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实践与思考

教学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3-06-12 14:44: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实践与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实践与思考

第1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面积;教学实践思考

“面积”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部分学习内容中非常重要的知识,是学生在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它又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部分学习内容中非常重要的起始知识.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下面的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

1. 对接生活,建构概念

(1)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同学们,老师听说你们特别热爱劳动,我们分大组进行一次劳动比赛,规定你们同样的劳动时间,给你们提供同样的劳动工具,北边两组的同学负责打扫咱们会议室主席台上的这块地面,南边两组的同学负责打扫主席台下所有的地面,你们认为老师这样的安排公平吗?

生:不公平,因为我们打扫的地面比他们打扫的地面要大得多.

师:看来,同学们的劳动经验真的很丰富,很快就判断出哪块地大,哪块地小了,既然这样的比赛不公平,我们就取消比赛活动吧!

师:请同学们动手摸一摸自己的课桌面,再用手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比较一下,哪个物体的表面大?哪个物体的表面小?

生:课桌面大,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再比一比课桌面和黑板面,哪个物体的表面大?哪个物体的表面小?

生:黑板的表面大,课桌的表面小.

师:通过比较,看来物体的表面有大……

生:有小.

师: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 (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面积)

师:按照这样的说法,我们把课桌面的大小就叫做课桌面的面积. 把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做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 你能按照这样的说法,挑选生活中的两个物体的表面,比一比它们面积的大小吗?

生1:文具盒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小.

生2:课桌面的面积比黑板面的面积小.

生3:门的面积比窗户的面积大.

师出示课本主题图:请同学们对照教师的平面图再挑两个物体的面比一比它们的面积.

生4:黑板面的面积比优胜循环红旗的面积大.

生5:课桌面的面积比国旗面积大.

………

(2)认识封闭平面图形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观察教师的平面图,黑板面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隐去其他属性,只露出一个等大的长方形)

师:优胜循环红旗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隐去其他属性,只露出一个等大的三角形,然后只留下长方形和三角形)

师:比较这两个图形,哪个图形所占的平面大呢?

生:长方形占的平面大,三角形占的平面小.

师:通过比较这两个图形,我们看出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我们把封闭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 (板书:封闭平面图形的大小面积)

教师再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形:现在屏幕上有四个封闭的平面图形,请你任意挑选两个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生1: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2:正方形的面积比圆形的面积大.

生3:三角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小.

……

(3)小结面积的含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的平面图形的大小都可以叫做它们的面积. 齐读面积的概念.

(4)同步练习

出示:图1是从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图形. 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大,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吗?

生:四川省的面积比较大,江苏省的面积比较小.

2. 创设活动,积累经验

(1)探究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真棒,像刚才的几个省的图形,以及刚才的几个平面图形,同学们用眼睛观察就能判断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板书:观察)

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涂上蓝色的长方形纸片:这里有两张方形纸片,你能判断出哪张纸的面积大吗?

生1:蓝色纸的面积大.

生2:白色纸的面积大.

师:同意蓝色纸面积大的请举手,同意白色纸面积大的请举手. 这次出现了不同意见,看来用眼睛观察不能准确判断了,那你们想个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如下.

生1:我用测量的办法. 我测量出白色纸的一条边长21厘米,和它相邻的边的长度也是21厘米;蓝色纸的一条边长22厘米,和它相邻的边的长度是21厘米. 也就是这两张纸一样宽,蓝色的长一些,所以蓝色纸的面积大.

师:这位同学通过测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板书:测量)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我将蓝色的纸放在下面,把白色的纸放在它的上面,保证它们一侧完全重合,这时蓝色的纸露出了一块,说明蓝色纸的面积大.

师:这位同学用了重叠的办法,这种办法真的很简单. (板书:重叠)重叠法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比如老师和这位同学比一比谁的手掌面积大,你会怎样比较呢?(学生将自己的手掌放在老师的手掌上)瞧瞧,这时所用的方法就是重叠法. 同桌的两位同学用这种方法,也比一比谁的手掌的面积大一些?

师:还有别的办法比较吗?(学生没有回答)老师这里有几张纸条,有没有办法呢?

生3走过来操作后汇报:我用这样的纸条用四张正好盖满白色纸片,用四张去盖蓝色纸片后,没有盖满,还有剩余的蓝色部分,所以我判断,蓝色纸片的面积大.

师:老师的方法也和你们一样,屏幕演示操作过程. 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陷入沉思)其实,刚才的这个同学用了大的纸条,如果我们把这样的纸条变成同样大的小方格也可以去测量出哪张纸的面积大一些,不过,用小方格纸不如直接将两张方形纸片分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屏幕出示,你们数一数,想一想,能判断出哪张纸的面积大吗?

生:蓝色纸和白色纸都有21排小正方形,但是蓝色纸一排有22个小正方形,而白色纸一排只有21个小正方形,所以蓝色纸的面积大.

(2)小结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

看来,封闭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有多种比较的方法,差别明显的,我们用眼睛观察就可以了,如果差别不明显,我们就要动动手,用重叠、测量、数小方格等方法去比较,当然,对于具体问题,我们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

3. 知能转化,巩固提高

(1)完成第76页的第3题

图2中的四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生1:第一个图形有16格,第二个图形有14格. 第三个图形有17格,最后一个梯形有18格,梯形的面积最大.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梯形中有半格的,两个半格看成一个整格,四个半格就看成两个整格,加上16格整格,一共是18格.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2:我把右侧的三角形移到左上角去,这样这个梯形就变成了长方形,也是18格.

生3:我把梯形的两个下面的三角形移到梯形的肩膀上,这样这个梯形也变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棒,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形状发生了变化,面积变化了吗?

生:没有.

师: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遇到新问题时可以转化成以前学习过的问题来解决.

(2)完成第76页的第4题

用蓝线描出图3中图形的边线,用红色涂出它们的面积.

师:蓝线描出的是平面图形的什么?

生:周长.

师:周长和面积一样吗?

生: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不一样,周长是边线的总长度,面积是中间的红色平面的大小.

师:我们以后解决问题时,要能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不能混淆.

(3)完成第77页的第5题.

师:从图4中你知道了什么?先在小组内交流.

生1:运动场的面积比教学楼的面积大.

生2:水池的面积比生活区的面积小.

……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把运动场的面积规划成水池那么大,合适吗?

生:不合适,这样能够到操场上锻炼的人就太少了.

师:如果没有一点花坛和草坪,你认为合适吗?

生:不合适,这样学校就不美了.

师:如果让你们来规划学校的建筑分布图,你们一定要根据不同建筑物的性质和特点合理规划它们的占地面积.

4. 系统总结,提升认识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面积的含义.

师:请大家一起齐读面积的含义.

生2:我学会了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师:有哪些方法?

生:观察、重叠、测量、数方格等.

生:我知道了在布局规划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

教学思考

1. 经历数学对接生活的过程,激活已有经验,使之转化成数学经验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个体数学认知结构的构建和再构建的过程,组织学生学习数学,必须考虑学生以后的知识和经验. 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形成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 在课始部分,教师创设了扫地比赛的情境,学生由于经常参加学校的集体劳动,积累了丰富的劳动经验,很容易判断出扫地面积的大小;随后安排学生选择生活中的课桌面、数学书的封面、黑板面等熟悉的物体,通过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的系列思维活动,建构物体面积的概念. 在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中,教师对于重叠法的教学,不仅结合学生的操作指出了动作要领,而且安排了比手掌面积大小这一数学活动,及时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重叠法,学生的生活经验被激活并转化为了数学经验.

2. 设计、组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从经历走向经验

学生获得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质上是获得数学直观. 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组织好每一个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积极主动地从经历走向经验. 课中,对于平面图形面积大小比较方法的教学,教师创设了让学生积极动手、互相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学生经历了动手测量、重叠、借助小纸条等多个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积累了丰富的操作和探究经验. 在练习过程中,比较四个含有小方格图形的面积大小的教学,学生提出将梯形转化成长方形,并且讲述了具体的转化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潜意识地认识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更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参与式;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参与式”教学倡导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而宽松的思维状态,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发现和创造的机会。目前,在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参与式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简单化、形式化的倾向,尤其是教师在上课时,仍然“新瓶装老酒”,存在“教材为本”、“知识为本”的教学思维定势,依然以自我为主,包办学生的思维。

因此,在参与式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拘泥于教材,不局限于教学思维定势,创设出各种生动的、富有情趣的、仿真的教学情境,营造活跃、开放的教学空间,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提高,唤起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理解、主动建构知识。通过学生参与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民主参与的感觉,察觉自己对课堂所应尽的责任,并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借以改进教学。在教学流程设计上,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准备和适时展示图片、影像资料、课件等教育资源,让课文中的人、事、景、物跃出纸面,让课堂变得有形有色、有滋有味。

如《观潮》一课,可让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录像,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汹涌澎湃的钱塘江大潮奔腾而来的景象,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要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出发,设法挖掘原有认知和新课内容之间的联系,设置集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讨论性于一体的问题,让学生入情入境,对学习任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二、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心灵深处无时不存在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欲望”。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营造平等、宽容、理解、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为学生的交流探究提供操作平台。

一是以灵活有效的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意识,使学生善于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又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相互启发,共同探究。二是教师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特点,结合课文内容和主旨,设定活动及讨论目标,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积极交流和辩论,然后进行适当点拨、提醒、诱导。三是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通过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体验民主参与的感觉,察觉自己对课堂所应尽的责任,并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借以改进教学。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活动空间,尽情参与,自由表达,直抒己见,体验成功,从而激起愉悦的心理体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

三、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作为参与式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分组合作。

目前,由于部分教师受理念认识、教学评价制度和自身专业素质制约,把小组活动作为一种程式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为分组而分组,为活动而活动,失去了分组和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的意义。因此,如何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进行,构建合作学习的操作平台非常重要。

首先,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层次、兴趣爱好、个性差异等因素,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次,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每个小组设有小组长、信息收集员、中心发言人,组内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第三,教师适时进行指导调控。组内合作时,教师要兼顾全体,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展示的机会。在组织形式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既要学会组内成员交流,也要敢于在全班交流,在老师面前大胆质疑。在这种教学中,使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在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四、创新课堂评价方式,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参与式教学在评价方式上改变了过去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式,这种综合性、多元化评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小学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评价方式,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教师评价和师生互评相结合。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提倡师生互评、自评,通过大家互相评价,促使学生更好地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进一步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二是激励性评价和建议性评价相结合。由于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在自我评价方面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在心理上表现出向师性的特点,为此,教师要从多角度发现学生值得激励之处,给予恰当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成功的喜悦;三是智力因素评价和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教师要在评价时充分考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遵循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的原则,既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又要激励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四是适时评价和延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科学全面地适时评价;还要合理运用延缓性评价,即对于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对于学习滞后的学生,要以延缓性评价为主,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的愉悦,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实现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3篇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 调查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97-02

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方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编制个性化的、更加贴近学生学情的导学案,可以使教学形式多样、灵活性强。导学案教学强调学生课前预习和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启发,更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近年来导学案教学成为很多学校首推的教学模式之一。那么,学生对导学案教学的认识如何?导学案教学的实施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学生眼中的导学案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导学案的实践者,他们的感受是最真实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态度,我们对高一至高三的450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导学案教学模式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占69%),“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占80%);现在的导学案比以前的学案“好用”(占58%),“按照导学案设计的程序和步骤不用老师也能学习了”(占55%),“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占74%);使用导学案后“我会学习了”(占58%)。可见我们所用的导学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改变了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调查也反映出学力不同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由于相当一部分导学案需要学生课前预习、查阅资料等,52%的学生觉得使用导学案后课外作业量增加了,表现出对使用导学案的不适应;部分学生认为“导学案即练习题”(占26%),“使用导学案后课堂教学与学习效率没太大关系”(占23%),“使用的导学案增加负担”(占6%),说明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控制习题题量及难度,注意对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调查中,学生对导学案内容的设计提出了建议,归纳如下:

(1)注重基础,突出联系

以填空、简答、对比等形式呈现易学、易错、易混淆的基础知识,突出新旧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便于温故知新;

(2)突出主线,强化导学

把握好知识的重、难点,设计好问题情境,问题设计突出“以导为主”的探究学习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考虑知识呈现的方法和层次,能将所授知识分类整理,分解难点,能帮助理解归纳,联想迁移,串联复习,便于学生举一反三,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

(3)精选习题,把握难度

注意试题呈现的层次,不把导学案作为习题案,注重知识点与习题相结合,易错题要分栏列出,疑、难点应详细讲解。习题宜精不宜多,导学案的最后要有典型的能力提高题等。

综合学生的建议,可概括为知识点、考点把握要准,难度、题量要适中,重、难点要突出,既要便于自主学习,也要体现前后知识的迁移及系统性等。

二、对导学案教学实践的思考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我校实施过程中,倡导“多元互动,凸现主体”的课堂模式,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合我们的实践过程和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优势和效果是明显的,我们认为导学案教学模式值得推广。但是,几个方面也值得注意。

1.要正确处理好导学案教学中的预习内容与作业量关系

导学案提倡课前预习。实践证明,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明确课程内容的重难点、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师教学的设计思路。良好的预习方式和思维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侧重地学习课程内容。但在问卷调查中,有52%的学生认为导学案增加了课外作业负担,有32%的学生认为课外作业减轻了,说明不同学生对预习的理解和预习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会预习的学生来说,预习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而对不会预习的学生而言,预习就成了负担。以江苏为例,高一年级学生必须同时学习至少九门文化课(含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如果各学科都有导学案,上新课前都要预习,按照《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课时与学分安排建议》标准,以一课一导计算,学生每天至少需完成三到四份导学案,这对学优生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对学困生,所花的时间比学优生要多得多,显然会成为一种负担。而且预习仅仅是对新知识的初步认识,课后的消化和巩固还需要学生花一定的时间,老师在授课结束后布置的作业加上导学案预习,会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感到负担,久之对预习导学案产生厌倦心理,从而使老师预期的效果大打折扣。而老师在授课时大多仍会按照正常情况教学,就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效率。所以,在导学案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怎样合理安排导学案预习内容和作业量的关系,更多地考虑把预习内容和作业有机整合。

2.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会学习的学生必然是一个会预习的学生。导学案教学中的预习不同于传统教学,传统教学中的预习更多地注重于对教材内容的识记、模仿和重现,而导学案教学的预习侧重学生个体的思考和感悟。由于设置了导学案预习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会按照导学案设计的思路组织教学,对内容的详略取舍更加明显,对学生容易掌握的内容讲得更少。因此导学案教学的实施效果好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预习的情况。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学力不同,预习的效果也不一样。调查中,有31%的学生把导学案视同练习题或测验卷,69%的学生认为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就能说明这个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在实施导学案教学之前,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以便为导学案教学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要注意强化对学生预习的检查和落实,防止预习情况参差不齐,导致听课效率高低不等。

3.要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学案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不仅要结合所教内容把思路呈现在学生面前,还要充分考虑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还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所以,导学案不应该是教师教案的翻版,在编写时必须结合学情,导学案设计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通过实践,我们主张在设计导学案时,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以“导”促“学”的精神,能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设置问题,让学生预习后即尝试练习,体会内容掌握后的喜悦。因而,在导学案中要设计由浅入深的有一定梯度的新课练习。调查中,学生认为按导学案的思路,不需要老师也能学习了的占55%,觉得自己“会学习了”的 占58%,认为“学习效率提高了”的占 74%,说明我们的导学案设计和教学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应当看到: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导学案不完全认同,说明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做好工作。

4.要把握好课堂上知识传授的方式和节奏

“教无定法,课无定式”,导学案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放手,不包办代替。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质疑,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提出的问题,寻找规律,建构知识结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注意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适时点拨和提醒,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通过问题设计兼顾各层次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在人数较多的班级中,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以解决好全班讨论中提问人数有限、学生不能畅所欲言的问题。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实践中我们发现:导学案教学带给我们很多的惊喜,我们在课堂上常常能听到学生精彩的见解,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的思路和策略,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让课堂动起来。调查中62%的学生认为导学案教学应“学生交流汇报为主,老师点评总结”效果更好,反映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想法和愿望。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政治 生活化教学 教学实践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生活化教学,不仅是高中政治新课标改革的要求,而且是适应新的社会形势与时代的要求,是教学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化”元素,就是立足高中政治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学生所获取的既得知识、所拥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处的生活背景,牢固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类事件与问题“政治化”,将政治知识、原理及日常生活中的政治时事问题“生活化”,促使“政治问题”与“日常生活问题”相互通融、相互融合,切实把握“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本质,促使学生在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与综合能力。

一、以生活化为切入点,打响课堂教学的第一枪

课堂导入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教学的第一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场白”与“开幕曲”。课堂导入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层次与效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良好顺畅的课堂开端是每一个成功课堂教学的“闪亮序幕”与“响亮第一枪”。高中政治课堂生活教学实践表明,以生活化为切入点,从现实生活入手,把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课堂教学的导入之中,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鲜活度,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学内容与学生既得知识之间的距离,有效避免营造沉闷、枯燥、无趣、乏味的课堂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调动他们进行自主学习、自觉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法”相关知识的复习教学时,可以引入日本地震后福岛核电站爆炸这一事例,将其产生的核辐射问题与我国当时出现的“食盐抢购现象”联系起来,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就此展开思考,并引导他们透过事物现象看本质,认识到世界万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由此可见,如此将生活化时事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强有力地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进而为课堂教学的持续深入推进奠定基础,推促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有效提高,并有效提高学生的政治知识素养。

二、积极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教学情境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时空领域与情感领域,对于调动学生的课堂教学情绪、奠定课堂教学氛围基础、激发课堂教学活力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教师创设出简朴、形象、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情感快速聚集于所学内容中,才能更有效地激发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求知欲与探究欲,才能更有效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促使他们更积极、自主、主动与自觉地爱上政治理论学习,从而培养出良好的政治学习习惯与浓厚的政治学习兴趣。

例如,引领学生进行“分配制度”相关知识的学习时,可以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小李家共5口人,小李的爸爸承包集体分配的责任田,通过辛勤耕作获得农作物收成,并通过出售农作物获得货币收入;而小李的妈妈是一位个体户,平时打理一个五金小店获取收入;小李自己为中石油股份公司的职工,有工资、奖金、津贴,同时平时购买一些理财产品,获得不少收入;姐姐则为某知名企业的法律顾问,也有一份丰厚的报酬;小李的奶奶靠出租部分房屋有一定的收入。”由此引导学生提出小李全家每一位成员的收入分别属于何种分配方式?如此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学生的思维很快聚集于教学内容,引发他们深入思考,并分门别类地写出相应的结果,以至于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三、积极开展课外实践,进行生活化课堂延拓

高中政治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时,不仅要注重将生活化教学策略与手段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而且必须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零距离接触课外的社会生活,切实重视课外拓展教学的生活化,更要积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积极挖掘和科学合理地利用好学生所处的家庭、社区与学校提供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并延拓至社会实践。比如,赋予学生一些课外拓展与考究任务,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从课堂框架中跳出来,深入走进社会各领域,从而促使学生亲身感受与体验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蕴含着政治思想与政治知识,并引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所学和掌握的政治知识和原理,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破解。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所学的“银行的业务和作用”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去银行参观或办理业务,让他们对“储蓄存款单”、“转账支票”、“汇票”、“信用卡”等事物加以体验与探究,进行社会调查与研究性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分析和研究调查数据、剖析问题、自主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与生动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促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并从中享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总之,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与体验,促使他们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更高效地掌握知识、提高素质和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蔡锐强.谈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西江教育论丛,2014(1).

第5篇

[关键词]对比 思考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48

在学校的一次“学习发展共同体”活动中,我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下面,我就该课的试教和公开课两次不同的教学实践进行对比与思考,希望能从此敲开数学高效课堂之门。

一、情境创设――让“静”的知识真正“动”起来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于漪语)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高效课堂更要注重导入情境的创设。

第一次教学:课始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导入新课,很快达到揭示课题、导入新课的目的,学生也明白了转化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

第二次教学:播放“司马光砸缸”的动画片,孕伏“转化”,让学生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入手,发现运用转化策略可以把问题变得简单,体会到转化策略的价值,激发了学生探究转化策略的兴趣。

两次教学都揭示了课题,说明了学习任务,但第二次教学用故事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接下来的转化策略的学习充满期待,而且初步体验到转化策略的价值,真正让“静”的知识“动”了起来。

二、学习方式――让“静”的个体真正“动”起来

《数学课堂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高效课堂中的学生更应该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第一次教学:每一次对问题的转化都在我的精心引导下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的结果,这样教学,对教师而言自然是最为完美的,课堂上没有一丝“杂音”,教学过程顺畅;对学生而言,也算学得比较轻松、兴趣盎然。然而,真正应用转化策略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很茫然,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转化。细细想来,问题出在学习方式上。学生虽然参与了知识的探索过程,但学生是被动参与的,没有真正体会到为什么要转化,何谈如何去转化。

第二次教学: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如让学生求土豆的体积,因为土豆长得不规则,长、宽、高不好测量,即使测量出来也不是土豆的实际体积,怎么办?学生主动合作交流,明白了必须要转化。我接着追问:“怎么转化?”学生想出以下方法:(1)将土豆完全浸入一个盛水的量杯中,记录刻度,取出土豆,再记录刻度,两次刻度的差就是土豆的体积;(2)将土豆放入量杯中,倒入适量的水,使土豆完全浸没在水中,这时记录量杯的刻度,取出土豆后再记录此时的刻度,两次刻度的差就是土豆的体积……学生积极动手操作,自发地去探究,很快知道了为什么要转化,真正感悟到了转化的价值。同时,这样教学也给足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细心观察、大胆猜想,充分思考怎样转化才能达到目标。这样教学,让“静”的个体真正“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核心理念――让“静”的思想真正“动”起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了适应时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一次教学: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转化,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学生不能在思想上从策略的高度主动运用转化策略,根本没有形成应用意识。

第二次教学: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懂得如何去转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换言之,就是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让学生真正懂得“为什么要转化――要转化成什么――怎样转化才能达到目标”。为了发展学生主动应用转化策略的意识,我对本节课的练习进行重组,精心设计了空间与图形领域、数与代数领域以及生活领域中的练习,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对转化策略的理解,提升对转化策略价值的再认识。这样,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如将复杂转化为简单、将陌生转化为熟悉、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等,又使他们真正掌握了转化的策略。

第6篇

关键词: 国际金融 双语教学 问卷调查

2001年8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八条意见明确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作者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而且双语教学已被教育部列作评估大学的一项指标。与此相呼应,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等纷纷出台了推动双语教学的具体措施和规定。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双语教学并非如此一边倒,而是充满了争议。比如,广东外国语外贸大学的桂诗春觉得这是个很大的误区,香港的教训说明双语教学甚至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桂诗春,2003)。在2004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一个“双语教学”座谈会上,专家们指出,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可以得到三个层面的收获:最基本的收获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直接的收获是外文专业词汇和外文水平的提高,更深层次的收获是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有些教育工作者则通过问卷调查对影响双语教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傅淑玲,张承平,谭雪梅,陈洁,2003)。笔者结合我们的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来谈谈对双语教学的看法。

一、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实践与效果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双语教学的精神,我校各个院系都开设了一些双语教学课程,其中金融学院就开设了投资学和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截至2005年1月底,我们已经承担了19个班级的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任务,有了数次难得的教学实践机会,加深了对当前争议颇多的双语教学的理解。下面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和考试结果来进行分析。

国际金融的原版教材很多,开始我们本着经济适用原则选用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版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第二版),作者为美国的Cheol S.Eun和Bruce G.Resnick。后来该书的中文名称翻译为国际财务管理,考虑到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课程易混淆,且部分内容重复,我们后来选用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版International Finance(第二版),作者为英国的Ephraim Clark,相比第一本教材而言,其内容更加与我们国内所讲的国际金融相近,既有理论性,又有实务性。

在接受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任务后,我们随机找了一些上过双语课程的学生进行了解,他们反映不太听得懂,主要是语言转换时很难跟上。备课期间,我们借了不少国外原版教材备课,消化吸收后制作了教学课件,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通过网络搜索,我们还下载了国外多个高校的国际金融课件,比较分析,并与教材出版社联系,获得了所用教材最新版本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平均水平和反馈,本着就低不就高的原则,逐渐形成了利用英文多媒体课件、中英文讲授结合并以中文讲授为主、适当板书推导分析相关公式和案例的讲课风格,并联系实际经济现象解释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特别是联系中国实际,弥补所用教材内容以美国为主的给学生带来的理解困难。同时要求学生任选课后一个案例进行分析,作为平时成绩考核依据之一,并进行了认真批改。另外,通过课间休息和电子邮件联系,耐心回答学生问题。

由于不同专业的班级要求不同,课时也不一样,而且选修人数较多,上课时有的组成150人左右的大班,实际授课时间为45课时;有的组成100人左右的中班,实际授课时间为51课时;有的是自然班,实际授课时间为34课。期末考试试卷采用英语命题,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由于课时不同,上课内容有所侧重,45课时的考试题型分为:判断选择题15道30分;简答题5道40分;综合题2道30分。试卷分A、B、C三套,涵盖1至15章内容。34课时的考试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10道20分;简答题4道28分;综合题2道32分;案例分析题1道20分。试卷也分A、B、C三套,涵盖1至10章内容。51课时的考试题型分为:判断题10道20分;简答题4道24分;计算分析题2道26分;论述题2道30分。试卷分A、B、C三套,涵盖1至16章内容。考试时间都是2小时。

总的来看,相比中文同类课程而言,目前19个班的考试结果显示平均成绩偏低,而且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学生的反馈也证实了这一点,成绩较低的同学反映没有学到什么知识,成绩好的同学觉得收获比较大。

二、影响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我们有必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分析影响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傅淑玲等人认为教材质量、教师素质、教学模式和学生水平是影响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傅淑玲,2003)。由于这19个班都是笔者教的,教学模式也差不多,因此影响因素主要在于学生水平。另外,由于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课时、大小班、题型差异,加上学生专业背景不同,下面我们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时/大小班。从图一我们看到,课时多的班级,成绩分布呈金字塔形,接近正态分布,而课时少的班级呈双头型,不符合正态分布,可见课时数量对双语学习效果有着明显影响。由于课时少的班级只有一个班,其余班级课时都较多,因而课时数量正好与大小班相一致。根据概率统计中的大数法则,课时越多,班级越大,意味着样本越大,越接近正态分布。

(二)题型差异。由于采取的是开卷考试,当考试题型为判断选择题、简答题和综合题时,只要明白题目意思,读懂书上内容,较易找到类似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类推。相比较而言,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难度加大,不仅要求读懂,还要学会运用分析,因此,导致了在标准差相近的条件下,有案例分析题或论述题的班级平均分和最高分都较无案例分析题的班级低,而不及格比率则较高(见表一)。

(三)专业背景。结合表二和表三数据,我们发现不同的专业背景对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有着明显的影响,特别是语言因素。相比较而言,国贸班招生时英语成绩必须很高,毕业前过不了英语六级要面临转专业的压力,因此国贸班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高,而金融班的学生所学的金融课程较多,在金融专业知识方面相对较有优势,财管班学生则在微观金融方面有所擅长。通过和学生交流,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国贸班学生取笑金融班学生看一页教材需花很长时间,金融班学生则取笑国贸班学生看一个例题要费较多精力,这正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语言和专业知识确实对双语教学具有影响。考试情况进一步说明语言对双语教学效果影响更大。具体到各个班级,分析情况类似,各班双语课程成绩较高的同学英语水平都很好,不少同学还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而比较金融班和财管班不及格学生同学期其他专业课考试成绩,有些学生专业课成绩比较高,可见专业知识对双语教学效果影响不太确定。

三、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我们发放了500份问卷,在2005年1月份教学结束后向学生进行了无记名调查,收回430份,回收率为86%,下面是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

1.你认为通过学习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收获怎样?(最好请在备注处说明具体收获)

该题有效问卷417份,6%的同学认为很有收获,36%的同学认为有些收获,46%的同学认为收获不大,12%的同学认为没有收获。不少同学认为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直接看英文教材很吃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2.你认为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材应该用什么教材?

该题有效问卷430份,11%的同学认为应该用英文最新教材,6%的同学认为应该使用自编教材,79%的同学认为应该用加注中文的英文教材,4%的同学认为应该最好用中文教材。

3.你认为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效果应该怎样考核?

该题有效问卷389份,5%的同学认为应该闭卷考试,68%的同学认为应该开卷考试,24%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平时成绩比重,3%的同学提出用课程论文等方式考核。

4.你认为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该题有效问卷376份,49%的同学认为应该用案例教学,31%的同学认为应该使用结合多媒体讲授式教学,19%的同学认为应该用启发式教学。

5.你认为影响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学习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该题有效问卷370份,40%的同学认为是英语水平,38%的同学认为是专业知识,11%的同学认为是班级太大,11%的同学认为是课时过少。

6.你认为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应该怎样上课?

该题有效问卷415份,9%的同学认为应该用英语上课,16%的同学认为应该用中文上课,75%的同学认为应该用英语和中文结合的方式上课。

7.你的英语水平怎样?

该题有效问卷353份,87%的同学过了四级,46%的同学过了六级。

8.你已有几门课程重修?(最好请在备注处说明具体课程)

该题有效问卷403份,79%的同学没有一门课程重修,11%的同学有一门课程重修,5%的同学有两门课程重修,5%的同学有两门以上课程重修,最多的高达8门。重修课程以基础课为主,特别是数学。

9.你认为国际金融课程应该怎样开设?

该题有效问卷406份,29%的同学认为应该实行双语教学,10%的同学认为应该实行中文教学,58%的同学认为应该同时开设国际金融双语和中文课程供学生自愿选择。

10.你对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有何看法或建议?

很多学生认为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设双语课程,不能“一刀切”。

四、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根据实际教学结果与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教材问题。由于国外国际金融教材侧重国际金融市场,与我国国内编写的国际金融教材知识体系差别较大,即使金融班的学生在上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前也没有系统学习过国际金融基本理论,学习过程中不少金融班的学生反映比较吃力,在学习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时基本没有多少专业优势,这可能也是导致金融班成绩总体低于国贸班的重要原因,而一些今后准备考研的学生则更加担心以后报考其他院校时对提高专业课成绩没有帮助。

(二)语言问题。综上分析,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效果主要受学生英语水平影响。期末考试在采取开卷方式的情况下成绩偏低主要是由于不少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有限,阅读速度慢,导致审题不清,时间不够,影响了做题的质量和数量,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比较简单的应用分析题目失分较多,整体低分比例上升。不仅考试如此,甚至有些国际金融专业学生在学期结束后也不太清楚国际金融到底讲的是什么。

(三)评分问题。目前我们试卷评分采用的是百分制,而由于语言因素导致有些学生卷面成绩较低,按照传统的60分及格标准,卷面不及格率相比中文课程来说要高得多,影响了一些学生就业或考研时的平均成绩。

(四)班级规模问题。由于目前双语教学的老师较少,学生较多,而国际金融又是专业必修课,因此上课普遍采用合班,规模偏大,有时甚至一次一个班达到200多人,不利于课堂讨论和师生交流。学生给老师打分很能说明问题:以前我们上中文课程时,学生评分都超过80分,上大班双语课程时学生评分降至70多分,而上小班双语课程时评分又上升至80多分,可见班级规模对学生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

(五)课程设置问题。英文finance既可以翻译成金融,又可以翻译成财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碰到了财管专业的学生除了开设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外,还开设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双语课程,英文教材很多内容都差不多,造成重复教学,又没有教透。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应该采取如下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1)尊重学生意愿,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让学生选择双语课程,不搞一刀切,以免一些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因语言障碍而学不到专业知识,教学中英语授课的比例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外语水平决定,不能搞成全英文“单语”教学;(2)教材应尽可能多地使用外文教材,但应根据中国实际加以补充,条件成熟时消化吸收国外教材,编写符合国情的教材;(3)开设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前,使用国内教材增开中文国际金融课程,一方面为双语教学铺垫基本国际金融理论,另一方面满足考研究生学生的需要;(4)不要按60分判及格,而应按比例控制不及格率;(5)双语课程的班级规模应适当控制,以1个自然班为宜,以确保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确因学生人数多而师资又不足的,也应适当控制规模,最好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进行分流,毕竟教育部提出的只是“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其强调的是双语教学课程门数,而不是人数,外向型人才终究是少数的,我们一定要因材施教;(6)增加双语课时,因双语教学涉及语言转换,大学英语高达335课时,中文必修课也为50多个课时,现在按中文必修课来设置双语教学课时,课时明显不够,学生感到比较吃力;(7)注意协调分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我的双语教育[J].外国语,2004,(1).

[2]傅淑玲,张承平,谭雪梅,陈洁.关于双语教学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3,(4).

第7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口语教学;兴趣;情境;合作;交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232-01

英语口语是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项综合表达能力,它是英语学习过程听、说、读、写、译等内容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可掉以轻心。说好英语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英语学习者的基本要求,也是英语学习的基本目标,现在社会对说好英语的人才需求量是日渐剧增。从长远来看,一个国家的英语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未来的国民综合素质,影响到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为顺应时展需要,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与英语交际能力是我国高中基础教育阶段迫切需要重视的工作内容。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关键在于英语口语教学的实施,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只有重视口语教学,采取有效的口语教学措施,才能使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得到提高。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口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每个人成长的起点,是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机。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就是兴趣,学生一旦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高中英语课本知识的学习是枯燥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利用音乐、课件、游戏、师生角色互换等形式,组织好课堂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开口,这样自然而然就加速了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设置合理的口语交流情境和材料

要想让学生说开口说英语,首先应该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创造较好的情景进行而不是机械的模仿甚至背诵。高中学生能思考,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生活经历,并且英语以有基础,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可以进行交流。根据这一情况,教师选择一些大家认为重要的、有趣的和新颖的话题让学生交流。小到家庭,学校,大到国内国际;材料可以自编、也可以从学生中收集;形式可以是表演、朗读、也可以是讲故事、新闻采访等。做到人人有话题可讲,其他同学也可以进行评论、提问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编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小对话,这样学生就可以以课文为背景充分发挥想象。既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增长知识,又能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提高其文化水平。与此同时,学生们学到了应学的知识,获得了技能,学会了交际,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开口说英语的欲望也就强烈了。

三、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口语能力

通过小组活动能营造一个大家都来讲英语的氛围,让学生谈得尽兴、听得过瘾,使课堂变得真实自然。事实上,学生有要开口讲的强烈愿望,但由于各种因素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怕“出丑”。而且在小组交谈中,面对的不是知识和能力处于优势的老师,而只是几个与自己水平相差无几的同学,气氛不紧张,学生就会增强自信心进行交流了。除了课堂上指导学生外,课后最好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随时找、问些口语学习方面的问题。翻译要相当精密、符合语法。让学生在掌握大量词汇的基础上,讲究翻译技巧,循序渐进,我们应向学生提供这方面的经验。课后自由交谈,可纠正读音,也可让学生准备些话题,营造一个语言环境,多说多讲,尽量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口语训练的渠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完善,电脑和手机已经成了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正视这一问题,并合理利用这一现象,拓宽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与渠道。比如,如今学生qq或微信聊天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这时教师不妨加学生为好友,在日常聊天中用英语进行聊天,这样的方式无形中激发了学生与教师谈心的兴趣。我们也正好可以一边与学生谈心,一边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我们甚至还可以成立一个qq群,拉全班同学进去,统一用英语交流。教师用英语布置作业,学生利用网络交作业,用英语进行交流。当然,这只是利用网络技术拓宽教学领域与渠道的一个层面,信息技术的内涵非常深广,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拓展,我们英语就一定会受到当代高中生的欢迎。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口语活动

学以致用,教师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 常用的口语教学活动有:伙伴活动、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值日报告、访谈活动、复述活动。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来促进学生练习口语。口语学习与书面语学习不同的是,它更依赖于集体行为,要求学生用英语直接进行相互交流;值日报告是很多老师采用的一种口语训练方法。教师可利用课前5分钟时间,把讲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但安排值日报告活动时要注意要求内容简洁,时间不宜过长。教师也可提前通知学生,让做报告的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充分准备。而且在学生报告完之后,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信心。

总之,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我们应多为学生营造一些深厚的语言氛围。多渠道进行有效的口语教学,只有坚持不懈的练习,坚持在运用中学习口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画笔"的秘密》 教学实践 思考

如何让学生理解scratch中的“画笔”模块的相关命令,并在脚本的编写过程中理解其使用方法呢?笔者进行了下面的尝试。

一、图画欣赏,知识迁移

师:今天,老师想要考一考大家,请说出这些软件的名字。

出示图画并欣赏

生1:画图软件

生2:logo语言

师:这两个软件都是用来画画,那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

生1:画图软件通过一些画图工具,可以很方便的画出一些比较丰富的图案,而logo语言就比较的复杂,需要通过命令的方法才可以。

师:说得没错,虽然它们都各有特点,但Scratch软件中的画笔却把两者结合了在一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Scratch软件中的画笔模块。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设计了图片欣赏情境,一方面通过两个画画软件的对比,让学生分清两个软件的各自特点。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今天学什么,同时也激发学生对用scratch画画的好奇]

二、初识“画笔”,logo图形重现

1、介绍画笔模块

师:在画笔模块中包括有画笔的设置命令,比如说,设置画笔的大小、画笔的颜色等。还有就是对角色设置的命令,清除所有画笔和盖章。

2、画正方形

师:我们通过一个例子具体的来了解一下画笔的设置命令。

出示红色的线段。

师:这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1:一条红色的线段

师:这样一条红色的线段如何画出的呢?看书p127,并操作

师:哪一位同学愿意演示如何一条红色的线段

生演示

师:我们可以继续画,画出一些图形吗?像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师:我们需要加入动作模块和控制模块中的一些命令。像动作模块中的移动和旋转命令,控制模块中的重复执行命令等。

生操作

3、展示

4、师:思考如何把上一次的图形除去?

生1:使用“清除所有画笔”

师:“清除所有画笔”命令放在脚本的什么位置?

生2:“当绿旗被点击一下”之后。

[设计意图:通过画红色的线段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一般画笔模块的使用方法。在这个例子中,通过学生看书,演示的方法来完成,因为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且内容不难。从而使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同时,增加自信心。由红色线段发散到各种图形,像正方形等,使学生在logo语言中学习过的图形画法迁移到scratch画笔中。在知识迁移过程中,使学生巩固了已有的逻辑思维,并体验了用scratch软件再现这些图形的经验。]

三、“盖章”命令,自由创作

1、认识“盖章”

师:Scratch中的画笔是一个神奇的画笔,它还有哪些神奇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看个例子。

师演示画一笔画的过程。

师:这叫一笔画,哪位同学来分析一下这个作品吗?

生1:角色不是小猫,变成了一个黑色的圆,而且跟随着鼠标,每到一处就留下一个同样的黑色圆。

师:说得不错,每到一处就留下一个同样的黑色圆,这就是复制,你知道在scratch中有哪些地方有复制吗?

生1:右击角色有复制,还有就是舞台上有复制。

师:对,还有一个第三个复制,在画笔的模块中――盖章,盖章与前两个不同,盖章可以在脚本的运行中执行复制。把盖章命令加入脚本实现复制的效果,这个脚本该如何写呢?看书P129探究屋,并操作。

师:谁来展示一下?

生演示

2、师:这个,已经实现了复制效果,我们已经完成了一半,如何使黑圆跟随着鼠标?我们再加入什么命令?在动作模块中。

生1:移到鼠标指向

师:放在脚本的什么位置?

生2:重复执行的里面

生操作,并画一画一笔画。

3、展示

4、师:你觉得这个作品,还有哪些改进的地方?

生1:一笔连着画,太不方便了,容易出错。

生2:颜色可以换一换。

师:大家说得真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改进这个作品。第一组探究如何把上一次的图形除去。第二组探究如何换颜色。第三组探究如何变大小。

生1:在“当绿旗被点击一下”之后加入“清除所有画笔”命令。

生2:加入在外观模块中颜色特效的命令。

生3:加入在外观模块中将大小设定的命令

师:大家真不错!如何实现分笔画,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1:跟鼠标单击有关。单击鼠标的时候画,松开鼠标的时候,不画。

师:分析的对。师演示,并讲解。

生操作

5、展示

6、师:今天我们学习了scratch中画笔模块,你能为即将到来的青奥会画一幅青奥宣传画吗?

生操作

第9篇

关键词:数控加工 微小加工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99-02

Abstract:In view of the phenomenon tha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only have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lacking much practical practice actually, we establish a micro milling machine in the laboratory, which mainly used in undergraduate experimental courses. Students can design parts and machining technical process by themselves and operate machine tool to manufacture the parts. This paper makes analysis from two aspects of practice and thinking about micro milling, and lets students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basic operation of CNC machining.Then it also makes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be realized though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to initiative and think actively. Finally, it shows what to do for the next step.

Key Words:CNC machining;Micro machining;Teaching reform;Practice teaching

目前许多金属材料制成的三维微小零件都是在常规尺寸的超精密机床上加工而成的,这些机床成本高、效率低、能耗大、主轴转速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微小零件的加工要求。而微小型机床不仅有助于提高利用空间利用率和降低成本,而且由于惯性减小,从而容易达到高速加工和高精度运动控制。在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大型机床教学相对较为困难,而微小机床则相对容易。因此,该文针对本科生教学,使用微小机床进行数控操作,并且编制浅显易懂的操作界面,让学生可以容易的对机床进行操作,实现所要求的教学目的。

1 微小机床的介绍

微小机床主要有4类:微小车床、微小铣床、微小钻床、微小车铣床。目前国内主要以微小铣床居多,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等多所学校都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也有部分学校建立了小型机床的实验室,用于学生的创新设计、加工小型零件等方面。

微小机床作为实验教学的一个设备,不仅需要一定的相对稳定可靠机械结构,还需要通俗易懂的编程界面去直观的显示当前的运动状态等参数。通常微小机床测试采集系统所需要的一些附加设备有磁力表座、激光传感器、力锤、信号采集卡等。

2 微小铣床试验台的建设

2.1 系统组成

为了方便对本科生进行教学,在进行微小铣削技术介绍时应当遵循简单易懂的标准,同时还必须符合通用微小机床各方面的性能要求,方便学生进行操作,且一般不会受到伤害,不会对设备造成破坏。因此微小铣削的教学系统应当具备如下特点:(1)完备的机械结构,能够满足学生在实验室微铣床上面进行简单的零件切削加工;(2)完备的数控系统,能够实现绝大多数的切削加工形式,比如切槽,切圆弧等;(3)完备的运动模式,不仅能够实现高速和低速的手动运行,还可以实现精确的点位运动,更有直线插补和圆弧插补两种插补方式,满足试验的精度要求;(4)简单的操作界面,通俗的操作方式,符合学生加工零件的思路的界面,让学生能够快速地学会使用微小机床的加工操作。

为了适应本科生教学,进行了微小铣削方面的研究,开发了一台微小铣床,并设计一套运动控制系统。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此微小机床的部分参数如下:(1)机床的整体结构为450×650×700 mm;(2)三个方向的运动行程为150×50×80 mm;(3)机床所采用的是日本THK公司所生产的导轨,采用滚珠丝杠方式驱动;(4)Z轴配有雷尼绍公司的光栅尺,分辨率为0.1 um;(5)三个轴均采用日本东方电机的5相步进电机驱动。

2.2 试验台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实现

2.2.1 实验室微小铣床的硬件建设

本实验台位于新机械楼五楼,配备有专门的实验室及专门的工控机。工控机上面已经安装好所需要的运动控制程序,并与微小铣床完好连接。实验室由一名实验老师及两名助理共同管理,并对实验设备进行日程维护,保证设备可以正常运行。

2.2.2 实验指导手册的编写

本实验指导手册主要参考《GTS系列运动控制器编程手册》及《GTS-400-PV(G)-PCI系列运动控制器用户手册》编写,从最简单的操作入手,简单,通俗易懂,遵循适用原则,目的是提升学生使用微小铣床的操作能力,能够对简单零件的加工有一定的了解,还能够自行设计简单微小零件并进行加工,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对一个零件的加工方式进行讨论,综合对比后给出一套好的方案,通过实际加工进行确认优劣。

2.2.3 实验老师及助理的培训

因为所开发的微小铣床及控制系统是由实验室自己开发的,需要对负责的实验老师及助理进行培训才能彻底明白系统的原理,如果出现一些意外的故障时能够沉稳的进行处理。而培训则主要以对系统的熟悉为主,调整参数以尽可能的了解微小铣床的加工性能指标,能够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加工工况下做出最好的加工方案,并且能够熟练地使用演示程序让学生能够直观的观测到微小铣床的实际加工过程,指导学生使用微小铣床进行简单的加工。在上课时,还需要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掌握学生学习的工作进度,对于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做好学生实践加工的指导工作。

2.2.4 整理素材

由于数控加工是一门涉及到多学科的东西,知识面非常广泛,学生在学习实践加工的过程中,要想迅速形成比较清晰的记忆脉络是比较困难的,对加工的代码应用也不会太明确。因此,实习老师应该在实验前准备好一定的素材,比如先在纸上画好一定形状的图形,以便学生能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设计方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拟定好一定层级的加工工件图,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分层次、分水平,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步熟悉微小机床的操作步骤,直到能够独立地对一个给定零件进行加工工艺的分析并能够独立自主进行工艺加工过程的拟定。

2.2.5 过程化的考核

作为本科生的一个实验教学,则需要进行一定的考核,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给定的加工任务,熟练掌握机床的操作这一基本的技能。因此在上课前也需要学生对每次实验的内容进行一定的预习,重新温习一下之前上课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验课上,通过与理论课上所看所学进行一定的结合,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更深的了解,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实验课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理论,更应该是操作技能的提高。所以在实验课上,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进行操作,在不犯重大错误的情况下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加工方式的创新,不怕学生犯错误。只有深入了解了某些错误造成的后果,才会对正确的操作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所以,在考核的时候不应只是对加工结果的评比,而应该是包含操作正确性、规范性及加工质量的结合,最终综合出一个合理公正的结果。

同时过程化考核的最终成绩由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的考核评价三部分共同组成,争取做到客观、公正、全面,要让学生达到让理论课上学得到知识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结合学习情况和实践操作,让学习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3 微小铣削技术在本科教学实践的思考

3.1 该项研究的特点和价值

该项实验室微小铣削技术的本科教学应用,作用广泛,意义重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本科生对于大型数控机床包括车、铣、刨、磨、钻、镗等接触的都比较少,加上大型机床的价格都相对较高,维护也较难,学生平时也更少有机会亲自去操作机床加工一定的零件。在这个微小铣床上,设备的维护容易,学生也将会有较多的机会去真正的实际加工工件,切身体会机械加工的难易,也能培养学生对整个数控加工过程的理解。

(2)在此微小铣床上,由于其加工工件的尺寸一般限制在较小的尺寸上,所需要花费的金钱也相对较少,所以可以允许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一些样式新颖的工件,或者对已有的工件图纸设计新的加工工艺,对比不同的方案,切实感受加工结果。

(3)对于多年从事数控机床的老师而言,他们可以对此数控系统进行一定的指导和修改,更加方便的为学生服务,设计出更加满足学生使用的数控加工程序。

(4)对于那些对数控加工或者对程序编程特别感兴趣的同学来说,实验室的微小铣床给了他们这样一个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一方面他们可以改进现有的数控系统程序,使得加工效率更高或者加工质量更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自己设定的加工参数得到最后的工件,努力对加工过程进行优化,让数控加工的结果更加满意。

3.2 目前存在的问题

该实验所采用的运动控制系统是基于固高公司的GTS-400通过C#运动控制卡所编写的,对于运动控制卡所提供的底层函数的使用还不是特别的得心应手,部分程序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所使用的操作界面也可以经过多数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更加符合大家操作的习惯,突出需要强调的部分,对于那些可以不要的功能也可以进行适当的精炼。

3.3 下一步进行的工作

针对固高公司所提供的底层函数应用不够,需要做一定的工作对底层函数进行深刻的认知,然后对数控系统的程序进行优化;在操作界面方面需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且参考西门子或者FANUC数控系统的界面进行修改,添加一些机床各个方面的状态显示及故障显示,保证能够及时对学生的误操作进行提醒;将微小铣床加工的零件和通用数控铣床加工的零件进行对比,比较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及单体零件价格等,分析微小铣床在加工零件时的优点与缺点。

4 结语

本教学实践在实验室里进行了微小数控铣床的搭建及控制系统的设计,使得让学生实际操作机床变得切实可行,也顺应了时代潮流对大学生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对数控机床的认识,提高了其操作微小机床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有了实践的机会,也使学生对数控加工的过程从认知到理解再到实际的操作,实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

该实验室搭建微小铣床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可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不断地调整与改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无可限量的提高。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控加工及编程的热爱,促使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自行设计所需要的精密的微小零件,并通过自己的所知所学将其加工出实物,能大幅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斌.数控技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 李忠新,左建华,陶丽刚,等.机电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4(2):138-139,165.

第10篇

关键词:流行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244-02

植物病害流行学是针对植物保护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提高课程,既有基础研究的特点,又有应用科学的特性,是一门综合科学。本课程旨在拓宽学生对植物病害的宏观认识和提高对病害预测、防治和宏观控制的基本能力。植物病害流行学是研究植物群体发病的科学,运用系统理论和生态学观点分析植物病害系统的结构、要素和相互关系,以病害群体动态的定量分析为核心,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和方法。

一、教学互动

本课程针对的是植物保护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尤其是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中有“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一个章节,对病害的预测基本知识有了一个简单介绍,在这里一定要抓住这一契机,把学生们以前的专业知识调动起来,而本课程可以加强前面知识的认识,比如普遍率与严重度(I-S)的关系,普通植物病理学中的普遍率与严重度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是病情指数的两个具体方面,而植物病害流行学要针对不同的病害类型对普遍率与严重度的相互关系进行阐述。

二、注意引经据典

教师的思想情操、道德标准、审美趣味等人文素质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授课教师除要求具有深厚扎实的科学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把整个人文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比如在病害的预测方法中,其中专家会议法中的特尔斐法来源于希腊神话,可以就此给学生讲解一下特尔斐城的故事,勾起同学对希腊神话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师人文素质的重要功能之一还在于让每个教师都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认清教师的崇高职责,进而明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网络的发达对老师是个很大的挑战,拿不准的知识不要随意讲。互联网繁杂的知识信息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促使我们备课更加严谨;而对于学生,我们则要面对浩如海洋般的网络知识,缜密思考,去伪存真,加以引导,让学生能有选择地利用好网络这一双刃剑,去寻找、学习相关的知识。教师应介绍一些较好的网站给学生去了解。

三、要联系具体病害进行讲解

植物病害流行学是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植物保护专业大学生质量的重要环节,一定要结合具体的病害预测预报方法讲解,这一内容在课本上没有,课本主要集中在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上,而学生学完了这门课还只有一个较模糊的认识,而拿到一个具体的病害比如国内做的比较好的小麦条锈病的预测例子,把其中预测需要的调查指标、建立方程的方法、预测圃的建立方法等等都引入课堂,这样学生的理论知识一下就用活了,这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就不再是空洞的概念,而有了具体病理的结合,学生的记忆理解会更深刻,也能促进学生对本门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病原物侵染过程一章涉及侵染、潜育期、潜伏期以及传染期等多个比较抽象的名词术语,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单单通过课堂讲解并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这些名词术语的内涵,为此我们鼓励和帮助学生利用已经学习过的植物病理学知识、植物解剖学知识和气象学知识设计了一套实验加以运用,使学生真正理解了侵入(penetration)、侵染(infection)、潜育期(incubation period)、潜伏期(1atent period)以及传染期(infectious period)等名词术语的科学含义,也理解了教师在讲授这些名词术语时一定要附上英文的意义。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这些名词术语,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四、加强教师自身修养

植物病害流行学是一门实践课,强调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植物病害流行学课的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走出校门直接面向生产实际。走进田间、大棚乃至农药生产和经营环节,熟悉农作物生产的整个过程和最新农药研发成果,了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积累生产实践知识,进而在生产实践中选择、把握有价值的科研课题。通过投身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也能掌握来自实践中的新信息。生产实践常常是千变万化的,结合教材中的理论,讲授生产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及解决办法,学生听了才会感到生动活泼。因此要求植物病害流行学教师要具备广博的业务知识,牢固系统地掌握与其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掌握专业课教学的基本方法,掌握本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了解和掌握植物保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能够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对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熟练编写教学计划,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逻辑体系,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并能够不断充实新的知识;能够以清晰、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准确无误的实践操作来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信息媒体的普及和多样化,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由单一的教师讲授转变为通过多种媒体获取。面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如果教师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专业或已有的知识层面上,在教学中当然要处于被动地位,“桶水”和“杯水”的关系就无法处理。所以,作为植物病害流行学课的教师应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省内外植物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新技术新方法,了解市场信息。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以便直接获取国外信息,加强与国外同行的直接交流与合作。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以适应全球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所需的最全面的知识、信息。

参考文献:

[1]曹克强,曾士迈.小麦混合品种对条锈,叶锈及白粉病的群体抗病性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4,24(1):2l-24.

[2]曾士迈,杨演.植物病害泷行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94-107.

[3]樊东,赵奎军,等.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3).

[4]王海光,张录选.小麦条锈病区域流行相关性研究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7):415-420.

[5]王.试论高等教育质量观[J].辽宁教育研究,2003,(4).

[6]王义道.对深化文化素质教育的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l,(7).

[7]杨秀杰.师范院校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J].中国高等教育,2001,(8).

第11篇

一、关于化学理论知识的创新课

堂实践教学

例如,在讲“原电池电解液在两烧杯中,两烧杯间有盐桥,两烧杯中的阴阳离子能通过盐桥吗”时,笔者进行以下分析:双液电池使用盐桥目的是消除液接电势,盐桥中的阴/阳离子经过定向的移动,进入阴极池和阳极池,从而使双液电池形成了闭合回路.而所谓液接电位,是当活度不同的两种电解质互相接触时,在溶液接界处因正负离子的扩散通过界面的离子迁移速度不同,从而导致的正负电荷分离所形成双电层,如此所产生的电位差称之为液体接界扩散电位,即液接电位,其是引起电位分析误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两种溶液之间插入盐桥替代原来溶液的直接接触,即可减免和稳定液接电位.另外,用作盐桥的溶液需满足下列条件:阴阳离子迁移速度接近,盐桥溶液的浓度要大;盐桥溶液不与溶液发生反应或不干扰测定.由于盐桥中电解质的浓度很高,两个新界面上的扩散作用主要来自盐桥,故两个新界面上产生的液接电位稳定,并且因为盐桥中正负离子的迁移速度差不多相等,从而使液接电位减至最小以至接近消除.基于以上分析,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即可做到头脑清晰,解答明了.应试教育固然重要,因为它是学生通往更高级学府的“引玉之砖”,然而如果化学教师能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作为应试教育的突破点,摒弃过去的死记硬背、流水线式的题海战术,就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化学考试成绩,一举两得.

二、关于化学实验的创新课堂实

践教学

化学实验课程检验的是学生对于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动手操作能力,是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化学实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大胆尝试动手操作,通过实验检验化学理论知识,从而解答化学疑难问题.

例如,“乙醛为何能使溴水褪色?其中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和变化?”通常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感觉到棘手.在化学实验操作课程中,为了强化学生对乙醛使溴水褪色化学反应实质的进一步理解,笔者设计了如下的课堂对比实验:实验1:将1mL乙醛化学试剂加入到1mL的溴的CCl2溶液中,此时溶液会产生分层现象,下层物质显示无明显现象的橙黄色.此实验证明了乙醛与溴水不能产生加成反应.

实验2:将1mL乙醛化学试剂加入1mL的溴水中,先振荡试管,然后静置于桌面,此时会发现溴水褪色.该实验证明了乙醛与溴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在以上对比实验中,在溴的CCl2溶液里,溴仅作为溶质溶解于CCl2溶剂中,溶质与溶剂间无化学反应发生;而溴水中的溶质溴除了溶解于溶剂水之外,还发生了化学反应①: Br2+H2O=HBr+HBrO;生成的HBrO与乙醛发生了氧化反应:CH2CHO+HBrO=CH2COOH+HBr,使反应①中HBrO浓度降低,最终溴水褪色.

这样,较圆满地向学生解释了乙醛使溴水褪色的本质是氧化反应而不是加成.此外,证明检验乙烯的最佳试剂是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而不是溴水.如此,学生对于之前的疑问就会心中有数,还能触发学生对于新的化学知识点的探索兴趣.

三、关于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

维拓展的实践

例如,“氮族元素”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部分内容存在的疑问较多,为便于学生学习,笔者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如“氮气有关疑难点分析”及“氨气和氨水有关疑难点分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和分析讲解.在学习时,学生往往会产生疑问: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为什么氮气却反而比白磷活泼性弱? N比P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为什么氮气却反而比白磷活泼性弱?针对这疑问,根据元素周期律可知,氮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磷元素强.而物质的活泼性与其分子内的化学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氮分子内存在的是NN三键,而白磷分子内存在的是P-P单键,氮分子内共价键的键能很大,不易断裂,故N2稳定;白磷分子内共价键的键能较小,易断裂,故白磷分子较活泼.

第12篇

1选题原因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经历图形的运动和图形的平移的学习,几何图形运动学习的“活动经验”;在八年级上的第一章“全等图形”的学习中,学生能从平移、翻折和旋转等几何变换的视角认识图形的全等,学习图形的翻折、旋转成为必然,那么如何在这些变换的学习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而发展数学活动经验成为教学的追求,故尝试以“轴对称与轴对称的性质”为课题进行了教学实践.

2教学实践

2.1类比迁移,形成概念

活动1:如图1,下列每对全等图形,可以分成几类?

图1生1:可以分成三类,分别是(1)(3)、(2)(4)、(5).

师:按照什么标准分类?

生2:分别按照翻折、平移和旋转分成上面3种类型,即(1)(3)两组是通过图形的翻折使两个图形重合,(2)(4)两组是通过图形的平移使两个图形重合,(5)是通过图形的旋转使两个图形重合.

师: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图形的平移,什么叫图形的平移?

图2生3:如图2,在平面内,将ABC沿线段AA1的方向移动线段AA1的长得到A1B1C1.

师:图形平移的本质是什么?

生4:图形的平移的本质是图形上所有点的平移,例:点P是ABC上的任意一点,沿线段AA1的方向移动线段AA1的长得到点P1.

师:图形平移的要素是什么?

生5:距离和方向.

师:图形平移的性质是什么?

生6:平移前后图形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师:你如何理解这个性质的?

生7:根据平移的定义及两个要素知道,AA1=BB1=CC1=PP1,AA1∥BB1∥CC1∥PP1,即位置和数量两个方面.

师:根据图形平移的学习,获得了哪些经验?

生8:根据图形平移的学习,可以得到下面的学习框图:

说明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等图形,理解通过平移、翻折、旋转三种图形运动可以使两个全等图形重合的数学本质;在学习平移的过程中,明确了图形平移的概念及要素,探究了图形平移的性质,掌握和理解了图形的平移运动的本质是图形上所有点的平移,初步形成了平移概念学习和性质探究的活动经验,所以在学生自然地将5组全等图形按照图形运动方式的不同分成平移、翻折和旋转三类后,以问题为导引,引导学生回忆平移的概念、要素、性质及学习方法,揭示图形平移的本质,为后续图形翻折与图形的轴对称学习做好方法和经验的铺垫.

师:如图3,下面两对图形是通过哪种图形的运动形成的?

图3生9:通过翻折,改变其中一个图形的位置得到另一个图形,例:将(1)中左边三角形翻折可以与右边三角形重合,(2)中上面五边形翻折与下面五边形重合.

师:如何验证你的想法?

生10:可以将两个图形翻折一下进行验证.

师:请利用所给的素材操作一下(课前准备好印有图3的纸片),学生按照所思考的图形运动方式进行操作实验.

师:请观察你所折叠的纸片,发现了什么?

生11:打开折叠的纸片,得到一条折痕.

师:这条折痕可以抽象成什么图形?

生11:可以抽象成线段或线段所在的直线.

说明要求学生观察两组图形,思考图形运动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数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折纸活动,完成图形翻折的操作实验,旨在验证数学思考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自然获得概念中三个核心词“直线、翻折、重合”,为自主归纳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做好充分的准备.

师:你能给具有这种关系的图形起个名字吗?

生12:两个图形对称.

师:对,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也称成轴对称.你能归纳出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概念吗?

生13:将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翻折,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也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其中,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互相重合的点称为对称点,例比如:如图4,ABC和A1B1C1关于直线l对称(成轴对称),l是对称轴,点A与点A1是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师:这样的对称点有多少对?

生14:点B与点B1是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点C与点C1是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这样的对称点有无数对.

图4图5说明学生通过讨论概括得到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及对称轴、对称点等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关注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时的对称点,提出问题“这样的对称点有多少对?”,为后面实现平移学习经验的迁移做好铺垫,即图形翻折的本质是图形上所有点的翻折、图形对称的本质是图形上所有点的对称.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经历了“想象——分类——操作实验——抽象——概括”的概念形成过程,即从概念的外延入手,通过数学实验揭示概念的内涵(本质),并归纳出概念的内涵及相关概念,再在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进一步界定概念的外延,从而积累概念学习的数学活动经验.

2.2操作说理,探究性质

活动2:如图5,ABC和A1B1C1关于某直线对称,如何确定它们的对称轴?

生15:若ABC和A1B1C1在某张纸片上,可以利用折叠纸片的方法,利用图形的翻折运动得到对称轴,即折叠折痕对称轴,这是根据成轴对称的定义得到对称轴.

说明学生利用在活动1中的活动素材,提出翻折纸片,获得折痕,抽象为对称轴的解决方案,比较直观.

师:若ABC和A1B1C1不能通过翻折(比如图形在黑板上),哪通过什么方法得到对称轴?

师:类比图形的平移,下面应该研究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什么内容?

生16:应该研究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要素和性质.

说明提出“若所给的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不能够真正进行翻折(折叠),哪如何确定对称轴?”,引发相应的数学思考,形成认知的冲突,感受性质探究的必要性.教师提出“下面应该研究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什么内容?”,学生在平移学习经验的启发下,类比提出“应该研究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的研究内容.

师:如何研究“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要素又是什么?请利用在活动1中得到的ABC和A1B1C1及对称轴l,自主研究.

生17:如图6,若连接CC1,交对称轴l于点M,可以从位置和数量两个方面观察,得到CC1l,CM=C1M.

师:直线l垂直平分CC1,即直线l是线段CC1的垂直平分线.

生18:同样地,直线l垂直平分AA1、BB1.

师:这个结论对所有的对称点都成立吗?如何说明?

生19:如图7,我们只要在ABC和A1B1C1上任意取一对对称点P和P′来说明.

图6图7生20:如图7,设点P是ABC边上的任意一点,点P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为点P′,连接PP′,交直线l于点O.根据轴对称定义知,将点P沿直线l折叠,点P与点P′重合.所以PO=P′O,∠POE=∠P′OE.因为∠POP′=180°,所以∠POE=∠P′OE=90°,即lPP′.

师:你能归纳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吗?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要素是什么?

生21: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任何一对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类比平移,发现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要素是对称轴.

说明在问题“如何研究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引领下,学生利用活动1中的素材,充分讨论,积极探究,类比发现图形的对称的研究点应该是图形上的对称点,通过连接CC1、BB1、AA1等对称点,直观感受到线段CC1垂直于对称轴(位置关系),且被对称轴平分(数量关系);进而关注图形上任意一对对称点P和P′的连线PP′,发现PP′垂直于对称轴,且被对称轴平分.在获得性质后,引导学生通过说理来说明性质的正确,并尝试归纳性质内容,获得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要素是“对称轴”.

师:ABC和A1B1C1关于某直线对称,能否根据轴对称的性质确定其对称轴?

生22:连接CC1,作线段CC1的垂直平分线即可.

生23:也可以再连接AA1,分别取CC1、AA1的中点M、N,经过点M、N作直线l.

说明学生利用两个成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通过画一对特殊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解决活动2的问题,学生根据对称轴平分对称点连线这一性质也可以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图形上特殊的对称点(例三角形的顶点),并思考此时任一点并不能确定其对称点.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尝试从位置和数量两个方面发现性质,首先研究三角形的顶点及其对称点等特殊点的性质,进而通过图形上所有点的代表(任意一点)的性质说理,从而得到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研究特殊点——任意点——特殊点的性质”的经验,丰富“特殊——一般——特殊”的思维经验,实现从实验几何、直观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自然过渡,提高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5].

2.3方案设计,应用性质

活动3:如图8,请设计一个方案,画出ABC关于直线EF对称的图形.

图8图9生24:过点C作CC1EF,CC1被EF平分,得到点C1,同样的方法得到点B1、A1;连接A1B1、B1C1、C1A1.

说明这里是轴对称性质的应用,学生自主做出A、B、C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1、B1、C1,其中满足AA1l,AA1被l平分的要求,通过作图活动进一步深化对性质的理解.

2.4问题小结,形成经验

活动4:(1)两个图形是通过何种运动方式成轴对称的?(2)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要素是什么?

(3)研究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一般经验是什么?

说明通过3个总结性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结中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尤其将从图形的平移学习中获得的活动经验迁移到图形的翻折、轴对称的学习中,在折纸操作、抽象归纳等活动中经历几何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类比、说理等活动中探究几何性质,并形成研究图形运动的基本活动经验,形成下面研究框图:

3教学研讨与思考

3.1教学内容的科学整合

初中数学的整体性教学是用整体方法优化教学系统,教师选择知识和方法进行有效串联整合,将数学知识和方法整体化设计和教学,便于学生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的知识和方法体系,通过教学内容的整体架构,使教师本身整体把握方法,学生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形成和积累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是“轴对称图形”,前3节的内容分别是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轴对称的性质、设计轴对称图案,本节课是将这3节内容进行了内容整合,选择其中的“轴对称概念与轴对称的性质探究与应用”作为教学内容,将轴对称图形及图案设计作为后续内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将“轴对称概念与轴对称的性质探究与应用”作为进行几何概念形成和图形性质探究教学的素材,便于学生已有“图形平移”学习经验的迁移,逐步形成和积累轴对称概念学习和轴对称性质探究的数学活动经验.

3.2数学活动的准确设置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数学活动即数学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数学活动表现为数学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依靠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的支撑.本节课就是以活动为板块,以问题为路径,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从经验的原初体验、经验的外显、经验的适度调用等三个方面进行数学活动经验的形成、积累和发展.

3.21即时获得经验的原初体验

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活动,才能形成丰富的原初体验,只有当学生的原初体验积累到一定的水平时,才能形成自身的感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并在后续的学习活动加以迁移运用.在本节课中设置了3个活动,通过丰富的操作和思维活动,获得学习“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和探究性质”的体验,整节课按照思考——实验——推理的层次展开,学生积极活动与思考,即时获得对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经验的原初体验.

3.22适度外显活动经验

基本活动经验是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包括数学思维的经验和实践的经验.若把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看作是显性的话,则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具有隐性的特征,并不是参与了活动,就能自发形成数学活动经验[5].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原初的体验,往往是模糊的、零散的,因此,需要将这些模糊的、零散的经验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外显这些经验.本节课中,要求学生思考平移的学习内容和前后顺序、以及其中的道理,将图形平移学习经验通过框图外显,形成关于研究具体某一种运动的内容与方法方面的经验,这样的经验为后续轴对称的研究提供了保障.在完成轴对称概念和性质学习后,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将活动经验再次利用框图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将经验外显化和条理化,为后续学习图形的旋转打下伏笔,感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一般性和适用性.

3.23适时调用活动经验

调用是强化经验的一个基本手段,教学中应注意适时地调用学生先前的活动经验,在运用中进一步强化原有的经验.本节课开始部分,引导学生回忆平移的有关概念、要素、性质,正是为了揭示平移研究的方式方法,从而在后续的轴对称研究中,学生自然会调用这样的经验,开展轴对称的研究.

3.3基本活动经验的过程积累

331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章建跃博士指出“概括是人们掌握概念的前提,概念教学的核心是概括,即将凝结在数学概念中的数学家的思维打开,以典型丰富的实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展开观察、分析事例的属性、抽象概括共同本质属性,归纳出数学概念”[4].本节课中,学生经历图形的分类与思考、图形平移概念类比、图形纸片翻折、三个核心词的抽象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即“直线——翻折——重合”的过程,揭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内涵,归纳出概念.数学概念的学习要重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即“外延——内涵——外延”的认识过程[4];在对概念的内涵概括中体会抽象的过程,合理描述概念,提高数学的思考水平,积累数学概念学习基本活动经验.

3.32经历几何探究活动过程

3.321合理设置探究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探究的核心.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几何性质的特点,合理设置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究,积累探究活动经验[2].本节课中设置了4个主问题,即“下列每对全等图形,可以分成几类?”、“ABC和A1B1C1关于某直线对称,如何确定它们的对称轴?”“请设计一个方案,画出ABC关于直线EF对称的图形.”、“研究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一般经验是什么?”,每一个主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即时追问,以问题解决过程为探究主线,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积极活动,自主获得几何性质,便于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3.322明确几何探究主线

《课标》指出,在初中几何学习中,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研究几何图形中的数量和位置关系,从而发现图形的性质,并通过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等“推理”活动获得数学结论[1].本课是整体类比图形平移学习中的经验,设计了三个数学活动,分别是活动1的轴对称概念的形成、活动2的轴对称性质的探究、活动3的轴对称性质的应用,确定了“观察分类动手操作与实验归纳应用类比”的教学主线.具体是通过折纸活动体验图形的翻折,抽象并归纳轴对称的概念;通过迁移图形平移性质的学习经验,学生自主画图和教师几何画板演示,引导学生关注图形上的所有点的对称关系和性质,关注对称点连线与对称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并通过说理方法说明该性质的正确性和合理性;通过设计画图方案,完成轴对称性质的应用,学生经历了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思维活动过程,积累了一定数学实践经验和思维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章飞.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

[3]项军.数学整体性教学的探索与反思[J].中国数学教育,2013(9):23-26.

[4]张爱平.基于数学本质的概念教学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通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