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34: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验室生物安全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医学;高职高专;生物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a)-114-02
An urgent need for biosafet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and junior college
LI Bing-xue, WANG Feng, WU Li-yuan, YE Ji-yun
(Yunnan Medical College, Kunming 65003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the biosafet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and junior college for the students who will become qualified primary care physicians.The proof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biosafety,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medicical experiment conditions and enducation methods.
[Key words] Medicin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and junior college; Biosafety education
2003年发生SARS的暴发流行,尤其是2003年年底至2004年年初在新加坡、台湾和北京相继发生SARS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之后,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在全球日益受到重视,临床医护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病原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医学专科院校的学生具备接触细菌、病毒和真菌等生物因子的机会,可是医学专科院校的学生首先在生源质量上弱于本科院校,其次这些学生从未接触过具有一定传染性的病原生物,如果不重视生物安全教育,那将为某些致病因子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埋下安全隐患。因此,应该重视开展医学专科学生生物安全教育。
1 生物安全的概念
生物安全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生物安全大致分为3个方面:①人类健康安全;②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③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环境生物安全,它涉及医学、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农林业等多个学科和领域。狭义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可能构成危险或潜在风险。在医学领域内,生物安全特指对病原微生物的安全防护与管理,其主要目的是防止与病原微生物接触的相关人员感染,或意外泄漏导致环境污染和疫病的传播。近年来国际社会又把生物安全提升到生物安全保障的概念,即单位和个人为防止病原体或毒素丢失、被窃、滥用、转移或有意释放而采取的安全措施,以避免因微生物资源的不当使用而危害公共卫生[1]。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物安全在维护国家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生物安全教育的国内外形势
2.1生物安全教育国际形势
自从国际上发生“炭疽粉末邮件事件”,我国暴发SARS和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北京发生SARS 冠状病毒感染事件以来,全球对生物安全达到空前的关注。近年来,国际上把生物安全提升到生物安全保障的水平。生物安全问题引起了国内外政府、社会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它与国家安全、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国际国内已制定了一些相关的生物安全法规标准,主要针对从事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专业的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可是至今为止,针对医学院校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工作在国际上无广泛性的开展。
2.2生物安全教育国内形势
2.2.1我国基层医务人员生物安全意识有待提高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基层医务人员对感染的危险因素、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检验科和手术室属于几级生物安全防护、标准预防概念、哪些工作可产生气溶胶、哪些工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等知晓率较低[2]。这一现状令人忧心忡忡。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拥有全国人口70%的农村基层仅占有20%的卫生资源,这使得基层医务人员成为了接触最广大患者的医疗工作群体。因而,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对保障我国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在SARS发生后,国家也进一步提出应加强基层医疗队伍的生物安全意识的教育,不仅有助于消除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造成的安全隐患,也有助于避免病原微生物的不当处理危及国家公共安全[3]。要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从利用教育资源、节约教育成本的角度出发,最好的教育场所是学校,最佳的教育群体是学生。医学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就是为基层培养人才,因此,开展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安全教育不仅是提高基层医疗队伍的生物安全意识的一条捷径,也是符合国家医疗现状需求的。
2.2.2我国生物安全教育不容乐观近几年,国内生物安全教育工作的境况是:社会关注度高涨,但具体实施的部门却寥寥无几。生物安全教育以前只针对研究生,自2005年开始才有少量高校针对本科生。目前,有中科院部分单位招收生物安全研究生。北京大学医学部仅面对研究生开设《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与法规》课程。湖南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和南京大学设立生物安全本科专业[4]。但国内尚未见在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中设立生物安全专业及开设生物安全课程的报道。
3 医学高职高专开展生物安全教育条件亟待加强
3.1医学高职高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硬件设备落后
在医学方面,病原生物实验室与生物安全之间关系最为密切,它是研究和实验与疾病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场所。在WHO的分类法中,高等医学院校微生物教学危险级别属Ⅰ级,生物安全级别属Ⅰ级,操作系统为GMT开放性实验工作台(Guidlin of Microorganisms Tast),对人危害相对较低[5]。但随着各高校的连年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设施和管理相对滞后,实验室生物防护设备条件不佳,从未接触过病原微生物学的学生又缺乏无菌观念和基本的安全防护意识,安全隐患日益突出。为了保证医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科研或承担临床工作后生物安全意识的牢固树立,必须加强在校学生生物安全教育工作。医学院校应该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要求,及时更新和添加实验设备和生物安全防护设施,从硬件上杜绝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3.2医学高职高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软件滞后
很多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由于教育理念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目前仍然在沿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实验室规章管理制度,没有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及时地进行修改和补充,缺乏健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使实验室工作人员容易遭受生物因子的危害。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国家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组织相关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和贯彻,从管理软件上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做到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
4 医学高职高专生物安全教育法探索
4.1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内容贯穿于病原微生物教学
病原微生物是每个医学生的必修课,它主要介绍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与真菌等),也涉及到很多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如:医院感染的概念、消毒与灭菌、病原微生物标本的处理等。因而,进行本门实验课的学生具备接触病原微生物的机会。这既有利也有弊,利的一方面是可增强学生对病原微生物与疾病关系的理解,体会到生物安全知识对于生命与健康的重要性;弊的一方面是存在生物安全隐患。因此,将生物安全的内容贯穿于整个病原微生物的教学中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并且通过实验过程,学生可亲身体会到掌握生物安全知识的重要性。
4.2在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学专业中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
预防医学专业和医学检验学专业的学生很大部分将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生物医学实验室、临床检验科室工作,生物安全知识对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加之,生物安全问题涵盖面大、知识点多,仅仅通过病原生物课的学习或者几堂课的讲座,还远远不能满足这两个专业学习的需求。因此,在这两个专业中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非常必要。
4.3加强临床实习学生生物安全知识教育
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之前,可通过临床生物安全知识系列讲座、小册子、印刷品、墙报等方式对学生再次加强教育,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让广大的实习同学不管在实习中还是将来走进工作岗位后都能够成为既懂临床知识,又懂医学生物安全的合格人才。
总之,为了与国际接轨,紧跟时代步伐,不落后于国际国内社会对生物安全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合格的医务人员,确保个人安全与公共卫生安全,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开展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鞠晓红,时文艳,陈爽.高等院校病原生物的管理与安全防护[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7,2(4):317-318.
[2]张晨光,贺志安,申海玲.基层医务人员生物安全防护的现状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5):2921-2922.
[3]Zieliniska-Jankiewicz K, Kozajda A, Szadkowska-Stanczyk I. Protection of hospital workers from risk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biological agents[J].Med Pr,2005,56 (5): 367-373.
[4]赵卫,朱利,黎诚耀.预防医学生亟需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3):567.
当前,各种传染病仍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敌,老的传染病死灰复燃,新发传染病不断发生,而微生物实验室在人类与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微生物本身的特性和实验室安全防护方面的不足,出现了诸如2003年在新加坡和台湾分别发生的SARS病毒实验室感染等生物灾害事件[1]。生物安全在微生物实验室活动过程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本文仅对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若干问题作一探讨。
1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即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处理的实验对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时,通过在实验室设计建造、个体防护、严格遵从标准化操作规程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的感染,确保周围环境不受实验对象的污染[1]。
2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
2.1 分级起因
据记载,在微生物实验室中曾多次发生感染性疾病。在上世纪与实验室相关的感染性疾病有伤寒、霍乱、马鼻疽、布氏菌病和破伤风等病例。1947―1973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记录了109例实验室感染[3]。1949―1951年,Sulkin和Pikel发表的有关实验室感染的调查报告,使人们认识到实验室内培养基或标本的处理及含菌尘粒的吸入是工作人员被感染的主要途径[4]。1974年,美国CDC/NIH首次提出将病原微生物和实验室活动分为4级的概念[5],作为从事致病微生物实验室工作的一般参考。随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微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和WHO颁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基本沿用了此种模式。
2.2 级别划分
由于病原微生物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感染方式对健康人体造成切实的或潜在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微生物的致病性、感染与传染的严重程度、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有无将其生物危害分为1―4级。我国制定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4989-2004),则根据实验室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分为4个级别(危害程度由低至高),为确保操作人员、周围环境不被微生物感染或污染,从事上述生物危害病原体检验或研究的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也分1―4级,简称为BSL 1―4(Biosafety level ,BSL)级,实行分级管理[6]。
3 生物安全2级实验室要求[7―8]
3.1 实验室建设和设施
实验室的建设和设计应着重考虑生物安全防护问题,确保实验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同时保护实验对象不被污染。例如,从事高致病性微生物工作时气溶胶形成的问题;节肢动物或啮齿动物横行造成的环境污染;实验室人员进出、样本检验、有毒试剂使用等工作流程问题。应从功能上划分清洁区和污染区,实验工作区域、休息场所、样本接收及处理、生物废弃物的处置、安放实验设备和耗材的地方均应清楚地加以区分。
实验室的墙、天花板、地面应光滑,易于清洗,防液体渗漏,抗化学腐蚀、可消毒,地面应防滑;工作台面应耐酸碱、有机溶剂腐蚀,耐中等以上的温度,防液体渗透,可消毒。实验室出门处应有洗手池,水龙头开关应设计成用肘部或脚操作,有紧急喷淋设备和洗眼装置,以保证紧急情况发生时可以立即处理。应有专门的污水排放管道,污水排放前应作消毒处理。实验室应考虑提供不循环的向内气流,如不能,则应考虑开窗,这时应安装防节肢动物出入的纱窗。实验室的同一楼中应有高压灭菌器、灭火器、可靠的供电系统和紧急情况下方便疏散的照明灯。在工作场所之外提供实验人员摄食和休息的地方,提供放置工作人员外衣或生活物品的设施等。
3.2 样本运送
应按照有关病原微生物或样本规范运送的要求,将样本放在可靠、安全、经检测合格的容器中运输,严防对人员、环境的污染。
3.3 实验操作
所有的实验操作应降低气溶胶或泡沫的生成,操作应在二级生物安全柜内完成。感染性材料的离心操作应使用安全的离心杯,或密封的离心机转子,在生物安全柜中开启或封闭感染性材料。禁止用嘴吸取液体。尽可能避免使用注射器。发生液体溅出、溢出等事故时应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及时处理并有相关记录备案。
3.4 个人防护
应根据操作需要穿工作服(或防护服),离开实验室时应脱去工作服并留在实验室内,限制在实验室以外的场所穿工作服。接触感染性物质的操作,应戴防护手套,操作完毕或离开实验室,接触干净区域前应摘手套,防止污染其他表面或环境。应穿防护鞋(套),在特定区域操作时应穿特殊的鞋。当微生物的操作不可能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而必须采取外部操作时,应戴口罩、护目镜、面罩或其他个体呼吸防护用品、防溅出的保护装置,保护脸部皮肤和黏膜,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3.5 生物废弃物处置
生物废弃物是指经实验分析后被丢弃的含有已知或未知微生物的材料,废弃物管理是保障生物安全的最后环节[9]。实验样本在处理和进行实验时产生的废弃物如吸头、离心管、平皿等应放入适当的容器或防漏的高压袋内,实验结束后立即就地高压灭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性液体物质、废弃的液体标本、培养物等应放在盛有消毒液的防渗漏的专用容器中并及时加盖。实验中使用的锐器如针头、注射器、玻璃器具等应放入专用的坚固容器,加盖。高压灭菌器应规范操作,保证灭菌效果。
4 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简介[10]
4.1制订严格的实验室操作和技术规程
要求实验人员应在处理致病性和致死性病原方面受过专业训练,并有监督机制。实验室人员工作时必须穿戴隔离服,所有与生物病原等操作有关的步骤,都应在生物安全柜或其他物理遏止装置内进行。
4.2 一级屏障
安装包括系列生物安全柜、各种密闭容器和其他为了消除或减少暴露于有害生物材料设计的工程控制设施等一级屏障。
4.3 实验室建筑设计符合二级屏障的标准主要用于防止感染性微生物逸出进入环境,避免相邻区域的工作人员和环境暴露于可能的感染性气溶胶之中。实验室工作区和公共通道分开,使用消毒设备和洗手装置;实验室工作区是一个完全密闭的空间,实验室只设置密封结构的观察窗。整个实验室空气成负压状态;实验室的进风要经初、中、高效三级过滤,以清除或杀灭含有的病原体[11],室内空气外排必须经过特殊装置过滤,百分之百地杀灭可能存在的各种病原体。所有物品必须要经过高温、高压的无害化处理才能带出实验室,以确保外部环境的安全[12、13]。
5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7、8]
5.1 组织与人员职责
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参观者的生物安全负责。制订和修改生物安全管理计划,保证计划的贯彻实施并进行安全检查。实验室应任命协助管理层工作的生物安全员,生物安全员负责提交生物安全计划和培训计划,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提出建议和指导,对微生物的危害性作评估,监督操作过程中的生物安全,及时发现隐患,提出解决方案。
5.2 生物安全手册编写生物安全手册且方便员工获取、阅读并遵照执行。内容可包括:① 评估实验中接触的微生物的危害级别;② 标准或特殊安全操作规程;③ 个人防护要求;④ 意外发生时应急处理程序;⑤ 生物废弃物处置;⑥ 实验设备安全消毒程序;⑦ 内务管理制度;⑧ 员工培训方法与记录。
5.3 内务制度在实验室入口明显位置张贴生物危害标志并表明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出口处应有发光指示标志。保证工作区域整洁有序。非实验有关人员、外来参观、进修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实验室。实验室内禁止吸烟、摄食、饮水或其他与实验无关的活动,实验设备维护或运出修理前进行消毒。
5.4事故处理制订报告危险隐患或事故发生的程序。所有报告以文件形式保存,对事故原因、经过、处理及预防作详细说明。
5.5安全培训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清楚地了解工作中存在微生物的种类与危害级别,自愿从事实验室工作,接受安全教育,遵守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为防止出现差错、事故,避免操作人员获得实验室感染,必须经常地对所有员工进行生物安全培训,保证每个人有好的微生物操作技术,有识别和控制生物危害因子的能力,掌握接触病原微生物后预防感染的方法。新进人员工作前应熟悉操作规程和个人防护知识,通过岗位培训考核后方可独立工作。
5.6健康检查操作人员应定期作健康检查,从而监测实验感染所得的疾病。操作人员就职前进行体检,在健康时,采集血液并按规定储存,提供有效的主动或被动免疫,对孕妇等易感者免于接触或从事高度生物危险性操作作出规定,实验室发生事故或员工生病时应立即报告,对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个人作早期检查。需要时应向每个人提供医学评价、疾病监测和治疗,有关记录应存档。
6 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和对策
随着国家对实验室的认可和论证工作的全面展开,我国已经出台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的实验室安全的标准法律法规,从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仪器设备、实验室清洁和消毒、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管理入手,使得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得到强化和规范。然而,由于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涉及面广,相关职能部门多,相关人员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和自觉性还有待强化,目前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尚存在一些隐患。主要存在有关管理制度和措施有待完善落实,对相关人员的安全防护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亟待加强,安全设施需要完备等缺陷[14]。另外,一些临床门诊实验室和非医疗系统实验室在生物安全建设和管理方面既缺少有效的防护设施,也缺少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是生物安全防护比较薄弱的领域,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基于上述现状,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上应进一步理顺管理体系,明确有关部门职能,形成有关部门各司其职、有机配合的工作格局,加大对生物安全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全面加强生物安全工作的能力建设;加强生物实验室建筑设计与施工的规范管理;加强生物安全知识的传贯彻力度等措施。只有采取多管齐下的对策,才能尽快将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纳入标准化和规范化科学管理的渠道,才能充分发挥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作用,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
7 工作体会
实验室生物安全不是新出现的学科。自人类开始有医疗行为时就存在有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问题。当一个生物样品从人体采集后,进行样品运送到实验检测,以及剩余样品的处置,直至检验报告发出这一连续过程中,始终贯穿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以往我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谈及的很少。自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生了SARS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后,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陆续出台了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及规范管理性文件,将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纳入规范管理体系。
实验室生物安全作为体系管理,必将会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来系统管理,这样就会使原来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受到约束。为此,每个工作人员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原有的不规范的行为要干预,错误的陋习要改变,尽可能将对人员、环境的生物污染控制到最低。当然也要注意,不要因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而超越了实际工作现状,影响正常的临床诊断、疾病控制、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同时,必须考虑到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有共性,亦有个性,要针对不同的实验对象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对实验室开放的认识
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没有学生在业余时间到实验室参与实践活动就谈不上实验室开放。所以,学生对待实验室开放的态度成为实验室开放成败的关键[1]。现有的教学体制和模式使学生只注重理论课的学习,对实验课和开放实践环节缺乏足够的重视。针对目前存在的状况,应加强实验教学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并开展一系列的激励和宣传措施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开放实验室的实践环节中来。教师作为开放实验室的组织和管理者,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计划和安排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并适当延伸和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充分参与。
2建立有效且实用的实验室开放机制
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强化实验室开放的科学管理。首先要规范和调动实验室教师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监管工作,提高利用率,使得设备既要能够满足实验室开放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又要防止闲置浪费现象的出现[2]。其次,建立好开放实验室的软环境[3]。实验室开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开放性实验室的课题设置应该具有创新性、趣味性,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地投身到实验中来[4]。例如,可以针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增设食用菌的栽培管理、真菌形态的观察和鉴定等基础性、综合性相结合的设计实验,丰富实验室开放的内容。最后,加强开放实验室的监督和检查力度。生物技术实验室的开放是一个长期、持久的工作,必须有一套严格的监管制度。实验室的开放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并被纳入到正常的教学管理中来,定期检查、考核,并通过一系列的奖励制度来激励教师不断地坚定信心,在实验室开放的运行中不断地探索。
3优化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开设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
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目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较少,甚至没有,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得不到锻炼;2.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及理论课;3.课堂时间有限,供学生操作和锻炼的时间少,学生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掌握不牢靠[5]。针对上述问题,实验教师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方案,完善实验课内容,提高微生物实验的课堂效率。首先,不断更新实验项目,在着重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引进生物技术领域的新方法、新概念。目前,微生物学实验的内容大致包括[6]:微生物的接种与培养技术、微生物种类的识别、微生物的生长与测定、微生物的理化实验等,在掌握这些基础操作与理论的同时,要引进新方法、新概念,逐步活跃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注重基础实验的同时,增加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查阅文献,扩宽科学视野,增加对微生物学实验的兴趣。最后,在保证完成实验教学目标的同时,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选实验材料、自设实验因素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6]。
4利用实验室开放的有利条件,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微生物学的科研项目中
教师的科研课题包含了所有微生物实验教学要求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中来,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项目内容,自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主动安排时间完成。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实验的主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5对实验室开放的成果进行定期的验收和展示定期的验收和成果展示是一种积极的鞭策和激励措施。定期的检查和验收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实验室开放的重视和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实验室应建立激励机制[3],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实验室开放工作的积极性。允许教师对开放性实验科研立项或教改立项,吸引实验指导教师参与到开放实验项目的开发以及自制教学仪器设备的创造过程中。对于好的实验项目,建立实验项目库,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
作者:孙晓东 赵志慧 单位:大连民族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医学实验室安全 学生 防护
最近,东北农业大学部分学生和教师因实验不慎感染布鲁氏病菌,造成了较严重的后果。因医学实验室人员长期接触有生物危险的菌种、病毒等,所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生物安全的研究和认识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直到2002年,卫生部颁布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该准则对生物医学实验室内的生物安全作了详细的规定,可惜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使得国家相关部门把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注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有关法律法规相继面世[1,2]。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医疗卫生与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为此国家加大了对医学教育的重视和投入,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先进仪器的进入和现代化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利用率的加大,使大量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走进了医学实验室,人员流动性增大,给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因此学生进入医学实验室应把生物安全放在第一位。首先要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在具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下,克服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使之受益终生。结合医学实验室的特点,将实验室及学生有序的管理好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多年的实验室工作和思考总结归纳以下实验室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仅供参考。
一、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上课做实验直接接触病原微生物,存在着因防护不严而病原微生物失控,不仅感染实验室人员,甚至还可能传播到社会,引起传染病的流行。
2.与实验无关的东西随意带进实验室。甚至有时将食物、饮料、衣物等摆放在实验台上与实验材料同放。
3.进实验室前的个人防护问题。许多学生很随意的穿着自己的衣服进入实验室,还有的学生穿者凉鞋、拖鞋,更有甚者为肩佩长发一边做实验一边用摸完实验用品的手不断的弄头发。
4.使用酒精灯不注意安全。在病原微生物接种时酒精灯是最常用的,它的安全问题往往被忽略,有的同学因某种原因离开自己座位时依然点着酒精灯,酒精灯发生意外致人损伤的事件在学生实验室曾经是有过先例的。
5.实验后不洗手、隔离衣乱放。做完实验离开实验室前有的同学忘记洗手,赶上午饭前直接去饭厅,是十分危险的。再有下课后有的同学不将白大衣反折单放,而是直接塞入书包与其他物品同放。
6.实验物品的分类使用和存放混乱。值日生同学不懂实验后的用品如何分类,经常将污染的与没污染的用品混放,造成污染的范围扩大,更有甚者为乱倒实验垃圾,不知道实验垃圾应该如何分类等。
二、医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硬件建设、制度建设和安全的教育上
高等院校实验室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现在大家对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十分重视,基本实行“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实验室和个人,逐级签定安全责任书,开展各级培训班。把各项规章制度挂在墙上。这些都是最基本、最起码的安全管理,但未必就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事故,一切原则、责任都于事无补,因此还需要在以下3个方面对安全管理加以支撑和保证。
1.硬件建设,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所有实验室门口都应贴有明显的标识牌(例如某某实验室,生物安全几级以及逃生门等必要的内容),实验室内外要有足够量和有效的消防器材,以备火灾时使用。紧急喷淋和洗眼器,以备有害液体不慎飞溅到眼睛或皮肤上时冲淋以减轻伤害。实验室应设置紧急救助药箱,备好基本救助材料,以供紧急需要时使用。
2.对于利用病原微生物开展教学的医学实验室,必须根据所开展工作的性质、接触的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和因此所需要的生物安全等级(目前分为4级),使实验室的建筑结构和设施、安全设备、安全操作规程达到相应的要求,否则该实验室不能使用。
3.严格安全制度,消除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实验室的安全,预防措施必须以制度的形式稳固下来。
①定期检查制度。对于实验室的安全条件和设施要做到胸中有数,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杜绝安全隐患问题。
一旦发现重大安全隐患问题的实验室,必须立即停止使用,疏散人员,限期整改,确保人身安全。
②加强教育严格准入制度。对进微生物实验室做实验的学生,首先要进行系统的生物安全教育以及防护方法教育,使他们通过教育具有安全意识,做事有条理,遇事不慌,处理得当。与实验无关的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实验室。
③定期演练制度。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对突发事故的模拟演练,来检查人员的安全意识,正确处置和快速反应能力。可定期进行演练,在演练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
④危险品保管制度。对易燃、易爆、剧毒、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等危险品,要设专室专柜储存,双人双锁妥善保管。作好详细领用记录。
⑤不断进行安全教育。开展定期的、经常的安全教育,不断创造重视安全的氛围,是提高实验人员安全意识、养成良好安全习惯,从而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安全教育内容包括:学习涉及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的要求、病原微生物安全防护、医疗废物及危险品管理等国家和学校的有关法规、制度,学习掌握各种标准化、规范化的实验操作,熟悉实验室环境和安全措施,学习正确使用消防器材,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逃生技巧等。
三、学生重在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加强自我保护
对于初进医学实验室的学生,为确保实验室和自身安全,必须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实验室安全问题,认真学习和掌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内容。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加强自我保护和防护策略,对于新开的实验课一定要在课前找好实验室的准确位置,了解其实验特点,要做哪些实验内容,千万不要脑子空空,现上课现找实验室,匆忙进入实验室,投入实验,完全依赖带教老师,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浪费时间和资源,重要的是加大了不可控制因素带来的危害。
1.做好个人防护,进医学实验室前一定要穿好白大衣,实验课前一定要认真预习实验内容,接触有毒有害物品前,必须做好个人防护,不要抱侥幸心理,以为不会出事。课上严格按照带教老师所提的要求去做,对不懂的问题或操作,一定要问带课教师,不可自作主张,莽撞惹祸。一旦出现问题不要私自处理,要立刻报告给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处理。
2.做实验要严肃认真,集中注意力,不要闲聊和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实验进度和实验室整体氛围,使人麻痹大意,引发事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在实验中要按规范进行操作,若在实验中不慎将细菌遗落在实验台上,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以防传染。
4.不要将与实验无关的物品随意带入实验室,更不要放在实验台上 实验台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都应保持清洁有序,对于病原微生物专业常用的酒精灯一定要更加注意它的安全性。
5.用电设备的使用,谨慎仪器要在带课教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不要用带水的手进行操作,用后需切断电源的一定要切断电源,不需切断电源的千万不要切断电源。例如微生物实验室所用的温箱、冰箱课后不要随意断电。以免造成结果无法观察的后果。
6.实验完毕后不要随意处理实验所用物品,要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分门别类的将其放好送到应该送的地方,洗手或用消毒液浸泡手后,将白大衣反折单放后再离开实验室等。
四、结束语
医学实验室的特点是仪器设备多、空间狭窄、实验复杂,涉及的危险因素多。学生进入实验室,如果对安全重视不足,教育不够,养成坏习惯,不仅会成为事故的制造者,造成人身伤害,还可能恶习难改,影响自己长远的职业生涯和将来工作的实验室的安全。
学生是医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重点,通过认真全面的安全教育,使他们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室习惯,要尽快熟悉实验室环境,尽快掌握各种规范化实验操作。做好他们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不仅保证其学习期间的安全,还有以下深远意义:受过正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并且熟练掌握其知识。有些学生毕业后将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或有机会参与实验室设计和建设,可使他们从容应对工作中面对的问题。还有些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教学工作,把所学到和掌握的生物安全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我国的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将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有些毕业生走出国门学习深造、或参加各种合作的研究项目,受过正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并且熟练掌握其知识,可以在国际交流中体现我国医学生的基本素质;熟练掌握其知识,受益终生。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中医院校;病理学实验;生物安全教育
病理学是中医院校重要的西医课程之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联系的桥梁。中医院校病理学实验课时少,学生动手能力差,生物安全教育缺失,一旦进入临床实习或科研阶段,往往将自己完全暴露在危险生物因子之下。在中医院校病理实验教学中开展生物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1中医院校病理学实验生物安全教育现状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机制,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在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中都属于重要的主干课程。病理实验作为病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十分重要,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在"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多学科、多专业相互交融"为办学特色的中医院校中,病理学实验重视程度低,实验课安排紧凑且多是观察标本、切片以强化理论,病理学实验技术等内容鲜有涉及,生物安全教育环节缺失;学生操作机会少、动手能力低,思想上没有生物安全概念,意识不到病理学实验涉及的生物危险因素。日后进入临床或科研阶段,缺乏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或认识不到位,因职业暴露造成的实验室感染屡见不鲜,给学校、医院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2生物安全教育的含义
生物安全指由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所能造成的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威胁,及对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2]。要求以实验室为科研和工作场所时,采取有利于自身安全的防护措施,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3]。通过生物安全教育、学习生物安全相关知识,达到保护医疗工作者、实验室工作人员、社会公众及周围环境的目的[4]。
3中医院校病理学实验生物安全隐患
3.1生物危险因子危害大 病理学实验生物危险因子首先来自病原微生物对相关实验人员的危害及对环境的污染。人体或实验动物新鲜组织、冰冻组织带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在采集、存放、切片等过程具有一定的感染风险。其次体液、血液中带有大量不能直观看到但生物危害极大的感染因子,如HAV、HBV、HCV、HDV、HEV、HIV、结核杆菌、巨细胞病毒等,在标本情况未知或说明中缺乏相关性描述时容易被忽视,存在很高的接触风险。再次,细胞学制片及组织细胞培养制片时,细胞受来源、重组、传代和培养环境改变等影响释放出的内源性病毒、牛血清培养基中不容易被灭活的阮病毒[5]等,一旦实验人员皮肤、黏膜暴露,感染风险大大提高。
除了病原微生物,病理学实验接触的试剂也存在生物安全隐患。如甲醛、二甲苯等对呼吸道和皮肤黏膜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容易引发皮肤黏膜刺激征、植物神经紊乱及神经衰弱;免疫组化显色底物二氨基联苯胺(DAB) 具有生殖毒性、致癌性、遗传毒性及免疫毒性,对于泌尿系统损伤较大,长期接触易引发膀胱癌[6],使用时需要引起重视。
3.2 实验过程感染风险大 据统计因实验室事故引起的获得性感染中针刺伤占25%,切割伤占16%[7],实验取材、冰冻组织、细胞穿刺时通过利器损伤造成的创面接触污染或体液、血液溅到眼、鼻、口粘膜引发的感染时有发生。此外,气溶胶产生的生物危害同样不容小觑,如离心机工作时和试剂挥发后产生的气溶胶,细胞制片时烤片、吹片及冰冻切片组织碎屑升腾形成的气雾,吸入后同样引发实验室感染。再次,未及时处理的标本倾洒,沾有残液的废弃枪头、EP管、针头处理不当,实验室器械污染对接触人员产生二次感染。
3.3生物安全意识薄弱 在中医院校中,医学课特别是中医专业课学习占绝大比重,其它自然科学如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等涉及少且内容浅显,学生对病理实验基本技术、原理和仪器一无所知,没有客观、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实验操作随意,生物安全意识薄弱。统计已知的实验室获得性感染,80%以上来自实验人员操作失误或忽视生物安全[8]。学生对生物安全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到位、存在侥幸心理,穿着自己的衣服进出实验室,工作服混杂私人物品胡乱塞进书包,穿着拖鞋、披散头发、不戴口罩、手套、甚或一边喝水吃东西一边实验,标本、器皿、试剂伴随钥匙、手机等物品散乱在实验台,戴着污染的手套翻书、接打电话、抚摸面颊,废弃物随意丢弃……随处可见的违规操作触目惊心,生物安全意识极其淡薄。
4中医院校病理学实验生物安全维护策略
4.1加强师生生物安全意识 绝大多数生物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缺乏生物安全意识和疏于管理。在中医院校病理实验教学开展生物安全教育,首先要求师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明确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养成认真、严谨的实验态度,并从最基本的个人实验防护做起。比如进入实验室前将工作服穿戴完毕,实验结束后将工作服反折收纳,实验时佩戴手套、口罩,提高实验人员洗手依从性,实验室内严禁吃东西,有突发状况及时汇报老师,杜绝随意操作等。
4.2开展系统的生物安全教育 除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外,还需要全面了解生物安全知识,学习相关规章制度,提高自身安全素养。一方面明确病理学实验中存在的生物安全危险因子和感染途径、原因;另一方面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正确的实验流程与方法,如生物安全柜、通风橱和超净工作台等生物安全设备的正确使用;高压灭菌器、离心机、切片机、移液器等仪器设备的操作;病理标本每一个环节的规范处置;废弃物分类处理流程;设备、器械、环境消毒流程;紧急事故处理预案及错误操作的处理办法等。
4.3完善生物安全管理 对于病理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要求责任化、规范化、常态化,每一间实验室、每一件大型仪器、每一项实验活动都由专人管理。大多数高校实验室都设有专职教师作为负责人,但教师和学生之前缺乏交流,建议以班为单位在学生中设立安全员,教师可以与安全员直接沟通,方便学生管理。其次,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如标本存放记录、危险试剂取用记录、仪器使用记录、废弃物处理记录、实验室消毒记录等。
5结论
随着实验技术、实验方法、实验材料的推陈出新,中医院校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生物安全教育,不但能够提高师生的生物安全素养,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和校园环境安全,更将使师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获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朴松兰,于兰英,谢占峰.浅谈中医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体会[J].吉林医学,2010,31(3):430-431.
[2]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3]高树田,伍瑞昌,王运斗.国内外生物安全实验室发展现状与思考[J].生物防护防疫装备,2005,26(11):33-34.
[4]张娜,刘学芳,张振强.将生物安全教育引入中医院校《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体系初构想.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2:79.
[5]顾杰.科研实验中心生物安全隐患及应对策略浅谈[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9):1213-1214.
1.1辅助型实验员
生物医学实验往往需要多个生物学重复,有时可能使得样本量非常大,而仅仅依靠1个研究生的力量很难有效迅速完成。辅助型实验员往往承担辅助研究生进行大量重复简单劳动的工作,如在大批量进行MTT实验时,辅助型实验员负责常规的细胞培养和胰酶消化,研究生负责细胞计数,最后由实验员完成稀释和接种。辅助型实验员一般很少为专职,主要由其他几类实验员利用实验空隙时间兼任。
1.2管理型实验员
管理型实验员一般有高年资实验员担任,往往负责实验室制度的制定,执行及对实验室新人的培训,实验公用物资的采购,实验室物品管理,重要实验材料资源的入库和保种,实验试剂的校准以及各种实验方案的修订。管理型实验员是实验室正常运作的支撑力量,也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1.3综合型实验员
综合型实验员是生物医学实验室中最为常见的实验员类型,主要担任以上2项或多项任务,在目前生物医院实验编制有限,经费中劳务费预算不足的情况下,担任多个角色的实验员亦越来越普遍。
2生物医学实验室实验员的重要性
在国内,由于实验员群体往往学历较低,对论文产出和课题申请没有直接的参与,因此实验员的重要性常常被忽视。但是在美国等生物医学高度发达的国家,实验员在实验室中的地位往往非常高,也是最为稳定的群体。作者访问的美国NIH实验室,课题组负责人主要负责学术性事物,而在实验室内,实验员则是绝对的权威,尽管每天工作量不大,却拿着较高的薪水,他们监管着实验室的一切运作,从细胞培养间PBS、EP管的库存,到大型仪器的维护调试,从实验室统一采购耗材协议价的商议,到网络存储设备硬盘更换,从实验室新人培训,到放射性同位素安全的监管,5个实验员有条不紊的维护着一个50多人的大型生物医学实验室的正常运转。与这些实验员交流后,作者发现这些实验员其中并不乏“高手”,其中2人具有博士学位,还有一人在的Nature杂志上发表过论著,从动手能力上来说,这些实验员也绝对是非常熟练和有经验的实验能手。因此,对生物医学实验室来说,优秀实验员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实验室的日常运转;
(2)保证实验室重要资源的可持续性;
(3)保证实验室重要的实验技术的可重复性;
(4)提高基础实验材料准备的效率,保证课题的产出;
(5)保证课题经费的合理利用。
3生物医学实验室实验员的培养心得
既然实验员对于生物医学实验室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培养优秀的实验员也是课题组负责人的共同追求之一。作者有幸参与多名实验员的培养,从中也获得了一些可贵的经验。
3.1根据实验员自身条件与个人发展愿望制定培养计划
由于新到实验室的实验员往往在知识背景、动手能力及工作经历等方面都参差不齐,因此培养的起点应该根据水平差异进行调整。如一名中专毕业的检验专业的实验员,作者在培养时则选择从最基本的实验技术———细胞培养入手进行教学,慢慢过渡到较为复杂的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而另一名具有硕士学位的实验员,具有2年左右的实验室工作经历,作者则按照目标导向型实验员的标准来培养。此外,对于制定长远的培养计划来说,必须参考个人的发展愿望。由于实验室普遍收入较低,部分实验员将实验室工作作为暂时性工作,并没有长远的发展要求,课题负责人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照顾,并利用计件劳动的方式进行补贴,可使其中部分能够稳定的在实验室工作,而对那些本身具有长远发展要求的实验员,则需要锻炼其良好的实验习惯,并逐步赋予一些管理性任务,可使他们很快提高并成为实验室的中流砥柱。
3.2从实验技术入手培养实验习惯
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实验的成败至关重要,也是培养实验员的关键环节。由于做实验毕竟是实验员的主要工作,因此培养娴熟实验技术的同时,也必须培养他们的实验习惯。如在细胞培养时锻炼其无菌操作观念,操作PCR加样时培养其对各种实验试管的标记、倍比稀释、以及分装等各种微操作的良好习惯,以及对实验台整洁度的维持,都是良好实验习惯的点滴培养。实验员是研究生实验操作的老师,实验员的良好实验习惯是研究生群体甚至是整个实验室良好习惯的基础,因此必须十分重视。
3.3逐步参与实验室管理
当实验员熟练掌握了多项实验技术以后,也对实验室的环境及课题组的基本思想有了大致概念,可以逐步让实验员参与到实验室管理中。如实验室新引进细胞株的冻存保种,实验室物品的订购以及课题组常用试剂的评估。实验室管理的过程使实验员更深刻地理解实验室运作的模式和缺陷,促使他们主动的改变和弥补缺陷,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同时在参与实验室管理的过程中,课题组负责人也可观察各实验员管理能力的优劣,可以从中择优加入实验室管理团队。
3.4培养科研能力
部分实验员对科研非常感兴趣,课题组负责人可根据实验员的要求进行科学的指导,并让他们参与部分课题的设计和独立完成。作者首先让实验员在实验室组会上进行汇报,从实验技术和科研思维上都进行系统的训练,研究生的发言也可让实验员在科研思维上得到很大的帮助。由于实验员对实验技术的开展基本都十分熟悉,一旦有了科学的假说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他们也很可能从学术上得到升华,从而更为深入的参与到课题组的科研工作中。
4.结语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EHS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10-0052-04
实验室是高等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进行技术服务活动的必备场所。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实验室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也更加频繁,实验室内涉及种类繁多的化学品,且这些化学品往往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等特性,有些化学品甚至有剧毒。生物类实验室涉及实验所用微生物、病毒以及生物酶制剂等。还有些实验室中存放着贵重实验设备和资料成果。不仅如此,实验室内学生群体流动性较大,使用时人员也相对集中。针对上述复杂状况,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高等院校实验室火灾、人员中毒以及环境污染等事故时有发生,这不仅给高校带来极大的财产损失,而且造成了人员伤亡,后果惨重。在这一严峻形势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EHS管理体系要求有保障环境、健康、安全的组织机构以及由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等构成的整体,是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目前已应用于电子仪器、石油、天然气、化工等行业领域,并且取得了显著效果。笔者拟探索构建高等院校实验室EHS安全管理体系的途径,以期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效率。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机构体制不健全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多数由校保卫处、资产处与实验室管理处或负责环保的相关部处协同负责,在实施安全管理工作过程中,各个部处工作的侧重点有所区别,比如保卫处主要负责治安和消防工作,同时也包括对一部分危害公共安全的物品(如易燃易爆物品、化学、放射性和易制毒物品、剧等)的管理;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涉及的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点在于实验室安全技术的指导、危险物品的采购使用以及保管存放和废旧试剂处理等相关工作;负责环保工作的部处,如后勤保障处主要从环境安全方面进行管理。“共同负责,协同管理”的这种管理体制很容易造成部门间职责脱节或者重复,从而产生管理主体不明、责任不清晰、出现管理盲区等弊端。因此,应当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专门部门,主抓安全工作。天津大学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如下页图1所示。
(二)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部分高等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缺乏,现有制度系统的有效性不足、可操作性差,失去了制度本身的意义。例如,实验室在不断发展壮大,实验设备仪器也在不断更新,然而针对新仪器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使用操作指南却没有及时更新;随着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生源不断扩张,实验室使用人数不断增加,实验室承担的实验量也随之增加,然而实验室使用人员的安全管理制度并没有随之加强。这些现状使得实验室存在着极大的潜在安全隐患。
(三)缺乏安全观念,安全教育不足
调查发现,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占相当大的比例。究其本质,往往是由于安全观念不强,防范意识薄弱。实验前,教师往往注重于学生的实验技能培训,而忽略了其实验安全、环保意识的培训,加之学生本身对实验室安全问题缺少科学认识,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有些教师实验前虽然也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实验安全教育,但是过于单一或形式化,也没有严格的考核要求,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一旦发生事故,再行补救往往为时已晚。不单是学生,有些实验室工作者上岗前也没有进行过相关的系统全面的安全培训,一旦遇到突发状况,更是手足无措,以致酿成事故。
(四)硬件设施欠缺或不足
部分实验室使用年限较长,一些安防设施陈旧。供电线路年久老化,随着实验人员以及实验量的增加,用电负荷量加大,存在较大的火灾安全隐患。随着高校的扩招,实验人员增多,而实验室用房紧张,实验药品或设备没有足够的位置摆放,安全操作距离不达标。实验空间的局促给通风排气设备增加负荷,有毒气体无法有效及时清除等,都时刻威胁着实验室和人员的安全。
由于资金方面的问题,高等院校实验室往往未安装智能监控设备,致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盗窃事件时有发生。为了防止仪器设备被盗,有些实验室安装了防护窗和防盗门,有些甚至将消防安全通道堵塞,这种极端做法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有些实验室并没有按要求配备相应的“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对于实验产生的废气任由其排放,废水不经处理放任自流,固体废弃物随意丢进垃圾桶等等,由此造成了环境污染。
(五)监督检查以及奖惩与检讨执行力度不够
高校基本都会定期对所有实验室进行安全、卫生检查,但检查往往形式化,表现为“一阵风式”。虽然有定期检查制度,但执行的力度和效果欠佳,缺乏监督,在检查过程中,很难讲安全隐患完全排除。在实验安全的奖惩方面,惩罚制度相对完善,对于发生安全事故的惩罚也很及时、严格,但是缺少奖励制度,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实验室安全工作人员积极性。
二、EHS管理体系
(一)EHS管理体系发展
我们从事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追求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而EHS管理的终极目标也在于此。上世纪60年代之前,安全管理工作侧重于通过提升装备性能达到保证安全的目的;70年代至80年代,安全管理工作侧重于研究人在工作中的行为,注重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工作环境对健康的影响;1986年,壳牌石油公司将安全管理形成手册并以文件形式确定下来,EHS管理体系初现端倪。在此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安全事故,如1987年瑞士SAND EZ大火,1988年英国大陆架PIPER阿尔法海上平台爆炸事故,1989年EXXON公司VALDEZ原油泄漏导致的环境严重污染事故等等,使人们开始深刻意识到环境、健康和安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1991年,第一届油气勘探开发的健康、安全、环保国际会议在荷兰海牙顺利召开,至此,EHS这一概念慢慢被人们接受。经过各种相关领域的实践管理经验的积累,EHS管理体系逐渐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目前,EHS管理体系广泛应用于电子仪器、石油、天然气、化工等行业领域。EHS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如下页图2所示。
(二)EHS管理体系的优越性
EHS取自英文Environment,Health和Safety的英文首字母,代表环境、健康和安全。EHS管理体系从其功能上来讲,属于一种预防性管理的先进管理模式,注重于事故预防和持续性改进,目的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环境污染以及人身伤害等灾难发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缺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抓安全”往往是为了应付突击检查,普遍存在一阵风式、时令性等现象。因此,将EHS管理体系引入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有助于进一步保障师生的安全和健康,改善实验的环境,建立长期、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
三、构建EHS安全管理体系
(一)组建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实验室的特点决定了学校实验室需要有专门、专业的机构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同时要求这种管理体制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
要在高校推行EHS管理体系,就必须建立独立的校级层面EHS职能部门,组建专职EHS团队。其中,分管校领导为职能部门的总指挥,相关部门和院级单位为职能部门成员。同时,各相关部门和院级单位也需确定相应主管领导,进一步明确管理人员,设置专职专门人员负责实验室安全的日常管理工作,形成层层落实的管理责任制。具体可借鉴国外一些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例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MIT)实施EHS管理体系,设立了EHS管理总部、EHS管理委员会以及EHS办公室。总部对技术性的安全问题提供统一的指导管理,管理体系可谓纵横交错,为人员健康和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又如,日本东京大学设有专门的环境安全保健机构;新加坡大学实验室建有环境与健康安全办公室和实验室安全和生物安全委员会两个专门组织,负责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香港科技大学由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行政副校长负责学校安全管理实务工作,成立了安全委员会,委员会主席由行政副校长担任,高校的院系、部门委任一位兼职安全主任,协助统筹管理安全方面的事宜,香港科技大学还设有健康、安全及环境处,负责编撰大学安全手册,同时提供安全指引、技术支援及各类与安全相关的服务。
(二)加强制度、管理方法建设和执行力
健全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与之相匹配。从宏观上讲,高校校级层面EHS职能部门应依照环境防治法、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高校自身的安全管理规定。在此基础上,每个实验室应当从根本上加强安全、环保制度文件的制定;执行严格的实验室准入制度;切实做好实验仪器的使用记录工作;编写实验室内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手册;标注安全注意事项;制定实验药品尤其是高危物品的申购、使用和保管制度,意外事故应急预案等制度,严禁在实验室内违规存放高危性物品;加强对易燃、易爆以及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结合实验室特点制定师生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实验室的整体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定期检查和评审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等。
(三)教育培训
EHS管理体系并不单单是几个简单操作步骤的照搬,最重要的是理念的更新。因此,要在高校实验室实施EHS管理体系,必须使师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接受其管理理念。EHS管理的培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培养培训对象的EHS文化意识,另一部分是岗位技能培训。培训范围包括EHS管理体系涉及的相关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全体师生。高校可通过内部宣传和培训使EHS管理体系逐渐普及,可开设相关EHS管理课程,使师生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强化自己在环境、安全和健康方面的责任感。
(四)提高硬件设备配置水平
依据EHS管理体系三位一体的模式,硬件配置按照环境、健康、安全的要求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环境相关的设施。应加大防止环境污染等技术防范设施的投入,确保各类安全防范、环保排放达标。这类设施包括排风、通风设备,废气、废液以及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源的识别、检测和分析设备,监控及报警设备,污染物处理设备,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和处理设施等。二是与健康相关的设备设施。应进一步完善高校实验室的安全警示标识,配备各类实验相关的安全防护设施、设备以及用品,设置紧急防护设施。如涉毒实验要配备防毒面罩、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通风橱等劳动保护设施,还须配备急救药品箱、紧急冲淋设备等,全面提升安全防护能力。三是与安全相关的硬件设备。要加强防火、防爆、防盗、防毒、逃生等方面的基本设施建设,要不断规范与完善水、电、气供给及排放管道的安全合理布局,对于年久陈旧的实验室,一定要积极做好日常检查、维护和保养工作,及时进行安全设施的更新和升级,确保人身安全。
(五)监督检查以及奖惩与检讨
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并加大执行力度。监督检查是手段,目的是为了EHS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高校实验室应实施定期检查制度,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积极整改,做到防患于未然。定期检查的内容包括对设备、环境和安全问题等方面的检查,同时也包括对实验室现行文件的检查。
要建立与监督检查相匹配的奖惩和检讨制度,通过检查,对安全工作开展良好的单位、部门予以精神及物质形式的奖励,对于存在安全问题的单位、部门给予技术指导,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并要求进行深刻反思,从根本上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意识。遵守安全指引是对所有师生的工作要求之一,安全职责能否达标应纳入各部门、各级别的员工每年绩效评核。
参考文献:
[1]何建华.我国化学原料要实施EHS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河南化工,2010,27(10):35-36.
[2]丁浩,张星臣.石油企业实施HSE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10):55-58.
[3]林卫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及其对策创新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4):156-158.
[4]高惠玲.引入EHS管理系统评价要素加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化进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9):43-45.
[5]张明轩.工程项目管理[J].建筑安全,2007(2):19-22.
[6]贾贤龙.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93-195.
[7]阮慧,项晓慧,李五一.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4-7.
关键词:物理 实验室 规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51-01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有的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经过严格的实验后得出的,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素质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实验技能、科技素质的重要手段。如何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把物理实验室工作做的更好,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取得最佳的效果,成为我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在物理实验室管多年理工作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总结出自成风格的管理方式,对物理实验室管理工作做了一些探索。
1 完善制度管理
实验室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建立实验员和实验教师职责;仪器、设备、药品的保管和使用制度;仪器维修、损坏赔偿制度和学生实验操作制度;实验室安全、保卫、环境卫生制度等。一些重要的制度更是要放大后悬挂于实验室醒目位置,做到在使用中逐步完善,在完善中自觉执行,一切按制度办事、运行,切实做到有章可循,有矩可守,确保实验工作能正常有序的开展。例如,作为实验员,我每学期都参与物理备课组的备课活动,配合任课教师制定《学期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通知单》和《学生分组实验通知单》,应提前三天或一周将《通知单》交给实验管理员。实验管理员则根据实验通知单,做好实验的安排和实验器材的准备工作。实验后实验管理员应如实填写《实验登记表》,学期末,实验员应将任课教师所有的《实验通知单》装订成册,为学校考核评估提供依据。
2 规范仪器管理
物理实验室的仪器琳琅满目、种类繁多,作为物理实验员,这就要求实验员勤动手,常操作,熟练掌握全部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操作要领,同时要保证仪器、设备处于正常可使用状态,并能满足物理实验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实验管理员一定要在实验室的管理上下功夫,将各类仪器分类、分柜、分层定位存放,做到不挤压、不堆放,并且还要有编号。既要做到“科学、规范、合理、美观、方便”的原则,还要做好“防尘、防潮、防锈、防震、防碰、防变质、防蛀、防腐蚀、防霉变、防爆、防损耗、防磁、防光照、防冻、防火”等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保证教学仪器始终处于良好的可用状态,这样可减轻仪器损耗的程度,延长使用寿命。实验完毕后,仪器应及时归位,保证下次使用方便、快捷。同时,还应建立档案,建立固定资产的帐册,实行计算机管理。每学期末应对各种器材、药品进行一次清点,列出报废、报损的清单,经领导审核后消帐,使之一目了然,做到帐目清楚,帐物相符,帐柜相符,帐帐相等。
此外,实验员在搞好实验教学的同时,还要善于收集教师的自制教具,并能在生活中利用一些随手拿来的物品自制一些简单的实验教学仪器。实验员还可以配合教师积极开展主题明确的课外实验、科学探究实验,在锻炼学生勤动手、动脑的同时,培养学生实验的技能技巧,开阔学生的观察范围。
3 强化教学管理
在物理教学中,现象的展示,概念的导出和规律的发现,最好的表现手段就是实验教学,其他教学方式的展示都不能达到比实验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我们的物理实验员尽可能的充分利用实验室,使其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率,让实验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需要,侧重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这就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关键点。因而必须关注实验教学,把实验教学当成和其它主课一样的学科,认真扎实地做好,这也是实验员的职责。协助教师加强实验课管理,每当上实验课时,实验员应提前将实验室门打开,迎接教师、学生,当学生动手实验时,应来回在实验室巡视,一方面帮助教师管理实验课堂纪律,监督学生保护器材;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学生的实验效果,在以后实验中不断完善提高。这样一来不仅协助教师很好的完成了实验教学,也密切了实验员和师生的关系。
4 注重资料管理
实验室的各种工作要靠资料来记录和保存,分类妥善收集整理各种物理实验室资料,物理实验室资料实行计算机管理,如通知单、总账、明细账、流水账、实验仪器设备目录表等。做好和完善各种资料的记录,可以使实验室的工作系统化、科学化、提高化,特别是一些实验操作图片、课外活动图片等,可以直观地展示实验现场,为实验的评价提供很好的依据。同时,资料管理的好坏,还可体现一个实验室是否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5 重视安全管理
由于物理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和操作过程中都存在复杂性和不稳因素,这就实验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上课的过冲中,我们的物理实验员一定要奉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做到定时定期的对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和更换,对电源是否处于安全状态进行查看,还要注意实验的过程中是否有安全隐患,并在必要时采取预防措施。与此同时,在实验室配备灭火器、消防桶、消防沙等诸多消防器材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物理实验室的管理是搞好物理实验教学,顺应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环节。物理实验管理工作中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服务化是有机的科学管理体系,能够大大提高物理实验室的利用率,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基本保证。物理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因此,实验员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在工作中培养技能,在工作中形成技巧,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为学校的实验教学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学锋.中学生物理实验技能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8):111.
关键词 免疫学;实验教学;虚拟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36-0113-03
Application of Virtual Laboratory in Experiment Teaching of Immunology//Xie Wei, Ju Songguang, Ge Yan, Pan Jianzhong
Abstract The virtual laboratory is a computer network that could provide simulation environment for experim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mersion and interaction. In this paper, we suggested carry out immunology experiments in virtual laboratory. It coul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arouse the learning interest and academic motivation of students by materializing and visualizing the principles, improving the experiment condition of immunology
Key words immun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virtual laboratory
Author’s address Immunology Department, School of Biology and Basic Medical Science,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China 215123
免疫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学科,其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新的免疫学理论和实验技术不断涌现,并迅即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医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免疫学技术,对今后的临床和科研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免疫学教学内容大多涉及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微观领域,不仅抽象难懂,而且理论性和逻辑性都很强,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
而免疫学实验是免疫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免疫学实验课程可通过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来帮助医学生加强对免疫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因此,如何改进免疫学实验课程,从而增强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医学生有效掌握免疫学实验技术,是值得教师深入探讨的。鉴于此,设想将虚拟实验室引入免疫学的实验教学中,并就这一教学改革方案提出几点建议。
1 虚拟实验室的内涵及特点
虚拟实验室(virtual laboratory)是由William Wulf教授于1989年提出的,用来描述一个计算机网络化的与传统实验室功能相近的虚拟实验室环境。虚拟实验室用仿真、数字建模和多媒体等技术,在计算机上创建出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环境,其中每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代表一种实验对象,从而营造出模拟的仪器性能、实验条件和环境。用户利用鼠标的点击、托曳,实现人机对话。计算机上虚拟的各种仪器,按照实验要求、过程组装成一个完整的实验系统,同时在这个系统上完成整个虚拟实验,包括试剂的添加、实验条件的设定、数据采集及实验结果的模拟、分析[1]。
虚拟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沉浸感”。虚拟实验室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再造逼真的实验情景。实验室物品全部是与实物比例一致的立体可视模型,摆放位置和现实情况相同,而且操作者可从任一角度观察实验室中的任何物体。虚拟实验室使人与计算机生成的环境融为一体,完全沉浸其中。
虚拟实验室的另一个特点是交互性。用户以第一人称视角通过鼠标对实验场景中的“自己”完全控制,实现移动、转动、加样等动作。随着操作者不同的动作指令,虚拟环境中相关对象的状态也发生改变,并通过图像、音响等作用于使用者的感官,使操作者产生与现实中同样的体验。将虚拟实验室应用于医学教育中,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更加深入地学习所学课程[2]。
2 虚拟实验室的教学优势
2.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鉴于免疫学这门课程比较难学,虚拟实验能把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原理和过程等形象、生动、真实地表现出来,给学生营造“真实”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其中,易于获得知识,把握概念、原理和实质[3]。平常的实验教学,由于受实验场地和实验材料的限制,学生实验通常是4人组,因此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难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虚拟实验的应用可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电脑上完成实验全过程的操作,如果需要的话还能反复体验。学生在人机对话过程中完成实验设计,体验实验操作,提高实验能力,并进一步理解概念、明白原理、建构知识。
2.2 弥补实验教学条件的不足,避免各种风险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经费投入的压力不断增大,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师的工作负荷已饱和,有的实验因现实条件的限制还无法开设。这些难题随着虚拟实验室的建立就能迎刃而解。可以不必考虑去添置昂贵的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极大地节约实验费用;也不必担心一些有毒、有放射性、易燃易爆的试剂会对实验室安全和学生健康产生威胁,完全消除实验中的隐患,使一些原本只能由教师来完成的演示实验,也可放心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操作。
2.3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鉴于免疫学实验的特殊性,要完整地完成某些实验一般需要1~2天。例如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实验),从抗原或抗体的包被这一实验步骤开始,直到最后检测出样品中的含量,整个实验需要2天才能完成。因此,们在上这一实验内容时,只能先由带教老师提前完成前面的几个实验步骤,剩下最后几步关键的步骤由学生来完成,特别是显色这一步骤,都是由学生自己来操作,这样学生也会有些感性认识。假如将这节实验课通过虚拟实验的方式来开展,那么学生就不会受时间的限制,自己可以独立完成整个实验,提高实验课的上课效率,达到全程体验的目标。另外,虚拟实验室可以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化学习的环境。
3 虚拟实验在免疫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
3.1 强化学生的免疫学实验基本技能
免疫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是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提高实验有效性的保证,如用橡皮吸球,通过玻璃吸管来吸取试剂等。然而在上实验课时,经常可以发现本科生的实验基本技能都不过关,严重影响实验效率和效果。因此,在上实验课前,让学生进入免疫学虚拟实验室,通过反复实践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技能。这样在上正式实验课时就能应对自如。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展免疫学实验基本技能的微格培训,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2 增强学生的实验预习效果
很多免疫学实验程序复杂,逻辑性强,需要学生通过预习来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了解实验步骤。过去,学生仅仅借助实验指导,通过自主学习,纸上谈兵地初步了解抽象的实验描述,预习效果很差,实验课上还得教师反复讲述强调。特别是一些用到实验动物的实验,如小白鼠等,学生很难有实际的体验。而利用虚拟实验室,学生可在实验课前通过反复实践,不但能掌握正确抓取小白鼠的方法,而且能体验对小白鼠进行腹腔和皮下注射的正确方法和整个操作过程。而且学生在按照实验讲义自主完成虚拟实验的过程中,会认真钻研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形成非常深刻的记忆,再进行实际实验操作时效率会大大提高。
3.3 确保学生都能观察到实验结果
免疫学实验课中所使用的很多仪器设备价格都很昂贵,在观察实验结果时,学生只能轮流在少量的仪器前观察。例如,在开设免疫荧光这一实验时,要用到免疫荧光显微镜来观察实验结果,鉴于显微镜的价格很贵,只能提供一台显微镜供大家使用,因此每个学生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来顺利地观察实验结果。而在虚拟实验室,学生不但可以充分实践荧光标记的方法和过程,而且能在电脑上仔细观察荧光标记的结果,清楚地看到标记上荧光素的阳性细胞。
3.4 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提供参与实验设计的可能
传统的实验教学,由于条件限制,很多实验只能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学生并没有人人动手的机会,不但给实验评价带来不客观性,更造成教学的不公平性。虚拟实验无需消耗任何试剂,也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一般大学都有网络和足够的计算机,可以满足所有学生全过程完成每个实验的需要。更可喜的是,学生可以借助虚拟实验这一教学平台,改进或创造性地设计实验,通过个性化的实验设计,进行研究性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展自己的实验设计能力,这对学生的一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5 促进学生实验的多元化评价
传统实验评价主要通过考察学生的实验过程和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由于目前班级人数较多,加上仪器设备的限制,教师很难实现对学生实验评价的公正、客观。借助虚拟实验这一教学平台,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客观、公正地进行实验评价。不但评价其实验结果,还可以根据录像评价其实验过程。学生通过实验交流,不但可以共享实验成果,还可进行互评。
3.6 正确处理虚拟实验与实际实验的关系
虚拟实验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完全取代实际实验操作。因为在真实的实验情境中,可能会出现某些异常现象,但这些异常现象在虚拟实验中是绝对不会出现的。另外,虚拟实验的实验操作都是通过点击或移动鼠标来实现的,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并无帮助[4]。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实验对象,合理安排虚拟实验与实际实验的比例,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范伟.虚拟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2):204-205.
[2]王伟,陈辉.虚拟现实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4):98-99.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28-03
以地方特色食品为代表的食品工业,已成为支撑贵州省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贵州省食品工业总产值接近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国发2号文指出“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积极发展特色轻工业,做强做优特色食品工业”,按照《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贵州省特色食品产业振兴计划”的要求,提出“立足我省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结合特色农产品基地和旅游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食品和旅游商品”。作为一所市属地方高校,“突出实用,服务本地”是贵阳学院的办学定位。
2014年教育部高校转型改革方向已明确,全国将有6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转为应用型本科教育,而此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扩招后“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贵阳学院正是一所面临改革调整的地方性高校,在此转型背景下,我们如何准确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尽快适应转型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按照贵州省规划和发展的要求,只有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才能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在此背景下,我们结合地方食品行业、企业的特点和对食品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进行了广泛调研。根据我校的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对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建设和改革。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现状
贵阳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始于1984年原贵阳市金筑大学食品分析与检验和食品工程专业专科教育,2008年获批“生物工程”(设食品工程、制药工程两个方向)本科专业,并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开始了本科教育;2012年12月,“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批贵州省“重点支持学科”建设,2014年升级为贵州省“重点学科”建设。目前,学院已建立了良好的教学、科研体系,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由于受师资及基础条件限制,我校原有教学体系比较传统,课程体系设置大多借鉴兄弟院校,教学内容设置特色不足,工科课程设置较弱。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原有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远远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有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的特色不凸显,没有体现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与优势;
二是有些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存在交叉,传统课程结构变化不大,体现社会需求的课程设置不够;
三是实践课程属传统知识型,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因此,学生解决综合、复杂的实际问题能力较低;
四是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未能有效地顾及师生间交流,使得师生交流多限于课堂,缺乏必要的沟通和指导。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改革遵循我院“强化基础、注重应用、塑照个性、求实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并进的教学理念,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教学内容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和应用型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为特色,满足我省对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这次课程体系调整,力争使学生的理论能力、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1.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是依据我校“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办学定位,结合贵州特色资源和行业发展方向而调整制定,培养具有工学学士学位的应用型食品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构建上强调突出我校的学科特色,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明确的方向,在专业上也没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这几年我院在果品加工与贮藏方面显示出一定成绩,先后以我院为依托获批了“贵州省果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果品加工贮藏与安全控制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果品加工与贮藏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等科研平台,聚集了科研队伍,提升了教师科研教学能力,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与实践条件。如何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以科研促进平台建设、以平台建设促进学科发展、以学科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实现办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以此为基础,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了系统的方向培养和拓宽口径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即以食品加工与贮藏为培养方向,同时兼顾粮油、乳制品、畜禽、调味品、烘焙等方向的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
2.课程设置调整。原有教学计划中学分分布不均匀,课程设置较多,没有体现专业的核心内容,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与调研,这次教改明确了本专业的主干课程。确定了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艺学为主干课。在主干课的授课内容上,以食品加工与贮藏培养方向为主线,调整了食品工艺及食品贮藏保鲜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了软饮料工艺学、发酵工艺学、农产品贮运学等课程的内容,同时,调整了调味品工艺学、粮油加工工艺学课程学分,通过食品工艺学的教学内容调整拓宽专业知识面。这样既彰显了我院的学科特色,又拓宽了学生的专业口径,为其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3.突出工程教育特点。原有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虽是工学学科,但课程内容总体偏理,工程性不强,新的课程设置上系统地增加了工程类课程,并按专业方向增加或删除了相关课程,实践课中还在第四学期增加了金工实习。经过这两年的调整,工程类课程明确了以机械制图、机械原理与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厂设计六门课程为核心,突出工程教育的特点,使学生建立工程化概念,适应食品行业的需求。
近年来,我院在食品工程领域发展迅速,先后建立了金工实习车间,与企业联合投资合作建设了省内一流的食品工程教学中试基地,包括:年产3000吨饮料中试生产线、500公斤天然产物提取中试线、200升发酵中试线、超临界CO2萃取等,使得我院学生实习实训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学科的教学、科研、实习、实训等提供了保障,学生可以此作为实践基地,了解、熟悉、强化了工程化概念。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应用型学科,实践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1]。
在实践教学的设置方面遵循以下原则:培养学生建立专业的意识,通过日常训练提升专业兴趣,最终达到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依据这样的原则我们设计了三个梯度层次:一年级为认知性实践,主要通过参观实验室、生产车间及讲座来建立对专业的认识,并学习基础实验知识;二、三年级通过专业课程实验来训练动手动脑能力,通过参观、了解企业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四年级综合实验及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以及毕业实习提升专业的技能。
在实践教学设置上,调整了部分课程的实验课学时数,并把原来的课含实验课程全部调整为单独的实验课和理论课,并单独考核,这样在期末计算综合成绩及评定学生实验能力时更科学合理。在实践教学安排上,一年级实践环节以化学基础实验训练为主,二、三年级增加金工实习、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四年级除毕业环节的实践外,还增加了大综合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28.5%。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1.课堂教学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工科应用型专业,一些工艺课程及工程类课程光靠教师课堂讲授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在此次教改中,以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机械设备和软饮料工艺学等课程作为试点,进行教学方式上的探索,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是学院发展的思路。以我院两个中试基地为依托,在教学中,适时把学生带到中试基地中进行实地教学,将教学中涉及的设备、设施以及工艺流程实际展现在学生面前,把理论教学和实体、现场教学相结合,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难懂的概念转化为实景。同时强化了学生专业的系统性,把三门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深受学生的欢迎。
目前我院除拥有两个中试基地外,还建有一个冷库两个保鲜库等冷链设施,还拥有一批具备工业生产能力的中试生产设备,学生在相关课程中涉及的设备设施大部分能看到实物,如均质机、超高温瞬时灭菌设备、超临界CO2萃取设备、发酵罐、超高压灭菌机、真空冷冻干燥机等,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直观和有效。在分析检测方面,我院还与贵州省理化测试院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贵阳学院-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双方共建的“贵州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检验中心南明区分中心”,也将为提高学生的分析测试能力提供学习的平台。
除实地教学外,还推广以精品课带动相关课程的活动。我院的食品微生物已被评为校级精品课及双语建设课程,以精品课双语课的建设推动其他课程教学。食品教研室还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利用说课、评课、“老带新”方式带动大家,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全面提升我院的教学水平。
2.实验教学改革。近几年来,学校和财政资金大量投入及获得的科研项目资助,我院现建有8个专业实验室,即食品分析实验室、食品化学实验室、食品工艺实验室、果蔬贮藏与保鲜实验室、果蔬加工实验室、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微生物理化测试室和精密仪器室等。实验室面积1000M2,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近1000万元,使我院的实验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为我们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
实验教学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开展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实验教学中学生被动、应付实验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学科发展和课程教学工作需要,并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如可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学生实验,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并亲自去操作,去体会,不但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通过教研室课前的说课活动及教学大纲的修订制订,使各科课程的实验项目减少重复性,增加后继课程的衔接性,并在实验项目安排上有意识地向培养方向靠拢。
(3)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主要以果蔬加工实验室、果蔬贮藏与保鲜实验室和微生物理化测试室为主。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可以到开放实验室做实验,现在的开放实验室不仅有我院的同学还接纳我校其他学院的同学,实验室每学期接纳学生达到300人次,同学也在实验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激发了兴趣。
(4)每学年举办一次实验挑战赛,通过各小组的实验挑战,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实习模式改革。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实践、毕业实习,我院的教学实习改革主要是利用中试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院现有省级食品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省级果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一个,饮料加工中试线和天然产物提取中试线各一条,冷库一个,保鲜库两个,还具有高新设备单元教学车间、锅炉房、纯水制备间、原料和成品仓库等。其中中试车间除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外,还承担与之相关的科研项目的研制、开发和中试生产,使之成为兼具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型校内实习基地,较好地满足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中试车间可接纳学生长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有效缓解校外实习难的问题,为食品科学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2]。除利用自有中试基地强化实习外,我院还与省内多家知名食品企业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通过参观认识这些优秀食品企业,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结论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集生物、化学、物理、机电、化工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学科领域涉及面广,而贵阳学院又是一所地方性高校,从资历从实力无法与省属高校相比,在学术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的时期,我院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就必须紧紧围绕“夯实基础、扩宽口径、注重应用、提高能力”的方针,结合我省食品行业需求及我院实际情况,突出自身特色方向、带动相关领域、打造特色专业。通过对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提出的改革办法得到学院的重视,并在教学中得到实施,受到师生的欢迎,收到良好的效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对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程、食品工艺等骨干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更新,密切注意学科发展的大趋势和最新动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建立化妆品及其原料的功效评价方法和评价平台,为研发人员提供开发产品的科学依据,为企业严把产品功效质量关提供了途径,为消费者提供了放心使用功效化妆品的标准。
记者:请你介绍一下北京工商大学植物资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
董银卯研究员(以下简称董):北京工商大学植物资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是经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委评审认定的以特色植物资源为研究开发对象的教学、科研机构。实验室依托北京工商大学优良的仪器设备和优秀的学术队伍,致力于特色植物资源中天然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其应用,充分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高新生物技术,开辟研究植物资源的新路子;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制开发绿色天然活添加剂以及专业的功能化妆品和功能健康食品;依托重点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和科研成果,在建立国家轻工业芦荟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化妆品功效评价方法和评价平台,为化妆品行业努力服务。
北京工商大学植物资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集研究、开发、中试和检测为一体,下设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实验室、分离纯化技术研究实验室、天然化妆品功效研究评价实验室、功能食品研究开发实验室和中试实验基地。实验室拥有近千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十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20台(件),其中进口仪器设备占60%。实验室的科技人员70%具有博士学位。近年来,重点实验室已开发近百项产业化的产品或技术,共承担3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6项,完成横向合作项目30多项;共有20项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专家鉴定,申报国家专利1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两种产品列入国家级新产品计划;制定行业标准两部,出版专著六部,近百篇。
记者:实验室是如何进行化妆品的功效评价的,涉及哪些功效?这种评价对化妆品的生产和消费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董:重点实验室拥有皮肤弹性测定仪、皮肤油脂水分酸碱度测定仪、皮肤黑色素和血红素测定仪、水分流失(TEWL)测试仪、图像分析系统、分光测色仪(Lab)、皮肤SPF测试仪、多探头机表面测试系统、生物安全柜、自动快速微生物生物鉴定仪、全自动灭菌装置等现代化仪器,可支持化妆品研究开发、功能性评价以及天然防腐剂研究开发等工作。实验室建立了化妆品及其功效添加剂的保湿、美白、防晒、抗衰老、祛粉刺等功效性评价体系;利用生物技术从代谢组学、蛋白组学以及细胞生物学角度筛选对不同病原菌具有明显抑菌效果的化妆品用天然防腐剂和防腐挑战体系;建立了筛选功效添加剂和化妆品功效评价的抗氧化体系;建立了化妆品乳化体系微观诊断体系。
实验室可以从乳化体系、防腐体系、抗氧化体系为化妆品的研发生产提供科学的质量保证,如通过观测化妆品的微观结构,确定内相颗粒的大小和分布均匀程度,判断化妆品的稳定性和使用效果;通过防腐挑战体系,为化妆品筛选最佳防腐剂以及防腐剂的最低用量,以在最大程度减少由于防腐剂带来的刺激。通过对功效添加剂和化妆品的功效评价,判断添加剂的功效和最佳用量,指导开发功效化妆品的科学配伍,保证化妆品研发生产的功效质量监控,使消费者可以放心使用货真价实的功效化妆品。
记者:开发绿色和纯天然化妆品是全球的大趋势,请介绍一下实验室在这方面的工作。目前有何新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通过什么方式转化为产品并最终走向市场?
董:为了满足行业和市场的需要,重点实验室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和现代分离纯化手段,主要围绕植物资源功能活性成分和中药提取物进行研究开发。主要科研成果有燕麦、芦荟、中草药等活成分的开发。
随着燕麦制品在保健品中的作用愈来愈被人们接受的同时,燕麦在美容方面的独特疗效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和业内人士的重视。众所周知:“燕麦是绿色的,无论怎样使用,它都是安全的”。
燕麦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我们运用现代生物科技从燕麦中获取到燕麦肽、燕麦 -葡聚糖和燕麦油。
燕麦肽是燕麦水解产物,富含多糖和小分子生物活性蛋白,与细胞因子非常相似,可以向下穿透到表皮,激活那里的细胞活性,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角质层生长,活化肌肤;能够抑制胶原蛋白分解酶活性,阻断对皮肤伤害性的链式反应,保持皮肤弹性,增强皮肤的天然重塑体系;可以生物的方式补给皮肤表皮细胞再生所需的养分,如大量的维他命A、B1、B2、PP、D和珍贵的维他命F,并为肌肤提供所需的维他命营养成分;燕麦蛋白精华性质非常温和,与人体肌肤天然的酸碱度相同,能广泛适用于不同的肤质,甚至包括相当娇嫩的眼部和成熟脆弱的肌肤。
燕麦 -葡聚糖是葡萄糖14连结的双糖单元通过 -1,3连接构成的均聚物,其分子结构呈长的线型糖链并且没有分支,从而使它具有很大的水化体积,而且分子链之间相互缠饶形成连续的网状结构,水分子通过极性键和氢键与之直接相互作用,使得 -葡聚糖象海绵一样,可以吸收大量的水分,因而能够长久高效保湿;燕麦 -葡聚糖有激励免疫系统和促进皮肤愈合作用,可以舒缓皮肤刺激和发痒,治疗一些皮肤病、湿疹等,还可以保护肌肤不受紫外线的伤害以及晒后的修复,显著减少皮肤皱纹,抵抗衰老;另外,燕麦葡聚糖还具有优秀的成膜和性质等,可改善皮肤质地,赋予皮肤平滑和丝绸般的触感。
燕麦油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和甾醇类等抗氧化剂,能够有效清除皮肤细胞中的活性氧自由基,保护皮肤细胞免受伤害。还有燕麦特有的活性物质燕麦蒽酰胺,能够显著去除瘙痒,抗刺激,能减轻紫外线照射所产生的皮肤不适,具有很强的去除肤表泛红的功能,对敏感性皮肤具有优异的护理作用。
我们以古代精方为基础,以中医理论为依据选用中医美容良药,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反复筛选后,应用现代提取工艺,制成系列中草药美白剂、祛痘剂、保湿剂、抗衰剂等,从全方位、多靶点入手,发挥其与肌肤的自然亲和之功。如美白剂中的药物从中医角度讲可养颜容肌、增白抗皱、祛风通络、行滞祛斑、活血化瘀。从另一角度看可抗皮肤中酪氨酸酶作用或作用于黑色素代谢途径的各个阶段,控制、抑制黑色素生成。促进色素代谢而消除面部色素沉着、起到美白的作用。
结合北京工商大学的科研定位,我们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所研发的技术成果均为产业化成果,愿以各种形式与业界同仁合作开发,为行业发展做贡献。
记者:全球的绿色化妆品开发现状是怎样的,我国的市场地位如何,具有哪些优势?
董: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回归大自然”的天然物化妆品热。天然物相对于化学合成物对人体的副作用要小得多,而天然的中草药因千百年来不断被实践验证、筛选,故安全性相应更高一些。天然物大多含有具独特功能和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用于化妆品中具缓和的疗效性或营养性;大多数天然活性物结构复杂、立体构型专一,人工目前无法合成或无合成价值,仍需依靠自然界供给。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快了绿色天然化妆品的开发速度。
在德国美容界,中草药因其天然药效温和、副作用少而被广泛认同。法国、美国等国家开发出了很多植物提取物作为化妆品的功效添加剂。由于天然的标本兼治的中草药最接近“绿色”,因此中草药化妆品在国际上已成为一股新的潮流。据统计,中草药在西方市场消费年增长率达16%,目前全球天然药物年交易额已约145亿美元。在日本,化妆品广泛使用的中草药有117种,各化妆品公司一般都有200余种配方,而且其中50%以上都是含天然中草药的。日本对中草药的开发研究以20%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目前日本天然中草药化妆品已占整个化妆品市场的50%以上。东京和福冈使用天然中草药化妆品的人数已分别达到35.4%和48.2%。近年来日本向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先进国家出口的中草药化妆品也逐年增多,并且在进一步发展中草药化妆品。
作者:周睿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检验科
拒收原因主要涉及溶血样本、样本凝块、样本不足、样本与抗凝剂比例不当、样本容器选择错误、样本破损、条码错误和运输不当。样本识别应分生化、血液、微生物等专业进行监控,如血培养污染率监控。值得注意的是有文献报道,个别实验室进行数据采集时出现错误,如将样本凝块指标公式设定为出现凝块样本数/总样本数。样本分析质量指标的监控主要是通过评估EQA的达标率和细胞学检查与组织活检结果不一致率。结果报告质量指标主要分布在结果回报时间(TAT)监控、危急值报告、修正报告和医护满意度方面。对于TAT监控,3组数据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均集中在高风险环节或高风险项目的监控,如清晨住院患者检验结果TAT、急诊检验结果TAT、肌钙蛋白TAT、外科病理检查平均TAT等。肌钙蛋白整个流程时间节点监控是对于高风险项目随时间变化按照样本流对样本进行动态监控。
质量指标的实施
实验室质量指标使用基本流程至少应包括:(1)质量指标的选择;(2)测量质量指标执行的效果;(3)分析产生质量指标数值的根本原因;(4)确认实验室改善方向;(5)采取行动进行改善(图略)。通过对质量指标中出现异常指标的因素进行加权处理、多次模拟等方法,找出导致结果异常的关键原因,从而改善医学实验室的工作流程,减少检验风险,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安全[5]。在使用医学实验室质量指标时,常用的管理工具有差距分析、石川图、因果分析、帕累托分析及蒙特卡洛模拟等。差距分析(gapanalysis)是使实验室的实际流程/操作与预期标准(法规、行业标准、内部程序等)进行比较的方法。使用差距分析首先应回答两个问题:处在什么位置?需要达到什么位置?可通过周、月、季度、年度质量指标报告的方式实现。CLSIGP22-A3提供了质量指标报告模板[9]。表1中提供了部分质量指标的CAPQ-TRACKS评估阈值,该阈值为多家医院实验室室间调查结果的中位数。
质量指标应用标准化进程
IFCC“实验差错和患者安全”工作组(WG-LEPS)2008年组织建立了25个质量指标,之后全球26个不同国家的实验室参与了此项计划。美国CAP自20年前开始组织以质量指标为基础的室间质评调查计划,称为质量管理工具。该质量管理工具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Q-PROBES、Q-TRACKS和Q-MONITORS。Q-PROBES是针对医学实验室的关键流程组织的深度室间质评计划,频次为每年一次。Q-TRACKS是通过监控质量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以发现质量改进机会,频次为每年4次。近年来,许多实验室内部应用质量指标以符合认可准则要求、改进实验室质量。虽然将质量指标用于医学实验室的风险管理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其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尚待解决。(1)实验室间数据可比性差,导致了很难识别出整个检测过程中的关键流程的真正差错率,确定质量目标,导出质量控制计划。原因有二:一是每个实验室均根据各医学实验室特征和质量目标建立本实验室的质量指标;二是各实验室质量指标的应用程序不同,如记录事件的方式不同、数据采集的频次不同、评估的方法不同、数据采集过程中人员的差异、记录问题的关注点不同、质量指标的表达方式不同等。(2)虽然强调质量指标应能对整个检验过程的每个工作流程进行动态监控,但CAP、JC、IFCC等机构所公布的质量指标仅集中在医学实验室关键工作流程,这可能是因为其他工作流程缺乏大样本的室间质评数据支持和评估标准。(3)目前文献报道的质量指标不一定适用于商业实验室,尽管商业实验室的质量检测项目与医学实验室类似,但其工作流程、工作量等均与医学实验室有所不同,文献检索发现商业实验室质量指标的相关文献较少,无法提供商业实验室质量指标建立的数据支持。(4)此外,术语标准化、数据采集方法标准化、评估方法标准化、报告方式标准化都是今后质量指标应用过程中需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