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测评概念

教育测评概念

时间:2023-06-12 14:4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测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测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学生满意度,中国知网

一、国外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研究

(一)高等教育学生满意概念界定及影响因素研究

学生满意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关于这一概念的界定,学者们基本是上根据顾客满意定义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下表列示了不同时期学者们对学生满意概念定义的代表性看法。

在影响因素研究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Aitken(1982)研究发现学生的成绩、对课程、教学和专业的满意度及孤立感都与学生满意度水平显著相关。Griffith(1999)研究发现学校氛围和学生满意度在不同层次间存在显著相关,认为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因素可分类为学生学习经历和社会经历两方面。

(二)高等教育大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及其实践

在大学生满意度度量方面,美英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其中美国是最早进行大学生满意度实践研究的国家,因而最具代表性。美国的学生满意度测评理论是在市场经济的消费者理论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Dwayne D.Gremler和Mchael A.McCollough(2002)提出了基于提高学生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满意情况设计了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Mavondo、Felix T.等人(2004)基于提高学生在教学、学习、科技、图书馆、学生服务和学生倾向这些方面的满意,设计了满意度概念评价模型。

二、国内学生满意度测评实践

我国对大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始于20世纪末,研究成果集中于实证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如:张艺、鲍威(2005)采用统计描述和回归分析的手法,验证了大学生对民办高等院校教育的认可与诸多因素有关。杨清明(2003)采取问卷调查法对重庆高校的学生满意度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女生的满意度普遍要高于男生。尤海燕,俞丽敏(2005)根据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在宁波市不同批次的大学中分别抽取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式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因素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王平与钱贵江(2004)、孙宝芝(2003)、李珂(2007)、李文超与李靖(2002)、傅真放(2004)等人也做了相关的研究。

随着结构方程模型的逐渐成熟,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测评学生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也就应运而生。如:杨雪和刘武(2006)依据我国高等学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个CHE-CSL模型,并对沈阳市6所高校进行了实证研究。刘慧(2011)在顾客满意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内涵与评价方法,采用基于PLS技术的结构方程模型对学生满意度概念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

三、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对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已较深入,但查阅诸多文献后仍可以发现一些缺陷:

第一,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的量化标准不一,满意作为人的一种情感反应,属于心理变量,对其量化只能通过间接测量,势必会造成误差。

第二,几乎所有的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数据都来源于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由于受到种种不可避免的限制,如问卷的设计技术、被调查者答题时情绪等,也是影响学生满意度测评结果的一个因素;

第三,目前对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测评的研究存在着理论研究与结果运用相脱节的现象,理论研究结果在实际中没有很好地被运用。

参考文献:

[1]Delucchi,Michael.Student Satisfaction with Higher Education during 1970’s-A Decade of Social Change[M].The Edwin Mellen Press,United Kingdom,2003.

[2]Oliver,R.L.&Desabo.W.S.Processing of the satisfaction response in consumption:a suggested framework and research proposition,Journal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Dissatisfaetion and Complaining,Behavior 1989(2).

[3]Bean,J.P&Metzner,B.S..A conceptual model pf nontrat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 attrition.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1985(55).

[4]张艺,鲍威.民办高等院校教育满意度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5]杨清明,税国洪,李志.重庆高校学生“满意度”的调查[J].探索,2003(1).

[6]尤海燕,余丽敏.不同批次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分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4).

[7]王平,钱贵江.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学生满意度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2).

第2篇

关键词: 全科医学模式 医学生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中职卫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基层医院和社区培养实用型卫生医学人才,我校在教学改革中,增设了全科医学模式教育课,以培养学生为基层社区医疗岗位服务的能力,提升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的层次。

1.教改对象及方法

1.1对象。

在我校2009级社区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中随机抽取一个班为教改班、一个班为对照班。两个教改班共102人,对照班共98人。

1.2方法。

1.2.1调整教学计划。对原有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在第四学期对教改班增设全科医学教育课程,学时为38。

1.2.2编写教材。针对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的专业水平,组织教师自编讲义作为授课教材,讲义类似专题讲座,内容包括“全科医学的概念、全科医疗的基本特征、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及功能、社区卫生服务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和服务模式、健康教育实施方法、医患沟通的技巧、社区中的医患关系、如何规避医疗风险”等。

1.2.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要求把所讲内容制成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求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采用课堂讲授、社区卫生服务实例录像分析、演示讨论和社区见习等方法,更新学生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培养学生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专业更快地适应社区医疗服务岗位。

1.2.4评价方法。(1)在全科医学模式教育课程开课前,通过无记名问卷的方式测评学生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常识。(2)在学生社区实习结束后再次问卷测评。教改班、对照班分别统计后再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2.1教改班学生对教学效果及自身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评价,结果见表1。全科医学模式教育对增强学生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有较好的效果。

2.2毕业实习结束,各实习单位带教老师对实习生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进行评价,教改班对比对照班,认识水平和服务能力有明显提高,结果见表2。

表1 教改班学生全科医学模式教育教学效果及自身能力评价结果

注:表中数据均按学生人数换算为百分率。

表2 教改班学生全科医学模式教育教学效果及自身能力评价结果(实习后)

3.结果分析

3.1在校医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缺乏正确的认识。

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资料分析,57%的学生根本不知道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内容等,43%的学生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内容听说过。由此可见,学生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知识匮乏,如果学校不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知识的教育,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就难以胜任基层社区医疗服务工作岗位。

第3篇

[关键词]教育统计;德育评价;品德测评法

[作者简介]易瑞洁,长江大学政法学院助理研究员,湖北荆州434104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1―0207-03

如何科学地评价德育工作及其质量,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虽然我国在德育学科的研究上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德育评价方面的研究却十分缺少。德育作为一种塑造学生心灵、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系统工程,必然要求科学的德育评价作为其信息反馈的手段,而教育统计方法的应用,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使德育评价又有了一个科学手段。

一、德育评价和品德测评

德育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多方面收集适合的事实性材料,对德育活动及其效果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在德育评价及其研究中,要特别重视德育质量的评价。目前所进行的德育评价,大多属于德育工作的评价,由于德育过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价是必要的,但德育评价中更为重要的是德育质量的评价,德育工作评价本身不能代替德育质量的评价。在德育质量的评价中,要以学生品德评价为主,这是因为德育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品德水平的提高上。德育质量评价的难点与关键点也在于对学生品德的科学评价――品德测评。

品德测评是品德测量与评价的总称。这个总称并不是“测量”与“评价”两个概念的机械相加,而是指一种建立在对德育信息“测”与“量”基础上的分析判断,它实质上就是统计分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测评者通过“测”与“量”的活动,获得所要收集的品德特征信息,然后进行比较,以求得认识。这里的认识不是仅凭个体的感性经验,而是积极地借助教育统计进行分析,把最终的比较与判断建立在客观事实的收集、测量和分析上,并且把分析判断的结果,采用语言和数量的形式,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转化与解释,由此来反映个体品德发展的客观情况。

二、教育统计及其意义

教育统计是和统计、学校统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层次的概念,这是我们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

统计,原指总括计算的意思,当它作为科学术语使用时,往往有不同的含义:一指统计资料,把说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现象的数字或数据称为统计;二指统计工作,把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发表和分析等实践活动本身称为统计;三指统计科学,即研究总体现象的数量表现、变化规律及其运用的科学总称。学校统计是教育学与数理统计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应用统计的分支,它把统计学的方法应用于教育实际工作和教育科学研究,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以便更准确地掌握教育情况,为探索规律,制定教学方案,检查教育效率,提供一种教育方法。教育统计,即学校教育统计,是针对各级各类学校中教育现象和数量情况,应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探索教育规律,进行教育决策的教育管理方法。掌握和应用教育统计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学校管理、教育科研、教学工作、学生学习等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意义十分重大。

1.教育统计是教育科研活动的基础。现代教育的新观念和新理论的发展往往都需要借助于统计方法,这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说明:(1)教育统计可以使研究的数据由繁化简。运用分类、列表、图示、计算等统计方法,可以使我们从纷乱庞杂的现象中理出头绪,从个性中看出共性,从特殊上升到一般。(2)教育统计可以从样组统计量推断出普遍的结论。科学研究往往是从已知推出未知,具体地说,是从样组推断总体,教育统计就具有这种功能。(3)教育统计可以帮助我们作预测。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高中学习成绩和大学入学考试分数来预测该生一年后的学习成绩。当然这种预测不是没有误差的,然而统计方法可以告诉我们误差有多少。(4)教育统计使实验设计更为合理。现代统计作为科学方法论,它已把推断统计与实验设计紧密结合在一起了,因而我们就可以在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分析出因果关系。各种教育研究的实验设计与实施实验,均需要用到统计方法。

2.教育统计有助于科学方法的训练。教育统计有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统计推理是一种归纳法的推论,它可以使我们从庞杂的数据中理出可取的信息,学会从客观实际出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有表及里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作为教育研究者如能熟悉各种统计推论的方法,也就能用客观的方法来研究教育及各种教育现象。

3.教育统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许多教育研究的成果。在现代教育研究文献中,除教育哲学和教育史外,其他如教育状况的研究、教育测验、教育心理学,都会采用各种统计方法。如果研究者不掌握统计符号、统计基本概念和统计思维方法,就无法阅读有关文献,不能吸取新鲜的成果。

三、教育统计在学生思想品德评定中的应用

目前世界各国,在人才选拔过程中,或是对学生的品德不加考虑,只看智育考试成绩;或是以老师与学校的评语作为依据。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评定的重点不同、评定“尺度”和标准不同,因而每个老师或学校所作的品德评定的结果常常会缺乏客观性和可比性,不能为人才选拔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此,笔者认为可以把教育统计方法应用到该领域里,设计出既适合于工作和毕业会考,又适合于人才选拔的FRC品德测评法。

FRC品德测评法是事实报告计算机辅助分析的考核性品德测评法。F是英文词fact(事实)的头一个字母;R是英文词report(报告)的头一个字;C是英文词computer(电脑或计算机)的头一个字母。FRC是事实报告计算机测评法的缩写。其基本思想是:借助计算机分析技术,从学生品德结构要素中确定一些基本要素,再从基本要素中选择一些表征行为或事实,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就是否具备这些表征行为或事实予以报告。报告的形式既可以是个别谈话,也可以是集体问卷,每个学生所报告的表征行为或事实经过光电信息处理,储存于个人品行信息库里,然后计算机根据专家仿真测评系统对学生报告的表征行为进行分析,作出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这种品德测评法的特点在于它能够克服长期以来学生品德测评因缺乏同一标准、同一测评系统、不客观公正的缺点,使品德评价有了比较客观的依据。

这种品德测评法的步骤程序,即学生个体独立报告表征行为与事实,可以采取个体测评方式,直接通过计算机终端输入;也可以采取集体测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与场合,统一地对所问的各种行为事实予以实事求是的报告。报告的方式是先在问卷上作出选择,然后把所选择的结果用特定的2B铅笔标记在答卷上。

逐张输入学生的答卷卡,进行光电阅读并储存。同时,要求学生干部和老师检查每个同学问卷上的选择,检查答卷是否符合要求。

进行电脑比较判断。当检查卡与答卷卡的结果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则进行测评,否则退出,要求机外调查证实与修正。

测评后报告分数、等级与评语,并作出有关专家的诊断与指导建议。可以图示为:

FRC品德测评法的设计,可以把中小学班主任从期末操行评语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不需要再去写一些套话、空话或者做文字变换游戏,只须补充一些学生的突出个性特征与典型事例,使提高品德测评的客观性、建构一种适合大规模选拔考核学生品德的统测统评方法成为可能。通过实验证明,这种品德测评法既便于操作,也具有较高信度,是教育统计与德育评价的有效结合。但这种品德测评法的设计,目前仅仅适用于中小学,它是否适合于大学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第4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育;品德测评;测评方法

对公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培养是任何一个社会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放松的事情,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加强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德性修养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当务之急。学校管理者、教育者,按德育大纲要求,通过德育活动培育学生的品德,教育效果如何,在一定时间内总要进行德育评价,而品德测评历来都是理论研究者和教育管理实践工作者感到头疼的事情。梳理、总结和概括国内外品德测评方法对我们的启示,将对我国“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1],加强品德测评研究,探索未成年人的德性培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品德测评的概念

品德测评,简而言之,是指对个体品德的测量与评价。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品德测评作出了不同的诠释,对全面理解品德测评,实施品德测评提供了借鉴,昭示了品德测评的复杂性和对品德测评方法进行探讨的必要性。

从价值判断的角度诠释:王健敏认为品德测评是对个体德性状态的测量和评价,即用数据描述德性结构,并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2]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诠释:曾欣然认为品德测评是指测评者依据德育目标结构和发展体系客观要求,使用科学的测评工具,对被测评者在育德过程中体现的真实德性特征的测量和评价的教育活动。[3] 从品德与测评关联的角度诠释:肖鸣政将品德测评分成品德与测评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品德不再限于道德品质的范围,而是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制、个性心理等素质在内的一切品质。测评不是量化评定,而是指包括观察、谈话、测验等其他收集品行信息方式在内的评价活动,它是把最终的比较与判断建立在客观事实资料的搜集、测量与分析上,并把分析判断的结果采用语言或数量的形式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转化与解释,由此来反映个体品德的实际状况。[4] 从测量与评价的角度诠释:鲁洁认为品德测评是品德测量与评价的总称,但并非简单的测量与评价两个概念的机械相加,而是建立在对德育信息测与量基础上的分析判断,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此过程中,测评者通过测与量的活动,获得所要搜集的品德特征信息,然后对它们进行综合分析与评判,并将结果采用语言和数量的形式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转化,由此来反映个体品德发展的客观情况。[5]

总之,品德测评可以视为依据一定的品德测评内容,通过观察、谈话、测验等方法搜集相关信息,进行综合价值判断,对判断的结果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转化与解释,反映个体品德状况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借鉴国外经典品德测评研究

19世纪英国的巴恩斯(F.M.Barnes)采用问卷法研究儿童惩罚观念的发展,开创了道德认知科学研究的先河。随后,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有几位重要的人物在这方面作出了改进与发展,正是这些改进与发展,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品德测评的方法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一)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

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受到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而提出的一种间接测评儿童品德发展水平的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直接研究中真实性程度下降的弊端。皮亚杰使用编制的对偶故事让儿童作出判断,并向儿童询问作出这种判断的理由,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划分为他律和自律水平,并在总结大量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虽然皮亚杰使用对偶故事法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研究证实,但这种方法及其结论仍具有一些缺陷: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级水平,似有简单之嫌,因为有时很难把儿童的某种道德判断归为这两级中的任何一种;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未能分清故事中讲述意图与行为结果的顺序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影响,因为儿童先听到结果后听到意图比儿童先听到意图后听到结果,更可能认为行为者的意图是理所当然的;对偶故事口头讲述具有一定的弊端,因为使用这种方式,客观上使后果比意图更为显著,而如果使用录象方式播放故事情节,发现年幼儿童(6岁)已能注意到意向。

(二)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改成了包含道德两难冲突情景的一个故事,对两难故事的反应也不是在对偶故事中所采用的二择一选择判断,而是对根据故事内容(如“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作出判断并陈述理由,最后由研究者根据标准的评分体系对儿童的道德推理进行评分,把评分结果采用阶段归档或计算道德分数的方法确定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

柯尔伯格使用“两难故事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皮亚杰“对偶故事法”的不足,但其弊端也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其采用的标准评分体系包括800页之多,过于复杂而被称为“心理学文献中最复杂的评分体系”,影响到对它的掌握和应用价值。即使后来所采用的标准评分体系也是经过多次重大修改确定的,而在修改过程中,柯尔伯格越来越多地根据道德推理的水平和结构来评分,而较少注意儿童回答的特殊内容,这就给方法的掌握和理论的正确性带来了问题。

(三)莱斯特的“限定问题测验(Difining Issues Test)”

DIT测验是在克服柯尔伯格“两难故事法”弊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六个道德两难故事组成(其中有三个是柯尔伯格标准的道德两难故事),每个故事配有12个问题,分别代表2-6阶段的水平。根据DIT测验,可以得到某一被试的三种分数:D分、P分和M分。D分是每一阶段类型进行加权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总分;P分的高低代表被试在作出道德两难决定时赋予原则的道德思维的重要程度;M分用以检验被试的问卷是否有效。

一般来说,DIT测验有以下长处:设计严密,可以比较每个被试的信息;由于改“谈话法”为“纸笔法”,因此将由语言表达上的个体差异而引起的阶段记分变异降低到最小;记分客观,将由记分者的主观偏见引起的误差降到最低;改柯尔伯格的“开放式”回答为有限的12个题目,既使被试者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又避免了被试者漫无边际的回答,使记分变得容易和省时。信度和效度较高。莱斯特及其同事对DIT的信度和效度的系统研究表明,他们在制定一种标准化、记分客观的道德判断测量工具上前进了一大步。

(四)林德的“道德行为与发展的双面理论”及其“道德判断测验(MJT)”

20世纪70年代末期,德国著名道德心理学家,康士坦茨大学教授乔治·林德,基于皮亚杰、柯尔伯格及其弟子莱斯特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道德行为与发展的双面理论”。他强调:对个体道德的描述必须包含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并主张把道德判断能力更多地看作是联结道德意图和道德行为的纽带;可以以一种逻辑上独立的方式使用同一个测评工具,同时对道德情感和认知两方面分别进行描述和测量;个体的道德情感和认知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改变和提高,特别是向儿童呈现一些半真实的两难故事,教会学生一些处理问题的方法能更好地促进其道德能力的提高;道德两方面的发展在时间上是平行的,即某种道德观点的获得总是伴随着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道德观点为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和理念。[6]

林德根据自己提出的理论,创造性地发明了“实验问卷法”,不仅编制了第一个可以同时评估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道德判断测验(MJT)”,更是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他的道德双面理论的正确性。目前,我国已经有学者对MJT中文版进行了必要的跨文化效度验证,并有学者使用“道德判断测验”为工具,对我国青少年学生进行了道德判断能力的测评研究,得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结论。

总之,从测评方法变化的角度看,由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到莱斯特的“限定问题测验法”,再到林德的“道德判断测验(MJT)”,反映了道德认知发展测评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与进步。许多研究者使用并改进这些方法对儿童的道德认知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了提高儿童道德认知水平的教育干预研究,构成了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第5篇

【关键词】生涯辅导;职业规划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概念

(1)生涯辅导的源起。生涯辅导的前身是职业辅导。传统的职业辅导重在人与职业的匹配上,而生涯辅导以人生命历程中的事业生涯发展为核心,关心个体一生当中的教育、职业有关的生存角色的选择与发展,其范围比职业辅导更广。职业指导从20世纪诞生以来,主要经历了指导式咨询、非指导式咨询、生涯辅导的发展过程,产生了特指因素论、发展性理论、类型学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等众多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生涯辅导一词随着生涯辅导理论在学术文献中的大量涌现,特别是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终于替代了职业辅导地位。70年代,生涯教育运动在美国的提出,为生涯辅导在学校内的运用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2)生涯辅导的概念。美国职业辅导协会主席霍克认为,生涯辅导是帮助个人将自己与工作世界中的角色二者发展与接纳成一个整体的概念。生涯辅导的过程包括成长因素分析、个人潜能分析、环境分析等方面。生涯辅导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塑造、潜能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引导,把以解决“问题”为主的职业指导思路转变成为以发展学生为主的生涯辅导理念。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必要性

(1)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维护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就业就是保民生,就是保稳定,保发展。无论大学毕业生因哪种因素找不到工作,都会造成毕业生缺乏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甚至产生心理不平衡,进而影响家庭、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在高校大力倡导和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缓和与疏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充分开发大学生的人力资源,保持社会的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社会职业结构的优化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2)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从人生发展的角度,大学生处于生涯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许多关乎未来的重大抉择,如学业、职业、婚姻等,亟待建立自我认同,作为抉择的依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通过生涯探索,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涯意识,逐渐明晰生涯发展方向,以制定具体的生涯计划和准备的过程。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对在校大学生给予及时、合理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定位,顺利实现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大学生自身解决就业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3)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家庭的需要。人们职业生涯的每个阶段都和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在我国基本国情下,个人的成长过程过多地受到家庭的影响。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家庭的幸福有着密切的关系,职业生涯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平衡尤其重要。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方案设计

(1)专题辅导。专题辅导指就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交流会等,旨在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中的实际问题。(2)开设课程。开设课程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主渠道。课程介入指开设职业生涯辅导课程,传授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知识与策略等。在职业生涯辅导的初期,学生对职业生涯发展知之较少,需要适度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并接受职业生涯理念。本课程的重点是向学生介绍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意识与能力。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积极探索,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并逐步建立以就业指导课为载体、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重点,以专家讲座、心理辅导、企业实习等为辅助的多形式、多途径、全程化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体系,编写了校本教材《规划未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直接把该门课定位为实践性课程,开展体验式教学。变职业指导为生涯发展辅导。避免把就业指导课变成枯燥的文化课,提高就业指导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授课,逐步向以人为本的职业生涯辅导模式转变。(3)人才测评。人才测评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手段对人的能力水平、性格特征等因素进行测量,并根据职位需求及企业组织特性对其素质状况、发展潜力、个性特点等心理特征做出科学的评价。从功用的角度上,人才测评可分为选拔性测评、配置性测评、开发性测评、诊断性测评、考核性测评等等。比较常用的人才测评系统有careersky人才测评系统、朗途等。

参 考 文 献

[1]杨迎春.美国高校职业生涯辅导研究[J].2006(4)

第6篇

关键词:数据挖掘;学生;测评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逐渐转变,势必给学校学生管理带来诸多问题。学生的信息大量且复杂,学生的状态和发展越来越难以预测。因此学校迫切地希望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具备辅助决策的能力,尤其是在大学生综合测评中。经研究发现,数据仓库和联机分析处理技术是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一、数据仓库和联机分析处理

联机分析处理(OLAP)的概念最早是由关系数据库之父E.F.Codd于1993年提出的,他同时提出了关于OLAP的12条准则。而Nigel Pendse和Richard Creeh将OLAP应用定义为快速分析共享的多维信息(FASMI)。

构造数据仓库涉及数据清理和数据集成,可看作数据挖掘的重要预处理。此外,数据仓库提供联机分析处理(OLAP)工具,用于各种粒度的多维数据分析。因此,数据仓库成为数据分析和联机分析处理日趋重要的平台,并将为数据挖掘提供有效的支持。

一般数据仓库体系可分为四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对于学生综合测评数据仓库,第一层数据源是学生综合信息,经过数据清理和抽取,在第二层数据仓库,即开发的学生综合测评信息系统中进行存储和管理,之后通过第三层OLAP服务器进行各种处理和集成,在第四层前端工具,SQL server2000的Analysis Services和 DBMiner软件建立多维挖掘模型,形成可视化数据立方体,进行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

本系统的开发基于VB语言,数据库为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考虑到数据的安全性,采用客户/服务器方式,数据库管理以学生管理中心数据库为核心,其它部门数据库管理相对独立,定期向中心数据库提交数据。

二.具体应用

1. 物理结构和数据仓库设计

数据仓库的设计结构为星型模式。主题事实表是汇总整理后的“综合测评事实表”,以及“学生情况”、“时间”、“性别”等三个维度表。由此,我们可以在建立数据立方体之后,方便地在时间(总时间、学年、学期)、学生基本情况和性别等各个维度上对综合测试内容(包括德育水平、学业水平、课外实践能力、综合能力)进行分析和选择,并根据需要进行各种OLAP操作。

2. 构建多维数据模型

我们把有效数据进行提取,并利用MOLAP服务器建立多维数据模型。在学生综合测评可视的多维立方体上进行OLAP操作,通过对立方体的上卷、下钻、切片和切块,可以看到任何学生或任何班级在任意时间段的某一项或综合测评结果。对于管理者,可以了解每个学生或班级的发展状况,起到有效的辅助决策作用;对于用人单位,也可以了解到毕业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情况,使人才的选拔更加客观和准确。

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上,通过Analysis Services生成三维学生综合测评数据立方体。但Analysis Services不能数据可视化。我们采用了数据挖掘系统――DBMiner软件实现数据立方体的可视化操作。图2是利用Analysis Services和DBMiner生成的综合测评数据的三维立方体形式表示。我们可以通过颜色和小立方体的大小就可以直接看出学生的综合、德育、学业和课外实践情况。

下面我们举例对多维数据立方体进行OLAP操作。图3为先按学号维进行了从学号到班级的上卷后,按时间维进行了从学期到学年的上卷。我们可以直观看到某个班级的在一学年的总体情况。图4为从总时间到学期下钻操作,生成按学期显示的综合测评立方体。

图5为总数据切块生成的十个学生的测评情况。立方体的尺寸和颜色直观表示了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课外实践情况。实际上,只需将鼠标点在小立方体上,即显示出某学生在某学期的测评数据。如图,鼠标所在位置显示的是其第六学期的学业测评值和课外实践值分别为76.72和2。

三.结论

本研究着眼于管理的模型和方法,从管理的角度研究数据仓库和联机分析处理技术的应用,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高校本科学生管理中的一些问题给出新的科学的解决方法。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Jiawei Han, Micheline Kamber著.范明,孟小峰,等译. 数据挖掘――概念和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 W. H. Inmon. Building the Data War- ehouse. New York: John Wiley&Sons, 1996.

[3] Tony Bain,等著.邵勇译,SQL Server 2000数据仓库与Analysis Service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第7篇

关键词:绩效;绩效技术;电子绩效支持系统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正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育工作者注意到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更好地强化人们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计算机在教育中占据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传统的教育教学相比,高等职业院校更注重的是培养技能型的专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自控能力比较弱,缺乏在职业中对自己的合理定位,因此他们更需要有专门的人员或电子绩效系统来帮助他们合理定位。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产生促进了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所以笔者分析现有的国内外绩效支持系统使用现状发现,网络测评系统大多针对在职教师,很少针对学生,并没有真正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性知识的增长以促进能力的提高。

一、绩效技术

绩效技术(Performance Technology,简称PT)又称为人类绩效技术,是指有目的,并由预定结果行为的倾向,是一企业组织所期望的,符合企业总目标的业绩。绩效技术是一种获得理想成果或结果的方法, 它致力于寻找低成本、高效益和高效率的行为方式。 绩效支持本身并不是一种物化技术,而是整合并利用物化技术来支持提升工作绩效,以解决问题;并且使学习过程与经验的取得更有效果。主要目的是有效帮助个人解决问题并不是追求更新更快的高技术(蔡佩芬,1998)。

二、电子绩效支持系统

1989年Gery第一次提出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概念:就是一个集成的电子信息系统与环境,它是由使用者所控制的以提高工作绩效为目的,通过提供适时、适量、适宜的信息、工具和训练,通过尽可能地降低任务的复杂程度,以有助于一个组织在减少训练花费的同时提高生产力和绩效。一个比较完善的EPSS通常由专家系统、信息库、交互式的学习支持,在线帮助、应用工具和评测系统等部分构成,集成在统一的计算机用户界面中。

三、学生基本能力与职业素质测评系统设计思路

测评系统是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一部分,并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交互式学习支持系统能提供自我控制、互动的学习经验以及结构化支持等,这些支持与工作密切相关,可以教授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包括激励、反馈、选择及评价功能,电子测评系统EPSS中的交互式学习训练系统,主要用来提供学习者自我管理控制与结构化的学习经验。这些学习经验必须能连结到其它的EPSS组成组件,如专家系统或数据库等,有提供整合训练与工作辅助的功能、达到仿真的真实情境促进学习迁移及学习后保留。

四、学生综合测评与职业素质测评模块设计

五、测评系统平台实现

为实现测评系统测评功能与教学绩效的整合,该测评系统采用的是B/S模式,主要由服务端和客户端两部分组成,采用登陆的角色有三类:教师、学生和管理员。

学生能力与素质测评系统是基于Visual Studio平台上的网页,我们所关注的是如何运用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更好地开发学生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

[2]洪盛志,郭聪,黄爱国,孙明福,范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与高校德育创新[J].世纪桥,2007,(143):129-130.

[3] 梁林梅教育技术与绩效技术关系之探讨。电化教育研究,2005-12.

[4]郭欣。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1-123.

[5]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36-38.

[6]百度文库。绩效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7]唐莉,唐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J].教育与管理,2008:23-24.

第8篇

为了提高现代物流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必须在高职高专学生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关键词:现代物流;高职高专;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F019.3 文献标识码:A

现代物流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在传统的制造业、运输仓储业、商品流通业与信息产业融合重组基础上提升形成的新型产业。随着经济一体化和计算机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使物流业迅速成为在全球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服务产业,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环境、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现代物流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科学,在发达国家已有较早、较全面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在指导其物流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现代物流业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的高校陆续开设了物流类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能够把握物流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向,运用国内外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从事供应链与物流策划、物流系统设计与运营、物流企业管理及企业物流运营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作为基础课的政治理论课,对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职业道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多年来我们在职业道德教育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职业道德的全员、全方位教育机制,在充分发挥“两课”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的始终。

关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索,主要是在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总结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状况的基础上,改革单纯说教式的职业道德教育机制,实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量化管理,为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探索一条全新的思路。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量化管理是指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引入量化管理机制和学生“职业道德因数”的概念,并通过对影响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各项因素的分析与评价,进而约束学生的职业行为,培养和塑造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行。

我们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量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大体经历了调查研究和量化管理两个阶段。

在调查研究阶段,我们围绕如何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塑造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行,深入学生、班级、用人单位,通过各种形式的走访、问卷的等形式调查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在进一步分析研究高职院校教育特点、培养目标、学生思想状况和我院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启动了学生“职业道德因数”测评机制的研发工作。

在量化管理阶段,我们着重解决的是学生“职业道德因数”量化管理测评的技术性问题,包括测评指标、测评量表和操作规范等相关环节。一是设计了科学合理的测评指标体系、权重系数,建立了职业道德因数测评量表。二是制定测评工作操作规范,约束测评行为,确保测评工作客观公正,切实可行。

一、高职高专学生职业道德因数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在分析研究高职高专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特点的基础上,使其既涵盖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又与职业品行的形成密切相关,真正体现科学、全面、系统、实用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人职业道德因数,是反映学生在校表现和学生未来职业品行的综合指标,其指标体系的设定必须涵盖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不能遗漏和偏废。

2.相关性原则。学生诚信度测评指标体系及权重系数的设定必须考虑其所学专业的职业特点,对于那些与学生诚实守信职业品行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各项指标,必须重点考虑并加大权重系数。

3.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要求测评指标的设定必须切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体现,且其相关资料和数据易于取得和量化。

4.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要求测评指标的设定应能够反映影响未来学生职业品行的所有重要事项,而不是全部事项。

二、职业道德因数量表是测评指标、权重系数和方法的概括,由测评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系数和量化方法等内容组成。

1.指标体系。高职高专学生职业道德因数测评指标体系应由其学习、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等三部分组成,并区别不同专业有所侧重。

2.权重系数。指标权重系数是指每项指标占诚信度标准值的比重。根据指标体系的要求,可将指标权重系数划分为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三大部分。

3.量化方法。职业道德因数测评指标体系标准值为1,它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某一测评对象的职业道德引述越接近标准值1,说明其未来职业品行可能越好;反之职业道德因数越低于标准值说明其未来的职业品行可能越弱,若低于0.6则说明该被测评对象职业道德因数不及格。

总之,物流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应从基本抓起,学校应重视支持物流专业的管理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意识自觉规范日常行为,使我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作者单位: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性向;测评维度;就业岗位;匹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人才素质测评是一种综合性的测评方式方法,主要是在管理学以及心理学和测量统计学基础之上的,使用心理学测量的方式为主要的手段,以此对人才进行甄选和测量,这样对于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具有非常积极的效果,最后达到人才和岗位相匹配的目的。在现如今工作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国家对人才的培养也非常重视,尤其是对中职学校毕业的基础性人才,不但要满足专业性方面的需求,还需要提升综合素质,以下对此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索,希望能够对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和启示、建议。

一、中职学生职业性向测评维度和就业岗位的匹配研究分析

(一)素质道德和岗位就业之间的关系

在当前的企业单位用人中,职业者的素质和道德和能力处于同等位置,甚至素质道德要比职能能力更高一筹。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以及发展纲要中已经明确的指出,要培养信念更加执着,品质优良以及知识丰富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纲要中已经明显的看到。品德在知识之前,因此这也体现除了国家对人才品德的重视性。在深化人事改革的过程中,培养和选拔人才干部一定要德才兼备,并且以德服人,用德说话。当今时代,品德已经成为一个人立足的法宝之一,因此在中职院校学生职业性向测评维度上要对就业岗位进行匹配性的研究就需要用道德素质去衡量[1]。

(二)能力和就业岗位之间的关系

在能力型就业岗位匹配过程中需要按照人的不用类型能力选择不同的职业,例如,有些中职院校的学生从小就具有一定的音乐天赋,并且智慧高于常人,但是在音乐欣赏方面就比较弱。还有一些学生尽管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强,但是表现力非常差。这就说明了每个人的在不同的方面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要将自己的能力和就业岗位相匹配,这样才能为岗位做出更多的贡献,并且展现出个人的价值。每一个人都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学生就业过程中需要找准自我发展的优势以及自己的能力突出点,这样再去挑选适合自己的岗位,才能使能力和岗位相匹配。中职院校学生在择业以后还需要不断的增强自己的职业技能,例如,如果是从事的理工科工作人员一定要对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锻炼,如果是艺术工作人员就需要对自己的形象和思维能力进行锻炼,不同的职业选择造就不同的人才,这样也能够让人才发挥好自己的创造力和职业能力,在岗位上不断的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让自己不断的增值[2]。

(三)个性特点和就业岗位之间的关系

个性和职业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自己的个性形成也有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个性没有太多的好坏之分,只是个性和职业选择之间需要进行匹配,个人的性格对自己的职业也有非常大的影响。不同性格人,对于动静的喜爱程度不同,如果是喜欢安静的人更加适合做稳定性的工作,活泼好动的人则可以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可以说性格和职业之间的匹配程度决定了个人的工作表现和业绩。中职学生在找工作时,很多单位会看中学生的性格,因此性格测试也成为一些单位挑选人才的方式方法。有些单位认为,个人能力不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提升,和岗位不匹配的性格则不是非常容易改变。性格较为乐观的人往往会非常的积极和主动,对生活和工作也充满了较高的期望值,对待外人热情诚恳,工作积极性较高。如果是悲观性格的人,一般很多事情都处于被动的状态中,对生活的期望值也比较低[3]。

(四)情商和就业岗位之间的关系

首先,情商和智商具有关联性,但是概念不同。智商一般是对一个人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总结,情商则是对自己情绪以及各种关系的协调配合,还有自我的激励以及外界适应能力等等,尽管情商和智商之间的概念理解不同但是他们也有相统一的地方,共同存在一个个体中,如果一个人情商和智商都非常突出,那么就容易走向成功;另外一些人情商高智商低,学习力不足,但是具有后天的发展潜力。再有一些人情商低智商高,最初会获得很多的荣誉,但是因为情商因素的影响,在后续往往表现非常差,不能笑到最后。在职业新测评过程中,中职院校学生的情商和智商对岗位的选择也有非常大的影响[4]。

其次,情商和树人之间的关系。智商是对一个人工作本领的考验,情商是一个人做人的表现。情商能够对人的素质进行衡量,也有维度的划分,分别是自我认知、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激励,那么在人际关系方面就会有较多的表现。通过心理学家的调查发现,人的一生中至少有30%以上的时间是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中,这样的消极情绪对人的工作和健康都产生了非常大的不利性影响,因此学会处理情绪和认知情绪是非常必要的。积极的心态调整能够做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对工作和生活都是积极的[5]。

二、中职学生职业性向测评维度与就业岗位匹配权重研究

(一)中职学生职业性向测评要素分析

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人格已经形成但是不是非常固定,中职学生的年龄也比较小,但是会受到外界诸多环境的影响[6]。在当前的社会上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维度评审并不统一,通过本文笔者的调查分析,将影响学生职业性向测评的维度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情商表现、个性特点、生活环境。品德素质和职业能力分别占据了15%的比重,可以通过结构化面试以及心理测试完成。个性特点占据的比重为11%,可以通过16PF测评表完成,情商因素和生活环境分别占据14%,情商可以从情商测试量表中获取,生活环境从评价中心技术上获得,其他的百分比就是和学生的教育背景以及职业兴趣等等相关本文不做过多介绍。例如,在一个财务类工作人员中,测评分析应该和职业特点相关联,按照重要性程度以及财务人员的基本要求对维度进行排列,分别是道德素质、职业能力、个性特点、情商因素和生活环境。不同职业的工作人员在不同维度上的职业要求是不同的,只有各项维度和岗位相匹配,学生在此才能更好更加适应的发展[7]。

(二)中职学生职业性向测评维度和就业岗位匹配的实践分析

在英国,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支出,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民的技能和知识,如果没有这些就不能发展其他的东西。那么从中能够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要想得到发展,要想让自己的经济能够增长并且创造更多的经济和财富,最为关键的就是对高素质人才资本的存储和对人才质量的提升。人才的使用和国家的发展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不断的提升个人素质,不断的让基础性人才的修养和专业性得到提升,在诸多维度上进行职业岗位的匹配,才能在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发挥出人才的最大价值,让国家的人才资本得到有效的提升,达到人才和岗位相适应的目标。在岗位的谋求过程中,需要借助人的力量和工具的力量才能找到适合的岗位,本文通过对中职院校学生职业性向测评以及就业岗位匹配的研究,能够看到个人的素养和岗位之间的匹配才能让工作更加突出,也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进行自我了解,提升和挖掘自己的潜能,提升素养,让自己和意向中的职业岗位之间能够匹配,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8]。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中职学生职业性向测评维度与就业岗位匹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以后的的工作中,笔者还需要设计出一些列调查问卷报告,对当前中职院校学生的外部成长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对学生以及就业单位的不同性了解,分析和调查出能够适合中职学生岗位的维度分配表,也就是在不同岗位上各部分所占据的权重,里哦啊接出就业岗位和就指着维度测评之间的关系,争取在后续的教学以及指导工作中能够更有针对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性。

参考文献:

[1]车红华,杜树靖.职业性向测评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义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5(31):413-414.

[2]白继萍.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在中职生职业性向测评中的信效度研究[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4,33(7):26-27.

[3]杜树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性向测试调查分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4,18(3):43-46..

[4]胡菁,刘晓虹.“护士职业获益感”概念框架内容的质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2(8):732-735.

[5]赵志群,林来寿,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学习效果评价:一项实证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4(7):74-79.

[6]林森.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职业性向分析[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2):18-21..

[7]宋雨航.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评在人力资源管理及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41):80-81,82.

[8]莫小佳.试论职业指导技术方法典型运作[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17(14):203,172.

第10篇

【关键词】教学评价;教学反思;行动研究;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2-0014-03

【作者简介】1.倪慧斌,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南京,210037)教师;2.赵栋文,南京市六十六中学(南京,210037)教师。

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编撰的《反思性教学》一书,开创了国内在“反思性教学”研究的先河,引起学界和诸多教师的关注和讨论。[1]实践表明,教学反思如果没有经过实践的验证,即便具有批判性,它也是教师个体自我的心理行为,其结果缺乏合理性。

教学反思要以科学性和专业性为支撑和保障,揭示教学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使教与学的行为趋于合理,趋于实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科学的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进行自觉教学反思、促进专业化成长的主要路径。经过一年多的教学评价实践,我们体会到,在学业测评中,双向细目表是促进教师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科学性与专业性反思的重要载体。

对教师而言,基于课程标准研发的双向细目表,对学业检测与命题具有指导、参照和能动性反拨作用。基于双向细目表的聚类数据分析,能够对评价主体、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过程进行深度剖析。通过教学评价,教师不仅能发现学生在某些知识掌握程度上与教师预估之间的差距,还能帮助教师通过自觉反思,把脉并诊断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去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会产生积极效应。

在学业测评之前,教师(命题者)根据阶段性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确立评价目标(知识点与技能纵横分列),按照应该达到或要求达到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基于学情,对学习效果进行预测,并对每道题考查的知识点与技能要求进行难度预估。检测结束后,双向细目表分析平台导出的数据,会具体到每名学生的每个小题的实际得分情况。见下表。

有了这样的数据分析,学校教务处和学科组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具体分析,对所有学生在测评中的每小题的得分数据进行统计和聚类处理,通过对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分、标准差、得分率、满分率、零分率、难度和区分度的分析,获取对学生较为全面和客观的测评结果。见下表。

上表中的数据分析,也可以为命题者提供反馈信息,为学业测评提供翔实的参照依据,学科教师根据双向细目表导出的分析报告,依照此表(亦称之为“学科教师自评表”)进行总结和反思,如下。

高一数学期中考试分析和教学反思

试卷分析:

1.年级平均分:54.3分 难度系数:0.68。2.抽样(34人)试题完成情况(难度较去年有所增加,对于我校学生最后一题最后一问基本无效)。

(1)填空题

(2)解答题

学生答题普遍情况:1.表达错误;2.书写、画图不规范;不完整;3.推理不严密。

存在的问题分析:1.要重视基础知识学习、如配方法,二次函数最值求法,解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等常用数学基本方法要落实到位。2.根式、分数指数幂、对数运算要加强。3.要培养严谨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能力。4.要注重概念生成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运用概念。5.要加强答题规范训练。6.实际问题中的变量范围要特别关注。7.几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性质要让学生更加熟练的运用。

改进做法:平时例题教学时要慢一点,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每天每题都能学习审题,学习寻找解法和比较解法。学习全面地看待问题,学习运用多种手段表述问题,学习合理设计运算,严密推理,学习有条理地表达,学习规范地书写等。

后续打算:放慢节奏。多给学生练习,板演的时间,加大面批的次数,逐步改进。

参阅上述多向对照的三份表之后,教师对其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一目了然,对前一阶段自身教学结果的反思与审视程度也会相对提高;所做的教学测评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人”。如:在哪个教学环节需要加强,哪些学生的哪些知识点方面需要特别关注。

教师自觉的教学反思,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教训。与此同时,学生参阅上述表中的聚类数据分析,也会对自己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自己所处的班级与年级的层次与位置,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和老师、同学一道进行比照、反思和总结。

由此可见,基于双向细目表的研发与聚类数据分析报告,能够完成教师和学生的双向评估和自我反思,促进师生共同打造实效课堂,让教学评价从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延伸到课堂外的多项互动,在综合评价的情景之下,共同构建评价共同体。

教学相长是教育的崇高境界。基于双向细目表数据聚类分析的教学评价,其发展性功效主要体现在教师发扬批判精神、进行教学反思的以下五个方面。

1.对教学理念与专业职责的反思。

一旦检测结果的聚类数据与测前预估的数据出现大面积的不吻合,或者较多知识点、题型与技能测评的得分偏差超出了能够接受的范围值或底线时,教师就应该对其教学理念进行反思,深刻挖掘教学观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是“赏识”过度,还是“抱怨”过多?是你离学生远了,还是学生离你远了?你的课堂预设是否能够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你的课堂互动是否具有实效?课堂设问、提问、候答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理念领域,“专业职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工具FFT将“专业职责”界定为六个方面:教学反思、坚持准确地记录、与家长的沟通、参与专业共同体、专业成长与发展和职业精神。[2]这提醒我们反思:作为教师,在绩效环境下,该如何克服职业倦怠和专业懈怠,提升师德水准和专业水平呢?

2.对教学目标与达成程度的反思。

美国基础教育界采用“学生学习目标评价系统”,它要求教师或教师团队在每学期初根据学生已有的资料(如标准化测试数据、学生课堂表现等),以实现学生的成功为导向,为学生设立具体的、可测量的和符合州标准的长期学业发展目标。该系统通过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程度进行评价,实现了提高学生学业成就、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巩固优秀教学实践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3]因此,不论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宏观目标的实现,还是简单运算和演绎推理目标的达成,越细化就越容易操作。将教学目标化解得越具体,对教学活动的安排就会越科学,实践性也就越强,也越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双向细目表中呈现的各个知识点的数据的对照,能够展现每个知识点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双向细目表的检测“细目”与教学目标的细化浑然一体,若再对照章节知识进行分类或班级层次等进行分类,归纳和比较细目表中聚类同一和单一知识点的得分情况,比照之后,就会清晰观察到章节目标和班级目标等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促进教师不断反思教学行为、完善教学过程。

3.对教学内容与课堂容量的反思。

聚类分析双向细目表导出的数据,对差距较大的相关项目(知识点与技能)进行汇总,整理归类。借助检测细目,回归课本,反思教学内容,细化并揣摩教学内容整合过程中的问题,如,你的教学内容安排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材中哪些重点、难点没有剖析清楚、没有讲析到位?课堂容量是不是越大越好?“教了七条,会四条”和“教了六条,会五条”,哪一种方法更有实效?孔企平指出,把教学的重点和评价的重点有机结合,引进研究性、开放性问题形式,考察和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与创新能力。[4]可见,对教学内容的反思空间还远不止于此。

4.对教学方法与实施效果的反思。

在反思教学内容有缺憾的同时,教师还要找寻已教内容在方式或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或偏差,即:怎样教?教得怎样?怎样带学生到他们要去的地方?是否将学生带到了他们要去的地方?学生的反应、情感、态度和兴趣是怎样的?怎样做好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怎样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正迁移,让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验和认知新鲜感?怎样在教学准备阶段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流程的每个环节?怎样调用有实效的教学方略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和谐、顺畅、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学会合作,解决一个个新的学业问题?怎样借“他山之石”,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体验?

5.对命题质量与检测结果的反思。

当学生参阅双向细目表的聚类数据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找自己的得分细目,然后才会去看其他同学的测评情况。此时,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在双向细目表中去查阅难度系数预估一列、班级细目得分统计表和年级细目得分统计表等,从中去找寻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与同伴一起发扬批判精神,进行互动式反思,写出书面总结。然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测评小结,用双向细目表中的聚类数据,对每个个体进行罗列、分类和汇总,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磋商和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个体学业发展,进而实现班级群体成绩的大面积提升。

双向细目表是促进教师日渐养成自觉的教学反思习惯的得力助手,它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多层面的反思依据,而且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多维度的审视视角。教师从自身的视角,反思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分析双向细目表数据所暴露出的不足与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师从学生的视角,明了学生个体在学业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具体问题,共同探讨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略。师生对阶段性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与调适,久而久之,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作为评价主体之一的教师,应当在学业测评中发挥其巨大的思想力和行为力。教育评估专家袁益民强调教育评估过程的多元参与。他指出,“教育本来就是多方利害相关者参与其中的一项社会活动,对教育的评估也应该是多方共同参与的。参与能使评估者成为合作伙伴,而非外部控制者;参与能使师生、家长、管理者和社会的各种利益、需要和价值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考虑;参与使评估更加透明、更加真实可信;参与使评估结果更容易被接受和更多地被实际使用;参与降低评估成本,提高评估效益;社会的参与还可以增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总体而言,参与使被评估者在评估者离开时变得更强、更自信、更知道如何改进和发展。在共同参与评估活动的过程中,外部评估者作为合作伙伴,起到的是一种对话者、咨询者、服务者的作用。”[5]

总的说来,教学评价中的教师自觉的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个体通过对教学测评效果自查表的完成,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学会观察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获得适切的自我评价。参照学生的测评小结,做科学性和专业性的行动研究,提高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磨课”和“洗课”,(“洗课”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杨九俊先生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要通过“洗课”,洗去过高的教学目标、过杂的教学内容、过偏的教学走向、过泛的教学形式和过虚的教学议论,使课堂教学具有实效。)找出改进空间,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推磨听课”,加深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认识,加深对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7.

[2]张小亭.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工具FFT及其功能与特点[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5(04).

[3]蔡敏,冯航贞.美国中小学“学生学习目标评价系统”的建构及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5(03).

第11篇

[关键词] 会计实验室 系统化 信息化 科学化

一、会计实验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会计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学科,除了让学生学到系统的、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鉴于社会实习的局限性和实际困难,许多院校在会计学系或专业开设了会计实验室。会计实验室就其功能而言,一般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同时也进行探索性实验。

近几年许多高校都在探索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使学生的会计实习最大限度地接近实际情况,达到在企业进行会计岗位实习相似的效果。各高校的会计实验室一般分设两种操作室:即手工操作室和电脑操作室。通过会计实验课的教学和实践,加深了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对会计专业的兴趣和做好会计工作的自信心。虽然会计实验室有了比较长足的发展,但会计实验室还存在以下急待解决的问题。(1)学生在会计实验室里仅仅是重复会计核算工作,实习内容简单化,使会计实验教学目标层次降低,没有创新性。(2)当前的会计实验室尽管使用了电脑等手段,但诸如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还基本上没有得到综合应用。(3)会计实验室建设只重视诸如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施的配置,而实验室的科学组织和有效管理等手段方法的建设还非常滞后。因此,开展会计实验室建设目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会计实验室建设的目标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发展,对于未来的会计人员,要求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核心的知识结构,以熟练的计算机应用为特色的能力结构,以创新精神为先导的素质结构更多的侧重于知识结构。会计实验室的建设应当围绕以上三种结构的人才培养总目标进行。为实现其目标,应当在满足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实验教学。为此,要进行以下软硬件的建设。

1.软件目标

会计实验室的软件建设目标包括:(1)实验内容系统化。(2)实验手段信息化。(3)实验组织科学化。

(1)实验内容系统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理清了系统化处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这样说,做什么事情,基本都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没有系统化的缜密思考和运作,难以将事情做好。在会计实验室的建设中,首先要考虑会计实验内容的系统化问题。大家知道,会计知识体系是相互关联、前后融合的。那么在会计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就应该按顺序、分层次编排。对于会计的主干课程,在会计实验内容的设计时,应该基本上都涵盖到。只有会计实验内容的设置达到了系统化的程度,才能保证学生系统化地学习掌握会计的知识体系。

(2)实验手段信息化

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给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了教育教学手段的进步。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手段,推动高校教学信息化进程,是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变革发展的客观需要。认真剖析高校会计实验手段的现状,采取以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以信息化实验基本设施建设为基础,统筹规划、多层互动、加大投入、分步实施等措施,将有效地促进我国高校会计实验室实验手段的信息化建设,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开辟新的前景。

(3)实验组织科学化

现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效率与公平,效率是任何个人和组织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会计实验室,实验效率的高低对学生培养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会计实验室的效率,主要体现在实验组织是否遵循科学化的原则。对于会计实验流程、会计实验进度、会计实验内容安排和会计实验教学方法等,都要进行科学的研究,最终给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内容和方式。

2.硬件目标

会计实验室的“硬件”建设目标包括:(1)实验模式多元化。(2)实验资源共享化。(3)实验测评自动化。

(1)实验模式多元化

随着“信息革命”、“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闪亮登场,高科技被广泛应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人才培养模式也将适应时展,进入模式多元化阶段。会计实验室的建设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充分考虑到实验模式的多元化问题。基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应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计算机网络全程展示主要环节的讲解。通过计算机网络,学生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和上网端口,就可以随时随地完成会计实验教学,基本上实现会计实验室的开放式实验模式。

(2)实验资源共享化

会计实验室工作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会计实验资源的共享化。任何个人和社会团体都可以通过会计实验室来继承会计文化的遗产,学习当代会计文化知识。但是,目前任何会计实验室都不可能满足读者或用户对会计实验资源的需求。各个高校的会计实验室有责任和义务去满足学生或用户的这种需要。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有的会计资源和会计实验手段都通过多种模式和手段展示在特定的网站上。任何学生或用户只要能上网,并且懂得基本的计算机技术,就可以自行完成会计实验。同时,通过网络手段,读者或用户可以任意组成团队,利用共享的实验资源,共同协作完成某项具体的会计实验。

(3)实验测评自动化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传统会计实验室的概念已经开始向网络化、电子化、数字化的概念转变。人们在进行人工实验纠错、提示、测评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实验纠错、提示、测评自动化的建设和发展。在进行实验纠错、提示自动化之前,要有每一步的标准答案和规范程序;在进行实验测评自动化之前,应该考虑针对原有会计实验制定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测评手段,还能否跟上高校会计实验室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步伐,必须制定出适合实验测评自动化的指标体系。要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先进的软件技术进行严谨的会计实验纠错、提示、测评的技术实践。

总之,通过软硬目标建设,高校应提高会计实验室的功能,以更好的为会计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彭家生,徐融,李兴华等.高校会计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7, (18): 347-370.

第12篇

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得益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教育水平决定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1]。我国素质教育热潮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涌现,教育部自1994年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已基本构建了素质教育体系[2]。“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从教育学的意义上提出素质教育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3]。杨叔子,余东升提出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文化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其着眼于“以人为本”,并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重理工、轻人文”,即重当前的功利而轻长远的人的素质这一弊端。文化素质教育突出的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涉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人文文化与思想对大学生教育弥散性的影响[4]。欧阳康进一步明确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定位,提出将其纳入全面素质教育的视野来加以考察,并强调在新时期提升文化素质教育高度,强化其实践导向,努力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引领大学生更早更好地投身到社会实践和文化建设[5]。余东升,尹晓龙以华中科技大学工科本科生为例,对其基本文化素养进行了界定总结,并提出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施的方法建构和实践总结[6]。罗文娟对人文素质教育在工科院校中的现状进行了普遍性分析,提出工科院校人文教育观念滞后,校方办学指导思想有待提高等问题[7]。刘献君总结华中科技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深化对素质教育的理论认识,并指出知识是形成良好素质的基础,实践是知识转化为素质的中介,科学和人文相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8]。综上所述,当前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及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仍是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且通过大量学者的研究基本明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体系及其实施方法。但是,我们也发现针对工科院校的聚焦式研究还不多,虽然罗文娟等学者开展了工科院校素质教育的研究,但缺乏大样本统计分析。文章正是基于工科院校的视角,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大样本调查分析和系统化研究。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调查结果的分析

本文在江苏省选取了淮海工学院等五所工科院校为样本,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参比。从“学校素质教育管理建设,素质教育课程开设,教师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所起作用,学生对素质教育认知情况及自身素质”等维度,对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由点及线,以线带面,剖析当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其中,发放1465份问卷,回收1349份,有效问卷1316份,有效问卷比例为89.82%。课题组除进行问卷调查外,对工科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情况还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访谈。通过统计分析,工科院校在文化素质教育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内容缺乏系统性

教育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课堂教学不能离开实践和人性的启发,应当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但在现实的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主要是进行知识的讲授,很少涉及到人文和人格启迪方面的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造成了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和集体,缺乏良好的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很多高校的课程体系相对单一,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对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或流于形式,无法深入人心,导致很多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课程选择相悖。

(三)实施缺乏计划性

学校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计划性,只顾一味地推进素质教育,没有形成具体的计划措施。对此,课题组对高校相关管理者进行了访谈,发现他们对素质教育有一定的认识,也提出一些措施加强学生的素质建设,但学校没有一套完整的具体计划和实施步骤。具体表现为一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无计划性。调研学校虽然每学期都开展素质测评,但是测评指标单一,且测评结果无反馈、跟踪和改善措施,素质教育测评体系没有落到实处。二是课程安排无体系性。学校文化素质课程内容不仅应包括文学、历史、政治、艺术,还应涵盖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沟通技巧、创新能力等,特别是体系化、系统化和普及化的社会公益活动。

(四)落实缺乏保障性

学校师资队伍是比较强大的,但在教师结构设置上并不合理。经调研发现工科院校的师资主要集中在专业型教师上,实践型教师严重缺乏。目前,高校教师的工作量处于饱和状态,专业教师没有精力承担学生的素质教育,学校领导下达任务指定一些教师开设素质教育选修课以及讲座,但是教师的专业背景比较多,并不擅长人文知识教育,进而导致能够符合学生要求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严重不足。

三、加强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学校层面

1注重德育和文育

无论教育活动形态如何,德育始终都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道德教育不是说教和灌输,不等于宣扬好人好事和牺牲奉献,德育素质是通过环境、文化、人文等因素的长期熏陶和感染而形成的内在思想及行为的反应,包含了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各方面因素。就学校层面而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的养成具有熏陶、雕琢、打磨和滋补之效,调动各方面力量营造整体优化育人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是实现高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关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的重要性”的调研中,98%的学生选择“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反映出学生感受校园文化氛围的一种强烈需求。而笔者认为这种校园文化的需求不仅包含纲领上的校风、校纪、校训,形态上的图书馆、展览馆、体育馆、博物馆,活动上的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社团活动等,还包含在道德和人性上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润泽。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人文传统,更有着德育育人的优良传统和积淀。正如冯天瑜在《人文论衡》中所说:“中国人文传统渊源浩博,它展开宇宙论、政治论、人生论、道德论、历史论等诸多领域,中华民族的思维特色,如经验理性、侧重伦常、民本思想、赋予历史感、和而不同等,都与其相关。”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有机结合和充实。遵循文化育人的基本规律,将文化育人作为大学的基本功能,努力推进文化育人[8]。

2注重交叉学科与知识传授

调研结果表明,综合性大学理工类专业和重视素质教育的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素质教育意识、社会适应性和就业选择多样性方面与纯理工类专业性大学和仅重视专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有明显差别。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理工专业学生可以方便主动地涉猎校内其它学院的教育教学资源,潜移默化地受开放互动多学科知识交融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这提示我们工科院校需要构建多学科交差、专业技能和人文知识交融的课程体系,这是提高工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正如阿什比教授在《科学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一书中所言:“人文科学技术、人文知识和科学社会不能彼此互相分离,只有相互整合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9]

3注重多途径进行素质教育

西方国家素质教育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上都注重运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综合力量,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和技术水平。根据工科院校非专业相关课程师资力量仍相对薄弱的事实,笔者认为工科院校需逐渐构建完善的硬件设施并深度发掘素质教育的多种途径。如在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和大众创业创新的背景下,这要求高校走出来的高层次人才也应多元化,推行学校与企业、学校与教学的“1+1”模式是满足时展需求的有效手段[10]。此外,紧紧围绕企业存量人才和增量人才的质量提升,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将青年教师培养与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企业员工的实践和培训结合起来,推动企业与高校建立基于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稳固长期的协作关系[11]。如将同行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水平管理人才和具有活跃思维及创新理念的专家学者吸纳到教学队伍中,开展专题讲座、行业动态分析评述、企业文化理念及创业历史演讲活动;充分利用音频、视频和网络资源,加强校园专业和人文网络课程、校园广播及数据库建设[12]。

4注重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

目前,工科院校的社团活动形式和内容仍然主要围绕专业和学科开展,而社会实践又多以学生的自发行为为主导。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3],学校的各种教育要素都能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笔者认为,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虽然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校方的相关部门和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将传统文化和人文文化融入其中,使得学生的科学教育与素质教育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得以内化。

(二)教师层面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相对于综合性院校,工科院校人文社科方面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学校师资队伍潜力,并逐渐建立一支法律、体育、心理健康、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管理学和艺术等课程的师资队伍。

2发挥专业课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工科院校素质教育仅凭人文社科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专业课教师在其中依然担任着重要角色。因为工科类院校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和学时分配在现在及其将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以自然科学教学为主,并占据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专业课程教师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说服力和号召力。因此,专业课教师应把素质教育列为专业课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中,坚持不懈地将素质教育因素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3转换教师测评管理理念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上,学校往往是建立测评体系进行监督。笔者认为,教师素养的内化及通过教学行为的外张,并不是测评体系所能监控的,这是素质的内涵和外延本身所决定的。学校除为教师主体创造更多的进修学习机会和奖励机制外,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才能促进教师队伍教学素养和教学理念的转变。

(三)学生层面

1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还是现代教育提出的“德、智、体、美、劳”;不管是纽曼提倡的“绅士”,还是赫钦斯称赞的“完整的人、善良而聪明的人”,都无不强调道德修养对人生的重要性。然而,“期望开设哪些素质教育课程”的调研结果却显示,学生将形于外的“沟通技巧”列于素质教育首位,而内化的“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等课程仅有11%和21%的认知度,这说明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内容———德育的内化并没有落到实处,道德、心智的内涵、外延、潜在效应并没有被学生真正地理解,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仅停留在说教、概念、好人好事的层面。“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素材依然离不开古今中外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形形的人物、典故、轶事、名言等。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受体,其受与不受以及受之多少,只有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意愿和主动性,素质教育才能很好地落实。理性化是提升文化素质的途径[14],即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学会理性思考、理性选择、理性分析和理性预见等。

2完善学生教育测评体系

当前,教育教学基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各种奖学金的额度大幅度提高,除课程学分外,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及各类竞赛被大部分院校纳入综合素质教育测评中,并与研究生保送、奖学金额度等激励措施相挂钩。这种激励制度是把“双刃剑”,完善、合理、适度的测评体系和激励措施可以调动学生在素质拓展方面的积极性,但是过度或不合理的措施则加剧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反而丢弃了素质教育本质。建议对学生道德水平的师生反馈纳入测评体系,成为综合素质教育测评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并落实到实处。此外,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表现要以适当的比例纳入学分要求评价体系。同时,给各方面综合素质较高学生创造学习经验、思想、价值观和成长经历交流的机会,并营造全校学生奋发成才的积极氛围[15]。

3加强多种思维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