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就业需求调研

就业需求调研

时间:2023-06-12 14:45: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就业需求调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就业需求调研

第1篇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至今,全国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 与此相对应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从20__年的83%降到了20__年的72.6% ,下降了10个百分点。在我国长期被视为天之骄子、从来不曾被就业困扰的大学生,出现了失业问题,而且失业的范围和规模逐步攀升。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用单一原因来解释和分析。因此,政府、高校和相关研究部门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也各有侧重。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

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最为密集的地区,北京市__区更是面临着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__区辖内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9所高等院校、22所各类成人高等院校和众多民办院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北京市的79%,每年有20__0多名大学生和5000多名研究生毕业,其中有许多人就在辖区内就业。一直以来,__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成绩显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但是在新形势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发展的地方。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高校大学生对政府就业服务的具体需要,更清晰地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更好地打造服务性政府,__团区委联合北京大学团委理论研究室,以“驻__区高校大学生就业需求状况”为主题组建了课题组,于20__年7月对__区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我们期望通过这一调研能够对该主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出初步的对策,以便于找准未来政府就业服务工作的着力点,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使工作举措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样本概况与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共调查了300名学生。全面考虑到男女性别比例及专业和年级及学校层次等情况,主要调查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十所高校,因此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__区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过因为并非随机抽样,加上样本量的限制,因此在进行推论时应较为慎重,此数据能够为我们的就业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建议。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驻区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求职意向、求职心态、求职最先考虑的因素、求职要素以及找到好工作主要依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找原因,分析了招聘会、基层工作、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求职渠道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__区政府在就业服务方面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大多数高校学生的认可和肯定,无论是从宏观的服务机制、服务内容,还是从具体的服务态度、服务过程来看,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切实的便利;同时,政府有必要加强就业政策措施的宣传工作,使客观准确的政策信息传播到更多的个体,以便于大学生更好地开展求职决策;大学生对政府的角色期望中,既有宏观的总体发展思路上的角色要求,也有微观的具体落实层面的措施期待。高校作为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桥梁,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有必要进一步改进就业工作,完善育人环境,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从个体源头上缓解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强职业意识教育,让大学生具备紧迫意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了解相关政策。共青团作为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支柱力量,一直以来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生对共青团在服务就业中的定位有很多期待,如“联系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开展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服务维权,保障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利益不受侵犯”等方面,这些期待对我们共青团更好地配合

好政府,培养发展人才,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结论与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及就业需求特点

1.当代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择业焦虑感普遍存在。我们仔细考察了驻__区高校大学生的求职心态分布,半数以上的同学有些焦虑,一成同学非常焦虑。学习阶段越高,择业焦虑感越强。伴随中国经济社会改革步入攻坚阶段,就业市场总体上表现出结构性的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矛盾。适当的焦虑可以促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在步入社会之前做好职业规划;过度的焦虑会导致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在重大问题面前无法保持足够的冷静,降低人的正常水平,造成择业失败,造成更强烈的焦虑。__区是全国高校聚集区,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就业竞争压力,极易产生焦虑感。

2.当代大学生就业需求呈现多元化、现实化特点。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各种思潮不断碰撞交融,价值观念趋于多元。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充实到社会中的各种岗位上去。大学生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道德修养的社会群体,只要善于学习、踏实肯干,都能做出优秀的工作业绩。当前,社会转型进入固定化阶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也趋于理性,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经济利益的考量,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求职行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的形成,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的是一个被选择者,而根据现实情况和个人特点的综合因素考虑择业,将有助于谋得理想职业。

3.当代大学生求职状况理性与盲目并存。__区高校大学生当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了解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熟悉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实习以获得就业机会,整个求职过程比较理性;但也有部分同学对政府就业政策不了解,缺乏实习见习的机会,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了解,表现得比较盲目。理性与盲目并存的现象,有其客观、主观原因。客观上看,政府就业服务工作做得不够,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主观上讲,大学生个体对就业形势、自我特点的认识程度不一样,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存在差异,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实习的机会和知晓政策的渠道。

(二)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宏观调控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普遍对政府在宏观调控、就业服务方面的作用的认识比较模糊。这与就业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大学生自身的信息渠道不畅通有一定关系。在这种条件下,政府在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就业市场中的社会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大学生就业市场因而出现了“假性饱和”的现象。

2.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会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一方面,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运行缺乏了解,对相关单位的人才期望情况反映滞后,不能有针对性地主动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另一方面,大学生很难通过多方渠道全面展示自身的知识技术能力等深层次的优势,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虽然政府提出要建设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在,但实际上依然是被动的等待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来向自己获取信息,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对于就业市场多样化的适应能力。

3.对大学生到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保障不足。五分之一的同学有意去基层锻炼、服务农村、支援西部,这个数据虽然乐观的,但是目前这方面的教育宣传、组织动员工作还不得力,对服务基层的同学的财力支持还不到位,对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待遇保障还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目前大学生就业还是偏向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4.对大学生创业工作支持不够。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带来大学毕业生总量的持续增长,社会将难以提供足够多的合适就业岗位,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转变旧有的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大学生需要有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不能满足于做求职者,还要有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准备。大学生创业也存在很多局限,比如知识积累不够、缺乏社会经验、心智不够成熟、缺少运作资金、创新能力较弱等等,因而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在调查中发现,__区高校大学生认为政府在创业教育、政策支持等方面做得不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还不够完善。

(三)对策分析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要把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作为政府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现象,突出反映了毕业生就业观念方面的问题,政府应积极引导高校及相关组织机构,着重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做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树立“适应”的观念。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要根据性格、爱好以及其他自身情况选择与自己的个人特点相“适应”的工作,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客观看待自身条件,调整好心理状态,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要正确评价自己,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流动”意识,不要认为“一次就业、终生不变”;要开阔视野,拓宽就业面,不要自缚手脚;要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竞争能力。二是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成才发展观。政府应该通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者座谈会、“创业者风采”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转变计划经济下陈旧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到各行各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聪明才智。

2.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加大综合支持力度。首先,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制定和贯彻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类优惠政策,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

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优惠。

3.促进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增加大学生就业见习机会。政府需要不断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资源优势,积极地在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桥筑路。__区政府应加强与高校的协作,建立高校毕业生求职信息库,探索建立人才储备周转制度;同时与用人单位沟通,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信息,促进供求匹配。政府应广开渠道,给学生创造到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进行短期就业见习、挂职锻炼的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增强求职就业能力。

4.建立科学实用的人才供求信息系统。政府应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渠道,在全国真正形成就业代码规范,就业信息统一开放,就业指导科学合理,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大学生就业资讯和相关政策,实现供求双方信息资源共享。__区高校密集、企业众多,建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人事部门与教育部门等要联合编制信息,把职业情况、学校专业情况、招聘计划人数、就业需求人数等相关信息对应起来,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完善,增强预测方面的信息,以减少学生求职过程的盲目性。

第2篇

 

近年来,高职人才就业市场上存在着供求结构上的不平衡,一方面企业存在着“用工荒”的现象,另一方面一些高职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于是,笔者对我院近两年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研与分析,总结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 学校应该增加学生去人才市场开展岗位调研的次数,使学生能够对自己在人才市场上有个合理的定位

 

我们在调研中,企业认为现在许多毕业生都要求特别高,许多学生要求自己的工作应该是工作环境好,不能出差,不能加班,不能在外有风吹日晒,还要挣得多。有的学生自认为自己上了三年大学,不管自己这三年学的好不好,自己是否真正具备了大学生应有的素质,都觉得自己是大学生就应该找到一份干得少,还要挣得多的工作。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因为遇到了许多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学生,现在他们已经降低了要求,只要这个孩子踏实,肯吃苦,能学习,对于技术上的欠缺,他们可以用一、两年去培养。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感到学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融入劳动品德教育方面的课程内容,并让学生认识到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会特别缺乏自信,在调研时,有的学生就认为自己三年没有学会什么,不敢去企业面试,不敢去应聘。针对这部分学生,学校就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勇气和胆量。学生在找工作时存在的眼高手低和缺乏信心这两方面的定位问题。这两部分学生实际也都因为不了解人才市场,导致个人在人才市场上定位不准,因此,学校应该增加学生去人才市场开展岗位调研的次数,使学生能够对自己在人才市场上有个准确的定位,使学生具有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端正学生的就业动机。

 

2 学校应该增加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

 

调研问卷中,有约60%的学生不知道应该去应聘哪些企业和岗位,也不知道去哪里找到企业的招聘信息。就业信息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前提, 需要有广泛便捷的信息来源,毕业生希望获知的就业指导信息主要集中在就业需求、心理及个人定位指导。调研时,许多企业反映有些学生在应聘时缺乏基本的礼仪,导致企业对其的第一印象不好。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感到应聘时非常紧张,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可见, 虽然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表现为: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不够(重招生, 轻就业现象较严重), 导致很多学生对其工作不了解;与用人单位联系较被动, 不了解人才需求变化, 没有充当院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沟通的有效桥梁;提供的就业信息少, 就业咨询服务没有特色,不能适应毕业生和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学校应该给学生增加应聘的渠道、技巧和礼仪方面的就业课程内容,并及时向学生提供有关的就业政策、就业信息。

 

3 学校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尤其利用暑假和最后一学期进行高质量的实习

 

调研中,许多企业感到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以及与人交流能力都十分欠缺,还有很多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差。现在许多用人单位不得不将毕业生能否安心工作、能否与他人协调合作, 作为用人的重要因素。企业希望学校不要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 也要加强职业责任感、敬业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而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除了融入到学校的课程中,更有效的培养方式是要在实践、实习中培养,因此,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尤其是暑假和最后一学期更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完成高质量的实习。

 

4 学校的课程设置尤其是最后一年的课程设置应该跟随企业需求灵活调整

 

在调研中,企业反映毕业生学的技术内容都类似,对于最近几年新出现的技术,企业非常需要懂这些新技术的人才,但是企业却找不到这类人才。而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毕业生找不到就业单位。学校三年的课程安排是在三年之前就定好的,这三年期间应该可以按照企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特别是最后一年学生马上就要进入人才市场,两年过去企业的人才需求也常常会与两年多前的需求有一些变化。因此,这就需要学校在最后一年及时调整原有课程设置,顺应企业需求,使大部分毕业生能够更顺利地就业。

 

5 由专业课教师讲授高质量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对学生就业信息调研分析,发现虽然信管专业学生一次就业率较高,但是学生对口就业率比较低。通过进一步访谈调研,发现一部分学生在就业初就不知道哪些岗位是对口就业,再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专业对应就业岗位的发展路径。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而且应该由专业课教师去讲授这部分课程,这样才能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

 

针对此次调研反映的问题,笔者探索的以上改进对策希望对其他专业和学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贺宏(1979-),女,河北省新乐市人。现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

 

王素娟(1979-),女,河北省正定县人。现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建设。

第3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物联网;课程体系;实践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66-02

自2001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其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均处于发展中,各学校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进行了有关研究[1,2]。许多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办学基础上新开办了网络工程专业,为社会输送大量精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人才。长沙理工大学于2003年申请了此专业,虽然在制定培养方案之前做了大量调研,也借鉴了不少其他院校的办学经验,但是网络工程毕竟是一个开办时间不久的专业,最早开办此专业的院校时间也不长,大家都还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因此,在最初的培养方案制定过程难免会考虑不完善,在随后的教学和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根据实际发展来进行调整。

以射频识别、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技术为核心的物联网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是一种实现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被认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领跑者。物联网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国内的物联网热推动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工程专业如何适应新技术的要求,设置良好课程体系,满足社会需求,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必须时刻把握时展的脉搏,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掌握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不同行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为了专业发展的需要,如何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和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已经在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方向课程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3,4]。但以上研究从学科建设角度关注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开展具有行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本文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进行了大一到大四四个年级的调研,提出了加强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技能训练、增加实验室实践机会等新思路,探讨了在新技术条件下,如何将网络工程专业改造成适合社会需要和学生需求的优势专业。

一、专业调研目的

由于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受到新的挑战,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与所想掌握的知识及技能需求,同时了解学生的就业预期,收集在校生对工作单位、岗位、薪资水平的实际想法,旨在为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计和课程改革获取第一手资料,也为人才培养提供真实有效的反馈信息。

二、调研对象及内容

调研对象为长沙理工大学网络工程专业2009—2012级在校学生,约230位。因为新生2012级学生刚入校,所以设计的调查问卷有所区分。在发给学生调查问卷的同时,通过当面交流了解学生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议。此外,通过和学校的招生就业等职能部门了解本专业的招生就业情况。调研内容设计围绕调研目的进行,以专业技能、专业课程体系、就业意愿为调研主体,为了后期分析统计的需要,调研表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辅助当面调研了解。调研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三个主要内容。1.学生急需了解的专业技能;2.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反馈;3.学生对就业的意愿和期待。

三、调研结果分析

经过对四个年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调研,与学校就业职能部门联系,学生对这次调研表现出极大的支持,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与所学课程在应用程度方面进行填写调查表,同时将学生对专业技能各方面重视程度反馈给学校。许多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专业技能和课程结构方面进行了答复。而且,学生大都在教育教学等方面给学校和老师留言,对教学的肯定、建议,这些对老师启发很大。本次调研,我们发放调研表230份,收到有效调研反馈表共计217份,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

1.物联网技术课程的开设。针对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而我校尚没有开设物联网专业的情况下,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了解情况以及希望掌握的技能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得到了有关的反馈数据。反映目前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对物联网知识的了解程度,在哪个方面的技能最重要的选项中近一半的学生选择物联网方向,而在最希望参加哪方面的培训的选题中43%的同学选择了物联网方向的知识,远远超过其它选项,说明我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没有开设物联网专业的情况下,对物联网知识是比较期望学习的。

2.实践动手能力的需求。在对课程设计如何完成的问题中,51%的同学是独立完成的,并且剩余的中有39%是自己在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只有一成的同学没有自己去实现,说明同学对于动手实践的机会比较珍惜,希望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期望学校改善哪方面的条件时,有45%的同学选择了开放实验室和提高实验室条件,比奖学金(7%)、自主研究性课题(17%)、专家讲座(5%)、的比率都高表明学生希望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就业岗位、地域及薪资分析。针对学生比较关心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和预想的就业薪资和就业区域问题进行了调查。以下是调查结果的情况。在和学校就业职能部门的帮助下,本文得到了近五年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网络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尤其是近两年不断攀升,在今年更是达到了98.48%,相对其它专业,具有较明显的就业优势。而关于在校学生对就业后的薪资和地域分布,可以得到学生对就业后的刚开始薪资还是有比较理性的看待,将近70%的同学把起始薪资定位在4000元以下,而有近80%的同学讲就业地域定位在省会以上城市,可能和IT行业的发展机会有关。

四、调研结果应用

根据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在专业建设方向调整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将原来的网络工程培养人才方向由四个方向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络软件开发、网络工程与设计、物联网集中调整为两个方向,即网络安全与管理和物联网方向。在相应的课程设置上,增加网络防护技术、数字认证技术、操作系统安全等课程,而在物联网方向上增加传感器网络、RFID、云计算等课程。更加明确学生所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

加快建设物联网实验室,目前我们学校已经决定利用省部共建实验室资金建设物联网实验室,满足学生对物联网知识的需求,增加其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尽可能开放现有的实验室,开展远程实验等研究。

而关于学生的就业预期要求,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更好的满足学生就业愿望,实现更好的就业。

五、结语

在物联网等新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调整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已经成为其适应社会需求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本校2009级到2012级两百多名学生中开展了新技术条件下,学生对专业建设的需求调研。本文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应用,论证了在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中增设相关物联网技术课程的必要性,并提出进一步建设和开放物联网实验室满足学生的需求,了解了学生的就业预期期望,将有利于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更大地促进了本校网络工程专业发展同时对高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设置物联网方向有一定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田生文,邹海林,杨洪勇,网络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5):101-105.

[2]王春枝,李红,熊才权,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23):86-89.

[3]姜腊林,易建勋,陈倩诒,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和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8(3):67-69.

第4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7-0010-03

[作者简介]杨莉荪(1975―),女,上海人,广西商业学校助教。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的内容与方法

1.调研内容。商贸零售行业的发展趋势、行业的人才结构及人才需求;市场营销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对应岗位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知识及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要求、学生的就业去向和职业生涯发展等。

2.调研对象与方法。为保证调研的客观真实性,本次从行业、企业及毕业生三个方面开展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行业调研:包括政府的相关政策及行业相关发展规划、调研报告等。通过文献检索、网站查阅等方式进行。企业调研:以两广地区及江浙部分城市中小企业为主,主要是近三年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企业。通过企业走访、问卷调查、集体座谈等方式进行。毕业生调研:我校自2007届至2009届市场营销专业部分毕业生。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电话访谈等方式进行。

二、调研分析

(一)行业调研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大力支持,我国商贸零售行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据统计。201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83919.9亿元,比2010年增长17.1%。其中零售业商品销售额为71824.9亿元,同比增长24.88%。

我国当前零售业态基本细分为百货店、专业店、超级市场等。其中,专业店的发展最为迅速,在零售业中的份额逐年递增,已由2002年的22.7%上升至2006年的54.9%。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柳州市作为“桂中商埠”也提出,到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要在1000亿元以上。背靠内地、面向东南沿海和东盟各国,广西基本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商业格局,商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人才。根据广西人才网联2012年一季度人才供求分析报告提供的职位需求前十位条形图,2012年第一季度,销售类的人才需求达25800人,占比达18.58%,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265人。求职人才数前十位的条形图则显示,一季度的销售类人才求职数为18638人,比销售岗位少7000多个。

(二)企业调研情况

企业调研方面,调研了21家企业,重点集中在柳州、广东、深圳及江苏,发放了150份调研问卷,组织了20多次个人面谈及集体座谈,主要调研数据分析及结果如下:

1.本次调研的大部分企业招聘人员的途径以劳动市场和学校毕业生招聘为主,学校应届毕业生一般需进行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才能胜任工作。

2.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更看重的是工作经验和人品素质,最不看重的是职业资格证书。特别看重毕业生的实战经验和专业技能,有门店销售经验的学生很受企业的欢迎。

3.调查的企业中,中专学生一般集中在销售岗位。就业单位对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整体评价满意度为96.4%。企业普遍认为中职生的优势在于操作能力强,能吃苦耐劳;劣势在于创新能力差,不善于沟通交流,个人修养方面有欠缺。

4.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市场营销专业人员主要工作岗位分布为:业务员14%,营业员(含导购员、销售顾问等)28%,文员15%,企业管理15%,服务人员16%,店长12%。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众多中小企业需要一些既有商务知识又有销售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以满足终端销售工作的要求。

5.在调查问卷中,95%的企业最看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其次是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产品销售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再次是办公软件的使用、会计知识的掌握等,最不重要的是外语能力。

6.60%以上的受调查企业近年内对市场营销人才有需求,对终端销售人员特别是一线销售岗位如营业员、导购员、销售顾问等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因此,我校可加强学生这方面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训练。

7.企业对于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表现出很大兴趣,他们希望校企业共同培养的人才到企业上岗后能够快速地胜任工作。被调查企业约90%有与我校进行校企合作的意向,愿意采用的合作方式有接受教师下企业实践学习、接受学生前往参观实践等。

(三)学生调研情况

学生调研方面,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辅以一定的学生座谈形式,此次调查问卷共发140份,回收128份。

1.目前我校毕业生就业岗位集中在销售和生产一线,约占95%,管理岗位约5%。毕业生选择就业的用人单位主要集中在私营企业。就业单位的行业主要集中于批发零售行业、住宿餐饮行业以及汽车行业。

2.我校毕业生一般1~3个月左右能独立胜任工作。从普通销售人员到销售主管,毕业生需通过1~2年的时间完成。

3.调查中,学生感觉专业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是他们比较缺乏的,较多学生觉得协调沟通能力、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对他们的工作帮助比较大,其他知识能力帮助比例不高。

4.毕业生普遍认为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目前开设的课程比较合理,能够基本满足现在的岗位需要。建议增加实习课时,尤其是在校期间的实操性实习,聘请行家里手,针对社会需要,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建议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增加人际沟通、心态调整方面的课程。

5.部分毕业生感觉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较少,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适应能力的锻炼。希望学校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锻炼工作能力,通过实践积累更多工作经验。

6.个别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太相符。毕业生反映,某些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系程度不大,希望学校能够在保证基础理论课、核心课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工作实际进行授课。

三、调研结论

1.人才培养方向定位。通过对行业、企业、毕业生三个方面的详细调研,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主要面向批发零售行业、首饰制造批发行业以及汽车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商科职业素养,掌握市场营销理论、商品销售技巧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市场营销人才,主要就业岗位为品牌专卖店导购员、店长以及汽车4S店销售顾问等。

2.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从调研中得知,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是一线的销售工作。因此,结合行业、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我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应该为培养在中小企业一线从事销售、销售管理等相关工作,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初中级专门人才。

四、专业改革建议

1.充分发挥市场营销专业理事分会的指导作用,重新设定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我校已经成立了市场营销专业理事分会,我们应以行业为依托,拓展市场营销专业理事分会的功能,理事分会应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变化情况和实际工作需求,通过调查、论证、分析和研讨等活动,确立与人才的目标岗位(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帮助我校制订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方案,在教学的监控和评估中给出建议,并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指导。

2.针对学生的目标岗位(群),突出能力本位与个性发展,召开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会,确定岗位职业能力。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传统销售岗位群(营业员、专卖店导购员、汽车销售顾问、门店店长),因此,需要邀请用人单位专业人员、教育、行业专家一道召开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会,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梳理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态度要求,实现由“知识本位”向“素质(能力)本位”转变,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应变创新能力,体现本专业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3.在“必需、够用、实用”原则基础上,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课程和教材。

坚持从企业岗位的需求出发,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确定课程结构,围绕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加强教学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实战性。教材开发方面,我校应根据企业具体工作要求开发校本教材,丰富教材形态,打破传统的学科式教材编写模式,开发和推广与企业实际工作相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式教材。在开发过程中,既可以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也可以将原本的科目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重新整合,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项目,使其具备实践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特点。

4.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教育。本专业的各课程应针对中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变化,注意结合社会的价值观念取向,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正确对待本职工作,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

5.建设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实战型专业教师队伍。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一定要走专兼职相结合的道路。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我们可以一方面派送教师参与各种企业内训,增加实战体验,另一方面派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引入企业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使教学与生产、科研紧密结合。

6.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针对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推行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探究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在教学手段上应更多运用多媒体教学,大力推广网络教育技术,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7.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中等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教学,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我校应建立以课堂实训为基础,结合阶段实训、见习,强调毕业综合实习等为主要内容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保证学生所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接轨,让毕业生能尽快符合企业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晓莉.淄博市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报告[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9).

第5篇

[关键词]医疗美容技术;调研;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R-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3)05-0590-04

通过调研了解当前我国美容行业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法规,从而探索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在医疗美容行业中的发展空间,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了解当前我国美容行业对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结合毕业生就业状况,明确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修正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了解当前我国美容行业从业人员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及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水平,探索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制定专业建设相关标准,提升毕业生质量与市场竞争力。

1 内容和方法

1.1 调研内容:包括医疗美容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育现状与趋势;医疗美容岗位基本情况、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及职业岗位的要求;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发展等。

1.2 调研对象

1.2.1 调研范围:中国境内开展美容服务的公立医院、民营医院,涉医美容机构、大型美容院及化妆品公司,国家卫生行政机构,行业协会、学会及同类院校等。

1.2.2 调研对象:美容行业专家、医院美容科负责人、医疗美容机构负责人、生活美容机构负责人、本专业往届毕业生、同类院校专业负责人等。

1.3 调研方法:2010年1月~2012年3月在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人员、同类院校及本校往届毕业生中广泛开展调研,在调研过程中综合应用文献与网络信息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团体焦点访谈法、个人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调研方法,其中发放问卷共计750份,回收有效问卷672份,回收率89.6%;团体访谈11次,个人访谈30人;重点调研同类院校40所,美容企业352家。

2 调研结果及分析

2.1 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1.1 我国美容行业现状与趋势:以《中国美容时尚报》为首的专业权威调查机构协同中国美容美发协会、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及业内同行对中国美容业调查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美容业属于完全竞争的成长型产业,它的总体规模将在本世纪超越任何产业而成为最大的社会产业。目前,全国美容业就业人员是“第三产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全国城镇美容机构总数约为154.2万家,平均每家美容店的就业人员为5.1人。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国内专门的美容机构已超过100万家,美容从业人员达600多万人,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35.1%,高中或中专学历者占53.53%,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11.37%,其中具备医学背景者只占3.83%,从业人员多为1~3个月短期培训,未经过系统的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的要求差距很大。调查显示,目前全国从事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员多为临床医生转型,需要医疗美容技师约100万人,而每年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毕业生不足6000人,就业率高达100%,历届毕业生人数仅占全国美容行业从业人员的0.1%。

2.1.2 人才需求情况与职业岗位要求:通过对18个省、2个直辖市的国有综合医院、民营医疗美容医院、民营美容机构及化妆品公司等352家美容机构的调查显示,77.38%的机构需要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逐年上涨。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医疗美容(医疗美容咨询师、医疗美容技师)和生活美容(美容顾问、美容美体技师、美容导师/讲师)两大职业领域。2008~2012年的5年间,在医疗美容咨询岗位从业的应届医疗美容技术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提升[1]。调研结果显示(见表1),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职业领域的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有所差别,教学内容虽基本相同,教学重点却各有侧重,用人单位在选人、育人、用人上主要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行选取。

2.1.3 我国美容行业相关政策法规:我国美容行业日趋规范,先后颁布多种政策法规,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依据。2002年4月16日颁布《美容医疗机构、医疗美容科(室)基本标准(试行)》(卫医发[2002]103号),指出从事美容医疗应用技术的医务人员可以是美容医师,也可以是医疗美容技师或专业性美容护理人员。2004年3月1日卫生部组织编写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美容医学》分册正式出版,分册指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培养的人员是不同于美容医师和美容护士的第三类人才即医疗美容治疗师。2004年10月22日教育部、卫生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3号)文件将美容医学相关的“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正式列入“医疗技术教育系列”的专业目录[2]。2006年颁布的《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06版)》卫医发〔2006〕125号文件,指出高职高专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不允许报考临床执业医师。2010年颁布《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美容服务监管的通知》,指出医疗美容行业存在着准入标准不高、人员素质偏低、质量管理不严等问题, 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水平,严格技术操作规范[3]。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活业”[4],各省市人民政府出台了相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重庆、广东、江西等省市均提出要加快发展美容产业文件,做为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区域的经济发达的城市,十二五期间对医疗美容人才的需求将表现为量更大,质更优的特点。

2.2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育现状

2.2.1 全国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点分布情况: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育有近20年的历史。1993年原大连医学院、原江西宜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原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创办了第一批大专层次的医学美容专业[5],到1999年,相继有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办此专业的大专教育,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办学状态数据库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9月,全国有64所高等(职)医学院校开办了“医疗美容技术专业”高职高专的学历教育[6]。

2.2.2 全国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就业情况:通过对各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本专业毕业生三年后毕业岗位调查统计的就业岗位主要面向综合性医院的美容科、民营医疗美容机构、化妆品厂(公司)、美容院等多个岗位,岗位主要包括医疗美容咨询师、文刺师、激光操作技师、美容美体师、美容顾问、美容导师、美容店长等岗位,见图1。

3 结论

3.1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发展前景广阔:中国美容业现在正处于市场发展的较快增长期,这种快速发展态势表明:该产业属于朝阳产业。目前,每年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毕业生不足6000人,就业率高达100%,历届毕业生人数仅占全国美容行业从业人员的0.6%。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广阔的就业市场为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应适应市场岗位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扩大招生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 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职业领域:目前美容市场的人才需求以医疗美容与生活美容为主,这个结果提示教育者,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大核心技术应该作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教育重点。专业人才培养应将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条培养路线同时进行,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掌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医学知识和医学美学相关知识,掌握医疗美容基本理论和技能,主要在医疗美容机构、生活美容机构及化妆品公司等医疗美容技术岗位,从事医疗美容咨询师、技师、美容顾问及美容导师/讲师、美容美体技师等工作,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医疗美容技术专门人才。

3.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适应市场岗位的“多样化”需求:根据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不同职业岗位特点和人才需求现状,以校企合作双赢为前提,深化“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双线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多方订单、多类订单”的人才培养模式,灵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手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多方订单是指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与不同的企业合作,根据职业岗位的不同分方向实施订单培养,完全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多类订单是指针对用人单位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实施长期、中期、短期等订单培养模式,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针对不同的企业、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4 专业课程体系要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经过调研、分析,不同职业岗位的教学模块有重叠也有区分,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进行教学模块的选择和设计,根据“多方订单、多类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整合、重组各个模块,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构建“因岗设课,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岗位化、职业化、模块化改革便于教学内容的整合和重组,对于企业开展不同的职业岗位培训、开发职业岗位培训包、开发职业岗位培训项目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3.5 建立“专业教学标准”,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全国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学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各类办学院校应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依据,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7],建立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教学标准,是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秀丽.“医疗美容咨询师”人才培养方案与标准的建议[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7):2262-2263.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通知,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4,(11):74-84.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美容服务监管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卫办医管发〔2010〕202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1,(3).

[5]吴勇.高职医学美容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8):972-973.

[6]孟群,中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96-206.

第6篇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 就业指导课程 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50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 Teaching and

Reform in Applied University Perspective

GUO Libing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Guangdong 523000)

Abstract Career guidance curriculum as a required course for college students, has formed a systematic curriculum. Teaching career guidance course, there is situation of not enough system, teaching single way, protection is not perfect; in the perspectiv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career guidance needed to build the whole program teaching curriculum, and actively expand the "second class", make good teaching effect survey tracking and feedback.

Key words applied university; career guidance course; reform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谈到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广东省委书记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广东省部分高校率先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综合培养体系。就业指导课程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要根据社会需求不断完善,以适应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1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现状

1.1 课程体系不够系统全面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存在着几个问题:第一,就业指导体系不够健全。部分高校设置的就业指导课程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未将职业规划课程列入必修课范畴,全校学生仅有几十人选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不够普及。第二,就业指导课程还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仅仅是指在大四阶段为毕业生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少数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同时包括低年级为学生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教育要贯穿大学生整个大学时期,方可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第三,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不够全面。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个模式化的内容,大都包括: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求职材料准备,面试技巧,职业技能培养,就业手续办理等。社会的发展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就业指导课应该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增设实践性课程,不断地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1.2 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第一,教学理念比较传统。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多数课程也是采用教与学的方式完成。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到就业指导课程是实践性和应用型较强的性质,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展调研活动,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我,变被动受教变为主动求教,教学效果会更好。第二,教学实施方式比较单一。就业指导课程多为课堂进行,少课时的模拟面试等课程也大都在室内完成。在笔者学校最近做的一项针对于“你认为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如何完善”一题的调查中,有近70%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改变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方式更加多样化。就业指导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提升职业潜能,单一的授课方式很难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第三,教学效果考核的实效性不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考核方式往往是“制作一份简历”和“模拟面试”来决定期末学生的成绩。笔者对所在学校的应届毕业生针对于“你觉得就业指导课程的考核方式怎样”,部分学生认为平时自己是班干部,心理素质较好,不惧怕面试,只要简历做得好,便可以不用上课了。不少学生表示,希望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切实提高一些求职技能,发掘自我的职业潜能,切实提高求职能力,就业指导课程的考核应该体现这些提高的过程。

1.3 课程建设保障不够完善

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是由就业办或者就业指导教研室统筹,还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第一,投入力度不够大。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课,难以被学校和学生高度重视,对于没有设立就业指导教研室的高校,就业课程由就业办负责,没有形成较为科学的规划和统筹。笔者曾对所在学校的2009、2011和2013年毕业的毕业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显示,毕业年份越早的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认知越少,甚至表示没有学过这门课程。而80%的毕业生表示,希望在上学期间得到就业指导方面的教育。学校就业办应该加大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宣传和投入力度,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

第二,政策支持不够完善。学校每年将有针对于招生、就业、毕业生的文件性材料,但很少有专门针对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文件,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陈旧、形式老套,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另外,就业指导课程的课时量,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都未和教师绩效挂钩,未能像专业教学课一样有着较为完善的相关政策保障。

第三,师资队伍不够专业。多数高校兼任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为辅导员和就业办工作人员,少有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辅导员和就业办工作人员工作繁忙,很少有更多精力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精益求精的钻研,使得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师资不够专业,从而影响就业指导教育效果。

2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改革思考

应用型大学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可做如下思考:

2.1 多元化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

应用型大学要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注重就业指导课程的应用型。笔者所在的大学的就业指导教育师资队伍可供借鉴:由就业指导教研室统领规划学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由教师团共同完成就业指导教育:就业指导理论课由教研室教师和专门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担任;职业规划课与专业导论由各院系教师团组织完成;就业指导讲座由外聘的企业家、杰出校友等承担;整合资源,创业讲座借助于工商管理学院师资力量。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师资培训,以适应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形势。

2.2 构建就业指导教育全面性、全程式课程体系

笔者所在的东莞理工学院,以建设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为目标,就业指导教研室不断调整、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着力构建全程式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现已拟将就业指导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导论课程整合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分阶段实施。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就业指导课程必须具备更强的实效性,应该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充分融入就业指导教育,就业指导教育要贯穿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分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为新生入学阶段,可以对新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对职业有着科学的认知,做好对人生和大学生活的规划。

第二阶段,是学生职业潜能培养和职业规划的起步期。可组织主题拓展活动、生涯训练营等活动来引导学生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知识理论学以致用,进行自我探索,学会职业生涯规划。并将就业指导课程部分知识讲授给学生,如职业素养的提升,职业潜能的发掘和培养,让学生提前认识到自我求职技能的欠缺,及时调整自我目标,利用大学时间来锻炼与职业相关的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笔者所在的东莞理工学院,针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在二年级时可以申请加入学校创业学院精英班,学校设置系统的创业理论学习、创业导师指导,并设有专门的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基金,鼓励创业团队落地。

第三阶段,是就业指导课程重点施教期,侧重于帮助学生备战求职。使得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能够掌握就业信息的收集、获取方式,辨别虚假信息,学会筛选,谨防诈骗;完善求职简历和其他求职材料;做好面试的各项准备;开始参加招聘会,了解市场需求,注意反思;面试礼仪等。帮助学生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

第四阶段,是学生走向职场前的岗前培训期。可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就业上岗前的心理辅导,办理好各种毕业手续,了解国家、省、市、学校对毕业生的各项政策,掌握职场礼仪,塑造职场形象,进行心理调适,必要时,依托心理辅导中心和院系心理辅导员,在重点时期开展心理集中咨询,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同时对毕业生提供职业测评及一对一的职业咨询,为学生顺利由“应届毕业生”转为“职场人”做好充分准备。

2.3 积极拓展就业指导“第二课堂”

第一,利用校园活动,可以实施就业指导教育。如利用举办企业调研大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引导学生主动提升就业技能;开展模拟面试大赛,督促学生提前做好求职面试前的准备;开展关于就业、创业的政策法规的知识大赛等。第二,利用校园论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讲座。如依托《莞工青年论坛》平台,邀请校外就业指导专家、成功校友和社会成功人士授经,开展就业创业讲堂,开拓学生就业创业思维;依托职业生涯发展协会学生社团,定期邀请“职来职往”主持人、成功企业家来校同学生面对面交流。第三,利用学生业余时间,可在学校设置主题工作坊、精英训练营等,供学生自由选择参加,有针对性地提升自我。

2.4 做好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调查跟踪与反馈

高校应成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统筹规划学校就业指导课程。首先,要成立就业质量跟踪调研小组,将定期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调研工作纳入常规工作范畴。第二,要积极参加校企合作洽谈会,实地走访参观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将课程改革同社会需求挂钩。第三,要动员院系力量,通力合作,保证调研结果的科学性。第四,要对调研结果进行认真统计分析,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作为日后调整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重要参考,同时将调研结果反馈至学校相关部门,为学校人才培养提出建设性意见。

总之,在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在充分调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样化教学方式,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毕业生;就业形势

作者简介:李秀芳(1978-),女,福建漳州人,厦门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讲师,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福建 厦门 361024)陈自力(1965-),男,湖南长沙人,厦门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教授。(福建 厦门 361024)

基金项目:本文系厦门理工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项目编号:JG201027)、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项目编号:JA12259)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200-03

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下设置的一个专业。[1]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建设工程全过程管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2]随着国内建筑行业的发展,工程管理专业人员的需求持续增长,目前尚处于不饱和状态,[3]据预测,未来的需求是2015年为773.79万人,2020年应为1021.64万人。[4]

在对工程管理专业人员数量急剧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对其质量的要求,国内学者纷纷对此进行了研究。[5-9]本文以教改项目为依托,从2010年开始设置调研:在校生的就业意向调查、跟踪,对往届毕业生的现状和需求调研,对省内用人单位需求调研。以辅助学生更加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更好地分配时间和精力以提高就业技能,同时也可以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修整和教学改革的一个参考依据。

一、毕业生就业相关调研

1.一次就业率

工程管理专业2003级至2008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图1所示。调研数据显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前就签好就业协议的比例均在92%之上,这一比例高于麦可思调查研究的最高值90.4%”,[10]说明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良好。

图1 各年级的一次就业率统计图

2.毕业生的就业区域

连续六届的毕业生就业区域总体分布如图2所示。从图2可见,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厦门市,有将近九成的毕业生都在福建省内沿海工作,仅有15%的毕业生就业于省外。这一现象主要与厦门理工学院“服务海西”的办学定位有直接的关系,也与厦门理工学院在福建省内,尤其是厦门市工程服务行业立下的良好口碑有一定的关系。

图2 毕业生的就业区域总体分布百分比图

3.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情况

连续六届的毕业生就业对口情况如图3所示。从调查的情况看,截止到2013年2月,历届毕业生中有87%的人从事对口的土木类工作,8%的学生考研成功继续深造,还有5%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转行做了其他工作。87%的专业对口比例在厦门理工学院的众多专业中名列前茅,亦高于麦可思的全国调研数据。[10]

图3 毕业生就业对口情况表

4.毕业生的就业领域

对专业对口就业人群做了进一步详细调研,结果如图4所示。主要的就业领域分别是造价咨询、现场施工管理、工程监理、房地产开发策划营销及其他相关行业。前四者所占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7%、24%、13%和8%。在占总统计样本10%的“其他相关”分项中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设计、土建主管部门公务员、土建相关事业单位和其他所占份额相当,招考的小学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仅占其中的1%。另外,厦门理工学院在2008级工程管理专业中设置一个造价方向,学习重点和就业情况就有了明显的倾斜,大三时的就业意向统计有42%的学生计划往造价方向发展,毕业当年40%的学生直接从事造价咨询行业。

图4 对口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分布图

5.就业中所用到的知识来源分布

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土木类专业,对于专业技能的依赖性也相对较强,通过调研分析,毕业学生在工作中用到的知识来源如图5所示。通过实践渠道获取工作中所用到的比例高达81.6%,其次是比例为55%的在校期间的课堂教学所获得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对有限的课堂授课起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也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选择该项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比例是42%,其次是工作期间单位的针对性培训,所占的比例为38%。同时,从后续的跟踪和访谈中了解到专业基础部分知识扎实与否对学生工作后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

图5 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识获取途径分析图

二、用人单位的调研

对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主要集中在建筑施工、监理、咨询、房地产等行业,样本涉及省内外,省内以毕业生主要分布的厦门市企业为主,涵盖了省内其他区域,并辐射到国内其他省份,厦门市、省内和省外的样本个数比例分别为57%、29%和14%。

1.企业对学生的评价

通过对合作单位、实习基地和友好企业的面谈、问卷调查与电话访谈等方式收集用人单位对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岗位上的表现得到了较好肯定:接近90%的良好评价率,15%的优秀和7%的合格比例。

2.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宏观需求来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道德品质、执业能力、吃苦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稳定性,调研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道德品质以74%的高比例排在第一位。道德品质即人品,职业技能欠缺一些可以通过企业各种培训、深造进行弥补,但低劣的人品却是无法弥补的。土木及相关行业作为基础学科,其工作性质相对比较艰苦,因此吃苦精神以65%的比例排在用人单位对员工素质要求的第三位。因为土建行业工作需要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两项分布以68%和59%的比例排于第二、第四位。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减少培养新人的成本,企业急需岗位胜任性高的人才,因此稳定性成为企业关注的素质之一。工程项目由于时间的紧迫性,需要协同工作,良好的团队工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3.企业对各类证书的青睐度

行业技能大赛的获奖证书和国家执业资格证书占了青睐榜的前两位,在前五届的全国算量大赛中厦门理工学院获奖选手的业务能力得到了业界认可,尤其是三年连续蝉联全国总冠军和若干一等奖获奖选手在工作岗位的表现更加肯定了这一点,后续在国赛中获奖的选手可以在厦门市五家共建单位中获得免试用期直接录用资格,因此目前该项是最为有利的录用条件。职业资格证书对于企业来说除了是应聘者实际的能力证明外,还有增强企业硬件的作用,也是有利的条件之一。此外,软件的操作在统计数据中居于第三位,源于涉外工程的增加,企业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图7 企业对各类证书的青睐度

4.就业学生的稳定性情况

从图8中可知,在就业的一年半左右跳槽人数比例经历一个小高峰达到12.3%,跳槽时间与考证有极大的关系,有着一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已经获得证书再到就业市场可以谋取更好的发展机会,或是因为经过一年的实践工作调整个人的就业发展方向。5年是另一个高峰,达15.1%。根据笔者追踪调查发现,其中有一大部分学生由于工作能力较强而被猎头挖到了更好的岗位。调研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第1~2年间跳槽的学生中90%以上的人会有第二甚至第三次跳槽经历,而在四年以上才跳槽的毕业生则相对稳定。跳槽的主要原因统计:期待和实际不对等、谋求更好的待遇岗位或更高的职位。

图8 就业中跳槽时间和比例情况统计

三、大学生应注重培养的各种能力

结合历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样本调研发现,工程管理专业在校生应该着重培养的素质如图9所示。

图9 大学生应注意培养的能力

从用人单位对招聘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来看,有88%的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的实践工作经验。用人单位迫切希望毕业生在校期间能够得到和工程实践吻合度较高的实训,以减少到岗后企业培训的人力、物力成本。其次是比例为74%的专业基础素质,专业基础能力是应聘者后续强劲发展的有力支撑,在随后的进一步提升中有很大的影响。软件的应用能力在初入职时较为看重,后续的要求反而弱化了一些。而自学能力以72%的比例位于第三。在工作以中,对于行业的政策变化、技术更新和市场变更,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和创新。

详细区分后发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也根据企业的性质、规模、等级而异。企业关心的问题是人才的流失率、岗位胜任性、人才的进取心及其从属性。

四、结语

通过对历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一系列调研,得到如下结论:

首先,通过追踪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连续六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显示,各届毕业生首次就业率高达92%以上,九成以上的学生就业于以厦门为主的福建沿海地区,87%的毕业生就业于对口的土木类工作,集中在造价、施工、监理和房地产等领域。用人单位对厦门理工学院学生良好和优秀的评价率达到九成以上。

其次,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识的主要来源渠道为:通过工程实践、在校期间的课堂授课吸收、在校期间的课外兴趣活动获得和工作期间单位的针对性培训中培养。企事业单位对学生在专业技能大赛中的获奖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软件操作类证书的关注度较高,这三者都直接反应了应聘者对专业的精力倾注度和实际执业能力的重视程度。反过来,由于用人单位的这一关注,学生跳槽的第一个小高峰也和证书的获取时间有一定关系。

最后,综合岗位需求,应注重培养学生在道德品质、实践经验、专业基础、团队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尹贻林,严玲,孙春玲.世界工程造价学科教育发展报告[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汪浩.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竞争优势[J].安徽建筑,2011,(2).

[4]曹露春,张志军,殷惠光.建筑行业工程管理人才预测与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0,24(5).

[5]赵秀云,张淑霞.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与专业定位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3).

[6]刘卫星,屈成忠,冯丽杰.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8,34(12).

[7]李茜,康志华.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科技信息,2010,2(23).

[8]蒋桂梅.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的几点建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3).

第8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就业;调研报告

一、引言

(一)调研的背景及对象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走进企业进行调研和顶岗实践,以期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以及加强对行业发展的了解,更好地为教学一线服务,培养出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在此大的背景之下,商务英语专业调研小组利用暑期对本系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以及他们所在企业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调研,了解我系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情况以及企业对毕业生的岗位要求,从而对本系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使我系的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紧跟行业发展的需要,以便使我系培养的毕业生能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调研过程

参与本次调研的小组成员主要是商务英语专业的骨干教师。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形式进行。此次问卷的设计主要有毕业生问卷及企业问卷两种形式。问卷调查及访谈的主要对象是2010级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及所在企业的负责人。通过调研,以期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毕业生所在企业的想法和实际需求。这些毕业生所在的就业单位主要分布在东部的长三角、南部的珠三角及中部城市。我们主要对分布在这三个地区的毕业生及其所在企业发放问卷调查,总计120份,收到反馈120份。除了发放问卷调查外,我们还对相关外贸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了访谈,面对面了解学生在该企业的表现情况以及企业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三、调研结果

(一)企业问卷调研结果

1、企业的满意度

从企业问卷及访谈反馈的情况来看,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为95%,其中53%的企业认为我系的毕业生表现很优秀。因调研的企业主要是一些外贸企业,企业对学生的英语听说技能非常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听说能力的学生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企业更看重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学历,所以即便是专科毕业生,只要有能力,企业也会聘用。实际上,中小型外贸或外资企业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不高,他们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2、企业的用人标准

在问卷中,企业方普遍强调需要综合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希望毕业生能扎实做事,又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比较看重毕业生的内在潜力。总体来说,影响和决定企业用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吃苦耐劳,不计较报酬;

(2)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能直接上岗工作;

(3)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

(4)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潜质。

3、企业对教学工作的建议

总的来说,企业对学生在企业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他们觉得在教学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为此,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工作提出了如下的一些建议:

(1)注重知识向综合能力的转化。企业方认为,学校应注重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多开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培养的口径要宽,加强实训环节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外贸实用技能及英语听说技能的培养。

(2)多开展社会活动,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能力的锻炼。希望学校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多组织实践活动,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进入工作单位后,能快速适应岗位要求。

(二)毕业生问卷调研结果

1、毕业生就业现状

在本次调查中,93%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容易。学生普遍认为在求职过程中,就业单位会注重其所学专业、个人能力、实习经验。在求职中,47%的学生优先考虑应聘职位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40%的学生优先考虑工资待遇;81%的学生认为实习经历非常重要;90%的学生认为职业资格证书非常必要。80%的学生认为在求职中面对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工作经验和个人能力欠缺。

2、毕业生在求职及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适应能力不够强

部分学生在一个新的环境工作,还没有完全调整好心态,对周围的工作环境还没有完全适应。有的学生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已经换了几次工作就是最好的证明。显然,这些学生心态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完全做好从学生过渡到职业人的心理准备。

(2)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

有的学生在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对自己要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这样的问题没有思考过。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没有科学规划,也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在哪儿,在就业时显得比较被动。

(3)自信心不足

大部分高职生都存在自信心不足的问题,这一点在求职就业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的专业能力不够突出;另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学历比较低,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四、调研结论

(一)毕业生问卷调查结论

1、综合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从问卷分析和访谈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实践操作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社交能力这四个方面的培养,使毕业生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多面手”,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

2、职业定位不明确

大部分学生在调查访谈中提到对就业较为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不知道自己能够干什么,对自己缺乏信心。在他们心目中对职业的规划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正是由于他们学习的目的性不强,所以在三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显得不够积极、主动,从而没有达到既定的学习效果和获得较强的专业能力。这也是造成他们就业困难或就业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工作经验不足

受调查的学生基本上都提到在就业过程中经验的重要性,大多数企业都需要招聘有经验的员工,以节省培训成本及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他们非常注重高职毕业生的动手及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学生希望能够在校期间能够有更多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通过实行、实训来积累工作经验,把自己锻造成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为将来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二)企业问卷调查结论

1、课程设置要实用

企业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要突出实用性,多开一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实用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学到更多的实用技能,更加有助于他们将来就业。

2、专业建设要与时俱进

专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每个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但是几乎所有的企业对一线工作人员的缺口比较大,如市场营销、外贸业务员、商务助理等一线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专业建设只有紧跟行业的发展,才能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

3、人才培养要以“能力”为本位

现在的企业都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要一专多能,综合素质能力要强,这种要求从招聘时就体现出来了,很多企业的负责人都提到在招聘面试环节会注重对毕业生的能力测试,当然这种能力的测试会体现在多个方面,不同的公司会对能力的测试有不同的要求,但他们都希望招到的学生是多面手。

4、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准

目前,中小型民营企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我们的课程设置及专业调整的方向要以这个岗位群为目标,要依据他们的用人标准来进行教学改革。

五、调研结论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了解到高职毕业生目前的就业现状以及企业用人的一些要求。综合毕业生及企业反馈的情况来看,我系毕业生目前还存在如下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职业能力单一、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就业价值取向不明确等等。高职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我们拟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实践等方面加以改革与完善。

(一)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也就是就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企业的一线岗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我系一直在努力构建“英语+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语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仅有语言特色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在专业特色及技能培养上下功夫,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

(二)引入行业标准,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要深入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把企业的用人标准融入到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构建合理、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应具备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底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在综合素质能力方面,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具备公共关系处理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迁移能力,具有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三)以能力为本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我们可以多开展实训课程,从语言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进行训练。积极建设实训基地,让学生从实际工作岗位中体验职场的真实性、复杂性,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

(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对毕业生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学院各项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表现也很优秀。事实表明,学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综合素质能力。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第9篇

关键词:机电专业;人才需求;对策

一、调研背景

为了更好地规划我校机电专业建设,真正实现办学与市场接轨,培养“适合现代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我校机电专业部于2011年4月实施了“陈登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专业人才需求”社会调研活动。

二、调研的方法、对象及过程

本次调研由学校教务处牵头,由机电专业部抽调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人才需求”社会调研组,制定了详细的调研方案,井然有序地开展调研工作。

1. 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结合实地访谈的形式。问卷调查全部针对企业,实地访谈的对象包括企业主管、负责人以及企业的工作人员,重点访谈对象是企业的主管和负责人。

2.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学校所在镇的企业,共调查了33家企业,收回有效问卷33份,访谈37人。其中大型企业3家,中小型企业30家,所调查企业97%是私营企业。

3. 社会调查过程。

(1)准备阶段:主要包括编制企业调查问卷,选取调查样本企业,拟定访谈提纲。

(2)实地调查:学校将教师分成4个小组,每组设一个组长,每组成员4-6人,由组长带领到企业内部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3)统计分析:统计调查问卷,整理访谈记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分析研究并撰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1)在企业对机电专业应聘者录用的重要因素的调查中,企业选择“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占76%,选择“技能证书”的占12%,选择“仪表” “谈吐与礼仪”的占12%。调查发现,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首要的选择是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用人单位对于应聘者技能证书并不十分看重,应聘者拥有的技能证书的数量并不能给机电类毕业生的求职带来很大优势。

(2)在企业需要哪类中职机电应用人才的调查中,

选择“生产操作型”的占40%,选择“市场开发型(营销)”的占33%,选择“管理型”的占15%,选择“技术型”的占9%,选择“其它”的为3%。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招收中职机电类的员工主要是需要他们从事生产操作和市场开发。而对于机电类的毕业生能否从事技术型工作,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虽然机电类毕业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事一般的生产操作是没问题的,但是与从事技术性的工作要求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差距,一般技术性的工作,企业一般会找老师傅或是从事机电设备开发维护较长时间的人来担任。因此,中职毕业生应摆好心态,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

(3)对于已招用的机电专业毕业生,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强培养,对于这一问题,选择“专业技能”的占67%,选择“团队精神”的占21%,选择“职业道德”的占9%,选择“计算机知识”的占21%,没有企业选择“专业基础理论”。从调研中得知,用人单位并没有过多去关注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最看重的还是学生的专业技能,这一选项占总数的67%,另外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用人单位也认为需要加强培养。

(4)在企业认为哪些种类的机电专业人才比较缺乏这一问题的调研中,选择“设备安装与管理”的占46%,选择“数控加工”的占32%,选择“钳工、模具及车工”的占9%,选择“电子设备安装与维修”的占6%,选择“楼宇电梯等维护”的占3%,选择“其他”的占4%。可以看出,目前,用人单位认为机电专业的人才缺口主要集中于设备安装与管理、数控加工、钳工和车工,占总数的73%,相对较少的为楼宇和电梯维修等操作人员。

(5)用人单位未来几年对职校毕业生是否有需求,选择“否”的占9%,选择“是”的占91%。从调查中得知,企业对于机电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因此,学生要顺利就业,关键在于学生自己要摆正心态,能够掌握好一技之长,从底层干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

(6)在企业是否愿意委派机电技术人员到学校培训学生的调研中,选择“很愿意”的占12%,选择“不太愿意的占51%,选择“不愿意”的占37%。可以看出,大多数企业会以效益为主,他们担心派技术人员到校培训会耽误本企业的工作进度。而且在机修和电气维修方面,很多有经验的师傅都不愿意出来带学生,因为他们的收入比较高,而到学校去带学生的话,所得的酬劳并不是很高。但若学校能给出较高的酬劳,且企业也没意见,有经验的师傅还是愿意出来带学生的。

(7)企业是否愿意接受学生前往参观或实践,选择“很愿意”的占6%,“比较愿意”的占24%,“不愿意”和“不太愿意”的占70%。而对于企业是否愿意接受教师前往跟班实践学习,选择“很愿意”的占9%,“比较愿意”的占24%,“不愿意”和“不太愿意”的占67%。从调研结果可看出,如何将企业与学校的校企合作进行深入的开展还是任重而道远。企业不愿意让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实践或实习,主要是担心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工作进度,所以,要让企业能接受教师和学生去实习,首先要打消企业的这种顾虑,也要从企业本身出发,算好他们的经济帐。

四、调研结论分析

(1)企业很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有待加强。由于本地的经济较为发达,就业机会比较多,从我校近年的就业率统计来看,学生毕业三个月内就业率基本上在85%以上,学生毕业六个月的就业率基本上是100%。较为宽松的就业环境,导致学生的工作变动率很大,使用人单位对学生抱有一定的戒心,对于同一个岗位,有些用人单位宁可招收清远、湛江、茂名、江西、湖南的技工,也不愿招收本地的毕业生,担心这些毕业生待不久。

(2)新型电气控制有很大的需求潜力,但传统机加工需求有所削弱。目前,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新型的电气控制方式如PLC以及变频器控制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继电器控制,传统的机加工类用工需求虽仍有较大的市场,但对本地的学生需求有所削弱。

(3)“校企合作”的理念得到支持,但“校企合作”的实际运作任重而道远。多数企业表示,本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他们可以接受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但从企业的角度着想,企业如果接受学生实习,第一要提供设备,第二要安排有经验的师傅辅导实习学生,第三要对学生的安全负责,对企业的生产及经营有着不小的影响,企业感到很为难。

五、对策探讨

(1)多组织学生与企业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企业家“零距离”接触,使学生了解到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品格、技能等的要求,端正学生的就业观,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养,培养职业道德,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2)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时安排,加强技能培养,使课程的安排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针对现在企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的情况,机电专业应进行课程改革,形成几门核心技能课,并且要更加深入地开展小班化实训。还可利用技能抽测、考电工中级证等措施,检验学生的技能水平,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大力开展综合实训并举行机电专业各种校内竞赛活动,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学生与就业岗位的磨合时间。学校可以每年进行一个月综合实训,每个学期进行一次校内的技能比赛或技能大比武活动,以“任务书”的形式,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元器件的选择、组装与功能调试,从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

(4)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加强与政府的沟通,真正做到“校企合作”。

一是安排有意向到实习企业就业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的同时,尽量与企业签好今后工作的就业合同,这样既达到了学生实习的目标,也给企业节省了岗前培训的费用,对学校对企业是一种双赢的结果。但这种方式有个缺点,就是每次实习的学生很少。

二是在企业生产任务比较重,需求临时人员比较多的时候,让学生到企业里顶岗实习,企业付给学生合理的报酬。如我校与海信科隆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企业的需求,每年安排两个班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效果也很不错。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实习的时间不固定,当学生顶岗实习时,学校要临时调整课程安排。

三是与政府协商,由政府统筹学生实习单位的补偿。比如落实了实习单位后,根据这个单位接收的实习学生的多少,按人数以及工种,对接收学生实习的单位进行一定的补偿,这样的好处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就业意愿,找到对口的单位进行实习。这是目前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之一,但是这会对政府的财政造成一定的压力,需要学校与政府多加沟通与协调。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陈登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佛山市教育局. 佛山市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优秀论文汇编[C],2008.

第10篇

一、被调研企业基本情况

(一)企业性质

针对旅行社,本次调研共涉及20个单位,其中国有企业3家、民营股份企业5家、个体私营12家。针对景区景点,本次调研涉及10个单位,其中国有企业4家、民营股份企业3家、个体私营3家。针对酒店,本次调研共涉及24个单位。其中国有企业9家、民营股份企业8家、个体私营7家。

(二)企业未来员工学历要求(根据访谈统计)

三类企业对未来员工的学历要求:要求研究生学历的企业为零,10%的企业要求本科学历,70%的企业要求专科学历,20%的企业要求高中、中专及以下。

(三)未来五年人才需求情况

调研表明,企业普遍表示人才紧缺,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的人才尤其紧缺。多数企业都选用“非常紧缺”或“紧缺”表示对中级及其以下岗位人才的渴求。统计数据显示:未来五年,企业对高职旅游人才的需求将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

(四)企业更注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调研中发现,企业要求学生首先应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与忠诚度,其次是业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最缺乏的是敬业精神、工作热情、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而用人单位在挑选求职者时最看中的素质是服务意识,其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后是文化基础知识。60%以上的企业都表示最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其次是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人才。

(五)关于校企合作

企业希望学校能培养出更多实用型、技能型的旅游服务人才,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单位的员工思想素质及技术技能成正比,员工思想素质及技术技能对企业发展同等重要,企业认为有必要与学校合作,可以选派管理人员在学校兼职,也可输送学生顶岗实习,校方为企业培训员工,企业招聘优秀学生就业,企业重点对学生进行素质和技能考核,校企合作应建立在制度约束和彼此信任的基础之上。

二、调研基本结论

从问卷和访谈调研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基本结论:

一是企业中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相对较少,从旅行社、景区景点到酒店,高、中级岗位管理人员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但职称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二是三类企业中专科层次人员比例比较集中,数额较大,更高学历或更低学历人员比例相对较少;三是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中高层管理人员相对缺乏;四是旅游企业亟待提高一线员工学历和专业素养,特别是景区景点和酒店企业;五是企业未来发展对人才的渴求非常迫切;六是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人才最受企业欢迎;七是企业愿意与学校以各种形式进行深度合作,双方可以通过合作寻求最大利益。

三、高职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应把握的几点

旅游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正在蓬勃发展之中,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质量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性人才就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专业培养目标要与行业需求相适应

调查表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的定位为技术型为60%,战略型为10%,商务型为30%。

旅游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因此,旅游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提高服务质量。这也就要求学校应着眼于学生服务技能的培养。

(二)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岗位需求要相适应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应以能力培养为主,从岗位的需求出发,建立新的课程结构。同时结合职业资格要求,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力求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教学的要求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以市场、职场的变化为风向标,确立“实用、够用、能用”的课改原则;二是调整教学内容,专业知识与岗位实务知识相结合,及时引进现代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三是专业能力培养与岗位能力培训相结合,参照工作现场的操作标准规程,设计专业实训的方案,努力使实训与培训、学业与就业零距离贴近,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三)构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根据具体情况开发和建立具有明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如将原来分散在不同课程中的技能进行整合,作为基础,开发能够发展学生职业能力的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具体的任务中提高能力。也可以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使其具备实践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应按照旅游行业的发展以及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四)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核心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开发实训学习项目、加强工学结合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参加技能比赛,以点带面,强化学生技能;通过增设选修课,发展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深入了解本土文化。

改革评价方式,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可采用笔试、口试、综合作业、实习考核等方法,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五)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要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专家指导、省市骨干培训、境外交流等方式,不断改善专业师资结构,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要求,转换工作角色,努力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动员者和咨询者。

(六)合理使用和配置实训基地

要加强实训基地的使用与管理,进一步拓展其使用功能,特别是加强社会培训职能,提高实验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工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学生就业指导

一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设置上应开发体现职业素质和行业规范要求等相关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提供就业渠道。一方面要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一方面要形成适合旅游管理专业群特点和区域特色的学生就业推荐模式,建立和疏通学生就业渠道。三是注重“创业”教育。结合行业的特点,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市场需求,主动创业。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调查;创新

作者简介:陈树根(1982-),男,广东番禺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吕振涛(1984-),男,山西运城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教务管理;侯文峰(1980-)(通信作者),男,广东河源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广州市高等学校第五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广州市属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现状调查及问题研究”(编号:穗教高教〔2013〕22号),主持人:陈树根;2014年度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工作室项目课程培养高职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编号:1201450566),主持人:侯文峰。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2-0027-04

据广东省教育厅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广东省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51.9万人,将有近80万高校毕业生在广东求职,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异常之大。此外,在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国内宏观就业形势严峻、针对高校毕业生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状况,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零距离,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作为高职院校,要全面收集、分析教育教学信息,科学建立教育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合理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因此,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广泛调查和深度访谈,对搜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毕业生就业情况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等有关信息,供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为毕业生及用人单位,通过多种渠道共搜集到有效问卷6949份,其中毕业生4891份,用人单位2058份。

(二)调研工具

自编问卷,涵盖个人基本情况、毕业生对学校的反馈意见、毕业生对就业服务的建议等;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包括用人单位基本信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信息。

(三)调查方法

考虑到调研对象为各高校历届毕业生,在联络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调查采取方便取样方法,以尽量提高问卷的回收率。调研结果采用分析工具为SPSS15.0。

二、结果分析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分析

1.工作单位性质。从表1可知,高职毕业生就业以民营企业(私企)为主,占本次调研人数的79.41%。这表明,毕业生就业主要去向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一般规模小,岗位设置少,专业针对性不强,毕业生除完成所在岗位专业工作外,往往还需兼顾其他岗位,高职院校要结合民营企业特点,除培养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需强化毕业生的横向迁移能力。

2.工作岗位性质。从表2可知,本次调查的毕业生大多在基层工作,占77.79%,其中发展至单位负责人的仅占2.1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大批高素质、应用型高职人才,从毕业生就业岗位去向来看,这与培养目标基本吻合。

3.岗位薪酬情况(元/月)。从图1可知,57.42%毕业生的月薪集中在2501-3500元/月之间,超过5001元/月的仅占1.90%。与广州平均工资相比,近三年毕业生的薪酬总体偏低。从毕业时间长短来看,薪酬水平与毕业时间呈正相关。

4.专业对口情况。从数据发现,专业完全对口的毕业生仅占9.75%,比较对口的占40.44%,不太对口和不对口的共占到49.81%。高职教育一贯注重以“就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实现职业能力、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精准对接,与市场零距离接轨。但此次调研结果却是:半数以上毕业生从事岗位工作与专业不符(与麦可斯2015年调研数据基本一致)。这提醒高职教育工作者在重视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更要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搭建工学结合实践实训平台,以有效解决岗位适应的问题。

(二)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结果分析

1.择业考虑因素。从调研数据可知,毕业生择业时,考虑事业发展的占37.21%,工作地区的占25.58%,考虑升职机会的占16.25%,这说明大部分毕业生能审时度势,端正择业观。必须正视就业过程出现的所谓向往沿海开放城市,对抵触到基层或艰苦地区工作等现象,要注意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引导。

2.就业影响因素。由图2可知,个人实际能力可通过自身努力得以提升,社会关系却因人而异。因此,在就业指导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摆正心态。但意外的是,毕业生所选择影响因素最小的竟然是个人学习成绩,换句话说,高职生学习成绩对其就业影响最小,出现这样的调查结果,值得高职教育者深思。

3.就业帮扶措施。从调研数据可知,毕业生选择最多的选项是“更多收集和整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和“开好就业指导课,进行职业生涯辅导”。基于此,可从建立职业信息库,帮助学生了解职场;开展职业测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强化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调整择业观三个方面改进学校就业工作。

4.校友对母校的意见和建议(采用了摘录方式):

“专业核心知识一定要掌握,时刻不能忘却自己所学的,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全面发展,身体是基本,要以全民健身的要求约束大学生,素质同样重要,毕竟这是做人的基础。建议学校的教师、辅导员、系院领导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学生身上。”

“1.专业知识和具体工作相结合;2.更注重培养习惯、方法、能力等终生受用的东西;3.提供更多专业实践的机会;4.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勇气和能力。”

“核心竞争力在于一专多能,要有专长也要博学。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只精于业务而不熟人际交往的‘专才’,所以,学校应在加大力度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交际能力等。”

“毕业时选择好自己的行业和发展方向,坚持在行业中学习技术,积累人脉,发挥自己的资源和长处。对于年轻的毕业生可以在工作之后的两至三年选择自己的职业。”

“珍惜上课时光,好好学习,有些知识看上去不起眼,甚至没有用,但是当你真正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学习过的零散东西会连在一起,是否系统学习过,会带来层次上的差异。”

“不要把自己定位得太死,要灵活地根据社会的需要适时地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好融入到社会和工作中去,最后可以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

(三)用人单位基本信息分析

用人单位性质及规模。本次调研的用人单位大多数为民营或私营企业,占73.56%(见表3)。用人单位所在行业比例前三位依次是制造业、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及社会服务业,所占比例分别为21.64%、17.43%、16.58%;所调查的用人单位多数为中小型企业,100人以下的企业占总样本的一半多,为51.17%。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分析

1.用人单位的招聘途径。用人单位普遍使用的招聘途径有互联网招聘、宣讲会、校园招聘会、市场招聘会等招聘途径。

2.用人单位的录用因素。从图3可知,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的“个人能力”、“性格特点”和“面试表现”,这提示学校要注重这几方面特质的培养和锻炼。个人能力是学校重点培养的基本素质,尤其是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如学习、言语表达、团队合作等能力;面试表现可通过老师讲授、线上学习等方式习得;性格养成与个人的父母教养方式、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等有密切关系,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表现评价。从调查结果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表现评价非常满意或满意(92.49%)。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始终坚持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依据办学优势,结合社会需求,把脉行业发展,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职学生的生存能力和职业能力,为胜任职业岗位保驾护航,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4.用人单位的聘用起薪(元/月)。多数用人单位支付的起薪在每月2001-2500元间浮动,占43.12%,并不高,这与其他研究所得结果基本一致。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显示,专科生为2285元/月,本科生为3278元/月,硕士生为5461元/月,博士生为8800元/月,学历越高起薪越高。从结果来看,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意见

1.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和引导。建议学校在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加强专业能力培养,特别是工作所需的实用技能。课程教学要紧跟企业用人需求变化,联合行业、企业充分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推进教学改革,尤其是增加学生走近真实工作环境进行实习实践的机会。加强与企业沟通,掌握企业的发展动向和各项技术需求,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

2.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人才培养方面,建议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包括学习、沟通、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能力,使毕业生能迅速完成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积极投入到自身的职业生涯建设之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开展挫折教育,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的能力,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挑战。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强感,鼓励学生勇于展现自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拓宽视野,扩展知识面。

3.着力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及动手能力训练,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完善学生实习实训课程,充分体现“做中学”,在实践中创新。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搭建校企联合实践平台,让师生都能参与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开括思维,鼓励创新。

4.深化就业指导工作内涵。帮助学生树立危机意识,在入学初就对学生进行培训,增加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危机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育。职业指导不应局限于毕业生,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真正做到职业的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2]。注重引导学生端正求职心态,摒弃好高骛远的心理,建议学生要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

三、思考与建议

(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对毕业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表示不满意。因此,针对这样情况,学校应该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要紧跟市场需求步伐,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3]。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强实习实训、增加实践教学,强化实操能力;与企业合作,广泛开展学生的实习活动,充分接触真实工作环境,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

(二)人才能力构成方面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面向企业的多方面技术技能型人才,除了应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外,还应掌握一定的科学与社会的基础知识,具有沟通协作、人际交往、实践动手、创新创业等能力。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多方面考虑知识和能力均衡培养的同时,也要满足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

(三)人才培养方式方面

进一步密切与企业联系,建立信息管理网络,培育、开发毕业生就业市场[4]。目前,学校与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合作育人,这不仅可以使学校能够准确了解行业变化和企业需求,在教学活动上及时做出调整,使学生了解到具体的就业环境,而且企业可以参与到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再仅当旁观者,有利于对于企业选拔真正适合的人才。特别是针对调查中企业普遍反映的学校的实训学习与真实工作环境脱节,学生在实习甚至就业过程中会遭遇各种问题,学校应利用校企合作机制,走近市场、走近企业,对企业、社会需求,对实际工作岗位作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开设学以致用的课程,传授市场需要的专业知识[5]。

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专业学习+实习实训”的培养方式,表面上体现了对知识运用和实操能力培养的重视,但由于实习时间往往在第三学年的后半段,如果学生在实习过程发现问题,很难有机会再在课堂上找出答案,并不利于理论和实际结合,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基于此,学校应将实习实训贯穿至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企业实习,了解企业各方面情况,再回到课程。为此,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长期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搭建好实践平台,力促实习效果,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蔡晓.建立毕业生质量反馈与高校教学改革的互动机制[J].中国西部科技,2009(10):82-83.

[2]付勇.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分析报告[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3-34.

[3]杨碧珍.从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引发的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2010(11):105-107.

第12篇

关键词:动物科技系 毕业生信息反馈 用人单位 人才需求 调研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为了了解动物科技系毕业生就业状况,了解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状况,为修订2013~2014牧医教研室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做准备,在2012年寒假和2013年暑假期间,笔者就我系近五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调研采用通过毕业生班级QQ群聊天、电话沟通及实地调研等三种方式,调研的毕业生班级有牧医59班、牧医02503班、牧医07315、07316班、兽医08304班等毕业班级;调研的用人单位有长沙金方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伟达兽药有限公司、湖南省动物药厂、湖南怡生堂兽药营销有限公司、湖南新五丰养殖集团、湖南正虹饲料有限公司、长沙贝贝康宠物医院、文医生宠物医院、EE宠物医院等近30家用人单位。在此将此次调研总结分析如下:

1 毕业生就业状况

第一,此次调研的毕业生班级涉及到5个班,约150人,其中约80%的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20%的学生已经改行(改行的学生有的在做家具生意,有的在做服装生意,还有几个毕业生在广东的电子厂打工,大部分以经商为主),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中约60%在饲料企业、兽药企业做营销与售后服务工作,约30%的毕业生在养殖场和宠物医院做技术管理工作,约10%的毕业生在自主创业,当上了小老板(兽医08304班两位学生自己开办了宠物医院,也有搞生猪养殖的,还有开兽医厂的)。

第二,调研了毕业生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①觉得自己是高职毕业生,起点不高,层次不够。

②感觉在学校学的专业知识遇上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作用不大,认为在校三年的学习中动手实践锻炼太少。

③认为在校三年学习过程中情商的培养不够,进入社会后遇到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觉得无所适从,到处碰壁。

④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反映创业之初很迷茫,觉得无从下手,建议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创业素质内容。

笔者分析,以上问题的提出符合本次调研对象的心声,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刚出校门的“新手”,自然牢较多。

第三,调研了毕业生对我系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专业课程设置应该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如养猪学一定要结合规模猪场的生产流程来设置(后备母猪、空怀配种、妊娠、分娩、哺乳、保育、肥猪)。

②专业理论课可以适当少开,要增加实训课的比例,此次调查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实训课的比例可以增加至60%,因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果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何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说。

③在营销岗位的毕业生建议饲料、兽药营销课程可以适度增加课时,最好能请到相关企业的营销精英来授课,这样才有实战效果。

2 用人单位对我系毕业生的评价及岗位人才需求统计

第一,通过对30家用人单位的走访,与各企业老总、人事经理及动物医院院长沟通,他们对我系毕业生的评价整体不错,认为我系毕业生勤奋好学、能吃苦耐劳、工作主动性强、有一定的创造性,大部分毕业生都能独当一面,而且能很快融入企业的团队氛围;但也有极少数毕业生责任心不强,好高骛远,成了所谓的“跳槽专业户”,这样的学生用人单位自然评价不高。

第二,用人单位岗位人才需求。通过对“用人单位岗位人才需求问卷表”的统计与分析:10多家饲料、兽药企业营销岗位缺口达200人以上;湖南新五丰公司20个养殖分场需要50名以上的养猪生产线技术主管,需要技术场长6名;长沙20多家宠物医院需要“宠物医生”、“宠物医生助理”50名以上,而且大部分宠物医院“宠物美容师”奇缺,根本招不到人。

3 调研结果分析

第一,20多家用人单位都有和我系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的意向,有15家用人单位要求我系将“毕业生顶岗实训基地”固定在他们企业,说明我系毕业生整体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第二,我系应该继续加大实训硬件设施的投入,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更加突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这一方向。

第三,在饲料、兽药营销课程教学中,突出“请进来、送出去”的教学特色,加大与全国知名饲料、兽药企业的合作力度,既请企业的营销精英来我系主办“营销实战专题讲座”,也要将我系营销主讲教师和有兴趣的学生送至企业,参加企业营销总结研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营销岗位学生的成才率,真正做到“校企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