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规则教育的内容

规则教育的内容

时间:2023-06-11 09:34: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规则教育的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规则教育的内容

第1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模范作用;课堂纪律

素质教育顺应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是教育改革的方向,规则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着自身的优势。同样,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开展也不能离开规则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很多的运动项目都要按规则进行,教师要起到带头作用,带领学生遵守运动规范,尤其是对于具有竞技性质的运动必须按规则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公平公正,同时,端正态度,用正确的手段获得自己所需,此外,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正义感。

一、在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的两点要求

(一)从学生角度出发

在体育教学中,提到规则教育并不是要对学生活动的自由发挥进行限制。就好像法律和自由的关系一样,人们只有在遵守法律基础上获得的自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运用规则教育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一定的规范,合理地安排,毕竟很多的体育项目都有自己的规范动作,只有合理遵守才能学得更快,真正对身体健康有益。此外,在遵守一定规则的同时,体育老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养成适应体育教学中规则的习惯,保证其主体地位,更好地开展教学。

(二)正确处理体育教育中规则和开放的关系

规则教育并不是说不重视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而是要处理好规则与开放的关系。只有将两者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基于学生的兴趣,为体育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轻松的氛围。尤其是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对问题会有独立的见解及观点,如果此时体育教师单纯地按照确定的规则开展教学,限制他们思维的开放性,必定会造成学生的叛逆心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规则教育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规则教育。

二、在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的重要意义

规则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教育对象能够通过各项技术规则的训练,与制度化的教育规范相吻合。进行体育锻炼的人都知道,体育教育最独特的优势就是操作性强。学校中任何其他科目的教学基本就是让学生掌握前人总结的文化内涵或者技能,再进行强化。而体育教学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和环境下,在操练中掌握活动的技能,主要以锻炼身体为主。体育教育也为规则教育的施行提供了相应的动态资源及场所等。体育课程一般很受学生欢迎,这就给在体育课堂中开展规则教学提供了优势条件。规则教育并不是只在口头上表达,其重在规范学生的动作,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掌握操练的规则。对于体育教育,从根本上说,操作本身的特性就是活跃、善变的,所以需要教师进行规则约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必须按照体育运动项目的标准进行,通过奖惩的形式,让学生在受到规则教育的同时,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与素质。这是比较困难的,并不只是通过遵守体育运动中的规则就能瞬间实现的,而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养成把效仿转变为自己在运动过程中的习惯,即将一些强制性的行为法则逐渐变成自身的行为习惯及标准,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形成标准认知,为在社会的最初阶段的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规则教育

(一)帮助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感受规则的力量

在体育课堂中进行体育活动及操练是很常见的,大部分体育课的开展场所都是操场,所以有必要将体育活动和规则教育相结合,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遵守运动规则的良好习惯。体育老师可以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设定一些小游戏,当然游戏时必须要求学生遵守一定的规则,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乐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遵守规则的自由和快乐,不断地感悟、反思,最后将规则内化为自己的习惯,那么学生在以后的体育课堂中也会自觉地遵守运动规则。

(二)体育老师需要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

由于规则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道德培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价值,所以,为了使学生逐渐掌握规则教育体系,体育老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使体育教学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顺利开展,发挥好规则教育的价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老师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及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随时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对教学计划进行详细部署,不断更新,使体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此外,教师在设计体育教育时,还应该合理科学地安排课堂实践,在有效的授课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规则教育的作用,为社会培养遵守规则的人才。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

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育的时候,自身就是很好的授课例子,学生都是以教师为榜样进行模仿,所以教师必须起到模范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作为领头人,各项操练动作是否标准直接影响学生对此动作的第一印象,所以,教师一定要首先规范好自己的运动动作,以身作则。然后再通过不断地示范讲解规则的具体内容,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最终实现体育教育的目的。

(四)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加强规则教育

在体育课堂中,根据各种各样的活动内容,有时学生需要进行不同的角色扮演,例如,在开展体育活动中,学生需要扮演裁判、队员或者观众等,不同的角色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这样能使学生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体会到角色扮演的快乐,意识到需要履行的责任,理解遵守规则的必要性。此外,体育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活动自己制定规则以及角色扮演的具体职责,然后让学生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长此以往,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要求学生遵守基本的课堂纪律

体育课堂教学计划的进行必须有良好的课堂纪律作保证,米歇尔福柯说过:“纪律可以让人们精确控制个体的力量。”纪律与规则相辅相成,它正是具体化的规则,在体育教育中使用规则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因此,遵守课堂纪律是最根本的规则教育方式。反之,如果学生违反纪律就可能存在危险,比如,穿运动鞋上课,体育课前的准备动作等都是必须遵守的,这些能确保体育教育的顺利进行,如果学生违背就应该受到惩罚,让他们明白规则的不可抗拒。

(六)体育老师合理评价学生所完成的任务

在体育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应该进行相应的点评及总结。对于体育课堂来说,教师的评价有着积极的意义。根据心理学调查研究,教师正确合理的评价能够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实际上,学生也很在意老师的评价,也想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即使是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相应的批评或者表扬,当然评价的标准也可以进行分层,毕竟学生的水平也有所不同,这样在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四、结语

在学校,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体育课,而规则教育又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体育教育应该把握这一机会,积极地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帮助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规则教育还有利于体育课教学效率的提高,当然在进行规则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求及兴趣,不断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授课任务。在规则教育中,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学生树立榜样。在体育教育中开展规则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规则的重要性,把遵守规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希望笔者的探索能够对规则教育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文天,骆秉全.论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及其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13(9):96-98,121.

[2]黄聪.规则中的自由:“放羊式教学”潜在的理念与运用[J].体育学刊,2011,18(2):74-77.

[3]聂振财.规则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学(中),2011(8).

[4]曹斌.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及其价值[J].青春岁月,2014(8):195.

第2篇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遵循教学计划和不改变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情况下,对学科内容的知识进行巧妙设计,努力寻找切入点和渗透点,向学生讲授该课知识的同时,将法律知识融入进去。例如,在讲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学会集体小主人———自主选举班委会这一课的时候,我利用教材和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本班的学生自主选举班委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民主选举的方法,在真切的生活体验中体会民主选举的意义,增强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为他们将来参与社会民主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在学习《信任是做人的根本》这一课,利用书本上的案例:广州发生了严重的“假酒中毒”事件,导致50多人中毒,十多人死亡。在向学生讲授诚信是一份社会的责任,也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规则,同时也让学生树立了保护产权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可以解决法制教育与一般教育在课时上的矛盾。渗透教育追求的是与主课内容的自然融合,并非教师在主课上专门设置时间进行法制教育,而是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不仅丰富了主课的内容,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其次,可以较好地解决法制教育与教学计划之间的矛盾。课时少、教学容量大是当今义务教育的一大特征。如果法制教育的内容根据主课的内容而确定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没有必要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也无须重新编制专门的法制教材,通过教师对主课的内容进行巧妙的安排就能实现法制教育;第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法律知识本来就是抽象乏味的条文,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如果把这些法律条文通过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演绎,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实用化,这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二、在教学案例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真实的事例,让学生充分讨论,透过实例,掌握法律知识。例如,我利用《法在我们身边》这一课的事例:我们社区有一个叫玉娟的同学,今年11岁,父母下岗后,家庭生活困难,因此,家里的人不打算让她上学,要让她到大伯开的饭店里打工。让学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看法。首先,我问学生:由于家庭生活困难,玉娟的父母让孩子辍学打工这种做法对吗?孩子们都说不对,玉娟应该上学读书,但是,至于为什么不对,孩子们就说不上来了,于是我就相机给孩子出示有关的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十三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玉娟的父母的做法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其次,玉娟的大伯也违反了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规定: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岁的未成年人,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这样一说,孩子们都明白了自己原来享有如此重要的权利。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结合品德教学游戏对学生进行

遵纪守法的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游戏的方式习得知识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我们在进行游戏教学时,可借助情境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守法。例如,在讲授《学校生活有规则》这一课,我在没有讲明规则的情况下进行游戏比赛,选男生5人,女生6人,男生传沙包,女生传乒乓球,哪一队先传完就赢。游戏结束后,同学们争论不休,都说不公平。针对这种现象,我相机给学生引入关于规则的教学,告诉学生游戏规则是由参加游戏的人共同制定的。如果游戏没有规则,或者有规则而不遵守,游戏就无法进行。在讲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他们知道,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规则也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规则有大有小,国家法律就是最大的规则。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守法,国家就不能安定,所以同学们要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作者:刘惠琴

第3篇

关键词Web挖掘技术;Web日志挖掘;网络教学;个性化;Apriori算法

引言

当今,Internet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触动了社会的各个行业,教育领域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深受高新技术的影响,发生了巨大变革,出现了新型的、学习内容数字化、教学方式网络化的网络教学模式。网络教学使教师和学生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信息传递、信息接收的途径。但在网络教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涌现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受教育者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获得的学习资源“千人一面”,系统不能根据学习者的能力、兴趣、进度等因素提供个性化、符合其学习需求的学习内容,使其学习效果未得到明显提升,从长远看,必将影响网络教学平台的用户黏性。本文将传统的网络教学模式与Web挖掘技术相结合,利用Web挖掘技术中的Web日志挖掘技术,根据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保留在Web服务器中的访问日志记录,挖掘关于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学习特征、学习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为不同的受教育者生成有针对性的、内容各异的页面推荐集合,实现网络教学的个性化。

1Web挖掘技术

1.1数据挖掘技术与Web挖掘技术

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是指在大量、无序的原始数据中,捕获先前未知的有用模式的过程[1],其处理的对象是结构化的数据。Web挖掘技术以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应用领域延伸至网络,将其处理对象的范围扩大至非结构化的数据,包括Web服务器及各类文档的信息,比如weblog、文本、视频、图片等,运用相关算法进行分析,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模式。Web挖掘可分为Web内容挖掘、Web结构挖掘及Web日志挖掘。Web内容挖掘主要处理网页的内容,包括文本挖掘和多媒体挖掘[2]。Web结构挖掘是对网络文档结构及各个页面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深入学习,提取有用的信息。Web日志挖掘则以用户访问网站时留在web服务器和客户端的信息为对象,采用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技术,挖掘出有价值的模式。

1.2Web日志挖掘技术

Web日志挖掘技术处理的对象涵盖了用户的注册信息、服务器日志记录、用户查询记录和Cookies日志等数据[3]。但这些原始的日志文件并不适合直接进行挖掘,须经历一定的处理过程。Web日志挖掘具体由四部分组成:原始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挖掘过程和模式分析[4]。见图1。传统的网络教学的设计思想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将教育资源与受教育者联系起来,受教育者通过访问网络教学平台,自行选择课件、习题、试题等学习资源。网络教学模式的出现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由于在学习平台的构建时缺乏对受教育者个性化的考虑,以致平台展现给每个受教育者的信息虽然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很丰富,但却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受教育者通过网络教学获得的服务也较为单一,不能快速获得符合自己兴趣和能力需求的学习内容。为此,应对中间层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详细设计和进一步扩展,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需求并满足各个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提供智能化服务。通过建立一个以Web日志挖掘技术为载体的网络教学模型,以服务器端的Web日志文件记录的受教育者的个人注册信息、浏览内容、访问路径等信息为对象,利用相关的算法,实现对学习资源的聚类、用户的聚类并生成用户浏览模式集合,再利用个性化推荐系统将符合受教育者个性特点的学习内容呈现给相应的用户,使受教育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了所需的课件、习题、试题、视频等资料集合,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体验得到很好的改善。具体模型见图2。

2算法分析

在图2所示的网络教学模型中,Web日志挖掘模块是核心,实现对受教育者、页面的聚类以及受教育者学习规律的总结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是该模块重要的技术手段。聚类分析主要实现对页面和受教育者的聚类。页面聚类是将被受教育者频繁访问、相似度较高的学习资源聚为一类,以便在受教育者学习某个知识点时为其推送同类资源,缩小了推荐系统的查找范围。对受教育者聚类是通过跟踪Web日志中受教育者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将个性特点、学习习惯相似的受教育者聚为一类,分析各类受教育者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为每一类受教育者定制相应的教学资源,使受教育者能够按需学习,提高学习效果。而关联规则分析则是根据Web日志中受教育者对网页的浏览记录,用相关技术挖掘出有价值的网页集合。从挖掘结果可知哪些路径被受教育者频繁访问,可掌握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并预测受教育者的学习趋势,同时完善页面之间的链接,使受教育者快速访问到所需的学习资源。以关联规则分析为例,涉及到的算法主要有Apriori算法、FP增长算法等。本文以Apriori算法为例,实现对受教育者访问频繁网页的挖掘,最终生成学习内容页面推荐集合。Apriori算法相关术语设S={s1,s2,…,sd}是所有项的集合,T={t1,t2,…,tK}是所有事务的集合,每个事务ti包含的项集都是S的在子集。项集X、Y均是ti的子集。X∩Y=Φ.将蕴涵表达式XY称为T的关联规则。衡量关联规则的强弱有两个主要的指标,分别是支持度、置信度。支持度确定规则可以用于给定数据集的频繁程度,而置信度确定Y在包含X的事务中出现的频繁程度[5]。设定min-sup和min-conf为最小支持度阈值及最小置信度阈值,若T中存在关联规则XY,使得以下两个式子同时成立:support(XY)≥min-supconfidence(XY)≥min-conf则XY被称为T事务的强关联规则。找出全部强关联规则是关联规则分析的最终目标。关联规则分析中的项集是指包含0个或多个项的集合。若一个项集由k个项组合而成,则称为k-项集。满足最小支持度阈值的项集称为频繁项集[6]。频繁k-项集的集合通常记为Fk.将产生频繁k-项集Fk的候选k-项集标记为Ck。Apriori算法是最早、也是最成熟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7]。该算法分两步:第一步,发现满足最小值尺度阈值的所有项集,产生频繁项集;第二步:从上一步发现的频繁向集中提取所有高置信度的规则,即强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运行过程设M是对服务器日志进行预处理后得到的事务数据库,记录了6个学习者对网络教学平台访问的网页路径,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H1,H3,H4,H5}是被受教育者访问频率较高的网页组合。可以在这些网页间增加链接,使站点结构更完善,也可将这些网页形成学习内容集合直接推送给学习相关知识点的受教育者,帮助其提高学习效率。

3结语

在传统的网络教学模式上引入Web挖掘技术,解决了以往存在的所有受教育者接收到的知识信息不能因人而异、学习模式过于单调的问题,实现了千人千面的网络教学模式,为受教育者创造了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有利于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使网络教学的效果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张春明.Web挖掘技术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5):35-36.

[2]李雪竹,王锋.Web数据挖掘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18):1502+1505.

[3]赵培鸿.Web数据挖掘综述[J].无线互联科技,2013,(02):6-7.

[4]顾兆军,李晓红,王伟,黄杰培.Web日志挖掘中的会话识别方法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2,22(04):45-49.

[5]基于关联规则的购物篮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04):430-434.

[6]刘振宇,徐维祥.多支持度关联规则在库存管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03):313-318.

第4篇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本质区别,又有着密切联系。两者关注的分别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教育。要想在小学德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提高二者融合的共同作用力,提高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关键。究其原因,教师是教学的施行者和参与者,教师自身素质对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影响深远。试想,一个素质低下的老师,如何能高效教学,如何能培养出心理素质良好的学生呢?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有效开展学生教育的前提条件。为了确保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学校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通过教师思想政治学会、教师民主生活会、思想主题活动等途径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强化教师育人意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知识传播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也必须围绕课堂教学而进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发展。如在小学三年级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从交通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等方面来阐述规则的重要性,并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总结家庭、学校、社会生活规则内容,教育学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师长,爱护公共设施,遵纪守法。接下来,教师可以《小学生守则》、课堂规则、学习规则内容为切入点,探讨规则的约束力和规范作用,如课堂上大声喧哗会影响教学秩序,没有课堂规则的约束,则教学难以进行;见到老师不问好,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看法,进而影响师生关系。总之,小学教师应从教材中挖掘积极向上的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有目的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活动和德育实践是检验德育教学效果的试金石。素质教育提高了人们对教学实践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促使许多学校在关注思想品德教学的同时,也加大了教学实践力度。一般来说,小学德育实践形式有德育主题会议、共青团团队活动等。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德育的常用手法。如某教师借学校“做文明、自信校园小主人”德育创建活动之际,在班级范围内开展了“微笑进校园”“礼仪伴我行”“榜样在身边”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该教师先通过活动动员会吸引学生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然后通过文明礼仪歌谣创编、活动宣传页编印对活动进行广泛宣传,进而立足活动文明公约,开展文明礼仪培训和指导,对小学生进行意识力、人格、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心态,注意礼仪,弘扬正气。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也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弘扬校园主旋律,优化思想道德教学效果。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三方面的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强调的就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就目前来说,通过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开展德育教学的途径有:在校门口、餐厅、厕所、花坛、草地、道路、课堂等学生视线所及之处,设置宣传画、警示语等具有教育意义的物质设施,激发学生求知、求美、求乐的热情;完善校园基础设施,优化物质设置的布局,优化校园环境,激发广大师生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同样,在小学精神文化建设中,学校可以借助校训、校歌、升旗仪式、先进人物表彰大会、办学理念、教学目标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综上所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对小学生成长以及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这就要求小学品德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使两者完全融合在一起,以促进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作者:高霞单位:石家庄鹿泉区上庄镇上庄小学

第5篇

关键词:幼儿;游戏;规则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可以在游戏中进行,因为游戏对小孩子来说是在对成人所做事情的一个模拟,很多角色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如果让幼儿在游戏中培养规则意识,则具有很大的优势。幼儿一开始在游戏中还不会选择自己所适合的角色,他们对游戏的目的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教师在他们的活动中起到了很关键性的作用,需要给他们制定一定的规则来约束他们的行为。教师只有对他们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才能逐渐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在幼儿园中,如何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呢?下面我就根据多年的经验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用儿歌游戏中的“规则”教育感染幼儿形成规则意识

儿歌很具有直观性,通俗易懂,幼儿记忆力又好,所以,用儿歌游戏对他们的规则意识教育很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很多儿歌游戏中,所吟唱的内容其实就是一个规则,边唱边做游戏时,所唱的内容就是对他们的约束,让他们按照儿歌的说法去做。在这种游戏中,如果哪一个幼儿做错了,会有很多小朋友给指出来,这样,不但加强了游戏者的规则,也让其他小朋友起到了一个监督的作用,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游戏热情。比如我们做的丢手绢、老鹰捉小鸡,还有一些孩子们自编自演的游戏也都是伴随着儿歌。这些游戏生动有趣,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幼儿可以随时随地做,好组织,人多了可以做,人少了也可以做,做得时间长一点可以,短一点也可以,他们对这些游戏都百做不厌。我们还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编写一些具有规则教育意义的游戏,也可以对一些常做的游戏进行改编与加工,从而更具有侧重点的教育(如规则意识教育),使应用性与操作性更强,让幼儿在多次游戏中不断加深对规则的认识,逐步形成一个遵守规则的意识。

二、教师适当帮助幼儿游戏形成规则意识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由于追求胜利可能会不顾一切来破坏游戏规则。所以,教师对他们的监督不可少。教师介入幼儿的游戏时,可以以一个“幼儿”的身份加入到他们当中一起游戏,也可以当他们的裁判,两种方式都可以起到监督作用。当教师以一个“幼儿”的身份加入游戏时,要与幼儿一起遵守规则,不能因为自己是老师就可以随意破坏规则,这样,就可以引领他们一起在规则的约束下进行游戏。当教师以一个裁判的身份来游戏时,对幼儿的行为要及时作出评价,鼓励遵守规则的幼儿,而对于不遵守规则的幼儿要加以提醒或者警告,让他们有意识地与其他小朋友在公平的情况下进行游戏。但是,教师参与他们的游戏活动时要掌握一定的度,当以幼儿的身份参与活动时,不可以代替他们,让同一小组的小朋友感觉无所事事而真坏了对他们的规则意识教育时机。当教师以一个裁判的身份加入时,不要过于严肃地对他们制止,而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这样做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基于此,教师要有选择地参与,比如可以由幼儿商量分配给老师一个比较合适的角色,时间、地点、人数等都可以自己来定,尽量少的去干预他们,让他们无拘无束地游戏。在游戏中,教师要多观察孩子们的表现情况,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动向,对出现的不符合规则的行动,教师要及时提醒,这对有助于游戏向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要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指导,建立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规则,让他们在遵守这一规则时,形成角色游戏规则意识,让他们懂得要遵守规则就得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当发生违反规则行为时,能通过别人的提醒或者自己的认识意识到这样做将产生的不良后果,从而行成做事的自制力。另外,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加强合作,让他们共同遵守规则,想到共同约束的力量。幼儿的规则意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游戏中的规则意识教育的部分对他们实施教育,并在游戏中做到持之以恒,长期不懈地进行规则教育,让他们以游戏为例,事事遵守规则,从而正常地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蔡志华.家园互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现代阅读,2012(4).

第6篇

那么,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应如何理解并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结合课堂常规渗透法制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通过队列练习和团体操学习,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同时,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适时对学生灌输违法乱纪行为的不良后果,进行法制教育。

二、结合游戏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在课程整合中可与美术教师配合,美术课上学习三原色做好教具,体育课上学习交通知识:每人准备红、绿、黄三种指示灯,课上先讲解游戏规则,让学生做游戏。请三人分别扮演指示灯、警察、行人,表演过马路的情景。教师将一些简单的禁令标志布置在教室里,如左转、右转、禁止停车等标志,让小小的教室变成公园、马路、停车场。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了解了游戏规则和许多交通法规,增强了学生自觉遵守规则、交通法规和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

三、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渗透法制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达到有效的法制教育的目的。

四、结合社会现实渗透法制教育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某人偷了一部高档精美的手机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部手机,你是买还是不买?(指导几个学生在操场上模拟当时的现场。)有同学说:“便宜东西干嘛不买?!”有的说:“偷来的东西不能买,买了就是帮助小偷犯罪。”同学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这个时候教师见时机成熟,便出示相关的法律条文告知:“《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因为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赃物,给社会带来了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能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举报到有关部门。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制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还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五、结合各项运动比赛渗透法制教育

在进行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的比赛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学生很清楚哪些行为可为、哪些行为不可为,如果裁判员判罚不公正,就会受到学生的指责。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简单的法制意识,学生在比赛场上受到了法制教育,逐步形成了法制观念,养成了遵纪守法的习惯,同时逐步培养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结合伤害事故渗透法制教育

任何体育活动都离不开规则,如果没有规则,比赛场上是不可想象的,规则对体育的伤害事故亦有抑制作用。比如:在掷铅球、跨过障碍物赛跑、跳高等体育活动时,如果不遵守比赛规则,可能导致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在学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中,体育占的比率最高,这是教师或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守则意识淡薄造成的结果,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有较强的权利和义务感,才能形成良好的责任感。在体育活动中,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培养,对于减少或避免体育伤害事故及法律责任的承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转贴于

第7篇

诚信有“诚”与“信”的双重含义,“诚”即诚实、真实,实事求是,做到以诚接物,以诚待人,以诚律己。“信”即守信义、讲信用,并由此建立起信誉、信任等。“诚”和“信”的区别在于:“诚”更多的是指“内诚于心”,“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诚”更多的是指对道德个体的单向要求,“信”更多的是指针对社会群体的多向要求;“诚”更多的指道德主体的内在德性,“信”更多的是指向“内诚”的外化,体现为社会化的道德践行。中国传统诚信伦理规范一般规限于以宗法制为基础的部落内成员间、村落内成员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而在部落以外、村落以外以及家庭以外诚信则被弱化。而现代社会则将“诚信”拓展为个体的人对其所面对的社会、所从事的职业的诚信,因此,诚信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对规则的诚信,不仅仅是一种自我责任的体现,一种道德品质的体现,也是一种法律意识的体现。

基于对己、对人、对规则的“诚信”思想内涵的解读,笔者认为,诚信教育指向对人“真诚、诚实、守信”的个人德性、品性人格的教育,指向对“信任、信用、信托”的社会伦理、社会公德的教育,指向“契约、规则、法律”等法律精神、规则意识的教育。在学校开展诚信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德性基础性价值。“人无信而不立”,道出诚信是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是人的基本德性。因此,诚信品质是其它优秀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二是德育方法论价值。“知、情、意、行的统一”和“自律与他律的融合”是德育方法的两条基本原则。诚信要求主观愿望、语言承诺与实践行动的一致,通过语言承诺等自律行为,使主观愿望得以表现,同时,接受他人或社会的监督,最终实现自己的诺言,诚信得以达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诚信是一种德育内容,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三是品性综合化价值。诚信作为一种基本德性,还是其它优秀品德综合化的体现,除诚实、守信、信任等品质外,还含有规则意识、法律精神、责任感、自律、理解、对别人的尊重等等优秀品质。

(二)视域扩展,把握诚信教育的丰富内容

一是诚信人格的培养。反思学校诚信教育缺乏实效的原因,主要在于诚信教育价值取向的功利性色彩过浓。现实生活中的不诚实也有可能获得诸多好处,如赢得赏识、获得高分等等。如果诚信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世俗利益的维护与增加,就很难有说服力和约束力。“教导受教育者讲诚信,并不是为了维护与增加自己的利益,而是要尽到做人的本分。”因此,诚信教育内容之一就是关注学生诚信人格的培养,正确认识诚信的人文价值与功利价值、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之间的关系,认识诚信与坦率、忠诚、友谊、信任等个人德性和公民品德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基于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诚信意识、品性和人格。

二是规则意识的培养。现代社会的诚信不仅指向对人的诚信,也指向对规则的诚信,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必要将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列为学校诚信教育的内容之一。规则既可以是一个人对于社会共同行为准则的遵守,又可以是一个人与他人或群体之间形成的某种契约的遵守。对规则的诚信,是遵守规范、执行制度的基础,也是履行契约、恪守诺言的基础。基于规则意识培养的诚信教育,就是让学生知道在学习、生活及社会活动中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当自己的需求与社会规则、对他人的承诺产生冲突时,怎样对自己的行为作适当的控制和调整。

三是责任观念的培养。诚信的动力机制在于责任。如果一个人缺乏责任意识,就谈不上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对他人负责、对他人的信用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社会公德与法律的负责。因此,对学生责任观念的培养是学校诚信教育不可缺失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把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实践性的德育工程,纳入学校诚信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秉承诚信品性,学会独立思考、判断、选择,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逐步形成强烈的责任观念。

(三)路径探寻,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施水平

一是注重学科课程渗透。我们应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的诚信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将诚信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中。一要加强政治、品德课程中的诚信教育。如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可以把市场经济与诚实守信结合起来,明确“诚信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黄金法则”。二要加强其他学科课程的诚信教育渗透。如充分利用文科类教材中诚实守信的人物、事迹,让学生感悟人物诚实守信的良好行为:在数理化学科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科学求真”理念中折射出的诚信品质等。

二是推行班级契约管理。在班级中实施契约管理,让学生参与班级规范的制定,形成“班级公约”,并由学生付诸于行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发扬民主与平等的精神。由学生制定“班级公约”的过程就是契约形成的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权利,体现了民主的本质与特性:学生在履行“班级公约”时,具有内在动力,是学生自律、责任及自治精神的体现,其实质是一种诚信品质的体现和诚信教育过程。

三是强化诚信实践活动。德育活动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平台,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体验、实践诚信,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形成诚信观念。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走上社会,了解目前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讲诚信或缺失诚信的事例;开展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班队教育活动等,加强学生的诚信自律意识,完善学生的诚信品格。

第8篇

【关键词】小学 体育游戏 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中将体育教育和游戏相互融入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方式。游戏具有愉悦性,也有规则性,体育游戏不是单纯的游戏,它不仅能让学生锻炼身体,掌握体育教学内容,还必须遵守游戏过程中规则,提高他们的规则意识,进而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让学生们实现全面发展。体育游戏与一般的游戏不同,它是在教学的基础上,采取各种体育形式创的游戏。体育游戏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孩喜欢游戏,游戏是他们的天性,游戏是孩子注意力集中,启发孩子智慧,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特别是体育教学中有其他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独特的作用。

一、体育游戏的特点及其作用

体育游戏作为教学内容或者辅助教学的一种形式,首先要与所教学内容有关,不能随意安排,要有针对性。其次体育游戏要有趣味性,只有有趣味性的游戏才不至于让学生厌烦。再次,体育游戏要有规则性,混乱无序不是体育游戏的特点,也不是体育教学可以允许的,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游戏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有针对性、趣味性和规则明确的体育游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道德品质,增强参与者的规则意识、纪律意识,锻炼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反应能力,增强记忆力。体育游戏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体育游戏辅助达到体育教学目标

单纯而古板的动作示范学生不感兴趣,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教学效果不佳。体育游戏能够让学生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很快地掌握较为有难度的动作,很多小学生在听到游戏这两个字的时候就已经变得欢呼雀跃,他们有时候连游戏还是严肃的教学也分不清,有时候你把很严肃的东西说成是游戏,就足以让他们快乐的投入,要是教学目标都以游戏的形式展开,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 体育游戏的德育渗透效果显著

体育游戏具有游戏性、竞争性还有规则性,体育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竞争式体育游戏的特点,为了获得成功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心理承受力也得到提升,使他们具备坚强的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体育游戏促使他们顽强拼搏、积极思考。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行为、品德、人格等等体现得非常明显、彻底,这是老师仔细观察和了解学生,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绝佳机会,因此体育游戏还可以渗透德育、对学生的品行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在体育游戏中,学生通过遵守规则意识、增强竞争学会了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为帮集体的团结向上也出一份力、尽一份责。

3. 体育游戏可以启迪学生智慧

竞争性是体育游戏的特点之一,获得胜利是学生进行体育游戏的目标,学生为了获得胜利,他们必须机智灵活的处理各种突况和困难情况,在体育游戏中,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和发散状态,他们灵活处理各种变化着的情况的能力,显示着他们的智力水平,他们在游戏中通过不断地处理新情况、新问题,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不断地提升他们的智力水平,他们看到那些善于思考的同学能够获得胜利,每一个同学就开始思考自己的策略,改变行为方式不断地改善他们的行动方式,在这些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得到了提升,自信增加、智力发展。因此体育老师要注意多给学生安排一些挑战智力的体育游戏,让他们在轻松自在的活动中启发智慧,为体育教学增添活力,也为学校其他科目的学习带来帮助。

二、体育游戏设置的原则

1. 趣味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

体育游戏的设置一定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他们喜玩好动,充满好奇,教师要灵活处理和设置体育游戏,让体育游戏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充满兴趣、急于尝试,并且体育游戏必须经常变换方式保持新颖性,同时体育游戏与一般游戏不同,要以锻炼和提高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因此体育游戏是锻炼学生身心、增强学生体质的游戏,因此在体育游戏的设置和评价中一定要考虑这一原则,学生的身体有没有新词得到锻炼,这是体育游戏是否成功的标准。

2. 体育游戏辅助教学和德育渗透的原则

体育游戏是为体育教学服务的,辅是其最大特点,要是以自主学习为幌子,让学生放任自流、毫无约束的去疯玩,是有违体育游戏的精神实质的。体育游戏的设置还要注意德育渗透的原则,让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体育游戏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游戏活动,学生们在游戏中体会规则要求,提高学生纪律性,锻炼学生意志力,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3. 安全性原则

体育课由于在室外或者别的开阔的场地实施,体育器材本身的危险性比较高,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游戏的准备和设置中,必须考虑安全问题,老师首先是场地和器材安全,其次是学生动作是否规范安全,还有教师在体育游戏中,要随时注意每一个学生在游戏中的状态变化,看是不是有体力下降的情况,要随时调整活动强度,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总之,体育游戏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符合小学生喜玩好动心理特点,它既是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之一,也是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在组织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课程兴趣、锻炼他们身心健康、提高他们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思考,扎实准备,在游戏设置时注意安全性和科学性,让体育游戏发挥出最大作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9篇

摘要:体育游戏集各种优点于一身,它是以促进身体健康为目的,可以培养学生的机智、勇敢、顽强等意志品质,并能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本文通过对体育游戏概念、特点以及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其注意事项的分析和说明,来阐述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体育游戏 体育教学 运用

以往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为增强学生体质和发展运动技能,随着新刚要的出台,体育教学的目地任务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和发展运动技能,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因此,增加体育学习的乐趣,让每个学生都在运动中体验乐趣和成功,已成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对于这一点,英国的“领会教学”和日本的“透漏朴斯”的体育实践已经做出了证明。

一、体育游戏的特点

1、具有锻炼身体的价值

在体育游戏中,有一部分游戏的运动负荷量较小,如集中注意力练习,放松游戏等,这是由于它们的目的任务所决定的。但是,这些游戏主要还是由身体运动的形式出现,因而总是有一定的运动负荷量,有一定的锻炼身体的价值。有些与体育有关的游戏,但主要是通过智力活动来完成的,例如,以体育名词术语及人物为谜底的谜语,则只能算是智力游戏,而不能列入体育游戏。

2、具有趣味性的特点

体育游戏作为游戏的一种,必须具有趣味性,如果没有趣味性则不能称之为体育游戏,而只能称之为体育练习或身体练习。趣味性也是体育游戏的本质特点之一。

3、具有一定的规则

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适应人类的需要而产生的,娱乐活动,即平时人们所讲的“玩”,就是人类的一种很重要的、精神上的需要。游戏是“玩”的一种,是一种有规则的玩,或者说是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的玩。体育游戏是游戏的一种,也有一定的规则。没有规则的游戏只能称之为玩,不能称之为游戏。例如,小孩的“玩泥巴”、“玩水”。

二、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体育游戏具有健身作用

体育游戏与其他体育活动一样,是以身体运动的形式进行的,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又是经过预先设计的,因而它同样具有其他体育活动所具有的健身作用。同时体育游戏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体育锻炼手段。

2、体育游戏具有娱乐作用

在体育游戏愉快的竞争过程中,能够体现出个体的体力、技能与智慧,能够得到别人尤其是异性的赞扬、尊重和爱恋。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这种满足能够使人得到快乐。体育游戏是一种集体活动,这种活动能够满足人们相互交往、驱逐寂寞的需要,它能够使人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忧愁烦恼;游戏练习本身的新奇、惊险、激烈、紧张也会给参与者带来愉快的欢笑,在游戏中胜利了,还会使人产生自豪感,增加信心,在精神上获得一种满足的。

3、体育游戏具有教育作用

3.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首先,任何游戏都是在一定规则约束下进行的,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则、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第二、体育游戏是一种集体活动,需要通过大家相互配合、相互帮助才能更好的完成游戏并取得好成绩,通过游戏就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第三、在体育游戏过程中,采用对抗竞争形式,需要具有一定的智力、勇气和体力才能完成,因此,在游戏过程中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进取、勇敢、顽强拼搏的优良品德。此外,由于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学生是在心情愉快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这种良好的品质教育更加有效。

3.2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在不少体育游戏中,本身就或多或少的具有智力因素,如集中注意力练习游戏、接力游戏等等,都需要有急智,才能快速准确的完成游戏;在一些对抗性游戏中,各人或是团体需要选择最佳合作方案,采用更加有效的动作完成游戏,以战胜对方,都需要开动脑筋,启发思维;此外,体育游戏内容复杂,游戏的动作、条件、环境经常变换,这对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均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游戏内容,加以精心的设计。其次,在课前充分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工作,这是完成体育游戏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效果的必备条件。第三,对游戏的内容、目的、方法、规则以及注意事项要和和同学讲清楚。最后要及时对本次体育游戏的总结,对积极参与的同学给予表扬,同时要适度批评那些不认真参与或不是很配合的同学;对胜利的一方给予奖励。

四、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事项

1、体育游戏内容的选择、规则的制定要有针对性

体育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教材的教育目的和任务。作为体育教师,应紧密结合教材,进行游戏创编,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为了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定一定的规则,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对游戏的内容、组织形式和规则进行改进,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游戏的全面作用,从而达到游戏的特定目的。

2、注意安全,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任何运动都有可能引起运动损伤,在游戏设计和创编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各方面可能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运动损伤的产生一般都是由于学生思想上不重视或课前准备不充分或老师组织不严密而引起的。因此,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如:运动前需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使用的场地要平坦、器材要牢固,发现问题要立即停止并及时处理。

3、体育游戏的过程中要强调组织性和纪律性

体育游戏具有教育功能,在学生娱乐的同时不忘游戏本身的教育功能,必须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教育,况且这是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如分组后,要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老师的组织下有次序、有步骤的进行。所有学生都要按指定的方法和规则进行游戏,特别是投掷项目及在跑动中进行的游戏和球类游戏等,更要注意,否则易出现混乱,甚至出现伤害事故,影响教学的进行。

参考文献:

[1]体育游戏教材编写组.体育游戏[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第10篇

一、引言

2010年6月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该修正案于2012年1月1日生效,过渡期为5年。马尼拉修正案改进和完善海员发证和履约措施,并结合航运业和航海现代技术的发展,加强了新技术应用要求,更加注重了海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为适应国际公约的新要求,交通运输部启动了公约研究及国内相应立法工作,开展了以修订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以下简称《规则》)为主线,其他相关配套文件为支持的履约工程。2011年12月8日,交通运输部第12次部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规则》,并定于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新《规则》在满足《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要求基础上,凸显了当前船员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其主要调整内容集中在船员教育培训、证书体系、适任考试等方面上,本文对新《规则》的几点修订内容作介绍和分析。

二、新《规则》的变化内容

1.调整适任证书航区和等级,简化证书发放。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未对适任证书划分航区,2004年修订的《规则》设置了无限、近洋、沿海、近岸四个航区和甲、已、丙、丁四类适任证书,这种划分造成我国海船船员适任证书种类多,管理复杂,适任考试大纲和题库建设工作量大等问题。考虑国内和国际环境下船员对英语交流和应对港口国检查的差异,新《规则》将航区分为无限航区(原无限和近洋合并)和沿海航区(原沿海和近岸合并),针对船舶吨位大小和主推进动力装置功率大小,将无限航区分为两个等级,沿海航区分为三个等级。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明确证书分为三层:适任证书、培训合格证书和书面证明。适任证书指向船长、高级船员及GMDSS无线电操作员签发证书;培训合格证书指向海员签发的除适任证书以外的,说明符合本公约要求的相关培训。新《规则》取消了原04《规则》第四章特殊种类船舶的适任证书,对特殊种类船舶的适任证书要求在规范性文件《海船船员培训合格证书签发管理办法》中体现,适任证书与特殊培训合格证书结合使用,特殊种类船舶不在适任证书上进行消限签注。这种做法解决了特殊种类船舶的适任证书与特殊培训合格证书有效期不一致带来的问题,避免出现逻辑矛盾,简化了适任证书的发放。

2.取消航海类学历要求,强调培训的重要性。

航海类学历教育是我国的履约特色,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学历作为申请船员适任证书的一个条件,04《规则》第三章规定,申请500总吨及以上船舶三副适任证书者,应完成不少于2年的航海类相关专业的职业教育或者完成航海类中专及以上的学历教育;申请无限航区船舶大副、船长适任证书者,应完成航海类相关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或者完成航海类相关专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或者在完成不少于2年的航海类相关专业的职业教育或者完成航海类中专及以上的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再完成不少于1年的航海类相关专业的职业教育。根据该规定,目前在职的普通商船上经验丰富的老中专层次的高级船员由于学历问题无法进行职务晋升,而必须通过一年的脱产培训取得大专以上学历方可晋升到管理级,但现实中很难完成,效果并不理想。船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故新《规则》取消了将航海类学历要求作为申请适任证书的条件,但此做法不可理解为降低了申请适任证书的条件。

新《规则》增加了将岗位适任培训证明和专业技能适任培训合格证作为申请适任证书的条件。以往,船员报名参加管理级高级船员(大副、船长、大管轮、轮机长)适任考试,海事局不要求提供岗位适任培训证明,但为了保证考试能够顺利通过,大多数船员会报名参加航海类院校组织的大证培训辅导班。部分船员由于自身原因无法参加培训,通过自学也可能通过考试,但是船员的实际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并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新《规则》明确了船员报名参加管理级高级船员适任考试,必须强制经过相应的大证培训,避免了部分船员通过死背题库而通过考试,船员技能无法得到真正提高;保证了船员队伍拥有较高的素质。

近年来,海上航行环境复杂多变,海盗严重威胁海事安全及航运经济的发展,索马里周边海域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海域。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船员必须拥有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防止海盗恐怖袭击的威胁。《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第I章关于船舶保安方面的修正:适应海上运输保安的需要增设“船舶保安员”、“熟悉和保安意识培训合格证书”、“负有保安职责培训合格证书”。船舶保安员必须持有相应的培训合格证书,所有船员必须持有“熟悉和保安意识培训合格证书”;被指定负有保安职责的海员则还应持有“负有保安职责培训合格证书”。新《规则》针对申请适任证书条件增加了船舶保安员培训,明确了申请驾驶员和轮机员适任证书的船员必须经过保安意识培训和负有指定保安职责船员培训。

3.调整船员职务晋升资历要求

目前,我国航海类专业教育机构有一百多家,其中有国家部属重点高校,也有普通民营航海类中专培训学校,进入船员队伍的渠道较多。中专层次的航海类学生只需要2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学业,而高等航海类院校的学生需要3至4年时间才能毕业。如果两个年龄相同的人都接受航海教育,最终,接受中专教育的毕业生要比接受大学教育的毕业生早工作,这样会出现一种尴尬的局面,即可能中专层次的毕业生在船上已经做二副了,而大学本科层次的毕业生才刚刚开始做三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接受大学教育的航海类毕业生产生心理落差,不甘心落后于中专层次的毕业生。因此,不少大学本科学历的航海类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上船工作,高质量的航运人才流失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制度不完善。《规则》的修订很好地弥补了以往制度的缺陷。新《规则》规定:“经国家海事管理机构认可,教育培训质量良好的航海院校的全日制航海类本科教育学生,完成全部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后,可以相应地申请无限航区二副、二管轮的适任考试。”也就是说优秀航海类本科毕业生上船工作,无需担任三副职务资历要求,经过毕业见习后可直接换取二副证书。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优秀航海类本科毕业生上船工作的积极性,保证了我国船员队伍的较高水平,为我国航运事业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原《规则》要求申请适任证书职务晋升,有关海上服务资历必须与相应航区和船舶等级的适任证书相对应。新《规则》适当降低了职务晋升的服务资历的航区和船舶等级要求。申请无限航区适任证书职务晋升所要求的海上服务资历至少有6个月是在无限航区的船舶上任职,其余时间可以在沿海航区的船舶上任职。目前我国总体上国际航线船员较多,国内航线的船员相对较少,一等的船员多,二等的船员少。国内大多数航海类院校培养的都是国际航线一等船员,而国际航区的船员大多不愿意在国内航线上任职,这样导致国内航线船舶配员困难,同时也造成我国沿海船舶运输的安全隐患。新《规则》的修订,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国内航运的发展,提高海上运输的安全。

4.宽泛证书再有效的条件

新《规则》适当放宽了申请适任证书再有效的条件,保留从申请之日起向前计算5年内具有与其适任证书所记载范围相应的不少于12个月的海上服务资历,且任职表现和安全记录良好;增加了证书再有效选择条件:从申请之日起向前计算6个月内具有与其适任证书所记载范围相应的累计不少于3个月的海上服务资历,且任职表现和安全记录良好。

对于适任证书过期的情况,新《规则》按证书过期时间的长短,细化了再有效的条件。证书过期5年之内的,参加模拟器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并通过相应抽查项目的评估;证书过期5至10年的,参加模拟器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并通过相应的抽查科目的理论考试和项目的评估;证书过期10年及以上的,参加模拟器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通过相应的抽查科目的理论考试和项目的评估,并在适任证书记载的相应航区、等级范围内按照《船上见习记录簿》规定完成不少于3个月的船上见习。由于某些原因长时间没有上船工作的船员,如果想再回到船上工作,将变得更加简单,体现了新《规则》的人性化,也符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之精神。

5.明确公司的责任

目前,我国存在一些责任性不强的船员公司,无法给船员提供较高质量的培训,损害了船员的利益;同时,部分公司招收的船员水平有限,船员语言沟通能力不足,有些甚至不能满足船上工作的要求,给船舶的安全运营带来隐患。新《规则》增加了航运公司及相关机构的责任,明确了公司应制定并完善船员培训制度,强调了公司对所派船员应具有良好语言运用及沟通能力,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和执行安全、防污染和保安职能时,能够有效履行职责。

船员培训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除了在院校接受航海专业教育培训、岗位考前培训外,船上培训尤为重要,新《规则》确保每一个公司建立完善船员培训制度,并借助现代化的培训手段,适当增加公司的船员培养责任,提高公司培训船员投入的积极性,公司负责对录用的船员进行有关精通业务和知识更新的培训,并保持完整的培训记录。以往,船员的船上培训见习记录簿统一由国家海事局制定,新《规则》出台后,公司可自行制定符合相关培训要求的船员培训见习记录簿。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强调公司在指派船员任职时,应确保船员具有良好的口头沟通能力,保证在紧急情况下和执行安全、防污染和保安职能时,能有效行使职责。新《规则》增加了这方面的要求,公司在录用船员的时候,应该考虑船员的口头沟通能力(主要指英语水平)能否满足工作要求,注重船员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为船舶派送素质较高的船员。

三、结语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适应新兴科技的发展,我国是国际海事组织的A类理事国,为了履行《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我国制定了新的《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广大船员必须深刻理解新《规则》的变化精神,航海院校课程的改革与创新要真正符合现代航海技术发展的需求,建设一支有文化、高素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员队伍。

参考文献:

[1]曹勇.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主要修正内容[J].航海技术,2011,(4):71-72.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法制教育 渗透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率却迅猛增长,且倾向于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智能化。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肩负着建设美好社会主义的重任,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任务就显得艰巨和重要。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法制工作的主阵地,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法制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那么,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应如何理解并渗透法制教育呢?

1.结合课堂常规渗透法制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重点、有方法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内容结合起来,通过队列练习和团体操学习,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同时,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适时对学生灌输违法乱纪行为的不良后果,进行法制教育。

2.结合游戏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在课程整合中可与美术教师配合,美术课上学习三原色做好教具,体育课上学习交通常识:每人准备红、绿、黄三种指示灯,课上先讲解游戏规则,让学生做游戏。请三人分别扮演指示灯、警察、行人,表演过马路的情景。教师将一些简单的禁令标志布置在教室里,如左转、右转、禁止停车等标志,让小小的教室变成公园、马路、停车场。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了解到游戏规则和基本的交通法规,增强学生自觉遵守规则、交通法规和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

3.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渗透法制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达到有效的法制教育的目的。

4.结合社会现实渗透法制教育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某人偷了一部高档精美的手机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部手机,你是买还是不买?(指导几个学生在操场上模拟当时的现场。)有同学说:"便宜东西干嘛不买?!"有的说:"偷来的东西不能买,买了就是帮助小偷犯罪。"同学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这个时候教师见时机成熟,便出示相关的法律条文告知:"《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因为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赃物,给社会带来了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能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举报到有关部门。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制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还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5.结合各项运动比赛渗透法制教育

在体育比赛中渗透法律教育。体育比赛不仅仅是大型的比赛,在我们的体育课中,体育游戏和小型体育比赛更是常常用到。大型的体育比赛,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看,在观看多媒体或现场比赛时,讲解容易出现违反的法律法规,如,在重大比赛中使用兴奋剂等。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比赛中,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游戏,将众所周知和贴近生活的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和比赛中认识到,无规矩不成方圆,事事都有规则,我们的行为要受到规则或法律的约束。如,在篮球比赛中,不仅能发展学生的体能,更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结互助的品质。学生在比赛场上受到了法制教育,逐步形成了法制观念,养成了遵纪守法的习惯,同时逐步培养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和践行能力。

6.结合伤害事故渗透法制教育

任何体育活动都离不开规则,如果没有规则,任何比赛就没有意义,规则对体育的伤害事故亦有抑制作用。比如:在掷铅球、跨过障碍物赛跑、跳高等体育活动时,如果不遵守比赛规则,可能导致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在学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中,体育占的比率最高,这是教师或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守则意识淡薄造成的结果,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有较强的权利和义务感,才能形成良好的责任感。在体育活动中,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培养,对于减少或避免体育伤害事故及法律责任的承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12篇

一、日本加强中小学法律教育的动因

1.日本中小学生法律意识意识淡漠日本青少年研究所2001年度进行的“初中生的生活和意识调查”中,选择曾有过“扒窃”、“吸烟”、“欺负朋友”、“对老师使用暴力”、“破坏学校的公共物品”等项的占到了将近30%的比例。在2004年进行的“高中生的学习意识和日常生活”的调查中,对中、日、美三国进行了比较,在规范意识方面,有关“扒窃”、“使用麻醉剂”、“欺负朋友”、“饮酒”、“吸烟”、“逃学”、“无理由外宿”等12项,选择“做了也没什么”的日本最多,选择绝对没有的在三个国家中最少。[3]从这一结果来看,表现出了随着年级的提高规范意识弱化的倾向。日本东北大学教育文化研究会以本地高中为对象于2003年进行了“高中生对教育和社会的意识”调查,在对校规的意识方面,“学校规则起到了保护校内正常秩序的作用”、“学校规则的制定是出于教育的考虑,学生应该遵守”等项目,赞成和否定的各占一半。2004年9月日本高中教职员工会实施了“高中生宪法意识调查”,对于“你对近年来宪法第9条的讨论有什么认识”这一问题,43.3%回答“不知道”。[4]说明过去以社会科为中心进行的宪法学习,对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并没有发挥充分的作用。2.为保障学校安全需要加强法律教育近年来学校中频繁发生闯入、杀伤事件,来自外部的威胁学生身体和生命安全的事件频发,学校的危机管理和危机应对骤然得到关注。对于学生间的欺负等暴力行为,学校和老师有警告的义务,游泳池等学校设施设备的事故,体育、社团活动等事故是学校事故中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通过学校与社会协作推进开放学校事业,而且暴露出以教师为主的学校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较差,特别是在紧急时学校和教师的应对因缺乏“法律常识”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学校和教师承担着保护学生身心安全的责任,在紧急时有向包括警察在内的有关机构通报等应对方法,还涉及法律方面的问题。因此,从学校安全考虑,有必要加强学校和教师的法律意识。比如欺负问题,要以教育中心为首,与教育咨询机关协作,为受欺负的同学提供到其他学区就学的措施,根据情况向警察通报、和律师协会商谈等各种各样的措施。如果这样的措施不是适当且迅速的,就有可能使问题更加恶化。3.学校内的教师体罚问题教师体罚学生是日本《学校教育法》第11条所禁止的,体罚行为的本身说明教师的法律意识欠缺甚至淡薄。特别是过去都是以教育的名义在内部处理,难以作为法律问题解决。随着学校从封闭到开放,以推进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信息公开等为背景,此前由内部处理的问题现在要求通过判决等法律途径进行解决。有的地方教育委员会也从指导学校的立场出发,积极采取行动。因此,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法律意识。4.消费者法律纠纷的增加和消费者教育的必要性随着日本社会的开放和国际化,普通人的经济生活更加丰富,同时消费纠纷也更加多样化。因此,就要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学习到社会生活中必备的法律知识和守法思维。消费者教育不仅是在社会科和公民科,特别是家庭科中也要加以重视。但是从2002年开始实施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削减了家庭科的授课时间,有关消费者的法律内容也大量减少。虽然期待灵活运用综合学习时间进行学习,但是作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的家庭科,其位置和作用却根本得不到重视。因此,必须要在现实社会中重新确认消费者教育的必要性,同时,根据其内容制定与实际生活相符合的教材。

二、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的法律教育内容

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法律教育是作为新的概念而出现的,司法制度改革赋予了法律教育新的内涵:(1)以法律意识为基础,通过身边的具体事例学习法律在社会中的运用;(2)根据现代社会中学习私法的必要性而导入具体内容,不仅是在社会科和公民科,在家庭科中也要进行消费者教育,将身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当作教材;(3)学习者自身要自觉重视对“法制社会”的认识,法律教育因为导入陪审员制度而具有强烈的司法参与的特点。[1]因此,法律教育是通过学习法律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掌握知识和技术,围绕能够形成自主行动的人格而进行教育。1.2007年修订学习指导要领中的法律教育内容日本的法律教育致力于增强法律意识,在授课中引入与法律相关的事件、判决的案例。要求在教育内容方面达成共识,在学校现场通过实践加以确立。其法律教育内容随着学习指导要领的修改而变动,且逐渐深化和细化,将规则的制定与遵守社会生活的秩序、家庭和社会的管理、民主政治等都涵盖于法律教育之下。(1)形成规则意识方面的内容。在小学中低年级(1~4年级)生活课和家庭课中,要求学生:明白学校设施的情况以及老师等支撑学校生活的人们和朋友们的事情,能够快乐安心地游戏和生活,同时记住上学路上的情形,能够安全地上下学;思考支撑家庭生活的家族的事情和自己能做的事情,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能够注意到有规律地、健康和正确地生活;明白公共物品和设施是大家的,有管理它们的人,理解它们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注意安全正确地使用它们。小学高年级在家庭课中要学习关心家庭生活,能够做家务、能够与家庭成员相互交流;思考邻居们的生活,能够下工夫思考自己的家庭生活环境。体育和保健课上,1,2年级学习遵守秩序和规则,为了快乐地游戏制定简单的规则。3,4年级学习遵守秩序和规则,参加团队进行简单地比赛。5,6年级学习根据自己的团队特征进行作战,能够在规则上下工夫。道德课上,1,2年级学家使用东西的重要性,遵守纪律和规则;3,4年级学习遵守纪律和社会规则,有公德心;5,6年级学习拥有公德心,遵守法律和规则,重视自己和他人的权利,主动尽自己的义务。无论对谁都不体现差别和持有偏见,努力实现公正、公平和正义。特别活动课上,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活动,充实和提高班级、学校生活,开展培养健全生活态度的活动;组织社团活动,脱离年级和班级,主动与4年级以上的好友和儿童组织社团活动,追求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在学校节日活动中,开展防止不良行为、倡导交通安全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于身心健全发展的关注,培养安全的行为规范和有规律的、得体的集体行动,在运动中的亲切态度,组织能够涵养责任感和能够提高体力的活动。开展远足和集体外宿活动,比如移动教室、修学旅行,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扩大见闻,亲近自然和文化,积极开展体验集体生活和公共道德的活动。初中生在社会科中的历史领域学习法治国家的建立。在公民领域学习管理家庭和社会的机能,从人类是社会性存在的观点出发,思考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现在的家庭关系中个人的尊严和两性的本质上的平等,协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遵守约定的意义和个人的责任。家庭科中学习家庭和家族的基本机能,思考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的方法;思考自己的生活对环境的影响,过关心环境的生活。在体育课上以解决团队和适合自己的能力的课题为目标,能够下工夫根据规则制订训练计划和比赛的方法。道德课上学习理解法律和规则的意义,在遵守的同时,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切实尽到自己的义务,努力维护社会秩序和纪律;提高公德心和社会连带感的自觉性,努力实现更美好的社会;注重正义,无论对谁都保持公正、公平,努力实现没有差别和偏见的社会。在特别活动中,班级活动要以班为单位,适应班级和学校生活的同时,进行充实提高,开展针对学生面对的问题,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的活动。其他要求基本与小学特别活动内容相同。(2)私法和消费者保护方面的内容。小学1,2年级生活课上,明白自己的生活与本地区的人们以及各种场所的关系,并对他们有亲切的态度,能够与人恰当地交往,能够安全地生活。小学3,4年级的社会科中,实地参观和调查本地区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思考与他们的工作相关的人们的活动。小学5,6年级家庭课上,思考有计划地使用自己身边的物品和金钱的方法,能够恰当地购买物品。初中公民领域,理解身边的以消费生活为中心的经济活动的意义,同时着眼于价格的波动理解有关市场经济的基本问题;使其理解为了提高国民生活和福利,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在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理解社会资本的整备、防止公害等保护环境、充实社会保障、保护消费者、租税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国民的纳税义务,从有限的财源分配的视点理解财政。在家庭科中了解贩卖方法的特点和消费者保护,能够恰当地选择、购买和灵活使用生活必需品和服务。(3)有关宪法方面的内容。小学5,6年级社会科中,学习日本国宪法对于国家的理想、天皇的地位、国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国家和国民生活的基本规定。初中历史领域学习“日本国宪法的制定”和“日本民主化和重建的过程”。在公民领域,以基本的人权为中心加深对人类相互尊重的理解,着眼于法律的意义,营造民主的社会生活,理解以法律为基础的政治的重要性,思考国家政治以日本国宪法为基础运行的意义。深入理解日本国宪法以尊重基本人权、国民以及和平主义为基本原则,理解作为日本国和日本国民的综合象征的天皇及其国事行为。2.法律教育研究会选编的四种推荐教材的内容日本第一次将法律教育置于国家教育政策的一环,在实施中得到律师协会和司法书士协会等法律实务人士的全面协助也是全新的实践。在法律教育实践中,研究会以中学学习指导要领为依据,为初中社会科公民领域编制了四种教材:《制定规则》学习作为法律和规则的基础的思维方式;《私法和消费者保护》是现代经济社会公民应该重点学习的内容,学习通过合同进行自我管理的思维方式;《宪法的意义》指向缺失了公共权力甚至社会经济权力和国民的关系问题,学习宪法及立宪的意义,并与生活相联系;《司法》,学习认定事实、进行事实性综合判断,发挥裁决的作用。教材尽量采用通俗的语言帮助理解民主主义和立宪主义,民主主义是大家的事情由大家来决定,立宪主义明确应该由大家决定的事和不由大家决定的事情,将这些概念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以加深对宪法的理解为目标。要让学生明白,理解权利不是像物质一样的“拥有”,是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产生并成长起来的东西,权利教育之前首先要进行正确判断的教育。因此,为了保证法律教育的效果,就需要法律实务家对教师的支援。教师方面也要提高法律教育的素质和教学方法,从在职教育和教师的培养两个方面进行反思。在授课方法上,不论授课负担的不同和学力水平,都要有唤起学生兴趣的方法。因此要求法律实务家对教育和儿童发展有一定的认识。法律实务家和教师都有必要调整教学方法,做到相互配合,要能够很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这些都是今后的学校教育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日本中小学法律教育的价值取向

日本将中小学法律教育定位为理解法律及司法制度的价值,掌握法律的思维方式的教育、思考型教育和社会参与型教育。其主要价值取向是为自由共生社会培养具有公正公平理念、相互尊重、具有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公民。因此,日本的法律教育,其内涵就是公民教育,是缔造公民的教育。1.日本的法律教育是为了共生而学习相互尊重的教育学会相互尊重是一个公民社会正常运作的前提。因此,日本法律教育首先让孩子理解在一个共同体中,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包括在家庭共同体、学校共同体、班级共同体中,与家庭成员、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的重要性。公民解决矛盾问题时,要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权利。因此,日本的法律教育是让每个人充分理解个人的尊严,培养自由参与公正社会运作的必要的素质和能力的教育。要做到尊重别人,就要按规则办事,并学会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因此,必须要理解规则的含义,积极参与有关学校及生活规则的制定,理解如何预防纠纷的发生,利用法律解决纠纷,从而养成参与公共事务的主体意识。2.法律教育是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首先应该指出法律的限制和约束不是疏远,而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自我的主体意识。必须要通过实际的感受理解法律的基本理念、目的以及法律、规则的形成过程。在实践方法上,使学生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要说出自己的意见,听取对方的意见,充分培养并掌握通过对话交流得出结论的重要能力。日本法律教育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教会学生保持个人尊严、理解公民权利。倡导自由契约关系并受到契约的限制,在私有自治的原则基础上,加深对经济活动、消费者保护等问题的理解。在以法律为主导的观念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基本的价值、国家和个人关系的基本状态的理解。3.法律教育是把公民培养成自律而负责任的主体的教育日本从2001年开始司法制度改革,为迅速解决纠纷创造法律条件。改革要求民众积极参与国家、地方自治体的公共事务,公民要通过能动地参与来支持司法活动。教育改革也要求把重视提高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作为法律教育的基本理念,作为实际生活的动力。将公民的自律作为法律教育的基础,形成积极、主动的遵法守法公民意识。让学生理解公民的自由行动与自律精神二者并不矛盾,通过对法律及司法工作的理解,规范国民的行为,使公民能够自律地生活。4.法律教育是培养自由参与公正社会的管理者的教育能够以自由的精神,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正社会存在的基础,是公民的基本要求。日本的法律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法律本身,而是将法律作为整个社会的制度规范,将法律教育扩展到社会生活规则的方方面面,为培养完美的公民创造条件。法律实务专家的参与使学生感受到司法就在身边,使其理解司法制度的宗旨。司法程序为公民提供了充分表达个人观点的场所,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公正,也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学生通过参观和模拟法庭的活动,通过学习在学校生活、游戏中自己制定并遵守规则,通过相互讨论、辩难,充分理解了社会生活的复杂与真实,体会到了公民自由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性。(本文来自于《现代中小学教育》杂志。《现代中小学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王印华 张晓明 单位:保定学院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