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4:46: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标准农田建设风险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5-1311-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05.057
The Delineation and Construction Aequence of Lulong County
High-standard Farmland
CHEN Zhuoa,WANG Yan-huia,SU Xiong-zhia,ZHANG Jun-meib
(a.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b.College of Land and Resources,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0, Hebei, China)
Abstract:Arable land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food production,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is important initiatives to ensure our food security.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area is Lulong County, there are three major aspects, the natural conditions, the project conditions and the suitable for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and select the soil texture and the other 11 sub-goals to carry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suitability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to determine the buildable area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of Lulong County carry out the policy “One vote veto” for the arable land which is more likely to be occupied or it is unsuitab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Ultimatel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determine the time sequ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of Lulong Coun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iting area of Lulong Count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is 39 280.84 hm2,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Priority Construction Zone, Mid-construction Zone and Suspend Construction Zone, the area are 9 557.87 hm2, 18 644.33 hm2 and 11 078.64 hm2, accounting for 24.33%, 47.46% and 28.21% of the total construction area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of Lulong County. The study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building and plan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standard farmland of Lulong County.
Key words:high-standard farmland;stability;suitability;construction sequence;Lulong county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伴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中国对于粮食的需求也呈刚性增长,尽管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试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等一系列措施保护耕地,但耕地的总体质量仍呈现下降趋势,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高标准农田作为耕地的精华,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部分[1]。综合国内众多学者对于耕地质量评价、基本农田定义以及农田改造的相关研究,可以将高标准农田定义为: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耕作层深厚,土壤肥沃无明显障碍因素,田间灌排设施完善,灌排保障较高,路、林、电等配套,能够满足农作物高产栽培、节能节水、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化生产要求,达到持续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安全环保的农田。
2014年由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联合牵头制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0600-2014)[2]第一次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基本农田管制相结合,实现了耕地质量保护与土地利用规划、管制的有机结合,有效推动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耕地的数量保护和质量管护。但是,通则中仅提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般性规定,缺乏对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差异化管理和指导。《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开启了中国对于高标准农田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对农田路网系统、排灌系统、供电系统、地力支持系统进行技术集成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健全工作机制、创新资金使用和管理机制以及加大监管力度等对策和建议;宋海燕[3]以山东省农田防护林网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高标准农田防护林营建关键技术;张超超等[4]结合丘陵山区的农田综合因素,确定了不同类型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产量指标和相关条件;宋祥刚等[5]综合考虑耕地的基本条件和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建设适宜性,提出基于四象限法的县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与模式;杨绪红等[6]从地块单元受相邻地块的水平影响入手,采用最小费用距离模型,从社会经济基础、农业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条件三个方面构建分区阻力面指标体系,以高等级耕地作为扩散的“源”,依据累积阻力值的突变性将陕西关中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划定为重点区、限制区和禁止区;王洪波等[7]认为,中国耕地平均等别偏低与基本农田高保护率的实际情况共同决定了划定的基本农田不可能全都是优、高等地,只有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土地整治活动才能使大部分耕地满足高产稳产的要求。
本研究以河北省卢龙县作为样本区,分别从自然条件、工程条件、适宜经营条件三方面选取11个指标进行高标准农田的适宜性分析,以期为科学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建设任务顺利落地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卢龙县位于河北省东部,东经118°45′54"- 119°08′06",北纬39°43′00"-40°08′42",地处华北平原边缘地带,属于燕山南部低山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呈梯状倾斜地形优势明显。大秦铁路、京秦铁路、京山铁路及津秦公路、京沈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线路贯穿县境,为交通运输提供了便捷有利条件,地理优势显著。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且大陆性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0.9 ℃,年平均降雨量725 mm,且主要集中于6-8月份。卢龙县地形地貌多种多样,南部为山麓平原区且多为山洪淤积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17.94%,北部为低山区,占全县总面积10.43%,中部地区为燕山运动形成的低山脊,为丘陵地区,占全县总面积的71.63%。卢龙县全县总面积95 580.24 hm2,其中耕地面积43 909.56 hm2,占全县面积的45.94%,总人口42.2万人,人均耕地0.1041 hm2,略低于全国人均耕地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无论是耕地数量还是耕地质量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1.2 数据来源
1)规划数据。《卢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 2020年)》相关资料及图件、卢龙县土地整治规划相关资料及图件、卢龙县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1∶10 000)、卢龙县DEM数据、卢龙县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成果相关资料及图件,图件经过数据格式转化,统一到ArcGIS格式,并进行投影变换和坐标校正,实现了数据的同步更新。
2)社会经济数据。卢龙县国民经济和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卢龙县2011年国民经济统计年鉴等。
1.3 研究方法
1.3.1 GIS空间分析法 本研究借助ArcGIS等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处理功能、空间分析功能和直观的可视化分析功能,结合其他相关统计技术,综合处理和应用分析卢龙县的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土壤数据、地形数据、区域农户耕地利用空间信息数据等,以此进行卢龙县高标准农田空间稳定性分析、建设区域划定及建设时序等研究。
1.3.2 综合指标体系法 系统分析研究对象,构建综合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和稳定性评价模型,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适宜性和农田稳定性,并依此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和建设时序。
2 评价指标获取及其分值确定
2.1 适宜性评价指标的选择
根据高标准农田的内涵与建设特征,遵循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建立县域基础上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适宜性指标体系,包括农田自然条件、工程条件与适宜经营条件三大方面11个评价指标。
本研究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借鉴农用地分等体系中的赋值标准[8],采用经验法和专家咨询法确定高标准农田评价指标分级赋值标准,其中数值型评价因子采用[0,1]的标准化处理赋值,阈值型评价因子则按照具体分级赋值标准,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高标准农田应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因此借助农用地分等成果对农田的自然质量标准做出标准判断[9],即土壤的自然条件,土壤质量高的应优先选入高标准农田,参照农用地分等的成果,选取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4个指标,土壤质地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质,能较好地表征土壤的耕作性能,通过影响土壤结构、水分渗透、通气等状况,进而影响耕地的生产力状况;有效土层厚度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该土壤的肥沃程度;土壤酸碱度对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影响很大,在农业生产中应该注意土壤的酸碱度,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调节;土壤有机质含量是重要养分容量指标,受气候、土壤类型、耕作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直接影响耕地的生产能力,反映农田的本底质量,通过定量评价可以揭示卢龙县高标准农田自然条件的分布规律[10]。
农田的工程条件,是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需要考虑各个区域所存在的整治工程可改造和消除的各种限制性因素[11],工程条件因素选取田块坡度、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农田防护林条件四个子目标,排水条件主要体现耕地的抗涝能力;农田防护林反映农田防护情况。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农田可改造难易程度。
农田的适宜经营条件包括机械化程度、田块连片性和路网密度三个子目标,机械化程度越高的地块,越有利于高标准农田的规模化经营[12];田块连片性越大越有利于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反映的是农田种植的适宜程度;路网密度反映了农田道路通达情况[13],适宜程度高的农田应优先选入高标准农田。
2.2 空间稳定性评价指标的选择
空间稳定性评价指标可以划分为缓冲渐变型和刚性否决型两类。缓冲渐变型,是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对稳定性的影响随着距离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的指标。一般表现为距离该项指标值越近则稳定性越差,反之则稳定性越高。刚性否决型,是指对落入该项指标范围内的耕地实行“一票否决”的指标,即只要是落入该项指标范围内的耕地,就不进行建设。此外,空间稳定性还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其发展水平是建设用地扩张的动力所在,因此,在空间稳定性选取时要对反映经济社会指标加以描述。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促使耕地不断转化为建设用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或者完成后仍然存在此种风险。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模式主要有沿主要道路的两侧的“跳跃式”增长和在现有建设用地的基础上进行“摊大饼”式的扩张两种,在此基础上选取距离城镇远近与到主干道的距离作为建设占用稳定性评价的主要指标,此指标属于缓冲渐变型;区位上的不稳定区域还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允许建设区与有条件建设区,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扩展区域。对于区位上的不稳定区域,近期内被建设占用的可能性较大,不适宜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一票否决”制,为“刚性否决型指标”,具体指标如表4所示。
2.3 建设的适宜性评价方法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适宜性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决策的过程,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现象,常规的线性加权评价难以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行性评价的要求。在多目标决策过程中,优选理论中多目标系统优选、排序决策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和可行途径。因此,本研究采用接近理想点排序模型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14]。
1)构造规范化的决策矩阵。高标准农田建设可行性评价范围内的耕地评价单元组成了优选的对象集A={a1,a2,…,an},遵循可行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T={t1,t2,…,tn},评价单元aj{j=1,2,…,n}在指标tj{t=1,2,…,n}取值为xij并将各指标采用极值法进行标准化处理,组成规范化的矩阵。
R=(rij)m × n=r11 r12 … r1nr21 r22 … r2n… … … …rm1 rm2 … rmn
2)构造加权矩阵。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可行性作为目标层,分别以自然质量、工程建设和经济社会条件作为准则层构建指标体系。
结合熵权法测算的指标权重,从而构建加权矩阵,即:
V=(vij)m × n=a1y1 a2y1 … any1a1y2 a2y2 … any2 … … … …a1ym a2ym … anym
3)确定理想解。为确定评价单元的整体优劣顺序,可以定义:
ri+=max(rij)ri-=min(rij) (i=1,2,…,m)
ri+即各属性值都达到各决策点的最优值,成为“理想点”,ri-到各决策点的最劣值成为“负理想点”[15]。而在实际操作中,“理想点”和“负理想点”并不存在,可以将单元评价值与理想值进行比较,以其接近程度作为评价的标准。
3 结果与分析
3.1 卢龙县高标准农田适宜性评价权重的确定
卢龙县现辖12个乡镇548个行政村。分别对11个评价指标进行原始数据矩阵构建、标准化处理、归一化处理、熵权值和权重值确定等,得到高标准农田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表(表5)。
3.2 空间稳定性区域识别
高标准农田空间稳定性区域的识别主要借助Arcgis平台,提取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中主干道和城镇等信息,进行道路和城镇不稳定区域的缓冲,缓冲区标准的确定参考农用地分等定级中宗地低价评估的标准,最终确定主干道的缓冲区为1 km,建制镇的缓冲区为2 km。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提取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叠加得到卢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不稳定区域,并采取“一票否决”制,落在该区域范围内的耕地一律不允许搞其他建设(表6)。由表6可以看出,卢龙县高标准农田不稳定区域共18 743.49 hm2,其中卢龙镇不稳定区域最多,共有2 796.27 hm2,占全县不稳定区域的14.92%,其次是刘田各庄镇和石门镇,不稳定区域分别为 2 247.79 hm2和2 200.04 hm2,占不稳定区域面积的11.99%和11.74%,蛤泊乡和刘家营乡的不稳定区域面积最小,分别为826.30 hm2和827.36 hm2。
3.3 卢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序确定
在对不稳定区域进行“一票否决”之后,得到现阶段卢龙县高标准农田可建设区域,共39 280.85 hm2,其中卢龙县高标准农田优先建设区域9 557.87 hm2,占卢龙县可建设高标准农田总面积的24.33%,卢龙县高标准农田中期建设区域18 644.33 hm2, 占卢龙县可建设高标准农田总面积的47.46%,卢龙县高标准农田暂缓建设区域11 078.65 hm2,占卢龙县可建设高标准农田总面积的28.20%。
分乡镇统计结果见表7,由表7可以看出在卢龙县12个乡镇中,蛤泊乡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建设比例最大,占蛤泊乡总面积的46.46%,其次是木井乡,其优先建设面积占总面积的33.91%,以刘家营乡高标准农田优先建设比例最小,为11.11%;燕河营镇的高标准农田中期建设比例最大,占燕河营镇总面积的68.74%,陈官屯乡和刘家营乡其次,分别占各自面积的62.49%和61.20%,印庄乡比例最小,占印庄乡总面积的31.57%;暂缓建设区以占总面积42.12%的印庄乡为最多,燕河营镇的暂缓建设区比例最小,只占燕河营镇总面积的3.87%(图1)。
在卢龙县9 557.87 hm2的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中,刘家营乡只有196.34 hm2,仅占卢龙县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的2.05%,其次是下寨乡,其优先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面积是421.71 hm2,占卢龙县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的4.41%,木井乡和燕河营镇的优先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面积最多,分别为1 230.29 m2和1 100.22 hm2,各占卢龙县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的12.87%和11.51%。卢龙县中期建设高标准农田共18 644.33 hm2,蛤泊乡只有854.60 hm2,仅占卢龙县中期建设高标准农田的4.58%,其次是刘家营乡和下寨乡,其中期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面积分别为1 082.00 hm2和1 093.17 hm2,分别占卢龙县中期建设高标准农田的5.80%和5.86%,燕河营镇和陈官屯乡的中期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面积最多,分别为2 761.64 hm2和2 310.57 hm2,各占卢龙县中期建设高标准农田的14.81%和12.39%。卢龙县暂缓建设高标准农田共有11 078.64 hm2,占卢龙县可建设高标准农田总面积的28.20%,双望镇和印庄乡的暂缓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最大,分别为1 738.20 hm2和1 500.58 hm2,蛤泊乡和燕河营镇的暂缓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最小,分别是244.60 hm2和155.46 hm2,仅为卢龙县暂缓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的1.40%和2.21%(图2)。
综合图1和图2可知,卢龙县高标准农田优先建设区在各乡镇均有少量的分布。刘家营乡中部和西南部有少量优先建设区分布,中部以中期建设区为主;潘庄镇优先建设区的分布较为分散,主要分布在潘庄镇北部地区;燕河营镇以优先建设区和中期建设区为主,只有东北部有少量暂缓建设区域;在陈官屯乡分布有大量的中期建设区域,北部分布着暂缓建设区,在印庄乡的东南部分布着印庄乡主要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建设区;卢龙镇主要以中期建设区为主,分布在建制镇周围;刘田各庄镇优先建设区面积虽然大,但是分布较分散,中期建设区域主要在建制镇周围;蛤泊乡面积虽然不大,但其优先建设面积比例最大,主要分布在蛤泊乡中部和西部。西南部有少许暂缓建设区分布,中期建设区域主要分布在木井乡中部,东部和南部分布有优先建设区域;石门镇中部分布着大量的中期建设区域,城镇外部边缘有优先建设区和暂缓建设区交替分布;双望镇中期建设区域和暂缓建设区域交替分布,面积相当。西部分布着双望镇主要的优先建设区域;下寨乡西部为中期建设区东部为暂缓建设区,北部和南部有少量的优先建设区零星分布。
4 结论
1)对于高标准农田的空间稳定性区域识别,针对卢龙县全县范围内的土地,参考农用地分等定级中的宗地低价评估的标准,确定主干道和建制镇的缓冲区,从卢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提取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进行叠加,最终得到卢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不稳定区域共18 743.48 hm2,作为卢龙县的行政中心,卢龙镇的不稳定区域面积最大,达到了2 796.27 hm2,占全县不稳定区域的14.92%,刘家营乡的不稳定区域面积最小,为827.36 hm2。
2)在卢龙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序建设方面,卢龙县高标准农田分为优先建设区域、中期建设区域和暂缓建设区域3个区域,面积分别为9 557.87 hm2、18 644.33 hm2和11 078.65 hm2。其中优先建设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南部,木井乡和燕河营镇的优先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面积最大,分别为1 230.2 hm2和1 100.22 hm2,各占卢龙县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的12.87%和11.51%。中期建设主要集中在卢龙县中部和北部,燕河营镇中期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面积最大,为2 761.64 hm2,占卢龙县中期建设高标准农田的14.81%,蛤泊乡只有854.60 hm2,仅占卢龙县中期建设高标准农田的4.58%。卢龙县暂缓建设区域主要分布在卢龙县的西北部,以双望镇和印庄乡居多,分别为1 738.20 hm2和1 500.58 hm2,又以蛤泊乡为最少,仅占卢龙县暂缓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的1.40%。
通过综合评价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和稳定性,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有效推动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耕地的数量保护和质量管护。日后高标准农田的研究将就如何把建设和后期管护有效并且高效的结合,深入开展并严格执行,将会是高标准农田标准深化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TD/T1033-20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S].
[2] 卢丽红.基于GIS的基本农田保护空间规划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3] 宋海燕.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技术研究[D].山东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7.
[4] 张超超,黄 仁.我国丘陵山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几个问题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1999(10):44-47.
[5] 宋祥刚,朱跃文,马 辰,等.高标准粮田生产系统集成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 (22):241-242.
[6]杨绪红,金晓斌,郭贝贝,等.基于最小费用距离模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方法[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0(2):202-210.
[7] 王洪波,程 锋,张中帆,等.中国耕地等别分异特性及其对耕地保护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 2011,27(11):1-8.
[8] 王晓红.县域农用地综合分等法研究[D]. 武汉:武汉大学,2003.
[9] 刘名冲.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研究[D].河北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13.
[10] 王 波,郑宏刚,刘淑霞,等.云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1):99-103.
[11] 薛 剑,韩 娟,张凤荣,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建设时序的确定[J].农业工程学报,2014(5):193-203.
[12] 贾丽娟.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及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13] 王 璐.海阳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分区及整治工程类型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黄旭明副省长所作的《关于全省土地整治工作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省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整治工作,大力推进农用地和城镇村建设用地整治,在保护我省耕地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思想认识、客观条件、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土地整治也面临着开发造地难度加大、耕地质量提升缓慢、宅基地复垦阻力大和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高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切实加强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从保障粮食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依法治土责任,将耕地数量平衡及质量提升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使用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进展情况的考核体系,把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作为各地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及离任审计内容之一。各级涉土涉农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在农业“两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村住房改造、中心村建设、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下山移民脱贫致富等项目上与垦造耕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机结合,相互衔接,统筹推进。
二、全面深化农用地整治。坚持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调查和摸清我省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编制并安排好垦造耕地规模、时序和区域,确保完成垦造耕地任务。推行耕地保护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理,在项目选址、实施、验收等环节更加突出质量监管。严禁坡度25度以上山坡开发造地,防止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全面开展移土培肥和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地力培育和农业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评价制度,定期公布耕地质量状况。规范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及示范县建设,努力建成若干“万亩方、千亩方”基本农田保护示范点,坚决纠正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现象。逐步推广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鼓励建立村级农民耕地保护组织,探索管控性保护、建设性保护和激励性保护并举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
三、合理规范建设用地整治。坚持城乡统筹,节约集约,按照“先减后用、增减挂钩、平衡有余”的原则,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从政府推动型向农民意愿型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对地方政府宅基地复垦率的责任考核,推行“先补后占”,引导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从建新主导型向拆旧主导型转变。建立健全农村宅基地流转和退出机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管理制度。有效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加大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清理力度,加快低效用地改造,有序推进“亩产倍增”计划,以土地整治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土地整治从外延扩张向内部挖潜转变。积极探索“全域联动、全域整治”的整镇、整县大国土整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中心村培育,推动集聚集群集约发展。
四、进一步强化资金投入管理。设立土地整治专项资金;调整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及补充耕地项目补助标准,提高垦造耕地质量;调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财政补助标准,加大对乡镇的扶持力度。在严控融资风险的前提下,鼓励政策性银行增加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长期信贷资金;支持民间资本投资低丘缓坡、滩涂及围填海造地综合开发试点项目。充分利用增减挂钩试点结余指标发展二、三产业,平衡项目资金。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使用、各记其功”的思路,聚合涉农涉土资金,发挥资金整合效益。深化县级支农资金整合平台建设,切实提高支农惠农效果。
五、逐步健全体制机制保障。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科学分配和安排垦造耕地任务,大力推进建设用地复垦,逐步从开发造地向建设用地复垦存量挖潜转变。及时总结评估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项政策措施实施效果,完善项目区设置、项目实施、批后监管、整体验收等环节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管理制度,促使项目及时验收和周转指标按时归还,通过市场配置手段实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价值最大化,产生的增值收益全额返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理调整土地权属,健全土地权属管理制度和土地置换等配套政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基层及农民积极性,做到整治前征得农民同意、整治中争取农民乐意、整治后确保农民满意,确保项目成熟一批、启动一批。
以上意见和建议,请省政府研究处理,并于2014年3月底前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研究处理情况报告。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治;环境影响;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当前农村土地整治仍然以增加耕地为指导思想,这种片面追求耕地数量和产出的整治模式,势必会对整治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在土地整治实际操作中,由于技术支持与实施方法的缺失,也难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近些年,农村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和研究学者的高度关注,部分学者从土地整治的理论范畴、生态可持续性、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评价方法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美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风险研究还不多见。
一、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土地整治过程就是借助系列生物、工程措施,对生态环境系统中水、土壤、生物、植被、气候及景观等因子实施干预的过程,打破原有的生态环境系统,重新构建新的生态环境系统,既会对生态环境系统产生正向生态效益,也可能逆向产生负向生态效益。
农村土地整治一方面通过对未利用土地开发,对遭受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复垦,对农村生活用地存在的“空心村”等展开的建设用地整治,对水、田、路、林、村展开的综合整治,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用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系统过多地、不恰当地干预,也会加大生态环境系统对外界的依赖,导致自身调节能力的弱化和降低,破坏了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生态环境带来潜在风险
1、土壤的负面影响
工程项目建设进程中,由于工程量较大,需要使用大型机械设备,比如刮平机、推土机等,机械化的挖、填、运等操作,对熟土层会产生破坏,使土壤的理化性质产生改变,各类有机质含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容易造成土壤板结,此外干旱少雨时又有可能引发土壤的面蚀和风蚀。
2、对植被的负面影响
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中,集中连片增加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地垦殖率,并形成了单一农作物逐步替代田块间自然植被(包括原生、次生植被等)的状况,造成地表植被数量和覆盖面积的降低,同时集中补种的农田林网尚未完全成长,导致整治区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
硬化的田间道路割裂了原有生物群落的栖息地,压缩了各类动植物生存的空间,阻碍动植物间的交流,损坏了物种迁移和遗传的多样性,进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维持;笔直、硬化的沟渠,造成水流速度加快,无法储存水分涵养水生生物,补充地下水源等问题,使得整治区生态系统结构趋于简化,不利于农业整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围绕散乱、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展开综合整治,优化农村建设用地格局,重点整治空心村、旧厂矿废弃地等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将节约出的建设用地,用以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供给,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保障了城乡统筹发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一方面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镇发展缺地的难题。但是,整治过程中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进程中,一方面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了农业生产生活的景观格局,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原自然景观结构和功能,造成景观多样性减少,景观同质性问题明显,降低了农业生态环境系统自我调节、修复能力,增加了对外界干预的依赖性。
四、宜耕未利用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
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灾害、建设面积扩张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减少耕地,为实现耕地总量占补平衡,对宜耕未利用土地整治是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从景观美学角度来看,对未利用土地的整治,能够减少农田斑块和廊道的数量,破碎化的农业景观趋于完整,优化了景观格局。实际开发进程中,由于各类宜耕未利用地质量存在很大差异,在当前评价体系不健全、技术标准不完善、质量验收审核不到位的情况下,选择不恰当整治方式对宜耕未利用进行开发,有可能会引发以下几方面的生态风险:
一是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宜耕未利用地开发,要通过完全改变荒草地、沼泽、滩涂等原有地形地貌,整治为平整、规范的宜耕地,原有生态植被系统被各类农作物、人工林替代,同时也降低了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的异质化程度,破坏了土地本身稳定性及抗干扰能力。
二是对土壤的影响。在开发过程中,不合理整治方式更容易导致原本脆弱的地质进一步恶化,造成土壤盐碱化、沙化或水土流失等问题,同时影响到周边生态环境,如整治后耕地灌溉需对地下水源进行开发,从而影响到水资源状况;土地整治后,耕地多采用集约、单一、连片作物种植,干扰了土壤养分循环,造成土壤有机物含量下降。
三是对生物的影响。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降低了生境多样性,造成了生境总量减少、衰退及破碎化,进而影响到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对于濒危物种和生境敏感的物种影响尤其严重。
五、农村土地整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正确认知生态风险作用机理,不能一味地强调“增加耕地面积”或“耕地占补平衡”,要注重长远的和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充分考虑土地整治进程中生态风险影响因素,将可能发生负向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其次要结合不同区域的生态、地形、气候条件,以及农村土地整治和美好乡村建设的不同特点,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制定适合不同区域的、科学可行的保护生态环境政策措施,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制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体系
科学的土地整治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但由于环境效益具有一定滞后性,同时当前土地整治项目又缺少一整套完善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使得土地整治项目生态环境评估难以落实到位,进而忽视土地整治中对生态环境的负向影响。农村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多、涉及面广、相关性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要综合多学科知识体系,结合生态学、农学、资源环境、植物保护、园林、景观学等专业方法,因地制宜,制定包含土地整治项目前期论证、中期监管及后期控制各阶段的量化评价标准,量化标准有助于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操作性与透明度;同时制定标准体系实施的程序,采取相应法律、政策、法规措施保障落实到位。
2、建立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生态风险监管调控机构
及时有效的监管是保障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管控的一个重要环节,各级政府应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任期责任制,根据基层人员配置的实际情况,成立由相关政府部门组建在一起的联合监管机构,包括国土、环保、林业、交通、财政、水利及农户代表,在土地整治项目事前规划、事中监测及事后评估中,严格把关、科学论证,确保生态风险防范落到实处。
3、强化对土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
针对土地整治中引发的土壤肥力下降、水资源环境负面影响及生物多样性等问题,采取综合技术措施,强化保障力度。在土地整治项目规划、实施和评估中,以发展生态保育型土地整治为目标,强化以土壤肥力提升,加快研发与推广表土剥离技术,保持土壤剥离和回填平整过程中土壤剖面的有机组合和整体性,土地整治后施用有机肥、农家肥,指导实施桔梗还田的办法;增强对水资源保护的力度,水域周围建立保护绿地,避免水利工程项目中过度的裁弯取直,避免由于施肥不当带来的水污染等问题,定期开展清沟掏淤、清捞杂物,确保水流通畅、沟渠干净;在生物多样性保障措施方面,采用硬化路面通过路基打孔为生物迁徙提供通道,设计田间路和生产道泥结碎石路面,辅以耐压草皮,提供动植物栖息场所,保留一定量的沟塘、低洼地,渠道坡面设计为缓坡,减少水位变化带来的冲击等。
结束语
要实现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规划目标,需要结合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分析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机理,积极采取制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体系、建立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生态风险监管调控机构、因地制宜地选择土地整治方法和途径等措施,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形成生态风险防范长效机制,使土地整治真正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惠敏;贾名党.美好乡村视阈下农村土地整治与环境法制建设――以安徽省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89.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坚定抗灾夺丰收的信心不退缩,坚定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目标不动摇,坚定抓工作落实的劲头不放松,以粮食主产省和非主产省的主产县为重点,以增加重要紧缺品种供给为重点,以推广落实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为重点,认真落实好国家已有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和项目,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强化政策扶持,强化措施到位,强化考核奖励,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定增产。
(二)目标任务。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去年的水平,力争夏粮丰收、早稻增产、秋粮稳定,确保全年粮食产量在1万亿斤以上,全力以赴争取实现连续第八个丰收年。
力争夏粮获得丰收。全力打好抗旱促春管保丰收攻坚战,加强田间管理,实行分类指导,推进科学抗旱,把旱灾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病虫害信息,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推广“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促进小麦安全成熟,提高单产水平。
力争早稻恢复增产。充分利用提高早稻最低收购价和良种补贴标准的有利时机,抓好政策落实,加强信息引导,继续推进“单改双”,扩大早稻种植面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减少直播稻面积,推进机插秧,力争单产恢复到年的水平。
力争秋粮保持稳定。稳定播种面积,扩大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种植,力争产量稳中有增。加快增产关键技术推广,在地区重点推广水稻大棚育秧、机插秧、玉米增密等技术,在地区继续推广玉米增密、适时晚收技术,在重点推广超级稻品种和水稻集中育秧、机插秧技术,在重点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重点推广间套种、地膜覆盖及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及早做好防范早霜、南方寒露风的准备,确保安全成熟。
二、重点措施
(三)落实播种面积。要狠抓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层层分解任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推进耕作制度改革,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复种指数。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规模化种植,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合作社,提高种粮规模化水平。在劳务输出较多的地区,要通过代耕、代种等方式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农户种足种满,杜绝耕地撂荒。尤其要引导农民扩大粳稻、玉米、杂粮等农作物生产,确保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去年的水平。
(四)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等重点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通过项目带动、节水设备购置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因地制宜使用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20年)》,加强田间工程、农技服务体系、良种科研繁育体系、防灾减灾工程等建设。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抓紧制定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各地要按照规划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县级规划,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发展旱作农业,推广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整乡整县推进,创新服务模式和推广机制,让更多的农民使用配方施肥技术。继续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创新技术模式,搞好技术配套,培肥地力。
(五)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今年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50个县(市)、500个乡(镇),开展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20年)》中的800个产粮大县(场)也要整合资源,积极推进整乡整县高产创建。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项目。各地要积极筹措资金,建设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组织开展现场观摩,提高技术到位率。今年中央财政将在去年基础上增加5亿元高产创建补助资金。
(六)大力开展科技指导服务。全面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大力推广增产增效和防灾减灾技术,做好重要季节、重点环节科技服务工作。农业部要组织制定分品种、分区域、分农时粮食生产技术方案。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充分发挥科技型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优势,继续完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星火科技等科技服务模式。在春耕、“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开展科技服务大会战,动员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蹲点包片,搞好科技指导服务,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开展跨区机耕、机播、机插等作业,精心组织好夏收小麦跨区机收作业。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加强灌溉指导和节水灌溉技术服务。
(七)全力抓好农资供应和市场监管。搞好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调运和储备,优化电力调度,保障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等物资供应和用电需要。重点搞好水稻种子的余缺调剂,保证生产用种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强化种子质量检测,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加强化肥等农资价格监测和市场调控,及时供求信息,推进产销衔接,依法打击坑农害农价格违法行为,保持农资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维护农民利益。
(八)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工作。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坚持防在灾害前面、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制定完善防灾减灾预案,提早做好抗灾救灾的资金、物资和技术准备,充分发挥防汛抗旱专业服务队伍和群众服务组织的作用。加强干旱、洪涝、病虫害等灾害监测预警,及时预警信息,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强化抗灾政策支持,加强分类指导,大力推进科学抗灾,指导农民因时、因地落实抗灾增产技术。及时搞好种子等生产资料的调剂供应,帮助农民搞好生产恢复。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推行全程承包模式,有效减轻病虫危害。
三、调动各方面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九)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建立“能增能减、能进能出”的动态调整奖励制度,将财政支持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和调出量挂钩。全面取消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逐步取消产粮大县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县级配套,加大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力度。突出抓好一批产量超100亿斤的产粮大市、产量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的粮食生产,加强指导,重点支持。今年中央财政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40亿元,对粮食生产大县除实行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奖励外,对增产部分再给予适当奖励。
(十)调动农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动员村级组织、农民群众新建和修复包括农田水利在内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强田间末级灌排沟渠、机井、泵站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今年增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补助、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以工代赈投资等中央专项资金规模30亿元以上,主要用于引导粮食主产区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调动科技兴粮积极性。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力争今年内完成在全国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任务。各地要增加财政投入,保障科技人员包县、包乡、包村开展技术服务的经费。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步伐,努力做到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抓紧落实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绩效工资,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待遇。科技奖项评选、职称评审等要向到粮食生产一线服务人员倾斜。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要将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考核内容。
(十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研究完善粮食直补的具体操作办法,逐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力度,将粮食直补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完善农资综合直补与农资价格上涨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新增部分要重点支持种粮大户。进一步完善良种补贴政策,增加良种补贴资金16亿元,提高早稻良种补贴标准。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0亿元,加大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的支持力度。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完善实施预案,适时启动,保持粮价合理水平。
(十三)建立完善粮食生产考核奖励机制。今年年底,国务院将对今年发展粮食生产贡献突出的产粮大省和产粮大县、农技推广人员等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种粮售粮大户进行表彰奖励,使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工作上有动力。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产粮大省和产粮大县以历年贡献大、今年增产多为考核重点,农技推广人员等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以推广抗灾增产技术和开展科技服务为考核重点,种粮售粮大户以生产、出售商品粮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考核重点。中央财政对受表彰的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十四)强化地方责任。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主要负责人要对粮食生产亲自研究、亲自部署,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资金投入上动真格。要层层分解任务,强化市县人民政府的粮食生产责任,加大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主产区要在稳定增产的基础上,增加商品粮调出量;主销区要保证必要的自给率,力争有所提高;产销平衡区要继续确保产需基本平衡,力争多作贡献。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明确责任,上下联动,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并于今年年底向国务院报告履行粮食生产目标责任的情况。
(十五)强化部门协调。由农业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监察部、统计局、粮食局、气象局等部门具体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各有关部门要落实责任,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确保行动扎实有效开展。
关键词:粮食生产;政策措施;问题;建议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逐渐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如何适应社会转型,确保粮食安全,针对粮食生产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1、粮食生产情况
以某县粮食生产为例,它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和粮食生产大县,连续多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常年种植面积在6.6万hm2以上,以小麦尧玉米为大宗,种植面积均在3.3万hm2以上,总产量50万t以上,年贡献商品粮40万t,在全省位于上等水平。2014年粮食播种面积7.05万hm2,总产量达到55.59万t,实现连续10年增产增收。
2、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
2.1全面落实惠农政策
2.1.1政策性补贴。按照计税面积,以每年1 500元/hm2以上的标准落实粮食及农资综合直补,年落实补助资金逾6 000万元,自2009年以来,实施农作物良种补贴小麦尧玉米全覆盖,年落实补贴资金逾1 000万元。2009年以来,共落实农机具补贴资金2 055万元,深松耕补贴250万元。
2.1.2专项补贴。2010年开始实施小麦“一喷三防”物化补助,截至2012年底,共发放“一喷三防”农药129.3 t,落实追肥尧灌溉补贴资金278万元。
2.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2.2.1推进农田基本建设。重点进行地、路、渠建设,通过平整土地、整修机耕路、田间路和铺设地下管道建设,达到“田成方、地平整、土肥沃、路相通、渗漏少”的高标准农田要求。2008年实施标准粮田建设规模2 000 hm2,总投资900万元;2011年、2012年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2 667 hm2,总投资2 000万元;2010要2012年实施土地治理项目2 867 hm2,总投资5 700万元,2010要2011年实施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1 933 hm2,总投资1 055万元。
2.2.2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自2006年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来共落实中央资金180万元和省级资金140万元,累计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积16万hm2,制定小麦尧玉米配方2个。
2.2.3实施粮食高产创建。重点抓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通过示范片建设提高示范带动能力,推进粮食生产。2009年以来,年建设小麦高产示范片2~3个、玉米高产示范片2~3个,起到了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
2.3提升技术推广服务水平
2.3.1加强机构建设。健全和完善了县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对县级技术中心及区域站硬件建设,提高了服务能力。同时,健全了日常管理、技术下乡等制度袁为做好技术服务提供了保障。
2.3.2推广关键技术。认真落实领导包乡,技术人员包村、包地块制度,采取示范展示、召开现场会等展示观摩形式,着力做好小麦、玉米等作物优新品种和先进技术的展示和推广工作,抓好关键技术落实,提高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力度。
2.3.3抓好示范田建设。自2010年起实行县、乡领导示范田建设,县级每年抓示范田4个(县委书记、县长、农工委书记,副县长各1个),面积不少于200 hm2,乡级领导干部示范田全县共32个(每乡2个袁书记、乡镇长各1个冤袁面积不少于67 hm2。在示范田建设上实行领导分包责任制,确保了各项管理、服务到位。
3、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3.1成本高,效益低
近年来,由于粮食价格增幅低于农资产品价格的增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粮食效益低下。以2014年为例进行粮食种植效益分析,2014年商品小麦价格在2.3元/kg左右,效益4 500元/hm2左右(不含人工),玉米价格2.2元/kg左右,效益为15 000元/hm2左右(不含人工)。一年2季粮食种植效益约为19 500元/hm2(不含人工),按外出务工每天人均收入100~200元计算,每667 m2粮食年收入仅相当于每人7 d的务工收入,外出务工收入远高于种粮收入。
3.2种粮风险大
农业的自然风险,如暴风雨、冰雹、干旱、洪涝、低温冻害、地震、病虫鼠害等都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害。市场的供求失衡和价格波动,导致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收益受到影响。
3.3规模化水平低
当前农村生产多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人均耕地面积0.1 hm2左右,户均0.4 hm2左右,规模生产较少。上述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一是农民不重视,管理粗放,生产效益低。二是农民对种粮的投入偏低,特别是对基本农田建设投入偏低,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4、促进粮食生产的建议
4.1促进适度规模生产,增加效益
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土地适度流转,培植种粮大户,发展集约化生产,增加规模效益。
4.2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提高水平
虽然某县已基本完成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健全了机构,配备了人员和设备,但实现技术入户面临经费不足等问题,需要上级部门给予大力支持,调动农技推广队伍积极性,发挥更大作用。
4.3整合农业项目建设,强化基础
整合农业资源,加大农业生产条件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的能力。
4.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压缩成本
一是加大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强农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降低种植成本。二是完善政策性补贴方法。探索和完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补贴工作。完善其补贴方法,让补贴与粮食生产挂钩,切实发挥好补贴在推进粮食生产上的作用。三是加大对县级财政支持,增加对种粮大县转移支付,缓解财力不足问题,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力保面积不少,总产不减,质量不降。
4.5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种粮直补政策
乡镇农技推广中心业务工作应以县农业局为主导,搞好业务协调和联系,加强对乡镇技术人员的培训,下达业务工作任务,严格考核和检查,使他们真正专业起来,独立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调整种粮补贴政策实施办法,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粮食综合直补三项补贴合并为粮食直补一项;同时提高粮食补贴标准;另外,要把落实补贴的登记、核实、张榜公示、拨付作为乡镇工作的重要内容,真正让种粮的人得到补贴,而不要以土地承包人为补贴对象。
4.6完善支持保护政策监管评
价机制。近年来,粮食生产扶持政策逐年增多,如何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政策扶持出效果,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备的监管和评价机制。政策监管上,要制定一套政策阳光操作程序,实行政策扶持全程透明化,便于接受社会各方监督,规范政策实施过程,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最大限度发挥项目实施效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加大工作和资金使用督查力度,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不规范、不到位的情况予以纠正。政策评价上,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根据不同的政策类型、项目种类,选择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指标,通过委托第三方开展评价等形式开展政策实施评价。对形成的评价结果,建立应用机制,为进一步调整完善政策、安排产业项目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促进粮食生产支持保护的良性循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提高水平,整合农业项目建设,强化基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压缩成本等方面的发展建议,以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张敬辉.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09,315
[2]朱其斌,童健飞,王兴等.粮食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3(1):22-25
*年,我局在()的正确领导下,通力配合,认真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全力抓好粮食和农业生产。
*年小麦种植面积*万亩,总产*.*万吨,增幅为*.*%。全县生猪存栏*万头,出栏生猪*万头,同比分别增加*.*%和*.*%。*个市级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已完成,瓜菜育苗基地已建设完成*%。选育、引进、筛选出适应我县土壤和气候条件的优质高效西瓜品种*个,甜瓜品种*个。推广引进秋月、翠玉、苏翠一号梨新品种*个,高接梨园*亩,改造老果园面积*亩。
(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深入学习贯彻*思想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开展党史教育,组织各类党史教育专项活动,不断把党史教育引向深入。持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切实落实集中制原则,坚持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切实加强对党建工作的领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
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一岗*责”责任制,加强廉政风险点防控,把问题解决在初始,把苗头消灭在萌芽,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力度,深入开展新一轮“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意识,大力营造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
(三)打好种业翻身仗。
扎实做好农作物种子备案工作,备案种子经营网点*家、品种*个。强化种子生产基地监管,确保从源头上控制种子质量。积极开展新品种保护工作,申报*个蔬菜新品种保护,已获植物新品种权证书辣椒品种*个,已申请公示品种*多个,获蔬菜新品种登记证书*个。
(四)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年*.*万亩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已完成*%。*年*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完成。*年*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进入招标阶段。
(五)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完成小麦绿色防控面积*万亩,绿色防控覆盖面积*.*%,果树绿色防控面积*万亩,绿色防控覆盖面积*.*%。建设*个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示范区、农药减量控害示范区,示范基地核心区面积*万亩,辐射带动*多万亩。全面推行植保机械与农艺配套,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秸秆粪污“两利用”。投资财政资金*万元,完成畜禽废弃物资源化项目,*余家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级资源化利用得到全面提升。认真做好有机肥推广项目,发放奖补资金*万元,推广使用畜禽粪污加工而成的有机肥*万吨。推广应用全降解生态地膜新技术、新产品,全县已完成春季可降解生态地膜推广应用*万亩,建立*个农膜回收网(站)。
(六)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
加大秸秆离田和农机购置补贴推广,依托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调度,提高应急情况下小麦抢收能力,完成“三夏”和午季秸秆综禁工作,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七)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监管。
*-*月份绿色食品续展*家,新认证绿色食品*家。建立种植养殖生产者监管名录,及时更新完善生产主体数据库,为全县*家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发放合格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试行范围内的主体全覆盖。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完成农产品安全快检设备上传省级检测平台数据*组,为农产品生产企业出具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报告*份,检测合格率*.*%;定量检测完成*组,合格*组,检测合格率*.*%。
(八)全面实施黄河鲤保护区“十年禁渔”。
组织渔政执法人员通过沿黄河鲤保护区通过张贴禁捕标语横幅、设立禁捕宣传标识牌等方式,强化宣传,营造禁捕氛围。共出动执法车*辆次、执法艇*次、执法人员*人次,清理违规渔具地笼、花篮等网具*张套。教育驱退垂钓人员*人次,查处生产性垂钓案件*起,司法移送案件*起。大力推进县渔政信息中心建设,目前正在安装调试阶段。
(九)实施“四带一自”产业巩固提升工程。
督促各镇园区完善历年扶贫资产到村项目的产权移交手续,规范扶贫资产管理,充分发挥扶贫资金项目效益,目前各镇(园区)已经对*年以来的项目进行了自查自纠并完成整改。*个特色种养业提升工程到村项目已开工建设。*个“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到户项目已完成验收。
(十)提升农业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完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资金项目,加快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通过省级认定长三角绿色农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家,示范创建*家,储备建设*家。圣沣食品有限公司被列入*年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重点调度企业。截止*年*月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家,实现加工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圣沣食品有限公司完成加工产值*.*亿元。加快推进酥梨产业集群项目,已完成项目投资*.*亿元,完成投资任务的*.*%,*年产业集群项目实施方案已报农业农村部批复。
(十一)协调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和宅基地的管理与改革工作。
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组织对截至*年的村集体资产开展年度清查,全县*个村资产总额累计达到*.*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累计达到*.*万元。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开展土地确权成果应用,强化服务指导,促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土地流转计*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召开宅基地管理服务专题工作调度会议*次,办理农村宅基地审批*宗,审批面积*平方米。查处违法宅基地*件,目前均已整改完毕。
(十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印发《县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户厕问题排查,摸排共发现*户问题,现已整改完成*户。印发《县*年农村改厕及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装配式三格化粪池采购采购项目已招标,用户自建部分镇(园区)已动工。设立*个公益性岗位,成立农村厕所管理服务队,建立农村厕所“管养护”机制。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年度*个省级中心村各项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正在全力准备市级考核验收,*年度*个省级中心村建设已经全面启动。
(十三)大力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落实扶持资金*万元,支持*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示范家庭农场发展。组织推荐*家家庭农场申报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家农民合作社申报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引领小农户走同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实施树干涂白(果园耕作)*.*万亩,瓜菜工厂化育苗*.*万亩,服务农户*.*万户;正在组织实施玉米全程托管*.*万亩,任务已分到粮食主产镇(园区),按照托管系数计算为*.*万亩,涉及农户*.*万户。
(十四)进一步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
组织实施中央财政补助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维修养护水处理设施,为水厂正常运行及水质安全打好基础。组织第三方水质监测单位每月一次对全县规模水厂出厂水、末梢水进行检测,检测合格率为*%。督导规范水厂各项管理工作,加快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完成《县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信息化系统初步设计报告》,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村水厂管理水平。
(十五)加快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县复新河治理工程与利民河二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批工作。完成县废黄河治理工程(高寨潭-林屯枢纽)补充工程与林屯水库翻水站工程水下工程验收工作。完成西湖水库项目设计招标工作。
(十六)强化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
完成县北郊水厂节水型教育基地建设。督促水业公司完成超许可取水整改工作,目前已进行水资源论证省级技术评审。开展了全县用水统计调查,将*家单位纳入系统统计用水量,并完成了第一季度用水量填报和审核工作。完成*个用水统计系统名录库取用水户取水许可证信息更新工作。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减少城市地下水开采,封闭*眼自备井。完成*个取水户取水许可证延续工作,审批*个水土保持方案,下达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通知*份,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份,收缴水土保持补偿费*.*万元。
(十七)全力防范水旱灾害风险。
县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项目验收通过。在汛期之前对水库、涵闸进行多次排查,维护保养涵闸*座、水库*座;开展防洪应急知识培训*次,参与全县防汛应急演练*次。落实水库、水闸“三个责任人”,并确保汛期*小时值班制。
(*)推进河湖“清四乱”工作。组织人员对全县范围内县级河道进行排查,共出动水政监察大队人员*余人次、执法车辆*辆次。发现河道问题*处,向各镇(园区)下达交办单*余件,督促相关镇(园区)及时整改,现已基本整改结束。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强化政治意识,认真做好秋粮种收工作,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努力稳家禽、增牛羊,多渠道增加畜产品供给,促进养殖业平稳发展。推进酥梨和新品种梨基地建设,高标准建设“一号梨园”,打造万亩精品梨园。加大新品种选育推广。支持辣椒、西甜瓜良种繁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种业企业规模和综合实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及设施农业延伸。全面实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加快提升农机试验鉴定能力建设。
做好数字农业省级试点建设,加强数字果园建设。继续实施绿色防控提标扩面升级行动,引导恢复绿色种植。抓好黄河鲤保护区“十年禁渔”工作。持续推进秸秆粪污“两利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完成全县样品抽检工作。完成*个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创建。继续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新增示范主体*家以上。争取开工建设固口闸、周庄闸除险加固工程。
加强已建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力推水费收缴。完成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和老旧管网改造工程。建立健全监测预警,做好汛期值班工作。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面积治理*平方公里,重点预防保护面积*平方公里。
(二)继续加强党的建设。
为确保我市全年粮食生产安全,从确保种植面积、强化田间管理、落实惠农政策等三个方面入手,为粮食生产丰产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保证粮食种植面积。
今年按照上级要求,制定出台了《关于2020年全市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以文件形式向各乡镇下达的粮食面积任务,并召开会议专门落实。抓住今年春季土壤墒情好、气温回升快等有利条件,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引导农户在撂荒地、林下、干旱地等适宜种植地块,种植作物,做到应播尽播。小麦播种面积减少的乡镇,采取措施增加秋粮面积,实现以秋补夏,确保了全年粮食面积不减少,为全年粮食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田间管理,做好防灾减灾,努力提升科技水平。
一是加强技术指导。在粮食生产的各个时期,各种天气状况,对抗旱、防涝、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及时出台技术方案,并派出技术人员进行实地指导,做好田间管理;二是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对病虫草害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分类指导,大力开展统防统治、群防群治、联防联控。加强与气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推进科学抗灾。积极推进小麦、玉米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扩大农业大灾保险试点,提高防范自然风险能力。三是加快粮食作物品种更新步伐,示范推广一批稳产优质、附加值高、适宜机械作业及肥水高效利用的粮食作物新品种。重点依托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的科研和技术优势,引进试验优新品种,推广配套技术,促进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集成推广精量播种、高效节水、精准施肥、变量施药、绿色简化高效栽培等粮食生产技术,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加强小麦施肥浇水、病虫草害防控和“一喷三防”等田间管理,确保夏粮丰收,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抓好惠农政策落实,着力提升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一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抓好项目区的水利、道路等农业生产基础建设,改善农田基本生产条件,起到典型带动作用。二是以落实谷子谷种、农药等扶持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三是及时落实农作物保险等扶农措施,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一、农业发展现状
XXX位于XX,拥有X乡镇、办事处、管理区,X村(居)委会,乡村人口X万,农业从业人员X万。全区总面积X平方公里,耕地面积X万亩。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X万亩,粮食种植总面积X万亩,粮食总产X万吨以上。各类优质农产品X万亩。其中稻虾共作X亩,再生稻X亩,优质水稻X万亩以上;优质专用小麦种植X万亩;建有优质果蔬生产基地X万亩,发展蔬菜X万亩;优质花生X万亩。茶园总面积X万亩,全年茶叶总产量达到X吨;优质红薯X万亩,红提、蓝莓、核桃、草莓、西瓜等优质林果突破X万亩,发展艾草等中草药X万亩、玫瑰鲜切花X万枝,发展烟叶面积X亩。大家畜、生猪、山绵羊发展到X万头(只),肉禽蛋总产量达到X万吨。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有高标准粮田X万亩,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成冷库X个,扶持培育农业经营新主体X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X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X家,合作社X家,家庭农场X家,X亩以上种养大户X家。
二、存在问题
(一)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近年来,虽说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技人员科技服务水平持续提高,但是对于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农田水利设施条件较差,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极易造成农作物损害,产量降低。二是我区目前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不高,还处于初步阶段,这对于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还存在一定差距。三是科技使用水平不高,科技人员缺少,技术力量相对单薄,效劳跟不上大众的需求,科技带动才能弱,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高。
(二)产业结构发展滞后。近年来,我区积极推进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子,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相比于一些发展较早、较好的市区,依然处于滞后状态。一是品牌不少,名牌欠缺,强品牌的认识不高,导致品牌不强,知名度不高,难以获得更大发展,最终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达不到产业带动农业收入的目的。二是农业工业化水平较低,产销联接不紧密、产业链短。主要表现在农业工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划小,龙头企业带动效果不强;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产加销之间利益联合机制不紧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距离较大。三是扶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主要表现在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农业产业内生动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差,生命力薄弱。
(三)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不高。全区养殖废弃场产生的畜禽废污,是巨大的资源宝库,但是处理不好,必然给环境和居民带来不利影响。目前,我区畜禽废污处理压力大,资源化利用率不高,处理不当直接影响到农村人居环境,同时也造成资源流失。
三、对策建议
(一)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工作,创建绿色、高产、高效农业生产基地,提高农业自然风险抵御能力。
(二)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支持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的社会化服务
(三)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做好植保社会化服务、绿色高质高效等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实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防灾抗灾能力。
(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扎实做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巩固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完善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扩大耕地流转面积。培育农业经营新主体,引导各类农业新主体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
(五)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依托各乡镇农技推广部门,持续构造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强化新型职业农民“三类协同”培训,依托“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和“科技特派员”等活动,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
(六)推优质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升主导产业,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培育优质稻米、优质专用小麦等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二是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建立农业现代化生产基础设施,比如烘干房、冷库等,提高农作物及农产品储存能力和生产加工能力,同时加快发展和完善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三是扩大农业产品知名度。加快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引导农业生产新主体打造农业知名品牌,分别给予相应资金补助,打造农产品著名商标。
1.粮食安全是经济安全问题。也是政治和国际问题,没有一个国家不对本国的粮食安全进行监督管理,防止发生粮食安全问题。经济越是开放,就越要加强粮食安全监管。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连续六年过千万亿斤,连续十一年居全国第一位,用全国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每年向国家贡献400亿斤以上的粮食及其制成品,大量的蔬菜、瓜果、肉蛋奶等副食品走出河南省,走向世界。从短期看,国际粮食形势的变化直接影响国内粮食安全,国内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粮食生产是一个比较效益不高的传统产业,河南省目前的粮食产量1100亿斤,产值大约是1100亿元,相当于几个大型企业的产值。从中期看,通过农业结构调整,稳定粮食安全的任务日益严重,2020年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中央要求稳定在1300亿斤。从长期看,耕地刚性减少,人地矛盾,水资源匮乏,资源约束,环境保护,农业科技,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农业基础设施,粮食产销服务体系,消除粮食安全的长期隐患,达到粮食安全。
2.农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动力。结构优化和升级是经济发展的长期任务。包括农村结构调整、城乡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规模经济及集中化等,核心是结构优化和升级。与经济增长相比,是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动力。结构优化和升级是基本趋势,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其目标是协调农产品的供需关系,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使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在总量上力争基本平衡,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在变化上保持协调。科技创新、农民增收渠道和收入水平、劳动生产率、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绿色生态安全、粮食生产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赋予农业结构调整新的内涵,达到粮食安全。
3.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与否,主要以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为主,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粮食外贸依存系数、贫困人口的温饱状况等项指标。不低于95%的粮食自给率;不低18%的粮食储备率;年人均占有量不低于400公斤;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1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6.5亿亩;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满足和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食物需求;才能显著提高粮食安全水平,也是衡量粮食是否安全的指标内容。我们必须建设高标准的粮食安全体系,通过农业结构调整的途径和方法,机制和动力,可持续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安全。
二、稳定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途径
1.有效配置农业资源,通过农业现代化稳定粮食基础。通过资源整合,开辟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把河南省7500万亩耕地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实现集约化、内涵式增长,构建现代农业作物体系,整合农业资源,实现现代农业机械化。
2.调整产品品种结构,实现增产、增值、增效、增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农产品品质质量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通过产品差异占据市场,避开通过激烈的价格竞争争夺市场。把追求粮食绝对数量为主的“增产”战略转向追求粮食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主的“增收”战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统一制定农产品分级标准,实行优质优价政策,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发展循环农业、节约农业、标准化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调整农业产业层次的结构。不断地调整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林业、水产养殖业的产业构成,扩大市场需求大的产业的生产规模,缩小市场需求萎缩的产业的生产,使各产业间相互协调、联动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地区产业升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信息体系建设,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
4.调整产品层次的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避免单一因素造成市场风险。在产品品质多样化、优质化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农产品的专用化、精细化、功能化、营养化、有机化,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突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加速工业化进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围绕抓龙头、建基地的思路,调整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强化服务功能,创新工作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扶持壮大农产品企业,走“公司+农户+市场”的企业产业化运行模式,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化经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农村人口有序转移。
6.科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依托。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产品的名牌战略。强化农业标准化信息网络化建设,搞好品牌效应,促成名优产品+龙头企业+农户以及标准化+协会+农户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资金优势和协会的技术优势和指导带头作用。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由政府牵头,职业院校发挥主体作用,健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搭建农民受教育培训的社会化服务平台。
三、建立有效的粮食安全风险防范机制
1.粮食安全风险防范监测指标和实施手段。粮食安全风险防范机制以最小限度的效率损失为前提,追求的是一定安全水平下的最小效率损失或一定效率损失下的最大安全水平。粮食贸易中的风险防范是粮食安全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其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安全体系各个环节的协同作用。风险防范机制应尽可能与国际多边协议相一致,注重对影响粮食供给和进口能力的因素的控制。将贸易依从度作为监测和控制指标,将使得风险防范机制滑向单纯对粮食进出口规模的行政干预。
2.预防或减轻国际政治关系恶化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的威胁。粮食贸易依从度控制在8%以内,控制耕地面积的非农业占用,利用国际双边和多边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进出口关系,分散粮食进口的政治风险,建立粮食贸易伙伴关系,对进口粮食所需外汇用量进行监控,建立高效的粮食储备系统。
3.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粮食安全创造条件。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产品结构;加快发展农林畜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外向型创汇农业,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四、稳定河南省粮食安全,推进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1.农业结构战略调整。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技术示范等手段带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研究制定分行业、分品种、分区域的农业结构调整规划。
2.产业化发展政策。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发展,产业化发展,区域化发展的经济政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重点抓好农产品的品种品质、贮运加工、生产的区域规模、销售的市场开拓和出口创汇。着力推进以县城、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和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各种联合体形式并举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建设,不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规模发展。
3.粮食主产区灾情农险。以法律形式明确农业保险在农业保护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参与主体、受益主体的关系,以及政府在开展农业保险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作用,为农业保险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安排。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商业保险体系为主体、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层次巨灾风险损失补偿体系,构建巨灾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提高抗御巨灾风险的能力。
4.粮食稳定增产行动。保护耕地,推进耕作制度改革和规模化种植。加强生产、储备和统筹调度,农业信息系统保障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电力、水利等物资需要。农资价格监测和市场调控治理行动。
5.核心农业产业区。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整乡整县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全面推进科技进村入户,推广增产增效技术。
6.粮食经济政策和粮食生产贸易管理。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协调配合和督导检查,重点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市场为纽带,发展粮食经济的产品链、产业链、供应链、消费链。
【关键词】耕地质量;建设;现状;问题;对策
耕地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资源,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目前耕地资源紧张、保住耕地红线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保障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与苏、鲁、豫3省11个市县接壤,是淮海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辖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埇桥区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总面积9787hm2,总人口535万人,耕地面积544000hm2,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和水果生产基地。
1 当前宿州市耕地质量现状
宿州市现有耕地544000hm2,其中中低产田342667 hm2,占耕地面积的63%,虽然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却是严重制约全市粮食高产的主要因素;有效灌溉面积仅有176667hm2,旱涝保收面积149333hm2,灌溉以小白龙和大水漫灌为主,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小,实施范围小,由于灌溉条件受限,加上自然灾害频繁,旱灾涝灾频发;耕地土壤障碍因子多,地力支撑产量绝大部分在450~600kg之间。与第二次全国普查相比,全市土壤有机质(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上升幅度在40%~80%,速效磷上升幅度在80%~120%,速效钾持平,碱解氮略有上升,土壤容重下降,质地变优,这些因素显示土壤是呈优化发展。但土壤pH值(酸碱度)却在迅速下降,下降幅度在0.5%~1.0%。机械化整地质量差,耕层变浅;部分土壤存在污染或有污染风险;人为破坏耕地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耕地质量改善状况不容乐观。土壤肥力已成为限制市农业继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 宿州市耕地质量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2.1 开展耕地地力定位监测和土壤墒情监测,及时掌握耕地养分和墒情变化动态
根据农业部《全国耕地土壤监测规程》的规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国家近年来通过标准良田建设等有关项目,在我市的产粮大县灵璧县建立了耕地质量区域监测站(全省15个),同时在四县一区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耕地地力长期定位监测点173个,采集定位监测点土壤样品173个, 分析化验2249项次。通过耕地地力定位监测,掌握了全市耕地土壤类型的养分动态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土壤改良培肥对策和建议,促进了耕地质量建设工作的开展。
我市旱耕地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季节性干旱明显,旱涝时常成为耕地质量提升的障碍因子。针对这些特点,我市根据农业部《全国土壤墒情监测规程》的规定,开展了土壤墒情监测。2012年,农业部在我市设立了4个国家级墒情标准监测站,每站分设10个标准监测点,定期开展监测工作,分层采集土样点位2960个共8880个土样,发送墒情简报74期。墒情的监测,为抗旱排涝提供了技术依据,有效地降低了因旱涝对耕地质量建设的影响。
2.2 开展耕地地力评价,为耕地质量建设提供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定级划分》(NY/309-1996),我市耕地分为平原潮土、砂姜黑土耕地类型区。2005年萧县成为农业部首批测土配方施肥试点县,2006年砀山县、埇桥区、2007年灵璧县、2008年泗县相继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工作。随着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的不断推进,2006年耕地地力评价被纳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内容。目前我市5个县、区已全部完成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查清了耕地地力等级、分布及低产障碍因素,建立了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海量数据库,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也因此实现信息化、高科技化的管理,目前我市各县都配备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触摸屏及掌上电脑,30%的乡镇将在今明两年配备触摸屏,农民可以随时查到各自耕地的相关信息、质量情况及施肥配方和施肥指导意见,土壤肥料工作实现了部、省、市、县四级网上办公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我市耕地质量建设的发展。
2.3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不断提高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利用20世纪80年代的土壤普查结果和近年来的地力监测、测土配方施肥等成果,针对各类中低产田的特性特征,我市因地制宜地开展改造治理和培肥,有效地改善了中低产田分布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条件,不同程度地消除了低产障碍因素,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了土壤肥力。全市高、中、低产田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低产田面积由2005年的74%下降到目前的65%左右。中低产田面积不断缩小,2012年,高产田有179333 hm2,比2011年增加667 hm2;中产田有240000 hm2,比2011年增加1333 hm2;低产田10266hm2,比11年减少2000hm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定级划分》(NY/309-1996)全市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我市耕地已由2005年的三至九等一跃上升为二至六等,质量等级也由最高级三级上升为二级,消除了七、八、九三个低等级,耕地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2.4 大力实施地力提升,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近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耕地质量建设。我市农业部门抢抓这一机遇,大力实施地力提升,积极推广科学施肥技术,促进耕地质量不断提高。
2.4.1 开展标准粮田建设
与发改等部门一起,继续组织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的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在泗县、埇桥区等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累计建设面积26667 hm2,基本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沟)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土地平整、肥沃安全”的标准。
2.4.2 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培肥土壤
我市各级农业部门主动作为,在没有任何专项资金的情况下,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覆盖还田、堆腐还田等各类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应用面积333333hm2以上,恢复绿肥种植面积3333333hm2,还田总量30000t,商品有机肥应用20000t,应用面积53333 hm2。通过有机质提升行动的实施, 夯实了全市耕地质量建设基础。2012年底,全市土壤有机质提升0.03%,土壤各类理化指标逐步优化,肥力水平显著提高,有效地增强了我市粮食生产的后劲,使农作物产量逐年增加.
2.4.3推广科学施肥技术
针对耕地土壤养分特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733333hm2,实现了平均毎667㎡节本增效56元,总节本增效达6亿元,同时还减少了滥施化肥对土壤造成的面源污染,有效地保护了耕地质量。
2.5 农业结构调整趋于合理
我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适当调整了种植结构,大豆、棉花面积略有减少,小麦、玉米、水果、高效蔬菜面积有所增加。其中设施栽培如日光温室、中小拱棚等面积增加3333hm2。
3 存在的问题
3.1 南部砂姜黑土耕地土壤酸化现象加剧
酸性土壤(pH值5.5~6.5)面积已有6667hm2,pH值低于5.5的强酸性土壤面积达1333hm2,已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
3.2 农业机械化程度虽高,但机械化水平低
一是耕作深度不够,作物赖以生存的耕层变浅,根系生活环境受限。二是旋耕质量差,耙地不透不匀,耕后不镇压或镇压不到位,造成机械化整地质量差。三是收获时留茬太高,焚烧秸秆带来耕层土壤有益微生物死亡。这些都不利于耕地质量的改善。
3.3 农田污染及污染风险在加大
随着城市工业化发展壮大,农业生产中化学品的应用不断增加,农田污染风险越来越大。
3.4 补充耕地质量不容乐观
农业部门不了解补充耕地的相关信息,不知道补充耕地的具置,而且缺乏监测与评定资金,因此监测和监管不到位。
3.5 土壤肥力与当前粮食生产中优质、高产要求不相适应
4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对策
(1)酸化问题,可通过对已形成的酸性及强化性土壤进行改良。限制高氯复混肥的使用,同时施肥时注意施入碱性肥料。对于强酸性土壤,政府给予资金支持,启动酸性土壤改良措施。
(2)提高机械化水平。一是加强对农机手的培训教育,技术培训和素质教育相结合,提高机械化操作水平。二是结合农业项目或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机手操作到位。同时国家启动焚烧相关法律、条例或办法,加大秸秆禁烧的力度。
(3)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监管力度,防止污染。对已污染的农田,政府投入资金实施污染改良。
(4)对补充耕地进行质量监管。政府出面协调,国土与农业部门配合共同协作,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农业部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改良而使之符合要求。
(5)农业部门结合农业各类项目的实施,或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加大土壤培肥的力度,提高土壤质量等级,增强土地生产潜力,使之充分发挥增产、优质、高效、生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百明,王秀芬.耕地质量建设的生态与环境理念[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01).
大家好!首先,我谨代表区委、区政府,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你们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江阳农业发展表示衷心感谢!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就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2018年,在省农业厅大力关心指导下,我区以四个突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成功创建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县。
第一,突出抓好工作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强化。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省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以区政府名义制发《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镇街、部门责任,并将现代农业发展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针对我区现代农业核心区,专门成立以区领导为指挥长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指挥部,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同时,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张时间表、一抓到底”五个一现代农业发展制度,在全区涉农镇街配齐专职技术服务人员,区农林局全程跟踪项目指导,在人力上全力保障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工作。
二是政策保障强化。出台《现代农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试行)》、《以奖代补项目资金实施指导意见》等15项政策文件,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新型经营主体、现代市场营销体系、农业投融资等方面实施政策奖补,全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和集约化发展。全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工作原则,开展农业保险参保工作。在全区积极推广水稻、小麦、玉米、蔬菜、高粱、水果、畜禽等种养殖业保险,做到应保尽保,切实化解农牧市场风险。探索试点农房、奶牛、鱼塘养殖、制种等地方特色保险等,切实维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权益。
三是资金保障强化。多元筹措资金,强化项目资金整合,做大做强支农“资金池”。将现代农业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财政“三农”资金投入逐年增长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杠杆撬动作用,设立XX万元现代农业发展基金,撬动银行资金XX万元,用于支持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创新金融扶持机制,成立国资公司发放资产债权融资XX亿元,为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成立农业担保公司,2018年支持企业争取支农贷款XX万元。全年共整合涉农资金XX亿元,实施重点农业产业项目XX个。
第二,突出抓好产业发展。
一是规模化产业加快发展。按照突出特色、适度规模、创新驱动的思路,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特色产业基地连片扩面。围绕早春蔬菜、有机高粱、优质水果、水产畜牧养殖四大传统优势产业,高起点高标准编制《省级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县发展规划》,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带和产业区。倾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南区核心区全面建成开放,北区产业基地正加快建设。同时,组团化发展甜橙、桂圆、有机高粱、露地蔬菜、水产及畜牧养殖等五大基地。2018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达XX万亩,实现产量XX万吨,其中高粱种植面积XX万亩、产量XX万吨;蔬菜种植面积XX万亩、产量XX万吨,特色水果XX万亩、产量XX万吨,生猪出栏XX万头。
二是产业化经营势头强劲。积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扩大群众参与产业发展覆盖面。全区有农业龙头企业XX家,其中国家级XX家,省级XX家,引进其他各类企业XX家,实现总产值XX亿元。已培育规范化农民合作社XX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XX家、省级示范合作社XX家、市级示范社XX家,发展家庭农场XX家,种养殖大户XX余户,订单带动农户XX多户。2018年,全区适度规模经营率同比提高8.5%,全区农产品订单覆盖面达70%,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面达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X元,同比增长XX%。
三是标准化配套不断提升。按照“水成系、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标准栏舍+沼气配套齐全”的要求,通过实施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举措,大力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基础。近五年来,累计投入涉农资金XX亿元,为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全区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XX、灌溉保障率达到XX%,建成高标准农田XX万亩,新建机耕道XX公里、沟渠XX公里,农业机械耕种收率达到XX%,公路通达率达到XX%。
第三,突出抓好三产融合。
一是大力实施农旅结合。大力发展以休闲、观光、体验为主的近郊乡村旅游,一三联动充分发挥叠加最大效益。着力推进产业基地景区化,积极打造主题公园、休闲体验带、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休闲观光农业园、水产垂钓生态园等国家4A 、3A级多功能生态农业观光景区,做响乡村旅游节会活动,同步配套生态疗养、田园生活体验、餐饮住宿等旅游功能设施,取得良好的市场反映。目前,紧邻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古街正在加快打造,特色小镇等项目正在加快对接,2018年,全区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XX亿元,同比增长XX%,有效激活农村发展活力。
二是加快发展“互联网+”。 依托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鼓励农业产业经营主体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或利用第三方平台开拓市场,2018年引进培育农业电商平台XX个。新建区级农村电商服务中心XX个,打造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店XX个,实现农村电商覆盖率增长XX%,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年增长XX%,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销售网络基本形成,特色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完善。同时,采取“电商+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开展电商扶贫,引导电商企业点对点联系贫困户,促进市场需求与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无缝对接,打通农产品外销最后“一公里”。
三是着力加强农企合作。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为基础,加快发展从技术、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打造高附加值的农业品牌,切实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引领作用,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基地+农户”模式,共建产业园,有效带动农民就业XX人。积极打造区域特色农副产品品牌,推动产品抢占中高端市场。依托企业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XX个,其中国家级、省级知名农产品XX个,创建无公害农产品XX个,绿色食品XX个,农产品地理标志XX个,三品一标认证面积XX万亩,品牌化销售率达到XX%。
第四,突出抓好改革创新。
一是科技引领不断增强。着力构建科技支撑体系,集成适合本地的新技术、新模式,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推动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引进推广智能温室、节水灌溉、生物防治等新技术。加快成果转化。积极推广新模式,引进作物新品种XX余个、新技术XX项、新模式XX项,转化省、市、区各级科研成果XX项。加大技术应用。建成信息处理中心XX平方米,将全区种植和养殖基地监控设备联网,实现全程精准管理和远程控制。加快建设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物联网远程监控系统,构建大数据云平台,推动智慧农业加快发展。
二是农村改革纵深推进。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建立完善土地流转交易信息平台,实现土地有序流转。在试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农村集体资产纳入股份,农民持证入股并按股分红。率先探索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构建政府、银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机制,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含收益权、用益物权)未来权益价值抵押融资,累计流转土地达XX万亩,通过土地实现贷款XX万元。推进农民创业创新,打造农民创业孵化园XX亩,吸纳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创业人士等入园孵化,培育农业“双创”队伍,有效激发了现代农业发展内生动力。
1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整体布局,绘制有机事业发展蓝图
(1)在成佳、甘溪、大兴等乡镇建设有机茶产区,优化提升标准化茶叶基地,全面建成“西部茶都”物流中心,加快茶叶精制、精深加工发展,打造中国绿茶第一乡。(2)在复兴、西来、大塘等乡镇建设有机猕猴桃产业区,大力建设有机猕猴桃基地,创建国家级猕猴桃工程中心,与联想佳沃集团共同打造中国猕猴桃之都。(3)在鹤山、寿安、长秋等乡镇建设有机柑橘产业区,全面推广优质晚熟柑橘品种,建设中国春橘之乡。(4)在以寿安镇为核心的循环农业发展区,建设优质粮油和标准化生猪基地,适度发展标准化有机生猪基地,与中食集团共同打造中国西部肉食品交易中心。(5)依托四大有机产业区域,建设有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有机农产品交易中心、智慧有机生活服务中心、有机事业发展监管中心、蒲江耕地环境固碳增汇推进中心等五个中心。
2坚持三业并举、三化促动、融合发展,夯实有机事业发展基础
(1)坚持“优质茶叶、水果、生猪”三业并举,完善配套政策,健全服务体系,引导三大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覆盖全县、区域化布局的三大特色产业带。蒲江先后荣获“国家级茶叶、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区”“中国绿茶之乡”、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等称号,三大主导产业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2)坚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三化联动。以农民专合组织带动、技术托管、授权种植、土地股份合作模式等形式推进规模发展,做大农产品产能,优质茶叶、猕猴桃、柑橘面积分别达100平方千米、67平方千米、133平方千米,生猪年出栏稳定在100万头;加强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茶所、中柑所等科研机构合作,以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为载体推进标准化发展,提升农产品品质;以“蒲江雀舌”、“蒲江猕猴桃”、“蒲江杂柑”三大区域品牌为依托,深入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加强品牌化引领,“蒲江雀舌”、“蒲江猕猴桃”品牌价值分别达12.77亿元和10.55亿元,“蒲江杂柑”获评“中华名果”。(3)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突出以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基础、低碳生态加工业为主导、生态旅游业为新增长点,加强农业上、中、下游产业联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四化同步”,实现广大群众在参与三次产业发展中增收致富。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1655元,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3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构建有机事业标准化体系
(1)坚持以土壤改良为重点,兼顾空气、水污染治理等环境改善,构建有机农业生态环境。(2)健全农业投入品监管、供给、循环机制,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构建农业公共防疫和植保体系。(3)加快推动三大产业标准制定,支持业主按照绿色、有机标准进行生产,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报欧盟有机认证和GGAP认证。(4)构建以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业信息服务、农业自然技术经济风险防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发展舆论氛围营造为重点的农业保障体系,促进有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4坚持立足高端、领先全国、瞄准国际,推动有机事业接轨国际(1)围绕三大产业,着力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或工程中心,加快科技研发体系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全省首个猕猴桃工程技术中心落户蒲江,正在加快建设国家级猕猴桃工程中心、茶叶研发中心、柑橘工程中心。(2)加快国际化市场主体培育,重点支持联想佳沃、中食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在市场推广、品牌打造等方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3)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农业宏观经济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产品检验检疫、认证监督、农产品贸易管理的合力,加快蒲江有机农业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作者:唐翠芳 王海燕 单位:蒲江县农村发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