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4:45: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法律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代大学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其自身的法律素养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法制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研究对建设法治国家、完善市场经济、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的进程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养成的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的转型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人们的生活从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原先落后、封闭的生活状态变为了一个开放和相对无序的状态,我们的视野也不断的开阔,但与此同时,生活状态的改变也带来众多的诱惑。大学生,作为刚接触社会的一类群体,意志力比较薄弱、思想较为不成熟且个人独立认识和分析问题的经验及能力也较为缺失,致使不良现象和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增势迅猛,甚至违法犯罪现象也屡见不鲜,大学生犯罪案件及犯罪人数自呈上升趋势!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案子,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案件不仅涉及到他人的财产安全,还有他人的人身安全。这些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给学生本身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影响。我们不能将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简单地归结为是因为不懂法而产生的,更多的是因为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缺失所造成的。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教育
随着依法治国的推动,社会主义法制逐渐完善,社会生活中很多环节都能有法可依。但是当前法治建设所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虽然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却难以充分及完全执行。主要表现在:一是有法可依,但却不有法必依;二是有法可依,但却不执法必严;三是,有法可依,却不有法必究。法治环节的种种失误使得大学生从原先的对法律充满了信任转而为充满了失望,这对于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是极为不利的。
(二)学校教育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与深入,高等教育的目的也从原先一味地培养社会精英向提高现代公民素质转化。公民的素质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法律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主要阵地,但目前高校(除了政法类院校或是专业外)普遍开设的有关法律的基础课程数量少、质量普遍不高。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涉及到有关法律的课程只有一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这门课也仅仅只是修一个学期,课程教学课时少、内容多,老师往往只是一味地匆忙赶进度,缺乏对知识点的分析,典型案例、社会热点问题等因为课时限制而不能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课堂的主角由学生变为老师,学生参与程度低。
此外,校园缺乏规章制度的落实,学校内部视规章制度为无物,呈现出失衡、乱序的状态,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有害而无利。上述的种种问题,使得当前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质低下。
(三)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前最重要的生活场所,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它和其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联系,家庭教育的优劣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以父母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式家庭教育中,贯彻的是家长单项灌输式教育,家长在家庭中处于绝对权威地位,孩子只能绝对听从、绝对服从,甚至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这一方式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文化知识、思想道德以及父母的法律素养的程度。
据调查,在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各类消极因素中,最直接的一部分原因来自家长的法制观念淡薄,孩子受到家长不良行为的影响,从而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此外,当今中国的普遍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严重,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子女的发展不能有一个正确的角色定位,只是一味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忽视其他素质的综合发展,从而造成子女素质发展的偏差,将法制教育等摆在了较为次要的地位。法律素质的培养理念没有在家庭教育中树立起来。
三、改善和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途径
(一)优化社会法治环境
优化社会法治环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在有法可依的根本前提之下,切实全面贯彻实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要求全体人民都依法办事,使自己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符合法律规定的同时,不折不扣地要求一切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严格遵守法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严格保障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能独立行使检察权和审判权,不受任何干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贯彻“有错必纠”的方针;切实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所有违法者必须平等地追究法律责任,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享受法律以外的特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保障人民民主,才能优化社会法治环境,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养成和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培育校园法治环境
高校应重视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开设相关的素质拓展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或是讨论的形式来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动其在学习中所处的被动地位,积极思考,增加课堂的活跃度,提高法律知识的接受度。此外,高校还应严格贯彻落实规章制度,不论是学校的教职工还是学生都平等地想要规定的权利,同时也要无一例外地各自履行制度所规定的义务。无论是校领导还是普通的教工都应毫无例外地切实地做到按照规章进行,从而保障规章制度的公正性,营造一个良好的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氛围。如果执法不公,对待不同的主体,松紧程度不同,那么长此以往,严格受规章制度约束的一方必会产生不满,对制度产生抵触情绪,最终这些规章制度必会失去其效力。
(三)培养良好家庭环境,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教育孩子的最初老师,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家长要身体力行,增强家庭责任感。只有做到这一点,给孩子一个良好、健全的家庭环境,才能使孩子更好地接受全面的教育,使孩子在成长路上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此外,父母应该在督促孩子学习成才中意识到法律素养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影响,为孩子提供一个培养法律素养的环境。同时,家长也要在为孩子提供物质基础的同时,关心好孩子的精神是否快乐,关心还是的心理是否健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和疏导,避免孩子产生心理扭曲的现象,从而不考虑后果,激进地走上犯罪的道路,触犯法律,身陷囫囵,断送了自己甚至是他人原先美好的前程,令人感到痛心疾首。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最新鲜的血液,有着自己的突出特点。但在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只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相互联系、影响和配合,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最终才能保证“依法治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雄厚的资源及支持。
参考文献:
[1]王钢.略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2).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群体法律素质的提升显得特别重要。为真实了解高校师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笔者在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大学、济南大学、聊城大学等20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设计并发放《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调查问卷》3 000份,回收2 640份,有效率100%。希望本次调研结果能够为更好地探索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提供第一手资料。
一、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一)法律知识略显不足
调查显示(表1),在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调研中,大学生对《义务教育法》(73.30%)和《教育法》(60.53%)的熟识度相对较高,只有51.21%的学生了解《高等教育法》,39.58%的学生了解《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但整体的认识水平仅仅停留在名称和部分内容上。
(二)法律意识明显欠缺
调查(图表2)显示,“假如你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你是否会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有60%左右的学生选择会通过维权维护自身权益,其中51.33%学生选择向学校相关部门申诉,10.64%的学生选择向相关司法部门反映,同时也有38.03%的学生只会向周围同学倾诉或自认倒霉(27.12%),不采取任何行动(10.91%)。
(三)法律能力参差不齐
调查(表3)显示,学生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50.42%的学生不知道向什么部门反映情况,51.97%的同学对维权的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51.86%的同学对维权程序不明确;在使用过维权渠道的学生中,有25.04%的学生在反映情况后一直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回复和解决。
二、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不足的原因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影响
首先,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传统的等级制、特权思想根深蒂固,自由和民主在普通人眼中很难实现,限制了人们追求平等的思想。其次,儒家的“仁义”思想、中庸的“礼德”思想、“以德服人”的人治理念已经深深地嵌入人们的头脑中,压抑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权利的意识,同时也阻碍了中国法制化进程。最后,中国传统的人治思想对法律移植产生冲突,虽然中国的法治建设已经打破了封建法律体系,建立了现代化法治体系,但是传统的人治思想和文化对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法律理念仍起到不小影响,阻碍了现代化法治化建设的进程[1]。
(二)社会环境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违法乱纪行为、执法不严现象、贪赃枉法事件层出不穷。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各种违法犯罪的现象,让同学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受到影响,致使大学生对法的感知、信任和敬畏降低,从而影响了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实效和同学们对法律的认可度。
(三)高校对法律知识的普及传播投入不足
通过调研,高校进行法律知识宣传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开设法律相关的基础课程;举行法律相关的科普知识讲座;举办法律相关的校园、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网络、广播、海报等进行宣传。
调查显示,76%的高校较为注重大学生法律知识的科普和宣传,但有14%的高校仅通过开设法律课程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还有10%的高校没有相应的法律普及途径(见右图)。受学校对大学生法律知识传授的方法和途径所限,同学们很难养成良好的法律思维,部分同学受眼界所限,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法律知识上,单纯地认为学习法律知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影响法律学习的效果和法律素养的培育。
(四)高校大学生自身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扩招以来,部分学生个人素质有所下降,很多学生忽视法律教育,对提高法律素养认识不足。尤其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同学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外语、计算机和专业知识上,忽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认为法律知识仅仅是为了考试需要。这种思想影响了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效果以及法律素养的培育。
三、提升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一)优化社会环境,提高社会法律意识
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涉及社会、家庭等各层面的系统工程,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广泛参与[2]。要大力宣传法律知识,让公众真正意识到当前社会是“法治社会”而非“人治社会”,进一步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完善对权力的监督监管和制约机制,确保执法人员依法办事、公正执法,培养公民良好的法律情感。要对各类贪赃枉法、违法乱纪行为采取零容忍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发现一例处理一例,不给违法犯罪留下滋生的土壤。要打造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法治教育网络,使同学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二)浓厚校园法治文化氛围
为普及同学们的法律知识,让更多的同学深入了解法律和法治观念,高校应充分利用多个教育平台和各种新媒体手段,积极开展法律、法治宣传,真正让法治的理念深入人心。要通过组织开展各类专题讲座和主题报告会对法律知识进行普及。举办同学们感兴趣的法制栏目,让同学们在娱乐中接收法律知识。开展模拟法庭审判活动,指导学生成立各种法律协会、法律社?F,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提高法律素养。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法律知识竞赛、法治话题讨论等活动,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法治观念,使大学校园形成一种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三)加强高校法律教育的投入力度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他们的法治教育和法律素养状况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要充分意识到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将法治教育放到与德育、专业教育同样重要的地位,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法律课程设置的投入力度。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教师队伍,加强对教师法律知识及法律素养的培训,努力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让老师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不断充电,使自己具备充足的法律知识,以便达到以身示范,依法执教、依法育人的目的。建立合法完善的激励、约束制度,完善优秀人才引进、奖励机制,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设施,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加入到法律教育中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规范以辅导员为主的兼职法治教师,让辅导员在与同学们的交往中,充分了解学生学法、用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大胆创新,增加法律知识相关课程。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仅仅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所学的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律信仰,使同学们养成自觉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的行为习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必要的法律知识的传授为中介,加强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高校应立足课堂,将公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相结合,除了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外,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及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开设多种多样的法律选修课,使法治教育更能体现学校的特色,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要[3]。
关键词:高职 法律素养 建议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高职教育通过向社会输送技术型的人才,满足生产、管理、服务需要,进而履行教育的职责。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针政策,对未来的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一方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当前的高职学生在法律素养方面存在欠缺,前景不容乐观,难以满足法制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高职院校要改变现行的教育模式,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1 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
1.1 法律知识匮乏
法律素养是以法律知识为基础的。随着我国法律知识的普及以及法制建设的不断推广,目前,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总体的提高。但是,多数学生依然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法律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并且大多数高职学生对法律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同大学生相比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初、高中阶段对法律常识还没有掌握,而进入高职院校后侧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根本不重视法律基础课的学习。
1.2 法律意识淡薄
在社会意识体系中,法律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理性、情感、意志、信念等方面对法的认识。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要遵守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等[1]。高职学生缺乏法律知识,在法律意识方面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
首先,高职学生对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不到位,存在一定的偏差,缺乏尊重和保护权利的意识,以及相应的维权意识。例如,在顶岗实习、勤工俭学等过程中缺乏法律保护意识等,特别是对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务合同、不按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不缴纳社会保险等不法行为缺乏相应的维权意识。
其次,缺乏积极主动的法律意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法律意识已经基本确立,他们对法律的社会价值给予认可和尊重,赞同法制理念,崇尚法治精神。但是,对法律的深刻内涵和作用理解不到位、不透彻。在学法用法、依法办事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不断提高通过法律武器进行维权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如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或者对法律持以消极的态度,放弃了法律武器,甚至通过暴力、采用报复的手段讨回“公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
最后,追求法律实用主义意识,弱化了法律的社会价值意识。受社会实用主义的影响,高职学生格外重视自身素质、价值、利益等,而漠视、淡化了其他人的权利,缺乏对法律的社会整体功能价值和法治建设的社会价值的足够认识。他们只关注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法律,带有实用性和功利性的倾向和意图。
1.3 法律信仰尚未确立
法律信仰是追求正义、平等、自由等法律价值,这是对法律的最高期望,从而实现法治和人类幸福。但是,有些高职学生只看到了社会的不正之风和司法腐败现象,进而扭曲了权与法的关系,有些高职学生对我国的法制现状持冷漠、疏远的态度,甚至对法律产生抵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学生法律信仰的确立,进而使之难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2 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现状的成因
高职大学生对法律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侧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忽略了法律知识的学习[2]。随着就业形势越加严峻,面对强大的择业和就业压力,为获得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高职学生被迫接受不合理的条件,降低自己的要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学生不得不放弃维权的机会。另外,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课程设置方面,各高职院校除了开设教育部规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外,根本没有安排其他相应的课程,在这仅有的一门课中,只有几章涉及法律相关的内容,并且授课时间非常短。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法律教学与提高法律意识进行结合实现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在高职院校中,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就业指导中心追求毕业生签订的就业协议数量,根本没有进行后期的跟踪调查,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根本没有重视学生是否掌握法律法规,以及在择业、就业过程中能否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律素养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健康成长。
3 加强高职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教育的目的就是把青少年培养成四有人才,进而充实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队伍,为祖国繁荣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纵观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我们面对的现实不容乐观,青少年犯罪朝着低龄化、智能化、团体化方向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青少年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观念和意识,归根到底就是法盲。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也处在改革、发展之中。高职院校所设置的法律课程,与法律实践严重脱钩,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制约了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3]。因此,对高职学生实行法律教育迫在眉睫,通过开展法律教育,一方面让学生学法,另一方面让学生遵法、守法。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法律的空间下,这样,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才能有动力,才能有积极性和热情。学生通过在高职院校进行学习,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具备相应的法治素养和法律意识。
进入新世纪以来,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已经成为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主义朝着法制化方向发展,同时对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应的法律课程,创新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效果,注重实践能力,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素养。对于高职院来说,提升办学水平,提高社会竞争力,其途径只有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当前,为了扶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千载难逢的机遇。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同时,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当前,在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中,法律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参数指标,必须从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法律素质教育体系,强化法律意识,逐步提高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同时也是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高职教育旨在培养技能型人才,进而满足生产一线的技能需要。随着法律体系的不断建立与完善,法律素质成为衡量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
4 提高高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对策及建议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
4.1 加大学校教育引导的力度,增强守法意识和法律信仰
通常情况下,形成法律素养的前提和基础是培养法律意识。通过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等,不断增强高职学生的法制观念,强化其法律意识,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法律信仰,积极引导高职学生正确看待自我、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4]。高职大学生要有自觉守法意识和法律信仰,首先高职院校正确认识法制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并将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将以德育人和以法育人进行有机结合,巩固和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其次,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生活,通过对法制教育的形式进行创新,明确工作的载体,不断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通过组织管理、教材选用、师资配备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体系进行完善。高职院校要正确看待学生的法律素质,并将法律素质作为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来抓,同时将法律素质纳入教学体系,并将其提到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切实抓好高职学生的法律素质。
4.2 提高教师法律素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求法律教师具有渊博的法律知识、丰富的经验、灵活的教学方法,同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能与学生沟通交流、打成一片等。对于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法律课教师来说,通过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遵守法律法规,恪守院校的规章制度等,借助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影响。高职院校应建立一支具备一定水准的教师队伍,同时聘请长期从事司法实务或法学研究工作专家或学者到高职院校任兼职教师,进而丰富学生法律实践知识,同时也对法制师资队伍进行补充。
4.3 建立法律素养的教育网络,培养法律意识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提高法律意识一方面需要高职院校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涉及社会的不同层面,需要社会成员共同努力,积极营造高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环境。家长要与子女多沟通交流,对自己的子女做进一步的了解,与学校配合共同教育,司法机关与学校建立对接关系,通过定期的联系,在学校内部加强司法宣传教育,作为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要设身处地为大学生排忧解难,通过采取各种方案或措施,逐渐肃清社会大环境和校园环境。通过上述方案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法治环境,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让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熏陶,从而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提高自身执法守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4.4 法制教育的内容设置要调整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渴望找到一份工作,这时高职学生就要通过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首先,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教学团队。高职院校可以将从事法律专业教学的教师、讲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以及学生辅导员进行整合,使法律意识的培养常规化;其次,将法律知识的相关内容融入就业指导课中;再次,建立和完善学生就业法律援助体系。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法律指导和帮助。最后,通过开设相关的法律选修课,使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
4.5 强化训练课堂教育,参与社会实践
在进行高职教育的过程中,重视教学活动的灵活性,以及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对法律知识进行学习,通过高职院校的宣传栏,积极做好法律知识的宣传工作,通过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在平时,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就法律知识开展咨询活动,或者利用双休日参观监狱,旁听案件的审判,熟悉审判流程等,以及模拟法庭,让学生亲自体验法律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斌.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及其培养途径探析[J].职业时空,2010,3.
[2]刘霞.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11.
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与社会的精英,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直接影响到了我国法治化的速度与实效。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制教育开展的实效决定了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法律意识水平、法治信仰程度以及法律素养的高低。
一、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1.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将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祖国主要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安全稳定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只有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人才能够真正恪尽职守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国家、为社会发挥自己的价值,贡献自己的价值;才能够遵章守纪"不逾矩",成为安分守己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
2.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影响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突出的体现为人才的竞争。培养和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和造就人才,是广大高校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在法治社会,法律素养无疑是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之一。良好的法律素养,是未来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对大学生所提出的要求;是大学生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要求;是国家未来人才选拔新标准的要求。
3.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推动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力量。
在很大程度上,公民的法律素养决定了国家的法治化程度。要大力推进国家的法治化进程,首先就必须积极而稳步的提升公民的法律素养。作为公民中知识水平较高的大学生群体的法律素养,又直接的体现了广大公民的法律素养水平,和间接的推动广大公民法律素养的提升。因此推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点就在于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二、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不足与欠缺
1.教育教学方式单一、教条,致使法制教育课堂学而无趣。
当前的部分高校的法制教育,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即单一的课堂灌输与填鸭,并且其所选用的教材也比较单一和枯燥。学生也仅仅把法制教育课当做一项学习的任务,以应付考试拿到学分为唯一目的,而对法律知识和理解也比较肤浅和表面。长此以往,将难以培养起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也难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而坚定的法律观。
2.缺乏专业性较强教学团队,致使法制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优质的教育教学水平,必须要由专业扎实、工作踏实而且勇于创新的教学团队来加以保障。尤其,对于大学生法制教育来说更是如此。然而,当前部分高校的教育团队却仍然存在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学团队中的教师也并非人人都具有法学专业的学习经历和研究背景,也并非人人都拥有良好的法律素养和坚定的法治理念。
3.法制教育课的学时的不足,致使学生法制课学而不精。
法律知识的教育过程是一个精细而缓慢的过程。法制教育课的学时的严重不足,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另一大原因。博大精深的法律知识,需要剥茧抽丝、深入浅出式的讲解,并且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反馈。如果不能够保证足够的课时,那么就会造成法制课教育"水过地皮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下降的结果。
三、改进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主要措施
1.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力度。
高校应当不断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不断加大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投入力度,以保障其不断改进与完善。尤其应当建立一支热爱工作、素质较高、专业过硬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学与科研的条件,加强他们的培训与锻炼、关注他们的成长与进步,鼓励他们进行尝试与创新。除此之外还应当邀请司法界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的律师与法官来担任学生们的校外教师,用他们的切身体会、思考心得与实务经验来打动学生。
2.推陈出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传统的法制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新时期大学生法制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千方百计不断改进和完善法制教育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逐步以案例的警示与讨论替代单纯的法条解读与讲解。应当以大量的发生在学生们日程生活中的案例与事物为法律解读的对象,是学生们感知到法律与自己息息相关。应当定期的组织学生们观看法庭现场的审理,并定期的组织由学生为主导的模拟法庭活动,以加深其对法律知识与法治精神的理解。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及新的科技手段。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法律素养
一、 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
党的十六大把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一治国方略的实施,使得依法治校也成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一项基本要求,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在学法、用法、守法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就总体上而言,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不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法律基本常识欠缺
法律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课,基本上各高校都安排大班授课。另外,教材内容也过于笼统和简单,基本上只做些原则性、概括性的介绍。学生对该门课程也持有无所谓的态度,教育体制和学习理念的落后导致学生的法律基本常识欠缺。
2.尚未形成法律思维方式
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来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取向。目前大学生由于法律知识的匮乏,以及社会各种因素的负面影响,普遍没有形成正确的法律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对维护自身权益方面缺乏统一认识,在用法、守法方面也没有明确清晰的概念。
3.违法违纪行为有增无减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增多,不仅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影响,也大大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大学生的犯罪手段和犯罪种类不断增加,学校法律教育的匮乏也是导致这些问题频发的原因之一。
二、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虽说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的优秀人才,然而一旦他们的意志不够坚定,理念不能与时俱进,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造成影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加上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年少气盛导致他们难免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激情的背后往往是不可挽回的后果。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做事只凭主观臆断,对他人和社会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在管理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法制理念,在处理问题过程中要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才能够填补法律在他们生活中的缺失。
1.思想上重视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辅导员除了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还要重视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育人首先要从思想上入手,要更新他们的思想,改变他们的错误理念。辅导员可以在日常管理中向学生传播传统的道德观念,例如“诚实守信”“以和为贵”“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传统民族精神,不断地利用道德观念对学生的法律素养施以积极影响。此外,不断给学生讲解各种法律故事,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
2.培养大学生解决纠纷的最佳方法
想让学生从内心接受,让学生彻底信服,辅导员要做到有理有据,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不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另外,对待学生要秉持公平的态度。只有从自身出发,做好榜样,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寻找最佳的解决纠纷的方法。使学生在面临纠纷时能冷静下来,不意气用事,用和平的方法解决问题。
3.拓展课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法律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素养提高的重要一环。课余时间,辅导员可以带学生旁听一些法庭审理,事后让学生参与讨论和评价。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普法宣传,一方面可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4.营造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氛围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法治化是高校贯彻依法治校理念的重要体现,是高校能否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法制化的校园,公平正义、平等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升的前提。
实践证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可能自发形成,必须要进行培养,其形成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高校辅导员,首先要有耐心、恒心和决心,通过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环境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社会舆论、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予以积极熏陶,使其成为具有现代化法制观念的新型人才,这也是我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陈若冰.关于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思考[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2).
关键词:法治教育;内容;路径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法治教育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在以人为本的根本前提之下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具备全面素质、素养、能力、能量主要路径之一。目前,在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尤其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着定位不准确、内容滞后、形式单一等方面的问题。高职学生群体是社会培养一线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中坚力量,因此如何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成为必然趋势。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
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学校在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内容上应当由浅入深依次推进,本文认为法治教育内容应包括如下三个层面。
(1)基础法律知识的学习
在依法治国成为基本治国方略的当今时代,普法成为培养公民意识的首要任务,作为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大学生更应该提高其法治意识。法律知识的学习是提高法治意识,培养法治思维模式的前提。法律知识的学习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法律基本理论的学习。只有既了解在某个方面法律法规的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才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精神,养成法治思维。因此,高职大学生应当通过课程设置及其他方式学习的法律知识,除了法律的基本理论,还应当尤其注意加强对于高职大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有实用性的法律知识的学习。
(2)法治意识的提高
在掌握基本法律知识的前提下,注重高职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法治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的重要保证,公民遵纪守法的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的法治观念、法治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一个即将进入社会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如果具备了法治意识,他就不仅不犯法,而且还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由于传统文华的影响等各方面因素,我国还存在这各种各样钻法律空子的行为,归根结底都是缺乏法治意识,缺乏对法律权威的尊重,因此,提高高职大学生法治意识,可以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养成依法办事,用法律的权威保护自己的习惯。
(3)法治思维模式的培养
法治思维是在丰富的法治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高职大学生与学术研究型大学生的特点就在于学习知识的技能型和实用性,是重实践的大学生群体,结合这一特点,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模式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学校可以通过法律基础课程注重案例教学,多组织法律实践活动,比如汽车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案例式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汽车销售买卖双方,从磋商、谈判到合同的签订、履行来丰富学生的法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模式,另外还可通过开展模拟法庭等方式让学生进入法治环境、法治角色中去体验,进而通过实践培养自身的法治思维模式。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探讨高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要通过有效发挥并进一步扩展法治教育的优势,进而实现高职大学生美丽人生的塑造和创建。
(1)在所有高职大学生中开展法律基础课的通识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勤于思考的一代,也是在市场经济下成长的一代,因此,高职大学生更有必要学习必要的基本法律知识。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法学专业除外)的法律基础课设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内容共三章,无法完全覆盖所有的法律法规及基础法律理论,仅仅是法律知识的框架性介绍,更无法满足作为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大学生,因此,应当在高职大学生中开展法律基础课,安排充分的课时,以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对日后有用的法律基础知识。
(2)设置法治选修课
针对高职大学生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同时也为了丰富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法律技能的途径,各高职院校也可开展法治选修课。所谓选修课是学生们在必修课之外自愿选择学习的课程。高职大学生在做校期间结合自己的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选择与自身专业或规划相关的法治选修课,例如学校每学期根据需求可设置劳动合同法类的法治选修课、合同法、公司法以及其他领域的法治选修课。高职大学生通过自己选择的法治选修课的学习不仅可真正的学习到所感兴趣的法律知识、相关案例,也更加了解现有的司法实务,进而对自身美丽人生的规划和创建有更加现实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法律援助;运行模式;完善路径
一、引言
大学生法律援助是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在法律援助中心和高校领导下,为在校大学生和经济困难公民无偿提供法律帮助,维护其合法利益的公益性组织。大学生法律援助机构是我国法律援助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应我国现阶段的法治发展需要,对于完善弱势群体扶助体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提高法学学子综合素质均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法律援助中心是经江苏省淮安市司法局(淮司[2007]33号)批准,于2007年10月22日成立的学生法律援助机构。自成立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个以 "普法、咨询、诉讼、"四位一体的维权体系,服务对象从学生扩大到了青少年、妇女、老年人、下岗工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服务范围从校内拓展至淮安市妇联、市残联、市总工会等组织,并且深入淮安的各大小区街道办。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目前已成功完成了20余次校级、区级和市级的活动,接待咨询案件1000余件,得到了社会的一定认可。但由于其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面临着服务质量不高、教学资源不足、可支配经费有限、志愿者身份受限制等问题,以至于束缚其发展。对此,可以通过构建相应的实践性教学方法、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建立大学生法律援助制度及相关管理条例,来提高法律援助的质量,增强法律援助的师资队伍建设,使其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
二、高职大学生法律援助的社会价值
法律援助制度起源于15世纪的英国,在西方国家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法律援助制度是指由国家设立专门机构,为经济困难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减免费用,并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制度。法律援助的实质是通过法律的扶贫和扶弱,实现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其核心是为确实打不起官司的贫困者免费提供法律帮助,从而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目标的实现。
高职大学生法律援助是一个以高职大学生为主体,在法律援助中心和高校领导下,为在校大学生和经济困难公民无偿提供法律帮助,维护其合法利益的公益性组织。高职大学生法律援助机构是我国法律援助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应我国现阶段的法治发展需要,对于完善弱势群体扶助体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提高高职法律学子综合素质均具有重要意义。
1.高职大学生法律援助可为政府法律援助部门减轻工作压力。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第8条:"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我国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的一次统计显示,我国每年有70万件以上的案件需要法律援助,但真正获得法律援助的尚不到25%。我国法律援助的现状表明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无偿法律援助人员。我国除了大量本科院校设有法律援助中心以外,高职大学生的法律援助也是一支有生力量,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就是其中之一,由一定法律基础的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之下处理或独立处理需要法律援助的案件,可以有效减轻基层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负担。
2.高职大学生法律援助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 鉴于需要法律援助的主要对象绝大多数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中涉及劳动纠纷、房屋拆迁、赡养等日常问题,若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难免会激化弱势群体和社会的矛盾。高职大学生法律援助为此类弱势群体提供了法律途径解决切身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弱势群体对社会的不满,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一定贡献。
3.增强高职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与实践能力。在法律援助的过程中,高职大学生最先接触到的是实践中的法律问题,这区别于单纯的法律理论问题,实践中的法律问题需要了解社会实情,将法律法规和法律思维应用于具体案件上。这不但有利于高职学生巩固法律知识,也有利于法律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增强。
三、高职大学生法律援助的运行模式
1.高职大学生法律援助的运行机构。
(1)常设性法律援助机构。高职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的组成成员分为三个层面:第一部分是高校从事法律教育或有律师执业执照的教师,他们是法律援助中心的管理者和导师,对大学生的工作进行指导、安排和培训,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法律实务能力;第二部分是法律专业大学生;第三部分是对法律感兴趣并热爱公益事业的非法律专业学生。高职大学生法律援助受援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兼有经济困难的公民。作为经济尚未独立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没有经济来源,非常需要法律援助。由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为大学生群体提供法律帮助,大大减轻了政府法律援助组织的负担。大学生法援工作人员身在高校,时刻与大学生接触,工作起来更为方便。其他学生社团也可以配合法律援助中心开展工作,进行法制宣传,通过邀请专家开设讲座、开展辩论赛、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开办网络法律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临时性的法律援助组织。主要是组建各种类型的法律援助服务队,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工厂、矿区、农村、社区开展法律宣传、咨询活动或进行法制调查,推广和普及法律。
2.高职大学生法律援助的服务内容。
(1)担任法律顾问。为各院系及各类学生社团担任法律顾问,提供法律指导。(2)开展法律咨询。设立大学生法律援助接待工作室,定期开展法律咨询;或者深入学生宿舍、班级,分析解答学生在生活、学习、社会实践、求职择业中遇到的法律问题。(3)进行法治宣传。结合学生普遍存在的法律问题,有针对性地举办法治讲座或案例分析会,在校报上开辟法律信箱专栏,开办网络法制课堂等,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法律素质,营造校园法律文化氛围。(4)调解纠纷。应相关部门、院系或学生的要求,参与各类争议的调解,以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和良好的校园秩序。(5)实施校内大学生个案帮助。如果在校大学生发生争议,根据学生本人申请及委托,代表学生一方参与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依法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6)组织法律援助服务队。到农村、工厂、社区去宣讲法律,开展法律宣传、法律咨询等普法活动。(7)与社会接轨,为困难公民提供法律援助。
同时,高职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还可以与司法机构、律师事务所、行业协会、电台、报纸、社区等合作,开展法律专业论坛、举办法制类专栏或节目、参加社区等志愿服务项目、系列宣传普法活动等,以不同方式开展法律援助活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广泛参与实践,提高法律素质。
四、高职大学生法律援助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援助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法律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法律教育一般重理论而轻实务,但是法律援助面对的案件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境遇 ,司法实践经验的缺乏导致他们面对大量法律事务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
2.教学资源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法律援助活动。指导大学生法律援助,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既要有教学经验,又要有实践经验,并要求教师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办理案件的全过程。而实际上能够承担该任务的教师数量有限。
3.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可支配的经费十分有限,故援助范围和援助形式也十分有限。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的性质一般是社会公益团体,不同于政府财政拨款下的法律援助中心,故并不能获得任何的财政拨款,资金来源十分有限。因此。经费不足成了大部分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存在的最大现实问题。
4.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的身份在办案过程中得不到其他部门的认可。在法律援助活动中,学生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法律援助工作当中来。但我国目前对于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工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支持,学生参与法律援助的身份缺乏明确的定位。学生受理案件、调查取证、会见当事人和出庭等的权利义务不明确,给学生办理法律援助案件造成一定困难,不利于学生法律援助活动的开展。
五、高职大学生法律援助的完善路径
从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的发展中,我们既看到了其成绩,有深切感受到其不足之处。针对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完善路径。
1.通过构建相应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法律援助的质量。美国大法官霍姆斯指出"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同样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法律教育的生命也在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性教学来提高法律专业学生的司法职业能力才能降低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接轨的成本,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法律工作者,进而提高法律援助的服务质量。 现在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了提高法律学生司法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并建构了相应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与学生毕业前的社会实习,从而突破了传统的法学课堂教学模式。
2.增强法律援助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内"指的是积极引导本校从事法律教育的教师加入法律援助辅导教师队伍,使教师愿意参与法律援助指导工作。"外"指的是善于利用和引进社会力量,可以聘请司法部门的人员,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担任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的兼职教师或顾问,以弥补校内教师经验的欠缺,实现师资力量的优化组合。
3.与公益组织合作并积极寻求资金支持 。如前所述,我国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的资金绝大多数来源于高校自拨和少数资金支持。为了更好的开展大学生法援工作,寻求和公益组织的合作可能是一条解决的思路。另外,我们也呼吁政府加大对法律援助机构的财政拨款,将其纳人财政预算,或者设立相关的个人和集体的奖助学金支持。
4.建立大学生法律援助制度及相关管理条例,使其制度化、规范化。依托高等学校而自愿投身于法律援助事业的高校大学生法律援助机构,具有民间组织的特点和自身独特的社会定位,在近几年已成为一项新型的法律援助类型,是我国法律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法律援助条例》中并未对大学生法律援助机构的性质作出确切的规定。 因此,应尽快制定统一的《法律援助法》及《大学生法律援助条例》,明确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的性质,保障资金的来源,保证社会接受单位对活动的支持和对义务的承担。 在引导与管理方面,高校法律援助机构除受高校领导外,还要受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的业务指导,可在政府法律援助中心设置专门的机构分管高校法律援助机构,建立健全审批管理制度。另外,为保障学生在参与法律援助过程中的权利,应通过立法明确他们法律援助志愿者的身份,对他们进行志愿者注册登记,并用一定的方式予以公告,赋予他们调查 、 取证、会见在押当事人等权利。
通过使高职大学生法律援助制度化、规范化、内容专业化、活动社会化、组织科学化的改革,构建起大学生法律援助新模式,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法律援助能力,进而使整个大学生法律援助模式的发展更加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智强.大学生法律援助工作指南.法律出版社,2012.
[2] 何彦辛."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研究[N].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3] 张中.《弱势群体的法律救助:法律援助服务及其质量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法律服务;社区;大学生;问题;建议
一、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的意义
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是以具有一定法律专业知识的在校大学生为主体而组织实行的一项社会法律实践活动,宗旨在于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其对社区建设、法学教育、大学生素养与能力都有较大的意义。
第一,化解社区纠纷,构建和谐、法制的社区。由于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社区管理制度的缺陷、部分社区居民法律意识薄弱,人们所处不同工作环境、心理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压力,使得社区矛盾、邻里纠纷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呈上升趋势,弱势群体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作为我国新形式的法律援助方式,能够帮助社区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其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化解社区纠纷,促进和谐、法制社区的建设。
第二,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及实践能力。通过法律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现实,更快的退却象牙塔的稚嫩,并能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法律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法律执业的素质。有助于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法律进社区实践活动的开展,给法学学生提供了一个检验自己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的机会。
第三,创新法学教学模式,课堂实践相结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龙翼飞教授认为,大学生从事法律援助工作于大学法学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契合。法律进社区和大学法学教育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窗口,促进了法学教育的改革,同时也成为培养法学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实践性研究中发现的社会问题
广西民族大学“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的实践性研究”的项目团队服务志愿者通过对百色田东县、崇左扶绥县、南宁良庆区、柳州柳江县这四个典型社区的调研,在通过实践活动中对各个社区的深入了解与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一些结论与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
(一)基层人民对法律的知晓程度不深,法律知识薄弱,运用法律解决纠纷较少,没有通过正确的途径进行维权,常是通过私力救济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使得维权行动得不偿失。我们通过对4个地区的调查发现,社区中城镇人口占比较大,约占60%,农村人口约占40%。在被调查者中,经常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的仅有8%,59%的人群很少运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而剩下32%的人几乎没有运用法律手段维权的。社区居民了解法律的途径单一,仅有23%的人主动去了解法律。
(二)社会与高校的支持断链。对于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这一活动,缺乏社会上对其的认同,社区管理委员会不够重视。且社区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服务不完善,对法律进社区活动缺乏资金保障。在高校方面,活动宣传不到位,群众人知道较低;对服务队伍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人员松散;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促使大学生积极的去服务社区;对服务队伍的人员培训缺乏专业指导,限制了服务队伍的能力。
(三)大学生自身问题。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与社会阅历的不足,限制了其自身的服务能力,不能更好的为社区居民解答法律问题。法律进社区所设定的服务活动较多,形式过于单一,且没有创新,活动内涵有待深入拓展。团队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有效的管理,与社区联系不够密切,未能与社区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缺乏服务精神,自发性及积极性不高,未能主动的为广大群众服务解难。
三、对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给出的几点建议
(一)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转变普法教育方式,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从“普法内容工作需求”向“受群众需求”转变,把“我宣讲什么,群众就学什么”变成“群众需要什么,我就宣讲什么”,从“填鸭式教育”向“服务式教育”转变,进一步突出针对性,紧跟群众需要,紧密联系实际,增强普法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以年龄、从事不同工作等为切入点,以切实有效的法律服务,使法制教育更加多样化、平民化、生动化,使人民群众能以自身的懂法、尊法、守法意识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普法资源整合机制作用。
(二)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和专业化培训。法律进社区工作,就是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开展的社区法律服务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对“法律服务进社区”组织载体的培育和建设,完善团队管理机制,提高团队成员素质,改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律师和法律援助工作者等不同层次的专业法律人士与大学生团结协作去完成“法律进社区”活动,建立一支由社区内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和热爱公益事业的在职和离退休的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公证员和大中专院校的法律专业教授、学生组成的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
(三)创新普法宣传途径。以标语、墙报、法律咨询、散发宣传资料等传统方式为基础,利用网络媒体和报纸为载体,将法制宣传教育更为广泛的传播起来,使公民得知法、守法、护法意识提高。同时,同时及时查看反馈回来的信息并调整策略,保证这些法律的作用真正体现出来,发挥其作用。
(四)确立相应的保障制度。为促使大学生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的开展,相应的经费与保障必不可少。在社区中为法律服务志愿者提供相应的服务站点与必要的工作设备;作为高校努力为大学生创造实践的平台,建立良好的奖励机制,激励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为服务团队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同时,政府、社会、高校应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活动基金,保障其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扬,侯庆军.论新时期农村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J].学理论,2012(2):116.
【关键词】高职院校 法制教育 合理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052-01
目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体现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笔者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法制教育的建议,以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一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法治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高职院校大都由理工类专业组成,长期以来的重技能轻素养的观念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有一部分高职院校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职业技能,拿到职业资格证书能保证就业就行,至于其他所谓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包括对学生的法制教育都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忽视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这种认识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
2.法制教育的课程设置单一
目前,我国不同类别的所有高职院校,都是统一开设一门泛泛罗列和堆积一些概念、命题和原理类法律知识的课程来应对。其中以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基础必修课为代表。综观这门课程我们可以看到,法律知识部分所占的比重极小,加之学时有限,老师往往对于深层次的法律知识根本无暇顾及。
3.优秀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课的师资主要来源于主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老师,甚至于学校的政治教员、专兼职辅导员也承担着法制教育课程的任务,这些非法律专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少,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水平。
4.学生法律知识有限,法律意识差
虽然学校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但许多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都不尽如人意,学生对法律的认知仍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不少高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缺少冷静的思考,自控能力、守法自觉性较差,对法律条文理解很少,不能自觉应用,不能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违法犯罪的行为时有发生,更别说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 提高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合理化路径
1.提高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
职业素养是就业的敲门砖,它对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弥补、调节和促进的作用。市场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正是具备较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人,这类型的人才更能满足企业的需要,而法律教育正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应从思想上重视法制教育的开展,提高法制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2.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方法和体系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大量鲜活的案例作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思考,激发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同时,法制教育应注重与专业知识、与学生即将就业岗位的结合。其次,有意识地开辟第二课堂,如选择理论难度不大、受人们关注的典型案例或与现时代年轻人关系密切的案件来组织模拟法庭等。最后,校园网也是学生获取校园信息的重要手段,利用校园网加强法制宣传,通过校园贴吧提供最新案例与学生共同探讨,以此形成浓厚的校园法制教育氛围。
3.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教育队伍的培养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必须要加大对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投入,从法律专业人士和法律学位毕业生中招聘适用人才,充实法制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还要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培训、进修等形式,增强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师的法律理论、法律素质和业务能力。
4.提倡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一个公民守法还是违法,不仅取决于法律对他的约束程度,还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德行。我们常说大学生已是成年人,但实际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不良行为的影响,进而做出一些违反道德甚至是违法乱纪的事情。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学校应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帮助他们辨别好与坏、善于恶、美与丑,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三 结束语
高职院校每年都要向社会输送一大批的劳动者,这一大批人的素质如何实际上是对高职院校人才教育质量的考量。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走向社会成就事业的必备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红燕.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培育模式初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1)
[2]傅旭.浅谈高职院校中的法制教育现状[J].科教导刊(上旬),2011(7)
关键词:法律素养;学前教育师范生;培养途径
一、学前教育师范生法律素养现状
1.法律课程单一化
当前高校对法律专业学生开设的法律素养提升课程中使用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它是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校大学生统一使用教材。教材内容包括大学生适应期教育、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和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从涉及知识点的广度和内容的深度来说,都是比较浅显的。学生们只能从中了解一点和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实用性不是很强。除此之外,高校没有对师范生再开设其他的法律相关课程,也没有提供辅助教材。学生对教师法和儿童法都缺少了解的途径,而这些和他们未来的职业是息息相关的。
2.理论教学形式化
目前我国高校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上课普遍是大班额面授,上课教室同时容纳不同班级和不同专业的学生,生源不同,人数众多。教师主要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们讲解知识点,对全体同学采用同一种方法。教师只管授课,在规定课时讲完大纲规定的内容,一味讲授,课堂枯燥无味,拘泥于形式,不问成效,也不关心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学生们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理论教学形式化倾向明显。
3.教育成效低质化
现在我国高校大学在校生都是“90后”,他们思想自由,自主性强,面对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缺少相关的法律素养,会使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损失而不自知。高校的任课教师只管授课,不问成效,不注重增强他们的法律技能,很多同学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新闻中时有报道,高校学生参与“校园贷”,导致巨债压身,被威胁,甚至恐吓,将自己陷入危险境地。还有一些大学生轻信他人,误入歧途,被带入传销组织无法逃离。还有学生陷入网络诈骗的、替代他人参加考试的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都说明很多大学生对身边的违法乱纪事情缺少判别能力,不懂得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也不会通过法律渠道捍卫自己的权利。更有甚者,经常看到教师体罚或侵犯学生的报道,有些教师知法犯法,有些教师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法律意识,这些事件让观者义愤填膺,其中显示出来的法律素养缺失问题是我们高校教育体系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学前教育师范生法律素养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法律素养缺失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本文将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高校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定位不准确
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导致学前教育师范生法律素养欠缺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高校教育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上,他们更加关注学生在校期间是否通过学习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能否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为学校提交一份较好的就业答卷。此外,学校重视学生在专业方面是否能够获得成就和奖项,为学校争得荣誉。在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方面关注太少,只是安排教职人员完成教育部规定的教材教学任务,没有从学生的特殊需求出发,安排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和辅助资料。并且普遍把对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纳入品德教育之中,法律教育的独特地位在高校教育中难以凸显。
2.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形式单一
高校教育体系中极少有法律专业的教师任教,很多高校甚至没有,所涉及的课程也都是由德育教师统一担任,教师们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他们自身法律知识欠缺,专业性不强,在教学中难免避重就轻,难以给学生提供系统的、扎实的法律知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大都是一如既往的讲授理论知识,教师单一的讲,学生单一的听,教学形式单一,课堂略显枯燥。学生对这些法律知识只有浅显的认识,更不能谈及理解和应用了。
3.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教学缺少成效
在学校现有的法律课程中,教师也只是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讲授,加之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讲授法,任课教师法律背景欠缺,故而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便能够在教学中举例说明,也与学生所关注的问题相差甚远。这样的教学缺少成效,并不能帮助学生很好的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反而使学生厌烦课堂。
三、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较高的法律素养可以帮助个体成为更好的社会人,可以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更加明确自身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在关键时刻能够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也为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做好准备,为成为一个遵法守纪的社会工作者打好基础。所以,提升学前教育师范生的法律素养是一项重大的任务。
1.掌握法律知识,助其法律素养提升
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是提升法律素养的前提,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在行动中有正确的引领。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教学主管部门要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在完成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同时,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特别关注。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法律素养培养课程要进行增设,让他们能够了解到与他们自身和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能够了解作为学生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未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儿童权利公约》等与自身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应该由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对这类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2.加强法律能力培养,促其法律素养提升
法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社会中发生的与本专业学生相关的违法事件进行分析,让学生从真实的案例中学到法律知识。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通过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2]在校园中开设法制宣传栏,定期更新相关法律知识,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开展法律主题的文娱活动,利用小品、相声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的参演和观摩中切身体会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可以开展校园法制文化节,成立学生普法宣传队,将法律知识普及到校园的各个角落,还可以走出校门,走上街头,向来往的行人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既服务了社会,又加强了自身的知识掌握。另外,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去与法律相关的部门进行参观和学习,比如律师事务所、看守所、监狱等机构,可以让学生身临其中,切身感受违法乱纪的后果,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关键词】法制教育 项目学习 现代技术 研究 探讨
【基金项目】本文是基于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课题是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项目学习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4JGB24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29-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越加的高,而高校法制教育则是全面法制宣传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做好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法制意识,促进大学生发展与进步。高校要在国家法制教育的指导下,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教育特点,以此来有目的以及有计划性的进行法制活动。高校法律基础课目前已经纳入到了高校公共必修课程,这样能够充分保证大学生能够接受到相关的法制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的整体法律意识以及法律素养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是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逐渐增多,严重影响社会的进步以及发展。所以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必须要提升法制教育的力度,并且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结合时代特点,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以便于促进大学生长远的发展。
1.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有效推进我国依法治国工作
依法治国是哦我国的核心战略目标,并且党和政府对依法治国的重视程度越加的高,在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形势下,高校必须要做好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1]。从而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发展的主力军,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做好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依法治国的有效推进。并且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也意味着我国国家整体化的法治水平提升,对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所以,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
1.2做好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是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
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其发展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制的健全程度。尤其是对国家的市场经济建设来说,一些法制越加健全的国家,其市场经济也越加的完整。因此针对这种现象,国家必须要做好法制建设工作,以此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大学生则是服务于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导致大学生法制素质的高度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1.3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需求
当前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来面对当今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在这些综合素质中,法律素养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法盲”几乎是没有立足之地[2]。很多大学生学法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他们认为法律是解决纠纷的底线,只有事情到了无路可走的境地才想到求助于法律这根最后的救命稻草。而事实上,法律中是蕴含很多纠纷的预防性机制的,法律不仅是为了解决已发生的纠纷,更重要的是预防这种纠纷的发生,以尽量节省国家的司法资源。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这对于他们以后成长、成才不利。
1.4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极其的丰富,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我们在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同时,其实也在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当大学生树立牢固的法治理念之日,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之时。因此,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传播平台,大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体会法治理念的同时,也深深被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所熏陶,特别是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法治文化。法治文化将成为塑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利器。所以,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3]。
2.目前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学校法制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2.1.1内容缺乏科学性
对于大学生法制教育来说,其中学校是对其教育的主要阵地,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视度,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育的效率[4]。但是现今来看,虽然很多高校都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但是其中还会是存在较大的问题。很多院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内容十分枯燥,并且缺乏时代性,导致课程教学不够科学,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新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在学校的教材中都没有得到体现,这样将会影响学生的进步以及发展。高校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教材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该教材的课时有限,而法律基础知识的内容十分复杂以及庞大,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多,这样导致教师在讲解中无法做面面俱到,仅仅是对学生进行一个简单说明,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有效了解法律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对于法律学习来说,属于一门实践性以及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但是教师教学中仅仅是运用理论教学方式,没有相关的实践相联系,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2.1.2教学方式单一枯燥
对于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来说,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上,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十分单一,这样学生的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并且高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与相关地方检以及司法等机构的合作不够密切,这样导致大学生法制教育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以及普及,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无法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最终导致学生学习质量不高。并且高校法制教师缺乏司法实践经验,对于很多司法案例的本质理解不够深入,无法有效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法律根本,教师以及学生仅仅是将法制教育当成一种形式,大学生也仅仅将其当成一个学科在学习,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导致了高校法制教育的效果不是十分明显[5]。
2.1.3师资队伍薄弱
对于高校发展教育家的开展来说,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进行支持,法制教育属于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其具备很强的理论性以及实践性特点,这样导致其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教师不仅要对法律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要具备一个较高的实践能力,能够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从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在高校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能力上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教师仅仅是对法律教学的理论性知识有一个了解,但是一些实践性内容却不够深入,这样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运用的实践能力不强,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进步。
2.1.4校园法治环境不够理想
目前,由于高校法制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这样导致了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这样也将会导致高校法治环境不够理想,甚至会发生一些违法事件。近年来,大学生校园案件发生几率不断增减,已经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的心智方面不够成熟,十分容易冲动,这样很容易造成一些违法事故。并且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件将会高校法制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样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大教师法制教育的难度,影响法制教育的效果[6]。
2.2社会对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问题
2.2.1国家法制化进程较晚
对于我国来说,法治化起步较晚,在经过长期的研究以及探索,才走到今天的这一程度,这也是经过了广大人民的长期努力的结果。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法治化进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这样也导致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上存在一定问题。由于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发展,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也必须不断完善以及发展更新,但是很多高校教师学生无法有效做到及时更新等,最终导致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受到制约,影响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效果。
2.2.2公民法治观念落后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进程的逐渐加快,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但是人们的法制观念却没有得到更新发展,这样也影响到了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目前国家已经大力普及法制教育工作,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差异较大,这样导致很多地区的法制教育工作上还是存在一些缺陷,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欠缺,最终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同时还是阻碍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2.3社会阴暗面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的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法治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以及发展,但是现今社会发生的一些法制现象,导致大学生对法律有了片面认识。在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等现象,这些现象导致大学生对目前社会法律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感,最终对法制的学习也不够认真。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来看,国家必须不断完善法制教育工作,从而来为大学生法制的学习树立信心,从而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3.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有效措施
3.1完善大学生不法制教育完整体系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构建出一个完善的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从而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高校的领导以及教师必须要重视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7]。这样能够有效保障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教师也会采取相关措施来实现对大学生的合理教学。高校领导必须要做好相关制度的建设工作,能够利用完善的法律制度,与教育制度相结合,促进法制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3.2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来说,必须要建立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师资队伍,能够利用一些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不仅要具备一个较高的理论性知识,同时也要具备一个加强的实践教学能力,能够在法制教育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促进学生习兴趣以及学习质量的提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将会推动法制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法制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并且高校要在校外聘请一些专业的兼职教师,可以让一些法官或检察官来到学校进行兼职,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此来充分完善高校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8]。
3.3做好校风建设
高职院校要能够认识到在目前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能够通过法制教育促进和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在思政教育中,必须要坚持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开展教育的思路,要能够在广大学生中广泛地进行法制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能够通过法制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坚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底线,这样,才能避免大学生犯罪,才能真正通过高职思政教育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有效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法制教育不能偏离思政德育教育。法律作为社会道德的最低底线是每个公民必须要坚守的。高职法制教育必须要发挥其德育教化功能,通过法制教育要能够引导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品德修养,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理念,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认识。从这个层面上,将法制教育延伸到以思政教育为依托,通过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法治核心价值认识和态度,通过思政教育相关内容,达到良好的法制教育效果,基本实现我国法制教育目标。另外,法制教育是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有效形式,通过法制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积极提升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这也是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使大学生能对我国法律背后的立党治国的理念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对人民的意志有更为准确的把握,这也有助于学生守法意识的培养,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自豪感,责任感。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使大学生对法律政策背后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这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更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情理法和谐统一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诚信守信意识,尊老爱幼思想等高尚的思想和品德。思政教育与法制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能够使大学生对社会正义,公平和秩序的有更为生动的认识,能够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法律基础。(二)法制教育要能够服务于思政教育。高职思政教育主要通过以德育人的方式,使大学生能够知善恶、对错、荣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等为人的基本观念和原则,通过德育的教化功能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水平,实现中国优秀文化的有效传承。大学法制教育与思政教育要能够实现有机结合,二者相互补充,才能使教育功效得以提升,思政教育与法制教育共同担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高职学生成人成才必须要借助于思政教育,而法制教育也必须要能够服务于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的功用得以突出。法制教育应该担负起积极宣传我国法律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的道德原则的方面的职能,能够起到一种德育教化作用,使大学生能够以法律为基础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评判,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宪法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民法和宪法中的违法与犯罪行为,婚姻家庭继承法中的婚恋关系及家庭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等法律方面的知识,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使得学生在明法的基础上能够明德,在明德的基础上,能够严格恪守道德底线,做一个讲道德,讲法律的现代人才。
二、法制教育是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能够保障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
在高职思政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为内容的题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及当下典型案例贯穿其中,从而落实法制教育,这样,才能保障思政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主要表现在:(一)法制教育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认同价值和意义。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只要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的行为就不会出格,学生的日常德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就能得以有效的落实,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就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样,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就有了制度方面的保障。而大学生对依法治国,对于建设法治国家是普遍认同的,法律对于学生而言,就有最高的认同价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也接触到一部分法律知识,对于他们生活联系密切的一些法律有初步的了解。在这种心理认知状况下,学校利用学生已经了解到的相关法律知识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法治概念上的分析,学生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就能普遍认同,只要学生懂得了学校的规章制度是我国法律制度的具体化表述,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就会自觉遵守相关制度,学校日常的德育教育工作就可以得到有效的开展。(二)法制教育在高职思政教育中具有权威作用。法制教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具有权威作用,法律能够发挥公正裁量和评判的价值,其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习惯性用领导标准或者是用社会道德标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判,这些标准都不够权威,而法制教育则更具公正性、严肃性、规范性和权威性。如果在思政教育中,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充分利用当下典型案例,通过播放视频,并能够积极用法律标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判,这种法律标准对学生更具威慑力,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法律的评判,从这个层面上讲,法制教育如果可以应用于思政教育中,由于其权威作用,思政教育的效果必将得到显著的提升,法制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权威作用是突出的,作为教育者,要善于利用法制教育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三)法制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所发挥的教育价值突出。法律所提倡所遵循所包含的精神与思政教育的价值认识和道德观念是统一一致的。遵守法律也是恪守道德底线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高职教育中,实现法制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将有效提升教育效果,能够实现教育管理工作的优化,同时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自觉性,能够激发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的意识和思想,保障教育效果的不断提升。依托法制教育的警戒功能,适时开展思政道德教育,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积极行为,抑制学生的消极不利行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消除学生的不诚信,不道德,甚至一些违法意念,这对于学生健康发展是一种极大的促进。
三、法制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策略
法制教育在思政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能够发挥重要价值,因此,高职院校要能够基于时展的需要,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够把法制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以实现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除了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外,还可以结合以下几个方面:(一)改革思政教育理念,突出法制教育的突出地位和作用。法制教育是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技能型高素养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思政教育者,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能够认识到法制教育的突出地位和作用,能够改变法制教育依附于德育教育的现状,能够重视在思政教育中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者要能够把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融合起来,开展教育,能够通过法制强制道德修养教育,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精神,使大学生能够用公平的法律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品德,培养学生用法律思维面对解决生活中存在的矛盾问题的思想和意识。只有重视法制教育,积极进行思政教育理念的创新,突出法制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才能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想和法制教育效果,实现优秀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培养。(二)加强学生法律信仰和法律意识的培养。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法治信仰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只有使学生在内心深处认同,培养置身于现行法律制度的信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才能用相关法律条文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自觉维护法律权威,真正做一个知法守法的良好公民。因此,高职思政教育要重视学生法律信仰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具体而言,重点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法制教育工作:第一,加强学生的宪法意识的培养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高职教育中,要加强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要能够使学生了解宪法内容,并明白宪法的根本大法地位,明确宪法的法律权威是不容侵犯的,任何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通过教育引导,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对我国宪法的了解。第二,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意识诚实守信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市场环境下,诚实守信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在高职教育中,教育者要能够积极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意识,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不能伤害到集体或者是他人的利益,认识到在社会中生存,是必须要讲信用,守诺言的。第三,培养学生的权利义务对等意识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了每个公民在享有权利的时候,必须要承担相应的义务,高职教育者,要能够引导学生权利义务对等意识,能够引导大学生人慎重行使权力和认真履行义务的行为意识,要培养大学生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意识。第四,培养大学生依法办事的意识作为公民必须要守法,能够依照法律办事,不能做违法的事情,这是一个公民的基本品德。高职教育者,要培养大学生的依法办事意识,要引导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能够使大学生自觉用法律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能够自觉守法,能够自觉遵守学校规定的各项管理制度。第五,培养大学生的法律实践意识对于大学生而言,仅仅了解法律知识是不够的,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必须要实践中才能实现。高职教育者,要能够积极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意识,能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大学生能够用法律对问题进行分析,能够利用法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识别哪些行为是合法的,那些行为是违法的,能够引导学生用法律自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法律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和能力。(三)动员社会力量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活动。大学生法制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上,要提升法制教育效果,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必须要能够动员社会一切力量,为大学生法制教育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使社会各方力量能够加入进来,有效配合,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活动,对学生形成强大的教育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要加大合作,做好大学生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协调好各方力量,并能够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环境,以提升法制教育的效果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高职院校要能够认真落实法律基础教育课程,并能够在时事政治讲座活动中,积极进行法律宣传教育,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对党和国家的法律制度进行宣传。学校还需要能够与政法部门进行联系,能够请一些具有丰富法律经验和办案经验的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展一些司法讲座活动,提升法律教育的生动性和现实针对性。另外,还可以积极开展一些法制第二课堂,能够引导学生到法律监狱中进行参观,听一些罪犯的忏悔,这些真实的事件对学生的触动是非常大的。当然,学校也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尤其是对一些问题学生,必须要加强与其父母进行经常性的沟通联系。要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及时把握学生行为动态,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积极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干预性教育引导,以防止学生出现一些恶,保障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从学校合格毕业步入社会。
总之,大学生法制教育与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促进和保障的作用。法制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高职院校大力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也必须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加强法制教育,积极引导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意识,引导大学生真正成长为道德修养高,个人素质高,法律意识强的高素养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通过多种途径拓展法制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能够通过法制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高职教育的深化发展。
作者:钟幸运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春梅,姜志坚.高职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7(01)
[2]宋洪涛.校园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