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33: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经营调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全世界约有6亿残疾人,其中处于工作年龄的人口为3.86亿;亚太地区的数字分别为3.70亿和2.38亿,而残疾人失业率高达80%。种种障碍将残疾人排斥在工作场合以外,而这种排斥的代价是昂贵的。根据世界银行的近期报告,估计全世界的GDP损失在1.37万亿美元到1.94万亿美元之间。而残疾人的痛苦和机会的损失是无可计量的。
我国共有残疾人6000多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数量。在中国残联和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从1988年到2000年的10多年间,中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组织社会各单位依法按比例录用残疾人97万人,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达到4万多家,扶持138万残疾人个体开业。
为了解影响中国残疾人就业和他们融入工作环境的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于2005年上半年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希望这项调查有助于了解当前残疾人就业形势,改善有关政策、法律和社会保障系统,改进残疾人康复和就业培训系统,转变业主、劳动者以及公众对残疾人的态度,并对招募残疾人工作的政策和程序,以及工作环境的改善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受调查人群分为五类:相关政府官员和福利事业人员、企业经营者(区分福利企业经营者和普通企业经营者进行统计)、在业残疾人、待业残疾人和一般公众。
2.1访谈与讨论
为合理设计调查内容,首先对上述五类人群进行多次随机单独访谈,了解他们对残疾人就业问题的看法。在访谈前撰写访谈指南,内容为访谈中要涉及的话题概要,以保证访谈按一定顺序逐一讨论所有突出的话题。
在单独访谈基础上,还安排了一次主题小组讨论,通过多名参与者相互启发式的讨论,以期获得对残疾人就业问题的更全面认识。
2.2问卷设计与发放
在访谈和讨论中收集了不同人群对残疾人就业的态度和关心的问题,以及提到的影响残疾人就业的因素。根据问题的内容,确定问卷中问题的形式:有关对残疾人就业的态度和认识的题目主要采用封闭式问题;影响残疾人就业因素及其重要性的调研采用等级衡量题,以10分制打分;其他问题为开放式问答题。本文仅发表残疾人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最后的实际问卷分为5种,分别针对相关政府官员和福利事业人员、在业残疾人、待业残疾人、一般大众和企业经营者分别设计。计划共发放问卷1200份,预计回收率25%。各类人群关心的内容不同,设置的问题也略有差异。
问卷发放方式主要采用邮寄调研和留置调研。邮寄调研是在问卷设计好后,通过邮寄方法传递给潜在的受访者,并由其自行填答后寄回。为提高邮寄调查回答率,采取了一些方法,如:部分问卷发放前提前用电话进行提醒;物质奖励(随信封邮寄小书签);附贴好邮票和回邮地址的回邮信封等。
由于各种原因,公众和残疾人的地址不容易获得,部分调查问卷采用留置调研的方式发放,即将问卷交给受访单位相关人员,并说明问卷填答方法后,将问卷留置在该受访单位由该人员协助发放,或由受调查人自取。
2.3数据分析方法
将回收问卷上答卷者的选择及评分进行编码并编辑入电子表格。对于封闭式问题,计算出选择每个选项的人数占所有答卷者的比例;对于等级衡量题,计算出所有答卷者所打分数的平均数,并用盒状图表示统计分布。
3.结果
3.1发放及回收数量
共发放问卷1235张,平均每类人群约发放200多份。问卷总体回收率为17%,低于预期的25%。相关政府官员和福利事业人员的问卷回收率较高(24%),一方面由于互联网上可获得的残联和民政官员的联系地址比较准确,另一方面由于该类人群对残疾人事业比较关心。其次,一般公众的问卷回收率也较高。普通企业经营者和福利企业经营者的地址同样是从互联网上获得,但福利企业经营者的问卷回收率(5.3%)远不及普通企业经营者的问卷回收率(13%),这个结果出乎调研者的预料,在访问中得知近年来福利企业很不景气,倒闭的比较多,这可能是原因之一。待业残疾人的问卷回收率较低(7.5%)。
3.2残疾人就业影响因素及评分
被调查者对就业影响因素评分的平均分统计如表1,按因素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列。统计结果表明,影响最大的因素有(平均评分在7.5以上):雇主不愿意招聘残疾人、残疾人就业机会少、残疾人选择职业受自身残疾的限制、福利企业的经营资本单一和福利企业缺乏扩大生产的资金;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平均评分在6.5~7.4之间):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还有待完善、福利企业不景气和残疾人所受的职业培训普遍较少;而有关残疾人就业保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残疾人担心被别人歧视、缺乏保护性的产业政策、缺乏对福利企业的品牌保护与支持、福利企业缺乏人才等因素也有相当的影响(平均评分在6~6.4之间)。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讨论几项调查结果。
待业残疾人给“择业受自身残疾限制”这一因素的打分是五类人群中最高的,而其他人群都集中在8分左右。说明待业残疾人对自身能力不如在业残疾人有信心。
待业残疾人给“法律法规不健全”这一因素的评分最高,显示他们迫切期望相关法律法规的改善。而企业经营者对残疾人就业保障的法律法规相对感受不那么强烈。
待业残疾人对“工作报酬少”这一因素的评分普遍较高,在业残疾人的评分次高,可见残疾人对自己所获报酬都不甚满意。在各人群中,福利企业经营者对该因素的评价最低,不认为残疾人所获工作报酬少是个突出的问题。普通企业经营者和政府官员的看法与福利企业经营者比较接近,与残疾人的看法有明显差异。
待业残疾人认为性别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公众也认为性别对残疾人的就业有较大影响。其他人群的看法比较一致,认为性别有相当影响,但不突出。
用同样的方法对其他因素评分分布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汇总如下:
> 各类人群,包括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雇主不愿意招聘残疾人。由于福利企业经营者雇用残疾人较多,对此问题的看法相对不强烈。
> 各类人群普遍认为就业机会少是个主要因素,待业残疾人尤其感觉如此。
> 所有人群均认为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还有待完善,说明各类人群都对政府的优惠政策寄予较大希望。其中待业残疾人的评分最高(7.7分),说明待业残疾人对有关其就业优惠政策的期盼。
> 福利企业经营者明显觉得福利企业生存状况不好是影响残疾人就业的重要原因,而在业残疾人虽然也认可该因素的影响,但对其重要性的评价与福利企业经营者有较大差异。
> 待业残疾人认为残疾人受到的职业培训较少是阻碍其找到工作的重要因素,他们希望加强针对残疾人的职业培训。福利企业经营者和公众也认为职业培训是较重要的一环。而普通企业经营者认为职业培训的重要性相对小一些。
> 待业残疾人认为旁人(包括同事和领导)的偏见和歧视对其就业影响很大,而在业的残疾人则认为影响没有那么大,可见待业残疾人比较缺乏自信心。而企业经营者并不认为企业中有严重歧视残疾人的现象。
> 企业经营者认为工具和设施的改善程度是个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在业残疾人认为环境的改善对就业的影响并不大,他们并没有对工作环境提出很高的改善要求。
> 待业残疾人认为工厂离得远是一个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而福利企业经营者认为没什么影响。在前期访谈中,福利企业经营者说工厂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帮助残疾人克服上班交通的困难,比如修建工人宿舍和安排班车接送残疾人。因此,福利企业经营者认为这一因素不重要。
> 残疾人和企业经营者都认为工作场所缺少无障碍设施并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 福利企业经营者认为残疾人就业的信心不足是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评分明显比其他人群高。而在业残疾人对自己比较有信心。
总之,待业残疾人几乎对所有的因素都给出比其他人群较高的分数,可见待业残疾人对阻碍自己找到工作的外部及自身因素都有较强烈的意识。
另外,在给企业经营者(包括福利企业经营者和普通企业经营者)的问卷别设计了7项有关福利企业的影响因素,在对其评分分析后发现:福利企业经营者对所列因素的评分普遍要比普通企业经营者高。这一方面说明福利企业经营者对自身企业遇到的切身问题比较了解,另一方面反映这些问题对福利企业经营者的困扰,以及福利企业经营者希望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
4.结论
一提起企业经营管理,任何人都不会陌生,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筹码,它是企业稳定有速发展的“导航器”,对企业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作为一名企业经营工作者,通过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客观地说现代企业发展的确需要良好的经营管理模式做基础,但是多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也的确存在许多不足,并且阻碍了企业经济发展。因此查找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是企业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对策
市场经济迫使企业在立足国内发展的前提下走向国际。然而市场是瞬息变化的,是“不相信眼泪的”,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有个优化的经营模式去适应市场需求,这一点许多企业经营管理者并没有给予重视,而是只顾眼前利益盲目经营,最终导致经营艰难,甚至倒闭破产。这样的案例告诫我们,不要盲目地“奔跑”,稳扎稳打地稳健经营,一边总结经验,一边查找不足,一边探索新的途径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最佳手段。
一、目前企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盲目管理,风险意识差
企业将自身置于市场,而不是孤立存在,那么风险随时有可能存在。在这种状态下,它需要我们冷静地去分析市场,在权衡风险与收益的同时,既不能守旧,也不能盲目蛮干,而要量力而行。但是许多企业,尤其是国企,在有政府资金的“靠山”下,缺乏风险意识盲目投资,不根据企业状况冲动制定政策。另外一些民营企业缺乏内控意识,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让企业内部失去制衡,从而将企业置身于风险之中。
2.战略缺乏宣传与明确
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美好愿景,将这愿景进行规划就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它是企业发展的“导航灯”,因此企业经营发展离不开其发展战略。但是问问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再问问企业的中层领导以及基层员工,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什么?回答上来的很少,甚至基层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一词都十分陌生,认为企业战略与自身毫无相关。这样连企业的发展方式与目标都不知道,他们怎么又会去为之能动性的努力工作呢?结果只有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丝毫主人翁责任感。
3.内部经营缺乏创意
一提起企业内部经营,许多企业管理者就马上想起减员提效、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收入等老生常谈的管理模式。我们说信息时代,科技时代,这种管理模式早已进入历史的车轮底下。如今内部经营管理无论是在纵向与横向上都有深度与广度,但是许多企业还是停滞不前,没有深度开发研究阶段经营管理,没有在设计阶段将产品的成本费用控制到最低,更没有将作业成本法以及市场下的目标成本法融入企业经营中,而是死盯生产过程的节支降耗,这与当今的成本领先意识相距甚远。
4.销售理念困乏
一说起销售,企业自然联想到占领市场扩大销售收入,但是仅仅这些是不够的。我们知道根据普遍联系原理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要努力搞好外部关系,理顺好外部价值链的顺序才能有助于企业内部经营发展。那些企业只想扩大自身的销售量,而不去考虑客户的感受,只顾销售数量而忽视销售质量,更没有及时地与新老客户进行沟通,最终导致失去客户、失去市场。
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对策
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我们知道风险与收益是对孪生姐妹,企业经营是以获取最大收益为目的,因此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的每个瞬间是正常的。企业对于风险要有正确的态度,既不能缩头缩尾,也不能孤注一掷,更不能不管不顾盲目投资,而是应该静下心来,细心调研市场,仔细研究可行性报告。更要分析自身的资本结构状况,不能靠举债度日,以致“债多不发愁”,不要大量地分散投资,而是集中资金,集中管理,要建立风险预案管理体系,对风险要及时预测、分析、评估,并制定相应对策,将风险控制在经营可控范围之内。
2.将战略贯彻传达到每名职工
企业的发展战略不是什么商业机密,相反将企业的宏伟目标贯彻传达到每名职工身上,让职工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以此增强职工的工作热情。并且通过宣传与企业文化导向让职工知道我们目前的经营目标是企业战略的详细分解,我们实现目标,一方面是扩大了企业与个人的收益,另一方面是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更有助于企业提升竞争力。企业发展,个人才能安定,社会才能和谐,才能做到社会、企业、个人的有机组合。
3.经营理念要创新
(1)在内部
内部减人提效不是最好的良药,和谐社会要让每名职工都要高兴上班来,同时还要高兴下班回家去。如果职工每天都在惴惴不安的随时都会下岗的环境中工作,效率是不会最佳的。另外节支降耗也是有最大的成本限度的,而不是无止境节约下去的。成本领先原理告诉我们在产品的设计阶段下功夫,通过革新与研发让产品在设计阶段成本最小化,进而超越了减人提效、成本最小化的效果。另外合理统筹企业内部作业间的流程,让内部价值链衔接合理有效,是企业经营创新的新理念。
(2)在外部
企业将自身置于市场,推销自我、展示自我、发展品牌企业是企业经营的新模式。成本领先,价格最廉、质量最优是企业占领市场的最佳手段之一。同时我们还要在效益与公平之间寻找平衡,那就是在企业与上游、下游之间,做好互动,让合作伙伴之间关系融洽,这样才能更好推销自己,营造出特色销售、网络销售、直销于一体的销售模式。
三、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通过实际工作经验以及肤浅的社会调研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不成熟看法。笔者想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与探讨,让更多企业经营管理者真正地关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让企业更加平稳的健康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樊行健,宋仕杰.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研究——基于风险导向和成本效益原则[J].会计研究,2011,(3):49-53.
[2]刘静.浅谈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1,(4X):139.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建立实施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日趋完善的今天,企业在面临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时也必须面对市场竞争的日益增加。为了保障企业的生存、保障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的构建、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现代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管理工作的开展。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是保障企业经济利益、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科学开展的关键。受传统企业经营理念印象,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开展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与企业内部体系缺乏科学性、缺乏针对性、缺乏实用性有着重要的关系。
一、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分析
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量的国内外企业案例表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保障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能够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为规范企业财务活动奠定基础、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做好基础工作。在我国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进而使得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非不能发挥应有作用。这一现状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企业应从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的提高入手,通过内部审计体系的科学建立与实施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一)以内部审计认识的提高为基础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针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现状,现代企业经营者与领导者应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与重视。通过企业领导决策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关注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能够科学的开展。现代企业经营决策者应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关注、通过相关信息了解正视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促进作用,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以企业实际情况分析为基础构建科学的内部审计体系
在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的构建前,应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分析。通过对企业所属行业特点、企业管理流程、企业管理架构、企业资金流动情况的掌握为内部审计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对原有内部审计问题等进行论证。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内部审计现状进行内部审计体系的构建。以具有针对性、适用性、科学性的内部审计体系建立为目标进行基础调研。以调研内容分析、论证为重点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促进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
(三)注重企业经营全过程内部审计方式的运用,促进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
为了促进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的建立中还应注重全过程内部审计方式的运用。通过对企业经营全过程的了解与掌握进行全过程内部审计方式方法的运用以及全过程内部审计管理体系的构建。通过全过程内部审计的实施使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个阶段都处于受控状态,促进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
(四)以动态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
在全过程内部审计方式运用中,企业应结合现代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实际情况对内部审计体系进行不断地完善。通过内部审计工作评价了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不足进行及时的完善。以动态完善的方式使企业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更加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更加符合企业发展情况,为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目标奠定基础。
三、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实施的探讨
在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除注重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外,企业还应强化内部审计体系的执行与实施。企业应将内部审计目标、管理工作内容落实的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与工作内容当中。以具体分解后的工作内容规范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以此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企业还应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的配置与培训。通过配置合理的人员数量与岗位,使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地开展。通过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相关岗位人员熟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以及岗位相关内容,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企业经营领导者必须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以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的完善为基础,规范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指导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以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全球企业经营环境排名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企业经营环境报告》由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从2003年开始联合推出,对全球不同经济体的企业经营环境便利程度每年进行评价与排名。
由于私营企业是全球各经济体内最常见的经营模式,因此,报告排名重点考察各经济体内最大商业城市中的私营中小型企业的监管环境,包括企业开办和运营、跨境贸易、纳税和解决破产等。
报告表明,十年来,除个别经济体外,大多数经济体的企业监管实践都缩小了与全球最好水平之间的差距。虽然可度量的改革只能反映经济体企业经营环境的一个侧面,但这些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球企业经营环境不断改善
发达国家排名靠前
按七大区域分,企业经营环境排名最高的仍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高收入区域,其平均水平在全部185个经济体中排名居29位,与2011年相同;东欧和中亚区域平均水平居73位,比2011年上升四位;东亚和太平洋区域平均水平连续两年均居86位;南亚区域平均水平居121位,下降四位。
按国家(地区)分,新加坡企业经营环境排名连续七年蝉联全球榜首,中国香港和新西兰分别位居第二、三。美国、丹麦、挪威、英国、韩国、格鲁吉亚和澳大利亚依次居四至十位。
全球企业经营环境不断改善
过去一年中,有108个经济体共实施了201项监管规则改革,实施改革的经济体占比为58%。在实施改革的经济体中,67%的经济体实行了两类或两类以上改革。东欧和中亚再次成为开展监管改革的经济体占比最高的区域,达88%。金砖国家中,改善最为明显的是中国和南非,与前沿水平各缩小1.1个百分点;其次是俄罗斯,缩小1.0个百分点;再次是印度,缩小0.2个百分点;但巴西扩大了0.3个百分点。
报告还显示,各经济体企业监管实践已经逐步趋同,有三分之二的分类指标与前沿水平差距缩小。分区域来看,OECD高收入经济体仍然拥有最为友好的经营环境;东欧和中亚企业经营环境改善步伐更快,该区域每个经济体平均开展了17项监管改革,已超过东亚和太平洋区域,成为居第二位的企业经营友好区域;第三位是东亚和太平洋区域,平均开展了八项监管改革。撒哈拉以南非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有17个经济体进入与前沿水平差距缩小最多的50个经济体之列。
2005~2012年,在全球185个经济体中,改善最大的是格鲁吉亚,与前沿水平差距缩小31.6个百分点,实行了35项监管制度改革;其次是卢旺达,改善幅度达26.5个百分点;位列第三的是白俄罗斯,达23.5个百分点;中国改善幅度达14.3个百分点,居12位;印度改善幅度为10.6个百分点,居27位。
从分类指标来看,共有1227项改革针对降低监管程序复杂性和成本方面,但针对强化法律制度的改革不到600项。开办企业方面改善幅度最大,其次是纳税。但在跨境贸易、投资者保护和解决破产方面的差距却在扩大。
中国企业经营环境有待改善
2012年,中国企业经营环境排名在185个经济体中居91位,与上年持平(见表1)。但与2008~2010年第86、89、87位相比,略有退步,排名低于所有发达经济体,在发展中经济体中居中上游。
从分类排名情况看,2012年,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环境在合同执行、注册财产、跨境贸易、获得信贷和解决破产等方面排名均高于91位的总排名,其中合同执行和注册财产比较靠前,分别居19位和44位;跨境贸易、获得信贷和解决破产分别居68、70和82位。其他五类指标均低于总排名,投资者保护、获得电力和纳税居100、114和122位,开办企业和办理建筑许可分别居151和181位(见表2)。
在全球推荐的40种做法中,中国有两项入选:一是在获取信贷方面,同时提供正面和负面的信用信息;二是在提高纳税便利度方面,允许企业自行估算税款。
简政放权是改善企业经营环境的方向
《全球企业经营环境报告》所针对的中小企业对中国来讲就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从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改善我国中小型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应从以下几方面继续作出努力。
政府要明晰定位,提高办事效率
企业是市场中的微观个体,是市场竞争主体。因此,政府要借助中小企业经营灵活、适应力强等特点,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要素的功能,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有关部门要简化办理手续,完善工作流程,增强政府部门间信息沟通和合理利用,避免重复或多头登记,大力缩减办理相关程序所需时间。如中国办理建筑许可平均耗时270天,几乎是东亚和太平洋区域平均时间143天的两倍,这完全可以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得到改善。
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
以推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切入点,为从业者、投资者和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和平等的竞争条件。
我国开办企业和办理建筑许可类指标均居世界后40位,其中办理建筑许可居倒数第五位,与全球其它经济体差距很大,应在企业准入制度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在不涉及国家安全的竞争性领域,要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进入权利。应大幅缩小各级政府审批范围,在竞争性领域,改企业准入的审批制度为登记制度。
借鉴有益经验
《全球企业经营环境报告》中列出了全球经济体在十类指标中的良好作法。如提供一站式服务、允许以电子方式登记并上报信息(提讼)、建立相关数据库等是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好办法,可作为重点改进措施进行调研、试用和推广。
此外,企业在高速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尝到了银行的甜头,再加上中国股份制银行的出现,更是激活了银行加大拉拢企业的借贷数额;由于企业获得银行多方面的支持,开始逐步地购买土地,扩充厂房,扩大生产规模,并且企业为了产品的销售量,疯狂地加大市场渠道的布局,再加上从银行贷款的资金没有合理的规划和利用,盲目地投入与肆无忌惮的开支,造成了企业现金流的极度紧张;此外,由于现金流的短缺,企业的生产无法跟上,企业的产品销售被迫停滞,最终又反馈到企业日常现金流动停滞,最终导致企业资金回笼越滚越少,资不抵债局面不断地浮现。 显而易见的是,今天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宏观经济下行”、“企业经营成本上涨”“银行抽贷压贷”、“民间借贷”、“民工讨薪”、“供应商讨债”、“担保代偿”、“企业盲目扩张”等压力,成为2014年企业间最为敏感的话题。不管是对于企业主,还是经销商来说,2014年都是极具艰难险阻的一年。
钱去哪儿了?——银行是靠山,也是冰山
改革开放以来,大好的经济时期,使得企业主纷纷低头拼命于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中国企业市场的增长速度极具惊人,在这惊人的发展速度上,银行瞄准了企业,并向企业大量地进行资金输入,特别是股份制银行,以服务于企业借贷为银行经营服务的主要方向和银行经济效益的增长点,中国股份制银行的出现更是为企业带来的可借贷资金的巨大数额,特别是在众多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银行的追捧,当银行的资本大量流进企业时,大批企业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包括大量购买土地,扩建厂房,甚至企业获得大量资金时就会想法设法跨行业投资,比如房地产、能源、等等,这种短贷长投的银行借贷形式,加剧了企业运营的成本。
特别是当市场产能过剩和产品需求过于饱和,以及经济出现了下滑的态势时,企业之间逐渐地暴露出现金流断层局面。如今银行去哪儿了?众多鞋服企业在这艰巨的困境时期,资不抵债。众多股份制银行纷纷为鞋服封闭了贷款的门槛,众多鞋服企业为了寻找企业生存之路,不得不借助于过桥资金偿还银行的贷款以保证信用记录,不得不向民间借贷以解决企业生存的危机,但是股份制银行未经过实际市场调研,未经过实际了解企业,以个别不良鞋服企业来评估众多鞋服行业而故意抬高借贷的门槛,是极其恶劣的行为。特别是股份制银行以抽贷、压贷的形式直接封闭企业更是对企业发展的严重打击。2014年的企业主过得比任何时机都来得艰难,企业出现的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问题,更是企业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企业发展时期,银行的雪中送炭,已经一去不复还;如今的艰难寒冬,飘渺中的鞋服企业不单单是要解决生存问题,更是要解决高额的银行借贷、民间借贷等资金问题。
人去哪儿?——个别企业经营主失联的惨局,让鞋服企业蒙上阴影
2014年鞋服关店潮、大量裁员、缩进开支、甚至变卖企业硬件等等严峻的形势,一方面也是企业经营主当获得了银行大量资金涌入时,忽视了企业未来发展的风险预测和企业未做好资金流动性的规划,以及未来市场需求远见规划。再加上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之下,企业“产品同质化、渠道同类化、营销模式老化,以及众多模仿和跟风的现象比比皆是,导致今天的企业病根不断地浮现。另外一方面,企业经营主为了支撑企业日常运营,企业经营主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可想的办法,寻找过桥资金,过桥资金大多来自民间高利贷,借贷的时间极其短暂,少则几天,多则十几天,高利息的民间借贷加剧企业的成本,但是最为可怕的是当过桥资金一旦进去,银行将不再续贷,然后欠银行的钱,变成欠高利贷的钱,这种恶性循环加剧了企业的成本,导致企业新产品生产更不上,员工薪水发不出,而后工厂停产,业务停滞,在银行利息、民间高利贷利息等等的压制之下,造成企业经营主无法专注企业的发展,而是忙碌于周转企业储备金和高利贷。每况愈下,当企业主自身无法抵挡银行这种冰山和民间高利贷这座大山时,企业要么走向死胡同,要么让法院查封,民工罢工,抑或企业经营主最为优幼稚和主观的想法是选择失联或逃跑。
风雨飘渺中的鞋服企业的发展又该何去何从?
面对整体经济的下滑的形势和各行各业市场的危机,企业经营者面对已经不是发展的问题,而是企业生存的问题。企业经营者在内外风雨交加的环境底下更应该有效地评估企业现有的实力:首先,做“精”:深耕于市场,精耕于产品,集中力量全力地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力求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其次,做“强”:强化企业市场的应变能力,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团队的作战能力和服务能力,最后,做“少”:面对严峻市场形势,企业在规模和产品的生产上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减少支不抵债的项目,甩掉包袱,减少企业的负担。 企业经营者也必须转变经营理念,把更多的精力放置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上,多立足于企业战略统筹和发展航向,少做企业经营的细节管理与运营。
面对市场时,银行对企业是雪中送炭,放贷如“牛”,而面对市场低迷时,银行抽贷如“狼”一样的野性压制企业,企业经营者为了银行的压力和民间高利贷的压力、以及企业庞大开支面前,企业经营者往往陷入心慌、恐惧与无助。为了应对鞋服行业出现的重大困境,我们当地的政府和当地的企业商会也出台了相关扶持鞋服企业的政策,但是在政策面前,政府又该如何真正地执行到企业中来?国家的银行体系又该如何适当地放宽对鞋服企业贷款的政策又是另外一回事?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重要性。首先,加强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旦出现不利情况,则可迅速处置。可以这样认为,战略管理过程是一个控制与监视的过程,经常性的监督过程可以分析并掌握内部的资源,考虑如何利用外部资源。如果在发展过程中沟通不顺,通过强化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其次,加强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沟通协调能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企业的经营战略管理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关系着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强化战略管理,企业以往不合实际的决策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进而从企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决策,变革组织结构,实现企业的更好发展。再次,加强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凝聚力。通过制定符合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特点、符合行业竞争特点、符合消费者利益的战略,能够有效地引导企业的投资,经营决策和企业内部的治理与管理机制的完善,从而能够更为有效地引导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方向,进而不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存在的困境
1.企业的战略意识缺乏。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有些企业由于受到传统战略管理体制的影响,对战略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战略意识十分缺乏,认为在企业经营中实行战略管理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对于一个经营中的企业而言,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战略,就犹如脱离线的风筝,失去了自己发展的方向,进而阻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2.企业战略缺乏可行性。企业战略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制订人员对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否明确,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评价是否准确以及对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是否完整、透彻。企业战略制订人员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失当。企业的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企业所面对的环境变数太多,如果企业缺乏系统、科学的分析难免会出现失误;对企业自身条件的分析不当,企业内部的资源及能力必须能够满足企业所制订的战略的要求,对企业自身的资源与能力处于何种状态的界定,又取决于企业的自我判断。
3.企业制定公共政策能力不强,缺乏操作性。公共政策能力是指公共部门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的能力。公共政策能力要求企业能够对某一具体领域问题做出明确的解析,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最优化方案。可是目前我国有些企业的公共政策能力不强,缺乏操作性。企业缺乏根据自身实际来制定政策的领导者,部分企业为了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制定出的公共政策不切合实际;还有一些公共政策的制定缺乏科学的方法,往往凭借管理者的主观臆断和历史经验,而很少运用科学的量化标准,难以分步实施。
新时期加强企业经济战略管理的对策
1.制定专业化发展方向,准确把握企业发展趋势。对成本经营体系中每个部门的职责和范围要进行明确界定,以充分有效地履行职责,做到指标到人,控制到位,进行动态经营。在企业内部构建创新氛围。要提升企业的经营战略水平,需要观念创新,树立科学经营的理念,更新企业经营理念,不断进行经营战略的创新,面向市场,形成产品开发活力。完善的企业经营战略有利于企业及时地发现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明确责任,防止职责不明造成经营效率低下,影响企业正常运营。把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经营的目标。
2.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理念,优化产品创新体系。对于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不断强化企业的自主能力非常重要。首先,加大企业对产品的研发力度。在企业的运营中,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财务实力和长远发展战略,积极加快产品的研发力度,完善产品研发体制,不断提高企业研发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其次,依托全球化的发展,丰富产品的种类。企业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经济效益,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实现效益的途径。因此,在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时候,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丰富产品种类,不断扩大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再次,优化企业产品创新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产品创新能力是由企业内的决策层、市场调研信息部门、新产品研发部门、生产部门等重要机构的通力合作决定的。企业高层要加大对研发组织结构的参与,参与制定企业的产品研发计划,使得新产品开发过程的各个步骤有序进行。
3.企业要将研发中心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使技术创新得到稳定的推动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可以为现代企业汲取先进经营模式和经营制度精华,促进企业稳步增长,保持企业经济的正常运转。通过优化组合使企业对不同的部门进行协调沟通,保证经营运行的标准化。经济效益的获取取决于投入和产出的高回报。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定位较低,没有形成内部控制体系,只注重内部经营控制,面对市场经济环境,企业经营层战略意识缺乏,将使得企业经营战略成为空谈。在经营战略实践中,以财务经营作为经济管控的做法是有局限性的,易造成企业财产的损失。企业实现经营战略创新,必须全面优化经营策略。要健全企业经济技术创新体制,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从战略角度改善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为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王荣单位:上海汇雅特集团有限公司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这既是学科赖以确立的基本理由,也是我们把握不同学科性质的前提条件。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美学应用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说,企业经营美学是研究企业经营活动如何应用美学原理的科学,它把企业运用美学原理从事经营活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我看来,企业的经营活动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因为当今的时代生活特别是都市生活正在迅速地被艺术化。但是,我们现在还有许多经营者尚未清醒地意识到企业经营审美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们经营的注意力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硬性竞争和经验管理的水准之上,而且经营者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水平也亟待提高。这就使得企业经营美学的建立成为历史的必然。由此可见,应运而生的企业经营美学理应承担下列两大学术使命:一是揭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审美规律;二是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自觉运用美学原理提供理论指导。企业经营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虽然刚刚起步,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既然企业经营美学是应现代企业经营审美实践之需而诞生的,那么,它一定会有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它将不会辜负时代生活和市场经济的重托,努力完成自己神圣的学术使命。
二、企业经营美学的学科特点
从前面的阐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企业经营美学的学科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交叉性;二是应用性。
先说交叉性。企业经营美学既不是单一的企业经营活动描述,也不是纯粹的美学原理阐释,它是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学科理论和与美学相关的学科理论的有机融合。它讨论企业经营活动,是为了给美学找到应用的注脚。它讨论美学原理,则是为了给企业经营活动提供审美的理论指导,它应该是企业经营管理学科和美学学科的交叉学科,具有边缘性。
再说应用性。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必须担当起自己神圣而艰巨的学术使命,它没有理由束之高阁,也不应该是纯理论的玄学思辨,它必须时刻关注企业经营的全部现实过程,正确而及时地指导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自觉按照美的规律从事经营活动,以便更多地尽善尽美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审美需求,创造最大效益。
三、企业经营美学的理论体系
如上所述,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美学应用问题。围绕这一研究对象进行思辨,企业经营美学建构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十大内容:
(一)阐述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美学原理
美学基本原理揭示了美的一般规律,它是企业经营美学的第一块理论基石。企业经营美学履行自己的学术职能,指导企业经营实践,以自己的方式阐明美学的基本原理,如:美的本质与美的标准、美的形态、形式美及其法则、审美心理与审美范畴等。如果离开美学的这些基本原理,企业经营美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习和研究企业经营美学,也应该首先弄懂弄通与之密切相关的美学原理。不懂得基本的美学原理,企业经营者就不能做到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从事经营活动。
(二)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
应该说,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与考察,是企业经营美学发生的第二块理论基石。企业经营美学本质上属于美学学科,但它绝不同于一般的基础美学,它是应用性很强的实用美学,它要将自己的学术研究牢牢地根植于现实的企业经营活动之中。一方面从企业经营实践中总结出审美规律来,另一方面又拿这些审美规律指导企业的经营实践。这就决定了它除了要把自己的学科体系建立在美学原理之上外,还必须把理论体系建立在活生生的企业经营实践基础之上。因此,企业经营美学的理论探求,除了对美学原理的把握和阐述之外,还必须对企业经营实践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考察。企业经营活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姑且从两方面入手对它进行宏观地分析和把握:
一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历时性分析与考察。企业经营活动虽然复杂多变,但如果我们对它的动态性作出宏观的把握,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哪类企业,也无论是企业的哪类作业,其流程周期一般都可确定为四个相辅相成的步骤,这便是:市场与环境调研;计划与决策;执行与控制;评估与反馈。倘若我们能够理性地把握这四大步骤,我们就找到了总结企业经营活动审美规律的突破口,同时也就找到了为企业经营活动全程提供美学指导的出发点。
二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共时性分析与考察。如果说前面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的历时性考察属于线性的动态分析的话,那么,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共时性考察则属于非线性的静态分析。这种共时性的静态分析,使我们发现了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管理的经营;(2)对产品的经营;(3)对服务的经营;(4)对销售的经营;(5)对公共关系的经营;(6)对企业形象的经营;(7)对企业文化的经营;(8)对人力资源的经营。企业在对以上八项重要职能的经营中,无时无处不关涉到美学原理,也无时无处不伴随着审美活动。企业经营美学就是要把企业经营活动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当作一种审美活动来进行系统考察,总结这些职能活动中渗透的美学规律,进而使企业的这些职能活动变成更加自觉的经济审美活动。因此,企业经营美学的理论主体除了美学原理概述和企业经营活动分析这两大总论之外,还有下面分论,即:企业管理与美;产品经营与美;经营服务与美;市场营销与美;公共关系与美;企业形象与美;企业文化与美;人力资源与美。
(三)企业管理与美
企业管理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中枢神经和指挥系统,在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今时代的管理学家们反复强调,现代化的管理应该是科学、规范、民主化的人本管理。毫无疑问,人本管理当然应该是尽善尽美的管理,不善不美的管理只会导致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恶性循环,毫无人性可言,也毫无美和效益可言。企业经营美学将在分论部分,首先从美学的视角阐述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美学应用问题,以期为现代企业的管理审美化提供理论参考。
(四)产品经营与美
产品经营是企业经营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现代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应该既实用便利,又美观大方,还舒适环保,令消费者赏心悦目。本章将从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品牌的培育与创意以及产品的造型与包装等方面,探讨企业在产品经营过程中如何应用美学原理。
(五)经营服务与美
企业除了要为消费者提供实用美观的优质产品之外,还应该努力为消费者提供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优质服务。特别是在当今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营销服务显得特别重要。有学者把服务与管理和产品相提并论,指出管理、产品、服务是当今企业生存的三大生命之柱,其中的任何一根坍塌,企业的生命将不复存在。因此,现代企业要充分重视服务,要像精心经营自己的管理和产品那样,精心地经营自己的服务。而真正优质的服务当然应该是美好的服务,其中服务者的服务态度、服务礼仪和服务规范等,无一不渗透着美学原理。在企业经营美学看来,企业的整个服务过程应该是一个审美化行为过程。
(六)市场营销与美
传统的营销方式就是企业把自己的产品推销给消费者,实现经济效益。其实不然,市场营销并不等于推销,营销与推销有着质的不同。营销的实质在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精神和物质的沟通交流,实行最亲密的接触,继而在这种亲密的接触当中,既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更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让消费者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满足。所以,营销的宗旨不仅不是功利地推销产品,而且恰恰是要使功利笨拙的推销成为多余。由此可见,传统的推销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了,只有真善美的新营销才能完成这一崭新的营销使命。因此,企业经营美学主张在营销过程中贯彻美学精神,使现代营销成为审美化的新营销
(七)公共关系与美
公共关系理论产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有识之士纷纷指出,企业应该充分重视优化自己的内部员工关系和外部社会关系,内求团结,外求发展。于是,公共关系随即成为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经营职能。但是,在企业经营美学看来,仅从经营职能上去理解企业的公共关系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应该把公共关系当成创建一种美好的生存环境来认真地进行经营。否则,公共关系的纯洁性就会受到玷污。当下企业公共关系的庸俗化倾向就是最好的说明。
(八)企业形象与美
企业形象是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当中的整体印象,它包括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学者们常用“企业识别系统(CorporateIdentitySystem)”来界定企业形象,简称CI。它包括企业独特的经营理念即理念识别(MindIdentity),简称MI;独特的行为方式即行为识别(BehaviorIdentity)简称BI;独特的视觉系统即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简称VI。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企业的形象系统。企业对自身形象的经营管理,就是力争使这三个方面超凡脱俗,优秀独特,以便给社会公众鲜明的形象感知。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借助美学的力量,加强企业内在美的修炼,同时也要强化企业外在美的修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逐步赢得社会公众的好评,在社会公众心目当中树立起自己良好的企业形象,最大限度地求得社会公众的爱戴与追随。
(九)企业文化与美
如果说美好的企业形象能使企业“秀于外”,那么,深厚蕴藉的企业文化则能使企业“慧于中”。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与一个文化修养浅薄的企业相比,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沃尔玛始终雄踞世界连锁零售行业榜首?为什么通用电器的旗帜百年不倒?为什么中国的海尔也能木秀于林?究其根本原因,无一不是长期修炼的企业文化使然。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有员工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约,是企业的精神图腾,它像基因一样,深深地根植于企业的生命之中,使企业生命之树长青,使企业形象在公众心目中具有永久的魅力。而企业这种因深厚的文化修养而具备的永久魅力,当然包括企业长期的审美修养在内。如:企业崇高远大的经营理想,矢志不渝的经营宗旨,造福人类的经营道德,儒雅脱俗的经营气质,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范等。因此,企业文化的美才是企业深层次的内在美。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是这样,一个企业同样如此。
(十)企业人才与美
深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命之源,而打造一支有文化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则是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之源。企业竞争的方略千千万万,但人才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管理显得格外重要。企业经营美学要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理论,阐述企业员工审美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为企业包括CEO在内的所有员工加强美学修养提供一些必要的理论指导。
以上论及的十个方面,就是企业经营美学研究为自己设定的十大理论课题。除此之外,又由于企业经营的直接对象是广大消费者,所以,企业经营美学在讨论以上这些理论课题之后,不能不对消费者的审美心理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阐述,以便指导企业经营者更加完美地投消费者之所好。出于这样一种学术考虑,因此,本课题在最后还要论及消费者的审美心理。至此,开头一个导论,结尾一个附论,中间十个理论主题,总计十二个部分,共同构成企业经营美学研究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企业经营美学建立的时代背景和价值前景
企业经营美学是对企业经营审美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它的提出和建立既以当今时代丰富多彩的企业经营审美实践为基础,又正是适应了当今时代企业经营审美化趋势的客观需要。因此,它的建立既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又有远大的价值前景。在企业经营美学看来,当今的时代背景呈现出以下三个明显特征:
一是买方时代的来临与市场竞争的加剧。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市场上的商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商品的供给量相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力而言,明显地表现出相对过剩。而生产的相对过剩必然导致企业在市场上主导地位的丧失,代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导向。也就是说,企业过去是市场的中心和主导,消费者围绕企业转,这样的时代叫“卖方时代”。当今的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企业不再是市场的中心,买主才是市场的中心,企业开始像崇拜上帝那样崇拜消费者,追随消费者,围绕消费者转,这样的时代叫做“买方时代”。买方时代的来临,必然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因为谁追随消费者,谁就占有了市场,谁丧失消费者的宠爱,谁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这样一条铁的法则,促使企业不得不努力优化自己的所有经营职能。于是,现代化的、规范化的、科学化的和审美化的企业经营方略应运而生。与此相适应,企业经营美学就必然地被提到企业经营理论的议事日程上来,应该说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因为一切为了消费者既是市场本位的回归,也是企业经营美学远大的价值前景之所在。
二是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消费意识的成熟。买方市场的来临和商品的极大丰富,引起的另一个马太效应就是大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方便快捷,追求舒适和美好。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也日趋成熟和自觉。他们不再像卖方时代那样,被企业任意地摆布和支配,他们有了更加自觉的消费观念和更加清醒的维权意识,企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投诉。所以,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地投消费者之所好,为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和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服务,而这又必然要求企业经营不仅要规范化,还要审美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进而赢得效益。因此,企业经营美学便应运而生。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重要性;问题及对策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及管理的重要性
1.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所导致的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企业生存与发展就一定会进行生产经营,那么就会存在着潜在的由于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不利因素而导致的企业经营成果损失的可能,企业风险管理目的就是使用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使企业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
2.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获得高额利润,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想实现经营目标,就必须在经营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企业生产经营中离不开投资、筹资、利益分配等活动,这些活动中必然会伴随着一定的风险。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并且它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起到了监督保证的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1)有利于为企业营造一个相对安定的生产经营环境
我们知道有风险就应该有防范,这样才能将风险有效地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企业经营也是这样,企业在正常投入生产后,为了减少经营风险,往往是高负债经营,这样又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所以必须加以防范,这是企业企业经营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2)有利于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开发市场,占领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对市场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识别,有针对性实施风险应对。这是企业资金顺利周转的有效保障,更是企业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
(3)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开展财务管理活动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如何筹措、使用、调节、盘活企业资金,使资金在市场经济中保值、增值、确保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已成为我们财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才能促使财务管理在提高资金的安全性与获利能力中发挥关键作用。
二、当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财务风险包括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是国家汇率和利率的变化、通货膨胀、政府运用宏观与微观调控手段进行市场调控等引起,以上风险是企业无法避免的,企业只能及时地改变其内部环境来适应上述环境变化给企业财务带来的风险。内部风险是因为企业的管理者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提高经济利益,片面的追求生产规模、销售量等,忽视了投资、筹资等资金运转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这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具体情况如下:
1.资本结构缺乏理性考虑
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不仅可以给企业节约资金还可以提高经营效率,为企业避免合理的经营风险。但是凡是都有个“度”字,这个“度”需要企业在资金的安排上慎重考虑,企业应该合理地安排自有资金与外来资金。但是现在许多企业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现象,没钱找银行成了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由于过多的依赖银行,导致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当企业出现支付危机时,对银行的依赖性更强,这样恶性循环下去,融资成本与财务风险逐步加大。资本结构越来越不合理,导致沉重的企业财务负担使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2.投资过于盲目化
我们知道企业投资包括对内与对外投资,在对内投资上一般是对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的投入比较多;对外投资主要体现在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在对内投资过程中,很多企业缺乏对市场的调查,只看外表,没有看到其实在,缺乏对可行性项目的调研与周密的分析及预测,盲目地扩建、改建、大量地购进固定资产,结果给企业带来较高的财务风险,如果决策失利可能会导致投资无法按期收回,最终导致给企业债务累累,财务风险巨大,经营难以维持。外部投资是指企业在与其他企业合作时,由于缺乏对其的可信度、资质能力、获利能力、外部环境等方面的详细调查与集体分析,容易导致“一人说了算”,盲目草率签订合同,最后导致资金投入无法收回,企业无法正常生产,濒临破产。
3.销售及采购策略不当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告诉我们:好的营销策略是企业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强壮企业的法宝之一。所以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活动,这是企业经营的一种策略,也是现代市场管理的需要。但是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盲目生产,在没有对市场进行仔细的调研与科学的预测下,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制定了大量采取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一旦资金不能顺利回收,企业财务风险剧增。再有,为了防止物价上涨而大量采购原材料,从而导致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当随着市场的环境变化而减少生产时,原材料超储积压成存货。销售及采购策略不当将严重影响企业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最终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
三、针对我国现阶段企业财务风险应采取的防范对策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阶段,如果防范措施不当其危害性极大,那么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使其化险为夷,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最终促进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的资本结构即是企业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及比例,反映企业的债权和股权的比例。与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相适应的资本结构就是最佳资本结构。企业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来确定这个比例。如在考虑资金成本的前提下,还要考虑风险程度和收益水平,并且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求最佳组合。这是降低财务风险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企业稳中有序经营的最佳思路。
2.做好市场调研,提高财务决策的依据
既然外部风险我们无法回避,那么面对市场经营的风险,我们就应该认真地分析并且去面对。如在市场条件好和企业自身经营能力比较强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多借入资金,这样可以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与运用;在市场环境不利的前提下,由于整个社会经济低迷,那么企业就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少借些资金,合理有效地组织调整资本结构,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应对措施要与企业的成长阶段、财务管理策略、风险承受能力相一致,为企业管理层的财务决策提供支持。
3.保持较高资金流动性及最佳存货持有量
较高资金流动性及最佳存货持有量是企业控制财务风险、减轻企业经营压力的重要保障之一。因为企业的资产流动性越强,其变现能力就越强,则偿债能力越强,这样财务风险就越小。同时企业要合理安排好最佳存货持有量。包括购进的原材料与成产品的持有量,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用款的高峰和低谷期。再有还有安排好企业的借款到期日、利息的支付日和存货的库存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达到资金的充分合理运用。
4.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两大工具。随着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发展,内部控制由传统的内部牵制制度逐步发展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风险管理也有分散的财务、经营、战略风险管理逐步发展为整合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是全员、全流程的控制,因此要想做好风险管理就必须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5.建立应急财务预警预案系统
企业一定要认真分析财务报表及各项指标间关联方式,并将企业目前以及即将面临的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的投资者与经营者,并写出详细的分析报告来引起投资者与管理者以及相关利益者的高度重视。因为企业的生产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那么企业的发展也应该立足于市场,因此企业应该建立适应市场的风险防范和规避机制,及时地收集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各项资料与对策。最后一定要将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贯穿与企业发展的始终。
总之,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所在,更是企业稳中求胜的最佳法宝。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综合统计:经济:经营
企业统计以统计的方法收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数量方面相关信息,再通过对信息的统计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并作出预测来指导企业生产经营的组织活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挑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
企业综合统计工作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经济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关注经济热点,传递信息动态,正确使用决策方法,已成为引导企业工作实践的关键环节。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提高企业综合统计工作质量,优化企业经济决策的策略:
一、明确企业经济环境,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综合统计体系
综合统计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重要指标和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与环节,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综合反映。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传统的统计模式,在企业管理中未能充分发挥其基本职能。因此,新经济条件下要求企业综合统计行为能明确企业经济环境,把握企业综合统计重点,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综合统计体系,使综合统计工作真正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综合反映与监督。
一是以企业经济运行动态为指导,建立综合统计指标。市场竞争格局不断变化,当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出现新型业务时,应及时对指标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在指标体系尽可能全面地反映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经营状况的前提下,切实采取得力措施,加强指标质量的逻辑审核和协调性分析,如资产负债、营运发展、生产成本、获利水平和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并强化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审核评估,准确把握宏观指标问的逻辑关系,做到指标协调一致,努力提高数据质量,准确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态势。
二是以现代科技技术为依托,规范综合统计数据。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已经进入各个行业。企业统计管理工作也应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规范企业综合统计数据。一方面,立足于本企业,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和市场需要的数据库与内部报表,及时反映本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情况;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运作,深入实际去了解数据与数据之间的联系,了解数据背后所隐含的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更好把握企业经济发展的方向,避免企业经营决策的片面性。
二是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求为前提,拓展综合统计内涵。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要直接面向市场,以便按照市场取向对生产、经营的具体要素及时进行调整。因此,企业综合统计在围绕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基础上,要围绕企业的行政方针,不断拓展统计服务的内涵。不仅需要以企业内部信息,如:劳动成果的、核算、资金存量与流量该算以及投入产出等为统计内容,更需要扩展到企业外部经济环境的统计。
二、明确企业经营特点,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综合统计方法
企业统计工作的重点在于对企业经营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及时提出数据、观点和对策,协助领导抓住决策良机,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在新形势下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要搞好统计分析工作,必须深入企业经营特点的实际调查研究,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综合统计方法。
一是借助统计分析软件(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充分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使企业统计的推断能力和动态分析能力加强。并利用脑网络系统以及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使统计分析工作与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二大环节同步进行,缩短统计工作链,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优质服务。
二是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在采集企业内部信息时。凡是没必要采用全面调查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均宜采用抽样调查,在采集企业外部初级信息时必须完全采用抽样调查。
三是健全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统计台帐是根据社会服务业统计资料整理和企业管理需要而设置的一种系统积累统计资料的登记帐册。统计人员应全面地收集原始凭证,登好统计台账,正确了解每个技改项目的工作进度等情况。经过半年的实施,起到了很好效果,为事前控制好投资项目用款、为投资项目决策打好了基础。
三、明确企业综合统计结果,优化企业经营决策
企业综合统计不仅要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
更应该科学的为企业的发展规划做出决策和评估,将统计信息滞后的现状切实改变,努力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多做贡献。因此,我们在加强企业综合统计质量的同时,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等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对比、分析和综合研究,优化企业经济决策。
一是参与市场预测分析。企业要经营决策,必须弄清楚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全面掌握外部市场环境信息。因此,所以企业统计人员要加强对国家经济发展相关政策的掌握,建立用户信息资料档案,从量和质的方面,以第一手资料运用现代统计方法对产品市场需求量进行调研分析,统计出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充分发挥统计工作事前分析的预测指导的功能。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重视对产品销量的分析,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参数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把握“以销定产”的原则,迅速为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的研发、节约降耗和节能环保等工作进行系统优化。充分利用数理统计等先进的预测方法,为企业的发展规划做科学的决策和评估。
二是参与投资效益分析。企业综合统计在投资决策中主要发挥的作用是从统计工作的角度,对企业投资决策提供可供决策选择的方案,包括提供决策分析模型(方法)和决策分析结果。企业一般投资决策分析,主要包括投资项目和宏观经济分析。该分析是在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要求为前提的基础上,来评价投资项目的决策方案,即应考虑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如就业、环境保护、增加外汇收入、填补某种技术空白、为国民经济其他行业发展创造重要条件等等。
二是参与企业价值的分析。企业价值的分析,可建立企业“经济增加值”指标,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如:建立“1年内应收账款,2年内应收账款,3年以上应收账款”指标进行细化管理,加强对不同期限的应收账款管理和控制。同时,可建立“不良、不实和关破资产处置损失、不良、不实和关破资产处置率”等指标,加强企业对不良资产和闲置资产处置,盘活资产,促进资金流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台资;软环境;改善
一、引言
我国加入WTO以后,吸引台商投资的竞争更加激烈,投资软环境因素已成为各国各地区吸引台商投资的主导因素。改善投资软环境以吸引台商投资,是各地发展经济,增强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深入点。因为投资软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投资软环境已成为我国各区域间竞争的焦点。各地纷纷出台一系列吸引台商投资的政策、措施,以增强本地区的吸引力,尤其是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处于中国投资前沿的经济发达地区,对投资软环境的建设更为重视。
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不断深入发展,台资企业在大陆投资发展的趋势也发生了变化。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正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台商投资的热点区域已逐渐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向环渤海经济圈转移。辽宁省抓住台资北上机遇,适时提出了“台资聚辽”战略,把建设台商投资重点聚集区和快速增长区作为载体,加快推进辽-台经贸合作步伐。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台商在辽宁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比如政务环境不理想、市场经营秩序较差及台商合法权益保护力度不够等软环境恶化的趋势。因此,在此背景下深入地调查现阶段辽宁省台商投资的现状,此后并改善由各种因素所导致的软环境恶化问题。
二、样本获取与调研方法
本次《台资企业投资软环境现状的问卷调查》主要依托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台商投资软环境现状调查研究”调查组,其中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企业基本信息、企业经营状况、经济发展环境、法制建设环境、企业经营环境以及企业集聚环境等。
本次问卷调查的台资企业是在2013年之前已经通过注册,并在正常营业的企业。由于第一产业台资企业占比偏低,第一产业台资企业并没有纳入调研范围,因此,第二、三产业成为了我们调研的基础样本。首先,在第二、第三产业企业中,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来选取台资企业名称;然后,通过与被选中的台资企业取得联系,并进行问卷调查,如若问卷调查中有缺失的数据,再通过网络调查进行搜集;最后,把所有选中的台资企业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汇集,并进行统计性处理。
三、实证分析
1.台商在辽宁投资的总体概况
从改革开放至今的30多年间里,台资企业进入辽宁的数量和规模均逐渐增大,台资的进入极大程度上缓解了辽宁省改革开放初期的资金短缺的压力,促进了出口创汇,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转型,对辽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沿海城市吸引外资投资已趋于饱和,台商企业布局逐步由沿海城市向内地城市转移,其中,主要由沈阳、大连、鞍山、盘锦向朝阳、铁岭、抚顺等地转移。比如台湾友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自1998年到辽宁投资以来,先后在大连设厂。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向丹东、阜新等发展,并设立了多家企业,特别是在阜新投资2600万元设立的连顺电子科技有限分公司,从事集成电路设计业务,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目前该企业集成电路涉及领域的年产值已超过1亿元人民币,成为东北地区台资集成电路企业的排头兵。台湾润泰集团经营的大润发超市最初落户在沈阳、大连、鞍山三市,但目前润泰集团和维华集团合作经营的大润发超市项目已经遍布辽宁省西北的锦州、阜新、铁岭、朝阳、葫芦岛5个城市。
通过问卷调查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截止到2013年12月, 台资企业在辽宁省14个地级市均有落户。其中,台资企业最多的城市为大连,企业数量高达204家,其次为沈阳,企业数量为149家,然而,台资企业较少的城市主要有阜新、朝阳和葫芦岛等地,企业数量甚至少于10家。而就各地区的台商投资额度来看,沈阳的投资强度最大,台资企业在沈阳的投资总额度达到10589994万元,这个数量要远超排名第二的锦州,并且高出一倍多;投资额度最小的地区仍然为阜新、朝阳和葫芦岛等地级市。
从已经调研的641家台资企业中可以看出,台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普通加工型项目中;而技术密集型、辐射带动作用强和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仍显偏少,且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然后,近年来,台商投资更多地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一、第三产业投资数量和规模仍显滞后,较大的投资发展项目仍显不足。其中,第二产业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占绝对比重(见表2所示),制造业企业数量占到95%以上,投资总额度也远超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根据台湾“主计总处”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台湾投资在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60:29.05:69.35。目前,辽宁台资项目在一、二、三产业分布比例为7:84:9。台资涉及轻工、食品、电子、机械、石化、建材、冶金、信息、房地产、餐饮、农畜产品加工、咨询服务等近二十个产业,但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在集中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中,招商引资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2.台商投资软环境分析
从辽宁省台商投资的实际现状来看,辽宁省最近几年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确实在引进台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相较于福建、江苏以及广东等东南沿海省份,辽宁省在引进台资的实际效果上,仍存在较大差距。从驻台办统计显示,虽然在辽宁省落户的台资企业共计1500余家,已累积投资达到600多亿元,但是这与辽宁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极不协调。
因此,辽宁省在进一步引进台资中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认真地反思和研究辽宁省在对台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是当下促进辽宁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而要致力于改善辽宁省台商投资软环境,首先就必须对辽宁省现阶段的投资软环境有一个较为清晰地认识。
鉴于此,本文在2014年低至2015年初,根据对辽宁省的近600家台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了辽宁省的台商投资软环境现状。其中,对台资企业的问卷调查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物品提供、经济发展环境、法制建设环境、企业经营环境以及企业集聚环境等共计50余项评价指标,并参照国际惯例对每一个指标设置了5个评价变量,其变量值分别为很好(100分)、较好(80分)、一般(60分)、较差(40分)以及很差(0分)。此次问卷调查采取多因素评价法,即根据台商打分再乘以该要素的比重,之后累加得总分值。
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所采集信息的汇总,本文可以清晰地看出台商对辽宁省投资软环境的评价较低,具体的评估现状见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清晰地看出,现阶段辽宁省投资硬环境要远远好于投资软环境,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物品提供这三项投资硬环境的得分均达到了75分,甚至远超过75分;但是投资软环境仍显滞后,其中,经济发展环境、法制建设环境、企业经营环境以及企业集聚环境的得分均呈现偏低的态势,尤其是法制建设环境的得分最低。
然而,就现在而言,要想进一步提高台商在辽宁省的投资力度,就必须改善辽宁省的投资软环境现状。基于此,本部分将分别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环境、法制建设环境、企业经营环境以及企业集聚环境等四个方面着重探讨,以便较大幅度地改善投资软环境。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1.结论
基于上述的实证分析,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台商在辽宁省的投资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是台资企业在各地级市的分布有明显差异性,其中,大连和沈阳的台资企业明显偏多;已调研台资企业多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中,可以说明现阶段台商主要投资在劳动密集型和传统行业,而高端技术行业仍然偏少。
(2)辽宁省在台资投资软环境方面仍存在某些缺陷。总体而言,辽宁省在市场开发潜力、政府维护台商权益、解决涉台纠纷以及接受台资等方面表现较好,普遍受到台商的好评;而在政府行政效率、企业融资效率、产业对比以及企业劳资关系等方面表现一般,这也是投资软环境总体得分不高的主要原因。
2.对策建议
第一,发挥辽宁产业集群优势对台商投资的引致效应。在完善产业配套体系过程中,一方面要按照产业链条的延伸方向,扶持前后相联系密切的企业;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各类服务业,一方面向产业链的上游拓展,积极发展研发、金融、信息等产业,另一方面向产业链的下游延伸,积极发展物流、会展、营销、商贸服务等产业,全面提升产业配套的质量层次。
第二,强化政府在台资企业与本地企业配套发展中等推动作用
在努力打造本地企业与台资企业基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紧密合作的进程中,要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在配套发展中的推动作用,积极扶持本地企业发展,促进民营企业与台资企业配套发展,进而有利于吸引台商投资,实现“以民引台”的目标,打造优秀的台商投资产业环境。
第三,加强和完善台商投资后管理和服务。首先,要突出抓好在对台招商引资过程中已经承诺的各种优惠政策的落实,避免给台商留下说一套做一套、不讲诚信的印象;其次,对台商服务部门及行政执法部门为在辽台商和台资企业提供服务和行政执法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依法办事与依情处事相结合、制定政策与落实细则相结合、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体现人性化服务理念和执法方式,减少企业经营中的额外行政成本;再次,要充分利用国家对辽宁地区的优惠政策,尽快颁布出台一些更加优惠的、切实可行的、有利于在辽宁的台资企业做大做强的扶持政策和办法。
参考文献:
[1]姜丽萍.改善投资环境为外商服好务[J].辽宁:辽宁经济,2006,(3):28.
2010年8月,上述机构再次联合针对出口企业进行了新一轮问卷调查。在调查中,一共收到1386份问卷。从企业所在行业的分布来看,大部分企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占总数的66.1%;少部分企业分布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占11.7%;分布在其他行业的占22.2%。从企业地理分布来看,绝大部分企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共占82.3%,其中,长三角占35.1%,珠三角地区占24.8%,环渤海地区占10.1%,其它东部沿海地区占12.3%;分布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企业较少,分别占11.5%和6.1%。从总体来看,企业在各地区的分布状况与中国经济在地区间的分布结构基本吻合。本文基于最新调研数据,对中国出口企业景气情况进行分析。
价格上涨压力仍旧处于高位
在本次调研中,从整体来看企业对未来原材料价格变化趋势并不乐观。其中,超过半数(69.3%)企业认为未来原材料价格会不断上涨,28.3%的企业认为未来价格将会与现在基本持平,认为未来原材料价格会不断下降的企业很少,只占2.4%左右。
本课题组根据调查数据构建了中国出口价格先行指数CEPPI(或称中国出口价格预期指数CEEPI),三次调研的CEPPI分别为71.8,84.0,83.5。CEPPI目前来看,仍旧处高位,可以判断目前价格上涨压力仍旧很大,短期内价格难以下调。根据目前宏观形势,我们判断物价涨幅8、9月份创年内新高的可能性很大。
分行业来看,任一行业超过半数的企业均持相同观点,即认为未来原材料的价格将不断上涨,其中,较为显著的为农副食品加工业(92%)、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88.9%)、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85.7%)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83.0%)。最为乐观的行业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纺织业,其持有未来原材料价格将会不断下降观点的企业数在所在行业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2%、6.9%和6.3%。从分行业数据来判断,下半年PPI与CPI之间的差距可能会缩小。
分地区来看,任一地区认为未来原材料价格将不断上涨的企业数均超过半数。其中,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其它东部沿海地区情况相似,持此观点的企业数比例大体相当,约占70%。西部地区认为未来价格将与现在基本持平的企业数比例最多(35.3%),认为未来价格将不断下降的企业数比例也最多(7.1%),认为会不断上升的比例最少(57.6%)。中部地区情况介于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由此可见,对未来原材料价格变化趋势判断存在略微的地区差异;由于东部地区的外向型程度较高,因而可以判断出口商品的上涨压力会高于国内物价上涨压力。
贷款难的问题略有缓解
总体而言,企业通过贷款获得资金支持并不乐观,但与3个月前相比,贷款难问题略有缓解。由图1可以看出,在企业获得贷款支持方面,较为悲观(比较难与非常难)的企业数共占39.83%,较为乐观的企业数共占20.49%,前者比后者多出19.34%,几乎为后者的两倍。
本课题组根据调查数据构建了企业贷款可得性指数,三次调研的指数分别为46.38,40.63,43.63。可以看出,三次企业贷款轻易指数均小于50,说明企业一直处于贷款困难的局面。此外,此种困难程度是先加剧。后有所好转。总的来说,此次调研时期企业贷款难度较2009年10月困难,但比2010年5月有所缓解。
分行业来看,获得贷款最为困难的行业为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其获得贷款非常难和比较难的比例之和分别为65%和66.7%。除此以外,超过一半的行业还有橡胶制品业(56.25%)、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53.93%)、农副食品加工业(52.00%)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52.17%)。获得贷款最容易的行业为采掘业,其企业获得贷款比较容易和毫无问题的比例之和为44.44%。
分地区来看,在获得贷款的难易程度方面并没有多少差异。各地区获得贷款非常难和比较难的企业数比例之和大约在40%左右,获得贷款比较容易和毫无问题的企业数比例之和大约在20%左右。但我们注意到,珠三角与长三角这两个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贷款非常难与非常容易的比例都很高。这说明该地区的企业金融市场已经较为发达,优质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解决,资金已经不再成为该地区发展的瓶颈。
中国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坚实
调查数据显示,3.39%的企业订单很多,不再接受新的订单;26.12%的企业订单充足,企业需要满负荷运转;42.86%的企业订单较多,能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仅有27.63%的企业订单不足,企业生产时断时续。
本课题组根据调查数据构建了中国企业订单指数,2010年5月和8月的二次调研的指数分别为36.67,35.00,均大于3333,说明中国企业手中订单较为充足。但我们也注意到,中国企业订单指数呈下降趋势,这也说明中国经济前景较为复杂,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保持高度的灵活性。
分地区来看,订单状况的地区差异不大。仅西部地区订单不足的企业数比例比其它地区稍大一些,为32.94%,其订单很多的企业数比例也比其它地区稍大一些,为5.88%。
企业对出口判断差异较大
从整体而言,企业对今后三个月的出口判断存在很大差异。其中,认为出口量会明显低于去年同期平均水平的企业数占20.49%,认为出口量会略低于去年同期平均水平的占17.75,认为两者将会基本持平的占22.29,认为出口量会略高于去年同期平均水平的占29.00%,认为前者将会明显高于后者的占10.47%。较为乐观的看法占39.47%,较为悲观的看法占38.24%,两者大概相当。可见,未来出口形势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不同企业存在较大差异的判断。
本课题组根据调查数据构建了中国企业出口景气度指数,2010年5月和8月的二次调研的指数分别为48.75,47.5,均小于50,说明企业总体感觉今后一段时间与去年相比出口景气度在下降。
分行业来看,对今后三个月出口形势判断最为悲观的行业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认为出口量将会低于去年同期平均水平的企业数为69.57%,均超过半数。判断最为乐观的行业是纺织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业,认为出口量将会高于去年同期平均水平的企业数分别占59.38%和56.25%,均超过半数。
分地区来看,不同地区对今后三个月出口形势的判断略微存在差异。其中,最为乐观的是经济发达珠三角地区,其认为出口量将会高于去年同期平均水平的企业数占44.77%;最为悲观的是西部地区,其认为出口量将会低于去年同期平均水平的企业数占45.88%。
生产要素成本提高过快成为影响企业经营的主要因素
目前生产要素价格过快增长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最重要因素。在调查过程中,有971家企业在回答当前影响企业经营较大因素时选择了劳动力成本提高过快,共占企业总数的70.06%,比例最大;认为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为较大影响因素的企业数有902家,略低于劳动力因素,占总数的65.08%;选择汇率波动的风险加大的企业数占49.86%;环境管制强度加大这一影响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最小,选择的企业数为438家,占总数的31.60%。
分行业来看,在以上列举的四类影响企业经营的因素中,劳动力成本提高过快对企业经营影响最大的行业为塑料制品业,影响最小的为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汇率波动的风险加大对企业经营影响最大的行业是金属制品业,影响最小的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环境管制强度加大对企业经营影响最大的行业为采掘业,影响最小的为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和橡胶制品业;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对企业经营影响最大的行业为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影响最小的为采掘业和金属制品业。
分地区来看,劳动力成本提高过快对东部沿海地区影响较大,可能的原因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成本提高相对其它地区更快。此外,汇率波动的风险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影响也较大,这与东部地区企业外向型程度较高有关。而与此相反,原材料价格上涨与环境管制强度加大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影响较大,说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更多地依赖于地区自然资源和较低的环境标准。
中国经济依旧乐观
较多数企业认为中国经济将会在目前状态徘徊一段时间,占44.23%;31.24%的企业认为中国经济过热,将有下行的风险;24.53%的企业认为中国还仍旧处于上升的阶段。
本课题组根据调查数据构建了中国经济景气度指数,三次调研的指数分别为60.25,48.75,46.75。在第一次调研时,企业对于中国经济变化指数大于50,呈乐观状态,但第二次和第三次调研结果均小于50。结合目前中国经济形势,我们的判断是:目前中国经济仍旧乐观,但经济下行的风险已经越来越高。
分行业来看,对中国经济形势判断最为悲观的行业为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其比例达到50%;其次为医药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其比例也均超过40%;最为乐观的行业为电力、热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比例达到40%。
分地区来看,情况大抵类似,每一地区对中国经济发展态势持悲观看法的企业数均多于持乐观看法的企业数。其中,环渤海地区悲观者比例最多,占35%,乐观者比例最少,占20%,两者的比例差最大,达到15%,由此可见,环渤海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经济发展态势更加不明朗;认为中国经济过热、将会面临下行风险的企业数比例最小的地区为西部地区;认为中国经济仍处于上升阶段的企业数比例最多的地区为中部地区,且中部地区为唯一一个乐观者比例超过悲观者的地区,说明该地区的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态势较为乐观。这与今年中国工业中西部地区快于东部地区增长的经济态势基本吻合,也可以判断今年下半年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部地区工业增长仍将快于东部地区。
世界经济低迷,难以短时间摆脱困境
超过半数(占60.75%)的企业认为,世界经济还会在目前状态徘徊一段时间;认为目前世界经济已经渡过冬天,处于向上增长的态势的企业占14.07%,比例最小;持有世界经济还有下行的风险的悲观看法的企业占25.18%。
本课题组根据调查数据构建了世界经济企业家指数,三次调研的指数分别为48.5,42.5,44.5。从2009年10月到2010年5月这段时期内,变化指数下降较快,但从上次调研到本次调研这段时期内,变化指数略有上升,说明人们的悲观情绪略有改善。
分行业来看,对世界经济发展态势较为悲观的行业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此三行业中,没有一家企业认为世界经济已经度过了冬天,处于向上增长的态势。此外,较为悲观的行业还有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在此行业中,一半的企业认为世界经济有下行的风险。
分地区来看,对世界经济发展态势最为悲观的地区为长三角地区,其认为世界经济仍有下行风险的企业占总数的28.25%,认为世界经济已经渡过难关、处于上升阶段的企业占13.20%,前者为后者两倍多。最为乐观的地区为中部地区,中部地区认为世界经济处于上升阶段的企业占20%,认为世界经济将会下行的企业占21.88%,两者几乎持平。
中高级人才供给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瓶颈之一
此次调查中,认为技术工人、高级管理人才和工程师招聘困难的企业分别占54.18%、54.11%和48.12%,说明市场结构性失业严重。此外,即便是对最缺乏技术和知识的普通劳动者的需求,市场也难以满足,选择招聘困难的企业占40.98%,招聘十分容易的企业只占21.29%,前者几乎是后者的两倍。这与中国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相矛盾,可能的原因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的收益下降,导致了“返乡潮”现象的出现,从而造成企业招聘普通劳动者出现困难。
[关键词]企业经营效益;经济管理;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048-02
1把经济管理当做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
1.1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最重要的内容,资金经济标准是衡量企业经营水准的重要参数,因此,科学有效地利用资金、减少所用花费、提高资金应用效率、优化资金配置等方式可以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增加其经营效益,为企业能够立足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提供强大的物质条件。
1.2坚持着重资金运转管理的思想
企业经济管理目标就是策划资金的运转、力求减少所用资金费用、促使资金使用的科学化、增加资金的运转速度,进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把经济管理当做企业管理的核心,并不是将相关的管理部门作为中心,而是企业上下全体员工都应坚持着重资金运转管理的思想,将资金规划看做企业发展的重大决定因素,强调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
1.3定期开展经济预算
按时开展有关的经济预算活动是经济管理常用的重要的管理措施,这就需要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应该根据自身的资金情况与实际状况,对企业经济以及所得赢利规划经济管理设计方案,合理做出相关的有效经济预算,为企业中重大发展决策指明方向。
1.4强化收支管理机制
做好经济资金的收支管理工作,企业仅设置一个基础账户,禁止建立多个账户、分散资源、掩藏资金等行为。企业所有开支以及收入应该共用一个账目,严禁有关部门或者个人对资金进行运转中断操作或者无理由使用资金。企业资金的开支应由负责人来管理审批,其他职工并没有相关权力进行支配。
1.5做好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一直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工作就是调节各部门间的费用信息,将竞争力很强的产品指标经有效拆分,在各个部门中间进行严格贯彻,设立为全体职工努力达到的目标,采用最为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力求减少企业经营每个流程所用成本,尽可能地节省资金,增强企业商品的竞争力度。
1.6策划经济方案
在经济管理时,相关管理人员要对全年或者是未来某个阶段做好对应的经济规划工作,设计资金应用方案,预算经济效益,实施资金管理措施,解决经营中的多重难题,有利于管理经济。
1.7研究经济管理的结果
对经济管理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总结其中的先进经验,从中找到改进的措施,来不断完善经济管理,进而可以达到掌握资金、利用经济、做好预算、固定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提高企业各个方面的发展。
2增强经济管理的力度,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2.1经济管理要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相结合
经济管理在企业管理制度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企业日常经营的各个环节都能体现经济管理的作用。对经营活动的不足要加强资金预算,科学合理地应用资金对缺陷环节进行补救,保证企业经营的正常运行,有效减缓资金供应的压力。引起企业资金周转不畅的因素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所支持的账目资金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二是相关工作人员经济管理意识不足,在工作时疏忽大意;三是客户拖款欠款现象严重。因此,根据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处理对策,建立专项管理团队,定期开展收回欠款的活动。经济管理的工作不只是企业财务的经营任务,还需要各个部门提供帮助,从而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预算,调节企业产品的价格定位,降低所花费的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2.2做好经济规划,指明投资方向
经济规划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其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如果经济规划方案不切实际,盲目设计,就可能让企业经营活动陷入泥潭,以致倒闭。因此,要想做好企业经济规划,为企业谋取利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掌握企业资金大体流通规律。要全面了解市场行情,深入调查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波动现象,指明投资方向,调节产品价格范围,不要只顾当今政治和人情世故,冒险地进行投资,以致自酿苦酒,悔恨不已,应当按照客观的市场经济规律,做出翔实的经济规划。
其次,应该进行充分科学调研,依法经营。经济方案的规划离不开企业实践运营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开展全方位的调查分析,要求做到无漏点、无盲点,充分了解投资一方的诚信、资金、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依法签订投资相关手续文件,切不可留下投资风险。
再次,理清投资过程,科学民主地进行经济管理。投资的形式不同,其获得的经营效率也有很大的差别,要理清投资的流程,经相关机构批准之后方可进行投资理财。
最后,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企业投资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赢利,所以,企业在规划经济方案时,应该强化对成本费用的控制工作,注意每一个投资细节,尽可能降低投资理财过程中的风险隐患。
2.3强化资金管理,优化经济配置
在日常的企业经营活动中,资金是怎样运转流通的?企业经营中,货币形态的资金流通从预算开始,经收集、生产、完工、结账环节,再到回收利用,进而以“滚雪球”的形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2.4体现经济监督,促使资金增值
建立健全企业法人制度体系,全面体现经济监督管理的影响作用,确保资金能够升值。企业要想在经济市场中站稳脚跟,应该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组设一个团结友爱、开拓创新、严肃活泼的领导小组,强化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反对腐败,制约相关人员的行为,体现经济监督的重大意义。经济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对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行为,要严加制止,并及时向上级领导反映,对整个企业资产管理负责,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保障职工的合法利益。
2.5科学分配企业赢利,体现杠杆原理
在经济管理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对企业所得的赢利进行规划配置,影响着企业多个方面的关系。赢利分配能够体现杠杆作用,它能够有效协调企业各部门的利益,激发全体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对企业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大部分企业都会受到自身经济规划方案的影响,实施“按劳分配”的原则,而事实上都是平均分配,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得过且过的思想,导致很多国有企业陷入泥潭,经营不善,难以运行。
根据经济管理的内容,企业决策人员可以设置分红、股票期权激励、年薪制等形式来改善赢利分配方式,体现杠杆的控制调节作用,使得企业各方面保持一个微妙的平衡状态,从而实现科学分配赢利,让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目的。
3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论述,我们得出,要想全面体现企业经济管理的引导效果,如果只是依赖相关工作人员对经济成本进行核算、设计资金计划方案来控制支出,就不能达到增加企业经营效益的目的。因此,建立一个超前、科学、合理、可行以及有效的经济管理体系,企业财务部门就应该与其他部门一起分析研究论证,实施管理对策,全面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经济成本分析、资金核算、经济控制、投资规划等,提高经济管理工作效率,还要加强对经管人员各方面的培训工作,最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经营效益,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晓莉,高圳堤.财务管理工作问题与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10).
[2]赵昌文,许召元.当前中国工业企业经营效益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发展评论:中文版,2012(4).
[3]耿丽丽.利用财务杠杆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浅析[J].财经界,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