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4:44: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内经济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会议题也充满创新:“挑战”、 “超前思维”、“探索”、“创造的火花”、“战略转变”,并结合金融、科技、能源、艺术、消费、医疗、创意经济等重要领域,展开深度交流对话,探讨国际合作的各种可能。
从世界范围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呼唤“新常态”――更低的金融杠杆、更适宜的政府干预、更稳健的增长模式。应当说,全球仍没有完全摆脱危机,但是许多国家已经在寻找经济增长新路,世界性的创新变革突破的能量在积累,一个创新行动紧密和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的时代已经到来。
作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就中国经济而言,以投资拉动、外贸导向、消耗资源为特征的快速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信息经济到来,全球产业中心的转移,世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新技术的革新,都促使中国经济必须再一次站在全球高度,系统审视自身的发展模式。
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到“新常态”。他指出,适应新常态,在战略上保持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而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重要的在于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突破。
创新、转型、升级,将是从现在至未来一段时间内形成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词。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上必须从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和可持续,同时在宏观调控上,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突出位置。就转型过程来看,必须进入从粗放到集约、从低端到高端、从结构不合理到结构优化的升级过程。
这样的创新、转型、升级要成为常态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国内经济体系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对接、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调、短期收益与持续发展的平衡等,分量都很重。而这些问题涉及要素之复杂、范围之广泛,须有系统的战略眼光、科学的创新思维和灵活有效的战术才能解决。
创新必须在两个层面突进:一个层面是通过政府的顶层设计,构建良好的经济环境,为企业激发创新力提供保障;另一个层面是,企业必须通过管理变革和价值驱动,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竞争和具有社会责任的经济主体。
从全球范围看,当人口红利和政策红利成为过去式,凭什么参与全球竞争?唯有创新。
创新,能够形成创造性的生产,构成新的供给,从而引发和刺激新的需求。中国必须走创新国家之路,必须建立高效能、现代化的国家创新体系,必须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的大潮,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才有可能突破资源要素瓶颈,形成持续发展的新常态。
关键词:网络游戏 游戏币 经济体系构建 黄金分割 经济链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4.001
现在的玩家喜欢玩网络游戏,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网络游戏提供给大家一个交流的平台。绝大多数的网络游戏都构建了一个以互动交流为主的虚拟世界,而在这个近似于真实社会的世界中,经济体系始终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组成部分。甚至在很多时候,经济体系的构成决定了网络游戏的阶级观念。下面我们不妨结合目前市场上已经开始运营的网络游戏,来详细了解一下网络游戏的经济体系。
一、经典案例
(一)《传奇》官服&私服(2000~2003):
客观地讲,《传奇》这个游戏内的虚拟货币作为交流媒介的价值体系已经崩溃,同时,练级时需要消耗的金钱或者其他资源均相对较少,代表游戏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则是集中在了不产生耗损的“装备”上。其后续设计的装备升级系统更是让更多的价值集中到了武器上。相对于稀有罕见的装备,等级的因素相对于耀眼的装备,则被淡化掉了。花费上万求购传奇单件装备的事情也屡屡发生。
早期私服区别于官服的做法,仅仅是采用“全仿盛大《传奇》,GM出售装备”,即达到了免费服务器单组1000人在线,月收入1万元主要就是将应由玩家在游戏中在后期获得的,可以代表玩家产值的装备,性地从游戏中抽取后,出售给少数玩家,攫取巨额利润。
《传奇》系列(包括《传世》)官服,在私服泛滥之后,不得不犹报琵琶半掩面地推出了“通宝系统”。用RMB换取拥有更高装备掉率的地图的通行证。这也算是盛大在《传奇》大潮之后,用分解后的私服销售方法,捞了《传奇》时代大潮的最后一票。
(二)《MU》官服=官方私服(2002~2004):
《MU》最强的地方,就在于其良好的技术适应性,以及优秀的画面效果和绚丽的装备效果。空荡荡的任务系统,单薄的世界地图,确实不能令人满意。而其游戏内部的经济系统设计,也是与《传奇》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虽然设置了等级对金钱掉率的反比影响,但是游戏的货币到了中后期基本没了用途。
到了游戏的中后期,提升装备追加属性的消耗品“宝石”,因其消耗量巨大,成为了玩家之间交易装备的一般等价物。
而第九城市在运营时,则抓住了用户对绚丽装备的渴望。大量随专用点卡发行升级装备所必须的,用户需求很高的消耗品“宝石”被大量的“公司发行宝石”所替代。游戏的持续生命力在急速降低的同时,这个游戏中大量出售的祝福“宝石”也为第九城市暴雪大作《WOW》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天堂1》官服(2001~2003):
《天堂1》是在2000年左右上市的游戏中,唯一将游戏内的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设置的游戏,同时游戏内的货币出口设置比较丰富。大量的货币都在练级的药品,以及装备的制造及装备合成中消耗掉。虚拟货币作为稳定的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已非常明显。
也因此在韩国催生出一批“韩币战士”。他们放弃了游戏的乐趣,而以自己的劳动力,辛苦地从游戏内赚取游戏币,进而到游戏时间少,但现金充足的用户那里交换成韩币。从开服一直到5年后的今天,游戏玩家对游戏内虚拟货币的需求依然源源不断。
而比较有意思的是,因韩国与大陆的人工平均值相差较大,某些大陆用户则接过了“韩币战士”的衣钵。以极其廉价的成本,进入韩服抢夺“韩币战士”的饭碗。到2003年。韩国的《天堂1》开始全面封锁国外IP地址,以应对其国内玩家(“韩币战士”)高涨的呼声。而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韩国服务器的架设,使NCsoft的手段无效了。对于大陆用户来讲,只是增加了一些“工作成本”和“技术难度”而已。
游戏公司赚取了“纯游戏用户”的服务费,“现金战士”的服务费。同时,“纯游戏用户”也养活了一群“现金战士”。而游戏公司则只收到8+2份(纯游戏用户+现金战士)的服务费,而“现金战士”的月费及收入则是靠“纯游戏用户”支撑。综合来讲,游戏公司收效不高,但变相地加重了“纯游戏用户”的经济负担。
(四)《魔力宝贝》官服(2002~2004):
《魔力宝贝》是当时国内市场上知名游戏中,唯一一款可以将虚拟货币与人民币进行等值互换的游戏。并且保持了汇率的完全稳定。直到现在,标称汇率为6W~7W兑换35元的点卡一张。
这款游戏的经济系统核心是在游戏内与虚拟货币挂钩的“魔力消耗”上。几乎任何一种创造能力于价值的游戏内操作,都需要消耗等值的时间(游戏费用)、相对等值的“魔力”(虚拟货币)。其创造的产值积累则被“宠物系统”“升级系统”“技能系统”给有效地分散了。出口永远大于入口,导致了游戏币值的恒定。
但游戏的经济系统所能产生做到此步为止,在运营上,仅仅在一些实体游戏纪念品上附送一些虚拟货币以及虚拟宠物。并未深入地挖掘游戏经济系统的潜力。在2年后,游戏的垄断性地位则被本土的同类游戏《梦幻西游》所代替。
(五)《天堂2》官服(2004至今):
作为《天堂1》的序作,虚幻2的引擎赋予了其极优秀的画面表现力,《天堂1》的全面热售也给NCsoft带来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游戏内经济系统的设计则是延续了《天堂1》的成功路线。
《天堂2》在游戏中明确了练级区域,练级专用消耗品;设计了复杂的、可以消耗大量剩余装备,以及虚拟货币的“装备升级系统”;并且对专职的“现金战士”进行了有效的等级限制、出金点限制等等。这种游戏的设置,对于已经摸到甜头的现金战士来讲,实际上所起的限制作用是极有限的。
在《天堂1》中磨练出来的“现金战士”在这个熟悉的世界中游刃有余。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出货,盘商,服务器、点卡出售商,下游工作组(团队),外挂开发商这一个分工明晰的一条龙的“现金战士”交易流。
限于游戏设计本身所造成的格局。在游戏运营商的封IP,封号,封外挂等等手段下,这个市场依然巍然不倒。目前《天堂2》外服与大陆之间一日的现金交易流量可达200W元人民币以上。
(六)《梦幻西游》官服:(2003至今)
《梦幻西游》可谓完美地接过了《大话西游》的衣钵,同时大量“借鉴”了《魔力宝贝》的设计风格以及其对经济系统控制的思路。在经济系统上,最有效的手段有以下几个。
游戏内增加虚拟货币出口的手段可谓空前绝后,从有钱练级快的基本模式,钱练技能,钱练宠物,一直到钱换经验的任务,钱换“修行”的任务,层出不穷。在游戏内,想出人头地,钱永远是不够用的。
而对于“现金战士”的处理,则也用了一种特效手段,直接支持在游戏内进行点卡与游戏币的交易。让一些低收入、低消费、等级已满、对游戏失去持续兴趣的边缘用户,花费一定的时间,为其他经济富裕的用户打虚拟货币,赚到自己的点卡钱。而一些有可能转换为“人民币战士”的边缘用户,因为这些边缘玩家“零工”的冲击,对其向专职转换,也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这种多方共赢的处理方法,通过“时间=金钱”的公式,让游戏用户自发通过游戏内的经济系统,对总体用户的消费水平进行提升。最终的盈利方则是以提供游戏服务的公司。“人民币战士”的暴利被众多的“付费零工”所代替。
163公司140万最高在线人数的业绩,也是在良好的游戏基本设计,以及熟练应用经济系统设计的方式下,一点一点所累积起的。短期内,采用同样手段或者更低级手段的公司,不可能超过163现有的业绩。
信息产业部出台的硬性网游防沉迷系统,被游戏设计回避了。经济系统的变化,也可以根据其具体条令进行一定的变化。依然可以让游戏顺利运营。虽然个人对使用经济系统吸收大量在线用户时间,感到良心受谴责。但对此方法也无可厚非,毕竟金钱才是支持高品质游戏开发的最重要的动力。
二、网络游戏中的一般等价物
如果说到一般等价物,很多玩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游戏中的虚拟货币。的确,目前几乎所有的网络游戏都设定了货币的概念,排开常见的MMORPG,即使是像《泡泡堂》此类的休闲对战游戏,都需要在游戏中收集金钱来购买道具。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虚拟货币成为了最常见的等价物,玩家在游戏中可以通过货币来交易各种道具、装备和宠物。当然,对于部分所谓的“极品”,已经远远超出了虚拟货币的衡量范围,因此也就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进行交易(例如现金)。
在装备升级系统被广泛地应用到更多的网络游戏中时,虚拟货币的作用相对减小,取而代之的就是可以升级装备的各种道具,比如宝石和升级卷轴等。一般在这种情况下,虚拟货币的作用基本上已经接近为辅助等价物,只能用来交易常见的物品或是在NPC处交易。
三、网络游戏的生产物
无论是打倒怪物掉落的虚拟货币和虚拟物品,还是通过生产方式得到的虚拟物品,都可以看作是网络游戏的生产物。这些生产物的出现、流通和使用消耗,构成了网络游戏经济体系的雏形。然而对于这些生产物的所有权问题,事实上始终没有一个准确的归属。绝大多数的网络游戏在玩家填写注册资料的时候,都在电子协议中标明玩家对游戏中的虚拟人物和虚拟物品都只是拥有使用权,并没有真正的拥有权,甚至也有一部分网络游戏的运营厂商规定,玩家不能通过游戏中的虚拟物品来进行现金交易。对于网络游戏生产物的具体作用,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那就是它只能作用在网络游戏这个特定的环境之中。
四、网络游戏的经济链
不管是真实世界,还是网络游戏的虚拟社会,如果不能保证相对的经济平衡,那么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的催化而破坏整个经济体系,例如通货膨胀。网络游戏的经济链可以简化为两个重要的步骤,那就是给予和回收。正如前文所说,在游戏中得到的各种虚拟货币和虚拟道具,事实上仅就游戏来说并不需要任何的生产资料,可以把它们简单地看作是游戏程序直接产生。虽然玩家在得到这些东西的过程中往往消耗了一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但不能否认网络游戏娱乐本质的是,我们决不能把这些系统生产物当作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虽然从玩家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绝对不能接受的结果,但毕竟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如果只有产出,没有消耗的话,那么网络游戏的经济体系就会面临通货膨胀的尴尬局面。利用购买消耗道具(比如生命药剂和魔法药剂)、装备的耗损、任务花费等方式来回收生产物,确保正常的流通,才能维持经济体系的平衡。而这些方式,也正是目前所有网络游戏的回收途径。
事实上在现有的网络游戏中,如何把握生产与回收的平衡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随着玩家对游戏的深入了解和等级的提升,会掌握越来越多节约支出的手法,并同时获得更多的收入方法。在各种情况的作用下,虚拟货币的作用渐渐因为贬值的原因而弱化,最终或多或少地被其他等价物所代替,例如《奇迹》中的各种宝石、《骑士》中的武器升级卷轴等,其实这种方式早在《暗黑破坏神Ⅱ》的战网游戏中早就有所体现,符咒宝石取代用之不尽的金钱成为玩家交易的等价物,事实上也是游戏设计中的一个重大漏洞。
为了能够使生产与回收的比例始终能够控制在完美的黄金分割点上,很多网络游戏的设计者都采用了各种方法来进行控制——事实上并没有多少网络游戏在设计中可以接近完美地实现这一点。我们不妨根据一个经济回收控制方面相对比较出色的网络游戏,其中几次重大物价调整来看经济回收方面比较有效的手段。
《魔力宝贝》的游戏设定中主要可以分为生产系和战斗系两大系统的职业,生产系主要通过采集合成和服务等方式来获得收入,而战斗系则通过出售战斗中打倒怪物获得的魔石来维持生活。生产系的职业不管产量多高,服务范围有多广,他们所面对的消费者都是以战斗系职业为主题的人群。而战斗系的职业只是凭借战斗中获得魔石这个单一的收入途径难免入不敷出。为了可以维持战斗的消耗,一般玩家都同时拥有战斗系和生产系两个职业的多种人物。
在游戏正式运营一段时间后,魔力世界中的经济体系逐渐的趋于平稳发展,物价也开始在小幅度进行波动。但由于越来越多的新玩家涌入游戏,而老玩家也纷纷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佳赚钱方式,魔力的经济开始陷入通货膨胀的境地。就在这个时候,随着新版本的更新,新开放的最适合高等级玩家练功的黑白龙城任务相关地区里面的怪物不再掉落魔石,这使得战斗系的人物必须需要更多的生产系人物来进行幕后支持,顿时造成了物价飞涨的现象。还好在短时间内又开放了新的练功地点,这才避免了生产系过于泛滥,供大于求的局面。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魔力世界的经济体系能够保持相对平衡,多种回收方式也是值得关注的,无论是装备损耗后会消失,还是长时间练功必须准备大量的补给品,都很好地对玩家的生产物进行了回收。
五、经济体系的控制问题
和现实社会一样,在网络游戏中绝大多数的经济命脉事实上控制在少数人的手中,而控制者其中包括网络游戏的运营厂商和部分高等级玩家。无需置疑的是,网络游戏运营厂商通过更加网络游戏设定数据的方式,来直接影响网络游戏的经济体系,是最为常见和容易实现的。举个例子来说,当某个类型的职业或者种族在能力上做出了调整,那么相应肯定也会影响到该职业或种族的战斗力,这在目前绝大多数以战斗为主的网络游戏中,直接意味着该职业或种族在游戏中获得战利品——生产物的效率和数量,进而造成经济上的差距。同样,一款高级装备的能力限制和属性调整,某种常用消耗物品获得几率的变化,都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对经济体系的平衡造成冲击。
高等级玩家对经济体系的控制,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差距。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给你100元钱,然后让你以此为资本去赚取1元钱的利润,其难度系数为N,那么同样给你1000元钱,让你去赚取1元钱的利润,那么难度系数则直接下降为N/M(M会根据不同网络有些的设定和玩家人物等级的差异而有所变化)。高等级玩家在战斗力上的优势可以很明显地转化为经济优势,特别是在对高等级装备的控制现象很容易形成垄断的局面。
六、形成与稳定
网络游戏经济体系在满足足够的生产与流通后,将逐渐地趋于稳定。然而所谓的经济稳定并不是绝对的恒定价值,各种等价物和商品的价格还会随着游戏设定的变化和游戏运营的时间来进行调整,但已经可以形成一个拥有自我调解能力的经济体系雏形。在这种情况下,小规模的冲击并不会对整个经济体系形成太大的影响,即使出现物价的变化,也是随着整个经济体系的改变而相对的稳定。对于我们经常可以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的网络游戏物价来说,如果没有碰到版本更新这样的重大变化,基本都是按照一个平稳的趋势来进行变化的。
当然,我们所说的经济体系稳定大多数情况都只能针对一款网络游戏的一个服务器而言。在不同的服务器之间,由于玩家数量的差异,服务器开放时间的先后等,其经济体系的平衡指数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七、恶性毒瘤
在经历了“9?11”事件、经济危机、欧债危机等多个事件后,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逐渐丧失。而这时国际上不断涌现出新的、生命力旺盛的经济体、比如说中国、印度、巴西等。新的经济体系格局并没形成,原有经济格局已经发生动荡,在这一关键时期,如何发展我国的上海自贸区显得更加的重要。
一、国际贸易新格局
在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美国无力维持在全球的经济体系控制,世界上的新兴经济体也不甘于在经济发展上受到美国的制约,加重了美国全球经济体系崩塌的危机。美国为了继续享受自由贸易所带来的福利,同时遏制新型经济体的发展,保持自己的经济霸主地位,积极构建了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主体,吸纳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这两个公约。TTP是由亚太经合组织中的智利、新西兰、新加坡、文莱四国在2005年提出的,在2008年美国加入,并在2009年主导进行扩展。成员国志在建立自由贸易区,在货物贸易、知识产权、服务贸易、劳动力、环境、投资等领域加强合作及互惠。在2014年,已有12个成员国,占世界总GDP的40%,占世界贸易总量的三分之一。TTIP在2013年开始谈判,致力于使美国和欧盟共同消除双边贸易壁垒、减少关税等,进行自由贸易,如果这一谈判成功,那么欧美之间所有的关税都将取消,在投资和监管方面也将达成一致,非关税的壁垒也将大幅度的减少。欧美的经济总量占到了全球的50%,如果这两个协议全部达成,并且把中国排除在外的话,我国的贸易环境将进一步恶劣,并且在全球的贸易话语权将极大的被削弱。
二、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探索
两个协议的准入标准非常高,并且在这两个协议中,中国、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都是被排除在外的。所以我国为了建立自己的自由贸易体系,倒逼国内经济市场进行改革,在美国这两个协议的夹缝之间寻找发展路径,探索建立了上海自由贸易区。上海自贸区是具有进出换、离岸加工、仓储转口等多功能的自由贸易区,占地28.78平方公里,覆盖了4个特殊海关监管区域。这是我国对贸易改革的试水工程,期间还包括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探索、投资领域的改革、贸易领域的改革以及金融领域的改革,可以说,上海自贸区内在的行政机构、制度设施等都与国内其他地区有差异。
为了达成我国建立自己的高层次自由贸易区,推进改革的目的,我们应该从上文中提到的四个方面进行发展的探索。首先,在政府职能领域,要按照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标准,构建与国际贸易格局和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把审批的重点注意到审批中和审批后上来,在审批前对于准入门槛和相关手续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减少行政审批的事项;在货物进入自贸区后,可以采用一次性验收、申报、放行的制度,加快贸易的流转程序,为贸易提供更多的方便;在投资方面,加强对于项目管理、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建立、工商登记这三个环节进行改革,进一步开放六大服务行业,探索投资管理的新体制,最终实现与外商投资管理制度相接轨;在贸易方面,进行高层次的贸易区域建设,推进我国国际贸易的转型和升级,鼓励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亚太地区的总部,提高上海自贸区在亚洲地区的地位和根植力。当前上海自贸区的境外和自贸区货物是不受海关监管的,可以自由的进出自贸区,但是需要遵守我国海关的相关法规,征收一定的税务,这一举措促进了贸易产品流转的效率,吸引了一定的国际投资,为接下来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金融领域,要在各方面进行改革,包括利率的市场化、汇率自由化、金融业对外开放、离岸金融业务的创建与完善等。同时要积极的推进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并允许一些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建立银行等金融机构,但是要注意对于金融风险进行严格的管控,同时为我国在将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做好准备。
但是,上海自贸区的发展仍然有一些制约因素,比如说空间限制、政策限制、关税限制等。我们要消除这些限制,建立健全的、可持续的发展空间,积极地进行相关产业布局,把上海自贸区彻底的盘活。在当今政策和市场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下,需要在上海自贸区建立两种相关的产业结构。一种是与国际自由贸易相关的服务性产业,包括货物贸易、转口贸易、服务贸易等涉及到航运经济、保险、融资等方面的航运产业和物流产业,以及智能制造、再制造等附加值较高的制造业等;第二是与我国改革创新相关的产业,包括专业金融、专业法律方面的服务业、医疗行业、文化娱乐行业等。如果这两大产业结构能够建设完成,并且可以解决土地空间等问题,必将彻底的盘活至少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进一步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三、结语
本文介绍了当今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可以说是对我国极为不利的,并阐述了上海自贸区的四方面的发展方向以及建立什么样的产业结构。上海自贸区微观上可以促进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宏观上,能够推进全国的产业升级以及经济转型,要求我们必须要给与足够的重视。
论文摘要:影响汇率变动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纸币本位制下的规则和制度影响着汇率变动;二是一般人类劳动是汇率变动的最深层次的原因;三是现实经济生活中影响名义汇率的具体因素。在影响名义汇率变动的因素中,应当关注理论前提和具体的经济情形。尽管西方宏观经济学关于汇率的主要理论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前提是:开放条件,平等关系,贸易顺差国的顺差应当保值。这些前提过分理想化,与现实政治经济状况相差太大。通过对影响汇率的基本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相对全面地把握汇率变动的一般规律。
人民币升值,成为人们广泛讨论的主题。不少经济学者运用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汇率问题,但是缺乏对汇率问题的整体审视。本文从纸币本位制的背景下,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分析宏观经济学的汇率理论在运用中的具体条件,为进一步认识汇率变动的一般规律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当代汇率问题直接根源于纸币本位制
汇率问题,从直接根源上看,是与国际贸易中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位货币相关。从19世纪末一直到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前,国际贸易中的本位货币是黄金,而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以美元为中心、其他各方货币为辅的纸币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本位货币。
从16世纪以来,各国国内和国际贸易中本位货币的变动经历了银本位制、金本位制、纸币本位制三个阶段。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各国纷纷禁止黄金的输出,导致了金本位制的全面崩溃。金、银本位制先后崩溃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金银的稀缺性,限制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规模,成为阻碍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障碍。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黄金一美元本位制,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真正开始了纸币本位制。
1944年在美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的主要内容:第一,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货币金融事务进行国际磋商。第二,确立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黄金一美元本位制。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规定1美元=0.888671克黄金,其他国家的货币则与美元挂钩,以美元作为规定货币平价的标准。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随时可以用美元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第三,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会员国有义务维护汇率的稳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允许的波动范围为其平价的1%。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黄金一美元本位制。这种本位制依托美国当时占世界3/4的黄金储备,是一种以黄金为基础的美元本位制,可以说实质仍然是一种金本位制。这个体系的建立,对于维护世界金融的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由于美国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崛起等原因,导致美国的黄金储备逐渐减少,贸易逆差日益扩大。从1960年10月到1973年2月,美元经历了10多次大大小小的危机。每爆发一次美元危机,美元就贬值一次。1973年3月爆发了抛售美元的狂潮,美国最终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而后,各国协议实行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破产。
由于美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强大实力,德国、日本的货币不能代替美元在国际金融中的中心地位,美元仍然是国际间结算的主要支付手段。但是,美元的不断贬值,也迫使许多国家实行储备货币多元化,力求达到保持外汇储备的购买力。1976年的牙买加协定确认了这一现实。牙买加协定确立了新的国际金融体系,以美元为中心,欧、日、英等国货币为辅的纸币真正取得了一种本位货币的地位,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汇率体制得到发展,国际收支主要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调节。
在当代的经济贸易中,恢复金银本位制是不可能的,稀缺的金银资源阻碍了正常的贸易活动,因而纸币本位制具有历史进步性。在纸币本位制下,一国的本位货币采用纸币,不再与黄金发生联系。纸币本位制克服了货币供给量不足的缺点,纸币可不受黄金、白银供给量的限制,易于配合经济发展及交易需要作有弹性的调整。但是,纸币只是一种法定货币符号,本身不具有价值,而且,纸币所代表的一般等价物的价值不易确定,容易引起金融危机,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纸币本位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整个货币体系高度不稳定,各国货币地位受到自身的经济、外贸实力的影响;国际储备多元化缺乏统一的货币标准,导致国际经济混乱;汇率频繁浮动,资本投机盛行,给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不利影响;美元、英镑、日元、欧元等纸币之间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金融市场异常活跃,价值标准是动荡不定,深刻影响世界贸易。
当代国际汇率体系不稳定,主要在于世界经济并没有摆脱美元的影响,由于美国的对外战争、对内过度消费使自身收支日益不平衡,导致美元的持续贬值风险。
总之,尽管纸币汇率制具有历史进步性,但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金融市场被几个西方经济大国所操纵和控制,他们通过发行纸币,影响汇率变动,掠夺他国财富。这个国际金融体系,仍然是一个不公正的体系。从现实来看,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建设和改进中,并在政治经济作用下使本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才能最大限度地公平地保护本国汇率变动的利益;从长远看,只有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才是解决汇率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汇率变动的基础是一般人类劳动
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中,汇率变动的基础是一般人类劳动。国际贸易是一种商品交换,国与国之间交换的基础是商品的价值。汇率,也是以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商品的价值为基础的,而这种衡量最终归结于单位货币所代表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马克思说:“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如果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的东西。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这里,马克思谈到,商品体是使用价值和劳动产品(价值)的统一体。但是,对于“物品的价值是什么”没有说明。对于这个命题,有一种理解是把使用价值与价值截然对立,认为只有用于商品交换才有价值,没有用于商品交换就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这是错误的,马克思主张从商品经济转向计划经济,废除了商品交换,所有的产品都失去了价值?实际上,通过商品交换这个过程,只是把商品交换之前本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价值实现了社会化、货币化。因此,物品的价值就是凝聚在物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显然,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也是价值的表现,价值是使用价值的抽象。使用价值与价值都是价值的不同方面,使用价值是物品对于不同的人们的效用价值,是具体的,体现的是价值表现的多样性;而价值是物品固有的凝结在其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相对抽象的,体现的是价值的本质性。使用价值是价值,价值也具有使用价值。
不少学者不同意把自然资源的价值,视为根源于人类的一般劳动的观点,他们认为价值是劳动与自然资源的结合。因为,尽管马克思认为自然资源经过人类加工以后,自然资源又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但是,在能源、动力、原材料在向新产品转移过程中有损耗,并且最终的消费产品中,不少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实,自然资源的价值也是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自然资源的价值,不是某一企业直接的个别劳动价值,而是一种社会平均价值。它包括开采、运输的劳动,对生态环境破坏后恢复生态环境所付出的劳动,为开采其他的条件差的同类矿所进行的科技投人,发现替代品的科学研究投人等。越是稀缺而当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价值越高,这越要求人类投人更多劳动寻找替代品。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衡量价值的基础。衡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标准。马克思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这几个概念是抽象的本质性的,这几个本质性的概念,对于我们把握国家总财富具有积极意义。这些范畴的基础是牢固的,从这里引申出来的对国家总财富的说明具有牢固的基础。这几个范畴,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整体上对国家总财富加以说明。
国家总财富是一个国家(或者使用同一货币的国家联盟)在一定历史时期所拥有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自然资源等的价值总和,是该经济体在一定历史时期所拥有的无差别人类劳动的总和。具体包括:(1)经济能力:1)生产能力,如,生产工具是否先进,科学技术运用与发展程度,人口数量与质量,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管理水平的高低,基础建设与基础设施的发展程度,等;2)商业发展水平;等等。(2)国内政治上是否和谐稳定,社会管理与决策水平,社会治安状况;(3)对外政治能力。如,国际交往能力,国际规则制订的影响力;(4)军事上,是否保证社会的安全、稳定,是否保证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5)个人的自由解放程度、文化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等;(6)自然资源的拥有与获得;等等。以上六个方面,都是人类劳动与实践的产物。
要看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小,不仅仅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不仅仅是货币上的、可见的价值,还包括人类劳动创造的、因为种种原因忽略的商品、服务的价值。正因为如此,那些国际投机商们才说经济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只有根据国家总财富,坚持以一般人类劳动作为基本尺度,才能从根本上衡量各国之间的汇率水平。
三、影响名义汇率变动的具体因素
一般人类劳动、国家总财富决定着汇率变动,这是从根本性质上、从整体上去分析的。如果要达到对汇率变动的更加精确的理解,那么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在具体层面上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也就是,探讨在纸币本位制下,国家总财富是如何具体对各国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并如何影响名义汇率的。
1.假定整个世界存在着许多相互独立的经济体,而且,假定国家与国家之间经济活动开放的情况下,如果各国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惠的,那么,由于以人类的一般劳动为价值的基础,所以各地的物价水平是相近的。
(1)一价定理可以适用于确定汇率。在不同国家购买同样的一篮子商品,可以确定相对汇率水平。真实汇率高的国家和地区,名义汇率应当升值。不升值,则将损害整个经济系统的集体福利。
(2)物价水平影响真实汇率水平。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物价上升,货币贬值,真实汇率下降;物价下降,货币升值,真实汇率上升。
因此,各国的货币发行增长速度与货币发行总量应当公开。各国应当按照其经济增长率状况、流动性偏好与变化状况等发行货币,从而维护相对稳定的物价水平(P) 。
从货币数量公式MV=PQ中,我们得到:货币量M与物价水平P、社会产品数量Q成正比例关系,与货币流通速度V成反比例关系。PQ代表一定货币表示的社会总财富,直接决定着货币发行量M的大小。
(3)各国国内利率调整影响,使相对利率发生变化,也影响名义汇率水平。利率的变动,也使资本流动发生变化。一国利率水平高于世界一般水平,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人,也会带来一定升值压力。但是,这种升值压力不是以国内经济增长和实力为基础,只是一种虚假的升值压力。
(4)贸易顺差与逆差影响名义汇率水平。贸易顺差的国家,货币应当升值;贸易逆差的国家,货币应当贬值。如果不调整汇率,由于纸币没有价值,顺差国利益受损,逆差国必须在现有物价水平上出卖其优势产品,否则顺差国应当拒绝与逆差国贸易。 如果逆差国、顺差国在现有汇率水平上基本达到进出口平衡,则不必调整汇率。
由于贸易顺差导致的升值,应当保证以前的货币的真实价值。这由双方协商解决。之后,按照贸易逆差原因,具体进行解决。a.如果逆差国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则:或者顺差国应当减少出口,逆差国减少高消费,或者逆差国以其他有价值的东西交换。b.逆差国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则贸易逆差原因在逆差国。如果双方商品是互补的,按照国际价格而不是自己单独确定的价格,公平进行交易,逆差国应当多出口顺差国需要的高技术产品及其他商品。
解决贸易顺差,应当是贸易顺差方占主导位置,逆差方尽力与顺差国达成消除贸易逆差问题。在纸币本位制下,贸易顺差获得的大量纸币,本身只是过去财富的一种符号,是贸易逆差国给予的一种信用支付。如果贸易逆差国信用破产,那么,大量纸币就是废纸。这是根本不同于黄金、白银本位制下货币具有一定的保值功能。如果贸易顺差国对贸易逆差的政治没有控制力,贸易顺差获得的大量纸币就更没有保障。在确保贸易顺差的外汇储备尽量保值、增值的同时,谋求本国国民的更高福利与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根本。
从以上推论中,我们看到了西方宏观经济学关于汇率的主要理论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前提是关键的:开放条件,平等关系,贸易顺差国的顺差应当保值。如果过分理想化,而不关注具体的经济情形,或者忽视了这些理论前提,那么将面临理论陷阱,给经济发展带来灾难。
2.假定整个世界存在着许多相互独立的经济体,而且,假定国家与国家之间经济活动开放的情况下,如果各国地位是不平等的,那么,除了劳动价值作为交易基础外,军事、政治、经济手段等作为控制世界的工具。
(1)强大的经济体总是试图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廉价的商品进人世界的各个市场,其他实力相近的经济体以相近的科学技术水平生产互补的产品满足对方,这些经济体是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者,属于世界经济体系的第一集团。第一集团国家之间的关系以产业互补、优势互补、相互竞争为基本特征。这个集团各国之间由于劳动生产率相近,内部关系是平等互利的关系,按照上述(1)—(4)中的规则进行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这也是我们熟悉的西方宏观经济学中处理汇率的规则。
(2)第二集团的国家,是军事、政治独立自主,且实力比较强大的国家,他们经济、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差。
第二集团的发展目标是凭自己的实力进人第一集团。这是一个奉行丛林原则的经济生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各国必须以发展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为基本目标。
第二集团应当努力使自己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居于平等地位。也就是应当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出售产品。a.如果能够以超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格出售产品,那么,该行业的发展已经居于世界领先行业。应当防止供过于求,恶性竞争,影响正当利益的获得。b.如果经济生产效率低于一般国际水平,那么一方面是尽力追赶,另一方面可以用丰富的劳动力使用次级技术弥补。
第二集团往往用自己辛勤劳动挣下的血汗顺差、资源顺差,还要忍受第一集团的金融敲诈和压力。在国际贸易中,第二集团的国家没有对等的纸币流通权,即本国货币没有成为国际货币,因而,货币只是国内使用,本国货币往往不公平地与强国货币保持某一固定比率,使本国货币、以至整个国内经济受该强国经济支配。同时,各经济强国为了转嫁本国的巨额社会福利负担或者对外战争费用,大量发行纸币,不断使他国的外汇纸币贬值。而且,巨大的资本投机市场,不时人为地给各经济弱国制造灾难。
良好的汇率政策是保持国际收支必要的顺差,但是,外汇规模应当适度。由于在国际经济体系中还处于被束缚的地位,本国货币还没有被国际上其他大国对等接受,因而,国际贸易中储存国外的大量纸币,是要承担巨大风险的。不能为了追求高顺差而过分低价值出售本国商品,因为过分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出售商品,是对国民财富的浪费,是以本国财富补贴强国民众,这样将会迟滞该弱国正常的可持续发展。即使升值,也应当在现有汇率增殖、保值的条件下,否则,宁可控制贸易规模。
因此,第二集团国家首先必须在政治、军事上保持强大,这是他们崛起的基本保证。一旦政治、军事受制,失去独立自主性,那么,经济将处于更加弱小的境地;其次,是珍惜国内财富,包括丰富的劳动力和资源,必须使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为国内经济服务,而不是单纯追求贸易顺差获得外汇纸币;第三,坚定不移地发展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这是最终实现国家崛起为世界强国的保证。
(3)第三集团是广大的中小规模的发展中国
家。军事、政治受大国主宰,经济上以出卖廉价的劳动力、自然资源、市场为特征,他们被大国以强大的科技、军事力量纳人世界经济体系,他们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争取平等的国际贸易体系和贸易条件,能够使中小规模的国家免受压迫和剥削,不是让少数国家享受科技与经济、社会进步的成果,而是与富裕国家共享社会进步的各种成果。
3.假定整个世界存在着许多相互独立的经济体,而且,假定一些国家经济由于种种原因与开放世界经济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对封闭的情况,一个国家的开放或封闭,更多来自于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原因。
封闭的国家是在狭窄的国内市场调节资源,因而该国的优势的或者特长的产业就比开放世界的一般价格更低,同时,该国的劣势产业就比世界的一般价格更高。
当封闭的国家进人世界市场的转轨过程中,凡是与封闭国家的优势或者特长产业相关的那些产业的世界市场一般价格,将从现在的高价格水平趋向下降;凡是与封闭国家的劣势产业相关的那些世界市场一般价格,将从现在的价格水平趋向更高。这一转变过程,是一个进步的过程。不管是对于这个封闭国家,还是对于世界市场,都是扩大了世界市场规模,使人们可以在更广阔的市场中配置和使用资源。
这种转轨时期的汇率,波动比较大。过去经济只是在一国范围内调节资源,开放后在世界范围内调节资源,因而国内各部门、各行业有一个从国内面向世界转轨的过程。如果该国的弱势行业的价格水平还低于世界一般水平,则升值是必不可少的。故意压制升值,不利于该国经济的发展。当然,封闭国家汇率升值是调整汇率的一个渐进过程,这样有利于减少经济震荡和波动。
对于我国的人民币升值问题,不少国内外学者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对人民币汇率进行计算的结果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有代表性的计算结果(韩月娥、任若恩,1994;易纲、范敏,1997;凌星光,2002 等)认为1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折合人民币大约在2—4元之间。同时,按照世界银行(2004)的测算,2002年的1美元购买平价约合1. 8元人民币(1990年则为1. 2元人民币)。造成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基本原因在于我国劳动力价值的长期低估,社会普遍的价格水平低于世界一般价格水平;同时,我国的科技水平逐渐进人世界先进行业。
我国经济正是从一个经济相对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也正在从一个经济第二集团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2001年中国加入WTO是一个重要的事件,标志着中国经济从一个封闭的国家经济走向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国13亿多人口加人世界市场,对世界的商品的一般价格了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中国的丰富的劳动力,凡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关的商品,世界的一般价格下降;凡是中国拥有的丰富的矿藏资源,世界一般价格下降;凡是中国缺少的高科技产品、缺乏的矿产资源,世界一般价格上涨。中国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也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
内容摘要:本文重点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转型的路径,在“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的视角下,并根据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将金融转型的路径划分为:初级发展阶段(起步期、发展期和调整期)、进化发展阶段(危机期、后危机期和完善期)和高级发展阶段(参与期、共同期和直接期)。
关键词:中国金融 国际金融 转型路径
中国金融改革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历程,这一历程伴随着金融转型的过程。从长期来看,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的问题,而中国经济则面临着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这些变化已经并正在对中国金融业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从金融领域来看,全球银行业发生着深刻变化,监管机构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为此,中国金融业不仅要关注宏观经济的新形势,而且还要适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银行业监管变革和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创新和整合。中国必须抓住全球金融转型的机遇,直面自身一系列瓶颈性难题,坚决踏上金融转型之路,以期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重点研究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转型的路径,在“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的视角下,并根据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将金融转型的路径划分为:初级发展阶段(起步期发展期调整期)进化发展阶段(危机期后危机期完善期)高级发展阶段(参与期共同期直接期)。
中国金融转型初级发展阶段
中国金融转型初级发展阶段(从1978年至2007年):这一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扩张运行的时期。一方面中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又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经济增长依靠物质资源的投入来支撑,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经济,社会保障不健全,城乡两元结构的矛盾加剧,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缺乏可持续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等。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经济总量呈现加速扩张态势,但充分凸显了“三大”:经济规模大,成本压力大,产能过大;三低:低端,低价,低利润。
从金融领域来看,这一阶段金融转型取得了辉煌成就,也充满了曲折与争议。总体而言,中国金融业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金融业已上升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并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改革,适应了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要。从金融转型的路径来看,这一阶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起步期发展期调整期。
1978年至1984年,是我国金融体系和结构开始了制度调整的起步时期。在这个时期,金融体系和结构出现了变化,最主要表现在实行金融机构多元化,打破传统制度一统天下的组织结构,建立了二级银行制度的框架。显著特点是金融制度变革的发生时期,新机构和旧机制并存,机构是新的,但制度安排的运行机制基本上是旧机制起支配作用。
1985年至1996年,是我国金融体系走向市场化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金融基本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为金融市场建立了初步框架。显著特点是金融宏观调控向间接调控过渡,从单一的行政型调控向运用经济手段转变。资金管理从统存统贷转变为差额包干的基础上,继而推进到差额控制和实存实贷,由指标管理过渡到资金管理;金融调控也从单一的行政手段直接调控向市场化运作机制调整,从开始的控制贷款规模,逐步启用中央银行的三大政策工具,发展到以比例管理彻底取代贷款规模控制。
1997年至2007年,是我国金融体系变革进入市场金融体系框架的调整时期,我国宏观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传统的短缺经济发展到总量相对过剩、需求不足的经济。显著特点是形成“一行三会”格局,银监会负责统一监管全国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证监会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管;保监会则统一监管全国的保险市场。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履行一定的金融监管职责,并负责协调三家监管委员会的工作,充当最后贷款人,在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金融转型进化发展阶段
中国金融转型进化发展阶段(2008年至201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这一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调整运行的时期,是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转折期,是经济结构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大转变和发展模式再创新的一个关键阶段。这不仅是因为国际经济环境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而且过去30多年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面临的挑战日趋复杂和严峻。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各种问题和矛盾进行深度调整和寻找解决方法,积聚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从金融领域来看,这一阶段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内结构调整的挑战。从金融转型的路径来看,这一阶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危机期(2008年至2009年第一季度)后危机期(2009年第二季度至2010年)完善期(2011年至201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
2008年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并导致全球实体经济进入严重衰退,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全球经济金融进入了危机时期。在这个时期,金融体系运行的宏观环境良好;金融改革成效显著,金融开放继续推进,金融创新不断加强;外汇储备继续保持增长,应对外部冲击能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实际支付能力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继续保持健康发展,总体运行平稳;金融安全网建设继续推进,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共同维护国际金融稳定。
2009年无疑是中国金融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发展与风险并蓄的一年,第二季度以来,尽管失业率依然走高,但全球经济信心逐步恢复,经济先行指标PMI得到回升,工业实际产出开始回暖,金融市场利差指标恢复正常,消费者信心震荡回升,经济增长预期上调,全球经济金融逐步渡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了后危机时期。在这个时期,金融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金融机构实力明显增强,金融市场运行平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金融体系总体稳健。国际金融市场逐渐稳定,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但影响我国金融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依然复杂,金融体系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继续存在,维护金融稳定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金融体系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需要,而走向国际金融市场化的完善时期。“十二五”时期,只有继续贯彻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各项措施,创造有利于金融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业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发挥危机应急处置机制作用,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改善融资结构,提升金融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能力;改进金融监管制度和方法,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稳步推进金融创新,提升金融业整体竞争力;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为国际金融稳定奠定良好基础。
中国金融转型高级发展阶段
中国金融转型高级发展阶段:当主要矛盾和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积聚了新的积极因素之后,进入高级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成熟运行的时期。其显著特点是更多地体现出经济社会成熟发展的特征、成功的运行和卓越的成效,使中国经济模式、政治制度、法律规范、社会文化、技术进步、管理理念等不但体现中国特色,而且具有世界典范。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化会成为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从金融转型的路径来看,这一阶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即从中国参与建立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及制定国际金融市场规则的程度依次划分为参与制定期、共同制定期到直接制定期,这是中国金融转型路径达到高级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
结论
虽然总的来说,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但它基本符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是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初级发展阶段的一种必然选择。事实证明,我国渐进式的金融体制改革,既保证了转型过程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实现了自身的改革目标。
但是必须看到,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金融体制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已开始日益凸显,阻碍着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亟待进一步解决。这集中反映在一方面我国金融资产规模迅速积累,另一方面金融体系的内部效率却没有得到明显提高。衡量金融体制改革成就并不只是规模的扩张,而更重要的是效率的改善。只有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才能有效地动员资本、配置资本,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在结构布局、制度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固有的问题,阻碍了其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功能发挥,从而难以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需要。中国的经济转型以“渐进”而闻名,金融转型更为渐进。但是这种过甚的渐进,实际上已经严重损害了效率,客观上要求提升金融转型速度。
参考文献:
1.巴曙松,谭迎庆,聂建康.建国60年金融转型的进程―基于金融发展的视角[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9(10)
2.国家统计局.大改革 大开放 大发展―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R].国家统计局,2008
3.许莎雯.“进化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十二五”中国经济发展展望[A].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2009[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陈永棋
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往内地,在中部、中西部转移是很好的方向,但是要有一个完整的计划才可以。所以,在广东省的港资企业要移到其他的省份,不是一家公司、一家企业迁移,而是整个系统、一系列的工厂配套地整个迁移才可以。
今年年初,国家制定了《珠江三角地区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现在珠三角是一个大的经济圈,我相信广东省、香港和澳门合作,三方一同发展,肯定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中心。
现在金融危机来了,在哪里投资好呢?我相信现在最好的投资是在内地,投资什么呢?就是按照我国的政策,在内销方面多做一点事。我们的产品以前是送到欧美的,现在市场是在内地,这是目前最有前途的事。
金融风暴不会很快地过去,所以风险是有的,但是危中有机,怎么样把危机变成机会,那就要看每一个投资者、每一个企业家有没有眼光了。
李家祥
世界金融危机是一拨一拨的到来,我们很难说对长期的预测怎么样,前途还是不明朗。中国内地现在是拉动内部的经济,做了很大的反经济周期的投资,这是利人利己的措施,对香港来讲也是有很好的影响。香港是比较对外开放的经济体系,不单对内地,也要对外,所以两方面还要全面发动,我们才可以复苏。我相信中国度过金融危机以后,一定会更强大、更国际化。
香港企业非常的积极,希望进一步与珠三角融合,我们也希望香港能够参与到整个区域规划里,尤其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能够在这个地区打开一大片内需市场。从珠三角方面来讲,我们有很多生产工厂,也在珠三角发展金融事业,香港有很多的经验,我们希望跟港澳毗邻的地方做成试点,让香港跟内地的互补能力充分发挥。
张华锋
中央决定用四万亿振兴国内经济,提高消费,我觉得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光靠政府的行为是不够的,应该提倡所有的企业、所有的人都有信心肯投资、去消费,这才可以带动经济复苏。如果提高社会福利、医疗福利,人们消费的意愿就会提高,所以从政策上希望中央政府加大力度,提高社会福利和医疗福利,这可能对消费会有帮助。
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面向世界,前一段时间我们看到大部分投资都亏损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国外的经济体系,如果国内企业可以跟香港金融界合作,这方面有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对我国经济、对香港发展成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也有很大的作用。
蔡冠深
最近在广东有一个“腾笼换鸟”的想法。这方面方向是对的,产业也应该转型升级。现在的情况是,遇到了金融海啸,在这方面是不是应该逐步地来做。
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也很重要,我国面对金融海啸的情况下,失业率比较高,能不能一方面保就业,另一方面也要转型升级。在这种情况下,香港的企业也在调整他们的策略。
颜延龄
澳门除了房地产业受比较明显的影响,澳门的主业旅游产业,去年开始也有一些调整、有一些下滑,但是这个下滑不是像想象的跌的很厉害,只是与前几年的高增长相比,现在放缓了,增长速度慢了。
前几年澳门GDP增长那么快,主要是有大量的国际资本进入来投资大型的酒店设施,每年上千亿的投资,所以刺激澳门的GDP上升这么快。现在这些国际资本出问题了,有些项目要换了,有些停顿了。所以这跟整个国际上的金融环境有关系。
许健康
前中国所面对的经济形势,可以用国内“三期叠加”和国际“规则大战”来形容。
“三期叠加”指中国宏观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长短期因素同在,总量与结构原因共生,宏观经济面临很大的下行压力。
“规则大战”则是WTO多边贸易体制步履维艰,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如火如荼大行其道,美国货币量化宽松政策自行收放,全然不顾及对他国的冲击。
为落实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应当积极作为,在扩展中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国际空间上下大力气,政策到位,取得成效。尤其以下三点值得重视:
第一,全球经济进入危机后恢复阶段,中国对外经济战略面临调整。
据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未来2-3年内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会回升且较平稳。
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五年多时间里,既扩内需又稳外需,对外经济战略取得很大成功,2013年底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未来几年,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力会提高,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创新能力会提升,这对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中国而言压力巨大,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都需要提升创新的能动性和水平,加大技术进步的投入,增强市场化的活力。
注意东部沿海地区的局部区域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及时加以引导,支持产业升级。
另外,在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加大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技术标准和人员流动便利化的政策支持力度,扩展中国企业国际发展的更大空间。
第二,积极应对新规则的挑战,主动出击,赢得修改国际经济规则的话语权。
目前WTO多哈回合依然步履维艰,美国主导的TTP和TTIP谈判旨在为未来的多边贸易体制制定新规则。
中国不能静观其变,被动接受,而要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的力量,在赢得国际经济规则话语权方面积极作为。
一是与美欧商签双边投资协定,因为其中很多内容也是TPP的议题,如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公平竞争等,借此可提前适应新规则。二是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框架下参与多边投资规则制定,推动“竞争中立”规则多边化,熟悉规则为我所用,促进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三是在亚洲推行中国版本的高标准区域贸易协定,首先在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实现之,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四是在WTO内做好应对新规则的准备,引领WTO自身的改革和升级。此外,加大在APEC、金砖国家框架下的合作,在基础设施、开发金融等领域投入资源、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建设增量平台。同时,要充分发挥媒体、学界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赢得软实力。
关键词:国际资本;权益资本;债务资本;不可能三角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4-0009-03
一、国际资本流动与“不可能三角”理论
“不可能三角”是指一国在宏观经济调控中,不可能同时实现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三个政策目标。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不可能三角”理论表明,开放资本项目、保持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之间只能同时选择两个,不可能同时实现三个政策目标。如果这三个政策目标构成一个三角形,那么政策当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边,不可能同时选择三边,形成一个完整的三角形。
“不可能三角”理论基于以下分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受国际资本追逐利差的套利行为影响,如果资本自由流动,那么一国国内货币市场的利率不可能仅由国内货币的流动性决定,即资本自由流动损害了宏观经济管理内部目标的独立性,一国必须兼顾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开放经济体系使得外汇储备实际上起着与基础货币类似的作用,外汇储备的增减等同于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减,因而一国国内货币的投放不仅取决于该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取决于维持汇率水平的需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可能三角”理论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并由此发展出了许多新的经济观点和金融理论,如“中间汇率制度消失论”等。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不可能三角”理论具有以下两个隐含的前提条件:(1)本币是非国际货币;(2)资本流动是借贷资本的流动。当本币在不同程度上充当国际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具有不同程度的借贷能力,即具有国际借债能力时,“不可能三角”理论的第一个前提条件就被突破,“不可能三角”理论有可能失效。本币的国际借债能力是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资本控制程度和汇率变动程度搭配组合影响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在本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具有完全借债能力的条件下,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和汇率固定可以同时实现; 在本币具有有限借债能力条件下,则具有多种汇率制度组合方式(沈国兵、史晋川,2002)。
权益性资本和债务性资本对利率变动具有不同的反应方式。当一国国内市场利率下降时,通常会导致该国经济增长,公司利润增加以及公司价值增长,因而权益性国际资本流入也会相应增加。国际资本流动和政策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降低利率是为了增加货币流动性,国际股权资本的流入增加了国内资金的流动性。债务性国际资本对国内利率的反应方式刚好相反,因而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保持固定汇率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目标发生冲突。债务性国际资本流向和货币政策目标的相悖性,是造成“不可能三角”的根本原因,所以,借贷性国际资本流动,是“不可能三角”理论的第二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二、权益性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与“不可能三角”失效
发展中国家由于抵抗外来冲击能力弱,外来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又特别重要,因此,在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不可能三角”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选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类型的变化,使得“不可能三角”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政策选择的现实指导意义,受到很大影响;权益性资本流动规模的扩大,债务性资本中短期资本比重的降低,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保持汇率稳定和开放资本流动的状况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大增强。由表1可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表现出了以下两个显著趋势:
1.权益性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持续增加。1998-2005年期间,在债务性资本数量发生方向性波动的同时,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股权性国际资本数量波动性要小得多。从1998年到2005年,8年间发展中国家平均每年流入的权益性国际资本为2053亿美元,最多年份为2005年的2989亿美元,最少年份为2002年的1661亿美元,最大波动宽度为1328亿美元;而同期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性国际资本平均每年为489亿美元,最大波动宽度为1216亿美元。显然,债务性国际资本的波动性程度要远大于权益性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性。由表1可知,发展中国家股权性国际资本流动和债务性国际资本流动变化并不同步,例如,1998-2001年,债务资本呈现持续走低态势,而股权资本却表现为波动性上升。这种债务性资本和权益性资本流动变化的不同表现,正说明了债务性资本和权益性资本对其流动影响因素如利率等反应方式的差异。
2.短期债务性资本流入得到有效控制。国际资本流动中,短期性债务资本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和反应方式,对强化“不可能三角”起了重要作用。因此,短期债务性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内货币政策目标的冲击最大,若能控制短期性国际债务资本的流动,那么宏观经济调控中内外目标就能得到协调和同时实现。为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捍卫货币,随着国际社会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资本流动管理中谨慎政策的实施, 短期债务性资本流动得到了控制和有效管理。2003-2005年, 发展中国家在权益性国际资本流入增加的同时,债务性国际资本流入也在增加,但波动性最大的短期性国际债务资本却得到了有效控制,增长缓慢。由表1可知,从2003年到2005年,股权性国际资本由1868亿美元增长到了2989亿美元, 债务性国际资本也由2003年的728亿美元上涨到了2005年的1201亿美元,但债务性国际资本中短期性债务资本却基本保持稳定,3年间流动数量分别为549亿美元、700亿美元和693亿美元。
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类型的上述变化,使得“不可能三角”理论的第二个隐含前提条件,即国际债务资本的流动,不再有效。“不可能三角”理论的基础发生动摇,“不可能三角”理论在实践中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失效。
三、克服“不可能三角”的政策措施
股权或权益性国际资本主要包括FDI和资产组合,在两类权益性国际资本中,FDI具有较低的波动性特征(word bank,2003);资产组合则对利率的变动具有反向联系的反应特征,即利率升高通常导致资产组合流入的下降。流入发展中国家权益性国际资本数量的增长,债务性国际资本尤其是短期性债务资本的有效控制,使得发展中国家在资本项目开放的条件下,有可能实现同时维持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目标。克服“不可能三角”理论,实现多元政策目标的关键之一是实现对国际资本流动类型的控制(另一个关键是本币的国际化)。控制国际资本流动类型,同时选择和实现资本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独立三个政策目标,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1.保护投资人权益。投资人权益,特别是对股东权益的有效保护, 对提高股权性资本流入具有特别重要的推动作用。针对国际资本的投资人权益内容包括平等国民待遇、资本产权保护以及外国投资管理制度的透明、公开等。对国际资本实施国民待遇, 有助于国际权益性资本经营的正常开展;保护投资人产权,可以提高本国国际资本资产在国际投资者资本组合结构中的比重;国际资本管理信息的透明、公开,可以增加国际资本投资本国的预期稳定性,从而提高国际投资者投资本国的意愿和决心,促进国际权益资本向本国的流动。
2.推进贸易自由化。实行贸易自由化可以加速一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和世界经济体系,从而加速国际权益资本在本国的分布、生根。贸易自由化,不仅仅是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问题;不仅要着眼于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展,而且要致力于国际贸易深度和广度的扩大。因此,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意味着对外商投资企业市场准入门槛的消除,对外商投资企业国内外销售比例、经营中进出口比例限制的取消等。一国贸易自由化不仅可以带动经常项目国际资金流动的增加,而且可推动国际金融资金(即通常意义上的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带动的国际资本流动,其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反应方式与国内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推动国内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鼓励国际贸易扩张,会带动国际资本流入增加,国际资本的流入促进了国内经济增长;紧缩货币政策对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则正好相反。因此,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资本流动和货币政策的内外目标具有内在相关性,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和资本流动三者得以兼顾。
3.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权益性国际资本流入的增长,意味着直接融资体系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意味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首先需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规模和GDP已取得了连续多年的稳定高速增长,但迅速扩张和庞大的市场规模仅是影响外资流入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外资流入与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一国市场经济基础条件的情况。一个经济体要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其经济体制运转必定是高效和高信誉度的。缺少完善的金融体系,不仅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经营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企业的风险管理。除了融通资金外, 金融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风险管理。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包括健全的法律体系、严格的会计和审计标准以及良好的政治环境等。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包括相关金融立法,完善监管和自律组织机构,培育中介组织机构,如评级、法律、会计、审计中介机构,健全会计体系和信息披露体系等。要能有效吸引国际权益性资本的流入,除了需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外, 还需要在提高金融体系运行效率方面下功夫:公开、透明、健全的管理框架;完善的信息披露管理制度;运转高效的结算安排体系;投资基础多元化,发展机构投资者;非歧视性的税收和汇率控制体系等。
4.提高国际资本流动中的直接融资比重。改变国际资本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反应方式,是克服“不可能三角”的基础。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背景下,投资者对要素的流动性要求非常高。以股票与债券为主的金融证券具有高流动性、易于风险分散与风险管理等特征,证券投资在全球资本跨境流动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因此,当前的国际资本流动通常更多表现为金融证券交易形式,如股票交易、债券发行等。在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中,直接融资(权益资本和债券发行)占有很大比重。显然直接融资流动不仅受利率水平影响,而且还受到风险变动的高度影响;直接融资项下的债务性国际资本对货币政策的变动,有着如国际权益性资本一样的反应方式。从2003年起,国际融资领域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在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债务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下降,债券融资复兴,债券融资在国际债务融资市场中的比重快速上升。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融资领域,债券存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3%,而同期银行贷款余额年均增长则只有2%。改变国际资本流动形式,提高国际资本流动中直接融资的比重,亦有助于协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外目标,同时实现资本流动、汇率固定和货币独立的政策目标。
5.提高国内公司治理水平。提高国内公司的治理水平,对保持权益性国际资本流入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有重大影响。直接融资对国内金融市场的透明性,尤其是国内公司的治理水平有重要关系。作为资本使用个体,公司治理直接影响到国际资本的利用效率,影响到投资人的资本收益。为公司治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宏观环境,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是当今世界各国为提高投资者信心,努力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的普遍行动。2005年,有超过60个的国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为提高国内公司治理水平确立了向国际标准靠拢的规范,这些国家包括所有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如中国,乌克兰等(world bank,2006)。
参考文献:
[1]胡月晓.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原因和利用[J].工业技术经济,2007(1):135-137.
[2]胡月晓.两次国际资本流动潮流的差异和启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2):59-64.
[3]马欣原.不可能三角――从历史角度的阐释[J].金融研究,2004(2):113-119.
[4]沈国兵,史晋川.汇率制度的选择:不可能三角及其扩展[J].世界经济,2002(10):3-9.
[5]许文斌.三元悖论下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探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7):43-47.
【关键词】世界经济 全球化 策略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近两千年来,世界经济出现了四次经济全球化浪潮。其中第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时期,并持续至今。与以往相比,第四次全球化浪潮具有新的特点。首先,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发展。其次,国际资本流动出现重大变化。19世纪世界最大经济体英国拥有经常项目盈余并对外输出资本,而当今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出现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并从新兴市场经济体输入大量资金。再次,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生产过程布局达到了新水平,以降低经营成本。最后,国际资本市场流动性加强,劳动力全球一体化水平提高。发达国家通过进口最终产品、将中间产品的生产外包到境外以及吸收外来移民等,利用这些不断增长的全球劳动力供应。劳动力的日益全球化提高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劳动力报酬。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二重性: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提供了机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可能给我国带来风险甚至灾难,对我国的主权、经济安全、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正面影响主要有: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我国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和资本外投的机会。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吸引外资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加快我国的产品结构优化。由于资本的流入、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活动和本国产业结构的改造,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
第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有些跨国公司的发展甚为迅速,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竞争。
第四,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然而经济全球化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导致我国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的减弱和保护市场能力下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挑战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始终处于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的不利地位。
第二,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更多承受非公平待遇。在现行的国际秩序下,发达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的程度远远大于我国。它们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以跨国公司为工具,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施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不公平分配,致使南北差距继续拉大。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和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制定的,多数没有考虑到我国的利益,有的还是在我国缺席的时候制定的。往往某种产业发展规则是在我国还没有充分发展此产业的时候就制定出来了,从而使我国遭受不公平待遇和巨大损失。
第三,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看,发达国家收益远远大于我国。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一直主导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得资源配置向其有利的方向发展,成为最大受益者。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发达国家,这种不均衡的要素流动,使得发达国家和我国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三、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策略选择
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和质变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及矛盾运动作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一,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第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对外贸易,我国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大量资金,提供资本及生产资料,促进经济结构的演变;还可以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增强商品经济观念,提高竞争意识,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际生产关系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极不利的位置。发达国家利用其垄断优势,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使我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关键词】新时期;发展状况;财政政策;经济发展
自从决定采取开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时,我国经济就在以飞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并逐渐赶超一些欧洲国家。但是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在国内还没有形成浓厚的氛围,相关的配套改革和措施没有协调发展,同时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缺乏可以借鉴的经验没有掌握好开放力度,从而造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并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改革开放政策的信心。从1998年开始,为了转变这一尴尬的局面、为了让改革开放政策在更为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我国政府开始全国范围内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今,该政策已经在我国实行了14个年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内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化,现行政策已经出现了一些滞后的弊端,改革和调整势在必行。
1.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财政政策的绩效评价
(1)取得的成绩
根据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的时候主要以扩大投资力度以及扩大消费和促进出口为主要目的,为了实现这一宏观目的,政府动用了所有的经济手段以及经济力量。而这些政策在当时确实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并且也为我国后期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有效带动了投资的增加。增加投资本身是该财政政策主要目的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政府向社会增发国债,以转移企业支付,为投资筹集更多的资金;同时,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有很多的项目都是在政府出资或者政府补贴的形式下得以开展的。从我国坚强地挺过了98年亚洲金融危机就可以看出,相较于98年以前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的颓势,自从采取这些财政政策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走向了上坡路,并开始逐渐增长。
第二,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产品出口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一个主要形式,通过将产品销售到更多其它国家可以让世界认识中国,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刺激中国本土的经济增长。而为了促进出口量,我国在财政政策上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比如调高了出口产品退税率。出口产品退税率的提高可以说是提高了我国产品在世界上的价格竞争力,从而更加有利于我国产品在外国的销售。
第三,居民收入有所增加。在一系列财政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外贸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制造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而这些都为我国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解决了一部分地区的就业压力。同时,由于政府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我国有能力为一些下岗职工提供一些保障,比如最低保障线的补助以及提高退休养老金等。通过各个方面的积极政策的促进,我国居民的收入在一定的程度上来看还是有所增长的。
第四,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国民经济有所好转。这两个方面的转好发展是有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首先是我国从实施财政政策以来,通过增发国债带动了国内需求,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其次,在经历了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低迷期以后亚洲经济环境逐渐复原,并且亚洲各国都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这一良好环境既拉动了我国的出口,又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广做好了铺垫。
第五,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在本轮财政政策实行的初期,我国将国债投资主要放在对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以提高公共环境为主要目的,重点是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整治。但是随着该政策逐步推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我国政府开始将投资方向转向了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以及开发上,并通过加大技术支持以及奖励力度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不仅如此,政府也开始注意到平衡发展问题,已经对西部开发的问题引起了重视。
(2)存在的问题
虽然说从实施财政政策以来,我国的经济状况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改善。但是这一局面不能代表社会各个阶层的现状,也不能从全方位来反映该政策的利与弊。站在投资与消费角度而言,该财政政策并没有带动我国投资与消费的增长,从而也就没有在我国形成足够良好的内在动力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于我国投资力度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扶持,所以没有从根本上遏制投资增长逐年下滑的趋势;其次,虽然我国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并没有有力地促进我国消费环境的形成;最后,政府对项目的支持源于国债发放数目的增加,让这一做法给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2.对财政政策的反思与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国际愈来愈激烈的经济竞争环境,现行的财政政策已经逐渐显现出其越来越多的弊端,并对该政策的持续推广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新时期下,作为宏观的经济政策制定部门,不能只着眼于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更要把注意力放在全世界的经济变化上,应该从全球范围内定位我国的经济发展策略。因此,在新时期下应该对我国现有的财政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一,国债投资与社会投资相结合,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增加。
采取单一的融资模式可能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些隐患,所以在原有基础上应该更多地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模式以增强我国经济模式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而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性。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可以加大民间资本的投入,以减少政府对投资力度的参与度,增加参与者的多元化身份,以保证投资项目进展的平顺性。同时,在投资结构上也应该进行一些改革,现在的社会更加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更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所以政府应该更多地将投资方向转向于高新科技的研发上。政府投资既要体现宏观政策的引导性,又要让利于民,让民间资本在更多的经济领域唱主角,从而改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保证社会稳定发展。
第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与刺激最终消费需求相结合。
从金融危机开始至今,世界各国都对自身的经济体系进行了反思,我国也不例外。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中国的经济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主要表现在国内消费需求的严重不足上。为了更好地促进各社会阶层的消费需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包括通过提高收入以提高人们的购买能力,从而拉动内需;完善现有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退休养老金的提高、医疗保险体系的覆盖率以及社会低保的最低标准。这些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力度还远远不够,提振居民消费信心的措施还缺乏。
第三,财政政策的实施与税制改革相结合。
过去为了促进出口量以及提升制造业水平,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减税措施。所以在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以及居民生活保障基础上,继续进行减税政策不太可行。因此,应该对我国的部分税收政策进行改革,这方面要从我国整体税务情况着手。首先,应该对不同领域的税务采取不同的税务政策,以支持相关政策的推广,例如为了体现“科学发展观”应该对存在严重污染的行业进行增税业务,以控制它们的发展;其次,由于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司在我国内地开办企业,由于先前针对这些外资企业设置的税务政策是以鼓励扶持为主,较之国内企业有很大的优惠,这样对我国本土企业的发展显得越来越不公平,也严重制约了本土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应(下转第208页)(上接第205页)该尽快地实现公平税负和公平竞争。
3.小结
其实,由于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情况不断出现,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长期有效和长期正确,必须要根据经济的实际发展而主动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让经济少走弯路,才能让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目前,在新时期下我国的财政政策应该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充分体现“创新”精神。这里所说的“创新”不光是进行政策上的调整,也包括经济结构上的转变、经济体制上的改革,以及行业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民间广泛投资的信心和多种渠道的通畅,这是一连串的动作和系统化的工程。只有兼顾了这些,才能保证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实行。
参考文献:
[1]刘溶沧.调控与发展理论及政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魏杰.市场经济前沿问题——现代经济运行方式[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3]梁东黎.宏观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蒋洪.财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安体富.关于宏观税率与税制结构问题额思考[J].税务研究,1997(2).
十几年来首次出现的全球经济同步复苏为亚洲目前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美国,40年来最低的利率水平加上布什总统3700亿美元的赤字预算推动经济出现强劲复苏。在就业率上升等明显复苏迹象出现前,美联储不太可能上调利率,因此美国经济在11月份总统大选前仍将继续温和增长。
这对亚洲出口商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数年来,美国购物者对亚洲生产商品的巨大需求一直是亚洲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瑞詹称,目前美国对全球经济复苏功不可没,确实应该感谢美国消费者。
虽然私有资本流入美国的速度在过去两年中明显放缓,但亚洲的央行却不愿看到非常重要的出口业受到本币升值的打击,开始填补留下的空缺。他们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价格支持行动,买进了数千亿美元以支撑其汇率。本质上讲,亚洲这是在借款给美国,让其购买亚洲产品。
日本和中国站在了这种干预行动的前沿,日本去年购买了约1800亿美元,中国购买了1200亿美元。两国提供的资金填补了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约四分之三。亚洲央行目前的总外汇储备达到了创纪录的1.8万亿美元。
预计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则更不会有什么变化。近几周来国际上对中国可能调整汇率体系的猜测达到了极点。不用紧张。在冷却、调整和重新平衡国内经济增长的同时,中国政府至高无上的首要目标是维持金融稳定。中国政府会通过一次性调整人民币汇率来抑制国内消费价格的上涨。但是中国眼下这种微不足道的通货膨胀是由去年粮食歉收引起的食品价格上涨造成的,而非经济过热的产物。因此,调整汇率抑制通胀说行不通。
稍稍放宽波幅限制可令人民币小幅升值,但还是无法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汇率体制缺乏灵活性问题。相比之下,更具吸引力的是建立一种人民币对一篮子主要贸易伙伴国货币汇率的管理机制。此举可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短期内实现比如说1%到3%这样的微幅升值,同时,它还可为将来灵活得多的汇率管理机制打下基础。
去年,随着大量的投资吸纳了该地区大量的原材料、资本货物以及供出口的半成品产品,中国成为亚洲地区出口增长的一个关键动力。中国强劲的需求几乎占到台湾全年出口增长的全部,占韩国全年出口增长额的一半。如今随着中国投资的减缓,其临近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也将随之放慢。
这样一来,规模较小的亚洲经济体有可能继续实行它们自己的汇率干预计划,以此保持其货币和出口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本币小幅升值符合亚洲政府的意愿。通常说来,当他们买进美元时,他们会通过从国内市场借入欲将卖出的本币来推高本币的汇率。低利率环境下,这样做成本很低。然而,尽管政府采取的是这种所谓的冲销式干预,仍会有一些资金神不知鬼不觉地流入国内的经济体系,从而推高国内股市和地产市场的价格,并刺激国内的消费者需求。
这就营造出一种感觉良好的旺盛人气,而随着韩国、印度等地区内一些国家今年进入关键的大选年,这种旺盛人气可谓不可或缺。现任政府不可能去破坏这种乐观人气,因此,颇具竞争力的本币、充足的资金和资产价格的不断上升等现阶段仍将是整个亚洲地区的主旋律。
关键词:民商法;信用原则;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3-0203-02
要想形成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环境,法律是不可或缺的。同样的道理,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当中,由于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主体之间的交换关系,为了维持整个市场的公平性,以及主体之间地位的平等性,就很有必要借助民商法来切实地予以规范。
一、信用原则的内涵
追根溯源,信用原则最初是以“善意原则”的形式出现的,是从罗马法的古老原则之中衍生而来的。除此之外,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系之中,也能够找寻到信用原则的缘起。自古以来,讲信用就被视为一种令人歌颂的良好品性,一位讲信用的人将获得周围人们的极大敬意。由此可见,信用原则作为我国的根本道德原则,发挥着长远和深刻的影响,从而这一原则被纳入了民商法之中。改革开放之后,国内的经济体制开始转变,市场经济的比重逐渐增加。具体到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程度而言,信用原则侧重于强调,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体系之中,按照市场经济制度互惠性来与其他主体之间展开相应的交易行为,并在签约的过程中,也保持诚实信用的姿态,根据合同约定来切实执行相应的行为。总体而言,对于信用原则内涵的研究角度是多样的,但无论是语义说、双重功能说还是从其他视角来探讨信用原则,都共同地体现了一点最为根本的核心含义,即信用原则会对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产生规范作用。正是这种规范作用,使得各个经济主体能够按照经济交易道德来指导自身行为。
二、民商法信用原则的现实不足
信用原则固然是好的,但如果缺乏必要法律条文的强化,可能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最终使得整个经济市场的秩序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将信用原则纳入民商法之中,通过法律来强力执行,有助于构建一个诚实守信的经济氛围。民商法要求各个经济主体都赋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遵循信用原则,以此助推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就现阶段的情况而言,国内民商法信用原则在现实执行过程中依旧反映出一些问题。
(一)经济领域不规范
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依旧体现了不成熟性,并且存在一些局部的失控因子。最常见的就是金融诈骗等违法现象的出现,这类现象的发生,从侧面反映出国内的金融制度依旧存在漏洞,这些漏洞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从而造成恶性事件的发生。除此之外,在整个商品市场之中,质量问题依旧频出,无论是对于国民生活质量,还是对于国民自身品牌的构建,都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在经济领域的这些信用缺失的问题,会造成整个社会面向的负面影响,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与良性发展产生阻碍。
(二)司法工作不严谨
除了跟信用原则密切相关的违法行为的出现之外,还有不少司法工作中的信用缺失现象。这一环节的信用缺失将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直接造成的恶果,即为法人主体资格确认的混乱。除此之外,诉讼环节的信用缺失现象,也对于法律精神的落实造成不利影响。
(三)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就现阶段的民商法而言,并没有到臻于完善的地步。客观而言,民商法已经对信用原则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下位原则的完善依旧没有到位。结合国内转型的现实情况,市场经济环境依旧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尤其是信用市场的构建才刚刚起步,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亟需进一步地完善。
三、民商法信用原则的健全举措
(一)强化立法工作
构建强有力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才能够确保信用原则的彻底贯彻落实,并营建一个秩序井然的市场环境。要想做到这一点,就有必要对民法典做进一步的完善,对相关的交易行为作出严格的规范,并且确保司法过程的公正,这就为构建井然的市场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石。
(二)强化道德体系
从宏观层面构建一个健全的道德体系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依赖于国民素质的提升,也与从事司法工作的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紧密相连。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行为的过程中,都应该对自身严格要求,严格遵循信用原则,以保证公平交易的持续。除此之外,反向的惩处措施也应该强有力,对于违反信用原则的主体,应该有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以对其行为予以适当的警示,保证其严格遵循信用原则。
(三)提高失信成本
人是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倾向的,所以进一步提升失信成本,将正面督促各个主体严格遵循信用原则。在这一领域可以借鉴起步较早的西方国家,构建起一整套完善的征信体系,对于征信记录不良的个体,将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公平待遇,这就是他失信的实际成本。通过此举严厉约束失信行为,共同构建一个信用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综上所述,强化民商法的信用原则,无论是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还是对于国内经济的持续助推,都有着积极的正向影响。通过强化立法工作与道德体系,并进一步提升失信成本,将有效助推信用原则的贯彻与渗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