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设计规则

建筑设计规则

时间:2023-06-12 14:44: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设计规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设计规则

第1篇

 

关键词:语言学 建筑词汇 建筑语法 建筑语意 建筑设计

1 用语言学对建筑设计研究的可行性 

所谓运用语言学来对建筑设计进行研究,概括的说就是将研究语言形成的方法以及其如何表达表达者所要表达的含义的方法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去,从而寻找出建筑设计者所要表达设计思想的方法。那么究竟能否运用语言学对建筑设计进行研究呢。语言学将语言分为语音、词汇、语法、语意,四个部分,抛开语言特有的语音,我们也可以将建筑分成建筑词汇、建筑语法、建筑语意三个部分。下面我们就这三部分进行逐一的探讨。 

1.1 建筑词汇 

《道德经·第十一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这里,“户牖”为实体,我们可以将其归属为“有”的范畴;“室”为空间,我们可以将其归属为“无”的范畴。两者结合,才产生了可以供人们适用的建筑,两者缺一不可。 

那么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建筑与语言进行类比,从文字——句子——段落——文章,这种文章的组成角度来看,砖、石、门、窗等这些组成建筑的元素构件可比喻为建筑的“文字”,由砖石堆砌,加之门窗形成的墙体以及水平搁置的板可以成为建筑的词汇或者说是建筑语汇,单体空间可比喻为建筑的“句子”,由墙体、板和独立的小空间组成的建筑单体可以视为“段落”,建筑整体可视为“文章”。同语言一样建筑的语汇是组成建筑的最小语言单位,正确的词汇运用会使得作者表意明确,读者清晰易懂,如果词汇的错误运用则会导致语言的含糊、歧义。因此我们在对建筑词语进行分类的时候应当注意其各类词汇的特性和适应的环境范围,以便更明确不同词汇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对其进行运用。 

1.2 建筑语法 

语言的表述存在着一定的语法规则,例如把字句,被子句、祈使句等等。语言至少有两套规则,一套是结构规则,即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等;一是使用规则,即决定言语是否得体的诸因素。掌握了语言的语法结构才能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无论是结构规则还是使用规则,我们都必须遵守,否则我们表达的句子就会产生歧义。 

建筑设计也是如此,如果说语音是语言特有的那么抛开语音,建筑设计也同样有其特有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则(这里所说的结构规则是指:使建筑能够形成的各个构成条件和逻辑条件要素及其组成规则,而并非单指建筑的土木结构)。如果违背了结构规则我们设计的建筑就会出现使用时非常不方便,或者没有给人们带来很好的心里感受,达不到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和使用者的使用目的现象。同语言一样建筑设计也具有使用规则,建筑设计的使用规则是指建筑内部的空间设计是否得体,是否符合建筑使用者以及建筑性质的需要,是否与周围环境能够融合到一起等等。 

1.3 建筑语意 

第2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美学设计;协调均衡;基本特点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房屋建筑其实就是一门独特的综合性艺术,承载着人类几千万年来的历史积淀,彰显着世界范围内各个历史阶段中人们的智慧与审美观念。一直以来,房屋建筑就是科学设计与美学艺术的巧妙结合,两者相互交融,互为衬托,从而成就一件优秀的建筑作品。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房屋建筑的设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思想也有了更深层次的应用。当代房屋建筑设计领域对建筑美学思想的心理构成、形象特征、自然环境等一系列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由此体现出了当代建筑美学发展的新趋势。

1、美学思想在建筑设计应用中的基本特点

美学可以看作是艺术哲学的一部分,而建筑一词在拉丁文中具有“巨大的工艺”的含义,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建筑与美学艺术本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可以说建筑学本身就包含了艺术美学的思想。同时建筑学中包含的美学思想是相对具体的,每一种建筑材料的色质,品质以及形式都能体现出一定的美感,其整体布局、结构以及构图也能产生具体的美感。总的来说,建筑的美感是由建筑的外部造型到建筑内部的结构形式以及细部处理进行散发的,分别体现在对房屋建筑各个部分的比例、色彩、韵律以及质感的处理中。因此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思想应用不仅仅体现在建筑外部造型的观赏性中,还通过各种不同材料以及空间组合关系体现在其内在美上,充分发挥房屋建筑的功用与美感。

2 美学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 统一协调性应用

房屋建筑的设计一般需要在整体上具有相互统一的协调性,也就是将各种有着显著差异的形体要素进行整合聚集,构成一个整体,从而通过整体上的视觉感受体现出房屋建筑设计的建筑美。基本上各种艺术形式都具有一定的统一性,房屋建筑设计中的基本形式再其使用目的与艺术表现上都是相对多元化的发展,并不是单一固定的发展,就是这种不同形式的艺术表现才能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美感,同时也为现代化的城市增添一份艺术美化的气息。

2.2 均衡稳定性应用

房屋建筑的设计通常是由不同规模、形状、材质、颜色深浅变化、线条虚实变化共同打造出来的层次感,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建筑设计风格与视觉美感,带给人不同的视觉轻重感。也就是说房屋建筑的设计是由各种各样的设计因素通过不断的变化实现的不同设计风格,通过这种创造性的搭配与层次上的错落设计,实现了房屋建筑在设计中的均衡稳定发展。根据设计轻重感的不同,通常情况下规模较大、实体、质感粗糙以及色彩灰暗的设计感觉上是偏重的;反之则轻。因此,房屋建筑在其整体设计上主要是通过美学中的均衡稳定性应用使之显得稳重又舒适。

2.3 比例关系应用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比例主要是指各物体之间的大小、宽窄以及高低关系。房屋建筑设计中的比例关系主要包括整体比例,部分比例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比例这三种类型,而且比例在房屋建筑中各个部分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要是比例关系处理的相对对称的话,能带给人一种和谐与圆满的视觉美感,相反要是比例处理不平衡的话就很难形成视觉上的艺术享受。房屋建筑设计中的比例贯穿于整个建筑物与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一旦比例在其组成部分中产生了主要尺寸的相同比例,就可以形成一种黄金比例,比如 1∶ 1,1∶ 2,1∶ 3 类似的简单基数比。还有一种比例关系称之为动态比例,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黄金分割点。只要在房屋建筑设计中处理好各个比例之间的关系就能使建筑的各个组成部分协调一致。

2.4 韵律关系应用

一般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韵律只存在于音乐当中,熟不知韵律可以存在于一切物体中,当然也包括房屋建筑设计。韵律指的是一种由任何物体的各种元素叠加一起形成的系统重复特性,广泛渗入在大自然的一切事物与现象中,比如人的心跳与呼吸、流水的纹路以及树叶等等。而房屋建筑在进行设计时也应用到了这种韵律美,其主要表现在系统重复上,这种重复通常是为了强调与突出一种视觉上的效果,可以是形状上的重复,也可以是距离之间的重复。这种重复的条件就是对象单元的结构以及性质是相同的,其间距也需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有着良好视觉效果的优秀建筑作品,其关键就在于韵律关系的协调、简单以及所散发出来的威力感。

2.5 布局序列应用

房屋建筑设计需要进行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有机结合,其整体布局也需要进行相对有序的排列,比如结构、功能以及审美上的有机排列,可以说房屋建筑设计中的布局设计一般都是紧凑有序,错落有致的。每一种序列都会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开始以及结束过程,一般是从建筑入口展开序列的,最后通过引导建筑设计空间进行结尾,房屋建筑设计中的序列结尾工作是整个建筑设计中相当关键的一个环节。房屋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布局可以分成两种不同的形式:规则布局与不规则布局。相对规则的布局序列,带给人的是一种严肃的庄重感,是一种意图传达明确清晰的审美感受。通常在相对规则的布局序列中,不容易发生偶然事件或者给人眼前一亮、意想不到的惊讶感觉。这种相对规则的布局序列主要是针对大型商场、社团、政府单位或者人群密集的大型广场而设计的。与此相反,建筑设计中的不规则的布局序列一般带给人一种活泼、灵动的艺术气息,体现出个性化与特色化的建筑设计风格。给人们带来仿佛置身于流动中的房屋建筑中的错觉,极富想象力与感染力,往往在外观造型上就能让人有喜出望外之感,与规则的布局序列相比更有特色与个性,主要是针对居民住宅、娱乐场所以及社会中心建筑而设计的。

3 结论

总而言之,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应用无处不在,需要不断地超越创新,与时俱进,在保证房屋建筑的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充分体现建筑设计的美感享受。在房屋建筑设计中,科学合理的运用美学思想进行设计,不但可以给人带来一种美好的视觉享受,对促进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与管理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设计师们在进行房屋建筑设计时,也不能一味的追求美感而忽视了房屋建筑的实用性。未来房屋建筑的设计趋势应该是将科学性与美学性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且不断追求创新,使房屋建筑设计做到别出心裁,变化莫测,美轮美奂。

参考文献

[1] 郭琦. 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规律探讨[J]. 山西建筑, 2013, 39(33): 12-13.

[2] 张晓航. 浅谈房屋建筑设计中美学规律[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19): 185-185.

[3] 杜林君. 美学在房屋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 城市建筑, 2013 (22): 25-25.

第3篇

摘要:最近几年我国和世界地震灾害频发,在给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害的同时,也再次警醒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要性。建筑物的破坏是地震灾害破坏城市的主要形式,也是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损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注重抗震设计,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专业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分析了地震对建筑的破坏机理,并从建筑的平面设计、立面和造型设计、竖向布置设计、防震缝的设置等角度阐述了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建筑方案;抗震设计;地震灾害

1 建筑抗震设计的意义

如果建筑师提供的建筑设计方案没有很好地考虑抗震要求,甚至违背了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致使方案存在严重的抗震薄弱部位,则会给结构的抗震设计带来较多困难。因此,建筑师要在建筑方案、初步设计阶段时就考虑抗震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建筑的综合抗震能力,则结构工程师就可以对结构构件系统进行合理的布置,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以及相应产生的地震作用和结构受力与变形比较均匀协调,使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震承载力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

2 地震对建筑的破坏机理

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瞬时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建筑物位于地球表面,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方式主要受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影响。地震波的传播方式有三种:纵波、横波、面波。

1)纵波是推进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建筑物便随之上下颠簸,力量非常大,使底层承重的柱子或墙突然增加很大的动荷载,加之上部建筑物的自重压力,若超出底层墙、柱的承载能力,柱、墙就会垮掉,从而引发上层建筑的连续倒塌;

2)横波是剪切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

3)面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这两种波使建筑物水平摇摆,相当于对建筑物沿水平方向施加了一个来回反复的作用力。若底部柱、墙的强度或变形能力不够,就会使整栋建筑物向同一方向歪斜或倾倒。这种破坏方式在震区较常见,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很多时候,三种波同时发生作用,引起建筑物的扭转,而建筑物的抗扭能力通常较差,很容易扭坏。震区有的建筑物角部坍塌,便多属于这种情况。

3 建筑方案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建筑设计三原则即“建筑的原则应当是能够保持坚固、适用和美观”。其中,坚固不仅是指建筑对竖向荷载的承受能力,还应包括抵抗水平荷载如风荷载和地震灾害的能力。新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明确规定: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因为简单、对称的结构容易估计其地震时的反应,也就容易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和进行细部处理。以下笔者就从建筑的平面设计、立面和造型设计、竖向布置设计、防震缝的设置等角度探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建筑的平面设计

建筑的平面布置是整个建筑设计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反映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其中,柱子的距离、横墙的布置、空间活动面积的大小特别是无柱大空间的布置、楼电梯的位置、阳台出挑尺寸的大小、错层或跃层的室内设计、飘窗和大落地窗的设计等都会影响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建筑的平面布置设计对建筑抗震影响很大,从概念上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建筑平面布置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使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对称协调,避免突变,防止产生扭转效应。因此,要使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与建筑结构抗震要求融合成一体,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在抗震设计中的作用,并为结构的抗震设计打好基础。

3.2 立面和造型设计

建筑的立面和造型设计往往是建筑方案设计时的难点,因为直接关系到建筑建成后呈现出来的外观效果。建筑造型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状和主体的空间形状的设计。历次震害表明,许多平面形状复杂(如平面上大量的外凸和凹进、侧翼的过多伸悬、不对称的侧翼布置等)的部位在地震中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是建筑物抗震性能较差的“软肋”部分。而那些平面形状简单规则、“中规中矩”的建筑在地震中却未出现较重的破坏,有的甚至保持完好无损。同样,沿高度立体空间形状上的复杂和不规则在地震时也会造成震害。特别是在建筑结构刚度发生突变的部位更易产生破坏。因此在建筑体型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地使平面和空间的形状简洁、规则:在平面形状上,矩形、圆形、扇形、方形等对抗震来说都是较好的体型,尽可能少做外凸和内凹的体型,尽可能少做不对称的侧翼和过长的伸翼;在体型布置上尽可能使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比较均匀地分布,使建筑的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相一致,避免产生因体型不对称导致质量与刚度不对称的扭转反应。

3.3 竖向布置设计

建筑的竖向布置设计问题在建筑设计中主要反映在建筑沿高度(楼层)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设计上。无论是在单层、多层还是高层建筑中,这个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要求形成了建筑物沿高度分布的质量和刚度的不均匀、不协调。例如底层或下面几层是商场、购物中心或酒店,建筑上要求柱距大,空间大,墙少柱多;而上面的楼层则是开间较小的写字楼或公寓楼,空间上以墙为主,柱很少。这样就使上下楼层的质量和刚度相差过大,形成突变,并且在刚度最差的楼层形成对抗震极为不利的抗震承载力不足和变形很大的薄弱层。这是在建筑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3.4 合理设置防震缝

建筑抗震性能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建筑的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由此可见,建筑的形状和体型越规则则抗震性能越强,反之其抗震性能就越差。但是从建筑的美学角度出发,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方案创作时不可避免地会在平面、立面和造型处理上做一些变化。这个时候就应当尽量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将建筑物分割成若干个体型相对规则、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单元,以防止在地震力的作用下由结构刚度和体型差异而引起的结构破坏。通常,防震缝的设置部位一般在建筑物立面高差大于6 m时;建筑物有错层,且错层高差较大时;建筑物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时。当因建筑原因不宜留防震缝时,也应留混凝土后浇带。

4 结语

地震是一种随机性振动,它有着难以把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到目前为止,人类的科技水平还不能进行短期或临震预报,也就无法准确预算建筑物在遭遇地震时的各项变形参数,而且单靠计算也很难确保房屋具有足够的抗震性能。因此,在建筑的方案设计阶段,应尽可能在兼顾建筑造型,又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将建筑的抗震问题融入考虑,得到一个美观的、适用的、结构合理科学的方案,真正实现我们国家规定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参考文献

[1]裘民川. 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J]. 工程抗震,1999,(4)

[2]李求军. 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探讨[J]. 中国建材科技,2010,(4) [3]金磊,李沉. 为建筑设计钢筋铁骨――记建筑抗震专家、结构设计大师胡庆昌[J]. 中外建筑,2000,(1)

第4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常见弊病;研究分析;诊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结构设计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作。本文将从介绍建筑结构设计的意义出发,引发出建筑结构设计的常见弊病通过研究分析,找出其诊治措施。

1 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意义

建筑结构设计一般在建筑设计之后,“受制”于建筑设计,但又“反制”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决定建筑设计能否实现,而且结构专业是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专业,从这个意义上讲,结构设计则显得尤为重要。结构设计作为决定建筑质量的重要环节,最重要的是提供舒适安全、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为人们的生活、居住提供优质的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发展。因此,转换设计理念,研究和开拓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建筑结构设计,成为新形势下每一个建筑结构设计者不可避免的课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显得尤其必要。

2 建筑结构设计的常见弊病

2.1结构布置不合理,体型不规则

结构的合理布置(使结构尽可能“规则”),是抗震概念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这里的“规则”包含了对建筑的平、立面外形尺寸,抗侧力构件布置、质量分布,直至承载力分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要求。由于引起结构不规则的因素太多,特别是对于复杂的建筑体型,很难一一用若干简化的定量指标来划分不规则程度并规定限制范围。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一89)》和《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CJ3一91)》,仅规定了规则结构的准则,没有对规则与不规则作出定量的划分,也没有对不规则结构作出相应的设计规定。

2.2 思想行为方面

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整个社会的压力,导致结构设计人员有的思想浮躁,行为急躁。结构设计人员对结构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规范的学习和理解不够,很多工程设计涉及的内容考虑不周,仅仅考虑一些方面。有的设计理念陈旧,满足于照抄照搬并加以适当的改动,或者固定一些设计反复应用,或者盲目套用其他地方的建筑结构设计,对设计没有做足够的比较分析,认为设计的些许偏差对工程质量无足轻重。有的对新规范的学习不够,照用老规范,结构导致设计质量达不到要求。有的在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中采用拿来主义,而不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独特的条件以及当地的建筑结构设计实际闭门造车,给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3 地基基础设计的常见弊病

2.3.1施工检测现状地貌与地质勘查报告不符

在近几年对诸多建筑工地施工现场技术检查中我们发现: 施工方具体施工工程与设计方的图纸和施工要求并不相符,主要表现在建筑施工方基本按设计图纸要求开挖建筑基槽,但是却经常出现在已达到设计要求深度时却还没有达到设计持力层或已经开挖过深。经调查了解,有的是地址勘察工作做的过早,经过较长时间,在勘察后建设方就已对原有要施工的场地进行了修缮平整,而设计方、施工方却并不知情;有的是因为施工场地土层复杂,土层变化较大,土层结构不稳定,但是勘察报告却没有完全准确、详细的对这种情况加以解释或注明该情况。

2.3.2忽视地质勘察报告中所提供的标高与总平面图标高的对应关系问题

有些刚刚参加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没有具体的设计经验,对建筑设计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不能很好处理。很多设计员在设计时不重视勘察报告中所提供的标高与建筑设计总平面图所标标高的对应关系,只简单的把勘察报告中所标示出的勘察时的地表面作为实际室外地坪,结果往往会造成基础出现重大错误或造成安全隐患,不利于建筑施工。对于建筑坐落于低洼、坡地等需要大量填挖土方进行平整的施工场地经常出现此类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是设计师在进行基础设计时就没有根据建筑总平面图所要求的标高,将基础底标高和基础范围体现在详细的地址勘察报告中,就不能准确明白的察觉出基础设计时所存在的设计问题。

2.4砖混结构设计时底框上砖房房屋的计算、绘图问题存在误差

由于底框上砖房结构上刚下柔的特点,其对抗震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这就要求建筑设计人员应在方案设计阶段就根据这类工程的具体特点,考虑下部柱网的布置并按要求进行平面布置。而实际设计施工过程中有些建筑设计人员却仅按普通住宅来进行平面布置,这就会给结构设计人员带来很大的难度。实际配筋时板顶筋,主梁、次梁上部筋的布置由于底框结构托墙梁受力大,配筋率高,钢筋直径比大等问题容易导致梁实际受力截面较计算截面出现削弱。

3 建筑结构设计弊病的诊治措施

3.1合理设计结构布局

在工程设计中应尽量避免采用不规则的结构,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在设计不规则结构时,应采用符合结构实际受力状态的力学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抗震加强措施。新修编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参考了美国UBC和欧洲规范8的做法,对规则与不规则作了一些定量的划分,并规定了相应的设计计算要求。如将楼层最大弹性水平位移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平均值的比值大于1.2时定义为平面扭转不规则结构,并规定上述比值不宜大于1.5;对超过梁高的错层,规定应按楼板开洞对待,错层面积较大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对竖向不规则结构,规定薄弱地震剪力及某些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乘以不同的增大系数等等。

3.2规范设计思想行为

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应注重培养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在注重速度的同时更加要注重设计的水平。积极宣传结构设计的重要性,注重各个建筑行业的人员的交流,使得各个专业相互配合、相互沟通。摒弃结构设计的陈旧理念,全面考虑各个方位的问题。在建筑结构设计时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气候条件来设计,使建筑结构趋于完善。

3.3地基基础设计弊病的诊治措施

为了避免施工检测现状地貌与地质勘查报告不符这一问题出现所带来的建筑施工问题,设计人员应该在开始进行基础设计时就及时向勘察部门、建设方、施工方详细了解这方面的准确信息,在设计阶段就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及时发现问题,与施工方良好沟通,杜绝出现安全隐患。同时要加大培养施工人员的识图能力,使得施工有理有据,根据图纸施工。

3.4砖混结构设计弊病的诊治措施

对于砖混结构设计时底框上砖房房屋的计算、绘图问题存在误差这种情况,设计人员就应该根据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应在计算后进行手工调整。在画梁图时则应着重注意梁顶底面每层钢筋的排放数量,从而保证施工的质量,结构的安全。

结束语

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美观、实用、经济以及施工等问题。建筑结构是建筑安全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密切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于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作为结构设计人员,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灵活创新的思维和严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了更好的诊治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的弊病,我们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责任是重大的,希望在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努力下建筑具有更高的水准、更合理和更经济的结构形式。

参考文献

[1]张磊.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常见问题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1

第5篇

【关键词】抗震设计 建筑设计 应用

一、建筑设计和建筑抗震设计的关系

对于建筑抗震设计一直存在着一种误解,往往认为建筑抗震只是结构设计师的工作,建筑设计师很少把抗震设计考虑在内。在建筑设计规定中,只对结构设计过程中的抗震设计进行了要求和规范,缺少统一专门的建筑设计抗震规定。长期的地震建筑灾害调查表明,建筑工程如果缺乏系统的总体建筑设计方案,单单依靠结构抗震设计一旦发生强烈的地震,其抗震效果会大大降低,甚至减轻不了建筑物的地震损害程度。鉴于这种情况,在新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增加了对建筑设计师建筑设计的抗震要求与规范,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将建筑设计和建筑抗震设计系统的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建筑抗震设计的水平和效果,例如在注册建筑师考试中就增加了对建筑抗震设计概念和要求的考核,不断增加建筑师的抗震设计知识理念。

建筑设计过程是从立项开始,建筑师依据建筑投资方的总体设计要求和设计目标进行设计方案构思和总体方案规划,经过相关监测部门认证后,绘出建筑体型、平面和竖向布置的初步设计图纸。结构设计师再根据初步设计图纸开展建筑结构图设计。可以说建筑设计起着决定性。纲领性作用,建筑结构设计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只能遵循于建筑设计结果。因此,对于建筑抗震来讲,在建筑初步设计中是否把抗震设计考虑在内、是否与抗震设计有效结合起来,直接关系着建筑的抗震性能与抗震承载力。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把抗震设计问题考虑在内,同时不断加强与结构设计师之间的良好沟通,那么结构设计师就可以充分对结构构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协调和均匀分布建筑结构的质量与刚度,大大改善和提高抗震能力,必须增大水泥钢筋的用量和建筑构件截面,增加额外的建筑成本。由此可见,建筑设计直接影响着建筑抗震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的关键环节。

二、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关键性问题

2.1建筑体型设计

建筑体型设计主要包括平面和立体空间形状设计,可以简单的归纳为单一体型和组合体型。震害表明,许多复杂平面形状的建筑物在地震中容易造成损害,例如汶川地震中,平面上外凸和内凹、侧翼布置不对称。侧翼过多延伸、主体建筑复杂等建筑物损害最为严重。然而,在震后建筑调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单一、简单的建筑平面形状未出现严重损害,甚至有的完好无损。特别是沿高度向上延伸的复杂和不规则建筑,例如建筑悬挂装饰重量过重、楼层之间高度差过大、出屋面面积较大等,这些形状的建筑物容易在地震中由于刚度突变而造成破坏。因此,在建筑体型设计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保证平面设计的统一、简单、对称,长期实践表明,矩形、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对于增强抗震效果来说都是很好的选择。同时,要减少外凸与内凹的额外延伸建筑设计,尽可能避免不对称的侧翼设计,在体型布置上要保证结构的均匀与对称,避免建筑物结构性失衡。

2.2 建筑平面布置问题

建筑平面布置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与质量,其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承重墙距离、支柱布置、铜带和电梯设计、房间数量与面积等。同时,由于建筑使用功能之间的差异,各个建筑空间的布置也都不同,比如写字楼和住宅或商场建筑的平面布置就存在差别,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多样化问题。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承重墙布置不对称、支柱之间的距离不科学、电梯井位置设计不合理,以上情况极易在地震中造成扭转或者支柱失衡现象。在2012年1月12日,海地地震中的中央银行大厦倒塌,就主要是因为电梯井位置设计不当造成的。电梯井的刚度很大,然而不布置在大厦角落,结果造成电梯井一侧受到严重损害,导致整栋大厦失去原有的平衡。因此,要想增强整体抗震能力,建筑平面设计要尽可能保证结构构件在质量和刚度方面协调均匀分布,保持承重墙和支柱的适当距离,同时电梯井筒要居中设计,避免建筑物的偏重或扭转,使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建筑抗震能力有效统一起来。地基抗震力下降的例子,最为显著的是“鸡腿形”建筑,在美日建筑中最为突出,1995年的日本大阪地震中,许多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发生了从中间楼层整体下落现象,上层结构坠落到下层建筑上,甚至建筑物产生了两三米的位移错动。为此,在竖向布置设计中,要保证整层刚度的一致性,做好楼层转换刚度设计。剪力墙设计要贯穿整个建筑,避免某一楼层刚度较小,造成扭转效应。

三、房屋建筑抗震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1)抗震设防烈度低

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度水平在大幅度提高,而我国现行抗震设防现状其标准还是比较低的,目前的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早已不能适应人民的需要,不同的抗震设防烈度应对的房屋建筑也不一样。

(2)地基的选取不合理

房屋建筑应选择位于开阔平坦地带的硬土场地或密实均匀的硬土场地,远离河岸,不应垮在两类土壤上,避开不利地形、不采用震陷土作地基,避免在断层、山崖、滑坡、地陷等抗震危险地段建造房屋。建筑的地基选取不恰当可能导致抗震能力差。

(3)部分建筑物高度过高

钢筋混凝土的房屋建筑都有一个适宜的高度。在适度的高度范围内,其抗震能力还是可以的,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目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相当一部分建筑的高度超出了限制。一旦发生地震灾害,超出高度的建筑物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形,造成的破坏也将十分巨大,同时还会降低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对抗震材料选取不当

钢筋混凝土是我国建筑结构主要的核心,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位移限值影响着变形控制的基准。靠刚度很小的钢框架协同工作会因弯曲变形的侧移较大而减小侧移,这样无形中就增大了钢结构的负担,并且抗震效果也不明显,造成在施工中需要加大混凝土筒的刚度,从而形成加强层才能满足规范侧移限值。

四、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对策

1、选择的建筑场地和地基有利于抗震

①场地选择

在不同工程地质条件的场地上,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进行建筑物场地选择时,设计者必须综合评价工程地质的有关资料和地震活动情况,并结合工程的实际需要。首先,建筑宜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例如平淡、开阔的硬场地土。其次,当没有办法避开使时,适当的抗震加强措施应被采用。

②地基处理

基础设计时应注意:a.当地基有新近填土、液化土、软弱粘性土时,基础的刚性差、整体性应得到加强;b.天然地基与桩基不宜混用在同一结构单元上;c.性质差异较大的地基上不宜设置同一结构单元;d.地圈梁应设置在墙下,以加强上部结构与基础的整体性,以抵抗不均匀沉降。

2、优化立面布置

①建筑布置的平立面应规则,体型要简单

当建筑物体形规则、简单时,其受力性能明确,在设计过程中就容易分析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实际反映,且易于处理结构细部的结构,因此这类结构在遭遇地震后受到的损害相对较轻。反之,建筑体型复杂、不规则时,强度和刚度就容易发生突变,引起应力变形或集中,形成结构上的薄弱环节,从而造成较大的危害。

②力求建筑平、立面质量分布和刚度对称

建筑的质量分布和刚度不对称,在地震作用下就会发生十分明显的扭转振动。因此,建筑中的独立单元及整个建筑应力求质量、刚度对称,使其钢心与质心、偏心很小甚至完全重合。

③建筑的刚度变化和质量须均匀

建筑沿竖向分布的刚度和质量常常是不均匀的。比如,楼层错位的存在或在层高发部位内框架的填充墙设置不连续,短柱就在框架上形成。地震时就易对建筑造成损害。所以设计时必须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对建筑结构中沿竖向分布不连续的质量进和刚度加以限制。

3、选择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

①应有多道抗震防线

多道抗震防线,是指在地震作用下,一个抗震结构体系中的一部分延展性好的构件最大限度发挥其耗散、吸收地震能量的作用,首先达到屈服,起到第一道抗震防线的作用,其他构件则在其后依次屈服,从而形成第二、第三或更多到抗震防线。这样可以避免整个建筑结构体系因部分构件或结构破坏而丧失抗震能力。所以,结构设计须考虑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②结构刚性和强度分布须合理

如结构刚度和强度分布不合理,会产生塑性变形集中或过大的应力,结构就会突变或其局部受到削弱而形成薄弱部位。对结构上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其抗震能力。在强烈地震下,强度安全储备在结构上并不存在,而判断结构薄弱层的基础就在于构件的实际强度分布。

4、设计合理的建筑结构参数

计算分析参数设计,就是进行建筑各构件的地震效应和地震作用计算,各墙柱梁板变形及承载力计算包括于其中。把正确的计算模型建立在建筑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基础上,并根据概念设计做适当的简化处理、计算。对于地震作用下的复杂结构进行变形、内力分析时,应采用的力学与剪摩擦理论。其中,主拉应力理论适用于砖砌体,而剪摩擦理论适用于砖块 结构。应认真分析判断计算机的计算结果,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才能用于工程设计。

抗震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充分考虑经济和安全两者间的关系,只有将目光放长远,立足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发展的现状,认清存在的不足,跟国际接轨,采用最新科研成果,从最新抗震设计理念的趋势出发,探究新型材料将成为未来地震多发区建筑发展的新航标。

结束语

总的来说,建筑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有着密切关系。它对建筑抗震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一个优良的建筑抗震设计,必须是在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协作共同考虑抗震的设计基础上完成。为此,要充分重视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更好地发挥建筑设计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全红.建筑抗震设计的应用性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11(09)

第6篇

关键词:设计问题 控制问题 抗震设计

1 建筑体型设计问题

建筑体型中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状和主体的空间形状的设计。震害表明,许多平面形状复杂,如平面上的外凸和凹进、侧翼的过多伸悬、不对称的侧翼布置等在地震中都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唐山地震中就有不少这样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建筑体型简单、规则的建筑物在地震中未出现较严重的破坏,有的甚至保持完好无损。沿高度立体空间形状复杂和不规则的建筑物在地震时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震害。特别是在建筑结构刚度容易发生突变的部位更易产生破坏。

因此在建筑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建筑体型的选择,应尽可能地使平面和空间的形状简洁、规则;在平面形状上,矩形、圆形、扇形、方形等对抗震来说都是较好的体型。尽可能少做外凸和内凹的体型,尽可能少做不对称的侧翼和过长的伸翼。在体型布置上尽可能使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比较均匀地分布,避免产生因体型不对称而导致质量与刚度不对称而发生的扭转反应。

2 建筑平面布置设计问题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在建筑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柱网的布置、隔墙的设置、公共区域的划分、通道和楼梯的连接、电梯位置的选择、房间的设立的数量和摆布的具置等等,都要在建筑的平面图上反应出来从而经过讨论最终确定下来。

而且,由于建筑使用功能不同,每个楼层的布置有可能差异很大,建筑平面上的墙体,包括剪力墙的截面变化、内隔墙是否对齐、有相应强度和刚度的非承重内隔墙等等布置不对称,墙体与柱子分布的不对称、不协调,使建筑物在地震时产生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都很不利。有的建筑物,如底层为商场的临街建筑,临街一侧往往不设墙体,而其另一侧则有刚度很大的墙体封闭,两侧在刚度上相差很多,也将在地震时引起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不利。还有的建筑平面布置上,经常出现内隔墙不对齐或中断,使刚度发生突变和地震力传递受阻,对抗震也带来不利,客易引起结构的局部破坏。这些破坏均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建筑物整体的结构,也给周边环境带来了隐患。

建筑平面布置设计对建筑抗震关系很大,从概念上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建筑平面布置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使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对称协调,避免突变,防止产生扭转效应。在建筑平面布置的总体设计上要尽可能为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合理布置创造条件,使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与建筑结构抗震要求融合成一体,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中的作用。

3 建筑竖向布置设计问题

建筑的竖向布置设计问题在建筑设计中主要反映在建筑沿高度(楼层)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设计上。无论是单层或多层,还是高层建筑或超高建筑,这个问题是比较突出。存在的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建筑物使用功能的不同要求,如底层或下面几层是商场、购物中心,建筑上要求是大跨度、大空间:而上面的楼层则是写字楼或布置多样化的公寓楼,低层设柱、墙很少,而上面隔墙明显增加,柱截面往往也到了上面而变小。这些突变的因素就直接影响了在发生震害时结构产生的扭转效应。

有的建筑在布置上还设有面积很大的公共中庭,在不同楼层上设有大会议斤、展厅、报告厅等,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形成了建筑物沿高度分布的质量和刚度的严重不均匀、不协调。在实际设计中,在建筑使用功能不同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出现上下相邻楼层的墙体不对齐,柱子的转换,墙体不连续,不到底;上层墙多,下层墙少:上层有柱,下层无柱等,使地震力的传递受阻或不通;抗震用的剪力墙设置不能直通到底层、剪力墙布置严重不对称或数量太少。所有这些布置都将给建筑物带来地震作用分布的不均匀、不对称和对建筑物很不利的扭转作用。多次大震害表明,建筑物竖向楼层刚度的过大变化,给建筑物造成很多破坏,甚至是导致整个楼的倒塌。

在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有多栋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发生了中间楼层的整体坐落倒塌破坏。因此,尽可能使剪力墙布置比较均匀并使其能沿竖向贯通到建筑物底部,不宜中断或不到底。尽量避免其某楼层刚度过少,尽量避免产生地震时的钮转效应。

4 建筑上应满足的设计限值控制问题

根据大量震害的经验总结,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ll一89)对房屋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的一些抗震要求的限值控制提出了规定。这些规定,建筑设计应予遵守:一是房屋的建筑总高度和层数;二是对房屋抗震横墙问题和局部墙体尺寸的限值控制。

5 屋顶建筑的抗震设计问题

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屋顶建筑是一个重要的设计部分。从近几年对一些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审查结果来看,或是由于天面水池的设置、中央空调设备的摆放、外观造型等因素,使屋顶建筑存在过高和过重的这两个主要问题。这样的屋顶建筑加大了变形,也加大了地震作用。为此,在屋顶建筑设计中,宜尽量降低其高度。采用高强轻质的建筑材料和刚度分布比较均匀、地震作用沿结构的传递比较通畅,使屋顶重心与其下部建筑物的重心尽可能一致当屋顶建筑较高时,要使其具有较好的抗震定性,使屋顶建筑的地震作用及其变形较小,而且不发生扭转地震作用。

第7篇

【关键词】 民用建筑;住宅和商住楼;设计;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前言

建筑设计是民用建筑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建筑设计形式更是对建筑物使用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新时代下民用建筑更是具有经济功能和美观功能,这就需要民用建筑设计者不断更新观念,全面分析民用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实用性,满足消费者审美要求,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民用建筑设计。

一、民用建筑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民用建筑设计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其主要影响因素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然条件的影响。可以说,民用建筑设计很大程度上受到诸如气候条件(包括日照、温度等等)以及地形、地质条件和抗震烈度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尤其是我国地域温度跨度大,南北气候差异较大,所以建筑设计者在设计民用建筑时,要紧密结合各个地方的气候特点,还要充分考虑各种自然灾害,以保证民用建筑安全性能和使用功能。第二,使用性能的影响。在民用建筑设计过程中,为满足民用建筑在使用性能上的要求,规定建筑设计者在设计民用建筑中综合有关技术知识,进行合理设计与计算,并最终选择合理性设计方案;民用建筑根据结构要求、荷载大小、构件尺寸的同时,还要在构造上采取一些必要措施,确保构件与构件之间连接可靠,从而保证民用建筑设计规范化顺利进行。第三,物质技术条件的影响。不同建筑具有不同使用性能,要满足这些使用性能就要有充足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可以说,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是民用建筑由图纸变为建筑实体的根本保证。建筑原材料、结构、设备以及施工企业的资质等是构成民用建筑的基本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民用建筑设计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民用建筑基本建设投资相当大,建筑设计者所设计民用建筑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可靠的基础上,还要有效降低建造过程中材料、能源和劳动力的消耗,以降低造价,同时也要有利于降低民用建筑建造过程中所产生的项目管理费和人工费,从而保证工程的经济合理。总的来说,民用建筑处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为提高民用建筑设计水平必须考虑各种的因素影响。

二、民用建筑中住宅建筑和商住楼设计的经济性分析

民用建筑在国家经济建设投资中占有很大比例,为此,在设计民用建筑时应严格遵循国家有关规定的建筑标准和相应的经济指标,从而设计出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民用建筑。这里对民用建筑中应用最广泛的住宅建筑和商住楼设计的经济实用性进行全面分析。

(一)住宅建筑设计中经济合理性分析

近年来,很多地方建设了大量住宅,以多层为主。其经济合理与否实是令人关注。可以说户型功能上的合理与否是住宅经济与否的直接因素。一般情况下,住宅建筑平面应紧凑,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过道、过厅等交通面积。按现行《住宅设计规范》与《住宅建筑规范》,客厅、卧室、厨房应直接采光,而卫生间、餐厅、过厅应争取直接采光。按《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住宅建筑应体型规则,避免平面形状突变,保证合理的体型系数,以达到节能设计标准,可以说所有这些都是住宅建筑经济合理的前提。设计人员在设计住宅建筑时,应当严格按照各项法规和标准执行,在规划住宅建筑时要严格确定建筑面积,合理布局,从而满足各项技术标准。总的来说,要合理的房屋结构选型,并做到建筑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住宅建筑多为砌体结构,部分商业区为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结构布置应优先采横墙承重或者纵横墙混合承重,建筑平面宜规则,避免过多凹凸平面,以利抗震;当楼板平面不规则时,应当设置连梁使之形成较规则平面;楼板设计中平面有凹凸时,应当加强凹口周边楼板的配筋。在施工过程中要节约用地,施工造价要合理;为保证结构的安全,应严格按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执行,砌体结构采用普通砖建筑高度不应超过24m,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建筑限高为22m,多孔砖建筑限高为21m,层数不应超过8层。砌体结构构造柱的设置为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墙交接处,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七层时隔开间横墙与外墙交接处,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八层时所有内墙与外墙交接处,内墙局部较小墙垛处。圈梁应闭合,外墙与内纵墙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均设,内横墙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15m,而且要与构造柱对应。此外,对于9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其结构设计也应按《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等相关标准来严格执行,从而确保住宅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总的来说,民用建筑设计要保证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二)商住楼结构设计中经济应用性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商业区的日趋繁荣,出现了大量一层或二层为大空间,上层为住宅的商住楼。这种建筑多是六到七层,从经济角度考虑,其结构选型为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由于这种结构在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与《高层民用建筑设计规范》执行的基础上相对较为经济,因而被广泛应用。考虑到民用建筑工程的经济性因素,建筑底部需要大空间作为商业用房,一般采用二层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同时应满足两个要求:一是总高度与总层数不超过规范的限值;二是结构选型做到经济适用。在商住楼设计中最关键的就是结构构造设计。在结构构造设计中进行抗震设计时,抗震墙与框架柱对齐,纵横两方向设置适当钢筋混凝土抗震墙,这时要注意抗震墙间距精确到22m,过渡层现浇板厚为120毫米的混凝土楼盖。上层砌体要按规范标准来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而上层砌体结构在框架柱对应处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与此同时,在设计民用建筑时,既要防止滥用高级建筑材料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还要防止过度节约而造成民用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合理。在民用建筑结构构造设计方面,也应大力推广先进技术,选择各种新型建筑材料,采用标准化定型构件,为保证建筑安全可靠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按照以上要求设计出的商住楼,通过对此类商住楼工程设计的经济应用性分析,其底框结构是正常配筋量,而且结算出的造价较低,属于较为经济的民用建筑工程。当此类商住楼工程全面竣工投入使用,验收时情况良好;根据此类商住楼实际工程的应用情况,社会反响较佳,在投入使用多年后未出现异常裂缝与不均匀沉降现象,可以说结构安全可靠。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民用建筑设计的经济实用性考虑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应用广泛的住宅建筑和商住楼的设计中应合理进行结构选型,并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兼顾经济与实用。可以说,这为民用建筑设计以执行规范为前提,保证建筑经济合理、安全可靠进行了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刘清明.浅析民用建筑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09,(06).

[2]黄东平.民用建筑设计经济实用性探讨[J].中华建设,2008,(05).

[3]王继文 张洪涛.民用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与依据[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0,(02).

第8篇

分形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现阶段还主要停留在对分形的基本特性(如分维、自相似性和分形的生成等)和分形的美学特性的借鉴。具体表现为对建筑表皮设计、建筑空间布局和建筑审美评价三个方面。

1.1分形在建筑表皮设计中的运用

将分形理论应用于建筑的表皮设计是最为直接、也是最为简单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容易造就出奇特的、富有美感和艺术张力的建筑及其形体,它在模仿自然形态的时候容易使人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想象,同时也能够很好的与外部环境相融合,产生与环境协调的建筑形态来。分形理论的来源本来就是自然界中的奇妙复杂的事物,这些事物在自然中产生,拥有自然赋予的天然魅力。建筑的外表皮就如同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形体的表皮一样,是表达建筑外在情感的最直接面,模仿自然形体的特征并将之附着在建筑上,既可以付之于建筑一种亲近自然的美感,与周边自然环境想协调,同时又可以增加建筑的亲和度,使人们在观赏建筑的时候既轻松又愉悦。比如东京Tod`sOmotesando大楼的外表面,采用了仿树枝分形的外墙,虽然较一般树木的尺度偏大,但是作为建筑的外墙面,白色的质感和树枝的形体给人轻松的视觉观感。此外,运用分形设计的建筑外表皮可以造成奇特的、强烈的艺术张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位于英国的康沃尔的伊甸园工程,由格里姆肖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它的外在形体就借鉴了水滴的形态,由一连串逐渐变大或者变小的水滴连续的沿一条曲线排列,每个形体内有不同的功能。水滴表面又有多个六边形的膜结构,内部充气,整个形体看上去晶莹剔透,具有极强的艺术美感,同时又与周边的山体环境取得和谐。

1.2分形在建筑空间布局设计上的运用

将分形理论应用于空间设计,一般的方式是模式组织,按照某种构成形式或功能要求,将空间规则有序地排列,从而形成秩序。分形的内在结构是自相似的,并构成嵌套关系。这种层级的嵌套关系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上得到很好的体现。而在建筑空间布局设计当中,这种嵌套关系也被广泛的利用,因为建筑本身就是由建筑形体中嵌套各种功能的大空间,大空间中嵌套小空间,小空间中分隔更小的空间,再在其中布置各种器具以供生活。而在组织空间的过程中所采用的走道式、穿套式、大厅式或者单元式等手法,正是分形理论中的反馈因素,通过组织方式反馈空间组织的合理性。大小空间的相似性和各种简单组织规则的叠加组合,就演绎出了建筑空间的复杂性。而这正是分形理论运用于建筑空间布局设计的具体体现。以日本新宿公园大厦为例,其宾馆客房与卫生间构成居住单元,再由居住单元通过走到排列组合成客房标准层,而后由多个标准层和其他功能层(如餐饮、设备等)纵向组合成酒店的立体结构,最终发挥酒店的服务功能。按照某种构成形式或功能要求,将空间规则有序地排列,从而形成秩序。分形的内在结构是自相似的,并构成嵌套关系。这种层级的嵌套关系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上得到很好的体现。而在建筑空间布局设计当中,这种嵌套关系也被广泛的利用,因为建筑本身就是由建筑形体中嵌套各种功能的大空间,大空间中嵌套小空间,小空间中分隔更小的空间,再在其中布置各种器具以供生活。而在组织空间的过程中所采用的走道式、穿套式、大厅式或者单元式等手法,正是分形理论中的反馈因素,通过组织方式反馈空间组织的合理性。大小空间的相似性和各种简单组织规则的叠加组合,就演绎出了建筑空间的复杂性。而这正是分形理论运用于建筑空间布局设计的具体体现。以日本新宿公园大厦为例,其宾馆客房与卫生间构成居住单元,再由居住单元通过走到排列组合成客房标准层,而后由多个标准层和其他功能层(如餐饮、设备等)纵向组合成酒店的立体结构,最终发挥酒店的服务功能。更深一层次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布局,其实也是与建筑空间布局相类似的。由多个不同体积、功能、表情、形体等的建筑单体排列组合成为城市的某个片区,再由多个不同大小的相似片区组成城市的区域,而后通过道路的联系等最终形成城市。分形在建筑空间布局上,乃至在城市设计与研究中的运用前景是广阔的,值得深入探讨挖掘。

1.3分形在建筑审美评价上的运用

从贝伦斯到勒•柯布西耶和密斯,现代建筑设计产生的早期还是对欧式几何的运用为主,考虑传统的结构规律和美学法则,诸如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等。而分形引入了一种新的美学概念,即“分形美学”。冒亚龙和何静堂的《分形建筑审美》一文中将其归纳为自相似的嵌套对称(如树木的年轮),分形曲线的相似美学(如鹦鹉螺的纹理),不规则自然美的属性(如沙漠表面的自然纹路)和奇异美学形式(如Mandalbrot集的分形图形)等四种,并结合建筑审美特性,提出了“分形建筑美学”的概念。无疑这是将分形运用在建筑审美上的一大开拓。这里不作赘述。

2分形建筑设计手法

将分形运用到具体建筑设计当中,需要一定的处理手法的介入,如之前提到的空间的嵌套就是其中之一。这里还要提到几个具体的运用手法,以供借鉴和参考。首先是层级并置,就是将各种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的空间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按照一定的层级关系嵌套并置在一起,使建筑空间既自然组合又井然有序,满足功能和审美的需求。空间与空间之间可以是简单的复制链接关系,也可以是较复杂的穿插。而运用分形理论的简单原则却可以形成复杂有趣的空间组合。一个良好的例子就是A•阿尔托的沃尔夫斯堡文化中心。建筑平面的一边是由五个大小不同、方向各异的扇形空间排列在一起形成的,而这五个不同空间又统一于右侧大的扇形当中,再与其他的空间通过走道等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生动的、富于变化的建筑。其次是仿生与拟态,分形源于对自然复杂形态的思考,因此还原建筑形态于自然中的形体也是建筑设计的一个方向。但是仿生的运用也有不同的方式,比如对自然外在形态的模仿,也有对生物内在结构的模拟,或者是对生物功能的思考等等方面。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斗拱结构,正是对树杈结构的仿制与模拟。相同或者相似结构的逐层叠加或生长,构成了结构上的分形特性。第三种手法被称为动态,事物本身是不断变化着的,建筑也是这样。在建筑设计中引入动态概念的设计手法,是运用分形理论于建筑中的一个突破。分形的产生是一个由简单原则到复杂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运用动态的设计手法,能够造就奇特的建筑形体感,打破传统建筑水平式的状态而给人一种动态的存在感。当人们在建筑外部或者内部走动的时候,会发现建筑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跟随视觉在不断地变换形体,仿佛是“一个活的生物”一般。当代著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建筑就是动态建筑的代表。最后一种手法是分切,即将一个面不断地按照一定的分形结构逻辑细分,把一个规则的形体层层深入的分切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外传递和表达自相似特征的过程。这种手法多用于建筑的表皮设计当中,例如墨尔本联邦广场周边的建筑立面处理,就采用了分切的手法,使得建筑表面零而不乱,看似不同而又彼此相似。给人深刻的印象。

3结束语

第9篇

关键字: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单元体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创新”成为一个越来越广泛使用的名词,创新是信息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和繁荣昌盛的源泉。建筑设计是完成建筑物、建筑群及建成区的环境与设施等各类最终产品的首要环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创新要求极高,因此创新思维对于建筑设计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作为建筑师如果缺乏创新能力,必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一、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特征

1.反思性。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不同于重复性思维和习惯思维,它会对已有的建筑理论和实践进行反思额批判,从而找到灵感和突破口。建筑设计的反思一是对现实的反思,现在我们国家的建筑设计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作为设计人员应该对这种差距进行反思,而不是一味的将国外的一些建筑观念和设计方法运用到国内建筑实践中,从这些反思中找到设计的方向。反思性还要对自己的创作思想进行反思。一些建筑设计师经过多年的设计实践,会形成自己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产生思维定势。设计时容易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设计的作品重复严重,缺乏创新性,因此作为设计人员应该经常经常反思自己的创作,对自己既定的知识和创作思想、创作方法保持审视和批判的姿态。

2.超越性。超越性是指建筑设计师通过对以往知识、经验、思维的超越,对原有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设计。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超越性主要是以比较熟悉的对象作为基础,因而要追求超越首先就必须对设计的主体熟悉,并且还需要掌握大量的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进行大量广泛的练习,为日后设计中的超越奠定基础。超越并不是完全摒弃旧的观念、旧的技术,也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要对传统进行批判的继承。实际上,现代建筑发掘和继承了传统建筑中艺术观念、构图原则等一切比较优秀的因素。并且很多传统建筑中的艺术形式通过重新的组合,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现代建筑中。

3.实践性。在建筑设计中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设计活动本身都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因而实践性也是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一大特征,并且在创新思维中也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能力源于实践。人的思维活动、意识能力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在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的思维要不断的创新,也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并且,建筑创新能力还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提高。在人类思维能力产生以后,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丰富而进步。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给了设计人员广阔的思维空间,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需要解决的思维难题。建筑设计就是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的,如果离开了实践,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发展就失去了动力。

二、建筑设计思维方式的创新

1.建筑构成要素创新取向和创新度的把握。在建筑设计中构成要素的选取、创新和“度”的把握,决定了设计能否达到令人满意的均衡状态。例如使用者留驻时间较短且没有大量必备物体放置的功能空间,在设计构成上有较大的创新余地。这也是建筑设计创新的一条重要的操作规则。

2.利用少见的差异方式。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很多的形式由于受到经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现或是比较少见。在现代设计中,可以由直接的尺度跨张或者变异来获得,其实现与否则主要取决于接受的可行性。

3.组合规则。构成因子与不同层面的事物集合相联系, 一种构成因子的(甚至不同层面)事物集合中的个体相替代,并加入到组合过程中从而产生创新。并且其需要根据人群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特性等方面制定相关的抽象层次操作规则。

4.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实践中,创造性的思维包括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这些:将不同的词汇(即建筑中有独立意义的构建和单元体)重新进行组合。可以参照其部分属性的相似性,当它们具有共同的隐喻意义时可以增强其原有的隐喻性。例如在门的设计和运用时,将高达的英雄或是伟人塑像与高台阶级其上面的门相结合,把塑像设计在“门”的后面,隐喻那些塑像具有的与常人不同的思想境界。并且在这里所使

用的门还具有镜框的效果,增强塑像的视觉效果。

将原词汇加以简化、变异,改变其部分属性。例如将传统建筑元件“窗”,加以变异、简化并改变其材料,就可以使之成为墙体的装饰图样。或是将原词汇的语境改变为属性相关但是差异不是很大的语境,例如将自然博物馆的入口设计成恐龙大口的形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工程技术、材料的使用、人工环境控制、信息技术等对建筑设计的创新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利用光纤技术将阳光引入室内,一旦这些技术成熟并被大量使用的时候,可以达到内部空间外部化的效果。建筑的组合会变得比较自由,为设计的创新提供技术支持。构成模式空间维度的变异,形成新的心态构成。如将院落建筑的平面变异为立体院落。或是利用抽象的几何关系、数学特性作为控制整体形式和单元体组合的规则。并且功能分离,各自具有独立性。把新的小的因素放大,并加以充分的认识和利用,这也是建筑设计中创新的一种途径。任何部位的建筑构件都可以看成是特定空间位置中的一种有意义的形态。如柱头,既可以看作出传统的经典构件,同时也可以变异为现代的构成形态。利用几何图形特别是曲线面几何图形作为建筑形态主体是有效的方式。

原型的提取与创造性使用。原型法是指先发现和设定原型及其格式塔结构维度,再以维度为纽带向外与那些相似或是相关的维度本体相连,形成本体间的联接,从而由原型产生一些不同的变异体。如任何从原型机器到各种经过改进的新机型, 以及由此为基础与体现其他

概念的部件单元新组合等。

三、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深层结构

在对建筑的设计思维中和教学课程中,有时候会对于非逻辑的重视强于逻辑思维的状况,而这种状况的出现,导致了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师往往找不到一种感觉,觉得没有一个切入点来进行设计,基本上都是对于以往的思维模式进行套用,或者是将各种各样的设计方案进行拼凑,完全不会考虑到实际状况,这样的话有时就会使得创造出来的设计方案出现致命的错误,那么就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全盘的否定,重新设计。在这一系列的反复失败中会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但是积累出来的东西所设计的作品往往也不具有灵性和创新思维,都是比较直观和形象的形式。在对建筑的设计思维进行创新的时候,应该是将理性和非理性相结合的一种思维方式,理性和非理性是在创作的过程中相互排斥,相互融合的一个过程。在对一项建筑的设计进行创作的时候,要用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对其进行思考,引发灵感的迸发,创新思路的涌现,然后通过理性的分析,结合实践对其进行设计创新,这种过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最后演变成具有创新思维的设计方案。

四、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数字化;建筑设计;应用

引言

在现代社会的生产过程中,数字化设计被广泛的应用到各行业各业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在现代建筑工程中也在从各个方面应用到数字化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数字化技术最多的就是多媒体数字建模和建筑新型表皮等方面。本文通过对数字化建筑设计模式与应用的深入理解,并对现代建筑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数字化设计模式进行了分类,本文还通过实例对数字化设计模式与应用进行分析,进而找出了现代建筑形体结构和功能呈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一、数字化简介

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合理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而信息的数字化也越来越为研究人员所重视。早在40年代,香农证明了采样定理,即在一定条件下,用离散的序列可以完全代表一个连续函数。就实质而言,采样定理为数字化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数字化建筑设计模式与应用

数字化作为一项新技术在现代建筑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多媒体数字建模、建筑新型表皮的应用、以及那些利用无处不在的商业广告、电子屏幕等装饰下的建筑,都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现代建筑的各个方面,这些都可以称为是数字建筑。建筑外部形体及内部功能呈现纷繁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在设计过程中运用了数字化设计中的衍生式设计、性能驱动式设计以及更高层次的一体化设计方法。这种方法能够较为直观地阐述现代建筑多样形体产生的过程,可以为建筑设计人员更好地实现设计效果。

1、衍生式设计

衍生式设计是一种基于传统算法或者说是基于传统规则的设计过程,这些传统规则可以由多种方法来定义。衍生式设计一般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规则丰富的几何建筑形体;另一种是自由流动的非几何建筑形体。

1.1规格几何式衍生

理论例子:在规则的正方形内输入一段编码,让这段编码按照一个随机的直线漫步,经过几次运算便生成了这种内部十分丰富的图案,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的一个面,等待所有面都运算结束后,将他们拼贴到一起,就产生了这种很丰富的“带孔的盒子”,其结果就是规则丰富的几何形体。同样也是运用了这种衍生设计模式,使小型建筑在形体与造型上达到了完美平衡。

1.2自由流动式衍生

理论例子:在程序中输入预想的建筑特定形体,然后让这个形体按照规定的形体文法,例如旋转、缩放等方式将其原有的形态置换,产生新的形态,这种衍生方式被称为“置换理论”。最后形成像火焰跳动一样形体,象征着迪拜建筑的逐渐演变和创新成果。

2、性能驱动式设计

所谓性能驱动式设计就是以性能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它最初被应用于汽车、飞机制造等领域;它涉及社会、文化到技术、经济等诸多领域,力求确保建筑师的个人风格设计和社会的实效性、环境质量,以及建筑物本身的完整性相融合的一种数字设计方式。许多人都错误的把性能驱动式设计等同于可持续式设计或者“绿色设计”。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可持续设计”关注的主要是建筑的“绿色环保”方面的性能,它致力于使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降低至最小;而性能驱动式设计则是令建筑本身成为一个小环境,自给自足,满足多方面的需求。以一间实验室的天花板作为该性能驱动的设计原本,在系统中输入一个标准天花板的参数,对它进行日照测试,通过对日照的参数进行调整,来分析该实验室天花板的可取目标点与缺欠目标点,当然影响室内的因素还有很多,如降水、风力等诸多条件,就需要输入相关参数进行再运算。另外它还充分利用了太阳能,自然光和自然通风,以非常低的能耗实现了十分舒适的室内环境;再如罗杰斯设计的德国泰晤士河谷大学学术资源中心借助了这种性能驱动式设计模式,经过多次气流分析,得到了这种流线形屋顶,以此达到了室内气流的最佳流动效果。以上两种就是目前在建筑设计领域中比较占主导地位数字设计模式。

3、一体化设计

一体化设计就是将衍生式设计与性能驱动式设计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设计模式,又被称作“衍生式多重性能驱动式设计”。从理论上讲,它是前两种设计模式的简单结合,但是从实际运算过程看,它的运算方法并不是前两种模式相加之和。

一体化设计包括了“造型与性能的一体化”和“多重建筑系统一体化”,“造型与性能的一体化”就是既满足造型要求又满足功能要求;“多重建筑系统一体化”简单的解释就是影响建筑的制约条件有许多,例如建筑所受的风力、光照、降水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每一个制约条件都称为是一个系统,那么“一体化设计模式”就是设法解决多方面问题的一种设计方法。

理论上,(一体化大厦)假设一高层建筑,输入其主要数据,例如场地长度、宽度和建筑物的几何形态,包括它的高度、平面形状以及核心筒大小等。“达·芬奇塔”不仅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而且还能将多余电力供给周围五栋相同规模建筑的用电。如果达芬奇塔建成,那么它将为数字化建筑的历史翻开一页新的篇章。

解析三种设计模式之后我们不难看出:衍生式设计注重的是建筑的形体设计;性能驱动式设计倾向于建筑的使用功能设计;而一体化设计更高一层次,它既注重建筑的形体同时又注重建筑的功能。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方案设计 抗震 作用

引言

抗震结构体系是抗震设计应考虑的最关键问题,对安全和经济起决定性的作用,是综合的系统决策。建筑方案设计是设计人员在认真阅读和研究设计任务书后对建筑物所进行的总体的设计,从总体上起着直接的控制主导作用。结构设计很难对建筑设计有较大的修改,建筑设计定了,结构设计原则上只能是服从于建筑设计的要求。而建筑物的抗震主要就是与建筑物的结构的设计有关,建筑物方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就导致了结构设计的难易程度,由此可见建筑物的设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确定建筑物的设计方案是就必须要考虑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而且建筑物的方案设计在建筑物的抗震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1、建筑设计在抗震设计当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除了考虑垂直荷载和水平荷载外,还要考虑地展力。往往由水平地震力产生的内力,成为设计控制的主要阏素。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有多种,当地震烈度低于8度时,只要建筑物体型合理。垂直刚度均匀,九层以下的高层建筑,仍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然而,由于高层建筑结构体系自身的柔性较大。加上设计师在建筑设计时因商业要求,无法建筑结构上进行合理的设计,从而引起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造成这类建筑抗震性能先天不足,加上临街一面底层抗震墙设簧减少,引起底层的侧移刚度比纵横墙较多的第二层要小,这种结构的建筑物其地震倾覆力矩主要由钢筋砼框架柱承担,使得底层钢筋砼框架柱的承载能力大为降低,当地震时,因为。下柔上刚,从而危及整座建筑的安全。如何才能克服这些闲难就是建筑设计者所面临问题.

2、在建筑设计中考虑抗震问题的作用

2.1体型设计中避免质量和刚度分布不均

建筑体型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状和主体的空间形状的设计。震害表明,许多平面形状复杂,如平面上的外凸和凹进、侧翼的过多伸悬、不对称的侧翼布置等在地震中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唐山地震就有不少这样的震例。平面形状简单规则的建筑在地震中未出现较重的破坏,有的甚至保持完好无损。沿高度立体空间形状上的复杂和不规则在地震时都会造成震害。特别是在建筑结构刚度发生突变的部位更易产生破坏。因此在建筑体型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地使平面和空间的形状简洁、规则:在平面形状上,矩形、圆形、扇形、方形等对抗震来说都是较好的体型。尽可能少做外凸和内凹的体型,尽可能少做不对称的侧翼和过长的伸翼。在体型布置上尽可能使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比较均匀地分布,避免产生因体型不对称导致质量与刚度不对称的扭转反应。

2.2平面布置设计中避免不对称结构的产生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在建筑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

2.2.1柱子的距离、内墙的布置、空间活动面积的大小、通道和楼梯的位置、电梯井的布置、房间的数量和布置等,都要在建筑的平面布置图上明确下来。而且,由于建筑使用功能不同,每个楼层的布置有可能差异很大,建筑平面上的墙体,包括填充墙、内隔墙、有相应强度和刚度的非承重内隔墙等等布置不对称,墙体与柱子分布的不对称、不协调,使建筑物在地震时产生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很不利。

2.2.2有的建筑物,其刚度很大的电梯井筒被布置在建筑平面的角部或是平面的一侧,结果在地震中造成靠电梯一侧建筑物的严重破坏。这是因为电梯井筒具有极大的抗侧力刚度,吸引了地震作用的主要部分。有的建筑物,在平面布置上一侧的墙体很多,而另一侧的墙体稀少,这就造成平面上刚度分布的很不对称,质量分布也偏心,使结构的受力和变形不协调,导致扭转地震作用效应,带来局部墙面的破坏。有的建筑物,如底层为商场的临街建筑,临街一侧往往不设墙体,而其另一侧则有刚度很大的墙体封闭,两侧在刚度上相差很多,也将在地震时引起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不利。

2.2.3还有的建筑平面布置上,经常出现内隔墙不对齐或中断,使刚度发生突变和地震力传递受阻,对抗震也带来不利,客易引起结构的局部破坏。建筑平面布置设计对建筑抗震关系很大,从概念上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建筑平面布置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使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对称协调,避免突变,防止产生扭转效应。在建筑平面布置的总体设计上要尽可能为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合理布置创造条件,使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与建筑结构抗震要求融合成一体,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中的作用。

2.3竖向布置设计中可结构的不协调

建筑的竖向布置设计问题在建筑设计中主要反映在建筑沿高度(楼层)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设计上。无论是单层或多层,还是高层建筑或超高建筑,这个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存在的这个主要问题是,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要求,如底层或下面几层是商场、购物中心,建筑上要求是大柱距、大空间:而上面的楼层则是开间较大的写字楼或布置多样化的公寓楼,低层设柱、墙很少,而上面则是以墙为主,柱很少。有的建筑在布置上还设有面积很大的公用天井大厅,在不同楼层上设有大会议厅、展厅、报告厅等,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形成了建筑物沿高度分布的质量和刚度的严重不均匀、不协调。突出的问题是沿上下相邻楼层的质量和刚度相差过大,形成突变。在刚度最差的楼层形成对抗震极为不利的抗震承载力不足和变形很大的薄弱层。这是在建筑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实际设计中,在建筑使用功能不同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上下相邻楼层的墙体不对齐,柱子不对齐,墙体不连续,不到底:上层墙多,下层墙少:上层有柱,下层无柱等,使地震力的传递受阻或不通;抗震用的剪力墙设置不能直通到底层、剪力墙布置严重不对称或数量太少。所有这些布置都将给建筑物带来地震作用分布的不均匀、不对称和对建筑物很不利的扭转作用。多次大震害表明,建筑物竖向楼层刚度的过大变化,给建筑物造成很多破坏,甚至是整个楼层的倒塌。尽可能使剪力墙布置比较均匀并使其能沿竖向贯通到建筑物底部,不宜中断或不到底。尽量避免其某楼层刚度过少,尽量避免产生地震时的钮转效应。

2.4屋顶的设计避免不连续性

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屋顶建筑是一个重要的设计部分。从近几年对一些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审查结果来看,屋顶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过高,二是过重。这样的屋顶建筑加大了变形,也加大了地震作用。对屋顶建筑自身和其下的建筑物的抗震都不利。屋顶建筑的重心与下部建筑的重心不在一条线上,且前者的抗侧力墙与其下楼层的抗侧力墙体上下不连续时,更会带来地震的扭转作用,对建筑物抗震更不利。为此,在屋顶建筑设计中,宜尽量降低其高度。采用高强轻质的建筑材料和刚度分布比较均匀、地震作用沿结构的传递比较通畅,使屋顶重心与其下部建筑物的重心尽可能一致:当屋顶建筑较高时,要使其具有较好的抗震定性,使屋顶建筑的地震作用及其变形较小,而且不发生扭转地震作用。

3、结束语

总的来说,建筑方案设计是建筑杭震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方案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有着密切关系。它对建筑抗震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一个优良的建筑抗震设计,必须是在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协作共同考虑抗震的设计基础上完成。为此,要充分重视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更好地发挥建筑设计应有的作用。人类到目前为止无法准确预报地震,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切实可行的抗震计算和构造构造措施来减轻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的破坏,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抗震设计规范也需与时俱进,进行及时的修改和完善,如何保证建筑大震不倒,如何衡量大震下结构抗震性能是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建筑安全更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建筑设计的抗震理念也要不断发展,比如具备更高安全效益的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方法和技术就应该得到更广泛的工程应用。

参考文献

【l】邢双军。建筑构造(应用基本辩规划教材)浙江大学出版.2008.1.

【2】吴应簟、黄荚。汶川地震灾害引发建筑结构设计的思考,福建建筑.2000.10.

【3】林树枝、廖文彬,汶川地震灾区毒分房屋的麓工质量分析,福建建筑。2008.10.

[1]沈世钊.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发展-回顾与展望.土木工程学报,1998.

[2]那向谦.索膜结构基本体系与建筑设计.建筑学报,2001(2).

第12篇

关键词:自然形态 建筑设计 应用 研究

建筑设计师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怎样将自然形态和建筑结合起来,建筑师们在尝试对自然密码进行破解:如果将自然界看做一个天然性与逻辑性的有机整体,每一独立的局部都能够服务于整体,那样是否就能够采用效仿自然的方式来使自然和建筑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建筑设计师们将此观念看做是一种使建筑设计更加趋于自然形态化的途径,并以此为创作源泉,融入建筑实践中。然而大自然具有多样性特点,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实际工作中,要想达到建筑与自然形态的融合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在我们眼前的自然界的运动和变化在遵循着一种规则,这种规则是我们无法看见的,只有认识和了解了自然界的运动规则,才能够借鉴这种规则来完成建筑设计,成功的使自然形态与建筑设计达到完美的融合。

1对自然性最大化模仿

将外部环境作为建筑存在的背景,这是建筑自然形态化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基于建筑形态自始是自然形态的出发点这一观念。想要实现建筑自然形态化,就必须使建筑设计向自然形态靠拢。

1.1地形模仿

若想要结合自然形态和建筑,将相互存在的元素互相靠拢是最重要的一点,将两者的体系变为相似的状态,并且还要使地形的自然最大化得到保持,这是对自然的尊重,还是一种协调自然和人为平衡度的方法,在原有的地形基础上来使得建筑得到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原地形进行合理的利用,首先是地势条件,在对地势条件进行最大化利用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保留地形原貌,其次是对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拷贝,如果所修建的建筑地点的外界自然条件比较好,同时其自然特色也比较明显,那么就不需要对周边自然环境进行大规模的拷贝,以免其失去原有的天然性。因此,为了使建筑的自然氛围由内而外,就必须要对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尽可能的利用,必要时还可以通过人力来使得其效果得到最大的发挥。其次是气候的问题,自然生物的生长与气候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论是刮风下雨,电闪雷鸣,自然界都能完全接受,而人类却不能,风雨会阻止人们外出,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这不是人们追求的,也是不现实的,同时也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则,亲近自然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既有的发展成果,然后再回归最原始的状态。在不违背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我们要利用现在所拥有的能力去最大化的贴近自然,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不能在模仿和还原的时候抱着来者不拒的心态,必须要带有目的性的对自然形态进行选择。因此,人类没有必要再亲自承受大自然的风风雨雨,而是应该利用建筑来承受自然界的这一部分,我们存在于这个自然界,就要建造一些建筑物来为我们遮风挡雨,与此同时也能使我们更好地融入自然,间接地享受自然。根据建筑对自然环境的模仿和保留认识到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利用自然环境和建筑地形,同时使人类得到最大的享受。

1.2外部形体模仿

建筑物是长期处于外部环境当中的,因此应该被看做外界环境的一部分,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天然的属性,这个条件拉近了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距离,这使得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可以直接考虑使环境因素为建筑设计所用,因而向建筑自然化进一步迈进。实际上,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早已存在,并非是被我们发现了之后才有了关联,许多的现象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当人们看到丰硕的果实和树枝,就会把它带回家装点屋子,同时还在自家池塘中养上金鱼以添加生气等,这都属于自然和建筑之间的互动,同时也证明了建筑是归属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建筑中常常摆放有野生动物的雕像,在喷泉周围设计一个池塘等,这些都模仿了自然形态中的东西,语义直观,自然与建筑之间的联系就是这样显而易见。

1.3自然空间模仿

自然界天然空间是很多的,其特征大多是混沌而不规则的,同时也是非常迷人的,这些空间都呈现出了一种有机的特征,就像是动物的血管和腔室,不需要加以人工改建,它们是纯天然存在的。针对自然空间的这种天然性,就可以作为一种建筑自然化的实现方式,将这些元素应用于建筑设计当中,换句话说就是将建筑及其周围的空间向自然空间靠拢,使人在欣赏中获得一种美丽朦胧的观感,使人们体会到自己与自然形态紧密相连,感受大自然的包容力。

1.4材质模仿

材质的模仿主要指的是对材料的内部特性和外部的形态进行模仿,应该尽可能的用到原生材料,例如竹子和树木等,这些是比较常用的并且是具有一定特性的原生材料,人造材料不同于原生材料之处就在于它是为完成某件事而被建造出来的,它在建造出来前就已经决定好了它的价值和使命。然而原生材料并不是这样的,它的存在不是为了完成某件事,换句话说就是它存在的原本意义也许不是我们现在的使用意义,这是原生材料的特性,因此在建筑自然形态化的时候,选取材料应该根据其自身的特性来选取原生材料,最大化的利用和发挥它的特性。

2描绘与诠释自然形态

2.1感悟自然的持续性与循环性

自然循环指的是通过通风、光照、植物以及水土等进行的一个能量的循环,比如雨水落在建筑物的顶棚,收集起来之后将这些雨水作为储备,用于浇灌花卉,那么这些雨水就得到了循环。又或者从城市的形态来看,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就会发现这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一种为了达到舒适的目的而建造出来的景观。建筑高楼错落有致,而我们对阳光的享受,同样也应该从自然循环的角度去构思,而不是单单为了达到视觉的满足。

2.2通过生命的形态来表述生命的痕迹

许多的建筑和生物都体现了岁月的痕迹,譬如充满裂痕的大地,受到风雨侵蚀的岩石,盘根错节的树根,这些都是痕迹。呈现出生命形式的多种多样,但是这些不同的形式都遵循着一个规律,通过规律的引导,升华和繁衍出一个与原本不尽相同却来自于原本的新建筑形体,对形体的模仿并不单单是要停留在某种具体的形态上。譬如楼梯扶手,它能够充分呈现出自然生命存在的痕迹,比如年轮、波兰、裂痕等元素,就都使得建筑得到了生命。

2.3通过仿生结构来呈现

自然具有多样化特征,这是人所共知的,且各不相同,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命都有着其独特的形态,同时也是材料制约和受力模式的存在,经过对空间形式和建筑形态进行雕琢,使之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特有结构。常见的结构对空间形式和建筑形态进行了创意组合或形变,譬如墙壁和框架等,使得在保证原有受力原理的前提下,得到一个新的建筑形式,获得更为新颖的空间特效。

3结语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存在,我们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通过建筑自然形态化向大自然回归,这是人类亲近和靠近自然的一种方式。建筑虽然不是天然而成,而是一种人为的产物,但是经过设计师的苦心孤诣,将自然理念融入设计中,建筑就可以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从内到外散发出与自然一体的韵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