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防经济学专业

国防经济学专业

时间:2023-06-12 14:46: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防经济学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防经济学专业

第1篇

关键词:统计学;定量分析,应用;

一、定量分析的理解

定量分析方法这一概念出自分析化学,是指对化合物或混合物组分的相对比例进行测定。定量分析方法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基本方法,从哲学的角度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方法论上是相通的,科学的发现遵循相同的逻辑和过程,两者有时可使用相同的手段,只要对人类社会的研究采用了科学的、可靠的、能够重复和检验的方法,那么这种研究所获得的知识也是科学。当代自然科学普遍使用实证、推理的研究方法。首先提出假说,然后尝试用经验性的证据来验证。量化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定量分析(qMantitative analysis)是分析一个被研究对象所包含成分的数量关系或所具备性质问的数量关系;也可以对几个对象的某些性质、特征、相互联系从数量上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的结果也用“数量”加以描述。

二、定量资料分析的方法的应用

1、国防方面  在国防经济学研究中,将军事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现代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共同研究国防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而运用统计学中定量分析方法,可使国防经济的研究得到更准确和有效的定性结论,以化人们对国防经济问题的认识,优化相关决策,促进国防经济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经济学中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是用数量化和形式化的分析方法得到定性结论的一个典型,它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都很明显。用系统聚类方法对国防经济、军事格局的研究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对国防经济问题进行认识、判断和决策,依赖于对基本情况与基本规律的准确了解和对未来变化的可靠预测,这需要有实用和精密的理论,要求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帮助提高理论的准确程度和实用程度。例如,国防经济学家认为,一国国防经济实力的强弱是决定一国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里的强弱应该是一个相对量。国防经济实力的对比是更为重要的因素,而要对国家之间的国防经济实力进行对比,就需要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否则,这种比较就成为主观的和无根据的东西。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还可以使国防经济学科走向成熟,有利用开阔研究人员的视野和方法,拓宽国防经济的研究领域。

2、医学方面  定量资料是医学科研及论文中涉及较广的一类资料 ,其定义为测定每观察单位某项指标的大小而获得的资料 ,其变量值是定量的 ,正确合理地选用定量资料的分析方法关系到论文及科研成果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可以使医学更明确快速的发展,。

3、旅游方面    对旅游资源进行必要而准确的定量分析,不是可有可无,更不能随心所欲(或者凭长官意志)。在整个社会所处于的市场经济中,旅游文化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它有着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活动规律。对现今社会,旅游资源的定位分析是从客观方面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而我们需要对他作出的定量分析,就是从主观方面的一种价格定位,也就是可以进入旅游市场的文化产品作出明确的、可以浮动的价格审定。通过定量资料分析,得出具有主导性的清晰、明确的认知之后,才能根据结果发掘出更好更有潜力的旅游资源。

4、市场营销方面  为顺应市场竞争形势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精确营销的重要性,而实现精确营销目标的前提是对市场做出精准的认识和判断,因此市场研究也就越来越为现代企业所依赖。统计分析是认识事物的重要工具,一旦有效地运用于市场营销就会为营销决策者提供精准指导。因此,有效的将定量资料分析运用到市场营销中并分析得出准确清晰的分析判断,是顺应现代市场形势变化的必要条件。

5、教学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改革的深入展,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高教研究逐步受到重视。但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有理论还不足以学有所用同时还要有教育实践。高等教育研究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就是把多种学科领域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作为工具来分析和表述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将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应用在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教学实践中,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差异素质学生的教育,为如何因材施教提供方便的方法。

6、市场服务方面    服务行业的质量提升涉及方方面面,量化指标是改进工作中的基础组成部分,对服务时限的控制又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因为在业内人士中流传着一句谚语:迟到的服务就像是雨过送伞。养成以客户为导向、以数据分析为手段的理念对我们寻找影响服务过程质量的关键因素来说意义深远。市场经济下,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通过定量分析数据得出加强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的方式,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提高服务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7、投资与能源消耗方面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造成了高投入、高消耗、低能源利用率、低产出的现象。国家提倡节能减排,必然会要求对能源的需求量下降,从而会放缓经济的增长速度。通过利用定量资料的分析,可以对我国GDP与能源消耗、投资长期均衡和短期调整状况进行实证分析,为我国能源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实现节能降耗与经济增长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郑学详李剑华.军事经济研究方法[M].解放军出版社,2007.

[2]库桂生. 沈志华.国防经济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3]孙振球,徐勇勇.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

[4]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与未来(M).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5]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第2篇

今年军事院校、武警院校等相关高校在我省投放了180个军校和国防生招生计划,其中招5名女生,今年我省有57800多人报名高考(论坛),军校招女生堪称“万里挑一”。

今年,军事经济学院军队审计专业招文科女生2名,南昌航空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国防生计划)、武警工程学院军队财务管理专业和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专业各招理科女生1名。多年以来,女生报考军校的竞争一直非常激烈。因为报名人数多、招生名额少,女生面试分数线普遍比男生面试分数线高。

据海南省军区招生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军校生及国防生的报考程序是:在高考分数公布后,于6月28日上网填报志愿,入围面试分数线者于7月1日到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参加面试。考官在面试时注重观察考生的形象气质、逻辑思维能力等。面试合格者随后根据安排参加体检,体检合格者参加军人职业心理测试,心理测试的形式是通过计算机回答问题。7月5日全面铺开政审工作,政审内容包括了解考生在校期间表现、主要社会关系等。

第3篇

【摘要】在经济学视野里,军事教育好比是一个企业,产出的是具备一定理论知识与军事技能的学员产品。按照经济学的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军事教育必须与国民教育融合发展,才能取得良好的军事、经济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经济学;视野;军事教育

一、军事教育的经济学解读

在经济学家看来,军队院校好比一个企业,院校里面的教职员工好比是生产工人,生产的产品就是学员。士官是企业的特色产品,本科生与专科生是企业的一般产品;硕士与博士是高端产品或者深加工产品;地方委培生则是代加工产品;送到地方知名院校委托培养的则是帖牌加工产品。军队院校名称好比是企业的品牌,各院校都会极力维护好自己的品牌,争创名牌意识。(1)与军事教育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军事教育与经济息息相关,既要关注军事教育如何作用于经济之上,也要关注经济反过来又对军事教育具有何种影响。围绕这一焦点,有两种相关理论。一种是技术-功能理论。该理论认为军事教育与经济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军事教育的发展变化依赖于经济上对技术效率的要求的结果,同时,军事教育的发展变化又通过社会化机制对经济产生进一步的影响。作为技术-功能理论的变种,军事人力理论认为,军队人员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军队人员的军事技能有关,而这些军事技能正是军事教育提供给军队人员的。也正是因为军队个人与其家庭看到接受军事教育有利可图,可以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和更高的工资待遇,因此便大量投资于军事教育以获取更多的军事人力资本,从而大大促进了军事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种是分层理论。该理论认为毕业学员在军队里面担任某项工作或扮演某种角色,并不是他(她)在军事教育中学到了与这些工作或角色有关的东西,而是因为他(她)获得了军队院校的教育文凭,军队院校功能并不在于对其进行个人工作的分工,而在于对不同个人进行选择、分配给予相应的学历与技能证书,军队院校是一个对个人进行工作分层的组织。军事教育可以影响个人的工作前景与收入状况,但却不能改变国防人力结构本身,也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实际上,上述两种理论都从经济学角度部分回答了军事教育的目的与功能,值得军事教育工作者加以关注。(2)军事教育需要回答的三个问题。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的说法,一个企业要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三个方面的问题。军事教育也要解决三个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学员”、“培养多少”、“如何培养”。显然,要回答 “培养什么样的学员”,这就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逻辑,市场需要什么产品,企业就生产什么产品。在当今信息社会,军队需要的是具备较深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军事操作技能的官兵。面对日益严峻的军事斗争的挑战,军事教育必须适应世界新军革的需求,“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具备一定理论知识与一定军事技能的学员。对于 “培养多少”,这需要按照军事发展战略要求,合理确定未来军队人才规模与结构,然后再进行分类培养。对于“如何培养”,经济学强调成本最少原则。这条原则也适用于军队人才的培养。如果军队培养的人才成本低,或者军队培养的人才效益高,就让军校自己培养。这里的效益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效益。毕竟军事效益是军事教育追求的核心目标。反之,就需要让地方院校培养,或者走共同培养的路子,实现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的融合。

二、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发展的经济学解读

经济学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优化配置有限稀缺资源。毫无疑问,投入到军事教育系统的财力、物力与人力都是有限的,如何配置这些稀缺资源以产生较大的效益是军事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1)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发展的经济学解释。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法则是每个经济主体都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军事教育支出作为国防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费有限,如何在紧张的军费教育拨款中,培养出合格的军事人才是军事教育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相对而言,国民教育具有教育资源雄厚、培养面广、培养成本低等特点,如果单纯依靠军事教育往往无法做到这一点,故必须主动谋求与国民教育的融合发展,对整个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配置,才能达到“注重各自特色,实行强强联合”之功效。换句话说,就是在以军事教育为主的同时,借助国民教育相对雄厚的实力,相互兼融,以实现打赢信息化条件下高技术战争的目的。对于军事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如果不考虑经济效益,单纯依靠地方教育部门对军队实行“施舍式”的培养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难以持久或行不通的。只有在军地双方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基础之上,才能减少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发展过程中的磨擦成本,才能减少来自军地双方的各种阻力,以实现较高的政治、军事与文化效益。(2)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的观察视角。实现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的融合发展,有两种观察视角。一是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看,每年地方院校毕业生数量众多,为部队选择优秀官兵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渠道。这样不仅能使地方院校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获得较大经济效益,而且能使军队减少不必要的教育投入,缩短了军队人才培养的周期,实现军地双赢。二是从军事与民用技术的通用性角度看,现在的民用技术与军用技术的通用性越来越强,过去很多只在军队院校才开设的专业,现在地方大学也在开设,地方院校已经具备培养军队所急需的一些军队专业人才的能力。因此,实现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的融合发展是一项利国利军利民的好事。

三、几点体会

经济学视野对于理解建立“军民融合”的新型国防建设体制和“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构想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能够提高军事教育的整体效益。(1)具备经济学视野有利于理解“军民融合”思想。经济学理论强调要从全局角度上实现整体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便是在军民之间打破原有的各种壁垒,实现整体教育资源高效配置的必由之路,做到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这样,军事教育资源再也不是在全军范围内的有效配置,而是进入到全国乃至全球配置范围之内,从而有可能获得整体的而非局部的资源配置效益。这就要求军事教育既要利用本身资源的独特优势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更主要的是依托国民教育体系的强大支持,将军事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大体系,依托和借助国民教育优势和地方科技优势,把军队人才培养与国民教育结合起来,寓军事人才培养于国民教育大体系之中,造就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军事人才,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起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2)具备经济学视野有利于理解“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战略构想。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军新时期后勤变革的战略构想。经济学视野可以更新人们原有的保障理念,打破军队独家垄断保障的思维定势;更新原有的保障体制,在军民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保障体制的一体化;更新原有的保障方式,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保障方式的社会化;更新原有的保障手段,借助全国及至全球网络系统,实现保障手段的信息化;更新原有的后勤管理模式,实现后勤保障的科学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后勤工作的质量效益,加速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进程以实现军队战斗力的最大化。(3)具备经济学视野有利于提高军事教育的整体效益。现代军事教育是以国民教育为依托的开放式教育。发达国家大都采用军地兼容的做法,依靠地方教育系统为军队培养人才。面向未来,我军院校必须走依托国民教育谋求健康发展的路子。一方面借助地方院校的雄厚实力,实现生长军官培养以依托地方大学为主,军队院校以军官继续教育为主。另一方面,充分发掘军队院校潜力,以委托培养人才、科技开发、技术转让等形式,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依托国民教育雄厚实力发展军校教育,使我军院校从自我封闭走向社会开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发展基础。从国家大教育的层面,经过制度性安排,通过多种途径,构建“融合”平台,形成促进二者之间紧密结合、密切联系的长效机制,双向交流,各展所长,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朱国宏.社会学视野里的经济现象[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62~269

[2]孙兆斌,刘正新,李兵.正确认识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式发展中的效益问题[J].中国军事教育.2008(2):80~81

第4篇

还在二三十年前,洛杉矶国防制造业独占鳌头,到处都是大型的飞机制造厂,多的是蓝领技术工人。而20年后,洛杉矶的飞机制造业已经成为明日黄花,好莱坞的影视招牌唱响世界,多了服务业人员和写字楼中的金融专业人士。

奔走在洛杉矶的街头,很难见到大工厂的影子,有的是大卖场、写字楼和娱乐场所。以前洛杉矶也曾烟囱林立,但现在工厂少了,即便有烟囱也要从“地下走”,因为一定要经过净化处理之后才能排放出来。隐藏在种种变化背后的是洛杉矶产业结构的巨大转变。

财富效应 洛杉矶郡经济世界排17

洛杉矶郡人口1000多万,GDP约4400亿美元,如果把它当作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排名是第17位。如此高的经济产出,到底是从何而来呢?

民间的说法是“好莱坞”,而洛杉矶郡的首席经济学家Jack Kyser的回答更为系统,也更有依据。不过和国内喜欢用产值来衡量一个产业不同,他们喜欢用就业岗位来衡量一个产业的分量。洛杉矶的产业结构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国际贸易,第二是旅游业,第三是影视娱乐,第四是科技产业,第五是商业和专业服务。在各种产业中,很多是交叉的,比如洛杉矶的电影产业,里面也就有很多高科技的成分。

20多年前国防制造业称霸洛杉矶

但是,洛杉矶的经济形态并不是向来如此。在上世纪60年代,洛杉矶郡的国防制造业就业岗位高达35万个,大约1/3的工人依赖国防工业。“从以前的制造业变成现在的是一个以现代服务业、高科技行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这个转变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洛杉矶副市长Bud Ovrom表示。

这个挑战开始于20多年前,那时,洛杉矶还是以国防制造业、飞机制造业为主,但是随着国际政治变化、美苏冷战的结束,美国国防经费、国防订单大幅减少,外加航空业中的客运行业竞争加剧了,比如欧洲空中客车的出现,飞机制造业业内大鱼吃小鱼的现象凸显出来。本来有波音、McDonell Douglas(麦道)、洛克希德(Lockeed)三家大企业,但后来麦道被欧洲空客打败了,最后被波音公司收购吞并了;竞争不过的洛克希德(Lockeed)也转行不再造飞机,向航空系统、导弹和宇宙空间系统、电子设备方向转变。

产业转变“好莱坞”招牌响过洛杉矶

不过,虽然以飞机制造业为代表的国防制造业衰退了,但洛杉矶的技术力量依然非常强大,至今还保留了技术含量非常高的部分飞机的零配件的制造。比如波音747主体的主要零件还是在洛杉矶做的,做好了之后再运到波音总部去组装。雄厚的技术力量也带动了随之而来的通讯设备、计算机、电子仪器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洛杉矶众多的工程院校提供了大量的后备技术人才。进入21世纪,洛杉矶成为美国西部的高科技产业和研发中心,享有“科技之都”的称号,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位居全美第一。

与此同时,好莱坞蒸蒸日上,成为世界瞩目的影视圣地。而政府也是鼎力相助,为其减低税收、优惠外币兑换率、订购影片,甚至充当其海外商业谈判的代表。以电影业作为龙头,相关的电视、印刷、出版、旅游等娱乐产业快速发展。“好莱坞”的这块金字招牌甚至比“洛杉矶”城市本身更美名远扬。华纳电影、迪斯尼、ABC、BBC纷纷进驻好莱坞,小小的好莱坞不过几十万人,却拥有1200多家电影公司,至今总共拍摄了大约4万多部各类影片,掌控着全世界的电影市场,一年的收入已经达到600亿美元。

“一个可喜的情况是,当我们的经济从飞机制造业逐渐地转变到娱乐等行业时,我们也尝到了这种转变的甜头:工作岗位增加了,空气变得清洁了,税收也增加了,我们有了更强的经济实力。”Bud Ovrom感慨。

对于洛杉矶制造业的衰退,在洛杉矶郡首席经济学家Jack Kyser眼中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跟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转移密切相关。他用牛作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很久以前,加州最出名的是畜牧业,但后来工业在一某地区发展起来之后,牛就被赶到了另外一个地区,而这另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又把牛赶到另外一个地区。这一点,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有深刻的认识,他曾经表示,“双转移”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而是经济规律使然。所以广州在实行“双转移”的过程中,首先是把握规律。

转移阵痛设计研发留下来

转型便有阵痛。广州如今正在思量着如何“腾笼换鸟”,而洛杉矶在制造业衰退之初,也面临着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大型飞机制造企业离开洛杉矶,短时间曾造成了很多人的失业。

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洛杉矶首先抓住了高端产业。有资料显示,洛杉矶已成为仅次于纽约的全美第二大金融中心,36家美国银行、108家外国银行及许多著名的国际大财团在此设有机构。

用洛杉矶郡首席经济学家Jack Kyser的话表达,“洛杉矶在娱乐产业、工程设计、国际贸易、金融管理等方面是非常领先的,这些产业周边城市的人都不太懂。”正是因为洛杉矶在做着“其他城市不太懂”的高端产业,才让它分享着高端产业中的丰厚的利润。

龙永图曾说过:双转移是把产业链的低端,如劳动密集的制造部分转出去,但高端的管理、研发等部分可不要一股脑地也转出去了。这一点,洛杉矶把握得相当出色。Jack Kyser介绍说:“洛杉矶的经济发展是跟世界经济融合在一起的,比如服装业,在洛杉矶设计,到中国大陆去制造,然后又运到美国来销售。”洛杉矶把握的是服装产业链上较高端的设计和销售,也是服装业中利润最丰厚的地方。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当中,洛杉矶牢牢把握了“核心”竞争力。全球知名的家具设计中心、玩具设计中心、汽车设计中心,尖端的人造卫星技术,航天精密仪器制造等高科技行业,洛杉矶一个也没有落下。

22家全球500强总部带来税收盛宴

洛杉矶能够站在产业转移的最高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总部经济, 200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500强有22家总部位于该地区,分布在各个行业。

这一点,已经被洛杉矶市政府充分地认识和利用。洛杉矶副市长Bud Ovrom表示,他们非常希望大商业和大企业的公司总部放在洛杉矶市,因为设在洛杉矶的话,他们的税就会交给洛杉矶市,洛杉矶市就会有更多的税收收入;如果设在洛杉矶市以外的地方的话,这些主要的税收就会交到其他的城市中。但是,即便不在洛杉矶市,他们也希望放在离洛杉矶市近的地方,因为即便是在周边其他城市,洛杉矶还是会有受益。

人流物流都会留下“买路钱”

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每个城市都不可忽视的是自己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而洛杉矶,世界级的机场、港口正是其辐射南加州、成为世界级城市的重要砝码,也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和一些港口纠缠在本地港口群之间的明争暗斗不同,站在世界物流中心的洛杉矶港口的视野更为宽阔。它和近在咫尺的长滩港携手共建铁路输运系统,共建环保绿色事业。可以说,是世界级的眼光,成就了它们世界级港口和事业。

港口带来了物,机场带来的更多是人。无论是人还是物,只要是经过,就会留下“买路钱”。

洛杉矶机场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之一,是美国前往亚太地区的首要航空港。2007年,洛杉矶机场客流量达6.19亿人次,排在世界第5位,货运量达到200万吨,位居世界第11位。

第5篇

关键词:军民融合;新兴产业;经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067-03

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指以科技成分高、军民关联性强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创新、投资布局、资源共享、人才流动等系统为主体,以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为保障的全新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模式。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军民融合是需求融合、技术融合而产生的产业融合,体现了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的动态过程,推进了国民经济与国防经济、国家开支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一、军民融合、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

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被称为“黄油”和“大炮”。用于经济增长的稀缺资源转移到军事项目,会产生的负面拖累效应;相反,先进的军事科技研发与应用对经济部门的辐射,会产生正面溢出效应。2012年下半年,国务院下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列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军民通用的特点,它既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先导产业,也为国防军队建设提供关键的工业基础。因此,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推进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产生以下互动。

1.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知识、技术转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积极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通过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国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是因为它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具有产业知识技术密集、资源能耗低、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辐射能力强等特点,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而战略性新兴具有明显的军民通用的特点,也决定了它既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先导产业,又为国防军队建设提供关键的工业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打破传统军民分割现状,加速传统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调整、优化、升级,培养整个国家军民一体的工业创新体系,必将加快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于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实现科技强军与创新型国家有机统一。从战斗力生成模式演变的历史规律看,往往先是科技创新引发武器装备革命,然后才有作战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武器装备是构成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必将解开制约战斗力生成的瓶颈。然而,装备科技的含量越高,所需的科研经费越高,研制周期越长,因此,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必将解决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难题。其一,降低军事武器装备研发风险与成本。国防采办部门购买民用产品和服务直接或间接改造使用于军事部门,有利于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开发时间,减少工装和设备费用,并减少政府的监督费用。其次,降低武器装备的全寿命周期费用。军民融合可以扩大利用民品市场上现成的备用零部件,并增强潜在维修部门之间的竞争,从而减少军事武器装备的使用和维修费用。再次,缩短国防采办周期,减少采办费用。购买民用产品和服务,将会缩短采办周期,加快和平时期采办速度,并可以使战时的国防装备动员更加容易开展。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用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军民融合式自主创新的战略潜力日益显现。拓宽以 “融合”促 “转变”的途径,应树立融合共享的新理念,以民用科技的新优势提升战斗力生成的技术基础,以融合促进的新手段破解制约转变的深层次障碍,以融合领域的新拓展促进新型战斗力建设。一方面,要重视对于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围绕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集中力量重点攻克急需的关键技术,特别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应完善面对社会的军品科研生产准入与退出制度,为非公有企业进入军工领域创造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真正用最优质的资源和军民共用的经济技术研制升级武器装备,在重要装备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例如,我国正着力构建以应用卫星为主要平台的天基信息系统,促进了军用和民用领域的通信、导航、全球定位等相关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因此,把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作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重要途径,符合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和军事活动规律,也有利于实现科技强军与创新型国家有机统一。

3.军民融合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于提高国防经济整体效益、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对于世界各主要国家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难以解决的大问题,甚至有前苏联解决不好而导致国家解体的例子。我国的国防建设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将仍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特定条件下进行。受国家经济实力所限,军费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根本解决。我们不能同发达国家比国防投入,出路就是必须走出一条经费投入比较少而效益比较高,充分发挥国防经济整体效益的新路子。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在核心和本质上更加中性和普适,高新技术在军用和民用上出现了趋同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军用需求和民用需求难分伯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种自身技术特点,为军民两个领域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一份投入、两份产出”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一方面,从投入角度来看,技术的军民通用性能够吸引军地双方优质的科技资源投入其中,减少发展过程中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从产出角度来看,技术的军民通用性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减少其发展需求不确定的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式发展是“面向两类需求、依托两种资源、服务两个市场”的现实需要,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面向民用和军用两类需求,依托民用资源和国防资源,服务民用和军用两个市场。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最大程度上解决黄油大炮的矛盾,减少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挤出效应”,提高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溢出”效果,有利于提高国防经济整体效益,加快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稳定机制。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视角下军民融合理论基础

(一)军民技术两用性

美国学者埃姆斯和罗森伯格1997年指出,传统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间最早的融合表现为技术的融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亦是如此。技术创新在军民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军民技术融合,形成军民两用技术,技术融合导致军民产业之间技术性进入壁垒逐渐消失,使军民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产业间的技术边界趋于模糊,最终导致军民产业融合产生。技术创新与进步改变了原有军民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因而改变了原来的生产成本,从而为军民融合提供了动力。技术融合是指各产业通过引进、学习新技术,对本产业的技术进行改造,并促使其与自己原有的技术相融合,创造出新工艺和开发出新产品。如数字技术与卫星定位技术相融合,开发出精确制导技术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航天技术及信息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开展的技术融合越来越多。随着民技术的开发和地方民用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的发展及其产业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我国己经建立起了比较强大的、与世界接轨的军民两用技术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开辟了一批军民产业融合发展应用的重点领域。包括现代航空技术领域、商用火箭与卫星应用领域、核能和平应用领域、新型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现代运载及特种车辆技术领域、电子与信息领域、环境与减灾技术领域、光机电一体化领域、新型能源与节能技术领域、特种化工与民爆技术领域、医药与生物工程领域、材料与制造技术领域等。目前,这些领域的发展对促进我国战略性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积累了一大批具有发展潜力和产业化前景的军民两用技术成果。从近十年来的统计数据看,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与民用部门开发的民和民转军的科技成果各自有上万项,主要包括:全数字化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系统、先进的数控机床及开放式数控系统、无人驾驶飞行器、高性能船舶制造、显示器件制造、虚拟现实装置、毫米波通讯装备、无线接入技术及数据通信用网络系统设备、数字移动通信装备产品、空中管制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新材料技术、膜技术、同位素与辐射技术、精细化工产品以及环保设备及产品等。军用、民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并占据了技术发展的制高点,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和增强综合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军工领域向民用领域大量转移军民两用技术,如伪装技术、高精度制导技术、军用材料技术等,这些技术也逐渐扩散运用到民用领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很多省市(如陕西、四川、贵州和重庆)都是依靠军工科技为基础来发展经济,而且其军工系统产值在全省或地区的工业总产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发展了一批以军工技术为背景的高科技园区。自2009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的培育和认定,推动军民结合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截至2012年,已在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内蒙古、北京、上海、甘肃等地,分4批认定和挂牌了24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的基地布局更为合理,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目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军工产业体系。在航天、航空、核、兵器等行业都建立和拥有了自己的产业领域和主体技术群,在武器装备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技术特色和优势。以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其成立于1991年,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年来,合肥高新区着力整合优势资源,创新体制机制,集聚产业人才,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上抢占先机,初步形成了产业链条和特色鲜明的军民结合产业集群。2012年3月,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2011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51.1亿元,实现规模上工业增加值192亿元。

(二)技术标准的通用性

我国目前的军用标准,虽然是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在不断地改进,有的基础性设施已经跟地方技术标准统一,但总体上还跟不上地方经济发展的步伐,没有和地方技术标准有机统一起来。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一些产品,并没有国内或国际通用的标准和规范,也制约着军工产品的国际接轨和出口,这种标准和规范的阻隔,不仅直接影响着高新技术在武器装备建设上的应用,而且也成了排斥民用高新技术资源进入军品市场的“门槛”,从而造成军民两种高新技术优势资源不能及时、有效、有序地为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现代化服务,直接阻碍了军民产业技术、生产上的融合。军民通用的技术标准,有利于顺畅军民融合的发展路径。

自2006年,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化的规章制度以来,如《国防科技工业民技术发开》、《关于加强国防科技资源共享的指导意见》等为国防工业兼顾民生、民用企业服务国防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近年来,伴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军民技术标准的通用性建设成效明显。为了拓宽军民技术信息沟通渠道,推动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工业与信息化部在大量通用性强、具有市场潜力的军用技术中,筛选出一批适用成果,编制并了2009年、2011年和2012年、2013年四期《目录》,使更多的民用企业了解军用技术,促进技术转移和项目对接。前两期《目录》在推广后取得了良好的转化效果,其成果转化率达31%,已转化应用的51个项目合同金额总值高达8亿元。在2012度《目录》,结合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考虑到军用技术相对于民用技术的比较优势,《目录》主要征集新材料、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微电子与电子信息、节能减排、新能源与高效动力等5个领域中适于向民用转化的军用技术成果。最终共征集军工企事业单位、部属研究所和高校,以及教育部、中科院、中物院和军队科研系统共计184家单位的753项成果。从总的情况看,这些成果的技术水平和成熟度较高,军民通用性较强。在征集到的成果中,根据技术水平、成熟度、市场需求、转化效益等要素评价指标体系,委托从事军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专业机构对700多项成果进行初审,并进一步按领域组织行业专家进行定量与定性结合的二次评审,最终确定98家单位的185项技术成果入选2012度《目录》。

(三)资产的通用性

首先,所谓资产专用性,是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前提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具体来说,专用性资产是为支撑某种交易而进行的耐久性投资,它一旦确定投资到某一领域,就会锁定在一种形态上,若再转为它用就会贬值。一种资产是不是专用性资产,主要看该资产是不是属于用途可变的资产,只有用途不变的资产才具有专用性质。在军民融合的概念中,应该存在:资产通用性,是指至少不牺牲现有生产价值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与其他资产替换使用或者结合使用的程度。替换使用指一项资产可以直接去完成另一项资产的生产任务,而不会带来额外的价值损失;结合使用则指该资产通过与另外的资产有机重组,产生新的资产,新资产创造的价值,至少不低于原来资产的价值。无论哪种情况,转为它用不能使资产减值,否则,即便资产能够转为其他用途,也不等于该资产具有通用性。对于一个产业,如果该产业的资产体系能够与其他产业的资产体系替换使用或结合使用,则称该产业的资产体系具有资产通用性,替换使用或结合使用的程度越高,则通用性越强。对于资产的军民通用性有以下三点需要特别强调。

1.与新制度经济学所描述的资产专用性一样,资产的军民通用性不是指资产的具体数量或规模,而是从资产的内容、结构和特性等方面来说的。

2.资产的军民通用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项资产具有通用性是相对于另一项资产而言的,并不是对其他所有资产都有通用性。

第6篇

关键词 军品合同 信息不对称 委托

一、引言

在我国的现有形势下,一方面军品合同采购的对象大部分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及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等国有大型集团公司,且部分公司的各个板块之间的附属企业也在进行整合;另一方面部分具有先进技术、雄厚实力的民营企业、合资企业也不断进入军品合同领域。

同时,从合同管理角度来说无论是法规制度、法律依据,还是军品合同管理职责的细化分工均未得到进一步有效发展,尤其是在军品合同的法律责任承担上更是亟待解决,现行的法规制度中出现各有关问题时的表述往往是:“上报各自上级机关解决”或者厂际之间通过“协商解决”。对民营企业来讲,上级机关并不存在,在厂际协商不可行的情况下其结果最终影响的则是军品合同的目的实现;对行业内的国有企业而言,相互之间通过协商、行政途径解决不但存在滞后性,效率低下,而且合同第三方――军方在期待利益已受影响的情况下也只能被动承担可能的利益损失。从合同契约角度分析,造成部分军品合同不能按期履约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合同双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行为。

二、军品合同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一)现有军品合同的委托机制

在装备采办的微观操作层面上,装备主管部门对其下属部门履行职责情况没有各部门自己心里清楚,上级部门对身居一线的军代表在采办过程中对有关采办政策的执行情况也不是很了解,不能完全掌握军代表的工作努力程度和工作尽职尽责情况,军方相对于军工企业而言,通常不清楚其生产成本,不能掌握其努力程度,不熟悉其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等企业的私有信息。

因此在目前委托机制不是很健全和完善、制度约束不规范的采办环境下,极易引发行为:人利用相对于委托人的信息优势和委托人的“信息盲区”做出违背委托人最初意愿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

逆向选择是指在军品合同签订前,军方不知道军工企业的真实类型和相关信息,或军工企业有意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使军方不能完全掌握军工企业私有信息而无法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从而签订有利于军工企业但给军方造成极大损害的采办合同。在市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条件下,军工企业为了争取合同,可能会利用军方的“信息缺陷”,存在隐藏其私有信息的行为,如:虚报成本、夸大其生产能力、技术实力和管理优势等,以引诱军方与之签订合同。

道德风险是指军方和军工企业在签订合同后,军工企业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可能利用其相对于军方的信息优势,做出一些违背军方要求的行为,如:在生产过程中不努力采取措施降低成本,不进行技术创新,不加强管理等,有的还可能将许多本不应有的开支列入装备成本,以获得计划成本的扩张和利润的增长,最终造成装备的质量下降,进进度延迟和价格高涨等对军方不利的严重后果。

(二)社会专业化分工

在军品合同中,军方是用户,军工企业是研制生产单位。社会劳动分工的不同导致了用户和研制生产单位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军方在签订合同时比军工企业更清楚关于军品的未来需求情况、装备的实际使用信息等,但对军工企业的装备质量、成本、进度等信息的了解远远少于军工企业;军工企业在军品合同达成之前关于自身的设计、生产和保障能力、管理水平、操作人员素质、行为偏好等比军方更清楚,达成合同后对研制生任务的困难、产品质量、成本、进度以及环境状态等也会比军方有更多的认识。军工企业相对于军方而言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占据信息优势地位。

专业化产生的信息差别也同样导致了军品合同中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一方面,专业化导致军方在装备需求、使用等专业信息方面处于信息优势,军工企业在装备研制生产的技术、生产标准、质量、性能等专业信息方面处于信息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军方和军工企业是群体概念,各自由若干个个体组成,军方或军工企业与其内部的任意一个个体相比较,在专业信息的拥有上也必然存在差异,从而带来团体与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三)国防工业运行机制不完善

国防工业缺乏竞争机制是带来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效的竞争能够打破军工企业之间的垄断,并能够促使军工企业显示真实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现实中,国家通过实行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制度等手段对装备采购市场实施进入管制,让具备条件的军工企业进入名录,使得装备研制生产市场缺乏相应的竞争主体,因而不能引入有效竞争,这无疑导致了信息偏向国防工业部门一方,加重了信息不对称。

同时,因装备造价昂贵,技术复杂,大型军事装备系统的订货量很少,不可能同时由多家军工企业来研制生产,使得许多装备在研制生产过程中的军工企业只有一家,竞争局面难以形成,从而难以促使军工企业主动揭示自身拥有的私人信息。因缺乏竞争主体,这些军品研制生产合同的价格最终不是通过竞争确定,而主要是通过供求双方谈判协商确定,存在很大的弹性空间,且由于军工企业对信息的独占性,其完全可以在这个弹性空间内要求更高的价格。

三、委托理论

(一)委托基本理论

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博弈关系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称为“委托人――人理论”或者“委托理论”。其核心内容是双方的动态博弈,而且由于委托双方的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因此该博弈通常是信息不对称的动态博弈,是一种关系到分散决策权的博弈。

委托理论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的基础上,非对称信息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信息的非对称性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一是非对称发生的时间,二是非对称信息的内容。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看,非对称性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分别称为事前非对称和事后非对称。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

委托理论的基本前提是双方都是理性自私的经济人,虽然委托人希望人和他的利益一致,但由于人通常是自私的,对自己利益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追求常常会侵害委托人的利益,所以如果没有明确的契约约束,人就可能会更加倾向于谋取自身的利益,而不是维护委托人的利益。因此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委托理论就是在给定信息结构的前提下,安排最优的契约约束。

(二)委托理论在军品合同中的体现

军品合同包含两个委托关系,一个是军方委托军工企业进行研制生产军品的委托关系,另一个是军方委托军代表进行军品质量监督的委托关系。

在军品采购市场建立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质是基于这两种委托关系展开的,其中监督是保障、激励是动力,它们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只有浑然一体才能真正促使军品采购水平整体提高。监督是委托关系中防止和减少人偏离委托人目标并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以及迫使人努力工作的活动总称;激励是委托关系中使人产生和增强为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工作动力的活动总称。

监督和激励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一般情况下,二者直接的目的不同、方法不同、效果不同,相辅相成不可替代;特殊情况下,二者又可以相互嬗变,激励能起到监督的效果,监督能起到激励的作 用。在军品合同所包含的两个委托关系中激励和监督为实现委托人(军方)的最大利益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解决措施

(一)健全采购信息交流机制

1.建立定期报告制度,降低道德风险行为。定期报告制度是国外军品采办中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它主要为决策当局提供采办监督和决策所需的信息。定期报告对应于军品合同各阶段的决策过程,明确有序地将军品合同各方面和管理要素信息集成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保证了军品合同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获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军方所处的“信息劣势”地位。

2.完善信息基础建设,形成以数据共享为目标的集成数据环境。在军品合同的全寿命管理过程中,采用数据标准,规范军方于军工企业开发、管理、交换和使用数字化的技术,建立共享的集成数据环境,避免“信息孤岛”的形成,实现军品合同信息的数字化、自动化、网 络化和集成化。

(二)优化军品合同契约设计

军方和军工企业之间实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交易双方的交易行为实质上是订立契约的行为。为了确保交易前后双方的利益均衡,设计一种合理的契约是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要建立一种约束激励一致性的信息机制,使军方于军工企业的目标一致。

军方为了使军工企业在其不能观察的行为中不会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而损害自己的利益,需要设计一种既能达到军方目的,军工企业又愿意接受的契约,军方装备采购部门在选择军工企业时,可以考虑如何在事前设计一种契约,可以将军方的利益与军工企业的利润最佳地结合起来,如:将军工企业的利润和装备采购的效益挂钩,或者是让军工企业有一定的主动权,从而激励军工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采取对军方最有利的行为。

(三)建立需求信息中介市场

面对当今信息急速变化的时代,军方和军工企业都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耐心和能力去进行完全的信息搜寻或信号传递,以达成令双方都满意的交易。于是需要一个信得过的第三方――信息中介,把两者的需求和供给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军方和军工企业的效用共同最大化。

信息中介利用自身的优势,搜寻交易双方的供需信息,承担信息交流的作用,信息中介可以调动尽可能多的优秀军工企业帮助传递适当的销售信息来促使交易的发生,它的存在可以大大降低军方装备采购成本和减少在军品合同中的风险。

(四)推动民营企业进入军品市场

在军品合同中引入竞争机制,客观上需要增加装备承制企业的数量,适当扩大竞争范围。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实施多种措施积极推动民营企业进入军品市场,可以解决有限的军工企业参与军品装备市场带来的卖方竞争不足的问题。

对于军品的研制和总装集成部门,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等方式,以控股或参股方式进入装备生产领域,由此形成建立在混合所有制基础上的,由多个军民融合的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军品合同招投标的市场竞争机制。

(作者单位为郑州飞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简介:李小欧(1981―),男,河南焦作人,经济学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 聂辉华.声誉、契约与组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第7篇

课程设置

受到各自教育理念的影响,所以海峡两岸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也有所不同。大陆方面主要是以图书馆学基础、信息管理概论等课程为主,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增加了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经济学等课程,形成专业口径宽的新课程体系。而台湾方面由于各个大学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有不同的教育理念,所以在设置课程上也有差异。一些基础课程,如图书馆学导论、人文/社会科学文献等是各个大学必开设的课程,而其他的专业课程则由各校特色教育理念影响,辅设不同的课程以供学生选择。

学科建设

随着我国大陆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的学科建设论文也很多,提出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学科建设应该要体现层次性,并根据社会需要创新改革,以形成研究与教学相融合、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和谐统一等发展模式,促进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学科建设的有效进行。而台湾方面对此的研究略有欠缺,需要提高重视。

网络环境下建立信息共享系统

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隔空交流成为可能。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相关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先进技术建立信息共享系统,并积极地与台湾相关教育人员进行学术沟通与信息交流,以达到信息共享、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发挥闽南对台优势,构筑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平台

闽南地区临近台湾,两个地区的教育、经济、政治等交流较为频繁。因此,大陆地区可以发挥闽南地区的地理优势,针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特点,构筑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平台,促使海峡两岸的专业人员进行交流与合作,以促进海峡两岸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互进互补发展。

促进海峡两岸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教育改革

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促使着我国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教育改革作为工作重点,以创新的思想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从而提高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出专业能力强并具有人文素养的综合人才,满足市场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本文作者:郭婷刘畅作者单位:国防科大图书馆

第8篇

出 版 社:西北大学出版社

作者多方面剖析了:金融不是富人和金融从业者的专利,而与每个人的安全、自由、发展、幸福息息相关,也关乎民主体制的合理运行。而建立和维护健康的金融制度,又有赖于政治体制、法治、社会诚信等的保障。树立读者金融意识,也为读者简介了股票、期权等金融工具。

内容推荐

如果说《金融的逻辑1》关注的焦点是“富强”,那么,《金融的逻辑2》则把焦点集中于“自由”。面对股市动荡,政府应该救市还是不救?政府应该干预金融市场吗?为什么说《21世纪资本论》的药方开错了?为什么“货币战争”之类的阴谋论只能让我们自废武功?

陈志武教授认为:基于自由选择的人生才有幸福可言,而自由的市场与自由的金融,将会提升每个人自由选择的能力。

作者简介

陈志武,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曾获得过墨顿・米勒奖学金。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与经济史。1983年获中南工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现担任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及量化历史研究所所长。

精彩内容节选

现在流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即众创。以前中国只有国有银行,没有股票市场或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没有债券市场,对许多人来说,借债融资创业发展不可能;而即使企业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需要借贷融资了,也需要实物资产抵押,否则不可能从银行借到贷款。

如果融资的前提条件是实物资产抵押,那么富人和穷人之间,谁可以得到融资支持呢?当然是富人,或者是已经成功的企业。也就是说,如果金融行业还停留在以银行为主的初级状态,那显然对富人最有利,因为富人可以拿出所需要的实物资产抵押品;同样道理,这也对已经成功的企业更有利,于是造成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发展金融市场的内在要求就是减少融资的抵押要求,让那些未来前景看好,但现在没有实物资产、没有太多到手财富的“穷人”也能得到融资支持。

目录

序言 金融为什么

第一部分自由的金融逻辑

第1章市场通往自由,金融解放个人

第2章货币化与自由

第3章愈自由,愈发展

第二部分民富的金融逻辑

第4章如何走出“勤劳而不富有”的怪圈

第5章“赢者通吃”背后的经济金融力量

第6章21世纪的资本为何不同

第7章金融市场是克服民主制度缺陷的一种手段

第8章国债破产、财政危机或许是必要的“魔鬼”

第9章把住政府之手

第10章 制约政府对资源配置的控制

第11章 经济发展要围绕着生活的幸福而展开

第12章 富政府之下,“权力”会压制“权利”

第三部分创新的金融逻辑

第13章金融监管的社会代价

第14章互联网金融到底有多新

第15章期权工具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

第16章诚信的“金融逻辑”为何在中国失灵

第17章公司不举,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

第18章强化股票的“股性”,弱化其“债性”

第9篇

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高中政治课中我们都学过,税、利、债、费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其中最重要也是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部分就是税收,约占财政收入的85%。税收作为各级政府支出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维持教育、国防、科研等公共事业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包括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救灾拨款和物资发放、高校的各种经费、“神舟”系列飞船的研发等都离不开税收。

税收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财政支出上,还有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iPhone,为什么中国的售价会比美国高许多呢?这是因为商家从美国进口iPhone时须向中国海关缴纳一笔进口关税,这笔关税经销商不可能自己承担,所以他自然要提高售价,将这笔额外的税额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如果你是个iPhone的消费者,或许会被海关气得牙痒痒,愤愤地想如果没有关税可以省下一大笔钱。但是换个角度想,与美国相比,国内的手机行业在技术上无疑是落后的,面对国外先进手机的竞争,如果连价格优势都不能保持的话,长此以往,市场份额将被国外先进手机所占据,这无疑不利于国内手机行业的发展。而国家征收的这笔税收,既可以保持国产手机的价格优势,又能将其再次投入到支持本国科技发展的政策中,可谓一箭双雕。

相较于税收的“用”,大家可能会更加关心它的“取”,这是与个人的利益最直接相关的。国家取得多了,个人利益相对就会少。或许大家并未作为直接纳税人向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对纳税的概念比较模糊,其实日常的各种消费活动都有可能让我们间接地纳税,如在商场里购买文具、服装、零食,乘坐公共汽车,去饭店聚餐,观看电影和演唱会,包括你现在买到的这本《求学》,我们所支付的价款中都包含着税收,所以税收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

税务专业――不仅仅是计算

税务专业,可以理解成学习与税收相关事务的专业。

作为应用经济学下的一个分支专业,基本的经济学理论是我们在大学里首先需要掌握的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可以教会我们如何系统有条理地去分析一个问题。税收学是学习税务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涵盖了中国现行的17个税种,是税务专业的同学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以后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了解了中国现行的税制之后,会继续学习各种与实务应用联系紧密的课程,如税务会计、税收筹划、国际税收等。

税收学中的各项税额计算是基础内容,但仅仅会根据法律条例计算出数额并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因为这只是最基层的税务工作,其他专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期的岗前培训后同样能做到。税务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做的是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站在不同的利益主体的角度研究税收所带来的影响,利用税收达到最大效用,这是我们与非税务专业学生的最大区别,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税务学的课堂总是不乏生机,因为税收无处不在,我们可探讨的问题也各式各样。有时老师在课堂上也会跟学生唠唠嗑,讲述他当年奋斗创业的风云往事,或者大谈当今的股市楼市,还会“不小心”透漏他有几套房产。

在课外,有许多参加集体活动或者社会实践的机会,如每年一届的“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就是专门为税务专业学生量身打造的一场全国性比赛,在今年的比赛中,由我们学校税务专业的4名精英组成的上海财经大学代表队以超群的实力获得了全国总冠军,奖品不仅包括10万元现金奖励,还有进入著名的“四大”【四大会计事务所,包括普华永道(PWC)、德勤(DTT)、毕马威(KPMG)、和安永(EY)】之一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机会,并有直接签offer的可能。

那么会计与税务学两者有何关系呢?这两个专业有很多交叉点,《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是税务专业必修的两门课程,因为在实务中大部分税额的计算都会涉及企业的会计记账,如果不清楚企业是如何记录交易等事项的话,计算税额也无从下手。税务学专业的课程设计里还有一门课叫做《税务会计》,这门课就是把税法中的条例与会计的知识相结合,是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会计学专业也会学习现行税法,但只是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必要的补充,不会像税收学专业那样学习其他税收理论、税收稽查等更专业的课程。简单地说,财务会计基础知识是学好税法的基础,但两个专业侧重点和今后工作的立足点不同。

就业竞争少+高薪的诱惑

在4年的学习中,如果你对税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希望将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那你可以说十分幸运,因为你有许多其他专业可望而不可即的优良选择。不仅就业面广泛,并且就以上海财经大学的税务学专业来说,它的就业质量相对其他高校来说也实属中上乘。大概有4个方向可供税务学毕业生选择:

其一,通过参加公务员招考进入财政税务机关。公务员招考中多数岗位会对考生的专业有所限制,作为税务专业的学生报考财政局和税务局就资格审查这第一关来说毫无压力。有的岗位会限定财政或税收专业,鉴于这两个专业开设的学校及招生规模都比经济学、会计学少很多,竞争当然就没那么激烈了。

其二,进入大型内资、外资企业的税务部门。往往是规模越大的企业,税收对其利润的影响也就越大,企业财务的分工越细化。有的企业会设立专门的税务部门,而且任职的级别不低,财务总监下面就直接是税务总监。

其三,进入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中会有专门负责税务业务的部门,其他诸如审计、金融部门等税务学学子也同样可以加入。众所周知,会计师事务所待遇不错,尤其是“四大”,即使不打算长期呆在事务所,把它作为继续发展的跳板也是很好的选择。

其四,进入银行。每年各大银行都会招收大量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待遇稳定,福利也不错。

第10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互动关系

收稿日期:2006―11― 30

作者简介:徐少红(1965―),女,江苏扬州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研究室主任,高级讲师。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 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职业教育为物质生产准备了人力条件,经济发展又为职业教育发展提 供了物质保障、就业岗位,并不断向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更新的、更高的要求,二者相互推动 ,形成良性循环,共同作用于社会的进步。发展职业教育事关国计民生,在经济全球化、一 体 化的背景下,它甚至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经济学特 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和可持续性的作用。尤其在知识经济时 代,人力资源更成为社会生产的第一资源。而人力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教育,特别是直接为经 济建设服务的职业技术教育。从这个角度看,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生产的基础,是形成和促 进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一、职业教育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考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由时指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最重要的生产 性投资,也是经济增长不竭的动力。与此同时,他还特别批判了固定的土地面积和日益增长 的人口终将导致经济增长停止的错误观点,指出“空间、能源和耕地并不能决定人类的前途 。人类的前途将由人类的才智的进化来决定”。

(一)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支撑

当我们享受着现代灿烂的物质文明,惊叹于人类巧夺天工的作品时,我们常常能联想到它们 的创造者,特别是那些直接制作的能工巧匠,于是问“他们受过何种教育?”职业教育就是 这样,它能够把一个自然的劳动力培养成一个专门的劳动能手,把一个普通的学生改变成一 个专业技术人员,把一个无技能劳动者训练成熟练的技术工人。马克思说:“要改变一般人 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 练。”从生产的角度看,经济界希望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 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职业教育通过应用和传播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职业教育的基础,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把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劳动能力,应用 到 现实的生产活动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在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 主要任务不是生产科学技术,而是如何应用科学技术,并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 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勿庸置疑的,但科学技术通常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是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则是把第一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终极 的生产力的必要的中介环节,推动经济的加速发展。

职业教育在传播科学技术的过程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职业教育有组织、有系统、有选择 地应用和推广科学技术,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应用科技的骨干力量,提高了传播的有效性、示 范性、而且能够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由于科技发展的冲击,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不断地追求高素质劳动力,建立高绩 效的 劳动力结构。职业教育面对科技的进步,应该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和服务功能,在培养学生就 业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接受更进一步教育和训练的学习能力。

(三)职业教育是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最佳途径

经济的增长不等于经济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在《经济发展》一书 中说过:“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 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上的变革。”这里所谓“技术和体制上的变革”至少包括以下几层 含义:从生产上来讲,它意味着“改变投入与产出的构成,包括把生产的基础结构从农业转 向工业活动”;从经济发展的目的来看,它意味着“物质福利的改善,尤其是对那些收入最 低的人们来说,根除民众的贫困,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文盲、疾病和过早死亡”,从社会公正 和经济制度的演讲上来讲,“以生产性就业普及于劳动适龄人口而不是只及于少数具有特权 的人的方式来组织经济活动,以及相应地使有着广大基础的集团更多地参与经济方面和其他 方面的决定,从而增进自己的福利”;也就是说经济体制应当更能体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 意志。毫无疑问,上述大部分目标,只有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实现。

二、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保持良性互动关系的措施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产能力,世界各国的经济迅速越出国界 而融为一体,经济全球化或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面对这样一个急剧变动―― 既充满机遇又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必须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上来, 而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育,在教育中又以培养专业化人力资本为目的的职业教育 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而要使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保持良性互动关系,就必须采取一 系列政策措施:

(一)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赶超的最重要的战略性举措

19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经济史上曾出现三次赶超成功的范例,即美国赶超英国、日本追赶美 国、韩国赶超西欧。而这三次赶超都是以人力资本追赶为先导的。究其原因就在于,对人力 资本的投资比对物质资本投资有更高的收益率。据美国经济学家丹尼逊计算,1948~1982年 美国GNP年均增长率为3 2%,其中1/3是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取得的,大约为1/2是通 过技术进步取得的,而这两者都有赖于教育,只有15%是增加资本设备的结果。

(二)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自我调适,因此,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就应当在职业 教育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综观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强制干预都 是至关重要的。美国1862年通过的《莫里尔赠地法案》,把联邦政府拥有的土地分配给各州 和特区,用以创办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农业和机械学院。1958年又通过影响深远的《国防教 育法》,以财政拨款等强有力手段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以适应科技进 步和国防建设的要求。再如德国,为在战后的废墟上实现经济腾飞,联邦政府一直强制推进 职业教育,并独创了由政府主导、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享誉世界的“双元制”职教模 式。而加拿大CBE模式,则是在政府的主导下由行业协会和教育界合作,将整个教育都改造 成了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从而打破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界线,大大提高了国民的素质 ,并创造了人均劳动生产率世界第二的骄人业绩。

(三)建立职业教育经费合理分摊和有效供给的保障机制

职业教育是一种成本较高的教育(一般认为其成本比普通教育高一倍以上),要确保职业教 育的质量和成效,必须投入大量的经费。那么,究竟应当由谁来承担职教经费?职业教育的 收益具有多重性,比较合理的做法是由受益各方分摊职业教育经费。现在的问题是,按怎样 的比例分摊职业教育经费才是比较合理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但有一点 是非常明确的,即人力资本说到底是一种社会资本,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其经济就 越富有活力和竞争力,因此,毫无疑问政府的财政拨款就应当成为职教经费的主渠道。这样 做的最大好处在于有利于社会困难群体获得改变境遇的机会以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企业在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国际竞争力。

(四)创新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行政力的推动,还需要创新相应的有利于职业教育保持活力和成效的社 会经济制度。从职业教育的投资管理角度来看,政府大包大揽往往会造成“低效率”和“福 利病”,如西欧高福利国家出现的办学成本居高不下而教育效益却不断下降的问题、在校生 因享受许多优惠政策出现不愿毕业的“滞留一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引进必要 的约束激励机制。如德国对职业教育实行“教考分离”的制度,即赋予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较 大的权力,以约束制衡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加拿大在实行“教考分离”的基础上,近 年来又推出政府“购买培训”即“教育券”的改革,将原来对职业教育的直接拨款改为由政 府将职业教育经费名义上支付给个人,由个人决定支付给 他本人选中的学校,从而使学校之间展开竞争以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的真正提高。

(五)增强市场观念,探索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要坚持市场取向,把市场需求作为办学的第一信号,把市场机制作为办学的重要手 段,把就业市场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办学质量和效果的主要依据,把职业学校招生数量、毕业 生就业率和学生适应能力作为根本目标。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开展市场调查和毕业生 跟踪调查,根据社会需求改造和调整专业,开发培训项目。推进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建立以学分制为重点的弹性学制。要组织开展重点专业和基 地建设、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技能竞赛、优质课评比等活动,强化实践技能训练。要积极推 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以职业规范和要求指导教育教学,鼓励和组织职业 学校参加技能鉴定,提高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和层次。继续推进“三重”建 设,办出一批示范性骨干学校和一批精品专业或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提高骨干专业的建设 水平。建立健全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机构,积极创造条件与公共职 业介绍机构实现信息联网,抓好就业信息服务、组织服务和跟踪服务。

(六)拓宽服务方向,构建新型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农村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和非转移人员两大主体,开展形式多样、实用有 效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今后一个时期,一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农业、劳动、教 育、财政等部门积极组织和深入实施全国各省农民工培训计划及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 ”,依托广大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的能力。职业学校要强化服务“三农”的意识,进一步扩大面向农 村招生的规模,组织职业学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引导性培训,以骨干职业学校和农村劳动 力转移培训基地为依托继续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要根据劳动力 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因地制宜地确定劳动力就业培训的重点领域。如劳动密集 化程度高,吸纳数量大的加工业、建筑业等工种;就业方式灵活、就业门类繁多、就业弹性 大的餐饮、家政服务、生活用品维修、营销等服务业。要以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为目标,根据 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转移就业的新增劳动力或青壮年农民工进行基本技能和 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在推进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方面,要重点在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培训 资 金投入、做好跟踪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提出切实措施。二是实施新型农民培训致富计 划。根据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和当地经济特点,加强农村职业学校与企业、农业 科研和科技推广单位的合作,发挥专业优势,实行学校、公司、农户相结合,开展新型农民 和科技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的培养培训工作试点及推广工作,培养地方经济建 设者和当地从事农村生产、家庭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加快农村经济、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发 展提供人才支撑。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 以示范性高等、中等职业学校为龙头,以乡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建立县、乡、村三 级实用型、开放式的化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 、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各级农科教部门要充分依靠农 村职业学校,统筹安排培训经费、培训项目、培训计划,把农村职业学校作为农科教结合项 目引进与开发、科技示范与推广及人才培养的基地。

第11篇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中抽时间阅读这封求职信。

我是XXX,**国防学院09级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从**年入校到现在,我一直恪守“奋力攻坚志在必夺,坚定信心知难而进”这句格言在学校努力学习。

在学校期间主要学习了:企业治理概论、网络财务、电子商务基础、网络企业治理、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经济学、数据库及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ASP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网络广告、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法规、商务治理、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网络信息安全与治理等课程。同时在老师的指点下,在知识的熏陶中,在实践的砥砺上,成为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深知电子商务专业是个具有创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型专业,因此,在校期间,我十分珍惜时间,努力攻读。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本人主要把握了网络经济时代的现代企业经营与治理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和信息技术。能将治理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科学知识有机结合,将信息技术和现代商业与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现代商务模式和电子商务模式的企业制定战略规划,并能够担负起电子商务系统策划、建设、运营和治理任务。

为了更加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大二就还考取了《国家人力资源治理师》、《物流师资格师》。平时勤于思考,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还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而且在网页制作、维护等方面已有一定的水准。

求职意向:跨国公司、金融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软件公司、网络企业、咨询公司、大中型企业、物流企业和政府机关等领域,从事现代商务治理、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政务)及其信息系统的规划、开发、运营和治理工作,网站的开发、构建、维护工作。

事业上的成功需要知识、毅力、汗水、机会的完美结合。同样,一个公司的荣誉需要承载她的载体--人的无私奉献。我恳请贵公司给我一个机会,让我成为你们中的一员,我将以无比的热情和勤奋的工作回报您的知遇之恩,并非常乐意与未来的同事合作,为我们共同的事业奉献全部的真诚的才智。

最后祝贵公司万事如意!

第12篇

财政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吧。

弥补市场缺漏的财政

财政一词最早起源于西欧。13~15世纪,拉丁文finis是指结算支付期限的意思。到16世纪末,法国政治家波丹将法语finances作为财政一词使用,认为财政是“国家的神经”,随后逐步泛指国家及其他公共团体的理财。中国古代一般采用国用、国计、邦计、度支、理财等词语。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从西欧各国引用finance一词,吸收中国早已分开存在使用的“财”和“政”二字的含义,创造了财政一词,并于1903年传入中国,逐步取代以前的各种名称,确立了财政的概念。

通俗来说,财政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收入和支出的总和,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为什么我们需要财政?因为资源总是有限的,仅仅依靠市场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总是不尽如人意,这时,财政就派上用场了。国家和政府可以利用财政来弥补或改善资源配置不好的情况,2008年底的经济危机后,我国立即出台的40000亿财政投资策略就是弥补市场失灵的最好例子。

说了这么多,财政到底从哪来又到哪去呢?这条公式可以直观地让你理解它的“来龙去脉”:

财政=税收+国债=购买性支出+转移支出

税收,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部分,占整个财政收入的85%以上,它是通过政府强制征收的一种收入,税务局就是征收部门,对此我们再熟悉不过。而国债,则是国家向人民发行的一种债券,通过这种方式,国家暂时获得人民的资金,到期时再将资金返还给人民,通俗来说就是国家向人民借钱,国家是债务人,人民是债权人。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所需要的或者进行政府投资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它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对社会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较大,执行资源配置的能力较强。政府购买国外先进武器或投资修建一条铁路等,都属于此范畴。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地转移给居民和其他受益者,主要由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组成。它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较大,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走近财政学

顾名思义,财政学就是研究财政的学科。它属于应用经济学科,主要研究政府部门在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的理论、制度和管理方法,同时也研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收问题。

财政一般都是地方政府和国家层面的经济行为的特定称谓,普通家庭的开支是绝对不能提升到“财政”高度来讲的。所以“财政”从字面上就体现了一种霸气,财政学的主干学科也多多少少带有“国”字概念,例如国际经济学、财政学、国民经济管理、国家预算、税收管理、国际税收、国有资产管理等。

总的来看,财政学主要是利用税收更好地配置各种资源、调节收入分配,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监督;从细处着手,财政学还关注重点税金的收缴和征收以及各种税的征税范围和税率。比如一些过度消费会对人体健康不利,对生态环境、社会秩序造成危害的产品,诸如烟、酒、鞭炮、焰火以及多数人无财力享用的奢侈品和非生活必需品,诸如名贵首饰、珠宝、化妆品等都是高税费的征缴对象。再者,前段时间引起大家普遍关心的“个税起征点”问题,可以说就是财政学的学习内容。听起来十分“庞大”的财政学,竟然不少知识都可以应用在我们实际生活当中,成为一种“微观”学科,具有相当的实用性。

就业:外贸与税务岗吸收量大

许多人认为既然财政学是研究国家的经济收支,那么其就业方向就会局限于公务员,加入税务局、财政局等国家政府部门。其实不然,现在的各院校在财政学专业上的课程配置日益丰富,旨在根据市场需求培养综合性经济人才,所以其就业方向并非是如此单一的。那么财政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就业方向一:对外贸易

外贸在沿海一带大小城市发展都非常快,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大,而且,浙江、江苏一带民营企业也开始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开始大量招聘有学历的新手,是毕业生们入行的好机会。主要职位设置包括单证员、外贸业务员等。

就业方向二:税务筹划

在合法的前提下,公司会通过税务规划尽量少缴税,另外,一些个人也将选择目前国外流行的聘请咨询师以税务规划的方式来合法减少税务支出。在今后的几年里,税务规划方面的职位将在需求和薪酬方面有大幅度的攀升。

那么如果想入行需要做什么准备?比较好的选择是进入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成为一名助理。同学们可以在学校就报考注册会计师考试,这将成为你毕业后入行的一个重要跳板,而且,注册会计师考试从考试难度到指定教材都是一流的,通过一门考试就基本上能确保你在该科目扎实的理论基础。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税务规划认证为“注册税务师”,但对在校学生来说,目前与这项考试暂时无缘,因为它的门槛为“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必须拥有四年以上经济相关工作经验”才能报考。

就业方向三:公务员

公务员受到毕业生大规模青睐的理由大家都很清楚:稳定、工作压力小、薪酬待遇中上……但上岗竞争空前激烈,经常出现几百人竞争一个职位的场景。财政学专业毕业生的对口职位大都在财政局和税务局的税收规划、审计、资产管理等方面,由于其大学时招生人数少,所以岗位的竞争较小。

另外,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每年都有一定的校园招聘名额,对条件优秀的本专业毕业生来说,相对其他专业的竞争对手有一定的优势,建议有此意向的同学平时多关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官方网站和历年的校园招聘要求,做到在素质培养上有的放矢。

就业方向四: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