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反应风险评估

化学反应风险评估

时间:2023-06-12 14:46: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反应风险评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为加强精细化工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风险辨识和管控,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提高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有效防范事故,现就加强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的意义

精细化工生产中反应失控是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开展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有效管控措施,对于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意义重大。开展反应安全风险评估也是企业获取安全生产信息,实施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必然要求。当前精细化工生产多以间歇和半间歇操作为主,工艺复杂多变,自动化控制水平低,现场操作人员多,部分企业对反应安全风险认识不足,对工艺控制要点不掌握或认识不科学,容易因反应失控导致火灾、爆炸、中毒事故,造成群死群伤。通过开展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反应工艺危险度,以此改进安全设施设计,完善L险控制措施,能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防范事故发生。

二、准确把握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范围和内容

(一)企业中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和金属有机物合成反应(包括格氏反应)的间歇和半间歇反应,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要开展反应安全风险评估:

1.国内首次使用的新工艺、新配方投入工业化生产的以及国外首次引进的新工艺且未进行过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的;

2.现有的工艺路线、工艺参数或装置能力发生变更,且没有反应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

3.因反应工艺问题,发生过生产安全事故的。

(二)精细化工生产的主要安全风险来自于工艺反应的热风险。开展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要根据《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导则(试行)》(见附件)的要求,对反应中涉及的原料、中间物料、产品等化学品进行热稳定测试,对化学反应过程开展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根据反应热、绝热温升等参数评估反应的危险等级,根据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等参数评估反应失控的可能性,结合相关反应温度参数进行多因素危险度评估,确定反应工艺危险度等级。根据反应工艺危险度等级,明确安全操作条件,从工艺设计、仪表控制、报警与紧急干预(安全仪表系统)、物料释放后的收集与保护,厂区和周边区域的应急响应等方面提出有关安全风险防控建议。

三、强化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运用,完善风险管控措施

(一)涉及的反应工艺危险度被确定为2级及以上的,要根据危险度等级和评估建议,设置相应的安全设施和安全仪表系统;反应工艺危险度被确定为4级及以上的,在全面开展过程危险分析(如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基础上,通过风险分析(如保护层分析)确定安全仪表的安全完整性等级,并依据要求配置安全仪表系统;对于反应工艺危险度被确定为5级的,相关装置应设置在由防爆墙隔离的独立空间中,并设计超压泄爆设施,反应过程中操作人员不应进入隔离区域。企业要优先通过开展工艺优化或改变工艺路线降低安全风险。

(二)企业要把反应安全风险评估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新建项目要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开展工艺设计及安全设施设计,保证各项安全控制措施落实到位;相关在役装置要根据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补充和完善安全管控措施,及时审查和修订操作规程。

(三)企业要保证设备设施满足反应工艺安全要求,根据反应安全风险评估情况,建立关键设备设施清单,定期开展检查、维护和维修,要确保泄放、冷却、降温等设施和安全仪表等系统的完好、可用。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操作培训,保证岗位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本岗位反应安全风险,严格执行岗位操作规程,不断提升操作技能。要根据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岗位应急处置方案和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强化定期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四、工作要求

(一)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各有关企业要高度重视,聘请具备相关专业能力的机构组织开展评估。企业要加大对工艺反应测试分析条件的投入,培育专业工程技术人员,逐步形成自身开展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能力。

(二)有关企业要确保列入评估范围的新建装置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前,完成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对相关在役装置要制定计划逐步开展,根据评估结果完善风险控制措施,努力降低安全风险。从2020年开始,凡列入评估范围,但未进行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的精细化工生产装置,不得投入运行。

(三)地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指导和督促相关企业开展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积极跟踪评估结论,掌握并研判本地区有关企业的风险情况。积极培育具备条件的反应安全风险评估机构,鼓励具备条件的有关科研单位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培养,配备完善实验测试设施,规范服务工作,提高反应安全风险评估能力和质量。

请各省级安全监管局及时将本指导意见精神传达至本辖区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及有关企业。

附件: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导则(试行)

(详见安监总局网站)

第2篇

【关键词】化工工艺;风险识别;策略

引言

近年来,化工生产事故时常发生,并且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从本质上来讲,这就是化工工艺风险没有得到有效识别和控制的具体表现。化工生产涉及很多化学反应,同时反应条件一般比较特殊,化工生产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风险。因此,能够有效识别和控制化工工艺中存在的风险,已成为保证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

一、化工工艺风险危险性与参数标准

1、化工工艺的危险性

化工工艺是指通过原料处理、化学反应、产品精制等化学生产方法,将原材料转变为产品的过程,这些过程通常需要相应的操作条件要求,并需使用特定的仪器和设备,使材料发生物理学上或化学上的变化,而危险化工工艺就是指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中毒、火灾或爆炸等安全事故的工艺。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主要是将石油、天然气等原材料,通过相应设备使其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其工艺普遍具有连续性强、操作复杂的特点,原料、产品中包含大量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高腐蚀性的物质,且反应多是在高温、深冷、高压等特殊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反应装置的运行、检修、运输、安装等环节也普遍存在危险性。

2、化工工艺风险识别主要参数标准

根据国外较好的风险识别机制经验,我国制定了一套适合在中国发展的化工工艺风险识别标准。化工生产主要存在火灾、爆炸和中毒3种危险因素。化工生产每一部分的风险值范围在0-10,通过评估化工工艺每部分的风险值来最终评定事故的风险值。因为风险识别工作是在科学准确的参数标准基础上进行评价的,所以特别针对事故隐患中的严重程度制定标准参数。我国根据总成绩将风险价值分为重度、中度、轻度3部分,以便能够简洁地表达事故严重程度的概率。重度危险一般在七大部分的风险参数总分达到5分或5分以上。遇到重度危险时,要避免出现重大的生产安全事故,需要对当前化工工艺进行彻底的风险防范和工艺流程的改造。

二、化工加工工艺风险隐患识别的要点分析

1、化工加工工艺风险隐患识别的化工事故要点分析

化工加工工艺风险隐患识别管理机制和判断标准的建立,是以化工加工、生产制造过程为基础的,从化工加工过程中的化工原材料运输和仓储、化工制造设施的正确科学、安全合理使用规范制度建立开始,做好化工加工工艺生产过程中的每个制造环节、制造应用技术的把关和控制,及时排除化工加工工艺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隐患和安全事故隐患。

2、化工加工工艺风险隐患识别的预警标准要点分析

化工加工工艺风险隐患识别管理机制必须要以预警标准相互配合发挥作用,根据风险预警标准来判断是否存在化工加工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排除,或者在事故发生之后,根据风险警告标准判断是化工事故等级,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化工事故的严重程度。以国际社会中化工生产制造领域的标准化工风险预警标准为参考,我国的化工加工工艺风险隐患识别预警采取从一到十的判断数值,并结合化工风险事故的不同属性,综合进行事故严重程度判断和评估,同时在数值判断的基础上,使用风险轻微、风险中等、风险严重等字眼对事故风险进行描述。举例说明,如果在化工加工工艺生产过程中的事故危险等级达到或者大于预警标准的五分数值,那么该化工事故的属性为重度化工事故风险。

三、化工加工工艺风险隐患识别的优化措施分析

1、原材料、设备优化措施

为了排除化工生产、化工加工制造过程中的风险隐患,化工企业应当从化工设备的科学正确使用、合理安全使用为基础,同时排除化工原材料与其他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映,制定相应设备使用规范、设备管理制度、设备安全性能定期检查,做好化工原材料的质量把关,在化工原材料的运输、仓储过程中,进行规范管理,通过责任人制度加强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有效排除化工原材料、化工设备应用过程中的风险隐患事故。

2、制造生产优化措施

化工工艺的核心生产环节就是化学原材料之间的反应过程,不仅关系着化工生产的质量以及效率,更关系着化工工艺的安全性能。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风险识别检测,尽量不选用反应效果剧烈,有剧毒,或者容易爆炸等材料,如果必须要使用到比较危险的材料,则要做好反应环境与外界的隔离,避免外界受到反应物的波及。在现代工艺中,一般是将反应物浓度稀释之后采用催化剂的方法来达到化工生产的目的,在保证了正常生产量的基础上也提高了化工工艺的安全性,降低了生产成本。

3、危险源辨识

应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生产过程对其工艺中各物质与装置的固有危险性、危险物质容量、温度、压力、操作方式、反应放热与腐蚀性等多个项目分等级赋值并进行累计计算,所得的危险程度再结合其风险指标、危害程度及后果、控制方案等建立完备的资料数据库。以危险物质容量为例,该指标是针对工艺装置中各种反应物的含量,参考《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或《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等标准进行分级,含量的计算应以反应物的反应形态为标准,有触媒的反应还应去掉触媒层所在的空间。在计算机的自动识别和控制程序设计中,还应完善系统中的查询、保存、修改等功能。

4、从安全防护系统的角度

在任何化工工艺的流程中,都会有其相应的安全防护系统,用于预防一些生产事故的产生。提高化工生产安全防护系统的安全系数主要通过政府、经营者和企业3方面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加强化工工艺风险识别。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监督和指导力度,一经发现事故隐患,需责令相关企业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未有对事故发生采取相关防护措施的企业给予严厉的警告,甚至可以依法处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每个经营者必须坚持的最低原则。在生产过程中,无论生产任务有多么重要,都要在确保员工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操作,不要盲目只追求生产效率。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经营效益得到最大化。在企业的管理中,要建立安全的管理责任系统,系统化地管理企业,让企业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发展,时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寻找生产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更好地完善系统的薄弱环节,制定安全管理责任系统的制度,更好地杜绝事故的发生。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有效保证,特别是要加强员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定期为员工提供相关的安全教育培训和各种安全操作练习,让员工总结事故发生的原因,认识发生事故的严重性,更好地让员工以安全第一的思想完成每一步生产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化工领域中的化工加工工艺风险隐患识别,对于提高化工生产制造质量,优化化工加工技术水平,排除化工加工过程中的人身损害、财产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关化工加工管理技术人员应当从自身职业能力出发,提高责任心和警惕性,利用化工风险隐患预警机制,有效排除和解决化工事故。

参考文献:

[1]周仲园,陶刚,张礼敬,张良,潘毅伟.危险化工工艺的风险评估研究方法综述[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3(02):87-89.

[2]仪明国.科技时代下化工工艺的优化策略[J].化工管理,2013(24):45-47.

第3篇

大型地下工程建设投资巨大且工程复杂,在建设及营运过程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及不可预见的影响因素,即易遭遇各种风险,如:因土质条件而导致的结构纵向不均匀沉降风险,火灾风险,地震风险,长距离隧道通风风险,使用环境影响的风险,重要机具在设计和使用上的适用性与可靠性风险,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引起的耐久性风险,遇到穿越大江大河等水域时需考虑的风险等.因此,应充分考虑建设和营运过程中的各种可能风险,并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分析和评估,提出相应措施和建议,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考虑到所研究内容的复杂性,本文拟就其中的一部分即地铁工程建设的耐久性风险展开分析研究,以建立耐久性风险分析的一般性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以及进行耐久性风险评估的一整套方法体系,并依据风险分析与评估结果提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提高耐久性的措施.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对其研究仍不够深入,目前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地面及水工结构,而且其研究方法主要还停留在材料的层次上.对于地下结构(地铁)耐久性的研究极少有人涉及,并往往认为地铁工程结构不会因为耐久性问题而破坏;在研究的层面上很少考虑到结构力学层次方面的因素.此外,研究的角度也多是开展单因素影响下的耐久性研究,而极少考虑工程中几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耐久性破坏情形.事实上,随着近几十年来地铁工程的大量建设,地铁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表现比较突出,而且由于地铁结构相对于地面结构的特殊性,其耐久性问题更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因此,地铁结构的耐久性研究方法也将有别于一般地面结构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在研究角度方面须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交叉影响.此外,地铁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要求至少100年,故对地铁工程有必要在立项论证阶段进行量化风险分析,以便为项目决策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地铁工程的耐久性失效风险可以通过其失效概率来定量表示.本文拟针对地铁工程所处特定环境,在分析耐久性失效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可靠度理论,对其耐久性失效风险提出分析与计算的方法,并从影响地铁工程结构耐久性诸多风险因素的归纳与规律分析、风险因素影响指标的测定与评估及各因素组合作用的典型情形等几方面对此专题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文中列举了所有影响因素,对典型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详尽分析,并参照有关设计标准对其影响程度给予确定性评价.

1耐久性影响因素及分析

地铁混凝土结构埋置于岩土体中,其耐久性影响因素相对于地面结构更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作者将地铁结构耐久性影响因素分为环境因素、材料因素、力学物理因素和施工及管理因素4大类,同时,这些因素还相互交错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可由结构树图表示,(图略).对于上述各因素对地铁结构的耐久性影响情形均可展开详细的分析,但因篇幅所限,此处仅列举几种典型因素进行探讨.

1.1沉船荷载的影响穿越江河的地铁隧道存在这一风险因素影响.江河中一旦发生沉船事件,将对隧道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应对沉船荷载加以考虑.首先应对江河通航状况及沉船类型的风险进行分析,通航状况可通过调查获取,对沉船类型的风险分析可按照大型船只和中小型船只分别讨论.大型沉船事件发生概率较小,但后果严重.如果在结构设计中计入大型船只沉没荷载,将大大增加工程结构的造价,但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隧道结构灾难性后果将不会发生.因此对这种类型的风险应以预防为主,加强结构设计为辅.另外,还可以于隧址处设立禁沉区标志,一旦船只失事,应尽快将其驶离,可避免隧道结构的灭顶之灾.中小型船只沉船是沉船事件发生的主要类型,其发生的概率较高,对隧道结构的危害易于控制,因此沉船荷载主要根据此种船型并参考国外有关资料计算确定,并在结构设计中按照此荷载分析确定沉船造成的危害.如果船只失事后沉没在隧道顶上,其产生的危害与船只的类型、吨位、装载情况、沉没方式、覆土厚度及隧顶土面是否突出于两侧河床地面等因素有关.沉船事故一旦发生,结构与周围土层将共同承受冲击荷载,隧道结构及注浆层组合结构相对于软土层刚度较大,承受较多冲击荷载.因此,钢筋混凝土管片结构在此冲击荷载作用下内力必须计算校核,以确保其结构安全.盾构隧道为装配整体式结构,且为纵向线形结构,其抵抗冲击荷载的能力必然较整体现浇结构差,在沉船冲击荷载作用下,可能导致纵横向失稳.防水接缝采用的是遇水自膨胀有机材料,抗冲击性较差,一旦失效,将导致江水渗漏,如大面积漏水,可能造成隧道停用,且难以修复.

1.2纵向不均匀沉降的影响地铁隧道广泛采用的盾构隧道为装配整体式一维线状结构,其纵向刚度较差,对纵向不均匀沉降的影响极为敏感.尤其是越江通道隧道结构,建于饱和含水、灵敏度较高的软土地区,施工阶段对土的扰动、地下水下降引起的区域性沉降、河势变迁引起的河床变动、使用阶段沿线新建工程的影响等均可使得隧道纵向变形达到不可忽略的程度.隧道纵向变形不仅导致隧道纵向轴应力变化及纵向接头张开值增大,同时也给隧道横断面带来附加内力,成为隧道管片设计上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由于种种原因,发生过量的纵向不均匀沉降,将会引发隧道渗水漏泥或结构局部破坏,或内部结构(如地铁轨道)发生纵向扭曲变形,影响隧道的正常运营,进而影响到周围及地表各类构筑物的使用,给地铁运营管理部门和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有些部门或地方的设计规范建议软土盾构隧道在设计时宜穿越单一土层,对不均匀地层或不同结构引起的隧道纵向不均匀沉降,一般通过设置纵向变形缝来缓解.但由于纵向沉降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仅仅通过设置纵向变形缝措施远远不够,因此,应采取计算分析辅以适当的构造加以解决.具体措施宜采取专门的研究方法.

1.3侵蚀性环境的影响侵蚀性介质对地铁工程结构耐久性的影响较大,主要包括CO2的碳化作用及Cl-、SO42-、Mg2+等盐类或酸类物质的侵蚀引起的腐蚀破坏.首先讨论碳化作用.导致混凝土内钢筋锈蚀的前提条件为混凝土的中性化.混凝土的中性化是指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与大气中的酸性气体(主要为CO2)相互作用,生成弱碱性的碳酸钙,从而使其碱性程度降低.由于混凝土内钢筋表面钝化膜的存在须在较高的碱性环境下(pH≥10)才保证,而碳化后的混凝土碱性程度往往降到pH=9甚至以下,故碳化一经发展到钢筋的表面,钝化膜即变得不稳定,钢筋开始锈蚀.而钢筋锈蚀又将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开裂、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力降低、结构耐久性降低等不良后果.目前,国内外对混凝土碳化的机理、影响因素、碳化深度预测模型、材料性状的改变、力学性能变化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这些研究仍主要集中在材料和构件层次上,而对于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从宏细观结合角度、运用损伤断裂理论、联系材料细微结构的组成及化学变化与整体结构的力学性状及功能性和耐久性能变异之间关系的研究工作却做得远为不够.作者在文献、中对此有专门的研究.地铁土壤介质中可能存在一定量的氯离子,氯离子是一种高效的活化剂,在较低的浓度下(混凝土重量的0.014%~0.022%)即可破坏钢筋表面的钝化膜,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共同作用下会引起混凝土内钢筋锈蚀.同时氯离子的存在有利于混凝土内部保持湿润并减小混凝土的电阻率,这些都使得混凝土内钢筋锈蚀速度提高.在一般自然环境中,混凝土的碳化速度相对较为缓慢,而氯离子向混凝土内扩散的速度要高于混凝土的碳化速度.故在某些特殊地区,氯盐引起的混凝土内钢筋的锈蚀相当严重,应引起足够重视.氯离子引起钢筋锈蚀是一个电化学反应过程.在阳极反应区,在氯离子作用下铁原子开始离子化,并经过下述化学反应产生铁锈(氢氧化亚铁)(公式略)

1.4杂散电流引起的电化学腐蚀破坏地铁列车利用电力驱动提供能源.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各种原因,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泄漏电流(迷流).地铁迷流主要对地铁周围的埋地金属管道、通讯电缆外皮以及车站和区间隧道主体结构中的钢筋产生电化学腐蚀,不仅缩短金属管、线的使用寿命,还会降低地铁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甚至酿成灾难性事故.在杂散电流作用下[7],作为阳极的铁可被电解(FeFe2++2e),并可生成化合物.其电解过程符合法拉第定律.设在电解质溶液中移动1mol电子所需的电量Q为(公式略)假设在某段由走行钢轨、过渡电阻、结构钢筋(排流网)组成的迷流圈内,杂散电流为I(A),电流流过阳极钢筋的时间为t(s),则杂散电流的电量为It,并等于电解质离子所带的电量,即(公式略)

2耐久性失效风险的非确定性分析方法

耐久性失效风险的研究方法很多.由于决定耐久性影响因素作用程度的各参数在严格意义上讲均为随机变量,存在不确定性(虽结构设计基准期为100年,在基准期内仍然存在失效的概率),因此一般宜采用非确定性的分析方法.目前较成熟且有着较好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故障树法、蒙特卡罗法等.本文主要以层次分析法为例讲解其分析研究过程.首先将各风险因素进行层次化分析,然后确定各层次风险因素参数,包括各层次风险因素权重、风险概率及后果非效用值的确定,由此可确定总的风险系数R.根据总的风险系数R的大小,可将风险按严重程度分为数级,并可对各级耐久性失效风险进行排序.

2.1风险因素的层次划分以侵蚀性环境引起的耐久性失效为例,风险因素的层次分析(表略).

2.2各层次风险因素参数的确定

2.2.1各层次风险因素权重的确定构造各级风险因素的判断矩阵,并请专家按表3所示规则对同层因素间的相对重要性给出评判,由此可求出各因素的权重值.

2.2.2风险概率与后果非效用值的确定根据风险概率与后果非效用值表(见表4)的对应关系,由专家打分确定底层各风险因素各级后果出现的概率.

2.2.3各层次风险因素及总的风险系数的确定项目的风险水平可以用总的风险系数R来衡量,R=Pf+Cf-PfCf.其中:Pf表示项目失效的概率,即项目各个风险发生概率的平均值,Pf=(Pf1+Pf2+…+Pfn)/n;Cf表示项目失效的后果非效用值,即项目各风险后果非效用值的平均值,Cf=(Cf1+Cf2+…Cfn)/n,n为风险个数.根据总的风险系数R的大小,可将风险分为四级(表略).

3耐久性失效风险的定量分析方法

耐久性失效风险的定量分析主要采用蒙特卡罗法.采用半定性半定量的层次分析方法对耐久性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后,可找出对地铁结构影响较显著的若干因素,依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及经验建立结构损伤的数学模型及各随机变量的分布.并按地下结构设计基准期100年推出结构耐久性失效的风险数学表达式.依据蒙特卡罗法即可计算结构耐久性失效的定量化风险.蒙特卡罗法的要点在于理论性“模拟”,即借助计算机生成一系列独立的服从标准均匀分布的随机数,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可在其中抽取若干构造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数.通过大量实验,即可求出有关随机事件的概率.例如,将钢筋锈蚀作为导致管片体系耐久性失效的主要因素,以混凝土碳化深度达到保护层厚度为极限状态,可得地铁混凝土结构在设计基准期100年内耐久性失效的风险表达式:(公式略)最后依据钢筋保护层厚度及混凝土强度的正态概率分布,利用蒙特卡罗法计算得到结构的失效风险值.

第4篇

关键词:石油管道;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应用

在建设特定的管道项目时,由于区域和地形的不同,通常需要考虑不同的环境因素。在管道施工和具体施工的整个规划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有关施工标准。对选择材料的要求也更高。室外是最大的管道施工的主要地点,因此如果无法确定安全性,工程施工过程还将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以及其他主观和客观因素隐藏在管道的建设中。

1.分析管道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有许多安全因素会影响石油管道项目的建设,尤其是在建设长距离管道时。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某些安全事故。加强风险管理,准确预测与管道工程建设有关的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潜在风险,有效减少事故发生时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损失安全,威胁和损失。由于与管道项目建设相关的风险在不断变化,因此风险管理也必须是动态的,并且必须随着项目的进行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影响管道工程安全的各种因素中,影响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风险管理可以合理使用有限的资源,尤其是对于某些影响更大的风险因素。只有这样,与风险管理相关的成本才能在适当的区域内得到控制,并且可以避免管理资源的浪费。通常,风险管理的应用甚至可以消除现有的安全风险,这对于项目的开发和公司的发展非常有利。

2.输油管道建设的风险控制

管道风险管理主要估算和控制在管道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管道建设管理部门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控制和维护管道项目中的风险因素,从根本上降低了工业事故的发生,并为输油管道的安全运行提供最可靠的保障。由于管道的建设非常特殊,因此建设部门自己承担的风险也会有所不同。随着天气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与管道相关的风险逐渐变得周期性。风险管理也是一个持续的调整过程。管道风险管理本质上是关于管理和评估与不断变化的管道相关的风险因素。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一系列的管道维修和保养工作。管道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可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管道越长,所创造的价值就越大,从而有效节省了管道建设成本。

3.输油管道施工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1)缺乏不能完全执行安全工作的综合监视系统当前,各行业在经济和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进行了适当的创新和变化。其主要目标是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变迁和变化,并提高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在管道建设中,有关指导方针和法规的改革和创新与时俱进,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缺乏一定的领导作用。由于某些政策法规的不完善,有关部门无法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能重叠,这会造成管理混乱,并容易在管道项目的建设中产生问题,导致出现安全风险。例如,在某些法律中,输油管道的建设职能主要由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但有些法律还要求对相关公用事业进行监督和完工,从而在政策和法规上造成了不一致,使得管理部门的整体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时,无法明确责任部门,无法有效地开展整个安全工作。(2)输油管线设计中的风险在管道施工之前,应进行适当的设计和风险评估。如果对管道框架的设计不合适,则会影响其进一步的构造和使用。在设计管道框架时,应考虑影响石油管道建设和使用的各种因素,特别是管道的铺设、铺设的方向和管道之间的距离,必须满足管道本身的质量要求。但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没有充分检查管道交付环境,没有全面评估各种影响因素,导致施工不当,在管道上产生不均匀的力,从而导致翘曲或断裂。另外,管道的质量也受材料本身的影响,且某些不符合要求的管道在调试后会降低整体施工质量。因此,施工前应充分考虑施工结构和原材料的使用,以确保管道能够满足实际的施工要求[1]。(3)管道本身和自然风险因素在管道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管道的实际埋藏路径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质量。但是,如果在设计过程中没有仔细考虑这一点,它将对项目本身产生很大影响。如果无法正确评估多种因素的影响,管道会发生弯曲变形,进而影响到其正常使用或使用寿命的变化。油管本身中的裂缝和气孔的出现也会影响油的运输。如果环境对此没有影响,则应考虑输油管线本身。在检查管道材料时,不符合标准的项目可能会导致某些不合格产品进入项目施工现场。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很可能在管道施工附近发生漏油。结合油本身的易燃和爆炸特性,油更容易泄漏,且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例如火灾或爆炸,对环境以及居民的生命和财产构成极大的威胁[2]。

4.管道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1)与输油管道运行有关的潜在风险它主要基于先前的事故和通过整合先前事故的案例分析。显然,引起普通输油管道事故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例如硬件问题、外部干扰和自然环境等,都有可能导致输油管道事故。事故的具体原因主要包括:作业管线附近的其他不科学的采矿现象、作业管线被盗造成的管线结构问题,还会有相应的人为因素、设备问题、技术质量问题、管道腐蚀损坏现象等。应当指出,腐蚀是一个相对普遍的风险问题。由于外部环境影响,管道中会发生腐蚀。主要原因是在管道的外壁与氧气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这导致了管道的电化学腐蚀将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内部腐蚀和外部腐蚀是管道中的主要腐蚀现象,与内部腐蚀程度有关的因素是某些物质的净化程度和内部防腐涂层的质量。损坏管道的主要因素是在管道外壁上发生腐蚀,而引起腐蚀的主要因素是外壁保护涂层的完整性,这都会影响地下管线附近的土壤和管线的寿命。其他潜在风险是受影响的运营商在管道项目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未按照标准要求和程序进行工作,这也是造成管道存在潜在风险的主要因素。据统计,现阶段管道事故中有一半以上是人为因素,其余是环境和自然原因[3]。(2)有效预防和控制管道风险管道风险评估完成后,可以使用评估结果来确定管道各部分的高风险评分和影响管道各部分故障的高风险因素,然后提出合理的措施有效控制风险,以改善这些不利因素,加强对管道运行的风险控制。在合理可接受的范围内,以达到减少管道事故并以适当的方式确保管道安全运行的目标。常见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设计和施工的质量控制、提高腐蚀保护和阴极保护的质量、增加管道维护的投资、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管道设备和工厂的管理水平[4]。

5.风险管理在输油管道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1)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人为因素也对管道施工质量有一定影响。因此,需要制定全面的规章制度来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以便他们可以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标准以减少安全问题和安全风险。有必要加强对石油公司相关员工的培训,基于授权和专业知识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使其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并提高所有员工的整体素质,以便他们可以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有必要对公司的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创新和改革,明确每位管理者的职责,及时发现和解决管道建设过程中的隐患。根据工作人员先前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水平,科学合理地制定管道维护管理计划,必须坚持预防原则,将风险降到最低。(2)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应当对石油公司管道的员工进行适当的培训。提高所有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能够充分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明确履行职责对于管道项目的建设,这方面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还必须要做好相应的风险预防工作。为了应对管道施工过程中的人为破坏,有必要立即与当地有关部门合作,并严惩不遵守规范和标准的人员。(3)严格检查原料石油管道的建设对管道本身的质量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必须使得管道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承载能力,并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符合规格的管道。采购材料时,专业技术人员应对管道的材料和厚度进行全面且详细的检查,并定期进货,以确保管道质量符合要求,进而提高整体的管道建设水平[5]。

第5篇

关键词:CAI教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68-03

随着高分子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子科学已渗透于各个领域与学科,形成了一个无法替代的交叉学科[1]。对于与高分子相关的专业,专业课程一般设置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两门课,其中高分子化学侧重聚合反应机理的学习,高分子物理从分子运动的观点出发重点介绍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般将这两门课揉合在一起,开设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48~72学时之间,要求掌握有关高分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

对于在食品学院中的包装工程专业,结合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对象,学校专业定位在食品包装技术以及与包装相关的食品质量安全与控制[2]。要培养学生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涵盖包装中食品接触材料生产、监管、检测和风险评估等与卫生安全质量相关的各个方面。而讲述这些内容的前提是掌握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以及包装材料学中关于食品接触材料的各种知识点。我们只有在介绍高分子食品接触材料的特性、用途、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懂得食品接触材料安全卫生相关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要素,培养学生对食品接触材料安全卫生相关的质量控制能力,以及准确合理地选择包装材料进行食品产品包装设计的能力。所以,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我们食品包装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在学校“3+1”的教学模式[3]影响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的学时数压缩为56学时。在这样少的学时条件下,要使那些对于高分子完全陌生的学生理解并掌握高分子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授课内容的选择及讲授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几年不断地尝试和教学实践,作者结合非高分子专业学生的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我校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的实际,就教学内容的选择、完善以及教学方式与多媒体课件的研制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理论联系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例教学

在传统高分子专业的高分子化学课程中,高分子化学涉及的概念公式繁多,而且复杂难懂,要想完全靠死记硬背记住这些公式是比较困难的,而将这些公式熟练应用则更加困难[4,5]。对于食品包装工程系的学生学习高分子化学对聚合物的化学反应部分应当有目的地选择高分子包装材料所涉及的化学反应进行讲授,对于复杂的聚合反应速率方程的推导可以不学。可重点学习各种包装材料如:聚乙烯,聚碳酸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醇,聚对二苯甲酸乙二醇酯等现实经济生活中常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重点讲述他们的化学合成方法,催化,以及包装材料中单体与催化剂的残留造成的健康风险。在充分体现学科特点的前提下,适当削减了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聚合反应机理部分的内容,如配位聚合反应的机理。在“聚合物的化学反应”章节中,增添了与专业相关的化学反应。

比如讲述聚苯乙烯(PS)合成时,应当结合包装专业特点来举例聚苯乙烯合成过程对其在包装工业上的应用具有深刻的影响,如聚苯乙烯发泡餐盒白色污染的风波[6]。向学生解释为何2013年2月,国家发改委“21号令”,将被称做白色污染且长久被认为有毒的一次性聚苯乙烯发泡餐具解禁。解禁依据是什么?通过联系实际,同学们都急切想从专业角度得到解答。10年前国家禁止聚乙烯发泡餐盒的应用是基于以下考虑。

1.PS泡沫塑料餐具带来白色污染的问题。

2.PS泡沫塑料餐具受热65℃时或燃烧时会产生“二英”强致癌物的问题。

3.PS泡沫塑料餐具中含有残存单体苯乙烯或在65℃以上使用会释放出单体致毒的问题。

4.PS泡沫塑料餐具遇热会释放出二聚体、三聚体等危害人体物质的问题。

5.PS泡沫塑料餐具含双酚类,导致生殖机能失常的问题。

6.PS泡沫塑料餐具难以回收利用。

7.PS泡沫塑料餐具不能耐高温,高温变形,不能在微波炉里使用。

从向学生介绍高分子化学中聚苯乙烯的分子构造,聚合机理,聚合方法以及化学反应后处理,我们就能解释第2、3、4、5问题。从高分子化学专业的角度向学生讲述“白色污染”的成因是管理不善及随意丢弃垃圾的人,而不属聚苯乙烯材料本身,PS泡沫塑料餐具≠“白色污染”,更不是造成“白色污染”的元凶。PS的生产过程是苯乙烯单体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作用下,在密封的反应内,无氯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从而无产生二英的条件。PS泡沫塑料饭盒是直接采用食品级的PS材料,加入滑石粉、硬脂肪酸钙、丁烷等,通过挤出、发泡制得,生产过程全部为物理混合过程,无化学反应,不具备产生二英的条件。如果我们工业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级聚苯乙烯原料来制造一次性泡沫发泡饭盒,最终产品很难在单体残留量上超标。而且,国外公布相关报告研究结果,明确澄清有关二聚体、三聚体环境荷尔蒙的问题,它们不属所谓拢乱内分泌的化学物质。食品级PS材料中并没有双酚A,在加工过程中也不可能产生双酚A副产物等。以上解释都需要我们高分子化学的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能让学生们对学习高分子化学对包装材料的认识加深印象。

再如,讲解聚碳酸酯(PC)[7]的逐步缩聚合成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引入聚碳酸酯“双酚A风波”。生产聚碳酸酯用到双酚A,在材料与食品相接触后,残留双酚A单体迁移进食品,造成一定的健康风险。从高分子化学角度,向学生解析为何2011年在欧盟和加拿大,双酚A被列为有毒物质,被禁止用于生产婴儿奶瓶。在PC实例中,通过聚合机理,单体结构,聚合单体残留等高分子化学方面的知识向学生们展示PC食品接触材料的优缺点。

同理,我们在讲解聚氯乙烯(PVC)时[8],从分子结构的特点引入“塑化剂风波”,讲述聚氯乙烯由于分子的刚性需要塑化剂才能加工成型,这与食品相接触后必然造成有毒塑化剂的迁移。我们在讲解各种包装材料的高分子合成化学时,就应该通过现实生活的同学们已经有所耳闻、鲜活的例子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提升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高分子化学及物理》与《包装材料学》的有机联系

高分子物理部分以分子运动的观点来聚合物的转变与松弛,聚合物的粘弹性,聚合物的力学性能等内容。因为《高分子化学及物理》是为《包装材料学》服务的,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高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高分子物理部分是教学重点,在讲解基本概念时,同时注意结合《包装材料学》所涉及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使《包装材料学》与《高分子化学及物理》真正有机地融合起来。比如,在讲解聚苯乙烯发泡餐盒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餐盒禁止与解禁来讲解其分子的构效关系与应用。以前禁用一次性聚苯乙烯泡沫饭盒,存在很多知识的误区,比如对毒性的误解与使用方法的不当。当加热至聚苯乙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80~90℃)以上,PS转变为高弹态,且保持这种状态在较宽的范围内,PS开始热变形,熔融温度为240℃,PS在高真空和330~380℃下剧烈降解。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性,一次性聚苯乙烯饭盒不能在70度以上或微波炉的情况下使用,这和聚丙烯餐盒使用是有很大差异的。由于知识普及不到位,许多人把一次性聚苯乙烯泡沫饭盒在高温下加热,在微波炉使用,造成饭盒溶化变形,并伴有刺激性气味。如果我们知道使用说明,一次性聚苯乙烯餐盒在一定条件下使用是无毒,绿色,安全且价廉,比如,在外就餐,我们可以用价廉的一次性聚乙烯发泡餐盒打包你的冷却后的剩饭剩菜而无需采用价格昂贵的替代产品。我们在讲解聚苯乙烯高分子分子运动时,就应该把分子运动的特点引导到聚苯乙烯作为现实包装材料由于分子运动的特点所带来的优缺点。同理,我们讲解聚氯乙烯分子[8]时,就需要结合高分子物理中分子运动的特点来讲解的塑化剂溶出。讲解聚乙烯醇(PVA)时,就应该把高聚物的结晶与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引入到结晶与分子材料透气透氧之间的关系上。

三、改进了教学手段,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化学作图软件,运用多种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基本概念繁多,有些概念很容易混淆,还有些概念很抽象,难于理解。针对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化学作图软件,使基本概念的理解变得容易,大大增强了记忆的效果,避免了死记硬背。比如,高分子应力松弛与蠕变讲述。对于蠕变,只是通过经典的教科书上的举例,“如在悬挂的软质PVC丝下面勾住一段一定质量的砝码,软丝会慢慢伸长,撤销砝码后,软丝会慢慢地回缩”这种书本讲解,笔者觉得不足以让学生加深印象。而是应该通过形象的多媒体实验演示或现实实验来讲解。由于实验课时有限,笔者在课前对实验进行录像,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视频演示,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利用实验能让学生充分理解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例如,结晶概念的诠释,是比较难比喻生动而且易懂的。高聚物结晶分子的排列在书中被用很小的部分来讲述,但是高分子结晶对高分子薄膜材料物理性质影响显著,对于食品包装的学生,急切需要知道结晶度与透气性的构效关系,但是如此小的篇幅根本不能让学生掌握高分子结晶的知识点。书本上的高分子晶体图学生很难理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寻找更好的化学物质单晶图,我们可以找刚性的芳香有机物的单晶图来阐述分子间的各种力造成的分子有序堆积。通过这种举例,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高分子链之间相互作用力造成的部分链段的有序堆积。可见,生动的举例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使用多媒体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直观和形象化,可以将教学过程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对于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中一些概念的讲述,我们需要CAI教学[9],多利用化学分子结构软件制作课件。通过化学软件制作三维空间构型,再结合三维动画,动态演示分子骨架旋转,能轻松地带学生进入微观的分子世界,让抽象的分子结构与概念形象化,有利我们教学。比如高分子链的柔性是由于分子内各个化学键和原子在不停地转动或振动,高分子链的形状时刻在变化着而造成的。如果我们制作动态三维的大分子的内旋转图,让学生亲眼目睹这个“动”,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对分子动态旋转以及高分子柔性的理解。

四、创设开放性的交流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老师引入实例教学、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等教学措施以外,有时引申话题,创设开放性的交流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10]。采取让学生分组讨论,查找文献,撰写小报告的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高分子聚合的教学中,结合聚氯乙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等分子的结构特点说明其应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限制聚氯乙烯在食品包装保鲜膜上的应用?”“为什么限制聚碳酸酯在婴儿奶瓶上的应用?”“为何聚苯乙烯餐盒只能在70度以下使用?”以及“为何聚乙烯醇容易结晶以及吸水,这些性质会给作为包装材料的它带来哪些优缺点?”然后学生分组从聚合物分子结构、柔韧性等角度讨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每一个问题都与高分子的基础知识息息相关,都是从一些实际现象引出问题,再通过理论分析加以解释、归纳;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兴趣,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懂且较难掌握的课程,作为包装工程专业,特别是偏重食品包装技术的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生需要在有限的学时里掌握高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教师则需要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的交互性和生动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其晔,冯莺.高分子材料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商贵芹,陈少鸿,刘君峰.食品接触材料质量控制和检验监管实用指南[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3]李尧,余五新,左治江.应用型高校“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6):24.

[4]潘祖仁.高分子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5]何曼君,张红东,陈维孝等.高分子物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6].

[9]夏云波.浅谈多媒体课件在物理教学中的使用[J].物理通报,2005,(9):47.

第6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内在含义在不断的深化理解。食品安全意识也不断提高,人们的目光也聚集到生产食品源头--食品生产企业。企业食品生产是个良心生产、道德工程。近年来出现的各种食品安全事件,如“苏丹红”、“地沟油”、“吊白块”、“奶粉事件”、“瘦肉精”等现象,受到了社会的强烈抨击。食品安全的警鸣笛已经拉响,企业食品生产的安全性、优化企业食品生产的呼声越来越高。加强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已刻不容缓。下面从几方面加以较为详细的阐述。

一、企业食品安全风险的种类

企业食品安全风险包含了多种风险内容:传统食品、非传统食品及道德风险等。这些风险在企业生产中,由于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使这些不定性风险因素的范围放大,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以及人民的生命健康的保障。

(一)传统食品安全风险,是外因,是一种不可抗力的因素。

任何食品原料都有个保质期,在一定时期内,食品的保鲜及营养都不会流失,一旦超过了期限规定的临界点,食品的营养分子就会发生改变,致病菌大量产生,加上食品在采摘时,农药、兽药吸附在食品表面上,这些残留与病菌产生物理反应或者化学反应,对食品安全的冲击也随之增大,增强了对食品安全的危害性。

(二)非传统食品安全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危害性极强的因素

这类风险主要表现在几种情况:一种风险因素是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重工业有污染的企业生产,有素重金属物质的排放、有机污染物的持续侵蚀,都直接的给食品的质量造成损害。其次风险因素是一种人为造成的危害,一些不法企业不遵守《食品安全法》,摒弃了社会公德,擅自掺入非食用物质,三聚氰胺的掺入,造成了“奶粉事件”,“塑化剂”造成了恶果;再其次就是一种隐性的新出现的风险,就是转基因食品,米、油等都曾进入到百姓的生活中。

二、企业食品安全的隐患及甄别

我国的食品行业在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经过变革,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食品产品品种繁多、琳琅满目,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的激烈。企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存在着各种潜在的、显现性的问题,企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

(一)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与时代的要求不同步。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壮大。经调查显示我国99%的食品生产企业都是中小型规模,手工作坊居多,分布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各自作战,自成堡垒。我国食品企业以对食品原料进行加工为主,分布比较杂乱。企业食品专业生产设备缺乏,卫生条件达不到卫生标准,生产环境比较恶劣。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二)企业内部监管机制不得力,存有侥幸心理。

食品安全不但要国家政府下大力度来整治,企业本身也要建立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全方位的对食品安全给予保证。但目前我国企业的这项工作,状况不容乐观。企业内部食品监管机构形同虚设,没有行使基本监管的职责。有的甚至都没设立,使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下、食品安全生产无保障的情况下进行,对于可变性特征的风险,企业管理层缺乏忧患意识,存有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没及时采用生产流程分析法、分解分析法及专家调查列举法等进行分析应对,3、社会责任感不强,盲目追求企业效益。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丢失了正确的价值观及对社会的责任感。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突出的了这一问题。掘弃了道德伦理,失去了社会责任感,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不顾生产的食品是否严重危害到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赚着昧良心的黑心钱,也严重影响了食品市场,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完善食品安全机制,加强食品安全生产的对策

食品生产是将在健康食品原料的基础上保证食品安全的第二个环节,它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企业只有秉承对社会造福,对人民负责的理念,才能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企业才能得以持续性、有效的和、长远的发展。

(一)依靠法制手段及强制措施,加大监管力度,最大能力将食品安全危害最小化。

《中华人民共和中食品安全法》中对食品安全的职责、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信息公布及安全标准等方面都做了规范的制定,要求各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坚守职责,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的各项工作,企业如不能按国家标准进行食品安全生产,就会受到严惩。生产企业对于突发事件要做好应急措施,建立食品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如果没有对突发事件的提早预防,也将会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法》为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法可依。合理引导生产企业依法运作,监督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危机。执法者与生产者之间依法相互互动的治理模式,对优势组合安全生产的各个因素,实现食品安全治理的最终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比如在生产领域里,索要票据、合法手续证明等制度,对违法者举报实施保护和奖励等措施,以及普查与抽查、平时检查与突击检查等方式来对企业的食品生产进行把关;在消费领域里,由消费者协会主导,依法设立消费者投诉机制,保障消费者权益。

(二)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构,实现多元主体的参与,保障食品安全生产。

多元主体之间职责分明,协调好关系,对企业的食品生产进行监督。企业在食品生产中,不能忽视食品的质量问题,优化食品安全,按照安全质量管理控制体系来生产食品;销售伪劣或有毒食品,都会受到有关部门的处罚,甚至遭到市场的淘汰。企业在生产食品的过程中,坚守道德标准底线,不主动生产和经营伪劣食品、毒素食品,对于应急情况有相应的措施,使食品生产处于可控状态。

(三)增强企业责任意识,树立企业品牌观念。

企业食品安全是生存之本,加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是企业思想教育的重要一环。优化企业安全生产,确保企业将食品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之中,保障食品生产从供货渠道、生产、加工到销售一条龙过程中,食品安全第一,食品质量过得硬,建立良好的口碑,打造自己独有的品牌。

第7篇

一场重大劫难后,事故应急处置往往需持续数日,尤其是后续土壤修复,甚至经年。

水环境风险尚可控

化学品爆炸事故造成的污水必须优先处置,否则一旦下雨防堵不及,会造成污染扩散。在探讨处置方案时,天津港事故现场专家组曾对周边几家污水处理厂进行比选,最后选定距爆炸现场最近的保税区扩展区污水处理厂,处理雨污管网内的废水与消防废水。

现场指挥部还确定了一个废水处置途径,即通过专用的罐装运输车,将废水转运至40余公里之外的天津合佳威立雅危废处置中心,主要承担现场隔离区的明渠、水坑、水塘等低洼汇水区内的高浓度废水。

传统的市政污水处理厂通常采用生物法处理废水,含危化品的高浓度废水要依赖物理、化学等方法特殊处理,两者技术路线不同。“只要不计成本,技术上不是难题。”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总经理薛晓飞分析,处理每吨危化品废水的成本几十元,处理同量的市政污水仅需几角钱,甚至几分钱。

最棘手的是废水量太大,处理时间长。现场区的排海口、市政管网全部被封堵,防止污染源外泄,这导致大量高浓度含氰化物废水淤积。据《中国环境报》报道,事故现场存有约6万吨废水。

数十辆运输车、抽水车与挖掘机被调往封闭区紧急作业。至8月21日,天津市政府副市长王宏江称,封闭区内的污水已处理了3060吨。

令专家组不安的还有,爆炸发生后,在原点形成一个直径约100米、积满水的大坑,看上去像一只睁大的巨眼望向天空。以水坑为中心的警戒区内,氰化物超标严重。

根据环保应急工作组的测定,大水坑中废水的氰化物平均超标40多倍,另外,PH值也出现超标,在10-11之间,碱性很强。

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助理王立前对《财经》记者分析,碱性废水比酸性废水危害小,因为氰化钠不能遇酸,遇酸会变成剧毒的氢氰酸,在碱性环境下,氰化物比较稳定。

污水处置还增设了一道破氰专项装置,由前去支援的清华大学等机构专家制定。核心区内高浓度污水的破氰处理将原地进行,然后转运。所谓破氰处理,就是利用化学反应,将氰根离子中的碳原子和氮原子拆散,从而将氰化物分解成低毒物或无毒物,如氮气和碳酸盐等。到现场之前,专家已做过破氰效果与效率的紧急实验。

经过破氰处理的废水,再通过污水处理厂、危废处置中心,经多个无害化处理环节,水质达标后再排放入海。一位在现场的环保部专家说: “上级有两点要求,一是不能只满足达标值,要执行更高级别,达到污染前的背景值再外排;二是确保一滴未经处理的水都不能外漏。”

截至8月26日,大坑周边积水点内废水,已经用罐车运出。然而,由于大坑附近土壤松软、不能承载罐车重量,运出废水方案不适用大坑内废水。据媒体报道,大坑中6万吨污水量,需要预备出10倍的储水能力,也就是达到60万吨水的储水能力。

一套破氰设备日处理污水5000吨左右。一位天津市环保系统官员说:“现场计划增加设备进行积水清理,要彻底处理完毕预计可能三个月。”

相比地表水的封闭式控制,目前对地下水的监测略显不足。地表水环境监测点位共42个,海水环境监测点6个,而地下水监测点仅有8月22日设置的一个。根据当天的监测数据,地下水中检出氰化物,未超标。

一位曾去过现场的环保系统专家对《财经》记者说:“一个监测点是不够的,要想掌握全面情况,应布设更多的地下水监测点。”

地下水一旦被污染,修复的难度将远远超过地表水治理,且修复周期长。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学院教授王红旗说,此次事故幸好有地域特殊性,即使发生了地下渗漏,主要污染对象也是海洋,而不会对水源地造成威胁。

天津港是填海造地项目,事故发生地靠近渤海海域,海水与地下水互通,污染浓度会受到海水稀释;另一方面,相比地表水的径流速度,地下水的污染物扩散速度会相对缓慢。

土壤修复方案待定

由于爆炸事发地邻近住宅区,土壤污染的治理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附近居民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一位在现场的环保部固废中心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在应急处置结束之后,后续要修复土壤。这项内容已被列入事故指挥部的工作范畴,但具体修复方案尚未确定,目前处于准备启动的状态。

与常规项目相比,天津爆炸事故的遗留场地复杂得多。

中国环境科学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王琪表示,常规污染场地是多年积累的污染造成,污染源相对容易确定,污染物迁移途径与范围可根据扩散模型测算出大致规律,而天津事故麻烦之处是,污染物的污染规律不易掌握。

比如,事故现场是多种危化品仓储库,遗留污染物不明,而且爆炸过程中不排除发生二次化学反应生成新污染物;污染扩散途径多,爆炸过后除了空气和水、土层等自然条件以外,还可以通过喷溅、挥发、沉积以及自然散落等途径造成环境污染。

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看来,突发环境事故在各界高度关注之下,现场应对处置的紧迫性更强,制定修复方案时不可能做到常规污染场地项目的长时间论证、比较。并且,客观限制因素较多,还要在敏感事故中严防可能发生的次生事故。

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事故场地曾存包括硝酸铵、硝酸钾在内的氧化物1300吨左右,金属钠、金属镁等易燃物约500吨。这些危险品基本上在参与大爆炸后分解了。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敏研究员告诉《财经》记者,一般情况下,硝酸铵、硝酸钾并不具有特别的危害,只是当有大的外力,如撞击、高温时才会发生爆炸。而且,爆炸后形成的是比较简单的物质如氮气、水等,总体上危害不会很大。

需要关注的是氰化物的污染。爆炸前现场存有700吨氰化钠,后期工作人员在核心区已清理收集近200吨,并将它们安全运出。也就是说,可能有500吨氰化钠被散播遗留在环境中。

氰化物是冶金、化工、制药、纤维制造等工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国内有治理的成熟方法。通过处理受氰化物污染的土壤,可以使氰化物分解成低毒物或无毒物。因此,与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污染土壤相比,氰化物的处理难度相对较低。杨敏认为,现场危险品的处理工作要尽快掌握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然后进行污染物的截留和妥当处理。

按轻重缓急进行分期治理,也是国外处理突发环境事故污染场地的原则。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Chemical Control Corporation场地,曾长期作为危废储存、处理场地,接收过不同类型的化学品。这块场地在1980年发生了一起火灾及爆炸事故,引发了土壤、水污染等严重后果。

该场地彻底治理,分三个步骤:首先,是历时一年的应急处置,主要是清理所有雨水管网、打捞周边地表水污染物,以及移除场地周边的所有容器,并完成有针对性的初步场地调查;之后,是全面调查和评估,经多轮论证,七年后,美国国家环保局才确定最终修复方案,选择了固化稳定化技术。最终,直到1993年12月修复工程竣工。

竣工并不代表修复工程结束了。按美国国家环保局规定,该场地每五年要进行一次评估,经三次评估来验证是否达到修复决策目标。因此,直到2009年,整个修复工作才彻底完成,最终的评估结果显示该地块能满足对人体健康和环保的要求。

在天津港事故现场,危化品清理和废水治理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加之邻近住宅区,因此,污染土采取了转运、在别处存放的异位修复法。其实,在常规的污染场地项目中,更受业界推崇的是原位修复法,此法可以减少外运污土带来的环境风险。

自8月20日起,中铁十八局五公司,开始在天津港海铁一号路,建设高1.2米的存放池,该池有防渗结构,能存放2.4万方污土。

上述环保部专家告诉《财经》记者,该存放池只是短期封存污土,最终还要原地或再转运出去修复,最终的修复方案尚未确定。第一步要对现场含危废物质的土壤进行简单洗消处理,下一步就会转运到临时存放池中,应急处置结束后再进行彻底修复。

全面评估还须时日

大水坑内的水处理完后,坑内底泥该如何处理?这给现场环保专家组出了一道难题。污染场地的治理对象通常还包括含高危、有害物质的渣和屑,以及附有大量有毒物质的底泥等。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污染场地涉及约3公里长的地下排水涵管,其中沉积物的清除属于地下密闭空间作业,且其中积水较多,是修复工程的难点。

“当时一个有利条件是正处于冬天,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把管网中的底泥给冻住了。我们采取机械和人工结合的方法,一点点抠出来,再送到危废处置焚烧炉中处理掉。”刘建国参与了该事故应急处置和场地调查修复,他回忆,方案确定后,整个处置过程耗时四个多月才完成。针对不同污染物,上述爆炸后的善后处置采取了安全填埋、高温焚烧以及生化处理等技术结合应用。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虽有多种可供选用,天津港事故后场地的修复方案尚未敲定。《财经》记者获悉,原因主要有:应急阶段远未结束,后续更漫长的治理还无暇顾及;事故现场的后续土地利用方向尚未明确,还无法确定最终的修复目标值,进而无法拿出最终的技术路线。更为关键的是,决定修复方案的基本前提――全面的污染风险评估报告尚未完成。

自8月16日起,天津市环境监测站在事故区5公里内,布设73个土壤环境监测点。8月22日,官方公布,测出16个土样有氰化物,但均不超标,大致方位是事故点南侧和东部偏北。借此事故,应该建立一套突发环境事故善后处置长期监控和评估机制,实行分级管理、及时公布。如此才能让民众放心

天津港“遗毒”清理持久战

本刊记者 高胜科 贺涛 孙爱民/文

距离天津港“8・12”事故现场2公里的天津港保税区扩展区污水处理厂,在爆炸中部分设施损坏,紧急抢修。爆炸发生翌日下午,这家市政污水处理厂临危受命,负责处理事故区内废水。

一场重大劫难后,事故应急处置往往需持续数日,尤其是后续土壤修复,甚至经年。

水环境风险尚可控

化学品爆炸事故造成的污水必须优先处置,否则一旦下雨防堵不及,会造成污染扩散。在探讨处置方案时,天津港事故现场专家组曾对周边几家污水处理厂进行比选,最后选定距爆炸现场最近的保税区扩展区污水处理厂,处理雨污管网内的废水与消防废水。

现场指挥部还确定了一个废水处置途径,即通过专用的罐装运输车,将废水转运至40余公里之外的天津合佳威立雅危废处置中心,主要承担现场隔离区的明渠、水坑、水塘等低洼汇水区内的高浓度废水。

传统的市政污水处理厂通常采用生物法处理废水,含危化品的高浓度废水要依赖物理、化学等方法特殊处理,两者技术路线不同。“只要不计成本,技术上不是难题。”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总经理薛晓飞分析,处理每吨危化品废水的成本几十元,处理同量的市政污水仅需几角钱,甚至几分钱。

最棘手的是废水量太大,处理时间长。现场区的排海口、市政管网全部被封堵,防止污染源外泄,这导致大量高浓度含氰化物废水淤积。据《中国环境报》报道,事故现场存有约6万吨废水。

数十辆运输车、抽水车与挖掘机被调往封闭区紧急作业。至8月21日,天津市政府副市长王宏江称,封闭区内的污水已处理了3060吨。

令专家组不安的还有,爆炸发生后,在原点形成一个直径约100米、积满水的大坑,看上去像一只睁大的巨眼望向天空。以水坑为中心的警戒区内,氰化物超标严重。

根据环保应急工作组的测定,大水坑中废水的氰化物平均超标40多倍,另外,PH值也出现超标,在10-11之间,碱性很强。

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助理王立前对《财经》记者分析,碱性废水比酸性废水危害小,因为氰化钠不能遇酸,遇酸会变成剧毒的氢氰酸,在碱性环境下,氰化物比较稳定。

污水处置还增设了一道破氰专项装置,由前去支援的清华大学等机构专家制定。核心区内高浓度污水的破氰处理将原地进行,然后转运。所谓破氰处理,就是利用化学反应,将氰根离子中的碳原子和氮原子拆散,从而将氰化物分解成低毒物或无毒物,如氮气和碳酸盐等。到现场之前,专家已做过破氰效果与效率的紧急实验。

经过破氰处理的废水,再通过污水处理厂、危废处置中心,经多个无害化处理环节,水质达标后再排放入海。一位在现场的环保部专家说: “上级有两点要求,一是不能只满足达标值,要执行更高级别,达到污染前的背景值再外排;二是确保一滴未经处理的水都不能外漏。”

截至8月26日,大坑周边积水点内废水,已经用罐车运出。然而,由于大坑附近土壤松软、不能承载罐车重量,运出废水方案不适用大坑内废水。据媒体报道,大坑中6万吨污水量,需要预备出10倍的储水能力,也就是达到60万吨水的储水能力。

一套破氰设备日处理污水5000吨左右。一位天津市环保系统官员说:“现场计划增加设备进行积水清理,要彻底处理完毕预计可能三个月。”

相比地表水的封闭式控制,目前对地下水的监测略显不足。地表水环境监测点位共42个,海水环境监测点6个,而地下水监测点仅有8月22日设置的一个。根据当天的监测数据,地下水中检出氰化物,未超标。

一位曾去过现场的环保系统专家对《财经》记者说:“一个监测点是不够的,要想掌握全面情况,应布设更多的地下水监测点。”

地下水一旦被污染,修复的难度将远远超过地表水治理,且修复周期长。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学院教授王红旗说,此次事故幸好有地域特殊性,即使发生了地下渗漏,主要污染对象也是海洋,而不会对水源地造成威胁。

天津港是填海造地项目,事故发生地靠近渤海海域,海水与地下水互通,污染浓度会受到海水稀释;另一方面,相比地表水的径流速度,地下水的污染物扩散速度会相对缓慢。

土壤修复方案待定

由于爆炸事发地邻近住宅区,土壤污染的治理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附近居民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一位在现场的环保部固废中心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在应急处置结束之后,后续要修复土壤。这项内容已被列入事故指挥部的工作范畴,但具体修复方案尚未确定,目前处于准备启动的状态。

与常规项目相比,天津爆炸事故的遗留场地复杂得多。

中国环境科学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王琪表示,常规污染场地是多年积累的污染造成,污染源相对容易确定,污染物迁移途径与范围可根据扩散模型测算出大致规律,而天津事故麻烦之处是,污染物的污染规律不易掌握。

比如,事故现场是多种危化品仓储库,遗留污染物不明,而且爆炸过程中不排除发生二次化学反应生成新污染物;污染扩散途径多,爆炸过后除了空气和水、土层等自然条件以外,还可以通过喷溅、挥发、沉积以及自然散落等途径造成环境污染。

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看来,突发环境事故在各界高度关注之下,现场应对处置的紧迫性更强,制定修复方案时不可能做到常规污染场地项目的长时间论证、比较。并且,客观限制因素较多,还要在敏感事故中严防可能发生的次生事故。

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事故场地曾存包括硝酸铵、硝酸钾在内的氧化物1300吨左右,金属钠、金属镁等易燃物约500吨。这些危险品基本上在参与大爆炸后分解了。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敏研究员告诉《财经》记者,一般情况下,硝酸铵、硝酸钾并不具有特别的危害,只是当有大的外力,如撞击、高温时才会发生爆炸。而且,爆炸后形成的是比较简单的物质如氮气、水等,总体上危害不会很大。

需要关注的是氰化物的污染。爆炸前现场存有700吨氰化钠,后期工作人员在核心区已清理收集近200吨,并将它们安全运出。也就是说,可能有500吨氰化钠被散播遗留在环境中。

氰化物是冶金、化工、制药、纤维制造等工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国内有治理的成熟方法。通过处理受氰化物污染的土壤,可以使氰化物分解成低毒物或无毒物。因此,与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污染土壤相比,氰化物的处理难度相对较低。杨敏认为,现场危险品的处理工作要尽快掌握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然后进行污染物的截留和妥当处理。

按轻重缓急进行分期治理,也是国外处理突发环境事故污染场地的原则。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Chemical Control Corporation场地,曾长期作为危废储存、处理场地,接收过不同类型的化学品。这块场地在1980年发生了一起火灾及爆炸事故,引发了土壤、水污染等严重后果。

该场地彻底治理,分三个步骤:首先,是历时一年的应急处置,主要是清理所有雨水管网、打捞周边地表水污染物,以及移除场地周边的所有容器,并完成有针对性的初步场地调查;之后,是全面调查和评估,经多轮论证,七年后,美国国家环保局才确定最终修复方案,选择了固化稳定化技术。最终,直到1993年12月修复工程竣工。

竣工并不代表修复工程结束了。按美国国家环保局规定,该场地每五年要进行一次评估,经三次评估来验证是否达到修复决策目标。因此,直到2009年,整个修复工作才彻底完成,最终的评估结果显示该地块能满足对人体健康和环保的要求。

在天津港事故现场,危化品清理和废水治理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加之邻近住宅区,因此,污染土采取了转运、在别处存放的异位修复法。其实,在常规的污染场地项目中,更受业界推崇的是原位修复法,此法可以减少外运污土带来的环境风险。

自8月20日起,中铁十八局五公司,开始在天津港海铁一号路,建设高1.2米的存放池,该池有防渗结构,能存放2.4万方污土。

上述环保部专家告诉《财经》记者,该存放池只是短期封存污土,最终还要原地或再转运出去修复,最终的修复方案尚未确定。第一步要对现场含危废物质的土壤进行简单洗消处理,下一步就会转运到临时存放池中,应急处置结束后再进行彻底修复。

全面评估还须时日

大水坑内的水处理完后,坑内底泥该如何处理?这给现场环保专家组出了一道难题。污染场地的治理对象通常还包括含高危、有害物质的渣和屑,以及附有大量有毒物质的底泥等。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污染场地涉及约3公里长的地下排水涵管,其中沉积物的清除属于地下密闭空间作业,且其中积水较多,是修复工程的难点。

“当时一个有利条件是正处于冬天,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把管网中的底泥给冻住了。我们采取机械和人工结合的方法,一点点抠出来,再送到危废处置焚烧炉中处理掉。”刘建国参与了该事故应急处置和场地调查修复,他回忆,方案确定后,整个处置过程耗时四个多月才完成。针对不同污染物,上述爆炸后的善后处置采取了安全填埋、高温焚烧以及生化处理等技术结合应用。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虽有多种可供选用,天津港事故后场地的修复方案尚未敲定。《财经》记者获悉,原因主要有:应急阶段远未结束,后续更漫长的治理还无暇顾及;事故现场的后续土地利用方向尚未明确,还无法确定最终的修复目标值,进而无法拿出最终的技术路线。更为关键的是,决定修复方案的基本前提――全面的污染风险评估报告尚未完成。

自8月16日起,天津市环境监测站在事故区5公里内,布设73个土壤环境监测点。8月22日,官方公布,测出16个土样有氰化物,但均不超标,大致方位是事故点南侧和东部偏北。

多位受访土壤修复专家指出,5公里范围内布设73个土壤点位远远不够,无法全面、系统掌握场地污染实情。何况,深层土壤采样分析仍在进行中。

一位中科院土壤修复专家对《财经》记者分析,“按规范要求,这块场地应网格状布设上万个点位,考虑到场地类型单一、事故刚发生土壤污染迁移慢,至少也得布设上千个点位。73个点位只能做到大概的摸底。”

现场工作人员的难处是,上述建议受现场客观条件限制很难实施,现场周边并非空地,而是建成的住宅区。一位现场专家诉苦说,“如按采样规范,采样目标只能是土壤,但网格点位恰好可能是一栋房子,无法采集。”

环保部环境风险与损害鉴定评估研究中心已派驻专家进入现场,对土壤、地下水等环境影响全面评估。《财经》记者获悉,由于现场工作量庞大,且要在统一调度下协助应急处置和监测决策,要得出一个初步的评估结果仍需多日。

针对突发灾难善后,刘建国建议,长期治理千万不能留下隐患,应借此事故,建立一套突发环境事故善后处置长期监控、评估机制,实行分级管理、及时公布。如此,才能让民众放心。

本刊实习生毛嘉辰对此文亦有贡献

多位受访土壤修复专家指出,5公里范围内布设73个土壤点位远远不够,无法全面、系统掌握场地污染实情。何况,深层土壤采样分析仍在进行中。

一位中科院土壤修复专家对《财经》记者分析,“按规范要求,这块场地应网格状布设上万个点位,考虑到场地类型单一、事故刚发生土壤污染迁移慢,至少也得布设上千个点位。73个点位只能做到大概的摸底。”

现场工作人员的难处是,上述建议受现场客观条件限制很难实施,现场周边并非空地,而是建成的住宅区。一位现场专家诉苦说,“如按采样规范,采样目标只能是土壤,但网格点位恰好可能是一栋房子,无法采集。”

环保部环境风险与损害鉴定评估研究中心已派驻专家进入现场,对土壤、地下水等环境影响全面评估。《财经》记者获悉,由于现场工作量庞大,且要在统一调度下协助应急处置和监测决策,要得出一个初步的评估结果仍需多日。

第8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分析;评价

引 言:随着轨道交通项目的快速发展,在其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风险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由于轨道交通项目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影响范围广的特点,所以简单的风险分析和规避已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必须要树立风险管理的理念。

1 风险管理概述

关于风险管理的内在含义,有着很多不一样的观点。但是风险管理和所有控制系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涵盖了三个必备的要素:其一为管理目标;其二是资讯搜集及解释;其三是相对应的解决措施。有学者研究表明:风险管理目标对风险而言,风险是存在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从客观上的分析,管理的目标是尽可能地将风险降至最低,并且风险能够以数理统计为基础,进而加以测度[2]。此种思维模式极易被采纳。从主观上分析,管理的目标讲究与风险同生共存,并将风险当作是人们在某种特定的文化社会背景下进而加以构成的。在不同的人及不同的背景下,风险也是有所不同的。虽然此种观点看起来较为抽象,但是从目前关于风险管理的框架体系来看,对于风险管理当中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而言,无论是客观上的因素,还是主观上的因素,都是必然存在的。并且,想要使风险管理能够日益完善,就并且充分融合这两方面的观点,以此使风险管理的应用更加规范、更加科学。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风险分析与评价虽然逐渐被重视,但是还为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目前的评价分析方法大多是借鉴铁路工程经济评价或者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方法,这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均与城市轨道交通实际不符,另外针对项目安全的评价研究也较少。本文是针对影响项目安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并对典型风险给予相应的评价方法。

2 预先危险性分析

预先危险性分析是在进行某项工程活动(包括设计、施工、生产、维修等)之前,对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类别、分布)、出现条件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宏观、概略分析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其目的是早期发现系统的潜在危险因素,确定系统的危险等级,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这些危险因素发展成为事故,避免考虑不周所造成的损失,属定性评价。即:讨论、分析、确定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触发条件、现象、形成事故的原因事件、事故类型、事故后果和危险等级,有针对性地提出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2.1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的功能主要有:

(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

(2)鉴别产生危险的原因;

(3)估计事故出现对系统产生的影响;

(4)对已经识别的危险进行分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

2.2预先危险性分析步骤

(1)对分析系统的生产目的、工艺过程以及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

(2)收集以往的经验和同类生产中发生过的事故情况,判断所要分析对象中是否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查找能够造成系统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

(3)根据经验、技术诊断等方法确定危险源;

(4)识别危险转化条件,研究危险因素转变成事故的触发条件;

(5)进行危险性分级,确定危险程度,找出应重点控制的危险源;

(6)制定危险防范措施。

3 城市轨道交通风险的分析评价与对策

3.1大客流输运模拟评价

本评价主要针对典型地铁突发大客流情况下的进出站控制、售检票、疏散通道、行车组织等措施进行模拟研究分析和验证。

评价采用模拟仿真的方法,利用基于个体的人员动力学模型,建立地铁车站疏运模型,设定客流量时间曲线、进出站通道、闸机、售检票模式、限流方案等,对最大极端客流和实际客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现阶段国内外针对大客流输运公认的模拟软件为人员动力学模型Legion进行模拟仿真研究。Legion模型为人员疏散的矢量模型,最大的特点就是基于个体行为(agent-based)和矢量连续空间(Vector)解析,能够兼顾人员个体行为描述、人员规模和空间区域三个方面,可适用于大规模大区域的人群模拟仿真。模型以每个行人个体为单位,行人的每一步在行走平面路线和方向上都通过计算机算法计算,即每个行人个体有决定自身行动的决策权,在决策时考虑周围环境(建筑及障碍物等)和与其他行人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行信息交流,做出相应的决策。该模型主要用于研究人群疏散行为、疏散时间、疏散策略与技术等。

3.2人员疏散模拟分析评价

城市轨道交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一般采用人员疏散速度来衡量,可以通过人员疏散模拟来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为BuildingExodus模型,即模拟人员疏散的精细网格模型。该模型针对大型空间及大量人群逃生设计,适用于模拟大型超级市场、医院、电影院、车站、机场航站楼、危险建筑物、学校等场所。可输入各种人员行为特征(如逃生人员生理、心理、行为属性),及火灾危险特性(如浓烟、温度、毒气危害属性)等逃生影响参数进行模拟,以展现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较佳化人员逃生模拟结果。Exodus输入紧急情况下有关人类行为的各种信息,资料来源包括火灾的影像记录、已公布的调查报告和与受伤害者的交谈资料等。在建筑空间充分利用前提下,以拥挤人群、内部存在座椅等障碍物与设有警报设备等状况下进行疏散模拟。

3.3火灾风险分析方法

对火灾风险采用FDS(Fire Dynamics Simulator 火灾动力学模拟)评价方法。FDS一种火灾驱动流体流动的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其原理是火灾的场模拟计算,场模拟是利用计算机求解火灾过程中状态参数的空间及其随时间变化的模拟方式,场是指状态参数如速度、温度、各组分的浓度等的空间分布。场模拟的理论依据是自然界普遍成立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以及化学反应的定律等。火灾过程中状态参数的变化也遵循着这些规律,因而可以用场模拟方法求解火灾过程。FDS通过大涡模型对连续方程、动量、能量方程以及压力收敛方程进行求解,可得到温度、压力、气体成分、可见度等参数的空间分布。

火灾风险分析采用大涡场模拟模拟软件FDS version 3进行数值模拟,对车站隧道火灾情况进行模拟,其分析评价内容为:

(1)针对典型站台和通道结构,研究火灾的发生和发展,获得站台的通道内不同局部位置的温度和烟浓度分布等;

(2)研究不同传热状况(辐射、对流、导热等)下典型站台和通道内的热效应和作用区域;

(3)火灾条件下烟气的动态扩散和传递特征,获得烟气在站台和通道内的分布规律和对人员的影响;

(4)火灾、烟气条件下典型站台和通道内的人员疏散模拟;

(5)基于对典型站台和通道内火灾和烟气的发生、发展、扩散和传递的规律的研究,获得防范安全事故、人员疏散和救援的操作预案。

4 结语

总之,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系统的复杂性,必然带来生产建设和运营风险的多变性。因此,我们应不断深入研究风险管理方法和标准,总结安全风险管理与评价经验,持续提高安全风险管理水平,为建设和运营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1]邓云峰. 城市轨道交通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5(3).

第9篇

关键词:市政桥梁;通病;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扩张和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城市桥梁工程作为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纽带,其建设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但是,在城市桥梁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质量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城市桥梁使用寿命和功能的发挥。基于此,本文以市政桥梁工程施工管理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

一、市政桥梁施工的特点

市政桥梁工程是一项工程线长、跨度大、工程量大的社会基础设施工程,市政桥梁施工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是市政桥梁工程作业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市政桥梁工程施工的各种地形以及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同时市政桥梁工程施工技术难度相对较大;

2.是市政桥梁工程管理难度大。在人员、设备上需求较大,导致整体的管理存在一定难度;

3.是市政桥梁工程安全问题突出。由于在施工中主要靠人体体力劳动来支撑,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专业技能对施工质量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避免意外风险,要加强安全管理,把施工人员的安全放在首位,切实保障市政桥梁工程施工人员的人身健康。

二、市政桥梁工程结构性病害

1.梁式桥梁的梁体裂缝

在市政桥梁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梁式桥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在目前我市政桥梁工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是新建的市政道理桥梁工程,除极少数大跨径市政桥梁工程外,多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T型梁或箱型梁。

1.1弯曲裂缝

在市政桥梁工程混凝土梁上施加弯距时,市政桥梁工程将产生弯曲裂缝。市政桥梁工程弯曲裂缝也称垂直裂缝。对于市政桥梁工程弯构件和压弯构件来说,弯曲裂缝首先出现在市政桥梁工程弯矩最大的截面的混凝土受拉区。市政桥梁工程梁板结构的正弯矩裂缝一般位于跨中,从市政桥梁工程底边开始向上发展,负弯矩裂缝位于市政桥梁工程连续梁或悬臂梁板的支座附近,自上向下发展。随着市政桥梁工程荷载的增大,市政桥梁工程裂缝宽度增大,裂缝长度不断的延伸市政桥梁工程,裂缝数量增加,裂缝区域逐渐向市政桥梁工程两侧发展。

1.2剪切裂缝

市政桥梁工程剪切裂缝有时也称斜裂缝,首先发生在市政桥梁工程剪应力最大的部位。对市政桥梁工程受弯构件和受压构件,往往发生在市政桥梁工程支座附近,由下部开始,沿着与市政桥梁工程轴线成250~500左右的角度裂开。随着市政桥梁工程荷载的增大,裂缝长度将不断增长并向市政桥梁工程受压区发展,市政桥梁工程裂缝缝数不断增多并分叉,裂缝区也逐渐向市政桥梁工程跨中方向扩大。剪切裂缝一旦出现,就应加强观察。如市政桥梁工程裂缝发展缓慢并限制在受拉区,还是允许的,但如裂缝不断发展或者裂缝已接近市政桥梁工程受压区,则不论市政桥梁工程裂缝宽度和挠度如何都应及时给予必要的加固处理。

1.3断开裂缝

市政桥梁工程钢筋混凝土构件受拉时,进入市政桥梁工程整个截面的裂缝称为断开裂缝。市政桥梁工程受拉构件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市政桥梁工程裂缝均沿正截面开展,裂缝间距有一定的规律性。市政桥梁工程受拉构件在受力较小时,市政桥梁工程混凝土和钢筋均承受拉力,拉应力值较小,不超过市政桥梁工程混凝土的抗拉极限,这是市政桥梁工程未出现裂缝构件的工作状态。随着市政桥梁工程内力的增加,市政桥梁工程混凝土内拉应力达到其受拉极限,产生裂缝并退出工作,市政桥梁工程全部拉力由钢筋承担,这是允许出现裂缝的市政桥梁工程构件的工作状态。市政桥梁工程荷载继续增大,钢筋应力达到市政桥梁工程流动极限,钢筋伸长率较大,裂缝宽度超过市政桥梁工程设计规范允许宽度的许多倍,这时多为使用所不允许的或市政桥梁工程构件将接近破坏的状态。

2.混凝土结构的坏化

2.1碳化

碳化是水泥的水化物与碳酸起作用,形成碳酸钙和一种胶状物,碳酸一般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的。对于空隙不大的混凝土,初始碳化层具有使表面水泥浆密实的效果,从而形成进一步碳化的防护层,使碳化作用减缓。

2.2氯化物的渗人

氯离子渗人本身并不直接危害混凝土,但它的存在会破坏钢筋的钝化,使它暴露在被腐蚀的危险之下。混凝土的抗氯化物侵人能力取决于混凝土的渗透性和水泥浆成分与氯离子结合的能力。不同水泥制成的混凝土制品对氯离子渗透的抵抗作用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氯离子是通过在水泥中的水化物(水泥石)固有空隙中扩散而渗透的。

2.3碱硅反应

碱硅反应发生在集料中某种类型的硅与水泥浆中氢氧根离子作用而形成的硅酸钙水化物,其体积膨胀足以使混凝土破裂。碱硅反应又称碱骨料反应,它可在混凝土灌注后过许多年才发生。当没有大量的钙存在时空隙中溶液只有碱性的氢氧溶液,从而形成相对游离的碱硅胶,这种胶受继续生成的胶挤压整个空隙或微裂而使混凝土结构破坏。

2.4硫酸盐侵蚀

硫酸盐离子与水泥中铝酸盐反应生成钙钒石和石膏结晶,这是一种膨胀性反应,可引起混凝土的严重开裂。钙钒石中的铝成分开始必须由水泥提供,所需大量的硫来自人侵的硫酸离子,钙则由氢氧化钙的溶液提供,并通过硅酸钙水化物中硅钙比值的降低来提供。

钙钒石(又称水泥杆菌)和石膏的结晶沿着裂缝发展的情况清楚地说明了它们是从溶液中沉积下来的。所不清楚的是由于结晶的发展而形成裂缝,还是由其他原因形成了裂缝,而结晶向裂缝发展。在实验室条件下亦可说明钙钒石的大量生长足以使混凝土破坏。

2.5酸侵蚀

在工业环境中碳酸和硫酸是最常见的侵蚀混凝土的物质。碳化是碳酸和水泥中的水化物反应的结果。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的碳化是比较缓慢的。但是当酸性水流过混凝土表面时,碳化速度将急剧加快,因为氢氧化钙被溶解而流失后,将新的表面连续地暴露在侵蚀环境之下,即使混凝土质量密实良好也无济于事。

三、市政桥梁工程管理与质量提升策略

1.改进混凝土成分,提高混凝土密实性及抗腐蚀能力。提高混凝土质量,减少其渗透性,可以减缓碳化及氯离子作用的速度,此外混凝土抗氯化物侵蚀的能力还取决于水泥浆的成分与氯离子结合的能力,例如掺人硅灰可以提高混凝土对氯离子的抵抗力。即磨细粉煤灰水泥制成的混凝土要比普通硅酸盐水泥有较好的抗侵蚀能力,如果将磨细粉煤灰水泥的细度进一步提高的话,效果将更加明显。

2.电化学处理法,电化学处理法主要通过非破坏性的方法使污染了的钢筋混凝土重新碱化或脱盐。重新碱化的目的在于提高已碳化混凝土的PH值,使之达到不能发生腐蚀的水平,而同时钝化埋置的钢筋、碱化物质在一个电力场的影响下,从一个临时的阳极源输人碳化区,常用的阳极系统包括一个喷涂纤维素的纤维储存器,能够喷涂到任何几何细节或暴露骨料的表面。这一工序只需几天就能完成。脱盐的目的是除去氯离子并钝化埋置的钢筋。氯离子通过混凝土,在一个电力场的影响之下输送到一个临时的外部阳极系统,结果使氯化物含量显著地减少,钢筋上的腐蚀坑就变得不活跃了,并使钢筋重新钝化。

3.碳化及氯离子腐蚀抑制剂MFP,MFP是加拿大研究人员研制的单氟磷酸钠溶液。当MFP一经施涂于混凝土,它主要通过毛细管的输送,渗透过混凝土的保护层到达埋置的钢筋,与钢筋表面的氧化膜及腐蚀产物起化学反应,并通过约束钢筋表面阳极腐蚀)的范围来加强自然保护。其结果是既保护了已碳化混凝土中的钢筋,又提高了氯离子的腐蚀限,从水泥重量的住4%提高到2%。即使氯离子的浓度较高,也能显著地降低腐蚀的速度。用MEP浸渍的混凝土还能提高其抗拉强度和抗冻融能力。这种现象是因为MFP与混凝土中的钙和氢氧化钙作用而生成一种稳定的磷酸盐化合物。

4.阴极保护法,实际上阴极保护法也是电化学处理法的一种,它只是用于沿海地区盐害比较厉害的地区。阴极保护法是以混凝土结构物的内部钢材为阴极,与海水中相向的阳极之间通以微弱的直流电流数月,由此把海水中溶存的钙和镁等从结构物的裂缝处和表层部以碳酸钙和氢氧化钙的形式析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大对市政桥梁工程施工管理与质量提升策略的研究,对于更好的促进我国市政桥梁施工质量的提升,实现市政桥梁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市政桥梁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施工的环境、进度、材料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市政桥梁的施工质量造成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市政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需要在不断优化市政桥梁施工技术的基础上,科学协调施工环境与进度、施工管理与质量提升的关系,促进市政桥梁施工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杨辉.市政桥梁路面铺装层病害防治措施[J].价值工程,2014,11:114-115.

[2]王茂华,石海,曹守金.城市道路检查井病害与处置措施[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4,02:95-97+11.

第10篇

关键词:气瓶 永久气体 危险源

随着气体工业的发展,作为气体充装容器的气瓶也必须随之发展,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人们的生产几乎离不开气瓶。气瓶是一种具有爆炸危险的特种设备,其充装介质一般具有易燃、易爆,甚至具有剧毒、强腐蚀性质,而使用环境又因其移动和重复充装的特点,比其他压力容器尤为复杂、恶劣,一旦发生爆炸或泄漏,往往发生火灾和中毒,乃至引起灾难性事故发生,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对社会安全带来巨大影响。因此,气瓶的充装、贮存和使用必须安全可靠。

根据全国气体充装单位62起典型事故统计分析,属于管理不善造成的事故占总数的61.5%。如充装前没有对气瓶进行检查或未按规定进行认真检查,结果瓶内的气体与充装气体发生化学反应,造成充装当时或充装后的运输、使用中爆炸。属于工艺装备原因造成的占总数的27.5%,如工艺设备设计、安装或改装的不合理,致使气体流速过快;管道、阀门材质选择不当;输气管道的静电未能导除等。属于充装过量而发生的事故占总数的8.8%,属于气瓶本身质量问题而发生的事故占总数的2.2%,因此,充装单位管理不到位是安全事故的根源。

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为了确保气体充装单位高效优质、安全运行,气体充装单位必须建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并编写一套《质量安全管理手册》,气体充装站《质量安全管理手册》是在以国家法律法规最新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气体充装行业的特点,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及质量要求、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法律法规、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岗位职责、应急响应、管理评审等为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手册。

《质量安全管理手册》是指导充装单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气体充装和气瓶管理过程控制的重要依据,是单位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规范,其目的是加强危险源控制,持续改进安全状况,确保气体充装站质量和安全有效运行,从而达到提高气体充装站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2.抓住关键点,进行风险辨识和有效控制,确保气体充装安全运行

2.1危险源识别

根据气瓶充装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危险源识别。

a. 充装超压

b. 防静电装置接地不良

c. 氧气设备未进行脱脂处理

d. 气体错充装

2.2风险分析与评价

a. 人员误操作或压力表、安全阀及各类气瓶超期使用,导致气瓶爆炸,毁坏设备,伤害工作人员。

b. 管道、阀门设备,若防静电接地不良,产生火花后遇高压高纯度氧气易发生爆炸事故。

c. 氧气设备、工具及附件有油脂,遇高压氧气后易发生爆炸。

d. 气体错充装会导致气瓶爆炸。

2.3风险控制

2.3.1充装超压的控制措施

a. 在充装时速度不大于8m3/h,应随时观测压力变化情况,若有超压情况应进行泄压处理。

b.每周巡查压力表、安全阀及气瓶使用状态,查看是否满足使用要求,否则更换备用件;确保压力表、安全阀状态良好。

2.3.2防静电、防雷装置接地不良的控制

a. 每半年对防静电防雷装置进行一次检测(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并对各部件、附件进行检查维修。

b. 工作人员必须穿戴防静电工作服进行作业。

2.3.3氧气设备未进行脱脂处理的控制

a. 工作前检查周围物品是否有油脂或助燃物。

b. 检查工具、管路等部位是否被油脂污染,并及时进行脱脂处理。

c. 在工作前应对工具、备件及设备进行脱脂处理。

d. 在操作过程中要缓慢进行,避免过急、过快操作。

2.3.4气体错充装的控制

a. 汇流排充装接头更换为防错装接头。

b. 气体充装前检查瓶色、字样、介质。

3.做好气瓶充装前的安全检查,是气瓶安全管理的最重要环节

气瓶事故大部分原因是永久气体(临界温度小于-10℃的气体)气瓶混装、错装等因素引发的。因此,气体充装前必须对气瓶逐只进行认真检查。

3.1判别气体性质的方法

a. 感官检查法。就是指用肉眼或低倍放大镜等工具逐只对充装气瓶,从瓶帽、瓶阀(易熔合金塞)到瓶体进行认真观察、判断,其中包括气瓶原始标志、检验标志、颜色标志(瓶色、字样、字色和色环)、外表缺陷或强氧化性气瓶身上是否有油脂,以及对瓶内剩余压力等逐项进行检查检验。

b. 烟火点试法。用洗耳橡胶球,从瓶阀出气口处抽取气体,然后在允许动火处吹向点燃的条香或盘香(蚊香),以火焰特征鉴别瓶内剩余气体性质。条香或盘香(蚊香)接触洗耳橡胶球吹出的气体后,发生剧烈燃烧并呈光亮现象,表明瓶内剩余气体为氧气或氧化性气体;火焰呈红色并发出“噗噗”轻度爆鸣声,表明瓶内剩余气体为可燃性气体;条香或盘香(蚊香)明火遇气熄灭,表明瓶内剩余气体为非可燃或非助燃性气体;气火相遇发出爆鸣声响,或洗耳橡胶球弹离手握而爆破,表明瓶内剩余气体是氢且已形成爆鸣性混合气体;吹向点燃的香条的气体呈现出黄色,并发出刺鼻的氯气气味的是氟氯烷气体。

此方法是用火焰特征鉴别剩余气体性质,适用于氧、氢、空气、氟氯烷气体及氩、氦、氪、氙等气体。

3.2鉴别气瓶能否充装的检查方法

若发现气瓶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处理,否则严禁充装

a. 气瓶原始标志是否符合标准和规程的规定,钢印字迹是否清晰可辨。

b. 气瓶是否在规定的定期检验有效期内,其检验色标是否符合规定。过期气瓶,不得充装使用。

c. 气瓶外表的颜色、字样、色环等标志是否符合GBH7144-1999《气瓶颜色标志》的规定。

d. 气瓶安全附件是否齐全并符合技术要求。气瓶安全附件包括瓶帽、护罩、易熔合金塞、防震圈等,其中除易熔合金外,均属非承压件,但都是气瓶不可缺少的安全附件,因此属于不可忽视的检查项目。

e. 气瓶内无剩余压力,剩余气体与预装气体是否相符合。

f. 盛装氧气或强氧化性气体气瓶的瓶阀和瓶体是否沾染油脂。凡与氧气或氧化性气体气瓶接触的工作人员,其双手、面颊、头发及手套、衣服和工具等均不准沾染油脂。

g. 瓶体有无裂纹、严重腐蚀、明显变形、机械损伤以及其它能影响气瓶强度和安全使用的缺陷。

h. 气瓶是否有合格证。

i. 新投入使用、经定期检验、更换瓶阀或因故放尽气体后首次充气的气瓶,除压缩空气气瓶外,均按规定对瓶内气体进行置换或抽真空处理。

4.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可杜绝充装气瓶安全事故隐患

a. 永久气体充装操作人员必须经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持有气体充装员资格证书,同时必须严格遵守气体充装工艺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

b. 操作人员应穿戴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操作前,检查充装设备、管道、阀门、仪器、仪表、工卡器具是否齐全、完好,是否安全、灵敏、可靠。

c. 应尽量采取螺纹连接形式的卡具,其目的可以防止气瓶错装,引起的爆炸。

d. 从充气开始,应随时观察压力的变化。在瓶内压力尚未达到充装压力5MPa前,操作者应用手摸气瓶瓶壁,并逐只检查瓶体温度是否正常,若发现有的气瓶不进气(气瓶壁无升温)或漏气,应及时查明原因,妥善处理。除了手摸瓶温以外,还应注意监听瓶内有无异常音响,并查看瓶阀密封是否完好。

e. 为防止超压,应安装电接点压力表,保证超压时报警。

f. 凡与氧或强氧化介质接触的人员,其双手、服装、工具等均不得占有油脂,也不得使油脂沾染到阀门、管道、垫片等一切与氧气接触的装置物件上。若发现有时,应用四氯化碳或酒精擦洗干净,方可使用。因油脂遇3MPa以上高压氧气时会产生自然。

g. 充装可燃气体或助燃气体的充装台,应采取可靠的防静电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应小于10欧姆,每半年对防静电防雷装置进行一次检测。电器照明均需采取防爆型产品。操作人员不得穿戴化纤质地的衣帽以及带钉子的鞋。

h. 在充装场所应悬挂严禁吸烟,杜绝一切火源的警示标语。检修需动火时,必须采取可靠的措施,并应经批准,领取动火证后方可动火。

5.结束语

要保证气瓶的安全可靠性,必须加强气瓶的安全管理,愚者用鲜血来吸取教训,智者用教训避免流血。永久气体气瓶充装必须从源头抓起,完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采用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估的管理办法,能有效控制气体充装工作流程中的安全隐患问题,确保充装站充气过程安全,气瓶使用单位安全。

参考文献:

1.气体充装安全技术

2.气瓶检验安全技术

第11篇

关键词:水库坝基;防渗漏施工;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水库是我国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设施,其不仅能够给农业发展、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水源,而且能够有效防御洪水灾害。我国在建设水库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正是因为历史悠久,导致现有的许多水库都出现了病险问题,尤其是坝基的渗漏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水库坝基的防渗漏处理的必要性日益突出。

1水库坝基渗漏的主要原因

1.1坝基设计不规范

当前,我国许多的水利工程通常都是工程设计与工程施工同时进行,导致了一些工程的设计图纸非常不规范,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就被应用到实际的工程施工中。许多工程项目在设计上盲目的追求进度,片面照搬经验,在没有经过认真地对放水、泄洪等需求进行认真的考虑之后,就采用坝下涵管、经济边坡等,这就很容易导致溢洪道和放水涵管的尺寸不合适,或者是坝身非常单薄,水库的防渗体明显偏小。与此同时,一些小二型的水库工程项目往往还会出现没有在坝后进行反滤措施的设置,进而导致偏高的出逸点,或者大面积的漏水。

1.2先天性地质缺陷

由于许多水库工程项目受到开工期限,或者是其他原因的制约,一些小型水库,以及重要的山塘等在建设之前,往往没有经过充分的地质勘查,有的水库建在熔岩,或者有很深的覆盖层的地区,而且在开工之前没有进行新鲜基岩的开挖工作,甚至在发现问题以后,不采取措施进行维修,最终导致坝基渗漏,或者坝后沼泽化的发生。也有一些水库为了能够降低投资额,没有对经过风化的山包等进行处理就直接应用为坝基的一部分,进而导致了坝基的渗漏问题。

1.3施工问题处理不当

在水库新建方面,我国有着多年的历史。早期兴建的一些水库,由于受到当时质量监测和施工技术的限制,导致了许多工程的碾压强度存在欠缺,或者有许多的填筑材料没有经过充分的粉碎就被施工使用。有的工程采取分段施工的方法,但是在施工的接头处的搭接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也有的旧水库经过了多次的加高加厚以后,坝基和坝基两侧的山坡没有进行妥善的处理,导致了渗漏问题。与此同时,还有的水库工程项目的坝后排水的反滤层质量不合格,导致出逸点太高,使得渗水溢出。

1.4虫害

相关调查说明,许多水库的坝基发生漏水现象都是由于虫害导致的,特别土栖白蚁。土栖白蚁具有一定的广布性,而且隐蔽性也非常好,这种动物的危害看似很小,但时间长了,危害是非常大的,而且很难控制。这种问题通常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如果没有及时将其杀灭,或者使用毒土进行处理,则很有可能使得坝体发生漏水,尤其是在持续高水位的时候,甚至会出现溃决。

2水库坝基防渗漏施工措施

2.1帷幕灌浆防渗技术

该种防渗技术效果好,投资少而且施工简单,因此是一种适用性较强的技术。帷幕灌浆选用纯水泥浆,经过相应的分析,根据洞孔和裂缝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浓度,如果用量很大的话,可以掺入一些粘土、水玻璃等来增加材料的强度。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有:第一,灌浆时要将水库中的水放空,达到帷幕的效果;第二,如果灌浆孔口的气温过低时,不能进行灌浆;第三,完成灌浆之后,要封填所有的洞孔,同时要进行编号;第四,要做好记录,建立相应的技术档案。

2.2深层搅拌法水泥土防渗墙

深层搅拌法水泥土防渗墙是利用钻搅设备将地基土水泥等固化剂搅拌均匀,使地基土固化剂之间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硬凝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水泥土。深层搅拌法包括有单头搅、双头搅、多头搅。水泥土防渗墙是深层搅拌法加固地基技术作为防渗方面的应用,作为水泥土搅拌桩防渗墙,现在一般的采用专用的成墙施工机械—多头小直径深层搅拌截渗桩机,施工时采用的是湿喷工艺,即随着搅拌叶片在地层中搅拌的同时,利用泥浆泵通过钻杆连续不断的向地层中输送水泥浆液,使之与土体均匀混合。成墙施工时如果要求复搅,按提升过程喷浆与否,分为“四搅四喷”和“四搅两喷”。多头小直径深层搅拌桩水泥土防渗墙施工工序为:下钻—喷浆 搅拌—提升—复搅复喷—移位重复以上工序直到单元墙体完成。深搅法适用于墙体深度一般不超过25m,粉细层、粉土、砂壤土地层(地基承载力不大于120MPa)。

2.3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技术

该种防渗技术是使用专用设备,在坝体中建造槽型孔,将用于固壁的泥浆用高压泵压入孔底用直升导管给槽孔内浇灌混凝土,进而形成混凝土墙,实现防渗。塑性混凝土有着适应性强、极限应变大和抗渗性能好等特点,它的施工基本步骤是:第一,导向槽和施工平台的修建;第二,进行槽段划分,槽段的长度越长越好,这样可以减少出现接头,有利于墙体整体性的提高;第三,浇筑混凝土,在浇筑混凝土时,最好采用直升导法,将混凝土通过输送泵送到储料斗里面;第四,泥浆固壁,施工过程中,固壁的泥浆与工程的进度以及槽壁的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五,清孔换浆,抓斗在进行抓孔时,泥浆中可能会混入一些细沙等沉积物,在进行混凝土浇筑之前,必须要将这些沉积物清理干净,要不然会给墙体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危害;第六,墙体塑性混凝土的浇筑,在浇筑时,采用泥浆下直升导管法;第七,连接槽段,采用接头管法进行墙段的连接。

2.4水平铺盖防渗法

水平铺盖加固的工作原理是根据设计要求的各项技术指标通过碾压试验取得施工参数后,利用现代化先进施工设备对粘土进行运输、摊铺、整平和碾压,使其达到要求的各项质量指标,同时根据粘土铺盖主要是水平防渗,渗流方向为上下式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高纵横接缝面的处理质量,既保证工程质量满足库底防渗要求,又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缩短工期。

水平铺盖施工要点:铺盖下卧冲积层内渗透坡降不能超过冲积层土沙的允许渗透坡降,达到地基渗透稳定;通过铺盖的渗透坡降不能超过铺盖土的允许坡降,达到铺盖填土渗透稳定;下游渗流出逸处的剩余水头,不至于产生渗透破坏,达到渗流出口渗透稳定;渗流量小于允许损失量,达到渗流损失量最小。铺盖厚度与密度应满足铺盖本身的渗透稳定的要求,而不到于被水头渗透力穿破。一般采用碾压施工时,铺盖前端厚度为0.5—1.0m,末端与坝体接合处厚度为1/6——1/10水头,均质坝体可稍薄些。如土料透水性较大,密实度较低还应加厚。铺盖透水愈小,厚度愈大,防渗作用愈好。一般应是地基的几百分之一,甚至上千分之一。铺盖加固应严格控制质量,特别是接触部位,更要保证质量。铺盖与地基接触处,如地基透水性大、级配差的砂砾石层,则应加铺反滤层,以免水库蓄水后,加固的铺盖重复发生裂缝、塌坑等。在加固铺盖时,应采用碾压法施工。在特殊情况下,如不能放空水库时,也可利用水中倒土、深水抛土等方法,但只能作为加固的辅助手段。

2.5使用化学补强技术处理水库渗漏

化学补强是在不改变原工程结构的前提下,利用原混凝土结构强度,对其薄弱环节产生的裂缝和破损部分,采用化学物质环氧材料进行局部修补的一种方法目的是恢复建筑物的整体性,保持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抗渗性。环氧材料具有较高的粘结强度,并具有一定的弹性能与新老混凝土很好地结合,是目前较理想的防渗堵漏新型材料,其组成成分主要有: (1)主剂环氧树脂是有环氧基团的高分子聚合物,其结构是线型的,本身不会固化,但流动态随温度高低而发生变化加固化剂后,具有良好的粘结性; (2)固化剂; (3)增韧剂; (4)稀释剂; (5)填料等。

3结语

控制坝基渗漏的方法很多。为减少坝基渗漏量,可以采用上游水平铺盖、垂直混凝土防渗墙、帷幕灌浆及堵塞溶洞等措施;为减小压力或渗流梯度,通常采用排水孔、排水廊道、减压井等工程措施。根据坝基地质条件和渗漏量情况选取上述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上堵下排,就会获得良好的防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金花.水库大坝安全监测鉴定评价新标准与除险加工工程技术及洪灾风险评估预控实用手册[M].宁夏:宁夏大地音像出版社,2005.

[2]浅谈水库大坝灌浆施工技术方法与防渗加固处理方案特点[J].四川建材,2009

第12篇

关键词:钢结构;防火涂料;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 A

钢结构防火涂料是指施涂于建筑、构筑物的钢结构表面,能形成耐火隔热保护层以及提高钢结构耐火极限的涂料。随着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建筑结构形式日新月异,钢结构由于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好、施工快、建筑基础费用低、结构占用面积少和工业化程度高等特点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钢结构虽然不燃,但是极易导热,当自身温度达到540℃以上,其力学性能迅速下降,而当温度达到600℃时,钢材的强度几乎为零。

钢结构的防火措施多种多样,过去曾采用浇铸混凝土外壳,用耐火砖等设置阻火屏障、用石膏板等不燃材料包覆或采用空心管材内部充水冷却等方法。现在更多的是采用喷涂钢结构防火涂料的方法保护钢结构,由于这种措施防火隔热性能好,施工不受结构几何形体限制,一般不需要增加辅助设施,易于实施,还有一定的美观装饰作用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钢结构防火涂料的选型、耐久性、施工质量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通病,也给防火监督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1. 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通病问题

1.1 安全性问题

目前广泛使用的薄型和超薄型防火涂料的膨胀阻燃体系大多为P-N体系,包括三个部分:酸源、碳源和气源。防火涂料遇火产生膨胀从而对基材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其阻燃成分有可能释放出诸如NH3、HCN、HX、Nox、CO、C12、Br2等有毒气体。如果这些气体的浓度超过了人体的耐受极限,就会对未及时逃离火灾现场的人员以及消防灭火人员产生危害,这是一个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而目前有关钢结构防火涂料的国家标准中尚未考虑防火涂料遇火后产生有毒气体的种类、限量及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应对此作深入的研究。

1.2 耐久性问题

钢结构防火涂料的耐久性问题是影响钢结构防火保护成效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钢结构防火涂料的耐久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对国内11种饰面型防火涂料进行了3年耐久性考察。膨胀型防火涂料的防火性能是靠其有机成分的物理化学反应而实现的,但防火涂料在长期暴露中必然出现有机成分的溶出、分解、降解等老化失效问题。相对而言,厚浆型防火涂料的耐久性优于膨胀型防火涂料,但厚浆型防火涂料也同样会在长期使用中防火性能降低。它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涂层孔隙的变化而产生,如在长期使用中水及C02气体的作用使涂层孔隙率提高并最终由封闭的孔隙而成为贯通孔隙,从而使得涂层热导率加大,降低了涂层的隔热性,而厚型涂料的厚度能够有效保证钢结构防火性能整体降低不大。

1.3 测试方法问题

钢结构防火涂料因其使用环境、受火类型不同,对基材的保护作用也就不同。如在石化企业的火灾中往往是由于设备和管道内的可燃介质发生跑冒滴漏,遇火而引发,属烃类火,因而其支承设备、管道的框架、支架和管架等钢结构所用的防火涂料的耐火极限应以烃类火的升温曲线来测试,才更接近实际。因此以一种模式的温升曲线去核定所有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显然是不合适的。此外,构件在测试时和在实际火灾情况下因其所受的荷载状况不同、构件的约束条件及所在结构的复杂性不同以及受火面实际作用情况的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实际火灾中任何暴露在火焰中的单个构件都只是整个大构件的一部分,此构件的绝大部分还都处于冷却状态,因此从测试得来的耐火极限数据与实际结构中的构件在真实火灾情况下会有较大偏差。

1.4 标准滞后问题

目前我国现行钢结构防火设计主要是根据处方式的防火规范来确定钢构件防火被覆厚度,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比较贴近构件在真实结构中的耐火时间,但未能充分考虑具体建筑的使用功能、火灾荷载、火灾延续时间及实际温升效果对构件的影响,尤其在对一些超大型和特殊建筑的设计中,这种处方式钢结构防火设计方法更显得力不从心。虽然我国的建筑法规规定建筑物防火涂料性能的验收由消防部门负责,但一直以来由于缺乏现场检测的标准及可操作的方法,使得对防火涂料性能的检测实际上难以进行。钢结构防火涂料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滞后于产品的生产与使用,这就使得防火涂料的生产与销售以及公安消防部门的监督管理容易造成无据可依的局面,部分劣质产品鱼目混珠,为钢结构的安全使用带来了隐患。

1.5 产品监管问题

作为特殊建筑材料的防火涂料生产定要通过国家有关行业管理部门认证后才能营业,生产的产品要经过国家专门的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并由消防部门发放生产许可证方能进行生产和销售。可见,防火涂料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是受行业管理部门管理和监督的,正常情况下不易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但在现实中,确有一些厂家采用各种以假乱真手法使生产的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在防火涂料的生产、销售过程中,少数厂家为了获取消防管理部门发放的资格认证,通过国家消防产品检测机构的检测,取得生产、销售防火涂料的许可证,采用送检样品一套标准,对内生产产品另一套标准的方法。一旦通过检测,取得生产、销售许可证,在以后的生产中则置标准生产工艺于不顾,为了减少成本,降低原材料的等级,改变配方减少有效成分,甚至掺假。更有个别厂家用高价购买少量国外产品,改换包装后冒充本厂生产的送检样品蒙混过关。

2.对策研究

对于目前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通病问题,应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切实改善和提高钢结构的防火性能,来确保以钢构件为承重结构的建构筑物达到相关消防技术规范的耐火极限要求。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应对措施:

2.1 安全性问题的应对应进一步加大对钢结构防火保护技术的研发工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加快研究和开发性价比高、防火稳定性强的新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各科研机构、院校和设计都应该引入安全环保研究及设计观念,并在研究及设计上严格计算钢结构的防火保护层厚度与构件承受的有效重力荷载和构件的截面系数来选配合规的防火涂料,同时进一步需要具有一定规模的钢结构防火涂料的生产厂商对安保设计理念予以贯彻及推动。在探索和建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安保评介和测试体系中,必须严控钢结构防火保护技术规程和行政流程,以确保钢结构防火涂料在建筑行业的运用更符合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安保要求。

2.2 耐用性问题的应对在选用钢结构防火涂料耐用性的保护技术方面上,首先要严格按照《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范》对不同钢构件采用不同防火保护方法。例如,厚涂型防火涂料由于其主要成分为无机材料,不易老化、耐火时间长,适合于耐火极限要求高或永久性建筑隐蔽部位(梁、柱)的防火保护,而薄型涂料抗震性好,但耐火时间短,适宜用在1.5H以下的结构(网架、轻钢屋梁);二是根据不同的钢结构防火涂料,为防止涂料的老化及有效成分的析出,采用相应涂层保护方法,尤其是超薄型和薄型防火涂料,增加保护层甚为重要。例如,超薄型防火涂料涂层厚度不足3毫米,一旦其膨胀性能丧失,对钢结构的保护作用几乎为零,有实验证明,选用环氧树脂为成膜剂、以氧化锌或磷酸锌为填料的底漆增加钢结构保护层或者增加多层喷涂工序,既有利于提高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膨胀体对基材的附着强度,又保证防火耐用性能得到较好的兑现,进而提高防火涂料在钢构件上长期附着的可靠性。

2.3 测试和标准问题的应对 钢结构防火涂料作为钢结构使用功能的补充材料,其性能化要求具备理化和耐火两方面共同组成。积极开展性能化消防技术规范在钢结构建筑防火保护领域的研究,并通过设计规程来规范实际测试来总结出适应新环境下的钢结构防火涂料的标准。

上世纪80年代的性能化消防设计规范目前在国外及我国的港、台地区正呈良好的发展态势,这种基于火灾试验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全新消防设计思想,是消防技术规范应用的一次里程碑式的变革。在钢结构的防火保护设计中引入性能化概念也是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领域。钢结构防火保护性能化设计的一般流程。首先,对个案建筑物进行详尽的火灾风险评估,确定建筑物的危险等级;再则,在发生火灾情况下,对人员疏散状况的评估;其三,是对发生火灾时对建筑物财产损失的评介;最后,对比核算建设和日常维护的成本。通过规定设计规程,最终确定对承重的钢构件采取怎样的防火保护水平,这样做,既满足安全优先,又兼顾成本效益,是钢结构防火保护技术应用的发展方向。

在规定设计规程后,再通过模拟火灾试验样本数据明确设计运用的方法是对测试理论的有力验算,同时也是出具新标准的理论支撑。首先,需模拟火灾试验,设定火灾场景;第二,再模拟火焰和烟气的蔓延和流动;其三,通过控制烟气层的清晰高度校核人员安全疏散时间;最后,通过烟气模型的计算,验算钢构件的高温下的热稳定性,确保结构在预期时间内不倒塌。

2.4 产品监管问题的应对 钢结构防火保护材料的好坏是确保钢结构建筑的消防安全前提。消防机构在出具审核意见书的同时,应专门向建设单位发放消防产品选用告知单,内容主要是如何选用和查询消防产品。建筑单位在产品现场前及时反馈给公安消防部门,共同做好消防产品抽检,要求销售单位提供选用的防火涂料市场准入资料,并附有涂料品种名称、技术性能、生产厂家、生产批号、储存期和使用说明等。公安消防部门应定期通过网站、通报等形式将抽检的防火涂料质量对社会公布,及时消纳社会上各个层面的监督反馈意见,是能够解决防火涂料生产流通环节中出现的名不符实问题。消防检测机构和相应政府执能部门应针对企业和涂料在生产和流通环节中的问题建立相应的监督体制或者强制性操作规范。将防火涂料的检测、生产进行应用规范化、操作细节化,使得防火涂料能真正的对钢结构起到保护作用。钢结构防火保护的消防行政管理工作,要从钢结构建筑防火设计审核、施工现场监督检查、钢结构防火涂料产品质量监管以及建筑工程消防验收等环节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协作,让钢结构防火保护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3.结束语

在钢结构防火涂料得到普遍的运用情况下,通过对其通病问题的解析来提醒科学合理的选择防火涂料品质对保障钢结构建筑在火灾中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强势行政监管、规范设计方式、严控施工工序等手段是对钢结构防火涂料在建筑市场能够安全运用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风,覃文清.钢结构防火涂料的研究及应用.涂料工业.1999(3):31~34

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14907-2002.钢结构防火涂料.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