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村治理体会

乡村治理体会

时间:2023-06-12 14:46: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治理体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村治理体会

第1篇

今年,文大叔早早就对苗年开始期待,还和邻居们讨论到底会有多少游客来到寨子一起吃长桌宴。他家的民宿从春天路边野花盛开,一直忙到国庆稻米收割,过去几十年从来没有这么多人来到过龙塘。

穿过山中薄雾进村,吃过龙塘鱼酱的人,都说“龙塘不错”。

龙塘是融创中国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案例之一。2018年融创中国联合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进驻帮扶,2019年全村脱贫成效检查通过,2020年帮扶成果移交,2021年融创宣布继续支持龙塘乡村振兴工作。曾经被千米海拔深山“封印”,大部分青壮年流失到广东、福建、浙江、北京打工,老幼留守、村落衰败、年关冷清的百年老寨,复活了。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再向前一步,为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图景实现。

融创中国之前积极参与了13省21村的帮扶工作,2021年又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并从龙塘的乡村振兴实践中总结经验,在重庆中益乡、延安万庄等大量帮扶项目开展中进行补充迭代,归纳了基于企业责任和自身资源的融创乡村振兴模式:通过文旅切入,实现“四推动、五振兴”,切实助力乡村在产业、组织、文化、人才、生态维度上全面振兴。

1

以文旅带动一产、二产,打牢产业基础,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村穷,是因为产业弱。据统计,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56,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偏高水平,意味着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城乡产业差距是导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农户为了保障生活水平,不得不外出打工。人才外流,又进一步削弱了乡村的产业基础,尤其是在偏僻地区。

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成为改变乡村现状,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之一。融创在龙塘村的帮扶过程中发现,此前因为交通闭塞,龙塘保留了良好的自然资源,且有完整的苗寨村落风貌和苗族的人文环境,具备做文旅乡村的基础。

而融创自身在文旅产业方面有技术优势和运营基因。因此,“文旅切入”成为龙塘乡村振兴的第一落点。融创依据龙塘自然人文资源,定制了观光游+苗乡生活方式深度体验的多层次文旅产品体系。

常年在雷山县城打工、老房闲置的村民文武家和另外一家贫困户的房子被融创与友成基金会帮扶项目组整体翻修,改造成荷塘雅苑、粮仓楼,做成了示范民宿。并因此带动了村里15户村民相继自发改造了自家老房子,开起民宿和商店。

融创又联合知名设计师孟凡浩建造了“龙塘山房”这一高端民宿IP,和村民家的民宿形成产品错落搭配。大体量民宿形成配套,龙塘的村容、道路、居住设施也得到规划、修整和升级,龙塘也具备了接待游客的前提条件。

改造好“硬件”,经过企业自身资源和平台导流,大量游客涌进龙塘和村民们一起过上苗年、鱼冻节。预计2021年全年,龙塘接待游客数量将突破万人,为龙塘带来三百万元左右的收入。有了客流和知名度,再加上文旅产业建立之后部分青壮年回归,龙塘的产业被真正激活。

在此基础上,融创联合友成基金会又对龙塘村产业进行了调优升级。一方面,支持龙塘的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协助龙塘打造“龙塘好物”自有农产品品牌;另一方面,通过消费扶贫方式,打通推广渠道,带动龙塘村合作社销售本地鱼酱酸、茶叶、玫瑰花等产品的市场化运转,形成可持续模式。

农村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的“博物馆”,像龙塘这样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不仅具有数百年历史,还保有有自己独特的技艺和文化习俗。因此,融创在龙塘挖掘苗乡非遗文化,通过技艺、技能培训打造“绣娘团”和扎染、苗绣等文化特色产品,搭建文化产业,增加龙塘产业体系的立体性和体验感。

建立产业体系是融创乡村振兴模式的抓手。通过文旅切入带动一产、二产,龙塘形成了旅、农、文乡村“新三产”的跨界深度融合,用产业化思维推动了龙塘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产业带动,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并打造经营性收入、工资收入与财产性收入的多样化增收体系;另一方面,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安居乐业的乡村新生活方式;此外,还通过产业化运作,增加了公益触点,拓展了公益场景,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乡村振兴中。

2

建设乡村治理体系,强化人才支撑,推动可持续运营

2018年12月,龙塘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前在外打工、夏天才回村的文远胜看到村里的新变化之后,决定留在村里,加入合作社。文远胜的父母强烈反对,但他自己则异常坚定。

合作社组织开展了生态稻米种植和销售试点工作,文远胜和另外6名村民积极响应。今年他们种植的 6.9亩红米,5.4亩香米,预计产值可达11.7万余元。除了村里的经营性收入,种地的收入也提高了,又可以陪着家人孩子,文远胜的生活有了富足感。

组织村民开展生态稻的种植和销售试点,推动农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之外,融创和友成基金会帮扶项目组还以合作社为基础,带动成立了非遗发展小组、社区应急响应队、导赏员小组、民宿发展管理小组等,通过一个人带动一批人,通过一批人影响一村人。

非遗工坊成立的时候,在外打工的潘晓芬也和丈夫回到了龙塘。她很快成为非遗工坊第一批参加培训的“绣娘团”成员。她们的蜡染、苗绣产品,现在已经成了村里的特色旅游产品。潘晓芬自己在今年也成了非遗工坊的负责人,开始培训更多年轻女性成为“绣娘”。

没有产业引不来“金凤凰”、留不住“能人”是以前乡村的痛点。现在的龙塘有了产业体系,人才能不能跟上、有没有成长空间、愿不愿意留下来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龙塘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在融创和友成基金会的指导下成立,之后又以合作社为示范,引导村民自发组织了各类经济、技能培训、文娱、公益小组。帮扶项目组还展开了一系列培训,这些培训包括了餐厅和民宿的运营管理、蜡染和苗绣的技艺技能学习、非遗文化和非遗产品的市场推广、生态农产品的种植技术,以及合作社等小组的管理知识和龙塘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机制等等,逐步培养提升龙塘村民的运营和市场开拓能力,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合作社资金互助小组也在融创与友成基金会的推动下成立。通过资金互助的方式解决村民在生产经营和生活提升方面碰到的资金问题,同时又将利息收入归还于龙塘,用于敬老社员的生活改善。

龙塘的生产、管理方面有了组织协作体系,过去农户自给自足、各自为战的状况被改变,村民之间再也不是“小散”关系。通过生产经营管理培训、职业技能培养、资金互助,龙塘的村庄治理能力也得到提升,有能力的村民也可以在新的体系中找到位置,发挥更大作用。村民有了成就感和可持续运营能力。

在中益乡,融创捐赠建设初心学院,联合清华大学开展党建引领、组织振兴工作。清华大学乡村振兴重庆石柱远程教学站、清华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初心学院挂牌,面向党政干部、企业管理者举办高层次教育培训,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治理能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以初心学院探索“党建引领”,不仅让中益乡实现了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教学基地的模式也搭建了中益乡和校企资源的长期联结路径,形成了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融创认为,乡村振兴模式中,产业是实现目标的路径,人则是一切的基础和源点,通过人才培养激活人的因素,才能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产业和治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这是融创乡村振兴模式的关键。

3

改善人居环境,复活风俗风貌,推动人文宜居生态

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距体现在现代化程度上,但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具有其独特性,大量民风民俗和建筑风貌还带有文化的传承功能,需要被充分尊重,这是融创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原则性前提。

例如,龙塘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至今保留了大量传统建筑。全村285户中有苗寨吊脚楼200余座,其中一百年以上的传统建筑就有9座。村里还有大量古树和一口古龙井,每逢新年和嫁娶,龙塘人都会去古井挑水取一个好的寓意。

位于石柱县武陵山区大风堡原始森林深处的中益乡,是土家文化的传承地。融创联合清华大学设立了非遗研培点,启动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针对本地百姓和相关爱好者提供技术培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文化是乡村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失的精神内容和身份认同。融创认为,尊重乡村风俗风貌,才能达成乡村振兴的真正意义,实现乡村和城市的融合发展。

因此,融创在乡村振兴模式中,会先对乡村的资源和文化进行摸底和系统梳理,做因地制宜的文化激活,不搞标准化设计,不建“欧洲村”,不盲目推进现代化,重点做人居改造和历史人文特色景观带的打造。

在被帮扶之前,龙塘村委会主任文冲有一个心愿:改造之后的龙塘仍“保持原有的生活形态,不走过于商业化道路,而是做成一个苗家生态核心博物馆。”

龙塘帮扶建设期完成并运营迄今的一年内,文冲的愿望实现了。龙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被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苗年、鱼冻节、吃新节等重要节日比以前更加热闹,游客们来到龙塘和村民一起跳芦笙、抓鱼、斗鸟、拔河、赛苗歌、斗牛,还喝上了村民自酿的米酒。住吊脚楼、深度体验龙塘的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最吸引游客们的旅游项目。

在重庆中益乡,融创根据村里的生态和历史文化,捐赠打造初心学院、毕兹卡里、中华蜜 蜂谷、伴乡原宿四大项目,带来了中益乡基础设施的巨大改善。一套绵延 6 公里的景观谷地在“乡村地文化渲染+旅游产业唤醒”理念中,复原了中益乡的土家文化和乡村文化,同时融入红色主题游,打造旅游体验和文化教育复合功能空间,让它成为了被激活的中国传统村落人文宜居新样本。

通过乡村振兴复活传统村落和文化,提供一个区别于城市的美好生活样本,这是融创做乡村振兴看到的另一层重要意义。

4

做好教育帮扶,提供多样化教育支持,推动下一代看见美好

乡村化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生活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乡村的教育资源和城市的差距却显而易见。因此,教育帮扶是融创乡村振兴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教育扶智方面,融创将英苗培养计划带进大山,用教育的力量让龙塘的未来焕发生机,嫁接自身文旅及文化资源,打造“一进+一出+全面探访”的助学模式,更深度、长线地为龙塘等乡村的孩子提供多样化教育支持。

针对乡村学校教育设施、教学器材等硬件和课程落后、信息“软资源”鸿沟两大方面的不足,融创一方面通过捐赠教学器材、改善学校设施,提升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募集网上名校精品课程,搭建英苗书屋,邀请部分师生代表走出大山体验外面的世界,开拓师生视野,建立信息获取渠道和意识;此外,融创还通过教育基金方式给具备特定条件的学校、学生提供更多维度支持。

通过教育帮扶,让乡村的孩子亲身体会到爱心的温暖,发现更美好的世界,对未来抱有信心和希望,这是融创做乡村振兴的一点心愿。

第2篇

10月12日~13日,长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新农村建设推进会。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精神,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安排部署城乡双向一体化试点工作和当前农业农村的各项工作。

会议采取参观典型、专家辅导、集中开会、经验交流的方式进行。10月12日,在郑文芝副书记、陈巳副市长的带领下,利用一天的时间,全体参会人员参观了双阳、莲花山、九台、德惠、农安和绿园6个县(市、区)的11个新农村建设典型。10月13日上午,邀请省财经办郭庆海主任做了《关于农村发展形势与任务》的专题辅导报告;市委副书记郑文芝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重要讲话。同时,会议总结交流了德惠市和双阳区整体推进经验,学习推广了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土地整理推进新村建设模式、九台市龙嘉镇红光村村企联姻建新村模式、莲花山开发区景观带建设模式、绿园区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模式等新农村建设模式。会议还就当前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印发了《长春市城乡双向一体化试点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会议对过去几年长春市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会议指出,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全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结合长春实际,突出抓好167个省级示范村建设,创新开展市级领导联乡包村活动,深入开展乡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长春市农村呈现了令人欣喜的显著变化。

会议认为,长春市新农村建设经验可以概括为:一是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机制;二是建立了领导、部门和社会力量帮扶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三是推广了旧村整治、新村建设、迁村并点等分类改造建设模式;四是丰富了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等发展形态;五是探索了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村民自治的有效途径。这些思路、经验和模式也是下一步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法。

会议对全市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和“三化”统筹的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继续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工程。要突出示范村功能建设,科学谋划村镇布局,构筑城乡联动的新型村镇布局体系;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突出提升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型产业,构筑结构合理的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突出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推进村屯环境整治,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生态建设体系;突出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构筑和谐稳定的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创新思维,抓住工作重点,用现代意识教育农民,用现代装备武装农村,用现代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农业。

会议提出,要推进城乡建设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生态建设、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六个一体化”;实施农村产权制度、土地综合整治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社会基层治理结构改革“六项基础改革”;建好以工业集中区为代表的产业发展平台以农村新型社区为代表的乡村治理平台以土地承包权流转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三个平台”。

长春市各县(市、区)党委和政府分管领导、市直农口部门负责人、各县(市、区)和开发区新农村办负责人、联乡包村工作责任部门负责人、城乡双向一体会试点乡镇党委书记参加了会议。(长春市农委 供稿)

第3篇

关键词:乡村人居环境;新农村建设;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F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2-0023-06

1978年以来,我国进入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的加速期,转型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的共同特征[1]18。然而,在异常快速和单一经济驱动的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与城市人居环境一样,我国乡村人居环境也日趋恶化,诸如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乡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缺位、乡村人居建设的无序以及乡村社区文化的衰落等现象逐步在农村中蔓延、扩散。乡村人居环境的恶化无疑反映了当今中国农村存在严峻的人地关系危机,问题是我们对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学术准备还相当不足,国内整体的学科架构还未形成。纵观国内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研究相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周庆华[2]120、雷振东[3]120、李志刚[4]18从建筑学视角研究乡村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2)李伯华[5,6]从地理学探寻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机理与途径;(3)邓玲等[7]、李伯华等[8]、刘戎等[9]从社会学视角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的生成逻辑和现实感知;(4)彭震伟等[10]、周侃等[11]不同空间尺度的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与整治。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关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探索,更多的是从建筑规划、乡村聚落、乡村发展等方面进行讨论,学者们的探索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经验和理论借鉴。但是,任何乡村聚落的演变、村庄的规划改造以及乡村社会的变迁等都是在一定的体制或制度环境下实现的,离开了一定的制度安排,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便失去了制度保障。因此,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本文试图从制度变迁和制度约束的视角出发,探索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制度约束与优化路径,旨在促进中国乡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制度安排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

进程的作用机理

乡村人居环境实质是社会、地理和生态的综合体现。首先,传统习俗、制度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将特质相同的农户置身于一个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构成了乡村人居环境的社会网络环境。其次,农户生产生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地表空间进行,这种地表空间不是虚构的,而是与农户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实在在的地理空间。最后,自然生态环境提供了人类发展所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乡村人居环境构建了一个可生存的、可持续的物质基础平台。三个子系统之间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共同构成乡村人居环境的内容[5]。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个维度考察。外部维度就是国家制度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是在国家制度主导下发展的,诸如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环境保护制度以及农村政治经济等制度的转变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模式、质量等密切相关;而内部维度就是基层社区建设,即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内生变量,包括社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居空间行为因素等。乡村人居环境正是在国家制度主导和社区建设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发展的,其价值取向是更好的保障乡村居民享有公平的环境发展权利,其途径之一就是引导社区人居空间行为,为乡村人居环境寻求微观基础。

很显然,当代中国农村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变迁改变了乡村农户的行为预期,增加了人居行为的不确定性,乡村人居环境的系统演变趋于复杂化,乡村人居环境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人居空间无序和社区文化衰落等诸多问题。从我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现实来看,制度安排或者制度变迁并不是直接对乡村人居环境发展产生影响,而是通过农户空间行为发挥作用。乡村人居环境是农户空间行为作用的外在表现,不同类型的农户空间行为对乡村人居环境的作用方式不同,影响效果也不同。具体而言,制度安排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有效的经济制度安排,从收益和成本两方面激励乡村居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农户交易空间不断扩张,追求居住质量的愿望更强烈。市场的渗透和社会分工的确立使农户与外界的关系日益密切,农户的消费空间、居住空间、就业空间及社会空间急剧膨胀,对乡村聚落环境和空间结构均造成极大影响;(2)通过有效的政治制度安排,使农户获得相对自由的行为空间,奠定了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的行为基础。政治制度通过法律纽带维护和协调农户的各种行为和利益矛盾,农户的空间行为被严格限制在法律的框架内。同时,新的政治制度需要实践检验和制度本身的缺陷又使农户空间行为出现一定的扭曲,二者总是不断在博弈中寻求均衡。农户行为日益融入到一个横向一体化的社会中,对传统乡村人居环境系统带来决定性的影响;(3)通过有效的投资制度安排,一方面增强市场的可达性,延伸农户的消费空间;另一方面,国家公共投资的空间指向能够有效引导农户的居住、就业和消费的空间分布格局,促进乡镇空间格局有序发展。

二、现行制度安排对乡村人居

环境建设的约束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发展战略的调整,城乡关系日益得到改善,农户就业空间转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进行,极大地促进了农户其他空间行为的扩张,对乡村人居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由于长期的观念积淀和制度惯性,我国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并发挥着重要影响力。就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现实性和紧迫性来看,我国尚有不少阻碍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制度安排未能打破,主要制度约束有以下方面:

(一)基层组织管理制度约束

基层组织管理制度是影响农户空间行为的最重要的制度性因子之一,是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的重要驱动力量。1978年以来,的瓦解宣告了“政社合一”的组织体制彻底改变,新的乡村基层组织结构开始形成,表现为国家权力的纵向收缩,乡镇一级成为基层政权组织,同时恢复成立了村民委员会即行政村制度。乡村基层组织结构和功能的调整对农户空间行为的扩张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国家基层权力机构止于乡镇,对农户的直接干涉减少,农户真正获得了相对自由的行为空间,为农户空间行为的扩张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乡政村治”的管理体制意味着农户有更多的民利和选择自由。农户不仅获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和生产抉择自,还获得了相对自由的就业选择权,为转移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基础。基层管理制度的变革和农户空间行为的扩张给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带来如下后果:(1)随着国家对农村基层组织控制力量的减弱,农户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居住空间需求越来越强烈。一方面改变了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新的聚落空间将形成,而聚落空间是乡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由于基层组织对农户生产活动的直接干涉减少,农户可以自由地选择种植结构和种植面积,为了获取最大收益,农户大量使用化肥,但很多化肥没有完全被土壤吸收,随沟渠流入河流,使农村河流普遍面临富营养化,农业面污染越来越严重。同时,农户基于住宅建设和扩大生产需要,大肆侵占和破坏村落公共资源,对村落生态环境造成很大负面影响。(3)基层权力机构的上移意味着对乡村政治思想控制的减弱,由国家主导的主流意识慢慢淡化。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中残酷的市场竞争和无情的优胜劣汰法则分化了原本高度同质性的乡村群体,促进了传统社会文化的转型。这种社会文化的转型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积极的、乐观的、健康的外来文化可以很好地引导规范农户的行为,从而引起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积极变化。反之亦然,城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文化的蔓延可能使一些农户不择手段地追求物质利益,加剧了城乡文化的冲突,腐蚀了传统纯朴的乡村文化。

(二)农村土地制度约束

土地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我国的实施和完善是一次伟大的变革,标志着农户个体的回归和延续。承包制恢复了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家庭成为独立核算的单位,恢复了经济功能,农户获得了生产经营权和产品分配权,极大地刺激了农户生产积极性。但若从产权清晰的角度来看,该项制度安排存在不少缺陷,即农户仅仅是获得了土地的承包权和生产经营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土地所有权由农民集体所有,但“集体所有”是一个虚化的概念,缺乏明确的责任主体,土地所有权归属不清晰,进而导致土地继承权、出让权、抵押权和入股权等权利无法赋予农户,农户不能获得完整的收益权。农村宅基地产权同样面临着类似的制度性缺陷。不完整的农村土地制度对农户空间行为和乡村人居环境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土地不能自由流转导致农村大面积的撂荒,村落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重。由于农村土地管理存在制度性缺陷,一方面,农户认为土地二轮承包30年不变,就是土地承包权不能动,另一方面,基层政府认为土地是集体所有,不敢采取措施鼓励土地流转,最终导致土地流转不畅,土地撂荒现象严重。撂荒阻碍了土地集约型利用,水土流失现象与日俱增,对村落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2)农户宅基地流转存在同样的制度性缺陷,导致农户居住空间行为的外向扩张,对村落空间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是村落空心化的主要驱动力量。由于受现行法律法规的限制,空废化的宅基地不能进行公开合法的转让,也无法复耕,只能闲置,加快了村落空心化;(3)由于农村土地流转不能顺利进行,相应的各种税费不能免除,农户难以摆脱土地的约束,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大了乡村地域范围内农户活动的频率和强度,不可避免对乡村人居环境系统产生影响。

(三)农村户籍制度约束

农村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构成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重要制度之一。195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标志着城乡壁垒的建立,并由此形成了城乡有别的粮食供应制度、住宅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消费制度、生育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形成加剧了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水平和价值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农户的行为空间被严格地限制在农村领域,由此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城乡“人居环境差”。虽然,90年代以来,国家对户籍制度进行了若干调整,但由于制度惯性,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以户籍制度为主体的城乡二元体制严重制约了农户的行为空间,给乡村人居环境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1)1958~1984年,国家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流失,而农村基层组织又无权解雇多余劳动力,使单位生产空间范围内聚集了大量的劳动力,农户的生产行为空间始终保持着密集化的特征,给乡村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为了提高粮食产量,除了过密化的劳动力投入外,扩大耕地面积成为村干部的首选,开荒种田、烧山种地在这段时期持续发生。为了贯彻“以粮为纲”的方针,许多乡村提出“山到尖,河到边”的口号,毁坏了大片的树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大量流失。(2)1984以来,国家户籍制度改革整体趋向松动,农村劳动力市场初步形成。然而,由于我国剩余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户籍制度的制度约束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壁垒作用,决定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具有非均衡性和分割性特征。不公平的劳动就业环境对农户行为价值取向的改变有重大作用,农户行为的变异大多与农户的生存环境有较大联系,他们通过切身体会,将改变了的行为不断向乡村传播,加速了乡村地域文化的变迁。(3)户籍制度的改革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但也伴随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城市文化的强势入侵和乡村文化的日益萎缩将广大农户置身于两种文化相互转化的阶段,文化的冲突和矛盾几乎贯穿了农户生活的全部过程。一些农户对新文化表现出强烈的排斥、焦虑和失衡,极力地维护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另一些农户则对新文化表现出过度的崇拜,视乡村文化为落后的标签,极力地想与乡村文化断裂开来,由此导致了很多变异性的文化行为。

(四)农村投资制度约束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目前,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最迫切的投资需求领域有村庄发展远景规划、空心村整治和河塘疏浚治理等3个方面。村庄发展远景规划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前提基础,包括村庄发展的趋势预测和空间形态规划。全国现有约60万个行政村,如果每个行政村按照10万元的规格规划,则需要600亿元资金。空心村整治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整治要点包括宅基地的平整或复耕、村落内部沟渠疏通和道路完善等。由于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区域差异性大,制约因素多,发展模式不一,建设资金需求缺口不尽相同。如果按照每个行政村20万元计算,则需要资金1 200亿元。河塘疏浚工程需求资金主要依据河塘数量、污染程度而定,保守估计也需要200亿元。林毅夫认为如果以2020年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成之日,那么,从2006年起到2020年平均每年需要投入2 700亿元的资金[13]。然而,随着国家农村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业务重心纷纷上移,农村从金融机构获得建设资金的能力大大减弱。首先,国家财政投资的空间格局依然没有变化,城市和非农行业的投入倾向长期存在;其次,商业银行贷款具有一定的歧视性偏好,对中大型企业贷款的比重远远高于个体农户,对公有制实体经济贷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要比非公有制实体经济大得多。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相应的公共设施需求量大,仅靠村庄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在外部投融资体制约束下,许多建设规划构想无法实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大多处于停顿状态。

(五)农村保障制度约束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目标是改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传统地域文化和实现人居空间活动的有序移动,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二元结构体制下,全面的社会保障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农户因为拥有土地而被排斥在体制之外。改革以后,农户原来依靠的集体经济组织名存实亡,农户的社会保障寄托在土地上,完全依靠自我保障。在社会保障缺乏背景下,土地是农户的“命根子”。即使是农户进城务工,他们的生活预期依然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在城市中地位最低、工作最辛苦,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面临着诸如生产生活环境差、城乡歧视性待遇、权益屡受侵犯、子女入学困难等问题。如果不是为了获得一点现金,农户不会舍弃尊严过着这种受歧视、没有保障的生活,而家乡土地是他们最大的物质保障和精神寄托。即使农户在城市中获得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依然不愿意放弃土地承包权,客观上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延缓了乡村人居环境演变进程。

三、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制度

需求与优化路径 尽管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面临众多制度约束和现实困境,但应看到我国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的条件和时机也日趋成熟,中国多数乡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分享现代文明的愿望愈加强烈,这正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内生动力和社会基础。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内涵出发,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依据,以保障乡村居民享有公平的环境发展权利为核心,以引导农户人居空间行为为微观基础,结合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特点,构建了有利于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的新的制度框架。

(一)创新农村市场经济制度,维护人居空间有序发展

创新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制度,维护人居空间有序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制度创新。农村产权制度是农村最基本的核心制度,也是影响农户空间行为的最重要制度之一,重点是推进包括农村耕地和宅基地的土地制度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确保农户拥有土地或者宅基地的完整产权,允许农户依法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解除部分“两栖农户”的后顾之忧,从而加快了农户居住空间转移。将部分“两栖农户”完全城镇化,分流后余下的农户可以集约型利用土地,实行规模化生产,并适时通过撤村并点进行中心村建设,保障农户人居空间和谐、有序发展。(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必须进行改革,实现城乡劳动力人口自由流动。进一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落户门槛,简化落户手续,鼓励有固定收入来源的农户放弃农村土地,并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落户居民同等待遇,实现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分流。(3)深化农村金融体制创新,保障人居空间优化资金。维护人居空间有序发展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必须对当前城市倾向和非农行业倾向的投融资体制进行改革。第一,鼓励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运用政府或民间力量参与宅基地整理、道路兴建与维修、中心村建设等领域。第二,鼓励和培育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国家投融资困难的情况下,营造一个适宜的人居空间需要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对于一些类似俱乐部性质的领域,如村庄环境治理、村庄空间规划等,完全可以通过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获得建设资金,优化乡村人居空间。

(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障乡村人居公共物品供给

首先,必须明确各级政府以及基层社区各自承担的责任。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涉及到的公共基础设施有很多,在地理范畴上有属于全国性的,也有许多属于地方性的,还有的仅局限于社区、村落的,这决定了不同层次政府及社区承担的责任是不一样的。从公共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全国性的人居公共设施和服务外溢性很强,如流域性水系环境治理、大型水利工程等,对这些受益范围广的人居公共建设由中央政府提供符合公共物品供给理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各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村饮水工程、农村道路建设等,他们的受益范围往往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地域,这种类似“俱乐部”的公共物品都应在中央财政支出下,由地方政府提供。这是因为相对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更接近于本地的居民,更了解他们的偏好,提供的公共物品的质和量更能符合当地居民的需要[14]249。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许多人居设施是为某一村庄服务的,理论上,乡村社区应该是投资的主体,因为人居基础设施的受益方仅仅局限于该村落,具有一定的排他消费,其他村庄农户不能免费获得收益。这样,村庄集体的财政收入对于乡村人居公共设施的建设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除此之外,必须探索村庄公共设施供给的多元化模式。

其次,因地制宜,完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建议在财政转移支付中引入竞争机制,中央、省级政府根据下级县市乡村人居公共设施完成数量和质量情况、农户满意度等综合指标来判定该县市提供乡村人居公共设施的绩效情况,并且根据绩效的高低获得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中央和省级政府先平均给试点村人居公共设施建设拨一定的款项,定期派专门验收小组检查,并分为几个等级,按等级转移支付财政资金,上级政府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等级的配套资金,并用法律规范化。

最后,根据农户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明确公共财政支付的重点领域。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如何“破题”关键在于摸清农户自身期望与实际感知的差异程度,了解农户最关注的因素,为公共财政支出政策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三)创新农村社区管理制度,重构乡村社会关系网络

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户的社会交往空间由封闭性、半封闭性向更开放性转型,单一的社会交往空间、交往内容、交往形式和交往对象向更复杂化、多样化、异质化转型。因此,需要从微观的社区管理入手,创新农村社区管理制度。(1)探索农村社区管理新模式,构建和谐沟通环境。随着农户空间行为扩张,农户接受城市文明的机会越来越多,原本高度同质化的乡村居民出现了社会分化,传统以血缘关系维系的社会关系网络出现断裂,以业缘关系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开始形成。这些变化给农村社区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必须探索适宜性的社区管理模式。目前,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有政府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社会导向性等3种。农村社区管理可根据自身发展条件选择相应的模式,但不管哪种管理模式都需要社区居民参与管理,争取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重新构建优质的社会关系网络。(2)强化基层组织功能,填补社会网络裂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农户赖以依存的重要资源——集体经济组织逐渐萎缩,农村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基于社会分化的社会关系网络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趋势。因此,需要社区组织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功能,通过基层组织的行政力量,重新构建具有广大群众基础的社会关系网络,提升网络资源的质量。特别需要保障和鼓励弱势群体在组织内部的表达权力和表达意识,提升弱势群体的社会关系网络融入程度。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从传统向现代快速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 周庆华.黄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陕北地区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雷振东.整合与重构——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4] 李志刚.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 李伯华,曾菊新.基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5):8488.

[6] 李伯华,刘沛林.乡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新领域[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10):524527.

[7] 邓玲,侯欢欢.社会学视角下城郊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239241.

[8] 李伯华,刘传明,曾菊新.乡村人居环境的居民满意度评价及其优化策略研究——以石首市久合垸乡为例[J].人文地理,2009,24(1):2832.

[9] 刘戎,史兴民,曹继亮.陕西彬县矿区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测评[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4):709714.

[10] 彭震伟,陆嘉.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J].城市规划,2009,33(5):6668.

[11] 周侃,蔺雪芹. 新农村建设以来京郊农村人居环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J].人文地理,2011,26(3):7682.

[12] 丁奕.粮食流通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分析及启示[J].乡镇经济,2004(2):1517.

第4篇

成都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年来,成都结合大城市带大郊区,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全面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等“三个集中”,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市场体系和管理体制等“六个一体化”,有力促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现代文明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2011年,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全市城镇化率达到了65.1%,城乡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

一、成都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发展理念

(一)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壁垒

成都市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城乡一体化制度安排,着力打破区域分割和城乡壁垒,努力实现城乡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互补性对流。在国内率先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一元规划,率先设置了区域规划管理所,实现城镇体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一体化布局,努力使城乡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更科学。并通过实施产权制度的改革,破解城乡二元难题。成都市在国内率先用三年时间,通过法律手段,对农村的集体土地所有权颁证确权,彻底明细了农民的财产权利,消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实现现代保障制度。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农民的自由迁徙,无论到城镇还是留在农村,不仅保留农民土地财产权利,还享有公民权益和财产权益,摆脱了土地对户口的约束,使农民转变为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完整社会权益的社会人。

(二)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

成都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先导,着力推动交通、通讯、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整体提升并向农村延伸,有效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集聚能力。

一是加快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对外通道建设,建成为西部高速公路枢纽。加强完善覆盖城乡的交通网络,在中国西部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路和城乡客运一体化。

二是加强通讯设施建设,加快区域网络和基础通讯设施改造升级,开通了中国中西部首个国际出口通道,实现了互联网运行,大力实施电话村村通,三级网络基本覆盖全域。

四是加强市政建设,建立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体系,实现每个乡镇有标准化的污水处理厂。确实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了城乡绿色走廊,城市栖息绿地,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7.3%。

(三)发展重点支柱产业

城镇化和产业化相辅相成,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就是一座空城。成都大力发展重点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一体协调发展,有效支撑了城镇化的建设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并将原来规模小,布局小的116个工业开发区,优化调整为21个区域。培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机械、航天航空、光伏光电、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先后引进了飞利浦等国际著名企业。目前全球50%的笔记本电脑芯片成为了“成都制造”。汽车产业积聚了大众、丰田、沃尔沃等品牌效应。

二是发展金融、物流服务业,高端楼宇和连锁品牌,整体提升服务的发展水平。成都现有各类金融机构121家,是中国中西部市场规模最大的城市。成都还拥有亚洲规模最大的铁路集装箱,开通直达中国沿海货运的专列。

三是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乡镇劳动密集型产业,乡村旅游和都市农业,鼓励农民居家就业,利用古镇历史文化资源,对古镇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了古朴典雅的古镇和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

(四) 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优化公共服务结构,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是实施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国内率先实施农村中小学硬件建设标准化,加强城乡校长、教师队伍的培训,实施城乡学校结队互助等工程,使城乡学生能够就近入学,并享受较高质量的义务教育。

二是提升城乡卫生服务水平,在国内率先实施标准化的公立卫生院,对农村地区进行药品配送,并大力开展全民健身体检的公共服务。现已实现城乡社保的全面覆盖,基本实现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并率先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建成了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

二、成都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体会

(一)推进城镇化要解决好发展动力问题

城乡二元是市场经济发展最顽固的瓶颈,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稳步实施统一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自由地选择居住地,才能有效地激发活力,有效促进土地流转和有效配置,有效激发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的活力。

(二)推进城镇化要解决好发展均衡问题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板是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必须做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一体化,坚持城乡整体提升,同步推进各类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能力高质量的平衡。加大农村建设投入,引导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努力让农民不出农村,就能享受到良好的服务。

(三)推进城镇化要解决发展融合的问题

进城农民是破解“双二元”问题的途径,要注重提升新市民的劳动技能,让新市民能掌握一技之长,在城市站稳脚跟。要转变新市民的观念,开展文明宣传,增强新市民对城市市民身份的认同感,丰富新市民的文化生活,在每个社区建立文化站,让进城农民生活得更加丰富多彩。

第5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培养;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066-01

技工学校学生是国家人才建设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现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技工学校在加强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

一学校德育体系的建立

首先,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学生教育服务部门第一责任人担任成员,党群工作部、学生处、院团委、德育处负责抓具体工作,分工协作,如:院团委负责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感染和熏陶;德育处则以政治理论课为主导,研究学生的心理动向、健康状况,开展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等;学生处以班主任工作为主,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学生会工作、各部门的协调工作等。教学和管理体系的建立,为职业道德培养构建了基本的框架。

其次,做好德育规划。技工学校学生有明确的职业方向,要根据学校的整体要求,结合企业管理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二职业认识

技工学校学生带着希望、也带着疑问和彷徨,他们从走进学院的那天起,即关注着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学习的专业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门专业?该职业在社会中的发展状况?他们都迫切想了解。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职业认识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学生只有对自己的职业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面对新环境树立学习的信心,建立起积极认真的态度。如请前几届的毕业生回校讲讲自己的成长过程,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实习工厂,参观附近企业的生产车间,了解工业上的产品成果等。因地制宜,创造条件,把职业介绍课开展得生动有趣,为下一步职业道德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在日常管理中进行职业道德培养

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可结合企业规范,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从进校的那天起,要求学生必须佩带“学生卡”、穿“工装”,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工厂里佩证上岗、着装整齐的习惯,培养企业主人翁意识。班主任一开始就抓好学生宿舍的管理,定时定期进行宿舍清洁卫生检查,把这里作为一个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起点。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进行量化考核,建立长期稳定的奖惩制度。日常管理从生活、从细节开始,长期坚持,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部分。

四在学习生活及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技工学校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各方面素质差别较大,在学的基础上,学校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职业道德的内容贯穿在各种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中。

1.进行教育改革。改变过去教师只管上课或实习的状况,每位教师要利用上课前5分钟对学生进行做人做事的要求,每次实训前检查学生的仪容仪表是否符合规范,场地卫生是否干净等。让教学实达到“传道授业”效果。

2.与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许多乡村来的学生比较内向怯懦,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信任。可以通过多渠道的交流,找到共同进步的突破口。交流是多形式多方面的,班级里可以做一个“班级邮箱”,班主任和德育处可以利用“班级邮箱”与同学们进行书面的交流,可以用QQ邮箱等,不但可以给学生与老师、与领导、与学生之间提供一个书面交流的机会,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通过交流,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者同样可以向同学们传递信任、理解、关怀和期望等诚恳朴实的职业道德品质。

3.组织学生技能比武,组织校内外的各种活动。如:学习高技能人才楷模知识竞赛,党史、团史、校史知识竞赛。每学期组织班级男女篮球比赛、排球比赛,歌咏会、演讲赛、诗词朗诵、个人才艺展示、社团活动等的开展。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集中于全面成才的追求与奋斗之中,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提高个人技术,增长才智。培养企业需要的团队精神、集体协作和互相配合的品质。

五在职业实践中体验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区别于一般道德的这种特殊性,是它具体的体现在职业活动中,如果不与每个职业成员的切身生活体验、实际觉悟水平联系起来,就很难使这些道理打动人们的心灵深处,培养出职业道德情感,磨练职业道德意志。技工学校学生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锻炼:

1.实习训练。

技工学校实际操作约占学习时间的1/2,有的专业还达到2/3,在实习教学中,职业道德的培养变得具体和直接。例如,学习机械加工、数控技术、电工、焊工及维修类的学生就要加深领会和实践“爱厂如家,尽职尽责 ”;“遵守厂纪厂规,安全生产,团结协作,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产业工人职业道德。

在汽车修理行业,有的修理工利用某些顾客不懂汽车知识的弱点,要求顾客更换零配件,甚至以次充好,给消费者留下安全隐患。在某些企业,有的人利用工作职务的便利,泄漏与企业生死攸关的秘密,换取个人利益,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些不但是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也触犯了国家法律。应该让学生明白自己无论学什么专业,技术工人的职业道德都要求我们“学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这是我们将来作为技术工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

在生产实习中同学们将深切地感受到职业规范、职业道德与自己是如此的息息相关。

2.走出学校,体验各行业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修养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实践,贵在自觉。对职业道德有了充分的认识,并产生了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还需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艰苦的职业道德意志磨练。

第6篇

“乱摆卖”现象剖析

(一)“乱摆卖”特征剖析

通常来说,“乱摆卖”主要指未经政府管理部门批准(许可)擅自占用道路(马路)、露天广场、小区等公共场所(地方)摆卖东西的经营行为,是政府对街头无证经营现象的统称。老百姓则称之为“摆地摊”或“走鬼”等。自1992年全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乱摆卖”正日益成为各地城市管理工作上水平、上档次面临的顽疾。

1、“乱摆卖”的类型划分

2、乱摆卖的发展特点

全天候摆卖

一般地讲,从早上5点多开始,就有小贩开始摆卖肉、禽、鱼、菜等农产品;进入上午、中午到下午多种小贩陆续上街摆卖;一般摆卖生果的小贩晚至傍晚九点左右收摊,但此时烧烤档开始占道摆卖,一直摆至凌晨五点钟收摊。

全方位摆卖

只要执法一放松,乱摆卖者什么地方都摆,从繁华的闹市区、大马路到较为安静的居民小区,城中村均可见到乱摆卖的身影。

流动性强

乱摆卖的又一特点是流动性十分大,城管执法打击东边,他们会在西边出现,打击西边会跑到东边,一般不固定在一个地方摆卖,哪里打击不够严厉就到哪里去摆卖。

参与人群分布广泛

从10多岁小孩到高龄老人;从文盲到大学本科;从汉族到各少数民族;从本地到外省市;“乱摆卖”的人员无论年龄、学历、民族或户籍,分布十分广泛。

由个体向团伙化发展

为抵制城管的执法,乱摆卖已由过去个体单枪匹马摆卖逐渐向团伙化方向发展,该团伙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有负责进货的、有负责摆卖的、有负责与执法者对抗的等等。

(二)“乱摆卖”的成因

“乱摆卖”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由来以久。各个时代各有其不同的成因。自古以来,“乱摆卖”作为一种销售方式一直没有停止过。比如,早在我国宋朝,“乱摆卖”就已存在。据资料记载,在宋朝称“乱摆卖”为“侵街”,宋法规定凡人“侵街”要处罚“杖打七十大板”,如此严厉的处罚在当时也未能根除“乱摆卖”(《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情景很好地佐证了这点)。就在我国建国后的时期,在把商品经济视为资本主义尾巴进行严格批判的当年,“乱摆卖”也未曾消失过。今天,在法制十分健全,人口素质相对较高,封闭性管理较好,处罚同样严厉的香港,“乱摆卖”一样时有发生。

从我们城市身处的现实环境看,一方面不断有新的乡村人口流进城市以“乱摆卖”为生;另一方面城市本身总会有些市民因失业或因经营失利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从而选择这一谋生道路。这说明了“乱摆卖”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我们对此不能“掩耳盗铃”,更不能有根除“乱摆卖”的“乌托邦”幻想。

当前城市“乱摆卖”的产生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居民消费

一方面,城市商贸流通的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居民社区建设与商业配套相脱节,部分居民点周边的商业环境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

另一方面,城市的商贸业发展贪大求新,各类中心、广场比肩而立,面貌雷同,商业环境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明显不足,忽视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路边的小商品、副食品等摆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居民对于基本生活的消费需求,从而获得了市场空间。部分居民贪图便宜的心理更进一步促成了“乱摆卖”市场的形成。

2、谋生需求

“乱摆卖”由于本钱小、没有技能门槛甚至可以逃避税费,成为不少离乡进城谋生的农民不多的生计选择;同时部分因失业下岗、经营失利或其他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城市居民也把它作为一种过渡选择。

3、谋取暴利

这种“乱摆卖”呈现出组织化、规模化的特点;此类乱摆卖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养家糊口谋生,而是带有明显的暴利企图。这是当前城市“乱摆卖”中较为突出的现象,也是“乱摆卖”屡禁不止的重要根源之一。

4、季节性农产品销售

一些农村的瓜农、果农季节性地进城摆卖农产品。比如不少地方有农民进城卖西瓜,新疆维吾尔族在葡萄等水果成熟季节到全国各地叫卖葡萄干等等。

5、其他

如创业尝试,作为第二种职业增加收入等。

“乱摆卖”的治理意义

(一)与“乱摆卖”直接相关的城市治理表层问题

占道烧烤等摆卖行为造成了严重的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问题;

在狭小热闹的市区占道摆卖造成的交通拥塞、极易导致交通肇事等事件;

围绕居民小区,或社区内的乱摆卖侵扰了居民正常的生活环境;

逃避工商税务部门管理,逃避工商、税务等各项税费的行为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伪劣、侵权和短斤少两等侵害消费者权益;

(二)“乱摆卖”映射出的城市治理深层问题

“乱摆卖”从表象看,只是路边无证摊贩的杂乱无章的摆卖行径。但是,从城市治理的角度看,“乱摆卖”的出现真实地映射出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错综复杂的深层问题。

1、城市二元结构带来的治理盲区

近年来,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与村落相互包裹的现象日益突出,城市二元治理结构导致的许多管理问题日益浮现,也为大部分的“乱摆卖”人群的在城市的立足生息提供了适合的空间。对该类人员特别是外来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变化难以做到有效的监督和调控。

2、城市规划水平局限形成的布局缺憾

长期以来,城市规划建设上未注重以人为本的工作考量,在城市商贸体系和城市交通体系的规划布局上留下了诸多缺憾,存在着相当多的空白,客观上为广大城市居民解决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解决出行购物的便利等设置了障碍。

3、城市商贸业发展取向导致的结构性供给不足

城市商贸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贪大求全、追求档次的发展趋势,城市商贸流通保障体系更多地依赖大型卖场和大型供应商,对普通居民的中下层次消费需求考虑不足,在政策上没有对相关业者给予适当的倾斜,客观上造成了对于居民中下层次消费的结构性供给不足。

4、城市行政管理体制的缺陷

城市行政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在制度设计上缺乏统筹,体现在一些热点、难点或新事物的管理上,各部门在管理界限、管理职责、法律后果上存在的设计漏洞。特别是在处理“乱摆卖”等一系列问题上,“各司其职”演变成了没有制度约束的“各自为政”,处理“乱摆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城管执法部门的“独角戏”。

(三)“乱摆卖”的治理意义

1、“乱摆卖”的治理是城市治理架构的重新梳理和完善

“乱摆卖”是城市治理乱象的一种综合反映,其所涉及的城市治理的深层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缓解,“乱摆卖”的治理只能是停留于阶段性、区域性的短期政绩,长期根治只能是一种主观意愿。因此,治理“乱摆卖”实质是对城市经济社会结构、城市的规划建设、城市行政管理体制等的重新梳理和完善。

2、乱摆卖的治理是营造良好市容环境和市场环境的重要保障

治理“乱摆卖”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市容环境,保障道路通行不受阻碍,保持良好的市容卫生状况。治理“乱摆卖”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将各项商业活动纳入政府相关部门的有序管理,确保公平交易、公平竞争的市场营商环境,确保消费者获得基本的权益保障。

城管执法部门在“乱摆卖”治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执法权与生存权的矛盾

任由“乱摆卖”自由发展,是任何一座城市都不愿看到,也是任何一座城市所无法承受的。但是,当前我们仍然处于经济的转轨时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差别显著等现实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持续。基于这样的基本国情,在目前处于开放式管理的城市彻底消除“乱摆卖”是难以完全做到的。

从解决一部分城市居民或进城农民的基本生计这一角度看,“乱摆卖”这种灰色经济也的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我们还无法通过城市再就业计划或新农村建设等措施,相对完善地解决部分城市居民和部分农民的生存、发展需要时,能否剥夺这部分人群的“生存权”就成为执法所必须面对的困境。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就业渠道有限的现实状况下,从事“乱摆卖”往往成为这部分人群的唯一出路。

这种现状,客观上决定了对“乱摆卖”既要治理,又不能治死。治理“乱摆卖”演变成了“执法权”与“生存权”的矛盾。决定了城管执法部门在治理“乱摆卖”工作上的巨大难度。

有经济学家预测,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到2020年我国还将从农村转出约3亿人口,如此庞大的人群,没有多少资本和技术门槛的摆卖会成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口的必然选择,“生存权”与“执法权”的矛盾将更加剧烈。

(二)“堵”与“疏”的矛盾

在许多涉及群众利益和城市管理需要相冲突的问题上,经常需要采取堵疏结合的方式,化解矛盾,引导问题向各方共赢的局面转化。但是,对于“乱摆卖”的治理始终难以在“疏导”方面获得突破。

当前,国内很多城市都尝试解禁“乱摆卖”,但实质性的成功解禁几难实现,某些城市的开放部分马路市场或者开放露天集市等“疏导”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乱摆卖”问题。

为何当前很多城市都无法实施有效的“疏导”措施呢?这是我们的国情决定的。有不少专家、学者没有充分考虑到我们的国情,要学习纽约、巴黎、首尔、东京、尤其是新加坡、香港的疏导经验,提出国内的城市也可设立小贩中心等办法对“乱摆卖”者进行“疏导分流”。事实上,我们且不谈纽约、巴黎、首尔、东京等城市均是世界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也不把新加坡看成一个国家,我们仅把新加坡、香港看成两个城市,根据其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年经济欠发达时期,这两个城市的乱摆卖现象不说成行成市也是屡见不鲜的。现在少了(并不是销声匿迹),一方面是得益于经济发展了,许多乱摆卖者不再需要以街边摆卖为生,只有在此时,有限的摊位才能满足数量有限的乱摆卖者入驻的需要(人口相对稳定,乱摆卖者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城市治理各项深层次问题(如二元结构、规划建设、商贸建设,行政体制等)已得到逐步完善。相反,当前我国经济欠发达,如果对乱摆卖不加治理限制,乱摆卖者的队伍将是不断增加的,其结果将是任何一座城市都无法承受的;正因为面对庞大的乱摆卖队伍,所以任何一座城市仅靠一些路段有限的时段、有限的档位是无法满足所有乱摆卖者的需求的;事实上,且不谈有限的档位难以满足无限的乱摆卖者的需求,单从乱摆卖者占用公共场所(不管是马路边或者小区空地等其他城市空间),未交任何工商管理费及税费这个事实考虑,对乱摆卖开禁本身就会助长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营商环境的行为的泛滥,对租用固定场所经营商户的经营必然造成较大的冲击。有些人可能建议可向乱摆卖者收取一定的工商管理费、税费以及占用公共场所费。对此,单收工商管理费或者税费,不公平自然没有解决,全额收绝大多数乱摆卖又是不愿接受的。因此,在政策层面,对乱摆卖者开禁是难以实现的。这就是至今很少有哪座城市能公开宣称马路解禁的主要原因。

只能堵无法疏的困境,注定了有限编制的“正规军”面对无限充实有生力量的“游击队”,简单的围堵已经成为一场城管执法部门为之疲于奔命的消耗战。

(三)部分市民消费需求与部分市民投诉治理的矛盾

一方面,“乱摆卖”的出现客观上满足了一部分市民对于低层次消费的需求,许多市民为了就近解决肉、菜、日杂等基本生活供应,许多低收入人口为更节约地规划生活,都可能成为“乱摆卖”的消费群体,部分市民贪图便利,导致了“乱摆卖”与部分市民在利益上的相互呼应,也博得了部分市民的同情。这使得对“乱摆卖”进行城管执法时,部分市民站在“乱摆卖”者一边,认为他们不偷不抢,不应该清理他们,对执法人员的行为不理解、不支持,有些甚至围观起哄,加上一部分乱摆卖家属假扮市民煽风点火,使得执法工作难以有效展开,执法环境相当恶劣。另一方面,部分市民因为生活受到干扰或消费受损等原因又投诉必须坚决取缔“乱摆卖”。(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联合搜狐新闻频道共同的《2007零点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研究报告》表明,有35.1%的人反对完全取缔“乱摆卖”,同时,又有30.1%的人认为应该取缔“乱摆卖”。)这使得对“乱摆卖”进行城管执法陷入了治与不治的两难境地。

(四)强化执法的管理需求与执法手段软弱的矛盾

随着部分中心城市开始追求国际化、现代化甚至花园城市等更高的建设管理标准,“乱摆卖”现象的存在显得愈加有碍观瞻。政府对于强化城管执法工作的管理需求日益迫切,城管执法部门的工作压力也更加巨大。

然而,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对“乱摆卖”的治理手段非常有限,唯一的手段是暂扣摆卖的物品,对小贩的身份查验,限制人身自由等权力,城管执法部门均无权行使。因为城市执法强制力的缺失,小贩抢夺被扣物品的事件屡见不鲜,暴力抗法时常发生。如2001年以来深圳市平均每年发生暴力抗法事件200起以上,受伤执法人员累计超过1200人次;广州市荔湾区07年前10个月共发生抗法事件131宗,受伤的城市执法队总共136人。可以说,执法手段的软弱无力正是“乱摆卖”治理呈现反复性,无法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以上主要问题外,还有当前很多地方的城管执法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对“乱摆卖”城管执法的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

在对“乱摆卖”的执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注重减少和弱化城管执法人员与“乱摆卖”人员之间的隔阂乃至敌对关系,尽可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

1、执法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刚性执法并不排除执法灵活性的存在。比如住宅小区内部居民自发设立或默许外来商贩形成的零星“乱摆卖”,其环境卫生和道路管理由小区自行承担,在多数居民及小区物业单位无异议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取较为灵活的执法策略。在执法过程中类似的情况并不鲜见,需要通过经验的积累和对管理原则的灵活把握,在执法过程中逐步摸索。与此同时,也要坚决治理那些公共场所市容环境、严重影响城市公共道路通行等乱摆卖行为,确保城市管理的正常秩序。

2、执法的高压态势与低调处理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执法的高压态势,是指不论是从媒体的宣传舆论中,还是现实的执法实践,都要让“乱摆卖”者感到“乱摆卖”并不是一种合法的职业,随时有被处罚的可能,充分体会到暂扣、没收处理带来的实质性损失,不到不得已,不轻易“乱摆卖”。这种高压态势的形成和深化对有效治理“乱摆卖”非常重要。对乱摆卖者实施无形中增加其经营成本,这能有效抑制乱摆卖队伍的壮大。

所谓低调处理,是指在实际执法过程中,避免采取“赶尽杀绝”的手法,而是先以劝导、训诫和教育为主,给乱摆卖者改正机会。一般不马上实施暂扣处理。只是对屡教不改的“乱摆卖”者才实施暂扣处理。在暂扣物品过程中一般只暂扣摆卖的物品,对于单车等“乱摆卖”者投入成本较高的摆卖工具能不扣尽量不扣,这既起到了处罚的效果,又不至于激化矛盾,引发暴力抗法等各类严重问题。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当前的执法环境使执法工作举步维艰,广大市民对“乱摆卖”的执法不理解,不支持。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城管执法系统内部的原因(如因受人员编制限制,各市普遍使用协管员协助执法,时常出现协管员在疏于管理的情况下粗暴执法,给城管执法摸黑,对正常规范执法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又有有关部门正面宣传报道不足等原因。由于正面宣传工作的缺位,负面宣传的过分(有关城管粗暴甚至暴力执法、小贩如何谋生不易等报道及评论时常在媒体出现),使得城管执法在不少公众心中已不是维护城市洁净环境的执法者,而是“”的匪徒。对“乱摆卖”的城管执法工作形成巨大压力。

城管执法者的确对治理“乱摆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将清理“乱摆卖”作为一项管理城市的内容,仍然需要各部门的共同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乱摆卖”的违法性宣传力度,新闻媒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报道城管执法工作,减少对城管执法个别负面现象爆料式、揭短式的报道,共同营造良好的城管执法工作环境。

(三)突出治理重点

“乱摆卖”正因为其既无法消灭,也不该消灭;所以对“乱摆卖”的治理就不能要求根除“乱摆卖”,仅能提出有效控制“乱摆卖”。因此,明确治理的重点十分重要。概括地讲,“乱摆卖”的控制重点分为“重点控制时间、空间”及“重点控制种类”两大类。

1.重点控制时间、空间

第一,从时间上应分为重点控制时间与一般控制时间;重点控制时间段为早上6:00-9:00,中午11:00-14:00,下午及晚上从17:00-24:00。其余时间段为一般控制时间。

第二,从城市的分布区域上划分,城市中心城区,周边城区的中心区域均应是重点控制地区,其余区域为一般控制区域。

第三,对于重点控制地区来讲,又应将主要道路、主要路段、标志性建筑周边等列为重中之重,其他区域,包括二、三级道路,小区内及城中村等,应是一般控制区域。

在以上重点时段及重点区域,尤其是重点路段等地方,一般不允许存在“乱摆卖”。一般时段及一般控制区域,“乱摆卖”可以零星存在,对于影响城市的大规模“乱摆卖”原则上不允许存在。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重点控制及一般控制仅是城管执法部门在实际执法过程采取的权宜办法,对外不应宣传,只做不说,否则,对“乱摆卖”无法形成“高压态势”。

2.重点控制种类

路边烧烤、臭豆腐等熟食品乱摆卖,这些乱摆卖均为食品安全埋下很大隐患。其中尤其是路边烧烤,一方面,在制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油烟,废气,地上残余食品、垃圾等均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另一方面,有不少路边的烧烤档会靠近居民区,浓烈的油烟加上食客吵杂的叫闹声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因此,为还城市一个洁净的环境,为使城市居民过上一种安静祥和的生活,必须坚决打击路边烧烤档。

(四)在现阶段优先健全执法力量

1、充实执法队伍

“乱摆卖”发展到今天,其规模、手段与往时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受到经费、编制等一系列问题困扰,当前很多地方的城管执法力量已多年来未有较大的增加,不但如此,不少地方又将这本来十分少的执法力量又分离出去,去承接更多的综合执法任务,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执法力量严重不足的现实。在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尤其是协管员),提高队员的执法水平和执法队伍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增加执法人员,使得对“乱摆卖”的执法力量有一个量的提升。

2、引进社会组织协助城市管理

在执法力量无法及时增加的情况下,政府可将乱摆卖清理过程中的“劝导环节”交给社会组织去完成。该社会组织必须是正规注册的企业(如物业管理公司等),他们提供的服务就是协助劝离乱摆卖者。由政府购买他们的服务。此项做法深圳市已在宝安区西乡街道试点成功,现深圳市正在学习推广。

(五)进一步落实执法联动机制

目前城管执法难度大、手段有限、冲突事件时有发生,仅仅依靠城管执法部门现有的执法力量、执法手段难以对“乱摆卖”形成有效震慑。各地纷纷采取城管与公安及其他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的方式,并逐步在事件中建立起适合各自地方特点的执法联动机制。

从当前全国各地的执法实践看,凡是公安城管协同机制完善的城市,“乱摆卖”的治理就比较好,凡是公安城管协同机制不完善的城市,暴力抗法就屡屡发生,“乱摆卖”治理就成效甚差。如广州市荔湾区经过多年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城管公安,无逢对接,联合执法”的新路,成功地解决了长期盘踞在上下九步行街的“乱摆卖”问题。国内如杭州、郑州、南京、成都等城市也有当地的公安与城管联合执法,效果良好。

城管执法联动机制的建立,将城市管理的相关部门有效地联合起来,共同参与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过程。有助于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调配各部门的人力、物力和技术力量,整合执法手段,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局面。真正做到合作执法、各司其职、消除执法障碍。这种做法对于树立执法威信,提高执法实效,保障执法效果,减少暴力抗法等对抗冲突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执法联动机制的落实,是现阶段解决城管执法工作在执法力量、执法手段、执法震慑力等方面局限的有效方式。这一机制的建立必须充分结合本地区在部门设置、职能划分、执法环境、执法目标上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机制的构建和运行模式,确保人员、职责、任务的有效衔接和分配,确保在时间、空间、行动方案等问题上的有效协调,建立起执法联动的长效机制,切实防止交叉执法、职责不清、推卸责任的情况发生。

(六)努力推动城管执法警察化的队伍建设方向

从城管执法工作的长期趋势看,执法联动机制只是现阶段寻求的一种妥协性做法,在机制稳定性和执法策略的持续性方面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不确定因素,机制运作的松散与紧密往往因时、因人、因部门关系和利益格局而异。必须考虑从执法联动机制逐步向城管执法警察化过渡。

第7篇

20xx年6月24日,我们一行七人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美丽的黄冈市。黄冈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现辖一区(黄州)、二市(武穴、麻城)、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团风)和一个县级龙感湖农场,版图面积 1.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区位交通得天独厚,自然人文交相辉映,是中外闻名的美丽古城。我们此次到黄冈市的任务是将在黄冈市监测站和环保局参加为期两周的见习实践的锻炼。在老师的安排下,我和另外一个同学被安排在了市环保局管理科实践,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工作的第一步,实践的点点滴滴让我受益终身。在这个美丽的城市我们度过了一段十分有意义和难忘的时光。

一、实践目的

实践是迈向成熟重要的一步,也是大学生正视社会和正视自己,走出自我,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工作的第一步。通过参加实际工作,初步了解和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巩固和运用目前所学的专业知识,使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撰写实践报告,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了解环保局的工作性质,以及在政府部门中所处的位置;了解环保局管理科的基本工作状况,工作内容,流程以及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加强与他人的合作精神与组织纪律性及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遵守;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学习和提高处理社会工作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加工作经验,为将来的正式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践内容

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指导老师的指导,学习和了解了与环境的一些相关问题和环保局工作流程;整理分析所收集的各项资料,对文件进行整理、分类、存档。在这期间并进一步加深了对Excel使用的能力;学习对已归档录入的文件的检索以及《环保局年报表的数据输入系统》的使用;了解环评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的编制流程及书写格式;了解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政府机关日常办公的基本知识;学习政府文件和环保局日常办公文件的书写格式及环评审批意见的下达的具体流程。阅读文件,抓住文件核心内容,对有关实地调研数据资料进行详细记录并加以整理。每天写好实践笔记,记录实践情况、实践心得、工作计划等。

2.1 地点:黄冈市环境保护局管理科办公室

2.2 指导老师:王主任、邢主任

2.3时间:20xx.6.24——20xx.7.7

三、实践过程

实践第一天,跟随带队的王老师一起来到黄冈市环保局污染控制科与该科室的周科长,王主任见面,两位科长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同主任握手,让我激动万分。他们的热情立刻让我初进这政府机关的紧张消失的无影无踪。他们勉励我们要好好学好专业知识,要我们对环保这一朝阳产业树立信心。之后在王主任的安排下,我们见到了我们此次实践的指导老师----刑主任。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们与刑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3.1 黄冈环保局简介

第一天,刑姐详细的给我们介绍了黄冈环保局的内设机构和它们的主要职能。

3.1.1 黄冈环保局主要职能

(一)负责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基本制度。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市政府有关规范性文件;对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对县(市)的环境保护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组织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组织编制并监督实施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监督实施环境保护地方标准及技术规范;拟订并监督实施全市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规划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参与制定全市主体功能区划。

(二)负责重大环境问题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组织协调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调查处理,指导协调市、县政府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警工作;协调解决有关跨流域、跨区域环境污染纠纷;统筹协调全市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

(三)承担落实市政府污染减排目标的责任。承担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监督管理职责,组织拟订并监督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的制度;督查、督办、考核各地污染物减排任务完成情况并公布考核结果。

(四)负责环境执法及监督工作,承担从源头上预防、控制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责任。组织实施全市建设项目“三同时”、排污申报、限期治理等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组织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和专项治理工作;组织开展环境保护执法监督检查活动;指导县(市)环保部门开展环境执法工作。

(五)参与指导和推动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发展,会同有关部门监督管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和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工作;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六)负责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指导、协调、监督生态保护工作。组织实施水体、大气、土壤、噪声、光、恶臭、固体废物、化学品、实验室污染物质、机动车等污染防治制度;拟订全市生态保护规划;组织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监督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重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破坏恢复工作;指导、协调和监督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和监督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环境保护工作;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协调全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组织指导城镇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导生态示范创建。

(七)负责核安全、辐射安全和放射性废物的监督管理。拟订有关规划和制度,参与核事故应急处理,负责辐射环境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监督管理放射源安全,监督管理电磁辐射、伴有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污染防治。

(八)负责环境监测和信息。实施国家环境监测制度和规范,拟订全市环境监测制度和规范;组织实施全市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组织对全市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调查评估、预测预警;协调市内的环境监测网和环境信息网,组织建设和管理全市环境监测网和环境信息网;建立和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推动全市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和环境信息公开,统一全市环境综合性报告和重大环境信息;组织实施对国控和省控重点污染源的监测。

(九)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实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纲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有关宣传教育工作,推动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环境保护。组织环境保护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工程示范,推动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体系建设。

(十)负责拟订全市环境保护重大工作目标和措施。指导开展生态文明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组织开展全民环保行动,组织落实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生态环境规划和计划,指导红色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工作。

(十一)负责市环境保护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十二)为大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

(十三)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

3.1.2 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环境保护局设办公室(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科牌子)、规划与财务科、政工科、污染防治科(挂政策法规科牌子)、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科(挂科技与监测科牌子)、宣传信息科6个职能科室。

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接触的就基本上是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在刑姐的帮助和指导下,学会了很多。

3.2 了解环境保护档案,加强对工作内容的认识

环境保护档案是指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直属单位(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环境保护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 黄冈环保局档案的分类分为四大类:党群政工类、政务综合类、环境管理类、科技监测类。每一大类再细分永久、30年、10年三个小类。凡在工作查考、经验总结、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长远利用价值的,应永久保存;凡在较长时间内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应长期(16年至50年)保存;凡在一定时期具有利用价值的,应短期(15年以内)保存。 环境保护档案的保存价值应定期进行鉴定。对保管期限的变动、密级调整和需要销毁的档案,必须经过专门的鉴定小组鉴定,并报本部门主管负责人批准。环境保护档案鉴定小组由本部门档案、保密和有关业务部门的人员组成。

环境保护档案的销毁由档案管理机构执行,并报本部门的保密和保卫部门备案。销毁档案时,由档案、保密或者保卫部门指派两人监督销毁并在销毁清册上签字。档案销毁后及时调整档案柜架并在目录及检索工具中做出相应的注明。库存档案未经鉴定并履行批准手续的,严禁销毁。

环保档案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档案统计制度,并按时将统计结果汇总报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档案行政主管部门。

单位撤销或变动时,应当妥善保管环境保护档案,向接收单位移交,并向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工作人员调动时,属于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必须全部上交,并办理移交手续,不得带走或毁弃。

环保部门必须提供保管环境保护档案的专用库房,并指定专人管理。

档案库房必须配备防盗、防火、防潮、防污染和防虫、防鼠等安全设施,并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存放声像等特殊载体档案的装具,应当配备防磁化设施。

环保档案管理机构应定期检查环境保护档案的保管状态,对破损或变质的档案应及时修复。

3.3 工作内容

实践期间在遵守国家保密制度,不得造成档案的损毁、丢失、泄露;不得擅自提供、复制档案确保环境保护档案的机密与安全的前提下认真做好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立卷归档工作;检查、验收科技项目或者上报评奖成果的档案是否完整、准确、系统;负责本单位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和统计工作,熟悉所保管的档案情况;开展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迅速准确地查调档案;。

3.4 阅读学习相关文件

在对环保局档案工作的了解熟悉后,今天在刑姐的指导下我们开始学习阅读档案室的一些相关文件,了解环评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的编制流程及书写格式;了解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政府机关日常办公的基本知识;学习政府文件和环保局日常办公文件的书写格式及环评审批意见的下达的具体流程。

诸如工程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项目审批中坚持把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坚持“以新带老”新增污染物排放量不准突破总量控制指标,充分发挥环评这一源头控制的作用,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乡村总体规划要求、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严把审查关,否决此类项目。并且深刻的体会了“三同时”在环评中的重要性,“三同时”就是“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环保局污控科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三同时”管理和验收,对不符合 “三同时”的项目是坚决不予批准的。 环评报告书编制完成后,环保部门要在6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批复。另外,在刑姐的指导下,我们学习其他各种政府文件的书写和阅读,政府公文的阅读和书写这在我们以后可能从事政府相关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们必须学会的基本技能。

3.5 实践结束,返回学校

经过两周的实践我们的实践任务基本完成,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临走时总有些不舍,黄冈,在这个美丽的城市我们度过了一段十分有意义和难忘的美好时光。

四、实践收获与体会

首先感谢学院和黄冈市环境保护局给我们提供此次实践的机会以及对我们的实践的支持和帮助;其次要感谢王老师为我们这次实践工作所付出的努力及对我们的悉心指导。是你们的责任心和帮助让我们获得了难得的实践的机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基本的技能同时又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成长,真心感谢老师们的辛苦付出!

第8篇

一、概念界定

(一)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指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机制体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实现区域旅游产业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二)养生旅游

养生是一个比较中国化的词语,把养生理念植入旅游活动之中,谓之养生旅游。在国内,养生旅游是养生与旅游的融合体,是将与养生有关的理念与活动贯穿在旅游行为之中,为旅游者提供促进身心健康的旅游体验。养生旅游,兼顾“养生”和“旅游”两大主题,盈利能力强,发展势头猛,被看做是“世纪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国外,养生旅游指以维护健康促进健康为主要需求动机的空间移动活动所引起各种关系和现象总和。

(三)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发展指在开放的产业系统中,构成产业系统各要素的变革在扩散中引起不同产业要素之间相互竞争、协作与共同演进而形成一个新兴产业的过程,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创新。

二、《市县旅游全域化评价指南》内涵理解

《市县旅游全域化评价指南》提出全盘考虑资源特色、整体环境、产业融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居民与游客满意度、智慧旅游及人才培养等因素;通盘考虑产业融合、新型城镇化、旅游富民,坚持“深化公共服务、促进产业融合、加快转型升级”原则,形成旅游全域化综合评价体系。

(一)全域共享共建

全域旅游倡导为外来游客提供优质服务时,兼顾考虑本地居民休闲需求。让旅游目的地成为宜游之地、宜居宜业之城。按“主客共享”理念,加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以“智慧旅游”为手段的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公共服务全域覆盖,构建外来游客与本地市民共享共建的高品质社会生活环境。

(二)全域整体营造

全域旅游提出树立全新旅游资源观,突出城市与乡村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新型城镇化及市场口碑对游客的吸引力。树立“景城一体”理念,实施景区、城市一体化战略,以景区理念规划整个区域,按景点要求建设村镇,形成“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旅游新格局,实现旅游资源整体营造。

(三)全域特色突出

全域旅游杜绝千城一面,强调城市个性特色。要求城镇与乡村景观风貌独特,城市建筑富有地方特色,城市文化氛围浓郁,传统文化挖掘到位,文化能传承与发扬。突出反映地方特色文化内涵,体现地方特色标志性建筑和景观,以及特色明显的旅游商品、手工艺品、纪念品和美食等。

(四)全域有机融合

全域旅游强调居民与游客有机融合,游客除观赏当地自然风光外,应参与体验当地民风与生活方式,融入当地日常生活环境。通过提高当地居民幸福指数建立热情好客的旅游形象、打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以及合理利益的共享机制,满足游客旅游体验及地方文化,提高游客满意度。

(五)全域“旅游+”融合发展

全域旅游强调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挥旅游业在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和新型城镇化过程的带动引领作用,催生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促使旅游各要素配置完善,通过“旅游+”使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综合带动对投资、税收、就业的贡献,使旅游从规模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

(六)全域监管保障

全域旅游强调从游客进入目的地后的全程保障。提出加强旅游执法力度强化监管,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建立旅游资源承载力与游客总量管控机制,做好高峰期安全预警及应急处理机制,营造优质旅游环境。完善安全保障与救助应急管理系统,建立集旅游资讯、风险警示、旅游投诉、执法监管、应急救援、旅游保险的旅游风险保障体系。

(七)全域多边协助

全域旅游强调旅游目的地全社会、各部门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建设、管理使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要求政府应重视旅游业发展,建立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通过部门联动、协调配合,支持旅游业发展形成社会发展旅游共识。

三、养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一)理论研究

我国养生旅游产业融合最早王慧敏提出:融合模式可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之一。王颖: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发展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出现新增长点的集中体现是旅游业态的兴起。杨颖: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发展背景下,旅游业出现以现代服务业融合的趋势,提出空间融合、组织融合、产品融合和治理融合等4种等产业融合方式。李太光、张文建认为,对旅游业来说,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有三种路径,其一是“泛休闲化”;二是“广服务化”;三是“准模块化”。研究表明,我国养生旅游产业融合理论已有部分理论研究涉足。

(二)现实研究

养生旅游产业融合已实现技术、企业、产品、市场、制度等方面的融合,基于产业融合的创新,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的源泉,正从投资导向阶段向创新导向阶段过渡,体现出:第一,养生旅游产业投资正从资源、资本投入向资本、创意投入转变;第二,产业市场正在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第三,产业投资主体正在从单一养生旅游投资向社会多元投资主体转变;第四,产业形态正由养生旅游单一产品形态向多种形态转变的现象。融合进程中呈现出:①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在“机制创新、产业升级、体系保证、政府扶持、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等方面未深入探讨,跨行业、跨部门综合协调管理未形成。②政策扶持力度较弱。③养生旅游资源开发闲置、同质竞争、品牌建立及顶层设计等问题有待研究解决。④养生旅游复合型人才较少,现有从业人员知识技能更新等不足。

四、《县市旅游全域化评价指南》下养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针对养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的不足,按“全域旅游”及《县市旅游全域化评价指南》理念模式,提出对我国养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的探讨。

(一)建立“产业化”融合发展机制

全域旅游主张产业融合及产业转型升级,强调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相互渗透,向资源要素配置完善,产品附加值高,规模增长型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

养生旅游应发挥产业融合调节作用,推动养生资源整合优化,实现自然、资本、创意、科技等资源最佳配置及产业良性发展。养生旅游属旅游与健康产业融合而形成的新业态,产业链完整成熟、蔓延趋势较快,继续推动养生旅游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及城镇化紧密结合,形成养生旅游与城镇、文化、产业、生态、互联网、科技、乡村建设等的深度融合发展,并将触角延伸及各行各业,培育养生旅游新业态,推进“养生旅游+”的产业化融合发展。

(二)健全“资本化”投资竞争机制

全域旅游鼓励发挥国内外投资企业平台作用,加大产业投融资力度,出台灵活的投资机制,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积极性,加大对旅游公共基础设施体系的投入建设,探索政企合作的双赢模式,做实旅游“硬环境”投入,建立良性的市场竞争。

1.引导“养生旅游+”的资本投入。养生旅游正值旅游企业、开发商为投资主体的全民、社会投资的新阶段。此趋势下,应出台更多相应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参与养生旅游建设,重点考虑在投资政策、税收优惠、土地供应、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市场开拓、资金保障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按照“引导资金产业基金项目集合资产孵化证券入市”的路径,启动项目识别、策划与包装工作;以“养生旅游+”模式为产业技术核心,以产业基金为资金杠杆,以养生旅游产业孵化与同质化资产包装盘活存量资产,完善存量资产到股权、从股权到股票、从股票到现金的增值循环,指导产业资本与价值链升级重组,让养生旅游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突出市场主导作用,用特色资源、特色项目、特殊政策引进战略投资者,以“投资+EPC+PPP”产业运作模式,打造“养生旅游+”的产业杠杆,稳步实现“养生旅游+”项目包装、招商建设、投资运营同步推进。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大、带动力强的重大养生旅游项目,培育形成一批养生旅游产业基地和集聚区。

2.遵循“优胜劣汰”市场竞争。养生旅游应发挥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调节作用,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则,推动养生产业整合、优化,实现自然、资本、创意、科技等资源最佳配置,实现产业良性发展。通过优胜劣汰市场竞争机制推动产业整合、优化;实现自然、资本、创意、科技等资源最佳配置以及养生旅游产业良性发展。

(三)构建“智能化”监管共享机制

全域旅游主张“主客共享”的理念,以“智慧旅游”为手段提升带动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公共服务的全域覆盖。努力构建外来游客与本地市民共享的现代化高品质的社会生活环境。

1.做实“智慧云”共享平台。伴随“大数据”、“微时代”和“信息化”的来临,养生旅游应利用互联网智慧云端推动融合,推动业态创新、提高服务效能,实现主客共享,信息共享、智能互动,利用信息服务、信息统计、信息共享平台,让主客皆能体会智能化带来的便捷高效。建立行业统计范围和统计口径相融的统计监测体系,规范数据来源,提升动态管理水平,推动养生旅游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深度融合发展。

2.做足“全媒体”全域覆盖。养生旅游应继续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全力挖掘覆盖区域人群的养生旅游需要,用全媒体手段广泛传播,建立广播、电视、短信、多媒体等传统渠道和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全媒体信息传播机制,加快构建跨区域、跨平台、跨网络、跨终端的养生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体系,精准把握养生旅游市场需求多样性、层次性、针对性、适应性、灵活性的产品服务供给,通过全媒体直指消费者“痛点”“痒点”和兴奋点,引导、创造和拉动养生旅游新消费。鼓励建设养生旅游产业自主核心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公共服务全域覆盖。

(四)提升“精品化”核心力机制

全域旅游强调推进“旅游+”的精品化营造,提出“旅游+产品采集+商贸洽谈+论坛”、“主客共享”、“旅游+体育+文化”互动等精品模式,主张游客除观赏自然风光外,应深度体验旅游休闲的生活方式,深度融入当地。

养生旅游精品化提升应以景区为突破,挖缺产品资源、优化产品结构,加大旅游供给侧改革。围绕挖文脉、展创意、抓特色、提品质等方面做“新”旅游业态,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做示范,使老景区焕发新活力、新景区展现新风采;考虑养生旅游产品供给的全季性、常态性、多样性,为游客创造更多生活化时空,形成全天候全季性养生旅游消费需求。实现养生旅游产品从大众体验向深度体验并重转变。同时,加快养生旅游购物平台建设,开发独具特色的养生旅游特色小商品,构建成熟合理的养生旅游商品供给体系。

(五)推动“协同化”保障机制

全域旅游提出两方面的“协同化,”一是,政府应高度重视旅游业投资发展,形成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多规合一,部门联动协同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形成全社会发展旅游共识。二是,从游客进入目的后各部门的全过程监管保障。

养生旅游推动“协同化”保障机制建设,第一,做“足”政策支持,发挥政府在旅游规划、产业引导、管理机制方面的主导作用。第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强化监管,建立整体规划、统一协调、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维护良好市场秩序,推进治旅进程;第三,应加强地区、部门、行业间的协同联动,开展行业协会自律建设,解决不合理低价、强迫购物、合同违约等问题,营造公平、透明、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第四,建立旅游资源承载力和游客总量的协同管控机制,特别在高峰期政府各部门的安全预警及应急处理机制,营造优质的旅游环境。第五,完善安全保障与救助应急管理系统,建立吃、住、行、游、购、娱得全面覆盖,集旅游资讯、旅游投诉、风险警示、应急救援、执法监管、旅游保险为一体的旅游风险保障体系。

(六)实施“可持续化”人才学科发展机制

1.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万物发展,人才先行,人才持续供给及现有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更新是养生旅游发展的关键,养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应加快培养既具养生康复知识又兼有旅游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保证人才供给。加强现有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管理,建立从业人员信用评价制度及黑名单公示制度,建立健全专业人员的准入退出管理机制,研究符合养生旅游人才管理体系的改革措施,形成优胜劣汰的正面导向。

2.加强学科体系。发挥院校和科研机构人才优势,加大养生旅游研究领域的科研投入,提升养生旅游研发机构及高校相关专业的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对养生旅游基础理论、市场供求关系以及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应等方面深入探讨,促进科研与产业相结合,为我国养生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全域旅游既是供给侧改革重要领域,也是养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实践。《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指出“发展养生旅游利于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养生旅游应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模式为融合切入点,在融合发展中提升养生旅游产业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推动和产业竞争力,以极大的扩散渗透效应推动养生旅游融合发展,为新常态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第9篇

  门诊医生个人总结1

  20xx年,我院的医务部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出发点,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实时的保证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其中分娩人数较上一年相比上升了35.99%;妇科门诊量也高出了一倍之多;宫腹腔镜手术零纠纷;计划生育科工作量同样稳步提升,各个科室成绩不断的上升。

  这正是我院开院以来最想看到的景象,医院的医务人员、外营销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院定期的会请外院专家进行讲座、交流,有效的建立交流互助的平台,一旦发现问题就可以立即的解决。

  另外,我院的各个领导走出了院门,来到了xx地区的各个企业、社区、学校等进行保健知识讲座,场场都受到了当地人员的好评与赞扬,受益人数高达3000人次。同时,我院以尊重病人、理解病人、保护病人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提供更高质量、更优质的服务。

  我院自20xx年初获批xx市医保标准后,7月获批妇科内镜资质准入,8月获批国家二级妇产医院称号,12月通过了JCI认证。据统计,全年完成指标监测104项,其中医疗29项,护理18项,行政57项。

  与此同时,我院并与xx市xx附属医院建立了医疗协作的关系,由xx院派遣高级职称医生出任科室主任,以借鉴公立医院的成功经验,提升科室管理力量。

  随即领导表示,在20xx年,我院将以建立全院医疗品质、医疗安全管理体系为基础,优化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委员会;监督临床指南的使用;同时更新国际医疗信息等各方面为工作重点。

  省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示范医院“在我院护理部护士的辛勤付出下,使我院在20xx年成为了xx省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示范医院“,期间,我院开展的“门诊亲情服务“、“一对一床旁护理及产后回访活动“随即在患者中受到了好评与赞扬。另外,我院为了及时的了解客户的一件以及建议,护理部坚持病区、病人的满意度调查,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反馈。

  与此同时,院里决定授予xx先生为终身荣誉院长,xxx女士为荣誉顾问,并且为我院杰出表现的员工颁发了先进个人表彰。

  回顾20xx年,这是xxx充满荣耀的一年,其中最值得肯定的是,我院在12月通过了代表着世界医院服务和医院管理水平的JCI认证,成为大陆首家取得国际认证资质的本土私立医院。同时,这不光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激励,激励着xxx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在品牌优质和差异化服务上做出更大进步。

  门诊医生个人总结2

  一年来,在院班子和主管院长领导下,在医院各科室的支持帮助下,我科同志协调一致,在工作上积极主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结合本科室工作性质,围绕医院中心工作,求真务实,踏实苦干,较好地完成了本科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全科人员在政治上牢固树立“一切为病员服务”的理念

  加强医患沟通,坚决抵制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将反商业贿赂提高到政治思想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科室内无医药回扣现象发生。

  二、全科人员能够自觉遵守院内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

  做到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从不闹无原则纠纷,工作中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科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务实,克服人手少、任务重、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保证正常医疗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按照“三级甲等”中医院的要求完成各项临床工作,并高质量完成各种软件、台帐的整理工作,认真学习岗位职责、核心制度,并严格按照职责、制度的要求工作,认真学习“三基”并开展岗位练兵,做到严格要求、严谨作风、严密组织。严格执行“三合理”规范,做到合理用药、合理收费、服务到人,科室奖金发放不与经济挂钩,较好地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总量控制、结构调整”

  科室内部积极调整医疗结构,采取有效措施,想方设法降低医疗费用,取得显著效果。一是抓合理用药。二是抓单病种费用。三是抓一次性材料的使用。四是加快病床周转。通过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保证了科室今年圆满完成医院下达的各项费用指标,在科室业务增长速度较快的情况下,使各项费用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切实减轻群众的负担。

  四、积极引进和运用新技术

  今年加大了对PPH手术的推广和运用,引进了微波治疗仪,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新的手术方法,总结临床经验,切实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得到的效果。

  五、在宣传工作上,充分利用多种形式

  结合我院实际,深入广泛宣传我院整体功能、医疗范围、专科专病、名医、名药、大型医疗设备以及开展的新项目、新业务等,增强了医院整体知名度和部分专家名医以及专科专病知名度,为医院业务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年来,通过全科同志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科室各项工作任务,但工作标准和工作质量与领导的要求还有差距,思路还需要更加宽阔。在新的一年里,要加大政治学习力度,提高工作质量,团结一致,扎实工作,高标准完成本科的工作任务和领导交办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任务。

门诊医生个人总结3   

  作为一名医生,我的工作职责就是“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系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作为一名基层的医务工作者新手,我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乡镇医疗卫生工作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机构,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枢纽,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服务载体。从20xx年至今,三年来的的实践工作,我对自己工作有很多的思考和感受,在这里我作一下简单的陈述:

  一、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在实践的工作中,把“实践”作为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使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当今残酷的社会竞争中,知识更新的必要性,现实驱使着我,只有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努力学习,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胜任本职工作,否则,终究要被现实所淘汰。努力学习各种科学理论知识,学习各种法律、法规和党政策,领会上级部门重大会议精神,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终同党同组织保持一致,保证在实践工作上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结合本职工作,我认真学习有关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医疗卫生理论及技能,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并根据工作中实际情况,努力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解决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希望,将来回首自己所做的工作时不因碌碌无为而后悔,不因虚度时光而羞愧。

  二、恪尽职守

  踏实工作当我们步入神圣的医学学府的时候起,我就谨庄严宣誓过:“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系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今天,我不断的努力着。基层医疗工作,更使用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名基层医疗工作者,肩负的重任和应尽的职责。按照分工,摆正位置,做到不越位,不离任,严格遵守职责,完成本职工作。只有把位置任准,把职责搞清,团结同志、诚恳待人,脚踏实地,忠于职守、勤奋工作,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工作,才能完成好本职工作,做好我作为一名基层医疗报务工作者的本职工作。

第10篇

一、2009年上半年工作回顾

(一)重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

1、宝华水库工程进展情况

宝华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人畜饮水、保护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的小(一)型水利工程,水库坝高54m,总库容168.0万m3,工程概算总投资为3281.61万元。工程于2007年12月20日开工,建设工期为24个月。截至目前完成投资1100万元,大坝心墙开挖单元工程通过验收,已完成灌浆砼盖板浇筑工程和隧洞开挖工程。并计划于今年7月底完成帷幕灌浆工程,11月开始大坝填筑,各项工程都在紧锣密鼓地顺利开展,预计2010年6月将完成施工任务。

2、永兴二级电站工程进展情况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批准,*县永兴二级电站列入全国以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总装机容量为5000kw,总投资为2479万元,(其中:代燃料装机为2000kw,投资1246.13万元,16个自然村,2270户),工程于2007年12月22日开工。电站内主体工程(主副厂房、压力钢管道和前池泄水工程)已全部完工,5月份已完成安装调试工作,待交付使用。

3、农村安全饮水建设进展情况

根据州发改委红发改农经[2009]220号文件精神,*县2009年第二批新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批复解决0.5903万人,计划总投资297.4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37.89万元,地方配套资金59.51万元;根据州发改委红发改农经[2009]515号文件精神,下达*县2009年第三批新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批复解决1.1000万人,计划总投资554.1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443.3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55.40万元,州级配套资金55.40万元。州发改委和州水利局共下达我县2009年饮水安全工程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资金851.6万元,解决人口16903人。截止2009年6月20日,第二批新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已到位资金237.89万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59.51万元尚未到位;第三批新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尚未到位。于2009年6月23日在蒙自做饮水安全工程管材招投标工作,目前工程正在准备动工。

(二)项目的前期工作

1、阿扎河水库前期工作

(1)阿扎河水库工程前期阶段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工作已完成;(2)阿扎河水库库区淹没耕地达到50%以上的有1310人,287户。移民生活区安置点选择在县城旁红土坡移民点和莲花大道延长线以处,普所龙村以东,小多科以西片区,水、电路、通信、场地平整建设已完成,现已安置到红土坡移民点有73户,计划剩于部分农户在2009年内安置完成;生产区安置点选择在迤萨镇大黑公村委会土锅石缸国有荒山和石头寨乡困岭梁子片区,荒山面积3750亩,已开垦荒地2200亩,未开垦荒地1550亩,*至*油路经过生产区,生产区交通便利;(3)下发《*县人民政府关于阿扎河水库工程供水水价的决定》,明确阿扎河水库工程供水水价;(4)与州水勘院签订编制《初步设计报告》的协议,目前正在抓紧编制,预计2009年下半年完成初步设计审批工作;(5)20*年11月26日至29日,阿扎河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通过省水利厅和省发改委评审;(6)20*年12月18日由水利部珠委审核评审,并已经拿到项目建议书的评审意见;(7)2009年4月29日,阿扎河水库工程可研报告通过省发改委评审;(8)2009年5月13日,阿扎河水库工程可研报告通过省水利厅评审。

2、大黑公电站工程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大黑公电站工程,由*广源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做坝址地质钻探等前期工作,现已完成坝址钻探13个孔,进尺1000多米,该电站预可研于20*年3月24日在蒙自评审,但预可研审查没有过,根据有关专家人士分析,大黑公电站大坝很可能往下移。

2、南昏河和藤条江梯级电站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截止2009年6月,南昏河梯级电站《规划报告》已通过省水利厅评审;藤条江在我县境内可开发的主要有五级电站,但是经过专家论证,由于单位投资过大,指标高,原来准备投资建设的开发商已放弃,所以目前正向社会招商中。

(三)农田水利建设进展情况

*县20*—2009年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共投入资金1257万元,投入工日70万个,出动机械台班180万个,修复水毁工程960处,疏浚河道10公里,清淤渠道400公里,完成土石方80万方,新增防渗渠道18公里,改善灌溉面积0.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平方公里,新增旱涝保收0.05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15万亩。新增除涝0.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0.15万亩,新增供水受益人口1.87万人。

(四)防汛抗旱工作

1、旱情及抗旱工作。旱情:作物受旱面积0.406千公顷,其中轻旱0.21千公顷,重旱0.186千公顷,干枯0.01千公顷;水田缺水面积0.21千公顷,旱地缺墒面积0.23千公顷;因旱人畜饮水困难0.29万人、大牲畜0.34万头。抗旱工作:抗旱投入人数0.56万人;投入机动运水车辆4辆;投入抗旱资金10万元,其中地县级5万元,群众自筹5万元;抗旱用油1.5吨;抗旱浇灌面积0.24千公顷、0.3千公顷次;临时解决人畜饮水困难0.2万人、大牲畜0.15万头。

2、防汛工作。严格遵守防汛值班制度,坚持24小时轮流值班,强化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各乡镇、各水库的防汛责任人,不定期组织人员到水库到各乡镇进行汛期安全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将各水库大坝安全责任人名单在新闻媒体进行公布,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防汛工作。

3、库塘蓄水工作。全县16座水库、86座小坝塘,上半年蓄水总量达0.2583亿立方米,多年同期0.2379亿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增加7.89%。

4、水毁修复工作。修复堤防7处、7公里,修复闸涵1座,河道清障8处、5公里,引水渠63条55公里。

(五)水土保持工作情况

1、水土保持法宣传情况。共出动宣传车辆2辆,宣传人员8人次,在县城跑马路进行宣传,发放宣传材料1800份,在法律法规咨询台工作人员还对群讲解有关法律法规。

2、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今年1—3月水保办与水勘队共同设计和编写*县坡耕地水土保持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4月份定稿并上报州发改局和州水利局,5月水保办与水勘队共同设计和编写云南省西南诸河流域坡耕地水土保持综合整治试点工程迤萨镇项目区(*县)勐龙河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

3、对二oo八年审批的架车乡阿扒铅锌矿水土保持方案和迤萨镇曼车石膏矿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情况作了检查,并要求这些个体企业在不够到位的地方继续做。

(六)水政工作情况

1、开展“五五”普法和水法规宣传情况。我局结合今年全县综治维稳法制宣传月活动和“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开展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并认真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参加州水利局举办水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组织人员深入宝华乡俄垤水库、迤萨镇勐龙一带以重点宣传河道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同时结合水行政监督检查工作,对重点监督的各取水大户、工矿企事业单位、矿山、砖厂、采石、河采砂点等开展了水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宣传使他们对水法律法规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次活动共出动宣传车20辆次,召开座谈会10次,发放宣传材料7000余份。宣传布标10(条),粘贴宣传标语7000余条,受宣传人数达22万余人,宣传面达85%以上,共投入宣传资金0.8万元。从而保障了水法宣传工作的开展。

2、水资源费征收工作情况。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完成征收水资源费219735.13元.

3、集中力量,强化水行政执法。根据州水利局红水办[2006]40号文《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政监管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局成立由局领导为组长,水政、水保、防汛、水政监察大队等人员组成的*县水政监察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全县重点监管河道、采沙、采石、采矿、取水户、砖厂等进行监管检查,发现违法案件及时查处。使*县水事管理步入正规化、法制化轨道。

(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情况

按照县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和县委实践办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县第六指导检查组的精心指导下,我局紧密结合水利工作特点和党员实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同时我们总结了第一阶段工作经验,认真听取了县委实践办、第六指导组和群众意见建议,改进和提高了工作方法,严格按照县委实践办的统一部署,确定目标,明确任务,精心组织,按照我局学习实践活动进展,从5月9日开始转入“分析检查”阶段,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1、加强领导,宣传动员。3月25日,全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后,于3月27日,我们水利局立即召开会议,传达县委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事项。会上,李正云同志作了动员报告,要求广大党员深刻认识开展这次活动的重大意义,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开展好各阶段活动,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

2、多种措施,强化学习。为了达到“真学、真懂”的要求,我局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学习,巩固学习成果。

3、围绕主题,深入调研。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紧紧围绕“加快水利科学发展,服务*奋力崛起”这个主题,结合本职工作,都深入到各自的学习实践活动的调研点和基层一线,确定调研课题,开展调研工作。分别围绕水资源管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机关建设、人饮工程等工作,形成了有现状、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报告。副科以上领导撰写了4篇专题调研报告,全体党员每人提交了一份学习心得体会。

4、深入开展大讨论活动。4月20日,我局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水资源管理上做好水文章”主题开展了大讨论,每人都结合自己的工作特点,对2009年工作进行了谋划,通过深入讨论,就如何做好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好2009年水利工作,最终提出并形成了我局2009年的工作计划。

5、开展“科学发展情系民生”活动。局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到扶贫挂钩联系点架车乡牛威(州水利局挂钩),河莫(县水利局挂钩)和新农村建设指导点三村乡,一是征求群众意见;二是宣讲惠农政策;三是努力为群众办事实;四是走访困难群众;五是跟农民交朋友。通过这样听意见、解难题、办事实,基本实现了“进万家门,解万家难、暖万家心”的目标。

6、及时召开“分析检查”阶级动员大会。5月12日下午,全局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动员大会,及时传达了县委动员大会的精神,研究水利局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安排,5月18日下午,我局召开了全体党员干部会议,李局长首先回顾总结了水利局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的工作,传达了全县深入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动员大会精神,就县水利局如何切实做好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

7、扎实抓好“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一是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二是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材料;三是组织群众评议。6月22日,我局组织了群众评议,参评人员有水利局(含水勘队)的全体党员、退休干部代表。评议内容主要是水利局领导班子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的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提出的举措行不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措施实不实。评议大会上,由李光发副局长解读《领导班子分析材料》,然后由参评人员进行讨论,填写评议表,提出评议意见,开展评议后,我们及时召开了班子会议,研究评议的意见,修改完善《领导班子分析材料》,目前正在做转段准备工作中。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重点项目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宝华水库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由于隧洞地质条件和20*年雨水偏多的原因,在隧洞开挖中(6月—11月)洞内多次出现坍塌,隧洞进出口处出现较大的滑坡面,地质松软、破碎,塌方严重,地下出水量大,所以,隧洞工程施工难度大,投资增加,进度缓慢,工期延长,导致了不能按原计划完成隧洞导流任务;二是宝华水库工程概算投资为3281.61万元。目前,除州级一次性补助1200万元和省级补助700万元,秦光荣省长到*调研期间安排500万元外,尚缺口资金有881万元。

2、农村安全饮水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根据国家水利等三部委联发的发改农经〔2007〕第1752号文件通知规定,“在实施饮水安全项目中管材必须采用pe管材,不得采用钢管”,但我县部分自然村水源途经石崖、农田、村内道路硬化、河流、滑坡地段等不可预见因素而导致不能下埋pe管的部份而不能采用钢管,加之群众对采用pe管材认识不足,不受欢迎等,致使实施难度非常大;二是我县大部份自然村较为贫困,按比例要求集资部分难以足额完成,给工程顺利开展带来了诸多困难;三是水源纠纷时有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畜饮水解困推进工作。

(二)项目前期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阿扎河水库前期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由于我县财政困难,财政自给率仅6.7%,导致水库前期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进度。

2、小水电站(主要为:大黑公、南昏河、藤条江)开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我县境内乡村公路不畅通,影响了水电开发工作进度;二是电力管理体制不顺,电站和电网建设协调配合不够;三是缺少水电开发前期工作经费,影响水电开发前期工作进展步伐。

(三)水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有关部门领导对依法管理水资源,依法缴纳水资源费的认识不够,给依法征收水资源费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四)防汛抗旱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防汛抗旱经费困难,办公设备简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防汛抗旱工作正常开展。

2、水库防洪形势依然严峻,防御工作较难。

(五)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11篇

一、示范区建设概况

深圳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分为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名优水果生产和畜牧业三个现代化功能区,占地面积1万亩,投资概算为18758万元。经过五年的建设,示范区已成为集现代化生产、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科普教育及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基地。

(一)农业设施日臻完善,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示范区实行山、水、田、路、村综合治理,基本达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1999-20__年,我市在示范区建设中累计完成投资1.98亿元,建设了标准农田(菜地、果园)7500亩,建成1900亩设施农业(包括温室大棚、育苗温室、菜地遮阳网、菜地露地喷灌、菜地微喷灌、温室水肥自动灌溉和荔枝微喷灌),修建硬底化渠道49.9公里,修建机耕路37.4公里(其中水泥路15.7公里),基建厂房(冷库、加工车间、养殖舍、办公室、宿舍)面积4.78万平方米,新增产值28194万元。到20__年,示范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值95.94分,比示范区建设前的1998年的得分值提高18.6分,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二)三大效益稳步增长,示范作用十分显著

随着示范区农业设施的完善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示范区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稳步增长。

1、经济效益显著,农民收入提高。20__年,示范区种养项目总产值17081万元,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25.6万元,比1998年(下同)增长36.6;产品销售总额71165万元,增长54.7;加工销售总额50704万元,增长93.4;利润7351万元,增长22.5;出口创汇3930万美元,增长70.9;农民人均所得13687元,增长77.1。

2、社会效益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到20__年,示范区累计培训管理干部、技术员1.11万人次,引进新品种30个,注册商标2个,通过ISO9000系列认证1个,参与制定深圳市农业地方标准6个,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3个。受示范区辐射带动的乡镇超过280个,农户9万户,耕地面积12万亩。

3、生态效益突出,农业生态环境良好。在蔬菜功能区和水果功能区建设中,加强了农业环境控制,治理菜地、果园环境,实施土壤改良,改善耕作条件,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禁止使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危害的农业投入品,实现蔬菜、水果的无公害生产。在畜牧功能区建设中,高效、综合利用农业资源,构建“白-黑-绿”(牛奶、白鸽等畜禽养殖-粪便处理-牧草、果树或生态旅游)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农牧生产的良性循环。

二、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五年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严格实施《深圳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总体规划》和三大功能区建设的《实施方案》,着重抓好项目建设,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完善管理体系,高质量完成了示范区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抓好项目建设,确保规划项目按计划完成

经过五年建设,示范区规划建设的项目已按计划完成,三大功能区建成蔬菜、水果、畜牧生产与加工示范项目19个。另外,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基地、鲜活优质农产品批发市场、村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没有列入实施方案,由示范区所在地的镇村或企业另行实施,同步推进。

1、蔬菜功能区建设项目

蔬菜功能区占地面积20__亩,是目前全市面积最大的连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功能区按照基地田园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综合管理规范化、上市产品无公害洁净化的要求,进行菜地田园化建设,建成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加工设施,建立蔬菜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

(1)菜地田园化建设。对菜地进行了全面的整治,分片平整了20__亩菜地,修建了高标准的水泥路6.4公里、机耕道9.9公里、硬底化排水沟24.9公里,整治排洪渠2.7公里。为了保证灌溉用水的质量和需要,共挖深水井18个、蓄水塘1个(占地面积21.74亩),并配套建设了泵站12座、水塔3个、蓄水池8个和引水管道6公里。

(2)无土栽培温室。建成温室面积50亩,其中宝安区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温室面积20亩,成套引进了法国菲勒克莱公司设备,安装了自动控制的温室通风系统和水肥灌溉系统。20__年,温室进行了改造,加装了适应广东气候特点的避雷系统和外遮阳网。公明镇农业发展公司温室面积30亩,采用了深圳绿鹏公司研制的适合华南地区的大型连栋温室,安装了以色列“肥滴佳”水肥灌溉控制系统,水肥灌溉作业完全实现了计算机管理。

(3)育苗温室。建成育苗温室面积1亩,成套引进法国菲勒克莱公司的连栋温室,安装了外遮阳网、风机水帘降温系统、加温系统和移动喷灌设备,是当今国内装备较为完善的育苗温室,可为蔬菜功能区20__亩菜地提供育苗服务。

(4)菜地露地喷灌基地。建成了1170亩的全市面积最大的菜地露地喷灌基地,既降低了 劳动强度,又节约了水资源。

(5)菜地遮阴棚微喷灌基地。在441亩菜地安装了遮阴棚和微喷灌设施,是目前全省连片面积最大的遮阴棚。遮阴棚启闭机构部分为电动的,部分为手动的;遮阳网部分为进口的金属网,部分为国产的黑纱网。微喷灌系统采用悬挂式旋转微喷头,供水系统由多台水泵及变量泵组成,应用德国西门子编程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水压,为具国内先进水平的菜地灌溉设备。

(6)蔬菜保鲜加工厂。建成面积20__平方米的蔬菜加工包装车间、容积1200立方米的冷库和真空预冷保鲜装置,每天可加工蔬菜100吨,保证了出口蔬菜的保鲜效果和产品质量。

(7)无公害蔬菜检测和配方施肥指导中心。建成中心办公楼,建筑面积806平方米。无公害蔬菜检测中心由宝安区无公害农产品监督检验站负责建设,已建成农药残留检测实验室,配置了美国菲尼根公司气质联用仪,对示范区生产的蔬菜产品实施农药残留检测,确保上市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配方施肥指导中心由寰通公司与广东省土壤研究所合作建设,已建成土壤分析实验室,购置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可定期分析土壤肥力,实施土壤改良,指导菜农合理施肥。

2、水果功能区建设项目

水果功能区占地面积5500亩,是目前全市面积最大的连片水果生产基地。水果功能区按照建成集科技示范、科学普及、现代化生产、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果园的要求,完善水果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成长乐亭中心区、荔枝大观园、水果烘干加工厂和保鲜冷库。原规划建设的10亩荔枝保护地栽培(大棚),经专家认证不适宜建设,项目被取消。

(1)水果生产现代化示范园。建成5个荔枝示范园小区、龙眼示范园及明星果场,面积5200亩,修建了水泥路7.5公里、机耕道11.4公里、硬底化排水沟20.3公里、灌溉管道54.5公里、山顶蓄水池4个和泵站4座。示范园的道路系统由主干道、环山路组成,主干道铺水泥路,园区道路通达各生产小区。管道灌溉系统由位于山脚的抽水泵站、山顶的蓄水池和铺设到各生产小区的管道组成,灌溉用水从山脚水库抽到山顶蓄水池后,通过管道自流到园区。

(2)荔枝微喷灌基地。在240亩荔枝园安装了果树微喷灌设施,每棵荔枝树上安装折射式雾化微喷灌喷头3个,中央控制系统采用美国进口的多功能自动化控制设备,通过计算机控制定时定量分片喷灌,并可以喷药、喷叶面肥,是目前全省最先进的果树灌溉系统。

(3)长乐亭中心区。修建了长乐亭、观景亭、长廊、广场、玻璃钢制作的“荔枝王”主题雕塑和反映荔枝文化的花岗岩浮雕,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使改造后的长乐亭中心区成为荔枝生产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荔枝示范园。

(4)荔枝大观园。修建了园区道路2780米、硬底化渠道3000米以及人工湖、湖心亭、九曲桥、花架廊、门楼等观光休闲设施,并种植从全国各地收集到的荔枝品种50个,建成集开发保护、种植示范、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荔枝主题公园。

(5)水果烘干加工厂及保鲜冷库。建成了面积1500平方米的加工包装车间、容积1500立方米的冷库和2条烘干生产线。每天可加工鲜果100吨,基本解决了示范区及周边地区荔枝、龙眼的销售难问题。

3、畜牧功能区建设项目

畜牧功能区占地面积2500亩,按照实现畜禽生产及食品加工现代化的要求,对大宝鸽场实施了现代化改造,新建了晨光酸奶加工车间、光明现代化奶牛示范场、光明猪配套系育种中心。

(1)光明现代化奶牛示范场。按照生产和观光相结合的要求规划建设,引进了世界先进水平的丹麦STRANGKO公司鱼骨式挤奶设备、奶牛管理系统及意大利STORTI公司的饲料搅拌车,电脑系统可根据每头奶牛的产奶量自动控制饲喂量,实现精确饲喂,是目前国内设施最先进、环境最优美的奶牛场。作为旅游项目推出后,深受游客欢迎。

(2)光明猪配套系育种中心。建成了研究实验中心和种猪舍14栋,引进美国OSBORNE公司的种猪测定设备,安装新型种猪生产线,年产种猪2万头。光明猪配套系被科技部列为20__年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向全国推广。

(3)大宝鸽场改造。按照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对鸽场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改造,修建新鸽舍15栋、水泥道路779米、门楼、围墙、焚化炉等设施,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和环境。同时,实施品种改良项目,成功完成了“肉鸽高产品系选育及其改良杂交”科研项目,培育出新一代优质、高产、高效的大宝鸽。

(4)酸奶加工车间。引进了瑞典利乐公司酸奶发酵设备和德国Hassia公司饮料塑杯灌装机,年加工发酵型酸奶1.3万吨。整套设备从原料奶到成品产出的全过程由计算机控制自动完成,是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乳业加工设备。

4、综合性项目

(1)农业信息化。示范区已在深圳农业信息网和宝安农业信息网上设立网页,详细介绍示范区规划、建设情况;通过深圳农业信息网、宝安农业信息网两个政府网站以及光明集团、寰通公司两个企业网站,为示范区经营者、生产者提供信息服务。

(2)农业机械化。除了在菜地、果园和畜牧养殖场中安装了大量的先进自动化生产设备外,专门安排资金购置小型农业生产机械,如耕作机、消毒机、除草机、包装机、抽水机、运输车等。

(3)房屋建设。示范区建设中,共建设了4.79万平方米的各类建筑物,其中加工厂房、冷库、养殖舍、仓库等工业化农业厂房3.48万平方米,办公楼0.43万平方米,宿舍0.88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示范区的生产、办公和居住条件。

5、其他配套项目

(1)农产品流通中心。位于公明镇将石村的深圳市(公明)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中心是为示范区配套建设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8万平方米。工程建设分两期进行。其中一期工程建筑面积为2.23万平方米,主体工程已完工。一层主要以无公害蔬菜、水果、粮油、花卉、鸡、水产、冷冻制品七大产品经营为主;二层为信息中心、农产品配送中心、质量检测等辅助机构;三、四层为饮食、办公等场所。二期工程建筑面积为2.25万平方米,将作为大型商业中心、购物广场。

(2)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基地建设。光明集团大力发展生物工程产业,卫武光明生物有限公司已成为广东省最大血液制品生产基地,产品有血液制品、疫苗制品、胸腺肽注射液和绿慕安制剂等,新产品“乙肝免疫球蛋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国家“十五”“863计划”重大项目“非典型肺炎防治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制”第一批课题清单的48个项目中,卫武公司申报的“特异性非典型肺炎免疫球蛋白”榜上有名。

(3)村镇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公明镇、光明街道办按照农村城市化的要求,加紧完善市政、交通、环保、供水、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新城镇,全面提升“两明”地区城市化水平。两镇(街道)积极开展文明镇(街道)创建活动,获得了“国家 卫生镇(街道)”、“省级教育强镇(街道)”等称号。光明街道所有学校跻身等级学校的行列,全部学校实现了宽带“校校通”,所有的教师配备了电脑,生均电脑4人1台,超过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两镇(街道)还强化文化建设工程,建立了镇(街道)有线电视台、广场、公园、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村村建有村级公园、图书馆、活动室、体育活动场所。

(二)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确保示范区建设资金按计划落实

市政府根据示范区建设资金投入大的情况,采取了市、区、镇(企业)按4:3:3的比例分摊投入的办法筹集建设资金。其中市、区投入资金由市、区财政安排解决,镇(企业)资金通过银行贷款、招商引资、分摊青苗补偿费等办法解决。五年来,我市共投入了建设资金19790万元用于示范区建设。

1、省财政20__-20__年共补助110万元。其中20__年补助50万元,20__-20__年各补助20万元。

2、市级资金共安排7800万元用于示范区建设。

(1)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安排7300万元。其中1999年安排3000万元,20__年安排1000万元,20__年安排1700万元,20__年安排1600万元。

(2)市小农水建设资金安排100万元用于整治长圳排洪渠。

(3)市蔬菜基地建设资金安排400万元用于蔬菜功能区主干道水泥路工程建设。

3、区级资金安排3067万元用于示范区建设。

(1)宝安区政府投资项目安排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1600万元,其中1999-20__年每年安排400万元,20__-20__年每年安排200万元。

(2)宝安区政府投资项目安排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专项资金1200万元(1999-20__年),其中安排给示范区建设项目的共772万元。

(3)宝安区政府20__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安排资金200万元,用于水果烘干加工厂建设。

(4)1999-20__年宝安区农业综合发展资金、支农资金安排给示范区建设项目的资金共495万元。

4、镇、企业自筹资金8813万元用于示范区建设。

(1)光明农场自筹资金6660万元。其中:酸奶加工车间建设自筹资金3045万元,鸽场改造自筹资金341万元,现代化奶牛场建设自筹资金1218万元,育种中心建设自筹资金2056万元。

(2)公明镇自筹资金930万元。其中:水果烘干加工厂和水果冷库建设自筹资金510万元,落实青苗补偿费420万元。

(3)寰通公司自筹资金1063万元。其中:蔬菜基地的菜农宿舍、办公楼、配电房、加工棚等附属设施建设自筹资金567万元,退化地土壤改良项目资金496万元。

(4)宝安区农科中心自筹资金160万元,主要用于农科中心长圳温室无土栽培示范场的试验基地建设和项目研究。

(三)完善管理体系,确保“五高六化”目标按计划实现

五年来,我市围绕“五高六化”目标,认真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与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及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值逐年提高。到20__年,示范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值达到95.94分。“五高六化”达标情况如下:

1、劳动生产率指标。该项指标标准值为劳均农业总产值(现价)达到5万元。按公明镇、光明农场范围测算,劳均农业总产值(现价)达到6.8万元,达标率100,得分10分(满分)。

2、土地生产率指标。该项指标标准值为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现价)达到8.5万元,每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产量达到6500公斤。我市示范区没有种植粮食,只取第一项计算。按公明镇、光明农场范围测算,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现价)为10.1万元,达标率100,得分10分(满分)。

3、投入产出率指标。该项指标标准为投入产出率达到150。按宝安区范围测算,农业投入产出率为128.1,达标率85.4,得分8.54分。

4、农业科技进步贡献指标。该项指标标准值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据省农科院情报所测算结果,光明农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1,公明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2,以农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进行加权平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1.1,达标率87.3,得分8.73分。

5、农民收入指标。该项指标标准值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按公明镇范围测算,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687元,达标率100,得分10分(满分)。

6、农田标准化指标。该项指标标准值为标准化农田占水田面积的比重达到80。示范区20__亩菜地和5000亩果园经过整治,水利、灌溉、道路设施完善,地块整齐,符合标准农田的标准,达标率100,得分6分(满分)。

7、操作机械化指标。该项指标标准值为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达到4千瓦,水稻生产机耕机收率达到80。我市示范区没有种植水稻,用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反映操作机械化水平。据测算,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为3.57千瓦,达标率89.3,得分8.04分。

8、服务社会化指标。该项指标标准值为农业综合服务健全率达到100,农副产品加工率达到60。目前,示范区农业服务体系较为完善,健全率为100。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体系也较为完善,农副产品加工率达到71.2。两项综合达标率100,得分7分(满分)。

9、管理科学化指标。该项指标标准值为农业经营规模化综合率达到90,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达到70。据测算,示范区农业经营规模化综合率为100,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68.9,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为65.2。三项综合达标率97.2,得分8.75分。

10、生态良性化指标。该项指标标准值为生态良性化指数达到100。按公明镇、光明农场范围测算,示范区的耕地保有量占上级政府下达的耕地保有量的比重为100,森林覆盖率为42.2,菜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35;Ⅴ类以上标准的地面水占全部地面水的比重为100,综合评定生态良化指数为98.5,达标率98.5,得分为7.88分。

1 1、城乡一体化指标。该项指标标准值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5,享有一项以上社会保障人口比重达到100,农村文化站(室)健全率达到100,农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据测算,公明镇和光明农场的城镇人口(含暂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95.2,享有一项以上社会保障人口比重达到100,农村文化站(室)健全率达到100,深圳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6.6岁。四项综合达标率100,得分为11分(满分)。

三、主要成效和体会

(一)主要成效

五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区位、体制、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了示范区建设。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成效:

1、高标准改造农业生产基地,广泛应用先进技术、设备,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对菜地和果园进行了高标准改造,完善园区道路、水利、灌溉、供电系统,建设现代化的温室大棚、遮阴棚、喷灌、微喷灌等生产设施及农副产品加工、贮藏、流通等方面的配套设施,加大品种改良及技术创新力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示范区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宝安区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依托示范区建设优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了番木瓜抗耐病品系选育,培育了抗耐病番木瓜新品系华-12;引进试种了矮晚柚,经过三年试验,已在省内外逐步推广;引进种植了国内外高档温室蔬菜品种,开展无公害蔬菜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温室智能化肥水控制研究、温室基质栽培筛选试验、荔枝远程无线生理监测及营养诊断研究和蔬菜果树病虫害测报等,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光明集团公司依托示范区开展中国南方耐热高产优质荷斯坦牛品系研究,建立了适合南方湿热地区的奶牛科学饲养管理体系,提高奶牛受胎率、产奶总量和单产水平,达到了国内较高水平;通过对引进的美国“落地皇鸽”改良,培育出新一代大宝鸽。寰通农产品有限公司开展退化地土壤改良项目研究和蔬菜病虫害生物防治工作,建立配方施肥指导中心,探索有机种植和农产品保鲜加工技术,在蔬菜生产、加工环节广泛应用了先进技术。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了农业龙头企业。

示范区的建设带动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光明集团公司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寰通公司被评为“国家园艺产品出口示范企业”。光明集团按照产业化经营和规模经济的要求,发展乳业、生物制药、食品加工、高科技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多元化经营,组建了晨光乳业总公司、光明鸽饮食发展公司、光明德兴果蔬公司、光明农业高科技园有限公司等专业化经营公司,扩展公司主导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实现跨越式发展。

寰通公司以示范区蔬菜基地为核心,构建蔬菜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出口创汇体系,做强做大蔬菜加工和出口贸易业务,公司经营蒸蒸日上,还带动其他地区农民发展蔬菜生产。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创立品牌,带动了农产品销售。

示范区建设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项目,先后安排酸奶加工车间、水果烘干厂及保鲜冷库、蔬菜保鲜加工厂等项目建设,加上示范区建设前已建成的鲜奶及奶饮料加工、光侨西式肉制品加工、乳鸽冷藏及加工、卫武生物制品等项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并创立了“晨光”牛奶饮料、“光明鸽”、“光侨”西式肉制品、“卫光”血液制品等一批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声誉。光明集团的供港鲜奶、乳鸽分别占香港市场60和40;示范区蔬菜、荔枝等产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香港、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仅寰通公司的农产品出口创汇额就达到了4000万美元;以水果烘干加工厂、保鲜冷库为龙头,以每年举办一次的深圳(公明)荔枝交易会为纽带的水果加工流通体系的建立,彻底地解决了荔枝、龙眼销售难的问题,大大提高果农的收益。20__年荔枝龙眼大丰收,水果烘干加工厂、寰通公司和光明集团收购荔枝、龙眼5000多吨,其中烘干处理鲜果3000吨,直接出口鲜果20__多吨。

4、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

示范区特别重视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光明牛奶公司负责起草的《中国(深圳)成年奶牛饲养规范》、《新鲜生牛乳质量管理规范》通过审定,作为深圳市农业地方标准颁布实施;宝安区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等单位参与制订了《无公害蔬菜》、《无公害蔬菜生产环境》、《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蔬菜检测技术规范》等深圳市农业地方标准。晨光乳业公司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标准认证;寰通公司按照标准组织蔬菜生产、加工、包装,确保了蔬菜产品质量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农业标准化的推行,使示范区农产品质量日益提高,光明集团公司的荔枝、龙眼和晨光牌饮料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寰通公司的蔬菜及光明集团肉猪、乳鸽获得了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示范区还以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契机,加强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建立生产基地自检与农产品监督检验机构抽检相结合的检测制度。区无公害农产品监督检验站在示范区设立检测站,开展农药残留检测,对企业的自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蔬菜生产企业配置了农药残留速测仪,配备无公害蔬菜检验员,对上市蔬菜进行自检,保障了上市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5、注重农业观光旅游设施建设,美化生产环境,发展了观光旅游农业。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注意把农业现代化生产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使示范区成为农业生产旅游观光基地。在今年启动的宝安乡村一日游项目中,示范区成为主要旅游景点。如蔬菜功能区的温室及喷灌基地成为市民、学生认识了解农业的参观实践基地;长乐亭中心区环境优美,建成的“荔枝王”雕塑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充分展示了“中华荔枝第一村”(公明镇楼村)的风采;畜牧功能区注意突出项目的旅游功能,酸奶加工车间、大宝鸽场专门修建了参观道供游客游览;大宝鸽场在整治环境的同时,推出乳鸽美食,营造出乳鸽文化的氛围;现代化奶牛示范场把生产、科普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开业一年多已接待游客10万人次。

6、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促进了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示范区所在地公明镇是深圳市农业重镇。该镇在全省率先设立了村务管理中心,全面推行联村会计制度、会计选聘制和农村财务管理电算化,实现农村财务电脑联网,利用网络传输汇总财务数据和报表,农村财务和集体资产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市、区、镇有关部门还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抓好农村财务公开,落实发展农业产业化政策,搞好社会化服务,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20__年,公明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64亿元,比1998年增长了20.8;农村集体资产总额25.73亿元,增长了30.2;农民人均所得13687元,增长了77.1。

7、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速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示范区从开始建设起就把村镇精神文明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公明镇和光明街 道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与经济工作、村镇规划、环境改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等结合起来抓,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城市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示范区不仅树起了一面物质文明的旗帜,还树起一面精神文明的旗帜。

8、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探索道路。

示范区充分利用农业园区这个平台,把农业项目、资金、人才集聚起来,增强辐射力和带动力,在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和园区农业方面为全市乃至省内外提供了样板,成为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窗口”。深圳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同时也造就了“两明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深圳宝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两个国家级的产业园区以及“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以示范区为基础的两明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全面启动,一批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和生态农业项目入园建设。在示范区的带动下,光明集团在清远连山兴建了年产1万头种猪的生产线,与宝鸡市农牧良种场共同出资组建的奶制品生产线在陕西杨凌投产,与日本日光株式会社合资兴建的光明果蔬菜保鲜加工厂生产线通过验收,与美国维生公司合资兴建的光明维生种苗工厂落成。光明集团还通过销售种牛(1000头/年)、种鸽(10万对/年)、种猪(2万头/年)等种畜禽以及以技术为主的社会化配套服务,辐射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和香港地区,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畜牧业。寰通公司创办了北京大兴蔬菜生产基地,面积1100亩;采用技术入股和联营的方式,在广西、云南、福建、甘肃等省(区)和广东的番禺、阳春、阳山、翁源、新丰、仁化等地经营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在全国十几个省市建立蔬菜采购网点,与当地客户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供销关系。公明镇政府依托示范区创建了千亩花卉产销基地,建成了兰花繁育、培植、销售一条龙的兰花产销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受示范区辐射带动的乡镇达200多个、农户9万多户、耕地面积12万亩。

(二)体会

我市示范区建设工作能取得一定成效,我们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领导,政府重视,是搞好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所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和专家咨询组对我市示范区建设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经常到我市检查指导工作,严格把关,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把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市、区政府连续四年把示范区建设列入重大建设项目,安排足额的政府配套建设资金;示范区还被纳入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示范区范围内从事高新技术活动的企业享受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

2、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增加投入,是搞好示范区建设的根本保证。我市明确规定示范区建设资金由市、区、镇(企业)按4:3:3的比例分摊投入。其中,市、区政府投入资金主要用于非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镇和企业配套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生产经营性项目的建设。由于各级资金基本到位,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需要。

3、搞好规划设计,认真组织实施,是搞好示范区建设的必要前提。示范区总体规划和功能区建设实施方案由省农科院有关专家负责起草,并组织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进行了论证。建设项目由有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负责设计,较大项目则由多家单位提供设计方案进行选择,确保项目规划设计的高起点。同时,抓好规划的实施工作,对每一个项目严格要求,力求做到生产设施先进,工程质量优良,生态环境优美,使示范区真正成为代表深圳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的示范基地。

4、认真抓好工程、资金管理,是搞好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措施。示范区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审查项目设计,由造价咨询机构编制预算,通过造价评审部门的评审。建设项目按照政府有关规定,采用议标、投标的办法确定施工工程队,聘请监理公司负责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组织工程竣工验收,确保项目建设的高质量。同时,严格管理项目建设资金,财政安排的建设资金设立专用帐户进行管理,采用分期分批拨付办法,定期检查资金使用和配套资金落实情况,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和配套资金到位。

四、存在问题

我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达到了“五高六化”标准,但是对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示范区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用现代手段管理农业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示范区建设不改变土地所有权、使用权,造成经营管理单位分散,一些经营单位管理力量薄弱,使部分先进设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今后的设施维护更新也存在困难。另外,农业从业人员以外来人员为主,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偏低,不利于接受新技术、新信息,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未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二)示范区科技含量仍然偏低,特别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示范区实施的项目中属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比较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更少。在农业机械化方面,除了畜牧生产中机械化生产手段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在蔬菜、水果生产中的耕作环节机械化水平比较低,整地、修剪、收获环节的农业机械还很缺乏。

(三)示范区村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不够。示范区建设管理以农业部门为主,侧重于农业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生产设施建设,虽然也把村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进行了道路改造、环境绿化美化、农民培训等工作,但实施力度不够。

五、今后工作的设想及建议

适应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要求,深圳加快了都市农业建设步伐。深圳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必须调整定位,创新建设与管理模式,推动建设与管理上新水平。

(一)优化结构,不断增强示范区的产业优势。今后,畜牧功能区要充分利用畜禽种苗培育、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各种资源,发展单位面积产值高、投入产出率高的种苗农业,扩大种猪、种鸽及种牛的规模和产量;蔬菜功能区要强化蔬菜生产的监督,加强蔬菜设施的管理,引进推广优新品种和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提高生产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水果功能区要抓好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先进管护技术的推广以及品种改良,进一步提高优质荔枝、龙眼的产量和效益。

(二)扩展功能,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原则,建设集科研、生产和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把示范区建设成为鲜活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农业产业化展示基地。严格把好入园项目关,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示范作用大的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尤其是生物技术项目入园,特别是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生物技术项目,突出项目的技术优势。

(三)大胆探索,创新园区建 设与管理模式。借鉴国内外农业园区管理经验,尝试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并以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引进、产业配置和市场开发,走出一条政府大力扶持建设、企业积极参与的路子。

第12篇

一、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含义

及形成如果把从事法律职业以及从事与法律职业相关的人员进行分类,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一是应用类法律人才,又称为法律实践者,主要指法官、律师、检察官以及立法人员、公证员等。

二是学术类法律人才,又称法律研究者,主要指法学教授、法学研究人员等。

三是法律辅助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如书记官、法律助理、司法秘书、司法执行人员、司法警察等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辅助法官、律师和检察官履行职责和执业。其职责分工与医师同护士、工程师同技术人员相似,存在一种职业间的互适、互补的合作共存关系。

本文所称法律职业共同体是从狭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专指法官、律师和检察官。这三者一方面,既具有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基本资质”,也即同一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行业特点。一般来说法官是“法共体”的典型代表,而律师则具有多重角色,他们除了担任辩护人或人参与诉讼外,更多的是在立法机关、政府部门、非政府机构、公司或其他社会机构中从事非诉性法律事务。因此也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适应性和服务面向。

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在西方是一个长达数百年的历程,而这一历程又是与三个因素相联系、相适应的。其一是与社会进步相关联。人类社会从神权统治、君权统治到民主政治的发展,从统治到社会治理的转变,推动了法律职业及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其二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关联。首先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出现社会化大生产,使人们逐步认识到分工与协作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将此广泛运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社会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与更加密切的社会化协作的社会发展规律必然促使法律职业走上专业化的道路(从组织生产的角度看,实行专业化可提高效率,降低消耗,保证质量,大大提高规模效益),促进法律从业人员形成一种高度专业化的独立职业。其三是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完善与应用相关联。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尤其是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的理论,对包括法律职业在内的社会各行各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其结果是法律职业愈加合理完善,法律职业共同体愈加健全,逐步形成一整套独特的法律职业标志、法律职业意识、法律职业语言、法律职业知识、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职业思维方式、法律职业共同的发展背景、法律职业的行业组织以及法律职业在社会中形成独立的阶层。其标志是建立起一整套严格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波斯纳所称的“行业托拉斯”。

在中国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但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法律职业共同体建立的开端。

二、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的基本原因

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提出和形成除与上述所提的三个因素相关联外,在我国还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条件,主要是:

(一)是由我国实施的依法治国方略所决定的。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的基本纲领,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市场经济,建立高度完备的民主政治和建设法治国家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三个基本目标既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统一,又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整体,这已成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作为建设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法制的统一,这是由宪法保障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由国家体制所决定的。可以说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统一性,决定了法制的统一性,而法制的统一性又从根本上决定了法律职业的统一性和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统一性。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法治化程度的高低是和这个国家对法律职业准入所设定的门槛的高低成正比的,二者之间有一种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关系。

(二)是由法律职业的基本特点决定的。法律职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一些与其他职业相比较而言独具一格的职业特点,在笔者看来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

1.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事法律职业不仅要掌握大量的法律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当熟悉法律规则,并能在大量的新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增长和完善法律以及与法律相关的知识,不断提高和完善业务技能,不断修订和完善法律规定和法律制度。法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立法不可能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必定为法律适用者留下许多可供解释的空间。这正如有些专家分析的那样:立法是总结以往,司法必须面对当前;立法只能抽象、一般,司法必须具体、个别;立法是表明有法,司法才证明法治;立法是生成,司法是养育;立法是书写的文字,裁判是说法的声音。〔1〕同时,法律的任务也决定了法律必须与其所调整的行为相结合,而这一结合的过程,就是法律主体理解、诠释法律的过程,而法律的生命在于理解、诠释和运用。〔2〕当然,这一过程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英美法系国家法律的实践品格更加突出,“在普通法之下,法律还有更重要的角色,即法官通过判例可以被动创造法律规范,这正是普通法的精髓所在”。〔3〕事实上,有效的判例已经成为普通法的法律渊源之一。在法律职业中,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贯穿整个司法实践活动。

2.是抽象与经验的统一。法律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抽象和高度概括的产物,是以抽象出的普遍规则来解决各种社会争议和矛盾。如法律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集中反映,而法律规范是对各种行为的抽象规范,法律制度则是对各种社会制度最高形式的概括和体现。但同时,由于社会在不断发展,法律调整的规范和对象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司法实践始终都在面对新的问题和新的变化,法律职业者需要通过个体和群体的经验积累和探索总结,不断完善和修订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以应对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变化和挑战。普通法的学者认为: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因为法律的作用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合理的预期,这种可预期性不仅对法律的创制提出了要求,而且更需要在法律的适用上予以落实。如遵循先例体现了法律可预期性的要求,一直是普通法系国家的一个突出的标志,即使在当今的大陆法系国家,也越来越体会到其中的合理性,从而在制度和实践上表现出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序上予以吸纳的现象。〔4〕此外,就一个个的个体而言,也都有一个学习实践、总结提高到再学习再实践的反复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由于法律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次性地一劳永逸地完成对法律的学习和掌握。尤其在当今知识经济、知识社会和信息的时代,法律职业者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社会也有责任为他们提供终身受教育的机会。可以说,抽象与经验在法律及法律职业的发展中是一种互为因果,相得益彰的过程。

3.是同一性和复合性的统一。法律职业的同一性首先指的是法律作为上层建筑,国家政体的统一性决定了法制的统一性,而法制的统一性不仅决定了法律职业的统一性,也在客观上决定并要求法律教育和司法考试的统一。其次,这种同一性在客观上不仅要求司法专业化和司法独立,而且要求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高度职业化、同质化和精英化、一元化。就复合性而言,也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普遍趋势。据我观察,目前存在一种具有内在关联的“双向集成”的有趣现象,即: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完备,随着国家工业化任务的逐步完成并向管理型社会发展,我国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将逐步纳入法治的轨道,各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也将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法律关系和归结为法律问题,社会的各种纠纷在经过协商、调解、公证、仲裁等争议解决机制过滤的基础上,最后也将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5〕另一方面,与上述现象相伴而来的是,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呈现出越来越专业化、综合化、复杂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与此同时,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案件正迅速超过刑事诉讼的案件)。大量的法律问题和法律关系,都呈现出一种复合性的特点,而法官和法院又不是万能的,解决这些问题,调整这些关系,仅仅依靠高度专门化的法律知识已越来越不够了。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特点,现代社会对“法共体”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愈加综合。因此,法学和法学教育的发展需要与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财经、管理、人文、艺术等学科的交叉、综合,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法律职业对大批具有复合型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高层次法律人才的迫切需要。当然,这种复合是分层次的,其梯次结构为:跨课程复合、跨专业复合、跨学科复合以及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的复合。面对新的时期,它要求律师、法官和检察官既要掌握好法律专业知识,又要掌握其他相关的专业知识。此外,由于律师承担的非诉讼领域的法律事务,正在大量增加,其比例已大大超过诉讼事务。从发展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我国律师的需求量也将大大超过法官的增长量。据美国1994年的司法统计,联邦各州的法官总人数为46000人,而律师人数则达80万,如果律师人数为100,则法官人数仅仅约占律师人数的6.5%,〔6〕而当今中国法院系统人数为33.7万人,其中审判人员21万人,而律师人数仅12.2万人,其中专职律师为7.8万多人。二者之间要达到合理的比例,尚有较大的差距,这也是律师队伍发展的现实及潜在的空间。

4.是精英化与大众化的统一或专业化与社会化的统一。中国目前还处于“建立法治”向“深化法治”过渡的阶段,中国司法改革和法律职业队伍的建设尚处在建构的阶段。再加上法律世界是对我们真实的生活世界加以高度技术性建构而形成的一个抽象的逻辑世界,法律是一门专业化程度很高的科学知识,因而必须要由专门的法律教育训练掌握这门知识的人才。〔7〕为了有效保证法律职业的专业化,世界各国大多都建立起严格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因此,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随着法治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社会各行各业逐步纳入法治的发展轨道,一方面,社会必然要不断提高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任职条件和要求,进一步严格法律职业的准入标准。另一方面,社会各个方面也同样需要大批法律人才。与此相对应的是:司法的专业化与司法的社会化相辅相成。不少学者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这个基本命题,不能忘记法律知识都具有“地方性”特点,不能忘记法律是与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无法分离的,法律是世俗的,是要回答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而不是一套说着好听,看着不错的逻辑或话语。不能忘记中国还有一个广阔的“农村”,大量的熟人社会。因此,我们应当重新研究中国农村对于法律规则、法律知识的需要。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造成对法律需求的差异,也应当出现法学教育的社会分工和教育层次及服务面向上的位阶。在中国的基层或乡村,既不需要、也无必要配备精英化的司法官员,类似英国的治安法官一类的人员就可以完成解决纠纷,维护秩序的任务,这既符合社会的基本需求和根本利益,又减少诉讼费用,而且还符合民主的基本要求①;法律职业的精英化与法律事务的大众化相统一;法律本科教育的大众化趋势与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精英化趋势相统一。

(三)是由法律部门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承担的重要职能和任务,以及由法律职业共同体在司法活动和法律运行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所决定的。在现代法治国家中,往往都把法律职业和法律从业人员看得比一般的职业和一般的从业人员更为重要,更为崇高,在职业准入和职业要求上更加严格(这方面的要求,在西方是与牧师、医师的职业要求相提并论的)。其原因:首先在于,他们为社会提供的不是一般的服务,而是维护一个正义的社会制度的运行,是将法治所包含的公平和正义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案件之中。因此,他们不能仅仅是具有法律知识的人,也不能仅仅是熟悉掌握职业技能的人,他们必须具备法律信仰和良好的职业伦理,真正成为能够理解公平正义的完整的人。其次在于,法律事务涉及人的各种基本权利和复杂的社会生活,因此,从事法律职业的法律人应该像医师那样,具有比从事其他职业者更为丰富的学识与阅历。再次在于,在国家的管理结构中,他们都是直接运用国家权力的人员,并因其职业特点而居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位置。比其他一般职业和大众更接近权力,更容易影响和运用权力。〔8〕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维护社会公正、社会正义和防止腐败而言,法律又是最后的屏障和保障,其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和神圣的职责在客观上要求他们必须是一支优秀的高度专业化、职业化和同质化的法律职业共同体。

(四)是由法律职业对其从业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所决定的。这种基本要求大体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必须掌握法学学科体系的基本知识。二是应当具备法律职业基本的职业素养。这主要是指法律意识与现代司法理念;法律精神与法治信仰;法律语言与法律思维;法律职业伦理与执业规则;以及法律发现、法律推理、法律解释、价值衡量、漏洞补充以及法律论证等。正是从事法律职业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不仅将法律职业与其他一般职业区别开,而且使法律人才的培养过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一整套与此相适应的教育、考试和培训制度。三是必须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如沟通协商的技能、谈判妥协的技能、辩论的技能、写作法律文书的技能、获取和运用信息的技能、制定规则的技能、起草合同的技能、证据审核和有效运用的技能等等。

综上所述,法律职业共同体不仅应当是法律知识的共同体,而且必须是法律职业素养的共同体和法律职业技能的共同体,简言之,是三者的统一。这种职业内在的规定性和同一性,不仅构成了法律职业的基本内涵,而且是其形成的基本原因之一。

三、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宏观培养模式

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宏观培养模式,也即是一整套与法律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相适应的由不同阶段的教育、考试和培训制度相互衔接共同构成的一体化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宏观培养模式,即法律人才宏观培养模式或法律人才培养体制。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

第一,法律学科教育。其主要任务是系统传授法学知识体系。中国的高等法律院校现有的本科教育,就是一种典型的学科教育,其内容是一种法律的学科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也就是一种通识教育,它是法律人才宏观培养模式的重要基础。第二,法律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法律职业的基本素养。美国大学法学院是一种典型的律师职业教育(由于美国实行法律职业一元化制度,也可称其为律师、法官、检察官共同的法律职业教育),其内容主要是法律专业知识传授和法律职业素养培育的统一体。在中国,这种教育还处于空白状态,缺乏制度规定。第三,一元化的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它是法律人才宏观培养模式中的关键环节,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其任务是统一法律职业的准入条件和标准,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律职业共同体。第四,法律职业培训。主要任务是对通过司法考试准备进入法律职业的“准法律人”开展上岗前的实务训练,使他们初步掌握从事法律职业的基本技能。这类培训一般是由法律职业部门承担的,只是在这个阶段,“法官教法官”、“律师教律师”和“检察官教检察官”成为各国通行的做法。它是法律人才宏观培养模式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五,终身化的法律继续教育。主要任务是更新、补充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一般是由法律职业部门和普通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同承担,其任务是为法律职业共同体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和学习渠道。在知识社会里,终身学习不仅将伴随法律人的职业生涯,而且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与学习型机构、学习型团队的交替作用下,终身教育将成为法律职业者的一种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伴随其职业生涯。它是法律人才培养宏观模式和法律职业养成的重要内容和制度规定。

由此可知:法律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当是上述五个阶段的教育、考试和培训制度的相互衔接和统一,应当是法律职业制度与教育培训制度的统一。

四、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几点思考

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立、养成和有效运行,既取决于法律职业共同体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现代社会的法治理念等基本的社会条件,同时,又取决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培养体制、养成体制和职业保障体制。目前,最高人民法院正在积极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这是与司法的专业化和司法独立化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其主要内容包括:法官遴选制度,法官与司法行政人员,司法辅助技术人员的分工制度,法官逐级选任制度,法官定额制度,法官职业保障制度,法官与律师、检察官的职业交换制度,法官惩诫制度和监督制度等等②。总的讲,法官职业化建设将有助于从根本上克服法律职业的行政化、大众化和地方化的弊端,促进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这已经成为司法改革的基本要求。

就目前而言,中国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不仅主要取决于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法律人才宏观培养模式)的重构,还取决于法律职业、法律职业共同体和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的良性互动。

当前,重构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的主要任务是: