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4:45: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在自然环境的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科学;户外教学;教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087-02
科学户外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程序地指导学生在户外(包括校园、社区、社会、野外等),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或社会环境资源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的科学活动必须跨出科学教室,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乃至所在城镇的资源可以而且应该用作学生学习科学的活的实验室。与发生在教室内的科学课堂教学相比,科学户外教学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更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从知识领域看,科学户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印证科学课堂中的学习所得,拓宽科学知识和学习领域,增强对自然界的了解。从过程领域看,科学户外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户外探究技能和探究能力,进一步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从情意领域看,科学户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家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兴趣,在体验自然之美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如敬畏自然、保护环境),促进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的养成,并增进师生和同伴之间的关系。综观小学科学教材,有许多适合开展户外教学活动的单元和内容,比如三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动物》单元,三年级下册的《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四年级上册的《天气》单元,四年级下册的《新的生命》单元、《岩石和矿物》单元,五年级上册的《生物与环境》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五年级下册的《地球的运动》单元,六年级上册的《形状与结构》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单元,六年级下册的《宇宙》单元、《环境和我们》单元,占小学科学教材32个学习单元中的40%以上。这些不同的科学教学内容,有的适合在田野、山林等自然环境中进行实地观察、考察、探究,比如岩石和土壤的观察、星空的观察、水体和植被的考察等;有的适合在动物园、垃圾处理厂等社会公共场所中进行参观、走访、调查,比如参观博物馆和气象站、调查访问水处理的方法和生活垃圾的处理。科学户外教学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其形式大致区分为以下五种。
一、欣赏自然之美
橙黄橘绿、层林尽染,绚丽的色彩展现着季节变化;蛙鸣悠扬、蝉歌嘹亮,幻化的声音谱写着生命的延续,自然界的事物或许都在以一种特定形式展现其独特的美。孩子们可能领略过蓝天的深邃、白云的飘逸、高山的峻拔、大海的澎湃,却未必能关注发生在咫尺之间的自然变化,比如静寂夜空中慢慢西坠的那弯明月、悬铃木树叶在秋风中逐渐凋零、紫茉莉花开时散发的淡淡幽香、栀子花上瓢虫与蚜虫之间的战争、墙角边那支行进中的蚂蚁大军。或许,身陷各种课外培训班的大多数孩子们的好奇心正随着这些熟视无睹、见怪不怪的自然现象而慢慢消逝。当季节变迁、生物变化、特殊天象来临时,组织孩子进行近距离的野外游步、徒步旅行,甚至是登山、露营。在活动中,教师用“慢节奏”“慢镜头”来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动植物的生命活动、留意大自然中的种种变化。欣赏自然之美的科学户外教学,旨在让孩子通过体验自然界的瑰丽和伟大来培养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科学态度和情感,并唤回孩子们日渐逝去的好奇心。
二、参观基础设施
对孩子而言,参观农场是一次令人惊奇的科学户外活动。如果教师并不认识农场主人,也不必担心,可以在报纸或互联网上找一找他们的联系方式。参观活动可以考虑奶牛场,也可以是蔬菜种植基地、家禽饲养场、养猪场和林场。参观农场能让孩子了解小牛、小母牛和母牛之间的差异,观察母牛产奶,看农场的设备,提一些诸如有关拖拉机怎样工作的问题。如果孩子们参观的是一个蔬菜种植基地,那么可以鼓励孩子观察农作物,并提出一些有关农作物如何生长的问题。除此之外,资源回收站、垃圾填埋场、自来水厂或污水处理厂等存在于周边的那些工农业基础设施也可以成为孩子们科学户外学习的场所。通过参观基础设施,参与其中的某些实际操作过程,孩子们可以了解现实的社会运作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三、访问社科机构
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我们周围有许多社会机构和科学机构都为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作了充分准备,比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气象馆、天文台、科技馆等。在动物园里,教师利用猜谜游戏帮助孩子了解生物的结构和功能,“为什么海豹会有鳍状肢”“为什么蛇的体色要变成与周围环境相同的颜色”,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了解这些问题的复杂答案。如今的博物馆无论在场景布置还是参与式项目设计上都很受孩子的喜欢,在博物馆里,孩子们可以拉动一下杠杆、按动一下开关、轻抚一下动物、做一下实验。许多博物馆会提供科学放映厅,它能让参观者在巨大的屏幕前欣赏生活在湿地中的鸟兽如何猎食、如何伪装的主题电影。这些社科机构中的绝大多数,都会有系统主题式的展示,可能是图片、模型、实物或者可动手操作的设施,使得科学课堂学习变得具体化,以加深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因此,邀请社科机构的专业人员参与户外科学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十分必要的做法,因为他们可以让孩子们顺利地看懂那些深奥的专业术语、了解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愉快地完成某项操作活动。另外,带领孩子们拜访药剂师、化学家、工程师或实验技术人员,可以让孩子了解许多科学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拜访之前,要先引导孩子了解这些工作,这样他们就能在拜访期间提出一些好的问题。
四、调查环境现状
众所周知,人们的生活乃至生存都离不开周围的环境,诸如学校门前缓缓流淌的小河、附近森林公园里生长的各种各样的生物、小区旁边人头攒动的菜市场。对于小学生而言,从事一些简单的环境现状调查,用感官甚至借助器材来细心观察和探索周围环境中存在的诸多信息,发现其中的某些现象或问题,不仅能帮助孩子将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同时有助于培养孩子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科学态度。环境现状的调查主要以实地考察为主,可分为自然环境现状的调查和人文环境现状的调查两种。植被分布调查是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环境调查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从指导孩子们开展相对简单的校园乔木植被分布调查开始,逐渐扩展到对小区乔木植被的分布调查,以及乔灌木植被的分布调查,最后有可能发展到以学生社团活动为形式的森林公园植被分布的长周期调查。另外,附近河流的水质状况调查、土壤状况调查、岩石状况考察等也时常被教师作为自然环境调查的重要内容。在学习了《保护听力》一课之后,有些教师会引导孩子们从事生活区周围的噪声污染调查;看到报纸上有关塑料袋使用状况的报道后,有些教师引导孩子们开展了“不同购物场所塑料袋使用现状调查”活动……诸如此类的调查活动,可以纳入到人文环境现状调查的范畴。活动结束后,除了展示孩子们的调查成果,交流探索的感受和感想,还可以继续开展一些相关的环保体验活动,比如环保宣传活动、环保志愿者行动、科学志愿者行动等等。
五、探寻历史变迁
孩子们时常会从家长的口中了解到周围环境变化,以及环境变化对他们的影响。比如,听爷爷诉说他在运河里游泳摸鱼的快乐时光、听爸爸讲述运河曾经水质浑浊臭不可闻的糟糕场面。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社区人们的迁移、环境的改变、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或者大自然本身的时空变化,对于孩子来说,这些任务确实是比较困难的,然而这种科学历史观的从小培养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些活动往往会告诉孩子,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所作所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是长期之后才会产生效果的。孩子们在从事探寻历史变迁的户外科学学习时,大多运用分工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比如一部分孩子去调查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的现状、一部分孩子去访问相关人士以了解这些环境在过去几年或几十年甚至更久以前的状况、可能还有一部分孩子会利用互联网来收集这些环境在现在或过去的相关资料。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伟强.户外教育课程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0,(12):16-18.
[3]谢鸿儒.户外教学初探[EB/OL].,2009-05-22.
[4]李昆山.户外环境教学理念之突破与实践[EB/OL].,2009-06-08.
[5]刘世和.户外教学与环境教育[EB/OL].http://tmue.edu.tw/~envir2/students/9103-1.pdf.2006-09-13.
[关键词]生态景观设计;现代化城市;运用
随着生态理念的深入,人们逐渐改变了对自然环境的观点,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生态景观设计就是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铸造了一个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环境恶化充斥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因此,本文对生态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提出可供借鉴的实践操作方法,优化生态景观设计。
1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交通越来越拥挤,城市资源短缺,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就城市的环境的现状来看,很多地区的城市环境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而城市景观设计是城市生态环境的缩影,目前很多地区的城市景观设计不能满足生态发展的基本要求。
1.1城市景观设计思想与生态环境背离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人们往往认为城市绿化就是生态景观设计,这是大多数人对城市景观设计观念的误区。在很多的广场和公园中不难发现大量的树木、花坛、雕塑等,而真正从生态环境平衡角度考虑的设计思想几乎没有,导致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如出一辙。从生态角度考虑没有对环境发展起到什么实际作用,又浪费了大量的环境设计经费。从视觉角度考虑,也没有生态景观的美感。由于城市景观设计者在设计时缺乏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导致了城市景观设计与自然理念脱节。设计者在设计时最主要的是要对环境进行考察,因地制宜的落实好景观设计,根据地形地貌以及水循环的使用状况作出合适的设计方案[1]。
1.2城市景观设计缺乏人文关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追求发生着很多变化,劳逸结合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大部分人喜欢将闲暇的时间停留在舒适的自然环境中,环境景观中的设施不仅在功能上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品质追求,还增添了人文气息。然而,在很多景观设计中,只片面的追求景观设计的视觉效果,并没有结合人的需求而设计,导致设计作品流于表面,不能走心,在景观设计上缺少人性化与人文气息。城市中的景观设计主要是为人的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本应该从人的需求本身出发,创造更加舒适的设计作品。在很多的广场上都能看见形式美观的设计,却忽视了人的基本需求,缺少为少儿或者老年人活动场地,甚至连休息的椅子都没有。生态环境景观设计应该更多的从人的行为需求出发,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才是我国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2]。1.3城市景观设计缺乏中国特色目前,国际化的设计不断被国人认可,而很多外来文化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使中国文化在设计中失去色彩,严重的说是设计上的崇洋。很多设计延续了国外个性与创新的思想,而设计与环境不能达到协调统一,风格也是格格不入。我国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甚少体现。
2现代城市景观的设计条件
2.1以自然环境为设计首要条件
生态景观设计就是大自然环境的缩影,是将自然环境缩小安置在人的生活区域,让人更好的感受自然、贴近自然。设计上首先要以环境保护为基本原则,大力提倡资源保护、能源利用、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最大程度的杜绝环境污染,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生态设计需要在设计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利用自然能动性,使其发展一直维持在自我修复与更新中,不能破坏其循环结构,一切设计都要以自然为首,以生态效益为优先条件。在景观场地的设计中应该尽最大可能保持生态环境的原有地貌形态,设计师需要将生态学原理充分运用到自然景观设计中来,将对自然条件的影响降到最低。例如在美国的查尔斯顿水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将天然的沼泽地保存完好,在沼泽另一侧扩建漫河滩,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亲水性,同时完好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处之道[3]。
2.2将外界干扰降低到最小
最小干扰是在外界干扰最少的背景下,达到实际应用的最好效果。大自然有其强大的自我平衡能力,尤其表现在植被、土壤、水循环以及地形中。为了使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系统更加的稳定,那么就应该很好的控制人为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得危险达到最小化。但是完全保留自然条件就不能说是对环境的干扰了,就不能开展设计行为。人类活动多少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但是在造成影响的基础上将干扰因素降到最小。并且在景观设计中,通过设计者的合理设计,促使自然环境能够继续循环利用,保持原有生物的基本格局[4]。
2.3设计原则尊重地方特色
地方性原则是指在不同的环境中,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自然气候的不同将导致环境出现地区差异。这种差异还包含文化的差异,因此才会有不同民族的建筑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而事实上,地方性原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法则,首先每一个景观设计都来源于具体的地区环境,每一个景观都有其独特的环境特征以及附加的特殊条件。无论是现代化的大都市还是小城镇,景观设计的第一步骤就是对自然环境进行周密的考察,对周围生活人群进行调查与分析。景观设计与地区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好的景观设计理念应该充分的尊重乡土意识,环境是每一个居住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因此在设计中,设计者应该充分尊重地区的传统文化,在文化中找灵感,创造适合人们生活娱乐的景观设计。另外设计本身需要节约环保、就地取材,将当地原有的景观材料进行废物利用,合理取材有效的运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完成景观设计要求[5]。
3生态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中运用的建议
3.1生态景观设计注重细节技术
生态景观在设计中,设计技术水平决定着生态景观设计的成败。景观设计主要有两方面的技术应用,第一是高新技术的应用,第二是低技术的应用。其中高新技术是指设计景观设施的加工、处理、成型等工艺流程。随着现代进程的加快,科技不断的进步,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与艺术设计分不开。科学技术能够缓解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从而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在目前很常见的高新技术应用主要是太阳能发电以及水系统平衡等。人们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使用,为自然环境创造更加舒适的温度以及植被覆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高新技术都是有益于环境发展的,很多的技术应用本身存在不环保的现象,并且造成资金的重大浪费。例如在很多设计中使用的石材与木材都不能进行分循环利用,因此高新技术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能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设计技术的第二种,低技术的使用就是指在设计中使用的建材不是工业的产物,是从大自然中取材,直接运用于城市建设中,在设计中与环境相融合,一方面满足人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又满足了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目前,低技术的使用是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源于自然的建筑风格独具匠心。与高新技术相比,低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避免了矫揉造作,在生活中体现了一种极其自然而真实的生活体验[6]。
3.2生态景观设计减轻生活压力
景观设计源于自然主要分三个方面,第一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第二是在设计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第三是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在现代环境建设中,不可取代的建设材料主要是钢筋、水泥、玻璃,这些高科技背景下的材料给人一种距离感,就算是再高端的技术处理手段也不能改变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局面。城市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现代化城市建设往往忽略的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关系,设计的距离感,使得人在环境中不能贴近自然。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心理上对自然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自然中可以让人减缓压力,从身边环境中汲取正能量,并且迅速投入生活与工作中。随着教育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意识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人们在工作与学习中不断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环境建设中,建设者的能力决定着景观设计的方向。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培养优秀的建筑设计人才,学校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能拘泥于书本的景观学知识,还要深入研究自然知识,尤其是生态学知识。让学生在就业时不仅注重经济利益,设计更应从生态环境本身出发,设计出符合社会发展并且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生态景观[7]。
3.3生态景观设计为生活渲染气氛
生态景观设计主要以人为本,由于当今人们生活节奏比较快,生活压力大,人们希望在空闲的时间享受阳光、亲近自然。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城市景观设计就需要为人们生活营造出温馨的生活情境,这种景观的设计对场地空间没有要求,对设备材料与工艺没有标准,只需要简单的自然背景,使得疲惫的身心得到很好的放松,例如在小区中的一片小树林,树下简单的石桌石凳。简单中烘托出浓厚的人文理念。景观环境虽然是属于设计出来的环境,但是也要处处体现自然的气息,生态景观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设计内容就是回归自然环境中的一年四季气候变化。这样不仅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还能在享受环境中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8]。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化经济不断发展,城市景观设计理念与自然背离。在具体的设计中缺乏人文气息,不能将大自然风光呈现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因此,城市景观设计应该结合生态环境的特征,将自然元素注入到现代化城市景观建设中来。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也是一种生态环境合理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我们应该不断更新环境与自然的保护理念,做好生态环境的守护者。
[参考文献]
[1]韩湘烨.生态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
[2]于冰沁.寻踪—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产生、发展与实践[D].北京林业大学,2012.
[3]辛颖.基于建筑类型学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4]李岳珅.传统文化DNA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转译研究[D].长安大学,2013.
[5]胡海燕.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0.
[6]贾红云.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中的发展方向[J].城市问题,2009,(10).
[7]陈蓉.现代城市绿地特色的营建[D].南京林业大学,2006.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环境保护自然环境
近年来,“保护生态环境,建造绿色家园”的呼声日益高涨,对“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展开。“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等概念在建筑行业成为了一种时尚,同时也实实在在地成为建筑学科发展的前沿。这些现象充分体现了人类理智和文明的升华。它要求当代人类重归自然的怀抱。返回生物圈中生生不息的有机联系中。建立起一种人类、自然和人工环境相融合的绿色文明。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两点:
(1)提供给使用者有益健康的建筑环境,并提供高质量的生存活动空间;
(2)尽最大限度回归自然,保护环境减少能耗。在人类建造过程中,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人类为了达到舒适的生活及工作环境,就要通过各种手段向大自然索取和消耗自然资源。然而。光有索取而没有回报必然对自然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为此,人类索取与回报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绿色建筑的核心问题。
绿色建筑实际上是这样的一种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条件并通过人工手段创造宜憩舒适的环境.同时又要严格控制和减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占有。确保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不但要反映在建筑设计和建造时所采用的合适方法及因地制宜的材料上.而且更为体现在它对资源的消耗利用程度和回报自然程度状态上。由此看来.可以这样说:绿色建筑是一种崭新的设计思维和模式在使用中对精神层面的重要性给予更多的关注.全方位的关心使用者的生理以及心理的健康。
二、绿色建筑的意义
“绿色建筑”这一概念是在全球范围内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于生活与消费方式的深刻反思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现实生活中,一望无际的森林被蚕食和毁灭.沙漠化风暴席卷了广阔的绿野,生物物种的生命力在人类前进的步伐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城市中的人们很难见到湛蓝的天空与明媚的阳光。
建筑师们跳出曾经习惯了的思维模式,开始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建筑的真意所在.思考建筑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虽然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足够理想的技术与材料支持“绿色建筑”的设计实践.虽然这一理论在大多数情况下还只限于纸上谈兵,但它的提出至少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指出了一种美好的方向。人们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以及建筑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绿色建筑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背景.试图对于这些问题给予回答.这也正是“绿色建筑”这一概念提出的最大意义所在。
三、绿色建筑的价值观
绿色建筑这一概念。事实上正是基于建筑领域中绿色人本主义价值的觉醒。然而从觉醒到占据主流的地位.这种价值观的确立还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因此绿色人本主义只能成为未来绿色建筑存在的动力。而在现阶段.在工业、后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论占主导地位的时期。绿色建筑的发展是不能仅仅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经济杠杆此时此刻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绿色建筑赖以生存的经济理由就是对运营费用的节省。一次性投资的回报将是长期的。积累的结果必将远远大于对初次投资成本的节约。这是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理由。这显然是一种乐观、积极的思想。事实上也正是目前支持绿色建筑研究与实践的主要经济动力。然而。无论是“长期回报”还是“绿色成本’当前来看都是虚无缥缈的。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任何形式和远期平衡表或是成本核算评价与初期投资与直接利润相比.恐怕都是不足以使人为之心动的.更不用说考虑到远期的各种变故或是灾难。考虑到长期回报是否还能落入投资者的腰包。这也正是为何“绿色建筑”在实践的道路上如此举步艰难的原因之一。
为此。国家对于建材选择每平方米所耗标准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规定乃至立法.对可持续技术的研究.对新的洁净高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方面增加投入的力度。都将成为推进绿色建筑运动发展的主要动力。
四、绿色建筑在设计中的体现
绿色建筑的理解与衡量标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但其基本原则不会改变。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节省能源、尽量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2)对使用者生活工作环境给予更多的考虑。
(3)对于沟通人类与自然环境创造条件。
(4)面向未来发展要有足够的发展弹性空间。
1、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尊重
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是绿色建筑存在的根本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要求建筑师调整自己的心态.不但要有满腔创作激情,而且要有一颗平常的心,正确地认识到建筑作品仅仅是环境中的一份子,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去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注.这种关注主要体现在:
(1)对建筑场地的充分考虑,其内容有:建筑物的朝向、方位、布局、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场地气候条件的影响以及植被的关注。
(2)对节省能源的考虑:建筑能耗是建筑物对自然界造成的主要间接危害之一。如何尽可能多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成为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课题。
(3)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设计中应尽量考虑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利用、天然冷源(地源热泵)的利用、自然的采光、通风、温湿度的控制等。
(4)尽可能利用当地技术、材料以降低建造成本。
(5)尽可能使用无污染、可再生的环保材料。
2、对使用者给予更多的关照
作为人类每曰起居、生活、办公的微观环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建筑环境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的质量。绿色建筑在注重环保的同时还应给使用者以足够的关注,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尽可能利用自然的方法创造宜人的温度湿度环境.在尽量减少能耗的同时保证甚至提高其舒适性。
(2)创造良好的声环境氛围。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安静、和谐、宜人的居住工作环境。
(3)良好的照明系统、合理的房间进深、宜人的光环境。
(4)合理的空间布局、宜人的空间环境。
(5)对不同使用者的全方位考虑。包括对残疾人、老年人的关心。
(6)提高安全性,增强防灾能力。
(7)完善的通讯系统。让使用者可以方便快捷地与外界沟通。
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该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绿色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这里建筑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崭新的生活,空气来自树林与花园而非风扇与风机盘管:光线来自天空的太阳而非从各种发光顶棚与荧光灯管中洒落;人们耳边萦绕不绝的是鸟儿的啼鸣与泉水的流淌.而不是镇流器与各种马达的轰鸣。人们应该在这样的建筑中生活与工作,更加舒适,更加健康.更加充满活力,对于自然元素的引入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是绿色建筑追求的另一个主要目标。它的原则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几点:
(1)尽可能增加自然采光系数,建立建筑物内外高品质的自然采光系统。
(2)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建立自然空气循环系统。
(3)建立水循环系统,尽可能将水引入~些容易让人疲劳的环境中。
(4)建立立体的多层次绿化系统’净化小环境,改善小气候。
(5)创造开敞的空间环境。使用者能更加方便地接近自然环境。
4、具有足够的弹性空间来满足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
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绿色建筑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这就体现在对建筑的结构、设备等灵活性的要求上。
(1)楼体的可生长性。包括基础的预留量,楼地板对承重的预考虑以及周边环境的生长预留地等。
(2)预留的管道空间.包括给水、排水、强电、弱电、采暖、通风的发展空间。
(3)依据上述绿色建筑在设计中所体现的四条基本原则,同时考虑建筑科学技术发展现状,绿色建筑的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方案设计的构思:
①处理好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充分考虑建筑的朝向以及地形地貌的特点.给自然环境予。
②为建筑内工作的人员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在建筑项层设计屋顶花园。其他工作层的共享空间集中设置阳光室并引入植被.建立高品质的绿色工作环境以及立体多层次的绿化系统。
③为了减少对能源的浪费与消耗,而利用一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顶层设置太阳能吸收板。实现太阳能庭院灯及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墙面在符合规范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扩大窗面积,建立良好的建筑内外采光系统。
④最大限度控制水资源的消耗,在建筑内部设置中水设施,对各类废水进行处理,处理之后的中水用于冲厕和绿化灌溉;在建筑外部铺设透水性强的广场砖。同时对雨水进行有组织收集。
⑤利用自然冷源(地球)设置地源热泵,在大片的绿地中打百米管井.建立冷源场地.为建筑夏季提供冷源。
⑥建筑内部设置冰蓄冷系统,用电削峰填谷减少电网负荷和装机容量。
论文摘要: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绿色建筑是一种崭新的设计思维和模式,它提供给使用者有益健康的建筑环境,并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减少能耗。本文对绿色建筑的概念、意义与价值观进行了阐述,对建筑设计中如何增加自然采光系数,建立建筑物内外的自然采光系统、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建立自然空气循环系统、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从供暖、供冷的热源、输送渠道及实现方式来节约能源,建立水循环系统等环保节能设计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环境保护;自然环境
近年来,“保护生态环境,建造绿色家园”的呼声日益高涨,对“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展开。“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等概念在建筑行业成为了一种时尚,同时也实实在在地成为建筑学科发展的前沿。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两点:①提供给使用者有益健康的建筑环境,并提供高质量的生存活动空间;②尽最大限度回归自然,保护环境减少能耗。在人类建造过程中,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人类为了达到舒适的生活及工作环境.就要通过各种手段向大自然索取和消耗自然资源。然而,光有索取而没有回报必然对自然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为此,人类索取与回报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绿色建筑的核心问题。
二、绿色建筑的意义
“绿色建筑”这一概念是在全球范围内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于生活与消费方式的深刻反思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现实生活中,一望无际的森林被蚕食和毁灭.沙漠化风暴席卷了广阔的绿野,生物物种的生命力在人类前进的步伐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城市中的人们很难见到湛蓝的天空与明媚的阳光。
建筑师们跳出曾经习惯了的思维模式,开始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建筑的真意所在,思考建筑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虽然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足够理想的技术与材料支持“绿色建筑”的设计实践。虽然这一理论在大多数情况下还只限于纸上谈兵,但它的提出至少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指出了一种美好的方向。人们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以及建筑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绿色建筑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背景,试图对于这些问题给予回答。这也正是“绿色建筑”这一概念提出的最大意义所在。
三、绿色建筑在设计中的体现
绿色建筑的理解与衡量标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但其基本原则不会改变。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节省能源、尽量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2)对使用者生活工作环境给予更多的考虑。
(3)对于沟通人类与自然环境创造条件。
(4)面向未来发展要有足够的发展弹性空间。
(一)关注与尊重自然环境
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是绿色建筑存在的根本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要求建筑师调整自己的心态.不但要有满腔创作激情,而且要有一颗平常的心,正确地认识到建筑作品仅仅是环境中的一份子,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去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注.这种关注主要体现在:
(1)对建筑场地的充分考虑,其内容有:建筑物的朝向、方位、布局、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场地气候条件的影响以及植被的关注。
(2)对节省能源的考虑:建筑能耗是建筑物对自然界造成的主要间接危害之一。如何尽可能多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成为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课题。
(3)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设计中应尽量考虑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利用、天然冷源(地源热泵)的利用、自然的采光、通风、温湿度的控制等。
(4)尽可能利用当地技术、材料以降低建造成本。
(5)尽可能使用无污染、可再生的环保材料。
(二)对使用者给予更多的关照
作为人类每曰起居、生活、办公的微观环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建筑环境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的质量。绿色建筑在注重环保的同时还应给使用者以足够的关注,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尽可能利用自然的方法创造宜人的温度湿度环境.在尽量减少能耗的同时保证甚至提高其舒适性。
(2)创造良好的声环境氛围。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安静、和谐、宜人的居住工作环境。
(3)良好的照明系统、合理的房间进深、宜人的光环境。
(4)合理的空间布局、宜人的空间环境。
(5)对不同使用者的全方位考虑。包括对残疾人、老年人的关心。
(6)提高安全性,增强防灾能力。
(7)完善的通讯系统。让使用者可以方便快捷地与外界沟通。
(三)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该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绿色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这里建筑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崭新的生活,空气来自树林与花园而非风扇与风机盘管:光线来自天空的太阳而非从各种发光顶棚与荧光灯管中洒落;人们耳边萦绕不绝的是鸟儿的啼鸣与泉水的流淌.而不是镇流器与各种马达的轰鸣。人们应该在这样的建筑中生活与工作,更加舒适,更加健康.更加充满活力,对于自然元素的引入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是绿色建筑追求的另一个主要目标。它的原则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几点:
(1)尽可能增加自然采光系数,建立建筑物内外高品质的自然采光系统。
(2)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建立自然空气循环系统。
(3)建立水循环系统,尽可能将水引入~些容易让人疲劳的环境中。
(4)建立立体的多层次绿化系统’净化小环境,改善小气候。
(5)创造开敞的空间环境。使用者能更加方便地接近自然环境。
(四)具有足够的弹性空间来满足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
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绿色建筑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这就体现在对建筑的结构、设备等灵活性的要求上。
(1)楼体的可生长性。包括基础的预留量,楼地板对承重的预考虑以及周边环境的生长预留地等。
(2)预留的管道空间.包括给水、排水、强电、弱电、采暖、通风的发展空间。
(3)依据上述绿色建筑在设计中所体现的四条基本原则,同时考虑建筑科学技术发展现状,绿色建筑的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方案设计的构思:
一是处理好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充分考虑建筑的朝向以及地形地貌的特点.给自然环境予。二是为建筑内工作的人员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在建筑项层设计屋顶花园。其他工作层的共享空间集中设置阳光室并引入植被.建立高品质的绿色工作环境以及立体多层次的绿化系统。三是为了减少对能源的浪费与消耗,而利用一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顶层设置太阳能吸收板。实现太阳能庭院灯及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墙面在符合规范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扩大窗面积,建立良好的建筑内外采光系统。四是最大限度控制水资源的消耗,在建筑内部设置中水设施,对各类废水进行处理,处理之后的中水用于冲厕和绿化灌溉;在建筑外部铺设透水性强的广场砖。同时对雨水进行有组织收集。五是利用自然冷源(地球)设置地源热泵,在大片的绿地中打百米管井.建立冷源场地.为建筑夏季提供冷源。六是建筑内部设置冰蓄冷系统,用电削峰填谷减少电网负荷和装机容量。七是采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以及低辐射的玻璃进行外墙维护。
关键词:仿真模拟;自然环境建模;金字塔模型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1-0000-02
军事仿真在不同的角度上有不同的定位,主要包括作战仿真和装备仿真两部分。作战仿真可以分为战略仿真、战役仿真、战术仿真和技术仿真四个层次,作战仿真主要用于测试仿真、分析仿真和训练仿真三方面。训练仿真指的是用于士兵对作战装备操作能力的训练和对各个指挥员对逼真的战场情况的分析、决策以指挥作战的训练;测试仿真指的是验证装备的作战功能,对武器装备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及对对新型武器先进功能的演示。军事作战具有突发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属于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如果单一的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和学习可能出现作战人员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影响实际作战中的发挥;反之,频繁地进行军事演习又受到耗资巨大,受时、地条件限制等,只能少量的进行。军事仿真演习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本文主要就军事仿真的几项技术进行简单的阐述,包括综合自然环境建模、多分辨率虚拟地形环境的金字塔模型、多分辨率模型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综合自然环境建模
(一)综合自然环境建模的发展现状
综合自然环境的建模指的是包括海、陆、空在内的整个自然大环境中的数据、模型等的较为完整和权威的数据描述,进行综合自然环境建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军事仿真提供可靠、权威、完整的自然环境数据和模型,满足雷达、红外以及CGF等的仿真需求。综合自然环境的建模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到就是年代中期的原始技术积累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九十年代中期至今先进技术形成阶段,原始技术积累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可视化仿真、地形数据库和动态地形仿真等方面,先进技术形成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动态自然环境的仿真以及综合自然环境的表示、交换、自动生成和重用等方面的技术、工具和方法。发展到现在,综合自然环境建模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综合自然环境建模和仿真的统一性和合理性。随着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及其广泛的推广和使用,综合自然环境建模逐渐成为国防军事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成为获得和提高建模和仿真的可行性的关键点。具体表现为北约和美国国防部已经将获得权威的综合自然环境描述和表示列为国防、军事建模的主要目标之一。
(二)综合自然环境建模和仿真的关键技术
模型、数据和仿真是综合自然环境建模和仿真的主要内容,进行综合自然环境建模的基本原理是将数据和模型分离、综合自然环境和军事系统模型分离,并通过数据流的联结来驱动军事仿真。为了实现高仿真性的目标,需要做好综合自然环境的多分辨率及多表示技术、动态自然环境的仿真等。
1.环境数据模型的建立。环境数据模型是用来在C4ISR系统或者建模与仿真系统中搜集、刻画和定义综合自然环境的。做好此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有公共的数据语义、规范的数据模式和以任务为核心的工具集,以便通过公共数据模型的框架来建立和维护不同的环境数据模型。
2.综合自然环境的表示和交换。综合自然环境的仿真往往要将复杂多样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在整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时间耗费、成本投入等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的可能后果就是数据紊乱,缺乏可信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制定科学有效地数据表示方法和无损的数据交换技术。
3.动态自然环境仿真。动态性是综合自然环境最本质、最显著的特性之一,为满足高仿真的需求,必须做好动态性的相关技术。随着SEDRIS技术和HLA技术的成熟,动态仿真逐渐成为军事仿真的主要研究方向。
(三)综合自然环境的建模和发展方向
随着动态性技术、数据交换技术及数据模型建立技术的发展,综合自然环境的建模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今后综合自然环境建模和仿真技术的工作重点仍然是数据、模型和仿真的可行性、权威性和动态性。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在以后的几年里综合自然环境的发展方向将会集中在以下几点:(1)综合自然环境数据表示和交换方法的可行性和数据语法语义的统一性;(2)综合自然环境的多分辨率模型的建立;(3)数据的自动生成和分布;(4)动态自然环境的仿真。
二、多分辨率虚拟地形环境的金字塔模型研究
(一)金字塔模型的涵义
金字塔是一种连续分辨率模型,在进行金字塔模型的构建时可以采用倍率的方法来表示金字塔的分辨率,即从底层到顶层,分辨率逐渐降低,具体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通过构建金字塔模型,可以为地形可视化系统提供不同分辨率的数据。也就是说,当应用系统绘制一帧地形场景时,不同位置需要不同分辨率的图像子块和地形子块,为了实现绘制的立体性,可以建立图像数据金字塔和地形数据金字塔。
(二)金字塔模型的分层分块方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内存的价格相对降低,CPU的频率越来越高,同时图形的硬件加速器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硬件所显示的数据量少于十几所需要的数据量的问题,而且应用模型较为复杂,远超过当前工作站的实际处理能力。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对金字塔模型的每一层进行分层、分块,目前较为常见的分层方案是根据国家的系统比例进行分层,然后再对每一层进行分块处理。较为常用的分块方案是12×8.这种分层分块方式存在索引速度慢、可扩展性差的弱点。针对这两项弱点,我们在金字塔设计中设计了一套全新的设计方案从面积划分的角度来讲,可以称之为“等面积划分”,这种互粉方法的基本思想就是使用等面积的面片在全球的模型上进行空间划分,相邻面积片的面积倍率为两倍。
(三)分层分块后的结构组织
经过分层分块后,全球的金字塔模型可以表示为表一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得出,当LOD=17时,地形数据的分辨率已经达到了0.3〞,并且LOD还能够继续升高。该分层分块方式和一般的数据存储结构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表现为将纹理模型的数据的地形模型的数据存储在一个单元中,这样做的原因是(1)将地形模型的数据和纹理模型的数据存储在一起有利于快速进行索引;(2)从渲染地形的角度来看,纹理数据和地形数据是一一对应的,缺一不可。
三、结束语
军事学离不开仿真技术,本文主要针对本文主要就军事仿真的几项技术进行简单的阐述,目前在军事防震方面的研究参差不齐,相关技术的推广和使用还不一致。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仿真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积极开发相应的技术产品,以达到搞笑的军事仿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Liu Bao-hong and Huang Ke-di.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 of Multi-Resolution Federation with an Air-Ground Combat Federation As Example[C]. Orlando, FL, USA Proceedings of the 2002 Spring Simulation Interoperability Workshop,2002
[关键词] 景观设计 人本位 园林意境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3.06.040
在人类住区的建设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方面,在可持续发展的总战略支配下,以人居环境为理论指导,结合现阶段我国居住区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原则:人本位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园林意境美原则,综合效益原则。
一、坚持人本位原则
对于人类住宅区的建设来说,我们必须以人为本,设计和布局必须符合居民行为规律以及功能适合居民使用,不但要考虑到居住区的美观,还要考虑到居民的心理,所以园林建筑的设计工作需要人体功能学的支持。比如,在居民区建设道路,首先必须考虑建设的道路是否会给居民造成出行不便,如果设计的道路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和安全以及出行需求,那么该设计就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有关居民区绿化工作也不是越多越好,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比,只有自然的景观美化才能让居民感受到自然的气息,才可以达到最佳观赏效果以及生态效果。在对居民区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按照人群的不同分别进行设计,比如老人活动的区域以及儿童活动的区域等,设计的住宅区必须满足各个不同的人群。
二、注重生态优化原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有的景观规划学已经逐步上升为景观生态学的领域,因此,为了保证居民区的环境能够更加符合现有人群的需求,我们必须大力引进景观生态学。由于大量的居民区建设导致现有的自然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因此为了保证自然环境的存在,我们必须在居民区设计的过程中运用景观生态学,通过景观生态学来保护环境以及保护自然,在这个基础上还要保持环境的多样性,在环境的基础上还要结合人文景观学,这样构建的居民区才可以符合现有居民需求。另外,在建设设计的过程中要以植物为中心,尽可能提升绿化的面积,让绿化和小区建设达到完美的对比。
三、体现园林意境美的原则
为了使建设的居民区能够让居民身心愉悦,需要通过园林设计学进行居民区设计,同时结合中国园林学对建筑进行设计,居民区的布局不但要保持现代气息,还要保证绿化效果,以此对居民区环境进行协调。园林建筑不但要符合时代特色,还要重视新颖大方,通过传统手段和现代手段结合的手法对居民区进行设计。建筑的设计工作,通常情况下是以自然为师,通过中西结合的园林艺术理论进行设计,以完成居民区景观设计。
四、发挥综合效益的原则
在对居民区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实际需求进行设计,这样方便居民区建设后的经营和管理工作。另外居民区的设计工作还要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以保证居民区符合当地人民的接受能力。另外,设计不但要考虑本地的自然条件和地域特点,还要符合经济条件。总体上而言,设计必须符合实际需求,这样才可以提升建筑的使用率。
参考文献
[1]肖笃宁,李秀珍,高峻,常禹,李团胜.景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2
[2]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王仰麟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6
1 中国室内设计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室内设计过多的追求高品质的视觉环境,而很少考虑到室内装修以及今后使用中存在的种种环境和经济问题。从目前国内的总体情况来看,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过度追求建筑装修的“奢华”、“气派”、“新奇”,过分强调装饰材料的运用。而盲目地大量使用装饰材料,并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有的装饰材料不可再生或再生周期长,这严重影响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2)大量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材料,这些材料中很多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3)没有对室内设计专业知识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学习,没有对室内设计内涵进行的深入研究。
面对毋庸置疑的事实,我们必须承认,现代室内设计带来了资源和能源的高消耗,同时还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所引发的生态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它还将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室内生态设计——提上日程。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国际潮流的推动下,室内生态设计在不远的将来必将发展成室内设计的主流,并且会在今后的建筑实践中不断被完善,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2室内生态设计的主要思想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生态是指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那么在进行室内生态设计时就应该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绝大多数现代人的活动行为在其一生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各种各样的室内环境中度过的,室内环境对于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保护自然环境不受到破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把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等负面的影响降低到自然环境能在短期内自我修复的程度;二是限制人类对自然界无节制的索取。在使用能源和材料时保持节约能源、循环使用、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做到减少并限制各种废弃污染物向大自然排放、将污水、有害气体以及不可被自然界行分解吸收的固体垃圾等有害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减少声音污染和光污染等。
2.1 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沟通
室内空间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桥梁,应尽可能地将自然元素带到使用者身边,这是室内生态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当人们呼吸着来自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沐浴着来自太阳的充足光线;当人们随时都能看到漂亮的鲜花绿树时,他们必定会身心愉快精力充沛。所以,增加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将自然元素引入使用者身边,是室内生态设计追求的目标。
2.2 提倡适度消费
室内生态设计在创造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的同时倡导适度消费、节约型的生活方式,并提倡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建筑业乃至全世界的可持续性发展,体现出一种崭新的生态文化价值观。
2.3 注重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是一种和谐而有机的美,它强调室内环境的自然生态美。它欣赏朴实无华、简洁而不刻意雕凿,同时强调人类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生态美法则的前提下,运用科技手段加工改造自然,创造出与自然融合的室内绿色景观,它所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的新颖更是持久的精神愉悦。
3 室内生态设计时应该考虑的几个因素
室内生态设计将生态学的思想引进设计中,优先考虑环境因素同时也考虑到材料的经济性、建筑的功能性和美观性等因素,是一种可持续的设计方法。
3.1 室内生态设计应考虑材料的环保性和经济性
在进行室内生态设计时应该保护环境不受到污染,同时要兼顾到设计的经济性。首先,应该选择可回收和可再生利用的循环性材料,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当所选材料不可回收再利用时,应选用可自行在大自然中分解,而且不易产生污染的材料,同时应该注意所选材料与周围环境的兼容性,对同种产品单元应尽量选用较少的材料种类,以保证有效回收废弃材料,还应考虑材料的能耗、污染性、毒性和腐蚀性等,尽量选用能耗少、污染小、无毒无腐蚀性的材料,以减少材料对周围环境的危害。再次,应该做到节约资源,确保设计的经济性。
3.2 室内生态设计应考虑建筑的功能性以及美观性
室内生态设计应考虑采用多层次的室内绿化,利用新近发展起来的现代绿化技术,如:腐殖土生成技术、无土栽培、防水处理技术等,以吸收二氧化碳,清除甲醛、苯和空气中的细菌等,形成健康的室内环境。室内生态设计者应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和对建筑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认识,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创新生态设计方法,逐步使建筑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自然热能、光能、水能等绿色能源,设计出自然元素的循环系统,有效地做到自然通风和采光,提高室内的舒适度,让人们在更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中生活工作。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生态道德观;道德教育。
引言。
生态道德观(生态伦理或生态和谐理论)是一门从道德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和生态关系的新兴伦理学科。几十年来,生态伦理学在西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既有理论上的突破,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实践成果,人们的生态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保护环境,关注生态,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但是,我国目前在生态道德方面的理论研究水平不高,还没能形成体系,在德育教学中重视不够,在实践运用方面也落后于西方。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培养生态道德观,必须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大德育的范围之内,使其成为新德育的一部分。故此,本文就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的培养问题,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生态道德观的由来。
生态道德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文明时代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一方面是人类对于自身征服自然能力的认可与满足,另一方面又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身行为反思的结晶。反观人类与自然的交往史不难看出,一方面,人们习惯于把自然环境看作是人类活动的空间或满足人类目的的手段,认为人与自然之间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类完全可以不顾一切,不断地根据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对待自然、改变自然。另一方面,人类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能力的限制,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状态下。农业对于自然环境的依存度唤醒了全体民众、乃至统治者,不得不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把自然当做高高在上的神灵顶礼膜拜。在没有现代工业支撑下的小农经济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是微乎其微的。也正是这样,我们才有了绿色和清洁的环境。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使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超过了以往的总和。但是,它在为人类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就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危机、土壤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对人类的自身生存提出了挑战。一些西方的先哲们开始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提出了生态道德(或称作“生态伦理”)这一全新的概念。其中有法国思想家施韦兹“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卡逊的尊重自然伦理学、辛格的解放动物的伦理学、丸山竹秋的地球伦理学、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构成了和谐伦理发展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为生态伦理学的完善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那么何为生态道德观?生态道德观是指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人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
二、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必要性。
1.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要求必须培养生态道德观。
在我国环境的问题上,长期以来存在着对环境现实认识有误、观念滞后等情况。建国后,国家生产全面恢复,基于政治、经济的需要,带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受错误生态观的指导,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采和低效率的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如三江源的原始森林的消失,洞庭湖的水面积锐减等,这也没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经济快速的增长。但是落后的粗放的发展和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水土流失、污水横溢、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森林的快速消失等,都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现状让生态道德观的培养变得势在必行。
2.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要求必须培养生态道德观。
我国目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具体表现在: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美丽中国”理念是党在召开十时提出来的,为城乡规划带来了明确的建设方向。在随着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城乡共同规划作为首要任务已经被提上日程。但是,城乡的发展随着经济差距的拉大,乡村规划远远不及城市。乡村在建设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阻碍。经过多年的研究,众多的专家学者在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理念的影响下,认为应该在传统的建设理念下不断的进行创新,通过经济的增长带动乡村的整体发展,从而对乡村的环境进行完改善,实现“美丽乡村”的总体任务。
一、“美丽乡村”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
“美丽乡村”是符合乡村规划的总体发展的,其设计原理对广大的乡村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在近几年乡村加大力度通过发展经济,并结合环境建设,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逐渐迈进。对于广大乡村来说,建设“美丽乡村”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进行建设,在不断的发展改善中来完善景观规划的总目标。乡村的规划应该和当地的环境相结合,以保护乡村景观为主要目的,调整景观与经济文化的关系,从而合理的设计,共同创建一个美观舒适的美丽乡村风貌。
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一)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设计原则。尊重自然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首要原则,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不能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具有人文景观风貌的美丽乡村。
(二)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原则。在乡村的设计中,乡村的原始风貌不可改变,因为乡村的民风民俗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宝藏,对乡村进行设计中要保留这些历史宝藏,能够保护人民的精神财富。这些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特色,保护传统文化能够保证乡村具有文化内涵。
(三)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原则。乡村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人们在生活中比较注重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利用,对于自然环境中的树木、田地、湖泊等自然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多,这就要求在乡村的设计规划中要保护自然资源,避免出现滥砍滥伐的现象,应该最大限度的避免对乡村环境的破害,应该充分利用资源环境,通过绿化实现乡村规划,最终建设成为“美丽乡村”。
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一)乡村聚落性景观。乡村建筑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环境组成乡村聚落性景观,二者相结合成为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聚居地。乡村的建筑能够代表这个区域的原始风貌,体现出乡村历史价值。乡村的生活环境主要体现在人民生活环境以及公共场所。在进行乡村规划时要保证景观能够对人民带来舒适的环境,尊重原有的村庄肌理,保持乡村的原有风貌,尊重其历史价值,在此基础上,要对建设用地的扩张进行控制,进行合理的规划。
(二)乡村生态性景观。在乡村的生态性景观包括水系、植被等,这些乡村中原有的自然环境风貌是不能改变和破坏的,要进行保护。因此,在规划乡村时,要对水田、植被等自然风貌进行保护。植被包括原有的森林树木以及对道路进行绿化,在保护的基础上应该对其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布局,在设计中要创造合理的空间,并要合理充分利用,使得在乡村规划中能够使得人与自然相适应。其水系指的是江河水系,对其水系生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规划,创造出宜人的生态环境,建设出清澈灵动的水系特色,保证乡村的协调性。
四、“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在乡村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原有的自然环境进行规划,乡村中拥有独特的青山绿水、田野小道等能够构成设计中的独有特色。
(一)尊重传统村庄肌理,构建聚落温馨格局。乡村从历史上逐渐演变过来,经过了长时间的转变发展,成为了能与自然相适应的环境。在乡村设计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乡村的原有风貌,使得规划出温馨自然的乡村格局,体现出良好的生活氛围,使得居住区紧密相连,能够有利于居民的生活便利,能够加强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得整个生活环境其乐融融。乡村建设以乡村原有自然形态为基本肌理,保证自然不被破坏,设计合理的乡村布局,充分挖掘有利于乡村规划的景观素材建设成为美丽乡村。
(二)发扬乡村的地域特色和魅力。一个地区的特色包含了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民俗文化等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当地百姓的精神财富。在当地乡村的设计中,应该融入新鲜元素的同时还要保持原有乡村的历史风貌,最大限度的突出地域民俗色彩,要充分的运用乡村特色,使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相适应。从而提升乡土气息,展现其文化魅力。这样对今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有利保证,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保证乡村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目的。
(三)构造尺度宜人的乡村生活空间。乡村的居住部落是由一条条街道组织起来的,街道成为了连接乡村空间的作用,这样形成了乡村特有的地理风貌。在对乡村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尺度合适的原则进行规划。能够充分的显示出道路的布局合理性,保证道路顺通便于居民的生活。另外,在乡村添加公共服务设施时,要保证不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要建设在村民经常聚集的地方。在进行乡村规划的过程中,要对尺度合理设计,形成正常舒适的乡村环境。
五、结束语
总之,在进行乡村规划时要秉持着因地制宜的态度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创造美丽宜人的乡村风貌。“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具有民俗色彩的、具有一定文化涵韵的工程,这项工程能够达到美化乡村的目的,还能够最终实现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能够带动乡村的旅游业发展,提高乡村的经济,提高村民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欧阳勇锋,黄汉莉.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意义及其分类、评价与保护设计[J].中国园林.2012(12)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个晶莹的球体,它就是——地球。她不但是人类的母亲,而且是承载着人类生存、生活的摇篮。然而,现在的地球远没有我们想象的这样美丽。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伤痕累累、不堪入目的地球。而造成如此现状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无知的人类。
每天,晴朗的天空中都会浓烟滚滚,选冶化厂区中排放的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无不侵害着人们的身体,严重的危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现在,冶炼烟气排放越来越多,必将产生温室效应,导致祁连山雪线直线上升,雪水越来越少,金昌市严重缺水,老百姓生活用水都成了问题,本来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我们要善待自然,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不要过多的向自然索取,否则自然就会惩罚我们人类。最近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类拯救地球的期限是七年,否则,人类破坏的自然环境就永远恢复不了,我们的地球再也不会变得美丽了。
我们为了改变现状,首先要提高环保意识,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要呼吁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和领导,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金昌市不能因企而兴,因企而衰。我要尽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每次洗手时,我尽量把水开到最小,洗完菜的水,会用来冲马桶、浇花;洗完脸的水,我会用来拖地。因为这些比较好的措施,既能减少水费,又能节约用水,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在我们生活的小区周围,也有一些不太保护环境的现象。最为明显的是传发广告单,我们回家时常常看到门口放着一张张广告单,人们看到了,往往会不屑一顾。又比如:电线杆上写着“办证”字样,每栋楼的墙上都长着“牛皮癣”。为了保护环境,我每天放学回家,只要长满“牛皮癣”的地方,都被我撕得一干二净,有些地方贴得太牢固,撕也撕不下来,我就在上面洒些水,用手轻轻一撕就下来了。经过我的一番努力,我们这栋楼总算又“重见光明”了。
无知的人们啊,地球正在一步步衰竭,而你们却置之不理,你们这样做,内心不会受到谴责吗? 我们的大自然是美丽的,我们应尽我们的能力来保护她,只要在生活中,我们少用一个塑料袋,少扔一块电池,少伐一棵树木,少丢一张广告就能使我们的地球越来越繁荣,越来越昌盛。
最后,我倡议,从现在开始,大家要提高环保意识,不但自己要保护环境,还要建议大家都来参与其中。只有这样,地球才会变成一个令人心旷神怡、陶醉不已的世外桃源。
关键词:包装设计;过度包装;绿色包装
1 包装设计的现状分析
1.1 包装的概述
人类在自然环境中不断磨炼和进步,从古时的荷叶、葫芦、兽皮等材料作为容器一直到今天种类繁多的包装形式。古时,人们为了盛装谷物、果实、并进行储存、运输,运用大自然的天然材料,靠双手和简单的工具,用藤条、植物纤维及树枝编织篓、篮、筐、麻袋等。陶器出现后,人们开始用陶器盛酒盛水,有利于避光、防潮、防腐、易储存、不变形等特点。这些都是原始的包装,且易回收、易分解,对环境没有污染和破坏。
1.2 过度包装造成的环境污染及浪费
过度包装指的是企业为经济利益而过度投资于产品的包装,造成对产品的过分包装。这几年来,尤其是对于茶、烟酒、食品、化妆品等的一些产品的包装过于豪华,如月饼的过度包装对包装材料造成了严重浪费。过度包装的主要用材有高档原纸、红木、绸缎、金属等,对这些包装废弃物和一次性的生活消费品废弃物及其处理,带来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使包装的造型复杂化,提高了成本,增加了回收的成本,还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 绿色包装设计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2.1 绿色包装设计的兴起
在包装界,绿色包装是20世纪最为震撼人心的包装革命。绿色包装发端与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的未来》,又被称为“环境之友包装”“生态包装”。它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欧美工业发达国家率先形成声势,继而向世界各国延伸的。
2.2 绿色包装的特点
产品对生命周期扩大,产品使用后对回收、重用及处理阶段延伸;有利于对环境的保护,维护及平衡生态系统,可以做到从生产的源头减少产生不必要的废弃物;充分利用零部件的材料,减少包装材料的消耗,节约了资源;包装原材料无毒、无污染,可降解、可再生、可回收利用;还可采用天然的包装材料,如木、竹、稻草、麦秸、甘蔗、芦苇、藤条等材料;包装结构优化、减量化,从而达到简化包装,使用时易拆卸;包装所造成的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加强了,做到了可修复、可回收、可再生、可降解、可填埋焚化等一些处理。
3 绿色包装设计的执行策略
3.1 包装材料的选择
(1)有毒害材料的替代,如采用植物纤维替代泡沫塑料;印刷中的油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危害,要采用环保油墨;可以降解的塑料,由谷物合成的塑料――PLA聚合物材料生产的水杯不需要进行任何处理,可以与食品垃圾一道废弃。(2)可食性包装材料的运用,这种材料具有可食性,主要包括:植物纤维、淀粉、蛋白质等,其优点就是既可食用,又可回收,对土壤及自然环境不会造成破坏。例如,包装冰激凌的玉米烘烤而成的杯子,既节省了材料,又没有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可选择天然的材料如木材、竹材、麻类、草类等。这些可以被自然环境分解的材料,如竹类,主要用来做竹制板材和编制包装容器,如竹箱、竹笼、竹瓶、竹筐等。竹材质地比较坚硬,还富有弹性、耐摩擦、耐冲击、耐火、耐油等特点,多用于工艺包装和礼品包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象征着幸福、长寿等美好寓意。
3.2 包装结构的设计
保护商品是包装最基本的功能,其根本目的是防止商品受到损害。一件商品最终到消费者手中,要装卸、运输,陈列、销售等众多环节,包装在结构设计上要利于商品的整合和存放,节约仓储空间。包装的色彩和外形要便于搬运、管理。根据商品的不同性质,要使其在储藏期间不变质不损坏。
可折叠化:可折叠的包装纸盒是用较薄的纸板经模切和压痕折叠而成。在装商品之前,纸盒可折叠起来,易于运输、储存,节省了空间和运输成本,回收性好、方便垃圾处理、有利于环保。日本90%的牛奶都是用可折叠的纸盒包装,这可使小孩子从小就接触和了解绿色包装产品。
仿生:仿生设计对科学与艺术进行了结合,将产品更好地与大自然所融合,比如,花生的瓦楞包装、葫芦的全封闭包装、松果球种子携带式包装、椰子的汁、肉、壳共生的重叠包装等,都给予设计师们很大的灵感启发。
4 绿色包装在视觉设计上的体现
绿色包装产品在满足环境环保目标要求的同时,在设计表现的造型、颜色、图形、文字等都应符合绿色产品的要求,要体现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比如绿色能给人自然、环保、清新、安全、生机勃勃及和平之感,从而从包装的视觉上加强人们对绿色环保包装的认知。自然美好的东西会不由得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共鸣及向往。
运用材料固有色:随着包装的迅猛发展,其视觉表现力越来越丰富,从而掩盖了包装材料的本有特质,所以运用材料的固有色会给人以自然的感官体验。纸质材料色天然的植物纤维,很容易被分解,不会污染自然环境,而且让消费者感觉产品天然质朴,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运用视觉肌理:包装材料的肌理能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同时也是对产品特性的反应。比如木纹、树叶的纹络又自然又美观;肌理具有秩序美,自然植物中比如花瓣、向日葵有规律排列的葵花籽。视觉肌理从视觉上影响人们的心理变化,触觉肌理体现在材质的细腻粗糙、舒展紧密等来影响人的心理反应,二者的结合使人对自然的感受起到了进一步强化的作用。
5 结语
如今,绿色包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绿色包装设计的范围逐渐扩大,人们也开始注重人文价值及长远价值。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国家环保政策不断完善,同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绿色包装”终将成为现实。作为设计师要倡导绿色包装设计,在包装的设计中,树立绿色环保设计的道德观念,选择无毒无害、易分解的材料,设计全过程实现绿色化、生态化、人性化,以及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结合,为自然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商报网.
[2] 王安霞.包装装潢设计[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3] 李航,于静.包装设计基础[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
[4] 韩荣.包装意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上个世纪7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即“生态管理”。顾名思义,可以得知,这一理念主要倡导的是将生态学思维与组织管理紧密结合,在组织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出生态学的核心理念。将上述这一“生态管理”理念融入到不断分化的管理领域,可以进一步衍生出生态旅游管理。通常来讲,这一理念的引入极大地改变了旅游业的现状。以往的旅游业对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问题关注较少,一味强调对于已有旅游资源的无限制挖掘与利用,对于旅游资源是一种只减不增的消耗,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具有未来风险的。而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之下的旅游企业,将进一步关注可持续问题,尽量降低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防止旅游资源的进一步退化。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现状
客观来讲,尽管生态旅游管理概念兴起较早,但主要的研究与实践都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内相关领域的关注相较于西方国家而言,起步是较晚的。到上个世纪末期,都没有最终形成对这一概念的明确定义,对于其专门性的研究与实践也是为数寥寥。从我国旅游资源的普遍状况来看,生态旅游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更是有大量的森林、河流等原生景观,有利于挖掘旅游资源。然而,目前呈现出来的问题就是,仍然是照搬传统旅游的发展模式来对这些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没有充分做到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旅游资源的过度消耗。
三、生态旅游管理下的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
要想改变旅游管理的现状,将生态管理融入到旅游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管理理念的转变
从根本上来说,要想实现旅游生态管理的全新转变,首要的就是要转变固有的思维,不能够再以以往的旅游模式来硬套现在的旅游管理。传统的旅游管理理念只重视旅游需求,而对于旅游资源没有相应的保护观念,对于游客在旅游途中的破坏环境的行为不闻不问,总体来讲,就是始终将旅游景区置于一个此等的位置,轻视对其的保护与有效管理。在生态旅游管理下的旅游企业管理,不仅重视游客的相关需求的满足,与此同时,也将旅游景区视为主体部分,重视对其的维护,并对游客提出相关的保护要求,对其中破坏环境的行为也要及时予以制止。
(二)专业人才的甄选
要展开旅游生态管理,肯定是需要有专业性的人才的。这样的人才不仅有生态管理的思维观念,还懂得如何对游客的需求进行合理科学的筛选,对于一些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需求予以满足,而另一些将严重损害环境的需求会采取措施予以控制。有这样的专业人才对整个旅游流程予以严格把关,才能够有效实现对于旅游资源的有效维护,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三)整条旅游产业链的生态管控
从整个旅游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会发现,不管是旅游乘车,还是旅游住宿餐饮,以及旅游纪念品等漫长产业链条上的诸多环节,都是可以实现生态管理的。其中一旅游住宿餐饮为例,可以助推绿色饭店、绿色旅店的发展,在住宿餐饮领域构建出更多的环境友好型的单位。首先体现在饭店或是旅店的建设过程中,对于环境因素的充分考虑,尽量减少建设杂物对于环境的影响,也尽量降低对于当地自然资源的占用与浪费。除此之外,还应当注意,在具体经营过程中,秉承着环保、健康以及安全的理念,提倡绿色消费,减少不必要的铺张浪费的现象,减轻旅游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四)构建循环型的旅游生态景区
这样的观念,强调的是将游客的旅游行为也视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充分激发游客对于自然的热爱与保护的情怀,让其参与到对旅游资源的维护过程当中,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充分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与动力。例如,可以在旅游景区中设计一些游客能够参与的种植、采摘、放养、喂食等环节,让人更好地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这些都可以从旅游环节的设计入手,来对游客的行为进行有益的引导,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让他们自觉自动地去从事这样的保护行为。除此之外,对于游客旅游行为所产生的旅游废弃物,也应该进行专门性的回收与管理,对于其中的有用成分,可以进一步进行利用,对于其中的有害成分,则着手专门化的处理与解决,最大限度地降低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