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1 09:34: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业风险与防范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企业风险监控范围不全面
企业对于其风险监控不能只局限于企业的日常业务上,在对企业风险管理系统进行监控的过程中,企业对自身的运行状态也应该受到监控。我国的企业主要是受会计和审计两方面的监控,其他部门并没有起到监控作用,以致于企业风险监控范围不全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企业信息传递途径不畅通
企业的信息传递途径对于企业内部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存在风险时其管理层不能及时获得风险信息,就不能针对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以及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同时,企业信息传递途径不畅通致使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不能及时有效的沟通,容易造成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不利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影响企业正常发展。
二、我国工业企业风险管理目标下内部控制改进措施
(一)重视营造良好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要想具备及时识别风险及风险应对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非常重要。这样不仅有利于强化企业内部机制、完善内部管理,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二次创业的机会。企业要想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必须将企业文化建设以及风险管理哲学有机结合,企业文化作为风险管理哲学的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在思想上规范和引导企业员工的行为。同时,将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各级员工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实现统一,从而提高企业员工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自觉执行意识、业务素质以及风险防范意识,营造一个团结向上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二)改变内部控制观念
一些企业为了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度,往往会建立一个复杂的内部控制体系。然而复杂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决策的形成起阻碍作用,影响企业运营效率。对此,企业应改变内部控制观念。首先,坚持适度原则。对企业所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防范。其次,遵守风险管理要求。所有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风险。但是,风险的大小与损失并不成正比,甚至一些风险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商机。所以企业应适当利用风险,为企业创造效益。最后,考虑内部控制成本。风险控制的最终目标实现利益最大化。在控制过程中忽略成本就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这样就背离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预期目标,影响企业发展。企业应将日常业务与风险管理有机结合。首先,企业应制定一个能够促进员工积极参加风险监督工作的目标。其次,理清企业风险状况之间的关系,并对所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以确保采用适当的风险应对措施。最后,企业应制定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评估方法,将定性、定量等风险分析方法有机结合,不断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三)企业应逐步加强和规范内部监督制度
企业只有管理层和各个环节相协调才能有效取得和利用资源。所以企业应突破传统会计、审计范畴,加强和规范内部监督制度,将内部控制管理融入日常监督中,在内部监控过程中,将制度监控和专职监控有效结合。把制度建设作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基础,利用相关规定有效引导员工认识自己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所处的位置,落实风险防范工作。同时,安排专业人员对企业日常运营进行监督,促进企业发展。
(四)扩展企业信息传递途径
1.风险放大性。科技企业主要是进行高科技和高科技产品的研发,这就使其在投资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科技和智力发展、经济政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科技企业财务风险增加,在科技企业经营环境下,传统的财务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化。
2.风险呈现阶段性。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周期与技术研发周期保持同步性,由于企业在创业、成长、扩展及成熟各个阶段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这也使企业财务风险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3.损失递增性。科技企业从事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工作,这就使其投资具有自身的特点,在一个项目研发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增加投入,对资金需求量较大,一旦项目中途失败,则前期的所有投入都会成为企业的损失。因此对于企业来讲,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当项目失败的时间越晚时,则会带来的经济损失也会越大。所以企业财务风险会随着项目的进展而不断的扩大,而风险损失也会随着项目失败时间的延迟而呈递增的情况。
4.风险的损失和收益并存。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属于不断创新的一个过程中,在创新过程中势必会存在风险,但这种风险不同于自然灾害的风险,这种风险属于投机性风险。对于风险承担者来讲,一旦创新活动成功,则会给风险承担者带来较高的收益,所以企业财务风险可以说是损失和收益并存的过程,在创新过程通过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可以有效的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确保预期收益的实现。
5.风险多样化。作为科技企业,在其运营过程中在投资、融资、资金回收、技术、人力资源、市场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而这其中技术、人力资源及知识产权等作为科技企业的典型风险。这就使科技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一旦出现现金危险会导致企业破产,而且当技术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发生时,企业失去创新和竞争的能力,也会直接导致企业破产。
二、企业财务风险成因
1.外部因素。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企业为经济增长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所以我国为了能够确保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则会在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给予一定的保护性和支持性。在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会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当前技术、社会、资源及资本市场等环境具有复杂多变性,这些外部因素也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2.内部因素。当前我国的科技企业创业者多是技术人员,这些人员专业技能较强,但相关的经营管理经验缺乏,这就使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同时企业决策者自身风险意识缺额,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就加剧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企业技术风险的防范。(1)当前科技技术发展速度较快,科技企业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加快技术和知识更新的步伐,同时还要对世界先进技术的最新动态进行收集和掌握,从而对科技企业的研究方向进行适当调整,使企业的产品技术开发能够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2)企业需要积极开展与国际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从而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工艺水平,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通过与国际企业进行合作,可以有效借助其先进的制造设备,从而缩短技术成果转化的时间,降低研发产品的成本。
2.企业管理风险的防范策略。(1)企业由于所处环境存在较高的风险性,这就需要企业从上到下都需要树立风险意识,通过对风险知识的了解,能够更好的掌握应对风险的方法,确保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确保更好的对企业风险进行防范。(2)人才作为企业的智能资源,通过培养复合型人才,利用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来确保人才队伍的稳定性,确保技术人员创新动力提升,为企业后续发展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3)科技企业在高科技产品研发过程中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只有重视产品的市场需求,才能确保项目投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就要求企业营销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通过准确对产品市场进行定位,从而更好确保产品潜在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确保企业市场风险的降低。
3.企业资金风险的防范策略。(1)企业应该建立良好的信息披露机制,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适时适度地披露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使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能够及时了解企业情况,进行投资,既降低了筹资成本又提高了筹资能力。同时还要控制企业筹资规模,拓展筹资渠道,以减少筹资风险。(2)企业需要采取各种措施降低企业负债的比例,增加无形资产的投入,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加强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加速回收资金,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增加资金的使用效益,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经营成本逐年升高,石油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石油企业必须从风险防控入手,及时完善内部控制。通过对风险的有效防控措施,控制企业的经营成本,减少企业的风险损失。加强风险防控应该重视分析石油企业经营环境中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通过“对症下药”逐个制定对策,强化风险防控手段,保持内控的有效性,保证企业的经营效益。
关键词:内部控制 风险因素 风险应对
一、石油企业面临的风险内容
分析石油企业面临的风险内容有其重要意义,它是组织内部控制建设,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的基础。石油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两种,随着近年来石油企业生产经营范围的扩大以及产品结构的变化,各种风险也呈现多元化、影响范围广等特点,需要石油企业仔细分析所处环境的风险内容,从而制定相应的防控对策。
(一)市场风险。
1.来自政府和社会的风险影响因素。石油企业无论是进行油气开发还是石油深加工,都需要获得当地政府及当地居民的支持。随着近年来油气开发和深加工等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广泛受到社会关注,石油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同样的,无论是进行陆地石油开采还是海上石油开采,相应的占地补偿等问题也是石油企业与当地居民和政府的矛盾焦点。当地居民的抵制呼声和政府受到的舆论压力都将给石油企业的项目开发带来麻烦,从而面临经营受阻的风险。另外,石油开发的国家政策和税收等政策的变动,也会影响石油企业的成本水平,带来经营利润收入的波动风险。
2.油气价格等市场风险影响因素。受到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影响,美元、黄金的价格持续波动,再加上战争、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低,2015年曾一度跌至30美元一桶。我国石油企业销售石油的价格是根据国际油价标准来计算的,但是我国开采石油的成本大约是每桶60美元左右,国际油价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石油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水平。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员成本等成本项目价格不断上涨,推高了石油企业的成本。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更加依赖人力资源,企业为了吸引高端人才和熟练的技术工人,必须在薪酬结构和工资水平上做文章,从而获得稳定的人力资源供给,保障石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如何解决石油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的矛盾以及减少人才短缺风险,是石油企业面临的又一重要风险因素。同时,由于石油市场价格的放开,国家发改委调整成品油市场零售价的措施相应调整,造成成品油零售价格波动较大。仅2015年成品油价格就上下调整了12次,给成品油销售企业的经营工作造成了极大困难,如何把控库存,争取利益最大化,是整个成品油销售行业共同面对的风险。
(二)经营风险。
1.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与人为因素不相关的风险。石油企业所面临的系统风险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漏洞、管理制度的缺失、监督机制的缺失、系统自动修复功能薄弱等。这部分风险是系统固有的风险,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果石油企业中存在严重的系统风险,系统无法防范和降低风险事项,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例如石油企业对外收购并购其他石油企业,而投资决策活动缺少监管,也没有获得必要的、充足的风险评估,又因投资决策人员缺乏必要的谨慎态度,轻率做出投资决策,极易造成投资失败,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所以,石油企业的系统风险需要降低到一定水平,并保证无较大的风险防控漏洞,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和经济收益。
2.非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操作风险,这种风险与人为因素相关,是指由于没有按照制度规定进行操作而产生损失的风险。非系统风险是石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风险防控的关键,也是因为缺少管理而易于出现问题的地方。石油企业属于高危行业,安全事故容易发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所以石油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繁多而且标准明确,但是在生产经营中依然存在有章不循、有规不依的情况。如生产平台违反操作规程、施工作业环境不达标、作业现场管理不到位、设备维护不及时、违规用火用电、自然灾害防范措施薄弱、应急预案宣传学习范围窄等。这些风险问题是重要的管理难题,也是关系到石油企业的健康发展的命脉。“7・16”大连石油的火灾事故给企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就是由于违规操作引发的责任事故。所以,石油企业防范非系统风险工作是重中之重,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加强石油企业风险防控工作的对策
(一)强化对风险项目的测试强度。加强对石油企业风险的防控,强化对内控系统风险的测试频度和深度。风险的测试活动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企业内控系统中的重大内控漏洞和无效的内控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所以,石油企业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加强对内控系统风险的测试工作。一是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测试能力。内审部门是组织内部控制测试活动的重要力量,负责对本单位内控设计的有效性和执行情况进行测试评估。在内审工作的人员配备上,应适当配置安全专家、营销专家,组成综合力量审计队伍。在频率方面,可以缩短执行内审测试的时间间隔,采用季度或者半年的频率组织测试活动。在内容方面,重点针对高风险领域、例外事项高发、重要业务环节等内容进行测试与评估,并提出必要的整改意见便于企业做出调整方案。在开展形式上,重点审计与常规审计相结合。二是积极借助外部独立审计机构的力量,对内部控制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测试,对存在的重大风险项目予以辨认,尤其是对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知识结构、经验和独立性的局限性而导致忽略和遗漏的风险事项,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内审部门要积极同外部审计机构进行配合,及时详细地提供内控风险项目内容,并提供必要的帮助。石油企业形成内外结合的风险控制测试模式,有利于加强企业风险防控的管理意识,也能保持风险防控措施的有效性。
(二)完善风险防控制度和机制建设。形成石油企业立体的风险防控体系将有助于形成全面风险防控的管理局面,而立体的风险防控体系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制度和机制作为保证。首先,石油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组织机构,成立专业的内控审计队伍,制定风险防控的相关制度,特别要明确风险岗位的责任和风险监督职能,并督促加强责任的落实。其次,根据单位的管理层次,设计不同层次的风险管理责任内容,制定风险防控责任清单,梳理内控流程程序,从而有的放矢地实施风险防控措施。第三,石油企业管理层对单位整体的风险防控活动负总责,并定期根据各风险责任岗位的风险防控报告,以及内外部审计部门的风险测试报告,制定风险防控调整方案,并与内部控制负责部门一同作出内控风险防控措施的修改意见,修订内部控制制度。第四,转变内控审计工作模式,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方法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而效益审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建设性上,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等环节的控制质量,是现代审计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广泛采用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最后,加强风险事项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企业统一的、全面的、整合的业务活动重要风险数据库,利用智能化的风险管理平台,及时汇总发现单位内部风险防控问题,并作出预警。所以,石油企业要重视对风险防控制度和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以提供必要的制度机制保障。
(三)丰富石油企业的风险防控措施手段。为应对石油企业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应丰富风险防控措施和手段,以有效防范石油企业风险、降低石油企业的风险损失。石油企业可以积极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合营合作经营以及签订有利于本单位的销售采购合同等方式,降低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创新风险防控手段是石油企业应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市场风险因素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石油企业的产品价格易于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波动影响,如果不创新价格风险防控手段,单一依靠销售渠道优势和控制企业生产成本,并不能较好地抵消企业面临的风险。所以,石油企业需要开拓思维,努力创新风险防控手段,可以利用对冲方式或者出售部分风险的方式,将企业可能承担的市场风险转移分散出去,有效地减少石油企业的或有损失。另外,风险防控手段的创新也离不开人才,但是石油企业由于成立时间久远且接触金融产品的机会较少,企业内部熟悉金融工具的人才较为缺乏,所以,石油企业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从而保证创新所需的必要人才智力支持。
(四)制定风险防范的配套制度。风险防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制度机制容易产生死板单一的管理局面。石油企业应积极开展全员式的风险防控,并努力激发出风险防控的内生力量,从而获得较好的风险防控效果。风险防控的配套制度是推动内控制度的实施、促进企业风险防控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石油企业需要结合本企业的经营特点和人员结构特点,制定风险防控的奖罚制度,并与风险岗位职工的职务晋升和奖金绩效挂钩,这样可以激发企业职工的风险防控热情和发挥风险防控的能动性。另外,奖罚制度也有利于促进风险防控信息的及时反馈,使得企业各管理层能够及时获得真实完整的风险信息,并作出必要的应对方案。石油企业通过风险防控配套制度的建设,可以激发出风险防控的内生动力,有利于赢得必要的风险防控完善时间,获得更大的收益。S
参考文献:
[1]郑莉桦.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分析[J].商业会计,2016,(04).
[2]刘锦屏.油田企业非招标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03).
[关键词]知识员工;流失;对策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为主宰的全新经济时代,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企业要想在激励的竞争中屹立不倒,就要对知识的载体一“知识型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淘汰不合格员工,引进高素质人才,保持适度的员工流动率能够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提高工作效率,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的体现。相关数据表明:北京中关村IT行业的人才流动率为20%,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平均流动率更是高达39.8%。如此高的知识员工流失率,对企业来说,损失的不止是人才,甚至会使企业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如何将员工流失的损失最小化已成为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知识型员工的界定和特点
“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最早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1956 P・Druker)提出,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他认为,知识工作者是那些“在工作中因为运用知识而非因为投入体力而获得报酬的人,包括会计计划者、工程师、社会工作者、护士、计算机专家、教师和研究人员”。德鲁克认为知识工作者与以往任何群体或集团相比都具有不一样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知识性、创造性、灵活性等,其中,知识创新能力是知识员工最主要的特征。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六个因素:(1)知识工作者生产力要求人们提出“任务是什么”:(2)知识工作者要进行自我管理,他们要有自;(3)不断创新已成为知识工作者的任务与责任的一部分;(4)知识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5)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主要不在于成果的数量,至少质量也同样重要:(6)知识工作者要求把知识工作视为“资产”而不是“成本”。
二、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主要原因
造成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就社会环境因素、员工个人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第一,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有关。针对现今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企业界有个说法:得人才者得市场。这句话表明了当今企业对人才的争夺是多么激烈,拥有高质量的知识员工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与保障。作为企业知识资本的所有者,知识型员工往往供不应求。因此,知识型员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稀缺程度特别高,也就容易流失。第二,知识型员工的流失与行业所处的环境和生命周期有关。拥有知识型员工较多的如高科技、教育、咨询、信息技术等行业正处于成长创业阶段,这些行业一直对知识型员工保持着高需求,为员工的流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行业的知识员工流失率比较高。第三,与企业所在地的情况有关。企业所在地的经济水平、地理气候、生活风俗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因素也影响员工的抉择,知识型员工对环境条件和职业发展有着较高的要求,他们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生活和职业发展前景的城市。
2.员工个人因素。第一,知识型员工的流失与员工的工作特点有关。知识型员工都掌握着一定的专业技术,他们比一般员工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渴望接受新工作和新挑战。如果现有工作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挑战性,他们就会希望去更优秀的企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第二,与员工的个性特点有关。和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往往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工作,员工的个性是否适合团队合作,能不能适应团队的氛围,是否符合团队的价值观等也是导致员工流失的因素。
3.企业内部因素。第一,知识型员工的流失与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有关,企业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是影响知识型员工去留的决定性因素。若企业经营不善、前景黯淡或者技术落后,就会引起知识型员工的不满。第二,与企业管理状况紧密相关,如企业薪酬与福利激励力度不足、培训内容落后、忽视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领导层素质较低、滞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等,都会导致知识员工的流失。
三、知识型员工流失带给企业风险
高居不下的知识型员工流失率,对于企业来说,损失的不仅仅是人才,更给企业带来诸多风险。
1.知识型员工的流失可能导致密泄。2005年7月,Google宣布,前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已正式加盟Google,同月,微软在总部所在地华盛顿州将Google和李开复告上法庭。理由是二者违反了李开复在加盟微软时签署的非竞争合约及保密条约。虽然12月23日,微软与Google宣布达成和解,但是令许多企业家在震惊之余开始反思对知识员工的管理。知识型员工往往掌握着企业大量的信息资源,比如人脉、管理经验、商业机密等,而且这些信息资源难以管理,一些知识型员工离开企业后不再为其保守秘密,这些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随着知识员工的流失而流入竞争企业或另起炉灶,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损失。
2.知识型员工的流失使得企业成本上升。首先知识型员工的流失会造成企业关键岗位的空缺,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企业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招募和培训新员工,这就增加了企业相应的招募成本和培训成本,以及工作期间的岗前教育成本、岗位培训成本和继续教育成本。而且新进员工能否胜任工作、能否快速融入企业、能否对企业忠诚等等都是不确定,都使得企业的成本上升,风险增加。其次知识员工的流失会给周边的员工带来不良影响,一些员工可能出现士气下降,工作效率降低,凝聚力减弱的现象,更严重的甚至出现工作团队的流失,在另一方面加大企业的管理成本。
3.知识型员工的流失导致企业声誉降低。知识型员工的主动离职,会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一些不良影响。针对员工自身来说,员工离开企业,很可能是对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满,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表达不利企业的言论。站在企业的角度,尤其是名企发生核心知识员工流失的现象,很快就会被媒体报道,人们议论纷纷,各种传言四起,例如李开复已加盟Google事件,这些往往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了损害。
四、应对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对策及建议
知识型员工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这已经是企业的共识,企业使出浑身解数,希望激励和留住知识型员工,但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知识型员工的特殊性及管理方法的局限性使得员工的流失不可避免,除了依靠激励留住知识型员工,还需防范和管理知识型员工的流失,才能将损失最小化。
1.重视招聘工作。要想留住人才,首先要选好人才:首先招聘程序要科学合理,人力资源部门应根据岗位说明书,对应聘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如员工的道德品质、工作能力、发展潜力、个人价值观和工作动机等。应充分了解员工的工作要求,尽量使员工的要求与工作岗位相匹配,尤其对频繁跳槽者要谨慎考察。其次对招聘的岗位进行客观、真实的描述,避免员工上
岗后产生心理落差,甚至对企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影响其对企业的忠诚。再次可以对关键岗位设置一定的离职壁垒,如离职后一定期限内,禁止从事与本企业有直接或者间接竞争的行业,或者承担一定的离职赔偿,增加员工离职成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员工的流失。
2.构建全面有效的激励模式。首先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需求决定了他们在追求金钱财富的同时,更注重个体成长与发展,追求事业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只利用高薪激励往往没有很好的效果,应对其构建全面薪酬激励体系,即“外在薪酬”是为员工提供可量化的货币收入,如基本工资、奖金、股票等,“内在薪酬”是为员工提供不能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待遇,如良好的培训、愉快的办公环境及个人发展机会等。外在薪酬与内在薪酬有各自不同的激励效果,可构成完整有效的薪酬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知识型员工的潜能。其次企业必须完善激励机制的实施条件,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建立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管理基础才能保证激励机制的顺利推行。最后进行激励的效果分析,以工作满意度、顾客满意度和企业绩效提升等各个方面来衡量激励的效果。
3.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企业在应对知识员工流失时,企业应做好两手准备,在激励的同时建立必要的防范措施,争取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点。在招聘阶段,企业可通过合同约束来保护企业的机密,提高员工的离职成本,如培训合同、技术攻关合同,竞业避让合同等:在企业培训阶段,是传播企业文化的最佳时期,企业可通过讲座、参观、演讲等形式将企业的文化扎根员工心底,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在用人阶段,可通过分权机制避免单个员工掌握企业大部分关键技术或客户信息,防止其流失后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企业还可通过人才储备战略来防范关键岗位的知识型员工流失。
4.正确对待知识型员工的离职。社会对知识型员工的高需求以及知识型员工本身的特殊性使得他们的流动性比一般员工要高,这是客观事实。很多管理者对知识型员工的离职措施不当,有的管理者把员工的离开看成是背叛或是管理失败,甚至采取扣押金、扣档案等恶劣手段,不仅人没有留住,企业的信誉度也受到了伤害。企业应该尊重人才的流动,对将要离职的员工进行沟通和记录,以便分析和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漏洞,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才能增加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以华为为例,2000年,华为出台了《关于内部创业的管理规定》,规定凡在公司工作满两年的员工,可以申请离职创业,成为华为的商。公司除了为创业员工提供优惠政策外,还有半年的扶持期,员工在半年之内创业失败,可以回公司重新安排工作。在内部创业政策的推动下,不仅为华为打通了全国的分销网络,还解决了一批老员工的出路。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知识型员工的竞争,企业能否规避因知识型员工的流失而带来的经营风险,与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只利用物质激励知识型员工已不奏效,要留住知识型员工,关键是通过多种激励手段留住知识型员工的“心”,并且做好其他防范措施,将风险最小化。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王晓华.葛秋萍.核心知识型员工流失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6)
关键词:企业 逃废 农信社债务 形式 治理 对策
目前,国内一些企业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现象愈演愈烈,一方面使农信社损失了大量的信贷资产,削弱了其对当地经济的支持力度,并酝酿着极大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也使农信社对企业贷款产生了“惜贷、“惧贷”心理,挫伤了其放贷的积极性,造成银企关系紧张,使企业“贷款难”和农信社“难贷款”的二元代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必须坚决制止和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切实维护农信社债权,以促进其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好地支持社区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本文从分析企业逃废农信社债务的形式着手,提出治理企业逃废债务行为的对策。
企业逃废农信社债务的形式
关停、倒闭、破产
一是企业因管理不善、产品无市场、亏损严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关停、倒闭,使农信社债权悬空;二是企业则采取故意关停的方式,以待农信社债务超过诉讼时效,达到逃废债务的目的;三是部分企业为甩掉债务包袱,不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在未通知债权农信社参与清算程序的情况下进行关闭、解散、破产,从而废弃债务;四是先剥离有效资产,留下空壳企业申请破产,先破后立,即假破产。有的企业在破产前通过各种手段隐瞒、转移其财产,当真正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时,企业财产所剩无几,农信社即使通过破产清算方法来保全债权,也只能在很低的比例上获得清偿。而破产企业在破产程序结束后,又将其隐瞒、转移的财产通过不同形式进行重组,另立新的企业,从而达到逃废农信社债务的目的。
兼并、分立
一是通过兼并重组中,运作不规范,受政府干预过多,背着农信社签订各种兼并重组协议,不落实农信社债权;二是通过分立,在原企业的基础上分若干新企业,将原企业的有效资产划转到新企业,而把农信社的债务等包袱全部留给原企业。
租赁承包,债务留置
一是部分企业实行租赁承包经营,即以企业资产出租或承包给他人经营,并收取租金或承包费,但承租方和承包人不负担原有债务,形成金融债务留置,贷款被悬空;二是通过对老企业进行改制成立新企业,新企业仅向老企业缴纳少量租金租赁老企业设备进行生产经营,而老企业的债务被悬空逃废。
擅自拍卖、出售抵押物
部分企业未通知债权农信社,擅自以拍卖、变卖等方式转化已抵押给农信社的资产,或恶意处置,非正常使用抵押物,致使抵押物价值大幅减少,农信社债权遭受损失。
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
有的企业通过在产权出售之前不进行资产评估或者评估不规范,随意定价,名买实送;有的企业通过高值低估,将资产廉价转让;有的企业产权出售程序不当,手续不全,搞暗箱操作,严重违反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这些违规改制行为使企业无力偿还农信社债务。
企业及政府的违规操作
一是企业虽对其债务确认,同时具备全部或部分清偿能力,但农信社多次上门催收,仍拒不清偿,恶意拖欠;二是企业拒不签收到期、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三是企业清算组由于受政府干预把在农信社抵押过的资产低估;四是企业在处理资产时,不进行公开拍卖,而是由政府监督,将抵押资产移交给受让方,使农信社最后不能足额受偿。
治理企业逃废农信社债务的对策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要建立由财政部门、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共同出资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支付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政府扶持与市场化操作相结合、开展担保与提高信用相结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借提供信用保证达到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目的,解决其融资难问题,并与其共担创业风险。同时,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做好财政、银行、税务等多个部门的配套工作,进而支付中小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分散和转移经营风险,扶持其健康发展,最终防范和化解其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债务风险。
防止企业利用改制逃废金融债务
首先要综合运用各种措施,防范企业利用改制、破产、抽逃资金等手段形成新的逃废债,从源头上控制逃废债的发生。其次是农信社要加强与工商、经贸等部门的密切协作,对相关企业改制均要派员全程参与,随时掌握其改制动态,确保农信社债权不被逃废。再次是健全金融债权保全证明制度。改制企业只有拿到有关部门出具的金融债权保全证明文件,方能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最后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健全企业逃废债的共享信息库,密切关注和掌握逃废债动态,随时进行跟踪监控。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职责
把有效改善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降低信用社风险当作促进地方金融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有力措施。一是在保全农村信用社资产、抵贷资产处理等方面政府要给予支持,最终使农村信用社与企业之间的资金流动走向良性循环;二是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组织等手段,对恶意拖欠、逃废信用社信贷债务的企、事业单位,列入制裁名单,工商部门不予颁发营业执照,税务部门不予办理税务登记;三是对恶意拖欠、逃废信用社债务的企业领导,实行停职、停岗、停薪的“三停”政策,并在媒体上公开曝光,让失信者举步维艰。
发挥金融整体功能
部分企业恶意逃废金融债务,与金融机构间的不规范竞争和放松管理有着直接关系。企业逃废债务后,利用金融机构多头开户的条件可以再到其他金融机构开户,然后再逃废债务。一是地方金融联席会议要充分发挥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通报情况,相互沟通,研究对策,落实措施,共同打击企业逃废金融债权。二是根据企业逃废债性质的恶劣程度,由银行同业联席会采取限期纠正、媒体曝光、不开立新户、不办理授信、不发放新贷、不年审贷款卡、不提供结算服务等措施予以制裁。
及时制定防范措施
一是制定明确的打击逃废债的目标和任务,既要有量的目标,又要有质的目标,既要确保债权落实,又要确保清收,责任到人;二是实行“一企一策”的政策,明确措施。债权农信社要逐户分析企业逃废债的特点及成因,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逃废状况,制定落实债权的具体工作措施;三是加强行业分类管理。对逃废债严重的行业给予信贷和票据融资控制,必要时可限制其结算及提现业务。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一是要在法律中要对恶意逃废农信社债务的行为作出明确界定,并加大经济处罚力度,对破坏社会信用秩序、恶意逃废农信社债务的主要责任人应追究其相应责任。二是要加快出台新的破产法,严格规范各类企业的破产行为,对企业分立、兼并、收购、重组等产权变更行为也应该在法律上予以规范,以此维护农信社债权。
参考文献:
1.刘强.标本兼治 遏止企业逃废农信社债务行为[J].金融信息参考,2004(11)
[关键词]风险投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1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需要强有力的投入支撑
现代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提速,不仅需要政策与人才的支撑,而且还要大幅度地提高科技投入。主要是:
1.1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需要经费投入支撑。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运用于生产,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很少,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约为30%;其中真正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商品性产业化效益运作显得更少,实现产业化的约为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分别约比发达国家低40个和30个百分点。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科研经费短缺。从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产业化的资金投入来看,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与产业化生产的比例一般为1∶10∶100,而我国当前仅为1∶0. 7∶10。资金投入短缺恰恰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瓶颈,以至于众多科技成果由于缺乏资金投入不得不束之高阁。
1.2 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需要风险性投入。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其一,高技术风险。科技成果产业化起点高,高新技术含量大,即便是中试成功的成果,进入产业化运作,也存在着管理、土地、劳力等诸多生产要素的制约,导致产业化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而流产;其二,时滞性风险。科技成果开发、转化、应用直至形成产业化,生产周期长,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的时间。按国际惯例,一般企业的生存期为12年左右,这就要求大幅缩短科技研发、推广应用周期,不断推陈出新,适应产业化发展需求。否则,将增大时滞性风险;其三,自然性风险。农业是脆弱产业,即便在现代化条件下,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依然较大,使得科技成果产业化运作仍具有较高的“靠天吃饭”的自然风险;其四,市场化风险。科技成果产业化由于周期较长,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带来的信息滞后性,可能发生多种结果的不确定性,以至达不到预期效果,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其五,政策性风险。政策不完善,落实不到位,或是地方长官强加意志或胡乱作为,都可能削弱科技成果产业化运作的可操作性,从而加大了风险成本。据有关部门推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功运作平均只有30%左右。因此,需要和有赖于发展风险投资。
1.3 增强风险投资力度需要巨额资金注入。风险投资是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在特定时期融合的一种商业行为。现有的资金融通上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借贷门难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对资金投入的需求量很大,许多高新农牧企业和专业大户由于融资渠道不畅,难以找到融资“婆家”。另一方面,信贷门难开。由于政策导向、投入机制、收益风险等的因素,金融机构有限的风险资金用于真正的科技风险投资十分有限,一般不超过10%。风险投资业发展缓慢,与风险投资注入不足有关,使得金融机构不敢也不能放手放贷,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2风险投资介入科技成果产业化有着巨大的生命力
风险投资是一种专门用于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高风险和潜在高收益的商业投资行为。因而,风险投资(主要是科技风险投资)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尤其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中有着巨大的生命力。
2.1 风险投资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催生剂。风险投资主要是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初创时的资金短缺制约瓶颈,包括早期的科研、开发、试点和推广上的资金投入,以及参与产业化创业管理运作的全过程。风险资本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敢于承担传统信贷所不愿也不敢承担的投资风险与责任,不仅保证了“种子”资金和创业资金上的来源,减少产业化发展中资金瓶颈带来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促进其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大成果。技术与资金的结合,也为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提供了支撑,进而进一步带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产业的对接与良性循环。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美国,50%以上的科技成果转化是靠风险投资实现的。我国现有风险投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贡献率仅为2.3%,可见风险投资业在我国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2.2 风险投资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只有渗透到其他生产资源中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风险投资通过介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全程服务,不仅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并以提供风险资本而获取产业经营的部分产权,通过参与管理、决策和财务监督,增强产业发展抵御风险的能力,为提高产业集约化、组织化、企业化程度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注入生机,进而带动一批符合现代农业方向的规模经营大户和农业加工型龙头企业,以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一批具有高附加值产业和市场开发价值的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国际经验证明,风险投资对于农业的发展、繁荣和产业化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
2.3 风险投资介入科技成果产业化展示融通新契机。风险投资是一种集金融、创新、科技、管理与市场于一体的资金运作模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商业行为,风险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的特点,不论从质量、产量、生产效率及资源利用率方面都存在超常的发展优势和经济效益,其利润增长率可达200%~300%,这就有了风险投资获得高资本回报的现实可行性。风险投资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带来了发展新机遇,反过来也为风险资本提供了投资新契机,意味着风险投资在开辟新的投资领域中具有更佳的选择性,相对的风险和成本都减少,赢得了高资本回报的金融发展新空间。
3创新风险投资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介入机制
风险投资介入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风险投资,推进资金、技术、产业的融通与合作,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3.1 以项目为龙头,完善农业科技产业化介入机制。一是扶持农业研发项目。一个科研成果从开始到形成产业,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即研究、开发、试验和推广。风险投资的重点是开发和试点这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风险较大,资金需要量多,传统信贷一般不愿介入,一般投资者也不愿意出资相助,因此科技成果转化迫切需要风险资本介入与支持,重点支持有望达到批量生产和应用前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区域试验;二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产学研结合的中试与创业基地,也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增长点,风险投资重点扶持涉农科技型企业,鼓励产学研结合,鼓励科技成果持有单位以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成果转化和市场竞争。提升科技型龙头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增强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与产业抗风险能力,促进其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和产业化经济实体。三是扶持高优农业项目。高优农业具有创新度高、科技含量大、抗风险力强、经济效益高的特点。重点向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转基因生物新品种、种质资源和良种选育、节能增产增效技术的推广和具有高附加值和市场开发价值很高的绿色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园艺花卉、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倾斜投入,在改造传统农业与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发挥其辐射、示范作用。
3.2 以利益为原则,强化农业科技投资风险规避能力。一是增强农业生产抗险能力。自然风险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影响很大,要建立应对自然风险以及可能发生的人为的水质污染和大气污染的应急预案和防范措施,降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系统风险;要做大做强科技龙头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管理素质,延长产业链,培育企业新的增长点,消除影响企业收益波动的潜在因素;二是提高投资风险化解能力。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构内在风险防范机制,规范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健全严格的项目评估、优选程序,做好投资前的市场调查,全面评价项目阶段性还款能力和贷款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如期收回;三是建立明晰的产权责任制。明确界定各利益主体的产权关系,明确各利益主体的风险责任,通过合理的风险责任分担,将投资风险在创业投资者、创业投资公司和创业企业之间分配,减少风险过于集中而产生的投资障碍。此外,强化对风险投资监督管理,帮助建立投资项目内部控制制度,保证投资主体利益得到维护。
3.3 以政策为导向,形成多元化风险投资拉动机制。一是健全项目保险制度。成立由政府出资的国家信用担保机构,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风险融资提供信用担保。通过担保,将银行等社会资金引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创业投资领域。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创业投资保险制度,对投资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创业投资公司和农业创业企业实施亏损补贴和保险补偿;或政策引导保险机构开拓风险投资保险业务,由保险机构直接投资或为风险项目联合保险,投资发生损失时给予部分理赔。二是培育风险资本市场。①建立风险投资机构。由国家开发银行出资成立官办风险投资公司,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政策性融资机构,对风险资本市场进行引导和扶持。②提升多元融资能力。鼓励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会同大中型企业和集团,以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成立股份制投资公司,通过债权融资方式,增强投资能力,通过信贷的方式进入创业投资市场。③创立风险投资基金。采取公募、私募或中外合资等股权融资形式上市流通,或进入创业板市场,分散筹资风险和寻求收益最大化。三是创设政策对接平台。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的政策环境,主要是完善现行的政策法规,保障投资主体的正当合法权益。制定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所得税减免优惠。提供与风险投资配套的政府低息贷款和为银行贷款提供政府担保的相关政策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直融资渠道风险和收益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技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比较迅速的。据悉,目前在中国正式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提供的出口占60%,上缴的税收占43%,并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纳劳动力、促进市场竞争、方便群众生活、推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二、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对于商业银行的重要战略意义
1、大客户贡献度下降速度加快,银行盈利空间逐步缩小
(1)大客户资金管理水平普遍提高。大客户基本都建立了资金网络,资金实行集约化的管理,导致银行大企业存款、贷款业务份额逐步下降。
(2)大客户融资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渠道畅通,传统贷款业务需求增长不足。例如,短期融资市场的迅猛发展,使“金融脱媒”步伐加快,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面临严峻考验。
(3)银行同业目标市场趋同,激烈竞争导致银行在与大客户谈判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贷款议价能力不强,中间业务收益水平较低。迫于竞争压力,目前银行许多大客户的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及以下,特别是垄断性大集团客户大部分是基准利率下浮10%,而对大客户的中间业务也往往因追求可观的贷款利差而不收费或少收费。
2、中小企业贡献度逐步上升,并日益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1)银行对于中小客户贷款议价能力强,中间业务收益水平高,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据某国有银行浙江省分行调查数据显示,该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公司客户贷款余额70%,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平均在基准利率上浮20%,远高于其他贷款收益,公司类贷款利息收入的85%来自中小企业,中间业务、国际业务、信用卡业务等方面中小企业也是创收主力军。
(2)分散风险,增加流动性。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分散集中度风险,对信贷资产结构和客户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客户的信贷需求大部分为短期信贷产品,拓展和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短期信贷产品,对于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负债错配风险有重要意义。
(3)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目前,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数量较多,而各家银行中小企业客户在总客户数中占比例极低,并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因此,巨大的中小企业资源和业务发展空间有待挖掘和拓展。
三、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贷款难原因分析
1、信用体系不完善使银行普遍存在惜贷行为
从银行角度来看: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是银行贷款的基本要求,而中小企业存在过高的经营风险,使得银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存在着天然的屏障。中国中小企业的寿命非常短。根据全国私营企业大规模抽样调查,1993年以前私营企业平均存继周期只有4年,2000年提高到7.02年。有70%中小企业会在创业后的5年内被淘汰,而运行期超过10年的中小企业不足10%。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就慎之又慎。
从企业角度来看:不少企业缺乏信用观念,在交易和融资关系中不讲信用,往往有意拖欠贷款,再加上地方保护、政府干预和惩治失信行为的法律法规缺位,使逃避银行债务现象日趋严重。企业违约后,银行很难回收贷款本息,因此不得不加强信贷管理,提高放贷条件,致使惜贷行为比较普遍。
2、有效担保抵押不足成为融资的首要障碍
我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厂房用地多是集体用地、宅基地。房地产抵押是当前银行发放贷款通用的一种担保方式,也是担保公司防范贷款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至少3个)在法律上的模糊,造成在实际工作中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很难确定,加之常常以行政权代替土地资产经营权,带来集体土地流转过程中各主体的土地产权“边界纠纷”,导致的后果就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难抵押问题。
《担保法》明确规定:“抵押人所有的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可以抵押”,“乡镇、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房屋所有权与宅基地使用权在抵押上的错位,已成为当前中小企业难融资、金融机构难变现、担保机构难担保的死结。
3、信用管理和经营环境风险
中小企业信息披露不够和财务数据失真,造成银行贷前调查的困难和不实。我国对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全社会信用体系和征信管理尚未形成。
四、银行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降低了银行的积极性
对于一些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虽有较高的失败率,但成功的创业却将带来高额的创业收益。但另一方面,银行信贷融资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收益,也就是说银行承担了融资风险,而不能分享企业成功带来的高收益,导致银行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降低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动力。4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1、银行价值取向和市场定位需要调整
在大企业贷款业务需求增长不足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市场定位,谋求新的业务增长基础。我们应以“价值最大化”为中心,坚持收益和风险相匹配的原则来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在运用适合小企业特点的风险识别技术、违约率统计、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技术等来规避小企业风险的同时,提高风险定价能力,通过提升价格来覆盖风险和成本,最终体现效益目标。
2、采用与大客户相同的经营管理机制不适合小企业金融业务
以现有大企业金融业务的“一刀切”的经营管理机制来开展小企业金融业务,很难对市场做出正确、快速反映,也难以有效防范小企业金融业务风险。首先,表现在小企业风险定价能力不强,没有体现小企业风险相对较大、个性化差异较大、成本相对较高的业务特点;其次,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不符合小企业风险较大,损失率较高的客观现实和市场规律,缺乏“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机制;第三,资源配置大部分向大客户和大项目倾斜,银行网点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财务成本核算上看,如果仅做大项目,缺少中小企业客户,就不能完全摊销由此产生的成本。
3、缺乏针对小企业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首先,小企业在融资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财务报表失真、信用缺失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目前主要以企业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客户评价系统不适合小企业特点,沿用大客户统一模式的客户评价体系不能反映客户的真实风险,难以准确识别客户风险。其次,与大企业采用一样的信贷操作流程不适合小企业特点。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就是额度小、要求急、周转快,相对于大企业的“批发”业务,小企业量大面广,这些“零售”业务特点决定了银行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的经营中心必须下移,只有贴近市场、贴近客户,才能了解真实的信息,才能做出快速的反应,才能有效防范风险。第三,缺乏有针对性的产品。用同大企业一样的产品很难满足小企业“短、平、快”式的融资需求。
五、对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建议
1、信贷资源应选择重点进行倾斜,“择优支持”是银行应坚持的政策取向
(1)重点支持中型企业。我们习惯于将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合称为“中小企业”,将两者同等看待。而实际上,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对银行的贡献、贷款质量等方面都有天壤之别。中型企业贷款明显优于小型企业贷款。
(2)重点支持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往往是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支配着地方经济活力,并以中小企业为主,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对象,因而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都鼎力支持。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具有区域的“根植性”,即中小企业依赖于专业化市场、协作配套商和熟悉的客户,离不开这个具有产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的区域,因此一般更愿意从事这个比较熟悉的行业,而不愿从事其他的行业。
(3)重点支持股份制、民营、外资等中小企业。据对几家商业银行贷款情况调查分析得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风险也很不相同。贷款质量最好的是股份制企业,其次为民营企业,再次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主要是个体工商户)贷款质量较差。
2、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
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努力满足中小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选择资信良好、产供销状况稳定的企业,签发、使用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等融资工具,办理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支持企业扩大票据融资。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动产质押贷款、品牌质押贷款服务。积极引进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融资方式,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办理保付、包买票据、福费廷等业务,以适应国内外统一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多层次融资要求。要充分利用银行信息优势、网络优势和便利条件,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信息咨询服务。目前建设银行就针对中小企业推出来“速贷通”、“成长之路”一系列创新的金融产品。
3、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1)要加强对有信贷需求的中小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个人品质审查,特别注重审查法定代表人及主要管理者的对外兼职情况,与家庭其他成员开办企业的合作关系,私人财产分布状况,历史上有无违法乱纪行为、银行个人信用记录等各种情况,切实防范道德风险。
(2)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客户贷前调查的深度,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尤其是要对财务报表和财务状况进行严格地审查。可从两个方面把关,一方面借助专门的中介机构对客户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要求提供审计报告;另一方面,通过银行信用评级软件系统对财务报表进行审核,分析判断其财务报表和盈利水平的其实性,充分揭示其财务风险。
(3)采取多种担保方式增强贷款担保能力。抵押物不足和难以获得信用担保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固有特征,为解决这一问题,商业银行可探索采取其他替代性的担保方式:一是变企业担保为个人担保;二是群体担保;有效减少银行监督成本甚至交易成本增强;三是与客户签订储蓄存款协议;四是争取利用政策性担保。
农业园区发展要素制约因素
一、目前农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差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生产便道、蓄水池、排灌设施等基础设施欠缺,旱涝保收率仅40%,耕种收机械化率仅43.3%。
(二)农村劳动力缺乏
农业效益低,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务农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偏低。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一是产业化龙头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二是规模化经营差。三是农产品品牌差。;四是加工能力弱。蔬菜、肉类、禽类、水产类等大宗农产品的销售方式多以鲜活农产品为主,农产品附加值低,五是农产品产业链不完整。
(四)农业科技支撑弱
以传统耕作、种植、加工技术为主,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普及难度较大,“互联网+农业”的应用和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五)农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农业投入大,农业生产设施不能办理产权证,不能形成有产权证的固定资产,在融资过程中缺乏有效抵押物,农业企业担保费、保证金高。
二、“加减乘除”精准做强农业园区的思考
(一)从现代农业发展要素入手做加法
一是加强农业园区整体规划统筹。树立大规划理念,把农业园区放在全区大产业来谋划和思考,改变点多、面广、分散薄弱、同质雷同等现状,从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方式、目标路径等方面打造全产业链条,体现区域特色,形成差异竞争、互补竞争、合作竞争的良性循环。
二是引导农业投入向农业园区集中倾斜。整合涉农部门将农业园区需要的土地、人财物、基础设施、附属环境、优惠政策等聚焦打捆,信贷、财政补贴、专项资金、税费减免多管齐下,实现投资主体、投资渠道、投资方式的多元化。
三是找准农业园区“接二连三”新路径。强化基地、品牌建设,将一产业做强,让农业壮大起来。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化、集群集约发展,探索新型加工模式,向二产延伸,让效益提升起来。围绕园区做文章,打造精品提档次,整体营销扩影响,与三产融合,让农旅互动起来。
四是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利用吉之汇“阿吉云”营销平台,在全程产业链上进行标准化运作,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加强对接,从简单的产品收购逐步向育种、种养、加工、营销、物流配送等农业全产业链环节延伸,实现纵向一体化和横向规模化的有机结合,使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在产地、留给农民。
(二)从降低农业风险成本入手做减法
一是减成本,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立规范、高效、诚信的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和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政策、供求、价格、气象等农业信息服务,避免农民盲目生产经营。构建顺畅、高效、便捷、安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健全和完善区、镇街、村、社级市场流通网络,拓展本地农产品销售渠道。
二是减风险,完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规避农业发展风险,强化农业生产者的保险意识,在完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和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质量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储备、期货市场、信息预警等一系列风险防范措施。
三是减负担,清理园区和农业开发企业负担。认真落实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龙头企业相关的“免征、减免、不征、减征、先征后返、即征即返”等具体的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建立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的绿色审批通道,执行相关优先审批、优先核准等规定,有效减轻业主负担。
四是减污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大农村和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全面推广种植绿肥、测土配方施肥、植保绿色防控等技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措施,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尽快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全覆盖。
(三)从创新农业发展机制入手做乘法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确权确股不确地的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鼓励农民和村社以土地入、劳动或直接出资入股,增加土地流转收益。进一步完善补助资金农民持股改革,探索企业履约的约束机制,保障农民持股分红的稳定性、持续性。
二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园区与科研单位合作,结合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鼓励园区技术创新。通过展示现代农业技术、优良品种、先进设施,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引导农民增收致富并提高素质。
三是补齐现代农业从业人员观念素质短板。要切实加强农业园区农业决策、组织、管理、经营和从业骨干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对相关从业人员开展产品开发、经营管理、服务接待、保健养生、旅游文化、民俗风情、餐饮服务、环境生态、安全卫生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提高骨干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
四是改进政策扶持力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给予财政和金融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订单质押、农产品预期收入质押等适合于新型经营主体需要的金融产品。对农副产品加工、农村电子商务和涉农旅游进行重点扶持。
(四)从制约现代农业因素入手做除法
一是破解农业园区融资难融资贵。建立农业投资评估认定机制,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离办证,为土地使用权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抵押资质”提供政策依据和法律基础,彻底解决银行顾虑。由区财政出资设立农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作为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担保,组建产业担保联合体,发挥农业保险助贷功能,由农业经营主体到保险公司进行投保,政府按政策予以适当补贴,以保险公司出具的保单作为担保凭证向银行申请贷款。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持续低迷的内外部环境,物资贸易公司面临的压力很大,与此同时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励政策,也使物资贸易公司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物资贸易公司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除随时应变复杂的内外部环境调整管理理念、组织方式、预算和预案外,还必须通过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帮助企业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和运作效率,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广珠铁路物流开发有限公司经营现状
广珠铁路物流开发有限公司是珠海市国资企业珠海交通集团旗下的一家综合性公司,公司注册资金2.7亿,主要经营建材批发、零售和多式联运、仓储配送、库存管理、保税物流、供应链管理和物流信息服务等,公司目标是成为一个集等多功能于一体,立足于珠海,服务珠三角,辐射华南、西南的区域性物流贸易中心。因公司占地3100亩的珠海西站物流园正在陆续开发建设当中,目前主要业务还是经营建材批发、零售。
作为成立时间较短的新兴企业,公司依托珠海交通集团,围绕珠海及中山、江门、汕头周边城市,围绕中交、中铁、各省属大型国企等集团所属重点企业开展了相关物资贸易采购配送服务,由于具备较强的物资贸易管理团队、先进的企业财务控制能力和强大的集团实力支持,目前公司已经挤身于珠海物资贸易的先进行列,主营的钢材、水泥和沥青物资贸易业务规模和实力已在珠海名列前茅。经过近几年对物资贸易市场的开发经营,广珠铁路物流开发有限公司财务内部控制采取的多种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公司的有效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销售业绩每年20%以上的稳步增长,未发生一笔坏帐。
二、广珠铁路物流开发有限公司财务内部控制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资金集中调度管理,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
为提高集团的偿债能力和经营资金的使用效率,广珠铁路物流开发有限公司的母公司――交通集团于2011年底成立了集团财务中心,统一资金集中调度和内部管控,实现了整个集团的资金供需平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广珠铁路物流开发有限公司的物资贸易资金来源,增强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和信用扩张能力。由财务中心统一内部信贷管理,对集团所属企业实现内部贷款制度,合理调节集团内部资金流向,为集团内部各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贷款支持,同时保证了闲置资金的保值增值,其内部贷款利息保持与商业银行贷款同期利息相同水平。除内部资金调度外,公司根据发展需要,向商业银行办理贷款,统一由母公司珠海交通集团提供对外担保,强大的集团实力支持,大大降低了资金成本和信贷风险,提高了公司的筹资效益。
(二)不断增强风险意识,培育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因市场瞬息万变,物资贸易企业的财务经营风险较大,必须树立风险管理意识,以降低经营风险。公司除了建立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强化了财务管理风险控制。
1.实行全员风险意识教育
使风险管理得到全员的支持,通过经常性的市场分析、会计收支分析和经验交流,不断增强全员职工的风险管理认同度,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在整个公司内部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
2.成立公司风控小组
及时研究处理经营中的风险问题,加强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广珠铁路物资贸易业务开展之初就成立了由董事长担任组长的公司风控管理小组,对经营出现的管理风险、财务风险等逐一进行研究和决策。风控小组成员分别由公司总经理、分管物资贸易的副总经理、物资贸易营销总监、财务经理、主管会计、物资贸易部主管、核算部主管和相应的物资贸易营销人员组成。
3.加强员工法制和道德教育
规避员工违法违纪风险。公司制定了详细的物资贸易采购销售内部控制制度,强调了互相审核牵制。同时公司根据党支部正在进行的“八项规定”和“三严三实”教育,与公司各部门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形成人人讲诚信、合法合规经营的风险管理文化,对违法违规和不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徇私舞弊、渎职不作为、做人不实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处罚规定,并将其与薪酬制度和人事制度相结合,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员工的违法违纪风险,减少了财务风险。
4.加强员工风险知识培训,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公司人力资源部每年制定培训计划,适时增加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特别针对物资贸易和财务风险控制的培训,增强了企业员工的风险管理理念和实际风险控制水平,提高了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能力。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大大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和技能。
(三)全面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
应收帐款的管理是物资贸易企业会计非常非常重要的控制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下行,物资贸易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各企业应收帐款都居高不下,大额应收帐款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形之下,企业能否及时收回应收帐款是公司能否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关键。广珠铁路物流开发有限公司对应收帐款十分重视,制定了严格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制度。
1.事前
由物资贸易部对客户进行实地考察,并负责收集客户的信誉、经济实力和经营状况等资料,建立了客户的信用台帐,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按公司有关制度针对性地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杜绝了客户蓄意欺骗,有力地加强了风险预控。
2.事中
除供销合同条款对应收帐款进行严格的规定外,还有专人跟踪货物的收货地、用途和使用情况,防止客户违反合同骗货倒货,加强对风险的掌控。
3.完成供货后
公司财务部根据核算部提交数据,每周及时更新应收帐款台帐,并每周一定期反馈到公司分管物资贸易的副总经理、营销总监和物资贸易部,物资贸易部相应的销售人员根据合同条款相关规定及时催收。未能及时收回的应收帐款,公司财务部会对营销总监和物资贸易部及时发出应收帐款催收的提醒通知。某个客户应收帐款超过其信用授信额度或应收帐款逾期超过二个月,公司财务部及时通知物资贸易部停止对该客户的一切供货,并由公司总经理带领营销总监等人员组成专门催收小组,专门负责对该客户的催收工作,跟踪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减少风险的扩张。
(四)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制度,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审计是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作为企业财务运作的一种有效监督方式。广珠铁路物流开发有限公司的母公司--珠海交通集团于成立之初就组建了审计法律事务部,该部门只对集团董事长负责,独立于集团其他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公司,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审计法律事务部主要对集团各二级公司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财务收支情况、公司管理情况、经营管理者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等专项审计,同时加强对重点业务、重点问题的审计,并向集团董事长及时提交审计报告,评价公司制度建设、财务风险,评估经营管理风险,实现反馈控制向事中实时反馈以及事前反馈,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管理政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五)推行零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和财务风险
在实际销售中,公司推选零库存销售,由客户下单后直接由生产厂家运抵客户,节约了库存成本,减少了库存损耗,加速了资金流通,同时把次品、退货的风险转嫁给了供应商。
三、广珠铁路物流开发有限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的改进措施
公司物资贸易业务开展以来,逐步制定了一套有效的制度、流程,财务内部控制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也有一些不足,容易引起财务内部控制风险的发生,必须采取以下相关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内部运作环境是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日臻完善的重要基础,包括有效的组织机构、严格规范的规章制度、良好的文化氛围。公司财务内部控制还应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建立科学规范的经营决策机制,坚决杜绝个人超越制度的特权,特别要做到权责分明、相互制约和监督,减少各种内部控制风险。
(二)加强对商品采购环节的供应商选择,减少质次退货等引起的财务风险
公司在销售环节制定了事前、事中和事后跟踪的相关制度,但在对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应逐步做到好中选优,优先选择那种价廉物美、信誉高、实力强的优质供应商。在商品采购环节,建立供应商信息系统,对供应商的商品质量、价格、交货及时性、供货条件及其资信、经营状况、市场业绩等指标组织风控小组进行打分,根据打分结果对供应商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供应商预付货款审核,应严格做到有客户书面确认的下单计划,对于大额的预付款必须落实财务人员专人实行定期追踪核查,及时核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等往来款项,实行严格的付款分级审核审批制度。另外,公司在零星小额采购方面,也做到向三家或三家以上的供应商询价,力保商品采购质高价优。
(三)严格控制担保行为,减少货款风险
因市场经济的复杂性,经常出现公司互相提供担保的现象。目前广珠铁路物流开发有限公司对外的物资销售合同中,对货款担保现象越来越多,但担保合同或担保函是否能真正有效且能最终执行到位,需要加强对专门审查控制,把回款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因公司前期主要客户为大型国企或省内优质企业,虽然有担保也有个别逾期现象,但也及时收回了货款,没有产生严重的坏帐损失。为减小公司经营风险,公司应制定详细的担保制度,明确担保审查责任制和决策程序,加强对担保人资格、财务实力和书面承诺的审查,尤其是担保人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防止担保人无法提供真正的担保,避免风险引起的财务资金损失。
1工程概况
某水库移民工作分两期进行,一期移民安置属工程建设需要的水库淹没移民,二期移民安置属水源地水质保护的生态移民。移民安置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安置标准、安置区选择、产业结构调整、环境容量分析、安置计划与组织计划。
2基于AHP贫困风险评价
2.1评价贫困风险指标体系
水源地生态移民贫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贫困风险评价和制定风险防范措施的基础,评价指标设立的全面性与科学性会影响结论的准确性,所以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复杂的众多因素中选取最能反映生态移民的评价指标。
2.2基于AHP生态移民贫困风险模型评价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定性问题定量分析的简便、灵活与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依据提出的标度法判断矩阵中的标度值,相对优略程度在两指标之间判断,具体见表1。
2.3评价模型在实例中的应用
以该水库为例,基于AHP方法对其进行致贫因素风险分析,通过计算得出结果,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致贫主要风险,为后文风险防控措施做铺垫。结果分析(标度类型e(0/5)~e(8/5))。以该水库159户为例,根据AHP方法计算过程,测算出了各贫困风险因素所占权重,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搬迁后,导致移民致贫的主要风险有生产方式转变风险、收入减少、负债风险及失去原有职业风险,所占权重分别为0.1249、0.1991、0.1743、0.1466。其他风险所占权重见表3。由表可知,物质资本因素为移民搬迁后的主要致贫风险。由表3可以得出,物质资本因素所占权重最大,移民面临最大的风险是物质资本方面的风险。物质资本风险因子所占权重见表4。从表4可以得出:物质资本风险因子中,各因子在物质资本中所占比重为0.2506、0.3996、0.3498。收入减少为最主要风险,其次为负债风险与生产方式转变风险。人力资本风险因子所占权重见表5。从表5可以得出:人力资本风险因子中,各因子在人力资本中所占比重为0.5016、0.2575、0.2409。失去原有职业为最主要风险,其次为劳动技能失去价值风险与丧失劳动力风险。社会资本风险因子权重见表6。从表6可以得出,原有社会组织结构解体风险为最主要风险,其次为边缘化风险与失去享有公共财产风险。
2.4结果分析
通过IRR模型与AHP相结合分析,综合考虑物质、人力与社会资本3个方面,分析水源地生态移民迁移所面临的风险因素,移民迁入安置地不但有经济风险,更有社会组织融入风险,从3个方面分别论述贫困风险因素,结论如下:①物质资本方面有收入减少、负债风险及生产方式转变风险。通过分析得出:移民面临最直接的问题是收入减少,原有移民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迁移后,在新的安置区生产生活还有一定的适应过程,这个过渡的过程会直接导致生态移民收入减少。移民迁移后负债风险主要是由于旧房拆迁补贴不足以修建新房,导致移民负债发生。移民迁移后生产方式转变会有或多或少的转变,例如以前主要种植粮食作物,迁移城镇后,生活成本加重,不得不种植经济作物以适应城镇生活等方面;②人力资本方面有失去原有职业、劳动技能失去价值风险与丧失劳动力风险。分析后得出:失去原有职业为最主要风险,其次为劳动技能失去价值风险与丧失劳动力风险。生态移民后,生产方式的转变会导致移民失去原有职业,原有职业的丧失伴随着劳动技能失去价值,由于移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不太高,丧失劳动力主要是指卫生与心理疾病导致的劳动力丧失,库区附近的村组迁移至附近的保护区外村组,自然环境与地域环境相差不大,丧失劳动力的可能性较其他两个因素较小;③社会资本方面包括原有社会组织结构解体风险、边缘化风险与失去享有公共财产风险。通过分析得出:原有社会组织结构解体风险为最主要风险,其次为边缘化风险与失去享有公共财产风险。由于安置方式为分散安置,原有社会组织结构解体风险最大,原有社会关系由于分散安置变得脆弱,新的社会关系不能及时建立形成原有社会功能,这会使生态移民边缘化的风险加剧,移民面临歧视与排挤的问题也较为严重。通过以上3个方面的论述分析,物质资本对于生态移民最为重要,但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也是不可忽视,和谐社会构建中,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移民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应在保证物质资本的前提下,大力加强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提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移民的安居乐业。
2.5贫困风险防控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生态移民潜在风险因素,制定风险防控措施,使生态移民避免或减小风险因素带来的损失。2.5.1物质资本方面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安置区房屋及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政府对移民建房困难户实行货币补助,遵守“以失定补”的原则,由建房标准制定统一补助线,根据实际情况逐户落实补助金额,确保移民迁移后有房住;无住房的移民,政府应提供低价、经济适用的房源,对租房移民提供住房补贴,确保移民尽快安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移民后增收有产业选择方向与资金短缺两方面困难,政府应结合移民区域实际情况,通过招商引资或带领移民发展科技含量高,效益好及适合安置区区域发展的新产业;对自主创业的移民实施无息贷款与技术指导,帮助移民走上致富之路。加大财政补偿及设立“移民生活保障基金”,帮扶困难移民在过渡期内的生产生活及收入减少后导致的生活拮据,减少负债风险发生。2.5.2人力资本方面政府应给予移民就业更多优惠政策与技术支持,大力保障移民就业与经济收入;安置区医疗卫生条件应得到加强,并开设心理辅导室,保障移民心理与身体健康发展。例如:可以为移民提供更多政策上的支持,推荐培训考核合格的移民到当地企业工作;设立“就业基金”,增加移民的培训及掌握新技能的机会,确保职业转型过渡期的帮扶到位,增强移民个人技能,适应新区域的生产生活方式。组织移民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实现维稳增收,确保生态移民迁移后生活水平不下降,降低移民返迁率;提高安置区内卫生医疗标准,减少因迁入区环境污染、食物污染等引起的劳动力丧失。2.5.3社会资本方面移民会导致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解体,尤其是分散安置的移民,原有的组织文化解体,邻里关系与亲戚关系疏散,社区活动减少,移民无归属感,从而加剧移民边缘化的风险。针对这些问题,设立“心理辅导室”,将移民迁移后心理不适应及时疏导,坚持预防疏导为主,实现移民工作的健康协调发展。要加强教育、卫生、社保、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安置区设立移民协调小组,解决原居住地人口与外来移民的矛盾,协调公共财产与设施的使用问题,防止移民走向边缘化风险。如果公共服务与配套设施完善,移民安居乐业,会吸引更多人口迁入,使社会成本大大节约,也为安置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3结语
通过某水库实例,生计方面得出了其安置标准及其安置计划等,通过IRR模型与AHP层次分析法相组合,对生态移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致贫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从物质资本因素、人力资本因素与社会资本因素3个大方面,分析后得出贫困风险以物质资本因素为主,其次为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针对潜在的致贫风险,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风险发生。实现以物质资本为主要保障,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双重提升,使生态移民向致富移民与和谐移民发展,促进移民工作健康发展,降低移民返迁率,确保生态移民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刘建林.绿色水源理念及实现措施研究—以陕西省渭南市涧峪水库为例[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0,(1):25-28+45.
[2]姜冬梅.草原牧区生态移民研究—以内蒙古为例[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朱丽.环境脆弱区生态移民问题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8.
[4]乌恩.阿鲁科尔沁旗生态移民问题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5]刘建林,高小芳,潘惠民,等.绿色水源理念及实现措施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0,(1):25-28.
[6]黄蕾.果洛州三江源生态移民可持续脱贫能力分析[J].统计与管理,2021,(10):56-61.
关键词:IPO审计 审计风险 风险防范
一、 IPO审计风险研究背景
(一)IPO项目重启
截至2014年2月13日,共有691家企业排队等待IPO。普华永道预测2014年主板和中小板规模将分别可达1 000亿和1 500亿。IPO重启使会计师事务所业务增加,随之而来的还有IPO审计风险。近年来多起财务造假事件使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遭到质疑,市场开始高度关注注册会计师在IPO审计中的作用,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所面临的社会压力推高审计风险。
(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
我国正在进行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证监会不再对拟上市公司的申报材料真实性进行审核,而是抽查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底稿。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所承担的审核责任将更加重大。投资者们对于形成更加健康规范的证券市场和更为可信的财务报告的需求与日俱增。注册会计师成功识别并防范IPO审计中遇见的风险,降低因发表不恰当结论带来审计失败的可能性成为IPO审计重点关注的课题。
二、 IPO审计相关概念
(一)IPO审计风险的概念
IPO审计风险就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的审计风险。我国独立审计标准认为审计风险是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认为风险是各种可能增加损失的条件下暴露出的敞口,并且将审计风险划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失真风险。虽然我国审计准则与美国审计准则对审计风险的概念界定有所不同,但是都表明审计风险会造成严重后果,必须引起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和降低IPO审计风险。
(二)IPO审计的范围及注册会计师职责
1.前期尽职调查阶段。为保证项目的质量,从源头杜绝高危审计项目,会计师事务所应全面了解客户。从客户拟上市的目的、内部的控制环境、所在行业风险等方面评价客户的经营风险和欺诈可能性。结合注册会计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及独立性综合评价项目的风险水平,只有风险可接受的项目才可以承接。
2.IPO审计规划阶段。为后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审计,项目经理必须提前进行项目规划,并形成风险识别控制文件和计划策划书。从财务报表和认定两个层次量化重要性水平,有重点的进行项目规划和审计方法的选择。
3.改制重组审计阶段。能够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并上市的必须是股份制企业,因此部分非股份制企业需要通过改制上市。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情况主要有资产重组、企业改制、股权结构调整以及利润分配审计。在这个阶段注册会计师需要参与制定企业的重组改制方案并出具验资报告和改制重组审计报告。
4.出具IPO审计报告阶段。IPO审计不仅需要三年一期财务报表审计,还要对企业改制重组和验资情况发表意见。当发行人编制下期盈利预测时,注册会计师也需要进行审计。在封卷发行前还要针对会后事项和其他相关业务进行说明。有效的复核程序将在出具报告阶段切实降低IPO审计失败的风险。
三、 IPO审计风险及其成因分析
(一)IPO审计环境因素
1.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重组、兼并、收购、租赁等新业务类型越来越多,IPO审计的内容对审计师的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审计师因不了解审计对象而不恰当审计结论的风险加大。
2.监管措施繁复。证券监管部门管理体系和力度的适当与否将直接影响IPO审计风险。我国现有监管环境构成复杂,给注册会计师带来困惑和不便。在发行人申请IPO审计的过程中,证监会、审计署、财政部、工商局等部门都有相关规定以期规范注册会计师IPO审计的市场。根据财政部的全国百强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调查可以看出多重监管、反复检查是政府对事务所管理中存在的首要问题。
3.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国正处在一个从新股发行核准制向注册制过度的阶段,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稳定性不强,较大的变动从客观上增加了审计风险。
现行审计准则是财政部在2006年的,8年来的经济迅猛发展使其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如现行审计准则尚未将关联方审计作为重大风险审计,然而证监会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关注并详细披露关联方交易对拟上市企业的影响,根据证监会的数据(图1)可以发现:关联关系已经成为影响IPO审计成功与否的主要原因。所以有必要在独立审计准则中强调关联方审计。
尚未全面建立风险导向审计体系。现行审计准则虽然强调并支持风险导向性审计,但并未将运用风险导向审计作为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强制实施。新会计准则中会计估计和判断增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营风险加大,企业管理层造假舞弊的动机增加,采用传统审计方法不能确保审计结论的正确,如获取管理层承诺书的做法在管理层不诚信的情况下毫无价值。
4.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我国从核准制转变为注册制,证监会将相关核查责任下放给会计师事务所,并且一系列新的指导意见规范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标准。首先规定拟上市公司在申报材料正式受理后即需要在证监会网站预披露财务数据且不能更改。这一举措使得注册会计师必须严格把控申报材料质量,在预披露审计中要更加严谨细致。其次要求失职注册会计师承诺承担民事赔偿并对IPO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抽查。过程监督更加严格,需要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当中更为细致,以防范审计失败带来的损失。
(二)IPO审计主体因素
1.委托关系影响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独立性。由于IPO审计的委托关系的存在,注册会计师的业务与管理层直接相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到威胁。绿大地造假案件中,注册会计师庞明星自2004年起就与绿大地高层管理人员共同策划财务造假,采用伪造合同、财务资料等手段,虚增资产收入使其符合上市标准。在进行IPO审计时,绿大地高管可以自主选择受托人,致使庞明星可以注册会计师身份挂靠鹏城会计师事务所,参与绿大地IPO审计。委托关系和项目合作制度使得注册会计师和发行人“共谋”有机可乘,严重影响审计师的独立性。
2.会计师职业道德操守没有足够的监督控制。注册会计师作为IPO审计中的独立第三方,肩负着社会和股东的信任,职业道德的缺失必然会引发不恰当的审计操作,从而带来审计风险。赵和宇是北京中兴会计师事务所法人和大昂集团董事长。但在新大地的验资声明中他以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签字会计师身份出现,并且大昂集团在2008年新大地申请IPO的同时注资新大地。这种同时挂靠两个事务所和购买被审计单位股票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注册会计师法,损害了IPO审计的客观性。赵和宇身为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法人,却屡屡违反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就是因为我国现在以签订道德承诺函方式进行职业操守管理的方式不能有效抑制注册会计师违规操作的行为。
3.IPO审计特点带来高风险。IPO审计具有周期长、内容多、中介关系复杂、委托关系和首次承接的特点,导致注册会计师在IPO审计中面临着与普通审计不同的风险。
会计数据有效性为半年,而IPO审计需要提交三年一期的财务审计报告,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多次进行加期审计。IPO审计不同阶段审计对象不同,繁多复杂的信息和长时间高压力工作状态增加注册会计师因疏忽导致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IPO审计中涉及到的中介机构有保荐人、注册会计师、律师、券商等,各个中介机构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利用工作成果。这导致工作进度的安排需要多方协调进行,若协调沟通不畅或未能合理相互利用结果,易导致注册会计师对拟上市公司的风险认识不全面,引发审计风险。
(三)IPO审计客体因素
1.被审计单位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企业内部控制不能有效运转使业务流程中易出现被内外部人员利用的监控漏洞,生成的财务数据可靠性降低,势必增大审计风险。万福生科2003年注册成立,2005年和2009年两次增资,2009年9月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仅7年时间,就经历了多次增资扩股和改制,企业的配套内部控制制度变动频繁,企业整体控制环境混乱,为财务报告造假提供了机会。
2.发行主体股权结构过于集中。企业IPO成本很高,当企业不能满足上市条件时控股股东希望通过上市获得更多资金的欲望会促使其产生造假和舞弊的动机。
万福生科董事长和董事龚永福、杨荣华夫妇在企业改制前拥有企业80.38%的股份,改制后也分别持有公司29.98%的股份,合计近60%的股权足以控制公司的任何决策。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万福生科2008年至2010年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8%、58%、58%。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意味其大部分资产是通过举债得来的。不足0.4的速动比率与80%以上的流动负债比率,反映出万福生科的经营风险和短期偿债压力非常大。万福生科急需成功上市以募集大量流动资金缓解自身财务压力。龚永福控制或者合谋注册会计师进行财务造假的动机很大,为IPO审计带来巨大的风险。
3.公司财务数据造假。(1)虚增收入是最常见的财务信息造假手段。万福生科是第一只创业板财务造假股。在2012年的半年报更正公告中,应收账款从1 288万元变更为412万元,减少876万元,应收账款的前五大客户全部消失。如此的改变我们可以肯定,万福生科通过虚构销售合同,杜撰销售业务的手段多计利润。(2)虚增资产、少计费用。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应收账款等在企业的占比很大。金荔科技农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通过对部分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对部分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不进行摊销少计费用2 227万元。2011年上半年江苏裕兴薄膜科技分配现金股利1 200万元,现金流量表的“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科目发生额共计1 700万元,计算出利息费用应为500万元。资产负债表中“应付利息”科目从2010年末到2011年增加了15万元。计算得出的该公司2011年上半年利息支出费用应为500+15=515(万元)。然而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这一数据仅为171万元,裕兴科技公司少计利息费用344万元。(3)大规模关联方交易可以实现拟上市公司与关联企业间的利益输送。通过转嫁费用、托管经营等手段美化业绩数据使之符合IPO要求。紫鑫药业2010年通过两家房地产公司,在其上下游壳公司间进行自买自卖,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大为增长。这种关联交易即使业务关系真实,相关凭证齐全,也存在自主调节销售收入和利润水平的舞弊风险。
四、浅述IPO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法律层面
1.完善新股发行制度。我国正处于新股发行核准制向注册制过度的阶段,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因此要加快推进新股发行注册制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建立证券市场监督体系,进一步规范新股定价机制,将从源头降低IPO审计风险,保护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和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完善上市公司奖惩制度。目前证监会明令要求发行人应建立有效内部控制制度,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但并未量化惩罚措施。建议证监会应会同立法机关就拟上市公司未能遵守相关规定的惩罚进行量化。如:几年之内不能再次提交IPO申请,罚款、严重的甚至可以终身禁止公开上市。同时加大对欺诈上市的处罚力度。绿大地上市之后共募集资金3.46亿元,虚增收入2.96亿元,却只被罚款400万元;万福生科的董事长龚永福被罚款30万元,严平贵等高管也仅是处以5到25万元罚款,但万福生科造假的五年中虚增收入9亿元;新大地虚增利润2 600万元,被处罚60万元;400万元与3亿元、30万元与9亿元、60万元与2 600万元相比,处罚力度九牛一毛,根本不会在证券市场产生警示作用,反而向期待靠财务造假上市募资的人展示着成功上市后的庞大利益。因此,只有加大对上市主体、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欺诈上市的处罚力度,让虚假上市无利可图,才能让企图依靠财务造假上市的企业望而却步,保护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3.完善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制度。IPO委托关系无法合理保证审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报告的质量,建议证监会可以参照《萨班斯法案》中关于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方面的规定加快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创新。如由审计报告需求者如债权人、股东、员工等组成企业审计委员会,并且独立于管理层,由该委员会委员进行匿名投票选择会计师事务所,以使得IPO审计项目能够充分体现最终报告使用者的利益,最大限度地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预防审计风险。
(二)会计师事务所层面
1.加强文化建设,提升风险意识。强调客观、公正、严谨、廉洁、保密的会计师事务所文化环境建设。在建立自律体系的基础上配合相关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如定期对各个项目组及其负责人的时间利用率、项目处理情况等对会计师事务所成员进行考核,强化注册会计师风险控制意识,杜绝违反职业操守的行为。也可以借鉴英国道德合伙人制度,积极探索在事务所内部设置职业道德监督岗位,为注册会计师提供职业道德有关方面的咨询,并负责监督本事务所的职业道德操守情况。注册会计师在IPO审计过程中遇到诸如:收受礼物、客户要求伪造信息等情况时,可以与职业道德监督人员进行商议,制定恰当的解决方案。
2.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系统。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有助于应对IPO审计风险。毕马威成功处理洪良国际事件就是很好的案例。首先员工刘淑婷有良好的执业素养,拒绝洪良国际10万元港币礼金;其次内部举报反馈渠道,使刘淑婷在毕马威高级经理梁思哲再次向其交付10万元港币时可以顺利向负责内部调查的合伙人何咏璇反馈。独立检查小组在何咏璇两次约谈梁思哲未果的情况下对洪良国际IPO项目进行全面详细检查,最终发现洪良国际财务造假的证据,并向证监会举报。因此事务所应成立全面管理体系:如人力资源部门完善人员选拔聘用机制;项目部门负责审计项目的投标、进度控制及成果验收;专家咨询部门分析各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合理方案,有效从技术层面上降低审计风险;风险监管部门制定本所内控制度和项目复核规则,并定期对事务所内部运行和各个项目的底稿进行抽查。
3.加强自我保护,购买责任险、签订任务书。审计风险有其必然性、普遍性,证监会关于将会计师公开承诺引入IPO民事赔偿机制的要求,使审计师面临更大的执业风险。购买保险和建立充足的风险基金是审计风险发生损失时最好的应对办法,虽不能减少受到的法律诉讼但能降低实际的损失。任务书能明确规定拟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及义务,是具有法律效应的契约。通过与拟上市公司签订任务书,明确审计责任,在发生审计风险的时候,划清责任,将审计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4.提前进行IPO风险评估。新股发行注册制度下会计师承担一切财务报告审核责任,这使得IPO审计项目的可接受审计风险较低。会计师事务所在决定承接IPO审计项目之前,必须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程序,确定被审计项目的总体风险在自己的可接受审计风险之内。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或者相关行业已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等资料,了解客户行业的情况,重点关注敏感环节。
万福生科案例中,同处湖南省常德市的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规模、成熟程度都较万福生科好,然而在2008-2011年同期的数据对比中(见表3)可以看出:万福生科的营业收入增长率远超出金健米业数十倍。同为主营布料生产的阳光集团和洪良国际在2006年到2008年间有差异极大的毛利率。洪良国际招股书中显示为26%、25%、28%,而阳光集团只有4.57%、7%、5.85%,并且本身布料生产就是低利润行业,已上市公司中最高毛利率也不超过10%。如此巨大的差异应该引起注册会计师应有的谨慎。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尽职调查阶段,能够通过收集证券市场同行业的相关信息,本可以发现财务问题,抵御IPO及风险。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审计准则第1 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
【关键词】 P2P金融;风险;监管;发展趋势
一、P2P金融的运营模式
1、P2P金融概述
P2P金融是随着互联网的深度普及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英国的Zopa、FundingCircle以及美国的LendingClub、Prosper是这个行业的早期代表。近年来我国P2P金融在“无行业标准、无进入门槛、无监管机构”的“三无”环境下,无论是个人贷款项目,还是企业贷款项目都被称作“P2P”,但其基本形态和运作模式都已产生了本质的变化。P2P加快了金融脱媒的步伐,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强大的竞争力,能够有效的提升传统金融模式的效率,拓宽融资途径和金融服务的覆盖率,不仅能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普遍面临的“融资难”的问题,还能通过其高效率、低成本的运作模式提升金融体系和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效率,对中国未来的金融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P2P金融的主要模式
P2P本身就有很多模式,国外有Prosper、Kiva、Zopa、LendingClub等模式,在欧美国家已发展至成熟阶段,运营模式比较类似。国外运营经验表明,在信用体系健全、风险控制良好的情况下,以“信息中介”为职能定位的P2P金融业务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平台整体运行稳定,平台相关业务的风险也处在相对合理的水平。P2P金融在中国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在中国征信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许多P2P金融平台带有“信用中介”的性质,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借贷活动,无论是担保还是审核,都成了实质上的小额贷款机构。目前国内P2P金融主要有出借人自担风险、平台担保、风险备用金、债权转让+风险备用金、抵押+风险备用金、担保机构担保、金融机构信用+担保、小额贷款担保等8种模式。
二、我国P2P金融发展的现状
1、增长迅猛
我国的P2P金融最早诞生于2006年,前期发展较为缓慢,整体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自2012年开始经历了较快的发展,到2015更是迎来了一轮井喷式的增长。这首先体现在整体业务规模的爆发式增长。如图1所示,统计显示,2015年底我国P2P金融已达2500余家,比2004年增加了1000家以上,参与P2P金融(仅计算活跃用户)的投资者和融资者分别为300万人和78万人左右,累计成交额近1000亿元人民币,无论是成交的增长速度还是参与用户的增长速度都明显高于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业务。
P2P金融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平台资金链断裂导致的关闭、跑路等现象也越发突出,2015年倒闭的P2P金融台数量由前一年的不足300家增加到将近900家,增加了近3倍。一些P2P金融平台已经演变成纯粹的“旁氏骗局”,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捞一票就走”,无论是经营模式还是产品设计都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
近5年我国累计倒闭的P2P金融平台已经超过1200个,涉及投资者超过17万人,涉及金额近90亿元。近期,P2P金融平台风险进一步发酵,e租宝、大大集团等多家大型平台机构因涉嫌违法经营而受到公安机关调查。
2、风险高发
目前国内P2P金融主要有出借人自担风险、平台担保、风险备用金、债权转让+风险备用金、抵押+风险备用金、担保机构担保、金融机构信用+担保、小额贷款担保等8种模式,每种模式有不同的风险―收益机构,本文仅选取信息披露较为充分的宜人贷来分析P2P金融的主要风险。根据宜人贷招股说明书所披露的信息,在该公司业务高速增长、成功上市的光环之下,仍存在着诸多风险。
一是借款人融资成本偏高,对线下渠道依赖性强,成本优势不明显。尽管借款人在宜人贷平台借款名义上的利率仅为10-12.5%,但宜人贷向借款人收取的交易手续费实际上也是借款成本的一部分。而且,宜人贷根据借款人的风险等级收取差异化的手续费率,这比固定的借款利率更能体现借款定价中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原则。将两部分成本合并起来看,宜人贷平台A类借款人的实际融资成本率超过16%,D类借款人更是接近40%。根据各类借款人的借款余额占比,目前借款人在宜人贷平台借款的平均年利率在30-35%之间,远远高于正规金融体系的贷款利率。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宜人贷并没有解决个人借款客户的融资贵问题。另一方面,宜人贷在借款业务资源的获取上仍主要依靠线下渠道,与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不仅在客户营销模式和业务发展模式上并无创新突破,在实体网点数量上还处于明显劣势,平台的整体经营成本也因此被显著抬高。
二是投资人的投资回报率与所承担的风险程度不匹配。目前宜人贷平台为投资客户提供的投资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与具体的借款标的对接的“精英标”产品,投资者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在10-12.5%左右;另一类是投资期限更加灵活的“宜定盈”理财服务,预期年化收益率在7%-10%左右。两类产品的共同点是,投资人获得的投资收益率与对应借款标的的风险状况相关性很小,难以体现投资人所承担的风险水平差异。尽管宜人贷平台通过风险准备金为投资人提供了本息担保,但现有风险准备金余额仅占平台借款余额的5.5%左右,保障能力有限。投资者仍然承担着大部分投资风险,却并未获得相对应的风险回报。
三是平台为借款提供显性增信支持,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形成。宜人贷平台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属于明显的利用自有Y金向投资人提供的增信支持,不符合监管机构对于P2P网贷平台仅仅作为信息中介和交易撮合中介的定位。这种制度大大增加了宜人贷平台本身的运营风险。一旦借款违约率上升,超过了风险准备金的承受范围,平台要么中止对投资人的本息赔付支持,这将导致平台的信用严重受损,冲击平台经营模式的基础;要么平台利用资本金补充风险准备金,但其保障能力受到平台资本金规模的限制,由此造成的资本金消耗也将损害平台的长期发展能力。
四是平台借款人风险评级劣化趋势明显。与2013和2014年主要发展A类借款客户不同,2015年开始宜人贷将借款客户重点转向风险评级最低的D类客户。据估计,目前宜人贷平台存量借款中,D类客户借款占比在70%左右,借款人整体风险评级水平明显下降。这种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必然性。一方面,宜人贷的融资来源主要是股权投资,无论是通过风险投资,还是公开上市融资,平台为了获得更高的估值水平,都需要向潜在投资人展示出众的业务增长能力。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市场上优质借款人的资源有限,平台唯有通过扩大低风险等级客户的规模来保持较快的业务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宜人贷向借款人收取的交易手续费率与借款人的风险状况正相关,为了提高盈利水平,平台也会更倾向于发展收益最为丰厚的D类借款客户。然而,上述两项动因具有明显的短期性倾向,从长期来看,必然大大增加平台整体经营风险。
三、监管制度对P2P金融业务发展的影响
1、P2P金融与监管政策的主要冲突
一是职能定位超越了“信息中介”,部分或全部成为“信用中介”。S多P2P金融平台超越了“信息中介”的职能,直接或间接地承担了“信用中介”的部分职能,包括提供担保、提供资产的整合、拆分、打包、信用增级等不属于信息中介的业务。在e租宝和宜人贷等案例中,这些问题都有体现。e租宝通过庞大的线下销售团队获取投资人资源,而宜人贷则依托关联公司的线下渠道大量获取借款人资源。由此造成互联网工具在促进P2P借款发展中的成本、效率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三是部分P2P金融平台存在自融或为关联方提供融资的问题。e租宝将投资客户资金直接对接关联公司钰诚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租赁债权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类经营活动风险巨大,可能涉及非法吸收存款、集资诈骗等犯罪活动,甚至给金融系统以及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风险。
2、P2P金融转型发展的主要趋势
预计在经历一个过渡期后,P2P金融平台将全面按照新颁布的法规进行管理,这将为我国P2P金融的发展带来重大的调整,也将深刻影响未来P2P金融的发展趋势。P2P金融将不再从事线下业务,将以互联网为依托,严格执行“信息中介”的职能定位,从事信息收集与,征信及评估,信息挖掘与推送,供需匹配等业务,不再从事与“信用中介”有关的业务活动。不能完成职能定位转变和业务模式调整的P2P金融平台将被淘汰,行业的集中度将会得到明显的提升,经营模式将进一步优化,借款人自担风险的机制将逐步形成。由于P2P金融依赖网络,基于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平台的注册地对平台的业务经营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某一地区的监管政策比其他地区更加宽松,即出现所谓的“政策洼地”,大量的P2P金融平台可能集中在该地区注册,然后在全国范围内经营,可能引发风险在部分地区高度集中。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商业银行融合发展
银行业由于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监管环境等因素,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相对缓慢。当前P2P金融行业运营管理尚不规范,信息透明度差,行业风险水平较高,商业银行需要高度重视上述风险,在业务准入、内部管理、风险监控等方面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与P2P金融实现业务平台和客户资源优势互补。P2P金融平台以“信息中介”为职能定位,在信息收集与、信息挖掘、信息匹配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可以对各类信息进行组合分析,提供综合信息服务,进一步深化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与互联网结合的深度与广度,提高整个金融业参与“互联网+”的水平,实现优势产品和优势平台的强强联合,信用中介和信息中介的专业户互补、客户共享。
【参考文献】
[1] 黄磊、朱珊庆.P2P市场分析及银行应对策略探讨[J].国际金融,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