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4:45: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社区项目建设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目标任务
在全区建设光纤化、智能化的基础通信网络和无线宽带网络,推广服务社会的智慧应用,全面提升信息化能力和水平,建成支撑智慧城市发展的现代化通信网络。
二、基本目标和内容
1、城区“智慧社区”建设工程
投资资金:6960万元
建设目标:对原有170个住宅小区进行光网络改造,同步对新建社区、产业区、商务楼宇、专业市场等进行全面光网建设。2012年完成80%以上改造项目,2013年100%完成改造项目。
实施时间:2012年2月1日起至12月30日结束。
建设内容:对中国电信区域内现有网络采用光技术、IP技术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升级、优化和改造,实现网络结构扁平化和运营智能化,建成支撑我区城市发展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在城区推进FTTH工程改造工作,构建大容量、高速率、立体化的光纤宽带网络体系,扩大宽带网络覆盖范围。通过“智慧?光网城市”工程加速国民经济、民生工程和政务服务的智能化,积极推进“光网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宽带网络的光纤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区信息化水平,使城区各小区全面实现光纤化,核心城区全部建成光纤入户超高速(100M)宽带接入网络,提供普遍宽带10M至20M以上接入能力。形成一个包括卫星通信、光纤宽带、移动无线网络覆盖全区的优质信息网络,与主城区全面接轨。
2、农村“智慧村镇”建设工程
投资资金:2360万元
建设目标:对农村284个行政村推进“光进铜退、光纤进村”工程,实现农村光网全覆盖,实施“三网融合”项目建设。
实施时间:2012年2月1日起至12月30日结束。
建设内容: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在2012年6月底前全面实现全区所有行政村光网改造。在网络改造基本完成的同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建设、村民参与的原则,启动实施电信网、互联网和电视网“三网融合”的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计划在284个行政村全面建设。同时重点建设50个“三网融合”示范村,利用优质的光纤宽带网络并配套优惠的资费政策,解决农民看电视难的问题。通过宽带、“网络电视”实现点播农业科技信息栏目,实现党员远程教育到户,使农民及时了解、查阅农情调度、动物防疫、病虫害防治、基本农田管理等信息系统。通过光网覆盖,扩大带动农民的信息应用,全面推动我区现代农业发展,形成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缩小城乡差距,切实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部门职责
1、区电信局全面承担“智慧?光网城市”工程建设项目任务,负责项目的资金落实、组织管控、进度安排和验收评估等工作。
2、各街办积极配合电信部门,加强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做好工程建设各项工作;加强宣传教育,正确引导村民对信息化的认识,支持该项目实施,并在建立新农村信息服务站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培训应用新网络。
3、相关单位
旅游商贸开发区、新区、渭北新城管委会负责所辖区域信息化工程规划,积极配合区电信局做好项目建设。
区建住局、城管执法局、城建集团协助完成城区所辖小区光网络改造工作,积极给予指导和帮助,协调做好施工环境保障工作。
区统筹办、区农林局、区文体广电局从信息化宣传、应用、推广等方面,大力支持配合,在全区营造良好的建设、应用、保护氛围。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6 ― 0005 ― 03
齐齐哈尔市为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关于“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讲话精神,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力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引擎和切实举措,认真做好顶层设计、解放思想、开拓市场、重用人才、创新技术、多方融资、资源共享,在物流智慧等方面加强智慧城市建设。
一、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市委市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数字中国、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战略”,全面整合各类资源,在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上,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委托北京慧建公司等,针对齐齐哈尔市的实际,制订出顶层规划设计方案,就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科学设计、信息共享、新技术新业态运用、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等做了明确规定,确定创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的时间节点,创新体制机制,明确责任和考核办法,落实相关保障措施。
二是由齐齐哈尔报业集团、北京松盛元公司和中搜公司合作的智慧便民项目―智慧鹤城信息网络正式上线,鹤城百姓打开智能手机,就能了解本市的餐饮、百货等便民服务项目,极大方便鹤城市民消费。目前还开通旅游、特产、购物和人文等信息板块,将齐齐哈尔市的地方特色产品推广到全国。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信息总汇上线暨新闻网独立门户网站正式上线,标志着齐齐哈市尔智慧城市建设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是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实事。
三是成立了齐齐哈尔市松盛元智慧城市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围绕智慧物流、社区、城管、农I、工业、园区、旅游、园林、交通、医疗、教育等24个方面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和健全智慧城市信息总汇平台,整合本市特色产业、名优企业、优质产品、民生服务便民等信息资源,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让齐齐哈尔市人民更好地体验智慧城市带来的高效和生活便捷。
四是将社区智慧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中之重。首先在建华区“锦湖・金色世家”社区建设智慧社区。“锦湖・金色世家”社区,地处齐齐哈尔市城市中心区,集高层、多层、别墅于一体,承袭世界顶级建筑艺术。作为齐齐哈尔市首席湖岸上的法式豪宅,现已注入全新智能家居理念,打造成其他社区可复制和推广的高端智慧居住区。
五是建设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目前设有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将城区重点城管单位纳入了城市管理监控系统,并与公安指挥系统共享信息。城管指挥中心,每天根据违规情况及时调取监控录像,依法对涉事人员进行处罚。有效减少了城区违规现象的发生。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程度大幅度提高,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和效能。
六是设立齐齐哈尔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适应智慧城市发展规律,深化政府审批方式改革,规范行政行为,优化环境,促进发展,方便投资者和市民而设立的“中心”。“中心”是集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和行政审批于一体的阳光大厅,是实行审批与收费、信息与咨询、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服务机构。“中心”的设立极大利企便民,优质高效。
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品牌效益,创造良好的企业投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幸福满意度,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保障城市安全,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拉动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改善民生舒适宜居。实现了城市管理精细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生活环境宜居化、网络安全长效化。
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以上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尚未出台全市性的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总体规划,没有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建设项目随意性大,各领域工作还停留在“各自为战”的状况,推进力度差距较大。二是缺乏对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发展路径和模式的科学思考,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够严谨,简单复制,缺乏地域特色,把信息化城市建设等同于建设智慧城市。三是共享建设智慧城市信息资源程度不高,数据共享机制缺乏完善,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开放利用信息资源不足,严重出现信息碎片化现象。四是目前智慧平台惠民应用系统大多是民生服务类的,部分应用系统功能使用率偏低,实现预期目标与实际使用上存在一定差距。五是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只靠政府投资难以实施,主导推动社会资本“雷声大、雨点小”。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如何实现盈利继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积极努力。六是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安全评价体系等仍处于初级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问题要全面加以考虑和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正在抓紧解决。
二、深刻理解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学习有关“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使我们对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趋势等方面达成了更为清晰的共识和解读,对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领会,力推智慧城市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得到了增强。
一是智慧城市建设是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和未来的愿景,它使得城市生活更加美好,更宜居宜业,更具有活力,也更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它改变了城市建设依赖资本资源投入的传统模式,通过对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建设效率,创造智慧城市更多价值。智慧城市内涵丰富,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城市基于现有基础,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拓展城市管理水平必然不断提高。
二是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各行各业,而且事关千家万户、社会和谐、稳定和繁荣。特别是现代科技和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原始的城市管理手段和办法已经极大的不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和桎梏。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借鉴国内外在现代化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成功经验,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大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使城市科学管理工作迅速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三是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经济支撑,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同步驱动,才能够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跻身于全国大中城市先进行列。正如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孙|指出:“按照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要求,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市场化运作、整合信息资源、采取科技手段和引入社会资本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科学发展。”
四是加大智慧城市建设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智慧系统使用率和认知度。智慧城市建设惠及广大市民,为工业、农业、食品、医疗、教育、消费、出行、生活等各方面提供极大便利。智慧城市建设系统使用的市民越多,各种服务系统的应用也将更广泛,城市的效率和效益就越高,这是智慧城市推广的基础。因此,政府部门要广泛宣传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引导广大市民积极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和使用各种智慧城市系统,提高使用率和认知度,同时,还要保障安全,既包括软件安全,也包括硬件安全等,从而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路径和政策措施
一是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要使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必须要把握发展规律这个关键,这也是当前我市探索和实践智慧城市建设的共识。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遵循城市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根本要素。要明确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导向,不能随意,更不能盲目,体制机制要健全和完善,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要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智慧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创新发展模式,尤其要重视支撑体系、人才体系建设,特别是要注重人口素质和城市素质的提升、知识信息的利用和创新。
二是要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政府工作重中之重,要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十三五”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建设时间进度计划,成立专属机构,落实责任,明确职责,全面把控建设进度。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编制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建设框架、建设目标、建设任务、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力度。必须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政府工作重要工作任务,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与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相互衔接。同时,由政府牵头,社会资源合作,构建一体化的智慧城市建设软硬件支撑体系,实现智慧城市建设高起点规划、精细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要抢先建成城市大数据中心,为智慧城市建设赢得超越城市影响力的关注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会。
三是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制度。智慧城市建设要适应云计算和大数据新时代特点,加大改革力度和创新驱动,建立跨行业、跨地域和跨部门的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和资源数据库,提升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共享水平,形成统一智慧城市管理系统下资源互补、信息共享的运行体制机制,促进不同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智慧城市各系统的效能,造福于人民。政府部门要采取招投标的方式,针对公共空间、公共资源等,吸引智慧城市建设的知名企业加入。
四是坚持发挥市场机制导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探索低成本、实效好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仅靠政府投资实施,一方面财政不可能支持智慧城市建设那么庞大的投资,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的项目不会接地气。政府作为政策的设计者和制定者,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坚持发挥市场导向,由政府出面投资实施;在民生服务领域方面,为了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在引进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方面,要创造全面社会各方参与的良好局面,吸引不同领域的高科技企业积极参与其中,由企业直接按照市场的规则投资、运营。
五是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总体思路需进一步本地化,结合齐齐哈尔的产业特点和区位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要解放思想探索有效方式方法,找到最佳建设模式,在应用领域找出本地特色,如工艺陶瓷、金属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整机、基础零部件、旅游、冰雪体育(运动)、现代中药、养老、畜牧、马铃薯产业、食品加工等全市12个重点产业,要围绕这些产业真正建立起立足本市,辐射省内外的大数据中心,衍生出相关产业。要按照建设节点,倒排工期,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六是要加快推广运用PPP模式解Q好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急需。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制约智慧城市建设的瓶颈是资金短缺,单靠政府自身财力已经远不能满足智慧城市建设资金需求。PPP模式使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有了保障,极大提高管理效益和效率。加快推进PPP模式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试点和推广应用,采用PPP项目建设模式,是智慧城市建设资金需求的新手段与新方向。建立智慧城市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吸引社会资本通过申请社会基金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
目前,两江新区创建智慧城市的主要着力点包括信息资源整合,智慧新城、智慧公租房、智慧物流等特色项目建设。在国家大力倡导信息消费、信息惠民的大背景下,两江新区也在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智慧社区、智慧医疗等民生项目建设,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以“解决实际的城市问题”为建设目标,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根据规划,2020年前两江新区将完成投资约160亿元,建成智慧新城、智慧物流、智慧保障房、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规划、智慧建设等七大应用系统,全面提升两江新区发展水平。
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享受低碳幸福的“智慧新城”生活
作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两江新区已经形成了以太平洋电信、中国联通、腾讯、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云计算大数据战略性产业体系。根据规划,两江新区智慧新城将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高新信息技术,全面推进深度互联和信息共享的智能网络体系,依托龙兴总部基地建成低碳、智慧、幸福的新城。
每到上下班高峰期,城市就变成了“堵城”,这着实让上下班的居民变得无比焦虑。居民们向往这样的智慧城市:在准备外出前,能用手机实时查询公交车到站信息、出租车位置信息、所在位置附近的车位信息以及实时路况等综合交通信息,从而提前规划出行方式和出行路线,跟“堵城”说再见。两江新区智慧交通系统通过建立出行综合信息服务、停车信息系统、道路运输信息管理、紧急事件安全管理,提升智能化交通管理水平,保障交通安全通畅,将这种理想变成了现实。其中,出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有针对性地向不同类别的出行者提供交通信息和相关增值信息,并对车辆进行诱导,实现城市路网的最优交通流分布;停车信息系统可以运用先进电子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时引导驾车者更方便、迅速地寻找车位。
如果不想自驾车,不超过5分钟步行就能找到电瓶车、轨道等清洁能源公共交通车站点;出门只需要带一张卡就可乘坐公交并缴纳生活、医疗、保险费用,甚至可以像U盘一样储存各类信息。两江新区智慧新城考虑建立一个包括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公共交通(电瓶车)和轨道交通在内的绿色交通体系。公共交通全部采用清洁能源车,区域内实现500米范围内交通站点100%全覆盖,轨道与公交无缝隙接驳,为实现以低碳、生态交通为主导的生活方式提供可能。
新城还运用智能景观喷滴系统对土壤水分进行了实施监测,自动感知植物水分需求,进行科学浇灌;绿色建筑节能降耗、通风隔热、合理布局的设计,促进了自然通风。合理利用能源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先决条件之一,智慧新城还对城市的工业能耗、建筑能耗、空间开发、资源利用进行全面监测,并通过深层次数据挖掘和分析,专门针对路灯节能、供排水管线传感检测、场地开发、水资源规划利用、区域自然环境等量身打造相应的管理方案,为政府节能减排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城市能源结构优化。
以信息数据库为基础,提升“智慧公租房”管理水平
“产城一体化”是两江新区发展的方向,是“产业园”和“家园”结合的新模式。由于两江新区外来务工人员及跟随产业吸引而来的高端人才增多,公租房成为两江新区吸引产业人才的亮点工程。
规划提出,通过建立智慧公租房数据库、智慧公租房配租管理系统,实现公租房规划、申报、配租、缴租走向信息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租户对象的基本信息、租住时间、房源情况都将被录入智慧公租房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并与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的住户工作、收入、税收关联,避免虚报乱报的现象。
在人员众多的公租房,如何防止不法分子混入混出是关系公租房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问题,公租房家居安防系统可以让居民放宽心。住户室内都装有红外探测器,一旦发现非法进入者,将发出报警信号,之后控制中心的电子棘突会立刻显示哪一栋哪一户哪个房间发生哪种类型的危险情形,并立刻通知保安员到现场处理。不仅如此,公租房还安装了煤气泄漏探测器、消防烟感探头,为公租房居民构筑起一道坚强的安全屏障。
面向多式联运和产业集群,建设“智慧物流”五大系统
两江新区拥有复合型枢纽机场江北国际航空港、内陆开放口岸寸滩港及果园港、渝新欧铁路大通道。规划显示,智慧物流系统将立足两江新区打造长江经济带的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连接欧亚大陆的国际物流平台优势,重点实现以下功能:在机场、港口、保税港区建设电子通关系统,打造内陆开放的智慧门户;围绕渝新欧及铁路货运体系,实现物流信息共享和跟踪,促进物流全程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两江现代大物流”公共服务平台,融合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在交易前,采购商、制造商、供应商可以通过现代供应链管理平台共享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捕捉市场变化;智能仓储管理技术则可以根据配送地需求,对库存进行实时、动态控制。物流过程中,手持终端设备可全程跟踪运输状态。将这些市场、交易进行整合,使之高度专业化、规模化,才是所谓的现代智慧物流服务。
关键词: 信息技术;智慧城市;发展脉络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00503
0 引言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居住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病”越来越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影响公众的居住在城市里的幸福感,为了让城市变得更美好,城市管理者尝试运用技术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管理,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智慧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并开始了智慧城市的建设。进入“十二五”以来,智慧城市建设受到越来越多城市政府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多个城市的政府在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上海、广州、宁波等一些大中城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中国智慧城市(镇)建设行动纲要(建议案)》中明确,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争取在国内发展100个智慧城市(镇)、200个智慧城区建设示范区,使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畅通、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利、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城市(镇)不断推广普及。本文通过查阅和检索大量国内外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文献资料,试图对智慧城市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并对目前智慧城市的实践情况进行介绍,为今后建设智慧城市提供经验借鉴。
1 概念内涵
智慧城市作为新兴的城市发展模式,概念外沿宽泛,至今并无权威和统一的定义。欧盟2007年10月发表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从六大维度来界定智慧城市,包括:智慧经济、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公众、智慧居住和智慧管理。Caragliu(2009)认为智慧城市是这样的城市:通过参与式管理,在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智慧管理的同时,对人力和社会资本以及在交通和信息通讯技术的投资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Harrison等(2010)将智慧城市定义为广泛连接物理、IT、社会和商业等基础设施,并充分利用集体智慧的城市。除了相关学者对智慧城市理念的研究外,IBM公司(2009)依据其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认为“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型策略,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其管辖的环境、公共事业、城市服务、本地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地方政府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过程中的相关活动和需求,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环境。
伴随着IBM《智慧的城市在中国》(2009)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理论的研究。国内对智慧城市概念的界定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狭义上的智慧城市就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市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广义上的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是涉及空间、经济、社会、制度和管理等全方位革新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尽可能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城市。
2 战略和方法
2.1 基本战略
依据智慧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可以简单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传统城市管理改造提升与智慧城市培育和发展的项目相互适应阶段;
阶段2:智慧城市培育和发展的项目逐步孕育出新的管理方式,两者之间培育和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相互融合;
阶段3:智慧城市培育和发展新兴项目和产业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态势。
发达国家智慧城市的崛起一般都是在传统产业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之后才出现的,因此之间衔接比较容易,而发展中国家还处于传统产业的发展阶段,对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承接问题尚未真正提上议程,是在传统产业发展不充分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业化、信息化在很多城市还有一段路需要走。
在这过程中,地方政府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策略也应因地制宜,目前有三种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战略以供选择:
(1)缝隙型战略。尽管智慧城市是未来的潮流,也对城市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一些城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尚不能全面推开;可以采取缝隙型战略。政府根据当地的情况,选择一些适合的项目,使这些项目融入整体城市管理中,为全面推开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2)圆弧拱顶战略。在这个战略中,智慧城市提供一个新型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传统产业、即将孕育的产业尽可能地共享信息价值,使信息对称,使沟通畅通。因此实施该战略的城市政府不仅仅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还要致力于构建并维护一个平台,使新旧两个模式能够很好地交融,从而使智慧城市更好地发展。
(3)主宰型战略。支配主宰型战略是指政府通过横向一体化(Horizontal Integration)或者纵向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智慧城市平台直接控制和管理整个运营系统,将传统的产业和智慧城市孕育的项目很好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战略。一体化战略可以主宰、引领其他利益相关者将为智慧城市建设贡献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方法可以减小成本,提高效率。
这三种战略,并不互相排斥,可单兵推进,也可混合使用。地方政府在使用过程中,可自发的组合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机制组合的过程中成的战略。
2.2 诊断和评估
国外对智慧城市的诊断和评估方面,欧洲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分为六个方面,六个方面分别是指智慧经济、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公众、智慧居住和智慧管理。其中每个维度包括了33个要素,具体细分共有74项指标,其中48项为国内指标,26项为国际指标。另外,国际智慧社区较早定义了智慧社区的五个关键成功要素,即:宽带连接、知识工作者、数字包容、创新、营销与宣传。它认为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努力,可以提升一个城市或社区在宽带经济社会中的竞争力。按照评选程序,国际智慧社区要求申报“年度智慧社区”的城市或社区就以上五个方面的努力和成果提供相应的材料和说明,更加偏重于定性的说明。
国内方面,2011年5月,上海浦东新区率先对智慧城市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0”,主要是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等5个维度,包括19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如果一座城市的两项指标达标率超过80%,那么它将迈入“初级智慧城市”的门槛;如果核心指标100%达标,那么将被称为“成熟智慧城市”。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诊断和评估指标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
3 国内城市的实践情况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解决城市发展中日益严重的交通、耗能、污染、安全等问题已成为关键。智慧城市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是新一轮城市发展和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途径。目前,我国正逐步迈进智化发展的快车道,上海、北京、广州、宁波等国内城市已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智慧城市渐行渐近。
(1)上海。
上海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和国内较为领先的信息化水平,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建设,而且《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的为其智慧城市的未来建设提供了更为详细的指导。目前,在“光纤到户”、无线互联网覆盖密度、城域网出口宽带等方面,上海领先全国。在卫生领域,市民在家能通过互联网、电话预约全市34家三级医院的专家门诊;交通领域,由于有了覆盖全市的路况信息采集系统,市民出行前能通过手机、网络、电话等规划行程,尽可能避开堵车;在教育领域,正在建设覆盖全市高校、中职学校和区县教育机构的教育网络,它将把原本分散在各学校的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等,输送到百姓家里,帮人们实现终身学习的愿望。
(2)宁波。
2011年4月19日,宁波市出台《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根据已排定的实施路线图、计划书、时间表,未来5年,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共包括31项工程87个项目,总投资约为407亿元 。截止到目前,宁波已斥资100多亿元启动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公共服务等十大应用体系建设。其中,智慧健康保障体系是宁波智慧城市十大应用体系的首个试点项目,已建成“区域影像集中诊断系统”,覆盖了宁波八成以上的乡镇卫生院,与此同时,宁波还建立了统一的预约挂号平台,患者可在网络上直接预约挂号全市16家二甲、三甲医院,并通过手机实时付费。宁波已在全国率先建起生猪、水产、蔬菜、牛肉、家禽等10类大宗食品的数字化“购销路线图”,至今年底,将完成建设宁波肉菜流通追溯系统。
(3)北京。
2012年3月16日,北京了《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提出了城市智能运行行动计划、市民数字生活行动计划、企业网络运营行动计划、政府整合服务行动计划、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行动计划、智慧共用平台建设行动计划以及应用与产业对接行动计划、发展环境创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同时,作为拥有全球家喻户晓的著名旅游景点如故宫等的城市,北京在智慧旅游领域也上马了一批示范工程。5月10日《北京智慧旅游行动计划纲要(2012-2015年)》,同时“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旅行社”和“智慧旅游乡村”四个建设规范也即将启动。
(4)广州。
广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力推“无线城市”建设,已建立近万个“第三代移动通信”基站,同时部署“天云计划”,拟建亚太智慧城市。2011年4月17日,广州市政府召开智慧广州“五个一”工程现场工作会,部署加快推进包括一页(市民个人主页)、一卡(社会保障市民卡)、一库(城市海量信息资源库)、一台(公共支撑平台)和一城(天河智慧城)智慧广州“五个一”工程建设。作为广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天河区将建设63平方公里的“天河智慧城”,目前着眼于低碳、生态、智慧、宜业、宜居五大元素的天河智慧城建设方案也初步确定,按照方案计划,天河智慧城将在一年内建成智慧广州示范基地,三年内完成主要小区、街道和CBD智慧化改造,五年内形成智慧产业聚集区,十年内力争成为国际智慧城典范。
4 总结
通过感知设备的充分感知和数据获取,利用网络互联,在云计算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将所获取的信息应用到各个领域,涵盖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是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目前国内外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但总体来说,没有一个城市能够真正地称之为“智慧城市”,物联网和云计算只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如何实现真正地造福于民才是体现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之处。本文仅仅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当前智慧城市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希望能够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紧跟时代的步伐,继续加以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 Giffinger,Rudolf;Christian Fertner,Hans Kramar,Robert Kalasek,Nata,a PichlerMilanovic,Evert Meijers “Smart cities:Ranking of European mediumsized cities”[R].Vienna,Austria: Centre of Regional Science (SRF),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7.
[2]Caragliu,A,C.Del Bo,et al.[M].Vrije Universiteit,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2009.
[3]Toppeta,D.The Smart City Vision: How Innovation and ICT Can Build Smart,“Livable”,Sustainable Cities[R].The Innovation Knowledge Foundation,2010.
[4]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的中国,智慧的城市[J/OL].http:///cn/services/bcs/iibv,2009.
从城市项目入手
近年来,数字城市在甘肃省内蓬勃发展并逐步向智慧城市转型,全力打造甘肃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以促进全省经济的转型和跨越发展。
不久前,甘肃省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加快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建设,大力推广和深化甘肃省社会管理创新模式民情流水线工程,签约合作项目涉及投资金额达47亿元。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迈出了向全国推广的重要一步。
都市圈三维数字化社区管理平台以真实还原辖区的三维地图为基础,录入了街道社区日常管理及服务所涉及的各项内容,将辖区的各条道路、各类建筑、商业区、居民区、党员信息、流动人口信息等做成三维仿真图像资料。凭借这套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快捷、直观地查询辖区医疗网点、教育机构、就业服务网点、社会救助体系等信息。同时,这套系统还为社区工作建立了一个规范、统一、共享的数据管理平台,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系统中的基础人口资料数据库实现对辖区居民的动态化管理,尤其是在流动人口管理中,通过强化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信息的采集,提高了对流动人口信息的采集登记率和出租房屋的登记备案率,确保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信息准确、鲜活、完整,实现了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动态管理。相信不久该平台将会在甘肃得到广泛的应用。
西部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往往受限于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经济水平等现实因素,能够开发和挖掘的领域也随之受限。但如果找到适合城市发展的着眼点便能够帮助城市搭建适合的信息化体系发展框架,促进城市信息化发展进程。
2012年10月由中国电信甘肃公司主导建设的“智慧城市・爱城市门户”正式上线,门户是中国电信智慧城市统一品牌下的重要内容,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依托,整合各类城市信息资源、信息化应用,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本地化、一站式的公共信息服务,同时也汇聚、承载、展示和运营“智慧城市”应用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而“爱城市”门户,正是以上内容的具体体现。门户具备优秀的开放资讯服务整合能力,能够快速将各类优秀的信息内容和便民服务进行整合,聚焦城市特色,突出本地信息和便民服务。同时,门户还突出大众服务的便捷性与互动性,不仅具有受众面广、资讯服务及时便捷的特点,还可以积极引导用户参与互动,激发市民参与城市服务与管理、展现自我风貌的热情,有利于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让城市文化更具活力与魅力,门户的上线把“智慧甘肃”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爱城市”门户上线后,甘肃还将继续完善在线服务、电子渠道、电子商务、定位服务、收费支付等功能,凸显门户服务“政、企、民”的新型智慧平台的特色,加大“平台、管道、流量、能力、资源”等方面价值的挖掘与整合,加快推进甘肃省信息服务产业化进程。
之前,中国电信已在甘肃投入数十亿元,全面推进3G网络、电子政务专网、光纤进村、平安城市、数字校园、数字企业、数字医院等35个项目的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甘肃经济跨越发展,为“智慧甘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挖行业潜能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为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甘肃转型跨越发展,甘肃先后出台了《加快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意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甘肃省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加快推进信息化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进程。
在工业生产领域,甘肃结合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特点,确定了“区域抓示范、行业抓重点、园区抓集聚、企业抓提升、物流抓平台”的“两化”融合发展思路,建立了全省“两化”深度融合重大项目库,以促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为重点,以钢铁、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为主线,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目前,全省1200家具备基础通信网络的企业,则向着办公、培训、安全管理、电子商务等全方位信息化应用的“数字企业”迈进,明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000家。而企业的信息设备装备化、信息技术利用化、信息内容数字化、信息服务完善化,也正在推动甘肃经济结构向产业信息化、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方向发展。2012年1-9月,甘肃省全省电子产品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32亿元,同比增长9.1%,软件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60亿元,同比增长4.9%,通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88亿元,同比增长13.5%。同一时期内,甘肃省全省信息产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3亿元,同比增长68.79%;共争取落实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倍增计划以及省信息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4685万元,同比增长20.13%,带动产业投资逾10亿元。
资源枯竭城市建成“智慧城镇”
发展智能的、新型的城镇战略,目前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数量已经超过400个,而在近期,旨在建立起更大范围,纳入两万余中小城市(镇)的智慧城镇试点项目也在2013年年初正式启动,辽源是其中的榜样。
辽源是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是全国首批12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之一。据悉,吉林移动将在5年内为“数字辽源”建设投入10亿元。辽源与吉林移动在实施“数字城市”、“基础网络”、“信息兴业”、“信息兴农”、“信息兴教”等5大工程方面开始了深度合作。
目前辽源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工信局、公用事业局、公安局、住建局、卫生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数字辽源”建设领导小组。通过踏访、调研、收集资料,组织编制了《“数字辽源”建设项目总体规划方案》。方案清晰地勾勒出了“数字辽源”的基本思路,即夯实基础信息网络体系,打造“数字辽源”云计算中心(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数据中心)与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辽源市“公共服务云”、“社会管理云”、“行政办公云”三大应用体系,规划建设数字城市集成平台、政府热线、数字城管、数字医疗、监督指挥系统等38个基础应用项目,力争到2015年,初步完成“数字辽源”建设,并达到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
2011年7月9日,随着IBM云计算中心的启动实施,“数字辽源”建设又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辐射东北地区,扩散到全国,数字辽源正在向智慧城市迈进。据负责IBM辽源云技术中心运营服务的软通动力集团辽源子公司总经理吴江介绍,目前,通过辽源市场已经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业务签订和应用服务都转移到了辽源市。辽源已经成为了上述地区云计算服务的领头羊,带动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辽源在云计算方面的区域核心地位越来越明显。
据数字辽源工作委员会信息化主任刘翠介绍,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体系,辽源重点打造三个应用服务平台:
构建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以商务应用、行业应用、企业应用为核心,加快建设智能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集散、企业协理、云计算应用等信息服务业,带动软件产业园建设,加快信息产业发展。
构建政务信息化应用平台,加强政务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扩大网上政务服务范围,重点建设网上审批、网上投诉、官方微博、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等系统。
构建城市智能管理平台,依托东北云计算中心和应用软件基础平台,整合和分配城市管理资源,深化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管理和业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实现对城市的科学、精细、长效管理。
14个项目率先应用
据孙德录介绍,“数字辽源”重点规划的38个基础应用项目中,数字工商、平安城市、数字交通出租车监控管理平台已经上线运行,数字医疗完成了系统框架与功能建设,数字城管和应急指挥系统于2012年8月末全面完成系统建设工作,其他项目也将陆续上线运行。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投资9.7亿元。
“市民一卡通系统、民生账单、政府公共信息呼叫中心系统、数字药监、数字社区、数字旅游、数字教育等28项是2012年到2015年数字辽源重点建设项目。”孙德录介绍说,市民将来看病不用再做重复检查,拍张图片上传就能完成城市管理,地下管线、地上建筑全部三维呈现,数字防控让城市“四门落锁”,市民幸福感、安全感极大提升。
数字医疗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基于全市卫生医疗服务需求搭建了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控、信息化支撑的新型卫生医疗服务模式。逐步实现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的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为全市卫生管理、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医疗协同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目前,已完成全市(包括县区)53家医疗服务机构纸质档案的收集归类和汇总整理工作,建档数量806349份,建档率达70%,2012年8月已经上线运行。实现了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的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为全市卫生管理和广大市民享有便捷高效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和高效服务。
在城市管理上,辽源数字城管上线后,整个城市的部件和事件都可能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管理。对水井盖、路灯、护栏、广告牌等建立档案,划分网格,按照网格化进行管理;政府与百姓之间搭建一个互动平台,发生问题时能立即发现,及时解决。再如数字安监,可对城市的矿山、高危企业、加油站、危险源进行监控,起到提前预警的作用。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网络,借助便携的终端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传送和挖掘分析,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提升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中的自主性、互动性,为游客带来超出预期的旅游体验和无处不在的旅游服务。从助力旅游业长期发展的角度,解决目前国内旅游业整体面临的体系不规范、人流拥堵、信息孤岛等问题,满足用户个性化、交互性需求。简单地说,就是游客与网络实时互动,让游程安排进入触摸时代。
智慧旅游
“智慧”在哪里?
1.导航——让游客随时知道自己身处何地
借助GPS导航,让游客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智慧旅游将导航和互联网整合在一个界面上,地图来源于互联网,而不是存储在终端设备上,无需经常对地图进行更新。当GPS确定位置后,最新信息将通过互联网主动弹出,如交通拥堵状况、交通管制、交通事故、限行、停车场及车位状况等,并可查找其他相关信息。
2.导游——周详的旅游信息,是游客出行的“指路明灯”
在确定了位置的同时,地图上会自动显示周边的旅游信息,包括景点、酒店、餐馆、娱乐、车站等的位置和大概信息,如景点的级别、主要描述,酒店的星级、价格范围、剩余房间数,活动(演唱会、体育运动、电影)的地点、时间、价格范围,餐馆的口味、人均消费水平、优惠……智慧旅游还支持在非导航状态下查找任意位置的周边信息,拖动地图即可看到这些信息。
3.导览——3D虚拟现实,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规划行走路线
目前,我国许多旅游景点规定不许导游员高声讲解,而采用数字导览设备(如故宫),需要游客租用这种设备。智慧旅游的导览功能则像是一个自助导游员,又比导游员具备更多的信息来源,如文字、图片、视频和3D虚拟现实,游客带上耳机就能让手机或平板电脑替代数字导览设备,无需再租用这类设备了。
导览功能还设置一个虚拟旅行模块,只要提交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即可获得最佳路线建议(也可以自己选择路线),提供沿途主要的景点、酒店、餐馆、娱乐、车站、活动等资料。
国内外智慧旅游
的一些发展情况
近几年,智慧旅游在国内外均有很大的发展。2009年,英、德两家公司在欧盟资助下协作开发了一款智能导游软件,以“增强现实”技术为基础,让游客通过声光与影像,“亲身”体验被遗忘的历史时光。当游客身处某地时,只需用手机摄像头对准眼前的古迹或废墟,手机里的全球定位系统和图像识别软件就能判断位置,从而以游客所在的视角,在手机上显示这处古迹在全盛时期的样貌,还能展示遗址上残缺部分的虚拟重构。此外,还有路线规划功能,通过交互路线规划工具,量身定做专属于游客自己的旅行方案,帮助游客远离大众线路,独辟蹊径,相当于一个全职导游。
韩国首尔市推出了“i Tour Seoul” 智慧旅游服务系统,即通过网站()和移动手机网站()来进行的旅游咨询服务。通过该平台,游客可实时获得自己当前所在位置周边的各种相关旅游信息,如景点、餐厅、酒店、娱乐、购物等,还提供了从当前位置利用公交、自驾车、步行方式前往目的地的方法。更人性化的是,除了韩国语,网站上还有英语、日语、中文简体及中文繁体4种语言进行服务,让你再也不用为语言不通而烦恼。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于2012年6月正式推出基于智能手机的微电子旅游大全“标识都市”项目,使布鲁塞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数码移动旅游城市。该电子数码旅游大全采用近距高频无线通讯芯片,制成带条码的不干胶,粘贴在布鲁塞尔大街小巷的博物馆、名胜古迹、商铺及餐馆上。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只需用智能手机在i-nigma网站下载条码扫描器,即可在布鲁塞尔随时随地扫描“标识都市”不干胶,方便地获取相关历史文化介绍、购物优惠以及线路导航。“标识都市”此前开通了英语、法语、荷兰语、德语4个版本,在2012年9月推出了中文版。
而在国内,很多城市也开始大力发展智慧旅游。2010年,镇江率先提出“智慧旅游”概念,开展“智慧旅游”项目建设。福建提出建设“智能旅游”,启动“智能旅游”先导工程。2011年,南京、苏州、洛阳、黄山正式面向游客打造以智能导游为核心功能的“智慧旅游”服务。2012年,大连成为国家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成都建西部首个“智慧旅游城市”打造旅游数据中心等。
智慧旅游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我国智慧旅游将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智能化旅游电子商务将深刻改变游客出行出游方式,并为游客省钱省心。通过智慧旅游平台,游客在出行前就可以在虚拟旅游社区系统中进行旅行前体验,确定旅程安排。在旅行过程中,游客还可以通过便携终端设备登录信息平台获取权威可靠的旅游资讯和攻略,包括三维网络虚拟导游导览、自助导游讲解、景点大全、旅游线路推荐、娱乐、美食、购物、住宿、优惠促销、机票预订、路况信息、紧急救援呼叫、旅游服务寻呼、多种语言翻译等,也可以集成旅游管理部门的投诉建议和反馈处理系统,及时有效维护自身权益。同时,游客可以利用微博与网友在线共享旅途中关于交通、住宿、美食、风景、见闻等各个环节的互动体验。另外,旅行社也可以运用新技术平台监控旅游团队的实时状况,确保旅游团队的质量和安全。
此外,智慧旅游还包括智慧酒店解决方案。如今,很多景区所在地的星级酒店为了满足游客的人性化需求,都进行了智能化改造。比如感应门锁、指纹锁避免了房间被盗或者忘记带钥匙的麻烦,客人进入客房之后,电视、灯光等自动启动,电视上自动打出个性化欢迎界面,电动窗帘慢慢打开。在这些酒店客房内,一般都安装有智能化多媒体设备,例如国内现在比较知名的“智慧e房”等。依托这些设备,游客可以观看高清电视、点播,可以上网聊天、工作,能够查询酒店信息、当地旅游、美食、交通、天气等全方位信息。
一、优化流程,突破瓶颈,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效能。
今年以来,围绕市、区重点工程、民生工程、实事工程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区审管办推出投资项目建设“1+5”组合政策,出台《关于强化审批服务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和投资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打包推出一系列审批创新举措,极大地促进了重点项目、投资项目的审批进程。
一是深化基本建设项目的联合审批、模拟审批。依托区投资项目联办代办中心的主受理窗口功能,对符合条件的基本建设项目,综合运用“零距离、三提前”、“交叉审批”、“绿色通道”、“7+X会商制度”等审批手段,做到审批多个环节并联交叉实施,审批时间从原来的72个工作日,加快到32个工作日内完成,大大加速审批进程。如市重点项目“禁燃区”工程,在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新城集中供热项目的各项审批,有力确保了在年底前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二是全面实施重点项目、投资项目的全程代办工作。依托三级代办网络,对列入市区两级54个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提供“一个项目、一窗受理、一人全程代办、一个审批路线图和时间表的一条龙服务”,力促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区联办代办中心成立两个月来受理建设项目38个,破解审批难题8个,办理绿色通道21件,综合其他办证事项893件,有力地促进了重点项目的全面推进。
三是有序开展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按照市审管办要求,结合区实际,梳理颁布了一批单个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依据、审批流程;试行开展了再生资源回收等七小行业的联合审批标准,建立完善联合审批运作机制,审批环节进一步压缩和优化,整体运行情况较好;积极探索特定区域和特殊项目的联合审批标准化工作,制订出台了《小微企业集聚区建设联合审批标准》。
二、深入一线,主动服务,积极开展专项审批服务攻坚活动,为业主单位排忧解难。
围绕区委区政府阶段性工作部署,结合“三思三创”、“进村入企”等活动开展,区审管办积极组织中心各窗口深入基层单位和企业项目一线,累计组织上门对接服务活动达34次,服务项目75个,为业主单位破解了一系列审批难题。
一是开展“重点项目审批服务月”活动。今年五、六月份,区审管办集中两个月时间,对石化经济开发区、新城和六镇、街道等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组织7+X审批窗口集中开展上门服务活动,认真听取项目业主意见和建议,专题会审审批难题,探索解决职教中心、中心粮库、御水龙都以及石化经济开发区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审批难点。
二是开展“审批服务百日攻坚”活动。围绕区政府“百日攻坚”活动,区审管办在9-12月期间积极开展审批服务“百日攻坚”活动,部署全区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审批情况“回头看”活动,针对“回头看”情况,开展一次审批“攻关清零”行动,化解审批障碍。
三是认真抓好了基本建设项目审批前置清理和规范工作,区审管办联合区效能办、法制办集中一个月时间,督促各审批职能部门做好自查、梳理、精简等工作,进一步简化优化审批环节。四是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与国土、规划等部门出台《土地分割登记办法》,方便了企业到银行办理抵押。
三、灵活登记,一站式服务,推行文创企业阳光审批。
区审管办为助推区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积极做好文化创意企业审批服务流程的优化工作,制定推出《关于推进我区文化创意企业阳光审批的实施办法》。
一是开辟“绿色通道”。结合文化创意企业的特点,推行文创企业登记“一站式服务”,指派专人负责,实行“立等即取”服务,为文创企业提供便捷服务。
二是实行“灵活、变通登记”。目前,区招商引进的重点文化创意企业,多为规模较大有一定影响的动漫游戏、影视传媒等项目,该类项目涉及多部门前置审批。针对此类情况,为不影响该类投资项目顺利落户区内,区审管办对服务涉及前置许可项目的文创企业,积极实行“灵活、变通登记”,联系相关审批职能部门,先行办理“筹建”营业执照,在许可证件审批后再增加经营范围。
三是上门服务,分类指导。由区审管办组织各相关审批职能部门建立文化创意企业上门服务小组,倾听企业的需求,帮助文创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文化创意项目的行政审批服务效率。
四、强化考核,争“星”创优,提升窗口服务水平。
今年7月份开始,区审管办联合区纪委、监察局,组织入驻窗口单位开展以“助力示范区建设、争创星级窗口、争做服务明星”为主题的“双争”活动,全面提升区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不断促进窗口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双争”活动通过组织体系、人员素质、业务指标、审批效率、服务满意率、现场管理、创新创优等七大体系量化考核,产生星级服务窗口和服务明星,每期结果定期在报刊、网络、电视等社会媒体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双争”活动开展以来,各审批窗口办件提速达50%以上,通过电信第三方抽查群众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五、下阶段工作安排
(一)积极创建纵横互动、全区统一的三级公共服务平台。
按照区委办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文件精神,下步将继续协调各窗口单位,充分整合区各职能部门、各镇(街道)以及村(社区)的审批和服务资源,积极创建纵横互动、全区统一的三级公共服务平台。一是强化三级联动公共服务机制,整合行政审批服务资源,完善规范镇、村两级服务平台。二是落实新城服务大厅的规范化管理措施,推进行政审批服务网络系统开发,落实开发计划和工作方案,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三是按照整合、分设工作要求,做好老城区服务大厅审批事项工作管理标准、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工作,确保我区行政服务中心平稳搬迁过渡。
(二)进一步简化优化基本建设项目办理环节和流程。
按照今年完成审批前置清理规范工作的基础上,明年将进一步简化联合审批流程,强化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流程,打造环节少、程序优、时间短的基本建设项目办理流程和运作机制。一是本着求实原则,进一步缩小审批范围,合并审批环节,减少申报材料。部分审批环节合并或同步交叉办理,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同时,统一建筑工程指标数据,简化以“招拍挂”获取土地项目和特定区块项目的审批流程。二是在简化环节的基础上,根据基本建设项目的共同特点,将涉及项目审批的各环节统一整合为立项前期会商、设计方案会审、施工图联审、工程竣工联合验收四个阶段,实行审批环节整体化、进度同步化。
(三)深化联合审批标准化工作,创新区域联合审批标准。
在深入推进单个事项审批标准、试点行业联合审批标准和运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审批标准化建设的内涵,扩大改革成果,按照市审管办的要求,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审批服务资源,加大力度探索特定区域和项目审批运作机制,创新区域联合审批标准,将逐步试行区域内联合审批标准和工作流程,形成一套适应区特点的标准运行机制,并将标准体系和运行机制固化到行政审批网络系统,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服务环境。
基础设施不断优化,一流网络平台基本建成。近年来,金华市信息网络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以无线传感网、射频识别、信息技术应用等为基础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快速推进,建成了一批综合交通、安防监控等方面的智慧基础设施,共建率超70%,共享率超60%,信息基础设施指数达到0?郾744,信息基础设施已成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2014年,金华市列入国家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完成信息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21?郾1亿元,同比增长38?郾72%。目前拥有2条国家一级和10条国家二级光缆干线,建有浙中第一个双线接入的国家4A级IDC机房,是全省第二大信息传输枢纽。近期,启动建设电信的华东云计算中心、移动的金义信息中心,建设电信互联网骨干网络CHINANET的浙江省第二中心节点,担负浙江乃至华东地区到华南的主要互联网流量。截至2014年底,我市拥有网络室外基站2?郾4万个;建设室内基站4903个;移动电话信道187万个;无线接入点AP数4?郾4万个;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33万个;宽带用户达到178万个;IDC机房机柜数1286个,3G网络实现对城区、乡镇、工业园区、主要高速路、道路的网络覆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智慧应用成效显著,社会管理创新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在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完善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政府门户网站成为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政民互动的重要窗口,金华政府门户网站进入全国地市级门户网站前40名。有序推进省网上政务大厅金华分厅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综合政务服务体系。“金”字工程等一批电子政务重要业务系统建设扎实推进,通过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城市管理、质量监管、人口和法人管理等方面电子政务的有效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
社会和公共事业信息化发展迅速,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等民生重点领域信息化取得显著进展。到2014年底,公办学校教育计算机网千兆宽带学校接通率达90%以上,县级以上医院、市本级所有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劳动力市场等信息系统普及应用,全面发行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目前已发行380万张。同时国家与省智慧城市试点全面推进。列入国家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率先启动智慧车联网、智慧商城、智慧警务等项目。其中,智慧车联网项目获得省政府批准,列入省政府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项目,并通过省级专家组评审。
“两化”融合有序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动力增强。在工业领域,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工艺、内部管理、产品研发、市场销售、能耗与排放监控等环节,特别在设计研发数字化、生产装备智能化、内部管理精准化和产业链协同化等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全市重点骨干企业装备的信息化程度达到60%以上,70%以上的企业开展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50%的企业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工程(ERP),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效显著。汽车、五金、纺织等产业集群被列为我省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金华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永康市,东阳市列为省两化融合综合性示范区,培育了今飞机械集团、康恩贝生物制药公司、横店东磁等一批信息化示范试点企业。近两年,我市共组织实施市“两化”融合重点项目142个,项目总投资达5?郾49亿元,有效提升两化融合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农村信息化快速推进,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升。进一步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全面构建“富农、惠农、便农、乐农”的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金华市100%行政村覆盖远程视频互动系统,90%以上乡(镇、街道)建立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www?郾9191?郾cn)。全面启动“光通村”、村级治安监控、村级电子围栏报警系统、乡村电子图书阅览室、农民视频互动教育培训系统、农家乐信息服务点和“村邮站”便民服务点等建设工作。一批信息化建设先进县、乡(镇)、村被列入省农村信息化示范创星"十百千"工程,其中示范县3个,示范乡镇13个,示范村60个。
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异军突起。2014年,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规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3?郾6亿元,同比增长6?郾5%,重点发展智能终端、新型电子元器件、磁性材料、太阳能光伏、新型光源等特色产业。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收入330亿元,同比增长36%。全市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356?郾3亿元;实现网络零售额942?郾6亿元,同比增长40?郾96%,占全省网络零售额的16?郾71%,总量列全省第二。涌现了一批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在全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100强中,我市占有8席,行业商务网站已成为列杭州之后的省内第二大集聚区。网上网下市场加快融合发展,义乌国际商贸城、永康五金城等传统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无形市场互动发展,义乌商城集团与淘宝实施战略合作,联合建设网上商城。金华市区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成为省内继杭州之后的第二个城市。
在充分肯定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基础不断夯实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金华在智慧城市建设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认识水平亟待提高。无论是对智慧城市建设,还是对相关的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方面,还较为欠缺,社会各界没有形成共识。二是体制机制有待创新。金华市信息化建设存在职能交叉的弊端。政务云项目未启动,还没有引入政务云建设创新模式,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存在重复建设等问题。三是信息孤岛问题较为突出。信息系统大多根据条条规划来建设,系统之间实现共享的信息较为有限,应用效率不高,特别是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与应用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四是智慧城市建设投入不足。五是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滞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执行力度有待提高,部分重要信息系统仍缺乏等级保护认定。应急预案不够完善,缺乏必要的应急演练。
二、今后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紧紧围绕“百姓富裕、浙中崛起”总目标,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政府主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突出以人为本、需求为先,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信息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大力推进以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助推新型城市化建设,让市民共享智慧城市和新型城市化建设成果。力争到2020年,建成以高度发达的电子商务为特色的信息经济体系,以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为重点的智慧应用体系,以高速泛在的宽带城市、无线城市为支撑的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以自主可靠的防护机制为保障的网络安全体系,智慧城市建设成为金华提升城市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强大支撑和重要基础,智慧城市建设总体处于全省前列。具体目标包括:
――智慧应用效能逐步增强。智慧车联网、智慧商城等智慧城市试点项目成功实施,形成一批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和运营模式;智慧生活初具雏形,信息化应用有效促进信息消费,基于网络的智能化医疗、教育、交通、养老等公共服务基本涵盖全体市民;信息经济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引领带动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达到85;智慧城管不断深化,基于网格化的城市综合管理平台覆盖率达到99%;智慧政务普及应用,政府电子政务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95%以上,县(市、区)级达到70%以上,信息化助力政府改革创新的效应不断凸显;智慧城市区域示范效应明显,形成一批示范性智慧社区、智慧村庄、智慧园区、智慧商圈、智慧新城。
――信息基础设施能级跃升。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基本建成,城市基本实现无线宽带全覆盖和主要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全覆盖。商务楼宇光缆通达率达100%,城市住宅光纤全覆盖,实现百兆接入能力,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20Mbps,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无线宽带网络;行政村全部实现通光缆,自然村全部实现通宽带。基本建成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下一代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口、法人等基础数据库和经济社会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综合数据库、专业数据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海量数据共享。
――信息经济处于省内领先。信息产业集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从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扩大信息消费、推进信息化应用和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四个维度推进信息经济发展,重点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和全国智慧物流中心,培育浙江省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参与创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活力的企业,重点培育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百亿元的新型电子元器件、软件和通信运营服务、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三大产业集群。
――信息安全可信可控可靠。城市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基础网络和要害信息系统安全可控,重要信息资源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居民、企业和政府的信息得到有效保护。安全防护、风险抵御、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灾难恢复、网络保密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网络信任、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民信息安全意识普遍提高,数据容灾备份体系初步建立。
三、主要建设任务
着眼于信息惠民,构建普惠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推进智慧医院、远程医疗建设,普及应用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实现卫生服务站全市联网,推动医疗物联网试点项目,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建立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就业信息全国联网。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体系建设,推进医保费用跨市即时结算。以便民利民为基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容纳社会保障、公共交通、卫生医疗、金融支付、小额支付等功能于一体的市民卡综合服务平台。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建设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服务。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等公益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服务系统和旅游管理信息平台。
着眼于透明高效,构建精细化社会管理体系。推进政府办事网上公开,深化政府信息公开,整合集聚网上公共服务,抓好“四张清单一张网”、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网上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化项目建设。建立全面设防、一体运作、精确定位、有效管控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整合各类视频图像信息资源,推进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应用。完善社会化、网络化、网格化的城乡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反应及时、恢复迅速、支援有力的应急保障体系。在食品药品、消费品安全、检验检疫等领域,建设完善具有溯源追查、社会监督等功能的市场监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透明厨房、阳光食堂,推进药品阳光采购。整合信贷、纳税、履约、产品质量、参保缴费和违法违纪等信用信息记录,加快诚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群众诉求表达和受理的8890便民网络平台。
着眼于宜居城市,促进智慧化生活环境建设。建立环境信息智能分析系统、预警应急系统和环境质量管理公共服务系统,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污染源实施智能化远程监测。依托城市统一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拓展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发展面向家政、养老、社区照料和病患陪护的信息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综合信息服务。推广智慧家庭,鼓励将医疗、教育、安防、政务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资源接入家庭,提升家庭信息化服务水平。
着眼于创新驱动,建立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立足当前基础,继续做大做强电子元器件与材料两大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及智能装备产业,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层次,完善电子产品制造业产业链。利用好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的重大机遇,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信息软件、通信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物联网、互联网金融、服务外包等网络服务业,构建完备的信息服务产业生态体系,提升网络经济的规模和质量,打造我市网络经济的升级版。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加快建立城市物流配送体系以及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速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企业生产“智造”能力,建设完善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着眼于能级提升,建设智能化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宽带网络,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建设,全面推广“三网融合”。推动城市公用设施、建筑等智能化改造,完善建筑数据库、房屋管理等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健全防灾减灾预报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全过程智能水务管理系统,实现从水源地监测到水龙头水管理的全过程在线监控,保障饮水安全。建设交通诱导、出行信息服务、公共交通、综合客运枢纽、综合运行协调指挥等智能系统,与国内特别是省内智慧交通领域领先企业共同建设智慧交通,并部署面向终端用户的车联网应用。推进北斗导航卫星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发展差异化交通信息增值服务。建设智能物流信息平台和仓储式物流平台枢纽,基本建成金华国际物流园物流公共服务平台。
着眼于集约利用,推进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统筹城市地理空间信息、法人信息、中小企业信用库及建筑物数据库等资源,加快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应用体系建设。以信息资源集约采集、充分共享为目标,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应用,不断完善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信息资源体系。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网络服务体系,充分依托电子政务网络完善政府信息查询系统,依法公开政府信息,办理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提高行政效能。以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和人口、法人等信息资源为基础,叠加各部门、各行业相关业务信息,加快促进跨部门协同应用。整合已建政务信息系统,统筹新建系统,实现基础信息资源和业务信息资源的集约化采集、网络化汇聚和统一化管理。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将企业信用、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综合交通、公用设施、环境质量等重点领域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等机构将教育、医疗、就业、旅游、生活等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支持社会力量应用信息资源发展便民、惠民、实用的新型信息服务。鼓励发展以信息知识加工和创新为主的数据挖掘、商业分析等新型服务,加速信息知识向产品、资产及效益转化。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从坟墓中崛起”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赴长白山、武当山考察景区保护管理及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相关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加强银滩度假区景区科学管理,学习借鉴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经验做法,推动银滩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作顺利开展,2020年11月22日至28日,银管委组成由委机关、度假区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大队、金海湾红树林景区公司等相关单位企业负责人和工作人员8人的考察组,赴吉林省长白山和湖北省武当山进行考察学习,先后实地考察了吉林省长白山池北城区内全域旅游各景点、长白山北景区,湖北省武当山、太极湖等景区,并就加强景区保护和管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等考察调研课题,分别与长白山池北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旅游文体局进行座谈交流。回来之后,银管委对如何抓好银滩度假区保护和管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工作作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形成了考察调研报告:
一、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区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辖区面积116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近5万人,现有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019年旅游接待超过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50亿元。池北区先后荣获“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冰雪运动特色小镇”、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最具文化创意旅游小镇”“中国十大休闲胜地”之首等多项荣誉。
(二)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情况
近年来,长白山池北区按照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对长白山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决策部署,坚持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旅游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形成了美丽山水与特色城区齐头并进、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互融共促的新局面。主要工作经验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谋定后动、生态为本,不断完善层级有序的规划体系。聘请国际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团队,先后投入近1亿元编制完成《池北区二道白河镇城市风貌设计》《慢行步道系统》等60多项重大规划,形成了功能配套、层级有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体系。
二是坚持多措并举,着力构筑系统完整的生态屏障
1.加强源头治理。投入2亿多元实施“松花江大峡谷综合整治工程”,全部拆除峡谷内的楼堂馆所,恢复植被面积1.76万平方米,彻底消除松花江的源头污染。放弃每年1亿多元的经济收益,全面禁止保护区红松果实承包采集行为,生物链得到休养生息。实施“长白山珍稀植物繁育基地”等重点项目,加强对“三江源”的生态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2.突出森防安全。建立专业管护队伍,做到严防严守、寸绿必护,连续59年未发生过重大森林火灾。
三是坚持保护第一,优先发展旅游产业。建立长白山旅游发展联盟,统筹构建“环长白山生态旅游经济圈”,深度开发和推介长白山冰雪运动、温泉养生、慢城慢行、绿森林、水世界等新型旅游产品,实现“白雪变白银、温泉成热点”。景区实行全年开放,“长白山旅游链条延长,从过去的一日游延长至四日游”。
四是坚持集约开发、绿色发展,建设彰显自然底色的生态城镇。改造城区所有河岸湖堤,融合现代园林工艺,立体式装点草木花卉,着力呈现城市的自然美、健康态,形成山水林城相融、低碳节能慢行、人文气息浓郁的绿色城市形态。其中,该区在全国率先掀起“厕所革命,将先进技术与环保理念融入到旅游厕所的建设,新建生态旅游厕所49座,分布在重要的旅游节点,实现“一公厕一风景”,成为吉林省服务业循环生产体系建设的引领标杆。
二、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和全域旅游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位于十堰市境内,全域总面积312平方公里,是湖北“一江两山”黄金旅游大通道上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也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版块。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武当山风景区是湖北旅游名片、鄂西北旅游门户、十堰旅游龙头,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道教圣地等数十项桂冠。2019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0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1亿元。
(二)景区管理主要模式
武当山风景区的管理措施与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的措施基本相同,就是实行“一票通”的管理模式。主要做法为:游客将车辆按规定停放在景区外,然后凭门票搭乘景区旅游电瓶车前往景区内的各景点,除了乘索道上山需要另支付费用外,其余的南岩宫、紫霄宫等景点均凭门票免费乘车。为了方便景区内居民上下山,景区还专门开设了“居民专线琼台”象征性地收取5元费用。实行严格的居民游客甄别措施,每户商家、农户只能办理一辆汽车通行证;其他车辆和货车按照规定在晚上或早上的具体时间通行;对需进入景区探亲的人员,需凭当地村(社区)或相关单位部门的证明材料才能进入。
(三)全域旅游发展情况
景区发展全域旅游的经验做法为:系统培植一个品牌(“要健康 到武当”旅游品牌);全面坚持两个理念(“不让一个投资者受委屈”的发展理念和“不让一个游客受委屈”的服务理念);紧紧围绕三大目标(打造“国际旅游胜地、东方康养名都、中华文化重镇”);协同推进四区建设(改造老区、建设新区、提升景区、发展湖区),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转变:
一是由单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并重转变。推动武当山旅游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着力推广和塑造“要健康,到武当”产品品牌,以品牌为导向,大力发展康养旅游项目和旅居产品,实现了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发展。
二是由门票经济向旅游综合产业经济转变。在巩固延长“吃、住、行、游、购、娱”等传统要素产业链的同时,通过“一河一路一街”的综合改造、包装推广“武当369”九大特色文化体验项目、实施元和观乡村环境整治与民宿改造项目、支持太和医院武当山院区建设等措施,积极培育“文、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新要素相关的新业态和新产品。
三是由建设景点向建设“全域景区”转变。通过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开展全国品牌推广、太极湖水上游项目和《梦幻武当》功夫秀的运营托管,建立武当山旅行社协会、民宿业协会等措施,实现了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
三、加强银滩保护管理和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思考和建议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和武当山风景区在旅游资源保护、景区管理及发展全域旅游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给了我们很多有益启示。学习借鉴这些好做法、好措施,对于我们推动银滩保护和管理及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为早日将银滩度假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度假产品多样、休闲功能完善、文化内涵丰富、服务设施齐备的北部湾国际旅游目的地,在明年或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必须要抓好如下七项重点工作:
(一)全力推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
在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国家文旅部专家组指出的问题,对照国家关于《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积极开展问题排查与整改工作。通过聘请专业团队提供技术指导,大力保护环境资源,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配套服务;规划好度假业态布局,争取在夜间经济上有所突破;加强软实力建设,推动管理服务升级;加强旅游秩序整治,切实解决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侵害游客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大力提升应急能力,加强防灾避险工作;提高度假区识别度,推进度假区导视系统建设,创建度假区网站,多维度打造“天下第一滩”品牌,广泛宣传推介银滩度假区资源和形象。
(二)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通过落实“四定”责任、倒排工期、每月项目推进点评会等有力措施,快速、稳妥推进“6+N”项目建设。主要是完成旅游集散中心、银滩旅游基础设施、银滩中区岸线修复、四号路北面大排档改造、三号路冯家江大桥、滨江路、三号路西延线道路、中区雨污管网贯通、国际客运码头航道拓宽与商街工程、碧园开元度假酒店、洲际华邑酒店等项目建设;争取万豪酒店完成主体装修、B6地块酒店开工建设;完成B3、B5地块土地出让和项目前期工作;协助推进北海红树林现代金融产业园、北海国际名人智慧都汇、我秀网红城市等项目建设;协调推进三号路、海景大道(冯家江吊桥至中信国安第一城门口段)、南珠大道(银滩大道至海景大道段)路面维修及绿化改造。
(三)全力推进环境资源保护
加强度假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开展冯家江、电建港和咸田村污染整治工作,加强工地烟尘、汽车尾气污染治理,强化水质、空气监测,健全水体质量、空气质量、噪声控制等方面的环保管理机制;严厉打击违法建设,重点遏制海泰小区、咸田村违建势头;协调相关单位,开展环境卫生整治,重点解决建筑垃圾倾倒问题,切实改变银滩度假区环境面貌,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区。
(四)全力推进旅游秩序管理整治
加强旅游秩序整治,切实解决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侵害游客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营造群众满意的健康和谐旅游环境。景区业态实行统一经营,提升经营信誉度;加大对占道经营、拦车揽客、宰客、尾随兜售、使用电子设备叫卖等不良行为的打击整治力度;规范摩托艇、快艇等游乐项目管理;加强考核,确保度假区卫生常态化保洁取得新突破;强化经费保障,确保垃圾分类取得新进展;创新宣传方式,确保市民、游客文明意识取得新提高。
(五)全力推进应急能力建设
健全防灾避险体系,编制防灾避险专项规划,建立灾害救援指挥中心;完善危险地段及场所防护设施;提升安全救助能力,支持7d×24h全区安全救助;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注重施工工地的规范管理;强化海滩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安全救生塔值守制度,更新救生设施,做到海滩值守无死角;完善安全提示,更新安全牌内容。
(六)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规划好业态布局,结合咸田村村庄改造,编制上海路、广东路、银滩二路、四号路合围区及情人岛公园产业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C1地块招商项目;协助新绎游船公司抓好国际客运码头商街招商工作;支持北海旅游集团规划好核心景区产业布局,采取统一经营模式,以引进品牌为重点,以突破夜间经济为难点,注重与国际客运码头商街的互动,使度假区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正月,春寒料峭,桃李竞相绽放。江口县迎来2015年项目建设观摩会,旨在让全县干部拓展视野,促进交流学习,找准差距,快速推进项目建设,助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2014年,全县GDP预计实现33.32亿元,同比增长14.2%;财政总收入完成2.9亿元,同比增长20%;全社会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1亿元,同比增长22.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72元,同比增长13.9%。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466.47万人次,同比增长49.3%;旅游总收入36.14亿元,同比增长25.3%。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11亿元,增长17.5%。
这组数据见证了江口县发展的速度。近年来,江口提出“一业带三化,三化促一业”发展战略,依托以梵净山为龙头的旅游业,走上城镇园林化、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的发展道路。
强规划重特色
“抢晴天、战雨天、点着灯泡当白天。”走进闵孝镇提红村乌木之乡・提溪土司城,一幅幅宣传标语映入眼帘。
施工现场,一幢幢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错落有致,将提溪土司城紧紧围住。木工师傅忙着安装水车,挖掘机轮番作业,建筑施工队忙着粉刷、砌墙……处处涌动着抢时间赶进度的建设热潮。
依托杭瑞高速与安江高速在此交汇,江口着力发展匝道经济,规划建设乌木之乡・提溪土司城,占地面积0.83平方公里,是集特色农产品加工、土司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新型社区,其中又分为土家民族风情园、移民安置、绿色食品加工、沿河步道观光等7个区。
项目自去年5月启动实施以来,目前已完成土司广场、土司大门建设,正在进行生态移民房外墙装饰,田园风光、水体景观等正在建设中,已完成投资约4100万元。
“乌木之乡・提溪土司城项目以土司文化为主题,融入乌木之乡文化元素,将土家农耕文化与建设、乌木元素融为一体。各乡镇(街道)加强规划,找准文化定位并通过点、面结合带动全县旅游发展。”江口县委书记袁刚在项目观摩会上说。
近年来,江口县围绕“梵净江口・佛光之城”城市形象定位,完成第三轮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聘请同济大学编制了10.7平方公里的县城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风貌设计方案。并完成县城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和老城区400亩旧城改造规划方案,正在编制县城景观亮化规划设计方案。
2013年,江口对县城进行了新一轮的控制性规划,从县城往西南规划了凯德特色产业园区,实现产城一体;从县城往北沿太平河方向发展,实现景城一体,确定“城景一体化、产城一体化”思路,坚持“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南高北低、南居北旅”的城市发展理念。
如果说城市是一个生命体,那么,路网就是这个生命体的血脉。
为打通城市血脉,江口县先后拉通象狮大道、梵净山旅游大道、小磨王隧道等城市骨架路网。建成梵净山公园、北门河公园、龙井广场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快速推进坝上片区、江城国际、江上明珠等项目建设,园林化城市雏形初具。同时,以农村集中建房为契机,各乡镇(街道)找准文化定位,形成“一乡镇(街道)一品牌”,将地域特色与建筑风格完美融合。
强产业重示范
走进怒溪镇骆象现代高效农业(扶贫)茶叶产业省级示范园区,刻有精美图案的观光亭矗立眼前,园区内2条单轨运输车正在作业,放眼望去,修剪整齐的茶园犹如一张张绿地毯铺满整个山头。
近年来,骆象村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采用企业支撑和龙头牵引带动茶叶产业的发展。目前,全村有规模以上茶园15处,茶园面积1.3万亩,可采茶园面积7500亩,幼龄茶叶种植面积5000余亩,茶叶成为村民的致富产业。
骆象村村民肖仕明在妻子因病去世后,负债累累。为供两个孩子上学,2010年肖仕明用政府免费发放的茶苗和肥料,在自留地上种了几亩地的茶。2014年,茶园进入采摘期,仅卖4次明前茶就收入3000多元。
2013年,以骆象茶园为核心区,以太平、坝盘、德旺、闵孝、民和12万亩茶园为辐射区的“江口县现代高效农业茶叶产业示范园区”被列入“全省100个农业示范园区”。此外,烤烟、葡萄、水产养殖等农业产业在全县遍地开花,形成“山上栽果栽茶,山下种菜种瓜”的产业发展格局。
“全省100个农业示范园区”殊荣的获得,凝聚了江口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汗水,为全县发展茶产业注入强劲动力,更加坚定了发展茶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通过观摩,要加强对茶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技术指导,不断提升茶叶品质,不断挖掘茶文化,做大做强茶产业,让群众增收致富。”江口县委副书记、县长黄霞说。
强加工重生态
2014年9月,江口成为全省10个取消GDP考核的县之一,与其“一业带三化、三化促一业”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保住青山绿水是政绩,是荣耀,更是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
2011年,该县按照“产业聚集发展、产城一体发展”的总体要求,规划建设面积11.3平方公里的凯德特色产业园区,努力打造新型工业产业体系和城市新型功能区。园区按功能布局分为产业聚集中心、物流仓储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产业聚集中心位于园区中部区域,主要发展特色食品、生物制药、特色旅游工艺品及新型建材;物流仓储中心位于园区南部区域,主要发展科技研发、信息服务、产品质量检测、文化创意、物流仓储等现代服务业,同时承担园区文化、教育、卫生等服务功能;公共服务中心位于园区北部区域,主要布局行政配套、公共服务,系产业集聚区、物流区与县城的连接区。园区引进了一批旅游特色产品加工、仁发山野菜、生物苗药、玉带石加工、好巧婆风味食品加工、格耐诗太阳能、一人服装等无污染企业,围绕梵净山做足旅游特色产品加工“文章”。
此外,立足石材资源优势,江口县在怒溪镇规划建设石材产业园区。2013年,江口大地石材落户石材产业园区,占地面积100余亩,总投资3亿元,分三期建成矿区石材开采、厂区流水线建设等。目前已投资1.2亿元,完成麻阳溪村石榴花200余亩的矿区开采基础准备,4条生产线的厂房搭建和场地硬化等,2014年8月8日,第一条生产线开始投产试运行。
人心这种地方,迫近却邈远,须得经过一番跋涉,方能抵达。
有一种产品,每日在几近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的手心、口袋中流转,拥有使商人艳羡的市场占有率和使用率,却做着细微琐碎、几近公益的事业。它的衷心的表达,就在日复一日的每一笔繁琐精准交易的背后,无需赘言,自在人心。
融入百姓生活
市区居民大概记得,三年前琴岛通卡网点窗口替换原公交IC卡的情景,又仿佛不经意间,买早餐、乘出租车、缴水电费……这张小卡片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了;公交企业每天清点零币的姑娘大概记得,随着琴岛通卡发行量的增长,工作似乎变得轻松,也不必总用零币领工资了;来往胶州湾隧道的驾驶员大概记得,过往收费口无需现金缴费,甚至不用停车刷卡了……
2009年年初,青岛市十四届人大通过了《关于青岛加快建设“城市一卡通”的议案》,确立了青岛“城市一卡通”采用A/B卡建设模式,即A卡为“市民卡”,采取实名制,可集中办理银行卡、社会保障、住房公积金等业务;B卡即为“琴岛通”卡,采取非实名制,实现城市交通(公交车、出租车、轮渡、隧道、地铁等)、停车场管理、校园门禁、小额支付等多种便民服务。
青岛市政府专门成立“城市一卡通”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成立青岛市琴岛通卡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琴岛通”卡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运营。市政府授予琴岛通卡公司在青岛市行政区划范围内从事基于“琴岛通”IC卡消费的制作、发行、充值、缴费、清算的特许经营权。
琴岛通卡公司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先后完成了系统总集成商、清算服务银行、IC卡供应商的采购及密钥系统生成等系列前期筹备工作。2009年12月30日,“琴岛通”IC卡系统应用成功启动,琴岛通卡开始在部分公交、出租以及超市便利店进行测试。以当年立项、当年建设、当年发卡的建设速度,开创了国内的先河,成为国内“城市一卡通”项目推进速度最快的城市。
自2010年3月31日正式发卡至今,共发行300余万张,完成了青岛市域范围内7000台公交车、18家公司3680辆出租车、胶州湾隧道、公用事业缴费、电力缴费、轮渡、加油站、新华书店、24小时便利店等领域刷卡消费,实现即墨村村通公交车刷卡应用,完成与日照通卡的互通,发行了琴岛通手机支付卡。便捷的支付方式,广泛的应用领域使琴岛通卡逐渐融入了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2009年年初青岛“城市一卡通”项目建设以来,琴岛通卡项目通过不断技术、服务、管理的优化完善,建设成为一项涵盖科技创新、支付体系创新、公共服务创新、应用模式创新的便民利民工程。
立足公共交通
“城市一卡通”的建设宗旨在于“通”,在项目提出时就被赋予众多期待。如何快速的实现“一卡多用、一卡通用”的建设初衷,给琴岛通的经营团队带来了挑战,在成长初期找准发展切入点,显得尤为重要。“琴岛通”卡首先将公共交通纳入应用系统,并将其在原有公交Ic卡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优化,是其步入现有局面的秘诀。
2009年是“城市一卡通”概念出世的元年。此前,采用企业密钥、MIFARE技术的公交IC卡已被破解,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运用了逻辑加密型技术的公共Ic卡迫切需要更新改造,提升安全等级。
采用省级密钥的“琴岛通”CPU卡审势而出,吸取了国内各地在建设“城市一卡通”项目的管理模式、运营模式、技术标准等方面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青岛特点的“琴岛通”卡模式。
在项目建设初期,将市内6区公交车的应用率先纳入琴岛通应用系统,并延续刷卡乘车优惠政策,实现新系统的平稳过渡。2010年底开始,陆续将胶州市、莱西市、胶南市、青岛开发区、即墨市、平度市的公交系统纳入琴岛通系统。2012年10月15日,实现了琴岛通卡在青岛市域范围内所有公交车的刷卡应用,持卡人乘车享受当地公交刷卡优惠。
2010年12月,琴岛通卡公司全面启动特种卡(学生卡、老年人卡、残疾人卡)的置换工作。本着“方便市民、服务社会”的宗旨,采取了“分期、分批、分流”的方式,对不同的特种卡采取了不同的信息采集及置换形式。新发行的琴岛通学生卡采取了与身份证信息挂钩、年龄限制的方式,杜绝了非在校学生滥用学生卡的现象;老年卡的置换本着“走进社区、服务到家”的原则,利用社区活动场所作为置换点,尽可能减少置换卡给老年人带来的不便。通过市老龄委、各区政府协调,在各街道办事处100余个信息采集置换点进行现场服务,参与服务4000多人次,确保了任务的全面完成。
2012年,完成了琴岛通卡与日照通卡的互通使用。为解决持卡人乘坐有人售票车的刷卡问题,卡公司为市内5区23条有人售票线路配备了1000台手持POS机,使市民在多级票价线路上也能够享受刷卡优惠政策。今年上半年,陆续在即墨村村通公交车上安装琴岛通刷卡机,持琴岛通卡乘坐村村通公交车可享受9折刷卡优惠,并在即墨18个村镇设立19个客服网点,办理琴岛通卡的售卡、充值业务。
这项以科技为导向,以惠及民生为根本,以建设服务于区域、城乡间的互联、互通公共交通体系为目标,从提升城市公交服务水平的角度出发的“城市一卡通”项目,不仅符合“绿色出行、公交优先”的政策,倡导符合信息化和区域、城乡统筹的发展趋势,而且也是改善民生、构建智慧城市、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实现多元应用
城市通卡在全国各城市都逐渐融入日常生活,却也逐渐地分化了受众范围,持卡者以乘坐公交车的人群以中低收入的上班一族、退休一族和无收入的学生为主。日渐增长的有车一族似乎被自动地屏蔽在外,这与城市通卡的初期预想隐隐背道而驰。
2010年12月初,青岛市政府确定了琴岛通卡作为胶州湾海底隧道收费系统的支付载体,并确定由琴岛通卡公司负责胶州湾海底隧道ETC系统的开发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卡公司迅速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胶州湾隧道收费系统建设方案》,完成系统集成商招标以及设备采购、安装、调试等工作,实现了胶州湾隧道薛家岛收费站22条收费口中18条人工收费口使用琴岛通刷卡收费,4条ETC车道实现不停车收费。
2011年6月30日,海底隧道正式启用通车,安装了琴岛通车载电子标签的用户使用琴岛通卡可实现不停车收费,也可在人工收费系统使用琴岛通卡刷卡缴费。运行两年来,ETC车道大大缓解了隧道收费口的拥堵状况,提高了隧道的通行能力,极大方便了公众的出行,与人工收费车道排长队等候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城市公共交通和公路电子收费,都使用两种不同的卡片,或由两家独立的企业分别经营管理,或实行两种不同标准密钥体系的卡片,两卡之间互不兼容,并且不能互通使用。而琴岛通卡则将两种应用整合在一起,这种由城市通卡公司负责发行、由一张卡既可应用于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又可应用于ETC不停车收费系统的模式,开创了国内同行业的先例。为此,该项目在“2012年度国家金卡工程优秀成果金蚂蚁奖”评选中荣获“多功能综合应用奖”。琴岛通车载电子标签还将用于城市智能化停车场缴费等方面,实现电子标签和琴岛通卡的多元化应用。
扎实推进管理
目前,市民持琴岛通卡可乘坐公交车、搭乘出租车,通行海底隧道、购物消费等,按照市政府授权的特许经营领域,未来几年内琴岛通卡的应用领域还将陆续拓展到地铁、停车场、公用事业缴费、楼宇门控、校园服务等领域的支付。
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持卡人对琴岛通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2年6月26日,琴岛通卡公司推出了具有实名制后台账户和非实名制电子钱包于一卡的琴岛通双账户商务卡,该卡后台账户部分与持卡人身份证信息绑定,实名制可挂失,电子钱包部分与琴岛通普通卡相同,不记名不挂失。持卡人可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和使用频率适度从后台账户向电子钱包圈存资金,以降低丢失后的损失。
琴岛通卡公司根据不同客户的使用需求分别与联通、移动合作,发行了13.56MHz和2.4G两种标准的琴岛通手机支付卡。
为方便持卡人办理琴岛通业务,公司不断调整优化客服网点的布局,在市内5区设立28个客服网点,交通银行、邮政储蓄、社区等网点300余个。此外,琴岛通卡公司还与都都宝公司合作,实现了琴岛通卡的网上充值和消费功能。
琴岛通卡公司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服务公约,进行全员培训,强化服务质量,做到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服务。公司先后荣获“青岛市老龄工作先进集体”、“诚信示范用人单位”荣誉称号,莱阳路客服大厅被授予青岛市“青年文明号”集体和市交通运输行业“十佳红飘带窗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