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业研究

金融业研究

时间:2023-06-12 14:44: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业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业研究

第1篇

关键词:营改增;金融业;方案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重点项目:“‘三聚’税改――金融业营改增政策的追踪与效果调研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10285009Z)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18日

一、金融业“营改增”的必要性

(一)较高营业税税率影响金融服务业竞争力。对于税率问题,马恩涛(2010)指出金融业5%的营业税税率明显比国内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建筑业和文化体育业3%的营业税税率高,造成了一定的税负水平差距。而以营业税为税基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进一步加大了差距,造成金融业承担较重的税收负担。同时,国际上部分国家对金融业给予免税优惠,对比之下我国金融业不具备竞争优势。

(二)重复征税问题明显,税制结构不合理。营业税与增值税并行的当前税制下,金融企业既要全额负担增值税,又要负担较高税率的营业税,这对于企业而言造成了双重税收负担。例如,在增值税抵扣链条中,如果营业税纳税人向增值税纳税人购进已纳增值税的商品或劳务,该项购进所承担的增值税无法抵扣,带来隐形税负。另外,金融业大部分业务以营业额为计税依据,同时规定购进的已纳营业税项目所负担的营业税不允许扣除,造成重复征税。

(三)现行税制不能实现彻底出口退税,不利于国际竞争和金融创新。在我国实现出口退税的主要是增值税和消费税,营业税并不存在出口退税的情况,这就意味着金融业对外提供服务无法实现退税,影响我国金融业服务出口的竞争力。与实行金融业零税率政策的国家相比,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金融业服务的国际竞争力,阻碍了其跨国经营业务的拓展。同时,对于接受国内金融服务的出口企业,在接受服务过程中也承担了一部分营业税,而这部分税负在对外贸易时也是无法退还的。另外,金融产品更新快、种类多,对金融衍生产品缺乏明确的税收政策,不利于金融创新。

综上所述,现行营业税不能满足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要求,金融业营改增势在必行。

二、金融业“营改增”的难点

(一)从金融行业角度

1、实际税负问题。金融业营改增目的之一在于避免重复征税与促进税收公平,而如何保证金融服务业能够承担起适应的税负成为改革的难点。一般而言,营改增后金融业增值税税率的确定需要根据金融行业增加值率来考虑,其基本原则是实行增值税后金融业的总体税负不增加并且有所减少,即营业额×增值率×增值税税率≤营业额×营业税税率(魏陆,2011)。杜莉、张苏予(2011)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测算,分析得出营改增对证券业实际税负上升,对银行保险业实际税负减轻。但是,不同的征收方法设计,会造成不同的实际税负结果。由于营改增后还会带来一定的税收成本,例如开票系统的更换、税务人才的培养以及其他电子设备的配套等,可能带来隐性奉行成本,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出现实际税负增加的现象,造成改革阻力。

2、抵扣发票问题。对金融业征收增值税,进项税额和税基的确定是较为困难的问题。以银行存贷款业务为例,银行作为储户和借款人的中介,存贷利差即为增值额。一方面增值税专业发票开具困难,因为个人无法就存款利息给银行提供增值税发票作为进项税额,银行也无法向贷款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作为销项税额;另一方面增值额认定困难,银行很难确定每笔贷款的收益或者资金净成本,整体销项税额很难确定。抵扣链条难以打通,抵扣发票问题难以解决。

3、行业差距问题。部分学者表示,中国金融业及市场竞争格局具有特殊性,在利率非市场化的现状下,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处于限制竞争的状态,政府是市场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杨斌、林信达、胡文骏(2015)通过建立“单一双层博弈模型”,说明在当前金融业发展较平稳情况下无需对金融业加税或减税,因为减税人为提高服务业竞争力不利于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增加行业差距。任鹏飞、王小宁、周长军(2014)表示,我国金融业发展与国际相比仍存在较大管制,在其他改革措施未配套的前提下,金融业减税可能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获利能力,行业收入相应提高,引发社会公众不满。

(二)从税务征管角度。我国增值税开征时间不长,税收管理水平有限,全面开征增值税对我国而言仍然存在较大的技术难题。营改增改变了企业原有的缴纳方式,申报渠道改变,征管机关变换,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营业税征管机制的转换与调整,涉及到营业税征管流程的变化以及税收征管资料的重新设计,这对企业和税务部门来说都需要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

1、税率设计。在税率设计方面,如果缺乏对行业发展的综合考虑,税率设计不当很有可能造成税负加重或者行业内税负不合理的现象。如果实行17%的标准税率,将会提高流转税负率,从提高金融服务价格,加重消费者税负。如果全部实行零税率,会造成增值税税收收入急剧下滑,带来税收损失。如果实行较低税率,可能给已经包含较多种类税率的增值税进一步增添征管难度,带来效率损失。

2、征收方法。征收方法方面,是否参考国外通常做法,采取简易征收方法还是标准增值税征收方法,如何确定不同的征税业务,都有待验证。如果对作为主要金融业务的隐性业务免税,则会导致金融业收入锐减;如果对金融业按小规模纳税人简易征收,则纳税人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购进商品劳务无法抵扣,是小规模纳税人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且这一做法与差额征收营业税基本一致(徐达松,2015)。

3、发票开具。税务机关内部或者用票单位和个人必须建立严格的发票专人保管制度、专库保管制度、专账登记制度、保管交接、定期盘点制度,保证发票安全。增值税税款抵扣需要采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管理成本较高。

营改增后,地税部门行之有效的以票控税的手段将随之失去功效。由于国地税管理自成体系,各自征管信息系统目前还无法对接,大量的基础数据不能共享,造成零散户纳税人在国税部门取得增值税发票后将有可能无视地税部门管理,有意或无意地避开申报地方税费这一环节,相关的所得税、城建税等地税收入难以得到保证,征管难度加大。

(三)从央地关系角度。平衡中央和地方的税权分配、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一直是营改增过程中较为棘手的问题。

如果营改增后维持现有增值税75∶25的税收分成比例不变,中央级收入增加,地方级收入锐减,将进一步降低地方财政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在目前的分税制体制下,营业税是地方第一大税种,营业税收入绝大部分属于地方公共预算收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即便税收收入总量不变,地方公共预算收入也会减少75%。2012~2014年,以连云港市为例,连云港市地税局分别征收营业税(不含省级营业税)67.33亿元(占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32.22%)、82.8亿元(占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35.51%)、91.22亿元(占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34.85%),2015年按营业税年均增长10%的比例来算,营改增后,地方将减少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约75.27亿元,地税部门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将大幅度缩水。

营业税作为地方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营改增后地方税主体税种结构将发生变化,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由于整体税负下降,加上对部分企业实施的过渡性财政补贴,地方政府面临减收增支的双重压力。增值税作为我国当前第一大税种,中央与地方的分享比例为75∶25,但并不能满足地方政府支出需求。金融业作为地方政府税收的重要行业,实施营改增后,如果没有完善的配套改革措施,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地方政府财权与支出责任不相匹配的困境。

三、金融业“营改增”预测方案综述

对于金融业营改增的实施方案,学界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对不同的金融服务实行不同的税收方案。明确征税对象,细化业务分类,进行差别税率设计。为了实现营改增的目标,需要同时考虑完善税制和从长期上保证财政收入的问题。

杨默如(2010)提出,对不同项目税基分别制定免税、零税率的政策,使得受到政府鼓励的金融服务项目获得税收优惠,降低实际税负。金融保险业在出口环节还可以采取零税率政策,有利于金融服务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打开海外市场。另外,对不同金融项目实行差别待遇,与国内外金融形势和国家宏观政策相一致。

王莹(2013)提出,我国可将金融服务分成显性收费服务和隐性收费服务两大类。可以参考国际成功经验,对显性收费服务按照标准税率征收增值税;对隐性收费服务实行免税,允许提供给一般纳税人消费者的隐性收费服务给予部分进项抵扣,使得金融机构无论自行提供服务还是外包服务所负担的税负保持一致。刘天永(2013)对金融服务的分类和王莹基本一致,但是同时提出对出口金融服务实行零税率,对隐性金融服务可采用现金收支法。

宋英华(2014)提出,对银行保险业可以采取简易征收的办法,减轻税收征管成本;对于证券行业,可以采取在基本免税模式下的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同时另设低档利率,以避免对证券行业造成过大冲击。

实行差别税率设计的方法,有利于降低金融业实际税负,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增强我国金融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有助于我国金融业税收政策与国际接轨。但是,同时需要指出,金融业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确定不同产品的税率在实际操作中比较困难,而界定不同金融种类也成为问题。所以,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实施难度。

(二)采取渐进式改革方法,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税收方法。为了从根本上实现营改增的目标,可以在适应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实现营改增的渐进式过渡。

魏陆(2011)提出,我国金融业营改增可以从三个时期考虑,首先对金融业实施简易征收办法,类似目前小规模纳税人或现行营业税的征收方法;接下来向国际经验过渡,参考欧盟做法,对金融核心业务免税,对附属业务按标准税率征税;最后实施全面增值税征收模式,新设一档新的增值税税率。

徐达松(2015)提出,为避免地方财政风险扩大和考虑到税收征管能力欠缺的现状,需要采取三步走的方案:第一步,先保留营业税制,但对金融业营业税制做适当调整;第二步,选取试点地区,对直接收费业务和存贷款业务实行增值税改革,同时完善增值税纳税系统转换;第三步,将全部金融业务纳入增值税范围,合理确定各税制要素,全面实施金融业增值税。

渐进式增值税改革方法考虑到中国税制改革的国情,有利于避免激进式改革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分步骤进行改革可以进一步完善外部改革配套设施,为彻底实现改革目标赢取时间,减轻一次性改革的税收征管成本和地方税收风险。但是,确定每一阶段的改革时间、测定当前改革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延迟当前改革所带来的时间成本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方面。

(三)从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体系着手,重构增值税收入分享体系。在金融业营改增过程中,完善中央和地方税制,实现税收收入的合理划分。

第2篇

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的两个产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房地产项目开发需要巨额资金支持,除了主要来源于银行信贷,还有一部分来源于上市融资、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等其它金融类产业;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房地产业产品的消费也需要银行的支持。因此,房地产业与金融业间的相互影响不可小觑。纵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等,房地产价格剧烈波动几乎总是与金融危机如影相随。由于市场投机行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原因,我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集聚了一定的泡沫。如果房地产泡沫破灭,可能会导致金融业风险的爆发;金融业风险引爆,也可能会造成房地产业融资困难,资金链断裂,引发房地产业风险。尤其在美国退出QE、我国银根收紧的情境下,探讨房地产业与金融业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剖析两个市场间信息传递效率,对制定房地产业的调控政策和金融业风险管控措施,保持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和维持金融业的稳定,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以地产股和金融股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变量MVGARCH-BEKK模型和Wald检验,探索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为市场参与者、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调控及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 BEKK模型及Wald检验

三、 房地产业和金融业波动溢出效应检验

1. 数据选择和描述性统计。选择深圳地产指数和金融指数分别作为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代表。样本区间为2001年7月2日~2014年4月28日,共3 111个交易日数据,数据来源于大智慧软件。文中采用对数收益形式,日收益率为:Rt=ln(Pt/Pt-1),其中,Pt为房地产指数或金融指数第t日的收盘价。

由表1可知,样本观察期间内,房地产业的平均收益为正,而金融业则为负,但两者标准差比较接近。峰度统计量和J-B检验统计量均表明两序列不服从正态分布。由ARCH效应检验可知,两序列都具有明显的条件异方差性(滞后10阶)。Ljung-Box Q统计量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两序列均不具有自相关性(滞后10阶)。单位根ADF检验表明所有的序列都是平稳的(1%的显著水平)。即,房地产收益率和金融业收益率均具有高峰厚尾、条件异方差性,适合用GA-RCH模型建模。

采用双变量MVGARCH-BEKK-t模型对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建模,结合Wald方法检验两者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表2的第一栏是不对参数进行任何约束的BEKK模型估计结果,第二栏是房地产业和金融业间波动溢出效应Wald检验结果。

首先,基于2001年7月2日~2014年4月28日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由第一栏的第一列可知,矩阵A和B的对角线元素α11、α22、β11、β22均显著异于零(1%的显著水平),说明房地产业和金融业收益率的波动均受自身历史波动的影响,而且波动具有聚集性和持久性。元素α12、β12估计值比较小,且都不显著,可粗略地判断不存在从金融业到房地产业的波动溢出效应;α21、β21的估计值均显著地不等于零(1%的显著水平),可以粗略地判断存在从房地产业到金融业的波动溢出效应。由Wald检验结果(第二栏的第一列)可知,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假设1和假设2,接受假设3,即房地产业对金融业存在单向的波动溢出效应,反之则不成立。

为进一步研究2008年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业与金融业波动溢出关系的冲击,将样本分为两个区间:2001年7月2日~2007年12月28日(次贷危机前)、2008年1月2日~2014年4月28日(次贷危机后),分别对这两个样本进行建模。由表2第一栏的第二、三列可知,无论是次贷危机前还是后,房地产业和金融业收益率的波动均受自身历史波动的影响,而且波动具有聚集性和持久性(对角元素α11、α22、β11、β22均显著异于零)。但是次贷危机之后,房地产业和金融业波动的聚集性和持久性比危机之前有所下降。次贷危机之前,房地产业、金融业波动的聚集性和持久性分别为1.216 6(α11+β11)和1.233 4(α22+β22),危机之后分别为1.153 0和1.148 8。可能是因为次贷危机后,受经济复苏不确定性、房地产业政策调控等的影响,市场参与者对这两个市场持审慎的投资态度,对信息反应敏捷,投资策略调整频繁,波动的聚集性和持久性下降。

由表2第二栏的第二、三列可知,次贷危机前,元素α12、β12、α21、β21均较小且不显著,可粗略判断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之间不存在波动溢出效应,Wald检验在5%的显著水平下接受了房地产业和金融业间不存在波动溢出效应的假设,进一步验证了两者之间不存在波动溢出效应。次贷危机后,元素α12、β12估计值比较小且都不显著,但α21、β21的估计值均显著地不等于零(1%的显著水平),可以粗略地判断存在房地产业到金融业单向的波动溢出效应,Wald检验结果说明,1%的显著水平下,房地产业对金融业存在波动溢出效应,但房地产业对金融业却不存在波动溢出效应。

3. 结果分析。基于2001年7月2日到2014年4月28日的样本数据研究我国房地产业和金融业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发现房地产业对金融业存在单向的波动溢出效应,并且这种效应是2008年次贷危机后产生的,即次贷危机前(2001年7月2日~2007年12月28日)我国房地产业和金融业间不存在波动溢出效应,次贷危机后(2008年1月2日~2014年4月28日)房地产业和金融业间存在单向的波动溢出效应。出现“次贷危机前房地产业与金融业之间不存在波动溢出效应”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我们选择“地产指数”和“金融指数”代表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但2001年到2005年,我国股市一直处于熊市,市场交易量不够活跃,即便200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恢复新股发行,但股市上“地产指数”和“金融指数”的信息传递效率仍然比较低;另一方面,次贷危机前,虽然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自住和投资性购房所占比重较大,投机套利所占比重小,房地产业发展较为健康;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在这个时期进行了改革,剥离了银行的不良资产,银行风险较低,故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波动溢出效应。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股市受重创,房地产业风险也被业界和政府重视,政府多次调整贷款基础利率,并出台房地产购买政策,这些信息同时影响到股市上的房地产股和金融股,进而影响到“房地产指数”和“金融指数”;同时,房地产业是资本依赖性产业,资金主要来源于上市融资或银行贷款,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等其它金融类产业,所以一旦房地产业出现风险,比如房价暴跌,以房产等作为抵押物抵押在银行的资产,价值将下降,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将会受直接影响,2007年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由于我国房地产业受政策调控影响比较大,并且民间资本也具有较强的实力,当金融业爆发风险,房地产业虽然很难从银行融资,但政府出台一些有利于房地产业的政策,比如取消限购、出台买房落户政策等“救市”,房地产业受金融业风险的影响将很小,所以尽管理论上金融业对房地产业可能存在波动溢出效应,但本文实证结果却不支持该理论。

第3篇

【关键词】物流 物流金融 研究现状

一、国外对物流金融业务的研究现状

(1)起步较早,研究较丰富。国外的物流金融业务开展较早,其相关研究也较为丰富,其中,Friedman(1942),Albert(1948),Eisenstadt(1966),Raymand(1948)和Dunham(1949)等总结了物流金融中的存货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在国外发展过程中的法律氛围、业务模式、仓储方式、监控方式和流程。Barnett和Biederman对物流金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关研究。

(2)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业务中。Guerrisi(2001)通过考察供应链中物流配送技术和资金转移技术的发展,认为目前的资金流管理己经不能与快速发展的物流技术相匹配,尤其是在电子商务领域,资金的转移己经成为发展的障碍,因而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电子货币转移方式将广泛应用于全球贸易链中。

(3)侧重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金融业务研究。Leora Klapper(2008)就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采用存货融资模式的激励及功能进行了分析。Gonzalo Guillen(2009)等人研究了集生产与企业融资计划于一体的短期供应链管理,提出了合理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影响企业的运作与资金融通,从而增加整体收益。

二、国内对物流金融业务的研究现状

(1)起步于物资银行。国内物流金融的相关研究始于“物资银行”,2003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学者于洋、冯耕中对物资银行的含义重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比较规范的概念。认为物资银行指的是在融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仓储企业或物流中心,在业务过程中将银行与生产商或经销商紧密地联结起来,使银行以不动产贷款为主的信贷模式转变为不动产贷款和动产(流动货物)质押贷款相结合的信贷模式。

(2)融通仓阶段。2004年朱道立、陈祥锋建立了融通仓的理论框架,融通仓指“融”(金融)、“通”(物资流通)、“仓”(物流仓储)三者集成,综合管理和统一协调。2005年至2006年,朱道立等人发表了系列文章详细介绍了融通仓的概念、结构、运作模式、作用等,从而确立了融通仓的规范模式。

(3)物流银行、物流金融概念的提出。2004年,广发银行在国内金融界率先推出“物流银行”业务,以商业银行为主导,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从而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达到银行、物流企业、生产企业等三方共赢。

2004年5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小、唐元琦首次提出“物流金融”的概念为“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定义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物流金融”被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物流金融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基本确立,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出了一系列的运作模式,中间业务等”。

(4)集中于业务模式的创新。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龚纪钢老师(2010)介绍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必须明晰物流金融各类常见业务模式所蕴含的风险,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天津理工大学的潘永明、纪富镇(2010)等人结合我国物流发展的实际状况指出,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不能一味照搬国外的服务模式,必须加以融通。

(5)集中于风险管理。成都理工大学的吴健等人(2008)介绍了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的模式和内容,分析了我国物流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对物流金融服务的创新和风险防范问题进行了研究。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的莫静和李俊萍(2009)从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中的风险角度入手,对抵押物的安全风险、银企沟通风险及法律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国内有关物流金融的理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明确了融资、结算、风险控制等主要职能,总结出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和反向担保等服务模式。但是,从总体上讲,物流金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现有理论还停留在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上面,理论分析还比较零散。

参考文献:

[1]Rachel Zhang Q.Inventory management with asset-based financing[J].Management Science,2004,(9).

[2]Weisun,etal.Business models and solution architectures for SMB financing in a supply chain ecosystem[A].2004.

[3]Brueckner JK.Borrower mobility,adverse selection and mortgage poi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1994,(3).

[4]Brueckner JK.Mortgage default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J].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0,(20).

第4篇

【关键词】发展问题 汽车金融业 策略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并处于不断提高阶段,与此同时,各大类型的汽车产品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并成为了生活消费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汽车产品使用力度的不断加大,一系列与汽车相关联的服务开始推出,汽车金融业也是众多汽车服务行业之一。当前,国内汽车金融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大部分汽车金融结构都处于萌芽阶段,金融服务技术和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国内汽车金融业如何谋求发展,已成为相关联企业、公司、机构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就关于国内汽车金融业的发展问题展开研究与分析。

一、汽车金融业的定义概述

汽车金融业指的是在汽车的流通工作提供相关性的金融服务活动,其是一个综合化的组织机构,由多种不同的汽车服务机构工作建构而成,包括有:汽车金融企业、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汽车金融业是汽车行业与金融行业的整合物,在国外发达国家地区,金融行业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汽车业的发展,对汽车的消费市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金融业的发展之所以能推动汽车业的前进,与其所持有的服务方式是分不开的。一个健全的汽车金融服务体系必须具备以下三大功能,才能推动汽车行业的发展:一是汽车金融业能够为汽车制造厂家提供融资服务,为汽车制造企业提供一定的贷款资金支持;二是汽车金融业能够为汽车销售商家提供建设性销售策略,提高商家所需的消费市场信息,优化营销策略;三是汽车金融业能为汽车用户提供信贷业务、租赁融资、汽车保险等。

二、国内汽车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汽车消费用户信贷不足。

(二)汽车金融公司服务能力低下。

现阶段,国内汽车金融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绝大部分的汽车金融公司所投入的注册资金不高;融资渠道不明确,缺乏了长期稳定、合作有效的低成本融资渠道;再加上,由于部分汽车金融业根基尚未站稳,在经济市场中的地位不突出,这就使得其在发行公司债券的时候加大了难度。可见,在影响国内汽车金融业发展的因素中,缺乏融资渠道、融资难是当中的关键因素。

(三)汽车金融的法律政策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尚未针对汽车金融业设立一套规范系统的政策法规,虽已初步建立了与汽车金融业服务相关的部门机构与规章制度,但相关配套法规尚未完善,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直到2008新修订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方法》出台,才真正明确了汽车金融业的服务方向和方式。然而,由于该管理方法过于呆板,已无法适应21世纪的发展需要。这是因为多数城市地区的当地政府只具备了一些原则性文件,而没有科学合理、细致性的经济法规,使得当地汽车金融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欠缺完善,严重影响了汽车金融业务工作的开展。

三、国内汽车金融业发展前景预测与应对策略分析

立足国内汽车金融市场发展现状,我国的汽车金融行业确实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难题。但是我们仍然相信,随着国内汽车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外先进融资技术的不断引进,国内汽车金融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汽车金融行业也能向专业化、规范化、合法化转型发展。

(一)汽车金融业的发展前景。

目前国内汽车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广州、北京等,而且汽车购买者近年来有着年轻化的势头。我国汽车信贷渗透率与国外发达国家的距离逐渐缩短。尤其是在近几年,人们为了满足出行需要,开始配置了私家车,私家车的普及率大幅度提高,贷款购车一词正逐步走进群众的视野。另外,《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的公布,体现了国家对汽车金融行业的关注力度,日后定会逐步出台更加规范化的汽车金融法规政策,规范汽车金融行业,拓展汽车金融业融资渠道,进而长远地保证汽车金融行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汽车金融业发展应对策略。

1、建立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经营模式

在探讨有利于国内汽车金融业发展的经营服务模式时,我们应该从我国特殊国情出发,立足国内经济发展实际,毕竟相比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来说,我国与他们仍然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首先,我国是一个拥有高达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经济水平相差较大,无论是在人均资源的占有率上,还是在人均消费的比例上,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目前国内交通状况并不乐观,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且大城市拥堵严重,再加上在法律政策上的制约,国内汽车市场虽然发展速度飞快,但是仍然无法跟上国民经济发展步伐,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发展需要。此外,国内汽车金融经营规模较小,服务水平一般、缺乏了自身产品品牌,再加上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相对于国内汽车生产厂家的资金投入和产出来讲,大部分汽车金融企业是难以额外支付如此大金额的融资资金。故此,国内汽车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发展必须立足我国特殊国情,符合实际,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

2、建立具有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由于受到我国特殊国情的制约与当前国内汽车工业发展现状的影响,再加上当前国内汽车金融业经营所沿用的模式具备了不同的优势与劣势,且都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消费群体,这也同时决定了国内汽车金融业不能建立单一的服务模式,而是要根据市场发展动态,结合汽车产品的特点和消费群体,建立多元化汽车服务模式,以适用消费大众多种不同的需求。

3、健全社会和个人信用保障体系

汽车金融业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依靠健全、完善的社会信用体制,在此背景下,汽车消费信贷得以健康发展的核心在于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保障体系。故此,必须要从社会和个人信用保障体系入手,加大完善力度。一方面,应以公正公开、客观全面为原则,培育企业和个人信用调查的评价机构,搭建信用桥梁,建立起个人与企业共同所有的信用档案。另一方面,应把相关信息集中起来,建立一个向社会公开的共享资信体系,并由专门的信用评价机构对客户进行信用等价评估。

4、银企合作,拓宽融资渠道

部分汽车金融企业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融资渠道,而影响了自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故此,相关汽车金融企业应从融资入手,在开展融资工作的过程中,以国家相关法规政策为基础,在不脱离国家政策法规的范围内,制定可行的融资计划,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合理利用银行相关服务,共同发展汽车金融业。在此过程中,汽车金融相关企业可以采用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并存的方式,脱离过往的单一中长期贷款方式,实施三者并存筹资方式。譬如说,企业在支付大金额资金的时候可以以中长期贷款方式为主,而对数目较少的资金支付时可以实施短期贷款,那么,只要资金可以进行周转,就可以立刻把短期贷款归还银行,倘若企业资金周转不过来,无法准时偿还短期贷款,也可以将短期贷款转为中期或者长期贷款方式,形成短、中、长并存的多层次贷款结构,以保持自身企业的信用度。

四、结语

汽车金融业作为汽车市场的新兴行业之一,有关行业只有立足当前国内汽车金融业现状,对其发展前景及其发展策略进行分析,才能紧握时展脉搏,与时俱进,进而找准发展渠道,促进汽车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物流金融;物流园区;金融业务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092-02

一、物流金融相关研究及发展现状

(一)物流金融的相关研究

物流金融是一种创新型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产品,它为金融机构、供应链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业间的紧密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合作能达到“共赢”的效果。尽管市场需求巨大,但目前企业界、物流业和银行业对物流金融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金融的产生

物流金融来自供需两方的要求,同时也是供应链一体化的需要。(1)物流金融需求方。在我国众多中小型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不足,且信用体系不健全,缺少融资渠道。物流金融服务可以有效盘活中小企业临时闲置的原材料、产成品,支持物流企业的融资活动,从而优化中小企业资源。(2)物流金融服务供给商。①金融机构。目前在我国,物流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金融机构。我国加入WTO以来,金融机构创新意识不断加强。为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金融机构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这就促使了金融物流的诞生。如在银行,物流金融在帮助银行吸引和稳定客户,扩大银行的经营项目的同时,协助银行解决质押贷款业务中的质押物仓储与监管以及质押物评估、资产处理等服务。②第三方物流企业。针对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物流金融业务既能提高其一体化服务水平、竞争能力和业务规模,又可以增加附加值、经营利润。

2.物流金融的内容及模式研究

物流金融的内容,由于研究角度不同侧重有所不同。从物流产业角度来看,物流金融主要体现在物流设施的投融资、物流保险和结算支持三个方面。而从物流金融与期货交割结合角度,可以将物流金融业务的运作模式分为买方客户授信和卖方客户授信两种。物流金融的基本运作模式,基本将其分为三类:垫付货款业务模式、仓单质押模式和保兑仓模式,这种分类形式是基于物流金融的基本运作流程。

(二)目前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中国储运总公司于1992年开始尝试仓单质押业务,并于1999年率先正式开展此项业务。现在向近500家企业提供了质押融资监管服务。从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认同物流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风险问题,其中核心是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与控制问题。另外,关系处理与效率问题也是主要的讨论点之一。我国近几年的物流金融实践活动也很活跃。广东发展银行在2004年6月率先试办了仓单质押贷款业务。中信银行推出的“银贸通”也是物流金融产品。深圳发展银行打造供应链金融“专卖店”,向中小企业提供了三大类共30多项产品,服务于各供应链节点的企业。相关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产品。华夏银行也正式推出国内首个现金管理整合品牌“现金新干线”,与苏宁、中储股份等知名企业开展物流金融合作。2007年11月,UPS携手上海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由旗下UPS资本公司将物流金融业务引入中国,成为第一家在华试水物流金融实践的国际性物流快递公司。这标志着整合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和上下游客户的物流金融业务逐渐兴起。

二、公共信息平台下物流园区金融业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物流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相关法律的日臻完善,可以在物流园区基础上,开展一种区域性、区域间的新型物流金融业务——公共信息平台下物流园区金融业务。如果说物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当中扮演着运行大动脉的作用,那么物流园区就可以看作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当中的一个自我小循环系统。物流园区内,集中监管了生产、销售上下游企业的产品、原材料的交换,这就给物流园区通过建立公开的物流金融信息平台,通过监管不同企业资金之间划拨,了解企业的资金需求。物流园区可以作为借贷的中间人,将资金需求、供给信息提供给所需要的物流园区内的企业客户,在物流园区内实现资金借贷。同时,可以进一步升级到物流园区间的物流资金信息借贷交换,即实现公共信息平台下的物流园区间的资金借贷。总体来说,公开信息平台下物流园区间的资金借贷由物流园区内和物流园区间各客户企业间的资金供需信息情况交流以及物流区内的资金调补组成。

如图1所示,首先建立物流园区内资金信息交换平台,由物流园区统一建立园区内企业资金信用档案,规定信息提供的资费标准以及相关的平台使用制度。并且提供两种服务:资金信息自主选择平台,即物流园区将各个客户企业资金供需情况、资金偿还、资金使用的费用情况统一发送到信息平台上,供需要信息的相关企业自主甄选;资金信息对冲选择平台,即物流园区内的客户资金供需情况决策权完全交给物流园区信息平台控制方,物流园区信息控制平台的控制方根据客户方提供的交易范围,进行集中的交易促成。当然,没有完成的交易可以利用自主选择平台,进行自主交易。

其次,建立物流园区间资金信息平台。在物流园区间建立这种资金信息平台,不仅扩大了客户企业间资金借贷的范围,也有利于客户企业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完成资金调度,而且通过两个物流园区的共同监督,降低了资金借贷的风险,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

张慧瑶:物流园区金融业务发展研究三、公开信息平台下的物流园区间借贷的要求与意义

(一)公开信息平台下的物流园区间借贷的要求

1.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

在我国,大部分资金借贷仍需金融机构控制。作为非金融机构的物流园区,如果要开展资金借贷中介活动,仍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予以监督管理,并对可实行借贷业务的物流园区进行规模等相应设定,以保证资金信贷的安全性。

2.完善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监管制度

物流园区由于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优势,对客户企业的经营状况较熟悉,另外,由于客户企业的产品、原材料在园区内的存储、转运,可以暂时性取得其物权的质押权利,降低园区内的资金安全风险。但是,园区信息平台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对客户企业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必要时开展资金还贷催促业务。

3.物流园区间的合作规范化

由于开展资金信息平台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企业的融资费用,所以物流园区间的合作规范性极其重要。建立公开资金信息平台的物流园区必须及时更新所需提供的客户企业资金信息,并制定物流园区间统一的信息交换模式,降低信息识别的费用,利于实现资金交易。

4.资金信息平台的技术要求

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的控制方要做好信息平台信息处理技术的及时更新,信息系统安全性能的检测与维护,重视对基础物流数据的有效管理,保证相关业务和宏观管理准确性、有效性。

(二)公开信息平台下的物流园区间借贷的意义

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具有跨地域、行业、技术密度大、参与方多、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的特点,有力支撑了物流金融的发展。公开物流金融信息网络包含多种开放式信息系统、接口。企业利用平台的硬件设施、数据信息库和安全可靠的商务功能实现企业自身的信息交流、数据交换、业务交易、决策支持等信息化管理。物流园区内容丰富,由于我国相关部门的传统宏观调控,很难掌握物流运行的真实情况而难以发挥应有管理作用,这是我国物流业长期在低层次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引入公开物流金融信息平台机制以后,通过对物流业运行基本数据实时和准确掌握、统计、分析,针对电子物流交易市场的交易进行相应的规范、引导和监督,在完善物流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完善物流市场的竞争机制,真正落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参考文献]

[1]刘放,窦诚.现代物流金融初探[J].中国储运,2009(2).

[2]邹小芃,唐元琦.物流金融浅析[J].浙江金融,2004(5):2.

[3]马文姬,顾幼瑾.国内物流金融理论研究文献综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

第6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业务创新;内部审计

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竞争日趋激烈,各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金融业务创新。然而,在很大程度上创新的金融服务增加了金融风险。如何防止金融业务创新和创新金融服务的风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选择是具有现实意义,它将有助于理解金融业务创新的作用内部审计。金融机构只有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才能有效地防范金融服务与金融风险。

一、金融业务创新与金融风险

(一)金融服务和创新的方式内容

中国的金融创新,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同时,创造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的管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后期形成的国际金融市场,一波创新金融工具。从金融工具不是单一存款,股票,演变成各种各样的物种组成的债券等。逃避管制包括产品创新,产品创新,风险转移,提高创新信贷,加大产品创新的灵活性和流动性,降低了产品创新的融资成本。金融服务创新的目标是方便,准确,高效。它是站在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更全面的角度,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人性化,舒适化的服务更好。金融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包括管制,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变化,技术,竞争等。金融市场的供给和资金需求双方是指使用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各种金融工具的所有金融交易。金融创新使金融原有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新的金融市场不断发展。通过金融交易方法被更新改变,由此形成金融创新框架的一个新的市场。

(二)金融业务创新增加金融风险

诚然,金融业务创新,有利于提高产品的丰富性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运行更好的服务,同时促进高效的金融市场的发展完善,同时也有很大的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对风险和财务相关的,如,金融产品的风险,金融市场的风险,金融机构的风险。金融创新业务为资产价格,利率,汇率和金融市场的波动再次的产品,而这又进一步加剧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的波动。提高先进技术和新工具的应用效率,加强国际资本流动,庞大的国际游资在降低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地改变利率,汇率更为敏感,从而导致资产价格的波动增加。因此,健全内部控制,有效的外部监督和良好的市场纪律是财务稳健运行的三大支柱,并防范风险,以实现关键业务在于其强大的,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

二、相关案例分析

(一)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在金融业务创新中的表现

广西分行与国家开发银行,探讨经济发展,“统一贷款平台”建立了“统一贷款平台”的战略中,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和农业产业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在该区域建立了一个新的平台,不仅拓宽了融资新的渠道,也更有利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据统计,“统一贷款平台”,因为天堂的实现必须的“黄金系统平台,”一年多的实施,一直提供到了280万元人民币,为百色市和金融机构等更多的企业,通过金融机构改革的新的创新模式,实现了大家共赢的局面,同时也达到了支持中小企业的目的,一直在为了自己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不断努力,效果是非常的明显,而这一切都得益于金融机构的创新业改革。通过财政财务杠杆的手段,为了确保扶贫资金的主要前提零风险,放大了信贷本金规模直至七次,才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打造扶持农民和扶贫企业,农业和平台扶贫龙头企业获得贷款,以富有成效的平台。产业扶贫,保证专项资金祝福公司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满足30家公司或个人的需求提供融资2300万元,现在有福公司。2015年6月,百色福地金融作为“百色市中小企业集合信托”的主要赞助商成功签约,这标志着广西第一百色中小企业集合信托产品入驻。10亿人民币信托整体的总规模,该信托已完成2.5亿元成立的第一阶段,由计划2年完成,12家企业获得了至少500亿美元的资本注入,接着分别是三个在50个预计将有左右中小企业参与的,所有的成功都得益于该公司的业务创新。设置“个性化服务”:为了帮助顺利实施百色“田七之家”项目的福地公司,成立了田七种植项目融资服务领导小组,直接指向对接区天启的12个县做和伪人参种植,专业化的服务,量身定制机制,优化业务流程种植者融资担保“绿灯”。目前为止,百色福公司已投入近3000万人民币左右的专项资金。

(二)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在金融业务创新存在的难题

1.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有四个内部审计管理系统,主要是:隶属于财务经理层的审计、财务负责人专门管理的审计、副行长分管内部审计工作以及董事会的专门委员会进行监管的审计。当审计人员进行涉及到直接负责人的重大利益问题的审计时,审计人员很可能会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很难客观、真实、公正、全面、深入的开展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也很难保持独立性。虽然近年也对银行内部审计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内部审计体制仍然不健全,出于自身考虑的“不负责”和“过度负责”都会影响内部审计的真实性和有效性。2.缺乏先进的审计方法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的内部审计的目标目前还只是停留在查错纠弊、防止营私舞弊这类的简单内容上,检查的范围主要是一些银行的财务信息,例如:会计报表和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各项活动的合法性以及规范性,对银行的信贷质量、银行经营业务的合理性、风险管理水平等就很少涉猎。3.人际关系复杂,内部审计工作的扩大影响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综合能力,不能对具体审计工作提出合理的创新的建议。内审人员的工作长期停留在账本报表凭证,很少能对以往的审计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用综合的方法对审计业务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缺乏创新精神,无法对事情的前因后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一些创新的审计方法。

(三)内部审计在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金融业务创新中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的作用是为了确保具有改革创新的金融服务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在创新过程中通过该公司通过国家开发银行,科学合理的形式发展自己的审计工作,广西百色分公司的金融投资有限公司的“信用的正确分析系统“的融资模式确保了金融创新机制的可行性。面对金融市场的快速变化,百色福地金融投资有限公司应从原来的事后审计变为内部审计职能事前和事中,调节监督的范围,增强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不断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挖掘审计的潜在价值,让银行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是高风险行业,加强外部监管,防范内部审计是新时代的新要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风险为本”将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提高内审能力,优化审计质量。应该提高内部审计的方法,以确定新的产品、新业务的弱点,进行整改,有效的防范风险,提高内部审计职能,提高商业银行的价值和盈利能力。我们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审计的重点思路,进一步优化审计过程中,综合运用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全面引入风险审计、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业务,以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我们正在确保零风险,然后用所得的一部分,以帮助更多的贫困家庭。”黄炳剑说。内部审计可以非常容易地建立企业创新系统的安全系统。通过对内部审计的学习,使员工能够了解自己的职能范围和任务,真正做到有效的分工,促进各部门的高速协调。因为它涉及到各种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的业务领域,因此,必须在支持内部审计工作,相应的责任权力分工明确,避免管理只能的重复,根据实际变化的市场需求,并保证永远创新机制,以确保良好的能力,业务创新顺利进行。

三、结论

通过对百色福地业金融投资有限公司的创新业务的分析与讨论,笔者认为,在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过程中,内部审计的作用和意义是非常大的,这直接关系到金融业务创新的可靠性,可行性和安全性,甚至关系到企业发展稳定的关系。一方面,经营活动的部门单位进行监督,促进其合法合规;在另一方面,以领导部门,负责推动经营管理的改进装置,提高经济效率,这需要引起企业高管的关注。

作者:张巧 单位:南京审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薛宏.内部审计对金融机构创新的作用[J].生产力研究,2012(08).

[2]柯星角,王恩英.勇创新:内部审计增值的新动力[J].中国农村金融,2013(04).

[3]高香.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6.

第7篇

关键词:小额贷款;信贷模式创新;信用价值

一、引言

在过去的30年,我国成功地转型为市场活跃的现代经济。在我国现在的金融体系内,传统的贷款工具和产品尽管对大中型企业或者中高收入家庭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对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以及大部分中低收入者仍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小额贷款在现有国有银行体系中尚缺乏一定的竞争了,其并不能满足大量小额贷款的需求,因此,市场的这一需求也产生很多像城市商业银行等银行大力发展这一供给,渐渐形成了产业,为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带来了福音。

二、我国小额贷款运行情况与存在问题分析

1.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情况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市场发展不均衡。2012年,和辽宁省以452家和434家位居榜首位置。而贷款余额最多的则是江苏省和浙江省,并且远高于其他省份。

从贷款余额和实收资本两个整体实力指标来看,大体划分成3个集团。江苏省、浙江省和内蒙古稳居第一集团,合计小额贷款公司1187家,占全国的20%,合计实收资本占全国的32.3%。山东省、安徽省等10个省份位居第二集团,合计小额贷款公司占全国的44.98%,合计实收资本占全国的39.30%。其他省份列为第三集团。

2.我国小额贷款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小额贷款业务急剧增加,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小额贷款的金融企业而言也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都是构成了我国中小贷款发展的障碍,笔者对此的分析如下:

(1)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呈现短期化趋势

本文所指的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的,不以吸收公众存款为目的的,从事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自有资金、捐赠资金、批发资金和融入资金。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80%以上不能持续运营,要考外部不断注入资金。

我国从2010年初至今,金融市场的资金面并不是很宽泛,反而有一种缩小的趋势,月度平均利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一趋势使得小额贷款公司对于贷款的期限避长就短,整体贷款期限短期化倾向明显上升。在我国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大部分都承受着高于银行基准利率的4倍的贷款利率,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巨大的负担,而这一负担也会被他们转移到市场中去,如此一来,市场上原本资金面不宽泛的情况将会加剧,从而会触发市场危机。在浙江温州一带,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形也普遍存在,近期的温州老板群体性跑路也在客观上印证了这一危机的可怕性。

(2)农户和小微企业主风险难以评估,融资难

市场经济同样离不开小微企业,中国现在有6000多万小微企业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及时。但是,直至今日,他们依然面临许多偏见和困境,最大的威胁就是融资难。传统的金融机构更喜欢贷款给大中型企业,因为他们往往享受政府保护的高利润。小微企业不但由于自身的高度不确定性,风险难以评估,且缺少可抵押物,无法获得贷款。在传统金融机构贷款模式下,对实物资产的要求和申请材料的要求非常严格。由于农户和小微企业往往不能提供规范的申请材料和实物资产,这个群体的融资需求多年未被满足,严重缺血,贫富差距日益严重,农户融资渠道匮乏依然存在,小微企业主融资难问题始终没解决。

从下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众多制约因素,尤其突出的问题便是竞争的激烈现状,以及筹资扩展的困难,这些都是现在小微企业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正视这些问题,只有对症下药才可根治这一问题。

图1 小微企业发展制约因素提及率

数据来源:宜信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调研报告分析

(3)自身风险控制能力弱,缺乏最基本的防火墙

金融行业应当担当起最为基本的防火墙作用。我国的大部分小额贷款公司都存在内控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尤其是监督执行力的力度不够,直接导致了经营的瓶颈产生。小额贷款公司应当重视风险控制,尽管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是,公司内部制度的建设并不主要受规模、资金的约束。因此,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而言,在风险控制建设上应当下大功夫,同时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强执行,如此才能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面。在当下的金融市场中,处理上市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透明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信息资源。但是小额贷款公司往往不能与正规金融机构共享信息资源,例如不能进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查询、不能利用小额支付系统进行通存通兑结算等。这一信息极其不畅状态直接导致了小额贷款公司一旦出现风险,其股东和其他注资机构将面临难以回转的危机。

三、宜信公司针对我国小额贷款发展的对策研究

宜信公司是一家集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财富管理、信用数据整合服务、小微借款咨询服务与交易促成、小额贷款行业投资、小额信贷助农平台服务等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服务业企业。截止2013年初,已经在全国60多个城市和20多个农村建立了强大的全国协同服务网络,更好的为客户提供服务,以小额贷款为主要服务方向,主要服务群体便是中小民营企业,为其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财富管理服务。

刚过去的两会上,小微企业成为最热门的提案之一,据宜信调研报告显示,在2013年中,困扰小微企业或者说中小民营企业的重大问题包含了同业竞争、销售困难、筹资扩张困难、人才缺乏等。其中,除了竞争激烈占所有因素的54%之外,筹资困难占到了44%。

1.小微企业资金缺口较小

图2 小微企业资金短缺额度分布

数据来源:宜信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调研报告分析。

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是多年来困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的“老大难”问题。由图3.1可以看出,从融资金额需求来看,多数小微企业的资金缺口较小,受访者中有64%表示其日常资金短缺额度在10万之内,94%的企业短缺额度不超过50万。

2.小微企业未申请贷款原因主要是缺少抵押物和担保

由下图可以看出,从融资渠道来看,手续麻烦、缺少抵押物或担保是主要限制因素。

数据来源:宜信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调研报告分析。

究其本质,我国金融业的现状中存在的贷款模式门槛过高,尤其是对于资质的审查非常严格,然而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或者小微企业而言,管理模式、人才引进等都相对落后,尤其在创业阶段,要想满足一般国有银行的贷款要求难于上青天。因此,在现实中也存在了一些这样的城市商业银行,如泰隆商业银行推出的“三三”计划,也有像宜信的个性化贷款等都是在为这一传统贷款模式的弊端提出新的解决方式。

3.融资强调时效,认可较高成本

融资强调时效,因为对于融资者而言正是因为遇到了现金流难以周转的情形,拆东墙补西墙的问题才会逐渐形成。这一时效性直接决定了所带款项的效用,不仅仅是财务人士所言的时间成本,更多的是金融人士所言的机会成本。目前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贷款渠道审批期限往往较长,虽然很多金融机构已经做出较大努力简化流程、提高审批时效,但原有操作模式和风险控制理念很难再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

4.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分析

第一,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困境,需要民间金融渠道更多参与。笔者以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依靠国家政策和创通金融机构改变服务理念。也就是说,国家作为金融业的管理者也是服务者,应当为了市场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构建一般的融资平台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民间金融渠道不畅通的现状。应当为证交易所等一般融资平台构建配套或者说相对的补充融资平台。另一方面,国家应当对于民间金融要采取大力的鼓励和支持态度,引导民间金融阳光化、规范化运作,从而形成多层次适应不同需求的服务体系。

第二,发展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价机制及相应贷款产品。调查研究表现,小微企业特点突出,例如资质不全、缺乏有效抵押物、短期融资特征明显等等。宜信P2P 模式有审慎强大的信用甄别。宜信拥有一整套贯穿于前期咨询、贷前审核、贷后跟进、回款管理的全面而严密的服务流程,平台对借款人进行严格的信用审核,进行全程贷前、贷中、贷后的风险控制。同时,宜信还设立了专门的还款风险金,当出借的资金出现回收问题时,出借者可以选择用其补偿出借人本金及利息的损失。宜信有专业健全的信用管理和信贷服务体系,从国外引入了完备的信用审查与风险控制机制,经过长期摸索将其完善并依据国情调整,最终形成了一整套贯穿于前期咨询、贷前审核、贷后跟进、回款管理的全面而严密的服务流程。

第三,应用风险定价模型,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传统金融体系中对小微企业而言最大的障碍莫过于对于风险定价的认识、风险定价的核心就是收益覆盖风险,不同风险差异定价。对比小微企业的经营规模,大多数企业都可以通过企业正常经营消化资金成本。对于法定基准贷款利率4倍的融资成本,很多小微企业难以承受,研究显示,小微企业固然融资风险相对较高,服务成本相对较高,但只要依据风险定价,即使较高的融资成本小微企业是完全有能力承担的,当然定价必须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过高的成本无异于竭泽而渔。因此风险定价模式可有效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困境,实现双赢。

四、结束语

小额贷款公司要制定经营战略,创新信贷产品。小额贷款公司要想和传统大型商业银行相抗衡或者寻找发展机遇就必须将目标客户群体定位为小企业和农村地区市场上,也就是说怎么样的需求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唯一的问题便是经营风险。在经营绩效目标上,必须通过稳健的业务,避免经营商的短期行为,将眼光放远,如此便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尤努斯.穷人的银行家[M].吴仕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中国人民银行小额信贷专题组.小额贷款公司指导手册[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和模式――演讲摘要[J].金融与经济,2007(8).

第8篇

关键词:移动金融;商业银行;发展策略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比尔•盖茨曾预言:传统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随着移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移动金融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模式应运而生。它的发展弥补了传统银行业务受时间、地点和物理设备限制的缺陷,改变了金融消费环境,提升了银行业务的便利性和灵活性。作为移动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的产物,移动金融为银行业务战略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商业银行将移动金融融入自身业务体系中,拓展了业务领域,扩大了金融服务覆盖的客户范围,各银行纷纷在移动金融领域布局,将其视为应对未来金融变革的突破口,大力创新和推广业务,抢占市场发展先机。同时,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也存在着支付安全威胁、风险监管等诸多问题和挑战。

2.移动金融

移动金融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以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来处理金融企业内部管理及对外产品服务的解决方案。它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业务深度结合的产物,具有业务覆盖面广、成本低廉、方便快捷、服务优质、横向渗透与资源整合等特点。相对于传统银行业务和日趋成熟的网上银行业务、自助银行业务,移动金融已经影响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未来金融服务的创新方向和主流业务模式。移动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其原有服务架构的冲击,移动金融业务融入传统银行业务体系,扩大了银行金融业务的服务范围,拓展了金融服务领域。具体来说,移动金融业务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有:一是提高了银行服务的灵活性和便利性。二是实现柜面业务升级。三是实现了金融业务全流程自助远程办理。四是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客户体验。

二、浦发银行移动金融业务的发展分析

1.浦发银行移动金融业务简介

浦发银行在业内最早成立移动金融部,国内首家实现银行卡空中植入SIM并完成支付,第一家尝试在股权合作的基础上与通信运营商合作推动移动金融业务,第一家发行全功能手机支付信用卡……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以及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浦发银行真正做到了“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移动金融市场上占得先机。先后推出手机支付、手机银行、手机汇款、手机缴费等一系列移动金融创新产品,成为国内首家实现手机支付业务规模化发展的“移动金融领先银行”。

2.发展动因

(1)宏观经济环境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进行经营转型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继续依靠粗放型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是不能取得发展成效的。各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实现自身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创新业务模式,实现经营战略转型。(2)多样化的客户需求推动商业银行积极实现业务模式转变移动金融是银行业务和信息技术的创新性融合,是伴随着新的客户需求产生的。客户消费习惯及消费方式的转变不断催生新的金融服务,越来越多的客户更加注重客户体验以及方便快捷的增值服务,推动银行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3)信息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移动金融业务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尤其是移动支付、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银行业务不断被替代,移动金融业务逐渐成为客户进行金融业务的首选。智能终端消费方式的普及,使得手机作为移动金融的载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时,多种支付技术的出现给移动金融业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得商业银行开发出一系列的移动金融产品,满足了客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实现客户价值,促进了移动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和发展。(4)提供普惠大众的金融服务是未来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和发展方向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均衡,传统的银行服务难以实现完全覆盖,这就导致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以及发展相对滞后的边远地区金融服务供给不足。而移动金融服务的便携性、灵活性使人们能够享受到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很好地弥补了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拓展了移动金融业务的服务范围,带来了规模相当可观的潜在客户群体。

3.浦发银行移动金融业务发展的路径

(1)全力打造“移动金融领先银行”的战略思路浦发银行一直把打造“移动金融领先银行”作为自身的追求,并据此提出了“三三五”战略,即树立移动金融人性化、场景化、社交化的三大服务理念;实现以概念领先为引领,以技术领先为支撑,以市场领先为目标的三维度、层次化发展路径;打造移动支付、移动银行、移动生活、移动社区、移动营销五位一体的移动金融业务体系。(2)共建“移动金融生态圈”,步入移动金融3.0时代浦发在2014年率先公布了移动金融3.0标准,即商业银行利用大数据对用户进行精准分析,依托可穿戴型移动设备,让客户参与金融产品的创造过程,实现用户和金融业务的相互融合。在移动金融3.0标准下,金融业务将与用户行为相互融合,电商化、社交化的业务模式将会成为未来移动金融发展的趋势。浦发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围绕目标用户的多样性需求,研发创新移动支付技术,不断推出金融创新产品,与电商、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企业跨界合作,共建“移动金融生态圈”。(3)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领跑移动金融创新潮流作为移动金融业务领先银行,浦发运用互联网思维,围绕目标客户的日常生活需求,在手机银行远程和近场支付领域不断推出移动支付产品,始终保持移动金融创新的业界领先地位。在远程支付领域,浦发于2013年推出手机“拍拍付”功能,用户通过手机银行“拍一拍”就可实现收付款。同时大力开发微信银行,通过与微信社交平台合作,推出以微信为平台的金融服务;在近场支付领域,2014年浦发率先推出NFC手机支付技术,实现国内领先并在上海地铁全面应用。(4)确保客户资金与信息安全,建立牢固的安全防控体系近年来国内移动支付产业迅猛发展,移动支付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安全问题。诈骗短信、支付木马等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已成为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浦发为保障客户资金与信息安全,在安全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将风险管理作为移动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石。2014年浦发联合腾讯共同发起了“移动支付安全联合守护计划”,旨在加强移动支付安全产业链协作,打造支付安全保护体系,提供系统性的安全解决方案,为消费者的移动支付建立牢固的安全防线。

4.浦发银行发展移动金融业务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手机远程支付业务面临第三方支付的冲击。第三方支付依托自身行业及产业链优势,以互联网发展为契机,通过创新支付业务、渠道业务抢占移动金融市场发展的先机,对商业银行发起了挑战。同时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面临着更为严格的监管政策和更小的风险容忍度。其次,手机近场支付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产业链较长、支付链环节较多,统筹各方难度较大,且NFC支付必须以指定的支付手机为载体,用户接受度有待考量,用户的习惯有待培养。同时近场支付还需注意交易、支付安全等问题。最后,移动金融作为跨界、跨行业、跨系统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参与各方应达成“开放、合作、共赢”的共识,妥善处理好竞合关系,应认识到只有以开放的理念实现彼此密切的合作,才能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5.浦发银行移动金融业务未来发展的三大方向

(1)拓展和创新手机远程支付业务。依托浦发自身资源优势,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尝试利用最新技术手段,探索将手机银行远程交易与线下近场支付相结合,拓展业务应用范围。(2)促进手机近场支付方式的应用。加大手机近场支付方式的宣传力度,推进相应营销环境建设,大规模拓展商户,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同时注意提高近场支付的安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3)以“开放、合作、共赢”的思路,实现银行与电商、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搭建协同发展的金融服务共享平台,促进移动参与各方进行经营管理、研发能力、系统支撑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整合,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移动金融服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业务的路径选择

为实现银行业务转型升级,保持行业竞争领先地位,商业银行须认清外部环境、顺应时代潮流,运用互联网思维把握移动金融的发展趋势,从经营管理、创新策略、产业联盟、风险控制等方面着手,推进移动金融业务的全方位创新。结合浦发发展移动金融业务的历程,可归纳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移动金融业务道路上应坚持的方向。

1.以市场为导向,完善经营机制

移动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研发能力、运作模式等方面要求极高。传统业务机构设置使得行内资源因部门利益而难以实现整合利用。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理顺移动金融服务架构和业务模式,建立快速响应市场和客户的机制,实现资源整合并加以政策鼓励。

2.坚持移动金融创新策略,实现差异化发展

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胜,获得持续领先地位,须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勇于变革、敢于尝试,坚持移动金融创新策略,建立差异化的发展模式:第一,调整移动金融的发展结构和业务模式,创新移动支付技术手段,拓展移动支付场景,建立可控的终端管理系统;第二,利用客户基数庞大的优势和积累的大量数据资源,借助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及时发现客户潜在需求,围绕客户需求快速定位,抢占市场先机,争取竞争的主动权;第三,提升移动金融服务品质,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创造客户价值,增强客户黏性。同时不断丰富移动金融产品线,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为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拓展服务覆盖面,推进普惠金融的实现。

3.加强平台建设,构建移动金融产业联盟

虽然移动金融业务产业链各方对主导权的争夺依然激烈,但随着移动金融发展环境的日趋成熟,开放、合作、共赢已成为参与各方的共识。只有互相合作才能向用户提供高质量、全流程的移动金融服务,实现共赢。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业务,应着眼全局、从移动金融生态圈的角度布局,打破行业间壁垒,谋求与互联网企业跨界合作,在此基础上以开放的理念构建协同合作平台,不断挖掘合作内容,优化合作机制,扩大合作范围,打造一个完善的、成长潜能巨大的产业链联盟,使得各方在经营管理、研发创新、系统支持等方面实现协同联动发展,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4.强化移动金融风险控制,筑牢移动金融的安全防线

移动金融是跨行业、跨系统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包括了多层次的市场参与者和多系统的适应环境。因此商业银行面临着层层风险和来自各方的挑战。为了应对移动金融风险、保护客户权益、为客户提供安全优质的金融服务,就需要从安全规范、安全措施、安全教育等方面着手,筑牢移动金融的安全防线。2012年12月央行《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对我国移动金融支付业务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各商业银行须严格遵守标准,实行标准化控制,提高风险防范水平,为移动金融业务安全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其次,提高软硬件安全保障措施。不断创新安全保护技术手段,提高终端安全系数。最后,加强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提升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确保客户信息和资金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天舒.浅谈我国移动金融创新[J].产权导刊,2014(,6):42-44.

第9篇

关键词:金融业所有制 抑制 创新产出 机制研究

金融业所有制抑制地区创新产出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传统经济产业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因此,我国更加需要积极鼓励、培养新兴产业的发展,企业应该不断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型经济模式,同时,企业所具有的创新能力,以及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也是需要相应制度的支持,其中主要包括金融制度(林毅夫等,2012)。现阶段,我国现代管理制度和功能比较完善的大型商业银行,都是通过对企业产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创新能力进行识别后,再向企业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企业进行技术革新的。

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置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我国的民营企业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都远远高于国有企业,但是在商业银行信贷配置方面却不能够优先获得;相反,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和生产效率都远低于私营企业,却在商业银行进行信贷时能拥有特权,比民营企业更容易获得信贷,且国有企业获得信贷的利率也较民营企业低。商业银行之所以会对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都比较低的国有企业进行更多的信贷支持,其原因是国有银行在国内银行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比重,基本上趋近于垄断,同时国有银行从本质上担心民营企业的还款能力,存在比较严重的信贷歧视,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加倾向于给国有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从而抑制了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这就是金融业所有制抑制的由来,更加具体地说,就是有限的金融资源没有按照企业的经济效益原则进行分配,往往在实际分配过程中更多地倾向于具有一定政治背景的国有企业。所以,国有企业凭借其具有政府身份的特殊优势,能够比民营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的信贷,且比民营企业的信贷金额大很多,资金成本不仅低于一般的民营企业,有的甚至比市场利率还要低。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金融业所有制抑制,很多专家都进行过相关研究,我国政府利用金融业所有制抑制来促使银行信贷更多地流向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进行信贷的利率与对民营企业开展信贷的利率存在很大差距,这样就使得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信贷实际上就是对国有企业的一种隐性补贴,这样国有企业就能够享受比较优惠的银行信贷服务,且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率租金。其中,只有部分银行信贷被非国有企业获得,而半数以上的银行信贷是流向国有企业的,因此,我国的民营企业在银行信贷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金融业所有制抑制,导致现在的民营企业融资比较困难,特别是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这种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银行信贷存在金融业所有制抑制的问题,在我国经济平稳增长过程中一直都存在,同时又不能采用比较有效的措施和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

探究政府存在金融业所有制抑制的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政治原因、监管制度和企业特征。第一,政治原因。政治原因就是银行往往会给国有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信贷,并且国有企业在无力偿还银行信贷甚至不偿还银行信贷时在法律上都是允许的,而假如银行将民营企业提供过多的银行信贷服务,银行通常就会被认为是收受了贿赂。第二,监管制度。从监管制度方面来看,金融监管部门的纪律制度和出台的相关信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银行金融业所有制抑制,从而增加了银行对国有企业信用贷款的比例。第三,企业特征。就企业特征而言,民营企业和其他非国有企业大都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中小型企业的规模相对比较小,因此,其承担的风险也就比国有企业大得多。这种金融业所有制抑制主要表现为银行信贷部门在进行信贷工作中,总是会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或者某些国有项目,而进行优先分配信贷,使得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着融资困难的窘境。

有部分学者从金融结构方面对银行金融业所有制抑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产业结构存在过度紧密的现象,且在国家银行产业中处于垄断地位,而国有银行业更多的是向国有大型企业提供贷款,同时国有银行存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从而形成政治联盟,这样就使得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大多都是大型银行,因此就会将贷款更倾向于与政治联盟连接最为紧密的国有大型企业(Lin、Sun&Jiang,2011)。

此外,银行金融业所有制抑制的产生跟政府的发展战略存在着很大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金融业所有制抑制的产生是由于国家优先重点发展重工业战略而形成的。政府为了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采用了金融业所有制抑制的措施,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贷款,有效地降低了重工业的生产成本,使银行信贷更多地流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国有重工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意识到其他多种经济形态并存和共同发展才是加快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保证,逐渐放弃了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但是由于赶超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已经制订了一系列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够完全消除。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改革,各个领域的经济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跟其他领域相比,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比较晚,进度也比较缓慢,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占据着主导位置,并且其信贷分配原则从来都没有改变过,金融业所有制抑制仍然存在于现在金融服务体系中。更重要的是,金融系统中存在的金融业所有制抑制有可能影响到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有部分经济专家已经发现,持续高效的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地改善企业的创新活力,井然有序的金融市场在国有企业进行创新发展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内生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研究分析,快速增长的金融市场能够极大地促进技术的进步,使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和创新产出,从而能够长期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因此,高效的金融市场是通过促进资金的积累,增加资金的流动性,不断降低金融投资的成本、不断提供金融资源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稳步提高金融信贷的回报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效率和生产效率(刘凤朝等,2007)。高效的金融市场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创新信息,提供更加合理的金融信贷,降低投资和管理风险,且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反,低下的金融市场效率就会对企业创新能力造成反作用,不仅会影响企业进行技术模仿和创新产出,还会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个阶段,同时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难度将越来越复杂,投入的资本也将越来越多。为了使我国企业能够顺利的进行技术创新,金融系统应该对信贷配置进行合理的优化,以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和扩大产品的生产规模。

金融业所有制抑制地区创新产出的实证研究

为了有效地探索出金融业所有制抑制与国有经济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本文选用2002-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依据,以保证数据的统一。由于影响国有经济创新产出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将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一般情况下,创新产出(inno)分为两种:即新产品和专利产品。由于专利产品其本身具有的特性不能够进行简单的比较或累加,因此在进行研究时选用了新产品的产值和总产值的比值作为研究对象。将商业银行给非国有企业提供的信贷比例作为金融业所有制抑制的指标(soeloan),同时将各个地区的国有企业资产和全部资产的比值(soe1),或者国有企业的职工与当地就业总人数的比来(soe2)反映国有经济比重(soe)。在研究控制变量过程中,由于企业的规模不同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也不同,用生产总值来研究。同时由于市场存在一定竞争机制,研究过程中还采用了很多方法,如按照Aghion的方法构建了勒纳指数(Lerner),以此来反映地区企业的竞争程度。此外,技术引进也是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措施,企业通过对这些技术消化吸收后可能进行二次创新,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也加入了技术引进变量。

根据回归结果分析,通过上述指标,可以形成回归检验方程。

innoi,t=soe1i,t+soe2i,t×soeloani,t

在行业i和时间t内,通过创新产出inno与国有经济比重soe1或就业人口比soe2,检验金融业所有制抑制指标soeloan,检验出金融业所有制抑制与企业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通过国有企业的员工与总就业人数的比,发现两者之间呈现出负相关系,有力说明了国有经济比重较大的地区创新产出比较低,较高的国有经济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经济创新活动。金融业所有制抑制对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地区影响较为严重,但是不能够简单地认为地区创新的优劣是由于较高的国有经济比重而导致的,从交互估计角度来看,影响地区创新产出是金融业所有制抑制和国有经济比重高,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或是由于金融业所有制抑制诱导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虽然目前对金融业所有制抑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整体上还是拖累着国有企业的创新产出,同时企业进行创新的费用较高,使企业无力进行系统性创新,再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不能够积累足够的创新资金,如果,企业进行多维度的经济投资,将会侵蚀到人力资本,反而会削弱企业的创新活动。根据实证研究,国有企业在所占比例较高的地区创新能力较低,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之后,发现影响地区经济创新的并不是国有企业所占据的比例,而金融业所有制抑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

金融业所有制抑制地区创新产出的政策机制

自从经济改革以来,我国经济长期处于一种快速增长的状态,这种增长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大量廉价的经济要素投入,从我国长期发展角度来看,这种以较低的成本要素投入是不能够满足经济持续增长需求的。我国经济需要依靠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产出,不断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以促进企业对产业结构转型的调整,从而有效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水平。在我国大部分的国有企业是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或是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中,并且大部分的国有企业已经垄断了这些行业,成为这些行业的领头羊,国有企业本身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促进和推动这些行业进行技术创新,但金融业所有制也存在抑制地区创新产出的情况,因此从政策机制调整金融业所有制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创新能力。

首先,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金融体系改革的力度,应不断地降低银行准入标准,不断地减少金融业所有制抑制政策。创造良好的金融市场,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尽可能的减少国有企业凭借其政治背景获得较低的银行信贷,促使国有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从而获得长期高效的发展机遇,并不断充实国内创新市场,使中国企业实现系统性和规模性创新。

其次,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国有企业创新能力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监管国有企业创新管理的考核办法,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资金投入,并且认真考核国有大型企业负责人的创新成果。

最后,应该不断规范和引导国有企业的投资范围,加强管制其进行的投机活动,积极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参与新兴创新产业,充分发挥出其领头羊的作用,引导非国有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强烈创新氛围和创新文化。

参考文献:

1.吴玲玉.商业银行金融业务战略转型中的中小企业风险预警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13(16)

2.毛毅.融资约束、金融发展与企业出口行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4

3.戴静,张建华.金融所有制歧视、所有制结构与创新产出[J].金融研究,2013.5

第10篇

关键词:物流金融 探索 运作理念 案例

近年来,随着中小企业专营机构(部门)的设立,各大型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方面不仅继续保持高端市场优势地位,而且已经在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方面大步前进,对区域优质金融资源的挤占、争夺力度不断增强,使得原本处于竞争劣势的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处境更加艰难。在此背景下,日照银行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机构机制灵活、反映迅捷的优势,通过吸收物流金融运作理念,不断模拟、试验、整合,由前期简单的“仓单质押贷款”业务、最终形成一个由系列产品构成的独特业务品牌“物流银行”。借助“物流银行”,日照银行在继续占据地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市场优势地位的同时,成功地将金融服务触角延伸至市外、省外。

一、日照银行探索物流金融业务的过程

2000年12月28日,日照市3家严重资不抵债高风险信用社:原日照城市信用社、原日照城市中心社、原石臼城市信用社合并组建日照市城市商业银行,2009年更名为日照银行。组建之初,日照银行自身资产规模较小,市场占有率低,在全市金融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截至2001年末,日照银行注册资本金1.0538亿元,资产总额18.18亿元,负债总额17亿元,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6.45亿元,占全市10.9%,各项贷款余额10.59亿元,占全市8.11%。为寻求突破,日照银行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的银行、市民自己的银行”的市场战略定位,开始了对物流金融业务的探索之旅。

2002年3月,日照银行尝试开办“仓单质押贷款”业务。2003年6月,开办“保兑仓”业务。2004年以后,“保兑仓”业务逐渐演化成“厂商银”、“商商银”三方联合授信业务。即为保证购货方、供货方双方签订的购销合同的顺利履行,确保供货方及时预收货款,银行为供货方和购货方之间的付款订货和货款结算提供服务,三方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而达成的合作。2005年9月,日照银行在“仓单质押贷款”业务基础上,推出“存货质押授信”业务,即“流动资产质押授信”业务,借款人可以将自营商品存放于日照行指定或认可的仓库作为质物,以一定的质押比例取得授信额度,授信期间质押商品可以销售、串换,以满足商品流动性的要求。2007年3月,开办“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借款申请人可以其自身所有,并经付款人确认的应收账款作为质物向银行申请贷款融资。2007年9月,日照银行整合“仓单质押贷款”、“存货质押授信”业务推出“银港通”,即中小企业以其在仓储单位存入货物的提货凭证作质押(仓储监管单位承担对提货凭证载明货物的仓储保管、冻结责任),由出质人或第三人提供担保向银行进行融资。

“银港通”推出后至2010年一季度,日照银行没有推出新的物流金融业务。2010年5月,日照银行推出“小额保理”业务,即银行购买供货方因赊销而产生的短期应收账款债权,并先期将货款支付给购货方,然后再由银行作为债权人供货方向购货方催收。2010年9月至12月底,先后开办内陆钢铁企业港口货押融资业务、港口腹地银行背对背港口银行国际信用证业务、港口用地实体企业前移业务、商业承兑汇票保贴和商业承兑汇票质押业务等四类业务,并将其与2002年以来开办的各类物流金融业务进行统一整合,最终形成统一的“物流银行”业务。2011年,日照银行又先后推出了采购业务、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业务以及银团国内信用证业务三类业务,进一步充实了“物流银行”内涵。2011年12月,日照银行与徽商银行、吉林银行、晋商银行、河北银行等四家城商行签订《中小商业银行国内贸易融资业务合作框架协议》,重点就如何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合作进行了约定。

二、日照银行对物流金融业务探索的特点:模拟与嬗变

(一)复制后简单的模拟运用。1999-2004年,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业务品种为仓单质押。期间,理论界已于2002年“融通仓”的提出实现了重大突破。日照银行成立于2000年末,经过一年的缓冲,于2002年成功开办“仓单质押贷款”业务,2003年开办“保兑仓”业务。2004年广东发展银行推出“厂商银”业务,同年,日照银行将“保兑仓”业务升级演化为“厂商银”、“商商银”三方联合授信业务。但与理论界研究和其他银行实践不同的是,日照银行开办的三类业务均是简化的,即没有完全复制、照搬相关业务内容,而是结合实际采取简化操作。如“保兑仓”以及“厂商银”、“商商银”等三方联合授信业务只提供银行承兑汇票服务,不提供贷款融资。

(二)借鉴与创新的结合。自2006至2010年,虽然国内外对物流金融的研究、应用明显增多,但日照银行对物流金融的探索重点放在吸收与消化物流金融运作理念方面,因此,新推出的物流金融业务虽然较少,但创新性、实用性的内容增多。2005年,日照银行在“仓单质押贷款”业务基础上推出“存货质押授信”业务,最大的变化是不再局限于商贸流通企业和票据服务,而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2007年,整合“仓单质押贷款”、“存货质押授信”两类信贷业务为“银港通”业务,首次引入第三方监管公司,将物流金融业务由点对点服务延伸至供应链领域,并成功荣获《银行家》杂志“金融产品十佳奖”。

(三)嬗变于本土化运作。至2010年,物流金融的研究与实践已发展到供应链金融阶段。为此,日照银行借鉴物流金融理念,明确提出“拎葡萄把”概念,“葡萄”就是供应链上的大小企业客户,“拎葡萄把”就是一拎一串,而且拎起来,要抖一抖,凡是掉下来的都是劣质客户。“葡萄把”拎起来了,就要基于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成熟的金融工具,针对不同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群体特性设计融资解决方案。

第11篇

关键词:“十一五”时期;“十二五”时期:金融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10―0012―06

一、“十一五”时期天津金融业发展成果显著

(一)银行业稳步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截至2009年末,天津银行业金融机构达71家,其中外资银行23家,分别比2005年末增加35家和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6053.5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13%,年均增长20.8%。2009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利润187亿元,比2005年增长122%,年均增长22%;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1%,比2005年提高17.6个百分点,收入多元化的盈利模式逐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全市存贷款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2009年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万亿。截至200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887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28%.年均增长23.4%:本外币贷款余额11152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36%,年均增长24.5%。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8%,比2005年末下降4.3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明显提高。

(二)证券业在规范中发展,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09年末,天津市共有证券期货机构100家,比2005年末增加21家,其中证券公司1家、基金管理公司1家、期货公司6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2家、资信评级机构1家、证券营业部89家: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总资产额156亿元,比2005年翻了两番;上市公司30家,投资者证券账户数263万户,分别比2005年末增加7家和162万户。

2009年末渤海证券资产总额136.9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218%;净资本20.6亿元.是2005年末的94倍。天弘基金资产总额8565.5万元,比2005年末增加443.5万元,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6071.7万元,是2005年的20倍。6家期货公司总注册资本5.1亿元,比2005年末增加3亿元,2009年期货公司交易总额11446亿元,交易总量1814万手,手续费收入6740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104%、841%和474%。

(三)保险主体不断增加,保险业务持续增长

截至2009年末,天津共有各级各类保险机构603家,比2005年增加195家,其中法人机构增加1家,分公司增加21家,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保险经营网络;保险公司总资产为462.7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84%,年均增长16.5%。

2009年,保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151.3亿元,比2005年增长67%,年均增长13.7%,其中财产保险增长110%,人身险增长80%,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增长26%;保险密度达到1561.5元/人,比2005年增长80%;保险深度2.0%,比2005年下降0.5个百分点。保费规模的快速增长和保险覆盖面的逐步扩大,带来了保险理赔的活跃,2009年保险公司累计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59.9亿元,比2005年增长242%,年均增速达36%。保险已基本成为服务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

(四)金融改革创新取得突破,金融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一是基金产业快速发展,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2006年12月,我国第一只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契约型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在津成立。我国第一只华侨投资基金、第一只合伙制船舶产业投资基金相继落户天津。截至2009年末,在津注册的股权投资基金及基金管理企业达到335家,注册资金685亿元,数量和规模全国领先,天津已成为全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聚集地。

二是金融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我国首家全国性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天津设立,在国内首次引用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协助企业低成本高效率的实现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的减排。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股权交易所――天津股权交易所和滨海国际股权交易所,吸引各类非上市企业来此融资以及进行国际间股权转让。先后发起设立了渤海商品交易所、铁合金交易所和贵金属交易所等3家要素交易所,渤海商品交易所正式运营并推出原油、焦炭交易品种。

三是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动产质押贷款、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海陆仓质押贷款等业务的出现,丰富了贷款担保方式。个人理财、投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业务不断推出,使中间业务规模逐步扩大。远期结售汇、组合式售汇、本外币掉期、息票互换等新型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涌现,使汇率、利率避险手段趋于多样化。各类保险产品达到4000多种,初步形成涵盖保险业主要业务领域、门类齐全、种类繁多的保险产品体系。证券业功能日益完备,体系逐步完善,证券投资已经成为天津城市居民理财的主要方式之一。

四是外汇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贸易和投资更加便利。围绕服务贸易、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整合等七个方面先行先试方案,天津实施了11项改革项目,有力地支持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基地建设。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在中新天津生态城进行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管理改革试点,天津已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这都为天津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十二五”时期天津金融业发展方向

“十二五”时期是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将会发生深刻变化,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天津金融业发展既要符合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要求,同时也应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变化,以达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一)加快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一步改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外部环境

1.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离不开功能齐全的现代化金融机构。现代金融中介理论认为,金融机构能够提供和收集金融信息,降低交易成本,能够提供流动性,能够减少监督成本,等等。健全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第三方中介服务提供者(金融网络提供者、信息信息服务者、信用评级公司等)以及业务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以及其他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目前,天津已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然而这些机构大多是全国性金融机构的地方分支机构和营业机构,法人金融机构少且规模偏小,金融聚集效应和金融辐射效应受到制约。另外,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金融机构间的竞争仍显不足。因此,天津金融业发展的重点是建立健全种类齐全、

功能互补、充分竞争、运作规范的金融机构体系。

2.金融市场。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两者之间存在互为补充,彼此加强,相互促进的动态关系,只有两个市场的共同发展、均衡发展才能使金融体系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现代化的金融市场体系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期限不同、功能互补、结构合理金融市场构成。一个高度发达、协调发展、规范运作的金融市场体系能够保证资金的有效融通,引导资金的流向,从而促进经济的繁荣。目前,天津拥有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和北方产权交易共同市场,然而两者辐射力度和影响力相对有限;要素交易所、股权交易所和排放权交易所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交易品种少;场外交易市场建设滞后,投资退出机制缺乏。天津直接融资市场的缺乏导致直接融资占融资总量的比重一直低于10%,从而造成社会资金结构失调,资本金短缺,信贷资金投放过多,金融风险过度集中等问题。因此,天津金融业发展应更加重视金融市场建设,以更好发挥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功能。

3.金融基础设施。概括来说,金融基础设施就是指支持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基础物质、技术条件,主要包括三大体系,即市场交易体系、支付结算体系、支持保障体系。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对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密切各金融市场有机联系、加速社会资金周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金融工具创新、改善金融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天津不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票据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初具规模,功能较为齐全,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日趋完善,金融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然而总体来看,天津金融基础设施仍不健全,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以及支持保障体系发展滞后,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不高,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有限,天津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4.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通常指金融运行的一系列外部基础条件,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方面。目前,天津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金融立法滞后,金融法律不成体系等问题影响了地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金融监管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监管方法技术难以适应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信用信息被分割、封闭,导致信用信息无法采集;信用中介机构发育不成熟,企业信用评级缺乏统一的标准,评级结果缺乏权威性;征信市场供求双重不足,信用产品少等问题。因此,天津在推动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还应加快金融相关制度、机制建设,以创造更加竞争开放的金融生态环境,增强对资金的吸引力。

(二)充分发挥金融的“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支持结构调整

1.金融业应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期间,天津将加快构筑高端产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三个高地,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繁荣、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五个攻坚战,这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离不开金融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对资源增量的投入,还是对存量资源的重新配置,都离不开资金,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优化资源配置是金融市场的一项基本功能。因此,天津金融业要通过政策的调整、服务的改善、环境的优化,影响社会的储蓄和投资结构,引导资金流向,最终助推天津构筑三个高地,打好五个攻坚战,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2.金融业要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此次金融危机表明,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一发展中的大国,必须转向内需拉动的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重点在消费,通过增强消费能力、发展消费热点、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预期等方式,带动消费增长。从天津情况看,虽然近几年外贸净出口对拉动经济增长贡献不大,但消费与投资不协调问题仍较突出。2005年至2009年,天津投资和消费增长速度之差加速上升,2009年达到25.6个百分点,2009年,天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比为2.1:1,增速之比为2.2:1,同期全国两项指标之比分别为1.8:1和1.9:1,天津投资与消费不平衡状况相对比较突出。从长期看,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协调稳定增长仍需加强对消费能力的挖掘。因此,天津应充分利用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加快推动建立消费型金融体制,进一步发挥金融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3.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此次金融危机使我国的结构性问题进一步暴露。“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要保持平稳持续增长,必须要解决结构性问题。天津也面临着结构调整任务,比如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2009年天津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5%,而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制约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金融业应当通过服务创新、产品创新等方式。加大对服务行业的支持力度,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4.金融助推低碳经济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更加重视低碳经济发展,以摆脱依靠高能源消耗为支撑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从国际经验来看,碳金融市场是一套国家主导的法律、行政、市场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连接各主体的主要中介机构是排放权交易所。2008年9月。天津建立全国第一家综合性排放权交易所,其目标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节能减排市场体制机制。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基础数据、企业意愿、资金等方面原因,排放权交易所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尚未实现连续性碳交易,与碳金融市场发展目标有较大差距。日前,国家发改委确定在包括天津在内的五省八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为做好试点工作。天津应充分发挥排放权交易所作用,积极开展碳金融创新,加快碳金融市场建设。

三、“十二五”时期天津金融业发展重点

“十二五”时期,天津金融业要兼顾“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两个目标,依托制度、机制建设,推动金融中介、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发展和改善,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明确金融业发展目标,稳步提升金融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从国际、国内金融中心城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经验看,政府主动积极、目标明确的发展策略促进了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从而促进国际、国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巩固。“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是天津金融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的时期,更是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制定明确的金融业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我们认为,天津金融业的短期目标应当是加快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天津成为我国北方金融中心,长期目标应当是建设面向东北亚的金融中心,金融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十二五”期间天津金融业的主要任务,应当是针对金融总量、结构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加快完善金融中介体

系和金融市场体系,改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提高金融聚集度,扩大对外开放,增加金融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增强在区域内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天津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建设北方金融中心奠定基础。

(二)加快推进三个机制建设,打造有利于金融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1.金融创新长效机制。一是宽松的政策环境。出台金融创新支持政策和优惠政策,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鼓励企业开展金融创新,鼓励全国的金融机构研发的新产品和服务在天津滨海新区试点,对新产品和新服务在推广宣传上提供便利。二是多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建立政府部门、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多部门参与的金融改革创新协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分工,各部门定期就金融业发展规划、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机构设置和金融产品开发等进行沟通协商。三是金融创新区域协作机制。搭建政府层面的环渤海区域创新合作平台,推动创新主体横向合作与互动,促进区域内技术、信息、人才流动,吸引创新资源。

2.金融人才流动机制。一是健全金融人才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户籍、住房、职称评定、档案管理等保障制度,降低人才流动风险,营造人才自主流动的社会环境。二是建立专业化的金融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有机地整合人才开发、培养、使用等各个环节,促进人才的优化配置。同时加快建立人才信息网,实现人才服务网络化,推动人才市场由集市型向网络型转变。三是加快推动地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薪酬改革,根据“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建立市场化的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制度,把薪酬和岗位绩效紧密结合起来,使利益分配向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倾斜。四是加强区域间金融人才交流,根据金融机构业务和创新需求,通过技术咨询、顾问、专家租赁、短期服务等方式实现智力共享,提升金融机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一是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扩大政府部门、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部门间共享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建立信息分析制度,定期重点分析本地区金融运行整体情况,判断法人机构风险状况。二是联合行动机制。对跨市场、跨行业产品,要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有效防范跨市场系统性风险。三是突发事件和危机处理机制。各部门应联合制定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演练金融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区域金融风险成因研究,建立多边紧急磋商制度。

(三)多角度推进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金融服务功能

1.大力发展金融机构。“十二五”期间,天津应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津设置分支机构或办理业务。其中重点是扩大对外开放,一方面积极引导本地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用市场优势换取管理优势和技术优势,另一方面降低外资进入本地金融业的门槛,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来津拓展业务。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地方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推动其跨区域发展,条件成熟时拓展海外业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积极争取在津设立更多的区域性或全国性金融机构,同时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加快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增强天津金融的集聚力和辐射力。积极稳妥地发展民间金融,扶持和引导多种形式的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发展,逐步完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降低民营金融组织经营上的不确定性,使其成为支撑地方经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除金融机构外,天津还应大力发展为整个金融市场服务的中介机构,如资产评估、资信评级、法律服务、审计服务、经纪公司、资产管理、投资咨询等金融辅助产业,通过创建和引进一批知名的中介机构。完善金融的服务功能。

2.加快建设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市场、股权交易市场、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要素交易市场运行机制,扩大交易功能和交易范围,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易市场。加快货币市场发展,扩大融资性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券等货币市场产品发行规模,提高企业短期资金的直接融资比重。依托市场化信用评级机制建设,大力发展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和资产支持债券,推进债券市场品种创新,探索建立场外交易市场,支持有能力的券商担任做市商,增强债券的流动性,同时积极培育合格的机构投资者,促进债券市场稳定发展。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开发以汇率、利率、股票、债券等为基础的衍生产品,稳步推进衍生品市场发展,为投资者风险管理创造条件。积极培育保险市场主体,支持设立各类专业性保险公司和农业保险公司,并培育多元化的再保险市场。

3.进一步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交易体系,扩大交易主体,丰富交易品种,重点是加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和股权交易市场建设,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完善支付结算体系,按照衔接有序、配置合理、面向市场的原则,逐步推进支付结算系统升级换代,建设第二代中央银行跨行支付系统,提升支付结算系统科技含量,使得系统设计更加完善、规则更加严密、程序更为规范。强化支持保障体系,包括:积极推动金融科技产业园区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现代化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和金融风险防范系统,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加快新兴技术在金融机构电子化建设中的应用,提高金融科技化水平:加快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如数据处理中心、清算中心、研发中心、灾备中心、培训中心等,完善后台服务设施功能,提高业务处理能力;优化信息服务业发展环境,打破信息服务市场的垄断,降低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信息服务业,加快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实力强的信息服务机构,提高信息流动速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程度:针对经济金融运行特点和变化趋势,及时出台有关金融运行、调控、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则,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4.进一步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化原则,抓紧研究制定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出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和配套规章制度,并加大金融法律法规执行力度,形成完善的债权人权利保护机制。同时加快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提高数据库开放和共享程度;完善企业会计财务信息披露制度,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和会计准则,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确保会计财务资料真实性;强化信用道德教育力度,弘扬和培育信用文化,加大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执行力度,提高居民诚信素质;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一整顿和管理,规范其经营行为,提高其独立性,提升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

(四)围绕经济发展需求开展金融服务创新,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1.着手建立消费型金融体制。借鉴英美等国消费金融立法经验。考虑出台规范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借贷双方关系的地方性法规,保护消费者和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引导商业银行大力拓展消费信贷业务,制定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战略和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简化支付手续。完善服务手段,开展产品创新,对不同消费者在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上实行差别化服务。针对居民消费水平和不同的客户群体,加快发展住房信贷公司、

汽车信贷公司、耐用和日用消费品信贷公司、农用品消费信贷公司等专业性消费信贷公司。开展专业性消费服务和零售业务。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消费金融领域,通过独资、联合、参股等形式成立消费信贷公司。同时,要加强对消费金融公司的科学合理监管,强化其信息披露要求,防止违法吸储及违规放贷行为,防范消费贷款违规进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2.加大服务行业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分析研究服务性企业个性化信贷需求特征,加快建立符合服务业特点的内外部信用评级体系,积极开发面向服务企业的多元化、多层次信贷产品,逐步增加对服务企业的贷款规模,提高符合条件的重点服务企业的授信额度。加快推动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拓宽服务企业的融资渠道,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金融支持服务业发展既要突出重点,支持休闲旅游、现代商贸、电子信息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也要优化结构,大力支持农村服务业和中小服务企业发展。

3.加快建设碳金融市场。依托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打造碳金融市场,积极向国家争取在天津设立国内碳交易集中买卖市场,确定天津碳金融市场地位,探索建立可操作性的碳约束体系和交易机制。积极培育碳金融市场主体,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市场交易,引导金融机构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培育碳金融市场做市商,维护市场秩序和稳定。鼓励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开展节能减排项目融资方案和产品创新,如开发基于减排单位的质押贷款业务等,支持企业节能减排。支持低碳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建立上市“绿色通道”,允许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卷等,以获得债券市场的资金支持。引导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投资低碳企业,或设立专业化的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

4.大力支持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对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和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结合产业特点完善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加强配套金融服务,重点支持已形成集群效应的产业以及拥有技术基础、成本优势和政策扶植的产业的产能扩张及技术升级项目,进一步促进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技术集成、产业集群和要素集约。鼓励证券公司加大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力度,积极推动企业在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首发上市或再融资,引导重点产业中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来筹措资金。探索发展金融机构和市场中介机构组成的金融服务台,对信贷、保险、担保等业务开展集成创新,有效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

5.完善融资担保体系。首先。要加强对担保企业政策扶持力度,可考虑对担保机构在营业税方面给予适当减免,放宽担保机构计提风险准备金的限制,鼓励其进行风险自控,同时可在财政预算中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扶持担保公司发展。其次,要强化对担保机构的监管,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将整个担保行业纳入统一的监管框架,实现对担保企业准入、风险防范和处置的统一监管。另外,可考虑成立再担保机构,采取由政府和担保企业共同出资的模式,以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同时取消互质担保企业,由再担保实现这部分功能,有利于行业规范和防范风险。

第1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5-0021-04

一、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综述

(一)商业银行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类。在国外,银行根据客户的种类(个人、小企业和大公司)来划分金融业务。个人业务通常包括银行基本业务、信贷业务和投资保险业务。小企业类业务除了向客户提供和个人银行基本业务类似的服务外,还包括企业服务如在线工资单结算、退休金账务管理等。大公司类业务主要向客户提供企业融资、债券管理、机构投资、国际服务、保险和风险管理和其他特殊服务等。

(二)投资银行业务

一是基金管理,即将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交给专业基金经理进行管理。二是风险投资,指专门向从事高新技术且处在初创阶段的小型公司进行的股权投资。三是企业并购,投资银行主要从事寻求并购机会、为兼并公司和目标公司分别提供关于交易价格和非价格条件的咨询、帮助目标公司抵御恶意吞并的企图、帮助兼并公司筹集资金等。四是金融咨询,帮助客户进行市场调查、法律咨询、确定投资方案、评估风险收益等,为企业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提供咨询策划,并派生出“代客理财”和“合伙投资”等新业务。五是项目融资,指通过国际商业银行、银团和多边组织提供贷款,如产品支付、融资租赁、BOT租赁、项目债券融资等。六是金融工程,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一是金融工具创新,主要是互换、期货、期权、远期合约、票据发行便利、认股权证、证券存托凭证、可转换债券、合成股票等金融衍生工具。二是资产证券化,即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测现金流收入的资产转化为在金融市场中可以出售并自由买卖的证券。

(三)保险公司业务

保险业务根据保险标的,通常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责任保险与再保险逐渐成为独立的保险业务种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保险公司相互持股、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对保险业务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是保险业的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二是风险管理成为保险业重要业务领域,三是技术创新为保险业务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

一是租赁公司业务。租赁的形式包括经营性租赁和融资性租赁,到上世纪80年代租赁业已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设备投资的多功能新型产业。二是财务公司业务。当代西方财务公司的业务几乎与投资银行没有太大区别。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借款、卖出公开市场票据、推销企业股票、债券和发行公司本身的证券,多数财务公司接受定期存款,大的财务公司还兼营外汇、联合贷款、包销证券、不动产抵押、财务及投资咨询活动等。三是信托公司业务。按照委托人的不同,信托业务可划分为个人信托业务、法人信托业务和通用信托业务。四是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业务,指专门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组合对象的共同基金。五是养老基金业务。从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出发进行资产投资是所有积累式养老金的首要业务活动。六是货币市场业务。货币市场交易的金融工具主要是政府、银行及工商企业发行的短期信用工具,主要包括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五)资本市场业务

资本市场基本功能是实现并优化投资与消费的跨时期选择,通过融通长期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按市场工具可分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投资基金。

(六)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业务

金融衍生产品按性质可分为: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远期和金融互换(掉期)四大类。通过股票(指数)期货及相应的期权产品,机构投资者可实现资本的套期保值、投资获利、资产配置、国际化投资、避税以及改善现金流。

(七)其他金融市场业务

一是国际外汇市场业务,主要有即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掉期外汇交易、套利交易、套汇交易和外汇投机交易等。二是离岸金融市场业务,指在本国境内发生的外国机构(或个人)之间的以外币进行的交易,特指非居民之间即外国贷款者、投资者与外国筹资者之间的融资业务。离岸金融市场可以分为一体型、分离型、簿记型。

二、天津市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截至2006年末,天津市有各类金融机构147家,资产规模7848亿元。其中,银行机构36家,从业人员3.9万人,总资产7534亿元;证券类机构91家(证券公司及营业部、期货公司及营业部、基金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证券公司及分公司资产总额60亿元,当年证券交易额1097亿元;保险总公司及分公司21家,总资产252亿元,同比增长19%,当年实现保费收入91亿元;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达到905.6元和2.5%。

金融控股公司的雏形已经显现。天津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控股天弘基金管理公司,参股渤海证券2.64%;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对金融机构投资30亿元,涵盖银证保各金融领域,其中控股5家金融机构,企业总资产已达635亿元。

(一)银行业务

天津市银行业务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每一类业务又可再分为对公业务和零售业务。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各种贷款、国际国内保理、银团贷款、贴现、贸易融资、同业拆借、债券投资等;负债业务包括定期和活期存款、协议存款、再贴现、保证金存款、外汇结构性存款、同业拆入、理财产品、借记卡等;中间业务包括同城清算、国内国际汇款、托收、贷款承诺、委托贷款、、代收代付、保管箱、信用证、财务顾问等。目前天津市银行业务多达360种,其中,资产业务33种,负债业务30种,中间业务280多种。有11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以及中国银行、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一些保险机构也已在滨海新区、保税区内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年业务量约1亿美元。天津银行业在业务种类方面与外资银行并无大的差距。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家银行通过创新,不断开展新的金融业务。零售业务方面,开设了现金管理、个人投资、银行卡、保险、理财及多种附加服务产品;在贷款方面,创新贷款品种,如交行推出为小企业服务的“展业通”产品套餐、生产经营一站通、贸易融资一站通、结算理财一站通等,多家银行开办存货质押贷款、保兑仓、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此外,各商业银行加强了与其他银行、保险、证券机构的合作,开展联合贷款,保险产品、基金产品。但是,目前客户所需的财产管理、投资、融资、信息服务难以在银行机构得到满足;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中资商业银行还存在汇率避险产品不多的问题。银行、证券、保险的合作只处于产品代销的初级阶段,尚未进行产品开发合作。内部管理方式相对落后,风险管理水平和定价水平不高。

(二)投资银行业务

天津市目前只有渤海证券1家法人证券公司,业务种类主要包括证券经纪、承销、自营和资产管理。与上海、北京等城市相比,业务开展和资本金规模都存在差距。第一,业务范围较窄,利润来源过分依赖手续费佣金与自营业务收入。2006年上半年渤海证券收入中,手续费佣金收入占45.8%,自营收入占32.5%,承销收入占5.9%,资产管理收入占3%,新兴业务收入很少。由于缺乏特色业务和拳头产品,在同质的市场竞争中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第二,业务创新和新产品推广能力不强。由于渤海证券未能入选创新类券商,无法开展创新类业务。第三,资本规模偏小。2005年末,渤海证券总资产43.06亿元,比上年减少4.09亿元,税前利润-0.66亿元。

(三)保险业务

目前,各类保险产品达3661种,其中分红、投资联结、万能、医疗健康等新型保险产品的推出以及车险费率市场化的实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天津市保险业务产品体系。2005年,全部保费收入中,财产险、人寿险、 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比重为24:64.6:11.4。同时,各经营主体更加重视服务竞争,增强了电话服务和网络服务功能,完善了保单服务制度,个性化服务成为有力竞争手段。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业务规模小,市场渗透力较低。2005年保费收入90.64亿元,增速24.65%,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等指标相对于全市经济规模和居民收入仍然较低。同期,上海保费收入333.6亿元,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达到2452元和3.66%,北京保费收入497.7亿元,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达到3293元和7.4%。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产品雷同,恶性竞争不同程度存在。寿险保障型产品发展缓慢,农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发展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三是误导行为时有发生,理赔程序不规范、不透明,拖赔和无理拒赔等现象依然存在,诚信问题较为突出。四是保险中介机构的专业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

(四)信托业务

天津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天津信托业的典型代表,发展迅速。2005年末,该公司管理的资产达126.6亿元,其中信托资产104.8亿元,占82.8%,同比增加1.3亿元。信托资产营业收入59388万元,实现净利润8241万元,同比增加2087万元,增幅33.9%。据《金融时报》统计,2005年该公司总资产规模位于同业第四,总收入为同业第一。公司业务品种有固有资产业务和信托业务,其中,固有资产业务包括自营贷款、融资租赁、证券投资、股权投资、财务顾问等;信托业务品种包括集合资金信托、单一资金信托、财产权信托等。2005年收入中,信托业务手续费收入占41%,投资收益占31%。信托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信托产品在募集方式、合同份数、宣传手段和流通机制存在诸多限制,信托公司在金融业务开展中不能以公募方式进行宣传,难以募集到大量、长期的资金。二是缺乏核心业务模式,盈利能力不足。2005年,天津信托虽然推出一系列信托计划,但大部分都是作为企业融资手段,而不是信托基本职能―“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运用,理财业务发展较慢。三是创新能力不足,新业务品种还没有开办或业务量较小。

(五)货币市场业务

天津货币市场平稳快速发展。2005年,天津市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债券交易量累计达到10662亿元,同比增长54.2%;累计办理银行承兑汇票1383亿元,同比增加336亿元,票据贴现922亿元,同比增加257亿元。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3.63亿美元,同比增长34%,进行了远期外汇交易、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交易,引入即期询价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另外,天津市通过短期融资券方式进行融资的企业已有4家,金额53亿元。但货币市场还存在融资规模偏小、工具特别是避险工具不多等问题。

三、天津市金融业务发展的努力方向

(一)积极拓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促进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协调发展

国际上个人银行业务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比例有的高达50%以上。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天津已经形成了相当数量的顶端、高端和中端客户,顶端客户是发展私人银行的主要对象,高端客户是发展个人理财的主要对象,中端客户是发展消费信贷的主要对象。商业银行要加快发展个人银行业务,有针对性地进行客户细分、差别服务和专业管理,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产品与服务组合。要转变依靠网点拓展市场的经营模式,在防范网络技术风险基础上,加快发展网上银行业务。

(二)大力发展区域金融市场

天津市所有法人金融机构要获得短期融资券主承销商资格,推动更多的天津企业到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允许金融机构开办债券借贷业务;积极参与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承销工作,对天津重大项目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开展资产支持票据试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渤海银行、天津市商业银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次级金融债券和一般性金融债券,拓宽资本金补充渠道。推动天津市住房公积金、地方社保基金等非法人投资集合性资金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盈利能力。规范发展金融市场,加大创新力度,开展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动产质押短期贷款等新的业务,为企业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

(三)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风险投资

积极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风险投资为先进制造业、航运业、物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通过政策优惠试点吸引产业投资、创业风险投资资本。采取包括实行有限合伙制试点、减免资本所得税,提高滨海新区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企业个人所得税最低免征额等措施。发展功能齐全、面向全国的产业投资基金市场。为产业投资、创业风险投资提供区域性、全国性的市场退出平台,进行非上市企业产权、股权交易的试点,并在产权交易中引入信托产品、产业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交易。

(四)大力发展投资银行和开放式基金业务

扩大证券公司规模,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提高咨询、资产管理等业务收入比重,形成业务特色。增加基金管理公司数量,允许基金公司管理创业基金、进行单独账户资产管理,开办新的基金产品,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

(五)组建农业保险公司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要的新业务

大力发展养老和健康保险业务和建设工程质量等各类责任险业务,开办投资收益保险、进口和国内贸易信用保险、项目融资保险、环保责任险等新的业务品种,完善汽车、住房信贷保证保险。支持保险公司兼并、收购,大力开展产险、寿险、资产管理等多元化经营,支持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控股公司。积极参与企业年金业务,投资医疗机构,参与医疗机构的经营和管理,探索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资本市场和其它金融企业的新途径。促进保险中介机构发展,建立多元化保险机构体系。

(六)加快发展金融控股公司

要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契机,加快建立金融控股公司。鼓励和支持泰达投资控股公司、天津信托以及渤海银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等具有一定基础或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集团或金融机构以金融控股公司或全能银行等形式进行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重点发展以资本为纽带的金融控股公司,在内部设立若干个子公司,从事不同的金融业务,接受不同监管机构的监管。泰达投资控股公司要加快整合金融资源,将现有金融资源独立出来,通过股权置换等方式设立专门的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母公司,或利用其中一家金融机构如渤海银行作为母公司,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加强公司治理建设,建立内部防火墙,加强集团内银证保合作,提高整体竞争力和经营效益。

(七)开展离岸金融业务

一是在东疆保税港建立内外分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以滨海新区为基础,向环渤海地区拓展离岸金融业务。二是建立健全离岸金融业务法规,明确离岸金融业务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到滨海新区从事离岸金融业务。金融监管部门要制定操作性强的管理法规,促进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完善业务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引导离岸金融业务稳步健康发展。三是根据客户需要开发新的离岸业务产品。

(八)积极发展信托业

加快推进信托公司的经营模式由融资型向理财型转变。积极发展个人信托等具有发展潜力的业务;发挥信托公司个人理财优势,探索信托与银行、保险的新型合作模式;进行项目资产证券化,加强信托与银行、保险的合作。

(九)争取政策倾斜

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制定扶持金融业发展的财政、税收、人才政策,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鼓励具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在滨海新区进行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以及开设分支机构、设立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社区银行等。争取促进金融业务发展的监管政策。例如,争取监管部门给予渤海证券公司比照创新类券商开展业务的倾斜政策,促其创新;在推动股改的基础上,给予天津上市公司“新老划断”后首发和再融资的政策倾斜。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教育和培训体系,积极引进、培养金融人才;改革金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给与金融人才优惠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课题主持人:朱志强

课题组成员:郑克毅 周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