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12 14:46: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发展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前言

随着全球生态问题的不断涌现,生态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要想顺应这一形势的要求,有效保护生态,必须对生态破坏状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而生态环境监测是全面掌握生态状况的唯一途径,其体系的建立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

生态环境监测简称生态监测,国内的学者提出,生态环境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角度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的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1]。

固原市位于宁夏南部,是我国北方生态脆弱带的组成部分。建设其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完善生态监测网络,研究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二、建设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性

2.1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生态环境恶化的固原市,建立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系统,是科学的改善生态环境,使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固原市生态环境遭受过重创,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不但使得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也加剧了贫困问题,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极大地压力,严重地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的稳定协调发展。因此,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是宁夏南部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2.2研究水源保护林工程技术

固原市水资源十分紧缺。据统计,固原市特大旱灾百年来急剧上升,从19世纪末16年1次上升到20世纪10年1次,由过去3年l小旱,变为3年1中旱,小旱年年有,不少河流基本干涸,地下水不断减少。缺水给固原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障碍,为此固原市采取了许多措施提高对水的利用,农业采用集雨、集水、打井、打窖、修水库、百井扶贫等生命工程;林业在整地环节上采取“漏斗式”、“88542”方式整地等[2]。这些都是一些应急措施,从根本上还是缓解不了旱情,因此,只有通过生态环境建设,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作技术支撑,扩大水源涵养林面积,提高境内水源保护林工程技术水平。

2.3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

固原市境内有国家级六盘山森林自然保护区、云雾山长芒草自然保护区,自治区级火石寨丹霞地貌自然保护区、党家岔(震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形成了森林野生动植物、草原生态系统、地质遗迹、地震遗迹、湿地类型较全面的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格局。

六盘山自然保护区是宁夏水资源最丰富和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云雾山属干草原类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黄土高原长芒草草原保留面积最大的典型地段。因此,通过生态环境监测的准确数据,科学合理的指导实施大六盘该区域生态经济建设,切实保护区域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维持和丰富生物多样性是十分必要的。

生态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问题,所确定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应与国内国际生态监测工作发展衔接[3]。固原市位于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地区和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其生态环境好坏也影响着邻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其在保护过程中要依据生态经济原则,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如果生态环境建设只求改良当地生态环境而忽略周边地区的环境,那么这一区域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科学有效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有足够、长期、连续、准确、有效的基础数据和基础资料做支撑,因此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2.4科学建立绿色GDP核算及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目前,环境质量指标已列入各地政府考核,通过对当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长期定位研究,深入了解其对生态环境的功能作用和动态变化趋势,可以确定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各类森林的量与质的阈值,有效监控环境生态工程的实施。评价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工程。通过量化评估,为建立绿色GDP核算、生态经济科学补偿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以及生态建设工程等的投入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5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

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多数回族主要聚居在固原市。固原市的回族人口比例48%,有的县已超过70%。近20年,固原市发生严重旱灾7次,平均3年一遇。山大沟深,靠“天”吃饭,“十年九旱、春夏连旱、靠天吃饭”是这里的基本特征。就是在这样的恶劣自然条件下还生存着180万人口。虽然固原市实施的扶贫开发工程有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得这一地区在灾年的返贫率特别高,扶贫难度很大,一直困扰着各级政府。因而固原市不能与宁夏整体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同步,形成了很大的区域发展差距。

通过生态环境监测的准确数据,科学合理的指导实施固原区域生态经济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落实国家民族政策和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与社会的稳定。

三、结论

建设固原市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是研究该地区生态系统发生、发展和演替规律的必然手段,对于开展山区天然森林生态系统、天然草原生态系统、人工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功能和空间垂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科研和学术价值。也是对我国西部典型生态脆弱区的开发活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普遍的支持作用和示范意义。因此,建设固原市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张建辉,吴忠勇,王文杰,等.生态监测指标选择一般过程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1996,12(4):3-5.

[2]刘平,曹文洪.彭阳县南山生态经济流域治理模式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12(10):3-4.

第2篇

云南省辖16个州市,其中8个民族自治州,共129个县市,总面积39.41万km2,约占全国4.11%,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4%以上。2014年总人口4687万人,约占全国3.45%,国内生产总值11720.91亿元。云南地处中国第二大林区,是维护中国整体生态环境稳定的重要地区,该地区森林多分布于江河水系的发源地和上中游流域,其森林的数量、质量及分布与流域局部地区乃至整个流域生态环境关系十分密切;同时,这些森林集中分布区还是云南主要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最后栖息地。而作为西南山区的典型代表,伴随山区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发生着显著变化,生态环境基础恶化趋势的调控难度加剧,未来前景不容乐观。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作为地处中国西南部大江大河源地的云南省更应把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因此,云南省生态环境维护功能、社会价值远远大于本身的经济价值,环境保护与开发必须从整个流域甚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通盘考虑。

2数据来源及方法构建

2.1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云南省2013年环境状况公报》、《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名录2013》、《云南减灾年鉴2013》、《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3》等。

2.2方法构建

生态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其他生命物体和非生命物质被视为环境要素(如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所组成的综合体。生态环境传统单要素评价方法更侧重分析单一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而在现今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下,生态环境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特征,生态环境基础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愈加明显,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研究力图克服传统传统单要素的局限,创新性的构建多要素综合评价方法,注重强调生态环境基础内部的系统平衡与外部的协调可能。

3评价结果

3.1环境容量中等

以云南各州市河流断面中COD、NH3-N两者入河剩余量的最小值为依据的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生态环境容量中等,12个地州市处于中等到较大的等级,运用Arcview数据自然分级的研究结果显示云南水环境容量可分为5级。

3.2生态环境较脆弱

脆弱度越大生态环境越脆弱系统稳定性越差;脆弱度越小生态环境越脆弱程度越低,构建云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标体系(表2)。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生态较脆弱,并分为4个等级,其中12个地州市处于中等脆弱及以上。

3.3生态环境较重要

生态重要性是省级划分禁止开发区的依据,云南省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共157个,总面积28253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4%;其中国家级20个,省级38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21260.21km2,生态环境较重要。GIS的SpatialAnalyst模块生成各栅格的区域生态环境重要性评价图,结果表明:云南省16个地州市的生态环境重要程度分为4个等级,其中12个地州处于中等以上重要性。重要性较低区面积约10.3万km2,约占总面积26.5%。重要性中等区面积约11.4万km2,约占29.2%。重要性较高区面积约9.3万km2,约占23.84%。重要性最高区面积约7.54万km2,约占19.3%。

3.4自然灾害频发

结合云南省自然灾害基础数据,构建自然灾害要素危险性评价体系,如表5所示。运用格雷厄姆法自然灾害评价结果表明:云南省属于自然灾害频发区,16个地州市灾害危害程度可分为3个等级:(1)灾害极危险区:东川,面积1858.79km2,约占总面积0.48%。东川地处小江断裂带上,地震活动相对频繁,地表地质破碎度高,属少雨地带,长年采矿导致东川的生态严重退化,恢复成本极高。(2)灾害危险区:耿马、弥渡、姚安和鲁甸,面积8730km2,约占2.24%。耿马和弥渡发生地震灾害和滑坡泥石流;姚安和鲁甸近年地震灾害较明显。(3)灾害一般危险区:玉溪、楚雄、昭通、红河、普洱、保山、临沧和德宏、大理、丽江和迪庆部分地区,面积142397km2,约占36.51%。昭通存在地震和泥石流;红河滑坡泥石流较多见;滇西地区存在地震灾害。

3.5生态环境空间分异明显

从表6云南省各地州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得分可知,综合值测算法结果将云南省生态环境分为综合平衡区、效率主导区和环境主导区。综合平衡区:保山、西双版纳、曲靖、怒江、普洱和临沧。这些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良好,生态效益与环境质量水平相对平衡。怒江、普洱和临沧水环境容量大于6500t/a,水资源丰富,水环境容量较大;保山和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度较高,地表植被稳定程度较高,生态极重要区域比例分别为21.04%、13.62%,属于生态重要性最高区域;曲靖生态轻度脆弱,生态环境抵抗能力较好。效率主导区:分布在滇中城市群昆明、玉溪和楚雄,该类型区经济最发达,资源利用效率高,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人文环境较好,生态效益高于环境质量水平,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昆明、玉溪和楚雄生态均轻度脆弱,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较快发展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环境质量落后,楚雄(3071.41t/a)和玉溪(2098.38t/a)水环境容量较小,昆明滇池流域水环境容量亮红灯,保持生态效益的同时积极改善环境质量,是昆明、玉溪和楚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环境主导区: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以环境质量为主,自然资源利用率不高,生态效益较低,主要包括文山、德宏、丽江、迪庆、红河、大理和昭通。这些地区的万元GDP能耗不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第一、三产业比重大,人均GDP较低,生态资源利用率不足;这些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较多,生态环境较重要,其水环境容量均大于3500t/a,而生态属中度以上脆弱,植被恢复难度大(图6)。从生态环境整体视角看,云南省的生态环境基础相对良好,但因山区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部分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着挑战;从空间上看,以环境容量、生态环境脆弱性、生态环境重要性及自然灾害危害性4个指标评价,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滇西北、西南地区相对较好,滇东北、滇中地区相对薄弱。

4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4.1深度挖潜,提高环境主导区生态效益

环境主导区通过认真实施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刚要,建设完善植被覆盖度动态监测网络,严格落实林地保有量,持续推进育林育草工作,科学开发地上地下空间等手段,深度挖潜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地表植被覆盖度。同时,文山、德宏、丽江、迪庆、红河、大理和昭通通过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加生态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生态效益水平。

4.2生态设计,提升综合平衡区环境质量

综合平衡区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出发,设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曲靖积极发展轻工业和服务业,预防高耗能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隐患;保山、西双版纳、怒江、普洱和临沧认真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积极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试点。强调综合平衡区开发与保护并行,提升环境质量和容量。

4.3改变路径,加强效率主导区改革转型

效率主导区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依赖路径明显,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昆明、玉溪和楚雄通过“强改革”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突破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改变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转变生产方式来推动经济转型,实现“强投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向“强改革”转变。

4.4法制建设,加快依法治省依法治生态

综合平衡区、效率主导区和环境主导区都要深入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力推进各区依法治生态,坚持环境为先发展,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宣传力度,为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发挥基层环保部门的监察功能,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

5结论与讨论

第3篇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之间不仅只有矛盾与制约的关系,二者之间有更重要的依存与促进的关系。二者之间的依存与促进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1.二者都是以森林为基础。林业产业的发展就是充分利用森林的各种林业资源,通过经营销售把森林资源转变经济效益,如果没有森林,那林业产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林业生态建设的任务就是要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没有森林,就不存在林业生态。所以,二者都是以森林为对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在林业产业来讲,森林的数量和质量是林业发展的基础,对于林业生态来说,森林的覆盖率和质量是林业生态建设的基础。林业生态建设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通过林业生态建设,可以改善森林生态系统,有效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但是如果森林生态遭到破换,森林植被的覆盖率和质量都会下降,那么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就会受到影响。林业的经济效益的实现主要是依靠木材和林业副产品的销售。在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如果过度砍伐,破坏了林业生态环境,就会造成森林的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影响木材和林业副产品的销售,降低林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二者是相互依存和促进的,只有协调共同发展,才能够达成双赢的局面。

二、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纵观我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洪水、沙尘暴、我国南方冰雪天气等等,洪水的背后是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尘暴的背后是土地沙漠化;南方冰雪天气的背后是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加。事实上,不止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危机,当前全世界同样普遍存在洪水、沙尘暴、极端天气等等生态危机。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每种生态危机都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相关联。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只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的发展,忽视了林业生态建设,过分的砍伐森林,极大的破坏了林业生态环境。当林业生态环境被破坏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等一系列问题的不断涌现,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林业生态建设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能够保护好植被,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环境,美化城市环境。所以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更要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注重对森林的保护和维护。

三、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现状

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的日益突出,我国也相继启动国家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也快速发展起来,初步遏制了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局部生态环境开始好转。但是,由于我国森林资源底子薄,分布不均匀,经营水平低;我国人口、经济调整增长对于森林资源仍然有着巨大的消耗;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长期不足;林业行业的各项改革缓慢;主要林区的地区不能完全协调好经济效益和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林业生态建设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四、抓好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

抓好林业生态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基础和技术研究,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良种苗的培育水平,同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深入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另一方面要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经济赔偿制度,提高生态补偿能力。

五、结语

第4篇

1.1环境建设工程的存在意义

瑞岩溪位于长潭水库库区东北角,总投资3000多万元,工程占地总面积约557300平方米,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生态湿地强化治理区、湿地滨海岸生态展示区及浅滩区水生生态修复区。将使瑞岩溪入库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30%,化学需氧量削减39500kg/a,氨氮7390kg/a,最终使瑞岩溪入库水质主要控制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II类标准。其实自工业革命之后,越来越多的工业新技术被不断的发明并完善,在一定程度是的确引领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化和进步,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新技术的出现对生态环境的有着极其巨大影响。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不重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地震海啸频频发生,这都是大自然对人类敲响的警钟。而在近些年对于加强环境建设工程不仅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成为的重点发展对象。足以说明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良好的环境建设也许并不能带来什么直接的经济效益,但通过环境的改善发展旅游也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这样的例子还是比比皆是的。并且,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环境不是某个人某个国家或者某个时代的,任何的发展都绝不能建立在破坏环境建设的基础之上。因为地球这样一个巨大的居住环境是属于整个人类的,为了人类的繁衍不论是任何一个时代还是任何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环境生态的良好发展。

1.2环境建设工程的存在价值

不可否认的是,整个地球当前的生态环境其实已经岌岌可危了,各种地质灾害在全球各地都在发生,面对大自然的怒火,人类那些所谓的发展与科技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因此,将强环境建设工程就是对人民,对整个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一个保障。而生态湿地工程就是主在维持并发展原有湿地的生态风貌,让被称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环境能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逐步形成带动周边生态环境进行一个良好的改善和发展,最终使得整个生态系统得到一个良性循环,慢慢修复环境的裂痕,从而推动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完善和改进。

2当前环境建设工程仍存在的问题

2.1流域污染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完工后的效应发挥

在流域污染方面主要体现在点源污染以及非点源污染两个方面。其中点源污染包括了工业企业中的排污废水,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程度不够甚至有些都没有污水处理设施而直接排放,这都在极大程度上产生了点源污染。还有就是居民生活,虽然相对工业企业方面的污染量比较小,但其排放量大,没有通过一些合理的处理在极大程度上也会对环境生态造成污染。在非点源污染中主要包括了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化肥残留、粪便尿液等污染都会在极大程度上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未经合理的处理直接排放或者通过雨水、径流等方式加入到了生态循环中都有可能对整个生态环境带来非常巨大的影响。

2.2对于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缺乏系统规范的管理

除了环境的外在客观影响因素还有内在的认为影响掺杂其中。虽然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并且大多数人也都有了一种保护环境的基本意识,但对于小部分人的不屑一顾,将经济发展看成高于一切的目标是非常不可取且危险的。正式因为有这么一小部分的人存在,因此对于环境建设工程才会出现执行力度不够,完善力度不强的现象发生。尤其是在建设工程完工之后,认为一切都万事大吉了,对于之后工程的维护和完善工作并不上心,导致工程是完工结束了,但实际产生的效果因为维持和执行的力度不够而大打折扣,这样就真的是浪费大量资源的同时还达不到一个应有的预期效果,得不偿失。

3关于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探讨

3.1规范污染物处理流程,加强环境工程建设

工程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河口湿地以及水源涵养林的建设来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结构,增加生物的多样性,从而恢复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减少水库内各种污染物的总体含量,提升水库的整体景观品质。对于达到以上的最终目标其实并不难,首先在污染源头处也就是关于生活和工业方面的污水废料要进行一个严格的把关和控制。加强污水处理监测的严格程度和执行力度,对于不合格的企业加以整改,依旧无法达标的完全可以进行停业整顿,还有对于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和处理要更加规范化系统化,让整个流程都能够系统完善的实施下来,就一定能在污染源上有效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帮助工程的建设实施。而在环境工程具体建设当中,可以通过人工强化湿地以及建设湖滨生态带来有效的达到一个环境完善和保护的目的。湿地的用处以及对于整个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还有湖滨生态带也能更好的保证整体生态环境的协调与保护,相互实施和促进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最终目的。

3.2多做宣传提高重视度,加强监管和执行力度

而在工程的实施和完善之后,人们的后续维持和执行的方面也是非常重要容不得一点马虎的。提高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让每个人都透彻的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才能在接下来的工作甚至是一举一动中都能自主的以维护生态环境为目标进行操作和管理。随后就是建立一个完善的体制和流程,将一切后续执行都规范成为计划文档,合理的监督和实施,有效的监管和加大执行力度才能更好的帮助整个工程项目达到更高的实际效果,才是对工程项目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真正负责。

4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发展;对策

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使得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近年来,人们逐渐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改善了现有的生态环境,但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一、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林业生态的不断建设和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积极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筹集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一是补偿基金筹措机制不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来源渠道少,造成补偿基金筹措困难,加上现有的资金不充足,林业生态建设得不到保障。二是补助范围面积小,大部分生态公益林得不到补助,只有部分列入国家重点防护林范围的才能得到一定的补助,并且补助标准比较低。

(二)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重经济轻生态的偏差。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决定了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把林业当作一般的产业或经济部门,忽视了林业生态建设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只注重林业的眼前的经济效益,为了短暂的经济的增长,过度利用森林,同时没有注重森林管护,造成我国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林业种植技术差,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不高。虽然林业种植是粗放型的工作,但是也有着高技术、重责任的要求,并且要求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要求。目前,林业种植中存在着造林质量差等问题,这主要是一些地区的造林人员没有高要求、严标准的去完成任务,在造林中,存在粗植滥造、不开沟、不浇水等现象。

(四)林业建设滞后,林业工业基础差。部分木材加工存在企业规模偏小、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森林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加上林业企业生产方式单一、生产设备落后,这严重滞后了林业建设。

二、林业生态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一项根本措施。

一要加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以政府投入为主要渠道,同时开通其他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以“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为原则,按照一定的比例,从生态效益的直接受益单位的经营收入中提取资金,通过多渠道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经济支撑。二要对一些重大项目应重点照顾,在多方面给予支持:资金补助、税收优惠等,以促进重大项目的建设速度。三要进一步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和补偿标准,让尽可能多的公益林能够得到比较高的补助,以保证林业生态建设的速度。

(二)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树立生态经济思想。林业生态建设牵涉到多个方面,包括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实践证明,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忽视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行不通的,只有从生态经济的整体出发,追求综合效益最佳,而不是追求某一方面的效益最佳,才能达到生态经济协调,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经济也得到长足发展,这就是可持续发展。

(三)搞好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林业的投入。重视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实施林木良种工程。建立一批苗木生产基地、采种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加强森林防火组织指挥体系建设,搞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高度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重点搞好重要林木害虫治理、重大检疫性害虫预防和主要经济林病虫害防治等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工程。

三、林业生态建设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森林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方面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大多数国家的林业发展都在进行变革。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对于森林的利用和干扰必须在一个限度内,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随着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在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林业生态建设的科研成果。通过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实践证明,在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取得的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学术价值,但从林业生态的长远角度来看,这些研究还需进一步调整与完善。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随着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这就会对林业生态建设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林业生态技术的不断进步,才能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今后林业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抗性植物材料的选择和繁育、人工防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区域性防护林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经济评价等。

四、结语

保护与改善环境是21世纪的主题,而森林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主体,林业生态建设是个毋庸置疑的永恒课题,林业生态工程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为了改变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应更新理念、加大资金与技术投入、建立激励机制与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左月玲.浅析林业生态工程与区域生态环境[J].赤子,2009年第14期.

[2] 王红霞.林业生态建设探讨[J].民营科技,2012年03期.

[3] 程立新.我国林业生态建设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第03期.

[4] 孙秀兰,李凤平.浅谈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第11期.

第6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堤防工程;生态保护;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古代先贤早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当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投入巨资改善水利基本设施,提高河流和城市防洪标准。水利工程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步发展的关系,使自然环境既能满足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生活方式。

1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堤防工程的重要性

1.1我国堤防工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河流是一个生态系统,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要维系好河流的生态环境系统的健康。长期以来,人类在这一方面存在简单的认识,从人的主观意愿出发,将河流进行了人为化的改造,从而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自然河流人工渠道化,对河流形态裁弯取直,河道堤坡呈梯形的几何化形态,对河床进行硬化,在对河流形态进行所为人工美化并方便了排水灌溉的同时,极大地破坏了河流的原始自然生态;二是自然河流人工中断改道,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因此,有必要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恢复河流原有的生态系统,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

1.2国外重视堤防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河流生态系统的建设,尽量减少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对此进行恢复补偿。如德国提出的“河流生态自然工程”,美国提出的“自然河道设计方法”,日、韩等国提出“与自然亲近的治河工程”理念。荷兰1991年《河道堤防设计导则》,该设计方法强调应尽可能服从环境要求,密切注意风景、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在第二章第2节对风景、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进行了阐述,认为河流地形与堤防的存在密切相关,堤防的施工也导致了河道区域建筑物型式的巨大变化,从生态环境来说,河道区域也有其特别之处,都强调了河流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1.3我国在堤防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上的进展。我国先后颁布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和《堤防工程施工规范》,对于指导我国的堤防工程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近年,我国在河流整治和堤防工程建设中提高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注重和加强了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采用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由于在理论上尚缺乏完整系统的支持,且应用技术还不成熟,在设计和施工中缺乏标准和依据,还由于行政力量过于强大,使这一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河流整治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堤防工程设计方法

在自然条件下,生态堤防在生态的动态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起调节水量、滞洪补枯的作用;二是过滤作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三是形成水生态特有的景观,堤防有自己特有的生物和环境特征,是各种生态物种的栖息地。因此,生态堤防以保护创造生态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应满足河道功能河堤的稳定要求,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情况下,并降低工程造价;尽量使用柔性及自然材料,营造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把水、河道与堤防、河畔植被连成一体,建立阳光、水、植被、生物、土壤之间互惠共存的河流生态系统。

2.1堤线和堤型的选择。在堤线布置时,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堤防间距的确定,应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选择要结合场地及周围环境因素,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2.2河流断面的设计。应按照自然河道纵、横断面的多样性变化特征,尽量避免河床的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浅滩与深潭相间。有助于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及与自然风景相协调。

2.3岸坡的防护。要力求保持其原有形态以及其植物种群,对局部不稳定的岸坡进行加固处理,切忌大面积整治使全堤段岸坡断面统一化;为防止河岸坡面上的土壤侵蚀而单纯的干砌石、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是不可取的,应在坡面种植适宜的植物固土护坡;对岸坡坡脚附近的深潭和浅滩进行保护,为生物的生长提供栖息场所。

2.4城市水域的整治。应强调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

此外,对过去修筑的堤防工程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必要的修复,尽量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上应力求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样性;在工程施工中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及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要避免在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加强生态工程的前期养护和后期管理。

总之,现代化堤防工程强调防洪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要符合科学发展观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要求,使堤防工程不但满足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各项要求,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而且满足水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要求,发挥生态效益和环境美化功能

【参考文献】

[1]魏山忠,堤防工程施工方法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2]孙东亚、姚秋玲等.堤防工程建设技术进展[J].中国防汛抗旱,2009(06)

第7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园林建设;重要性

一、城市生态系统中园林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也,因此,城市园林建设有其必要性。尤其在当前人们对生活条件以及居住条件要求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就更加需要我们加强城市园林建设,以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导向,加强对城市风景的美化,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园林建设以绿地为核心,有效利用园林绿地,合理进行园林布局,维护生态平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园林建设的生态学原理

首先,关于城市生态园林的涵义。一般来讲,城市生态园林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就是地域空间,简单来讲,就是城市生态系统可以影响到的范围,不只只局限于城市,也包括其近郊以及远郊地区;其二,就是指城郊的绿地、公园以及林地,其形成自然群落,通过生态作用,使得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所消除。

其次,关于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关键。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其关键环节就是利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好绿地群落的配置,做好城市园林的总体规划,做好对城市绿地植物生态效益的研究。

三、城市园林建设中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渗透。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设计者最为关注的问题是城市园林建设的视觉效果,却严重忽略了环境生态效益的重要性。在各地的园林建设中,大多数都缺乏合理的理论依据,一味地追求气派、图案或者是面积,对于居民本身的实际需要却根本没有考虑到,甚至于出现极为不协调的塑料仿真植物。

(二)缺乏环保意识和绿化意识。大多数普遍都认为,城市绿化是政府和环保部门的责任,所以,导致很少有市民参与到园林建设当中来。而且一些市民或者是企业违法占用绿地的行为时有出现,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园林的整体效果。

(三)种植条件不符合要求,园林养护管理意识偏低。在城市园林建设中,通常都是利用一些城市的废旧垃圾或者是城市废料等来进行地基的填充,而这样的地质条件本身就与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不符合。与此同时,在园林建设完工后,缺乏对植物的养护管理,即使植物存活,也会由于各种养护不善的问题,而导致植物死亡。

(四)植物质量不合理,缺乏对植物生长特性的了解。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一些植物苗其本身的质量就参差不齐,不仅影响了绿化效果,而且不易于成活,还有就是对植物的生长特性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一些施工企业盲目引进外来物种,不仅降低了成活率,而且极易发生病虫害现象,进而大大影响了园林的整体效果,无法达到人们所要求的生态环境。

四、城市园林建设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要对城市实际需求作为人手点,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回归自然,享受自然。尤其是在当前,大自然被人类改造的面目全非的情况下,就更加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一种理性的方式,通过城市园林建设,来弥补大自然美的不足和缺失,科学地进行城市园林建设。

(二)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为的物质财富在不断地增加,人们的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地提升,因此,在园林建设中,要物质与精神的同时发展为导向,创造出更加适合人类生活居住和工作的舒适环境。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城市的园林建设中,要科学的布局,城市园林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需确保城市建设的整体性。

五、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园林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合理配置植物。在园林建设中,要考虑到植物的不同的生活习性,合理配植植物。另外,还要考虑到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合理进行乔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的搭配,全面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

(二)加强园林建设与生态理论的结合。在园林建设中,要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结合园林生态理论,科学进行园林布局,优化园林结构,坚持生态平衡的基本原则,以城市整个生态环境的效益为基础,使得大自然与城市建设保持相融性,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园林景象与城市的统一性。

(三)注重植物的多样性,促进植物群落的形成,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要注重植物栽植的多样化,全面考虑到不同植物的缺点以及优点,进行各个物种之间的合理搭配,可以提高城市园林的整体效果,提高园林的稳定性。

(四)注重植物地方特色,做到因地制宜。要心理选择当地的植物物种,创造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出不同城市的不同特色,一方面,使得苗木更加地适合于当地的生长期环境和特点,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利于植物的成长;另一方面,选用本土特色的植物,提高了植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提高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体现了园林建设的本土特色。

六、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意义

首先,体现了城市个性,突出了城市建设的品位。通过城市园林建设,使得城市文化的内涵不断地充实和丰富,充分体现了城市建设的个性,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还使得城市的投资环境得到优化,增强城市建设的人文性和艺术性。

其次,加强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作为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体现,一方面,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满足了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环境卫生状况和城市气候,使得城市景观得到美化,提高了城市绿化覆盖率,维系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提供了最为重要的保障基础。

另外,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条件下,城市的活力和现代化的气息不断地增强,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使得城市进一步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而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正好缓解了当前环境的恶化,满足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8篇

关键词:青海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地理位置:青海湖流域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北纬36°15―38°20,东径97°50―101°20,是一个四周群山环绕的封闭式内陆盆地,南傍青海南山,北依大通山,东靠日月山、西临阿木尼尼库山,海拔范围3194-5174米,总面积29623.4144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吉尔孟乡、泉吉乡、伊克乌兰乡、沙柳河乡、哈尔盖乡、三角城种羊场、青海湖农场和黄玉农场,海晏县的青海湖乡、甘子河乡、托勒乡、金滩乡、银滩乡、哈勒景乡以及公共草场和特殊用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的天棚乡、江河乡、关角乡、舟群乡、织合玛乡、快尔玛乡、阳康乡、木里乡、苏里乡、龙门尔乡、生格乡,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倒淌河乡、江西沟乡、黑马河乡、石乃亥乡、湖东种羊场和切吉乡、英德尔乡、恰卜恰镇的一小部分。

2、现状

青海湖区是青海省畜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全省牧区牧业人口的24%,牧区草食牲畜的29%集中在这一地区。但近十多年来,由于超载过牧和大面积开垦草场,该区域草地退化严重。据统计,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为65.67万公顷,占该区域草地面积的34.90%,鼠虫害成灾面积76.89万公顷,占该区域草地面积的40.86%。土地沙漠化速度日益加剧,据2000年的TM卫星遥感图解译测算,目前各类沙漠化土地面积12.48万公顷,其中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达5.0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72%;强烈发展沙漠化土地面积1.15万公顷,占0.39%;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土地面积1.60万公顷,占0.54%;潜在沙漠化土地4.64万公顷,占1.56%。与1986年7.565万公顷沙漠化土地相比,14年间沙漠化面积扩大了4.915万公顷,平均每年以35.07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而且沙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年扩展速率约为4.63%。同时由于气候变暖,干旱少雨,使湖面水位下降,1959-1998年,青海湖水位下降了3.39米,平均以每年8.5厘米的速度下降。作为青海省旅游业王冠的青海湖,正遭受着草场退化、沙化的严重威胁,使得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鸟岛地区草场重度退化面积达5.73万公顷,特别是鸟岛地区以角乌曲为中心的沙化带呈扇形向四周推进,平均流沙厚度14厘米,部分地区已形成“新月型”沙丘,受害面积约0.8万公顷。原来水草丰美的优良牧场已不复存在,风光秀美的鸟岛地区正面临着全面沙化的威胁。青海湖鸟岛是鸟类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园,由于周围生态环境恶化,目前鸟岛连陆,成为沙丘状半岛,鸟类栖息环境明显恶化。青海湖渔业资源减少,珍稀野生动物普氏原羚数量锐减,成为极度濒危的物种。

3、生态环境发展趋势

近百年来湖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在这种气候环境变化的总体特征下,导致湖水位下降,湖面萎缩,湖底沉沙,加之人类活动因素,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如破坏植被、开垦草地、过度放牧等加剧了湖区沙漠化趋势。从青海湖沉积物反映的环境演化规律预示着青海湖发展总趋势将是主湖不断分割,缓慢地经湖湾向子湖演化,最终主湖消失,而湖区的风沙堆积等沙漠化过程将明显地加速这一过程。同时由于受湖泊增温效应的影响,湖区植被的整体景观有朝高寒景观方向演变的发展趋势,草地明显退化。目前湖区总体上生态环境呈现极为明显的恶化趋势,可利用资源数量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如果不对青海湖区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我国最大内陆咸水湖和“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七块湿地之一的青海湖,其调节气候,蓄洪和维持特有动植物,特别是水禽栖息地的基本生态功能将会大大削减,甚至丧失,进而制约湖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目前生态治理情况

建国以来,在省上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下,青海湖区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从50年代就开始了对退化草场的治理改良工作,1975年建立了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1986年开始实施限制捕捞和封湖育渔。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并在项目实施中探索出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和成功的经验。草地建设方面,在逐步开展依法管护和实现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的基础上,实施了以冬春草地人工种草、草地围栏、牲畜棚圈为主要内容的草地基础建设和防灾配套建设。据刚察县和天峻县的不完全统计,已建成定居房屋面积27万多平方米,大约94%的牧民户实现了定居;累计建设畜棚2600多间,面积约77000多平方米,可使100多万头(只)牲畜使用;畜圈7500多个,围栏草场约9.85万公顷,人工草场2.18万公顷;草原水渠28条,累计全长240多公里;地下管道45条,累计全长238公里,草原机井46眼。在沙丘治理方面采取了封育、补播建立人工草场和工程固沙等措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行退耕还林草,已在湖区全面展开,国家重点生态县建设工程也已在湖区安排实施。尤其1998年以来,在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青海湖周边的刚察、海晏、共和等县实施了国家重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到目前已投入资金2亿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1亿元,共建设人工防护林325公顷,围栏草场22万公顷,人工草场2.18万公顷,灭鼠治虫100万公顷,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开始被湖区人民所认识,农牧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并逐步建立了县、乡等各级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服务网络,积蓄了一定的技术力量,为后期大规模实施湖区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基础。

5、存在的问题

5.1、需要治理面积大,投入不足,治理与财力矛盾突出

青海湖地区由于受持续干旱影响,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青海湖水位下降等生态恶化现象十分突出,直接影响着湖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以往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建设和投资规模有限,加之青海湖区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经济基础较差,底子薄,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拮据,群众收入低,对需要长期建设且要高投入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当地政府和农牧民的投入能力有限,无力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生态建设,其治理速度远远低于退化速度,生态环境得不到根本改善。

5.2、治理与生产矛盾突出

青海湖地区部分草地退化严重,急需实施禁牧封育,但部分草场又是牧民承包的冬春草场,放牧利用在所难免,从而形成封育与放牧矛盾突出,治理成果难以巩固。因此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如对于禁牧封育的草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实施舍饲和半舍饲,发展家庭牧场,从而减轻对天然草场的压力,使退化的草地得到真正的养息。

5.3、部分治理的草地又重新面临沙化的威胁

由于环湖地区草场退化严重,地表植被稀疏,加之风力作用,其风蚀严重,特别是靠近青海湖边区域,土地沙化现象愈来愈严重,经过治理的草地由于受周边地区流沙的侵袭和自我恢复能力较弱的影响,存在着重新面临沙化的威胁,青海湖边部分流沙呈现出向外蔓延之势。

5.4、湖区人口素质低下,全民环保意识淡薄

湖区牧业人口占68.39%,且素质较低,人口增长较快。为了满足因人口剧增所日趋增加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在对湖区资源开发利用中片面追求眼前经济效益,无序地增加牲畜头数,直接造成草地资源的压力加重。此外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乱挖沙生植被,环保意识差,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封育期偷牧、抢牧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边治理边破坏,破坏大于治理的现象,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不到遏制。

5.5、科研和技术推广滞后

在环湖地区不少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但由于缺乏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机制,尚未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科研成果大部分未能很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6、建议及措施

6.1、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青海湖区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及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尽快建立重大科研和示范推广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库,加快规划基础上的申报工作,争取国家的大力支持;

6.2、青海湖区地域宽阔,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表现出的种种生态恶化现象已对湖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要大力宣传生态环境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宣传和普及生态环境结构、变化规律,主要因素及环境恶化的特征、危害等科学知识,增加广大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积极参与青海湖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工作;

6.3、抓紧青海湖区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尽快研究制定鼓励招商引资、合作开发、租赁承包经营的优惠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来投资建设青海湖区的生态环境;要通过试点示范,建立起荒滩使用权拍卖、租赁、承包经营的新机制和草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鼓励企业、集体和个人承包开发荒山、荒滩和沙漠化土地,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发展以林、草产业为主导的优势产业;要鼓励牧民群众把补偿资金用于草原建设、技术培训和教育,通过典型引路和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措施,扩大投资融资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在国家投资增加的同时,调动企业、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增加投入,确保规划实施所需要的资金。

6.4、要把生态环境治理与发展区域经济、增加牧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紧密结合起来,正确自理好生态环境治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的关系,为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6.5、为落实各项生态治理措施和提高退耕还草、减畜育草及禁牧封育的可操作性,建议落实对农牧民的生活补贴和财政税收补贴机制,使生态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6.6、加强法规建设、普法教育和执法队伍建设,在加强林业、草原、水利设施执法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人员,改善手段,加大办案力度,严励惩处和打击盗伐林木、盗猎野生动物,破坏草原植被和水利水保生态设施的违法地为,规范中药材采挖等生产活动依法管理,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果,为青海湖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支持。

第9篇

林业作为经济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人口的增长,对林业的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下,要想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林业经济模式,采用新模式,就必须坚持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

1 林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林业资源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是规模巨大的生态循环系统,林业资源中的大部分产品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林业资源也是生态文化的源泉,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的正确经营理念,体现的是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协调和统一的发展,根据现行的经济政策及相关技术,结合自身实际不断的进行调整的发展道路。森林资源作为林业重要的资源,是林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森林资源环境保护,才能更好的实现林业经济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破坏的比较严重,物质生产力呈现衰退的同时,其效益功能也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恢复和发展林业资源是在必行。要想恢复和发展林业资源建设,除了不断的完本文由收集整理

善林业资源建设的功能性外,还应在此基础上发展特色企业,增加林业经济来源,使林业经济建设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 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策略

2.1 加强生态环保建设。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系统、科学、可持续工程,要想充分的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就要将林业与自然、社会融合在一起,使其更好的为社会、生态建设、生态发展发展服务,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使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更加民主、科学、制度化,使林业保护产业社会化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到林业保护产业中。要充分的发挥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与广大人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2.2 发展旅游业和食品加工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利用假期去旅游成为人们休闲最好的选择。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旅游的首选。根据人们的需要,林农及开发商应该以当地特色的森林资源为基础,开展生态旅游行业。一些林区已经先后开展了生态旅游业,就目前发展来看,森林生态旅游业是充分发挥林业资源功能的最佳途径,也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要想更好的发挥森林旅游业的作用,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将其发展成以森林资源为主体的交通、餐饮、商贸、娱乐等为一体经济体系。森林生态旅游业不仅可以使森林资源功能得到有效利用,也可以加快林业经济建设步伐,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机会;林业资源除了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相应的副产品。可以根据不同林区的特色生产林果、动物及花卉等副产品,也可以建立相关的副产品加工厂,对林果、动物及花卉资源进行深加工,增加林业收入。

2.3 促进工业区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改善城市环境、减少城市建设浪费已经达成了共识,可持续发展已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将绿地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以经济建设为发展的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已经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城市工业区的规划对城市环境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简单而全面的平整,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太大的效率。要想实现工业区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还要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基础,科学的对水源、植被及山体进行保护,才能更好的体现其价值;要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保护林业资源,应该建议规范一次性筷子的生产、流通,促进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2.4 发挥林业的功能性。

在对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生态功能,也要考虑其经济功能。只有将林业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发挥好,才能使其经济功能得以实现。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并以林业资源生长规律为前提,合理的利用林业资源,使其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还应该调动林农的积极性。林农作为林业资源的直接受益者,只有林农遵守相关的制度及按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才能更好的实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要想更好的发挥林业资源的功能性,市场要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有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才能最大限度的激活整个林地资产,才能解决林业经营周期慢及生产风险等问题。林业在发展过程中,常会出现资金不足的现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林业市场发挥作用,通过林权证进行抵押贷款,也可以向社会吸收零散资金,以便更好的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

3 结束语

第10篇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问题

林业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林产品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全面启动了林业重点工程,这使得我国林业工作走进了全新的阶段。近几年,国家正在积极开展植树造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工程以及国土绿化工程,并且也出台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同时也逐步开展了大规模退耕还林工程,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而且天然林的面积蓄积以及人工林面积蓄积都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森林质量以及森林生态功能。但是当前我国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下面笔者对林业生态建设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对策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1.当前我国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林业质量不高

林业生态建设的面积比较广,但是林业生态建设质量普遍相对较差,质量标准不是很高,只有重点治理区林业质量稍微高一点。树种比较单一,新品种相对较少,封山育林,强调人工造林,树种、林种结构配置缺乏合理性,混交林、阔叶林较少,纯林、针叶林较多等都是当前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由于治理措施质量相对低下,很难将林业生态建设预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稳定、充分的发挥出来。另外,造林技术不佳,没有选择合适的树种,植树造林的成活率以及保存率相对较低,也是导致林业生态建设效益不佳的重要原因。

1.2管理宣传没有做到位,部分农民并未全面深入认识

农民对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林业部门并没有深入、全面分析生态林业建设系统,很多农民仅仅强调了事前工作审批,并没有注重林业建设宣传工作,日常管理也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管理方法,这样不利于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比如,林粮间作并未做好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导致林农只是一味的注重眼前种植利益,仍然坚持“以种地为主,还林为辅”的原则,这样使造林成活率大大降低。

1.3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缺乏科学性,机构设置也缺乏合理性

林业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泛,建设周期比较长,投入力度比较大,但是见效比较慢。林业部门需要承担繁重的林业建设任务,但是社会参与度并不是很积极,这样形成了明显的矛盾。同时,林业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国家政府的财政投入不多,这也是一个矛盾点;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相对较为薄弱,这些都不利于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4营造林业生态的难度较大

目前,很多人并没有树立较高的生态环境意识,而且也缺乏法制观念,存在非常严重的“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情况。因为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宣传到位,导致很多部门、单位以及个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性以及重要性,而且也没有树立全民生态环境意识。而且目前普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科技服务体系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有的比较重要科研成果的推广速度较慢,这些都会阻碍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2.改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对策

2.1进一步深入认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想要促进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对人类和环境保护、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经济思想,并且做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宣传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充分意识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紧迫性、重要性。同时,应该充分认识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一个复杂、长期的工程,一定要统筹规范,明确其中的重点,分布骤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其次,应该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经营,不断改善、调整森林群落结构,重点培育一些优质的速生新品种,以期能够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使林业生态建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可以达到最大化。

2.2增加林业生态建设方面资金的投入度,严格监管资金动向

国家是负责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的主要主体,为了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顺利实施,国家应该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而且各级政府也应该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投资列入到整体财政预算管理中,有必要的话还应该优先安排。同时,林业生态建设是一个重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仅仅依赖国家政府的财政资金很难维持,为此应该动员社会力量,吸引更多社会人士参与到林业生态建设中,积极拓宽林业生态建设的资金筹集渠道,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其次,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基金制度,尽可能做到统筹安排,实现分级管理、专项专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增加林业生态建设投资的过程中,应该加强资金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监督制度,实时跟踪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的流向,做好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最大限度的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2.3不断提高造林质量,做好森林的经营管理工作

为了有效提高造林质量,应该提前制定一套可操作性强、具体的造林规划,而且应该严格根据事先制定的造林规划进行施工,保证可以贯彻落实造林规划。同时应该提高造林技术的规范性,不断完善、改进造林管理机制,有效提高造林质量,将广大群众的造林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应该建立一支林业生态管理维护队伍,并且配置相应的管护设备,有效维护林业资源。总而言之,近年来人们的生态观念越来越强,也慢慢开始认识到林业生态建设的紧迫性、重要性,不再仅仅追求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追求林业发展的生态效益,我们应该大力宣传林业生态建设,增加对林业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云中 单位: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江城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林业工作站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环境; 城市宜居水平

Abstract: based on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c though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planning. Throug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ory to guide urban planning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tore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urban livable level,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China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lay the found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riefly discussed.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ity livable level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在现代城市扩建、改建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了影响城市宜居水平、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城市规划与发展中,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使得城市规划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城市规划部门面临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现状,相关科研机构与管理部门加快了城市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研究。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工作,进而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目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一、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也明显地影响着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在传统城市规划中,过多的关注如何解决城市用地紧张问题。这一现象使得城市加快了对周边的扩张与规划,进而使得城市周边湿地、自然环境等收到了影响。随着近年来城市内涝等问题的出现,城市周边湿地的含水蓄水能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传统城市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加强对以往经验与不足的分析。同时,利用现代生态环境保护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三、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科学分析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中,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理论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原有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平衡产生影响,其需要在城市规划中更多的考虑规划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现代生态环境理论为基础、以城市规划发展目标为重点,科学的开展城市规划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得到缓解,使城市规划工作中更多的关注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了解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开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首先对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以此为基础指导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指导城市规划中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理论的应用。立足与城市生态环境基础现状、关注城市规划需求,以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为中心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针对现有城市建设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

针对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运用的重要性,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对现有在建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在原有城市江边、湖边的休闲建筑中加强环境保护设施的运用,同时注重植被保护设施的设置,减少人员活动对水环境及植被的影响。另外,在城市会现有建设工程中,还应注重植被景观、绿化等配套工程的设计与应用。将生态环境理论切实落实在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中,促进城市会话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以生态环保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应以生态环保理论为中心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从政策导向以及政府引导入手。使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将生态环保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核心,从宜居环境的改善入手、运用景观设计、生态环保技术等实现城市的科学规划。例如:增加高层建筑设计应用、减少对周边湿地等环境的征用。增加现代城市节能住宅小区的规划、注重城市道路规划、注重城市绿化设计等,以此构建节能减排城市环境,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目的。

四、注重城市基础设施中生态环境理念的运用

在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与建设中,城市规划部门应注重节能技术以及绿色环保技术的运用,以此促进城市规划及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镂空步道板与植草技术的运用进行露天停车场的规划与设计。以此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促进生态环境与宜居水平的提高。同时,注重老城区改造过程中绿化工作的开展、注重原有面积中绿化工作的开展。以垂直绿化、垂直幕墙等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促进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生态环境的改善。

五、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施建筑规划时都会将绿化结合进他们的设计之中。将植物与建筑结合有许多优点,由植物提供的浓荫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减少建筑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水文方面也有一定益处,不仅植物自身能够承接降雨,而且它们所生长的土壤也会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建筑中使用。植物还可以被用做燃料,与地面上的绿化作用相比,建筑内部的植物对于污染的控制同样有效。绿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需要一个通用的标准。绿色容积率能够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于单体建筑中。适合的容积率值的确定可以从如下3种方式中选择: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功能来确定。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能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块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经验数据,一个通用的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来自不同项目的经验将会更容易被整合并应用于新的项目,不同的研究数据会有助于形成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所选择的指标严格的标准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以往的许多文献中,绿化的最主要指标是绿色覆盖率,合叶面积指数和建筑容积率而发展的,被定义为总的可居(或可租)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目前这一指标已为大多数人所接纳,并实施于各种规划设计方案中。

六、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结语: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应针对城市建设发展需求以及人们对宜居环境的需求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的运用。以生态环保理论为中心进行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通过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马连宇.现代城市规划中生态环保理论的运用[J].城建资讯,2011,4

第12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理念 传统文化 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219-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城市化的建设也逐渐的加快,但是在经济发展,城市化加快的同时,生态环境却遭到了比较大的破坏,生态环境成了经济发展的垫脚石,这样的现象就不正常了,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科学、可持续的发展状态。所以我们要大力的加强公民的生态理念,加强对于公民的生态理念教育,因为在传统文化中古人就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以将生态理念与传统文化的思想相结合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1 我国传统的朴素生态理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养鱼活动的国家,最早的养鱼活动可以追溯到商代后期,一直到如今渔业还是我国国民经济生产中重要的部分。我国最早的关于养鱼的著作是《范蠡养鱼经》,这是一部非常有研究价值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就已经提到了,要为鲤鱼的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明清的时候,朴素的渔业思想就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人们就已经认可桑基鱼塘这种养鱼方式有比较好的经济效益。黄省曾的《鱼经》中有这样的描述:“池之傍树以芭蕉,则露滴而可以解汛;树楝木,则落子池中可以饱鱼;树葡萄架子於上,可以免鸟粪;种芙蓉四周,可以避水獭。”根据记载我们就知道在我国的渔业发展史上曾经有着很光辉的一面,在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的养殖思想都是无公害的,也是非常注重生态保护的。现在的养殖活动中为了经济上的效益,养殖的时候会使用各种的饲料,导致鱼类、禽类等身体中存在大量的激素,人类食用后严重的影响身体健康。古代的思想有很多的文化精髓,对于现代社会发展来讲都是非常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环境污染严重,食物经常发生安全事故的时候。现代的社会中应该学习我国传统思想中,爱护环境,传承古朴文化的思想,尊重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2 传承传统文化对于生态发展的意义

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土地沙漠化、水污染、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地球变暖、森林资源锐减、物种灭绝、洪涝灾害、干旱灾难等等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21世纪生态环境的问题成了人类在本世纪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了。今天的地球生态环境已经是超负荷的运转了,如今的人类要认识到保护以及改善生态的环境的重要性,这不但关系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问题,关系到全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不但是各个国家政府的责任,更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居民的责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环境保护思想,我们要认真的学习和总结。

3 如何在对公民进行生态理念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

3.1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构建生态文明的建设

首先,一定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把生态文明建设摆放在第一位上。因为健康的生态环境、良好的自然环境是经济增长,还有人类进步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国家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条件,但是现在环境被污染,资源短缺,和我们所希望的情况有所不同。这些会严重的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会制约到经济的发展。当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规律,自然的承载能力无法承载人们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量,就肯定会导致人和自然关系的失衡,所以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充分的认识自然的规律,尊重自然,和谐发展。国家以及各个地方的相关单位要加大生态重要性的宣传,加大科学发展观重要性的宣传,让人们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性,并且在传统文化的角度上来加大宣传,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3.2 建立起人们文化思想上的绿色生态消费观

政府要制定出相关的科学政策以及制度规范,以此来对公民的消费行为做出规范,增强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建立起绿色消费的方式。政府要合理的对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改善环境的质量,转变之前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要坚持走资源节约,能源节约的路线,注重对能源的保护。另外要推动生态文明的实践,在公民生活的环境中开展多彩的生态文明活动,生态文明要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上着手去做,从公民身边的小事上去做,让全体的公民在实践的活动中接受生态环境的教育,还可以把生态环境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多样的活动,让公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要积极的推进生态的文明建设。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地思想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相结合,这可以体现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满教育中。

3.3 在审美的角度上开展生态教育,文化教育

欧阳修的《岳阳楼记》中描写的,看到洞庭湖美景后,宠辱皆忘,愉快心情,这正是人和自然有了同化的形象描绘。千百年以来的审美证明,大自然是和人类最相亲相爱的,最能使人沉醉迷恋的,大自然能够荡涤心灵。人们与大自然同化最高的境界就是人生审美的最高境界。所以,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应该是人类最为执着的审美。对人们的生态美育中加强对于这方面的教育,首先,培养人们生态的审美意识,把能够有效解决生态问题的实际工作有机的进行结合,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要克服形式主义,使得生态道德建设逐渐的向理想的境界迈进。

4 结语

提高公民的生态理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仅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有利于人文精神素养的提高,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传统文化中宝贵的思想观念,对环境保护,生态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在对公民进行生态理念教育的时候要充分的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意义,利用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促进人们在思想观念上更加的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 杨桂华.生态旅游[J].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2009(8).

[2] 李洋,王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动态发展与启示[J].现代财经,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