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34: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负债业务的风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 近几年,随着银监会监管政策的调整,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也走出了跨区域发展的第一步。管理半径的扩大,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有效运用,将有助于提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运用好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将有助于自身业务发展和总行战略在当地的落地。本文作者希望结合在城市商业银行总、分支机构的工作经验以及对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认识,对分支机构如何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能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城市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 研究
资产负债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为了在可接受的风险限额内实现既定经营目标,而对其整体资产负债组合进行计划、协调、控制的过程和前瞻性地选择业务策略的过程。从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开始,资产负债管理工具逐渐在我国银行业得到推广运用。截止到2011年末,在我国已上市的16家银行机构中,基本都在总行高级管理层下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专责全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规划、协调和决策工作。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发展银行还在总行层面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部,专门负责全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日常工作。
近几年,随着监管政策的调整和自身实力的增强,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也实现了跨区域发展。管理半径的扩大,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有效运用,将有助于提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运用好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将有助于其业务发展以及总行发展战略在当地的落地。本文作者希望结合在城市商业银行总、分支机构的工作经验以及对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认识,对分支机构如何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能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
概括讲,资产负债管理主要具有以下三大职能。
(一)管理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
资产负债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进行管理。流动性风险如不能有效控制,将有可能损害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如果对市场风险管理不善,可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重大损失。对于流动性风险管控,主要确保商业银行无论在正常经营环境中还是在压力状态下,都有充足的资金应对资产的增长和到期债务的支付;对于市场风险,主要通过将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二)配置经济资本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而风险意味着潜在损失。潜在损失可以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三类。预期损失是根据大数定律计算出来的平均损失,银行可以通过提取拨备进行预防;异常损失指战争或重大灾害等发生概率极低的事件造成的巨大损失;非预期损失介于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之间,银行可以对其发生概率和损失金额进行量化,并据此计算最低资本限额加以防御。经济资本即为用于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其数量是根据银监会的监管要求和商业银行经营的审慎程度来决定的。由于资本是稀缺资源,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可以对经济资本进行合理、高效配置,既确保有充足的资本覆盖风险,又可实现经济资本回报的最大化。
(三)协调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
在确定经营目标时,商业银行应将短期目标与长期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实现有战略目标的持续稳定增长。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判断市场利率走势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资产和经济资本配置在银行的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分支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
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包括分行和支行。下面主要从城市商业银行的分行层面分析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运用。支行可结合自身机构设置和人员情况参照实施。
(一)设立资产负债管理机构
为做好分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分行应成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为分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负责分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计划、协调和决策工作。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至少包括分行行长,分管业务发展、计划财务、风险控制的副行长,参加部门应有业务管理部门、计划财务部、风险控制部的负责人。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一般设在计划财务部,负责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会议的组织和会议决定的督促落实。
(二)建立管理制度
一个机构的正常、有效运作有赖于制度保障。因此,分行应依据总行管理办法制定分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议事规则、资产负债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规范。
(三)资产负债管理的具体事项
各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重点不一样,其业务类型会有所差异,但分行一般都有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票据业务、同业业务等类型。因此,分行资产负债管理涉及的业务也主要是以上几类。
1.有效管理流行性风险
分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两种:一是支付清算资金不足的风险;二是资产业务资金短缺的风险。对于第一种风险,一般都由总行予以保障,通过向总行拆借资金进行调节;对于第二种风险,如总行资金充裕也可拆借,如总行不予拆解资金,则需要分行通过吸收同业存款和票据融资予以匹配解决。
2.有效管理市场风险
分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重新定价风险。目前,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已引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工具,从而将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利率风险上移总行,由总行资金部门承担全行市场风险管理的责任。为增强分行业务的自主性和市场反应能力,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仅对存、贷款业务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对于票据业务和同业业务,则要求资金来源与运用必须匹配进行,包括期限匹配、金额匹配、利差锁定,从而有效控制市场风险,并避免流动性风险;由于现阶段我国利率还未完全市场化,对于按照央行利率政策执行的业务,需合理判断利率是处于上行阶段还是下行阶段,从而确定业务利率是随央行利率调整而浮动还是固定不变。
3.合理配置经济资本
年初,总行会根据董事会下发的全行实际资本积累及资本规划,按照风险偏好及风险政策,考虑银监会资本充足率要求,提出经济资本总量控制目标,并根据全行发展战略和各分行的业务计划,下达分行当年的风险资产和经济资本计划额度。分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需根据分行现有业务规模及结构、当年业务计划和业务发展策略,对总行下达的风险资产和经济资本计划进行分配,实现既确保有充足的资本覆盖风险,又实现经济资本回报的最大化。如客户通过存入保证金申请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敞口额度占用风险资产并消耗经济资本,银行同时可收取签票手续费和风险资产占用费用;票据业务需占用风险资产并消耗经济资本,但也带给银行一定的利差收入。因此,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在分配经济资本时,需考虑不同业务占用的风险资产和经济资本数量以及经济资本回报率水平,从而确定不同业务的规模控制额度。
4.平衡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
协调好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是一家分行立足当地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设立分行的地方一般都是直辖市、省会城市等,金融市场相对比较发达,同业竞争比较激烈。对于当地的大项目和大客户,城市商业银行与国有大型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相比无任何竞争优势,主要的竞争策略就是降低利率,以牺牲效益为代价争取客户。因此,这一阶段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显得尤其重要,需做好大项目、大客户的业务筹划,合理分配经济资本,以牺牲较小的效益实现较大的业务回报;同时,以经济资本配置促进总行特色业务的拓展,如对于小微企业、中小和农贷业务以及其他总行力推的特色产品,在风险资产计量和经济资本配置方面予以倾斜,从而实现总行发展战略在当地的落地。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1994.2.
[2]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2004.12.
[3]银监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2009.
关键词:利率;风险管理;风险识别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一、利率风险管理的内涵
巴赛尔委员会将利率风险定义为:银行的财务状况暴露在利率的不确定性变化中。上述定义可以表述为利率的变动给银行净利息收入和资本净值造成的不确定性。利率风险管理(Interest-Rate Risk Management)就是将利率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程度之内,以保证商业银行利润目标的实现和资本净值的稳定。
二、利率风险的种类
1.利率成熟期缺口风险(maturity mismatch risk):成熟期指资产负债距其下次重新设定利率的期限。目前该风险主要表现为在某一成熟期内若资产负债存在差额、即成熟期结构发生错配,导致净利息收入在利率波动时形成损失;
2.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又称收益率曲线风险(yield curve risk):目前该风险主要表现为每次利率调整时各期限利率档次间变化幅度的不同所导致的风险;
3.利率定价基础风险,又称基点风险(basis risk):目前主要表现为当利率水平发生变动时,不同的金融产品间利率变化程度不同形成的风险;
4.内含选择权风险(embedded option risk):选择权指某种金融工具的持有者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买入、卖出或变更该金融工具或合约的权利,如可提前兑付的债券或存款、可提前偿付的贷款等。目前该风险主要表现为:客户在利率变动时要求提前兑付存款、提前归还贷款给银行收益造成的损失;
5.政策风险(policy risk):主要表现为在利率管制的背景下,央行根据政策目的对利率水平、期限结构、计息规则等进行调整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三、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
目前西方银行较为常用的利率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缺口分析法(gap analysis),久期分析法(duration analysis),净现值分析法(net present value analysis),动态模拟法(dynamic simulation analysis),以及近年来较为更为广泛运用的VAR法。上述方法大多涉及较为复杂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本文将主要介绍对某行而言目前最具时机意义的缺口分析法。
1.缺口分析的含义。缺口分析又称利率敏感性分析(Interest-rate sensitivity analysis),是将银行所有的计息资产、负债按余期、或重新定价日期(repricing date)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内资产与负债的差额即成为利率敏感性缺口。
2.缺口分析的作用:(1)可以判断利率风险对银行当期利差收入的影响方向和程度;(2)可以了解利率风险的来源,从而找到改变风险的途径。通过缺口分析的结果,商业银行可以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控制缺口在目标范围之内,从而保证收益的稳定性增长。
3.利率风险的控制:从缺口分析法的角度考虑,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控制主要是对资产负债中利率敏感性缺口的管理。该管理可以通过表内控制法和表外控制法来实现。
四、某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
(一)某行资产负债结构现状
截止2014年7月末,某行资产规模达到137.4亿元,其中人民币资产136.2亿元,外币资产2.59万美元。按照利率是否已市场化划分,在人民币资产负债表中,利率市场化的资产为46.5亿元,占盈利资产的34%,利率市场化的负债为5.7亿元,占付息负债的4%;在外汇资产负债表中,利率市场化的资产为2.53万美元,占盈利资产的100%,利率市场化的负债为424万美元,占付息负债的25%。上述数据说明在某行表内业务中,外汇业务的利率市场化程度高于人民币业务,潜在的利率风险要大于人民币业务;而市场化定价资产的比例高于负债的比例,资产再定价的频度高于负债再定价的频度。
具体分析某行资产和负债的利率敏感程度会发现,某行目前无论资产、负债对利率变动均较为敏感。以报告期后一年作为利率风险期,则7月末某行本外币盈利资产和付息负债的利率敏感性结构如下表:
业务类型 敏感程度 人民币 外币
余额(亿元) 比重 余额(万美元) 比重
盈利资产业务 利率敏感性 123 91% 2053 100%
利率非敏感性 13 9% 0 0%
付息负债业务 利率敏感性 133 99% 2010 98%
利率非敏感性 1 1% 32 2%
在上表中,利率非敏感性资产主要包括余期在一年以上的贷款和债券;利率非敏感性负债主要包括余期在一年以上的存款。可以看出,目前在某行存量资产负债中,外汇资产和负债的利率敏感性基本趋同,而人民币资产的利率敏感性低于负债的利率敏感性,在利率上升时,有可能形成利息收入的上升幅度小于利息支出的上升幅度,并使净利差发生损失。
(二)利率风险对某行的影响
目前虽然尚未实行完全的利率市场化,但利率风险在某行已有初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已经市场化的资产因收益、成本区间不匹配导致的风险,如执行浮动利率的外汇贷款因在浮动周期的选择上与资金成本的周期不一致,导致当国际市场利率下降时,发生收益上的损失。据测算,这一因素导致某行今年二季度损失利差收入约伍仟美元;二是当市场资金供给状况发生变动时,资金成本剧烈上升导致的风险。以票据业务为例,目前整个票据业务流程中利率确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因此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也更为突出。二季度由于宏观紧缩政策导致二级市场资金趋紧,融资成本持续攀升,某行票据业务资金成本也上升了0.12个百分点,粗略估计增加成本约80余万元。
如果说上述风险仅仅是尚不完全的利率市场化对某行形成的表面冲击的话,在当前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的形势下,由于某行自身经营中呈现出的不足,将对某行产生更深层次的威胁:
1.利率敏感性缺口将形成大量风险。在上文对某行敏感性现状的分析中已经指出,目前某行人民币业务中存在一定的利率敏感性负缺口,这一缺口在市场化后将暴露于完全的利率波动中,从而对于预期收益、资产净值等产生损失。
2.存贷款利差将大为缩小。目前国内银行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具有高度的趋同性,利率市场化后的激烈竞争势必导致存、贷款利差呈现相反的走势,从而降低净利差水平。而某行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一是收入来源单一化。上半年全行收入来源中,贷款等各类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96%,手续费收入仅占2%;二是存款客户集中程度高。7月份全行存款余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大户有41户,合计存款32.7亿元,占全部存款的26%;三是贷款业务行业集中度高,约有三分之一的贷款集中于交通、电力、通信等行业;四是人民币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导致部分存款成本隐性化。利率市场化后,上述特点将使某行将面对资金成本抬升和贷款收益下降的双重压力,存款成本的显性会导致“增量不增效”的现象,而收入来源的单一将使这些不利影响更为突出。
3.定价机制缺位的制约。目前全行尚未建立明确的定价机制和策略,大多数资产负债及表外业务都还处于一种对利率风险被动接受的状态,牺牲成本追求规模的现象时有发生;缺乏利率风险的衡量体系,管理层无法准确掌握某行资产负债利率风险暴露的现状;营销人员普遍缺乏对利率价格形成机制的了解,面对不同产品和客户时的报价较为盲目;缺乏清晰的客户贡献度分析,定价时因没有较为准确的依据而具有较大随意性。
五、对某行今后利率风险管理的建议
为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可能形成的风险,在这里对某行今后的利率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一些浅见:
1.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组织建设。发挥各级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ALCO)在管理风险中的领导作用,在确定经营计划目标时,应对利率风险的变动和影响进行研究,确定银行对风险的承受限度,并进而制定主动型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
2.从总行层面上明确统一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建立针对存贷款业务的定价、报价机制,构筑利率风险的监控模型,有效指导分行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3.分行层面应从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入手开展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对某行而言,结构的调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按照期限匹配的原则安排资产负债结构,逐步缩小敏感性缺口;二是注重业务开展的多样化,包括客户结构的多样化和行业结构的多样化,以逐步分散风险;三是大力拓展个金业务和中间业务领域,逐步形成多样化收入来源。
4.在现有条件下积极探索存、贷款定价规律,逐步将客户贡献度、信用评级状况、行业风险等因素引入定价体系,为全面利率市场化的推行积累经验做法。
论文摘要: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中间业务日益成为商业银行新的效益增长点和竞争焦点。表外业务由于它的不确定性,往往伴随着比表内业务更大的风险,并且更加难以管理。所以,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表外业务的风险类型,并采取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在办理了最基本的资产负债业务之外,往往还要向广大客户提供结算、咨询等服务,以及从事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活动,而这种业务在其发生时并不进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因而被称为表外业务。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加入wto,银行业已全面开放,银行业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表外业务的运营能力上,所以,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表外业务的风险类型,并采取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种类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由于它的不确定性,往往伴随着比表内业务更大的风险,并且更加难以管理。研究表外业务相关风险,首先要界定这些风险的一般特性。
(一)信用风险
金融机构的多种表外业务都面临着或有的信用风险。首先,从贷款协议来看,金融机构在对贷款协议设定利率水平时是以借款者当前的资信度确定的。银行为了避免这样的风险可以在协议中加入重新定价的条款,但是这会更进一步加重公司经营者的困难,并可能会导致更昂贵的违约费用。其次,从信用证的发行来看,在信用证的签发过程中,银行实质上是用自身的信用替代了买方企业的信用,而一旦企业违约,银行与企业其实是产生了一种借贷关系,在这种借贷行为中,银行将面临着比一般借贷关系更大的信用风险。最后,在柜台交易的衍生金融产品,以及具有追索权的贷款出售都使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信用风险。
(二)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主要存在于贷款协议和证券发行前的远期销售两种表外业务中,在贷款协议中,银行事先承诺的协议期间,借款人可以按照固定利率或可变利率得到一笔贷款。然而,如果在这一段时间内,银行的资金成本上升,这将会使贷款协议的利率与资金成本之间的差额变得非常小或者成为负值,银行利差缩小,那么客户必然会在远低于市场利率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取贷款,金融机构将蒙受巨大的收益损失。同样,在证券发行前的远期销售中,承销商能否以预期的利率得到所需的债券直接关系着它的收益状况。
(三)流动性风险
当所有的表外业务中的或有事件发生时,即一笔业务从资产负债表外转至资产负债表内时,金融机构就必然要为满足某种资产或负债需求而受到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当金融机构为这种不确定性的支取行为准备不足时,就可能面临着流动性资产急剧短缺的困难。同样,在签发信用证的业务中,金融机构难以对购买者违约的概率进行预测,而一旦违约发生就可能会受到流动性资产减少的风险。
(四)结算风险
金融机构每天都要通过电汇系统办理大量的支付结算业务,这种业务虽然不反映在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内,但是它使一家银行在一日之内承担了同它有往来关系的其它银行的违约风险,因而它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种额外形式的表外风险。这种极度恶化的结算风险可能会在银行间拆借市场上产生大的连锁反应使整个金融体系出现问题。
(五)联营风险
现在许多大的金融机构都是以控股公司的形式运行的,而一些大的控股公司一般都拥有大量不同银行的股份。从法律上讲,在控股公司中,各组成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当其中某一家公司破产时不会形成对其它公司的资金追索权。但是,在现实中联营公司或银行的破产会以多种形式影响控股公司中的其它银行。这样,持股公司的这种组织结构就会对健康银行的或有表外债务产生进一步影响,从而也成为一种表外风险形式。
二、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近几年,由于金融机构贷款损失不断增加,利率的波动性日益增强以及贷款利差的缩小致使许多金融机构开始积极从事表外业务。通过开展表外业务,银行获得了更多的手续费收人,并且由于表外业务也可以不受准备金比率、存款保险费和资本充足率的限制,从而使金融机构有效地避免了管理成本和税收。随着表外业务规模的不断增大,金融机构也越来越注重对其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一)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模型
由于表外科目是或有资产和负债,并且它们转至资产负债表内的可能性小于1,因而对它们的估价是非常困难和复杂的。我们对其定价最常见的方法是或有索取权/选择权定价理论模型。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选择权的变化增量选择权价值对相应证券单位价格变化的敏感性,乘以选择权的名义价值从而得到其风险价值。我们假定金融机构购人债券的买入选择权,其面值或名义价值是$100 000 000,选择权的变化增量是0.25,那么这个选择权的或有资产价值就为$25 000 000。
这里,在计算选择权变化增量时,还需要运用选择权的定价模型,例如布莱克一斯考勒模型。一般说来,选择权的变化增量随着相应证券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但选择权的价值一般低于证券价格,即0
在加入了表外业务之后,对金融机构偿付能力的评价就不应仅限于资产负债表内的项目,还必须包括各种表外活动。我们假定在当前金融机构或有资产的市场价值是50而或有负债的市场价值是55,由于或有资产超过或有负债5,这是一种对金融机构的额外义务或者说是对金融机构净剩余价值的索取权,那么这时,金融机构的股东们所持有的净价值就应是资产减负债加上或有资产与或有负债的差额:e=al+(cacl)。从经济意义上讲,或有资产和负债是直接影响金融机构价值的契约性索取权,在实际中,从股票持有者和管理者的角度看,表外负债价值的大幅度增长会使金融机构陷入支付危机,其就如同表内业务由于不匹配的利率结构或信用风险损失所造成的支付问题一样。因此,金融机构通过计算表外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市场价值来控制表外业务规模的过度膨胀,从而避免陷入潜在的风险中。
(二)表外业务的双重风险特性
由于表外业务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人们常常认为表外业务增加了金融机构的总体风险。然而,许多或有资产和负债具有多种特性,在实际管理中,金融机构往往也使用某些表外工具尤其是一些衍生性金融工具来控制它们的利率风险、外汇风险和信用风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它们能有效地控制金融机构总体的支付风险。不过,由于表外业务所具有的多种潜在风险,对其的过度使用必然会带来较大的危害性。例如,尽管远期外汇交易可以使金融机构免受汇率波动的影响并减少其支付风险,但是随着套期保值管理成本的增加,金融机构将趋于减少套期保值,这又会增加金融机构总体的支付风险。同时,表外业务的手续费收入已成为许多金融机构重要的收入来源,并对金融业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样,表外业务手续费收入的增加一方面使表外业务的风险潜在地增长,另一方面实际上又减少了金融机构的支付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因而,我们在考察表外业务时,要充分利用它的双重特性尽可能地减少风险,增加收益。
参考文献:
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对保险业发展的意义
2003年保监会工作会议传出重要消息,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保险公司成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国内众多保险公司纷纷响应。此举是对业界呼吁多年的改革现有保险资金运用体制的实质性推动,对解决当前困扰保险业的诸多问题是一项重大利好,对于加快保险业发展、提升保险业在金融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1.在产、寿险分业的基础上,将投资这一保险经营的重要环节实施专业化经营,对于改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指标、进一步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具有现实意义,并因此改善保险业的监管环境。
2.有利于保险公司加强对投资风险的严格控制。保险公司作为从事风险经营的企业,面临资产风险、产品定价风险、利率风险及其它政治、法律、技术等各类风险,不同风险的特点和管控模式各不相同,成立专业资产管理公司,有利于从法人治理、内控机制等方面对于资产风险进行严格控制,防止保险投资的过度风险。
3.成立专业公司,建立起不同法人之间的资金防火墙,有利于加强资金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小不同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
4.专业资产管理公司,除了接受母公司保险资金的委托管理之外,还可以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投资管理能力,接受社会保障基金、慈善福利基金等机构和个人的资产委托管理,从而大大增强保险集团的资金实力,对于提升保险公司的声誉和地位,提高偿付能力有深远的意义。国际上大型保险集团的受托管理资产规模都相当大,如AXA保险集团2001年拥有保险资产4000亿欧元,其受托管理资产达到5096亿欧元。
5.从长远看,成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拓宽投资渠道,有利于尽快提高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在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保险资金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美国资本市场,保险资金占总资金量的20%以上,日本则占到40%以上。
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门槛和业务范围
根据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地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组织形式宜采取有限责任公司形式,主要股东为相关保险公司,还可以吸收1~2家内资或外资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战略股东,提供相关技术保障。
关于资本规范,最低门槛宜设10亿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以受托管理资产为主要业务的法人实体,由于受托管理的保险资产规模都相当大,因此,对其自有资本应有较高要求。设置这一门槛意味着自有资本在20亿元以下的保险公司就不具备设立资产管理公司的条件,有利于从源头加强监控,规范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
关于业务范围,现行《保险法》对保险投资的限制仍然很严格,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最重要的就是要突破现有业务范围和业务模式。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从事以下几类业务:
1.资产业务。除现有保险公司可以从事的投资业务之外,还应逐步放开实业投资及其它金融投资业务。
(1)直接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和股权投资。放开股票投资,可以充分发挥巨额保险资金在股票市场上的“定海神针”的作用,监管机构对股票投资总额及单个股票投资比例进行限制,防止过度风险。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对有发展潜力的国有企业进行收购、兼并和重组,对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本身是一种重大支持,同时也使保险资产享受重组带来的增值收益。
(2)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伴随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道路交通、市政、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当活跃,这些项目具有回报稳定、收益期限长、投资风险小的特点,保险资金投入这些项目,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有效解决负债和资产期限严重不匹配的问题。
(3)金融租赁业务。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购置不动产和汽车等大件商品日益成为消费主流,公司完全可以凭借保险业务所掌握的大量客户资源,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从事这类融资租赁业务。
(4)收购及处理金融业不良资产。保险业由于历史原因也积累了大量不良资产,受托管理资产中也包含此类不良资产,公司可以通过债务重组、资产置换、转让、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各种手段处理不良资产,积累一定经验后,还可以主动去收购和处置银行、证券等行业的不良资产,提供增值服务。
(5)外汇交易和境外投资。大型保险公司都有一定数量外汇,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的动荡,汇率风险随之增大,应允许公司开展外汇套期保值业务,锁定汇率风险;允许购买高信用等级的外国政府债券;随着我国人世之后与国外保险市场对等开放,还应允许有实力的公司打人国际保险市场,甚至到国外资本市场购并国外同业。
2.负债(信托)业务。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资产业务逐步放开之后,公司运作人资金的投资管理能力将会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增强,应允许公司面向社会接受资产委托管理,可以接受社会保障基金、慈善福利基金及其他机构的委托资产管理。另外,还应允许公司根据需要发行金融债券,扩展公司的资金来源渠道。
3.中间业务。利用公司所掌握的强大的投资信息网络和人才优势,广泛开展中介业务,如开展投资、财务及法律咨询、项目融资、资产及项目评估。
对以上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应根据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采取初步放开的方式。随着我国保险资产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必将快速提高保险资产在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对提高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组织运作模式和风险控制体系
保险公司是专业经营风险的企业,保险资产是公司应对各种赔付和给付的资金保障,资金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随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的扩大,如何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在法人治理、内控制度和资产负债管理等三个方面加强公司的风险控制体系。
1.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即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相互制衡机制。一是股权结构优化,以保险公司为主,吸收具有丰富的证券投资和项目投资管理经验的证券或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战略股东,有利于吸收它们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高起点打造公司资产管理能力。二是加强董事会治理,设计合理的董事会结构,即优化董事会成员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人数结构,以保证充分行使董事会的职能,保证决策的合理化及监控的有效性。从专业结构上看,要有一定数量的精算专家、财务审计专家、投资管理专家。三是完善董事会的工作机制,如建立重大决策委员会制度、引入董事违章追溯制度等,以保证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四是建立完善的经理层薪酬激励和制约机制。薪酬激励机制要长短期结合,在一般年薪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股权或股票期权激励,使经理人注重公司的发展的连续性,避免短期行为;同时,还要建立经理层的硬性约束机制,要设定一个解聘经理人员的明确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经理人员要毫不留情的予以免职。
2.投资管理体系和内控机制保险资金的运用面临着许多风险:利率风险、道德风险、操作失误、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为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保险公司必须高度重视资金运用的各种风险,建立安全有效的投资组织管理体系和内控机制。
保险投资管理体系的建立,主要体现在投资的前后台分开。为了有效的防范风险,前台投资操作部门应该与后台投资绩效评估与风险监控部门严格独立开来。前后台的分工,在风险控制上应该体现在事先预防、事中监控、事后监督上。事先预防是指前后台部门在公司总经理的领导下共订投资规则;事中监控就是后台对前台操作进行实时监控,动态掌握情况;事后监督要求后台监控部门组织定期检查,以防止违反投资政策的行为发生。
健全有效的内控机制,主要体现在:(1)资金要集中管理、统一使用。下属部门按核定限额留足周转金后备,其余资金应全部上划到公司,做到集中管理、统一使用,减少风险产生的环节,实现资金的专业化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严格授权、顺序递进、权责统一。在投资管理过程中,严格按额度大小,明确决策和使用权限。决策要自上而下、计划和执行应自下而上,权责清晰、责任明确,每一层级都要对权限内的决策和使用结果负责。(3)分工配合、互相制约。业务部门和岗位设置应权责分明、互相牵制,并通过切实可行的互相制衡措施来消除内部控制中的盲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4)建立健全各项业务管理制度。制度的缺位必然带来许多实际操作中的问题,进而滋生风险。因此,必须建立各项业务管理制度,如资金划拨管理制度、集中交易管理制度、账户管理制度、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等等,使各环节的操作程序化、规范化。
3.建立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全面控制投资业务风险
随着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不断发展,各类金融机构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同业业务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种类多、范围广的业务范畴。现阶段的同业业务已横跨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交叉性。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迅速扩张,表现出了增长速度快、合作范围广、品种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管理资产负债、创新产品和拓展利润增长点的重要渠道。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呈现出两个特点。第一,比重大、增长快。从上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来看,总体上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从2007年的11.65%增长至2012年的18.13%,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重从2007年15.41%增长至2012年的22.25%。至2012年各上市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占比如图1所示,其中民生银行、宁波银行和兴业银行同业资产或同业负债占比已超过30%,且国有商业银行占比普遍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二,范围广、种类多。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拓展除了过去传统的“银银合作”形式外,同业业务的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包括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等各类合作形式。对于不同的合作主体,商业银行开展不同的合作业务,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同业业务最初在商业银行主要发挥融通资金、调剂头寸等传统的司库功能。近几年来,商业银行大量配置票据和信托收益权等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从市场中拆入资金也不光是因为自身流动性紧张,还为了转拆给其他银行而赚取差价,使同业业务逐步发展成为帮助商业银行增加盈利的工具。同业业务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在帮助商业银行在降低资本占用、增加利润、短期内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也加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二、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途径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的内部结构如图2与图3所示。在同业资产方面,对流动性风险影响最大的是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是指商业银行买入金融资产并承诺到期再按照协议价格卖出的资产,包括买入返售信托收益权和买入返售票据业务,其标的资产包括票据、证券、贷款等等,在上市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中占比较大(图2),是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创新的主要领域,也是同业资产不稳定性的主要来源。商业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最基本的业务模式为:A银行需要向客户发放一笔贷款,但由于信贷规模或指标限制无法完成时,可以由信托公司成立一份单一信托计划,由B银行出资认购该信托计划的信托受益权并由信托公司向客户融出资金,A银行承诺到期回购并支付B银行一定的利息费用,这笔业务就形成了B银行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如图4)。经过这一过程,A银行将信贷资产转换成了信托资产,有效的节约了信贷额度,而B银行将对企业的债权转化成了对银行的债权,资产的风险权重由100%降低到25%甚至更低,大幅降低了资金占用,还能够赚取一定的利息费用。但由于商业银行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通常因资金占用期限较长而被“锁死”,而不少商业银行是以短期资金滚动买入的,即存在一定的期限错配而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同业负债方面,同业存放和拆入资金都会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同业存放属于商业银行的被动负债,在期限、金额等方面基本没有选择权,而同业存放通常期限很短,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匹配难度较大,且由于短期融资成本较低而长期投资收益较高,很多商业银行用同业存放来对接长期资产,如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或贷款等,造成期限错配从而引发流动性风险。拆入资金则会由于同业拆借利率的波动而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产生影响。同业拆借利率特别是短期利率对市场变化很敏感,市场资金面紧张时利率上升,资金较宽松时利率下降。观察我国隔夜Shibor利率近五年的波动可以发现曾五次发生短期内利率大幅波动,幅度最大的就是2013年6月发生的“钱荒”。这类波动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影响很大,一方面利率大幅上升说明市场中资金紧缺,可能无法及时或足够的拆入资金;另一方面若拆入资金则要面临很高的资金成本,即无法以预期价格获得资金。
三、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个性特征
不同的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项目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不同,而不同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又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这样各银行流动性风险会具有不同的特征。从16家银行同业资产及同业负债的内部结构来看,同业资产中,除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外,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是商业银行同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同业存放所占比重较大,相对来说流动性风险有所降低;而同业负债中,除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外,同业存放均是各商业银行同业负债的重要成分。由此看来,对大多数银行而言,同业业务对其流动性的影响主要来自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的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流动性指标分析以及流动性缺口分析。流动性指标分析是通过流动比率、存贷比、不良贷款率等指标定量的反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状况,而流动性缺口分析通过比较不同期限下资产与负债的差额大小来判断该期限下资产是否足够偿还负债。对于期限错配状况通常是通过流动性敞口进行衡量,从我国各上市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流动性风险敞口单独计算的结果看,总缺口上,中国农业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与中信银行4家为正,其余11家商业银行为负,即多数商业银行总体上同业资产是无法覆盖同业负债的,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负缺口很大,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压力也较大。从各期限下的缺口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缺口集中在即期偿还期限下,除同业存放占比较小的宁波银行与南京银行缺口为正外,其余商业银行均为负,且国有银行的负缺口达到数千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也达数百亿元;三个月以内的期限下,7家商业银行为正缺口,9家为负缺口,其中被称为“同业之王”的兴业银行负缺口最大,达到了一万多亿,此外中国银行、平安银行及光大银行也表现出较大的负缺口。从这一结果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由于期限错配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是很大的。随着期限的延长,缺口为负的商业银行数量减少,缺口也有所缩小。3个月至1年内缺口有7家银行为负,1年至5年缺口5家银行为负,5年以上缺口有5家银行为负,且不少商业银行实际上在该期限下没有配置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
四、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流动性风险的对策
同业业务之所以受到各商业银行的青睐,一方面由于我国金融危机以来实体经济下滑,“金融脱媒”的发展趋势以及利率市场化加速等因素给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巴塞尔协议III》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出台对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比、资本充足率、授信额度等指标的监管加强,而对同业业务的限制相对较少,使得商业银行纷纷转向发展同业业务,在避开监管限制的同时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这给我国商业银行甚至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完善监管体系,构建同业业务监管指标
目前我国对于同业业务的规范制度还比较少。《商业银行法》中对商业银行同业拆借资金的用途以及使用条件做出了明确规定;2012年我国银监会下发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中规定商业银行开展同业代付业务必须遵循“三真实”原则,即真实贸易背景、真实会计处理、真实受托支付。监管体系对同业业务发展缺乏及时应对,需要对同业业务设立监管指标,或调整现有指标的统计口径,将同业业务纳入监管指标内,如计算存贷比时将同业存款包含在内等。
(二)引导同业业务由非标准化向标准化发展
同业业务灵活多变的操作流程和会计处理,使得监管机构难以把握到实质性风险。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推进资产证券化,引导同业业务向标准化发展。我国自2005年3月首次开展资产证券化试点,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宣布暂停,直到2012年5月底,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和中国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银行再次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推进资产证券化,能够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有效分散和转移信贷风险,并且能够缓解商业银行盈利性目标与监管指标之间的矛盾。
(三)调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关键词:金融集团混业经营;资产负债管理;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
一、概述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金融机构为提升自身竞争力,纷纷从分业经营迈向混业经营,综合利用集团内资源,提升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并逐渐完善金融混业的经营管理。
我国金融业依据《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律规定实行分业经营。2005年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启动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工作,标志着银行业开始探索混业经营。国务院2012年颁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积极稳妥开展综合经营试点,引导试点金融机构根据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和比较优势选择金融业综合经营模式,未来混业经营将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9家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7家设立投资保险公司、3家投资信托公司、6家持有境外投资银行牌照、2家持有境内投资银行牌照。
我国金融业的各个板块处于相对独立快速发展的阶段,集团层面的管理距离西方银行还有一定差距。在学习西方银行先进管理和监管经验的同时,更多的是根据自身情况摸索。我国加入WTO承诺要开放金融市场,因此银行业需要做长远规划,不断提高集团综合竞争力。本文以国内的工商银行 (总资产约3万亿美元)和英国的某金融集团B(总资产约2.2万亿美元)为例,比较分析国内外金融集团资产负债结构和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的异同并提出建议。
二、国内外金融集团架构和资产负债结构比较分析
本部分从以下三方面作以分析。
(一)架构
金融集团B设有集团控股公司,将下属机构分为商业零售银行业务集群及公司业务、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业务集群。商业零售银行、公司业务和财富管理等机构主要经营银行户业务,投资银行主要经营交易户业务。集团中心包括合规、财务、企划、司库、风险管理、公共关系、法律、投资者关系等部门。
国内平安、中信和光大集团的顶层架构是金融控股公司,工商银行虽然没有控股公司,但相关职能在银行总部,其集团管理职能架构与金融集团B基本一致,并日趋完善(见图1)。
(二)资产负债业务结构
本部分从以下两方面作以分析。
1.工商银行资产负债结构
工商银行以存贷款传统业务为主,资产负债结构比较稳定,规模稳步增长。
2013年底工商银行总资产为18.9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84%,主要构成见表1。
此外,衍生品名义本金余额2.20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货币衍生工具名义本金1.64万亿,利率衍生工具0.32万亿。
2013年底工行总负债为17.64万亿,同比增长7.47%。其中客户存款余额14.62万亿,占总负债的83%;金融机构往来(存放、拆入)1.27亿元;发债0.25亿元。
2.B金融集团资产负债结构及比较分析
与工商银行不同的是,B集团处于成熟的金融市场,其业务也处于相对成熟期,资产和负债规模步入了稳定期,各业务比例的变化由集团策略决定。
(1)传统业务和衍生交易业务结构
该集团的投行业务占有重要位置,衍生品业务规模远远高于传统存贷款业务,但公允价值变动对资负表影响较大,造成不稳定因素。2013年底,集团B交易性投资组合余额达1331亿英镑(用于流动性管理的可供出售类投资组合余额918亿),交易性衍生品名义本金达41.49万亿英镑。衍生品的公允价值,资产方为3243亿,负债方为3206亿。而2013年底该集团的客户贷款及垫款帐面余额仅为4304亿英镑,远远小于其持有的衍生品名义本金。
与之相反,工行的贷款及垫款余额是衍生品名义本金的4.4倍,是传统业务占主导的资负结构。
(2)筹资结构
集团B交易类投资业务(2013年底交易性投资组合1331亿)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买入返售类交易(1967亿);传统银行业务(2013年底贷款及垫款余额4304亿)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客户存款(4279亿)。同业存款(548亿)和证券发行(867亿)是集团资金来源的重要补充。
工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占比较小,2013年交易类投资余额为0.37万亿。因此,工行以传统银行业务为主,主要筹资方式为客户存款。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投资银行风险偏好较高,从事的交易性投资业务交易频繁,流动性较好,因此与之匹配的主要筹资方式为买入返售类负债产品。而传统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较低,从事的贷款业务平均期限偏长,筹资方式主要是规模较稳定的客户存款。
(三)收入结构分析
本部分从以下两方面作以分析。
1.工商银行收益结构
2013年工行营业收入5896亿元人民币,其中净利息收入4433亿元,同比增长6.10%;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22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5.38%,其中结算清算和现金管理、投资银行以及银行卡是主要来源。税后利润2630亿元。净利息差2.4%,比上年减少9bp。
2013年工行利息收入为7671亿元。其中,客户贷款及垫款收入5486亿元,同比增加5.5%;投资利息收入1485亿元,同比增加7.5%。由规模增长带来的收入增加约为735亿,由利率增减引起了收入减少约为278亿。
利息支出为3238亿元。其中,存款利息支出2738亿元,同比增加9.8%,占全部利息支出将近85%。由规模增长带来的支出增加约为264亿元,由利率增减引起了支出减少约为62亿元。
2.金融集团B收益结构及比较分析
B集团2013年净利息收入为116亿英镑,税前利润28.68亿,税后利润12.97亿。自2009年以来,B集团的净利息收入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集团自身的信用风险升/贴水(own credit gain/charge)导致利润波动较大,具体见图2所示。
国内银行利润贡献最大的是传统存贷款业务,投资银行利润贡献约为其十分之一。而金融集团B的投资银行利润贡献最大(税前利润占比为88%)。银行卡业务受益于集团资产证券化等方面的支持,利润增长最大。
从客户净利息差指标上看,B集团银行账户业务的资产方利息收入比率为2.19%(2012年2.09%),负债方利息支出比率为1.00%(2012年1.12%),由此得到B集团客户业务净利息差为1.19%。
B集团结构性对冲交易对净利息收入贡献约10.51亿英镑。加上这部分非客户业务的净利息收入,该净利息差为1.76%。
西方投资银行是在一套较为成熟的激励机制下发展起来的,然而其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也导致了集团经营风险加大,对内部控制和管理提出较高要求。
三、资产负债管理情况比较分析
本部分从以下三方面作以分析。
(一)混业经营监管和内部交易中心
本部分从以下两方面作以分析。
1.监管环境
混业经营监管比分业经营更具有挑战性,尤其是监管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管理。而且,交易的手段不仅是借贷和股权交易,还有衍生工具等,交易方式更加隐蔽。英国实行由FSA单一监管的模式,2000年曾颁布《金融服务和市场法》(FSMA)巩固FSA地位。目前英国央行正在筹划合并FSA,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力度。
2.内部交易中心
西方金融集团在开展内部交易时,通常要确认不会触犯违规关联交易的。在监管的规范下,集团能够更有效的发挥协同优势。例如,金融集团通过司库搭建各类业务机构在筹资、流动性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协同发展的平台,集中管理内部交易。其中最重要的是,司库在运营过程中运用市场价格进行交易。
工行等部分金融集团已成立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并完成相关制度,正在开发建设系统,在关联交易管理方面待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集团司库
资产负债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最初是针对利率风险发展而来的。随着1979年利率市场化后,金融产品价格有了较大的波动,因此金融机构更加关注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此后资负管理从狭义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扩展为经营管理和资源配置中心。
1.国外银行集团司库架构
国外成熟的金融集团通常采用的集团司库职能架构如图3所示。
2.集团司库运作模式
集团司库是经营管理和资源配置中心。司库为资产方业务配置资源。先是通过资产负债表计划与预测,管理资负表增速;在既定风险偏好下,平衡风险与收益,制 定利润目标并分配;再根据业务需要、风险偏好和资源约束进行资本分配和管理,并制定增资计划;同时,对于具体业务条线,按照业务发展计划和资负管理需要调节FTP。其中,集团司库FTP给分支机构的价格,是按照无差别原则定价的,即集团内拆入价格等于拆出价格。
司库为负债方业务统筹协调管理,匹配资产负债结构,制定筹资计划,经营市场风险,保证运营。一是制定筹资计划和策略,根据筹资需求,分期限、品种等做筹资安排,定期检查进度,更新计划安排;二是制定对冲计划和策略,根据风险限额和业务情况做对冲计划,用系统测算对冲效果,检查计划执行情况,更新对冲后相关资负指标。三是将筹资、流动性管理、资负匹配的结果最终反映在FTP上,FTP第一时间传递市场价格,为资产业务提供准确定价。
3.目前我国金融集团司库情况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基本已搭建银行层面的司库管理框架,在流动性风险管理、FTP和银行账户市场风险计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还不能完全达到在集团层面集中管理资负业务,制定计划,配置资源的程度。
(三)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
本部分从以下两方面作以分析。
1.工商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
根据利率增减对工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可估算出工行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规模约200亿元人民币,占监管口径总资本净额的1.3%(2013年底总资本净额15723亿元人民币)左右。
根据年报,工行利用缺口法和情景分析法管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具体见表2和表3。
2.金融集团B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
本部分从以下三方面作以分析。
(1)风险计量
B集团主要应用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进行银行账户风险管理(主要应用VaR来计量)。该指标涵盖三种风险:提前还款风险、承诺未签风险(由提前对冲引起)和剩余风险。
2013年底,B集团银行账户市场风险占用的经济资本为2.1亿英镑(总资产1.3万亿),B集团市场风险占用的经济资本为32亿英镑。
(2)风险转移
通常,国外金融集团银行账户利率风险集中转移的过程是,各业务部门根据敞口和限额的情况,发起与集团司库进行的内部交易(例如利率互换交易),集团司库集中梳理交易后再与投资银行进行内部交易,交易价格均根据市场价格确定,由此将非交易性市场风险转变为交易性市场风险,将风险由商业银行转移给投资银行。在结构化对冲交易项目中,司库根据风险收益配比的原则将综合收益分配给业务机构和投行,自身不留任何收益和成本(见图4)。
(3)风险对冲交易
B集团基于风险管理持有的衍生品名义本金为3036亿英镑,其中用于现金流套期的衍生品名义本金为1608亿,用于公允价值套期的名义本金为1235亿,用于投资套期的名义本金为194亿。与贷款及垫款余额(4304亿)、存款和证券发行余额(5694亿)规模相比,B集团对相当一部分银行账户资产负债产品进行了风险对冲管理,并用套期会计进行管理核算。
由表4可见,2013年B集团风险对冲收益大于损失。
四、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相关建议
本部分从以下三方面作以分析。
(一)以监管促进金融业混业经营健康发展
我国银行资负表结构变化趋势以及混业经营的发展主要受利率市场化进程、国内外经济发展以及监管等因素影响,其中监管者起到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1.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监管
目前,除了澳大利亚监管局(APRA)之外,美国、英国、中国等国家的监管部门尚未明确要求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提监管资本,但巴塞尔委员会将考虑要求全球银行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提监管资本,这对大部分西方银行影响较小。
由于我国存贷款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银行业资负表中相当一部分存贷款业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若用西方银行首选的VaR方法计量我国银行业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则将夸大风险。若监管当局能够考虑到中国银行业的特点,允许用收益法进行计量,则能够较为实际的反映我国金融机构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若考虑到该指标具有短视等缺陷,则可以考虑先用VaR方法计量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银行账户资负业务的利率风险,例如投资、回购等业务,待计量和风险转移管理成熟后再计提资本。
2.混业经营监管
英国的单一监管模式与当地的金融业发展特点和当时的监管需要紧密联系。未来我国混业经营监管可参考美国多头模式。美国混业经营是以1999年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为标志开始的,但仍然采取“功能性监管”(多头监管),同时由央行职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FED)牵头监管,形成“伞形监管”模式。
目前,我国银行业主要由银监会发起集团并表的监管要求。当混业经营发展到盈利模式发生实质性转变,银行不再独大,金融集团多数设立集团控股公司的情况下,则可采用伞形监管结构。无论哪种监管结构,都需要注重各个功能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避免监管重复和监管真空,以期有效解决金融业关联交易等混业经营监管难题。
在金融机构向混业经营转型的过程中,监管当局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既引导金融业的市场化运作,又保证政策性渠道的畅通;既推动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转型,又创造公平规范的环境促进其它类型的银行健康发展;既推动监管更加全面的覆盖金融业务,又以更加灵活的监管来营造促进创新的金融生态多样化的环境。以这样的顶层设计,不仅发挥金融业对经济的贡献,还要尽可能减小金融业的波动对实体经济和社会的冲击。
(二)进一步提高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
本部分从以下三方面作以分析。
1.混业经营趋势
从中长期趋势来看,我国金融集团的资负结构可能向国外逐步靠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若净利息差在5年内降到2%左右,国内银行将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若继续下降至2%以下,则多数银行将会采取重大战略调整,重点发展盈利能力更高的业务领域,如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而传统银行业务的利润可能逐渐降至占集团利润的一半,这种趋势将对集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带来较大的挑战,因此需要抓紧时间进一步提高集团管理水平。
2.全面风险管理和资负管理均不可忽视
全面风险管理更侧重于风险管理和监控,而资负管理更注重于业务运营和市场风险运营管理。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银行普遍加强了风险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资负管理,但是西方银行并没有忽视加强资负管理水平。B集团两个业务条线的资负管理部门在不断的互相学习和整合,并开发了集客户行为模型、业务行为模型、市场数据和业务数据为一体的系统,能够更全面有效的支持日常业务需要,进一步提高了管理水平。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我国金融集团需要进一步了解全面风险管理和资负管理的差异,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和加强资负管理两手抓。
3.集团集中管理银行账户市场风险
若司库的经营管理和资源配置中心职能充分发挥作用,则集中管理银行账户市场风险将具有明显优势:将各业务机构与筹资、交易等部门连接起来,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专注于主业发展的同时,争取到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
随着市场化的深入,若传统银行业无法忍受市场波动对利润的影响,则可考虑剥离高风险资产和负债,或借鉴国际银行经验,转移、对冲风险。在司库的统筹协调下,由风险偏好较高的相关机构或部门专门管理。
(三)激励机制建设与风险防控、企业文化建设齐头并进
在混业经营模式下,集团内各业务机构之间的有效协同需要强有力的市场化的激励机制进行推动。同时,国内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金融机构不可能将追求利润作为其唯一的经营目标。因此,在向集团化的混业经营转型过程中,金融机构一方面需要根据具体业务的风险与收益特点,积极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更需要不断加强风险防控,包括加强关联交易管理及系统建设,设立防火墙和相关奖惩制度,并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持续推动社会责任、职业修养等企业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巴曙松,牛播坤,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新进展.金融时报[N].2004-7-13.
[2]张瑞霞.从关联方交易的管理提升集团企业内部控制[J].电子财会,2009(11).
[3]王子立,罗莹,杨洁.金融混业监管模式比较研究[J].财会月刊,2011(6).
关键词:市场风险计量与控制 国际经验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F860.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6)11-052-04
市场风险是指因利率、汇率等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的收益和经济价值发生损失的风险。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加快推进,利率和汇率波动逐步加大,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不断增加。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现状来看,市场风险的计量与控制方法、工具、系统的缺失,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提升市场风险管理能力的制约瓶颈。借鉴国际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计量与控制方面的成熟经验,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提升市场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计量与控制方面的实践做法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金融管制的放松,利率、汇率波动性明显增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迅速发展,国际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不断增大。从国际银行风险监管的发展历程来看.市场风险受到越来越充分的认识和重视。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中,仅对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业务信用风险提出了资本要求。1996年,《(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修正案》(以下简称“市场风险修正案”),将资本要求扩展到了交易帐户中与利率有关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以及整个银行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并规定了计量各类市场风险的标准计量法和内部模型(VAR)法。1997年的《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又进一步提出了银行管理交易业务及非交易业务利率风险普遍适用的十一条基本原则。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一修订框架》,在继续采纳1996年《市场风险修正案》对交易帐户利率风险计提资本准备方法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对银行帐户利率风险管理的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要求,要求商业银行在对交易帐户利率风险计提资本的同时,须持有与其银行帐户承担的利率风险相适应的资本,从而形成了一个涵盖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银行帐户和交易帐户的全面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市场风险的增大以及监管要求的提高,使国际商业银行不断加强市场风险的计量与控制,到目前已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市场风险计量与控制体系:
1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实现市场风险的集中管理。
从汇丰银行等在市场风险管理领域的实际作法,国际商业银行在实行条线管理的基础上,对资金实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并通过这一体系将各业务条线的风险集中到资金部内设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ALM)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从公司业务条线、私金业务条线购入全部资金,同时售出业务部门所用的全部资金。通过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系,各业务条线的资产与负债严格匹配,相应地,银行业务的市场风险转移至资产负债管理部门(ALM)进行集中管理。交易业务(包括衍生工具业务)的市场风险则由交易部门承担。因而全行市场风险仅由资金部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ALM)和交易部门承担,承担主体集中,便于对全行资产负债表内、表外业务市场风险的集中计量与控制。
2.运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建立多层次、相互补充、涵盖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业务的全面市场风险计量体系。
从国际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实践来看,市场风险计量方法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逐步建立了一个多层次、相互补充、涵盖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业务的全面市场风险计量体系。目前主要使用的市场风险计量方法包括:
(1)利率缺口(外汇敞口)分析法:衡量利率(或汇率)变动对银行当期收益的影响。
(2)久期分析法:衡量银行经济价值对利率波动敏感性,即利率水平发生一个小幅度波动,某一资产、负债及表外衍生工具以及银行整体经济价值将产生的百分比变动。
(3)风险价值(VAR)方法: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测度在一定的持有期内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利率等市场风险因子发生变化时可能对资产组合目标变量(收益或经济价值)造成的最大价值损失。VAR的基本计算方法可分为参数法(方差一协方差法)和非参数法(包括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洛法)。
从市场风险因子变动的效应来分类,这些方法可以分为收益分析法和经济价值分析法:收益分析法着重分析市场风险因子变化对银行当期收益的影响;而经济价值分析法则注重于市场风险因子变化对银行净现金流现值的影响。
这些不同层次的分析方法各有利弊,相互补充。目前,国际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实践做法是:依托强大的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运用利率缺口(外汇敞口)分析法计量利率(汇率)变动对银行帐户当期收益的影响;运用久期分析法在整个资产负债表及表外衍生工具范围内全面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对交易帐户表内及表外衍生工具头寸则运用VAR分析方法进行市场风险计量,从发展趋势看,将在整个资产负债表内、表外业务中采用统一的VAR模型计量市场风险。
3以限额管理为手段,实现对不同类型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
在风险定量计量的基础上,国际商业银行主要运用限额管理手段对市场风险进行控制,这些限额包括交易限额、风险限额和止损限额,已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限额管理体系,将资产负债表内、表外不同类型市场风险均纳入风险控制体系。从风险管理工具上,则主要运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对市场风险头寸进行对冲,对资产负债利率风险进行主动管理,将市场风险暴露降低至风险限额以内。
4基于风险价值VAE模型,建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市场风险资本分配与业绩考核机制。
按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AROC)已成为目前国际商业银行资本分配与绩效考核的主流方法。RAROC是指经预期损失和以经济资本计量的非预期损失调整后的收益率RAROC=(收益一预期损失)/经济资本(或非预期损失)。RAROC衡量了经济资本的使用效益。正如前述,市场风险的VAR指标是一定概率水平下非预期损失即所耗用经济资本的统计学度量,因而国际商业银行普遍基于VAR模型,对市场风险进行经济资本分配和业绩考核,科学衡量不同业务所占用的市场风险资本,并对不同产品或组合的风险调整收益进行考核。
二、国内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计量与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实行管制利率和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我国商业银行比较重视信贷资产信用风险管理,相对而言对市场风险重视程度要低一些。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主要是存款和
贷款,市场交易活动规模相对较小,资产负债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是存贷款期限结构不匹配,即“借短贷长”,存款期限短期化、贷款期限长期化所引致的重定价缺口风险。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利率定价方式,即定期存款利率为固定利率,而贷款利率实行“一年一定”的政策(这意味着中长期贷款的重定价期限低于一年),因而存贷款尽管期限结构不匹配,但重定价缺口风险并不严重。随着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存贷款计息方式也日趋市场化,固定利率房贷以及其他固定利率计息方式日益普遍,利率缺口风险将逐渐加大。而且,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日趋多元化,债券投资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其中绝大多数为固定利率债券,如果未来存款利率上升,固定利率债券投资的利差空间将缩小甚至出现倒挂,利率缺口风险将日益显现。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加快推进.汇率波动幅度逐步放大则使汇率风险逐步凸显。同时,交易业务规模逐步扩大,在逐步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其所蕴涵的市场风险也将逐步增大。特别是随着国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将更大,也更为复杂。
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实践来看,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风险日益增大的要求,特别是在市场风险的计量方面,方法、工具、系统的缺失,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提升市场风险掌控能力的制约瓶颈。
1.市场风险分散管理,未能实现对市场风险的集中统一计量、监测和控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体制基本上仍采用上存统筹资金体制,分行存贷款轧差之后的净余额按照一定期限和利率水平上存总行资金部门或从总行资金部门借入。在上存统筹资金体制下,市场风险分散在各个分行(本外币资产负债,主要是存贷款业务及债券投资)和总行资金营运部门(本外币货币市场业务、债券投资与交易、衍生产品交易).由这些不同主体分别承担并进行分散管理,不利于对市场风险的集中统一计量、监测和控制,也不利于对市场风险的统一管理。
2.市场风险的计量方法、技术、工具、系统滞后,不能适应风险管理日益复杂化的要求。
从目前情况看,国内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计量方法、技术、工具、系统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银行对利率风险计量尚停留在运用缺口管理等相对较为简单工具的水平上,对久期分析法主要是用于计量交易账户债券利率风险,尚未将整个资产负债表以及表外衍生工具纳入久期分析体系,特别是对表外衍生工具的风险计量更为薄弱,分析全面性有待提升。同时,大多数国内银行对国际主流的风险价值(VAR)分析方法的运用则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尚未能充分运用于市场风险管理的实践。市场风险计量工具和技术的运用水平相对落后,是制约国内市场风险计量、监测和控制水平提高的主要瓶颈和突出问题。
3.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尚未建立,难以实现对表内外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
由于缺乏先进的市场风险计量手段,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的控制手段单一。针对资金业务,主要是对债券资产的期限结构进行控制,对衍生金融工具,则仍主要采用控制交易的名义本金余额的方法。这些方法,由于其内在缺陷,难以实现对表内外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
4.市场风险未能纳入经济资本分配与考核体系。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正在推行经济资本分配与业绩考核机制。但由于风险计量技术的滞后,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均是以监管资本代替经济资本来计算RAROC,这种计量方法因监管资本特别是用标准法计量的监管资本内在的对风险不敏感的特性而带有一定的误导性,不能真正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而且,目前主要考虑按照信用风险计算的监管资本,未能考虑抵御市场风险所需的经济资本与收益之间的平衡,未能将市场风险纳入经济资本分配与考核体系,影响了经济资本分配体系的全面实施。
三、加强市场风险计量与控制的政策建议
2005年,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从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控、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五个方面对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出明确标准,并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于2007年底前达到指引要求。
市场风险计量与控制,是整个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也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推进市场风险管理的难点。为了进一步加强市场风险管理,国内商业银行应借鉴国际商业银行的实践做法,着力加强市场风险计量和控制能力,进一步提升市场风险管理水平。
1.以信息系统建设为依托,实施对市场风险的全面、集中、统一计量与控制。
必须强化总行对市场风险的全面、集中、统一计量与控制。从目前市场风险分散分布、分散管理的现状出发,国内商业银行应当大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建立覆盖全行本外币、资产负债表内表外市场风险的统一计量、监测、控制系统,在全行范围内对银行帐户和交易帐户中的市场风险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统一计量分布在各分行、各业务条线的市场风险。
同时,应逐步借鉴国际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集中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探索运用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机制,将分行相应的市场风险转移至总行资金部门,实现市场风险承担主体的集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全部资产负债表内、表外业务市场风险的集中计量与控制。
2.逐步建立多层次、相互补充的市场风险计量体系,提升市场风险计量水平。
从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市场风险现状出发,应运用现代风险计量工具,逐步建立多层次、相互补充的市场风险计量体系,提升市场风险计量水平。
第一层次,会计收益法,即配合财政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区别资产和负债的不同性质,分别采用缺口分析法和久期分析法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当期收益的影响。
2006年2月,财政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准则》明确将金融资产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交易类金融资产四类。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按照历史成本进行会计确认和后续计量,可供出售、交易类金融资产则按照公允价值即市值进行后续计量。由于会计计量方法的差异,利率变动对这四类金融工具会计收益的影响方式也不尽一致。对贷款和应收款项及持有至到期投资而言,以当期会计收益计量的市场风险主要是资产负债重定价期限错配形成的缺口风险;对可供出售、交易类金融资产而言,以当期会计收益计量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市场价值下跌的风险。对于缺口风险,可以运用缺口管理系统加以计量,对于市值下跌的风险,则可以采用久期分析法进行计量。通过这两种分析方法的结合,能够全面计量利率变动对当期会计收益的影响。
第二层次全面的经济价值分析法。为了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应在会计收益方法的基础上,在整个资产负债表基础上,对资产、负债以及表外衍生工具采用久期分析方法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
第三层次风险价值法。逐步对交易帐户表内及表外金融工具建立VAR模型,对其风险价值进行计量,从而实现与巴塞尔协议以及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实践接轨的市场风险计量体系。
3.逐步强化限额管理,建立有效的市场风险控制体系。
为了有效控制市场风险,必须根据市场风险计量技术的发展,相应建立多层次、相互补充的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对银行帐户、交易帐户,资产负债表内、表外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管理。
第一层次:根据会计收益法对不同类别金融工具市场风险的计量指标,对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实行重定价缺口限额,对可供出售及交易性金融资产实行久期或基点价值限额。
第二层次:在对资产负债表内以及表外衍生工具全面采用久期分析法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经济价值影响的基础上。按照交易帐户和银行帐户,分别设立久期或基点价值限额。
第三层次:在建立VAR模型计量风险价值的基础上,对交易帐户建立VAR限额管理体系。
4.以经济资本为核心,完善市场风险资本分配与业绩考核机制。
为了使收益与所承担的市场风险相统一,国内商业银行应当在VAR模型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经济资本分配与考核机制,将市场风险纳入经济资本分配与考核体系,实现对市场风险经济资本的事前合理分配,以及事后对交易业务风险收益的科学考核机制。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业务 影响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与银行业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同业间的竞争需求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参照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来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1993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1996年,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1998年至1999年期间,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也相继实现市场化。2013年7月,央行宣布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取消贷款利率下限。2014年12月,央行《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2015年3月,存款利率浮动空间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2倍扩大至1.3倍;同年5月,存款利率上限由1.3倍进一步提高到1.5倍。2015年5月,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存款保险赔付上限为50万元;6月份,央行宣布实施《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并规定个人投资者认购起点金额为30万元,此举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还差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这最后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接近尾声。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转型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适应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影响,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全行业经营发展整体保持稳健态势。一是资产负债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14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72.34万亿元,同比增加21万亿元,同比增长13.87%;负债总额160.02万亿元,同比增加18.84万亿元,同比增长13.35%。二是存贷款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14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7.37万亿元,同比增长9.47%;各项贷款余额86.79万亿元,同比增长13.3%。三是市场组织体系更加健全,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和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竞争程度进一步提高。截至2014年末,我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133家、农村商业银行665家、农村合作银行89家、农村信用社1596家、村镇银行1153家。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的市场份额达到23.32%,较上年同期提高0.75个百分点。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影响分析
(一)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存贷款利差缩小,影响银行盈利能力
2004年,央行逐步放开贷款利率上限管制,但贷款基准利率水平仍受到信贷规模的控制,我国信贷市场无法全部依靠价格出清,上浮贷款利率定价还不能实现信贷风险溢价的完全覆盖。目前,我国银行业利润增速持续放缓,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有关影响会逐步显现,存款付息率上升幅度可能持续高于贷款收益率上升幅度,存贷款利率非对称性变化导致利差成逐步缩小趋势,这将考验当前依靠利息净收入为主的银行业盈利模式。2014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净利润1.93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下降4.73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1.19%,比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资本利润率17.15%,比上年末下降1.37个百分点。2014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息净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例为57.76%,同比上升4.5个百分点。
(二)利率波动将进一步加大,银行业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面临挑战
一方面,随着利率的放开,竞争越来越激烈,在金融创新和脱媒的推动下,储蓄和投资渠道更加广泛,存款来源波动可能会增大,流动性管理越来越复杂。而长期存款利率的管制下,银行对存款定价能力偏弱,虽然理财产品发展提升了负债定价水平,但在资金池模式和内部隐性担保的情况下,负债定价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偏好将明显上升,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信贷标准可能会方宽,由此考验信贷资产质量。例如,在贷款利率的定价方面,可能会更多地投向风险较大的项目,这将对贷款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此外,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机构破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银行可能会掀起新一轮的并购重组热潮,经营能力较差和风险管控能力不强的银行业机构将面临被淘汰或被兼并的风险。
(三)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中间业务和金融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和利差作为盈利主要来源的模式下,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盈利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在发展战略、市场定位、业务结构、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同质化现将较为严重。因此,利率市场化之后,依靠存贷款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将发生改变,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则需由传统的以来规模和快速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式发展方式转变,并由以利息收入和对公业务为主的模式向进一步提升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占比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型。因此,为了弥补传统利差业务受到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将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金融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对策建议
(一)增强金融管理的有效性,提升综合经营管理水平
首先,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适度加强市场干预和政策指导,避免利率剧烈波动对银行盈利能力产生较大的冲击。其次,密切关注商业银行核心盈利能力指标,探索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并积极鼓励银行业加大创新力度,采用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增强盈利能力。逐步由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的盈利模式转变为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并重、存款和其他资金来源并重的模式,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第三,银行应在做好传统中间业务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银行资产规模、营业网络、技术设施和社会声誉等方面的优势,开发具有高收益和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同时推出各类丰富的产品和全方位的服务,由此提升非息收入并更好地应对利息收入下降的压力。
(二)加快资产负债业务转型,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要尽快建立健全统一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积极探索资产负债全表管理,注意控制表外业务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强化内部监督管理,降低表内资产负债业务无序发展带来的风险。在资产业务方面,应逐步降低批发信贷占比,开拓零售贷款业务,以缓解贷款利率下行压力,并根据不同客户,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产品,逐步完善零售贷款业务经营机制。在负债业务方面,要控制高成本负债增长,加强主动负债经营,充分利用同业资金市场提高低成本负债比重。同时高度重视稳定负债的客户基础,只有把工作重心放在客户基础的扩大、服务能力的提升和经营机制策略的完善上,才能加快形成稳存增存的工作基础。
(三)做好利率定价工作,加强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银行业机构在确定贷款风险定价时,应摸清自身的成本和风险承受能力,综合考虑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使用自身风险评级和定价工具,形成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定价模型基础,从而对客户的风险、资金状况进行透彻的评估,并结合产品和业务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差异化定价。在负债业务定价方面,要健全负债业务定价机制,提高存款定价的灵活性,完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系,实施差异化的定价策略,并加强存款利率监测分析。另外,银行要重视和加强风险管理,不断强化内控管理和风险管理,从风险识别、评估、报告和处置等方面推进风险管理的精细化,建立覆盖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主要通过重视对利率风险的分析和管理、建立以技术为支撑的高效风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课题组.存款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稳定负债的策略研究[J].西南金融2015(7).
[2]银监会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小组.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2b(12).
[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4]周小川.全面深化金融业改革改革开放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N].人民日报,2013-11-28.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结构 风险 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资产负债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资产负债结构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有很大的影响,流动性风险严重制约着商业银行的发展,因此,商业银行要认真分析资产负债结构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对策,有效的降低流动性风险,从而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现状
(一)资产结构现状
资产结构是指各项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资产结构不进近是银行的现金、贷款、证券投资等资产在总资产的比重,还包括各种资产及其同类却不同期限资产的占总资产的比重。目前,商业银行的资产主体是现金、贷款、证券投资,其中现金包括库存现金、中央银行存款、同业存款等三部分,现金是商业银行流动性最强的资产结构,在总资产中的比重比较低,现金虽然不能为银行带来收益,但现金是银行正常运行的必需品。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是商业银行获得收益的主要手段,也是维护客户关系的主要手段,贷款结构和规模对商业银行的安全性、盈利性有严重的影响,只有确保贷款安全,才能保证商业银行安全稳定的发展。证券投资具有易变性强、流动性强的特点,证券投资能为商业银行带来比较高的利润,但我国的相关法律对商业银行证券投资业务有很大的限制,因此,证券投资在总资产中比重比较低。目前,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比较单一,贷款是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手段,在总资产中有很大比重。
(二)负债结构现状
负债结构是指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及各种资金来源的关系,负债结构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负债结构的核心是优化结构配置,确保银行的流动性。目前,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可以分为存款负债、借入负债、其他负债等几部分,存款负债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银行的应力水平有很大的影响,但存款负债属于被动负债,银行不能对存款负债进行有效的控制。借入负债包括同业拆借、证券回购协议、大额定期存单等,属于主动负债,借入贷款的灵活性、主动性、稳定性比较强,银行能对借入贷款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
(一)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金融管理机构的主要问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的流动性不强,不能为减少负债提供融资或者不能为增加资产提供融资,从而对银行的发展带来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表现在银行信贷资产不足,不能满足贷款需求;资产变现能力差,不能满足存款人提现体现要求;投资业务比较差,不能通过主动性负债解决资产少的问题。流动性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严重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流动性风险的重视力度,采取合理的措施有效的降低流动性风险,从而促进银行的发展。
(二)资产负债结构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当商业银行的资产来源是长期的,而资金利用是短期的,就会提高资金流动性,但这会影响银行的收益;当资金利用是长期的,而资产来源是短期的,就会降低资金流动性,容易引起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的负债额过大,此时如果市场的利率提高,很容易引起流动性风险;如果银行的资产投资比较集中,当某一资产遭受风险影响时,集中在一起的资产很容易相互影响,造成很大的损失。
三、商业银行流动风险控制措施
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是相互制约的,因此,商业银行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尽量减少因资产负债失调造成的流动性风险,对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促进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
(一)资产结构的优化调整
由于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比较单一,贷款在总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商业银行要对资产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商业银行要适当的增加证券投资的比重,因为从流动性上讲,证券投资比贷款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强,并且具有比较高的收益率,因此,提高证券投资比重不仅能提高资金流动性,还能增加银行收益,为银行的发展提供保障。
由于贷款在商业银行总资产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如果贷款出现风险,就很容易引起流动性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要对贷款结构进行调整。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国有经济贷款比重很低,虽然近几年对非国有经济贷款比重有所增加,但整个贷款结构仍偏向国有经济贷款,这种结构的偏离很容易引起金融资源配置错误,降低资金的使用率,降低贷款安全,从而增加流动性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大对非国有企业的贷款力度,对贷款企业的还款能力进行认真的分析,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降低流动性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利润。
(二)负债结构的优化调整
目前,在商业银行负债结构中,存款负债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存款负债属于被动性负债,商业银行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如果过分依赖存款负债,就会降低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极大的增加流动性管理的困难,因此,商业银行要对负债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商业银行要大力利用金融市场进行融资,从而提高借入负债的比重,借入负债就有很强的灵活性、主动性和稳定性,只有增加借入负债,才能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权。中间业务不需要使用银行的资金,因此,商业银行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不仅能为银行带来稳定的收入,还能将托收的资金当作临时性负债,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性。
四、总结
金融管理机构的管理目标是根据市场变化,协调好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关系,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统一,资产负债结构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优化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有效的提高流动性,降低流动性风险,有效地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资产负债管理;资金运用;投资匹配
一、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
由于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只允许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业务范围和保险的特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具有如下特点:
(一)资金来源的广泛性
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保费和资本金。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增长速度快,促进了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费规模的迅速扩大,保险资金越来越多,且来源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保险资金不仅来自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而且大量的保险资金来自于个人;从产业来说,财产保险资金来自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构成来看,保险资金主要由资本金、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等)、总准备金、保险储金以及未分配盈余等构成。
(二)资金性质的负债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将保险定义为:“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从保险的定义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保费收入,收取保费在前,承担保险责任在后。即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生效后,根据未来保险事故发生与否,决定了是否承担赔付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保费资金具有明显的负债性特点。从保险资金的构成来看,除资本金和总准备金外,其他都属于负债。
(三)对外负债的短期性
从经营范围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除工程险等少数险种有可能保险期限较长之外,其他险种的保险期限都不超过一年;与此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可能的支出将在保险期限内完全明确。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险种的责任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这就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大部分在一年内,具有明显的短期性特征。
(四)保险资产的流动性
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成本支出时间的滞后性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及负债的短期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支出的时间的不确定性。为保证保险责任的及时承担,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必须保持资产的高流动性,以防止债务产生的财务“黑洞”导致公司无法继续经营或破产。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
从以上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不仅来自于经营的保险业务本身,同时与保险公司的自身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在当前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迅速,竞争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将直接决定公司经营的成败与否。因此,保险公司应该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和流动性,保证各项债务按时支付。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概念
资产负债管理,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为针对某类负债产品的特点形成的资产结构,实行业务条块上的匹配;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资产负债管理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它从整个企业的目标和战略出发,考虑偿付能力、流动性和法律约束等外部条件为前提,以一整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技术,动态地解决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匹配问题以及企业层面的财务控制,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性、盈利性及流动性的实现。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管理是通过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特点为出发点,进而合理分析其资产、负债,并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的匹配关系,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金的流动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财产保险公司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意义
财产保险风险发生的时点的不确定性和赔付金额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发生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支付金额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的管理,以合理化解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来看,财产险公司经营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公司业务发展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好坏。只有资产负债管理做好了,财产保险公司才能保护股东及广大投保人的利益,才能保证国家金融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对公司、行业、社会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1.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的需要
保险,是一种风险预防和转移的工具,它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一旦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意外损失或约定事件,保险人按约定补偿被保险人的损失或给付相应的保险金额。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风险转移的成功与否。目前,财产保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承保利润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财产保险公司要想充分发挥保险风险转嫁的作用,就必须通过做好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以满足广大投保人利益的需要。
2.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主动适应保险监管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保险监管由市场行为监管逐步向偿付能力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并重的方向发展,并将最终转变为偿付能力监管。偿付能力的监管,就是要求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其外在表现为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高于保险监管机构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而实际偿付能力等于认可净资产,认可净资产等于认可资产减认可负债。根据目前保监会的偿付能力监管的规定,公司负债全部为认可负债,而资产则根据资产的风险状况和变现能力按比例认可,保险公司要想提高认可净资产的比例,就必须在实际经营中提高资产的认可率。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将资产配置到认可率高的资产上,提高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满足监管机构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3.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降低财务风险的需要
财产保险公司积累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资本金和责任准备金。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为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保证未来能够及时偿付,而从保费收入中提取的准备金。由于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公司,风险存在具有普遍性,同时风险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这决定了保险公司赔付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安排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提高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为此,财产保险公司有必要通过改造管理流程,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合理提高保险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保证公司的健康运行。
关键词:资产负债管理;资金运用;投资匹配
一、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
由于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只允许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业务范围和保险的特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具有如下特点:
(一)资金来源的广泛性
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保费和资本金。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增长速度快,促进了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费规模的迅速扩大,保险资金越来越多,且来源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保险资金不仅来自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而且大量的保险资金来自于个人;从产业来说,财产保险资金来自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构成来看,保险资金主要由资本金、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等)、总准备金、保险储金以及未分配盈余等构成。
(二)资金性质的负债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将保险定义为:“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从保险的定义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保费收入,收取保费在前,承担保险责任在后。即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生效后,根据未来保险事故发生与否,决定了是否承担赔付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保费资金具有明显的负债性特点。从保险资金的构成来看,除资本金和总准备金外,其他都属于负债。
(三)对外负债的短期性
从经营范围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除工程险等少数险种有可能保险期限较长之外,其他险种的保险期限都不超过一年;与此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可能的支出将在保险期限内完全明确。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险种的责任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这就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大部分在一年内,具有明显的短期性特征。
(四)保险资产的流动性
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成本支出时间的滞后性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及负债的短期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支出的时间的不确定性。为保证保险责任的及时承担,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必须保持资产的高流动性,以防止债务产生的财务“黑洞”导致公司无法继续经营或破产。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
从以上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不仅来自于经营的保险业务本身,同时与保险公司的自身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在当前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迅速,竞争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将直接决定公司经营的成败与否。因此,保险公司应该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和流动性,保证各项债务按时支付。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概念
资产负债管理,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为针对某类负债产品的特点形成的资产结构,实行业务条块上的匹配;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资产负债管理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它从整个企业的目标和战略出发,考虑偿付能力、流动性和法律约束等外部条件为前提,以一整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技术,动态地解决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匹配问题以及企业层面的财务控制,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性、盈利性及流动性的实现。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管理是通过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特点为出发点,进而合理分析其资产、负债,并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的匹配关系,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金的流动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财产保险公司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意义
财产保险风险发生的时点的不确定性和赔付金额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发生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支付金额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的管理,以合理化解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来看,财产险公司经营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公司业务发展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好坏。只有资产负债管理做好了,财产保险公司才能保护股东及广大投保人的利益,才能保证国家金融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对公司、行业、社会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1.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的需要
保险,是一种风险预防和转移的工具,它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一旦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意外损失或约定事件,保险人按约定补偿被保险人的损失或给付相应的保险金额。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风险转移的成功与否。目前,财产保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承保利润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财产保险公司要想充分发挥保险风险转嫁的作用,就必须通过做好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以满足广大投保人利益的需要。
2.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主动适应保险监管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保险监管由市场行为监管逐步向偿付能力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并重的方向发展,并将最终转变为偿付能力监管。偿付能力的监管,就是要求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其外在表现为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高于保险监管机构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而实际偿付能力等于认可净资产,认可净资产等于认可资产减认可负债。根据目前保监会的偿付能力监管的规定,公司负债全部为认可负债,而资产则根据资产的风险状况和变现能力按比例认可,保险公司要想提高认可净资产的比例,就必须在实际经营中提高资产的认可率。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将资产配置到认可率高的资产上,提高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满足监管机构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3.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降低财务风险的需要
财产保险公司积累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资本金和责任准备金。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为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保证未来能够及时偿付,而从保费收入中提取的准备金。由于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公司,风险存在具有普遍性,同时风险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这决定了保险公司赔付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安排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提高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为此,财产保险公司有必要通过改造管理流程,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合理提高保险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保证公司的健康运行。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提出来的重要战略思想。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主导力量的商业银行,如何全面理解和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不仅事关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大计,而且对整个金融市场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科学发展观在商业银行的正确运用,从宏观上讲,体现在妥善处理好经济与金融的关系,不断增强对经济发展规律和金融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促进经济稳健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从微观上看,落实在统筹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关系,不断深化对商业银行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改善增长质量,提高经营效益,加快有效发展。
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出发点在于加快有效发展。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实践的。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增长=发展”的评价标准在金融领域大行其道,商业银行存在强烈的总量偏好,片面追求上速度、上规模,过分强调资产负债规模或存贷款等业务指标的高增长速度,走的是一条“重总量扩张,轻结构优化”的发展之路,其结果是我们在为某些总量指标的快速增长而陶醉和欣喜时,亦不得不接受结构失衡带来的负面后果。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商业银行的发展实践,必须把加快有效发展作为出发点,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速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克服“速度情结”和“规模冲动”,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结构、质量和效益上,策动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套马车”并驾齐驱。一是把握好“进”和“退”的关系,改善资产业务质量。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产业、行业和企业的生命周期,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调整优化信贷资产结构。
在“进”的问题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每年在充分调研和信息归集的基础上,提出年度信贷资产调整优化计划,明确指标比率控制要求,信贷资产结构调整优化的行业导向意见,明确区分鼓励类行业、审慎类行业、限制类行业和禁止类行业,针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措施。另外,在进行资产营销时要注意避免几个“误区”:大客户并不等于好客户;上市公司并非都是优质客户;有抵押的项目并非没有风险。在“退”的问题上,深刻汲取产生不良资产的经验教训并制定落实退出策略,对信贷资产存量中那些夕阳行业和前景暗淡的企业,应根据行业分析结果,结合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客户进行分类,确定拟压缩、淘汰的客户名单,根据名单逐个制订主动压缩退出计划,定项目、定金额、定时间、定责任人、定措施,在确保风险不扩大的前提下,寻求有利时机对这部分项目进行主动性的压缩退出。二是处理好“被动”和“主动”的关系,优化负债业务结构。在商业银行的各项负债中,存款是最基本、最活跃的被动型负债,也是负债总量平衡的重点。长期以来,由于受制于诸多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结构失衡的情况比较严重,表现在高成本的定期储蓄占比居高不下,低成本的对公存款却一直是弱项;本币存款规模扩张较快,而外币存款却一直“发育不良”;负债业务的发展与资产业务的发展失衡,资产负债比例很不协调,存贷比不能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上。同时,在负债业务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高息揽存和月末、季末、年末搞突击,冲时点,拉临时存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效益的正常实现。基于此,要实现负债业务的有效发展,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吸收存款方式的管理,通过推行存款证券化,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开办银行本票和回购协议业务等方式,扩大存款来源、优化存款结构、降低负债成本,使负债和相应的资产相匹配。三是解决好“新业务”和“老产品”的关系,提高中间业务的效益。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业务范围狭窄,发展不均衡,利润贡献率低,与国外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差距十分巨大。
“在收入构成上,目前国内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11%,中间业务占比6%左右,而国外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一般占30%以上,有的达到70-80%。”②加快中间业务的有效发展,必须把中间业务摆到与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以效益为目标,彻底摒弃不计成本盲目拓展那些低效、无效的中间业务的错误做法。一方面对现行开办的中间业务进行清理,对那些低效益、工作量大、消耗资源多的“老产品”要及时取消、停办或加以必要的完善;另一方面加快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和推广,深入研究中间业务品种所依托的消费群,细分客户市场,确定合理价格,大力拓展智能型、科技型、高附加值的“新业务”,着力提高中间业务的效益和在整个银行业务中的比重。
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基本点在于强化风险管理。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自其产生之日,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把握风险的客观规律,强化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正确运用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最为缺乏的不在金融资源方面,而是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这个环节上,风险管理理念、体制、制度、技术和人员等多方面与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有很大差距。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须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围绕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理念、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一是改变以往对风险管理的偏见,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任何业务都是有风险的,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积极寻找、发现防范风险的办法,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二是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首先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其次,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三是优化风险管理理念。目前,改进风险管理理念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辩证关系,核心是采取差别化管理的原则,包括不同业务、品种和地区的差别化管理。四是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内部评级和资产组合管理是风险度量的重要技术。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表明,内部评级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风险定价、盈利性分析、资产组合分析与提取准备金、决定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等方面工作;利用资产组合模型度量整个银行资产的预期损失,利用地区、行业、产品等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风险分散,通过证券化、衍生工具等进行资产负债管理,降低银行的风险敞口。授权管理是风险控制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的业务特点,应采取差别授权的方式。五是前移风险管理关口。在商业银行内部彻底实现风险管理体制的变革,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逐步在业务部门设立“风险管理窗口”,通过“窗口”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
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落脚点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强调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又不否认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马克思曾经指出:“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是社会个人的发展”,“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发达的生产力”。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商业银行,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始终做到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一是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推动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人是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得以最终实现的主导因素。一个持续成功的商业银行,只有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充分肯定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从现阶段人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围绕有利于增进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来选择发展的内容和道路,在推进发展的措施上体现人性,考虑人情,尊重人权,做到以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整个组织的协调持续发展,才能打造百年基业,办成百年老店。二是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强化商业银行科学管理的基本理念。按照现代管理学理论的观点,“管理就是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活动,合理配置和优化运用各种资源,为在集体中工作的人员谋划和保持一个能使他们完成预定目标的工作环境”。这一观点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管理的中心”。要把我国的商业银行办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企业,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强化科学管理的基本理念,实现以业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转变。一方面,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以人的发展为基石,以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根本,充分认识、掌握人的实质,了解人的需要、思想、心理和行为,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使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协调。另一方面,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个性发展和权变管理的同时,切实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和约束机制建设,用一套好的制度、机制保证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效果。三是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形成的团队精神和命运共同体,是企业员工的共有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等外在的表现形式。
卓越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制度生生不息的物质和精神支柱。对任何一个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商业银行而言,只有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打造以人为中心的卓越的企业文化,把员工的全面发展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商业银行先进的价值观念和美好的发展未来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增强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形成强大的合力和动力,让员工在顺境时有效掌握机会创新发展,在逆境时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卓越的企业文化不仅在于凝聚人,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塑造人,商业银行只有立足于通过完善教育、培训、激励等机制,来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员工的主体意识,使广大员工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企业的奋斗目标中去,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的道路,才能最大限度地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