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4:44: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文化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153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的发展,我国的网民也在不断地增多,网络文化也在我国网民中迅速地传播。网络文化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新文化表达形态,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文化信息传播传输。网络文化不仅具有普遍化、多样化、娱乐化等特征,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我国网民的个性情感和价值取向等,因此,网络文化消费也越来越受到了社会的关注。我国网络文化消费逐渐向普遍化、娱乐化、多样化方向发展,所以在此发展前提下,应该了解网络文化消费背景下网民文化消费的特征,并建立合理有效引导机制,以此促进我国网络消费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
1我国网络文化消费特征和发展趋势
11网络文化消费不受条件限制
网络文化消费不受时间、地点等限制,这是网络文化消费最突出的一点特征。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上,我国网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随时随地进行网络文化消费,并且网络文化消费的生产人员可以不受条件限制对产品进行开发。网络文化消费的这一特征实现了无边界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网民提供了选择便利和消费便利[1]。不受条件限制也是我国网络文化消费的一个发展趋势。
12网络文化消费个性化
网络文化消费与传统的消费方式相比,网络文化消费更具有个性化。在网络时代的发展下,网络文化消费的个性化已经成为了生产和消费的主流方向。在网络文化消费中网民可以对文化产品进行定制,这样使得网民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并且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产品对消费者而言更有意义和价值。在网络文化消费中,生产者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并且消费者也更青睐个性化的消费,因此网络文化消费个性化的这一特征,不仅能够使得消费者的自我个性得到彰显,也可以为网络文化消费赢得更多的消费群体,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也使得网络文化消费得到了快速的进步。
13网络文化消费的边际收益增高
在我国传统的生产服务行业中,普遍都会出现边际收益逐渐下降的现象,就是产品超过了特定值就开始呈现递减,而网络文化消费却和传统服务行业不同,网络文化消费的边际收益则会有所递增。比如网站的服务器不变,网站的内容要素不断投入增加,甚至复制同样的产品,都不会引起边际成本增高,其原因就是因为信息在网络上是共享的,所以产品可以无限复制,并且其复制成本几乎是零。
14网络文化消费的群体规模大
据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6月30日,我国的网民总数达到了世界第一,由此可见我国的网络消费群体规模也十分庞大[2]。就我国网络消费平台淘宝、京东等而言,其销售额都是十分巨大的,因此网络文化消费的能量和潜力也是十分巨大的。就目前来看,我国居民更青睐与网络消费,无论是购物还是文化消费,相比传统服务行业来看,其消费群体在逐渐扩大。网络文化消费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其消费群体规模会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15网络文化消费领域宽
网络文化消费通过网络平台和互联网技术,不仅实现了随时随地消费,其文化产品种类也更为繁多。就传统服务行业图书馆来说,可能我们在图书馆中无法找到自己想要的书本,但是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快速地实现查找购买。网络文化消费的领域相比传统服务行业而言,不仅要更加宽广,也要更加便利。比如就目前而言,我国网络中文网页就有45亿页之多,可想而知网络文化消费的领域有多宽广。
2促进我国网络文化消费朝健康稳定趋势发展的对策
21优化网络文化消费环境
虽然我国网络文化消费可以不受条件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选择消费,但是不代表网络文化消费可以不受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因此,促进网络文化消费稳定健康发展,应当明确网络文化消费的监督管理机构。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完善网络文化消费的监督管理体系,即使是网络平台消费,也要接受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只有@样才能构建一个文明良好的网络文化消费环境。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当明确工商、文化、网络等部门在网络文化消费中的作用,做好合理的分工。其次应当明确主要监管部门的工作职责,做好网络文化消费的相关事宜。最后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搭建消费者服务平台,从政府层面为消费者提供消费保证。相关部门做好了网络文化消费监督管理工作,不仅使得网络文化消费环境得到优化,也可以为网络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提供保障。
22规范网络文化消费的竞争秩序
消费者和经营者是网络文化消费的主体,在众多文化网络消费经营者中,经营者为了获得更多的消费群体会和其他经营者发生竞争,虽然在服务行业中竞争是在所难免的,但如果采用不良的手段进行竞争,则会扰乱网络文化消费的秩序。所以管理部门应当规范经营者之间的竞争秩序,为网络文化消费营造一个文明的消费环境。首先,针对经营者方面,应当规范其竞争手段,对于用虚假信息和虚假产品欺骗消费者的经营者,管理部门应当给予惩罚,并且建立经营者诚信管理机制,坚决杜绝以虚假手段进行竞争[3]。其次,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行业协会,制定经营规则,以免出现无序竞争。最后,网络文化消费平台应该加入经营者信誉评价,消费者可以在消费后对经营者进行评价打分,以此来监督经营者能够和谐竞争,并且也能够促进经营者做好服务。
23倡导理性安全网络文化消费
由于网络文化消费具有领域广、多样化、不受限等特征,所以很多消费者在面对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时会出现不理性消费现象,并且很多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意识也不够高。所以消费者在选购时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消费需求,不要盲目选择。其次应该转变消费观念,在考虑文化产品价格的同时还应该谨慎选择交易对象,提高交易警惕。最后交易完成后,应该保留交易记录和交易票据,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促进网络文化消费环境净化,不仅需要消费者提高消费警惕和保持理性消费,还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做好经营者监督工作,比如12315的受理范围可以拓展到网络文化消费范围,为网络消费者提供服务和帮助,切实地保护好消费者的权益。由于网络文化消费交易中会涉及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所以管理部门应当规范经营者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保密制度,如果经营者泄露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管理部门应当给予惩罚,以此来保证消费者的安全消费。
3结论
总体来说,我国网络文化消费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速度却越来越快,并且形成了庞大的网络规模。随着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越来越喜欢这样的消费方式,网络文化消费也越来越普及化,在未来网络文化消费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不管是消费者,还是网络平台都应该共同努力促进我国文化消费朝健康稳定的趋势发展,使得网络文化消费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为我国居民带来便利。
参考文献:
[1]陈方雨我国网络消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2]孙振权,杨剑英,何逢标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及引导策略研究[J]. 管理观察,2015(6):85-87,98
[关键词]网络文化 音乐影视 《武林外传》 “双刃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网络早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之中,网络文化也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当然音乐影视也不例外,对从事音乐影视的专业人员来说,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充实丰富音乐影视,提高其质量是值得每一位专业人士不断探讨和研究的新领域。本文就网络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音乐影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武林外传》为例,重点讲述了网络文化如何渗透到当前音乐影视的。
一、何谓网络文化
简单的说,就是电脑上进行的各种文化交流,就是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渲泄情绪意识,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道崭新的文化风景。
最初的网络文化还有较多的地球上其他人类社会文化的特征以及计算机文化的特征。这一时期的网络文化做为文化信息的载体传播网络外的其他文化,没有创造任何文化。你可以发现网络上传播的小说用的文字,语言,修辞语法都不是网络创造的,网络音乐影视不过是网络外的音乐和电影的数字化方式的再现和传播。换言之,没有网络这些音乐影视也会出现或者已存在,网络解决的是网络外文化传播的技术问题。
建造网络其实是建立了一个物质的星球,网络社会的出现是通过资源的使用传播建立的各种网上关系。这种关系在很多方面不同于网外关系,网络社会是一个不同于网外社会的社会。这个社会受到网外社会的影响,同时有很多网外社会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网络社会出现前后网外社会的特征。网民发现他们自己要在网上发明一系列方式去表达网民的情感及网络社会的网民生存中悟出的哲理,这些方式是在网络出现之后出现的,完全不同于已往国内外的文化表达方式。此时网络文化才以一种单一的文化存在。当网民利用网络外的资源以及产生的网络资源素材创造的新资源创造出新的网络文化思维方式、网络美学观念时候,新的网络文化就产生了。
网络文化是人们在网络上工作、学习、沟通、休闲、娱乐等活动逐渐中形成的,不仅综汇了古今中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主流,而且网络文化又是知识经济高科技时代背景的产物。网络文化可以雅俗共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新知识技能多、影响面广、传递方便、速度快捷、意识观念开放、气氛轻松自由,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人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中国有一支令世界吃惊的网络文化参与大军。到2006年年底,在13亿人口中。中国有1.37亿网民,另有4.6亿手机用户,二者相加近6亿人口。也就是说,中国有46%的人口是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在2007年春节的7天长假中,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152亿条,平均每个手机用户的短信发送量超过33条。同类的数字,在2006年为126亿条,在2005年为110亿条。还要指出的是,中国网络文化的参与者是以每年20%以上速度增长的。
二、网络文化的特点
网络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又一全新文化形态,也是人类文明的最优秀成果之一。网络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经济全球化浪潮与IT科技产业紧密结合的产物。与以往的任何文化形态相比,网络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突破了地域性时空维度的文化,它提供的平台、渠道和途径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无法或不能独享、独占和垄断的。网络文化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的智慧、勤奋和创新能力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新阶段,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1,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是生活化,时尚感,青年趣味,先锋性。由于网络文化不受外来的束缚,构思巧妙,常常语出惊人、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诙谐性是网络语言更为吸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又一特点。网络常为有闲、有情人士所光顾,网民的相对年轻化更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营造出轻松幽默的氛围。
2,启由与平等性
网上交流具有极大的自由,没有中心,几乎没有约束,同时网上没有天然的权威,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特权人物,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都尽可能小地隐去,不管是谁,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自由与平等,是许多人喜欢网络文化的重要原因。
3,网络文化具有“双刃性”
用全球眼光来看待网络文化,不仅要欣赏和利用它的积极因素,而且要关注和防止它的负面影响。网络文化由于几乎不设门槛,没有政党、财团、社会集团和社会团体的力量规制,既无“把关人”之碍,又无专业身份之限,只要上手,就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信息和想法。假如没有道德的约束,完全可以想怎么来就怎么来。也就是说,网络完全可以把一个人的个性,善的也罢,恶的也罢,充分发挥到极致。
4,网络文化的意义深远
网络文化大气磅礴,强劲扩张,浩浩荡荡,网及天下,顺之则进,逆之则退,已形成世界文化的新潮流。虽然到目前为止,网络文化尚未成为一个成熟的文化形态,但是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降临,已是不争的事实。网络文化产生的背景决定了它的视野极其广阔。网络文化市场是以全球文化资源作为其配置对象的。美国好莱坞的动漫大片,以别国文化故事进行改编,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国产大片导演花巨资购买西方制造商生产的动感技术,也习以为常。
三、网络文化对音乐影视的影响
1,大胆使用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元素
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热播的《武林外传》剧本,就是网络宁财神创作的,是一部典型的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影视作品。本片片头用WIN-DOWS画面和音乐,主创也变成桌面上的图标,另人一看就知道是出自网络的产品,汇集了大量的网络元素。在剧中,随处可见网络中的流行歌曲、现代舞、广告词、综艺节目主持词、电影片断以及时下人们关注的社会话题和文化现象,如剧中人莫小贝捏了三个泥人,分别是张飞、岳飞和歌星王菲,佟湘玉抠门受到伙计们嘲笑:“你羞不羞?”佟湘玉答:“羞并快乐着。”
一般的音乐影视通常不会出现脱离剧情设置环境的情节,但《武林外传》却不管这一套,常常使用网络上的恶搞效果。剧中人不但能玩Hip-pop,唱流行歌曲;还常常对着观众说话,甚至至导演尚敬也 会穿着便装冲到镜头前“上镜”:“这段掐了别播……”虽不是第一个,但却是第一个如此大量的使用这种搞笑技巧的。如果有台词超过60秒没有抖下包袱,那么也许会有50%的人毫不犹豫地换台,也就是说,网络语言搞笑的效果成功终结了可能存在的关于无聊批评的风险,故事不需要再有那些传统结构,语言才是主角。
2,使受众感受到网络中的自由和搞笑
日常生活中的我们的世界太累,网络文化虚拟的空间给了我们一种放松的方式。就像很多人看《武林外传》,不是关心这一家黑店有什么曲折情节的,也不在乎这故事情节有戏没戏,就为了其中似曾相识的台词乐上一乐。其实,《武林外传》式的生活视角,早就成了现在年轻人自我排解生活压力的居家良方。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去看待生活中的大问题,这种叙事风格也许使人难以将他归入某一种正式的艺术流派,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喜好和追捧。谁说非要在音乐影视里大摇大摆地找出块精神归属地来,或许片刻欢快的休戚就足够了。
3,网络文化环境下,音乐影视需要“扬善去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优秀音乐影视作品的传播有了更丰富更宽泛更平易的途径,数字化、网络化呈现出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在情理之中,也是无法忽略的社会进步。但是,由于网络产业发展的规范和管理滞后于科技的发展和传播的速度,以恶俗化为特征的网络文化创作和传播愈演愈烈,是近年来部分恶俗网络音乐的影视内容特征。词作家阎肃说:“我今年77岁了,可是像《那一夜》这样低俗、没文化的网络歌曲,还是第一次听到。”网络文化已成为音乐影视创作中的一大景象,它内容丰富,良莠不齐,我们应该用选择的方式,在音乐影视创造的过程中进行“扬善去恶”,要让网络音乐影视在良性的网络环境下自我调整,走上正常、健康的轨道。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空间和便捷的平台,本身无良莠,关键是创作者的价值导向。作曲家要努力创作出优秀的网络音乐作品,创作出更多适合网络传播的优秀作品,占领网络空间,让低俗文化没有生存空间,运用多种形式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就像《武林外传》的导演尚敬强调的《武林外传》绝非“恶搞”,而是在独特的形式下,包藏着向善求真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的内核,这恰是“E时代”里特别需要的。
4,解决网络音乐影视著作权问题
【关键词】网络文化;语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阶段,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进行知识学习、思想交流、休闲娱乐的平台。而网络文化的出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课题。网络文化不仅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正面影响,也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不健康的负面影响。
1、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网络文化是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物质文化是指以计算机、网络等构成的网络环境。精神文化是指网络文化内容对大学生的影响。制度文化是指以网络有关的规章制度与组织方式等。三种是相互影响、相互转换以及相互制约的,反应了网络文化的特殊性。
1.1网络文化是一种数字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文化,具有虚拟性。网络文化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1)网络文化并是以书籍、报纸等有形形式存在的,而是以计算机网络无形存在的,必须要通过解码之后才能了解。(2)网络文化不是在人们生活中进行的,而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虚拟空间进行的。(3)网络文化不是反应人们现实生活的,而是对人类生活进行再现或仿真的。
1.2网络文化是一种互动文化
网络文化可以真实地反映现实社会,与过往的传播形式不同,网络文化信息具有双向传输的特点。在互联网的上,每个人都是文化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制造者。作为一种互动文化,能有效激起大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兴趣。
1.3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文化,人们只通过网络就可以享受文化多带来的乐趣。网络是信息传递的一种载体,其内容制约着网络用户的价值取向。
1.4网络文化是一种真实文化
网络文化虽然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所体现出来的,但网络行为也具有隐匿性。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将自己最真实的人性展现出来,体现出人性的真善美。
2、网络文化语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渠道
2.1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结合
由于网络文化的超时空性使社会与个人的价值出现了一种新的交互关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个人的自由显得更为活跃与突出。个体自由与群体责任统一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具体要求,而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在当今社会中,人的精神贫穷更为突出,因此,人们迫切呼唤新文化的出现。面对这样的情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以被个人价值观所限制,不能只满足自我的需求,而不引导别人需求,更不能只有片面的社会价值观。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说服力,完成时代所赋予的新任务,因此,就要求对新的价值观进行更新与落实。同时,还要适应网络的发展要求,对个人价值也加以关注,注重保护个人隐私。最后,还要避免网络缺陷对个人价值造成影响,强调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在网络文化中的意义,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力度,使网络文化更加健康化。
2.2社会规范与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机结合
在当今社会中,网络文化在人们生活中传播的氛围越来越广,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上各种复杂现象,学会正确分析社会中的人和物,对网络中流通的信息要抱有一种批判的态度面对。根据网络文化的特征,要对当今大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培养:(1)学习能力,也就是要教会大学生懂得自主学习,让大学生以学习作为一种手段。并通过学习,了解周围的世界,并发辉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立于不败之地。(2)自护能力,也就是学会大学生懂得对自身的身心健康进行有效保护,使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的规划,上网要适度,生活要有规律,提高精神状态。(3)自辨能力,也就是要教会大学生懂得对网络信息的辨析,在浏览网络信息的过程中,要懂得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去学习。(4)自制能力,也就是要教会大学生要懂得克制自己,懂得抗拒外来的诱惑。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道德与法律问题随之出现,而随着网络管理制定的出台,规范网络道德。但由于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再加上对大学生的上网行为难以监控。因此,要加大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力度。
3、增加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3.1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识水平
以网络道德认识为根本,明确大学生的网络文化道德。并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将网络道德教育与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大学生在浏览网络文化时规范思想道德。
3.2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
在网络中,要求大学生严格自律,履行自己在网络中的责任,并对自己在网络中所发表的言论负责。同时,大学生严格规范自己的网络道德意识,发挥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4、通过采取合理措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
要想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就必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才能实现。(1)对校园网络进行完善,建立道德规范的网站。(2)加强网络研究,科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对网络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加强网络的管理力度。(4)加强领导的统一指挥力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根据网络文化的特点,加大网络的管理力度,使网络文化更加规范化。同时要求学生要懂分析网络信息,学会自律,并规范自己的网络文化道德。通过对网络文化的规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信仰;影响;对策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新媒体因具有容量大、载体新、时效快、互动性强等特点,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网络平台和物质技术环境,网上聊天、博客、微博、播客、交互网络电视等新兴的媒介手段在以新的方式传播信息的同时,形成了新的网络文化。青年大学生是网络常客,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最大,复杂的网络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甚至影响着他们的信仰。
一、网络文化的概念
网络文化隶属于文化大范畴,是网络上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1.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一种蕴涵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支点的网络而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说,特指以语言数字化为前提,以互联网络为基础,以电子传输为依托,以创新和互动为核心,与现实文化密切联系的文化现象。
2.网络文化的主要特点
(1)网络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在传统社会里,消费和文化是相对分离的,人的情感需求和终极关怀通常是在消费活动之外,通过特定仪式获得的。在网络社会里,人的心理需求、社会期望、信仰等均被压缩,还原为经济行为,即消费,消费者通过网络实现对各类精神文化产品与精神文化的占有、欣赏和利用,获得物质的满足或精神的愉悦,实现了实际意义上的享受,使信息资源的享受功能发挥到极大的程度。(2)网络文化具有多样性、交互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中国社会日益多元化,文化日趋多元,网络也不例外。由于互联网有巨大的虚拟空间,不受现实社会中各种身份、地域的限制,这种多元化的特征显得更为突出。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文化越来越呈现一种多元并存的状态。在信息网络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趣味性和娱乐性成为生活的重要特征,借助现代网络技术的强大传播力量,网络文化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带给人们新鲜的阅读体验。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
1.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信仰的积极影响
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大众性使之成为提升人类,尤其是大学生智慧的途径,通过网络构筑整个社会的神经系统,将低智商转化为高智商,将相互分离的个别人的智慧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组织智慧、国家智慧、人类智慧。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传播为大学生实践自律精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训练场。在互联网这样一个虚拟空间里,缺少他律的道德力量,只有靠个人自主的道德意识和自律精神才可以杜绝不良文化的毒害,因而大学生分享网络文化的过程就是提升他们自主意识、提高自律精神的过程,他们的认知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不论是自主意识和自律精神的提升,还是道德认知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有利于大学生信仰的形成和稳固。
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信仰的消极影响
(1)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虽然同样注重理想和追求,但更注重现实和功利,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和世俗化。(2)大学生信仰呈多元化发展,进而出现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问题和形形、千差万别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取向面临“多元价值”的冲击,呈现出多元、多变、多样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直接导致大学生信仰根基不稳定。(3)受网络虚拟文化的影响,面对现实生活产生不适感,甚至会出现各种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无法区分而导致盲目或困惑的状态,进而导致大学生信仰的迷失。
三、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
1.转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要帮助大学生认清主流信仰之外的信仰,改变目前理论教育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突出问题,不只注重灌输,且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不断解决大学生在信仰上及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要大力发展有校园特色的网络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发展,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关键是利用好网络文化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使引领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摘 要:提升体育高校软实力建设,必须从体育高校的文化建设着手,而网络文化又是高校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章由探索体
>> 体育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分析与研究 浅谈建设高职院校网络文化提升软实力的主要策略 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提升 浅议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城市网络文化软实力的指标体系构建 体育院校学科建设问题的研究 提升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强市建设研究 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文化安全管理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试析网络文化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影响与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互动研究 影视\网络“潮词”与文化软实力景深中的“丑文化力”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绿色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虚拟ADSL网络技术与体育院校网络建设\运管新模式探讨 当前军事文化与软实力建设研究 青岛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 新兴媒体管理与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考与探索 重视网络文化提升和谐安全网络软实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7-01-24/2007-11-19.
[2]黄雄英.新形式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EB/OL].http://.cn/html/2006/3561.htm,2006-10-17/2007-11-20.
[3]董冉功.融入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提升商院大学生素质[EB/OL].http:///showarticle.asp?id=1090,2007-09-30/2007-11-20.
[4]胡建军.浅谈体育学校学生性格特征[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44-45.
作者简介:韩佳岐(1981-),男,长春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计算机应用。
作者单位:吉林体育学院,长春 130022
这种迎合信息化时代信息工作方式和快节奏的生活,毫无疑问,它拓宽了传播的渠道,扩大了应用的范围,加速了传播的速度,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带来了一定的变革。
网络文化是随着计算机联网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它的载体是多媒体设备,主体是每个网民,以虚拟的网络世界为主要传播空间,以信息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并为人类创造出一种新的思维、生存和活动方式。
网络文化的特点有以下几个:其一、文化作为折射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其形式和内容自然会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的产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一定会体现在知识和网络经济的特征当中,形成一种有着鲜明特征的网络文化。其二、网络文化有一种平等参与的文化。网络将社会编织入平行扩张的网中,网络信息更易于传递和存储,无疑这种传递方式,降低了的文化渗透和获取信息的基本成本,使每个网民都能平等的参与进去。其三、网络文化也是多元竞争文化的一种。网络快速使信息传播的表达的高速畅通,从而也毫无悬念的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状态下所包含的文化质数,多元共存着各种文化形式。其四、网络文化是一种个性化和开放的文化。网络开放性模糊了空间与地域框架,中国传统也逐渐被消融,必须得给予统筹规范,这样才能为个性的张扬提供了一个规范和发展的极大空间。例如现在流行的个人博客、个人空间、微博、微信等等,都是需要在一定行为规范的约束下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巨大的。在人类历史上,生产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方式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推动着文化产业的进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的相互结合,信息高速传播与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
网络信息交流的发达,网络数字化信息环境的加速的形成,使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了到信息化社会。应运而生的网络文化以其自身鲜明的特征,对传统的文化传播、语言表达、知识存储和获取的方式以及传统的汉字的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
网络是一种特殊的传播信息的媒体,是继电视、广播、报刊之后的第四大传媒体,而且更多的形成了目前社会通用的传播媒介质,表现为现今特别的文化现象。网络传播有许多特别的特征,变更着目前的文化传播方式,显示了一股传播新浪潮新的动力,由此看来,如今信息的传播时代直接进入了数字化。而对招贴设计的冲击现主要体现在传播方式、传播载体、传播速度三方面的冲击最为突出。
网络传播的方式是数字,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传递。网络传播是以电子信号代替了写在纸上的记录进行通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作为主导交流工具的信息交流代替了人们熟悉的语言、手势、表情、文字等传播方式。一个qq留言或者一封E-mail会将信息更快更及时的传递给对方,而人面对面的交流信息也变的弥足珍贵了。相比招贴艺术,在传播方式的直观性上大大减弱,现在很大程度上信息的传递,也许就在网上一则消息,也许每个坐在电脑前的网友们在一秒钟内就收到了。这对传统招贴的存在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网络文化传播载体较传统的通过印刷技术品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网络文化传播载体的基本物理单元是计算机。计算机记录、存储与处理信息的物理载体主要是优盘、硬盘等,这些载体的优点有:首先,信息存储容量大、密度高、体积小巧便于携带等特点。其次,网络的互联性为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它们通过各方面的信息传播媒介,运用通过多媒体的播放方式,向我们进行了各种图文声并茂的展现方式,使现代人拥有了前所各种绚烂多彩的文化生活体验。相比较招贴设计需要通过打印出来进行张贴的展示方式,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要显得更有优势。
网络信息通过因特网作为媒介传播,特有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的特点。它不会受到印刷、运输物流、发行出刊等因素的制衡,信息上网的瞬间便可同步发送到所有用户手中。网络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落,远距离的生活方式,不再是影响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素质。网络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对现代招贴设计的影响毫无疑问是巨大的。我们应从现实意义出发,分析和找到一种更好的既能符合现代人对效率的要求,又不失招贴艺术本身的特点的方式是最为重要的,这样才能使具有高度传递信息的招贴设计能更好的符合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文化;远程教育;影响;策略
[作者简介]朱庆好,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浙江杭州310030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9-0169-03
网络文化一般是指“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所从事的一切人类创造和交流活动及其所衍生的所有产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等等形式”。现在,网络文化曰渐演绎成为占据人们生活主流的文化形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我们看到,因为与网络的长久接触,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人生态度、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多媒体的广泛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远程开放教育构建了相当完备的大众传播系统。这一系统也成为网络文化生存和传送的重要空间和通道。从这个角度来看,主要依赖大众传播媒体开展教学的现代远程教育受网络文化的影响有着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下面我们从网络文化的特征人手来分析网络文化对参加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技术性、平面性、虚拟性等特点。
(一)开放性。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空的开放性。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文化活动。二是主体的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参与文化活动,可以自由地访问各种文化资源,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开放的网络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限制,人人都有发表言论的机会和权利。而且,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即时信息,相互交流思想情感和意见想法。
(二)技术性。网络文化也是一种技术性文化。事实上,正是现代科学技术为网络文化的批量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对于技术手段的过分依赖,使网络文化的生产忽略了对精神内涵的追求。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特性,我们看到无数同质化的网络文化产品充斥着文化市场。掩藏在虚无繁荣背后的是廉价而浅陋的模仿,商业意义解构了文化的创新和个性特征。
(三)平面性。献媚于大众是网络文化获得市场的主要手段。网络文化总是寻找适合大众消费需求的内容,然后再按照适合大众消费的形式加以包装、制作。目前许多网络文化的包装和存在形式非常考究,最大限度地突出视觉刺激性。于是,我们看到在光怪陆离、眼花缭乱的外衣下,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历史积累失去了它的历史厚重感和永恒性。文化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理性追求失去了它的内在价值和意义,而普遍地以单薄的、肤浅的平面性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四)虚拟性。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空间的虚拟性。网络世界是人们利用现代技术构建的信息世界,完全不同于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的现实世界。二是网络主体的虚拟性。在网络世界,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采用虚拟身份、虚拟形象等进行网络活动。三是网络行为的虚拟性。网络世界的文化消费和文化活动并不是真实的存在。
二、网络文化对远程教育学生的负面影响
现如今,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学习工具。“网络文化是技术和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同时也会对教育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我们看到,网络的诞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改变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你教我学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极大地促进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网络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是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一)视听文化容易助长青年学生华而不实的价值追求
根植于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有着丰富的视听化表现形式。打开网络,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大量色彩斑斓的广告,应接不暇的流行时尚,眼花缭乱的图像画册,无所不有的视频广播,悦耳动听的美妙音乐等等,视听化正在成为网络文化主要的传播方式。视听化传播方式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人们的视听神经,使人趋之若鹜。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网络学习资源的制作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在拍摄制作这些学习资源过程中,为了适应当前的文化环境,提高视听效果,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得不增加大量的图片、音响、动画等等,这固然可以增加生动性和视觉冲击力,但是视听文化却很容易对人的理性思维造成伤害,“在文字引导时期,国人的社会性格是内向的、素朴的、严肃的、理性的、善于思考的,其价值观念可概括为务虚不务实。……而在图像引导时期,国人的社会性格却开始变得外向、奢华、浮躁、感性甚至非理性、重享受重娱乐讲究玩的就是心跳,其价值观念可概括为务实不务虚。”处于身心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如果长期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其理性思维将会逐渐退化而感性思维不断扩展。青年学生会因为缺乏足够的深度阅读和理性思维训练而在整个社会化成长过程中变得虚幻而漂浮。对于名利的追逐往往胜过对于价值意义的追求。我们看到芙蓉姐姐、风姐的哗众取宠,实际都是被网络虚幻的价值追求所蒙蔽而萌生的华而不实的人生追求。
(二)网络文化容易腐蚀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
主要依靠网络开展教学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文化对其的影响有着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不管你愿不愿意,只要一打开电脑,信息就会自动跳出,无法拒绝。网络文化如影随形。可以说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是在网络文化的“怀抱”中长大的。“时下的媒介文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加盟,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网络文化是娱乐文化,能抚慰大众心理需求,使他们忘记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压力。但网络文化往往采用夸张、煽情的手段,营造出虚假的情感世界,把青少年淹没在感官享乐之中,使他们处于虚幻的满足状态,从而丧失实际的行动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参加远程开放教育的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奋斗的最重要的基础阶段,知识改变命运是他们当下的人生追求和学习目的。他们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竞争环境。沉溺于网络文化往往会使他们安于现状,逃避现实,忘记现实环境的种种困难,忘记自己不太完美的生存状态。缺乏深层含义的网络文化披着华美的外衣,消解了青年学子们锐意进取的远大斗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腐蚀了青年学子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
(三)沉溺于网络文化会使学生失去更多提升
精神品质的机会
网络文化在现代科技和商业利润的共同导演下。以网络为载体,延伸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咫尺天涯,无论身在何处,网络文化总是唾手可得。然而网络文化并不是免费的晚餐,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等物质和精神作为交换成本。对于工作与学习兼顾的开放教育学生来讲,一方面要承受来自社会和工作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要承受来自家庭和学习的生活压力。然而网络文化却无处不在,时时诱惑着他们。于是时间和金钱就在浅薄搞笑、轻歌曼舞、闲情野趣的简单阅读和五彩缤纷的视觉刺激中悄然而去。轻松而舒适的心灵鸡汤让青年学生无限向往和沉醉。
无孔不入的网络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挤占学员对高雅文化的阅读和关注。高雅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价值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为人类社会增加文化积淀,提供精神导向,这才是真正有营养价值的文化,青年学员真正需要的也应该是这样的文化大餐。因为网络文化的挤压而导致青年学员错过了主流价值、经典文化的接触时间和可能,从而失去了部分提升精神品质的机会,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岁月。
(四)网络环境使青年学子的自控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网络上流传的信息用海量来形容决不为过,用真实与虚假混杂,健康与污秽并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等来形容也决不是耸人听闻。只要你打开网络,各种低级趣味的“有害”“有毒”信息就会扑面而来,网络文化失范带来的负面影响无所不在。尚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朋友缺乏足够的判别能力和自制能力,因为网络文化的毒害而走向犯罪的例子比比皆是。文化知识的传播受到文化垃圾的污染,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思想受到伤害是毋庸置疑的。
此外,网络为人们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从传统教育的被动者转变成学习的主导者。网络环境打破了高校教育者传播文化知识的权威地位和约束。如果没有足够的自觉和自律心理,没有足够的自控和自制能力,如何应对这些文化垃圾的诱惑和腐蚀?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注意的。
三、对策思考
(一)对网络文化的双重性要有深刻的认识
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应该从实际出发,辩证地分析。我们应该看到网络文化的出现“实现了文化的大众化与共享化,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与文化产业的形成,扩大了文化的受众群落与传播空间,增强了文化对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归依与追索,密切了文化与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以及文化对普通人的心理与情感的切近和介入”。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网络文化因为追求商业利益而表现出的迎合大众,诱惑大众,从而导致庸俗化和严重的娱乐化倾向。深刻而崇高的内容被抛弃,文化生产和消费中对浅薄和低级趣味的追逐滋生出大量的文化垃圾,污染文化环境。认清了网络文化的两面性,作为教育者就应该坚守精英文化阵地,同时采取兼容并蓄的策略,积极应对网络文化的冲击。一方面对网络文化不排斥、不盲从,既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也要能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另一方面,走进网络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引导青年学生认清网络文化。
(二)了解青年学生的心理及性格特点,因势利导
网络文化能够得到青年人的青睐,除了包装形式比较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之外,内容上也无疑比较切合青少年的兴趣需要。比如,开放而自由的文化空间为青少年提供了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超越时空限制的文化共享能够满足他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另外,当前的青少年自我意识突出,追求个性的独立。他们不崇拜权威,不一味顺从长辈,不循规蹈矩,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我们一方面可以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变堵为疏,利用网络为青少年构建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资源,建设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引导他们走向积极的生活追求;另一方面,对于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突破传统教材的限制,根据学科特点将网络文化中相关的知识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中去,增加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丰富性,满足青年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净化网络环境,提升网络文化的社会责任意识
当前大众媒介环境的治理工作迫在眉睫。净化媒介环境主要“借助政府、行业和受众的力量加强对媒介环境的社会监督”。政府对大众媒介环境的监管责无旁贷,应当充分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对不规范的行为加强监管,给予限制,防止有害信息的随意刊播与。媒介的从业人员则应当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更多地提供反映高雅旨趣和主流价值观的文化,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奉为人生追求;重视媒体固有的社会责任、主体功能、品位格调等,为青年人的顺利成长创造良好的媒介环境。
(四)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自身应对网络的能力
青年学生对大众媒介的功能与作用认识往往不足,存在着片面性和表层性;对媒介的使用也存在着一定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媒介素养教育亟待进一步加强。 什么是媒介素养?所谓的媒介素养“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并不是要抵制大众媒介,而是培养学生如何更好地利用大众媒介为自己服务。网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全面了解这些特点才能够认清其优缺点。
[参考文献]
[1]于海波,网络文化的哲学视阈[J],长白学刊。2009,
(3)
[2]张洪洋,论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山 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赵勇,从审美文化到消文化[J],探索与争鸣,2008,
关键词 认知分析 网络平台模块 高职校园网络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基于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网络平台构建目的是营造一种网络虚拟校园文化。网络平台涉及的模块功能将对网络平台建设进行新的尝试,使虚拟校园空间蕴涵学校的价值精神观、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等文化因素,以体现学校的特征面貌、校园意识、群体文化等。基于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网络平台构建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确立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对网络平台建设的功能需求关系;第二,构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网络平台资源更新机制;第三,实现以工、学相结合模式为主体的网络情景实训平台。
1 高职院校网络平台建设的依据
高职校园网络文化这一特定教育类型,是对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职校园网络文化网络平台构建的总目标。因此,加快完善高职校园网络平台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把握高职院校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的认知程度,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个案,对在校学生提出并建立了基于校园文化的网络文化认知分析非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该系统具备两个方面的评价功能:一是跟踪学生网络行为,收集与网络文化相关的数据;二是对学生体味校园网络文化感知程度进行形成性评估。在网站上周期性对学生进行网络行为问卷调查,并对网络行为进行采样分析,尤其针对学生网络行为涉及的诸多内容展开评价。在此选取了2012年10月对145名学生进行的《高职院校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的认知问卷调查》。
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历来是校园最具活力的部分, 对高职校园文化定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作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大学生对其感知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思考基点。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受访学生对高职院校网络平台建设的基本感知是比较全面的。学生对网络平台模块喜好程度依次为:校企对接实训模块77.24%,就业指导模块72.41%,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论坛模块37.93%,资源共享模块37.93%,娱乐文化模块35.86%。相比之下,心理辅导模块,学习文化模块没有得到学生青睐,这说明高职校园网络平台模块建设重要内容之一是扩大透射与校企文化融合相关的实训功能。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的认知度分析,依次为:网络文化在其生活、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校企文化的融合对就业的影响,网络文化建设与自身的关系等。(如表1所示)。
校企文化的融合对就业的影响在调查中有58.62%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这反映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除了课程建设、技能实训、生产应用等方面,还表现在利用高职校园网络平台构筑的企业文化,特别是在设立的校企对接实训模块中,分布了企业的精髓文化。
2 基于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网络平台模块组成
通过对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等多个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络平台建设需求及认知分析,我们遵循在系统软件设计方面具备Web 应用的系统设计原则,即:开放性、共享性、协作性、安全性等,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遵循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特色的网络平台设计原则,即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对接,动态的高职学生网络文化认知分析等。
基于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网络平台模块由三大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第一部分“高职校园文化网络平台”是主系统,其中包括七个模块,即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论坛模块、校企协作模拟实训模块、学习文化模块、资源共享模块、社团文化模块、就业指导模块和娱乐文化模块。第二部分是“数据元采集”系统,该系统是实现跟踪记录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上网学习特征,收集网络学习行为、校园网络文化论坛行为、模拟实训过程等相关的数据,建立网络文化认知调查和网络行为模型。第三部分是网络文化认知及网络行为分析系统,根据所收集的网络行为数据建立网络文化认知及网络行为非量化评价体系。其目的是实现两方面的功能:一是以网络问卷方式输出网络文化认知评价结果。这方面的结果,可以被学习者、教师以及网站管理者查询、获取,根据系统显示的评价结果,相关人员可以对高职校园网络文化的网络平台模块内容进行监控和调整。二是将网络行为结果输出到相关的认知特征库或者行为模式库,管理者可以通过管理端对网络文化活动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3基于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网络平台主要模块内容解读
3.1 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论坛模块
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论坛模块造就了多样化的交流模式,形成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多维交流平台,在这一模块内,每个个体都能最广泛地参与校园网络社会中去,从而形成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电子联合体,在平等的对话中获得知识、情感,也获得了思想上的沟通。当然在此论坛模块中也要重点集中建设一批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论坛,构筑高职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和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思想的主流网络平台。建设和完善各院系和各部门的官方和非官方论坛,鼓励和引导教研室、课题组、学生党团组织、社团、师生个人等开办内容正确,格调高雅,具有服务社会和服务师生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非官方个人论坛主页。准确掌握网络行为,把握舆情动态,认真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具体舆情做好舆论引导。利用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网络行为采集及分析库,为及时有效地掌握网上信息、引导网上舆论提供技术保障。
3.2 校企协作模拟实训模块
校企协作目前比较新的模式就是:将职业院校与企业协作转变为“企业”与企业的协作。利用高职院校资产与资金组建控股企业,这个企业就是校企协作新平台,“企业”形成了,实训基地也就搭建起来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扩展,利用音频技术、视频技术、可视化技术以及VR(Virtual Reality 虚拟现实)的技术,通过网络营造多种模拟实际应用环境的训练场景实训平台已成为现实。校企协作模拟实训模块建设内容包括:虚拟的公司(集团)组建,学生的实训培训方案制定,实训指导教师管理,学生的自我经营,模拟评价机制等。因此,校企协作模拟实训模块建设打破了传统的实验室格局,构建开放型、软环境的“情景实训”环境,从工作流程到工作制度都与实际企业十分相近,通过模拟实训的建立把教学环境和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充分体现“网络教学工厂”的理念,同时实现通过仿真的企业环境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的目的。
4 结论
高职校园网络平台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符合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发展方向,顺应时代潮流。构建基于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网络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技术创新与网络物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管理机制,丰富职业实训等网络资源的形式与内容。还要强化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提升校企文化融合等措施,这样才能有效促进高职校园网络平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明刚.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10(9).
[2]冯海平.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资源库模块构成与应用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2(3).
[3]王桂玲.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索[J].高教论坛,2011(1).
[4]刘允华,董佳亮.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和谐构建的对策[J].职教论坛,2012(5).
关键词:网络文化;先进网络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261-01
一、正确认识网络文化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网络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新形态,是指以网络为物质媒介,以应用软件为工具,以数字化为基本手段,涵盖人类生产方式、交往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内容的体系。信息技术促进网络文化系统的形成,人类有了新的文化的载体。
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这说明,互联网作为人们日常工具的价值正在提升,网络文化正潜移默化地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网络文化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在社会的很多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
网络文化作为一个产业兴起并发展起来。网络文化产业成中国文化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文化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网络文化在教育行业迅速发展。我国网络教育覆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体系已经形成。网络文化对于宣传我国国家重大决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闻传播业在网络文化的促进下得到了很大发展。
与以往任何文化形态相比,网络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在人类文明史上突破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提供了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法独享和垄断的交流平台,使人类文化得以交汇集成。网络文化的发展,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创新与革命。
二、优化网络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优化网络文化,发展先进网络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一,网络文化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相结合。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坚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网络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富于网络文化以中国风格,反映中华民族的特色。加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纯洁性,抵御不良文化因素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侵害。
第二,网络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意识形态为主导。
加强网络阵地的思想建设,抵制低俗网络文化的危害,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广大网民,大力培育和传播先进文化,依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引领网络文化的前进。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中各种思潮。发展网络文化,仍然要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升阵地意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网络文化发展的目标,坚定网络文化的前进方向;在网络虚拟世界,仍然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网络文化建设中树立荣辱观,形成褒荣贬辱的风尚,使网络文化做到宣传积极上进、贬斥消极低俗,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第三,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政府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的监督和管理,完善相关网络法律、法规,严惩网络违法乱纪行为;建设网络管理制度,如“文明上网管理条约”、“网民管理条例”、“网民文明上网公约”等;与此同时,网站创办者要在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刑法》等相关法律法条的指引下,制定网站信息传播准入条件,主动做好网站的管理工作。加强网络的管理,净化网络文化不仅仅是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更是网络活动践行者本身的义务。
第四,实现虚拟世界文化传播与现实世界文化教育结合。
做好现实世界文化教育和传播,实现网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推进网络文化前进有重要作用。在现实世界中,要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气氛,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基层文化服务能力。将这种先进文化的传播模式,带入到网络世界中去,开发虚拟世界的广大资源,拓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关键词:网络文化;学生;认知;社交
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改变了以往的知识传播模式,它契合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容易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建立人际关系的需要,甚至促使那些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失去成就感的学生乐在其中。我们借助对网络文化的了解,分析网络文化对学生认知和社交的影响,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
一、网络文化及学生个体发展特征
1.网络已经成为继书籍、期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五种大众传媒。网络文化拥有不同于其他大众传媒的传播方式的特点:
(1)海量良莠不分的信息。我们迫切需要有分辨丰富的共享资源对与错的能力,才能够让它们成为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得力助手。
(2)快速而开放的传播方式。地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每个角落的突发事件都可以通过网络瞬间传播全世界,我们不可忽视网络的影响力、渗透力。
(3)难以监控的言论。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形成了相对于传统大众传媒的独立的传播空间,无法被有效地监控。
2.网络文化能够全方位地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是由学生个体发展特征引起的:
(1)网络上的新、奇、怪的信息层出不穷,很多信息者都秉承文不惊人死不休的宗旨,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表现欲。
(2)网络文化给了小众文化一个表达自己看法的方便的渠道,在网络上真正实现了众声喧哗的现实,能够缓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实现自我解放的需要。
(3)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下出生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容易产生孤独感与侥幸心理,容易在网络文化营造的志同道合的小圈子中渴求情感的慰藉。
二、网络文化对学生的认知影响
1.网络文化可拓宽学生的视野。网络上的信息量极其丰富,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实现了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让信息交流的速度和广度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网络文化中海量的信息到处都是新奇之处,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学生在学校接受老师的教育,能够接受的信息量相对而言较少,而学生通过网络浏览世界,了解最新的新闻信息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等,接受的信息量极大。
2.网络文化营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网络平台上,学生既可以感受到各种文化的熏陶,享受到被创造出来的人类文明,又可以通过网络接受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约束,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但网络的虚拟性也会造成学生道德意识的弱化。高职学生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辨别是非能力、控制自我能力和选择人生观的能力都有待于完善,网络中的垃圾信息和不道德的言论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而甚嚣尘上,对学生的健康心理造成了负而的影响,让学生逐渐生成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3.网络文化塑造学生个性化。学校教育的教育模式比较单调划一,容易导致学生个性的同质化,而网络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这给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为学生创新性思维提供了实验的园地,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中结交具有相同兴趣的朋友,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且无论这种兴趣是好是坏,都会让学生流连忘返,毫无节制地在网络上花费时间、精力以及金钱。
三、网络文化对学生的社交影响
1.网络文化有助于学生发掘情感表达与交流的渠道。从一种匿名的视角寻求友谊,依赖彼此信念的互相肯定与支持,对网络文化知之不多的成年人可能很难理解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获得忠诚与接纳的可能性,实际上共同的话题和类似的爱好可以超越学生之间外在条件的悬殊,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契合。
2.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网络文化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对外交流。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比较孤独,心理上最渴望能与别人交流,以网络平台为依托的交流超越了时空的制约,学生与他人进行联系和交流都是十分自由和方便的,他们讨论感兴趣的话题,而网络交流是虚拟性的,这可以避免由于面对面直接交流时经常会产生的语言摩擦与情感伤害。
3.网络的虚拟性导致学生的时代感很强。忽略了现实当中的交往方式,认为可以完全通过网络形成自身的人际关系。他们沉溺于网络聊天、交友,甚至恋爱,迷失在网络中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之中,与现实社会情境格格不入,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并产生新的社交障碍,在带给他们短暂的满足之后产生孤独、苦闷和焦虑心理。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
伴随新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不再是科学技术的代名词,而是像基础设施一样开始全方位嵌入各个行业的创新中,并在此过程中,逐渐趋向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产业+互联网”,即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应用于互联网之中的形态;另一方面是:“互联网+文化产业”即基于网络技术产生全新的文化形态,如网络视听、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网络信息服务等互联网应用于各大行业的形态。
一、“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征
(一)延长了文化产业价值链。自互联网融入文化产业以来,文化产业最显著的特征变化就是价值链得到延长,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价值链也跟着动态变化,随时都有可能形成新的产业价值链,这种文化产业价值链就是文化碎片的解构与文化产业化的建构。例如,一个在互联网上因点击量很高而引起广大群众关注的时事或故事,可能成为文化产业的素材资源,进而可能加工成电影或电视剧,这会快速推进影视作品的产业链,实现其价值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互联网+”对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影响形成了双向互动、双向循环结构,即“互联网+”对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影响除了体现在正向延伸还体现在反向延伸上,换句话说,就是由热门的文化要素反过来影响经营内容。事实上,文化产业价值链在互联网的影响背景下,在遵循互联网“社会化、大数据、系统性、平台、用户、免费、极致和跨界”思维模式的前提下,可以有不同方向的延伸。
(二)文化与“互联网+”科技之间的跨界融合日益显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延伸能力也越来越强,互联网的品牌效应也不断强化,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互联网技术,不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思路,指明了新发展方向,同时也解决了互联网产业出口问题。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在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强调了互联网对文化的浸透,使跨界融合的思路更加清晰,使文化产业形态越来越多元化。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中的问题。网络文化产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产业的研究证实了网络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的存在,并将之分为两大部分,即内生态主体和外生态主体。内生态主体包括网络文化企业、网民、政府监管机构、媒体及行业协会主体;而外生态主体则包括网络生态环境下剩余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研究表明,外生态主体与内生态主体有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从统计学的角度来分析,作为最重要的技术因素在中国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中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一结论与西方学者的研究结论差异较大。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影响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科学技术。研究还发现,网民与文化环境相关系数为0.042,而企业、协会及媒体的相关系数为0.061,这说明虽然我国网民的比重较大,但是主要是以免费和共享的态度参与其中,并没有起到监督和治理的作用,对网络文化产业的影响力不够。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对策。1.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管理机制。要想真正发展网络文化产业,首先要脱离政府主导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让广大网民不仅参与到网络文化中,还要成为网络文化的主要影响者和推动者。在大(大数据)、云(云计算)、平(平台化)、移(移动互联网)时代,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变“直线职能”的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建立扁平化、跨部门、整合联动的网络文化管理机制和开放融合政府内部生态循环机制,使政府管理更加高效、快捷。2.加大网民对文化产业的影响程度。要加强注重网民、媒体、行业组织与网络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到网络文化治理的过程中来。随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改变。形成了政府主体、外部环境以及其它主体相辅相成的文化生态循环体系,营造一个有创新、创意的文化生态环境。3.打造全方位网络文化平台。在确保技术创新的前提下,重点构建财政、汇率、金融、借贷等建立与网络文化发展相关的经济机制,推动网络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贸易的有机结合、构建和提高整个社会的网络文化素养。
总而言之,“互联网+”不是万能的,只不过是当下多种互联网产品的表现形式,而“互联网+”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就是运用互联网思维,是系统内的各个主体相互协调,从而构建具有创新开放思维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文化;微博;网络支付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校园网络文化塑造着大学生新的精神生活,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高校网络文化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网络文化建设,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使高校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早在2007年总书记就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高校是我国文化最为活跃的的基地,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早已融入每一个环节,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高校校园文化即高校网络文化。高校网络文化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依托信息技术,以数字化为手段,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了开放多元的文化平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随着校园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发展。网络文化冲击了校园文化价值观、弱化了校园道德文化、模糊了校园制度文化。只有加大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才能更大的发挥互联网的正面作用,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积极作用。
一般来说,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始于校园网的建设,随着校园网的不断完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也在不断地发展。各大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利用网络优势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内容。首先,学校不断地丰富校园网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的网络服务。其次在网站的建设中,运用多种新技术,如博客、微博等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多的网络交流方式。再次,高校注重对校园舆情建设,全国各大高校都基本建立了红色主题网站,通过网络宣传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趋势及对策
1.移动互联网终端提出新挑战。中国网民实现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手机已成为中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电信业务资费的不断下调,手机终于取代台式机成为互联网接入的最大终端。在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0亿,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电信运营商不但建立了3G网络甚至已经完成了4G网络的构建,网速更快,带宽更宽,资费更低,随之而来的是手机端视频用户的增长更为强劲,使用手机收看视频的用户超过一亿人,在手机网民中的占比由2011年底的22.5%提升至27.7%。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意味着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通过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接入到互联网而不是必须经过学校的校园网。上网传统的改变对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来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上网习惯,移动终端上网非常便捷,即使在正常的上课中也可以方便接入到网络中去,这就要求尽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既可以更有效的利用网络,同时又可以不耽误正常的学习。第二,网络安全管理已经不在单纯是学校技术部门的工作,学校必须配合电信运营商等相关部门进行网络安全管理。第三,高校要加强自身网络资源建设,提高校园网服务能力,加大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更好为广大师生提供网络服务。
2.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进入微博时代。微博具备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强大传播力,信息便捷,信息传播迅速。微博用户增长迅速,尤其手机微博保持较快发展。微博有利于用户在与网友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全面深入地了解外部世界,“短、平、快”的微博尤其能够吸引容易接纳新鲜事物的大学生。在2011年中山大学的一份调查,有效问卷的200人当中,有92人表示正在使用微博,占到了46%。而在其余没有使用微博的学生中,大约有53%的学生表示准备使用。微博在大学生中的深入程度可见一斑。
微博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建设体现“微博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应当纳入到当今高校管理工作之中。开通高校官方微博是行之有效地方法之一,官方微博不仅架设起高校与大学生沟通的新桥梁,还可以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微博发展。此外采用建设主题微博、特色微博的方式,用微博的方式与大学生进行微博的交流,切实加强高校党建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还要正确引导“微博”类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3.网络购物与网络支付已经融入到大学生生活。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你想买的物品,在推进网购大发展的浪潮中,大学生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主力军。诸如淘宝、当当、京东等都是大学生们经常光顾的网站。在电子支付领域,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应用增速也不断加快,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用户截至2012年6月底两者用户规模分别为1.91亿和1.87亿。
在网购给予大学生很多方便的同时,也改变了某些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而因为网络购物或网络支付发生的各种纠纷也频频出现,买到次货上当受骗有之,网银账号密码被盗有之,甚至有些学生利用黑客知识去进行网络犯罪。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的网购和网络支付已经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一,加强大学生对网络知识的学习,了解网购规则和流程,培养良好的网购习惯。第二,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对计算机系统自我防御不可少。比如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和个人防火墙、不浏览陌生网站,不随意下载安装可疑插件、不接收QQ、MSN等传来的可疑文件、网银绑定手机动态密码支付等。第三,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律教育,由于我国对网络方面的法律还不很完善,所以更要在网购和网络支付时候注重法律,首先做到不去触犯法律,还要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4.网络游戏须正确引导。网络游戏仍然是大学生网络活动的重要部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沉浸在网游中,更有少数大学生因为迷恋网游而耽误了学业。高校要积极干预、引导大学生的网游行为,网游痴迷对大学生在学业、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负面影响,很可能会强化大学生的暴力、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淡化朋友道义和责任,从而对其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的引导,防止其出现沉迷的情况。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游戏,网游要适量、痴迷不可取。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教育,端正学生玩游戏的心态,为他们努力营造一个有利科学利用网络资源、促进个人成长的环境。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目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巧妙地把教学生做人、做事、学技能与生动有趣的各类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漫无目标的混日子向有意识地自觉学习、自觉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各种技能比赛等转变。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让大学生以正常的心态网游,既能充分享受网游带来的乐趣,也不会因为痴迷网游而耽误学业。
四、结束语
高校网络文化对和谐校园有着重要影响,校园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精神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高校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也给和谐校园文化提出诸多挑战。网络技术不断发展,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也要随之一起发展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高校网络文化的长效机制建设,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这样才能为广大大学生正确有效使用网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亚阳,梁媛.高校网络文化的特征与功能[N].光明日报,2007-08-08(11).
[2]李卫红.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开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新局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
[3]覃世琦.网络信息传播时代下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报业,2011(18).
[4]张社强.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教育[J].探索,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