础, 因此,应该及时开展人员培训工作,提升相关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培训内容主要应包括经济管理知识提升,经济现象的评估意识与评估能力提升,经济风险的预测能力提升。在进行培训之前,还应该充分确保课程设计的合理性, 最好可以实现建立相应的人员培训计划。此外,对审计人员的监管也不可忽视,一是防止审计人员不作为、不开展本职工作;二是防止审计人员胡乱作为、滥用职权、监守自盗。
(三)加强财务收支审计
财务收支审计要求有效督查医院及其下属部门的各项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首先,病人进行基本信息修改以及费用支付方式修改时,应该充分审核病人的身份信息与更改申请内容,应得到主管医生的许可,并由医务科加盖公章;对于费用支付方式的修改,应该事先由收费员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并由内审人员对收费员的所提交的申请提进行核实,方可完成修改。其次,对病人结算账户进行清理时,内审人员要参照财务部门的《病人欠费还款计划书》对欠费情况进行核对,要审核计划书内表明的款项是否如实上交财务科,审核欠费账户没有冲销收入的现象。最后,进行病人医药费减免时,审计人员应该对所减免费用是否有相关领导的审批单进行核查,对减免单是否及时上交财务科进行核查。
(四)开展专项审计工作
1.数量大且价格高药剂的专项审计,保证其相关操作符合招标办法与经济合同的执行要求。
2 .医院临街店铺租赁的专项审计,定期审计租金收取情况,实时掌握租户的动态,对租户经营活动加以规范,严控转租现象,有效保护医院固定资产。
3.医院用车的专项审计,严格控制公车私用、乱派车现象,医院可以取消对行政用车,加强对临床用车的管理。
4.科教经费的专项审计,审计科教经费与科研项目内容的匹配情况,具体审计内容包括:费用使用情况口径不一致、科研经费没有全面反映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的不合理使用等。
(五)加强财产物资审计
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财产物资的管理,审计人员应加强财产物资的审计力度,定期抽查设备损耗情况、药剂品使用情况、仓库卫生材料库存情况。具体审计主要是进行账实核对,具体内容包括财产物资的计价准确性、卫生材料领用手续的合规性、物资盘盈盘亏的真实性等。同时,审计人员还应该定期审查医院药品、设备等物资的使用情况,如实地开展科室检查,审核各科室使用医院财产物资的经济性与有效性,重点对其与有关国有资产安全管理要求的适应性进行督查。
【关键词】 高校 国库集中支付 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库管理逐渐成为财政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高等教育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教育支出是各级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因此国库管理将对教育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自2002年8月开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便在教育系统中试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利于规范高校的财政支出,加强对高校财政支出的监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财政宏观调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也给高校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拟对高校国库集中支付的实施现状及其改进进行相关的探讨。
一、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意义
国库集中支付又被称为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它是以国库集中支付作为资金缴拨主要形式的国库财政管理制度,其含义是财政部门设立一个统一的银行账户,在该账户下设立分类账户来对各预算单位的财政性资金进行统一集中管理,财政部门不再把资金直接拨付到各单位的银行账户中。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是深化国库改革以及推动财政改革的需要,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需要,同时也是加强部门财务管理的需要。
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是强化预算约束,强化预算执行力度,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有利于高校财政资金拨付管理的规范化,使财政资金都集中在国库单一体系内运作,实现全过程监控,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有利于提高高校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同时专项经费需要事先提出详细报告和预期收益,不再随意操作,有效地防止了财政资金的挪用,在高校的预算执行上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再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有利于克服高校经费使用的主观性,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的透明度大大提高,监管力度加强,降低了财务风险。
二、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现存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已初步构建了与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框架。我国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取得的成效包括:提高了高校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全面统筹安排;约束了相关部门对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权限,减少资金被挪用的风险,有效地预防和遏制腐败的发生;促进了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建立和完善了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高校的信息化进程;增加了高校财政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规范高校财政性收支的操作程序。当然,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具体如下所示。
1、高校预算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直接支付的项目具有数额大、品类多的特点,需要保证高校预算编制的透明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但当前我国高校预算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预算管理观念薄弱。国库集中支付下高校预算编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高校领导的重视和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但当前部分高校片面的认为预算仅仅是财务部门向上级财政部门争取拨款的工作,其他部门全面预算的观念相对薄弱。其次,预算编制内容不够细化,预算科目编制比较粗糙。我国部分高校存在预算编制随意性大,年中增加预算时有发生的现象,无法真实反映财政资金的具体开支项目和开支金额,尤其是基本建设项目,预算不够细化使得国库集中收付时缺乏足够的依据。高校预算编制过粗及预算批复困难,造成了用款无计划性、科学性,阻碍了国库集中支付作用的发挥。最后,缺乏健全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高校预算编制下达后,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缺乏科学地分析和考评,没有形成合理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致使一些部门存在大量资金闲置,而有些部门则经费严重不足,影响了办学资金的合理配置。
2、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突出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跟不上。高校项目负责人一般将工作重心放于科研和教学,对财经相关制度了解不多,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认识也就不到位,或是仍存在“科研经费属于自己争取过来的经费,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的思想,导致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的预见性和计划性不够,用款进度和资金结存不合理,科研经费管理难度大。二是科研经费下拨滞后,垫付资金回转不及时。过去分散的支付方式有利于缓解高校前期科研调研对资金的需求,而国库集中支付实施后,要求不允许向其他账户划拨资金,造成高校垫付资金累积在零余账户中,或是一些项目不能如期开展,影响了高校科研计划,制约了高校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三是进度矛盾。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要求高校必须按月编制用款计划,项目支出则按实施进度进行编制,但由于高校本身的特殊性,其科研经费用款高峰期大多发生在各学期初和学期末,同时由于项目负责人习惯于累积报销,造成了科研项目实际支付进度与用款计划进度的矛盾。同时,还存在用款计划审批程序繁琐,支付流程复杂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科研活动的开展。
3、会计核算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增加
以往我国高校大多采用收付实现制,在这种制度下货币收支可以直接进行记录。但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收付实现制在很多会计业务上都出现了弊端,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也大大增加了,主要体现在日常核算和会计业务处理上。例如,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相关财会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往往无法及时,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也得不到保障,如在设备的采购中会发生购置和付款相分离的情况,存在设备达到而款项未付的问题;同时在进行财政性资金报销时,需要开通国库支付系统,只有通过点击系统已批复的用款计划数,生成支付指令,支付才能实现,这也就使得高校预算用款转化为实际支出时会存在一定的时间差问题。
4、高校网络信息化系统不完善
当前我国高校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办法、财务预决算管理办法等都显得相对滞后,网络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国库集中支付实施的要求。首先,现行高校财务软件功能不尽完善,无法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对严格预算和财务核算的要求,如对科研经费指标的控制,预算科目与财务记账科目的匹配问题等。其次,高校内部电子化财务信息系统还无法与国库信息系统进行对接,高校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不够完善,势必会影响高校各项事业的正常开展。
三、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应对措施
1、加强高校预算管理
首先,强化预算管理意识,提高高校各部门预算管理的责任感。国库集中支付下的预算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筹资、投资、资金使用以及人力资源等,因此高校管理层应转变观念,加强高校各部门的相互协作意识,认识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建立科学、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高校国库集中支付要求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建立多级预算科目体系,因此预算编制时应深入了解各部门的基本情况,人员结构、学生人数以及物料消耗等基础数据,对公用经费和人员费用进行定额测算,即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编制合理的用款计划,将授权支付和直接支付的每项明细支出都纳入预算,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率。再次,加大财务预算的约束力度,特别是对科研经费应从立项、使用决算实行全面、系统地监督和控制,同时建立全面的预算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学校监察、审计、财务部门定期地对预算项目的专项审计,确保学校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
2、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随着我国高校的全面快速发展,高校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均具有大幅度的增长,科研经费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建立适应国库集中支付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我国高校应结合国库管理制度以及国家有关科研经费管理规定,针对当前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一套合理的、适应国库集中支付需要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规定,并明确操作流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科研经费适应范围、使用标准和使用审批程序。二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更要重视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前瞻性和计划性,避免发生“年初没钱花,年末突击花钱”的局面,使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进度与用款计划计量相对应。三是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高校科研经费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畴后,对其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加强对相关财会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认真学习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科研经费申报、审批的相关制度和程序,进而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3、完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
首先,将权责发生制引入高校会计核算基础。实行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后,收付实现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高校引入权责发生制是必要的。权责发生制的引入不仅能够克服收付实现制的缺陷,同时能够更客观的反应高校资产和负债的实际情况,加强高校负债管理,有利于降低高校财务风险。其次,高校应增设零余账户体系,根据高校分校核算的需要等,还可以设立若干分账户,其中零余总账负责核算国库拨入的财政性资金额度和资金的授权支付,各分账户则用来接受总账的授权支付,总账和各分账之间可以进行用款额度的调整,但需要注意的是,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总账和各个分账的全过程监控。
4、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加快高校财务工作信息化进程
国库集中支付是一项复杂且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体系,因此国库支付系统的建立应以财政部门为核心,通过安全、高效的现代信息技术将各执行单位与财政部门的国库支付中心、商业银行等联系起来,达到相互监督、相互联系、资源共享等的目的。针对目前高校财务管理系统不能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有效衔接的问题,高校应特别重视财政信息系统的创建,建立一个能够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有效兼容的现代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国库、财政部、银行和高校等的联网进程,保证国库集中支付的顺利实施。
总之,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高校应及时发现和解决国库集中支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加强预算管理、科研资金管理,加快高校财务工作信息化进程等,做到与时俱进,使高校财政资金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促进高校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芳芳: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7).
关键词:管理审计 内涵式发展 受托责任 高校
党的18大以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认识继续深化,并把教育提高到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基石的战略高度,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伴随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已步入改革发展的新常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表现出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校行政化倾向加剧、教育管理链条延伸、办学资金筹集多元、校园开放程度提高、教育质量不均衡、人才市场化程度不高等特点,这些特点和趋势对高校新常态发展带来新的复杂影响。
现阶段下,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及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方面承担监督职能的审计,如何在反腐、改革、法制和发展的主题下扮演更加出色的职能角色,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国家利益捍卫者、公共资金守护者、权力运行“紧箍咒”、反腐败利剑和深化改革“催化剂”作用,特别是高校发展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公认的“确认”与“咨询”职能如何更好地扮演高校机体的“免疫系统”,更充分全面地参与高校治理,提升高等院校的核心发展竞争力,管理审计的现实探索意义显而易见。
一、高校开展管理审计的驱动力分析
(一)理论驱动
1、受托管理责任驱动
由于审计直接产生于受托经济责任这一基础关系,在社会的发展变革中受托责任这一概念已然进行了发展和延伸。从受托责任的发展轨迹探析,处于传统审计关系中的“受托人”所承担的受托关系已不局限于财务责任,全面承担管理责任已成为“受托人”的现实职责所需,审查和评价受托管理责任就成为组织内部审计活动发展的直接动因和理论必然。
本文将高校受托经济责任关系进行了解析,见图1。可以看出,高校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可分为一级受托和二级受托。一级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中,高校校级领导班子受国家上级组织部门任命,全面参与高校治理,承担高校管理的全面责任;二级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中,高校内部党政、院系、后勤、经营产业及其他所属单位负责人受高校组织人事部门任命,参与高校各项事业的经营管理,其所承担的也是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全面性管理责任。因此,对高校两级受托管理责任的监督与评价就成为管理审计在高校开展的基本理论基础。
2、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驱动
党的十报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统领教育工作全局的指导方针,并特别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可以看出,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下一步改革发展的总理论指引。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侧重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高校内涵式发展既要增强完善学校治理体系、优化学校管理、突出学校文化,也要注重提升教育科研质量、改善学生素质、增强师资培训。紧紧依托内涵式发展这一新常态主题,把内涵式发展道路作为内部审计服务高校的基本面和主渠道。这一新要求,使内部审计过去仅停留在财务层面的审计关注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全面深入开展管理审计是必然选择。
(二)实践驱动
1、生存环境的现实驱动
伴随高校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尤其是近些年高校财务核算规范化活动纵深推广,其财务核算整体水平得到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明显改善,内部审计专注于财务审查的生存空间日益被挤压和缩小。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长期专注传统财务监督,这种传统模式表现出的静态监督、节点审查、“秋后算账”等特点已无法适应高校新常态,同时这种长期“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使内部审计面临的工作环境、人际及职业发展受到较大程度制约,审计人员面临“四面楚歌”。基于此,内部审计迫切需要转变理念、更新思路、拓新渠道,逐步改善自身生存环境,使审计人员工作“得心”、“顺心”、“舒心”,管理审计为实现上述目标拓展了生存空间与价值链。
2、实践发展的现实驱动
十以来,国家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依法治国提升为国家战略,并从国家层面部署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气整治和预防腐败,这些新常态对内部审计提供了新机遇。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组织内部治理体系的重要部门,如何在新常态下迎接机遇、接受挑战成为这一行业的现实课题。显然,传统财务审计、监督型审计已不能满足新形势、新要求。如何从根本上适应国家对内部审计的新期待,内部审计实践需要全面革新,管理审计势在必行。
二、高校实践管理审计的主要方式与渠道
近些年,高校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学科优化、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合作与管理、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深刻把握高校的业务特征、具体环境、运作规律和资源特点,管理审计的开展才能有的放矢。
(一)评估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工作
内部控制是组织内部治理体系的第一道屏障,通过分析评估高校内部控制的建设和运行状况,对于促进高校健全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有着直接的现实价值。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确认和评估可以按照以下两种模式开展:一是按照各业务类别开展评估,对高校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固定资产管理内控体系、采购招标管理内控体系、教学科研管理内控体系、人才引进培养内控体系、招生录取管理内控体系、行政管理内控体系等开展专项评估;二是以重要业务活动的运行单位为评估对象,对重要行政部门(如财务部、科研部、教务部、设备部、学生工作部等)、下属教学单位(如科研中心、教学学院、实验中心等)、相关后勤实体(如校办企业、院办企业、饭堂、交通管理中心等)以及其他相关单位进行内控评估。通过高校各层级、各系统的内部控制评估,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建设和有效性执行,为高校健康有效运转提供基础性保障。
(二)对高校重大管理活动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职能的延伸和拓展,是组织治理体系的第二道屏障。高校作为一个培养教育人才的组织机构,也存在各种管理运营风险,对风险的及时评估与管控理应成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方向之一。一般意义上,内部审计承担了对一个组织风险的再确认和再评估职责,但国内高校普遍没有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高校对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职责还未能有效建立起来,因此,内部审计目前应直接从高校风险的确认、分析和评估入手,承担起风险管控的主力军角色。风险评估应重点围绕高校实体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招标采购管理、工程建设管理、预算执行管理、教学科研管理、筹资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重大管理活动,通过风险评估,有效控制和降低高校管理风险,实现和维护高校的权益价值。
(三)开展高校资源类评审工作
主要审查和评价高校各类经费、经营实体、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品牌资源等管理及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挖掘资源使用潜力,堵塞资源管理漏洞,实现高校资源价值最大化。
1、经费资源审查
高校近些年加快了跨越式发展的节奏和步伐,一方面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分校区建设、老校区改造聚集释放,很多高校都背负了较为沉重的贷款包袱,一些高校甚至由于资金紧张影响正常的教学与科研投入。对高校教育经费、科研经费、实体创收、贷款投资、专项基金、各种捐款等资金的效益性开展审查评价,对于提升经费使用率、纠正经费管理使用不当具有直接作用,也是缓解高校资金紧张、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有效途径。
2、经营实体审查
对高校校办企业、院办企业、对外合作企业、控股参股企业以及各种后勤服务实体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审查。主要审查经营实体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维护高校总体利益,经营实体对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经营实体经营管理的合法性及合规性,经营实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高校对经营实体的投入与产出情况分析,经营实体对高校的经济贡献分析,经营实体经营管理的优化性建议,产学研发展模式的科学性、有效性及效益性评价等。通过审查,最大限度的发挥经营实体对高校主业发展的反哺作用。
3、技术资源评审
对高校研发、引入、合作的技术类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评审,评审主要包括:是否纳入学校统一管理,是否有利于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是否做到技术的及时申报和有效保护,技术对外合作或市场化利用的合法性合规性,技术的合作模式、形式、权益分配是否科学合理有效,技术资源研发的投入与产出情况分析,技术的市场转化情况评价等。通过对技术类资源的合理性评审,最大限度的发挥技术资源的价值优势。
4、人力资源评估
高校人力资源评估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一是对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整理性评估,可采取课件查阅、课堂随听、查阅备课记录、考试抽样等技术手段,对各项教学活动进行评估,通过科研课题的申请数量、课题申请级别、科研经费申请总额、科研经费开支使用、科研成果级别、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成果的获奖及社会影响力等因素,评估科研情况。二是对高校学生(特别是毕业生)表现进行分析,既可以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到课率、课程成绩、社会实践活动、科研成果进行统计分析,也可以采取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市场调研、电话回访等形式对学生毕业后的知识掌握、社会能力、就业状况、市场主体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测评,并通过测评为高校教育科研活动的调整优化提供支撑。
5、其他资源评价
一是对高校的图书资源进行评价,评价资源存量的合理性、资源投入、资源利用率和效果,并参照国家规定、行业标准和兄弟院校进行横向数据对比,查找问题或不足;二是对大型设备类等固定资产资源进行评价,评价资源的分布、产权、登记、管理及日常使用情况,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效益。
(四)及时服务高校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热点、难点和焦点事项,当好高校管理班子的发展谋士和参谋助手角色
高校内部审计的一大职责就是为管理层处置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重大战略性事项提供决策信息和参考办法。比如对办学方针及方向的重大调整、学科的整合优化、教学科研政策的调整、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重大人才引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经营实体改革改制、教学单位整合、教职工福利待遇、对外经济合作等事项开展专项审计服务。
(五)密切跟踪教育发展动态,创造性的开展审计咨询工作,为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内部审计所具有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够以相对独立客观的身份从组织全局去思考现象、分析问题、找到原因、提出对策,内部审计的咨询与服务功能需要重视和加强。
1、配合高校重点改革
如开展高校行政体系的管理控制评估、财务管控的完善性建议、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调查、教职员工的满意度调查、校级工作的组织协调优化建议、人员流动率分析评估、老师学生诉求分析、学生就业市场调研、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校园交通运行的合理化建议、校园饭堂管理的优化建议、教职员工对改善学校管理的建议收集与分析等。
2、推动高校精细化管理提升
如开展校级财务管理、账务咨询、工程管理、内部控制建设、创收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与宣传工作,建立起动态的培训与沟通渠道,做到动态化服务;开通服务热线、服务电话或服务邮箱,不定期收集汇总和解答高校各方面的咨询性诉求。
三、高校开展管理审计的注意事项
(一)深刻分析各高校的具体环境,科学合理有序地推进管理审计工作,做到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开展管理审计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财务监督型审计,经济监督仍然是高校审计部门责无旁贷的法定职责。一个高校开展管理审计的程度、广度和深度需要结合高校的自身发展和内审部门的实际现状进行安排,既要认真分析高校的管理现状、内部控制、财务信息及依法治校等方面情况,也要冷静分析内部审计环境建设发展情况,如果上述情况较好,就可以增强管理审计的工作权重,反之,则需要渐进式推进管理审计工作。
(二)更新审计人员的思想理念、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管理审计侧重于对组织各类管理信息的综合审查,这对审计人员在管理、内控、风险、市场、信息技术等专业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也对审计人员的思想意识、思考方式、分析能力、逻辑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挑战。审计人员只有不断更新理念、更新观念、摄取新知、敢于创新,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管理审计的工作需要。
(三)主动开展审计宣传,为管理审计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长期以来,内审部门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业务轻宣传、重结果轻过程、重监督轻服务现象,这种现象造成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关系长期处于“弦紧绷”、“背靠背”状态,内部审计环境始终得不到根本改善。审计人员要树立起积极主动的审计营销意识,逐步得到校内外特别是高校管理层对审计工作的认可与支持,不断优化审计环境,为管理审计实践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四)建立高校管理审计的制度体系和实务框架指引
高校管理审计的制度与准则缺失一定程度阻碍了管理审计的实践发展,推动建立教育系统管理审计的工作标准和操作指南对指导和推动管理审计工作非常迫切和必要。各高校应积极摸索管理审计的实务模式、行为规范和操作指引,为高校开展管理审计提供直接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光远.受托管理责任与管理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2]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S].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我校审计工作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了各项审计业务,现将一年的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更新审计观念
学校内部审计工作肩负着对学校资金运作的监督与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内审的职能作用,就要不断的加强学习,更新审计观念.今年初,省教育厅下发了积极推进全省教
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促进我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文件,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是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的需要.我们要积极探索内部审计转型的途径和方法,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转变.为适应这一变革,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家认清形势,自觉地成为审计工作转型的实践者.二是更新审计内容,在年度工作中增加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的项目,使同志们能逐步适应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后的工作要求.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内审工作
在新的形势面前,审计工作要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必须要转型和创新.本年度中对我校的基建工程项目:综合教学楼,实验楼进行了全过程跟踪审计.用招投标的方式确定了中介机构;与中介机构签订了委托合同;对内审人员进行了项目分工.在施工阶段的跟踪审计中,我们加大了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力度,参与了合同的咨询;主要材料的比价采购审计;工程进度款的审核;隐蔽工程的验收;已完工程量的签证验收;工程变更的确认等重要环节.通过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将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由事后向事中,事前延伸,做到了关口前移,同时为工程决算积累了原始资料,以便取得更佳的经济效益.
三,审计工作开展情况
参与招投标项目,物资采购验收项目,维修工程验收签证项目160余项;监督签订经济合同
60余份;涉及资金近5000万元.通过以上工作,充分发挥了内审工作服务与监督的职能,使我校的内审工作在维护财经纪律,完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建维修工程项目审计,全年共开展基建维修项目76项,其中:委托审计14项,自审项目62项.全年审计资金总额1939.83万元,定案资金总额1832.16万元,审减额107.67万元.一年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用我们的辛勤工作为学校节约了大量资金.科研工作是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集中力量加强了对科研专项资金的审查和监督,开展科研经费审鉴7项,使这些资金充分发挥了应有的效益.根据领导的安排,对我校50年校庆捐赠资金和学生突发事件的费用列支进行了专项审计,依照财务管理办法和内部审计准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进行分析,论证,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写出了全面详细的设计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配合完成了年终班子及中层个人考核工作;干部竞聘的监督工作;人员招聘录用工作;职称评审监督工作;学校新生的录取工作;各种考试的监督工作;各项评先树优的考评活动.通过以上工作的参与,规范了办事程序,避免了不正之风.根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强化廉政意识,坚持审计业务公开透明,发扬和保持了审计人员的良好形象.强化审计业务,提高综合审计工作能力.年中所有人员参加了会计和审计继续教育培训和考试,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实现审计工作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四,工作体会和努力方向
经过实践体会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搞好内审工作的关键.在认真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对内审工作的重要事项,都及时给领导汇报,以取得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另外,内审工作要树立服务意识,要在监督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反馈监督.总结一年的工作,成绩是主要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审计业务开展的不够全面,审计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理清思路,求真务实,使内部审计工作再创新业绩.
关键词:现金流;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云南省;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G475;G40-0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7)01-0066-07
The Construction ofUniversityFinancial Risk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Cash Flow:
Tak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YANG Yanyan
(Financial Department,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500, Yunnan,China)Abstract:University capital operationmanagement is the core of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capital management quality determines the proficiency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ying from the angle of cash flow a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building the evaluation indexcan help to evaluate their status and financial ability to pay more objectively.By combing the characteristic and content of the cash flow of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paper first made a risk assess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capital structure, operating activities, financing activities and investing activities, and made a financial risk evaluation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x system. The paper then selectsthe financial data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Yunnan province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isk evaluation system, thus providing effective money management approache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capital management proficiency,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cash flow,financial risk,evaluation index system, Yunnan provi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橥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财政部不断增加对高校的资金投资,大部分高校在资金使用问题上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在资金内控、经费预算、经费使用和经费决算等方面。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政策后,高校采取积极建设和扩大招生规模等举措,由此带来的高额负债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运行,现金流面临着断裂风险;另外,最近几年高校在运营过程中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全面的评价体系,造成资金流向与控制脱节、资金监管不力,高校资金违规现象频频发生。上述情况反映出我国高校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资金管理方面却暴露出各种问题,已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应重视资金管理问题,优化资金管理方式,建立财务风险评价体系,防范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报告一般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决算总表、收入支出明细表等附表,在高校资金来源渠道与使用结构多元化的情况下,现有的财务报表已经无法适应高校资金管理的要求,不能满足资金筹措方的要求,不能严格控制资金使用额度。因此,高校应同时编制现金流量表,从现金流的角度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评价,以对高校收入支出情况进行监控,整体把握高校资金运行情况,是高校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一种有效方法,为高校财务风险的日常规范化管理提供诊断及防范的工具。
一、高校财务风险研究综述(一)对高校财务风险的研究
王德春、张树庆从投资贷款、金融创新、总体失衡等角度探讨了高校财务风险。熊筱燕和孙萍(2005)从财务指标体现出来的风险和运营质量风险进行论述。沈莹结合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现状及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并形成了一套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凌立勤和倪燕运用功效系数的方法建立了一套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并用实证分析法验证模型的实用性。张楠从高校财务的投资风险、偿债风险和总体失衡风险三个方面着手,分析并设立了12个指标进行评价。
(二)对现金流的研究
现金流管理的重要性已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并已经提出编报高校现金流量表的设想。丁绍凡和王丽洁虽已经提出编报高校现金流量表的设想,但针对现金流量表的基本内容、结构与编制方法等却并未做深入研究。党江艳对高校现金流量表的编制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运用现金流量表所显示的财务信息,分析了高校现金流情况,预测相关的财务风险。高新亮在分析高校现金流的基础上,按高校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分等级研究,将其分为高、中、低三等。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1期杨艳艳:基于现金流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构建――以云南省高校为例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高校财务状况的研究,主要从财务风险角度进行,对评价模型的构建也是从高校可能发生的投资风险、融资风险角度进行,很少从现金流角度进行研究。但是,从现金流角度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研究,构建评价指标,更能客观地评价高校的风险状况及财务支付能力。本文正是基于这个角度,提出以现金流的视角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然后选取12所高校2011-2015年的财务数据作为研究算例来例证风险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探求一种操作性强且高效的财务风险诊断和防范体系。
二、高校现金流的特点与内容
(一)高校现金流的特点
高校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依靠财政拨款进行运营,财政对高校的拨款主要用于高校的日常运营活动,包括教学、科研及辅助活动支出,属于专款专用[1]。另外,科研经费是按项目进行审批,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也属于专项经费,所以高校运营活动的现金流应分为“非限定性运行经费”和“限定性运行经费”。其中,专项经费、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属于“限定性运行经费”。所以,高校现金流不仅要实现总收支的平衡,还要保证非限定性运行经费和限定性运行经费各自的现金流平衡[2]。例如某高校期末有学生奖助学金等专项经费03亿元,横纵向科研经费08亿元,现金流量净额总额2亿元。该高校可以自由支配用于日常运行的经费只有09亿元,而不是2亿元。因此,对高校现金流的研究应区别“限定性运行经费”和“非限定性运行经费”,这样,使用者才能分辨出高校日常运营活动中真正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流,才能有效地防范现金流短缺的风险。
(二)高校现金流的内容
高校的运行活动主要包括日常运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对现金流的研究应结合高校的运行活动,主要包括\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
1.运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运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主要是日常教学、科研及相关辅助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包括“非限定性运行经费产生的现金流”和“限定性运行经费产生的现金流”。“非限定性运行经费产生的现金流”包括财政拨款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等的现金流入和职工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等的现金流出[3]。“限定性运行经费产生的现金流”包括专项经费、纵横向科研经费的现金流入和专项经费、纵横向科研经费的现金流出。
2.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是高校向外界借入款项以及支付利息所发生的现金流量,包括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基建投资贷款、其他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和偿还短期贷款、偿还基建投资贷款等方式产生的现金流出[4]。
3.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是指投资于高校基建项目和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等活动的现金流,包括收回投资、投资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和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投资活动发生的现金流出[5]。
三、基于现金流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一) 构建思路
高校的日常运行活动伴随着资金收入支出的发生,所以及时发现高校资金运行过程的各项风险显得尤为重要。建立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止资金流断裂,可达到风险预警与监管的目的。其构建思路如下:一是构建高校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考虑高校现金流的特点和内容,将高校财务风险分类为资金结构、运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产生的风险;二是选取一定的评价指标反映高校资金结构、运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产生的各类风险的大小;三是按照科学统计方法和理论找出对风险进行等级划分的阈值[6];四是建立判断流程,得出高校风险评价结果。总体来说,高校对基于现金流的财务风险评价分为以下步骤:风险分类建立阈值与确定判断流程风险等级划分。其构建过程见图1所示。
(二)选取分类评价指标
高校的资金活动包括运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高校的财务风险因素主要包括资金结构、运营风险、筹资风险和投资风险。对高校运行过程存在的现金流量风险,构建相应指标进行评价见表1。
1.资金结构评价指标。资金结构可以综合反映高校的财务风险,对高校现金流的研究应考虑资金结构。我们选取货币资金支出比率、金融机构借款比率、应收及暂付款占流动资金比率、其他应付款占流动负债比重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价。
2. 运营活动评价指标。根据高校现金流的特点可知,其涉及的现金流有着不同的性质。为了充分考虑高校间运营风险可比性,选择非限定性收支净额、非限定收支净额与本期运营收支结余的比率、现金流量比率进行评价。
3.筹资活动评价指标。高校筹资风险是多方面导致的,因此不能只根据贷款情况获得最真实的风险影响因素,而贷款利息能反映贷款的情况,且与运营结余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选择利息支出占运营支出的比例、贷款金额占货币资金的比重进行评价。
4.投资活动评价指标。高校在进行投资基础建设时需要考虑货币资金情况。因此,在评估投资风险时,选择投资于长期资产占流动资金的比重,以相对值进行比较才有可比性。
表1分类评价指标
项目资金分类评价指标基于现金
流的高校
财务风险评价资金结构货币资金支出比率=货币资金/本期运营支出金融机构借款比率=金融机构借款/负债总额应收及暂付款占流动资金比率其他应付款占流动负债比重运营活动非限定性收支净额非限定性收支净额占本期运营结余的比重现金流量比率=本期运营结余/流动负债筹资活动利息支出占本期运营支出比重贷款金额占货币资金比重投资活动投资于长期资产占流动资金的比重
(三)设计风险等级
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评估时,按照理论和科学统计方法得出的阈值将风险从低到高划分为A级、B级、C级及D级。A级风险,说明高校的现金流比较充足,能满足财务管理的需要,有较强的风险应对能力;B级风险,说明高校财务基本上可实现收支平衡,能支付贷款利息、基本基建支出,但进行其他管理活动时资金比较紧张;C级风险,说明高校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资金收入不能满足日常运营的需要,需通过银行贷款来弥补较大的资金缺口;D级风险,说明高校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现金流不能满足日常运营的需要,非限定性收支净额、限定性收支净额都出现了赤字,自筹基建支出远远超过运营收支结余,高校陷入举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中,严重影响高校的日常运行。
(四)选取划分等级的阈值及判别流程
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分类,按照经验估计和统计分析方法确定的阈值进行分类[7]。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按确定的阈值将高校财务风险划分为四类等级,每项评价标准确定四个临界值。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分析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分为资金结构、运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来进行研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四、云南省高校财务风险评价
本文应用前文构建的风险评价体系进行分析研究,选取云南省规模较大的12所高校2011-2015年的财务报表数据为依据资料来源:云南省教育厅各高校的财务报表数据,由于财务数据的保密性,这里未列出各高校的名称。,按照所构建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进行统计计算,得到如下阈值见表2。
根据所构建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经过计算分析,最终12所高校的风险状况如下见表3。表2风险等级阈值表
风险类别评价指标风险等级ABCD资金结构货币资金支出比率x≥107≤x
占本期运营结余的比重x≥0-05≤x
表3风险等级分布表
风险等级高校分布所占比重A21667%B21667%C325%D54166%
上述数据表明,处于C、D等级的高校占到统计数据的6666%,说明高校的现金流在日常运营、筹资活动或投资活动中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并且笔者在数据统计中发现,处于较高风险的高校,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换句话说,云南省高校在2010年的校区搬迁建设中,大量向金融机构贷款,造成较大的债务压力,但是随着这几年政府化债政策和高校的应对措施,贷款产生的债务影响已经逐步扩散到高校的日常运营活动及投资活动中,日常运营管理及投资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高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其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一)资金结构分析
本文选取货币资金支出比率、金融机构借款比率、应收及暂付款占流动资金比重、其他应付款占流动负债比重四个指标进行评价,通过数据分析得出,2/3高校存在货币资金支出比率低、金融机构借款比率过高、应收款占流动资金比重高等问题。这说明高校资金结构不合理,资金管理不规范。究其原因:从管理体制看,高校的产权不明晰,教育资源所有权缺失,导致资金成本观念淡薄、财务风险意识缺失、财务预算约束机制不够[8];从内部管理制度看,高校资金管理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二)运营能力分析
对高校运营活动现金流的分析,应着重考虑非限定收支净额、本期运营结余等因素。通过分析,高校运营活动现金流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高校专项项目收支和科研经费收支占据高校运营收支较大比例,并且高校专项项目、科研项目是分阶段进行的。目前专项项目、科研项目拨款是全额拨款或分两次拨款,预算也是申项目时一次填报,项目执行过程中对现金流的预测造成较大的难度,所以出现一部分高校本期运营结余为负数、上期结余和结转金额较大等现象,不利于现金流的风险管理。
(三)偿债能力分析
2010年,在云南省高校搬迁校区建设中,政府拨付一部分资金,其余部分高校通过银行贷款筹集资金,给高校带来了较大的债务压力,以至于在近几年的日常运行中,高校还受到较大的影响。从分析数据来看,部分高校的利息支出比例较大,贷款金额占流动资金的比重较大,给高校资金流带来较大的风险。而高校的债务偿还主要依靠政府买单,中央财政投入不足,地方政府债务过大;另外,高校的筹资能力有限,还贷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学费、住宿费等各种收费以及各部门、学院的少量创收收入,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债务压力[9]。
(四)投资能力分析
高校拥有较多的教育资源,土地、教室、图书馆、无形资产等各种资产。所以,对投资活动的现金流情况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云南省高校校区建设的背景,选取长期资产占流动资金的比例进行分析,发现部分高校的投资比例达到3倍以上,甚至5倍以上,高校的投资活动面临较大的风险,而固定资产变现能力差,现金支付能力弱,容易导致现金流断裂[10]。政府应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批程序,严控资产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和审核,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五、高校财务风险评价建议(一)增强财务风险意识
高校的资金量运行较大,高校“报账记账算账”的“核算型”财务已不适应高校的快速发展[11]。在教育环境的转变下,高校的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完全依赖国家财政拨款转变为风险管理模式。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且这种财务风险存在于资金活动的各个环节。所以,高校应加强财务管理,加强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建设,重视财务的预算、控制、分析、决策能力,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及时规避和防范风险。
(二)优化资金结构,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资金关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增强高校的资金支付能力,不仅要增加资金供给量,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资金质量。而高校一直以来应收及暂付款所占比例过大,长期挂账现象严重,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为此,特提出如下对策:第一,高校应完善制度建设,明确应收及暂付款各方工作职责,将清账进行制度化管理,补充坏账的确认及资产损失经济责任追究制度;第二,高校应建立内部控制,规范审核报销人员对应收及暂付款的报销流程,加强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把好拒绝坏账的第一关;第三,创新应收及暂付款管理手段,推行公务卡结算方式,降低借款频率,减少应收及暂付款发生额;第四,做好应收及暂付款的催报清账工作,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另外,高校的其他应付款也存在长期挂账的现象,影响高校收入及时入账,造成收入核算不真实、不完整,容易导致单位违规操作,甚至造成资金流失。高校不能只重视单位经费拨入和支出管理,还应加强对“暂存款”账户的管理工作,做好“暂存款”的及时清理工作,联系经办人及时办理收入入账工作,及时确认收入。此外,还应加强高校财务审计,重视对“暂存款”账户的审计工作,应细查每笔业务的来龙去脉,加强其他应付款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按成本效益原则选择借贷资金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基本建设的需要,高校面临着巨大的债务压力,已经影响了高校的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高校不仅要控制贷款规模,还要考虑筹资成本和资金使用效益。另外,高校必须提高自身的资本运营能力。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教育特点和学科优势,发展核心竞争力,以在激烈的教育市场上处于有利位置,保证生源的稳定,确保学费收入稳步增长;高校还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多渠道筹措资金,可以与大型企业合作,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率的同时增加自主创收收入;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尽快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在为社会提供高科技产品或知识服务的同时也为学校增加一定的经费收入。
(四)编制货币资金预算,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高校应加强资金预算管理,量入为出,将财务预算做到“细”“全”“深”,严格控制资金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于经常性支出预算,按需支出,对于建设性预算支出,要进行审批,对可行性进行评价、严格进行论证,设立偿债基金预算,以保证按时还本付息,防止资金链断裂;同时,高校应重视货币资金的管理,在编制年度收支预算的同时,应编制货币资金预算,每月编制资金预算表,对下期资金收付事项提前安排,以对现金流进行严格控制,保持资金平衡。高校应根据专项项目和科研项目周期比较长的特点,分阶段编制预算,将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结合起来,既能保证高校日常运营资金需求,又能合理持有货币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五)完善资金管理的监督机制,健全高校质量评估机制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预算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等工作,建立完善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特别是对于高校的投资建设项目,要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全程监管,对项目绩效进行评价;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高校的财务监督职能,对高校资金的日常运行、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加强审计和监督职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降低资金风险;尽快建立健全高校质量评估机制,优化质量评估方法,将高校的绩效与拨款挂钩,对高校拨款的使用效益、效率和质量进行评估,加强资金管理。
六、结论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资金投入、专项项目、科研项目拨款急剧增长,高校财务工作越来越繁琐,而目前的财务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核算上,财务的分析、预测、决策职能并未体现出来。本文以现金流的角度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价,通过代表性的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并以云南省12所高校2011-2015年的数据进行验证。统计结果表明,所构造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为高校资金管理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根据分析研究,本文认为高校应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预测现金流的状况,并形成对财务风险的总体评估,及时采取措施应对财务风险,从源头上控制风险。随着行业竞争环境的变化,高校财务职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应从事后核算职能转变为事前的分析、预测、决策职能,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控制环境,提高资金管理水平,防范财务风险,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明稚,张丹,姜晓璐.基于现金流量模型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体系[J].会计研究,2012(7):57-64.
[2]周y健.基于现金流量模型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估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6(14):116-118.
[3]黄建新,楼燕芬,慕兴宏.关于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经济师,2011(8):32-36.
[4]党江艳.高校现金流量表编制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13(10):29-31.
[5]李强,相二卫,阮文娟.高校贷款风险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9):102-104.
[6]宋加山,李勇.极值理论中阀值选取的Hill估计方法改进[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8(9):104-108.
[7]陈志斌,叶玲娜.企业现金流状况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52-60.
[8]高新亮.现金流视角下高校财务危机研究[J].财会研究,2014(9):277.
[9]付丽英.现金流视角下高校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2011(2):38.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 问题 改善路径
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处于本科管理的起始阶段,要求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本科财务管理制度,但很多高校的本科财务管理还处在摸索阶段,仅在原专科的基础上,仿照一些本科高校新补充了一些制度,符合自己高校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还没有真正的建立,况且这些新的制度需要一个摸索、制定、试行、出台的过程。有些陈旧的制度,已经非常不适应财务形势发展的需要,加上修订又不及时,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本科管理的实际、更好地服务教学科研,甚至有些制度束缚了教学科研的发展。从管理层面来说存在制度不科学、不规范现象,从操作层面上来说制度缺乏可操作性,这些问题在新建本科院校并不少见。
(二)债务沉重,筹资困难,风险控制意识差。绝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建设了新校区,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基本满足了在校生的日常教学和生活需要,达到了本科办学的基本标准。但为了新校区建设,很多高校都通过银行借贷、内部集资、引资等方式,欠下了巨额债务,债务风险凸显。虽然最近几年,在各级财政资金的支持下,高校债务得到部分化解,但地方高校资金压力依然不小,债务风险依然存在。同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建设任务依然很重,加之几年后的本科办学水平合格评估依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一些市属本科高校筹资能力有限,筹资渠道很窄,大量债务不能及时有效化解。一些高校财务管理缺乏风险控制意识,使得学校有限的经费很难满足正常运转,大量银行贷款超过了学校的承受能力,成为了高校发展的隐患。
(三)预算编制和管理粗放。有些学校在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预算编制前期论证不足。各部门在上报年初预算时,存在“狮子大张口”现象,多报多要,导致财务部门无法甄别“真假”,预算基数“水分过大”。二是因为财务部门没有获得真实的预算信息,只有参照去年基数,通过简单加减法,给出部门预算,使得预算从开始就不准确、不符合实际。三是由于预算不真实、不准确,导致预算追加过多,给预算管理增加了难度,降低了预算的严肃性。四是预算管理执行存在随意性。由于预算编制不科学、不严密,漏算现象过多,造成了预算调整、追加过于频繁。而调整和追加往往存在行政意志和随意性。五是预算管理的粗放和随意增加,放大了财务部门的权力,但更大程度上不利于财务部门树立威信。
(四)忽视财务分析,绩效评估缺失。在新建本科高校财务管理的初期阶段,基本上还是沿用专科管理的模式,只是仿照一些本科高校新建了一些制度,但十分不成熟。而专科学校的财务管理基本以“报账型”为主。随着本科办学时间的增加,新建本科高校财务管理的“本科意识”逐渐增加,财务制度也随着完善和成熟起来,那么财务管理也就相应的发生了改变:由“报账型”逐步向“管理型”、“经营型”、“决策型”过渡。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财务管理的“转型”过程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十分值得注意:那就是忽视财务分析,不重视财务管理的绩效分析。一般来说,在日常工作中财务人员大多忙于一般事务,重核算及预决算,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具体数据缺乏分析,只是简单的执行预算,没有建立预算执行的分析评价系统,对资金的使用效益分析也就谈不上了。带来的后果是:造成经费管理松散,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无法摆脱事务性、随意性的管理态势。
(五)财会队伍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随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管理活动日趋复杂化、多元化,要求财会队伍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必须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必须尽快提升。然而,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财务队伍构成来看,很多财务人员是由几个院校(包括专科)的财务人员合并而成的,管理意识和本科管理意识相距甚远,业务水平也参差不齐,很难适应本科财务管理的需要,这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和培训过程。其整体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欠缺,导致管理不科学、不规范,管理中容易出现散乱、缺位、漏洞等,从而成为制约地方高校财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瓶颈。
二、新建本科高校财务管理改善路径
(一)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制度的执行力。2013年1月1日下发的、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七十五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本制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报主管部门备案”。地方高校应当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构建有自己特色的财务制度体系。地方高校要结合自己的办学实际,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制度,特别是一些重大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监管有序,风险可控,科学规范,避免长官意志和随意性管理。地方高校财务制度的建设,要以合法性和科学性为原则,既要符合自身实际,又要考虑可操作性。
(二)拓展筹资渠道,有效破解筹资瓶颈。地方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破解筹资瓶颈:一是积极争取中央、省、市三级财政的政策支持。近几年各级财政对新建本科高校多有政策支持,如“化债”资金,仪器设备专项资金,生均培养费奖补资金,本科专业建设费,专项科研经费等等,学校要抓住机遇,大力争取。二是积极争取市财政落实“生均培养费达到1、2万”的政策,目前地方高校真正全部落实此项政策的不多。三是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在食堂等生活设施建设、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寻求企业的合作和支持,做到双赢。四是盘活院系经济,大力支持教师深入企业,帮助企业搞技术攻关,采取以技术入股等方式,取得收入,做到“小河有水大河满”。五是大力提倡勤俭办学思想,有钱花在刀刃上,避免资金浪费。
(三)增强理财意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地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要破除对上“等、靠、要”,对下“关、卡、压”的现象,从过去简单的“记账式”、“核算型”的模式逐步向“管理型”、“经营型”的模式过渡,最大限度地盘活资金,对资金进行有效运作。所谓“经营型”财务,就是说在资金使用上,要最大限度地考虑投入是否能带来经济效益,做到钱能生钱。比如,在考虑实验室建设中,要考虑试验设备对社会开放,所有实验中心都要有经营意识,学校要考虑产学研的综合投入效益,重点支持打造一批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科研项目,校企结合。校级财务要大力支持各院系,联合企业做项目,帮助企业技术攻关,在获取一定报酬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盘活院系经济,院系强则学校强。
(四)强化绩效分析,提高管理水平。地方高校预算执行的过程有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如责任不清、增减随意、权利调整、监管缺位等等,大大影响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预算管理的绩效发挥。因此,必须加强对预算运行的监督和控制,保证预算按计划完成。所谓预算绩效考核就是对经费支出、产生效果及影响进行评价考核,通俗讲就是对预算执行的结果“追踪问效”,采取手段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为主。定期开展预算绩效评估,对强化支出管理意识,优化预算支出结构,提高预算支出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地方高校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如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提升、基本建设、维持正常运转的任务都十分繁重,而地方高校筹资能力有限,资金供求矛盾突出,这就要求在资金安排使用上,必须坚持既保障重点,又要统筹兼顾的原则。
(五)强化财务风险意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高校的校园相对来说就是一个小社会,形成了特有的校园经济。高校的筹资、设备采购、基建招投标等经济活动,和各种社会组织联系非常密切,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比如银行贷款,如果可研分析不透,贷款模式设计不合理,贷款额度计算不精确,就会带来不能按期偿还等潜在风险,影响学校事业发展。学校的一些基建项目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完成,设备采购可以采取分期付款等方式进行,大型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吸引企业投资,建设共享实验室等等,以分散财务资金的短期压力。在财务运行过程中,必须设立资金的“警戒线”,并制定应急预案,做到对风险的绝对控制,有效避免资金链断裂,造成债务危机。
(六)完善内部监管制度,有效发挥内部审计职能。随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财务环境日趋复杂化、多元化,要求高校财务必须建立健全科学而合理的监督和管理制度。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到报销程序、审批制度,到专项资金管理,再到采购和招投标制度等等,都要建立系统、科学、规范的制度,最大程度地避免管理漏洞。要依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及国家其他相关政策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时修订补充完善学校内部各种财务制度,建立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责任制,保障财务管理高效运行。要重视和发挥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审计工作制度,做到定期审计和专项审计相结合,保证学校内部的一切经济业务不违背国家的法规政策,防止暗箱操作和舞弊行为。对学校财务年终决算要加强监督,对工程预决算、设备采购等重大专项支出,审计工作可以前置,积极参与。要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程序,使审计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审计工作是控制财务漏洞和规避财务风险的最后一道关口。
参考文献:
1.陈中华.浅谈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11).
2.桑淑琴,李月丹.浅析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1,(4).
3.刘春丽.高校财务工作转型的初步构建[J].经济师,2011,(11).
关键词:科学事业;财务管理;预算编制;会计核算;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193-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科学事业单位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原有的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已日益显现出其不适应性和滞后性, 如何在新形势下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 已成为许多科研单位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一)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观念需要转变
科学事业单位与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不同,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其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为合法合规合理的使用资金即可,也就是说科学事业单位更注重的是资金使用过程而不是资金的使用效果,科学事业单位不考虑资金投入使用后的成本效益性原则。企业财务管理有其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但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不够明确,其现有的财务制度不能体现出治财理财的观念,同样在预算管理中也是实行较为粗放的编制制度,不能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预见和防范,因此财务管理很难发挥成效。
财务管理的组织不适合财务管理工作需要。 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已经出台,其中提出了公允价值、成本核算以及权责发生制等新概念,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除了需要以财务管理制度做依据,还需要合理的会计组织做后盾和支持,由于财政制度的不断改革和财务人员结构与年龄结构、业务技能等原因,限制了财务管理成效的发挥。
(二) 预算的编制及管理不科学
1.科学事业单位预算实行“二上二下”的编报制度,每年12月前必须完成“两上”预算的编报而单位无法准确预测年终结转资金。同时,单位预算是按照“大收大支”的口径编制, 由于测算的不准确, 除财政性资金外, 其他资金很难编制准确; 另外,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科学事业单位是把每个部门和课题的预算进行简单的累加,很难对每个部门和课题的预算准确性进行把关,把每笔预算真正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的工作也不够扎实,这些都造成了实际收支执行情况与预算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2.课题项目预算编制不科学。科研课题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科研活动的全部成本, 项目预算规定的支出内容与完成项目的实际支出内容不能完全一致。同时部分科研人员的预算法律意识淡薄,认为预算编制是要钱, 经费到位后, 随意变更项目预算和调整预算支出结构,导致无预算支出、超预算支出、超预算开支范围支出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项目决算与预算差异较大。最后,由于科研课题的预算编制科目与财务预算的编制科目不尽相同,所以在衔接过程中预算编制和执行时会出现出入。科学事业单位科研课题量大,不同来源的科研项目经费其管理办法也不尽相同,财务部门人力精力有限,很难对科研经费的预算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督。
3、缺乏对预算执行效果的有效考核。首先,财政拨款部分过分看中预算的执行进度,而预算执行的快慢并不能完全体现出预算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真正的把财政资金的执行工作落到实处,是否兼顾了资金的安全有效性等。其次,决算数据不可能与预算数据一致,单纯看决算与预算的差异也无从考核预算的执行效果。
(三)会计核算问题
在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为收付实现制原则,该原则在会计制度中的应用,导致事业单位无法将本期收入与成本费用、单位的资产与负债进行有效的配比反映,而是把事业单位支出总量与事业单位收入总量进行配比,这种方式的配比无法反应出事业单位绩效与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
除此以外,现有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体系,仅仅包含了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无法把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与资金结余等方面的事项进行真实的反映,进而影响了财务决策应有的准确性。
(四)缺乏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缺乏有效的执行力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在财务管理乃至整个单位的运转中都起着重大的作用,科学事业单位由于一些历史上的原因以及运行模式的限制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制衡机制缺失,部分关键岗位职责不清。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却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内控制度只是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单位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权责不明确,相关的业务流程和审批控制环节等无法获得有效的控制,造成财务管理活动的混乱并出现如下风险:单位经济活动不合法或不合规的风险;国有资产流失、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风险;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的风险;发生舞弊或腐败现象的风险等。
二、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通过对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要进一步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科研项目效益,就必须转变观念,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更新会计核算方法,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科,以实现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新机制。
(一)转变财务管理观念,提高科学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
科学事业单位需要更加注重资产的安全、完整,高效利用和价值管理,新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新增了内部成本费用管理,财务管理应当更多的是体现出成本效益性原则,财政性资金包括科研经费的使用要使之科学化合理化,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既定目标。同时要发挥管理人员的能力,加强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培训和指导,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能力。
(二)强化预算管理,建立预算执行情况考评办法
1.把预算落到实处。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首先是科学合理地编制单位预算,建立科学的预算体系和预算标准,准确把握科研活动规律,认真统计分析历年财务数据,科学预测预算年度实际情况。这其中的重点是科研项目的预算,科研项目预算要按照项目进展、预算批复总额和已完成预算指标,实事求是地计算项目成本,编制项目预算,同时也要提高科研人员预算编制意识,加强预算编制过程中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的沟通配合;其次预算管理的关键是要认真执行预算,在保证资金安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加快督促预算的执行,对预算的调整要及时查明原因,上报调整预算,确保严格按照批复预算执行。
2.加强预算监督和考核。在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单位内部审计三位一体的审计模式下,单位财务部门要对预算执行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在考核预算执行效果时,除了对执行进度的评价外还要加强对资金安全有效运行机制的考评,树立科学理财观念,以预算规范项目,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三)更新会计核算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事业单位内外环境的变化,科学事业单位要想更好的实现其财务管理职能,就应改善自身的会计核算方法,逐步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制度。该会计核算基础的优化,将有助于实现事业单位和企业会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同时国际上无论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方法,科学事业单位若建立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制度也会更好的完成与国际通行惯例的接轨。
除此以外,优化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体系,建立健全主体财务报告和辅助财务报告两者有机结合的财务报告体系,同时,进一步优化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以对科学事业单位的营运和发展状况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进而完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四)着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内部控制,是为了保障单位业务稳健高效运行,确保财务记录、财务报告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可靠、完整。强调,要加强对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搞好内部控制,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够起到制度笼子的作用。
1、从单位层面上了来说科学事业单位可以创新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运行效率,确保公益目标实现;同时要创新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信息披露、社会公示和听证等各项制度,加强审计和舆论监督。
2、从业务层面上来说,科学事业单位要建立内部控制的工作机制:(1)把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首先决策是执行的前置程序,执行是对决策的具体落实,监督影响并制约着决策和执行。其次是岗位的分离,要避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情况的发生,降低舞弊和腐败的风险。(2)建立健全单位的议事决策机制。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哪些事项属于重大经济事项,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针对重大事项要遵循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原则,并做好决策纪要的记录、流转和保存,加强对决策执行的追踪问效。(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针对关键岗位要对其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都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同时明确其岗位的职责、权利以及同外界的关系,具备轮岗条件的要执行轮岗制度,不具备轮岗条件的也应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以确保关键岗位人员认真依法履行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