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廉洁风险点

高校廉洁风险点

时间:2023-06-12 14:4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廉洁风险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廉洁风险点

第1篇

关键词:高校;岗位;廉能管理

高校反腐倡廉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教、规范管理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内容。推行风险岗位廉能管理是对党员干部行使权力进行有效监督的重要手段。

一、构建高校岗位廉能管理体系的意义

反腐败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程。走向腐败的官员,往往都是在名利、虚荣的欲望驱使下,存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及“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思想观念,对违法行为抱有幻想。解决腐败问题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改革不科学管理模式可能造成的监督缺失弊端,推进民主公开工作,扩大社会监督的范围和参与度。搭建“可视化平台”,编织反腐倡廉建设的“缚权网络”,确保权力执行透明化。为避免行政权力的滥用,必须科学规范行政权力,以明确的程序约束权力,以公开的信息监督权力。

二、构建有效的岗位廉能管理体系的思路

1.完善制度,构建高校岗位廉能管理体系。对学校每一个岗位权力事项及业务流程进行清理,逐项审核确定各权力事项、行使依据、责任主体、服务承诺和工作纪律,编制岗位职权文件。查找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四类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并确定责任人。从教育、制度、监督等方面制定相应防控措施,规范并编制岗位业务流程。理清权限,查找风险并评估。完善制度,规范流程,风险防控。形成“管理有目标,过程可监控,执行有记录,绩效重考评”的管理体系架构,充分体现全员性、全程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2.有效监督,构建全方位、大纵深、真实可信的院务公开栏目及监督平台。通过把教职工关心的所有的热点和敏感问题通过办公自动化平台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即时公开,并通过全院所有教职员工的即时监督及纪检、工会等职能部门随时监控,在“监督平台”随机查询监督意见,监督信息,协调处理有关情况,督促责任部门(人)落实整改意见,并反馈验证结果。让广大教职工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选择权和评判权,促使党风廉政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落到实处。

3.权力制衡,构建权力监控体系。打破常规,根据权力制衡的基本原理对权力进行合理地分解,再科学进行授予,使书记与院长之间、正职与副职之间、院领导与中层主管之间以及中层主管之间进行了有效的权力制衡。在自上而下的纪检监督、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的纵向权力制约的基础上,科学地运用权力制衡权力,进行权力的横向制约,构筑“纵向问责+横向问责+透明公开”的权力监控体系,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三、构建有效的岗位廉能管理体系的工作方案

1.构建高校岗位廉能管理体系。以学校管理体系为依托,以权力运行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点岗位为对象,以促进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廉洁高效为核心,综合运用教育、制度、监督等措施手段,促使风险岗位工作人员廉洁从政、高效履职。

2.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健全“院务公开”和“监督平台”网络监督体系。通过院务公开管理系统实施全方位、大纵深、真实可信的院务公开;并通过监督平台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即时监督,进行反馈、验证及考核与评价。实现监督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把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分离,相互钳制。

3.建立健全高校纪检、工会、质量管理办三管齐下的监督体系,严格执行民主决策制度以及岗位权力运行的廉政管理和效能管理制度。完善相关文件,将岗位廉能管理工作实施情况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校园治安综合治理检查考核的重要内容及任用干部征求纪委意见的重要依据。

四、效果评价方法

1.实施切实有效的院务公开,以过程正义来实现结果正义,充分利用监督平台进行验证及考核,结果与相关责任部门(人)的绩效挂钩。

2.通过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阅读和实证分析,分析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及科学的理论分析。调研高校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的实践模式和优缺点,总结岗位廉能管理经验,不断修正和完善,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3.通过对校园网“院务公开”和“监督平台”模式的运行、反馈及跟踪调查,调研院务公开的状态、网络监督的状况、实施程度与模式、管理层和员工状态,进行相关实证资料的搜集与获取。同时评价师生满意度,进行廉政、勤政、优政的对比研究,并了解社会评价。

总之,构建高校岗位廉能管理体系,对岗位的行政行为、制度机制落实、权力运行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对可能发生的不良行为实施有效控制,可促使各岗位工作人员廉洁、高效履行职责。对遏制高校腐败,实现岗位廉政风险最小化、工作效能最大化、发展环境最优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任建明.透析国际反腐倡廉的有益经验[J].理论导报,2008,(7):60-61.

[2]陈建平.科学“运”权: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关键[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1):58-61.

[3]陕西省审计厅课题组.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研究[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1):4-5.

第2篇

高校会计核算风险,是指高校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核算工作时所面临的风险。随着高校财务活动的日益复杂,高校会计人员面临的会计核算风险也与日俱增,它主要表现在会计核算出错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些会计差错主要包括:由于会计人员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而使不合法、手续不完备的票据进入核算过程;会计人员对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会计科目与项目的入账错误等等,这样就容易导致高校会计信息失真。因此,高校必须对会计核算风险高

度重视,防患于未然,把会计核算风险控制到最低点。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防范和控制高校会计核算风险。

一、高校要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合理设岗,合理配备高素质会计核算人员

会计核算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它直接关系到高校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同时,会计核算又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繁重而复杂的工作,会计核算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不确定性和隐蔽性,因此高校一定要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对会计核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以下措施把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支持落到实处。

(一)合理设置会计核算岗位

目前,高校会计核算人员普遍感觉工作强度大,任务重,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条件下容易出现会计核算差错,引发会计核算风险。按需设置会计核算岗位,切实减轻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压力,是防范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必由之路。因此,会计核算人员的配备应在按岗定人的基础上,结合业务量合理配置人员,使各项业务都能做到双向复核,并加强岗位间的相互制约,杜绝兼岗、混岗现象,将会计核算业务的各个环节都置于有效监督之下。

(二)配齐配足高素质会计核算人员

会计核算风险可以通过会计人员避免,也可通过会计人员产生。因此,选派业务素质高、思想品质好的会计人员到会计核算岗位工作,是防范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措施。所以,会计核算岗应配备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坚持原则、忠于职守、认真负责、熟悉会计业务、具备较高业务水平、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会计人员。

二、高校要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利用法律法规抵御会计核算风险

为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合法性、规范性,防范高校会计核算风险,必须狠抓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岗位责任制等制度的建立,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核算行为。

(一)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强化会计监督是防范与化解会计风险的重要措施

要防范会计核算风险,高校应当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且要做到人员岗位分离和操作权限分离,使岗位和权限彼此牵制,相互制约。

(二)制定并落实会计核算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会计核算岗位的责任与权利,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并且严格日常操作,加强会计核算业务监控的实时性

具体地说:审核人员要严把凭证的受理审核关,杜绝假冒、变造,手续不完备的凭证进入;核算人员要仔细计算每张原始凭证的金额,减少核算差错,严格按《高校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入账处理;复核人员要严格履行复核岗位职责,把好复核关。高校还应建立会计人员责任追究制度,以制度形式督促会计核算人员必须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财经制度。

(三)建立健全并大力宣传本校财务规章制度

高校要依据《会计法》及相关法规并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健全并大力宣传本校财务有关报销、借款等的制度,这样会计核算人员就有可能在工作中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源头上防范票据不合法、手续不完备的风险。

三、加强会计核算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核算人员的责任心、道德水平、业务技能如何,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会计核算人员业务素质高,核算能力强,则可降低错账引发的会计核算风险。所以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是有效防范会计核算风险的基础。

高校要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开展培训学习是有效途径。高校应针对不同对象,通过多种形式激发会计核算人员的学习热情,提高培训效果,使其能及时了解会计政策,掌握会计事项处理方法,不断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具体地说:

(一)强化会计核算人员学习意识

高校可通过多种形式印发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相关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及微机操作技术等学习材料,提高会计人员的认知能力,增强会计核算人员的抗风险能力。

(二)加强业务技能培训

高校要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适用性强的岗位培训,开展业务知识竞赛和业务理论研讨会。通过集中学习、辅导和自学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技能。

四、以人为本,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防范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途径

(一)要以人为本,尊重会计核算人员,激发会计核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都要靠会计人员去执行。因此,高校应为会计核算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舆论环境和制度环境,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加强会计核算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系统传播、阐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使职业道德观念渗透到会计人员的思想深处,从而净化其内心世界,改善其认知标准,建立符合道德规范的价值观,提高每个会计核算人员的自律意识,使之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提高技能”等良好职业道德,自觉提高责任意识,坚持原则,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规范日常业务处理,严防会计核算风险。

(三)培养会计人员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

会计核算人员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日常业务操作的同时,还应对每笔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仔细审查核对,防范虚假凭证、会计错账等造成的会计核算风险。

第3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高校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102-02

一、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

(一)经济监督作用

在保证本单位财务收支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努力促进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围绕校领导关注的问题对内部的重点单位、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及重要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管理审计为重点。全面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对学校内部管理和制度执行进行监督,即审查学校各项投入是否合理,管理是否高效,回报是否最大化等。

(二)参谋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面对日益变化的环境,经常存在各种新问题和新情况,此时,审计可以利用对国家有关政策和对学校内部秩序比较熟悉的优势,在决策中给学校领导发挥参谋作用;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查出的有关造价等问题予以揭示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整改建议,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对领导关心的热点问题、管理薄弱的环节和单位开展审计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对下属单位实施审计过程中,对存在的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及时向下属单位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其落实整改,促进审计结果向审计成果的转化。

(三)评价和签证服务

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方式,评价领导干部及学校内部治理情况,为学校领导选用干部、签证各类经济事项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审计评价中对遵守财经法纪方面经济责任的表述,能促进干部廉洁自律,自觉遵守财经法纪,避免和减少违纪问题的发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纠正经济领域中的不正之风、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内部审计与学校内部治理的关系

(一)从理论起源上看

契约理论认为,单位或部门是有关要素投人者之间一系列长期契约关系的联结点。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单位或部门的要素投入者未来的收益是不确定的。内部治理主要涉及内部控制权的配置和行使,内部职工的工作业绩的评价及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制度等。

委托理论认为。在组织结构中,各管理层与职员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委托关系。受托责任理论认为,资源的‘管理者对资源所有者承担着有效管理所托付资源的责任,受托者有责任对资源的所有者解释、说明其活动及结果。契约理论、委托理论、受托责任理论构成了内部治理与内部审计共同的理论基础,它们都是由于两权分离而需要权利之间的相互制衡,这正好也体现了内部治理与内部审计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共同关注的利益群体、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它们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二)从两者的互动性上看

首先,内部审计的功能发挥依赖于内部治理是否提供了有利条件。内部治理是实施内部审计的制度环境,是促进内部审计有效开展、保证内部审计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在完善的内部治理下,才可能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才可能独立地进行评价和监督。其次,完善的内部治理离不开内部审计。因此,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是良好部门单位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

三、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的作用

(一)评价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是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经济责任的审计,着重考核和评价其预测、决策、目标和计划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水平高低及其影响因素,经营管理者是否有效地管理资财,对已进行的与经济相关的活动进行公证评价,这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作用。显然,高校内部审计有责任协助高校领导审查其委托活动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方针是否合规、合法,是否经济有效、切实可行,以实现其预期的效果。同时,通过内部审计,审计人员可以评价被审计对象的经营状况,并针对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针对性的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协助高校领导更有效地规划学校的经营活动。

(二)鉴定质量

现代高校首先是一个通过完成教学和科研活动以传播知识、发展科学的场所,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水平是高校各种活动和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反映。当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由委托人将对此的管理(经营)责任托付给受托人时,审计鉴定的涵义随之被拓展和延伸,单纯的财务审计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而必须通过内容更广泛的内部审计实现这些目标。

通过内部审计,对影响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产出水平的因素,对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活动进行鉴定,即对业务活动和管理业绩进行鉴定和证明。同时,对与此相关的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审核、分析,找出问题和差距,并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产出水平,提高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水平提供建议,以便不断改进和提高。这个作用主要是通过教育质量审计、绩效审计来实现。

(三)检查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控制措施。在高校治理中,各职能部门承担着各自的管理职责,部门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控制,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同样既有联系又有控制,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各职能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是否有和是否执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控制措施的审计,来判断内控制度是否存在、整体功能和控制效果的好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通过内部审计,对高校内控制度的基本构造进行完善,使组织机构、人员素质、授权批准、职务分工、计划目标、信息质量、财产安全、业务程序等方面均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通过内部审计,检查各部门有关人员的权限和责任,避免相互推诿,以提高工作效率,在确保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利用其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防止或纠正各种可能发生的错误和舞弊,合理、节约、有效、安全地使用和保管各项财产资源,防止财产物资的损失浪费。

(四)防范风险

防范风险是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功能,这个作用在高校治理中尤为重要。由于高校治理结构的缺失,一方面高校领导行为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监督,另一方面高校多种类型的非经济活动也可能导致一些行为人或部门发生一些潜在的风险。可见,在高校治理中,进行审计是风险防范的一个表征,重要的还需要通过对被审计对象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审核,帮助其识别所面临的风险,并对风险来源、可能性以及后果进行分析;根据现有管理、能力、技术、程序及风险偏好程度等对已识别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可控和不可控风险,以便采取相应措

施;对可接受的风险水平,确定防范风险的措施和手段。

(五)提高治理效率

高校的内部审计是从发现的问题、错误和弊端出发,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善高校的运作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治理效率。

高校的内部审计内容表现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微观的详细项目审计,另一个是宏观的长期计划审计。微观的详细项目审计是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从局部出发,就这一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解决的是个别问题;对高校长期发展计划的审计,是通过对高校战略发展活动进行综合、系统和定期的审核,并提出改进战略效果的意见,包括对高校发展方向和总体指导思想、各子部门之间的协同支持和联系、资源的长期使用有效控制、治理结构、价值理念是否适合目前战略等详细内容的审计。通过内部审计的宏观作用,可以增强对高校内部活动方向性和全局性控制,确保各职能部门资源分配合理、职责分明,分工协调,并能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内部审计的这种控制功能,显然对改善高校治理的整体运作效率有重要影响。

四、加强内部审计,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的对策

(一)从制度上明确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高校应从规范内部审计和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这不仅使教职工对学校内部的治理进行关注,也会认识到内部审计是学校内部发展的重要措施,而且使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得到学校应有的重视,使内部审计的效用得以充分发挥;使内部审计新的概念得到体现:内部审计不再只是关注于控制的传统范式,而是参与到学校治理中,帮助学校改进风险管理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改善。

(二)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

内部审计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面对现代审计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注重知识的更新和扩展,不仅要通晓会计、审计、管理知识,还要熟悉经济法规、工程技术、金融税收、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内部审计人员还需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恪守客观、公正廉洁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

第4篇

【关键词】 高校 内部会计控制 问题分析 对策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管理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校发展成为独立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逐渐脱离了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局限,形成多渠道办学的模式。与此同时,高校的扩招现象明显,资金需求急剧增加。在高校办学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内部管理制度却没有与时俱进,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多方面的资金使用使高校运转的风险逐渐增大。因此,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力度已成为高校的一项紧迫任务。根据相关规定,内部会计控制被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并保护资产的完整和安全,确保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而采取的若干控制办法。健全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保证资产运用的合理和高校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不仅为管理者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是促进学校综合水平提高的重要部分。

二、我国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意识不强

我国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和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并且大部分以企业为研究主体,这使以高校为研究对象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缺乏,再加之人们对其认识和关注度不够,造成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意识薄弱。收付实现制为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以会计核算的基础,这种核算方式在计划经济时期符合政府管理需要的条件下,将高校作为单纯的事业单位,只核算收入和支出,而不进行收支配比和核算成本。

首先,在如今高校的教育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的内外环境也不同的形势下,高校实行的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就存在它固有的缺陷,即不注重教育成本和办学的经济效益,无法显示出在当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学校的财务状况。其次,在教学管理理念方面,高校管理者忽视了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偏向于注重教学和科研工作,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视不够,这在本质上就给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带来了困难。

2、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规范

由于我国高校缺乏内部会计控制的正确理念,加之大环境下内部会计控制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所建立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度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容和范围不全面。内容不全表现为部分高校内部会计制度没有涉及到对外投资有关方面,缺乏规范的决策程序,可能会增加投资的风险,给高校带来资金流失危险;还有的学校对存货、固定资产和工程物资等没有进行严格管理,对固定资产和工程物资的采购、保管、付款等职责分离不严格,没有对其按规定程序办理出入库,未定期盘点固定资产,也未及时与会计记录进行核对。范围不全面表现为,部分高校忽视对创收经费的内部会计控制;还有一部分高校的内部会计控制虽较为完善,但由于贯彻力度不强、执行方案不规范,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形同虚设。

3、高校内部财务管理流程不合理

高校财务管理流程是指高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为实现财务会计目标而进行的操作规则。高校财务管理任务和财务实际工作可以概括为预算控制、收支与核对管理和事后分析三部分。首先,受上级批准拨款计划编制预算的历史原因和缺乏自主办学的法人意识原因的影响,部分高校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控制体制,出现预算编制和执行实施不统一的情形。其次,由于教育资源需求上升和财力资源供求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高校对财力投入的依赖性增大。随着高校主要经济来源由财政拨款向自筹转变,高校收入结构不稳定的问题日益显现。再次,当前部分高校只重点关注各项经济活动的事前计划和事中控制,而忽视对问题的总结分析与研究,未进行事后的分析和完善,这又将给高校的经济发展带来风险。

4、高校风险防范和监控措施不完善

目前高校面临的风险表现为资产风险、投资风险、筹资风险、合同风险等。面对高校经济活动暴露的风险,可以看出其防范监控措施的问题所在。首先,没有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而是由内部会计控制执行部门和执行人员自行监督检查;即便设立了审计机构,其独立性也受到影响,内部会计控制仅满足于一些表面形式,缺乏主动性,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不能客观严肃的处理。其次,重要经济事务的集体决策机制尚未有效形成,缺乏风险管理和防范机制,决策随意,在重大项目决策时,被学校行政力量所左右,没有在前期对项目可行性进行论证,没有相关的风险评估揭示和控制举措,盲目扩张或者超规模投资使高校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最后,预算体制不健全。学校财务预算应该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在实施过程中应具有权威性和约束性,其他人无权擅自修改。对于特殊情况的出现,应按相关规定给予调整。而现实中,存在预算执行分离,管理松散,控制不严的现象,这往往也给诸多风险提供了可能。

三、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实施策略探究

1、完善法制法规,树立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理念

由于现阶段我国关于内部会计制度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在现存基础上颁布法律性的文件,尤其是关于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框架构建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并对资金、固定资产的管理作出统一的规定,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制定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在内部会计控制理念方面,首先,高校领导应该与时俱进,关注高校内外环境的变化,更新自己固有的旧理念,结合学校的规模及业务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和模式。其次,高校领导应当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勤政廉洁的良好形象,提高会计从业人员应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制止高校中各种经济违法违纪现象的出现,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规范会计控制制度,建立标准量化考核体系

国家和政府作为高校的主管部门,不仅要从制度上明确校长作为高校实际经营管理的一系列权利和义务关系,同时要在高校的日常财务运营和经济活动中开展规范性的审计稽查工作,明确各方责任并建立审计小组。不仅要鼓励校长在经营管理中不断开拓创新,促进高校的蓬勃发展,也要防范潜在的风险。要制定量化考核体制,促使校长在位期间强化学校的管理。同时建立奖罚制度,奖惩分明,以激励高校管理者努力加强高校的经营与管理。

此外,高校应加强内部组织和机构建设,明确岗位职责。从我国高校发展的规律出发,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各高校应建立预算项目负责人责任制。一方面,每一个预算项目都要安排专人负责预算的管理使用,并且限定该项目只有得到该负责人的认可,财务部门才能办理相应的财务手续。另一方面,由学校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预算单位负责人的预算进行考核、监督和评价,对预算操作执行中的具体情况进行管理和指导,并提出意见,控制超不符合预算的费用开支。权责分明不仅有效地避免了学校各级领导越权批经费现象的发生,也减少了不必要的或者无预算的开支。

3、规范财务管理流程,规范流程体系

首先,要加强预算控制。预算控制要求高校严格按照部门预算的有关规定进行基本数据收集,按照有关规定准确地编制部门预算,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批准的部门预算严格执行和有效控制,并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预算调整。执行财务预算的同时加强预算执行的控制、分析,定期向有关部门通报预算执行情况,为学校加强财务管理提供有力依据。其次,学校应加强财务管理的投入,完善资金自筹的方式和体系,保证经济基础结构的稳定性。再次,高校应建立高效、开放的信息沟通系统。通过信息沟通,高校可收集到及时有效的外部和内部信息,实现信息在高校各层、各部门之间迅速的传递和交流,并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和财务决策。

同时,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重点关注各项经济活动,对某些违规、违法行为应该严厉打击,杜绝经济违法现象的发生。

4、认清管理风险,加强防范和监控力度

高校在面对经济事项时,应该根据不同的经济业务,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和应对机制,应对筹资方向、渠道、规模以及资金用途和效益、存在的风险等各个方面实施全面控制。对风险较大的项目要事先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并根据项目和金额的大小确定审批权限,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应对措施,制定相关的处理方案。

同时,高校应加强内外部的审计监督和稽查。学校的审计部门专门指派审计小组着重对学校的物资采购、活动审批、工程招标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经济事项进行监督。吸纳企业管理经验,学校重要岗位负责人离任进行审计;此外各级财政部门应该加强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指导。财政部门制定相关内部会计控制的规章制度,以此为戒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有着同样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并且要从外部有力地促进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实施。

四、结语

近年来,各个高校通过对原有设施的改造、升级和换代,过多举债,这给高校发展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使高校管理复杂度和风险度提高。例如,财务管理电算化的运用在给高校财务信息管理带来便捷的同时,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不完善的局限性,造成技术风险的出现和责任不明现象。另外,过度的规模开发使高校的规模报酬开始进入边际递减的窘境。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但现阶段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仍存在内控制度不完善、内控意识淡漠、预算编制不合理、执行不严格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从完善法规、明确权责关系和增强监控和防范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合理可行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从而保障高校健康稳步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岩: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10(6).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对促进高校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要参与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修订,推动学校管理职能的提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办学经费来源日趋多元化,院校各部门经济活动也日益增多,教学、科研、后勤、基建等部门又因工作性质不同而实行不同的财会制度,高校所承担的责任、压力、风险也相应增大,这些新变化使得高校内部控制工作更为复杂,因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任务更加紧迫,在客观上就要求学校建立一套完整有序的内部控制体系。其次,内部审计可以督促落实制度并保证制度执行到位。比如:高校的固定资产,它保证着学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它是衡量高校办学实力和质量的重要指标。

二、内部审计人员问题

高校内部审计是学校的职能部门,有着其他部门不可代替的作用。内审部门既可以参与改革措施的制定,又可以监控改革措施的执行,并能针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领导层反馈,提出完善改革措施的建议,避免改革失误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应该能够满足以下审计需要:如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要懂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成本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要懂得计算技术与数理统计上的对比分析等专业方法;要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及财务政策。开展风险管理审计,要对高校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有识别能力;要能评估发生风险所产生的损失大小;要能提出好的建议,避免风险的发生,或使风险发生时,造成的损失最小。开展采购比价审计、工程决算审计,要了解物资的市场行情,工程的结构、材料的性能、工程的计量标准和计价方法等有关物资与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测算专业技术。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要懂经营、会管理、善分析、能预测,具有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风险管理评估水平。目前,一些高校在审计人员的配置问题上很随意。所以,搞好内部审计工作,履行好内部审计职能和职责,不但需要懂财会的专家,也需要懂经济、懂管理、懂工程的专家,并且应是专职的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内部审计人员,这样才能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经营活动变得复杂和多样,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对工程投资全过程难以控制,复杂的经营活动也容易出现隐匿资金的问题,这些对目前内部审计只重视简单的事后审计监督思路提出了挑战。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沿用老一套查账方法,只把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差异性作为审计的重点,忽视学校教育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效益性,忽视对学校教育经费整体运作的定性分析,未来效益的预测,偿债能力研究,以及经济责任界定。造成审计的深度不够,内容单一,范围狭窄,作用层次低等问题。学校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要求内部审计把审计监督拓展到学校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需要内审充当的是管理者,不是“经济警察”。从管理角度为学校加强经济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意见,但目前内部审计人员知识面窄,难以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高校已经普遍实现了财务管理电算化,大多数高校甚至实现了财务管理的网络化,快速发展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手段,要求审计技术和方法跟上财务管理手段的发展,但是内部审计无论在审计人员素质上、还是在审计方法手段上远远不能跟上财务管理信息的发展。

四、解决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方法

与高校内审工作相关的法规制度要明确内审机构的职责与职权。明确规定审计机构人员编制、专业人员的配备、知识结构要求。高校的各级领导要创造适宜的内部审计环境,要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审机构首先应在维护本单位利益,加强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督,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完善内控制度及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上下功夫。审计人员要经常向领导汇报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同时寻求上级行政领导及业务主管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树立内审工作的权威性。加强高校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选拔有良好职业道德,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廉洁奉公,精通审计业务,熟悉财政、经济、金融、法律法规知识,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审计人员进入内审机构,向审计师、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等复合型的人才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业鸿,孙昊,王福利等.高校内部审计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教育审计.2008(2)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维修改造;过程管理

我国高校从1998年开始大幅度、连续扩招,目前已接近尾声,进入相对平稳期。当年为适应急速增加的大学生,掀起过高校新校区、新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一轮新热潮。按照房屋维修周期:砖木结构房屋约为12~15年;砖混结构房屋约为15~20年;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约为20~25年。各高校的房屋等基础设施也陆续进入维修改造的快速增长期,维修改造的任务也逐年增加。结合江苏师范大学维修改造工作,归纳总结出一套维修改造工程管理的“指挥部统筹模式”。

一、专项维修改造工程概况

江苏师范大学共4个校区,建造最晚的泉山主校区也有30多年的历史,维修改造任务较重。依据《2015年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条件保障暨后勤维修专项方案》,由后勤管理处牵头严格执行学校维修改造工程相关要求、纪律,认真落实专项内容和改造目标。

江苏师范大学暑期维修改造项目以泉山校区为主,兼顾其他校区,包含校园环境优化、宿舍条件改善、实验室维修改造、安全隐患整治等4个方面。共42项工程,专项经费使用总量约为 2 699.6万元,相比预算3 296万元节省500多万元。主体工程有钟楼楼群外立面改造、5栋教学办公楼综合改造、灯光运动场改造、道路亮化提升、图书馆照明线路、灯具更换、18口实验室改造等项目。工作中倒排日程、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千方百计干成事,细化分工,责任到人,避免重复劳动。高标准,严要求,成功避免了交叉施工带来的安全隐患。

二、专项维修改造工程特点

该专项维修改造施工专业工种多、数量大、任务急、要求高,施工环境复杂。具体有以下特点、亮点。

(一)时间紧、任务重

暑期维修改造时间紧,工程类别多,短期内多类别技术人员缺乏,设施相对陈旧。项目论证调研更加全面充分,项目的科学性和契合度大幅提高。

(二)涉及广、影响大

本次维修改造涉及教学办公楼、实验室、图书馆、学生宿舍、食堂、体育运动设施、校园环境7个部分,基本是校园全覆盖,没有死角。暑期2 000多学生留校,各部门、学院教工加班迎接教学审核评估,校园内人流量较大,施工与办公相互影响。

(三)交叉多、责任大

交叉施工多,室外施工多,暑期雷暴雨等极端天气多,存在各种安全风险。整个暑期施工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安全纠纷。调度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有效排除了干扰,确保了施工工作顺利推进。

(四)要求严、控制紧

统一要求施工队伍不允许在学校留宿、不允许在学校生火做饭,严格统一服装且挂牌上岗。施工前施工单位到保卫处办理备案手续、进出车辆严格执行通行证制度。工程施工严格按照工程量清单,总量变更一般控制在1%以内,超1%以上的项目须主任签字。

(五)大方案、师生定

前期项目立项积极征求相关部门、学院的意见与建议,畅通渠道、畅所欲言,召开了多次教师、学生座谈会。钟楼楼群、学宿6~9号楼外立面真石漆选择通过校园办公网、微信平台、现场打分等多形式投票,参与师生近3 000人,最终确定钟楼楼群主色调朱丹红、配色象牙白。

三、指挥部统筹管理模式简介

为不影响师生工作学习,维修改造主体工程集中在暑期施工完成。施工管理模式为“指挥部统筹模式”,工作领导小组直接指挥项目部,压缩管理层级,以项目过程管理为主。

(一)指挥部统筹模式特点

1.围绕维修改造的工作流程而不是各部门职能来建立机构,打破传统的部门边界。

2.改变传统工程指挥的金字塔形的等级机构,取消中间层级,实现纵向层级的扁平化。

3.将维修改造管理工作委托到更低的操作层次,底层的管理决策权限相对以往有所增大。

4.维修改造工作流程以使用单位需求导向为基础,使用单位代表全程参与工作。

(二)指挥部统筹模式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维修改造的决策效率。解决了传统式管理的“层次重叠、冗员多、组织机构运转效率低下”等弊端,加快了维修改造中信息流的速率。

2.减少了管理人员数。由于取消中间层级并更加注重现场,实现了“垂直管理扁平化、横向协调现场化”。尽管专业人才缺少,由于最大化地调动了积极性,人尽其才,保质保量的完成了维修改造任务。项目部共26人(含监理、审计),如按传统的层级管理则最少还要增加8人左右。

3.专项资金节约效果明显。预算3 296万,实际2 699.6万,节省600多万。

4.师生满意度高。以使用单位需求导向为基础,最大化地满足师生的建议与意见。开学以来,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反馈,师生对暑期的维修改造较为满意。

5.有力的推动了“五个工程”建设。质量工程、效率工程、规范工程、安全工程、廉洁工程。

四、指挥部统筹管理模式运行方式

指挥部统筹模式重视过程管理及监控,暑期维修改造中努力做好“质量工程、效率工程、规范工程、安全工程、廉洁工程”等5个工程。简要归纳如下。

(一)质量工程:质量标准明确,尽力控制风险

修缮工程的验收主要有两大块,一是工程配套主要材料设备的验收,二是工程质量的验收。以上验收都是依据项目工程量清单进行。

1.实行项目负责制。施工单位派驻项目经理,我校除由跟踪审计与监理全程管理外,还派驻项目负责人,负责材料设备的进场验收、工程的变更鉴证,参与现场管理。

2.紧抓施工组织方案,确保技术规范落实。每个项目有不同的质量标准,由项目负责人在开工技术交底中明确,在每周两次的例会上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效率工程:采购公开,力求公正公平

1.分工负责,采购有序。依据学校和上级对工程采购的规定,结合工程施工管理的的公正性,引入第三方进行全过程管理。由校审计处负责,承担工程施工的跟踪审计单位的招标申报。由后勤处负责,承担工程监理和维修项目的招标申报。

2.遵守规定,力求公平。按照我校规定,所有限额以上项目均纳入校招标办集中采购。评标组由招标办在纪委监督下,在评委库中抽取;评标结果基本都是当场确定、当众宣布,全程由监督部门现场监督。评标结果、中标结果及时在我校招标网公示、公布。做到了公开、公正和公平。

(三)规范工程:合同规范,切实维护学校合法权益

1.实行了分层管理,逐层把关。

项目部:在中标单位确定后,依据中标通知书与中标人的投标文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组织谈判,负责合同拟稿。

审计处:依据招标文件及中标结果,负责对项目管理部拟就的合同进行审核。

归口管理部门:汇总审计处的合同审核意见,经项目部确认,形成正式合同送学校签发。

2.信息公开透明,确保合同与招投标文件实质内容一致。招标文件在学校招标网上随时可以查询,中标结果由中标通知书明确,投标详情由投标文件记载,合同条款易于比对,定稿前的合同由部门审核把关,学校的合法权益应该说可以得到有效保障。

3. 采用国家规定的建设工程合同格式文本,已涵盖合同价款、付款条件、施工组织、质量与工期控制、工程质保、施工安全责任、廉洁工作等内容,尽可能规避风险,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

(四)安全工程:严格要求、管理,尽力控制风险与隐患

1.确立“四方会签”的工作制度。对变更,没有经工程监理、跟踪审计、施工单位与工地代表四方在“工程变更联系单”上统一签字的无效。

2.要求施工人员不允许在学校留宿、不允许在学校生活做饭,统一服装且挂牌上岗。施工单位于施工前到保卫处办理备案手续,进出车辆严格执行通行证制度。

(五)廉工程:办事规矩,认真接受监督

通过招标确定了工程监理与跟踪审计单位。分别负责维修工程的全程监理与审计。明确了工程采购各环节的办事主体,实行分权分段管理。申报:由后勤处负责。采购:由招标办负责。合同:由后勤处负责拟稿,审计处核审无误后,负责送学校签批。工程管理: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及其下设项目管理部。验收:纪委监察处、审计处、后勤处、招标办、使用单位组成验收组。付款与结算审计。

总之,基于过程管理的指挥部统筹模式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专项工程施工期间,指挥部统筹安排,及时调度进度,注重程序规范,加强过程监控。施工组织单位,后勤管理处全员参与,严把质量关、严控经费,稳步推进,确保按时、保质、安全完成主体改造任务。

参考文献:

[1]董正武.高校维修工程管理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

第7篇

一、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分析

如前所述,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分为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这两种形式各有优缺点,高校不能全盘复制。如果实行全外包,意味着高校不保留内审部门,全部审计业务交外部审计人员实施,这不符合《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三条规定的“高校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规模较大的高校(年收入5亿元以上或教职工人数在3000人以上)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所以企业的全外包形式在高校行不通。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和企业有明显不同,节约审计成本是企业首先考虑的因素,但不是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首要动因,高校审计费在专项资金中都有保证。根本原因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还比较少,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校审计业务需要。因此,高校是以提高审计质量为首要目标来开展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综合上述两点分析,高校应根据自身审计业务特点选择合作内审模式下不同的合作形式,以达到审计服务和质量的最佳结合。

二、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的选择

通过上述分析,高校审计内容、审计方法有别于企业,将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定位为合作内审模式下的三种合作形式,即补充、全部委托、部分委托,充分考虑了高校审计业务的特点,能够满足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需要,可结合高校审计业务内容和特点选择。

(一)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首次在《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计审计》中提出,并于2009年9月1日起实施,现已成为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其内容触及到教学、科研、财务、资产、采购等管理活动中,被审计对象为高校各管理层。为客观、准确地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要求内审人员熟悉学校业务流程,了解各被审单位审计业务特点及审计风险点,可以采取补充形式,即审计任务虽内外合作完成,但以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为主,外部审计人员起协助作用,审计风险由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承担。该方法有以下优势:1.责任风险的明确性。外部审计人员仅对审计项目定事项发表专业评价,其专业评价是否被采纳并在最终的审计结论中体现,由内部审计人员决定,避免了相互扯皮并对审计结论产生分歧,从而影响审计质量。2.审计结果的实用性。内部审计人员了解高校的组织构架、部门的利益格局及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内部控制审计需要内审人员掌控全局;外部审计利用专业特长,就事论事对特定事项发表意见,两者配合能确保审计结果具有深度和实用性,能够得到管理层的认可。

(二)建设项目工程审计建设项目工程审计分为跟踪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由于其专业性强,审计内容涉及到土建、水电、设备、安装等基建工程不同专业领域,必须由专业工程咨询公司进行全面审计,采取的外部化形式是全部委托。与国内外企业的全外包形式相似,在保留内审机构的前提下,将审计业务全部委托给工程咨询公司,内部审计人员不参与到工程审计项目中,工程审计风险由工程咨询公司承担。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契约方式对审计质量进行把关。优势是能够发挥外审的专业特长,符合社会快速发展,专业化协作日趋精细下的跨行业、跨部门的合作精神。在实行全部委托模式下要注意以下两点:1.选择高品质的会计事务所是关键。要综合声誉、资质、注册会计师数量、实力、等级等因素全面考量,防止资质低、市场份额占有小的事务所以低价位中标。2.完善合同内容。内部审计部门是通过契约方式对基建工程审计质量进行把关的,合同是监督外部审计单位是否全面履行职责的载体。因此,在合同中必须明确受托责任内容,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行为责任,即完成某项任务的责任;二是报告责任,即受托人按委托人利益行事,真实报告或不真实报告应承担的责任;三是某种规范,即受托责任履行中,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四是控制责任,即对受托责任关系中各方责任和权利的控制。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目前,高校已发展成为产、学、研并行的巨大的经济活动主体,开展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需要,也是构建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监督机制的需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采取部分委托形式,即审计小组由内外审计人员联合组成,涉及到内部控制评价的由内部审计人员完成,外部审计人员只对财务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发表意见。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对这种结合审计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和风险。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内部审计人员熟悉高校实际情况,了解高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审计流程及管理层关注的焦点问题;外部审计专业上具有优势,能够准确判断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这样可以整合利用高校的内、外部资源,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在实行部分委托模式下要注意以下两点:1.配合的协调性。在实际工作中,内审人员与外审人员的协调有一定困难。外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往往就事论事,以完成合同内容为目标,而内部审计部门以服务学校管理层为出发点,由于审计目标的差异性,对审计结论往往存有偏差。2.审计结果的风险性。部分委托模式下,内外审计人员在一个项目中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同时承担相对应的审计风险。外部审计人员为规避审计风险,一般只在约定的范围内审计、发表意见,不会像内部审计人员那样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另外,外部审计人员不熟悉高校实际情况,审计结果缺乏深度和实用性,往往达不到管理层的认可,这些情况都可能造成审计结果的风险性。鉴于以上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在实行部分委托模式下要建立沟通机制,在与学校管理层、被审计单位、事务所交流中采取例会制、报告制等方式确保沟通信息开放和富有成效性;另外要完善合同,明确各自责任、义务和风险,确保外部化目标实现,降低审计外部化风险。

(四)财务收支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是高校传统审计项目,在高校审计中仍占主导地位。学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决算审计、学校及所属单位和部门财务收支审计、各种专项资金审计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都属于财务收支审计范畴,应分别采取不同合作内审方式:一是以财务数据真实性、合法性为主的财务报表审计,如单位下属的食堂、校办产业等实行全部委托;二是学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决算审计,因涉及到高校部分核心业务,不宜外部化;三是专项资金审计,如科研经费、公务招待费、公务用车经费等可实行部分委托,即对某一审计项目的审计,审计小组成员由内外审计人员担当,分别承担不同的审计风险。

三、结束语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是个系统工程,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的选择只是其中一个子系统,且尚在探索期。各高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定位为合作内审,并按内外合作范围的大小、风险承担的比重划分为:全部委托、补充、部分委托三种形式,这是符合高校审计工作职能要求的。如何选择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使内部审计资源与外部审计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最佳效果,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不断探索的。总之,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使之成为服务于高校管理层,确保高校各项经费安全、廉洁、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

作者:张键琦单位: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第8篇

的主体日趋多元化,建设管理的主体也有不同的形式,给高校基建工程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基建工程本身的复杂性及环节多、时间跨度长、专业性强等特点,使得审计工作范围越来越广泛,审计工作量越来越大。下面,本文简要就高校基建工程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及其对策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高校基建;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E232.6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我国各高等院校的不断建设扩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在不断增加,高校做好基建审计工作是一项重点难点。基建审计是对基建项目的预算或决算情况进行审计、检查、稽核、监察与评价,一般分为预算审计及决算审计两类。预算审计主要是针对施工图预算的编制依据、计算程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合法性和合规性所进行的审计、检查。此外,对于政府经费投资的审计,还要考察其是否符合财政预算。决算审计是对工程项目竣工决算的正确性、合规性进行的审计,并同时对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检查和稽核。普通高校是非盈利的事业单位,其基建投资资金来源一般为财政专项拨款与自筹资金,因此,做好高校基建投资项目审计工作,既是保证国家财政资金及高校自有资金有效使用,发挥最大社会效益的保障,也是防范各项风险,减小相关人员谋取私利的有效措施。

1.当前高等院校基建审计的现状

1.1基建审计制度设计与执行不够完善

虽然国家相关部委很早就颁布实施了《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试行办法》、《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等基建审计相关法规,但由于其并非基建审计特别是高校的专项审计制度,以及相应执业指南,且部分规定颁布时间较久,同时个别高校也没有制定完善的基建内部审计的专项制度,或者虽然制定,但没有得到完全执行。许多高校虽然已经开展基建跟踪审计工作,但在实践中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基建审计操作流程和规范,反而更加注重工程的造价控制、工程决算审计等,这样把完整的基建审计人为分割为部分环节的控制,或者以事后的决算审计来代替基建的全过程审计,导致可能在基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及纠正。

1.2基建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不健全

虽然当前高校的非教学业务人员众多,但对于包括基建审计的内部审计工作来说,其机构建设与人员配置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机构设置方面,个别高校内审人员长期缺编,或者将审计、纪检等合署办公。在人员方面,往往缺乏审计专业人才,人员流失率高,或者在人员配置时没有严格把关,导致审计人员在专业知识及基建相关知识缺乏,直接影响了基建审计的效果。一些学校也没有考虑基于内部审计在基建审计中的地位,往往仅限于消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的审计工作。

1.3审计实施方法、审计质量还有待提高

如前所述,部分高校在进行基建审计时,往往以竣工决算审计代替基建审计,忽视了对于整个基建工作全面、全过程的监控。在审计方法与审计手段上,部分高校也怠于按上级要求聘请优秀的中介机构介入。在审计工作中,部分审计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施工图预算、相关招投标文件、取费依据、相关定额、工程变更、大额往来款等不加以认真审核,导致审计走过场而失去基建审计的效果,给学校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也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

2、做好基建审计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2.1领导重视、三个到位。

学校领导对基建审计的关心、支持与重视,是高校基建审计工作的前提。 没有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基建审计工作就不可能有发展。 领导重视关键是要做到三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 学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审计工作,要认识到搞好审计工作对控制工程投资、降低工程成本、提高资金使用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组织到位。 学校领导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工程审计机构,配备一些业务强、素质高的审计人员充实到基建审计队伍中来,并根据现有力量不断加大专业技术培训力度。 三是工作到位。 首先必须授予审计人员一定的权力, 明确他们的工作职能;其次要支持、跟踪审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第三为审计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取得基建、财务、后勤等有关部门的配合,从根本上降低基建审计风险。

2.2完善内审制度,使基建审计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为了使基建审计能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建设工程项目服务,要制定实施办法,科学合理地选择跟踪点,准确掌握审计参与管理的程度,建立一套完整的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为审计人员与其他各方管理人员提供具体指导。 各高校应按照《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和本地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等有关制度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和完善有关基建审计工作的规章制度,给内部审计部门充分的监督权。 如应明确规定,凡是基建工程,不论金额大小,必须经过审计才能实施结算,否则不能付款;对送到审计部门的资料必履行交接手续,要求送交部门签署审计承诺书,对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等等。 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审计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审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

2.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注重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实施基建审计后,审计的内容大大超出了传统结算审计的范围。 高质量的审计来自于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审计人员优良的政治素质和娴熟的业务能力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根本保证。 我们必须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道德高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有奉献精神的审计队伍,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因此要加强审计人员的政治学习, 使之学会抵制不正之风的侵害,廉洁自律,两袖清风,对工作兢兢业业,吃苦耐劳。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和人员素质,基建审计就难以达到理想的审计效果。 目前高校审计人员要么只懂财务,要么只会工程,而基建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审计人员应注重审计政策和审计手段, 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提高业务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4实行公示制度,搞好群众监督。

材料考察、定价,材料的验收及工程完工验收等等环节尽量让教工代表参与,各种基建项目审计结果要向教职工公示,加大审计工作透明度,自觉接受广大教职工的监督。 这样不仅加大了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震慑力,减低了审计风险,还对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治理商业贿赂、规范高校建筑市场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对在审计中发现的偷工减料、弄虚作假、虚报瞒报、恶意欺瞒的作假单位,从此不准再进入学校的建筑市场,维护高校的合法权益。

2.5认真选择社会审计机构,采取两审终审制。

由于基建工程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要求较高,这对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来说较为困难,要完成各种各样的审计任务,必然要冒较大的审计风险。 而社会审计却拥有各种各样的人才,可以通过招标择优选定审计机构。 同时可以采取“两审终审制”,即初审以后再进行二审。 初审在社会审计机构进行,二审在评审中心进行, 通过规定审减率用来约束社会审计机构的行为,降低审计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基建管理工作,对基建审计工作进行严格要求,完善机构建设,充实合格人员,积极采用多种审计模式,以规范管理、完善内控、充分利用有限资金、促进廉政建设,实现高校基建项目效能。

参考文献:

[1]李 姝 娜 .探讨 工程 项目 管 理 中的 风 险 管 理 [J].中 国 招标 ,2009(42).

[2]陈家福.浅析项目风险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J].硅谷,2008(07).

第9篇

党的十以来,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已成为加强党的建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制度建设是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的核心,健全监督机制是制度建设的重要部分,而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是健全监督机制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是监督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能推动监督机制建设,使监督机制更加完善和有效。

思想上防控风险,从根源上减少廉政问题的产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重点是防控,抓思想教育这一环节不仅能够在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教育学习氛围,还可以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之余通过不同形式自学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树立拒腐防变意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更具有竞争力,为自己创造更加光明的未来。党员干部思想素质的提高,可以从根源上减少廉政问题的产生,为监督机制无法监督的层面提供有效的防控,是对监督机制的有力补充和支持。

强化制度建设,明确监督机制的工作重点。制度建设贯穿于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和监督机制建设的全过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通过各项工作的权力运行流程图和风险点排查,根据风险高低等级的不同划分各项工作的廉政风险点,这就为监督机制建设提供了具体的工作对象。以高校为例,等级较高的廉政风险点主要集中在考试招生、基础建设、工程采购招投标、职称评审、干部提拔任用等领域,这些领域就是纪检监察部门监督的重点对象。根据廉政风险点的具体内容,结合纪检监察干部“三转”――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要求,就可以明确监督工作的重点,采用合理的监督方式,提高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效率,切实发挥出监督机制的积极作用。

完善考核机制,强化监督机制的实效。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在考核机制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纪检监察部门履行监督职责情况的考核,二是其他部门落实党风廉洁建设各项目标要求情况的考核,考核结果与部门班子和成员切身利益相关。考核机制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及时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和新问题的产生进行补充和修改,现行的考核机制是考虑了方方面面因素制订出的当前最符合单位情况的考核机制,而在考核机制中体现出的廉政风险防控相关考核内容,是落实监督机制的有力保证。如果部门或个人发生了廉政问题,不仅要对当事领导班子或个人进行相应处理,还要体现在年度考核的结果中,体现出监督机制的实效。

营造良好氛围,为单位发展提供助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健全都是为了促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在单位上下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单位的良性发展。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作风建设并不是一句“高大上”的口号,作风建设体现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与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是密切相关的。为此,要从自身做起,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加强与领导、同事的沟通,热心帮助他人解决工作上遇到的难题,以实际行动传播正能量,为营造良好氛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长期坚持下去,单位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就能落实到各个领域,单位的良性发展也能为广大干部职工提供更好的平台,最终实现单位和个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作为监督机制的重要部分,是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的有力保障。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机制,坚持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这个核心,引导单位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

第10篇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和质量的不断扩大与提高,高校采购任务随之日益繁重,?@对高校采购工作的要求同步提高,同时高校采购工作的重要性越发明显,高校采购工作是学校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规范和理顺高校采购工作流程,提高高校采购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推进高校采购制度的改革工作,已成为高校采购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1]

1高校采购的属性

我国《政府采购法》中规定,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并从采购人、资金和项目等方面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了界定。政府采购至少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参加政府采购的单位是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②采购资金必须是财政性资金;③采购项目必须是集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2]

《高等教育法》规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筹措体制,即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的体制。目前,我国高校采购主要使用的是财政性资金,所以高校采购属于政府采购的范畴。[3]

2高校采购工作的特点

高校采购不仅具有采购数量大、采购金额高等特征,还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采购时效性强:因为高校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着一定数量的纵向及横向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等任务,因此很难将一年内的采购资金提前落实,而教学科研中急用的设备需要及时购置并完成调试安装,便于教学科研的正常开展。因此,高校采购还普遍具有较强的时间性。

(2)采购品种多:除了通用类设备外,有大量的专业类设备需要购置,而不同专业和不同科研方向的仪器种类较多。而涉及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服务类采购同样种类繁多。

(3)很多专业设备有特殊要求:高校需要购置大量教学科研等专业仪器设备。而这些仪器设备专业性较强,主要表现在:不同品牌的设备性能差异大;大型精密设备存在安装调试、人员培训及售后服务等需求,要求供应商与用户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

3目前高校采购工作存在的若干问题

因采购相关制度不够健全,采购行为不够规范,存在刻意化整为零、滥用分散自行采购(主要指支付方式为授权支付的单位自行采购)的个别现象,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下列隐患。[4]

(1)易滋生腐败现象。分散自行采购往往单次采购金额小、数量少,可轻易规避政府采购和公开招投标制度,采购人与供应商可直接确定拟购商品规格型号与价格,导致采购活动中易发生收受回扣等违规行为。相关资料显示,2003年到2010年,在教育系统图书教材和设备采购领域的违纪违法案件占273%,发案率居首。

(2)不利于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分散自行采购在降成本方面存在局限性:一是该采购方式难以获得批量采购的“大客户”优惠价格,采购价格高;二是多次重复采购,降低了采购效率;三是需要采购人投入较多人力、物力频繁寻找货源,增加了采购投入成本;四是采购没有计划性,很难有效及时满足采购需求。

(3)增加了财务核算压力。分散自行采购具有零散性、频繁性、重复性的特点,对于化整为零后,将批量单次采购改为分散多次采购的行为,无端增加了财务的工作量。财务人员需花费大量精力应付小额、重复的核算,财务支付工作量也随之大幅增加。

另外,高校部分科研类项目单一来源方式采购偏多。采购时,由于无法实现多方竞争,采购效益可能不理想。[5]

4针对上述问题的对策

对全校年度采购计划应整体考量,进行校级集中,避免化整为零等现象。对集中采购目录内和限额标准以上的实施集中采购。从严控制分散自行采购和单一来源采购方式。

高校集中采购模式具有以下优点:①集中采购有利于提高采购活动的透明度,促进廉政建设;②有利于提高采购质量,通过充分竞争,买到质优价廉的产品,真正做到优质、优价和优良的售后服务,促进学校建设;③集中采购能够降低成本,节省学校开支,提高经济效益;④集中采购可以节省采购工作中的大量人力、物力;⑤集中采购有利于财务监督。[6]

5实施高校集中采购的注意点

目前高校已意识到了进行集中采购的重要性。而维护集中采购的严肃性,顺利实施高校集中采购,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注意点。

(1)顺利实施高校集中采购,需要结合高校采购工作的特点和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采购制度。[7]

(2)顺利实施高校集中采购,需要规范采购的内部控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

落实“管采”分离,并将监督机制纳入采购管理工作中。有效的监督是高校集中采购实施的关键保障,监督部门对采购工作全程跟踪,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监督机制的建立,某种程度上也保护了采购人员,减轻了采购人员的压力。[8]

(3)顺利实施高校集中采购,需要掌握校内各部门、院系的中长期需求和规律,有计划地安排采购,有效地掌握资金开支情况。

计划是执行的重要基础。应依据采购预算制度,提前制订出完善的采购计划。按预算和采购计划提前分派采购任务,给采购工作留出充足的时间;同时扩大集中采购的范围,对批量通用类产品等都可实行集中采购。[9]

(4)顺利实施高校集中采购,需要充分发挥行业专家的作用。集中采购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关领域专家的积极参与,以便让集中采购文件中的技术参数和需求更加合理。可以建立一个专家库,根据采购项目的特点,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采购文件中技术方案的可靠性和先进性等进行优化。而专家的把关作用对于后续的设备验收至关重要。

(5)顺利实施高校集中采购,需要自觉维护学校利益的。开展集中采购工作时,要把高校的合理需求与集中采购的相关规定结合起来,始终把提高采购效率和效益、降低采购成本、采购到质优价廉的产品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核对采购计划、招标文件和采购合同时,做到严谨、认真、仔细,不留下后遗症,维护学校利益。[10]

(6)顺利实施高校集中采购,需要加强档案管理,建立完整的档案。集中采购使得采购工作更加公开、公正、公平、透明,杜绝了暗箱操作和由此可能产生的不良现象和不正之风。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要求,纳入政府采购活动的相关档案要保存15年。而档案管理环节的忽视,会对后续的审计、巡视工作带来不便。

(7)顺利实施高校集中采购,需要重视验收的环节。验收是把握采购产品质量的重要一关。验收小组要按照采购合同、招投标文件的要求,对已完成安装调试的产品进行验收。在验收工作中要避免数量不够、型号不符、以次充好等蒙混过关现象的发生。

(8)顺利实施高校集中采购,也需要提高采购人员专业素养。高校采购工作直接牵扯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而采购工作项目种类多、数量大、专业性强、涉及部门多、工作难度大、程序复杂,如果采购经办人专业素质不高、工作失误多、效率低,会严重影响采购进度和质量,最终影响到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给学校造成损失。所以,要保证配备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采购人员,并重视对其专业能力的培养。另外,采购人员须不断学习,及时接受相关培训,提高自身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努力做好集中采购工作。

(9)顺利实施高校集中采购,需要注重及时沟通与通畅交流。高校集中采购工作不仅涉及采购工作人员和用户,还涉及采购中心、采购管理办公室、用户部门及业务主管部门等校内多个部门,另外还可能涉及校外的较多单位。所以采购信息的及时沟通和正确传达,让集中采购各当事人充分了解采购相关信息,是保证高校集中采购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11]

(10)顺利实施高校集中采购,需要完善采购场所监控体系的建设。在招标室、评标室等重点场所,需安装视频音频监控系统和通信屏蔽等设施,便于监督部门对采购现场和采购过程的适时监管。

(11)顺利实施高校集中采购,需要高校集中采购部门应具有识别来自内外部风险的能力,规避采购风险。高校集中采购部门应重点评估以下几个方面:①预算风险评估。防止出现产品技术指标无法满足需求或超出预算的问题;②招标文件风险评估。明确产品名称、数量、技术参数、供货期、付款方式及售后服务等。对招标文件中技术部分一方面做到满足技术需求,另一方面要做到避免排他性和倾向性;③供应商信用风险评估。建立供应商库,对其信用进行实时登记和备案;④合同风险评估。学校在合同的起草、审批、签订等环节应明确岗位权限、职责,规范操作流程,强化法律顾问的作用,防范合同风险。[12]

第11篇

关键词:银行对账 会计电算化 高校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216-02

近年来,随着高校资金交易笔数逐年增加,无纸化办公的逐步推进,高校出纳对账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需要手工完整准确的记载每一笔银行存款的收付形成银行存款日记账,如今银行存款日记账可以在高校财务管理软件中生成;过去银行对账单需要自行去银行领取或由银行邮寄,如今银行对账单可以从企业客户网银下载;过去手工对账,如今通过高校财务管理软件自动对账。对账工作似乎简单多了,为何出纳还在抱怨对账难?

一、自动对账可能出现的问题

1.自动对账不能对发生次数较多的整数完成正确的勾对。自动对账可以根据“时间近似,金额相等”原则进行匹配。但是由于高校账务处理往往不满足及时性要求(这是高校行政事业单位性质、政府及社会监管不严等特点所决定的),大都采用“金额相等”原则进行自动对账。这就导致自动对账只能对发生次数很少的“特殊”金额进行正确勾对。而对于发生次数较多的整数,自动对账会进行错误匹配,最终显示的未达账项不准确。

2.自动对账无法解决“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勾对问题。随着竞争日益激烈,高校与银行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高校利用银行先进的支付平成大批量付款业务变得越来越普遍。如奖助学金批量、公务卡报销批量上卡、津贴补贴劳务费批量上卡等等,诸如此类的高校账务处理有多笔付款业务而银行对账单就一笔或几笔付款业务或者银行对账单多笔,高校账务处理就一笔或几笔的情况,自动对账无法识别。

3.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中的差错更正和调整事项更是降低了自动对账的准确性。这些差错更正、调整事项实际上只需同侧勾对即可,自动对账则是异侧勾对。

4.自动对账会产生软件系统风险。实际操作中在手工对自动对账进行修正的时候,容易产生错误,最终导致已达账项不满足“银行存款日记账借方+银行对账单借方=银行存款日记账贷方+银行对账单贷方”的试算平衡,系统风险对对账工作是致命性的打击。

二、针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

自动对账无法提高高校对账效率、满足实际对账工作需求、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过分地强调以银行对账单为准,而银行对账单在很多方面本身就不具备自动对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一一对应这一条件。笔者认为应该先基于实际工作对银行对账单进行数据整理,再将整理后的银行对账单导入高校财务管理软件进行自动对账。这样弱化了上述问题的突出性,减轻手工修正的工作量,提高未达账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质量(未达账项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在高校财务管理软件自动生成),有利于对未达账项进行分析,顺利地完成对账工作。基于高校实际财务工作,主要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银行对账单进行数据整理:

1.剔除银行对账单中的无效数据。银行对账单中存在部分“无效数据”,之所以“无效”,是因为这些数据不重要,在高校账务处理中无需进行反映。比如银行人员错误入账后进行的冲正、高校网银付款后的退汇,这些无效数据属于干扰项,应该予以剔除。如图1所示,以网银付款退汇为例,出纳根据会计凭证1月1日XX号凭证需要付款2000元。由于报账人员、会计人员或出纳的失误,收款人信息填写不准确,出现了付款退汇再付款再退汇的情况。根据重要性原则,我们只关心最终是否付款成功,至于之前的付款退汇过程从性质上来讲不重要,不用进行账务处理。自动对账时如果不将银行对账单中的这些干扰数据剔除,这些干扰数据就会变成虚假的收入和支出进行错误勾对,自动对账质量和手工修正的难度可想而知。

2.将银行对账单中部分数据定期分类汇总。银行对账单中有部分数据具备相同业务性质、数量多、金额小、风险低的特点,如网银付款的手续费,单位在每进行一笔网银支付时银行都会按照收费标准收取手续费,数量多、金额小、风险低。手续费属于交易费用,依附于每一笔网银支付背后的经济业务,按道理来讲,应该随不同经济业务进行反映。但高校普遍的做法是,将手续费作为财务工作业务费进行定期核算(月末、季末、年末核算都有),这样处理是由其性质、特点所决定的,简化了财务工作,降低了财务风险。又如银行直接托收的水电费、电话通讯费,这些费用出错的风险低、从审计的角度来看不满足重要性,不属于高校账务处理的重点。在进行数据整理时应进行分类汇总,用汇总数替换银行对账单中的明细,会计人员根据汇总数进行账务处理并附上出纳整理的明细表即可,这样不仅减轻了出纳对账工作,也有效地降低了会计人员账务处理错误。如图2(见上页)以网银付款手m费和代扣电费为例,对比了分类汇总前后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及出纳对账的工作量。说明了分类汇总对账具有省时、高效的优越性。

3.对银行对账单中的公务卡支付结算进行总数明细替换。公务卡是金融机构为预算单位工作人员发放,具有透支功能,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一种贷记卡(信用卡)。2012年财政部下发通知,在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公务卡支付结算。为了进一步方便结算,各高校采取的做法是,统一办理公务卡,进而利用银行的支付平台对大量的报销业务进行批量支付。出纳只需将一天的公务卡支出汇总,转一笔汇总数到银行支付平台,并将公务卡支出明细发送到银行即完成了当天所有的公务卡款项的支付。这种方式很可取,做到了资金安全,也大大减轻了出纳的工作量。对于这类高校多笔支付款项而银行对账单中只有一笔支付款项的“多对一”这种情况,将银行对账单中的汇总数替换成明细数,就很好地解决了金额相匹配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化解整数不能正确匹配的问题(在问题1中已经说明),还可以将银行对账单中的摘要替换成会计凭证的凭证号,在手工修正时就根据凭证号进行调整,能直接反映出公务卡批量支付有无漏付、重付、付款金额不准等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类似的批量业务在高校会越来越多,如果不对银行对账单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出纳对账工作将陷入尴尬的窘境。图3以某出纳某日根据会计凭证需要支付若干笔公务卡款项为例,说明了如果不对银行对账单进行替换,自动对账将显示虚假的未达账项,手工修正的难度很大。而将对银行对账单中的总数进行明细替换,使其满足自动对账条件很好地解决了问题。

4.解决POS收款带来的对账难题。如今POS收款已经取代现金收款成为了各高校日常收款主要的收款方式。站在出纳对账角度,POS收款不同于现金收款的是,现金收款出纳可以按照业务类型填写现金缴款单,银行根据现金缴款单入账,对账时能自动匹配。而POS收款一天收取多笔款项,业务类型不一,账务处理不能合并,次日银行按照总数入账。这给对账工作增加了麻烦,尤其是日常收款业务量大的高校更为突出。这就需要在回单下载系统中下载POS收款明细来替换银行对账单中的总数(操作方法与图3类似),而且出纳需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平常按照业务类型传递原始单据并告知会计人员会计凭证摘要中应标注收款方式及收款时间,出纳应记录好每一笔收款业务收款时间、缴款单位、事由、金额、移交单据时间、接交人,形成收款日记账。

因各高校实际情况不同,对银行对账单进行数据整理也远不止以上几方面。在操作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上述几种方法对银行对账单进行数据整理,使之具备自动对账的条件。这样有效弱化了对账难题,提高了高校出纳对账工作效率及效果,会计电算化得以真正实现。

三、出纳对账工作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对出纳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纳必须具备开拓创新精神,对对账工作进行思考,使之与现代财务管理活动密切联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出纳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本文提出的数据整理是出纳基于客观工作实际对银行对账单进行针对性整理,而非以掩盖错误、舞弊等违法犯罪行为为目的的手段;出纳应具备较强的业务胜任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会计审计思维,突出工作重点,继承和发扬出纳良好的职业习惯,对日常发生的特殊事项形成备忘录,做好对账日常准备工作,保存好银行对账单数据整理资料,做到有理有据,便于财务、纪检委监督和内外部审计。出纳作为财务管理人员的组成部分应更多地站在整个财务管理的高度,而不是疲于应付日常工作,应变被动为主动,积O思考高校财务管理,推动高校财务管理的发展。

2.高校财务部门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各高校财务部门领导应该树立高校财务整体意识,组织协调各财务人员,密切配合出纳对账工作;建立监控机制,对出纳对账工作进行有效监督,防止出纳,保证资金安全;建立反馈机制,出纳对账是对高校财务进行最后的检验验证,可以反映出财务人员日常工作质量,各高校应将对账结果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提高绩效管理水平;继续加强与外界的合作;加强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银行的优势资源,做到资源互补;与高校财务软件维护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及时解决发现的软件系统风险,并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设置。

参考文献:

[1] 陈琳.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高校银行对账的问题与思考[J].当代经济,2013(14)

[2] 敬海斌.预算单位推进公务卡支付结算措施探究[J].财会学习,2016(5)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财务处 云南昆明 650500)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学生贷款制度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同时政治、教育、文化等也随之全面发展进步。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以文件形式提出要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水平,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文件针对高等学校教育,提出提高高等学校知识创新能力,创建世界一流水平大学。

自此,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开始了全面改革,最为显著的是全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到2011年,我国高校入学率达到24%,较之前有明显提高。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学校经费开支自然也就有所增加。到2012年,国家教育支出已经占GDP总量的4%,财政部每年划分给各高校的教育经费日益增加。这的确对提高高校硬件设施、提高教育水平、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有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即是高校财务管理问题。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高校财务管理。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实施,高校财政管理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一些不可否认的成果。首先,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做出了明确调整,各大高校纷纷建立了职责明确的法人代表制,校长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学校财政管理负全部法律责任,主管财务方面的副校长和财务处对校长负责,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全面负责学校财务管理工作。这就改变了原来职责不明、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其次,教育部又针对财政管理混乱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加强高校教育资金改革的新办法,对于大数目的资金使用问题,必须仔细认真审查其真实性和合理性,确保教育资金是被高效率的使用在教育方面,严厉打击学校各方领导挪用教育资金进行各类投资行为,保证教育资金的安全性。并设专门人员管理大资金流出问题,进一步保障资金使用的合法性。

此外,近年来,学生贷款支付在校期间学费及住宿费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了高校学生贷款制度风险监测机制,既为贫困生提供了经济上的帮助,又保障了贷款的安全性,有利于高校财务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最后,高校财务管理由分散化逐渐走向了集中化,特别是在近年来高校扩建扩招的特殊时期,国家对高校财政支持力度大大增加,学校教育支出也大大增加。对财政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学校和教育部更好的把握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整合与调配,以便于建设更好的教育基础设施,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当然,高校财政管理改革带来的并非全部都是积极结果,随之而来的也有许多不可小觑的问题。

第一,财政管理制度建设尚不完善,执行监督方面力度还太小。近年来出现许多财务处财务管理问题,如科研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奖助学金的发放情况,学校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学校财务处并没有使用很大力度的对其进行监督,因而资金的具体流向并不是很清楚,也就达不到学校财政开支面向社会公开的要求。因此,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问题形势依然严峻。

第二,各大高校虽然已经建立了明确校长法人代表制,由校长作为法人代表对学校财政问题,担负所有法律责任,但在实际落实情况来看,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在高校中,虽然校长和主管财务的副校长、学校财务部三方共同管理学校财务工作,但实际上,在很多国内高校里,学校财务情况还是仅仅集中在极少数学校领导手中,大部分人都只是单纯的负责接收国家教育资金,为学校支出各类资金,但对于资金的具体使用数目、使用方向并不清楚,只是按照领导的吩咐办事,没有质疑精神,因惧怕领导权威而不敢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质疑,这也是学校领导权责不明、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的表现。

第三,许多高校通过投资贷款等形式筹集学校建设资金,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创新理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相当严峻的问题。例如,有些学校利用国家财政部调拨的资金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希望借此机会筹集更多的教育资金,获得更大的投资收益。但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没有仔细分析投资的风险,可能会因投资失败而导致全部资金打水漂,造成学校重大损失,也为学校财政负责人带来巨大影响。而在学生贷款筹集学费的时候,部分高校又没有注意到贷款人的信誉度,对申请贷款的学生缺乏严格的考察,也没有健全的制度对贷款政策进行管理,导致很多学生借款后长期不还,既加重了学校对银行的还款负担,又对学校诚信度有所影响。

第四,高校财政专项投资申报环节存在很大问题。学校未进行各类专项研究,而意想向国家申请专项研究资金,但在申报过程中,很多学校都存在申报过程不合法,上报的财政预算不合理,存在很多夸大的成分,并且有许多重复申报、以次充好的情况。专项研究资金的使用情况也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导致很多科研资金被挪为他用。这样既将降低了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也不利于高端科技产品的研发和投入使用,阻碍了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

以上就是高校财务管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值得发扬之点和不足之处。那么,针对如上述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今后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我们又该做出怎么样的改善措施来弥补不足之处,推动高校财政管理像制度化、体系化、公开化、具体化发展呢?

在笔者看来,首先,应明确不同人员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不同的分工。作为校长或高校法人代表,需要从整体上宏观把握学校财务管理,明确分配各部门各人员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具体职责,并采取定时定期检查财务管理状况,出现问题及时指出并督促解决。当存在较大财政漏洞等财务管理问题,而自己没有能力解决时,必须上报,以保证学校财务能正常运转,不耽误学校各项设施的建设和学校各类活动的开展。而其他工作人员要做的就是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有疑问要勇于提出,有好的建议也要敢于向上级反映,不能抱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侥幸心理,在其位谋其政,努力做好自我。其次,每学年学校都做出合理的财政预算,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这样既能保证财政支出都用在了合理的地方,又能为学校减轻财务管理压力,可以按照国家要求完全公开本校的财务支出和收入情况,实现高校财政透明化,对于建立廉洁财务部门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财政预算,还有助于学校对本学年学校经济状况有全局上的把握能力,因而也能够尽早尽快了解学校财政不足之处,可以提前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以便于保证高校各类建设和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接下来就是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高校财政管理体系。虽然自高校改革以来,财政管理体系已经得到很大的完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期必须继续不断地加强财政管理体系的完善任务。高校应该根据宪法及其相关法律制定本校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功有赏,过有罚,严明赏罚,以督促相关工作人员。另外,高校内应建立有学校主要负责人领导,由普通教师甚至学生组成的财务监督体系,对学校财政状况进行监督检查,这样既有利于廉洁财政的建设,又能让学校的每一份子都参与到学校财务管理当中,让其充分体会到作为学校一份子的存在感。最后,学校应该对校内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普及法律知识。每一位与高校财务管理有关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是经过层层选拔严格筛选而来的,因此,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负责人,必须熟悉国家宪法等法律中对于不合理利用高校教育资金带来的后果。学校可以通过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宣传与之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其法律意识,敦促其在工作中严格守法,克己奉公,廉洁自律。

以上所有,就是笔者经过长期观察总结,通过高校财政管理的已取得的成就、仍存在的问题和具体的改进办法三方面,对我国现有的高校财务管理做出的全面具体的分析。相信在此基础上,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一定能够继续发展,高校教育也能随之提高,以尽早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参考文献:

[1]田靖鹏.浅议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创新——基于建立校、院(系)两级预算体系角度的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6(02).

[2]杨富民,丁根林,赵聿田.高校分级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框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