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

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

时间:2023-06-11 09:34: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

第1篇

风险管理是指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1930年,风险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最早产生于美国。风险管理自产生以来,在短短的时间内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世界各国中,以美国风险管理研究最为活跃,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美国不断加大对风险管理研究。如:1931年,美国成立风险管理协会保险部,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研究风险管理和保险问题的部门;1932年,美国成立纽约经纪人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风险管理的正式兴起;1950年,以Mowbray为首的多名学者率先在Insurance一书中对风险管理的概念做出详细阐述;1960年,美国风险管理协会保险部纽约分社和亚普沙那大学正式开始为期12周的风险管理课程;1961年,印第安纳大学成立ASIM的“风险及保险课程概念”特别委员会,表明:美国对风险管理的研究进一步深入;1963年,美国学者Mehr和Hedges共同编制了《Risk Management in Business Enterprise》,该书成为历史上第一部关于风险管理文献,对日后其他各国开展风险管理研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975年,美国将ASIM更名为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标志着美国风险管理由用保险方式处置风险逐渐向用风险管理方式处置风险转变;1983年,美国确定将“101风险管理准则”作为风险管理准则,并对明确其内容:风险管理一般准则、分析控制准则、风险财务处理准则、风险识别与衡量准则、退休年金准则、索赔管理准则、行政事务处理准则、国际风险管理准则以及管理哲学准则等。

对于英国来说,其在风险管理研究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首先,英国C.B.Chapman教授在《Risk Analysis for Large Projects:Models,Methods and Cases》中明确了“风险管理”的概念,之后,英国其他相关学者在C.B.Chapman教授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并构建起健全的风险管理理论体系。同时,还将风险管理研究相关成果正式引入项目中,不仅大大降低了项目成本,而且还提高了项目的安全系数,对项目的顺利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国际工程建设市场密切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稳定阶段,各国纷纷致力于兴建大型宇航、水电、能源以及交通项目以求刺激自身经济的尽快复苏,大量的投资使得项目势必将带来一系列风险,以此,使得项目投资者越来越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诸多项目投资者相继组织高端人才,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资源加大对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各国学术界逐渐对项目风险管理形成统一的看法,即风险管理的概念:如何在一个肯定的有风险的环境中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的管理过程,该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以及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目的:降低风险、规避风险,将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在最低限度。风险管理方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2 国内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国内近几年对高速公路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的研究主要有:

朱珊在《国际工程承包中的风险管理》[13]中针对于国际工程承包中的风险管理进行的全面论述,之后,朱珊提出高速公路项目企业需采取失败模式影响分析法度量工程风险,以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损失为依据计算风险概率数,以此得出高的风险概率数。

卢有杰在《项目风险管理》[14]中,以国民经济各部门项目活动中的风险为研究对象,致力于风险后果、风险来源、风险影响范围、风险是否可管理以及风险后果承担者的基础之上对工程风险进行分类,并对项目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估和控制的原则、方法、技术和程度做出全面概述。最后结合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新形势,把握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陈立文在《项目投资风险理论分析与方法》[15]中,以系统和过程为出发点,对项目投资风险的收益分析、概率分析、变权分析、模糊分析、回归分析、决策分析、区间分析、可靠分析、系统分析、模拟分析等理论和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赵振宇在《故障树引入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研究》[16]中,将可靠性工程研究中的故障树分析法引入工程风险管理。之后,赵振宇采用图形演绎法构建起高速公路项目风险故障树,并对高速公路项目风险识别模式和风险因素量化进行全面论述,最后依据二态系统和概率理论对项目成功度和判定项目风险成本最小化的风险源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3 国内高速公路工程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仇一颗,李伯勋,欧莉,张胜军(2006)针对影响高速公路特许经营投资的风险进行分析,在模糊数学原理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证明了综合评价法在风险评价中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田艳(2008)通过实证分析结合公路招投标的特点,运用风险矩阵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风险因素的计算方法。

吴竹青(2009)合理的选择20个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然后把握支持向量机的运行原理,运用以向支持量机开展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的方法,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模型;最后以所构建模型为依据,运用LibSVM软件开展数据计算和风险估算活动,之后得出估算结果,以此,进一步验证SVM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2篇

一、概述

(一)工程项目的含义

工程项目是指为达到预期的目标,投入一定量的资本,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经过决策与实施的必要程序从而形成固定资产的一次性事业。其具有如下特点:建设目标的明确性、建设目标的约束性、一次性、不可逆性、影响的长期性、投资的风险性和管理的复杂性等。

(二)风险管理的概念

所谓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就是人们对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辨识、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即在主观上尽可能有备无患或在无法避免时亦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偿措施,从而减少意外损失或进而使风险为我所用。

风险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损失,从而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不少企业家特别是投资商因忽视了风险管理或因对风险估计不足或判断错误,从而在经营或在投资活动中遭受巨额亏损,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但是通过转移风险,可将潜在的重大损失转移给他人,例如保险公司。通过对风险进行恰当的分析,做出正确的预测,可采取断然措施以获取意外利益。

(三)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

风险管理,本世纪三十年代创于美国。目前,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它已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专门职能。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西方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错综复杂,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大大增加。同时,西方社会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所形成的买方市场,使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特别在日新月异的需求变化的情况下,产品寿命周期日益缩短,技术革新的风险越来越大;再加上国际环境动荡不安,使涉外经营风险的防范与处理,成为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重大课题。因此,风险管理已受到西方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企业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并自担风险。企业法和企业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以及破产法在部分地区的试行,促使我国的企业管理者不得不面对风险管理,例如许多承包经营的企业,已开始建立风险基金或利用各种保险,以保障企业安全经营。这说明,风险管理在我国已开始起步,但这种起步尚无系统的理论指导,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创造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模式,以解决企业的风险管理职能、如何识别和衡量损失风险、风险管理的对策、对策的选择、如何分析保险合同以及保险人的活动如何等等。

对于重大项目,保险方、施工方、政府主管部门之间如何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险约束机制、运转模式以及保险费率等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工伤事故的人身保险更为复杂。我国的社会制度与欧美西方国家不同,尽管保险可以从经济上部分解决受害者的损失,但却不能把受害者的生命与保险费简单地等同起来。因此就需要加强保险后的风险管理。例如安全监理就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它不仅减少了保险公司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兼顾了政府行为的延伸,使被保险者的施工安(文秘站:)全伤害风险大大降低,控制风险的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保护了各方面的利益,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通过在梅河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风险管理和保险的实践,探讨风险管理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程序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程序是指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的一个系统的、循环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风险的识别,风险的估测,风险的分析,风险的处理等四个环节。

(一)风险识别

识别风险首先要对风险因素进行分解,构成风险结构层次图,然后运用反向思维把不利因素找出来,从反向角度来论证,最后,通过对项目进行后评估不断积累经验,加强风险识别的准确性。

(二)风险估测

我们把风险定义为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见风险的大小与出现不利结果的概率大小成反比。但仅以实际结果的概率大小来衡量决策风险大小是不够科学的,实际上决策的风险大小,还与它的可能结果的概率分布密集程度有很大关系。一般可以用标准离差和变异系数来描述概率分布的密集程度,具体计算如下:

n

E= ∑ Ei?Pi

i=1

式中:E-损益期望值;

Ei-与第i种情况相联系的损益指标值;

Pi-第i种情况发生的概率。

CV=б/E

式中:б-标准差,CV-变异系数。

标准差越小,概率分布就越密集,有关方案的风险性越小;变异系数越大,该方案的相对风险就越大。

(三)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指应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处理不确定性的过程,其目的是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风险分析和评估是风险辨识和管理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决策的基础。

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将对项目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项目风险分析就是对将会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各种影

响和影响程度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和评估。通过对那些不太明显的不确定性的关注,对风险影响的揭示,对潜在风险的分析和对自身能力的评估,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不利影响或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之目的。

风险分析就是以风险估测的三个参数为基础 ,对具体的工程项目评价模式进行适当的数学处理,使之能反映风险因素的过程。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评价模式为计算项目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 期等评价指标。风险分析也就是在这些评价指标中加入风险因素。  (四)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就是根据风险估测以及风险分析的结果,为了避免或减小风险而对项目风险采取的措施,一般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对损失大、概率大的灾难性的风险要避免,即风险避免;对损失小、概率大的风险,可采取措施来降低风险量,即风险降低;对损失大、概率小的风险,可通过保险或合同条款将责任转移,即风险转移;对损失小、概率小的风险,可采取积极手段来控制,即风险自留。

三、风险管理在梅河高速工程的应用

梅河高速公路的投资虽然没有利用世行贷款等外资,但施工过程中同样等同利用外资进行风险管理。根据国际惯例,工程的各项管理等都应符合国际上的要求,例如实施工程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事故保险等措施。经验表明,这样大的工程项目,在施工期间的风险性是很大的。作为业主或施工方一般说来要承受较大的损失风险,这些已引起人们的思考。

梅河高速公路的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与保险主要是结合施工现场,提出和建立了一种新的施工安全控制模式,促使施工单位与指挥部定期沟通、交流,使得安全事故大幅度地下降。按国家标准(GB6721-86)计算,企业减少了直接经济损失10-15万元,间接损失为30万元以上(按死一折算),重伤一人约20万元,另外还有一些无法计算的损失等等。尽管经济损失的计算可能有一定的出入,很难准确计算,但实施风险管理后所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一)梅河高速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梅河高速公路无论从工程量还是从施工条件来分析,在控制施工安全方面都存在着共同的困难点,这些难点似乎是该项目本身所固有的,只有正视这些困难,科学地分析和承认这些困难所导致的风险,并有效地利用保险这一机制恰当地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和求生存的能力。任何回避风险或不承认风险的做法都被视为冒险行为, 三个标段所蕴含的共同的施工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施工环境差

梅河高速公路,所处地段为丘陵地带,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地形复杂,工期偏紧,施工期一般受气候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较大,在粤东地区,四八月份水量较大,给路基的施工带来很大困难。

2.材料的运输难度大

梅河高速公路的路基施工,需要耗用大量的土方和粉煤灰,施工场地狭长,材料的运输

量大,沿线大部分为乡间道路,等级较差,需要花大精力进行重新修建和养护管理工作。同时也对车辆的性能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对车辆和驾驶人员的管理也显得十分重要。

3.桥涵工程量大

在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中,桥涵工程因结构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往往成为全线的卡脖子工程。

4.作业现场狭长,外包施工队伍多

由于工程量总体很大,施工点多和面广,容易出现人员多而散,施工层层转包的局面,各分包队伍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各不相同,管理上难度大,随时都可能出现事故。

5.施工临时用电量大,机构设备类型多

梅河高速公路的施工项目多而分散,人员多而杂,施工临时用电频繁;施工机构(包括运输车辆)品牌,型号之多是一般工程项目施工所无法比拟的,加之施工道路泥泞,尘土飞扬,机电设备的损伤严重,设备的使用管理难度相当大。

(二)梅河高速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评价

梅河高速公路施工的危险性评价,采用了预测和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有的工艺过程、设备、环境、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等,从历史、现状、直到未来,进行安全评价,采用了列表由现场管理人员打分的方法。为了估算危险状态的概率分布,假定每月最不利状态都遵从极值!型分布,而将整个施工期(约32个月)内的月最不利状态,可抽象为一个平稳过程,并将该过程近似处于为平稳二项随机过程,最后测算出伤亡事故的概率。

(三)梅河高速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控制

危险控制的目的,一是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二是减少事故的严重程度。危险控制的技术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一般以整个系统为对象,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危险进行控制,其手段主要有法制(政策、法令、规章)、经济(奖、罚、惩、补)和教育等手段(长期、短期、这校和社会的):而微观则是以具体的危险源为对象,以系统工程的原理为指导,对危险进行控制,所采用的手段主要是工程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梅河高速公路施工的风险控制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安全监理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对现场的安全起到了相当好的控制作用。

(四)梅河高速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保险

梅河工程分为9个标段,全部标段的工程保险都由太平洋保险公司梅州分公司承担。对双方签订的建筑工程一切险的保单内容分析后,对其存在的问题评述如下:

1.物质损失中,保险的项目较少,其保险费率很低,与一般工程一切险的保费率(合同价的0.18-0.5%)相比是很低的,保险公司所承受的风险大为增加。

2.地处梅州兴宁、五华、梅县境内的梅河高速公路,施工中遭受地震、海啸损坏的概率极低,而洪水、暴雨、风暴等引起的损失风险,相对概率较高,因而赔偿限额应与前者不同,险种应当描述的更加详细。

3.第三者的责任险(人身伤亡、财产损失)中的内容比较模糊,尤其是人身伤亡险,应当将死亡、重伤、轻伤表达的更细一些。

4.保险公司以无赔款退费反馈给投保方,作为减少保险公司损失的经济手段,对投保方在施工中的不规范行为进行控制目前还不太符合我国的国情,因为施工总包方将项目包给分包方时,往往不能和分包方的利益挂勾,对分包方起不到约束的作用,实际上最后没有实现保险的真正目的。

另外,国外也有采用这一经济手段的,例如德国采用行业保险,无赔款退费率最多为净保费的30%,这与我国相差甚远。退费率过低,起不到控制投保人(单位)行为的作用。

5.参加职工(或雇员)人身伤害事故险问题

梅河工程参与施工的单位较多,几乎所有的施工队(包括部分总包单位)都不太熟悉保险的真正意义和如何利用保险转移企业的风险,表现在施工安全主要靠上级行政手段加以控制,造成安全管理时好时坏,面对市场经济的现状,仍然实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管理模式,FIDIC条款明确规定,凡参加施工项目投标的承包单位(或雇主),必须先为自己的雇员买人身伤害故保险,并被确认后,方可获得工程项目的投标资格,目前我国还未完全做到。

四、加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应采取的措施与建议

(一)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一般应对措施

1.风险回避:是指考虑到风险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风险回避具有简单易行,全面彻底的优点,能将风险的概率降低到零,使回避风险的同时也放弃了获得收益的机会。

2.风险降低: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一旦风险事件发生,尽量降低其损失。如项目管理者在进行项目采购时可预留部分项目保证金,如果材料出问题则可用此部分资金支付,这样就降低了自己所承担的风险。采用风险控制方法对项目管理是有利的,可使项目成功的概率大大加大。

3.风险分散:是指增加承受风险的单位以减轻总体风险的压力,从而使项目管理者减少风险损失。如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筑公司使用商品混凝土,混装混凝土就可以将风险分散给材料供应商。但采取这种方法的同时,也有可能将利润同时分散。

4.风险转移:是为了避免承担风险损失,有意识地将损失转嫁给另外的单位或个人承担。通常有控制型非保险转移、财务型非保险转移和保险转移三种形式。控制型非保险转移, 转移的是损失的法律责任,它通过合同或协议消除或减少转让人对受让人的损失责任和对第三者的损失责任。财务型非保险转移,是转让人通过合同或协议寻求外来资金补偿其损失。加入保险是通过专门机构,根据有关法律,运用大数法则签订保险合同,当风险发生时就可以获得保险公司补偿。

5.风险自留:是项目组织者自己承担风险损失的措施。有时主动自留,有时被动自留。对于承担风险所需资金,可以通过事先建立内部意外损失基金的方法得到解决。

对于以上所述的风险管理控制方法,项目管理者可以联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如对于一些大型的工程项目,往往是多种风险控制方法并用,单独使用一种控制方法反而会加大项目风险,相反对于小型工程有时用一种控制方法即可。所以风险管理者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盲目使用。

(二)加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建议

1.加强与国际接轨,完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在我国,许多制度尚在探索阶段,现行的法律法规不适应WTO有关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例如,自 1995 年10月开始实施的《担保法》虽规定了留置、保证、抵押、质押、定金等五种担保方式,但缺乏针对工程担保的特别法规,阻碍了担保在工程建设中的实施,不利于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从 1979 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办工程保险以来,我国的工程保险虽已发展成为财产保险领域中的一个主要的险种,发挥了一定的风险保障作用,但在工程建设相关法律中,缺少工程保险的实施细则。所以,我们要针对建设领域内存在突出问题,尽快建立参照国际惯例并符合中国实际的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制度。研究合理的工程担保、保险的收费标准及费用收取办法等。

2.培育担保市场,发展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介机构

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是顺应市场经济规范有序发展和规避风险的现实需要,在推行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也需要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市场建设加强培育和引导。工程担保制度的建立,除继续发挥银行的作用外,还应当积极培育其他具备条件的机构担当担保人,以形成有一定竞争的担保市场。

3.建立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首先必须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制度,明确职责,逐步形成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由于工程项目风险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企业必须提高对工程项目风险的识别能力,加强工程项目风险信息收集工作,掌握不同工程的项目的风险规律。目前绝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对工程项目的风险比较重视,但对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风险重视不够,有些“形象工程”特事特办,不按市场规则运行;有的根本不进行可行性研究或不可行的工程也开始运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要一介入就会遇到很大的风险。所以工程项目企业要对参与的工程项目列出潜在的风险清单,并且要对其进行分类归纳和衡量比较,确定工程项目风险的相对重要性,以便能够从容准确地应用风险分析技术去面对工程项目风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李世蓉,《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2.卢有杰,《项目风险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3.刘晓红,《项目风险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1月。

4.余子华,《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工程保险》,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5.余建星,《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6.王卓甫,《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及其应对》,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10月。

7.郭 捷,《项目风险管理》,国防工业,2007年5月。

8.张欣莉,《项目风险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

9.马 锋,《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10.刘 丽,《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11.王 炼,《完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石油化工设计, 2004年03期。

第3篇

【关键词】火灾保险;最优组合;研究

消防措施的应用是为了降低在火灾前或者火灾后人们财产的受损程度;而火灾保险是为了分摊人们在遇到火灾时所产生的财产损害。这两者的结合是人们为了预防和控制火灾所带来的伤害的产物。在国外,消防保险和火灾保险已经形成非常好的合作机制。但是现阶段我国是国家行政法规对消防工程项目进行管理的,而这种管理方式是存在不少缺陷和问题的。所以为了确保消防技术措施与火灾保险能够以最优的形式进行组合,一定要在其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经济学和管理学原理。

1 火灾保险

1.1 火灾保险的定义与发展

火灾保险是指指以存放在固定场所,并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财产物资为保险标的一种财产保险。火灾保险这个概念最早出现的地方是冰岛。在1118年时,冰岛政府设立了一个专门为火灾和家畜死亡分摊风险的保险社。但直到1676年,第一间公营名叫汉堡火灾保险局的成立,才开展了公营保险事业的先河。

1.2 火灾的风险管理的概念

火灾风险管理是指人们在防范火灾所产生的风险时,对会造成火灾风险的重要事项进行管理的措施。通常火灾风险管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的管理。第一部分的管理措施是指采用预防性技术措施和减轻性技术措施来提高建筑物本身的防火功能的工程技术措施。第二部分的管理措施是指通过买火灾保险的财务措施。这是现在很多建筑物、公司和家庭都采用的一种火灾风险管理措施。这种措施是指投保人通过每一年向保险公司交一定的金额,从而使在发生火灾时能够向保险公司索要一定的赔偿。这样就可以把业主的一部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的手中,从而使自己的受到的损害降低。

1666年9月2日时,伦敦曾经发生过一场大火,历史上称之为“伦敦大火”。正因为这场大火的发生是火灾保险这个概念得到了推广。不久后,火灾保险就陆续被很多西方国家进行引进。同时有很多科学家对火灾保险和消防相结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在现实中得到成功的应用。改革开放后,随时人们对自身和财产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火灾保险和消防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不可逆挡的趋势。但是,现阶段我国在火灾保险和消防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空白的地方,所以加强对火灾保险与消防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是有重大的意义的。

2 引入火灾保险后对火灾损失所产生的影响

在引入火灾保险后,投保人在受到火灾时并不是都会得到赔偿的。因此在引入火灾保险后对火灾损失一般会因自担风险量的大小而造成了两种影响。第一种情况是当发生火灾时,其受损的财产金额在规定的损失数额下,那么因为火灾所产生的损失就要投保人自己负责。第二种情况当发生火灾时,其受损的财产金额在规定的损失数额上,那么保险公司会对投保人所受到的损失进行一定的赔偿。

3 最优安全度的确定方法

3.1 求极值法

在进行火灾防护最优安全度的确定时我们可以采用求求极值方法。火灾总损失一般是包括火灾实际损失和消防投资这两方面的总和。我们都可以把他们都设为安全度x的函数,那么火灾总损失函数就为V(x),火灾实际损失就为f(x),消防投资就为g(x)。那么最后得出的函数就是V(x)=f(x)+ g(x)。然后我们就根据以上的函数计算出V(x)的极值。之后,我们就把计算出来的极值进行比较,从而进行火灾防护最优安全度的确定。

3.2 边际分析法

在进行最优安全度的确定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边际投资和边际效益来进行确定。边际分析法一般包括两个数值,一个是边际投资,另外一个是边际效益。而边际投资与边际效益进行相交点就是火灾防护的最佳安全度。

4 消防技术措施与火灾保险最优组合的研究

4.1 年总成本最小原则

要想构建消防技术措施与火灾保险的最优组合,就必须要保证企业年总成本最小原则。为此,我们对以下四种情况下所产生的年总成本进行了计算。第一种是在不安装消防技术措施也不购买火灾保险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年总成本;第二种是在安装消防技术措施但不购买火灾保险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年总成本;第三种是不安装消防技术措施但是购买火灾保险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年总成本;第四种是既安装消防技术措施也购买火灾保险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年总成本。我们可以从这四种情况中算出企业的年总成本的最小值,从而使消防技术措施与火灾保险的最优组合的模型构建能够顺利完成。

4.2 消防技术措施与火灾保险最优组合研究的意义

一般来说,对消防技术所投入的费用越高,消防设备更加完善时,投保人就会减少保险费用的支出。但是同时我们也要考虑消防费用的支出与后期的维修管理费用的支出会不会比投保的费用更大。所以对消防技术措施与火灾保险最优组合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对消防技术措施与火灾保险的投入中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

4.3 在进行最优组合研究时核心问题的分析

在进行消防技术措施与火灾保险最优组合研究时,以下的各项变量都会对其研究产生影响。第一个是消防技术措施越全面,投保的金额就会减少,那么火灾期望损失值就会降低。第二个是消防技术措施越全面,投保人自留的风险量就会越大。第三个是投保人的自留风险量越大,其投保得到的优惠就越大。第四个是投保人的自留风险量的大小会决定其在受到火灾时投保人要承担的损失的大小。

5 自留风险量的合理确定

5.1 自留风险的定义

在保险中,自留风险是指当火灾所造成的损失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保险公司是不会进行赔偿的;当火灾所造成的损失超过了规定的范围,保险公司才会对超出范围的损失进行赔偿。即是如果火灾造成的损失为E时,保险公司不会对此进行赔偿;如果火灾造成的损失超过E,是F时,保险公司就会对(F—E)这一部分的损失进行赔偿。而保险公司为了让加大投保人的自留风险,通常会对自留风险较大的投保人给予一定的优惠。在同样的财产投保中,当然自留风险越小,那投保人所付出的价格就会越高。所以在进行投保时要合理地确定自留风险的大小,从而使投保金额更加合理和经济。

5.2 影响自留风险量的主要因素

在我看来,对自留风险量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一共有三个。第一个因素是与企业风险自留的管理费用有关。如果企业的风险自留的管理费用比保险公司的附加保费小,那么企业就可以节省一部分的保险附加保费。不过我们还要分清一点,企业风险自留的管理费还要算上企业因要自担风险而产生的焦虑成本。即是企业因为自担风险从而使工作效率低下所造成的损失。第二个因素是在企业的预期中的纯保费会比企业预计的期望损失的费用大,如果自留风险会为公司省下不少的金钱。第三个因素是税收。一般企业的无论进行支出还是借款都要进行收税的,但是保险费用的支出是可以免除税收的。所以税收也会影响到企业的自留风险有量的大小。通常企业会根据自身风险发生的情况来进行衡量自留风险的大小。

企业会对发生频率高但造成损失比较少的风险就会加大自留风险;但是如果发生频率低所造成的损失则是一种巨大风险,一般企业会在风险自留和投保之间进行比较,然后才做出选择。

6 结束语

在本文中,我们在进行消防技术措施与火灾保险最优组合的研究上引入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原理,从而为构建经济性、合理性的火灾风险管理提供了保障。要想研究出消防技术措施与火灾保险的最优组合,所涉及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在上述的文章中,我们只是对最优组合的原理和自留风险的大小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因此消防技术措施与火灾保险最优组合的研究的道路还是非常遥远的。

参考文献:

第4篇

地质工程学是在岩体力学和工程地质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地质工程的定义进行了阐述,但都强调地质工程研究的对象是地质体及其改造结果的评估。从工程实践看,地质工程问题可抽象地概括为自然系统和工程系统两个方面。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一个工程系统与诸多自然系统如何实现最佳耦合的一门学科,是在认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改造与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工程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2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

2.1项目风险管理的定义地质工程项目从启动到实施过程中,直至项目竣工后的工程运行阶段,都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充满了风险,工程的风险管理活动贯穿于项目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具有三维结构特征。每一阶段都要对项目目标、约束条件以及项目内容进行实时跟踪、对比分析、调整控制和预测。可见,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控制,以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大小,它不仅使各层次的项目管理者建立风险意识,重视风险问题,防范于未然,而且要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管理过程。因此可将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定义为:项目管理者通过对风险的识别、选择相应的手段,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安全效果的动态过程。

2.2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特性①项目参与方比较多,如业主、设计方、项目承包方(总承包方、专业分包方、劳务承包方等)、材料供应商等,他们需面对因地质条件的变化而引发的一系列的工程风险和因管理方法和手段引发的各种管理风险,认真分析承担风险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承担的风险也是不同的。②风险是有时限的。不同的风险可能存在于项目的某一阶段,其风险具有潜伏期和活动期两大基本特征,风险的承担者也只在这特定的时间内才承担这些风险。③项目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在对地质体的改造过程中不断地预测将会出现的各种风险并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其项目风险管理不是在风险事件发生后用来追查和推卸责任的,而是在出现地质条件突变并有可能影响到区域地质环境时,积极与项目参与各方共同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将工程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的水平。④项目风险管理是有代价的。项目风险的计划编制、识别、分析、监控和处置都需要分配项目的资源,由于项目风险管理是用来减轻或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其真正价值在未来才能体现出来的。⑤项目风险将随项目进展而变化。一旦项目目标、时间和费用计划确定,该项目的风险计划也应当随之完成。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果项目的时间、费用等约束有重大变化时,相对于这些约束的风险也要重新进行评估。

3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

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范畴主要包括:①风险分析。②风险辨识。③风险估计。④风险评价。⑤风险评估。⑥风险控制。

4项目风险管理的原则

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避免或减少项目损失的发生,进行项目风险管理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经济性原则。②满意性与环境协调性原则。③战略上蔑视而战术上重视的原则。④社会责任感。

5我国地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5.1目前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弊端

①现有工程保险制度下工程项目存在的问题…。a.在我国,工程保险作为一项新制度,工程界、金融界以及有关部门,仍对其重要性、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或对风险存在有侥幸心理,或是认为实行工程保险将加大工程成本而得不偿失。b.当前,我国推行的建筑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在目前的保险制度下保险人并没有参与到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只仅关注事后理赔,是一种消极的态度。②现有的监理委托关系的弊端如下:a.缺乏公正、独立性。b.先天不足,无法弥补。c.安全管理缺乏资金保障,安全条例无法落实。③现有检测机构委托关系的弊端如下:a.由施工单位委托的检测机构的工作缺乏公正独立性,为施工单位的利益擅自改动检测数据,出假报告,对工程质量的损害非常巨大。b.检测工作仅对来样负责,降低了检测机构的责任,提高了建设工程的风险。c.监理单位对材料见证取样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有效的对材料进行监督控制,失去了第三方检测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BMS模型;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内部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4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6-0043-06

一、引言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在保险标的发生风险事故时履行赔付的能力,它是保险公司稳健经营以及保险监管的核心内容。通常,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充足度是由实际偿付能力和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所决定的。其中,实际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认可资产与认可负债之差,是保险公司在财务上实际具有的偿付能力。而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则是监管部门针对保险公司面临的具体风险赔付,利用相应方法和模型度量出来的理论上的偿付能力。因此,对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的监管又是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基础和核心。

长期以来,对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的研究,都专注于如何更为准确地度量保险公司在经营中所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其中,一部分学者基于风险理论破产模型,主要关注保险公司承保风险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Granddl(1991,1997)研究了风险过程为混合泊松过程、Cox过程和Pglya过程时保险公司的破产概率,并给出了一定破产概率下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Amussen,Rubillstein(1995)证明了以理赔次数为刻度的风险过程是一个Marknv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定破产概率下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更多地依赖于资金运用和投资组合的绩效,因此他们考虑了保险公司风险投资行为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的研究。如Kahane(1977)运用投资组合理论,通过对单个和多个产品保险公司模型的研究,指出保险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等价于确定其破产可能性上限的市场价值。Fairley(1979)、Derring(1986)和Cummings(1986)进一步提出,根据单个保险产品的风险及其投资风险,可以运用投资组合模型来分析每个保险产品的风险要素,以获得针对每一种保险产品特定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

但实际上,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对市场变化判断不准确以及模型本身的度量误差,外部监管无法得到保险公司真正准确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形成的误差很有可能造成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错误判断。而保险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作为“内因”,对确保偿付能力的充足性显然要比外部监管有效。因此,给出一个相对度量准确的标准并不应该是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的惟一目的;更为重要的是要能通过合理的监管规定,促进保险公司自身完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使外部对资本的强制监管转化为其内部对风险的主动控制。这就要求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不仅要考虑保险公司具体面临的承保风险和资金投资风险,而且要考虑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程度。但各国现行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中,无论是NAIC(美国保险者监管协会)实行的RBC(risk-based capital)模型,还是欧盟实行的Solvency Ⅱ偿付能力标准准则,都缺乏对保险公司完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的激励(周力生,2005)。

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以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场行为监管为“三支柱”的保险监管体系,其核心内容就是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同时,保监会还在颁布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保监会2003年[1]号令)中,对“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该规定是直接采用欧盟1973年制定的标准,可以固定财务比率来估算保险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没有考虑各保险公司具体的风险管理水平。同样地,保监会实行的其他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也都忽视了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对偿付能力的巨大影响。我国保险公司也因此缺乏完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的动力,通常以增加资本金或减少利润分配的方式来满足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的要求,这显然不利于保险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因此,如何通过改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来促进我国保险公司进一步完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已经成为了我国保险业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在非寿险业务中已经广泛运用的BMS(Bonus-Malus System)模型又称为奖惩系统,具有有效区分保险对象风险异质性和激励保险人防范风险的特点,适用于在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中区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并激励其防范该风险。本文在充分考虑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与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首次对BMS模型在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并利用我国保险公司的经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为构建对保险公司完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具有激励作用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二、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与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

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度量的是一定置信水平下保障保险公司具备履行风险赔付能力所需要的最少风险资本储备,它不仅取决于保险公司面临的承保风险和资金投资风险,而且还由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水平所决定。

首先,保险公司的内部风险管理几乎涉及了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所有内容,包括对保单的核保、对市场运行的评估以及资产负债匹配的管理等。其中,对保单的核保以及对保险标的的准确评估决定了保险公司传统承保业务的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基于一般精算假定下对承保风险的准确度量;对市场运行的评估决定了保险资金余额的投资策略和投资组合,从而影响保险公司资金投资的风险;而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则决定了保险公司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等。同时也影响了保险公司可用于风险赔付的资产质量。因此,保险公司的内部风险管理通过管理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从而控制偿付能力风险,进而影响保险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它决定了不同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的异质性,即不同的保险公司在面临相同的承保业务和资金投资组合时,其面临的偿付能力风险也会因为内部风险管理水平的差异而不同。

其次,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的度量方法和模型也表明了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是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的决定因素之一。传统的对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的度量方法是基于破产模型的VaR(Value-at-Risk)方法(王韧,2004;李健伦、方兆本,2006),但该方法仅考虑了保险公司的承保风

险,并没有计算保险资金余额投资运用面临的风险。因此,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本文将Gerber&Shiu(2003)建立的考虑保险公司资金投资收益的风险过程引人一般的VaR模型。

假设保险公司t期的经营盈余Rt为当期资产和负债之差,当期资产是由期初准备金υt和经营投资过程lt组成,而负债仅考虑当期的风险赔付St。其中,经营投资过程lt包括保费收入Pt和投资收益。因此得到模型(lundberg,1926):

因此,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不仅是对保险公司所需要承担的风险赔付的度量,而且还含有对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水平的衡量。对具备不同内部风险管理水平的保险公司进行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度量时,应该选择不同的置信水平,这也体现了各保险公司在偿付能力不足风险上的异质性。但当前各国保险监管机构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普遍采用固定财务比率法或RBC法,都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对保险公司风险资本储备的度量,从而对内部风险管理完善的保险公司形成了过于严格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大大增加了监管成本;而对内部风险管理不完善或缺失的保险公司又无法形成制度上的激励,不利于这些保险公司的长期稳健经营。所以,本文通过在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中引入BMS模型,充分考虑保险公司在偿付能力风险中的异质性,在合理简化的环境中优化模型,从而使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能体现出对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水平的衡量,并激励保险公司进一步完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

三、含有BMS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模型

BMS模型是根据上一期风险赔付的经验对次期保费进行调整的精算模型,是汽车保险实务中应用最广泛的经验费率定价模式;其目的是使每一种风险(或一类风险)的保费率依赖于同种(同类)风险的经验赔付水平(谢志刚、韩天雄,2000)。通常在一个汽车保险的BMS模型中,如果被保险人在过去的一个保险年度没有发生索赔,保险人将降低其续期保费,否则将提高续期保费。表1表示的是我国香港地区在汽车保险中运用的BMS模型。因此,BMS模型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各费率组别中的风险异质性,使被保险人缴纳的保险费更为真实地反映其实际的风险水平。同时,BMS模型的等级保费体系还有效地避免了小额,赔款的发生,不仅降低了保险产品的基础保费,而且大大减少了赔付和管理的成本。此外,BMS模型还可以鼓励被保险人防范风险,从而控制道德风险的产生。

显然,BMS模型所具备的特点能很好地对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进行补充和改善。首先,利用BMS模型的原理来构建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等级体系,可以对不同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风险进行更好地评价,以区分风险的异质性。其次,BMS模型在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中的应用能有效避免一些保险公司出现轻微偿付能力不足的现象,保险公司会主动限制一部分经营业务的扩展或减少分支机构的增设,以求获得较低水平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从而获得更多的自有资金用于再投资。相应地,保险监管机构的监管费用和成本也会有效降低。再次,含有BMS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还具有激励保险公司防范偿付能力不足风险的作用。

基于BMS模型在汽车保险中的成熟应用(蔡亚蓉、邵学清,2007),我们可以构建这样一个含有BMS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监管模型:

1、将现有的保险公司分成若干个有限的奖惩等级,每个等级用Gi表示,其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的

按照以上模型,假定保险公司原来按置信水平96%来计算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如果在三年内的平均偿付能力充足率超过200%,则在下一个三年内以92%的置信水平对最低偿付能力额度进行度量,从而放松了对保险公司自有资金的限制。但若在三年内该保险公司的平均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到70%,则下一个三年内外部监管机构将以99.99%的置信水平来计算其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更严格地限制其资金的运用。这表明,该模型对保险公司保持稳定的高偿付能力充足率有显著的激励作用,而对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会采取更为严格的监管。

四、我国采用含有BMS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模型的实证分析

我国保监会在2003年颁布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第五章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应于每年4月30日前将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上一会计年度的偿付能力和监管指标报告一式两份送达中国保监会”。因此,根据保监会编报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状况分析报告》中对我国保险公司近三年平均偿付能力充足率的统计(见表3),我们可以对含有BMS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模型在我国保险监管中的应用进行实证分析。

由于本文之前的研究显示,该含有BMS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模型拥有稳定的概率分布,即从长期来看,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同的保险公司其内部风险管理水平也相应不同,其属于各个等级的概率保持稳定。其中,稳定概率分布是特征值为1时转移矩阵的左特征向量(见表5)。

同时,利用公式(5)以及保监会公布的1999年至2006年我国保险业月度经营情况,对当前保监会实行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度量所选择的置信水平估算为96%。以置信水平96%所度量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为基准,进一步可以估算出含有BMS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模型中各标准等级系数(见表6)。

计算该监管模型的相对平均标准水平(RSAL)为0.3825,说明我国保险公司总体上偿付能力是充足的,相对于当前监管实行的最低偿付能力标准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放松。同时,变异系数为1.87,也较为适中。因此,该含有BMS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模型是比较合理的。

显然,通过在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中引入BMS,对当前我国内部风险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的保险公司具有现实的激励作用。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PICC)为例,按照当前我国保监会实行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其相对应的初始等级为4,2006年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5%。若按照构建的BMS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模型进行调整,则其2006-2008年的监管等级可调整为3,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就降低为原来的75%。以2006年PICC依照现行监管条例所计算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91.43亿元计算,新的监管模型可以放松PICC近22.86亿元的自有资金。同时,由于相应的置信水平从96%降为94%,根据Top-Down保单定价模型(Kass,MJ.Goovaerts,J.Dhaene,&M.Denuit,2005),PICC保险产品的保费可以相应降低:

其中,σ(S)表示保险组合的标准差、σ2(Xi)是理赔额的方差、r-rf为资本金年成本率。这意味着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不仅可以降低偿付能力监管的资金限制额度,将放松限制的资金用于市场业务的拓展和投资运用;而且可以通过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标准等级的调整,降低保险产品的保费,提高保险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国保险业当前处于规模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防范偿付能力的风险不仅是外部监管机构进行监管时考虑的关键,而且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核心。实质上,只有保险公司不断完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防范偿付能力风险,保障持续稳定的发展:也只有合理的外部偿付能力监管,才能激励保险公司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本文从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与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在对保险公司面临的偿付能力风险性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含有BMS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模型;并利用我国保险业的最新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应用,其结果具有启发性。

模型推导的结果表明,保险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标准取决于保险产品保费的制定、保险资金余额的投资运用以及内部风险管理水平,其中内部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性质的不同,在度量模型中体现为置信水平的不同选择。因此,不同的置信水平决定了含有BMS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模型中不同等级的额度标准。此外,在现有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监管中引入BMS,不仅能有效区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的异质性,而且能激励保险公司不断完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并通过奖惩来避免轻微偿付能力不足情况的发生,从而降低监管成本。

第6篇

1 财务风险内涵及分类概述

1-1 定价风险

对于以投保理赔为主要业务的保险公司而言,保险业务费用额度主要是基于企业的预算基础,如果保险公司在预算编制上缺乏科学准确性,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容易出现费用成本上升、投保率不高、退保率提高或者是预期投资收益不高等问题,这些外部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企业出现定价风险,进而出现财务损失。

1-2 利率风险保险公司的很多保险产品与金融行业的市场行情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如果利率上升,一些潜在的客户便不会将资金投入到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上,而更加倾向于银行或者是基金产品,这就会造成保险公司业务量的下降,甚至是影响到保险公司的资金流,增加保险公司风险隐患程度。

1-3 资产负债风险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其业务经营最大的特点就是属于典型的负债经营管理模式,如果保险公司对于资金负债的匹配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保险公司的现金流无法满足到期本金索赔额,很有可能造成保险公司出现负债风险。

1-4 责任准备金风险保险公司赔偿能力的重要保障就是责任准备金,由于保险公司在投保客户发生风险前收取保费,出现风险后必须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赔偿额,一旦责任准备金不足,无法正常进行保险的偿付,不仅会影响保险公司的信誉,同时也会造成保险公司出现财务危机。

1-5 偿付能力不足对于到期债务以及保险公司的未来责任,都要求保险公司具有一定的偿付能力,如果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设计不合理、资金运用结构失调、精算定价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都有可能造成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不足,甚至是造成企业无法正常的履行保险合同,进而导致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

1-6 其他财务风险问题容易造成保险公司出现财务风险的除了上述几类以外,各种外部的不确定因素,诸如市场经济环境、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法律法规变动或者是自然灾害等,都有可能造成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

2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措施

2-1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是基于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识别,这也是风险控制的基础工作。在预警系统体系的构建上,首先,要有着较为畅通的信息数据收集渠道,尤其是具有信息化的财务信息收集渠道,能够全方位的整合财务风险管理的所有业务信息;其次,强化财务风险的识别分析能力,能够在大量的信息数据中准确的识别找出财务风险点,并进行规范分类;最后,通过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对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必要的预测判断和分析。

2-2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系统评价系统是保险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系统的第二个环节,主要是按照财务风险预警的结果,选用合适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以及计算模型,对财务风险发生概率以及损失情况进行预测分析,进而确定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值。并将财务风险评价结果及时传递至保险公司的财务以及管理决策部门,以便于决策管理部门根据风险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管控措施。

2-3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系统财务风险控制系统是整个财务系统的关键执行阶段,主要内容就是制订各种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案,并执行各种风险管理策略。财务风险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通过各种措施的执行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另一方面则是风险处理,重点是在保险公司财务风险发生以后,及时地采取措施将财务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

3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具体应用策略

3-1 筹资风险的防控筹资是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筹资阶段的风险控制上,保险公司的管理部门应该

正确的认识筹资风险,完善筹资风险机制的建设,特别是结合保险公司的实际,合理的调配保险公司的筹资结构,并充分地利用好筹资的杠杆原理来控制筹资风险,做到适度举债、资金结构优化,真正的控制筹资风险。此外,针对保险公司的筹资风险,应该采取阶段性的控制措施,尤其是做好财务预算计划,合理安排保险公司的权益资金与财务资本,并确保筹资环节中公司合理的现金储备。

3-2 投资风险的防控

现阶段保险公司早已经进入了多元化经营的阶段,保险公司的投资建设项目也越来越多。在投资风险的具体控制上,首先保险公司应该准确的确定好投资资金的数额以及比例,既要确保保险公司正常业务活动的需要,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其次,保险公司的投资主要是用于证券投资,因此投资风险的防范控制上应该注重降低证券投资的各类风险,确保资产在金融市场上运行的安全可靠。

3-3 承保风险的控制在承保风险的控制方面,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保险产品的定价,在产品的定价上应该重点加强对保险公司的预期利润、固定成本分摊以及差异化费用率的分析,兼顾客户资源市场的竞争力需求,提高保险公司的定价能力,并通过调整承保政策以及产品费率的刚性控制,避免承保风险问题的发生。

3-4 理赔风险的控制在理赔风险的管控上,应该重点加强对关键环节的风险管控,尤其是对查勘、定损、报价与核赔等环节的控制管理,提高保险公司理赔专业团队的建设水平,从严审批各类案件,并借助理赔自查与互查等方式,减少各种不合理的赔付。同时,应该提高保险公司的准备金管理水平,确保准备金账务处理以及利润核算的准确性,避免由于准备金管理不当导致负债风险问题。

3-5 管理风险的控制管理风险主要是由于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不完善造成的财务风险问题。在保险公司的管理风险控制方面,首先应该强化保险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以全面预算管理指导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现金流、利润表以及偿付能力等指标的控制;其次,完善保险公司内控制度的建设,加强财务管理的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管理,提高内部监督的力度,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最后,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绩效评价指挥棒的作用,以激励机制强化对财务风险的管控。

第7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施工风险;防范对策;办法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绪论

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工程项目的施工风险也在增大,施工风险甚至成了某些工程项目失败的直接原因。由此可见,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但是在项目管理理论中,风险管理并不是与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并列的一个独立部分,而是将以上六方面与风险有关的内容综合而成的一个独立部分。招标文件及投标文件是工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依据,风险分析是业主和承包商在招投标阶段工作的核心内容。

研究风险首先应该了解和辩识可能的风险因素,并结合将要投标和实施的工程进行具体的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才谈得上风险管理。

2.风险对策研究

投资项目的建设是一种大量消耗资源的经济活动,投资决策的失误将引起不可挽回的损失。在投资项目决策前的分析与评价中,不仅要了解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且要提出针对性的风险对策,避免风险的发生或将风险损失减低到最小程度,才能有助于提高投资的安全性,促使项目获得成功。

2.1 常用风险防范对策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能采取的风险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种:

2.1.1 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彻底规避风险的一种做法,即断绝风险的来源。对投资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而言就意味着提出推迟或否决项目的建议。在决策分析与评价过程中通过信息反馈彻底改变原方案的做法也属回避方式。例如风险分析显示产品市场方面存在严重风险,若采取回避风险的对策,就会做出缓建(待市场变化后再予以考虑)或放弃项目的决策。所以风险回避一般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其一是某种风险可能造成相当大的损失,且发生的频率较高;其二是应用其他的风险对策防范风险代价昂贵,得不偿失。

2.1.2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措施必须针对项目具体情况提出,既可以是项目内部采取的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等,也可以采取向外分散的方式来减少项目承担的风险。例如银行为了减少自己的风险,只贷给投资项目所需资金的一部分,让其他银行和投资者共担风险。项目发起人在资本筹集中采用多方出资的方式也是风险分散的一种方法。

2.1.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的目的不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不利后果的大小,而是借用合同或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项目以外的第三方身上。

实行这种策略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必须让承担风险者得到相应的报答;第二,对于具体风险,谁最有能力管理就让谁分担。转移风险是将项目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转移出去。风险转移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两种。保险转移是采取向保险公司投保的方式将项目风险损失转嫁给保险公司承担,例如对某些人力难以控制的灾害性风险就可以采取采取保险转移方式。

2.1.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将风险损失留给拟建项目投资者自己承担。这适用于已知有风险存在,但可获高利甘愿冒险的项目,或者风险损失较小,可以自行处置解决。项目自担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由于在风险管理规划阶段已对一些风险有了准备,所以当风险事故发生时马上执行应急计划,这是主动接受。被动接受风险是指在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数额不大,不影响项目大局时,项目班子将损失列为项目的一种费用。费用增加了,项目的收益自然要受影响。自留风险是最省事的风险规避方法,在许多事情下也最省钱。当采取其他风险规避方法的费用超过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数额时,可采取自留风险的方法。

2.2 风险对策研究

风险对策研究应注意以下两点。

2.2.1、 风险对策研究应贯穿与决策分析与评价的全过程决策分析与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风险因素又可能存在于技术、市场、工程、经济等各个方面。杂正确识别出投资项目各方面的风险因素之后,应从方案设计上就采取规避防范风险的措施。因此风险对策研究应贯穿与决策分析与评价的全过程。

2.2.2、 风险对策必具经济性规避防范奉贤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提出的风险对策所花费的费用远大于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该对策将毫无意义。在风险对策研究中应将规避防范风险措施所付出的代价与该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权衡,旨在寻求以最少的费用获取最大的风险收益。

2.3 解决风险的方法——实行工程担保制度

在我国行政手段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应逐步弱化行政手段,严格法律手段,推进经济手段。用经济手段来约束市场行为,实行工程担保制度,是保证工程质量,解决招投标风险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工程担保的种类工程担保是最基本、最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对于招标人来说,担保需要分阶段设置实施:招标投标阶段的投标担保;工程实施初期的预付款担保;合同执行过程中的履约担保;工程保修期保修担保。做为投标人来说,政府为保证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而设立的业主支付担保无疑给处于买方市场激烈竞争中的施工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这些担保做为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的从属合同在招投标阶段必须精心设置。 投标担保和工程保险的区别虽然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都是控制和转移工程风险的手段,但两者之间有着根本的不同:

保险转移对于风险损失是有预期的,而保证担保在理论上却不希望发生风险损失,这可能是不现实的,但却是保证担保的原理。由于保证担保人在出具保函前要对委托人的各种有关情况进行调查,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所以,一旦决定保证担保,基本上能确信不大可能发生委托人不履约行为。即保险建立在实际可计算的预期损失基础上,而保证担保则建立在委托人的信用等级和履约能力基础上。保险造就的是互助机制,保证担保造就的是信用机制。

2.4 工程保险存在问题的解决

我国工程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是严峻的,是急切需要解决的。特别是对于促进我国工程保险长期、健康发展方面仍然有许多的工作有待开展和完善,笔者认为要更好地促进我国工程保险的发展,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2.4.1、推动工程保险的宣传与普及

综观我国工程保险现阶段的发展情况以及存在问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工程风险管理意识的宣传与普及。工程建设项目,尤其是大型建设项目的主要特征就是风险相对集中,工程风险管理是确保项目成功的重要条件和环节。

2.4.2、重视各类工程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

笔者认为:首先,应当从基础教育入手,在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保险专业中开设工程保险课程,并编写相应的教材,对于学生进行工程保险的系统教育。通过系统的基础教育,结合教学实践,培养一批具有较为深厚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其次,应当将工程风险管理以及工程保险内容增加到大学的与工程管理相关的专业课程中,使那些未来的工程建设管理人员能够较为系统地接受工程风险管理和工程保险知识的教育。

3.结束语

工程施工招投标阶段的风险它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到经济、法律、行政等多方面知识。以上论述这只是我的一点点看法,肯定有很多不足和不完善之处,还请老师多多指教。通过这次写的文章我感到:虽然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多不足,但我相信随着国家的发展会越来越完善的,这还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更加的努力工作和学习。我们期盼那一天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陆 参.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实务手册.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10

第8篇

企业人力资本风险管理的内涵

在进行分析企业人力资本风险之前,让我们对风险概念进行一下分析。人们从各个角度对风险下过不同的定义。此处我们将风险定义为是由于客观不确定性的存在而引致的实际结果与决策时预期的偏离程度。即风险是指偏离发生的可能性,它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状态。风险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与客观环境和一定时空条件相联系,损失的发生与危害的程度也是不确定的,风险的大小由结果与预期的偏离程度大小来度量。另外,风险与人的主观感受有关。同样的偏离程度对于不同的决策个体可能就有不同的风险价值。偏离有正偏离和负偏离,正偏离是指风险溢价,是可以给投资者带来超过正常利润的额外收益部分,也是风险投资者所追求的部分。负偏离则是一种损失,是收益未达到预期值而引致的损失,即通常意义上的风险。风险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若以风险所导致的后果划分,可以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两类。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不确定性状态(只存在负偏离)。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收益机会的不确定状态,它的后果有三种:损失、无损失和盈利(正偏离和负偏离的可能性均存在)。

企业人力资本风险是指企业投资于人力的资本所带来的收益与预期的偏离。企业人力资本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对引起人力资本风险因素的识别、评估及控制处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小风险损失,使风险值控制在决策者可接受的程度。

企业人力资本风险的识别

风险管理者要识别人力资本风险通常从两个方面寻找潜在的风险因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技术、市场等方面;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企业的性质、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经营过程、企业文化、企业治理结构、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方式等。

企业人力资本风险的识别可以从企业的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进行。从企业外部进行就是利用外界的信息、人才市场行情动态、其它企业已有的人力资本管理资料等进行分析,掌握当时人力资本的构成、供求及变化状况,将企业的人力资本置于社会的大环境中考虑,以一种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研究本企业的人力资本状况,把握住人力资本运动的时代特征。从企业内部进行就是利用企业的历史资料,对企业的运作历史、企业文化的演进、企业制度的变迁、企业绩效及企业人力资本的运动特性等方面进行历史分析比较研究,发现企业人力资本活动规律,寻找出人力资本风险因素。

企业人力资本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多种,如调查表法、系统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投入产出法、风险因素预先分析法、幕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FTA法)等。人力资本在企业运作中潜在的主要风险有人力资本产权风险、人力资本价值风险、人力资本流动性风险和人力资本的自然风险。

企业人力资本风险的评估

识别出企业人力资本风险因素后,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就是对存在的风险作进一步的分析及量度,然后再作进一步的处理,从而将公司的损失减至最低或将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风险评估通常是以重要性排序,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估:损失的可能程度和损失机率。风险评估法有很多种,如最大可能损失法、蒙特卡洛法、外推法、风险价值法等。这些方法都是以一定的历史资料统计分析结果为基础,利用概率论理论对那些可以进行价值度量或是进行量化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计算出风险大小。但这些方法均要求所处理的风险因素应是可以计量的并且有丰富的历史数据。人力资本风险管理是一个刚刚兴起的研究方向,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在企业外部,人力资本的数据严重缺失,更无法形成统计结果;另一方面,人力资本价值存量的计量研究才刚刚开始,对于如何确定人力资本的价值量目前还没有一个可行的方法,必竟人力资本不同于物化的资本,它的价值量总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因此我们应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评估企业的人力资本风险。

人力资本风险具有风险成因多、风险因素复杂、各风险因素间相互关联度大以及风险计量困难等特点,应从系统的全局的角度去评估人力资本风险。将人力资本风险放入企业的整体风险中去加以考虑,人力资本风险只是企业风险网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其它方面的风险均会对人力风险产生不确定性的影响。仅从经济角度或是价值计量角度去评估人力资本风险显然是不充分的。所谓人力资本风险的系统评估是指评估人力资本的变动对企业文化、企业经营制度、企业经营绩效、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影响,并评估这种影响的大小及其是否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从而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理性的依据。如企业的某一关键人物因为意外事故失去工作能力,这部分人力资本的意外灭失会对公司正常的经营活动造成何种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否可以被接受及迅速被消除。

企业人力资本风险的管理

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的目的就是为了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减少风险因素,降低风险发生机率,从而达到减少风险损失的目的。人力资本风险管理可分为事前、事中及事后风险管理三个阶段,即进行事前预防,事中监控和事后补偿的管理方式。人力资本风险管理技术可分为控制型风险管理和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两大类。

控制型人力资本风险管理

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是指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存在的风险因素,积极采取控制技术以消除风险因素,或减少风险因素的危险性。在事故发生前降低事故发生机率;在事故发生时控制损失继续扩大,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人力资本资讯管理 是指对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本构成情况、人力资本在企业内部分布情况、年龄分布、学历组成、技能状态、人力资本的流动情况等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予以收集整理,形成一个资源共享的网络,同时此网络信息内容还应包括公司职能职级情况,人员配备需求以及企业将来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曲线等内容。这些内容共同组成人力资本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库,为进行人力资本的风险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利用此网络进行广泛的宣传,消除员工的疑虑,减少他们的不安,增强员工对公司的信心。

人力资本风险回避 本文所指的人力资本风险回避意指企业在招聘选用人力资源时从严把关,使企业不对那些明显有可能引起风险的人力进行投资,尽量将人力资本风险回避于企业之外。此种控制方式只能部分回避风险,因为此时企业对人力资本价值量的判断只能是表面的、片面的,不能完全回避人力资本的风险。

人力资本风险损失的避免 是指公司应对风险管理人员或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及可承受风险的分析能力提供有效的训练,能够使公司对风险过高的人力资本风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把风险带来的损失降至可接受的水平。人力资本风险损失的避免主要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改变或减少人力资本风险的来源。例如经常对企业人员进行企业文化的宣导,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强化身体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定期对企业从业人员进行体检,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避免造成大的损失。加强对员工的考核,考核是人力资本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员工的优点和不足,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素质,改善组织的效率,考核的结果也为员工今后的薪酬、培训、晋升、换岗等利益提供依据。加强对员工的考核,能预防和及时处理人力资本使用中的风险。

改变人力资本风险来源所存在的环境。人总是处于某一特定的环境之中,首先要适应企业的环境才能在企业生存,人力资本的价值才能得以借助于生产劳动而实现。但人力资本具有能动性的特点,可以通过主动的生产活动方式来影响和改变所处的环境,故企业的环境对人力资本的风险来说至关重要,要尽力消除环境中易引致人力资本风险的不利因素。如为企业人员创造一种和谐的工作生活氛围,提供适宜的工作生活环境,为企业人员自身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的舞台,尤其是要改变传统的企业剩余分配方式,让人力资本这一要素也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中来,将经营者的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介入人力资本风险来源和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过程是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活动,企业的生产活动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人力资本的风险也总是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风险管理也提早介入到风险因素形成的过程之中去。如企业的发展总是有一个过程,企业也总是由小到大慢慢成长,在此过程中企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应积极了解企业员工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对员工不断地进行正面引导,使他们的期望与企业的实际相吻合,防止员工因不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而产生过高的期望,最后因理想与现实之间过大的偏差而导致企业人力资本的流失。

利用投资组合原理对人力资本进行风险程度不同的投资,以期人力资本的风险损失可以实现对冲。公司需对现有的人力资本进行价值量的测定,根据人员的业绩、工作表现、工作能力、敬业精神、个人期望等方面,对具体的人员进行风险度的评估,同时还应进行个人风险偏好度的测定。风险管理人员根据上述结果利用投资组合原理对公司范围内的人力资本进行调配,以求达到减小风险的目的。

人力资本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指企业拔出部分资源用以承担风险损失的发生。人力资本的风险自留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储备人力资源,对于岗位重要而处于该位的人员风险度较高(如不满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有另谋高就的迹象、身体状况不好等),企业应考虑使用专用人才备份的形式进行风险自留管理。对于那些对专业技能要求不高,无须对员工进行长期培训即可上岗的岗位也可进行风险自留管理,因该岗位人员的流动对企业的影响很小,企业完全可承担。

人力资本风险转移 控制型人力资本风险转移是指企业将可能的风险损失转移至第三方或是人力资本的承载者身上。这需要企业以较完备的契约形式将可能产生的人力资本风险及其后果明确下来,并明确责任的分担。如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租借时,明确约定所租借的人员在正常的工作条件下,被租借人医疗费用、人身意外等均由其原雇佣方负责。必须注意的是企业在与自身所雇的人员签订风险转移合约时要考虑到国家和地方所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免转移了人力资本风险却又产生了新的法律风险。

财务型人力资本风险管理

第9篇

内容摘要:社会保障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其出发点是解除国民生、老、病、残、失业等后顾之忧,以保障民生为根本目标。伴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改革的纵深推进,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风险加速积聚,化解社会风险并进行有效管理已经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本文从社会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入手,分析现阶段我国社会风险的种类及管理现状,剖析社会风险聚集的深层根源,对社会保障制度化解社会风险的机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社会风险管理 社会保障 社会风险类型 原因 社会风险管理机制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遭遇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我国社会与经济各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触及不同群体的利益,社会深层的矛盾处于高发期和集聚期。因此,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维护民生权益为根本出发点,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化解社会风险,从而给国人以稳定的安全预期。

关于社会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一)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1950年加拉格尔的调查报告《费用控制的新时期—风险管理》一书中,书中首次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应用到风险管理中,使风险管理从个体经验走向系统理论,1964年威廉姆斯和汉斯出版了《风险管理与保险》一书,标志着风险管理成为真正独立的学科(王健康,2008)。社会风险管理理论的核心是社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客观存在,社会风险事件是否发生、何时发生以及损失程度都不确定;社会风险包含了人们的经济行为、社会文化、价值观、道德等多种诱导因素,研究社会风险就是要研究如何避免个人、家庭、企业乃至国家遭受经济损失,避免社会遭受危机,通过系统化的管理技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多种工具方法来防范风险(林义,2002)。

(二)社会风险

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在《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中规定,社会风险包括年老、患病、失业、职业伤害、生育和家庭困难等种类,是由于自然灾害、经济因素、技术因素以及社会因素方面的原因而可能引发的社会失序甚至社会动荡;黄英君(2011)指出社会风险是导致社会非和谐状态的重要因素,这些社会风险的累积,对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形成了严峻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风险也不断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显现出对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一种障碍及危害,客观上要求以社会制度方式进行大范围和必要程度的有效协调,才能够维持和推进整个社会经济良性运行的可持续性(中国保险报,2011-6-10)。

(三)社会风险管理

世界银行于1999年提出社会保护政策,认为社会风险管理是在全面系统的社会风险分析基础上,强调综合运用各种风险控制手段,合理分配政府、市场、民间机构及个人的风险管理责任,通过系统、动态调节制度框架和政策思路,有效处置社会风险,实现经济、社会的平衡和协调发展的策略框架(林兴发,2008);笔者认为社会风险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及个体相互协作,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运用多种风险控制手段,防范和补偿社会风险所导致的各种损失,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整体平衡和有效的可持续发展。

(四)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它通过采取经济手段来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基本的制度安排(郑功成,2000)。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减震器”和“安全网”,化解国人因遭遇自然灾害而陷入困境危机、解除其在疾病、年老、工伤、失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机制,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郑功成,2000)。

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社会风险类型

2011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强社会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我国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主要体现在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迫切,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新华网,2011)。笔者认为,因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国情较为复杂多变,面临社会风险种类较多,主要表现为:

(一)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财富分配不均衡

近几年,我国收入差距在持续拉大,数据显示,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居民收入占GDP比从1992年的68.6%下降到2007年的52.3%,当前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7,远远超出了0.4的国际警界线,我国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使得“勤劳致富”的传统观念受到挑战,“同工不同酬”现象普遍存在,按劳分配的利益群体在利益分配格局中被置于不利地位,加剧财富增值的不均衡,贫富分化的速度呈现加快趋势,据扬州晚报2011年6月26日消息,我国内地富人53.5万人,全球排名第四,我国已经成为财富最为高度集中的国家之一,但同时我国西部贫困山区有的家庭还存在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内地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社会财富结构堪忧,激发民众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影响社会稳定,危及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二)自然灾害频发,生态恶化且资源枯竭

近几年,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冰冻、台风、干旱、暴雨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恶性灾难威胁生存安全,据国家民政部统计,2009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7933.5万人(次)不同程度的受灾,因灾死亡和失踪1528人,直接经济损失2523.7亿元。虽然自然灾害发生后,我国各级政府积极采取应急响应机制,但总体上我国灾害救助尚未纳入法律制度化运营,人为因素多,行政色彩浓,属于临时性救助,灾害预防和事前减灾工作机制较为薄弱,事后灾害尚未形成制度化的应急相应机制,因自然灾害频发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和风险急剧加大。

近年来,对矿藏资源使用保护缺少长远规划,采用高耗能低效能的发展模式,给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据中国矿业协会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390多座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其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落期。全国约有400多座矿山已经或将要闭坑,约有50多座矿城资源处于衰减状态,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

(三)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结构多样化且家庭保障功能弱化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我国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家庭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出现“4-2-1”或“4-2-2”型的家庭模式,以及空巢家庭、单身家庭、丁克家庭等多种类型,老龄少子化使得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弱化,“养儿防老”的观念受到冲击,人口老龄化将会对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挑战。

(四)就业难度加大,失业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我国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劳动力供求矛盾紧张,一方面是沿海甚至西部也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现象,另一方面,却存在大学生、下岗失业等人员的就业困难,就业难成为当前社会风险加剧的直接体现,“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将新增劳动力1000万,下岗失业人员1300万,每年2300多万人需要就业,复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残疾人等就业安置难,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失业率居高不下,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影响消费驱动型政策,因城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群中比例最大的群体购买力较低,社会救助不能治本,失业家庭的生活陷入困境,举步维艰。

(五)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保障不足,化解社会风险任务艰巨

进几年来,“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此引发新的社会风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普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无法实现公平共享,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农村家庭无力承担子女高额学费、部分大城市因房价远远超过工资收入水平使得贷款购房者承受偿还巨额住房贷款的压力,成为“房奴”,这些领域的社会风险涉及面广、矛盾层次深、极易引发社会危机,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化解这类社会风险任务艰巨而紧迫。

(六)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存艰难,保障制度尚不健全

2008年底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总数达到8300多万人,残疾人家庭涉及的总人口达到3亿多,残疾人成为我国人数众多的脆弱群体,我国残疾人中60%是文盲,只有15%左右的残疾人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生活,残疾人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残疾人康复和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几年精神智障残疾患者发生伤害他人的事件频见报端,精神残疾群体在康复医疗、社会救助等方面都隐含较大的社会风险。此外,城市“三无”人群、农村五保户,城市流浪儿童等社会群体的基本生存尚未得到真正保障。

转型期我国社会风险积聚的深层原因剖析

(一)社会风险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客观现象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斯和格尔等用J曲线理论来解释为什么在经济处于繁荣的时候会发生社会不稳定因素。J曲线理论认为,客观生活状况的改善会导致人们产生更高的期望值,当人们期望值增长得比客观状况改善的速度还要快时,就会导致人群中更高程度的被剥夺感;人们的高期望与期望难以得到满足之间的巨大差距导致了动乱的发生。上述理论说明, 发展与社会风险往往是共生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容易形成社会风险(郑功成,2000),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处在人均GDP1000至4000美元时,也是社会结构高度紧张、社会矛盾最容易激化的高风险发展阶段,我国人均GDP刚突破4000美元。

(二)我国目前存在使社会风险加剧的诸多客观因素

多年来,我国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以户籍为标志的“城市人”与“农村人”的城乡身份差异,使得人才市场无法形成有效合理的自由流动机制,农村孩子接受教育不能享受同等待遇,农民工、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等社会群体享受到有限的社会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力得不到维护,隐含一系列社会危机。其次,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域广阔,社会经济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国家经济政策执行较难有效把握,使得社会风险不能及时化解,留有后遗症,诸多领域缺少长远规划,政策制度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补缺型”路径依赖。

(三)社会转型期利益失衡是诸多社会风险产生的根源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企业经营由人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经济转化,农业剩余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封闭型经济向参与国际分工的开放型经济转变,这些过程与体制转轨过程交错在一起,使得社会发展过程中矛盾呈现出异常复杂的状况,我国改革前的利益关系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平均主义格局,建立在城乡分割的不公平基础之上,忽视个体贡献,低水平的平均主义,制约经济效率的提高,隐藏着较大的社会不公平。社会转型期要打破平均主义、重建新的分配关系,必然触及传统观念和既得利益群体,造成利益分化和社会分层,加之传统体制造成一些重要环节配套法律制度建设滞后,制约了利益调节机制的建设,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制性因素。

社会保障制度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强化社会风险管理的意义

在我国目前社会风险日渐凸显的现实情况下,强调加快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构建和政策框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强化社会风险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社会风险管理理论强调预防和事前控制,通过社会风险管理,把风险造成的损失化解在萌芽状态,减少社会损失;强化社会风险管理机制,有利于稳定转型期广大群众的心理预期,有效防范社会失序和不安定局面,给国人以稳定的安全预期;有利于解决我国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运行面临的若干深层次的矛盾,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

社会保障制度自19世纪80年代在德国建立,到20世纪末,世界上已经有190多个国家建立了不同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发挥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与“安全网”的作用,只不过不同的时代,社会风险内容有所不同使得社会保障化解社会风险机制有所区别(郑功成,2008)。

(二)社会救助制度与社会风险管理

社会救助制度,是国家与社会面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等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救济和扶助的一种基本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源,是“最后一道安全网”,也是政府化解社会风险责任的最直接体现。近几年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政府积极采取救助措施,启动相应应急机制,确保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尽快摆脱灾害困境,投入专项人力物力使得灾区恢复正常生活。

要强化社会救助在保障民生、化解国民基本生存后顾之忧风险中“最后一道防线”的功能,在政策方面必须做到以下方面:一是明确政府责任,社会救助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因此政府是实施社会救助的直接责任人,要规范制度、明确责任、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和灾害救助应急相应机制,切实化解国人在遭遇天灾人祸等风险,基本生存受到威胁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救助;二是规范最低保障制度,我国目前最低保障制度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低保退出和监管尚存在缺漏,家计调查方式某种程度上在伤及低保家庭人员的自尊。因此,建立健全城乡最低保障制度管理体系,实现信息披露公开公正,做到应保尽保,强化监管,建立退出机制;三是社会救助资金应得到制度保证,社会救助制度的基础性特征决定了其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占据优先地位,需要由国家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因此资金保证是前提,应当建立制度化的中央与地方社会救助资金责任承担机制,逐步提高救助水平。

(三)社会保险制度与社会风险管理

社会保险制度是解除劳动者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诸多风险的基本制度安排,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劳动者是社会的主体人群,劳动者个人的养老医疗等后顾之忧如果不能及时解除,就会影响其家庭的正常生活,从而由个体风险积聚成社会群体型风险,危及社会安全与稳定。因此,社会保险是化解社会风险的有效制度安排,随着2011年7月我国《社会保险法》的实施,社会保险制度将趋于定型,会更有效地发挥其社会风险管理的作用。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经过几十年的艰难探索,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体系,发挥社会保险制度的风险管理功能,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养老保险制度遵循“劳资分责、政府担保、财政补贴、自我发展”的原则,劳资平等分担缴费责任,逐步做实个人账户(3%),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水平,并实现制度整合,建立高龄津贴制度,加快老年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老年人经济保障、服务保障与精神保障的多层次保障;二是医疗保险最大程度满足城乡居民健康保障需求,实现覆盖全民的多元化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公益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均等化改革,逐步实现全体国民享受公平的健康保障权;逐步完善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提高保险水平。

(四)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风险管理

日本的辞典将“福利”解释为幸福,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设施和有关福利津贴,以满足社会成员生活服务需要,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社会政策。社会福利制度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里居于较高层次,其目标不单是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重要的在于促使社会成员在满足基本生活之后,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和改善,满足其教育、文化等精神层次的需求。

福利社会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真正的社会主义一定是人民幸福的福利社会,是以人为本,能够切实免除人民生活的各种后顾之忧,缓解社会矛盾,并使得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加快社会福利制度建设,要完善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社会脆弱群体的福利制度,建立发达的社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全体国民的福利水平,最终化解各类社会风险,维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郑功成,2000)。

总之,社会保障制度从经济保障到精神保障,维系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通过现金补贴或实物援助来解除人们生存的后顾之忧,化解因自然灾害、社会个体出现疾病、失业、工伤等引致的社会风险;用服务保障来满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人高龄失能照护以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照料、康复与再就业服务;用更高层次的精神保障来满足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有尊严的理想生活,在化解个体及家庭风险的基础上,实现社会风险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健康主编.风险管理原理与实务操作[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林义.强化我国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思路[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6)

3.林兴发.当前中国的社会风险及其治理[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1)

4.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商务印书馆,2000

5.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人民出版社,2008

6.B.Massumied.The Politics of Everyday Fear.Minneap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P Rress.1993

第10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1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工程项目规模大、工程结构与工艺技术复杂、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建设项目的进度将受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多数项目都是超期超预算完成的。为更合理的分配资源,我们必须对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预测。尽早采取措施避免和控制这些风险因素可能造成的后果。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也越来越多,市场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对工程项目建设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使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控制工程项目投资、工期和质量。确保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对合理利用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保证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对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成为有效加强项目工程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我国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项目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和方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还只侧重于项目后期,在项目前期没有进行风险管理,工程项目从立项到运营都存在着风险,应该对项目全程进行风险管理,这样可为项目创造平静稳定的环境。因此项目风险管理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改善。

(1)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我国关于风险管理的制度很多都不健全,不利于风险管理的实施。在我国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中,很少有健全详细的关于风险管理的细则,我国虽己出台了《担保法》和《保险法》,但由于缺乏针对土程建设体规定,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因此阻碍其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工程建设的进步。所以要针对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学习西方国家的经验,是我国的法律法规更健全。

(2)风险处理手段落后,风险识别困难

我国引入风险管理技术较晚,由于当时管理水平较低和人们风险意识较差,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未能及时引进,直到 80 年代中期以来,风险管理理论才逐渐被引入,在一些大型土木工程工程项目中运用。在发达国家均有专门的风险研究报告或风险一览表,一些大型企业或专业的保险经纪人公司、工程项目咨询公司还制定自己的风险管理手册。而我国很多企业决策者对工程项目的风险缺少识别能力,对潜伏的风险缺少前瞻性推测、判断,工程项目风险处理的手段单一、落后,不能及时识别风险,从而造成大量的损失。

(3)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在我国,风险意识依然淡薄,大部分项目管理者和企业经营者并没有充分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把风险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这是制约项目风险管理在我国发展的主要障碍。大多数项目管理者和经营者不愿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再增加风险管理的费用,宁愿采用风险自留和风险不合理转移的办法。一旦风险真正发生,企业或项目就将会遭遇巨大的损失。

二、完善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估的措施

(1)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国有企业在风险意识淡薄,很多国有企业仅仅从某项业务、某个部门的角度考虑风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应加强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为加强风险控制,企业可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企业进行全面的风险控制,通过对风险程度的评估,即使发现影响工作目标的主要风险,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保证目标的实现,借以提高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2)完善项目管理法律法规建设

在我国工程风险管理引入较晚,建设工程风险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应尽快完善建筑安全管理法律体系,依法推行意外伤害保险,积极培育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式。我国现阶段,许多制度还在探索中,特别是有些现行的法律法规不适应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如,自1995年10月开始实施的《担保法》虽规定了留置、保证、抵押、质押、定金等五种担保方式,但缺乏针对工程担保的特别法规,阻碍了担保在工程建设中的实施,不利于工程风险管理。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法规和行业的管理体制与WOT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调整完善现行法规体系的任务非常急切、繁重。

(3)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建立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由于工程项目风险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如果施工企业缺乏主动的风险管理理念,就会给项目管理留下不同程度的隐患,所以施工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的收集和整理,掌握不同工程项目的风险规律,及时确认项目中的风险事件,列出潜在的风险清单,然后根据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同时施工企业要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实行风险的分级归口管理,进行风险跟踪评估,并建立风险管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风险责任人的积极性。

(4)建立风险管理组织

该项目风险管理组织,组织最上层是项目经理,应该负担起项目风险管理的全面责任。然后可以再设一名风险管理专职人员,帮助项目经理组织和协调整个项目管理班子的风险管理活动。项目风险分析人员,应由有技术经济、计算机和项目管理经验的权威人士来担任。项目管理组织要参与风险分析过程,这样既可保证风险分析做得合理,又能够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对风险分析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并为以后的项目风险管理积累经验。建立企业项目风险管理组织,可以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项目一旦遇到极大的风险。风险管理人员可应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对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王洪等.《建设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51-170

第11篇

寿险业资本市场协调发展

中国寿险业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进步。由于寿险业特点,使越来越庞大的资金需要通过投资来满足长期经营和发展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投资渠道十分狭窄,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制约了行业的发展。我国寿险业和资本市场应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发展经验,加快解决现存的问题,利用我国寿险业巨大发展潜力,实现寿险业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

一、寿险业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途径

1.保险资金的总体运用方式

由于保险资金具有承担风险分摊和损失补偿等职能,保险资金具有强烈的投资冲动,这些都是促使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与发展的动力。保险资金一般是由资本金、保险基金和商业借款三部分组成。保险资金根据其不同资本来源,具有不同的时间期限结构、变动的收益率结构和不固定的风险结构。在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方面,各国保险公司都要求共同遵守、普遍采用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资金运用原则;在监管方面,一般是放宽资运金用渠道,设定保险资金投资比例。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用于确定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宽度;二是确定用于保险资金运用的深度,即用来确定保险资金运用的规模和某个保险品种的额度及比例限制。从现实看,受制于各种条件,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方式和范围较窄,但保险资金运用总量增长较快。

2.投资型保险产品的发展提供融合发展途径

20世纪50年资连结保险产生于欧洲。并于1956年在荷兰率先开办Fraction保险,这开了投资连结保险先河。而此后,英国、德国、美国等也相继开发了类似的险种。这种类似的险种都有一个共同点:保单的保障因素和投资因素是相分离。保障因素以保险精算为基础,它提供合同约定的纯风险下的保障权益;投资因素则根据保险客户的意愿,依据共同基金的原理,由保险公司代为投资运作,同时由保险客户承担投资风险。迄今为止,投资连结保险在各国获得很好的发展,显示了十分广阔的市场空间。近20年来,投资型保险在西方各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一些投资型保险发达的国家,其保费收入已占到寿险保费收入的30%-55%。在1999年10月23日,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在上海率先推出了投资型保险产品“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之后,我国其他寿险公司纷纷发展投资型保险产品。虽然产品的结构还比较简单,但开辟了中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和发展的新路径。

3.保险证券化提供融合发展途径

保险市场面临着竞争激烈,一方面人们对风险的防范加强,存在着巨大的保险需求,另一方面保险行业也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的稳定性。保险公司在承保巨大风险获取丰厚收益的同时,又要面临可能出现的现金流失衡的市场风险。一次大的风险损失可能使保险公司失去偿付能力,传统的再保险人也面临相同的问题,过于狭窄的资本来源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制约了巨灾保险和再保险的发展。因此,将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融合起来,即将巨灾风险损失转移到资本市场,这是一个要考虑的新问题。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保险公司巨大风险证券化产生,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这是保险公司处理自己承保的巨大风险的一种全新的风险管理技术。

保险公司巨灾风险证券化是保险证券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保险证券化可以定义为:保险人或再保险人通过资本市场,创造和发行金融工具,并将承保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的一种风险管理技术。巨灾风险的证券化产品一般也称为保险连结证券,它具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巨大风险融资,巨大风险承保的现金流向改变而大小不变,现金流转化为可交易的金融证券,如本金和利息保全的可延期巨大风险债券等;二是保险公司将巨灾风险转移,巨灾风险承保的现金流向和大小都改变,巨灾风险通过可交易的金融证券转嫁到资本市场,如可免除部分或全部本金和利息的巨灾债券或者其他金融产品。

二、寿险业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对策

1.建立健全的保险资金运用体系

保险资金运用体系要求有一套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业务运作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分配激励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其中风险控制体系是保险资金运用体系的核心。在建立风险控制体系方面,保险公司可以借鉴基金管理公司目前通行的做法。

在保险资金运用过程的各个环节均需要专门人才。在投资决策阶段,就需要投资专家、会计师、精算师和资产评估师等各类专家组成投资决策委员会进行决策。在投资操作阶段,投资专家要根据资产负债匹配原理进行资产分配,根据市场平均回报率来决策投资品种和份额,以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在投资绩效考核阶段,需要由专家制定出考核各类专业人员的合理指标,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不断地对工作人员进行业绩测评。

2.努力探索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的管理模式

比较国外保险投资的组织模式,保险投资的组织模式一般有专业化控股、集中统一、内设投资部和外部委托等四种投资模式。这些管理模式不能一概而论地评价其优劣。国外寿险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多选择专业化管理模式。而我国寿险公司要根据自己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资金运用模式。但随着保险公司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竞争程度的提高,选择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和主体已成为一种趋势。

3.建立健全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保险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不仅是大型的机构投资者,而且是长期的战略投资者,这就要求我国的上市公司确实存在长期投资价值。而目前我国可长期投资的上市公司确实不多,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大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力度,让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必须解决目前上市公司存在的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小股东权利难以有效保证等等法人治理结构问题。

第12篇

一、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特点

第一,资金来源广泛。在一般情况下,财产保险公司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资本金和保险费,但是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财产保险公司的项目不断增多,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财产保险公司资金来源更加广泛。第二,资产分布比较集中。财产保险公司按照集中管理的原则管理资金,各个分布保险费用的支付都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来实现,为总公司资金的集中化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持。第三,财务会计负债数据信息不准确。财产保险公司的基本属性是负债公司,收取的保险费用也是负债资金,因而保险公司的资金管理面临较大的不确定风险。

二、动态财务分析下财产保险公司财务的风险度量

(一)基本原理

在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度量中常见的风险度量指标在险价值VaR和尾部在险价值TCE,在险价值VaR虽然操作简单,但是却不是一致性风险度量函数,而TCE满足一致性风险度量的方式是有效的风险度量方法。在险价值VaR和尾部在险价值TCE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对财产保险公司风险调整后的绩效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当前,财产保险公司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常用的指标包含Shap指标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RAROC)能够弥补Shap指标应用风险,是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规避的一个重要标准。RAROC的取值范围在正无穷和负无穷之间,在负无穷和0之间的时候是,说明财产保险公司为了获取定期收益承担了较多的风险,且RAROC的大小和财产公司所需要承担的财务风险呈现出一种反比关系。在RAROC取值范围在0到正无穷之间的时候,RAROC的大小和保险公司所需要承担的财务风险呈现出一种反比关系。

(二)实证分析

(1)数据选择。选取2016年到2017年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的有关数据作为基本样本,投资收益率、机动车辆的总体赔付率、非机动车辆的赔付率根据有关数据信息计算分析得到。在排除多种因素之后,实证过程直接使用投资收益率来进行更深入的划分,将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卡方分布、指数分布等分布函数作为备选分布函数,采取科学的检验方法来判定备选分布函数的拟合优度。

(2)度量结果。首先,根据相关关系和Copula函数参数值,应用专业的仿真技术得到1000个随机数。其次,在得到10000个权益资本EC值。最后,对10000个权益资本EC的数值进行升序。在经过数值的平均计算之后得到保险公司的RAROC始终小于0,充分正经保险公司为了获取现有的收益承担了较高的财务风险。

三、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控策略

(一)根据财产保险公司实际情况制定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财产保险公司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要认真分析公司所在的内外部环境,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积极寻找应对财产保险公司风险的措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保险公司的社会适应力。结合时展需要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根据财务人员的个性特点和需要来为其安排适合的岗位,发挥人员在财务风险规避工作中应有的作用。

(二)打造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通过打造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对财产保险公司经营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个风险进行预警分析,制定科学的财务报表,从而透过财务工作从多个角度体现保险公司的财务发展情况。

(三)增强财产保险公司的赔付能力

财产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需要得到充足资金的支持,资金是公司发展的第一原动力。因而,保险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信用贷款、政府拨款等方式来筹集发展资金,缓解自身发展压力。另外,保险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客观实际来调配资金,不能出现为了扩大经营而采取降低条件的签单行为。财产保险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树立自己良好的信誉形象,积极寻找长期合作的伙伴,提升自身财务管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