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分析诗词的方法

分析诗词的方法

时间:2023-06-12 14:46: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分析诗词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分析诗词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 思想内容 表达情感 表达技巧 品味字词

在中考试题中,古诗词鉴赏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题型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述题,且分值越来越大。近年来的中考题都加强了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考查,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是在考试中,很多初中的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纵观近几年的中考题目,下面主要从四方面谈谈如何指导初中学生赏析古诗词。

一.读懂内容——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注意题目。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

2.品味关键词。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

3.画面欣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每一首古诗词,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4.体会诗中的意象与意境。古诗词中的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它往往是诗人丰富感情的流露。诗歌的意境美,往往是通过诗歌的意境创造出来的。为此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形象(即意象);②这些景物形象引发了作者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古诗词意境要抓住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5.领悟深层含义。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

二.赏“情”——初步把握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

“诗言志”、“诗缘情”、“诗歌合为事而作”,诗人写诗,绝非无病,往往是有感而发,感于外而发于心,发于心者即为“情”,古诗词常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如何帮助学生初步确定诗的主旨呢?

1.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等。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经历、性格、所受的教育程度等不同,对社会、对人生感悟也有区别。

2.其次是通过标题来确定。

3.再次是通过意象(人、景、物)来确定,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

三.赏“技”——“技”指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是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

1.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诗人就是借此来言志抒怀的。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修辞方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的内容极为重要,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考试中常提问:用了什么修辞?为什么要用?用与不用,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理解修辞方法运用的作用。

3.表现手法。①托物言志。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②用典。就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③诗人常用渲染、烘托、比兴、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古讽今、抑扬变化、联想、衬托、对比、想象、照应、点染、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表现手法来增加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在赏析时注意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四.赏“妙语”——妙语指精妙的词语,学会赏析凝练精准的词语,这是古诗词赏析的较高境界,也是具备鉴赏能力的体现

近几年的中考古诗词鉴赏注重了对词语理解的考查。词语的理解赏析,主要是分析其含义和表达作用,体会其妙处。考试时一是会问把某一个词换成某一个词行不行?二是会问某一个词用得很好,好在哪里?那么应从下面几方面作答:①抓住景物特征来表现事物;②能体现诗人赋予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③能创造意境和谐美。根据字词品味这种方法,可以从人物、时空、动静、声色、远近、视听、刚柔、微宏这些角度来进行赏析诗句。

第2篇

近年来,随着加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政策的出台,古诗词阅读教学的价值和地位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尽管如此,中小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现状却尚显模糊。从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目前学界对于古诗词阅读能力的研究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偏重古诗词阅读能力方法、策略的理论和实践探讨(朱慧2011;杨来军2013;梁春燕2007);一是运用统计方法调查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孙敏2010;蒙芳玉2010;林警熙2013)。但是整体来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现状研究少之又少。

“探究学生的阅读能力表现,基于阅读能力测试结果提出教学诊断及教学建议,是教育界应该深入探索研究的问题。”[1]那么,对学生的古诗词阅读能力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并根据其能力表现提出教学建议,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基于此,本文以高二年级学生的古诗词阅读作答为研究对象,从学生古诗词总体阅读能力、识记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等角度出发,对高二学生古诗词作答内容进行统计与深入分析,以期能了解当前高二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一些表现特征,并以此作为反思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契机,为一线教学提供些许教学策略。

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对象为556名高二学生,其中一类校201名,二类校185名,三类校170名。

一、高二年级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表现

通过数据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可以从总体阅读能力、识记能力、反思评价能力方面进行说明。

(一)总体阅读能力:高水平样态学生比例偏低

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作答进行分类,根据得分情况,分为高水平样态、中等水平样态,低水平样态三种类型。从学生作答的得分情况来看,中等水平样态的学生最多,占总人数的48.3%,高水平样态的学生人数比例偏低。低水平样态的学生人数比例为29.2%,大约占到了抽样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一。(详见表1)

学生古诗词阅读高水平样态的人数比例偏低,这说明古诗词阅读仍然是大部分学生的难点,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提高值得引起重视。

(二)识记能力:学生古诗词识记的内容大多来源于小学阶段,且整首诗词的识记能力有待提高

测试要求学生按照题目要求,默写整首诗词,在识记基础之上,将自己的古诗词积累与文本材料进行整合,并对其进行分析、解释。

统计学生的作答后发现,556名学生能够写出的古诗词共计18首,其中符合题目要求诗词共计16首。能够按测试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诗词的学生占总测试人数的88.9%,但可以正确、完整地写出整首诗词的学生比例却只占总人数的53.2%。从学生选择的古诗词来源比例来看, 81%都是源自课标内的推荐篇目。其中,63%的古诗词属于课标1-6年级的推荐篇目,大大高于7-9年级与高中阶段课标推荐篇目的选择比例。在学生的所有作答中,属于小学低年级所学的古诗词的出现频率又最高,达到了57.6%。(详见表2)

(三)鉴赏评价能力:学生古诗词评价鉴赏方法积累不足,大量学生无法知人论世

测试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之上,选择任意角度,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学生鉴赏评价的作答情况如下(见表3):

由上表可知:首先,未作答的人数占总样本量的27.5%;其次,无法选择角度清楚地评析诗歌的人数比例占31.7%;可以选取诗歌内容两个维度对诗词进行简单评析的学生人数比例为27.4%;另外有13.4%的学生可以结合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或创作风格评价诗歌。从学生作答的数据统计来看,大量学生可能还无法选择明晰的角度对古诗词进行鉴赏。这不能不引人担忧,说明高二学生古诗词鉴赏评价的方法积累不足。

二、教学策略:基于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培养

依据测试结果,对高中阶段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策略如下:

第一,需针对古诗词的阅读内容培养学生的相应阅读能力。新课改以来,知识的传递不再是课程培养的主要目标,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课程的重点。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要求古代诗文阅读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四种能力。这四种能力在古诗词与文言文两种类型的阅读考察中是共有的。但文本本身的特征的差异势必会导致不同类型的阅读文本相对应的培养能力的不同。以理解能力为例,文言文阅读更多地是要求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或用法,而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则是强调把握古诗词的内容与意义的能力。

第二,需重视学生整首诗词的识记能力,提高学生识记的“质”与“量”。此次的数据统计中能够按照题目要求正确、完整默写整首诗词的学生约占总测试人数的50%。也许由于高考的要求是默写常见的古诗文名句名篇,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有可能忽视了对学生整首诗词识记能力的培养。统计学生作答所选择的古诗词63%来源于课标内1-6年级推荐的篇目,这样的现象既说明高二学生能够完整背诵并默写的古诗词大部分仍然是小学阶段积累的古诗词,从侧面证明了小学阶段是学生古诗词积累的黄金时期;也表明高中学生古诗词积累面较窄,课外积累量较少的现状。古诗词阅读“如果没有一定的古诗词积累量作为基础,就很难形成感性认识,很难形成语感”。[2]因此,学生古诗词背诵量较少,势必会对学生的古诗词阅读产生影响。同时,21世纪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保证积累的‘质’与‘量’。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整首诗词的识记能力,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古诗词积累面。

第三,学生古诗词鉴赏方法积累严重不足,应促进学生古诗词鉴赏评价理论方法体系的形成。通过统计发现无法选择角度清楚评析诗歌的学生占总样本量的30%以上,这反映出一部分学生对古诗词阅读不知道如何入手。积累不够自然是其原因之一,但也反映出学生对古诗词鉴赏方法的缺失。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该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古诗词鉴赏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以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自主赏析。具体而言,诵读纵览,整体把握,是鉴赏的前提;其次,聚焦诗题,理解诗歌内容;知人论世,感知诗词时代背景;调动联想想象,体会诗歌意境;比较诗词,主动探究赏析等,都是古诗词鉴赏的相关方法。通过教给学生基本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词阅读鉴赏习惯,从而“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第四,学生古诗词评价鉴赏呈肤浅化,应提升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此次统计数据表明,样本量中,接近30%的学生选择从诗歌内容角度评析诗歌,但其实更多的不是评析,更侧重于解释;而仅有13.4%的学生,可以选择从能力要求更高的结合诗人词人的人生经历与创作主张的角度评析诗歌。究其原因,可能与一直以来“重视字、词、句、段的教学,使学生从中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3]的古诗词教学痼疾有关。学生理解、鉴赏诗词的过程应该是由表及里的认识文本“文”、“象”、“道”的过程,是一个“循文析象悟道的、由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认识过程”。[4]“文”指文章的语言形式,基本内容;“道”指文章主旨,理性认识,而在这之间的“象”则是独立于“文”与“道”之外的重要层次――“内容材料”。反映在古诗词阅读中,则是说明古诗词阅读的鉴赏不能仅仅停留在“循文”――理解内容的层面,更应该通过充实而又典型的质料帮助学生探寻古诗词的主旨。因此,在古诗词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使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提高学生古诗词反思评价能力。

当然,本次研究只是初探,还存在以下局限:比如样本量的选取范围较小、对学生的能力表现分析较为粗浅等等。此次统计的数据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部分地区高二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现状。未来笔者会继续努力探索,希望通过对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古诗词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燕华,郑国民,关惠文.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表现研究[J].教育学报,2015,(6).

[2]林警熙.赣州市区高三学生古诗词鉴赏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3.

[3]杭苇.文道统一,加强起初,培养能力,发展智力[J].教育研究,1982,(11).

第3篇

【关键词】诗词;教学;情趣美;语文

一、概述

语文教学是培养我国学生语言知识和文化能力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在社会中养成良好的精神状态有重要作用。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含着历代诗人们各自的精神追求,是诗人表达个人情操的重要方式。通过分析我国现有的大量诗词可以看出,情趣美广泛存在于大部分诗词中。在语文教学中突出诗词的情趣美,让学生情操获得提升,避免学生机械式的记忆诗词。本文根据教学经验,分析了诗词教学存在的情趣美,并相应的提出了教学改进意见。

二、诗词中的情趣美分析

诗词中的情趣美是从诗人创作中获得,情趣美是诗词给人的思想上的洗礼,让学生能够融身诗词塑造的优美境界。诗词中的情趣美要从其诗词本身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词汇塑造的情趣美

诗词都是由四句、六句、八句或者更多的组成,是诗人展现个人情操的外在表现。通过分析词句的变化和词结构形式就能体会到其中情趣所在。在用词方面,诗人能够将丰富的感情通过一个或者多个词语,将本来单调的叙述转变为感情的宣泄,表达出诗人的用心之处,也体现诗词中词语塑造的情趣美。词语塑造情趣美的方法有许多,包括拟人化、比喻化和象征化,都能够达到实现情趣美的效果。

(2)结构塑造情趣美

在词结构形式方面,运用律句、拗句、单句和偶句就能展现诗词的变化,在变化中形成一种情趣美。诗词中常用的结构变化方式有词语对仗、平仄相对、粘对与救拗、平声收脚,达到抒发诗词的情趣美的目的。诗词的情趣美在于其让学生感受到的情趣认知程度,让学生在朗读完诗词后感受到词汇的节奏感,在心中形成情趣美,从而达到鉴赏的效果。例如,辛弃疾的诗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在结构上上下阕相同,出句无韵,各两平韵、一仄韵,平仄通押。

(3)格调塑造情趣美

诗词的格调是从整体角度分析,依靠不同的长短句组合、不同的节奏组合、不同的声调组合,组成彰显诗词情趣的文学形式,类似于其他文学作品,都是通过本身情趣美打动读者。诗词格调就构成了情趣的波动,让学生在感受的诗词情趣美中获得成长,正是“诗言志”、“词言情”、“文载道”、“曲出心声”。

(4)意境塑造情趣美

意境是诗词表现内在含义的方式,是直接展现诗词情趣美的形式。优秀的诗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完后意识中自然形成意境,将个人的思想融入到诗人的诗词中,达到人与世界的融合,让学生感受诗人高深的文化修养。例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就还原了三国群雄征战,烽火连天,英雄辈出,一幅幅战争场景,让学生置身于三国时代,也就理解了诗人当时的情况,意识到其中的情趣所在。

三、诗词教学的情趣美分析

新课标对于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情趣美应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方法如下:

(1)提高自身诗词情操美鉴赏能力

传统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往往都参考于教材辅导书,按照辅导书上的讲解进行教学,该过程实际上存在知识的二次传递,不利于学生最直接的感受到诗词的情操美,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学习能力,能够独立鉴赏诗词的情操美。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引领作用,将自己体会到的情操转达给学生,让他们形成鉴赏的能力。

(2)转变教学方式,拓展教学渠道

词汇教学要避免机械式的灌输,不能将诗词的意义全部翻译让学生背诵,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鉴赏能力的形成,不能从根本上掌握诗词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索为主,教师教学为辅导,并增加教学的方式,拓展教学渠道。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能够从画面、声音和视频中领略到诗词的情趣美,更加具体的感受到诗词的情趣美。鼓励学生讨论,积极抒发个人对诗词的理解,将个人认识到的情操美形成文字,在讨论中新成新的认识。

(3)促进学生形成学习主动性

学生对诗词的情操美的理解必须要发自内心,从个人意识中区体会诗词的情操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带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课堂外,教师要结合诗词的内容,让学生围绕诗词叙述个人的认识,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四、总结

诗词中情趣美是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注重分析诗词的特点,从诗词本身去体会情操美,并且在教学中能够结合学生的需求,改变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诗词情操美的感受能力。此外,教师应意识到诗词对学生的美育作用,从社会角度来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彭洁.诗歌教学的现实意义及其途径[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02)

[2]陈祝华.让学生在诗歌教学中得到美的享受[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4)

第4篇

【关键词】高中生 古诗鉴赏 鉴赏能力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中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查项目。为了快速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一些经验。

一、指导学生积累古诗鉴赏知识

(一)指导学生了解诗歌文体知识

首先应该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诗人和时代背景;其次,重点向他们介绍重要的诗歌类型和特征,比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诗经》《楚辞》《汉乐府》唐宋诗词、元曲等;其三,还应让他们对诗词的格律有比较清楚地了解,诸如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

(二)教会学生把握诗词种类

学生明白诗歌的分类,对诗歌的把握就会更加精确到位。一般来说按表达方式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诗歌内容分类,可分为山水田园诗、送别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按格律分类,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等。

(三)让学生了解主要的诗歌语言风格

分析诗歌语言也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查点,因为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能对诗词有更精准的评价和鉴赏。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风格特征: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哀婉等。

(四)强化诗词的意象分析规律

意象是诗词中投射了作者感情的事物。透过意象,学生就能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杨柳”暗含伤别怀远或轻薄多变,鸟象征自由,梧桐、寒风、落日等抒发悲伤凄凉的感情等。因而,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特定的意象含义,可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五)准确掌握诗词的表现手法

诗词的情感和思想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来实现,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双关、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二、传授给学生科学鉴赏诗词的步骤

(一)仔细推敲标题

标题是诗词的眼睛,经常反映诗词的背景,交代诗词描写的内容或相关背景或情感或主旨,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交代了时间(天末)和内容(思念李白)。因此有时抓住了标题,就抓住了赏析的关键。

(二)紧扣作者实情

解读诗词,必须知人论世,要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思想观念和创作风格来进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解更加精准深刻。如李贺,就是一个自认为才情超群,却不得所用的皇族远亲,因而诗中常有怨恨之气,内容多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意境多是迷离诡谲。对诗人的诗词,能联系与作者相关的因素来解读,这样就可能迎刃而解。

(三)细读关注注释

注释往往是解开这个谜题的重要线索,它可以解开诗词写作的背景,诗词中的典故、词语,或告知陌生作者的经历。这样就可能是在暗示主题思想、情感基调或语言风格等。

(四)逐句解读诗词

读懂全诗必须逐句解读诗词,把诗歌变成我们自己的语言,做到每句必解,每句必懂。具体入手上:

1.让学生掌握并习惯诗歌语言的独特性。诗歌语言有自身的独特性。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这些是诗歌解读的重点。1)炼字就是炼意,常常改变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词往往就是“诗眼”,如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名词变动词,使得静止的景象变成了动态,同时又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句自有一种新奇的表达效果。2)颠倒的语序,是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的斟酌。一是主语后置。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本来的语序是“晴川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二是宾语前置。杜甫诗“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还原应为“香雾(沾)湿(妻子的)云鬟,清辉(沁)寒(妻子的)玉臂”。三是主宾换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四是定语位置的前置或后置。定语前置,如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应为“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定语后置,如《春夜喜雨》诗“花重锦官城”应为“锦官城花重”。

2.仔细体会诗词中用法特殊或意味特殊的词语。1)动词:这是重点,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怨”字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的怨战之心。2)形容词:多做修饰语,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一个“忽”字,将情绪的突然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另外还有叠词、数词、拟声词和色彩词。

(五)分析诗词表现手法

第5篇

一、注重指导学生朗读

初中语文的古诗的句式比较整齐,词的结构比较固定。古诗词语言精炼,闪烁着美的光彩,蕴含着美的情趣,但古诗词是用古汉语写成的,与现代文字有一定的距离。这对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少的初中学生来说,要掌握好古诗词的知识会有不少困难。但是不管古诗词如何难教,教师都要注重指导学生朗读,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熟读课文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正音,提高阅读能力。古诗词距现在年长月久,诗词中有很多字的音和义与现在不大一样,例如苏轼写的《江城子》这首词中的“千骑卷平冈”的“骑”字,音jì,义:一人一马称一骑。又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字,音:cuī,义:疏落。这些音.义和现代不一样的字,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朗读时加以指点。

其次,古诗词的意蕴,很多并不在字句之中,往往在字句之外。让学生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头脑中再现古诗词所描绘的情景,正确把握作者的真实感情,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再次,很多古诗词节奏鲜明、押韵、讲究平仄,读起来婉转和谐。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注重抓住时代背景

教师讲古诗词,如果仅从字在面来分析,学生往往很难把握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真实情感。教师讲授古诗词,应先学习教材,认真钻研参考书,查找资料,熟悉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只有联系时代背景来分析全文,师生才能弄懂作者的真实感情和写作目的。例如授李煜所写的《相见欢》这篇课文,如果教师仅从字面上来分析,这首词是写一种比较深切的人生感受,是写离别的愁苦。如果不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课文,学生对李煜所写的“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就会感到难以理解。教师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李煜身为南唐天子,降宋后,在北方被囚禁。他所受的痛苦、所尝的滋味,自然与常人不同,心头所涌起的感情不知是悔还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并且不知道对谁说,所以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能联系时代背景来分析课文,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领会古诗词所表达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在古诗词教学中,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三、注重扣准诗(词)眼来分析课文

所谓诗眼或词眼,是指一首诗(词)中统帅整首诗(词)的中心,最精练和传神的一句、一词或一个字。

既然诗(词)眼是诗词的中心点,又最精练和传神,那么扣准诗(词)眼分析课文,就容易掌握其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6篇

语境教学的范围十分广泛,背诵、默写、鉴赏、以及运用等都离不开语境分析,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讨论语境分析在古诗词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利用言内语境进行古诗词教学

言内语境主要是指言语内部的语言环境,在古诗词中体现为炼字、修辞、上下文语言环境等。这些言语的内部语言环境,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用到。

1运用“炼字”语境

古代诗人对于语言特别有讲究,即使是一个字可能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将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劝君更进一杯酒”表现出朋友之间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随风潜入夜”表现出春雨绵绵,悄悄降临人间的状态。

2运用“修辞”语境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疑是银河落九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很多古诗词都特别喜欢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将古诗词中的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绘声绘色,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诗歌形象和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具有极好的表现效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的“白发三千丈”,表现出作者极度的哀愁,不知道祈求谁合适,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通过将“走蜀道”与“上青天”进行比较,体现了蜀道陡峭和攀登过

程中的艰险。

3通过上下文进行语境分析

我们在学习初中古典诗词时,可以联系上下文,分析古诗词中的字、词、句,完成对诗句的鉴赏和分析。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我们知道了耕种的艰辛,所以“谁知盘中餐,粒粒

皆辛苦”,要珍惜粮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通过上下文语境分析,不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而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胡教马度阴山”表现出希望早日平息战争,人民过上安定的日子,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相呼应。

二、利用言外语境进行古诗词教学

言外语境主要是指非语言因素的语境,古诗词中的言外语境包括很多,如历时性语境,共时性语境、社会文化语境等。这些语境的运用,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谈谈如何运用言外语境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古典诗词,提高古典诗词的学习效率。

1历时性语境的运用

孟子说:“我们鉴赏一首诗,读一本书,要做到知其人论其世。”清代的学者也提到过:“不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评论古人的诗词,因此我们不了解古人所处的世界”。通过历时性语境,做到“知其人论其世”。在对古诗词鉴赏之前,我们应首先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遭遇,这不但是古诗词阅读的前提,而且也是一种高效阅读古诗词的方法。不了解项羽所处的年代,怎能理解“彼可却而代之”的立志高远,英勇无畏;不了解刘邦所处的年代,怎么了解“大风起兮云飞扬,未嫁汉内西归故乡”的豪情壮志;不了解曹操所处的年代,怎么能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诗人的宽阔胸襟和平定天下的政治抱负。读陶渊明的《饮酒》在了解了政治的黑暗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才能体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在之情。

2共时性语境的运用

共时性语境是指共同处于同一时间段或时间点的语言环境。教师利用古诗词来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如在学习《蒹葭》时,可以采用歌曲《在水一方》创造情境;在学习《山居秋暝》时,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以采用画画、看图的方式创造情境,进行导入;在学习《观沧海》时,可以采用观看视频《三国演义》的方式创造情境,进行导入。通过创造情境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

3认知言语环境的运用

有些诗词的语境或者上下文的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在学习时困难较大,无法理解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此时通过认知言语环境,扩大对背景材料的认知,进而通过主观能动性,对材料进行补充,降低古诗词鉴赏的难度,更好地鉴赏古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激活师生对《记承天寺夜游》的认知,通过对诗人不同时期的诗词进行联想分析,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更好地理解本首诗词的内涵;学习《武陵春》时,可以激活学生对李清照的《如梦令》、《声声慢》的情感认知,知道作者为何这样的哀愁,又为何有如此重的哀愁。通过联系对比的方式,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白诗词的深层含义。扩大认知言语环境,对于我们对诗词的理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7篇

【关键词】生动形象 语言描绘意境 创设意境 音乐引导 诗词意境

中国历代遗留下来的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诗词诞生得最早,普及最广,对整个文学的发展有着强大的影响和渗透力。词虽然出现得较晚,但它的成就也不逊于诗歌,人们常把唐诗宋词并在一起,也说明了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因此,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诗词阅读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任务。

古诗词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凝练,含蓄,感情丰富,意境深远,音韵优美。教学时要扣住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分析诗词如何运用精练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塑造人物形象,创造意境来抒情言志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都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充沛的感情,学习诗词,就是要学生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深厚的思想感情,进而体味诗的意境。如何引导学生去体味意境,已是诗词教学中的关键所在了。

所谓“意境”,原指“文艺作品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化境界”。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其“境”是作者主观感情体验的景物;其“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即将抽象的感情表现为具体的景观。引导学生分析诗词,就是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分析意境常用以下四种方法:

一 、适当地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介绍作者生平和作品背景是带领学生进入意境的重要手段。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无论哪一种文学作品,它都是以作者的丰富生活为基础的,是作者的智能、知识、意志以及思想感情等多种素质的综合体现。诗词也是如此,它是作者人生阅历思想感情的一种外在表现。因此,适当地介绍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了解诗词写作的生活基础,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和理解诗词,也更容易唤起学生思想生活经历方面的共鸣。如教学杜甫的《春望》一诗,先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唐肃宗至德五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的消息,便把家安顿在今陕西省富县的姜村,只身去灵武投奔肃宗……次年三月,春天又来到了长安城,然而,国家的春天已不复存在,现实使诗人睹物神伤,又想念寄居于异地的妻小,就做了这一首五言律诗,以此抒发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在介绍完时代背景和诗人近况后,我们再来读这首诗,就不难理解诗中“城春草木深”的景象之凄惨,和“浑欲不胜簪”的愁苦之心。

二 、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意境

除了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来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外,教师还可以以饱满的感情、准确生动而又有启发性的语言把原诗意境和再造意境讲给学生,使之受到感染熏陶,以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在他们的心中呈现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图画来。也就是说,让他们在教师的启发下,在自己的脑海中创造出新的意境来。教师在这个活动中起到桥梁和中介作用。作为语文教师不一定要有诗人的气质和灵感,但教诗歌必须有丰富的感情,善于进行联想和想象,还必须有运用富于启发性的语言再现意境的表达能力。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以“古寺”“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潭影”“钟磬”等事物,创造出了一个清静、古朴、自然、悠闲的意境。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景物进行生动的描绘。在教师形象的描绘当中,学生的脑海中也会自然而然出现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至此,不仅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了诗人那种超脱尘世、追求隐逸的心情,同时自己的心灵也反朴归真,得道了无言的净化。

三、以好的朗读创设意境

好的朗读能创造良好的气氛,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诗词的主要特点是富有鲜明节奏的音乐美。诗词本身具有形之有声的特性,较其他文学形式更适宜于朗读。如果说一首诗像一块炽热的红煤,那么好的朗读会使它散发出全部的光和热。图画中有“三分画七分裱”之论,诗词也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词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的带进诗词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的方法,并从中体味诗词的意境,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琢磨、自读、品味,有感情的朗读,自然就把学生带入诗词所创造出来的意境当中,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词。

四、利用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第8篇

一、注重诗词中的提示性信息

1.诗歌题目的提示性作用。很多诗词的题目对诗词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送”字,表明该诗的内容与送别有关,此诗虽述离情,但却一反以往悲苦缠绵之绪,在赏析的时候应在离情别绪的情感基调下来对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做具体的分析。在杜甫的《咏怀古迹》中通过诗题就不难明白诗歌的内容应与“咏史”、“怀古”有关,对诗歌情感加以分析时就应围绕借古讽今方面的情感内容来进行。明确了诗词题目的提示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诗词时就能对其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做有目标性、有针对性的分析,而不至于盲目联系。

2.诗词作者的指向性作用。首先,通过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我们可以确定时代背景和特征,如李白的诗歌以风骨、神韵见长,而朱熹的诗词多以思想、理趣见胜。相反,通过时代的背景和特征我们也可以反观作者。其次,通过作者的创作风格我们可以了解其作品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如李白的诗歌以浪漫为主,而杜甫的诗歌多以现实为主;是豪放风格还是婉约格调,如苏轼的诗文以豪放著称,柳永的曲辞因婉约闻名。每位诗人的写作风格总体上说是固定的,但也不能全都一概而论,如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此诗便一反作者的婉约风格,以豪放见长。所以在分析鉴赏诗词的时候,还需叮嘱学生学会变通,要就诗词的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关注诗词后面的注释。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出现的所有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要注重诗词后面的注释,有的注释提供了背景材料,有的注释介绍作者所处的朝代,有的解释词语,有的甚至还暗示题目答案。如晚唐薛媛的《写真寄外》: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薛媛是晚唐人南楚材之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梁取琴书等物。“善书画,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媛,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

此诗的注释十分重要。通过阅读,我们自然就会明白此诗写作的原因,知晓了写作原因,自然也就知晓了作者的抒情指向,即作者想要表述是对离家在外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忧虑丈夫移情别恋的苦痛,委婉地提醒丈夫应忠于爱情。学生了解了这些重要的信息,对“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的设问便不难作答了。

二、通过分析写作手法、诗歌意象把握情感

诗词的写作手法有时也是鉴赏诗词情感的一种手段。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下阕: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半阙词中连续运用三个典故,在阅读诗词时这便是应引起注意之处。通过典故内容不难分析出运用典故就是要为词的表情达意来服务的,借典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借用张翰、许汜和桓温的典故,通过描写自己欲挥吴钩、杀敌虏、收失地、报国家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杀敌无路、报国无门的悲愤、无奈之情。通过对作者写作手法的分析,我们可以感悟到作者在忧国忧民的悲愤之中所传达出来的深厚的爱国情怀。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有很多富含深意的意象。如: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流水往往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或多表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慨与哀愁;斜阳多表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在分析诗词时,只有以诗歌意象作为情感分析的切入点,联系诗歌内容与写作手法,才能准确地提炼出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通过诗词中关键的词语、句子赏析情感

通过诗句分析情感,就是通过概括诗句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来鉴赏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这种句子往往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诗词中的某些词语、句子往往能够生动传神地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如王昌龄《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此诗第二句“江风引雨入舟凉”中的“凉”字便是本诗的诗眼。因为“凉”字通过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抒发了一种凄凉、感伤之情。

第9篇

一、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现如今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多方面研究,专家学者们总结出了当前的古诗词教育普遍存在的客观性问题,具体包括两方面问题:第一,教师对诗词的引导不充分。过于重视背诵古诗词,缺少引导,孩子们只知道为了背诵而背诵,并不能真正理解一首古诗词的真正文化底蕴和文化背景。古诗词教学需要深入诗词中感受其音乐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朗读,逐渐增添他们的文化底蕴。因此老师应该重视朗读的巨大作用,要让学生们自主朗读,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寻找诗词带给他们的文化熏陶。目前,只有少数老师能够意识得到朗读的重要作用,绝大部分老师仍然只是一味让学生背诵,缺乏引导。第二,针对片面知识学习,缺乏体会诗词本身的意境。学生偏向于注重对诗词内容的片面理解,而忽略了作者创作诗词的创作背景。教学过程中只是要求背诵、默写和理解诗词内容,而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并未被当作重点,导致学生不能理解和体会到诗词中作者寄托的情感。很多老师对待古诗词如同对待其他文言文,一味采用程序式的教学方法,如介绍作者背景、诗词的表达方法等。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首先,应试教育往往直接导致诗词教育的具体内容功利化,只需背诵与默写就能完成教育任务;其次,由于快餐文化的影响,孩子们只对新世纪的先进多媒体读物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对诗词读物的热爱;再次,教育方式程式化,方式被固定,所有诗词在老师看来都只需要一套固定的讲解流程,导致学生逐渐对古诗词失去兴趣,达不到古诗词本身传达的情感效果;最后,教育工作者对待古诗词的态度不明确,学生本应该带着赏析的态度去学习古诗词,应该带着欣赏艺术品的眼光去学习,而不是一味背诵朗读。

三、解决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的方法

第一,提高教师的自身专业修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充实自己,特别是语文老师,专业素养可以说就等于是自己的文化底蕴。只有自身的底子足了,才能以一名合格教师的身份来感染与熏陶自己的学生,文化修养是没法通过单纯的说教方式去传递的,只能逐渐感染,逐渐熏陶。因此,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有义务和职责将知识传播给下一代,但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人民教师也要对自身的实践经验不断反思,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改革,适应发展。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时刻跟上教育改革的脚步,才能跟上学生思维的脚步。

第三,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意味悠长,耐人寻味,并且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寄托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是小学生接触我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最佳教材。因此,必须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正_认识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习古诗词并非易事,现如今我们的周围生活环境已经被视频、漫画等资源所充斥,这些资源看似简单方便、易学易懂,但是相较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文化底蕴和魅力十分浅薄。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如今孩子们对国外的快餐式文化,包括动画、漫画等方面的了解程度远远大于国内传统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应当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谋求更好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邓宏霞.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出路[J].情感读本,2016(11):41.

第10篇

关键词:吟诵 古诗词 人文

吟诵是历代文人学子所普遍采用的一种独具特色而行之有效的学习诗词作品的手段,但将传统的吟诵方法运用到当今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研究却不多见。在强调充实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改革大潮里,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古诗词吟诵的价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新的审美需求进行创新和发展,尝试将其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去,以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一、当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的误区

古诗词教学中的“满堂灌”。

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有的教师总担心学生理解不了先贤们的作品,如同庖丁解牛般地把诗文肢解成不可再分的板块,然后,从字词到辞格韵律,从形象分析到意境,再由句子的组合、诗的产生背景推断主题。不分主次、不管粗细地一齐塞进学生的脑中,最后才放心地离开讲台。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兴味索然,既遏制了学生思维创造的积极性,又难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教师一厢情愿地完成了教学主导任务,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结果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好。

古诗词教学中的“不读”和“死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和考试有关的内容理所当然要作为教学重点,与考试关系不大的或者是无关的语文内容日渐疏远。诗词教学课堂上,老师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对古诗词意境的赏析也是浅尝辄止,学生只要会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不少老师试图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识记古诗词内容或是只背诗词中的名句。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就逐渐消失殆尽,古诗词赏析的审美情趣亦无处可寻。

古诗词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既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同时也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强调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古诗词教学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二、吟诵的含义与要求

“吟”,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已出现,其义训为“歌”。如《战国策・秦策二》:“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东汉高诱注曰:“吟,歌吟也。”郭沫若所说的“中国的旧时对于古诗词本来有朗吟的办法,那是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①也就是这个意思。对于“诵”的解释,《说文解字》注:“诵,讽也。”“讽,诵也。”段玉裁作注时说:“倍(通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意思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

综合“吟”与“诵”的含义,“吟诵”就是在古代涵盖人类出之于口诉之于耳动之于心的一切有声语言现象,它表现的形式既有偏重于吟的吟咏、吟唱、吟哦等,又有偏重于诵的讽诵、背诵、熟读等,不管是吟还是诵,都是吟诵者运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古诗词内容与情感的一种艺术手段。吟诵就是吟唱和诵读的结合。

诗词吟诵要求反映古诗词的平仄和押韵,同时要求反映伴随诗词句的音乐节奏。一旦吟诵者全神贯注,心口相应,就会玩索到诗外之音,欣赏到诗词的意境。笔者将简要阐述吟诵的要求,这有助于我们体会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探讨古诗词声情教学的可行途径。

感情真挚。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吟诵时一定要怀着深挚的激情,“沉醉”于诗的意境中,做到真情迸发。在吟诵的时候,要和诗人的生命融为一体,感觉到(也能使人“听”得到)诗人的愉悦、欢欣、愤懑或叹息。诗的感情是一种高级的情绪,声音则可以“雕镂”出它的“面目”,然后运用吟诵这种绝妙的咏叹方式,透过多种变化的音调,能够把诗人复杂的情感化为具体而形象的“意象”,从而完成诗的“使命”。总之,吟诵是否成功,主要决定于是否通过声音真实地再现了诗作所表达的感情。

吐字清晰。

我国传统的戏曲美学要求演员的歌唱做到“字正腔圆”。吟诵是用某种腔调进行的一种较为自由的歌唱,就歌唱这一点来说,它与戏曲有相似之处,因而同样可将“字正腔圆”作为吟诵时吐字行腔的一个基本审美要求。所谓“字正”,就是要求吟诵时吐字发音准确、清楚、响亮。诸如声母、韵母、声调乃至变调、轻声、重音、语调等方面,都应注意及之。对拖腔之含复韵母的字还要做到“收字归音”,即应把主要的韵母拖长,字尾应在临结束时才收拢。

节奏分明。

节奏是吟诵的“骨架”,对吟诵起着关键性的支撑作用。影响节奏的是声调、词组(音步)、顿歇、语调(重音)等各项因素。节奏之最重要的本质,是一定长度的“时隔”(或称“顿”)的回复、再现,从而形成若干个节奏单位(单字或不止一字为一单位)。诗文中第一个节奏单位,其单字或末一个字叫“节奏点”。节奏点要放在哪里,其实就是如何划分词组或音步的问题。传统的吟诵偏重于“音步”,通常遵循“平长仄短”的原则,即节奏点的字如果是平声,就要吟得长些;如果是仄声,就吟得短些。

行腔自然。

吟诵是通过有一定腔调的音响来表现的。这种腔调是语言因素和音乐因素的融合与渗透,浓郁的文学性则始终贯穿其中,使得吟诵成为音乐的语言与语言的音乐,有其不同凡响的独特风貌。吟诵腔调形成的主要原则,是必须以作品内含的思想感情为依归,而“自然”与否乃是关键。只要对作品有了深刻体会,再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吟诵的美妙音响便会汩汩涌出,如行云流水,质朴、天然,其奥妙就在于吟诵的“自然”性质。

三、吟诵方法运用于古诗词教学的理论依据

汉语的特点。

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音节是最小的表意单位,一个音节即对应于一个汉字,单念时每个音节的时值大致相当,这就为造成汉语节奏的音顿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汉民族有重对偶讲和谐的审美习惯,组词时最常见双音节音步相连、造句时常出现偶句排句,这些“语形”从节奏上看,无不是基于这一特点而给人以清晰明快、灵动有致的美感。汉语又是声调语言,汉语的声调有平仄四声的区别,平声听起来高昂平直,仄声听起来婉转低沉,平仄交错,声调的高低变化形成音流波澜起伏的跌宕美,利用声调的平仄变化,能产生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的美感,形成汉语特有的平仄律节奏。加上汉语语流中服从于表意的停延(声音的中断和延连)、重音及语调、语气的配合运用,共同成就了汉语特有的节律美、音乐美,只见骈散交错、长短相间、起伏顿挫,“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刘勰《文心雕龙・声律》)。

古诗词的特点。

1.古诗词是一种特殊的诗化语言。

古诗词是一种与语言的特点关系最为密切的文学形式。人们都承认古诗词的语言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自然语言,而是一种特殊的诗化的语言。在创作者一端,是要运用这种语言来凸显内心直觉,把对世界和生命的感受集中地凝聚在一处吐露出来,于是,就需要采取比生活中的语言更为热烈、凝练的形式来表现。而从接受者一端来看,古诗词运用的这种特殊语言无非是力图从自然语言中剥离出来,用一种形象的、富于韵律的语言,使读者在瞬间接受古诗词中的“幻象”,并深刻地留印在脑海里。因此,古诗词中用形象的语汇所塑造的世界、利用语言的特点所构成的节奏、韵部、平仄以及句式的对偶、排比等,也是为了帮助古诗词的“幻象”送至读者的心灵,是通向读者心灵的桥梁。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古诗词形式,都是为了便于表现个人情感和便于读者在一瞬间获得新的感情、唤起记忆的兴奋点。所谓“易记忆”则是就接受者而言,成为古诗词打动读者的一个重要条件。

2.古诗词具有一词多义的特点。

古诗词的语言往往是一词多义的,创作者还要通过比喻、修辞、选择语境等手段来强化这一多义性,往往出现一首诗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中国古诗词的多义性具有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沉义、言外义等特征,古诗词语言的多样性使得古诗词渗透着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意味,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会因为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文化修养的不同,而对其产生不同的体会。因此我们说,古诗词语言的多义性所带来的内涵的不确定性和理解的主观性与音乐内涵的模糊性和主观性有很大的相似。正是古诗词的这种特点,使得它更适合表达人类内心模糊朦胧的情感世界,人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情感也只有通过古诗词语言才得到更好地抒发,这也许就是为何“言之不足”,故而要“嗟叹之、咏歌之”的缘故。

3.古诗词语言具有独特的音乐美。

中国古诗词的韵律是依据汉语的特点形成的。在追求古诗词的节奏韵律上,它既与西方古诗词有共同的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古诗词的节奏方面,汉语语音不像西方某些语言的语音那样有明显的长短区别,因此,中国古典古诗词不是通过扬抑格体现节奏,而是通过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的音节组合和平仄、押韵有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并且通过其特有的平仄、音调的起伏、押韵和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的运用取得音调的和谐。从古诗词韵律形式的抑扬顿挫,我们可以窥见音韵渗透着音乐的和谐美,在音乐的风格、表情音调中,同样可以看到语言音调对音乐形式的影响。

生理学和心理学依据。

吟诵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智力活动。它是言语视觉分析器的活动、言语运动分析器的活动、言语听觉分析器的活动和大脑中枢协同活动。一个正常人吟诵的神经过程路线是这样的:文字符号反映到眼睛的视网膜,引起神经兴奋,由视神经传到大脑的视觉区,然后再传到角回区、威尔尼克氏区、布罗卡氏区的相应的运动中枢,便引起唇、舌、喉等处肌肉的活动,从而发出声音。同时大脑又对内容进行着积极的理解。简单说来就是经历了视觉――大脑中枢――发声――听觉中枢――大脑中枢这样一个过程。吟诵经过两次反射,运用了多种器官。在记忆中把眼看、耳听、手写、口念等感受器一起参加,比单看或耳听的记忆效果好。在学习中,充分调动人脑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运动中枢等各个部位的积极性,协同记忆,对于提高记忆质量效果显著。

四、吟诵运用于古诗词教学的价值

两个突破。

1.教学模式的突破。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考虑。没有万能的方法,只依赖于一两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几十年来,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以采用言语传授法为主体,间或辅之以画面,教学模式上仅仅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这个模式上。而将吟诵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是对旧模式的继承和创新,是一项“无定法”式的突破。它既保留了讲授法的优点,又创造了“讲吟视听”四位一体的新模式。特别是在加强吟诵的情况下,在老师娓娓动听的描绘中,声情并茂的吟诵里,层层深入的引导下,将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这种突破应该说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2.不同学科相融性的突破。

自古以来就有“隔行如隔山”之说,学科之间的界限更是泾渭分明。学科教学各有各的方法、套路和步骤,而且大都互不相干。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吟诵艺术突破了不同学科的界限,可以说是文学与音乐的“联姻”,它把两门学科有机相融,以诗、乐相结合,使学生在乐曲的氛围中、遐想里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丰富了语文课的教学手段。

三个有助于。

1.吟诵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学生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应该以趣激情,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找到学生对所学古诗词的“兴奋点”,达到“课亦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切实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得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真正地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2.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所谓语感,是一种对语言文字情绪性、情感性的直觉领悟能力,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言感彩的感受等方面。其本质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②叶圣陶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③吟诵,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体会文中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因此,吟诵不失为培养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

3.吟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实现人格的完美和灵魂的和谐,既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古诗词审美教育的内容,不同于政论的演绎、归纳,也不同于逻辑的推理、判断,而是寓教育于美的想象中,通过美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启发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由感知美入手,到欣赏美、热爱美,最后创造美。吟诵是以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息息相通,与之心灵相融,实现读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

五、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1.加强“范吟”感染。

教师“范吟”具有良好的直观教学效果。周庆元说:“所谓直觉性,就是在审美的过程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产生直接感觉和感受的特征。”④就是说,在审美过程中,人们凭借直觉获得美感,而这种“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直觉性就是审美的特征。对于那些精粹的美文美诗,尤其要多用“范吟”法,发挥语言的直观作用,做到声情并茂、感染学生。教师恰到好处的吟读对学生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2.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联想与想象是吟诵感受体悟古诗词中一对思维的翅膀,最重要的思维方式。联想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而回想或推想起另一事物的认识活动。联想的经典法则是古希腊的心理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的,一般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和关系联想等。⑤在吟诵古诗词中,联想具有帮助学生生成形象、深化形象,以此来深刻感受诗文的意蕴,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功效。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的创作运用了相似联想,吟诵时也需用这种联想来感受诗文之美。

发挥课外活动的辅助作用。

第一,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在充分理解诗词意境、作者情怀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套用现成的曲调或是自行谱曲吟唱诗词。第二,组建校诗词吟诵队、班级诗词吟诵“兴趣小组”,在校园内营造诗词吟诵的浓烈氛围,调动学生诗词吟诵与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将学生优秀的诗词习作推荐到校园广播电台播放或校刊上发表,提供给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诗词创作的热情。第四,开展校内诗词吟诵比赛,提供张扬学生个性的舞台。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调动学生提高吟唱技巧的欲望,在吟诵会上邀请专家担任评委进行点评,促进参赛学生吟诵技巧的升华。第五,除了举办专门的吟诵会外,还可在校内的文娱活动或汇演中安排诗词吟诵节目,让诗词吟诵成为日常校园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

六、吟诵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提高文学素养。

不可否认,语文教师队伍中有不少人是不太懂古诗词的。很难想象一个缺少文学素养、缺少感悟的语文教师能把语文课上出声色、上出精彩来。相反一位文学功底深厚、充满诗意的教师,会引领学生进入文学的殿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呢?第一,多读一些古诗词作品,增加感性认识。可以选择读一些比较好的古诗词文选本和诗词鉴赏辞典,增进对古诗词语言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和审美能力。第二,多读一些古诗词理论,增加理性认识。可以找一些介绍诗词格律、技巧、方法的书来读,尤其要看一些西方现代诗学、美学和文学批评方面的书,懂得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古诗词作品。第三,扩大知识面,热爱新生活。古诗词是人写出来的,对古诗词有感受,首先要对生活有感受。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是绝对不会热爱古诗词的,也不会理解古诗词的精细微妙之处。

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改革,观念先行,教学观念的落后又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在古诗词的教学方面,不少教师过于看重古代汉语知识体系的特殊规律,认为学生不能像学现代文那样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不厌其烦一字一句都不放过地串讲加上层次、段意、中心、特色等方面面面俱到的文本分析,学生则按部就班地接受,只求牢记,不用思考,这样一来,古诗词教学就成了简单的机械操作,课堂气氛沉闷不说,这种教学方式也很难让学生走进古诗词、品读鉴赏古诗词、领会古诗词的精义、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就更无从说起。在运用这种称之为串讲的教法时,学生一般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应该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要明确古诗词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意味隽永,很多诗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课堂教学要做的是架起一座通向诗境的桥梁:解决疑难字词,粗通大意,激发阅读兴趣。至于对诗意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对把经典诗文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则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每一个教师都要遵循的教学原则。

结 语

由现阶段古诗词教学现状可以看出,如能在语文教学中探索一些古诗词教学的新方法,既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具有实践意义。本文所探讨的“吟诵”是在认真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中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文学素养发展规律的教法。让学生的古诗词学习从吟诵开始,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品味、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注 释:

①郭沫若为洪深《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所作的序,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版。

②③转引自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09页。

④⑤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页,127页。

参考文献:

1.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张亚新:《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年版。

4.吴琦幸:《文化语言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5.张国靖:《空谷幽兰 艺坛奇葩――介绍吟诵学家陈炳铮》,《学会月刊》,2004(7)。

6.朱文君:《嗟叹之,咏歌之,舞蹈之――青年教师戴建荣古诗“吟唱”教学法解读》,《小学语文教师》,2006(3)。

7.黄澜:《浅谈古典诗词的吟诵》,《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8.秦德祥:《音乐母语教育与诗歌吟诵音乐》,《常州师专学报》,2002(1)。

9.秦德祥:《吟诵音乐的节奏形态及其特征》,《音乐艺术》,2004(2)。

10.何郁:《且吟且唱学语文》,《教研天地》,2005(9)。

11.刘占泉:《归来兮,吟诵之教风》,《中学语文教学》,2003(4)。

12.杜亚雄:《数川汇流处 探索何惧难》,《中国音乐》,2003(4)。

13.周庆元、于源溟:《诵读法的历时演化与现时解读》,《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14.李欢喜:《吟诵艺术初探》,《内蒙古艺术》,2004(1)。

15.李红霞:《传统语文教育之再评价》,《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6)。

第11篇

关健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诗词鉴赏

古人曾说“诗无达诂”,这不仅站在诗歌解释的角度,对诗歌的鉴赏也同样适用。对于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切实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促进当代对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1.初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角度

1.1诗词语言鉴赏。诗歌是有生命的雕刻品,犹如冰灯玉露,看过是赏赞,是慨叹,经历千磨万击,看过是感喟,是敬畏。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语言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就在于一字的出入,便有高下的悬殊。诗歌的语言在丰富的想象与明晰的概念间跳跃穿行,在直觉的感性与清醒的理性间幻化重生,辨证交织下的语言便有了动态的立体之感。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节奏的长短参差,轻重的错落有序,句读的轻重缓急,韵脚的和谐交替之上。

1.2诗词意境鉴赏。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诗人的思想情感通过对意象的描摹和意境的创造来体现。无意不成诗,无境不生情,诗情与画意,情趣总相通。诗歌是抒情的,诗人用有情的眼光观照自然与生活,当二者相遇,在碰撞下相契相合,意象便产生;当诗人独具匠心,把各种有情意象相互联结创生,一个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便被开启。在诗的形式里,意象是具体的,似可观可感,可从具体的描写中捕捉;意境是空灵的,得自心源,须于笔墨外可得。无论是创造意象还是意境,诗人都追求达到“妙合无垠”的境界,但意境的特征超越了具体的意象,诱使读者展开联想,体悟诗人寄寓意象上的思考和感悟。

1.3诗词风格鉴赏。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通过言语的组织,在文学作品中显示出来并使读者获得审美享受的独创艺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风格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情感基调。但历来探讨风格的角度多样,其中,生活个性与创作个性不可等量齐观,创作个性也不能直接转化为文学风格,只有将两者结合,启发学生从言语的格调与行文的笔性共同去窥视作品的风格。

2.初中语文中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2.1知人论世,主动了解。一方面,要考察古诗词的写作背景。鉴赏古诗文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把握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优秀的古诗词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同时,作品创作和思想感情的表达,与作者的人身经历也具有密切联系,这是古诗词鉴赏中必须把握的内容。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都与“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亲身经历密切相关,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疾苦以及作者颠沛流离的经历,是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关键,古诗文鉴赏过程中必须努力把握这一点。另一方面,将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放入写作的时代背景去作判断。例如,在鉴赏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的过程中,作者表达的到底是征战沙场不能生还的悲凉心情,还是战死疆场的悲壮之情?鉴赏中,如果透过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结合盛唐时期昂扬豪迈的时代精神,就很容易把握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2加强阅读,提升兴趣。古诗词鉴赏过程中,诵读是第一步。只有在诵读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把握古诗词的含义,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任课老师要加强指导,强调古诗词背诵的数量和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文功底。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之美,诗词中的意境和中心思想的把握,只有通过诵读才能细细体会。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诵读活动,以激发W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诵读的热情。例如,利用分组诵读法,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角色诵读古诗文。将诵读与歌曲演唱有效结合起来,例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诵读时,根据该诗词的节奏,采用拍手、踏足、踏歌而吟的方法。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还有利于深入把握诗词意境,有效分析和鉴赏古诗词的内容。

2.3把握格律,切入重点。古诗很讲究音律的和谐圆润,特别是初中语文所选篇目大多为格律诗和词,在这一点表现的尤为突出。为了使诗读起来能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所以古时往往平仄声交错使用。格律诗句数固定,如五言、七言、五律、七律等。此外,在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要合理应用诗眼分析法,纵观古代诗词中的名言佳句,“诗眼”通常是句中的某个动词,优秀的诗人往往非常注重动词的巧妙应用,通过生动有趣的描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进而有效表达诗词的中心主题。例如,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中的“就”字,写作过程中经过仔细推敲,通过“就”字的应用,巧妙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渴望与憧憬。总之,整个古诗词鉴赏过程中,善于抓住“诗眼”,离理解全诗的基本内容也就不远了。

古诗词的学习主要就是积累与练习。想要学好古诗词,就需要积累关于古诗词的相关文学知识,立足古诗词的精华,行知人论世之举动,达提升兴趣之目的,最终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杰.高中宋词教学中文学鉴赏力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4.

第12篇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引导学生由他主学习逐步过渡到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出如下的做法:

一、示例引导,掌握方法

教师的根本任务应是导学。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方法上的引导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教材往往是将体例相似的文章归并成一个个的单元,教师不妨以某篇课文作示范,引导学生诵读、品读、查阅资料、圈点探究,突出对某类文章应从哪些方面、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分析、归纳、评价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形成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学习方法。尽管同一单元各篇文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经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大致掌握了阅读同类文章的方法,也就知道了如何对形象化的语言文字进行理性的分析。

学习初中语文第一册古代诗词单元时,笔者做了一次调动学生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把自主学习的方法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尝试。笔者以课本中的一首诗为范例,借助自制的课件,教给学生赏析古代诗词的方法:(1)反复诵读;(2)查找作者及创作背景资料;(3)理解诗词大意;(4)体味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5)领悟诗词的意境。等学生领会到方法后,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民主选举一位负责人,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课本中的一首诗词,走上讲台当小教师。

古代诗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万事万物,皆入诗中。因此,笔者强调: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长,从不同角度对诗词加以品味,擅长文学的,可从文学的角度评价诗词,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理解和领悟;偏爱历史的,可从历史的角度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对政治敏感的,可把诗词放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加以分析,从政治的角度评价诗词的思想意义。强调之后,习惯于在教师的灌输下被动学习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全班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地参与古代诗词的学习,没有一个观望者。

二、扶放结合,及时校正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为此,应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渠道。当然“放”不是“放任自流”。在初始阶段,教师不妨为学生设定目标或设计一些主导性问题。如教授郦道元的《三峡》时,告诉学生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是学习抓住特征来写景状物的方法。针对这一目标,笔者提出问题:作者是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学生在阅读、思考中达成了目标,解决了问题,不仅接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还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增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结合导读系统、练习系统设定目标,直至完全放手让学生设定目标,最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放”的过程中,也不能撒手不管,要经常进行督查,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偏误及时校正。有些学生对事物的看法还不够全面,有些不够深刻,有些则是错误的。类似的偏误很多,但只要教师及时校正,学生便可加深印象,获益反而更多。

三、质疑检验,引导感悟

善问是深层次的学习表现,是探究和创新的基础,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积累和认知方式对文本进行质疑和探索,在“问”中增长学识,完善思维品质。笔者在《伟人细胞》一课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提问非常踊跃,而且好多问题都非常有价值,对理解小说主题或把握人物性格都有很大好处。例如,有学生提出“贾里该不该把邱士力当成敌人?”初看这一问题似乎有点不着边,但其实对揭示贾里第一次伟人计划失败有很大帮助,正是由于贾里伟人计划的动机不当,把本是同学关系的邱士力当作敌人,他想成为基督山伯爵那样旗帜分明、敢爱敢恨的伟人就只能是场梦了。当然,对待学生的“问”,笔者也采取“放”的做法;不是急切地告知答案,而是组织学生阅读、查资料、讨论交流(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予以解决。

总之,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扶放结合,带动学生由他主学习逐步过渡到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会阅读、爱阅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