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调研的流程

社会调研的流程

时间:2023-06-12 14:45: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调研的流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调研的流程

第1篇

一、高职人才社会

需求分析和人才培养特点

社会的人才需求有特定的结构。人才是分层次的,而合理的人才层次结构应是一种金字塔型,社会既需要博士、硕士,更需要大量的高职毕业生来进行一线的操作和管理。而目前的部分高职毕业生由于培养体系、培养模式、自身主客观因素等问题,不能达到社会生产对高职学生的要求。

成功的高职教育应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在企业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具有恰当的职业发展能力。为此,要以学生全面素质为基础,注重能力培养、技能训练,达到学校学习和社会企业需求的无缝接轨。这就要求有科学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运做模式,来保证以上目标的达成。

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原则是:从社会定位开始,到社会检验结束后再循环。高职专业改革应从详细的社会调研开始,在对专业的社会应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找出适合专业学生的社会应用点,即专业的社会岗位定位点。在确定了专业的社会定位后,应确定针对特定岗位的专业核心能力。专业定位和核心能力确定后,就可以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规划设计,课程体系规划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决定了教学实施能否达到定位的要求,在高职学制压缩的形势下,主要考虑了模块化、模块衔接控制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确定的情况下,专业实施可以开始,此时应充分考虑课程质量监控及评价反馈体系,此体系充分考虑对师生的人性化管理和科学自反馈机制。最后,在学生毕业环节上,充分结合社会企业实际进行相关考核,确保合格毕业生进入社会以及对专业定位、课程体系的再反馈。这样,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构成了一个开放的自反馈流程。我们已在学校实验,初步效果非常好。流程图如下。

三、专业社会定位

专业的社会定位和针对特定岗位的专业核心能力定位是专业改革的起始点和决定点。错误或不恰当的社会定位易造成专业的彻底失败。专业社会定位可分3步走:

1.专业社会调研。对专业的当前前沿技术和理论、专业的当前技术应用情况、专业产业发展情况、专业在本地区或周边地区的应用情况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除专业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外,调研队伍一定包含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的当前应用实际和发展趋势的把握往往比学校人员更实际。包含此类人员的调研队伍其调研结果可靠性一般很好,反之则不然。

2.岗位社会调研。在专业社会调研的基础上,校企人员进一步结合学生实际能力现状,社会实际岗位需求,对专业所对应的社会岗位进行定位。

3.专业岗位定位和核心能力确定。在以上调研的基础上,校企人员共同对专业岗位进行定位。定位完成后,校企人员共同确定专业的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主要是对岗位要求的正确反映。

四、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规划是专业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在专业社会定位和岗位定位完成的情况下由教学人员完成的,它决定了教学实施能否达到定位的要求,在高职学制压缩的形势下,主要考虑了模块化、模块衔接控制的课程体系。

1.模块划分。专业课程划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自成体系,使学生具备某项社会所需求的专业能力,模块内课程按实际需求组织先后顺序或并行顺序,原则上集中在5个月之内完成,课程不再考核,模块结束后统一考核。

2.模块衔接控制。模块按社会应用层次从初级到高级递推,前一模块的考核原则上由后一模块的教师负责,如果考核发现模块教学有问题,前一模块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段内进行整改,如果考核模块教学没有问题,不合格的学生应重新学习此模块,直至合格为止。最后一个模块作为毕业考核模块,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任何一方考核认为不合格的学生都不能毕业。

3.这种模块间的衔接控制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效的开放式反馈机制,对课程模块的授课质量、专业总体授课质量均起到了良好的反馈监控作用。

第2篇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1)

摘要:随着快递服务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实用型快递专门人才需求旺盛。文章在速递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与行业标准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流程,给出了速递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案例,详细描述了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关于快递服务与管理方面的行业标准分析、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及素质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速递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旨在为高职院校培养快递专门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 :行业标准;速递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76-03

2012年,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速递服务与管理专业被列为高职高专目录内专业,该专业面向快递企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对于快递人才的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关于速递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成果还很少。

近几年,随着快递服务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实用型快递专门人才需求旺盛。国内的一些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看到了我国快递业的发展势头和对专业人才需求旺盛的现状,开始设置快递人才培养专业。但由于该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很少,多数学校又缺少与快递企业的深度合作机制,对如何设置专业课程感到十分困惑,致使快递专门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笔者拟详细介绍如何构建与行业标准对接的速递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期望对高职快递专门人才培养提供一点启示作用。

与行业标准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流程

与行业标准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流程是:首先通过企业调研明确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及主要工作内容,然后收集分析邮政管理部门出台的相关标准、业务产品种类以及生产作业规范,根据行业标准和完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明确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由学院教指委和企业专家共同讨论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依据工作领域的岗位工作任务及作业流程,转化设计学习领域的教学项目和任务,将行业标准和企业生产运作规范融入到教学任务中,开发项目式专业课程。总之,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做到行业标准入体系,行业标准入课程。

在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中,还要保持人才需求调研的常态化,即利用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教师下企业实践进行调研、利用企业的在职培训班进行调研、利用行业协会会议调研、利用每年学院的招聘会调研以及召开毕业座谈会调研企业用人要求,持续关注新的行业标准的出台和修订及企业生产作业规范的出台和修订,及时优化课程设置以及改革教学内容,始终保持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要求相对接。与行业标准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流程如下页图1所示。

(一)快递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

快递专业岗位群分为首岗和晋升岗。首岗包括快件揽收岗、快件投递岗、内部处理岗、呼叫中心客服岗、业务营销岗;晋升岗包括快件查验与质量检查岗和基层管理岗。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二)快递服务与管理行业标准分析

近几年,国家邮政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快递服务和管理方面的标准、法规和规范,经过梳理,找出在速递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可参照的内容,如表2所示。

对标准和规范中要参照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提炼出关于快递生产环节、快递操作规范、快递服务标准、快递从业人员、快递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规定,根据快递业务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结合快递岗位群工作任务及工作内容,梳理出快递岗位的职业能力及素质要求,如表3所示。

根据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为应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如下页表4所示。

(三)与行业标准对接的速递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快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由专业教指委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构建速递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快递生产作业能力、快递业务营销能力、快递企业基层岗位管理能力构建,根据高职教育规律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将各项能力分解为基础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拓展能力培养和就业能力培养5个阶段进行打造,如表5所示。其中,国内速递生产运作、国际速递、速递业务与经营、速递大客户开发、速递管理信息系统、速递物流法规实务为专业核心课程,关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培养目标及课程开发案例将在后续文章中进行介绍。

结语

快递是一个新兴的服务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和大众服务需求的变化以及快递生产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快递业务品种和服务标准将会不断调整,生产作业流程和作业规范将会不断优化,企业用人需求也将会产生变化,作为培养快递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要紧密跟踪快递企业的发展,持续关注新标准、新规范的出台,及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雯,董绿英.高职院校快递专业发展思路[J].职业教育研究,2013(7):29-31.

[2]董海芳.浅析快递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69-72.

[3]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第3篇

自《城乡规划法》实施以来,规划学科由过去重视“城”转变为协调城乡空间布局与发展、带动周围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规范农村农民建设活动,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的新型城乡关系。我国城乡规划学科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完善,对其体系本身的发展规律与实践认识已经日臻完善。鉴于本校创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指导思想,结合目前普通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学科生源,就业等相关实际问题前提下,提出“模拟工作流程”的村庄规划设计教学实践改革的研究和探索,全程记录实践过程,并进行经验总结。村庄规划在实际规划设计工作中占有较高的地位。其次村庄规划在工作量、设计深度、设计广度、设计难度上来讲,相对适中,能够较好的使同学们掌握相关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编制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主要内容与步骤

1.教学计划与教学组织

根据本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乡村规划设计》作为专业设计课安排在第六学期,前置课程为《城市规划原理》、《社会调查方法论》。希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学生的乡村规划与设计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各方面专业技能与能力得到初步锻炼,为将来工作做一个提前的模拟演练。进度安排如表1。

2.村庄选择

村庄选择时尽量符合一下的几个基本条件:1村庄规模人口方面保持在300-500户即1000人左右的村庄,大小控制在2KM2以内,方便初学者快速掌握村庄规划的内容与要求。2位置方面尽量选择离学校较近的村庄,或者公共交通系统直达的村庄,方便学生前往调查。3村庄内涵尽量丰富,例如选择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村庄,文物古迹保存较多较完好的村庄,或是自然资源条件特点突出,有部分乡村企业、问题较为突出的村庄选择。即方便学生在进行规划时抓住村庄的主要矛盾,也利于后期村庄特色的规划与展示。

3.前期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非常必要,主要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知识。任课老师需要提前布置相关任务,要求学生先期阅读。(1)阅读与学习“村庄规划”课程的理论书籍,弥补理论深度不足、细节不详尽问题。做到应知尽知,为后一步的村庄规划与设计做好理论铺垫。(2)阅读国家与所在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条例、办法,特别是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国务院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条例与规范。培养加强学生们查阅规范条例、阅读规范条例、使用规范条例的思维意识和能力。(3)查找阅读村庄的上位规划,包括城市、区县、乡镇的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重点阅读与村庄规划相关的文本内容。一来使得同学们正确理接上位规划的规划意图与要求;二来使得同学们能够学会并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4.村庄实地调研与资料收集整理

调研是做好一切规划设计工作的基础,我们模仿实际工作过程中的乡村调研环节,首先在课下做好基础资料收集,如阅读地方志,网络收集村庄概况。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在了解村庄概况前提下,采取单个小组专题调研,共享调研成果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研准备、完成分专题调研报告与图纸。具体小组内容分工如表25.村庄规划设计与图册文本制作在进行完村庄现状调研基础上,进行村庄规划设计工作。按小组分工形式,确定每位同学的图册与说明书的工作量。主要包括:现状问题归纳与分析、村庄定位、村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修规总平面、公共设施规划、市政管线综合规划、公建住宅设计等部分。

三、总结

通过以上“模拟工作流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们从乡村规划理论学习、资料查询收集、规范标准执行、村庄调查分析、村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文本说明书撰写、方案演示与讲评、团队协作等方面得到了较为全面的锻炼,对尽快适应乡村规划工作流程,掌握工作要点与沟通技巧,做了一次提前模拟演练。全过程地完成一次规划模拟训练,不仅使学生们初步掌握了规划编制的方法流程与基本要点,而且使同学们对于平时课本上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更加印象深刻。通过上述《村庄规划设计》课程的实践,是在结合本校建校方针的前提下,结合本校生源特点与市场需求而提出的课程改革,随着课程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与发展,还需逐步完。我们希望本课程可以为本专业的其他课程提供一个较好的实验平台,不断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使他们早日成为合格的规划人才。

作者:高鹏 刘赚 倪乐平 单位:安阳工学院土建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悦.《乡存调查与规划设计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南方建筑,2009(4).

第4篇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实际操作、业务流程综合教学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所谓成本会计项目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成本会计综合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成本业务项目,让学生将所学的综合知识运用到成本会计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成本会计项目可以大面积地应用在成本会计的实践教学中。

(1)将教师所提供的成本会计项目,在手工会计操作过程中完成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实践过程,从而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时,通过不断发现和解决成本会计相关问题,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2)要把成本会计实训中所用到的成本会计项目,利用财务软件进行操作,实现电算化操作。成本会计项目的选择,应根据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会计项目教学法的特点进行综合选定,主要考虑从会计事务所中获取,要遵循针对性和实用性、典型性和综合性原则,使学生达到真实的业务操作。同时,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社会调查要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会计调查报告可作为学生课程考察的一个方面。调查内容由授课教师根据课程所学内容进行宏观上的安排,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具体选择。不管是成本会计的流程管理方面,还是具体操作方面,只要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就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既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又可以提供一些好的教学案例,充实教学资源。在时间安排上,社会调查可放在节假日进行。

二、提高会计实践训练要求和力度

成本会计作为一门业务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和技能,始终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其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特别针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相关专业的教学,要加强成本会计课程业务实践环境的建设,满足各项业务训练的需求,强化实训教学和模拟操作教学过程,通过适当增加实训教学课时量,通过校本化成本会计实训教材建设,达到既注重会计上岗前的培训,也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三、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拓宽教育教学的办学思路

拓宽教育教学的办学思路,扩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途径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和一些规范的会计培训机构合作。通过统筹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实训基地,做好项目规划,施行成本会计初、中、高级业务培训。中职学生的生源除本校学生外,还可面向社会招生。

(2)和一些规范的大中型生产型企业合作。通过学校安排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工作实际,进行专业综合调研,掌握生产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及时了解成本会计在实际操作中的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以更好地组织成本会计的实践教学。另外,教师可将搜集到的资料编写成项目手册,推广项目教学;或以一个企业全套成本会计核算业务为项目实例,编写系统的项目实训教材。

(3)学校可定期聘请企业中的能工巧匠,组织进行专家讲座和实训教学实践指导,或提供一些来自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信息,以利于专业教学和学生日后的就业选择。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30-02

近年来,在实现规模逐步扩张的同时,各高职院校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指引下,积极主动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高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要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优化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重要抓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规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培养方式、培养措施及实施保障的基本教学文件之一,是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规划和蓝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直接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因此,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高职院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新高职教育理念,重新

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灵魂,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前提。

坚决摆脱传统高职教育培养理论技术人才的窠臼 传统的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这一类型的人才“主要从事技术的运用与动作,将设计、规划、决策等转化为一线产品,即将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以区别于培养学术型、工程型理论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但在实际操作中,传统的高职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培养目标上并无显著差异——培养专科层次的技术型理论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问题并不明显,但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的今天,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警惕过度“就业化”导致的高职教育职业培训化倾向 近几年席卷全国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正使高职教育逐渐摆脱学科式教育的阴影,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和特色日渐彰显,但同时改革中的高职教育教学日渐暴露出另一个问题,即从重理论、轻实践的学科式教育,滑向过分强调岗位技能培养,而忽略基础理论素质教育,过度的“就业化”导向使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注重岗位技能培养,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强,适应期短,但在学生就职后长远发展缺乏基础,后劲不足,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层次受到质疑。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警惕过度“就业化”的现实功利倾向,避免将高职教育办成职业培训。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符合时代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因此,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人才的功能和价值必须受到重视和强化。同时,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等教育专科层次专业人才的功能和价值也必须坚持。兼顾二者,将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坚持“能力”和“素质”两条腿走路,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岗位适应性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符合时代精神和高职特色的目标定位。

规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流程,实施开放式的制定流程

高职院校的职业属性决定了它与区域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必然应该是最紧密的。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走出校门,实施开放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

设计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加强过程管理和控制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质上是将社会经济发展中相关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与“求”转化为高职教育中的“教”和“学”。根据这一思路,在总结过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可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划分为四个步骤:社会调研、分析解构、课程构建、方案设计,成立由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组,明确规定各个步骤的工作任务和要求。(1)社会调研。走出校门,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就行业发展背景和新兴技术、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开展调研,掌握最新的、真实的一线数据,提交专业调研报告。(2)分析解构。根据调研数据,完成从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转化;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分析确定与专业人才相适应的主要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各项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素质、知识、技能和能力,提交研讨报告。(3)课程构建。针对上一步骤分析的专业岗位素质、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设置课程,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完成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4)方案设计。挖掘并充分考虑校内外可用教学资源,根据专业特色和专业对应岗位的规律,设计现实、可行、高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课程特点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考核模式等,完成并提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实施开放式方案制定工作流程 改革过去封闭的经验式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模式,实施开放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在走出校门的同时,邀请行业、企业和同行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使校企合作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开始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工作过程。在社会调研阶段,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深入相关行业、企业,确保调研数据新鲜、真实、有效。邀请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共同参与分析解构,身在一线的专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梳理岗位工作任务和流程,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共同合作开发和建设课程资源,拟定课程标准。充分利用专家及其所在行业企业的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设计科学、合理、有特色并且具有现实可行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完成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交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实行审核论证,把最新的知识、技术、能力要求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

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框架,重构高职特色课程体系

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引导、规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常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主要课程介绍三大模块。这种框架结构重点突出,课程结构和主要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但缺乏对课程设置的分析论证和对课程教学的后期设计,不是严格意义上结构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要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首先要完善和优化方案框架结构。

1.增加课程设置认证模块。在课程体系模块前,增加“职业能力分析和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安排”等内容模块,明晰并准确把握“专业对应岗位——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能力素质——课程”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课程设置的目的性,使课程体系构建更加科学。

2.增加“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模块。在核心课程介绍模块中除常规课程内容介绍外,增加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介绍,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法改革。

3.在教学条件保障模块中,增加“师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和“实训设备配置和功能要求”。在“专业师资基本要求”模块中除传统的师资数量、职称、专业、学历要求外,增加“职业能力要求”,突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双师”素质要求。在实践教学条件中增加“功能要求”模块,在明确实训条件的设备要求、数量要求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实训条件的功能。强化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要求,形成“目标——论证——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核办法——教学保障”诸要素齐全、结构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框架。

架构高职特色课程模块体系,强化课程实施设计,优化培养方案内核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核心内容,要实现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施是关键。

1.结合学分制,重构高职特色课程结构。突破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三段式课程体系结构,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和“职业技术课程体系”两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课程(英语、“两课”等)、公共选修课程和讲座;职业技术课程体系包括技术基础课程、核心技术课程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前者侧重于基础知识、方法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后者重点培养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突破普通本科学校学科体系式课程设置和编排思路,根据岗位任务设置课程,根据工作流程编排课程,并且注意做到三个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

2.汲取最新教研教改成果,加强课程实施设计。公共基础课程注重优化整合,基础理论课程内容选择注重专业针对性,提高课程效率,增设《高职人文》等培养学生人文、艺术素质的课程,广泛开设各科类公共选修课程,广邀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开展各种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大学精神。职业技术课程重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工作任务为主线重新优化、整合课程体系编排,充分挖掘和整合校内外可利用教学资源,结合课程特色实施“理实一体化”、“现场教学”、“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等多样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配合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作品制作、论文、上机考试、以证代考、实际操作等多样化的考核形式设计。

参考文献:

[1]李斯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需要厘清的若干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7-9.

[2]廖细春.关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5):11-12.

[3]吴家礼,许芳奎.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1):26.

[4]黄柏江,林娟.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六个追问[J].教育与职业,2011(11):24-25.

[5]李贤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要素的思考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2):77-78.

[6]杨玉泉,张静.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发的基本取向[J].职业时空,2010(8):77-78.

作者简介:

第6篇

一、关于青工工作

1、青年就业创业行动

要以构建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服务体系为突破,提高共青团服务党政中心工作的贡献率。创业的核心精神是创新,自主创新的社会基础之一是自主创业。因此,共青团组织扶持青年创业就是要在更广泛、更基层的社会基础上传播创新理念,培养创新人才,推动创新实践,而成功的青年创业者在为社会创造价值、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同时,真正体现了创新的成就。从这个意义上说,扶持青年就业创业是共青团组织贯彻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有效方式,也是贯彻“”规划中提出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的要求。

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应体现三个特征,即针对各类青年就业创业的不同需求,提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差异化服务;抓住确定服务对象、提高创业能力、选准创业领域、制定创业计划、筹措创业资金、进行跟踪扶持等环节,为青年创业提供全过程服务;注重服务体系的可操作性,纳入体系的各方资源应能很好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体系应能自主运转,青年在服务体系的各个环节可得到相应的服务。

2、青工技能振兴行动

要以推行青工技能培训学分制建设为突破,探索构建新时期青年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作体系。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是未来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尤其是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两个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因此,青工技能振兴行动要按照“”规划中提出的对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根据团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要求,加快推进符合改革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青年技能人才的体系化建设。

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作体系应体现两个特征:首先是围绕职业发展教育培训这条主线,实现培训、竞赛、创新与职业资格鉴定有效衔接,打破职业资格鉴定的工龄年限、户籍限制,进一步畅通和拓宽青工提高职业等级和职业素养的成长通道,推动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快速发展。其次是形成技能人才的综合评价模式,改变传统的用单一指标和简单方式来评价技能人才的方式,充分体现技能人才的知识技能、工作业绩、职业素养,从而更为全面客观地评价青年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

3、青工岗位建功行动

要以创新为核心,以全面提升传统青工主体工作的内涵为突破,深入实施青工岗位建功行动。要以青年创新创效活动、共青团号(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青年立功竞赛活动等传统青工主体工作作为青工自主创新的有效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大力提高广大青工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以创新为核心的岗位建功行动也应体现三方面的特点:首先创新是所有传统青工工作提升内涵的核心,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使传统的工作项目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其次是改造“号、队”等各类创建活动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方式,要以信息化为依托,构建共青团号(青年文明号)、青年立功竞赛等活动的网上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水平。第三是要全面提升传统青工传统工作项目的品牌效应,对传统的项目和品牌要进行研究和梳理,通过创新的实践,不断总结和提炼,形成新时期青工主体工作的崭新内涵。

二、关于信息化工作

1、加强快速动员和响应机制的理论研究

构建基于网络、覆盖广泛、使用便捷、互动性强、与传统组织动员方式互为补充的快速动员和响应机制,是共青团体现作为的一项全新尝试,不仅仅是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更是对共青团未来工作手段、工作方式、工作载体和工作理念等的一次变革,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也将会有新的变化。因此,在机制和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理论研究将是很重要的基础。

2、电子邮局系统

要依托城市青年网,建成一个能够基本覆盖全市专(兼)职团干部的电子邮局系统。电子邮局目前已经有8000左右的专(兼)职团干部用户,今年目标一方面是扩大用户范围,另一方面则是尽可能平衡各单位的用户范围,避免出现部分单位能到团支部一级,而部分单位却只停留在局一级团委层面。今后,团市委将把这个系统作为与各级团干部及时沟通信息的重要渠道,及时工作信息,同时经常性地提供报告讲座等各类服务信息。

3、手机短信群发系统

该系统目前已覆盖300个左右的基层团委书记、400多名社工和100名左右的机关干部,今年的目标是首先将该系统覆盖范围扩大到全市的专职团干部,然后进一步将覆盖范围向兼职团干部队伍延伸,力争使该系统覆盖范围与电子邮局的覆盖范围基本同步,从而形成有效的手机短信与电子邮件的互动。同时,将进一步拓展手机短信群发系统的用途,使服务能进一步通过短信系统向基层延伸。

4、视频会议系统

今年,要将基于互联网的视频会议系统向条件具备的团市委直属一级团组织推广使用,目标是先争取在工作交流和条线工作会议上使用,然后逐步推广。同时,团市委将整合多方资源,积极探索与其他机构合作开设网络电台和电视台的可行性。

5、E建站系统

为了解决基层团组织网站(网页)建设的困难,团市委推出了功能多样、实用性强、价格低廉、维护方便的基层团组织网站(页)菜单式自我建站方案。目前链接在共青团网站上的基层单位已经有169家,今年,E建站方案将优先向全市基层团组织开放,为基层上网工程切实提供服务,进一步推动基层团组织的信息化工作。

6、团友录系统

考虑到团干部分布广泛、联系密切、流动性较大等特点,借鉴校友录的成功经验,团市委依托城市青年网推出了团友录系统。今后,各级团干部可根据需求,在其中自主建立相应的群组,交流信息,讨论工作,密切联系。

此外,还要进一步做好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工作,加强对各类新情况、新现象和新问题的研究,提高网络舆情采集的及时性、分析的准确性、引导的有效性。

三、关于信息调研工作

1、以信息工作奖的设立和信息上传网络的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做好信息报送的有关工作

从过去的工作情况来看,信息报送主要是一个从下到上的过程,缺少一个从上到下的反馈环节,这不利于调动基层团组织报送信息的积极性。因此,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团市委去年制定了《共青团信息工作奖评选办法(试行)》,并决定从今年开始正式实施。

信息报送工作要注重以下三方面的特点:一是信息要分类报送。不同的信息载体对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有不同的要求,共青团网站的信息和简报信息要分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分类、加工,提高信息的质量。二是信息要准确及时。信息的全部价值首先基于其真实性和时效性,信息只有准确及时,才对决策有用。因此在信息收集、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谨细致的态度。在信息报送渠道方面,我们已经依托网络建立了便捷快速的信息上传系统,希望基层团组织能充分用好这个平台。三是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信息工作靠制度,更靠队伍。由于团干部流动比较快,信息员队伍也处在不断变动之中,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初登记的120余名信息员,现在有近四分之一已不再从事信息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抓好信息员的登记和培训就非常重要。各基层团组织在调整信息员后要及时办理登记,要注重对信息员的培养锻炼,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团市委今年将继续开办信息员培训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员队伍。

2、以“聚焦凝聚力”为主题,着力推动年度青年工作课题研究

在这次全会上,我们明确了共青团“四三二一”的发展思路,其中,“努力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的共青团”既是核心目标,更是现实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在理论上提高认识,在实践上积极推进。全市各级团组织都要紧扣这一主题,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尤其是要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共青团事业发展的方法论来开展研究的能力。要把研究的侧重点放在破解难题、推动工作上,做到既有对实践的总结,又有理论上的分析;既有详实的数据支持,又有鲜明的结论统领;既有调查发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又有思考得出的新思想新观点,充分体现出调查研究对现实工作发展的指导意义。

对于基层优秀的调研成果,我们将继续通过授予“共青团调研奖”进行表彰。在上午的全会上,表彰了2005年度“共青团调研奖”,它与以往相比有几个变化,一是分设了一二三等奖;二是获奖文章中,既有以集体名义申报的,也有以个人名义申报的,既有区县、局、高校这个层面的团组织申报的,也有更基层的团组织申报的。这些调整都是为了更广泛地调动各级团组织开展调研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在全团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3、以构建青少年发展指标体系为抓手,积极规划、建设青少年社会调查系统

作为市“”专项规划之一,《青少年“”发展规划》将于今年开始正式实施。《规划》明确提出,要通过统计监测和定性评估对青少年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分析。

首先,构建青少年发展指标体系,是实施监测评估工作的基本保证。指标体系着重是解决“监测内容”的问题。有了科学的指标体系为依托,监测评估工作才有据可循,监测数据才能全面反映青少年发展各要素的现状、相互关系、所处环境和发展趋势。今年,团市委将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等联合开展专项研究,力争在年内建立这一指标体系。

第7篇

【关键词】 工作过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前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是当前高职院校新建设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对现有的相关企业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了解和把握相关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等,并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形成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建设,从而使高校人才的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相对接。但是由于物流专业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开设时间尚短,因此,在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方面仍处在探索阶段,想要达到人才培养与实际工作相衔接还需要高职院校对物流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进行不断优化,从而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1. 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物流专业教师是高职院校实现物流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力量,是使物流行业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由于我国物流行业兴起较晚,且各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课程的开设时间也较为短暂,而从事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学人员大多是从经济、管理、计算机等其他专业教师转行而来,对于高新物流知识没有全面系统的掌握,缺乏扎实的物流理论知识功底和物流实践经验,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的物流专业教师十分缺乏。

1.2 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定位

当前,很多高职的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科学明确定位,由于物流专业在高职院校的开设时间较短,缺乏现成的教学经验以供参考,物流相关课程的体系构建缺乏一定的社会调查和取证,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对物流企业岗位需求的调研和考证。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重视学科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偏重于对物流专业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现实需求。

1.3 实践教学缺乏一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快速发展的物流行业要求物流人才必须掌握物流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真正做到知行统一。而想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就要相应的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为学生配备良好的实训条件。而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资金、人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不能及时对教学工具和设备进行更新,导致院校的实训条件无法满足社会市场和物流人才的实践需要。

1.4 教学模式落后,缺乏校企对接的长效机制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高速发展,社会上对于物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极度缺乏,物流人才短缺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重视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物流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式等存在很多问题,使得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不能与物流相关企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相对接,缺乏校企对接的长效机制。

2. 实现以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有效措施

面对当今人才市场中物流人才供需矛盾的问题,高职院校要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教学现状,加强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要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管理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对相关物流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准确把握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素质需求,从而对物流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置,形成与物流相关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从而有效缓解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

2.1 对物流相关企业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

高职院校要结合本院校的物流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对当地的知名物流企业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物流相关企业的公司概况、组织机构、业务范围、作业流程以及岗位要求等信息,同时将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作为课程开发的主线,对物流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为物流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做充足的准备工作。

2.2 对物流相关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的教师要对物流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掌握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完成业务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邀请物流企业的高管人员来校进行座谈会,共同对物流活动所涉及的职业技能分解成若干个独立的工作项目,确定每个项目的具体任务,提炼完成该项目所需的职业能力,从而形成科学系统的物流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形成物流各环节的职业能力分析表,为进一步确定物流管理课程的具体内容提供相关资料保障。

2.3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确定学习内容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相关教师要充分利用物流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表的数据,针对岗位对物流人才提出的职业素质要求,重新构建物流管理的课程内容,实现物流岗位职业能力向物流专业课程内容的转换,使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物流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结束语: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物流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要以企业调研为基础,课程的结构、内容、组织方法、考核评价等因素要以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为基础进行重新构建,针对岗位需求重置教学内容,从而有效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衔接工作,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更多更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杨太秀:推进教学创新深化高职教学改革[J].交通职业教育,2005(3).

[3] 顾建军: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Ⅲ.教育与职业,2006(3).

[4] 黄尧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U1.职教论坛,2005(5).

[5] 黄立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09(7)

第8篇

月坛街道来了位好邻居

“各位街坊,你们好啊!”3月1日这一天,一位官员走进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举办的“部长进社区争做月坛好邻居”活动现场,要和大家聊聊关于统计的心里话。他就是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既然我们是邻居,就要努力为我们的街道做一点事情。”简短几句开场白透着亲切和诚意,面对台下就座的街道机关干部、调查队员、社区工作者、居民代表等约350人,马局长打开了话匣子。

“什么是统计?在座有多少位听众?有多少女同志和男同志?这个了解的过程就是统计。从专业的角度来讲,统计就是收集分析数据,研究事物的数量表现和数量规律。”

“提到统计,你可能既熟悉又陌生。相信大家都听说过GDP和CPI,但它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是怎么得出的?大家可能就不太了解了。”

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马建堂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话题涉及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和方法、几个重点统计指标的解读、政府统计的发展方向等内容。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讲解深深吸引了台下听众,大家频频点头,不时报以掌声。

马建堂还对CPI、GDP、居民收入、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工业增加值等“出镜率”很高的统计指标逐个作了详细解读。“以前从电视里听到国家公布的一些数据,都不太懂,听完马局长的讲座,明白了这些数据的含义和来历,今年再看全国‘两会’,肯定就更容易理解了。”铁三社区居民潘文建说。

令统计人田颖印象最深的当属马局长关于中国统计改革的比喻。马建堂形象地说,要保持共和国统计“肌体”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摆正脑袋、再造躯干、强健双臂、夯实两足”。他特别提到,基层基础工作作为重要一“足”,要确保统计工作有机构来支撑,有人员来干活,有条件来发展,有经费来保障。一番话让在场的基层统计人备受鼓舞。

“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的统计体制改革和统计流程再造做什么?简言之就是:建立现代化服务型统计,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在座诸位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愿意为你们服好务。”洋溢着坦诚和热情,这位月坛街道的“好邻居”不但赢得了掌声,更赢得了社区居民对统计工作的理解。月坛街道办事处主任马红萍深有感触地说:“这次部长进社区活动如此高效地得到落实,且马局长本人亲自开讲,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统计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的讲座让人受益匪浅,我们也体会到了统计工作不容易,做好统计工作人人有责。”

讲座后,当马建堂得知月坛街道还有社会调查队这样一支特殊的统计调查力量时,当即表示近期要对月坛社会调查队的组织和工作模式进行调研。讲座虽已散场,邻里之间的深度交流却才刚刚开始。

再次面对面

11天后的3月12日,冒着簌簌小雨,马建堂与几位司长如约来到邻居家“做客”。在月坛街道办事处的会议室内,与马建堂一行围坐在一起的既有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市区两级统计部门与街道办事处的负责人,也有社区调查队的工作人员。与上次“主讲”不同,马局长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倾听”。

基层统计组织的建设情况怎样,有多少编制,实际人员多少,承担什么职能,调查任务多不多……在西城区统计局局长郭启兴汇报“三级五制”统计管理体制时,马建堂不时询问相关情况。他说,统计工作是实实在在的业务工作,统计队伍是实实在在的干活队伍,要把统计数据做扎实,健全的组织体系和一定的人员保障是十分必要的。

紧接着,月坛街道办事处主任马红萍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月坛社会调查队的成立背景、运行模式、工作开展情况和未来发展的思考。当了解到该支队伍作为北京市第一家统计调查领域的注册类社会组织,近年来承接了国家、市、区及街道委托的大量调查任务时,马建堂对西城区在加强基层统计力量方面所做的探索创新予以了充分肯定。他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统计需求日益增加和统计要求不断提高,统计部门需要学会利用社会力量满足日益增加的统计需求。

“哪一位是孙伟力同志?哪一位是杨淑敏同志?社区调查队是统计事业发展的新生事物,机构是怎样运转的,我特别想听你们说说。”自由发言环节一开始,马建堂便点名月坛社会调查队、德胜街道社区调查队、牛街社区调查队的几位负责人介绍一下各自的工作情况。他边听边问,几位女士也放下拘谨,直抒胸臆。

“除了月坛街道的任务,跨街道的任务你们能不能承担?”

“我们接过啊,比如协助西长安街统计所做西单地区的流量调查。今年冬天多冷啊,调查员一天去三次,给我们冻的啊!”

“看来,第一步,你们要立足月坛、走向全区。”

当得知月坛社会调查队目前最大的困难是项目吃不饱、缺乏数据分析能力时,马建堂当即表示国家统计局有关单位要在智力培训和调查项目上予以支持。

邻里之间再次面对面,气氛依然轻松而融洽,大家畅所欲言、各有收获。座谈结束后,马局长信步来到月坛统计所的办公室。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中国统计数据的清澈是基层统计工作者一点一点浇灌而来的”,并寄予田颖和她的同事们能够“保持源头上的清澈,尽心做好本职工作”。

携手超越每一天

好邻居的故事还在继续。

座谈会后不久,月坛街道办事处便接到了国家统计局的邀请,3月26日,双方就如何助力月坛社会调查队更好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能成为邻居家的座上宾,田颖有些小激动,“马局长说要与月坛街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没想到这么快就得到了落实。国家统计局将为我们多争取一些调查任务,还送了我们国家局自己开发的统计软件。”她高兴地说道。

这样的由社区退休和未正式就业人员组成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缘何备受马局长牵挂?据了解,目前西城辖区内15个街道都建有社区调查队,每队平均有队员38人。月坛社会调查队自2006年组建以来,已承接各类调查任务120余项,参与调查的队员900多人次。作为承接政府统计调查任务的一种崭新尝试,诚如马建堂所言,社区调查队既能有效解决政府统计力量在基层的不足,又能充分利用社区强大的行政动员能力,还有利于发挥退休专业人员余热,对提高统计能力、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而在马红萍看来,随着社会服务管理不断趋向精细化,街道工作也越来越多地采取以社区诊断为起点,以地区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方式。及时、准确了解居民需求、地区状况、工作重点是做好工作的基础。“这样一支专业强、业务精、独立于街道体系之外的调查队伍,已成为协助政府决策、服务地区发展的好帮手。”

第9篇

目前,我代表市中级人民法院向大会汇报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各位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法院工作

在市委的准确指导下,在市人大司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下,全市法院深化贯彻市委七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认真执行市八届人大大会定议,紧紧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理创新、公平清廉司法三项重点工作,具体增强法院审讯、执行工作和队伍建立,为维护社会调和不变、促进经济发展、保证民生供应了有力的司法保证和优质的司法服务。

(一)以法律办案为首要任务,努力提高案件质量和审讯效率

依法受理各类案件40584件(含旧存1040件),审结39031件,综合了案率96.2%。二审发改率0.53%,为全省最低。了案标的额为23.1亿元,同比上升8.5个百分点。发扬刑事审讯本能机能效果,打击犯罪,维护社会不变。审结一审刑事案件2877件,做出有罪判决4213人,了案率98.5%。认真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准确掌握宽严的范围和幅度,使刑事案件的量刑更加规范。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及死刑423人,占10%。判处拘役、控制、缓刑、免予刑事处分及单处分金刑2376人,占56.4%。宣告无罪2人。发扬民事审讯本能机能效果,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调和。依法审结民商事一审案件25771件,了案率95.8%,处理诉讼标的额近11亿元。发扬行政审讯本能机能效果,支持监督依法行政。审结行政一审案件182件,了案率100%。处理行政非诉搜检与执行案件530件,执结标的额185万余元。发扬审讯监督本能机能效果,维护司法威望。审结各类再审案件854件(个中弛刑、假释案件693件)。发扬执行工作本能机能效果,维护当事人正当权益。深化开展创立“无执行积案提高前辈法院”和“托付执行案件专项清算”活动,执结各类案件6822件,执结率97.7%,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执结标的额10.6亿元,同比上升39.5个百分点。增强立案工作,保证正当诉求。日常招待当事人上访2013人次,院长招待日接访690人次。办结市人大、政协等上级机关交办、转办的案件38件,办结率100%。开展了“集中清算涉诉积案”活动,对12月31日前尚未息诉罢访的186起积案进行了集中清算,现已办结160件,办结率86%。已办结的积案中,息诉率到达81%。

(二)以司法为民为最高追求,努力提高服务认识和工作程度

把服务大局作为一切工作的起点和落脚点,实时贯实市委大会精神,结合大会内容研讨经营法院工作要点,努力使审讯工作与市委思想上齐心、目的上同向、工作上同步。制订了《关于为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立供应有力司法保证和优质司法服务的若干意见》,对全市法院服务大局工作进行了有力的指导和推进。开展了“访企业、提建议、促发展”活动,法官参加走访500余人次,走访企业80余家;向机关企事业单位提出司法建议300余项,个中有210余项被相关单位采用。对触及我市重点项目、严重在建工程、非凡群体的案件开发绿色通道,为市重点项目建立供应了优秀的司法保证。把人民称心作为查验工作得掉成败的基本规范,结实坚持“调和审讯、案结事了”的司法理念,对有前提的民商事、行政以及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尽能够地运用调停、协调、宽和的方法来处置,民商事一审案件调撤率到达85%,同比上升9.7个百分点;刑事自诉案件和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以调停撤诉方法了案的占84.8%,行政案件以协调方法了案的占45.1%,执行案件宽和率到达36.1%。依照市委的要要求部署,不断完善“六调联动”机制,增强人民调停窗口和司法援助窗口建立,使近千件纠纷经过诉讼外渠道获得处理。具体落实司法救助准则,对确有坚苦的当事人依法减、缓、免收诉讼费328.2万元,指定辩护83人次,发放司法救助专项资金145万余元。

(三)以队伍建立为基本保证,努力提高法官本质和职业形象

深化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法官认真学习体会科学发展观、“三个至上”主要思想和人民法官中心价值观的科学内在,加强了对司法大局观、司法能动性和司法人民性的了解与认同,结实坚持了公平、清廉、为民的司法理念。制订了多类别、多条理的教育培训规划,组织法官参与续职培训及各类专项培训合计11期421人次;以文书讲评、庭审观摩、岗位培训等方法培训法官900余人次,加强了教育培训的有用性和适用性,两级法院有10人完成了在职研讨生的学历教育,有19人经过了国家司法测验。坚持“洁净、干事”的用人准则,落实上下级法院法官双向挂职磨炼和专家型、复合型法官重点培育工作,并在市委的指导和市县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公事员测验、公开选调法官、引进人才等方法招录工作人员80人,健全完善了选人用人的体制机制。增强规律作风整理,把规律作风建立与治庸、治懒、治散严密结合起来,注重从详细工作抓起,从典型事例抓起,机关相貌面目一新,队伍战役力进一步加强。推进法官廉政建立工程,设立了专职廉政监察员办公室,负责日常的质效监督考评工作;开展了“万件案件大评查”活动,对以来上级法院发还重审、改判等六类案件进行了严厉评查,针对发现的实体和顺序问题制订了切实的整改办法;加大了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处置违法违纪人员4人。

(四)以规范治理为首要抓手,努力提高治理条理和司法效能

深化开展“司法治理年”活动。在审讯治理方面,完善了《审讯流程治理期限节制规范》、各类案件审理操作规程等16项准则,增强了审讯流程治理;设定了一审发还重审率、生效案件改判率等十余项评价目标,具体、客观、公平地评价法官业绩,增强了审讯绩效治理;按期开展庭审考评和司法文书评查,坚持起常态化的案件质量评查机制,增强了审讯质量治理。在队伍治理方面,设计岗位规范121个,开展了岗位工作纪实,完成了对岗位履职状况的具体记载和综合考评;对工作绩效进行季考评季传递,年关顺次列排名,考评后果与建功受奖、学习培训、晋职晋级严密结合,发生了积极的鼓励约束效应。在政务治理方面,持续开展重点调研课题研讨,围绕司法治理改革、合用司法状况和当前社情民意确定重点调研课题14个,充分发扬查询研讨服务司法决定计划、服务科学发展的基本效果;具体提高宣传条理和程度,在省市新闻媒体开发了“审讯传真”等4个专栏,在各级新闻媒体发稿2027篇,坚持了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优越形象。“全省三项重点工作暨司法治理年活动推进大会”在市召开,市法院规范化治理的经历获得了省法院的充分一定。

(五)以承受监督为基本路子,努力推进司法公开和司法民主

全市法院自觉承受人大司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以及审查机关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果断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抉择、决定,积极共同各级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专项调研、法律检查等活动。疏通民意沟通渠道,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代表及当事人代表座谈会24次,自动约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庭审和跟踪参加执行案件46件。实时悉数的办结省、市人大督办案件25件。受理审查机关抗诉案件59件,审结37件,个中改判、发还和调停21件。提高人民群众的司法参加度,全市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3725件。高度注重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针对法院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文件方式答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3件,并针对反应的各类问题,制订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审讯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就两级法院存在的不规范环节和不通明顺序进行整改,保证了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知情权、参加权和监督权。

,全市法院共有16个集体、15名个人取得省级以上声誉,市法院被评为全公法院文明建立示范单位,市法院民二庭被最高人民法院、共青团中心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让胡路区法院邢海东同志被最高法院评为“全国清积工作提高前辈个人”。上述工作成果的获得,得益于市委的准确指导和人大、政协的监督,得益于市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支持。在此,我代表全体法官及工作人员向各位代表、委员、社会各界和全市人民表示衷心的感激!

在总结成果的还,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两级法院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无视的问题。一是在服务大局方面,把各项工作放在经济社会的大局中去经营、去考虑的认识还需增强。二是在审讯工作方面,上诉率较高以及隐性超审限等问题还分歧水平存在。三是在人员本质方面,局部法官不适应审讯工作新情势的要求,司法观念滞后,工作办法简略,不擅长辨法析理、认真耐性地做群众工作,单个案件久审不结、久调不结、久执不结,情面案、关系案仍有发生。还压力大、法官装备不合理、精英化法官数目严厉不足依然是制约法院本身发展和影响司法公信力的首要矛盾。对这些问题,我们必然高度注重,采取切实有用办法,认真加以处理。

二、年工作意见

为行之有效地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年全市法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率,紧紧围绕市委的工作部署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做好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理创新、公平清廉法律三项重点工作,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转变,高度关注人民群众日益增进的新需求,高度关注影响社会调和不变的新问题,以更新的理念、更强的才能、更高的程度、更好的形象做好以审讯为中间的各项工作,完成了案率、执结率、调撤率稳步上升,上诉率、二审发改率、发生率逐渐下降的“三升三降”工作目的,为科学调和跨更加展和城市现代化建立,为完成市委提出的五年翻一番的目的,供应更具体、更有力、更优质的司法保证。重点推进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一直坚持党的指导,在能动司法方面获得新打破

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指导,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委的严重决定计划、部署和指示。认真负责地向党委、人大申报工作,自动汇报在队伍建立、审讯工作等方面的主要行动和突出问题,追求党委、人大、县政府、政协及有关部分对法院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实时处理党委、人大、政协交办的事项以及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切实增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络,自觉承受人大司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依照人民法院政治性、人民性和司法性高度统一的要求,坚决法院工作的准确政治偏向,延长审讯本能机能,积极能动司法,努力做出对党负责、让人民称心的工作业绩。

(二)一直坚持服务大局,在促进发展方面获得新打破

亲密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时调查经济社会发展偏向,深化研讨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具体掌握市委中间工作和严重战略部署,自动学习、认真贯彻、积极落实,使司法审讯一直切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增强对个案或类案的分析和对日常审讯执行工作态势的研判,调查各类能够危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司法政策风险,实时向党委、县政府和相关企业提出对策建议。坚持司法为民,具体落实各项司法便民办法,切实做好风险奉告、诉讼指导、判前释明、判后答疑工作,注重化解矛盾纠纷、理顺群众心情、促进调和不变。

(三)一直坚持公平司法,在案件质效方面获得新打破

在保证案件质量和结果的前提下,妥善处置各类矛盾纠纷。严厉落实审讯流程治理、审理期限督办和传递准则,构成符合审讯工作规则的新机制。落实具体、全程、全员调停的办法,尤其要加大立案和庭前调停力度,完成调停了案率和服判息诉率的稳步上升。推进“六调联动”机制建立,积极探究多元机制、多元办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人民群众供应更多可供选择的纠纷处理方法。深化开展“集中清算涉诉积案”活动和“无执行积案提高前辈法院”创立活动,保证当事人诉讼权益高质高效地获得兑现。

(四)一直坚持以人本,在队伍建立方面获得新打破

第10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 工作过程导向 实践专家访谈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16

1 课程体系重构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高等职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遵循适用性、实用性与实践性的原则。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题组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从目前我国的高职课程改革现状来看,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开发模式已占据主导地位。该模式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各种融合于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技巧,通过分析、描述现代职业工作而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在此模式下,学生学习的过程自始至终与职业实践相联系,体现学生个体与企业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自主建构的全过程。它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方法、强调学习过程的自我反馈和调控、重视典型工作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等特点。

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基于以上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方法,课题组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了课程体系重构。首先,针对新疆计算机信息管理行业现状、发展状况、人才需求情况,设计调研提纲与主要工作环节信息,采用问卷、访谈、文献分析等方式,面向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岗位能力和岗位工作流程调研。在市场调研及专业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召开了实践专家访谈会,会同行业专家,分析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8个典型工作任务:计算机基本应用及维护、数据库简单应用、简单程序开发及分析、沟通与协调、软件实施与维护、项目分析与设计、独立编写信息系统复杂模块、软件测试。以教学研讨会的形式组织专业教师及行业能工巧匠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形成经专家小组认可、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表。对专业领域所对应的岗位工作流程进行任务、项目、能力、知识的综合分析,将综合分析的结果转化为对应学习领域。从职业岗位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各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计算机信息管理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重新构建了开放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了职业基础模块(计算机操作技术、现代办公设备应用、计算机专业英语、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及应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职业核心模块(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脚本语言应用基础、C/S结构程序开发、B/S结构程序开发、沟通与协作、软件建模、网页设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软件测试)、及职业拓展模块(信息检索与加工、平面图像图形处理、常用网络工具软件、数据库安全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XML语言与网页设计)三个课程模块。在分析相关理论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基础上,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度整合。按照“适用、够用”的原则筛选课程内容,形成了10门核心课程,以校内仿真环境及企业真实环境为载体,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突出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岗位实践技能的培养。

重构后的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主流软件开发工具编程及应用、三大开源框架的应用,SQL Sever、Oracle、My SQL等数据库的应用,JSP、.NET等网站后台编程技术的应用,各种JAVA WEB服务器的设计及应用,针对计算机网络协议的编程及软件维护、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设计、J2 EE项目开发及维护等能力。课程体系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课程内容依据计算机信息管理相关行业岗位要求及程序员、系统分析员职业资格证书而选取,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准确地把握了就业市场在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对计算机信息管理高技能人才的具体要求。

第二,设置开放性的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形成了职业基础、职业核心及职业拓展三个模块,突出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知识及技能之间的内在逻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随着计算机行业新技术的发展,相关的职业核心模块将根据不断变化的职业标准做出相应的调整,核心课程内容的确定围绕计算机信息管理行业的前沿技术发展和变化而进行。

第三,突出职业能力主线。以计算机信息管理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了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及培养体系。整个课程体系的理论及实践部分的设计紧紧围绕岗位职业能力,建立了系统化的企业岗位实训课程。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程序员、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人员、软件测试及软件实施人员等岗位的全部流程,到企业的实习岗位进行实践训练,通过校企融合、工学交替实现教学与职业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完成从以课堂为中心到以企业环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改变。

3 结束语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导向为指导,围绕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进行构建,通过社会及相关行业、企业调研,确定相关职业岗位标准,组织实践专家研讨会,归纳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对应学习领域等一系列过程,完成了对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重构后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了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海侠.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职业圈,2007,(5).

[2]刘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J].中国科技产业,2006,(9).

[3]刘俊.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6).

第11篇

作者:孙志东 单位:天津青年职业学院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具备常规的教学能力,还要具有在实践教学中的临场应变能力等,能力的获得往往也是需要通过长期教学和企业实践积累的。随着市场营销基础课程在商科专业课程的普及,对该课程教师的需求也大量增加,在资深教师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新教师成为市场营销课程教授的生力军。由于青年教师的阅历往往是学校学习后直接到学校教学,缺乏营销实践经验,在理解和分析课程教学目标和市场营销实际问题时就难以准确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课程教学的效果。教学方式与学生特性不符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他们不仅崇尚自我,对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能力要求更高,其学习兴趣也发生变化。互联网的出现,使学生对知识、概念开始缺乏兴趣和动力,而现有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是课堂上对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这必然形成与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矛盾。

课程目标的定位应面向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将职业岗位的需求(知识、能力、素质)转化为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序化课程内容过去,课程设计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易形成学科型课程体系,具有本科压缩性的课程体系的特点,造成不能支撑高职就业技能的发展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中,其核心是学习者必须在实际的专业情境中,参与岗位整个职业活动过程,其实质就是一种“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课程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的综合性和项目性教学,将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有机统一起来。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配置理论知识知识理论的构建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共同组成课程教学改革顾问。其目的:一是针对不同专业市场营销基础课程的实践需要,重新整合不同教学单元的内容。二是根据企业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补充和创新原有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三是打破传统学科理论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围绕工作技能的培养配置必要的知识理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结构上,为突出实践教学,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把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三种不同的模块,明确各模块的培养目标并组织教学。具体模块包括营销素质礼仪与素质实训、市场调研组织与实施能力实训、商品促销活动组织与实施能力实训,三个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了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枯燥乏味,提高学生吸收知识、能力的效果,教学时,要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切实改变课堂讲授占学时过多的状况。提倡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实验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图形和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和使用。如在教学市场调研时,可安排参观访问教学,让学生到企业营销部门了解市场调研工作的组织结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场景,思考毕业后在市场调研工作的工作定位。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汇报认识,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全方位地分析、多角度地思考,然后,再根据实际工作项目安排一次社会调研活动,由学生亲身组织实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通过这种“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做在后”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适时讲解,恰当总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多种有效措施并举,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如下方法与途径:一是加强教师队伍的人事制度改革,制定有利于引导教师向双师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采取有效措施把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外聘兼职教师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三是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四是加强教师队伍的教学基本功的培训,造就一支对职业教育规律有深刻认识,具备过硬的教学基本功,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改革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改革,课程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同时,教学改革和建设也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和教学需求的过程,需要不断的优化和完善,才能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体现高等职业教育重要的教育功能和现实意义。

第12篇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实践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修拥有良好的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就是在近年得到大家探讨和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研究性教学的概念

研究性教学是把新的教学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新的学习方式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合理结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反思探索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

二、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效果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原有的一些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这种弊端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研究性教学方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个改进和补充,可以让教师改变原来的思想和观念,找到更适合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和批判的精神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已经变成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意识很强,追求个性、思维活跃、信息量大面广。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是理论知识较多,教师纯粹的理论讲解在学生的头脑中无法很好的理解。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从理论出发,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主动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开阔视野。同时,学生通过主动研究,会对相关的理论知识形成自身的理解和看法,这种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研究性教学注重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尽力拓展与延伸课堂教学内涵。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的内容与学生兴趣相结合的情况下开展有关内容的研究,使学生在某些研究领域有更深入的学习,从而培养其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在某个专业领域取得较多发言权。

三、研究性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

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各种课程的实际运用中一般表现为:启发式、问题式、案例式、研究式、主题讲座式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中,进行了以下实践:

1.主题讲座式,也称为专题讲座式。是在对书中某些章节的部分内容进行整合以后打破原来的授课模式,以综合的模式讲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与课程内容的思想性达到一定的高度,教师在做主题讲座前,需要经过大量的资料查阅和准备工作。同样,教师在上课前也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先要做一定的预习工作,了解一下基础的知识点。

2.课堂讨论式。这个方法在《思修与法律基础》中的运用较多,在教师讲授完某个章节的内容后,教师就其中的重点知识点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来讨论。通过讨论,甚至是争论来达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中对于如何对待社会公德的问题,在讨论中,学生的观点就不是完全一致的,大部分的学生认为遵守社会公德是大家应该做的,但也有部分的学生认为,在有人遵守有人不遵守社会公德的情况下前者就会吃亏等等的观点。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审题——思考——回答——相互讨论——自我纠正,这个过程找到了问题的正确的答案。

3.社会实践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有一些章节的内容除了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外,还需要让学生有机会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的。其目的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的知识指导学生深入的了解社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社会现象,转变不正确的观念,指导实践。同时,社会实践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例如,在《思修与法律基础》第五章中关于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的学习中,通过结合学院团委爱心社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爱心活动的对象进行帮助,让参加实践的学生用行动来真实的感受到帮助他人带来的心理满足和成就感。

4.社会调查法。具体的做法: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社会实践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进行研究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的指导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过程,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填写等相关内容的指导。最后将调查的结果PPT的形式作最后的调研报告。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切身的感受体会到了社会中的各种情况。同时,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了心中的问题,也使原来的经验逐渐的转化成了学生自己内在的能力。

四、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思考

研究性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在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程中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但如何进一步提高上课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对研究内容的确定。研究内容是开展研究性教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无论是教师开展专题讲座、还是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这都是比较关键的。对学生而言,对研究内容的感兴趣程度决定了他花多大的精力去观察和研究,对教师而言研究内容的确定对课堂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第二,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控制能力。在整个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的流程、具体的实施以及最后的对学生的评价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而在每一项过程中,教师都要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来帮助学生解决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黄瑞熊.王卉.以研究性教学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1-7.

[2]王小红.高职语文研究性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浅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9,(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