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34: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互联网经济本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者简介
罗辉林
北京众诚众享公司创始人“去中心化/共享与众包”理论倡导者与实践者,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业内资深专家。全球第一份“物流互联网化”协议发明专利持有人。职业经历惠普咨询专家,京东众包物流总监。清华、北大、上海交大EMBA总裁班特聘讲师;顺丰、唯品会、海信等企业邀约讲师。
唐琳琳
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先后就职于管理咨询、战略咨询公司,前国际供应链理事会咨询分析师,为中外企业写作与编辑市场研究报告等。现为企业创始人,致力于国际文化与经济交流。
目录
第1章收入不平等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
1.1全球贫富差距为什么这么悬殊?
1.2中国的“三农”问题
1.3中国的出租车管理
1.4如何解决收入分配不平等?
第2章关于经济28
2.1消费
2.2生产
2.3交换
2.4分配
2.5组织
第3章供应链
3.1供应链与供应网
3.2时滞效应
3.3牛鞭效应
3.4二律背反效应
3.5信息化供应链与工业4.0
第4章电子商务80
4.1商业的本质
4.2电子商务概要
4.3电子商务的本质
4.4 O2O——线上线下的融合
第5章互联网下的互助共享101
5.1互助共享的本质
5.2互联网消弭了信息不对称
5.3基于互联网的互助共享应用
5.4社群
第6章构建共享模式电子商务123
6.1基于组织的商业交易
6.2构建基于“全众包”的商业模型
6.3众包共享平台
6.4对各涉众角色的价值
第7章众包物流152
7.1 O2O众包物流
7.2物流智联网
7.3物流智联网的实现原理
7.4物流智联网实现方式
7.5物流智联网的意义
第8章共享众包对于电子商务的价值186
8.1当前快递物流是电商发展的瓶颈
8.2众包物流是传统物流的互联网化
8.3众包营销将解决营销的流量问题
8.4众包共享将优化电商运营
第9章共享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的革命227
9.1减少时滞效应影响
9.2从根本上规避牛鞭效应
9.3削弱二律背反效应
9.4 F2C模式下的成功案例——小米
第10章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242
10.1减轻对资源环境的伤害
10.2新模式优化经济循环
10.3解决经济危机的发生
10.4从理论上的深化分析
附录A下一个百万亿级产业:物流互联网化?277
附录B发明专利证书285
附录C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288
1月27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于此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转型迈向中高端的关键时期,互联网及由其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衍生变革,被寄予厚望。
“互联网+”写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被视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于政商学三界,“互联网+”均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之一。其中,互联网万能论似乎被部分人奉为圭臬,认为只要把电脑、鼠标、网线加上,任何行业都可能创造出奇迹。与之相对,“+互联网”概念作为一种回应,其指向也颇值得关注。大多数持此论者,更多倾向于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看待。
“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一时间莫衷一是。
一般而论,对“互联网+”的阐释,一部分人侧重于从以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革命出发,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产业覆盖“跑马圈地”。而对“+互联网”的理解,一部分人是为传统行业和产业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转型升级从而“活下去”、“活得好”乃至“越活越好”寻找出路。
两者都重视互联网,而观察其差别可以发现,“互联网+”有颠覆式、化学反应式思维方式的特点,比如对某些传统社会生活和经济业态产生颠覆性改变,如网络专车、网络送餐等。而“+互联网”具有改进式、外在性思维方式的特征,比如重视以互联网为新渠道和新工具,来提升和放大传统行业所累积的产品、服务、实体技术、品牌、文化等优势,从而改善自身效率和客户体验。
事实上,“互联网+”和“+互联网”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中国站在新一代互联网科技革命的“风口”乘风起飞的路径选择,两者存在表述上的不同,又有着相互支撑的逻辑。
从本质上说,无论“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关键就在于“+”号。“+”,无论放在互联网之前还是之后,都绝不仅仅是把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和包装、甚或工具和平台,而是要用互联网对传统思维、结构、体制、业态进行深度再造。这才是“互联网+”与“+互联网”的本质意涵与根本目的。
经过30多年迅猛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制造业总体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产能严重过剩,总体仍处于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当前,发达国家加紧实施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也在加速工业化进程,我们面临双重挤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带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迫在眉睫。要实现传统产业行业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就必须贯彻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案。
摘 要 截止到2010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互联网应用人口最多的国家,互联网对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渗透,加速了这些领域的进化,同时也加速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在互联网经济模式下,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调整原有的策略,基于全球经济虚拟化运营的特征,深入分析企业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生存的要素。本文以下结合互联网视阈,针对我国现代企业发展的策略做出研究。
关键词 互联网视阈 虚拟化运营 现代企业 发展策略
本质上说,互联网与传统经济之间的结合,也是一场典型的“颠覆运动”;互联网的特点是开放、共享,这与传统经济领域的发展模式存在本质上的冲突。但互联网海纳百川的特点,又成为传统经济寻求新的增长点的有利工具,由此形成的激烈竞争局面彻底打破了现代企业以来市场渠道的可能性。企业想要生存,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发展策略,着眼于全方位的改革。
一、互联网影响下的企业发展现状
(一)时空限制被打破
互联网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通过网络连接世界上其他的供应商和客户,实现产品的交流。而这在传统企业经营活动中是不可想象的,同时,互联网的成本很低,这导致企业所受到限制的时间和空间因素逐渐消失。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是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营业时间、时差、地理要素等,在互联网技术交流的作用下,已经极度弱化,企业与客户之间只需要做好信息确认和网络约定,交易就可以顺利达成。而企业在传统领域中,要向客户传达产品信息,需要派专人参加展销会、设立分支机构等,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成本。
(二)商业模式被颠覆
电子商务类型是现代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市场行为的重要手段,而这一商业模式的出现,也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
首先,电子商务的形式将企业的贸易对象扩展到了全球领域。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得到了肯定,而传统的商业模式必然无法满足国内外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交流,电子商务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以将任何一家企业打造成跨国企业。
其次,企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可以获得更好的营销渠道。商业模式的颠覆,就意味着竞争方式的改变,在传统渠道中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未必可以在互联网商业模式下取得竞争优势,因为这个新的市场渠道中,任何一家企业的竞争都是平等的。
(三)市场机制的创新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现代企业所处的市场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表现在订单、物流、定制化生产等多个方面,即市场已经不再是大规模生产的市场,而是订单化、个性化的定制生产。这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提高用户忠诚度。
1.4 供应链体系形成
借助互联网所形成的市场体制中,虽然不再需要大规模的生产方式,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形式却得到了深入发扬,这是由于越是定制化的市场,越需要不同领域的部门合作,企业已经不再单纯的是竞争关系,而是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合作关系。
供应链体系之内,把供应商同时也看作是采购商,多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稳固性,形成了全新的竞争团队,而这无疑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知识来促进交流,提高响应速度。
二、互联网视阈下的现代企业发展策略
根据现实情况不难判断,在互联网经济中,企业规模大小的意义正在减小,产品(服务)质量、交易能力的作用在不断增强。换而言之,任何个体或企业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市场提供商品,而不需要专门构建公司、购买设备等,只需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设备,可以按照需要提品即可。这就是虚拟化运营的特点。
而在未来的发展中,现代企业可以采取如下的策略。
(一)树立国际化观念
互联网视阈下的现代企业发展领域已经扩展到国际化范围,那么企业管理者在经营中也必须树立国际化观念,从竞争角度出发,对产品进行国际化改造,这其中包括设计、包装、质量水平和相关标准等。国际化环境是更为开放的空间,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更新思想、谋求发展。
(二)构建高效化组织
互联网视阈下的现代企业发展表现出明显的虚拟化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组织管理,相反,在虚拟化的市场运营中需要更加灵活、严密的企业组织形式,在构建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其高效化特点,这与传统的企业组织有明显区别。例如在客户维护方面、产品跟踪方面等。
(三)建立专业性团队
互联网从技术到应用,在发展到经济领域,需要专业的人才才能够驾驭。对于企业而言,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一个专业性的团队,才能够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四)全球经济一体化战略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不仅国际市场向中国敞开大门,国内市场同样面临着国际企业的竞争,全球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提出,就是针对当前这一现状而言的。“一体化”的经济发展形式,要求企业自身以互联网为平台,其经济领域的任何活动,都与自身的经营生存相关。
三、结束语
事实证明,互联网的出现、发展和渗透导致企业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市场进一步扩大,生产进一步细化,分工更加明确,交流更加畅通;企业所面对的已经不是狭隘的区域市场或国内市场,自身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一个有效节点。而这一切,必然导致企业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生产模式等发生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使用互联网环境,另一方面以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相应地,根据互联网的特点采取虚拟化的运营发展策略就成了必然。
参考文献:
[1] 让互联网思维成为企业发展的“翅膀”[J].中国邮政,2014.12:20-23.
[2] 周建良.基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中小企业发展策略研究[J].企业经济,2011.09:63-65.
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本质也是让互动变得更加高效、更加方便、更加自然
互联网最关键的是什么呢?互联网的起步是“联”。英语的互联网是两个词,一个叫Internet,一个叫Web,最早联通的目的就是把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起来。所以大家要理解互联网第一个关键是“联”,这个联接是整个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基础。
如果用一句话来定义互联网的未来,就是“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在线、随时互动”,这才是未来的互联网。有的研究报告提到,今天我们能连起来的东西还不到1%,如果连接的东西翻100倍的话,这是怎样的概念?所以未来的互联网是把所有人、所有的物,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连接在一起,而且让大家有信息和动作的互动,有上传、有下行,这才是互联网的未来。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本质也是让互动变得更加高效、更加方便、更加自然。
如果我们借用这个架构来讲互动的话,互动1.0就是BBS,我想最早的用户还有印象,当年大家在一个很简陋的技术环境下,以极大的热情参与了这样一个网络社区的建设。互动2.0是类似新浪微博这样的产品,是个互动的社区,它最大的特征是单向的关注。“关注”是它最主要的一个产品形态及互动模式。互动3.0是Facebook、微信这样的产品,它们最大的特点是双向互动,任何人跟任何群体之间,都可以在瞬间发生多维的互动。这是“互动”的一个深入。
在“联通”的基础之上,有了这样深入的互动,我们可以看到在Internet之上承载的内容与服务的表现形式,即Web。Web 1.0,是大家最熟悉的门户概念,它是从门户这个中心点出发,向比原来受众大得多的一个凹点持续地传输,它有一个中心点,基本是一个单向的互动。Web 2.0是搜索。到了2.0时代,在搜索界面上还是多对一,每个个体跟搜索引擎发生联系,搜索的后台技术,完全利用了互联网的网状结构。Web 3.0是SNS,双向互动的社交网络,它是一个多对多,同时包含点对点的天然网络。所以web 3.0是互联网产品进化到今天的一个先进的形态。
由此可见, “互、联、网”三个字是共同演进的。只有随着连接的技术不断发展,互动的手段才更加丰富、高效,才会在Web上产生这样先进的内容和服务。
云计算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词,更学术的词叫Utility Computing,我们把计算当作一个公共事业来提供。当云计算成为这个社会基础服务设施的时候,我觉得人类才真正进入了新的时代。如果不是电变成了公共事业,不是福特在电的基础之上创造了第一条流水线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工业时代。同样,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他们的运营放在公共的云计算平台的时候,一个新的时代才真正到来。大数据,这可能是近一年来最时髦的词了。大数据真正的本质不在于“大”,而是在于背后跟互联网相通的一整套新的思维。大数据的三个本质:在线、实时、全貌,这也是大数据跟传统的数据最大的差别。
在线。首先大数据必须是永远在线的,而且在线的还得是热备份的,不是冷备份的,不是放在磁带里的,是随时能调用的。不在线的数据不是大数据,因为你根本没时间把它导出来使用。只有在线的数据才能马上被计算、被使用。
实时。大数据必须实时反应。我们上淘宝输入一个商品,后台必须在10亿件商品当中,瞬间进行呈现。如果要等一个小时才呈现的话,我相信没有人再上淘宝。十亿件商品、几百万个卖家、一亿的消费者,瞬间完成匹配呈现,这才叫大数据。
全貌。大数据还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它不再是样本思维,它是一个全体思维。以前一提到数据,人们第一个反应是样本、抽样,但是大数据不再抽样,不再调用部分,我们要的是所有可能的数据,它是一个全貌。其实叫全数据比大数据更准确。
我总结互联网的精神就是:平等、开放、互动、迭代、演化。既然是叫“精神”,就要深入骨髓,就要贯彻到你的产品、服务、团队、组织、运营当中去
互联网的本质,讲完这三个词基本上已经讲完了。我给大家提供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思考工具。你怎么用这种思考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有互联网的思维,你先有了互联网的思维,你才能够去用互联网的技术。互联网的精神是什么?怎样才叫用互联网的思维做事情?
平等。为什么是平等?这是由技术决定的,就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个网状结构的互联网,是没有中心节点的,它不是一个层级结构。虽然不同的点有不同的权重,但没有一个点是绝对的权威。所以互联网的技术结构决定了它内在的精神,是去中心化,是分布式,是平等,是互动。平等是互联网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开放。为什么要开放?你越开放,你跟别人的连接就越多。在一个网状社会,一个“个人”跟一个“企业”的价值,是由连接点的广度跟厚度决定的。你的连接越广、连接越厚,你的价值越大,这也是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由你的信息含量决定你的价值。所以开放变成一种生存的必须,你不开放,你就没有办法去获得更多的连接。
互动。无论是从互联网还是从大数据的角度,一定是双向的,互动才创造价值。其实“来往”本身就是互动,有来有往嘛。
迭代。什么叫迭代?一个想法也好,一个产品也好,得先有原型,扔出去、用起来、别人给你反馈、你把坏处修正,这是一个实时互动的过程,而不再是理论。无论是研发产品还是提供服务,各个方面不再是原来那样通过一个看起来严谨的理论来实施的,更多的是通过实践、通过优化来逼近。所以更多的是计算,不再是数学理论。这是很大的一个差异。
以统计为例,统计的理论都是在计算能力不够的情况下,用一种算术的方法找到最想要的,能够倒推出总体的状态。统计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理论、数学理论,而大数据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算法的优化。我根本不假定理论,我只是通过一轮一轮的迭代中回归,来逼近真实。用户的需求是什么?首先打出去,然后再校验,只要有双向的反馈,我总是离真实越来越近。所以迭代是互联网整个产品最关键的一个基石。
第五点是演化,而不是计划。大家应该有一定的感知了,我刚才讲的迭代也好,A/B test也好,它本质上不是通过一个完美计划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一种演化的方式,来逐渐优化、接近更好的状态,这是互联网精神。
我总结互联网的精神就是:平等、开放、互动、迭代、演化。既然是叫“精神”,就要深入骨髓,就要贯彻到你的产品、服务、团队、组织、运营当中去。
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当这三位一体的东西开始走向正向循环的时候,知识经济就真正开始了
互联网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
从一个最大的角度来说,互联网让我们从工业文明走向了信息文明,从工业经济走向了知识经济。这些话喊了二三十年,正是因为不断地“喊”,今天我们才可能跨过这个门槛。我把云计算的普遍使用,当作这个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当然,云计算作为一个公用事业,达到30%或40%的覆盖率,可能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但是我们应该已经像100年前状态,即1910到1920年这十年快速发展的状态。同时正是因为有了云计算,大数据变成了可能。如果没有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计算能力让成本变得非常低廉的话,根本不可能做大数据,数据的成本就把你压垮了。
我们在从一个机械系统的时代走向一个生态系统时代,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说农业文明时代最重要的资产是土地跟农民的话,工业时代则是资本、机器(机器是固化的资本)、流水线上被异化了的人。工业时代早期考虑最多的是异化的人,因为人也被当作机器在处理。福特另外很有名的一句话是“我根本不需要你们的脑袋,我只需要你们的手跟脚”,所以人只是流水线当中的螺丝钉。资本跟异化了的人,是工业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最核心的资源是两个新的东西,一个是数据,一个是知识工人(知识工作者),就是德鲁克在上个世纪末讲的Knowledge Worker。大家可以看到资本“Capital”,在未来再也不会占据那么大的重要性。当然,我们整个社会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总是落后于生产力的变化,所以资本市场的整个评估还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基本指导思想。企业的管理也会从传统的多层次走向更加扁平、更加网络、更加生态的方式。让Knowledge Worker真正能够创造价值,变成任何一个组织和整个社会最重要、最需要突破的地方。
我附带提一句,大家要看书的话,有本书还是最经典的,就是德鲁克写的《21世纪的挑战》。这是写得最经典的一本书,对未来整个大趋势的变化,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阐述了知识经济对于我们每个人到底会怎样。大数据只是知识经济落地最实在的切入口,当云计算有了大数据、有了互联网这样的基础后,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没有云计算,就没有大数据,云计算是为大数据服务的,而整个互联网输出的就是计算能力。人们提过Super Computer(超级计算机),而互联网就是最大的一台计算机,它输出的就是全社会所有需要的计算能力。
网络经济,在人类产业发展从而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事件,这是一场基于上一世纪在计算机——通讯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基础之上引发的经济革命。网络经济不是一般意义科技进步带来的变革,它在经济社会中引起的变革具有深刻、深远的意义。网络经济,现已成为一个经济范畴,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范畴。它的内涵,几乎包含了自20世纪最后20年来以计算机——通讯技术引发的产业革命带来的经济领域各种新嬗变;它的外延,现今可以说在一切产业中都获得了自己的地盘。最新的技术发展甚至展示,人作为有生命的肉体本身,也正在被置入储存特定信息与设计程序的芯片。作为一个范畴,它的重要性表现在它表达了新产业经济的本质,表达了新产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趋势,表达了劳动者乃至整个人类在经济活动面临的新命运。
然而,人们震惊地看到:科学家在短短的年代中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给予了世界一个因特网络,给予了网络经济的运作平台,网络经济如此迅猛地在全球展开,然而经济学家却还没有来得及对其进行那怕是粗浅的研讨!这便是我们选择这一课题的意义与初衷。
令人欣慰的是,在实证调研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从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InternetProject),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自1997年起开展互联网调查,迄今已公布了14次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加入“全球互联网项目”,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问卷调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会了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一个前言与五部分内容,前言是对本研究成果的一些约定与说明;第一部分“世纪之交:互联网引致网络经济”;第二部分“石破天惊:互联网的革命性昭示”;第三部分“互联共享:认识网络经济新本质”;第四部分“论道经邦:点解网络经济面临的难题与对应措施”;第五部分“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
“互联网”、“网络”概念,无疑是世纪之交的第一关键词。迄今为止,互联网的普及率,是以往任何一种事件无法比拟的。它是空间拓展远远超越时间的一个典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跻身于世界第二网络大国。全世界亿万个终端同在一个互联网上传递交流信息、运作种种事务,刹时间,前所未有的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络教育、电子货币、网上资讯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联网上展现,形成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壮观经济现象,真可谓石破天惊。网络如此快捷地结缘经济,新的网络经济现象如此快捷地在全球开展,新的理念、新的商务模式、新的经济机制如此快捷地被创造出来。在15世纪,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长仅0.1%,在此后5个世纪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纪下半叶接近3%,而2000年美国在这一年就上升22%。这就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辉煌,就是计算机网络时代的辉煌!事实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计算机网络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给予了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挑战与机会。尽管经历了世纪之初网络经济的“寒夜”,但如今网络经济的辉煌再次闪耀。
网络经济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国际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那么它究竟给予我们何等昭示?第一,互联网络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它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网络国际社会,大体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理解网络的神奇:无差别化,数字化,互联实时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资源共享化,虚拟化,高速化,全球一体化,综合化。第二,基于这样的特征,它最终将成为带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引擎,它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而今经历了重新融合后的网络经济正在创造新的奇迹。第三,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国际互联网络及其网络经济,之所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重要的产业革命事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透视它震撼全球的影响力:一是它的影响广度,它几乎布线于全世界各个角落;二是它的影响深度,它在微观上改变着人类行为各个方面,在宏观上改变着现行社会体制、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三是它的影响速度;四是它的影响长久度。第四,基于当代计算机、光缆通讯技术之上的网络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事实上已经构成第三次产业的科技基础。几乎可以说,正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形成,使得自上个世纪初叶出现的三次产业分化真正完成。可以预料,扎根于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前程似锦。第五,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服务社会。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正是互联网产生的上述革命性意义,它给予了互联网络下的新经济获得新的本质,或者说发生着本质性嬗变。第一,一种崭新的网络企业诞生。所谓网络企业,是互联于因特网络中的各类企业,是由于网络经济拉动起来的企业系统。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已经可以完全实现:“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企业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网络企业为基础迅速形成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由于互联网的特征而有力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网络企业的诞生,大量网上经济活动的涌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经济”现象。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发生的经济行为以及网络的上游、下游经济活动。第三,比之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具有如下新的本质:它是人本经济,它是和谐经济,它是可持续经济,它是低成本经济,它是互惠经济,它是一体化经济。第四,在这个新兴的经济体系中,智慧资本、知识资本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点在于智慧劳动。第五,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平台上,体现不出人们的社会差别(阶层、民族、区域、地位、性别、身份、年龄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时空界限,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简化为人们能力的差别,简化为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服务企业的差别。这便为劳动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时空,就是说,劳动者迈向自主劳动的路途坦荡。第六,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打造出新的经济机制,而且最终会形成一整套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机制系统。
基于以上对互联网及其引致的网络经济的探讨,我们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是,目前网络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很多,处境也是十分困难的。本研究论文中,作者对其中最为紧要的几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或者政策建议。第一,作者告诫,网络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想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带来的损失,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需也必须介入了。必须制定给网络经济基础产业中的每一块均衡发展的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来调节网络经济丰厚利润与赶超利润的分配。第二,针对我国大批网络企业不能赢利的根源,作者强调,网络信息产品的商品化是关键,为此建议:对信息、网络产品要区别对待。软件、专用信息、经过研究加工过的信息,必须将其产品商品化。商品化的惟一出路是给出产品的边界,使其具有排它性、独有性。而对公众信息,不足以商品化的产品,要另起思路,不能勉强打包成品。目前成功的做法是,以公众信息为平台,提高点击率即赢得人气后,再以广告销售、网上产品销售为盈利点。第三,互联网经济决不是一个产业的“专利”,不是技术的副产品,更不是个别产业部门的特权。互联网将引发各行各业的变革,因为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网络经济必须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只有当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了,网络经济才找到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四,虽然网络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但决不能忽视自身的创新,而且网络经济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创新。第五,作者还对新近发表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若干重要数据进行了解读,并藉此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比如,加快农村与西部互联网络的发展,政策要倾斜;对.CN域名的开发战略要再认识;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加强研究投入;提高对网络信息利用的深度;网络企业要以诚信取胜。
另外,作者对网络经济引发的对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问题的挑战,给予了经济学的诠释与回应。面对网络经济,传统的经济学方法显得力所不逮,应当与时俱进地吸收西方经济学与其它科学的方法;知识、信息商品的出现,是对传统商品理论的补充与拓展;同时,也引起了对传统使用价值的补充与拓展;网络经济的出现,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种种挑战都未能动摇这一理论的真理性;智慧资本、知识资本作为一种资本的新“品种”,丰富了资本理论;由于网络经济的调整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新机制的形成,已经构成对传统增长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的挑战,所以必须发展原有理论;在分配理论上,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发展,为分配的多元化创造了经济基础。本项研究成果,在学术上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第一,这是一份以政治经济学观点,对当代网络经济的发展给予的比较系统、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作者所持立场、观点与方法,具有新意。迄今,尚未见有类似成果发表。第二,文中提出的下列观点应具有新颖性、原创性:“互联网的划时代意义,为第三产业奠定了技术基础”;“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互联网的九大显著特征与网络经济本质特征表现的七个方面;轻视、忽视马克思关于产品转化为商品的理论,可能是导致全世界在网络经济发展中损失千万亿计资本的理论原因;等等。第三,在对网络经济的系统分析中,作者十分重视对经济现象中的关系分析,特别是对自主劳动的历史命运的分析,并且得出网络经济下的社会主义劳动具有自主性与雇佣性二重特征的结论。
本项研究成果,同样给出了若干具有应用价值的政策建议。其中需要强调的有:第一,在宏观政策上,政府应该区分网络经济中不同产业分区实际谋利份额,而政策调节使网络经济产业的结构平衡发展。第二,依据最新调查显示的数据表明,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农村与西部互联网络的发展,使之落后地区直接加入到网络经济中提升产业。第三,政府的政策,还应当将鼓励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对接这一要害作为一个重点,大力扶持,没有这一对接,网络经济将成无源之水。第四,社会必须关注劳动者在网络经济中的历史地位变化,以及与此相关的劳动者生存状况的关切,弘扬自主性,遏制雇佣性。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
就在有人糊涂有人明白的混沌时期,互联网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正在颠覆一个又一个行业。互联网到底给企业以及未来的创新带来什么,或许要从互联网的本质和核心开始探究。
说不明白的互联网思维
随着互联网应用对传统产业的冲击,“互联网思维”正在成为让众多高管们“敬畏”的专有名词。在很多场合,他们都被教育要有互联网思维,否则,他们的企业将会被淘汰,他们本人将会被淘汰。他们被告知,互联网思维不是简单地上个网、做个微信、做个APP,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思想方式,像雷军做小米那样,像黄太吉卖煎饼果子一样。
但是,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如何才能把传统思维转变为互联网思维?关键是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去经营和管理企业?这样一些简单的问题,却没有人能说得明白。雷军对互联网思维的解释是“专注、极致、口碑、快”,黄太吉则是免费上头条。网络上有人总结,互联网思维的关键词是快速、免费、交互。可这些所谓的原则放在传统行业同样合适。所有这些,似乎都不能很好地解释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就在大家如坠云里雾里之时,关于“互联网思维是个伪命题”的观点迅速传播,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什么用户体验至上,什么快速迭代,什么免费,都不是互联网基因的必要元素,也不会是市场永久的利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在众多热捧互联网思维的大佬们在十年后不会再有什么互联网思维,就如同十年前提出注意力经济的张朝阳的搜狐在2013年已经很难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互联网思维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切都在改变。之前发生的雷军和董明珠的10亿赌约,在我来看,就是一个过分相信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家和一个对传统经济有深刻理解的企业家的理念之争。
新经济的基础是共享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互联网对世界的这种改变还是有它的核心的,那就是传统经济学所谓的内部性和外部性的关系被部分颠覆,“外部性失灵”已不能解释新经济的开放、合作和共享。
在传统经济时代,公共性外部性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话题。大家熟识的概念主要有“公共性失灵”和“外部不经济”。经济学上的公共性是指每个人都可以免费得到而不具有排他性。公共性失灵是指公共性会导致市场失去“看不见的手”原有的资源合理配置的效力,单靠市场力量不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合理最有效率的配置。这个理论一般用于认证产权的重要性。
但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因公共而导致资源不能合理分配的经济学原理却不再是完全正确的真理。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种新的经济现象迅速发展,产权归谁所有已经不再重要,关键是归谁所用。人们称之为“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最初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出租闲置的财产,比如汽车和房屋,也称为“协作消费”。
协作消费的概念源于美国人雷切尔·波茨曼和鲁斯·罗杰斯合著的《我的就是你的:协作消费的崛起》一书。书中称:社交网络和实时技术正让我们回到原始的协作生活中,我们进行物物交换,或者把自己拥有的东西进行共享,这些都成为新鲜的充满活力而吸引人的方式,从而让我们产生了“我的东西就是你的”。简单来说,协作消费的本质就是“物物交换,物物共享”。如果给一个定义,那么可以这样说:协作消费指并不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以分享、交换、交易和租赁等方式共同使用某一物品的商业模式。
随着各种交换行为网站的产生,人们开始关注这一现象,并称之为“共享经济”。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在2013年专门讨论了这一经济现象,并对共享经济的本质作了一个基本的解释,那就是物尽其用。人们开始意识到商品并不一定要拥有,拥有的不一定只限自己用。
与此同时,随着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智能终端的兴起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使得共享平台得以建立在虚拟网络空间,规模因而变得更大,可以共享的内容也变得更为丰富,各种基于共享概念的经济行为不断涌现,共享经济的内涵已远远超出物物交换式的租赁。现在的共享经济已从物尽其用拓展为知识共用、需求共用、数据共享、供应共享等各种经济领域。
“共享经济”问题专家尼尔·格兰弗洛说,“共享经济”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具体分享了什么产品,而是强调合作和参与的理念。
合作,合作,还是合作
在研究共享经济这个现象时,我发现人类一直都在私有和共享之间纠结。人们一直在为自己获得需要和喜爱的东西的所有权在努力打拼,但分享和合作又始终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命题。
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诺瓦克的《超级合作者》这本书。这本书的观点让我洞悉了人类社会与行为的奥秘。它的主要观点是“合作”是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中“突变”和“选择”之外的第三条进化原则,也就是除了相互竞争之外,大自然还有相互帮助的法则,这一互助法则可能比竞争法则更为关键。
作者在书中强调说,一方面,在生命的竞赛中,竞争在进化的过程中起着极其核心的作用,这是达尔文的核心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另一方面,无论复杂度高低,各种生物都会在其生存的过程中彼此合作。而且,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合作”,并不仅仅是指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工作,而是指更具体的一层意思,即“原先的竞争对手决定开始互相帮助”。
但是,合作并不意味着排斥竞争、利己,也不要求回避矛盾。《超级合作者》这本书由对著名的“囚徒困境”进行探讨而展开。作者告诉我们,人们从合作中各取所需,遇到纠纷和矛盾时,人们最终会选择倾向于带有善意、宽容的“赢定输移”策略,这种策略在各种策略中更胜一筹,可以促成双方的合作以带来更显著的总收益。
而对于经济学概念上的外部失灵即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地悲剧”,比如,我们城市的空气污染、水污染问题已越来越严重,诺瓦克告诉我们的办法是,把每个企业的排污情况公布出来,以此来衡量它们的“名声”。尽管罚款或者关门也是一个办法,但名声的力量可能更大。在作者看来,奖励比惩罚更有利于合作。而且,诺瓦克坚信,合作能引领我们走出困境。他说:智慧生命也是脆弱的,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自我毁灭的能力。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社会问题的挑战,我们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拯救我们的家园。
全方位共享
所以,回到开头所提到的问题,我们认为企业家真正应该学习的互联网思维是开放和共享。企业必须树立“全方位开放”的观念,建立开放的生态系统。
在健康的开放的生态系统里,企业的决策不再是基于管理层的爱好,而是基于大数据分析所得出的趋势和方案;企业的融资不再仅仅是传统的金融模式,众筹、P2P模式都成为新的更高效的融资方法;企业的运营也可以通过恰当的社区运营,让有才华的用户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让喜欢尝鲜又细心的用户参与到“产品”测试中;让喜欢炫耀的用户参与到“产品”的营销中;让吹毛求疵的用户参与到“产品”的质检中;让喜欢分享的用户参与到“产品”的客服中;让喜欢分析的用户参与到“产品”的数据挖掘中……而营销这一环节,也将被互联网技术简化压缩: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设计和订制产品,然后以订单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将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厂家按订单生产,然后通过物流配送体系直接将货发送到消费者手中。在这个过程中,营销探测和营销战略被一张订单压缩简化了,同时还省去了分销这一环节。与此同时,管理也会发生根本性的的改变:有互联网思维的组织一定是扁平化的。
(讯)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的运作方式是以连接在网络上的终端为中心,以信息为血液。互联网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它又是人类社会网络的映射,虚拟网络也是一个生态系统。互联网的周期演变规律是由摩尔定律、梅特卡夫定律和颠覆定律来推动的。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成趋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拟经济正在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在制造业领域,互联网正在改变着制造业的盈利模式,销售模式、研发模式和生产模式,最终使制造业的效率更高,将传统制造业改造为现代制造业。
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经济互联网在中国的空前成功是由中国不完善的商业环境造成的,这种不完善存在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因此我们不应把思路局限于金融、零售等局部服务型领域,而应有更宽广的视野,而互联网对中国社会的改造才刚刚开始。
互联网经济2.0时代互联网经济2.0时代是基于1.0时代的再发展,在2.0时代的主要特点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垄断性入口不仅有软件还有硬件;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将深度融合;2.0时代的互联网经济从低端业态向高端业态发展,中国的商业环境将随之更成熟,在这一进程中消费者会成为最终受益者,即进一步实现以用户为中心。
未来属于制造业随着2.0时代到来,硬件将成为入口争夺战的主角,从而竞争格局和方式将不同于软件入口时代。而制造业者凭借长期积累的技术、管理和品牌等优势,如果能够借鉴和学习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利用好互联网的技术手段,结合中国国情,定能厚积薄发。
制造业触网概念股整体被低估相较于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等互联网概念股,制造业触网概念股整体被低估。这种整体性错估现象源于市场对互联网经济2.0时代的认识还不够。未来总是模糊不清,但是这些企业让我们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选股逻辑那些在商业模式、销售模式、研发模式和生产模式已经开始出现和互联网出现融合的制造型企业。这些企业或许有的在发展模式上还不那么完美,或许我们还没有看清楚其未来的前景,但是他们的模式代表着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我们推荐的标的有金运激光、汉威电子、实益达、TCL集团、青岛海尔、中威电子、和而泰。
风险提示:股市系统性风险,宏观经济下滑较大,导致需求疲软。(来源:国海证券;文/范轶敏;编选:)
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部门,如何融入“互联网+”行动之中,记者采访了财政部门一线工作者以及长期从事财政工作研究的学者,看看他们所理解的“互联网+”财政是什么。
增量与变量
在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看来,“互联网+”的两个关键词是增量和变量。所谓增量就是利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创造全新的模式和产品,比如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它出现后,银行卡和现金消费总量并没有减少,所以带来的是一种增量。而变量则是通过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进行改造,“互联网+”带来的最大改变是过去仅仅集中在互联网领域内的创新创业浪潮在未来会扩散到全社会的三百六十行。
“互联网+”同样给财政带来了增量与变量。从增量角度分析,我国中部地区某市财政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财政的本质是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如何有效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也就成为财政的基本理念和发展方向。目前,民众所普遍熟知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远程医疗服务等行业,作为“互联网+”行动的具体表现,从某种程度上看,它们不仅包含了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财政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方式的延展和深化。
从财政自身发展来看,为了完善财政管理手段,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我国先后实施了“金税工程”“金财工程”“金关工程”等,这些应该算是“互联网+”行动在财政领域的一种体现。
随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和民众日常生活联系愈发密切,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界定也将更加模糊,这对财政理念而言也是一种挑战,使得财政不能仅限于公共产品和服务本身。从变量的角度来看,该人士表示,在弥补市场缺陷的同时,还可以借助第三方力量来更好地实现其政策目标。
从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看,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在提高生产力同时,需要调整生产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互联网+”简单地说是“互联网+行业”,但其实质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某一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不仅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也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因此,“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也需要财政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以适应这种生产方式转变并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
政策配合
考虑到“互联网+”的特点,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本身,还有其后面连带着的各行各业,为了更好地推进“互联网+”行动,财政需要调整产业发展支持理念。在具体做法上,上述人士建议,首先要准确分析和合理把握“互联网+”发展的共性,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重点完善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逐步从“补建设”向“补运营”转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支持“互联网+”重点领域科技研发和示范应用,促进“互联网+”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和结构布局调整。其次,针对“互联网+”所结合行业的具体特点和发展方向,灵活运用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推动相关行业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实施有利于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运用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相关行业重大项目建设、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
他表示,《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明确提出,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整等因素科学预测。为了实现这一转变,财税部门首先要全面、准确了解经济运行状况和发展形势,而这必然要对相关行业和产业发展动态有一个比较全面准确的了解。“互联网+”在与行业深度融合的同时,其行业发展信息和动向也就易于集中体现和准确把握,对财政而言将有助于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方式,这也促进不少地方力推财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财政、税务、金融、企业等部门之间开展“互联网+”行动。
此外,在财政管理中,除了合理集中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将集中的资源有效用于提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因此,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也就是财政管理永恒的主题。目前,财政中实施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政府采购平台、财政项目库、财政绩效评价系统,以及财政部最近力推的PPP大数据平台等,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的发展。这些信息系统和管理平台,大多属于相互独立、分开运行状态,虽然体现了简捷高效和技术安全等要求,但同时也影响到信息交流和综合利用效率。“互联网+”的全面深化,将对财政发展带来新的影响,促使财政信息交流平台更加完善和相对集中,促进财政部门更加趋向于通过信息交流、共享、反馈等,实现财政管理手段的创新。
互联以及无边界
互联网的持续高速发展与网络经济的长久低迷
最近,中国互联网业利好消息不断:网民数量在持续几年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到今年上半年已接近五千万,营造了新的规模效应;门户网站转向务实经营,营收持续上升,以搜狐为首相继踏上盈利之路……
从这一系列利好消息看,中国互联网业似乎是曙光初现,接下去应该是一路走高。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网络经济依然在低谷徘徊,毫无冲出上升拐点的迹象。非常有意思的是,在搜狐宣布盈利的当天,纳斯达克股市在低谷徘徊中再度下跌,创造新低。为什么?
其实,最近在研究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时,这一对矛盾始终盘旋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那就是为什么一方面是中国互联网的持续高速发展,而另一方面却是网络经济的长久低迷?
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也与不少有识之士共同探讨了这一话题。发现,这一矛盾产生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家在研究问题时把互联网与网络经济等同起来了,认为互联网就是网络经济,网络经济就是互联网。所以认为只要是互联网发展迅猛就应该网络经济火爆;反之,当前网络经济一直在低谷徘徊,中国互联网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这在逻辑上其实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互联网不等于网络经济———
应用是互联网与网络经济之间的接口
那么,互联网与网络经济这一对常用词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定义。互联网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基于TCP/IP协议基础上的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联起来的网络,其二是指互联网技术。我们通常所讲的和本文所指的显然是第一个定义。网络经济也有两个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网络经济是指基于互联网的经济活动,如网络企业、电子商务(不包括基于电子数据交换即EDI的电子商务),以及网络投资、网络消费等其他网上经济活动。这是从1993年开始互联网应用于商务活动后蓬勃发展起来的。广义的网络经济是指以信息网络(主要是互联网但不限于互联网,如内联网、外联网等)为基础或平台的、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应用为特征的、信息与知识起重大作用的经济活动。因此,它还包括非互联网的网络经济活动,脱网的但与信息网络有关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因受信息革命影响而正在变化中的传统经济活动,如“e”(即电子化)转型中的传统企业的经济活动。本文所指和一般所说的网络经济主要是指狭义的定义。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一般来说,互联网越发达,网络经济的基础条件越好,发展就会越快。反之则相反。但这又不是绝对的,两者之间又有本质的区别,互联网主要是指网络,而网络经济的核心是经济,互联网只是网络经济的手段和基础条件,两者并非互为正比关系。
什么时候互联网可以转化为网络经济?核心是应用。当互联网切切实实地应用到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时候,它就转化为网络经济了。应用是互联网与网络经济之间的接口。缺乏应用,互联网就犹如空中楼阁,镜花水月,难以产生实实在在的价值。
重要的转折关头———
网络经济能否走出低谷的关键在应用
认清了互联网与网络经济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不难解开这一对矛盾:为什么一方面是中国互联网的持续高速发展,而另一方面却是网络经济的长久低迷?关键是缺乏应用。
我们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扩展和侵蚀国家主权的双向作用。因此,维护我互联网主权任重而道远。
互联网主权是一种新的国家主权形式
网络是一个由计算机终端和遍布各个角落的网线组成的虚拟世界。在此空间中,每一个拥有计算机输入和输出设备的个人以及组织均可以在此获取和信息。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是一个无中心或者说多中心的信息交换系统。
虚拟性是网络空间的基本特征。在此虚拟空间中,人的思维以信息固化的形式存在和交流。因此,互联网主权主要表现为网络信息主权。互联网主权有别于传统的国家主权形式,其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作用的客体是虚拟的,是以信息形式出现的。尽管如此,维护互联网主权仍是信息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它已经成为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讨论互联网主权,必须讨论互联网主权的边界问题。在传统的主权领域,主权的作用都是有边界的。但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我们很难对此作出清晰的判断。属于硬件设施范畴的计算机和通讯线缆是互联网存在的物理基础,而不是网络空间的主体部分。对它们而言,我们很容易实现控制和管理,因为从本质上看这属于传统主权的行使范畴。然而,互联网主权行使的重心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其本质是对思维成果的管理和控制。对此,我们面临两大难题:其一,如何进行虚拟空间的主权划界?由于网络空间是一个开放的、共享的、非实体性的虚拟空间,行使互联网主权的客体在此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织状态,使得传统的主权划界方式在此难以运用,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其二,如何拥有互联网主权的标志?如传统的陆地巡逻和海上巡航、界碑等是在陆地和海洋拥有主权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我们看不到这些。这就造成互联网主权的边界难以界定。对此,我们必须突破传统意义上对国家边界的理解。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边界的划分将不再依据物理的存在,网络边界将不再是固化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国家需要不断地向网络空间注入能量,才有可能保持自己已有的网络疆域的存在。能量均衡的外在表现就是网络疆域版图的基本稳定。一个国家的网络疆域不见得与其陆地疆域相吻合。前者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而后者则保持长期稳定。维持前者的能量来源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国家网络疆域的大小与其综合国力的强弱呈正相关关系,即网络疆域大的国家,综合国力相对强大;反之,则相对弱小。
互联网扩展了国家主权的内涵
互联网是现实世界的虚拟与延伸。计算机的输入和输出界面对称性地将现实与虚拟分隔为两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世界。虚拟世界的各个行为体及其所从事的活动均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对应,现实行为体及其行为在虚拟世界中也可以得到扩展。在现实世界中,国家主权包括政治主权、经济主权、文化主权以及信息主权等,这些不仅可以在网络空间中找到映像,而且互联网扩展了国家主权的内涵。
互联网为国家政治主权的行使提供了一个新平台。政治主权即国家具有在国际国内社会主导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至高无上及排他性的权力。一个国家政治主权是否巩固,关系国家政权能否稳定地实现对国家内部各项事务的控制与处置。在互联网平台上,各国际行为体有了一个互动的新途径。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不同层次的行为体如个人、国家、利益集团、政党、国际组织等,均可以在网络空间信息,都具有利用互联网为自身谋求利益的权力。但是,主权国家仍然是国际国内社会最重要、最强大的行为体,也是互联网最主要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可以说,互联网为国家宣传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提供了一个新平台。但应该看到,互联网的开放性不能与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言论合法性相冲突。因为每一个社会的言论自由都是相对的且有一定的限度。任何国家都具有监管互联网信息是否符合国家安全利益、并不与其国家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相悖的权力。
虚拟世界的经济活动是国家实施经济主权的一个新领域。经济涉及国计民生,关乎国运。经济主权即国家对其内部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的独立自主权。经济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催生物是经济的网络化和商务的电子化。虚拟经济的出现大大加速了经济的运行速率,扩展了经济的运行规模,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世界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和规模融为一体。虚拟经济的运行机制与现实世界经济存在着众多不同,它具有交易的快速性和隐蔽性。它可以在瞬间将数以亿计甚至更大规模的资金或者虚拟商品跨越国界进行传输。网络的开放性更是便于各种类型的具有经济能力的行为体参与到虚拟经济之中。金融和经济交易的虚拟化、网络化是当今世界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是一种潮流和发展趋势。与此同步,虚拟经济的出现也对国家的经济主权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国家经济主权行使至对经济交易网络化的监管和对电子商务运行规则的制定。
互联网为国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途径。文化是社会文明的表现。文化的繁荣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文化主权是国家所具有的文化自主发展权和主导权,文化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诞生前,文化及文明的传播最重要的媒介是纸质的书籍、报刊、口头的语言等,它们具备文化传播的持久性和有效性,在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至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然而,互联网是文化传播的一次重大革命,互联网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途径。互联网可以通过电子技术将各个计算机终端连接为一个系统整体,同时将现实世界中的存在转移到互联网之中,在虚拟世界为现实制造一个映像。网络还可以使处于每个角落的计算机终端中的文化信息在瞬间传输到网络的每一个角落。实践证明,互联网对传播或繁荣一个国家的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当然,互联网还创造了新的文化形式。数字技术的进步可以将现实世界中的影视作品、书籍以及建筑等实物制作成电子产品。这些电子产品与互联网的匹配和兼容,令其自身快捷和便利地在虚拟世界中广为传播。互联网作为文化产品传输的新渠道和文化产品的新生产者自然使国家文化主权的触角伸展至虚拟世界。这就要求国家作为国际国内社会最重要的行为体对互联网文化传播以及文化产品的生产制定规章制度和行为规则。
互联网是国家信息主权行使的一个新媒介。国家自古就有维护自身文化和意识形态独立性并摆脱国外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行为和意识。信息的传播需要媒介。早期信息的传播媒介无外乎文字、语言等,而互联网使信息的传播有了新媒介,网络信息也随之诞生。互联网以其快速、公开的特质使信息可以在开放、虚拟的空间中得到传播,这就使得国家必须面对网络信息世界这一新的领域。
互联网对国家主权的侵蚀
互联网以开放性特质对国家主权进行着侵蚀。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每一个拥有计算机输出和输入终端的行为体均可以在互联网中和获取信息。这些行为体包括个人、国家、公司、利益集团、政党、国际组织等。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使得行为体进入互联网的门槛极低,所有的行为体基本可以在一个对等的平台进行对话,这就为网络空间内国家之外行为体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行为提供了便利。
在政治领域,某些行为体可以利用互联网把对国家政权形成威胁或潜在威胁的言论或网络作品以影视、广告、游戏等方式在线传播,从而影响网络受众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这种渗透是长期且潜移默化的,它能够逐步屏蔽受众原有的理想观与价值观,进而逐渐地接受网络媒体所倡导的各种政治理念。
在经济领域,由于虚拟经济的发展,传统国界不再是控制金融以及产品交易的有效界限,构成经济核心因素的金融产品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在国家间较为自由地流动,由此导致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对产业的控制和主导减弱;金融大亨可以较为便利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走,伺机攻击一些国家的金融市场以牟取暴利。
在文化领域,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国家无法对所有网络文化产品的品质和内容进行全方位地筛选与过滤,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对互联网文化的管理。
最近一些新新人类提醒我注意―马上将要成为“前沿”的创意经济,实际已经老朽了。所以要在创意经济概念还没有普及之前,先提出“新创意经济”以正视听。昨天我在万圣书园的醒客咖啡厅被他们洗了脑之后,现在就现学现用,采用新创意经济理念,重新解释“新”知本主义。
创意经济,是凯夫斯在即将流行的《创意产业经济学》中,给我们指出的未来方向。而新创意经济,是对“创意产业第一理论权威”凯夫斯的批判,要给人们指出有区别的未来方向。我认为,北京和中关村,如果能看出我们下面将指出的凯夫斯的盲点,发展新创意经济,可以彻底解决困扰多年的“中关村问题”。
开门见山,先说结论。凯夫斯创意经济的致命伤,是没有把信息革命内生到创意经济中,所以说它是“旧”创意经济或现代版创意经济;新创意经济要把网络革命内生于生产方式来搞创意经济,所以是后现代版的创意经济。或者说,凯夫斯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一版(“互联网除外”版);新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二版(“互联网2.0”版)。
凯夫斯的“硬伤”
凯夫斯这种激进理论,在我们看来已经保守了。这是站在不耽误少年儿童前程的立场上的特殊思考。少年儿童在未来10年内,可能实现的最大奇迹,就是在结婚之前成为中国首富。试想,丁磊、张朝阳,在这个天旋地转的时代,如果不靠互联网,能在结婚前进入首富榜吗?门儿也没有。可凯夫斯偏偏在创意经济这么大一个关系少年儿童前程的事业上,只字不提互联网,这不充分说明凯夫斯理论过于保守吗?这里说“只字不提互联网”,当然是一种比喻。不是说凯夫斯没有注意到互联网、没有致力于互联网创意产业(如游戏、动漫之类);而是说,没有把互联网当作方法论,用于有效发动“‘创意’转化‘经济’”的商业革命。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其实是很前卫的理论,但更适合30岁以上的人阅读。如果说它有值得推荐的理由,在于它是对更传统的观念的冲击。更传统的观念,还停留在物质生产和有形资产的玩法上。而《创意产业经济学》说的是文化生产和无形资产的玩法。通过这本书,人们可以认识到内容的生产与物品的生产,具有许多不同规律。区分这一点很不容易,但也仅此而已。
凯夫斯注意到了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产业规律,这是他的贡献。但他的一大败笔,是没有留意到,不仅内容特性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且技术革命特性也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后者是更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新创意经济理解的创意,要比创意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更为宽泛,更具普遍意义。它更接近知本的原始意义,即活的精神创造,而不光是指生产内容。对于中关村来说,它要发展创意经济所面对的问题,不光是形成内容文化产业;更具战略意义的问题,是如何将中关村蕴含的创意资源,也就是人头脑中的“湿件”资源,利用互联网新的游戏规则,迅速释放成经济能量,形成区位优势,完成现代化转型。因此这里所涉及的创意,就不光限于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意(或者说凯夫斯意义上的创意产业),还包括把广义的知本,也就是可以运用于各行各业的创造性的头脑活动,作为生产要素,以互联网的核聚变方式,迅速形成社会生产力,创造财富。新创意经济可以包容文化创意产业之外的许多经济形态。比如自主创新的技术研发产业,比如提升传统制造业价值的各种创意策划,比如缺乏资源的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在相关孵化平台上发挥创意优势低门槛创业的行为等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文化产业问题,但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来说,都是要务,是新创意经济的题目中应有之要义。
中关村拥有全国最宝贵的资源,即创意资源。中关村单个人看,都极富创造力,汇合到一起,却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经济”。单纯用凯夫斯的路子,也解决不了主要问题。中关村搞创意经济,不是缺“创意”,而是缺“新……经济”,缺少“网聚人的力量”这一新创意经济的路子。
新创意经济要重点提醒人们的,就是将创意转化为经济的新方式、新玩法,特别是跟互联网的爆炸性增长有关的新玩法。而这却正是凯夫斯的思维盲点,他光注意在互联网兴起前上个世纪文化产业中早已有之的木乃伊级、骨灰级的老玩法。
创意生产方式的特性
互联网是什么?如果回答是TCP/IP,人们可能什么感觉也没有。我们要换一种对社会、经济、文化都通用的语言,把互联网说成是从集中模式向分布模式的转变。从经济角度理解,农业经济是分布模式经济,工业经济是集中模式经济,信息经济是集中模式复归分布模式的经济。“新”创意经济的“新”,在根子上与利用这一特点有关。
在传统的创意经济中,“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规模”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创意成为经济的问题,主要还是“通过大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这样的老问题。只不过创意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实现规模经济的逻辑有所不同,这是凯夫斯致力剖析的问题。但在新创意经济中,“经济”的含义本身发生了变化,“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大规模定制”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是“规模经济”,与同它相反的“定制经济”的结合,是两个性质完全相反的东西的结合。规模经济,意味着较高的社会化程度和较低的成本;定制经济,意味着较高的个性化程度和较高的价值。用传统的方法,是无法实现二者结合的;只有在人均3000美元收入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新经济,才能达到这种经济效果。因为互联网一头通向社会规模,一头通向个性节点。有什么样的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经济。
业内人士表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已经做好准备,只等监管部门的一张牌照。
引导其立足小微金融的市场定位 改善金融竞争生态
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20亿元人民币。而据媒体报道的全国首份地方版《试点民营银行监督管理办法(讨论稿)》规定,民营银行需一次性拿出注册资本5亿至10亿元,设立后视发展情况逐步增资。专家分析认为,如果上述《办法》为真,那么,未来的民营银行将定位于社区银行或小微金融机构。
其实,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矛盾日益突出,转方式、调结构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民营银行等中小银行的发展,对改善金融竞争生态,增加金融服务供给,缓解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和“三农”面临的融资约束,提高宏观融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际上看,多数国家尤其是大国经济体中,数量较多、竞争程度较高的银行业市场结构往往效率较高,可以充分发挥中小银行立足社区、贴近小微企业,在缓解信息不对称和降低业务成本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因此有专家表示,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应更多将银行业看做现代服务业中一个竞争性产业部门,由大量具有不同所有制、不同产业背景的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竞争性市场体系,并最终通过在金融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提高金融中介服务的微观和宏观效率。
风险仍然存在 互联网金融嫁接重组有希望
针对民营银行可能存在的风险,多位专家表示,审查申请企业资质、严格行业准入监管至关重要。制度保障是民营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首先,存款保险等配套制度要迅速跟上,才能确保隔离民营银行的经营风险。此外,还需加强对关键环节的监管,例如加强对信息的真实性监管。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也被视为民营银行监管的重要一环。
但专家同时表示,民营银行要真正“落地”,目前尚需出台配套政策,敲定准入门槛并实施细则。另外,由于国内民营银行筹办经验不足,在吸储能力、客户资源等方面,均存在先天不足。
对此,原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建议,在互联网金融的基础上,嫁接重组成民营银行是有希望的。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应该是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加工传递金融信息,办理金融业务。过去传统银行是点对点搜集信息,只是用了信息技术的汇集加工,没有多头开放的信息源。互联网金融运用社交网站、移动支付、搜索引擎、云计算,基于新技术完成信用评估。现在互联网企业已经可以开展基于第三方支付的结算,基于电商信息的小微贷款,基于支付账户的简单金融产品的销售等等,但这些都是金融的单项业务,而存款、贷款、结算,三者结合才叫银行。互联网可以解决小额个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融资问题,但仍难以解决大额个性化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互联网金融嫁接重组银行还需要网上和网下的结合,这是民资进入银行业成功率比较高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