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朗读训练

小学朗读训练

时间:2023-06-12 14:46: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朗读训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朗读训练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训练 农村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116-01

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掌握书面语言的正确发音,增强语感和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语文教学效率。小学语文朗读训练对小学语文教学作用重大,语文教师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来优化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一 教师转变观念,重视朗读训练的作用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大多是因为学校或者语文教师观念的问题而产生的。课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朗读,才能有所感悟,才能入情入境,逐步产生与作者共鸣的情感。因此,要在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方面转变教师的观念。首先,要让小学语文教师认识到朗读教学对学生和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其次,还要让老师明白朗读训练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老师要产生积极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意识,提升老师对语文朗读训练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快乐。

二 给学生勇气,让学生大声念出来

一些小学生大多因为心理原因而对语文朗读心生怯意,不敢朗读,还有些学生对语文朗读教学产生抵触情绪。这些不良心理因素极大地降低了语文朗读训练的效果。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必须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首先,从心理上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鼓励学生朗读,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点,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其次,从情感方面,教师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经常与学生谈心,开导学生,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和谐师生关系,克服农村小学生在陌生人面前的“害羞”情绪,大声读出来。

三 创造朗读机会,让学生随时念出来

朗读训练安排的时间不合理导致朗读效果欠佳,原因是:(1)小学语文老师对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的研究不够彻底,在语文朗读教学中重视教师的“讲”,所用时间多过让学生的“读”,朗读时间随意性大,朗读安排没有规律和计划。(2)学校的其他教学安排挤占了语文朗读训练的时间。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让教师对语文朗读训练重视起来,然后根据语文朗读教学要求,为学生安排朗读训练时间和足够的朗读训练内容。此外,学校还要加大语文朗读训练的监督力度,确保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时间不会被其他课程挤占。

四 教师做好示范,让学生的朗读更标准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农村小学受方言、乡音影响,缺乏标准的朗读示范。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地泛读课文,并在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及时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和朗读节奏。教师以身作则,在教学前,努力克服自身的语文朗读缺陷,将个人朗读能力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朗读标准。再为学生做朗读示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清晰且感情饱满地朗读课文,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

五 加强监督,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

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还处于年龄较小的童年时期,自控能力弱和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小学生面临长期的、重复的朗读训练,难免会有偷懒和懈怠的行为。教师应加大监督力度,以师者的严厉督促学生,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教师还可将监督的权力下放,在学生中安排朗读训练小组长,在参与朗读训练时相互监督。

六 创造教学环境,改善朗读训练教学条件

提高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效果需要教师和学校精诚合作为小学生们营造一个和谐、美好、有利于学习的教学环境。第一,应该尽力改善农村小学的校舍、教室环境,加强农村小学的基本设施建设。第二,为农村小学创造良好的朗读示范条件。第三,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校每天都能有琅琅的读书声响起。第四,举办朗读比赛,创造让学生在学校的环境中朗读展示的机会,更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第五,为农村小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学读物,让学生广泛朗读是阅读的基础,而丰富的阅读活动对提升学生朗读训练效果大有帮助。

总之,农村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每一项策略都是针对农村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而制订的。这些策略有助于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效果,让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朗读更为标准、清亮、自然并且感情丰富。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基本要求;训练方法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可以说,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作用举足轻重。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是啊,我们语文教师只要充分的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行之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我们的朗读必将会真正地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这喧嚣的世界,独自绽放其本色美,犹如“灵秀之泉”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每个学生纯净的心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呢?

一 教要告诉学生朗读训练的基本要求

教师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语,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得准确,调值读得要“到位”),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轻声、儿化及“一”“不”“啊”等字的变调、音变,朗读时要能读得正确。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是造成学生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有关研究表明,要做到流利地读,主要是扩大“视音距”。所谓“视音距”,是指在朗读过程中要先用眼睛看,然后再读,阅读心理学中把这种看先于读称为“视音距”。刚上小学的学生视音距几乎为零。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知识的丰富,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视读能力也会不断提高。由于视音距加大,视知觉也渐趋扩大。这时,学生开始进入以词句为单位进行朗读的阶段,朗读不流利的现象也就减少了。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以语调为例,句子的语调主要有四种:升调,一般表示疑问、设问、反问等;降调,一般表示陈述、肯定、赞许、感叹等;平调,一般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曲调,一般表示幽默、含蓄、惊奇、夸张、双关等。

二 教师要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在了解词句的运用中理解课文内容

我们的教科书,是我们语言文字的典范。它那简洁的语句,优美的文字,把世间的万事万物描写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我们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特别是描写西沙群岛鱼多这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再出示投影片,让学生进行描述。在描述过程中,指导学生找出了“成群结队”、“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词句,再让学生朗读写鱼多的句子,思考作者为什么将这两个词句分别用在段头、段尾这个问题,经过反复朗读课文思考,弄清了作者是意在分别总述,总结西沙群岛的鱼多。学习这一段的过程中,还知道了作者用“有的……有的像”的句式,突出了西沙群岛鱼的有趣特点,用“布满彩色的条纹”“一簇红缨”等比喻,形象地描述了西沙群岛鱼的形状、色彩。在此基础上,我们出示了“有的……有的……”,“有的像……有的像……”等句式让学生进行练习,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都要从训练的实际需要出发,讲求实效,决不可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

三 教师要告诉学生,掌握朗读训练要把握三条线

1.范读引路,点拨先行

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各个年级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佳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

3.授之以“渔”,举一反三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的精心指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2)训练要求细致、精要,每次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不可贪多求全;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优化策略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我就结合自己开展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经验,谈一谈相关教学策略。

一、加强范读,示范启发。

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朗读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教师的示范朗读极其重要。“范读”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示范地表达出作者情感的一种教学手段。

(1)以声传情,激发兴趣,增强能力。教师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能使学生受到教师所读文章情感的感染,从而与教师、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情绪上的冲动,产生一种一读为快的欲望。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范读不仅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化解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和疑点以及朗读技巧、方法的掌握,学生在初读与教师范读后的再读中逐步提高了自身的朗读能力。相对而言,对于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和增强,教师的范读更为重要。

(2)以声传情,辅助理解,培养语感。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把教材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在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课文的思想意义形象化地渗进了学生的心灵,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于是就在教师范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揣摩、领会、联想、想象、体味等一系列感知活动,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学生的语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中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较低,对课文的理解有困难,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为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范读的优势,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到了然于心,这样方能作好“示范启发”。当然,教师的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的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从教师示范朗读中获得的直观感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自己的方式”去朗读。教师的示范、指导要和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创造有机结合起来。

二、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课内接触到的阅读材料是有限的,课外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朗读作为阅读的一部分,教师可以以一些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课外朗读、诵读,提高朗读水平,积累语言。可举行朗读比赛、课本剧展示会、演讲赛等活动,让学生朗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低年级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甄别能力有限,起始阶段可由教师向学生推荐朗读篇目,可联系家长辅助学生朗读。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它们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极好材料。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其中的音乐性,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在朗读中,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变成了语言性的“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的美。如此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成了“词的音乐家”。

三、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第4篇

一、重视英语朗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1、朗读训练有助于激发兴趣,提升学英语的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效率,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声情并茂的朗读,给人以美的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操,坚持朗读,你会发现自己的音质越来越好,节奏感越来越强,读得越来越流利,自己就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有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听说能力在朗读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增强了学生学英语的自信心。在我校的学生朗读训练调查表中,我们设计了如下的几个问题:1、你觉得英语朗读重要吗?2、你喜欢朗读吗?3、你每天都读英语吗?4、你觉得朗读英语对你的英语成绩有帮助吗?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英语朗读的重要性,也喜欢朗读,他们认为加强英语的朗读训练能提高他们的听说等能力。

2.朗读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著名语言学家朱光潜说过:"我觉得初学外语者与其费那么大的劲去死记单词,做那些支离破碎的语言练习,倒不如精选几篇经得起仔细推敲的文章作品,把它弄透背熟,真正消化为自己的营养,这样就会培养起敏锐的语感"。语感不是简单的单词加语法,它是经过长期朗读训练而逐步养成的。学生只有有了正确的语感才能自如地运用这种语言。而经常性的、持之以恒的英语朗读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牢固的英语整体知识,更能培养其语感,形成英语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英语学习中,学生在练说句子时,有的学生根据中文的意思逐句翻译,结果说出来的句子完全不符合英语习惯,而坚持经常朗读英语的学生在翻译句子时,不用思索,脱口而出,这就是英语的语感在发挥作用。就像我国英语界老前辈之一范存忠先生曾说过:"我体会到学语言与学曲子一样。学曲子贵在能唱。""早晨一起,学生们就在屋外,树下,千遍万遍地读……不到半年,舌头听使唤了,一些句子,不假思索就跑到嘴里来了。"可见语感对于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3、朗读能够提高学生读和写的能力

英国的亚历山大曾明确提出,如想进入他编著的《新概念英语》第三、第四册,学习者首先必须具备"朗读英语短文的能力",并且"应当很好地掌握英语节奏、重音、语调,在即使遇到生词、读音有误时亦能如此"。朗读是把一种文字体系转变为语言的过程,也是语言联系的过程。多朗读,可以加深对各种文体的了解和熟悉,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要领。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多朗读英语对写作是十分有益的。读得越多,积累的词汇和句子就越多,见识就越广,可供选择的写作材料也就越充足,写作水平自然得到提高。

二、 小学英语朗读训练的策略

1、培养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学生接触新单词开始,教师就

应该对学生注重重音、节奏、连读和失去爆破等技巧的指导,做到不增不减,不误不倒。教学过程中朗读的技巧训练是至关重要的,朗读教学应该在进行正音训练和各种语音技巧训练的基础下进行,可采用一些朗读方法:变速法、变调法、节奏法、同步法、夸张法、表情法等。在朗读时先让学生听录音,进行模仿朗读,同时帮助学生纠正错音,对个别难读的句子,多领读几遍,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肯定和表扬,使他们树立信心,获得初步的成就感,产生进一步学好英语的动力。在提高集体朗读水平的同时,也不可忽略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与培养。有的学生朗读基础比较好,教师在课堂上常常让他们领读或担任角色朗读,这在提高他们自身水平的同时,也带动了集体朗读水平的提高。

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不怕难为情,大胆模仿洋腔洋调,以成功的体验克服挫折感和自卑感。

2、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训练活动

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爱表演等特点,根据朗读材料的特点,积极运用情景、游戏、多媒体、奖励等手段。尽力让小学生保持对英语朗读的持续注意,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乐于朗读。课堂中,我们要变枯燥乏味的机械朗读为丰富多彩的朗读,如:分角色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课后还可以组织开展诗歌朗诵,朗读竞赛,利用校园英语广播、电视等扩大训练范围,全面调动积极性,提高朗读水平。

3、给学生提供趣味性的朗读材料。

学生对贴近生活、有趣味性且与其水平相当的朗读材料才会产生兴趣的,因此对于朗读材料的选择,应多选择一些有情节的小故事,琅琅上口的英语童谣儿歌和一些饶口令,教师还可以提供或让学生自编一些和所学内容相关的chant来训练朗读,陶冶情操。朗读的材料可以选择以下几种:

(1)课文。教材中的课文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材料,朗读课文能训练学生掌握句子停顿和断句的能力。(2)语言简练的诗歌、儿歌和谚语。(3)内容健康、语言简单的短剧和故事。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习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二、在阅读教学中提高朗读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年幼少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于儿童来说很难,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耐心地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低年级的学生在这一学习时期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吃透教材,把握重点。

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朗读训练的重点,弄清每句话的速度、语调、感彩。这样,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才能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便于指导。

(二)指导朗读、讲究方法。

(1)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朗读训练时,应先从整体入手,自己试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所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的特点,有目的的具体指导某一段,某一句,然后再整体朗读。这样训练有利于培养朗读能力,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

(2)分层训练,朗读到位。

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可分为三个层次训练。

A、第一层:“下雪了!下雪了!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老师利用语言描述,引导看图,创设情境,激感,带学生进入情境:“小朋友,下雪天多美啊!你们喜欢下雪天吗?下雪了,你们会怎么说?”学生争相发言后,再让学生用“高兴”的心情读这几句话,这样就很自然地指导了朗读。

B、第二层:“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这一层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体会美感,通过“枫叶”、“月牙”等词一重一轻语调的变化,练习朗读,看谁能读出美感。

C、第三层:“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躲在洞里睡着啦。”这一层,采取问答式练习朗读,分别进行同位、师生、男女生问答练习。

(3)适时范读,巧点迷津。

教师要把握范读时机,选一句话,先让学生体会,适时讲解后,再让学生练读。正当他们想读好,而又读不出那种感觉时,这时教师说:“看我读。”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达到预期的朗读效果。

(4)形式多样,富有情趣。

低年级的儿童,年龄小,模仿性强,爱表现自己,教师要针对这些特点’,按课文的内容,变换形成,让学生多读,并且都参与,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可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对答读、齐读、分角色读等。

(5)以读助思,以思助读。

学生在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在这个阶段默读比较合适,因为默读不出声音,全班同学互不干扰,有利于注意力集中,便于思考,这样边读边思,才能达到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目的,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差,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使学生掌握默读的方法。首先一句一句地读,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再把几句话连起来综合理解,遇到不懂的及时问。这样边读、边思、边问,以读助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

再如《月光曲》最后一段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这句话中“陶醉”一词是新词,又是全文的中心词。陶醉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老师先让学生查字典找出陶醉是完全进入、沉浸在……之中,然后把词放到语言环境中,让学生朗读有关语言,体会其中意思。老师问:“陶醉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兄妹俩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到了入迷的程度。”老师问:“兄妹俩为什么会陶醉呢?”回答这个问题要联系前文,学生经过思考后,纷纷回答:“兄妹俩第一次听到了《月光曲》,他们完全进入到了月光下波光粼粼这个之中,都人了迷。”

“贝多芬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又为他们创作了《月光曲》,他们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他们不仅沉浸在音乐声中,而且陶醉在欢乐与幸福之中。”

第6篇

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了三个阶段,即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到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环节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1.初读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钻石》这一课,学生都有知道钻石的珍贵,通过读都会想:这是写钻石的什么呢?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把全文初看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查一查字典,扫清了字词障碍。读完后,初步感知到课文内容,这篇课文中的“人们仿佛同时看到了两颗钻石,两件无价之宝”,这句话不大好懂,所以只能算是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弄清各段意思,试着分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如果是高年级,还要概括中心思想)。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2.细读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2.1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如《穆老师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①指名读:这一节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②穆老师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有何特点?③这一段怎么读才能读得好呢?(指导停顿和重音,并练习朗读。)这样指导,学生在理解句子内容和重点词语意思的过程中训练了朗读。

2.2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如《钻石》一课,作者对献宝的魏姑娘是怀着十分敬佩、赞美的心情来写的。结尾描写姑娘献宝时的外貌:“……在场的同志都仔细打量着这个姑娘:白里透红的脸蛋儿,柔和安详的眼睛,从容平静的神情,朴素大方的举止,眼睛里泛有炫耀的神采,嘴角边没有表白的话语。”表面上看来只是一句描写姑娘外貌的话,学生朗读时并没有产生什么特别的感情。

为了拨动学生的心弦,我便将这句话提出来让学生轻声读,并划出描写姑娘献宝时的外貌、神态的词语。接着提问:这是一个姑娘献宝时的珍贵镜头,写得好吗?学生当然会说“好”,我便紧接着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在旁边提示:这最后一段是叙述姑娘进城献宝,主要描写她的外貌、神态,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这样,学生通过仔细读这句话,理解了隐藏在语句中的深刻含义:作者通过这六个排列整齐的句式,充分地表达了姑娘的坚定信念,高度赞扬了她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学生齐声朗读这句话时,眼前仿佛出现了姑娘献宝时那动人的一幕,都被她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深深感动了,再次朗读时理解更透了,感情也更深了。

3.品读

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3.1品读欣赏,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如《颐和园》一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通过品读欣赏,学生理解了游览顺序,作者写颐和园的不同景点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写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如:写长廊抓住长而美的特点,写万寿山抓住主要景物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昆明湖采取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法……作者为了把这几处景色紧密地联系起来,文中多次用到了过渡句,如“走完长廊就到了万寿山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等等。学生通过品读欣赏,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特色,“点滴积字”可以运用到作文中去。

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朗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26-01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自古以来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内容和习文、写作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对1—6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均提出了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朗读是阅读文章中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读得越多,领会越深,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也能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 让学生在体会作者感情的同时引起学生的共鸣。有效的朗读训练,能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能力,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强朗读示范指导,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基本要求。朗读时,学生用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读清楚,还要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拖读是朗读训练的最基本要求。

平时的教学中受学生地方口音影响、教师个人普通话水平、学生年龄、普通话水平现状的影响,学生的普通话训练效果不佳。运用多媒体手段经常播放主持人、朗诵家名家名篇的朗读作品,让学生收看朗诵会、赛诗会;运用教材配套资源作为学生朗读的示范标准;平时要求学生收听、收看中央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给学生营造浓重的普通话氛围。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加强朗读训练。每次朗读前,运用多媒体出示明确的要求,读后按要求加以指导,使学生指导哪些地方读错了,怎样改进。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强朗读形象化指导,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小学生思维发展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易于理解,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具有这一优势。对于难于理解的阅读教学。朗读时,通过图片、视频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的展示,对学生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有着特殊的作用。如在指导《胡杨赞》一课的朗读时,先用图片出示胡杨的相关图片,随着图片的出示相机指导学生朗读“长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这句话,学生就能在头脑中产生具体胡杨形象的画面感,读得感情就有了,理解也到位了。在指导学生朗读“有人甚至说它’惨不忍睹’”这段话时,让学生观看《沙漠中的胡杨》视频,并范读课文“它虽然有高大的身躯,但它的脊梁始终时弯曲的,就像一位弓腰驼背的老人嶙峋地站在漠漠黄沙之上。这样有具体的胡杨形象做基础,学生就能通过朗读很好地理解“惨不忍睹”这个词语在胡杨一文中的含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胡杨平凡而不寻常的品质特点。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强朗读情感指导,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是善于理解,能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并有一定的速度。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读,主要是朗读、有感情地朗读。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多讲少读。重讲轻读,甚至只讲不读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大多说老师心里还认为,只要把课文内容讲清楚,分析透彻,学生就会理解,读得问题被安排在课前或当成课后作业去完成,而学生因课业压力、时间等问题往往布置了却落不到实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强朗读兴趣培养,培养学生朗读的热情和信心

由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特点决定,他们生性好动,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为辅。上课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影响,不够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持续学习能力不强。单纯以课本为主的阅读方法,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效率低下,朗读容易成为见字发声的“机械读”、集体无意识的“唱读”、个别人的“表演读”,达不到朗读效果。而运用多媒体手段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事物用形象、具体、生动的办法,使抽象事物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强烈兴趣,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第8篇

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四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读”是前提。朗读时,脑、眼、心、口协同并用,是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活动。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有益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技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体会文章内涵

在教学中,应抓住感情朗读这一环节,指导学生朗读,使其深入体会文章的含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我们知道,有许多词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人们依靠语感的模糊识别功能,对这些词语进行理解运用。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好课文,不仅能使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不可言传”的词语,而且使学生“披文入情”,进入作者精心设计的情境之中,使作者的情感完全融入学生的身心之中。这样,教师只须稍作点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便能心领神会。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我首先细细体会,使自己进入角色,以感情打动学生,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在朗读时,我把那不可抑制的悲痛融化在低沉、徐缓而又诚挚的语调里,跟随作者由焦急地等待、伤心地瞻仰、到碎心的永别,情发自内心而溢于言表。然后,又让学生模仿教师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我看到许多学生的眼里含着晶莹的泪花。这时,我虽然没开始讲解课文,但人们对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深切的怀念的感情已经深深感动了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感情朗读,使学生触摸到了文章的灵魂,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到文章的内涵。

二、加强朗读,训练语感

在教《可爱的草塘》一文时,我先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品味文章的妙词佳语,欣赏文章的语言特色;再细细品味,使语感得到升华。如文章的第四段,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河水的清澈。教学时,让学生讨论,比较“清澈”与“清凌”两个词的不同和排比句的妙用,就很容易体会出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然后,勾勒出这样一幅色彩明快、格调和谐的画面:宛如明镜的河水倒影着绿草、蓝天、白云,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此时的学生也和作者一样,飘飘然陶醉在这美景之中,达到了“文我合一”的境界,使学生的语感也在读中不断加强。此外,还可运用读的多种形式来达到教学目的。如以默读启发学生思考;以指名读了解学生读书情况;以自由读来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以表情朗读来欣赏语言文字;以教师范读来体会语感;以齐读来渲染课堂气氛,做到“以讲代读、以读代讲”。读书目的明确,训练到位,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感。

三、以范读激兴趣,以范读促朗读

如果一位语文教师读无激情、语调平平、慢慢吞吞,枯燥的声调只会使学生乏味、反感,又会像催眠曲一样使人昏昏欲睡,学生的朗读能力又从何培养?学生模仿性强,随意注意力强,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影响着学生的朗读习惯。因此,平时我练好朗读基本功,范读课文,或抑扬顿挫,或低,或高,或笑,或悲伤,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样以范读激兴趣,以范读促朗读,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抓关键词语进行朗读

在读的过程中紧扣词语,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训练,能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如《跳伞》的第一句“姐姐的胆子真大,敢从飞机上跳下”。我紧紧抓住一个“敢”字,在学生理解敢从飞机上跳除了要有胆量外,还要有技巧、动作要领等,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加深了理解,体会到姐姐值得佩服,为有这样的姐姐而自豪。

(作者单位:719200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官庄乡学区)

第9篇

关键词:正确朗读;阅读理解;激发兴趣;注重评价

在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年级的孩子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所以就会出现唱读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多加指导。如何指导低年级的孩子朗读,我是这样做的:

一、从字词句入手,借助拼音,循序渐进

低年级朗读训练首先应加强生字教学,让孩子牢固掌握生字,读准它们的音,生字过关了,也就为朗读扫除了障碍。其次要指导学生读好词语,朗读词语是朗读课文的基础。除了读准词语的常规音外,还要提醒学生注意音变的规范。如轻声的“做了不少好事情”中的“了”和“情”等等。我们常遇见“一、不”的变调,如“青蛙一边说,一边用脚刨土,一会儿就刨好了一个洞”“不吃也不动”(《动物过冬》)。还有儿化音,如“笋芽儿有点儿怕”(《笋芽儿》)等等。在指导朗读时,体会字的读音。长期坚持下去,孩子就会从中悟出发音的规律和方法。

在读准字音、读好词语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读出停顿,停顿要合理,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句话说些什么,再根据句子前后所表示的部分意思来停顿,然后让学生用停顿线“?佐”画出,再正确朗读这个长句子。如:“许许多多的孩子?佐捧着?佐一盆盆盛开的鲜花?佐拥上街头”(《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最后在通读整篇课文的时候,要及时纠正个别学生加字、漏字的现象,帮助他们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保证做到准确无误地朗读全文。

二、创设情境,抓重点词句,以读为主,适时范读

1.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借助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帮助他们走进文本,朗读时才能声情并茂。比如,在教学《雨后》时,我让学生上台来分角色演一演,学生的兴趣很浓厚,在演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小哥哥和小妹妹的欢乐和兴奋,再来读课文时就不知不觉传递出了情感,读出了自己的体会。

2.带领学生抓重点词句,用心品味、感悟课文。只有细细品味重点词句,才能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学习《雨后》一文时,在孩子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我对重点词作了针对性的指导,如第2节的“妹,小心,滑!”要读出急促,三个字词中间的停顿时间较短,透露出对小妹妹的关心。第3节中“通红欢喜”“兴奋”“骄傲”要带着激动的语气读,以形成前后对比,突出男孩跌倒后毫不着急生气反而高兴的心情。第4节中的“紧紧”“跟”“咬”“提”“轻轻”表现了小女孩的紧张和小心翼翼的心理,最后一句要突出小女孩心中的渴望。这种抓重点词句的朗读方式,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读起课文来,自然能入情入境。

3.适时范读课文,融入情感,传染语感。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的范读在朗读活动中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范读《燕子妈妈笑了》为例,小燕子三次飞到菜园里观察冬瓜和茄子,一次比一次认真,一次比一次惊喜,妈妈一次比一次高兴,一次比一次满意。我范读时把这个层次性读出来,然后问学生,“你们听出老师的语气变化了吗?”再让学生自己读文本,想一想老师为什么会这样读,从而体会到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的变化。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读出了味道,读出了文本的含义。

三、注意提示语,让孩子充当角色,激发兴趣

杨再隋先生说得好:“要充分、有效地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教学《清清的溪水》一课时,文章写对话多处用了提示语,在指导朗读时,我让孩子领会这些提示语的作用,再体会人物的感彩。如当小兔看到大象和棕熊正在拔树,小兔跑过去时是“大声地喊”,要读出喊的语气,读出制止的语气。当小兔知道大象和棕熊是为了比力气而毁掉树林时是“气愤地说”,要读出质问的语气。当小兔看到大象和棕熊不理解自己行为的危害性时,小兔是“生气地”解释。同时指导孩子反复朗读,细细体会,读到满意时,再让孩子分角色朗读,让孩子充当角色,激发孩子的朗读兴趣充分调动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孩子的朗读水平。

四、注重评价,树立自信,培养朗读能力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让评价充满赏识,培养学生朗读的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假如》中,有这样一句话:“他再也不会只坐在小屋里,望着窗外高飞的小燕子,发出轻轻的叹息”,面对学生的朗读,我是这样评价的:“西西一个人在屋里不能走路,不能出去时候是怎样的感觉,用你的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好吗?”“你读得真好”,……老师恰当、及时的评价能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另外我还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多让学生做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甚至家长评价,给学生更多交流的空间,多读多悟,让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育;朗读训练;方法与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106-01

1.朗读训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研究背景

《中小学生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朗读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是架起文本与阅读之间的桥梁,是英语学习的传统方法,也应是现代英语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形成语感,激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学无需像语文教学那样挖掘文字的深意与内涵,其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在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时,就要把好朗读训练关,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2.朗读教学的方法

一味的朗读会造成学生对英语的厌学,所以教师在学生的朗读中采取适当的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2.1 选材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兴趣爱好有一定的局限,又因为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比较喜欢的是简单通俗的言语,教师可以用简单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或者一些小短儿歌也是可以的。另外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练习,以自身优美、纯正的语音、语调感染、熏陶学生,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引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在教师示范的时候要让学生静听并注意观察口形。当然还可让学生多听英美人士的朗读录音或观看有关影碟,然后模仿练习,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在听对话录音时,教师可以在播放录音前,先不让学生看书,只让学生看图听音,并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听后再回答问题。另外,笔者在实践中还经常让学生闭眼听录音,使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在单词的发音,单词连读时出现的爆破,连读等较难的语音现象上,为学生的模仿跟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形式多样的朗读,带给学生朗读的乐趣。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积极运用情景、游戏、多媒体、奖励等手段。尽力让小学生保持对英语朗读的持续注意,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乐于朗读。如可以在新授单词时先采用听录音跟读,操练时采取开火车朗读,并且发现语音语调特别好的同学让其进行领读。在单词教学完毕后,可以为巩固操练所学单词句型教师出示自编的chant,还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读、感情读,比赛读、接龙读等。只有这样,小学生才会在丰富多彩的训练中增强对英语朗读的兴趣和信心。

3.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培养

3.1 朗读时声音要适中。朗读时声音太小会降低学生朗读的兴趣,声音适中的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还有利于英语语感的培养和记忆的加强。否则会影响注意力、体力,削弱记忆与理解,极易造成疲劳,不利于持久学习。

3.2 模仿读。录音磁带大多是由英、美等外籍人士录制而成的,语音语调相对比较规范、纯正,对于初学英语者,应尽可能多地多听、多模仿,增强感性认识,感受不同角色的语调、语气、音质和感彩等,把好语言的"入门关"。

3.3 注意力要集中。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但缺乏自控能力,往往一听到教师或录音的示范发音就急于开口模仿,轻声跟读,但往往发音不准确,还影响其他学生听课。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训练学生仔细听教师的示范发音,提醒学生边听发音,边注意观察教师的口形,然后再模仿。在模仿过程中要求学生达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之境界,要求口、眼、耳与大脑并用。

3.4 及时朗读。由于小学英语课时少,训练项目又较多,课内朗读训练是有限的,把朗读延伸到课外势在必行。因此,放学回家后及时放录音,并反复跟读,及时地复习一下刚学过的教材,这样效果较好。一天学习的课程必须要及时巩固才会有好的效果。

实验还证明:两次外部刺激之间一次睡眠,易于记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教给他们更科学有效的朗读习惯,要求学生每天朗读两次,临睡前一次,起床后一次,每次20至30分钟为宜。

4.英语朗读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持续性差,兴趣易变、不稳定,如果不能以良好的趣味性去吸引学生,学生会在反复的训练中感到枯燥,在绕口的朗读面前失去信心。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积极运用情景、游戏、绕口令、奖励、讲故事、多媒体等手段。尽力让小学生保持对英语朗读的持续注意,只有这样,小学生才会在丰富多彩的训练中增强对英语朗读的兴趣和信心。

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朗读能力的同时,要注意自身英语朗读水平的提高,学生对英语语音的感性认识绝大部分来自于对教师的模仿。如果教师的英语朗读不地道,学生的朗读必定会受影响,如果教师的朗读没有感情、没有节奏,要求小学生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是不现实的。

总之,探索小学英语朗读训练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平时教学中点滴积累,需要教师的辛勤付出。只要教师持之以恒,不断摸索新的、适合学生的训练方法,一定能帮助学生说好英语,学好英语,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迈出可喜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生英语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英语发音与朗读教程》纪玉华 编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

第11篇

关键词:朗读;审美;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教学,即朗读能力决定着学生以后的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可见培养语文朗读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第12篇

一、通过朗读训练普通话

在阅读教学中推广普通话是教学本身的任务,无论从加强语感训练,还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或发展思维的要求看,都必须加强训练学生的普通话。在低年级中,它要求较低,强调的是在老师的指导示范下用普通话朗读;而中年级则强调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实践的过程,并要求形成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到了高年级,它就要求具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

正确地读,就是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读清楚,还要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字句,不顿读,不唱读。但在具体实施中,就必须有的放矢,注意训练过程。学生在每次朗读之前教师都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读后按要求组织评议,使学生知道错在哪里,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并指导他们认真改正。学生读错字音,有的是受方言的影响,有的是因为没有掌握字的正确读音,教师就要利用汉语拼音进行正音。有的学生丢字、添字,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养成认真的一丝不苟的朗读习惯,教师就要严格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看课文,把每个字都看在眼里,并准确地读出来,也可以要求他们认真听别人的朗读,指出别人朗读中出现的错误,这也有助于养成认真看书的习惯。

只要每位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朗读训练,并且持之以恒,那么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就肯定能得到提高。

二、借助朗读培养语感能力

佳作的语言必然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是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韵的整齐匀称和语气的轻重缓急等因素形成的,它给人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品味才能传达给学生。例如:“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段话的声调平仄协调,搭配自然和谐,语调有抑扬顿挫之美,给人以语意畅达的感觉,读之会对人们的沉痛心情感受更深。再如:“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这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林海》)这段话如果仅凭老师讲解,会很没滋味,显得无聊,但是一旦朗读起来,则琅琅上口,参差错落,整齐有韵,美不可言。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能力,这在诗歌教学中更加突出。诗歌具有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精炼、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诗歌语言凝练,读起来语气畅达。如《瀑布》中“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奇丽景象,学生没有见过,但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借助图画想象出雪白发亮的瀑布从高处直流而下、镶嵌在高高的青山之中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象,进入诗的意境。

三、借助朗读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不要把朗读只看成是单纯的“练嘴”。在正确指导下进行的朗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要给学生有一定的读书时间,这是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的基本保证。当然这不是说只要给学生更多的读书时间就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了。文章的中心句子、重点段落,最能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朗读的方法和重点。选择恰当的朗读方式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是至关重要的。选用哪一种方式要服从教学目的,防止单纯追求多样化的形式主义现象。常见的方式有范读、领读、齐读、轮读、自由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

以范读为例,它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理解内容,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好的范读,能读出课文的内容层次、段落结构,运用轻重缓急的声音,突出文章的来龙去脉、起承转合,具有艺术感染力。学生倾听这种朗读,他们的思路就能够紧跟着教师的语言、情感奔走。因此,教师的范读可以把书面无法用文字表现的内在情感变化,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以补充文字上的不足。这种范读更具有针对性和随机应变的特点,比单纯播放录音效果更好。分角色朗读也是最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方法之一,如《狠和小羊》、《小马过河》都是扮演角色朗读的材料。

利用朗读体会文章内容

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是善于理解,能够记忆,有一定的速度。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解。而理解的前提是读,主要是朗读。古语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正是读对“理解”的特殊意义。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讲少读,重讲轻读甚至只讲不读的现象仍十分普遍。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把课文内容讲清楚分析透彻了,学生就能理解,就算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读的问题可以安排到学生课后去进行,不愿占用课堂时间。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而且还应该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复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桂林山水》一文教学。这篇课文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写景抒情,表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中心思想。要想使学生揣摩和体味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以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重点词句的丰富含义,最简便的教学方法就是朗读。朗读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使课文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起来,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甲天下”。

同时,朗读的过程也是理清课文脉络分清课文层次的过程。自然段是文章作者从“写作角度”出发而形成的。朗读有利于对课文的自然段进行进一步整理,使课文的脉络更加清晰,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就会在朗读者的头脑中活动起来。学生通过朗读,前后贯通,可以整体把握。

四、利用朗读体会文章内容

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是善于理解,能够记忆,有一定的速度。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解。而理解的前提是读,主要是朗读。古语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正是读对“理解”的特殊意义。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讲少读,重讲轻读甚至只讲不读的现象仍十分普遍。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把课文内容讲清楚分析透彻了,学生就能理解,就算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读的问题可以安排到学生课后去进行,不愿占用课堂时间。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而且还应该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复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桂林山水》一文教学。这篇课文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写景抒情,表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中心思想。要想使学生揣摩和体味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以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重点词句的丰富含义,最简便的教学方法就是朗读。朗读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使课文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起来,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