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12 14:46: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体育;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50-01

一、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科研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分析,在它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发挥之前,它的研究价值可能仅占1%,甚至是0。因为我们知道科学研究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研究价值体现在哪儿?从应用的角度看,体现在所研究的问题能对社会或实际工作产生重大的意义或作用;从理论角度看,研究问题的提出应当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可见,研究成果的转化是科学研究价值的有效平台、是检验科研价值最有效的途径。

二、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

(一)成果转化周期长、转化率过低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如何转化,是长期以来困扰社会科学界的一个问题。社会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特别是对基础理论研究是否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社会科学成果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对策研究,都是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是转化的方式、途径与自然科学的成果有所不同。

当前,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速度慢,转化率低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不仅降低了研究意义,而且为重复研究埋下了隐患。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为例:1999年—2004年共立693项,截至2005年年底已结668项,结项率为96.39%。1999年—2005年共出版了9本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汇编内容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中已经结项的,部分优秀研究成果的6000字左右的摘要,其中1999年—2000年收录了28篇、2001年收录了39篇、2002收录了43篇、2003年收录了45篇、2004年收录了43篇、2005年收录了50篇,另外,2002年—2003年资助出版了三本书,包括5项研究成果,华南师范大学《美国体育社会学》、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中心《日本体育产业研究》、首都体育学院《体育经营学》、体育信息科研所《体育赛事经营管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学院《美国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9本汇编共包括251项研究成果,转化率为37.57%。当然,部分研究成果通过或政策应用等形式也进行了转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以研究成果摘要汇编的形式还是以论文或政策应用的形式进行转化的仅仅是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二)成果转化途径单一、专业性不强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公开出版发行的方式面示学术界与社会。这是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的最主要、最常见的形式;2、以内部报告的形式,为党和国家、政府部门、地方省市和企业的决策提供政策依据和正确的理论方法,服务于社会;3、以在学术研讨会议上发言或提交论文的方式,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4、以学术评价、评论的方式,向学术界和社会介绍和阐释社会科学成果的研究内容、研究状况、研究水平、学术成就以及研究的得失,推动学术交流与学术争鸣;5、以教学演讲、电视访谈、影视制作、网络文章等方式,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大众传播媒体,多方面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播科学知识、传承文明、教育青年与民众的功能,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三、制约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因素

(一)学术环境影响

就社会科学自身而言,一些研究人员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对国家和社会急需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热情不高;有的学者有意无意地远离实际,认为只有搞纯学理研究才是有学术水平和学术品位,看不上做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和宣传的人;有的学者的应用研究急于求成,深入研究不够,研究质量不高。这些都造成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困难。科研成果推广应采用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战略。同时,现有的成果管理的评价机制,还没有将成果的转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内容。以学术价值为评价重点的取向,有利于学者不断提高其学术水平与学术质量,但由于评价的结果大多用于评奖、专业考核和评职称等项工作,也加剧了一部分研究人员重成果写作不重成果应用、重学术界反响不重社会影响的倾向。

(二)社会环境影响

就其外部而言,完备的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制度与机制还未形成;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有效渠道和途径还需进一步拓展和规范化、制度化;对社会科学成果应用中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待改进;一些实际部门的同志对社会科学的学术贡献和实际作用仍缺乏深入的了解,重视不够。

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策支持

制定政策,建立适宜科研成果转化的新体制;增加经费投入,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探讨建立科学、客观、可操作的科研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既要拓宽视角、转变观念,提高对成果转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也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国家和社会科学界在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方面的制度和机制建设。

(二)完善推广方式及途径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尤其自身独特方式与途径。按成果的性质及应用范围,其推广的方式与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包括应用基础):通过公开,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报告,专题讲座和出版专著等方式,进行推广;2、实用性研究成果:通过咨询、报告、和提供有关部门进行试用等方式,进行推广;3、拓展互联网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应用

扭转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困境,要求既要大力宣传社会科学研究的成就与社会贡献,又要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为社会和大众提供高质量、多形式的优秀成果;逐步纠正当前学术界的不良风气,改变的被动因素,增强研究人员的主动研究意识;增强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联合协作,以其不断改变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氛围,继而不断提高研究质量。

参考文献:

\[1\]田雨普.澳大利亚高等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内部管理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2009,(1):47.

第2篇

人文社会科学能否借乘时下中医药文化振兴之东风,主动融入中医药院校学科教育,作出更大成绩,这才是当下人文社科教育发展的关键。目前大部分中医药院校都设立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关学科,负责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研究,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医学和人文交叉学科建设在不断发展。但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却不容忽视,不容回避。如,有的中医药院校高层管理者对于发展人文社科教育没有充分重视;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社科教育缺乏特色,趋同发展,流于形式等等。可见,新时期中医药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之现状确有让人堪忧之处,并且实践中仍存有诸多制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的具体因素。

1.凸显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原则束缚了人文社科教育的发展突出中医药特色的优势初衷虽好,但实践中往往许多中医药院校陷入只向中医学科倾斜教育资源而忽略其他学科发展的窘境中,人文社会科学必然成为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豆芽”学科。此外,虽然许多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两个原则是医学与人文并重、基础与临床结合,但为突出中医药特色而增加中医药课程的设置比重,导致这些院校人文轻,中医重;专业课程繁冗,学生不堪重负;人文课程数量有限、质量有待提高。在以往实践中,大多数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课程内容缺乏中医特色、实效性和针对性,也使得人文科学与中医学实践脱节,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2.学科建设中的“为”与“不为”的原则制约着人文社科教育的发展中医药专业是中医药院校的核心专业之一,常被学校当作优势专业争取国家和地方资源投入的重量级砝码,所以进行学科建设时,中医药学科建设往往首先得到积极回应,学校常常积极解决诸如人才引进、资金投入、硬件设施配备、图书设备采购等要求。而人文社会科学则经常属于“选择性作为或者零作为”的领域,这些其实极大限制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

3.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制约着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绝大多数中医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尚未形成医学人文社科教育的多级学科体系,很多还只是单纯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甚而简单地用政治理论课代替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这往往使得医学生知识广度狭小,专业深度不够,道德意识淡薄,创新精神匮乏。另外教学形式的单一、方法的落后、考核评价体系滞后等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人文社科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师资稳定以及优秀人才引进,人文社科教育的发展自然很难“更上一层楼”。

二、新时期中医药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建议

新时期中医药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非朝夕之功,只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敢于实践,中医药院校就有能力为繁荣和发展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做出贡献。

1.促使观念更新,提高对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中医药院校的管理层应该摒除以下几种观念:①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干扰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②人文社会科学对于培养现代中医医药人才作用不大。③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就是只要把政治理论课上好就行。④人文社会科学应该为中医药学科服务,处于从属地位。中医药院校的中医药教育,既是传授医学知识,又是传授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既有普通专业的普遍性,又具有自身独特的人文特征。所以,要把思想意识提升到人才素质的培养上来,要从培养新型的中医药人才上看待人文社会科学对中医药院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2.突破建设重点,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医药院校可以采取重点突破,以特色求发展,选择性地建立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交叉性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创设较多的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文学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在管理模式建设方面,中医药院校可对人文学科与中医药学科进行整合创新模式管理,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努力塑造富有中国文化底蕴的现代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精神。

3.重视校风建设,培养人文社科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校风建设,优化校园文化,对于培育中医药院校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院校新时期的竞争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从校训校歌的确定、校园媒体文化的宣传、人文社科学术讲座的举办到学校景观的布局、道路建筑物的命名、寝室教室文化的营造以及学生就餐环境文化的设计等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融入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理念。另外,鼓励广大教职工利用自身专业人文社科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社科教育,使人文社科素质的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工作、实习全面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医学伦理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3篇

推动理工农医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做到“三个尊重”

首先,建立与其学科特点相适应的学术评价制度,要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体现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差异。我国理工农医类高校现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基本上是对自然科学学术评价制度的简单模仿,忽视了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门类之间的学科差异,存在着以自然科学的标准来裁量、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的现象。其后果是造成哲学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都从属于自然科学,丧失自己的学科特色。与自然科学相比,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民族性、阶级性、本土性以及真理检验的直观性,价值实现的潜在性和间接性,成果多样性及引文的长周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要求我们在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时予以尊重。

其次,建立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特点相适应的学术评价制度,有必要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同行评价制度。当代学术研究中,与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并存的趋势使学科分化越来越细,隔行如隔山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似乎每个人都可以插上嘴说两句,但事实上,只有同行才能作出真正科学、客观的评价。在进行研究项目的评审时,也只有同行才能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如方法的可行性,研究意义的大小等等。尽管同行评价可能受到个人学识水平、主观倾向或学术成见的影响,也可能因为利益关系而失去公正性和客观性,并非无懈可击,但相对于行政评价和量化评价,其优势也是明显的。近年来学术界所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的批评几乎都指向量化法,因为量化法重量而不重质,将学术研究等同于工厂里的流水线,是根本违背学术发展规律的。Www.133229.COM行政评价体现的是行政思维而不是学术思维,行政思维凭借行政力量会极大地妨碍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而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来说,学术自由几乎就等于学术生命。同行评价虽然并非无懈可击,但其弊端的出现是非本质性的,可以通过单盲法、双盲法、公开式、交互式、集体法等多种方法来尽量保证评审的客观性。只不过同行评价程序的复杂性需要增加评价的成本投入,延长评价的时间,这需要得到高校领导和管理层的理解和支持。

再次,建立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校特点相适应的学术评价制度,还要求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内部差异。哲学社会科学或通常所称的文科各学科之间的差异并不比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差异小。以哲学和社会科学为例,以前我国学术界、教育界普遍不承认二者之间的差异,而统称之为社会科学。近年来,尽管哲学不属于科学,自然也不属于社会科学的观念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但在学术评价制度上没有相应的体现。我们现在将所有的学术研究统称为“科学研究”或“科研”,而哲学并不属于科学,对它的研究应不应该属于“科研”呢?如果不是,我们每年申报那么多的科研项目,填写科研成果,是否名不副实?不仅哲学,其他传统人文学科如文学、史学、历史学等能否称之为科学也一直存在争议,这个争议不仅仅是名义之争,更本质的是学科研究方法之争。社会科学从一开始就以自然科学为榜样,并向其借鉴研究方法,强调研究成果的可量化和可重复性,而这些特征不可能在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中体现出来。理工农医类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师资力量薄弱,往往难以独立组建院、系、所等二级单位,某些理工类高校的人文学院或社会科学学院因此成为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都差异很大的学科的杂烩。这一特点反映到学术评价制度上就是忽视哲学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往往只根据某个强势学科的特点来制定学术评价标准,并对其他学科进行评价。而这些强势学科往往是实用性的社会科学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它们的学科研究方法已经完全自然科学化,讲求实证、定量分析、模型分析等,与传统的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相比,差异巨大。用这些学科的学术评价标准来评价文、史、哲等人文学科,会造科的研究成果因为无法“科学化”、“实用化”而遭到忽视甚至歧视的状况。

三、尊重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校教师的贡献,为他们潜心学术提供必要的保障

基本的物质利益是保障学术研究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如果研究者整天要为稻粱而发愁,是不可能沉下心来做学术研究的。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薪酬水平普遍偏低,尽管其总体收入水平居于社会各行业中等偏上的位置,但与其他行业的同等学历人员相比,高校

转贴于

教师薪酬明显偏低,而且增长速度缓慢。王勇明等人对我国40所高校教师所作的一份薪酬满意度调查显示,在所有被调查的教师中对于薪酬“较满意”和“很满意”的仅仅只有14.84%,而表示“较不满意”和 “很不满意”的却占到被调查教师总数的41.01%,另有44.15%认为“一般”[8]。2010年10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江苏省教育厅联合主办的“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直言不讳地指出,仅仅靠国家规定的工资收入,高校教师的待遇就太差了[9]。目前高校教师的收入之所以还算体面,主要是建立在“创收”和“项目提成”的基础之上。但并不是每个学科都能够有足够的“创收”机会,因为不同的学科和研究方向决定了与市场需求联系的紧密程度。一些应用学科因为天然地紧跟市场需求,更易产生经济效益;某些传统的基础学科如文史哲等则很难通过市场获得“创收”。但这些教师同样面临住房、婚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经济压力,如果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他们可能就会“潜心创收”而非“潜心学术”,或者急功近利,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学术资源和研究经费,从而引发学术道德失范等问题。

因此,理工农医类高校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还需要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解除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的后顾之忧,为他们潜心学术创造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高校收入分配实行“效率优先”政策。1999年后全国高校普遍推行了国家标准工资加校内津贴的分配制度和模式,这次改革的总体思路就是“效率优先”,试图通过物质利益的激励来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根据“效率优先”的思路,收入分配应该向“效率”更高的群体倾斜,通过物质利益的刺激来鼓励所有群体提高“效率”。那么,高校教师的“效率”从何体现呢?高校教师的“效率”主要体现在其“工作绩效”上,这主要又由教学和科研两部分组成。教学方面的“绩效”可以通过计算教学工作量来进行量化,以此为标准来进行分配;但科研方面的“效率”却往往难以量化,而且目前的量化评价体系根本不能表现哲学社会科学的“效率”和“工作绩效”。我国大学的整体“绩效”主要由各种大学排行榜来认定,但目前我国社会中介机构所作的高校排名具有严重的偏科性与功利性,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在当前的高校评价体系中,工科类得分高于综合类,综合类得分高于师范类,哲学社会科学比重越大的高校排名越差;自然科学研究的得分一般远远大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得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完全附属于自然科学,甚至可有可无,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贡献基本上是忽略不计,偏科现象十分严重。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各种大学评价体系中得不到应有的承认,不能为提升高校整体“绩效”作出贡献,也就意味着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师的“绩效”是低的。根据“效率优先”的思路,“工作绩效”低,自然获得的收入也应该低。不合理的大学评价体系导致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误判”,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师的贡献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已成为我国高校的通病,也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巨大障碍。转贴于

第4篇

经典实用主义以社会科学介入现实问题的解决,从而形成的社会科学哲学思想的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实用主义真理观:为信仰服务。对一个命题的判断通常有真假两种结果,实用主义学者的评判标准不再是“符合论“”融贯论”或是“多余论”等,而是一种某种意义上的一致。这就意味着只需要谈话诸方在他们共同的信念下认为某一个理论或某一类思想可以达成一致就可以了。在那之后,实用主义被搁置了很久。但最近,甚至是在更早的时候,它又被恢复了它在美国的地位。其实,这是可想而知的。实用主义这次的回归不仅保持着经典实用主义的传统,还带来了新的内容。实用主义的包容性越来越强,可以使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这就不难解释它的生命力。新实用主义的思想主要是以罗蒂为主的后哲学思想。他的思想把许多学科都包容了进来,尤其是文学、政治和道德伦理。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学科有了可以冠以“科学”的合法地位。在很多时候,罗蒂认为文学、政治或是伦理道德比传统社会科学学科还值得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实用主义,不仅在美国站稳了脚跟,而且在美国的外交手段中,我们可以不断地看到他们的实用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功利的、利己的,同时还是开拓的、探索的。二是实用主义研究方向:以人为本。实用主义的魅力是当你使用这种方法论时候,你会感到很轻松,很有效。它的研究永远是一种向上的力量,这应该与它的理论渊源有关。在实用主义哲学中我们永远都抹不掉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子。这样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或是其他物种都遵循优胜略汰、适者生存的原则,所以我们的研究就会越来越复杂同时也是向上的。在实用主义的思想中,我们同时还能清晰地看到以人为基础,尤其以人的兴趣和情感为出发点的唯意志论的影子。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在实用主义中可以找到。

实用主义很注重的是研究某一问题的兴趣,以兴趣为出发点,便可以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达到有效的目的。同样来自于唯意志论的观点,即对人本身的考虑很重视。这点达成共识:“人类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进行思考的生物。当我们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的时候,那些把自然科学作为研究对象的大部分理论原则便不能使用。”因为,研究人类不能仅仅通过对某一个社会背景下的他们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推而广之。我们需要在特定的时期、背景、文化中判断他们的行为,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语言所表达的观点,而理解这些语言的重点便是语言的环境。因此,对于研究社会科学的学者来说,实用主义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个方法会让我们在了解我们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同时,变得开心、有趣和更有上进心。实用主义方法论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三是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实际且多元。实用主义作为一个哲学学派,他们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是有些观点属于实用主义的范畴,尤其体现在对社会科学研究中。许多哲学学派一直以来都信奉自然科学研究框架下的社会科学研究。因为他们认为“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应该模仿自然科学。其实他们赞同了价值中立原则,认为历史学家或社会科学家应该不带有个人感情和价值导向来研究社会现象。”

但无论是实用主义学家皮尔士的科学主义、还是詹姆斯的意识流、还是杜威的工具论都充分地证明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无法做到价值中立或完全客观。因为,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类行为、人类的生活习惯或是他们的信仰,都没有办法摆脱掉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能够影响他们的信仰。而生活环境和信仰都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种观点在某种社会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而在另一种背景下则是无解的。比如,我们常常看到:一个男孩子在路上看到一个吸引他的女孩子,通常会上下打量一番,然后看着她的眼睛微笑。而对方也会为自己被关注而感到骄傲。如果换个场景,结果就会大相径庭。假如刚才的行为我们在美国的黑人区做一次,估计那个男孩子就难逃一劫。因为在那里的社会背景下认为盯着不认识的陌生女孩子看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甚至是一种轻微的犯行为。因此,我们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一种通用的社会行为准则。

在使用实用主义的方法论研究社会科学中,有两位学者起了重要作用。第一个人是库恩,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为实用主义这个不能体现严格意义上的理论的理论提供了成为科学理论的基础条件。因为库恩对那些“反常”的理论提供了自我修正的条件。我们的社会科学理论在不断地“前进”,但如果仅仅因为他们不符合某种严格的逻辑框架就剥夺了他们生存的权利,显然是不公平的。只有当他们的理论内核真正的“坏掉了”,我们才可以宣判这些理论的不可存在性。而在这里,我们认为的内核不能再使用的标准是:实用主义的理论无法让我们的问题变得更加容易解决。就像各大学派一直在争执的主观与客观的区别。第二个人是罗蒂,他的种族中心主义为我们研究社会科学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例子,这样的现象在社会实际中比比皆是,还有很多奇怪的、我们无法理解的、可能与某种有关的现象。当我们面对这样一群与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相差很远的人并与之交往时,又该怎么办?罗蒂的办法是以自己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为出发点,与对方沟通。我认为,这个办法可能不是最快的沟通方式,但一定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我们的信仰和观念不一定要强加于对方,只需要找到可以达成共识的信仰和观点即可。找到共同点会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对方的行为和语言有帮助。

这样的理论和实践框架更有理由让我们相信实用主义在研究社会科学的问题上并不在意理论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合,而是否能有效地成为行动的向导、是否能有效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否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实用主义学家们不在意社会本身是什么样的、应该是什么样的,他们更关注的是现在的生活环境是否是居住在这里的人类想要的,如果不是就听从内心的呼唤,向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努力改造。他们信奉的是这样的信仰,就像爱因斯坦说的“:有很多时候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想象力无限而知识有限。”按照实用主义的思想这句话是真的,因为他们还信奉另外一句话,就像皮尔士所说的:“每一个真值的句子都是为某一种信仰服务的。”而在这里,人类的兴趣就是他们的想象力的向导,他们在这样的想象力的条件下探索社会科学,就像经典实用主义哲学家所认为的那样:实用主义哲学剖析社会科学是需要我们以人类需求为本,以兴趣为出发点,以效率为落脚点。在这个问题上罗蒂———新实用主义的代表,延续了实用主义探索社会科学的精神,在新时期展现出他与前辈和同时期社会科学研究的哲学家不同的新特点。

二、新实用主义中的社会科学哲学:为社会科学哲学发展

20世纪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似乎越来越不能很好地处理实际问题。一种继承并发扬经典实用主义的新实用主义油然而生。新实用主义继承了经典实用主义的主要精神,即以人类需求为出发点、以兴趣为研究起点、以信仰为真理的判断标准、以效果为检验理论的最终标准。在我们可以找到的参考文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新实用主义有它特有的理论观点。而新实用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当属罗蒂。罗蒂的实用主义思想与经典实用主义思想的联系和区别是清晰可见的,尤其他提出的后现代哲学思想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他的后现代哲学思想不仅颠覆了我们对哲学基础地位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他的理论给了我们新的视野。所以我们选择对他的观点进行说明和解释,后现代哲学的思想可以基本代表新实用主义的理论特点。后现代哲学思想主要强调语言哲学的重要性。他不太重视经验对哲学的重要影响,而是注重我们的语言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正像他自己赞同哈贝马斯那样:“交谈理性代替了主体核心理性”。交谈、互动的研究方式,不仅表现出对杜威和詹姆斯的思想的继承,同时也看到罗蒂把研究重点放到了沟通的语言中来。罗蒂的后现代哲学思想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是个人主义与整体论的完美结合。研究社会科学哲学的学者对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并不陌生。尤其在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还是整体主义的问题上多少都有分歧。社会学家涂尔干坚决支持方法论整体论。坚持整体论的哲学家必然会忽视个体在整个社会中的影响力;而很多经典实用主义哲学家都偏向方法论的个人主义,非常注重个体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忽视整体的作用。但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我们需要找到的是社会背景下的社会规律或是较为普遍的特征。但鉴于社会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我们在此讨论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或是整体论就十分不妥。罗蒂在他的后现代哲学中认为:“把个人的自我创造和社会的团结同等对待,是同等有效的。”[5](P47)在这里我们可以说他把这个问题的界限弱化了,也可以说他把个人主义的研究方法和整体论的研究方法分别做了限制性的解释,即社会的发展是由个人做的,但个人的才能和价值需要有社会的发展来体现,在不同范围讨论不同的内容。

二是实用主义真理观的进一步发展。在上文我们已经对实用主义真理观有所讨论。对于一个句子的真值的判断通常以是否符合某种信念作为标准。因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结构会带来不同的信念,虽说这个会随着该地区的人类的不断认识的变化而变化,但信念还是有较强的稳定性。信念来自于我们对一个事物的习惯性认识或习惯。这种习惯性的行为有时候会带来一定的惰性,习惯于这样认识和行为的人不再会为更先进的发展而劳烦。罗蒂在这里指出了他的有所改进的真理观:真理便是可以指导我们成功的与世界打交道的那些句子所支持的信仰。“成功的”为我们的信仰提出了检验性的标准。较以往来说是不同的,按照他的思想我们需要与世界打交道,每个社会背景和文化结构下的人类是另一处人类需要打交道的对象。打交道时虽然要以自己的信念为出发点,但只有那些可以与对方达成共识的信念才能算是“成功的”。

三是大哲学的概念。实用主义在研究社会科学时候都很清楚他们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心理学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但其实这些学科都有较为严密的逻辑、严谨的思想和他们独有的名词及属性。他们同样是由被系统化了的、抽象化了的概念和定义组成。比如《社会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心理学原理》这类的书籍,它们包含了作为这一学科共同的、普遍的、较为一致的内容。因此,这些学科知识内容与研究方法不同,但它们同样来自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它们的研究对象相对稳定。相比较而言文化、艺术、伦理和政治中人的主观意识参与的较多,对于文化、艺术、伦理和政治的研究理论性更为弱,但地域性和社会背景的限制会更多,这样的研究更加符合实用主义的精神。当然,罗蒂并不局限于对哲学认识论的扩充,还有对方法论的丰富。他更加欣赏用文学批判的方法来与世界和不同的人类打交道。他认为:“实用主义的复兴超过了哲学的界限,还涉及文学的批判、社会政治问题而较少地关注自然科学。”这个思想与罗蒂反基础主义的思想,在逐步瓦解哲学的基础地位,从而更加突出人类情感和交流的重要性,最终侧重于文化及政治的研究。

四是以语言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正如之前所提到的,罗蒂所强烈支持的交流方式和沟通手段都是为了了解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结构下的人类生活,从而可以有效地解决发生在那里的社会矛盾,最终促使社会进步、生活幸福。因此,语言在他的研究中是关键性的研究对象。这个特点也是新实用主义与经典实用主义标志性的区别。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经典实用主义与新实用主义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最重要的是经验;后者最重要的是语言。”这与他的反本质主义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罗蒂的研究目的并不是要找出实际与应该的区别、本质与现象的区别,最终找到实际和本质,而是忽略此问题,找到对话中我们要表达的意思是否是我们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意思。

如果想了解对方语言中的真正含义,就要了解表达人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结构。对于研究人员而言便是要了解这其中的差异,为我们的语言环境提供这种差异。找到了差异就找到了冲突,找到了冲突就找到了矛盾。当我们解决矛盾之时就是我们达到共识之日。这样我们即可顺理成章地找到对话中的共同点,进行有效的沟通。不难看出,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思想其实就是用文化的思想来丰富哲学的内涵。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实用主义方法论下的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一定会在保持中心思想不变的情况下丰富并蓬勃发展。实用主义方法论下的社会科学哲学承载着历史使命比其他哲学学派对社会科学哲学的使命要丰富、多样并且有效。因为实用主义的方法论基调就是为解决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的。他的检验标准并不是理论的严谨性和思维的逻辑性,而是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少可以采用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实用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就像是一本生活百科,它是一种工具书,更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它会为我们带来阳光般的色彩。

三、未来实用主义中的社会科学哲学:为社会科学哲学升华保障

基于对经典的和新的实用主义社会科学特征及其哲学思想的概括总结,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实用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其研究和发展趋势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实用主义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内容极为丰富。实用主义本来就是一个包含范围十分广泛的方法论,用它来研究社会科学不难想到它的范围会扩大。这里不仅仅体现在研究内容的扩大,还有研究方法的扩大。从研究的学科内容上来说,经典实用主义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局限在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方面。但新实用主义的社会研究已经拓展到文学、伦理学、政治学等方面。可以说在以后的研究中还有可能拓展到其他领域。只要社会中存在行为和思想的地方,都会是实用主义方法论下所要研究的社会科学学科。以后的发展趋势势必会向着更加注重人的情绪、欲望、梦想等人类特有的方向发展。这与所谈的中国梦是一脉相承的。“梦”就是实现民族复兴、增强民族自信的梦,这个梦是现实的,是可以实现的,推而广之,世界的“梦”也会实现的,关键要立足于“人”。在对这些学科的观点上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并行观点。这些观点可能是相互交织并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因为这是由社会科学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可能会认定某种理论是正确的,因为它的确为我们的社会问题带来解决方案;但我们很难说哪个理论是错误的,因为不同的社会背景为那些在其他一些社会背景下无法解决问题的理论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只要它存在,就有生存的权利。”从研究学科的方法论上来说,实用主义的理论渊源非常丰富,这就不难看出它的方法论是开放性的。用实用主义研究社会科学的哲学家们都兼有另外的“身份”,因此,其他的研究方法也为实用主义研究社会科学注入了活力。不仅如此。同样是由于社会学科的特殊性,笔者不难看到研究各个学科的学者们同样具有研究他们那个学科领域的方法:比如,教育学方法论、法学方法论、经济学方法论。自然科学也有这一特点,但是社会学科在这个问题上体现得几乎是淋漓尽致。

第二“,对话模式”的社会科学哲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实用主义方法论下的社会科学哲学是灵活的、丰富的并且是包容性极强的哲学,所研究得出的理论也是开放的。一种“对话模式”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方法来源于詹姆斯意识流原理,发展于杜威的生物体间的互动理论,在罗蒂这里演变成为较为具有文化特色的“文学批判”模式。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什么样的载体,最终都呈现出一种“行为———反馈”的模式。与其说是一种对话,不如说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来自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结构下的思想碰撞。这种碰撞是明显的、最直接的交流。有了最直接的碰撞,才能有最深刻的解决方式,解决后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就会达成最有效的共识。这种共识是有益于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当然,这样的对话不仅仅体现一种思想的碰撞,还显示出语言对我们研究社会科学的重要性。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表达方式,我们要通过语言研究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但同样也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对于语言的研究还会有较大的困难。在苏格拉底时期,我们认为“:如果语词能够完全模仿事物的本性,我们就得到完善的语言,然而世界语言却总是由约定来加以补充。”

洛克对词语的认识给了我们新的启示,他认为“:一个词语的意义不是要表达这个事物本身,而是要表达说话人的观念”。这样的描述对我们是有利的,因为对话交流的意义本身就在于要有效沟通,达到基本共识,在有限的范围内找到社会的基本规律和内在本质。而洛克这样的解释与新实用主义的“词语的意义仅限于对话范围内”的观点是一致的。很显然,这样的研究方法将会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社会科学的主要指导思想。“科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神秘的词语。很多非专业人士感觉它离人类生活和日常活动很远,因为,当我们一提到“科学”一词时,首先想到的都是难懂、生涩的专业名词,严谨的理论思维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那些只有为数极少的人才有天赋碰触到的神秘领域。其实,这是很容易理解的。按照实用主义的思路分析,首先,很少有人对那些领域感兴趣;其次,那些领域的专有名词当下记得,因为不常用所以随后就忘记;再次,能够有严谨的逻辑一定不与繁杂的生活打交道。但实用主义方法论下的社会科学哲学便不再让“科学”神秘,他们会使得“科学”亲民化。

“科学”知识本应该为人类生活服务,很多人认为“在大部分的时间里,科学家们通常会把精力放在理论的争辩中,至于可行性的问题,他们考虑的略微少。”实用主义则不同。他们并不对“现象是否反映本质”的问题争论、也不为“当一个人说话时候牵动了多少块肌肉”这样的问题而烦忧。当他们研究孩子的教育应该着手于他们感兴趣话题的时候,就奠定了这样的基础:要想使孩子们做出卓有成效的事情,兴趣是起点,当他们找到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时,他们自然会为成功找到最有效的路径,而这个路径就是“对话”,对话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方法论理念把“科学”带到了生活中,而随着实用主义方法论在研究社会科学的道路上广泛运用“,科学”就会俯下身子与他的“子民”亲密接触。综上所述,实用主义方法论下的社会科学哲学是一个十分有活力的分支学科。它不仅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最有效的“工具”,进而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为我们的思想提供养分,让我们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尽可能多地拓展视野。

四、实用主义社会科学哲学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再也不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有声战争,而是以市场和国民生活水平为主的无声无息、无硝烟的战争。在这个战争中所有的国家都在奋力保卫自己的经济领地并以此为依托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掠夺。这是经济实力的比拼,更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实用主义的方法论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就算没有战火,也要知道战争其实已经悄然开始。这个现实让我们明白,在处理与别国之间关系时候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我国的经济基础,对他国的实力有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生活在本国的百姓对经济的发展体会最深。因为,经济的发展会给国民带来快乐。怎样能够使国民生活得快乐,同样也是实用主义解决社会问题的课题。在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也需要“对话”,但首先我们要站在同一个对话的平台上。那么,平台的高低取决于我们的经济实力。具体而言,涉及到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两个方面。然而,怎样才能做到那只“看不见的手”对市场自身发展既有约束又有自由,也就是宏观调控怎样才能做到不对市场自行发展进行过多干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国民幸福和快乐。

我们的经济理论研究也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国富论》还是《经济学原理》都体现着这一研究目的。而我们的经济理论指导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实践来完善经济理论。无论怎样,经济理论是一种方法,它告诉我们要切实发展,以国民生活的幸福感为一切理论研究和政策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发展即开放,我们同样要抱以开放的态度来发展经济。例如,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大量的资源,而这些资源从来都是国家严控的范畴。但是我们很清楚,多种方法的比较才能为资源开发选择到价值最大化的方法。这就需要政府抱以开放的态度来接受私人或团体优秀的经营理念。与此同时,我们深知资源是有限的,重商主义不能完全流入资源领域,这就需要宏观调控这只看不见的手对该行业进行调控。无论用怎样的方式,我们都要在科学的经济理论指导下努力发展经济,国家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保证经济体系健康快速的运行、其实我们都已经体会到这样的好处。在这种既有外界压力,又有内在需求的环境下,深入研究经济理论更加有必要。

第5篇

【关键词】文科实验室;方法创新;功能定位

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的研究开始受到关注。这些学者认为文科实验室的重要性主要针对教学的需要。在这一方面,有一部分学者进行探究,如陈晓梅(2008)、杨红伟(2006)、杨志安,吴炜,高亮(2009)、赵红,李著成(2011)等。但是这些研究观点表明,当前,文科实验教学与高校的学科建设没有挂上钩,这种倾向容易使实验教学水平降低,实验教学难以融入最新学科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应该重视文科实验室的方法论创新功能定位。

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与高校文科实验室功能定位

与理科实验室一样,文科实验室不仅仅承担教学功能,还可以承担重要的学科建设功能,可以为学科建设服务。高校在设计和规划文科实验室建设时,应该要计划让实验室为科学研究服务。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应该相互促进,主要原因是:

一是主流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社会科学教学必须依赖于实验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社会科学许多领域逐步融入了统计学、数字模拟以及其他可重复、可模拟分析技术。许多社会学科都力图在大量社会事件流、人群和各类社会主体的活动和意识中寻求某些发展规律,尤其是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这些学科与其他文科较差领域,都在进行大量的调查、数据收集为基础的模拟分析,力图找出各类社会现象与社会事件间的联系。这种方法论本身就是一种基于控制的实验方法,这一类研究方法所取得的令人信服的成就,不断推动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使得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迅速扩展,也使使社会科学研究摆脱了过度依赖于从逻辑到逻辑的演绎方法和模糊直觉判断方法。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科学实验方法的主要创造和推广的承担者,适应这一趋势是十分必要的。文科院系要拓展学科建设领域,可以从社会实验科学领域取得突破,并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推动社会科学教学教育改革。

二是社会科学实验已经成为系统的方法论,社会科学实验本身演变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其本身的发展就是一门新学科的发展,这就使得实验室必须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研究方法论示范中心。调查方法论、统计方法论、计量经济学、仿真模拟等技术日益推广到社会科学各领域,方法论学科发展异常迅猛,并取得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认同。文科实验已经成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并将逐渐成为社会工作、研究工作人员的必备知识与素质基础。而方法论教学必须以基础理论教学、方法应用示范等想结合,并配备大量的应用背景材料,如数据、案例以及研究方法示范材料等,让学习者反复练习和体会。文科实验室的软件材料的不断升级,是实验教学使用学科发展趋势的必要措施,因此,文科实验室建设的效率、教学使用效率的提高必须依赖于实验学科建设,依靠教学者的方法论创新、体会和研究过程中材料的补充、完善,使得实验室成为真正的创新示范中心。

三是带领学生通过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将理论与方法论教学内容嵌入到具体的科学研究过程,是传授方法论、基础理论的生动的教育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深刻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和方法。大型的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团队集体活动,组织学生在大型研究项目下开展实验工作,既可以提高研究效率,又能让学生体验研究、考察社会的具体方法与组织过程。在一些知名高校,已经尝试以实验中心为依托,组织学生团队、教师研究团队服务于大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累积了科研与实验教学力量。

因此,高校文科实验室应该肩负双重功能:一是实验教学功能,二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示范功能与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功能。大多数研究文献大多重视对于社会科学实验室的教学功能的重视,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围绕教学功能的完善、实验室使用效率与教学领域的扩展问题进行考察,但是,对于研究示范、服务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功能还认识不够。

二、文科实验室功能定位偏误的原因

出现对文科实验室功能定位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1.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推广与创新不相称。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文科院系,并不十分重视社会科学领域内研究方法的推广。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于理论来源、内容的介绍,而忽视理论成果是如何取得的。体现在科研评估中,只重视研究结论,不重视方法论创新。这样的教学与科研方式,只会造成对知识的机械理解和简单迁移,不能够让研究者、学生得到方法创新的体验。方法论可以迁移,方法论的迁移与知识的迁移是有区别的,方法论的迁移有对研究背景与问题背景的控制,知识迁移只是前提的认定与演绎的结合。掌握方法论,可以掌握、控制高效率创新知识的途径。不重视方法论创新评估和推广,实际上就没有重视人们对于研究效率提高的贡献,也就无法认识实验室在研究方法创新、示范、研究方法推广中的重要意义。

2.文科实验师资薄弱。当前文科实验学科的师资的主要问题是,理论学科教学者有相当一部分在方法论创新研究上投入不够,方法滞后,不重视实验方法在自身研究活动中的运用。而实验室工作人员职责大多偏向于实验设施的技术管理,不是文科实验内容的设计者。其结果必然是实验室教学内容的确定非常随意,教学效率低下。实验室肩负的创新方法论创新功能、推广功能也就无从落实,既无法设计这种功能,也无能力承担这种功能。

三、文科实验室双重功能互动机制的建立与改善

文科实验室双重功能的重要性,尤其是方法论创新与示范功能对教学功能的驱动与促进作用,说明现有文科实验室建设理念必须更新,并有完善的机制作为新观念落实的保障。

1.加快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创新规划的要求。这一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实验基地、中心建设,发挥这些基地与实验中心在方法论创新中的示范作用。依据这一规划精神,文科院系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来确定实验室在方法论创新上的功能定位,并贯彻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

2.重视方法论创新在科学研究评估中的地位。理论与思想创新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方法论创新的支持,思想来源和证明往往显得十分困难。重视方法创新在科学研究评估中的作用,就会促进高校在进行文科实验室建设规划时嵌入方法论创新实验的功能。这也是克服高校在文科实验室教学内容与要求上的随意性的重要保障措施。只有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应用方法论有了解,有需求,有体验,才有可能设计出合适的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促进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3.加强师资培训。尤其要加强文科教师实验技能的培养。可以采用的方式是以实力雄厚。实验室建设成功,实验室双重功能已经发挥作用的大学实验室为平台,加强大学教师关于实验教学为主题的访学活动和师资培训活动。其次,加强方法论、实验学科学术交流。可以将方法论实验作为学科建立起来,并加强学科建设规划与建设方法交流。其三,文科教学院系要组建方法论与研究实验开发团队,进行研究方法与研究实验的创新与推广,以提高整个院系研究方法的创新能力,并负责开发试验教学课程,慎重确立教学内容。

4.加强文科实验方法、教学课题的科学研究立项与资助。加强对一实验分析、模拟分析方法为特色的实验项目、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自主力度。

参考文献

[1]陈晓梅.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12),98(4):62-64

[2]杨红伟.财经类实验室发展探索[J].科教文汇,2006, 11(上):54.

[3]杨志安,吴炜,高亮.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对策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28):257-259.

第6篇

[关键词] 会计信息 “有限理性” 指导思想

会计信息是人们对经营管理中获取的不同时期的杂乱无章的数据,按照一定的假定与规则前提,通过采用系统的程序和方法计算和组合而得出的有规律的信息。这种人为制定的规则便是会计准则,指导这个全过程的思想方法经过人们的系统整理和归纳便是会计这们学科,简称会计学。

那么,会计这门学科到底应归属于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如果说会计是一门管理科学,那管理科学到底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或者说管理科学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的学科;还是说管理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的成分,又包括社会科学的成分。当然,追问类似的问题是哲学范畴里面的概念。在众多哲学派别的丛林中,我们知道,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是一元的,统称为一元论者;而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是二元的,统称为二元论者(多元论包括在二元论中)。对逻辑有所了解的人会知道,以哲学上的二元论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理论体系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逻辑缺陷,而以一元论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理论体系,只要你承认其立论出发点便不容易攻破。所以说,我们在本文分析时也取一元论为标准,即会计学要么是自然科学,要么就是社会科学。

如果我们承认会计学是一门自然科学,那它应该是完全理性的和可证伪的,也就是说,人们一旦发现目前的会计理论体系有缺陷,便有义务和责任去修正和完善该理论,直至凭人们目前的认识能力还不能发现缺陷为止。在会计准则制定中,我们应该以“两利相衡取其重”为原则,不断去追求会计准则标准和会计信息价值的最优结果。

相反,如果我们承认会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那它应该是有限理性的,即不管人们能提出什么样的会计理论体系或者模式,总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瑕疵存在,这是一种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选择那种缺陷尽可能少的理论体系或者模式,作为会计准则制定或会计信息评价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以“两害相权从其轻”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教授曾在20世纪40 年代末发表了其著名的《管理行为》一书,在该书中,西蒙教授系统而科学地阐述了管理学研究中的次优见解,又称为满意结果解,也就是有限理性见解。从此,管理学才有了理论的立足点而成其为一门科学,而在此之前,管理学充其量不过是有关管理的概述。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切入正题,会计学理所当然是管理科学的分支,尽管其借用了一些经济学的基础范畴,仍然不能改变其是一门管理学科的本质属性,因为它是一门应用科学。所以,在管理学研究中通用和公认的原则完全可以应用到对会计学的研究中来,这是个别和一般的哲学问题。

我们知道,在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或会计基本准则中,会有专门一章谈“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我国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归纳为:可靠性(含客观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含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一些国家还包含一些提供会计信息的约束条件,如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等。在这些指标约束中,最重要的两个便是可靠性和相关性。各个准则制定机构对这些指标间的不同侧重,便形成了不同准则的风格。比如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便把相关性排在可靠性前面,而我国的最新准则却把可靠性排列在相关性前面。当然,这里面有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其经济早已迈过了偏重于数量粗放型增长的阶段,步入了以质量取胜的时代,因而格外重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我国是不太发达或处于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目前尚未摆脱依靠数量增长、粗放型增长的阶段,所以,市场上的会计信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为了规范市场,防止会计信息领域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便对可靠性有所偏爱。

在会计准则制定或者会计信息的价值评价中,事实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完全理性,只有有限理性,会计学毕竟不是数学,会计信息虽然是建立在对数字的精确计算和排列组合上,但其前提基础会计确认和计量包含有人为的主观假定和估计因素,故会计信息本质上是建立在估计和假设前提上的计算和组合,当然,这种估计也不是毫无依据的,而是建立在科学的统计推断上,但是,这是一种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仍然不存在所谓的完全理性而只有有限理性。会计信息的纯粹的客观反映是否真正存在,在我个人是存疑的;或者说,即使能够反映,其成本又能否承受;即使成本能接受,信息又是否有用(即相关)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相关也未必及时,过时的信息又有何意义。整个会计准则是建立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对所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综合权衡、并由相关利益各方博弈平衡的妥协产物。在会计理论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标杆,但在实际准则的制定和适用中却是个政治妥协的产物,这点和法律没什么两样。

比如,在一个会计主体中,如果研发支出金额不大,根据重要性原则,我们即使不详细反映也不会误导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犯下显著性的错误,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而如果研发支出金额巨大或比重很高,那这个会计主体很有可能是高科技企业。科技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风向标,一个国家往往会采用多种优惠政策或者法规去扶助本国科技的发展,比如,给予其灵活的会计政策便是优惠之一。这样高科技企业在市场上便和其他行业的竞争对手具有一定的税收优惠。

当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曾制定一项新的准则,要求高科技行业研发支出和股票期权应采用公允价值予以资本化,不得在发生时直接冲抵当期费用,这样便会大大增加这些高科技企业的所得税收负担,从而不利于美国高科技行业的发展。

因此,由于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以及会计学科的本质属性,会计信息终究是个“有限理性”的产物。

参考文献:

第7篇

1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一个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实践证明:优秀的医学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更需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否则就很难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尔德•霍夫曼教授在谈他的人生经历时说:“一个人要想成为优秀的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人文修养。因为,一个科学家只具备自然科学素质,就只能是一个‘残缺不全’的人。缺乏人文修养,很容易使人从简单的角度片面地看待世间的一切事务,使自己的事业很难成功,自己的人格也不可能完整。”未来社会的竞争,表面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对一个人而言,学习某种知识是重要的,培养某种才干也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做人。

人才素质主要是由自然科学技术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构成,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医学教育只有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并接受其社会价值导向,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文态度。医学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良好而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就不可能有医学的卓越成就。失去人文精神的医学至少会导致两个严重的后果:一是医学本身会朝着其目的相反的方向发展,从而变得越来越不关心人,二是人文医学发展的滞后会成为医学科学整体化趋势的瓶颈。只有向医学注入某种人文精神,让医学更关心人,对人注入更多的爱,医学才能走出自己的阴影,突出日益围困自己的围墙。当今医学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趋向融合。其实,医学的本质属性就包含着人文性,它是研究人并最终服务于人的科学。它与人的生命、健康、幸福、安危及社会文明进步密切相关,是多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综合的复合体。医学的发展也要求人文社会科学为自己的发展创造出和谐的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越来越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2医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突出知识的积累,轻视能力培养。由于人文知识的缺乏,使部分医学生追求物质享受,只讲实惠,不讲精神。由于在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医学史和人际关系方面缺乏系统的学习,导致部分医学生整体文化素养有所下降,性格孤僻,心胸狭窄,自控能力差。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医德修养等方面表现不佳。对待患者缺少同情心,表现得比年长的医生更加冷漠、无所谓和不负责任。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职业的崇高性决定了医学生必须是一个人性丰满的大写的人。否则关爱人,抚慰人,尊重人,都会因人文素质的缺乏而化为空谈。

3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现代医学教育主张在更高层次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从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及人文学等诸多学科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认识医学的功能和潜能,从而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几十年来,我国的医科院校大多数是单独办学。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中,人文社科课程短缺,专业课程繁重,使得医学生片面追求生物医学的知识、理论和技能,忽视了生物医学的伦理、社会和审美价值,严重制约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与国际医学教育是脱节的。国际上,高水平的医学院基本上都在综合性大学内,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都设有医学院。实践证明,一个只有自然科学而无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学校,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专门的技术学校,而远非一所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为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我国不少大学在原有文史哲和理工等学科的基础上,将医学纳入学校的发展目标中。同时,医学也看准综合大学的优势,也先后与综合大学合作办学或并入综合大学内,以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采取医学院校与综合大学联合办学、合作办学或合并的方式,形成医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并存的全方位教育结构,可以弥补传统单科医学院校教育造成的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短缺。

近年来,我国各地医科大学与其他综合大学的合并就是医学教育改革的良好开端。如新北大、新西安交大、新吉大等。值得关注的是,认为“一并就灵,一并就能创一流”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合并后的大学如何“进一步发展医学教育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国外医学院校医学课程基本上是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医学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以美国、德国为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对比来看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比例偏低。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思维能力方面功不可没,因此,医学教育要将人文素质教育和与之相对应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贯穿于全过程之中。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人文类选修课,如社会学、行为学、史学等,增加与医学交叉形式的边缘学科课程,如医学哲学、行为医学、医学逻辑学等,定期举办文理交叉渗透的专业讲座,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但要注意避免出现形式主义,如盲目追求人文社科类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例,课程讲授只是进行概念性介绍等。

因为人文素质教育决不是让学生记住几个历史事件、几本名著的名称,而是教育学生把一种科学方法、坚韧不拔的毅力、较高的文化陶冶内化于心中,外在表现为一种能力,一种人生的态度。要全面培养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完善的人格品质,使之成为既有竞争意识,又有协同合作精神;既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又能体现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我国医学院教授人文社科的教师多数缺乏医文渗透的知识结构,或对医学知之不多,或对人文社科了解不深。师资队伍通常按照“两课”的模式配备。有的教师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系统学习,还有的教师缺少医学伦理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或忽略科学素质教育的内涵,或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等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是否具备素质优良的人文社科类教师,是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配备各方面的师资力量,拓展教师的视野,加强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和挖掘校内外人文素质教育人才,合理组建人文社科类教师队伍。对现有从事人文社科教学的教师,通过主讲导师制,外出进修,校内集体备课,跟班听课等途径提高其业务水平,以达到胜任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人的素质包括多个方面,有认知的,也有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任何单一的教育都不可能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在加强人文社科类课程建设的同时,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于校园文化环境之中。

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能起到示范、教化和熏陶的作用。如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讲演及各类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文化修养。此外,还需要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如校园规划、人文景点设计、绿化,教室和实验室的布置,图书资料的建设等,使学生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信息,拓宽知识和视野,从而提高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如果说专业学习有赖于专业实践,那么人文教授和人文精神的塑造,综合素质的提高则有赖于积极的生活积累和行为养成。学校应当进一步地改革和更新教育方法、教育思维,探讨如何以更加生动的形式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广泛关注环境、关注社会、关注心理,达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善与和谐。目前,人们对医疗的需要已转向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健康教育、老年性疾病和退行性疾病的预防保健等医疗服务上。

社区医疗服务就满足了人们对医学发展的需求。未来社会里,将有近二分之一的医学生成为社区医疗服务人员。学校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社区,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精神,提高社区工作能力,掌握处理社区卫生问题的技能,达到“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来自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中单向传输的教育效果相比较,前者更富深刻性、持久性和丰富性。医学的发展要求医学生不但要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而且要应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医学问题和保健服务问题。这种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复合型要求表明,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第8篇

关键词:方法论;社会现象;社会科学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研究人类及社会问题为对象性的方法论,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随之存在其普遍的复杂性,而不同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也就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践法、矛盾研究法、系统分析法、过程研究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法等。因自然与社会的统一性,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方法同社会科学中的研究方法也可以相互应用,也可以使科学的研究方法更加精确完整。诸多方法中实践法具有最基本、最普遍性。实践更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础。

一、实践法之基本内涵

所谓的实践,就是指在主体和主体、主体和客体之间所存在的一种实际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或者说是主体和主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实际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交换过程。而实践法就是指通过主题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研究人类及社会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直面当代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展示了其能动性。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人类自身的产生、生存和活动,就是以实践为其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不仅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及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还具有将人类和外部客观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作用。实践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又同时生成了人本身。的实践观,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又提供给人认识社会、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二、从社会科学的研究角度谈实践法的功能

(一)实践法是人们认识人类及社会的科学方法

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存在一种历时性的本质关系,而非结构性的关系。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的唯物主义其基本出发点就是随之人类产生的社会实践。我们只有从具有历史性、现实性和具体性的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现实的人、现存的世界以及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关系,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和根本。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位置,认为人的认识是根本不能离开实践的,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的,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观念及理论。认识论认为,认识首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再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辩证过程。实践法是人们认识人类及社会的最主要的、最基本的科学方式。实践是人们认识人类及社会的来源和动力。

(二)实践法同理论相结合,从而升华为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理论

理论是人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于人类及物质世界的系统的概括。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运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论点,是关于唯物辩证法中有关认识论的著名的哲学论点。实践法是人类与客观物质世界相联系的桥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或是解决问题都需要通过实践法去解决。理论是将事物、现象等的共性总结起来,而实践就是形成理论,再升华理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结合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理论联系实践,二是实践联系理论。理论与实践从来都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知识的迁移和运行过程,且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又是对知识的凝练和升华。

(三)实践法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相联系、相互动的方式

唯物论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世界的物质性的原理,是同从实践去理解客观自然世界的先在性原理有内在关联的。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法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相联系,通过人和自然界之间存在的生产实践活动,从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等实践活动。人类正是通过实践法同自然相联系,又是通过这种活动使人和自然获得存在和发展。只有从实践理解自然世界对人类世界的先在性,才能理解对人的活动来说的现实的自然界。实践连接着人和自然世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对象化活动。从马克思创立的实践思维方式来看,可以把世界看成是客观自然世界和主观人类世界的对立统一体,而人类世界,即指在自然世界的基础上,由人的实践活动生成发展的人化自然、人类社会。

(四)实践法是人们从实际出发

从实践的过程达到人们预订的目标,或加深人们对事物及其社会现象的认识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将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不是直观的反映或者消极的适应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活动,而是使人类能动地反映世界并改造世界。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最基本的来源和内容,通过实践去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这是认识论的基础。因而实践法是沟通主客观联系的“桥梁”,也就是主客观之间的渠道,是研究主客观的科学方法。实践法是人们从实际的客观实际出发,能动的积极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实践法

实践法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了解客观实际,就需要实践的科学方法。实践法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会不断的推动并促进客观世界的进步和发展。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的话,这里说的“第一”是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指明认识本来就离不开实践,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相比于认识,实践更是第一位的。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认识开始于实践,继而回到理性认识。

以实践中存在的现象为其自身的研究对象,去考察其现象之下存在的规律为真正的目的就是实践法的研究。其研究出的现实材料是人文社科研究的源头和瑰宝,也是文本的原始材料。它与实验性研究方法等相比,虽然不具有很精确、富有控制性等特征,但是它的丰富多样性、灵动性和广泛性却是实验性研究等其他研究方法所远不能及的,实践法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可根据事实进行客观的记录并阐述,从中解释现象或发现规律。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环境并变革对象的活动,这种活动首先展开于人与自然界之间。

四、总结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应提倡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学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及时的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做好理论同实际的联系。从古至今,多少人失败于纸上谈兵。巧妙地运用实践的科学方法,就可以应对生活中的突发问题,创新灵巧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与问题性,任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范围都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践的活动场域。

尽管人类的理性是历史中的理性,由此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接近的过程表现为一个曲折回旋的过程,然而其总的趋势是不断地接近客观世界本来面目的。因而这一过程就以探索性为根本特征的科学实践活动为基础。而当前我国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脱离实际,这与研究者轻视实践价值取向是分不开的。如果对实际的关注不充分,对研究对象的现实了解太表面化,就必然使学术研究失去它的真实性,导致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离,往往许多研究所呈现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根本就在于缺乏真正原创性的成果。重视实践中的研究,正应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作者单位:青海大学)

参考文献:

[1] 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

[2] 何萍.论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J].哲学动态,1992,9(2).

第9篇

基于UW-Madison图书馆列出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数据库,对北京大学图书馆和浙江大学图书馆收藏情况进行比对,厘清国内数据库收藏的总体现状,为CASHL下一步的数据库协调和引进工作提供事实依据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核心数据库 CASHL 引进 比较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CASHL管理中心项目“新信息环境下CASHL资源与服务拓展设计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以下称UW-Madison)成立于1848年,是威斯康辛大学系统的旗帜性学校,也是一所驰名世界的集文、理、农、法、医、商等学科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学。从ESI数据库的评价情况来看,威斯康辛大学有20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的行列,其中社会科学(综合)总被引排名居全球第8位[1],经济与商业列第16位[2]。UW-Madison列出了各个学科的核心数据库(core databases),通过对核心数据库收藏情况进行比较,能更迅捷地发现在数据库收藏方面国内与国外的差距,为下一步数据库的引进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核心数据库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库的类型越来越多,数量日益庞大,质量参差不齐,受用户欢迎程度的差异也很大。为了便于读者查找经常使用的数据库,有些图书馆将那些使用量大、利用率高的数据库从众多的其他数据库中区分开来,以“常用数据库(popular databases或者most used databases)”栏目列出,旨在提高这些数据库的显示度,节省用户查找的时间。但国内外图书馆鲜见核心数据库的提法,主要原因是数据库的信息量大,包含的信息内容繁杂,涉及的出版物类型较多、数据种类多样,通常出现图书、期刊、会议录、教材等文献资源、实验操作、在线课程、视频资源等信息跨界的情形,即便是单一类型的期刊数据库,其中的期刊也存在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的情况。

UW-Madison的数据库导航将各个学科数据库划分为core databases 和also helpful,说明核心数据库的提法还是存在的,只是业内比较谨慎。关于数据库的评价,国内外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指标体系,通常要遵循整体性、针对性、代表性、可比性等原则[3]。一般来说,数据库的评价主要依据用户对象和用户的利用信息,包括数据库的点击、检索、阅读、下载、评论、引文等,涉及学科和数据库的购买时间等相关因素。如果一定要区分常用数据库与核心数据库在内涵上的差异,笔者认为也就是两种提法的关注角度不同,常用数据库更多地聚焦于受众面广的综合性数据库,而核心数据库更多地倾向于受众面窄的专业数据库,某个学科的常用数据库实质上就是这个学科的核心数据库。因此,可以初步认为,核心数据库通常是学科类型相同或相近的核心信息机构必备的权威数据库,它们因为内容的前沿性、权威性而深受用户的欢迎。核心数据库的判定可以为某个学科的核心信息机构和高层次用户群提供指引性的信息,对该学科领域数据库的选择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2 UW-Madison核心数据库与国内高校的收藏情况分析

UW-Madison 图书馆[4]系统由Memorial Library (人文社会科学)、College Library (本科图书馆)、Steenbock Library (农业与生命科学)和其他13个成员馆 (档案、艺术、天文学、商业、化学、地理学、地质学、数学、音乐、物理、社会科学、社会工作、特藏)组成,还有法学、医学、工程学3个专业分馆。在《普林斯顿评论》美国大学学术水平/管理排名之2013年图书馆最佳院校排名中位列第12[5]。因此,该大学图书馆列出的核心数据库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笔者将UW-Madison图书馆列出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数据库与北京大学图书馆(简称北大馆)[6]和浙江大学图书馆(简称浙大馆)[7]收藏情况进行比对,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分析说明。

2.1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专题)核心数据库拥有情况分析

对比结果表明,除了经济学、新闻传播与修辞学拥有率相对较高外,北大馆其他学科都差强人意,特别是人类与考古学、参考工具、心理学、哲学、宗教、古典文学等拥有率均为零(见表1),这些核心数据库的缺失肯定会给某些学科的研究带来障碍。

2.2缺失数据库的重要性分析――以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为例

北大馆、浙大馆无论从文献资源的购置经费还是数据库的拥有品种来看,都处于全国领先的位置,再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图书馆的收藏情况,基本能反映国内数据库的订购现状。以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为例,北大馆和浙大馆拥有和缺失数据库的情况(如表2-表4所示)。

再浏览国内重点院校图书馆网站,除Education Research Complete数据库已经有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图书馆订购外,其他基本可以认为国内缺失。这些缺失数据库(见表5)绝大多数为著名出版商旗下产品,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2.3因购买数据库版本不同而引发的资源完整性问题分析

北大馆和浙大馆购买的是Business Source Premier(简称BSP),收录年限为1965年至今,约收录了3 336种期刊索引及摘要,其中包括逾2 319种全文期刊及10 000余种非刊全文出版物。而Business Source Complete(简称BSC)是EBSCO最完整的商管财经全文数据库,收录年限为1886年至今,约收录了4 292种期刊索引及摘要,其中包括逾3 354种全文期刊和大量的财务分析报告。两者的差异如表6所示:

同样,北大馆和浙大馆购买的都是Academic Search Premier(简称ASP),而 Academic Search Complete(简称ASC)是ASP的完整升级版,截至2009年10月,ASC比ASP多收录2 976种全文出版物,包括了2 671种全文期刊(其中同行评审全文期刊2 323种)、272部专著、10种会议录、1种会议论文、7种研究报告、4种百科全书、11种报纸等[9]。

3 对CASHL数据库引进工作的建议

从1982年教育部设立 “文科专款项目”、20世纪90年代初高校自发的全国外文期刊协调网到2004年启动的“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建设,其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用有限的经费来最大限度地采集必要的文献资源,满足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作为全国性的唯一的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收藏和服务中心,购买与协调引进数据库是CASHL的一项基本工作。从2007年开始,CASHL先后出资购买JSTOR、PAO、ECCO、EEBO 4个全文数据库,引进了EAI(《美国早期印刷品》),组织完成了MyiLibrary电子书联盟采购,支持部分中心馆订购PsycARTICLES(APA美国心理学会期刊全文数据库)和Gale公司的Literature Resource Center(文学资源中心)数据库[10],较好地满足了部分用户的需求。但是,经与UW-Madison的核心数据库比较来看,很多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数据库我国都没有引进。因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以期对CASHL今后的数据库引进工作有所裨益。

3.1认真调研,通盘规划

课题组统计的美国8所院校收藏的人文社科类数据库都在1 000种以上,多的达到1 500种以上,而国内收藏最多的院校也就在400种左右,因此细致调研数据库的出版发行情况和国际一流大学的收藏动态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只局限于数据库商的宣传和推荐。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再按轻重缓急进行全面的规划和部署,才能有的放矢,为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工作者提供综合性文献信息服务。

3.2合理使用经费,确保核心资源

作为未来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平台”,CASHL每年都从教育部得到一定的经费支持,如何科学地控制管理运行成本,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如何在用户使用习惯逐渐改变的情况下正确权衡书、刊、数据库等各种不同载体资源的购置比例等,是CASHL人亟待考虑的重大课题。在核心数据库缺失严重的现况下,每年保证引进若干个重要的数据库迫在眉睫。

3.3完善管理机制,发挥协调优势

CASHL是由项目管理中心和2个全国中心、5个区域中心以及10个学科中心共同组成的联合体。根据图书馆所处的位置确定中心的地位并划拨相应的经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地区的平衡,但对于资源的整体保障起不到相应的激励作用。如果本着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在数据库的采购上采取分摊、认领、经费配套的做法是否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4结 语

从某个学科核心用户群使用数据库的角度进行数据库的评价和选择,将给图书馆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购买数据库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当然,仅凭一所学校对数据库核心与否进行判定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今后还将就其与美国其他高校所购买数据库的一致性和共同性进行比较以证明其所列核心数据库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Institution rankings in social sciences, general[EB/OL].[2013-09-10]. .

6. 北京大学图书馆数据库导航[EB/OL].[ 2013-10-25]..

第10篇

关键词:管理学方法论;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培养

Analysis of Management graduat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management ability

Li Xiangyu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postgraduate research capacity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eachers urgent need to address the problem. Management methodology as the research methods behind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ontological position and point of view, it is designed to answer "why" questions. And the "why" questions the ability of analysis is precisely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ost-graduate research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leader. Therefore, 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management must focus on methodological knowledge.

Keywords: management methodology; graduate management; research capacity; training

如何提高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是高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一个非常普遍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从研究能力上看,管理专业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在于研究生已基本形成独立的研究能力。但研究生形成这种独立的研究能力是不容易的,它需要在培养研究生独立的研究能力方面有一套迥异于本科生的方法或途径。从国外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培养的情况看,他们在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培养上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开设管理学方法论课程来实现的。事实上,在西方国家管理学院(商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中,大都开设有一门叫做Businiss Research Methodology的课程,翻译为“经营研究方法论”,也可称之为管理学研究方法论,或者就叫做管理学方法论。通过管理学方法论这样一门课程的开设,他们的目的就是借此途径来提高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相比之下,国内由于管理学这门学科在大学的设立比较晚,而且刚开始时管理学还依附于经济学自身并不独立,而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招收则要晚几年,因此,国内高校对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程的开设一方面由于缺乏合适的教材或参考文献而难以开设;另一方面也因为师资匮乏而无法开设。因此,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程在国内高校的开设是参差不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近几年,国内一些高校或科研院所像西南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上陆陆续续开设了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这几年,我也在我校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中开设了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和探索,我认为提高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管理专业研究生在方法论方面知识的传授和研究。

一、学习管理学方法论的重要性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器,指的就是方法。对于方法的重要性,同志曾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P125)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则说:“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科学研究的方法经常是极富兴趣的部分。”[2](P445)以上说明方法对于科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是因为科学与方法之间具有统一性。用英国著名学者皮尔逊的话说就是:“科学的统一仅仅在于它的方法,而不在于它的材料”。[3](P15)这说明科学即方法,或者说科学与科学方法具有合一性。易言之,科学方法和科学本身是合二而一的、不可分割的,科学即科学方法――在用科学方法研究的过程以及所得的最终结果都是科学意义上的;或者用通俗化一点的语言来讲即科学方法是科学的精髓和真谛,是形成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乃至统一科学的决定性因素。不仅如此,科学方法之所以重要,还因为科学方法是对科研过程规律性的总结,学习科学方法,能使研究者通晓科学技术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掌握科研中的各个基本过程和环节以及科研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使研究者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使科研工作少走弯路,获得成功。一门学科之所以称之为科学,是由于应用了科学方法,科学的成功是由于科学方法的成功。在此意义上,著名学者巴甫洛夫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进步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要提高一步,随之我们面前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的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法。”[4](P49)以上名人或学者的话得到了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确证,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在科技发展上做出重大成绩,除了其他条件之外,确与他们善于运用正确的科学方法有关。例如,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经过数十年对天象的观察,积累了大量的行星运行资料,但是由于他不能正确运用数学方法,因而不能从这些资料中得出天体运行的规律性的认识。而开普勒正是在第谷・布拉赫的大量观察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发现了行星运行三定律。欧几里得成功地运用演绎方法,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演绎出几何学的宏伟体系;伽利略巧妙地将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和惯性定律;爱因斯坦创造性地使用理想实验方法,创立了相对论等等,都是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可见,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对于科研上获得成功是十分重要的。[5]尽管以上所说的大多是科学或者自然科学,但对于作为社会科学的管理学而言依然是适用的,毕竟社会科学也是科学。而“社会科学……之本质特征是它的方法,而正是通过拥有某种方法,其作为一门科学的主张才必须得到试验”,[6]管理学发展的历程证实了布赖斯的上述看法。从科学管理时代的泰罗、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到科学管理时代与社会人时代两个时代之间桥梁的玛丽・帕克・福莱特和切斯特・巴纳德,再到社会人时代的梅奥、勒温、马斯洛、赫伯特・西蒙,直到现代的孔茨、德鲁克等等,其管理理论创立的背后,无不隐含着方法论上的变革,可以说,一部西方管理学发展的历史,在很大意义上说就是一部管理学方法论发展演变的历史。

当然,以上讲的大多是方法的重要性,但这丝毫没有表明方法论的重要性有逊于此。问题是,方法的重要性往往会掩盖了方法论的重要性。因此,以往对西方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大都停留在对方法的研究和教学而不是对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上。方法论指的是整个研究方法背后的知识论和本体论立场与观点,而方法只是指我们收集资料的方式和技巧。这说明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可判别性、目的性、创造性与经济性等基本特征。方法有利于人们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研究目的,而找寻到最为有效、简便和经济的研究方法。然而,任何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也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方法”并不能自身说明自己,它无法确定在何种情形下应当使用哪种方法,也不能预示在某项具体的研究中,这种方法的采用是否适当。同时,对于研究活动来说,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还要求指明科学研究所遵循的纲领或规范:究竟用什么眼光看待世界,体现出什么样的传统和风格?因此,方法本身并不一定就能保证认识主体能够获得预期的结果,这就产生了必需对方法进行科学说明、解释的必要,从而,方法论的研究也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故此,进行管理学方法论教学就不能简单地以管理学方法的教学来代替。

二、影响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因素分析

美国是管理学的发源地,管理作为一种专业以及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最早就在美国。在美国,管理硕士研究生获得的学位是职业性学位。职业性学位有两大本质特征:学术性和职业性,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职业学位要求有独特的知识领域,较高的专业技术层次,严格的入门标准和鲜明的实践性。毕业研究生只有获得这种学位才能进入某一行业或领域从业,即学位是从事职业的必备条件。显然,研究生尤其是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在获得学位前必须要参与社会(企业)实践,接触整理大量管理案例,了解行业特点,拥有从业的实践经验,在校学习与研究交叉并行,走上工作岗位前就能够建立与企业和政府,社会非营利组织密切的联系。可见,培养人才的质量是本,学位的获取是末。[7]

在我国,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招收和培养要比美国晚得多。1998年前,我国的管理专业是寄宿在经济学学科之下的,尽管1990年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就被批准试办MBA,但自1991年起,我国才首次设立MBA学位。1998年之后,随着管理学学科从经济学学科中独立出来,工商管理专业才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由此看来,管理专业研究生在我国招收和培养时间并不长。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类别上看,它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上看,它服从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2006年,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而中国能否建成创新型国家,则取决于是否拥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而研究能力的最核心部分则是创新能力。由此看来,高校培养出的研究生理应是未来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执行主体,是国家创新制度的有力推进者。因此,培养研究生研究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然而,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提高研究生的就业水平成为了最重要的问题。有调查表明:在对100位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调查显示:45%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研究水平没有显著提高,有85%的学生认为不知道自己怎样提高研究水平。[8]究其原因,一部分原因在于一部分高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在研究能力的培养上常常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即大都限于是什么的知识的传授,而对于为什么的知识则相对传授得较少。问题在于:“是什么的知识”是比较容易传授的,对于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接受以及记忆。而对于“为什么的知识”即方法论的知识而言确实是比较难传授的但又是非常有用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缘由。从教育角度讲,传授给学生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诚如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病理学教授威廉・贝弗里奇所指出:“人们普遍认为:多数人的创造能力很早就开始衰退。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姑且假定他迟早会懂得怎样最好地进行研究工作,但如果完全靠自己摸索,到他学会这种方法时,他最富有创造力的年华或许已经逝去。因此,如果在实践中有可能通过研究方法的指导来缩短科学工作者不出成果的学习阶段。那么,不仅可以节省训练的时间,而且科学家做出的成果也会比一个用较慢方法培养出的科学家所能做的多。这只是一种推测,但其可能具有的重要意义是值得考虑的”。[9]由于方法论与研究能力或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管理学院(商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中,大都开设有一门叫做Businiss Research Methodology的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提高。相比而言,我国在管理学方法论方面的教学则要比他们晚得多。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培养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时,进行方法论的学习和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忽视管理学方法论知识的传授,必然会扼制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提高。

三、提升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途径

如上所说,管理学方法论在提升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程的教学。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都十分注重管理学方法论知识的传授与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进行管理学方法论知识的传授,其前提就是对管理学方法论进行研究。从国外的研究和教学状况来看,国外不少知名学者都参与到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上来。如美国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组织管理系的陈晓萍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里商学院摩托罗拉国际管理讲座教授徐淑英主编了《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美国现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写了《21世纪的管理挑战》的专著,英国管理学家保罗・格里斯利写了《管理学方法论批判:管理理论效用与真实性的哲学探讨》、Gibon Burrell and Gareth Morgon写了《Sociological Paradims and Organizational Analysis》以及加拿大约克大学舒立克商学院的谭劲松教授等,他们在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上造诣很深。研究论域涉及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区别、管理学与经济学研究范围界定、中国管理学研究的定位、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管理学研究中的测量统计方法、管理学论文研究发表的旅程、管理的新范式、什么是管理学、管理研究范式的类型、管理研究方法论的组成成分等。其次,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上看,美国的陈晓萍教授、徐淑英教授、Gareth Morgon教授、英国的保罗・格里斯利教授等,他们都非常注重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检验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的关键就是看他们能否在一流期刊发表管理学研究论文。而要在一流期刊发表文章,必须讲究规范。现代方法论是规范性的和反思性的,因此,要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加强管理学方法论的教学。不仅如此,徐淑英教授还十分热衷于传播管理学方法论知识,几年来,徐淑英教授不仅在国内出版了《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这本著作,而且还在全国许多地方举办管理学方法论的学术会议,这对于提高国内高校管理专业教师的管理学方法论研究和教学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国内的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状况来看,在这方面研究成果最突出的当推西南财经大学的罗珉教授。罗珉教授不仅写了《管理学范式理论研究》等与管理学方法论有关的学术专著,而且还发表了《管理学: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等一系列管理学方法论方面的文章。其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黄速建研究员和黄群慧教授,他们不仅合著了《管理科学化与管理学方法论》这本国内第一本以管理学方法论命名的著作,而且还撰写了《企业管理科学化及其方法论问题研究》等论文。其他在管理学方法论上有突出贡献的还有西安交通大学的李怀祖教授,河北经贸大学的崔援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唐伟教授,浙江大学的马庆国教授,苏州大学的魏文斌教授,山西财经大学的孙国强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张新平教授,苏州大学的尹卫东博士等,他们在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上均有比较深的造诣。从管理学方法论的教学上看,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设了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程。

从我校的情况来看,我校对管理学方法论的教学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令人欣喜的是:我校在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上已取得一些成果。其中,就我本人而言,继2005年我以《管理学方法论新论》为题获得学校博士基金课题立项以来,我所申报的《多元学科方法论影响下的西方管理学方法论流变研究》获得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立项。而我以《西方管理学方法论百年发展史及其启示研究》为题所申报的课题亦获得了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其中,黄启慧同学就是因为听了我的管理学方法论课程而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第10期发表了《简析实用主义方法论与科学管理理论》这篇文章而成为我的课题组成员之一。而教育科学学院的七位研究生因为从管理学的逻辑起点的视角来探讨管理学方法论而发表了七篇文章,其中有两篇是中文核心期刊。可见,管理学方法论的教学在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上是多么的重要,这也说明了在管理专业研究生中进行管理学方法论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注释:

[1].选集(合订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

[2][法]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3][英]卡尔•皮尔逊.科学的规范[M].李醒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俄]巴甫洛夫.巴甫洛夫选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5]赵建方.科学方法论及其学习意义,。

[6][英]詹姆斯•布赖斯.法学的方法,杨贝译,省略.

[7]王鲁捷,王锐兰,许凤芝,张玉玲.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目标与方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2).

[8]李藜.关于提高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几个方法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5).

[9][英] W・I・B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J].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

李翔宇,男,汉族,生于1970年2月,广西桂林人,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法学在站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学方法论。

第11篇

关键词:挑战杯 创新教育 大学生

一、引言

大学生创新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面,是整个大学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实现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形式。应坚持“政府扶持、高校主导、教师辅导、学生参与、社会支持”的原则,加强高校创新教育投入力度。各高校以“挑战杯”作为平台,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过二十多年的成功发展运作,“挑战杯”竞赛水平不断提高,影响也日益扩大。从第一届只有31所高校参与到第十二届覆盖全国300多所高校,还包括港澳台地区的高校。“挑战杯”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了科技后备人才的成长。以往研究往往基于学校本身或者“挑战杯”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赵春霞等(2008)依据河北科技学院近三届“挑战杯”获奖数据和调查问卷的分析,提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创新教学模式和学生参与科研模式,加强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层次性是提升高校学生科研素质的关键因素。单耀军(2008)依据“挑战杯”竞赛,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分析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措施和对策。宋之帅(2010)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分析“挑战杯”竞赛对改革教学模式、搭建教学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竞赛体系、建立孵化基地、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提出适合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本文基于“挑战杯”全国和陕西省大学生的获奖情况,通过“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类以及创业大赛的分析,特别是对人文社会科学在“挑战杯”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从而分析“挑战杯”对创新教育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陕西省高校在“挑战杯”获奖情况

1.陕西省高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获奖分析

随着“挑战杯”的规模愈来愈大,参赛队伍愈来愈多,陕西省各高校大学生也开始广泛地参与到“挑战杯”中来,陕西省高校参赛作品的数量在逐年的增多。

表1显示,随着陕西省各高校对“挑战杯”重视程度的提高,获奖的次数和比例不断提高,西安外事学院等民办高校也开始重视挑战杯的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陕西省高校从最初的只重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鲜有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获奖。一方面由于最初参加“挑战杯”的高校以理工科院校为主,理工科院校本身具有很强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由于初期参与和重视“挑战杯”的高校较少,也就使得陕西省高校获得“挑战杯”奖项也较少。随着“挑战杯”逐步的深入开展,各高校逐步重视社会问题的研究,从整体来讲,哲学社会科学类的获奖次数和比例也在逐年攀升,获奖的级别也有所提高。一方面,由于部分以文科为主的高校逐步开始参加“挑战杯”的比赛,依托文科类院校的优势学科,为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提供相应的研究报告和解决方法;另一方面,高校开始不断重视理科学生的人文教育,通过“挑战杯”使更多的理工科学生学会如何解决社会问题,这也为实现高校创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表1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陕西省分类获奖情况

第七届 第八届 第九届 第十届 第十一届 第十二届 小计

理科 文科 理科 文科 理科 文科 理科 文科 理科 文科 理科 文科

特等奖 2 — — 1 1 — — 1 — — — — 5

一等奖 2 1 4 — 1 2 1 — 3 — 2 1 17

二等奖 10 1 15 3 12 3 4 2 7 5 11 5 78

三等奖 19 8 14 11 18 12 30 8 29 7 25 7 188

小计 33 10 33 15 32 17 35 11 39 12 38 13 288

合计 43 48 49 46 51 51 288

注:理科类包括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文科类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2.陕西省高校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分析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展时间比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晚十年左右,因此陕西省高校开展此项活动也相对较晚。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只设金奖和银奖,不设铜奖,西安交通大学获2枚银奖,陕西师范大学获1枚银奖。之后的比赛中,陕西高校获奖数量逐年增加。从全国大赛获金银铜奖的情况分析,陕西省高校获奖比例较低,说明陕西省高校的创业计划大赛的开展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从陕西省高校获得金银奖作品数目分析,陕西省高校获奖作品的数目在逐渐的提高。这也说明陕西省高校也在逐步的重视创业计划竞赛。

表2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陕西省获奖情况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第五届 第六届 第七届

金 银 金 银 铜 金 银 铜 金 银 铜 金 银 铜 金 银 铜 金 银 铜

小计 0 3 1 2 5 1 3 7 1 6 15 1 3 11 0 7 16 2 6 19

合计 3 8 11 22 15 23 27

注:第一届赛事未设置铜奖。

3.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类作品在“挑战杯”系列科技竞赛中的演化分析

总体来说,人文社科类作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方面陕西省特别是西安市汇聚了许多知名的院校,这就有利于各个院校的各类社会科学交流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陕西省部分院校社会科学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很强,从而带动了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但是最近两届人文社科类作品的获奖数目和所占比例都有所下降,一方面说明全国其他省份高校已经开始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陕西省对于人文社科学科重视力度不够,导致获奖数量下降。

表3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人文社科类作品陕西省获奖情况分析

第七届 第八届 第九届 第十届 第十一届 第十二届

社科类 百分比(%) 社科类 百分比(%) 社科类 百分比(%) 社科类 百分比(%) 社科类 百分比(%) 社科类 百分比(%)

特等奖 — — 1 50.0 — — 1 100.0 — — — —

一等奖 1 33.3 — — 2 66.7 — — — 1 33.3

二等奖 1 9.1 3 16.7 3 20.0 2 33.3 5 41.7 5 31.3

三等奖 8 29.6 11 44.0 12 40.0 8 21.1 7 19.4 7 21.9

小计 10 23.3 15 31.3 17 34.7 11 23.9 12 23.5 13 25.5

注:百分比为人文社科类作品占作品总数的比例。

创业大赛是对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好途径。从各届的获奖情况分析,陕西省获奖数量在逐年增加,陕西省各高校重视“挑战杯”创业大赛,使得大学生通过“挑战杯”创业大赛来将自身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调查中也发现了,参与过创业计划竞赛的大学生,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比其他人具有明显的竞争力,也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4.“挑战杯”竞赛对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活动影响分析

随着“挑战杯”竞赛的拓展与深化,“挑战杯”竞赛水平不断提高,影响也日益扩大,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了科技后备人才的成长。因此,“挑战杯”竞赛不仅仅是一次大学生科技成果的大展示,更是造就优秀科技后备人才的良好土壤, 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陕西省各高校随着“挑战杯”竞赛的拓展和深化,开始广泛的参与到“挑战杯”竞赛中。特别是省内部分民办院校也参与到“挑战杯”竞赛中,这说明高校已经广泛开始重视“挑战杯”竞赛。各高校重视“挑战杯”竞赛,这就可以使它们以竞赛为依托来完善创新教育,高校予以经费支持,建立高水平的指导老师团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挑战杯”竞赛实践活动中,丰富了创新教育理论,从而最终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在“挑战杯”竞赛的参赛比重和获奖比重不断提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改变了过去完全由理工科主导教育创新的局面,使得各高校更加全面地认识到教育创新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创新,更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共同发展的创新。

“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是最贴近于社会的竞赛项目。大学生将新奇的想法以合理的方案形成创业计划书。大学生将自身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大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校园和社会相结合。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创业大赛给大学生提供了平台,使他们认识到创业也可以成为自身未来谋求发展的出路。对于创新教育而言,高校需要将学生切实关注的问题和教育教学相结合。

三、通过“挑战杯”竞赛推进高校创新教育的对策建议

1.政府是高校组织开展创新教育坚强的后盾

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正确引导,保障教育创新的顺利开展。教育部门要建立资金支持机制,各个高校的教育创新活动提供专项资金的支持,特别是对于缺乏科研能力的高职院校和民办院校要给予相应的照顾。“挑战杯”竞赛和创业大赛是由政府组织的综合性创新教育活动,教育部门也可以组织开展各类专业性科技创新活动,是科技创新活动更具有针对性,也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形式。科技部门加强对于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技术引导和支持,推动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并加强对学生创新成果的宣传,实现大学生创新实践的社会价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引导大学生依托创新活动实现就业,使大学生创新活动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相结合。

2.高校是推进教育创新的助推器

高校应积极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组织发动、正确引导、表彰奖励力度,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一要建立指导老师队伍。要鼓励有关专业教师开设专门课程,系统地对学生传授有关发明创造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发明创造的技巧和能力。同时教师要在诸如确定选题、创新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关键环节进行指导。二要完善经费和设施保障机制,学校设立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基金并尽可能争取社会支持。学校对于参与社会科学类实践教学的学生,要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3.大学生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中坚力量

大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在教育创新过程中,大学生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创新教育活动,如创业大赛,学术作品竞赛,积极地参与到教育创新中。大学生要有意识地与指导老师沟通交流,通过老师的指导,使大学生系统地参与到创新教育活动,充分认识创新教育对自身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科技活动骨干力量,通过学生科技活动骨干力量,带动广大同学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4.社会是实现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要补充

高校创新教育活动必须符合社会的需求,相反,社会作为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要补充,要充分地认识到自身在高校创新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一是企业要积极参与到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针对性和可行性进行指导和评价,使大学生和指导老师充分认识自身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二是实现社会和高校创新教育对接,使大学生的创新成果实现其真正的社会价值,从而实现科研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结合。

“挑战杯”竞赛是实现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通过参与“挑战杯”竞赛真正地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政府相关部门要提供平台,各高校要积极推进创新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教育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社会也需要提供相应的指导。“四位一体”,使创新教育成为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方式,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春霞,李艳坡,田辉.从“挑战杯”透析普通高校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68-71

[2]单耀军,张小升.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问题及对策——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看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新发展[J].教学研究,2008,31(2):140-143

[3]宋之帅,赵金华.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5):142-145

第12篇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80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610-01

基础护理质量不仅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其中还蕴涵着护士职业道德[1]。为适应护理模式的转变,更新护理观念,以患者为中心开展整体护理工作,现结合临床基础护理工作,谈谈我的认识。

1.提高对基础护理工作的认识

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临床护士每天要接触的工作,它关系到护理质量的高低和患者治疗的效果。基础护理的内容,不论是配合、协助医生进行诊疗处置,还是由护士单独完成的护理,它是护士周而复始,每天都要做的常规,但是有的护士缺乏应有的工作动力,被动地执行医嘱,认为基础护理多做少做,无所谓或随意简化。认为基础护理就是铺床、各种注射、输液等护理操作,这是不够全面的。基础护理就是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基本需要,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早日康复。基础护理不仅包括临床护士应该掌握的护理技术操作知识,还应当包括临床护士依据患者的基本需要所提供的护理内容,包含生理护理、心理护理、危重期护理、恢复期护理;基础护理涉及的层面很广,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同时,基础护理要求只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具有丰富而扎实的临床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护士,才能够担负承担起这项工作。

2.落实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加强对基础护理知识的学习和对基本技能的训练

基础护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充满自然科学的内容,如解剖学、生理学、营养学、药物学等,又渗透着社会科学的内容,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有一定的科学性、主动性、准确性。按基础护理操作常规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应从严要求,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

3.做好基础护理,全面提高护理质量一个医院要得到广大群众的信任与欢迎,有较高的医疗护理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对基础护理质量的管理也非常重要

3.1基础护理工作的服务性。护理服务与其他行业服务有许多不同之处,护理服务有自身特定的科学性、专业性、艺术性和特殊性。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曾说:“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的疾病与病情轻重也不相同,要使千差万别的患者都能达到治疗或康复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2]。

3.2落实基础护理,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加强基础护理,可以协调、融洽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了解患者需求,进行健康教育,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等。护理专业存在高风险,临床护士每天面对的是挽救病人的生命和促进人的健康,临床护士每天面从事的是以人为对象的一种特殊职业。在医疗工作过程中,护理工作越来越重要,相信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凸显,护理工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所以,基础护理人员必须加强整体护理中的质量,加强自身学习、三基训练,提高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素质,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3]。

总之,做好基础护理,既要有现代护理学的新观念,又要有丰富扎实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真正解决患者的需求,得到患者的认可,从而密切护患关系,提高全程护理质量,才能使护理工作更完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赵术云.新形势下基础护理的重要性[J].河北医药,2008,30(4):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