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环境的特点

网络环境的特点

时间:2023-06-12 14:44: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环境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环境的特点

第1篇

【关键字】网络环境;自主学习;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2

在现代信息时代,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指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网络学生自主学习是知识社会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分,它改变了传统教育课堂面授学习的局限,使学生能够不受教育时间、教育地点的限制,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开展自主学习。因此,根据心理学、教育学、教育传播学等教育理论,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能力这个目标,研究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主学习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主动性自主学习是学生自我导向的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方式,即:自发的学习、自由的学习、自律的学习。有学者余文认为:自主学习就是主动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主动学习是自主学习最基本的内涵,是开展网络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首先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事实证明,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是有效的学习。相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处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

2、学习责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还表现为学习责任。终身学习是时代对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一个人要想生活好,工作好,就应该把学习看作一种需要,主动地去学习。传统教学只要求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承担责任,而忽视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特别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我们教师在强化责任感的同时,还必须把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的身上转移到学生的身上,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责任,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联系起来,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学生只有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负有明确的学习责任,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也才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取得学习的高效率。

(二)、独立性

自主学习是相对的独立学习,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我能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认知取向,表现为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不过分依赖同学,而是根据自己学习的需求,随时随地地在网络上进行独立学习,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进度,设计自己满意的评价指标。

(三)、监控性

监控性分为自主监控和被动监控。被动监控是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价。自主监控也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会学”。“我会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的监控性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等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补救。

(四)、技术性

网络学习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因为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学习是在师生准分离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是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来完成的,学生只有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网络环境才能将学习行为继续下去;如果缺少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支持,不能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活动将无法开展,也就谈不上自主学习。

(五)、交互性

交互性学习是主动学习的精髓,是学习最终取得成功的手段,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这一点表现得特别突出。交互性学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机对话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学生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的。学生与多媒体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速度和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来确定、调整和检测。

2、同学交流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师生异地。因此,为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学生自愿与本班、本区域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同学交流等方式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之目的。

3、师生沟通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虽然师生异地,给学习带来不便。但是,学生还是能够通过网络、电话、书信等方式,与老师沟通。老师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消除学生的学习困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开放性

在网络环境中学习,师生异地,没有严格的约束,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了更大的开放性。开放性是自主性的第六个表征,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入学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习惯以及弱点,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入学后,根据自己学习情况制定学习计划,确定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时间;学习过程中,什么时候学习、怎么学习都由自己设定;一个阶段学习后,可以通过相关资料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总结经验,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

由此可知,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一种极其个性化的行为,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在脱离社会、脱离群体的环境下进行的,而是一种寻求外界的帮助,主动地接收信息、占有信息、整理信息的,充分体现主动性、独立性、监控性、交互性、技术性和开放性的学习。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期刊编辑工作;新特点;新思路

惊人发展的中国网络业激活了正在形成之中的网络市场,改变了中国出版业的整体面貌,对期刊编辑工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网络环境下的期刊编辑工作因为信息传递方式、沟通途径和受众群体的变化而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1、选题策划过程中期刊编辑可以通过网络得到更迅速、更全面的信息,包括学术动向、前沿热点、探索方向、专业人士队伍状况、受众青睐点等。

2、在确定选题后,编辑与作者的信息互通更为快捷有效,同时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络途径主动联系期刊编辑。在学术期刊内容送审、主审等工作方面,期刊编辑可以通过邮件传递、MSN、QQ在线交流等网络信息渠道与作者、审稿专家以及编辑部内部工作人员同步进行多向联络与互动,从而极大地提升期刊的专业学术水平。

3、对于部分与学术期刊选题不符或因其他原因被退稿的情况而言,网络环境下的期刊编辑因为回复的快捷便利而可以更有人文关怀。传统模式的期刊编辑常常会面临退稿带来的巨大工作量,部分的期刊编辑甚至因退稿量太大而难于做到与作者的有效沟通。网络环境下的期刊编辑则可以在得到专家评审后,将原稿和专家意见退回给作者,以帮助其在学术研究等方面找到学习的方向,更有部分编辑会在退稿邮箱中加入对年轻作者鼓励关怀的语句模板,从而为学术期刊的后备力量积蓄奠定基础。

4、在编辑校对、清样和期刊信息反馈意见收集等工作方面,网络环境下的期刊编辑也有着更为简洁、高效的特点。尤其在反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分析方面,网络的便捷搜索和大量统计软件的诞生让大量看似杂乱无章的文字有了规矩。学术期刊的编辑在收到反馈信息后,可以通过关键词统计、词条搜索等简便明了地了解到手中的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服务受众,为提升自身专业特色,打造专业期刊品牌做好市场调查工作。

5、任何一种媒体都是一种“眼球吸引体”。缺乏受众,媒体将无以立足。在受众群体方面,网络环境下的期刊编辑工作也有着其特殊的状况。学术期刊的编辑与出版不同于网络文学创作,与网络新闻编辑也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学术期刊作为专业性非常强的一种传播媒体,其受众群体相对较少,但因为在网络环境下受众的阅读习惯、阅读软件、搜索习惯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原因,在网络环境下的期刊编辑就必须尽量考虑大面积受众的基本状况,在考虑运营成本的基础上尽量提高技术含量,从而保证期刊内容相对较高的检索查阅、文献索引、在线阅读和下载量,以保证自身在海量网络信息中立于不败之地。

互联网传播是媒体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学术期刊作为一种知识含量特别高的特殊媒体,不仅担负着传播前沿学术信息、交流学术思想、刊载学术成果、促进学术专业化发展的责任,更肩负着信息网络化、知识创新化、成果全球化、发展科学化的使命。所以在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期刊编辑更应更新观念,认清形势,跟上社会发展步伐,以崭新的状态来迎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学术编辑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新思路:

1、强化期刊编辑策划意识,认准办刊方向,搭建学术化网络平台,树立学术期刊品牌。

“凡事预而立”,这对学术期刊的发展同样适用。面对网络化环境的包罗万象,期刊编辑应有效地强化自身的策划意识和品牌意识,循着自身认定的办刊方向,努力创新,搭建学术化网络平台,顺应网络化时展。期刊编辑的策划意识是编辑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创新意识。期刊编辑的有效策划意识能有效把握整个期刊编辑和出版的流程,提升期刊内容质量,拥有更多受众,提高期刊的社会竞争力,打造学术期刊品牌。

期刊编辑的策划应涉及期刊整体发展方向的策划、新颖前瞻的选题策划、亮点栏目的特色策划、学术化网络平台搭建策略、学术期刊市场营销策略的策划和期刊编辑队伍的培养与管理策划等。期刊编辑首先应根据期刊自身的基本状况对期刊的性质、受众群体、作者群体、办刊宗旨和理念、内容设计、广告营销策划等一系列内容作出详细的规划和部署,并根据这一总体的规划和部署积极有效搭建学术网络平台,有的放矢地加强期刊编辑队伍人员培训和管理方案的调整。然后再根据总体的策划安排实行分步骤的选题策划和栏目策划,使期刊的选题能在连贯性和整体性上顺应期刊的整体策划方向,并在期刊的学科研究和特色方面亮点突出,并通过网络和纸质特色栏目策划,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和整体设计吸引受众的关注度,引导受众的思考力,从而逐步搭建自身的学术交流网络平台,树立学术期刊的自身品牌。

2、创新工作理念与方式,顺应网络化的时代潮流,以现代化的观念、手段、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融入网络大环境。

第3篇

    论文摘要:以现阶段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的需求特点为出发点,为实现以人为信息中心、信息主导的理念,提出智能检索的含义,并分析实现该功能的主要相关技术。 

0 引言 

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在对新的检索工具和检索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应克服当下网络信息检索给我们带来的困难,加强对不同需求进行信息搜集和发送的智能化服务功能。 

1 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的特点 

1.1 数据量巨大。在网络环境下,数据量大的惊人。大数据量会导致一些难以预料的软件异常,流量也会难以控制,对各个环节的策略和算法选择将会更加复杂。 

1.2 多用户服务。多用户模式的信息检索服务必须注重快速反应,注重对并发访问的支持,对公共数据的共享,对临时工作数据的清理等。如果要针对不同用户开展不同服务,就要获取并管理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使大量的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主动送到用户的手上。 

1.3 用户层次复杂。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服务的用户中,大多数都不是专业用户,他们的层次区别较难,拥有不同的操作技能和操作知识,面对这些非专业的用户,将更加需要人性化的引导式信息服务。 

2 智能化信息检索的含义 

智能化信息检索是在信息检索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检索技术,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并满足同一用户在不同时期的需求,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信息来学习用户的兴趣和行为,并综合利用这些用户信息,提高信息检索系统的性能,满足用户的个体信息需求。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分析用户的搜索行为,从中识别出用户对信息需求的偏好,并且能够根据用户对搜索结果的评价,自觉地调整搜索策略,使得对于不同的检索请求,不同用户都能够得到最贴近自己需要的信息服务。 

3 信息检索服务的主体技术 

网络信息检索通常采用搜索引擎技术,该技术是为了解决“信息迷航”问题而提出的。它通过相应的算法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从而为用户提供信息导航。 

现阶段,网络搜索引擎有很多,用户比较常用的有google、有道、百度等等,这些搜索引擎能进行网络信息检索、信息过滤、个性化信息服务定制等比较有特色的服务,但是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检索。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想要的不仅仅是有用的信息,他们更希望做信息消费的主人,使信息的搜索可以在一个相对主动的环境中进行。 

4 智能信息索引的相关技术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检索服务就需要以下的相关技术进行支撑。 

4.1 智能技术。智能又可以称之为智能体,它是在用户没有明确具体要求的情况下,根据用户需要,代替用户进行各种复杂的工作,如信息检索、筛选及整理,并能推测用户的意图,自动制定、调整和执行工作计划。 

智能首先要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建立用户基本信息表(包括用户编号、用户名、姓名、年龄、性别等字段)、用户职业信息表(包括职业编号、职业类型、等级、职称等字段)和用户兴趣信息表(包括兴趣编号、兴趣类别、程度等字段),用来详细描述用户的个人情况,其中第一个字段可以设置成关键字。 

然后建立用户检索策略表(包括策略编号、策略控制、检索词控制、检索时间控制、检索范围控制等字段)和用户检索评价表(包括检索编号、检索时间、检索词、检索结果数量、查全率、查准率等字段),同样的,第一个字段设置成关键字。检索策略表主要是给用户模型的检索定义一个比较完整的检索策略,检索评价表主要是对用户检索的满意度作一个简单的评价描述。 

有了用户个性化数据库,一方面,在服务器端吸收智能技术的思想,引入个性化服务的理念,引入用户反馈机制来完善检索机制、提高检索命中率,同时也可提供面向个人的特殊检索服务。另一方面,信息检索用到智能主要集成在客户端,配合用户兴趣完成搜索,它会对用户信息需求、偏好进行区别、归纳、总结,分析用户的兴趣爱好,并借助学习的规则,自动、独立地用户查找用户感兴趣的信息。 

4.2 用户兴趣挖掘技术。实现信息检索服务最重要的就是对用户的喜好和习惯进行分析,日前,通常使用两种方法:其一是通过用户主动提供自己的兴趣来得到用户的个性化向量;其二是在用户没有明确参与的情况下,系统通过观察用户行为来得到用户的兴趣,从而得到用户的个性化向量。使用第一种方法,可以选择下面两种方式:一是用户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类或在线文档分类后提供给系统,系统从这些文档或信息类中发现用户的兴趣;二是用户提供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其它阅读爱好等信息,系统从这些信息中发现用户的兴趣。但是,由于用户的兴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用户一般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兴趣以及感兴趣的程度,因此还需要使用第一种方式进行补充。使用第二种方法是根据用户对推送页面的评价信息来更新用户的个性化向量。 

5 结束语 

智能化信息检索技术现在已经成为一项被广泛研究的领域,它需要多种技术相支持,我们虽取得一些成绩,但是道路还很漫长,真正实现信息搜索的智能化服务,还有待技术的智能性、主动性、自主性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是图书馆业务功能得以实现的基本要素,如果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就不会体现出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传递与采集的渠道更加宽泛,这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网络环境可以有效解决图书馆信息资源匮乏的问题,最大限度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但是网络环境也无形中增加了图书馆的竞争压力,为图书馆深化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构建全面、全新、系统的信息资源体系,成为当下图书馆管理者必须深刻探讨的问题。

1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特点

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首先就必须对网络环境中,信息资源的特点进行深入了解。总体来看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1 信息量大

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资源丰富是网络信息资源主要特点之一。网络环境中信息资源每天都会成倍的增长和更新,网络已经发展成为继电视、广播、报纸之后的,重要信息传递媒体之一,甚至具备着逐渐超越其它媒体的趋势。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学科复杂、种类繁多,成为现代图书馆馆藏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

1.2 内容丰富

网络信息极其丰富,形式多样,不仅包括各类文本、声音及图像信息,还包括了大量的软件、数据库等。超文本、集成式的信息存储方式非常普遍。种类繁多的文献资源,为现代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储备。

1.3 信息复杂

网络环境下,信息的来源相对分散、无序,在管理方面有待完善,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网络信息资源较为复杂,质量也无法得到全面保障。网络信息资源的更新、变化与消亡随时都会发生,难以控制和掌握,这样就会对信息查询与获取带来一定的难度。

1.4 信息资源的共享

资源的随时、随地共享,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区别于传统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特点。网络环境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读者可以在网络条件下即时享受图书馆服务,真正实现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1.5 使用成本低

大多数的网络信息资源都可以免费使用,部分信息资源也只需要支付较少的费用便可使用。成本低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又一特点。这一特点也极大的刺激了用户的信息需求,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

2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2.1 建设与发展现状

在网络信息资源信息量不断扩大、传播速度不断提高的环境中,信息资源优势不断突显,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重视度也不断提高。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在科研教育、甚至是人们日常生活方面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图书馆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之一。但是由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形式多样,相对复杂,在组织和利用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难度。目前很多图书馆在建立学科导航库、科学门户网站、虚拟信息服务体系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方面也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在服务体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2 存在的问题

2.2.1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程度低:从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程度看,目前的图书馆可为分传统图书馆、现代图书馆与数字化图书馆。由于我国网络发展起步较晚,很多图书馆的网络化程度较低,大多数处在局域网状态。虽然有些图书馆初步实现了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功能,但在运行过程中,不难发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国外一些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图书馆在实现数字化服务功能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借鉴和经验总结。

2.2.2文献资源共享水平低:面对网络时代海量的信息资源,单一的图书馆要想收集与拥有全部的信息资源是无法实现的,必然会受到财力、物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尽快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大图书馆之间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在信息资源购买、收藏与提供方面不能进行全面的沟通。图书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不愿与其它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另外,在资源共享方面还缺乏规范化的流程和有效的监督体系,因此,导致图书馆在资源共享方面困难重重。

3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对策

3.1 建设协调组织机构,提高资源共享

目前图书馆组织形式较为复杂,往往分属于不同的单位。由于各个图书馆之间缺乏横向的联系,导致各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方面不能有效的共享。因此,各图书馆在资源共享与建设方面,应该尽快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组织协调机构,以保证图书馆资源共享工作的高效实施。组织机构可负责对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与发展计划的制定,并监督和促使各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情况,避免出现信息资源分布不合理的现象。组织机构还需要负责信息资源的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以及各图书馆之间的协调工作,从根本上克服目前图书馆信息资源分散、重复、资源浪费的问题。以便有计划、有步骤的对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进行完善,使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标准化。

3.2 从用户需求出发,优化馆藏结构

网络环境下,现代图书馆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对馆藏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促进图书馆在实际馆藏与虚拟馆藏方面的协调发展。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产生与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打破了传统图书馆藏的结构形式。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应该不断适应现代网络发展的新趋势,促进虚拟馆藏数量的不断增加。另外,图书馆在虚拟馆藏建设方面,应该对用户的需求特点进行综合考虑,结合用户的需求特点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应用。

3.3 合理开发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现代图书馆应该看到网络发展的优势,并懂得利用这种优势,来不断提高图书馆的现代化服务水平。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应该根据本馆的特点,结合地区文化发展特点,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深入开发与利用。采用有效的信息甄选对策和方法,对网络上的复杂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合理选择,在扩大图书馆馆藏范围的同时,保证各类信息资源的积极、健康和教育作用;图书馆还应该尽快建立起适合图书馆经营发展的信息系统,其中包括导航系统、网络链接系统、联机检索系统等,为深化图书馆服务,提高信息资源的咨询与服务质量打好技术基础。另外,图书馆也可借助网络技术,实现各馆之间的有效互联,加强合作、互通有无,提高实体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规避重复购置、重复开发现象。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信息资源开发经费,也可实现图书馆的开放式发展。

3.4 借助网络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因此,现代图书馆应该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提升与更新自身的服务理念与服务职能,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能够适应网络环境的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数据库与电子文献数量正在不断扩增,这为读者充分享受图书馆信息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在实际利用过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信息质量不高、用户账户不安全等问题。这就要求图书馆在服务质量方面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全面保证用户在信息资源利用方面的高效性、便利性和可靠性。

4 结论

网络环境给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并牢牢抓住这次机遇,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维,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不断扩大图书馆的信息拥有量,从根本上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李沛聿,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6:43~44.

第5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模拟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2-0104-01

1 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物理上互联,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信,实现软、硬件及其网络文化共享的系统。环境总是与一定的空间或范围有关,有大有小。从小的角度看,网络环境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从大的方面去理解,网络环境可以包括整个虚拟的现实的世界。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不仅仅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发生作用的地点,还可以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教学策略等非物理形态。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网络环境更多的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的组合。[1]

2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特点

作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之处,同时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1)自主性:由于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兴趣与自主性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关键。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再被那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学生有可能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学生通过他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2)交互性: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在一个空间,交互性极为有限,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都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事先安排好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单向广播式作用,学生很难有机会系统地向教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同班同学之间就学习问题进行的交流也是极少的,更不用说和外地的学生交流与协作;网络教学的设计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的情况来调整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和自己的任课老师进行相互交流,而且还可以向提供网络服务的专家请求指导,提出问题,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BBS等网络技术而实现,可以在网络上讨论任何问题,于是学生不仅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取知识,还从别的学生的观点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建构和转换自己知识的目的;学生还可以根据网络电脑提供的反馈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自由进退、自主构架[2]。

(3)个性化: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读相同的教材,听相同的讲授,参与相同的资料,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网络教学可以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的人为现象。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交流,在学习的进行中就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利用网络可在任何时间进行学习或参加讨论及获得在线帮助,从而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

3 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

针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特点,我们就不能过多地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面对新的教学环境,必须要有新的教学模式来与之面对。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很显然过去传统的“教+授”的传播式模式[3]已经不再适合现代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一直以来,从事教育的专家提出了很多新的、好的教学模式。

本文针对新时代的要求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特点,尝试性地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模式。

什么是“实践性”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利用目前的网络环境对讲述的知识进行实际模拟,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模拟以及训练、实践,通过不断地模拟实践,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迅速,更加全面。

例如:在学习网络基础与网络应用中的网络攻击与网络防御中,课堂上利用计算机机房的局域网络进行模拟练习,本人充当黑客对客户端(学生机)进行攻击,学生则作为防御者进行抵抗与防御。课后利用校园网络进行大规模的模拟实践,一部分学生充当黑客,一部分学生担任防御者进行防守与反攻击。这样几次模拟实践活动下来,学生不仅对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非常熟悉,而且能够熟练操作,更可喜的是更多的学生开始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绝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等级考试没有任何的概念,没有任何的经历,可以利用机房的局域网络实现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实践,让学生熟悉整个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环境,掌握好考试内容与知识点,克服考试时的胆怯,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

当然,除了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实现实践性教学模式外,在绝大部分环境下都是可以实现的。例如: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教室里与教师进行角色互换,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备课、上课的辛苦,同时也会使学生对所备的课程内容比较熟悉,更加容易掌握。

4 结语

总之,在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上,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使用网络教学资源,以探究、发现、创造、模拟、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和学,同时,也应注意避免对网络教学改革的错误理解。作为民办高校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改革浪潮中积极地开展实践和研究,为更好地培养新一代的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盛聪,杨艳.《网络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特征分析》.

[2] 韩龙淑.当前教学模式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47-49.

[3] 《新教学模式之建构》.查有梁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

第6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一个由多侧面、多层次规律构成的规律体系,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各规律的内在规定性和客观必然性。“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1],规律深刻反映着事物的本质联系、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端于育人环境的深刻变化。“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是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马克思关于环境、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的论述启迪我们,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重中之重就是要辩证地看待网络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人的发展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深刻认识和把握网络环境发展的规律、网络环境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

    二 深刻认识和把握网络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环境不仅是一种技术的存在,更是一种植根于网络社会的以人为主体的文化存在。恰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说:“由于历史演变和技术变迁的汇聚,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互动和社会组织的纯文化模式中。这便是为何信息是我们社会组织的主要成分,以及为何网络之间的信息是我们社会组织的主要成分,以及为何网络之间的信息和意义构成我们社会结构的基本线索……这是一个新存在的开端,事实上也是新时代的开端,即信息时代,其独特之处乃是文化相对于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获得了自主性。”[3]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文化形态的出现,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文化与科技相融。技术是网络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网络文化具有鲜明的技术性特征;文化是网络文化发展的精神内核,网络文化以文化人的特征十分鲜明;技术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交融不断推动着网络文化发展。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网络技术架构已经深深嵌入到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并成为人的精神文化活动的基础要素。与搜索引擎技术、实时传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音视频播放技术等相伴而生的博客文化、微博客文化、播客文化所具有的传统文化不具备的易检索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征,有力提升了文化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更受人们的青睐。

    (二)现实与虚拟共生。“网络世界的主体既有虚拟性也有现实性,网络世界的客体既有虚拟性也有现实性,作为技术世界、社会世界和文化世界的网络世界也都既有虚拟性也有现实性。”[4]现实是网络文化的内容之源,社会问题网络化是网络环境下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虚拟是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是网络环境下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现实与虚拟的相互联动、相互演变不断丰富着网络文化的内容与形态。从实践性生成的角度看,“现实社会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和文化积淀作为在线实践的具体背景,会对网络文化的生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反过来,新生成的网络文化范式也将对现实文化产生作用。”[5]

    (三)人与网络互动。人是网络文化的创造主体,人的文化需求是网络文化发展的动力,网络文化是人决定文化与文化决定人的高度统一,人既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网络文化的改造对象,人对网络文化的创造是积极的、主动的、有目的的,但人在实践的时候又往往会受到网络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网络是网络文化的技术载体,网络的发展是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互联网业已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人与网络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断推动着网络文化的演进与发展。网络文化就是在人与网络的良性互动过程中实现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

    三 深刻认识和把握网络环境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为此,我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高度重视各种环境因素特别是网络环境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影响。总体而言,“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信、行诸要素由不一致到一致、不平衡到平衡的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主体对一定社会要求的反映同原有的思想品德状态之间的矛盾运动。”[6]从知、情、意、信、行矛盾转化的角度来看,网络环境下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规律,突出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认知的“选择性扩张”。网络环境下的思想品德认知具有无序、多向、难控等特点。互联网在促进社会文化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传统思想观念与现代思想观念相互交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相互交锋,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相互较量,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互联网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文化差异的倍增器、道德认知的放大器,“在网络社会环境中,网络正是通过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来影响和制约人们实践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形成。”[4]思想文化越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越容易对人们已有的认同造成瓦解并引发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的多重困惑。现代人婚姻观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从一而终、自由恋爱到闪婚、网恋、网婚、试婚、的转变,就是认知的“选择性扩张”的重要体现。

    (二)情感的“蝴蝶效应”。网络环境下的思想品德情感具有微聚合、核裂变、互联互动等特点。“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7]互联网凭其开放程度高、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大的优势,更容易促成情感诉求的跨时空和跨地域传递,进而实现“微情感的动员、微力量的聚合”。网络群体表现出来的情感不论是好是坏,其明显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又超乎寻常。一项微公益活动就能微出亿万网民的社会责任感、担当精神,一组网络艳照就能照出集体窥视隐私的“窃喜”与娱乐至死的“狂欢”,一位贾君鹏这样的虚拟人物就能引爆互不相识的群体的嬉笑戏谑,一张“笑脸+名表”的图片就能激起最广大网民的怒骂与反腐情结。

    (三)意志的“从众流瀑”。网络环境下的思想品德意志具有非理性、传染、趋同等特点。组成群体的个体的“无意识”心理是道德意志中“从众流瀑”形成的心理基础。个体易于接受暗示的表现,造成相互传染的结果,使得意见向群体的某一端倾斜,“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他不再是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支配的玩偶。”[7]网络则进一步扮演了“信息助推器”的角色,开放的联系、快捷的互动能形成“强大的弱连接”,并最终呈现出集体井喷、非理性的从众流瀑态势。这可以从声势浩大的2010年“6.9圣战”中得到有力印证,受圣战发起者宣传鼓动而盲目随从的围观者、参战者,在互联网上很好的实践了“自由表达”的众声喧哗。

    (四)信念的“涨落突变”。网络环境下的思想品德信念具有盲信、盲从、易变、短暂等特点。“只有环境的单一性,才能造成明显的性格单一性……一切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环境的突变就会使这种可能性表现出来。”[7]当前,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调结构转方式的战略机遇期,教育环境在系统各要素的相互激荡、相互作用下,也势必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多样,更加善变,网络环境的这种特质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对人的道德信念的影响也更为剧烈。借助网络“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7]这可以从2011年日本核危机引发的“全民抢盐风波”中得到生动反映。在疯狂传谣中的无盐以对与专家辟谣后退盐族的无言结局之间,科学信仰的迅速迷失与回归表现得尤为明显。

    (五)行为的“群体极化”。网络环境下的思想品德行为具有行为主体的群体性、极化反应的快捷性、极化过程的隐匿性、极化结果的破坏性等特点。我们业已进入的以社交网络为核心的网络时代,千真万确是一个群体的时代。社会化软件的隐匿性、互动性、共享式、多中心、超时空等特性能使原本互不相干的人们以更加隐蔽、机动、高效的方式组建群体、共同行动。恰如克莱·舍基所言:“由于分享和协调的成本已经瓦解,这些原本互不协调的弱势群体开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有效的方式共同工作,对抗强势对手。现在实时的协调也将越多地取代事先的安排,群体行为的组织过程可以是隐形的,而结果立即可见。”[8]这可以从2010年底以来的中东北非革命中得到有力确证。从突尼斯、埃及等国的剧变过程看,社交网络无不发挥了传播政治信息、塑造社会舆论、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作用。

    四 深刻认识和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

    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辩证地看到网络文化环境与人的关系,又要辩证地看待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遵循原有的规律,而且要遵循以下一些新的规律。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采纳;网络学习;应用与推广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256-01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产生着巨大的改变。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对于实现终身学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对于网络学习的研究中,重点对于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的使用以及相关的网络学习理论的建设进行了探讨,同时采用思辨的研究视角对网络学习这一行为进行解释。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中,计算机教育已经在一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利用计算机进行网络学习不仅能够显著的改善教学效果,加快教学进度,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一、网络学习的特点

1、学习过程具有非线性的特点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通常采用教师主导,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的方式,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教师规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节进行学习。这些环节在学习中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实施。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学习,学习过程具有非线性的特点,主要是由学生的学习特点决定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采用自身的学习方法将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组合。网络学习过程中的非线性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即时性和随机性紧密结合,符合学生学习中行为产生的特点。

2、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和传统学习过程相同的特点,即都是在外在环境的刺激下形成的,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所扮演的较色却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传统的学习中,学生所受到的刺激主要来自于括教师、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而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受到的刺激则来自于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资源的交换和学习。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产生了转变,学生能够对学习环境进行自主控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人类进行学习的本质所在,学习是学生进行个体完善的行为实践。

3、学习互动的生成性

网络环境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点,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达和深度交互的有利条件。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学习能够有效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约束感,为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同时也能够促进非预期性互动的形成,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网络学习的应用和推广

1、平台选型

在进行平台的选择时对国内外的网络学习平台进行综合比较和考察,对于平台建设的过程中使用到的技术和平台的功能、实用性进行了分析,对于教师的使用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建立起了具有良好使用功能的平台。平台的选择要能够满足全面的使用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帮助、易于操作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平台进行积极的利用,为后期学习效果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试点应用

在建立起了网络平台后,要在各教学活动中进行试点应用,同时要对能够使用的教师提供有力的支持。在试用过程中,要积极争取各使用教师的意见,对网络进行不断的改进,为之后的大范围的应用提供有力的条件。对于一些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带头模范作用,将网络学习进行大力推广。

3、使用扩展

在平台的使用和推广过程中,将学科建设和网络学习进行有效结合,加强网络在学习中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网络在学习中只是用于对课程进行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任务和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4、课程建设

在网络学习的推广过程中采用激励的方式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措施。将网络学习作为学校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其建设水平对学校的课程建设作出准确的评价。利用网络学习对于学校的课程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中的各个学科要利用课程建设制定出符合自身课程特点的网络教学和学习模式。

5、支持服务

在进行网络学习的推广过程中,需要加大对于教师的培训力度,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促使教师能够掌握住正确的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的操作、使用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起完善的支持服务。首先是为教师提供教育技术的培训机会,为教师的网络教学提供更加有效的建议。其次,根据学校中的教学实际情况对教师进行培训,以基本的教学应用为基础,切实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最后,为教师提供全面的使用支持。在教师遇到教学难题时要进行及时的解决,保证教师使用网络教学的效果。

三、结束语

在现代的教育方式中,网络教育虽然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实施,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但已经在教育过程中呈现出主流的发展趋势,学习不仅仅可以在校园内,同时也可以采用虚拟的学习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网络学习对于现代人类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将会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动力。对网络学习进行进一步的推广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料。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将对网络学习进行更加全面的探讨,从而促进网络教育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 岩.基于TRA和TAM的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58-62.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性学习;多媒体

一、基于网络的自主性学习模式

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方教育家开始倡导把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到了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习自主性这一理念逐渐成为语言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在自主性学习中,学习者应根据个人的学习能力,学习对象,以及学习环境,在学习活动前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任务;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进行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结束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多媒体环境是一个新型的信息平台,具有资源、信息共享性、开放性、无时空限制性、虚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具有较高学习积极性的学生无疑是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在网络上查找资料,搜集信息,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的思想从传统的课堂学习中解放出来,学习的兴趣和知识的灵感得到激活。因此,为了让学习者在网络的环境下系统、有效地自主性学习,探讨一种行之有效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性学习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二、网络学习环境的特点和功能

(一)网络学习环境的特点

1.信息资源开放性

网络信息资源是一个高度综合的集成体,所有资源都可供大家共享,同时,每个人也都可以把自己的看法作为资源上传到互联网上供大家参考学习。

2.信息传递即时性

多媒体是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等各种传播信息媒体的组合,它能够通过信息数字化把信息及时地传递给世界各地的人。

3.人机互动

多媒体为实现人和计算机的交互提供了一个自然的平台,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与计算机进行交流,同时通过网络聊天、E-mail等和世界各地的其他学习者和老师进行交流、提问和讨论。

(二)网络学习环境的功能

网络学习环境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环境极为自然的“虚拟社会”,它比传统教学更为有效的支持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设计精良、功能完备的网络学习环境所具备的基本功能体现在如下方面。(李立新,2002)

1.呈现功能

网络学习环境的教学内容是以超文本和超媒体形式制作完成的,以网页、单元方式出现,并提供了多种学习模式。

2.交互功能

网络学习环境的交互包括两种主要类型:内容交互和社会交互。内容交互又称教学交互,是学习者与教学资源之间的交流。

3.管理功能

网络学习环境实现了对学习的远程管理,包括课程管理、档案管理、成绩管理等。

四、网络环境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现以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谈谈网络环境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

(一)情境创设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个情境,比如让学生看一段关于“边塞风景”的电影片段或者听一段录音,将学生置于当前的学习环境中,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然后分组让学生自由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相互交流和探讨,学生的兴趣会提高。

(二)自主探讨

1.自主体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媒体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

教师提供给学生与“边塞风景”相关的网络资源,比如说一个网站或者论坛,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到网站上浏览、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在网络上自主学习,通过研究找到问题的答案,达到教学的目的。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调动他们的自主性。

2.自主交流

西方有句谚语: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却无法迫使它饮水。同样,我们可以使学生坐在教室里,却不等于使学生都进入主动学习、自主体验的临界状态。网络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学生利用网上资源,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由回答、互相补充。学生俨然是一个个小老师,给大家讲解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个引导者,随着学生的汇报、讨论,加以引导、启发,顺势而教,顺势而导。

3.自主评价

交流、展示、评价作品,培养学生的自信,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网络将学生的成果上传到教师机上,学生到黑板前利用教师机演示自己的成果,请全体同学欣赏、评比,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交流经验、技巧等,大家相互讨论,互相学习。

五、结语

当然,网络环境也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存在着种种弊端,它的教育性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和学习者要取其精髓,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充分发挥其在自主性学习中的优势。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加以引导,尽量避免它的负面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中学德育内容受到挑战 

中学传统德育内容具有单一性特点,教学内容主要按照思想品德教材实施,缺乏时代感,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学德育单一化内容受到挑战,丰富的网络德育内容将使德育变得丰富起来,它不仅涵盖了传统德育内容,而且融入了时代德育资源,具有极强的时代感,但网络丰富的德育内容价值密度偏小,需要学生加以遴选,避免受到不良文化的误导。 

(二)中学德育可控性受到挑战 

中学传统德育具有可控性特点,学生的学习往往在教师或者道德规范下按照既定的目标推进,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案。网络文化环境下,德育的可控性受到挑战,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德育课堂与学校德育实践,网络德育信息渠道更加丰富,信息获取更便捷,更加符合中学生认知特点,尤其是进入大数据时代,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必然使德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中学德育方式受到冲击 

中学传统德育方式主要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往往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都受到课堂时间与空间局限,德育方式较为单一化。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学德育方式将受到极大的冲击,它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构建起一道立体化德育体系,将学生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用深受学生喜爱的认知方式实施德育,学生可以借助课堂、网络等学习平台接受即时的德育。 

(四)中学德育教师受到挑战 

中学传统德育模式下,大多数教师德育存在严重的经验主义,往往依赖长久以来积累的教学经验,固步自封,教学缺乏开拓意识,知识与技能结构相对陈旧,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难以满足网络文化环境下德育需求。网络文化环境下,需要教师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素养,提升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实施德育与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德育资源进行自我教育与提升等能力。 

二、基于网络文化环境的中学德育创新探索 

(一)创新中学德育内容,突出个性化与时代感 

1.中学德育内容的个性化 

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学德育内容越来越丰富。中学德育要进一步创新德育内容,根据学生个性化德育需求,利用网络德育资源,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打造个性化德育套餐,使德育更贴近学生德育实际与德育需求,提升德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使德育从传统说教向自我德育需求转变。 

2.中学德育内容的时代感 

时代在发展,中学德育内容不能一成不变,要在传统德育内容基础上根据时展不断创新德育内容。中学德育要将德育置于时代大背景下,根据时代特点与网络文化的多元化丰富中学德育内容,使德育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帮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思想道德认知困惑,激发学生德育自我需求。 

(二)创新中学德育认知,突出自主性与鉴别力 

1.引导自主化选择 

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学德育要不断创新德育认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选择。网络文化环境下,德育资源的丰富性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学生在异常丰富的德育资源面前往往会无所适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自我实施德育潜能,提升自我规范、自我教育意识。 

2.提升学生鉴别力 

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提升学生的鉴别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触网时要养成批判意识,在德育资源泛化的网络文化环境下,进一步提升学生德育资源的鉴别能力,根据自我诉求,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会自我辨别,吸取网络文化精华,舍弃糟粕,提升思想道德文化素养。 

(三)创新德育工作方法,突出实践性与互动性 

1.在实践中增强德育体验 

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学德育要借助网络环境带来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强化德育实践活动,将传统的德育实践活动与网络德育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继续扩大传统德育实践的影响力,以主题为抓手,深化德育;一方面,开辟网络德育。中学德育要结合时代主题,进一步拓展网络德育实践活动,提升德育实践影响力。 

2.借助网络平台推动互动 

网络平台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中学德育要借助网络平台推动多元互动,教师要基于网络德育主题,推动师生、生生以及更大范围、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德育互动。例如借助班级微信、QQ、微博等,推动立体化网络德育互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境界与自我德育能力。 

(四)优化德育教师素质,突出信息化与开放性 

1.信息化素养 

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学德育要将德育教师素质提升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基于网络文化环境的特点与新时期德育需要,进一步提升德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增强德育教师信息化能力,包括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德育以及收集、整合網络德育资源等能力,使之能够满足新时期德育工作需要。 

2.思想开放性 

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学德育教师要转变思想理念,从狭隘的德育思想中转变出来,思想要更具有开放性与前瞻性,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德育工作方法与思路,推陈出新,构建立体化中学德育体系,从狭隘的德育思想中走出去,构建大德育格局,提升德育的渗透力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袁圣东.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德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第10篇

关键词:无线网络;网络动态;信息融合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16-01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自动控制、通信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发展,无线网络技术也被认为二十一世纪影响人类未来生活的重要技术之一。如今在军事航天、生物环境以及人们的医疗生活中都得到了应用。这一方面取决于无线网络在动态的环境下可以做到随机布设、环境自适应、自动组织,另一方面,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收集和处理信息更加便捷,目前应用的比较多的是利用无线网络技术来实现数据共享和远程的交互操作、数据传输,这也是在动态控制领域实现信息共享的一个很理想的方法。

二、无线网络的特点

现在,无线网络的结构是多样的,在不同的环境下会采用不同的拓扑结构,但基本结构都是由一个或者多个基站,和若干节点组成。在有些网络中,甚至没有基站,每个节点都是平等的。在这若干节点中,除了个别会兼有基站的部分功能外,其余节点的功能基本一样。在整个无线网络中,由各个节点将所收集的有用信息进过处理以后,通过直接或者间接传递给基站。然后再由基站最终处理筛选并进行融合,传递给数据终端和客户。换句话说,无线网络可以简单地认为是一个兼有广播信息和收集和整合信息的双向网络。具体而言,无线网络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网络动态性

这里所谓的动态性,指的是多方面的,网络中各个节点和基站的移动性,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还有就是,网络中任何一个节点增减不会对网络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这就是无线网络所具备的自组织和自动修复功能,也是无线网络在应用过程中最重要的功能。这也决定了无线网络的特殊应用,但也给无线网络技术在动态控制领域的控制应用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课题,这些我们必须去解决,才能在动态控制领域更好地应用无线网络技术。

(二)灵活性

无线网络的灵活性在于整个网络对人力的要求不高,只要保证每个节点在能源充足正常工作,再复杂的环境都可以组建一定规模的无线网络。不需要人员看守和值班,有些无线节点就是通过飞机抛洒来布置的,比如,现在运用广泛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不论在怎样的物理环境下,只要保证节点的有效性,就可以建立一个网络,不需要双绞线或者光纤之类的线路,它们依靠的是共同的路由协议。

(三)信息融合和共享

在最初的无线网络实现的仅仅是简单的数据交换和传递,而现在运用的更多的是通过无线网络实现网络数据的共享和融合。例如,在现代化的反恐战场上,在进入复杂地形的时候,如何获得敌方的战场信息,一方面可以通过抛洒无线传感器自租网络,另一方面在近距离的巷战的情况下,利用无线网络将节点设置在每个参战人员身上,通过这些参战节点获得的不同信息,来融合敌方战场信息,再将战场的全面信息传递给每个参战者,大大提高了战场取胜的把握。

(四)能耗受限

网络节点的能耗问题,是无线网络中的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下,网络节点的功耗也会受到影响,一般这些网络节点都是使用的电池,而电池的寿命是有限的,一旦电池耗尽,节点的寿命也将终结。而且,不同的网络协议对于节点的功耗也会产生影响,越简单的协议对功耗要求就越低,越能提高节点的寿命。目前,采用比较多的就是节能MAC协议,基于功率控制机机制的协议和基于射频芯片能量管理机制协议。功能控制机机制通过调整发射频率,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发射能量。射频芯片能量管理机制是通过事先约定的规则,通过监测,将不工作的节点芯片设备“催眠”,以此来降低功耗。

三、无线网络技术在动态控制领域的广泛应用

无线网络技术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无论是在军事和工业,还是在人们日常生活等领域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无线网络的自组织、环境适应、随机布局等特点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和应用。

(一)军事领域

在军事应用中,是与无线网络的快速部署、自组织、隐蔽性强和高容错性的功能特点相适应,这也非常适合在军事上应用。尤其是在对敌方实力和装备的监控,目标的定位、战场的评估、战场的实时监控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从几次美军对阿富汗、伊拉克发动的战争可以多次见到无线网络技术在战场上的淋漓尽致的应用。美军也通过了一些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战场装备,无不显示了无线网络技术在军事应用方面的广泛性和实用性。

(二)工业领域

无线网络技术在工业领域成为了又一个热点技术。尤其是在石油天然气、水泥制造、煤矿、冶金等领域的生产和安全监控中,无线网络技术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由于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对能源的需求,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的日益紧迫。能源价格越来越高,这就驱动了要通过创新技术来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目前,关于“数字油田”的设想已经成为了现实,这些数字油田都位于野外和浅海,位置分散,缺乏可利用的有线通讯设施,所以无线网络技术是其成为了可能。水泥行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工艺负责,需要监控的点比较多,而且水泥生产的环境恶劣、污染严重,对监控和安全手段的要求高。因此无线网络技术就可以代替人力,扮演这个角色。同样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经常发生瓦斯爆炸的事故,一旦发生就会对工作人员的生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这就可以使用无线传感器节点,实现对井下人员的定位和实时监控。

(三)生态环境领域

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威胁就是来自大自然,每年因为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对洪水、火灾进行监测和预防。在容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的地方设置无线网络节点,提前做好预防,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甚至可以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

第11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网络学习者;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5-20ppp-0c

Analysis the New Characteristic of Learner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ZHANG Jian

(Net Central,Guangdong songshan Pllytechnic College,Shaoguan 512126,China)

AbstractT: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knowledge-driven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Provide a very good academic environment for learner, new study way is more favorable to one's own knowledge to build constructing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way at all, keep up with the step of era development. Study characteristic of learner in network environment is different from learner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environment. Which new characteristics does the learner in network environment have? The study on this problem will promote more effective network teaching activity, which have very important meanings.

Key words:network environment;network learner;Characteristic

1 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需要我们对教育进行新的审视。教育应依据学生的特征为其提供合适的教学,而不是在既定的教育中进行学生的“优胜劣汰”。在教育资源匮乏的条件下,班级授课制由于其经济性而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教育的普及和时代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信息时代,网络教育的出现为解决教育资源的匮乏提供了契机。同时由于信息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教育者开始注重对学习者个性的分析。因此对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成为网络远程教育实施的一个重要的要素。但是由于网络远程教育正处在发展阶段,一些理论体系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对于学习者分析的研究严重滞后于网络教育发展的需求,成为制约远程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沿用传统班级授课模式的体系和方法。我国传统的教学是在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不利于学习者创造力的培养。而网络远程教育需要在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新的教学探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学习者本身特征的重视,实行个性化教学。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有必要对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以适应网络远程教育发展的需求。

2 网络环境的出现对于学习者的深远影响

马克思曾说过:“手工作坊带来的是封建君主,而蒸汽机导致了产业资本家的出现。”可见技术对人影响的深远。从教学环境看,技术革新极大地改变了教学环境、拓展了教学空间。起初无线广播和电视技术应用于教育时,人们注意力的重点是群体教学;而PC机的引入使人们又将焦点转向个别化教学;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进入教育后,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小组合作性学习到虚拟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网络是如何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的。从学习者看,技术可以改变的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一方面,学习者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扮演不同角色。网络的特点是学习者可以迅速转换虚拟场景,譬如,一个生性懦弱、循规蹈矩的学生可以在网上扮演一个谈吐大方、妙语连珠的律师。另一方面,网络环境可以改变学习者。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同学之间进行的是面对面的交流,而在网络环境中师生以及学生之间没有直接面对,匿名或只看其字不见其人的沟通方式为学生暴露、隐藏、转换、扭曲个人举止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者完全可能以迥然不同于传统教学情形下的形象出现。不仅如此,其性格、思维、习惯等都会在网络环境中发生潜移默化但深刻的转变。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处在一个未完全发展成熟的阶段,网络的出现,网络学习对于他们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给我们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3 研究学习者特征对于开展教学活动的价值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因此,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就必须在学习者开始学习时就其原有知识技能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学习内容的适应性进行客观、正确的分析,即对学习准备的分析。这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起始能力预估,即学习者对从事特定学科内容的学习已经具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以及对该项学习的认识和态度的分析,其中又包括先决能力预估、目标能力预估和对学习态度的了解。在网络学习过程中,起始能力预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多种多样的学习起点。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的学校教育有统一的入学条件,学习起点比较接近。即使是这样接近的起点也各有特点,即掌握的知识建构内容不同,层次不同,知识能力结构各异,这样决定他们不必学习完全统一的内容。他们对学习内容结构可以有多种多样的选择。

2)学习者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

参与网络教学活动,懂得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网络的一般常识是必备条件。网络高手容易在网络教学中发现乐趣,因而更容易在学习中进步;相反对计算机不甚精通的学习者往往容易遭受挫折,很难在网络学习中发挥自身的才干。青少年处在对新兴事物感兴趣愿意去探索的学习黄金时段,比起成年人对计算机的畏惧心理和难以接受运用的现状来说,青少年在基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接受中更容易适应。

3)学习者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态度。

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强烈的兴趣可以弥补学习者对学科较低的热情。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态度和其他情感因素,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和相关教学措施的制定都有重要影响。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一般特征鉴定,即对他从事该项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特点,包括年龄、认知成熟度、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学习动机、注意力等的分析。

4 网络环境下学习者新特征的具体分析

网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适用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各类教育中的主体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新特征。我们试将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新特征按照学习准备分析的划分方法来逐一加以阐述。在起始能力预估中有两个新的因素值得我们考察。首先,学习者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参与网络教学活动,懂得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网络的一般常识是必备条件。网络高手容易在网络教学中发现乐趣,因而更容易取得学习上的进步;相反,对计算机不甚精通的学习者往往容易遭受挫折,很难在网络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才干。贫困地区或家境不好的学习者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往往在这方面处于劣势,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习者的情况相应地调整教学活动。其次,学习者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态度。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态度和其他情感因素,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和相关教学措施的制定都有重要影响。以往对学习者的考察重点是学习者对学科知识的心态,而在网络教学活动中,我们还应关注学习者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态度。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强烈兴趣往往可以弥补学习者对学科知识较低的热情。我们很难将网络同枯燥乏味等字眼联系起来。的确,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者一般特征指对学习者学习有关学科内容产生影响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特点,它们与具体学科内容虽无直接联系,但影响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影响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运用。

在对网络环境下一般学习者特征分析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者更容易个性张扬。原因有三:①青少年处在一个自尊心极强,又相对封闭自己的阶段,没有传统教堂中的面对面,容易克服学习者在人群面前的羞涩心理,可以直率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必担心错误而遭受的嘲笑。②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者可以自己控制学习速度,人各有所长,对待新事物接受的快慢不同,在网络学习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放缓交流的节奏,不会立即获得反馈信息,从而避免了外界的干扰。③在网络中采用匿名的方法使的学习者降低了正常的社会限制,对自己的抑制减少,可以自由发表大胆而富于创造性的观点。其次学习者在网络中更容易结成团体,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但从众和服从权威的心理却在削弱。传统教学活动中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并非易事,而通过网络则可以很容易找到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结成跨越时空的学习团队。虚拟环境中的学习团体的建构是动态的,成员没有时间象传统课堂教学中那样逐步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而是立刻建立信任关系开展教学动。在网络中学习者更容易找到与自己持相同观点的人,有共同的学习倾向。人作为社会动物总是处在人际关系这张大网中,无论在现实还是在虚拟网络他人无论如何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是网络环境中的成员缺少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了相互之间的影响。

2)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扮演意识强烈。传统教育中角色扮演有时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很好的教学方式,青少年更注重自己在外界的印象如何,甚至为了不会有坏的影响而放弃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压抑自己的表现欲望,而网络环境为实现学习者的角色扮演提供了可能。学习者只要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空间,并转换相应的角色,而且因为一切都是虚拟的失败后学习者可以马上从来,削弱了损失减轻了挫折感,作为学习者的大群青少年更容易表现出强烈的扮演意识。

3)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认知策略发生了变化。人们倾向于减少认知负担,从信息传递角度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同学除了通过会话,还可以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来传递信息,学习者则使用视觉、听觉、触觉以及情感获取信息。而在网络环境中,可收集的信息类别十分有限,往往导致认知的简单化,由于网上交流绝大部分还是采用纯语言符号,而且慢于正常对话节奏,因此网络中的学习往往显得冷漠,对问题简单化、绝对化。

4)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在网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完善。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偏好某种或某些教学策略的学习方法,它源于学习者个性在学习中的定型和习惯化。学习风格多种多样,并无优劣之分,重要的是是否适合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教学不是要改变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而是要促进其发展和完善。再传统教育中很难针对每个学习者设计教学活动,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网络学习环境的出现,使得不同学习风格的同学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网络环境承认差异,尊重个性,是学习者学习风格发展和完善的催化剂。

5)学习目标多样化。由于个体对于生命质量的追求、生存价值的认识的巨大差异;由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角色各不相同;由于个体受教育程度和受文化环境的影响的差别,就产生了多重的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总的都是为了个体个性和潜能的进一步发展。按学习目标的内容分类,青少年是为进入社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按教育类型分,有的为了获得一定层次的学历文凭,有的为了获得一定的资格证书,有的参加各种非正式的学习,只是为了不断充实自己,追求自身的发展。网络教育中学习目标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

6)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多样化。戈登?德莱顿和?珍妮特?沃斯认为,人类的学习类型有听觉型、视觉型、动觉型三种,人的思维类型可按抽象思维、具体思维和有序思维、随机思维进行组合。不同的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的人学习成效与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环境、学习方法相关,他们往往喜欢选择与自己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相适应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以求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学习者所具有的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学习是传统教育下的学习无法比拟的。

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网络教育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之所能,为各种不同需求、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更符合它们个体学习特征的学习材料,以使网络教育在教育对象的适应性方面,在对不同对象的“因村施教”方面,超越传统教育所能达到的极限,从而提

高教育的效率、质量和效益。

5 结束语

布鲁姆认为,若学习者未能取得最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于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他所需的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帮助和学习时间。因此,为了开展有成效的教学,就必须既要明确“目的地”,即教学目标,又要明确“出发地”,即学生的准备状态。网络环境中学习者具有以往传统教学活动中所不具备的新特征,对这些新特征的研究,必将加深我们对网络环境中学习者的认识,从而为开展有的放矢的网络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路璐,于德宏,吴茜媛.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5(4).

[2]冯卫莉.青少年网络学习者特征的分析与启示[EB/OL].61.132.88.19/gblketi/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6.

[3]乌美娜.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邓晖.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特征分析系统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03(1).

[5]钱玲.我国当代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研究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06(1).

[6]张建伟.基于网络协作学习方式的探讨[J].清华大学电教中心.

[7]姜曾贺,吴战杰.网络环境下多维学习者特征分析模型的构建[J].网络教育,2005(4).

第12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意识;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253-02

一、当前商务英语教学的现状

1.背景。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到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贸易交流与发展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内容。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人也开始在商务贸易方面发挥自己的才能,更多地加入到世界贸易交流中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商务英语的学习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商务英语课程来培养更多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具有专门用途的课程,越来越被重视,甚至成为新世纪在外语教学方面的重要部分。然而,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应用和普及,对商务人才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商务人员除了和外商进行语言交流,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交流。与他国合作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更需要了解彼国的文化知识,能进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就大大增强了学生在商务文化意识方面的要求。

2.当前商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社会发展对商务人员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商务英语教学却没有顺应潮流发展,依旧保持着原有的教学方式。当前的商务英语教学只是简单的英语学习和商务知识的结合,学生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容易养成过分重视商务知识方面的学习,而忽略对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对国际贸易方面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一味地重视英语和商务基础知识的培养,却没有及时补充学生在文化意识方面的了解和把握,使学生的学习日趋片面,从而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无法适应真正的实战。真正的商务英语课程应该包括国家的文化背景,企业的管理理念以及个人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内容,通过深入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积极处理在商务贸易中可能遇到的文化障碍和文化冲突,推进国际商务活动的成功展开。除此之外,商务英语教学还存在学习环境不佳的问题。对于商务英语教学来说,商务交流的情境模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传统的课堂的重点在于教师照着教材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教学内容枯燥传统、缺乏新意,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师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得到高效的学习成果。不仅如此,现在高校的很多老师并没有很高的商务贸易文化素养,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老师并没有在国际贸易环境下的实战经验,教学内容也就缺乏实际性。这就很有必要通过情境的模拟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商贸英语的教学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二、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特点和优势

1.特点。商务英语作为一门专门用于商务贸易的课程,具有专业性、实用性等特点,包括商务函电,视听说和口译等课程。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商务英语的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特点是,教师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能有效地改变原有的陈旧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结构,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通过图片、视频以及情境模拟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增加学生在外国文化以及企业管理理念上的了解和认识。而且,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立网上虚拟社区,真正地模拟商务情境,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商务交流能力,改变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中缺乏实践的状况,让学生真实地把握商务情境,促进商务文化意识的提高。

2.优势。网络环境下的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有许多优势。首先,网络环境具有庞大的信息和资源,并且有资源共享便利、传输便捷的优点,大大减少了时间和空间上对学生商务文化意识培养的限制,学生有了更多渠道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商贸知识,并在与本国文化对比的过程中了解两国的差异,对学生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网络教学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教学内容并不局限于课本知识以及教师的一点理解,网络教学通过观摩视频、欣赏图片、阅读文章等多种方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学习广度和宽度。此外,网络环境下的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的优点,开放的教学过程、交互的学习过程、可选择的学习内容、多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这都体现了网络环境下的优势。

三、网络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指导策略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具有很大的特点和优势,突破了教室和书本的局限性,延伸了教学环境,扩大了书本的知识范围。全球化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商务贸易的发展,也大大地提高了对商务人员的要求,商务文化素养也成为商务人员必备的素质。只有通过学生的文化意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商务文化意识,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才能够了解不同文化产生的差异性,进而有效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创设可操作的网络环境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2.教师的指导策略。①完善网络教学体系。现代教学越来越重视网络的作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要求。只有在普通教学中融入网络教学的内容,全面完善地利用网络,并将网络教学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建立网络教学系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策略,才能对这个新的领域进行完善。网络教学具有信息量大且全面等特点,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真正发挥网络的作用,以此来丰富学生在商务文化方面的了解和掌握,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在网络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理论的教学需要实践来完善,实践的实施需要理论的支持,两者的和谐一致才能全面实现网络教学的价值,达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目的。网络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必须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和改进,来完善网络教学,从而发挥网络教学的意义。②选择合适教材。教材的选择是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部分,好的教材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材的选择必须符合时展的潮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除了在商务方面的知识,还应该涉及国家文化背景,全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给学生的发展做好坚实的准备和完善的基础。③指导学生改变学习观念。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所教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所接受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不为学而学,不为考试分数而学,应了解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关系。④充分利用广域网进行指导。网络中有丰富的资源和信息,目前高校对于网络的使用一是广域网,二是校园网。教师应有效地使用这两种网络环境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如课前布置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查找背景资料,课后指导学生进行延伸的相关文化知识学习,对相关的知识点通过对中外不同文化所产生的差异性来进行比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⑤充分利用校园网进行指导。教师应重视校园网教学平台的建设和资源库的建设,资源库的建设不仅仅是具备相关学科的内容,还应具备中外文化方面的内容,将教学内容与文化进行有效结合,课前、课中、课后都可利用校园网内的资源布置学生课前对背景文化知识进行了解,通过课前的了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有效地掌握课中老师所教知识。课外教师也可利用校园网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习的内容不限于专业知识,而应是开放式的,与文化相结合的学习。⑥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文化渗透指导。教师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利用广域网和校园网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特别是在专业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文化渗透进去,而不仅仅限于专业知识的具体学习,因此在课外作业的指导中应加大文化知识学习的比例,所设问题应尽可能是综合性的,具有文化性质的,开放式的,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综合的辨析能力,帮助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在商务领域得到长足的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商务英语教学的现状,以及网络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并给出网络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指导策略,在学生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上给出具体的分析和指导方法,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文化素养的商务人才给出一些建议,真正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商务人才,为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国家总体经济的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冯英.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培养[J].才智,2009,(34).

[2]张莹,叶玲.英美文化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及文化意识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

[3]商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