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工智能市场调查

人工智能市场调查

时间:2023-06-12 14:45: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工智能市场调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工智能市场调查

第1篇

1探析机械电子系统的现状

就目前来说,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提升以及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但是好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程度,一些行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市场剧烈竞争发展缓慢,其中就包括机械电子这个行业,据不完全的数据统计,2014年我国的机械电子产品生产率并不是很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机械电子不断地加大进口的数量。进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使得进口的金额大大提升,从前三个季度的数据来看,机械电子的进口金额高达170亿美元多,这就使得我国自己生产的机械电子产品在市场上出现了较低占有率的状况,也就是说我国自己研制的机械电子产品销量并不理想,其在市场上的转化率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这种状况体现出了机械电子市场的几个问题,其一就目前我国的机械电子行业大部分企业依然在使用较为传统的生产设备,这些设备大都不具备智能和自动技术;其二是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讲我国在科研方面的发展速度还处于比较缓慢的阶段。新技术的产生率并不高,能够在市场上有较大占有率的品牌往往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而拥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在消费者市场中认知度又较低;其三是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对于机械电子并没有投入较多科研经费,一直还是以模仿其他优势品牌产品为主。其四是我国即使掌握了一些机械电子的关键性技术,但是这些技术相较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2]。

2探析机械电子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

(1)我国机械电子系统的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对于机械电子领域可以说是比较新鲜的话题,在机械电子系统中加入人工智能将是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的优势是什么呢?其不仅可以对现有的机械电子提供更好的运行环境,还可以增加机械电子的准确性,人工智能对于机械电子的这两点贡献也是社会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就是说我国的机械电子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将人工智能纳入未来发展的计划中。

(2)我国机械电子系统的实时快速发展趋势。市场的发展不仅需要机械电子具有较好的运行环境以及具备准确性,还需要机械电子系统具有实时快速的特性,在准确性的前提下还要把效率不断地提高,在机械电子系统未来的发展中计算机的处理芯片的应用将会得到较大的推广,因为这样的处理芯片可以将机械电子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速度进一步地加强,可以大大提高其使用的效率。

(3)我国机械电子系统的技术创新发展趋势。技术创新是每个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想要获得发展必须要做的工作,对于机械电子系统来讲,技术创新是未来发展的核心趋势,企业必须要将技术创新纳入企业发展的重点工作计划中,在技术创新上要不断地对技术创新进行的科研活动加大经费的投入,做好前期的市场调查以及市场分析,把握好未来市场的发展方面。同时还要在研发的时候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提高科研的水平,打造我国的品牌机械电子产品。

(4)我国机械电子系统的网络数字发展趋势。网络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强调的是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技术上的提升。就机械电子的网络化发展来讲,体现在机械电子的功能上,不仅可以加快与发达国家都在技术上的不断沟通,还能使远程技术更好的解决机械电子出席那的问题。而机械电子的数字化则可以为机械电子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利用数字化微控技术进一步提升机械电子系统的效率,可以说网络数字化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3]。

作者:侯宇 单位:哈电集团(秦皇岛)重型装备有限公司

第2篇

如果我们有一台机器人,它从小时候就开始照顾我们,收集我们的健康数据,陪伴我们成长,你会立刻觉得,它不过是影视作品里那个暖心忠诚的“大白”胖子吧?才不止!它没有那么遥不可及,甚至在中国已经憨态可掬地登上了舞台。

站在未来市场风口

理想中的胖子“大白”负责个人健康监测,其实,这只是健康机器人领域的家用门类,它和医用机器人一起,早已掀起投资者和开发者掘金的热情,被视为未来“很有市场的产业”。

美国市场调查机构Winter Green Research预测,至2021年手术机器人和康复机器人的行业规模将分别达到200亿美元和3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暴涨至29.9%和46.6%,成为发展速度最高的子领域。其中,手术机器人将占60%左右的市场份额,未来市场中心将由北美逐渐往亚洲市场转移。

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和二胎政策的放开带动了中国医疗机器人的发展。医疗机器人或家庭机器人将承担部分治疗或陪伴的责任,缓解社会和老龄人的负担和担忧。

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2013~2021年是“中国老年人口第一个成长高峰期”,每年亟须照顾护理的老人数量在增加,目前为1500万人,2020年将达2500万人, 2050年预计达4000万人。特别是计划生育形成“人口断层”效应,未来每对夫妇将面对4个老人的日常照顾,其困难问题势必不堪重负,原来家庭养老模式岌岌可危。

能否替代医生?

这个热点问题的本源是,人工智能能否替代人类?崔海龙是广东德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个人的判断是,人工智能可能在某些有规律的领域代替人做某些事。比如西医有规则,教育也有规则,人工智能就可以代替其工作;而再比如艺术创作,它没有规则,机器人就很难代替。

崔海龙的公司主要专注于家用和医用的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与销售。2015年,公司了首款德泷智能健康机器人,中国版的“大白”闪亮登场。它们的核心价值是,通过将家用医疗器械整合,使客户能够用最少的费用享受最多的功能;特别是通过智能升级,使烦琐的医疗器械使用起来更方便、更好用。

“健康医疗机器人的发明初衷可能不是为了取代医生,而是为了弥补现有医疗模式下,特别是社区、家庭环节中医疗健康服务的相对缺失。” 崔海龙强调。

做医生护士“不愿意做”和“做不了”的事情,应该成为对健康医疗机器人定位的认知。“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医生护士不愿意记录健康数据。因为这是很繁杂的工作,健康记录需要每星期、每个月都坚持做,才有效果。 “做不了”的事情,包括一些医务垃圾的搬运。在国外,机器人在这些应用领域已经很成熟了。

从长远看,崔海龙认为未来机器人最核心的应用应放在健康治疗方面,包括做手术。但这也不意味着替代医生,它也不可能。协助医生来做治疗方案,人与机器人互为补充,人机协作,是将来人和机器人“共事”的趋势。

抱团取暖向世界出发

关键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制高点;企业间的抱团取暖,则能够在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中国优势”,推动中国民族品牌机器人技术和产品向世界出发。

“201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召开,国际市场见证了中国机器人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整个中国机器人行业上下游产业如何构筑出一个生态平台被提上日程。

例如,在中国机器人品牌中,优必选的机器人平台有可能会开放成一个应用商店(app store),萝卜库目前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构建机器人技术研究开发教育,以及投融资、机器人产品展示等一系列环节的生态圈平台,这些都是企业给外部开放连接留下的接口,也是抱团取暖的基础。当然,要获得世界声誉,关键还是要在某一细分领域做细做精。

中国首款智能健康机器人之父吴凯博士参加了广东省科技厅主办的中以生物技术对接会,并深有感触。他惊奇地发现,以色列的企业家专注的内容非常的细,比如有一个企业家就只专注心衰病人,用手机来检测心衰病人的声音,判断他当前心衰疾病的状态;还有一个企业,专注于做抑郁症病人个性化药物的设置。所以,以色列生物技术的产业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模式。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特色,但也需要借鉴这些产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的一些经验。

“Well!Great!”

跟电影里的“大白”一样,德泷爱佳第一代、第二代机器人在功能上已经实现了10项自主功能检测,而目前的第三代机器人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变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模式。就像电影里的“大白”一样,一旦它扫描到你的身体出现状况,就立刻蹦出来,直到你说服务“满意”为止。

第3篇

关键词:聚类分析 市场分析 客户细分 实验市场选择

聚类分析及其特征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个体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将相似的事物归类。它的原则是同一类中的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的个体差异性很大。这种方法有三个特征:适用于没有先验知识的分类。如果没有这些事先的经验或一些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分类便会显得随意和主观。这时只要设定比较完善的分类变量,就可以通过聚类分析法得到较为科学合理的类别;可以处理多个变量决定的分类。例如,要根据消费者购买量的大小进行分类比较容易,但如果在进行数据挖掘时,要求根据消费者的购买量、家庭收入、家庭支出、年龄等多个指标进行分类通常比较复杂,而聚类分析法可以解决这类问题;聚类分析法是一种探索性分析方法,能够分析事物的内在特点和规律,并根据相似性原则对事物进行分组,是数据挖掘中常用的一种技术。

这种较成熟的统计学方法如果在市场分析中得到恰当的应用,必将改善市场营销的效果,为企业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其应用的步骤为:将市场分析中的问题转化为聚类分析可以解决的问题,利用相关软件(如SPSS、SAS等)求得结果,由专家解读结果,并转换为实际操作措施,从而提高企业利润,降低企业成本。

聚类分析在客户细分中的应用

消费同一种类的商品或服务时,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消费特点,通过研究这些特点,企业可以制定出不同的营销组合,从而获取最大的消费者剩余,这就是客户细分的主要目的。常用的客户分类方法主要有三类:经验描述法,由决策者根据经验对客户进行类别划分;传统统计法,根据客户属性特征的简单统计来划分客户类别;非传统统计方法,即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数值方法。聚类分析法兼有后两类方法的特点,能够有效完成客户细分的过程。

例如,客户的购买动机一般由需要、认知、学习等内因和文化、社会、家庭、小群体、参考群体等外因共同决定。要按购买动机的不同来划分客户时,可以把前述因素作为分析变量,并将所有目标客户每一个分析变量的指标值量化出来,再运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分类。在指标值量化时如果遇到一些定性的指标值,可以用一些定性数据定量化的方法加以转化,如模糊评价法等。除此之外,可以将客户满意度水平和重复购买机会大小作为属性进行分类;还可以在区分客户之间差异性的问题上纳入一套新的分类法,将客户的差异性变量划分为五类:产品利益、客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选择障碍、议价能力和收益率,依据这些分析变量聚类得到的归类,可以为企业制定营销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以上分析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依据多个变量进行分类,这正好符合聚类分析法解决问题的特点;不同点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分析变量,为某一方面的决策提供参考,这正是聚类分析法在客户细分问题中运用范围广的体现。

聚类分析在实验市场选择中的应用

实验调查法是市场调查中一种有效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主要用于市场销售实验,即所谓的市场测试。通过小规模的实验性改变,以观察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反应,从而分析该改变是否值得在大范围内推广。

实验调查法最常用的领域有:市场饱和度测试。市场饱和度反映市场的潜在购买力,是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企业通常通过将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各种决定因素(如价格等)降到最低限度的方法来测试市场饱和度。或者在出现滞销时,企业投放类似的新产品或服务到特定的市场,以测试市场是否真正达到饱和,是否具有潜在的购买力。前述两种措施由于利益和风险的原因,不可能在企业覆盖的所有市场中实施,只能选择合适的实验市场和对照市场加以测试,得到近似的市场饱和度;产品的价格实验。这种实验往往将新定价的产品投放市场,对顾客的态度和反应进行测试,了解顾客对这种价格的是否接受或接受程度;新产品上市实验。波士顿矩阵研究的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图表明,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并使之向明星产品和金牛产品顺利过渡。然而新产品投放市场后的失败率却很高,大致为66%到90%。因而为了降低新产品的失败率,在产品大规模上市前,运用实验调查法对新产品的各方面(外观设计、性能、广告和推广营销组合等)进行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实验调查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前后单组对比实验、对照组对比实验和前后对照组对比实验。这些方法要求科学的选择实验和非实验单位,即随机选择出的实验单位和非实验单位之间必须具备一定的可比性,两类单位的主客观条件应基本相同。

通过聚类分析,可将待选的实验市场(商场、居民区、城市等)分成同质的几类小组,在同一组内选择实验单位和非实验单位,这样便保证了这两个单位之间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聚类时,商店的规模、类型、设备状况、所处的地段、管理水平等就是聚类的分析变量。聚类分析在抽样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抽样设计是市场调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市场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在抽样方案设计的步骤中,抽样组织形式的选择又是一个关键环节,它决定了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的高低。依据抽样误差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按照标志排队的等距抽样方式抽样误差最小,其次分别为分层抽样、按照无关标志排队的等距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整群抽样和非随机抽样。结合资源的限制和操作的方便性进行综合选择,分层抽样在实践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分层抽样又称类型抽样,它是先将总体所有单位按照重要标志进行分组,然后在各组内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或等距抽样方式抽取样本单位的一种抽样方式。在分组时引入聚类方法,可以增强组别的合理性。

聚类分析在销售片区确定中的应用

销售片区的确定和片区经理的任命在企业的市场营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合理地将企业所拥有的子市场归成几个大的片区,才能有效地制定符合片区特点的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并任命合适的片区经理。聚类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的应用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某公司在全国有20个子市场,每个市场在人口数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地区零售总额、该公司某种商品的销售量等变量上有不同的指标值。以上变量都是决定市场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把这些变量作为聚类变量,结合决策者的主观愿望和相关统计软件提供的客观标准,接下来就可以针对不同的片区制定合理的战略和策略,并任命合适的片区经理了。

第4篇

关键词:招标评标管理;智能化技术;趋势分析

我国很多领域的工程建设项目都涉及到招评标工作,推行招投标模式对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有重大作用。企业将工程活动进行公示,选取具有资质优势的企业进行实施,可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促进了企业的相互合作和共赢。但是面对大量的招投标管理工作,需要强有力的管理机制和管理部门,因此智能化技术起到了重要的管理作用。利用当代科技手段,将各类招投标信息进行智能管理,不仅为管理人员减轻负担,还提升了管理效率。

1智能化技术在招标评标管理中的作用

1.1提升招投标管理工作效率

智能化技术在招标评标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的企业信息、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设施条件等,都是评标的基本要素,但是人为管理不能将重要的信息提炼出来,企业的优势也没有被挖掘。大量的工作会给工作人员造成压力,而且工作质量和进度也无法保证。应用智能化信息技术会建立完整的信息系统,将各企业信息基本概况清晰体现,将企业的综合水平进行智能分析,各类项目独立运行,保证了项目的独立和可协调。系统的运行有良好的设计,在输入正确的工作指令后,系统会自动进入工作流程,将各项工作任务有序进行。对于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使招投标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1.2提升招投标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手段

智能化技术还提升了招投标管理工作的专业手段。在工程项目招投标工作中,会涉及到重要的工作内容和人员组织安排,为保证招投标工作良好运转,采取智能化技术将人员组织优化,将企业资源良好配置,减轻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负担。另外,智能化技术能将企业的各项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并将市场环境进行测评,使市场价格清晰展现,并有效预测价格变动情况,为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决策依据。智能信息系统对于招标企业的招标要求可以清晰的展现出来,突出招标核心要素,将工程的质量要求、工期要求以及技术要求等有详细的标准,为投标企业提供更具体、更准确的信息,并为企业的招投标管理工作提供专业的技术保证。

1.3降低招投标管理工作的成本风险

智能化技术不仅提升了招投标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技术,还有效降低了管理工作的成本风险,减少成本的投入。在工程中涉及到材料选择以及机械设备选用等,工作人员需要了解市场环境,选取优质的工程材料,这会花费相关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项目的进度和成本带来风险。而智能化技术系统会收集市场上的大量信息,将材料的价格、材质以及合格证书等充分展示,并将各种信息进行对比,使信息在网络平台上公示。将各资源信息进行共享,企业会以科学的信息为依据,合理选择施工材料以及进场设备等,从而降低工程成本风险,并为工程的质量提供保障,节约了工作人员市场调查的时间,将繁重的工作自动化进行,有助于招投标工作科学管理。

2智能化技术在招标评标管理中的应用

2.1对企业的经济情况进行评估

项目投资管理是企业重要的管理任务,投资金额的大小需要多种因素来决定,如何将投资资金合理控制,并保证企业利益最优化是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在企业经济状况评估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对于招标单位来说,智能信息系统可以将企业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将各部分项目的资金投入结合企业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预估,帮助企业控制成本的投入。同时,智能信息系统拥有强大的信息储存与收集功能,可以找到类似的工程,将成功的工程案例作为依据,帮助企业决策者更好地分析投资问题,并吸取成功经验,针对企业自身情况,不断优化投资工作,有效控制成本。对于投标单位来说,将自身的实力通过智能信息网进行公布,展现出企业的经济地位,并吸引众多招标企业的注意,有效提升企业的效益,为企业带来工作机会。在信息网络上,各投标企业的经营效果充分体现,供招标方更好选择,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发展动力,并吸取经营效益良好企业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帮助企业自身成长和完善[1]。

2.2对企业的技术实力进行测评

工程中的技术手段也是重要的管理项目,对于项目的完成质量,施工技术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对于专业的技术工作,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高超的操作能力,才会保证施工项目的有效完成。在大型的工程项目中会涉及到多种复杂的技术工作,需要成熟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专业性强的操作,以保证施工的质量。而智能化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施工人员学习先进的技术方法,并将类似的工程技术进行收集归纳,为施工技术人员提供有效平台和学习资源,有利于施工单位提高项目质量,节约大量的试验时间,保证技术的效果,并提升施工的成功率,为工程安全提供保障。另外,招标企业在选择施工企业时应考虑企业的技术水平,将技术水平作为企业评标依据之一。但是传统的调查方法不能很好地检测企业的能力,导致调查结果没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智能化管理系统将各投标企业的技术水平进行了很好的分析和对比,将企业成功的技术案例表现出来,并将施工技术等级进行测评,有利于招标企业选择最适合的企业,提升工作准确率[2]。

2.3对项目的风险预测合理评估

工程施工中涉及到多种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在施工进度上涉及到进度风险管理,在成本投资上需要对成本风险进行控制,而在工程质量上需要随质量风险进行管理等。而繁重的管理工作需要健全的管理体系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来支持,这时智能化管理技术就突显了很大的优势。智能系统通过对各项资源信息进行分析,将工程的材料、人员以及设备进行整合,利用大数据分析系统将各项工程风险项目进行预测,将风险原因以及风险项目清晰展现,给工作人员带来提示。另外,对于项目的风险,系统也会进行分析,将控制风险的成功案例或方法进行归纳,为工作人员提供有效降低风险的办法,使工程顺利实施。帮助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避免了在重要环节中出现纰漏,影响工程进度[3]。

3总结

综上所述,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对企业招标评标管理工作有重要作用。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利用智能化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招投标管理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所以,应重视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通过智能化技术手段将参与投标的企业经济状况、技术水平以及投标风险全面展现,帮助招标企业选择最优的实施队伍,提升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海涛.智能化信息系统在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9,20(11):202-203.

[2]杨红伟.应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提升智慧工程建设的项目管理[J].工业技术创新,2019,32(3):111-114.

第5篇

决策支持系统为解决房地产投资决策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帮助决策者通过与系统直接交互使用数据及分析模型解决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通过决策支持系统,房地产开发商可以对要开发的项目的各种情况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能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对投资的项目做出一个合理的判断,从而减少房地产投资中的盲目性,使投资更准确,收益率更高。本文结合房地产项目投资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房地产投资决策支持系统,可以为房地产项目的投资提供决策支持,实现企业项目管理的快速辅助决策,提高投资者的决策水平。

一、房地产投资决策支持系统

房地产投资决策支持系统是将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应用到房地产投资中,从而能有效地对房地产投资者进行辅助决策,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

(一)房地产投资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功能

本系统分为房地产市场调查与预测、经济评价、风险分析和可行性报告生成等四大模块。通过房地产市场调查与预测模块,用户可以方便地了解到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以及国民经济状况,并能对将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情况做出一个大概的预测。通过经济评价模块可以对所投资项目做出准确的评估,从而判断出此项目的盈利状况。风险分析模块可以对投资项目的风险作一个大体的分析,用户通过对各个投资方案的经济评价和风险的权衡,可以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可行性报告生成模块则可以自动生成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用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添加可行性报告中的内容。

(二)系统的基本结构

在房地产投资中遇到的可变性因素非常多,再加上房地产投资本身所具有的高风险性,这就使得传统的MIS系统不能满足房地产投资决策的需要,只有使用决策支持系统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但是传统的决策支持系统也有着它的不足,不能很好的对房地产投资进行有效的辅助决策。因此,本系统借鉴了最近发展起来的决策支持系统的新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房地产决策支持系统模型。

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是决策支持系统发展中的新兴技术,将这些技术引入到房地产决策支持系统中可增强系统的辅助决策功能。

其中,数据仓库是为了决策支持的需要而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数据仓库可将大量的用于事务处理的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清理、抽取和转换,按决策主体的需要重新进行组织。数据仓库中的各种数据可以适应决策问题多样性的要求,数据仓库侧重于对面向主题的数据的存储和管理。联机分析处理可以对数据仓库中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从而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数据挖掘是从知识发现的概念中引申出来的,把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数据仓库的分析可以有效地从数据仓库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从而有利于辅助决策。

二、房地产投资决策系统的相关技术

传统的决策支持系统是利用数据库、人机交互进行多模型的有机组合,辅助决策者实现科学决策的综合集成系统。自从决策支持技术形成以来,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决策支持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DSS使用的数据库只能对原始数据进行一般的加工和汇总,而决策支持涉及大量历史数据和半结构化问题,传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难以求解复杂的半结构,不能满足DSS的需要;(2)决策支持系统以集成数据为基础,然而现实中的数据往往分散管理且大多分布于异构的数据平台,数据集成不易;(3)由于决策本身所涉及问题的动态性和复杂性,针对不同的情况应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而模型库提供的分析能力有限,所得到的分析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4)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需要对数据、模型、知识和接口进行集成。数据库语言数值计算能力较低,因而采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建立决策支持系统知识表达和知识综合能力比较薄弱,难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决策要求。

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给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有利于解决上面传统的决策支持系统所遇到的问题,为决策支持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一)数据仓库(DW)技术

信息系统中有两种类型的数据:操作型数据和决策支持型数据。前者是由日常事务处理生成的,后者是把前者加工后(清理与集成)形成的。操作型数据服务于日常事务处理,决策支持型数据服务于信息增值。目前,理论界把存有决策支持型数据的系统称为数据仓库。当需要为决策部门提供及时、准确、详细和可靠的风险信息时,海量数据的存储与加工便成为首要问题,而这正是数据仓库的专长。

(二)联机分析处理(OLAP)

OLAP是一种决策分析工具,它是针对特定问题的联机数据访问和数据分析而产生的一种技术,它可以根据分析人员的要求,快速、灵活地对大量数据进行复杂地查询处理,并以直观的、易理解的形式将查询结果提供给各种决策人员,从而得到高度归纳的信息。OLAP是基于数据仓库的信息分析处理过程,是数据仓库的用户接口部分。通过OLAP这种独立于数据仓库的分析技术,决策者能灵活地掌握项目进度的数据,以多维的形式从多方面和多角度来观察项目进度的状态、了解项目进度的变化。OLAP技术分析方法有切片、钻取、维度自由组合、图标自由切换,并可形成表现友好、丰富的报表结果。

(三)数据挖掘(DM)技术

数据挖掘可以称为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出可信、新颖有效并能被人理解的模式的高级处理过程,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神经网路、机器学习等领域的交叉学科。数据挖掘是一个过程,是从大型数据库中抽取隐藏其中的可理解的可操作的信息,目的是帮助分析、决策人员寻找数据之间的关联,发现被忽略的要素,而这些信息对于决策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数据挖掘常用的技术和算法有决策树、神经网络、概念树、遗传算法、模糊数学、统计分析、可视化技术、粗糙集、公式发现等。数据挖掘的作用是可以实现自动预测趋势和行为、关联分析、聚类等。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是作为三种独立的信息处理技术出现的,但都是以解决决策支持分析问题为主要驱动力量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和互补性。其中数据仓库用于数据的存储和组织,联机分析处理集中于数据的分析,数据挖掘则致力知识的自动发现。

三、房地产投资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模块

(一)市场调查与预测

市场调查是房地产投资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常常关系着投资的成败。在本系统中,市场调查与预测模块主要包括国家经济状况、城市经济状况、城市综合情况、城市气象条件、城市发展计划、目标客户住房需求调查情况、城市土地住房情况、房地产供给市场状况、竞争对手和竞争楼盘状况,以及项目自身的相关情况等。在这个模块中,基本涵盖了房地产调查的主要内容。另外,大量的历史数据也为房地产市场的预测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经济评价

经济评价是房地产投资决策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是项目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经济评价的目的是计算项目的效益和费用,通过多方案比较,对拟建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进行分析讨论,做出全面的经济评价,为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经济评价包括项目管理、参数设置、方案计算、扶助报表、基本报表和综合财务指标等几个方面。其中项目管理包括项目的建立、选择和删除,对项目管理库进行操作。参数设置对房地产投资中的各项参数进行赋值,方案计算用现金流法和非现金流法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计算。辅助报表和基本报表用于生成各种报表。综合财务报表生成现金流法综合财务指标汇总表和非现金流综合财务指标汇总表,在这一模块中还生成直方图检验、饼图检验和拆线图等图表,更直观地反映出财务状况。

(三)风险分析

房地产投资虽说有着高收益,但是同时也存在着高风险,对其进行风险分析非常必要。正确评价房地产开发的风险可以指导投资者进行正确的开发决策,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和失误。对于上述风险,人们并不能明确的给一个答案,到底有没有这种风险,这是存在着模糊性的。为此可以把模糊数学方法引入到风险分析中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可将定量与定性的指标结合起来,〖JP+1〗可以不受指标因量纲不同或量纲相同而量级不同的影响,对于问题比较复杂、信息不很全面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是很适应的。此外,房地产投资风险因素层次比较多,可以采用多级模糊模型来分析。

(四)可行性报告生成

可行性报告生成模块的功能是根据房地产投资项目来生成一个可行性报告模板,这就省去了用户编写可行性报告的时间。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可行性报告模板中添加一些项目的数据,甚至是根据项目数据生成的柱状图、饼图等图表。现在人们所用的字处理软件一般都为微软的Word,所以本系统中所生成的可行性报告为Word文档形式,这样便于用户对可行性报告的编辑。

该系统中的四个功能模块紧密协作,基本涵盖了房地产投资中所应考虑的各方面内容。用户(决策者)通过这些模块的运作,可以得到有力的辅助决策,从而提高决策水平。

第6篇

光学计算机崭露头角

10多年前,美国就率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实验性光学计算机。其最大特点,是用光处理信息,而不是用电。在处理数据的功能上,它要比电子计算机大1000多倍,处理信息频率为每秒10亿次。

光学计算机,就是利用光作为信息传递媒体,正如同电子计算机利用电子作为信息传递媒体。光子同电子相比,有许多独特优点:其速度永远等于光速,具有电子所不具备的频率及偏振等特征,从而,使传载信息的能力大得多。光信号根本不需要导线。即使在光线交会时,也不会互相干扰。一块直径仅2厘米的光棱镜,它通过信息比特率,要超过全世界现有全部电缆总和的300倍!

光学计算机的智能水平,也将远远超过电子计算机的智能水平。它将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一种新型计算机。

光学计算机与电子计算机相比,它的并行处理能力非常强,有着超高速的运算速度。电子传播速度,是每秒593千米。而光学计算机中的光子传播速度,每秒达30万千米,相当于电子传播速度的500多倍。在工作环境方面,超高速的电脑只能在低温条件下工作。而光学计算机,在通常的室温下也能正常工作。光学计算机与电子计算机相比,它的信息存储量大,抗干扰能力非常强,在任何恶劣环境下都可以开展工作。计算机专家们指出:光学计算机有与人脑相似的容错性,即系统中如某一元件遭到损失或运算出现局部错误时,并不影响最终整个计算结果。

光学计算机的关键性技术,如光的存储技术、光存储器以及其他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都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因此,科学家预言:世界从电子时代走向光子时代为期不远。

量子计算机前程无量

量子计算机,就是在量子力学原理基础上工作的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硬件的各种元件,由原子构成,其体积不到目前同类元件的1%。不过,虽然目前在量子记忆元件和量子基本元件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离真正的量子计算机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程。因此,目前量子计算机尚处于概念阶段。

量子 计算机最突出优点,是能进行任意并行度的量子并行计算。因此,其运算能力相当于1000亿个奔腾处理器,运算速度比现有计算机要快上千倍。此外,当系统的某部分发生故障,输入的原始数据会自动绕过,进入系统的正确部分进行正常运算,其运算能力和运算速度不受任何影响。

神经元计算机异军突起

近几年,科学家们为了使计算机的人工智能更接近人类的智能,正在研制一种新型计算机――神经元计算机。

自从电脑问世以后,专家们便致力于揭开人脑与电脑工作的差别,以便仿效人脑改进电脑。具体点说,他们不仅使电脑能仿效人的左脑完成逻辑思维方面的工作,而且还要能仿效人的右脑完成形象思维方面的工作。神经元计算机就是试图模拟人脑部分功能的产物。它是由许许多多人工神经元、一定数量的输入、一个或多个输出构成的人工神经网络。每个神经元,实际上是数据处理单元或微处理器。

神经元计算机与我们目前使用的计算机不同。它不采用传统的按序方式,而是依靠人工神经元的相互连接和信息传递、处理进行工作。它具有两种能力:第一,具有联想能力。例如见到红的、圆的、有芬香味的东西,便会联想起这是苹果。第二,具有自我组织能力。神经元计算机通过多次处理同类问题,能够把各神经元连接成最适于处理该问题的网络。

神经元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将涉及工业、国防、交通、金融、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它的发展前景,是目前任何专家都难以预料的。

生物计算机蓬勃发展

生物计算机的主要原材料,是生物工程技术产生的蛋白质分子,并以此作为生物芯片,生物计算机具有的突出优点,一是运算速度快。其运算速度要比当今最新一代计算机快10万倍。二是能量消耗少。由于这种有机分子的生物化学元件,是利用化学反应来进行工作,能量消耗仅相当于普通计算机的10分之1,且存储能力巨大。三是具有“自我修复”机能。由于蛋白质分子能够自动组合,再生新的微型电路,使得生物计算机具有生物体的一些特点。如能发挥生物本身的调节机能,自动修复芯片上发生的故障,还能模仿人脑的机制等。

本世纪初,在美国聚会的200多名世界各国计算机专家,曾联名呼吁向生物计算机领域进军。近年来,科学家们在生物计算机研究领域已有新的进展。目前,在超微技术领域,科学家们已经取得某些突破,制造出了微型机器人。科学家的长远目标,是让这些微型机器人成为一部微小生物计算机。它们不仅小巧玲珑,而且可像微生物那样自己复制和繁殖,可以钻进人体里杀死病毒,修复血管、心脏、肾脏等内部器官的损伤,或者使引起癌变的DNA突变发生逆转,从而使人们延年益寿。

无疑,生物计算机一旦问世,将是计算机科技领域一次新的革命。

情感计算机情深意切

科学家们在赋予计算机更多逻辑功能的同时,还不断赋予它日益丰富的情感能力。目前,正着手创造自然人与电脑人的相互交流关系,研制会看、会听、会学、会写的思想者电脑和会哭、会笑、会安慰人、会吃惊的情感型电脑。

科学家对计算“湿件”原型――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认为,情感在人类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发挥一种神奇作用。例如,如果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犯了错误,感情上起了波澜,感到懊恼,就会深深地吸取这次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下次再遇到同类问题时,就会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做法,避免重蹈覆辙。而目前没有感情的计算机则不然。它犯过一次错误,以后还会不断地重犯,屡犯不改,不可救药。而情感计算机在犯了一次错误之后,就会感到羞耻,痛改前非,下不为例。情感对计算机的另一种益处在于:它能帮助计算机避免病毒和黑客的骚扰。

目前的计算机一般都能在受到病毒或黑客的侵袭时发出信号。但是,它却没有力量进行反击。而情感计算机会在受到病毒或黑客侵袭时,作出快速反应,自动调整自己的程序予以狙击。

计算机将如何表达自己各种各样的感情呢?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人脸计算机,也就是说,在电脑屏幕上出现一张人的面孔,这张脸完全根据计算机的工作需要来设计。当计算机以教师身份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屏幕是会出现一张和蔼可亲的女教师脸孔;当计算机以天气预报员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屏幕上会出现一张端庄而亲切的小姐面孔;当计算机以科学家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作学术报告时,屏幕上会出现一张严肃而庄重的学者面孔。

正如美国人工智能协会科学家巴巴拉・罗斯所说:“人类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如果没有感情,那么,科学世界将是一个冷漠无情的、味同嚼蜡的世界。”

2720字

邮编:436000

通联:湖北省鄂州市东楚法制报 董仲舒

信箱:

第7篇

可能不为你所知的是,IBM一直在变化。

“今天的云计算、移动技术、大数据,让我们看到了新的趋势。”IBM全球副总裁、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说。他在1998年加入IBM,曾在美国范德堡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云计算、大数据,最近两年已经在各种公开场合被大佬们提了无数次。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王阳阐述了IBM对此的应对:IBM将在这个时代提供新的平台和工具,“教大家怎么自己做云计算平台”。

这将是IBM的又一次重要转型。在IBM内部,“云计算”并不是新概念。当2009年时任IBM CEO的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时,这个将感应器嵌入电网、铁路等等城市基础设施以实现各种物体联网的“物联网”,就是云计算的一种运用。

“最早IBM跟Google等公司一起探讨,那些复杂的大型计算系统对商业、生活和社会管理意味着什么。这些公司联合大学做了大量数据的处理,包括实时处理。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种新的技术形态,并把它称为云计算。”IBM中国开发中心CTO毛新生这样解释“云计算”最初的概念。

毛新生参与了IBM在中国宁波的一个项目。项目主要针对物流,这是宁波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毛新生以及IBM中国开发中心特意为此成立的物流实验室派的人一起到宁波调研,他们找了马路上举牌找工作的司机、萧山物流园的人、第三方物流公司、货主以及当地政府,希望利用基于云的大型数据运算改善物流管理和运营的方法,给宁波的物流行业带来改变。

按照毛新生说法,在IBM内部,此类项目都是由研究部门(Research)开头,接下来由企业咨询服务部(GBS)提供咨询服务,最后由软硬件部门提供相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这种各部门联合行动的方法被IBM总结为“SOA+云”。如果解释一下,就是IBM公司的服务部门、产品部门与数据部门的联合,这也是IBM在云计算时代的部 署。而“SOA”的正式名称,叫作“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它的核心是数据。如果你仔细翻一翻过去几年有关IBM的报道,会发现这家公司从2007年开始就已经表现出对计算和数据分析价值的判断。

从2007年开始,IBM先后收购了数据分析公司Cognos、OpenPages、Applix、Algorithmics,以及著名的数据分析软件SPSS。

“IBM的收购策略是为了填补空隙。”王阳说。以知名的数据分析软件SPSS为例,当时的这项交易价值大约为12亿美元,起因是IBM内部也在使用SPSS,它们发现这一产品与IBM自己的产品整合得很好。不足的地方在于,这家公司在平台、销售、客户群方面都不如IBM。而一旦加入IBM,很可能可以实现非常快的增长。

如果回头看看IBM过去收购的历史,会发现如今IBM软件部门的五大产品线均来自收购。这是IBM在历次转型中的共同点。即便不能把IBM称为最擅长整合的公司,它恐怕也是其中之一。

IBM历史上也爆发过一次大规模的“新老冲突”。2003年,IBM收购了普华永道咨询公司(PWCC),这被看作IBM降低硬件销售比例、转型做利润率更高的IT咨询服务的转折点。由于普华永道咨询公司采用合伙制,而IBM是机构制度,两家公司的文化冲突造成普华永道咨询公司一大批人离职。

收购和业务层面的整合也还只是第一步。对于IBM而言,只有使新业务的未来方向也融合到IBM的研发体系中,才是这家公司能够继续被称为“蓝色巨人”的原因。

在IBM内部,所有的产品研发都要经过R&D(Research&Development),也就是研究和发展部门的考验,“研究讲的是概念,方向对不对,当概念被证实时,就可以进入development,变成产品被商业化。”王阳总结说。

知名的沃森实验室和它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沃森也不例外。

胡海(应采访对象要求,我们使用了化名)在2003年研究生毕业后加入IBM,他先在开发中心待了两年,随后与IBM印度实验室的同事一起被派往IBM美国沃森实验室。这是1945年IBM在纽约成立的第一个实验室。

他觉得那里并不像个IT公司的实验室。“我去的时候非常惊讶,每个科学家都有一个大房间,门口都是装满惰性气体的罐子,他们在里面戴着面具,用显微镜看一些材料。”胡海甚至发现跟他们一起去沃森实验室的同事大多数并不是学计算机的,而是学的气象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

2005年正好是沃森实验室成立60周年。胡海在那里见到了IBM全球研究部门的负责人,他们办了一场Party。他看到了“深蓝”,还有ThinkPad所有产品的模型机。

胡海并不同意外界对IBM“保守”的评价。“IBM非常舍得在研究上花钱,虽然里面一大笔钱打了水漂。”他记得IBM每年会给研究机构一笔钱,可以用来买器材,也可以和大学合作科研项目,总之这笔钱每年必须要花掉。

IBM的实验室里的确创造出了不少惊人的成果,让胡海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他大学一年级那一年,“深蓝”打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随后,超级电脑“沃森”在美国老牌智力游戏节目《危险边缘》中挑战成功,更是代表着IBM开始解决语义理解、人机交互等人工智能的课题。

“IBM的实验室不是那种人人埋头写论文的风格,而是能够实现产品化和商业化的。”胡海说。

在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方面,研究部门的做法通常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一些开发人员甚至加入一些客户一起做些小项目,代表IBM对未来的看法和投入。

胡海曾参与的一项关于自动化的项目,就调用了IBM中国和印度实验室的开发人员,以及美国IBM企业咨询服务部门的人员。他们做好了东西去找潜在客户验证,再去找实验室的负责人谈落实。

在IBM,初始项目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如果你做得很好,就会上升到产品经理要讨论的层面,软件开发实验室开始负责实施,产品负责人也会立刻进入产品的开发团队,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另一种情况就是正好相反。

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IPD”,也就是Integrated Production Development—集成式开发管理流程,王阳几次强调这是IBM不能对外过多公开的“宝贝”。不是因为它独特,而是因为它在IBM被结合和实施得足够好。

IPD并不是某个部门,也不是由不同部门组成的机构。在由美国PRTM咨询公司出版的《产品及生命周期优化法》一书中,它被描述成一种产品开发模式。IPD被贯穿在IBM所有产品研发和商业化的过程中。不少介绍IPD的文章,也将IBM作为案例介绍。

它的过程可以被概括为产品概念、计划、研发、投入市场四个阶段。在这些方面,IBM与其他那些擅长研发并转换产品的公司一样,产品在概念阶段就会参考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在研发阶段,市场部门也会提前配合,并在后续提供客户服务和支持。

毛新生认为,IBM做得可能更细致的一点在于,每个阶段都会有更密集的检查点,以便使“一个产品从头到尾保证是挣钱的。”

在这个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时代,IPD会需要一些变化。过去先将市场调查做好、产品定位写清楚再开发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云计算平台的更新速度,自动化的流程会将过去独立的各个阶段交织在一起。这听起来是一种理想化的研发管理体系。

这也是IBM需要应对的重大挑战。“因为IBM的组织结构非常严谨,员工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有流程来支持,”胡海说,“就连你改bug都有流程管理在其中。”在胡海的眼里,IBM就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现在,这台机器需要加入一些新零件了。

此前它已经经历过一次“升级”。1993年,IBM请来了给这家公司带来新的辉煌十年的郭士纳,这位从来没有在IBM工作过的CEO,不仅将IBM成功转型为提供服务和软件解决方案的公司,还更加强调科研和产品的对接。IBM也不再让实验封闭起来,它开始要求研究员必须参加产品项目。这架商业机器开始形成一切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这也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IBM。

此后,IBM做任何技术方向的战略决策,根据都是市场的变化。“IBM跟很多公司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我们有非常广泛的客户源,转型既是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王阳说。

从把效益不好的硬盘部门以3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日立公司,到2004年年底将笔记本和个人电脑业务卖给联想,都已经越来越符合IBM作为“商业机器”公司的宗旨。

在IT咨询领域,IBM以提供端到端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出名,也正因此它被看作行业的垄断者。但在企业IT咨询服务和软件这个高利润的行业中,其他人并不甘心看着IBM的股价水涨船高。

惠普开始宣布重组,将曾经最出名的PC部门和打印机部门合并,强调将向云计算、存储和安全服务转型。同时在企业级服务中有所动作的还有戴尔和联想,它们都在走IBM十年前走过的路。

这是IBM可以引以为豪的地方—无论是对IT咨询服务的价值还是对大数据、云计算趋势的判断,它看起来都更有预见性。但对IBM这样一家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40万名员工的公司来说,及时调整这架“精密机器”的步伐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8篇

经济学上有“木桶原理”,是说桶能装多少水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的。这个理论引导企业关注自己明显的缺陷,但也容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系统观念和整体观念,在某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恶补却仍然效果不佳。

木桶的容量的确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的,有时看似短板得到加强,箍桶的铁箍松了,水一边注入一边跑冒滴漏,木桶内的水平线高低就要看水注入的流量与泄出的流量哪一个大了。如果倾注的水量与流速足够大,水平线仍能上升,这就是短缺时代或行业整体处于低水平竞争时,一些医药连锁企业在基础薄弱、管理混乱的情况下仍能年年增长、创造奇迹的写照。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在医药行业进入微利竞争时,如果还不加强基础建设,创造的利润不如泄漏的流量大,企业就会趋向崩溃。在我们接触到的医药连锁企业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做到没有明显的短板,还要保证每块木板结实、整个系统坚固,各环节接合部紧密无缝隙,也就是要从木桶打造成“铁桶”,以增强企业的抗危机能力,即使遇到经济不景气、市场衰退,在整个行业比赛谁失血最少时,保证自己能坚持到下一轮经济复苏,否则根本就没机会再创辉煌。 医药连锁企业尤其是这样。

医药连锁行业在2000年行业的毛利率为28%左右,经营成本则为23%,而今医药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17%-18%,按以前的管理方式势必造成管理成本、物流配送成本过高、加上信息反映不灵敏,对市场反映迟缓,企业连锁的“饼”越大,亏损面就越严重。

改善企业的管理成了当务之急,医药连锁企业的管理更应是规范化和信息化的管理,对企业内部及外部的各个环节和流程进行规范化作业,从而使“木桶”的各个木板长度趋于一致。而信息化则是“铁箍”,联系各部环节,使之畅通无阻。规范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是一对“孪生兄弟”。信息化管理离不开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管理离不开信息化,二者相辅相成。

规范化管理包括:1、企业行为规范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企业的产品物美价廉,信誉好,市场占有率高。包括市场调查、分析、预测、决策、计划、促销、谈判、报价、投标、签约、发运、结算、服务等各项对外活动,在依法经营的条件下,进行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管理。2、人的行为规范化管理。主要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心情舒畅,发挥创造性。包括组织、结构、定编、定员、定额、文化、专业、品德、责任、纪律、操作、奖励、工资、荣誉等各项工作活动的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管理。3、物(含能源)的流程规范化管理。主要是物尽其用,减少损耗、浪费,合理储备,提高物资的利用率。包括供应物资、计划、定额、选点、比价、采购、检验、入库、储备、保管、发出、回收、建帐等各项物质供应的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管理。4、技术准备规范化管理。主要是适应市场需要,开发新产品(或服务),利用新技术,提高技术经济效果。包括各项技术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管理。5、计划规范化管理。主要是编制各项计划,制定量化标准,组织均衡生产,减少营运资金,缩短配送周期,适应市场需要。内容包括:计划下达时间、能力平衡、采取措施、入库、储备等各生产活动的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管理。6、资金周转规范化管理。主要是努力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发挥资金效益,提高资金利用率。投资、成本、费用,回收款、银行贷款,以及资金的申请、审批、催办等各项资金活动的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管理。7。职工生活规范化管理。主要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不断改善职工生活的各项生活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管理。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则贯穿在规范化管理之中,在规范化管理之中如同粘合剂一样,使各个层面上的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最大限度的堵塞跑冒滴漏现象,同时根据企业的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其工作包括:基于物流系统供应链管理的系统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应用经营决策系统(DSS)、人工智能系统(BI),以及零售后台管理系统(MIS)、客户管理系统(CRM)、及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多种配套的的信息化管理。每种管理系统的侧重点不同,财务系统注重结果、物流系统讲求的是过程、零售管理系统注重的是内部,客户管理系统讲求的是外部。这些系统与企业的规范化管理结合,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成本降低,企业经济规模呈现扩张趋势;另一方面,企业外部交易成本下降,员工数量具有减少的趋势。传统的企业是一个相对独立封闭体系,企业的经营范畴、有多少员工、多少资产都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未来企业的经营范畴会比较模糊,可能会与其它企业和外部环境紧密相连,像变形虫似的随时随地构造新的形态。因此,高效、快捷的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和与国际接轨,WTO的加入,市场将变得越来越残酷,优胜劣汰是必然趋势,这时候管理的基础与细节的扎实将愈显其重要性,企业制度、产品可复制繁殖,企业核心竞争力才是生存与成功的保证。中国的医药连锁企业亟需检讨自己,放眼长远,不急不躁,苦练管理基本功和进行管理创新,应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在严重同质化的竞争条件下,核心竞争力并不神奇,它就存在于一点一滴的基础工作中,只要你的基础比对手扎实,那么最后的胜利就属于你。

经年辛劳,如农播种,假以时日,必有收成。希望医药连锁企业练好自己的内功,将“木桶”变成“铁桶”,并逐渐构建“铁桶”并加强其坚韧性,迎接外企挑战。

第9篇

1专家系统与工业产品设计

1.1专家系统及其发展状况

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它是一种具有大量知识和经验的计算机程序。专家系统从领域专家那里获得知识,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表达、存储、管理和维护,通过对专家知识和经验的综合运用,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1]目前已有多种类型的专家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包括解释型、诊断型、设计型等多种不同的类型。虽然它们的功能不同,但是它们具有下列共同的特点:

1)以足够复杂的问题为对象;

2)从某个问题领域的专家处获取专业知识;

3)能对知识进行推理或控制;

4)具有与专家同等程度的解决该专业领域内问题的能力。不同领域的专家系统,其功能和结构也不尽相同。但一个完整的专家系统有以下六个主要部件:即知识库、推理机、综合数据库、知识获取、解释机制和人机接口。现在流行的专家系统的一般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知识库和推理机是主要部件。

1.2工业产品设计与专家系统

通过上面的阐述,知道一个专家系统能利用专家的知识进行启发式推理,能解释其推理过程,对用户的询问做出回答,并且能够不断地、灵活地增加新的知识。专家系统把许多事实和有关专业内的经验法则结合在一起,通过系统地应用这些事实和启发规则,不断地缩小搜索范围,引导问题的解决。[2]对于工业设计来讲,目前工业设计被广泛采用的定义为:“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通常工业产品设计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在设计过程中,很多工作是非数值计算性的,更多问题要通过思考、推理和判断来解决。设计过程不能追求唯一解,往往是在多个设计可行解中进行优化决策,且设计结果具有模糊性;第二,由于大多数设计模型不是简单的数学模型,而是建立在大量知识基础上的知识模型,因而,设计结果的优劣大多取决于设计者的知识、经验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工业产品设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总体设计过程中,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处理,需要运用多学科的专门知识与丰富的设计经验,并要通过多次反复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到一个好的设计结果。通过上面的定义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工业设计师的能力是通过训练,学习相关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得来。设计过程是在综合大量的知识基础上推理、思考和判断。由此工业设计专家系统的知识库即包含产品的主要组成要素——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的相关知识,以及基本的设计理论,其推理过程则是对相关的信息作出比较、筛选、判断,用专家的设计经验结合在一起进行而得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

2专家系统在工业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工业设计的宗旨就是创造更为合理的生存方式,一个新产品的诞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不断发展、渐进和系统的过程。设计的起点首先是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收集各种信息,然后是分析问题。通过前期设计调研和分析,对收集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使之概念化,也就是确定一个可开展的方向。接下进入创意设计阶段,即把产品概念转换成可视化的具体若干形态方案。形成形态方案后,必须通过设计评估,以选择最优设计方案,最后实现设计的商品化。基本的产品设计过程可以抽象成图2所示。在工业产品设计的这几个流程中,用专家系统来解决相关的设计问题,将对设计时间的缩短和设计质量的提高有着实际的作用。

2.1信息搜集与整理

信息的获取将是整个系统最首要的工作。建立智能信息采集系统,根据事先的设定目标,自动在一些信息载体上采集相关的设计信息和资料,在获取包含所需信息后,能够有效的提取出所需信息和数据,将这些数据下载到本地进行分类整理,以特定的形式存入数据库,为设计人员检索资料奠定基础。当然如果能从已有的设计资料中直接获取所需要得资料信息是最理想得,通过市场调查,获得需要设计的产品的相关信息,主要有文字的描述信息,产品的尺寸信息以及产品的图形图像信息,一般以图形图像信息居多。于是就要求系统能够自动从图片中提取产品的一些关键要素,如色彩,线型等信息,并能按照一定的规则,如时间得顺序,线型得相似性等等进行归类排列,整理出具有一定规律性和逻辑性的信息,并能求解设计风格变化趋势,做出预测,以为后面创意设计阶段所用。

2.2产品创意设计

创意设计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产品的外观形态设计上。由于产品形态千变万化,因此产品形态设计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较为实用的设计方法,如比例设计方法、线型设计方法等。所谓比例设计方法即产品形态比例设计应遵循和符合美学法则的常用比例关系,如黄金分割比。这些典型的比例不仅自身有良好的比例美效果,而且它们之间又存在多种形式的转换与变化关系以及内在的数学关系,种种比例性质及变化为产品造型设计提供了多种多样形态间的比例关系和丰富多彩的构成形式。产品形态中的线条是形态要素的内容之一,而线的形式和风格往往是整体形态风格和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产品形态设计可以首先从线型的风格定位及总体协调的角度出发,建立整体的产品形态,这就是形态设计中常用的线型设计方法。进行产品形态的线型设计时,首先确定产品的形态线型风格,如流畅、柔和、坚硬、刚毅等,然后确定线型的组织方式,即形成产品的基本形态。以上形态设计基本原理知识已经成熟并为设计师所公认,任何形态的设计都需遵循这些原则。这样就为产品形态设计提供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库,输入产品的风格特征,通过推理机的运算,可以得出适合需要的形态设计方案。此模块的专家系统的基本方法是把产品的特性进行分解,排列,最后检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可能的组合方式。首先定义基本信息特征,是指从不同角度反映产品整体信息的基本构成要素,如产品的功能特征、形态特征、结构特征等等,从这些角度对产品信息特征进行切割,使这些产品信息特征成为相对独立的形态特征。通过专家系统的对独立的产品形态信息特征的辅助设计,形成若干设计形态。最后进行组合,将分别来自专家系统的输出的形态特征进行合并,生成一个新产品。此过程的流程如图3所示。

2.3设计评价决策模块专家系统

对于设计方案的评定涉及到很多领域的知识,包括美学、人机工程学、社会心理学、加工制造工艺学、市场营销学等等,而且具有随机性和模糊性,单独一名设计师很难掌握如此广泛的知识,因而也就很难独立完成产品的方案评定。要想全面对产品的各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而又在缺乏相关领域专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专家系统来辅助完成工作。

2.3.1确定设计方案的评价准则评价准则制定得是否合理是保证评价科学性的关键问题之一。评价准则来自产品所追求的目标,也即对产品提出的要求、愿望和通常的约束条件。评价准则应该全面包括主要的目标和约束,包括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不同方面,如技术、经济、安全、外观、环境等。这些方面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因此,评价准则不止一个,其重要程度也不相同,它们组成了一个评价指标系统。评价指标系统的制定必须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完整性与可操作性、不相容性与系统性、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统一的原则。[3]一般采用多层次的结构模型,水平方向各项是评价指标项目,垂直方向表示指标的分级层次。一般来说,垂直方向的分级不宜多于4级,水平方向的指标项目不宜多于10个。对于某个具体产品来说,垂直方向分几级,每一级的指标项目是多少,应就问题的复杂程度而有所取舍。

2.3.2确定各评价目标所占的权重由于各评价指标对设计总目标的重要程度不同,首先必须确定各个项目的权重。针对评价主体的不同,同一个产品相同的项目所给的权重有可能不一样,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可以通过市场调查,从某个产品以往的用户的各种评价中得出各项指标的评价权重,然而这种数据及其难以获得,而且不具有通用性。更多的情况下,是对每个产品详细划分的评价指标进行优劣判断,分别代表优、良、中、差、劣五个等级来判断。其优点在于不仅保持了这种经验知识的模糊性,同时可采用软件方法处理,易于产生对比标度值。相对而言,评价的专家系统方面的研究较多,较为成熟,很多其他的各种评价的专家系统的都可以为工业产品设计的专家系统所用。

第10篇

和智慧城市这个概念一样,智慧旅游也不是一个新概念。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和业态的发展,智慧旅游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如果说智慧旅游的前世基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科技),那么它的今生则主要基于“DT”(Data Technology数据科技),可以说“互联网+”赋予智慧旅游这个老词以新生机、新意义和新活力。研究“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旅游,我们则必须首先把它放在“互联网+旅游”、线上旅游、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等元素所构成的大框架中去探讨。

“智慧旅游”的概念界定

2014年,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了《中国智慧旅游城市(镇)建设指标体系》,对智慧旅游的概念进行了如下界定:“智慧旅游是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面向旅游业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丰富旅游者体验,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智慧旅游的本质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是以提升旅游服务、改善旅游体验、创新旅游管理、优化旅游资源利用为目标,增强旅游企业竞争力,提高旅游行业管理水平、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工程。”

智慧旅游概念中的关键词除了“技术”,还有“体验”、“管理”和“服务”,这反映出智慧旅游不仅要有技术上的智慧,还要有管理和服务上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能让游客体验到这种智慧,而不是旅游服务提供者自以为“很智慧”。旅游业本身是一种体验经济,可以说为游客创造极致的用户体验是发展智慧旅游的基石。

“智慧旅游”与“互联网+旅游”

当下“智慧旅游”与“互联网+旅游”都是旅游行业的高频词汇,至于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本报告认为相比“互联网+旅游”,“智慧旅游”是个更大的概念,也是旅游业发展的终极目的。“互联网+”是当前实现“智慧”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发展“互联网+旅游”与发展“智慧旅游”并不矛盾,可以说“互联网+旅游”赋予了“智慧旅游”更丰富的内涵、更强劲的发展动力。

目前国家层面高度重视通过“互联网+”来推动智慧旅游发展。2015年9月,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指出“到2018年,我国旅游业各个领域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互联网成为我国旅游产品创新和业态创新的重要动力,成为我国旅游公共服务和行业监管的重要平台;在线旅游投资占全国旅游直接投资的10%,在线旅游消费支出占国民旅游消费支出的15%。到2020年,旅游业各领域与互联网达到全面融合,互联网成为我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的国家智慧旅游公平服务平台基本形成;在线旅游投资占全国旅游直接投资的15%,在线旅游消费支出占国民旅游消费支出的20%。”

智慧旅游与线上旅游

由于当前线上旅游的概念比较热,而且线上旅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大众的生活中,所以很容易把“线上旅游”等同于“智慧旅游”。本报告认为线上旅游只是智慧旅游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智慧旅游不仅包括线上的智慧,也包括线下的智慧。线上旅游的概念是“依托互联网,以满足旅游消费者信息查询、产品预定及服务评价为核心目的,包括航空公司、酒店、景区、租车公司、海内外旅游局等旅游服务供应商及搜索引擎、OTA (Online Travel Agent)、电信运营商、旅游资讯及社区网站等”。由此可见,线上旅游关注的主要还是互联网,而提升旅游体验只做好互联网是不够的,还有景区生态保护、基础设置建设等很多方面。举个具体例子,当下我国各大旅游区的“厕所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一大批设施先进、卫生舒适的旅游厕所正在建设或改造的过程中。厕所显然不属于我们通常理解的线上旅游的范畴,然而厕所革命则是发展智慧旅游的重要方面。

如果本报告着太多笔墨来梳理“智慧旅游”与“线上旅游”的区别和联系,那就显得太过书生气,而且也没多大意义。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很多新兴事物的内涵和概念随着实践的发展也是在不断变化,没必要在理论层面探讨太多细枝末节的东西。如果要给游客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线上与线下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零和关系,而是要相辅相成、互补发展、良性互动,让线下用户能够享受得到线上渠道的快捷与便利,让线上用户感受线下服务的安全保障与贴心舒适。无论线上旅游怎么发展,游客最终的旅游活动主要还是在线下完成的(网络虚拟旅游除外)。所以说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是智慧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近来在线旅游服务商纷纷加强对线下旅游资源的整合,而一些线下的传统旅游社也在发力线上渠道,比如中青旅的遨游网、众信旅游的悠哉、港中旅的芒果网等。

线上旅游发展现状与特点

线上旅游虽然不是智慧旅游的全部,但它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智慧旅游发展的重要领域。那么我国在线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如何?呈现哪些特点?

市场规模迅速增长。根据艾瑞咨询的《2015年中国在线旅游度假行业研究报告》,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3077.9亿元,比去年增长38.9%,占旅游业总收入的比重为9.2%,比去年提升1.7个百分点。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度假占整体休闲游市场的比重为10%,未来几年会持续上升,预计2017年将达到15.6%。

周边游呈上升趋势。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度假用户度假类型仍以国内游为主,但比例同比有所下降,周边游和出境游用户比例均上升,尤其是周边游增幅显著。

价格并不是游客选择在线旅游最重要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网购”和“廉价”这个词很密切地关联在一起,其实消费者在网上购买产品或服务的主要原因并不只是图便宜。艾瑞咨询对在线旅游度假用户的调研就反映了这一点。调研结果显示,相比传统渠道,“品类丰富、选择多”是用户选择通过网络购买度假产品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在线支付便利”、“提供目的地游记/攻略”和“提品点评以供参考”,“更低的价格”位列最后。

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移动端下单购买旅游产品。根据艾瑞咨询对在线旅游度假用户的调查,比较2013年和2014年这两年在线旅游度假用户的下单方式,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越来越多的用户不再通过PC端登录相关旅游网站下单,而是热衷于通过智能手机客户端下单,这与整个互联网行业移动化的发展趋势相契合。这启示在“互联网+”时代,旅游行业面向消费者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要把移动端的产品和平台做好。

购物和旅行社团费是最主要的消费类别。根据艾瑞咨询的调研,在线旅游度假用户出游时最主要的消费类别是购物、旅行社团费和交通,这三项的比例远远高于住宿、娱乐和餐饮。“吃、住、行、娱、购”是旅游行业的五大主要因素,而在线旅游度假用户在“购”上的花费最多,这显示出进一步规范指引旅游购物市场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旅游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影响到多个行业的发展。旅游的具体种类包括乡村旅游、农牧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养老旅游、健康旅游、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每种旅游类型都和一个行业紧密相关。比如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朝阳产业。而养老旅游就是养老产业的一个重要领域。此外,旅游业包含因素众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体、疗、学、悟等。旅游业涉及因素众多,包含很多子行业,需要各子行业进行协调配合,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类企业之间存在复杂的、交易与合作关系。

一个国家旅游业的发达程度本身就是其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体现。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个国家和地区,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程度越高,居民旅游的行为也就越普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的时代。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每增加1元收入,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元收入;旅游业每增加1名从业者,可增加相关行业5个就业机会。旅游业影响、带动和促进的相关行业多达110个。根据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WTTC)的报告,全球2014年旅游和旅行对GDP直接贡献2.3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3.1%。2014年旅游和旅行对GDP的综合贡献达7.58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9.8%。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5中国“旅游+互联网”大会上表示,未来5年,我国“旅游+互联网”将在软硬件设施建设、在线旅游交易以及所催生的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有望创造“3个1万亿红利”,成为新常态下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我国旅游人群的特征分析

当前在线旅游移动化和出境游快速发展,成为我国旅游业当下发展的两大趋势。那么我国在线旅游移动端的游客和出境游的游客有什么特征?

在线旅游移动端人群特征:根据艾瑞咨询的《2015年中国在线旅游移动端行业研究报告》,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移动端用户从性别来看,男性占66.4%,女性占33.6%;从年龄状况来看,以25-35岁青年人群为主。其中25-30岁区间人群占比最高,达整体比例的31.8%,其次是31-35岁年龄段,占比28.9%;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本科学历用户占比最高,达65.5%。其次是大学专科学历,占比19.2%;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已育用户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0.5%,其次是未婚人群,占比27.4%;从职业状况来看,主要集中在企业中级管理人员(27.8%)与普通公司职员(25.8%);在收入状况上,月收入主要分布在3000元以上,其中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用户占比最高,为28.2%。

出境游人群的特征:2015年9月7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中国公民出境(城市)旅游消费市场调查报告(2014-2015)》。报告显示,中国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和最大的消费国。2014年,中国出境游客人数达到1.09亿人次,同比增长11%,在国际游客中的比重达到9.58%。中国出境旅游消费总额达到1650亿美元,同比增长28%,出境旅游消费在国际旅游收入中的比重达到11%。从性别上看,中国女性出境游客占58.5%,比男性的41.5%高出17个百分点。按年龄划分,中国出境游客中,占比最大的是80后,比例高达44.89%;70后位居其次,占25.72%。90后的出境游客比例为11.39%,超过了60后的9.97%、50后的8.04%。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国内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趋势、新特点,主要体现在大众化、产业化、散客化、个性化,以及分享经济方兴未艾。

大众化、产业化: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大众化与产业化是相伴相生的。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2015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市场。2005年至2014年,我国国内接待游客人次持续增长,国内接待游客人次由12.12亿人次增长到36.11亿人次,近10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2.9%;国内旅游总收入由5286亿元增长到30312亿元,近10年年均增长率高达21.4%。我国入境旅游收入跃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西班牙。

第11篇

关键词:案例分析;工业机器人; 一线工人

中图分类号:TP24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3.05.008

1 引言

工业机器人是综合了计算机科学技术、机械工程技术、电子工程技术、信息传感器技术、仿生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形成的一项高技术成果。1961年,美国Unimation公司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用来管理铸造机的工业机器人,但是由于技术与经济效益的原因,工业机器人并没有被投入足够多的时间与资金继续研发。直到七八十年代,微电子技术的兴起使得机械化重新得到重视。时至今日,工业机器人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应用中都趋于成熟,特别是在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标准设备被工业界广泛应用。

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广度与深度也逐渐延展与纵深。据统计,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自二十世纪以来一直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据《201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研究报告》指出,仅在2011年这一年内,我国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量就达2.26万台。

十报告提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及保障人民切实利益等要求,在我国工业机器人迅速发展的大形势下,一线工人在就业、生活、劳动技能、工作内容、收入等诸多方面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所以,针对工业机器人发展对工人影响的探索性研究势在必行。

2 文献回顾

“一线工人”和“工业机器人”这两个名词一个是初级工业制造的代表,一个是现代化工业制造的翘楚。然而这看似完全不相关的两个名词却无数次地在世界上各个角落同台登场。

自“七五”计划起,工业机器人项目就被列于国家重点科研规划内容之中。国内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孙英飞、罗爱华在《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研究》中指出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探讨了我国机器人发展的方向及策略。赵臣、王刚于2009作提出的《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现状调查报告》也对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作出总结研究。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技术、生产销售等领域以及对我国工业机器人未来发展的展望,而对于工业机器人应用相关的社会问题却鲜有涉及——而这些社会问题已经开始陆续出现。

就工业机器人发展较为成熟的工业发达国家而言,类似的研究则完善一些。日本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工业机器人与工人的关系就变的微妙,日本的相关学者很早就考虑到了工业机器人对工人的影响。陈辛波于2000年在《日本机器人工业的现状和发展动向》一文中也指出日本从一开始就积极引入工业机器人并且这种思路逐步变成了社会共识,而一线工人则无抵抗的接受工业机器人。在美国与欧洲,对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同样也深入到了社会层面。

简单来说,现有研究可以概括为发现工业机器人对工人潜在的危害,寻求建立完善的保护措施。但工人的角度出发缺乏全面的研究且没有具体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3 案例介绍

目前世界上有95%的机器人是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多的领域是汽车行业。本次研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选取湖北东风乘用车公司为对象,切实遵循社会调查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原则,就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对普通一线工人的影响进行调研,利用走访、发放调查问卷、与企业管理层,工程师进行座谈等方式取得真实的一手资料,通过对目标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工业机器人应用的过程中一线工人受到的影响。

我们分别走访参观了东风乘用车公司的冲压车间、焊装车间、涂装车间、总装车间,并与一线工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切实了解了一线工人状况(图1)。

在冲压车间内,我们了解到该班共有工人二十余人,学历大都在高职高专水平,他们间的工作配合颇为默契,同时整个加工工序已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化和机械化,虽然工业机器人的数量并不多,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焊装车间规模较大,在生产流程环节及进行材料运输的都是智能运输车,该车间的生产节拍设定比较高,在没有工业机器人的配合下,仅靠一线工人的双手,是不可能完成既定的任务的——且这里的工业机器人并未独立工作,而是分成工作机组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进行生产,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人机和谐。涂装车间由于工作环境比较危险,工作人员全部身着防护服,这些一线工人的基本防护措施对他们的身体健康起到了极大的保障作用。

由走访座谈以及实地调研我们得到信息:由于一线工人每日的工作量(具体表现为焊接的焊点)是大概确定的,即便引进了工业机器人,他们的劳动强度依旧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整条生产线的劳动强度会有略微的降低;而工人的薪资待遇因为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会有一定的提高。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运用会使得生产线的节拍增加——从效益的角度出发,一条生产线的产能越大,则平摊到每台产品的成本就越低。产能越低,则工业机器人固定成本所占的比重就越高,这显示了工业机器人对大规模生产的普适性。但是由于单台生产时间降低,工人必须在岗位上待更长的时间以跟上节奏,虽然总的工作强度是降低的趋势,但是工人自身的紧张度并没有减少。其中有一点信息值得注意:工业机器人数量对一线工人数量产生的影响虽然巨大,但是趋势并不如我们的假设一般——工业机器人越多的生产线上,一线工人数量没有呈现明显的下降,部分车间反而有增加,因为在引进机器人的同时,还需引进或培养相关的维护和操作人员;而且节拍增加后,有更多的工作给一线工人完成,所以管理人员增加了排班数以满足生产需求,故没有出现工人大批下岗的情况。同时,管理人员也向我们表达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即:人力资源永远处于不饱和的状态。在对一线工人进行面对面沟通时,他们普遍表示了对当前工作状态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愿景,如工资更高,工作更轻松,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等。这些都会导致他们对自己工作岗位没有长期固定的愿望,以及工作积极性的小幅度降低,这些都与企业面对的高技术工人缺口窘境有着一定的联系。

4 案例分析与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一线工人和工业机器人的冲突规模并不如预想的大。工人的适合岗位和工业机器人有着一定程度的不同。工业机器人主要从事重复度高,精度高,容错率低,难度大的工作;而一线工人主要从事自由度高,柔性大,对应变能力要求高的工作。以该乘用车装配厂为例,机器人主要完成零件压制焊接装配工作,因为部分部件安装的重复定位精度要求在0.5mm内,一个普通工人在长时间工作后想要达到这种精度是相当困难的;一线工人主要完成整车的测试,发动机、制动轴、车轮的装配工作,这些都对工人的技能和责任感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这些不同点的存在,调和二者便有了可能性。该公司的管理人员在向我们介绍工厂情况时称,被工业机器人顶岗的一线工人去向大概有以下几点:因为一线工人的职业技能往往不仅限于有限的一种,所以如果无法在原本的岗位上与工业机器人竞争,那么可以去其他岗位再就业;或者从第二产业(生产线)转向第三产业(后勤服务),从事机器人的维护或保养工作,更有甚者可以去做汽车的返厂售后维修工作或者经过培训后加入销售部门;同时他还描述了工业机器人在制造领域的普及和广阔未来,公司虽然现在没有进行工业机器人的自主研发,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在追求产品质量和创新的同时,也会不遗余力地开发适合自己的配套工业机器人。同时车间管理者称:即便工业机器人有诸多优势,但是他们仍不能完全替代一线工人,因为两者的相互影响不仅仅是互斥的,在很多地方还是互补的。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也产生了许多相关的岗位,如后勤维修部门和技术操作员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岗位不足的窘境。

4.1 对于工人素质的影响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一线工人的素质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文化水平素质上,东风风神乘用车公司从建立开始就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进行装配生产,因此,在标准化的流水线上基本没有低技能工作,一线工人也大多数为技校生、专科生。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对工人的专业技能要求不高,因而一线工人的文化素质也普遍不高。据统计,目前我国技术工人文化程度在中专以下占94%,而大专以上学历者仅占6%。然而,随着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许多企业正处在转型改制期间,资本密集型企业对一线工人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有着一定的要求,低技能的工作被机器人所替代是大势所趋。在未来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培养出高素质的一线工人、组建技术过硬的技术团队,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工人素质水平高要求也表现在一线工人的心理素质上。在对一线工人采访的分析中发现,高技能工人均表示不担心增加的机器人会和他们“抢饭碗”。有工人认为,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准则,只要自己清楚这一点,愿意学习和掌握更高技能,即便未来有更先进的机器人,他们也不愁失业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相比于从事被取代的低技能工作的工人,适应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高技能工人在心理素质上有一定的提升。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先进的科技和技术要想转换为有竞争力的工业产品,就需要高素质的产业工人,而现代化的大生产要求每一个生产者都能掌握技术。根据世界经济论坛与德勤有限公司在2012年联合的研究报告《制造业未来:机遇推动经济增长》中估计,技能人才缺口全球已达1000万。德勤与美国制造业协会有相关调查显示,以美国为例,技术工、熟练生产工人(45%的受调查企业反映严重短缺)是人才短缺的主要职能类型。从行业看,77%的汽车企业出现人才短缺现象。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技能人才在劳动者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为10%-30%,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的20%-40%这个数据相比明显不足。也正因机械化发展中的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才造成了“技工荒”现象。

如今,在引入工业机器人的生产线上,一线工人主要是完成现有机器人难以完成的精密工作、为机器人编写程序以及修理和维护机器人。随着机器人的投产和使用,人力将被转移到更高的附加值上。随着单调、高负荷的体力活逐渐被剥离出一线工人的工作任务,新的工作对于与一线工人来说,无论是在思维还是能力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机器人的应用对一线工人文化水平的高要求使得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低技能、低素质工人的前景都令人堪忧。

4.2 对于工人工作岗位的影响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使得一线工人的工作岗位也有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口逐渐扩大。在采访中,有关管理人员指出,对汽车行业来说,随着工业流水线上的工作逐渐被机械甚至机器人替代,操作工人的岗位将急剧减少,但由于机器人需要人工维护和保养,因此这样的技术人才需求会提升。在有些高度自动化的工厂里,工业机器化代替了大部分工人的工作,只留下少部分技术员工进行操控。

此外,在机器人制造上也将提供许多工作。在发达国家,由于有自己研发制造的机器人,即使会失去大量蓝领的工作,也会在诸如设计、生产和维护组装线方面产生新的工作岗位。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于2011年委托的报告显示,全世界的机器人制造商在工程和安装岗位上已经雇佣了15万人。虽然增加的岗位仍然难以填补大量使用机器人造成的低技能工作岗位的空缺,但是,新增加的机器人工厂从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岗位的转移。对比国内,虽然很多进口机器人是在国内生产制造的,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但由于核心技术的缺失,机器人制造上所能提供的岗位有很大局限性。

目前使用机器的成本相对人工成本较高,只有生产规模大、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才有能力去大量使用机器人。因此,国内机器人应用带来的工作岗位变动的过程是连续且漫长的。总的来说,机械化不代表不需要工人,但是对工人素质有了更高要求,低技能工人数量会减少,技术工人需求量会增加,行业内存在失业、社会层面上表现为岗位转移是机器人应用所造成的主要趋势。

5 思考与启示:主要经验及对策

5.1 调整优化岗位需求,实现工人合理的岗位转移

随着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不断地进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也将越来越普及,企业对于工人岗位的改革势在必行。企业要适应工业机器人对工作岗位带来的变化,对于新的需求设立新的岗位,可以优化的岗位要及时优化,对于机器人顶岗所淘汰的工人,要实行合理的岗位转移,争取在企业内部创造工作岗位,实现工人的流动循环,这也是工人福利的一种体现,同时也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5.2 加大对工人技能的培养,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的新工人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注重培养适合自动化生产的新工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人的技能不断地提升,学历不断提高,工人队伍趋于年轻化,但是不得不说现在的工人距离适应现代化生产的新工人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特别是在工业机器人得到普及后,对于工人技能的要求就显得越来越高了。

加大对工人技能的培养一方面体现在企业的培训上,另一方面是工人在进入企业前所受的教育,现在的一线工人多为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技工,学历多为中专或大专,学校的目标多以实用、速成为主,技能往往只是停留在会操作的层面。所以职业技术学院一类的技校,也应该增加工人对于工业机器人等先进技术设备操作素质的培养,让工人对设备的操作更加熟练,了解更深,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的新工人。

参考文献:

[1]王昌文.注生产一线上的“蓝领”[J].技术与市场, 2009,33:25-27.

[2]马光.申桂英.工业机器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02,3:48-51.

[3]潘丽霞.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J].山西科技, 2010,3:22-24.

[4]赵杰.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J].航空制造技术, 2012,12:26-29.

[5]徐方.发展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思考.机器人技术与应用[J], 2010,5.

[6]卢飞强.富士康:工资涨一倍,钱从何来[J].中国机电工业, 2012,6:28-31.

[7]刘远江.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调查[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6, 1 : 24-26.

[8]赵广路.资本大鳄推进机器人产业创新提速[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12,2:6-9.

第12篇

美国前邮政部长,百货商店之父,约翰・华纳梅克(John Wanamaker)感叹到:“我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是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做到尽可能减少浪费,做到有的放矢,精确营销体系就是依据这个原则,基于数据挖掘构建的一种当今社会环境下的新营销模式。

一、精确营销的由来

精确营销(Precision marketing)就是在对客户精细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

1.市场竞争加剧是精确营销的前提。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过去所生存的“红海”将变得异常拥挤,同时,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都需要企业去开辟产品及服务的“蓝海”,去创造新的价值。价值创造构成企业蓝海战略的目标,而科学的客户细分就将成为蓝海遨游的指南针,对消费者需求差异的理解和满足就显得十分关键。

2.追求效益是精确营销的诱因。当大众广告和促销活动盛行的时候,很多营销经理都感到迷茫 “有一半的广告费用我不知道浪费在哪里”。当消费者不再容易被蛊惑的时候,企业就不能再依靠地毯式的轰炸来攫取市场,这样只能收效甚微。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挑剔的消费者,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考虑成本收益。

3.技术进步是精确营销的推动力。信息技术正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数据挖掘技术、大容量存储技术、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查询技术以及已经普及的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关系营销、网络营销、数据库营销在技术上成为现实。借助众多的技术手段,企业则可以真正了解到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服务,并最大限度满足其需求。

二、精确营销的基础――数据挖掘

精确营销的基础是拥有大量的相关客户信息,在对这些信息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发现客户特性,进行有效的营销推广,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这里不难发现,精确营销的成功决定于对客户信息的充分发现,也就是科学的数据挖掘。

所谓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其过程可表示为下图。

数据挖掘流程图

数据挖掘的主要有六项任务:关联分析、时序模式、聚类、分类、偏差检测、预测。其对象主要是关系数据库,并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逐步进入到空间数据库,时态数据库,文本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环球网WEB等。数据挖掘方法是由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方法发展而来,结合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模糊数学方法,以及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以数据库为研究对象,形成了数据挖掘方法和技术。

三、基于数据挖掘的精确营销应用

精确营销的主要目的就是降低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发现不同客户需求差异,进行针对性较强的组合营销。那么,发现客户的不同需求和不同消费倾向仅仅依靠人是无法在客户海量信息中完成的,必须依靠数据挖掘技术,利用数据仓库、联机事务分析等手段,利用类聚法、关联分析法、决策数法,以及神经网络法等发现和预测客户消费倾向,找到客户消费规律,协助制定营销策略。

因此,基于数据挖掘的精确营销有以下五个步骤:一是收集和整理客户相关信息,并进行基本预处理(剔除不合规则的数据),建立客户数据库;二是通过数据挖掘,将不同特征的客户进行类聚,对不同客户群的特征进行剖析,找出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消费特征和消费差异特征;三是依据客户特征设计不同的营销策略,从而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通过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差异化的需求;四是营销活动的评价与反馈,通过对营销活动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深化对客户本质需求,尤其是客户未来期望的理解,形成新的营销策略。

1.客户数据收集与整理。客户数据收集与整理就是将经过预处理准确的客户数据收集和存储到一条逻辑记录中,该过程是实现客户细分和理解的必要条件,这项工作分为两个步骤:

(1)建立客户数据库。将分散在企业内部各个IT系统中的数据,以及企业外部数据(如市场调查数据、第三方数据等)分类后,以客户ID为关键字进行抽取、转换并装载到一个集中的数据库中,作为进行全面客户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为下一步进行数据挖掘所需的目标数据集提供可用的数据源。

(2)生成目标数据集市。一般来说,日常的运营数据的组织形式都是没有固定主题的,因此就需要将所有与客户相关的所有历史数据根据挖掘任务的不同,选择不同主题,并将相关数据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数据集市。例如以客户为主题的所有用户的记录集合就称为以客户为主题目标数据集市。

目标数据集市的记录是由许多个字段组成,每个字段都反映了客户数据的某个方面的信息。在对目标数据集市记录的字段名、字段的数据来源、字段的逻辑进行设计后,通过各种工具(例如OLAP联机事务分析)将原始数据转化为目标数据集。

同理,根据分析需求的不同,可以生成不同主题的数据集市(例如:产品集市、价格集市、满意度集市等),从而构成数据挖掘的基础。

2.数据挖掘(客户类聚)及对客户群的理解

(1)客户类聚。客户类聚就是把客户分成一个个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群体,在每个群体内部,客户的特征非常相似,而在群体与群体之间,客户的特征非常不相似。有了这样的客户类聚,企业就可以对每个客户群有效地管理并采取相应的营销手段,提供符合这个客户群特征的产品或服务,从而起到类似于“GPS”的精确营销作用。

(2)通过数据分析进行客户理解。形成客户群后,对客户群的描述直接影响到营销活动的策划和执行,因此我们还需要对客户的特征做进一步的了解和剖析。这些剖析可以有基本特征的剖析,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专题的深入刻画(例如产品的关联度),有时还需要加入外部信息进行丰富。针对专题的剖析应根据主题情况而变,最终形成的客户群特征描述,把很多枯燥无味的数据变成活生生的客户的特性体现,以帮助市场营销人员更好地理解客户群。

由于客户本身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客户群的构成和特征也是动态的,我们需要以灵活动态的指导思想理解客户群,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一般来说,企业应根据客户关系生命周期进行不同阶段的客户类聚和理解,在生成客户营销策略后 需要对客户进行再次的细分和类聚,以设计产品、价格、渠道和广告等策略。这个时候,就需要其他的数据模式和维度,例如设计广告策略,可能就需要以媒体习惯对客户群进行再次的划分,形成电视维、广播维、杂志维等;设计产品策略,就需要根据客户群的消费特征进行划分,形成基本功能维、包装维、送货安装维等。

3.营销方案设计与实施。企业从客户营销策略和当前营销工作重点出发,筛选出适合自身的目标客户群。根据目标客户群的营销活动目标,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专家访谈法,结合以往的营销经验,设计针对该客户群的营销活动创意(包括产品组合的选择以及渠道的选择等内容),制定产品组合定价,并对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挑选出最佳创意,然后形成最终营销方案(包括针对性的产品组合方案、产品组合价格方案、渠道方案)。

精确营销主要强调以数据来支撑营销决策和营销策划,比如通过数据的分析(建立交叉销售模型)支持产品关联假设,通过数据挖掘,提出支持理性的营销设计等。在营销方案设计完成后,为提高营销活动成功率,提高市场营销活动投资回报,还需要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预测模型对客户进行评价,以选取购买可能性高、并符合市场营销活动要求的客户。

营销方案制定后,就要按照营销活动计划,执行相关的市场营销活动和促销活动。从客户、市场接收输入信息,识别并利用交叉销售,升级销售机会,为产品和服务处理定单,获得反馈信息及额外的客户信息,提供针对客户的更为丰富的理解。

第四,营销结果评价与反馈。基于营销活动执行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对营销活动的执行、渠道、产品和广告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寻找需要改进和优化的关键点,总结和获取在执行期间得到的相关经验和教训,为下一循环的营销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营销结果的反馈是营销本次营销活动的终点,同时也是精确营销闭环的下个循环过程的起点,是对下一个循环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