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4:45: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媒职业道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业道德是新闻记者的最本质的要求,作为新闻记者,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够将真实的新闻献给观众。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多种价值观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职业道德丧失,所报道的新闻不符合事实,与真实性原则背道而驰。下面,本文就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底线的失守以及对此进行探究。
一、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底线失守现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新闻记者造假、有偿新闻、利用记者特殊职业敲诈勒索等违背职业道德的事件经常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这些负面现象不是个人或者个别情况出现,而是频繁出现。
新闻的关键就是真实,实事求是,一旦新闻记者失去了基本的职业道德底线,新闻就会失去真实性,就无法真正给观众奉上完美的精神食粮。从本质上来说,记者的职责就是老老实实反映实际事物,而上述提到的新闻记者造假、有偿新闻、利用记者特殊职业敲诈勒索等现象都违背了新闻记者行业发展的原则。
二、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底线失守的原因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底线失守是当今新闻界需要避免的一个重要问题。实际上,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底线失守有一定的原因。下面,笔者就从社会原因、行业原因以及记者自身原因就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底线失守的原因进行阐述。
首先,是社会原因。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新闻传播也开始作为一个行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很多单位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不惜重金聘请记者宣传其形象,即便这形象仅仅是伪装出来的。一家单位这么做,多家单位都会跟着这样做。这就形成了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
其次,是行业原因。行业缺乏关于这方面的规章制度,对于新闻记者道德失守的行为没有明确的监管制度与对策。以传媒行业中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为例来说,该准则虽然对记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规定,但是其仅仅提到了一些原则性、理论性和概念性的东西,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更谈不上影响新闻记者的活动。
最后,是记者自身原因。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面临诱惑没有一定的抵抗力。造成记者自身原因的是两种情况:第一,是记者自身本性不良,其受到经济利益以及社会利益的诱惑。第二,就是记者缺乏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当前来看,我国很多传媒单位都有短期培训,则往往不够系统,包括职业责任心、职业良心、职业荣誉感、职业作风在内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缺失是导致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底线失守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底线失守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确保新闻记者队伍的质量,提高新闻记者对职业道德的认知,下面,笔者从三方面就如何坚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底线进行说明。
(一)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是新闻记者自身。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主动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闻记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好本职工作。面对诱惑的时候,新闻记者依然可以坚守道德底线,抵住诱惑,确保新闻线索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另一方面就是传媒单位。传媒单位不仅要重视新闻记者的专业技能水平,也要重视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教育。新闻传媒单位必须对广大新闻记者补上职业道德底线教育这一课,要让新闻记者从内心深处意识到新闻记者的工作内涵以及职业道德底线。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主要是指将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加以法律化管理。目前来看,我国没有专门的法律针对新闻记者违背职业道德的事件进行处罚,这就给部分缺乏职业道德的记者带来了一定的机会。因此,从法律角度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行为进行规定,对于职业道德缺失的记者给予法律制裁,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来追究其相应责任很有必要性。
另外,身为一名新闻记者,也要拥有法律意识,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新闻节目的采编,真正做好本职工作。
(三)加强榜样带头作用
行业自律,应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途径。但是,由于我国传媒行业组织天生的软弱无力,现在能够被执行的对传媒职业行为的约束,是由众多的行政规章和政策规定构成的一类他律,以及一些行政运动(例如行业纠风)、政治学习运动(例如三项教育)。传媒职业道德意识的提升和对职业规范的熟悉,应由传媒自律解决。党政部门管理属于传媒自律的事项,反映了我国的传媒仍然被视为公权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传媒的职业道德意识较难形成。因此,传媒的自律建设,首先要从观念的转变做起。
一、将传媒工作的“权力”意识转变为“权利”意识。鉴于我国传媒职能从单一转向多样化,对于直接附属于党政机关的传媒记者而言,认识到自己拥有的采访权和报道权是一种“权利”而非“权力”,是确立自己职业意识的第一步。你的工作服务于公民的言论出版的权利,因而才拥有了记者的工作权利,你的权利归根到底是人民赋予的。对于直接服务于大众的传媒记者而言,谨防商业主义对新闻业的侵蚀,是树立职业意识首先要克服的障碍。
眼下较为紧迫的是,记者首先要知道你的位置在哪里,需要有基本的职业价值的底线。由于诱惑太多,一些记者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想干什么,缺少思想。其次,确立传播是“分享”的信念,不仅要满足传播者的需要,更要满足受众的需要,尤其不能牺牲受众一方的利益来满足另一方。再次,要把握记者在社会中的角色,传媒的责任是观望者、监测者,而非参与者,切记不要把记者的“权利”变成“权力”。
因而,记者的责任、权利、利益要统一,并且得到准确落实。经营部门和编辑部门的职能是不同的。记者永远无法照顾到与其报道内容利益相关的所有方,这是记者产生“道德两难”(moraldilemma)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因而,按照一定的职业自律的程序做,是记者最合理的选择。
二、立足于行业内控制,职业角色通过职业道德意识的内化而形成。我们的社会对记者们寄予的希望比任何国家都大,因而记者的形象、记者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职责,自觉遵循而不是由外在力量控制自己的职业行为,就成为社会瞩目的事情。一般说来,对于传媒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的控制有三种模式:受众控制、第三方控制、同行控制。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是从业人员对其自身的控制。以自律求自由,可以为传媒赢得较多的有弹性的活动空间。为了避免较多的他律,就需要更多的自律。“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马克思)这个道理,传媒业界应当深思。进行新闻专业主义的教育,使记者内化自己的职业角色,才是长远之计。
各种违规的传媒行为,多数表现为传媒或记者的职业角色与利益的冲突,即作为社会公器的角色与作为市场竞争主体角色之间的冲突。在生存焦虑的驱动下,传媒或记者有可能淡化职业责任感(包括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单纯追求利益。如果缺乏基本的职业意识,遇到新情况,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的决断往往反映的是当事人的逐利本能。就此,有学者指出:“从事媒介这种职业要求很高,这一行业中充满了模棱两可的情景和相互冲突的效忠对象。从事新闻的人必须迅速地作出决定,没有多少仔细考虑的时间。”(克里斯蒂安等《媒体伦理学》第8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在这里,记者是否具有内在的职业道德意识显得非常关键。
三、明确一系列具体的职业规范。我国目前的新闻职业规范偏重于相对抽象的职业道德原则的概括,而且过于简略,缺乏可操作的具体职业规范的细致约定。因而要进行细分,以制定具体的、可感知和可执行的规范条文,从而提高传媒职业规范的水准。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组织的课题(组长徐迅)已经完成《广播电视节目审议标准》的建议稿。想必在不久的将来,这方面能够出现一批可参照的有操作性的自律文件。我编的《自由与责任:国际社会新闻自律研究》(2006年9月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提供了2005年欧洲传媒组织这方面的调查和许多自律文本,也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参考。
当我们谈到记者的职业意识的时候,想到设立诸多明确的规范(自律)和如何保证这些规范的执行,落实到确切的奖惩上,这些是当前必须的,也有些无奈,因为问题似乎太多而得不到解决。但是从长远看,一种行业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其职业行为才需要更多的由外部控制而非来自内部的压力。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它的职业角色通过职业理念和精神的内化而形成,从而每个个体能够在从业的过程中自觉担当社会道义和服务公众的责任。
四、提升新闻伦理学的学术质量。我国的传媒伦理研究处于初级阶段,现有的论著尚停留在阐发较为抽象的原则和党建语言的层面,缺少新闻传媒的专业特征和可操作性,与传媒业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现在我国已有多个课题组在做传媒职业规范的研究,而且已经产生了部分成果,想必不久的将来在这方面会出现一批有质量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新闻记者 职业精神 职业道德
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就是新闻记者为了履行自己的职业使命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所拥有并展示的一种敬业精神、勤业态度,包括对新闻传媒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和对新闻记者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作风的认识与理解。
当前社会的转型带来了媒介的转型,其中包括媒介功能、媒介组织以及媒介组织成员属性的转变。主要标志就是“媒介市场”的形成,强化了媒介的企业属性,弱化了它的事业属性。传媒从单纯的党政机关中的一个部门,转变为市场自由竞争中的一份子,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外部越来越多的诱惑,使得传媒和新闻记者维护和扩张自身利益的驱动力也越来越大,从而在从事新闻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涉及职业操守的问题。
“在一项调查中,84.2%的被访者认为现阶段的记者亟待提高的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个人素质和自我约束能力’、‘专业知识’分别是57.2%、26.6%、和21.4%”。①统计结果表明,现阶段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受到公众的质疑。
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记者是党和国家利益的捍卫者,是人民利益的代言者,是历史的记录者,是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的营造者。在当前媒介环境下,切实加强培养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而如何培养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新闻记者职业精神的社会制约
首先,应从受众消费新闻产品的角度出发,为新闻记者培养职业精神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做到两点:一是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规范,使这些规范被广大公众所了解和掌握,成为他们衡量、评价、要求和约束新闻记者的社会尺度,从而让新闻记者职业精神的培养行为置于受众的监督之中。二是在倡导对受众实施正面引导的同时,要治理和整顿新闻产品消费市场,使受众自觉地与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不文明的消费习惯作斗争,消除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社会土壤,使受众自觉抵制“垃圾新闻”,从而培植适于新闻记者培养新闻职业精神的社会基础。
其次,强化新闻记者职业精神的社会调控机制。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监管,增强对新闻记者的约束力。新闻记者职业精神的培养过程是社会规范与主体自律的统一,而主体自律的范围和程度又往往依赖于社会规范的确立与完善。尽管目前我国有关涉及传媒业的法规较多,但大多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太强,对违反有关条例者也未指定明确、有力的制裁办法。因此,迫切需要完善新闻法规,使新闻记者在履行职业道德时有法可依、有规可范。对于那些违背了新闻法规、职业规范的新闻记者,不仅应该有社会舆论的谴责,更多地是要依据明确的法律规定,对其进行处置,做到违法必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新闻记者的激励,使新闻记者以道德信念来激发其新闻职业精神的培养。主要要通过舆论导向树立行业榜样,推崇践行道德的优秀者,让其他的新闻记者对那些道德垂范者产生心理认同和行为效仿。
第三,媒体内部职能部门应实施科学管理和完善相关人才工程。媒体内部要建立对新闻记者的管理机制,如以反腐倡廉、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为突破口,规范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保证人尽其才,职尽其能,德尽其道;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正确处理好新闻记者的业绩和待遇的关系,处理好个人和单位的关系,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实现健康的精神功利与合理的物质利益的双重驱动,充分运用法律和经济的必要行政手段实施行业管理。
二、新闻记者职业精神的自我培养和践行
1、树立新闻观,培养正确的新闻职业精神
培养新闻职业精神,首先要明确新闻职业的责任和使命。“邹韬奋先生在《新闻记者当前的任务》中说:‘现在都必须彻底认识新闻记者所负责任的重大与工作的艰苦。知责任的重大,便不致一遇困难便心灰意冷,兴趣索然’。”②当前新闻记者的职业责任和使命就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促进现代化建设。新闻记者需要以新闻观作指导,在学习新闻观的过程中建构正确的职业精神观念。新闻观是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新闻领域中的体现,是新闻工作生存发展的共同准则。“新闻观是构建和塑造新闻职业精神的理论核心,新闻职业精神是坚持和发展新闻观的具体体现。旗帜鲜明地坚持新闻观的指导地位是当前新闻界弘扬职业精神、加强自身建设的迫切要求,新闻工作者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决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和动摇”。③新闻记者只有牢固树立新闻观,明确认识新闻职业的责任,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新闻事业的积极作用。也只有在明确了新闻职业的责任和使命后,才会在从事新闻实践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职业精神。
2、注意新闻记者的总体人格培育
(1)端正工作态度,培养良好的新闻职业作风
培养良好的新闻职业作风,是培养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的关键。新闻记者在新闻实践中必须有严肃、严谨、求真和务实的职业态度。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记者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克服守旧观念,深入新闻第一线,忠于新闻事实。同时要严谨地开展调查研究,切准时代的脉搏,全面、正确地把握社会的本质和主流,严肃、认真地考虑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报道新闻时要做到讲真话、说实情、抓“活鱼”。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还要勇于奉献、敢于牺牲,耐得住寂寞;把握规律、富于创造,推进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
(2)严格恪守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职业道德是指新闻记者在新闻实践中所应遵循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从业的行为规范和职业操守,用于调整新闻行业内外的矛盾关系,规范新闻传播职业行为的一种道德”。④新闻职业精神并不等于新闻职业道德,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内涵和动力,后者是前者的外在表现和保障。即一名新闻从业人员有什么样的职业精神,他就有什么样的职业道德;而他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和职业作风,通常也是他的职业精神在实际中的一种体现和反映。
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是衡量他们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加强新闻记者的岗位道德培训,对新闻记者进行职业道德规范训练,避免以职业技术培训代替职业道德培训的做法,要通过严格的道德培训和岗前、岗中培养,让新闻记者要持证上岗,以德立岗。
3、提高新闻职业技能,化“技”为“道”
新闻记者在抓学习,讲整治,树正气的基础上,还要有熟练的新闻业务才能,这是培养新闻职业精神的最基本、最根本的要求。新闻工作的性质和职业特点,都决定了新闻记者要具备极强的业务能力。新闻记者不同于作家,必须和社会上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做朋友,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相当的活动能力,才能找到线索和采访对象。不仅如此,新闻记者还要有强烈的精品意识、头条意识。不仅如此,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记者不仅是采编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还要是有特长的专用型人才。只有具备了熟练、精湛的业务才能,我们才能谈得上培养新闻职业精神,才能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
4、倡导新闻记者对职业道德的自觉践行
与其它职业道德一样,新闻职业道德是一种知行合一,却又知易行难的实践性道德,其实践的品格蕴含着道德主体躬行的律令。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必须努力去敬业、乐业、勤业,在新闻职业道德践行中,要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夯实职业道德根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新闻职业精神。首先,在从业前应当把职业道德内化为从业者的主体素质和发自内心深处的实践愿望,是从业动机与德行品操的统一。其次,在新闻实践中,应当把职业道德融入新闻实践中,并通过新闻报道表现出来,实现人品与文品的统一。最后,新闻记者应当定期收集自己的职业行为的社会效果反馈,以便及时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以确保其职业道德践行的恒久势态和正确走向,实现自律与他律,个人慎独与社会约束的现实统一。
总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因素,切实加强新闻记者的自律是关键。同时,这又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也必须建立长久有效的体制和机制作为其有利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好当前媒介环境下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①吴廷俊,《品德与操守――转型期新闻纸业经身的缺失与重塑》,《新闻前哨》,2006(3)
②孙小临,《人品与文品俱美――和青年朋友谈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中国记者》,2004(9)
③李东生:《坚持新闻观,弘扬新闻职业精神》,2005年11月9日,news.省略/zgjx/
2007-01/16/content_5612060.htm
一、社会转型期与新闻职业道德概述
从新闻传媒的角度来看,社会转型期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人们获得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受社会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来看,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和进步,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但是面临着价值体系缺失、物欲主义盛行、生活意义迷茫等现实问题。转型期人的问题正是新闻工作者的问题,由于信仰缺失、价值观迷茫、物欲至上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新闻职业道德,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新闻职业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新的问题,新闻伦理受到了新的冲击。
二、社会转型期新闻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1)法律缺失,舆论导向模糊。近年来,党和政府面对转型期在新闻界出现的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开展了积极的道德自律活动,并且各地方政府也都制定了一些地方性的管理条例和部门准则,但是这些地方性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并不具备法律效力,我国的《新闻法》至今空缺,这就给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行为提供了法律漏洞。与此同时,舆论导向模糊也成为当今社会新闻职业道德失范问题之一,舆论导向错误将会误导民众的认知,舆论导向不明也不能正确发挥新闻传媒的社会作用。(2)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出现。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人们狂热追求经济效益、萌生了物质至上的价值观。新闻工作者为了博人眼球、赚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不顾职业道德制造虚假新闻,为了追求新闻的可读性和时效性,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同时,有偿新闻近年来更是屡禁不止,新闻被当成商品进行买卖,这种行为不仅丧失了新闻职业道德,更是对新闻媒体、对社会和公众的不负责任。(3)新闻低俗化,媒体公信力下降。进入社会转型期,媒体时代也随之来临,新闻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几乎所有媒体都有市场化的倾向,很多媒体在竞争中丢失了“义务”和“责任”。新闻管理者对于低俗新闻和黄色新闻一再宽容,导致低俗新闻屡禁不止。(4)新闻工作者自身职业道德水平低下。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对于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有根本的影响,一些新闻工作者在各种利益诱惑面前丧失了职业道德,用新闻换取个人利益,不仅影响了整个新闻业的声誉,更使新闻公信力下降。
三、社会转型期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途径
(一)夯实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基础
(1)倡导党政基层部门积极完善规章制度。我国党政和基层相关部门是我国新闻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新闻职业的发展单单依靠法律和从业者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党政机关及时设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出台行政法规。(2)营造健康的新闻行业发展氛围。营造健康阳光的行业氛围对职业道德建设起到基础性作用,从内治理、向外延伸,从自身做起,将会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打开新的出路。
(二)完善新闻职业道德的自律体系
(1)树立明确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明确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是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一步,使从业者有明确的行为标准,使社会、公众的监督有据可依。(2)认识新闻职业道德评估的重要性。重视新闻职业道德评估的作用,深入研究设立职业道德评估的原则和途径,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将新闻职业道德评估的建立提到日程上来。来自外部的约束作用都是有限度的,只有引导从业者从内部进行自我管理,才是真正有效的方式。
(三)打造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合力
(1)开展对新闻从业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一定要重视对于从业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媒体机构和新闻管理部门要针对教育手段进行创新,用新闻实例进行具体教育,提高从业者的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2)加快新闻行业的法制建设。我们若想新闻行业的发展有所保障就要加快立法的脚步,结合时代背景和新闻行业的发展现状,制定与时俱进的科学的新闻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来保证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3)健全新闻行业多维度的监督体系。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不能忽视监督的作用,新闻职业是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职业,说到底是为公众和社会服务的,接受公众和社会的监督也是情理之中,更是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在社会转型期,关注新闻职业,树立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是媒体对公众和社会的重任之一。通过对党政机关基础工作的支持、自律机制的建立、对从业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建立与社会监督,来有效净化新闻环境,这也是对社会良好运行贡献了力量。
作者:刘赫男 姜禹辰 单位:东北电力大学学院 吉林省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一、新闻工作者面临的道德问题
在当今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各种文化充斥而来,当新闻工作者同时面临几种不同的道德难题时,而现实又只允许他们做出单选题时,他们已然就已经陷入了道德的选择困境中了。当前我国的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和要抉择的道德难题主要有以下的几类:在报道专业的新闻和社会的公德之间应该选择什么,在新闻媒体的维护上和工作者的利益之间应该选择什么,在新闻的自由报道权上和公民的隐私权上究竟又该选择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着我国新闻传媒的发展,这些传媒下的产品给社会和公众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而且引发的一些道德问题引起了不少公众的思考,那么我国究竟该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新闻道德体系才是最有利于我国的和谐发展的?
二、构建我国新闻工作者道德价值选择的实践途径
(一)从主体内部强化新闻记者的伦理素养
新闻工作者要从自身出发,强化自身的伦理素养,遵守新闻传媒的纪律,增强工作的纪律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新闻传媒这一行业的特殊性造成了新闻工作者在工作的时候必须思考到底什么孰轻孰重,该怎么样去处理义和利、善与恶的问题,就算想了这些,到底什么会支配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这些问题的根本都是取决于新闻工作者自身的素质修养,所以,只有从根本出发,提升自己的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在这些问题上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做出最公正的决定,做到客观,全面的报道事实,文明的将新闻事件报道出来。
(二)培养新闻工作者发扬互谅互让的精神
在利益方面,新闻工作者要做到互谅互让的精神,来调整新闻部门内部的利益纠纷。在这个行业里,利益冲突是存在很普遍的,包括:上下级之间的和同事之间的,当管理者因为报道的内容等和部门的人发生意见不一致的时候,管理者可能会妨碍他们的报道自由权,而被管理的人也可能会因为自我素养不高而不听管理者的话,这样就造成了一些内部的冲突,造成部门中的不和谐现象,这最终会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而同事之间可能会因为竞争的关系,形成关系不和谐,合作不愉快,不能相互协调工作的情况,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处理的好的话,也是会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影响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所以,加强新闻工作者的道德素养,可以让他们自觉抵制这些不良风气,促进新闻业的发展,维护公众心中自身的完美形象。
(三)培养新闻工作者自律自省的精神
在我看来,新闻工作者自律自省的精神是最重要的,因为新闻工作者是面向广大群众的,严于律己的精神一定要有,因为这不仅仅关系到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还关系到整个媒体的形象,做到严于律己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做事严谨,对报道要认真核实,做到公正的报道,对于新闻一定要真实,不要因为怕苦怕累就放弃采访的过程,只凭空想象,或者听其他人说,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大忌。而对于自省就是说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自己之前做的事进行反思,想想什么是做的不到位的,找出自己的毛病或者说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在发现那些不符合新闻道德的地方及时改正,从而进行自我改造,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从内心接受这个反省的过程,不能是因为反省而反省,这样对自己工作中道德问题就会反思的不深刻,就不能很好的去改正过来,从根本上不会对自己和整个工作有大的作用。但是当一个新闻工作者能坚持在每一段时间都能进行自我反省,提升自己的道德底蕴,这就离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远了。
加强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是建立新闻道德体系的重要的一个部分,新闻工作者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来适当的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这对整个新闻传媒业的道德体系的建立有着重大的意义,只有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而我也相信,在时代的变迁下,新闻工作者的思考会越来越多,建立一个好的新闻道德体系将不再会是问题。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现有新闻的道德体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有的新闻道德体系还很不完善,有一定的缺陷,而我们必须针对这些缺陷和实际情况来进行改制,完善我国的新闻传媒业的道德体系,给国民以正确的向导,用自己的作品来感染大众,成为当下道德的践诺者,只有这样,我国的新闻传媒才能更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国栋;;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修养[J];青年记者;2011年18期
[2]罗以澄;侯迎忠;;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兼论记者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2期
[3]鲍爽;;新时期电视新闻工作者必备素质[J];新闻窗;2011年03期
作者:侯云霞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
一、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的更替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进行和发展,新闻传播界的研究人员也在断的更替。旧的研究人员不断退休,以前的老教师也开始逐渐离开教学岗位,新老人员的更替为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制造了新的契机。一批新的研究人员和年轻教师开始走上工作岗位。他们陆续接替先前一批工作人员的工作,在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在新一代年轻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各高校的新闻传播研究出现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年轻的一代作为各高校新闻院系和新闻研究的主创人员,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视野更为开阔,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科研成果也将更为突出,为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随着经济发展,新闻学专业开始在各高校普遍建立并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由于基础设施和高质量新闻传播学教师的缺乏,其配套发展仍有很大的难度。
二、近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大进展
数套传播学的译丛(数十本)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的连续几年内陆续出版了,这对这回影响和促进新闻传播学研究和新生代的持续发展。当前来看,我国新闻处奥博教学的应用教材多为翻译版本,而且这些翻译教材大多来自国外教材。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随着学术会议和交流增多,传播学论文数量和质量也大有改观。在高校各新闻传播院系中,传播学发展成果显著,作为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基础课程的地位己经得到确立。许多受到传播学界认可的教材被积极引进,并得到广发应用,这些教材多为国外教材,国内自己的研究性著作极为匮乏。随着传播学的快速发展,与传播学相伴而生的传播学批判学派也开始出现,批判学派的研究获得发展,符号学、舆论学随着批判学派的发展也有所进步。
三、发展新闻学研究的重大进展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陆续出版,这是中国新闻史中提综合研究的丰硕成果,这一成果已经得到了业内的公认,并且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新闻史的个案研究在今年来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很多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不断展示给大众,研究发展蓬勃进行。中国新闻史的个案研究促进了新闻传播思想的研究,各个时期的新闻传播的研究思想都在这个时间段得到了新的重视也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随着最近你年来的各项发展,成套的新闻传播学教材在各主要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出版或重新出版,这些教材注人了较新的材料和思想。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研究人员在回顾历史、拓展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一些成套的历史性研究著作,这对于总结过去,继往开来有重要意义。
四、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融合
较强的使用性质和较弱的理论色彩是传统的新闻学研究的一大特点。现在的新闻学研究范围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报学。一切与人类相关的食物和活动中都贯穿这传播学,传播问题散发在各个学科中。新闻学和传播学在学科管理上有着众多的共同点,在学术研究中,会有很多的相同性,在学术活动中已很难区分,或者说区分的必要性已经很小。新闻学和传播学的融合已成定局。
五、研究的热门话题
随着中国传媒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新闻法治与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研究的重视,成为研究者饿热门研究话题。他们把越来越多的焦点和精力放到关系研究上。但是传媒业的发展,也导致了传媒与社会互动增加,这也就造成了传媒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上升。于是,学界越来越关注传媒业自身的法治建设和职业行为的规范化。于此,很多与此相关的法学研究人员也开始加入到这些研究当中来。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这方面的研究在近几年内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并且逐渐全面完善。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正还是把研究放在了对新闻的侵权和诉讼。对新闻侵权的诉讼的研究的重视程度或者说是研究的力度都要超过了对陈美职业道德的研究。就我国而言,我过很多的传媒界的职业道德行为都与世界公认的道德准则不相符,这是造成我国新闻传媒研究重点不一的主要原因,而并非传媒职业道德这项研究有多大的学术难度。
传媒学者陈力丹教授曾归纳出我国传媒领域15种违反职业规范的行为:(1)编辑部与经营部混岗;(2)广告版与新闻版混淆(包括所谓“有偿新闻”);(3)新闻栏目拉企业赞助;(4)受贿无闻;(5)假新闻;(6)制造“媒介事件”;(7)免费接受被采访方的各种好处;(8)侵犯公民的隐私权;(9)侵犯当事者的著作权;(10)“媒介审判”;(11)介入式隐性采访和偷拍偷录;(12)拒绝更正与答辩;(13)恶炒明星绯闻和犯罪新闻;(14)无人性的冷漠新闻;(15)虚假广告和庸俗广告。
这些失范行为的产生,虽然有媒体体制转型、运作机制、利益驱动和媒介竞争加剧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还是新闻战线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缺失。那么。如何找回我们缺失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更好地规范新闻队伍的职业行为呢?当前全行业正在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一剂有效的“治病良方”。而对新闻单位而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在开展大范围学习教育活动的同时。媒体还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职业规范。
首先,媒体自定规范有利于将新闻的职业道德建设落到实处。任何事物都有共性和个性特征。媒体有许多共同特点。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共同的任务和目标。但是,不同媒体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在职业道德建设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着力点。比如,广播电视与网络在职业道德建设中要解决的问题就各不相同。即使同一种媒体。中央的和地方的,省里的和市县的,它们的个性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开展大的教育活动,有利于解决媒体在职业道德建设中的共性问题,而媒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找问题,自查原因,自定规范。将任务和目标细化、量化。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解决媒体的个性问题,把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其次,在实践中,新闻行业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职业规范来指导从业者有效地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避免道德失衡、行为失范、新闻侵权等问题的产生。在已经制定的规则中,现有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政策性和原则性,但其中的一些内容大而化之,难以落实到职业性的具体工作中。而《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广播影视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实施方案》(试行)等,则侧重于“不得”,缺少“如何”。
再次,在执行层面,我国的体制造成了以行业团体为单位执行自律规范的模式效果不甚理想,较为可行的办法是以媒体为单位实现自律规范的执行和监督。@
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职业规范,一直是新闻从业者的期许与呼唤,国内一些媒体已经先行一步。制定了自己的准则或规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给媒体以启示。
比如,《财经》杂志在制定自己的职业规范时,不仅借鉴了美国财经编辑记者协会的《财经编辑记者行为守则》,还根据国内的现实状况特剐是自身的实际情况,增加了补充规定。如“收到价值200元以上的赠品,如不便退回,交回单位行政部门,由单位登记收存。用于集体活动”,“从选题到发表,都是编辑和记者高度协调”等。通过限定礼品金额、高度集中发稿权等措施来遏制编辑、记者利用手中掌握的文字力量和版面空间进行“权力寻租”。
2006年1月。《南方周末》设立“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其职能是,对引发社会争议、引起读者投诉的报道,启动调查程序,比照《南方周末》的新闻职业规范标准,对报道操作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了解、核实,形成书面意见并在媒体上公布。以确保本单位新闻生产的客观、真实、公正。职业规范委员会针时2006年11月23日的“黄健翔专题”、2008年5月22日的《灾后北川残酷一面》进行的调查,在业内及受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体现了《南方周末》内部较为健全的职业规范和高度自律,也增强了《南方周末》在公众心目中的权威性、公信力。
《财经》和《南方周末》这两家媒体的案例说明,适用性强、具体明晰的内部职业规范可以强化员工的职业道德意识,促进事业的良性发展。新闻单位完全可以参照有关新闻宣传的政策、法规、文件及新闻从业人员的管理规定和行为准则等,根据自身所处的媒体环境和从实践中得来的媒体经验,着手制定本单位的职业规范。那么,这样的规范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制定,又怎样落实呢?
首先,媒体自定规范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新闻队伍的成长和媒体的发展,提高宣传质量和引导水平。因此,媒体自定规范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制定的一切措施要建立在有利于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不能以惩代管、以罚代教。同时,自定规范要有利于媒体的健康、持续发展。
其次,规范的内容应包括职业意识、法律规范、操作规范、监督与处罚等。在职业意识方面。要把科学发展观、新闻观等内容写入规范,作为指导思想,统领职业规范的全部。应该明确: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肩负着正确引导舆论的重任;新闻从业者拥有的采访权和报道权,是“权利”而非“权力”:客观、公正、真实是新闻工作者必须秉承的基本原则:记者首先是社会人,然后才是职业人,社会普遍道德高于新闻业道德等。在法律规范方面。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新闻传播法,有关新闻侵权的法律规定分散于民法通则、司法解释、专门法之中。这些法律规定是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规范底线。把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收集整理,明确写入规范。制定操作规范时,应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媒体道德失衡、行为失范、新闻侵权的表现,细化在采访报道、广告经营等环节的操作规程,并提出具体要求。
再次,规范的制定应坚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规范的制定要建立在各种意见的自由表达和充分沟通的基础之上,要达成共识。只有这样,规范才可能起到它应有的约束作用。在制定过程中,可引入案例研究的方法:建立案例库。采集经典个案,组织专家和一线的新闻工作者进行分析解读。通过案例的开发和运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这种做法,可以让媒体自定的规范更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拿来为我所用。
最后,规范的实施监督要制定专门制度、设置专门机构。河南电视台的“节目集中审看”制度就很有典型意义。由台领导班子所有成员和宣传部室、频道负责人组成的审看组,不定期抽调合内各频道的主要栏目进行集中审看。对导向性强、格调高雅、制作精良的节目予以褒扬,对出现低俗化倾向、有违职业道德、有违职业规范的节目进行批评,责令整改甚至撤播。而《深圳商报》的经验也值得借鉴。其具体做法是设立专门的机构,由专人负责处理群众对记者的投诉、对报社的意见,逐条核查落实后形成报告,提交编委会。利用编前会的机会,报社领导讨论该报告,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如在版面上刊登更正声明、扣发当事人奖金等。
同时,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媒体自身和新闻从业者队伍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媒体自定规范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各项规范日渐完善、科学、管用。
面对文化娱乐报道的“增容”,一线记者的作用越来越醒目:提供最新的独家娱乐资讯、深入客观的文化娱乐报道,成为媒体竞争必须强调的“重磅”。不过一些娱乐记者却没有认清自身的重要性,在种种原因的推进下,蜕变成了“狗仔队”。 他们“创作”的低俗娱乐报道就像病毒一样,感染面积大、攻击力强,让严肃的文艺评论、深度的文化思考一再“失地陷城”,让文化的品位一降再降,于是,娱乐新闻“批量生产”成就媚俗的“快餐文化”,让人感受不到媒体的一丝社会责任感、公信力;另一方面,导致了受众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进一步平庸化,对整个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新闻工作者是舆论信息的“把关人”,在决定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如何呈现报道时,还必须考虑在履行职责时自己的行为是否道德。媒体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注定肩负着舆论引导的重任,它永远也不可能置市场于首位,为市场所左右。作为新闻舆论“把关人”的记者,更应该高瞻远瞩,明辨是非,加强自律,增强“体质”和免疫力,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潮的侵蚀,抵御外来不良文化信息的侵入,警惕并防止职业道德的滑坡。
1.树立正确而坚定的政治态度
正确而坚定的政治态度,是娱乐记者加强自律的首要前提。“政治家办报”的主张,一直是我党指导新闻工作、发展新闻事业的一条重要原则。尽管在全球化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传媒业步入市场化运作,但与传媒产业相对发达的美国相比,中国传媒业至少有四个方面与美国有着明显区别:监督程度与方式不同,所有权和发展方向不同,对读者的服务不同,经营方式、赢利模式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具有舆论导向作用的监督方式不同。针对媒体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这几年新闻界开始了自上而下的认真反思,重新提出了“政治家办报”的思想和“三贴近”原则,颁布了一系列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从思想上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新闻采编人员行为,同时也为“违纪”新闻人敲了当头一棒。
2.坚持个人操守
范长江在《怎样学作新闻记者》一文中指出:“第二个经验,就是操守。世界上很少人像新闻记者这样有更多诱惑与压迫的……”
诱惑,是娱乐记者不能自律的直接诱因。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的商品属性和市场化运作日益凸显。既然娱乐存在市场,既然口味能够迎合受众,媒体势必对此加大力度;既然市场化运作,“多劳必多得”,娱乐记者见到了眼前的既得利益,便不再考虑长远利益。面对现实的物质利益,面对激烈竞争的生存困境,娱乐记者能否坚持真理,坚守道德底线,实在非常重要。
3.加强新闻自律
新闻自律是指新闻工作者及媒体在新闻信息的传播中进行自我约束、自我限制的一种行为,是媒体业平衡媒体、个人与社会三方面的利益与冲突、避免直接对抗、减少同社会民众摩擦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自我协调的行业规范。新闻自律是娱乐记者自律行动的直接表现。它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
一是媒介批评。对于媒介批评的含义,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大家认可的,就是对大众传媒的批评,是对媒体“产品”及媒体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反思。
二是相关的规则约束。为使新闻传播活动规范有序,就必须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否则,新闻工作就会出现失范与混乱,从而对社会造成危害。新闻职业道德原则,直接表达了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传播中所应承担的义务、责任与使命,集中体现了在新闻传播中对职业行为的特殊要求,是衡量和评价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思想、职业行为的道德尺度,也是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具有广泛的指导性与约束力。
三是媒体的理念。我国的媒体竞争尤其是优秀的主流媒体已经开始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媒体通过确立自己的理念、树立自身形象以吸引受众。媒体的理念体现着自身的价值取向、规范,对从业人员有着潜移默化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作用,是新闻自律的内在动力。
4.娱记也当品牌化
虽然现在各大媒体中已有不少“首席记者”,但仔细揣摩后,笔者发现,其中甚少有娱乐记者。在新闻界的颁奖仪式上,也很少见到娱乐记者的奖杯,莫说被评为优秀记者,能够获得提名就已经是对一个娱乐记者的最高奖赏了。其实,娱乐记者也应当有品牌化意识。品牌是区分的标志、形象的象征,品牌也是承诺、保证和契约,是更有效的沟通代码。现如今文化娱乐新闻面临“重整山河”的重任,娱乐记者更应当树立品牌化意识,把捍卫娱乐新闻的真实性和纯洁性变为各自的自觉行为,清除各种低俗化行为。
5.改善娱乐媒体环境
我国目前的娱乐传媒产业尚不够成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可避免。从新闻人自身入手,加强自律,加强本土精品文化的推广,便可适当带动整个娱乐媒体大环境的改善。
【关键词】律师,职业道德
律师这个行业在很多人看来是另人羡慕的一个行业,在业外人看来,律师收入高,相对自由。中国的律师制度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起步较晚,所以中国律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起步也是很晚,相对很是落后,并且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在律师与司法官关系中,一些非正常现象导致双方职业关系失衡;在律师与委托人关系中,由于律师业务能力和道德能力存在不足,委托人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在律师与公众关系中,存在公众情绪干扰律师正常执业,传媒误导甚至影响司法公正;在律师与律师同业者的关系中,存在恶性竞争问题突出。为维护律师行业的整体形象,强化律师职业道德建设势在必行。
一、律师职业道德的涵义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社会职业中的特殊体现。职业道德与一般的社会道德相比,有明显的职业规范性。律师作为一个行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本行业的职业道德,称为律师职业道德。具体的讲,律师职业道德是由一定机构制定的,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具有现实约束力的思想信条和行为准则。
二、建设中国律师职业道德的意义
1、律师职业道德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市场中介组织要依据市场规则,建立自律性运行机制,并接受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律师事务所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介组织,律师职业作为律师业务的物质运行者,需要建立自律性规章,以切实约束律师客观、公正、廉洁地从事律师业务,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正确实施。
2、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律师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和国家法律正确实施的一支力量。国家法律、法规虽然对于保证律师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规定难免存在漏洞,并且在某些方面是必须由律师职业道德加以弥补的。因它覆盖面广,概括性强,能全面进行调整,能最大限度地对律师提出维护委托人合法权益的要求。
3、律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律师队伍的建设。律师作为公民合法权益和国家法律正确实施的维护者,本身就应当是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的楷模。但是,有一些律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违反法律、道德的事时有发生,给律师队伍的声誉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对于律师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律师职业道德就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手段。规范化的律师职业道德对于律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利于律师队伍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从而进一步提高律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更出色地完成所肩负的神圣使命。
三、加强中国律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律师荣誉意识的培养。西方律师业的早期,同样是由于社会民众对律师业的讥讽刺激了律师们,让他们意识到了职业荣誉的重要性。为了改变人们的评价,律师们开始为穷人提供免费的服务,有时这种服务完全不计成本,此后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种为打不起官司的人进行援助的服务演变成了今天的法律援助制度;不仅如此,律师还剔除在职业队伍中的道德败坏者来提高自身的纯洁性。希望中国的律师可以建立起职业荣誉感,重视自身行为的修养和性格培养,从内心激发对行业的热爱,对荣誉的珍惜,进而提高律师整体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加大法律普及力度,让法制理念深入大众。如果说对抗制诉讼模式是律师的价值体现,那么现代法制环境的建立和大众对法律的理解就是律师存在的土壤,没有土壤的包容,任何存在都是不现实的。而我国法制现代化刚刚起步,可以说法制的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律师职业道德的错误认识不可避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间的矛盾纠纷也日渐增多,任何人都无法避免和法律打交道,这正是律师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只有让更多人真正的认识法律、了解法律,才会对律师职业道德的独特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律师执业的环境和前景才会更好。
(三)建立有效防控体系,预防权、钱交易。相比于明确的单极利益是律师追求案件胜诉的直接动力,付出和收获的不对等则是法官受贿的心理痼疾。大多数法官认为自己的付出多于律师,而收入却不如律师来的丰厚,无法摆正心中的天平使部分法官利用自己手里的权力为个人牟利,也有的法官会干脆辞去工作,成为律师后和原来的同事订立“协议”,钱权交易就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为了打断这种违法的交易链,笔者认为以下措施是必要的:
1.提高法官的社会地位。
2.完善司法独立的体制建设。
3.完善关于律师和法官关系的回避制度。
4.建立更加严格的惩罚制度。
(四)明确律师应遵守的职业道德
何为律师职业道德是一个道德领域的问题,法律无法对此作出细致的规定。从现在理论界认为有三条基本原则可以作为律师执业道德的最低评价标准:一是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律师在从业的过程中要带头遵守法律法规,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形象为当事人服务,保持律师声誉。二是职业的独立性。律师执业中要保持独立,不得和司法机关或其他与案件有关人员进行不正当接触,不受司法机关干涉,不受当时人的意志左右,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执业。三是保持廉洁和清廉。这是对律师的双重要求,既要对自身保持清廉,也要做到不对法官行贿,做到对司法系统的廉洁。
参考文献:
[1]仓道来.《律师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一、活动主题
以“践行40则,做文明公民”为主题,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推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宣传普及,引导广大公民积极进行道德实践,增强道德意识,提升文明素质,为文明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
二、活动内容
1、开展“公民基本道德行为40则”宣传普及活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行为40则”的内容及丰富内涵;及时报道社会各界对“40则”的反响,以及各部门各单位开展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努力使“40则”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责任单位:县传媒集团、潍坊日报社昌乐分社、昌乐政务网、昌乐信息港。
2、继续广泛深入开展月评身边好人活动,积极参与第三届潍坊市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以媒体为平台,动员各部门单位及广大干部群众发现身边好人好事,推举身边道德榜样,比学身边道德模范。在此基础上,启动第二届昌乐县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层层选树道德模范,造就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道德模范人物群体,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责任单位:县文明办。
3、积极参加潍坊市第六届职工职业道德“双十佳”评选活动。按照市里安排和要求,以基层推荐、评委评议、公示监督的方式,评选出我县向市里推荐的职工职业道德“双十佳”集体和个人候选人,并充分发挥评选表彰的辐射带动作用,构筑职工职业道德建设体系,不断提高全县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责任单位:县总工会。
4、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精心设计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志愿者参与公共秩序维护、低碳理念宣传、窗口行业服务以及关爱空巢老人等行动,吸引更多的公民服务他人、奉献社会。责任单位:团县委。
5、深化和谐家庭创建活动。以“三和四进孝为先”为载体,(三和:和顺家庭、和美家园、和睦邻里;四进:四德教育、文明新风、生态文明、和谐文化进家,)实施孝德尊老、亲情关爱、素质提升、文化孕育行动。广泛开展“孝行昌乐”主题教育活动,及和谐家庭、优秀家庭角色创评活动,举办“和谐家庭大讲堂”,推进家庭美德教育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责任单位:县妇联。
6、开展“做文明有礼的中国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文明观世博 热情迎亚运 和谐迎国庆——做文明有礼的中国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倡导人们自觉做到“六个文明有礼”:言谈举止文明有礼、公共场合文明有礼、邻里相处文明有礼、行路驾车文明有礼、旅游观光文明有礼、网上交流文明有礼,形成人人争当文明人、争做文明事的良好风气。责任单位:县文明办、县教育局、团县委、县妇联。
7、积极参加“魅力潍坊满书香”全民阅读活动。在9月份读书月期间,开展经典诵读、读书演讲、征文大赛、系列评选等活动,突出道德建设主题,掀起全民阅读活动的。责任单位:县文明办、县教育局、县妇联、县总工会、县民政局。
三、活动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契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突出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做好部署安排。要搞好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作用,形成道德建设的合力。
2、形成浓厚氛围。要充分运用新闻宣传、社会宣传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等形式,利用道德点评台等载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要创新活动方式,开设网上道德网页,举办网上论坛等,吸引群众广泛参与。
3、强化督查考核。要对活动开展情况及时督查,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各责任单位于9月20日前将活动方案报县文明办,活动结束,及时上报开展活动情况。
关键词:新闻摄影; 艺术; 表现力; 策略; 思考
随着信息读图时代的到来,新闻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发挥越来越大。新闻摄影以其直观的形象和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吸引着公众的眼球并给公众造成了视觉冲击力,从而有效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增强新闻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因而,加强对新闻摄影技巧的提升,提高新闻摄影的艺术表现力都可以有效增强新闻的传播能力和传播魅力,对社会的宣传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1 新闻摄影艺术表现力的概念和内涵
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由照片和文字两部分组成的,共同构成新闻内容的外在形式和物资载体。其中,照片是新闻摄影的主体,文字对照片是一个详细的说明和注释。新闻摄影和普通的摄影照片不同,它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兼具着传递新闻信息数量和质量的能力,体现出新闻价值、摄影水平及新闻工作者的价值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检验新闻形象力、衡量新闻价值高低水平的标准。
2 影响新闻摄影艺术表现力的关键因素
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新闻摄影,其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关键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2.1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 作为新闻摄影的主要拍摄主体,新闻摄影工作者水平和职业素质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摄影的艺术表现效果。首先,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会作用于新闻摄影,也是新闻摄影内容的直接体现和反映。其次,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样影响着新闻摄影的艺术表现力,是否认真专业会影响到照片的逼真和写实。最后,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后期制作编辑水平也对新闻摄影图片有重要影响。
2.2 被拍摄对象的信息内容 新闻信息是新闻摄影的内容,离开了拍摄对象就谈不上艺术表现力。如果被拍摄对象本身具有新闻性,自然拍摄的时候也具有视觉冲击力,新闻信息及信息量的大小都是影响新闻摄影艺术表现力的重要因素。
2.3 摄影记者的摄影水平 摄影记者的摄影技术和水平决定着照片质量的高低。也是新闻摄影艺术表现力的关键影响因素。色彩、构图、美术、以及图像处理能力,都影响着图片的质量,尤其是摄影创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力,也是新闻的亮点和卖点,对提升视觉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4 观众的接受能力 摄影图片质量的高度最终的检验是观众,因此,新闻摄影的图片是否符合大众的审美和口味,也是检验新闻摄影是否有艺术表现力的准则。因此,拍摄符合大众,符合观众的照片是有效传播新闻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新闻摄影社会功能的有效方式。
3 新闻摄影拍摄存在的问题探析
在数字化读图时代,新闻摄影对于新闻信息的传播具有强大的功能,但是在现实中,新闻摄影拍摄却存在不少问题,影响着新闻摄影报道的整体效果的发挥。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3.1 新闻图片造假现象严重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新闻摄影的造假现象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如2007年陕西被吵的沸沸扬扬的“华南虎事件”,就是因为后期合成照片造成了社会的许多困惑。因此,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后期制作软件和水平的提高从而也造成了新闻摄影行业的真实性的丧失。许多缺乏职业道德的摄影记者用后期处理的图片混淆新闻视觉,以假乱真,如曾《大庆晚报》刊登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新闻图片,被许多刊物转载甚至获铜奖,但最后被证实却是后期合成照片。
3.2 新闻传媒行业辨别和把关难度提高,侵权问题严重 PS以及一系列的处理软件的诞生和在新闻摄影行业的运用,使得新闻传媒行业在采用一些新闻摄影照片时往往存在难辨真伪的问题,此外,普通的摄影爱好者也可以将自己拍摄的照片通过后期制作到网络上,这给观众造成了很大的困惑,不利于新闻传媒行业的引导。加上一些网友恶意传播非法照片,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如“艳照门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此外,由于信息时代的发展,一些图片很容易泄露,这样就导致了一系列的侵权事件,给摄影者和媒体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4 提升新闻摄影艺术表现力的策略思考
近年来,新闻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是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提高新闻摄影的艺术表现力,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足功夫,方可促进新闻摄影的和谐发展。
4.1 提高新闻摄影记者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 新闻摄影记者的摄影水平和职业道德对摄影照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作为摄影的主体是关键,因此,提高新闻摄影记者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至关重要。首先,要更新摄影记者的观念,从思想觉悟上提高对新闻事件的敏锐捕捉力和洞察力,只有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才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将一些抽象图像和思想具体化,增强图片的逼真性和形象性。另外,新闻摄影照片要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到摄影的过程中和价值理念中,用独特的视角挖掘出平凡生活中令人动容的画面。同时,也要提高新闻摄影记者的知识涵养。由于新闻摄影涉及行业和知识较多,因此,除了了解新闻传媒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尽可能多的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不断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职业素养,这样才能更易了解新闻背景和相关知识,才能在拍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拍出高质量的照片。
4.2 增强新闻摄影照片的创意和视觉冲击力 新闻摄影照片应该是有生命力的,通过图像和文字能与读者之间形成心理上的共鸣,这也是新闻摄影与其他摄影不同的,而这种心理上的震撼和共鸣就是新闻摄影照片艺术表现力的体现。要让新闻照片具有特别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拍摄视角和布景格局。要合理使用长短镜头,把一些本来看不清的真实事物给予特写,通过独特的视角和镜头给读者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和视差,适当变换角度,重新组合画面内容,从而形成内容和画面之间的双重完美。其 次,创新拍摄理念,对于同一题材的新闻,可以选取不同的拍摄视角,创新拍摄理念和思考方式,结合新闻的实际,赋予事实以最真实的面目,这也是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此外,还需要打破传统的平衡格局,无论是从构图,还是从内容,还是拍摄角度,都要有意识的打破原有的构图和思路,达到满足公众审美的同时,也给公众留下较多的审美空间,让摄影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既达到叙述清楚新闻内容,又给读者留下思索和想象的空间,达到让观众去体悟、去联想并获得心灵震撼的审美效果。
4.3 提高新闻摄影记者的瞬间反应和捕捉能力 新闻摄影记者应该具备的一个超常能力就是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能在瞬间定格和还原记录现场。这样就在第一时间真实的反映现场,把瞬间凝固成永恒,让读者细细观赏品味。因此,新闻摄影记者应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新闻时间的发展变化给予全力关注,并能够准确地预测判断新闻事件的,从而抓拍到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瞬间画面。只有具备高的反应和捕捉能力的摄影记者才能更好地呈现事件发生的最真实逼真的一面。
4.4 选择合适的新闻题材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分析,并不是所有的新闻信息都适合摄影报道,要选取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新闻事件,用独特的视角拍摄,从而才能更好地展现事件的发生,提高新闻摄影的艺术表现力。在新闻中要选取典型性的画面新闻主体,要选取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场面,这样的聚焦才能吸引观众眼球,并起到教育和启迪的效果,也更容易形成观众的共鸣,这就要求摄影记者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观察,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在老题材上挖掘新意义,发掘出新意。
4.5 尽可能杜绝虚假图片 要增强行业自律和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道德,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操守。另外,要在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打击盗版,反对虚假,让照片和图片接受公众的监督和检举,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社会氛围。同时,建立健全新闻摄影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一旦发现虚假,严惩不贷,这样就可以打击一些不法分子的侵权行为,也有效地杜绝了新闻摄影虚假图片的出现,保证新闻摄影清正健康。此外,新闻传媒行业还可以设立专门的督察岗位,检举虚假图片,从制度上和法律上双重保障,维护摄影知识产权。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新闻摄影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在现代日益竞争激烈的传媒行业要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适应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不断提升新闻摄影的艺术表现力。一方面,要提高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摄影技巧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另一方面,也要增加和拓展新闻摄影内容和价值,要选取反映时代要求、反映社会热点的内容和价值理念,以一种有效的方式进行传播,在全面满足受众的要求的基础上,提升新闻摄影作品的整体水平和境界,从而提高其在新闻传媒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威. 全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的观念转型——来自视界网的思考. 新闻前哨,2010(06):33-37.
[2] 钟韵瑶. 三十多年坚守 不断超越 不断成功 吴学华新闻摄影作品又频获殊荣 世博作品荣获2010年郎静山国际摄影艺术新闻类金像奖 消防作品荣获2010年度全国新闻摄影大赛金镜头银奖. 新安全东方消防,2011(04):56-59.
(一)提升计算机技术人员的道德素质水平
计算机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的相关准则、规范,对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实践和理想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是对计算机本行业内从业人员在品质和道德上的具体要求。与此同时,它还是一个计算机技术人员价值观、生活态度具体的体现,标志着计算机工作者在道德行为和意识上的成熟化。为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工作态度及原则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即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就必须在工作中朝着自律、自重、自尊的方向迈进,以在整体上使计算机技术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水平得到提升。
(二)提高行业信誉
行业信誉即行业整体的声誉和形象,是面对社会公众而言的,主要受到行业所提供服务与产品质量的影响。同时,行业良好信誉的提高和树立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依赖于好的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而就计算机行业来讲,计算机技术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不仅是计算机产品和服务在质量上的保障,也是整个计算机行业信誉提升的重要保障。所以说,站在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开展计算机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有助于计算机整个行业信誉度的提高和维护,促进计算机行业的长远发展。
(三)约束计算机技术人员的行为
面向计算机技术人员开展职业道德建设工作,能够对计算机技术人员在工作中的各种行为起到约束和调节的作用。由于职业道德建设工作贯穿于计算机技术人员的一切具有合法的行业活动当中,因此,在开展计算机技术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时刻对技术人员工作中爱岗敬业的专业精神进行激励,促使其更好、更快地完成本职工作任务,又要对发现的技术人员的违规操作行为进行及时的制止,以防止错误的产生,同时还要对计算机技术人员之间在工作交往过程中的合作、团结进行良好的调节。
二、计算机技术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中表现出的突出问题
(一)道德建设容易受到利益的影响
计算机技术人员特别是那些刚刚迈入社会的新从业者,他们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普遍表现的热情高涨、满腹抱负且认为应当也必须要树立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但在实际工作环境当中个人理想与学校的道德教育往往会发生碰撞。在碰撞产生时,是应继续保持作为一个合格计算机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的职业操守,还是受利益影响而选择随波逐流,两难的境地使计算机技术人员极容易陷入职业道德选择的困境。这其中就不乏一部分人在面对道德选择困境时选择后者,通过对自身道德品质的调整而去试着接受和适应计算机职业道德要求和实际之间的这种反差,进而为了一己之私而背弃了从业的初衷。如,各企业中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为了在市场中帮助企业争夺更为丰厚的市场份额,实现企业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就通过抹黑、污蔑、诋毁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对对手企业进行压制,这种行为会使企业进入到一种不健康的经营状态,是一种严重违背计算机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的行为。
(二)计算机技术人员的整体道德素质水平有待提升
就当前我国企业中计算机技术人员的整体道德素质水平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具体表现为,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一些计算机技术人员对所开发产品存在的漏洞、错误予以隐瞒,在不对漏洞做出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就任凭其流入市场,而在该产品的问题暴露出来之后又开始推卸责任;在对产品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人员违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唯利是图,将自身作为一名计算机技术人员的责任与义务丢之脑后,既不开展产品风险及需求的评估分析,也不出于道德的义务为雇主提供专业性的意见;个别计算机技术人员为证明自己的实力,在不考虑任何后果的情况下,设计出会对公众的安全造成危害的系统程序。
(三)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足
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职业道德教育强度高低的影响。如若没有接受到全面的职业道德教育,那么计算机技术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也就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低的阶段。具体到计算机行业来说表现为,一些高校以及计算机企业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或是培训的过程中,在认识上对职业道德教育不能进行准确的定位,只是重视学生的专业课教学而忽视了德育教育;虽然一些院校以及行业培训机构已经将职业道德教育正式的纳入到了教育计划当中,但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却出现了大而空的特点,不仅与实际不符,且难以被计算机技术人员和学生所认可和接受。此外,在教育结果的评定上,一些教育人员认为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是其职业道德理论知识逐渐累积的结果,因此常以分数评定的办法来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学习情况进行评定,以分数的高低来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情况进行判断,这种方式对于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反馈是起不到一点效果的。
三、加快计算机技术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策略
(一)明确计算机技术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对于计算机技术人员来讲职业道德规范是每个从业人员在开展职业相关活动的过程中都必须要遵守的一种行为准则,是每一名计算机技术人员在道德上需要对本行业、社会以及自身应当尽到的责任与义务。对计算机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进行明确和完善是开展计算机技术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的根本性目标。为了使我国当前的计算机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使其可操作性得到增强,我国计算机相关行业监督部门可根据我国当前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具体工作行为,在对传统的职业道德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更多地对国外一些大型企业中计算机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要素进行借鉴,并对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现行规范进行研究,积极听取多方意见,以尽快地颁布出一套符合我国计算机行业实际需要的、具体的计算机技术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二)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力度
要想使我国当前计算机行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薄弱的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推进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的进程,就必须重视并对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进行积极的探索,以促进思政教师与计算机教师的配合,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计算机专业的特性,引进并培养更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来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工作。具体来说,首先高校可根据本校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来开设计算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教学要围绕道德教育以案例、讨论教学为主,教材内容的编写必须与我国的国情以及计算机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符。其次,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不断的实践以及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作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技术人员所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有一个明确认识,并带领学生对计算机行业中不道德行为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总结和研究,以提升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三)培养计算机技术人员的自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