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

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

时间:2023-06-12 14:44: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

第1篇

一、高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教育科研课题来源有四类,一是国家级和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二是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是各高等教育学会的教育科研项目,四是学校立项的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规划课题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重视基础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加强应用研究,增强教育研究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开发研究,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 4 ]。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各高等教育学会的教育科研项目,主要是凭借学会优势,建立短周期的课题平台,以本区(领)域的教育改革重点为主。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足学校,以学校急需研究和重点解决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提高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与研究机构对高等教育科研的组织和管理紧密相关。高等教育科研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包括方向管理,机构与队伍管理,选题与成果管理,信息与情报管理,学会管理,刊物管理,中外高教研究的比较、鉴别与借鉴等[5 ]。我国目前的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主要包括教育部高教司,各省教育厅高教处,全国及各省的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各高等教育学会,各高校的科研处、教务处或高教所。以湖南农业大学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为例,湖南农业大学的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归学校教务处统一负责。除各高教学会立项的课题教务处不参与管理外,对于其它类别的课题主要有两种管理方式:在规划课题和省教育厅的教改课题的管理上,教务处主要是上级课题管理部门的协作者,负责文件的上传下达,报送课题相关材料;在校级教改课题管理上,作为管理者,负责课题指南拟定、下文、组织评审、立项、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等全流程的管理。不论是作为协作者还是管理者,高校在整个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课题成果转化管理亟待加强

随着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各有关部门加强了对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投入,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为加强对这些课题的管理,许多高校都出台了专门的文件。但这些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尤其是课题成果转化管理这一环节还存在很多问题。湖南农业大学早在 2000 年就制定了《湖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并于 2006 年再次修订,对各类教育研究项目的申报、评审、管理,结题与鉴定,经费管理办法等作了进一步完善。这对于加强学校课题管理的规范性有着重要且有效的指导意义。但是,所修订的《湖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中包含附则在内的 7 章共 30 条的管理条例里,没有专门涉及课题成果应用与转化的管理办法。这就导致课题结题就基本上意味着研究的结束,后续研究和成果的推广及应用较少,很多研究成果只是些文字材料,未真正转化成现实的教育力。虽然教育科研项目在转化成教育生产力上有较长的时滞性,且对教育政策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但为研究成果寻求更多的转化机会应该是课题主持人重点考虑的问题,为课题创造更好的转化环境也是课题管理者应尽的义务。

(二)课题管理单位工作热情不高

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将其视为学校声誉和发展的中心工作之一。高校不仅成立专门的科学研究管理部门,而且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科学研究管理制度。可以说,绝大多数高校对科学研究工作是积极主动的,但是对教育科研则另当别论。高校一般没有将教育科研归属于科研管理部门管理,而是归属教务管理部门管理。教务管理部门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工作因此常常被边缘化。目前《湖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学校教育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与学院分管教学的院长负责领导,教务处负责日常管理;省级规划课题由省规划办管理,教务处协助;国家级课题由教育部或国家级相关单位管理,主要由课题主持人与所立项课题的管理单位直接联系,教务处基本上只保存最后的材料;在省教育厅立项的课题管理上,开题与结题由教育厅统一组织,教务处只负责转发文件,报送材料。因此,在国家级和省级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上,教务处扮演的只是一个中间人的角色,成了发文单位、材料保管单位和组织评审单位。在校级教改课题管理上,教务处作为主要的管理单位,对于课题研究过程的检查力度不够,除一次中期检查外,很少与分管教学和科研的副院长交流各院教改课题的进展情况以及各院对于教改课题的支持情况等。课题管理上的不主动导致做课题成了课题主持人一个人的事,使课题质量受到影响,于教学改革,于教师自身发展,于学科教学团队的建设,于学校发展都不利。

(三)课题结题质量不易衡量

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表现形式特殊,最常见的形式是论文、著作,也有心得、建议、评论等,或是成果在教育制度、条例中体现。而且教育科学研究对象比较复杂,其研究成果未必能获得揭示事物规律的结论,即使有结论,又因教育本身的迟效性,其社会效果的显现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结题质量不易衡量。目前,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材料包括文字材料、音像材料、PPT课件和师生做课题期间的纪实材料(如学生所发表的论文,实地考察的纪实照片与记录)等,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文字材料中以课题主持人及参与者发表的论文为主,也有著作或论文集,还有少量调查报告形式的材料。各种结题材料装订成附件,厚厚的一本,但体现课题研究过程的材料很少,反映课题推广效果的材料很少,尤其是反映学生对课题中所涉及的教学改革的反馈的材料很少。因此,一般来说,课题只要能通过中期检查,结题前能发表一定数量论文,就基本上能过关,至于课题是不是对促进学校办学或学科或某门课程的质量提高真正起到了作用,课题管理者和专家仅凭借的数量和级别,以及少量的反映实效的材料,难以客观衡量结题质量。

二、改进高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课题管理部门的成果转化职能

教育科研要同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科研成果必须转化成现实的“教育力”,才是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和归宿。第一,鼓励、支持项目研究与外校的合作。从湖南农业大学2000 年以来教学改革课题参与人的单位可以看出,课题的完成人基本上以各院的教师为主,与外院或外校合作的极少。立足本校,联合外校和外企一起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不仅能拓展教育研究的视野,而且更利于教育改革的创新和成果的推广。第二,定期召开教育科研成果汇报会。成果汇报会分为院一级的和校一级的。院级的成果汇报会主要在校级成果奖评审前,由各院教务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学生和同行参加。这也是学校进行教学成果奖评审的前奏,既可以避免评审中专家因时间不允许而无法详细阅读上报材料影响最终成果的评定,又可以及时指出汇报成果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为以后研究的开展指明方向,提高结题质量,同时还可以在无形中消减教师们对成果奖评审中的种种疑虑。校级的成果汇报会由教务处主办,报告会时间可在每年度校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会后,请所有获得一等奖的教学成果奖主持人或相关人员向全校师生汇报其成果。成果汇报会不仅是检验成果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各院教师相互学习、改进教学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推动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

(二)整合教学资源,加强教育科研课题合作

严格意义上来说,教学成果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教育科研课题,而是多个相关课题的整合,以更好地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发挥,整体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教育科研的后续能量。湖南农业大学于 2009 年对 17 个实体性的二级学院下的一百多个基层学术组织进行了优化设计,将之前的“系、教研室、实验室、研究所、研究中心、实验中心、研究基地、实验教学科研中心、专业(课程)小组、基地管理中心、实验室管理中心”以专业或课程群为依据成立“系”,各院再另设一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中心,并在《湖南农业大学教学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各基层组织应根据专业与课程群特点,结合教学改革规划,组织教师申报教学研究课题。基层组织的优化为促进各院各系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形成教学研究的合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在课题申报前实行分块申报。即在课题申报中,分教师个人申报课题和团体合作课题。在省级、国家级课题申报通知下来后,教务处应及时要求各院组织学科带头人进行会议讨论,根据各院实际情况,向教务处告知其申报意向;教务处在汇总各院意向后,作出初步分析,再次召开各院院长,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分管副院长会议,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对申报项目进行整合,形成各院在教育科研上的互动合作。在校级教改课题的申报上,教务处应该结合教育部、省教育厅的立项指南,结合本校的发展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课题指南,正确引导课题的申报,调控好教改方向。校级校改课题分重大课题和一般课题两类。重大课题以团队名义或单位名义申报,一般课题以个人名义申报。重大课题依据实际需要加大资助力度,鼓励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研究,鼓励教育理论工作者针对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专业引领与智慧共享的“对话”,形成教育理论者与实践者真正协作性的“研究共同体”,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者的共同发展[ 4 ]。教育科研项目申报成功后,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团体合作申报项目的主持人所在的学院或领头的学院应为参与课题研究的各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负责。这种合作不仅是分管科研的院长们之间的合作,还要加强同一级学科下的科研合作,以学院老师的微观研究为基础,提升教育科研层次,最大程度上利用各研究成果,以提高教学改革实效。教改课题的管理不仅是教务处的事,同时也是各教研室的日常工作之一。教研室主任有责任重点掌握本教研室教师的教改情况以及粗略了解本院其他教研室教师的教改情况,为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整合提供切实服务。

(三)进一步健全课题管理制度 ,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

第2篇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科规办函[xx]16号文件)的要求,今天召开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

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多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有的已有不少科研成果。

三、课题概念界定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成果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研究工作质量及其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2)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过程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信息公布、成果推广等环节的质量管理;(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员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者、申报立项评审者、课题组组长、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省级评奖和信息公布者等人员的管理。使以上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的观念。(4)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控因素质量管理,即对影响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管理工作的可控因素(如课题质量标准、课题经费、研究进程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目标管理。(5)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能够量化的尽可能数量化。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及特点。

(2)国内外科研课题管理的动态与趋势。

(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

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研制(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工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依据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的理论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包括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标准)构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4、省级规划课题质量信息管

理系统开发(包括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含课题申报系统、课题信息储存、管理、系统以及课题库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5、试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

(1)制订文件。

(2)组织培训。

(3)分组实施

(4)反馈、分析、整理信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文件。

2、邀请有关专家作全面质量管理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的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3、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教育科研传统管理的经验,吸取精华,为建构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模式打好基础。

第3篇

关键词:科研管理信息化;n题管理系统;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1-0092-03

1 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界定

所谓科研管理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开发和共享科研信息资源,实现科学研究、管理流程、管理方式和信息交流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从而最终提高科学研究、科研管理以及科研交流的效率与水平[1]。本文旨在通过对科研管理信息化所存在的问题与现状的研究分析,对区域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及管理创新进行探索。

教育科研管理的信息化,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而是一种集多样性、科学性为一体的管理工具以及管理方法。过程中不论相应的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如何,只要制定相同的业务流程标准,那么系统就如同一高水平作业人员进行管理一样,其相应的整体管理水平自然得到有效提高。

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点工作就是构建一套能够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优势的专业工具以及先进管理模式。课题管理系统正是从管理工作内部变化规律着手,而开发设计的一整套管理方式和管理工具的集成品,它外显为课题管理系统,内隐却是一整套管理模式。

2 我区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困境

要加快科研管理信息化步伐,通过管理信息化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科研管理效率,推动科研工作快速发展[2]。目前,北京市的各区县都将科研管理信息化,作为科研部门的创新工作和重点工作来抓。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是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再这样的背景下,我区于2013年年底开展了科研课题网站的需求分析,于2014年5月将通州区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网站投入试运行。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后,结合本区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开发使用过程,笔者发现了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些突出的问题,大致归纳为如下:

2.1 科研管理信息化流于形式

认为科研管理信息化,只是将计算机系统用于简单的模仿原来的手工管理系统,充其量是减轻了科研人员的工作量而已,没有发挥出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真正优势,没有将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与手段融入其中,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流程。

2.2 科研管理信息化中服务意识不足

科研课题管理系统使用过程中,重管理而轻服务,刚性要求多,而柔性管理少。系统设计和开发,过多侧重于区级、校级对于课题的过程性管理,而对于研究者的指导、服务意识不足。

2.3 科研管理信息化注重技术培训,忽视了管理理念的引领

由于基层校科研人员的信息技术素质参差不齐,对于学校科研骨干的培训往往还停留在系统操作和技术层面,对于更高层面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的讲解还涉及较少。

2.4 科研人员运用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积极性不足

对于新生的事物,大部分人刚接触时,都有一定的抵触和畏难情绪。一些学校和课题负责人把课题管理系统与日常的学校科研课题管理割裂开来,成为了两张皮。填报课题管理系统中的课题资料成了他们的工作负担,往往有应付差事的心理,对于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使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3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定位与调整

结合上述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特点,笔者认为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开发使用和功能定位也应该遵循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一般规律,即通过规划管理、过程管理、鉴定评价、奖励推广,4个阶段来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课题管理的各个阶段都有各自独立的功能,但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了教育科研全过程的完整系统[3]。基于这样的管理理念,笔者对于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定位和管理理念有所调整和改进,现总结如下:

3.1 网络办公与集约管理

科研网必须成为科研部门的门户网站,成为科研部的网上的办公室。将研发系统的目标定位在实现科研事务常态化信息管理上。从计划总结、课题申报管理、成果申报展示、科研培训资料的共建共享、通知的下达反馈等,全部日常科研事务均可有效地通过网络传输系统完成。

将科研课题管理系统与基层校科研人员的日常科研管理工作紧密结合,使得科研课题管理系统成为研究者和管理者进行科研日常信息、沟通的平台,科研管理信息化不再流于表面,而真正成为提高科研管理效率,提升科研课题质量的必备利器。

3.2 专家指导与工具共享

对于系统中的所有课题,区级课题管理部门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教科所的科研人员即是所辖学校的联系人,也是学校的科研指导专家,在系统中实现对学校课题的过程性指导,起到专家引领的作用。

对于科研课题研究常用的测量工具、量表等予以共享,将在线调查问卷网站和数据分析方法在系统里呈现给研究者,对于研究者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资源和服务。

同时,可以将科研专家针对学校科研课题的研究所进行的专题培训的ppt讲义、视频资料等进行共享,使得优质培训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3.3 长效培训与团队成长

为了使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管理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大家充分利用系统功能来提升科研管理工作的品质,需要对学校教师进行常规的培训,基本每学年1-2次。培训内容不但有针对新加入科研工作教师的技术性操作培训,还有对于规范管理流程、管理理念的较深度讲解。在科研网的例会上,会对在科研课题管理系统中表现优秀的个人和课题组予以表彰。

在系统中,每个课题负责人都能够为课题添加课题组成员,每个成员登陆系统后,都能从“我参与的课题”中找到相应课题,并在课题空间中上传资料、共建课题资源,完成课题负责人指派的任务,参加课题负责人发起的在线研讨活动。课题管理系统对于形成团队科研的局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课题组成员,可以在同伴互助中实现团队的共同成长。

3.4 激励机制与课题展示

运用积分制,记录课题负责人和学校管理员登录系统的频率,在系统首页对于系统使用活跃度排名进行公示,定期表彰规范使用系统、活跃度高的教师和学校。

对于系统中所有课题,都有相应的课题展示空间,所有用户对全区各校的课题研究情况一目了然。课题空间中,有课题研究者信息、成员分工、过程性材料、研究成果等相关资料的展示。个人的研究被放在的区级视野中,能够开阔视野。

3.5 成果共享与宣传辐射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区级优秀研究成果展示在“成果推广”栏目中,不仅对优秀课题成果起到了宣传推广和表彰作用,也为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对于我区教育科研影响力的提升也能做出很大贡献。

4 基于互联网+科研管理思维,推进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4.1 互联网+课题管理的实践研究

1)科学分析策略

基于数据分析,科学进行立项规划。通过科研信息化管理中的所有课题管理数据,从学科、学段、申请人职称级别等纬度综合统计分析,通过科学分析数据结果,获得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职称级别的立项课题研究比例信息,了解哪些学校是科研力量比较强的,哪些学校比较弱,这些信息对于新的课题立项申报评审,科学规划课题指南,具有前瞻性指导作用。

2)有效积累策略

有效积累课题资源,促进区域教育科研可持续发展。传统的科研资源管理,采用纸质档案管理,以往的科研成果很难为更多的人服务,让更多的人受益。通过网络化管理整个区域的教育科研情况公开、透明了,课题从立项申报、中期交流到结题验收所有的课题研究全部过程性材料,通过规范管理,都会保存在课题管理系统中。不管学校的科研主任,怎么变换,学校的科研资源,始终存在于系统中,优秀的成果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共享、传承。

4.2 互联网+协作创新的研究

1)互动研讨策略

科研管理系统待开发适时在线研讨功能,针对特定选题进行主题式讨论,可以使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集思广益、发挥群体智慧的力量,这样的形式,也能避免面对面交流时碍于面子,不好讲实话的弊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更有利于获得最真实的调查结果。

2)科研协作策略

网络科研管理,可以使得研究人员借助信息化科研软件和基础设施服务,建立起相互依赖和互信的协同研究关系,进而协同地开展数据的挖掘、模M、分析与整合,合作完成研究项目。

网络科研协作使得跨地区的科研人员,能够通过网络共享研究仪器和工具,分享数据仓库及配套的管理工具,共享高性能优势信息资源。研究人员借助协同创作平台,有效支持学校的协同教研,同时对研究者的研究过程进行全程记录。科研协作策略,有助于科研共同体的产生,促进科研人员的互动学习、交流共享。

4.3 互联网+科研培训的研究

1)长效培训策略

为使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管理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需要对学校教师进行常规的培训,基本每学年1-2次。不但有技术性培训,还有规范管理流程、管理理念的深度讲解。在科研网的例会上,会对在科研课题管理系统中表现优秀的个人和课题组予以表彰。这样的长效培训机制,对于形成团队科研的局面,实现团队的共同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互动反馈策略

利用网络的优势和便利,在进行完科研培训后在互动平台上及时对培训效果进行反馈。同时将科研培训课程开发成幕课微课资源,让学习者在线学习完科研课程后,可以对学习效果及时进行检测,回答对相关问题,可以继续学习,回答不对,则重新学习相关内容。顺利学习完课程,成绩合格后,就可以获得结业证书。这样的培训方法,能有效提高培训效率。

5 总结

科研管理信息化创新了具有关联性、系统性、针对性、即时性的管理模式,从而使得科研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从繁杂细琐的事物处理中,真正解放出来。科研管理信息化使得课题质量和管理效率大幅度提升,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

区域科研课题的网络化管理为区、校、个人三级课题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对于宣传我区教育科研的效果日益易见。

参考文献:

[1] 刘立焱. 浅谈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及其管理创新[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18).

第4篇

关键词: 中小学 教育科研 问题 解决对策

中小学开展的教育科研活动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体系。很多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逐渐认识到,教育科研在解决学校教育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理论建设等诸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教育科研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时代要求。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围绕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现状及解决对策等问题展开探讨。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上看,中小学教育科研整体水平仍不够高,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观念上来看,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对科研工作的认识误区。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部分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意识较之以前有所提高了。他们已经认识到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活动改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帮助,认识到科研可以使教育教学理论更加完善成熟。但是,从整体而言,部分教师对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存在许多观念上的误区。

误区一,搞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是专门机构与专业人员的事。很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书匠,充其量“传道、授业、解惑”,搞教育科研只会分散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误区二,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学校管理人员只是把教育科研与评先进、评优秀挂钩,把科研工作的进行作为考核教师的手段之一。这会导致一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教育科研只是证明个人能力的一种方式,是提高工资的一种手段,是换取名誉的一种途径。

误区三,不少中小学教师把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简单地理解为的数量多少。他们盲目地通过在各种期刊上来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甚至为了增加的数量,不惜把钱花在不知名的期刊上。

(二)学校教育科研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科研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教育科研的管理方面来看,学校管理者忽视对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很多学校出现这种情况,只重视立项和结果鉴定时的管理,忽视整个教育科研工作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一些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申报成功,获得立项以后,科研工作就立刻进入停滞状态,申报人员将其放置一边,学校管理者也没有进行指导和管理。直至结题阶段,申报人员才开始找资料,补记录,编写研究报告,东拼西凑,整理出一套材料,拿到一个国家、省级或市级的奖状或证书就告一段落。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对课题的监督、检查、成果的鉴定上。

2.教师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存在理论指导不足。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也正是因为此,中小学教师缺少足够的时间及时学习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一方面,他们掌握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较少或者比较肤浅,难以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即使掌握了一些教育方面的理论或方法,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也无法用他们所掌握的这些教育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教育问题,因为他们经验丰富但理论基础薄弱。

(三)科研经费不足造成教师参与科研主动性不高。

一般来说,对于各级规划的课题,相应的管理部门应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但是,科研经费现状是,科研所需要的经费远远高于管理部门所给予的数量,中小学教师申请的科研项目要想出成果,除了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外,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研究成果价值偏低。

中国教育学者郑金洲曾经指出,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有行动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有成果无转化、有方法论无具体方法、有定性无定量、有叙事无提炼、有课题无问题、有师本无校本、有分析无元分析”等基本问题①。

教育研究成果价值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许多重要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还相当薄弱,有的还近乎空白;二是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能没有充分表现出来。科研的宗旨是要改进实践。教育科研应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服务,真正以改进教学为目的的科研活动并不多。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总体水平不高,已无法适应新形势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工作要求。

二、针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论及的各种问题,结合国内外学者在教育科研方面的研究成果,我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想走出误区,不断提高科研素养和科研水平,应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研究型教师已成为新形势下对当代中小学教师的时代要求。所谓研究型教师就是把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实践与理论分析创新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中小学教师向“研究型”转变离不开教育科研。

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要认识到,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既不同教育专家的教育科学研究,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经验总结。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应该是在研究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理论的充实和创新。这样,既不会把教育科研工作专家化、专门化,又不会把教育科研工作看作教学工作之外的附加工作。

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要在发展自身、发展学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摒弃科研是为了“晋级评优”的思想,克服形式主义和应付了事的工作态度。广大中小学教师要认识到只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提升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教育科研的管理制度。

如何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我们认为,从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现状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要从课题选择、评审、立项开始,到课题的检查、鉴定及奖励,整个教育科研过程需要不断完善。不能在一些教师刚开始申请课题时,学校表现很积极,整个科研过程却不闻不问,加上教师自身也很懈怠,使得整个研究过程极为松散,科研成为空谈。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对整个科研的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及时督促,对不能按时完成研究任务的教师取消其研究资格,结题时不予上报。

严格申报教育科研课题的教师资格。有的教师平时教学工作质量不高,考核成绩较差,但数量不少,申报课题很积极。对于这种教学工作考核成绩不好的教师,在制度中应明确规定,在课题申报或者验收时不应给予过高评价,必要时取消其上报资格。

可以设立专门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同时打通科研、教学、教师培训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在申报教育科研课题时得到必要的指导,从而营造广大教师积极参加的科研环境。

(三)加强教育科学理论培训,以先进的理论指导科研工作。

中小学教育科研加强理论培训是指,中小学教师要接受教育理论的指导,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而不是对教育实践遇到的问题或教育创新进行盲目的、无计划的、随意的经验总结。具体说,中小学可以聘请教育理论工作者进校指导或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育培训,熟练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以理论武装自己。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从事系统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以此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科学素养、教育素养。

(四)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加大教育科研经费投入。

要改变中小学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功利思想,调动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通过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引导中小学教师端正进行教育科研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实践。

一方面,学校必须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来评价成果的价值,不能根据发表文章数量来评职晋级,否则会挫伤一部分真正想从事研究的教师的积极性,影响研究结果的价值和实用性。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设立“教育科研专项基金”,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充分的科研经费支持,使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时无后顾之忧,从而提高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五)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科研成果价值偏低是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较为普遍的现象。很多教育科研成果对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未涉及或未作深入研究,大部分提出的研究成果仍然是口号式的,虽然有些道理,但是可操作性很低,实用价值不大。事实上,评价一项科研成果是否具有价值应该看其对本校甚至中国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是否有帮助,其现实意义尤为重要。

只有科研成果面向实践,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因此,教育科研成果是否运用到学校实践中去,是判断教育科研活动是否具有价值的关键。当然,只有通过教育科研活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有过一段经典的言论:“如果你想使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快乐,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艺术,那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在目前如火如荼进行的新课改过程中,“研究型”教师的理念已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教师通过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一方面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形成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另一方面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已经引起了相当多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注释:

①郑金洲.学校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亡[J].人民教育,2007,(6):49-52.

参考文献:

[1]杨占苍.一个教育函数方程式的解读[J].中国教育报,2002,(9).

第5篇

教育科研管理是遵循教育科研的规律,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科研工作,有效地发挥人、财、物、时间、信息等重要作用,完成学校的教育科研任务。

一、组织机构:

教育科学研究由教科室负责,教科室主任由教导主任兼任,教科室副主任具体分管,教科员协助,指导全校各学科和全体教师搞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

二、任务:

1、制定全校教育科研规划、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全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建议和意见,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服务。

2、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政策和教育理论,开展科研方法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把转变教育思想落到实处,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3、负责校内各层次课题的筛选、论证、确立和实施。负责课题的逐级申报。重点抓好校主课题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开题论证、阶段评估结题,鉴定等环节确保课题圆满完成。

4、结合学校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和教科论文写作指导,提高教师提炼教育科研成果和撰写论文的能力。

5、制订奖励办法,组织学校先进教学经验、优秀教科论文和教改先进个人的评选,并形成制度。

6、总结本校的教改成果,并及时上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

7、宣传本校、本地区的教改情况和成果、经验以及有关先进事迹。

8、做好教科资料的收集、筛选和建档工作。

9、提出教科经费计划,管好教科经费。

10、完成上级教科机构交办的有关工作,积极参与上级教科机构组织的教育科研活动。

三、教科室的管理

学校教科室在业务上接受上级教科部门的指导,主动配合、及时完成上级科研管理机构的教育行政部门布置的有关工作,就其自身建设,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1、计划管理

遵循教育科研和学校教育规律,每学期初应制订单列的学校教育科研计划,并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之内,每学期应写出学校教育科研的工作总结,应按要求每年写出主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报告分送在相应级别的教科机构。同时为使教科室的工作正常运转,还应制订相应的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

2、课题管理

主动承担市级以上的科研课题,集中主要力量完成承担的课题任务,还要指导学校、年级组和教师个体的课题申报、立项、实施、结题等工作,形成学校内多层次、多领域的科研局面,充分调动学校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通过科研实践的探索和锤炼,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3、成果管理

组织学习和宣传教育政策、教育理论。重视科研骨干力量的形成,发现和培养科研积极分子。在课题研究中,要加强成果意识,提高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肯定教师在科研中付出的艰辛劳动,表彰优秀的研究成果,按学年度把校级以上的各类科研成果评奖情况记入学校的教师的业务档案。

4、档案管理

学校教育科研运行中,要积累大量的材料,必须做好资料的搜集、分类和归档工作。教科资料在形成、积累、归档时,应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要注意材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建立档案时要注意科学性和适用性。一般地讲,学校教科室至少应把以上门类的材料归档,再按档案管理的有关要求分卷建档。

(1)计划总结性资料

学校的教育科研规划、计划、总结等,在市级以上教育科研部门立项的申请书、批准通知、实施计划等。并指导有关人员做好班(组)及个人的科研计划、总结等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2)过程性资料

研究者的观察记录、调查材料、检测统计等,各学年课题研究进展报告,向有关领导、专家及上级教育科研人员的咨询记录等。

(3)专题性资料

每个课题的研究方案、调查报告,阶段与终结的有关报告和成果、专家鉴定意见等,专题讲座、专题研究等资料。

第6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利用率提高**保德县

国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工作以来,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只有硬件设施,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高设备利用率,使其真正为教学服务。笔者认为(以**保德县为例,以下简称“我县”),要提高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利用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机构健全、领导重视

开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作任务非常艰巨。我县教文广体局领导班子一班人,与时俱进,超前谋划,在着力转变思想观念,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专门成立了由教文广体局局长任组长的“保德县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领导小组”。为了科学领导,又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文广体局电教馆,由电教馆成员负责具体的工程规划、安装实验,后期培训等工作,由此,整个工程更加专业,深入人心。

二、搞好项目学校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

“三种模式”中各模式的设备已基本可以实现在项目学校中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但在具体应用中我们发现,现有模式并非尽善尽美,有的存在设计上缺陷,比如,模式二中卫星接收单元部分,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节目不能被保存,而且按照安装要求,节目观看用的电视机只能放在卫星接收室,这对于让学生来看“空中课堂”节目之类的事情来说是不现实的,所以按照现有模式,电视部分并不能很好地被利用。发现问题以后,我们及时研究对策,给学校做出以下三种整改意见,供不同条件的学校选择:第一,为模式二自行添置一如录像机,将好的电视节目录下来,拿到播放室播放;第二,为模式二中的卫星接收电脑添置外置USB接口的视频捕获卡,将电视节目进行MPEG采集存入计算机,然后通过光盘刻录或局域网让师生观看;第三,建立学校范围内的闭路电视网,将卫星电视节目直接进行转播。值得欣慰的是,意见出台后,得到了许多项目学校采纳。他们通过保德县教文广体局网站上公布的中国教育电视台节目表了解节目安排,有选择地进行录制保存,某些学校还采用了意见三,建立了校园闭路电视网,教学效果很好。

三、加大在“三种模式”教学应用的培训力度

我县从试点工作一开始就把骨干教师培训工作贯穿于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之中。结合实际,制定了本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学校教师培训方案。我们的培训目标是:通过培训,使试点校一线教师和技术人员熟练掌握“三种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其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最终达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提高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使其能够积极主动探索远程教育条件下教育教学应用模式,从而提高工程的投资效益和应用效果。为此,我们制定了以下培训内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法、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概念和应用、教学光盘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及教学设计实践、卫星资源接收和应用中的问题解决、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问题解决、运用卫星资源的教学设计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践、运用网络资源的教学设计实践等,还包括各种模式的具体课例观摩。培训由县电教馆和教研室共同承担,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与形式,打破单纯课堂授课的方式,积极探索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参与式学习、使用学习等多种方式。使用讲授、研讨、动手设计课例、优秀课例观摩相结合的方式学习,以提高教师实际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我们还积极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与学习,在掌握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学习的能力。

县级培训以后,我们要求受训教师要在各自学校展开校本培训,制定本校培训计划并且实施。我们还积极组织项目学校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各类远程教育应用培训。到目前为止,我县接受过县级上以远程教育应用培训的教师已达350人次。开展培训的同时,我们在保德县教育文化广电体育局网站上开辟了远程教育论坛,供我县教师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远程教育的理解、看法并展开讨论,好的经验由此也得到了及时的推广。

四、开展农村中学现代远程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开展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对于充分发挥其教育教学效益,使教师深入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都是大有裨益的。我县局领导高瞻远瞩,早在工程初期,就已确立要及早开展远程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并由县教研室在全县中小学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改革的契机,与县电教馆联合启动了远程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工作,规定凡我县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学校均可申报。课题范围包括: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资源接收与整理、学校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与方式、“三种模式”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运用方式的研究、中心校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教学点提供教学服务的研究、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效果测试与评估的研究等。我们要求,学校要根据“三种模式”应用中的教育教学特点、本校利用选题时也可以不局限于我们所列的范围而自行拟定科研题目。科研课题由各项目学校直接向我县教研室提出申报,经教研室评审后立项作为县级课题。待省市启动相应远程教育课题研究项目之后,再将选题科学、运行正常、有阶段性成果的课题项目推荐到省市级有关部门立项。

参考文献:

[1]王华.开放教育农科专业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第7篇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2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科规办函[2003]16号文件)的要求,今天召开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2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第8篇

(一)有利于提升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能否把握时机,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可以培养出一批思维开阔、拥有较高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中国以农业大国著称,农民占到国家总人口的80%以上,所以如何对农村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成为当下发展的重点。而教育质量的提高又是以科研发展为前提的,那么,作为教育主要实施者的教师,其科研素养的提高将是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广大的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总结,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科研理论,再用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改善现有的教育活动,如此形成良性循环。这也正是研究农村教师教育科研素养提升策略的意义所在。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师的职业价值

拥有较高科研素养的教师一定拥有较高的教师职业价值,其从教业务水平也必然较高。所以提升农村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同时可以间接提高教师的职业价值、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现阶段,国家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教师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所以,教师们在实现高收入的同时也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重视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而且对于长期从事一线教学活动的教师来说,拥有夯实的实践经验是其进行教育科研活动的有利条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二、农村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缺失表现及原因分析

提倡在广大农村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努力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事情。但在现实的农村教学活动中,开展农村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农村教师欠缺科研意识。农村受到其特殊地理条件等的限制,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信息闭塞,教学条件较差。有些农村教师会认为教育科研是与自己没有关系的闲事,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出高分的学生,把其顺利送入更高更优秀的学府,而不是花费精力搞什么所谓的研究,这样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对学校中开展的教育科研活动不闻不问。有些农村教师对于学校内教育科研活动的态度是既不关心也不过分排斥,把其作为例行公事的检查,有要求就做做样子,敷衍了事。所以有很多国家支持的科研项目在农村学校不能落到实处,经常是有头没尾,更别说研究出什么具有建设性的成果。还有一些农村教师很热衷于教育科研活动,但其出发点往往是为了评先进,具有很强的急功近利色彩。

第二,农村教师科研能力较低。据调查,很多农村教师不具备基本的科研素养,没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尤其是像计算机、心理学等课程的任课教师,多由其他老师代教,教学质量都很难保证,更别说从事科研活动了。有些农村教师虽拥有很高的科研热情,但科研能力不高,对于科研选题、设计、评估等一系列活动缺乏统筹规划。还有些农村教师对于科研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不能努力学习克服,而是知难而退,最终导致科研活动不了了之。

第三,农村科研活动缺乏立足于本校的实践精神,农村科研活动具有盲目性。在农村,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教育科研活动,更不知道如何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只是看别人都在忙着申报课题,就盲目进行课题申报,根本不考虑课题与本校教学活动的关联,最终导致课题较为空洞,缺乏实践可操作性。最后到了论文阶段,也只能东拼西凑别人的论文,不仅缺乏创新性,更是对科研资金的极大浪费。

第四,农村教育科研方法比较陈旧。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等技术日益走进了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在科研领域亦不例外,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可以通过Internet获得最新的前沿科研资讯和学科发展动向。但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有些师生根本不知道电脑和网络是什么,更别说会使用其来获取信息了。所以教师了解教育科研信息的渠道相对较少,书籍是他们唯一的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来源。但因为条件的种种限制,大部分的书籍都比较陈旧,且种类不全,像教育科研这一新兴的类别根本没有可以参考的书籍,所以农村教师无法了解教育科研的有效信息,更无法对教育科研的发展方向做出准确预测。那么,其所申请的教育科研课题质量可想而知,有些是完全脱离实际教学活动的空想,而有些缺乏科学理论支撑的零星看法,完全不成体系,更没有实际研究意义。

第五,农村教育科研团队及机制不够健全。众所周知,教育科研项目往往需要历时较长时间,且需要很多教师共同配合,其中既包括教育科研的组织领导者,还包括各学科经验丰富的教师。但我国农村教育科研现状却令人担忧。具体来说,农村既缺乏教育科研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缺乏科研素养较高的教师团队,导致了农村缺乏健全的教育科研活动运作机制,没有独立的管理教育科研活动的部门,在教育科研课题等方面的活动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管理;同时也缺乏完善的教育科研团队做支撑,导致申请下来的科研课题不能落到实处,虎头蛇尾的情况屡见不鲜。

三、提升农村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对策

(一)组织教学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思想意识

农村学校的资源相对比较稀缺,教师接触不到“科研”,便也就无法从思想上正视教研。这就要求相关教育部门应尽量帮助农村学校教育单位争取一些科研机会。针对校领导与管理阶层,可适当安排一些学习性会议,或者外出交流学习机会。对于学校的老师,一方面可以利用省级或者国家级政策组织教师外出高校培训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学校组织各种学习活动,比如邀请高职称教师前来讲座,在校内举行各种良性的教学科研比赛活动,或者定期进行理论学习等,端正农村学校老师的教育科研思想。较之于城市学校,农村学校虽然资源比较稀缺,但随着而来的科研时间也相对较多,教师应该寓科研于教育,视自己的教学目标为科研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端正、树立科研意识,充分借助周围资源挖掘农村学校独有的科研资源。

(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教师的科研素养

科研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基础理论;②科研基础知识;③教育科研能力;④科研精神。在对此进行培养与提高时,要注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把握,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可以采纳。首先是对于教育基础理论及基础知识的提高。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自考、函授等,这种教育方法相对较为基础,可以直观有效地提高农村教师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就是学校内部的培训,可以参考其他学校的有效经验,有针对性地对基础知识较差的老师进行分阶段、分科目式的教育培训。其次是科研教育能力方面。科研能力的培训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注意把握节奏感。农村学校可以针对本校的实际科研能力,邀请科研人员入校帮助教师讲解“科研”,引导教师正确搞好科研。例如可以以一种“上课――说课――评课”模式、科研问题讨论会模式等,进行选题、找资料、搜集信息、讨论立意,逐渐在学校营造一种科研氛围,培养起几个科研带头人,然后由这些学科牵头人再带动其他的教师,最终实现全校性科研。

(三)培养农村教师的问题意识,加强科研能力

有问题才需要研究,最终才会出现科研,因此要注意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培养问题意识,一方面可以真正地从实际上解决教师在组织科研活动时遇到的诸多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尽量避免科研内容空洞无实,徒有表面,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思维观念。教师的科研问题主要来自教师的科研实践活动,也就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主要围绕在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这一方面。教师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教学质量水平的过程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教育科研过程,因此要注意培养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使教师善于发现、敏于思考。

(四)全盘把握,优化农村学校的科研资源,以实现最大化的科研效益

科研活动相对来说是一种前瞻性实践。农村学校相对来说教学资源比较封闭,因此需要有相关单位对此进行宏观把握,以免造成各单位闭门造车,重复科研。优化科研资源,实现各单位的交流与合作,首先各级科研单位要在了解本地区各学校基本情况(主要是相关优秀科研人才)的基础上,携手学校合理规划本地区的科研资源,合理设置科研机构,实现科研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还要注意协调各校区科研人员的关系,加强科研人员的沟通,充分地将城市的资源优势与农村的教育实践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一种良性互补,获得最终的互利互赢。其次,各级科研单位应该及时发现本地区教育活动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涉及的各类重点难点,并不定时组织各科研人员进行探讨,一方面可以引导科研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搞科研,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减少科研题目的重复,或者科研“脱题”等现象,提高科研效率。再次,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为科研的顺利完成提供资金保证。科研项目研究理所当然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信息资料查阅、打印,或实地调查等,各级科研单位应大力从资金方面予以支持。只有“后方”稳住,科研人员才可无后顾之忧地埋头专心搞学术。最后是科研成果的推广。推广科研成果一方面可以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也是一种变相的认可,可以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

(五)建立并完善科研制度,实现科研的科学化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对于科研活动来说也不例外。激活农村的教育科研活动,必须在规章制度这一方面有所动作。从区域层面来说,可以建立一个县、乡(镇)、学校的三级教育科研机构,以实现规章制度的上行下效,避免出现同地区因规章制度不同而导致的各类麻烦。从学校层面来讲,可以以上级单位已施行的规章制度为准绳,以学校的实际教育科研情况为基础,施行《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规程》《学校教科室工作条例》等相关的科研研究章程与规定,具体详细地涉及教育科研的每一个步骤,包括立项原则、步骤、审批方法、课题经费发放管理办法、课题过程以及最终成果验收标准等,并务必严格执行。

第9篇

[关键词] 小课题研究;培训课程;科研能力

小课题的特点主要体现为:问题小、重心低、周期短、规模小。它专门为一线教师设立,目的在于鼓励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将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的着力点,扭转教育科研与教学相脱离的局面。广州市荔湾区在“十一五”时期把教师小课题作为区域性教育科研的研究重点和突破口来提升教师科研素养整体水平,在制度上和经费上加大帮扶力度,在管理上增加了区教师小课题实验基地和示范基地的运作,在培训方面增强了科研培训的针对性、同步性和实用性。设置了20多门次“小”培训,切实帮助一线教师解决遇到的问题,受到教师们的欢迎。通过开展小课题研究,区域科研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教师学习有方向,校本培训有内容,校本教研有主题,小课题研究成为联结学校管、教、研、训各项工作的有效通道。

一、研究背景

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国家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其“教师小课题研究课程”被认定为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优秀课程。笔者从事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多年,审阅了众多中小学教师的小课题申报书、开题报告、结题材料,结合对教师进行课题观察、深度访谈、案例分析及借鉴他人研究经验后发现,荔湾区科研态势表面繁荣的背后还存在不少问题。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日趋增强,但科研能力薄弱,日常科研训练不足。研究选题求新求洋,有些过于细碎,有些则过于宏大,重复一些低层次的类似工作方案的研究;研究缺乏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择有罗列堆砌之嫌,层次混乱,研究结论的可信度不高;找不到实际问题研究的切入点,要解决的问题表述不具体,研究内容空洞;文献检索的途径和方法不熟悉,文献综述能力较弱,参考文献阅读的数量偏少,针对性不强;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收集的针对性不强;研究成果的表述及撰写能力弱,整理水平和提炼水平欠缺。

根据教师的工作特点及专业发展情况,解决上述问题,除了强调教师的自学外,还需要抓好科研培训。当前教师科研培训的重点已经从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向对实际问题的研究,科研能力的训练逐渐成为学习的重心,而最能体现科研能力培训有没有被教师实实在在地消化和吸收,方法之一就是让教师亲自来做课题研究,经历“提出问题―查阅文献资料―确定方案―申请立项―实践论证―得出结论―撰写报告―结题答辩”步骤。华东师范大学王建军教授指出了中国特色实践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就是“教学―研究―专业发展一体化”。研究中心陈静勉老师认为参加科研活动既是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良好机会,也是科研能力与科研态度的外在体现形式之一。

在此有必要对教育科研能力这一关键词进行界定。笔者认同刘本剑的看法,即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应具备的能力,具体来说,指研究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他还具体指出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由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能力、设计教育科研方案的能力、组织教育科研活动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处理教育科研信息的能力、表达教育科研成果的能力、评价教育科研成果的能力等有机构成的综合能力。

开展有效的科研培训,应以具体的科研步骤为目标,在培训中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二是补足教育科研知识,三是强化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以下笔者侧重谈谈在小课题研究培训课程中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一些做法。

二、开展小课题研究培训课程的具体做法

根据刘本剑老师的认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分解为以下几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根据问题主动搜集资料的能力、把问题明确为研究目标的能力、把研究思路转换成研究方案的能力、采用有效科研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不同形式表述研究成果的能力、评价及推广自己科研成果的能力等。这里面包括了相对系统的教育科研程序知识和方法知识,据此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活动,设置具体的培训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提供丰富的培训方式供教师选择。

鉴于教师存在着诸如年龄、性别、工作单位、教育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对科研培训态度、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对科研培训有着不同层级的需求,研究中心把培训重点放在架设理论与实践之问的“桥梁课程”,注重把科研理论转化为实践内容,既有别于国培、省培等注重政策与理论的相对宏观、系统的引领,也有别于学校内部注重具体实践操作环节、解决具体问题的校本的、微观的处理,而是从中观角度集中解决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共性问题,开发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课程,改变过去那种缺乏主体内化过程,以接受知识、训练技术为主的“学历”式教师培训,注重对中小学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让每一位参训者都能主动地参与对话,促进其成为创新型教师。

具体培训内容可分为两类:

(一)静态、系统的教育科研程序知识和方法知识

主要为教师提供科研活动过程中的理性认识支撑,包括申报课题、常用研究方法、结题、撰写研究成果等的一个个小专题,讲授内容是研究中心自创自编,多为总结归纳的成熟经验做法,中间穿插在科研过程中的明确要求,简明扼要地介绍给教师,这样教师就能在短时间的面授课堂中掌握到急需的内容,是雪中送炭式的培训。

教师作为成年人,拥有一定的经验、信息和知识,知识结构具有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因而,教师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其学习方式与儿童的学习是有区别的,不能像给学生授课那样来给教师授课,否则指导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研究中心根据成人的学习方式与特点,在对教师学习规律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依据指导的内容运用参与体验式、案例式等指导方式,提高教师积极性。常用的培训方式有以下几种:

1.集中培训。针对特定的培训对象设计专门的培训内容。根据本地区内不同层次、类型教师的科研实际需求,组织地区级层面的集中培训。例如,在开题阶段开设“小课题常用研究方法”“如何撰写开题报告”等培训内容,在课题结题阶段召开“如何撰写结题报告专题培训会”等。培训的师资除研究中心的专家库成员外,还有本地区里的科研人才智库成员,他们更熟悉本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与科研水平,能更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远程培训式指导。现代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培训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远程培训利用网络突破了培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能较好地解决实地培训过程中存在的“工学矛盾”,又能提供丰富的资源,实现对传统培训活动的补充,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远程培训中的指导主要通过设立辅导教师来完成,所配备的辅导老师通常是从科研人才智库和专家库里甄选的成员,他们在科研中的一些方面具备专家级的水准。辅导老师通过平台与学员进行沟通、交流、讨论,批改并点评学员作业,对学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二)动态的反思性活动课程

主要包括问题诊断式专题研究与案例剖析。课程内容从学员参与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入手,以案例剖析为主,以学员为主体,努力让每一位学员都主动地参与到研讨和反思中来。此类培训内容特别要引导学员掌握“诊断性”研究方法,突出学员对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育经验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在经验反思与理论指导的冲突中超越经验意义,根据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境做出判断与变革,在“教”与“学”的分析、评价中提升教育科研能力。此类培训内容相对应的培训方式有以下几种:

1.团队科研活动。建立“学习共同体”或“研究团队”“创新团队”,这是从教师知识形成的社会性维度考量,也是当前教师培训通常采用的方式。在共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任务的基础上,注重教师的个人参与和自主反思,强调以探索为学习取向,注重形式多样化,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现场观察、主题活动等,为教师提供获得知识的多种途径和机会。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个体可以参与群体进行分享经验、交流信息,促进学员间的多向交流。在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教师的个体知识通过“团体协商”形式转化为团队认识,成为教师群体专业知识的源泉。长春市丰静总结了本地科研现状与发展特点,认为未来教育科研的培训目标是力争通过高效培训形成三个团队:全员基准团队、骨干提升团队、名师引领团队。这一点与笔者所在教研团队的思路是一致的。

2.日常科研视导。通过日常的科研视导活动,深入学校或片区。尤其是在教师小课题实验基地和示范基地,直接参与他们的校本科研活动中,通过参与、检查、交流、座谈、点评等形式,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帮助。知识和观念的内化并不是即时的,而是需要在后期的岗位实践中逐渐消化,并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同时,培训时的学习情景与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境存在一定的距离。为沟通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教研团队帮助教师制订科研工作行动计划和改进方案,并深入教师工作现场进行跟踪指导,帮助教师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同时做好跟踪服务,在指导活动开展前对指导学员进行“前测”(指导前对相关问题的把握程度),活动之后进行“后测”(在指导之后对相关问题的把握程度),切实掌握指导目标的达成度,并对指导后的反馈与评价进行分析,从中了解问题解决的程度以及因问题而可能衍生出的其他问题,为下一次的指导提供主题参考,提高指导活动的实效性。

三、小课题研究培训课程的发展远景

(一)把培训思路提升到区域研训文化的高度

区域文化可以为区域和区域中的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教研团队要充分发掘区域文化底蕴中利于教师成长的元素并与之深入融合,积极从区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借鉴发展较成熟的企业文化理念,构建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区域研训文化,启发培训者从文化的高度审视教师培训与教科研一体化的问题。

荔湾区研训文化的落脚点在“常态课”,发力点在教师小课题的研究上。小课题研究培训正好可以从文化氛围、教科研意识、教师群体关系、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模式等几方面来落实区域研训文化,引领区域教育前行。

(二)探索保障制度,设立科研学分银行

在研训文化建设过程中,教研团队探索类似银行管理的教师培训与科研学分管理存储方法,保障研训文化建设的推进。在科研方法系列培训中,设计了8种科研方法的研修,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科研实践活动等。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来选学,项目完成即获得一定的科研学分。教师的论文、反思、心得体会、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成果经考核达到一定标准都可以取得相应的科研学分。同时,借助网络学习平台突破传统的面授课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学员完成继续教育的学时统计从固定学习制改变为弹性学习制。将学员完成的课堂研训、校本研修、科研工作、学术讲座和发表的论文,通过继续教育的学时统计从固定学习制改变为零存整取的学分折算,学时存在“学分银行”。如今,荔湾区正通过试点校摸索、案例观察、问卷和访谈调查,检验学分银行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通过教师小课题培训来促进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区域研训文化的高度来审视教师培训,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基本结构和发展阶段来运作,最终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渠道。

参考文献

[1]张照坤.中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探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5,(5).

[2]刘本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课题选择问题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10).

[3]高远才.对中小学教研人员的教育科研素养的初步认识[J].教育科学论坛,2010,(10).

[4]丰静.探索教育科研培训途径 提升教师教育科研素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9).

[5]程凤农.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策略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2).

[6]刘东敏,田小杭.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取路径的思考与探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8,(4).

[7]刘玉娟,彭贤智.实施研训一体化策略 提高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J].教学与管理,2005,(34).

第10篇

根据观察,农村中学的教育科研存在诸多问题。如,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相对落后的客观环境的制约,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的不健全,教师缺乏研究意识与习惯,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脱离,科研与教研的二元分隔等都制约着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以下针对农村初中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的推进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领导重视、学校支持是搞好教育科研的前提

领导重视是搞好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力保证。实践证明,如果得不到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教育科研工作是很难广泛、有效开展的。如果学校能够真正把教育科研工作摆上位置、纳入日程、提供经费、保证时间,支持活动的开展,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就会顺利、有效,也才有可能取得优异的成果。

近些年来,我校采用了“校长重视,业务校长主抓,中层领导、骨干教师以及班主任多层次、全方位参与”的教育科研的模式。全校先后参研或立项课题八项,其中“十一五”课题占五项,已先后有三项国家级、一项省级、一项绥化市级、两项海伦市级共七项课题结题,参与科研课题总人数达五十余人次。科研工作的大力开展不仅优化了育人环境,提升了教师科研水平、业务能力,更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并提高了育人质量。

二、注重实效、研以致用是教育科研的根本

中小学教育科研不同于单纯的学术研究,不仅要注重理论探索,它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更应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发现、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和关键问题。应调动全方位、多层次的积极因素,把研究贯穿于教育行为之中,避开理论研究的“短板”,用研究指导教育实践。以“研在教中”为手段,使教师边工作、边研究。从教育实践中观察、发现问题,通过案例研究,不断积累、整合、反思,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教育教学的建议和策略,实现“以研促教,研以致用”的教育科研目的。

针对近年来比较突出的农村学困生问题,我们于2004年申报立项“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困难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被选定为黑龙江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共有领导、教师22人参与,课题组成员从学校、教师、学生、家庭以及社会等不同角度,针对其产生的多重背景因素、学习困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调研,并把探究学生的学困成因及解决对策融入学科教研中,让各学科教师都去认真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学困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是搞好教育科研的有效途径

因地制宜,在教中研、在研中学是教育科研的有效途径。“学习———研究———实践———交流”多措并举,会使教师素质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1.结合校本培训强化学习

校本培训是学校最有效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是教育科研的有效载体。科学、完善的校本培训工作能够给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和研究空间。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校本培训研究既是教师学习、实践、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发现、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校本培训在教师思想中树立科研意识,培养教师科研能力。学校通过设立研究小组,制定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制度,如,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数,规定个人一定的阅读量和笔记摘抄量,及时写出心得体会等,并加强督促检查,保证学习效果。在有效的校本培训机制的引领下,教师队伍的素质明显提高,这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围绕课堂教学抓好实验

课堂是实施课程改革、进行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教师如果把教育教学工作理解为仅仅是一种简单重复的劳动,那么他永远成不了好教师。教育科研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只有把学习、研究、实践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这样的教师才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才能成为一所学校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支撑。

“反思———设问———探究———跟进”是一种有效的校本教学研究的模式。教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集中分类整合,分析共性问题探讨:一方面研究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另一方面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团队探究,对问题产生清晰的认识并找出根源所在。进而采取集体备课、听评课、定期或不定期出示示范课以及撰写教学叙事等实践活动,这样会大大提高教育科研的针对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联系兄弟学校研究交流

第11篇

关键词:区域;教育科研;实践;推动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6-0034-03

教育科研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软实力”,在服务决策、探寻规律、指导实践中发挥先导和引领作用。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市教科院”)是在成都市教育局直接领导下的教育科研专门机构,反思市教科院在推进教育科研上所做的努力,我们对地方教科院(所)科研工作的职能、路径与方式形成以下思考。

一、明确服务取向,彰显教育科研价值

我们认为,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在于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如果没有体现在推进教育的变革中,教育科研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成都市的教育科研首先应当“立足成都、研究成都、服务成都”。我们明确提出了教育科研要做好“三个服务”的指导思想。

(一)教育科研要服务于教育决策

地方教科院(所)要增强问题意识,积极发挥教育“智库”的作用,主动构建教育决策研究工作机制,积极参与全市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的科学研究和调研论证,搜集重大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政策实施结果进行评估,不断提升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和决策服务的实效性。

(二)教育科研要服务于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科院(所)要发挥先进理念与教育现实之间“桥梁”的作用,利用专业人才聚集的优势,围绕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中心工作,发现现实中的重、难点问题和关键性问题,用研究的方式探索“问题解决”的科学路径和实践方略。要以务实求真的实践改革方案指导学校和教师的实践活动,“上通理论,下接地气”,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

(三)教育科研要服务于学校、教师及学生发展

要发挥地方教科院(所)与学校和教师具有天然和紧密联系的优势,通过选题指南、课题管理、师培干训等多种途径,把优秀的研究成果和前沿信息、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及时转化为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实践行为。在为学校做好信息服务、理论与方法指导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扎实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在鼓励、引导和帮助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组织系统实施,促进教育科研繁荣

地方教科院(所)担负着推进地区教育科研发展的任务,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体系是提高本地区教育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教育科研承担着教育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和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的双重任务。研究任务的双重性,研究内容的应用性,研究队伍的群众性、层次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我市教育科研体系建设的八项重点。

(一)建立三级教育科研管理体系

按照能级管理原理,我们建立了由市、县(区)和学校共同管理的三级教育科研管理体系,区(市)县教研室大都设立了科研室或有专人负责教育科研工作,不少学校也成立了科研室,有一支比较稳定的专兼职科研队伍,从组织上保证了我市各层面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

(二)搭建多元化教育科研格局

根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人员不同,教育科研的类型既有中宏观层面的决策研究,也有区域和学校层面的教改研究,还有教师层面的专题研究,因此,只有多层兼顾,分类管理才能促进“和谐共生”式的多元发展,形成良好的区域教育科研生态环境。我们主要通过对市级课题的设计来体现并合理引导和布局各类课题研究。目前,成都市立项的市级课题有招标课题、重点课题、规划课题、专项课题四类,其中专项课题包括教育决策、调查研究、农村教育、高中课改、名师专项等,构成了全市多层面、多类型、多形式的教育科研格局。

(三)定期教育科研指导意见

为了使教育科研更好地结合成都教育改革的实际,避免出现研究课题分布上的空缺或重复,聚焦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强化教育科研的系统性和滚动发展,需要做好教育科研规划。我们坚持每五年一次教育科研规划和课题指南。从2010年开始,我们又坚持每年根据我市教育改革的中心工作当年的“教育科研课题指南”,突出了研究的重点,引领了全市教育科研的发展方向。

(四)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办法

课题管理是科研管理的核心。我们提倡开展求真务实的教育科研,坚决反对虚假科研、泡沫科研,反对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因此,在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管理体系时,尤其关注课题研究的真实性、科学性、创新性、实效性,形成了从课题立项――过程管理――课题结题――成果推广的全程管理办法;建立了课题立项答辩制度、课题年度考核制度、课题分类管理制度、课题结题检测制度、课题成果公报制度等管理制度,较好地完善了这项重要的教育科研基本建设,规范了教育科研行为。

(五)做好教育科研成果遴选

评选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既是一种激励机制,也是一种导向措施。通过遴选评奖,一方面肯定广大研究人员在科研中所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能遴选出优秀的研究成果予以推广和应用,更好地发挥科研在实践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为此,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实践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标准,并配合市教育局开展两年一届的优秀成果评选。此外,我们还建立了评选市级先进教科室、优秀研究人员制度,起到了比较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六)建立科研成果推广机制

我们注重对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尤其是对优化实践有较大影响的成果,组织力量帮助梳理、提炼,突出亮点;通过研讨会、成果会、成果汇编、定点帮扶等方式予以宣传和推广。对于一些行动特别有力,效果特别明显的课题,我们会在研究过程中组织现场研讨会,在研讨中交流、学习、借鉴,及时发挥优秀成果的辐射带动作用。

(七)提高科研人员专业素质

“教学做合一”是我们强化科研骨干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式。一般在课题立项后,我们会集中对主研人员开展理论与方法的培训;在研究过程中,会结合典型研究案例在研讨中开展培训;在成果评选前,会对如何提炼成果进行培训。为以高质量的“外促”引发“内生”,我们还与教育发达地区的研究机构合作培养骨干人员。至今,已连续四年每年送出50名左右骨干教科研人员到上海市教科院,参加为期一周的前沿理论培训和科研名校实地考察,开阔了教科研人员的视野,促进对比思考。

(八)加强研究工作学术指导

教科院(所)的研究人员自身不仅要承担课题研究,而且担负着教育科研普及和指导的责任,理应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学术帮助。因此,下基层走学校应成为科研管理和指导的常态。我们经常深入区县,深入学校,深入到教师的研究现场,通过专题讲座、课题指导、资源支持等方式,为学校提供前沿信息,帮助学校梳理问题,论证方案,提炼成果,给予理论和方法指导,促进教育科研水平提高。

八项重点工作优化完善了全市教育科研体系,使教育科研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科研兴教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科研管理日趋完善,科研骨干队伍不断壮大,科研与教育改革及发展的联系愈加紧密。我市的教育科研已从具有部分优势,向持续地获取一系列优势变化,获得高等级奖的科研成果不断产生。

三、聚焦核心问题,增强教育科研效能

作为地方教科研院(所),既要发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智库”的作用,也要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推进教育实践在科学轨道上的持续变革。围绕教育改革的中心工作,关注实践变革中的核心问题,加大对重大问题研究的力度,加大对全市教育科研的引领。以这样的思想为指导,成都市教科院进一步完善了内部管理机制,以“两个聚焦”来增强教育科研服务教育决策和指导实践变革的力度,提高教育科研的效能。

(一)聚焦战略性问题,强化教育科研服务教育决策的力度

在大力推进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在教育部城乡统筹教育试验区建设中,教育决策研究受到高度重视。在成都市教育局的领导下,我院把教育决策研究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强了领导,配备了研究人员,设立了专门机构,逐步建立起了由决策制定前的科学论证与研究、决策执行中的情况调查与评估两个系统构成的教育决策研究机制。聚焦我市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如:成都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等重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决策咨询与调查评估研究,较好地发挥了“成都教育智库”的作用。

(二)聚焦重难点问题,加大教育科研引导实践变革的力度

在加大教育科研指导实践变革的进程中,我们打破了以学科教研为主的格局,实现了学科之间、科室之间研究力量的整合。通过任务驱动和项目推进,加强对教育改革实践中涉及面较宽、影响较大、制约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影响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的关键性问题,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如推进素质教育、学业质量监测与评估、中、高考分析、新课程改革、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农村初中教育质量提升、新优质学校培育、进城务工子女入学、教师培训有效性、名校集团建设、学校文化建设、课堂教学效益提升、班主任队伍建设、择校现象、入园难及学生心理健康等开展“攻坚克难”。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等方法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通过实践研究、经验总结、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探索科学路径和改进对策,用以指导区域和学校改革,促进教育质量提升,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四、推进持续发展,提升教育科研品质

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成都市的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教育决策的复杂性增大,学校改革举措实施和创新的难度增加,为了推进教育科研的持续发展,我们要做到:

(一)突出主抓手

突出课题研究质量和骨干队伍建设这两个教育科研品质提升的主抓手。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机制,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的组织与管理,提高全市教育科研的水平和质量。要加强对全市教育科学工作的规划和统筹,引领课题研究方向。要完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建立课题研究质量标准,加强全市教育重大科研课题的申报、选题和质量跟踪,提高课题科研效能;要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加强与在蓉高校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加强区域、校际间的科研合作与交流;要建立成果推广应用机制和评估体系,加快成果的转化应用;要构建教、研、培一体的专业发展模式,强化对教育科研人员的学术培训,实施科研骨干培养工程,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要建立各级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的准入、激励机制,优化教育科研管理队伍。

(二)增强主动性

教育科研做好不易,创优更难。主动作为,常研常新;被动去干,越干越厌。主动性源于责任,基于规律,始于实践,成于智慧。要进一步增强教育科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教育改革主题和主线,加强教育研究。一是要主动积极参与教育行政部门政策制定的研究,二是要主动开展调查研究,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深入开展对策性调研,对实践中具有借鉴性、指导性的典型案例,要主动协助提炼出典型经验进行推广;三是要主动深入开展实践性应用研究,特别要对数字化学生素质教育综合评价、现代学校制度系统建设、纵深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内生式教师专业发展、优化内外部教育发展环境等进行深入持续研究。

第12篇

教育科研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潜在动力。“立足科研、服务教学、引领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一直是我校教育科研的原则。一年来,我校紧紧围绕教学质量“稳中有升”的工作目标,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扎实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努力提升全体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下面把我校在教科研方面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视教育科研作用,确保科研工作开展

我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视,经常过问,亲自督促。尽管学校经费紧张,任然能对教科研工作一如既往地支持。不论是哪里有培训的学习班,都积极派教师前往学习。在开展教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我校领导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教育科研摆在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亲自带领教师申报并实施课题研究,在抓好科研骨干培养的同时,引领全体教师走上科研兴校的“阳光大道”,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将开展教育科研的责任感、紧迫感,传递给广大教师,引导大家从“教书匠型”走向“研究型”。

二、完善教育科研制度,转变教师教育理念

在全面梳理学校科研管理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初步形成《XX学校科研奖励办法》、《XX 学校课题项目实施管理办法》、《XX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主要管理制度,为学校科研工作的规范开展进一步提供了政策保障建立学习体制。

学校的教育事业要发展,决定因素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学校定制了众多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刊物和报纸,供大家阅读学习。同时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课改及教改的方针政策,及时了解我国教育改革的新动向。提高了全校教师教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三、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促进学术科研交流

在学校统一部署下,教科处遵循着以“贴近教育教学,注重研究实效”为基本出发点,按照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有关要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进行了富有意义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请进来、走出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为老师进行业务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这些专家、教授的讲座,字字珠矶,不仅开阔了教师的眼界,而且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一是“请进来”:经过市教育局组织,请来了苏州市的教育专家做专题讲座,专家们涵盖高中课程的多门学科,这些活动相关学科的教师都参加听课、评课、议课,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促进了学校教学的健康发展。二是“走出去”:充分发挥我校在全市高中教育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先后派出了省市名师工作室等名师赶赴各兄弟学校讲学。我校先后与市内外多所学校开展同课优构活动,老师们都认真的上课听课,认真地写学习心得并进行交流。这些活动,使我校教师获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加强远程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微课赛课活动

构建远程教育培训网络,造就学习型的教师队伍是课改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我校多名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网上培训,学习的所有学员通过几个月的学习感触颇深。虽然时间短,强度高,知识容量大,但通过学习和培训,教师的视野宽了,眼界远了,观念新了,方法多了,使他们有更大的信心和热情去做好教育教学工作。10月份组织全员开展“微课”赛课活动,上交1件“微课”作品参评,11月份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省微课大赛,较好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3、组织好各类赛课活动,促进教师业务能力提升

一方面教研室认真组织教师开展各类教育教学业务技能的竞赛活动,立足岗位,以赛促研,以赛“练”人,以“赛”育人。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大比武;优秀论文或经验总结评比、优秀案例分析评比、优秀课件展示评比等活动,有效地以促进教师业务技能与水平的提高。于2019年12月15日~20日举行了第23届优质课比赛,共有21位青年教师(人文学科12人、自然学科9人)参赛,同时陈月冰等11位老师分别为本届优质课活动献上了一节示范课。通过上课,听课,说课、专家评课等方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继续落实师徒结对活动,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和考试,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一年来,青年教师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已茁壮成长,在教学上已能独挡一面,许多年轻教师都已经非常出色。同时,继续抓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本学期启用了一批既肯干又能干的骨干教师,把他们安排到教学的重要岗位上去压担子,通过组织理论学习为他们“充电加油”。

四、发挥科研引领作用,推进强师兴校工程

1、鼓励教师走研究之路,做科研型教师。我校以科研促教改,认真抓好科研工作,进行教法、学法研究,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课题引路,积极推进校本研究。每学期初,在教科处的引导下,各教研组都从本学科、本年级的教学实际出发,确定本组的教研课题。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学校教科研工作初见成效。2019年已经结题省级科研课题2项,市级科研课题10项,校级校课题100项;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85篇。今年结题的省市级课题一共有19个,其中,省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17个,为鼓励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学校为申报课题的教师解决了评审费,对立项、结题的课题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同时,积极开展校本微课题研究,20XX年校级课题立项XX个,结题XX个。

2、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我校积极鼓励教师将已经取得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达到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成果,提高教学成绩的目标。XX老师的XX,不仅有理论成果,也有实践成果,他既有多篇,也有专著出版,是我校科研成果的典型代表。

五、建立科研激励机制,着力培养科研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