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力系统基础

电力系统基础

时间:2023-06-12 14:46: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力系统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力系统基础

第1篇

国家电力系统以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开展四化建设,财务与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电网建设项目逐渐增多,为了更好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稳定、持续发展,提高项目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电力企业需要对工程建设项目财务决算加强管理,推行工程成本精益化管理,强化工程财务全程管控,加强工程成本的核算。

1 规范项目法人管理费的核算

1.1 对项目法人管理费的规定

项目法人管理费内容包括项目法人工作经费及项目法人机构开办费,它是指在项目管理工作中,项目法人发生的经常性费用及机构开办费用。工程竣工交付验收费、印花税、业务招待费、会议费、咨询费、工具用具使用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差旅交通费、办公费用、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金、养老保险金、劳动保护费、职工福利费用、辅助工资、工资性补贴、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等日常经费的支出都需要使用项目法人工作经费。项目法人机构开办费的使用方向:①购置工程建设所必要的交通工具、用具、生活家居、办公家居等的购置费用;②需要办理有关执照及其相关手续的申办费用支出。

1.2 与规定相比,项目法人管理费在实际会计核算上的差异

1.2.1 存在的问题

费用核算口径存在差异,不利于微观和宏观的工程项目建设及管理,对形成固定资产原值的正确性和工程造价的准确性产生了影响,同时不利于工程资料累积和工程财务管理分析以及对预规定的修改。

1.2.2 存在核算口径差异

在实际的工作中,项目法人管理费核算口径小于预规定的口径,其科目没有核算建管人员的交通工具购置费、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金、附加费、工资等。预规定口径和核算口径存在着差异,交通工具购置费一般不允许发生,而建管人员的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金、附加费及工资被直接列入生产成本中。

1.3 管理费用核算形式及购置的流动资产

有的单位对建管费购置的生活家居和办公家具等核算形式和流动资产不统一,有些单位直接摊销入工程成本,而有些单位则通过低值易耗品库把费用摊入工程成本中。我们来做具体分析:

(1)直接将购入计入建工程成本,需要流动资产备查薄的创建。①贷:银行存款;借:项目成本;建设单位法人管理费用;某工程;②管理实物,创建流动资产备查薄。

(2)购入低值易耗品,并办理收领料,具体账务处理。①购入,贷:银行存款;借:低值易耗品;②领用,贷:低值易耗品;借:项目成本;建设单位法人管理费用;某工程;③结转,转入工程项目成本,可通过费用分摊来实现。

(3)管理建议。方式一过程较为简单,存在着一定的不诚信风险,对实物的管理过程缺少监控。方式二重视对过程进行管理,虽然账务处理比较繁琐,但是,管理流动资产较符合有关规定。建议使用该方法来来处理对建设单位管理费用购置流动资产的处置问题。

1.4 业务招待费的使用缺少政策依据

在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业务招待,需要对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业务招待费用做出明确规定。实际工程中,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文件适用于使用财政性资金非国有建设单位和国有建设单位,但是其范围是否包括电力企业却不明确。

1.5 工程概算计提监管费用缺乏

有些工程项目建管费用缺乏,不能满足建管需求,小规模电力扩建工程中建管费用较少,概算中建管费按照比例进行计提。应据实列支,将扩建工程建管费计提比例提高。

2 提前进场费及培训费

2.1 不应取消提前进场费及培训费

高等级电网建设项目的开展,也提高了对新进厂人员的技能要求,新人的培训技术水平和培训时间也增加了培训所需费用。按照工资计提的员工教育经费不能够正确反映建设工程项目总体、实际投资,且从根本上也不能达到培训的目的。因此,该项费用的保留是必要的。在国家电网公司所辖的概算批复领域内,仍有必要保留提前进场费用。例如:工程竣工决算、下拨工程款、批复工程概算等。

2.2 提前进场费及培训费

对于基础建设工程所产生的进场费及生产员工培训费等,不能通过在建工程核算,而应通过长期待摊费用进行核算。在生产经营开始的当月,一次性计入损益。贷记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借记生产成本科目。并且,企业还应创建基础建设工程其他支出备查薄。建议最好先计入工程项目成本,后可在工程投运当月,一次性摊销转入的长期待摊费用,这样能够有效防止漏计或误计现象的发生。

3 核算办法与实际核算的差异

国家电网公司核算办法对电力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中生活家居、办公生产以及工器具购置的会计核算规定。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核算办法的有关规定,为生产而准备的工器具支出以及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的购入,不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企业应专门登记,并建立基础建设工程其他支出备查薄。

国家电网公司核算办法与实际工程核算的差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国家电网公司核算办法虽然可行,但是在进行决算时容易产生漏计或误计,核算工作较为零碎。为了解决该问题,切实地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提高竣工决算编制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核算时可按照下述建议实施:

购入情况:贷:货币资金;借:项目成本;

结转情况:贷:项目成本;借:在建工程

转出情况:贷:在建工程;借:固定资产

4 电力系统费用管理

电力系统是由用电、配电、输电、变电、发电等一些列环节组成的生产、传输、消费、分配电能的系统。其功能是通过发电动力装置将自然界的一次能源转换成电能,通过配电、变电、输电,将电能供应到不同的用户。为了确保电能生产、输送功能稳定,保证用户能够获得优质、经济、安全的电能,电力系统在生产电能的过程中,进行调度、通信、保护、控制、调节、测量等。大型电力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地区资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有助于节省动力设施投资,减少总装机容量,统一分配、调度、管理电能的生产与消费,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生活以及国民经济用电需要。

4.1 电力系统发展产生的费用

国家以及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电力系统的建设。电力系统使易于调控、使用方便、无污染、使用高效的电能得以广泛应用。它产生了二次技术革命,开创了电力时代,并有效促进各个领域的社会生产。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就是电力系统的技术水准及其规模。负荷中心、电力网络、电源构成了电力系统。电力网络由配电线路、负荷中心变电所、输电线路、电源的升压变电所构成。其功能是把电能升压至一定等级,再向负荷中心变电所输送,经过一定等级的降压后,通过配电线路连接到用户。电源将依次能源转成电能,它是指各类的发电站、发电厂等。在电力系统中,负序电流、高次谐波、无功潮流、有功潮流等在全系统范围内,以光速传播。它能够创造巨大财富,实现大量电能的输送,也可以在瞬间带来极大灾难性事故。大型电力系统是现代社会中层次分工复杂、时间协调要求严格、空间跨度最广的实体系统,它对国民经济产生极大影响,费时长,耗资大。因此,在对电力系统规划进行制定时,应注意其预见性和科学性。根据电力负荷增长趋势,来对电力负荷预测做好充分的准备。

4.2 电力系统运行产生的费用

制定相应的配电规划、网络互连规划、电网规划、电源规划等。电力系统的运行指的是系统中所有环节均处于执行功能的状态。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雷击等外界的各种干扰以及电力负荷的随机变化会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带来影响,从而造成系统频率与电压的波动,对系统电能质量造成影响,严重的情况会使频率崩溃或电压崩溃等。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分为异常运行状态和正常运行状态。异常运行状态又可分为恢复状态和紧急状态。正常运行状态可为警戒状态和安全状态。通过不同的控制手段,可以实现各种运行状态之间的转移。研究与开发负荷、输变电、发电、动力、燃料等各个环节,促使高电压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大提高电力系统整体功能。电力系统的各个电源点之间通过相互连接的方式来实现不同区域间的电能调节以及交换,使供电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得以提高。

4.3 电力系统信息控制费用

调度自动化系统、监控自动化、自动控制装置、安全保护装置、通信设备、检测设备共同构成了电力系统的信息与控制系统,在高经济效益和先进技术装备的基础上,电力系统的结构能够合理协调电能生产与消费。在管理电力工程建设费用时,需要注重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以及增强合同索赔意识。

结语

以上是其它费用管理对电力系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以及具体建议,目的在于提高工程竣工决算编制和工程项目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为电力基础工程规定的修订以及项目造价分析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为电力基础建设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柳璐,王和杰,程浩忠,刘建琴.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电力系统经济性评估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15).

第2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 自动化控制技术 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电力系统结构中出现更多的新型科技,其中比较先进的就是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电力系统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随着时代的快速更新,电力系统中提出了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新需求,以便于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实际要求。以此下文着重阐述了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1 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基本概述

1.1 电力系统自动化基本内容

电力系统自动化实际上是依据数据信息传输系统和信号系统来控制以及远程监控电力系统各部分。监控的时候自动检测、决策以及控制设备是关键,以此保证能够稳定安全的提高电能质量。

1.2 电力系统自动化基本构成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是电力企业新理念和新技术共同作用产物,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本内容,

1.2.1 自动化系统调度

一般来说就是监控和采集电力系统信息数据,为自动化提供基础,保障能够顺利进行电力系统调度运行、发电厂决策。电力市场可靠运营等。电力系统中自动化调度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的关键,是稳定运行电力系统的基础,是确保有效提高电力系统运行质量的前提。

1.2.2 自动化变电站

大部分都是高效、稳定。安全运行变电站的保障,也是提升运营效益的基础。一般情况下依据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技术等来保障能够科学统一的管理变电站。

1.2.3 自动化配电网

利用人工操作的方式来控制传统配电网,随着电力系统中深入发展自动化技术,促使其更加完善配网自动化系统。配电网自动化主要就是说依据通信技术、智能终端、后台软件等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配电网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很多种情况,所以需要分批改造配网系统,以便于能够提高综合利用配电资源的效率。

1.3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不断提升电力需求量,同时也在不断扩大电网覆盖范围以及规模,电网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电力系统中开始大量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以便于能够切实满足电网的功能性、复杂性以及广泛性的特点,完全体现自动化技术的系统性以及功能性,保障能够可靠、安全、稳定的运行电力系统。此外,电力系统中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提高系统的职能,也能够促进电力系统的全面发展。随着电力系统不断发展自动化技术,逐渐开发和完善系统各项功能,以便于可持续发展以及管理电力系统,保障电力企业能够获得市场优势。

2 电力系统中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

2.1 电网调度自动化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一般来说主要包括数据信息采集、处理、传输系统、监控对象相关系统、人机联系系统、安全环保系统以及不间断电源系统等,以便于能够处理、采集以及存储相关数据信息,达到监控电网实际情况的目的,具备遥调和遥控的功能,合理分析采集的相关数据信息,从而保障能够稳定、安全的运行电网系统,提高调度人员处理系统紧急事故的能力。

2.2 变电站自动化

变电站系统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内部系统还是监控系统都需要人工方式来进行操作和运行,不但会降低工作效率,也会极大程度上影响变电站安全运行的稳定性。变电站系统中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时候,不但能够自动化监控系统,同时也可以智能化、自动化操作运行变电站系统,以便于可以有效提升系统效率,保障可靠安全的运行变电站系统。电力系统中应用自动化技术以后,能够对内部电气设备实际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微机化监控和管理的目的,实际发展中已经不适合应用传统的电磁式设备,光纤已经逐渐取代电力信号电缆。利用计算机屏幕能够模拟演示操作系统,避免系统出现误操作的现象。电网调度中变电站自动化是关键部分,是实现现代化电力生产的基础和前提。

2.3 配电网自动化

依据先进电力设备以及先进技术来构成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有机融合配网系统的保护、检测、计量、控制以及供电的相关功能,能更加广泛的增加覆盖面积,实现管理、优化以及监控用户、馈电网、变电站的目的。配电网自动化可以降低系统发展故障的几率,提高系统利用率,为操作人员以后维护和检测奠定基础,强化配网系统自动化的技术水平,电力系统中应用人性化界面,可以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的质量,为电力系统发展提供依据。

2.4 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

在传统系统应用中,安装一次和二次设备的时候,需要具备相应的距离,并且利用大电流和电力电缆来对连接一二次设备进行有效控制。电力系统发展中应用智能化一次设备,实际操作一次设备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考虑二次设备的功能,以便于一次设备具备保护和检查的基本作用,从而达到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发展可以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和发展,自动化技术是保障稳定安全运行电力系统的关键和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在电力系统中能够提升系统智能化水平,确保健康可持续发展电力事业。因此电力系统发展过程中需要全面分析和发展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保障能够稳定、安全、可靠的运行电力系统,切实提升电力系统的效率,为电力企业以及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贲艳波.油田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3(07):78-79.

[2]李小燕,嵇拓,李建兴等.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中的智能技术应用研究[J].华章,2011(16):289.

[3]周凌云.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优势及其实现关键技术研究[J].南方农机,2015(05):34-34,36.

[4]张丁军.浅析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9):1210-1210.

[5]张剑飞.基于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的电力系统稳定运行[J].信息系统工程,2014(10):44.

作者简介

姜新宇(1972-),男,湖南省宁乡县人。硕士研究生、工学硕士学历。现为广州智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高电压技术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电压大功率电力电子装备的研发及应用、电网单相接地保护技术研究及新能源接入控制技术研究等。

第3篇

关键词:西部;电力系统;电气;自动化

0 引言

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经济与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点是毫无质疑的。然而,西部地区在电力系统输出方面也有着较多的优势,比如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能力则是东部地区不可比拟的。因此,西部地区电力系统构建过程中,除了考虑东部地区电力发展经验外,还要考虑到西部地区电力发展自身特点,来进行电力系统的优化和整合。从现行国内电力系统地发展来看,智能电网是近年来较为新兴话题之一,渐进成为现行电力系统发展的主流,作为电力工业的最新发展方向为人们所关注。众所周知,保障电力供应,降低公众使用成本是电力行业不得不面对的话题。而电力系统由于各类技术的相对欠缺。电气自动化一直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当前,电力系统相对较为完善,而电力工业系统技术也相对较为提升。智能电力系统成为电力工业发展的社会需求。为应对气候、能源、灾害危机,智能电力系统地建设更为人们所关注,智能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的安全、自救、环保等特点能够在各方面环境中系统的优化能力优先于传统电力系统。

1 智能电力系统构建基础

智能电力系统其优化特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发电侧,另一方面表现为用户侧。智能电网表为集权与分权方式调适性进行,通过可再生能源如风力、水力进行大规模的比重的电网接入,通过大量分布式小量集团式与大量集成供给相结合输出到用户侧,缓解了原来火力发电为主体的电能获得困境的瓶颈性问题,使电能输送更加随机性和调控性。在用户侧一方,发挥智能家居“即插即用”的特点,采用家用电器单向受电转向双向互供电方式 ,形成了相对较为合理化、人性化配电和应用系统。智能电力系统的技术构建基础源于三个方面,一个是源于当前数字化系统的出现,通过在公共信息调控基础上进行上从供电到用电两个层面进行一系列信息反馈、测算、传感和调节,其中,测算与控制技术成为智能电力系统存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二是,源于现行系统管理软件的出现,为智能电网的管理提供有力的管理工具,在电力输送与用户作用的体系中,管理系统通过流量的管理进行主动的测算,借助网络分析方法,即时性对网络电流形成一系列的监控,从而,了解电力输出和应用的总体情况,从而进行智能性调度和主动性调控,来满足市场性电力需求。

2 智能电力系统发展必然要求

从定义上来界定,智力电力系统是一个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与个性化整合性的电力供给和调控系统,针对电力作业的具体环境可以进行自我维护、自我预防和兼容性相对较好的电力整合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智能电力系统是智能系统与电力系统完美结合,或者说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建设。智能电力系统的建设一方面基于技术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市场方面的考虑。作为国计民生重要组成部分电力系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电力需求外,市场需求也是电力系统发展的重要方面。电力市场多源化也给区域性电力系统本身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竞争。若是想在局部区域内获得电力系统的竞争力,智能电力系统的引入也是电力系统发展必然要求。智能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特点,为市场电力需求主体提供相对稳定的动力来源,保障其生产的正常进行,这一点具有着足够的竞争力。电力市场改革则引导着智能电力系统出现在电力市场中。同时,市场用户选择权放开,也是促发智能电力系统选择权出现的重要方面。智能电力系统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能够为适用用户的电力需求而自行调节,这一方面尤其受到用户所青睐。

3 智能电力系统电气自动化应用

传统的电网按照需求量进行大电源流的固定方向输出,相对较难预测电力负荷。从电网运行能力和承载负荷能力都较难适应突然高峰用电的需求,同时,随着电力系统用户需求的增加。计划性、预测性和干扰性必然成为未来电力需求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智能电网则在诸多方面解决了以上问题。从长期投资来看,可再生能源的大量介入,则完成解决了电源短期上升,而供给难以实现的问题,尤其是在西部地区,风力、水力发电的能力是相对较为充足的。通过智能电网的主动监测能力来实现机组和用户侧运行情况,并且,可以实现用户侧和输出侧进行调控,通过适度调整不必要的报修或不适当的检修来提高电力供应能力。同时,智能电力检测系统可以实现全方位、实景式电力系统全监测,为间隔式电力系统调整提供了全面的参照,监测数据也能使电力系统进行及时的自我维护,调整其运动能力则保障了供电能力的最大化输出。

电气自动化在智能电力系统中占有核心性地位,存在于智能电力系统中,又独立于智能电力系统之外。除了以上所提到的智力监测部分,同时,还表现在仿真性工作中和配电网统内。通过实时仿真性电力实验室的应用,可以用来检测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然,电力人员也能够通过仿真系统的电力装置来测试电力系统的稳定情况。当然,可以预见的是计算机技术在智能电网的电气自动化应用过程中,表现会越来越突出。同时,电气自动化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应用。PLC技术则就体现了的电力系统对电气自动化主体性应用,从顺序控制、温度、信息化诸多方面都表现出电气自动化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林晓明,郭进利,肖勇.智能电网建设中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22).

[2]高明华,王冬,王学峰,张勇.智能变电站设备在线监测系统[J].山东电力技术,2011(01).

[3]姚建国,严胜,杨胜春,杨志宏,高宗和.中国特色智能调度的实践与展望[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17).

[4]石亚磊,任倩.电力系统预防触电的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3(08).

第4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 安全运行 控制技术

作为现代化的电力输送控制来讲,电力的安全输送是现在电力用户的主要要求,因此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是电力系统控制管理的主要任务。在新的形式下电力系统的安全控制面临着新的困难,电力安全控制的难度加大,这时就要对电力系统安全控制技术进行充分的分析,根据电力系统的具体输送方式采用恰当的电力系统安全控制技术,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

1 电力系统负荷控制技术的探究

1.1 电力系统负荷运行故障分析

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先关的故障方面也比较严重,其中在电源因素的影响上,主要会造成电力负荷管理终端的GPRS掉线。终端系统电源不能够提供无线通信规模块瞬间大电流,这样就使得电压大幅下降对相关电力器件的正常运行就有着很大的影响。另外在网络影响因素层面会造成电力负荷管理终端掉线,在终端GPRS连接以及激活分组数据协议后,在定时超时的情况下先会进入到准备状态,然后就会进入到空闲状态,最后则会造成终端掉线。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由于GPRS移动网络在信号上不佳也会使得覆盖面效果不能良好呈现。

除此之外,电力负荷系统的运行故障由于网络基站的业务量比较大,所以就需要GPRS网络加以管理,这在系统数据的通信方面就会受到运营商的限制。还有是在无线模块的优劣以及天线层面的因素上也会对运行系统造成影响。

1.2 电力系统负荷控制技术类型分析

电力负荷控制技术在类型上是多方面的,其中的工频电力负荷控制技术主要是将配电网作为重要传输的渠道,在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则是把工频信号发射机在每个变电站中进行装设,并要能结合控制中小传送信号,在电源电压过零点前二十五度产生畸变,然后再返送到10kv侧传输给这一变电站的低压侧,从而就能够实现用户侧负荷的控制目标。而在无线电力负荷控制技术层面,则是通过中转站以及无线电台实施的无线电信息传输,这样就能达到信息交换的目的,通过这一方法也能够对电力的负荷控制技术得到作用的发挥。

再者,对于音频电力负荷控制技术层面,主要是将电力系统中变电站装设信号注入设备,并要能够和变电站一次设备进行连接,所使用的设备又站端控制机和音频信号发射机,等。在站端控制机方面是对控制中心负荷控制命令来接受的,而发射机主要是将这一命令变成是大功率的控制信号,然后在信号耦合到配电网当中来实现载波控制信号叠加在配电网上这一目标。而对于载波电力负荷控制技术类型而言,主要是将调制在10kHz左右频率的控制信号耦合到电网的6-35kv的母线上,然后随着配电网传输到位于电网末端的低压侧上,最后来完成相应控制的操作,这一技术的扩展性相对来说比较突出。

2 电力系统负荷控制技术分析

电力系统的安全控制技术主要包含不同电力系统同下的三种电力系统安全控制技术:区域控制技术、集中控制技术、就地控制模式。

2.1 区域控制技术

电力系统安全控制的区域控制技术主要是从控制决策方面进行安全控制管理的一种方式。在电力网络中当存在多个厂站时,在每个厂站的安装相应安全控制设备,通过相应的通讯接口和通讯通道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电力网络安全控制系统。不同的厂站之间可以通过通讯接口和相应的通讯网络进行信息交换,实现区域内的系统性控制,这样就能够对该区域内的电力系统安全性进行整体控制。根据区域内电力系统安全控制的决策方式不同区域安全控制可以分为分散决策控制技术和集中控制技术。区域控制技术一般是通过一个中央主站对下设的若干个分站进行相应的控制,各种控制信息通过主站传送给各个分站。

2.2 集中控制技术

集中控制技术是以传递状态理论为基础的一种电力系统安全控制技术。集中控制技术是通过设置一个集中调度控制中心,采用一个独立的数据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检测和控制分析。通过整体性分析对系统中出现的各种电力系统故障进行故障性质评判,然后根据故障性质制定相应的故障处理机制,通过集中控制系统传送相关的处理质量,从而对电力系统规故障进行处理,达到对整个电力系统安全的控制。这种电力系统的集中控制技术主要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处理来进行安全控制的,因此此种方式对整个系统的信息需求量很大,需要对系统信息进行全面掌控才能达到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控制。同时这种集中控制系统要求有完整的远距离通讯控制系统。集中控制技术是随着通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控制技术,对现在电力网络的远距离、快速的安全控制有着较强的作用。

2.3 就地控制技术

就地控制技术是一种以信息采集理论技术为基础的一种安全控制技术。就地控制主要是在各个厂站单独安装相应的就地安全控制装置。就地控制技术通过简单的方式对系统的中的各个厂站的信息进行相应的采集和指令的控制。同时单个厂站只能控制本厂站的电力系统,不能对其他的厂站的电力系统安全进行控制,各个厂站之间不进行相关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就地控制技术不存在厂站之间的信息传递,因此不需要较高的通讯技术,是我国早期电力系统安全控制的这一种方式,是现在我国电力系统安全控制的一种最为基础的形式。

3 小结

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是实现电力工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保证电力供给质量的基础。在新的时期,我国的电力网络迅速发展,电力系统安全控制面临着一些新的难题。在这样的形式下,电力产业应该根据电力系统的具体特点从就地安全控制、集中安全控制和区域安全控制三种方式中选择最恰当的电力系统安全控制技术,保证电力输送和供给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马华中.10kV农网配电系统智能化建设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0).

[2]李宝兴.电力系统安全安全控制的分析与展望[J].西北电力技术,2005(05).

[3]汤涌.电力系统安全安全综合防御体系框架[J].电网技术,2012(08).

[4]李春文,徐长波.并联混合有源滤波器逆系统解祸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3(09).

作者简介

杜学工(1970-),男,电气工程硕士学位。现为鸡西矿业集团隆N发电公司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低浓度瓦斯发电及余热利用。

第5篇

关键词:实用型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建设;理论体系;课堂授课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087-02

一、现代电力系统发展的新要求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特点

近几年来,智能电网成为世界电力系统发展的趋势,我国电力系统将在世界智能电网定义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电力系统由传统的运行控制阶段逐渐进入以智能控制、柔流技术以及 同步监测阶段,传统的理论和技术逐渐不适应新形势下的电力系统发展,因此,国际先进的仿真分析技术、控制理论技术、通信与测量技术将在我国稍微电力系统中得到新的发展与应用,电力系统无论是新理论储备还是国际化技术人才储备,都面临新的挑战,作为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电力系统分析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2]。

2.存在的问题

电力系统分析这门课程授课对象为电气信息工程本科大二学生,课程以电力系统的基本结构及理论为讲授内容,具有理论强、计算量大、内容陈旧、概念抽象的特点;教学方法一向以老师课堂讲授配合PPT展示为主,教学互动较少,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习的效果上看,学生对电力系统的内在特性、运行机理及理论分析方法上,理解不够,基础不够扎实;在实践性方面,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不够,特别是独立编程仿真分析能力,普遍没能得到提高。因此,需要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形成新的课程教学体系,以适应学生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培养[3]。本文拟从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改革的具体方式方面具体阐述改革思路。

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针对上述传统电力系统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注重电力工程应用为主的互动型理论教学、实用型实践教学、应用型课程设计、现场型课程实习的四型教学体系。互动型理论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堂上尽量让学生提问,不漏掉小疑问,必要时,让学生走上讲台,针对问题谈论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用型实践教学,结合电力系统的具体实例,让学生学习至少一个电力系统仿真软件,如PSAT、PowerWorld等,自行设计系统故障条件,分析故障时的系统运行状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型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够自行设计一个简单合理的电力系统,以便对电力系统形成完整的认知概念;现场型课程实习,联系电力公司,带领学生现场参观至少一个发电站和一个变电站,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现场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由抽象走向具体,加深课堂理论学习效果。

四型课程教学体系注重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如图1所示,由四个模块组成,分为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两部分。模块之间是相辅相承的关联关系。互动型理论教学是实用型理论教学的基础,实用型理论教学可以进一步加强互动型理论教学效果。两者为应用型课程设计和现场型课程实习奠定理论基础。现场型课程实习是应用型课程设计的基础,为应用型课程设计提供实物认知模型,应用型课程设计加深现场型实习环节的效果。同时,现场型课程实习与应用型课程设计环节加强了理论学习环节的效果。理论教学环节按照加强基础性和突出应用性的教学内容改革思路,本着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前沿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为三大板块,包括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电力系统暂态分析和电力系统前沿理论和最新发展课题三部分内容。电力系统稳态分析是暂态分析的基础,两者都支持和指导电力系统发展前沿课题及最新技术。其相互关系如图2所示。基于这样的逻辑联系,在电力系统的稳态和暂态内容传授过程中,对应补充电力系统发展前沿的内容。

实践环节根据突出能力培养、服务工程的教学目标来改革教学内容,将现场型课程实习和应用型课程实习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增加实验设计项目,针对部分理论方法,如暂态分析和稳态分析,要求学生自行采用仿真工具完成分析过程并给出不同系统条件下的分析结果。在此过程中,实行一对一考核模式,增加授课老师对学生实验掌握程度的监管力度。同时,在现场型课程实习中,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聘请电气企业的资深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和实习。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实现方式

1.教学模式改革

电力系统分析涉及的计算有潮流计算、短路计算和稳定性计算,涉及的状态分析有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和暂态分析构成。稳态分析主要内容有线路、变压器的参数和模型、网络潮流计算以及有功、无功对电压和频率的影响,主要针对系统在稳态运行下参数的计算分析,其计算有两种方式:手算和计算机计算。电力系统暂态分析是对系统发生故障时,系统中主要参数的分析和计算以及系统稳定性的分析,内容包括对称和不对称短路时参数的计算以及系统的静态和暂态稳定性分析。稳态分析和暂态分析这两大体系构成了电力系统分析的全部内容。

“电力系统系分析”课程具有理论性、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其涉及内容多、概念抽象的特点使得很多本科学生望而生畏。为此,我们将全部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提出了注重基本概念-注重课程实践-注重课程创新的三注重课程教学模式。

(1)注重基本概念,主要针对电力系统的基本元器件模型构建、电压稳定、频率稳定等基本问题展开,注重学生对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学习和理解,通过学生自己做PPT来阐述基本概念的方式来加强对基本概念的学习和掌握。

(2)注重课程实践,主要是学生对所学理论的应用能力培养,针对重点的理论问题,如潮流计算,能够采用牛顿拉夫逊算法,完成IEEE-30母线系统的潮流计算,并能准确理解雅克比矩阵的处理。对于暂态稳定性计算,要求至少会用Matlab或者PSAT等软件中的一种完成三机以上规模系统的暂态稳定性分析。

(3)注重案例分析,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理论较多、较为抽象的问题,对应图2所分的三大板块内容,分别给出具体的实例分析,如电力系统暂态分析,可例举实际系统发生故障后的暂态变化过程,分析各状态量的变化及其对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用具体数据来验证,以此提高学生对电力系统基本理论的掌握。

(4)注重课程创新,即在强调电力系统基础理论的前提下,结合国际先进理论技术的发展,将交叉学科的理论,如先进的传感器技术、自动检测技术和控制理论等引入电力系统,结合电力系统存在的老问题和刚出现的新问题,从理论入手,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解决方案最终在课程实践环节进行验证,培养学生对新理论新技术的研究和探索习惯。

2.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根据本课题组要求,我们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辅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切实结合起来。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结合的方式。另外,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发多媒体网络课件,实现了课程教学网络化。

(2)考核方式改革。考核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期末考试主要是针对理论学习部分,分值占60%。学生平时阶段性的课程实践环节有三次,每次分值占10%,共计30%。另外10%的分值是平时的综合表现成绩。关于平时的阶段性课程实践,如上机实验,采用一对一的考核方式,学生需要与教师面对面描述自己的程序编制及仿真计算过程。

四、结语

我校实用型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方案从2010年开始,已经实行了三届,取得了如下成果:

(1)加深了学生对电力系统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并培养了较强的实践能力,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2)提高了本课程任课老师的教学水平,调动了本课题组老师对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积极性;

(3)通过对“电力系统分析”这门课程进行系列教学改革的探讨,加强了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对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肇,罗隆福,罗庆跃.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5(1):47-48.

第6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规划 电力工程设计

电能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大力发展电力工业有助于中国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前提是合理的系统规划,同时合理的系统规划也是具体单项电力工程建设的原则与方针。

1、系统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电力系统发展规划的相关性工作包括两部分,为别为长期与中期规划。这有助于指导单项电力工程设计的工作,同时也可作为评判工程建设必要性的重要参考。

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在单项电力工程设计的工作中,其内容包括以下部分:电力工程所在地的电力负荷与特性的分析;预选范围内电网电力的规划和负载分析;在满足上述结果的同时进行电量和电力的平衡;给出该区域工程的电力系统规划解决方案;进行相关数据的演算;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优选方案;进行文档整理,对电力系统规划提供设计参考资料。

1.1 负荷预测与分析

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基础是对预选地区的电力进行电力负荷预测与分析。在这一设计过程中,一般为中短期负荷预测,年限一般在10年及以下。电力负荷预测是电力市场建设发展的基础工作,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入开展,其作用日益重要,它不但成为发电厂电能报价的依据,更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其预测精度直接影响到了电网及各发电厂的经济效益。电力系统是一个运行高度统一的大系统,由于电能不能大量储存的特点,因此负荷预测的需求对于电力系统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2 电源规划与出力情况

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核心内容是电源规划,在拟建区域进行电源规划的系统设计有助于了解其电源的处理情况,同时也给单项电力工程的可行性论证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依据。电源包括地方电源和系统电源,归电厂统一调度的大型发电厂和水电厂称为统调电源,小水电站及公司企业的自备发电机组为地方电源。每种电源在不同时期内出力的情况各不相同,同时规划期间的新建电源机组也将进入投产阶段。因此,需要详细分析各种情况并做好统计工作,为下一步的工作打好基础。

1.3 电量平衡

通常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中起约束作用的是电力电量的平衡。我们对负荷预测与出力情况进行分析及所选区域的电力进行电量平衡计算,有助于优化结果,辅助工程技术人员确定电力工程的规模和布局。在负荷预测的基础上,确定其系统最大负荷并根据出力情况的分析,计算出电力电量的盈亏,以此来确定该区域所需要的发电、变电设备容量。在满足负荷需求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分区间的电力电量交换,基于实际情况来增减设备,在满足该区域的电力电量的要求的同时达到高效经济运行的目的。

1.4 系统方案

分析电力系统中项目工程的作用与地位,我们一般采取综合分析原有网络特点、电力电量负荷分布和近期电网发展规划来确定。依据电网的区域规划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审批意见,结合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综合考虑,采用新技术实施绿色环保经济的电网项目接入系统方案,并优选最佳方案。

1.5 电气综合计算

系统规划设计的重中之重是相关电气计算,主要为:潮流,稳定,无功补偿和短路电流等方面的计算。

(1)潮流计算,就是已知电网的接线方式与参数及运行条件,计算电力系统稳态运行各母线电压、各支路电流与功率及网损。对于正在运行的电力系统,通过潮流计算可以判断电网母线电压、支路电流和功率是否越限,如果有越限,就应采取措施,调整运行方式。

(2)根据项目工程要求进行稳定计算,可以进行模拟计算和分析电力系统的各种故障,以此来确定其主要特征和稳定水平。

潮流计算结果之后可以进行稳定计算,而且电力系统稳态、电压以及频率等稳定计算也是单项工程设计中的主要部分。稳定计算之后,可以对各接入系统方案的运行参数等进行试检验,给出安稳策略和改进措施,从而保证项目系统的运行。

(3)电力系统在运行中,相与相之间或相与地(或中性线)之间发生非正常连接(即短路)时流过的电流为短路电流。其值可远远大于额定电流,并取决于短路点距电源的电气距离。我们项目实施中也要进行短路电流计算,计算接入各节点处的短路电流,辅助工程技术人员选择合适的电气设备。

2、工程设计中的经验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电力需求越来越大,电网建设正朝着高电压、大规模、电源装机容量需求高的方向发展。在开展单项电力工程的设计中,项目工程中电力系统的设计与论证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做好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工作,已经成为阻碍一些规模不大的电力设计单位的巨大难题。

2.1 开始阶段

系统规划设计工作之前,需要分析和整理收集关于集近区电力系统现状资料和大网区的基本情况和特点。然后对收集到的现有线路、变电站和统一调度电源的资料要进行归档处理,形成关于电网现状的专有基础数据库,并指派专人进行管理。

2.2 工作阶段

通过互联网查阅与实地走访,及时了解电力系统的最新情况,对已建立起来的数据库要实时更新。重点关注各个地区的独有特点和负荷情况,而且收集关于大网内电厂、变电站和该地区的地理分布资料也是建立合理电力系统的必要工作。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电力系统要求越来越高,总体发展趋势是大电网、大机组、高电压和远距离输电。因此,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单项具体的设计中,其相关要求也愈来愈严苛。2002年全国电力缺口是2035万千瓦,2003年高达4485万千瓦,2004年虽然国家加快电力建设,但电力缺口仍有2500一3000万千瓦。全国大范围缺电状况导致因素较多,但根本原因是电力供应总量严重不足,电力建设滞后于电力需求增长。[2]该文对电力项目中设计到关于系统规划设计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论述和探讨,并对相关工作经验进行了总结,可供于参考。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 继电保护 故障检测 新方法

1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组成及故障原因分析

为了避免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出现失败,其相关操作必须使用保护装置对其进行检测和监测,这种保护装置就是由继电器和其附属设备构成的,被称为继电保护。同时继电保护装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所构成的测量元件;元器件之间的逻辑联系,执行输出的系统。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是根据电力系统出现的故障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来进行逻辑保护,从而确定故障处理指令,进而按照指令执行输出部分,进而确定保护任务的完成。另外,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应满足选择性、快速性、灵敏性和可靠性等要求。通过对电力系统的电压和电流等电气量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工作中继电保护装置对于保证供电系统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电力运行的继电保护装置的数据信息能为电力系统监测准确提供依据,也可以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进行相应的保护动作,以避免故障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减少故障造成的损失。

对于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常见的故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电保护元器件质量所引起的故障。继电保护装置的产品质量将直接影响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的频率,如机电式、电磁式继电保护装置在精度和材料使用方面,如果不符合要求,就会容易出现故障,甚至严重时可导致继电保护装置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并且其他元器件整体质量和晶体管如果产品性能差,或者设备操作不当,也会导致设备故障跳闸。二是故障温度过高导致的故障。如果继电保护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局部温度过高也会导致继电保护装置出现故障,比如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会受到电压互感器二次显著的影响,电压回路电压互感器在运行中的故障是普遍存在的,这是最常见的故障之一。三是运行过程中的隐形故障。大规模的停电或电气系统故障很可能会和继电保护的隐藏故障有关。因此,一些重要的输电线路,应高度重视脱扣装置的操作,以避免隐形故障事件的发生。

2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常见故障检测的新方法分析

2.1 制定继电保护装置管理和检测体系 针对继电保护装置的技术特点和故障原因合理制定故障管理体系,以便对继电保护装置常见故障进行合理排除。在确定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故障排除过程中,针对继电保护的技术要求,合理制定继电保护装置保护管理体系,有效完善继电保护管理系统,以便确保电力系统的运行。同时,对电力系统的工艺操作参数进行详细记录与分析,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常见故障排除提供基础参考数据,健全继电保护设备的维护管理程序和管理制度有利于加强对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同时建立继电保护运行管理系统,提供科学有效的继电保护,明确继电保护相关人员责任管理,认真履行其工作职责,为电力系统继电设备的维护维修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2 加强继电保护装置故障的维修与排除 根据继电保护装置的常见故障进行故障维修与排除。比如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常见故障中,电流互感器是一种最常发生故障的元器件,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及故障电力变压器的饱和效应是常见发生的故障。由于现代电力系统的负荷日益加剧,短路电流是非常大的问题。对于由于短路电流所损坏的继电保护装置组件,就需要根据组件故障进行及时维修和排除,以避免装置故障影响到电力系统的安全。同时,合理进行隐性故障的检测和排除,可以及时监测易损坏继电器,以便有效地开发相应的预防措施和管理体系,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从而实现故障隐患的科学管理。

2.3 加强继电保护维修状况的信息记录 合理记录继电保护过程参数,建立健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养护记录,进而以便为继电保护故障的确定、检查与维修奠定基础。为了了解电力系统中易损部件继电保护装置的损坏程度,应当建立健全继电保护维修记录。通过对更换继电保护元件进行准确记录,有利于找出故障发生时的故障,为快速排除故障的基础和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提供数据参考。基于电力系统的继电器故障保护现状,通过准确的记录可以在继电保护装置发生故障时,为维修人员提供信息参考,以便可以及时了解继电保护使用情况,对继电保护装置的更换过程中可以迅速确定故障点。

3 结语

随着现代电力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力系统实现了高效的运行,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电力系统的要求也随之不断增加,保证电力设备安全是防止电力系统停电事故的重要技术途径。总而言之,加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故障排除是维护电力系统高效安全运行的关键,要使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得到高效应用,就需要确立故障检测预防性维护理念,创新故障检测方法,加强对继电保护的管理,同时还要根据继电保护装置的特点和常见故障的具体实际,加强检测和保护相关技术管理,采取及时有效的维护措施,以便对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常见故障进行排除和管理,进而保证电力系统高效安全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严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隐性故障的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07).

[2]朱帅.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常见故障与排除[J].华章,2011(36).

第8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077-01

引 言: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大量计算机新技术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实现将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确保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效率。

1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实现

1.1 电网调度自动化

电力系统自动化包括很多组成部分,电网调度自动化是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前提条件。电网调度自动化是控制电力系统运行技术手段的组成部分,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与通信技术、自动控制与电力电子技术等为基础,按电网调度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处理事故中,电网调度自动化是协调指挥、判断决策和实施监控的技术手段,将各类事故所带来的损失减到最小的程度,尽快使电网恢复正常的安全稳定运行。除肩负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任务外,调度自动化系统同时承担了电网优质高效生产供应电能的任务。

1.2 变电站和发电厂自动化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实现中,变电站自动化非常重要,变电站是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用电这些环节的中枢,实现电能的汇集和重新分配。而发电厂是电力系统的发电环节,电厂的安全稳定生产对电力系统发挥关键作用。总而言之,电网调度自动化离不开变电站自动化,也离不开电厂自动化。往往变电站和发电厂直接向电网调度自动化提供电网设备的采集数据同时接受电网调度的远程监控。变电站和发电厂实现自动化管理,不但极大地提高电力系统发电和供电的运行效率,同时大大减少电力事故,而且减少厂站运行费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变电站和发电厂自动化最终实现无人值班变电站和电厂(尤其是水电站),能在没有工作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变电站和发电厂实现安全稳定的运行,也能实现远程的日常操作和事故处理,减少事故停电范围和停电时间,提高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变电站和发电厂自动化是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关键环节。变电站自动化的实现,首先是一次设备配置,电气一次设备包括但不仅限于断路器、接触器、刀闸、地刀、变压器、发电机、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等设备的配置要符合系统自动化的技术要求(如遥信、遥测、遥控、遥调等);其次,二次设备配置,电气二次设备包括但不仅限于传感器、保护装置、测控装置、计量装置、故障录波装置、安全稳定控制装置等满足计算机系统应用程序的数据采集和监控要求;再次,建立数据链路和通信配置;最后,建立数据库和应用程序,调试变电站自动化和发电厂自动化,发现调试中问题和解决存在问题,变电站自动化和发电厂自动化得以完善最终达到目的。变电站自动化管理的实现能够对变电站的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进行网络化和数字化的集中管理,更好地实现设备的监控效果,以全面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同时也能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对设备的远程监控,提高电力系统的管理效率。

2 电力系统运行中自动化的应用

2.1 自动化仿真技术的应用

随着电气自动化技术不断发展,并逐渐与国际接轨。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作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自动化实时仿真系统同时得到相应的发展,并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混合实时仿真环境能力实验室的建立,通过仿真系统模拟电力系统于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稳态实验和暂态实验,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较为丰富的仿真试验数据。另外,还可以和不同的控制装置形成闭环系统,进行新装置的测试,有利于提高新装置性能测试的准确度,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对其控制的有效性,进而向智能保护、灵活输电系统等的研究实验创造有力的实验条件。

2.2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对于电力系统发生的问题或故障,以往都是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处理,也就是采用人工方式检查与排除电力系统各个环节及设备的故障。如某个区域内发生停电,则需要工作人员将该区域内的电路全部切断或阻断掉所有的电流,随后对每个环节及每条线路进行排查工作,这种传统的处理方法过于耗费人力和时间,同时会影响到发生故障区域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而在电力系统运行中,通过自动化技术替换传统处理方式,有利于直观反应出具体故障位置及其情况,同时可以对电力系统中的各种问题或故障进行自动化诊断,并自动进行全面的分析,最终进行实时处理。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人工费用成本与劳动力,提高故障处理效率,有利于保证电力系统稳定运转,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故障区域人们的正常生活与生产所受到的影响。

3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

3.1 以电力设施自动化为基础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中,相关研究人员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怎样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提高电力基础设施的自动化水平。这些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将极大地促进电力调度系统监测水平的提高,将动态监测与稳定监测结合在一起,实现全方位实时数控。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实现以电力设施自动化为基础,通过不断巩固硬件基础设施来发展不同产品的特性。目前,我国电力系统各种新型设备应运而生,其产品性能、型号以及产品保证等都没有做出统一的标准,因此在改造电力基础设施时,要注意根据需要来选择产品和改造方式。在改造基础设施的过程中,要注意项目自动化设施应当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在一定标准下进行硬件设施的改造,进一步规范其产品特性。自动化系统的实现将进一步提高故障检测的效率,增加了诸如自动合闸等许多智能化的特点,以电力设施自动化为基础的电力系统自动化在未来会得到迅速的发展。

3.2 以科学技术为主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呈现出科学化发展趋势。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实现也是在科学技术的主导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它以计算机设备、通信、数控技术等为依托,通过自动化的实现来提高生产效率。电力系统自动化作为科学技术的集中体现,其综合性的自动化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电力系统的信息处理量极速扩大,再次提高了系统的综合处理能力,其采集的数据准确精度和时间同步性也越来越高。电力系统自动化在科学技术的促使下转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由人工管理过渡到无人管理模式,在先进型管理模式中实现了多方面管理。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电力市场的竞争力,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转变了电力市场的竞争模式,对电力市场的资源结构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在未来,我国的变电站有可能实现全面自动化控制,这将极大地促进电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将科学发展的理念植入到自动化发展中,实现电力系统的历史性转变。相关研究人员应当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全面掌握电力系统自动化实现的方式,有效利用科学技术来推动电力企业的全面发展。

4 结束语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转变着生产经营方式。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实现将极大地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应用将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发挥很大的作用。相关管理人员应当不断更新技术理念,运用先进的技术理念,在政府支持和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导下,进一步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提高电力企业生产力水平,促进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韶光.浅析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中国科技纵横,2010(21).

第9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综合防御体系;框架

【中图分类号】TM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15)23-0101-02

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故障,很容易造成大面积停电问题,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同时还会给生产经营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所以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是非常重要的。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人们越来越关注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可是由于电力系统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所以电力系统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存在一些安全问题需要解决[1]。对于这些问题,已经有相关专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希望通过技术来推进电力系统高效稳定的运行。因为我国交直流混合电力系统电压等级是全世界最高的,因此,加强系统防御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1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体基本保障内容进行研究

1.1建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具体综合防御体系目的

现阶段,对我国区域电网进行调控的那种一体化管理模式实际设计思路是将以前城域网内部的相应汇聚层为基础来实现的,其主要为相应地区提供分布式存储方式,同时间接给用户提供一种一对一服务。电网调控系统内部综合监控如果可以有序进行,就能够对相应的电网调控系统进行分类。综合防御体系属于智能化服务体系里面的分支,同时也是布设智能电网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以此确保电力系统能够稳定以及安全的运行。

1.2对综合防御体系具体框架内涵进行分析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电力市场用电需求越来越大,同时还必须保证送电服务质量的压力,就必须对数字化变电站进行不断的优化,从而提升变电站运作能效,确保变电站送电过程不受干扰。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确保系统运行具有足够的安全性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设计电力系统和系统调度运行过程中,应该尽量防止电力系统出现运行故障,从而达到安全有效送电的目的[2]。

2对综合防御体系框架进行研究

从现实角度上看,想要避免电力系统出现大面积停电事故,就应该建立一个比较合理有效的综合防御体系。这种体系框架里面的主体内容和电网环境控制、电网结构以及运行模式和电网自动化控制平台等环节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我国整体布设的相应电力网络环境里面,可以通过三大防线解析繁育体系框架,在基础管理工作的协助下,让我国电力系统能够安全稳定运行,给终端用户提供更好的供送电服务。

2.1电力系统安全环境里面的三大防线

整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电力网络环境相对完善,可事实上依然存在着相应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建立具体综合防御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加固处理体系里面的基础框架,为电力系统建立安全环境维护屏障[3]。这一综合防御体系里面的框架主要有三点具体内容,被叫做三大防线,具体为:①在电力系统环境里面某个工作环节产生故障或者是产生短路问题的时候,电力就应该及时将故障线路切断,同时快速切除产生的终端或者是元件,从而避免故障蔓延到别的用电终端;②在受到相应的故障信息后,应该有效的措施来减少电力运行故障给系统产生的相应波动性影响,防止电力网络失控;③在电力系统出现运行故障的时候,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系统内部电能资源进行合理的调用,以此来防止电网系统因为故障而带来的停电事故。整体上看,当电力系统综合防御体实施应急预案的时候,是由具有主动性质的相应系统安全保障一步一步变成具有被动性质的那种系统安全保障,采取该措施的原因,是由于需要从各个层面探寻系统平衡运作有效措施,同时从已经出现的不同电力事故环节里面,找寻最有效的具体解决方案,从而可以尽快恢复系统平衡状态。而电力系统综合防御体系又可以分为安全保障三道防线以及稳定控制三道防线,其中安全保障三道防线是针对主动安全防护体系的,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电网结构、安全运行方式以及自动控制系统[4]。

主动安全防护体系里面的第一道防线为电网结构,是电力系统实现安全运行的一种物质基础,对系统安全运行非常有利,电网结构能够保证电力系统在检修状态下以及正常运行状态下均可以用点,通话四承受电力故障给整个系统带来的扰动,确保电力系统能够安全稳定运行;自动控制系统是主动安全防护体系里面的第二道防线,可以更进一步的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安全运行凡是是主动安全防护体系里面的第三道防线,其可以有效提升电力系统实际安全运行水平。以前面两道防护防线为基础,保证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计划以及调度,该防线是非常重要的。稳定控制三道防线是被动安全防护体系里面的传统三道防线,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有效切除产生故障的元件、防止停电故障的产生、稳定运行具体控制措施[5]。

在被动安全防护体系里面,有效切除产生故障的元件属于其第一道防线。该防线里面包含有继电保护装置,能够有效切除产生故障的元件,防止故障扩大,需要继电保护系统可以有效运行,保证电力系统里面的电力装置不产生误动现象;稳定运行具体控制措施是被动安全防护体系里面的第二道防线,该防线里面主要包含有安全稳定相关控制装置,能够对系统正确动作进行有效的控制,有效提升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程度。防止停电故障的产生属于被动安全防护体系里面的第三道防线,尽管存在第一道以及第二道防线,可是若停电故障或系统不稳定运行不在前面两道防线具体设防范围,那么第三道防线就可以避免故障进一步扩大,对系统稳定运行非常有利。

2.2电力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具体框架

在进行电力系统运作防线的具体分析下,可以结构性地明确该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电力系统实行安全管理的核心就是利用系统化以及科学化的智能变电站中的综合管理平台所具有的整合能力,在对各个终端进行全程的监督控制时,也涵盖了电力网络环境内的所有终端。当该系统网络环境出现故障的时候,那么网络服务传输器会将相关的数据信息传递给进行安全管理与维护的技术人员,然后根据传输显示的数据和信息选择有效的处理问题的措施,使电力系统能够在稳定状态下工作。我国现阶段电力网络环境里面的各项终端设备有很多种,给建立电力系统中的安全稳定具体综合防御系统框架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因为近些年,我国各个地区以及各个领域所建立的电网规模正在逐渐扩大,就是为了满足社会中越来越大的用电需求量[6]。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中,我国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与新型光电技术的结合进行基层变电站的管理与控制。就是为了使各个变电站更加趋向智能化,同时,融入安全性能较高的防御体系框架,以此不断地完善电力系统网络运作环境中的技术含量,从而为广大的用户提供高效的电力服务。

3结束语

我国供电服务部需要重点执行的任务就是保障电力系统运行具有足够的经济性、安全性以及稳定性,特别应该关注系统安全问题,同时应该采取高效合理的措施对实际执行进行不断的强化,对电力系统建立综合防御体系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优化策略,综合防御体系可以有效避免电力系统安全事故的产生,同时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解决已经产生的电力故障,尽量降低电力故障给用户带来的损失,所以分析电力系统里面的综合防御体系框架,了解该体系的具体运行机制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陶国,张涛,白远仙,等.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综合防御体系框架探究[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5,2(1):108~109.

[2]胡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综合防御体系框架[J].中国科技纵横,2015,5(14):192.

[3]张婧怡,彭宵,刘敏,等.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综合防御体系设计[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5,4(6):110.

[4]张超.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综合防御体系框架[J].硅谷,2014,8(24):230,220.

[5]于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综合防御体系的建构[J].山东工业技术,2015,6(8):218.

第10篇

笔者目前承担我校高职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的《电力系统分析》的理论教学任务,目前我校正处于建立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际,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正在不断推进,《电力系统分析》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也面临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目前高职《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革。

一、调整理论教学内容以适应新形势下对高职学生的培养要求

《电力系统分析》在整个教学计划和学生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承接着从技术基础课向专业课的过渡,另一方面又承接着从理论学习向工程实际问题的过渡。它研究的对象是实际的电力系统,因此具有明显的工程特点。这就要求从工程实际出发,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简化处理。调整优化《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电力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运用电子计算机解决电力系统工程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在大量调研和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提出如下改革:

1.简化电力系统各元件特性和数学模型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一章的公式推导较多,学生难于理解,经过分析,理出一条思路,注重基本物理概念的掌握和理解,以及对公式的应用,而对公式的推导则尽量简化省略。例如,在讲解线路参数计算的时候,只给出各参数的公式而不去花时间推导,学生能够理解各参数的意义和正确应用公式即可。

2.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当增减相关学习内容。《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如果在实际教学中都涉及到会需要大量的理论课时,这与目前高职教育改革是相悖的,因此必须适当减少理论课时数,这就需要删减一些教学内容,比如,电力系统的潮流的计算机算法这一章对高职学生而言比较难理解,可以删减。同时,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实际工程结合紧密的内容,这可以根据每个学校学生的就业特点而定。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质量的提高,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提高。理论教学是目前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1.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板书教学。“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与实际电力系统联系非常紧密,很多实际设备用语言和黑板讲授根本没办法描述清楚,学生对系统的整体认识很难。为了提高理论教学效果,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板书教学。一方面沿用了板书教学的优点,同时对语言讲解比较抽象的内容用多媒体形象演示,使得教学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讲解电力系统结构时,先将具体的电气设备用图片演示给学生,使学生对电力系统中的各电气元件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在给出系统的地理接线图和电气接线图时,学生就能够将接线图中的各电气元件的符号与实际的设备对应上,从而将抽象的系统接线图与实际的系统结构联系起来。

2.增加网络辅助教学环节。为了方便学生对“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自学、预习与复习,将课程的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和习题等都挂到了校园网上,这样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随时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在每章内容讲解之前,教师都会提出相关问题放到网上以使学生提前预习,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在“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学习有任何疑问,也可以在网上给教师留言询问,教师会及时给学生解答。网络教学创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环境,便于学生吸收更多信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注重实践环节训练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分析

随着我国当前阶段电力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供电企业运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水平越来越高,这大大提升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众所周知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是在网络通信和信息处理以及电子技术等各项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该技术能够实现电力系统的远程监控与监视管理,能够有效的保证电力系统的平稳和安全运行。近些年来我国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方面虽取得了成果,但是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开展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

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功能分析

首先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能够进行实时系统监控功能,能够对整个电网中的每条线路或设备上的负荷运行状况进行必要的信息检测,还要能够及时的发现电网运行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并可以快速的消除安全隐患。其次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技术还应该具有各种检测功能,能够及时有效的发现供电企业及用电客户的计量装置中出现的故障,避免违约用电及偷窃电行为的发生,以此减少供电企业和用电客户的经济损失。另外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通讯要有可靠性及高速的运转的功能,确保电力系统的运行信息能够及时反馈;还有就是能够有完善且能对故障电流进行识别的故障控制器,能够实现断路器等设备的远方操作。

2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主要的应用方向

2.1在电力系统智能保护和综合自动化方面的应用

在现阶段电网及电力系统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智能化阶段,将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理论以及相应的网络通信等技术引入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保护装置中,就能够使得相应的电力设备保护装置变得更加的智能化,这样就能够极大地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变电站的供电系统是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电力系统连续供电的关键组成部分,如果该方面的研究能够广泛的应用到变电站中,就能够极大地拓宽综合自动化装置的应用范围,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变电设备正常和稳定的运行。

2.2在电力系统配电网方面的应用

当前阶段配电网的建设和改造速度越来越快,这关系到广大电力用户的直接经济效益,因此在配电网系统的改造与规划中大力的推广电力自动化技术是实现配电网系统自动化的重要基础。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技术主要是在配网的模型以及中低压网络数字和高级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应用,利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及自动化设备,就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中配电网运行状态的自动监控和控制,这能够大大的降低供电企业配电网运行维护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能够节约配电网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成本,还能够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

2.3在电力系统及电网调度自动化方面的应用

电力系统的电网调度是关系到整个电网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电力系统调度的主要工作是进行电网运行信息的采集以及电网运行的实时控制和电网的安全性能测试等操作,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进行这些操作,对电力系统进行各项相应的检测与电网运行管理,另外还可以有效的进行电力系统全网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对电网中可能发生的突然事件采取应急措施来降低对电网造成的影响,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

3供电企业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应用中的原则分析

3.1电力自动化技术的适应性原则

首先要与我国当前阶段的社会情况相适应,与各供电企业的当地实际状况进行结合,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或改造,使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与电力可靠性及用电客户的要求得到适应;另外电力自动化技术也要与当前电力系统的发展相适应以及与相应电力设备的定时限保护原则相适应。

3.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完善原则

根据各供电企业地区的实际情况,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实施应分期和分阶段的完成。在技术相对落后地区可以通过电力设备的自动重合闸对实施电力设备的保护,以此构建电力设备的有效控制;有条件的供电企业可以对通信及控制设备进行增设达到有效调配负荷的目的;最后是达到自动对计算机控制及信息的处理,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及功能的不断完善。

4供电企业中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在以后的发展趋势

4.1电力系统自动化统一标准及大规模推广应用

目前阶段由于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厂家众多,这就导致了自动化设备的信息共享和相互的操作存在非常多的障碍,在未来就需要有共同的技术标准和通讯标准以及其他各种标准来满足不同自动化设备的兼容性,另外各生产厂家和运行统一标准自动化设备的供电企业就可以在共同的标准下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

4.2将电力系统的测量和保护以及控制进行融合

长期以来电力系统自动化主要是通过监控来采集相关的电力系统运行数据以及进行单独的保护模式,增加了供电企业各相关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劳动量,也降低了电力设备以及各自动化设备的利用率。如果能够将电力系统的测量和保护以及相应的故障隐患控制系统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减少电力设备及自动化的重复配置率和操作人员的工作量,还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事故的处理效率。

5结束语

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也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供电企业中实施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保障电网的稳定和安全运行和扩大供电能力,并提升供电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范玲,李麟鹏.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6):131.

[2]杨柳.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原理及发展趋势[J].科技致富向导,2014,25(03).

[3]魏勇.刍议电力系统中的配电网自动化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25(09).

第12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化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需求呈现上升趋势,电力系统建设不断发展。随之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力系统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在电力行业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市场上不断推出各类家用电器、大型工业机械化用电设备[1],人们对电能的需求和依赖与日俱增,同时也增加了电力系统的工作压力。在电力系统中实施继电保护自动化策略,不仅可确保电力系统的顺利运行,同时也可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保障电力系统的高速运转。

1继电保护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更是促进区域或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能在各行各业的建设和发展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这对电力系统的发展而言,无疑增加了压力和负担。电力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不断、持续扩充容量的发展方式,然而难以发挥自身在技术上的优势,造成电力系统的服务质量仍不能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形成协调性。继电保护装置是实现自动化措施的一种成套设备[2-3],当电力系统中的发电机、线路或电力系统自身出现安全故障或系统运行出现不安全现象时,继电保护装置可向运行值班人员及时发出警告信号。即便如此,继电保护装置难以对电力系统运行中的任何故障和安全事故起到应对性作用,在多元化的市场形势下,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性能也需要不断强化。在强化的过程中,仍需要以电力系统不同的发展需要和发展状况,及时更新电力系统的运营方式和运营情况,实现技术上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在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电力系统更不例外。电力系统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智能化、自动化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逐渐引入到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继电保护自动化,一方面可保障电力系统的正常工作,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切实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为电力企业赢得更好的社会口碑。

2现阶段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现状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是在电力系统发展、电力技术改进的大环境下出现的,此后,继电保护技术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条件下不断改进。随着继电保护技术的不断完善,继电保护系统的发展也逐渐壮大起来。继电保护装置已从最原始的熔断器模型,逐渐发展到更加成熟的阶段,主要包括四个阶段[4],分别为电磁装置保护阶段、晶体管保护阶段、集成电器保护阶段、计算机技术保护阶段。由于现阶段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壮大,计算机技术的强大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对电力系统甚至是其他各行业的生产和管理工作均产生了较大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计算机技术具备的强大功能,可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创新性影响,带动了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但就我国现阶段的电力系统发展现状而言,仍存在电力系统过于庞大、所处地理环境相对较为复杂等现实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加重了电力系统的工作压力,导致电力系统在扩容工作中难以保持相对的持续性和连贯性。在继电保护中,简单的应用熔断技术、继电保护措施等,难以满足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且难以实现电力系统的多元化发展和建设需要。

3提升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的自动化策略

3.1在继电保护中利用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的关键技术,更是具有重要地位的技术之一。由于计算机本身的应用优势较多,且诸多优点被应用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因此,在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具有较大难度。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可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同时也可不断提升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继电保护中,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要注意引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在此基础上,可使继电保护装置的准确性、针对性和灵敏性不断提升。当电力系统出现故障时,借助计算机技术可统计出出现故障的设备装置,并对出现故障的线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使用科学化、系统化的固有技术对故障进行有效处理。同时可将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安全数据完全保存,待系统恢复正常后,可将数据提取出来并恢复正常操作。

3.2加强电力系统中的网络建设

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充,电力系统的运行路线和运行设备逐渐增加,在此种情况下,单一的继电保护装置已不能满足整个电网安全运行的需要,同时也难以实现全面的、彻底的电力系统控制。因此,加强各个继电保护装置之间的密切联系尤为重要。在电力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将网络建设融入其中,并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继电保护装置连接为一个整体。这样的统一化整体不仅可使整个继电保护系统的自动化水平提升,同时也可对确保电力系统的高效、稳定、安全运行。此外,实现自动化建设的基础是实现网络化连接,可在网络环境中实现继电保护。通过将本地电站中远端主站与客户机的连接,可保障上下级控制工作的顺利完成,实现继电保护系统中的信息共享。若一台继电保护装置出现问题,控制人员则可通过对其他装置的操作实现故障区域的隔离和保护,提高继电保护的有效性。

3.3实现客户机的自动化建设

在继电保护设备自动化技术中,客户机通常安装在变电站中,可从多方面展开功能性运转。客户机通过管理、保护录波器接口及故障的相关信息,完成前期的信息采集和信息分析工作,并将获得的信息上报给相关部门,便于将电力系统中的相关问题形成有效报告。同时,客户机需要对电力系统主变电站的接口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从而实现对电力工作人员工作情况的实时监测,并对工作懈怠的工作人员给予及时警告,提高变电管理的安全性。此外,利用客户机可将电力系统出现异常时的设备信息上传到计算机终端,保障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继电保护设备的自动化技术。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作为我国主要的基础工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并且电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均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保障电力系统可以正常运行,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也是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电力系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更需要电力行业加强对继电保护的自动化研究,利用更加自动化、科学化的先进技术为我国电力系统的良性发展提供重要支持,最终达到电力企业辅助国家经济发展的理想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军.刍议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5(10):215-216.

[2]聂小翠,张涛.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的自动化策略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4):209.

[3]薛安成,罗麟,景琦,等.继电保护装置的多因素时变Markov模型及其检修策略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39(7):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