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叛逆学生教育方法

叛逆学生教育方法

时间:2023-06-12 14:44: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叛逆学生教育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叛逆学生教育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叛逆 反抗 班主任

青少年青春期是叛逆心理的多发季节,是孩子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依赖性和独立织在一起,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时如对孩子的教育不当,往往会导致其逆反心理和行为,不接受教育者的正确教育,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利。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就需要针对特殊时期的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对其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顺利走过“叛逆期”。

一、小学教育中叛逆的含义

1、叛逆。对于“叛逆”的定义,教育学、心理学不同的学科词典、文献都给出了各自的定义,笔者摘录了对“叛逆”的解释如下几种:

所谓“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叛逆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心理学认为,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希望通过自己的“标新立异”甚至是“唱反调”,来引起别人注意。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2、青少年的叛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里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映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

3、小学教育中的叛逆。小学班主任或者其他教育工作者在管理小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就会产生与老师对抗的行为,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这些行为愈演愈烈,产生逆反的心理,这些现象就是小学教育中所涉及的叛逆。

二、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1、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的表现。第一,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班主任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第二,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做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儿义气等不良行为倾向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务、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第三,认为自己“长大了”。这一时期孩子反对成人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儿”来看待,要求以成人的身份出现。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决定;一旦决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更不想和老师沟通等。

2、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产生的原因。第一,自身生理和心理原因。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他们正由儿童迈进少年的行列,这是极为特殊的时期。调查显示,自升入高年级以来,将近38%的学生在生理上有变化,开始出现第二性征。比生理发育更为显著的是心理,将近有75%的学生有了成人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第二,家庭教育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它是人一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不同心理品质和个性的孩子。家长适当的教育方法,往往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学生又找不到适当的排解途径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指导、规劝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第三,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有些老师不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探索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填“鸭”式、牧“羊”式,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僵化老化,枯燥乏味,学生很可能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叛逆;也有些老师因为个人的好恶,不能一视同仁;对学生评价不客观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班主任对学生叛逆行为的教育策略

1、班主任对叛逆行为形成正确认识。第一,正确看待,走出认识的误区。班主任对学生叛逆行为的认识的转变必将带动态度和处理方法的转变,这些都将为正确引导、转化孩子的叛逆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正确调节班主任对学生叛逆现象的偏见。其实,叛逆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应,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可能产生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学高年级学生产生、形成叛逆心理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心理断乳期”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当老师的要珍视学生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2、班主任对叛逆行为的教育策略。首先,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设身处地与学生沟通。老师需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结合叛逆期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去了解这一时期学生叛逆行为背后真实的原因。要想消除这些分歧,达成共识,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勇于“屈尊”,尊重、鼓励学生。这一时期的孩子渴望被认同、渴望被尊重,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应学会善于打破师生之间阶级对立的模式和“老师至高无上”的态度,试着“弯下腰”、站在和孩子一样高度的视野去读懂学生。最后,重视“家校联合”的教育。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如果学校和家庭能相互支持和配合,那么学生的身心就能得到更健康的发展。

第2篇

关键词:叛逆;原因;探究;对待方法;家长;老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252-01

参加工作至今,我都担任小学高年段的班主任,小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就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的性格容易出现叛逆。叛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就“家长和老师如何正确对待处于叛逆期的孩子”这一主题谈一下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探究学生叛逆的原因

孩子在小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迁就等错误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孩子造成任性的心理。此外,部分父母常常采取指责、暴力等手段,以及用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较等,严重侵犯了孩子的尊严。对尊严的伤害必然导致怨恨和愤怒情绪的产生,小学生长期积累的怨恨和愤怒如果不能通过正面对抗等方式及时疏导或释放,就会形成逆反心理。许多学生因为做错事情受到老师不公平的对待,也会导致他们产生叛逆行为。

二、探究正确对待学生叛逆的方法

有位专家这样评论道:“对于‘逆反期’孩子的心理加以正确引导,将使他们一生受益,但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和成长行为。”可见,当孩子产生叛逆行为时,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采用怎样的疏导方式,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段来化解孩子的叛逆情绪,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下我的做法。

1、家长要努力处理好亲子关系

亲子之间保持亲密的关系,是胜过许多教育的。就如当一个您所亲近或崇敬的人,他表扬您时您会欣喜不已,他批评您时您会格外愧疚。因此,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1)尊重孩子,不和别人盲目比较

父母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家的孩子优点比较时,往往只注意自己希望看到的一面,没看到别家孩子另外一面,更没有把自己和别家的父母比较,没有想过别的父母是怎么培养孩子的?自己的方式是否让孩子心服口服?有哪些不足?怎么改进?这样比较也是很不公平的,孩子无从选择,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恐怕不愿意选择这样的父母,而去选择别家看似“完美”的父母。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老是拿孩子与别人盲目进行比较。

(2)敢于承认和改正不足

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对时,就应坦率地向孩子道歉。承认自己的失误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形象,相反会让孩子觉得您很有勇气,从而大大提高您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促使孩子更愿意和您交流沟通,使你们的关系越来越亲近,力助逆反情绪化解,再犟的孩子也会向你敞开内心世界。

2、老师应该如何与叛逆孩子相处呢?以下几点也许能帮助老师化解学生的叛逆。

(1)心平气和跟孩子沟通,少用命令式、归劝式的口吻

到了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都逐渐成熟了,再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会使他们感到自尊心的受挫,因此老师需要改变这种方式。教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避免用命令式、归劝式的口吻,了解学生的情绪特征,发现他们有问题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帮忙,理解他们的感受。教师要给孩子发泄情绪时间,有些事情事后处理会比事发当时效果好,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2)少批评,多鼓励叛逆的孩子

老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叛逆的孩子,哪怕他有一丁点的进步,老师也要看在眼里,并要夸大地来欣赏,坚持鼓励,避免讽刺和斥责,因为叛逆的孩子肯定受到过很多斥责,他们对斥责早已学会了反击,哪怕你再有道理。因此,无论你多生气,都要控制好情绪,别想用你的气势压倒学生,那会使学生口服心不服,还可能在学生心里埋下了一座“火山”。

(3)用师爱去感动叛逆的孩子

叛逆的学生很少因为老师言辞激烈而愧疚落泪,而老师肺腑之言,在生活上真诚关心叛逆的孩子,让他感受到你的爱,他就会因感动而改变。

(4)多信任、多宽容叛逆的孩子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叛逆生;关爱;宽容;耐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58-01

叛逆是一种心理现象,叛逆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存在明显的年龄特征,青少年较突出。叛逆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影响,重者导致过激行为,严重影响个人成长。因此研究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转化策略,是教育工作者着重研究的课题。

一、初中叛逆学生的形成原因分析

1、初中生叛逆是人性的本质使然

初中时期是一个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始主动承担责任、逐渐建立自己的个性,成就一个完整的自我过程。初中生的大脑结构和机能趋于成熟,思维方式超越童年期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发展,逐渐形成孩子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初中生出现叛逆是普遍现象。

2、初中生叛逆是心理上不成熟的表现

青少年在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在心理的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不足,孩子的认知容易动摇。思维有独立性、批判性,由于认知事物和问题不全面客观而出现偏激、片面、固执甚至极端化,把家长、教师的劝说、提醒和督促看成是不理解、不尊重的管教与约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作出违背施教者初衷的行为。

3、初中生的叛逆与家庭的不良影响有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家庭中的不良因素有: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命令式的说教、无休止的唠叨以及在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等,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渐渐地孩子的心理就有抵触,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4、学校教育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是逆反心理产生的主导外因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由专职的教育者对学生施行的双边活动。对学生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起主导作用。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就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5、大众传播与社会文化对初中生的影响

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注重大众化、新奇性,不可避免地存在对青少年起负面作用的不良影响,并辐射着青少年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二、初中叛逆生的转化策略

1、投其所好,对症下药

对于“逆反”学生,教师应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对于缺乏经验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要联系他们的实际,运用生动事例,讲道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观念;对于教师因处理问题不公,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承认自己的错误,改进方法,以行动取信学生,赢得他们的信任;对于因教师要求过高,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摒弃强制手段,更不能求全责备,应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求。笔者教过一名学生,入学成绩为班级前茅,体育成绩突出,但逆反心理强,热衷踢足球,课堂上看一些关于足球信息的杂志,成绩直线下降。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了他,从此上课就更加不认真了。老师通过了解得知,该生“吃软不吃硬”,此后,老师从他的喜好出发,和他一起讨论“足球”,收集足球名星照片送给他,不时地渗透一些道理,对其思想、心理疏导,渐渐地,他上课认真,思维活跃,成绩稳步上升。因此,要消除逆反心理,最关键的一条是教师要找到学生叛逆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2、用关爱和宽容的力量感化叛逆学生的心灵

(1)关爱的力量

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反之,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效能。因此,要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教师必须对学生倾注爱心,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体贴关爱学生,以赢得学生的爱戴。笔者遇到这样一个案例:一名男生,一直以来沉默寡言,成绩较差,性格孤僻。经调查,该男生自幼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很少见到父亲,更不用说得到父爱。因而他腼腆、柔弱,缺少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心眼小,最怕别人误解,从而把自己孤立起来。了解情况后,老师和同学主动与其交流,将他纳入集体活动中,从学习、生活上关心、帮助他。渐渐地,该生成绩稳步上升。

(2)宽容的力量

对学生一味指责,或过多采取冷处理的态度,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助长他们的叛逆思想,进而使师生间形成敌对态势。教师不妨一改往日的严苛态度,用宽容的心去接纳学生的错误,选择时机有针对性教育,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用耐心和坚持赢得学生信任

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会倾听,才能了解学生,对症下药。当学生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应做出积极的反应,让学生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有利于双方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的偏激行为,教师要耐心疏导,不随意指责。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往往来势凶猛,公开抗拒,教师不要“关、卡、压”,先“冷处理”,摸清情况,了解原因,然后心平气和地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耐心和坚持赢得学生信任,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初中叛逆学生的转化,要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做到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对症下药,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其为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杜月玲.感化叛逆学生三法[J].广西教育,2011(9)

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分析;危害;对策

一、叛逆心理的成因分析

叛逆,从字面上看就是反叛,逆反。叛逆如适应社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是中学生那种单纯地从性格上叛逆是极其有害的。

(一)自身因素分析

1.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超越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他们不满足于教师和教科书给予的现成的关于事物的解释,希望独立思考得出结论。他们对别人的思想、观点一般不愿轻信和盲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中学生生理发育逐渐成熟,进而形成日益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是一个人心理发育的转折期,也是“过渡期”。由于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中学生就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面对成人的指教,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3.生理上成熟和心理上不成熟的矛盾。由于阅历和经验不足,造成其认识上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对问题的认识仍存在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成人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成人的劝说、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

4.情绪与理智的矛盾。中学生情感非常强烈,情感体验有明显的两极性。在生活中容易感情用事,缺乏冷静的思考,难以及时地用理智控制自己,容易走向极端。

5.各种压力多,比如交往的压力、学习压力以及生活中的无聊情绪等,为对抗压力,逃避现实,往往就导致叛逆心理的产生。

(二)社会因素分析。现实社会的节奏加快,压力加大,家长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会在家庭教育中传递给子女。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会因承受家长的压力而迷乱,会因释放家长传递的压力而出现类似叛逆的心理阻抗。

青少年叛逆心理与行为更受大众传播媒体影响。许多的电视、网络在信息内容选择、制作方法上因着眼于广大观众,片面追求收视率而忽视对青少年观众群体的需求,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负面的现象影响了青少年这一现象加剧了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形成。

(三)家庭因素

1.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

在众多家长的眼中,子女从小听话,是乖乖女,乖乖仔;长大了也应该是听话的,他们一如既往的管束着子女。由于某些家长家庭教育的不当和失误,长期受到压抑的子女一旦到了新的环境或进入青春期就会变得格外的敏感。如与相同年龄和不同年龄的人聚积,尤其是相对成熟的人相处时就易模仿爆发心理叛逆,有人称之为“同伴效应”。

2.单亲家庭、夫妻关系不和、矛盾突出的家庭孩子容易叛逆。青少年期缺少家庭关爱也是易发群体,极易发生心理叛逆,而且往往叛逆更加彻底和敌对更加严重。

(四)学校教育因素分析。有些老师过于经验主义而不考虑现实社会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简单地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脱离教育实际,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二、叛逆心理对中学生成长的危害

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其后果是严重的。

(一)会引起偏激的行为和不正确的行为。对正确的不接受,对错误的要坚持,听很多同学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二)让人产生坏的思想,会养成不良习惯。叛逆很多时候是针对正确要求产生的,经常采取这种叛逆的行为就容易成为一种习惯。

(三)有时自己不能理性的处理事情,可能会导致心理极端,伤害到别人。

(四)人际关系紧张。不能倾听师长的教诲,造成自己和家人,老师的关系紧张。

(五)影响自身发展。叛逆心理对中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

三、消除中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方法

(一)提高认识。中学生应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多采纳别人的好建议,学会宽容,胸怀要宽广,目光要远大,不要钻牛角尖,走向死胡同,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加强交流和沟通

1.和父母沟通。对父母来说,应该多关心理解自己的子女,作为子女,也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要敢于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而不能采取简单的对抗方式。如果首先就为自己筑了一道心理防线,不管对与错都按自己的意图去做,拒人于千里之外,不把心窗打开,又如何能接受外面灿烂的阳光?

2.和老师沟通。老师有时候虽然要求比较严格,但并不是不讲道理,老师都期望每一个学生能健康的成长,只要你真诚的老师交谈,老师肯定会愿意提供帮助的。

3.和同学交流。多和同学交流,交换意见,听听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和做法,交流中让不舒心里得到释放,一切压力都会变成美好的向往。

第5篇

一、 在课堂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1.语文教材疏导叛逆心理

语文教材涉及的知识较广,教材内容对疏导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学生从文中感受姹紫嫣红、绿草如茵、细雨连绵的春景,呈现一派生机与活力,让人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在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细细品味,脑海中就会出现一幅静谧美丽的画面,让人的心灵泛起温柔的涟漪,带给人们一股温暖与温情……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关注大自然的美,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情操,让学生将内心的压力通过大自然来宣泄。

在讲授《回忆的童年》时,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孩提生活,那些天真无邪、无n无虑的美好记忆,与小伙伴、亲人、老师之间相处的欢快时光,使学生内心的压抑得到舒缓。

在讲授“名人故事”、“历史战争”等文章时,让学生认识到黑暗现实中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在当前良好的生活环境与教育水平下,这些战士、名人的生存境遇、求学故事,让学生明白美好生活是通过战士们的努力换来的,让学生带着感恩的心去学习,遇到困难时应采取行动解决,而不是一味的抱怨,以此舒缓学生的叛逆心理。

2.阅读教学疏导叛逆心理

阅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其能够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课外阅读对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推动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中学生的叛逆心理疏导,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可以推荐课外著作阅读,《读者》《意林》等杂志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通过阅读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受到启迪。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比如《爱的教育》《繁星》,让学生从中感受母爱的伟大,体会童真的美好、大自然的美丽;或者通过阅读寓言故事,使学生从中获得启示,为树立学生良好的品德奠定基础,对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发挥重要作用。

3.写作教学疏导叛逆心理

写作需要学生细心观察、体味生活,学生充分利用掌握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去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为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搭建一座桥梁。可以让学生以书写周记、日记的形式进行写作,教师可以通过作文了解学生的心理,以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学生的困惑、学生的叛逆心理。教师可以从“爱”、“感恩”、“乐观” 等方面拟题,如“幸福在身边”、“笑对生活”等,让学生根据题目进行写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教师从作文中还能洞察学生的心理,对学生叛逆的心理进行正确引导,或者采用其他文质兼美,具有良好思想性的学生优秀作文来渲染他们,使学生的叛逆心理得到舒缓。

二、在课外活动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1.口语教育和综合性学习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其中综合性学习是指综合实践与研究活动,实现听、说、读、写的有效结合,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习到知识、技能,还给学生创造了展现自我的舞台。

比如,以举办演讲比赛的活动来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以“励志”为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挑选优秀的学生进行演讲。通过积极向上的演讲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拓宽了视野,对调整学生情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更好地疏导了中学生的叛逆心理。

2.辩论赛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辩论赛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结构完善的帮助很大。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辩论题,让学生进行辩论。比如,以“网络大于弊还是大于利”为主题,让学生根据这一题目展开辩论,使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好与坏,明白只有适当的利用网络,才能将网络的优势发挥出来。使那些沉浸在网络中的学生觉醒,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缓解青少年学生的叛逆心理。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51-02

初中教学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初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高涨,具有独立意识要求,讲究个性化和自我化,容易产生叛逆心理。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的教学目标中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语文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效的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

一、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都是“00后”,这个时代的学生都生活在一个新旧社会交替的阶段,由于各种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影响,当代初中生的思维方式和以前的初中生有很多的不同,相比于以前的学生,他们具有热情和激情、具有更加活跃的思维、具有更加强烈的生活欲望。但是,由于在初中这个阶段他们的心智和思想还不是很成熟,使得他们的思想以及行为方式都比较不稳定,并且体现出矛盾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思想和行为上的叛逆性。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蕴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独立和成熟感使现在的中学生不再满足于以往那种对父辈与师长的依赖和服从,青春期叛逆心理必然出现了。由于大众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针对的受体是大众,加上利益驱使,使得他们对青少年这类特殊群体缺少关照,无形中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极易引起“自主叛逆心理”。面对这一问题,老师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手段,课堂上进行简单的填鸭式教学,不仅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忽略了语文教育对学生心理的疏导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对策

(1)关爱学生,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

初中学生思想逐渐走向成熟,有自己的想法,对于教师的严格管理会有所抵触。因此,面对这样一个特殊对象,教师要关爱学生,在课堂上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要了解学生就要主动和学生打成一片。有的学生可能因为平时成绩不好,不爱学习,甚至心理抵触学习。会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要在课堂上打破传统的教师形象,不再板着面孔面对学生。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亲切自然,使学生不感到拘束,启发学生讲心里话。信任和尊重是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的桥梁,师生之间虽有知识多寡之别,长幼之分,但学生与老师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在情感上和知识上表现出自主性和独立性。例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带领学生分析邹忌的善于进谏,表现在以自己切身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提到应该纳谏除蔽,往往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邹忌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设喻,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使齐国政治修明,国势强盛。然后教育学生历史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直谏和讽谏。然后指出: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直接陈述出来。让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交流方式和方法,正确对待与他人关系。特别是在与自己的长辈等交流时,不要处处顶撞长辈,即使自己觉得有道理,也应该尊重长辈。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也做学生学习上的挚友。

(2)善于利用阅读教学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家长的苦口婆心对具有叛逆心理的初中生几乎不起任何作用,语文教师可以给他们相对自由的自我空间,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大量的优秀作品,去细细品味其中的各种道理,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课文讲读之后,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优秀作品或流行作品,让学生进行认真的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更深入的感悟和体会,然后语文教师再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效果会更加明显。

(3)语文课外活动疏导

语文课外疏导也是疏导叛逆心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本身的特点,进行课后延展比如,可以通过演讲比赛来疏导初中生的叛逆心理。在每周者每月选取合适的时间举行,先布置好主题,然后按小组排队保证每个人都必须上台,最后进行优胜获奖的选取。在选题时一定要选取好的主题,要涉及到智慧、 感恩、励志、关心、奉献、平等这一类可以调节人情绪的关键词。

第7篇

关键词:叛逆心理 人格教育 沟通

青少年时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使青少年常常处于一种困惑和矛盾的胶着状态。家庭不和谐,家庭和学校教育方式不当等因素,则进一步导致了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极端性,集中体现为逆反心理。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以上位者自居的方式抵消长辈对他们带来的威压感。如果不及时加以疏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学校、社会、家庭应正确认识青少年成长阶段的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恰当的引导,使其在获得承认感的同时向正确的方向过渡。

一、对叛逆心理的理解

“叛逆心理”又可称为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时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部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然而青少年阶段表现得更加普遍、更加强烈、更具代表性。因此,逆反心理几乎成了青少年阶段心理特征的代名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根据《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1]换言之,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当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及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时这种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就应运而生。

二、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

(一)成长阶段自然的心理“过渡期”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当今的青少年,往往虽未进入社会,但却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然而他们的年龄、心理、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及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都与社会发展有着一定距离,表现出一种不适应,措手不及。从而应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去度过心理的“过渡期”。

(二)家庭因素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家庭教养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期望,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是激发孩子向上的动力,但脱离孩子实际的水平的过高期望,会造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种高压状态,一旦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便失望、埋怨、甚至打骂,影响家庭和谐的心理氛围。因此,父母应实事求是地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为孩子的幸福成长着想。

(三)学校的教育方式

如果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学校则是孩子的第二监护人。作为一个社会化的正式机构,学校不仅担负着传授学生知识的重任,同时还承担着引导青少年社会化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任。但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在学校和社会上还普遍存在着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学生、老师和学校的“功利主义”思想。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与高考有关课程,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教师重智育轻德育和人格,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在很多地方,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没有愉,是被动的、被迫的。

三、应对青少年叛逆心理的策略

青少年逆反心理既是正常心理,又是问题心理;既有消极性一面,也有积极性一面。在青少年成长道路上逆反心理是必然存在的。青少年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思变的特点,具有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积极的逆反心理是一面明镜,如果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逆反心理也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需要很好解决。

(一)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多开展各种有益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也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活动,让学生发挥特长,学会在生活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开展一些主题活动,激发学生内心,让师生敞开心怀,走进彼此的心,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感情。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二)提倡人格教育,形成评价能力,判断能力

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说:“人格乃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身心体系”;艾森克曾说过:“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2] 在人格教育中,大多采用情景讨论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判断能力。例如用“远交近攻”法,激出孩子的拼劲。健康的心态、阳光的心理是青少年人格树立的养分。生活错综复杂,孩子难免遭遇误会、烦恼或者挫折,每当这个时候,家长要学会心理疏导,打开孩子心结。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宽容大度的品质和拼搏进取的精神。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沟通畅达,氛围融洽的人际关系圈。所以,家长要“远交”“突发事件”中的老师或同学,达成相互理解口径一致;要“近攻”孩子的心理特点,促使孩子多看自身不足不断自我超越。 对于孩子来说,得到父母和老师的信任是无法用其他东西来比拟的。

每个青少年都是独特而唯一的,都是各具特色的,需要每位家长从孩子自身的特点出发合理选择最恰当的方法。所以,每一位家长首要的也是长期的必修课就是――了解孩子,从每一个细节,从每一件小事,从孩子的角度了解孩子。

(三)教师要树立良好形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沟通实际上是师生双方整体信息的沟通,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进行着。老师除了在某一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通过有声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随时随地用无声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这些无声的语言对学生会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理解和信任,从而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和行为。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提高教育的效果、获得教育成功的需要。[3]

1、热爱学生,严格要求。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要求中的重要规范,是教育活动有效展开的前提。[4]教育过程是师生间的认识、情感等心理交流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当自觉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怀有高度的爱,以平等、公正、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实际上,热爱学生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师爱学生,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内心必然受到鼓舞,其上进心必然更强烈,就会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同时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形成一种求学上进的热情。严格要求学生正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能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做到从爱出发,从严出发,去教育学生。严格要求也要讲求科学性。有这样几点体会:一是严而有理。严格要求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的,是由教育过程的需要及教学教育任务决定的。只有当这种严格要求能促进人的智能、道德、体力、综合技术和美育上的发展时,才是正确的。二是严而有度。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有了全面正确的了解,才能对学生提出符合他们的实际,能为他们的思想水平、认识程度所接受的要求。三是严而有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切切实实地执行。单纯地命令、禁止不一定有显著的效果,采取疏导的方式,寓教育教学要求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效果就比较理想。四是严而有恒。一种要求一经提出就要使它相对稳定,不能时严时松。教师应该对要求的落实作经常性的检查,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2、尊重学生,平等信任。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特别希望家长、老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同时,尊重学生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都有模仿教师的心态,但他们又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愿望,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意见,当这种要求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因衷的喜悦。反之,就会感到失望,埋怨教师,产生对抗心理。由此可见,尊重学生何等重要。这就要求,第一,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校园里,师生之间没有人格的尊卑、贵贱之分。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不能以高高在上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例如,当一个学生有缺点或出现过失时,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严肃的批评,都是必要的,但必须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出现一道鸿沟。 第二,教师要由衷地信任学生。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无端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事实上,教师把学生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尊重学生,平等信任,后进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纯真的爱。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他们对外界的反映和评价常抱有一种戒备和警惕的心理。教师善意的一语一笑,都能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反之,一旦他们发现有人轻视自己或不尊重自己时,马上就会产生“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一些学生的厌学、弃学行为有时就由此而来。

3、互相交流,教学相长。师生间的良好关系表现为两者之间的互相交流。师生间的互相交流是实现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5]因为这种交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是全方位、多侧面、多功能的交流。这种交流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密集不断、信息量极大的动态系统。师生就是在这种丰富多彩的交流交际之中,获得有效信息,协调自己的行为,使“教”与“学”达到统一。

总之,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施教中,面对学生出现的叛逆心理,并非无计可施。只要我们能正确全面认识其实质,真诚关爱,注重交流沟通,根据实际情适时疏导调试,相信定能随着青少年,一起走过叛逆,迎来风和日丽的明媚坦途。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心理、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11月出版,第235页。

[2] 江镇康:《大众健康》,1999年第7期。

[3] 王永娟、刘凤良:《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2010年第10期。

[4] 李学农:《班级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2月出版,第241页。

[5] 陈录生、马剑侠:《心理学教程》,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出版,第212页。

作者简介 丁西省,男,河南封丘人,1967年4月出生,新乡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大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研究。

电话:13598697701邮箱:

第8篇

一、真诚沟通,用心交流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表达,就是把信息传递给对方的一种行为。它广泛存在于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与同学、朋友间的沟通,与家长的沟通,与老师的沟通。教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要蹲下来和学生对话,做到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在信任的基础上,让学生换位思考,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教师和家长。当意见不统一时,可把教师、家长作为他们的大朋友,去沟通、去交流,达成共识。当然,教师、家长们,也要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共建和谐、平等关系。通过真心的沟通与交流来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增加学生的信任度,也多了一份理解。

二、发现优点,鼓励为主

俗话说,“人无完人”。意为生活在世上的人,没有谁只有优点或只有缺点。我有时列举自己人生历程中失败的例子,名人失败的例子,加深学生对“失败乃成功之母”的认识。明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都有可爱的一面。“问题学生”也希望获得长辈的鼓励和支持。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发掘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用心,不错过他们的优缺点,采用扬长避短的方式,以鼓励为主,教育为辅。对他们多一点表扬,多一点鼓励,用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随着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增强,教师的鼓励期待行为,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逐步沿着教师期待的目标去努力,自然而然,逆反心理就消除了。

三、集体力量,感染内化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小学生的思想极易受周围的环境影响。一个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如果处在一个好的环境之中,有几个正派的好朋友劝导,盲目叛逆的毛病可能会自动消除。如果他与其他更加叛逆的人在一起,相互影响,就可能越来越重,最后走上“邪路”。我们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意识地培养班级正气,从不同方面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力求让学生志向远大。可利用一些传统节日开展集体活动,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不断地开展一些活动。

四、家校合作,共同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班主任要注重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同时还要善于借助家长的力量,理顺家校沟通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寻求到家长的支援,家校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当学生出现心理叛逆现象或其他心理障碍时,我们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通过“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使他们主动地配合学校的教育,消除学生叛逆心理及障碍。

例如,一位名叫刘波的学生,人挺聪明,最近上课总是分心,作业不能及时完成,还和同学打架,和任课教师顶嘴,成绩直线下降。我多次家访,了解到他的父母由于感情不和,母亲离家出走,父亲是个不负责任的人,经常在外赌博、酗酒,不回家,根本不管他,甚至打他。他的遭遇让我感到同情和惋惜,我把他带到家中,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经过努力,我联系到了她母亲,把情况告诉了她,他母亲被我的行为感动了,回到孩子身边,他爸爸也主动改过,面临破碎的家庭又破镜重圆了,刘波的学习,以及各方面的表现也有了很大起色。由此可见,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第9篇

关键词: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对待方法

笔者多年来从事高中教学,对学生的青春期特点,叛逆心理深有体会。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转化工作就“正确对待青春期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这个主题谈一些笔者的体会和做法。

此年龄段的学生有相当部分是比较叛逆的,所谓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逆反心理的危害:“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则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沃土。笔者努力把班级体,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要想家庭兴旺,必须大家努力。笔者倡导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大家一起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

笔者在工作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帮助,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使他们渡过了难关,战胜了青春期的消极情绪。他们就是高二(13)班的全体教师和可爱的孩子们以及所有关爱高二(13)班的领导---尤其是德育处王荣春主任、年级主任房玉进、杨建刚团委书记、王清军老师等和学生的家长。所以在对待叛逆期的学生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家一起努力。笔者教高一学生时,这些学生有很多的坏毛病。高一刚开学时的学习生活卫生等习惯差,集中调皮孩子多,有“十大金刚”的说法,德育处王荣春主任专门组织开会,会前让笔者好好了解情况,会上建议各处室人员、包括他自己与这些孩子结对子。通过大家的帮助及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一路走来,现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心态都非常好。学生们先后获得过冬季长跑团体奖、运动会方队表扬、团体操比赛第二名、优秀班集体称号、歌咏比赛最佳组织奖、课间操跑步三等奖、卫生示范班、卫生达标班、张文哲获年级演讲比赛三等奖等殊荣,并获得了领导和家长的好评。这一年来逼着做得最多的就是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大朋友。

在这期间,笔者的做法是,用真诚的师爱唤醒学生。高一接班,笔者就先想办法和他们搞好师生关系,与孩子们交朋友,用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到笔者的真诚,真正感到我笔者是为他们好。笔者平时的教育是在乎他们、关心他们的表现,不听话当然有批评,但笔者更多的是充当引路人。要求学生做事要讲求良心,尊重他人,要学会感恩,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地接受笔者的观点。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笔者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在情与理方面多作疏导工作。即便笔者偶尔火气很大,也尽量压住自己,提醒自己耐心点,避免与过于叛逆的学生发生摩擦,以免自己的绝招难以施展。所以接班至今,笔者可以很自豪地说一句,他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记恨他。有这样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在我们班,笔者把每个同学都看成朋友,对于差生,不管是在谈心还是闲聊,笔者总是注意给他们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老师喜欢他,认为他“行”。笔者的班级现在有很多这样的男同学,他们学习成绩很平常,比较调皮,但体育成绩比较好,特别喜欢打篮球。但若直接强行反对他们去打篮球,学生一定会在心理上与教师抵触。所以笔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找机会和他们谈心。笔者说:“你若体育好,高考要比其他同学有优势,如果你今后考上大学,那你绝对是很吃香的,你知道吗,现在好多单位都喜欢艺体人才。找工作会更容易些。”此外,笔者和其它教师还建立了“一帮一”互助对子。

在工作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学生不理解笔者及教师的所作所为,但笔者并没有在意那么多,仍然为学生的成长不断努力。笔者也与学生坦诚相待,他对学生坦诚地说,他在乎的不是那点班主任津贴,在乎的是学生是否有好的习惯,在乎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乎的是你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

紧抓学生心理特点,笔者在“和睦”“团结”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具体体现如下:邱东建转学—笔者开了简单的欢送会,本班的学生全到,其他班的学生也有同学来。学生们跟笔者的关系都特别好,学生有人称呼她李姐,班里男生大多调皮习惯不大好,笔者有时也打趣说他们“像土匪”一样,他们也打趣叫笔者“司令姐姐”,他们还将班级QQ群昵称就叫“盲盗”集团。不少的家长也告诉笔者孩子们在家懂事多了。

笔者还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就是要让家长们知道,我们对他们的子女是真的很关心。家长会上,针对孩子的特殊心理发育时期,叛逆心理较严重,不论孩考试成绩和在校表现多么不尽人意,家长和教师都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事得其反。笔者劝慰每一个家长去找孩子的闪光点,回家之后表扬他们的进步、优点。不足也不要打骂,抓住时机正确引导。所以次日孩子们返校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一刻笔者觉得自己也是幸福的,孩子们也不会出现开家长会不通知家长的情况了。杨梅的家长专门来校说了一番话---“我原以为我已很会说话了,没想到(13)班的老师更会说,尤其是班主任说的更好---”,刘炳晨的家长---孩子进步了二百多个名次、王平的家长---“孩子进步很大,感谢老师”—李淦的家长---“孩子虽然在班级有点退步,但在年级却进不了不少,说明(13)班是一个团结进步的班,感谢老师”等。还有一位家长在会后说“把孩子交到这些这么负责任的教师手上,我们放心。还有很多感谢等等的话语,这些话让笔者心里很感动,觉得自己在心理方面工作还是有收获的。

班主任工作使笔者深深体会到,班主任需要的不仅仅是责任心和实干精神,还需要极大的智慧。笔者会更加努力的在以后工作中勤于思考、乐于探索。这里教师们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不计较个人得失,但他们却在乎那一份份充实,及沉甸甸的情感。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会和笔者一样,致力于教育事业,真正关心青春期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边玉芳,蒋赟.青春期心理危机的类型、表现、特征及干预现状的剖析[A].第十届全

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

[2]牛涛.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探究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08(12).

[3]李艳波.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2009(13).

第10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73-02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学困生,部分学校为了留住生源而对学生一味地纵容;而有些老师面对中职学困生则一味地打击,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赏识不是溺爱,不是纵容,而是对学生有一颗宽容的心,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惩戒不是打骂、体罚,而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实践中牢记古训“因材施教”,运用“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转化中职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效果非常显著。

一、案例背景

2014 年秋季学期,笔者担任学校学前教育专业 2014(5)班班主任。该班共48 人,全部都是女生。绝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都是学困生,还有些学生连中考都没参加。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欠妥、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学习经验缺乏等诸多弊端。很多学生直言:我根本就不想读幼师,都是我爸爸妈我来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带着很强的消极学习心理,这种消极学习心理表现为:学习没有主动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开小差,纪律散漫,叛逆心理强,知识基础比较差,上课听不懂老师的课,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聊天等,有极强的冷漠心理――对学习成绩好坏和老师的教导都无所谓。

二、案例对象及行为表现

(一)案例对象

吴鸣一(化名),女,16 岁,家住水库移民区,家庭富裕。爸爸平时忙于做生意,妈妈是家庭主妇,在家带年幼的弟弟。父母平时疏于对吴某的教育,惯于用金钱进行补偿教育。这样的家庭教育养成了吴某偏激、固执,虚荣和刁蛮的性格。做事不计后果,喜欢拉帮结派,表现出很强的叛逆心理。因为经常违反纪律,又不服从学校管理,初中三年换了四所学校。

(二)行为表现

1.学习习惯差。吴鸣一从小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知识薄弱。上课前不会预习,课后不会复习。上课时注意力很难集中,经常开小差。上课不做笔记,不完成作业。上手工课的李老师每次碰到笔者都告状:你们班的吴鸣一又不交作业了。

2.没有阅读习惯。上课用的教材没兴趣看,也看不懂。课外读物更加不感兴趣,学校的图书室和阅览室每天都开放,笔者一开学就鼓励学生有时间就去看书、借书,但吴鸣一一次都没去过。用她的话说:我一看书就想睡觉。

3.生活习惯差。吴鸣一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开学时床铺都是妈妈帮铺好的;随手扔垃圾,劳动委员和宿舍长安排的教室和宿舍值日从不参加,甚至花钱请同学代劳;经常买酒回宿舍喝,还买烟抽;不懂基本的礼貌,不尊重老师,经常说粗话,辱骂老师和同学;在网上宣扬同学的隐私,爱说谎话;生活没有计划,花钱大手大脚;做事情三分钟热度。

4.性格偏激,叛逆心理强。吴鸣一的自控能力缺乏,在家长的谎言和对中职学校误解下来到学校,渴望自由,但来到学校后发现学校的管理比在初中的管理还要严格,对她行为的限制更多,遇到的困难比想象中多,因而产生了叛逆心理。

三、教育方法

针对吴鸣一的具体实际情况,笔者先是和她的家长沟通,更深地了解她的思想和生活状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一)合理运用“惩戒”教育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教育,教育也是有两面性的。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教育既要有赏识教育,也要有适当的惩戒教育。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戒,并非是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了要使他们不再犯。”我们呼唤惩戒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犯错后,应该承担责任,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法纪观念。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自控能力和是非辨识能力都不成熟,经常需要“他律”来调控其行为。因此惩戒教育作为“他律”力量将有助于学生分辨是非善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惩戒教育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开学第一课,笔者的首要大事就是建立规则―― 班级的规则。《班规》经过全体学生和班主任商议决定,对学生和班主任都具有约束性,可以通过建立《班规》给学生灌输一种规则精神与契约思想。笔者一有时间就向班干和吴鸣一的室友了解情况,同时也积极向科任老师了解她在课堂上的情况。核实情况后,笔者先找吴鸣一谈话,她很干脆承认自己的不良行为,也承诺以后一定改。但每天学生反映她的行为还是照旧。一个星期后,笔者决定改变措施,对她严格按照校规和班规进行管理,每违反一项规定就处以一定的惩罚,同时对吴鸣一进行严厉的批评,让她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最开始吴鸣一把这些惩罚根本不当回事,还是我行我素。劳动委员安排的值日和宿舍的值日吴鸣一都不参加,还理直气壮地说:我在家都不用扫地。甚至出钱让同学帮她值日。周日下午回校经常带酒回校喝。针对吴鸣一的种种叛逆行为,笔者让她抄写《班?》或写违纪思想认识,电话通知她的父母,同时也把她的违纪行为上报学校学生科备案,视违纪程度给予班级警告、学校警告、留校察看等处罚。

(二)“赏识”教育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渴望被人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发现学生的优点,让其成为学生自信心的来源,多做一些正面的鼓励和表扬,指导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合理目标,并且学会悦纳自我,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和做事的积极性。笔者对吴鸣一进行批评教育和适当惩罚的同时进行赏识教育。笔者通过对吴鸣一不断的深入了解中发现吴鸣一的身上其实有很多的优点:活泼、热情、普通话标准、讲义气、爱帮助人、在设计板报和舞蹈上很有天分。对她的优点笔者从来不吝于表扬,同时给予她表现优点的机会以增强她的自信心。在竞选班干时,笔者鼓励她竞选文娱委员,她不自信地说:“老师,我从来没做过班干,我不行的。”笔者告诉她:“你在设计板报和舞蹈上的才能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一定能胜任,我相信你。”同时也和她说了文娱委员在我们学前教育这个专业的重要性,以此激起她的责任心。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每月一次的全校黑板报比赛,我们班都是第一名;每天早上的晨练班上学生在吴鸣一的带领下动作最规范;每天带领同学们用普通话朗读;毕业汇演担任主持人。

四、教育效果

第11篇

一、青春期视障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自身因素

青春期视障学生的逆反心理,与这一时期的心理发育特点密切相关。

1.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觉醒。他们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反对教师和家长把自己当小孩看,处处以成人自居。

2.对立心理。视障学生与老师或家长的关系紧张,视障学生就会对他们采取对抗的态度,不听他们的话,处处与他们对着干。

3.心理发育不成熟。处于青春期的视障学生社会阅历少,知识面狭窄再加上视觉障碍,心理发展水平受限,导致他们看问题过于肤浅和片面。

(二)家庭因素

家长不了解这一时期视障孩子的心理特点,采取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导致视障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1.视障学生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独立活动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如果这时的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看待,事无巨细地关怀,嗦嗦的叮咛,他们就很反感,觉得伤了自尊心,从而产生对立情绪。

2.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尊重。大量事实表明,有逆反心理的视障学生大都缺乏父母的关爱,部分家长把视障学生看做是包袱,对孩子漠不关心,缺少尊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久而久之伤了孩子的自尊,激起视障学生的反抗。

(三)学校因素

1.教育方法的简单化。有些教育工作者片面地认为,思想教育就是“管”和“压”,习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强硬的命令学生这不许,那不能,造成视障学生的不满与对立。

2.教育内容的“一刀切”。视障学生性格各异,残缺程度不一,家庭情况千差万别,心理需要各不相同。教师应对不同的视障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而有的教师仍旧对视障学生采取“一刀切”教育。这种单一的教育内容既无针对性也无新鲜感,从而引起视障学生的逆反。

3.不恰当的批评方式。有的教师唯恐学生不听话,会反反复复地说教。不断重复的批评,使视障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最终导致逆反。

二、青春期视障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与疏导

(一)自身方面

加强学习提高文化素质。教育学生尽可能从各种传播渠道中吸取知识,对人和事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就能避免固执和偏激,从根本上减少叛逆。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提升自己。鼓励学生多进行自我教育,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动完善和造就自己。

(二)家庭方面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独立要求,相信孩子有一定的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建立一种亲密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参加家庭的管理。

(三)学校方面

教师首先应从关心、爱护视障学生着手,因为有逆反倾向的视障学生,内心充满了痛苦和不安,所以教师的关怀和体贴能使学生缓和敌对情绪,有利于双方的沟通。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与学生交朋友,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第12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方法;激情

初到实习学校的我,还不懂得如何教学,如何教育学生。但是,这并不能阻挡住满怀期望与激情的我。因为我的心中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努力耕耘,在碰壁中不断摸索。我懂得一个道理:教师,是因教育学生而成为师。那么在课程改革的新时代,如何成为一名魅力之师呢?

一、燃烧激情,魅力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内容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教师必须有激情,只有燃烧自己,有了激情,才能在学生心中点燃理想之火,塑造美好心灵”。[1]你的激情就是为学生呐喊助威的最好的动力。一个拥有激情的人必定对生活充满希望和向往,会怀着一颗积极的火热的心去对待生活。充满激情的老师也必然会将这份希望与对未来的憧憬融入到教学中,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希望,用自己的激情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从而带动学生不断地向着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勇往前行。 二、多才多艺,开放大胆

新时代的教育要求老师不但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素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储备,更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兴趣爱好,多才多艺,用才华征服学生,用魅力感染学生。根据《中小学生心目中好教师的特征》对教师素养的总结,德才兼备,多才多艺的教师更容易与学生相处融洽,赢得学生的爱戴。[2]而且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能够以最饱满的精神,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对于这一点,我自己也有切身的感受。

在实习学校,我班的英语课在下午第一节。对于下午第一节课,正是学生最困,最乏,注意力最不集中的时候。那么怎么能让学生精神饱满地上完这一堂课呢。我的做法就是提前6-7分钟进入教室,然后邀请学生唱歌,唱些有激情的歌带动气氛,(刚开始时学生比较害羞不好意思唱,所以头两次是我自己唱的,第一次唱的大海,第二次唱的奇迹世界,在自己的带动下,接下来就有学生开始自己唱歌,而且学生唱的一般都是流行的歌曲,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

三、对于叛逆的学生要采取怀柔政策

我所谓的怀柔政策是指对于一些成绩基础较差,又很叛逆的学生而言,不能采取强硬的措施。这些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的时期,此时的他们就像弹簧,你越是批评他,他越是叛逆。对于这样的学生就要采取怀柔政策。其实,怀柔政策实质上也是一种师爱的体现。“师爱是指教师对学生一种自觉纯洁而真挚的,普遍而持久的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情感和行为的总称,它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关怀,理解,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等。”[3]理解,尊重,关爱学生。学生越是叛逆,越是不听话,你就越要对他投入更多的爱与关心。用爱摘掉他冰冷的面具,用真心温暖他封闭的心灵。

打个比方,我实习时,我班有个学生对我很反感。但每次听课我都坐在他旁边。我记得有次下雨他没带伞,衣服都浇湿了。他用纸巾擦湿衣服,够不到后背。我就拿出纸巾帮他擦,边说他“怎么不带伞”“这么不会照顾自己,要是感冒了怎么办。”他虽然没有说声谢谢,但自那以后,每次他看见我都会和我打招呼,说声老师好(在那以前他见我从不打招呼)。

这或许就印证了那句话“教师的高尚师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撼人心魄的冲击和辐射,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四、老师就像一名演员

大家或许会有疑问,老师为什么会像演员。我们都知道演员演戏时,眼神,表情,动作只有都到位时,才能把角色演得饱满,才能让观众看得痴迷。老师在台上讲课时,也是如此。新时代的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心,喜欢新鲜刺激的事物。传统的说教式已经不适应现在学生学习的要求,学生甚至对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产生了抵触的心理.怎么能让课堂既生动活泼又充满乐趣,并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语言和肢体语言相协调就是制胜的最大法宝。打个比方,记得有一次我讲“Body Language”这一课时,在warming-up部分,有张图片是一名女性捂着腹部,题目要求阐述其图片传达的含义,也就是图片中这个肢体语言是什么。答案应该是身体有些不舒服。可很多学生说她是怀孕了。我解释了很久,大家都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另一堂课时,我直接模仿女性怀孕和身体不舒服时的动作(通常前者是手放在肚子上,身体和头部后倾。而身体不舒服时,是手放在肚子或其他部位,头和身体向前倾),俩个动作直接一对比就知道其中的不同。简单明了又节省时间。而且教师直接作动作比放图片更有效果。会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带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懂得了其中的含义,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肢体语言,与课堂教学语言相配合,就像一名优秀的演员一样,充分利用眼神与学生的交流,表情到位,根据上课的内容不断转变肢体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才能让学生以最饱满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何文科.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