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研立项的意义

科研立项的意义

时间:2023-06-12 14:46: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立项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研立项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医院;科研档案管理;意义;方法

医院科研工作作为衡量医院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对于促进医院医疗水平的发展,尤其是解决临床疑难病症,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具有重要价值[1]。故加强医院科研工作,尤其对于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在促进“科教兴院”方面意义非常。科研档案是科研活动实施过程的文字记录与实验依据,作为医院研发和开展新技术的重要形式,在一定意义上促进医院自有知识产权成功地转化。实际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加强科研档案管理统计工作,对于提高医院科研效率,推动医院整体发展意义重大[2]。本研究结合我院近年在医院科研档案管理统计分析中的经验,提出相应管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一、科研档案统计管理在促进医院科研新项目申报中的价值

医院科研新项目申报作为医院科研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医院领导及卫生主管部门的重视。尤其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本院近年来申报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科研项目逐渐增多,且所获得的科研立项等级、数量和支助金额档次升高,以上指标作为医院科研事业发展的标志,在提高医院科研项目申报质量及水平,提升医院影响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有效地做好科研档案的统计管理在提升科研课题申报质量,促使课题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上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科研档案统计管理能在医院科研项目的选题可行性方面提供参考价值[3]。其科研选题是科研立项的敲门砖,明确可行性及社会价值的科研选题,是科研项目是否获得立项的关键。有效的科研档案统计管理措施,有利于研究人员对本院既往或前期研究课题的了解,获得医院相关研究成果,了解本院研究条件及研究优势,为科研选题提供参考。

二、科研档案统计管理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价值

获得立项的科研课题多数研究周期在2到4年之间,某些重大项目或国家级项目研究周期更长。做好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所有数据、资料的归总,对于促使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成果获得、项目的顺利结题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档案资料,如中期检查报告、阶段性成果(阶段与专利等)以及项目变更情况及资料,本科项目参与人员的变更情况、项目研究内容的调整以及经费预算、使用情况等。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上材料作为项目必须材料,其对项目的完整性,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验收意义重大。其次,科研档案统计管理,在促进项目成果转化过程有积极促进意义。因医院科研成果形成均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其中最主要的是病例资料的收集与总结,其中原始数据和资料作为第一手资料,在科研论文撰写中的作用无可取代。

三、医院科研档案统计管理措施

(一) 提高科研人员加强科研资料归档处理意识。针对科研资料与档案的统计管理意识是,科研人员针对科研档案科学认识及对档案管理结构充分信任的过程。对于医院科研项目,医院科研人员需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科研档案管理部门的沟通,另外,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则应积极为科研人员提供全面的可供参考的资料,并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感,促使科研人员认识到对科研档案进行科学规范化统计管理的价值与意义。

(二)建立健全医院科研档案统计管理制度。通过健全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可严格约束档案管理过程,进而确保科研档案管理规范化和程序化,从而更好地发挥科研档案管理的价值。针对医院科研资料的管理,在制定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时需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科研能力及所立项项目档次,明确档案管理制度中工作人员职责,建立科研档案资料借阅保密制度,同时为有需要的人员提供便捷借阅档案资料的途径。

(三)明确科研档案归档范围。鉴于多数科研机构科研档案归档困难或不明确问题,为促进档案归档过程的有序性及重点突出,需明确医院档案管理范围,及时进行所需归档档案分类。

四、总结

医院科研声誉和能力是医院发展、提高医院知名度的重要组成方面,其作为临床实践、医学研究依据,并可为教学提供帮助。其中有效的科研档案统计管理,对于评价科研成果、衡量医院科技管理水平,提高医疗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项目名称:医院科研档案管理统计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2014RKX065 管理部门:潍坊市科学技术局,研究起止年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

【参考文献】

[1]谷士鹏.试析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黑龙江档案,2014,13(2):143.

[2]高伟伟,时钢.建立科学的医院科研档案管理机制初探.大家健康,2014,8(5):313-314.

第2篇

一、目的意义: 搞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为此,必须有计划地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通过对教育科研课题的专题研究,一方面使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培养一批科研型的骨干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针对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小学教育改革的思路、策略和途径,形成我校教育科研特色。同时为促进教育科研成果尽快推广、应用,必须建立一套有利于操作、检测、评估课题的管理办法。

二、课题分类:

1、学校教育科研课题以校级立项课题为基础,校级立项课题是学校课题管理的主要对象。在此基础上逐级选择推荐,逐步形成由校、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课题组成的课题网络。

2、学校教育科研课题分为学科类课题和非学科类课题两大类。

三、课题管理机构和管理内容:

1、校级各类立项课题均由校教科室负责管理。校级以上立项课题根据相应级别教育科研机构制订的管理规定实施管理。

2、课题管理的内容包括课题申报、课题方案制订、论证及立项、课题的实施、阶段总结报告和实验报告、课题的中期检测、课题成果鉴定、课题成果的推广等环节。

四、课题管理程序: (一)、课题的申报与立项。

1、每年九月份由课题负责人选准课题,填好课题申报表,写出课题实验方案送校教科室。教科室根据所报课题进行审阅。并组织有关人员对课题进行论证,对有较高学术价值、便于操作的优秀课题向上级教育科研部门推荐,争取立项。其余的作为校级课题。

2、立项原则:鼓励性原则。鼓励全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并通过科研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可行性原则。课题研究人员具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深入开展研究的精力。能制定出合理的、操作性强的研究方案。实用性原则。强调教育科研对本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现实指导作用,强调教育科研对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切实的促进作用。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正确,研究目标明确,立论根据充分,内容具体,方法步骤切实可行。

(二)、课题的实施

1 、校教科室管理的课题范围是校级课题和以我校名义申报的各级各类课题。

2 、课题负责人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

3 、周期一年以上的课题每学期必须制定阶段性课题研究计划,应按时写出阶段性研究总结。

4 、课题组长要经常性组织教师研讨,收集资料,及时记录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研究体会,按月向校科研室汇报。

5 、课题申报人应维护课题研究的严肃性,要设法保证课题按时结题。同时,更要注意科研的科学性和对教育的实际指导意义,在研究过程中可作不断的改进或提高。

6 、课题一经立项,不得随意变更或终止,因故不能按时结题或不得不中止的课题,须书面说明理由,由教科室备案。无不可抗拒原因而不按时结题的,不得申报新一年课题。

(三)、自查、检测

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末要写出阶段实验总结,向学校教科部汇报教育实验过程中的得失,并将实验过程中积累和收集的资料、数据等一并交校教科室存档,便于学校对实验中期、实验结果进行检测、评估。

(四)、课题结题与鉴定管理

1、凡符合结题条件的课题,由校科研室负责鉴定工作。课题负责人向校科研室递交《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并附下列资料: 课题研究主体报告、全部研究成果反映研究过程的主要资料(文字、图表、录音、录像、软件和事物等)

2、市级及以上立项课题由上级科研部门给出鉴定。

3、课题的成果形式有教育科研论文、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教育专著和教育软件,学校有权对成果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推广。

第3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科研管理 项目延期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ocal College Research Projects Postponed Problems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owing number of universities undertake various projects, project delays phenomenon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project delays to be placed in front of the research management department a need to address the important issu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project delays, and to strengthe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deferred management work,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olutions.

Key words local college; research project; projtst postpone; countermeasures

科研项目的管理是一个涉及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工作,从项目立项开始,到筹措资金管理、项目实施管理、验收管理、项目评估和推广应用管理等都属于科研项目的管理范畴。高质量的科研项目后期管理可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对于培养科研人才,提高交流合作力度和投资回报率也有促进作用。但是从目前的科研管理现状来看,高校的投入力度远远不如前期管理。再加之后期管理涉及因素较多,最终导致科研项目获取资金难而结题容易的现象。因此,提高科研项目后期管理水平对于加强科研项目成果管理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解决目前高校科研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项目延期现象,即项目到既定周期无法按时完成被迫延期甚至延期之后仍然无法完成的现象,这对于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提升也有帮助。随着我国高校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承接的科研项目数量与之俱增,伴随而来的是项目延期问题逐渐增多,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以项目延期的影响因素为出发点,提出了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1 项目延期产生的主要原因

(1)以利益驱动为导向的研究风气,造成“重申报,轻研究”现象。科学研究是一项长期而枯燥的工作,探索未知世界需要一大批勇于奉献甘于寂寞的科研工作者长期默默地工作才能成功。但是我国高校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活工作压力,如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薪酬待遇等,其承接科研项目不是为了科学研究,而是出于某些个人需求,这与科学研究的初衷发生了偏离。因此,高校教师申报项目时对于是否能按时完成并不关注,很多项目在立项初期就已经决定了其无法按时完成的结果,因此这些项目的负责人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开展项目并持续跟进,这是项目延期问题愈演愈烈的重要因素之一。

(2)项目申报中存在“挂名现象”。因为在立项考察指标体系中,项目组成员的职业构成、职称水平、技术队伍科研实力等所占比例很高,因此很多项目组在申报时会把并不参与项目,但是职称等级高的人员列为项目组成员,将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研究院所以及资金雄厚的企业作为合作单位提供给立项考察者,以其能提高项目获批的几率,这种挂名现象实际上是虚报项目组的科研实力,很多立项申报中的人员和单位并未参与到实际的项目工作中,还有极个别项目只有负责人一个人在工作,与合作单位的配合基本停止,项目组科研实力大打折扣,最终导致项目无法按时完成或者完成质量低下。

(3)项目负责人“缺乏合同意识”。项目合同书或任务书是立项后的常见协议文本形式,其中明确规定了各项项目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项目组人员结构、项目制度安排、项目经费的使用计划和范围、研究成果的形式等,这些指标对项目能否按时验收十分关键,因此合同书的双方必须严格按照合同内容执行。但是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很多项目负责人对合同的重要是视而不见,单方面更改项目内容、调整项目组成员结构,或不按要求及时上报项目研究进展情况的现象屡见不鲜,项目的进展情况无法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及时监管,这也是导致项目无法按时完成的重要因素。

(4)项目执行过程中的一些“不可控因素”。一般的生产工艺流程有固定的标准可以执行,因此其可操作性很强,但是科研项目不具备这样的特征,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性是科研项目的重要特征,这些因素会干扰项目的正常开展,比如项目负责人以及其他主要研究成员的重大或突发性疾病、岗位调整、经费无法及时到位、社会因素和自然环境变化等都会使项目遭遇难以预料的困难,任何一方面的意外都会影响项目的进度。

(5)项目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高等院校承担了大量国家以及各部委下达的科研项目,因此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十分繁重。首先要上报巨量的申报材料,然后在项目结束后还要进行多种渠道的检查和验收工作,这些工作十分细致纷杂,因此科研项目管理人员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其无法对所有项目实施深入的分析管理。科研项目管理不够全面也是一个制约项目管理的影响因素。

高校在科研管理办法的建设上还存在不完善之处,比如对项目无法按时完成的现象就没有制定具体的惩罚措施,也有部分高校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如减少奖励或者扣除科研评分等,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只是走走过程,使得惩罚措施成为了一纸空文。长此以往,对于按期完成项目的科研人员积极性是一个极大的挫伤。不能按时完成项目的科研人员也得不到警示和敦促,导致科研项目延期现象屡禁不止。

2 加强科研项目延期管理工作的意义

我国的财政收入和企业的资金实力不足以大幅度提高科研项目的投入,因此为了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对学校科研管理规范与否进行严格的监督,将项目延期率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对于按时完成项目的科研单位,在项目申报时要给予政策倾斜,新的批准资助项目要首先考虑以往的项目执行进度与质量,项目延期率低的高校能获得更多的新项目;而那些项目延期率高的高校不仅在科研剩余方面受到影响,也无法获得更多的新项目以及资金支持。项目承担方和主管单位一般都是以合同形式作为立项的依据,这对于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是一致的。合同双方必须严格按照项目研究目标、内容、进度、经费使用计划以及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等规定实施项目。其中对于项目结束时间同样也有明确规定,如果出现项目延期本质上就是违反了合同。

综上所述,解决项目延期问题也是高校加强科研管理水平,保证合同履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因为科研工作是一项组织严密的工作,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来开展,对项目人员以及项目进度安排、经费使用计划等工作做好统筹规划才能保证项目的质量和进度按计划完成。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无法保证项目高质量地按期完成,因此必须对每一个环节做好妥善的安排,可见解决项目延期是高校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

3 解决项目延期的有效途径

3.1 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强化对科研项目的全程管理

立项是项目实施的第一个阶段,立项之后的首要工作是及时地将课题相关信息、完整的合同文本和项目方案转交给课题组。对项目的人员配置、研究进度安排、经费落实和使用计划等及时做出规划,保证课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始实施。

项目实施中期至少应组织一次中期评估,并定期汇报项目进展情况,汇报形式可以口头汇报和书面汇报相结合。汇报内容应包括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困难、需要协调解决的疑难问题等。如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项目无法按时完成或者属于落后淘汰的项目,则应及时中止项目或者在重新评估之后将其与其他项目合并处理。

我国高校科研实力不断提高,科研项目数量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造成科研管理工作量激增,而当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于科研项目的发展趋势严重脱节,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管理工作水平难以提升。未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对现有的科研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尝试。院(系)科研二级管理方式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在这种模式下,校级与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可以共同分担科研管理工作。此外,学院科研管理人员还要注重与项目主管单位、学校科研管理人员、项目负责人之间的沟通来遏制项目延期现象。

3.2 坚持公平、正确的立项申报原则

我国高校的科研项目申报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自由申报,即完全放开申请权限,科研管理部门将所有符合要求的项目全部上报道上级项目主管部门,将最终的决定权完全上移,第二类是限定申报即推荐重点项目。这一类型的申报是由学校级的科研项目管理部门按照项目审核程序对本校上报的项目进行初审,将审核结果优秀的向上级主管部门推荐。但是重点推荐的申报方式目前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管理部门往往不按照审核程序执行,推荐项目的决定权掌握在主管部门手中而受到了管理者主观意愿的影响,使得部分质量低的项目获得了申报机会,这也是导致项目延期的隐患之一。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必须提高项目审核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严格执行审核程序以保证高质量的项目获得申报机会,避免低水平项目鱼目混珠。学校学术委员会应正确履行职能,积极参与到项目申报工作中,对项目主管部门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必要的监督。学术委员会还应按照项目申报程序制定项目审核原则,积极推动申报项目公示制。确保高水平项目能在学校的项目审核中脱颖而出。

3.3 实施有效的奖惩措施与考核制度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以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项目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的指导精神下,建立本校的项目管理制度和具体措施。尤其是要加强项目考核体系建设力度,确保考核措施的可操作性,考核制度要明确奖惩措施并坚决执行。科研管理部门要以项目管理制度为依据,按照项目立项合同的内容执行项目计划并积极配合主管部门的项目监督检查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隆菊,何建军,裴新宇.高校基金项目后期管理中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150-151.

[2] 余芳.关于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6):144-146.

[3] 张彬.浅谈高校科研项目延期问题的管理[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2):151-154.

[4] 李新荣,吴艳萍.项目延期:高校科研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J].江苏高教,2006(1):66-68.

[5] 周虹志.地方高校应如何做好科研项目管理工作[J].江西教育科研,2005(4):28-29.

[6] 胡孝瑞,黄波,赵明晟,等.浅析高校的科研管理问题[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11):88.

第4篇

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就科技成果为客体的知识产权而言,它是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计算机软件版权和技术秘密权的统称,其实质是法律赋予权利人对科技成果在一定期间内(技术秘密权除外)独占支配,禁止他人擅自利用的垄断权利。所谓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是指科研项目在立项、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明确项目成果是否适用知识产权保护,对于适用知识产权保护的科技成果,在完成的同时应当明确采取何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并给予相应的落实;它不仅关注科技成果向知识产权转化的结果,而且关注科技成果向知识产权转化的过程。

1.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及其研究的意义

长期以来,无论是政府还是科技人员都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199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预以支持,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多,在农业领域,国家甚至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并设有专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农技推广专业。相对而言,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问题,尚未引起特别的重视。

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的必要条件。“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在科学意义上,旨在强调国家有能力持续不断地造出新的科技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意义上,旨在强调这些科技成果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并领先世界,这既是我国科技进步的根本任务,也是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的本质所在;但从法律意义上看,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有赖于这些科技成果的内容仅为我所掌控,或他人虽知晓但我有排他使用权,前者是技术秘密权的特征,后者是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特征。

2)是一切科技投资获得回报的基本保障。科技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部分。基础研究在战略上属于引领未来,但在科学上仅服务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只能是后两类研究的成果。包括基础研究在内的一切科技投资,获得回报的最终源泉,都是后两类研究成果在生产上垄断应用所产生的高额利润。也正如此,受利益驱动我国每年全社会投入的r&d经费,后两类研究占绝大部分,比如2004年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20.4%和73.4%,而基础研究仅占6.0%,这也是历年来达到的最高比例。但应该看到,科技成果的垄断应用须以这些成果已取得知识产权为基本保障。我们这方面有过深刻教训,万燕vcd事件和近几年dvd专利费事件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科技投资欲取到经济上的回报,最终成果必须知识产权化。

3)是提高科技投资效益和科技成果创新高度的有力措施。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投资效益及其成果的创新高度,以发明专利授予量及其比例最有指标意义。

据国家公布的科技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1720项(基础理论成果2839项,应用技术成果27363项,(基础理论成果2839项,应用技术成果27363项,软科学成果1518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865项,仅占登记成果总数的9.0%,占应用技术成果也不到10.5%。由于为这些登记成果计投入累计投入资金达11253.4亿元,相当于平均投入3.93亿元才能产生一件发明专利。加之我国r&d经费历年来94.0%以上被用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可见我国科技投资的效益不高,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程度低。

200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年授予的专利为190238件,国内和国外的授予量分别为151382件和38910件,所占比例程度高的发明专利只有18241件,不到12.1%,而在国外的专利中发明件,比例高达80.0%。从全年总的发明专利授予量看,国内也只占37.0%,国外高达63.0%。而且国内与国外的这种差距,多年来一直如此。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我国科技成果创新程度不高。

 

知识产权的取得均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不同种类的知识产权还存在一定的差别,比如专利均以实用性、创造性、新颖性为实质要件。实用性意味着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不能是一种纯理论的方案,它必须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并能生产积极的效果,而这正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创造性上发明专利比实用新型专利要求更高,须“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新颖性要求申请专利的技术不能与已有技术中的内容一模一样,它以技术是否已经公开为判断标准,但又以技术完全公开为获得专利的前提。因此,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的立项之初,将科研成果是否采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采用何种知识产权等,作为评判是否给与立项、资助科研经费数额的参考标准之一,并可以通过强行专利检索制度,排除内容雷同项目的立项,避免不必要的投资浪费;课题完成后,可直接借用成果实际采用的知识产权形式,作为成果创新高度的衡量标准之一。促使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无疑有助于科技投资效益和科技成果创新高度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促使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并对此进行研究,不意味任何科研项目的成果,包括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成果,都必须有知识产权化的结果,其目的旨在通过促使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过程,提高科技投资的效益和科技成果的创新高度,辨别科技意义上的成果与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为科技投资获得回报,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创造必要条件。

2.造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低的原因

造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低的原因有很多,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制度上的缺陷。

1)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未成为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立项、验收、评价的强制标准。

不将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科研立项的强制评审标准,在我国由来已久。比如,从2003年5月1日开始执行的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及所附的《教育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请书》,就没有将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化列为教育部立项的评审标准,自然它也不会成为项目验收、评价的强制标准。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结题(验收)报告》标准格式,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结题验收及评估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研究取得的成果(受资助项目数、被引用次数、收录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别是多少、专利申报和获奖情况);②成果转化情况,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附证明材料);③该项目的人才培养情况。将“成果转化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项目验收的评价标准,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它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教育界,“项目的人才培养情况”比“成果转化情况”相对容易得分,实务中最核心的标准还是“研究取得的成果”,但其中“受资助项目数、被引用次数、收录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最为重要。这就是人们为什么热衷于的原因之一。

尽管国家科技部《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国科发政字[2003]94号)第四条明确规定:“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项目建议书中写明项目拟达到的知识产权目标,包括通过研究开发所能获取的知识产权的类型、数量及其获得的阶段,并附知识产权检索分析依据。”但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申请书》、很难看出成果知识产权化已作为立项的强制评审标准,因为该《课题申请书》中的“成果提供形式”列举了9种:发明专利、新产品(或农业新品种)、新装置、新材料、新工艺(或新方法、新模式)、计算机软件、技术标准、论文论著和其它,将“发明专利”与“新产品、新装置、新材料、新工艺”并列在一起,是否意味着后者的创造性不高,不准备申请专利或当作技术秘密处理,还是无需明确知识产权的保护形式。其实质是混淆了科学意义上的成果和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成果提供形式”中的成果仍是科学意义上的概念。另外,也看不出采用不同的知识产权成果形式在立项、获得经费等方面有何不同。更重要的是,倘若申请人在申请书中也明确了将采取某种知识产权化的成果形式,比如发明的形式,但科技部制定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任务合同书〉,并未规定预期成果目标不能实现时项目负责人应当承担何种责任。从法律上讲,合同以约定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但缺乏违约责任作保障的合同义务是无意义的。

863计划项目的验收及评价标准,从〈863计划课题验收专家评议表〉可以看出:“技术指标”和“成果水平”是核心,其中前者又以是否达到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为衡量标准,由于863计划“课题申请书”中的“成果提供形式”混淆了科学技术意义上的成果形式和法律意义上的成果形式,因此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也没有成为86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及评价的标准。

2)在有关个人利益的制度设计上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几乎没有作用。

以现行的〈安徽省高等学校教授任取资格考评标准〉为例,教授资格评审的三角标准为“学历”“科研”、“论文论著”三方面。

“科研”条款设计了8项,与科技领域有关的有6项,须具备其中的一项:“①获省、部级四等奖以上的技术负责人或获厅、局级二等奖的课题第一二完成人。②作为主要骨干参加1项以上省级科研项目,或获科研经费每人年均0.5万元以上。③完成省、部级以上重点攻关课题,或是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设计人,并且该项目经有关专家鉴定已产生较好社会经济效益;或科研成果经省主管部门组织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④在科技开发、科技推广、科技服务方面解决了难度较大的技术问题,经省主管部门组织鉴定认为有较高水平,并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⑤获得1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或2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并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⑥创建新的学科领域,填补省内空白。”在该6项中有1项要求成果获奖励,有4项要求成果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省内空白,还有1项仅要求作为主要骨干参加了省级科研项目,是否完成或成果如何无关紧要,此为最低要求。在这6项中有1项涉及到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问题,但它又以“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必要条件。

 

“论文论著”条款设计了10项,须具备其中的一项。最基本的两项是①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6篇以上,其中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等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②公开出版10万字以上的学术专著1部,如系合著,本人撰写不少于10万字,且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另外,有3项涉及到:成果获奖可以降低论文的要求,但无关成果的知识产权化问题。

显然,在安徽省教授资格评审中,获得省级科研项目或成果获奖,并最为重要,为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这就是现实中人们为何积极申报项目或热衷于申报奖励、重视,忽视知识产权化问题的原因之一。相对而言,企业出于抢占市场考虑,其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程度肯定比高校、独立科研机构高。如前文提到的2004年全国取得的3172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中,其有发明专利授权量2865项,其中企业(含科研转型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最多,占49.7%(1424件);大专院校次之,占24.4%(699件);独立科研机构占19.9%(570件)。如果同它们完成的科技成果总数比较,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所占的比例也最高,为13.8%,大专院校和独立科研机构分别为10.2%、8.3%,但这还不包括企业有大量的实用新型专利。

3)过高的申请和维持知识产权的费用也是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一大障碍。

在科技成果为客体的知识产权,从取得的程序看,可以分为4类,一是由特定国家行政机关审批而取得,如发明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二是向特定军事家行政机关申请登记(非审批)而取得,如实用新型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三是由权利人自己采取保密措施而取得并维持,如技术秘密权,四是自成果完成之日自动取得,如计算机软件版权。在这些知识产权中又以发明专利权最为常态。

    以发明专利权为例,有关发明专利申请的费用共有17种,其中绝大部分由申请人承担。根据《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调整专利收费标准的通知》(计价格[2000]2441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规定,该17种费用具体为:申请费(900元)、文件印刷费((50元)、说明书附加费(从第31页起50元,从第301页起100元)、权利要求附加费(从第11项起150元)、优先权要求费(每项80元)、审查费(2500元)、维持费(每年300元)、复审费(1000元)、著录事项变更手续费(发明人、申请人、专利权人变更200元,专利机构、人委托关系变更50元)、恢复权利请求费(1000元)、无效宣告请示费(3000元)、强制许可请求费(300元)、强制许可使用裁决请求费(300元)、延长费(第一次长期请求费300元,再次延长期请求费2000元)、中止程序请求费(600元)、登记印刷费(250元)、印花费(5元)。在这17种费用中,任何一个申请案都不可少的有6种,高达5000元。

    发明专利权取得后,缴纳年费是权利人的一项法律义务,《通知》所确定的年费标准是:第1-3年900元,第4-6年1200元,第7-9年2000元,第10-12年4000元,第13-15年6000元,第16-20年8000元。

    3.提高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的措施

    1)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纳入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立项、验收的强制评估标准。

首先,应当树立科研成果有科学技术意义上的成果与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意识,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法律意义上的成果就是已知识产权化的成果。因此,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有别于科学意义上的独立指标,纳入科研项目立项、验收的评审标准。

其次,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强制的标准纳入基础研究之外的科研项目立项,验收的评审过程中。这意味着应用研究或实验发展项目,都不能回避知识产权化问题。当然,强调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强制标准,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应用研究或实验发展项目的成果都必须确保知识产权化。它旨在强调成果能知识产权化的项目要明确采用何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项目成果不能知识产权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另外,由于不同的知识产权形式对成果的创造性要求不同,投资者应当将其作为确定科研经费的标准之一。

    再次,应采用法律的形式确保成为强制评审标准。这不仅要求项目的“申请书”、“验收报告”有明确的成果知识产权化要求,而且要将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承诺作为项目完成人的法律义务,并在合同书或任务书中明确违反该项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最后,应当吸纳知识产权法专家参与科研项目的立项、验收的评审工作。《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国科发基字[2003]308号)第18条规定:“建立健全评价专家库。评价专家库应包括来自研究与发展机构、大学、企业等单位的科学技术专家、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等。并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及时更新。”本文认为,吸纳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参与项目的评价是非常正确的,但将法律专家排除在外不恰当。

    2)有关个人利益的制度应当充分肯定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作用和地位。

    大学和独立科研机构中的教师、研究人员,限于自身的观念、能力以及资金,他们一般不会通过创办企业的方式来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以此获得个人的利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承担科研项目所获得的利益,主要表现以下方式:①在科研经费中能报销一部分个人家庭生活支出,如电话费。无论采取多么严格的会计核算措施,这都是不可避免的。②按项目管理单位内部规定的比例提取一定的科研经费作为项目承担人的奖励。这早已是一个普遍而公开的秘密。也正如此,科技部为了制止这一现象,了《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③科研成果获得政府或单位奖励。这种奖励包括荣誉称号和一定数额奖金两方面的利益。④并因此产生一系列的间接利益。科研成果多表现为论文形式,表述具体科研项目成果的论文也容易发明。论文的发表又可进一步为科研成果获奖、申报新的科研项目创造良好的基础。另外,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是许多大学给付年终奖的重要标准。但论文最重要的间接利益表现在职称的评定上,职称的晋升会直接导致工资、津贴的提高,同时反过来又有助于新科研项目以及硕士、博士导师资格的获得。相反,根据现行的制度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并不能为人们带来明显的直接或间接利益。总之,有必要修改现行的制度,发挥成果产权化在个人利益,比如职称的评定、年终奖等级、科研项目的申报等方面上有切实作用。

第5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6-0800-03 中图分类号:R 47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6.056

护理学专业已提升为一级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护理创新人才。我国颁布实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中要求护理本科毕业生“应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在倡导创新精神的今天,增强创新的意识,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紧迫,而创新型护理人才培养的基础,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创新意识的形成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60%的学生来自基层及少数民族地区,毕业后绝大多数回到基层工作。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及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基层医疗事业迅速发展,但高端护理人才缺乏,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护理人才充实到临床及护理管理的岗位。本着“加强基础、突出素质、注重能力、引导创新”的原则[1],为了更好地实践我校培养“精医术、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的办学定位,近年来实施护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教学改革实践,取得较满意效果。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我校2004级、2005级、2006级五年制护理学本科(英语方向)共1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143名,男生7名,年龄19~23岁。

2.方法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科研导师制针对性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具体做法为:①选聘导师。由护理学院在学校专、兼职教师中选拔责任心强,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担任导师。并将导师的基本信息及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向学生公布。②选择导师。一般于大四第二学期开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对导师的了解自行选择导师,由每位导师确定带2~3名学生。③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预防医学》《文献检索》《护理研究》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以专题讲座、参加相关学术活动、小讲课等形式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内容包括科研基本知识、护理科研概况、统计学基本知识、护理论文撰写方法等。④举办科技创新活动。学生自由参加学校及院系组织的科技活动。⑤到基层教学基地挂职锻炼进行社会实践活动。⑥科研实践。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选题,撰写科研立项标书,进行开题报告,由护理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学生获立项后带着课题进入临床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由导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共同监督实施课题。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后安排2~4周时间撰写论文,由护理学院组织进行论文答辩、评分。

3.评价 ①科研立项:由护理学院组织科研开题报告,专家组从选题意义、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创新性、译文、课题完成量等七方面评价,答辩通过给予立项,不能通过者由导师根据专家意见指导学生修改,合格后给予立项。②论文评价:毕业论文成绩由导师评分、专家评分、答辩小组评分三部分组成,比例为3∶2∶5;评价标准从学术价值、实用性、创新性、论点论据、语言文字、参考文献、答辩情况等七方面进行评分,总分90分以上为优秀、85~89分为优良、80~84分为良好、60~79为分合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

4.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结 果

1科研课题研究内容 150项学生科研课题研究内容,前三位顺位依次为:调查分析、临床护理观察及健康教育。而新技术运用、护理管理和教学改革所占比重较低。见表1。

2.课题完成情况 150名学生中有144名学生能按计划实施并如期完成,占96.0%。6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实施或完成课题而要求更改研究内容,并在导师指导下调整,最终能完成课题。

3.论文评价 论文评分优良率为42.0%,良好以上的达79.33%,无不合格论文。见表2。

讨 论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新世纪以知识创新为突出的特征,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离不开科研,科研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基本活动,是加强护理研究、推动护理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张金萍等[2]认为21世纪的护理工作很大一部分内容将是以健康人而非病人为对象开展预防、保健、社会服务等工作,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应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和先进的护理理论及技能,能在不同类型的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护理人才。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3]。我们通过实施导师制针对性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初步显现人才培养效果。

1.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识 护理本科生应具备初步的科研意识已是护理学界的共识,随着护理学科的提升,加快学科建设步伐成为重中之重,而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欠缺是护理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除历史原因外与队伍学科氛围有密切关系,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护理教育抓起。在国外,护理科研工作主要由博士、硕士毕业生承担,对本科及大专生未作要求[4],但美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为提高本科教育水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创新能力,培养学术后备人才则成为这些改革的中心环节[5]。当前我国护理博士生几乎是凤毛麟角,硕士生的教育也在起步发展阶段,护理科研的重任落到护理本科毕业生的肩上。我们通过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三届护理学本科学生科研立项达150项,从结果看到,虽然学生科研立项的内容比较局限,新颖性不够,45.33%为调查分析,新技术应用仅占5.33%;论文撰写的优秀率仅为7.33%,质量有待提高,但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实践机会,科研意识有明显的提高。

2.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 护理本科生学制五年,在校学习时间相当充裕,参加校园文化、学术活动的机会多。我们在入学后第一、第二年就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定期轮流到实践教学基地挂职,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早接触实践、早接触病人、早接触社会,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临床思维和评判性思维,发现问题,萌发探索及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强烈欲望,导师因势利导地培养创新思维,为科研选题和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本科生通过课堂-实践-文献检索-选题-立项-撰写科研标书-开题报告-实施课题-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经历科研工作的全过程,体会其中的艰辛与获得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激发学习兴趣及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论文评分结果显示优良率为42.0%,良好以上的达79.33%,说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掌握科研的基本步骤、方法和科研论文书写的程序与要求,具备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3.符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人民群众对护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护理常规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临床需要的护士是医学基础知识牢固,专业知识扎实,技能操作熟练,沟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独立思考及临床思维能力,在工作中不墨守陈规,能不断创新的新型高级护理人才。而在欠发达地区对上述新型高级护理人才更是求贤若渴,如我校所处地域是全市总人口382.63万人,有12个县区的少数民族地区,2010年底注册护士有4000多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注册护士只有1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到临床一线,对本地区护理学科的发展更是非常紧迫而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当前护理本科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时明显不够,如我校的培养方案中《护理研究》理论课为仅18学时,为了弥补不足我们采取专题讲座,课外活动及假期的社会实践来补充,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一定成效,既能节省学时,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4.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考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阶段是培养的基础,护理本科生文化基础较好,具备有科学研究的潜质,学校如能正确引导,树立科研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对今后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科学研究工作,经过亲身体验,从中感悟科学的严谨、伦理道德的重要,树立科学研究的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护理教育策划者及护理教学管理者,应从有利于学科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不拘泥于课本和课堂,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我们体会到导师制的优势是:导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研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学生能在直接参与导师课题实施,协助导师进行资料收集,数据录入等具体科研工作,有比较多的机会与导师沟通交流。实践证明,学生课题的水平,撰写论文的质量与导师的水平和能力及指导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没有导师的正确指导,仅靠课堂中讲授学生是无法进行科研立项并实施的。因此,导师制能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的有效模式。不足之处是少部分导师因教学、临床或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对学生投入精力不够,今后将进一步完善。

总之,注重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将有力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人才质量的提高,将为社会输送更多思维敏锐、素质全面的创新护理人才,从而促进护理专业人员学术和社会地位的提高[6]。培养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除了学校、学生重视外,与临床带教老师的科研能力和意识、实习医院的科研环境有紧密切的联系,需要参与护理教学的各机构、部门、人员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东玲,杨培常,李 伟, 等.护理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0,24(10B):2705-2706.

[2]张金萍,刘文庆,刘丽华,等.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新体系的构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7):89-90.

[3]曾凡东.科学评价是本科生导师制健康发展的动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5(3):30-31.

[4]仇瑶琴,陈晓英,沈园园,等.护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0, 25(3):214-215.

[5]Chapman H.Towards effective group-work in nurse education[J].Nurse Edue Today,2006,26(4):298-303.

第6篇

医学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从其职业性质来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职业医生,是医学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去路。他们从事医疗实践,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另一类是医学科研人员,他们主要从事医学科研工作,通过科学研究推进医学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临床医疗实践提供实验依据或理论基础。医学生毕业进入综合性的教学科研医院后,发展成为两种类型的医生:一类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医疗工作的医生;另一类是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和科研,而医疗工作却被边缘化了的医生。无论对于将来发展为哪一种类型医学人员的医学生,医学基础课的学习都是为学生长远的发展提供基石。基础医学的研究水平和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水平决定了一所医学院的医学科学水平。因此,医学基础的学科建设和教学对医学教育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医学教育的水平[1]。由于向医学生讲授临床前课程的许多基础医学教学的教师,对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缺乏兴趣或者根本就不了解,常常简单化及说教式的方法来讲授他们所从事的学科。使得学生对于人体结构、机能及病理生理反应的复杂性缺乏认识,这就造成学生在面临具体临床疾病时所面对的不确定性与前期所学的基础知识的简洁单一性不相一致,导致基础医学与临床教学的脱节[2]。医学生在基础医学教育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科研素质训练和培养。

对于医学生来说,无论成为哪种类型的从业人员,其扎实牢固的科研素质对于其日常工作是非常重要。然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只重视教学,而忽视了科研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医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也不能满足未来生物医学研究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质是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当代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3]。做好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工作应当注意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营造重视科研的学术氛围

1.1具备全面科研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培养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基础。

科研素质氛围的提高首先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吸引与稳定科研人才是提升高校科研水平的关键[4]。医学院校应当充分发现人才,引进高水平人才,如高学历的医学科学研究人员或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同时,加大本校教师的人才培养力度,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激励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出外进修、攻读学位或出国留学。最重要的是要留住人才,为他们提供优厚的任职待遇,如给予充足的安家费,解决配偶就业问题,这样抓住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心,才能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安心为院校的科研工作积极投入和奉献。

1.2制定奖励政策促进高等级科研项目立项

科研项目的开展是科研工作的具体载体。对于成功申报获得立项的高等级科研项目,给予负责人和团队适当的奖励,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立项热情。如国家级项目负责人给予重奖,省市级项目给予科研经费配套拨款。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重点项目给予优先解决仪器设备的采购和配套,为科研项目的开展提供保障。

1.3建立及运行科研实验平台

成立科研实验中心,集中资金购置大型先进医学科研仪器设备,统一管理,集中使用。建立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专人负责。通过面向社会开放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从而降低维护成本,提高仪器使用率,充分发挥集中优势,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5]。

1.4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科研学术活动

以各学科为依托,利用各自学术团体开展学术活动。积极支持学科申请主办国家、省市级学术会议,为学术会议的承办提供便利条件。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发动本校的专家教授开展学术讲座,开阔学生视野。开展专题讨论,促进教师与教师及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

2.培养医学生的科研兴趣

基础医学教育中,其理论与实验教学都涵盖了各学科发展中的知识积累过程和实验技术进展。基础医学理论教学中,重视绪论或导论中的医学史或学科发展史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科背景,使得学生对于每一门课程的学科研究进展有清晰的认识。注重学科研究进展过程中各种革命性的经典实验技术的介绍,让学生懂得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在理论教学中适当加入名人典故的介绍,如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奖者及其贡献,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中重视学生实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正确的操作手法是做好科研实验的基础,是良好科研素养的点滴积累过程。实验课带教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手法,如实验用具和用品的正确拿取方法,样品和试剂吸取和加入的动作要领,目测观察时的角度等。同时,要强调实验室安全,教会学生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等,做好实验保护。

3.提供医学生科研实践的机会

3.1建立面向大学生的专项科研基金

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采用公开辩论竞争的方式进行项目选拔立项。由学生自己完成项目的选定、实验方案确立、具体实施,实验结果获取和分析,并最终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和发表。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立项、实施、结题全过程的机会。

第7篇

1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双人单独录入计算机,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科研状况518名护士对护理科研步骤、护理科研种类及护理科研选题知晓率分别为33.7%、38.9%、28.9%;参加培训率仅为41.9%;对护理科研知识需求强烈,愿意参加科研者占84.2%。

2.2不同护龄护士科研培训率、科研意愿及科研知识比较见表1。

2.3不同职称、学历护士护理科研情况见表2、表3。2.42010年、2011年科技局、卫生局三所医院医疗、护理立项情况。

3讨论

3.1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科研知识缺乏,目前医院护理工作的重点大部份放在质量管理上,缺乏对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培训和撰写论文的指导,护士只是应对临床工作而忽视了论文撰写[2],而早在1996年就有专家提出,护理部工作量的5%~10%应该用于科学研究[3],从调查中发现,参加过科研培训者217人(41.9%),知道护理科研步骤者175人(33.7%),知道科研种类、科研选题者分别是202人(39.0%),和176人(34.0%),护理科研知识知晓率在不同护龄、职称、学历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原因分析:目前在基层医院临床工作的护士大多是中专毕业303人(58.9%),通过业余时间获得了护理大学专科或本科学历215人(41.9%),第一学历为本科毕业者被调查的三所医院均没有,护士基础理论的知识水平较低,而且在职教育主要是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科研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培养不被重视。基层医院在职称评审时只有副高级,正高级职称才要求科研立项。但尽管如此,表中显示职称学历高者仍是护理科研的主角。由此,护理管理部门要重视护理科研的发展,市卫生局、医院护理管理委员会在为护士提升学历的同时,应加强护理科研的培训,培训内容有护理科研的基本知识(概念、步骤)及技能(文献查阅、科研设计、资料分析、护理论文的撰写、注意事项等),同时加强在职教育,外请专家讲学,选送护理骨干外出培训、鼓励自学成才等育人措施,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来提升科研能力。

3.2护士有撰写论文的愿望,期望在质量高的护理期刊上来提升自己的职业成就感,但困难大,实际行动者少,愿意主动撰写论文有387人(74.7%),不愿意者有33人(6.4%),无所谓者98人(18.9%),动机均为晋升职称者多,其次是迫于医院下达的科室论文完成的任务。护士平时在单位里有繁重的工作,回到家里又要担起相夫教子的任务,留给自己学习提高的时间可想而知,造成护理科研知识及撰写论文的能力严重缺乏,再者是经费缺乏,投稿困难等,本院2010年13篇,均为主管护师以上职称。提示管理者只有充分认识到护理科研的重要性,在人员、时间、经费、设施和科室合作精神上给予足够的条件和支持,才能营造有利于科研的良好环境,同时护理管理者要加强培养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在临床科研工作中做好传、帮、带,充分发挥各级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4]。提高科研知识的储备,为其进行护理科研奠定基础,提高护理工作水平。

3.3改变护理观念,提高护士自身素质,护理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门专业,临床护士要彻底打破护士只是医生助手的观念,不能只机械的注射、给药、执行医嘱,要善于观察,勤于用脑,依靠平时的点滴记录,评判性思维把临床中经验上升为理论,在制订护理措施和处理护理问题时寻找科学依据[5],那么,就需要护士通过继续教育和学习等方式增强自我的专业知识、科研知识、上网阅读文献资料,掌握国内外最新科研信息,提高科研能力,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健康。

3.4医院要成立护理科研小组,小组成员要有创新性思维和超前意识,主动捕捉科研信息,提出科研攻坚方向,协调科室护理人员进行查新,确定立项课题,以指导护理人员更好地从事科研活动,保证人人参与,护士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缺少相应的帮助也是制约护士开展科研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院有科研管理委员会,护理部有护理科研小组,但近5年只进行过二次科研知识的培训。

3.5基层医院护理科研与医疗科研有很大差距,从表4可看出,2010年、2011年三所医院护理科研立项5项(医疗24项,为护理的4.8倍),其中市科技局立项4项,市卫生局立项1项,2011年三所医院护理立项0项,可见护理科研开展数量少,与医疗科研的开展存在很大差距,这与护士学识、学历、科研能力的不足及对护理科研内涵的认识偏差,上级护理主管部门对护理科研缺乏指导有关,与谭成群等的调查相符[6]。应引起市、医院护理管理部门的重视,给予及时的指导,加强医护合作,以医带护,全面提高护理科研水平。

第8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全流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3-0143-03

1 概述

2008年,国家出台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意在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知识产权工作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兴国战略一道,成为我国三大战略之一。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强调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能力提升,唯有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提升,才能有效提高科研水平,提高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促进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众多企业、科研机构,承担我国绝大部分的科研项目,这些科研项目的实施,成为了我国知识产权创造的最主要途径,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但是,很多企业、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所开展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都还仅仅局限在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方面,没有有效地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使很多知识产权成果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和转化,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阻碍了我国科学技术整体水平的进步。因此,确保科研项目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对于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科技水平至关重要。

2 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的意义及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是指将科技查新、知识产权信息的利用、科技成果保护方式的选择,发明创造的保护、专利分析、专利预警、专利布局以及专利转化等融入到科研项目的立项、实施、结题和转化过程中。实施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对于避免重复研究、规避投资风险、提高企业科研项目的研发起点、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资源、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及最大程度地实现项目的投资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许多大型企业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中没有融入知识产权管理,使得许多科研成果并未转化为知识产权成果。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如科技查新不到位,专利信息的利用能力不足,导致一些项目重复研究,浪费研究成本;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专利数据库,对于本企业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跟踪能力不强,对于技术发展趋势把握得不够好;在科研中对于知识产权成果的保护缺乏统一的规划,研发人员对于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企业专利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没有涉及到科研项目全流程管理工作中来。

3 大型企业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设计与研究

3.1 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设计

针对大型企业科研项目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如下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该体系将知识产权管理融入到科研项目的立项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和转化阶段。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设计架构如图1所示。

3.2 科研项目立项阶段

立项阶段包括项目的形成与科研项目的审核通过,在这两个流程中,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都起到极大的帮助

作用。

3.2.1 科技查新报告。在国内许多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的立项审核都需要提交有科技查新资质的机构出具的科技查新报告,科技查新报告可以评估科研项目是否具有新颖性、创造性甚至可行性的依据。

3.2.2 知识产权信息跟踪。科研项目立项时,对科研项目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信息进行跟踪预警,并将这些有关知识产权信息建立成为科研项目专用的数据库,在科研项目实施阶段同样可以使用。

3.2.3 专利信息利用。专利信息利用对科研项目的立项和实施都具有巨大辅助作用,在立项阶段,通过专利信息利用,可以帮助研发人员了解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可能的发展趋势,从而帮助科研项目确定研发方向,节约研发成本和时间。

3.2.4 知识产权成果目标与规划。科研项目立项阶段,通过科技查新、专利信息利用等流程,对科研项目可能取得的成果有初步的评估,因此,根据科研项目的类型和特点,制定科研项目可能取得专利、商标、著作权或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成果的目标,并根据科研项目的进度表规划知识产权成果的产出规划。

3.2.5 合同签署与知识产权成果归属。对于很多科研项目,往往不是一个单位主导完成的,也不一定是自己完成的,往往是多个单位合作完成或委托他人完成的,尽管目前相关法律已经对这类科研项目的合作和成果归属进行了规定,但不尽人意之处比比皆是。因此,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就应该签订技术开发合同,并约定权利归属和使用权的问题。

3.2.6 设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与机构。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就应该建立与科研项目类型和特点相匹配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并根据制度,设立科研项目配套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对整个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流程进行管理,并设置专人对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负责。

3.2.7 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意识培养。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培养主要包括保密意识的培养和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关系到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应该在科研项目立项时就开展此项工作。

3.2.8 设立知识产权专门经费。科研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是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中花费最多的部分,包括专利的申请、版权登记、商标申请等,除此之外,还有科研人员的奖励等项目。因此,设立科研项目知识产权专门经费,对于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3.2.9 设立专家库。目前的科研项目立项审查主要是通过专家库和同行评议的形式,但是并不是每一个项目的审核都能找到合适的专家或同行来进行审核。因此有必要通过专利信息的利用来建立常用的专家库。这些专家也可以在科研项目的结题验收阶段参与。

3.3 科研项目实施阶段

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中实施阶段的管理包括如下内容:

3.3.1 知识产权信息动态跟踪预警。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设立了知识产权数据库,用于跟踪和预警与项目有关的知识产权的动态信息,并及时预警。这么做可以帮助科研项目及时调整研发方向,防止侵犯到他人的权利,规避风险。

目前的研究没有或很少有人提出科研项目如何“动态”跟踪专利信息,也没有或很少有研究探索科研项目知识产权预警的模式。

3.3.2 专利信息利用。专利信息利用在立项和项目实施阶段的作用差不多,都是通过对相关专利的微观分析,对科研项目研发做出指导,时刻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以便及时挑战研发方向,不做重复研发,不做无用研发。

3.3.3 知识产权申报登记管理。知识产权申报登记是科研项目成果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环节,也是知识产权创造的核心环节。在这一流程,应该处理好发表学术论文与申请专利的关系,处理好技术秘密保护与专利保护的关系。并且,还要根据企业的战略,布局专利申请。同时要处理好知识产权申报登记的时机选择,确保企业的优势地位。

3.3.4 人事档案的记录与阶段性激励。在科研项目实施阶段,应该做好知识产权人事档案记录,并使用知识产权专项费用对知识产权创造人员进行奖励。研发项目组和企业可以根据详细的人事档案记录,对研发人员做出评价,挖掘和培养优秀的研发人才。

3.3.5 阶段性评估。在科研计划项目中期检查或者其他阶段性评估评审时,由知识产权专员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项目研制过程中知识产权借鉴情况进行说明,对产生的发明创造和获得的知识产权情况梳理、总结,对重要创新技术进行成果检索和对比分析,并提出知识产权保护

方案。

3.3.6 协调与处理。知识产权专员定期将项目研制过程中申请或取得的知识产权向项目主管部门或科研计划主管部门报告;在发生知识产权侵权或纠纷时及时向项目主管部门或科研计划主管部门报告。

3.4 科研项目结题阶段

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中结题阶段的管理包括如下内容:

3.4.1 科研成果质量评估验收。将科研项目取得的知识产权成果进行专利分析,评估科研项目取得的知识产权成果新颖性、创造性,评估其价值,从而对科研成果质量进行评估;与立项阶段对比,评估项目的预期与实际的

差异。

3.4.2 知识产权再挖掘。项目结题阶段,应该组织科研人员和专利人员对项目实施阶段的成果再次进行分析和研究,挖掘出可能存在的专利,从而增加科研项目的投入产出比。

3.4.3 知识产权成果清单整理与转化规划。由知识产权专员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梳理和总结项目知识产权成果,在项目验收时提交知识产权清单,包括申请和获得的知识产权数量、名称、类型、法律状态、实施转让情况等,并在《验收报告》中对相关内容做出说明和分析;对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知识产权进行实施转化前景和实施许可方式分析;对特定目标专利进行侵权风险分析。

3.4.4 绩效评估与奖励。根据科研成果的质量评估,计算科研项目的投入产出比,评估科研项目实施的绩效水平;并结合项目实施阶段的人员档案记录,对研发人员和研发团队进行评估和奖励。

3.5 科研项目转化阶段

科研项目产生的知识产权成果,必须通过转化才能体现它的价值。转化的方式很多,但离不开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对其的运营。因此,作为“后”科研项目阶段,知识产权转化管理不可或缺。

对于所取得的知识产权成果,企业知识产权部门应对成果进行评级分类,做好知识产权成果应用规划,实现知识产权成果的最大化利用。对于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可采取以下三种模式:

3.5.1 自主模式。自主模式即企业将知识产权成果自行实施,将其产业化、商品化,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主动性,使核心知识产权完全掌握在本企业手中。

3.5.2 合作模式。合作模式即企业利用其拥有的知识产权成果,与拥有相应资源的其他企业合作,共同实现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此模式可以快速将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

3.5.3 许可模式。许可模式即企业将其拥有的知识产权成果转让或有偿许可给其他企业,通过此方式实现企业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此模式可以使企业快速收回研发成本和获得盈利,为企业开展新一轮创新研发提供便利。

4 结语

在知识经济的当下,将知识产权管理融入到科研项目管理全流程中来,是现代科研项目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大型企业实施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是响应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企业知识产权发展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本文针对大型企业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设计了科研项目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有利于大型企业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孟奇勋.开放式创新条件下的专利集中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 王瑜,王晓丰.公司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 喻影,张珂,孙剑梅,颜燕红.企业科研开发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探讨[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3,(4):10-13.

[4] 李役青,胡春,姜盛芬.科研项目管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J].科技管理研究,2002,33(8):49-51.

第9篇

【关键词】科研管理;系统;构建

0.前言

目前大多数研究院所的科研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人工来进行,通过Excel、word等办公软件来处理大量的数据,这种方式难以及时有效的掌握最新的科研情况,为科研管理增加许多工作量, 为领导进行科学决策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广大科研人员之间缺少一种快捷高效的沟通方式。因此,构建科研管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1.科研管理系统构建的目标

科研管理系统是为了适应信息化管理, 提高科研计划管理的效率, 准确性和数据的安全性而设计的软件。科研管理系统的配备是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以科研项目流程为核心,全方面通过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科研项目申报、项目管理、实施进度、项目结题、科研成果、项目经费等科研活动,以达到方便、高效地管理和控制,满足科研单位的决策者对科研活动的宏观管理与决策的需要,为科研院所对项目参与人员的评估提供依据。科研管理系统是一个科研院所内部管理的核心部分,包括人员档案、机构设置、项目申报、科研评估、成果管理、基金管理、科技统计、成果管理、专利管理、经费管理、报表管理等多项信息管理职能。

2.科研管理系统的构建

2.1系统技术架构

本系统整体架构属于典型的J2EE多层结构,遵循标准三层系统体系架构,完全采用JAVA和相关组件技术,采用了Oracle数据库作为底层数据存储平台,系统中间层采用Weblogic应用服务器作为系统运行支持平台,系统应用和集成了相应的中间组件和定制开发的系统应用实现系统的总体功能。系统的客户端层采用IE浏览器等实现。

2.2 SynchroFLOW在科研管理系统中应用过程

科研管理系统建立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环境下,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交互和资源统一,实现统筹管理和规划。科研管理系统为应用系统提供了统一的信息接入方式,为各个应用系统打通了通向信息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同时科研管理平台在这些出入口搭载上由平台组织好的统一信息包,让它们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自由的传输和流转。以此彻底解决科研院所信息化中出现的问题。协同工作流SynchroFLOW基于目前最流行和最具发展潜力的J2EE平台,以wfmc为标准开发;具备图形化的交互式用户界面,良好的稳定性、扩展性、安全性、分布式事务管理、灵活地业务流程变动功能;可方便地集成科研院所现有系统、中间件和电子商务应用,是开发、部署和管理关键业务的理想平台。工作流系统处理业务流程有很强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快速任意组合出适合的流程,用这些流程基本上可以解决所有的科研审批业务。在处理业务数据时,工作流可以方便的提取业务数据,使业务数据之间也能相互协作,从而提高工作流系统处理业务流程的灵活性和适用范围。科研系统设计的项目申请流程可以是一个独立流程,产生的业务数据也可以和后续流程进行衔接,可以实现科研项目审批和流转。让科研平台在科室内部的人员之间流转,就可以实现科研管理的自动化。

2.3功能说明

用户可先通过项目审批确定项目立项与否,立项后可组建项目组、制定项目实施计划,通过实施计划编制项目进度控制,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项目进度和人员安排,能实时反映出当前项目的进展情况和进度分析、成本分析、收支情况,项目的查询、统计,验收交付情况。包括项目立项、项目审批、任务分配、任务汇报、项目汇报、查询统计等模块。

2.3.1项目申报

预立项目,建立项目档案库。

2.3.2项目审批

上级部门确认可申请立项的,送上级部门审批。

2.3.3项目成员

项目立项后,输入项目成员信息,为任务分配做准备。

2.3.4项目汇报

项目进度监控和执行制度化的过程,通过项目汇报的手段对项目的阶段性进展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根据相关数据生成各类项目分析报表。

2.3.5任务分配

项目审批后,项目经理或项目负责人可通过此模块向项目人员分配各自的工作任务和阶段性工作安排,对任务的进度和目标进行预设,以此作为任务监控的依据。

2.3.6任务汇报

项目人员在接收到项目任务后,按照进度定期向项目负责人及主管领导汇报项目执行情况,系统根据汇报情况生成任务执行报表,并根据项目任务分配指标对项目人员的执行能力的情况做出评价。

2.3.7项目经费

项目人员在执行项目任务过程中,发生的项目经费如实的记录在系统当中,并受项目预算动态实时控制,项目负责人及主管领导随时查看经费支出情况,并根据项目任务分配指标对项目经费的支出情况做出评估。

2.3.8项目评审

项目评审模块包括项目里程碑评审,项目变更评审和项目验收评审三个功能。

2.3.9项目成果

项目人员在实施完项目任务后,项目成果进行归档,系统提供了文档目录管理、成果中心、成果查询等模块。文档目录管理模块可使文档管理员方便地对所有文档目录进行设定、维护,使文档体系能够严格遵循单位的知识管理体系,其他用户可经成果管理中授权后对相应的文档目录进行维护,自主添加和删除文档。所有的文档目录后即成为用户可用的文档中心,用户对有访问权限的成果文档进行查阅,系统提供强大的挖掘工具供用户自定义文检索方式,可迅速定位到所需的信息上。

3.科研管理系统的优势

科研管理系统构建后大幅有效的提升了科研院所流程的生产力, 实现了业务的流程化和规范化运作。大幅降低纸张文件的需求以及传递文件所需的额外人力负担,减少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浏览器和数据库把各种信息方便地展现给用户,让内部信息的流动及传递更加迅速准确。将科研所内流转的各种文件自动保存,科研信息实现共享,方便查阅。为科研所决策者提供项目管理依据,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通过科研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各项工作的执行状态,提高了任务的执行速度。建立在SynchroFLOW基础之上的科研管理系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能够根据科研院所业务流程的变化方便地做出调整,在业务变化时少量改动即可满足新的需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研管理系统构建实施后,将大大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全面实现网络化科研管理体系。系统将会成为联系科研活动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纽带,也将给整个信息化建设带来深远而有意义的影响,从而提升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及效率。

第10篇

Zhao Hong;Liu Yanqing; Miao Weijun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60,China)

摘要: 本文分析了建设学习型科研队伍的必要性和学习型科研队伍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并以我院为案例探讨了建设学习型科研队伍的实际情况,分析学习型科研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faulty a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learning research faculty, and taking our hospital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actual conditions, and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research faculty construction.

关键词: 学习型 科研 队伍建设

Key words: learning;scientific research;facul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308-02

1建设学习型科研队伍的必要性

科学研究的要素包括研究对象、科研队伍、科研经费和研究装备等。其中,科研人员是科研活动的主导,最具有决定意义的科学研究要素,没有科研人员就不可能实现科研活动的最终价值[1]。

著名学者迈克・富兰说:“变革是普遍存在和持续不懈的,它经常出现在我们面前。”目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潮流。在社会变革过程中,社会各领域竞争激烈,科研人员单靠个人力量已无法应对各类研究领域内的知识更新以及对手的竞争,必须依靠一个组织有效、分工明确的科研队伍,才可能获得更多的科研资源,参与更多的科研项目,开展更高层级的科学研究。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二十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圣洁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是当今世界前沿的管理理论之一。彼得・圣洁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组织和个人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等五项基本修炼构成的。简言之,学习型组织就是一种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创造未来的组织[2]。

学习型科研队伍最本质的特点就是不断学习,尤其是强调团队的“集体学习”,并将学习获得先进方法和研究理念运用到科研活动当中,从而实现持续创新[3]。通过建设学习型科研队伍,科研人员才能进行有效的团队学习,沟通交流与合作,才能实现持续创新,促进资源共享,增强科研实力和竞争力,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2学习型科研队伍应具备的主要特征

学习型科研队伍应具备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不断学习,持续创新学习型科研队伍开展学习和应变的速度必须跟上或超过外部环境变化的速度, 通过不断学习,持续创新,增强队伍的适应力和竞争力。而且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还要把“创新思变”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作为衡量学习成效的重要尺度,没有创新和创造,就是“无效学习”。

2.2 积极主动,敢为人先学习型科研队伍学习要靠自觉,只有使学习成为队伍成员的自觉行为,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才能真正学出实效;科研要靠主动,积极主动去申报各类科研项目,积极主动撰写论文,从“要我报项目,催着要申报材料”转变为“我要申报,我要按时按要求主动交材料”。同时,在学习型建设过程中,要促使科研人员端正科研态度,申报项目、参加科研不仅仅是为了晋升职称,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术地位,关键是要从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开始,通过科研对难题进行研究了解,从而攻破难题,从而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不断为社会带来福音,给群众带来利益。

2.3 富有竞争力学习科研队伍在强调信息资源共享、科研成果共享,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实现共同提高和进步的同时,也要营造竞争氛围,只有切实形成“比学赶超”、力争上游的良好科研氛围,才能不断推动科研活动的不断深入、提高质量,达到提升科研队伍整体竞争力的目的。一要“比”差距,通过“比学习、比工作、比干劲、比成果”,切实在对比中找出差距,从而明确方向;二要“学”典型,坚持示范引路,用先进典型推进科研,学习先进典型的好思路、好成果。三要“赶”出活力,要积极营造不甘落后、努力争先的良好科研氛围,在追赶先进典型过程中激发参加科研活动的动力。四要“超”标准,要在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过程中超越自我,超出一个更高的标准,达到更高的科研水平[4]。

2.4 能够获佳绩学习型科研队伍通过内部的有效组织,资源共享,分工合作,不断学习,持续创新,最终获得相应的科研成果,才能够获得社会认可,才能够证明队伍建设的有效性。同时,获得优异的研成果可以作为一种前期积累,为以后继续深入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增强学习型科研队伍整体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3我院学习型科研队伍建设情况分析

2010年度,我院发表SCI论文18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共9项,资助总经费达247万元。SCI论文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衡量科研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正是由于我院积极创建学习型科研队伍,才促使科研人员在SCI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方面取得了突破。2005至2008年度,我院每年发表SCI论文 2至4篇,2009年度我院发表SCI论文9篇;2005至2009年度,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每年立项2至3项,每年获得资助总经费30至60万元不等。与历年情况比较,2010年度我院发表SCI论文篇数实现了倍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量及资助经费额度实现了飞跃。

3.1 医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我院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科研管理部门每年都会邀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专家、学校科研处相关领导到我院举办申报项目的讲座,解析基金委相关政策,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历年申报及立项情况,讲解申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对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院制定了《科技计划项目配套经费的管理办法》、《科技工作奖励管理办法》和《关于SCI论著发表版面费核算的暂行规定》等相关科研规定和制度,对每年立项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有较高比例配套经费并给予奖励,对SCI论文版面费进行补贴,并根据论文的影响因子进行奖励,在医院每年的科技表彰大会上还会对科研立项人员和SCI人员进行表彰,激励医院职工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及SCI论文的撰写与发表。

我院向来注重高层人才的培养,重视中青年科研队伍建设和科研人才机构配置。每年都协调组织召开中青年科技骨干科研专题会议,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亲自参加会议,了解中青年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遇到的难题,听取他们对医院科研工作好的建议,并以分组讨论的形式促进科研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除此之外,我院每年都会选派一批中青年科技骨干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以便开阔视野,提升他们的学术研究水平,大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我院以上相关科研管理制度和具体做法,以及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型科研队伍的建设,成为我院取得科研成绩所不可或缺的制度和政策保障。

3.2 科研人员积极进取我院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勤奋努力,敢于争先。他们克服了临床工作和家庭事务等方面的种种困难,利用周末、节假日的时间,查文献,写项目申报书,分享经验,完善内容。他们加班加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并根据形式审查的要求进行认真耐心的修改调整,不断完善申报书,最终按时按要求提交项目申报书,促使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项目数量和申报书内容的质量都得到了保证,为我院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成绩的取得做出了贡献。

我院科研成员能够在科研工作中无私奉献,乐于分享成功经验,推动了医院学习型科研队伍的建设。在项目申报和SCI论著撰写中,科研人员交流讨论,彼此协助他们开阔研究思路,完善实验方案,了解相关政策,分享申报经验,对他们的申报书、论文提出修改建议,促使项目申报书、论文的内容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为我院科研立项和SCI论文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做好了前期准备。

事实证明,通过学习型科研队伍的建设,我院科研人员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科研工作,不断学习,持续创新,敢为人先,具有共享意识,富有竞争实力,与医院广大职工一起努力,最终取得了优异成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量和资助经费额度实现了飞跃,发表SCI论文篇数实现倍增,在医院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科研氛围。

参考文献:

[1]钱文藻.科研管理随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罗春燕.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建设科研团队中的应用[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81,(3):55-57.

第11篇

一、及时调整跟踪对象,确保工作实效性

教研伊始,我确定的合作对象为初三备课组。跟踪两个月后,我发现合作对象都从事初三复习课教学,虽然同质性问题可以解决初三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但与最初设定的“整体把握历史教研组教学情况”的目标有差距。因此,笔者将合作对象扩大到该校全体历史老师。这种调整,便于我有效掌控各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有利于研究解决教研组整体专业发展问题,有助于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聚焦课堂,从教师需求出发,从事有生命力的教研活动

当前,部分学校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教研活动应该具有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使教研失去了生命力和存在意义。如何寻找教研的生长点呢?笔者认为,只有从教师真正的内心需求出发,发现和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教研。

(一)听课、评课起点和归宿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

在跟踪式听评课中,我以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围绕课程标准、教材、学情教法、教学评价及教育理念等与教师平等沟通,做到每堂课后及时与教师交流,重要的共性的问题在教研组活动时集体交流。我所进行的听评课不是为了评价教学,不是为给合作者评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改进课堂学习,追求内在价值,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

(二)关注教师的内心需求

关注教师的内心需求,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产生的真问题。理念和理论很重要,是指导教师教学行为的依据。教研员切不可空谈教学改革、教学理念和理论,而应引导教师努力探讨基于理念和理论解决教学中具体问题的具体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真正成为教研的受益者,才能真正受到教师的欢迎,才会进一步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从而使教研更具有实效性。初三教师特别注重中考,为此,在2013年中考前,我组织初三备课组进行中考研讨,对2012年《黑河市历史中考考试说明》中各模块分值预设与试卷各模块分值分布、各题型分值预设与试卷各题型分值分布进行了分析,由此得出我市中考《考试说明》与中考历史试卷有很好契合性的结论。教师们意识到我市《考试说明》对中考复习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从而重视《考试说明》的使用。同时,通过对中考试卷的分析,三中教师也意识到中考历史试卷编制较好,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的基础性和普及性,比较符合我市初中历史教学实际。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重视课标要求,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思维发展来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应对内容难度过高要求。

这些问题真正从教师的内心需求出发,是教师课堂教学中产生的真问题,从教师教学的困惑处和疑难处入手,这才是教研的根本,这样的教研才有生长点。

(三)注重教育科研培训,让科研成为教研的生长点

教师应树立“问题即是课题”的意识,善于把教学中有意义的实际问题设计转化为有个性特色的教研活动。科研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事实上,并非教师都已经掌握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并能独立、规范地完成课题研究。针对这种情况,我借助2013年我市个人课题立项之机,以三中和四中历史教师参与的立项课题《引导初三学生有效作答中考材料解析题方法的研究》和《培养学生制作使用历史提纲方法的研究》为例,围绕如何选题、如何表述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过程、预期成果等,对三中历史教师进行科研立项的基本培训。这次培训,不仅使参与立项的教师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常识,顺利地完成了课题的立项申请,同时对其他教师也是一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毋庸置疑,“跟踪式听评课”对教研员和教师都是一次很好的提升机会,双方收获都很大,发现了典型,解决了一些教学中的问题。当然,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反思的基础上,下一步历史学科“跟踪式听评课”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强化:

(一)抓落实,保质量

真正做到遵循“预设—听课—议课—改进”模式,保证听评课的质量,促进合作对象及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帮助合作教师提高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素养

“跟踪式听评课”不仅能掌握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求教师能够写出规范的教育日志、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育反思(或跟踪听评课活动反思)、教学经验提升等,帮助合作教师提高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素养。

(三)了解教师真正的内心需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第12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中等职业学校一般招生的对象为初中生,目的是将其培养成为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一方面要学好、用好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教育科研,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工作相辅相成,紧密合作,才能突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实现高质量的跨越发展。

1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现状

通过实地走访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发现大多数的中等职业学校没有成立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很多情况下,都是与学校的教务处合署办公。在人员配置上,很少学校设置专人管理全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很多情况下,都是兼职完成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被动地去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简单的上传下达不能站在全校的高度,主动地谋划工作,未能实现对全校教育科研的有效管理。总体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属于粗放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零散、不系统,分工不细致,权责不明确等现象比比皆是。

2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1教育科研认识不到位,重管理轻科研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差,底子薄,对学习兴趣不高,但又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好奇,对严格的管理反感、叛逆。学校的管理难度很大,很多学校存在“重成人,轻成才”的理念,只要学生在学校别出事,别惹事,平平安安就好,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日常管理。学校的教师把很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以及学生的德育管理、纪律管理上,从而忽略了教学质量的管理,对教师教育科研方面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

2.2学校基础差,教育科研管理水平低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基础条件较差,不能很好地为教师提供网络资源、信息渠道、实验基地等硬件设施。与此同时,学校的中心在抢生源上,在招生、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物力,造成学校在科研经费上支出捉襟见肘,科研平台建设更是无从说起。

2.3克服功利思想,创造良性科研环境

目前,教育科研工作成了中等职业教师评职称的重要组成部分,、撰写课题,只是应付职称而已,没有真正做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造成了大量学术垃圾的产生,“中国学术界的泡沫恐怕比任何别的泡沫都要多。”这可谓是对中国学术界的真实写照。要在教育的圣地上客服功利性的倾向,重建科研精神意义场,真正开启学术维度,创造良性的科研环境。

3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科研管理质量的对策

3.1加强培养科研管理人员管理能力

(1)健全组织机构,营造良好的科研服务环境。中等职业学校要对教育科研管理工作重新审视,尽快成立专门的处室,统筹安排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主动为学校的教师搞好科研去服务,对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指导,让教师熟练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发挥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充分重视科研工作落到实处,制定严格的科研制度,加强制度的执行能力,为广大教师提高科研水平,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而服务。(2)注重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部门的权威性。中等职业学校转变旧的认识,加强对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投入,建立一支专业的且相对稳定的科研管理队伍势在必行。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全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做到专人专责,定编定岗。加强对专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聘请专家开展系统的业务培训,从管理水平、科研能力、评审能力、服务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提升,尽快成长为具有专业水准的管理人才。

3.2加强对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1)重视科研能力培训。“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科研兴校的基础。制定长期、中短期的科研培训计划,开展多种样式的培训,邀请知名的专家,对教育科研的方法、内容、形式、选题等方面问题,尤其是广大教师困惑的,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开展学术讨论,培养青年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兴趣;建立导师辅导制,激发对教育科研的热情等。紧紧围绕强化提升学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为科研型教师的培养搭建舞台,使教师能够了解先进的科研方法,开拓科研思路,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2)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与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信息化时代人们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对于教师而言,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应对时代赋予的挑战。创新能力有强弱之分,通过激发、教育、训练,人的创新能力是可以提升的。因此,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将是重中之重。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必须培养教师“批判”的眼光,对日常的教学、管理等工作进行再审示,发现可以改进或者创新的地方,并付诸于实践,最终形成创新成果。(3)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学校可以采取大力开展校本课题以及积极承担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研究课题的方法,鼓励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树立问题即是课题的思路,提炼成果,进行研究。只有学校多组织科研,让教师多立课题,教师才能从日常教学实践中汲取到科研的有效信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让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尝到甜头,才能更好地构建教学指导实践,实践指导教学的双促进局面。科研兴校将作为学校发展的新动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3.3努力构建校级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

(1)统一管理,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全校科研信息库。对全校教师科研情况进行统计,分门别类进行汇总,比如通过专业的科研管理平台对学校的专业、人员、职称等信息进行集中采集,实现信息管理的系统化、统一化。规范信息平台的管理,对信息平台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对信息数据之间的联系进行客观解读,清楚展示信息系统各数据源之间的关联,同时避免出现信息漏录,造成资源的丢失和注意避免信息的重复录入。最后,建立数据的交换平台,做到各系统间信息有效地交换和资源有效地共享。(2)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管理平台的作用。教育科研管理平台要对服务教师为最终目的,以一种高效、创新的工作态度,让教师满意为最终目的。同时,充分发挥信息平台为学校教育科研决策、制度制定的有力参考。为学校教育科研规划的制定、教育科研管理的措施以及学校科研立项的评估、管理、成果评估等各个环节提供科学的、有价值的参考。充分挖掘这一平台的优势,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