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4:44: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学习的好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升初中,是学生成长阶段的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对学业乃至于人生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我的孩子在小学时各科成绩都很好,为什么到了中学,成绩立马就下降了呢?”不时有家长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一现象在数学科上表现尤其突出。从事教学12年,常年承担班主任、数学教研教学等工作,与所有数学教师一样,我也曾经面对这种尴尬。原因就是中小学数学科的知识以及学习方法都存在不小的差异。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入门过渡,很容易导致成绩下降,学习积极性遭受较大打击,部分学生因此厌学甚至辍学,给初中数学的教学带来不少的障碍。“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结合几年的实践,本人就初中数学入门提出如下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加强中小学教师协作,传好“接力棒”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段”的理论,把中小学分为三个学段:一、二、三年级为第一学段;四、五、六年级为第二学段;七、八、九年级为第三学段。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小学的数学教学是相辅相成,持续连贯的。但是,目前仍然普遍存在中小学各自为阵、互不相干的尴尬局面。我认为,应该加强中小学教师之间,特别是小学高段与七年级教师之间的合作,在升学时把学生这根“接力棒”传接好。中小学数学教师更该如此,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强跨校协作,携手为学生铺路搭桥。
首先,中小学教师应该相互了解数学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进而把握好中小学数学的内在联系。新课程标准把数学学习内容概括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部分;把学习目标划分为“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几个方面。中小学数学的学习对象只不过层次、梯度不同而已。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应有目的的对初中数学有所铺垫和渗透;初中数学教学更应该关心小学固有的起点和模式。把中小学数学看成一个系统工程,中小学教师各尽所能,互相支持。
其次,中小学数学教师加强教学方面的研究和交流,熟悉彼此的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相互反馈教育信息,交流教学心得,便于中学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
再次,小学教师应养成详细整理每位学生的成长记录的良好习惯。学生毕业时,把学生的兴趣喜好、意志品质等心理特征全面反馈给中学教师。有效的配合中学教师准确了解学生,便于因材施教。可可喜的是,数字化的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可以为此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因此,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合作,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入门,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将起很大的作用。这恰好是目前做得还很不够的环节,几年来,一直靠我我辛辛苦苦主动和小学教师联系。
二、培养兴趣,树立信心,打好“攻心战”
新生刚入学,面对初中的全新环境,自然会有许多压力。特别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种种误解,甚至是恐惧。这要求数学教师作好初中数学的“学前教育”,打好“攻心战”,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顾虑,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首先上好第一节课。新教师应该在第一节课给学生留下学识广博、志趣高雅、风趣幽默、宽严有度、容易亲近的印象,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逐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数年来我的数学第一课,都是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探索精神、不朽贡献;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及科技领域的地位和作用;组织利于不同层次学生都参与的数学游戏等等;让学生感受数学本身的魅力、数学学习的乐趣。此外,讲解中小学数学的知识联系,介绍学习方法、学习要求,甚至请高年级学生现身说法,鼓励学生勇于面对现实、敢于向困难挑战,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做好初步的心理准备。
其次,上好第一章,组织好第一次测试,我总是给学生来个“开门红”,获得成功体验。教师尽量放慢教学进度,使教学内容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关注那些基础稍差容易掉队的群体;又要给学有余力的群体适当的挑战,防止他们“低估”数学而放松学习。加强学生动手活动的环节,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开发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初中数学与小学有联系、与生活有联系,有趣、有用并不难学。
对应的第一次单元测试,教师应该让一部分学生考出“优越感”,更要想法让其余学生获得意料之外的“好成绩”。还要经常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良好表现做积极的表扬,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尽快找到成就感。
此外,利用好第一个月的时间,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活动,布置几项需要团体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真诚大方的与同学、与教师沟通交流。营造一个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师生关系融洽的轻松数学学习环境。
三、善教善学,保障数学学习 “可持续发展”
初中数学的教学,毕竟是个长期的实践过程。除以上环节外,还要求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过渡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持续稳步的进行。
小学到初中,面对新老师新教法,学生的学习适应是一个大的跳跃。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教师应对小学的教法有所了解,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稳中求变,逐步过渡,使学生慢慢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在自主、轻松、能动的氛围中实施数学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活动探究、动手实践、情景创设、信息技术教学等途径,让学生形成想学爱学、乐学会学氛围,增强他们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老师扶的较多,学生比较被动。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逐步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适当自主探究,上课有效参与,课后主动完成作业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策略
一、小学数学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
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在探讨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前小学数学的教育目标来制定策略方针,这样能够有效进行培养,一步一步为小学生打下学习数学的坚实基础。下面将针对现有的小学数学学习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
(一)可以发展学生思维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利用多种问题呈现方式,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可以发展学生思维角度,这是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之一。教材中给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形式,如图画、表格、图文结合等多种呈现形式。这些形式可以很好地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引入数学思考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也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一种好方法。好的问题情境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来刺激学生的思考动力。
(二)帮助学生寻找学习起点
通过呈现刺激性的数学信息,提高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学习起点,这也是帮助教师定位教学目标的好方法。由此可见,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小学数学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具有极大的意义的。其中更重要的是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思考惯性,自主解决数学问题。老师需要先知道到哪里去,然后才能够引导学生过去,这就是帮助学生寻找学习起点的意义所在。当学生逐渐习惯了这种数学解决方式,并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和数学知识的联系,也就算成功了,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
二、小学数学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开展好关于小学数学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到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下面谈谈如何培养小学数学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合理引导学生投入到数学问题解决的实际中
合理引导学生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研究当中去,是顺理成章的教育教学过程,也是目前比较有效的培养方针。通过这种教学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了解数学问题的关键点,并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法。现在的课堂教学基本上就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期过程,本身就不能与现实脱节。要学好数学,就必须在小学阶段培养小学生对待数学问题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很好地投入数学习题训练中,并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这些教学内容虽然是为了巩固知识,但也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合理引导学生投入到数学问题中就是为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基础培养。建议各位老师在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时候要注重实际问题和数学课堂的结合,以更好地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理清关系,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重难点,分别是:1.小数乘法;2.小数除法;3.解方程;4.多边形的面积。在探讨小学数学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方法时,也会着重以这几个重难点为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毕竟只有在理清关系,找好重点难点之后,才能有深刻的理解和分析结果,帮助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其中,要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引导方向。例如,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乘除法的概念,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项来对此进行解释,然后抓住这些实例的本质特征真正引出乘除的概念,这样学生能够产生一个具象的理解,而不是抽象的,毕竟小学生在理解抽象问题方面还是很困难的。通过这种理清关系,提高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提高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应该将重点放在分析解题思路上面
数学教学应该将重点放在分析解题思路上面,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也会使学生逐渐理解老师的讲解思路。在现有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多种途径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就是思路培养方面了。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应该注意将培养重心放在分析解题思路上面,学生理解了解题思路,就可以自主运用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有效提高解题效率和正确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和实际的结合方法。
三、结论
本文研究了小学数学学生解决问题现状,针对问题解决能力的核心,以及数学教育的核心,探讨小学数学的教育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方针。希望这些改革措施对于后期的小学数学的课堂教育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兴趣;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198-01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学大师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好奇是儿童的天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和创新探索新知的心理倾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既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足见培养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值得我们探讨。
一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带动学生学习热情
1.要把微笑带入课堂之中。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象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2.要充分利用风趣和幽默。
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出现师生开怀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气氛,这都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幽默。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几何?”时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教师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4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45×2=90只。”“少了多少足?” “2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 “有26÷2=13只兔子,32只鸡”。
二因人施教,增强学生自信,提高学生热情,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使整个认识活动兴奋起来,增强学习情绪。因人施教是培养全班学生学习兴趣必需的一步,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刀切,要面向全体,因人施教,分等指导。我常把每班学生分成优、良、一般三个等次。“优”是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良”是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差、缺乏学习精神、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一般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对较差、学习较吃力的学生。通过因人施教,分等指导,让“优”学生“吃得饱”、“良”学生“吃得好”,“一般”学生“吃得了”,这样做使这三等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每堂课、每个提问、每道题的点滴成功中不断积累,最终凝聚成较充沛的“能量”,促其扬起前进的风帆,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养成数学兴趣。
三提出猜想,做中求证,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问题解决的一种手段,在着手解题之前能够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用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怎样截可使截面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可能是七边形吗?学生分小组,通过捏橡皮泥、切截、观察、实验、猜测、交流等活动,获得了数学切截几何体的知识和方法,感受到了在数学活动中学数学的无穷乐趣。
四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数学新知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数学新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还原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让学生进行直观操作并亲自体验。通过直观操作,可以增强小学生学习兴趣,数学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思维活动。人的头脑是思维活动的机器,而兴趣是启动思维机器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生动形象,适合儿童发展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教具、学具的使用。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可让学生动手折纸,亲自“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丰富而生动的感性困难材料,引导学生操作学具,通过学生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方法;作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出自《礼记•中庸》的名言。在《》中,也一再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学习更是如此,学习中的计划表现最突出的方面就是预习。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它不是什么精英教育、成名教育,而是必须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具备作为合格公民应有的数学素质,是要促进全体公民数学素养的提高。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终极目标,则要在学习方法上下大功夫。我们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数学学习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法国都德说:掌握一种语言是学习一个国家文化的一把钥匙。那么,我要说,掌握一种学习方法,是学好这门功课的有力武器。小学数学预习方法有很多,要根据小学数学教材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的特点和小学生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来选择。下面是我在十多年的教育教学中积累的几种预习方法,和大家做一探讨。
一、家长陪同预习法(低年级)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的识字量较少,对于很多数学题目的书面意思,学生无法读通,不懂题目的要求,这就需要家长当好翻译,做好帮手,起到字典或工具书的作用,帮学生把书面语言变成学生能够听懂的生活语言,让数学语言口语化。但由于许多家长没有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不懂孩子的成长心理,所以不能很好地做好这个角色,常常在几岁的孩子面前盛气凌人、越俎代庖,这样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反而会起到反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发挥好家长指导作用,多对家长做工作,要求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生活化的科学,它源于生活,所以家长对于刚刚几岁的孩子,要着重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用尽可能通俗的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完成预习,为明天的课堂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用耐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的脑海里是空荡荡的,所以对每一件小事他都非常感兴趣,当然会在你陪伴他预习时问到许多你认为无聊和可笑的问题,这时,你可能会斥责。但这正反映了每一孩子的求知欲,只是随着我们对孩子教育的时间越长,反而把学生的求知欲扼杀了,所以才会出现学生到小学中、高年级会出现厌学情绪这一现象。所以才要提醒大人(家长和教师)要有耐心,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满足孩子的求知欲,这样才会让小学数学预习起到良好的辅助学习的效果。
二、生活体验预习法(中年级)
数学学习生活化,就是让学生能在生活实践、日常生活行为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室内与室外、课堂与活动、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生活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活动,而不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概念的学习,让学习数学成为每一个学生都能自己进行的事。
(一)动手操作预习法
儿童好动性强,所以在数学学习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这一特点,并让这一特点的作用实现最大化。数学预习中要尽量让学生动动手、动动嘴、动动脑,让他们去做一做、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移一移、画一画,在这些多样的动手操作中锻炼他们的思维,激活他们原有的经验,同时他们也对所学内容有了体会和感悟,为第二天的新课有一个触摸式的了解。有了这种经历,他们对数学学习才会有更多过程性的体验。
(二)合作探究预习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都是单一、机械式的接受方式,而新课改、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式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培养合作精神。例如,我在上《圆锥的体积》教学之前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任务:我把自己制作好的微课课件给了学生,然后让他们以小组进行预习。预习的步骤是:看教师给的课件,先猜想(小组之间要互相监督不能作弊),然后通过微课课件的演示进行观察,最后再来验证。不论预习的效果如何,在猜想阶段和验证阶段,小组内通过合作,学生的数学思想得到了碰撞,数学思路在合作与探究中慢慢明晰起来。
三、抽象思维预习法(高年级)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进行抽象思维了,所以在数学预习阶段要给他们抽象思维锻炼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典型应用题的预习法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数学应用题主要是用文字呈现已知与未知、定量与变量的关系,所以让学生在反复读题的过程中,要建立起文字与思维的关系,希望抽象思维在“书读百遍”中形成。小学数学中有许许多多的应用题,例如:鸡兔同笼问题、追击问题、盈亏问题、商品利润问题等。在教学这类题型之前,教师要把预习做为任务型作业,让他们先来触摸,激活他们思考的细胞。
(二)空间与图形题预习法
学生的抽象思维不仅要靠课堂上教师的启发,课后练习中学生自我的提升,同时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一与几何相关的教学内容时,也要抓好预习这一环节。“空间与图形”部分能够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靠预习时的观察、思考、感悟来培养。学生通过预习不仅能达到知识理解的目的,还能达到思维开发这一目标。总之,小数数学是生活化的学科,其源于生活,被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中的问题,这正是数学的价值所在,学习数学的方法也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抓好预习这一环节,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谭建明 单位:甘肃省高台县宣化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管理方法策略
小学数学作为教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科目,对于教学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学生学好数学知识,不仅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而且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这一切也离不开数学教学的管理,只有做好教学管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促进数学教学的长远发展。下面,笔者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论述。
一、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有效管理重要性
1.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大部分学生比较贪玩,他们对于学习的认识还比较浅薄,没有认识到学好数学知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学习习惯也不是十分好,比如说,学生有时候因为玩乐而忘记完成作业了,在课前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等。如果在学生学习的时候能够做好教学管理,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2.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的深层涵义
小学时期的数学学习,虽然是启蒙教学,但是这一阶段的数学教学同样重要。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候对数学的认识较为模糊,由于家长和教师一些教学观念的影响,使得他们错误的认为,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在考试的时候获取高分,而数学教学管理,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不仅是为了在考试时取得好成绩,还可以在生活和其他地方帮助自己更好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有效管理的途径
1.加强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交流
数学教学的有效管理,需要依托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但是不可否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家长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生活圈子较为简单,除了校园生活以外,基本上就以家庭生活为主,而家长与学生之间特殊的亲属血缘关系,使得许多孩子会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父母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管理时,需要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时候,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一)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充分的了解学生的一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比如说,教师在刚刚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对于班上的各方面的学习情况,还不是十分的了解,这种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了解班上学生的综合情况,这样也有利于后期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数学教学的管理。
(二)可以与家长一起监督学生学习,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不同于初中生,他们的自制力比较差,比较贪玩,在课堂之外,如果没有人及时的对他们的学习进行监督,很容易使得学生在做数学作业的时候,敷衍塞责,态度不认真,不利于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而教师如果能够与家长及时沟通,达成一致,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三)在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也应当注意好方法和技巧,要学会根据不同的家长和学生有差别的进行沟通,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沟通。比如说,除了定时的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以外,还需要不定期的进行家访,深入的了解学生平时的一些小习惯,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来进行数学教学,做好教学管理。此外,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学生家长长期外出打工,教师为应当定期的与家长进行电话沟通和联系,这样数学教学管理才会更加的顺畅。
2.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学习氛围,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对于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小,比较顽皮,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教师想要让学生完全跟着教师的思维走,简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多与学生进行沟通,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对于班上学生的学习可以会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例如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一段时期的学习情况,开展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如在班级里举行口算比赛,评出口算大王,或者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让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尝试制作自己喜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工艺品。通过这样的一些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让他们感受学习数学的魅力。此外,教师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将生活中的情绪带入到课堂上,在讲解一些数学知识点的时候,也要摸清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使用一些风趣幽默、浅显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定义和概念,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平时,也应当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身上的变化,多对学生进行言语上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这样,教学管理的水平必然会有所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总之,小学时期的数学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开端,在这个时期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积极的融入到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教学管理工作,也并非只是学校或教师单方面的责任,它更是家长和教师以及社会共同的责任,只有共同努力,协同合作才能对教学进行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 吴宏,徐斌艳.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8(02)
【关键词】方法指导 指导形式 指导措施
一直以来,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强调领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多,因此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学生思维活动较少,因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也少。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就失去了针对性。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特别是对小学高年级来说,由于所学科目的增加、内容的不断拓宽、知识的不断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较差,久而久之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这也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因此重视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在这里我对一些数学具体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及形式谈几点见解。
一、一些具体学习方法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
小学高年级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 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报告单,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 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小学高年级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年龄小,自觉性差等特点,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和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小学高年级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
(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4.单元小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小学高年级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结。我认为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1.讲授型。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小学高年级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
2.交流型。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
3.辅导型。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和咨询。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适合的,这时就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研究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不同的指导或咨询。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特别关注。许多后进生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一般指导对他们作用甚微,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个别辅导,既辅导知识也辅导学法。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去学习,真正地会学习,真正地学习好,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实施数学学法指导的具体措施
(1)激发学习动机。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
(2)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召开数学学法交流会,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开辟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等等。
(3)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合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时机,相机点拨学习方法;教师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效率 方法指导
初中数学课程是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内容更多、难度更大,而教师的教学则逐渐以“放手”为趋势,不再像小学那样手把手地领着学生学习,而是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这样的转折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适应的,因而这个阶段数学教师的工作就是尽快教会学生与初中阶段课程相适应的数学思想认识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以让他们都能尽快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觉得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重视预习和复习
初中阶段学生首先要学会的就是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样的习惯尽管小学阶段就要求学生养成,但很多同学并没有真正地实行,因为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还是比较容易消化的,而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知识点非常多,如果不预习和复习,是很难在短时间掌握好的。具体来讲,课前预习,是要学生通过预习了解课上要讲的内容,经过预习,学生在听课时带着自己不理解的、有疑问的问题去听,就能更好地抓住教师讲课的重点,也更能集中注意力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课后复习,是要学生温故而知新,不复习不知道学过的知识点是否真正理解了。很多同学都有上课一听就懂,一做习题就错的毛病,这就是因为听懂和会运用是有区别的,听懂的部分是老师外部的知识传授,运用则是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的过程,只有复习过了,才是真正理解课堂所学。
二、加强记忆概念、公式等基础知识点
数学学习,繁杂的概念、公式等基础知识点是学习的难点之一,许多学生数学学不好,都是因为概念、公式等基础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固,要么是对概念理解得片面,只认识常见的情况,特殊的部分就忽略了;或者公式只是硬背下来,不会与实际题目相联系;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概念、公式等都没有背诵好。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强调概念、公式等基础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细心记忆概念和公式等。记忆是理解的基础,理解让记忆更加深刻,教师要加强学生对于学过的概念、公式等基础知识点的背诵要求,先让学生不管理解不理解都背下来,然后在牢记的基础上探寻概念的细节(常见的部分,特殊的部分),公式的运用方法 (在题目中常以什么形式出现),最终达到不管概念、公式以什么形式出现都能应用自如。
三、学会总结和反思
数学学结和反思也很重要,在多年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许多学生学习其实很努力,平实做作业常做到深夜,习题做了一本接一本,可是成绩却始终提不上来。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不善于总结和反思,对做题的类型和方法缺乏总结,对自己常犯的错误缺乏反思。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做题的正确率很难提上来。下面具体分两方面来说说如何总结和反思:
(一)总结题型和做题方法
数学要学好,必须看懂例题,多做习题。但这两方面都不是盲目进行的。每一道例题都是针对相应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也有对应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看例题,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总结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体会这类题目的“通用”解法,并在琢磨例题时巩固学过的概念、定理等,达到在练习时遇到这个类型的题目,立即反应到应该用哪种解法。做练习题也不是一味地“做”就可以,还要善于归纳和总结,数学题是做不完的,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却是有规律可循的,要教会学生对做过的习题多做归纳和总结,自己常做错的是哪种类型的题目?是因为什么做错的?是概念公式不够熟悉,还是解题思路有所限制?发现了这些就可以抓住重点进行习题的训练,挑出自己易错的、不会的题目类型多做训练,解决弱势的部分,而已经掌握的就不要再浪费时间。这样才能告别题海,题目越做越少,而做的质量却越来越好。
(二)学会反思和归纳
人往往难以直面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体现在数学学习中,就是对错误和不足常表现出逃避的心理,这个缺点我怎么也改不了,这个不足怎么努力也难以弥补。其实事实不是这样,只有直面自己的错误,并用心地改正和解决,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进步,在数学学习上就是要积极面对做错的题目和不会做的题目,善于反思和归纳。比如可以做一个错题集,把题目进行分类,是容易做错的还是不会做的,对于做错的,要分析错误的原因,因为什么才会犯错误,怎样才能避免再次犯错;对于不会做的,先看自己能不能解决,如果不能就要记下来,向同学、老师请教,争取弄懂会做。
四、善于提问和讨论
数学学习还要提倡“不耻下问”,许多学生习惯于自己闷头学习,“死扣”,这样学习效率是很难提高的,因为一个人想问题难免有思维定势,走不出去,问题就很难弄得透彻、明白,如果总是不愿意问别人,不好意思问别人,就会让问题越积越多,想要弄清楚就更难了。所以,要鼓励学生不要羞于提问,因为暂时的不明白是可以克服和战胜的,如果不问,“暂时”或许就会变成“永久”了。另外,问也需要问得有理,即,不懂就问不等于不经思考就提问。提出的问题应该是经过自己反复思考之后仍人不能解决和理解的,这样才问得有价值。
而讨论是变向的提问,对于不懂的题目,可能直接问老师会觉得不太方便,问同学可能同学也不能讲解得特别明白、透彻,这时就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在讨论者之间形成“头脑风暴”,通过相互的讨论,促进思维的运转,互相学习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样也能大大提升学习效率。
相信,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把以上的数学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一定会大大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让他们爱上学数学。
参考文献:
[1]帅远寿.初中数学学习效率低下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x写算,2015,(03).
关键词:小学;数学日记;激趣
当前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数学学习兴趣不浓的情况,甚至有少数学生是迫于老师或家长的压力,才不得不学的,往往教师念着和尚经,学生睡着婴儿觉,这一现象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发展。如何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是每一位教师都苦苦追寻的良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此有一些感受,愿与同行一起商榷。
一、当前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消极的情感体验,在调查中有53%的小学生声称不喜欢数学学习,认为数学学习枯燥无味,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反复地听、不停地练、经常地考,不仅毫无乐趣可言,而且产生了害怕心理。
究其原因,一是就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具有形式的抽象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特点,这恰恰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有所不符,因此学起来难度较大。二是当前仍然有很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与新课程的要求背道而驰,还在以考试为目的,以题海战术为法宝,学生学起来很疲劳。三是传统的评价观念还根深蒂固地盘踞在人们的脑海中,看到学生数学成绩不够高时,哪怕其他科目再好,也认为不行,调查中有97%的孩子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因素受到过教师和家长的批评。因而很多聪明的学生都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他们在数学学习时总是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担忧自己学不好,学起来很害怕。
毫无情调的学习材料、单调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师和家长的态度都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学习心理研究和大量的教学实践都证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认知与情感总是同时发生的,任何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都带有情绪的色彩。由此看来,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状况不容乐观。
二、小学阶段写数学日记是有可行性的
1.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客观存在着大量极有价值的数学现象。如乘车观光、超市购物、家庭收支等实践活动,几乎都有数学问题充斥在里面,通过日记的方式,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不失为学习数学、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好方法。
2.数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中总会运用到一些数学知识,如语文、科学、社会等学科的学习,数学日记又是数学与各学科有机融合的一种理想媒介。
3.数学日记可以不拘泥于课本限制,也不受到教师的束缚,学生可以综合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大胆进行尝试,独立对问题进行探究,自由表达情感。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他们的个性,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和途径。
三、不同年级的学生写数学日记应有不同的要求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学生在年龄、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在不同的年级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年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循序渐进,逐步开展数学日记训练。
1.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根据低年级的特点,我们认为低年级应该以口头叙述为主,书面写作为辅。教师应多以口头询问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情感的能力。书面写作要以图文为主,低年级学生书面表达相对较弱,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画图,再配上适当的文字,表达出自己看到的东西和产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走进学习数学的殿堂。
2.中年级学生在年龄上有一种优越感,又有一种不服输的心理,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中年级学生的日记,要逐步过渡到以文字表达为主,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好胜心理,有意识地安排他们进行观察、体会活动,尝试成功的喜悦,感受失败的悲伤,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高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是老大,他们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观察事物已经比较全面,能较好地表达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问题和结果,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过度使用往往适得其反
在数学教学中采用数学日记的方法,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数学日记是一种很好的课外练习形式,是一种“活练习”,它让学生主动地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中的具体数学问题联系起来,自觉地对知识进行巩固复习,有一定的复习功能。数学日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走向了社会,用于生活,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特有的价值,促进了他们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和小学不一样,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容量变大,小学里教了六年的加减乘除,初一只用一个月教完。面对全新的数学学习,如何才能让自己不掉队呢?
首先,要学会听课,提高计算能力。
初中老师不会再像小学老师那样,直接告诉学生哪些内容要记下来。学生要学会听课,学会做笔记,自己分清知识的重点。初中数学学习计算量比小学增大了不少,需要学生快速准确地用口算或者心算完成。
其次,要培养空间立体想象能力。
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计算、空间想象、数量关系、应用公式等。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弱,对符号、数字、图像等不够敏感,而这恰恰是初中数学学习所需要的。建议学生多从数学角度思考日常生活,如身边建筑物的体积等,这样初一数学的学习就会轻松很多。
另外,要变“数”为“式”。
初一数学开始涉及方程式,而小学数学多是算术题,面对这期间的断层。学生可以在暑期进行预习巩固,适应方程式学习。
最后,要强化“0”知识。
“0”是一个很明显的分界点,小学生接触的都是正数,而初中开始接触负数,一些学生往往就把“0”忽略了。小学和初中数学无论在思维还是计算方法上都有很大区别,家长要注意帮助孩子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顺利过渡。
小升初特殊应用问题
•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 植树问题
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3)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 流水问题
(1)一般公式: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2)两船相向航行的公式: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静水速度+乙船静水速度
(3)两船同向航行的公式:
后(前)船静水速度-前(后)船静水速度=两船距离缩小(拉大)速度
•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B-0067-02
我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看到很多学生学习数学很困难,觉得要教学生学好数学并非易事。但是,作为教师,是不能有困难就放弃学生的。通过不断摸索尝试,现在我在转化数学学困生方面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里谈谈我的感受和体会,和大家分享。
一、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数学是从小学就开设的一门学科。在小学低年级,所有学生的数学成绩都不会相差多少。但随着所学知识难度逐渐增大,到了初中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出现了数学学困生。其中有几类情况:第一类是学生在小学某个阶段的数学学习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过后没有及时通过复习来解决,造成学生的小学数学基础打不牢,直接影响了他的初中数学学习;第二类是有些学生虽然小学数学基础不错,但升学后一下子适应不了紧张的初中学习生活,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导致数学学习产生困难;第三类是有些学生代数学得不错,但在几何推理论证方面感到有困难。此外,还有些学生是受网瘾、青春期等方面问题的影响,不能专心学习。
二、数学“学困生”的分类转化
1对于基础不牢型的学生,要找时间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在小学时的数学学习情况,看他们是从哪个年级开始掉队的,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学习。可以先将这类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并选一个数学基础相对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然后再让班上学习好的同学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帮助。每上完一节新课,都安排学习好的同学对这组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检测,以便教师能从汇报中了解这部分同学对新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知道对他们应该补些什么小学知识,及时对他们进行小学相关知识的训练。在辅导这部分学生时,应该注意对他们多加鼓励,让他们感到老师是关心他们的。
转化实例:小明是班上典型的基础不牢的学生,在学习初中的有理数乘除法时,他居然出现了类似“-7×9=-56”“-32÷(-8)=6”的错误,这说明他连九九乘法口诀表都没掌握好。对此,教师先表扬他能正确理解如何决定有理数乘除法中积、商的符号,接着告诉他,只要熟悉了九九表就能做好相关的题目了,然后安排另一位学习好的同学帮助他。经过一周训练后,小明在做有理数的乘、除法时就很少出现错误了。
2对于不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学生,教师先肯定他们在小学时的学习是好的,然后让他们想一想为什么上初中后就跟不上了。这些学生觉得小学时主要学语文和数学两科,玩着学都能学得好,但是到了初中一下子要学六七科,不知如何去安排时间。对此,教师通过找这些学生谈话,了解到他们平时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有兴趣学的科目上,双休日的时间还像小学那样主要是玩,不复习功课,由于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在数学,所以花在数学上的学习时间也较少。教师引导他们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同时让这部分学生自己制订一个“学习时间计划”,分配好各科的学习时间,其中要求学习数学的时间占的比例要多一些,然后将他们组成一个团队,鼓励他们共同努力,一起进步。
转化实例:小华上初中后对英语、生物这两科特别感兴趣,把主要精力、时间都花在这两科上,导致数学学习困难。为此,教师找小华谈心,让小华订出一个合理安排各科学习时间的计划,并找一位数学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小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小华又找回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并且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3对于代数学习好几何学不好的同学,教师找他们了解情况,知道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觉得几何推理的格式书写很麻烦,不知如何写得有条理。对此,教师让他们从最简单的求线段的题目做起,要求他们不能单纯地用算术的方法来解答,要结合图形写出线段的和差倍分的关系。经过训练,这些学生改掉了用“光杆算术”去做几何题的习惯。
转化实例:小东同学这样做下面的题目:
如图,已知M为AB的中点,AB=8,MN=1,求NB的长度。
解:8÷2=4,4-1=3,NB的长为3。
虽然小东理解了此题的解法,但从书面上可以看出,他是用小学的算术方法来做,这样做不符合几何推理的书写格式,不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为此,教师先教会他书写的格式,并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写,然后再变式为求角的度数,对他进行由浅入深的训练,慢慢地他的几何学习就走上了正轨。
4对于网瘾、青春期综合症等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数学教师和其他各科教师、学生家长一起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学习上。然后教师多关注他们的数学学习方法,多指导他们学习数学。他们有了进步,就及时给以表扬、鼓励,让他们体会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
转化实例:小雯同学沉迷于电视、小说和网络,导致各科成绩都大幅度下降。各位任课老师都先后做她的思想工作,并对她进行家访,和她的家长一起教育她,同时发挥班集体的力量,让她的几个好同学帮助她,多和她一起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使她逐渐摆脱不良的习性,最后她各方面的情况都好转了。
关键词:心理;思维;兴趣;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85-01
数学是一门奇妙的、有趣的,同时也是变化多端的、抽象的,数和形相结合的学科,虽然数学现象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我们天天在和数学打交道,但是依然有许多的初中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困难,由此造成两极分化的严重趋势,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初中数学学习两极分化成因分析
(一)心理不稳定。才上初中的学生大多在十二三岁,从心理角度看,这个时期正是身体发育的时候,特别在初二阶段,身心变化非常之大,男孩女孩的性的意识朦胧形成,心理极不稳定,好动,好新鲜事物,注意力时间短,不能持久,上课好说笑,下课好打闹。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了部分学生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而数学学习恰恰是一个连续的抽象学习过程,精力不集中就会造成学习断链,进而造成学习上的分化。
(二)方式方法不适应。才上初中的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还没有形成概念,意识差,有等、看、要的思想,一部分学生虽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对中小学知识的衔接和学习方式方法的变化还不能很快适应,掌握不住学科的特点和学习的规律,这时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指导学生,以适应新的变化,就会使一些学生跟不上学习的步伐而落后,进而造成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而放弃积极学习的态度,形成两极分化。
(三)认知基础建立困难。相对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尽快建立认知结构,就会形成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四)思维展开困难。思维是数学的灵魂,随着教材内容的增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形结合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思维的展开更为困难。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初中数学学习两极分化对策探析
(一)加强心理健康的指导,尽快适应身心发展。教师要多观察,多注意学生的身心变化,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通过谈话、家访、活动、与学生交朋友等方式,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在学习上,让学生了解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的不同之处、中学学习和小学学习的不同方式,尽快适应中学学习,适应新的变化,跟上整体的进程。
(二)培养数学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给学生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有关数学趣事、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把数学与生活中的实例结合起来等。
(三)加强学法指导,掌握学习方法。有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上花了不少时间,但学习成绩总上不去,这是没有很好地掌握初中数学学习的方式方法,一部分学生的意识还停留在小学阶段,不能尽快适应中学的变化。对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根据初中数学的特点,当天的知识点,要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尽可能当天消化,切记不能有太多问题的积累,学习后面的知识要不断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反馈,以达到前后贯通,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加强思维训练,培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培养,始终把数学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现在的新课程、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怎样做,还要教会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即把思维的过程完全暴露给学生,和学生一起分析,这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点。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关爱学生成长,发挥情感功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所有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心理学表明,人的认知过程与情感是相联系的,任何认知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任课教师而放松该科的学习。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注重关爱学生的成长,从而感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不歧视,不说伤及他们自尊心的话,允许他们有差异、有改正的机会和时间,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最终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只要努力学,就能考出好成绩!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学;兴趣;基础
数学是每个人都必须学习的一种文化,又是人们必须掌握的一种工具,它与我们的成长形影相随,伴随着人的一生,只要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会有数学的存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化工之巧,火箭之速,生物之谜、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到数学。(华罗庚语)”这都说明了数学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数学学习应从娃娃抓起,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每每听到某某学生数学不好,要是数学再多得几分,就能考上好学校,由此可见,数学在某些学生那里还是薄弱学科,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没有打牢,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数学意识的培养,数学思维的训练等都有欠佳之处,尤其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高,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在关注数学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运用多种方法,加强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字的亲近感、数学的好感,提高学生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一项重要的任务。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数字有了一些了解,但不全面,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数字?为什么还要把这些数字进行加减乘除?对此,他们时常感到困惑,甚至有时会对数学产生厌烦的情绪,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这时教师不应强迫学生去做题,甚至逼迫学生重复写一道题,致使学生消减积极性,对数学产生厌烦感。而应充分利用教材、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当地的生活资源,列举教材中没有的学生又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陌生,其实就存在我们的身边,进而产生学习兴趣。现在低年级的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特别多,大部分知识点、例题和习题都是和学生生活相关的事例,而且配有非常漂亮的图形,直观性特别强,学生非常愿意看。利用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自己感兴趣的五颜六色的图形,并看图说话,让学生讲一讲画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再让学生举出同样熟悉的生活中的相关事例,然后,再介绍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进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没有数学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数学的重要与神奇,培养了兴趣,增加了对数学的认知。
二、运用数学,保护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持久不变,对此,教师应保护学生的这种兴趣,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动力。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他们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普遍性和实用性。如帮助爸爸、妈妈计算一些数学问题:早上陪妈妈买菜,帮助妈妈算账,茄子多少钱一斤?买几斤?多少钱?应付多少?找回多少?这样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就能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重要性,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能为学生将来的数学学习提供一种动力之源,不至于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
三、正确评价,持久兴趣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十分关注,有一种超强的期待心理,自从交上作业或考卷,就期盼着成绩和满页的对号,犹如听评书或看电视剧盼望下集一样。在回答老师的问题上,答对问题时会美滋滋地期盼教师的赞扬和同学们羡慕的眼神;答错问题时,不希望教师批评、讽刺、挖苦,而希望教师宽慰、包容、鼓励、启发。由此可见。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相当重要,“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陶行知语),同样,你艺术的评价里有陈景润、华罗庚、笛卡尔、欧几里得。所以,教师应利用好自己的评价,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不要吝惜你丰富的语言,要多鼓励、点拨与帮助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息,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在批改作业时,教师除了打上分数以外,也应多写一点评语:一个100分加“莫骄傲,期盼下一个100分”;一个80分加“改正错误,加油,相信下次一定是100分”。这样,学生一定会更加积极地完成作业,学习劲头会更加高涨,数学的基础就会打得更加牢固。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数学意识、数学技能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关乎学生的生活质量,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关乎学生一生的命运。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将学生的基础打牢,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兴趣的培养。只要我们从国家和民族的大局出发,多专研学生,多专研教材,多专研教法与学法,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相信我们所教的学生就一定会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将来更好地运用数学,造福国家,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张葵.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J].华章,2011(06).
2.王惠.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5).
3.殷莉莉.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成功(教育),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