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4:45: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最近几年,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得到了越发广泛的应用,渗入到了高校教学的各个方面,并且迅速发展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和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强化思政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进行培养和提高,是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考虑的问题。
二、新媒体的内涵与特点
新媒体,是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广播、数字报纸、手机短信等。凭借其自身的交互性、即时性、共享性等特点,迎合了广大受众的需求,因此得到了飞速发展,被称为除报纸、杂质、广播、电视之外的“第五媒体”。
新媒体具有几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是时效性,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输到千万里之遥的地方,而且传输的内容不仅包括了文字和图片,还包括了声音和视频,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二是广泛性,在新媒体环境中,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可以作为信息的传输者,传播的主体越发广泛;三是互动性,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实时交流和互动,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实现了对于话题讨论的全程参与;四是虚拟性,通过连接网络的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可以实现对各种信息的随意上传和发表,而且相比较传统媒体,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巨大的诱惑,尤其是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得信息的真假难以辨别,增大了舆论导向的控制难度[1]。
三、基于新媒体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
3.1创新理念
面对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改变,对思政教育的理念进行创新,是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展架的关键环节。在新媒体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构建了相应的网站、论坛和微博等,并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的平台,但是受陈旧的教育理念的束缚,思政教育并没有能够取得预期效果。对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思政教育的理念进行创新,将新媒体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和内在需求,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强化对于学生自我服务以及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使得思政教育实现由原本学生的被动接受到自我教育的转变,提升教育成果。
3.2创新内容
内容的创新同样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思政教育顺应时展潮流的客观要求。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中,高校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多元化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其思想观念也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高校而言,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应该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结合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进行分析,教师通常都是围绕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学效率相对较低。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应用新媒体技术(制作系列微课程,),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方便学生进行理解。同时,教师必须紧跟时展潮流,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创新,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得到相应的反馈信息,然后以教材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2]。
3.3创新方法
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大量的新媒体手段不断涌现,传统死板僵化的思政教育方法已经逐渐无法满足日趋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对此,教师应该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思政教育进行方法层面的改进和创新。一是可以在高校构建良好的双向沟通渠道,如微信群、论坛、网站等,使得更多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的讨论中,方便教师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确保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二是可以利用价值渗透法的渗透功能,将思政教育中的主要价值观念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教育效果;三是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构筑良好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从而实现对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和记忆[3]。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思政教育;人才培养;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136-02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媒介,也开始逐渐介入到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所谓的新媒体,其实就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得到完善和优化,逐渐演变而来的。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中数字化的最先接收者,新媒体的出现在其人际交往和表达个人思想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新媒体的创新性和交互性更是为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和空间,为其发展和成长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1]。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怎样将新媒体技术在思政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就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通过对管理体制的完善进一步加强思政人才新媒体的应用意识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新媒体技术之所以能在高校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和传播,并且对大学生保持着持续的吸引力,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新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就具备较强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这与信息时代的大背景存在较大的联系[2]。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信息处于较为垄断的状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到的知识比较有限,因此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了。针对这种情况,思政教育工作就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理念进行创新和完善,同时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将新媒体技术全面融合,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高校在π旅教寮际醯挠τ蒙希不仅应该在具体的硬件设备上加强投入成本和力度,还需要采用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转变,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不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应用意识。
高校应该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相应的新媒体应用平台和设备,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在此得到教育教学环节中的信息和资料,同时学生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展开相应的工作过程中,能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掌握现阶段最为先进的思政教育方式和理念,同时还能将专业的学习资源进一步整合在平台中,强化了自身的专业技能,知识水平也将得到更为有效的提升[3]。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还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教育情况建立起相关的激励措施和制度,通过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让学生的思政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思政教育者担负的责任十分重要,需要加强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宣传和推广,让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也只有这样,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将思政教育和新媒体有效融合,在校园中不断烘托新媒体技术的氛围,使得思政教育者在此背景下更好地开展教学,在根本环节上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二、通过对教育环节的强化全面提升思政教育者新媒体应用的能力
在高校的教育环节中,思政教育工作是极为重要的支撑和组成部分,对实现大学生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想使得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得到提升,只有不断加强对新媒体特征的掌握,熟练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从而进一步实现思政教育工作和新媒体技术的融合[4]。同时,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对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教育人才的引进,通过这种方式,带动自身教育团队的素质和能力。
比如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微信群、QQ群等,思政工作者通过对当下较为流行的网络段子或是语言的总结,掌握现代大学生的交流方式,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与其进行交流。此外,教师还需要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生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引导。针对思政教育,高校辅导员的责任更为重要,但是如果教师本身缺乏相应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那么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5]。因此,为了避免不利因素的出现,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这样才能对学生的生活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引导,通过对其生活和学习的有效判断,不断将思政水平和道德素质进行完善。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开展一系列思政教学交流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对教育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调整,从而将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深深根植到学生的头脑中。
三、通过教育参与的全面性对思政教育应用新媒体的方式进行创新
(一)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具备较为明显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由于网络上的内容比较丰富、类型较多,因此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学生对信息的好坏分辨能力将受到十分明显的影响。对于媒体发展自身而言,有很多信息其自身也难以辨别其好坏,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想要有效开展思政工作,就要对社会主义的正确思想观念进行发扬,不断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保证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网络背景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完善和提升,最终帮助其正确辨别资源的好坏。
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起相应的微信交流平台,在满足学生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服务,通过这种方式向学生传递更为积极的校园正能量,让学生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充分划分和区别。同时,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设置相应的评论平台,通过学生的评论,了解其对问题的真实看法,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其展开思政教育和相应指导[6]。
(二)Υ统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培养思政人才
随着现代社会中思政教育的内容逐渐丰富和完善,教师在运用教学方式和理念的过程中也需要适当进行调整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在开展思政教育环节上,教师不应该再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应该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趣进行调动。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现在较为普及的微博和微信平台,开展更为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变得更为亲密,推动思政信息向学生进行传递的有效性提升。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在运用这种方式的过程中,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微博关注者较少或是信息覆盖面积较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同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没有将学生作为主要沟通者,因此得不到学生的实际反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不断改善自身教育理念,放下自身教师的架子,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去,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更为亲切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开展更有效[7]。
(三)对校园中的网络文化建设进行创新,实现对思政人才的有效培养
大学生受教育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其在发展和学习的过程中对自我存在感的要求很强烈,但是大多数学生的社会背景还严重不足,因此一旦出现问题或是相关困难,学生的情绪变化就较为明显,容易出现焦虑的状况,严重影响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更应该强化对网络文化的建设,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成长道路上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心理意识上才能得到有效平衡,为实现思政人才发展和建设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脚步的逐渐深化,教育改革的发展也得到了全面的进步和提升。在这个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中数字化信息的先行者,新媒体的出现在其人际交往和表达个人思想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新媒体的创新性和交互性更是为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和空间,为其发展和成长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新媒体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对人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性格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将为人才培养提供全新的手段,为教育事业拓展全新的领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充分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对思政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我国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淑慧.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新闻界,2013,(21):65-67.
[2] 卢红,王建军.浅析新媒体技术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改革与开放,2016,(8):84-85.
[3] 罗东华.新媒体技术在单片机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35):110.
[4] 张伟.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喀什:喀什师范学院,2014.
[5] 于庆尧.浅析基于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实践教学设计[J].亚太教育,2015,(26):79-80.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1 前言
进入新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新媒体层出不穷。如今,智能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给人们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变化。新媒体作为继广播、电视、报刊和出版之后的“第五大媒体”,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比如便捷性、开放性和整合性等。当今高职生基本是“90后”,他们是新媒体的高度拥护者。新媒体的渗透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先分析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接着提出利用新媒体创新高职思政教育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2 新媒体概述
2.1 新媒体的概念
目前,新媒体对我们而言,已经不再陌生,这是以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为载体的网络媒体。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新媒体传播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认为新媒体就是电子录像商品。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美国艺术家列维・曼诺维奇提出“新媒体就是以数字方式展示信息的媒体”。我国学者熊澄宇教授指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与报纸相比,广播是新媒体;与广播相比,电视是新媒体;与电视相比,网络又是新媒体。所以新媒体是一个动态性的概念。本文认为,所谓新媒体,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载体,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2.2 新媒体的特点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以下一系列特点:
一是开放性。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新媒体也是如此,在新媒体视域下,信息可以得到快速、多角度的实时传播,传播内容也更加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言论,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是个体性。在新媒体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接收信息、信息,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以此满足自己多样化的需求。比如建立自己的微博、开通自己的QQ空间,都是新媒体个体性的体现。
三是互动性。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最大优势,改变了传统媒体只能单向灌输的弊端,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交流与互动,使交流更具有人性化。
四是整合性。传统媒体的功能基本都是分散的,但是新媒w将传统媒体的大多数功能整合在一起,使信息既有文字形式,也有图片形式,甚至还有视频、音频等,使信息呈现出全景式、立体化的特点。
正是因为新媒体具有以上一系列特点,所以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认可与好评。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确实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3 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在高等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的地位,对高职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当今高职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活泼好动,自然是新媒体的高度拥护者。如何看待新媒体对高职生的影响,是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从整体角度而言,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包括以下几点:
3.1 丰富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新媒体平台中的信息浩如烟海、琳琅满目,只有会使用新媒体,就能得到源源不断,且是实时更新的各种信息。诸如百度、搜狐、乐视等新媒体网站,每时每刻都在更新信息,对重大事件还进行跟踪报道,这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无疑是提供了巨大的素材库。教育者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备课,结合教学目标,下载相关资料,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比如为学生及时介绍“两会”期间的新闻和决策,使学生关心时事政治。
3.2 增加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沿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方式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坐在固定的教室中,在固定的时间接受固定的内容,这样的灌输式教育势必难以激发学生的共鸣,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学生逃课、旷课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但是在新媒体视域下,教师可以采取全新的教学手段开展思政教育,因为新媒体具有开放、自由和互动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使学生突破时空限制接受教育,教师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QQ聊天、微信聊天与学生进行互动,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思政教育更有针对性。
3.3 提升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由于智能手机已经在高职生群体中普及开,教育者可以在网上直接完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必受到时空限制。诸如微博、微信、博客、QQ、论坛等都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教育者利用这些平台与高职生进行交流时,可以将社会主流价值观隐含其中,使高职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润物无声”的境界中提升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
4 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也是如此,新媒体为高职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和娱乐方式,也存在一些不容否定的消极影响。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体现在以下几点:
4.1 导致部分高职生的价值观发生偏移
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面对网络世界中的种种诱惑,大部分高职生尚能保持一定的自我约束力,以理性眼光看待网络信息和新闻,但也有少部分高职生缺少应有的批判性思维,容易受到不良言论的蛊惑,导致价值观发生偏移。比如一些高职生没有辩证看待和分析网络“异常形态”,对网络炒作、网络诈骗予以无限度的宽容,对不良网络文化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如何对这部分学生加强教育,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4.2 导致部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目前,大多数高职生都有各种各样的网络账号,比如天涯账号、猫扑账号等,他们整日混迹于各种论坛、网站发帖跟帖,自认为站在信息前沿,实则物极必反。他们没有对网络信息予以辩证认识,轻则抱怨社会,重则放弃人生目标,觉得人生也不过如此。这样的心理实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长期沉迷网络,导致他们生活作息没有规律,容易损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4.3 导致思政教育者导地位受到一定影响
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信息更新的速度非常快,高职生只要拥有网络,足不出户就可以知晓天下大事。然而,高职生正处于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还不够成熟,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时,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产生怀疑,认为教师传授的知识都是过时的,没有价值的,他们怀疑学校教育,无心学业,对他们的日后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新媒体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有弊。如何发挥新媒体的正面作用,避免负面作用,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5 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5.1 建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平台
要发挥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引导功能,高职院校自己就要建立官方思政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及时传递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使高职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以微博为主题的思政教育载体。随着数据信息的快速膨胀,新的信息载体也层出不穷。其中,微博这种新媒体尤为引人注目。微博是一种微型博客,每条微博可以不超过140字的内容。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校园官方微博,但很多学校没有对这些微博加强维护,没有发挥其应有价值。有鉴于此,为了顺应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思政教育,高职院校要发挥微博的作用,利用校园官方微博新闻、公告通知和就业资讯等,体现微博为校服务的职能。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开通自己的个人微博,多学生感兴趣的信息,与学生加强互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要构建自己的官方网站,开辟理论介绍、公告、信息查询、学生留言等栏目,为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手段,学校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维护校园网站,及时回复学生的留言,解答学生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网站的风格形式也要尽量活泼生动,具有时代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主动登录学校网站,从学校网站中吸收信息,获得教育。
5.2 提升高职生的新媒体素养
高职生正处于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整体素质是积极向上的,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由于他们社会阅历不足,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这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特别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媒体世界,学生很容易失去控制度,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无法自拔。目前,很多不良分子利用新媒体不实言论,散布谣言,如果高职生没有良好的新媒体素养,很容易被这些不实言论所蒙骗,失去正确的信念。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对高职生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素质拓展、专题讲座、沙龙交流等形式,向高职生系统介绍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使高职生正确利用新媒体,提升他鉴别信息的能力,使高职生善于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分辨、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使新媒体成为高职生学习和生活的工具,而不是凌驾于高职生之上的“全部”。另一方面,高职生也要加强自我教育,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多阅读一些关于新媒体的资料与书籍,对新媒体进行全面认识。
5.3 提升思政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如今,我们已经踏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各领域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一直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使命,在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想对高职生进行更有效的教育,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用完美的教学技能对高职生进行教育。一方面,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要辩证看待新媒体对高职生形成的影响,不要将新媒体看作是洪水猛兽,而是要因势利导,使高职生正确应用新媒体。要实现这样的境界,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自己就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熟练操作几种常见的新媒体技术,比如微博、微信、QQ等,以便与高职生拉近距离,用高职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政工作。另一方面,高职思政工作者要掌握将思政教育理论寓于网络语言中的能力,利用新媒体与高职生进行交流是大多数人都会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还要善于将主流价值观寓于新媒体交流中,使高职生既能感受到教育者对自己的关心,也能自觉接受教育者传输的主流价值观。如何掌握这样的技能,对高职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5.4 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
新媒体虽然为高职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新媒体终究只能为高职生提供虚拟世界,而高职生是在现实世界中生活的。所以高职院校除了要利用新媒体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在现实生活中多为高职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将网络育人与现实育人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教育合力,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一直以来,校园文化活动都具有导向、熏陶、凝聚和激励功能,高职院校要结合高职生的具体情况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在国庆节、建党节以及五四青年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节日举办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另外,高职生终究是要走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所以高职院校还要为高职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使高职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到自身职责。比如鼓励高职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为他们带去社会的温暖,在此过程中,高职生能深刻体会到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仅弘扬了人性真善美,也引领了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
6 结束语
总而言之,21世纪是一个新媒体时代,这是毋庸争辩的事实。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对高职生的正面引导作用,为促进高职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做好良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王传中.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的影响[J].高校理论战线,2009(7)40-41.
[3]王振友,赵星,石慧.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4)55-58.
[4]易连云,兰英.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0(4)67-70.
[5]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66-69.
[6]杨永志,张艳.论新媒体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J].理论与现代化,2012(6)37-41.
[7]宋琳.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148-149.
(一)困惑一:接力棒该交接么?———教育者的变化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是前两年集中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在工厂、企业实习,或者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一边在学校学习,一边在工厂、企业学习技能。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一般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相关行政人员等。部分思政课教师的困惑是学生一旦走出学校,到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不是该完全发生变化,由企业或者工厂的培训机构承担,由实习指导教师承担,这个接力棒可以交接么?甚至有思政课教师认为,思政课一般在新生中开设,大一结束了,课程也就结束了,后面学生顶岗实习和思政课教师完全没关系。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到底是由企业还是由学校承担,思政课老师是不是可以撒手不管。殊不知,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培训时往往注重技能的培训,指导往往注重业务的指导,企业更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更注重的是员工可以为企业带来哪些收益,可能导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双不管”,学校不管,企业不管。
(二)困惑二:学生还是上班族?———受教育者的变化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不再是单纯地过着“三点一线”生活的学生,他们的身份变成了“准员工”,有些学生可能已经把自己当成上班族。在学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除此之外参加一些活动,结交一些朋友,等等,相对来说是单纯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之后,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会像员工一样关注自己的业绩,会和别人竞争,会加班、考核、受到奖惩,他们也要学会和同事、上司等不同对象相处,有些刚刚到企业的学生因为不适应相对复杂的人际交往,不能承受相对繁重的业务工作,出现了精神压力,甚至有了心理问题。此时,怎样定位学生的角色,怎样根据角色的变化调整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成了一些教师的困惑。
(三)困惑三:教什么,怎么教?———教育介体的变化教育介体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传统的学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主要涉及道德和法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内容。工学结合模式下是不是要有所变化,怎么变化?有些思政课教师困惑了,还有一些老师有这样的疑问,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教学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调整教学内容,还是每个专业都一样,流水线式地教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传统学院式模式下,思政教育一般以课堂集中教育为主,老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便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工学结合模式下,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思政课教师怎样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成了一些教师犯难的问题。一些教师提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原有的班级建制被打乱,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工厂和不同的车间,该怎样集中进行教学活动成了问题和挑战。(四)困惑四:环境改变我们?还是我们改变环境?———教育环体的变化教育环体,即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既作用于教育者(施教主体),又作用于教育对象(受教主体),共同制约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反过来它又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认识、利用和改造,成为人们(主体)共同面对的客体[3]。学院式教育模式下,学生身处单纯的校园,接受校园文化熏陶,经过优化的校园环境,一草一木都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要处在校园、企业和社会等多种环境中,有些学生初别校园,甚至会觉得到了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没有了校园的温馨、宁静,却多了冷漠和残酷的竞争。出了校园,开始真正接触社会,复杂多样的企业文化、思想观念、社会思潮、交往理念都会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观念、行为特征产生深远的影响。环境的变化给思政教育带来了难度。
二、路在脚下: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该采取的对策
(一)转变思政教育观念,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按照教学计划在大一开设,有些思政课教师课程结束了,便不再和学生联系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某一阶段通过某些课程就能完全达到效果的,区别于其他专业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期的,思政课教师应该做到“一日为师,终身为师”。平时教学中,下课了、放学了,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学生在学习、生活、感情上遇到问题时,思政课教师应该认真聆听他们的倾诉,为他们答疑解惑,做他们的人生导师。思政课教师应该在第一节课时就将自己的各种联系方式告诉学生,延伸课堂。如果学生去企业实习实训了,思政课教师就应该帮助他们解决在企业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做他们的知心朋友。通常,人们认为一个好的辅导员要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其实,一个好的思政课教师也应该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二)更新思政教育内容,突出职业教育,注重与专业结合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采用的教材是全国通用的,从重点院校到专科高职,一本书通用,这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在转化过程中除了基本的内容之外,必须突出职业教育。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为生产一线服务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高技能是专业课承担的培养任务,高素质则是思政课必须承担的培养任务,学生除了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之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品格;要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工作后能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使学生树立能到基层到一线去的吃苦耐劳精神;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不放弃。
(三)借用新媒体,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
新媒体指的是相对于传统的报刊、户外、广播、电视之外的新出现的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90后”的大学生成长于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运用和影响普遍而深远,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有些学生甚至认为“一手机,一世界”,在这样的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应该运用诸如微博、QQ、电子邮件等方式和学生加强交流。新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影响,超时空性使空间无障碍,无论原来的学生分散在天南海北实习实训,均可以通过如QQ群,微博等方式取得联系;新媒体的及时性为思政教育的素材积累提供了便利,偏于师生针对热点问题发表看法和观点,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在企业遇到问题便于企业管理者或者学生干部第一时间传达给教师;新媒体的互动性有利于“工学结合”中学生和老师的全面沟通,互动性打破了单项灌输问题,可以互动交流,更重要的是一些平台的交流还可以让受教育者互助解决思想问题;新媒体的匿名性有助于学生心理、情感问题的解决,学生的一些问题是涉及隐私的,新媒体时代可以让心理咨询不再面对面,相比传统的方式学生更能毫无顾忌,这也便于问题的解决;新媒体的超文本性,也就是多媒体性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较之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冲击力更大,能强化教学效果。总之,思政课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新的媒体手段,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四)加强与辅导员、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形成育人合力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新媒体
现阶段,为了更好的发展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以高校的大学生为主体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研究,并针对高校的教育特点,结合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教育方式,对高校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工作。将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融入思政高等教育中是现阶段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课程的主要方式有效的讲解了当代国家大事,培养了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有才能的高科技技术人才。本文主要是对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融入思政高等教育分析。
一、主动驾驭新媒体,占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高地
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国家政府机构就颁发了有关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要以新媒体时代中网络技术的发展特点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化的思政教育工作,掌握网络化思政教育的主导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逐渐的改变,网络上的信息量也在逐渐的加大,从网页到贴吧,从微博到微信,这些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在不断地变换中找到自己有力的传播方式,并且受到大众的喜爱和欢迎,同时打破了传播者和受众的限制【1】。
在高校当中,年轻的大学生相比于资深的思政教育者来说,更容易接受新媒体时代的信息,而且速度快、能力卓越,有效的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者和受众,但也对高等教育者的工作产生了挑战。作为一名资深的思政教育者,要想在新媒体时代中掌握高校学生的发展动态和制定有效的教育计划,就必须紧跟新媒体时代的脚步,主动了解学生群体中受欢迎的传播方式,从而与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流方式,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相互关注在潜移默化当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传授搜索技巧,鼓励学生参与更新教学案例
在实际的思政教育课堂中,主要是以理论基础为主,在讲解的过程中结合案例是大多数教育学者采取的教学方式,可以实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在引用实际案例的时候,教育者大都是设定一个场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观念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研究,并且提出自己的理解和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对思政教育知识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当然,可以让学生自行去寻找相关的案例,但是要求教师提前对学生开展相关的媒介素养思政教育指导课程,使学生更好的去寻找有效案例。这些指导课程是由高校的图书馆、网络信息以及实际经历等构成,这样就更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升整体课堂的教学效益。在思政课堂上,还可以让教育者先举出一个案例,再由学生举出相同的案例,通过对不同时间的分析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思政教育理论知识更好的了解,更能够提升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有效利用。
三、构建网络课堂,丰富高职思政课程形式与内容
现阶段,有很多的高校通过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有效结合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有了一个更好的突破,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的技能。而高校的思政教育更是培养社会型人才的关键,也需要结合学生发展的需求,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为学生建立一个适用新媒体时代的新道路,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思政教育。例如,可以建立一个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技术思政教育课堂。在这种网络化的思政课堂上需要四种内容:第一就是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其中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知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等,可以通过每日的一句话,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感受到时政教育的魅力;第二就是有关的案例分析,其中包含新闻政策、国家大事等有关的案例分析,但也要注意案例需要具有一定的实效性,最好是最近发生的,学生们都在议论的实践。从而吸引学生进行讨论;第三就是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通过对学生的有效分析,根据他们学习的专业进行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例如对商业学生讲解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对艺术设计的学生讲有关的版权维护;第四就是为增加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力度,建立一个自由的、合理的交流平台,从而制造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课堂气氛【2】。
四、解读热点新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理想理念等。数字和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现阶段在高校进行教育工作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对社会急剧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有关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理解,因为它们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思想的建立。要先正确的了解这些知识,就需要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有关的高科技技术。例如,教师可以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添加一些国家大事,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和理解对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建立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只让学生进行思考,要引导学生同自己一起分析实际案例,从而更好的认识新媒体的媒介意义。因为,虽然新媒体代媒介素养融入思政高等教育中为学生和教育者带来了另一种教学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的媒体信息量过大,无法确认信息的准确性,这就需要通过反复的验证和分析,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坚持党性原则、强化责任担当,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体现在学生成长成才各方面,引导青年学生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满腔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而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融入到思政高等教育更是促进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要求。因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高科技技术的卓越发展,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以新媒体时代的素质要求为基准对学校的学生进行要求。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融入思政高等教育工作中是大学校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一、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1.发挥了其促进作用
将新媒体应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潮流,这是数字化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所在。新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够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并且人们可以对信息做出反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双向互动。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得到了应用,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讲,仍然处于初期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正处于良好的发展趋势之中。通过利用新媒体,教育者又找到了一条提高教学效率的有用途径,对于学生来讲,这也是一次实现自身学习方法升级的重要机会。
2.仍然需要得到改善
在教育中对于新媒体的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所以并没有发展成熟,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得到改进,才能够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价值,创造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在新媒体的应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网络世界可能导致信息泛滥,给教育者以及学生不良的信息指导,对教育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对于教育者来讲,利用新媒体就需要自身改变教育方式,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这也为众多的教育者提出了一个挑战。
二、新媒体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冲击
网络信息中存在许多值得借鉴、价值丰富的有用信息,能够在某些方面对使用者起到帮助作用。但是由于网络功能的强大,存在消极、负面思想内容的信息也对广大用户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新媒体在教育中的作用在于为学习者提供广泛而又丰富的教育信息,但是当前有很多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受到了各种网络信息的诱惑,对自身的成长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2.难以从根本上改革教育方式
中国的教育历史悠久,传统的教育方式自然就对当前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新媒体背景下,国家要求各个高校从根本上变革教育方式,但是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模式仍然影响着许多教育者,致使他们在实践中难以改革教育方式。高校思政教育又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令高校的思政教育陷入了异常尴尬的境地。
3.缺乏管理
网络以其信息丰富、使用方便而受到了人民的欢迎,当代青少年对新媒体有着极大的依赖,他们的学习生活已经难以与新媒体相分离。在学习中利用新媒体的学生非常得多,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无法科学合理使用新媒体的学生。有许多学生借学习之机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出现这些问题需要从学生自身找原因,因为学生在克制自身的能力方面还比较的缺乏,由于对新媒体的利弊缺乏必要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滥用新媒体,不顾网络内容的优劣,肆意沉溺其中。此外,教育者也存在一定的责任,对学生缺乏管理也为学生的不合理行为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
1.正确引导学生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作用在于满足人们的生活与学习需要。但是多种多样的网络信息也为人们正确利用新媒体埋下了一定的隐患。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的高校学生来讲,正确合理地选择网络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者在这项工作中要起好带头的作用,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探索学生的真实需要,指导学生选择价值丰富的信息。思政教育通常被学生当作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教育者就应该利用新媒体寻求充满乐趣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学生来讲,思政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学生应该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在微新媒体背景下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科学识别网络信息的优劣,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有用信息。
2.改革教育方式
思政教育一直被人们当作成一门毫无趣味的学科,难以受到学生的重视,其教育成果也不能让教育者满意。要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改革教育方式,增加教育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以正确的态度接受思政教育,这样才能为我国培养出集思想与知识于一体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思政教育的特征要求教育者改革教育模式,这也是教育者工作的重点所在,只有解决了这一难题,才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者可以积极向优秀学校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秀之处,并且结合本校的特点,寻求新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络传播体系;构建
网络传播体系主要是指通过网络化、多媒体以及数字化等技术构建互联网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具有传播途径多样性、传播模式复合性、传播速度即时性、传播内容丰富性等特点,即时通信、门户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均是其主要渠道和手段[1]。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手机网络的快速普及,信息网络化传播已成为主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灌输式教育等为主,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基于大学生为受众群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络传播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目标定位
一是学生喜欢。从大学生的角度思考,主动了解大学生追捧的事物和热点,打开局限的视野,全面提升个人知识层面。善于总结大学生的流行语言,使语言表达更加个性化、幽默化,更易被学生接受。对社会热点进行权威点评,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二是学生接受。在构建网络传播体系时,应树立正确的意识,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等。对学生所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探讨,以全新角度解读,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动关系。三是引领学生。在构建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体系过程中,以个性化、幽默的表达方式展现教育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在获得学生的认可之后,必然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结合网络传播体系,及时把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想变化,帮助他们正确看待世界变化和人生变化,树立正确的应对心态。
二、体系构建
在构建以大学生为受众的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体系过程中,可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实施。
(一)网络传播体系前端:着力推进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矩阵建设
以“矩阵模式”为网络传播体系构建的使用法则,简单来说,就是指将品牌微博、微信等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引导学生微博、粉丝团微博、活动博客等。微信、微博等平台获得官方认证,获得平台的技术支持,不断提高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公信力,努力打造新的宣传平台[2]。结合微博、博客、微信等自媒体的不同作用、不同主体,构建起网络化微信、微博等集群。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主管部门应对官方组织注册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等统一备案和管理。在构建信息网络传播体系矩阵中,不同平台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异,信息内容可呈现更加丰富的形式,但各个平台所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共性[3]。
1.学校要闻
在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体系矩阵中,官方组织可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宣传功能,及时校内各种要闻。同时,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实现共同传播和相互链接。例如,微博上字数相对有限,但其具有即时性,可快速吸引关注者的目光,引导其了解学校动态,并可通过链接学校管网或者微信进行详细阅读,能够增进信息者与关注者之间的接触,有助于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形象。
2.补充信息
信息网络传播体系可采取多样化操作模式,并且能够迅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实时性。例如,福建农林大学在开展“千村观察”活动过程中,学生在深入到乡村之后,通过镜头对自己家乡或者所到之处进行拍摄,再将其直接传递给学校团委,团委通过展览等方式进行展示,起到宣传本次实践活动的效果,也通过不同地方风貌照片吸引更多人的关注[4]。
3.转发
大学生在关注学校微博、微信等平台时,经常会进行信息的转发,这样一来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宣传成本,也有利于扩大宣传范围和影响力。
4.个性化内容
信息网络传播体系中,不同类型的微信、微博等平台其功能有所不同,故可通过网络传播体系发挥不同的作用。例如,可进行真诚提醒、温情问候、失物招领等服务,还可及时传播校园重大事件、活动等消息。
5.与粉丝互动
在推出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体系的过程中,应抱着开放的心态,认真听取粉丝意见,及时做出相应回复。在回复中,可针对典型问题进行选择性转发回复,也可针对粉丝的提问做出相应回复。
6.使用效果评估
定期对网络传播体系各个公众平台的情况进行反馈,对网络传播体系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可有效总结网络传播体系使用效果,及时调整思政教育信息传播策略,更好发挥网络传播体系的作用[5]。
(二)微信体系后台:注重舆情监測平台建设
1.架构全方位微信预警机制
在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体系形成、发展之后,应加强各体系的监督管理,并构建起全方位的预警机制。以微信为例,根据已经形成的微信体系,在学校各个部门中选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安排其通过已有的微信平台,定期一些思想教育传播内容,同时通过微信平台对学生的行为、思想等特点进行了解,针对较为明显的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的引导。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应当结合民间组织、网络运营商等各方面综合力量,全面强化微信预警机制的业务能力和影响方位。对待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舆情危机,舆情预警机制提出应对方案,发挥各层级组织的作用,全力参与舆情危机的化解。借助微信预警机制,学校还可延伸出系统、规范的网络传播预警机制,确保在面对各种类型突发事件时,能够灵活应对。与此同时,从互联网风险多样性出发,在微信预警机制构建时,可结合高校自身特点,提出预警指标,使预警机制能够更好发挥作用[6]。
2.形成高校特色的微信研判机制
当高校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体系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可在思政教育工作人员、高校官方组织、学生民间组织等微信中,提出一批在校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微信号。这些微信号应当具有较多的粉丝数量、信息流量较大、传播内容获得共同认可等特点。基于此,一是微信管理部门可通过运用这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微信号,隐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进行信息的隐性传播。二是学校微信管理部门可更加侧重于对这些微信号群体动向的关注,以便全面掌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想动态。通过运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微信平台,构建起特色微信研判机制,可更好促进思政教育信息网络传播体系的完善[7-8]。
3.搭建完善的微信反馈机制
从校外购入专门网络监测软件,实现对大学生微信信息浏览和来源分析,并以此实现对大学生微信信息的归档、收集和分类,提高微信监测管理中各种信息的监测。充分发挥微信预警、研判机制的作用,通过微信平台对各方面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做出相应反馈。针对负面反馈,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针对正面反馈,对其可用经验进行挖掘。对微信信息反馈平台进行构建,并及时对信息做出相应的反馈,以便能够调整微信平台的管理策略和方案,提高思政教育信息传播网络的价值[9-10]。
三、结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其优越性逐渐受到了各个领域的关注,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和各行各业的重要工具。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络传播体系构建,旨在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信息的传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湛霞英.网络传播与思政教育创新[J].新闻战线,2015(6):24-25.
[2]徐道立.网络传播文化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对策探讨[J].新闻战线,2015(10):117-118.
[3]丁振国,杨玲玲.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8(5):67-68.
[4]刘慧.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学院,2013.
[5]陈莉蓉.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12):79-81.
[6]李琳.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4):69-70.
[7]颜学兰.网络环境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学院,2014.
[8]徐安鑫,何义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求实,2008(2):85-88.
[9]丁蓓蕾.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1):196-198.
[关键词] “触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6)01-003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1.019
[本刊网址] http://
“触屏”时代背景下手机、互联网以及数字电视等等地广泛应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巨大的变革,这场变革发生在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舆论环境更加错综复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这种大环境下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如何更加积极地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以及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科学的三观与思想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任务。高校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明确“触屏”时代的特性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下面来具体分析了解下。
一、“触屏”时代的特性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触屏”时代最为典型的代表是新媒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不断改变,现在的新媒体指的是移动互联网、微博、手机以及各种信息交流平台等等,新媒体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它具有更好的交互性、时效性以及广泛存在的网络性等等。这个优势特点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的丰富多元化、资源共享程度高以及互动性更强等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较大的教育功能与价值。
(一)多样化先进媒体形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新媒体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出现,现在的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融合,形成了互联网、手机以及电视等多种媒介的交融互动,信息传播更加迅速、方便、超越了地域与文化的界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大学生是一个年轻的群体,关注并热衷社会新事物与新思想,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将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结合起来,构建高校自己的教育物质载体,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进行建设,例如高校可以构建主题网站、高校微信平台、高校微博以及手机报等多种数字化校园平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载体将思想政治内容传递给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更为立体与动态,形成一个更为广阔的教育平台。
(二)“触屏”时代的时效性与便捷性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因此教育内容可以凭借多种新媒体媒介进行资源的共享与传递,将电脑网络、手机网络及各种信息传播渠道联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动态立体的信息传播流,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高校大学生能够通过手机、微博以及微信等多种新媒体形式跨越时间、地域等因素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知识。新媒体还是学生了解社会现实与新闻的媒介,学生在这些媒体上阅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思想观念等信息,从而了解熟悉国家的方针路线等。新媒体的优势特点时效性、便捷性给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随之提升、教育的覆盖面随之扩大,信息传播的效率也有了很大提升。
二、“触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触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触屏”时代不仅出现了新媒体,也出现了大数据,大数据是一种新产物,也是一种更为先进更为科学化的事物,大数据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使得高校的思政工作更为科学与人性化。人们使用大数据进行决策,更多根据的是数据与分析,改变了以经验与直觉为依据的分析,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的这一特点,在高校内部构建一个大数据平台,将高校师生在公共网络平台上以及一些调查问卷上的数据资料汇集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一种实证性量化问题呈现出来。大数据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将学生的思想行为采用动态数据库方式获取,分析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采用新媒体形式展现出学生的价值导向以及所关注的社会问题等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克服以往根据经验与直觉判断、推理问题的缺点,采用数据样本进行分析,用实际数据资料来说话,这样的教育将会更加精准更加科学;大数据也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更加的个性化与人性化,教师根据数据反映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者是某个群体学生展开针对性教育,采用多种形式活动例如个别谈话辅导、专题讲座等等,教师也可以采用主题微电影、师生在线互动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触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触屏”时代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媒体传播具有“无屏障性”,也就是说各种新媒体如微博、电子邮件以及移动互联网等等没有国界,信息跨越了地域、文化进行传播,信息内容繁多并且杂乱。新媒体是一种传播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构建与重塑的有力工具,因此一些不同文化与意识形态势力都会采用这种媒介传播有利于自己的言论思想,争取吸引更多的受众。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新媒体传播落后腐朽思想与价值观,这对还没有完全形成稳定价值观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大学生如果长期处在一种不良信息环境中,会很容易导致其价值观错位、思想信念缺失等,增加了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难度。新媒体还具有虚拟性,给学生的行为与言论提供极大的自由性,有效地发挥了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但是对于一些心智还不是很成熟、辨别能力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这种空间环境下很容易会随意发挥主动性,在你现实与虚拟网络中进行频繁地人格转换,容易引发人格障碍。还有些大学生沉溺在新媒体中,沉溺在虚幻的世界中,现实人际关系冷漠疏远,很容易在心理上与人格上出现问题。
三、“触屏”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增强新媒体的引导力与渗透力
“触屏”时代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有所延伸,不仅要在教室与课堂上进行,还要将其延伸到课外,以高校校园生活为基本出发点,与传统优势相结合,构建高校立体化创新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增强新媒体的引导力与渗透力,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新媒体。高校应该将学校的新闻、宣传以及各级党团组织请进网络新媒体中,采用信息网络技术,将个部门的多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本着趣味性、服务性以及人文性的目标建设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将大数据知识技术应用到其中,网站议题以及话题建设重视舆论引导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新媒体进行有机结合,发挥新媒体的引导力。新媒体的交互性使得高校有关工作人员可以采用新媒体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与交流,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多种新媒体形式如微博、微信以及QQ等平台,针对大学生关注热衷的问题展开互动与交流,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与思想理念,养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素质
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与多种新鲜事物,高校教师应该积极提高自己的素质,跟上“触屏”时代的发展步伐,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主要包含三个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接受媒介信息并给予评价;采用媒介进行生活于工作,高校教师应该朝着这个三个环节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呈现出混杂、泛滥的现象,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提高其信息传播、识别能力,还要提升自己的评价、引导能力。
(三)建立健全信息监管机制,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要想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将高校的各种新媒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新媒体环境,完善各种信息监管机制,监督高校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渠道与途径,构成一个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保障工作。移动互联网下的信息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以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努力与管控,高校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立网络管理员以及建设虚拟网络组织等形式增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对高校网络突发事件也要做好应急预案与反应机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旋律进行弘扬,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课程思政;信息技术教师
0引言
我国以培育师范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政课程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由来已久,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格局尚未真正有效形成。有关调研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专业课教师,所以研究探索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途径意义重大。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各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明确的路线图。《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教师教育课程,关于课程“教什么”存在一些误区,有人认为这只是一门讲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的课程,事实上,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有教书的本领,也需有育人的意识和能力,各级、各类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都有育人的责任;同时,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特性,它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而信息素养在这个时代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对国家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也非常重要。所以,需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一名普通的信息技术教师,虽不能像科学家一样为国家做出贡献,但可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科技的种子,发现一种积蓄中的能量,期待他们成为未来的科技新星。
1《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育人先育己,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师本人必须提高思政修养,通过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重新认识课程的价值,对教师自己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师范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未来的执教者,所以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既要努力做到润物无声,还要将育人理念显性地表达出来,师生共同思考和探讨如何自觉践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念,以“四有”好教师的标准与学生共勉、共同成长。
1.2培养未来信息技术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学习者亦是未来的教师,他们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将影响其所教授的中、小学学生群体。这里的思政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健全人格、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团结协作等内容外,还有作为一名数字社会的合格公民所必须具有的科学思维、批判思维及信息伦理道德等内容。如今,智能时代的大幕正在拉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集群加速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无疑能成为一股“向善”的力量,造福于人类,也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必须秉持“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科技向善”等理念去创造和使用新技术,人类社会才能有光明的未来,这些理念都需融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本门课程的思政建设将有助于未来的信息技术教师把握好教学的方向,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融为一体。
1.3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高学习内动力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地方高校,由于生源因素,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职业理想未树立,对自己将要从事的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缺乏自信和认同感,缺乏学习内动力,还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不高,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上课只是为了考试过关,获得学分,学习内动力严重不足。其中有社会需求的原因,也有专业长期以来形成的择业观念的影响,所以既需更多合力的形成、也需教师的引导,研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思政元素与教学有效融合,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是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2.1以信息技术教师职业道德观引领课程目标
任何一门课程,缺少思政教育功能,就可能使教学迷失方向,所以必须在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融合。《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将信息技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理想的树立贯穿始终。教导学生在决定从事教师工作的那一天起,就应该从内心接受这个职业,寻找职业的价值和乐趣。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将自己的职业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四个统一”,引导学生成人、成才,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成为可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只有这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才能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中传承下去。
2.2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尝试以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工作环节为主线,将课程各章节内容进行梳理和重组,在每个环节,不仅学习如何做的知识,同时注重启发学生思考为何做,比如在“备课”环节,通过课堂讲授讨论,让学生理解备课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教材、正视学生差异以及教学方法的恰当选用等知识后,再以小组集体教研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体会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在分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注意发掘其价值性,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多数与技术有关,而技术本身是有价值的,所以课程本身就是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课知识,更要掌握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德”不仅仅是品行、道德和师德,更在深层次体现着“大德”———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客观审视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只有掌握事关国家战略利益的核心信息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信息产品,才能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作为未来的信息技术教师,需有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做的技术”,也应关注“为何做的技术”,需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内化学之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体会信息技术发展、创新和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方法。
2.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新时代教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除需具备“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还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课程思政效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在授课方式上,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交叉进行互为补充,教学方法上,在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结合点设置教学问题情境,变被动说教灌输为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方法和职业规范,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情感共鸣,从而实现价值引领。在实践教学环节,开展案例观摩、分析、模拟教研,分组到微格教室模拟教学和说课等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渗透职业道德,学生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教学反思中不断历练,体验过程中所蕴含的知识、方法和育人理念,将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未来教授对象的学习负责的意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2.4在教学评价中体现思政教育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41-02
“大数据”作为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的流行词汇被人们所了解是始于2009年,而其真正深入到各个领域并产生巨大影响则是在2013年,因而人们把2013年称为“大数据元年”。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最早提出“大数据”(Big Data)时代的到来,无论我们是否已经意识到,或接受与否,大数据时代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并对知识密集的高等教育产生巨大冲击和挑战。
一、大数据时代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大数据就是对种类繁多的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快读有效地捕捉、管理、整合、分析,从而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新的价值的科学性和实证性支撑,并作为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指导实践、服务实践。
大数据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4V”:数据规模庞大(vast)、数据流转快速(velocity)、数据类型多样(variety)和数据价值巨大(value)。这四个基本特征“有意义的数据是智慧的,没有意义的数据只是垃圾”。大数据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一种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面对这样一个“富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当积极行动,通过“用数据说话”进一步提升学科的科学性,充分运用“大数据”的特点为思政教育的新工具、新方法的产生提供新的范式指导,更好地为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创造条件。
二、大数据时代引发思政教育新的转变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社会已经由数字时代步入了数据时代,作为网络的活跃群体,大学生每天都会对于大数据技术充分运用的先锋阵地――高校而言,这都是不可忽略的“大数据”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网络数据的整合、分析、利用,可以更好地为高校治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提供借鉴和指导作用。
1.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遇。大数据时代的动态信息数据库可以通过数据即时性分析快速获取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基本态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方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或者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基于一体化数据库的系统分析,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分析结果,克服传统的基于经验或直觉的推断缺陷,实现对全样本整体性的精准描述,使得教育工作者全方位地认识学生,更好地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的“精准画像”因材施教,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按照数据差异对学生群体进行分类教育,充分发挥个性化教学的针对性优势;通过数据平台的建立汇集有效信息,开展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线上线下活动,构建起“分析―教学―互动”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方法,在学习交流过程中探索出一条科学而系统的,具有开放性、前瞻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教学新体系。
2.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理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伴随着新兴科技的前沿发展动态产生,因此,针对这些棘手的问题我们需要提出新的理念,将视野放在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结合当代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具体实情,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4V”的特点,促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模式,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全方位、宽角度、多层次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分析,努力建构一种学生反哺教师、教师引导学生的新型教育理念,更好地实现信息的传递与重构,极大地突破以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局限性。
3.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课程设计的新模式。作为高校课程设计这个庞大体系中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新工具、新方法,大数据的可视化功能可以帮助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从更加多元化的角度衡量自己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增加思政课程的可接受度和创新性。例如“慕课”的引入将平面教材以更具有交互性的电子形式展现出来,“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被学生所接受,这都是大数据主动参与思想政治课程设计的体现。大数据时代的学习过程与教育过程是同步的,在信息的共享交流过程中,作为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此时已不再区分主动与被动,而是平等互动的双向学习模式,是互助者与伙伴。
三、大数据时代对思政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各种数据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将大数据时代抛到了我们的眼前,对校园里每天每时每刻都要不同程度地面对庞大数据的大学生而言,面对这夹杂着大量西方价值观念、品流繁杂的文化思潮,他们的价值观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活跃的思维随时都有着被吞噬的危险。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实践,整套数据处理流程包括数据的甄选、集成、分析、展示等环节,无一不涉及到新型教育模式的探索与重构,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攻克技术难点成为开始运转的前提条件。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可是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怎样正确认识大数据的重要性和功能性,怎样在大规模数据中找到自己所需的有用的信息,怎样通过这些集成的海量数据得出有效的预测分析,怎样审慎挑选整合有益信息并运用于日常教学工作,这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无法量化的人类行为和情感,定量的数据是无法充分描述出真正的教育过程的,而范式的转变是无法瞬息完成的,这无形中又对运用大数据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难题。
2.伦理道德问题是使用过程中的关注重点。根据大数据时代数据的量化图示理念和思想行为的可视化表述,以人为核心的“镜像世界”概念被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开启了个性教育的新时代。大数据的关联性是不受社会变动规则制约的,数据系统平台的搭建、公开性数据的保管、个人隐私界限的划分,传感器、微处理器等机械电子设备本身的性能和特质决定了在使用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存在数据残留。因此,每一个使用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树立起责任意识,提升合理使用数据的自我约束力。
3.思维僵化到思维活跃的调整需要互动交流。大数据时代的新发展其实是变与不变的结合,变的是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变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和原则,只有找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真正着力点才能更有力地把握时展的新阶段。教育政策、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各类教育资源不同程度的缺乏,实践教学能力主动性的缺失,综合决定了观念现代化是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的新要求,无论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大数据意识的培养要先行。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激发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参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学习形式,为自己的理性思考创造更多的空间和可能。
四、大数据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启发
1.建立全方位综合考量的思想行为预警机制。将网络平台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利用数据的大规模、快速度、多样化、高价值等特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些学生群体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对海量数据的合理化分析使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得以实现。“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搜集学生的人人网、微博微信、博客朋友圈的信息,并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预测,提醒教育工作者关注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及时进行沟通和引导,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工作,通过此类预警机制及早介入,避免不必要的灾难发生。
2.采用新型教育模式促进思政课程设置多样化。利用大数据时代的学生思维高度活跃性,扭转“老师讲、学生听”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双向互动为主取代单向传授,减少学生的抵触和逆反心理,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激发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将“云课堂”的理念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已有的在线教育平台,让学生可以自由自主地选择受教育的时间和地点,增强互动性和主体意识,不断在互动过程中更新数据以改进教育内容,使得教育领域内的大数据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创造出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3.实行针对性的思政教育辅导满足个性化需要。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也大不相同。大数据可以帮助思政教育工作者综合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人数据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和未来求职意向等,帮助学生认清自己、解答疑惑、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到精准的个性化服务新时代。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感受到世界的新奇,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让高校学生能够借助海量的数据信息自由自主地学习。作为时展的潮流趋势,大数据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成为形势所趋,我们要趋利避害,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将世界优秀教育资源实现网络共享,充分发挥大数据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一、工科专业高职生的特点
(一)数理化类科目基础较弱导致容易对专业学习失去兴趣
高职院校并未对填报工科类专业的学生设置填报相关专业的最低分数线,从而导致很多数理化科目基础较差,但认为工科类专业相对容易就业的考生填报工科类专业并顺利被录取。可在学习过程中该类学生会由于课程安排较为紧凑,学习的科目多数以《高等数学》等其学业情况较差的科目作为学习基础,并且没有中学阶段任课教师一个知识点反复详细讲解多遍进而期末仍会经过细致复习等情况,使得部分学生跟不上课程节奏,进而开始对学习失去兴趣,对专业没有强烈的归属感,并逐漸出现自我懈怠,放松学业,沉迷于网络世界,甚至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
(二)动手能力强,思维缜密但不善组织策划活动与表达自我
根据专业的安排,实训课程比例较高,工科生的各类实际操作的机会相较文科生多。由于与精密机械,数字,图纸等打交道成了工科生常态,在人际交往,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工科生的表现相对偏弱。在各类文体活动的开展中,尤其是文艺类活动,工科生表现出兴趣淡薄,组织策划方面常出现推进困难的局面。但正是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特点,造就了工科专业学生思维缜密,对待研究一丝不苟,对待数据丝毫不差,对待报告精益求精的精神。
(三)对于时事政治、产业报导等各类新闻的关注度较低
信息数据的便捷,并未触动太多工科专业学生对于新闻类信息的敏锐。为了跟上课程进度,工科生势必需要占用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进行复习预习,由于在校大部分时间投身于实验实训的设备的研究,且专注于课本与老师教授的内容,使得学生在缺乏信息意识的前提下,更没有时间专注的研究各类时代信息。在学生实习初期、走上岗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部分学生会感觉到沉重的压力,时刻处于紧张状态,担心无法学以致用,且必须花大量的时间精力等接受并熟悉新兴的设备、观点、技术、管理方式等信息。
二、机电工程学院素质教育资源及现状
(一)由学工团队主导的思想政治方面教育
学工团队主要由辅导员与班主任队伍构成,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与引领人。承担着每周一次班级常规思政班会,两周一次班团干部例会,每月一次宿舍长专题宿舍会议,与每月一次主题思政教育班会的任务。在素质教育中,这个团队主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维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
(二)以尔雅课程为主导的通识课程
尔雅课程的教学主要通过网络课的形式进行,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并提交相应任课教师安排的作业并考试合格就能获得相应的学分。主要课程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形式与政策,军事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美术鉴赏等。该类课程的开设致力于育人,作为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能够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储备人文知识,具备人文精神,拓宽人文素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赖于学工团队的推动,由于是网络课程,缺乏专任教师定期监督,不少学生容易忽视课程的学习,甚至出现利用非官方软件进行刷课的行为。
(三)以团学社团为主导的各类文体类活动
丰富多彩的文体类活动是大学校园生活最绚烂的组成部分,该类活动的开展主要依赖团学队伍的精心策划与细致组织。学院每学期会进行读书节、演讲比赛,迎新晚会,元旦晚会等系列大型主题活动。致力于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与人交流,团队合作的平台。但是各类大型活动的开展缺乏专业的针对性,尤其是需要文字功底,或者表演才艺方面的活动,工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偏低。社团活动更具备针对性,一般仅在社团内部开展,非社员很少有机会获得社团活动开展的信息与参与方式。
三、整合机电工程学院现有资源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可以考虑拓宽现有资源的影响面,延续各类资源的渗透力,聚合一切有利于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资源,联合一切合理的力量,致力于打造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结合学工团队力量,坚实做好学生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所教授的内容、范围与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的学工团队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授的内容与目的上有不少相近之处,他们都致力于学生的人文素质发展。以目前通识类课程的开展无法离开学工团队辅助情况下,可以把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做有机的结合。思政教育可以很好的作为网络课程通识教育缺乏师生沟通现状的绝佳补充,辅导员班主任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可以结合班级同学的现状把通识课程的内容在主题班会的环节与同学进行讨论。从而把教学内容很好的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结合在一起,也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对尔雅通识类课程的兴趣,从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向学生对于该类课程有学习的兴趣,甚至认为该类课程有学习的必要方面进行转变。
如进入大学生活的第二学期,也是相对宿舍矛盾较为集中的一个学期,部分同学很好的适应了大学生活,但总会有少部分同学无法接受大学的集体生活而在有些宿舍内部成员之间出现隔阂。这时候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引导,加之班主任辅导员的沟通化解,帮助这部分无法适应的同学尽快走出自己的困境,融入集体生活。
(二)联合第一课堂的影响力共同打造全天候的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仅仅通过学工团队的层面较容易让学生觉得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的教育是割裂的,没有任何联系更不存在互通性。但实质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如近期思政教育的其中一个主题,工匠精神就是与专业的课堂教育密不可分。通过学工团队打造的有关工匠精神的主题班会,可以使学生们对这种精神有初步的概念了解,但是如何践行工匠精神,成为一名时代优秀的工匠离不开专业课教师的悉心引导。通过课堂理论的教授,实地操作演练,从自身教学所体现出的工匠精神,带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工匠精神无处不在,从而有利于院校培育出一代代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
长此以往,通过第一第二课堂联手的方式,也会使得产生厌学心态的学生,重新振作自我学习的热情。例如旷课没有学习激情的同学,除了班主任辅导员老师的督促,也能得到任课教师在学业内容方面的关心,以此逐步把自己的生活带入正轨。
(三)推动专业社团的引导力,提升学生专业归属感
目前机电工程学院有各类社团37个,其中11个为专业社团。专业社团的学生参与度排名是所有社团中最低的,PU发起的活动也相对较少,但是专业社团却是进行学生素质教育最佳的陣地。目前可以考虑拓宽专业社团的影响力,利用、社团巡礼节等宣传方式增加专业社团的知名度。联合学工团队的力量,以专业社团的技术支持为依托打造机电学院科技节。通过学院主页,机电雄风等媒体渠道宣传专业社团获奖情况以提高专业社团知名度,为每年的社团招新打好坚实基础。
通过此类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枯燥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操做内化为本人的学习需求,进而产生学习的内助力,既推动了专业课程教学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此同时,通过参加各类专业大赛也会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开拓眼界。
(四)以社会实践为依托,提升团队践行力
以团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主导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国情与社会、增强使命感,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个人素养的沃土。但目前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面主要以青协成员与部分其他团学成员为主,活动以公益服务占多数,如走进社会福利中心,希望小学等。结合机电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可以在首先加大学生参与度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种类。如,结合专业教研室力量,开展走访企业的活动,让同学们对企业的精神文化有初步的了解。联合社区的力量,参与公益演出,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也提升个人的执行力与策划力。通过优秀校友的协助,与社会各界出彩的人士做一次深度的交流与访谈,了解自己缺失的地方,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走下坚实的一步。通过策划、实施与参与各类集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参与的个人得到锻炼,同时通过一项项活动的开展增强团队凝聚力,挖掘团队创造力。
(五)把信息素质教育理念引入大学生素质教育范畴
信息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重视度与对待信息的态度及处理方式方法。信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但是对于工科生来说又是尤为关键的。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信息的更迭真正意义上达到了日新月异的程度。在数据时代,对信息缺乏敏感度的工科生又将怎样应对,这就是信息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教学与学工团队教导学生需要增强对信息的采集与处理,还可以考虑引入信息检索类课程,开设专题讲座,教授学生详尽的信息检索,收集,处理等方式。提高学生系统性对待各类信息的能力,不仅仅把信息的检索局限在搜索引擎,也能提升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检索能力。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思政课 启示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堂思政课,以青年人的话语方式和时尚现代的呈现手段,把线上线下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是一场思想交锋的精神大餐。听后深受感染、深受启发”。这是4月20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聆听了清华大学学院副教授冯务中老师的一堂以“‘质疑改革开放’思潮之辨析”为主题的思政课之后的点评。这样一堂“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有特色的思政课能给我们的思政课,尤其是高职思政课带来哪些启示呢?
借助网络平台,高科技的优势,该课程很好地将学生自主观看网络平台的慕课视频、教师课堂讲授、师生小班讨论和学生课下作业四个环节有效的结合,将线上和线下的优势同时发挥,为高校思政课进行“混合式教学”提供了精彩的范例,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和引导性。那么什么是“混合式教学”思政课又该如何更好的实施“混合式教学”呢?
一、什么是“混合式教学”
所谓混合式教学,就是把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美国康奈尔大学教学促进中心对混合式教学的解释是“将面对面学习和网上学习的精华结合在一起,“获取两个世界最好的部分”。科学技术能够更好地改进学习的形式,课堂时间因而相应缩短,从而用于更好地加强面对面的互动。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的本质就是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二、思政课该如何更好的应用“混合式教学”
如何才能让思政课真正使学生终生受益是所有高校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清华大学冯务中老师的课程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即在智能信息化的时代,更好的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从根本上改变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做到“优势互补、教学联动,信息互通,形式多样”。
1、优势互补
“混合式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结合,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是一种优势互补,必须反对并纠正两种错误。即(1)在互联网时代,固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2)对网络表现出极度推崇甚至膜拜,全盘否定传统和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时效性。要知道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代的网络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我们需要努力探究的就是如何更好的将两种模式进行有效的结合,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做到优势互补,为实效服务。
2、教学联动
教与学,永远是教学的主旋律。如何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混合式教学”的重点。相比较于传统的教学,教师要学的不是少了,是多了,教师要想更好地引导学生就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努力和准备。加强集体备课、兄弟院校交流互访、自身知识扩展与学习、随时关注学生的关注等手段和方法都是必须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思政教师有足够的视野和业精神,对党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思政专业和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才是思政教师永远的信仰和不竭的动力。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为此,要积极摸索“混合式教学”的四个环节的联动,精心设计,真正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来,做到教学相长。
3、信息互通
借助高科技,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与沟通,最终实现信息互通,知己知彼,有效沟通。这应该是混合式教学的一个亮点和优势。混合式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和优质的在线课程,MOOC作为一种全新的在线课程形式,以其完备的教学环节与结构设计、独特的资源呈现与功能设计、即时的学习反馈和生生互评系统、教育数据的捕捉和采集优势为混合式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将MOOC应用于混合式教学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助推教育公平。
冯务中老师的课程就是建立在MOOC基础之上,借助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无缝对接。再通过小班的面对面的交流与讨论将知识与能力升华。激烈的思想交锋,热烈活跃的讨论,打破了以往思政课教学由教师单一讲授、照本宣科的传统课堂场面,人人参与、人人发言成为一种新常态。学生的思政学习,实现了从被动听讲到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华丽转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感和认同度得到极大提升。而这一切完全得益于信息的互通。
4、形式多样
教无定法,“混合式教学”绝对不存在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各个学校,各个专业,各个地区,本科高职,千差万别。比如:清华大学“基于慕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国人民大学“一体两翼”模式;北京师范大学“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上海市教委组织推出《中国系列》品牌课程。不仅牢牢抓住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还积极探索在通识课程渗入理想信念与价值观教育,实现同向同行。复旦已连续六年举办“复旦大学中国市长论坛”,先后邀请50位市委书记、市长走进校园向学生介绍各地改革开放进程,把最前沿的实践、最鲜活的案例、最接地气的故事带入课堂,加深学生对国情和改革开放的认识。我们需要做的是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具体而有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改革无止境,育人无小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务艰巨,道路漫长。作为思政课教师的我们必须坚守阵地,改革创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王雯姝.“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挑战与创新[R].“2017年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研讨会”报告.2017-6-10.
[2]艾四林.MOOC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