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4:45: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市场经济的首要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质与精神,都是人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应当把两者统一起来作为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国际经济竞争加剧和我国坚持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进程中,人们积极追求财富,享受生活,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大大增强,集体意识逐渐弱化消融,“一切向钱看,讲究利益的最大化”,成了许多人的行为准则。不少大学生也因此忽视精神价值,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抬头,理想和信念完全走样了。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大学生尽享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一方面又是思想上的空虚,缺乏理论武装,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概念上。
功利性同时具有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的辩证特征,促进了人的主体性复苏
“功利性,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活动的首要法则,是对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充分肯定。这种观念的确
立成为我们改革开放观念的突破口,成为冲击和摧毁传统观念和传统体制的强有力武器,并使得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具有永恒的推动力。但是,和一切事物一样,功利性是同时具有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的辩证特征的。
根植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强调个人的独立性,主张以个人利益为标准,认为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也就增进了社会公利。个人利益的满足是合于道德的,利即义。利即义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表述为“合法赚钱即道德,赚钱越多越道德”,从道德上充分肯定人们狂热的求金欲的合理性,推动着生产的发展。它解除了传统社会和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因政治权力、生活传统、种族差别、信仰差异等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所造成的种种束缚,为经济行为主体的自由平等要求及其自由竞争提供了优越的经济活动机制。
功利性诱发并强化了人的物质欲望,极易滋生道德上的利己主义,使商品意识泛化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市场经济促进每个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容易产生利己主义思想。人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市场经济的竞争有两种:一是遵循规则的公平竞争,合乎人道;另一种是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损人利己。正是因为竞争可以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进行,所以社会必须对竞争的进行加以规范和限制,就连极力鼓吹市场经济理论的始祖亚当・斯密也注意了这一点,因而在其著《国富论》鼓吹自由竞争的同时,又撰写了《道德情操论》,指出竞争应当受到正义法则的制约。但是我们建立市场经济的时间太短,功利主义的消极影响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凸显,市场经济功利性诱发并强化了人的物质欲望,极易滋生道德上的利己主义,使商品意识泛化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认识、评价和指导社会生活的通用原则,造成现代人精神上的彷徨和迷失。
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唤醒人的主体性,增强人的平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法律意识的同时,也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功利主义风气和个人的利己主义的扩张,把人物化为追逐利润的经济人,造成社会生活的单极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功利化。“全民经商”,“人人下海”,公司如雨后春笋满世界都是,功利性已渗透到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意识深处。这种“有用即真理”的看法深深影响着大学生年轻的心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使大学生的是非观念发生动摇,政治目的模糊,远离信仰,拒绝崇高。浮躁飘荡的心灵无所归依,茫然失措。(作者分别为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广东海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新观念 办学模式 适应 市场经济
职业教育改革最关键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面向市场,服务于市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以市场机制做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形式,包括劳动力资本等一切生产要素商品化。下岗――再就业已成为现今社会上一大难题,而我们职业技术教育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前沿境地,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技术教育应以市场经济为取向,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使培训后的人才能够有效地进入市场,以便于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那么如何改进职业教育使之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要求,使待业人员和下岗人员争取到就业的机会呢?就此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职业技术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要树立新观念
职业技术学校处于发展着的社会,面临着各种挑战,这就要求职业技术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树立新型办学观念,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要求。
1.1 要树立整体教育的观念。
职业技术教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它是国家培训后备技术工人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必须摆正整体教育中职业技术教育的位置,明确职校做为向市场经济进军的教育特征以及与其他教育的关系。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是受教育者将来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的,既具有职业的专业性,又具有职业的定向性。
1.2 要树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观念。
要树立新型的解放的人才观念,首先必须克服传统的陈腐观念。传统的人才观念仅把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中等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既需要理论型人才,也需要实践型人才;既需要经济管理人才,更需要专业技术人才,而需要最多的恰恰是大量的技术工人和熟练的劳动者。
1.3 要树立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
职业技术教育正是为当地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目的就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把当地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技术工人情况摸清,既了解现实的急需人才,又要摸透在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从而根据实际情况的人才需求确定所开设的专业,只有这样才能使技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满足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才能使培训后的人才学有专长,在学生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能够在用武之地有英雄,成为骨干,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2.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模式
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扩大职校的自,使职校办学模式灵活多样。
2.1 在班级设置上,设置高中初等层次的班级,把学生按知识水平、爱好、知识结构进行分类分别安排到不同的班级。
高级班即为招收企业生产岗位中的骨干分子,让他们带着生产中的难题来校继续深造,掌握熟练的技术本领之后,再回到生产上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更好地发挥骨干作用。
中级班即为针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企业科学技术进步的近期需求招收有一定爱好和在知识的某一方面有专长的考生,来校学习掌握新的专业技术,为将来深入生产第一线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级班即为办热门专业,招收待业青年和企业改革后的多余人员。学校自定招收名额,自定学制、自定专业、如此经过培训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推荐给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这样可以使学生有危机感,明确学习的目的、提高学习效率,真正成为有用人才。
2.2 加强和重视德育教育。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德育占有首要位置,尤其是职校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至关重要。首先,要通过课堂渗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无论是文化课教学,还是专业课教学都要有意识地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把德育教育寓于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其次,要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给学生指出前进的标杆,毕业后定能以美好的姿态战斗在改革的前沿。再次,要通过学习安排有趣的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首次提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马克思从人自身寻找道德基础,即人自身这个物质体决定其意识——道德。他认为,纯粹的道德的内在本质是康德、费希特和斯宾诺莎等道德领域的思想巨人提出的“道德的基础就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命题。
关于“道德”范畴的质的规定性蕴含了经济伦理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道德”范畴的质的规定性,是指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借助善恶标准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仰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社会现象。即人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决定其道德观念和品质:“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观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认同在合理追求个人利益基础上,弘扬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摒弃极端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将利己性与利他性、私利与公益贯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这个根本原则作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远大理想。同时,始终坚持伦理道德观念中的生产力标准,摒弃任何阻碍生产力进步的伦理道德思想,鼓励产生和形成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经济伦理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观念既要反映市场经济伦理道德的一般特征,又要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质的规定性,最根本的是必须建立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客观基础之上。
二、市场经济伦理建设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定位
劳动和资本是市场经济运行中最根本的范畴,其正常运行促使市场产生一切机制;作为经济伦理范畴的自由、公平和竞争,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伦理道德保证;诚信则是市场经济运行和交往的基准,更是市场的灵魂之所在;利益作为整个经济伦理范畴体系的核心,是联系经济因素和道德活动的纽带。这些经济伦理范畴构成了市场经济伦理范畴原始体系,它们共同发挥作用,最终形成了市场中维持安定有序经济秩序的信用体系,并且逐步发展成为道德市场,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伦理定位,取决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制度自身的运行机制及其结合方式,即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后的伦理定位是经济个人主义,它是个人主义在经济领域中的表现,在本质上肯定个人占有和支配财产;而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后的伦理定位,取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生产目的和经济发展目标。[2]
道德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约束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是社会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是非、善恶、荣辱的评价标准,从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必然产生与客观要求不同的伦理道德。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的核心。然而,由于封建小农经济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资本主义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和侵蚀,我国当前社会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评价存在不一致性,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充分发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加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
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道德建设的首要前提必须是社会经济运行体制的形成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伦理道德赖以生存、发展的客观基础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旧体制正在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所取代,社会原有道德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已不复存在或已发生了动摇。与此同时,由于新旧体制的转轨需要一个过程,使得新经济体制尚难完全定位与最终确立,因此,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并为之服务的新道德,也必然因为其客观基础的不稳固、不完备而无法完全建立和最终形成。
所以,当前道德建设中最根本的任务是加大改革力度,尽快使市场经济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主体;只有牢固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道德体系的形成与建立才可能获得稳固的现实基础,具有明确的发展取向,并最终趋于完善。
(二)加强经济伦理道德教育
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经济是基础,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所以,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对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领域的研究、教育和宣传工作,而发挥上层建筑的积极作用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教育群众、宣传群众。坚持经济伦理思想的宣传教育,并吸收儒家经济伦理以及西方市场经济伦理的合理内核,加强经济伦理的理论建设。
新世纪的伦理道德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批判地继承和超越性创新的统一,要求我们在对待人类伦理道德文化遗产这个问题时,以创造符合社会主义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需要和价值为出发点,以为指导,既要立足本国又面向国外,批判地继承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精髓,广泛借鉴国外伦理道德文化的合理观点,正确处理伦理道德文化建设中全球性和民族性的关系,确实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造出既符合民族特色又展现时代精神的新型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道德文化。
(三)构建服务型政府,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体系
一、我国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化生产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同部门间的交流愈发紧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生产流通业愈发频繁、便捷。在这样的生产发展背景下,依照一定比例进行社会劳动分配,是确保市场经济常规运作的基础。仅依赖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不足以满足市场调节需求,国家需进一步强化宏观经济管理能力,以促进各地区不同部门间的和谐发展。此外,就现阶段社会化生产而言,国家并不能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进行具体的指令性规定,社会生产普遍处于一种无政府管理状态,如完全放任各经营单位自主生产,就容易引发市场经济混乱,从而影响国民经济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需通过宏观经济管理,协调经济发展整体战略方向,从而确保经济发展的秩序性和稳定性。
(二)对于健全市场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采用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市场为主,其在社会资源配置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在实际经济发展中,可以发现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全方位地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市场竞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的重点维护对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维持市场发展所需求的动力。但恶意竞争不但不会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还会起到反向的促进作用,此时市场调节就无法解决。另外,我国现有经济体制仍存在部分计划经济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客观存在一定的缺陷,只有通过宏观经济管理完善、健全市场体制才能确保市场经济稳定的快速发展。
(三)维护经济体制作用分析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项最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政府具备的经济管理职能也相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国有企业经历多次改革之后,所有权、经营权分离,进而融入到市场经济体系之中。政府虽然不在直接管理国企经营事务,但仍以其他身份参与着国企的经营决策。因此,强化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有助于维护经济体制。
二、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的实际措施分析
(一)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创新分析
针对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进行创新,对于宏观经济管理整体创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具体是指,政府期望通过宏观经济管理实现的国民经济发展预定目标,是衡量宏观经济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具体创新操作如下:一是提高管理目标的选择性。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状态,相应开展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侧重点不同。如经济发展过热,就需要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如经济衰退,就需要通过相应的调控刺激经济增长。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目标应该是维持经济发展总量平衡,其次就是优化经济结构进一步升级;二是强化宏观管理在居民消费中的创新。我国居民消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渐趋向稳定和成熟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宏观经济管理应发挥其作用,促进整体经济的平稳发展;三是优化进出口产品比例。进出口产品是促进经济交流的重点内容,政府应不断优化进出口环境,为进出口贸易奠定扎实的条件基础。
(二)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创新分析
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具体是指政府完成经济管理目标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方法,常见的管理手段包括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以及传媒手段等。针对不同的经济管理需求,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才能切实发挥出宏观经济管理的实际效用。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创新,具体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强化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法律管理。我国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制经济,通过法律手段强化经济管理,有助于国民经济的规范性发展;二是加强政府智能化管理建设。电子商务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政府应积极推动电子政府建设,为宏观经济管理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三)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创新分析
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具体是指国家依法成立,且履行相应经济管理职能的机构,通常由政府组织领导。在当前经济发展背景下,针对宏观经济管理主体进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需进行组织创新,即进一步完善政府机构改革,具体包括优化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等;其次,针对此类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创新,从而全面提高宏观经济管理决策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管理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显示意义。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势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宏观经济管理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创新调整,以满足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只有实现目标、手段、主体的全面创新,才能全方位提高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水平,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严纪芹.关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性研究[J].中国外资(下),2013(07)
从方法论的观点来认知会计学,存在“对象——手段——结果”三个方面。计算机的使用带来了认知“手段”变化,先进的“手段”能够更深刻地熟悉对象并将经济活动复杂多样的发展过程给以充分反映。而衍生金融工具等的发展使得探究“对象”发生变化,从以产品为中心向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并重的过程转化。最终使得会计信息评价体系发生变化,为使报表使用者能够正确理解会计信息、正确评价企业价值,会计学的会计计量、信息披露等制度规范体系应适应经济环境变化,构建会计理论发展的新模式。
一、市场特征和会计理论
20世纪企业财务会计理论,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产品型市场经济”为前提。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生产效率,并将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在发生时的会计期间确认,同时,将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相关费用按照配比原则进行计量,正确计算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益成为企业财务会计的重要课题。
企业会计以期间损益计算为基础。损益不是“时点概念”而是“时期概念”。由于损益计算体系以反映经营期间企业从事产品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取的收益为基本熟悉前提,所以,损益的确认不是以企业价值为原则,而是以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
企业活动仅限于国内,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必要的资金也是从国内市场筹集。但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经营活动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摘要:一是企业经营活动范围超越国境走向世界;二是企业经营所需资金的筹集也扩展到全球范围。21世纪更推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随着企业经济活动向世界经济市场扩展,风险必然加大,这对企业经营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市场变化导致企业评价尺度的改变,对应着时时刻刻变化着的市场价格,必须进行风险管理。而采用适当的价值评价尺度,全面评价企业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孕育了现值会计的产生。
现值计量是以市场为基础计量货币时间价值的方法。用现值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所产生的评价差额使得损益的计算结果也表现为变动性,并作为风险信息进行披露。这些完备的信息披露系统更便于投资者、债权人进行决策。企业是承担现代社会风险的基本单位,这也是以“金融资产型市场经济”为前提的会计理论,必须采用现值会计的基本原因。
二、现值会计的主要计量手段——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反映的是现值,以市场为基础的基本假设来反映资产的经济差异,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现值评价。
20世纪的企业,以机械设备等主要生产手段为中心创造价值。而21世纪,在信息技术(IT)发展的同时,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商品以及技术、专利、特许权等无形资产已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资源,构成企业价值评价的主要部分。有形资产、无形资产、金融资产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组成的企业实体,可选择的共同计量模型,被认为是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它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在现实价值的计算体系中,被认为是最适用的。
三、伴随着产业构造变化的资产构成变化
正如已经指出的那样,伴随着产业构造从产品型市场经济向金融资产型市场经济为重点的转化,会计学上对资产的熟悉也发生了变化。以产品型市场经济为前提的会计理论,为维持投入货币资本的价值(取得原价),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耗费以及销售实现时所实现的收入进行探究。为此所形成的会计框架是“原价·实现的途径”。损益的计算是根据原价实现渠道在期间内确认,而不是根据经济活动(存量资产的价值变动)所产生的收益来确认利益的实现。
产品型市场经济资产的主要构成变现为摘要:(1)拥有为从事企业经营活动的“生产手段”——固定资产;(2)从事生产、销售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流动物资”——存货;(3)一些必要的为使作为生产预备手段以及作为流动物资存货的正常运营过程中所需要的油——金融资产(企业之间的信用)。
这些相关资源所形成的资产构成,(1)和(2)通过销售费用化来使其含有的收益得以实现,所以,也叫做费用性资产,并处于主轴的位置。(3)属于金融资产,对费用性资产起辅助功能,处于补充地位。金融资产在损益计算体系中始终以协助功能而存在。
最近,金融经济所占比例由原来的20%增大到50%。这就意味着现实的经济是“金融性市场经济”。以金融性市场经济为前提的会计理论中,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存货、固定资产)一样并列并享有重要的地位。资产的分类,由于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的支配原理不同,促使其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独立范畴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空间。
如前所述,金融资产的市场特征使得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价时,有必要采用现值计量。进行现值评价后所产生的评价差额,按传统“收益实现”原则的制度规定不能确认为收益,但由于金融市场的非凡性,金融资产的评价差额可以被认为和实现的收益有“等价的质”而被确认为收益。
四、现值会计和物价变动会计
用时价进行评价时,根据和产业构造的关联性可以将其区分为两大类型。一个是以产品形市场经济为背景的“物价变动会计”,另一个是以金融资产为背景的“现值会计”。
在产品型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进行的“物价变动会计”,主要是由于物价变动(非凡是通货膨胀)等因素而产生的新问题。由于产业构造的本质是产品型经济,物价变动会计是为了维持产品生产的持续性,带有很强的物资资产特征。
在物价变动情况下,要维持资本额,必须进行实物的再生产。为维持通过费用化所消耗的实物资产所必要的资本额,只有通过取得收益来实现。所以费用化的计算以时价为基准,以达到维护企业的营业能力,维护股东产权资本的营利能力。根据财务资本保持观念,历史成本、重置成本是可选择的计量属性,无论是名誉货币还是不变币值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将物价变动影响的一部分或全部处理为利得或损失的做法,所保持的资本还是业主原来投入的货币额,最多是其所形成的购买力。收益应是当期实体资本的增量。所以,对于物价变动的影响,只能处理为企业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取得这些能力所需的资源或资金在计量上的变动,因而不能计入收益表,只能作为单独项目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股东权益部分。
近期所关注的“现值会计”完全由于金融资产所产生时价评价新问题所造成的。必须注重这和上述所说的资本维持概念不同。其理由是现实的企业实体维持不是仅需要保证物资财产的持续更新维持,还意味着要考虑其资本维持正常计算以外的因素。
在金融性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最为关心的是投入货币资本回收余额的计算,从收回的货币额中减去投入的货币额为所确认的收益。因此,它和企业所获取的收益是通过在收入总额中对其实物资产利用所转化为费用部分的扣除,这种根据物质资产来表示企业获利能力的方式是不相同的。
由此可见,在实物经济条件下“物价变动会计”以维持实物资本为基础,保证企业再生产的持续进行而对应的时价会计。对于存货、固定资产等非金融资产通过维持其实物资产生产能力,达到维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它和金融资产经济条件下的“现值会计”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考虑投入货币资本的时点和即时结算时点所产生的“清算资本维持”的“时价会计”不同。金融资产型市场经济所产生的时价会计,不仅要维持企业全体物质资产以保证生产力发展以外,还包括对企业金融资产以投入货币资本各个项目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维持个别货币资本为基本前提的经营方式。
从维持资本的关联性来考虑,物价变动会计是“全体的物的维持”为特征的会计。现值会计是“个别的货币资本维持”为特征的会计。前者作为生产企业前提条件的物资资产的维持成为企业继续再生产维持及发展的主题。后者,在维持企业整体方面稍显薄弱,只是针对如衍生金融工具等资产为重点以及针对金融商品自身进行计价所应考虑的风险管理作为课题。因此,对同一种类的金融资产为维持其持续性可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何时将所进行的金融资产投资变现,或以收益最大化为目的将其转向对其他金融资产的投资。在此情况下,“清算——获取最大利润”的公式成为支配金融资产的原则。完全不考虑企业持续经营所涉及到的“企业社会性”新问题,只以金融资产在承担的风险之后所能获取得最大利润为目标,是金融资产交易的本质所在。所以,从个别货币资本实现最大化,以维持货币资本方面来看,两者存在着基本差异。
五、投资者的目的和信息披露
产品型市场经济的投资者,在进行制造业企业投资时,以持续经营企业的长期投资回报能力为前提。由于长期性,在持续期间收益要进行适当的分配,企业通过保持和股份相关的资本收益率,实现投资者的投资目的。
和此相对应,金融资产型市场经济的投资者的投资目的,是以即时决算性的短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关注“对投资对象未来现金流量风险所进行的价值修正”。也就是说,“企业的市场风险决定价值”是短期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所采用的评价投资对象“投资价值”的首要方法。
因为市场经济的多样性,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就不同。对于产品型市场经济的企业来说,需要对企业履行受托责任的经营以及履约责任情况进行披露说明。所以,其基本点是建立在“适时地表示其长期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和此相对应,金融资产型市场经济的投资者,是将投资企业是否能获得最大收益作为其判定标准,在披露可能取得的利润时,以市场风险为前提。这种情况下,受托责任(在安宁环境并运用投资相对应的履约责任)中所意味着的责任已经消失,只是强调对风险情况下获取利润状况的说明责任。这样对于风险状况披露的说明也就成为信息披露的主体。信息提供的意义,并不是针对谁承担何种责任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说明。而是根据市场变动状况,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进行现值评价,并对由于市场变动所产生的“变动损益”进行披露。在此信息提供的情况下,作为风险提示,提供企业在市场中的变动情况及其结果,是“即时决算状况的展示”。
六、结论
如上所述,基于对市场经济和会计理论的分析可以得出摘要:作为20世纪企业产品型市场经济和现在已在进行并在21世纪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金融资产型市场经济,在认知理论上,按其基本特征的不同点有如下结论摘要:
从“收益概念”观点来看,产品型市场经济中所指的收益概念是“配比规定性收益”概念。金融市场性经济中的收益概念是指无论任何目的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均受经营者意愿所左右的“意思规定性收益”。不同观点,不仅使得对利润的描述有可能从重视“长期收益”向重视“短期收益”转化,并且从“客观主义”向“主观主义”发展。
收入概念的背后所存在的“评价基准”来看,产品型市场经济是按“取得时的原价”计量,而金融性市场经济是以“现值评价”为基准。
从收益计算的“报告方式”来看,对于产品型市场经济,通过产品生产的持续进行,反映“收益实现过程”的收入、费用来体现利润总额。而金融性市场经济,“假定进行清算”并注重所产生的现金流量,采用现金流入和流出相抵后的净值来体现收益。
从“时间面”来看,产品型市场经济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期间计算”,并以总括损益计算为轴心。而金融性市场经济对于每项投资以瞬间取得最大收益为目标,重视“时点计算”,并且以“个别计算”为基准。
[关键词] 市场秩序;行政垄断;反垄断制度
【中图分类号】 D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261-1
本文以我国与西方反垄断制度相对比为视角,探析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反垄断制度中反对行政垄断的必要性。为我国反行政垄断在尊重并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的长远发展做出微薄贡献。
一、西方反垄断制度历史渊源与发展趋势:以反经济垄断为主要任务
一直以来,反垄断法均被各国视为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基本法,这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体现尤为明显。但不同地区与国家因自身历史的不同,反垄断制度的发展各具有其自身的历史特点,西方国家也不例外。
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后,市场经济开始盛行。市场经济从根本上彻底摧毁封建专制与等级制度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将一切社会关系都变成商品货币交换关系,变成市场交易条件下的所有权平等与自由竞争关系。西方各国为保护资本主义革命的果实,在资本主义理念的指引下,将保护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作为最高价值准则。为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调整作用,西方各国均对涉及市场主体意思自治和市场竞争的逐利行为则采取不主动介入的态度。
但西方国家反垄断制度的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西方国家反垄断立法的价值目标一直是随着现实经济条件的客观需要而不断变化。
二、我国垄断制度:以反行政垄断为主要任务,经济垄断为次要任务
我国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市场经济持否定态度并推崇国家垄断的历史。不仅直接导致了我国反垄断立法的起步较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不同于西方国家反垄断制度的根基。
我国自之后,开始大刀阔斧的实行市场经济。但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经济改革先行,而政府职能转变却尚未完成。
目前国内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的反垄断法应当效仿西方的反垄断制度,以反对经济垄断为主要任务。但其没有看到我国相较之于西方的特殊国情:首先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思想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充分,企业规模往往较小,且经营较为分散,市场集中度不高。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垄断行为,如大企业为谋求市场垄断地位而进行的企业合并行为、垄断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的行为以及企业间通过订立垄断协议限制竞争的行为等对市场上企业间公平竞争的限制和阻碍还不算特别严重。
其次随着我国不断融入世界市场,加入WTO等举措。汹涌而来的世界各国各种优良企业的竞争,对与我国长期以来依赖国家计划经济发展的国有企业而且是难以想象的。为了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就必须加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培养企业的竞争意识。
我国的反垄断制度虽然应当既反经济垄断又反行政垄断,但应将反对行政垄断作为其首要任务。这是由行政垄断的本质特征及其较之于经济垄断更严重的危害性所决定的。
三、我国反行政垄断的历史任务与未来目标
中国行政垄断的根源在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未成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行政垄断问题,就必须加快落实政府职能的转变问题。将其由市场秩序的制定者和操纵者的身份,转变为市场竞争的“守夜人”。要使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能够做到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在行使公权力过程真正中做到公正执法,严格守法。使其行政权力被关在“制度的笼子”中,在正当程序的范围内运作。
我国反垄断制度的发展不仅需要吸收国外法治政府,压缩政府干预的经验。同时我们也应当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的反垄断制度具有其特殊的历史任务。通过前文对于西方与我国反垄断制度的阐述,我们稍微加以对比就可以看出,我国反垄断制度较之于西方的差别。
所以说,为了能够防范和制约我国特有的行政垄断行为,真正赋予市场主体以非歧视的平等待遇资格。在法律上界清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使全体市场主体能够在同一起跑线和法律规则平等适用的基础上开展正当竞争,中国的反垄断制度理应将行政垄断作为主要规制对象,并由此承担起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法治秩序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秦国荣.我国反垄断立法的制度功能与历史任务[J].南京社会科学,2006,(9).
[2]种明钊.竞争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1.
[3]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布莱克语,转引自曹士兵.反垄断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6:13.
摘要:语用分析;正当性;政府正当性
探索我国政府正当性新题目,在理论上就是从语用层面分析政府正当性概念。如何对政府正当性概念进行语用分析呢?这需要弄清语用分析的基本框架。从本质上看,语用框架,即“符号-解释者”的关系。解释者是“人”,人要对符号进行解释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条件,即“在什么背景下解释,为什么这样解释”,只有这两个条件具备了,解释过程才可以进行,解释才会有结果。而在这两个条件中,“在什么背景下解释”是“解释语境”的新题目;“为什么这样解释”是“解释需求”的新题目。前者是解释活动的客观因素,后者则是解释活动的主观因素。对概念的语用分析也就是对特定符号的“解释语境”和“解释需求”进行分析。
有关“当前中国政府正当性”的解释语境
“当前中国政府正当性”的解释语境可以从三个层次考察,即摘要:世界历史的层次、中国现代化的层次、市场经济的层次。这些语境构成了当前中国政府正当性基础构建的基本背景,形成了未来构建的基本约束条件,决定了未来正当性基础构建的客观路向。那么,这些约束是什么,其提供的路向又有哪些?
第一,就世界历史的层次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逐渐进进市场经济的较高阶段,即所谓的“后现代消费社会”阶段。该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传统的“生产决定消费”的形态逐渐转换为当代“消费主导生产”的形态。相应地,整个市场的价值创造趋向也逐渐转换,从“劳动因素决定型”转向“效用因素主导型”;世界市场的价值创造链条也逐渐天生一种U字形的“微笑曲线”(即利润最高端集中在“研发”和“营销”环节,分布在U形的两端,而利润的低端集中在“制造”环节,分布在U形的底部)。世界市场经济格式的这种转变,引发了整个世界社会结构的变化,那就是全球公民社会的来临,其基本结构特征是摘要:政府组织行动渐趋有限、私人领域不断壮大、非政府组织日益崛起。中国政府和市场体制,作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因素,同样也或多或少具备这些特征和符合这些趋向。这就意味着,当下及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政府的正当性基础之构建不得不要考虑这些客观趋向。这既是观察中国政府正当性基础构建的首要背景,也是决定中国政府发展是否具有正当性的基本历史依据。
第二,就中国现代化的层次来看,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非凡性,因而当前中国政府正当性基础的构建既有诸多机遇也有更多挑战。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动很早,可以追溯到清王朝的,但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中国真正实现从农业国向产业国转变应该在共和国建立之后,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建国后的产业化作为现代化的出发点。尽管如此,若从现代化本质来看(其核心是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取代),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还不是现代意义的现代化,由于其没有实现商品经济的转换,更缺少市场化的体制设计,而这一点直到90年代才从根本上改变。所以,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实质性启动应该以90年代市场体制的引进为出发点。这意味着,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因素很非凡摘要:一方面,世界现代化在向纵深发展,而中国才仅仅开始经济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在时间上具滞后性,但后发式现代化同样具有上风,那就是可以直接鉴戒和引进一些现代化成功因素。这预示着,中国政府处于一种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历史境遇中。如何把挑战转化为机遇或者成功应对挑战,就成为中国政府正当性基础构建的一项迫切任务。
第三,就市场经济的层次来看,它直接影响着当前中国政府发展的路径和走向。市场经济表面上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但若立足人类发展的序列(“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中的商品经济区间)来看,市场体制的实际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其经济本身,或者在一定意义上说已经不主要是经济影响,而延伸为整个社会本身。概括说,市场体制的天生引发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体现为三种分离过程的持续和社会秩序的重塑。那就是摘要:政治和经济的分离——导致国家行动领域逐渐趋于有限,私域和公域的分离——导致私人自主性增强和公民的主体地位成为事实,私权和公权的分离——形成国家“公权民授”的新格式和新观念;上述三种分离形成这样的结果,即国家行动逐渐有限,公民行为逐渐自主,民间气力逐渐壮大,“公权民授”的观念日益普及。在此基础上,传统社会结构逐渐消解,一种新的社会秩序逐渐天生,那就是现代公民社会。在这里,直接影响政府正当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摘要:政府地位的变化——不再是传统的强权机构,而成为现代公权并提供公共服务;公民角色的变化——不再是传统国民,而成为社会的主人(公民);政府正当性来源的变?化——不再是阶级统治的暴力正当性,而是要由公民授权获得。而从深层次来看,市场经济的崛起在政府正当性的各个层面都提出了挑战。例如摘要:政府地位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向,这意味着政府正当性的历史根据在变化;公民角色的变化意味着政府要想说服公民,就必须转换意识形态的内容和模式;政府正当性的来源变化——***功能的提升,意味着社会***的气力在增强,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往和留。由此可见,现代市场经济的语境对政府正当性基础构建的影响,更具有决定性意义。
有关“当前中国政府正当性”的解释需求
如上所述,政府正当性的解释语境决定了当前中国政府解释自身正当性的基本历史条件,即如何解释自身的正当性,只能立足这样的历史境遇。但是,这究竟只是一种约束条件,至于在这些约束条件下,如何解释,则又取决于自身的需要,这就是解释需求。从理论上看,解释需求回答着解释者如何解释和解释什么的新题目,因此,较之于“解释语境”,它更能充分观察“语用解释”的基本内容。
当前我国政府对自身正当性的解释需求是什么呢?参照上述约束条件,笔者以为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摘要:
其一,世界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决定了当前中国政府必须回答自身在该进程中所担当的角色,这就是中国政府如何认同经济市场化新题目。就意识形态来看,我们认同当前世界发展处于“商品经济”的历史区间,市场化是其主要形态;就发展实践来看,90年代引进市场交换体制,正式从政府层面推进市场经济发展。因此,当前主要的新题目是,在市场向纵深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对待全球公民社会化新题目或者说如何应对全球公民社会的挑战。显然,明智的选择是积极参和其中,但是,这意味着政府自身要实现由无穷政府向有限政府转换。新题目的关键是,我们能否实现这种转换。不仅如此,若再深进一步,假若中国政府积极实现公民社会转型,这预示未来政府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经济体制的层面,更主要是社会体制的配套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例如,契约关系对私权的张扬,产权关系对权力分散的优先选择,都将对现有的公权优先、权力集中的观念和体制进行改造,新题目是,我们能否顺利解决这些根本性的挑战呢)。相反,假若中国政府回避,那么,这意味着将失往自身存在的历史根据,政府正当地位不再具有公道性支撑。所以,综合正反两方面,这决定了中国政府要实现正当性基础的构建,必须参和全球公民社会的进程,必须实现自身的现代性转换。
其二,中国现代化进程决定了当前中国政府必须提升自身的说服公众的能力,通过意识形态的现代性转换增强政府的可接受性。90年代的市场体制引进,表明中国现代化进程实现了实质性突破,这预示着未来中国社会发展将进进一个新的现代化场景中。假如说,现代化的基本构架是四个现代化体系,即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那么,中国经济现代化深进发展的背后,将是后三个现代化的综合推进。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发展(实际上已经开始)其政治生态、观念架构、人的发展将出现根本性改观。基于这一改观,传统意识形态的内容、话语及其模式还会有多大的说服力,无疑将面临一次极其严重的考验。基于此,政府要想进步公众对自身的接受度,只有两条选择摘要:或者提升自身说服公民的能力,或者改革传统意识形态的内容和模式,实现其现代性转换,如注重人性因素、尊重心理规律等等。 其三,针对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崛起这一事实,中国政府必须尊重和关注公民地位、角色和观念的变化,在顺应当前“政府有限、公民自主、公权民授”的历史趋向的基础上,通过现代文明体制,把社会***气力纳进现代政党政治的制度建设框架,最大程度地获得***资源。市场经济演进的趋向表明,基于市场的驱动,现代公民社会的架构正在逐步天生,这意味着政府正当性的基础在发生转换,传统的基于阶级强制的暴力资源和基于经济业绩的意识形态资源在逐渐耗尽,一种基于公民授权的新的***资源在逐渐上升,将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导性的正当性来源。如何应对这样一种变化,对政府来讲,核心就是重视***的认同。结合上文有关当前世界范围内***内容的非理性化和价值预期化趋向,笔者以为,对当前中国政府来说,除了实现对***的重视之外,还要尊重***的内容。也就是说,重视***是一种条件,核心是对***内容的捕捉,尤其是对***中非理性及其价值预期部分的捕捉。否则,假如仅仅局限在其中的理性部分,那么,在现代语境下,将不会有明显的效果,由于那代表不了***的全部甚至连其核心部分都不能反映。
总而言之,结合解释语境和解释需求两个方面,有关当前中国政府的正当性基础构建新题目,笔者以为可以大致评估如下摘要:首先,中国政府已经迈进现代化进程中,在全球公民社会的历史大潮中,它将以此获得正当性的历史根据;其次,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非凡性,决定了中国政府既具有后发上风,同时也面临诸多挤压(既有改革任务的挑战,又有利益团体的守旧性压力,既有国内一国两制的竞争,又有国际上先进生活方式的比拼),这意味着中国政府要想说服公众,需要极高的说服能力;最后,中国市场经济的崛起所引发的社会结构转型,直接挑战政府的权威和传统地位,这意味着政府要获得新的正当性资源,就必须把***资源纳进改进的视野,当然,这一改进由于非凡的国情具有超乎人们想象的难度,但总的趋向是,这无可回避。
参考文献摘要:
[1]马克斯%26#8226;韦伯.学术和政治[M].北京摘要:三联书店,1998.
[2]尤尔根%26#8226;哈贝马斯.正当化危机[M].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摘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法国目前实行的是有计划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化比重高,政府集中决策的程度很高,政府在资源配置上权力也很大,属于宏观统一基础的体制。证券市场不发达,1981年以来大型公司的国有化使股份上市交易的公司在数量上锐减,因此,相对而言,法国几乎不重视向股东披露信息。
中国的经济体制自1978年以来经历了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份为补充的经济体制,公有化比重也高。但在发展趋势上却与法国有所不同。首先,政府在决策和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逐步弱化;其次,近年来大型国有企业向股份制转变,使得上市交易的公司不断增多。但经济体制仍属于宏观统一基础的体制。
2.法律环境比较
在法国,会计规则在不同的经济法律中都可见到如商法中包括了会计法、公认会计原则和会计法令及规章制度,税法也规定了公认会计原则。但民间机构的实务公告没有正式的地位。因此,成文法是法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唯一真正的源泉。税法对财务报告具有巨大的影响,长期以来纳税一直是编制和公布财务报表的主要原因之一。税制对了解法国财务报告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报告的帐面利润的计算规章与应税收益的计算规章差别不大。②费用只有已经入帐的才能作为纳税申报中的扣减项目。通货膨胀会计,主要也是遵循税收法规的要求。
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机构有全国会计委员会(CNC)、证券交易委员会(COB)、会计专家与职业会计工作者协会(OEC)和全国法定审计师联合会(CNCC)。全国会计委员会负责审批全国会计方案的修订。全国会计方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引进的,目的是规范会计信息,以便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便于国民经济的统计。该方案提供会计要素和科目分类的框架、会计原理、会计图表、财务报告形式及解释性披露的程度。全国会计委员会还在运用全国会计方案和处理有争议问题及实务中所应遵循的权威性指导意见。政府在制定法定准则时参考了CNC的意见,但除非CNC的意见被采纳,否则CNC没有权力直接制定会计准则。
证券交易委员会(COB)的任务是管理公司的信息以促进其所规定的准则得到实施;促进证券的私有化和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证券交易委员会成员是由总统任命的,该委员会每年向总统报告工作,具有与其他政府部门一样的独立性。
民间会计职业组织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有责任对其成员提出建议并促进其坚持执行会计准则。
全国法定审计师联合会(CNCC)只关注审计准则和建议,CNCC的建议是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并且与会计准则无关。
与法国相比,中国的会计法规也存在于不同的经济法律中,公司法、税法对财务报告的巨大影响同法国极其相象。这是与宏观统一基础相适应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准则委员会、中国会计学会等民间职业团体同样只能提供意见和对有关制度的解释,并没有制定准则的权力和地位。所不同的是,中国的会计准则不是通过立法制定的,而是由政府部门直接制定,但具有准法律效力和强制力。证券管理委员会的权力也仅限于管理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维护和健全证券市场的正常发育。与法国相似,由于证券市场不发达,证券管理委员会不象美国那样在会计准则制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3.政治环境的比较
摘 要 公共利益价值是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属性,也是与其他部门法最根本的区别。当公共利益作为现代国家干预市场主体行为的合法性基础与理由时,公共利益原则便构成了经济法的逻辑起点。经济法视野下公共利益原则的内涵及其与他法中的价值区分等问题都值得探讨。
关键词 经济法 公共利益 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
一、经济法的社会公共利益价值体系
经济法是一门新兴的部门法,它的出现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及客现的历史渊源。经济法出现之初始终伴随着国家强制干预色彩,并以“市场失灵”为国家干预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是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并以国家公权力的强制力面貌而出现,其基本价值和根本宗旨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人的基本权利。在经济法中,其基本的价值属性有社会公平、经济民主、整体经济效益和经济安全。经济法的社会公平要求在社会经济利益的分配中照顾社会每个公民的利益要求;经济民主贯穿于经济法体系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经济民主就是经济自由;整体经济效益就是要求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对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予以调控,指引,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经济安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前提,经济活动应遵守经济法律规范,维护经济秩序的稳定。可以看出,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属性就是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平、经济民主、整体经济效益和经济安全都是从社会公共利益价值体系中分化而来,而使得这些价值目标构成完整的经济法社会公共利益价值体系。
二、社会公共利益价值分析
1.社会公共利益价值的内涵
经济法作为以协调整体经济运行、调整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矛盾为己任的部门法,其首要目标便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所以社会公共性体现在经济法的价值属性中,是经济法的本质特征。
从经济法的意志来分析,它包含公共性和社会性两种特征,这是与其他部门法律的根本区别。经济法是社会法,所体现的意志和私法、公法不同。以民商法为代表的私法体现私人的意志,以行政法为代表的公法体现国家的意志,而经济法体现的是社会公共意志。社会公共意志即大众的、社会普遍性的意志,是关于公有性而非私有性、关于共享性而非排他性的。
从经济法的法益目标来看,它又包含公益性与干预性,经济法协调国家经济运行中的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并以社会公共利益作为其首要法益目标。公共利益是属于公众的利益,它代表利益分配的公平性而非独享性、利益本位的社会性而非个人性。要实现公众的利益,只有借助国家干预才能实现。经济法的法益目标决定了社会公共性的公益性和干预性密不可分。
2.社会公共价值成为经济法根本价值目标的必然性
经济法在中国的发展虽然还很年轻,但经过学界的不断探索与努力,经济法的社会本位观念得以逐步确立,并日益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所谓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简而言之,就是指经济法要以维护社会利益为己任。经济法社会本位观念的确立,有助于其与以个人利益为本位的民法、以国家利益为本位的行政法区别开来。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经济法社会公共利益本位确立的依据。所谓市场失灵,是相对于完美的市场机制理论而言的,一般认为,是指市场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具备或者不完全而造成的市场机制不能自我调节的情形,是指由于一定的因素使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呈现低效率运行的一种非理想状态。市场失灵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的外部性问题。有专家指出,这种市场的外部性实质就是:一个当事人对其他当事人的福利产生影响且这种影响并没有从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在市场经济中,当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时,就是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而当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时,是指有损于他人利益的行为,最明显的是环境污染问题和使自然资源损失过快的问题。二是表现在公共产品的供应问题上,在市场机制下,市场主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都希望有别人来提供公共产品而自己免费使用,这就容易产生很多钻“市场经济空子”的现象。这种市场失灵实际上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背离。这种背离可能表现为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漠视,可能表现为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消极损害,也可能表现为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直接侵害。克服市场失灵实质上就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重新彰示,我们要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必然要依靠社会公共利益价值原则。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加之政府本身的行政偏好,政府在克服市场失灵的活动中也会出现失灵,而且政府失灵比市场失灵更具有毁灭性。政府失灵不仅表现在政府部门普遍效率低下,从而阻碍政府在克服市场失灵活动中应有功能的发挥;还表现在政府干预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悖离。由于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的普遍存在,政府及其官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经济人”一旦具备条件,会最大限度地为自己谋取私利,导致政府失灵现象的产生。要克服政府失灵,就必须在赋予政府干预市场权力的同时,对政府的行为加以约束。来自法律的约束是最为重要的,而且对政府进行约束最根本的原则就是社会公共利益原则,因为政府失灵实质上也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悖离,只有依照社会公共利益原则对政府介入市场的行为进行干预,才能保障政府行为的合理性。
三、公共利益价值是经济法与其他部门法的本质区别
经济法和民商法对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经济秩序,推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都是重要的部门法。经济法的社会公共性和民商法的私人性相辅相成,在为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提供法律保障方面缺一不可。但是,它们在调整对象、主体、作用和调整手段等方面都有所区别。其中,它们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民商法的终极关怀是个体权益,即以“个人本位”为主、“社会本位”为辅;而经济法虽然同样关注个体利益,但它是以社会为本位,是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为主。
平等自由是民商法的基本原则,也是经济法的精神。但是,民商法所代表的平等、自由表现为对机会平等和个性自由的渴望。而经济法所代表的平等、自由是对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的追求。民商法作为私法,关注个体掌握的资源的分配和利用。而经济法的社会公共性决定了其目标为公平和效率的兼顾以及合理资源配置下的最大社会财富。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正是经济法所追求的和谐佳境。如果说民商法的私法精神是对封建秩序和自然经济桎梏的打破,那么经济法的社会公共性便是对社会福利制度和经济秩序的重构。
经济法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之法,社会公共利益是经济法制度设计的起点和归宿,但我们不能否认,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最终是为了保护全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从这一点来说,经济法是通过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方式来实现社会中人们的个人利益之法。同时,经济法社会公共利益价值的内容反映了时代精神和社会要求。只有正确地把握社会公共性的内涵和地位,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法的宗旨,发挥经济法的市场管理、宏观调控作用,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鹏程.经济法价值论纲.中国经济法治的反思与前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王保树.论经济法的法益目标.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一、商业关系中的道德
商业关系,从广义上讲包括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商品供给和需求,以及与这些环节相联系的交通旅游、邮电通讯,食宿和医疗等公共服务事业。如果在上述这些方面附加上一定的“不道德行为’,那顾客最终享受到的只能是假冒伪劣产品和糟糕的服务,甚至给顾客造成难以承受的灾难。因此,商业关系中的道德涉及千家万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关系中的一个最重要方面。
商业关系中的道德的核心是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讲商业道德实际上就是质量道德,其中包括商品的质量、服务设施的质量以及服务态度的质量等等,涵盖了商业关系中所有的职业道德。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一大重要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规律必然发生作用,那些不讲质量道德的人们最终也逃脱不掉在经济上遭受损失而自食其果。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质量道德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
二、金融关系中的道德
金融关系,即与货币流通以及银行信贷有关的一切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是通过银行业务来实现的,如货币的发行和回笼,存款的吸收和提取,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国内汇兑往来以及贴现市场、证券市场活动等等,都是金融活动。银行既是管理金融的行政机关,又是办理信贷业务的经济组织。它发放的是贷款而不是财政拨款,信贷资金的部分来源是各种存款,有存款就有取款。不归还贷款,银行便无法保证存款的提取,更无力发放新的贷款。银行的职能和信贷资金的作用都无法实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关系中的道德的核心是信誉,金融道德实际上就是信誉道德。金融关系中的各方只有真正建立起信誉道德,整个社会的金融关系才能理顺。否则,会造成合同和契约形同虚设,金融关系的各方同时连锁受损的恶性循环,致使社会经济秩序混乱,正常的经济活动难以开展。
三、雇佣关系中的道德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并存、共同发展所有制结构做基础。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
成部分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其生产经营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雇佣关系。这种雇佣关系的存在是由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的,它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其我们无疑应该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
雇佣关系中的道德的核心是责任和义务,雇佣关系的双方应提高责任心和义务感,这种责任心和义务感的提高,一方面要靠个人自身道德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和在经济活动中利害关系对当事人的影响来逐步提高。雇佣关系的双方只有从责任和义务的道德标准自觉地自我约束,才能建立起稳固的、相互信任的雇佣关系。
四、环保道德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放在首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现在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科学水平不高,经济技术比较薄弱,因而保护生态环境对于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显得极为重要。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认为,环境是一种特殊的资产,它不同于一般国有资产,从真正意义上讲,它才是为全体人民所有的,它为全体人民提供一种特殊的公共服务,如果没有清洁的空气、水,则无一例外地全体人民受损。环境的破坏意味着环境这一特殊资产流失,进而也意味着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在流失。对此,他给出两个数学公式清楚地表明其内在关系: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一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一环境资产流失;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一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环境资产增值。这两个公式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环境资产流失越多,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获取就越小。反之,治理环境污染就等于增加环境资产,也意味着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因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如果发展中不注意环境保护,等到生态环境破坏了以后再来治理和恢复,那就要付出更沉重的代价,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可是我们现在有的人却不重视环保工作,不讲环保道德,有的地方经济建设项目是上去了,表面上得益于一时,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带来的是严重的环境破坏。一份来自国家环保局的报告,这样描述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状。以大气污染为例,1995年全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浓度,北方城市平均392ug/耐左右,南方城市平均242ug/耐左右,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60一90ug/耐的标准;参加全球大气监测的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五个城市的总悬浮微粒指标均属世界尘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列。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l%。,人们需要知道:在经济增长的名义下,我们失掉了什么?从中我们应如何认识保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笔者认为,越是发展经济,越要注意保护环境,培养良好的环保道德。否则,造成的恶果最终将制约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在某一天反过来回报给人类本身的灾难。
环保道德的核心是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为当前经济发展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五、公益和互助道德
所谓公益就是公共利益;所谓互助是指互相帮助。推行公益和互助道德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承认人们的能力差异,承认人们合理劳动而获得不均等的财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的需要,追求最大的社会效益,反对两极分化,在肯定合理竞争的前提下提供全社会共同富裕。鞭挞“为富不仁’,提倡“富而乐道’。“道德的原则是幸福,但幸福不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幸福,而是分布在各个人身上的……幸福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或是各个方面的’,(((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第432页)。因此,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标准应体现在他对社会的贡献,在他正当合法追求自身利益时不忘他人及社会的利益,能够扶危济困,助人为乐,帮助他人共同发展。
公益和互助道德的核心是以人民为本的价值观,其价值取向就是社会、集体、他人、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公益和互助道德的形成要依靠“共同富裕’,的思想教育和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精神的培养。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公益和互助道德的形成已有相当的基础。近几年来,为推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和发扬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精神的新人新事层出不穷,而且涉及面广,不仅包括各类团体及个人,而且包括海外侨胞,如,今年我国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灾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涌现出许许多多象高建成那样的“抗洪英雄’,,他们在危难时刻和生死关头,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的利益抛于脑后,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精神和可贵品格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例证。
六、文化市场中的道德
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决不允许成为腐朽思想文化滋生蔓延的场所。积极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首要的任务是多出优秀文化作品。我们的文化作品应该宣传正确的道德观,鞭挞错误的道德观。一部好的文化作品可以使人受益不浅,同样,一部坏的文化作品也会使人受害无穷,特别是对青少年,因为他们识别能力差,猎奇心和尝试欲较强,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接受不正确的道德意识。所以,具有不良道德倾向的文化作品会对人们特别是对青少年心理造成伤害,并潜伏或诱发道德危机。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1 引言
急剧增长的需求和巨大的利润空间,使得房地产行业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但同时又存在供需错位、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商铺空置率高、投资风险大等隐患,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房地产发展的首要问题。房地产业在促进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过程中起到积极而重大的作用。本文着重探讨一下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影响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1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房地产具有先于国民经济萧条而萧条,后于国民经济复苏而复苏的特点。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资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6—7年构成一个经济循环周期。1999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进入谷底,这标志着从1993年开始连续7年的一个完整的循环周期已经完成,从2001年开始,经济运行将进入一个新一轮的稳定增长期。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我国未来20年的经济增长的基本走势是:“十一五”期间GDP的增长率在7.0%~8.1%之间,2010—2020年,GDP增长率将降至5.5%~6.6%。房地产发展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正相关性。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将对房地产业发展提供强力的支撑,有利于放大房地产上游的生产要素供给总量,并拉动房地产的终端市场需求。因此,未来几年内,宏观经济发展对房地产具有推动和拉动双重效应。
2.2 地区经济情况
从区域经济来看,房地产业是一个区域差异巨大、级差收益明显的行业。一个区域的房地产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状况的制约。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增长是随着投资量的不断增加和需求量的持续上升发展起来的。这种投资与需求的增长,必然导致对房地产需求的增加,从而带动房地产业的相应发展。
2.3 价格与价值背离
遵循市场规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特征。房地产经济在创造国内收入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价格和价值背离的问题。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正常的,但价格过于偏离价值,就会引发购买行为的波动。从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价格走势来看,用“一路攀升”评价并不过分。如果属于供不应求的结果,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然而受到炒房团、开发商非法占地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价格增速过快,这与市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是有所偏离的。
2.4 泡沫经济
房地产经济在持续创造收入的同时,也存在着泡沫经济的问题。价格增长越快,价格与价值背离越多,泡沫经济的风险越大。房地产信贷在银行信贷业务中占据着相当比例,一旦发生资金链严重断裂的行业经济问题,银行势必会受到损失,其他行业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更加困难。
2.5 节能环保的长远战略显现不足
房地产经济建设与低碳经济有着紧密的关联。大量土地资源的占用,如果不能以低碳住宅、环保住宅作为回报,显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步调是不一致的。但目前低碳、环保住宅的占比仍然不高,开发数量有限。
3 促进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对房地产商品的价格进行合理规制
价格规制并不是要绝对降低住宅价格,而是让房地产价格与价值更好地吻合,避免价格过多地高于或低于价值。只不过目前的矛盾是价格过高,而金融危机时期,很多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也反映出价格偏低对企业的影响。作为宏观调控部门,政府应当对各个时期的房地产经济行为做出评估,以判断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价格是房地产经济领域中尤为突出的一个因素,而且它对行业内其他因素具有关联性的影响,运用价格规制对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借助政府的价格评估与指导,有助于使房地产商品价格回归理性,维护行业和市场秩序。
3.2 加强房地产市场的金融监管
政府应立足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对房地产市场的金融秩序予以严格的监管,在房地产企业的贷款规模、偿债能力、开发进程等实行全面深入的监督,控制商业银行在房地产领域的信贷业务,调节银行的资产结构,推动信贷资金向市场经济发展的朝阳行业流动。为此,政府应大力开展银行创新改革,使银行打破传统的存贷模式,吸引优质资产的注入,规避房地产市场中高风险业务的影响,以服务市场经济整体发展为宗旨,整合现有业务,逐步增加优质业务的占比,从而有效降低房地产市场的金融风险。
3.3 完善相关的金融体系
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房地产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根据我国目前的房地产金融发展现状,应重点做好房地产贷款结构的调整,增加消费贷款比重,并注意防范风险。另外,为解决房地产金融进一步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期限错配问题,资产流动性问题,我国的房地产金融业还应着手研究并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实现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将一、二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金融大循环,打通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建立和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还能有效分散银行贷款风险,提高房地产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向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转轨,提高整个房地产金融的效率。
3.4 运用激励政策转型房地产经济
以市场经济低碳、环保的战略目标为导向,激励房地产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靠拢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因此,政府应注重发挥政策引导的杠杆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杠杆作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通过对低碳、环保型住宅投资建设的税收优惠,可吸引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参与到房地产经济的转型中来,加大新型低碳、环保住宅的开发。另一方面,在购买需求方面也可以通过贷款利率的优惠,促进新购房群体关注低碳住宅,做出购买决策。政策激励将带动房地产经济以长远规划为目标,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实现转型。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在许多地方还是支柱产业。房地产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房地产经济具有广阔的前景,在与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现存的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措施加以控制和引导,彰显房地产经济的积极作用,规避各种不利影响,营造健康有序的行业氛围,逐步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人:刘永达 规划时间:2013年 ~2023年
一、自我分析
我通过一系列的人才测评试题,以及我对自己的主观认识和同学朋友的客观评价,对自己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1、职业兴趣
通过一系列测评,我的职业兴趣最高的前三项为:(1)、企业策划类 (2)、金融证券分析 (3)、营销类
2、职业能力
通过全面综合分析:
优势项:
(1)、敏锐细致的分析能力
(2)、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
(3)、洞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较强
(4)、另外较突出的有:承压能力、适应能力、调研能力、表达能力、判定能力等。
弱势项:
(1)、作为一个市场营销类专业学生,推销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此能力有较大欠缺
(2)、应变能力是营销人员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具备的能力,此能力略有不足
(3)、领导能力、合作能力不足
另外:
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一般
3、个人特质~适合工作
通过以上职业能力显示,我比较适合市场营销策划、市场调研、市场开拓、分销渠道管理、市场预测分析等。
4、职业价值观
我的职业价值观是一种双赢模式,即为企业创造利润也从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以此确定自身的社会地位和所属社会阶层。
二、职业分析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也有了较大的不确定性,我对影响职业选择的相关外部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1、家庭环境分析
家庭位于中部省份,在中部省份经济状况为中等。由于母亲是教师,比较在意学历的高低,由于父母的性格较为谨慎,也使得我的性格较为保守,有时候会出现犹豫,容易错失良机;父母的期望不太高,但也是我必须执行实现的意志力。
2、学历环境分析
本科学历,在当今社会此学历已不具备优势,而专业性和应用性变得较为重要,毕业就业形势严峻。
3、职业环境分析
(1)、行业分析
市场营销毕业生可以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市场开发、营销管理、推销服务和教学科研等工作。市场营销人员是各个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不可缺少的人才。根据我国有关资料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企业界自办或协办的人才交流会约两千多场次,而每一次的人才交流会上,市场营销人员都是最受欢迎、最供不应求的人才,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种势头在未来将越来越猛烈。
(2)、企业分析
由于仍未毕业,也无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只能查阅相关资料把企业化为:
(1)、国有企业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凸显,改革势在必行,由于一些社会因素进入国企有一定的难度,不是我的首要选择
(2)、私营企业(民营企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经济多元化发展,民营企业逐步壮大,晚清和民国时期民营企业的落后是中国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振兴民族企业是壮大国家的条件之一,民营企业的规模相比较跨国公司和国企还有些小型化,对学历要求不太高,但注重能力以及人才实用性。
(3)、外资企业(跨国公司) 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依然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之一,也是个人同国际接轨的渠道,是目前大学生最向往的企业,不过外企对外语的语言要求较高,且学历较高。
4、地域分析
根据中国现状可化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圈、老东北工业基地、中原经济区、西部经济区等。从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沿海经济最为发达,也是大型企业聚集地,是就业人群蜂拥之地,竞争较大。随着国家一些中原崛起、西部大开发等政策,中原、东北、西部也有了较大发展,不过还是相对落后,不过就业形势较好,为了留住人才,待遇也有所增加,是毕业大学生在大城市碰壁后的第二选择。
三、职业定位
职业目标(十年) 将来从事营销行业的策划类工作,由于市场营销学的宽泛性,也肯能从事其他相关职业,例如经济管理、人 力 资源等
职业发展策略 最好进入外资企业 优先选择经济发达地区例如上海、广州等。
职业发展路径 业务员1年~ 初级营销员2年~中层营销管理人员5~高级营销师
四、计划实施
详细执行如下:
现为市场营销本科2年纪,出了学好本专业知识技能外,着重学好外语(弱项)以能够达到考研要求或者任职外企的语言交流能力,明年四月份通过一级考试,十月份通过四级考试,另外学好计算机等基本能力并于明年3月通过2级考试,在校期间仍会通过兼职等去了解社会,了解现代职场状况,由于本科学历已经丧失优势,不排除2年后考研的可能。由于对未来的迷茫,该计划有待细化,有待更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