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34: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市政工程和土木工程的区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目前研究生入学形式也是多样化,全日制研究生中的学术硕士、专业硕士的基础和对待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尽相同。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既耽误了老师和学生的宝贵时间,又无法取得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有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要想做好后续的科研工作并撰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是很难的。抛开课程设置的问题,就任课教师而言,该如何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为后续科研工作打好基础呢?
第一,在课上经常提醒研究生:他们与本科生有层次上的区别。研究生阶段与本科生阶段最大的不同就是,本科生所接受的知识基本上是已经被认定为知识的知识,而研究生则要在广泛接受既定知识的基础上去寻找和创造尚未被认定的知识。以此激发和鼓励他们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其意识到这种求知欲和征服欲跟以后社会工作中的敬业精神和竞争意识是一致的。
第二,在课上经常提醒研究生: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而漫长的工作,不但有随时失败的可能,而且研究工作的完成和结论的得出往往需要多次的反复。有些观点的确立往往可能在自己的分析论证过程中又被自己;有时连续几天翻阅各种资料竟然一无所获。鼓励研究生要有战胜这些困难的信心与决心,因为这种艰难和挫折是成功者的必经之路。以此调动其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其成为社会精英人士。
第三,由于现在的教学都是采用多媒体,因此课件的制作也是吸引研究生课上注意力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环。课件的制作应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明确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研究生课程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没有单一的教材,研究生课程教学课件的设计除了基础理论的讲解外,也一定要体现出与国内外研究前沿相结合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时,对于工程实例可加入一些代表性图片进行讲解;对于理论发展过程及前沿研究可采用流程图;遇到重要理论公式的推导可使用板书。
第四,通过研讨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讲解学生要接受和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基本理论外,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不完全成熟的理论进行讨论,使研究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角。通过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研究生在自学过程中的探究与发现新事物的精神,培养其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作为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先修课程的“结构动力学”主要讲解基础理论。而在与其相关的后修课程中,如“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康监测”,教师在授课时首先要给学生讲解清楚该方面研究的发展历程,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国内外前沿文献,尤其是阅读外文文献,最后让学生写报告并制作课件进行课堂讲解和讨论。结果表明:学生对于课程知识及前沿动态的掌握比直接听老师讲授效果要好很多。另外,通过研讨式教学还可以锻炼研究生的表达能力。研讨式教学要求研究生在掌握足够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充分的调研后,在课堂上就某个问题或观点发表个人的见解,并同他人进行讨论,这样的过程给了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且要求研究生的论述要有逻辑性、概念准确、表述清楚,因而有助于他们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总称,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包括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市政工程等。其特点包括:特殊性,可描述性和可统计性很差;综合性,影响因素众多,如结构、美观、环境、社会文化、心理等;复杂性:非线性、随机性、信息不完整性等;系统性:设计、施工、使用、维修是一个系统。近年来数值模拟技术在土木工程设计和分析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已经成为解决复杂的工程分析计算问题的有效途径。常用的土木工程数值模拟商业分析软件在结构方面主要有Ansys、Marc、Abaqus、Adina等。这几种软件在解决结构有限元相关问题方面的功能十分强大。另外,数学软件Matlab(一种可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计算语言)在设计研究单位和工业部门已被广泛用于科学研究和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在工程界也已流行起来。无论工程方面的哪个学科都能在Matlab中找到相应的功能。在土木工程相关科研工作中,Matlab也是导师越来越多用到的数值计算软件,它可以用来解决现有商业有限元软件的不成熟理论方面的问题。面对数值模拟的迅猛发展,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数值计算软件相关课程或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入Matlab的应用已经是大努力所趋。因此笔者将Matlab的基础知识及应用融入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结构动力学”和“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康监测”的教学过程中,在课上讲解及演示Matlab在解决专业问题方面的应用,使研究生提早进入科研工作中,并多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以Matlab在“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康监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例,由于专业课的理论内容相对较难,因此每次课可以分为两段,前一段讲解课程理论知识及工程应用,后一段讲解软件的基础知识及在专业中的应用。这样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起来也相对轻松,容易接受,积极性较高。对于通过该软件编程解决专业问题,由于每个人对程序掌握的熟悉程度不同,因此写出来的程序效率也不同,因此可以在课上给学生讲解什么样的命令会使程序得到简化;在学生讲解自己编写的程序时也有可能出现老师不常用到的命令;这种交互式的课堂学习讨论,对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和科研手段以及对老师后续课程教学的调整都有很大帮助。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将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常用的手段和方法融入课程教学中,结合研讨式教学,注重提高研究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而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把握工程整体观,讲解数值模拟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获得一种工程意识,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通过学习新软件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并开阔了视野,同时也丰富了理论课程教学及土木工程数值模拟技术教学的内容。通过让学生编写程序解决专业问题,并在课堂上讲解运行程序,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及相关数学知识,并且克服了对编写程序的心理恐惧,为后续科研工作打好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作者:刘佩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关键词:翻译;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名称
作者简介:刘建峰(1978-),男,江苏江阴人,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周玉庭(1972-),女,四川高县人,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181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64-02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内涵
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定义[1]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个在土木工程学科背景下,研究以建筑物为载体时对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利用和对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利用的专业。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不断吸收了基础科学、材料科学、管理科学和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技术发展成就。作为土木类新增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填补了土木类专业中缺少“电”(或“电气”)的空缺,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节能技术等新兴技术融合,是典型的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内涵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现阶段,“智能建筑”的出现使其内涵延伸到“电气+信息”;另外,随着节能、环保相关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以及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逐步形成了“建筑+电气+信息+节能”的内涵,与传统的建筑电气专业有着本质的不同。
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培养目标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电工、电子、控制、信息、建筑学等较宽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对建筑相关设备进行供电、控制、保护、监视等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备执业注册工程师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技术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集成、信息处理等工作,并具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主要面向建筑物内部的各种设备,包括对各种设备进行供电、控制、保护、监视的设施与系统。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相近专业的英文名称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教育部新近批准的专业,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英文名称,各高校根据自己的理解,有多种不同的翻译方法。相对而言,国内外土木建筑类有一些专业建立时间较长,其专业名称一般有固定的英文名称。
1.建筑学:Architecture
建筑学,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通常是指与建筑设计和建造相关的艺术和技术的综合。[2]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3]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桥梁、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给排水科学与工程: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原建筑给排水: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应用很广泛的学科,它是以城市水的输送、净化及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有关的理论与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4]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取水工程、防洪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规划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s Engineering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由原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合并而成。[5,6]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以下三个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一是能从事建筑物采暖、空调、通风除尘、空气净化和燃气应用等系统与设备以及相关的城市供热、供燃气系统与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与运行工作;二是对建筑中环境系统和供能设施的设计、安装、估价、调试、运行、维护,技术经济分析和管理;三是能适应低碳经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备建筑节能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知识面宽,具有向土建类相关领域拓展渗透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5.建筑设备工程技术:Construction Equipment Engineering
建筑设备技术是普通高职高专土建大类专业目录下设的一门专业,属于建筑设备类专业。该专业为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建筑设备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建筑设备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具备建筑水、电、通风与空调、楼宇智能化等设备工程的设计、预决算、安装施工、运行与维护、质量检验及工程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6.智能建筑技术与管理:Intelligent Build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香港科技大学开设的智能建筑技术与管理专业,是为建筑物装备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智能建筑相关技术和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学习内容涵盖安全与健康、风险管理、能量消耗监控、室内空气质量、设施管理等内容,属于典型的最新尖端技术与管理策略的交叉融合专业。
7.建筑装备工程: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
香港大学开设了“建筑装备工程”(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简称BSE)专业。该专业主要学习各种工程装备设施与建筑环境的相关规范、设计、安装与管理。
8.其他相关院校的专业
国内外其他相关院校类似专业还有: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大学园开设的建筑技术专业(Building Technology);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开设的能源、环境与建筑物专业(Energy,Environment and Buildings);马来西亚淡马锡理工学院开设的智能建筑技术专业(Intelligent Building Technology);香港理工大学开设的建筑电气设备与系统专业(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and Systems in Buildings)。
三、对相关英文翻译的分析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主题词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三个,下文分别予以讨论。
1.对“建筑”的翻译[7,8]
从上述相关专业名称可知,当研究建筑设计本身时,一般用Architecture居多;当研究建筑内部设施时,一般用Building居多。在与相关专业的留学生讨论时,留学生也指出:在国外提到建筑内部的设施时,建筑一词一般用Building,而不用Architecture。Construction一词多指建筑物本身或建造、施工的过程与技术,也可以表示建筑物内部的设施与设备的设计、建造过程,其涵盖范围比Building更广。但在习惯上,提到建筑内部的设施,一般用Building的居多。因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中的“建筑”一词,用Building较为合适。
2.对“电气”与“智能化”的翻译[7,8]
对“电气”与“智能化”的翻译,相对容易确定。“电气”一词在专业名称或相关规范中,一般用Electrical或Electricity;“智能化”一般采用Intelligent、Intelligentization或Intelligence。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内涵,此处的“电气”与“智能化”,应指对建筑物内部的各种设备进行供电、控制、保护、监视的设施与系统,即此处的“电气”与“智能化”应是名词,而非形容词,故用Electricity与Intelligence为好,而不用Electrical与Intelligent。
3.Intelligence与Intelligentization的区别
根据英文翻译,Intelligence与Intelligentization都有智能化的含义。在具体应用上,“Intelligence”偏向于智能、智慧之意;当用在建筑物时,可以引申为建筑物经各种设备支持,具有“人工智能”或“能进行高度智能的自我管理”之意,成为具有一定“智慧”的建筑物。“Intelligentization”用作建筑物时,偏向于建筑物经过各种设备的支持,具有了“可控制、可遥控”的功能。相比较而言,面对未来的智能建筑发展,Intelligence比Intelligentization更能体现智能建筑的本质。
四、南京工业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名称
根据建筑电气的定义、培养目标、相关专业的英文名称以及传统习惯等,认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英文名称,用“Building Electricity and Intelligence”为好。在南京工业大学最新的专业与课程英文名称汇总中,即采用Building Electricity and Intelligence的名称。当然,由于各高校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以及对专业内涵理解的不断深入、专业本身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其英文名称可能有所不同。希望通过讨论,能尽早确定一种比较权威的统一名称,以利于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Z].2010.
[2]本书编委会.建筑大辞典[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3]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本书编委.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建筑设备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Z].2012.
[6]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Z].2012.
关键词 盾构 硬岩 勘察 滚刀
盾构法隧道是利用盾构机连续进行开挖面支护、土方挖掘、管片拼装等循环步骤修建而成的隧道。和传统的矿山法隧道相比,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安全快速等优点,已被广泛地应用到城市地铁及其他市政工程中。
盾构机刀具在盾构设计、施工中有十分重要意义。其直接关系到工程能否安全、按时、顺利地进行。根据目前正在施工的广州及深圳地铁建设经验,随着城市轨道路网的延伸及建设力度的加大,盾构区间不仅需穿越常见的软弱地层,同时还需在部分硬岩地段中通过。因此在刀具选择上既要考虑在软岩中开挖的需要,也要考虑在硬岩中的要求。
在刀具布置上一般认为刮刀适用于土层及部分软岩,盘形滚刀(图1c 、1d) 适用于硬岩,其中单刃滚刀能用在强度很高的岩石中,国外曾有在抗压强度超过200 MPa 岩石中应用的工程记录。但从目前国内施工中所遇到的单轴抗压强度为120 MPa 岩体所反映的情况来看,此段土压平衡盾构(图1a) 即使采用了单刃滚刀,其效果与预想也有一定距离。
土压平衡盾构虽然和硬岩掘进机(图1b) 在掘进方式、机械总体设计思路上有较大区别,但在硬岩段对刀具要求是类似的。本文从当前地质勘察现状及硬岩掘进机刀具设计原理出发,结合国外硬岩TBM 工程勘察要求及试验项目,提出了硬岩地段地质勘察建议。
图1 盾构机及其刀具
段盾构工程的地质勘察,有其独特之处:
1 盾构工程地质勘察特点(1) 地质勘察报告不仅被设计部门使用(结构与其他土木工程相比,盾构工程,尤其是硬岩地设计),更重要的是要被工程承包商使用(盾构机选型及详细设计、工期筹划等) 。(2) 地质勘察报告中不仅包括常规力学实验, 还需包括针对盾构工法的特殊实验。甚至不同的盾构机、刀具设计模型所要求的实验项目及程序有所不同。(3) 常规力学实验中有效数据的判别标准与常见土木工程不同。
2 硬岩滚刀破岩原理
2. 1 硬岩滚刀破岩原理
硬岩滚刀破岩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图2) :
(1) 挤压阶段:滚刀在高推力作用下,切入岩石表面(切入深度1~10/15 mm , 取决于岩体强度), 同时岩面产生局部变形及很高的接触应力。并在此应力作用下,刀刃与岩石接触部分的岩体产生粉碎区,即应力核心区(pressure core) 。此核心区深度越深、范围越大对提高破岩效率越明显。
(2) 起裂阶段:沿粉碎区周边应力大于岩体的抗拉强度或抗剪强度时,便产生张拉裂缝。该裂缝是滚刀能否破岩的先决条件。在应力核心区下层是应力过渡区(transition zone) ,该区为应力衰减区,对岩体裂缝的产生不起控制性作用。在刀刃正下方分布有主裂缝,由于其方向与破岩方向一致,因此也不能显著地提高破岩效率,但能加大下个循环中压入阶段应力范围。
(3) 破碎阶段:当相邻滚刀的间距使起裂阶段产生的裂缝相互连通时,表面部分岩体便被裂缝分割,形成碎片并脱离开挖面。
图2 硬岩滚刀破岩过程
2. 2 破岩影响参数分析从滚刀破岩全过程分析,有以下因素直接影响裂缝能否形成: 1) 岩石硬度:在刀具挤压阶段,必须保证刀具硬度要高于岩石硬度,才能切入岩石表面,形成必要深度的应力核心区。2) 抗压强度:刀具切入岩石表面后,当应力大于岩石抗压强度(单向应力条件) 或抗压强度与地层主应力组合值(三向应力条件) 时才能形成粉碎区,以保证裂缝产生位置具有一定深度。3) 抗拉强度:是裂缝形成的力学原因。
同时根据以往工程实践及试验数据,以下因素影响破岩效率:1) 脆性/ 塑性:是对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的综合评价,适用于抗压强度较大(小),而抗拉强度较小(大) 岩石。有关文献资料显示在同样条件下,脆性岩体在挤压阶段所需时间远远小于塑性岩体(约八分之一) 。2) 耐磨性: 本指标直接关系到盾构机掘进效率,是承包商进行刀具寿命及备品估算、工期筹划的主要依据。根据国外资料统计在耐磨性小的岩石中,更换刀具时间占总停工时间的3 % , 而在高耐磨 性岩石中有20 % 之多;以每掘进1 米时间计算,耐磨性小的岩石为0. 02~0. 05 hr/m , 而高耐磨性岩石则可高达0. 2 hr/m。
3 国内外TBM 工程勘察
由于国外TBM 工程数量较多,硬岩强度及特性变化较大,同时在基础研究上投入较大,因此其水平远远高于国内。在目前条件下,对其设备、工艺及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是减少差距的有效途径。
3. 1 国外TBM 工程勘察要求及项目
国外TBM 工程勘察工作一般要为以下几个方面服务:
(1) 工程总体布置,包括线路及土建的设计优化;
(2) 围岩稳定性分析及衬砌支护要求;
(3) 不同开挖方式的比选、掘进设备的选择、施工进度、设备性能预测;
(4) 环境影响评估及渣土的处置;
(5) 工程造价及进度的估算。
因此其勘察工作主要分两个方面:
(1) 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地质调点进行区域岩体类别、节理、裂隙的调查,包括宽度、倾角、走向(图3) 。既有工程经验及试验均验证了节理、裂隙等软弱面对岩体的贯入度(PRev) 及刀具破岩效率有很大影响。
图3 隧道与节理关系图
在硬岩TBM 设计中主要有两种模型:挪威科学及技术大学模型(N TH) 及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校模型(CSM) 。虽然两种模型在输入参数、经验公式上有一定差别,但预测结果(贯入度、刀具数量及寿命、掘进推力、掘进扭矩、掘进能耗) 具有较好对比性。在这两个模型中贯入度都是一个极其重要参数,它直接约束了其他预测结果,也是评价所设计的TBM 是否满足承包商工期要求的主要指标。其中在NTH 模型中,贯入度与滚刀直径影响系数Kd 、刀距影响系数Ka 、节理、裂隙影响系数Ks 有关,而节理、裂隙间距直接制约影响系数Ks 取值(表1) 。因此国外TBM 工程普遍要求在区域地质图中反映软弱面分布的状况。
表1 节理、裂隙间距与影响系数Ks 对照表
(2) 室内试验:国外室内试验是在总结多年工程实践基础上,经过不断修正、完善而成,内容远比国内齐全,也部分反映了其对破岩机理认识及刀具设计的思路(表2) 。
表2 室内试验明细表
说明: ISRM : 国际岩石力学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 ASTM : 美国实验及材料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N TH : 挪威科学及技术大学(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SM : 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校(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DRI : 岩石可钻性指标(Drilling Rate Index) ,根据S20 值求得CL I : 刀具寿命指标(Cutter Life Index) ,由SJ 、AVS 求得国外室内试验特别强调样品的真实性,一般通过钻孔数量、位置及试验项目相互校核。硬岩段钻孔间距一般为15~ 60 m(地层复杂) ,150~ 300 m (地层简单) 。在软岩段为15~30 m(地层复杂) ,90 ~150 m(地层简单) 。对于预测模型中敏感参数-抗压强度要与抗拉强度均要通过其内在关系互检
(见图4 、5) 。
图4 单轴抗压试验破坏类型
图5 抗拉试验破坏类型
3. 2 国内盾构工程勘察现状国内盾构工程特别是硬岩地段盾构工程数量不是很多,而且仅仅在近几年才出现。目前暂时无专门针对硬岩的勘察规范。同时由于从事盾构工程的勘察单位一般长期开展非盾构工程勘察,因此在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数据的选取、勘察报告的撰写与国际常规做法有一定差距。往往套用一般土建工程的勘察模式,不能对后期施工进度、施工安全、施工管理给出可靠参考依据。甚至由于在某些参数对工程影响认识上的偏差,报告中给出错误或相反的数据。目前勘察报告对岩石开展的项目主要有密度、凝聚力、内摩擦角及抗压强度。暂时还未开展抗拉试验,而在抗压强度取值上存在一些偏差。具体表现在:
(1) 试验时没有区分破坏类型(节理/ 裂隙破坏,岩石破坏。见图4) ,剔除无代表性数据,导致统计基础不可靠;
(2) 受一般土建工程影响,在试验时认为低值对工程更安全,使勘察报告中数据代表性不强。
4 对当前勘察工作的建议
随着各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的逐步完善,线路埋深日益加大;而内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条件也逐渐成熟,硬岩段比例会稳定上升。但从上面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硬岩段盾构工程上国内外无论是认识还是具体实施,均存在较大差别,如对刀具破岩机理的认识差异、对盾构机施工工艺上的理解程度、对岩体不同特性的掌握程度等。如何减少工程造价及工期上风险是一个新的课题。作者仅从自己工作体会中提出以下建议:
(1) 根据盾构工程特点及勘察工作目的,尽快组织国内科研院校与承包商紧密配合,在实践中,认识、理解国外盾构机、刀具设计思路及模型,并找出各相关参数内在关系,为确定室内试验项目、目的及试验程序提供理论依据。
(2) 仔细分析国外试验程序,收集试验数据,在考虑试验手段通用性、数据可对比性及盾构设计模型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可直接引用结果的试验项目、需重新试验项目及操作程序。
(3) 硬岩段增加抗拉强度试验项目,同时加强抗压、抗拉试验过程及数据处理监督。
(4) 在地质柱状图中,对裂隙、节理应描述其宽度、倾角;条件允许时,在区域地质图中增加区域软弱面分布内容。
(5) 对于目前工程中异常地段应在事后进行补充勘察,适当扩大试验内容,分析原因,为今后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 Levent Ozdemir , Bjorn Nilsen. Recommend Laboratory Rock Testing For TBM Projects.
关键词:地下工程 施工方法 开挖措施我国近年来的地下工程发展尤为迅速,是世界上隧道和地下工程最多、最复杂乃至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截至目前的工程项目中,基础设施建设中较多的都是在地下进行施工建设的,而且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地铁、市政工程涌现,一方面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扎实的基础,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基础前提;同时也造成了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的复杂。介质目前,在地下工程施工中常见的开挖方法很多,具体地下工程建设项目中需要选择适合实际工作的开挖措施和方法。
一、地下工程概述
地下工程主要指的是那些深入地面以下的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的工程模式,也是工程建设中最为常见的土木工程一种。在施工的过程中其中包含了地下房屋、地下构筑物等建筑结构。目前我们最为常见的地下工程主要有公路隧道工程、地铁工程、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等。这些工程在目前的施工中是一项效益最好、工作作用最佳的一种。在目前的工程项目中,为了有效的保护地面上的生态环境,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而营造新世纪的地下空间资源,在新的世纪,也就是二十一世纪建造更多的地下工程将会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为基础,也是以基础工程体系措施为综合要求的工作模式。
1、地下建筑
顾名思义,地下建筑也就是在地面以下的建筑结构和建筑物,如地下隧道、人防工程、油库等等。地下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显著的区别于地下建筑特征,是一种显著不同体系的地下建筑特征。地下建筑是具备着良好的热稳定性、密封性的工作体系,也是以良好的抗灾和保护性能为基础环节的综合性建筑结构,在施工的时候具有着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在施工的时候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和缺陷,地下工程在施工中施工较为困难、工期较长且投资较高,使用的时候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到用户心理需求,进而充分的发挥出应有功能和效益[1]。
2、施工特点
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进步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大城市发展中逐步出现了用房拥挤的情况,其地下工程来发趋势必然得到进一步加强和优化,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自上个实际九十年代起,我国地下工程施工规模不断扩大、深入日益加深和建筑物等有设施距离的逐步推进,推动了深基坑工程的设计想更高水平,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地下工程特殊开挖方法
在目前的地下工程施工中,常见的特殊施工方法主要有冻结法、气压法等。
1、冻结法
冻结法是利用人工制冷技术,将待施工的地下工程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含税不稳定的岩层进行冻结,使之姓曾封闭的冻结壁,隔绝地下水联系,改变岩土的性质,增加其强度和稳定性,保证地下工程施工安全的一项特殊的施工方法。随着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冻结法被广泛的应用在当前特殊底层的凿井,基坑合格挡土墙的加固技术,盾构隧道盾进出洞周围的土地加固,地铁。公路隧道联络通道及其泵站施工、两端隧道地下对接是土体加固和特殊段工程事故的处理或者请修复等方面[2]。
1.1 冻结法原理
冻结法是利用传统的氨压缩循环制冷技术来完成的,是为了形成冻结壁,首先在精通周围由地面向地层钻进一圈冻结孔,孔内安装冻结器。冻结站制出的低温盐水在冻结期内循环流动,吸收周围地层的热量,形成冻土圆柱。冻土圆柱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扩大,形成了封闭的冻结壁,直至达到蛇酒的厚度和强度为止。通常把这个期间称之为积极冻结期,而将掘进是维护冻结壁厚度期间称之为消极冻结期,吸收了底层热量的盐水,在盐水箱内将热量传递给蒸发器中的液氨。是液氨变为饱和的蒸汽,再被研所急研所成水,传递给冷凝器冷却。降低热和压缩机做工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冷却水,最后这些热量传递给大气。
1.2 冻结法特点
作为开挖地下工程的临时支护方法,冻结法施工具体有以下优点:
1)冻结法施工的使用范围很广泛,人工冻结法可冻结含水量大于10%的任何不稳定土层和含水岩层。冻结壁可进入基岩不渗透水层,冻结法适用于复杂的地形条件,几乎不受地基土的地质条件限制。可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形成任意深度,任意形状的冻土比,可以成为某些工程中的唯一可用的辅助方法。
2)冻结法施工的隔水性能好,冻土比本身就是地下水控制系统,交圈以后冻结壁连续性好,强度高,因而隔水性能非常好。
1.3 冻结法施工
冻结法施工方案选择应该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隧道在所穿过的岩层和土层的工程地质与水文特点进行分析,依据冻结的深度和冷冻设备的分析和控制手段进行综合的考虑,确定其在施工过程中的最佳技术经济效果为出发点,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冻结方案。冻结站的主要设备有氨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辅助设备有氨油分离器、储氨器、集油器、调节阀、液氨分离器和除尘器。
2、气压室法
气压室法是将整个开挖洞段密封起来,在进出口段布置气密式,由洞外进入气密式在进入洞内,序进过两层密封门,洞内气压大于外压或者大气压。用超压来减少深入洞内的谁,也用此压力来干烧围岩自稳的情况。,当然,气压迷失发需要额外的设备投资,而且施工的速度将降低,一般只是在不得已时采用。
3、分布开挖、分布支护法
在软弱地层中开挖较大的洞室,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先开挖一小部分,然后用喷锚支护做全断面保护,在逐步的扩挖,逐步支护。最常用的是双侧导坑法,即是挖好一个侧导坑,支护好,再挖另外一个测到坑,也支护好,最后再挖掉中间遗留下来的土柱,并支护形成密封比结构,开挖后再由在其中做钢筋混凝土二次衬砌。
三、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地下空间应用的不断增加和应用措施的不断提高,在其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施工手段和施工方式也在日益的提高和变化。随着地下空间发展中,地下建筑的质量要求和施工措施的不断完善,对地下建筑施工的方法也在日益提高。使得对工程特殊开挖法的方法进行探讨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程测量;工程建设;精度控制
中图分类号:TH161+.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人类建设活动中,工程测量是处处可见的,只要有建筑物的建设就肯定存在工程测量,所以它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是很有潜力的。工程测量是各种建筑施工的首要的、重要的工序之一,同时在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也起着纽带作用,是确保各施工质量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以及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出现。与此同时在实际工程中,开发了许多新设备和形成了许多新技术,如地面测量仪、现代的数字化技术、三维工业测量、全球定位技术(GPS)、数字化测绘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等,工程测量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对施工测量工作中技术的掌握也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
1 测量的概况
1.1工程测量的含义
工程测量(engineering survey)在测绘界,人们把工程建设中的所有测绘工作统称为工程测量。实际上它包括在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它是直接为各项建设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安装、竣工、监测以及营运管理等一系列工程工序服务的。可以这样说,没有测量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数据和图纸,并及时与之配合和进行指挥,任何工程建设都无法进展和完成。
1.2测量精度含义
测量的结果相对于被测量真值的偏离程度。在测量中,任何一种测量的精密程度高低都只能是相对的,皆不可能达到绝对精确,总会存在有各种原因导致的误差。为使测量结果准确可靠.尽量减少误差,提高测量精度.必须充分认识测量可能出现的误差,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加以克服。通常在测量中有基本误差、补偿误差、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过失误差与抽样误差等。
2 测量仪器的介绍
2.1全球定位技术(GPS)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特点:(1)全天候;(2)全球覆盖;(3)三维定速定时高精度;(4)快速省时高效率:(5)应用广泛多功能。GPS卫星接收机种类很多,根据型号分为测地型、全站型、定时型、手持型、集成型;根据用途分为车载式、船载式、机载式、星载式、弹载式。
2.2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物理外壳是计算机化的技术系统,它又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空间数据的最根本特点是每一个数据都按统一的地理坐标进行编码,实现对其定位、定性和定量的描述、这是GIS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系统的根本标志,也是其技术难点之所在。
2.3遥感技术(RS)
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能力。
3 工程测量中精度的控制措施
3.1 准备阶段
首先要求将投入施工测量的仪器依照规范进行全面( 至少是重要项目) 的检验与校正。可根据仪器的特点、使用频率、作业特点等分别进行年度检核、投入工期前检核、出测前检核( 即年检、期检、日检) 。年检是在每年规定的时间内送正规测绘仪器检定机构参照国家或行业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检验与校正,并提供完整的检定参数( 如测距仪的加常数 C、乘常数 K) 。这主要是对精密仪器如光电测距仪、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期检是在本期工程投入前对仪器进行的重要项目的检验, 可由老测量工或测绘类专业毕业生来完成, 保证仪器的正常工作。例如经纬仪的视准轴误差( 要求 ZZHH) 、横轴误差( 要求 HHVV)等。主要对经纬仪、普通钢尺、水准仪采用期检。日检是对仪器的一些重要且易变的项目参数进行简单测定,如水准仪的 i 角, 其大小直接影响其准确性,可在每天早晚用搬站两次测定两站高差的方法粗略测定其 i 值。
3.2 依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案
第一,在工程开始建设之前,首先要对工程建设的地点进行初步的勘测,测量工程建设地点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其次,要根据设计单位设计的工程建设图纸上的内容,全面的进行考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建立“以点确定线,以线控制整个面”的布网规定,即在工程测量之前,根据测量的实际状况与要求设置一个经过优化的整体工程测量控制方案,尽全力确定工程测量可能会产生的误差参数和测量精度。第二,在进行工程测量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工程建设需要的进度与工程质量并制定一个初步的测量方案,作为外业测量操作的依据;其次要在现场勘探的过程中,对设计单位与建设单位所提供的需要观测的地点进行细致地测量,获得相应的数据之后,再进行审核校正,最终得到最精确的测量结果。第三,在进行布点测量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要测量所选择的点要稳固安全;二是所选择的测量点要做到不在已经被破坏的征地红线的附近;三是选择的测量点的透视性要好。
3.3 对施工过程中控制网的精度进行分析
在进行工程测量之前,首先要在工程施工的地点设置施工控制网,其次根据设计单位提供图纸中的要求确定工程建筑物的主轴线的测量数据,最后在进行放样。准确的测量施工控制网的精度,将有助于整体施工测量工作的进行。在进行施工测量的过程中由于施工地点现实状况与工程施工建设方法的限制,是无法取得精确的数据,可能会产生误差。但误差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熟练的仪器操作技术将误差控制在工程测量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由于对工程施工放样的观测时间较短,观测的次数较少,观测的条件也有着很大的限制,可能会产生较大误差。与工程放样测量相比,控制测量的时间长、次数多、条件没有刻意的限制,产生误差较小。因此施工放样中观测条件引起的误差,可以占时忽略不计,待有条件进行测量时进行复测,如误差超出规范要求应做适当调整,提升测量的质量与水平。3.4 对施工放样精度的分析
在工程施工的测量中,影响施工放样精度的因素包含以下几种因素:一是测量角度本身产生的误差;二是测量目标偏离中心产生的误差;三是测量仪器产生的误差;四是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产生的误差;五是经纬仪器的对中所产生的误差。其中测量角度误差与外部环境误差在性质上属于偶然性误差,其他三种在性质上属于系统性误差。用钢尺测量距离的过程中,偶然误差主要用来测量由于倾斜、标定尺子、温度与拉力不准确所产生的误差;系统误差则被用来测量由于扭曲、定线与尺子的检测所产生的误差。极坐标法是一种应用最广范、效果最好的放样方法,它具有方便实施、操作方便、数据计算简单等优点,对工程测量精度的控制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建筑工程测量是一个项目的首要任务,也可以认为是最重要的。因为他的精度直接影响着这个项目的成败,但现在建筑市场的不太规范,测量精度一再遇到挑战,这些原因有些来自仪器本身,还有一些来自人为因素,比如,测量人员的技能不高,测量人员的一时大意,因此,在测量中必须明确测量工作的任务和目的,提高测量人员的技能是一个关键环节,而且这些建筑测量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养成认真、严格、负责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这样才能是测量专业更好的服务于建设新的、大型的建筑工程项目。
参考文献:
[1]周秋生、郭明建.土木工程测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刘颖(1988-),女,黑龙江鹤岗人,辽宁水利职业学院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谷云香(1967-),女,辽宁大连人,辽宁水利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水利类高职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编号:JG14EB200),主持人:刘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8-0025-04
目前,我国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但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与同时期的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相比,在就业上并不占有优势,结构性失业等就业难问题依旧存在,尽管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从高职院校层面来看,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是当前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职业适应能力的内涵
关于职业适应能力的内涵,国外有许多相关研究。美国劳工部就业保险局于1934年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为期十年的关于职业适应能力的研究,并制定出具有影响力的“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eneral Aptitude Test Battery, GATB)。1981年,素普(Super)也提出了职业适应能力这一概念,指出职业适应能力是个体能否成功应对职业转变的关键因素,强调个人的人格特质是非常必要的[1]。福格特(Fugate)认为,职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为满足环境变化需求而改变行为、态度和想法的意愿和能力。海尔(Herr)在1992年也指出职业适应能力包含计划性、职业探索行为、信息搜集、职业决策以及现实取向等要素[2]。而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J. Holland)则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类型理论,即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划分出的六种基本的职业类型: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经营型(E)、事务型(C)。此后,在1993年,普瑞德格(Prediger)在霍兰德的六边形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人和物维度、数据和观念维度,使职业的类型和性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目前国内对职业适应能力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呈现出众说纷纭的局面。陈蓉指出,职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为就业者对所承担的工作在生理和心理素质方面的能力[3]。施晶晖提出,所谓职业适应能力指的是从业者在新的职业活动中,当职业或专业类型发生变革时,支持从业者尽快达到新职业的要求,并且在新的职业环境中进行积极有效的职业活动的职业个性品质,具体表现为对职业环境的适应快慢,以及能否在工作中顺利的展示自我、提高自我[4]。在本文中,职业适应能力指的是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进行转换的过渡能力,是高职生在新的职业环境中明确自我定位,用新的职业角色去完成所从事职业的职业要求,在职业环境中实现个人职业愿景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包括职业规划能力、工作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等。
二、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问题分析
笔者采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对辽宁水利职业学院水利类专业高职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进行调查研究。该调查主要从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eneral Aptitude Test Battery,简称GATB)和《霍兰德职业适应性测验》(The Self-Directed Search,简称SDS)中选取合适的相关测试题目对高职学生进行测试。问卷调查的对象包括辽宁水利职业学院2014级、2013级和2012级7个专业共2093名学生,其中14级男生533人,女生238人;13级男生582人,女生220人;12级男生327人,女生193人。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010份,有效回收率达96%以上。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访谈,发现有如下问题:
(一)对职业规划有所认识,但职业规划能力欠缺
针对“学生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关理论与方法”、“进入高职院校后是否对自身进行职业规划”、“是否清楚地了解未来从事职业的知识和能力”、“是否清楚地了解自己具备哪些能力以及自己的兴趣所在”等问题的问卷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持否定态度,其中大一新生比例较大。有12.4%学生反映,尽管学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通过课程的学习,也从中获得了相关的知识,但是还难以将知识运用到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中。有19.8%的学生反映,尽管每天都在学习和水利类相关的知识,但是对未来从事职业所需的具体知识和能力还不清楚,也不清楚自己适合和水利类专业相关的哪些职业,所以在自身的职业规划上还很模糊。
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水利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主要体现在知识的获得上,而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规划能力方面依旧欠缺。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自身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如自身在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方面没有明确的自我定位,对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如BIM建模师、土建施工员、质检员、材料试验员、工程测量员、市政监理员、安全员、造价员、信息资料员、测量放线工等岗位所要求具备的知识、能力等方面不够了解,以及对各种职业之间的区别等也不甚明了。因此,部分学生对自身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无所适从。
(二)对职业适应有所了解,但适应能力不强
1.在工作环境适应能力方面。据调查了解到,关于“是否了解并能够接受职场的处事规则”、“在实习期间,是否能够完成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在实习期间,能否根据自己对工作环境的认识改变自身行为”等问题,35.8%的学生反映,曾接触到和职场规则方面相关的知识,对职场规则有所了解,但是在实习期间,依旧觉得自己还是名学生,对于如何从学生转变为员工存有疑虑。还有15.9%学生反映,在实习期间更加体会到水利建筑类工作的不容易,有时面对枯燥且繁杂的工作,会产生疲倦感,在工作上也会出现差错,但是在“师傅”的指点下,能够做到及时改正。
由此可以看出:水利类高职学生对职场规则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只停留在认识层面,还未能快速的完成角色转换。另一方面,由于水利类职业的职业特征,决定了其职业人需要具备吃苦耐劳、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学生从学校环境过渡到工作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凸显出学生的工作环境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
2.在人际交往适应能力方面。针对“是否能够待人随和,对别人的错误予以容忍”、“是否能够清楚的向别人介绍自己(如性格、特长、兴趣等)”、“是否能够主动的和他人进行交流”、“在实习期间,是否需要经历很长时间才能与同事相处融洽”等问题。45.7%的学生反映,基本上能够做到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也能够委婉的指出他人的错误,但是不太擅长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具体情况,通常是在他人询问后自己做出应答。70.2%的学生(大三)反映,在实习期间,通常是和一起参加实习的同学联系比较紧密,和其他同事的相处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
由此能够看出:水利类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未能主动向他人推介自己以便和同事间尽早建立起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3.在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对于“遇到困难时是否会选择逃避”、“在求职时,屡遭拒绝是否会让你灰心丧气”、“在实习时,面对领导的指责,是否会陷入消极情绪”、“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是否能够找到对口的合适的工作”等问题。有教师指出,通过对学生平时的观察和了解,部分学生在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时,往往会产生逃避心理,对于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并且有学生向教师透露,由于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对于自己是否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表现出焦虑。也有学生表示,如果一开始求职就屡遭拒绝,势必会影响到自己找工作的热情;面对领导的指责,起初可能较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可能会有所好转。
此外,从对问卷的统计数据上看,有10.3%的学生决定放弃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有34.6%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大,有13.2%的学生不满意现状(工作、学习、环境等)。同时,在这部分学生中,有 6.5%的学生属于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孤儿、单亲、身体缺陷等特殊情况),有27.02%的学生属于贫困生,70.89%的学生是独生子女,35.9%的学生的生源地是县城或农村,18.95%的学生父母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
由此可以看出:家庭状况、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职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及职业心理。此外,从企业的反馈中能够得出,尽管在岗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较高,但仍存在高职生的工作热情持续时间短、自主独立意识强、团队意识较弱、责任意识和岗位意识有待提升等问题。
三、加强高职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建议
从水利行业的现状来看,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行水电建筑工程的发展,大部分企业的发展势头良好。然而,尽管每年水利类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不少,但仍会出现“用工荒”现象。通过分析,其主要问题在于水利类专业的专业特点,由于工作环境艰苦,许多水利类专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本行业。水利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大部分从事的是外业,主要在人迹罕至、环境恶劣、远离城市的地方进行枯燥的工作,没有固定假期,需常年驻守工地,并且,在繁杂的工作中要时刻保持谨慎勘测、认真作业的状态。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工作者而言,从事水利类的职业人更需要吃苦耐劳、甘愿奉献的精神。因此,对于培养水利类专业的高职生而言,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心态,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实地工作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将职业生涯教育作为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突破点
职业生涯教育于1971年由美国的马兰博士提出,指的是对个体一生在职业选择、职业设计、职业发展方面的培养与指导。鉴于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长期的、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便有针对性的对职业生涯教育进行系统的讲解与指导,贯穿高职学生整个教育的始终。
1.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理想。一方面,通过职业生涯教育,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如气质类型测试量表对学生的气质类型做以测量,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明确自身定位;另一方面,通过对水利类专业的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水利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智能楼宇大赛、全国高校BIM软件建筑信息模型大赛、全国鲁班杯建筑工程识图技能大赛、辽宁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辽宁省测绘之星技能大赛等)的参与,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领域,同时引导学生选取部分职业作为理想职业。
2.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高职学生在确定了自身的职业理想后,需要按照职业需求对自身在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的获得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划,只有明确了职业规划,才能明确学习的方向,进而激发出强有力的学习动机。为此,教师要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根据水利类专业相关职业的需求,引导学生依照自身的职业理想,定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做出学习计划,并及时更新。
3.帮助学生实现学用一致。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将自身发展融入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当中,更好地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教师要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明晰专业课学习与水利类实际工作之间的关系,并且将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于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结构、土工实训、全站仪施工放样、GNSS测量技术、地籍测量、航测与遥感、数字化图、GIS软件应用、测绘工程CAD、市政管道施工、桥梁工程施工、建筑构造与识图等专业教育的实习实训中,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完成角色转换。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助推剂
当前,由于我国各地的教学资源存在差异性、地域性等因素的影响,初入学的高职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同时,因为学生所学文理科的差异,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工程测量技术、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市政工程、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工程监理和工程造价等专业课程不感兴趣,继而出现情绪低落等现象。并且,经历过高考之后,很多学生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对于学习存有心理上的抵触情绪。
根据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对高职生在毅力、耐力、承受力等方面的培养还是对学生当下以及未来的规划都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美国的心理学界兴起的一项研究,即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利用目前心理学已经存在的比较完善的、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5]。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在个人层面上,其研究内容主要涵盖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等[6]。我国有学者将学生的职业适应期分为四个阶段,即困惑压抑阶段,接受现实阶段,调整尝试阶段和适应阶段[7]。在困惑压抑阶段,学生往往在职业期望与职业现实之间存在差异时,表现出对职业角色的困惑,造成心理上的压抑。在接受现实阶段,学生通过加深对职业的认识,逐渐接受从学习到工作的转换,心理上的压抑逐渐消退,对职业角色产生更加明晰的定位。在调整尝试阶段,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逐步找寻自身作为职业人的价值体现的方式。在适应阶段,学生逐渐适应了工作环境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积极心理学等先进理论所涉及的内容与方法,分析学生在水利类专业相关职业适应的各个阶段不同的心理特征,通过借鉴并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的方式对高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继续加快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改革,完善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加强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活动的开展,通过问卷、微信、热线、心理咨询室等多种渠道解答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困惑,建成集健康、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帮助学生尽早对自我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以促进职业适应能力的养成。
(三)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作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保障
1.教师深入企业基层进行挂职培训。这将有助于教师接触到最新的水利类知识与技术,帮助教师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而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也更加贴近水利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的为学生在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方面奠定基础。
2.聘请企业员工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企业员工和高职院校的教师相比,在和水利类专业相关的具体工作上具备更多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对于在外业中如何处理遇到的突发状况、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与同事、领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由企业员工担任的兼职教师更能够真实的还原工作场景,帮助学生加深对职业情境的切身感受,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水利类职业的正确认识。
(四)将顶岗实习作为加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深入实施“2+1”教学模式
水利类高职院校在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基础上,要更多地为学生在水利类相关职业的实习实训方面切实做好计划方案,配备充足的硬件设施,提供优质的实习实训机会。顶岗实习是促进学生进行角色转化,即由学生向职业人转换的关键时期,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职业,体验真实的工作世界,建立起初步的职业认同感。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组织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根据水利类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相应的一线企业进行实践,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准工作岗位”上体验真实的工作过程,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跟踪管理,实习负责教师要定期与学生的实习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通过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培养,促进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提升,实现高职学生与工作岗位间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Super D E. Knasel E G. Career Development in Adulthood: Some Theoretical Problems and A Possible Solution [J].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ing,1981 (9):194-201.
[2]Fugate M. Kinicki A J, Ashforth B E. Employability: A Psycho-social Construct and Its Dimensions, and Applications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4-38.
[3]陈蓉. 职业生涯教育: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突破口[J]. 职业教育研究,2009(8):62.
[4][7]施晶晖. 关于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的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